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本科生科研经历范文

本科生科研经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本科生科研经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本科生科研经历

第1篇

一、加强体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

1.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设置专门的科研训练课程。

课程学习是本科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培养方案中有目标的设置体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特色的科研训练课程,有助于本科生了解科研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和树立科研意识,接受必要的科研技能训练。理工科科研能力培养课程可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教授学生查阅、整理、归纳、翻译文献、设计实验、处理数据、制图以及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和科技论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科学意识、科研素养和信息获取与应用能力,使其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提高科研水平和质量。

2.重视本科实践教学,构建和完善本科实验教学体系。

理工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本身就具有重视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因此,实验教学一直以来是理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然而,从目前本科生培养的现状看来,大部分高校的本科生实验动手能力不强,缺少专业的实验操作经验和思考能力。为了使得本科生在实验教学中获得足够的实践经验,不断提升其实验水平和能力,良好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极其必要的。构建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应当从实验教学内容的革新开始,加大实验课时比例,从而使得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完成,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兴趣、探索和创新能力。

3.重视学术讲座和论坛组会课程,实现本科课程内容与专业前沿的结合。

学术讲座是讲座人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知识或新的研究进展,以扩展他们知识的一种活动。国内外专家与学生近距离的学术交流和探讨,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学科前沿,并在学术交流和学术碰撞中拓展视野,产生灵感,碰撞出智慧火花”的一种方式。进一步说,“研究若想有所创新,就需要对学术前沿动态保持密切的关注,培养自己的学术敏感性。”高校应当鼓励本科生参加学术讲座和论坛组会,将与本科生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和论坛组会作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本科课程体系建设中,明确规定本科生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参加相应次数的讲座或组会,完成作业通过考核,才可以获得相应学分。在学分制的激励下,本科生广泛参加学术讲座和论坛组会,不仅能够了解到专业前沿知识,也会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让本科生有机会接触和了解科研。

二、发挥科研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科研的指导作用

引导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导师和导师组的作用不容小视。目前研究生的培养多采用导师制和导师组制,但本科生鲜有固定的导师或导师组指导其科研活动。发挥导师对本科生科研的指导作用,并非导师单纯的对本科生某一个科研项目或科技活动进行指导,而是把有兴趣参加科研的本科生尽早融入到导师实验室和课题组,由导师和导师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本科生科研进行指导。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科研进行指导,首先要确定合适的本科生人选,其次要给本科生确定明确的科研内容和目标,同时还要合理的规划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时间。本世纪以来国内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本科教育的定位已经逐渐从单一的精英教育转型为多元的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改变。目前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培养出来的本科生中既有可以继续深造,专门从事科研的研究型人才,也有可以走上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发挥科研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科研的指导作用,在导师和学生进行双选的基础上,由导师和导师组作为负责人,在低年级本科生中确定部分有科研兴趣和潜质的学生,尽早帮助他们规划参与科研的时间,拟定科研计划并有计划的指导本科生进行实验、文献阅读、成果总结汇报。尽可能的采取个别指导的方式,降低导师指导本科生科研的师生比,保证本科生切实可行的参与导师和导师组的科研项目和组会汇报,从源头上培养理工科高层次科研人才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三、创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

1.运行理论与实践统一,传授知识与自主学习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创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要求理工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重视教学过程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的引入,在实践中培养本科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培养本科生科研兴趣和创新热情,教学组织过程中可适当采取前沿知识讲座、科研基础知识教授、专题讲解等形式,分阶段将有兴趣从事科研活动的本科生引入到科研活动中来。对于刚刚从事科研的本科生,正确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应当是以灌输知识为主,而应该把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技巧、文献检索和撰写等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查阅资料,提出研究内容、方法和路线。在实验实施和成果总结过程中,理应让学生独立探索和操作,导师进行指导、提出意见并和学生进行探讨。

2.鼓励理工科本科生在科研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参加科研活动。

挑战杯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国内高校科研活动的主要内容,但多数情况是由学生临时找导师指导立项和完成。通过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系统、有计划的科研训练,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将有所提高,因此,在科研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积极有目的、有计划的参加科研活动也是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的体现。以个别指导的方式,导师和导师组帮助本科生明确具体的科研目标,确定可行的实验内容,提前做好准备,参加各种科研活动,不仅有利于本科生更好的参加科研实践,也为科研活动的成功创造有利条件。

3.建立和推行理工科本科生的科研组会制度。

科研组会制度一直是理工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但在我国高校本科生中执行和推行得并不彻底和完善。本科生在科研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参加科研活动,定期参与到组会活动中,听取报告并对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总结和汇报,和课题组的成员进行交流,有助于本科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的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升科研能力水平。理工科学生应当定期坚持组会活动,在活动中汇报近期的文献阅读、工作开展情况,并与指导教师及组会成员探讨前沿动态,科研问题,找出进一步研究的路径、方法和所需注意的问题。

四、完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评价与保障机制

1.确定学分保障制。

课程学习一直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形式,完善的学分制是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开设科研训练方法课程、前沿讲座课程、实验选修课程和本科生组会课程作为本科培养的内容,对选课学习的学生进行考核,通过者获得相应的学分,是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常规化的重要途径。

2.必要的经费支持。

一方面学生在一定的科研项目经费支持下开展科研活动,另一方面学院和高校可以通过接受企业资助、导师资助等形式保证本科生必要的科研劳务补助和假期从事科研活动的生活补贴。以双选的形式为入学的本科生配备科研导师,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进行有计划、系统的科研训练,根据按劳分配原则给导师计算工作量并对导师进行考核,促使本科生科研活动在经费支持的保障下得以顺利开展。

3.开放性项目和实验室保证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平台。

第2篇

关键词:本科生;全球化能力;全球化经历;公立大学;私立大学

马来西亚在21世纪初就开始注重培养本科生的全球化能力,对本科生的课程内容进行持续改革,务必让学生在本科期间有更丰富的全球化经历。2010年,马来西亚正式把全球化能力发展纳入《马来西亚教育大蓝图》(Malaysia Education Blueprint),主要培养本科生的全球化能力,尤其是全球化理解能力和全球化交往能力。

一、全球化的发展背景

(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依赖的程度不断增加,区域概念已逐渐模糊。正因为世界各国的资本、知识、技术、人才等快速流动,把世界互联成一个“地球村”。在这个村落里, 国与国之间已经不受地域的限制,全球化正式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全球化的趋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如公民责任感、理解、包容等成为每一个人必备的基本条件。全球化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政府、企业更加重视和需要全球化人才的培养。

(二)高校的全球化使命

面对政府和企业对全球化人才的渴求,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机构,对培养全球化人才是责无旁贷的。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已洞悉全球化的重要性,在其发展战略规划中突出全球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其中美国大学计划把学生培养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世界公民”[1];日本更直接了当地把培养目标设为“为了可以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培养具有全球化认知、素养和交往能力的学生”。[2]

马来西亚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都注重培养具有全球化意识和能力的学生。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出台的《2015-2025马来西亚教育大蓝图》(Malaysia Education Blueprint 2015-2025)中明确指出,“要培养能了解不同的文化、与不同文化的人共同工作、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3]。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Ministry of Higher Education)计划在2020年招收20万留学生,成为国外学生留学首要选择的国家。这些文件出台说明马来西亚政府已洞悉全球化的重要性。

在2010年,在马来西亚留学的学生有86923人,其中24218人在公立大学,62705在私立大学[4]。在2014年,有135502名留学生在马来西亚公立和私立大学学习,其中60506人在公立大学,74996人在私立大学[5],几年间,留学生总人数增加了55.6%。从留学生人数可以看出,虽然公立大学的人数增长比私立大学多,但是总人数远远少于私立大学。那么,就当前的发展而言,公立和私立大学在全球化人才培养上的成效究竟如何?公立与私立大学相比,大学生的全球化能力和全球化意识是否存在差距?高等院校提供的学习经历对学生的全球化能力是否有影响?马来西亚高等院校的国际化发展之路究竟该如何规划?这些问题亟待从研究的角度审慎地加以回应和解答。

二、研究的框架和问题

本研究设计两个概念,即全球化能力和全球化经历。许多学者对全球化能力提出不同的定义。帕克(J.H.Park)认为,全球化能力包含两个维度,一是全球化认知,如对国际问题的关注、国际化管理和战略思维等;二是全球化情感,如对异质文化的认同、对不同种族的相处态度等[6]。T.J.申(T.J.Seong)把全球化能力界定为国际化态度和超越本土思维局限的、适应全球化时代的能力。托马斯(D.C.Thomas)等把全球化能力定义为一种知R和技术的交互系统[7]。综合专家学者对全球化能力的理解,大致包含了两个共性维度,即认知、理解能力和行动、交往能力。本文将从全球化理解能力和全球化交往能力这两个维度展开研究。

对于全球化经历的界定源自阿斯丁(A.W.Astin)的“大学生就读经历理论”,阿斯丁认为大学为学生创造丰富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在环境中进行学习和获得影响,逐渐获得各种能力的增值(Value-added)。能力的增值受到经历和环境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能力的获得取决于过程性变量的质量状况[8]。也就是说,学生的能力获得是受学习经历影响的,其中包括课程修习的经历、师生交往的经历、同伴合作的经历、研究的经历等多方面。而学习经历可以分为学术性经历和非学术性经历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与课堂活动有关的经历,后者是指与课外交往活动有关的经历[9]。根据上述的观点,我们把全球化经历划分为全球化学术经历和全球化交往经历。全球化学术经历包括参加全球化方面的课程学习、学术讨论与讲座、会议等;全球化交往经历则包括与外国学生就课程学习进行交流、与外国学生通过社会活动进行交流、参加全球化主题表演、参加全球化课题研究等。

最后,根据已有研究概念框架和马来西亚的国情,我们设计了如下三个具体的研究问题。第一,在全球化能力方面,马来西亚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相比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差异,差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在全球化经历方面,马来西亚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相比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差异,差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第三,全球化经历与全球化能力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什么样的经历会更显著地影响全球化能力的发展?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之间在这种影响关系模型上是否存在差异?如何解释产生的差异?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样本分布

