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研创新案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post-evaluation work and the post-evaluation results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projects invested by the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then elaborates the innovative methods in application of post-evaluation work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hievements. Finally, it summarizes the actual action and influence of the results.
关键词: 后评价;重点投资项目;科研院所;精密重型轴承;产业化
Key words: post-evaluation;key investment projects;research institutes;precision heavy-duty bearings;industri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015-02
0 引言
投资项目后评价主要是针对重大投资项目进行的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即通过调查项目的前期决策、设计、施工和运营等各阶段情况,找出实际达成目标与原定目标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评价项目成败,总结成功经验,汲取失败教训,提出对策建议。后评价工作专业性强、涵盖范围广、复杂程度高。一个成功后评价的结论建议,通过及时有效地信息反馈,不仅有利于投资方完善和调整相关方针、政策和管理程序,提高决策水平和项目投资效益,而且对完善已建项目、改进在建项目和指导待建项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研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推广和产业化投资项目逐渐增多。这些投资项目独具特点:一是投资主体多为大型企业集团下属的科研院所;二是产业化经验缺乏的短板与研发优势同样明显;三是建设规模和复杂程度日益增加;四是投资项目管理链条长且未形成闭环,难以有效管控项目实施全过程。因此,加强对科研院所大型产业化项目的后评价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某研究所精密重型机械轴承产业化项目后评价工作中,通过创新后评价工作机制,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和相互验证等科学适用的方法,对项目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分析和后评价,真正做到后评价过程独立客观,评价结论科学公正,对相关问题的延伸探讨和提出的建议富有建设性,针对性强,易于操作,对投资项目决策和规范管理参考价值高。
1 后评价成果概述
1.1 项目概况
该项目为新建项目,于2008年至2014年实施,是该研究所(简称建设单位)转制成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母公司)整体上市后最重要的产业化建设项目之一,投资较大,周期长。项目固定资产投资3.7亿元,用地面积200亩,主要建设内容是新建特大型轴承车间、大型轴承车间和热处理理车间生产厂房和生产辅助用房,建筑面积合计50578平方米;购置机械加工、热处理和检测试验设备共计179台套。三座生产厂房主体工程分别于2008年11月、2011年底和2014年初通过验收,实现年产风电等精密重型机械配套轴承1万套,销售收入5亿元。
1.2 后评价成果概述
该项目是某大型企业集团(简称上级主管部门)确定了2015年度两个重点后评价项目,后评价于2015年9月开始,于2016年4月完成。由后评价小组制订了缜密的后评价工作计划,精心设计调查方案,聘请有关行业专家,通过现场调研、查阅归档文件和多方位、多层次访谈,收集资料,了解项目相关情况。在掌握翔实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和相互验证的方式,全面系统分析和研究项目的前期决策、设计、建设、运行等全过程,做出了科学、客观评价,为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提高企业投资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提供借鉴。形成的后评价结论如下:
①项目决策方向正确,项目内部投资管理程序基本合规、有效,但决策阶段对项目实施风险和市场风险估计不足。
②项目的工程准备阶段合规性良好,但勘察与设计未履行公开招标,项目签订的主要设备合同内容与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初步设计购置设备有较大差异,签约前并未报上级主管部门核审。
③项目实施阶段组织管理制度健全,合同执行情况较好;项目质量、安全控制较为有效,但建设管理机构人员流动频繁,工程验收的进度滞后较大;资金总体控制良好,但分项投资随着建设内容调整,与批复差异较大。
④项目运营后,实际产量,销售收入等指标均未达标。产品构成与预定的生产纲领目标偏离较大,销售收入低于目标值40%,利润指标只达目标值的3成。原因是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大,企业初入项目产品领域,制定的生a纲领目标过于乐观,其技术水平、市场基础、人才储备和市场开发方面与竞争对手相比有较大差距,不能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⑤项目成功度评价为部分成功。
2 后评价成果特点
2.1 调研全面系统,访谈深入细致,获取资料翔实
①调研全面系统,内容涵盖面宽。包括项目背景、产品及其配套主机行业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市场容量、需求现状和国内外竞争对手,承建单位技术基础、综合实力和持续发展态势。
②访谈深入细致,涉及层面多,范围广。包括相关行业协会(中国风能协会、轴承协会)、专家(轴承、生产工艺、装备)、同类产品制造企业(天马、瓦轴、洛轴、大冶轴等),建设单位、母公司和上级主管部门相关层面的领导及部门人员;设计、施工、项目管理等单位相关人员;上级主管部门等等。
③评价范围大、时间跨度长远。包括项目筹备、立项、建设、投运和未来五年或更长发展期间。
④资料翔实。调研期间,查阅资料600余份,包括项目全过程归档文件,国家相关行业统计资料和各种文献资料,国家、地方和相关部门规划、政策、法规,被评单位及上级相关部门管理办法及制度等等;收集了2004-2014年项目产品及其配套主机市场(风电行业)供需数据,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规划,分析预测了产品及其配套主机市场“十三五”期间的市场需求量,收集同类产品主要生产企业生产量和占比数据,分析企业市场竞争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为评价项目可持续性提供可靠依据。
2.2 方法科学适用,结论客观可信
通过现场调研、查阅归档文件和多方位多层次访谈,深入了解承建单位技术基础、实力和持续发展态势和项目实施全过程;通过查阅相关行业文献、专家访谈、同类企业调研,了解掌握项目背景、产品及其配套主机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市场容量和需求现状、国内外竞争对手情况;参考国内、外后评价各种理论和文献,采用逻辑框架分析、成功度分析和对比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定性和定量分析等多种方法结合,系统分析和相互验证,去伪存真,保证后评价依据和结论客观可信。
2.3 创新工作机制,工作高效高质
后评价工作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如微信群、视频会议等,建立相关方信息互通渠道,保证了后评价小组各专业人员与专家团队、建设单位、投资管理部门等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及时,保障了各方合作同步高效,使后评价工作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按期、高质量完成。形成的评价结论客观公正,为上级主管部门投资项目管理、计划制定和决策积累宝贵经验,可作为检测项目投资决策正确与否的依据和后续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指导。
2.4 工作站位高、视角宽,建议针对性和操作性强
后评价工作站位高、视角宽,提出的建议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从项目本身、承建单位、母公司和上级主管部门四个不同层面,层层分析评价。不仅站在建设单位层面只关注被评项目,而是站在母公司的高度,全面了解同期母公司承揽的所有建设项目(7项、投资约10亿元)和科研课题十余项的完成情况及其相互影响,找出了项目实施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针对新环境下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易于操作的建议:
①改革科研管理方式,加强对重点重大产业项目的有效管理;
②改革科研考核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③改革用人管理模式,真正实现人尽其才;
④提升应用工程师人员队伍,强化市场开拓和技术服务。
2.5 延伸探讨参考价值高
站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针对科研成果产业过程中的瓶颈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延伸探讨,提出建设性意见:
①编制了自评价报告提纲,明确自评报告内容及格式深度要求,提高项目建设单位自评报告的水平。
②对集团科研院所产业化尝试“一所两制”发展模式,促进科研院所出成果、出人才,形成科研和产业两轮同步协调驱动、互哺、互动的良性循环。
③成立集团科技创业投资天使基金,利用集团下属企业闲置生产基地,开展产业化项目建设,构建科技创业生态网络体系,形成从人才聚集到资金投入和从企业规模化发展到反哺科研的闭环,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接力通道。
④加强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和实施后的绩效考核,在集团投资项目管理制度框架内,强化对所属公司投资项目施全过程的管理,提高投资项目管理和风险防范水平。
上述意见对大型企业集团和所属企业加强投资项目全过程管理,提升投资管理水平、有效防范投资风险、探索科研院所产业化道路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受到企业集团及评审专家高度评价。
3 结论
综上所述,本项目后评价工作通过深入细致和全面系统的调研获得详实资料,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和相互验证的科学适用方法,创新工作机制,保证了后评价依据和结论客观可信。后评价工作站位高、视角宽,通过对项目本身、承建单位、母公司和上级主管部门四个不同层面的分析评价,分别提出针对性强、易于操作实施的建议。本项目后评价成果,不仅对被评企业科研和产业化项目管理以及经济运营具有指导意义,为企业管理层和上级主管部门对日后投资项目决策和规范管理供出了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参考价值高。
4 成果应用跟踪
本项目编制的“自评报告提纲”于2016年已被大型企业集团采用,作为之后企业对投资项目自我评价的深度格式标准文本推广应用;本项目采取的后评价方法部分已被纳入集团公司重点工程投资项目后评价软件平台固化,作为后续项目后评价的标准方法,目前该软件平台正在试运行。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指南[Z].2005.
关键词:科研档案;管理;科研工作;创新
科研档案的定义是从事科研的部门和工作人员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利用各种方法和全部设备记录下来的原始记录资料。在国家颁布并实行相关的档案法律法规后,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科研档案的信息重要性日益提升,也利于科研档案中各种重要信息和数据的传播和共享。与此同时,科研档案的管理体制也需要随这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改革和创新,科研档案的体制要进一步得以健全和改进,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收藏也应该进一步加以完善,提高新式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但是,根据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和科研工作的发展来说,我国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部分科研资料不够完整、详细、系统。因此,从事档案管理的科研人员要抓住科研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课题设定、人员器械、数据统计、科研成果等多个方面都加强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为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作出贡献。
一、科研档案的特点
1.系统成套性
科研活动是一项非常规律的工作,科研活动是需要一环紧扣一环的有序开展的。所以说,科研档案是由一些相互关联比较紧密的文件和资料组成的,而不是一些毫无管理的数据和材料组成的。科研档案主要的组成部分有科研项目的计划、工作的有关资料和数据以及实验成果的检验材料。
2.专业性
科研项目一般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自然人文科学,也包括理论实验科学。科研档案的专业性非常高,因为其包括多种方面的科学性知识,比如各种自然现象的规律和原因。科研档案要具有非常权威的作用,所以要准确无误的描述出各种科学知识和规律。3.阶段性科研档案还具有阶段性的特点。虽然不同领域的科研工作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大不相同,但是在不同的阶段都有大同小异的特点,都包括了科研工作的设计、实验、检验和总结等各个阶段。
二、科学技术的创新
现如今,科学技术和国家经济领域都在飞速进步,国家加大了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科研档案的数量也不断提高。然而依然利用传统的科研档案的管理方式和体制已经行不通了,所以迫切需要对改革和创新现有的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在科学技术的创新方面,加强科研档案管理方法主要有:首先要为制定出不同阶段的计划,补足现存于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薄弱部分;其次,可以运用先进的方法和科技理论来应对科研档案管理中的问题,比如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仅能提升工作效率,还能保证科研信息的安全,借此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最后,建立起科研档案的专用局域网络,保证科研信息的绝对安全,促进科研信息的共享,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和科学化。
三、思维意识的创新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的进步,已经大大促进了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的创新。总之,只有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应用到实际管理工作中,才能有效促进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达到工作的科学化、数字化、信息化和规模化。在思维意识方面,具体来说:首先,要树立起创新性的意识。以先进的科学技术理论为基础,树立起新型的管理方式和理念,培养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思想,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总结出现的纰漏,实施科学的创新方法,进一步来推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在理论和实际双重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其次,要树立起服务性的意识。科研档案是给科研工作人员提供便利的,是为人服务的。如果能提高科研档案工作的服务能力,就能有效推动科研工作的进步。最后,要树立起价值性的意识。管理档案的工作人员要时刻认识到档案自身隐藏的巨大价值,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将档案的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满足人们的需求,实现信息共享。
四、管理机制的创新
在现如今的数字信息时代,科研档案也应顺应时代的要求,要实现科研档案的科学化、数字化、信息化和规模化。要想走在档案管理的正确发展方向上,就要针对自身的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档案管理机制。只有树立其标准化的管理制度,以此为目标推动科研档案管理机制的规范化发展,才能有利于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为科研工作作出贡献。在事先对档案的实际管理工作进行调研后,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其阶段性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制度,以此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参考标准和衡量手段,这是实现科研档案管理创新的重要方法,是推动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基础。
五、人才培养的创新
对于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来说,人为因素依然是管理工作最关键的部分。因此,加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来说也迎来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科研工作人员的能力也应随之提高。如今的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理论基础,要有与时俱进和脚踏实地的精神,要对自身工作重视并热爱等种种优良素质。另外,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对时代的要求,不仅需要培养出综合能力出众的人才,还要对新生技术和理论有出色的学习和运用能力。比如可以灵活掌握计算机技术,方便档案的管理,建立局域网络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培训体系,保证为科研方面的各项工作源源不断的提供高素质、高能力的科研人才。
六、结语
科研档案工作是需要广大科研档案管理人员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管理人员要从内心重视工作,积极有效开展行动,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顺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也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站在时代的前沿,不断创新和发展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
作者:白媛媛 陶娟 单位:北京市射线应用研究中心 宁夏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燕.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管理观察,2014,(29):43-44.
