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关键词:计算思维;教学方法;考试方法;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2019703
0引言
《网页设计技术与应用》课程是 “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课程群(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中的一门主干选修课程,主要面向非计算机专业二年级以上本科生。当前,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网页已经成为信息共享和传播的主要载体,该课程因其实用性强,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选课人数逐年增多。
这是一门集知识性、技能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必要对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特别是考试方法等课程建设的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与改革。
1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理念
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已成为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1972年图灵奖获得者Edsger Dijkstra(艾思科·迪克斯彻)曾经说过:“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也将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能力。”
计算思维就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它是一种科学思维,与理论思维、实验思维一起构成了人类的三大思维。这种变化,对人们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课程群建设的宗旨一致,《网页设计技术与应用》在教学中不仅仅是知识点的传授及网页制作技术的应用,更应注重计算思维的培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开展网页设计与应用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使计算思维如同逻辑思维、认识思维一样,成为学生必备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在计算思维指导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对各种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处理和表达。
1.1教学方法
《网页设计技术与应用》课程内容多,涵盖DreamWeaver网页制作软件、HTML语言、多媒体处理软件、数据库基础知识、ASP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且各有特点。
比如:网页编辑软件的应用属于静态网页制作,而脚本语言的编程属于动态网页的制作,信息量大而教学课时较短,这就决定了不能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效果。
(1)静态网页制作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各种应用软件的使用,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优秀网页作品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优秀网页作品的分析、讨论,使得学生对网页制作的流程有整体性的了解,从而为学生对具体应用环节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动态网页制作的教学内容包括数据库技术与ASP技术的学习。这部分内容相对于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过于抽象,可采用基于问题驱动的实例教学法,提出与学生认知水平相一致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数据库技术的教学中,首先提出“如何将学生的个人信息有效地、安全地保存在计算机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概念模型、数据模型的主动学习。
教学方法的使用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贯穿着计算思维的教学理念,案例教学法体现了“由整体到局部”的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将现实世界中的信息转化为计算机世界的数据这一过程中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计算思维解决问题方法的应用。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网页设计技术的同时,让学生切身感受了计算思维方法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思维的领悟。
1.2考试方法
考试不仅检测学生学习成绩、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评价学生能力水平,更是通过信息反馈以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网页设计技术与应用”是一门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面广、概念多,对操作应用能力要求高,为了既能真实、有效、全面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比考试结果更重要,本文特提出“多阶段、多元化”的考试方法。
(1)多阶段。所谓多阶段就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考核延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期末考核,多阶段的考核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
(2)多元化。即不止一种考核方式,将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操作考核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及应用能力,避免了单一成绩考核方式的片面性。
《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课程群已对计算机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有了成熟的研究成果——开放式的教学平台系统,它突破了以往教学活动只能在课堂进行的限制,构建了开放式的教学网站,教学资源共享,学生不仅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在线学习,还可参加开放式的无纸化考试,构建了全天候、无障碍的学习环境,“多阶段、多元化”考试改革将在该课程群的框架内有序地展开。
《网页设计技术与应用》内容多、课时少,为了既不减少课堂教学时数,又能在教学过程中顺利完成分阶段考核,将充分利用开放式的教学平台系统的无纸化考试来实施分阶段考核,分3次考核学生各阶段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通过阶段考试结果的信息反馈以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确认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正确理解,以保证本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期末的网站项目建设则注重对学生在计算思维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考核。如表1所示,学生的最终成绩将按3阶段考核成绩各占20%,期末的网站项目占40%的比例进行合成,全面、客观、有效地反映出学生该课程整个学期的学习水平。
