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外贸进出口情况范文

外贸进出口情况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外贸进出口情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外贸进出口情况

第1篇

从我市外贸进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看,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的对外贸易和全国一样已经融入全球经济之中。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在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突出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全面推进“5523”工程。发展对外贸易,对我市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查字典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规划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目标,壮大出口经营主体,培育一批出口重点企业和产品 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坚定不移的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和工业强市战略,围绕提升壮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出口产品多元化。要努力培育机电产品、农产品、矿产品、医药产品和服装产品的出口。要将有竞争优势的外向型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及重点项目进行规划和引导,多途径地争取国家和省级各部门的政策性资金支持。

(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培育出口品牌,支持出口基地建设,鼓励开展加工贸易 积极申请国家出口新产品研发资金,鼓励各类企业增加新产品研发资金投入,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特别是制造业的核心技术,用好用足国家有关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以及进口贴息的有关政策。将以镍氢电池、无汞碱性电池、输变电设备、金属管件系列产品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以医药原料药、植物提取物为主的医药产品,以煤炭、铝锭、硅锰合金等为主的矿产品,以各类服装为主的纺织品,以苹果、核桃、小杂粮及深加工产品为主的农产品,以工艺陶瓷、日用陶瓷、建筑陶瓷、电力陶瓷为主的轻工产品等六大类出口主导产品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并从政策资金方面给予倾斜,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地产品出口品牌。

(三)建立进出口贸易促进体系,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为扩大外贸出口做好保障

第2篇

(一)规划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目标,壮大出口经营主体,培育一批出口重点企业和产品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坚定不移的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和工业强市战略,围绕提升壮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出口产品多元化。要努力培育机电产品、农产品、矿产品、医药产品和服装产品的出口。要将有竞争优势的外向型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及重点项目进行规划和引导,多途径地争取国家和省级各部门的政策性资金支持。

(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培育出口品牌,支持出口基地建设,鼓励开展加工贸易积极申请国家出口新产品研发资金,鼓励各类企业增加新产品研发资金投入,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特别是制造业的核心技术,用好用足国家有关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以及进口贴息的有关政策。将以镍氢电池、无汞碱性电池、输变电设备、金属管件系列产品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以医药原料药、植物提取物为主的医药产品,以煤炭、铝锭、硅锰合金等为主的矿产品,以各类服装为主的纺织品,以苹果、核桃、小杂粮及深加工产品为主的农产品,以工艺陶瓷、日用陶瓷、建筑陶瓷、电力陶瓷为主的轻工产品等六大类出口主导产品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并从政策资金方面给予倾斜,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地产品出口品牌。

(三)建立进出口贸易促进体系,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为扩大外贸出口做好保障

紧紧抓住陕西省拟建立全省商务信息网络体系的机遇,建立和完善市、县(区)的商务信息网络体系,鼓励开展电子商务交易;强化国际营销人才培育,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立并完善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贸易促进机制,化解出口风险;调动各县区政府加强出口工作的积极性,培育县区中小企业扩大出口。建立××市外经贸发展基金,有计划地支持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市场,多途径、多方式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产品竞争力。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俄罗斯、中亚、中东、东盟、拉美及非洲新兴市场,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四)加强相关部门协作,优化出口环境,为扩大出口营造良好氛围政府部门要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出口企业执行境外商务考察、产品推销、技术交流、参展参会渠道顺畅,支持企业扩大进口。加强税贸协作,不断适应出口退税政策的新变化,及时解决企业退税工作中遇到的新困难、新问题。加强银贸协作,不断扩大外贸进出口的融资渠道,不断开辟融资的新领域,促进进出口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确保企业的资金周转。进一步加强运贸协作,交通、铁路等部门要立足××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保证我市进出口货物的便捷、顺畅运输送达,对农产品的进出口,实行无条件“绿色通道”,予以放行。对外贸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所必需的国际条件,它对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第3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区域协调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资源类产品;技术装备;船舶;农产品

中图分类号:F127

一、我国省域对外贸易总体形势分析

2012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明显减缓,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以及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局面,我国各省(区、市)对外贸易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地区外贸基本保持了稳定增长,在提升质量、提高效益、优化结构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一)外贸出口形势