【关键词】科研档案;管理;科研工作;创新
科研档案是指一些科研部门、科研人员在从事科研活动中通过各种形式和各种载体记载下的原始记录材料,是一项重要的信息资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档案法的颁布和实施,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播流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科研档案管理的体制得到了健全和发展,科研档案的收集、管理、整理以及归档等工作逐渐被完善,改变了传统科研档案管理的被动。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科研档案的材料不够完整、系统,特别是缺少关于技术开发使用的档案,在此情况下,有关人员要从科研活动的各个环节入手,对科研成果、课题研究、人才器械、科研统计等方面加强档案管理,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信息化和专业化,提升科研工作效率。新时期科研档案管理的关键在于创新,因此,有关人员要加强科研档案的管理创新。
1.科研档案的特点
1.1系统成套性
科研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的进行是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因此,其形成的科研材料不是一些没有联系的文件材料,而是具有系统联系的文件组合。科研档案其中包括科研计划、依照科研计划制定出的具有依据性材料、论证材料以及课题成果的总结鉴定材料。
1.2专业性
科研项目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广泛,既包含自然科学,也包含人文科学。科研材料中包含了不同科学的内容,对各种物质和现象的规律、特点进行了总结,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科研档案材料要对这些科学规律进行准确的反映,因此就要求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1.3阶段性
不同学科之间形成的科研档案材料不同,但是都会随着发展显示出不同的阶段特征,都会经历从准备、实验、总结到应用的阶段,因此,科研档案的归档工作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2.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对科研档案材料的重视程度不同,科研档案管理不完整
科研档案材料主要分为成果性材料、过程性材料和原始性材料。现阶段的科研档案管理对这三种材料的重视程度不同,大多比较重视成果性材料,轻视原始性和过程性材料。科研档案系统中对总结性、鉴定性、成果性材料的涉及内容比较多,而对一些原始材料记录、具体的计算数据、设计文稿等方面的材料涉及较少,使得科研档案管理不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
2.2科研档案中涉及的一般性材料多,技术性材料少
科研成果获得的关键材料应该是技术性材料,技术性材料是科研人员解决科研问题、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材料,集中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方法,它的归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现阶段的科研档案归档材料多是一些一般性材料,缺乏一定的技术性材料。
2.3科研档案中涉及的纸质材料多,其他形式的材料少
科研工作中对于一些物理现象的记录不能采用纸张完成,会使用到一些磁带、硬盘、照片等,但是,现阶段的科研档案归档材料中大多是纸质材料,缺乏对其他形式材料的归档。
2.4科研档案中归档材料记录不规范
现阶段科研档案中的一些工作人员不具备专业的档案归档意识,常用三色笔进行档案的书写,对档案书写的纸张没有统一的规格,对于档案的音频文件处理不够清晰明确。另外,由于一些档案原件的份数有限,在档案的调动方面只能进行复印处理,在复印的过程中对原档案材料带来了损坏,减少了档案的使用寿命。
3.科研档案的管理创新
3.1意识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科研档案的管理发生了改变,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加快转变自身的管理观念,不断更新管理思维,增强管理的现代化意识,实现意识创新。意识创新的实现需要加强三个方面的意识。
3.1.1加强创新意识
加强创新意识需要科研档案管理人员更新管理观念,形成科研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管理理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思想指导下实现对不合时展观念、做法的摒弃。同时,要加强对科技的认识,实现现代科技在科研档案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实践不断总结新的经验和方法,实现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在制度、理论、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另外,要加强管理意识,建立科研档案管理的长期实行机制,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热情。
3.1.2加强服务意识
服务意识是科研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科研档案的管理是为科研人员服务的,服务质量的好坏对科研人员的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科研档案的管理人员要树立档案管理的服务意识。首先,科研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要通过对新形势下科研档案管理规律、特点、要求的分析,充分发挥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和资源优势,从而实现科研档案管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其次,科研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要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加强服务的积极主动性,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服务形式,形成主动、多样的服务形式。最后,科研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要不断开拓档案管理的服务领域、深度以及广度,顺应社会的发展,实现多元化的服务趋势。
3.1.3加强利用趋势
科研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就是为了被人们利用,因此,实现科研档案的利用率是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目标之一,要不断加强档案的利用,从而实现科研档案的经济、社会等效益。首先,要实现档案的创新化利用,将静态的档案利用转化为动态的档案利用。其次,要加强科研档案的信息开发,将科研档案信息开发和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实现科研信息资源的大众化,充分发挥科研档案信息在社会、企业、人才之中的利用。最后,通过一定的编研形式,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实现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3.2科技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科研档案的数量逐渐增多,社会各界对其需求也逐渐增加。而传统的科研档案管理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对现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因此,要加强科研档案管理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主要是利用现代科技理论、技术、方法来处理科研档案管理中的问题,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和技术化。同时,计算机的应用还能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增强系统性的管理技术、实现科研档案信息的共享。
3.2.2实现科学化的科研档案工作管理
实现科学化的科研档案工作管理首先要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和规范化建设,为科研档案额科学管理制定不同时期的规划,加强现阶段科研档案管理的薄弱环节。其次,更新科研档案管理的手段,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由传统哈向现代化的转变,提升科研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减少科研档案管理人员不必要的烦劳工作。最后。形成科研档案管理的局域互联网,从而为科研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和规模化提供保障。
3.3机制创新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法律制度逐渐完善,因此科研档案的管理要加强其法律机制的创新,逐渐将档案管理中的法规和体系渗透在我国法律建设中,实现科研档案的法制化管理。同时,要求有关科研档案管理者要知法、懂法、用法,真正将法律应用到科研档案管理中,不断加强科研管理工作的法律约束力。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完整性和实效性等特点,伴随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为了更好的发挥出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有关人员和部门要加强机制的创新。因为,科研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等特点是科研管理工作实现现代化的保障,也是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有关人员和部门要在充分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符合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规律和标准制度的建立来实现科研档案标准化管理,保障一切人员按照一定的管理标准来进行工作,对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技术、方法、原则第二个进行科学规范,及时在工作中实现分类、记录、复制,从而为科研档案的现代化科学管理进行有效保证。
3.4人才创新
人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主体,对科研档案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科研档案管理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科研档案管理人才的能力。同时,随着科技进步以及其在科研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科研档案管理实现了管理设备的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多样化以及管理载体的改革。因此,对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求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都要进一步提高,并要建立一支具有现代科技知识技术以及业务知识、富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的科研档案管理队伍。基于很多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缺乏对现代化科研档案管理认识、管理专业技术差不重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身兼数职等问题,需要加强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来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发展,从而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我国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新时代科研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要求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者不仅要掌握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还要通过建立网络系统来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资源共享。这就需要科研档案管理员工要熟悉掌握现代通讯技术、办公室自动化、计算机网络知识等,并要会使用复印、光盘储存、计算机检索、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有关技术,实现现代化手段的科研档案管理。另外,在人才培养上,基于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化、现代化发展特点,要求培养具有多学科技术综合能力的人才,要求他们了解现代化的科研档案管理技术和手段,不断加深自我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能力。除了培养人才现代化的科研管理理念,还要不断更新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建立一种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机制,从而不断打造具有现代化管理能力的科研档案管理队伍。
4.总结
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有关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在行动上积极主动,在实践中开拓创新,从而实现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与时俱进,适应新经济形势发展需求,实现其在传承的基础上的创新发展,不断开创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庞尊丽.关于新时期基层档案管理模式的思考[J].档案天地,2011(05).
在城镇初中,特别是县市往下的城镇初中,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普遍薄弱,要寻求城镇初中科技教育的出路,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可利用孩子爱玩的喜好和天性。
开展航模活动是很贴近学生生活的一项活动。航模是“玩”中“学”的活动,是一项在全国范围内深受青少年喜欢的运动,航模的制作和试飞,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锻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一:
上了几节课后,我发现,课堂气氛不活跃,不少同学只是以一种围观者的态度进行学习,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于是,我找来几个上课基本不动手的学生,跟她们拉家常,我想倾听她们心底的声音。但是我发现直接进行师生交流,想听到她们心底的声音并不容易,问了也不开口。
如何解决这样的困惑呢?另寻途径,根据小组的分工,请组内组长跟这些学生进行交流,有时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比师生间的交流效果更好些。我找来几个上课表现积极的同学,拜托他们帮老师解决我的困惑和烦恼,孩子们好热心,都应允了。我嘱咐他们要悄悄进行,不要让其他同学觉得你是特意打听。孩子们的地下工作做得很成功。
调查后学生们告诉我,一种情况,他们怕弄坏航模;另一种情况,部分同学,特别是部分女同学操作能力不强,不太喜欢动手。而航模活动是在不断的动手尝试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实践出真知,经验和能力很多时候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的。
针对第一种情况,我鼓励他们,只要知识理解透彻,动作操作要领清晰,航模构件就不容易损坏。我们要有科学探索的精神,如果科学家在做实验的时候,担心这担心那,那他们就成不了科学家。如果操作步骤正确,航模构件损坏,学校会进行报修。学生们吃了定心丸,打消了心头的顾虑,在操作中各小组分工明确,通过正确的操作流程,动手多了,活动能力也增强了。
针对第二种情况,我采取两人一组,组与组之间比赛的模式,两人一组是为了让她们可以合作完成,比赛是激发她们学习的斗志,在同学面前谁都不想输了面子和自信。
通过这个航模的活动,一部分以前喜静的学生像陈小敏、钱嘉欣、吴欣宇开始不那么文静了,也表现出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不再是袖手旁观,动手能力也有所提高;而另一部分以前喜动的学生像冒马杭、徐璞琪、司雨星等开始学会安静的思考了,不再是像以前那样上课好像没事的人,他们真正变成了活动的主人,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案例二:
一次课上,学生在操场上演示自己所制模型。启动前,每个组的组员都认真检查,确保飞机无零件损坏并且工作正常。启动时按照正确姿势站好,起飞模型飞机。启动后观察飞行效果,发现飞机上天后,掉头朝下急坠,致使飞机严重折损。本来飞机应该在空中划一道漂亮的圆弧后安全降落,但这是什么情况呢?