2课程考试改革方案设计
2.1考试改革目标
《网页设计技术与应用》课程考试改革的目的是以计算思维为导向,促进学生掌握网页设计技术理论知识和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网站开发的实践能力,课程的考试改革以《网页设计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根据本课程特点,以“多阶段、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实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督促与考核,客观完整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各阶段考核结果,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持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2改革总体思路及特色
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比考试结果更重要。课程考试不仅仅要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应该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督促与引导作用。如何让考试对教学过程起到促进作用,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着力解决的问题。计算思维在面对复杂问题的解决中采用模块化的方法,即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个较为简单的子问题,每个子问题就是一个模块,各个模块问题的解决即导致所有问题的解决。《网页设计技术与应用》课程的“多阶段、多元化”的考试改革正是这一计算思维方法应用的具体体现,将考核分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时监控,以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各阶段考核的反馈信息,进行“教”与“学”两方面的调整,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完成,提高教学质量。
《网页设计技术与应用》课程考试改革是以计算思维为指导、以网络技术为依托,对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方式的改革,它与整个教学环节同步,注重对教学过程的监测,有利于学生在不同阶段对所学内容的查缺补漏,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保障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2.3考试改革具体办法
《网页设计技术与应用》课程的“多阶段、多元化”考试改革建立在开放式的教学平台系统上,这是一个经过多门课程检验过的成熟的教学平台,既可通过教学资源共享进行在线学习,又可实施开放式的无纸化考试,庞大的题库和自动阅卷系统,为本课程的考试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依托开放式的教学平台系统,实施课程的考试改革,要实现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要抓好题库的建设以及考试内容的合理构成,应依照以下3方面有步骤、有计划、有序地进行。
(1)题库的建立。题目是教学内容的反映,题库的建立在本课程的考试改革中尤为重要,首先需要收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题目,再对题目进行审核,以确保题目能够客观地反映教学内容,与网页技术的发展同步,同时还必须对题目进行分类,按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基本知识点进行标识,方便后续的组卷工作。
开放式的无纸化考试要求题量必须巨大,学生平时可在课余通过此教学平台访问试题库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复习,如果题量少,那么阶段考试结果就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必须持续地对题库进行维护和更新。
(2)考试内容设计。要实现阶段考试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评价、反馈和激励作用的目的,就必须合理地进行考试内容的设计。《网页设计技术与应用》教学内容多,一张试卷不可能对所有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基本教学点进行取舍,力求能测试出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并能起到督促学习的作用。
一般而言,在阶段考试中,重点、难点和基本知识点在一张试卷中的百分比分别为40%、20%和40%,因为重点和基本知识点构成了教学内容的主体,因此两者所占比例为80%,而最后一次的阶段考试,基本上所有教学内容已经学完,教学重点、难点和基本知识点在一张试卷中的百分比分别调整为40%、10%和50%,之所以前2次的阶段考试中难点题比重较大,意在督促学生重视学习,适当地加重难点的考题比重,提醒学生学习不要松懈。
多元化考试除了网上无纸化考试以外,还有对学生网页设计能力的考核。在该阶段的考核中,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个主题,利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开发一个网站,学生可独立完成,若网站功能过于丰富,可以团队形式完成。无论何种方式均须通过相应的方式将网站上传到Web服务器上,同时完成实践报告。
本实践考核的完成时间并不局限于课堂,学生也可以在课后完成,这就使得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创意设计、寻找素材,同时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完善自己的作品,比如向同学征求意见、在网上咨询等。总之,这个阶段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求异思维。本实践考核成绩的评定依据网站使用工具先进性、主题表现的新颖性、界面设计的艺术性、实现功能的完善性和实践报告的完成情况5个方面来评分。
(3)教学过程监测实施。《网页设计技术与应用》课程的“多阶段、多元化”的考试改革重在对教学过程的监测。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说明“教”与“学”双方间的信息传递顺畅,学生只有及时接收并理解了教师所传授的信息,才会愿意继续接收新的信息,这样良好的教学过程就会一直持续,教学质量自然得到了保证。如图1所示,每次阶段考试后,教师需要分析考试结果,一旦在阶段测试中发现学生成绩出现较大波动,说明信息传递不畅,可以立即启动督导模块,所谓督导模块,即检讨教学情况,探明原因,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从“教”与“学”两方面加以改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保证“教”与“学”间信息的有效传递,这样,在最后阶段的网站建设的实践中,学生自然有能力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了很好地保障。
本课程的考试改革所依托的开放式教学平台是个成熟的开放式教学系统,功能丰富、实用性强,建好题库后,即可按要求组卷,还可以机器阅卷,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确保教学过程监测的顺利实施。
3结语