本研究以马来亚大学(University of Malaya)和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马来亚大学是马来西亚排名第一的公立大学,是马来西亚第一所研究型大学,文理学科综合发展。根据2014年QS大学排名,马来亚大学的世界排名为第146[10],全亚洲排名第29[11]。近年来,马来亚大学提出了“成为国际知名大学,在科研、创新、教学方面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马来亚大学所提出的发展方针与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Ministry of Higher Education)所提倡的“把马来西亚高等学府建设成为国外学生的首选,让马来西亚的高等教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目标一致[12]。莫纳什大学是马来西亚私立大学与国外合作办学中成就最高的一所大学。莫纳什大学在1998年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设立分校,从原本的6000多名学生发展到现今3.5万名学生,其中留学生来自70个国家,可说是学生最多样化的一所私立大学。莫纳什大学是马来西亚少数的研究型私立大学,其研究项目多与国外大学、国际组织等合作,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平台。莫纳什大学一直提倡全球化办学理念,并将“培养学生全球化能力,让他们足以改变世界”作为自身发展和努力的方向。凭借其卓越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莫纳什大学成为马来西亚排名最高的私立大学。[13]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同时辅以访谈调查法, 研究对象为大学二、三、四年级的本科生。通过样本的筛选和整理,共获得417份有效问卷。在马来亚大学的调查中,低年级学生占35.7%,高年级占64.3%;男生占58.9%,女生占41.1%;人文学科的学生占15.5%,社会学科占22.4%,自然科学占27.5%,工程技术占23.4%,医学及农林学科占11.2%。莫纳什大学的调查中,低年级学生占41.5%,高年级占58.5%;男生占55.4%,女生占44.6%;人文学科占17.8%,社会学科占25.9%,自然科学占26.5%,工程技术占23.8%,医学及农林学科占6%。综合来看,两校样本数据的分布情况均大致符合各校自身的性别分布、学科分布,适宜进行后续的科学统计分析。

(二)调查题项及维度构成

本文采用SERU(Student Engagement in Research University)调查工具中“全球化技能与认知”的模块展开研究。该模块中包含了两个部分,即“全球化经历”和“全球化能力”。详细的题项构成见表1。

根据上述内容所述的全球化能力的两个维度构成,我们进一步对“全球化能力”的6个题项进行了因子分析(参见表2)。

结果表明,两校样本的KMO系数①和Bartlett’s球面系数②等都通过了适应性检验,说明了两校样本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表2进一步展示了“全球化能力“的六个题项在因子斜交旋转后所产生的因子结构矩阵。

表2的因子矩阵中把“全球化能力”分成了两个维度:因子一为“全球化交往能力”(包含a3、a4、a5、a6题项),因子二为“全球化理解能力”(包含a1、a2题项)。这两个因子可以累积解释的方差分别达到了64.329%和74.876%。

四、研究结论

(一)全球化能力的差异比较

本研究根据因子分析结果,从全球化理解能力和全球化交往能力这两个方面进行两校之间的全球化能力之比较。由表3可以看出,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莫纳什大学本科生的全球化理解能力都比马来亚大学本科生高,两校存在显著差异。马来亚大学本科生的全球化理解能力达到3.50的中间值,这说明马来亚大学本科生的全球化理解能力整体上偏低,需要进一步改进。

从表4可见,在全球化交往能力方面,莫纳什大学本科生在低年级显著强于马来亚大学本科生,但是,到了高年级两所学校没有呈现显著差异。我们根据文献和访谈对原因进行了分析,马来亚大学本科生交往能力在高年级阶段得以提升是因为大学为高年级学生创造更多全球化的交往气氛,如国外大学交换项目、与国外教授合作研究项目等,为学生创造更丰富的学习经历和国际交往的机会。

从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马来亚大学本科生的全球化理解能力和全球化交往能力的均值都比莫纳什大学低,主要因为马来亚大学是传统的本土大学,大学的师资与教学内容都以本土为主,其开放性明显不如后来蓬勃发展的私立大学。上个世纪90年代,马来西亚教育部鼓励私立大学与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开办课程并接受国外大学的质量考核,因此,私立大学无论师资和课程内容都与国际紧密相连、接轨。

(二)全球化经历的差异比较

表5的数据显示两校学生在“全球化学术经历”和“全球化交往经历”方面都呈现显著差异。在“全球化学术经历”方面,b1、b3和b4都存在20%的差距,莫纳什大学本科生在全球化学术经历上比马来亚大学更加丰富。这与大学设立、发展方向和发展过程有关,莫纳什大学在设立之初要求所有的授课教师来自其母校,以确保其教W质量[14]。现在莫纳什大学聘请具有海外留学经验的教师,以便在教学上与国际接轨。在授课期间,莫纳什大学邀请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教授来开设讲座,让教师和学生接受最新的资讯。莫纳什大学无论在课程、师资和校园氛围上都不遗余力地为学生提供最具全球化的学术经历。相反,马来亚大学以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接触更多本土的课程和保守的教学方式,这对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能力是一道障碍。

在c1、c2、c3、c4的全球化交往经历的题项上,有过全球化交往经历的莫纳什大学学生比马来亚大学学生高出20%以上。通过访谈发现,莫纳什大学有大量的留学生,学生时常在课堂上与留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了解留学生的想法和文化差异。除此之外,莫纳什大学设立“留学生俱乐部”(International Students Club),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可以有更多机会与留学生进行交流,因为莫纳什大学管理层相信通过课下的交流更能培养学生的全球化交往能力。此外,莫纳什大学为学生提供许多国际交换项目、国际交流项目。根据莫纳什大学的国际学生事务处(International Students Affairs)提供的信息,直至2014年,莫纳什大学平均每年为学生提供超过10个国际交换项目、20个短期国际交流项目。几乎每一名就读莫纳什大学的学生只要有意愿就可以参加1~2个国际交换或交流项目。

(三)全球化能力与全球化经历的关系

从上述的数据分析可见,莫纳什大学本科生无论在全球化能力和全球化经历方面都比马来亚大学本科生优异,但是,全球化能力和全球化经历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换句话说,是否可以通过加强本科生的全球化经历来提升他们的全球化能力?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通过回归分析。

为了更准确测量全球化能力和全球化经历之间的关系,我们把专业、年级、性别、家庭经济背景以及生源地等因素作为控制变量,以便更清晰、更纯粹地找出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为了确保以上数据可以进行回归分析,我们进行了散点图、自变量之间的独立性、残差ei的正态分布性、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上述的数据都能满足回归分析所要求的条件,说明可以进行后续的线性回归分析。表6的四个回归模型中,回归模型I展示的是各个因素对全球化理解能力的影响,回归模型II展示的是各个因素对全球化交往能力的影响。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我们控制了各种背景变量之后,影响两校本科生的全球化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各种全球化的交往经历,特别是与外国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进行交流、和外国学生通过社会活动进行交流、与一所或多所的外国大学的学生进行各种课堂与课外的交流活动,对学生的全球化能力发展的影响最大。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对大学生活非常向往,而且他们又是一批朝气蓬勃、兴趣多样的青年群体,他们更愿意去交流、交际、体验。因此,交往活动更符合这些青年群体的个性,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与热情。

五、论与建议

(一)国家层面:将“全球化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

马来西亚政府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认识到全球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迪(Dr. Mahathir)在1991年提出《2020宏愿》(Wawasan 2020),为达成此宏愿,马来西亚需要更多的人才,尤其是拥有科技知识和全球化素养的人才。马来西亚政府更把培养全球化人才作为马来西亚第六发展计划(Sixth Malaysia Plan)的一个重要事项,要求高校积极培养相关人才。当时所推行的政策是鼓励建立更多私立大学,而私立大学的一项任务就是培养全球化人才。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Ministry of Higher Education,MOHE)在2007年提出“国家高等教育策略发展”(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Strategic Plan 2007),主要保证高校培养具有全球化能力的人才。[15]

(二)大学层面:通过课程改革推进“全球化人才培养”

针对马来西亚政府和高等教育部提出培养全球化人才的战略,为何马来西亚公立大学在全球化人才培养上逊于私立大学?马来西亚公立大学的全球化发展之路该如何构划?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解决马来西亚公立大学在全球化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必须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举措。第一,确保本科生都有海外交换或交流的经历,因为通过海外交流促使学生对全球化有更深一层的了解,这是马来西亚私立大学投入力度最大的举措。第二,大力引进国外教授来大学担任教职。莫纳什大学外籍教师的比例超过了全校在职教师总数的5%以上。第三,全力推动课程的国际化。莫纳什大学以全英文授课,马来亚大学英语授课的比例只达到60%,一些人文社会学科依然使用其他语言授课。第四,塑造全球化的氛围。目前,莫纳什大学拥有“留学生事务处(International Students Affairs),主要负责处理留学生的居住、学费、交通、医疗等问题,也负责举办一些联谊活动,如春节大团拜、中秋晚会等,让本科生和留学生有更多交流的机会,进而营造一种文化、习俗相融合的全球化氛围。

(三)学生层面:积极投入各种全球化活动

莫纳什大学本科生非常积极投入全球化活动,包括学术性活动,如课堂讨论、讲座会、国际会议等。学术性的活动只是培养学生全球化能力的一部分,非学术性的活动则是另一部分。美国学者约翰・塔戈(John Tagg)在《学习范式的大学》(The Learning Paradigm College)中指出:“大学为学生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不仅仅指课堂活动,还包括课外活动,更是指所有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相互交织而成的学生经验之网”[16]。这说明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都是学生学习经历的一部分,只有两部分相结合才能对学生全球化能力的发展产生最大影响。就此,我们建议马来西亚公立大学在全球化发展之路上更重视学生的课堂与课外活动。在课堂上应多让本科生和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把各自的想法写下,多参与讲座和会议,多与拥有全球化背景的教师交流。在课外活动方面,大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大学生社团、大学生俱乐部、文化艺术活动等。莫纳什大学的“国际学生委员会”(International Student Council)主要为学生和留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以了解不同的文化。只有让学生亲身介入,深刻领悟全球化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全球化素养。

注释:

①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统计量是用于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指标。KMO统计值在0和1之间,KMO值越接近1,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KMO值越接近0,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弱。

②Bartkett’s球面系数用于检验相关阵中各变量间的相关性,是否为单位阵,即检验各个变量是否各自独立。由SPSS检验结果显示Sig.

参考文献:

[1]张德启.塑造世界公民: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林肯计划[J].全球教育展望,2009(10):61-65.

[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分会.大学国际化:理论与实践[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8.

[3]Malaysia Education Blueprint 2015-2015[EB/OL].http://hea.uitm.edu.my/v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46&Itemid=242, 2016-01-21.

[4]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Malaysia 2010[EB/OL].http:///Services/Project-Atlas/Malaysia/International-Students-In-Malaysia, 2016-01-21.

[5]Malaysia has One of the Highest Proportion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Pursuing Higher Education[EB/OL].http://thesundaily.my/news/1314991, 2016-01-21.

[6]J.H.Park,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Measurement Index-focused on Competency Category[J]. Humanity Research,1997,19(1):177-207.

[7]D.C.Thomas,E.Elron & G.Stahl et. Al,Cultural Intelligence: Domain and Assess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2008,8(2):123-143.

[8]吕林海,郑钟昊,龚放.中韩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全球化能力和经历的比较研究――基于南京大学与首尔大学的问卷调查[J].大学教育科学,2013(6):99-109.

[9]龚放,吕林海.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参与差异的研究――基于南京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分校的问卷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12(9):90-100.

[10]QS Top Universities Ranking[EB/OL].http:///node/4152/ranking-details/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3, 2016-01-27.

