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过程范文

课堂教学过程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课堂教学过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课堂教学过程

第1篇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选择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开讲的要求有如下两点:第一,大学英语教师必须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大学英语教师开讲时要从大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大学英语开讲方式时要考虑到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身心特点。所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开讲必须要根据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来进行。第二,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一是从大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二是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大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是指大学英语教师开讲方式或内容必须建立在大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被大学生理解,从而顺利地向新知识过渡,这一点尤其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其次,大学英语教师运用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开讲的策略有如下几点:第一,启发诱导式。学起于思,大学英语教师开讲时最忌讳平铺直叙。有经验的大学英语教师往往会使大学生不知不觉走入大学英语教学中,让大学生自己发现和掌握知识。研究发现,这类大学英语教师开讲时,善于对大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一层一层地激发起大学生思维的涟漪。第二,开门见山式。这种大学英语开讲方式是指大学英语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开门见山地向大学生说明大学英语教学目的,介绍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提纲挈领地讲清重点、难点,使大学生心中有数,在开始时就紧紧地抓住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大学生清晰地感知大学英语教材,这种开讲策略使大学生目的明确,有利于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学习效率。第三,故意设置悬念式。设置疑问能引发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设置疑问只是使大学生处于暂时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惑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如果大学英语教师的开讲引起大学生的兴趣,那么,大学生的英语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大学生也就听得津津有味。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结束的策略

(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环节的作用,圆满地完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的任务,正确地选择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结束的方式,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要注意自然熨贴,水到渠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环节的作用以及方式选择的艺术性、技巧性需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各方面因素的保证,尤其是实施“结课”环节的时间与内容的保证。首先,大学英语教师要注意把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所需的时间。其次,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内容上,大学英语教师要严格按照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计划和把握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力求有目的地调节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的节奏,便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结束做到自然熨贴,水到渠成。我们要防止孤立地就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结束来安排结束,结课时应该使结语照应开头,做到前后呼应。第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结束的语言要注意简炼。结语不可冗长,更不可拖泥带水,应该一针见血,一步到位,这样做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环节的意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的结束是指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完成一定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后,进行归纳、总结,即将完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收尾环节。有经验的大学英语教师都懂得,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结束环节与开讲环节一样重要。精彩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的策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结束的策略有如下几种:第一,练习式。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时,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安排练习,但这种练习不是一般的作业,它既是对大学生学习本门学科内容的情况检查,也是让大学生在练习中完成对本堂课内容的总结。同时,在此练习中,既巩固了大学生所学知识,也有利于形成大学生的实际技能。第二,发散式。发散式的结课是指大学英语教师在大学生理解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另起波澜,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大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第三,图标式。图标式的结课是指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前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及其相互联系制成图标,在大学英语课堂结束时,将其展示,帮助大学生小结,有利于大学生知识系统化。第四,回应式。回应式的结课是指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起始相呼应,所回应的内容可以是开讲的悬念,也可以是文题,也可以是开始的其他提问等等,这些都与理解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知识有关。回应的实质是到结课时,化问号为句号或感叹号,并给以强调,这种归纳结课可以培养大学生对大学英语的总结概括能力。

三、大学英语教师对大学英语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对大学英语课外作业的要求。通常,大学生课外作业的内容包括:预习或复习教科书、阅读有关的课外书籍、完成书面练习;完成口头作业。针对上述内容,大学英语教师在布置大学英语作业时应该注意这样几点要求:第一,大学英语教师要把大学英语作业完成的目的与要求向大学生交代清楚,并规定完成作业的时间,即布置作业要明确。对大学生完成作业可能产生的疑难点,要做适当的启发,但这并不是说暗示大学生如何具体完成作业。主要是为了澄清完成大学英语作业的目的要求。第二,大学英语课外作业的内容与要求要符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与大学英语教科书的要求,包括作业本身的数据、观点、表达方式等要有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助于相应技能、技巧的形成。第三,大学英语教师要注意布置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习题,使大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也可以减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负担,避免大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的无效劳动。第四,大学英语教师布置的作业要适当。大学英语教师布置作业时应该综合考虑大学生作业完成所需的时间的适当比例。作业量过少,不易督促和检查大学生的复习和巩固工作,作业量太大,容易增加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负担,不利于大学生生动活泼的英语学习。第五,大学英语的作业的难易要适度。一般地说,大学英语作业的难度以全班大多数学生克服一定困难能独立完成为度,但这不太好把握。比较好的办法是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大学生布置不同作业,即布置作业要有针对性。例如对水平高、能力强的大学生,可以布置一些较难的补充题,对于程度较差的大学生可以指定一些较为容易,或者在最低限度的要求上完成大学英语作业,这样就可以在布置作业上做到因材施教,也更好地达到了布置大学英语课外作业的目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大学英语教师不应该盲目地编印各种类型的复习资料、习题汇编,不加分析地强加给大学生练习,这种题海战术既不符合大学英语教学的科学性,又违反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规律。其次,大学英语课外作业的指导。善教者必须与善学者相结合,只有大学生会学、善学,大学英语教师才能取得良好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只有大学英语教师关心和了解大学生做作业的实际过程,并加以积极指导,大学生学会如何完成大学英语教学作业任务,才能提高大学生的作业的质量,培养大学生的英语独立自学的能力。根据大学生作业活动过程的特点,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做好下列各项作业指导:第一,准备。大学生的大学英语作业是孤立的学习活动,每道作业都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内容有内在的联系,大学生只有首先弄懂了大学英语课上学习的教材内容,才能学会运用知识去理解、分析、计算和解决大学英语教师所布置的大学英语作业题,因此,要使大学生养成先复习功课,弄通大学英语所学的基本原理、法则、规律,然后再做作业的良好习惯。第二,审题。大学英语教师一定要教会大学生注意审题,审题即了解题意。如果能够联系过去解题时用过的思路和方法,就可以把过去不熟悉的题目,变成熟悉的,做到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地回答问题。第三,解题。解题是继审题后把解决的思路和知识表达出来的过程。解题时要想做到保证质量,就要争取做得准而快。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过程;优化

