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血压预防知识范文

高血压预防知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血压预防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血压预防知识

第1篇

    1宣传教育的范围

    按照国家卫生部医疗卫生防病在先.预防教育面向社区、面向人群的要求.我院卫生所联合我院教务处充分利用我院在卫生技术和医疗护理方面的人力资源优势.积极拓宽宣传教育工作的覆盖面。高血压预防保健宣传教育覆盖的人群为:全体教职工(含离退休人员),全体学生.所辖社区居民.广大社会人群。

    2宣传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传统的防病保健宣传教育方法简单.途径单一,这种落后的、被动式的宣传教育方式、方法根本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与现代科技发展水平也不相适应结合我院目前的实际条件.我们应当努力采用先进、多元化及主动的宣传教育方式及方法去开展各种防病保健宣传教育活动

    2.1以发放宣传材料为主的宣教方法

    把如何预防高血压.高血压病人如何保健等知识印制成宣传单或制作成小册子.在人群集中的地方或集体活动时发放并进行宣教,是一种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方法

    2.1.1利用集体会议,进行宣传教育利用全院教职工大会、学生大会发放宣传材料或利用学院每年春、秋两季运动会对全体师生发放高血压病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材料并进行宣教

    2.1.2利用临床实践,进行宣传教育利用学校医疗、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社区临床见习或实习时间对社区人群发放高血压病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材料并进行宣教。

    2.1.3利用义诊活动,进行宣传教育:利用行业协会等部门每年组织疾病预防知识宣教月的义诊活动.组织卫生所医护人员和部分医学、护理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走上街头对广大市民发放高血压病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材料并进行义务咨询和保健教育

    2.2以讲解、视听为主的宣教方法以讲解、视听为主的宣传教育具有直接、形象、覆盖面广、宣讲效率高、知识更新快、限制条件少和节省人力物力等许多优点.在高血压病预防保健宣传教育工作中尤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应当积极利用并扩展这种宣教方式

    2.2.1利用电子、通讯设备.进行宣传教育:利用广播、电视和校园网等方便、快捷的通讯、电子传媒途径等对高血压防病保健知识进行宣教。

    2.2.2利用就诊活动,进行宣传教育:利用学校教职工到卫生所就诊时间.进行面对面的高血压防病保健知识宣教

    2.2.3利用专题讲座,进行宣传教育:开展高血压防病保健知识专题讲座.由卫生所的医护人员、院内本专业资深教师以及经过高血压防病保健知识培训的学生分时间、分地点对广大教工、学生和社区居民进行高血压防病保健知识宣教。

    2.2.4利用娱乐活动,进行宣传教育:利用教职工工会的娱乐性活动、学生课余趣味活动、学院大型科技文化节等活动将高血压防病保健知识编制成娱乐性节目进行宣传教育。

    2.2.5利用“文化墙”,进行宣传教育:利用学校卫生所的宣传墙、校园画廊、社区文化宣传墙.以高血压知识集锦或其相关图片展等形式对高血压防病保健知识进行宣教。

    3宣传教育的内容

    高血压病预防保健宣传教育要落到实处,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认真筛选宣传教育的内容:要针对不同的宣讲对象.选择不同的宣讲内容

    3.1高血压防病知识的宣教内容

    首先要让人们知道什么是高血压.它属于什么疾病.它的发病因素是什么.它有什么危害,让人们认识它,重视它特别应提醒年轻有为、诸事操劳的中年组人群(近年来.35--44周岁及处于更年期的人高血压发病率呈上升趋势[i-2]).以提高他们思想上的重视程度其次.从高血压发病的相关因素来看.应着重加强对未患病人群特别是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进行预防高血压病知识的宣教。

    3.1.1降低工作压力:降低劳动强度、减轻工作负担、放慢工作节奏是缓解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的有力保证.也是预防高血压病的重要方法

    3.1.2改善劳动、生活环境:如降低噪音、避免强光刺激、美化工作生活环境对平衡人体生理、缓解精神压力有很大帮助

    3.1.3放松心情:对来自社会、家庭、个人方面的工作、生活事件引起的心理冲突应学会释放。如听音乐.和亲人朋友聊天、喝茶,参加一些娱乐活动.使心理平衡.情绪稳定

    3.1.4合理膳食结构:荤素搭配.以优质蛋白为主,适量摄取蛋白质:降低动物脂肪摄人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含钾、镁、钙多的食物:控制食盐的摄入量。

    3.1.5适当运动: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控制体重.以免肥胖运动以每周35次,每次20~60分钟为宜运动项目、时间和强度应因人而异散步、游泳、慢舞、习剑和气功等运动项目是身体锻炼的较好选择。

    3.1.6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减少夜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

    3.1.7建立防病保健档案:对上辈有高血压病史的人员应鼓励其建立预防高血压病的保健档案:或在其体检档案中另列血压测量史数据单:鼓励其在身体异常时期多测量血压。特别是在更年期、女性绝经期更应重视对血压的监测

    3.2高血压病人健康保健知识的宣教内容对已患高血压病的人群除了对其进行防病知识宣传外,还应着重对其进行如何遵从医疗护理、如何服药、如何监测病情、如何平衡身心等相关知识宣教

    3.2.1合作管理.养成良好的遵从医疗行为:学校卫生所与高血压患病教工应建立医患互动式合作管理网:应当在医护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医护专业高年级学生(青年志愿者)与所辖社区高血压病人建立义务合作管理网卫生所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学生为每个病人建立健康档案.填写固定联系方式.定期发放高血压健康知识宣传手册.并进行个体化指导。督促病人按时服药.不随意更改或增减药物,主动测量血压.主动就医复诊。从而让高血压病人养成良好的遵从医疗行为.为疾病控制提供有力保证。

    3.2.2认识降压药物,不盲目服药:告诉高血压病人有关降压药的名称、剂量、用法、作用与副作用.并提供相关书面知识指导。

    3.2_3学会主动测量血压.时刻掌握病情动态:教会高血压病人或其家属使用和保管血压计的方法.并掌握血压的测量时间、测量部位、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等相关知识:指导高血压病人根据血压测量范围调整工作日程、活动方式.让高血压病人掌握是否需要就医的血压指数。

    3.2.4学会平衡身心.防止意外情况发生:让高血压病人懂得不暴饮暴食、不剧烈运动、不狂喜大悲、不劳神过忧、身体勿过热过冷等.以平衡身心.防止高血压、脑出血等急危重症的发生

    4宣传教育效果的评价

    为了及时掌握高血压防病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效果.每半年或一年应对宣教范围中的人群进行可行性跟踪评价如利用全校的教职工体检或社区人群的抽样调查来分析宣传教育的成效,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或制定新的宣教计划,进入下一轮宣传教育实施程序.直至达到预期效果具体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4.1通过体格检查评价宣传教育的效果

    可以通过全体教职工或学生的体格检查,透过与高血压相关性健康指标来评价高血压的防病保健知识的宣教效果如将体检中的血压值、血糖值、血脂值、胆固醇值和体重值等与相应的健康标准指标进行对照:或与以往体检中的相应数值进行对照,来了解原发性高血压新发病人数,已患高血压病人的保健程度.从而判断对高血压防病保健知识的宣教效果。

    4.2通过设计问卷量表评价宣传教育的效果

    可自行设计测评量表.通过整群抽样,了解社区人群对有关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预防保健措施、遗传性和并发症以及治疗性降压药物的名称、作用及其毒副反应等知识的知晓程度:对遵从医疗护理服务行为的执行情况.特别是已患高血压病人的服药依从性、保健措施的执行程度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可以较好地分析和评价高血压防病保健知识的宣教效果

    4.3通过访谈交流评价宣传教育的效果

第2篇

高盐、高脂、高糖的饮食,喜欢“应酬”(餐馆)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导致的肥胖是高血压病发病率增高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战胜高血压病,首先需要、也必须要从改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做起。

一,高血压的致病因素及预防措施:(1)遗传因素。·高血压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父母都有高血压病史者,其子女高血压患病率为无高血压家族史的两倍多。高血压病为多基因遗传,其遗传程度受环境等各种后天因素的影响而且变化较大。

(2)肥胖与超重。很多研究证明,体重与血压有明显的关系。超重及肥胖的人患高血压的危险性高于体重正常者。目前认为体质指数(BMI)是一个较好的评价体重是否正常的指标:体质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

当体重指数

体重指数在18.5—20kg/m2时为稍瘦;

20-25kg/m2时为正常;

BMI>25kg/m2属体重过(超)重;

BMI在25-29.9kg/m2之间为预胖(临界)型肥胖;

体重指数>30kg/m2为肥胖。肥胖又分为三级:BMI在30—34.9kg/m2范围称为Ⅰ级肥胖;

BMI在35-39.9kg/m2范围称为Ⅱ级肥胖;

BMI≥40kg/m2为Ⅲ级肥胖。维持BMI在正常范围对抵抗疾病,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率,维持正常血压具有重要的作用。造成肥胖的根本原因是能量相对过剩,就是说由于能量摄入多于消耗所引起。因此,增加体育活动,适当限食,维持理想体重,是预防高血压的主要措施之一。

还有一些人体重并不太重,却大腹便便,形成腹部肥胖,就是俗称的橄榄形体型。这种体型的人患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的危险性明显高于体态匀称者。

(3)盐摄入过多。人们天天离不开的调味品,如食盐、酱油、黄酱、辣椒酱及咸菜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钠,在体内分解为氯离子和纳离子。过多的钠进入机体,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素”分泌增加,引起细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同时,由于钠盐吸附水分,大量钠盐进入体同,在肾脏的保钠排钾功能作用下可导致水钠潴留。

调查发现,北方居民食盐摄入量平均高达13-17克/日,远远超过了WHO提出的6克/日的限量。因此,改变饮食习惯,减少食盐摄入量,对降低高血压的患病率极为重要。

以三口之家为例,食盐的消耗量应该控制在300-350克/月以下,酱油1~1.5瓶/月以下。由于咸菜、熟肉制品、豆制品等食物已经加入了较多的食盐,经常食用这些食品的人应适当减少食盐的消耗量。

