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外贸进出口情况范文

外贸进出口情况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外贸进出口情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外贸进出口情况

第1篇

从我市外贸进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看,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的对外贸易和全国一样已经融入全球经济之中。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在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突出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全面推进“5523”工程。发展对外贸易,对我市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查字典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规划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目标,壮大出口经营主体,培育一批出口重点企业和产品 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坚定不移的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和工业强市战略,围绕提升壮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出口产品多元化。要努力培育机电产品、农产品、矿产品、医药产品和服装产品的出口。要将有竞争优势的外向型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及重点项目进行规划和引导,多途径地争取国家和省级各部门的政策性资金支持。

(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培育出口品牌,支持出口基地建设,鼓励开展加工贸易 积极申请国家出口新产品研发资金,鼓励各类企业增加新产品研发资金投入,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特别是制造业的核心技术,用好用足国家有关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以及进口贴息的有关政策。将以镍氢电池、无汞碱性电池、输变电设备、金属管件系列产品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以医药原料药、植物提取物为主的医药产品,以煤炭、铝锭、硅锰合金等为主的矿产品,以各类服装为主的纺织品,以苹果、核桃、小杂粮及深加工产品为主的农产品,以工艺陶瓷、日用陶瓷、建筑陶瓷、电力陶瓷为主的轻工产品等六大类出口主导产品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并从政策资金方面给予倾斜,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地产品出口品牌。

(三)建立进出口贸易促进体系,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为扩大外贸出口做好保障

第2篇

(一)规划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目标,壮大出口经营主体,培育一批出口重点企业和产品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坚定不移的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和工业强市战略,围绕提升壮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出口产品多元化。要努力培育机电产品、农产品、矿产品、医药产品和服装产品的出口。要将有竞争优势的外向型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及重点项目进行规划和引导,多途径地争取国家和省级各部门的政策性资金支持。

(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培育出口品牌,支持出口基地建设,鼓励开展加工贸易积极申请国家出口新产品研发资金,鼓励各类企业增加新产品研发资金投入,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特别是制造业的核心技术,用好用足国家有关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以及进口贴息的有关政策。将以镍氢电池、无汞碱性电池、输变电设备、金属管件系列产品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以医药原料药、植物提取物为主的医药产品,以煤炭、铝锭、硅锰合金等为主的矿产品,以各类服装为主的纺织品,以苹果、核桃、小杂粮及深加工产品为主的农产品,以工艺陶瓷、日用陶瓷、建筑陶瓷、电力陶瓷为主的轻工产品等六大类出口主导产品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并从政策资金方面给予倾斜,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地产品出口品牌。

(三)建立进出口贸易促进体系,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为扩大外贸出口做好保障

紧紧抓住陕西省拟建立全省商务信息网络体系的机遇,建立和完善市、县(区)的商务信息网络体系,鼓励开展电子商务交易;强化国际营销人才培育,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立并完善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贸易促进机制,化解出口风险;调动各县区政府加强出口工作的积极性,培育县区中小企业扩大出口。建立××市外经贸发展基金,有计划地支持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市场,多途径、多方式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产品竞争力。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俄罗斯、中亚、中东、东盟、拉美及非洲新兴市场,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四)加强相关部门协作,优化出口环境,为扩大出口营造良好氛围政府部门要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出口企业执行境外商务考察、产品推销、技术交流、参展参会渠道顺畅,支持企业扩大进口。加强税贸协作,不断适应出口退税政策的新变化,及时解决企业退税工作中遇到的新困难、新问题。加强银贸协作,不断扩大外贸进出口的融资渠道,不断开辟融资的新领域,促进进出口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确保企业的资金周转。进一步加强运贸协作,交通、铁路等部门要立足××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保证我市进出口货物的便捷、顺畅运输送达,对农产品的进出口,实行无条件“绿色通道”,予以放行。对外贸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所必需的国际条件,它对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第3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区域协调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资源类产品;技术装备;船舶;农产品

中图分类号:F127

一、我国省域对外贸易总体形势分析

2012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明显减缓,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以及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局面,我国各省(区、市)对外贸易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地区外贸基本保持了稳定增长,在提升质量、提高效益、优化结构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一)外贸出口形势

从总量看,东部地区是我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地区,外向型经济发达,在产业体系、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科技研发、国际销售网络等方面都已形成一定优势,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当前严峻的外贸形势下,东部地区抵御风险的能力明显更强,因此仍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点区域。2012年,我国外贸出口排名前9地区共完成出口17,263.5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84.3%,除辽宁省属于东北地区外,其他8个全部为东部省份。其中,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地位列前四,出口额分别为5,740.5、3,285.4、2,245.5、2,067.4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7.9%、5.1%、3.8%、-1.4%;占全国比重均超过10%,分别为28.0%、16.0%、11.0%、10.1%。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前9名省份排名基本没有变化,说明我国外贸出口的区域格局已经趋于稳定。其他22个地区排名变动明显,其中重庆、河南、安徽等中西部省份出口增长较快,排名上升幅度较大。2012年重庆、河南、安徽分别完成出口385.7、296.8、267.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4.5%、54.3%、56.6%;排名分别为第10、第5、第2位,较2010年分别上升了11、5、2位。这些地区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与近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密切相关,2012年重庆、河南、安徽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13.6%、10.1%、12.1%,远高于全国7.7%的增速。

此外,黑龙江省出口受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的影响明显,排名下降幅度很大。2012年完成出口144.4亿美元,同比下降18.3%;排名第19位,较2010年下降了7位。

(二)外贸进口形势

从总量看,由于我国外贸出口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有“两头在外”的特点,东部地区出口总量大,需要进口的能源、原材料相应也较多;同时,目前东部地区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带动了对国外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的进口需求。因此,2012年我国外贸进口排名前9的区域格局与出口基本相似,以东部省份为主,只是地区间排名有所不同。9个地区共实现进口15,834.8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87.1%。其中,广东、北京、上海、江苏等地位列前四,进口额分别为4,097.9、3,483.8、2,298.5、2,194.9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7.4%、5.4%、0.9%、-3.3%,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2.6%、19.2%、12.6%、12.1%。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前9名省份排名基本稳定,其他22个地区排名变动明显。黑龙江、河南、重庆等地进口增长较快,排名上升幅度较大。2012年黑龙江、河南、重庆分别实现进口233.9、220.7、146.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2%、64.9%、56.1%;排名分别为第10、第11、第15位,较2010年分别上升了5、8、11位。其中,黑龙江省区位优势独特,目前已成为我国对俄开放的“桥头堡”,2012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由2011年的189.9亿美元增至213.1亿美元,占全国对俄贸易总量的1/5以上。

此外,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抵御外部冲击的力量仍然不足,部分中西部省份进口排名下降明显。其中,安徽、江西、山西排名下降幅度较大,2012年分别实现进口125.4、82.9、70.2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1.9%、-13.5%、-13.8%;分别排名第18、22、24位,较2010年下降了5、6、6位。

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形势

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但在一些拥有传统优势的东部沿海省份以及经济飞速增长的中西部省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有回暖趋势,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从总量看,我国各省(区、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集中在少数几个东部沿海省份,其他地区与这些省份差距较大。2012年,广东、江苏、上海三省市排名前三,共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435.2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73.8%。其中,广东、江苏、上海分别完成出口2,213.8、1,315.6、905.9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2.3%、1.8%、-2.8%;占全国比重分别为36.8%、21.9%、15.1%,而第四名北京市仅为190.2亿美元,占比不足4%。广东、江苏、上海三省市是我国传统的高新产业集聚区,集中了大量的资金、人才、科研机构和高新企业,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优势明显。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广东、江苏、上海三省市,以及第4、5位的北京和天津两市排名基本没有变动。其他26个地区排名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四川、河南、重庆等三个中西部省市上升幅度较大。2012年,四川、河南、重庆分别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74.8、163.2、149.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1.4%、191.4%、155.8%;排名分别为第6、第7、第8位,较2010年分别上升了4、11、7位。

究其原因,四川、河南、重庆三省市分别属于成渝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都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近年来这三个省市的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很快,带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其中,四川省成都市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等领域都已经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产业基地;重庆市发展内陆加工贸易模式,引进惠普、宏、华硕、思科等龙头品牌商,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等领域发展迅速;河南省2012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720亿元,同比增长18.3%,河南许继、中信重工等大型企业集团已经形成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排名有明显下滑。2012年完成出口144.4亿美元,同比下降4.7%;排名第10位,较2010年下降了5位。

(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

从总量看,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的区域格局与出口基本保持一致。2012年,广东、江苏、上海三省市排名前三,共实现高新技术产品进口3,604.2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71.1%。其中,广东、江苏、上海分别实现进口1,859.5、921.7、823.0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2.5%、1.5%、9.6%;占全国比重分别为36.7%、18.2%、16.2%,第四名北京市为298.6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5.9%。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排名前7位地区没有变化。其他24个地区中,与前面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情况相似,河南省和重庆市排名上升势头迅猛。2012年,河南、重庆分别实现高新技术产品进口128.2、83.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82.2%、112.8%;排名分别为第8、第11位,较2010年分别上升了13、7位。说明河南、重庆两省市高新企业的快速发展,也相应提高了对国外相关技术、设备的进口需求。

东部地区的浙江、河北两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排名有明显下滑。2012年浙江、河北分别实现进口87.5、11.2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9.6%、-32.6%;分别排名第10、第21位,较2010年分别下降了2、6位。浙江省民营经济活跃,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融资能力都面临很大挑战。河北省产业结构偏向重工业,钢铁、建材、石化、电力等“两高”行业比较集中,面临的节能减排、环保压力逐步加大。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浙江、河北两省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需求。

三、机电产品贸易形势

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企业经营环境不乐观等多重压力下,我国东部地区仍然保持机电产品对外贸易优势,少数中西部省份也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一)机电产品出口

从总量看,由于我国东部地区的机电产业在规模和技术上拥有传统优势,企业风险规避能力更强,在目前严峻的外贸形势下,东部省份发展相对较好,基本保持低速增长态势。2012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排名前8地区全部为东部省份,共完成出口10055.1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85.3%。其中,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排名前四,分别完成出口3894.6、2175.0、1453.9、959.1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9.3%、4.7%、-2.0%、3.8%,占全国比重分别为33.0%、18.4%、12.3%、8.1%。除了上海市较2011年减少了29.5亿美元外,其他7个省市机电产品出口均实现稳步增长。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前8名东部省份排名没有变化。其他23个地区中,重庆、河南机电产品出口排名提升幅度较大。2012年,重庆、河南分别完成出口259.5、193.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6.9%、130.5%;排名分别为第9、第12位,较2010年分别上升了4、8位。重庆、河南机电产品出口的良好增长态势,与这两个中西部省市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摩托车、通机产品等传统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关。

黑龙江、内蒙古机电产品出口排名有明显下滑。2012年分别完成出口43.9、5.3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6.4%、-37.7%;分别排名第21、第29位,较2010年分别下降了6、4位。

(二)机电产品进口

从总量看,2012年,我国机电产品进口额排名前8地区仍然全部为东部省份,共实现进口6760.8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86.4%。其中,广东、上海、江苏等省市排名前三,分别实现进口2452.0、1295.5、1288.8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8.3%、0.9%、-2.3%,占全国比重分别为31.3%、16.6%、16.5%。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前8名东部省份基本没有变化,只是地区相对排名有所变动。其他23个地区中,吉林、河南、重庆等地排名上升明显。2012年,吉林、河南、重庆分别实现机电产品进口157.0、156.5、114.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5、153.0、66.9%;排名分别为第9、第10、第13位,较2010年分别上升了2、11、3位。