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课堂。课堂是一个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也是促进学生知识、智能、情感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渠道。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和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育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查和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依据,因此,构建有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优化教学目标,要考虑目标的全面性、具体性和恰当性。“全面”是指知识、智能因素应达到的水平,在思想品德、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应做到挖掘和渗透等;“恰当”是从学生的知识特点和班级基础出发,考虑制定教学目标应达到的水平,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具体”对要达到的目标要求明确,对识记、理解、适用等行为要有具体的检测内容和明确的评定标准和依据,具备可测性。总之,在进行科学知识教育的同时,既要重视学科本身所蕴含的智力因素和思想教育因素,还要挖掘本学科所包含的审美教育因素以及心理文化教育因素等。

二、优化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进行优选、加工、补充和组合,就是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应体现出择其精者进行讲授,即突出重点。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吃透教材,真正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及精髓,明确哪些详讲,哪些略讲,哪些先讲,哪些后讲等,把有限的时间集中在最核心的内容上。同时必须把握知识结构体系,认真分析每节课的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尽量体现知识结构的系统性。除此之外,还要适当补充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科学知识及学生应当知晓而尚未知晓的知识,以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应始终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启发性的宗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参与意识、独立思考和创造才能。现代教学法应体现过程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其核心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并提供有关背景知识材料―学习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应去挖掘教材潜力,把功夫下在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同时,还应把学生当成研究的对象,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让学生会学习,逐步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优化教学方法,要树立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并重的科学教学方法观,改变过去“题海战术”等呆板、单一的教法,运用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法;坚持启发式,实行“因材施教”,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优化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时间和空间上各种教学因素的“排列”和“组合”,对课堂教学所作的整体安排。首先要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避免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其次要协调好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实现课堂结构的整体优化。因此,应重点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解决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耗时多,质量差、效率低”的问题。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基本功的同时,应着力研究如何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结合直观教具,启发提问设疑以及组织搭配习题等。在创设课堂环境能力,问题设计能力、启发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优化,以达到课堂教学“低消耗,高效率”。

五、优化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主要包括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两个方面。优化教学媒体是指在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时,首先要充分了解各种媒体的优缺点,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各种媒体的特点和师生双边的需要,合理选择教学媒体,使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有机组合、相互补充。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媒体正进入课堂,面对众多的教学媒体,选用什么、怎么用,如何构建直观教学情境,快速有效地传递知识信息,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教师必须精心设计。

六、优化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课堂上师生共创的学习气氛。优化教学情境就是要创设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以真挚、丰富的感情吸引、启发和激励学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情激学,使学生的智力感情在学习中得到发展;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把爱心、激励、微笑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氛围,使教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乐学情境的创设,教师起重要作用,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带着微笑走进课堂,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兴趣教学因素,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多变的教学方法,抓住学生愉快学习的多种因素,保持愉快的教学情境。

七、优化反馈过程

优化反馈过程应做到反馈及时、信息交流渠道广,使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及时进行多向信息交流。如“开展分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竞赛”等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活动中教师是主导者和信息传递中心,应把握好时机,及时反馈;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控制教学过程,及时给学生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鼓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热情。

八、优化评价过程

第3篇

一、优化物理教学过程的意义

我们所指的教学过程,是指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制定教学目的、编拟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组合教学手段等。优化物理教学是指教师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用动态的观点,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如知识水平、身体素质、心理特征等)和教材内容,运用现代化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去制定教学目标、编拟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组合教学手段等。 优化物理过程,就是要脚踏实地的在教学实践中,既重视知识传播,又重视方法指导、能力培养和心理调整,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我们承认,掌握知识和积累知识固然重要,但在吸取知识过程形成的思想观念、方法及精神、品质和意志,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知识是无止境的,因此,我们的物理教学,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心渔”,必要时还要“与之同渔”。要尽可能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乐学、好学、善学。

二、优化物理教学过程的内容

1、优化教学目标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其不同的教学目标,要依据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和社会需要,既要确定基础素质的素体培养,又要有能力培养,使学生所收获的不仅是物理知识本身,而更重的是学习物理的方法,例如:“磁现象的电本质”一节,不仅让学生理解磁现象的电本质是:“磁铁磁场和电流磁场一样,都是由电荷运动形成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科学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基础和指导思想,使学生了解假说是科学发展的形式,假说是否正确要看其能否解释实验现象,导出的结论能否跟实验相符合,在物理教学中逐渐向学生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发展的道路,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2、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现行教材内容的编排体系只有利于教师教职工,而不利于学生学,造成了教学的强制性。学生学习了不少书本知识,却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硬“塞”给学生,而是要具备现代化教材观,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注意学习的个体差异,把握教材、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内容现代化。

3、优化教学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要让学生会学知识,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正确处理知识、方法、能力三者的关系,要设计引人入胜、轻松和谐,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和科学文化氛围的教学情景,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完美结合。充分做到信任学生,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找、错误让学生析、是非让学生辨、异同让学生比,好坏让学生评,最大限度恰到好处地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自我调控的机会,让他们能看见的东西用视觉,能听到的东西用听觉……等,让知识、方法、能力如泉水般地流入学生心田,滋润学生成长,如“感应电流方向一楞次定律”一节,每三人一组,每组备有:原副线圈各一(外面有明显的绕向标志),导线若干,灵敏电流表,电源、电键、滑动变阴器、然后教师发下实验用的讲义,教师重点指出以下几点:

1)什么是原电流、原电流方向、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方向;

2)原电流与原电流磁场的方向由学生自己控制;

3)每次实验时应明确其磁通量的变化情况;

4)感应电流方向由灵敏电流表指针的偏向测出,教师应重点指出,电流从哪一端流入,指针就偏向哪一端;

1)在测出感应电流方向后,画出副线圈中的感应电流磁场;

2)根据作图结合实验中的具体条件,找出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电流磁场方向间的规律;

3)在实验小组内相互讨论总结出规律,先用自己的语言写文字结论,然后再与课本对照,并找出楞次定律中的关键字句;采用这种方法比传统的讲授法课堂效果能提高35%.