(4)膳食结构不均衡。近十年来,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动物性食物、烹调油、鸡蛋的摄入量明显增加,而粗杂粮、豆类的摄入量明显降低,奶类的消耗量仍然很低。这种高热量、高脂肪、高钠、低钙、低钾的膳食结构与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讲,每人每月烹调油的消耗量应控制在1.5斤内;

常吃鱼类、豆制品、粗杂粮(每周2-3次);

尽量选择多种食物,即可获得较为全面的营养。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于康教授更是给出了每天"3+2+1+1+1+1"的搭配餐单:3两主食、2两肉、1个鸡蛋、1杯奶、1斤蔬菜、1点油,这就能满足减肥每天所需的最低热量1200大卡。

(5)吸烟、酗酒。

烟雾中的一氧化碳等有害成分可引起全身组织缺氧,使动脉内膜损伤,并可引起血管痉挛,直接或间接引起高血压升高。大多数研究证明,饮酒与高血压病之间有明显相关性。重度饮酒者(相当于每天饮65克酒精)高血压病发病率是不饮酒者的两倍。长期饮酒者体内的升压物质含量较多。同时酒精还能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增高,引起外周小动脉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因此,不吸烟,少饮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高血压有积极意义。

二,正常血压值:血压对于身体非常重要,血压过高、过低都会出现问题,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

正常血压范围是: 收缩压为90~140mmHg,舒张压为60~90mmHg。

最佳血压:收缩压〈120mmHg和舒张压〈80mmHg。

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均划定为高血压。

正常血压:收缩压〈130mmHg和舒张压〈85mmHg。

正常高限:收缩压130~139mmHg和舒张压为85~89mmHg。

三,本市的高血压四大生活危险因素凌源地区还有四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患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酒杯子,过量饮酒对身体有害,可增加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心脏病、脑出血发生率;

烟杆子,吸烟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吸烟者易患气管炎、肺气肿、心脏病、肺癌、高血压;

盐罐子,适量的盐摄入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但过量(超过生理需要量)的盐摄入会导致不良的生理反应并引起某些疾病,其中最重要的是高血压和胃癌。人均日用盐量限制在6克以内,少吃含盐的腌制品,如咸菜、咸肉、酱菜等;

少用含盐量高的酱、酱油;

炒菜时尽量少放盐;

可使用其它适量调味品(酸、辣、甜)等;

油坛子,农村仍然有大部分家庭使用动物油(猪油等)烹炸食物,增加了大量的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高脂肪的饮食会导致肥胖、冠心病、心脏病、心绞痛和中风。应选择植物油代替动物油,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四,饮食保健已知发病因素中,除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包括饮食等方面的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合理的饮食营养,是防止高血压的重要部分,也是简单易推广的好办法,下面谈谈饮食方面的保健:

(一)限制钠盐。科学家们已证实钠离子(食盐的成分NaCl)与高血压的发病密切相关,所以控制食盐的摄入能防治高血压病,一般主张每日用盐控制在5克以下,最好是3克,即食物中有轻度咸味(俗称口味轻)即可。

如果有耳鸣、眩晕、浮肿的高血压病人,食盐应严格控制,每日限制在2克以下,或不用食盐,用10cc酱油代替(1汤匙为15cc)。

限制含钠多的食品,如腌熏食品(包括咸肉、咸鱼、咸菜、酱菜等)和味精含钠高的调料,及加碱或发酵粉、小苏打制成的面食、糕点等。

(二)选用优质的蛋白质食物。可适当吃些鱼(烹调方法:有清蒸鱼、红烧鱼、鱼汤、糖醋鱼、溜鱼片等)和大豆及其豆制品(如:豆腐、腐干、豆腐皮等)。

经动物实验证实,鱼类蛋白质含丰富的蛋氨酸和牛磺酸、能影响血压的调节作用,使尿内钠排出量提高,能抑制钠盐对血压的影响,可预防中风。同时鱼类的脂肪,含高级多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血胆固醇作用,能预防血栓形成。

大豆是植物蛋白质,对心血管病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虽无降压作用,但也有防止中风和降血胆固醇的作用。所以有人主张高血压病人的饮食中要有一定数量的动物蛋白质和大豆蛋白质为好。

(三)多选用含钾、镁、碘和锌高的食物。因为这类微量元素,有降压和保护心脏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

含钾高的食物:柑橘、苹果、杏、红枣、葡萄、花椰菜、大豆、黑豆、菠菜、土豆等。家禽类、鱼和瘦肉含钾量也高。

含镁高的食物:各种干豆类及鲜豆、苋菜、桂圆、豆芽等。

含碘高的食物:海产品类、海带、紫菜等。

含锌高的食物:瘦牛肉、瘦猪肉、黄鱼、花生、荔枝等。其它谷类的原粮含锌也高,但含植酸高,要经发酵制作后,才可以吸收利用(象蒸玉米面馒头、蒸发糕、江米酒、芝麻酱等可以食用。)

另外要注意,每日要饮适量温开水(最好清晨喝一杯白开水),有调节血液黏度的作用,可以净化血液,又能通大便。同时应注意“平衡膳食”,即成酸或成碱的食物都应有(荤素搭配)。其次主食中最好粗细粮相结合。

第3篇

主题词:社区居民;高血压;预防行为

高血压是一种人类心脑血管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严重损害人类的健康。2002年中国调查我国成年人患高血压的概率为18.8%,而且正在逐渐升高中[1]。正确掌握高血压知识及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高血压的人群患病率,减轻社会负担,笔者通过问卷的方式对我市居民进行调查,了解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知识及预防的了解程度。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我街道17社区内的五栋楼,对此楼内的所有成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共计1021人。其中男性401人,女性587人。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48.81 8.7)岁,学历包括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专科学历、本硕及以上。

1.2 调查方法:

下发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统一调查问卷,并与社区医院工作人员配合询问填表与回收。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高血压知识自我了解情况,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危险因素,并发症及预防行为。其中,易患高血压危险因素包括“吸烟,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超重,腹部肥胖,有家族史等6项。并发症包括肾病,心肌梗死,眼部疾病,卒中等5项。预防行为包括:多食蔬菜水果,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限制摄盐,日常监测血压等6项。被调查者了解一项计一分,不了解计0分。用每项相加后的总分来表示危险因素,并发症,及预防行为的了解情况。

1.3 质量控制:

调查前培训相关的调查人员来保证社区居民对表格的正确填写以及表格完整度,并由相关部门进行抽样审核。

1.4 统计学分析:

问卷数据录入并经审核后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用c2检验来判定高血压诊断标准及其知晓情况与人口学特征的关系。高血压危险因素,并发症,预防行为与人口特征的关系用秩和检验分析,以P

2 结果:

2.1一般资料:

经过对1021人的调查问卷的汇总分析得知,共回收有效问卷988份,有效率96.8%,年龄18~39岁占23.1%,40~59岁为31.2%,最多的为60~80岁(35.1%),80岁以上为10.6%。学历方面最多的为高中及专科学历为50.1%,其次为初中23.2%,本硕或以上为16.3%,小学及以下为10.4%。

2.2高血压知识了解情况:

收缩压≥140mmHg或(和)舒张压≥90mmHg为高血压诊断标准在调查中的人群了解率为58.7%。危险因素中85.6%的人了解家族史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其次是高盐高脂饮食占65.4%,缺乏运动最少为43.1%。知晓全部并发症占人群的22.1%,知晓率最高的为卒中94.7%,心肌梗死70.4%。日常监测血压与限制摄盐为大众知晓最广的预防行为分别为83.3%与81.4%,戒烟限酒知晓率最低为60.1%。见表1.

2.3不同年龄人群对高血压了解程度

居民年龄不等对高血压诊断标准的了解程度也不同(P

3 讨论:

此次调查中发现,我市居民高血压诊断标准知晓率为58.7%与上海市居民知晓率相差不多[2],这跟网络普及及全国宣传成度有关。人群对高血压危险因素概念相对模糊,除个别家族史知晓率高,以及高盐高脂饮食与体重超重为较明确因素,其余了解率均偏低,这与平时接受此类信息渠道较少与自我关注度不高的原因有关。而人群对并发症了解也不甚明确,大多因为只了解高血压为心脑血管疾病而选择卒中与心肌梗死,少部分居民了解高血压可造成肾病及眼部疾病,这与宣传力度不够,人群知识匮乏有关。预防行为人群了解较多,并相对明确。

在对年龄与高血压知识了解度分析得出,年级越大对高血压的了解程度越高,这与人类生长对健康越加关注,生活水平提高更加懂得生活保健以及年老易患病的原因有关[3]。

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高盐高脂饮食,网络发达后导致的运动量减少,以及生活速度加快后作息的不规律都造成了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升高的结果[4],因此必须加强对高血压疾病的宣传力度以及知识的普及,以及强调预防高血压的重要性,国家与社会媒体联合推广,才可减缓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

综上所述我市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的相关知识及预防行为了解程度不理想,应加强知识教育,提高高血压的人群认知度。

参考文献

[1]李淑军,张新勇,郑晓波等.北京市井庄镇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M].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5):490.

[2]王玉恒,李新建,繆隼等.上海市居民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及需求情况调查[M].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5):487.