从总量看,东部地区是我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地区,外向型经济发达,在产业体系、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科技研发、国际销售网络等方面都已形成一定优势,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当前严峻的外贸形势下,东部地区抵御风险的能力明显更强,因此仍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点区域。2012年,我国外贸出口排名前9地区共完成出口17,263.5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84.3%,除辽宁省属于东北地区外,其他8个全部为东部省份。其中,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地位列前四,出口额分别为5,740.5、3,285.4、2,245.5、2,067.4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7.9%、5.1%、3.8%、-1.4%;占全国比重均超过10%,分别为28.0%、16.0%、11.0%、10.1%。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前9名省份排名基本没有变化,说明我国外贸出口的区域格局已经趋于稳定。其他22个地区排名变动明显,其中重庆、河南、安徽等中西部省份出口增长较快,排名上升幅度较大。2012年重庆、河南、安徽分别完成出口385.7、296.8、267.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4.5%、54.3%、56.6%;排名分别为第10、第5、第2位,较2010年分别上升了11、5、2位。这些地区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与近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密切相关,2012年重庆、河南、安徽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13.6%、10.1%、12.1%,远高于全国7.7%的增速。

此外,黑龙江省出口受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的影响明显,排名下降幅度很大。2012年完成出口144.4亿美元,同比下降18.3%;排名第19位,较2010年下降了7位。

(二)外贸进口形势

从总量看,由于我国外贸出口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有“两头在外”的特点,东部地区出口总量大,需要进口的能源、原材料相应也较多;同时,目前东部地区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带动了对国外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的进口需求。因此,2012年我国外贸进口排名前9的区域格局与出口基本相似,以东部省份为主,只是地区间排名有所不同。9个地区共实现进口15,834.8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87.1%。其中,广东、北京、上海、江苏等地位列前四,进口额分别为4,097.9、3,483.8、2,298.5、2,194.9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7.4%、5.4%、0.9%、-3.3%,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2.6%、19.2%、12.6%、12.1%。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前9名省份排名基本稳定,其他22个地区排名变动明显。黑龙江、河南、重庆等地进口增长较快,排名上升幅度较大。2012年黑龙江、河南、重庆分别实现进口233.9、220.7、146.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2%、64.9%、56.1%;排名分别为第10、第11、第15位,较2010年分别上升了5、8、11位。其中,黑龙江省区位优势独特,目前已成为我国对俄开放的“桥头堡”,2012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由2011年的189.9亿美元增至213.1亿美元,占全国对俄贸易总量的1/5以上。

此外,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抵御外部冲击的力量仍然不足,部分中西部省份进口排名下降明显。其中,安徽、江西、山西排名下降幅度较大,2012年分别实现进口125.4、82.9、70.2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1.9%、-13.5%、-13.8%;分别排名第18、22、24位,较2010年下降了5、6、6位。

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形势

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但在一些拥有传统优势的东部沿海省份以及经济飞速增长的中西部省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有回暖趋势,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从总量看,我国各省(区、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集中在少数几个东部沿海省份,其他地区与这些省份差距较大。2012年,广东、江苏、上海三省市排名前三,共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435.2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73.8%。其中,广东、江苏、上海分别完成出口2,213.8、1,315.6、905.9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2.3%、1.8%、-2.8%;占全国比重分别为36.8%、21.9%、15.1%,而第四名北京市仅为190.2亿美元,占比不足4%。广东、江苏、上海三省市是我国传统的高新产业集聚区,集中了大量的资金、人才、科研机构和高新企业,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优势明显。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广东、江苏、上海三省市,以及第4、5位的北京和天津两市排名基本没有变动。其他26个地区排名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四川、河南、重庆等三个中西部省市上升幅度较大。2012年,四川、河南、重庆分别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74.8、163.2、149.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1.4%、191.4%、155.8%;排名分别为第6、第7、第8位,较2010年分别上升了4、11、7位。

究其原因,四川、河南、重庆三省市分别属于成渝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都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近年来这三个省市的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很快,带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其中,四川省成都市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等领域都已经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产业基地;重庆市发展内陆加工贸易模式,引进惠普、宏、华硕、思科等龙头品牌商,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等领域发展迅速;河南省2012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720亿元,同比增长18.3%,河南许继、中信重工等大型企业集团已经形成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排名有明显下滑。2012年完成出口144.4亿美元,同比下降4.7%;排名第10位,较2010年下降了5位。