[11]QS University Rankings: Asia 2015[EB/OL].http:///university-rankings/asian-university-rankings/2015#sorting=rank+region=+country=113+faculty=+stars=false+search=, 2016-01-27.

[12]University of Malaya: Our Vision & Mission. [EB/OL].https://um.edu.my/about-um/vision-mission.,2016-01-22.

[13]Monash University: About Us[EB/OL].http://monash.edu.my/about/who/pvc-message/, 2016-01-22.

[14]Monash University. About Us. Around the World[EB/OL].http://monash.edu/about/world, 2016-01-27.

第3篇

关键词: 电子竞赛 实践能力 能力培养

一、引言

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是工科类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电子信息类的本科生在高校内参与课外实践的机会主要有以下两种:电子竞赛、科研。笔者结合教学工作经历,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电子竞赛与科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制订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我校电子信息类大部分学生入学之初对专业有浓厚的兴趣,参与实践的热情很高,但是四年本科期间,能够坚持不间断地参与实践,提高能力的学生的比例并不是特别高。其中有很多原因,比如考研、兴趣转移等,由于这些原因而不再继续参与课外科技实践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在实践中的挫败感而丧失了参与热情,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应该予以引导。

很多学生在参与实践之初,对自己抱有较高期望,希望尽快取得成绩,这可以理解,但是“欲速则不达”,实践能力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毅力和吃苦精神。部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变得浮躁、焦虑,从而彻底放弃。教师应该和学生进行耐心交流,使学生明白实践能力是逐步增强的,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挫折是难免的。而更切合实际,对学生更有益的做法是制订一个合理的、循序渐进的培养方案,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时有章可依、有法可循。

在制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方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摸索、思考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现介绍如下:

1.分年级参与不同级别电子竞赛

我校设有“创兴杯”电子竞赛,竞赛题目比较简单,为电子设计的入门级别,鼓励大一、大二的学生参加,竞赛的主要目的是引导低年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实践。能够完成这个竞赛的学生,在实践方面具备了基本素质,对设计工具,比如示波器、信号源等,可以熟练运用,对一些设计软件掌握了基本的使用技巧。

进一步引导校级竞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参加省部级的电子竞赛,如“天津市大学生TI杯竞赛”等赛事。题目难度相对有了提高,需要制订完整的设计方案,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如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号处理等,因此这类赛事一般适合大三学生参加。参与这类赛事的学生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进一步增强。

鼓励能力较强的学生参加国家级的电子大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挑战杯”等。这类赛事的难度进一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以“挑战杯”为例,这个赛事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有一定创新的、具有完整功能的电子产品。创新既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因此对于学生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挑战杯”的作品还需要考虑外观设计、工艺等因素,这是一个优秀的电子设计工程师的必备素质,因此能顺利完成这个级别赛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设计一些难度不高的电子产品的能力。

2.按兴趣参与教师科研

可以鼓励实践能力特别强的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据笔者的实际经验,优秀的本科生在教师科研中可以发挥出重要作用。教师制订科研方案,将科研工作模块化,本科生可以参与各个模块的研究与设计工作。

在引导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时应该考虑学生自身的兴趣与能力。完成国家级电子大赛的学生一般都具备了开发一个电子产品各个方面的能力,如硬件设计、代码编写、算法研究等,这时学生往往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教师应该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作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因此在学生参与科研时,按照学生的兴趣分配其参与科研中的不同模块是有必要的,这也有利于培养出更专业的人才。

三、重视兴趣与激励

“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参与课外科技实践也需要兴趣。各种诱惑,比如网络游戏,会使部分学生的兴趣发生转移,这是指导教师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这时教师将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用一个一个的成功激励学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当学生第一次点亮一个LED灯时的鼓励的一句话可能意义要大于给学生讲明白一个复杂的电路。按照学生的水平安排实践内容,循序渐进地提高动手能力,并在其取得一定进步的时候及时进行肯定,都会有利于促使学生在实践的路上越走越远。

竞技可以激发人的斗志,因此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电子竞赛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

参与教师科研,尤其是一些企业委托的产品开发方面的科研,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极大帮助,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特别有效。所有人的内心都期望自己是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就是这种期望的最直接的实现。当看到自己研制的产品在实际中得到应用时,这种成就感是巨大的。

四、结语

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是工科类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参与电子竞赛和教师科研是提高实践能力的两条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制订合理的、循序渐进的培养方案,关注学生的兴趣,并及时给予激励,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郭云林.重视电子竞赛,推进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1):23-26.

第4篇

关键词:环境类;科研实践能力;本科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91-02

环境类专业学科是指包括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等多门学科组成的科学性专业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培养高素质的实际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环境类教学的重要方向。因此,强化科研实践能力是环境类本科生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当前环境类本科生培养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逐年扩招,但教学经费并未与之相对应,导致各学校的教学条件有所下降。特别是,各学校的实践条件停滞不前、实践教学环节被逐渐削弱,学生无法进行大幅度、长时间的实践锻炼[1]。而且,各学校的教学方式均较为单一、缺乏师生交流和沟通,教师大多缺少工程实践经验,无法利用实际项目阐述原理,也不能用工程实例扩充课堂内容,将新的思维理念、科学技术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环境类作为新兴的实践类专业,在市场中应找到自己确切的定位,培养兼具科研创新与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增强实践教学培养环节,以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环境类本科生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2]。为此,本文结合传统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足,从提高教师水平、完善课程体系及培养方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重视校外实习和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评奖制等方面进行培养方案探讨,为本科生顺利进行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一、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实践水平

我国大部分学校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环境类师资力量,大多数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岗位,几乎没有工程实践。自身缺乏经验,就没有办法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融会贯通,更不能用工程案例来阐述原理。所以,应该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教师,充实教学团队的力量[3]。

目前,各学校的现有教师大多由于教师绩效考核和科研成果等方面的原因,过度追求论文的发表情况而忽略了科研的实用性,往往选择容易或容易产生科研成果的项目来做,而不愿意选择难以形成科研成果的实际工程项目,这就抑制了教师在科研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应该有规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去进修,重视科研实践的地位,从而形成高水平的骨干力量。对于年轻的教师而言,更应该向优秀教师学习,积极参与青年教师竞赛活动和科研实践工作,提高自身的科研实践能力。

此外,教师应该调整授课方式,倡导课上师生交流的教学模式,营造愉悦、互动的氛围,侧重理论知识在实践环节的应用实例讲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完善环境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培养方案

环境类是包含多门类的复杂专业,高校对于本科生的培养,既要考虑专业内涵所限定的科目,又要有一定的侧重点,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才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各高校应在吸收国内外优秀的培养案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色及经验,注重专业课和实践课的设置。选用的教材要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实用性,并鼓励高水平教师编写能够体现时下最新专业进展和工程现状的实践性指导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考书。特别是,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体系中,精益求精地设置专业课,重点突出实践课程环节,注意专业实验和设计的系统性和合理性搭配,注意各门课程的综合实验,注意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的搭配。

此外,科学的培养方案对于环境类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调研优秀校友在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状况,了解别毕业生对于实践教学的意见,并通过反馈意见,围绕环境类专业建设的内涵和目标,探索新形势下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在合理设置的教学科目和内容的基础上,要重视专业实践教学,突出实践内容的综合性、系统性和与时俱进,并注意实验内容的适度拓展和创新,同时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综合性实践、设计及工程打下基础。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多样性和应用性能力培养,利用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工程应用研究机会,为学生建立本专业的科研实践平台,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完成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治理和环境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

三、实行环境类专业的本科生导师制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均已完成校、院两级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科教学的工作质量,也使得教师对于教学工作更加重视,并积极投入到实践教学环节,将教师的工程项目与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紧密联系,结合工程设计、工艺研究、设备研发等科研工作的开展,为本科生能力的培养提供多元化途径[4]。彻底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培养本科生对于本专业科研工作的热情和兴趣,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和工程项目中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让本科生从中获得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提升本科生科研实践的综合能力。同时,鉴于环境类本科专业为新兴专业和学科,该专业学科的理论性、实践性要求强,也是不同学科和专业的交叉,因此,对于环境类学科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于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加强专业素养,更为重要。

四、重视专业校外实践和实习

在大学教育中,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相对于高职学生较为弱化,主要是因为本科生更注重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的课堂授课,偶尔实习调研也大多限于参观等基础性的活动,却忽视了真正的校外实习,不能将理论知识有效地联系到工程实际之中,缺少学习与应用的衔接。

对于环境类本科生培养,在校外建立多类型的实习基地,是满足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能够解决学生科研实践的硬件条件,为学生工程实践提供模拟基地和实训平台,使得学生从认识学习、生产实习到毕业实习均有高水平的锻炼机会[5]。学校与校外实习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校外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也为学校向自身输送符合人才需求的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学习应定期聘请各类相关企业和设计院的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为本科生开展讲学,让学生多了解、多学习、多接触,形成良好的教学―实践氛围。

五、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评奖制

如前所述,环境类专业是以环境保护为宗旨,以培养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高端人才为目标,面向我国日益发达的经济社会和日益恶劣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专业。环境类本科生的培养方针,则是强调创新意识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通过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课外科技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锻炼和实训机会。

如果将本科生的课外科技活动与评优、保研、就业推荐等奖励有效结合起来,能够有效推进本科生的课外科技活动的实施和进行,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学生也会迅速增加,这将为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契机[6]。通过创新的科研模式来激发学生在课外的动手能力,可以建立成功的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六、小结

面临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类人才,特别是环境类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变得愈发重要,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环境类专业是复杂的实践应用专业,应该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摒弃传统的教育路线,根据新时期的特点,把握社会需求,形成科研实践能力培养的高效体系。通过提高教师水平、完善课程体系及培养方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重视校外实习和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评奖制等方面,将有效改进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达到很好的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汤洁,董德明,刘淼,等.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2]谢志刚,李强,宋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环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

[3]徐建平,蔡昌凤.环境专业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J].皖西学院学报,2011,27(1).

[4]杨群,陶涛,杨家宽.环境类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11).