第4篇

当天下午,由首都医科大学心脏病学系副主任华琦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孙宁玲教授牵头,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两个学术机构联合众多专家制定的《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也在此次活动上正式。另据记者了解,去年9月17日,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在京成立,华琦教授当选为分会会长。该分会成立一年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老龄人群,捍卫老年群体的生命健康,他们先后制订了3部中国专家共识,《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只是其中的一个。因此,在当天的全国高血压日主题活动间隙,本刊记者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成立一年来的主要工作进展以及三部专家共识出台的背景、意义及相关内容,对华琦教授做了独家专访。

高血压分会是重要的学术研究平台

“要了解《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的出台背景,必须从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的成立说起。”采访一开始,华琦教授首先这样说。

谈及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的成立背景,华琦教授首先介绍说: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显示,我国每年因血压升高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高达204万,中国卫生总费用为31869亿元,其中高血压直接经济负担占6.6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则显示,在我国高血压患者中,有41%接受了药物治疗,血压达标的患者占13.8%,较2002年的24.7%和6.1%有了明显提高。但在整体范围内,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仍然有着明显的差距,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或边远地区情况尤为严重。在上述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促进老年人、尤其是高龄高血压的管理工作,培养相关人才,促进国家分级转诊制度的改革,2015年9月17日,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和青年委员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宣布成立。据记者了解,在当天下午举行的成立大会上,华琦教授当选为高血压分会会长和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文、刘梅林、李艳芳、郭艺芳、高平进、李为民、陈鲁原、张源明、袁洪、祝之明当选为分会副会长;李静、胡亦新、蔡军、皮林、丁春华、李悦、李燕当选为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华琦教授介绍说:“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成立后,以第一届委员会共181名专家及第一届青年委员共100名青年才俊为主,构成了学术团队的中坚力量,迅速针对高血压防控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研究工作;分会成立后也很快成为我国高血压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平台之一。一年来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之一,就是发起制定了《高龄老年人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和《老年人血压过度波动应对策略中国专家共识》。”

华琦教授进一步介绍说:《高龄老年人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是今年1月份正式的。“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老年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建议。然而,由于循证医学证据缺乏,80岁或80岁以上高龄老年患者的血压管理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状态,血压达标率低于80岁以下人群。我们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结合我国现状以及高龄高血压临床研究结果,制订了《高龄老年人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希望能够完善我国血压管理策略,有效降低高血压对高龄人群的危害。”

“老年高血压的发生机制主要源于大动脉僵硬度的增加、心脏瓣膜的钙化、肾功能的减退和微血管的减少。多项应用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进行的研究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大,治疗和管理更复杂、更困难。因此,我们还制订了《老年人血压过度波动应对策略中国专家共识》。”华琦教授透露,“这个《专家共识》目前仍在修订、完善中,不久即将正式。”她接着介绍说,“剩下的就是今天正式的《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了。这是针对我们以往称之为‘号’的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这一种药物专门制定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号”解决了

我国缺少降压药物的大问题

在解析《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之前,华琦教授首先向记者回顾了“号”这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的研发历史。

她首先介绍说:“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之所以简称‘号’,是因为研发伊始,它最早被称为‘号’,后来也曾被称之为‘北京降压号’。”华琦教授进一步介绍说,“号”的诞生,与我国三位著名专家密不可分,他们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著名医学家吴英恺和洪昭光。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降压药物较少,许多降压药需从国外进口。为进一步提高降压疗效,上海高血压研究所邝安医淌诟据中医“轻可去实”的理念,突破当时国际上盛行的“阶梯疗法”,提出了小剂量、多种药物联合应用的“小复方”构想,并研制出了“复方降压片”,开创了用固定复方制剂治疗高血压的先河。后来,吴英恺院士、洪昭光教授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采用优选法,研发了“长效小复方”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也就是著名的“号”降压药。“号”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时我国高血压治疗缺少相应药物的大问题。“号”诞生后,在吴英恺院士的积极推动下很快投入生产和临床应用,一直到今天。华琦教授认为,作为我国自主研发和生产的一种长效小剂量单片固定复方制剂,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每日服药一次,就可平稳地降低血压,这便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尤其适合基层医疗机构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近些年来,世界各国指南纷纷认识到了这一药物的学科地位,逐渐加大了对“长效小复方”的推荐力度,这也充分说明我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广泛普及的“长效小复方”理念的先进性。

华琦教授还介绍说,“号”降压药主要由基础降压药和利尿药组成,每片含基础降压药硫酸双肼屈嗪12.5mg、利血平 0.1mg,含利尿药氢氯噻嗪12.5mg、氨苯蝶啶12.5mg。这些年来,关于“号”的临床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主要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的孙宁玲教授领衔开展的全国、多中心《北京降压号与氨氯地平(络活喜)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对比研究》,全国、多中心、纳入 5269 人的长期研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子课题――降压号与吲达帕胺随机对照有效及安全性研究》和《北京降压号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及安全性评价》长期研究,以及《复方利血平氨苯喋啶片联合其他抗高血压药物治疗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情况及其安全性》半年期研究;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常务副院长胡永华教授主导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降压号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 《降压号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脂质代谢影响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降压号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电解质和血尿酸的影响》;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有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苏定冯教授开展的《北京降压号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王增武教授开展的《号与复方降压片对比研究――社区复方制剂抗高血压治疗研究》等。

“更令学界关注的是,我国高血压防治的旗帜性人物、世界高血压联盟前主席刘力生教授正在领衔开展的一项研究――CHINOM试验。”华琦教授继续介绍说,“CHINOM试验是世界上第一个在血压正常高值人群中进行药物干预的、以并发症为研究终点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计划随访65000人,预计将在2018年公布实验结果,让我们共同期待!”

针对国情,

制定我们自己的专家共识

中国的“长效小复方”已经诞生半个世纪了,针对“号”的研究和使用至今依然经久不衰,但在使用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问题困扰着广大临床工作者和广大患者。针对这种情况,为规范临床、指导诊疗,由华琦教授、孙宁玲教授牵头,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两大权威学术机构联合众多专家制定了《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号)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谈及这部《中国专家共识》的缘起,华琦教授说:“这事儿还得追溯到 2015年9月17日召开的‘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专家研讨会’。在那次研讨会上,阜外医院的王增武教授对我国高血压流行病学现状作了介绍,安贞医院的李艳芳教授对‘号’的循证医学证据作了介绍。与会专家对‘号’在基层广泛应用、在高血压防治中的贡献表示肯定,也对其目前存在的疑虑、未来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议。王增武等专家还提出,‘号’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药品,我国地广人多,高血压发病情况复杂,发病率也在增高,我们为什么不制定自己的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应用?于是,那次研讨会便决定将‘号’已有的临床试验加以整理,邀请专家推出《号在基层使用的指导意见/专家共识》,以帮助基层医生规范使用药物――这就是现在我们见到的这个《专家共识》最终得以出台的背景。”

“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啊!”华琦教授感叹着继续回忆说,“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临床工作者围绕‘号’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经过筛选,我们最终梳理出了与‘号’相关的文献160余篇、与高血压相关的文献数十篇,共计近200篇文献。由于这些文献的证据层次水平不一,又经过艰苦的工作,我们进一步梳理出35篇有价值的参考文献,最终选择了最简洁的表达方式,字斟句酌、力求公正地拿出了这个共识的初稿。在此过程中,我们于今年1月28日、4月16日、7月12日分别召开了共识启动会、讨论会和定稿会,先后有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刘力生教授、范利教授等63位专家参与讨论,给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几易其稿、数十次增删,光文章的架构就大调整了3次,最终才得以定稿,形成了现在的这个文件。这个共识的执笔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李静教授,为此不知道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针对这一《专家共识》的内容,华琦教授介绍说,共识认为,我国传统固定复方制剂降压效果明确且价格低廉,可作为基层降压药的一种选择。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号)是传统的固定剂量的单片复方降压药,自问世以来,在我国人群中积累了大量的使用经验。在当前众多新药涌入市场的情况下,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仍然是基层医疗单位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常用药物之一,在中国高血压防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共识全面回顾了与“号”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并据此对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适用人群和使用方法进行了总结、推荐和建议。

共识认为,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降压疗效明确,使用方便,价格低廉,不良反应较少,可作为降压治疗的选择之一。目前,以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为基础治疗方案的CHINOM研究(中国正常高值血压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者的干预研究)已经入选受试者10689人,该研究随访期为5年,预计2018年公布研究结果。这项研究结果的公布,将有助于进一步证实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的疗效和安全性,奠定其在我国高血压预防和治疗中的地位。

华琦教授说:“我们希望这个专家共识能为临床医生在高血压防治中提供确切的指导和帮助,也为中国高血压防治事业提供助力。”同时她还认为,《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的正式,充分说明我国的“号”以其明确的降压效果,方便的使用,低廉的价格,较少不良反应的特点,得到临床医生和广大专家的一致认同,这个药物必将在我国高血压防治事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最终能够有效捍卫我国民众的生命健康,为助力“健康中国”大业,增添一份力量!

第5篇

【关键词】 正常高值血压; 青年人群; 生活方式; 早期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8-0028-0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将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纳入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正常血压高值青年人群120例。入组标准:(1)年龄18~45岁;(2)初次发现血压为正常高值,收缩压120~139 mm Hg和(或)舒张压80~89 mm Hg,并经过不同日3次以上证实,排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全部入选者均进行血压、体重、血脂检查。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两组患者年龄、危险因素、血压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干预组接受生活方式指导,包括(1)高血压相关知识介绍;(2)戒烟限酒:不吸烟,饮酒量限制在酒精20~30 g/d;(3)饮食指导:减少钠盐摄入(≤5~6 g/d),推广使用低钠盐,建议少吃用盐腌制食品,增加蔬菜、水果摄入量,每日所食新鲜蔬菜量至少达到400~500 g,水果100~200 g,建议每日饮用脱脂牛奶250 ml,适量食用粗粮,多吃豆制品50~100 g,蛋类≤1个/d,不吃动物内脏,胆固醇摄入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高血压知晓情况

干预组对高血压诊断、危害、相关危险因素和控制措施的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血压管理

干预组经干预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为(122.5±11.8)mm Hg/(78.6±6.1)mm Hg,均低于对照组的(130.2±11.8)mm Hg/(82.2±6.2)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体重与血脂