大家非常着急,开始检查模型各零部件安装是否正确、准确、精确,机翼两边上反角是否对称,水平尾翼是否平衡,垂直尾翼是否垂直等;重心是否适中;机滑翔方向,都没有问题。
左方成同学说,这种状况属于没有飞起来,可能是头太重呢?根据左方成同学的思路,大家改进机头重量,又一次试飞,但飞机还是往下坠,到底是哪边出问题了呢?这时爱思考的才女仇雯雯提醒,会不会是机翼出问题了呢?我们可以改变机翼的形状试试。顺着才女的思路,大家试着改变了机翼的形状,试了矩形翼,试了后掠翼,还试了三角翼和纺锤翼,可结果还是一样让人失望。一向稳重的石凌云同学提出,是不是机翼安装角出问题了呢?但改变之后还是往下掉。最后吴梓涵同学提出,是不是机翼太重了呢,可否将机翼打磨的轻一些呢?于是大家又动手将机翼打磨的更薄了,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后来同学们都认为,今天这节课上的科学探索精神他们将受用一生。
案例三:
一次,我们同学在放飞手制滑翔机试飞的过程中,大家都在努力的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操作,我脑海中蹦出一个想法,我们何不举行一场比赛呢?我们可以比比看,哪个同学的模型滑行出的直线距离最远!于是,我们立即准备进入比赛状态。我们三人一组,划分好场地,准备开始。几轮比赛后,我们比出了高低,左方成同学赢得了比赛,当大家都在祝贺他赢得比赛的同时,章亦桐同学说:“我们的模型是一样的,为什么他的滑行的距离比我们的远?”问题一抛出,大家进入了沉思环节。司雨星说:“让左方成用我的模型再试一次,判断是人的问题还是模型的问题。”我听了备感欣慰,显然他们很棒,他们会主动分析问题并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再是等着老师来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的能力明显的提高了。
左方成应邀用司雨星的模型再飞一次,大家仔细观察,只见他右手执机身,高过头,模型保持平正,机头向前正对风向下倾10度左右,沿机身以适当的速度将模型直线掷出,模型实现直线小角度平稳滑翔,落地,丈量直线距离,再试两次,取三次的平均值,比较后发现比他的模型飞的近些。于是大家又开启讨论模式,最后总结:滑翔机要滑行出最大直线距离,除了操作员的操作要娴熟准确,还要考虑调整模型本身受力,翼面越平整的,阻力越小,我们一看,确实每个模型的翼面平整度是不一样的;其次,正常滑翔后,还要微调升降调整片,找到一个最佳舵位。调整到有利迎角,不同迎角模型的升阻比不同,有利迎角升阻比最大,同一高度的滑翔距离最远。
通过这个讨论,我相信同学们的科技创新素养会提升,一次次的累积后,我们同学的科技创新能力肯定能提高。
杨柳树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绿化树种。北京市园林绿化普查相关资料表明,北京市现有杨树200余万株、柳树120余万株。杨柳树属雌雄异株,造成飞絮的为雌株。八十年代以前,北京地区种植大量杨柳树,由于未进行筛选,其中混有大量雌株。每年春天,持续一个多月的杨柳飞絮严重污染了城市生态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对城市安全也构成了威胁,市民要求尽快治理杨柳飞絮的呼声越来越高,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针对上述问题,科研所承担了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杨柳飞絮控制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研制出了可有效控制杨柳飞絮的药剂“抑花1号”,它是一种生物干扰制剂,通过对杨柳树的激素调节来抑制飞絮的产生,对杨柳树飞絮的控制效果可达90%以上。该制剂从源头治理,成本低,基本不产生对树体和环境的危害。当年3-5月底使用,可控制次年杨柳飞絮。通过3年的示范推广和跟踪研究,该制剂已基本成熟,现已进入大规模推广应用阶段。在公园管理中心,园林绿化局的大力支持下,率先在市属11家公园、重要街道、社区等开展科技示范工作,2007-2010年,在北京累计推广应用规模已达10万余株,在全国推广应用已超过40万株。先后全国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包括cctv1“新闻30分”,cctv2“第一时间第一关注”,cctv7“科技苑”;中国环境报、中国花卉报、中国绿色时报、北京日报、科技日报、北京青年报等;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生态北京栏目”等。杨柳飞絮污染治理示范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通过市属公园的科技示范辐射和带动了北京及全国各地区的杨柳飞絮治理工作,同时引起日本、香港、台湾媒体及外国驻华使馆(朝鲜、蒙古)的关注。目前,科研所在杨柳飞絮污染治理技术研究方面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研制的杨柳飞絮抑制剂科研中试产品有效推动了全国的杨柳飞絮污染治理工作,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华中等地影响力日渐增大,引起全国绿化行业的高度关注。该项技术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可以较好地解决困扰我国城市绿化多年的杨柳飞絮问题,科学地保护好杨柳树乡土植物资源,避免因飞絮问题砍伐杨柳树现象发生。对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人们生活水平、促进市民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极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树康”营养液
大规格苗木带冠移植和反季节施工已是目前城市绿化普遍采用的方式。由此带来了树势恢复缓慢、移植成活率偏低等问题,为此,科研所研发了“树康”营养液。该产品含有树木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生长调节剂,对新移植树使用,可在根系恢复生理功能前补充树体营养,具有缩短缓苗期,提高成活率的作用。对衰弱树使用,可促进树势恢复。特别是在2008年1月,又开发出了树木营养液输液专用针头,具有对树体创伤小(φ3mm),使用方便的特点,已获国家专利(专利号:ZL 200820109064.5)。并改进了‘树康’营养液的成分,该技术和产品在奥运中心区的树阵建植及北京其他重点绿化工程和沈阳的奥运场馆绿化工程中,发挥了巨大的科技支撑作用,特别是2008年春天,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新移栽的银杏不能正常发芽,紧急关头,科研所为其注射了“树康”树木营养液,很快银杏正常发芽,树势得到恢复,没有影响景观效果,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土肥和耐根穿刺检测
园林绿化检测中心是我市园林行业中唯一具有检测资质的机构,对未来我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重点工程建设中,该检测中心可以发挥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园林绿化检测中心下设土壤和防水卷材耐根穿刺2个检测室。土肥检测室主要开展土壤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等16项指标的检测。自成立以来,承担了大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种植土质量检测任务,根据检测结果提出了土质改良方案,有力地推动了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监督的量化管理工作,保证了绿化工程质量;同时积极为行业服务,先后完成了市公园管理中心的公园景观水体水质和市园林绿化局的道路绿地土壤融雪剂分析等多项检测任务。科研所根据北京园林绿化的实际需求,针对生长期较长的木本植物,利用常规土壤农化分析方法,对绿地土壤理化性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园林植物营养生长不良的限制因素,在营养诊断的基础上,采取技术措施进行矫正改良,建立一套针对北京地区典型植物的植物营养诊断技术体系,为首都绿化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为实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园林绿化检测中心下属的防水卷材耐根穿刺检测室,是依照欧洲标准筹建的我国第一个防水卷材耐根穿刺性能实验室,也是世界上除了德国和日本之外,第三个能对防水卷材的耐根穿刺性能进行检测的试验室。作为全国唯一一家的专业检测机构,不断提高检测技术,拓展业务范围,通过科学合理的检测技术,开展检验防水卷材的耐根穿刺性能的相关研究,为全国防水厂家出具高质量的检测报告,从而规范防水材料市场、促进种植屋面技术进步和我国种植屋面工程产业的发展。
古树复壮
市属公园现有古树13804株,为解决古树复壮、衰弱树诊断等重大问题,维护公园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公园古树诊断、复壮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科研所开展了《北京古树(大树)衰亡原因诊断与保健技术研究》,该项目是2007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也是由市公园管理中心直接主持的项目,由科研所承担全部两个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先后开展了古树土壤微生物种群、古树衰弱检测、古树树洞检测、古树病虫防治以及古树树体修复等研究工作。协助中心所属各公园制定了衰弱古树和大树的复壮方案,并参与了部分公园的古树修复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打破传统的补树皮做法,大胆采用了“补干不补皮”的做法,提出了“修旧如旧”的修复原则,以保存古树的沧桑感和文化内涵。对根际微生物种类、数量,及其对土壤氮、磷养分转化潜力的作用与树体健康状况的关系进行研究,为古树的保健和复壮提供依据。应用树干心材检测仪对市属公园的部分古树的树干中空情况进行检测,其检测古树430株,其中市属公园200株,俄联邦大使馆213株。为多家公园的古树复壮工作提供了技术服务。开展了古树复壮费用标准制定、公园古树数据库更新完善及古树信息网的管理工作,收集、编纂古树信息36期。2011年7月,由市公园管理中心主持的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古树(大树)衰亡原因诊断与保健技术研究”通过了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验收。该项目取得了重要成果,对银杏、侧柏、桧柏、白皮松、油松、国槐等6种古树(大树)的衰弱原因进行了研究分析,制定了这6种古树(大树)的健康水平诊断程序与养护管理技术规程规范。对示范区内1200株古树和2000株大树进行了健康状况评价和复壮。研制出了3种古树(大树)复壮设备,获得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同时培训了来自全国园林系统的技术人员200余人次,培养了熟练掌握大树保健技术的技工65名,科研业务骨干15名。发表相关论文4篇。
现代科技馆作为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科普教育基地,创新是其可持续发展之基。科技馆档案工作要服务好科技馆各项业务工作,必须以创新来引领档案管理。
1 科技馆档案管理理念创新
管理理念是指导管理行为和构建管理模式的思想基础,先进的管理理念是科技馆档案事业蓬勃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因此,科技馆档案管理工作要跟上时代步伐,服务好科技馆运营管理乃至我国的科普事业,只有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将理念创新转化为新的管理方式,才能够打破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与理念,改变枯燥无味的工作状态,为档案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1]。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指导理念。科技馆档案管理工作理应遵循这一发展理念,从科普信息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基于科普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为导向来开展工作。科技馆档案管理观念应由“重藏轻用”转变为“管以致用”。
2 科技馆档案管理理论创新
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是创新。创新是科技馆档案管理与时俱进的有效途径,是不被社会抛弃的唯一方式,是在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的今天得以立足的根本[2]。科技馆档案管理只有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才能在促进科技馆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科技馆档案管理创新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科技馆管理实践提供系统性的理论支撑,揭示新时代环境下档案管理的特点与规律[3]。科技馆档案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创新理论的重要性,并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任务去完成。科技馆档案管理理论研究应该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主要是对科技馆档案管理创新理念和管理路径的研究。微观研究主要是在现代信息化环境下,以现代技术设备为依托,对各种载体的档案的管理和开发利用的研究。
3 科技馆档案管理技术创新
科技馆档案管理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以现代档案管理理论为指导,通过新技术应用来实现科技馆档案管理与科技馆发展同步。因此,新技术装备的引进与应用是科技馆档案实现创新管理的必要条件。新技术装备是指以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软件技术、数字化技术等为基础的技术设备,分为基础性硬件装备和实用性的软件装备。科技馆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用以新技术装备的购买,提高以计算机为主的硬件设备配置与更新,实现计算机应用的全面化,使档案管理系统的建立以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等为基础[4]。配备先进的硬件设施的同时还要加强科技馆档案管理实用性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方便档案的管理工作,为档案管理的资源共享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保持科技馆档案管理的先进性。
科技馆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平台,需要以公众喜闻乐道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因而,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新时代,科技馆在开发科普展览、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开展科普交流活动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的以电子文档、数字化文档形式存在的图片、文件资料和视频、音频资料,而且这类型的资料在科技馆档案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我国著名的科普品牌活动“全国科普讲解大赛”整个赛程中,从选手的报名到选手的赛场风采展示再到评委的打分、赛后总结,整个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活动档案基本是以视频资料和电子文档形式存在的,离开计算机,是无法收集、管理这些档案的。再加上数字科技馆方兴未艾,这使得科技馆档案的收集、管理、开发利用和科技馆科普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都离不开科技手段。因此,开展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科技馆档案管理技术的创新研究,能从技术上保证科技馆档案管理、开发利用适应新时展的要求,能轻松地实现科技馆科普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4 科技馆档案管理机制创新
档案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决定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先进性,保证档案工作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创新求发展的今天,科技馆档案管理工作机制需要紧随科技馆的创新步伐,以创新来激发档案工作活力。科技馆档案管理机制创新应以体制创新为引领,实现档案主体、客体的管理创新。
4.1 科技馆档案管理体制的创新
现代科技馆档案管理要求档案不仅仅具有记载历史与信息的作用,而且要为科技馆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全面有效信息。这就要求科技馆档案管理不能采用传统的档案、资料、信息分开管理模式,而是要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实现档案、资料、信息一体化管理,为实现科技馆档案信息实时的采集、积累、深度加工、及时开发和共享利用提供可能。
为此,档案管理部门要根据科技馆运营工作的需求,规划好档案管理工作,做好各类型档案数据的数字化处理,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先进技术建立一套与科技馆运营工作相匹配的高效运行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4.2 科技馆档案主体管理创新
