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经济量化分析范文

经济量化分析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济量化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经济量化分析

第1篇

关键词:郑汴一体化;岭回归;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134-03

引言

构建中原城市群就是河南省促进中原崛起的一个重大举措。而 “郑汴一体化”是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中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原城市群建设的基础和先导。目前,中原城市群建设活动进展迅速,初步实现了“郑汴一体化”的战略发展目标。那么,“郑汴一体化”对开封经济的发展有多大的影响呢?

一、分析方法和指标的选择

由于区域中城市之间经济往来数据的统计缺失,为研究分析造成了困难。为了避免这些情况,本文绕开这些指标,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即通过对比同一经济总体在两个不同时期各个敏感层面的关键指标,间接的量化城市群中单个城市所受到的影响。中原城市群建设对开封的影响直接体现在“郑汴一体化”,而“郑汴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六个对接,① 其中重点是城区对接、产业对接和服务对接,以此为根据,结合现实情况,我们选取7个变量用来测度开封经济所受的影响:(1)GDP,选择按照可比价格(以1978年为100)计算的GDP指数作为测度开封经济的总量指标;(2)开封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I(万元);(3)开封市客运量KY(万人)、货运量HY(万吨);(4)由于开封市1999年以前旅游总收入统计缺失,本文以接待国际过夜游客量FR替代;餐饮业营业额CJ(万元);(5)开封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F(万元)。

二、实证分析

1.描述性分析。通过分析开封市1991―2008年的各个指标值(数据来自开封市历年统计年鉴),可以看出,I、XF、KY、HY、FR和CJ的历年数量均在2004年后出现的较大增长。

表1也验证了原始数据的直观表现,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3―2008年的增长速度为35.858%,比1991―2008年的水平高达14个百分点,餐饮业营业总额增加了近18个百分点,客运、货运、零售总额等也都有不同水平的提高,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餐饮业,其次是固定资产投资,然后是客运、货运,最后是零售业。令人意外的是国际过夜游客数量2003―2008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低于1991―2008年的水平,原因是该指标的代表性比较弱,并且容易受到异常值的影响,比如1999年、2002年和2003年都出现了较大的落差变化。有鉴于此,我们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剔除这一指标。

2.多元回归分析。由于经济系统本身的不稳定性,大多数宏观经济数据指标会出现不平稳性,这容易出现伪回归,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在回归分析中,对所有变量进行对数变换以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特征,且对各时序数据取对数以后并不影响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选用多元的对数计量经济模型来分析1991―2008年间开封市经济增长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首先 我们对各变量数据作对数处理处,取对数后各个变量变化为:

Y=ln(GDP);X1=ln(I),X2=(KY),X3=(HY),X4=(CJ),X5=(XF)

构造方程模型:

令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ε

这里,βi (其中i=1,2,…5)是模型的参数,也是回归分析要估计的参数,ε是残差项,代表受郑汴一体化影响而未考虑到的对开封经济增长有影响的因素。

又由于在实证分析中,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的多元线性回归,要求所选取的样本点要求有相同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技术,这在本文问题分析中是无法满足的(同一经济总体近似满足经济结构相同,但是1991―2008年的时间跨度是不能忽视生产技术的变化的)。同时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之间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多重共线性或者近似多重共线性关系,这会致使普通最小二乘法模型及其不稳定,所做的估计是有偏非一致估计。

为了提高回归模型解释的科学性,针对自变量间出现多重共线性情况下普通最小二乘估计不够理想甚至变坏的问题,本文选用岭回归分析方法,在取对数剔除异方差的基础上,消除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使模型更具预测性。

利用SPSS13.0来建立y与x1,x2,…x5岭回归(K值从0到1,间距0.05),便可得到岭参数K取不同值时的各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当岭参数k从0~0.4时,各系数值变化较大,这就是多重共线性所引起的异常变化。当岭参数达到0.4之后,回归系数逐渐稳定,并且各个系数的估计值的符号比较符合经济现实,再参照RSQ值,当k=0.4时,RSQ=0.981,相对来说依然比较大。再之,由表2中还可以看出,岭参数k从0~0.40时,方差膨胀因子从较高的值迅速变小并趋于稳定。方差膨胀因子是测度多重相关性的指标,一般认为,如果最大的值超过10,常常表示多重相关性将严重影响最小二乘的估计值。在k=0.040时,各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分别为:0.135,0.225,0.440,0.224,0.155(保留三位有效数字,下同)因而可选取岭参数k=0.40。于是,5个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171,0.182,0.190,0.173,0.225。那么就可以写出标准化的回归方程:

Y=0.171x1+0.182x2+0.190x3+0.173x4+0.225x5

同理,可以得到2003―2008年Y对X1、X2、X3、X4、X5的岭回归方程:

Y=0.198x1+0.188x2+0.188x3+0.182x4+0.192x5

3.岭回归结果分析。上面两个回归方程,代表了同一总体(开封市)在不同的时期范围(1991―2008年和2003―2008年)各个因素对开封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由这两个不同时期范围岭回归方程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的符号和大小可知:各个变量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都有正向作用。由回归系数的大小可知,x1(开封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实行郑汴一体化后对Y(开封市GDP指数)的影响有0.171提高到0.198,x2由0.182上升到0.188,x4由0.173上升到0.182,而x3和x5则显示下降。可以看出,郑汴一体化之后,在这5个因素中,投资和餐饮对开封是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大,客运稍次,而货运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郑汴一体化之后对开封经济的影响则低于平均水平。

结论

通过对比“郑汴一体化”前后各指标的平均发展速度,我们了解了各个开封市各个产业所受到的影响;通过岭回归分析,对比各指标β值,我们初步得到受“郑汴一体化”影响的各产业对开封经济总体的影响。两项对比,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首先,“郑汴一体化”通过拉动固定投资和建筑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开封市经济总量的增长。虽然投资增长速度小于餐饮业,但是投资本身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使它后来居上。所以对“郑汴一体化”引致的投资活动要做到合理规划,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货运量平均增长速度高于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对经济总量的影响却低于平均水平,这是因为:(1)开封工业基础薄弱,资源利用量少,利用效率低;(2)郑州市正处于高度发展、积累时期,货运量增长更多的源于郑州对周边卫星城市资源的需求。这就解释了开封货运增长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对比客运,则是因为开封本身旅游资源的丰富吸引了更多的城际游客。这启发我们:与优势资源相关的产业在城市一体化过程中,自身获得发展的同时,并能以高于平均水平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总体的发展。

再次,消费品零售总额无论是平均发展速度还是对经济总体的影响都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甚至低于平均水平,这是一个令人意外的结果。然后,经历了2006―2008年股市的大起大落和2007―2008年的经济危机,这却又在情理之中。我认为,这是由特殊原因造成的,预测走出低谷,消费品零售业将会有更好的发展。

最后,也是本文写作目的。目前,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研究中,有关城市群的理论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整体效应和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上,而普遍的忽略了城市群中处于的边缘城市所受的冲击和影响。本文以中原城市群建设中“郑汴一体化” 对开封经济的影响为例,选取关键性敏感指标,通过对比它们在城市群、城市一体化建设中自身变动从而对经济总体的影响,量化分析单个城市在城市群、城市一体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冲击,探索区域经济政策对边缘城市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法,为相关方提供决策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素英,李延军,金浩.岭回归在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下[J].统计与决策,2005,(5).

第2篇

论文关键词:京津城际高速铁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评估模型

 

一、 引言

根据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经济增长的四大要素分别为:劳动力(包括劳动力供给、熟练程度、受教育情况),土地(包括土地、矿产资源、燃料资源),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资金、道路)和技术(包括科技、管理、企业家才能)。从这几个方面衡量一项工程对宏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建立评价指标,是合理且较为完善的。

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有重要作用:一方面,交通运输项目工程投资可以通过乘数作用直接成倍增加经济增长量[1];另一方面,交通运输设施是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要素,建成之后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作用于各个经济活动领域。故可以将交通运输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引入生产函数模型。同时,交通运输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其建设可以从不同方面提高城市居民的效用水平。因此经济效益,交通运输经济社会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构建。

本文对京津城际高铁经济和社会效应评估指标的建立过程正是以上述思路和广泛的周期性调研所求得的数据为基础。在京津城际高速铁路的经济效益方面,主要采用有无比较法,分别计算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建成前后的国民经济效益并进行对比。京津城际高铁作为推动京津冀经济发展的重点规划项目,自2008年建成通车以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它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带动了第一、第二产业如制造业、电力、燃气、钢铁产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站。根据调研所得数据显示:有超过百分之六十的乘客乘坐高铁往返于京津两地之间的主要花费为商场购物以及住宿和餐饮;近百分之七十的乘客乘坐京津城际高铁的目的是工作、学习以及旅游;并且有很多北京的居民正在或打算到天津买房置业。因此,京津城际对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教育和旅游业的促进作用也很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举足轻重。城际高铁是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典范:它采用了从德国博格公司引进的板式轨道技术。全线共使用了36,092块博格式轨道板。因此,本文将在古典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的基础上根据交通运输的自身特点,建立考虑了技术进步因素之后的生产函数模型,使得模型的评价功能更加完善,更能突出城际铁路的自身特点。并基于此模型分析城际高铁的宏观经济效益。

京津城际高铁不仅对京津两地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以其速度快,效率高,环境舒适的优点扩大了往返于京津两地的客流,缩短了乘客出行的时间,增加了乘客出行的舒适度,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给乘客提供了很大的效用。

因此,对京津城际高铁的社会效益主要考虑诱发客流指标、节约时间指标、减少疲劳指标以及减少环境污染指标。通过京津城际铁路建成之前和建成之后进行有无对比,从而将本身较为抽象的城际高铁的社会效应通过这几种指标定量地描述出来。

二、建立经济效应模型

本文建立的交通运输建设经济效应模型将交通建设投资与其它资本投入分离出来,作为一项独立的生产要素进入模型,具体表述如下:

 

其中:

――表示社会的总产出量;

――表示基期的技术水平;

――表示技术进步的速度;

――表示城市交通运输建设投资;

――表示将城市交通运输建设投资分离出来之后剩余的资本变量;

――分别表示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交通运输建设投资的产出弹性;

――表示在技术突变情况下的技术进步系数;

――表示项目的虚拟变量,其定义如下:

考虑到在建成通车后一年内是固定常量,因此将(1)式求全微分并在等式两边同除以得到:

 

因此,城市交通运输建设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为[2]:

城市交通运输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为:

于是可以由此计算出京津城际高铁建成通车之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城际铁路项目总投资/城市交通运输建设投资)城市交通运输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城市交通运输建设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生产总值变化量

三、定量分析京津城际高铁的经济效应

在本文的分析中,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了天津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为经济效益,选取天津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选取天津市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的总投资为,t表示年份序列,时间段为2000年至2008年。采集的数据如下表:

表一 天津市统计年鉴(2000―2008)部分数据

 

年份

天津市GDP

(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万元)

城市交通运输投资(万元)

城市总人口

(万人)

2000

17018800

5456833

631167

1001.14

2001

19190900

6161718

889282

1004.06

2002

21507600

7211730

900870

1007.18

2003

25780300

9462688

1004512

1011.3

2004

31109700

11652410

937390

1023.67

2005

36976200

13490029

1678371

1043

2006

43442700

16458348

2039652

1075

2007

50504000

23127804

758496

1115

2008

63543800

31077077

第3篇

关键词:技术经济比较 常年运行费用 量化分析 折现 工程成本 水力坡降

工程设计方案技术经济比较的实质,就是各方案所体现的经济效果,即能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获得最佳的工程效益。为了正确评价方案经济效果的优劣,人们意识到“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后,感觉到“动态分析法”比“静态分析法”更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然而,采用了正确的评价方法,不等于评价出的结果就一定正确,因为人们往往对动态成本即常年运行费用等经常性的成本并未做出具体的量化分析,只是作出定性的说明,凭经验估计其数值的大小,缺乏足够的依据,准确度低。本文针对这—情况,结合工程实例,采用“最低成本法”,以两种典型管道—塑性管与钢筋混凝土管为例,比较两方案的经济性。所谓“最低成本法”是“净现值法”的一种应用,对静态投资和常年运行费用折现计算,从所需费用的多少角度来评价,以成本净现值小的方案的为优。为简化计算,笔者仅对占工程成本主要部份的管道材料费、常年运行费用(能耗)的折现值差额来进行比较,为方案的整体评价提供依据。

1 水力坡降计算公式的确定

不同管材的水力计算应采用相应的公式,计算出的结果才与实际水力情况相吻合。

①、塑性管材因内壁光滑,管内壁的绝对粗糙层凸出高度完全浸没于层流边层中,粗糙面对水流阻力很小,类似于流体在完全光滑的管路中流动,被认为是水力光滑管。因此,其水力坡降只与液体性质、温度、流速、管径有关,而与表面粗糙度无关。故采用达西—魏斯巴赫(Darrcy—Weisbach)公式及雷诺(Reynolds)公式计算水力坡降。

达西—魏斯巴赫公式; i=λd-1v2/2g

式中:i—水力坡降;

λ—摩阻系数;

d—管子的计算内径(m);