经过生活方式指导后,干预组达到理想体重和腰臀比例为85.0%(51/60)和81.7%(49/60),达到正常血脂比例为75.0%(45/60);对照组达到理想体重和腰臀比例为55.0%(33/60)和36.7%(22/60),达到正常血脂比例为35.0%(21/60),干预组各项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在2007-2008年对14个省市进行的调查,在年龄20岁以上的46 239名成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30.09%。对比2002年的数据,中国高血压的患病人数已经5个人中有1个高血压患者,增加到了3个人中有1个高血压。正常高值血压的个体,有高度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未来高血压患者的主力军。年龄在35岁以上者,大多数人的血压在理想血压以上,因此,他们都处于心血管病风险中,不仅涉及相当少数的临床高血压患者,而且血压问题还涉及大多数人群。目前的分析证实在整个血压范围内与风险存在连续的关系,根据J型曲线,≥115/75 mm Hg开始;而且证明在≥140/90 mm Hg范围内血压水平与血管性疾病死亡率甚至比之前认为的有更强的相关性。血压升高的风险常常以相对于较低血压水平的风险来表示,不应该忽略在高值血压的年轻人中心血管风险增加的重要性;对于久坐和向心性肥胖者,年轻人比老年人因超重而增加的实际风险更高;对于相对风险较高的年轻人如果关注不够,使他们长期暴露于较高的风险,不给予及时干预,中年时可能进入高危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逆的状态,并有可能缩短预期寿命。只有综合控制各项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压达标,才能达到保护靶器官,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目标。因此对正常高值血压的人群进行生活方式指导具有重大意义。为鼓励进行干预和预防,或延缓疾病进展,应该坚定的、毫不含糊的劝告其实施生活方式改变;对于合并有糖尿病或肾脏病的患者,如果生活方式改变不能将血压降到130/80 mm Hg或以下,应该考虑合适药物治疗。以高血压为切入点,进行全面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干预,在全人群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有希望减少高血压的发生率及其并发症。本研究显示,经过干预后,对控制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病情发展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量调查证明,膳食因素与血压之间存在密切关系[3],合理膳食可改善血压、血脂[4]。张林峰等[5]研究表明,在我国中年人群中增加蛋白质摄入的同时减少钠的摄入水平,对预防高血压有重要作用。对于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应戒烟限酒,长期通过控制饮食和加强运动的方式控制体重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减少高血压的发生。WHO建议一般人群每日摄盐量应在6 g以下[6]。本研究发现干预组血压及高血压危险因素较对照组均下降,且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提高。

高血压与老龄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及其对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相当大的关系。通过改善整个人群生活方式达到高血压的一级预防,从防病的角度看,非常重要,但是目前患者对于改善生活方式的依从性是极低的,因为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都是从年轻时养成的,故要特别重视“从年轻时抓起”,甚至应该从“娃娃抓起”。维多利亚宣言提出的“平衡膳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减轻压力”健康的四大基石已得到社会公认,这四项措施都与生活方式有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生活方式干预仍是最有效、最实际的手段之一。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积极宣教、严密随访、良好的医患关系和家庭社会环境,其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并存在欠缺。因此,如何更好地落实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仍是临床研究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要贯彻这四大基石还要走很长的路。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购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9.

[2]黄始,吴寿岭,高竞生,等.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血压进展及影响因素[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7):630-635.

[3] Meneton P,Jeunemaitre X,de Wandener H E,et al.Links between dietary salt intake,renal salt handling,blood pressure, and cardiovassscular diseases[J].Physial Rev,2005,85(2):679-715.

[4]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08.

[5]张林峰,赵连成,周北凡,等.我国中年人群的营养素摄入状况与高血压发病关系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9):848-852.

第6篇

【关键词】高血压;生活方式;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精神压力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最终严重的脏器功能衰竭。迄今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约有5%的高血压病人,血压升高是由于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高血压发病率较高。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群体在我国大幅度的增加,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很大的危害。我国流行病学研究调查,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北方高于南方,沿海高于内地,城市高于农村。青年期男性高于女性,中年后女性略高于男性[1]。笔者将生活方式指导对高血压病人的干预效果观察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12年1月自2012年12月我院收治了300例高血压的患者,进行抽样调查研究其中200例患者。男性患者102例,女性患者98例,年龄在28岁至89岁,平均年龄在48.4岁。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100例,一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生活方式指导为观察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一般情况等基本资料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采用抽查问卷的方式以及体格检查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了解、治疗方法、危险因素、预防措施以及并发症等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对于患者的自身因素例如:年龄、体重、吸烟、酗酒、生活习惯、精神压力以及遗传因素进行调查统计。

1.3生活方式指导

1.3.1运动指导高血压患者由于缺乏锻炼,可适当的进行长期运动有降压健体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前必须接受相关的检查以排除运动禁忌及继发性高血压发生的可能。有氧运动户外运动要比无氧运动的降压效果更加显著[2]。

1.3.2饮食指导临床医学认为只有健康的饮食才能控制良好的血压,饮食习惯不仅对人体有滋养的作用,而且饮食疗法是防治高血压的首要步骤。早期或1级高血压的患者,单纯限制钠盐的摄入量,就可以使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而2、3级高血压的患者限制食盐的摄入量可提高药效,从而可以减少用药的剂量。指导患者进行低盐膳食,膳食中的约80%钠盐都来自烹调和各种腌制品,因此应减少烹调用盐,食盐量不超过6g/d为宜,因此限钠盐入量首先要减少烹调用调料,并减少食用腌制品[3]。减少脂肪的摄入量,膳食中脂肪的控制量应在总热量的25%以下。适当的进行补充钙和钾盐,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多饮牛奶。限制饮酒量,饮酒量每天不得超过50克乙醇的量。禁止吸烟。减轻体重尽量使BMI控制在小于25以下。降低体重对于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高血脂以及左心室肥厚均有明显的意义。

1.3.3减轻精神压力指导患者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避免脑力劳动过度兴奋,减轻精神压力,保持生活环境起居安静舒适,避免噪音嘈杂,避免精神紧张。禁止情绪激动、不规律服药等,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适当的听听音乐、看报纸杂志、下棋、练气功、打太极拳等,以调节紧张情绪,放慢生活节奏,保持稳定心态。在保证身心健康的基础上适当休息与活动提高机体的活动能力,但不宜做剧烈运动,如登山、提重物、跑步等,合理运动保证足够的睡眠。

1.4判定标准血压控制效果,显效率是指在用药和护理后72h得到控制,此次比较就针对两组患者的显效率进行比较,并发症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心、脑、肾、眼等其他症状疾病均为并发症,比较两组的并发症的例数。

1.5数据统计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统计分析使用SPSS11.3软件包完成,P

2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治疗和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3讨论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严重危险因素之一,而高血压症状又是一种人为可以改变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防治高血压的方法是针对高血压的患者进行有效的生活方式指导的护理干预,由上述证明,可以通过有效的生活方式指导高血压人群认识到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指导患者坚持有效的治疗,规律的运动、合理的饮食、健康的生活习惯是控制和预防高血压的重点措施[4],而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生活方式指导的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率,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坚持合理适当的运动,让患者配合治疗,提高了高血压治疗效果,减少了相关疾病的发生,而且在有效的控制血压的同时,明显的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而这种生活方式指导的护理干预可以在临床广泛实施,可以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治愈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彩云,卢燕.关注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2):156.

[2]谢静,陈秀丽.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4):176.

第7篇

【关键词】社区护理;健康教育;高血压;防治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的老龄化,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增加,在社区内开展对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是一项对高血压综合防治的措施[1],充分地利用社区资源对高血压展开健康教育,提高高血压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高血压的患者150例,其中男性患者82例,女性患者68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59岁,所有病例均符合 WHO高血压标准(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合并糖尿病55例,合并冠心病21例,合并心肌梗死26例。将150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不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和观察组(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健康教育:通过定期举办高血压病讲座、播放教育录像进行宣传教育,发放宣传资料,在社区墙报内进行宣传相关知识,加强患者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对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并发症的处理、服药的注意事项以及不良反应进行指导。使患者及家属了解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性,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和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习并掌握自我控制血压,合理饮食,适当进行身体锻炼,坚持长期合理用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积极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病。

1.2.1心理干预:患者容易产生应激心理,紧张、恐惧、焦虑、抑郁,容易激怒,一激怒血压就会上升。社区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亲切交谈,关心体贴患者,了解患者的需求,耐心的劝导,消除患者心理压力。向患者介绍高血压的相关知识,减轻患者对疾病的紧张、恐惧心理,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控制好血压,防止发生并发症。

1.2.2一般护理:社区护理人员定期免费为患者测量血压,尽量减少测量误差,对老年测量时至少测3遍,取其平均值,在运动后者要休息后再进行测量。指导家属为患者测量血压,要定时、定部位、定血压计测量。高血压的治疗时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对患者要求定时服用降压药物,不能出现高血压升高时才服用,有些老年患者记忆力下降,对药物服用时间、服用剂量常常记不住,护理人员要经常提醒患者,告知患者服药剂量、服用方法以及服用时间,了解患者治疗期间是否同时使用其他药物,保证药效和用药安全。

1.2.3饮食护理:饮食要低盐、低脂,伴有糖尿病的患者要控制血糖,适当的限制胆固醇,有利于控制血压。鼓励饮食多样化,食用高蛋白、高纤维、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食用蔬菜、水果,禁烟限酒,吸烟和饮酒会使血压升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限制盐的摄入量,过多的食盐摄入会导致人体内水和钠离子的储留,血容量和细胞间液血容量的增加,使血压上升,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宣教,督促其有效地控制食盐的摄入量。

1.2.4运动干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有氧运动,可以调节人体的高级神经活动,促进血管舒张,降低血压,提高心血管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控制体重增加,增强免疫力。社区可组织患者进行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打太极。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通过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8.67%,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85.33%,两组患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社区的健康教育对高血压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健康教育的根本的目是改变患者不良的行 为 ,建立积极向上的健康行为[2],通过在社区内进行的各种健康教育的宣传,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提高了患者服药的依从性,有效地控制了高血压,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对社区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也提高了很高,护理人员要掌握高血压疾病的相关知识、心理护理知识、饮食营养知识等,加强社区医护人员的培训,不断学习,更新治疗理念,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是一种干预措施,通过对患者的心理干预、饮食干预、运动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参考文献

[1]吴玉华.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现状和展望[J]. 社区卫生保健,2008, (7): 445-447.