作为科技馆档案管理工作的主体,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科技馆档案管理水平。人员素质越高,档案管理创新的探索就越深入,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应用的阻碍就越小,反之档案管理的创新难度就越大。因此,现代科技馆需要紧跟时代节奏,通过档案主体管理创新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队伍。
科技馆档案主体管理创新首先是 “人才观”的创新。科技馆档案管理人才培养的方向应该是理论研究与操作技能并重。现代科技馆档案管理人员只有具备深厚的档案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开阔的视野和前瞻性的思维,才能灵活运用已有的档案专业知识解决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并将其升华为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下一步工作。另一方面,现代科技馆档案的形成方式和载体形式决定了必须运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实现档案的管理,以保持?c社会需求相符合的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化管理[5]。科技馆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归档、开发利用等工作都要依托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完成,因此,较高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成为档案管理人员必备的业务素质之一。
为了建设这样一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科技馆需要为档案管理人员创造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创建终身学习的环境,营造理论研究的氛围,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提升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科技馆档案管理的创新进程。
4.3 科技馆客体管理创新
科技馆档案管理的客体管理包括科技馆档案实体管理和档案信息管理。档案实体的管理方式方法已相当成熟,科技馆档案实体管理遵循已有的做法即可。科技馆档案客体管理创新的重点应在档案信息管理的创新。
科技馆档案信息是科技馆的重要知识资源,其开发利用程度对科技馆运营的成本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科技馆档案管理的客体管理重点应转变为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充分开发利用科技馆档案资源。这就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科技馆档案进行深度的开发与利用,活化科普档案信息资源。例如:我们可以将科普教育活动的档案有效利用起来,制作成各类科普图书、宣传资料分发给特定的人群,让他们接受相应的科普教育;也可以制作成科普教育视频短片,通过数字科技馆来传播科普知识;还可以将数字科技馆的科普档案信息直接与用户共享等等。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使科技馆档案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为科技馆事业带来更高的社会效益,获得社会公众更深刻的认同,树立起科普品牌,从而使科技馆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科研档案;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065-02
科研档案是指在科研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科技文件资料,是医学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一项重要的信息资源[1]。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科技性很强的管理工作。随着医学科学事业的不断发展,科研活动也越来越频繁,随之产生大量的科研文件资料。科研文件内容广泛,且来源分散,涉及人员多,以致资料收集难、管理难、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在科研活动中科学地收集、管理和利用科研文件资料,是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创新的重要课题。
一、医学科研档案管理重要性
医学科研档案是真实记录科研活动历史及其成果的综合载体,对医学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促进作用,对科研工作的瞻前性、科学性及实用价值的鉴定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医院科研实力水平的重要体现。搞好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提高医院科研整体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医学科研档案材料收集、整理、编排、保存及利用等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医学科研档案是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据,是科研活动的必要条件
科研档案与科研工作关系密切,医学科研工作是医学科研档案的信息来源,而要搞好科研,就必须要有完整、准确的科研档案作为依据。一切科研活动都有延续性,需要吸取和借鉴已有的科研资料信息。进行科学研究必须以大量充分可靠的材料为依据,而科研档案能为科学研究提供不可缺少的原始资料和重要信息,通过对医学科研档案的系统管理,能够防止和避免科研活动的重复性。因此,医学科研档案能为医院的科研管理部门、医学科研人员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提供最新的、反映医院医学科研活动的宝贵信息,是科研活动的必要条件。
2.医学科研档案是制定医院发展规划的客观依据
医学科研档案能够有效记录医院的科研人才结构、科研基础设施及科研技术状况等,医院当前医疗技术水平层次,国内外学术地位,人才、设备情况,医院学科发展主攻方向,整体医疗、科研、教学发展规模、科研辐射范围等,均可通过医学科研档案真实地反映出来[2]。通过对医学科研档案的统计分析,能够对医院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从而为制定医院发展规划提供客观依据。若科研档案管理不善,将直接影响到上级管理部门和医院管理决策的制定,影响到学科管理、科研活动顺利开展。
3.医学科研档案是人才考核、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医学科研档案不仅记录了科研活动的最终成果,同时也记载着科研活动的研究过程、科研人员承担的科研任务、科研项目完成后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获得的成果奖励等信息。医学科研档案的系统性、客观性、完整性、真实性和连续性,能够帮助医院考核部门对科研工作人员各方面的素质深入了解。因此,在人才考核、职称晋升的过程中,除了参考医疗、教学量化考核指标以外,还要充分利用好医学科研档案,为医院科研人员全面考核衡量,人才选拔提供重要依据。
二、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存在问题
1.医学科研档案制度不健全、不落实
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与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申报工作相比,不能引起医院领导重视,导致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系统性。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科研档案归档缺少制度标准,造成很多科研档案归档混乱,不能实现集中统一管理。有些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执行和落实力度都不足,科研档案管理监督机制亟须完善。
2.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相关人员意识不足、能力不强
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档案管理人员人数不足、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与管理知识,系统化、标准化程度较低,影响医学科技档案整理开发利用。档案管理人员长期以来只负责收集整理档案,缺乏服务意识。同时,医院科技工作人员档案归档意识淡薄,只注重科学研究实践活动,重视科学研究课题申报、、成果申报、专利申请,忽视了医学科研档案归档,更有的认为档案具有保密性,抵制归档或不归档。
3.医学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传统的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存在档案资料易损坏、低效率、不便于统计和查询等问题,这些问题使档案的利用率显著降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医院不同程度地实行了管理的信息化,从病人的挂号到门诊、急诊、入院、出院、用药、结账都实行了网络化管理,但在医院科研档案信息化管理方面,还没有形成共识,没有建立相应的科研档案数据库,没有意识到医院科研档案信息的巨大价值,档案信息没有进入共享,大部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只局限于简单的整理、查询和提供利用等传统模式,阻碍了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5]。
4.医学科研档案开发利用率不高
医学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对科研档案重管轻用,科研档案资源整理收集不够丰富,服务手段不能适应医院科技人员的需求,导致科研档案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当前医院保存的科研档案多为原始资料、研究工作结束后科技档案就被束之高阁,只供医院科技人员个人晋升等需要查阅使用,缺少同行交流开发利用,无法有效服务临床、科研、教学。
三、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创新对策
关键词: 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314-03
0 引言
高校是教学、科研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科研档案集教学、科研、管理于一体,是高校完成历史使命,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做好新时期高校档案创新服务工作,进而为促进教育事业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服务。
1 规范档案管理,建立科研档案服务机制
档案服务机制是指档案部门为社会服务的内在工作方式和方法。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在不断完善传统的管理服务的同时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特色服务;改变使得档案信息管理滞后的服务方式,采取网上服务和主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档案信息获得超前服务;使得管理的文档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需要采取各种各样的宣传方式,比如内部或公开的出版物、公开的新闻报道等;为了促进文档资源更好的服务学生和教职员工,需要实行相关的服务措施比如:代查代检、代复制、文献传递等;使得信息成果得到高效的利用,需要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成果;为提高服务的效率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档案管理积累资金需要适当采取有偿服务;适当进入市场,积极参与科研成果的转让。
1.1 建立档案馆(室)网页,开展网上利用服务。目前,国内许多档案馆(室)采用便利的因特网进行网上服务,这样的方式对于可以更加方便的搜集和共享社会和单位提供档案资源。
档案工作者为了达到信息资源数字化、数据库化,档案信息服务利用网络化,需要基于互联网快速的建设更加的完整和系统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为了实现档案工作的自动化管理,档案信息的法制化管理。就要在建立健全电子文件全文数据库的同时,在因特网上按时监管处理好电子文件以备利用。
1.2 “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具备广阔的覆盖面积,丰富多彩的内容,很高的实用性等相关的优点。因为它的建立能够使得电子文档数据管理中心统一监管和处理授权给网站的各单位的归档电子文件,与此同时,各单位可以共同分享该网站上加密的或者是有限制的电子文件,使得电子文件的查询、利用服务变得更加的便利,促进了资源共享。
1.3 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当前档案管理部门工作的不可小看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如何收集整理在单机上形成的电子文档。相比较于传统纸质档案的收集整理,他们的最大区别在于,目前档案部门早已摒弃了浩海如烟的纸质文档收集整理,而是在互联网上设置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采取下载和上传的方式完成文件的电子文件形式的传输,这样的方式能以最快的速度收集实时的文档,并快速的归档于档案馆(室)的服务器,
1.4 开展在线服务。当下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飞速发展的时代,它在各个领域都不断地改变着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现在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能够及时滚动的转达准确、有效、全面的信息使得人们获得实时的信息。因此手工式的档案收集管理、利用服务方式完全落后于现代化的档案服务方式。档案部门仅仅是利用电脑,在网页上汇编好专题,设置好相关的数据库查询窗口和提供相关服务的电子邮箱就可以使得利用者与档案馆(室)以电子邮件的通讯方式交流信息,实时对文档资料的真实性和价值性提供咨询,提供查询和资信服务。
2 创新高校科研档案管理模式,提高科研档案服务水平
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都是一些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的人事档案一方面包括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及各种社会实践的真实历史记录,另一方面包含参加工作后的单位选拔、任用、考核、职称、薪级等档案材料,科研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相当重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传统的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在材料构成、管理体制、管理的方式方法、提供利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需进行必要的改革,建立适应现代科研单位管理要求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
一、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研单位人事档案作为一种信息源,在人才管理中有着它的特殊作用。科研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由于受国家人事档案管理的传统观念及其他诸多因素影响,其管理模式也相应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人事档案内容信息量少
人事档案包括履历材料、自传及属于自传性质的材料、鉴定材料、考核材料、政审材料、入党入团材料、奖励材料、处分材料、职务职称工资材料等十大类材料,内容信息量小、实用性较差,不能适应现阶段人才开发的要求。反映个人经历、家庭情况及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较多,反映个人工资变动、职称评聘、党团组织的材料比较齐全,而反映个人的德才表现、政绩才能、管理能力的材料较少,能反映个人人才类型、技术专长、心理素质等个性特点的内容更微乎其微,因此人事档案在利用时,只能提供一些肤浅的人才情况,满足不了培养、选拔、使用人才的实际要求。
2.人事档案管理分散化和非专业化
体现在各个单位、研究所没有统一由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人事档案集中管理,各个单位、研究所还通常根据各管理部门职能的不同,将科研人员的有关材料分散在几个部门管理。例如,科研部门管理反映人员申请专利、、科研立项的科研档案材料,人事管理反映人员社会经历、政治面貌、奖惩、薪酬等情况的人事档案。人事档案的这种分散、非专业管理不仅易造成档案材料的损坏,而且造成人事管理体制的混乱,并且破坏了人事档案的完整性。
3.人事档案管理方法落后、手段陈旧
目前很多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还局限于纸质档案的建立和保管层面上,管理的重心还是实体管理,没有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而实现人事档案的电子化。一些人事档案室的电脑仅局限于打印档案目录,无法进行人事信息的查询和检索,更无法实现对人事信息的筛选、排序、分类、汇总,信息化水平比较低,由此导致很多人事统计工作只能靠手工完成,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4.人事档案管理投入不足
