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随着社会的进步,家庭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加深了对家庭教育的研究。目前,人们对家庭教育的概念,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界说。但多数人认为: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自觉的、有意识的对未成年子女或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在这,我们从三方面对家庭教育的内涵进行分析。首先,家庭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有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关系的。我们知道,学校是一种社会的教育组织,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仅仅是单纯的师生关系,表现为一种社会关系。而家庭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不仅仅是单纯的社会关系,还表现为一种血缘上的自然关系。
其次,家庭教育有两种教育形式,一是家长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子女进行的影响,比如对孩子进行表扬或批评,这是一种有形教育,二是家长利用和控制家庭环境并使它对子女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注意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的家庭气氛等。这是一种无形教育。
第三,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家长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和文化修养的影响教育孩子。其目的就是使孩子具有“生动的、活泼的、和谐发展的”生存权利、自主创造的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发掘他们独特的生命力,成为自己的主人。
二、中国与犹太家庭教育的差异性
由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制度,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社会情况,中国与犹太家庭教育在各自的土壤和历史时期中都有了不同的衍生。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区别。
(一)两个中心的不同:教师中心与父母中心。
纵观中国的家庭教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仅仅是入学前的一些潜移默化的教育,更多的是父母将教育的中心放在学校和老师身上,忽略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而家庭一直是犹太教育的主要场所。犹太人非常强调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在他们看来,父亲是上帝委派的第一位教师。父亲的职责不仅仅是要把子女抚养长大,而且要第一个把神圣的契约与律法传授给他们,教会他们如何做一个犹太人。
(二)两个重点的不同:知识与创新。
古代的中国人将“四书五经”奉为圭臬,对于孔孟之道只能服从,不能有丝毫怀疑,否则就是大不敬。而到了现代,在升学压力下的家长,又将教科书和教育专家的话奉若神明。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重视的是学习知识。犹太人崇尚创新,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知识只是一种模仿,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随时发问。犹太人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性格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两种教学方式的不同:填鸭式与启发式。
在中国大的教育背景环境下,学习成绩成了评判的主要标准。因而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分数,而孩子分数的提高,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个劲地给孩子灌输知识。而在犹太家庭中父母更倾向于用启发式教学来培养孩子,笔者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犹太父亲把3岁的儿子放在窗户上叫他往下跳,父亲在下面接。孩子玩得很高兴,一连跳了两次。到了第三次,孩子跳下后父亲没去接,孩子问父亲为什么不接他。父亲教导儿子:“你为什么以为我接了你前两次,就一定有理由第三次再接你?我虽然是你的父亲,但并不是每次都可以帮助你的。”通过这个小故事就很容易发现两者在教学方式上的差异。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转变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以学校作为自己的主渠道、主阵地,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断裂,家庭教育几乎成为空场。由于家庭教育的空场无力,学校教育处于封闭与单枪匹马的境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仅从自身寻求原因和解决方法是不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家庭教育作为主渠道,紧密结合家庭生活领域的特点开展工作,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要转变观念,重视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选择的多样性
通过中国与犹太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犹太家庭教育的教学方法很灵活,既有传统的宣传灌输法来传播知识,又有启发式的教育。这正是中国家庭教育所欠缺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欠缺的。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扭转这样的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善于选择教学方法,来达到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家庭教育 新媒体
“社会转型”来源于西方社会学理论,它指的是社会结构发生了变迁意义上的转变,也即社会生活具体结构形式和发展的整体性变迁。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我国社会转型进行了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郑杭生和李强的论述,社会转型意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这个过程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1] 在社会转型期这个特殊的时段,会出现诸如社会价值观念混乱、道德水平滑坡、部分社会组织结构衰变等一系列问题。社会转型也给我国的教育系统提出了许多挑战,人们一般较为关注社会转型期学校教育出现的问题,但笔者以为转型期家庭教育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本文试着对社会转型期我国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与对策,以期对解决我国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的问题有所帮助。
一、社会转型期我国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
1.家庭教育的主体父母的“失位”
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是孩子行为习惯的模仿者,是孩子早期社会化的重要他人,他们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父母与子女的互动和交流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情感的发展、兴趣的挖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转型期社会变迁速度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更频繁,城市居民工作压力巨大,特殊家庭的数量急剧增加,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主体父母的“失位”,进而对家庭教育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由于我国目前实行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农村孩子即使进入城市也难以享受与城市孩子同样的教育,很多进城工作的父母只能将子女留在家中交由孩子的祖辈照顾,这些家庭的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父母可能只是一个缺少感情联系的符号和身份。在这些家庭中,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失位”的,代替父母家庭教育主置的祖辈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情感大于理性、过于溺爱自己的孙辈,这容易造成孩子养成自私、任性、放纵的性格。同时,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长时间的“失位”也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与此同时,不少城市家庭父母也存在着“失位”现象。转型期城市家庭父母为工作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们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而城市中火爆的教育市场恰好迎合了不少城市居民的需求,各种托管班代替父母对孩子进行照顾,各种学科辅导机构代替父母指导孩子的学习,各种兴趣班代替父母完成对孩子兴趣的培养。越来越多的城市家庭父母依赖社会组织对孩子进行教育,以代替本该由他们完成的家庭教育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城市家庭教育的主体父母也“失位”了。此外,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也影响了人们对于家庭伦理的看法,中国的家庭逐渐由以生育孩子为核心转变为以夫妻感情为核心,由于感情变淡而离婚的现象日渐普遍。离婚后家庭中父亲或者母亲不能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亲子互动的机会大量减少,造成了双亲中一方在家庭教育中处于长期“失位”的状态。心理学的诸多研究已经发现父母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的角色是有差异的,缺少任何一方都会使得孩子在性格上或者情感上出现一定的偏差。不管是由于进城打工、工作繁忙亦或是夫妻离异,家庭教育主体父母的“失位”会使得孩子在一个家庭结构不完整的环境下长大,主体的缺失势必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效果,这已经成为当下我国家庭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家庭教育的内容学校化、功利化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架构,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这三方面教育的共同作用。但当下我国的社会教育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对一个孩子成长起重要作用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主要由这二者共同完成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尽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希望让儿童健全地成长,从这个角度来说二者的终极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二者在具体所承担的教育目标上应该是有所差别的。有研究者指出,学校主要通过课程传授给学生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接受最基本的人类文明的精华;而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应该侧重于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方面,培养孩子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和自立的能力。[2] 笔者深以为然,事实上我们往往赋予学校教育太多的责任与压力,将学校教育功能泛化,譬如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绝非学校单方面就能完成的,父母的言传身教恐怕对孩子道德的培养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中我们却发现家庭教育的内容学校化了,由于社会转型期我国基础教育仍然是以应试为取向的,学校过度重视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这种应试取向也被移植到家庭教育中。父母下班后就陪在孩子身边辅导作业,节假日陪孩子去课外辅导机构补课,为孩子买许多教辅资料,和孩子谈心时说的最多的也是学习,这些场景已经十分普遍,这也表明不少家庭已变成孩子的另一个学校。父母在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依然以知识传授为主,而没有进行其本该完成的道德培养、兴趣挖掘、情感交流等教育内容。这样的一种家庭教育背离了其应有之义,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危害。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转型期社会不少人的价值观念偏向实用化、功利化,这种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也反映在不少家长在家庭教育内容的选择上面。他们在选择家庭教育内容时往往会思考孩子所学是否有用,能提高孩子成绩的、能以证书形式表明的、能让自己觉得有面子的教育内容往往被许多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内容,而心理健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劳动教育则往往被忽视。实际上,这些被视为短期无用的教育内容从长远来说对孩子的成长可能更加重要。总而言之,家庭教育内容的学校化、功利化使得家庭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3.新媒体对家庭教育的负面冲击