第8篇

【关键词】电话回访 健康干预 高血压 生活质量

为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卫生部于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我科作为第一批示范病房,积极参与这项活动的开展[1]。我科对出院后的病人采取电话回访式进行健康教育,通过一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既简易又有可操作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自2010年02月-2011年02月,我们以电话回访进行健康教育的出院病人中选择25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2008年12月—2009年12月间没有开展电话回访健康教育的病例作为对照组,二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建立健康档案 病人入院时填写联系卡,科内设立电话回访登记本,将观察组病人的姓名、地址、联系电话、职业、文化程度、生理和心理状况等作好记录,由1名临床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负责电话回访工作[2]。

1.2.2回访时间 出院时每位患者发放健康咨询卡,随时保持电话联系。电话回访的时间安排先紧后松,一般在病人出院后7天内开始进行回访,经常电话询问患者的遵医情况,随访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适当增减次数,做到随时掌握病人的情况。

1.2.3回访内容 回访时,先由护士主动询问病情,了解病人的健康情况及病人对出院指导内容的掌握情况,然后针对不同的患者就疾病、药物、饮食、心理、生活方式等进行有益的健康指导,帮助改变不良行为,从而使患者更加有效的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医患之间的交流,使患者更加了解高血压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注意事项,规范治疗行为形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方式,达到理想的高血压预防和治疗效果。

1.2.4观察指标 对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统一问卷调查,评价二组患者对电话回访指导的态度以及治疗12个月后主要生活行为、服药依从性、定期复诊、遵医嘱药物调整情况。 转贴于

1.2.5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统计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二组病人对电话回访的态度 绝大部分病人对电话回访持赞同态度,其中观察组病人全部赞成电话回访,而对照组也有90%的病人赞同,在对电话回访的态度上,二组病人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的赞同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2二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主要生活行为比较 观察组的健康行为较对照组高。

2.3二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服药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服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2.4二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复诊、遵医嘱药物调整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复诊、遵医嘱药物调整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

3 讨论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应正确指导老年高血压患者了解高血压的知识,采用合理饮食、适当活动、调整良好心态,坚持合理的药物应用等综合性治疗。护理工作的好坏在治疗效果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深远意义。电话回访式健康干预是一种经济快捷应用的病人易于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是将医院健康教育延伸到社区、病人、家庭的有效方法,并可以对出院病人进行跟踪治疗和康复指导,通过采用这种形式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对本病的认识水平和自我调节能力,消除了患者的负性情绪,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自我护理的科学性提高,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病人身心健康,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在回访中,护士应态度诚恳,语言亲切,讲解详细,高质量的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正确提供有关治疗、保健护理、健康知识方面的信息。总之,这种方法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病人满意度明显提高,这种方式很有价值,值得推广。

参 考 文 献

第9篇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综合性护理;治疗依从性;生活方式;血压控制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1-0100-03

原发性高血压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的疾病,是引起恶性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如何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恶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是治疗的关键[1,2]。近年来,研究发现通过综合性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纠正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患者血压的控制,改善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3]。本研究观察了综合性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生活方式及血压控制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65例,均选自于2011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内科就诊的患者。纳入患者血压均达到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4]。排除继发性和恶性高血压患者,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纳入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3例,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40~87岁,平均(65.8±6.1)岁;病程2~18年,平均(9.0±2.3)年;高血压分期:Ⅰ期19例、Ⅱ期14例。对照组32例,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41~89岁,平均(65.4±6.5)岁;病程2~17年,平均(9.0±2.1)年;高血压分期:Ⅰ期17例、Ⅱ期1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和高血压分期等基本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纳入研究前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予以降压药物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加用综合性护理干预,两组均干预8周。综合性护理干预的具体内容包括:{1}心理护理: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耐心倾听患者心声,掌握患者的心理情绪及心理状态,采用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方法,缓解患者不良的心理情绪,让患者对疾病的预后保持乐观态度。{2}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的教育,向患者介绍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预防和并发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程度,建立对高血压疾病的正确认知,纠正患者以往不正确的认知,同时应使患者认识到遵医用药、饮食控制、合理运动等生活方式在血压控制中的重要性;{3}行为干预:进行合理的饮食控制及营养配餐,低盐、低脂和优质蛋白饮食为主,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与方式,嘱咐患者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适量进行体育运动,根据患者病情循序渐进进行,避免剧烈的运动和情绪过度激动,适当控制体重,严禁烟、酒等刺激性食物。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治疗依从性、生活方式及血压控制的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依从性评估[5] 完全依从:治疗中严格按医嘱执行,坚持规范治疗者;一般依从:治疗中基本按医嘱执行,偶尔不规范者;不能依从:治疗过程中时常不按医嘱,不能坚持或中断治疗者。定义临床总依从率包括完全依从率和一般依从率之和。

1.3.2 生活方式评估 包括饮食控制、合理运动和高血压知识认知等生活方式。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差异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依从性比较

干预8周后,观察组治疗总依从率为93.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88%(χ2=5.63,P

表1 两组治疗后依从性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方式控制的比较

随访8周后,观察组患者饮食控制、合理运动和高血压知识认知等生活方式各方面控制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26、6.85、4.53,P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方式控制的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

两组治疗前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8周后,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下降(t=2.34、2.46、2.87、3.02,P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x±s,mmHg)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饮食结构的改变及社会生存压力的增大,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上升[6,7]。由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异常升高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从而影响患者心、脑等重要脏器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可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不全,甚至衰竭,这不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还会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及负担[8,9]。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但与患者的遗传、环境因素有关,还与患者的饮食结构、生活经济压力及不良生活方式等方面密切相关[10,11]。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护理干预已成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基础措施,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预后的重点和关键[12,13]。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在临床上除采用合理应用降压药物进行治疗外,对患者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有效干预也有助于患者血压的控制,提高患者的预后[14,15]。龚凤安等[16]研究发现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降压药物治疗上予以积极合理有效的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饮食及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更有利于患者血压控制,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吴桂芳[17]研究发现综合护理干预更有助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及生活方式的合理控制,明显改善患者的负性不良心理情绪,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水平,提高患者的治疗遵医行为,从而提高降压效果,有利于患者血压的控制,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恶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本研究结果发现随访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饮食控制、合理运动和高血压知识了解等生活方式各方面的控制效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的幅度与对照组比较更明显。

综上,综合性护理干预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助于患者生活方式的控制,提高患者的降压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志明. 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J]. 护理学杂志,2006,21(15):65-66.

[2] Yamagishi S, Takeuchi M. Telmisartan is a promising cardiometabolic sartan due to its unique PPAR gamma inducing property[J]. Med Hypotheses,2005,64(3):476-478.

[3] 冯秀珠. 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J].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370-371.

[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指南(2005年修订版)[J]. 高血压杂志,2005, 12(Suppl):1-53.

[5] 刘丽娜. 护理干预对于原发性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影响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12,21(16):231-233.

[6] 胡大一,王宏争. 高血压流行的全球趋势及对策[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4):193-195.

[7] 周艳宏,杨期东,许宏伟,等. 综合性干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和人群脑卒中发病、死亡的影响[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19(5):275-277.

[8] Kurtz TW, Pravenec M. Antidiabetic mechanisms of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nd angiotensin Ⅱ receptor antagonists beyond the renin angiotensin system[J]. J Hypertens,2004,22(12):2253-2261.

[9] Smith PJ,Blumenthal JA,Babyak MA,et al. Effects of exercise and weight loss on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men and women with hypertension[J]. Psychosom Res,2007,63(5):463-469.

[10] 丽娜,张艳波,师贵文. 高血压与饮食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9,17(1):109.

[11] 毛红娟,何丹丹. 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护理对策[J]. 中华护理杂志 2004,39(1):50-51.

[12] Padwa1 RJ,Hemmelgam BR,Khan NA,et al. The 2008 canadian hypertension education program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ment of hypertension part one: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diagnosis and assessment of risk[J].Can J Cardiol,2008,24(6):455-463.

[13] Dickson BK,Blackledge J,Hajjar IM. The impact of lifestyle behavior on hypertension awareness,treatment,and control in a southeastern population[J]. Am J Med Sci,2006,332(4):211-215.

[14] 王艳玲. 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8):1008-1009.

[15] 肖惠敏,姜小鹰. 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与社会支持的调查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812-813.

[16] 龚凤安,刘红. 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生活方式和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J]. 当代医学,2012,18(11):122-123.

第10篇

【关键词】高血压;肾脏病;密切相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143-01

1病因

长期持久的高血压可至进行性肾小球硬化,并加速并加速肾动脉粥样化的发生,可出现蛋白尿、肾损害,晚期出现肾衰竭。肾脏既是血压调节的重要器官,同时又是高血压损害的主要靶器官之一。肾脏担负着对血容量电解质平衡以及对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调节的重要作用。肾脏有着丰富的血管,极易受到高血压的损害。肾功能的正常对于维持血压的稳定有着重要作用,肾功能一旦受损,将使高血压加重,高血压又进一步加重肾损害,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肾功能不全以及心脑等重要脏器损害。

2防治措施

高血压肾脏病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伴随着病况的发展可出现因高血压导致的头痛、眩晕、、疲劳、心悸、耳鸣、视力模糊,肾脏病导致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贫血、出血倾向、蛋白尿、水肿、精神萎靡等。高血压肾脏病晚期即进入肾功能衰竭,这时治疗为时已晚,并且治疗效果非常差、预后不良。因此高血压肾脏病主要在于预防与早期治疗。

2.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细嚼慢咽,避免过饱,少吃零食,戒烟限酒。

2.2生活要有规律,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重体力活动、过度疲劳,避免超重或肥胖,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等有益健康的活动。

2.3减少精神压力,保持心里平衡,保持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避免刺激和精神紧张,经常自我放松如听音乐等。

2.4对合并肾实质病变的高血压患者,治疗的原则一是控制血压,尽早降压治疗.血压应该控制在理想水平,通常血压降到130/80mmHg以下,以防止肾损害的进一步发生;二是保护肾功能,对已有轻度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病患者,要严格限制钠盐的摄入,减轻体重和戒烟,加强控制其他伴随的危险因素以缓解不可逆性肾脏病病程,延缓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佳,张俭俭.高血压合并肾脏病的治疗.中国社区医师,2004,20(5):20

[2]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2-168290-296

[3]陈香美.高血压病引起的肾脏损害.中华肾脏病杂志,2005,21(10):563-565

第11篇

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亿多人,每年增加1 000万人;超重、肥胖者分别有2.4亿和7 000万人。但是高血压知晓率仅为30%,有效控制率仅为8%。研究结果显示,肥胖者的高血压发病率是正常体重人群的2 ~ 6倍。超重、肥胖是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最危险的因素。高血压患者控制好体重,有利于更好地降低血压,降低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危险。

超重、肥胖的危害

超重、肥胖容易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常伴发多种疾患,如关节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肿瘤、心脏病、脑卒中等,严重肥胖者影响生活质量。