V—平均水流速度(皿/s);

g—重力加速度,为9.81(m/s2)。

应用公式(1)时,应先确定系数入值,对于各种材质的塑性管(硬聚氯乙烯管、聚丙烯管、聚乙烯管等)摩阻系数定为:

雷诺公式:λ=0.25/Re0.226

(2)

式中:Re—雷诺数;

Re=vd/Y

(3)

其中:Y—液体的运动粘滞系数(n2/s),

当Y=1.3×10-6/s(水温为10℃时),将公式(2)和(3)中求得中求得的λ值代入公式(1)中,进行整理后得到:

i=0.000915×Q1.774/d4.774

(4)

式中:Q—计算流量(m3/s) 、

d—管子的计算内径(m)

②、钢筋混凝土管、铸铁管、钢管(水泥砂将衬里)等因表面粗糙度较大一般均超出层流边层液面对流体形成阻力作用,因此采用曼宁(Mannins)公式和谢才(Chezy)公式计算水力坡降。

谢才公式:v=C√RJ

(5)

曼宁公式:C=1/n×R1/6

(6)

其中:v—平均水流速度(m/s);

C一谢才系数;

R—水力半径(m);

J—水力坡降;

n—粗糙系数。

将公式(6)代入公式(5)及R--1/4Xd(其中d---管子计算内径(m))

v=1/n×R1/6√RJ

整理得到:J=44/3×n2×v2/d4/3=10.29(nQ/D8/3)2

(7)

钢筋混凝土管,满流时n=0.013。

(4)式中i与(7)式中J同义,均为水力坡降。

本文仅取塑性管与钢筋混凝土管(以下简称钢砼管)为例作量化分析。

2 设管道流量一定(取Q=100000n3/d)、选用相同管径(DNl000)时,常年运行费用的分析

2.1 水头损失

Q=100000 m3/d=1.157 m3/s

塑料管水利坡降:i=0.000915×Q1.774/d4.774

=0.000915×1.1571.774/d4.774

=1.19‰

钢砼管水利坡降:i=10.29(nQ/d8/3)2

=10.29(0.013×1.157/18/3)2

=2.33‰

两种管道的水头损失差值:

hf=hf砼-hf墨

=1000.L(J-I)(mH2O)

式中:L—计算管段长度(km)

若取L=3.5(km),

则hf=3.5×1000×(2.33‰-1.19‰)

=3.99(mH2O)

即,在此3.5km长的DNl000管段上当流量为10000m3/d时,两种管材的沿程水头损失差值为3.99mH2O柱

2.2常年运行费用(能耗)差额

管网常年运行费用是通过泵站电能消耗来维持的,因此两种管材的常年运行费用的差额即泵站电能消耗的差额。

E=0.994QChf/(ηK)

其中:E—两种管材常年运行费用的差额(万元);

Q—计算平均流量(m3/d);

C—电价(元/KWh);

hf—水头损失差值(mH2O);

η—电机水泵联合工作效率;

K—供水时变化系数。

按东台地区及东台市南苑水厂实际运行情况确定上述参数:

Q=100,000m3/d

C=0.649元/KWh

η=65.7%

K=1.3

则:E=0.994×100000×O.649×3.99/(0.657×1.3)

=30.14(万元/年)

2.3常年运行费用差额折现

在目前各种管材的服务寿命无权威资料明确说明的情况下,取管道全寿命期均为n=30年,折现率i=10%,残值为零,管道按当年投资当年运行计算。

则:E′=E×[1+1/(1+i)+1/(1+i)2+1/(1+i)3+…+1/(1+i)29]

=30.14×[1+1/(1+10%)+1/(1+10%)2+1/(1+10%)3+…+1/(1+10%)29]

=312.54(万元)

结果表明,当同用DNl000钢砼管与塑性管,保证100000 m3/d的输水状况下,钢砼管在全寿命期间比塑性管多支出的常年运行费用(电耗)折现值为312.54万元。

2.4两种管材的静态费用(主要指管材成本,塑性管以PE管为例)比较

DN1000塑性管1200元/m

DN1000钢砼管513元/m

DN1200塑性管1200元/m

DN500钢砼管182元/m

DN900塑性管1000元/m

DN500塑性管330元/m

(上述主材价格为笔者收集)

DN1000塑性管管材成本F1=1200元/m×3500m=420万元,

DN1000钢砼管管材成本F2=513元/m×3500m=179.55万元

则静态费用塑性管多支出:

F=F1-F2

=420-179.55=240.45(万元)

2.5两种管道成本净现值比较

两种管材的常年运行费用差额折现值与主材成本差额值存在下列关系:

F-E′=240.45-312.54

= -72.09(万元)

这表明虽然管道的主材费用塑性管比钢砼管多支出240.45万元,但塑性管每年节约常年运行费用30.14万元,将其折现为工程建设时的值为312.54万元,在全寿命期间塑性管在工程总造价中会比钢砼管降低成本72.09万元,所以应优先选采用塑性管材

2.6由于塑性管水力坡降较小,相对于其它管材而言在出厂水压相同时,在管网上相同的地点上用户水压会高于钢砼管,可以保证更多的用户对水压的要求。

此项分析,将在后文的例题中阐述。

3 当常年运行费用(即水力坡降、能耗)、管径相同时的输水能力分析。

设定管径为DN1000(d=1.0)

对钢砼管:n=0.013 Q2=1.157m3/s v2=1.474m/s

J=10.29×n2Q22/d16/3=0.001739 Q22=0.00233

对塑性管:i=0.000915×Q1.7741/d4.774

由i=J

求得:Q=100000×2.0/1.474=13.57(万m3/d)

(13.57/10-1)×100%=-35.7%

上述计算表明在管径相同的情况下塑性管材可有提高输水能力,如DN1000管道可提高输水能力达35.7%,这为将来城市发展后的供水留下相当大的容量、为水厂的扩建推迟了很长的时间。

校核当v=2.0 m/s时塑性管的实际水力坡降:

i=0.000915×1.571.774=2.04‰<2.33‰

则当Q1=13.57万m3/d时,两种管道消耗的常年运行费用差额为:

E=0.994C(Q1f1-Q2f2)/ηK

=0.994C(Q1i塑-Q2i砼)L/ηK

=0.994×0.649×(135700×2.04‰-100000×2.33‰)/(0.657×1.3)

=3.31(万元/年.km)

其中L—计算管段长度(km)

提高数额的百分比为:

3.31×1.3×0×657/(0.994×0.649×2.33×100000)×100%

=18.89%

即在提高输水能力35.7%时,仅需多提供18.8%的常年运行费用,其经济效益显而易见。

在相同计算管线上,若常年运行费用相同时,应满足下列关系:

Q1f1-Q2f2=0,

即,0.00915Q12.774-0.001793Q23=0

Q1=1.9Q23,

Q2=1.57(m3/s)

得:Q1=1.476(m3/s)=12.75(万m3/d)

其输水能力提高:

(12.75/10-1)×100%=27.5K

所以,当常年运行费用相同时,塑性管的输水能力会提高27.5%,可提供12.75(万m3/d)流量,其水力坡降为:

i=0.000915×Q11.774/d4.774

=0.000915×1.4761.774

=1.83‰

常年运行费用为:

E=0.994CQ1i/ηk

=0.994×0.649×127500×1.83‰/(0.657×1.3)

=17.62(万元/年.km)

4 流量、常年运行费用相同时,两种管材的管径比较

常年运行费用相同,即水力坡降相同。

钢砼管:J=10.29×n2Q22/d16/3

=0.001739Q22

=0.00233

塑性管:i=0.000915/Q11.774/d4.774

由i=J,取钢砼管:d2=1.0m n=0.013 Q=1.157m3/s

得,d14.774=0.000915/10.29Q0.226n2

=0.000915/10.29×1.1570.226×0.0132

=0.5091(m)

求得:d1=0.868(m)

若取d1=0.8(m),则v1=4Q/dπ12=2.30(m/s)>2.0(m/s)

故取d1=0.9(m),则v1=1.82(m/s)<2.0(m/s)

现校核水力坡降:

i=0.000915×Q11.774/d4.774

=0.000915×1.1571.774/0.94.774

=1.96‰

J=2.33‰

I=(J-i)

=(2.33-1.96)‰

=0.37‰

则每km常年运行费用差额:

E=0.994×100000×0.649×0.37/(0.657×1.3)

=2.79(万元/年.km)

在全寿命30年期内E的折现值(i=10x),

E′=E×[1+1/(1+i)+1/(1+i)2+1/(1+i)3+…+1/(1+i)29]

=2.79×[1+1/(1+10%)+1/(1+10%)2+1/(1+10%)3+…+1/(1+10%)29]

=28.93(万元/年.km)

静态费用:

塑性管:DN900 1000元/m×1000m=100万元

钢砼管:DN1000 513元/m×1000m=51.3万元

而:28.93+51.3=80.23(万元)小于100万元,各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立足长远,对工程成本的各项内容作切合本单位具体情况的评价,进行方案优劣的准确评判。

5 例题

现以东台市自来水总公司南苑水厂O.40MPa的出厂水压,10万m3/d的流量,同管径DN1000的两种管材作比较,计算管段如图所示:

5.1若全线用钢砼管材铺设

A—B段:hfA-B1=2.33‰×3.5Km=8.016mH2O

B—A段:i1=n2v2/R4/3=0.0132×1.52/(0.5/4)4/3=6.08‰

则全线:hfA-C1=hfA-B1+hfB-C1=8.16+21.28=29.44(mH2O)

B点的水压:PB1=PA-hfA-B1=40-8.16=31.84(mH2O)

C点的水压:Pc1=PA-hfA-C1=40-29.44=10.56(mH2O)

5.2若全线选择使用塑性管材铺设

A—B段:d1=1.0m,Q=10万m3/d

hfA-B2=1.19‰×3.5=4.17(mH2O)

B—C段:i2=0.000915×Q1.774/d4.774,(Q=π/4d2v)

=0.000915×(π/4d2v)1.774/d4.774

=0.000915×(π/4×0.52×1.5)1.774/d4.774

=2.86‰

hfA-B2=2.86×3.5Km=10.01(mH2O)

则全线A—C:hfA-C2=hfA-B+hfB-C=4.17+10.01=14.18(mH2O)

B点的水压:PB2=PA-hfA-B2=40-4.17=35.83(mH2O)

C点的水压:PC2=PA-hfA-C2=40-14.18=25.82(mH2O)

5.3比较两种情况下的常年运行费用

对全线从A到C而言,塑性管可减少水头损失:

hfA-C=hfA-C1-hfA-C2

=29.44-14.18=15.26(mH2O)

每年该管段可节省运行费用E总:

E总=EA-B+EB-C

=0.994×0.649×(100000×hfA-B+πd22v2hfB-C/4)/0.657×1.3

=0.994×0.649×[100000×(8.16-3.96)+25447×(21.28-10.01)]/0.657×1.3

30年全寿命期常年运行费用折现(i=10%):

E总折=E总×[1+1/(1+i)+1/(1+i)2+1/(1+i)3+…+1/(1+i)29]

=2.79×[1+1/(1+10%)+1/(1+10%)2+1/(1+10%)3+…+1/(1+10%)29]

=537.15(万元)

5.4全线两种管材土材费用比较

①塑性管:(1200×3500+330×3500)/10000=535.50(万元)

②钢砼管:(513×3500+182×3500)/10000=243.25(万元)

塑性管多支出主材差价为:535.5-243.25=292.25(万元)

5.5全寿命期间两项费用最低成本折现比较

如果常年运行费用不作折现比较,

则:292.25/51.80=5.64(年)

即塑性管材多支出的静态投资费用差额可通过节约能耗在六年时间内收回;

若将每年51.80万元的能耗折现,则选用塑性管的工程最低成本会比选用钢砼管的工程最低成本投资少,且具体数值为:

537.15-292.25=244.90(万元)

另外,在这种情形之下采用塑性管材,还会大幅度提高管道的输水能力,为将来城市发展给水能留有余地。

5.6管网末梢C点的余压比较

塑性管:PC=26.03 mH2O,可供六层以上充足水压(含屋顶太阳能热水器供水);

钢砼管;PC=26.03 mH2O,只能保证二层屋太阳能热水器供水);如有后续供水,此时应设置增压泵站为后段用户增压供水,管网中会有8.56mH2O的资用水头(能源)就会遭到浪费(有2.OmH2O为流出水头),其数值为:

E=0.994×0.649×πd22v2×8.56/(0.657×1.3×4)

=0.994×0.649×25447×8.56/0.657×1.3

=16.45(万元/年)

6 结论:

1)水管道技术经济比较时应重视“动态分析法”的应用,各单位应立足于未来,对常年运行费用等动态经营性成本作出准确的量化分析,把它作为方案评价的重要内容。

2)管材选择时,应尽可能选择低摩阻管材,在相同管径的条件下它可有效降低常年运行费用,节约能源,大幅度提高输水能力,切实保证管道投资的经济性与功能性的统一。

3)在出厂水压相同的条件下,低摩阻管道可以保证更远距离用户的水压要求,减少二级泵站的设置,有效避免管网中的资用水头(可利用的水压)的浪费,节约能源。

第4篇

【关键词】两极分化 农业 服务业 教育 城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经济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令世界瞩目,被冠以“印度虎”的称号,依靠软件产业引领着经济的强势发展。但是,在印度的这种发展模式下,“二元经济结构”现象日益突出。一面是蒸蒸日上的服务业,一面是传统落后的农业;一面是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一面是广大贫瘠的农村。印度经济发展中的两极分化已经深刻地影响到印度社会的各个方面,而长期的收入分配不均等必定会给社会治安带来隐患。