不管是家庭教育的主体父母的“失位”,还是家庭教育的内容学校化、功利化,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认为是家长的问题。然而事实上,社会转型期外部环境也对家庭教育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尤其是伴随着社会转型而迅速崛起的新媒体对家庭教育的负面冲击十分明显。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第四媒体”网络和“第五媒体”手机逐渐进入我国家庭中,而且似乎有取代传统的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的趋势,尤其是青少年对于网络和手机新媒体的喜欢程度明显高过传统媒体。新媒体使得家庭中的孩子更方便快速地接受信息,不少孩子通过新媒体学习到了许多有益的知识。但与此同时,新媒体对于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首先,不少孩子热衷于新媒体建构的虚幻世界中的人际交往,他们通过网络聊天工具、网络游戏、手机短信等方式结交朋友,反而不愿意与自己的父母沟通交流。长此以往,亲子之间的代沟和矛盾会日渐加深,亲子之间的情感纽带也会逐渐断裂,这必然会为父母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造成极大的困难。其次,某些老师曾抱怨:“学校5天不抵回家2天。”这实际上反映的是不正确的家庭教育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成果,反映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张力。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教育的影响和新媒体的影响也具有相当的张力,父母一般向孩子传递的是历史的、传统的、沿袭的思想观念,而在新媒体上有大量反叛的、新颖的、激进的价值观念。新媒体对孩子的影响可能会削弱甚至完全抵消家庭教育的效果。可以预见的是,科学的进步会为我们的家庭带来更多的新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对家庭教育的负面冲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社会转型期我国家庭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布雷萧写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人成年以后,所有行为都可以在他幼年时期的家庭环境中寻找到答案。每个孩子都是在自己父母的教育方式下长大的,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孩子。孩子的性格和命运便与教育方式这一家庭规则紧紧地联系在一起。”[3]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重大影响。社会转型期我国家庭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应该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的足够重视,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必须通过三者的通力合作,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对策。
1.家长应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科学地进行家庭教育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首先要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到教育孩子绝不只是学校的责任,不能将孩子的问题都归咎于学校教育的失责。笔者以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情感、道德、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这些都对一个人有着深远的影响。俗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强调的是经济再困难也要送孩子去学校,如今笔者觉得“再忙不能丢教育”同样适用。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还不够,还需要有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少家长由于自身观念的偏差和教育知识的匮乏,往往采用不合理的方法教育孩子。科学进行家庭教育需要注意三点:首先,家长要将孩子作为同样的生命主体平等对待,不能过分强调家长的权威,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先决条件。其次,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知识的辅导,不要功利地进行家庭教育。最后,在新媒体已经进入到我们家庭日常生活的条件下,家长要科学引导孩子使用新媒体,不要粗暴地禁止孩子接触新媒体。家长自身也不要排斥新媒体,通过阅读新媒体上大量的信息也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也可以通过新媒体了解更多的科学育儿的知识,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
2.学校主动多与家长沟通,加强对家长家庭教育的指导
家庭和学校应该形成合力,共同作用。当下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还比较少,尤其是面对面的沟通,沟通内容局限于学习知识方面。实际上孩子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对其道德状况、行为习惯还是比较了解的,但由于学校很少主动与家长沟通,许多家长并不太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学校应该将每个孩子的学习、道德水平、行为规范等情况及时详细地反映给家长,以便家长能采取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家长家庭教育的指导,在这方面学校有其自身的优势。首先,学校教师都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学科的学习,也对如何进行家庭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因而每个教师就是很好的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其次,学校可以邀请家庭教育专家为学生家长开展一系列家庭教育的专题讲座,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水平。最后,学校可以借助家长会等形式,使学校中一些家庭教育十分成功的父母与其他父母进行经验交流等活动。学校有责任帮助家长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接受了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这也有助于学校对其进行知识传授。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在家庭教育中既是责任者,也是受益者。
3.政府进行制度层面的改革,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出现的心理不健康、性格孤僻、人生安全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笔者以为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让这些儿童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前提是能让父母和子女生活在一起,换言之,必须让在家庭教育中“失位”的父母尽快“复位”。而留守儿童父母的“复位”需要政府进行制度层面的改革,比如说造成我国城乡长期二元对立的户籍制度,通过制度改革保证进入到城市的农村家庭的子女享受和城市儿童相同的教育机会和同样质量的教育。同时,政府要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减轻新媒体对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政府应该要求新媒体从业人员提高社会责任感,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获得经济利益而不顾对孩子的影响。一旦有人通过新媒体散布暴力、不健康、虚假的信息,相关部门必须予以严惩。政府有责任为我国家庭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我国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210000)
参考文献:
[1]郑杭生,李强,李路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内容的研究在青少年家庭教育内容方面,一是强调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如赵忠心教授在《家庭教育学》中指出家庭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家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并指出当代家长必须重视培养孩子竞争的意识、适应社会和竞争的能力。[9]二是家庭教育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中指出,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起奠基作用,他还提出了101条家庭教育原则,提出了家庭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是培养训练儿童良好的习惯。第三,家庭教育要注重青少年“品德”发展。古人伏、高峰、张良才和其他多位学者也都着重强调了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教养方式的研究国内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体现了“单纯类型论”的特点。如杨丽珠等也选取了母亲教养方式的溺爱性、民主性、放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等多个侧面,全面探究其与儿童气质的关系。[10]林磊通过对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的研究,归纳出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和积极型五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式。[11]关颖将家庭教养方式归纳为娇纵溺爱型、启发引导型、放任自流型、因材施教型、简单粗暴型等。[12]刘金花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分歧型;陶沙等又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七类: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和教育的不一致等。[13]对家庭教养方式作类型划分,对各地区、各层次的家庭教养方式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值得许多家长借鉴和参考。同时,我国学者从各个角度对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性别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关于青少年家庭与学校合作的研究学校与家庭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昔日的分离状态到今日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大量的研究表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分离,更多的需要两者的协同共育,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支持学校教育。尹雯副教授在问卷中问到“您会拜访孩子的老师吗?”这一问题时,仅有7.9%的家长选择“经常”,52.2%选择“有时”,27.2%选择“很少”,还有9.1%选择“从不”,可见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不够,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分离状态。[14]如果家庭和学校之间缺乏联系,家长对孩子在校的表现一无所知,家庭教育就无法配合学校教育,就可能无的放矢。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迫切希望参与到学校教育领域中来。刘东菊研究员认为:随着家长教育子女的主动性增强、能力也越来越高,长期以来被动接受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的局面已不再为家长接受,家长不满意学校,想参与学校管理,希望家庭与学校共同配合培养和教育子女的心情越来越迫切。[15]在家校合作的方式方面,主要是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家庭访问、书面指导、实行开放日来整合教育资源,实施家庭、学校的协同共育。[16]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1)青少年父母的问题导致家庭教育的失当。石军在《工读学校“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和教育转化对策》[17]一文中指出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方式,如棍棒教育,放任型的教养方式,或对孩子的过分关注与过分溺爱,对孩子的绝对化要求,对孩子教育的完美主义倾向等都是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失当。章国宾在《浅议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指出:子女是父母的一面镜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是“问题父母”。[18]丁瑜在《青少年家庭教育若干矛盾探析》一文中指出当前的青少年家庭教育中,作为教育主体的家长,在其家庭教育的期望水准、家庭教育的目标定位、价值观念以及家庭教育的态度方法等方面,尚存在着一些与社会发展、时代精神相违背的新的倾向。这些倾向和问题直接与青少年的现实面貌和社会发展的目标需求构成不同程度的矛盾。[19]王军荣讲师认为家长在道德人格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对其子女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在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家庭教育方式不够科学,家庭中父母教育方式影响最为直接。[20](2)青少年家庭教育内容的不当。王军荣讲师认为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培养,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家庭教育内容的不尽合理。