高血压的危害

1.血压139 ~ 130/89 ~ 85 mmHg认为是亚健康血压,这些人10年内有一半成为高血压。

2.高血压是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其并发症是心肌梗死、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肾功能不全等,严重者致死、致残。

如何保持健康体重、健康血压

1.长期坚持合理膳食,均衡营养

①一般成人每天吃蔬菜400 ~ 500g,水果100 ~ 200g;

②主食(米、面、杂粮)适量;

③用植物油,每人每天不超过25g;

④不吃肥肉及动物内脏,每人每天瘦肉不超过100g;

⑤适量增加豆制品、鱼类、奶类,鸡蛋,每周不超过5个;

⑥控制食盐摄入量,每人每天不超过6g;

⑦不吃或少吃咸菜等含盐量高的腌制品。

2.坚持适量运动

①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形式;

②每周3 ~ 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③运动强度以耐受为准,参考心率=170-年龄。

3.限制饮酒

①不提倡饮酒;

②如要饮酒,应少量:每人每天白酒不超过50ml,葡萄酒不超过100ml,啤酒不超过250ml。

4.不吸烟或坚决戒烟

5.定期测量体重、血压

①正常成人每两年至少测量血压1次;

②35岁以上成人首诊测量血压;

③血压易患人群(血压139~130/89~85 mmHg),至少每6个月测量血压1次;

④高血压患者定期测量血压,一般每周1次,血压不稳时,每天测量1 ~ 2次;

⑤一般成人每6个月测量1次体重;

⑥肥胖或减重者每月至少测量体重1次。

健康体重的指数

目前一般采用“体重指数”(BMI)评价体重。

体重指数(BMI)= 体重(公斤)/身高(米)2

中国成人体重分级标准:

BMI

18.5≤BMI

24.0≤BMI

BMI≥28.0 肥胖

此外,判断肥胖的另一个标准是腰围:我国成年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

健康血压的标准

成人血压

65岁以上老年人群,血压

成人血压≥140/90 mmHg为高血压;

成人血压139 ~ 120/89 ~ 80 mmHg为正常高值血压。

高血压病人的自我诊断法

高血压患者中约5%左右无自觉症状,也不知道血压何时升高,更不知道什么时候已产生血管和器官损害的并发症,有些患者甚至在发生了心血管意外之后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在血压升高早期仅有轻微的自觉症状,如头痛、头晕、失眠、耳鸣、烦燥、工作和学习精力不易集中并容易出现疲劳等。随着病情的发展,特别是出现并发症时,症状逐渐增多并明显,如手指麻木和僵硬、多走路时出现下肢疼痛,或出现颈背部肌肉酸痛紧张感。所以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血压异常非常必要。

张亮清

第12篇

【关键词】 高血压;脑卒中;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418-01

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脑卒中已经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⑴。我国是卒中高发国家,其年发病率约为(185~190)/10万,估计每年有200万新发卒中患者,存活的卒中患者累计700万人。我国心脑血管病防治的重点是预防脑卒中,脑卒中发生危险的40~50%归因于高血压,控制高血压是脑卒中一级预防的最重要措施。同时控制高血压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显著降低我国脑卒中高发的重要手段之一。

1 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一些因素对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被认为是本病的致病因素,又称危险因素。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法干预的如年龄、基因、遗传等;另一类是可以干预的,如能对这些因素予以有效的干预,则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就能显著降低。引起脑中风的危险因素有:年龄、遗传、高血压、低血压、心脏病、心律失常、眼底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肥胖、口服避孕药,饮食因素如高盐、多肉、高动物油饮食,饮浓咖啡浓茶、体力活动过量等,均被认为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2 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关系

高血压是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所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的人群归因为危险度最高。国内外几乎所有研究均证实,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无论收缩期血压还是舒张期血压,都与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直接、持续、独立地相关。

2.1 对于中国人,血压与脑卒中的关系较血压与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更为密切。国内有研究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mm Hg (1 mm Hg=0?133 kPa),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 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6%⑵。在脑卒中的预防中,控制血压的重要性最为突出。对大规模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降低舒张压和收缩压使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42%,在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老年患者中,降低血压使脑卒中的发生率平均降低30%。高血压也是脑卒中再次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患者血压水平高于160/100 mmHg,可使脑卒中再发的风险明显增加。

2.2 在同一舒张压水平,随着收缩压水平的升高脑卒中事件和急性冠心病事件的发病危险增加,在同一收缩压水平 ,随着舒张压水平的升高脑卒中事件发病危险增加 ;69.4%的脑卒中发生在高血压患者中。舒张压(DBP)与卒中,以往认为收缩压(SBP)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每10岁可提高10mmHg属正常,舒张压为脑血管和冠心病的预测因素。DBP在76~105mmHg范围内每降低5mmHg,发生卒中的风险度降低56%⑶。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是致死性还是非致死性卒中这种联系强度均相似。收缩压(SBP)与卒中,随着高血压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现SBP和DBP均与卒中风险独立相关,从而改变临床重视DBP的观念。

3 控制高血压,预防卒中

其实多数卒中是可以预防的,关键是控制血压,而防治高血压是预防卒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由于高血压的直接或间接作用,造成血管病变(出血或阻塞),是高血压卒中的病理基础,因此要严格控制血压。预防脑卒中的发作,应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自我知晓率、合理服药率和血压控制率。

3.1 有效控制血压,就要合理用药。目前减降压药物有五大类: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可按病情加以选择,临床上常采用联合用药,一般联合方式:ACEI+CCB、ACEI或ARB+利尿剂、ACEI或ARB+CCB+利尿剂,交感激活者可加用β受体阻滞剂。

3.2 在降压治疗的同时,还要防止卒中的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等,并避免各种诱发因素(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用力排便、气候骤冷等)。此外,颈动脉硬化、高粘血症的患者,适当加用他汀类药物和抗血小板聚集类药⑴。

3.3 预防卒中发生,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应注意注意下列问题。

3.3.1 开始服药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定期测量血压,根据血压水平调整用量使血压逐步恢复正常。

3.3.2 按时服每日一次的长效降压药,血压才会稳定。

3.3.3 血压降的不好不是换药,是加另一种药。

3.3.4 认真阅读说明书,每年定时体检。

3.3.5 血压偏低可以减少药量,但不能随便停药。

3.3.6 血压波动大,应该排除生活中的 影响血压稳定的因素,而不要频繁的调整降压药的剂量。

3.3.7 如血压很难控制,波动大,则需专科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综上所述,高血压既是脑卒中的首要、可干预危险因素,同时它又与脑卒中其他可干预危险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血压的变化与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若血压长期处于增高水平,使血管系统处于超负荷状态,导致血管病变,进而发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总而言之,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的增高,脑卒中的发生率会显著增高,做好高血压的规范化诊治对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庞慧,付强,黄宜杰,蒋树中,李旭东.高血压患者十年脑卒中风险概率分析.中华脑血管病杂志,2012年10月,第6卷第5期.

第13篇

高血压年龄分层降压治疗对脑卒中再发事件的预防效果

莫昌玉赵凤琴吴跃刚

PREVENTIVE EFFECTS OF AGE STRATIFICATION AND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ON REOCCURRENCE OF STROKE

MO Changyu, ZHAO Fengqin, WU Yuegang

【摘要】目的

了解不同年龄组的高血压患者卒中二级预防中不同血压控制水平与预后的关系,为临床中探讨降压治疗的个体化目标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心内科、神经科门诊或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19例(青中年患者和老年患者各51例和68例),随机分为常规降压组(>130/80 mmHg且≤140/90 mmHg)和积极降压组(≤130/80 mmHg),定期随访、检查并记录患者有关情况,及时收集脑卒中事件。结果

本实验统计到的非致死性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终点事件中,青中年患者组与老年患者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常规治疗组和积极治疗组之间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按照年龄分层或积极降压治疗对高血压患者卒中二级预防的预后效果与常规治疗的结果相似。

【关键词】高血压年龄分层脑卒中再发事件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5.07.019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持续上升,目前全国有高血压患者2.7亿,脑卒中患者至少700万,今后10年这类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1]。据统计结果显示:大约25%脑卒中幸存者在2 年内复发,大约40%患者5 年内可有再次复发;在发生卒中后的人群中,再次卒中的危险性比正常人群发生卒中的比例高9 倍,其预后更差,70%~80%常导致严重致残或死亡,所以卒中首次发病后必须尽早进行规范的、持续的二级预防工作[2]。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国内外众多指南均将其视为脑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众多研究已经证实降压治疗能够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和复发。关于脑卒中二级预防中血压的达标值,目前指南或共识仍没有比较一致的推荐,只是强调个体化治疗。国内外也均缺乏按照年龄分层进行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的个体化降压治疗的研究。本组按年龄分层,观察高血压患者卒中二级预防中不同血压控制水平与预后的关系,及各年龄段降压治疗对脑卒中再发事件和心血管死亡的预防效果,为高血压患者卒中二级预防中的降压治疗个体化目标值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实验采用的是前瞻性、对照、开放的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于本院心内科、神经科门诊或住院患者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满足以下入选标准:①既往确诊原发性高血压; ②近期(2 周~1个月)出现脑卒中的患者,脑卒中诊断标准为:参照1995 年中华医学会第十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经临床和头颅CT/头颅MR/头颅血管造影证实脑卒中;或卒中病史>1个月的患者,需要满足包括稳定型冠心病、糖尿病、外周动脉疾病、吸烟(入选时仍持续者),其他心血管事件(除心肌梗死和心房纤颤外)在内的至少一项危险因素; ③患者有知情能力,自愿参加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所有患者都不符合排除标准:①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作 2 周内; ②怀疑低血流动力学梗死者;③双侧颈动脉狭窄≥70%; ④心源性脑卒中患者;⑤继发性高血压;⑥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目前心功能不稳定者;⑦急性冠脉综合征;⑧严重心律失常;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血清谷丙转氨酶超过正常值 5 倍以上或肌酐≥3mg/dl);⑩孕妇、哺乳妇女及今后半年内可能妊娠的患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瓣膜性疾病,心肌病,肺心病;其他研究者认为不适宜的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经过诊断和筛选后,符合实验的患者等级详细的基本情况,建立数据库。根据患者年龄将其分为青中年患者组 (18岁≤年龄<65岁);老年患者组 (年龄≥65岁);每个组又随机分为常规降压组(130/80 mmHg<降压治疗目标≤140/90 mmHg,治疗药物种类选择按主管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和积极降压组(降压治疗目标≤130/80 mmHg, 治疗药物种类选择按主管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进入试验后,对研究对象进行跟踪随访,每3 月门诊随访1 次,持续2年,定期检查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电解质、血糖、血脂指标,记录患者有关情况,测量诊室血压,及时收集脑卒中事件(包括再发致死或非致死脑卒中事件,心血管死亡等主要终点和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确诊为冠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的)、新发心力衰竭、全因死亡等次要终点)及其证据材料。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13.0 软件包进行统计。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多组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3],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2 检验; p<0.05 有统计学意义,p<0.01 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共有119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分布于43~89岁间,平均(69.5±14.3)岁。其中男63例(52.9%),女56例(47.1%)。每个实验组的入组患者及基本的临床指标见表1。