4、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如:“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一节,让学生用已有的ε=U+U',I=U/R 知识自己推导出I=ε/R+r ,这样记忆深刻、理解透彻,因此要在汲取各种教学方法精化的基础上,大胆构建适合本校本班教学实际,能真正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多种教学模式,并进行优化组合,绝不拘于某一种教学方法,更不要机械地照搬某种“最佳”教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具特色,但每种教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在知识的传授,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不尽相同的作用,只有多法结合,配合使用,才能形成合力,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要及时了解教学方法的新变化,熟悉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明确其效能,及时充实到教学过程中去。

5、优化教学手段

第4篇

一、选择优化教学策略,注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高素质、培养应试能力”的关系

1.双向分析,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新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把握教学的起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新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的分析,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对各知识点的教学层次要求,根据新教学内容所处的章节、位置和学生所能接受的能力来加以把握。对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1)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2)学生化学知识的认知一般采取何种认知逻辑和思维方式;(3)学生的化学学习态度、情感等。

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在怎样得到氧气的教学中,分析已知学生的认知状况和新教学目标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在教学时抓住学生对问题的好奇、感兴趣,从实际生活出发,先提出氧气的重要用途,然后再引入到氧气制取的方法的学习上,这样学生对于学习就觉得有一个实际情境,也觉得化学和自己的生活很贴近,学起来就会觉得轻松多了,再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模拟氧气的工业之法,使学生身临其境。然后提出“实验室制取少量的氧气具备这样一套大规模的工业制取氧气的设备吗?”学生在思考中开始继续新的知识的传授。

3.多方诱导,组织学生探究。教学时,要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有选择的对旧知识的要点进行检索、帮助学生对新旧知识构建联系、在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中为学生指明观察要素和实验重点、为学生实验探究提供提示性的指导,对于复杂的、综合性强而学生难以一步达到目的的问题进行分解和铺垫、描述预期的结果或成功标准、创设成功的学习情境等。

4.融会贯通,注重方法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进一步归纳整合,理顺知识脉络,形成学生自己的整体知识体系,从而实现知识的系统化。教学时,教师逐一予以适当的提示或帮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总结、概括整合,使学生通过概括总结,不仅获得知识本身的意义,而且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去理解和把握,自觉地把握各个知识间的整体联系。

二、从实际情况出发,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策略都有其利弊,因此,对于学内容,教学方法也要因班级的情况不同而变化,因上午第一节课和下午第二节的课因时间不同而变化。任何教学程序都包含“导入、展开、结束”三个阶段。怎样导入?怎样展开?怎样结束?应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三因素的分析和组合,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因材施教。例如,《怎样得到氧气》的教学,对于学习程度较好的班级,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方法中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是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同的验证上,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来分离得到二氧化锰的方法,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学习程度较差的班级采用教师提出方案,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

三、师生情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教育中,“重智轻情”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学效果差的种种弊端,但出于提高升学率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情感教学的效果及重要性未被引起重视。

情感教学不仅适合于教学内容中包含情感因素的学科,如语文、历史等,而且对于教学内容并不包含情感因素的数理化等学科同样适合。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等进行情感化处理,创设情感氛围,达到“知情并茂”的效果。

四、注重课堂学生信息反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具有民主气氛和科学气息的课堂教学环境,摒弃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思想和方法,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过程中的差异。

根据初三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课堂上鼓励他们提问发言,允许他们交流讨论,给他们机会发表不同的观点或表达某种见解,教师应有意识地抓住学生的反馈信息,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相应的,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会增进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提高课堂练习效果,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第5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优化 课堂教学过程

科学和系统的学期、单元、课时教学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来落实。因此,我们不能只象征性地在传统教学套路的首尾添加“出示目标”和“达标检测”两个环节,就美其名曰“目标教学”,而从根本上忽略了目标教学指向明确、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学能力等精神实质,使课堂教学仍停滞在方法陈旧、随意性大、“满堂灌”的高耗低效状态。

一、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

课堂教学导入的主要方法,应该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兴趣等,结合课文重点内容、主题思想来设计导入,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和参考他人的经验总结有如下几种方法:

1、形象直观导入法。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幻灯片、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还可以借助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教具来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课时,我就先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水调歌头》及投放有关图片,让学生借助歌曲、图片提高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2、故事导入法。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本身具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在上《天上的街市》一课时,导入就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或者给学生自己讲述等。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3、巧设问题法。巧设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仅激起了学习兴趣,又把握到课文的思路、主题等。如我在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创设了一个这样的趣味问题“1+1=?”,让学生自由回答,学生的答案各式各样,我就可以就势进入课文,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答案也就不一样,所以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请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样导入新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4、设置悬念导入法。在课堂教学上,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引发学生追根朔源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而后自然导入新课学习,这样设置悬念导入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究,才有所得。当学生面临问题时需要新知识来寻找答案时,他们才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向学生巧妙地设置悬念,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揭开“谜底”中来。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听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二、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优化教学情境

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面的广度和参与的机会出现的频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首先让学生听歌曲,音乐声响起,学生立即被深深吸引,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教师可以借创设情境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共鸣。

在课堂上,可以精心设计提问,创设问题情境。课堂提问要启发学生“为什么”,少问“是什么”。事实上,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学了九年语文,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知识,但大部分知识是作为一种储备状态的死知识占据了大脑空间。因此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参与意识、独立思想和创造才能。通过精心设计提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优化教学情境与手段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习结果,更应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参与状态,力求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多方位参与。

三、优化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沟通情感和交流信息,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正如契诃夫指出的:“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形式,可以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促使他们不断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从而大大地活跃他们的思维,拓宽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

第6篇

或问:有不经历过程的行为吗?有不经历过程的事件吗?比如近期看到的一次小学生使用设计软件、课题为《居家设计》的教学活动,教师出示厨房、卫生间、客厅、卧室等场景后,请学生任选一个场景进行创新设计。一堂课下来,尽管没有看到教师的具体指导,但也有个别学生完成得不错,基本上是学生利用已有能力自娱自乐。你能说这堂课的学生没有经历一个过程吗?显然不能!你对课堂教学以这样的“过程”方式呈现满意吗?至少,从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教与学”“双边互动”的要求来观察这堂课,因为难以观察到“怎么教”“怎么学”,也就很难描述出“双边互动”。

那么,怎样的“过程”才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呢?好在多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早已积累了丰富多样的“过程”内容。也是近期,在一所小学五年级的音乐教室里,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歌曲《各国儿童心连心》的教学环节,颇能体现过程的“教学双边互动”。这位教师让学生连着听了三次歌曲,对每一次的“听”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1)初听。听一听,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活泼,欢快,热情)

(2)再听。听一听,歌曲中出现了几次“连一连”?什么和什么连在一起呢?(东半球和西半球,海洋和陆地,友谊和花朵,各国儿童的心)