普遍偏重孩子的物质营养,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的教育,普遍以智力教育为中心,而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品质的培养。[21](3)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青少年“家缺失”和“爱缺失”。石军认为“家缺失”即由于父母离异导致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使得孩子缺少在一个完整健全的家庭环境长大的氛围。“爱缺失”即对父爱、母爱或者父母之爱的缺失。“家缺失”和“爱缺失”是造成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22]章国宾在《浅议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认为残缺家庭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是造成“问题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23]王秋英在《当前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的研究表明:单亲教育问题会给孩子成长带来很多隐患。[24](4)青少年家庭教育不当。如章国宾在《浅议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提出家庭教育不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即溺爱放纵是当前家庭教育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家庭暴力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元凶;残缺家庭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父母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放任自流。[25]上述研究表明,青少年家庭教育不当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一项重要原因,很大部分是缺乏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失当的情况下造成的。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立法的研究关于家庭教育立法这一带有前瞻性的研究命题,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不多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制定家庭教育法律的要求,为中国大陆家庭教育法律政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姚建龙的《家庭教育立法的思考》和上海市妇联、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会的《家庭教育立法的探索》等文对家庭教育立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进行了论证,并指出家庭教育与国家教育(公办教育)、社会教育(民办教育)一样,同是教育体制的三大支柱之一,对家庭教育进行立法也是合理的、有根据的。最近台湾地区通过的《家庭教育法》所指的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家庭世代伦理教育;夫妻婚姻关系教育;父母的亲职教育;现代化家庭生活教育;家庭和社区关系教育。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相关性问题的研究青少年家庭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的研究。近年来,特别是与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研究日益突出。如青少年家庭教育中道德问题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自尊的相关研究、青少年情绪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等。对青少年家庭教育国内外的比较研究也越来越多,如刘金花的《上海市与横滨市幼儿性格特征和家庭环境因子关系的比较研究》、张文新的《城乡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边馥琴等的《中美家庭代际关系比较研究》等,这些研究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对家庭教育的研究从单一化向多维度转变,它与诸如学校德育、儿童身心发展等关系日益密切,对这些关系进行探讨,可以增强青少年家庭教育方法的时效性,提高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二是家庭教育研究目前还处于零散的相关问题的探索中,这些理论研究的探索,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研究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国青少年家庭教育文献研究综述的启发
(一)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研究对象要更关注“儿童”本身
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文献研究表明,青少年家庭教育过度关注了父母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单向化”的教育方式,站在父母的角度和立场上去思考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如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与教养方式,父母的教育态度等对孩子的教育影响,青少年家庭教育研究目的更多的是父母如何教育子女,为教育子女着想,旨在教给父母如何来实现完善的家庭教育,而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对象——儿童,则关注过少。不是教育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就万事大吉了,要知道,“儿童”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只有真正关注“儿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的家庭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
(二)青少年家庭教育要更加关注儿童的“品德教育”
“德是为人之本”,“品德教育”是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根本,家庭教育教育孩子,要万事“德”为先。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关颖通过中央综治办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对闲散未成年犯罪调查,通过对2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调查资料的分析与比较认为: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是当代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误。[26]现代教育研究也表明,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非智力因素的积极特征都是婴幼儿时期起步的,都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从幼儿开始。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是一个漫长的生活化过程,涉及到孩子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情感性格等方面,这些方面同时都印上父母的烙印。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担负着“育人”的角色,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父母必须在青少年家庭教育过程中关注、渗透儿童的“品德教育”
(三)青少年家庭教育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协同教育”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三大主要场所和因素,这也决定了在开展家庭教育研究时不能忽视家庭与学校和社会的内在联系。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他说:“良好的学校教育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家庭教育是一门培养人的科学,教育孩子需要懂得科学,需要研究方法,这就需要学校的指导和帮助。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加深,学校尤其是社会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青少年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影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青少年家庭教育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学校也要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相互联系与配合,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真正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各方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关键词: 农村幼儿 家庭教育 应对策略
家庭教育就是家长有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身传言教、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方式,对子女施以一定的教育影响,继而家庭成员彼此相互影响终生的一种社会活动。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即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农村幼儿家长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呢?为此,笔者试图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足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与时代的发展,部分农村家长已经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他们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缺少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能力,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束手无策,任之由之;部分家长自视能力很强,对孩子实施“小学化”或“拔苗助长”的教育,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和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孩子从生下来到上幼儿园这段时期还不懂事,家长没法教育,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责任……这些家长把教育简单化,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是孩子心智发展的基础,孩子品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家庭的早期教育,孩子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他们成长的道路很长、很艰巨,需要家庭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一项调查分析指出“中国的教育归根结底是家庭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家长应从思想上认识并定位对家庭教育的正确理解,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家庭教育实施者的教养态度存在差异
近年来,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家庭居住环境日渐城镇化,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大部分孩子都是隔代式抚养。文化水平低下的祖辈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家中的独苗苗关爱有加,百般溺爱,生怕孩子受什么委屈,事事包办代替,一味迁就顺从,造就孩子自我、任性、娇气。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其次,父母就近上班的,年轻的他们在新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开始注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当他们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们也会出面干涉。几代人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往往持有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代与代之间在子女问题上的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最后,父母都在身边的,家庭教育不受祖辈影响的,每天给予孩子的时间极有限,他们只要一有时间就抱着手机、ipad,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
3.家庭教育重知识轻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农村家长的职业差异、素质高低等因素,导致家庭教育的侧重点和力度有所不同,大部分人重视知识教育(认字、写数、学汉语拼音等),忽略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习习惯等行为习惯的培养。这种教养方式导致不少孩子出现任性、个性极强;自私、霸道;孤僻、人际关系冷漠;不懂得付出,生活能力低下等畸型发展趋势。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此话道出了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正如陶行知所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的确,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而不良的习惯一旦养成,等长大了,再想纠正使十分不易。