安徽、海南机电产品进口排名有明显下滑。2012年分别实现进口31.3、19.1亿美元,安徽同比下降24.0%,海南同比增长6.1%;分别排名第17、第22位,较2010年均下降了4位。

四、船舶出口形势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船舶产业影响非常显著,目前我国船舶产业的几个重要省份都进入调整期,面临国际市场需求大幅下降、新船订单不足、成交价格走低、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

我国船舶产业出口的区域集中度非常高。从总量看,2012年,船舶出口排名前十地区完成出口373.3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96.5%,除了辽宁省和湖北省,其他8个全部为东部省份。其中,江苏、浙江、辽宁、上海等省市排名前四,分别完成出口91.9、61.4、53.5、47.8亿美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3.7%、15.9%、13.8%、12.4%。这四个省市船舶出口均为负增长,同比增速分别为-12.3%、-6.9%、-1.9%、-23.7%。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排名前10的省份中,天津市船舶出口逆势大幅增长成为亮点。2012年天津市实现船舶出口11.9亿美元,同比增长298.4%,排名从2010年的第11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10位。原因一方面在于天津市船舶出口额与位居前列的江苏、浙江、辽宁、上海等省市相比,基数仍然较小;另一方面,目前滨海新区已经成为天津市经济增长的龙头,而造船业是滨海新区支柱产业之一,2011年底新区临港修造船基地已形成造船能力,天津船舶企业在自主研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竞争力都在迅速提升。

五、农产品出口形势

在国际市场需求疲软、贸易摩擦增多、食品安全问题压力加大、国内生产综合成本上升等多方面不利因素影响下,2012年,我国多数地区农产品出口增长较2010和2011年明显放缓。但是,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和区域经贸合作开展状况良好的省份仍有亮点,农产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

从总量看,2012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排名前9的地区共完成出口479.7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76.6%。其中,山东、福建、广东等省市排名前三,分别完成出口150.2、75.6、75.1亿美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4.0%、12.1%、12.0%;福建、广东同比分别增长9.8%、7.8%,但山东作为我国农产品贸易大省,受国内外不利环境影响较大,同比下降了2.3%。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排名前9的省份基本没有改变。其中,云南省农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值得关注。2012年云南实现农产品出口20.5亿美元,同比增长16.3%,排名超过上海,从2010年的第8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7位。云南省拥有独特的自然条件、生物资源和区位优势,近年来该省重点发展咖啡、橡胶、茶叶、甘蔗、蔬菜、水果、蚕桑、花卉、中药材等高原特色农业,未来农产品出口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其他22个地区的相对排名有不同程度的变动,其中广西自治区值得关注。2012年广西实现农产品出口14.5亿美元,同比增长24.6%,排名从2010年的第13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10位。目前广西与东盟地区的农业合作发展迅速,2012年广西与东盟农产品贸易规模13.14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5.8倍,年均增长21.1%,未来双方区域合作仍有继续深化拓展的空间,在境外产业基地、农业技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前景非常可观。

六、资源类产品进口形势

2012年,在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实体经济普遍增长乏力,企业盈利水平下降,投资扩张意愿明显减弱,影响资源类产品进口需求。同时,国际市场能源、资源类商品价格基本在低位运行,又为国内企业提供了较好的贸易条件。受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我国资源类产品进口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分化趋势。

从总量看,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产业基础良好,对资源、能源的需求相对更多,我国资源类产品进口仍然集中在东部省份。但是受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地区产业转移等因素影响,东部各省进口增长态势有很大差异。2012年,我国资源类产品进口排名前9地区,除辽宁省外,其他全部为东部省份,共实现进口7475.3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85.1%。其中,北京、广东、江苏、山东等省市排名前四,分别实现进口2400.7、1096.0、828.8、827.5亿美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7.3%、12.5%、9.4%、9.4%。上述四个省市同比增速差异明显,北京、山东同比分别增长9.9%、9.3%,而广东、江苏同比分别下降4.3%、4.7%,这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相符合。

从地区变动情况看,2010-2012年三年内,排名前9的省份没有改变,但是从地区相对排名看,山东省超过上海和浙江,从2010年的第6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4位,这与山东省实施蓝色经济区战略、海洋产业体系及现代特色农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密切相关。

其他22个地区中,多数中西部省份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受经济不景气影响较大,资源类产品进口排名下滑明显。其中,江西、山西、甘肃分别实现进口56.7、54.1、50.3亿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6.3%、-21.8%、-20.3%;分别排名第18、第19、第22位,较2010年分别下降了4、4、6位。

七、技术装备进口形势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带动了对国外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的进口需求。2012年,超过一半地区技术装备进口实现平稳增长,但是也有部分面临经济发展和转型双重压力的东部省份,以及经济基础薄弱的中西部省份,技术装备进口下滑明显。

从总量看,由于东部地区自身的经济基础和产业优势,以及我国实施的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目前技术装备进口仍然集中在东部省份。2012年,我国技术装备进口排名前7地区全部为东部省份,共实现进口5847.6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83.9%。其中,广东、江苏、上海等省市排名前三,分别实现进口2100.6、1180.7、1180.0亿美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30.2%、16.9%、16.9%;广东、上海同比分别增长7.0%、1.2%,但江苏同比下降了2.3%。

第4篇

对外贸易发展迅猛

2005年,我省进出口总值达到14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1倍,5年间年均增长率为16.3%;2006年进出口总值达到16亿美元;2007年外贸进出口突破20亿美元大关,增速在西部地区列新疆、甘肃、云南之后,排名第四位;2008年进出口总值达到33亿美元。全省贸易总额呈历年攀升之势。

外贸市场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我省已逐步形成有重点、全方位的多元化对外贸易市场格局。近年来,我省已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贸易关系,产品出口遍及12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香港、日本、欧盟、东盟已成为我省的主要出口市场,出口前十名的国家和地区是日本、美国、越南、香港、菲律宾、台湾、印尼、澳大利亚、泰国,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67.1 %。

外贸进出口仍以国企为主

在我省对外贸易活动中,国有企业一直保持“领头羊”的作用。如:2006年,我省国有企业进出口12.17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75%;2007年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17.62亿美元,占全省的77.52%;2008年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26.2亿美元,占全省的77.6%;2009年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18.52亿美元,占全省比重80.3%。

私营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

以2010年第一季度为例,我省私营企业进出口7594万美元,同比增长67.2%,占全省进出口13%,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329万美元,同比增长22.3%,占全省出口14%,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5个百分点;进口3266万美元,同比增长226.4%,占全省进口11%,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6个百分点。

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

我省企业主要出口商品有磷酸氢二铵、矿物磷肥及化学磷肥、烤烟、白酒、硅铁、棕刚玉、碳酸钡、硅锰合金、锰铁、黄磷、重晶石、锌锭、铝锭、轮胎、磷矿石(粉)等。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资源性矿产品出口减少,农产品出口增长,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扩大,制成品、深加工产品有较大幅度增长。

特色农产品具较大发展潜力

2009年以来,在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我省农产品中的烤烟、酒和茶叶出口却逆势上扬,成为拉动全省进出口降幅逐步收窄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出发展“特色、绿色、高效”农业的一系列思路,特色农产品生产良好的发展态势将成为我省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

东盟成为第一大贸易伙伴

2009年东盟成为我省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进出口总值达4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17.3%。我省企业在化肥、烤烟、钢铁和橡胶等商品领域与东盟国家开展了广泛的进出口贸易。目前,我省正积极加强对参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的政策研究,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增强与东盟的经济互补。

外经业务区域发展极不均衡

我省各地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发展极不平衡,90%以上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业务集中在贵阳、遵义等地区,部分市州地还处于对外经济合作业务空白状态。2008年,贵阳市进出口总值实现25.4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75.3%;2009年,进出口总值达到17.6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76.3%。

外贸依存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2001年至今,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我省的外贸进出口总值一直徘徊在28位左右。全省的外贸依存度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在外贸进出口总值创历史新高的2008年,我省的外贸依存度达到7.1%,但仍处于全国倒数位置,与云南(9.8%)、重庆(10.6%)等相邻省区相比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第5篇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和大力支持下,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激情精神,积极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

一、外贸完成基本情况

2014年1-4月份全县完成外贸进出口23191万美元,同比增长283.01%,任务完成率51.54%。其中,外贸出口22704万美元,同比增长300.35%;外贸进口488万美元,同比增长27.08%。截止目前,全县完成外贸经营者备案登记企业19家,任务完成率47.5%。

1、经营载体不断增加,重点外贸企业增长强劲。2014年1-4月份全县有进出口实绩企业46家,同比增长2%。我县标尔进出口、绿康洪泽湖大闸蟹、贝甜宠物、斯迪克新材料、正午实业、马格仕机械、协友电子、美迪洋、摩腾运动器材及庆邦电子等重点外贸企业增长强劲,累计进出口2366万美元,占全县本地企业进出口78.35%。

2、机电产品和农产品出口主体,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断增加。2013年1-4月份全县机电产品和农产品出口1519万美元,占全县进出口52.93%,在商品贸易中占主体地位,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388万美元,同比增长193.94%,占全县外贸进出口12.6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势迅猛。

二、主要工作做法

世界经济回暖明显,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加快回暖,有望引领世界经济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这将改善我国出口的外部环境;我国外贸已步入平稳增长期,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有望进一步提升,宏观经济形势这一利好形势为我县今年做好外贸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加强了对全县外贸企业的调研,引导企业泗洪自营进出口业务。我局坚持开展了“重点走访,异地转化”的调研活动,组织斯迪克、楠景水产、沃尔德工贸、建一机床等16家企业召开座谈会,并深入走访了艾格森、领焰科技等进出口企业,及时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出口、报关、检疫检验等环节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积极宣传我县外贸发展促进政策,鼓励企业开展自营进出口业务,已取得实质性效果。同时,加强了对全县外贸进出口运行形势的分析,做到每周有小结计划,每月有月度分析。

2、组织我县外贸进出口企业积极参加各类境内外展。今年以来,我局先后组织了我县斯迪克、油嘴油泵、森林袋业、腾宇铜业、富尔达、艾格森数控、沃尔德工贸、美赫家居、荣建制衣、和昌服饰、光延三吉服饰等企业参加了第115届广交会、第116届广交会、法国巴黎服装展和十八届日本大阪展等境内外展会,帮助企业抢抓订单,开拓国际市场。

3、做好外贸经营权的备案工作。我局积极宣传国家贸易政策,壮大全县外贸队伍。截止目前,全县拥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152家,其中今年新增外贸经营者备案企业19家。

4、争取政策扶持做大做强外经贸企业。帮助楠景水产申报2014-2016年江苏省国际知名品牌;向上级争取商务发展专项资金__万元。这些都激发了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推动外经贸企业扩大规模,做大做强外贸企业。

下半年计划

1、培育外贸大企业大公司。我县外贸进出口总量2014年将有非常大的起色,如:协友电子今年计划自营出口近4000万美元、庆邦电子今年计划出口2500万美元。同时,我们正在争取舜天集团来洪设立外贸公司,围绕集团设立公司非常关注的银行授信问题,我们已与县四大国有银行进行了沟通、对接,并将有关情况及时进行了反馈。若舜天集团外贸公司设立成功,对我县外贸进出口也将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