借助药物治疗及其他因素的控制,入组患者的血压控制良好,常规降压组的血压值都控制在130/80~140/90 mmHg之间,积极降压组的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各组随访记录的平均血压见表2。

在随访的2年统计到的终点事件中,入组患者发生非致死性脑卒中事件13例,发生率为10.9%;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事件各2例,发生率都为1.7%,未观察到致死性卒中和全因死亡事件。青中年患者组出现非致死性卒中事件6例,发生率为11.8%,常规治疗组和积极治疗组各出现3人;急性心肌梗死事件出现1例,发生率2.0%。老年患者出现非致死性卒中事件7例,发生率为10.3%,常规治疗组和积极治疗组分别出现4例和3例;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事件各出现1例,发生率1.5%(数据见表3)。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在统计到的终点事件(非致死性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中,不同组别之间(青中年患者组内的常规降压和积极降压、老年患者组内的常规降压和积极降压,甚至合并数据后的常规降压和积极降压组)均无统计学差异。

3讨论

据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国数据显示:脑卒中在2010年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死亡人数由1990年的134?06万人上升至2010年的172.67万人,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发生脑中风病人达200万,发病率高达120/10万[1]。高血压起病缓慢,早期多无症状[4],常作为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参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毋庸置疑的,2010年发表于Lancet杂志的国际脑卒中研究在22个国家入选约6 000人,对多种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显示90%的脑卒中危险源自10种可控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5]。诸多证据已证实,降压治疗能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和复发率。中国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随机化的临床对照试验(Syst-China) 随访60 岁以上收缩期高血压患者4年降压治疗组比安慰剂组脑卒中死亡率降低58 %,表明有效地降低血压确能降低致死性脑卒中的发生[2]。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脑卒中后抗高血压研究(PATS),入选5665 例有脑血管病病史(脑卒中或TIA)的患者,平均血压154/95 mmHg,平均年龄60岁,随机用药物或安慰剂,治疗随访3年。结果治疗组脑卒中再发事件较对照组的危险减少29%;总死亡危险也略减少[6]。随后进行的培哚普利预防卒中再发(PROGRESS) 研究,入选有6105 例既往有卒中ITA 患者随机分组接受活性药物或安慰剂,研究终点为总卒中发生率。经过四年随访,药物治疗能使血压下降12/5 mmHg,卒中复发危险性下降43 % [7]。此次随访观察到2年内卒中复发率为10.9%,低于多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道的16%或45.3%等[8-11],推测是因为严格控制了入组患者的血压值,从而减少了卒中复发率。

本次研究入组的119例患者中,无论青中年患者,还是老年患者,常规治疗组与积极治疗组间,统计的终点事件都无显著差异。分析原因可能是此次实验的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造成的,今后可扩大入选病例,延长随访时间做进一步的研究。对于临床中的患者而言,基于经济承受能力,用药剂量及安全方面的考虑,血压值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比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容易许多,可建议将脑卒中患者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即可。本实验研究结果提示按照年龄分层或积极降压治疗对高血压患者卒中二级预防的预后与常规治疗相似,可为卒中二级预防血压目标值的控制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代表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R]. 中国循环杂志, 2014,29(7):487-491.

[2]王少石. 高血压与卒中二级预防[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05,2(3):188-190.

[3]卢卫国, 伍伟洪, 陈兴亮. 佛山市顺德区中学生血压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医院,2014,14(4):154-156.

[4]柯水旺, 曾海生, 邓朝晖, 等. 不同年龄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症状及血流变学分析[J]. 现代医院, 2013,13(1):41-43.

[5]ODONNELL MJ, XAVIER D, LIU L, et al. Risk factors for ischaemic and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ic stroke in 22 countries (the INTERSTROKE study): a case-control study[J]. Lancet, 2010, 376(9375):112-123

[6]FANG XH, ZHANG XH, YANG QD, et al. Subtype hypertension and risk of stroke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Chinese: a l0-year follow-up study[J]. Stroke, 2006, 37:38-43

[7]BUGNICOURT JM, CHILLON JM, CANAPLE S, et al. Stroke secondary prevention and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the use of PROGRESS therapy[J]. Fundam Clin Pharmacol, 2008,22(2): 217-22.

[8]王司清,李秀岚,赵成波. 复发性脑卒中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J]. 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5:494-495.

[9]刘海燕,孟庆芬. 脑梗死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首都医药,2009,v.1502:41-42.

第14篇

【关键词】 高血压;老年;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治疗

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联合委员会2003年第7次报告(JNC7),全球已有高血压患者10亿人。我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现有高血压患者超过1亿人。老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50%左右,据此统计我国老年人高血压人数高达5000万。每年因高血压导致的心、脑、肾脏疾病而死亡的人数近1200万。心血管疾病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高血压作为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参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收缩期高血压是老年高血压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其主要转归为脑血管病,在一级高血压水平的死亡病例中,致死性脑卒中占44%,1997年我国因脑血管病死亡者已跃居首位,脑血管病的患病人数约为300余万。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脑血管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高血压是脑梗死的首要危险因素之一,其发病率是心肌梗死的5倍。中国人群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SBP≥160mmHg,DBP<90mmHg)60~90a的人群占6%,70~90a占12%,80~90a占19%。然而,根据1997年卫生部及中国预防科学院的统计报告,在门诊就诊的患者中,虽然年龄>65a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可达80%,但控制率仅为28%。因此我国老年高血压处在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而控制率低的状态。若将人群血压水平控制在理想水平,可预防80%的脑卒中事件和37%的冠心病事件。46%的脑卒中和67%的冠心病事件发生于一级高血压和正常高限血压的人群中,由此可见,不仅要对二、三级高血压进行治疗,而且要重视对一级高血压的积极治疗,这对防止心肌、脑血管事件是非常重要的[1]。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的控制一直面临着挑战,对控制老年高血压的关注逐渐从对舒张压治疗的重视变为收缩压和脉压差的控制。

1 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

老年人血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随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升高,故老年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几经修正。鉴于血压的升高与其引起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呈线性关系,故WHO和JNC7仍将老年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为≥140/90mmHg。老年高血压有以下特点。

1.1 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分离现象

即DBP正常或轻度升高,而SBP明显升高,约50%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这主要是由于动脉硬化使SBP增高,但血管壁回缩力变小,致使DBP下降。脉压差(PP)越大,动脉硬化程度可能越重。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心血管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1.2 合并症多

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其他疾病较多,如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肥胖症等,从而加速了动脉硬化的进程,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并发症。

1.3 并发症多

由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病史长、血压控制不理想,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明显增多,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心肌肥厚、肾功能异常、间歇性跛行等。其心血管病死亡率以及总死亡率显著高于同龄正常人。SBP随着年龄的升高,发生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的比例增加,且较DBP升高的危险性更大。

1.4 假性高血压

表现为用普通袖带式血压计所测血压值明显高于动脉内血压直接测量数值。其原因可能与肱动脉硬化有关。临床上若发现肱动脉、桡动脉触诊有条索感,X光胸片显示主动脉强直、僵硬、钙化者,诊断高血压要慎重,部分假性高血压常表现为单纯性SBP升高。假性高血压的鉴别:先触知患者肱动脉或桡动脉,然后用袖式血压计测肱动脉血压,再将气袖加压至超过SBP10~20mmHg,此时若能触知患者肱动脉或桡动脉者为Osler氏征阳性,提示患者有显著动脉硬化,其血压计所测值可高于动脉内实测值10~15mmHg。对此类患者诊断高血压要慎重,必要时可直接测量动脉内压。

1.5 直立性低血压

多见于从蹲位到站立或从站立到蹲位,起床后由卧位到坐位(速度偏快),血压突然下降时可能会出现头晕,甚至摔倒。这可能与老年人压力感受器调节血压功能减退有关,也可能与血管收缩因子活性下降、功能失调或分泌量不足有关。故建议老年人起床时至少静卧30s再从床上慢慢坐起,然后采取双小腿下垂姿态至少静坐30s再慢慢站立,站立后手扶桌椅或其他固定物静立30s后再活动。

1.6 高血压症状不典型

大多数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血压值高低不成比例,患者血压很高,有的甚至SBP>200mmHg,而自己毫无觉察,但这并不表明患者不合并靶器官损害。

1.7 高血压波动大

老年高血压在一日之内血压波动很大,多数老年高血压患者晨起后血压急剧升高,夜间血压明显下降,这是夜间脑缺血或脑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产生机制可能与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器官退行性病变,体内各种血压调节因素失衡有关。偶测血压很难对老年人高血压的病变做出准确评估,故有必要对老年人高血压进行动态血压观察和评估。

1.8 对降压药物反应不一[2]

由于老年高血压的血压波动大,所以对同一种、同一剂量的降压药在不同时间内的反应不一致,尤其是晨后血压波动更大。因此治疗老年高血压要经常监测血压,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1.9 治疗顺从率、控制率低

卫生部及中国预防科学院的统计报告显示,在门诊就诊的患者中,>65a的老年患者高血压的知晓率虽然已达80%,但血压控制率仅达28.2%。许多老年人是以心脑血管急症入院后才发现患有高血压病。因此,老年人到医院看病无论就诊哪一个科,都应常规测量血压,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2 SBP升高及PP增大对心脑血管的影响