4.家庭教育方式缺乏艺术性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所以有一个教育方法问题。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育孩子时,大部分祖辈家长表现出的是溺爱型,年轻父母脾气暴躁易发火则是极端型、严厉型,不管哪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中国父母有个特点:对自己孩子的满意度是最差的,比国外的家长满意度差很多。其实孩子很需要表扬,表扬会给孩子以勇气和动力,同时是一种肯定的暗示,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5.家庭教育环境不容忽视
我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典故,孟母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三次搬家,这充分说明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生源大学生 家庭教育方式 心理健康 人生发展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家庭环境对人一生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特别是对个体早期的影响对其以后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不当的家庭教育教养方式是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根源。国外学者对恐惧症、强迫症、焦虑症和抑郁症四种神经症患者的早期经历与家庭关系进行调查发现,这四种神经症患者的父母与正常个体的父母相比,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较多的拒绝态度或者较多的过分保护。很多大学生入校以后难以与他人相处,主要原因是在儿童早期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
农村生源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留守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父母情感支持、教育投入的缺失,容易造成农村生源大学生在早期成长过程中出现胆怯、内向、逃避或偏执、冷漠等现象,一旦早期形成的这些品质使他们在大学阶段无法适应校园生活,他们便会出现心理困扰,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即使在父母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农村生源大学生,依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家庭教育处于缺失或不当状态,比如如果父母的养育方式是专制型的,则子女会消极、懦弱和不知所措;父母之间经常出现意见分歧或互相拆台,则子女会表现出圆滑、讨好、投机、说谎等不良行为,这也会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本研究分析当代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尝试解释这些问题对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方面是农村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不足,对教育的作用和教育转化成实际生产力的方式认识较为滞后,导致了农村家庭的学生心理上对教育的茫然;另一方面,农村家庭中父母的需求层次由于受到现实因素的制约,农业生产和进城务工只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因此对精神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意识较差,导致农村生源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无法认识到自我的人生目标和价值,从而导致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如一味追求高消费、盲目地将爱情作为人生追求。
一、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导致对家庭教育认知的茫然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其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心智的培养起到奠基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忽视家庭教育的早期性,不重视对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容易造成个体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出现心理困扰。
我国在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鼓励青年发展学业,增长才干,但社会、文化、经济等各种因素,农村青年的求学就学环境并不好。因此在农村生源大学生家长中,中学未毕业就去城市务工者居多,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未能对教育产生全面、客观的认识,包括对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有偏差、对教育生产的智力转化为生产力的认识有误区等方面。
(一)对于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有偏差
中国当代教育学家邓佐君在其《家庭教育学》一书中提到:一般认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塑造良好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在社会中从事简单生产加工和贸易的第一批人获得经济收入的快速增长,而当时公有制体制下的国家工作人员收入无法得到显著改善,群众中流传着“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杀猪刀的”的言论,导致“读书无用论”一时的盛行。现阶段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村父辈赞同此观点,经常对子女灌输“读书无用论”的观点。
家庭教育的感染性特点表明,孩子从出生到进入大学,其中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生活在家庭中的,家长在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相处中,通过言传身教、为人处世、情感交流等方式,能够无形之中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读书无用论”的观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们,尤其是对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学业兴趣、热情与意志等方面造成影响。即使农村学生能够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一旦他们在校园环境中出现困难或阻碍,在学业方面出现压力,在就业和未来发展方面遇到挫折,便会受“读书无用论”观点的影响,学业的兴趣与热情降低,学习过程中意志力减弱,从而产生学业困扰,危害心理健康。
(二)教育产生的智力转化为生产力认识的滞后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因此,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是实现加快生产力、将智力转化成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高校毕业生很难一毕业就找到令自身或家庭满意的工作。因此,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书中自有黄金屋”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寄予子女较高期望的父母,发现教育成果无法及时转化为求职就业的能力,无法帮助家庭摆脱贫困时,便会对子女的教育失去信心,减少教育投入和情感支持。其次,父辈在相对较为封闭、信息落后的农村现实环境中,无法为后代的教育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更无法认识到将智力因素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和方法,对子女的就业等方面能给予的建议和支持少之又少,这无形中给农村生源大学生带来更多的压力和负担。另外,农村生源大学生自身为走出封闭的生活和环境,努力通过教育改变自身的命运,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自身的价值,无法将学校所学转化为生产力,谋求发展和创造财富,这也让农村生源地的学生产生对未来的焦虑和对家庭的无力感。
二、重视物质需求的满足,忽视精神需求重要性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需求有五个层次,牡筒愕礁卟惴直鹗牵荷存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和爱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一般情况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需求的层次是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只有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才能激发更高层次的需求。
随着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等进程的加速,一方面,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转移至城镇,其父母与子女便被留在农村或被带至城镇生活、学习;另一方面,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由于农村生产力低下,主要依靠务农或散工等形式赚取金钱,为保障生活来源,常常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因此,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家庭更重视物质需求,忽略了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精神关怀和支持,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务工人员常年工作在外,无法了解子女对爱、温暖的需求;二是父母自身缺乏精神需求,无法指导和监督子女精神世界的构建。
(一)农村务工人员常年工作在外,无法满足子女对爱、温暖的需求
农村子女的成绩下降、失学率上升并非子女个人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比如教育资源的缺乏、教育手段的落后等,其中就包括对子女的教育关注与情感支持的缺失。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的家庭,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参与度不高,与子女成长有关的人或事的沟通较少,通常只关心教育的结果而忽视子女所需要的关怀、学习上的指导和兴趣上的支持,这些是农村生源大学生在家庭环境中所缺乏的,也是马斯洛需求层次里提到的安全需求和情感、归属的需求。
安全需求和情感、归属需求未被满足,个体常常会感到自卑、胆怯,缺乏感知爱和给予爱的能力,影响情绪控制、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等。在大学阶段,适度表达情绪、适应并融入集体生活、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培养团队协作等均是大学生需要培养和锻炼的能力,这些能力的缺乏将会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带来困扰。
(二)农村家庭父母精神生活匮乏,无法指导和监督子女精神生活的构建
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控与帮扶,农民的经济负担减轻,但是精神文明的发展步伐依然较慢,无法匹配物质文明的发展。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但是现阶段农民的业余生活并不丰富。据相关资料显示,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的家长对各种新鲜事物缺乏适应能力,接受能力较差。因此,农村家庭在对子女精神文化生活构建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监督。
电脑、智能手机等网络终端设备是时展的产物,是传播文明、提升生活和工作效率的工具。由于大学生活学习环境宽松,很多大学生沉迷在虚拟的世界里,影响生活和学习,沉溺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之一。调查显示,农村生源的学生对网络的痴迷程度较高,网络消遣方式主要是网络游戏和聊天互动,其中以男学生为主。由于农村生源大学生在早期的精神生活中未培养起较多的兴趣与爱好,进入大学后,难以找到合适的方式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也很有少机会在才艺和爱好上得到更多的发展,因此对培养自我意识和自信心有一定影响。
农村生源的学生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早期家庭教育便开始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精神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导致大学生活中形成了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和不适应时展需要的心理活动。在大学生活中,需要学校、家庭和个体共同努力,为农村生源大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03.
[2] 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7.
[3] 苏蔚连.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才智,2016(13):42.
[4] 裴源冶.价值观变迁视角下的农村家庭教育问题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6(12):251.
[5] 窦晓峰.农村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文学教育(上),2016(1):141.
[6] 吴华倩.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家庭义务教育决策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6.