一、农业与服务业的两极分化

印度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十分突出。所谓二元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结构的断层和分化,其实质是现代与传统并存于一个社会所产生的现代性结构与传统性结构的分裂。”这一“二元经济结构”在印度社会中的表现为一极是贫穷落后的传统农业经济、一极是以现代服务业为推动力的现代经济。下面将从政策导向与资本形成两个方面分析这一问题。

1、政策导向

1947年印度摆脱了英国150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独立。印度总理尼赫鲁为了恢复英国殖民统治下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内经济,从1951―1952年度开始积极推行连续多个“五年计划”。这样一种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重工业和基础工业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印度政府将工业放在了比农业更加重要的地位,农业仅仅成为工业的一种附属品,资本形成不足,前景黯淡。

2、资本形成

从表1中可以看出,从1970年到2000年这三十年间,农业总资本占GDP的百分比与农业总资本占全部经济总资本的百分比均呈下降趋势。并且,公营部门在农业总资本的形成过程中并不起主导作用,资本投入量始终低于私营部门的投入额。农业公共部门资本投入不足严重影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农田水利建设,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等。

不可否认的是,尼赫鲁也曾试图推行农业机械化来改变印度的农业状况。但是,印度的自然条件并不满足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条件,即土地占有规模大并且成片。同时,农业机械化必然会导致大量的农民转向其他的产业,而印度又不具备安置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在有限的农业机械化进程下,尽管有“绿色革命”的大幅度增产,但印度的农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失败的,农业发展几乎停滞。

与农业发展困境相反的是,印度的服务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欣欣向荣。“七五计划”(1985―1986年度至1989―1990年度)工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鼓励发展电信、计算机、微电子、生物工程等朝阳工业,鼓励工业采用光纤、激光、遥控等技术去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在“八五计划”以及随后的“九五计划”公营部门发展项目开支中,科技与环境项目的投资从“七五计划”中的1.4%增加到2.1%(后两个计划中的比例相同),投资金额从308.6亿卢比猛增到了904.17卢比和1845.8亿卢比。充裕的技术和资本供给,为印度服务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印度的IT业在整个90年代都保持40%的速度增长。同时,印度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软件出口大国,质量和成本的综合指数位居世界第一。

二、农村与城市的两极分化

尽管印度经济正高速发展,印度的广大农民却获益甚少。据2006年OECD的数据显示,2005至2006年度印度GDP增长率达8.4%,其中服务业增长了10.3%,工业增长了7.6%,而农业仅增长3.9%。在印度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城市化进程却是十分缓慢。从1981年到2001年这二十年间,印度城市人口的比例仅从23.7%上升到了27.8%,大大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1、政府投资与城乡两极分化

印度政府用于农业及其相关项目的开支要远小于运输通讯及科技与环境等项目的支出,资本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缺少储藏和加工设施,谷物、水果和蔬菜收获后的损失率非常大,达到25%~30%;农产品加工率为2%,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据资料显示,2001年,印度有超过1/3的农民要靠非农业收入来维持生计。

与此同时,印度政府将大量资金投入城市中高技术产业的建设。早在70年代中期,印度就在孟买建立了电子出口加工区,成立了电子部。从“七五”到“九五”三个五年计划对高科技产业大力扶持,使印度以软件业为主导的城市的发展欣欣向荣。

印度农业人口数量庞大,有70%的印度人生活在农村。而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和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农村在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更是引发了收入的不均衡分配以及深刻的社会问题。

2、种姓制度与城乡两极分化

在印度,85%以上的人信仰印度教,印度教中的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中根深蒂固。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种姓为婆罗门,第二等种姓为刹帝利,第三等种姓为吠舍,第四等种姓为首陀罗。同时,在首陀罗之下,还有大量没有等级的印度人,被称为“贱民”,印度现在的贱民数大概有2.4亿之多。同时,印度只有2%~4%的人口是婆罗门,他们占据着全国60%的工作岗位,而占总人口25%的贱民却只有不到1%的工作岗位,并且大部分的低种姓人口都生活在农村,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

可以说,印度社会被人为地分成各个阶层并且很难互相融合,其城市化进程从根基上来说就被人为地排斥。这也可以从一定角度解释印度现在的社会现象,那就是少数高种姓的印度人在城市中拥有着不菲的收入和体面的社会地位,他们拒绝低种姓的印度人与自己生活在同一阶层的社会中,共同分享印度经济发展带来的优越物质生活。

三、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两极分化

对政府忽视基础教育的原因分析,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和让・德雷兹给出以下几点概括:第一,保守的高等种姓认为知识对低种姓不重要或不合适;第二,对甘地的“识字本身不是教育”观点的曲解;第三,某些激进地区相信现有的教育体系是压迫下层阶级的工具或殖民地时期的残余。

长期的政府漠视使基础教育的普及停滞不前,从印度与中国在识字率上的差异可以有所发现。根据表2数据显示,印度的识字率始终远远落后于中国。前两个年度的数据显示,印度男性的识字率仅为55%和64%,远远落后于中国男性的79%和87%,与中国女性识字率比起来也略显不足。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印度女性的扫盲问题遭遇巨大障碍,成人识字率始终不足50%。

相比之下,印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也确实带来了巨大的人力资本优势。印度有很多国际知名的大学,如印度理工学院的优秀毕业生甚至可以与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和法国的综合大学的毕业生相媲美,并且许多人已经成为美国硅谷中的领军人物。但是,在印度的学生中,仅有10%的学生能进入大学,接受这种精英式教育,又只有更少的人能够搭上印度软件业的快车,分享印度经济的增长成果。

印度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两极分化,是印度种姓制度的社会外延。不从根本上解决印度人头脑中的等级分化问题,就不可能为印度的大量人口提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机会,更无法缓解印度社会出现的越演越烈的两极分化现象以及由于收入分配不均等而产生社会治安的动荡。

今天,印度在解决了“粮食”和“外汇储备”这两个曾经深度困扰的问题后,是时候考虑如何让全民分享其经济腾飞的成果。印度可以利用第三产业的发展成果来反哺农业和工业,打破产业结构不均衡发展的局面,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改进。同时,为了稳定社会治安,缩小两极分化,印度政府应充分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以更好地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除此之外,如何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对电力等能源类产业的扶持,也是印度应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文富德:印度经济发展、改革与前景[M].成都:巴蜀书社,2003.

[2] 任佳:印度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印度发展模式初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 阿玛蒂亚・森、让・德雷兹:印度:经济发展与社会机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第5篇

[关键词]外国游客;入境旅游;空间计量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5)09-0016-09D

oi: 10.3 969/j.issn.1002-5006.2015.09.002

引言

旅游产业是中国的一项战略性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环境污染小、综合效益好等优点。2012年,全国旅游总收入2.59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比上年增长了15.2%,远超GDP增速,可见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其中,入境旅游(国际旅游)收入达484.64亿美元,占全国旅游总收入11.79%,居世界第四位;入境旅游人数达13 542.35万人次,远高于同期中国公民出境人数7025.00万人次,这说明入境旅游在中国旅游产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近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入境旅游进入平稳发展期,虽然入境游客人数增加,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因此,研究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因素可以有助提高中国整体的旅游竞争力,增加中国旅游收入。

Wait总结了1961-1995年韩国的入境旅游发展趋势,对交通部和国家旅游公司的旅游市场政策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未来韩国的入境旅游还会增加。Lim和Pan采用Box-Jenkins单振时间序列模型对由日本到中国的入境游客流的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移动平均过程最能解释1986-2000年的入境旅游。Soshiroda将1859-2003年日本人境旅游分为5个周期,研究与国家土地政策相关的不同时期的入境旅游发展政策和促销、服务政策的差异与效果。Wang使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分析了1996年第一季度至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台湾4大不幸事件,对中国台湾入境旅游需求的不利影响,发现任何影响安全的事件,不管发生在境外还是境内都会对旅游需求造成负面影响;而经济危机对旅游需求的影响不大。Shi以澳大利亚为例,用两部门模型计算了入境旅游对公民福利的影响,发现广告费用类的支出最终会转移到旅游产品的成本上,导致游客平均花费的下降。Forsyth等采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估计了澳大利亚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本土旅游3个不同市场的费用增加对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出境税增加对旅游产业有负面影响,但对整体经济却有正面影响。Pham等研究了澳大利亚矿业繁荣对旅游业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及对特定旅游市场(如州间、州内和入境旅游市场)的影响,指出矿业繁荣对旅游的影响是不持续的,应该进行住宿和航空投资以促进旅游发展。

从整体来看,外文文献中对入境旅游的研究不是很多,但中文文献中的相关研究却很多,可能是因为入境旅游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国内有部分学者注意到入境旅游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如陈刚强和许学强运用基尼系数和主成份回归的方法,探讨了1999-2008中国入境旅游规模空间分布特征和内部结构变化规律;孙根年等研究了资源、贸易和区位三要素对日本游客入境旅游选择的影响,结果证明交通区位指数对日本游客的到访率有明显影响;李创新等采用场强、位势、地域结构等变量指标对丝路东段典型区的入境旅游流空间场进行了研究。但这些文献在研究旅游业的空间分异时对旅游业中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效应研究比较少。

现阶段,基于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的空间效应研究大概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研究中国入境旅游有无空间效应,如宋鸿和陈晓玲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的方法,认为1996-2004年的入境旅游区域增长整体空间格局为随机格局,空间效应不明显。第二类,研究入境旅游或国际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王良健等采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1999-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的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发现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比国内旅游更为显著;李航飞等研究了广东省2000-2009年21个地级市的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对GDP的影响,发现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呈增加趋势。第三类,研究入境旅游的影响因素,如戈冬梅和姜磊发现,中国省域之间的旅游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是总体旅游、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卢丽文等对湖北省2006-2011年17个市州的入境旅游人数进行研究,认为区域的区位、交通状况、旅游设施、第三产业发展对入境旅游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经济发展水平对入境旅游的推动作用很小;方远平等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31个省域入境旅游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人境旅游在空间上具有正相关性和集聚特征,经济外向度和旅游资源对入境游客数量都有积极的影响,且旅游资源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大,而地理距离的增加对入境游客数量有负向的影响。很多学者已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如苏建军和孙根年详细地研究了不同的交通方式对入境旅游的影响程度,但在计量中缺少对空间效应的考虑。在现有空间影响效应文献研究中,研究变量往往采用不同的单位,没有进行统一标准换算,这样计算出来的结果往往不能很好地解释旅游事实。因此本研究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和改进,以期更加准确地研究入境旅游的空间效应。本文将讨论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入境旅游的空间效应关系,并测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景区、酒店、交通、服务质量、开放度、经济水平6要素对入境旅游的影响。

1 模型介绍

1.1空间自相关检验模型

产业的空间效应分为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在旅游经济中主要表现为经济数据在地理空间上由于缺乏均质性,存在中心和地区;空间依赖性主要表现为邻近地区的区域旅游经济要素相互影响,区域间表现出同质性。空间效应可以通过全域空间相关指数(Moran's I)和和局域Moran's I的测算来实现。

1.1.1全域Moran's I

其计算公式为:

全域Moran's I可以看作是观测值与它的空间滞后之间的相关性,Moran's I阈值为[-1,1]。如果Moran's I>0,则意味着相邻区域的入境旅游在空间上具有依赖性,入境旅游发达的区域周围也是入境旅游发达的区域,入境旅游不发达的区域周围同样也是入境旅游不发达的区域,而且Moran's I越接近1,其空间依赖性越强;如果Moran'sl

其中,E(I)是Moran's I的期望值,SD(I)是I的标准差。在显著性水平为5%时,所适用的临界值为-1.9 6

1.1.2局域Moran's I

全域Moran's I反映的是整个区域的空间关系,而对局部区域的空间关系缺少反映。比如,区域中一部分存在正的空间相关,另一部分存在负的空间相关,从全域Moran's I来看,其值接近于0,整体不存在着空间效应,但是从局域来说,部分区域具有空间依赖性,部分区域具有空间异质性,空间效应显著。因此,有必要采用局域Moran's I进一步分析。 局域Moran’sl的计算公式为:

1.2入境旅游生产函数的空间计量模型

1.2.1区域入境旅游生产函数的经典回归模型

旅游具有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其中游、购、娱是旅游目的,吃、住、行是旅游目的伴生行为。游、购、娱涉及景区的选择问题;吃、住、行涉及酒店和交通工具的选择问题。另外,旅游是在某个区域里进行的,所以区域的旅游综合环境对游客的旅游选择也很重要,而区域的开放、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服务质量都对旅游综合环境有影响。因此,对入境旅游影响的因素包括景区、酒店、交通、服务质量、开放度、区域经济水平等6个因素,在此根据这几个因素,建立入境旅游的经典回归模型(ordineary least square, OLS regression):

Yi=α0+β1sceni+β2hotei+β3riani+

β4servi+β5openi+β6GDPi+li (1)