(3)三听。听一听,找出歌曲中的拍手节奏。

也许不用我描述,你就可以猜着,这一“过程”,学生一定会表现出积极响应的学习状态。原因其实很简单:心理学有“注意分配”常识,学生每一次的听,任务都集中在歌曲的一个方面,当然就容易完成,有所侧重,才容易把握嘛。从歌曲欣赏的角度来说,这样一个过程,还让学生体验了歌曲欣赏的“情绪―内容―节奏”顺序。假如教师只是一般地让学生听听歌曲、说说感受,学生或许也能说出一些具体内容来,但教学组织整体质量的粗糙、粗略难以避免。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对一个具体内容的教学如何实现“双边互动”的“过程”,归纳出几条建议。

1.分解学习内容。大凡“过程”粗略的课堂教学,其共同点是,不会将一个任务分解成若干个下位任务来完成。比如,有一个《用牙签搭高楼》的活动课题,稍稍一想就能明白,想要搭成高楼,先得搭成房子啊!备课时,我的教学环节建议是:(1)搭房子;(2)搭楼房;(3)搭高楼。说穿了,就是“小步子,多台阶”的意思,你得让学生逐步适应学习内容,然后朝着预期目标发展。

2.提出梯度要求。教师对每一次任务提出的要求,既要针对下位任务,又要胸有全局,服务于总目标。比如,有一堂《持小棉球抛远》的一年级体育课,教师让学生进行多轮次的练习,要求分别是:(1)将小棉球抛出去;(2)将小棉球抛得远远的;(3)将小棉球抛到规定区域。你能分辨这位教师对学生要求的梯度关系吗?从学习的一般过程来说:先得学会抛,然后抛得远,再是抛得准。

3.研究学习规律。一般而言,学生的学体经历初步接触、逐步适应、豁然开朗等过程,教学设计的核心就应该是尊重学习规律。比如,有一个叫作《把力传下去》的活动课题,通过玩多米诺骨牌的方式让学生获得体验。多米诺骨牌怎么排列呢?我的教学过程建议是:(1)直线;(2)曲线;(3)图形。理由很简单,你不断地以新的要求来挑战学生,才更能激发起学生投入游戏活动的热情,从而获得丰富体验。

这些建议,对于长期工作在第一线、有经验的教师来说,也许属于常识性的老生常谈。但眼下的课堂教学,“过程”的粗略、粗糙,还是时有所见。我以为,近年来普教系统热热闹闹展开的课堂教学改革所提倡的三维目标特别强调“过程与方法”中的“过程”设计,堪称一针见血、一语破的。想想也是,没有过程体验,只是知道一个结论,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第7篇

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细化课堂教学目标、优化组合教学内容、适当选择教学方法、及时抓好效果反馈和强化课堂教学管理这几个方面做了深层研究和实践,为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提高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有效性 论文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156-02

经历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洗礼,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着力点。虽然我们对课改的实施已经经历了一整个周期,但是有些教师还不能深刻地领会新课程实施中的新理念,不能很好的运用教学新策略,致使目前不少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走形式。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练习而练习,更多的只是因为要“体现新理念”而走走形式,做做样子而已,这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因此,如何提高广大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随着课程改革工作已步入第二个周期,我们清醒的看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手段较之以前发生的变化: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反思之后,我们也不难发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涌动的活力?

笔者通过几年来教改实践中探索出在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一、细化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基础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只有目标明确、具体,组织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由于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很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教师应对各年级教材的内容了如指掌,还要把它细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不仅要知道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教学这些内容,它和前面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对后面要学的知识起什么作用。要抓住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确切地制订出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增强自己教学的意识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本质的知识上,把有限的教学时间花在最核心的教学任务上,使每一节课的教学处在完整、有序、发展的进程之中。细化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二、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教材为教师提供了适用一般教学的材料,但它不可能适应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孤立地让学生记忆,必定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影响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认识特点合理地组织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把教材中静态的、概括的知识纳入到知识结构中去,化为动态的、具体的知识。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可作如下组合: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剪好的平行四边形,量出它的底和高,计算出它的面积。问:一个平行四边形怎样分,才能得到两个相等的梯形?(让学生画、剪、说)再出示某学生剪的两个相等的梯形。问: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原来那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让学生把这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列式计算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学生通过先剪后拼易知一个梯形是整个平行四边形的一半,面积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乘积的一半。再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可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所以梯形的面积是上底与下底的和再乘以高所得积的一半。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在信息不断的传递中,揭示出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借助旧知,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有利于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使每一堂课都处在一个有序、发展的整体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适当选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教法;相同的内容、相同的课型,由于各自的风格不同,习惯不同,教法也不相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思维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低年级偏重直观操作学习法,高年级偏重于知识迁移学习法及尝试学习法等。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教法,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都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它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教学中要尽量从内容上求异,从题材上求趣,从形式上求新。要加强直观教学,充分运用电教手段,扩大容量、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屏幕上光、色、形的变化,能给学生以新奇的刺激感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生用电脑绘制组合图形。通过录像展现日常生活中的柱体和锥体,引入“柱体和锥体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等,可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采用动态图像演示,还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促使学生理解,把握它们的本质属性。如教学“线段、射线和直线”时,可将线段在投影仪上向一边像光线射出一样匀速地延伸成为射线,使学生看后懂得射线是怎样形成的。还可将线段先后两边适当延伸,然后再继续向两边延伸,引导学生想象直线是无限长的,它没有端点。化静为动的电教手段,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清晰,对知识的理解深刻,掌握得牢固。

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它可以引发最强烈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可从激发学生获得成功的欲望入手,通过教师引发性的谈话,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如教学《年、月、日》,教师可通过“年、月、日,同学们平时听说过吗?老师有几个问题不明白,谁能从这张月历上给我一个正确的答呢?”的谈话引入新课,然后出示月历和思考题①一年有几个月?②每个月的天数是一样的吗?有几种情况?③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哪个月是28天?④这一年一共有多少天?⑤每年都是365天吗?(出示闰年月历)这一年有多少天?⑥根据一年的不同天数,年可分为平年和闰年,怎么判断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呢?⑦为什么四年中就有一个闰年呢?让学生眼看、脑想、手算,通过独立思考后获取知识,感到成功的喜悦。寻找、发现、认识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法,使学生愿学、爱学,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