[7] 胡军.浅谈农村家庭德育教育的现状及策略[A]//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2.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长;孩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02-02
家庭教育是对人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教育大词典》对家庭教育解释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辈进行的教育”。针对教育对象而言,家庭教育涵盖在亲子互动过程中,成员间有相互的教育影响,而我们通常多理解为父母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尤其对未成年子女从进行的教育。中国家庭教育起源较早,有关家庭教育的家训、家书反映了中国家庭教育发展的客观事实,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有《女训》、《诫子书》、《颜氏家训》、《家书》等。在学校教育未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中,严格而规范的家庭教育一脉相承,与社会伦理规范相契相合,对个人的修身、立志、品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自近现代以来,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也激发着我们对家庭教育进行更加广泛而深刻的思考。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作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直以来是中国无数家长的心愿。然而,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层出不穷的教育问题却困扰着许多家长,也牵动着整个社会。
一、总结来看,当前中国家庭教育有以下几大困境:
(一)错误定位家庭教育
就对新一代孩子的培养而言,学校以及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功能有了更高的要求,随之对父母的知识水平要求也有新的提高。学校也越来越认识到,调动家长开展家庭展教育积极性的重要作用。从“家访”“家长会”到“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等,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化。然而,在社会广为呼吁为孩子减负的现状下,家庭教育的负担可谓越来越沉重。为尽快消化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许多家长变身成为孩子的“课外辅导员”,一些学校的“家校互动”实际上把学校应该承担的知识教育任务转嫁给家长不少家长深感自身知识不足或时间不够,干脆将放学的孩子直接送往辅导班等课外辅导机构。无疑,在家长尽心竭力满足孩子教育需求,并摩拳擦掌试图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下,我们不难发现家长被拉到学校智育共同战线的这样一种扭曲现象。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界限本来很清晰,学校教育以知识教育为核心,家庭教育关注孩子的性格养成和身心成长,以前学校‘家校互动’说的是互相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但现在把家长变成孩子的课外辅导员,是一种教育的完全异化。”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也伴随孩子终身,当因材施教在学校实行困难的时候,家长无疑要在关心孩子个性及人格培养上下更多功夫。近年来,社会上有关初中学生因嫌母亲唠叨,管教研而弑杀母亲的案件;大学生因嫉妒心理而给室友投毒的事件;以及每年都存在的因受不了高考失败而跳楼的事情等,无疑不是在提醒我们社会、学校以及家长,我们在关心分数,要成绩的时候,更要关爱到孩子心灵的呼唤,心理的健康。因此,现代家长在盲目追随学校给学生智力教育助力的时候,还应给自己的家庭教育正位。
(二)家庭教育观念有待更新
1、父母与孩子的民主平等
社会的变革必然带来观念的更新,尤其冲击着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 。不过,虽说民主平等的思想已深刻地被我们社会所理解和接受,但长幼尊卑的家庭观念仍然在很大范围内践行着。专制型家庭模式下,父母往往高高在上,希望孩子虚心接受自己的绝对领导,以保障其在孩子面前的权威地位。而在这种不平衡的家庭关系下,最有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孩子逆来顺受,二是孩子被逼急而反抗。
另外,有些父母将一切听从孩子视为民主平等,却让孩子走向骄纵,蛮横的另一极端。目前,小规模家庭模式下,孩子往往变成家庭的核心,越来越多的“小公主”“小皇帝”由此诞生。父母与长辈对孩子的尊重越来越偏离理性,走向盲目,这种对“民主与尊重”的标榜,我们也认为是不可取的。
2、物质奖励与精神支持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对子女承诺,这次考试进步就给你买什么什么。这些父母坚信,物质奖励最能成为孩子学习进步的动力。其实,精神支持可以有很多种,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下,家长也偏向于将对孩子的精神支持等同于物质奖励。如此做法,不仅会引导孩子对物质消费品越来越高的需求,也容易让孩子形成“学习是给父母学的”想法。
同时,我们必须相信儿童具有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能力。谈到“错误及改正方法”,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我们必须对儿童进行夸奖和惩罚,他已经没有了自我约束的能力,约束的方法必须由老师来提供。假设他们正在进行工作,我们不停的给他们奖赏或惩罚,这种会严重影响儿童精神上的自由”。②因此,过度给予孩子惩罚或物质奖励,不仅容易形成我们常见的儿童思想―学习是给父母或老师学的,而且限制孩子心灵的自由发展与成长。
3、教导与沟通
从伊伊学呀开始,我们就不断地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来自父母的教育和教导。我们可以看到,在多数父母与孩子交往过程中,大到做人处事,小到穿衣吃饭,父母往往会珍惜可利用到的机会来教导子女,在孩子有疑惑的时候,一些父母会直接驳斥到:“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你懂什么?”这些父母不是不懂得沟通的作用,而往往是在生活中认为自己的教导就等于沟通,甚至是教导的效果要胜于沟通。但父母等于真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根据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重庆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发展报告》显示:“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没有时间教育孩子、教育孩子经常不一致。”这三项是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的最大烦恼,达到了92.3%,认为完全有能力教育孩子的家长只占极少数。③因此,在父母对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还没有完全成熟和科学化的时候,父母不要以自己的经验及意愿来一刀切。有效地沟通往往可以达到双向的理解,而一味单方面的教导总有对孩子不再受用的一天。许多父母对这些道理也是能够理解,不过,一方面,有的家长是习惯了居高临下的方式,一时难以降下自己的身份与孩子沟通;另一方面,更多的家长会困惑于如何找到有效的沟通方法。
(三)家庭教育方式有待落实
近年来,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大量畅销,无数家长希望经过苦读,找出最适用的家庭教育方式。同时,2013年,一档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受到了热烈追捧,也掀起了社会上对家庭教育方式的大讨论。不少做父母的观众反应:收看节目的同时,也对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进行了反思。如此,足以反应中国广大父母自己学习,更新教育观念的热情与信心。不过,生活中我们还是常见许多家长给孩子提各种各样的要求,而没有看到他们新的教育方式的落实问题。
一方面,许多家长信誓旦旦,或在他们面前夸夸其谈,但在实际教育中,又阻挡不了自身的粗暴蛮横或是纵容娇惯。处于这种情况的父母,多数并未意识到自己行动与观念的落差,也看不到孩子出现的问题与缺陷,而是单纯地沉浸在自我满足的世界中。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的家庭结构又决定了一个家庭中是多个大人来共同抚育教育一个子女。由此,观念的差异就容易导致教育方式难以达到统一,同时,也影响着教育方式的落实。
二、现代中国家庭教育的出路
(一)找到家庭教育的合理位置
在孩子正式接受学校教育之前,通常为6岁以前,是孩子性格及习惯养成的关键期。顾名思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今大众共认为学校教育占主导,家庭教育做辅助的。而“每一个社会成员几乎都是在家庭中诞生的,从家庭中获得生命,在家庭环境中得到最初的也是给他生命打上烙印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意志、品质、情操、爱好乃至人生观、世界观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回顾历史,我国古人往往以志向教育、待人教育、勤奋好学教育、勤俭教育、行为习惯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此培养子女完美人格,这也是我们常谈到的“教人先行而后文”。许多父母望子成龙,追求成绩,只看分数,却忘了“成才先成人”的道理。由此,在重新审视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家庭教育真正的地位所在。
(二)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
一方面,创建民主而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父母要改掉以往事事插手的习惯,尊重孩子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走弯路的时候,孩子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碰壁,他还能告诉自己:这是我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家长要试图打破长幼有序的古训,与孩子交朋友。成为孩子最忠实的听者,构建和谐的相处关系,才能找到沟通大于教导的最大效用值。最后,合理利用奖惩手段。孩子能自己意识到的错误,要相信其改正的勇气,而不是惩罚的手段强化他犯错的意识。适当的奖励可以激发孩子的潜力,但是频繁的奖励,容易形成疲惫和降低奖励效用,因此,父母在实际状况中,要合理把握好这个度。
(三)共同落实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首先,家庭成员之间要寻找到一种最为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并达成共识,保证家庭教育的发展性和连续性,以免在实践中造成教育方式错乱的问题。其次,“家庭教育是渗透在家庭全部生活之中的”。所以对孩子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也要做到。④最后,在家庭教育方式落实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去反思和检验,改正不合理的地方,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以确保教育方式的科学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还需要我们共同的探索与研究,需要家长的学习,更需要社会的关注。现代人讲:好父母是学出来的,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好习惯是养出来的,好成绩是帮出来的,好沟通是听出来的。确实,没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才能扮演好家长的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词典.第1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1页
[2] 有吸收力的心灵.意.蒙台梭利著..薛杰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7 P273.