其中,Y为区域的旅游产业产出,α0为常数项,β1至β6为各变量系数,scen为景区变量,hote为酒店变量,tran为交通运输变量,serv为服务质量变量,open为对外开放程度变量,GDP为经济水平变量,li为随机干扰项。

1.2.2 区域入境旅游生产函数的空间滞后模型

旅游的多目标性往往导致游客连续旅游多个区域,比如到区域i旅游的外国游客,很可能在抵达区域i之前或者在区域i旅游完返程时,对区域,进行了旅游。这样,区域,的外国游客数量除了受本区域的各种要素条件的影响外,还同时受到邻近区域i外国游客数量的影响,故而建立入境旅游的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SLM):

Yi=α0+pWYi+β1sceni+β2hotei+β3riani+

β4servi+β5openi+β6GDPi+li

其中,W是空间权值矩阵,WYi是空间滞后因变量WYi(邻近区域入境旅游变量的加权求和),p是系数。

1.2.3区域入境旅游生产函数的空间误差模型

除了邻近区域入境游客量的相互影响之外,有时候区域间的其他要素也会相互影响,如区域i在其区域内修建了密集的交通网络,其中部分交通系统到区域,的边界就成断头路,这种断头路会促进区域,加快步伐完成剩下的对接;再如,区域i制定的有利于区域入境旅游发展的政策,区域,也会效仿在其辖域内执行。因此,要素之间也存在空间相关性,在此将这些要素的空间相关性统一纳入误差项的空间相关性计算中,从而建立入境旅游的空间误差模型( spatial error model,SEM):

2 实证分析

2.1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

本研究的空间单元为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与直辖市(简称为“省域”),数据来自《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6-2013》、《中国统计年鉴2013》、《入境游客抽样调查》和互联网资料《2012中国机场吞吐量排名》。

在数据处理上,所有的影响变量都按照该变量的区域值占全国值的比例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具体来说,入境旅游变量采用外国游客年入境人次来进行计算;景区变量是区域不同等级的景区数量占区域i某一星级酒店的数量,H为全国某一星级酒店的总量,酒店星级采用一星至五星5个等级;交通变量是区域不同交通方式的数量占全国比率的算种类,ri为区域i某一类交通的数量,R为全国某一类交通的总量,在此R包括铁路里程、公路里程、内河里程、民航机场旅客吞吐量4个方面的数据;服务质量变量是区域某种服务评价值占全国比率的算的种类,ei为区域i某一类评价的折算值,E为全国某一类评价折算值的总量,根据抽样调查,服务评价种类包括宾馆、餐饮、交通、娱乐、购物、导游、通讯7个方面;开放度变量为区域的对外出口额占全国比率与区域外国投资占全国比率的算术平均值,即openi=(1/2)(Oi/O+Vi/V),其中,Oi为区域进出口数量,O为全国进出口数量,Vi为区域的外国投资数量,V为全国的外国投资数量;经济水平变量为区域的人均GDP占全国人均GDP加总的平均值,即GDPi=gi/G,其中,gi为区域的人均GDP,G为各省域(自治州和直辖市)人均GDP之和。

2.2入境旅游全域空间相关性分析

2.2.1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

对2012年入境旅游的外国人次,使用Rook、Queen、K-Nearest 3种不同相邻方式不同的邻近阶数进行Moran’sl测算,其中,Rook、Queen相邻分别采用一阶、二阶(不包含低阶)、三阶(不包含低阶)、二阶(包含低阶)、三阶(包含低阶)几种算法;K-Nearest采用了最邻近2、3、4、5共4种算法。空间权重矩阵设定原则为

得到的Moran's I见表1,可以看出:对于Rook相邻和Queen相邻,除去包含低阶的二阶空间权重矩阵(Wrookl2和Wqueenl:),总体而言,随着空间权重矩阵的增加,Moran’sl由大变小、越来越接近于0,呈现出一个距离衰减效应;Rook相邻和Queen相邻的二阶空间权重矩阵,虽然Moran's I比较满意,与一阶空间权重矩阵的Moran's I相同,但是p值有所增加;同阶空间权重矩阵,Rook相邻和Queen相邻的Moran's I值差异不大,这是因为中国省域间普遍以线相邻,顶角相邻少;K-Nearest相邻虽然也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但是Moran's I指数小于Rook相邻和Queen相邻,空间特征显示效果差于其他两种相邻。因此,一阶Queen相邻是最满意的空间权重矩阵。

2.2.2不同年份Moran's I的测算

用一阶Queen相邻的空间权重分别计算2006-2012年外国人入境旅游人次的Moran's I,见表2。

从表2得知,我国各省域外国人人境旅游的确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正向的空间相关性,也就是外国人人境旅游存在着明显的依赖性,区域入境旅游受邻近区域的影响比较多。对于入境旅游人次较多的地区,周边往往也存在一个或多个入境旅游人次较多的地区;而对于入境旅游人次较少的地区,普遍也存在一个或多个入境旅游人次少的地区与其相邻。从多年的Moran's I可以看出,虽然中间有轻微波动,但总体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正向的空间相关性数值呈现递增的趋势。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省域与省域之间逐渐突破原有“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局面,在旅游政策、旅游管理、旅游规划上注重对周围地区的借鉴和融合,区域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越来越多,相邻区域间的空间相接性、相关性也就更强。

2.3入境旅游局域空间相关性分析

使用局域Moran's I(也称LISA指数),进一步研究各省域入境旅游人次在空间上的差异,在此选用具有代表性的2006年、2009年和2012年外国人人境旅游人次进行对比研究。从这3年的Moran's I散点图(图1)中可以看出,分布在第一、第三象限的点比分布比在第二、第四象限的点多,正是因为这种高一高和低一低的空间依赖关系,导致入境旅游Moran’sl大于0,呈现正的空间;但是分布在第三象限的点又远多于第一象限的点,说明这里全域正的空间相关性是因为较多低观测值的区域被低观测值的区域所包围(低一低),而且从2006年到2009年再到2012年,第三象限的点离原点越来越远,说明在局域上这种低一低正相关性越来越明显了。

图2是中国31个省域2006年、2009年和2012年的LISA聚类图,且均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通过此图,可以看出高观测值的区域被高观测值的区域包围这种现象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低观测值的区域被低观测值的区域包围这种现象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这比较符合中国实际情况,长期以来外国人多从上海、广东、江苏、福建等地入境,沿海省份不仅入境游客多,而且部分省域间的入境旅游还强烈地相互影响,西部地区也存在类似东部地区入境旅游的空间效应情况,但中部地区没有出现空间相关性的情况。另外,还可以看出这几年间,高一高区域和低一低区域的数量都出现了增长。2006年,高一高区域只有江苏和上海两个区域,2009年增加了浙江;2006年,低一低区域只有新疆、青海、陕西和四川,2009年增加甘肃,2012年增加了云南,就是低一低区域效应越来越明显,与前面散点图讨论的结果相一致。这些充分表明中国入境旅游人次具有明显的局域空间相关性。还可以看出,3年的聚类图仅有2006年福建省出现低一高区域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而从未出现高一低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因此总体看来,全国表现出的空间依赖性特征,某个省域的旅游发展经常会受到周围省域发展的影响。

2.4入境旅游的空间计量经济估计与结果分析

以上分析证明,外国人人境旅游的确存在着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但入境旅游的空间相关性与影响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下面分别采用经典回归模型、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研究景区对影响入境旅游的6个因素进行分析(表3)。

在经典回归模型结果中,交通运输变量的系数为-183669,解释为交通运输变量对入境游客人次的影响是负相关,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会减少入境游客的数量,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此经典回归模型不能适用。在诊断检验中,滞后拉格朗日乘子(LM_LAG)的p值为0.652,而误差拉格朗日乘子(LM ERR)的p值为0.093,LM ERR较LM LAG更加显著,且Robust LM ERR (0.115)也比Robust LM LAG(0.350)更显著,故而推断空间误差模型更合理。

在空间滞后模型结果中,交通运输项的系数值仍为负数,且各变量的显著性水平非但没改善,反而在某些变量中变得更差,表明空间滞后模型也不是良好模型。

在空间误差模型结果中,交通运输变量的系数测算为31001,是正值,说明空间误差模型具有合理的可能性。相比经典回归来说,Log likelihood从-497.303上升到-488.180,AIC从1008.614下降到990.360,SC从1018.640下降到1000.400,说明空间误差模型的拟合优度较经典回归好。似然比检验LRT=2.929,p值为0.087,空间自回归误差系数的Z值为-2.263.Wald检验=(-2.263)2=5.12,LM-一err-2.203,符合W>LRT> LM err的预期,故判断空间误模型是合理的。而且所有变量的显著性水平都在10%以内,空间自回归系数是-0.60952,说明在空间误差模型的条件下,其空间的相关影响能够良好展现,空间误差模型是比较良好的模型。

在空间误差模型中,各变量系数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顺序为:服务质量(1692231)>酒店(909820)>开放度(838985)>景区(384692)>经济水平GDP (287245)>交通运输(31001),即影响外国游客入境旅游的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为:服务质量、酒店、开放度、景区、经济水平和交通运输。这一结论与国内游客的本土旅游特点差异很大,对国内游客来说,这6要素的影响作用可能依次是景区、交通运输、酒店、服务质量、经济水平、开放度,或是景区、交通运输、服务质量、酒店、经济水平、开放度景区的质量与数量是驱动游客旅游的最直接因素,绝不会把交通要素放在最末。这种差异是由异国旅游的陌生感和中国旅游条件的特点所导致。

外国游客之所以对旅游服务质量最为看重,这是因为外国游客来到陌生的国境内,普遍存在对人身安全隐患、语言交流障碍、饮食不习惯、住宿不便等问题的担忧,这种焦虑心情会严重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而良好的旅游服务不仅能极大地减缓这种焦虑,还会给旅途增色不少。酒店成为第二个重要影响的因素,这是因为旅游六大要素中的住和吃都与酒店紧密相关,在陌生的国土中,解决了吃和住的问题,就能让人安心不少。事实上,笔者曾试图按照酒店星级进行加权平均,但加权平均算出的结果很差,这说明外国游客很在意酒店对吃和住两个基本问题解决的方便程度,而对舒适程度要求不高,这是一种比较正常的心理需求。开放度成为人境旅游第三个重要因素,与中国所处发展阶段有紧密联系,目前中国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而且处于封闭经济向完全开放经济的过渡阶段,省域的开放度决定了区域信息流、物质流、人流等和别国交流的程度,所以对入境的影响也很明显。在入境旅游中,景区成为第四个重要影响因素,这是因为外国旅游对中国还不够了解,缺少“景区向往”的推动力,到中国旅游更多的是为了体验不同的生活,多数为了区域而来,少数为了景区而来。第五个重要影响因素是经济水平,经济水平对很多产业都有重要影响。对外国人来说,经济水平高的区域往往人们受教育程度高,语言交流障碍小。但更大程度上来说,中国某个区域的经济水平高低不会导致外国游客的旅游体验大幅震荡,因此是一个有影响但不是严重影响的因素。交通运输对外国游客的影响最小,这个结论与中国国内旅游差异很大,可能是因为相对很多国家来说,中国公共交通体系比较完善,特别是通往景区的交通都比较方便,因此,交通运输要素对外国游客出行选择的约束和限制较少,也就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3 结论与建议

第6篇

关键词:耕地面积 经济发展 计量分析

耕地面积的变化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二者之间存在正或负的相关关系,那么经济增长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程度或相关弹性又如何,是否存在协整性?这些问题的研究关系到我国耕地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研究,有助于对推动耕地保护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有助于经济增长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协调规划研究。基于此,本文通过建立模型,进行因果关系、协整性检验以得出结论。

数据源的加工处理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原理,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国际上反映各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重要常用总量指标,本文选择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程度和水平。

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本文选取1982-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由于各年的GDP 数值是用当年价格计算的,因此为了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本文统一换算成以1978年不变价计算的各年国内生产总值,换算公式为:

GDPt(1978不变价)=GDPt(t=1978)GDPIt(1978=100)/100 (1)

其中,GDPt(1978不变价)表示第t年换算后以1978年价格表示的GDP;GDPt(t=1978)表示1978年的现价GDP;GDPIt(1978=100)表示以1978年为基期的GDP指数(《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耕地面积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检验

为了更好地分析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利用上述方法计算的时间序列数据来分析GDP 与耕地面积(L)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序列是非平稳的,要对数据进行线性趋势转化和差分处理,在差分前常先对观测值取对数,以消除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得到的新序列记为LNGDP、LNL。借助计量分析软件EVIEWS5得出变量LNGDP与LNL之间的散点图,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二者存在相反的发展趋势,走势基本上呈线性关系,可以说明耕地面积(L)与GDP之间存在一定负相关关系。

耕地面积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检验

为避免人为主观因素对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的影响,本文首先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变量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检验。

具体检验理论是:首先估计当期的Yt值被其自滞后期所能解释的程度,然后验证通过引入序列Xt的滞后期是否可以提高Yt的被解释程度,如果是,则称序列Xt是Yt的格兰杰原因(Granger Cause),此时Xt的滞后期系数具有统计显著性。比如检验Xt,Yt两个时间序列的因果关系,就要构造双变量的格兰杰检验模型:

Yt=α+α1Yt-1+…+αkYt-k+β1Xt-1+…+βkXt-k+ut (2)