四、及时抓好效果反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可控制的系统,反馈是控制的基本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如何,要看学生课堂效果反馈的情况。信息反馈要及时,一节课一般应有至少两次的反馈练习,以保证教师能够及时获取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准确、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必须遵循循序渐进、重点突出、形式多样、开拓发展的原则,精心设计反馈练习,通过练习不仅优生和中等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还要使中下等学生也能学有所得,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反馈要全面,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根据少数尖子学生掌握得如何,判断教学效果。对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生,要多给他们一些回答问题、板演和面批指导的机会,要把他们容易出现的错误诱发出来,努力使他们对知识的疑惑减少到最低程度。对于反馈信息要给予正确的评价,要看到学生所作的努力,正确的要及时鼓励,错误的要及时纠正,疑惑不解的要认真剖析,不足的要及时弥补。

第8篇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42-02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方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了进一步落实新课标,推进新课改,必须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坚持以人为本,真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生命状态,构建课堂新景观,展现课堂新活力。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精神世界和心理世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生存状态,让课堂凸显生命活力,充满人文关怀,成为养育人性的殿堂。

一、优化课堂课前导入,让学生处于期待状态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稳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到学习状态中。课堂导入应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具有针对性的导课能够满足学生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新颖性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注意指向;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课堂时间。导课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它熔铸了教师殚精竭虑的智慧,凝聚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识修养,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含着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探究、质疑、合作、讨论等活动中去。总之,优化课前导入,体现了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下坚实基础。

二、优化教学情境手段,让学生处于参与状态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学生参与的广度、频度、力度、深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探究新知,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掌握技能,在充分的情感交流中完善人格。同时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个性和灵性的创造性参与,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的程度、力度,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激活了学生的内化状态,使其焕发生命活力。总之,优化教学情境与手段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习效果,更要强调学习过程、参与状态,力求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多方位参与。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优化课堂问题设计,让学生处于思维状态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水平的核心。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应由问题开始。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构和学生思维规律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环环相扣的过程。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语文课堂迭起。

四、优化课堂心理环境,让学生处于激情状态

课堂不仅是传递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养育人性的殿堂。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状态和奋发学习的心理体验。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是产生学习紧张感、愉悦感的内在因素,也是推进学习进程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要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课堂氛围,以真挚丰富的感情吸引、启发和激励学生,以心施教、以情激情、以情激学,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良性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从而达到课堂心理环境的整体优化,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优化反馈评价过程,让学生处于成功状态

成功状态是学生在课堂中一切学习成效和情感体验的总和,是反映学生学习实际效果的重要指征,也是衡量课堂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思维状态均能促进学生成功状态的形成。教师作为反馈评价过程的主导者,应把握好时机,及时调控,准确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树立全面衡量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评价观,建立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要有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评价,而且要有对学生人格形成、身心发展、品德养成等方面的评价。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多元智能发展的需求,更是尊重学生生命价值的体现,让学生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

六、优化学生学习素质,让学生处于发展状态

第9篇

对于物理新课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学生还未系统学习却是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掌握的知识内容或是要达到的能力素质,其特征在于“新”,它是以单元为教学单位的整个物理目标教学的知识基础。因而,在与单元总体教学目标要求一致的前提下,在新授课的实践与操作时,要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参与性,这样才能找准达标基准点。下面谈谈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前提检测──补偿

依据传统教学方法,通常在物理新授课前总以口头提问方式进行复习提问,虽然这是复习旧知识的教学需要,却局限于个别学生小面积提问,信息反馈面狭窄,仅完成了旧课向新课学习的自然过渡,不能扫除学生认知障碍,及时提供掌握新课目标必需先掌握的必备的认知及情感准备,特别是忽视了差生的旧知在认知领域的掌握程度。对后续新课教学的调控会产生负作用。通过前提诊测,既能诊断学情,又能唤起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调整学生本人心理状态,树立学习信心。

新课导入──设疑

学生认知领域的缺陷得到及时补救后,教师则可通过谈话、设问、游戏或演示实验等多种手段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学习动机。一般要求在设疑时采取“以趣入境,以疑入境,以奇入境,以情入境”,顺水推舟,导入课题。这样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借助趣味性、启发性、形象性的材料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可促使学生情绪高涨的进入新知学习准备状态,并唤起潜在的有意注意,其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有“开门见山式”、“悬念式”、“设问式”、“引导式”、“实验激趣式”等等。

认定目标──定标

认定目标包含教师展示目标与学生接受、认定目标的两个方面,它是“自主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中重要环节。作为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更是目标教学与课堂结构的组成要素,那么示标的恰当与否,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物理教学正常的课堂达标活动,因此,不能只单纯把示标作为一个方法手段,而应首先把其放在教学指导思想的高度去认识,具体地讲,就是教师在考虑教学目标展示方法手段之前,首先应考虑如何加强自己教学过程的目标意识。

课内导学――导学

教师用黑板、投影仪、视频台等教学媒体器具展示教学目标后,为学生确定具体的学习诱因,学生在目标导引下,自读教材,教师针对目标提出系列程序性导读问题后,进行巡视、答疑、辅差。

这种自学既是认知性的学习,也是情感性学习,较一般性泛读不同,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明显提高,思维活动的局限减少,其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对学习材料的分解、编码、重组时精力集中,阅读速度加快,识记知识较多。学生对照目标自学,领会教材内涵,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努力做到“三到”,即手到、眼到、心到,也就是说,动手算,动眼看,用脑思。在阅读方法上要分三步提高,即粗、细、精三个层次阅读训练。

尝试诊测―――检查

教师根据每节物理新授课特点与教学目标的要求来提供诊测材料,组织诊断性测试。学生根据课内自学初步掌握的知识进行尝试性解答,诊测题主要侧重于新课的概念以及识记类基础性认知目标的考察,教师适当运用电化教学和信息技术与方法,可将明胶片、幻灯片分发给若干中差生当答卷纸,待学生完成后,集中放在投影器上批改,公布标准答案进行集体矫正,同时完成差生辅导,使全体学生及时了解自己诊测达标效果,至此形成认知上的初次反馈。通常此项达标率在80~95%之间,绝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内探究──迁移

教师针对学生课内导学中提出的疑难,编制程序性思考题,或通过实验设置情景,通过知识的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讨与评议,具体方法山上运用多向反馈的功能让学生两人一组或前后相邻两桌同学合作学习,相互讨论,,相互解答,及时补充、订正,在编制启发性程序思考题要往往要设置台阶,步步上升,使课堂教学达到,这样自然地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发展了他们的发展性思维能力。