人事档案保管的硬件条件不能完全符合档案安全保管的要求,如档案库房多是普通办公用房,有的把档案库房安排在办公楼顶楼、底层或者地下室,档案长期受到高温潮湿的危害;库房门窗多为普通门窗,封闭不严,起不到防盗、防光及控制库房温湿度的作用,没有配置档案安全保管“八防”设施,与档案安全保管要求差距很大。人事档案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不高。另外,人员配备不足,档案室很少设置有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少数有专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也往往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档案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兼职人员也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人事档案进行管理,导致人事档案建设滞后,档案管理只能在低水平层面上进行。
5.人事档案过度实行内向型、封闭式的模式
受国家人事档案管理政策限制,由于保密观念的束缚,科研单位很难对人事档案进行信息开发,更谈不上与其他单位实现人才信息的“互通有无”。
二、如何建立适应现代科研单位管理要求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
我们应从具有个性的人事档案材料入手,加大人事档案管理投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努力提高人事档案材料的质量。同时,要紧紧抓住人事档案管理的难点问题,改分散多头管理为集中统一管理,建设区域性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加快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建立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使人事档案向本人有条件地开放,争取早日建立起适应现代科研单位管理要求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为人才开发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让人事档案更好地服务社会。
1.建立具有个性的科研单位人事档案材料
针对人事档案内容陈旧和“千人一面”的状况,在人事档案材料内容建设上注意补充能反映当事人个性的档案材料。以科研人员档案为例,应补充的材料包括:(l)科研人员基本情况登记表,可反映科研人员专业方面的基本情况。(2)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情况资料,可反映出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科研地位和学术研究的历史。(3)业务进修情况资料,可反映出科研人员继续教育的状况。(4)获奖和荣誉情况,可反映出科研人员在社会和学术界的影响和地位。如果科研人员档案在原有人事档案的基础上,能及时地补充上述材料,就能较全面地、动态地反映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它有助于科研单位开展定量化、科学化工作,有助于人员队伍建设工作的科学决策,有助于提高人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助于在科研人员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
2.加强信息化管理
利用计算机建立人事档案不同类型的数据库,通过信息统计,对个人政绩、业绩的评价提供量化依据,形成计算机对人事档案完整、准确和动态、立体的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人事档案信息查询系统,对相关管理部门和个人设置访问权限,利用网络平台了解人事档案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公开。这样不仅可以使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从繁杂的档案收集、整理、保管、检索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且可以更快捷、更准确地为人事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3.加大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投入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践创新;信息安全;本科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2-0142-03
2001年,武汉大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信息安全专业。信息安全作为一个全新的本科专业和其独有的特殊性,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武汉大学在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上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1-6],包括加强实验教学改革、配置班级专业导师[4]、组建专业兴趣小组、创建学生科研创新团队、设立大学生科研项目基金、创建校外实习基地、实行“3+1”培养模式[7]等。本文着重从实验教学的角度来谈信息安全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无疑,实验教学一直是提高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各大高校均开设了一系列实验课程,但不少课程的实验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没有因为实验课程的开设而明显得到提高。这其中存在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 实验设置不合理,可实施性不强或者过于简单
2) 实验教师师资力量不够
3) 实验过程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和监督
4) 对实验教学没有明确的考核制度和方法
5) 学生对实验课程不够重视,敷衍了事
信息安全作为一个全新的综合性、实践性和交叉性极强的新兴专业,相比传统计算机科学专业而言,在各方面都还不大成熟,在各方面表现出的问题也更为突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要实际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个方面一起努力。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介绍武汉大学在实验教学方面的一些思路、经验和教训。
1循序渐进,精心设计实验
目前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采用课程实验与实验课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其中课程实验与相应课程同步进行,例如密码学、信息隐藏和计算机病毒课程分别设置了20、20和36个学时的课程实验。实验课程属于单独的必修实验课程,通常为1个学分;实验课程以综合性、设计型为主,旨在锻炼综合应用所学的安全知识、解决实际安全问题的能力。例如“信息安全综合实验”、“网络安全实验”以及“程序设计实践”均为1个学分的实验课程,三门课程各计36个学时。
每门课程实验和实验课程均包括了基础验证型、设计型、创新型和综合型实验。我们认为,基础验证性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该类实验能够提高学生最基本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大大促进他们对课本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为后续设计型、创新型和综合型实验做准备。在学生具备了最基本实践操作能力之后,我们逐步提高实验的难度,然后进行一些较复杂的设计型、创新型和综合型实验,这三类实验如果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则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大大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潜力和专业实践兴趣。
针对课程实验和实验课程,我们均制订了具体的实验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中明确了各个实验的内容、目的和学时。下面以“计算机病毒课程实验”为例作重点介绍。
“计算机病毒课程实验”包括9个子实验,分别是:
(1) 数据恢复
分析FAT32和NTFS磁盘文件系统格式,提取、反汇编并调试分析MBR、DBR代码,详细分析实验室硬盘的具体结构,删除并手工恢复指定文件,熟悉并比较各款数据恢复工具。课后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电脑硬盘进行详细分析,画出自己电脑硬盘的磁盘结构图,分析多引导程序工作原理。
(2) PE文件结构分析
对PE文件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详细分析引入表和引出表的结构和原理,按要求手工修改PE文件以改变PE程序的行为。用16进制编辑器手工制作符合指定条件的最小PE文件。本实验集创新型、设计型和综合型于一体。实验前面部分旨在加深学生对PE文件的理解,后面部分则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分析、设计以及综合能力。本实验要求学生对汇编、反汇编、静/动态调试、PE文件结构、操作系统都具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并能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
(3) VBS脚本病毒样本分析
分析一个实际的VBS脚本病毒样本,并对其进行解码和分析。本实验旨在提高学生的病毒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病毒分析经验。
(4) PE病毒样本调试分析
调试分析课本中的一个病毒实例(或者分析一个流行PE病毒样本),并写出病毒清除程序。本实验旨在提高学生的分析、设计能力。
(5) 计算机病毒免查杀技术分析
对常见病毒的特征码进行定位,并能够通过修改特征码来使得病毒逃避各流行杀毒软件查杀。对各反病毒软件的病毒检测原理进行简单分析。本实验综合型较强。
(6) 恶意代码行为分析及流行病毒专杀软件设计
利用相关工具对恶意代码的静态和动态行为进行分析,并手工清除病毒。编写可以扩展的流行病毒的专杀软件。
(7) 网络蠕虫取样分析
对流行蠕虫进行分析,从网络数据包中获得流行蠕虫样本,并进行实际功能分析。
(8) 软件加壳与解壳
对指定程序进行加壳并分析,对给定的加壳程序进行自动和手工脱壳。
(9) 简易杀毒软件设计
编写简易的杀毒软件,该软件需要具备简易扫描引擎和特征代码库。基本具备杀毒软件的病毒扫描功能,并可以进行升级。
我们对每门课程的每个子实验、每一个具体实验环节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反复实践修改,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和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考虑。这些实验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譬如,在进行计算机病毒课程实验中的各子实验设计时,我们征求了部分国内著名反病毒公司从事病毒分析的骨干技术人员的建议和意见;学生在认真完成这些实验之后完全具备从事病毒分析工作的能力。
2合理安排实验进度和时间
实验进度和时间安排得是否得当,也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效果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就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专业实验课程在设置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先修课程的安排。专业实验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比较好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譬如,计算机病毒课程需要学生先完成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等方面的课程。而网络安全课程则需要学生先完成“计算机网络”、“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高级程序设计”等方面的课程。因此,实验课程的安排不能太靠前。
另一方面,实验课程的设置还必须考虑到学生大三暑期实习、大四就业、考研的问题,实验课程安排在大四开始之前较合理。
目前瑞星、金山毒霸、安天等反病毒企业每年从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招聘实习生。为了保证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实行了“3+1”模式[7],即学生在前三学年修完所有课程,第四学年到单位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推荐或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则直接进入导师课题组实习。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的安全实验课程安排在大三一个学年完成。
3大力培养实验师资
目前大部分高校信息安全专业的实验师资通常来自于两部分: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实验人员和部分专业教师。前者对计算机类的传统专业实验已经轻车熟路,但在信息安全专业实验上暂时可能还存在一定困难。
信息安全专业的专业教师大多来自传统计算机专业,他们大部分都在信息安全领域进行了较长时间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具有较为扎实的信息安全理论基础,但在信息安全技术实践上可能并没有投入太多精力,并且由于信息安全学科中某些具体方向(如网络攻防以及计算机病毒技术)的自身特点,如果没有专门的科研项目支持,部分专业教师也难以投入太多精力。
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信息安全中涉及到的各门新建实验课程需要实验指导教师掌握大量的安全理论知识,同时必须在安全技术上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实验师资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各大高校实验师资力量普遍不够,各高校均需积极加大专业实验师资的培养力度。
4创造良好实验环境
相对于其他计算机类实验而言,信息安全专业的专业实验对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要求更高。譬如,网络安全实验需要比较好的内部网络环境,其对网络互连设备也有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病毒实验则需要提供足够的流行病毒样本、虚拟机、隔离的网络环境以及供测试使用的各类安全软件、硬件设备;信息安全综合实验则需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硬件设备[6],譬如武汉大学信息安全实验室购置了硬件防火墙、密码机、隔离网闸、天阗IDS、网络协议分析仪、智能卡开发设备、指纹识别仪、电磁干扰测试接收机、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投资数百万元。尽管如此,这些实验设备也无法在同一时间满足所有同学的实验需求。为了保证实验环境和条件,实验室需要分多组多次进行实验,学生也可以自己组队预约实验设备,这些都需要实验室提供良好的实验准备并制定相应的实验制度。
目前,武汉大学已经具备比较好的实验环境,为了进一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我们正在积极研发信息安全专业本科实验实训平台,该平台一方面可以大大减轻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从网络上访问实验平台,获得良好的软件以及模拟的硬件设备实验环境。
5加强实验环节考核与管理
为了促进实验课程的有效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严格的考核与管理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从实验教师角度来说,首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各项实验任务,并按时严格按照指定格式完成实验报告。对于抄袭现象,实验教师应该严厉制止。另外,实验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同时在试验前做好各项准备,在必要时要指导学生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或者意外的问题,以免学生遇到困难之后可能无法进行后续实验,从而影响实验效果。
从学院角度来说,其一方面应该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有能力的老师积极承担信息安全专业实验课程,另外一方面其应该针对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制定严格的考核机制。
6结束语
目前武汉大学在实验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实验教学也依然存在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正在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相信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重视下,在我们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中,武汉大学信息安全实验教学将会成为全国信息安全实验教学的一大亮点。
参考文献:
[1] 张焕国等. 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J]. 高等理科教育,2004,(2).