Xt=b+γ1Xt-1+…+γkXt-k+θ1Yt-1+…+θkYt-k+vt (3)

其中,ut、vt为白噪声序列,即均值为零,方差为常数;k是最大滞后阶数,其值的选择要尽量使DW值接近2。

直接利用EVIEWS5软件对LNGDP和LNL两个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可见,第一个检验的相伴概率只有0.13972,表明至少在86%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经济增长是耕地面积的格兰杰原因。对于耕地面积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成因的原假设,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0.73,表明耕地面积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成因的概率较大,不能拒绝原假设,即接收原假设。

综上检验结果,经济增长与耕地面积之间不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只是存在单项的因果关系,即耕地面积减少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反之经济增长却推动了耕地面积的减少。

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检验

根据经济计量学理论,要判断一组时间序列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首先必须保证时间序列是平稳的。

(一)平稳性检验

本文主要利用单位根检验,即DF检验和ADF检验进行判断。DF检验的模型为:

Yt=ρYt-1+ut或Yt=(β-1)Yt-1+ut (4)

DF检验只适用于存在一阶自回归,即AR(1)序列,当DW值很低,即被检验序列不是一个AR(1)序列时,应该采用增项DF检验,即ADF检验,回归模型为:

Yt=α+ρYt-1+γ1Yt-1+γ2Yt-2+…+γmYt-m+ut (5)

其检验方法与判断规则和DF检验相同。由于实际的时间序列通常不会是一个简单的AR(1)过程,所以ADF检验是最常用的单位根检验方法。

本文用DF和ADF方法对经济增长序列和耕地面积序列进行检验。

图2表明LNGDP总体来看呈不断上扬的发展趋势,可以认定该序列为非平稳序列;由图3可以看出,其一阶差分序列的走势基本上符合白噪声序列的特征,有可能是一个平稳的序列。本文对LNGDP和LNL序列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来判断其平稳性。利用EVIEWS5.0软件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对于给定的α=0.05,由于ADF=

-0.234611>临界值,而且ρ=0.9044不小于0,同时DW=1.95,接近于2,所以接受原假设,即LNGDP时间序列是非平稳序列。本文进一步对一阶差分序列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第7篇

关键词:两岸四地;经济;法律;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D9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105-02

到现在为止,两岸四地相互己经签署了很多关于经济贸易合作的条约,并将经济贸易更加自由化作为中心理念。这几个协议内容确定在我国这几个地区建立了单独关税区,并且相互之间分别确立自由贸易的框架,确定了每一个自由贸易合作当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内容和合作形式的有关合作内容。这一做法表示这些签署的协议中每一个地域都成为了一个主体,大陆和香港、大陆和澳门、大陆和台湾分别签订的为“一对一”的协议,针对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政治情况、经济情况,具体的协议会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都属于双向单通道。在WTO法律的基础上创建出来的,这成为了它可以快速地在现实当中应用,并起到有效作用的因素之一。[1]

与此同时,也能看出双方对贸易合作的期待。显而易见,按照计划进行接下去将会不断增加合作的领域以及增加互利共赢的成绩。截止到2014年年末,尚未出现有关涵盖两岸四地的自由贸易协议和相应的经济合作协议的大体模式。因此,在这个方面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经济一体化的范围。站在大陆的方面来看,是内陆和其他地区的“三地”签订实质性内容是一致的,并且其签订的协议基本由大陆产生。[2]因此又萌生出双向畅通的自由贸易的桥梁,在这个角度看,在两岸四地范围内已经形成一个自由贸易区的模式。

一、两岸四地之间经贸合作三项基础性协议的法律属性

从其定义上来看,两项CEPA与一项ECFA,都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贸易所使用的原则以及框架,依照WTO的体制模式在其贸易双方之间签订的自由协议。WTO的能力也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它可以帮助其组织内部各成员之间签订协议并且改善其关系,但是不会承担各国经济进步的责任,假如两个国家双方之间遇到了合作的问题,其协调也不起作用时,WTO也没有办法真正意义上给予行动解决问题。所以,签署的原则是需要两方是自由协商、相互合作,共赢的,这几项协议主要依靠WTO全部的要求以及体系模式,确立于WTO给出的平台当中,并且着眼于中国目前的政治、经济状况,所确立的一种独一无二的构造体系化的自由贸易体制。双方都有平等的身份以及地位,所以说现在是仅限于WTO体系构造内的贸易以及经济范围。假如不考虑这个范围,它们相互的身份就变成了完全不同的形式,比如说内陆和港澳之间的关系为国家和特别行政区的关系,港澳行政区在中国当中,属于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是“包含”的关系,又成为了“上下级”的关系;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关系,现在能够看成某种程度直接对话的关系。从这一个角度来看,几项协议和它们所出现的形式以及以后发展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有特殊性的,在全世界的范围之内的法律体系当中没有相同或类似性质的。

想要了解WTO的标准、范围以及体系,就要了解它出现的历史,包括这类于20世纪初期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法律体制的出现、发展以及改革等情况,这些历史能够为了解WHO做出积累以及铺垫,当掌握了这条时间轴的时候,会看出从GATT发展WTO,其法制的确立以及实施,是在历史舞台当中“水到渠成”的体现。

二、以WTO法律为基准的全球贸易法制的缘由、能力和限制

现在所使用的法律的起源地在欧洲,后来又发展到北美州,最后其法律波及到了全世界的范围内。WTO的能力也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它可以帮助其组织内部各成员之间签订协议并且改善其关系,但是不会承担各国经济进步的责任,假如两个国家双方之间遇到了合作的问题,其协调也不起作用时,WTO也没有办法从实际出来真正意义上给予行动解决问题。在这个角度上来看,充分地诠释了现代国际法的真实处境。

两岸四地经过三项自由贸易协议确立的经济贸易合作的体系,在法律角度上来讲,是依照WTO的形式,在WTO法律的基础上创建出来的,这成为了它可以快速地使用到现实当中去并且能够起到有效作用的因素之一。与此同时,也能看出双方对其贸易合作的期待。显而易见,按照计划进行接下去将会不断增加合作的领域以及增加其互利共赢的成绩。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可以说在WTO基础上、在WTO法形式下进行创建的合作,其限定范围就广了,只能将其限定在经济贸易领域,只能增加其相互之间该领域的收益以及成效。很难在合作领域以外的领域进行拓展合作,完全限定了其合作发展的范围。

三、“法律30时代”:超国家法律的兴起和其特质

在“法律10”与“法律20”时代过去以后,人们又开始追求新的并且更加符合现代化需求的新型的法律形式以及新的法律前进道路,这也是为了世界更加有秩序、公平而做出的努力与进步。在“国家法-国际法”的构造之外,“第三类”的法律――超国家法,在“法律30时代”出现了,其法律30也作为国家法以及世界法在新的时期、新的条件下,面对各个国家之间的新型的问题,为迎接新的挑战,顺应新的世界发展需求而与时俱进的结果。

由于很多个体都在国际法法律上有着人格独立自主的资格,并且其主体构成的范围性经济一体化整体,需要达到以及具备的能力和条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其一,需要有完整的一体化的,或能够完成的以一体化为建设任务的经济目标;其二,比较健全的治理体系以及法律体系的建设计划,是一体化组织确立以及运行的重中之重;其三,核心需要具有凝聚力,需要经过在法律体系的确立、实施和发展当中得到体现。

在某种角度上能够说“法律20”和“30”是能够在同一个时期当中同时存在、同时使用的,但是前者已经到达使用的尾声,后者却是刚刚进行使用。可以预测到,很有一种可能,就是在某一特定是时期后,“法律30时代”能够把“法律20时代”完全遮住,在那一个时期完全为30时代,假如现在有一些没有解决或无法解决的问题,可能在那个时期会找到解决此问题的方式。

四、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一种可能的法律模式

两岸四地的经济一体化,在这个基础上萌生出来更加宏伟的共同发展形式来讲,需要找到并且需要确立法律一体化的实质性基本要求,才成为能够找到新的道路的中心。

对于双方情况来考虑,共同协商以及共同谋划的一体化建设形式的重中之重,能够大致地分成如下的三个层次:其一,经济一体化的任务以及计划,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文化、政治以及社会很多领域进行合作并且共同进步,进一步实现一体化的宏伟目标以及伟大理想;其二,“法律30时代”的两岸四地合作的目的是以团结合作、互利互赢的的目标为基础,以和平发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以及制度的建设;其三,坚持“一个中国”不动摇,这是中国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内聚力的核心体现。这也成为了两岸四地能不能坚持完成以经济与其他领域一体化的重点所在,也是法律体系是否可以确立并且发挥起作用的中心。

在经济的角度上来看,只看经济问题来对于两岸四地进行经济贸易的研究和谈论,可以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一片光明,前景不可限量。但是假设把这一类型的关系放在法律体系形式当中:从“法律10- 20-30时代”的纵轴,和“两岸四地-坚持一个中国”的横轴所形成的时代和时间相互照应的场景当中时,就能够了解到,“内卷化”并不是道听途说的,是有一定的根据的。想要打破目前的僵局,最好的一个选择就是需要从科学以及以往经验当中进行突破与尝试,将其法律体系进行更新。在不断摸索的过程当中,法律体系的创新理念才有可能得到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环境质量

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资源的高强度开发,重庆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此,本文从压力(排污量)――状况(环境质量指标)――反应(环境污染治理投入)三个角度评估重庆经济规模的扩张对重庆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

一、排污量角度分析

1.污染物排放量现状和问题分析

从1990年以来重庆污染物的排放量变化中可以看出,重庆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持续增加。横向比较而言,重庆的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都位于全国之首,而对应的去除量、排放达标量、综合利用率却落后于其他城市。照此发展,重庆环境和资源状况得不到明显改善,将会出现恶化,甚至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污染物排放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利用1990年~2006年的数据对其进行相关分析,可以发现重庆污染物排放的变化与经济增长变化相关性很强。当GDP每增加1亿元,废水排放量平均将增加11.10万吨,废气排放量平均增加0.765亿标立方米,固体废弃物平均将上升0.246万吨。烟尘排放呈现正“U”型曲线,而烟尘的排放量已经过了最低点,即烟尘的排放也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长。

表1:重庆经济增长与污染物的排放/产生量的相关分析

(在5%的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

3.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的措施与建议

在环境治理中,单个环节的失调势必影响整体环境的良性发展。在现阶段重庆污染治理中,废气的治理效果最差,对环境的影响最大,因此对废气污染的治理是重点更是难点。本文建议,一是用清洁能源代替煤,二是用低硫煤代替高硫煤。重庆境内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在局部范围内(例如主城区和第3产业)用天然气替代煤是具有可行性的选择。同时,如果可以用低硫煤取代高硫煤,对重庆也是一次重大的能源结构调整。

二、环境质量指标角度分析

1.空气质量现状和问题分析

重庆环境空气质量属烟煤型污染,首要污染物为PM10和SO2。空气质量情况不容乐观。横向比较,重庆大气中SO2污染量仅次于长沙、太原,居第三,PM10和NO2年日均值,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全国省会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结果统计,重庆综合污染指数2.93,属于重污染型城市。

利用1996年~2006年的数据对空气质量指标和GDP进行相关分析,可以发现,当GDP每增加1000亿元,PM10年日均值每立方米平均将减少0.208毫克,SO2年日均值每立方米平均将减少0.443毫克,这正是重庆加强环保力度、实施“净空工程”的体现。而NO2的情况则呈现出“M”型的波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影响重庆经济环境关系的因素的多样性和环境政策的不确定性。

表2 重庆经济增长与大气质量指标的相关分析

(在5%的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

2.酸雨现状和问题分析

重庆是我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城市,重庆的酸雨危害,与长期以来的空气污染息息相关。空气中的SO2和NO2含量高居不下,是造成重庆酸雨危害的直接原因。因此,从环境质量指标角度分析,重庆的废气治理,也是环境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

3.水质量现状和问题分析

2006年,对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的监测表明,Ⅲ类水质的断面有8个,其中大肠菌群和总磷出现超标。对次级河流断面监测表明,不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占47.1%,因此,次级河流的污染仍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环境污染治理投入角度分析

1.环境污染治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2006年,重庆污染治理投入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仍有一定差距。重庆在GDP高速增长且大于全国GDP增长率的同时,用于污染治理的资金比例却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政策建议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只有通过强化环境管理,加大环保投入,才能改善环境质量。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切实有效采取措施,才能从根本上遏制重庆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伴随着重庆近些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和资源的高强度开发,重庆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环境质量指标下降,而相应的环境污染治理投入却没有相应到位,使得经济规模扩张与环境极不协调,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下降,环境质量出现恶化的趋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控制环境污染,改善居民生存环境,是重庆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公卿主编:《中国西部概览(重庆篇)》[M].民族出版社,2000,27

[2]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2002

[3]《重庆年鉴》2005,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4]Surviving Success Policy Reformed the Future of Industrial Pollution in China. Susmita Dsgupta ,Hua Wang, and David Wheeler;World Bank Working Paper,1997

第9篇

[关键词] 信息化;区域经济;GRANGER检验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056

[中图分类号] F207;F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104- 02

1 引 论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而系统地研究。徐蕾(2013)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安徽省信息产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间的弹性关系。赖志花,王必锋(2011)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就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的贡献率是比较显著的。在借鉴已有文献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姜涛(2009)两部门模型构建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研究包含辽宁省和东部几个发达省市经济增长与信息化的关系。