2、进一步扶持外贸企业扩大外贸进出口规模。我局将更深入地开展服务外贸企业“两帮两扶”活动,定期深入企业了解困难,协调解决问题,培育壮大贸易主体规模。努力加大进出口转化,对在本地出口额较小的生产基地型企业,动员争取到企业总部拉订单;对从异地出口企业,上门服务,了解困难,解决问题,努力实现进出口本地化。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境内外展会,特别是广交会、华交会、日本大阪展、亚欧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对我县企业拓展业务往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加快拓展潜在出口市场。扶持出口产品优化升级。以国家、省外贸扶持政策为导向,进一步提高扶持资金的覆盖面和受惠率,引导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设备更新换代。

第6篇

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5.3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1.8%。其中,出口8.84万亿元,下降1%;进口6.53万亿元,下降2.9%;贸易顺差2.31万亿元,扩大5%。

8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2万亿元,增长7.9%。其中,出口1.27万亿元,增长5.9%;进口9250亿元,增长10.8%;贸易顺差3460亿元,收窄5.1%。

海关总署调查显示,8月份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4.7,较上月回升0.9,表明四季度出口压力有望减轻。其中,根据网络问卷调查数据,8月份我国出口经理人指数为38.7,回升1.8;新增出口订单指数、经理人信心指数分别为38.4、44.5,分别回升2.1、2.1,企业综合成本指数回落0.1至27.9。

今年1―8月,我国外贸进出口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比重有所提升。1―8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8.66万亿元,增长0.6%,占我外贸总值的56.4%,较去年同期提升1.4个百分点。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4.47万亿元,下降7.8%,占我外贸总值的29.1%,比去年同期回落1.9个百分点。

对欧盟、日本等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长,对美国、东盟等进出口下降。1―8月,欧盟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贸易总值2.35万亿元,增长3.5%,占我外贸总值的15.3%。美国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贸易总值为2.14万亿元,下降3.2%,占我外贸总值的13.9%。

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比重提升。1―8月,民营企业进出口5.94万亿元,增长4.8%,占我外贸总值的38.6%,较去年同期提升2.4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6.98万亿元,下降4.3%。国有企业进出口2.38万亿元,下降10.2%。

机电产品出口下降,纺织品等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1―8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5.02万亿元,下降1.3%,占出口总值的56.8%。服装、纺织品、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箱包、玩具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1.89万亿元,增长0.5%,占出口总值的21.4%。

铁矿砂、原油和铜等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主要进口商品价格普遍下跌。1―8月,我国进口铁矿砂6.7亿吨,增加9.3%,进口均价为每吨343.5元,下跌11%;原油2.5亿吨,增加13.5%,进口均价为每吨1899.9元,下跌27.7%。此外,机电产品进口3.17万亿元,增长0.3%;其中汽车67万辆,减少6%。

最新一期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4.7,较上月回升0.9,表明今年四季度出口压力有望减轻。专家表示,8月份外贸数据双双好转并超预期,表明当前内外部需求均有所改善,我国外贸整体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趋势。

专家指出,为了进一步缓解外贸下行压力,推动中国外贸加快实现回稳向好,一方面要继续做好已经开始的工作,强调政策措施的落实,多为外贸企业创造实惠,推动降成本,稳步推进贸易便利化、自贸区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培育并稳固新的贸易增长点,重视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并在大宗商品领域寻找新的热点,例如智能家电等产品等。

第7篇

一、安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1、对外贸易在低起点上持续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在全国的位次显著上升

改革开放之前,安徽没有进出口经营权,外贸发展极其落后。在1957―1978年的21年中,进出口额增加不到400万美元。1978年进出口额仅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0.06%,与当年安徽GDP总值占全国3.1%、人口占全国5%的比重相比有很大差距。

改革开放后,安徽外贸进入了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新阶段。1979―2003年,进出口额从2782万美元增加到59.4亿美元,增长了213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5%。这一增长速度,既高于同期全省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同期全国外贸的平均增长速度,从而使安徽进出口额占GDP的比重由0.2%上升到12.4%,占全国外贸的比重由0.06%提高到0.7%,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2位上升到第12位。

2003年安徽外贸更是强劲增长。全年进出口增长42.1%,创近10年来新高,高于全国平均增幅5个百分点。当年全省进出口净增额超过过去3年增量的总和,其中进口净增11.5亿美元,是过去7年进口增量的总和,增幅位居全国第二。2003年安徽外贸的高增长,是过去20多年所少见的,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显示出安徽外贸发展的巨大潜力。

2、出口商品以机电、纺织服装、高新技术和农产品为主,贸易商品结构由“农、轻、重”排序,转变为“轻、重、农”排序

改革开放初期,安徽出口产品以粮油、土畜、水产品等农副产品为主,加工产品很少,反映了当时安徽的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大省的特点。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安徽轻工业迅速发展,一度成为全国著名的轻工大省,出口商品结构由“农、轻、重”排序,变化为“轻、农、重”的排序,目前,进一步演化为“轻、重、农”的排序,贸易商品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演进趋势。出口初级产品的比重由1980年的80%以上,下降到1990年的41%和2003年的11%。同时进口初级产品的比重也不断下降,90年代中期下降到20%以下。之后,外贸发展思路的转变,加大了对短缺资源的进口,初级产品进口比重有所上升,2003年为31.3%。

目前,机电、纺织服装、高新技术和农产品是安徽主要出口大类商品。2003年,机电产品出口81927万美元,比重为26.7%;纺织服装出口78110万美元,占25.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3366万美元,占17.4%;农产品出口28000万美元,占9.1%。四大类商品出口合计241403万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78.8%。出口额排在前10位的商品已全部是工业制成品,农产品已从1999年的占有3个(大米、芝麻、蔬菜),到全部退出。

3、外贸以国有外贸为主导,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外贸发展不充分

总体来看,安徽仍以国有外贸为主导力量,2003年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进出口额38.6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65%;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15.3亿美元,比重为25.8%;民营企业5.5亿美元,比重为9.3%。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安徽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出口比重都偏低,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但是,在国家外贸经营权不断放宽和招商引资不断推进情况下,近年来,安徽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外贸还是获得了较快的发展。2003年民营出口增长102.7%,高出全省出口平均增幅77.8个百分点,进口增长更是达到216.8%。一些民营经济发展较为活跃的城市,如六安、滁州、安庆、宣城等城市,民营出口已分别占该市出口总额的59.9%、44.3%、44.1%和32%,初步形成主体多元化的外贸发展格局。

4、外贸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等其他贸易形式发展不足

改革开放之初,安徽的外贸方式仅限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形式基本没有。之后,在国家鼓励“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对外贸易指导思想下,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城市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安徽加工贸易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1998年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额的比重曾一度达到28.5%,但是,进入21世纪后,加工贸易的发展却放慢了脚步,贸易额虽然仍有增加,但比重却有比较大的下降,2003年比重只有14.5%,5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说明安徽加工贸易发展存在很大问题。

5、合肥外贸总量和外贸依存度在全国省会城市中都位列前位,与本省其他城市外贸发展差距扩大

在安徽的17个城市中,合肥多年来进出口总额一直占据全省半壁江山。2003年合肥进出口额达到30.18亿美元,比最低的亳州市高出196倍;外贸依存度达到52.2%,比最低的亳州市高出51.8个百分点;人均进出口额为661美元,比最低的亳州市高出658.13美元。2003年合肥的进出口额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八位,外贸依存度位居第四位,人均进出口额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568.3美元。

6、外贸市场高度集中,市场分布结构与全国有一定差异

2003年,安徽外贸出口国家和地区已达199个,贸易额最大的前10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9%,低于全国平均81%的水平,呈现出与全国一样的外贸市场高度集中的基本特征。但在市场分布结构上,安徽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欧盟(安徽与欧盟的进出口占全省外贸总额的比重为20.8%,下同)是安徽最大的市场,其后依次是日本(15.1%)、美国(11.2%)、韩国(6.5%)、东盟(5.5%)、澳大利亚(3.6%)、台湾省(3.3%)、香港地区(3.0%);而在全国,最大的贸易国家是日本(占比为15.7%,2004年已历史性的转变为美国)、其后依次是美国(14.8%)、欧盟(14.7%)、香港地区(10.3%)、东盟(9.2%)、韩国(7.4%)、台湾省(6.9%)、俄罗斯(1.9%),安徽除与欧盟、日本贸易的市场份额较大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市场份额均低于全国的比重。

二、安徽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矛盾

一是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矛盾。外贸商品结构升级是新时期安徽外贸发展的方向,也是增强外贸综合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保证。外贸商品结构升级需要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撑,而安徽能源矿产型产业结构刚性在短时期内还难以得到显著改善,从而会影响和制约外贸商品结构的改善。

二是外贸增长与企业资源不足的矛盾。当前,安徽外贸企业资源不足的主要问题是:外贸经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性质单一。具体为:以专业外贸公司为主体,出口生产型企业少,大型外贸企业(包括出口生产型企业)少,外商投资企业少,民营外贸企业少。2003年,安徽仅有5家企业进入全国进出口企业500强,最靠前的是第131位,出口在1亿美元以上的只有4家省级外贸公司和1家生产型企业。这些是影响全省外贸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是外贸增长与利用外资少的矛盾。外贸增长与利用外资有着很强的相关性。但是,由于安徽利用外资长期偏少(2003年全省直接利用外资仅3.9亿美元),造成与此相关的进出口和加工贸易发展落后的局面。2003年,安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仅有18.9%,比全国低36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4.5%,比全国低40个百分点。所以,安徽外贸的进一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受制于利用外资的状况。

四是外贸增长与出口退税压力增大的矛盾。2004年我国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总体来看,国家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对安徽外贸发展的影响不大。但是,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使得安徽地方财政压力增大。今后,外贸总量的进一步增加,需要安徽财力的支持和支撑,县级外贸发展将面临较大考验。

五是外贸增长与成本增加的矛盾。随着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展开,生产资料价格出现了较快增长,直接导致工业消费品生产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而在全球贸易商品价格偏低的条件下,安徽可贸易商品(附加值低的初级加工产品)价格上涨的可能性很小,企业通过涨价转移成本存在很大困难,因此,安徽外贸生产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成本压力,发展存在较大困难。

六是外贸增长与资金短缺的矛盾。从当前我国的经济运行情况看,通货膨胀压力还未消除,利率上调还有一定空间,适度收缩的货币信贷政策仍可能持续。而这对安徽多数外贸公司和自营中小出口生产企业的资金供给和融资都是严峻挑战。由于流动资金的短缺,一些企业无钱收购货源,难以组织出口。因此,安徽外贸的继续快速增长,还有赖于国家金融环境的改善。

七是外贸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目前安徽人均GDP只有全国平均的71%,而要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经济增长速度和外贸发展水平必须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这又与全省的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发生矛盾。目前全省资源和环境破坏问题已相当严重,有些已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边缘,显然,这是“十一五”安徽外贸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三、“十一五”时期安徽外贸发展思路