纲要结构──强化

教师通过板书板画,或通过现代教学媒体,展示当堂“课时”教学目标的内容基本结构的各种图表、图画,并且将图形与简笔画、漫画文字相结合,用色彩标明知识分类层次(识记、理解、掌握、应用及评价)及注意点,教师据此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简短归纳,指出部分知识逻辑联系,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会与理解,强化大脑中对所学材料形成的整合。这种以直观教学方式对知识进行再认与重现,能使学生保持较长时间的记忆,利于内化并形成自身认知结构。

达标测评──评价

在新课授课结束前五分钟,教师借助标准化题型的检测题或《物理教学目标与测试》的效果测试题,测试学生新课学习后教学目标达成率,待学生完成后立即公布答案和评分标准,让学生各学习小组或同桌邻桌交叉评定,记载测试效果,强化学习后效,并留少量的课外分层作业。

第10篇

造成此种“高投入低产出”现象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从以下一些教学现象中,看到一些问题:

现象一:教师提问芜杂,缺乏有效性

课堂上,教师不是不提问,只是语言不够精炼,问题没有序列,方向不明确,造成了学生无序的思维和思维的无效,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经常提出一些肤浅得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如:Yes or No? True or false? What? When? Where? How? 等,这些问题大多没有延展性,缺少科学性和可研究性,这样的提问越多,越是带来课堂的低效性,课堂教学时间就在教师看似热闹实则无益的提问和学生盲目的回答中白白耗费了。

现象二:教学任务低智化和不具备操作性与科学性

课堂上不是没有活动,而是由于追求“量”忽视“质”,缺乏了对活动有效的追求,内容不是“少而精”,过程停留在表面,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没有思想的交锋和灵魂的撞击,这也是导致课堂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透过这种热闹的场面,能够看出其中的肤浅与浮躁。科学探究需要动手实验,但更需要冷静思考与求索,没有思考就没有研究。

现象三:活动要求指令不清,造成课堂群体差异,造成课堂时间浪费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探究学习强调自主性。但在探究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指令不明确,常造成部分学生群体不按照要求和规程操作,有的甚至还不知道该怎么操作,于是,个别学生承担了小组探究的大部分或者全部任务成了主角,部分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课堂的自主、合作、探究成了分散活动,自主滑向了自流。

现象四:课堂教学节奏组织松散,影响了教学效益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组织的教学环节松散,缺乏必要的节奏,导致宝贵的教学时间流失,教学情节颠来倒去,教学活动松松垮垮,学生没有掌握多少“有价值”的语言知识,而只是在松散、凌乱的课堂教学中度过。这些教师不检查自己的教学是否出了问题,反而抱怨教材容量大、课时紧、时间不够。

在课堂教学过程的推进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对课堂环节的有效掌控,正确的语音、语调、亲切自然的教态、准确生动的表达、灵活敏捷的反应,均对学生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利于教学效益的提升。尤其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敏锐适度的反馈,将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课堂实践,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课堂教学环节实施掌控:

首先,把握教学的时效性,注意课堂反馈的及时。课堂教学反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思维推进和语言活动的实情而定。举个例子,在进行英语技能训练时,教师不轻易打断学生,要在其训练完毕再提出要求。这可消除了学生怕错的心理负担,从而能主动积极思考问题,参与课堂活动。在具体做法上:当学生复述课文、造句或会话中偏离主题、忘记下文或难以继续完成时,要及时提醒或引导性地告诉他们,以免他们难堪,拖延课堂时间;当学生在朗读课文或对话练习中出现一些语音上的失误,在不妨碍意思、不影响整体时,教师要避免打断学生思路,可在操练完毕后进行,以免加重学生心理负担,产生紧张畏难情绪,影响对课堂内容的学习。

其次,把握教学的持续性,注意课堂反馈的激励。课堂中的反馈,教师要通过表情、眼神、语言与学生形成共鸣,多一些热情的鼓励,少一些指责批评。对差生及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尤其需要做到这一点。学生一时做不出练习时,教师要充满信心地给予鼓励,如说:“I’m sure, you can do this.”“Don’tbe ner vous,thin kitover.”“why don’t try it?”当学生有错误时,可以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指出其不足,如说:“You did well,but you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Take it easy,I’m sure you can do it well next time。”等,这样的热情与激励,可以让学生感知,不仅可以及时帮助学生消除紧张情绪,使其以良好的心态继续参加后面的课堂活动。

再次,把握教学的针对性,注意课堂反馈的群体。苏霍姆林斯基说:“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现代教学论也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动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充分的差异意识,学生是千姿百态的,教学要针对学生特点与个性作出积极有效的反馈:对暂时困难的学生,要多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特别注意提问内容要难易度的把握。对于那些在外语学习中有畏难心态的学生,哪怕其有一点进步都要及时表扬。比如记记单词、谢谢句式,低难度、矮台阶,推着他们进步和提高;而对兴趣高昂、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敢于设难关、下担子,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拔升思维能力,给他们能力发展与提升的空间。对于中等学生,则让他们“跳起来摘桃子”,让他们随时解决一些可以通过努力解决的问题,体验成功后的喜悦与满足……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反馈,调整教学针对性,促进不同层面学生各具特性的发展。

第11篇

一、培养学生自学课本的能力,引导学生会学

指导学生学会自学数学课本,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循序渐进,拾级而上.

1.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当学生情绪高昂时,他们就有良好的情趣去学习他们乐意学的东西,效果也特别好.因此在引入新课时,教师就要通过一些情趣的谈话,美妙的故事,或者进行一些师生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明确目标,激发动机

由于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所以仅仅教师掌握教学目标是不够的,要让学生在课始明确学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增强信心,给力学好.一节课的学习目标,要具体明确,既要可行,又要可测,既要有知识目标,又要有能力学习习惯培养的目标.引导学生依据目标,自学课本,展开思维,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发挥目标的想到和评估作用,使学生在自学课本时做到手到,心到,看看课本上讲了哪些内容,哪些能看懂,哪些不理解,并用规定的符号把知识的重点划出来.在这个基础上要求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讲学习收获与体会.通过这一层的教学学生一般都可以在学思结合的基础上,理解教材脉络,找到知识的重点.