2 理论模型

按照两部门模型建立以下假设:

社会经济分为两部门,信息部门(I)和非信息部T(N);劳动力(L)和资本(K)在两个部门中是主要的两大投入要素。

两部门的生产函数为:

3 实证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节选取了我国东部较发达地区的8个省份2001-2011年的相关经济数据与辽宁省一起进行比较,这个8个省份分别是: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浙江、江苏、福建和山东。而选取的数据指标分别为:生产总值、劳动力、投资-产出比率和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总产值。

对数据的选择和初步处理按如下方式进行:G(Y)用实际GDP的年长率来衡量经济增长;对名义GDP通过平减指数进行平减得到实际GDP,进而计算出GDP的实际增长率;劳动力增长G(L)用15-64岁劳动力人口的年增长率表示;投入产出比率用名义固定资本形成加上名义存货的增量部分,再除以名义GDP;YI使用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产值的数据。以上变量的数据分别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2》、《中国信息产业年鉴2002-2012》、《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60年统计) 》。

3.2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数据生成过程表示为AR(1),即:

yit=ρiyi,t-1+Xitδi+uit,i=1,2,…,N t=1,2,…,Ti (5)

其中,yit表示信息产业增长率;Xit为外生变量;N 表示个体截面成员的个数;Ti表示第 i 个截面成员的观测时期数;ρi为自回归系数。进行IPS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g 对应于G(Y),为经济增长;l对应G(L),为劳动力增长;I/Y对应C,为投资-产出比率;i对应(YI/Y)G(YI),为信息产业的增长。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的检验结果可知,2个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均拒绝了原假设,则说明此四个变量均不存在单位根,可视为平稳变量。

3.3 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通过对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g、c、l和i是平稳的,满足协整检验条件。用Pedroni检验方法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检验结果表明,组内Panel v-stat、 Panelρ-stat和组间Group ρ-stat检验结果均接受了“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其余检验结果均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了“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综合检验结果的分析认为i、c、l和g间存在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据检验结果可知,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这九个省市的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姜涛,任荣明,袁象.我国信息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基于区域差异的面板数据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6):120-125.

第10篇

关键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货币差额 流动性陷阱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指由中央银行采用公开市场操作的方法来增加货币的供应,该方法可以视之为一种“无中生有”的、“创造”出指定金额的货币,通俗的将就是问接的“印钞票”。其具体的操作手段是央行通过对公开市场进行操作,购入证券等,然后使得各个银行在央行所开设的结算账户中的资金增加,最终给整个银行体系注入新的流通性。

“量化宽松”中提到的“量化”主要是指对“创造”出的资金给出了定量的指标,而其中的“宽松”主要是指该手段将有效的减轻银行的资金压力。国家的中央银行通过对自己“凭空”创造出的资金加以利用,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的债券、借钱给接受存款的相关机构以及从银行购买资产等。这些手段和措施都将明显的降低政府债券的收益率以及银行同业利率,导致银行只能拥有大量的只能获取极低利息的资产。通过这种手段,央行“迫使”银行更加愿意给客户提供贷款以或缺更多的利益回报,最终达到缓解市场资金压力的目标。

由于当银根出现松动,或者是所购买的资产随着通胀而出现贬值时,量化宽松将使得货币倾向于贬值。正是由于量化宽松有可能增加货币出现贬值,政府通常只在金融状况较差或者是在经历了通缩之后,短时间内才推出量化宽松的措施。

一、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

从本质上来看,美国两次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从其根本目的和动机上来讲,很大程度上是在制造一个经济“泡沫”,而且是为别的国家制造这样一个“泡沫”。通过制造“泡沫”而形成需求,在短时问内形成的大量需求给美国的经济复苏带来了机会;从中期的发展观点来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可以为美国创造一批新的就业,缓解国内金融危机给政府带来的压力;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引起美国发生结构性的变革。但是,在美国之外,尤其是一些新兴的经济体,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却是麻烦不断――热钱、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货币升值的巨大“泡沫”。

1.加剧全球贸易失衡,对我国出口贸易冲击巨大

全球货币差价与全球贸易失衡之间存在着一种反馈的循环关系。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加快美元的贬值速度。而美元作为一种国际结算货币,其迅速的贬值必将导致全球流动性的泛滥,直接引起金融市场发生动荡,引发全球范围内的“货币贬值竞赛”,进一步加剧全球性的货币争端。而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出口贸易,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将减低我国商品的竞争优势,给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了极大的考验。贸易战争一旦爆发,各国都将设置贸易壁垒,引发新一轮的全球性贸易保护狂潮,给全球的经济带来极大的损失,将全球经济拉向崩溃的边缘,最终使得各方的利益都受到损害。

2.导致我国通胀压力加剧,外汇购买能力下降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表现出来的就是美元的发行将不再受到控制。同时,近年来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上涨,这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持续加大,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已经承担着美国所导致的持续的潜在恶性通胀及货币的无序贬值所造成的恶果。尤其是对于中国而言,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但导致中国输入性通胀压力的不断增加,同时还犹豫中国有着巨额的外汇储备,这直接导致中国蒙受着巨大损失,时时刻刻都有大量的资金被“蒸发”。虽然央行可以通过采用推迟加息等措施来避免更多的热钱流入国内市场,但这却有可能引发资产泡沫及通货膨胀。同时,一方面面临着被要求本国货币进行升值的压力,另一方面还要担心资金的流入会破坏本国经济的稳定,使得中国面对着一个进退两难的经济局面。

二、需要采取的针对性措施

1.采用提高准备金率等手段吸收对冲,加强监管

央行可以采用相对应的货币政策来应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例如,针对入境的“热钱”,国家可以采用总量对冲的措施。即当有短期投机性的资金涌入,通过这一手段将之放入“池子”中,不让之渗透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实体当中去。待到其需要撤出时,再将之从“池子”里放出。通过这种手段能有效的减少“热钱”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而这里提到的这个池子,可以包括:央行通过货币政策等手段吸收对冲、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通过利率或者是汇率的衍生产品等。

2.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

究其根本,最为根本的方式时转变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通过减少对出口的依赖,依靠国内市场的需求来拉动经济发展,这样才能进一步保证经济的健康性。为了实现这种转变,根据我国现实的国情来看,最为有效的手段就是提高中低收入家庭收入,老百姓手里有了钱才会考虑去消费。例如,加强全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等措施。同时,对金融领域进行拓展,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要为农村地区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资产服务,通过增加对农村的资金投入,有效的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达到拉动农村地区内需的目的。

3.积极倡导新的经济秩序

我们应该联手更多的利益相关国家和地区,积极的在国际上倡导一个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改革行动,形成一个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三、结语

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我们应该积极的关注各国,尤其是美国的经济政策,分析其政策的真实意图,对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有效的确保我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住宅小区;绿化工程;施工问题

1 住宅小区绿化景观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施工过程中技术难点问题

(1)地形好坏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地形选择对以后各种工作的实施都有很大影响。(2)原土选择和植物成活率有很大关系,原土选择不好直接会导致植物的死亡,植物补种又会大大增加工程成本,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浪费。(3)假山施工对施工人员技术要求也非常高,在假山施工过程中,如果质量得不到保证,不但影响美观,甚至还会对游人造成伤害。(4)住宅小区绿化景观施工中植物的选择也是难点之一。不同植物对环境适应性不同,如果植物选择不当,使其不能适应当地环境,造成植物死亡,也会增加整个工程成本。

1.2 住宅小区绿化景观施工过程中管理问题

住宅小区绿化景观施工过程中管理问题对工程的影响也非常大[1]。在管理施工过程中,一定不能盲目使用其他工程的管理措施。一些管理者在借鉴别人经验时不进行改变,使得借鉴的施工经验并不符合现在的施工,导致工程施工质量适得其反。管理人员选择不当就会出现监管不力,不能很好应对住宅小区绿化景观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况。

1.3 住宅小区绿化景观施工完成以后养护管理问题

住宅小区绿化景观施工过程固然重要,这个过程关系到住宅小区绿化景观工程的质量。但是,也要重视住宅小区绿化景观工程施工后期的管理工作。如果住宅小区绿化景观工程施工完成后不能有效地验收,会严重影响后期的养护工作。

2 住宅小区绿化景观施工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2.1 完善施工设计

施工设计是整个住宅小区绿化景观工程的命脉所在,施工计划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时间以及施工成本。所以要完整考虑整个工程,并对整个工程做出切实有效的施工设计。施工设计时,一定保证方案的性价比,并且有效规划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工作,保证在施工过程中的保质保量。

2.2 解决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点问题

(1)加强地形勘测,住宅小区绿化景观工程施工以前一定要仔细勘察施工场地地形。研究地形对后期施工的不利影响,并对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有计划修正,保证在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还要培训地形勘测人员,保证地形勘测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进而保证勘测质量。还要及时更新勘测仪器,保证在勘测地形过程中数据准确,为以后施工奠定坚实基础。(2)加固假山,假山质量直接关乎住宅小区绿化景观工程质量,在修建假山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施工方法正确,并且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施工规则进行施工。在施工以前技术人员应计算假山承重,通过改变假山内部成分配合比来提高假山整体稳定性。在假山施工完成后一定要鉴定假山的质量,保证假山质量合格。(3)合理选择植物,植物的选择和植物成活率有着极大关系,植物选择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当地环境,保证选取的植物与当地环境相适宜,保证栽种时间和栽种密度,必要情况下可以将植物分批栽种,确保植物成活率以后再大量栽种。(4)不断优化绿地规则,优化绿地规划方案就是为了提高植被利用率。严格筛选植物,确保其在本地正常生长。还要合理搭配植物,不但发挥植物之间竞争性与协调性,还能让整个住宅小区绿化景观结构更具美感。

2.3 加强管理工作

在施工过程中提高施工人员管理工作十分必要,通过加强对施工人员管理,不但能够提高施工人员综合素养,也能保证更好地建设住宅小区绿化景观工程。管理人员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能够协助施工人员创造更具美感的住宅小区绿化景观设计。

2.4 加强施工后养护

在住宅小区绿化景观工程完工以后,一定要重视后期养护工作。住宅小区绿化景观后期养护工作是一个更复杂的过程,所以在住宅小区绿化景观工程防护过程中,一定要选用专业人员,不但可以巩固住宅小区绿化景观工程,还能提高植物存活时间。在后期养护过程中,一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护计划,正确使用养护机械。且经常培训养护人员,确保养护人员养护技术不断进步。

3 结语

住宅小区绿化景观施工技术对城市住宅小区绿化景观建设有很大影响。现在住宅小区绿化景观工程已经和城市融为一体,城市住宅小区绿化景观是城市重要的装饰,同时也能展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所以在城市住宅小区绿化景观建设过程中,要增强住宅小区绿化景观工程在施工技术方面的难点分析,根据难点产生原因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规范施工规则,不断提升施工质量。后期养护也需要专业的养护人员进行养护,保证整个住宅小区绿化景观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量化宽松;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2-0026-05

一、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提出的背景

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宣布了第二轮量化宽松(QE2)货币政策方案:将在2011年第二季度前购进60004a美元的国债以提振经济,预计每月将购买75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购入国债的平均年限约为5~6年。这表明美联储意图通过降低长期资金的融资成本以增加企业信心,并促进就业市场的复苏。此外,美联储将延续把资产负债表中到期的债券本金进行再投资、购买国债的现行政策。这是继2008年12月至2010年3月间购买价值1.7万亿美元的资产后,第二次采用量化宽松措施。在公布购买国债计划的同时,美联储宣布继续维持0~0.25%的历史最低利率至更长时间。随着疲弱的经济数据继续公布,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世界普遍反对声中推出,G20峰会更让美国成为众矢之的。美国急迫出台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如下:

政治背景:中期选举失败后,给奥巴马政府敲响了警钟,美国选民对美国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意见非常大。如果经济再没起色,奥巴马当选时的承诺再不兑现,两年后的连任可能会成泡影。因此,奥巴马要想挽回败局,就必须“拼经济”,从而大幅提高就业率。

经济背景:次贷危机爆发后,自2008年底美国实行第一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来,美国的经济形势虽然自谷底略有反弹,但复苏势头始终动力不足,当前生产和就业状况改善的步伐依旧缓慢。受制于高失业率和微弱的收入增幅,美国民众的消费意愿受到抑制;企业增加设备和软件投入的增幅比今年初放缓;新房开工量依旧低迷。另外,美国能够拿出的应对政策已经不多,特别是利率已经接近于零,失去了操作空间,逼迫其不得不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过美国过低的通胀率给量化宽松政策持续使用提供了有利环境。根据劳动部数据,2010年9月美国的CPI较上个月仅上升了0.1%,除了波动的食品与能源价格外,物价已连续第二个月几乎“纹丝不动”,与一年前相比,总体物价水平仅上涨1.1%,核心物价仅上涨0.8%,为1961年以来最缓慢的年份。2010年10月18日,在美联储波士顿联储分行举办的“低通胀环境下重新审视货币政策”的会议上,伯南克在题为《低通胀下货币政策目标及工具》的讲话中表示,大部分货币委员会官员都认为物价增速应该保持在“2%或稍低”的水平上。美国大举印钞、大把撒美元没有通胀之忧。