1、高度重视对外贸易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千方百计做大外贸总量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外经贸发展对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它既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导力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也是扩大和吸纳社会就业的现实载体。2003年,在安徽9.2%的经济增长中,出口拉动经济增长1.6个百分点;在3.35个百分点的就业增长中,外贸拉动就业增长0.58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安徽经济要实现9%的增长目标,必须进一步做大外贸总量,提高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安徽外贸实现新的突破,既有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潜在优势,又有现实的产业基础。在“中部崛起”中,安徽农业、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产业的发展,将推动安徽相关产业和贸易的发展。因此,“十一五”时期,安徽15%外贸增长是有可能实现的。

2、积极融入全国三大区域经济的发展,迎接产业转移,拉动外贸发展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增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京津环渤海三大经济圈正在形成。与珠江和长江三角洲多数地区相比,安徽土地相对富裕、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能源短缺约束小,充分利用安徽能源、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对接产业转移,可以带动安徽外贸,特别是开发区对外贸易的发展。目前,三大经济圈都加快了向安徽的产业转移步伐,安徽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生产基地。合肥有美菱、荣事达和海尔的彩电和洗衣机工业园,美的、日立、科龙、实达在芜湖落户,或组装或配套部件生产,康佳、西门子在滁州建有冰箱和彩电生产基地。随着家电业的新一轮重组和产业转移,随着成本和上下游配套能力的优势凸显,安徽与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山东胶东半岛的紧密联系将得到进一步加强,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内外资企业的产业转移,从而将带动安徽相关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3、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努力优化和改善贸易结构

目前,安徽贸易商品大都属于附加值低、加工程度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或技术成熟产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很少,出口产品的经济效益不高。而要提高安徽外贸的经济效益,就要以优化和提升产品、企业、产业的竞争力为切入点,努力改善贸易商品结构,形成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为龙头,轻纺产品和农副产品为两翼,加工贸易为重要形式的进出口新格局。重点促进船舶、汽车及零配件、叉车、挖掘机、机床、家电等机电产品出口,提高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大力推动生物制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四个重点行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支持和鼓励茶叶、蔬菜、蚕茧、羽毛、羽绒和草竹柳制品等优势特色农副产品出口。

4、加强县域和开发区外经贸工作,推动外资、外贸、外经的有效结合

安徽县域和开发区外贸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就是利用外资少,外资、外贸、外经结合不够。2004年1―10月,全省县域利用外资占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反为12%,低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全省33个省级开发区利用外资额也不到全省的40%,其中有9个开发区至今还没有引进任何外资。因此,加快安徽县域和开发区的外贸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落实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来。要进一步夯实引资项目基础,改进招商方式,拓宽引资渠道,强化招商措施,优化招商服务,通过提高项目质量,委托引资,拓展客商资源,修改招商引资工作经费补助办法,进一步扩散进出口经营权,对大项目进行“全程服务”和“贴身服务”等措施,努力实现县域和开发区利用外资量和质的双跨越,以带动其外贸发展。

5、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带动安徽货物、技术和服务的出口

“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十五”时期提出的重要贸易战略措施,是扩大货物、技术、服务出口,开发利用国际资源,培育跨国企业,增加企业和劳工收入,避免和减少贸易摩擦的重要举措。受企业实力等多种因素影响,安徽实施“走出去”战略刚刚起步,少数企业进行了初步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十一五”时期,安徽要加大“走出去”的力度,通过企业到境外办厂、开店和开展劳务输出,带动安徽货物、技术和服务的出口,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货物贸易与技术贸易、服务贸易结合的外贸发展新思路。

6、创新机制,改善服务

第8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协整检验;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183-02

引言

广东对外贸易经济一直是中国各省的领军者,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广东省对外贸易程度也在不断的加强。按不变价格计算,从1991—2011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 795.53亿元增加到58990.42亿元元,增长了大约20倍,年均增长16.47%,同期广东GDP年均增长速度为17.9%,广东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名列前茅,对外贸易也和经济增长一样有着较快的发展。广东省对外贸易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一直成为一个争论点。因此,有必要就二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必然联系做一些探讨。

本文选取了广东省1991—2011年的年度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采用协整分析方法及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研究广东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样本数据处理与描述性分析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选取的变量为广东省1991—2011年的地区生产总值(GDP)、进出口总额(IM),用于分析的数据来自《广东统计年鉴2012》(原始数据略),其中所涉及到的美元全部以当年的平均汇率换算为以人民币为单位的进出口值。为了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广东省GDP都为实际GDP,即,名义GDP/地区生产总值指数。由于时间序列可能存在异方差问题,对分析变量取对数,取对数后原序列的协整关系不会发生改变。分别以LGDP、LIM表示取对数后的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和进出口总额。LGDP的一阶差分以DLGDP表示,二阶差分以DLGDP2表示,LIM的一阶差分以DLIM表示,二阶差分以DLIM2表示。

通过Eviews6.0软件计算广东省GDP与进出口总额的相关系数0.9690,可见,广东省GDP与进出口总额之间相关性很强。

从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广东省进出口增加,GDP也不断增加。而且在进出口增加较快的年份,GDP增幅比较大,相反,进出口增加较慢的年份中,GDP增幅减小。从对数图来看,在1991-2011年,广东省对外贸易总额基本上呈上升趋势,LGDP也呈上升趋势,序列表现不平稳。由于LGDP、LIM一阶差分后,序列仍然不够平稳,因此,选取二阶差分,得到的数据序列没有明显的上升、下降趋势,调整后的时间序列趋于平稳。

二、广东进出口总额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由于大部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因而在不进行平稳性检验的情况下直接应用OLS回归分析,就会造成“虚假回归”现象。为了使回归有意义,必须要对序列进行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为了保证单位根检验的有效性,人们常用拓展的DF检验,也即ADF检验。本文正是采用ADF方法检验变量是否存在单位根,对LGDP、LIM、DLGDP、DLIM以及DLGDP2、DLIM2进行平稳性检验,若ADF的绝对值大于临界值的绝对值,则拒绝“序列不平稳”的原假设,即序列平稳,检验结果(如下页表1所示)。

检验结果显示,LGDP与LIM都是二阶单整序列,于是认为序列LGDP与LIM是(2,2)阶协整。因此,可以对其进行协整分析。

(二) 协整分析

第一步:对LGDP和LIM的水平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经过试验回归结果:

LOG(GDP)=0.964889*LOG(IM) (1)

t=0.0000,R2=0.67699,DW=0.634124,显然存在自相关,采用一阶自回归消除自相关得估计模型为:

LOG(GDP)=0.967943*LOG(IM)+Ut (2)

其中Ut=0.686647Ut-1+Vt,P=0.0000,R2=0.978527,

DW=1.944979,已消除自相关。

第二步:对误差项进行平稳性检验,令ECM=RESID,得到ADF=-4.262964值远远小于1%临界值-2.685718,意味着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依然能拒绝其为不平稳序列的零假设,所以ECM为平稳序列,LGDP和LIM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回归式(2)不是伪回归,而是表示经济增长与进口贸易总额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的协整方程,两者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即从长期来看,进出口贸易能促进经济增长,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引致经济总量增长0.967943百分点。

(三)误差修正模型

首先,建立长期关系模型,即对水平变量进行OLS估计,也就是前面给出的协整方程(2)。

然后,建立短期动态关系,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我们假定进出口总额和经济增长的误差修正模型表达式为:DLGDP=β0DLIM+β1ECM(-1)+Ut

通过试验,得到比较适当的表示短期动态关系的误差修正模型:

DLGDP=0.965818DLIM-0.702126ECM(-1),其中ECM=

LGDP-0.967943*LIM,回归系数检验t值分别为0.0000和0.0156,方程中的回归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也就说明一阶差分进出口对数序列的系数表示进出口总额增加1%,GDP将增加0.97%,误差项ECM(-1)的修正系数是-0.702126为负值,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表明上一年非均衡误差0.70%的比率对本年度的被解释变量进行反向修正,使得进出口总额与GDP之间的短期关系不会过多的偏离长期均衡状态。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用来判定一个变量的变化是否引起另一个变量变化,只要非平稳序列的线性组合具有协整性,就可以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前面已经证明进出口贸易总额与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来检验对外贸易的增长是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为:在“对外贸易不是GDP变化的原因”这个原假设条件下,检验P值为0.0149所以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说明对外贸易能作为GDP变化的原因;在“GDP不是对外贸易变化的原因”这个原假设条件下,算出P值为0.4421,即在5%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原假设,说明GDP不能作为对外贸易变化的原因。因此,对外贸易增长对GDP有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对外贸易的增长促进了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一定能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

结论

由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得出,广东省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进出口总额与广东省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不管是从长期或短期来看,进出口贸易对广东省经济增长都具有促进作用。从长期来看,进出口总额和GDP存在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从反映这种长期均衡关系的的协整方程来看,变量LIM前面的系数为0.967943,说明进出口每增加1个百分比,GDP就增加个0.967943百分比,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更说明了广东省是外向型经济,同时也符合“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理论。

由分析结果看出,经济增长不是进出口总额增加的原因,说明广东经济增长没有实现对进出口增长的规模经济效应,经济增长不能进一步为进出口增长作贡献,这主要是因为进出口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对外经济政策决定,出口主要反应的是进口国的需求,经济增长不能完全反应中国居民对国外产品的消费需求,这主要是因为广东省的进口商品包含着大量用于加工贸易的原材料和原器件,进口的增长并不能代表居民消费能力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许启发,蒋翠侠.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J].预测,2002,(2).

[2] 孙焱林.中国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0,(2).

[3] 李小平,朱钟棣.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及因果关系检验——对上海市1978—2001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

报,2004,(6).

第9篇

一、正确判断形势,提振信心。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国、全省的外贸进出口都在下滑,外贸发展面临很多的压力。今年以来,我市进出口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阜阳海关、阜阳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及市财政局、国税局、外管局、市金融机构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出口贸易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总体形势很好。但我们更要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形势,寻找持续发展的动力,破解逼人的重重压力。在我看来,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上半年喜中有忧;下半年形势严峻。

一是上半年喜中有忧。从上半年的情况来看,我市外贸进出口形势良好,进出口实现8188万美元,总量居全省各市第13位,同比增长68.03%,增幅继续列全省各市第1位,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01个百分点,特别是蒙城县,增幅高达612%,总排名居全省第3位;涡阳县增幅达35%,排名升至32位。但是我们更要看到数字背后令人担忧之处:一是各县、区进出口发展不平衡,全市6个区域,四个区域下降。其中谯城区下降28%,连续6个月下降,利辛县下降47%,连续4个月下降;二是进出口结构有待优化。出口产品单一,我市主要出口中药材和中药饮片,附加值低,利润率低;外贸主体单一,三资企业出口比重较小;贸易方式单一,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较少;出口市场单一,中药材出口过分集中在韩国市场,其它国家和地区出口较少;三是支柱产业下滑。我市主要出口的中药材产品、农副产品出现下降,农产品(17.85,-0.85,-4.55%)实现进出口1010万美元,同比下降28%;中药材实现进出口1956万美元,同比下降21%。四是骨干企业下滑,新增企业进出口量小。这些情况都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是下半年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一是国际环境进一步严峻,国际需求严重萎缩。发达经济体经济仍然面临很大困难,居民收入和就业状况继续恶化,各国刺激经济措施真正见效尚徐时日。加之国外媒体对我国的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进行不切实际的宣传以及年初“毒饺子”事件,增加了企业出口压力;近年来,我市中药材的主要出口国日韩和欧美,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贸易技术壁垒,提高产品质量检测标准,对出口中药材及农产品检测数量和批次增多、延长了出口时间,增加检测费用,影响了我市中药材和农产品的出口。二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有的企业出口产品市场出现问题。有市无价,出口产品价格下降比较厉害,产能增加,但产值下降,产品出口量虽然和去年同期差不多,但是出口金额却减少,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艰难。三是贸易融资困难。出口企业反映,国外进口商订单短期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同时,由于进口商贸易融资困难,出口企业收款延长,收汇风险上升。国内银行为防范风险对出口企业慎贷、惜贷现象普遍,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四是制约我市进出口发展的瓶颈因素仍然较多。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贸易壁垒增多,严重阻碍我市以出口农产品为主的出口企业的发展。加之我市进出口骨干企业有的正进入发展转型期,投资乏力、缺少大项目支持,投资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性好转。五是部门主动服务不到位。从最近的调研看,我们发现有的商务部门的服务意识有待提高,对企业缺乏深入了解,对企业不知道、不认识、不深入、不深交。对进出口业务指导不到位,致使部分进出口产品委托外地贸易公司,进出口业绩不能在我市体现,优惠政策也享受不到,企业的利益受损。