教学过程的良好进行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保障,《网页设计技术与应用》的“多阶段、多元化”的考试改革注重对教学过程的监测。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多阶段、多元化”考试改革的内容及方法,切实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计算思维的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国良,董荣胜.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
关键词:地质工程;课程体系;课程改革;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121-03
一、引言
为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决定从2009年起扩大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范围,我国在所有硕士专业(军事硕士除外)中,开展了全日制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研究生教育,实行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吉林大学地质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也是从2009年正式开始招生。
地质工程是研究人类的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以便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对于专业学位来说,地质工程专业的研究领域相当于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是以数理化和地球科学为理论基础,以地质调查、矿产资源的普查与勘探、重大工程的地质结构与地质背景涉及的工程问题为主要对象,以地球物理技术、地球化学技术、钻探技术、数学地质方法、遥感技术、测试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手段,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先导性工程领域。由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招生时间不长,其课程体系还不成熟,课程内容还不全面,许多学校还是沿用学术型硕士或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地质工程专业也不例外。为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课程体系建设是首当其冲需要完善和健全的内容。
二、课程体系建设理念
(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而制定,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完全不同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目标,一是人才类型定位,由“研究型”调整为“应用型”;二是在能力培养方面,将“从事科学研究”调整为“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增加了素养要求,即“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故其课程体系建设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二)以目标引领理论学习,夯实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还要求毕业生“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与学术型硕士的区别:一是由“学科”变为“专业(或职业)”;二是专业知识由“系统的”调整为“宽广的”。故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和课程设置中,要始终突出目标引领,在夯实基础理论的同时,还需拓宽专业知识;要以解决工程实践中的问题为主要教学方向,合理设置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
(三)以理论支撑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要紧密衔接,理论教学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和实践教学可以在指导教师所研究的科研项目野外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中,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以理论支撑野外实践和实际工作,提高理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指导作用。
三、课程体系建设的内涵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内涵,与学术型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体系内涵相似,主要包括课程内容的改革、课程模块的优化和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要强调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应用原理、实验验证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内容。课程内容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处理好目标、内容、组织、评价四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工程目标为导向、以内容为载体、以组织为纽带、以评价贯穿全过程,使得课程建设真正落到实处,触及本质。改革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目标的核心指导作用,目标一经决定,内容的选择和活动的组织都要以达成所定目标为取向。改革要在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指导下,加强课程教学目标、内容、组织、评价之间的融合与完善,通过目标性和过程性评价进一步加强四者的联系。
(二)课程模块的优化: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一般都包括公共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和选修课模块等四大模块。前三大模块的课程都为学位课,也是必修课,选修课模块可由各研究方向根据需要设置。课程模块的优化是在总学分一定的前提下,对其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课程的学分比例是合理和最优的。课程模块的优化,还要重视同一模块内和不同模块间课程的整合与优化。在满足基础知识和拓展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让研究生有较大的自主选修权,这样才更有助于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教育目标。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应有利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把研究生课程内容和野外实践相结合在整个培养模式中,要加强课程教学与实践训练间的联系。要把课程体系的构建放眼于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更大的环境中进行全面考虑,即从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和工程生产等培养环节,全面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改革,才能真正发挥课程教学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
四、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