[2] 张焕国等. 信息安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M]. 计算机系主任(院长)会议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彭国军,张焕国.浅析专业导师在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培养中的作用[J]. 第8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系主任(院长)会议论坛论文集,2005.
[4] 彭国军,张焕国.论高校师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的必要性[J]. 全国计算机新科技与计算机教育论文集,2006年.
[5] 彭国军,张焕国. 关于计算机病毒教学的几点建议[J]. 计算机教育,2006,(7).
[6] 张焕国,王丽娜. 信息安全综合实验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
[7]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本科培养方案[M]. 2007.
作者简介
彭国军(1979-),男,湖北荆州人,讲师,主要从事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与教学。
关键词:双导制 导生制 导师制 创新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22
近年来,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创新团队作为其中一种培养方式,很多高校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实践与研究,形成了很多模式。目前,由于很多高校都存在“师少生多”的情况,因此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育的指导通常是不足的,因而如何发挥学生自身的力量,成为一个解决办法的突破口。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双导制”创新团队培养模式,即将“导师制”与“导生制”相结合的模式。
从目前的文献研究来看,尚无人明确提出“双导制”创新团队模式。实行“导师制”的创新团队很多,而实行“导生制”的创新团队非常少,目前已有的文献中,只有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将“创新导生制”运用于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因此,“双导制”本科生创新团队模式很有研究价值。
1 文献回顾
目前,“双导制”主要研究领域是在学生工作管理和教育管理中。“双导制”是将“导师制”和“导生制”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制度。在创新团队建设方面,“导师制”的运用还是比较广泛的。现在,很多高校也为新生配备了班导生,用以指导学生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工作,但将“导生制”用于创新团队方面的则非常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融合“导师制”和“导生制”,本文试图填补这一提法上的空白,提出“双导制”大学生创新团队。
很多学者都意识到了导师对于创新团队的重要作用。朱昌平等[1](2010)在对国内外学生团队建设成功经验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情和校情提出了由教师认真负责地指导并严格过程管理,使得IT专业学生的创新团队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王金波等[2](2009)认为有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和带动作用,以教师的创新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侯映霞等(2007)[3]根据重庆大学创新实践基地构建团队的经验,提出了导师驱动、学术驱动、兴趣驱动、项目驱动等四种团队构建模式,分析了各种模式的特征及其优缺点。
但是,对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引导作用,即在创新团队中构建导生制,研究却是非常不足的。目前国内提出在创新团队中构建导生制的只有上海财经大学的王雅静等[4](2012),他们提出“创新导生制”,即选拔一定数量学习优秀、能力出众的在读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在指导教师的领导下,经过专门培训,协助对学生(低年级学生为主)进行大学生创新活动的管理和教育引导工作的制度。钟国辉(2007)[5]、张建林等(2007)[6]深入分析了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全称是“基于导师制的人才孵化站”),认为在指导学生创新方面,Dian团队实行了高强度的导师制和导生制。但是针对导师制和导生制二者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运行机制,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提出对于“双导制”大学生创新团队模式的定义:即将导生制和导师制相结合,对导师和导生进行合理的分工,形成合力,用以共同指导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进行科创研究的一种模式。
2 “双导制”大学生创新团队模式案例研究
2.1 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全称是“基于导师制的人才孵化站”。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实现了1:100的师生比配置,Dian团队自从2002年建立以来,项目总数已达50余项,合同经费额度已超过230万元,其中已完成的项目经费已超过186万元,仅2006年校外企业实到科研经费就达108万元,同时,“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已经立项11项[6]。
2.1.1 组织结构
Dian团队模式的一大特点是高强度的导师制和导生制。Dian团队的组织结构由导师组领导团队的发展方向,导师以及一些具有奉献精神的资深队员组成的核心层制定团队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决策。组织结构的顶层是总负责人,由老师担任。导师以及一些具有奉献精神的资深队员组成了核心层。团队按承担的真实项目划分为若干项目组。
2.1.2 导师作用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培育学生知难而上、勤学苦练的意志和精神。
智力支持:为学生提供项目所需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论文查阅、撰写等方面的智力支持。
项目指导:提供项目专业技术方面的指导,与学生共同参与完成项目的立项、设计、分析、实现等工作。
2.1.3 导生作用
Dian团队学生按照“预备队员―二线队员―一线队员―项目组长―管理者”的成长路线层层递进,Dian团队根据技术水平和成就,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级别,由高级别的学生对低级别的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
因此,Dian团队中的导生主要承担“教练”的作用。例如,对于预备队员,Dian团队会选派相应的导生对其进行专业方面的培训,而对于各个不同层级的队员,都有类似的导生对其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与管理。
2.2 上海财经大学创新导生制研究
2.2.1 组织结构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导生制主要是协助专职辅导员开展工作,他们工作的形式为担任学生创新社团或者科研团队的负责人、督导等,指导、管理、培训团队成员。
2.2.2 导师作用
导师主要负责对项目进行指导,召开讨论会研究项目进展,同时对于碰到的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与解决。
2.2.3 导生作用
第一,组织团队协作完成共同目标。有的导生作为团队的召集人或者负责人,他们直接负责团队目标的完成。
第二,为学生提供收集资料等方面的科研技能指导。在选拔创新导生时,选出来的都是一批科研素养较高的学生,他们的科研能力高于团队学生,所以导生可以为团队成员提供科研技能的指导。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三类学生创新活动,参与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500人次,并且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2.3 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与上海财经大学创新导生制两种模式比较
2.3.1 侧重点有所不同
由于Dian团队所在的学院是电机学院,参与的学生也是理工科类学生,他们在开展创新活动时,很多情况下是以企业的实际项目为牵引;而上海财大金融学院的学生则主要是以参加各类创新比赛为基点。因此,Dian团队较之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学生更具备实战经验。
2.3.2 Dian团队的导师制和导生制更为成熟
Dian团队成立于2002年,较早开展了规模较大的导师制和导生制,并且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规章制度;而上海财大金融学院的创新导生制始于2009年,时间较短。
3 建立“双导制”本科生创新团队模式的理论探讨
要构建合理的“双导制”,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3.1 明确分工,形成导师与导生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
双导制是导师和导生相互配合的制度。在双导制的实行过程中,导师负责团队的整体指导,导师由于事情多、工作忙而无法兼顾所有方面的指导,主要负责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的指点,这时候需要导生配合填补导师工作中的空白,比如在查找资料、分析问题、解决困难等方面对团队成员进行帮助和指导。
3.2 严格导师与导生的选拔、管理、激励等机制
要保证双导制的顺畅运行,必须严格规范好导师和导生的选拔,管理、激励等机制。首先要选拔出一批负责任、肯用心、专业学术能力较强的导师,这批导师愿意支持和帮助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并能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导师的管理和激励也要有明确的规定,这样才能保证导师制的长期的进行。对于导生,要着重选拔一批科研能力强、有奉献精神、沟通能力好的学生。主要通过精神奖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服务意识,更好地服务学生。
3.3 实现导师、导生、被导学生三赢局面
要重视双导制的实施效果,达到导师、导生、被导学生的三者共赢。在创新团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导师为学生们提供了项目思路和方法上的指导,同时也可以从与学生的交流中获得灵感,更有益于今后的研究。导生为被导学生提供贴心的服务与支持,而且导生本身就是科研方面的佼佼者,同辈之间的交流可以起到导师有时起不到的作用。被导学生受益则更大,导师和导生们的付出和奉献使得被导学生在科研的道路上成长更迅速,在做人、做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都会收获良多。
参考文献:
[1]朱昌平,刘昌伟,黄波,张秀.通过团队建设促进IT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5):122-126.
[2]王金波,李凯,黄世俊,肖建中,夏风.加强学生创新团队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培养水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69-170.
[3]侯映霞,李华,冯斌,郑小林.研究生创新团队的构建模式及原则[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1):11-14.
[4]王雅静,齐宁,袁海萍.“创新导生制”的探析与实践――导生制在本科生创新活动中的应用[J].高校辅导员,2012,(2):45-49.
[5]钟国辉,刘玉.创新人才培养与Dian团队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94-96.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近些年来在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应用在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在计算机教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并不是很广泛。本文旨在研究案例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的基本规律,如何在计算机基公共础课程中实施创新型案例教学法,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传统案例教学法
传统案例教学法是在的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以实际的项目案例为对象,先由教师对案例进行呈现,并作适当的分析,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项目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最后以共同完成案例。通过对案例完成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它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以案例为主线,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
2.创新型案例教学法
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小论文期刊网期刊网,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占据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时间。相反学生是教学的参与者,参与时间有限。问题的重点在于在学生从始至终是被动的接受案例,而没有真正的分析和理解案例。在创新性案例教学法中,教与学是一个双向的交流的活动。学生是参与者和案例教学的主体,不仅要参与案例教学环节,还要参与到案例的设计中。学生要事先准备好案例中的材料,由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设计案例,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设计的案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学生引入一个他们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以及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更直观、更深入的掌握案例中的知识。那么创新型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案例的设计。
3.创新型案例教学设计
明确创新型案例教学特点以后,重点就是案例的设计。编写案例的基本要求如下。案例撰写的核心是学生:如何解决这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成为关注的焦点。我们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组的学生负责一个案例材料的组织工作,鼓励他们提出有代表性的案例,老师在案例的选择和设计方面详细指导。每节课的教学中案例是由小组的学生自己讲解。学生讲解的案例一般都做了充足的准备,包括要讲解内容、讲解方式以及如何讲解等。通过学生的讲解,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很集中,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这时教师就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对案例适当的分析,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案例进行思考和分析等活动。
另外创新案例教学需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确立主题。学生再设计案例的时候,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案例的选择要符合知识性、趣味性、理论性要求并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主题。
(2)不要分析,这是教师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案例的编写者只需要提供原始材料,不需要提供分析观点。
(3)是不要改编。案例是由学生提供的,是从他们角度出发。教师应该要提供编写案例的方法,对案例的选择提出意见,而不应该对案例的内容进行改编。
4.创新型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步,请学生展示案例,提出问题,讲解案例
摘要求和规范。并将手抄报作品展示给学生。教师可以开始分析如何运用Word提供的图形处理工具设计、制作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手抄报。
第二步,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操作方法。例如:在制作手抄报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注意观察手抄报制作中需要的工具,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完成这个案例。通过观察手抄报中插入的图片素材,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素材的来源,各种图形对象的操作,为学生理清思路。
第三步,鼓励学生自主或合作的方式完成案例。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师作为学习的指导者,接受询问,启发思考,必要时给予适当点拨。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去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在这个阶段中小论文期刊网期刊网,学生根据手抄报的主题,要搜集制作手抄报所需文字材料和图片等素材。按照教师的提示和相关的知识点,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案,如:怎样插入图片?如何设置段落背景颜色?怎样制作首字下沉效果?