3.质疑问题,扫清障碍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解疑和克服困难中培养起来的,要使学生的脑力劳动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积极展开思维活动的过程.古人云学者需疑,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疑问,敢于提出问题,这本身就是积极参与的表现,通过自学课本,学生水品不同.有的一目了然,有的一知半解,还有的会一窍不通.因而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认真培养学生大胆质疑问题,学会提问的能力,及时扫除认识上的障碍.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因此,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为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阶梯.一是要积极创设思维情景积极引导,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注意创设问题的客观条件和情景进行示范设问,让学生深入钻研,逐步培养质疑的能力和情景进行示范设问,让学生深入钻研,逐步培养质疑的能力和习惯.

4.反馈练习,形成技能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而应用又可检验学的效果,巩固所学的知识.因此在学生理解教材后,应及时进行第一次反馈练习.它既是把抽象的知识再次具体化,又是进一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的重要步骤.教师必须要按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的不同水平要求,根据本节课目标,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形成技能.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因此,反馈练习中联系的题目以基本题为主,联系的形成形式既要让学生动手,又要让学生动口.练习中,要注意运用各种媒体多种直观手段,设计形式新颖灵活多样的练习,要采用实验、操作、游戏等办法,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知识,通过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算一算,在动脑动手中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

第一次反馈练习后通过师生共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形式分析评议,矫正缪误.然后进行第二次反馈,也就是把已获信息再次调整、加工、深化.练习的题目以变式题、综合题形式出现,要加大课堂练习容量,让学生能灵活运用顺逆向思维,并在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相互转化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达到巩固基础知识,开拓思路发展思维的目的,让学生尝到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兴趣.

5.归纳总结,揭示规律

探索知识规律是学习的归宿,通过阅读课本,质疑问难和两次反馈等几个层次的学习活动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回忆和概括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总结,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成为学生新的认知结构.

二、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启迪学生会学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能满足于学生会读课本理解教材,还应根据某些教材的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开拓学生思维,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由于数学具有严密的系统性,有些知识是原有知识的发展的深化.如百分数应用题,与旧知识分数应用题联系十分紧密.对于这样的教材,教师完全可以在复习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做例题,然后对照课本进行矫正.这样不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能体会到自学成功的喜悦,有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

第12篇

一、冲破“三个中心”,实现“三个超越”

“冲破三个中心,实现三个超越”,是为学生学会学习架桥开道的。冲破三个中心就是冲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实现三个超越就是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这个活动的精髓是不惟上、不惟本、不惟师,解除束缚,让学生能够从学校教育教学中寻找自我,培养个性。

超越教材,其目的是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素养的过程。超越课堂,就是要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要让学生懂得: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课堂教学应该是多样化的组合,不仅是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而且教学的场景也需要多样化。除了用书本、网络、信息技术等给学生呈现知识外,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读不完的教科书。实景、实事、实例的教学也是帮助学生发现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必不可少的。超越教师,从老师的角度讲,实际上是教师自我的一种超越,是富有时代魅力精神境界的行为表现。从学生的角度,是学生超越了教师的搀扶和点化后学会质疑、学会批判。因此,超越教师的理念首先提醒我们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关系应该是教学相长,双主体的互动。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体能的、知识的、智慧的极限,从而实现自我审美的过程,自我创造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经济基础、世界的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特别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终身学习的到来,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警示着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成为阻碍教育发展的桎梏。如何把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使课堂教学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步伐。我们认为还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1.课堂教学中的规范化备课向弹性化备课的转变

备课一直是教学的常规活动,几个步骤、几个环节以及时间的安排,重点、难点的把握是相当紧凑的。这样出台的教案用在课堂上就是程式化的,课堂的一切活动都是计划好的,学生永远是配角,学生的活动是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这样的教学,老师把自己的门封闭了,更把学生封闭了,甚至是僵化了。所以,我们说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把备课从规范化中拯救出来,实现规范化向弹性化备课的转变。我们说的弹性化的本身也应该是一个弹性的。它主要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使教师在设计中就有“结构”意识和形成“弹性化”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用新的设计去支撑新教学过程的构建。要求教师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娴熟于心。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有了这种“活资源”的意识,教师才能把学生当“人”看,教师才不会把自己的心思仅仅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努力放在研究学生上,才会在备课时就考虑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共同创造者。

2.教学方式由以讲为主转变为向合作探究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时代的生命气息

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让学生的学习建构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倡导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还学生以“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还学生以“空间”,提倡课堂教学多元化,达到“多向互动”。还学生以“工具”,让学生学会学习结构及掌握和运用结构主动、独立地学习。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的转变

第13篇

关键词:控制策略 三维原则 智能架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互动的过程。一方面,教师通过课堂上的教,把知识传达给学生,学生再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消化成自己的技能。另一方面,学生自身的需求、兴趣和意志品质在学习过程中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为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探讨教学过程控制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教学设计与“三序结合原则”

教学设计应该体现“三序结合原则”。 即根据教学目的,把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及所涉及的种种复杂因素综合地加以考虑,最后设计出一个合乎科学逻辑、合乎学生认识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在抓双基教学的同时,重视学生智能的发展。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获得结论并产生疑问,体会知识内容的交叉与整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例:在讲解金属活动顺序时,钠与水、钾与水反应的实验中,老师先示范钠与水反应实验,让学生提出钾与水反应的假设结果,学生演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比较两者异同、分析金属活动的顺序,让学生提出疑问,进行大胆预测。如为什么两者现象有所不同?如何进一步证明产物?若把锌与银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看谁能否把铜置换出来,等等问题,诱发、拓宽、深化学生所获得的化学知识并能及时、主动、积极地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学科思维更加系统化、灵活化和创新化。

2 教学过程重视智能架构

要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智能架构,不能简单的依靠习题训练和测试。智能包括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八种智能。化学教学中,我们不应忽视任何一种智能的培养,教师应充分了解并把握每一个学生能力上的差异,通过多元化多层次的课堂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达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可接受性的基础上做适当数量和不同层次的训练,循序渐进,触类旁通并及时点击要害,学生才能在练习中学会总结,提高他们的悟性。