近几年的许多大规模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证实,PP增加及SBP增高是与预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关系更为密切的因素。在对于上千例24hSBP的观察发现,SBP>140mmHg比SBP<110mmHg的生存率降低18%。在EWPHE、SyestEur、SyestChina的三个临床试验中观察了7929例高血压患者的SBP及PP的变化,提示当SBP恒定在160mmHg时,DBP低(75mmHg)比DBP高(95mmHg)的患者2a末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了12%。说明PP越大的高血压患者死亡率越高。在冠心病的临床试验中也发现PP在100mmHg比在40mmHg的高血压患者中发生冠心病的风险上升1.5倍。

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有更高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现象的同时PP增大,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率较高。有调查发现,在65~85a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SBP>140mmHg,DBP<90mmHg的占62.2%,而DBP>90mmHg的仅占8.2%。在近期公布的一个老年高血压生存分析研究中,对9431例年龄在65~102a的老年SBP高血压患者随访10.6a,在随访期间有2304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分析结果提示:SBP控制在<130mmHg,DBP控制在80~85mmHg的高血压患者死亡率最低,而SBP>160mmhg,DBP<70mmHg的患者死亡率最高。SBP与PP是死亡率的强预测因子,PP>77mmHg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PP<50mmHg的2.13倍。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有更高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现象同时PP增大,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率较高。近年我国在对10076人进行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基线调查中发现,PP≥47mmHg的患者冠心病事件发生率为10.5/10万,相对危险指数(RR)为4.68;而PP<40mmHg的冠心病患者的发生率为2.6/10万,RR仅为1.17。当PP≥47mmHg时脑卒中事件的发生率为48.1/10万,RR为6.83;而PP<40mmHg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为12.3/10万,RR仅为1.77。从而提示PP增大预测着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2001年Circulation杂志公布了美国Framingham的一项老年高血压研究调查结果,发现有近80%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属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在>60a的老年人SBP及PP是判断高血压的主要成分。

SBP增高及PP增加实际上是大动脉僵硬度增加的结果。正常状态下大动脉可以缓冲左心室射血产生的流量和压力波动,动脉扩张性降低的主要表现为动脉僵硬性增加。因为压力波动的发生部位距升主动脉较近,结果就增加了主动脉和心室收缩期压力,降低了舒张期压力,因此大动脉缓冲功能的降低会导致SBP升高,DBP水平降低,PP增大。大动脉弹性降低,僵硬度增加,顺应性下降及扩张性减弱是包括高血压在内的许多心血管危险因素导致的早期血管功能改变,晚期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可能加重这一病理变化,从而促进了脑卒中的发生及发展。

3 降压治疗对心血管病的预防作用

降压治疗的最终目标是阻止血管病变的发生与发展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死亡率。从血管造影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对血管病变的干预始终局限于通过解除管腔局部机械阻塞而达到治疗的目的。随着对血管病变的深入了解,认识到血管结构及功能与各种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因此,早期发现和干预血管壁病变是延缓和控制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根本措施。

已有研究表明,60a的高血压患者24hPP与每搏量呈正相关,与动脉顺应性呈负相关,而>60a者则PP仍与动脉顺应性呈负相关。因此,动脉弹性的变化在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对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大型临床试验中发现,采用钙离子拮抗剂积极长期的达标降压治疗,可以使卒中的风险下降42%,冠心病的风险降低26%,心力衰竭的危险下降29%,所有心血管的危险降低31%。同时在近期公布的国际临床试验结果中发现,钙离子拮抗剂、ACEI两类药对降低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效果较好。

4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原则

治疗老年高血压要达到什么目标水平,至今尚无明确结论。WHO和JNC7并没有规定老年高血压的降压目标。在治疗老年高血压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1 治疗老年高血压,尤其是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时,宜选用作用平和、缓慢的制剂,如利尿剂和长效钙拮抗剂及ACEI等,在血压控制到<140/90mmHg以后,常规给予抗凝剂治疗,定期测量血压并随时予以调整剂量。

4.2 降压速度不宜过快。降压药应从小剂量开始应用,逐渐增加剂量,逐步降压,多观察药物的治疗反应,特别是体质较弱的患者更是如此。有些老年人SBP降至120~130mmHg时即处于半嗜睡状态,而降至150~160mmHg时却可以自理。因此,对这类患者不易将其血压降得过快、过低。

4.3 JNC7推荐介绍的六大类降压药物(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醛固酮)均可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应根据患者是否并存其他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除非为轻度高血压,一般均应联合用药,以更好地降压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4.4 降压治疗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观察降压的治疗反应,还要注意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反应。治疗合并脑供血不足的高血压病患者,宜选用ACEI、钙拮抗剂和利尿剂;治疗合并肾功能受损的高血压患者宜选用ACEI和钙拮抗剂;治疗老年高血压心力衰竭时,应先合理降压、利尿后,再用强心剂,常规应用ACEI,以血压降至140/90mmHg为宜,过低可能影响脑和冠状动脉供血。使用ACEI时宜选用依那普利(2.5~40mg・d-1)或雷米普利(1.25~20mg・d-1),不宜选用卡托普利(开博通),以预防肾功能减退。该类患者不宜使用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异搏定)和硫氮酮,可使用氨氯地平;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不宜使用短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若必须使用时则应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

4.5 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合并多种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血症、肥胖症、高尿酸血症,应一并予以治疗,减肥本身就有降压作用。同时要注意降压药对这些疾病的不良影响。这四种合并症均不宜首选噻嗪类利尿剂。由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常合并动脉硬化,血管壁回缩力差,故DBP偏低,PP大,降压治疗时应特别注意DBP不能低于60mmHg,否则会影响脑和冠状动脉血供。

4.6 对已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血压有可能自发性下降,若血压不达标,仍要坚持降压治疗,这对预防再次脑卒中肯定有益。这类患者应首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3]。对于发生高血压急症的患者的治疗原则不同于一般高血压,应根据不同情况予以合理降压。

参考文献

[1] 赵冬,吴光苏,王薇,等.中国11省市队列人群基线血压和7年累积心血管发病危险性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1,29(10):612

第15篇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c)-138-01

我国高血压病患病率已从11.28%上升到18.80%,高血压病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心肌梗死等,死亡率、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与健康。见于祖国医学中的头痛、眩晕、心悸、血瘀证等,笔者自拟活血化瘀方辨证治疗高血压病临床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0例高血压病患者,男46例,女24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85岁,平均59岁;吸烟49例,嗜酒44例,嗜肥甘厚味47例,易怒51例,肥胖12例,运动量不足29例;病程轻者1个月,长者46年,平均12年。且均有不同程度血瘀,兼有气血不足9例,肝阳亢进18例,肝肾阴虚17例,痰湿12例,湿热7例,阳虚8例。1级高血压25例,2级高血压27例,3级高血压18例。

1.2治疗方法

自拟活血化瘀方辨证施治。

活血化瘀方。组成:红景天10 g,丹参20 g,地龙10 g,郁金15 g,当归15 g,川芎15 g,夏枯草10 g,牛膝15 g,白芍25 g,甘草15 g。水煎,用法:每次200 ml,3次/d,口服。

辨证施治。头痛:加白芷15 g;项强:加葛根15 g;失眠:加酸枣仁15 g;麻木:加桂枝10 g;桑枝10 g;心悸:加柏子仁10 g;朱砂1 g(冲);痰湿:加砂仁15 g;川贝10 g;湿热:加黄连10 g,黄柏10 g;阴虚:加生地15 g,龟板25 g;阳虚:加肉桂10 g,附子10 g;肾阴虚:加杞果;肾阳虚:加羊藿;血虚:加阿胶;气虚:加黄芪50 g;佛手15 g;肝阳上亢:加白芍25 g,石决明25 g;脾虚:加党参15 g,白术15 g;便秘:加黑芝麻10 g,大黄15 g;便溏:加茯苓25 g ,山药15 g;纳呆:加鸡内金15 g,神曲15 g;肝火盛:加双花25 g,野15 g。上方药达到活血化瘀、调和五脏六腑的功能,以达到机体的“阴平阳秘”。

治疗时间。短者18 d,长者5年。

2 结果

本组70例高血压病患者,其中,有30例经过活血化瘀方治疗临床症状改善,头昏、头痛明显减轻,平均血压下降15 mmHg,临床好转率43%。有32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压降到130/85 mmHg以下,临床治愈率46%,临床有效率89%。另有8例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血压未降低,无效率11%。

3 讨论

高血压病临床控制率低,仅5%~20%,失治演变为卒中、心梗、肾衰等,危及生命,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早在《内经》,就认识到情志因素是高血压病之渐累渐积。如“呼呼善怒,眩晕巅疾”言之甚切。饮食失节,膏梁厚味日转月移,而成“膏梁之变,足生大疗”,劳逸无度,日久损伤正气,“正气不足,邪气内干”。嗜欲太过,如嗜烟酒无度,或先天禀赋不足,致使气滞血瘀,脏腑功能失调,经络失调,脑腑失养,而成头痛、眩晕诸疾,出现高血压病之症状,开始症状轻,不重视,不治疗,不遵医嘱,无所谓;渐重,看到卒中,心梗等实例,又害怕,心理负担重,跟广告吃药,不规范治疗,间断反复,疗效不好就失去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高血压患者,必须明确该病的演变过程,说明活血化瘀、辨证施治确有疗效,用真实病例有说服力,坚定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嘱患者治疗的同时,要做到:①调和七情,尤以忌怒少生气为要。②调节饮食,尤以低盐为要,兼要低脂,忌酒。③适劳逸,尤以忌劳过度为要,兼要避免过逸,适量运动。④坚持治疗,以不间断为要。自拟活血化瘀方、辨证施治高血压病确有疗效,汤散剂兼用,方便患者。现代研究表明,丹参、川芎等通过调控细胞黏附分子表达从而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干预作用;红景天改善心脑血管功能,增强免疫、抗疲劳,耐低氧;当归使血流加快、使血流态改善;牛膝改善红细胞变形,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冠状动脉灌流,兴奋呼吸中枢等。上述药物在辨证施治指导下进行加减以活血化瘀为主,有降压作用及预防其并发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翁文良.活血化瘀治疗凝难病[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