要实现进出口增长20%的全年目标任务,以后平均每月至少要实现进出口950万美元,7、8月份又是进出口淡季,既是说从9月份开始,每月至少实现1000万美元,才能完成目标任务。从争先进位的角度看,淮南、淮北、池州等市紧逼,池州与我市仅差1000多万美元,稍有懈怠,就有可能位次下滑。所以,我们商务部门压力很大。对此,我们要有正确清醒认识。外贸工作包括培育外贸出口产业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有些因素是长期积累形成,有些因素是靠我们工作短期内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没有理由怨天尤人,更不能束手无策。我们处于这个岗位上,就理所当然地承担这个责任。这是一项硬任务,我们必须面对的,完不成,对上级交不掉;不发展对社会交不掉;不作为对组织交不掉。我们没有退路,只有振奋精神,积极面对。

在深刻认识困难和挑战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面临的机遇,增强信心。一是世界经济出现趋好迹象,国际金融市场趋于稳定。最近国际经济一些先行指标出现回升,金融市场出现转好迹象,主要股指和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房地产市场有所企稳,各方面信心有所增强,经济降幅有所缩小,发达经济体经济指标走势向好。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1.1%,近期,美国经济恶化势头出现了趋缓迹象。欧元区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零售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超好。日本经济大臣林芳正表示日本经济已经触底。外部环境的趋好为我们发展对外贸易增强了信心。二是国家一系列政策出台,进一步提振企业出口信心。5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进一步稳定外需的六项政策措施,即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完善出口税收政策、大力解决外贸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减轻外贸企业负担、完善加工贸易政策及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走出去”以带动出口等。六项政策措施的出台,对进一步减缓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提振我国出口企业信心、保持我国出口竞争力将产生积极的效果。三是国家政策的机遇空间很大,而且还有越来越强化的趋势。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明确提出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推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对于缓解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稳定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经济出现了积极变化。近期国家又出台了对中小企业贷款到期可延期的特殊时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资金不足。

综合来看,内外部的有利因素多于困难挑战。我们既要清醒认识国际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又要深刻认识我国经济率先复苏的必然性;既要看到国家及我市经济运行企稳向好的总体趋势,又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既不能盲目乐观,又不能畏难发愁、松懈厌战、无所作为,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必胜信心,确保完成全市进出口任务,进一步推动我市经济的发展。

二、借鉴涡阳经验,再创辉煌。

这次会议之所以在涡阳召开,就是向全市介绍推广他们的经验。一是涡阳县委、县政府对进出口工作高度重视,指导思想明确,发展思路清晰,及时果断出台优惠政策,始终把扩大对外贸易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点,常抓不懈,从而使涡阳县外贸呈现出持续发展的好势头。今年以来,涡阳县的外贸进出口4、5、6三个月连续环比月月增高,尤其特别可喜的是其增长是建立在生产型经济实体的基础上,全县生产型进出口企业几乎全部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这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值得学习、借鉴。二是骨干企业知难而进,逆势而上。形成了优势产业、优势产品,保持了在国际市场上较强的竞争力。象道源芝麻、顺兴粮油为龙头的芝麻加工及制品等,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在国外市场较高知名度的重点产品。三是新的进出口增长点不断涌现。在现有生产企业全面增长的同时,霖福木业、华玉芝麻、满口香芝麻等今年新成长的一批企业已实现出口,为涡阳县下一步保持出口强劲增长提供了很好的保障。预计,今年涡阳县全年进出口将大大突破2000万美元大关。四是涡阳县商务局等县直部门能够深入企业,坚持为企业办实事,服务到位,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的积极性。他们将全县所有进出口企业、有意向出口企业认真摸排,多次走访,情况掌握的准,问题分析解决的好,深得企业得赞许。这些宝贵经验,都值得全市商务系统和所有进出口企业学习、借鉴。我们要认真学习涡阳的发展经验,不断自我加压奋进,实现进出口的新发展。

三、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完成全年进出口任务。

(一)、抓骨干企业,保存量。

对辖区内企业认真摸排,找准着力点,以百特进出口公司、隆洲进出口公司、道源芝麻、协和成药业、亳广药业、盛林药业、同辉香料、七里香日化等重点出口企业为依托,支持优势产品、支柱产业出口。重点抓好进出口超100万美元、500万美元和1000万美元的企业,特别关注困难骨干企业。年,全市进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要确保达到6家,力争8家。县区商务局每个月要召开一次调度会,市局两个月要召开一次调度会,及时掌握了解情况,实实在在解决问题。

(二)、抓潜力企业,促增量。

下半年要大力培育进出口新的增长点,重点要增加新骨干企业。年,全市争取新增25家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其中:利辛县新增3家,蒙城县新增6家,涡阳县6家,谯城区8家,开发区2家。蒙城县重点抓好安驰汽车和通孚礼品;利辛县重点抓好兴林木业、华洋橡胶;涡阳县重点抓好康达、三星化工、森威板业;谯城区重点抓好亚强天然产物、同仁堂、雷允上、国臣宠物玩具;开发区要重点抓好捷众生物制药等潜力企业。各县区商务局要在2个月时间内,把辖区内的规模以上有出口意向的潜力企业,摸底排队,详细了解情况,每旬调研一次,掌握动态,完善手续,排忧解难,争取实现早出口、多出口。

(三)、抓服务推动,优环境。

1、抓融资

要用好各项政策,争取银行支持。今年我们已经利用省商务厅、财政厅出台的中小出口企业专项担保资金政策,为协和成、万珍、七里香等企业解决了贷款5000多万元。下一步,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争取使我市符合政策的企业都能享受到,并且争取到最大限度的支持资金。尤其要用好省里最新出台的商标专用权抵押贷款、土地预批手续抵押贷款,利用各种方式,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加大银企对接力度,分类指导,一企一策,单个对接,利用多种融资方式,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2、抓孵化

要进一步做好出口企业孵化工作,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一要开展外贸知识培训。鉴于许多进出口企业缺少外贸业务知识,每县都要有针对性地举办外贸知识培训班,帮助各类进出口企业掌握最新的外贸政策和业务知识,提高外贸人员的业务素质。二要用好外贸发展促进政策。积极运用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外贸发展促进资金等外贸促进政策,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企业发展对外贸易。三要推进出口信用保险,降低出口企业经营风险。

3、抓诚信

进出口企业要积极抓好诚信建设,一是对客户讲诚信。人无信不立,签订的合同,答应客户的事一定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在客户中树立自己的威信,让每一个与你交往的客户都能感到公司的真诚,要树立起和客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理念,以诚信为根本占领市场。二是质量上讲诚信。要认真按照客户要求的质量标准备货,尤其是中药材,要规范中药材种植和加工技术,从源头抓产品质量,控制二氧化硫、重金属、农药残留等各项指标,不断提高我市地产中药材的品质,扩大我市中药材及其制品的对外出口。三是对社会讲诚信。我市企业融资难,也与企业信用度差有很大关系,许多企业在银行都有不良记录,所以进出口企业一定要规范借贷手续,增强诚信意识,好借好还,争取更多的金融支持。

4、抓人才

发现挖掘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真心留住人才、不断培养人才,是我市进出口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一要挖掘、培养本土人才。首先送出去,加大对技术、业务、管理的交流和培训工作;其次请进来,邀请专家教授来进行现场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造就企业所需的人才;二要引进人才。要注意从大中专毕业生中引进,更要从外地进出口企业高薪聘请,以人才促发展。

5、抓平台

一要利用好国内外展会平台,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通过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高交会、东盟博览会、药博会等境内外展会,以及“网交会”,帮助企业打开国际市场,特别是帮助安徽安驰汽车有限公司通过广交会、北京汽车配件展把安驰汽车打入国际市场,争取实现我市机电“零”的突破。二要加快筹建中医药检测平台,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整合我市中医药企业现有的检测设备和人才,积极为进出口企业服务,减少同行业间检验设备的重复投资,提升我市中药材出口产品的质量。

第10篇

2012年的进出口情况,从企业类型来看,增速最为强劲的还是民营企业,出现下降的是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增长不明显,而且所占比重回落到一半以下。

在进出口方面,国有企业被民营企业超速已经不是新鲜事了,每年都有一些省市的进出口统计显示民营企业进出口值超过国有企业。太原海关的2012年山西省进出口数据显示,民营企业首次超过了国有企业;兰州海关对2013年1月份甘肃省的进出口统计也显示,民营企业在进出口总值方面首次超过国有企业。这样的状况在2011年前也频频出现。从数字来看,增速减缓的同时,国有企业在进出口方面的比重在缩小。

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的数据显示,2012年,民营企业进出口12210.6亿美元,增长19.6%,高出我国外贸总体增速13.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699.1亿美元,增长21.1%;进口4511.5亿美元,增长17.2%。

同期,国有企业进出口7517.1亿美元,下降1.2%。其中,出口2562.8亿美元,下降4.1%;进口4954.3亿美元,增长0.3%。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8940亿美元,增长1.8%,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9%,所占比重较2011年回落了2.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0227.5亿美元,增长2.8%,占我国外贸出口总值的49.9%;进口8712.5亿美元,增长0.8%,占我国外贸进口总值的47.9%。

从2012年民营企业增长19.6%和国有企业下降1.2%的对比来看,国有企业在进出口增速方面是趋弱的走势。那么,从人世后十几年的变化来看,国有企业一直是拉动我国进出口增速向下的主力,而相反,民营企业恰是拉动进出口增长的向上力量。

当然,由于在加工贸易方面,中国的人口红利效应渐失。近几年来,低端制造业外移、高端制造业回流,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增速下滑也日渐明显。不过,在这里,暂且不去比较外商投资企业——因为在进出口方面,加工贸易有其贸易的特殊性——而更多地来观察民营企业的增长与国有企业的趋弱,进而分析,国有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中,竞争优势在哪里,或者说在整体的进出口中更应该担当些什么。

在全球经济不振,欧美贸易需求萎缩的这两年,民营企业由于“身子轻”,迅速调整,恢复较快;而国有企业无论是从公司机制还是决策、生产等,都要沉重复杂得多,也就难为得多。因此。在全球经济出现复苏迹象,贸易回暖的时候,能够首先从中获益的一定是民营企业,这在2013年之初的统计中体现得尤其明显。