第四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例如,针对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和相关操作,归纳Word中文字的格式化处理,段落的排版,各种图形的插入和编辑,首字下沉,分栏,绘制图形等操作。这些知识和操作对本案例的实际意义、重点、难点、容易出错处等及时进行总结。并针学生完成案例的情况,指出不足之处,进行引申和提高。补充一些关于文字排版处理在本案例中未涉及到的知识,如Word文档的页面设置,页眉页脚的添加和设置操作等。
第五步,举一反三。结合案例知识点,进行拓展性训练,使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复习巩固。例如:可以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自己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选择一个主题,利用本案例的学习的相关知识,制作一份电影的宣传海报。使学生学有所用,在本案例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上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现代医学科技档案 管理方式 创新
医学科技档案作为医学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对其信息进行有效利用能够促进我国医学研究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临床工作与医学科研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有的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已(以及)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1]。因此在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必须要以满足用户使用需求为基础,积极开展科技档案的整理收集、存储与使用等工作,创新管理方式,促进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实现现代医学的长远发展。
一、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特征分析
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系列性强。相较于其他的学科而言,医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采用特定的专题,并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进行完整性和系列性研究。这样会保证科技文件资料的成套化和完整化,使档案资料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以及分明的层次,从而进行系列化使用。二是专业性强。对于现代医学而言,具有广泛的交叉领域以及繁多的学科门类,因此在对医学科研课题进行分配时,应以不同专业门类加以分配。如在基础医学的研究中,可从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划分,分为药理、病理和生化等专业;而在临床医学的研究中,可分为儿科、妇科、外科和内科等科目。医学科研活动的开展需以专业科目为基础,细化科目分类,对医学科研内容的专业性具有较强的要求,因此使得医学科技档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三是连续性强。医学科研从立项到结题等具有较长的周期性,并且其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连续性较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医学科技档案的连续性强。四是保密性强。医学科研成果是医学档案记录的重要对象,其具有知识产权,受到法律的保护[2]。如(果)临床文献与资料、医学报告等档案资料具有特殊的价值,必须要以国家保密法为依据,对其进行保密等级设置,从而使档案资料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有效发挥其最大化的使用价值。
二、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方式的创新路径
1.强化档案意识
在对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应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使其能够明确认知到档案的利用价值,并对档案的管理和保存工作加以重视。档案管理部门应对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服务模式加以更新,并积极开发档案资源,建立相应的网站和数据库,为档案利用者的查阅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应积极向外宣传档案室的馆藏信息,有效吸引档案利用者,让档案资源得到更好地利用,有效发挥出档案的利用价值。
2.加大档案室基础建设的力度
在对档案室进行建设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对档案室环境加以优化。只有保证档案室环境的整洁与安静,才能使档案利用者对相关信息和资料加以专注研究,同时在恰当的地方提供复印与打印等服务,从而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二是对现有科技加以充分利用。对于现代医学科技档案而言,其发展趋势为资源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因此应将档案管理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融合,从而缩短档案信息查询时间,为档案利用者提供简便的服务。此外,建立档案资源网,利用网络远程检索对档案室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三是对馆藏资源储量进行增加。目前医学科技档案资源已经难以满足医疗实践的应用,因此档案室应对资源共享加以重视,积极引进先进的档案资料,便于研究人员的使用。四是科学合理分类档案。档案室应对各种档案内容加以了解,并对其进行多角度分类,确保用户能够快速准确检索[3]。在对医学科技档案进行分类时,可结合学科和专业的差异性,建立具有全面功能的检索系统,这样便于档案利用者对档案信息进行准确定位,节省查阅时间,促进现代医学科技档案利用效率的提高。
3.健全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的健全作为现代医学科技档案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能够充分发挥出档案的利用价值,促进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健全管理体制时,必须要以档案利用者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对档案服务机制进行完善,有效丰富档案服务的方法与手段,保证档案服务的个性化与多样化。目前我国档案室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档案信息的加工、借阅和查询等,其服务功能过于简便和单一。基于这种现状,必须要在档案利用服务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从而便于利用和查询档案信息,有效吸引更多的医务工作人员与科研人员,促进档案服务质量和利用效率的提升。
4.完善档案编研体系
要想促进医学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必须要对档案的编研工作加以重视,不断健全和完善档案编研体系[4]。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迎来了信息时代,这使得医学科技档案编研工作面临着新要求与新问题。因此医学档案管理者必须要从医学研究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对档案的价值和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挖掘,保证编研研究课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有效指导医学实践和医学科研活动。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医学科技档案具有较强的系列性、专业性、连续性以及保密性,因此在创新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时,必须要强化档案意识,加大档案室基础建设的力度,健全管理体制,完善档案编研体系。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医学科技档案管理的水平,有效指导医学科研活动,充分发挥出档案的利用价值,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医学科技档案利用可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必须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档案管理的方式,促进现代医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2]丁莹,罗昕.创新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方式的研究[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394-396.
一、案例互动体验式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任何学习的发生都不是在白纸上进行的,而是学习者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起联系,从内部通过创造、协调,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对新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它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建构主义知识观主张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性的、积极互动的学习方式,以帮助学生克服知识的惰性,增强知识的弹性,促进知识的迁移。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和意义,强调学习的积极性、建构性、积累性、目标指导性、诊断与反思性、探究性、情境性、社会性及基于问题或案例的学习,基于内在驱动的学习。建构主义课程观强调用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氛围,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启发学生思维。由此支撑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拓展性的学习与基于项目的学习,并以此方式参与课程的设计和编制。建构主义教学观则强调应该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学习环境,诱发并驱动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与调控。建构主义评价观包括:目标自由的评价;以真实任务为标准的评价;以知识建构为标准的评价;以经验建构为标准、情境驱动的评价;依靠学习背景的评价;以社会建构与协商主义为标准的评价,等等。
二、案例互动体验式实践教学的存在问题――理解误区
1.在使用方法上存在误区。有的教师案例选择太过陈旧,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并且用得多了学生就会觉得没有新鲜感;有的教师对运用案例互动体验法的时机掌握不好,不能使其作用发挥到极致,甚至出现学生对一些案例的理解过于偏激而使课堂教学的局面难以控制的情况;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协调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使案例教学对于理论教学的促进作用得不到很好展示,使正常的理论讲解陷入表面化。
2.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障碍。目前高校扩招使得学校的教学资源变得相对紧张;有的高校领导误认为思政课是公共必修课,内容都一样,大班授课节约资源。教师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要开展案例互动体验式教学存在很大限制;学生众多,教师很难顾及每一个参与讨论互动的学生,学生也不可能每次都得到教师及时的反馈,有时又会出现课堂秩序混乱的现象,这使教学实施效果受到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应用该方式的积极性。
3.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导致教师主导作用缺失或学生主体地位弱化。现在高校思政课的案例互动体验法教学中存在教师与学生角色定位模糊问题。主要表现为:(1)教师主导作用缺失。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往往找不到案情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上升不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分析问题,往往会出现离题、无谓争论、一边倒、随大流、众口一词、简单重复等状况,对此有些教师不能给予及时的调整及必要的理论引领和提升。还有一些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和把握案例互动体验教学进程,往往是前松后紧,重要的案例体验点评阶段常常是草草了事,不能对案例和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述,根本达不到案例互动体验教学提高学生素质、深化理论学习的目的。(2)学生主体地位弱化。在案例互动体验教学实践中,教师会发现学生往往缺乏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不愿意或懒得独立思考,总是将希望寄托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答案,如同初生的雏鸟等待母亲喂食一样,完全缺乏主体性的表现。还有一些学生搭便车,利用小组学习形式,依赖小组其他成员的努力,自己坐享其成,这同样是缺乏主体性的表现,而且带有剽窃他人成果的不良倾向。
三、案例互动体验式实践教学应坚持的原则――前提基础
1.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精心选择并以适当形式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组织和指导学生围绕案例展开体验、讨论和交流,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案例涉及的原理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从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一个出色的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不是经常亲自讲解、分析和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和讨论,给学生发表意见、表现自我的机会。在案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体验和思考,积极发言,引导他们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推理。教师既要通过各种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议题进行讨论,把讨论引导到正确认识的轨道上,更要适时地把学生从对案例本身的讨论引导到对一般性问题的讨论,进而把讨论引向深入。同时要做好组织协调。案例教学是教师“导”与学生“演”的互动过程,作为“导演”教师担负着组织协调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任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案例教学中,做自己学习和行动的主人,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
2.坚持平等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平等性原则是指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地位的平等,即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表达权利,是一种师生在人格和个性等方面彼此尊重的状态。开放性原则是指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是针对每位学生的,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用不同方式围绕案例展开讨论和交流,案例探讨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和标准的,学生可以从各自不同角度进行个性化解读。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给每一位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和质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和分析案例,培养学生双向和多向思维的能力和习惯。
3.坚持创造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创造的平台和空间,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对案例的体验、分析和讨论,为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发散思考和创新创造等能力提供了条件。这就要求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精心选择和制作典型案例时要展现出创意,学生在围绕案例展开体验、分析和讨论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深刻地对案例进行探讨,深入挖掘案例中所包含的深层意蕴,从而得出富有新意的结论。
四、案例互动体验式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关键环节
1.案例的精选集编阶段。选好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首要条件和前提基础。好案例的精选标准应该既能融合教学理论知识,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是教学的主线,要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能起到组织各环节的作用,比如导入、讲解、讨论、对话、总结等具体教学过程都要以案例为基础而展开,它是学生获得认知的载体。笔者认为好案例的精选应遵循以下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典型性、针对性原则,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原则。教师要选择最适合的案例,首先要根据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收集,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案例的内容必须适应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要能把握案例的难易程度,易于学生接受和认同。案例数量要精而少,质量较高而实用性强,既有代表性又有针对性。选择案例时教师应该具有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所选案例要既能够驱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对探求未知的结果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为学生的自主发现和探究提供展示的空间和平台,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引导学生深化发现、加深理解、深入剖析和体验启示。