第5篇

田 恬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校友、家长、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在这神圣而庄严的时刻,十分荣幸,能代表2013届本科毕业生站在这里,分享我的毕业感言。

毕业在即,我不禁想起初入燕园时自己的模样。那是2009年9月5日,我拿着报道材料,徘徊在校门外,一路询问,才找到外院楼前。面对未来的1400天,我和每一位新生一样,兴奋之余,却又带着一些不安和忐忑。而如今,早已成为大四学姐的我,吃着西瓜唱着歌,从容地操作着毕业生离校系统,仿佛那个几经问路、希望学长帮帮忙的学妹从来不曾存在过。

再回首,四年岁月,北大见证了我们从大一新生到燕园主人的点滴改变,我们共同经历了挫折和困难,也同时收获了成长与幸福,胸中长存黄河皓月,眼底读尽未名流波。当我们对北大的了解愈多,她带给我们的感动也就愈发深刻。

这份感动,首先来源于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在北大,我们包容差异,我们绽放才华,在北大,条条大路通罗马,真理不只是镌刻在书中的史诗佳话。但北大精神的意义却又不止于此,个性之光的背后是共同的信念和担当。建校以来百十五年,五四以降九十四载,中国大概没有哪所学校,能像北大一样,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北大人,敢于融入每一次时代潮流中,做中流砥柱,浪遏飞舟。

这份感动,也来源于为我们传道解惑的恩师们。还记得,周其仁老师回顾中国经济30年的滔滔不绝;还记得,朱青生老师带我们走进艺术殿堂时的妙语连珠;还记得,阎步克老师讲解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时,眼中闪耀的睿智和深邃;还记得,赵克常老师演绎着地震原理时,散发出令人着迷的风采和幽默。虽然老师们专攻各异,但他们“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的风骨,都令我们深深动容。也许,我们一辈子也无法达到恩师所期望的高度,但是我们承诺,必将珍藏燕园沉静读书的时光,做永远的学生。

这份感动,还来源于我们的同窗好友。最难忘,未名湖畔我们晨诵的声音,麦肯金教我们刷夜的身影;最难忘,三角地随风摆动的招新横幅,静园草坪伴着吉他的引吭高歌;最难忘,那些年,社团共事的战友,那些年,睡在下铺的校花,那些年,烤翅桌边的兄弟,那些年,一同膜拜的学霸。2010年校庆日,我们收到了“脚踏实地”四个大字,鼓励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勇往直前;2011年,我们模仿此间少年们,吟唱着“在转身之间,消失不见”;2012年,为伦敦奥运健儿的呐喊,给那个龙王作法、暴雨连绵的夏天平添了几分燥热;而2013年,在装上空调的母校向着世界一流大学迈进时,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却要把过往装进行囊,默默作别。

第6篇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笔者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设计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医学人文素质认知、人文课程设置、医学人文培育方式等。笔者选取了广东5所医学院校的四年级护理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有效人数共680人,其中男生180人,女生500人。

 

二、研究结果

 

就医学人文精神认知而言,98.2%以上的学生认为医学人文精神培育非常必要,是护理专业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护患沟通能力的有效渠道。56.1%学生认为自己人文素质底蕴不丰厚,必须加强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在护理人文关怀、交流沟通能力、护理技术水平、护理研究等护士的职业综合能力对护理质量的影响程度调查中,67.3%的人认为护理技术水平最重要,48.7%的人认为护理人文关怀最重要,39.9%的人认为交流沟通能力最重要。

 

就医学人文课程设置而言,58.9%的学生不了解学校医学教育内容。60.1%的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效果不满意,同时分别有43.6%、55.7%、64.6%学生对学校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教材、授课方式不满意。在出勤医学人文精神课堂调查中,只有39.7%的生认真听课,还有40.1%的学生选择性听课。

 

就医学人文培育方式而言,57.8%的学生认为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主要来自教师,51.2%认为来自自身道德修养,46.1%认为主要受家庭影响,而33.5%则认为主要受社会环境影响。80.7%的受访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是培育医学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只有40.1%学生认为课堂教育是培育医学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

 

三、提高护理学本科生医学人文精神的策略

 

以上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识到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很多学生的人文素质底蕴不够丰厚,且对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不够满意,该结果提示在医学院校加强护理本科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

 

育非常必要,可从以下儿点做起:

 

(一)确定护理本科生医学人文培育的核心内涵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科学本质特征和医疗职业的理性知觉,是医学科学和医疗服务价值目标的理性提升。关爱病人、敬畏生命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医学人文精神应包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道主义精神,良好的沟通技能和职业精神,深厚的大爱精神和敬畏生命精神。

 

(二)构建护理本科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只有通过与专业课程的合理组织与整合,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特色并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构建护理本科生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框架时,应结合护理学生的专业特点,通过将护理专业课程与对医学人文课程整合和分类,加强医学人文课程与护理学课程之间的融汇贯通,构建出新的适合护理学本科生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框架。

 

(三)采取灵活生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在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过程中可采取学生小讲课、论文答辩、问题答辩等形式,充分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学生对感兴趣的专题,通过查阅书籍、社会实践等方式,撰写调研报告或论文,在与老师的答辩中阐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四)加强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

 

对于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临床实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学生可以通过临床实习巩固理论知识、练习技能操作,同时也为他们近距离接触患者、与患者沟通、感受患者疾苦提供了平台。根据医事法律专业的特点,还应建立与该专业相一致的实习评估方式,应该将医学人文精神作为临床实习的一项重要的评价标准,更多地考查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的参与意识、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社会综合能力等,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估,同时也可以采取带教老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的方式,得到更为真实有效的结果。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从观念上改变了对护理的认识。为正确理解护理的职责和任务,从1994年开始,在责任制护理的基础上,经过国内外护理学专家的共同努力,提出了整体护理的工作模式。目前,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整体护理正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这是临床护理领域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举措。笔者对1994年至2000年刊登在各种杂志上的整体护理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旨在了解开展整体护理工作的情况。

 

1资料与方法

第7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核心竞争能力;结构层次;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150-02

随着我国加入WTO进程的不断深入,物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适应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发展现代物流,人才是关键。

1我国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我国现有物流人员基本上是由原来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等专业人员改变而来,知识结构不适应现代物流要求,特别是了解市场信息、熟悉物流方案、能捕捉业务信息、拓展业务渠道、设计最佳服务方案、提供优质服务并为企业带来客户和业务的开拓型物流人才相当缺乏;此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际贸易,懂得相关的国际物流系统化运作的管理人才,外贸物流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将更为紧俏。

2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核心竞争能力结构分析

通过对我国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物流人才应该是高素质、高技能,既掌握现代物流专业知识,又具有物流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只有明确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设置出满足物流人才市场需要的课程体系,从而使学生真正能学有所用,企业与社会都从中受益。

对于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来说,能力=专业品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本文认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核心竞争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社会能力、行为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以下是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核心竞争能力的构成图。

3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

为适应现代物流发展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在大力发展物流管理本科教育时,如何设计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具有系统化、创新性特点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学生重要前提与保证。

学生要拥有核心竞争能力,离不开其接受培养的知识结构。具体来说,知识结构表现为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学生核心竞争能力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表,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看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作必要的细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随着物流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而逐年进行调整改进,同时教材体系知识结构也应根据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竞争能力培养目标作相应的改革调整。

4小结

为了科学合理地制定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从以上基本的物流学科界定出发,结合市场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所有知识点。以知识点的划分为基础,将内容紧密联系的知识点,整合为一个整体,形成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将相关的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根据其功能归属,合并在一起,组成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根据专业办学目标定位的需要,将相关的课程组合到一起,构成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而达到培养出真正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社会与各类相关企业所需要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本河.我国物流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5):23-25.

[2]文广,王辉,等.基于能力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8(7):34-36.

[3]张守德.我国物流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8(5):46-48.

[4]白世贞,陈化飞.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研究[J].商业研究,2004(20):50-52.

第8篇

【关键词】北京师范大学 美术专业本科生 创业心理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创业”的表述有所不同, 但是对创业本质的理解还是有着一致的看法。他们都认为,创业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付出努力、承担风险、最终创造价值,并会给创业者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等。

创业心理主要研究在创业行为的发展过程中,创业者这一主体的心理现象以及行为规律。本文的研究对象就是创业者中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本科生。

目前,自主创业已经成为美术专业本科生就业的有效且重要途径之一。事实上,美术专业本科生的自主创业历史由来已久,这与其独特的个性与思维模式有着密切关联。美术专业本科生追求个性,崇尚自由,不愿意接受过多的约束与管制,注重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所有这些特点,造成了美术专业本科生不愿意选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模式,而选择进行自我挑战的自主创业之路。

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美术专业本科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一些美术专业本科生对文化课学习较为轻视。但在专业学习上,他们的学习方式更具自主性。由于美术专业对技能有很高的要求,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强。此外,美术专业本科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观念。但他们也显得比较自由散漫,喜欢彰显个性,那这些特点会对其创业有哪些影响呢?

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典型的综合性师范类大学,那么,该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在创业心理方面具有怎样的特点呢?作为一所师范类百年名校,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和其他艺术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有哪些不同呢?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以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三所艺术类院校为例,考查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的特点, 通过比较师范类与非师范类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通过整合分析得出结论,为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教育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

一、 问卷调研部分

1.问卷的发放

发放时间:2013年3月―2013年7月

发放地点: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

发放数量:200份,每份两张,实收有效问卷200张

发放对象: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美术专业本科生

具体说明:问卷分三大部分,分别为基本信息部分、对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的认知部分、创业心理测试部分,每份40题,其中每个学校各占50份;男生127人,女生73人;大一学年14人,大二学年32人,大三学年58人,大四学年80人,刚毕业为16人。最后采用Likert式5点计分法,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经检验,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数据结果与分析

(1)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的总体特点

将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包括北师大在内的所有被调研创业心理调查问卷各个维度及平均分上的得分当中,相对比较低分别有人际关系、职业探索和自我认知。其中自我认知的得分最低,平均分为2.25;自我提升的得分最高,平均分为3.06。这表明美术专业本科生对自我的认知还不够清楚明了,缺乏一定的对创业的探索,应多注意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从总体上来看,各维度和平均分的得分都不是很高,这表明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2)北京师范大学与艺术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特点的差异比较

将调查对象按师范类综合大学和非师范类艺术学院进行划分,对北京师范大学与其他三个艺术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的数据进行t检验并进行了比较。可以得出,北京师范大学与艺术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在不同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对创业的自信心”与“敢于面对创业失败和接受挑战”都很大程度上低于其他艺术类院校。这表明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要克服自身和环境的限制,正视自己的优劣势,化劣势为优势,增强自主创业的自信心,锻炼自己敢于面对创业失败和接受挑战,提高自己的创业心理素质。

进一步分析发现,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更倾向于从事美术教育创业方向,这也是和其他艺术类院校一大不同。其中有大一部分都报考过教师资格证,这说明他们对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是感兴趣并充满自信与把握的,这也与北师大这所充满教育气息的师范类综合大学学习环境的影响有关。他们中有80%的同学都修过《教育心理学》等课程 ,甚至有美术和教育学双学位 ,这些都使其很从容地选择美术教育这条路。而他们又具有和其他美术专业本科生一样追求个性,崇尚自由,不愿意接受过多的约束与管制,注重追求个人价值的性格特点,不愿意选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模式,从而选择进行自我挑战的美术教育自主创业之路。(如建立艺考美术培训基地、投资创建少儿美术培训中心等)再加上北师大教育体制中一直贯穿给每位同学“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校训精神,对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他们都很希望通过创业为国家的美术教育尽一份力。这个结论将成为今后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方向的一个重要参考。

再次,数据表明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在创业方面的创业训练与实践锻炼方面和其他艺术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相比比较缺乏。有效地创业实践与锻炼对很少涉及美术创业的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会帮助在校生们了解美术创业的特点与要领,发现自己在创业心理方面的缺陷与不足,使他们以后在进行美术创业时更得心应手。