海关总署对2013年1月份的进出口统计显示,集体、私营及其他企业进出口1240.9亿美元,增长55.4%。其中出口789.2亿美元,增长49.8%;进口451.7亿美元,增长66.3%。国有企业进出口641亿美元,增长5.1%。其中出口217.4亿美元,下降0.7%;进口423.6美元,增长8.4%。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574亿美元,增长19.4%。其中出口867亿美元,增长15.2%;进口707亿美元,增长25%。

民营企业的增速是国有企业的十倍。不过,也不用因为“55.4%”这样的增长数字称民营企业为进出口的黑马。它们对市场变化的敏锐度和在贸易调整中的执行力已经决定了,在全球贸易稍有回暖的时候,它们便是反应最快的收获者。显然,再仔细看进口和出口分开统计的数字,国有企业出口呈现下降尤其鲜明——下降0.7%,虽然数字不大,但还是提醒了国有企业需要尽快加深改革力度,增强应对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

另一个能够说明在进出口方面“民进国退”的便是“中国外贸企业200强”的统计。国有企业在2012年出口企业200强中占了39个席位,与2011年持平,进口企业在200强中的位数由68减少至64。从进入前200强的数量来看,国有企业在排名中还是占有优势,但也正在被发展迅速的民营企业逐步紧逼。国有企业首先失去了“快”的优势,如果连“大”的实力也保不住,着实是令人焦虑的。

其实,在中国人世前,国有企业一直是我国国际贸易的主体力量,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初,国企是国际市场的最早试水者,那时候外贸经营权还有管制。但随着外贸经营权逐步向民营经济开放,民营经济在这方面的增长速度就越来越惊人。在进出口方面,民营企业显然是国有企业面对的强有力的竞争力量,这就要求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持续推进,加快深入。

关于国企改革是个大的话题,就外贸领域而言,可以从十报告中分析应深入的方向。十报告中关于对外贸易的描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那么国有企业就应该在“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方面有所担当,成为“走出去”的先锋。国有企业改革,企业是主体,要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国有企业就应该改变现在金融、地产、资源等行业业绩远远好于同是国有企业的钢铁、运输、电子、纺织等行业产业的局面;改变在垄断行业、优势资源领域独占的局面。在竞争中,全面提升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在国际贸易中培育国际竞争力,才能在全球化的视野下规划企业的发展。

国有企业在外贸领域不一定要占量的优势,更应该是打造质的地位,做引领的先锋。在国际贸易的市场上,国有企业应该主动、有意识地与民营企业形成不同的“层”,错层发展,有竞争,但更多的是各自抢占不同的市场空间。国有企业对于民营企业应该有更强的示范与带动作用,比如在品牌建设与推广传播方面。最终,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真正的竞争者,应该是与之同等的其他国家的跨国公司。

入世十多年之后,品牌应该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重要的筹码。“中国制造”普遍低端的印象应该得到改变,这是对中国企业的挑战,更是对国有企业的挑战。在国际市场上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是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实力,也需要信心。这方面,国有企业更具有优势。但另一方面,已经习惯了国内市场中垄断优势的国有企业又缺乏在国际市场上树立品牌的意识。因此,在国内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尤其是垄断市场的开放,引入竞争者,尤其必要——至少先期可以在国内市场练兵。

第11篇

放眼全球,国际经济整体缓慢复苏,主要贸易伙伴需求增长乏力,进出口双降在意料之中。1月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1.7,较去年12月回升0.5,是2015年2月以来的首次环比回升。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的研报预测,中长期来看,出口状况能否实质性改善,主要取决于外部需求环境变化。

多位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解决外贸颓势的治本之策是加快出口产品结构调整,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 一般贸易渐成主流

本次公布的数据显示,一般贸易进出口10806亿元,占进出口总额的57.4%,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邢厚媛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一般贸易代表的是未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流,一般贸易占比的持续提升是我国深入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体现。

近年来,随着外贸结构调整深化,传统外贸大省的许多以代工和贴牌生产为主要业务的企业,或主动转型或被动淘汰,尝尽了转型升级的“阵痛”。通过加大自主研发、设计等生产要素投入,转型成功的企业也大多尝到了甜头。

从浙江海关公布的数据来看,1月浙江省进出口呈现“双降”态势,高新技术产品却逆势高速增长,出口达101.4亿元,逆势大增22%,其中太阳能电池和集成电路分别增长60.3%和2.3倍。根据重庆海关的消息,1月,重庆市一般贸易进出口412.8亿元,增长32.5%。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刘涛分析,一般贸易占比的逐步提升,是国内加大转方式、调结构力度的体现。

2014年,我国第二大外贸大省江苏,一般贸易自“入世”以来首次超过加工贸易,成为第一大对外贸易方式。在去年的海博会上,东莞市长袁宝成透露,未来3-5年,东莞一般贸易将成功取代加工贸易,成为东莞的主要对外贸易方式。

“利润率明显高过加工贸易的一般贸易,将会是未来主要的对外贸易方式。”邢厚媛说。 东部缓降西部见涨

相比东部地区的整体下滑,中西部一些省份反而增长较快。1月东部地区进出口15835亿元,下降9%,降幅低于整体0.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贵州、宁夏、湖北、内蒙古和重庆出口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1月,重庆市外贸进出口总值56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4%。其中,出口480.3亿元,创自2014年8月以来的单月最大值,同比增长13.9%。

1月份,宁夏实现进出口总额4亿美元,同比增长32.1%。其中,出口3.1亿美元,同比增长24.1%;进口0.9亿美元,同比增长67.2%。银川保税区的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之后,成为了外贸的重要增长点。“这些中西部省份的外贸表现,除了政策支持以外,人力成本较传统外贸大省低、基础设施较为健全。有的地区以较为完备的产业集群,吸引来国内产业转移和境外投资。这些优势都是中西部地区发展进出口的优势条件”。受访专家对记者分析道。

在进出口的总体低迷态势中,近期民营企业开始止跌缓升。2016年1月,民营企业进出口7827亿元,增长1.5%,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1.6%,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民营企业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1%和2.8%。

国联证券研究报告指出,在贸易数据普遍下滑时逆势增长,反映出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潜力,有可能成为未来贸易改善的支柱力量。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船小好调头”,对市场变化反映灵敏,也没有某些传统国企背负的改革和转型的“包袱”,专家和业内人士普遍看好民企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前途,认为民企在未来的进出口贡献中“很有潜力”。但邢厚媛强调,国企在核电设备、电信、高铁设备等领域的地位不容撼动。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介绍2015年商务发展情况时指出,2015年中国的货物贸易进出口和出口额仍居于世界第一位,自2013年以来连续三年保持这一位置。从进出口来看,在去年全球贸易出现两位数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的降幅远远低于我们主要的贸易伙伴和全球的贸易降幅速度。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预计将超过13%,是我们在全球份额当中提升最快的一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庄芮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全球宏观经济总体复苏乏力的情况下,我国从发展理念、内在发展模式方面发力,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中,表现的确令人瞩目。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最新报告,过去一年,全球贸易增长率仅为1.2%。对比中国的表现,业内专家认为,中国仍不失为全球的增长引擎。 二季度后外需有望改善

导致进出口“双降”的重要外因是不利的外部环境。从全球市场来说,近期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呈现止跌回升迹象,但仍显著低于去年同期水平。而国内前期进口储备较多,部分大宗商品进口数量增速下滑,我国进口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负增长。

由于国际环境低迷,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纷纷呈下降态势:1月,我国与欧盟的贸易总值为 2903.3 亿元,同比下降 9.9%。中美贸易总值为 2698.9 亿元,下降 9.9%;与东盟贸易总值为 2342.5 亿元,下降 10.8%;与日本贸易总值为 1315.4 亿元,下降 6%。

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如此浮动变化是因为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新兴市场面临着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双重压力。1月欧元区和日本的 PMI 指数同时出下跌,美国虽有所回升仍处于 48.20 的低位,导致美、欧、日外需下降。

申万宏源分析师李慧勇分析认为,1 月我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出口经理人指数小幅提振,预示未来 2-3 个月我国出口压力或将略有缓解。但进口形势短期内难以乐观,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升和进口库存消化都需要一定时间。

魏建国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内,不景气的外部环境,世界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都是我国外贸进出口的重要挑战。

第12篇

一、考核原则

(一)确保目标,力争多超。各镇(开发区、街道)要咬定“保5争8”的目标,紧紧围绕确保本地区全年外贸工作目标任务,在立足确保完成外贸增长5%的基础上,力争多超。

(二)明确导向,突出重点。突出外贸进出口增长和外贸企业引进导向,充分发挥政策的杠杆效应,努力提高考核资金使用绩效。

(三)落实配套,大力扶持。落实区级配套,进一步加大对外贸的扶持力度,切实发挥政策效应,形成市、区、镇(开发区、街道)齐抓共促的政策合力。

二、考核内容

(一)规模奖:考核资金用于达到一定进出口规模的重点外贸企业。

(二)增量奖:考核资金用于在一定出口量以上并有明显增长的外贸企业。

(三)引企奖:考核资金用于年内新引进无基数转移至我区并注册在我区,且形成一定进出口规模的引企人员。

(四)考核奖:考核资金用于激励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和增长在5%(含5%)以上的板块。

三、考核奖励办法

(一)企业进出口额满500万美元及以上,每100万美元给予800元人民币奖励。

(二)企业出口100万美元以上,且年增长5%以上,每增长1%奖励500元;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且增长5%以上,每增长1%,奖励1000元;出口2000万美元以上,且增长3%以上,每增长1%,奖励1500元。企业出口增幅超过20%,最高按20%增幅加奖。

(三)对当年新引进企业进出口额达200万美元、500万美元、1000万美元、5000万美元、1亿美元以上,对引企人员一次性分别奖励0.5万、1万、2万、3万、4万人民币。

(四)企业满足上述(一)、(二)条件的可合并计奖。

(五)蠡园经济开发区完成外贸出口年度考核目标,奖励50000元,增幅5%及以上,每增长1%加奖3000元;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山水城、太湖城、太湖街道完成外贸出口年度考核目标,奖励30000元,增幅5%及以上,每增长1%加奖2000元;胡埭镇、河埒街道、荣巷街道、蠡湖街道完成外贸出口年度考核目标,奖励20000元,增幅5%及以上,每增长1%加奖1000元。增幅加奖不封顶。

四、考核程序

(一)考核资金按市、区分担机制落实扶持资金190万元(其中市级95万元,区级配套95万元),专款专用。

(二)对各板块的考核,根据“双过半”完成情况将考核资金预兑付50%,完成目标年底再兑付50%。

(三)外贸企业的奖励,根据各企业完成的海关数据测算奖励金额,年底兑现。

第13篇

一、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进出口规模持续增长,贸易顺差继续增加

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延续了2002年以来快速增长的态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422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比“九五”期末的2000年增长了2倍。由于世界经济稳步增长、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出口额7620亿美元,增长28.4%。随着宏观调控措施效果的逐步显现,国内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抑制,进口增速明显放缓,全年进口额6601.2亿美元,增长17.6%,增幅低于上年18.4个百分点。虽然顺差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不高,为7.2%,但顺差规模仍然达到1018.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698亿美元。