(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

从总量看,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的区域格局与出口基本保持一致。2012年,广东、江苏、上海三省市排名前三,共实现高新技术产品进口3,604.2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71.1%。其中,广东、江苏、上海分别实现进口1,859.5、921.7、823.0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2.5%、1.5%、9.6%;占全国比重分别为36.7%、18.2%、16.2%,第四名北京市为298.6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5.9%。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排名前7位地区没有变化。其他24个地区中,与前面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情况相似,河南省和重庆市排名上升势头迅猛。2012年,河南、重庆分别实现高新技术产品进口128.2、83.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82.2%、112.8%;排名分别为第8、第11位,较2010年分别上升了13、7位。说明河南、重庆两省市高新企业的快速发展,也相应提高了对国外相关技术、设备的进口需求。

东部地区的浙江、河北两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排名有明显下滑。2012年浙江、河北分别实现进口87.5、11.2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9.6%、-32.6%;分别排名第10、第21位,较2010年分别下降了2、6位。浙江省民营经济活跃,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融资能力都面临很大挑战。河北省产业结构偏向重工业,钢铁、建材、石化、电力等“两高”行业比较集中,面临的节能减排、环保压力逐步加大。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浙江、河北两省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需求。

三、机电产品贸易形势

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企业经营环境不乐观等多重压力下,我国东部地区仍然保持机电产品对外贸易优势,少数中西部省份也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一)机电产品出口

从总量看,由于我国东部地区的机电产业在规模和技术上拥有传统优势,企业风险规避能力更强,在目前严峻的外贸形势下,东部省份发展相对较好,基本保持低速增长态势。2012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排名前8地区全部为东部省份,共完成出口10055.1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85.3%。其中,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排名前四,分别完成出口3894.6、2175.0、1453.9、959.1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9.3%、4.7%、-2.0%、3.8%,占全国比重分别为33.0%、18.4%、12.3%、8.1%。除了上海市较2011年减少了29.5亿美元外,其他7个省市机电产品出口均实现稳步增长。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前8名东部省份排名没有变化。其他23个地区中,重庆、河南机电产品出口排名提升幅度较大。2012年,重庆、河南分别完成出口259.5、193.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6.9%、130.5%;排名分别为第9、第12位,较2010年分别上升了4、8位。重庆、河南机电产品出口的良好增长态势,与这两个中西部省市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摩托车、通机产品等传统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关。

黑龙江、内蒙古机电产品出口排名有明显下滑。2012年分别完成出口43.9、5.3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6.4%、-37.7%;分别排名第21、第29位,较2010年分别下降了6、4位。

(二)机电产品进口

从总量看,2012年,我国机电产品进口额排名前8地区仍然全部为东部省份,共实现进口6760.8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86.4%。其中,广东、上海、江苏等省市排名前三,分别实现进口2452.0、1295.5、1288.8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8.3%、0.9%、-2.3%,占全国比重分别为31.3%、16.6%、16.5%。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前8名东部省份基本没有变化,只是地区相对排名有所变动。其他23个地区中,吉林、河南、重庆等地排名上升明显。2012年,吉林、河南、重庆分别实现机电产品进口157.0、156.5、114.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5、153.0、66.9%;排名分别为第9、第10、第13位,较2010年分别上升了2、11、3位。

安徽、海南机电产品进口排名有明显下滑。2012年分别实现进口31.3、19.1亿美元,安徽同比下降24.0%,海南同比增长6.1%;分别排名第17、第22位,较2010年均下降了4位。

四、船舶出口形势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船舶产业影响非常显著,目前我国船舶产业的几个重要省份都进入调整期,面临国际市场需求大幅下降、新船订单不足、成交价格走低、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

我国船舶产业出口的区域集中度非常高。从总量看,2012年,船舶出口排名前十地区完成出口373.3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96.5%,除了辽宁省和湖北省,其他8个全部为东部省份。其中,江苏、浙江、辽宁、上海等省市排名前四,分别完成出口91.9、61.4、53.5、47.8亿美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3.7%、15.9%、13.8%、12.4%。这四个省市船舶出口均为负增长,同比增速分别为-12.3%、-6.9%、-1.9%、-23.7%。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排名前10的省份中,天津市船舶出口逆势大幅增长成为亮点。2012年天津市实现船舶出口11.9亿美元,同比增长298.4%,排名从2010年的第11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10位。原因一方面在于天津市船舶出口额与位居前列的江苏、浙江、辽宁、上海等省市相比,基数仍然较小;另一方面,目前滨海新区已经成为天津市经济增长的龙头,而造船业是滨海新区支柱产业之一,2011年底新区临港修造船基地已形成造船能力,天津船舶企业在自主研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竞争力都在迅速提升。