美术创业不同于其他领域的创业,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在创业时面临的心理困惑更为特殊,具有很多特殊性与不确定性。目前,大多数美术专业本科生认为学校缺乏对其美术创业心理的辅导与培养。学校应努力为美术专业同学提供诸如美术创业心理咨询与互动平台、美术创业讲座、提供创业锻炼基地等活动与实践项目,以提升其创业心理素质,鼓励美术专业本科生理性且大胆地创业。

二、结论分析与相应措施

1.结论分析

(1)美术专业本科生对美术类创业的认知还不够清楚明确,缺乏一定的对美术类创业的探索,应多注意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总体来说,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2)就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来说,北京师范大学作为非艺术类师范大学的典型代表,其美术专业本科生80%以上倾向于选择美术教育方向(如建立艺考美术培训基地)的创业途径,愿意通过创业为社会和国家作贡献;相对与其他专业艺术类院校的美术专业本科生,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对自己在美术方面的创业信心不足甚至有自卑和焦虑心理,沟通与交流能力较为缺乏,在面对创业失败与挑战时不够从容,缺乏美术创业实践;希望学校可以提供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理论性教育与咨询平台美术创业讲座、提供创业锻炼基地等活动与实践项目。

2.相应措施

针对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的特点,拟制定了一套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本科生专属的美术创业心理咨询互动系统。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具有以下四点意义:

(1)本文是国内首次以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得出的数据与理论的文献。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师范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完善了我国当前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的结构体系和理论框架。有效揭示了师范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教育规律,有助于充实艺术类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的实证研究资料,丰富了我国美术专业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理论内涵。

(2)加强师范类高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研究是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就业体系的重要力量,对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加强师范类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研究是师范类高校创业心理教育的重要保障,对于推动北师大等师范类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改进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理论性教育与咨询系统起到指导性作用。

(4)加强师范类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研究是广大师范类高校美术专业本科生了解创业心理的现实需求,对促进其实现人生价值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第9篇

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合理设计与实施,帮助学生更多更好地积累有效的基本数学经验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思考:

一、 经历探究,积累直接经验

由于年龄的限制,小学生更注重亲身经历所得到的感受。因此,他们很多经验的形成必然得经历动手实践,使经验变得“摸得着、看得懂”,简洁地说,就是“在做中学”。

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有一重要环节——判断“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并要求找出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师:(出示一个正方形纸)它是轴对称图形吗?你能找出几条对称轴?

(学生回答后教师现场演示,证明4条对称轴是正确的结论。)

师:(出示长方形纸)长方形呢?

生:也有4条。

师:大家手里都有长方形,想知道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生:折一折(动手操作后,汇报: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

师追问:沿着两条对角线对折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生:沿对角线对折,两边的形状与大小相同,但不会重叠,所以不能算对称。

师:(出示一张普通的平行四边形纸)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肯定地):是

师:怎样验证你们的想法是正确的?

生1(动手折,发现无法做到“两边重合”):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我们只能沿着一条直线把它分成大小与形状相等的两个图形,但一样做不到重叠。

师: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大家同意吗?

生2:(出示一张菱形纸片)我这个也是平行四边形,可它是轴对称图形呀!(示范折的过程)

师(拿着那张菱形纸片):这是平行四边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生:这个平行四边形有两条对称轴。

师:那怎么办?平行四边形到底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讨论、总结):普通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特殊的平行边形图,如菱形,是轴对称图形。

在经历猜一猜、折一折、议一议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收获了“猜测后可以用动手操作来验证”的经验,也对教师平时强调的“眼见不一定为实”的说法有了更深的体会。归纳总结时,与其说结论是教师“教”会他们的,不如说是他们自己总结得到的。

实践探究活动重结果更应该重过程,课堂教学中要给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亲历过程”,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二、 巧设情境,丰富间接经验

戴尔的“经验之塔”把经验从低到高分为三层:塔基——做的经验,塔腰——看的经验,塔尖——想的经验。上面的例子属于“做的经验”。但课堂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时,可以借助媒介让学生充分体验所学知识。

例如:“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教师设计了游戏情境:

师:(出示不透明的漂亮纸袋)这里面有一些本子,老师拿出来8本,是拿了一半,谁能猜出老师纸袋里原本共有多少本子?

生:16本。

师:现在,我再取出袋子里的一半,应该怎么拿?

生:应该拿出4本。

师:再继续拿出一半?

生:拿2本

师:还能继续拿出一半吗?

生:可以,再拿出一本。

师:现在,老师袋子里还剩多少本子呀?

生:只有一本了。

师:只有一本了,我还能再取出它的一半吗?

生:行,把一本平均分成两份,拿出半本。

师:就剩这半本了,还能再拿出一半吗?

……

师:只剩一张纸了,还能再取它的一半?你是怎么想的?

生“把它平均割成两份,每份是半张。

……

师:奇怪,同样是一半,为什么每次取出来的数却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单位“1”代表的具体数量不一样了。所以它的一半也就不同。

师:这个问题,在我国古代《庄子·天下篇》中庄子就提出来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

……

学生没有生活经验,且因为客观环境限制无法形成直接经验时,结合游戏情境与教师的演示也可以顺利积累间接经验。当“做的经验”无法积累,“看的经验”可以作为另一种必要的补充进行。如解决问题时会遇上理解播种机的作业宽度、压路机压路面等情境,实地参观显然不太现实。如果借助视频或教师有技巧的黑板演示,一样能有效帮助学生得到间接经验,从而真正理解题意。

三、 内培外引,提升思维经验

当学生的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做的经验”加上大量“看的经验”,学生的数学经验会向“想的经验”发展,即经验的最高水平“抽象的经验”。教师在培养学生积累基本数学经验的同时,适时的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三年级教学“面积计算”后,在拓展练习中可以设计:

第一层次动手、思考:请你在纸上画一个面积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再分别画一个面积12平方厘米、24平方厘米、3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想一想,怎样才能画得又对又快?

第10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核心竞争力;课程体系;计算机专业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2.17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2-0246-01

1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和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到2010年4月,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 983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792所。除38所“985工程”高校、112所“211”工程高校外,有642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占普通本科院校的81.06%。地方本科院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近几年,国内的诸多高校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注重实践教学的探索。观念方面:部分教师缺乏深层次的认识,普遍存在观望、等待、敷衍等现象;教学体制方面: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仍显短缺和落后,校内和校外的实训实习基地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机制仍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师资力量方面:教师中,能够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总体比重不高,多数青年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教学的专门训练,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

2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

本课题研究的是以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就如何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核心对“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开发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体实践措施有以下几点。

2.1 以就业为导向,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划分为基于企业项目的分级分阶段课程群

进行市场调研,了解专业与企业之间的差异点;了解行业需求、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实践教学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企业项目从研发到应用的生命周期为载体,通过项目将整个课程体系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课程群。

2.2 课程群中的每门课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课程群中即包含了基础类课程也包含了方向性课程。基础类课程是将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密切结合,逐步实现将抽象理论知识转变为程序语言。采用训练简单项目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用自动计算的思想完成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方向性课程以综合性实践训练项目为主,在源程序框架的基础上,完成算法要求的功能,提高学生把握软件技术本质的能力。

2.3 完善与课程改革相对应的考试体系

将课程划分成课程群后,每个课程群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能力实体,修完每个课程群中的课程后,都可以进行考核,及时检验学习效果。课程群中,不同性质的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考试方法,理论性强的课程可以采用笔试,专业性强的课程可以完全采用实践考核,有些课程甚至可以采取口试、答辩等形式,或者以上几种形式的综合形式。学生最后成绩的判定可以是每个级别课程群成绩的累加,也可以是最后的作品成绩和答辩成绩的累加。

2.4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平台

此类课程体系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在实践教学平台上,可以进行网络教学、虚拟实验教学和模拟训练,继而建立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训练手段和方法,并可以根据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以系统知识诱导学生主动学习,拓展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5 探究校企合作机制,使企业在实践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聘请行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或教师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估和论证;综合考虑评估意见,对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参加校企联合项目开发或课程群团队科研项目,积极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2.6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过硬和实践能力强的优秀教师队伍。教学内容的质量,是否生动、丰富,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科研实践水平和学术水平。课程体系下师资队伍要吸收国内外计算机领域先进技术,把将科研工作中获取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方法体现到教学内容中。

3 结 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课程体系开发,对于保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十分必要。 本文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综合,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提供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设立课程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因此课程体系的开发也要与时俱进,要根据企业的日益改进的工作过程不断的修订和完善,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管理模式、合作教育办学等方面继续探索、前进。

主要参考文献

第11篇

1 本科生科研计划项目管理运行体系分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行的本科生科研计划项目主要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本科生自主创新与专利培育项目。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已基本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项目管理运行体系(如图1所示)。

在该体系下,项目管理包括实施目标设计、过程管理(包括立项、过程控制、结题)和实效评估等环节,项目实施评估情况反馈到项目实施目标的设计工作中。

2 本科生科研计划项目管理制度建设路径研究

项目管理制度化即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制度安排,将项目管理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项目管理制度化必然伴随着项目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建立规范化的项目管理秩序。制度化是工作长期、持续开展的保障,而规范化是确保制度顺利落实的有效途径[3]。项目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都需与项目管理运行的具体环节相结合,有必要对本科生项目管理运行体系进行细致的内部分析(如图2所示)。

项目实施目标的设计需依托学校培养目标和学院工作实际来展开,例如我校本科生自主创新与专利培育项目,在学校层面上,项目实施目标是通过项目化管理提升本科生课外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学生创新成果转化;对于教学院部而言,要按照学校要求开展工作,也要根据学院的学科、学生等实际将项目实施目标进行细化[4]。例如,信控学院本科生专业以电学为主,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并具备一定实践能力之前,难以独立从本专业的角度提出创新点。但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在创新性课题研究中不断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因此,信控学院实施本科生自主创新与专利培育项目的目标为:以二、三年级学生为主的团队进行创新课题研究,以三、四年级为主的团队进行专利培育作品的研究,根据学生群体成长情况,适时调整项目实施目标。

图2 本科生科研计划项目管理运行体系内部分析

项目立项管理是项目实施过程关键,直接影响后续管理工作。参与学生需要方向性、系统性的指导才能成为有效的项目参与对象,项目立项前的培育(包括课题培育、团队培育)和选题方向的约束、规范工作成为管理制度化、规范化需要关注的重点。

项目立项后,加强过程管理是实现项目实施目标的必要条件。其中,团队成员的执行力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也是制度化管理的主要对象。单纯依靠团队成员和指导教师主管能动性,难以挖掘项目研究的最大潜力,规范化的阶段检查和研究进度交流管理成为必然选择。