【关键词】家庭教育;班主任;家长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配合,形成最大的合力,才能促进孩子的成长,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连贯性。因此,家庭和学校之间要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体谅的工作关系。作为班主任,如何积极、正确引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就成为班主任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协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的工作中,我提炼出这样三句必须对家长说的话:
第一句:老师不可能像父母那样单单为你的孩子做到天天如此
有这样一个关于家庭教育的例子:美国总统小布什小时候贪玩,不愿意碰书本。小布什的妈妈用了很奇特的方法巧妙的改变了小布什:每当听见小布什回来的脚步声,她就拿起一本书,坐在椅子上很认真专注的读,第一天、第二天,小布什都没太注意。一个星期过去了,小布什终于忍不住问妈妈:“为什么以前我回来,你都在门口迎接我,现在这本书这么吸引你,那里面到底有什么好东西?”妈妈对他说:“书里有非常有趣的内容,是它们深深的吸引了我!不信,你自己拿去看!”
小布什的妈妈根据孩子的个性和特点为孩子选了一本肯定能吸引孩子好奇心的书,并每天以专注读书的神情迎接孩子回家,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最终成功地影响了孩子。
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比老师更有优势。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个性、优势和短处,知道她的兴趣点在哪。学校作为集体教学的单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普遍性,很难满足孩子学习的特殊性,而父母只需要面对一两个孩子,最可能设计出优良方案,父母可以每天在家认真读书影响孩子,而老师却不可能单单为你的孩子做到天天如此。
初中阶段是孩子学习打基础,是非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家长的责任更重了,对孩子的引导教育不但不能放松而且还应该加强。好的家庭教育是多方面的,但家长的观念是最主要的,作为班主任,首先应该从认识层面上,让家长清楚:教育不光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家长的事情,如果自己都不对自己的孩子负责,就别指望别人对你的孩子负责。
我在初一一次家长会上对家长们明确了这样的观点,会后很多家长表达了认同的看法。我们班一位叫****的同学,这样跟我说:以前只认为,把孩子送到了学校,就全靠老师了,今天听你这么一讲,觉得这妈妈当的还很不够!让家长认识到自己在孩子的成长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班主任引导他们积极做好家庭教育的第一步。
第二句:孩子不是你的骨肉,夫妇才是对方的骨肉
中国的夫妻一旦有了孩子,孩子就成了家里的中心和重心,夫妻关系也就让位于亲子关系了。和中国人常常把孩子称为骨肉不同,西方的文化将夫妻视为骨肉,在古老的《圣经》中,亚当对夏娃一见钟情时就曾说:“你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中国的父母把关注点都投向了孩子,就很少用心经营夫妻感情,岂不知,这样不但导致夫妻关系问题,也会引发孩子教育和亲子关系问题。
一次家访中,我了解到这样一个家庭,孩子的妈妈对我说自己的夫妻关系几乎是名存实亡,双方都是看着孩子的面子生活在一起。妈妈性格比较急躁,对孩子恨铁不成钢,爸爸非常娇惯孩子,当妈妈欲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爸爸总是充当护驾的角色。结果家庭分成了两派:父亲和儿子一派,妈妈成了光杆司令。虽然妈妈要求很严,但孩子的表现没有起色。现在已经踏入初三,妈妈很是焦急。我给她的建议只能是:“从改善夫妻关系开始,不然孩子的问题没法解决。只有夫妻双方在一些原则和观念问题上达成一致的意见,才可能对孩子有良好的教育。”
我们班类似这样的情况还不少,多数会认为:夫妻关系也就这样了,孩子还是要好好教育的。可是由于夫妻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对家庭关系的绝对性影响,夫妻问题不解决,孩子问题也很难解决,即使解决,也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结果。矛盾的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尚且如此,离异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伤害更不言而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和谐的家庭氛围,恩爱的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大!因此,我们必须让家长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骨肉,你的骨肉是你的另一半!
第三句: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考上大学
这句话,大家都能理解。但家长常常希望孩子能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就拼命把孩子往那个心里的样子去塑造,就像栽盆景一样。由于目前我国的考试选拔制度的限制,绝大多数家长把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看做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只能表明他对学校书本知识掌握的不好,并不表明他们什么都不好。其实学习应该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家长心里很清楚: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考上大学,也不见得考上大学的人就一定比考不上的出息。不是所有孩子都乐学,一个集体中必然会有一些成绩落后的同学。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孩子放大、成就优点,家庭教育就算是成功的。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更何况是些未长大的孩子。
好的家庭教育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促进子女体、智、情的健康发展,教育内容包括传播科学饮食知识、基本的体卫常识以及相应的训练等。二是教育子女理解基本的人伦关系,教育内容包括接人待物,孝顺父母,尊老爱幼等。三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内容主要包括起居习惯、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知识以及基本的行为规则。因此不要把家庭教育仅仅停留在学习辅导上,良好的习惯和为人处事能力等素质的综合提升,才应该是我们现在家庭教育的目标。
以上是我在引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些心得,当然,引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不是仅靠几句话就能解决的,作为班主任,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杨敏. 对当代小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的探究 [D]. 河北师范大学,2009.
1.1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方面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方面。自我控制能力指的是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与约束。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是有帮助的。同时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比较注重孩子的意愿以及尊重孩子的意愿,也会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反之,一个家庭里,父母总是为孩子做决定,就会剥夺孩子的自主性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不高。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也是发挥一定的作用的。
1.2小学生评价能力方面小学生评价能力方面,不仅表现在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还包括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在评价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客观公正的去评级孩子,不能够过分的溺爱孩子,同时也不能够进行高标准地批评孩子。家长对孩子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有助于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从中得到肯定以及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在进一步的努力中,去改善自己的缺点,从而促进孩子的进一步发展。再者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还应该是具体的评价,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把握一个良好的度,这样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并且为以后孩子客观地评价自己奠定一定的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评价的意识。这样可以使孩子即可以看到自己的优点与闪光点,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发现在记载一段时期内的不足与缺点,提高小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能力。因此说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积极地作用,由此看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1.3小学生自信心方面自信对于小学生的发展史相当重要的。也可以说,自信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种心理状态。家庭教育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对孩子才去的是鼓励性教育,在各个方面都比较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那么这个孩子的自信发展也会与别人有所不同,很明显,孩子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有自信的。因此,也可以说,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所采取的方式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与孩子自信心水平的提高以及孩子自信心的发展都相当的重要。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老师批评孩子,对孩子实行的不是温情教育,总是认为孩子有很多的毛病,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就会显得不自信,会影响到孩子自信心的提高以及孩子成就感的缺失。因此可以得出,父母在实行家庭教育的时候应该对孩子尽可能的鼓励,鼓励孩子独立地去完成一些事情,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孩子具有一定的较好的自我意识,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发展。
2结语
关键词:"包办式"教育;"家长" 家庭教育艺术;良好的亲子关系;养成教育;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69-01
最近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的两起"伤害"父母的事例和大学生招聘事件,让我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一起事例是2011年10月,央视《看见》栏目播出了对16岁博士张*炀的专访《长大要成人》。在专访中,张*扬发出疑问:"我博士出来,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博士毕业有用吗?博士后毕业有用吗?"并以不参加论文答辩为要挟,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给他买房。另一起事例是2011年10月,深圳市公务员廖*野与父亲因争吵发生冲突,导致父亲身体多处受伤。大学生招聘事件说的是某公司招聘,一名即将大四毕业的女生去应聘,面对招聘公司经理几个简单的问题,连续回答的是"我要问我妈妈才知道"。记者在招聘现场采访其他大学毕业生时,发现不少人已经习惯于一切听从父母的安排,包括自己的前途。
从表象来看,前两起事例反映的是子女对父母的不敬不孝,所以当事人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确实,即便是羊也有跪乳之恩,鸦也有反哺之义,何况是人!无论是张*炀还是廖*野,均愧为人子!后一起招聘事件反映的是许多年轻人"自主"意识薄弱到令人吃惊的地步。但在谴责张*炀、廖*野不孝和当代年轻人依赖性过强的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去探究一下深层次的东西。
1.问题成因分析
1.1"包办式"家庭教育带来的恶果。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指引下,中国的家庭教育往往是"精耕细作"的,相当一部分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私有物品,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工作,事无巨细横加干涉,孩子犹如关在笼中的小鸟。这种"鸟笼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往往是智商高情商低、学历高能力低的"长短腿"孩子,这样的孩子又怎么能够走得远、走得好呢?