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所谓量化宽松,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提高货币供应,可视之为“无中生有”创造出一定金额的货币,也被简化地形容为直接增印钞票。其操作是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入证券等,使银行在央行开设的结算户口内的资金增加,为银行体系注入新的流动性。“量化宽松”中的“量化”指将会创造指定金额的货币,而“宽松”则指减低银行的资金压力。这些都有助于降低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和降低银行同业隔夜利率,银行从而坐拥大量赚取极低利息的资产,央行期望银行会因此较愿意提供贷款以赚取回报,以期缓解市场的资金压力。与利率杠杆等传统工具不同,量化宽松被视为一种非常规的工具。与央行在公开市场中对短期政府债券所进行的日常交易相比较,量化宽松政策所涉及的政府债券不仅金额庞大,而且持续期也较长。

(一)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在9月25日快速推出“量化宽松”计划,向市场注入7000亿美元的资金,以方便金融机构能够购买次贷产品。在随后的3个月中,美联储创造了超过一万亿美元的储备,主要是通过将储备贷给它们的附属机构,然后直接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这是第一次量化宽松(QEl),政策的关键作用是稳定银行系统,这些超额储备使得银行不必通过贷款来恢复其流动性。

伯南克采取这项行动是因为他已经从央行在20世纪30年代犯下的错误中汲取了教训。美联储没有在危机期间向银行提供超额准备金,这是美国银行体系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崩溃的主要原因。

(二)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及其特点

自2010年4月份美国的经济数据开始令人失望,进入复苏以来,美联储一直受压于需要推出另一次的量化宽松。2010年8月伯南克在联储官员聚会中为第二次量化宽松打开了大门,同时谨慎地指出,量化宽松政策不是一个成熟的补救办法。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支持量化宽松政策,费城联邦储备银行总裁查尔斯普洛瑟以及堪萨斯城联邦储备银行总裁托马斯洪尼格今年就一直与伯南克存在异议,他们表现出了对量化宽松政策的强烈质疑。

OE2的特点包括:(1)与就业情况挂钩。目前美国的失业率高达9.6%,如果恢复到伯南克认为的经济正常水平时的失业率5.5%,可能需要很长时间。这意味着QE2可能需要多久便做多久,避免自缚手脚。(2)以管理通货膨胀及通胀预期为政策目标之一。目前美国的核心通胀几乎为零,并且有通货紧缩压力。美联储鼓励通胀,一则可以减轻债务负担,二则可以扩张消费。伯南克虽然不赞成设立明确的通胀目标,伯南克但是美联储鼓励通胀意味着美国货币当局并不介意弱化美元以及由此导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3)渐进式,小量稳步推进,根据最新数据适当调整数量。(4)不预设数量上限及时间限制,不达目的誓不罢休。(5)全球互动。如此规模、霸道的货币政策,发达国家或将被拖下水重回量化宽松,新兴国家势必通过行政、税收等手段限制热钱的涌入。

(三)对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评价

美联储发表声明表示,美国经济目前的表现逊于此前预期。同时,由于企业并不愿意增加人手,失业率居高不下,美国经济面临通缩的风险。因此,希望通过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应对当前的困难。但对于此次推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国内外学者持有不同的意见。

澳新银行经济分析师刘利认为,美联储的这一决定基本符合市场预期。美联储此前已经向市场投放大规模流动性,但这些政策的效果开始逐步降低。为了避免再次陷入衰退,美联储只能再度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降低长期资金的融资成本以增加企业信心、促进就业。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美联储已经耗尽了其所有手段,这次采购债券只是政治行动。在美国目前经济低迷、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严重不足的背景下,美联储采取新一轮定量宽松政策在

未来一年之中只会小幅推动美国GDP增长,对于刺激美国经济复苏的效果并不一定理想。美国明尼亚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总裁柯薛拉柯塔(2010)表示,QE2所产生影响可能不及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他认为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至少有部分因素是美联储无法控制的,因为市场运转情况比去年年初时好很多,进一步使用量化宽松政策对公债的影响可能更小。

部分学者对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持反对态度。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2010)认为,当前美国更需要的是新财政刺激方案,而非让流动性进一步泛滥,否则新增的流动性也不会迅速进入实体经济变为资产,而是流入金融机构和海外,催生新的资产泡沫。美国堪萨斯城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托马斯・赫尼希(2010)认为,QE2会危及美国脆弱的经济复苏,并称其为“危险的赌局”和“同魔鬼做生意”。赫尼希2010年11月3日在货币政策决策例会上对QE2也投了反对票,担心此举造成的通胀预期有害于美国经济的未来稳定。

我国学者也认为,量化宽松政策并非是灵丹妙药。李稻葵(2010)认为,在当前美国通货紧缩,银行不敢投资、不敢贷款,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推出定量宽松政策是符合美国的战略考虑的,但是由于美国金融系统自身存在的问题,这种政策愿望虽好,但这些资金在美国没有发挥作用,打了一个转就到了境外去了,最终发挥作用可能相对有限。向松祚(2010)认为,QE2就是要以弱势美元来支持奥巴马的“出口倍增计划”;伯南克“黔驴技穷”,只好重施故技,宣布继续维持联邦基金利率“零水平”,增加购买长期国债,并对到期国债实施展期。QE2无法刺激美国真实经济复苏,却会对全球货币金融体系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短期内真实经济看似是通缩,长期内全球性通胀已成定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释放的货币和信用,部分在全球金融货币市场自我循环,另一部分跑到大宗商品市场,一部分以热钱形式跑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特别是楼市和股市。

总之,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选择仍然难以改变美国经济或通缩风险的趋势。尽管资金利率达到了很低的水平,但是消费和投资意愿仍徘徊在低位。在此背景下,QE2有效性值得反思,货币政策能否应对经济复苏和结构性挑战值得深思,过度依靠货币政策能否刺激和推动经济复苏也成了疑问,印钞救市成为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风险赌注。而且从长期来看,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不仅贻祸全球,投资者可能会更加担心美联储对未来失去控制,在国内同样也会遭遇激烈挑战。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开始,本应该是美国改变经济结构的十年,但却把时间浪费在维持资产泡沫上;泡沫崩溃后本应是“刮骨疗毒”,却被美联储浪费在填充泡沫上阁。

三、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一)对美国的作用

1.实行此政策的正面作用:(1)资产配置再平衡效应。央行向金融机构提供大量资金后,金融机构积极将其用于贷款、债券或股票投资,有效刺激居民消费和企业生产。(2)告示效应。资金投放增加可能使人们走出悲观心理,促进消费和投资。(3)时间轴效应(Time-lag Effect)。根据利率期限结构理论,长期利率等于未来短期利率预期的平均值加上风险溢价,央行承诺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证实施低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能够降低当前的长期利率,从而达到提高资产价格、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目的。

2.实行此政策的负面作用:(1)有可能给经济带来扭曲。美联储一旦介入国债,在未来卖出国债时可能面临难题,其买卖差价将可能给央行带来损失。特别是,如果买入国债而无人跟随的话,经济风险将都集中在中央银行身上。(2)逆向操作和通货膨胀的威胁。央行需要保持经济实现可持续的复苏将会长时间地保持低利率和量化宽松,因而会增大通胀风险。货币政策的逆向操作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未来回收流动性的时机和方式都将是一个大问题。

(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世界的影响

2010年第三季度,世界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的减速趋势。三大经济体除欧盟外,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增速较第一季度相比明显回落,韩国、印度以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减速现象。全球工业生产增长持续放缓,对外贸易增速回落,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随着第二轮量化宽松规模的“尘埃落定”,非美货币则纷纷应声上扬。2010年12月10日与11月3日相比,欧元兑美元上涨56点,澳元兑美元在0.988水平交易,英镑兑美元已升至1,5723,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也随之大幅走高至6.6653。美元贬值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美国出口和美国整体经济复苏。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很可能令美元成为套息交易的货币,将流动性输送到世界各地特别是新兴市场地区。海量货币供应量,必定会造成恶性通货膨胀,资产价格飞涨,致使大量投机者进入市场,尤其是对能源和有色金属类价格的影响更为巨大,可能造成比目前还严重的泡沫。亚洲经济在这方面曾有过惨痛的教训。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大量资本流向亚洲国家,到90年代中期之后,美联储开始加息,资本回流美国。那些亚洲国家便经历了泡沫从形成到破灭的过程,最后演变成东南亚金融危机。

另外,美元通过投资、贸易、基金等途径大量流入他国,美元输入国可能会出现美元供过于求的市场现象,导致该国本币的升值,进而又会影响到该国的出口贸易,出口减少,造成进出口贸易的失衡。因此美元输入国的央行不得不用大量本币兑换美元。而美国因为大量向外输出货币,换取大量的物资回流美国,加之美国政府又在国内控制纸币的流量,就可能出现他国通胀,美国通缩的怪象。另外,由于受投机资本冲击的风险加大,一些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更加脆弱。美联储已经将利率降低到0~0.25%的低水平。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央行为抑制通胀,仍在继续升息。利差的扩大以及对发展中国家货币升值预期的提高,使国际投机资本大量涌入一些发展中国家,加大了这些国家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风险。

可见,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最大结果是全球虚拟经济再次出现泡沫,大宗商品离开了实体经济的基本面大涨,风险投资基金纵横于全球市场,泡沫破灭将导致二次危机,经济探底。

(三)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的影响

1.使我国的通货膨胀前景恶化。2010年11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1%,中国名义通胀率已经高于年初制定的3%的目标,同时国内的通胀预期也不断增强。弱势美元一旦使得大宗商品价格飙升,我国将被迫面临大规模输入型通胀的压力,面临的实际利率为负的问题也将更为显著,并且带来资产泡沫的隐忧。

2.抵消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作用。2010年10月20日,央行时隔34个月首次加息,并在此后一月内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央行表示,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大流动性管理力度,按照宏观调控要求合理投放贷

款。这些都旨在回收市场多余流动性对物价的冲击及其所带来的通货膨胀预期。但因为美国大肆印钞、美元持续贬值将使得热钱大举进入我国,从而抵消了加息回收市场流动性的目的。

3.我国的海外资产风险将增大。2008年美国纽约储备银行估计,人民币升值10%会使我国承受500亿美元的资本损失。假如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资产组合为三到五年期,那么美国利率上升2%,会使我国再损失300亿到500亿美元。依据国际清算银行报告,据估计,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70%左右,随着美元信用的进一步放大,美元将会贬值,导致我国持有的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下降,未来则面临价格下降的风险,我国外汇储备将面临较大缩水。

4.使我国的出口形势更加恶化。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于我国来说,美国又是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国之一。美国经济的放缓以及美国货币流通量放大导致的美元贬值,将会抬高我国进口商品的价格,还会进一步迫使人民币升值,因此对我国出口产生不利影响。而对出口的影响不但直接作用于我国的经济增长,还会通过减少出口导向型企业的投资需求最终作用于整个宏观经济。

四、我国应对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建议

1.外汇储备多样化,分散美元贬值风险。总理表示担心中国在美国资产的安全,奥巴马政府迅速回应,并承诺中国资产的安全。但就当前的形势来看,这种安全承诺只是到期偿债的安全,而不包括外汇储备缩水的安全。李稻葵(2010)认为,历史上我国所买的国债享有的利息最多是4%~5%,如果美国出现了3%~4%以上的通胀,对我国的美国资产影响将很大,很可能变成负回报的投资。中国目前很难对美元和美国国债进行合理处置,大量抛售会导致价格下降的直接损失,而少量处理又很难解决问题,继续持有则是任其贬值。应该认识到过度依赖美元债务的出口对我们的经济体是一种自我毁灭的行为。中国应该坚持外汇储备的多样化,寻求安全和盈利的平衡,并在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之间进行。目前可以适当降低美国长期国债的持有量,增加短期国债的头寸提高流动性,保持外债处理的灵活性,并且在长短期国债的收益上得到兼顾。另外,中国可以要求美国对中国购买的债券进行担保,使新增国债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挂钩。

2.货币政策适时调整,及时回归中性。目前我国通胀压力非常大,宏观经济政策开始向“紧货币、宽财政”的组合倾斜。紧货币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和升值。我国终止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条件已成熟,否则我们就可能走日本和美国资产泡沫到经济危机的老路。加息是最近非常重要的决策,但是加息一开始,热钱的规模就会增加。首先,李稻葵(2010)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大规模的经济体,最重要的就是管好自己的金融市场,管好自己的金融机构。只有规避系统风险,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热钱带来的冲击。其次,应对热钱,必须加强资本项目管制。当然资本管制只是一个临时性的措施,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提供一个比较平稳的市场与经济环境,控制美联储定量宽松政策可能带来的泡沫风险。一是要严格查处通过经常项目渠道流入国内的资本,二是要适当限制短期资本的流入。

3.推动人民币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需加紧实施。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体现在:实现中国经济存量的保值;促进中国经济增量的平衡;获得更大的政治经济话语权。2009年7月6日,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已经正式启动。2010年6月在全球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试点,11月24日,总理和俄罗斯总理普京在圣彼得堡宣布,双方决定用本国货币实现双边贸易结算。这样更好地规避了汇率波动风险,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资金的成本。但是从我国实体经济状况来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还存在众多障碍。首先,我国的经济实力与货币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我国在管理和制度方面的缺陷也阻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第三,我国现有经济体制需进一步完善。我国资本项目仍没有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资本账户开放的那一天到来,人民币国际化才真的不远了。