吉林大学地球信息探测技术学院地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面向基础地质调查与地质资源探查与开发领域的需求,培养以应用型为主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才,分为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球物理探测仪器等四个研究方向。
(一)四模块式课程设置:课程学习阶段采用了学分制结构体系,每个研究方向在总课程学分不低于32学分的前提下,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等四大模块(如图1),公共基础课模块为全校所有研究必选课,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外Z能力和政治修养能力,4门课可获得分;专业基础课模块为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而设置,按不同的研究生方向设置课程10门课,共22学分,而每个研究方向只需选择5门课,可获得12学分;专业课模块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四个方向共设置了13门课,共26学分,每个研究生可按研究方向和个人爱好选择4门课,可获得8学分;实践教学课模块为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其教学课程内容也不同,每个方向不低于6学分。
(二)三段式培养模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为3学年,将其分为“课程学习+生产实践十毕业论文”三个培养阶段,各1学年。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两段式的培养模式,即“课程学习”为1.5学年,“科学研究+毕业论文”为1.5学年。减少了理论学习时间,增加了生产实践的时间,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双导师制指导论文:建立健全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为第一导师,由学院本专业硕士生导师担任,以校内导师为主,负责学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学位论文指导等;企业导师为第二导师,选聘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作为第二导师,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参与研究生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四)一体化教学基地建设:课堂学习和生产实践离不开教学基地建设,我们构建了“四个基地交互融合延伸”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教学基地,校内教室和实验室为第一教学基地,“校内导师的科研实验室”为第二教学基地,校内“国家一省一校级”重点实验室为第三教学基地;“校外的产学研平台”为第四教学基地。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硬件建设是指建设研究生公共实验室,软件建设是指依托基地提供的各种研究生创新课题及各类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加强校内教学基地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广泛利用校外教学资源,与校外近十多家单位建立了产学研的合作关系,一方面为各单位培训人才,另一方面,为地质工程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和实训平台。
五、实践效果与思考
通过七年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我院已有四届全日制专业学位毕业研究生,除一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博士外,大部分毕业生就业于国土资源、石油化工、工矿企业、工程设计院、资源勘查与评价,工程测量与测绘等单位,从事设计、施工、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吉林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按不同的研究方向分布在三个学院,本文主要介绍了地球信息探测技术学院的课程建设情况,还有建设工程学院地质工程方向和地球科学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研究方向未做介绍。整个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本文研究仅是一个方向,也只是初步探索,其课程体系建设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与完善。
关键词:微课;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当前,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改变整个社会生态,甚至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学习方式。“微课”以视频为主要d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打破时空限制,提供新的教学手段,拓展新的教育资源,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它有助于培养“核心素养”。有专家认为:核心素养是要在很长时间的教育过程中,经历了非常多的教育事件,然后在一个孩子身上积淀下来的这种持久发生作用的品格和能力。这个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是影响孩子一生,并使其成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人的素养。
微课建设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微课建设这项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学校在微课建设的过程中,应围绕培养“核心素养”的主旨,创新体制机制,用心做好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自2015年启动微课建设以来,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以教师论坛为平台,以校本教研为手段,构建教师团队,积极探索和创新校本教研机制,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构建学习型学校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尝试。
一、创新体制机制,转变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微课建设对于学校而言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复杂系统工程,包括基础设施、数字化资源、硬件及软件的运营维护、教师培训、教育教学改革等多个环节,与学校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我们必须从培养核心素养的高度,以改革创新精神建立健全新的体制机制,促进微课资源建设与课程建设健康持续发展。只有摆脱了机制束缚,提高了教师素养,才能激发生长的活力,从而真正提升师生的“核心素养”。
名师指路:2015年10月27日,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微课培训。无锡市电教馆主任支渝应邀前来作了《职业院校微课创作介绍》的专题讲座。培训围绕微课的结构组成、特点重点、模式、制作过程等方面内容进行,还展示了往年获奖作品并进行点评。崇拜名师是教师的一种心理反应,渴望成功是教师的一种心理需求。要把这种心理需求变成教师的心理追求,需要学校对教师思想的激发和引导。