在项目结题管理中,一方面要参照立项时的成果预测来考察,另一方面要紧扣项目实施目标内涵的外在延伸,使成果转化不局限于某一课题成果的转化,同时将学生能力的转化作为成果转化的一种必要形式。

项目实效评估是对上一周期工作的总结,也是对项目实施对象发展现状的评估,评估结果对于下一阶段项目实施目标的优化乃至整个制度体系和规范化管理体系的优化具有最直接的指导意义。

综上,本科生科研计划项目管理的制度化建设可以围绕项目管理体系的内部环节及驱动机制展开,使其不断自我优化,并确定与管理制度想配合的工作规范,确保制度落实实效。

第12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公共选修课程;课例研发;原则;策略;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1-0024-03

一、公共选修课程课例研发的原则

(一)公共普适性

就课程功能定位而言,职业学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对象应是所有学生。因此,对于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及课例研发,不应单纯地从某一专业类别的人才培养目标考虑,所开发课例应体现公共性和普适性,适合不同专业学生选择学习,而不应有学科和专业的限制。

(二)非学科系统性

公共选修课程作为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开设的“通才”教育课程,并不强调课程的学科属性。公共选修课程课例研发同样不应强调学科系统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课例选题、内容组织、教学实施、考核评价等都不应以某一学科体系为依据,而应关注其是否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三)流程规范性

公共选修课程课例研发应体现系统设计的思想,注重整体化把握、个案化实施、程序化操作。按照一定的研发流程,精心选择和确定主题,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合理编排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并设计使用策略,有效创设学习情境,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合理提供教学建议,科学设计评价量表,有效实施学习评价。

(四)研发微型化

基于课程属性及课时安排的特点,公共选修课程课例的选题、目标与任务的设定、学习内容的安排以及课例研发的物化成果,都应微型化。每个课例的学习课时最长不超过16学时(即1个学分),也可短至2―4学时。

二、公共选修课程课例研发的策略

(一)基于需求驱动,兴趣为先、自主选择

职业学校公共选修课程要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由单纯的“学生选课”变为学生“定制课程”:传统的选修课程所提供的课程内容都是固定的,学生在选择课程时并不能自主遴选课程内容;定制课程则是向学生提供可拆分重组的开放性课程菜单,学生既可以选择课程(学习领域),又可从开放性课程菜单中自主选择内容,还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与学习需求增加新的内容,并重新组合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程模块。

在基于学生兴趣与需求确立课例主题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设定课例学习目标、分解学习任务、设计活动过程、收集整理学习资源。这样定制课程的课例选题、活动设计、资源收集与整理过程,将课例研发与课程学习有机结合,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知识的主动建构和能力提升的过程。

(二)体现职教特色,注重体验、活动助学

职业学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内容选择及教学实施应体现职业教育特点、适合学生认知能力及心理特点。职业学校公共选修课程既与普通高校的公共选修课程具有知识宽度与深度的差别;又因其职业教育专业特性,在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学生选课以及教学实施等方面较普通高中具有更多的资源优势,职业学校公共选修课程门类更多、选课面更广、师资更充足。

公共选修课程应不同于学科类必修课程及专业限选课程,一是体现在课程内容不再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二是课程实施不再是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被动听课为主的传统课堂组织形式。公共选修课程课例研发及实施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体验,以任务和活动为主要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尝试和学习,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兴趣、习得知识、体验过程、提升能力。

(三)实施系统规划,个案开发、模块组合

鉴于目前职业学校公共选修课程还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因此各职业学校在开展公共选修课程建设时,首先应根据公共选修课程的功能定位,确立校本化的公共选修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设置若干相应的课程模块,诸如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文化艺体类、家居生活与健康类、实用技能与知识类等课程模块。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实行分类建设、逐一开发、逐步推进。

公共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应以个案化的课例研发为基本方式,形成一系列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例个案,组成微课程仓库,学生可根据需要从中自由选取,按照学时要求进行模块组合,以此构建个性化的选修课程。

(四)编制研发指南,研训结合、共建共享

职业学校公共选修课程门类多、知识涉及面广、学科领域跨度大,为确保课例研发工作的一致性及研发成果的质量,应在组织公共选修课程课例研发之始编制课例研发指南,明确课例研发路径、技术标准及相关要求。同时配以优秀课例作为范例,供教师们课例研发参考之用。

公共选修课程课例研发应研训结合,边研发边培训,使教师掌握基本的课程(课例)开发技术、提高开发能力;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发现问题,完善开发技术,进一步提高课例研发成果的质量。

鉴于公共选修课程课例开发的繁杂性,应鼓励各职业学校的教师共建资源、合作开发、成果共享。建立公共选修课程教学专题网站,既可加速课例开发进程,又可实现区域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孤岛”现象。

三、公共选修课程课例研发的技术路径

职业学校公共选修课程课例的研发流程如图1所示。在具体的研发过程中,应重点把握以下的几个技术要点。

(一)着眼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多维度设定目标任务

公共选修课程应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学生通过公共选修课程的课例学习可以拓宽知识面、学会技能,而更多的则是在学习过程中领悟方法,体验合作与分享、乐趣和成功,提升科学与人文素养。

在课例研发时,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进行课例目标的设计,特别是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并依据课例目标,具体分解学习任务,明确任务要求,提供实施建议。

(二)服务学生自主探究需要,全方位整合课程资源

资源配置与整合是公共选修课程课例研发的重点任务,也是确保课例研发与实施顺利推进的基础性工作,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例实施的质量。从服务课例实施的角度看,可将教学资源分为条件性资源和素材性资源两大类。

条件性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如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及环境等因素,虽然不是完全由教师和学生的个人力量能够决定的,但可利用现有条件尽可能地开发。在课例研发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争取并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条件。

素材性资源直接作用于课程,这是课例研发过程中应重点开发的,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等,以及现有参考文本、音视频等素材,师生应共同对这些素材进行广泛收集和提炼整理,必要时可自主创作。

(三)以学生活动体验为主线,情境化设计教学过程

公共选修课程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在实施任务与活动中获得体验、陶冶情感、习得知识与技能。课例教学过程设计应以学生围绕主题而进行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主线,有序安排学习任务,创设学习情境,组织开展观摩、探究、研讨、展示等各类活动。教师应适时、适度给予学习指导与建议。

教学过程设计应重视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是认知环境、行为环境和情感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体,是“有情之境”。不仅要创设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如学习设施设备的准备、学习场所的布置等;更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的创设,如以影像图画将学习内容直观化、形象化,以故事、游戏、生活案例等创设问题情境,以教师情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热情与欲望,等等。

(四)关注学生主体参与过程,多元化实施学习评价

第13篇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 应用能力培养 新建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On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dents' Measurement

Economics Proficiency Training

WANG Junhu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23)

Abstract Econometrics is a very practical subject; students applied econometrics ability is the basic task of teaching the new colleges. Articles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set forth in the econometric model, sample collection and collation of data, estimates and four test econometric models and econometric models applied economics students' proficiency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experience.

Key words econometrics; application ability training;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

计量经济学依据理论和观测到的事实,运用计量模型对实际经济现象进行数量分析,揭示实际经济规律。计量经济学所倡导的实证研究方法,把经济理论研究建立在可靠的事实之上,使之成为在经济学中具有核心地位的一门硬科学。在我国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门类中,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开设面最广的少数几门课程之一。按照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新建本科院校属于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相对于理论型本科教育,新建本科教育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面向生产实践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成为本科教学的核心目标。计量经济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经济学课程。计量经济学研究由计量经济模型设定、样本数据收集、模型估计和检验、模型应用四大部分构成,其中的每一个部分无不显示出与所观察的经济现象的密切联系。研究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在计量经济模型设定阶段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

计量经济学的模型设定是指在对经济活动的观察和对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用一定的计量经济模型来模拟经济变量的数量关系。科学地设定计量经济模型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首先,通过对经济活动做个别的或特殊的观察,形成对经济现象的感性认识,了解具体经济活动的运行过程,熟悉具体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相互关系和决策依据。其次,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一般规律即经济理论,概括出影响经济变量的主要因素。第三,用适当的数学形式概括出经济现象的总体回归模型。在一般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都把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视为一个事先确定的问题,认为模型设定应依据经济理论,而经济理论又众所周知。其实这完全违背了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宗旨。计量经济学是对现实经济活动数量关系的模拟,现实经济活动所表现出的经济规律随着经济活动所处的时空环境的变化而不同,经济理论只是概括了经济规律的一般性而不能揭示其特殊性。例如,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就不能照搬西方的经济理论来设定计量经济模型,同样研究某个区域经济问题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全国的计量经济模型。因此,进行计量经济模型设定需要注意其实践性。在实践中观察经济活动,不但是科学设定计量模型的要求,也是模型估计、检验和应用的基础,还是进行模型理论和方法创新的基础。

怎样在计量经济模型设定阶段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参加经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体察经济活动运行过程。从2013年开始我们与洛阳商报社联合开展了洛阳商圈指数的调查和,该项活动由我院组织百余名学生组成的调查队,在全市的6个主要零售商圈开展每月2次的现场商业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商圈内顾客的流量、构成、收入、消费、满意度评价和意见建议等,还包括商圈内商场和店铺的规模、经营种类、经营状况、租金水平、经营评价和意见建议等,以及商圈的交通状况等。通过商业调查,把学生从一个理想的理论世界带到一个真实的现实世界,把在日常生活中视而不见的购物消费看成一次次的经济活动的观察和思考过程。商业调查使学生了解到了市场上交易主体及其需求的多样性、交易环境和影响因素的多变形、交易结果的不确定性等,为经济研究和分析培养了直观的感觉,为设定计量经济模型奠定了基础。

2 在样本数据收集整理阶段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

通过观察和理论分析所设定的计量模型是一个理论模型,模型中参数的求解需要使用研究经济总体的全面调查数据。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往往不可能得到全面调查的总体数据,通过对总体中的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得到样本数据用于计量模型的估计和检验是唯一可行的选择。样本数据不但关系到计量模型的估计和检验,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模型的应用结果。此外,样本数据的类型还关系到设定的计量模型的类型。如果我们得到的解释变量只能用0和1或者1、2、3、……来表示它们的不同性质,我们应当设定含有虚拟解释变量模型;如果我们得到的被解释变量只能用0和1或者1、2、3、……来表示它们的不同性质,我们应当设定离散选择模型。在线性回归模型中,是选用对数模型、半对数模型还是非对数模型,还需要通过对变量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分析后作出选择。

一般认为,数据收集和整理是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应当交由统计学课程教学来完成。这一观点前提是统计学课程教学能够给予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所需的全部经济统计知识,而现实的情况是在1990年代以后我国的统计学教材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是以数理统计为核心的推断统计,之前以描述统计为核心的经济统计内容被大幅删减,对统计调查的设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及分析只作一般讲解,没有针对某个具体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学生甚至不知道产量是生产的合格有用产品数量,又能如何让他们评价产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对产量数据进行再加工处理呢?即使统计学课程把系统完整的内容教给学生,也不能指望统计学老师能够教会学生数据在计量经济学研究中如何运用。因此,数据问题不是统计学的任务,而是计量经济学的任务。样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必要的加工处理是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必须得到专门的训练。否则,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就会掉入“数据陷阱”,被已有的数据所左右,脱离开所研究的实际经济问题。