参考文献:

[1]潘成夫,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实践与影响[J].经济学家,2009(9)

[2]王树同,刘明学,栾雪剑,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因、影响与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9(11)

[3]陶冬,关于美第二轮量化宽松措施的猜想[N].经济参考报,2010-11-02

[4]王海,量化宽松并非灵丹妙药[EB/OL].新浪财经,2010-12-01

[5]叶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损人难利已[EB/OL].东方财富网,2010-11-05

[6]姚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J].上海金融,2009(7)

[7]何东,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N].学习时报,2010-07-13

[8]穆争社,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特征及运行效果分析[J]_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10)

[9]景学成,美二次量化宽松政策是把“双刃剑”[N].金融时报,2010-11-05

第13篇

[关键词] 经济增长质量; 时序变化; 地区差异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6. 049

[中图分类号] F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6- 0082- 02

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战略应当是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不断提升,将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到经济发展建设中来。而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方面的研究存在诸多问题。其具体表现为: ① 经济增长质量从其外延含义上确保严格意义上的界定与分类,显示出其测度的随意性较大。② 经济增长质量作为经济增长发展方式中的一种测度,其往往具有主观赋值的特征,因而也就相对缺乏以数据实事为根据的考虑。③ 在进行经济增长质量总体研究与评定时,具有机械性与单一性,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性测度。

1 经济增长质量的定义及测度方法

从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上判断,其作为一种价值评判标准,主要是针对经济增长的效率方面,而这只是狭义层面的经济增长质量的涵义界定。从广义上说,其应当被看作为一种是相对于经济增长数量而言的价值范畴。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巨大,甚至在进行经济社会众多领域的发展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另外,在经济方面的研究领域中,也有人曾经这样进行界定,认为经济增长质量应当是一个十分宽泛的定义或者概念,其在表现出与经济发展密切关联的同时,其在与社会、政治等因素之间也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因此,经济增长质量也具有反映现有社会条件下的经济、社会、科教文卫等方面的经济水平及社会收入情况的特质。而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经济增长质量更能代表当下的经济发展的形势与状态是否良好,也是实现经济不断发展,增强其持续性的关键所在,更是增强经济建设中结构基础的关键,而最后,经济增长质量对促进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稳定、全面发展方面表现出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经济增长质量作为一种能综合表现经济现象的指标。其主要通过它实现对经济现象与问题的分析与测度来实现的。经济增长质量关系到了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与侧面,因此,在进行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过程中要全面了解其经济指标体系,就必须实现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全面分析,建立运用相对指数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在内的测度分析系统。

2 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系统与区域视角分析

2.1 经济增长质量指数

经济增长质量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独存在,更不是内容结构简单的概念。其往往在经济测度中表现出丰富的内涵特征。这种特征使得其作为一种经济增长衡量指标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与价值意义。其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在表现上也是从3大方面进行的。

(1) 经济增长结构。作为一种经济增长结构中的测度标准,从其指标的选择内容上来说,其主要的依据应当是从产业结构方面、投资消费结构方面、经济金融结构方面、国际收支结构方面来总结的。

(2) 经济增长稳定性。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内容主要包含了产出、价格变动及就业方面。因此,在进行经济增长测度的过程中也通过对这3个方面进行稳定性的考察。

(3) 针对经济增长中的资源与环境方面为标准的测度而言,实现资源利用应当根据经济生产过程中相关的因素作为基础性测度标准。

2.2 经济增长质量的区域视角分析

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经济增长质量的现状及特征在显示我国经济增长整体趋势上具有从微观到宏观方面的全方位测度功用。因此,利用经济增长质量为测度标准,进行分析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构建情况。由于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具有彼此关联的特征,在进行总量的分析与区域发展特征上看,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标准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正与调节。

(1) 经济增长结构应当作为一种可以真实全面反映紧急金融结构的常见性的指标。

(2) 在对中国的教育现状情况进行表现的同时,不能仅将人均接受教育水平作为唯一标准,而是应当以各个区域之间的关联数据内容为参考多角度分析。

(3) 经济增长的结果作为一种常见的收入分配问题,国际上最为通用的度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是基尼系数,但是我国各地区域之间的基尼西戎不存在被广泛认可的测算结果。可见,我国只能通过运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收入比例以及胎儿指数作为测度成果分配的基础指标内容。

3 结 语

综上所述,现代经济发展形势下的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研究,是建立在一定的规范概念下的价值判断,这种定量的分析与测度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于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权重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总的来说,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但是在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其增长质量的指数变化受到了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增长的稳定性与幅度都有所减缓。经济增长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作用也是负方向的。据此,针对经济增长质量方面的政策性建议主要是希望能在考虑增长数量的同时,兼顾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状态。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海英,张纯洪.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和规模扩张的非一致性实证研究[J]. 经济科学,2006(2).

[2] 程永红. 改革以来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演变及其城乡分解[J]. 中国社会科学,2007(4).

[3] 沈利生,王恒. 增加值率下降意味着什么[J]. 经济研究,2006(3).

第14篇

关键词:美国量化宽松政策 中国经济 美国经济

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采取了一系列以量化宽松为核心的经济刺激政策,这个政策一共四轮并持续了五年多的时间。政策推出后,随着美国经济的逐步复苏,就业数据的好转,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呼声开始出现。特别是进入2014年新一任美联储主席耶伦上任后,量化宽松的规模逐渐缩小,并计划在今年完全退出。由于经济的全球化特别是中美经济依存度的不断提高,我国能否正确应对这次变化,将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一、量化宽松政策简介

量化宽松政策简称QE,是一种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它是央行在传统的货币政策失效时采用的一种刺激经济的手段。在量化宽松政策下,央行通过向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购买一定数量的金融资产来向经济注入货币。2008年末,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为了应对急剧恶化的经济金融环境,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设定为接近零。但形势还在恶化,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开始采用非传统政策来改善金融市场状况,比如大规模购买住房抵押证券和国债,这就是所谓的“量化宽松”政策。

二、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实施的效果

在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5年时间里,美国经济逐渐恢复,今年以来,多项经济指标较为乐观。

2013年7月,美国非农就业人数达到13603.8万人,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水平,失业率已从最高值10%降为7.4%,创四年新低;CPI继续维持在较低水平,7月CPI仅为2.0%;2013年以来,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均值为80.2,而2007年、2008年该值分别为85.6和63.8,说明消费者信心在逐渐恢复;2013年8月份美国制造业PMI为55.7,表明制造业在起暖。

三、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对中国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美国是世界经济大国,在金融危机之后实施一系列的QE政策使得美国经济复苏,美国经济的全面回暖也将带动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中国作为新兴的全球重要经济体,必然也会受到全球市场的积极影响。

2、促进出口贸易发展

美国是全球的重要金融中心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消费市场,QE的实施,提高了美国居民的购买力水平,进而增加美国的进口量;而QE的退出,则使得美元稳步升值,人民币相对贬值,进而使得中国在进出口贸易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获得持续稳定的增长。

3、大宗商品价格下降,降低生产成本

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将有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并改善盈利。

4、对外投资的收益率上升

美国退出QE政策,意味着美元走强,一方面,我国大量的外汇储备大幅缩水的状况得到缓解;另一方面,随着美国实体经济的恢复,美国的利率将逐渐上升,我国前期大量的对外投资将得到较大的收益。

(二)消极影响

1、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

当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美元在世界范围内的供给将会减少,必然引发美元走强。美元作为国际上最重要的货币,美元的走强可引发人民币的较大程度贬值。而一旦出现贬值,又会造成羊群效应,导致更多资金流出,加剧进一步贬值。

2、流动性出现紧缩

QE政策的退出造成资金撤离后流入美国,从而可能造成中国流动性偏紧,资产价格大幅度下跌。

3、资产泡沫的胀大和破碎

近两年来中国实体经济不景气,经济增速放缓,但房地产行业却蒸蒸日上,房地产行业吸收了大量游资,形成了一定的泡沫,一旦热钱撤离,很容易引发资金链条的断裂,泡沫破灭。

四、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对策

面对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变化,我国要做好防范和应对措施,以便及时解决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对中国的冲击和影响。

(一)采取灵活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QE的退出,我们要做的最关键的是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又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虽然我们的经济发展一直在政府的预期之内,货币政策一直比较稳定。但是QE的退出以及部分新兴经济体的增速下降等原因下,我国的货币政策就要进行灵活的调节,通过搭配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可以稳定市场预期,必要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保证流动性的稳定和充足,保持国内经济稳定增长。

(二)抓住机遇,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机制

当前人民币汇率已经接近短期均衡,QE退出会引起新兴市场货币汇率波动增大,也给人民币带来一定的贬值压力。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契机,推进实现汇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汇率形成机制,继续推进汇率的市场化改革,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三)加强国际资本流动监管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将改变国际短期资本的风险偏好,引起跨境资本流向的变化。我国虽然受到的冲击较小,但是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国际短期资本流动方向以及真实性的监测,完善热钱进入我国资本市场的机制,形成完善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体系,有效防范有关的金融风险,审慎对待资本流入,权衡风险与收益,努力实现资本流入流出的双向动态平衡。

(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使得新兴经济体面临流动性的压力,造成这些经济体的外汇储备紧张。中国如果抓住这个机会有条件的提供帮助,启动国家间签订的货币互换,例如中国将要开始的亚投行,“一带一路”等,慢慢的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各种金融产品和信用,增加人民币在跨境结算、投资和融资中的广泛使用,推动各国政府对人民币的认可,争取先实现人民币在亚洲的通行。

参考文献:

[1]侯鹏.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研究.南开大学学位论文,2013.

第15篇

我国环境现状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生产带来的废气也越来越多。其中排放的废气大多是有害气体。尽管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但仍然无法抑制工业化带来的大气污染现象,并且这种污染情况在逐步加剧。

空气中含有过多的有害物质,人类在呼吸之后,最直接影响的是口腔和肺部。再者有害物质不能够自己分解,呼吸之后进入血液中,随着血液流动,进入全身,导致人类产生病变。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以及雾霾的产生,都影响我们的生活。同样,大气污染中,导致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造成全球变暖,影响全球生态环境的稳定。

我国水资源污染现状。水和我们人类息息相关。人体大本分是由水构成的。同样,不止是人类,动物也需要水来维持生命。当水环境受到污染,水质同样会随着受到污染。

工S的排除的工业废水,想要直接排到地下,国家对于污水的去污程度有一定的要求。但是为了经济利益,大部分工厂排污水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地表,污水渗入到地下,直接和我们的饮用水联系。工业废水带来的磷,氮和汞等有害物质不能够被分解。人们迫不得已,饮用含有有害化学物的的水,由于毒素不能够分解,就会在人体内长期积累,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生活在海洋的动物,海水里如果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海洋动物的体内也会含有大量毒素,并且毒素不仅不会分解减少,还会随着生物链一直传递。毒素积累过多,会改变动物的体内的基因构成,进而导致动物发生病变。物种的改变会破坏原来的生态平衡,使生态环境不稳定。

群众环保意识的薄弱。经济的发展需要能源的供应。耗费能源从根本上就会带来环境污染。人们盲目的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破坏环境造成的损失。比如一些纸张的生产,我们每天会浪费很多纸,这些纸的生产都会用到树木。同样牺牲树木来换取方面的还有一次性筷子纸类的。

从根本上分析,人们不愿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治理环境。在偏远的村镇建立工厂,污水可以直接排放,工厂为村民带来就业方便,同样村镇排放污水可以省掉污水处理费用。这样双方都有利益。但双方都忽略了这种做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只重视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利益。群众环保意识薄弱,也是影响环境恶化的因素之一。

环境污染与化学计量分析

化学计量的意义及发展。化学计量使化学知识领域的一种计算,包括反应物以及产物的计算。采用科学的测量方法,计算化学物质和鉴定化学方法。

随着技术的发展,到现代社会,化学计量不仅仅是简单的量筒等传统的化学容器,还包括各种新的测量仪器和设备。例如光谱和核磁共振。技术的革新,化学计量的方法和设备必然随着更新,人们对于化学剂量这方面的研究也将会不断加深,更好的为改善环境污染现象做出研究贡献。

化学剂量的应用。传统的化学计量应用可以应用在食品安全这一方面。通过分析食品本身含有的元素,确定可能引起食品发生质变所需要的元素。用化学计量来分析这些元素,来达到食品安全检测的目的。粗此之外,根据化学计量的发展,化学计量可以应用在环境治理中。通过分析气体中的有害物质,针对有害物质进行一系列空气净化,改变空气中含有的气体元素。

化学计量可以应用在水污染的治理中。但同样,水污染和空气污染都只能鉴别出污染源含有的元素,检测不出污染的具体的量。甚至对于水质较为复杂的水源,并不能够准确的鉴定出,引起水污染的元素都有哪些。

对于化学剂量应用的支持。在化学剂量应用方面,好多技术不是特别完善。因此为了更好运用化学计量治理环境,有关于化学计量的认识,科学家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对于遇到的困难也有一定的解决方法。科学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