统筹协同:2016年2月20日,学校举行全校会议,会议重点谈了微课资源库和课程资源库建设,强调各部门要加强系统内部的整合,凝聚校内力量,减少内部阻力,将微课建设与“智慧校园”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力和水平,科学规范推进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和运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全校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试点引路:2015年11月,学校选派10位选手参加市级优秀微课资源评选,专家和选手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和研讨,对参赛作品脚本一一点评并作了针对性指导,在大家的努力下,选手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学校积极探索,培育典型,挖掘经验,面上推广,于2016年3月21日组织以“微课的制作和应用”为主题的全员培训。
主题沙龙:2016年6月2日,学校开展“微课资源建设与课程建设”主题沙龙研讨活动。全校教学骨干教师参加活动,与会人员各自介绍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实际操作经验,围绕微课资源建设与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及功效、微课制作中内容的选取、微课制作的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内容进行了交流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微课建设应充分考虑“十分钟注意力”,精心设计,始终坚持“服务对象是学生”的原则,依托微课资源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平台,走“不会做―学会做―做好―做优”的发展之路,有效促进全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成立研究团队,搭建教师教育实践之梯
俗话说,“一个人可能走得很远,但是一群人一起走会走得更远”。只有发挥团队的作用,才能提高各项工作的运行效率。
微课建设是让教师从习惯的细节中进行追问、思考、发现、变革,从传统的教师演变为一个学习者,最终与其他成员一起变为开发者和创造者,在简单、有趣、好玩中享受其中的乐趣。
在“主题沙龙”交流发言中,笔者将微课建设比喻成旅行。旅行的乐趣有时不是在于你找到了什么东西,而是在于你路过了怎样的风景,遇见了怎样的人,体验了怎样的生活。同样,在微课建设中,我们可能更多关注微课的选题、微课教学设计和制作以及微课的应用,但我们不应忽视在这个过程中同伴的互助、资源的积累、硬件和软件的运用、细节的追问。
一次微课的建设就是一场人生的修行,你用眼睛看外界的五彩缤纷,也用心去回味你人生的绚烂多姿。你与你自以为的传统教育渐行渐远,且行且享受,回味、憧憬,用一颗包容的心去学习、实践、反思、交流,倾听不同的故事,经历不同的人生,成就不同的新故事。
微课建设,不仅要追求理念的更新和方法的创新,更重要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聚焦学生的发展。微课不是为了适应课改而改变,而是为了师生的共同发展而改变,我们关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应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三、追寻管理艺术,引领教师自觉建设之路
曾记得有记者问艾森豪威尔将军领导千军万马的诀窍是什么。这位五星上将从口袋里摸出一根旧绒线放在办公桌上,然后用手捏起线头,沿着桌面慢慢拉动。“你看,如果我拉它,这根线就会跟我走遍天涯海角。”接着,艾森豪威尔改用手指推线头,绒线立刻蜷成杂乱无章的一堆。“可如果我推它,则只能越推越乱,整根绒线哪儿也去不了。这就是领导的艺术!”这个案例一方面传递了被领导者在“主动”与“被动”状态下的不同结果,另一方面说明了领导的艺术在于“示范引领”而不是“强迫命令”。
微课建设也是这样,成功的关键是引导教师自觉参与建设。制作微课程就是一个微研究的过程,让教师从身边小问题开始,想办法梳理、解决问题,并制成微课程。微课建设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在不断的反思中,教师能够不断地成长,教师间可以通过微课相互学习好的经验方法。教育不仅是“解惑”,更应是“解放”,知识不仅需要“学会”,更需要“会学”,教师和学生一样,他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
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成为一种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平台。
为此,学校颁布《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微课建设方案》,制订3~5年微课培训规划,后期再安排一系列的微课培训项目,让教师在微课学习、设计与制作、竞赛的过程中得到专业成长。
四、聚焦课堂教学,开启培养核心素养之门
培养核心素养的重点是要通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将其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因此课堂上应主要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给学生寻找适合的教育,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从而培养出有素养、个性化的学生。
例如,我们可以将制作的微课通过“锡山中等专业学校网站”和“锡山终身教育平台”,与教师或学生远程学习结合在一起,鼓励教师和学生自己利用零碎时间学习;在全校会议和例会上,我们通过教师论坛等形式播放微视频,引起教师思考;在教研活动中,微课又可以作为主题研修材料,组织教研组或课题活动;在家长会、班会课等场合播放制作的微课,让家长和学生更直观地领会主题。
微课程是教育教学思考与教育技术的结合体。所以,想要制作出给人以启迪的微课程,必须思考自己教学的得失;要使微课程真正发挥作用,展现其魅力,就要挖掘现象背后的原因,寻找问题解决的关键;要使微课程震撼心灵,就必须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学生以及教师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样做恰恰是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经验的一种总结、提升、完善。
在聚焦课堂教学时,我们分享骨干教师基于丰富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深厚理论积淀形成的素养,也分享年轻教师精美微课带来的清新;分享微课对课程重点、难点的突破,也分享微课中的合作创新。当然,更让我们欣喜的是部分教师和学生团队已把微课加工成微电影,呈现动态思维,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解释抽象的知识,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使学科知识生活化、形象化。
虽然有的微课案例并不完美,但它能激发师生的思考,引爆内部智慧,让他人看到更多的方法,更多的资源,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选择,它能引发更多的思考,带来的启发层出不穷,可以自主解决许多问题。
今后,在微课建设的道路上,我们将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正确认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价值观,进一步优化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方式,躬身前行、潜心研究,用心探索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微课也终将体现在日常的、具体的“课程”中,落实在平常的、广大教师所实施的“课堂”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