1.2长辈对孩子的爱无原则,不理智。现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6+1"的家庭结构中,是家庭的绝对中心。许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父母宠爱孩子,看不得孩子吃苦、吃亏,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犯错误了,也知道要纠正,但禁不住孩子一哭一闹,心一软便作罢,而且一再退让,导致孩子是非观出现偏差,抗压能力也不强。最后培养出来的是外表看起来色彩鲜艳,里面却苍白绵软,稍一施压就变成一团稀泥,表层还疙疙瘩瘩的挺有"个性"的"草莓一族"。
以廖*野为例,昔日的大学同学、律所同事和现在单位领导在谈到这个拥有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位的的年轻人时,基本上没有负面评价,"年轻有为","谦逊低调"就是他的名片。可为什么就是这样一个在外人眼里形象不差、年轻有为的年轻人,在对待父母这件事上,就变了一个样,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呢?从调查结果来看,廖*野虽不是独生子女,但却是家中的唯一的儿子,父母比较宠爱,从小读书很争气,虽高考失利,但复读后还是考上了不错的大学,后又通过考试成为公务员,出事前一直是家里人的"骄傲"。虽然廖*野幸运地完成了"昔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成功转型,但农村家庭出身的他,背后所承载的何其之重,有婚姻、家庭、生计,甚至还有家人的"荣耀"。为了发展,在单位领导和同事面前,他必须压抑自己,收起各种个性和情绪,戴着面具活着。当这种负面情绪越来越大,他觉得无力承担时,便会寻找宣泄口,而身边的亲人便成了无代价的压力宣泄工具,因为他们可以为他付出一切,可以包容他的一切。
1.3部分家长缺乏责任感,对孩子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不可否认,有些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是因为相信孩子的自觉性,但更多的家长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兼顾,或因自身在教育方面能力的欠缺而被迫对孩子放任自流,典型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速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经验方法的欠缺形成极大的反差。我经常听到家长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最后只得听之任之,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老师身上。还有那些忙于事业的父母,往往选择把教育子女的任务交给外公、外婆等"隔代人","家长"的现象相当普遍。殊不知老年人带大的孩子,多以自我中心,缺乏责任感,缺乏生活经验,自我管理能力差,习惯差。
2.如何走出困境
2.1加强学习,掌握家庭教育艺术,提高家长自身素养,遵循客观的教育规律。
2.1.1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当前教育形势更加复杂,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家庭教育已成为一门充满艺术性及挑战性的科学,家长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同时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1.2所谓"龙生九子",每个孩子的资质秉性各异,心智发育程度也相去甚远,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要盲信盲从他人所谓成功的教子经验。真正有用的教子经验是需要家长自己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
2.2有分寸的爱,有理智的爱,有原则的爱,有技巧的爱,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说教。父母与孩子关系融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关系紧张,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
2.3大力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铸造孩子的好品格。人常说"习惯决定人的命运","人的品质,决定人的发展方向"。 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可以说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但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父母应坚持几个主要原则: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同时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翁作用。
关键词:亲子互动;《爸爸去哪儿》;家庭教育
一、节目中不同的亲子类型
从台湾来的L爸和儿子小k是最受观众喜爱的一对父子,受到观众喜爱的原因不仅仅因为父子帅气的外表,更可贵的是L爸较好的教育方式,良好的亲子互动。L爸十分擅长安抚孩子不良的情绪体验,沟通过程中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证明的引导,非常重要的一个细节是当与孩子交流时总是与孩子保持平等直视。
著名影视演员G爸与儿子石头这对欢喜父子带给人们很多乐趣,但G爸“纯爷们”的教育方式让观众直呼这个老爸不靠谱,顽皮的儿子与不靠谱的老爸,给我呈现另类的亲子关系。
奥运冠军T爸与女儿Cindy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面对女儿长达四小时的哭泣这位冠军老爸也只能是在旁无奈的站在,可以说这位父亲的表现较之其他几对家庭来说显得有些“束手无策”,而小Cindy一句“农村怎么是这样?我不要住这么破的房子!”反应当下在优越环境生长的城市儿童对生活的适应能力的欠缺。
著名导演W爸与女儿Angela是一对“不专业父亲与交往能力超强女儿”的组合,W爸给女儿做的午餐可以用“恐怖”形容,相对老爸的不专业,女儿却彰显“社会化人”的本质,一句“谁给我拍的漂亮我就给谁奖励”,博得了工作人员的一致赞扬W爸与女儿间的沟通更是可圈可点,能够很好的安抚女儿的情绪,良好沟通。
国际名模Z爸与儿子天天,真的可以用“父子亦是朋友”概括,Z爸与儿子天天的亲子互动,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可以看到Z爸作为80后父亲的代表,在亲子关系的建立方面是值得学习的,他用行动教育孩子“承担、分享、谦让、尊重他人……”在跟孩子有效的沟通中反应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
《爸爸去哪儿》自开播以来育儿观念、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等话题在网络上得到热议,我们关注节目的过程中也看到其反应出不同教养方式下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众所周知,亲子互动在家庭教育影响因素中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决定着儿童发展水平,我们应该以此节目为契机探究有效的亲子互动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试图也从几对个性鲜明的父子(女)的表现中吸取家庭教育中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的有益成分。
二、亲子互动在家庭中的作用
亲子互动促进幼儿认知、社会性、自我情感体验的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包括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儿童发展良好的认知能力(个人和社会)。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儿童与其“重要他人――父母”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并有效的与儿童情感、情绪、行为建立联系这样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培养,有研究指出,父子关系好坏对儿童的自尊表现及社会性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另外一面对父母,良好的亲子互动可以让孩子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信任感从而有利于家庭的和谐。
三、家庭教育中亲子互动的影响因素
1、家庭的教养方式。家庭的教养方式是影响亲子互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可以有效的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节目中模特Z父的教养方式采用的即是一直开放的平等的方式,而另外一位父亲演员G父采取的是一种较为严格的教养方式,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导致截然不同的亲子互动类型。
2、儿童的气质类型。儿童的气质类型也会影响亲子互动,从传统气质类型分类,将气质分为胆汁型、多血型、粘液性、抑郁质等四种类型,不同的气质类型会影响到家庭中的亲子互动,相对粘液和抑郁质的孩子,多血和胆汁类型的孩子更加愿意与父母互动,表现出更加外倾型的性格,更加愿意与外人交往,儿童的气质类型是影响亲子互动另一重要的原因。
3、父母自身因素。父母是否原意与孩子互动,是否采取有效的互动方式与孩子交往是亲子互动最直接的影响因素,父母发起的亲子互动在家庭教育中更加常见,更加有效,还是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父母发起的亲子互动更加适合日常亲子交往的有效获得。另一方面,父母自身性格特质也影响家庭教育的亲子互动,性格外向的父母更加愿意与孩子互动,而且互动方式更加有效。
四、家庭教育中亲子互动的策略――基于《爸爸去哪儿》亲子栏目
(一)充分了解孩子是亲子互动的前提。良好的亲子互动是以充分了解孩子为前提,了解孩子的性格特质是良好亲子互动的前提,节目中五位父亲充分了解自身孩子的特质从而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能够更加孩子的不同特质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同时照顾到孩子的不同性格特征,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保障。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亲子互动的重要前提,节目中五组父亲均在极力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孩子主要接触的社会环境,是其社会性发展的起始,家庭环境中父母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师,看见家庭环境在孩子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因材施教是关键。良好的亲子互动更加要讲究因材施教,不同孩子应该采取不同的交往策略,根据孩子自身的特质因地制宜的开展亲子互动,同时父母发起的亲子的互动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自身需求,满足孩子的需要。