五、农产品出口形势

在国际市场需求疲软、贸易摩擦增多、食品安全问题压力加大、国内生产综合成本上升等多方面不利因素影响下,2012年,我国多数地区农产品出口增长较2010和2011年明显放缓。但是,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和区域经贸合作开展状况良好的省份仍有亮点,农产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

从总量看,2012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排名前9的地区共完成出口479.7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76.6%。其中,山东、福建、广东等省市排名前三,分别完成出口150.2、75.6、75.1亿美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4.0%、12.1%、12.0%;福建、广东同比分别增长9.8%、7.8%,但山东作为我国农产品贸易大省,受国内外不利环境影响较大,同比下降了2.3%。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排名前9的省份基本没有改变。其中,云南省农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值得关注。2012年云南实现农产品出口20.5亿美元,同比增长16.3%,排名超过上海,从2010年的第8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7位。云南省拥有独特的自然条件、生物资源和区位优势,近年来该省重点发展咖啡、橡胶、茶叶、甘蔗、蔬菜、水果、蚕桑、花卉、中药材等高原特色农业,未来农产品出口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其他22个地区的相对排名有不同程度的变动,其中广西自治区值得关注。2012年广西实现农产品出口14.5亿美元,同比增长24.6%,排名从2010年的第13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10位。目前广西与东盟地区的农业合作发展迅速,2012年广西与东盟农产品贸易规模13.14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5.8倍,年均增长21.1%,未来双方区域合作仍有继续深化拓展的空间,在境外产业基地、农业技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前景非常可观。

六、资源类产品进口形势

2012年,在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实体经济普遍增长乏力,企业盈利水平下降,投资扩张意愿明显减弱,影响资源类产品进口需求。同时,国际市场能源、资源类商品价格基本在低位运行,又为国内企业提供了较好的贸易条件。受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我国资源类产品进口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分化趋势。

从总量看,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产业基础良好,对资源、能源的需求相对更多,我国资源类产品进口仍然集中在东部省份。但是受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地区产业转移等因素影响,东部各省进口增长态势有很大差异。2012年,我国资源类产品进口排名前9地区,除辽宁省外,其他全部为东部省份,共实现进口7475.3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85.1%。其中,北京、广东、江苏、山东等省市排名前四,分别实现进口2400.7、1096.0、828.8、827.5亿美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7.3%、12.5%、9.4%、9.4%。上述四个省市同比增速差异明显,北京、山东同比分别增长9.9%、9.3%,而广东、江苏同比分别下降4.3%、4.7%,这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相符合。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排名前9的省份没有改变,但是从地区相对排名看,山东省超过上海和浙江,从2010年的第6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4位,这与山东省实施蓝色经济区战略、海洋产业体系及现代特色农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密切相关。

其他22个地区中,多数中西部省份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受经济不景气影响较大,资源类产品进口排名下滑明显。其中,江西、山西、甘肃分别实现进口56.7、54.1、50.3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6.3%、-21.8%、-20.3%;分别排名第18、第19、第22位,较2010年分别下降了4、4、6位。

七、技术装备进口形势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带动了对国外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的进口需求。2012年,超过一半地区技术装备进口实现平稳增长,但是也有部分面临经济发展和转型双重压力的东部省份,以及经济基础薄弱的中西部省份,技术装备进口下滑明显。

从总量看,由于东部地区自身的经济基础和产业优势,以及我国实施的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目前技术装备进口仍然集中在东部省份。2012年,我国技术装备进口排名前7地区全部为东部省份,共实现进口5847.6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83.9%。其中,广东、江苏、上海等省市排名前三,分别实现进口2100.6、1180.7、1180.0亿美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30.2%、16.9%、16.9%;广东、上海同比分别增长7.0%、1.2%,但江苏同比下降了2.3%。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