(二)加工贸易增速继续保持强劲,一般贸易进口增速下滑

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6905.1亿美元,增长25.6%。其中出口4164.8亿美元,增长27.0%,进口2740.3亿美元,增长23.6%。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达到52%,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进出口额5948.1亿美元,增长21%。其中,出口3150.9亿美元,增长29.3%,自2001年以来首次高于出口总体增幅;进口2797.2亿美元,增长12.7%,增幅比上年回落19.5个百分点。由于进口增长放缓,一般贸易在连续两年的逆差后,出现了353.7亿美元的顺差。

(三)民营企业进出口比重继续上升,外资企业进出口平稳增长

2005年,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2243.9亿美元,增长38.9%,占进出口总额的15.8%。其中出口1489.8亿美元,增长47.3%,占总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17%上升到19.6%;进口754.1亿美元,增长24.8%。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达到8317.2亿美元,增长25.4%,占进出口总额的58.5%。其中出口4442.1亿美元,增长31.2%,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57.1%提高到58.3%;进口3875.1亿美元,增长19.4%,增幅比上年回落20.6个百分点。

(四)进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回落

2005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快速增长,机电产品进出口额达到7771.3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达到4159.6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54.6%和29.2%,比2000年分别提高10.7和10.3个百分点。其中,机电产品出口4267.5亿美元,增长32%,进口3503.8亿美元,增长1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182.5亿美元,增长31.8%,进口1977.1亿美元,增长22.5%,占进口总额的比重达到30%。通过采取禁止加工贸易、下调出口退税率、征收出口关税等措施,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商品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抑制,其中,未锻轧铝出口量由上半年的增长21.5%转为下降21.7%;钢坯及粗锻件出口量增幅由上半年的2.6倍回落到16.7%;钢材出口量增幅由1.5倍回落到44.2%。中欧、中美分别达成纺织品贸易协议,改善了纺织品贸易环境,全年纺织品出口1150.1亿美元,增长20.9%。

(五)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全面增长,中日贸易增幅回落较大

2005年,中欧、中美贸易额双双突破2000亿美元,分别达到2173.1亿美元和2116.3亿美元,分别增长22.6%和24.8%。其中对欧美出口分别增长34.1%和30.4%,自欧美进口分别增长5%和9.1%,对欧美贸易顺差分别达到701.2亿美元和1141.7亿美元。中日贸易额1844.1亿美元,仅增长9.9%,比上年回落了15.8个百分点,与中欧、中美双边贸易的差距拉大。中国与俄罗斯、韩国、东盟等周边地区的贸易额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增幅分别达到37.1%、24.3%和23.1%。中国与非洲、拉美贸易发展迅速,中非贸易额增长34.9%,增幅居各大洲之首;中国与拉美贸易额增长26.1%,高于进出口总体增幅2.9个百分点。

二、2006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运行情况

2006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进出口总额达到371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8%。进出口结构有所改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主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均保持较快增长,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进一步下降。

(一)出口增速有所回落,进口增速有所回升

一季度,出口额达到1973亿美元,同比增长26.6%,增幅回落8.3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4.4%,增幅回落17.9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增长27.3%,增幅回落2.3个百分点。进口额1740亿美元,增长24.8%,增幅回升12.6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贸易进口增长22.3%,回升18.5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口增长26.5%,回升4.5个百分点。

(二)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加快,“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进一步下降

一季度,机电产品出口1145.8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92.7亿美元,分别增长34.2%和35.8%,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58.1%和30%,同比提高3.3和2个百分点。集成电路、手持无线电话机、笔记本电脑等产品出口均实现了较快增长。机电产品进口937.3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进口537.3亿美元,分别增长30.8%和33.2%,分别加快21和12.8个百分点。汽车和飞机进口额分别增长1.1倍和2.1倍。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进一步下降,钢坯及粗锻件出口量下降68.6%,未锻轧铝下降23.9%,焦炭下降23.4%,煤下降16.4%,成品油下降6%。

(三)对日出口回落较大,自欧美日进口全面回升。

一季度,中欧、中美、中日双边贸易额分别达到571.1亿美元、556.2亿美元和459.7亿美元,分别增长21.1%、27.6%和11.6%。中国对欧美出口稳定增长,增幅分别达到20.8%和29.5%;对日本出口仅增长9.2%,低于去年同期13.6个百分点。中国自欧盟、日本进口分别增长21.5%和13.6%,增幅分别比去年提高18.1和9.6个百分点;中国自美国进口则由上年同期的下降2.1%转为增长21.8%。中国与韩国、东盟、台湾地区、俄罗斯等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增幅均超过20%,增幅分别为20.2%、25.7%、24.2%和(四)国有企业出口增速持续回落,外资和民营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

一季度国有企业进出口920.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3%;其中出口增长8.4%,增速低于上年同期13.6个百分点,低于上年全年1.5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2191.7亿美元,增长28.3%;其中出口增长30.5%,进口增长25.8%。民营企业进出口600.9亿美元,增长35%,其中出口增长37.9%,进口增长29.7%。

三、当前中国对外贸易运行中需要关注问题

(一)贸易平衡的压力较大

2006年一季度,尽管出口增速回落、进口增速回升,出口增速仍然高于进口增速1.8个百分点,贸易顺差达到233.1亿美元,同比增长41.4%。其中,对美国顺差达286亿美元,对欧盟顺差达181.5亿美元。由于外汇收支仍然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中国的外汇储备继续大幅增加,3月末已达8751亿美元,比上年年底增加562亿美元。中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产业转移所形成的“美欧消费、亚洲加工”的全球贸易格局,短期内迅速调整、实现贸易平衡的难度很大。

(二)主要经济体相继提高利率

2006年一季度,主要经济体相继提高利率,全球货币政策趋于收缩。由于美国经济增长强劲,能源和其他商品价格上涨加大了通胀压力,3月28日,美联储连续第15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4.75%,并暗示会进一步加息。欧洲中央银行在3月2日再次加息,欧元区主导利率由2.25%提高到2.5%。3月9日,日本银行宣布结束超宽松利率政策,引发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提高。主要经济体提高利率一方面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防止全球经济过热;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全球资金低成本时代即将结束,国际资本将出现向发达国家回流。美欧等市场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可能因利率提高而减弱,我国出口增幅可能回落。资金向发达国家回流也可能对我国吸收外资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长远增长。

(三)国际市场石油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2006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曾一度趋稳但最近受伊朗核计划和尼日利亚武装袭击等事件影响,国际油价再次大幅攀升,连创历史新高。据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石油市场指标,2006年一季度,国际市场一篮子石油均价比2005年全年均价高出13.9%。从需求方来看,石油需求增长的势头仍将延续,据国际能源署最新预测,2006年世界石油需求将增长1.7%,高于2005年增幅,将加剧国际原油市场紧张状况。从供给方来看,目前世界石油供给已难以满足需求,OPEC数据表明一季度世界石油供给缺口为每天20万桶,地缘政治和突发事件的冲击可能进一步对市场造成重大影响。尼日利亚的动乱使其石油产量明显下降,伊朗核计划前景不明,这两国原油产量占OPEC总产量的20%左右,若尼日利亚局势和伊朗与美国关系进一步恶化,则难免对世界石油供给形成大冲击。

由于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强劲,除石油外,其他资源性产品价格也继续上涨。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初级商品价格指数显示,一季度非能源初级商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4.4%,其中食物类商品价格指数上涨4.4%,工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上涨22.2%。据世界银行对商品价格的统计,一季度铝均价同比上涨27.5%,铜均价上涨51.2%,锌均价上涨70.5%。石油和其他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会加大我国企业进口和生产成本,挤压企业利润,降低部分对能源资源依赖较重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减少对外贸易收益,影响对外贸易发展。

四、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前景

展望2006年全年,从国际环境看,尽管存在很多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贸易仍然处于新一轮扩张周期,将延续2005年的较快增长势头。根据IMF的最新预测,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4.9%。美国消费需求旺盛,就业稳定,全年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3.3%;欧元区经济有望恢复活力,经济增长率有望从上年的1.3%升至2%;日本企业赢利增加,个人消费上升,经济景气复苏加快,全年增长率有望达到2.8%。跨国公司赢利能力提高将促进跨国并购的发展,全球直接投资有望进一步回升。世界贸易有望继续较快增长,IMF预计全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8%,世界贸易组织预计世界贸易量将增长7%,均高于2005年的实际增长水平。从国内环境看,煤电油运供应增加较快、瓶颈约束有所缓解,设备投资和利用外资持续增长,主要产品产能和出口供给能力充裕,出口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国内投资增长较快,消费平稳增长,对能源、原材料、机械设备的进口需求将稳步上升。随着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所需的先进技术和重大装备进口有望继续增加。

第14篇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放缓对我国外贸影响开始加速显现,我国进出口规模出现萎缩,贸易顺差继续扩大。预计2009年全年我国出口将下降5%,进口将下降12%,全年实现贸易顺差3600亿美元,比2008年增加650亿美元。预计2009年进口价格指数回落幅度,将明显大于出口价格指数,我国贸易条件将继续得到有效改善。

一、我国外贸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进出口规模出现萎缩,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2008年前9个月,我国外贸保持平稳增长,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5.2%。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加剧,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陷入衰退,国内经济增长减速,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导致去年第4季度外贸进出口增长明显萎缩。去年10月份当月进出口增速回落17.6%,11、12月份更是出现多年来首次单月量价齐跌。去年11月进出口总额下降9%,其中出口下降2.2%,进口下降17.9%;12月份进出口跌幅进一步加深到11.1%,其中出口下降2.8%,进口下降21.3%。

2008年全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561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增幅同比回落5.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增长17.2%,比上年回落8.5个百分点;进口11330.8亿美元,增长18.5%,比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全年出口、进口值的增长,价格因素是主要拉动力量,实物量的增长幅度较小。全年出口价格总体上涨8.6%,对出口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扣除价格因素后,出口数量增长7.9%,对出口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6%;全年进口价格总体上涨15.8%,对进口值增长的贡献率为87%,扣除价格因素后,进口数量增长2.4%,对进口值增长的贡献率仅13%。其中,去年12月份,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下跌10%,已连续四个月大幅回落,为2002年3月以来的最低点,实际进口量下降12.5%;出口价格上涨5.1%,较去年11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为2008年最低, 实际出口量下降7.5%。

2008年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作用下,进口增速持续高于出口增速,顺差规模明显收窄。去年前三季度累计贸易顺差180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净减少49.2亿美元。随着去年10月份以后外贸进出口遭遇突变,进口增长速度回落明显快于出口,导致外贸顺差由降转增,去年11月份达到历史最高点400.9亿美元,全年贸易顺差295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净增加328.3亿美元。

(二)一般贸易进口增速提高,顺差减少;加工贸易出现萎缩,进口增速低于出口

2008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2352.6亿美元,增长27.6%,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48.2%,所占比重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625.8亿美元,增长22.9%,比上年回落6.5个百分点;进口5726.8亿美元,增长33.6%,比上年加快4.9个百分点。一般贸易项下贸易顺差899亿美元,比上年净减少205.7亿美元。

从各月运行情况看,一般贸易出口增速高开低走,说明外需出现极大萎缩,企业通过出口消化过剩产能的途径出现严重阻塞,这势必将加大国内产能过剩压力。从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和价格来看,2008年一般贸易出口价格上涨17.2%,出口数量增长4.8%;一般贸易进口价格上涨26.6%,进口数量增长5.6%。