为了让学生对数据搜集和整理过程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把握。我们借助于商业调查项目让学生承担样本数据的调查任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调查方案、调查表和调查问卷的设计,独立完成现场观察客流量、采访顾客和访问商铺等具体收集商业数据的工作。在完成数据收集任务之后,对所收集的基础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对缺失数据进行有根据的补充和合理推算,最后对审核无误的数据进行分组、汇总和系统存储,利用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下得到的系列数据进行比较,编制商圈指数。通过商业数据的调查和整理等统计工作,使学生对样本数据的生成过程有了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学生在看到统计数据后不再把它们仅仅视为一些阿拉伯数字和文字的组合,而是一个个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记录。

在进行数据收集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样本单位选择的随机性、客流量的观察误差、访问调查中问题表达是否准确易懂、顾客和经营者对调查的配合程度、一些设计中未考虑到的因素等等都会对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数据的因素也正是计量经济模型必须认真对待,想方设法在模型的设定、估计和检验中加以解决的问题。通过数据收集和整理阶段的训练,学生学会了思考在经济研究中需要什么样的数据、如何得到所需要的数据、得到的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数据的背后会隐藏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对模型的设定、估计和检验产生什么影响等等。

3 在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和检验阶段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

设定好的计量经济模型是总体回归模型,模型中的参数需要用合适的样本数据进行估计,求得样本回归模型。然而样本回归模型能否代表总体回归模型必须通过严格的检验。在计量经济学中,一个计量模型最终的应用前提是它必须经过经济理论检验、统计学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不同类型的模型具有不同的估计方法和统计学检验方法,不同研究问题有不同的经济理论检验方法,解决不同的随机扰动项假设偏差使用不同的计量经济学检验方法。因此,计量经济学被称为一门方法论学科,正确选择模型估计和检验的方法是学好和用好计量模型的关键。然而,正是经济理论和计量模型的多样性以及经济数据的复杂性,造就了计量模型估计和检验方法的博大精深,计量经济学研究几乎用到了所有的数学知识。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不可能涵盖大部分的计量经济学内容,教学中所能涉及的数学知识也不可能太多,那么怎样在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和检验阶段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呢?我们的做法是正确使用计算机软件这一工具。

可用于计量经济分析的软件很多,常用的有Eviews、Stata、SAS、SPSS等。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使用Eviews软件并辅以Excel软件。选择使用Excel软件主要是基于它具有全面的普及性,易得性强,学生操作基础好,用它处理数据方便快捷,而且能够直接与Eviews软件进行数据交换。对计量软件的应用我们安排了课内验证性实验和实训专用周综合实验两部分的内容。验证性试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与案例分析相对照,使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建立Eviews文件,如何正确使用Eviews命令完成模型的估计和检验。实训专用周综合实验的目的是在掌握基本Eviews软件操作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计量分析方法研究实际问题。无论哪一部分的实验,都要求从数据的统计特征、估计方法的适用性和检验方法的适用性等方面严格Eviews的软件操作,杜绝不加思考随意选用Eviews操作命令。例如,在对回归参数作F检验和t检验时,要求样本数据服从正态分布或者是大样本数据;如果用小样本数据估计回归模型,对参数进行t检验要求检验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用Eviews的JB检验),否则检验用统计量可能不服从F分布或不服从t分布,F检验和t检验的结果将不再有效,检验将毫无意义。又如,如果模型的等式右边存在滞后一期的被解释变量时,不能直接使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因为滞后一期的被解释变量与随机扰动项相关,不符合古典假定,应当采用工具变量法估计模型。

对各种估计方法的理论推导过程和参数估计式虽然复杂难记,但计算机软件为我们一一化解。这时的应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如前所述的各种估计和检验方法的正确选择和对输出结果的准确解读。对Eviews软件的估计结果,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出样本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模型的拟合优度以及F检验和t检验的结果,用经济理论检验回归系数的符号。对Eviews软件进行各种计量经济学检验和统计检验要求能够准确写出检验用的模型、检验用的原假设和被择假设、检验用的统计量以及进行决策的基本准则。对检验的输出结果强调能熟练地掌握p值的阅读识别和p值的决策准则(即如果p值小于检验用的显著性水平,则拒绝原假设)的使用。在一般的教科书中,强调把检验用统计量值与临界值比较进行检验决策(即临界值决策法),而忽视了在用计算机软件估计和检验模型时最简单易行的p值决策法的使用。其实,在统计学的假设检验决策中,临界值法、p值法和区间估计法所得出的检验结论是完全一致的,这在用Excel软件进行经典回归模型估计的输出结果中表现得非常充分。

4 在计量经济模型应用阶段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

计量经济模型的应用是在对正确设定的模型进行正确估计和检验之后,对研究的经济变量进行经济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以及检验和发展经济理论等工作。计量经济模型的应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进行经济结构分析,是用所估计的样本回归模型对所研究的经济关系进行边际分析、弹性分析、比较静力学分析等定量考察,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进行经济预测,要求研究者综合利用各种经济原理,深刻洞察经济现实的运行状态和过程,把握经济变量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趋势,正确判定模型外生变量的数量,代入经济模型预测被解释变量的数量。进行政策评价,要求研究者对经济系统中决策主体的决策机制和决策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解决现实问题可能采取的各种方案,然后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各种可选方案的实施后果进行模拟测算,从而评价各种决策方案。检验和发展经济理论,要求研究者对已有经济理论的形成条件和环境有深刻的理解,用计量模型模拟经济理论中的经济关系能把握其核心,所用样本数据准确完整,模型估计和检验正确可靠。在此基础上,如果模型估计和检验结果与理论相符,就验证了既有理论;如果与理论不符,就可以修正既有理论或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由于现实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全面掌握计量模型的应用并非易事,它需要长期的工作生活体验和经验积累。作为新建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当从基本的经济结构分析和经济预测应用抓起,培养学生计量经济模型的综合应用意识。对计量模型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主要是通过计量经济学实训专用周来完成的。在实训专用周内我们给学生安排了以消费经济问题为专题的计量经济研究,要求学生查阅关于消费的基本经济理论,收集特定区域的居民消费的相关变量样本数据,设定计量模型,进行模型的估计和检验,研究用已有经济理论模拟该区域居民消费行为的适用性,对居民的消费特征进行定量分析。作为一项综合研究,实训过程并非简单的教材案例复制过程,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扩展综合。例如,学生对河南省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不但建立河南省全体居民的消费模型,还要建立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模型和河南省城市居民的消费模型,进而比较3种不同消费群体的经济规律有什么不同,从而提出针对不同居民群体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而对于洛阳市消费模型的研究,学生利用商圈调查数据建立不同商圈顾客的消费模型,通过不同商圈模型的结构分析、预测分析和政策分析,结合调查中对各个商圈的区位特征、经营定位、业态布局、服务水平等的综合分析,提出改进商圈经营的管理建议。

计量模型的应用是以模型的正确设定、估计和检验为前提的。在计量经济学教材中,各章节讲授的内容都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而安排的。例如,简单回归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两章只介绍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法,它们都假设随机扰动项完全符合古典假定,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等各章只假设存在一种违背古典假定的情况,而在我们实际设定的经济模型在估计中各种违背古典假定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实训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所设定模型进行包括经济理论检验、统计检验、多重线性检验、异方差性检验、自相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协整性检验和设定误差检验等各种可能的检验,在检验中验证模型设定的适用性,进而调整和优化计量经济模型,以保证最终所应用的模型具有良好的统计和计量经济性质。对计量模型应用能力的训练实际上是对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的综合训练,对学生今后从事经济和管理工作,提高研究和决策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5 结论

计量经济学是对经济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科学。计量经济学在它的模型设定、样本数据收集和整理、模型估计和检验、模型应用四大基本环节,都强调与实际经济问题相联系,具有极强的应用性。新建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必须坚持培养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能力。让学生参加教师实践性科学研究项目,使他们实际参与观察社会经济现象,收集和整理经济统计数据,思考经济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对于他们更好地学习领会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掌握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在系统掌握各种计量研究方法的基本应用条件和要领的前提下,把握好计量经济软件的应用技巧是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从研究实际经济问题出发,通过综合实验,让学生独立完成特定经济问题的实证研究过程,在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3年洛阳理工学院重点教研项目“《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的改革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汪同三,王丽.中国计量经济学发展之路[J].科技促进发展,2010(5).

[2] 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3] 邱东,李子奈,肖红叶.经济学类专业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调研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

第14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 听力 学习策略

一、研究背景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一直是英语听、说、读、写、译几项技能中较弱的一项,而传统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也一直收效甚微。学生英语听力水平参差不齐,在有限的学时内,仅仅依靠教师的统一课堂教学完成听力训练,并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水平几乎不可能。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4年1月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6(试行)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为了让学生更为广泛地接触真实生动的语言材料,根据自身英语听力水平合理安排听力学习时间及节奏,提高听力水平,通过网络进行听力自主学习这种新型学习形式应运而生。在学习实践中,学生听力自主学习的效果如何?学生在听力过程中能否有效运用学习策略指导自身的学习?笔者将结合本校实际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找到更为有效地方法指导学生听力自主学习。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建构主义理论主要强调以“学”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要起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2.自主学习。语言学家Holec(1981)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学习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根据自己的情况确认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调整学习策略,评估学习效果等的一系列技能。

3.学习策略。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已经开展了三十多年,但是,国内外对于它的定义和分类至今还没有达成比较统一的意见。O’Malley和Chamot(1990)根据信息加工的认知理论,结合认知心理学,将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情感/社交策略三类。

三、研究内容

为了更为全面客观地了解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听力自主学习及使用听力学习策略的情况,笔者选择了所在学校酒店管理14级本科的两个自然班,每班36人,总共7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的一个班作为实验班,进行对比研究。

首先,在新学期开始之初对两个班的学生进了听力测试。听力测试中两个班平均成绩仅差0.14分,说明两个班学生听力水平相似。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及学习策略使用情况。

1.问卷结果分析。对比实验班与对照班的问卷调查数据发现,两个班学生在自主学习意识、听力策略的运用基本一致。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有33.3%和36.1%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英语的意识,但大部分学生该意识不强烈,分别只有16.7%和13.9%的学生有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有22.2%和25%的学生会根据学习要求和自身需要制定听力计划。

在元认知策略使用方面,实验班与对照班分别有接近半数的学生有时会运用自我评价,如在听力练习后,会评价自己所用的听力技巧是否得当;两个班分别有16.7%的学生经常进行自我评价,只有少数学生会有意识地自我评价。