2.案例的情境呈现体验阶段。一个好案例不是简单而机械的课堂陈述,它应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充满目的性的、需要深入思考的复杂环境,使学生在一定的探究框架内就现实问题做出判断和选择。教学中所选择的案例都是在一定背景环境中和不同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和现实现象,具有特定的时代气息和各不相同的案例背景信息。只有让学生先了解相关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案例中的背景、环境、情节和任务。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呈现案例时要根据学生特点,对案例材料进行重新组织编排。围绕教学主题对案例进行剪裁加工,引发学生思考,使案例发挥更大价值。在呈现案例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提供包括相关的时人论述、历史照片、现实视频甚至影视作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视、听结合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从而保证案例信息传输的有效性。
3.案例的讨论分析体验阶段。教师最好让学生组成案例分析小组。教师可以在对每个学生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指定组合方式,学生也可以自由结组。分析案例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这样做主要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开展各自的探究并卓有成效地展现各自才能,这对他们今后从事工作所需要的独立见解与强烈的自我意识的培养很必要。在分析案例阶段,最忌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忽视学生的思维分析过程,但教师可以做一定指导,使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更有效率。案例讨论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行思想认知的碰撞,因此,案例讨论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就自己和他人的体验认知发表见解。通过这种多向交互式的传播学习交流,能使参与的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既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又可起到一种激励效果,最终带动学生积极思考、进取学习,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自发地将老师所讲的理论与自己原有的思想碰撞后又相融合,从而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化”的目的。
4.案例的探究解读体验阶段。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主体和核心环节。讨论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代表作主体发言,又可以由学生进行自由发言,更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由一部分学生做主题发言,其他学生对其进行提问,提出质疑,形成讨论的氛围。在这种互动的场景下,课堂讨论会逐渐呈现出热烈氛围。讨论案例时,要注意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寓原理于讨论过程之中,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辩。教师通过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使课堂讨论始终处于热烈、有序、高效的状态的同时要避免出现几个学生包场发言的情况;教师应该当好导演者的角色,通过组织、引导、补充、启发、点拨和评论等手段,使学生知道什么时候陈述自己的见解观点,什么时候评论其他学生的观点,哪些人发言,哪些人不发言,哪些人多说,哪些人少说,从而使参与讨论的全班学生产生巨大的牵引力,确保课堂讨论沿着健康、正确、有序的方向发展;教师还应该扮演思想碰撞的催化剂角色,既要善于倾听学生发言,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分析和讨论。教师要精心准备问题推动学生由感知问题的表面现象向深入的理性探究发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在师生相互交流过程中起到媒介作用,抛砖引玉,鼓励创新,使学生的各种思想观点相互撞击和融合,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5.案例的总结评价体验阶段。对教学案例的总结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每一节课堂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或学生自己要进行案例点评。这是案例教学的最后阶段,往往是一堂课的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问题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策略进行点评。学生自由发言时,教师必须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讨论效果,并对学生讨论出的各种结论逐一进行必要点评。总结评价的主要目的为:一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辩证、历史的科学思维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取向。
通过创设情境,激活案例体验;利用生活资源,丰富案例体验;开展互动对话,提升案例体验;总结评价反思,深化案例体验;尝试实践活动,回归案例体验。这样持续打造真诚的思政课堂,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踊跃表达,才能让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想象力得以丰富、潜能得以发掘、案例体验得以深化,在学生的自我体验、发现与表达中实现对学生的引导与提升,实现个体心灵的真正转向和发展。
五、高效实施案例互动体验式实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追求实效
1.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一个简单的案例都会涉及大量史料,教师必须熟悉案例阐述的事实和各种细节,对于重要信息必须做到信手拈来,因为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很多是由案例事实引发的。教师如果对案例的熟悉程度不够,就会使自己陷于被动境地。在引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因为一时疏忽,将一些信息如案例中人物的姓名、职务及案例中涉及年份说错,则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这要求教师在课前阅读与案例有关的大量材料,掌握案例的详细背景知识。在讨论案例中,学生常会问一些案例细节方面的问题。尽管这样的问题明确与否可能对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没有多大影响,但仍需教师予以解答。在课前,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疑问,全面掌握案例背景资料。不仅需要在特定案例的课前准备时查找相关资料,而且需要平日持续的知识积累。由于案例教学的背景资料十分丰富,因而课堂教学时间是极其有限的。进行案例教学时同样要求学生做好准备工作。如果仅限于课堂呈现案例,有可能会因为学生理论准备不足而不能更好地消化、理解案例,或者无法深入地进行分析、讨论、体验案例。因此,教师最好在课前将案例布置下去,或者事先收集一部分案例资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有一定准备,最好能在网上建立一个案例教学资源库,能让学生自由地查找信息,了解案例的背景资料,这样能更有效率地开展课堂教学。
2.摆正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位置。案例互动体验式实践教学是一种通过自身体验、思想碰撞、民主讨论达成共识的过程,能够锻炼学生从他人那里汲取知识和认知的能力。案例体验过程中需要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案例教学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快乐的民主化教学氛围。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有强烈的民主意识,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学生采用自己认同的观点进行辩论,也欢迎发表与案例不同的见解,允许讲错答错,允许改变和保留观点,这样就为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供了条件。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案例教学中的位置――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学生思想的倾听者和引导者,是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的教育者。教师应彻底转变自己案例讲述者的角色,把自己视为教学的组织者而非操作者,视为学生知识的探索者、问题的发现者、矛盾的解决者与教学的合作者。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见解当成标准答案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体验、沟通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觉认识、接受和内化。教师要积极发现学生观点中的闪光点和合理之处,避免打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挫伤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情绪。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师对存在较大争议的观点、见解可以先放在一边,在课后找合适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是案例讨论的主持者、归纳总结的发言人、群体互动的导演者、思想碰撞的催化剂及背景资料的提供者,但不要做演讲者,也不要做评论家,更不要做仲裁者。可见,思政课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能够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有利于“思政课”价值属性的彰显,从而极大地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3.不断提高教师实施案例教学的水平和能力。实施案例教学更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在讨论现实生活两难道德问题和陷入僵局时,及时地给予指导,引导学生对有价值两难纠结问题的探讨更加深入,并要在讨论结束后对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发言,并对学生讨论过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让讨论课有始有终,对学生有启发。教师起到引导作用要防止两点,一是抢占学生的主角地位,学生无法大胆发言;二是教师只是附和、肯定学生发言,而没有给出有价值的意见和指导。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讨论手段,使学生的思想认知产生更好更深入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思想碰撞,从而起到让思政教育深达学生内心世界的作用。参加讨论的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内容给予简短点评,以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启迪启示作用,切忌点评缺乏针对性和深刻性。要调动学生参与案例体验、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做学生思想的倾听者和平等对话的引导者。学生偏颇甚至极端的思想不会因为老师的不了解而自动消失,相反,只有老师耐心、仔细聆听,引导学生换角度、换角色、换位体验思考案例,才会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想法。在学生发言时,多给予其肯定的眼神和鼓励的评价,并通过提问等方式,使学生思考更加深入,透过表面现象,发现问题本质,提高思维能力和水平。教师还可以通过适当地“挑拨是非”,引起不同观点学生的争论,在争论中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缜密性,也可以在讨论中激发学生思想灵感的火花。讨论话题若选择学生关心的热点事件,课前让学生提前准备相关资料、做些思考、拿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等,让学生在讨论课上更加胸有成竹,有话可讲。要克服影响提高思政课案例互动体验式讨论质量的四种心理障碍,即从众性、随意性、逆反性和回避性四种心理。还可以在案例讨论教学中根据讨论课的主题和内容邀请嘉宾。由于嘉宾特有的人生体验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可以用自己的真实生活作为案例或者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更有深度的讲解,对学生换角度、换角色、换位体验理解案例,分析社会热点难点起到很好的效果,起到老师和主持人等不可替代的作用。案例讨论既可以集中进行,又可以在平时的课堂上分散讨论,让学生逐步养成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的习惯。要减少小组成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再次发言的机会,对别人的观点予以回应,产生清晰明确的思维碰撞交锋,否则只是一种观点陈述。在每次案例讨论结束后,师生要及时进行总结,阐释讨论结果,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等。可以让学生谈感想,谈谈别人的观点对自己的启发等,以督促学生认真思考他人的发言,对讨论课上的感想体会进行升华。很多学生在自己发言完毕后就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没有认真听他人的陈述,削弱了讨论的效果。如果老师写一份简短且击中要害的总结讲话,同学们就会用端正的态度听取别人的发言,并且对他人的发言有一种思考和判断,起到案例互动体验讨论课交流思想、相互启迪、取长补短、共同成长的作用。
[关键词]胺碘酮,稳心颗粒,老年室性心律失常,美托洛尔
老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会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其室性心律失常主要是指起源于心室的心律紊乱现象,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老年室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室性早搏(室早)和心室颤动(室颤)等。室速,尤其是合并器质性心脏病(老年人群中更多见)的室速通常是可导致室颤、猝死等严重后果的心律失常,对老年人生命健康危害很大[1-3],为了观察胺碘酮与稳心颗粒联用治疗老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笔者回顾总结了2010年1月-2012年7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45例病例资料,现将总结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文统计资料对象来自于2010年1月-2012年7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45例病例资料,包括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为61岁-78岁,平均年龄为69.01±10.44岁,统计资料入选标准:纳入研究的病例资料临床上检验均符合老年室性心律失常诊断标准:其中原发病为冠心病的患者18例,原发病为高血压的患者10例,另有17例患者原发病为扩张性心肌病,统计资料排除标准:排除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排除心源性休克患者和甲状腺机能异常患者。所有患者按照用药种类不同进行分租:常规治疗基础上选用美托洛尔治疗的对照组21例,而选用胺碘酮与稳心颗粒治疗的观察组24例,统计学t检验对二组患者的一般病例资料(平均年龄与性别比例等)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可比性。
1. 2治疗方法 所有参与调查患者在用药前1月内停止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1月后针对患者原发病进行常规治疗(包括服用阿司匹林,扩血管药物以及心肌营养类药物等),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与酒石酸美托洛尔(剂量为视情况给药30毫克-80毫克,早晚分两次给药),连续治疗60天后进行疗效评定,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胺碘酮(剂量为500毫克,每天分三次给药),治疗七天后,剂量可减量至300毫克(可改为每天早晚两次给药),同时口服稳心颗粒(步长制药产品,剂量为10克,每日三次给药),以上连续给药1月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两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1.3疗效标准 患者治疗后心脏功能改善至心功能1级,而且患者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数量减少75%以上者视为治疗显效,患者心脏功能改善提高1级(未达到心功能1级,但是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者),而且患者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数量减少50%以上者视为治疗有效,患者心脏功能无改善,症状体征等无改善甚至加重者视为治疗失败。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统计资料经总有效率计算(显效者与有效者均纳入总有效率计算)后,数据资料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a=0.05为检验标准比较组间差异性。
2结果
治疗组显效13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76. 2%,统计学t检验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不同用药治疗后的组间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在用药治疗过程中,有1例患者出现轻度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但经过调整用药时间和用药剂量后得到缓解,而对照组患者有3例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因出现心动过缓、气急乏力等不良反应而被迫停药,此3例患者被纳入治疗失败患者中。
胺碘酮能够延长心脏的动作电位在Ⅲ相的时程,该作用[4]能够减少钾内流(Vaughar Williams分类为Ⅲ类),还能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以达到稳定心率的目的(临床上也可以用于对阿托品无反应的心动过缓),是临床上治疗老年室性心律失常的理想药物之一,而稳心颗粒(含有党参、黄精和三七等)能够活血化瘀、通络活脉和益气养阴等多种作用,坚持用药能够达到宁心复脉、定悸安神的目的功效,两药联用对改善老年室性心律失常病症具有满意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石云章.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I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22):3717.3718.
[2] 富萍,张景轩,胡挣,等.稳心颗粒与胺碘酮联用治疗老年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6(2):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