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0535.9亿美元,增长6.8%,低于总体外贸增速10.9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的41.1%,所占比重同比回落4.2个百分点。其中, 出口6751.8亿美元,增长9.3%,比上年回落11.3个百分点,占出口总值的47.3%;进口3784亿美元,增长2.7%,低于同期加工贸易出口增速6.6个百分点,占进口总值的33.4%。加工贸易项下贸易顺差296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1%,净增加476.9亿美元。

从各月运行情况看,2008年8月份,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连续77个月保持2位数增长的记录中止,并连续3个月停留在个位数。去年11月份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出现自2002年3月以来的首度同时下降,12月份跌幅进一步加深。其中,出口下降15.7%,进口下降31.3%,分别较去年11月加深4.8个和6.4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和蔓延,新订单大幅下降,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双双出现萎缩,这不但加大了我国承接国际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的难度,还可能带来大规模的撤资风险。从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和价格来看,加工贸易出口价格上涨5.7%,出口数量增长3.4;加工贸易进口价格上涨11.6%,进口数量则下降8%。

(三)外资企业进出口增长步伐放缓,国有企业增速有所提高

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4105.8亿美元,增长12.4%,比上年回落6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的55.1%。其中出口7906.2亿美元,增长13.6%,占出口总值的55.3%;进口6199.6亿美元,增长10.8%,占进口总值的54.7%。同期,国有企业进出口6110.4亿美元,增长23.5%,比上年加快3.7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的23.9%。其中出口2572.3亿美元,增长14.4%,占出口总值的18%;进口3538.1亿美元,增长31.1%,占进口总值的31.2%。

此外,集体、私营企业及其他企业进出口增长平稳,2008年进出口5400.2亿美元,增长27.3%,比上年回落10.7个百分点,占出口总值的21.1%。其中,出口3807.0亿美元,增长27.9%;进口1593.2 亿美元,增长25.7%。2008年,非国有企业仍然是推动贸易顺差的主要力量,其他企业进出口顺差比上年增加503.9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顺差增加345.5亿美元,而国有企业进出口逆差比上年增加516.7亿美元。

(四)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长放缓,中美贸易增速降至入世以来最低点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占据我国进出口额43%的欧美日三大经济区都不同程度陷入衰退,其进口需求严重萎缩,加上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较大,2008年9月份以来我国对欧盟、美国月出口额持续下降,对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速也出现全面回落格局,多元化出口对我国出口增速下滑的缓冲空间受到全面挤压。

2008年,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中欧双边贸易总值为4255.8亿美元,增长19.5%,比上年回落7.5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同期中美、中日双边贸易增速9个和6.5个百分点。其中,我对欧出口2928.8亿美元,增长19.5%,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20.5%;我国自欧进口1327 亿美元,增长19.6%;对欧盟贸易顺差160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4%。

美国继续保持我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2008年,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3337.4亿美元,增长10.5%,比上年回落4.5个百分点。其中,我国对美国出口2523 亿美元,增长8.4%,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17.7%,自美国进口814.4亿美元,增长17.4%,对美实现贸易顺差170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

日本仍然处于第三大贸易伙伴的位置。2008年,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2667.8亿美元,增长13%,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我对日本出口1161.3亿美元,增长13.8%;自日本进口1506.5 亿美元,增长12.5%,对日本出现贸易逆差34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3%。此外,印度在我国10大贸易伙伴中位列第10位。2008年,中印双边贸易总值为517.8亿美元,增长34%,比上年大幅回落21.5个百分点。

二、2009年我国外贸发展形势预测

综合来看,2009年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使我国外贸形势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出口、进口负增长可能成为常态。随着国家拉动内需政策作用的显现,进口可能会逐步回稳,而出口增速的回升更多依赖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的恢复情况。

考虑到2008年最后几个月的基数已经下降,2009年末进出口增幅将逐步回升。预计2009年全年我国出口将下降5%,进口将下降12%,全年实现贸易顺差3600亿美元,比2008年增加650亿美元。虽然目前无法计算2009年不变价净出口(含服务贸易)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但是预计2009年我国进出口价格指数增幅将会减小,人民币汇率变动也将可能缩小,同时GDP增速将会有所放缓,这些因素都将促使货物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并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加大。同时,预计2009年进口价格指数回落幅度将明显大于出口价格指数,我国贸易条件将继续得到有效改善。2008年7月份以来,随着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我国进口价格开始大幅回落,进口价格指数从2008年8月份122.70回落到12月份的90。同期,尽管我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也在回落,但回落幅度要远远小于进口价格指数的回落。反映在贸易条件上,已从2008年7月89 的低点回升到12月份117左右,表明我国贸易条件开始得到显著改善。而2009年我国进出口价格的走势,将导致我国贸易条件持续改善。

从进口商品价格来看,2009年由于需求大幅萎缩、金融机构资金运用大力去杠杆化等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即使不会继续较大幅度下降,也将难以再现大幅上涨,我国进口整体价格将会大幅回落。从出口商品价格来看,2009年在境外需求将大幅萎缩和我国经济可能较大幅度减速等不利因素制约下,2008年8月份以前推动我国出口商品美元价格上涨的不利因素已经或将会大幅转向,这为我国出口商品价格下降提供了巨大空间,考虑到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出口退税率提高及人民币汇率变化等因素,预计2009年我国出口商品整体价格水平将会出现一定幅度下降,但会明显弱于进口价格的降幅。

三、对策建议

200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将出现下滑,这是全球贸易经历了多年高速增长后首现负增长格局下的一种必然现象。对此,我们必须客观看待这一下滑现象。在大力扩大内需的前提下,我们需要大力推动我国外贸的转型,并逐步改变我国外需依存度过高的状态。

(一)完善外贸政策,帮助外向型企业渡过难关

一方面,要有选择地适当上调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可细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不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含量,对纺织轻工行业的鼓励类产品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也要对代表先进生产力与国内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相关产品加以出口退税政策,支持自主品牌产品与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另一方面,要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在资金、技术上予以一定支持,帮助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渡过难关;增加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帮助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此外,继续严格控制粮食、化肥、钢材、煤炭和焦炭等“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努力扩大重要资源、先进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

(二)审慎灵活掌握人民币汇率波动情况

无论是从与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的对比、从外汇储备继持续增长的内因来看,还是从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国际影响力、提高人民币强势货币的国际信心的目的来看,以及2009年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很大,来自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要求升值的外在压力来看,2009年,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很大。为此,一方面,要注重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基本稳定,提高汇率的向下浮动空间,以防止发达国家通过汇率转嫁危机,减轻由于汇率风险对出口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短期内出现人民币大幅贬值情况的发展。在当前世界需求出现萎缩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主动挑起货币贬值战争。同时,要密切关注美元兑欧元、日元等其他主要货币汇率关系的变化调整,加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弱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管理,把有效汇率稳定作为汇率政策的目标,合理确定人民币对不同货币的比价关系,完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框架。

(三)合理利用外汇资源,整合国际资源为扩大内需所用

一方面,要择机进口能源、资源类产品。自2008年7月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大幅回落,国际油价已跌至每桶50美元以下,跌幅达到70%左右;铜等有色金属等初级产品价格也在大幅下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下滑,为我国进口相关资源、能源类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政府应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尽快形成进口方案,以政府采购与企业购买相接合的方式,择机购入石油、有色金属等稀缺物资,大力提高我国能源等战略储备和增加后备来源。

另一方面,这次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资产价格调整,正好为我国提供了一个整合国际资源的机会。未来我国扩大内需所需要的资源量巨大,必须抓紧机会将外汇货币资产更多转换为战略性资源资产。应通过收购拥有石油资源、矿产资源的国际企业股份甚至获得相对控股权来提高我国资源保障的可靠性,增强我国对重要资源国际定价的话语权,将外汇货币资产更多转换为实物资产,为我国扩大内需提供长期的资源供给保障。

(四)政府和企业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对进一步增加的中外贸易摩擦的措施,务实、有效化解中外贸易可能出现的纠纷

有关部门应积极主动通过多渠道收集信息,为企业做好信息咨询、培训等工作,并应善于采用国际贸易规则保护自己利益,应充分重视和利用复议的权利,即根据WTO 原则可以对技术壁垒的不合理内容提出异议,为本国企业出口争取主动便利条件。同时,政府除展开多层次交涉外,还应与中介组织、企业等在信息收集与共享、联合应诉、法律抗辩、公平贸易培训、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建立长效联系机制。而企业自身要尽快熟悉WTO 规则和贸易救济调查的相关知识;遭遇贸易摩擦案件时要积极应诉,特别是在应诉时要注意团结作战一致对外;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在研发、生产、营销、会计等方面要规范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行业自律、维护良好的外贸经营秩序,遵守商业道德和市场规则,主动抵制低价竞销等扰乱出口经营秩序的行为;逐步增强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及时了解国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调整产品结构,提升竞争力。在出口市场的选择上,实现“产品多元化”和“市场多元化”,尽力减少和分散风险。

第15篇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对外贸易以及与对外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中,违反《外贸法》规定,危害对外贸易秩序的违法违规对外贸易经营者及其行为。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对外贸易经营者,是指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或者其他执业手续,依照《外贸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

第四条商务部负责沟通、协调、汇总违法违规对外贸易经营者及其行为的信息,并通过官方网站和指定的全国性刊物向社会公告违法违规对外贸易经营者及其行为。商务部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会同海关、税务、工商、质检、外汇管理、公安、法院等有关部门建立信息交换和协调机制。

第五条向社会公告的违法违规对外贸易经营者及其行为,是指在对外贸易经营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并且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受到处理、处罚,或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一)进出口属于禁止进出口的货物、技术的,或者未经许可擅自进出口属于限制进出口的货物、技术的行为。

(二)违反国营贸易管理规定,非经授权擅自进出口实行国营贸易管理的货物的行为。

(三)从事属于禁止的国际服务贸易、未经许可擅自从事属于限制的国际服务贸易的行为。

(四)进出口货物侵犯知识产权,并危害对外贸易秩序的行为。

(五)违反有关反垄断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实施垄断行为。

(六)实施以不正当的低价销售商品、串通投标、虚假广告、进行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七)伪造、变造进出口货物原产地标记,伪造、变造或者买卖进出口货物原产地证书、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配额证明或者其他进出口证明文件。

(八)骗取出口退税。

(九)走私。

(十)逃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认证、检验、检疫。

(十一)违反国家有关外汇管理规定。

(十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危害对外贸易秩序的其他行为。

第六条公告对外贸易经营者违法违规行为的信息包括:

(一)经营者的名称、组织机构代码、住所、经营场所、法定代表人、工商登记注册号。

(二)违法违规行为。

(三)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所受到的处理、处罚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内容。

第七条对已受到行政处罚、或已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对外贸易经营者,但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予或暂不予以公告:

(一)在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内对行政处罚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但尚未作出终局性决定、裁定或判决的;

(二)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等法律、法规规定不予披露的。

第八条商务部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向社会公告危害对外贸易秩序的违法违规对外贸易经营者及其行为。

第九条依照本办法负责公告的工作人员,给对外贸易经营者造成不良影响和损失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承担责任,并对有关责任人追究领导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