认知策略方面,大多数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会经常使用预测策略,如根据听力材料中的题目、插图来预测文章谈论的主要话题,比例分别为63.9%和61.1%,但也有少数学生听之前并不做任何预测,而是直接做题。30.6%和27.8%的学生总是在听的过程中会快速写下关键词,但仍有25%和22.2%的学生不做任何笔记,凭记忆力答题。对于经常运用语篇过渡词如first,next,for example,but,because等来帮助自己理解的学生分别占到19.4%和22.2%,而27.8%和25%的学生基本没有关注过听力材料中的这些词语。在听的过程中,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仅有19.4%的学生经常会将已学知识 (如生活常识、个人体验等)和新信息相联系,而剩下学生基本从未使用过信息迁移。25%和27.8%的学生通常会根据听力资料建立听觉形象来帮助自己理解和记忆信息,而19.4%和16.7%的学生极少有这种意识。8.3%和11.1%的学生总是在听之后,尝试着总结所听材料的内容、观点与结构,13.9%和11.1%的学生完全没有尝试总结。

社会情感策略方面,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有13.9%和16.7%的学生经常使用自我激励来克服焦虑,而11.1%和8.3%的学生几乎不使用该策略;36.1%和33.3%学生会经常采取合作学习策略,即向同学或老师求教来提升自身的学习。

通过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发现,学生对自己的自主学习意识的认同感较低。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一直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因此,在听力自主学习中,学生感到无所适从,除了被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外,不知道根据自身听力水平设定学习计划,寻找合适资源进行练习。

听力策略使用方面,学生运用预测、做笔记、关键词索取策略相对较多,而迁移、建立听觉形象、总结这三种策略学生使用较少。学习策略使用上学生会根据题目有意无意地使用相关策略,但有意识经常使用学习策略的学生仍然占少数,大部分学生还是属于无意识状态。

2.听力学习策略培训。为了强化学生自主听力学习意识,加强学习策略的使用以提升听力水平,笔者在实验班进行一个学期的穿插式听力策略培训,即由任课老师每周利用20分钟时间使用听力材料结合具体听力策略进行培训。策略培训主要内容为:

(1)原认知策略。在开始听力训练之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听力水平有充分的认识;在听的过程中,能对自已的听力效果加以评估来随时调整每个阶段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在听力结束后,要进行自我评价以及反思。

(2)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涉及到对听力材料的处理,如预测、做笔记等。在听材料前引导学生通过浏览和扫描进行预测。

(3)社会情感策略。在听力练习中,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来缓解紧张情绪。同时,引导学生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3.实验结论。经过一个学期的培训,学期末再次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发放相同问卷,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意识、策略使用的情况是否发生变化。对照班有强烈自主学习意识的学生比例与学期初的13.9%相比略为下降,仅占11.1%。通过访谈了解到由于自主听力任务都是老师布置学生课下完成,课堂上并未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检查或答疑,有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课下的自学任务仅仅是应付了之。而在实验班中,由于教师在进行听力材料讲解过程中会引入相关解题策略,学生倍受启发,希望通过做题验证策略的有效性,学习热情高涨,强烈的自学习意识由学期初的16.7%上升为58.3%。而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两个班在学期初的问卷调查中数据相差不大,通过一学期的培训,两个班对于学习策略的使用发生了较大变化,具体数据见以下表格:

学习策略 实验班比例(%) 对照班比例(%)

学期初 学期末 学期初 学期末

元认知策略 制定学习计划 16.7 58.3 19.4 22.2

自我评价 16.7 61.1 16.7 25

认知策略 预测 63.9 94.4 61.1 77.8

做笔记 30.6 91.7 27.8 38.9

关键词索引 19.4 80.6 22.2 27.8

迁移 19.4 72.2 19.4 25

建立听觉形象 25 75 27.8 30.6

总结 8.3 69.4 11.1 11.1

社会情感策略 自我激励 13.9 83.3 16.7 19.4

合作学习策略 36.1 86.1 33.3 38.9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对照班由于没有教师上课时有针对性的指导,主要靠自己在做题过程中摸索积累经验,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较之上学期有些许提高,但变化不明显。其中预测这一策略由于使用起来较为简单有效,对照班学生对其的使用频率从之前的61.1%上升至77.8%,但和实验班的94.4%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而实验班由于教师专门对听力学习策略进行了讲解,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会更加有意识地使用这些策略,经常使用各种策略的频率较之上学期明显增多,各项策略使用频率的比例都比对照班高出不少。与此同时,在期末听力考试中,实验班平均成绩高出对照班3.08分。从两个班测试成绩可以看出,实施了英语听力策略培训后,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各种听力技巧并将其使用于听力学习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听力水平。

四、提高听力自主学习效果的若干对策

1.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增强自主学习意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对于自主听力学习模式感到很不适应,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感到无所适从。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观念,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合理分配学习任务、合理规划时间、及时复习、善于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鲁忠义,白晋荣2005)。

2.转变教师角色,发挥积极指导作用。尽管自主学习中学生是主体,如果没有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和指导,自主学习的目标则难以实现。自主学习并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大地挑战。教师需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1)教师要尽快转变角色,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一个自主学习的积极倡导者。在学生进行听力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究有效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制定自己的听力训练计划及训练目标,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指导作用,帮助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策略和方法,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2)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有效听力策略的培训。课外听力自主学习只有在教师的策略指导下,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正如文秋芳所说,“任何学习成功者都得益于有效的学习策略。”虽然在听力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无意识地自发使用一些听力策略指导自己的听力实践,但这些策略的使用频率仍然不高在教学中。教师应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听力策略培训,如预测、做笔记、关键词索引等,这些策略的恰当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听力效率。

五、结语

大学英语听力自主学习这一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视听资料,创设了真实的听力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自主化,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极大弥补了传统听力教学的不足。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学会自学,培养独立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应提供听力学习策略的培训,使听力自主学习更为有效。总之,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任重而道远,只有转变学生和教师的传统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变主导为指导,才能真正发挥听力自主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1]Holec,H.Auton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Pergamon Press,1981.

第15篇

关键词:仪器分析;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176-02

当前,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对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进行实时准确地监测,并对污染源及其治理进行监督监管,迫切需要大量的现代化环境监测分析仪器投入使用,了解和熟练操控这些现代化分析仪器已对高校环境学院的学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1,2]。

此外,应用于环境分析的仪器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当前仪器分析的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更新其授课内容。如何适应现代仪器分析的发展与教学改革新形势,在有限的学时范围内,合理安排仪器分析课程内容,积极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笔者根据多年的理论和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点教学体会。

一、重视传统课堂教学,加强教学内容改革

首先,应明确“环境仪器分析”的课程设置由来。理顺环境污染和分析仪器发展历程,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和心理接受程度。比如,可结合国际上著名的环境污染事件,北美死湖事件、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莱茵河污染事件,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污染来源、污染物分析确认、污染指标检测的解读,使学生了解仪器分析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对分析人员的分析能力解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国内甚至周边的环境污染事件,比如“三聚氰胺”、“大连的抗生素圈养海参”事件来触发学生对于“环境仪器分析”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要重点突出仪器分析的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由浅及深,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采用案例式教学,结合实际案例,如针对社会热点“苏丹红”的检测来讲解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的原理及应用,通过日本的“痛痛病”――慢性金属镉中毒,如何检测人体中的镉含量,讲授原子光谱法等。通过增加分析方法的应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深入理解,由理论落实到实践,为以后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紧跟国内外热点环境问题及先进分析仪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我国目前的教学大多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环境仪器分析”课程不仅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领域学科,而且发展很快,传统的教学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抽象和难于理解,学生兴趣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密切联系实际,紧跟国内外热点环境问题,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如针对大连渤海湾地区的油船漏油事件,可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开展如何进行快速监测分析(漏油导致的主要污染物监测分析),从样品采集、样品存储及流转、样品前处理及分析仪器选择、分析方法建立、分析结果处理等环节将学生带入到模拟现实情境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性设计解决方案,经分组讨论,方案优化,最终达成可实施计划,以此来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针对当前国际上分析仪器的快速发展的现状,可借助大型仪器分析公司的网络平台,积极开展电化教学,如今一些国际先进的大型仪器分析公司如Waters公司、Agilent公司、AB公司等为促进仪器的销售和维护,会开放其网络平台上的仪器工作原理动画视频、仪器维护和保养视频、分析方法共享等,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这些网络链接能够让学生紧跟当前的分析仪器发展,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三、加强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在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托于两个平台,即课内实践创新平台和课外实践创新平台。课内实践创新平台是理论与实践得到充分集合的实现平台;课外实践创新平台是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的交汇点,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实现。在完成课内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开展与课外创新实践平台的搭建,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创造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能力,并逐步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创新型的转变,在实践中强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目前,我院环境仪器分析课程存在明显的实践教学时间和空间不足,为了增强本专业大学生仪器分析专业方面的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中相应减少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为杜绝学生在以往验证实验中“简单重复模拟”,我们变以往的验证性实验为拓展性实验,在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加以创新,在有效时间内增加实验变量以促进学生对同一实验不同结果的期待,增强其对实验的多角度理解能力。比如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中,分几组分别完成改变流动相的条件、等度和梯度换转、改变色谱柱型号等,让学生从中发现流动相极性与保留时间的关系,在实验中理解色谱峰分离度、塔板理论等。将实践教学立足于环境学科,强调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分析、动手实践,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各种现代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以及在复杂环境问题中能够应用。

此外,可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通过对分析复杂环境样品的能力培养,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基于科研项目驱动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目前,我国大学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我校属于研究型大学,所设环境学院拥有教育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较多。无论哪一类项目,它们都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技术路线、研究背景和应用价值。同时,经过主持人申报、专家评审、立项公示等环节,能够确保项目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从这些科研项目中抽取和派生出的课题作为本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驱动课题,开展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新途径。“环境仪器分析”作为基础学科,与众多申请项目都有交集,因此,以项目来驱动促进学生对现代分析仪器的主动性理解、掌握和使用,更加有利于培养环境学院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没有参与到科研项目的,可鼓励学生自主选题,思路方案完全由学生提供,经教师把关,进行实验。目前,我院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已全天候对本科生开放,学生只要提出申请,经科研老师和实验室老师给予安全指导后,学生就可以随时到实验室进行创新实验研究。总之,通过不同层面能力的培养,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以项目带动学生的创新行为,无疑会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创新条件和空间。

综上所述,针对环境学院“环境仪器分析”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通过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多元化构建,由浅入深,互相补充,紧密配合并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这样做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现代分析仪器基本原理和典型分析仪器性能特征的理解与掌握,还让学生了解了该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创新能力,符合研究型高校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皓,李明利,肖乾芬,刘海玲,张华,袁园.大型仪器分析技术在环境类专业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0:148-151.

[2]谢红梅.环境监测分析仪器的发展[J].理论研究苑,2012,(10):226-227.

Exploration and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of Environmental Instruments

ZHAO Hong-xia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Liaoning 11602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