如:讲物质的分类时,可以先让学生列举出一些物质,教师板书的时候却要有意识的分类书写,把金属单质写到一起,非金属单质写到一起,金属氧化物写到一起,非金属氧化物写到一起,金属单质与金属氧化物写到一起,非金属与非金属氧化物写到一起,再引导学生总结他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从而得出定义。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填空题的形式讲解,如题:下列物质哪些属于混合物,哪些属于单质,哪些属于化合物,哪些属于氧化物:1银 2硫磺 3盐水 4冰水 5洁净的空气 6液氧 7四氧化三铁 8高锰酸钾 9氨气 10金刚石。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先写出化学式,找出混合物、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然后让学生举出其它例子,进行分析归纳。这样既将空泛的文字符号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又达到强化重点,明确关键,同时引导学生把知识穿起来,明确本课的知识点在知识系统中的位置。这种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的概括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品格等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培养。

3 教学方以学为主

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放在首位。教师就要“因学施教”,以“教”导“学”,实现四个转变:①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参与式;②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转变成以深刻理解为主的意义学习;③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成知识、方法、能力、态度等多方面的学习;④变基础型学习为基础型、发展型、创造型相结合的学习。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运用启发式、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同时,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把“评判权”交给学生,用“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他这样回答问题全面吗?为什么?”等口气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已来当评委,用这种方法来促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专心听,认真想,大胆说……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议 及相互间的评价,从中调动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疑难问题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思辩能力。

4 教学设计最优化

最优化原则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行为设计时,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统筹规划和安排,设计切合实际的最佳教学方案,实施最优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巴班斯基认为教学不仅仅要完成知识传授,而且要完成教养、教育、发展这样三个方面的任务。

教学设计的最优化,就是要求在设计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时都必须符合教学的三方面目的与任务;必须突出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因素,从而节省教学时间和减轻学生的负担;考虑相邻学科间的联系,相互协调,以避免教学的重复,并考虑补充最新的资料;此外还要根据学生间自身状况的不同,老师要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里接受各自的学习内容。

5 课堂教学重视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先生倡导的“重视细节”“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理念,不正是我们化学教师也应该做的吗?多年教学经验告诉我,课堂的语言细节和应变细节不容忽视。老师都知道,学生课堂上的回答,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很浅,但对于学生来说至少要影响他一天的情绪,甚至会改变他以后的学习生活的心态,因此老师对学生回答的反应就很重要。对学生的正确的回答,从来不是简单的“请坐”,我会有几句恰当的评价和表扬;对于错误的回答,也不是平淡简单地扫视他一下就让他坐下,我还要善意的鼓励几句。这一点点的细节造成效果完全不一样,让学生敢于当众回答问题或者表达自已的想法,信心十足的好好表现一整天包括以后。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面对突发事件,是继续进行教学?还是考虑实际情况改变思路?突发事件,可能是学生的恶作剧带来的恐惧、搞笑、也可能是与老师做对的学生带来的冷场,怎样处理很重要,作为化学教师一定不要让课堂上的细节一晃而逝,要认真分析,只有这样才会走进学生内心,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的教学得以很好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 杨明全.新课程下的课堂观[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14篇

【关键词】优化;状态;参与;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272-02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少”、“慢”、“差”、“费”、“灌”、“搬”、“乱”的现象很严重,“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教与学的效率都很低的局面尚未得到很好的改变。为扭转上述局面,积极推行新课改,贯彻新课标,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课堂生命状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构建课堂新景观,展现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因为教学过程的优化是获得优异教学效果的基础。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是否主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

1 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即上课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注意的心向,是一种学习者倾全力于学习的内部状态。学生是否集中和维持这种心向并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语文学习的效果。因为保持良好注意状态的学生,总能认真专注、自始至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有针对性的导课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导课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它熔铸了教师殚精竭虑的智慧,凝聚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识修养,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含着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讨论、质疑、听讲、思考、作业、合作等活动中去,学生的注意程度高。

2 优化教学情境、手段,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生命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完善人格。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的广度、频度、力度、深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总之,优化教学情境与手段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习结果,更应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参与状态,力求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多方位参与。

3 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

契诃夫指出:“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实践证明,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沟通情感和交流信息,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按学生性别、学业水平、个性特征等,合理划分,编成四人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在师生、生生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小课题指导等各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交往、共同切磋的机会,通过明确目标、竞争激励、及时引导调控等各种策略提高学习交往活动的实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从而使学生在多向、有效的交往互动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小组讨论、游戏、辩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形式的学习交往活动,可以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促使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观点,从而活跃思维,拓宽思路,激发创新的热情。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等社会性品质,并可使学生在相互帮助、悦纳、赞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学生高涨的情绪、大胆的尝试、亲密的合作、心理的容融构成了一种相融的人际关系,这种良好的交往状态有助于学生形成性格开朗、积极进取、与人亲切交往、真诚合作等心理素质,真正有助于个体成长并焕发生命活力。

4 优化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斯腾博格在《思维教学》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教育最令人欢欣的目标。”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水平的核心,它是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第15篇

角色转换的第一步是先成为好的设计师――应该说,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也在设计,但我们设计的重点是一节课自己该讲哪些东西,哪些题要更正……,而且常以一节课讲的内容的多少(密度),来衡量自己这节课上的好坏。很少考虑我们“演讲”所面对的学生的反应和接受能力。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惨痛的。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把对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让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创设好的问题环境里,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如何让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对问题的探索、发现、解决上。

问题是思考的起点,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可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提出、设计问题。如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发现问题;根据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设置问题;根据学生在学习讨论、研究中发现引出问题;从上课开始的几分钟预习、复习或小练习中引出问题;根据学习任务或有待研究的小课题自行设计相关问题等等。它促使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决不能象在传统教学中那样,迫不及待地给出答案。此时要让自己成为“学生”、“参谋”、“询问者”等多种角色。成为“学生”就是――走下讲台,平等地参与到学生对问题的探索讨论中去。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动流中,体验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这当中,你可以是“参谋”――提一些求解的建议,提供可参考的信息,但并不代替学生做出判断。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讨论过程进行调控,及时发现和指出带有共性的问题,例如偏离重点、学法不当等。并注意搜集学生思维过程存在的合理成份与不足之处,为自己成为“询问者”打下基础。成为“询问者”就是――故作不知。根据自己参与讨论时的判断,设计好问题梯度。对于一时“迷路”的学生,要给“指南针”,让学生试着定向;对于一时“走错”的学生,更不能全盘否定,而要在充分肯定其思维的合理成份的基础上,问原因、找漏洞,帮助他们“改邪归正”。无论扮演怎样的角色,在这个阶段,都要争取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并时时鼓励,使他们受到自主解决问题的训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