(四)正确的教养方式是核心。教育方式是亲子互动重要影响因素,科学的教育方式能够给还从小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也是亲子互动中最核心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我们应该采取正确的有效的教养方式培养孩子良好品质,从而与父母良好的互动。
结语
当今我们存在各类的学校,没有一所为“父母”提供的家庭学校,父母为孩子提供第一个环境――家庭,作为孩子第一人教师父母也需要“培训”与“反思”,没有人就是天生“合格的父母”父母在于孩子的互动中成长,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孩子发展,也有利于父母的成长,《爸爸去哪儿》不但开创新的栏目形式,更给当代80、90新一代父母提供一个思考的蓝本,学习每位父亲良好的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与父母在双向互动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侯静,陈昌会.亲子互动研究及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0(2)
论文关键词:家庭教育工作 家长素质 党的教育方针 瓦房店市 学校工作 整体构建 教育内容 创新认识
一、贯穿“一条主线”
我们开展家庭教育工作自始至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培育孩子健康人格,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父母与孩子有着血肉的关系、亲情的联系,而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的父母和孩子关系不和谐呢?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有的家庭还延用祖辈传统的教育观念,缺乏科学性;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缺乏系统性,经常表现出的形式有包办型、溺爱型、放任型、粗暴型;家庭道德教育内容缺失错位等等。抓住了症结,为我们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创造了条件。
我们开展了以“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培育孩子健康人格”为主题的专题性家教指导,改变了以往单纯为家长搞讲座的形式,让孩子与父母手拉手、肩并肩走进教室,听取培训指导,进行互动交流。一场场以和谐亲子关系为主题的指导培训应运而生,譬如,《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培育孩子健康人格》、《播撒心中的爱,让教育因爱而美丽》、《无悔的青春应当这样度过》、《怀着一颗平常的心为孩子减压,带着一颗感恩的心为父母争光》、《德商培养先过家庭这一关》等。几年来,大连市、瓦房店市的现代家庭教育研究会、家庭教育讲师团的成员培训家长和学生共计百余场,受教育达8万多人次。
二、抓住“两个关键”
抓住“两个关键”就是要抓住对学龄前儿童家长和初中学生家长的指导与培训。
我们把学龄前儿童的家长作为指导与培训的关键,其原因在于,婴幼儿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的科研成果说明,早期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这一时期进行科学地家庭教育,可以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设置若干个主题对家长进行培训与指导,如“观念决定成长”、“好父母,好孩子”、“好习惯成就美好未来”等。
对初中学生家长的培训更加关键,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青春期的学生在身心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困惑和疑虑,面对孩子身心突如其来的变化,面对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许多家长显得束手无策。面对这种现状,几年来,我们潜心研究初中生青春期的成长规律,针对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做了一系列的探索,通过让家长和学生了解、认识青春期的知识,让家长和学生懂得处理好几个关系对顺利度过青春期的重要作用,即处理好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师生间的关系、同伴间的关系,进而让家长帮助孩子在和谐、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顺利度过青春期,奠定人生坚实的基础。
三、落实“四个侧重”
一是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培训,侧重于学龄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学会谦让、学会尊重。
二是小学阶段的家长培训,侧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培养学生自立的习惯、劳动的习惯、卫生的习惯、思考的习惯、文明的习惯等。
三是初中生家长的培训。面对初中生青春期逆反心理、自我意识强、成人化行为倾向等,侧重让家长学会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四是普通高中学生家长的培训。高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基本趋于成熟,渴望并憧憬美好的生活,有与之俱来的学习动力和生活动力,并有为之去努力实现自己理想的信心和热情。侧重要求家长对高中生进行感恩教育、理想教育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四、采取“五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针对学龄前儿童家长和小学一至四年级学生家长,我们采取与家长面对面培训指导的方式。
第二种形式:小学五、六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和家长共同参加培训与指导。因为这几个阶段的孩子,有了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培训指导,便于家长与孩子及时沟通,有利于产生共鸣和认同感,产生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
第三种形式:建立家庭教育讲师团。我们发挥家教专家的引领作用,教育局组织的讲师团从宏观上开展家庭教育培训与指导;家长学校根据家长和学生的现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讲师团的培训指导和家长学校工作互相融合,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为一体,形成宏观和微观的家庭教育格局。
第四种形式:家长走进学校,教师走进家庭。我们每所学校向家长开放课堂,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听课,评课;尤其是让家长参加学校开展的主题班会。节假日,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深入贫困学生家庭、学困学生家庭、单亲学生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细致了解家庭情况,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
第五种形式:通过艺术教育表现形式,增强家庭教育的实效。我们以家庭教育为素材,自编诗歌、创作歌词、自己谱曲、制作MIDI、排演剧目等,在全市学校和社区中巡回演出,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增强家庭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五、体现“六个特点”
一是针对性:针对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和忧虑,适时开展家庭教育工作。针对部分孩子缺少感恩意识,我们在家长和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如创作歌曲《父爱如天》、《不尽的母爱》,在学生中作为校园歌曲传唱;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亲情,缺少母爱,缺少父爱,我们创编了歌曲《呼唤》,在家长中流传,使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得到了父母更多的关爱。
瓦房店市共有206所学校,中小学生10余万人。为了全面掌握我市家庭教育现状,我们对上万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整理出来自900多个家庭出现的教育个案问题,筛选出来120个具有代表性的共性问题。为了有针对性解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充分发挥大连市级、瓦房店市级现代家庭研究会会员和讲师团成员的作用,大连市现代家庭教育研究会5人成员中,瓦房店市有1人,大连市家庭教育讲师团10人中,瓦房店市有2人,瓦房店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10人,我们把这些问题分发给每个成员,作为家庭教育研究、培训、指导的课题。也就是说,家长和学生需求什么,我们就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培训指导,满足了家长“订单式”家教需求。指导者高屋建瓴、驾轻就熟,每一次面对面的指导与交流都是心灵的对白、心灵的震撼。指导者以家长的身份、学生的心理、自身的经历,以通俗易懂的哲理、感人至深的例子、震撼心扉的交流,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贴近家长的心理,引起家长和学生强烈的共鸣。
学校的网站开辟了“家庭教育绿色通道”,开通了“教师博客”,家长通过与“教师博客”的交流,拉近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及时了解和解决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二是感动性:感动是什么?感动是我们自身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最理性的心理活动。没有感动,就没有教育;教育一旦有了感动,受教育者就会变成另外一种理性的人、真诚的人、会爱的人。
我市家庭教育工作始终贯穿着感恩教育,体现着感动的情结。在对家长的培训中,我们不仅整理并引用大量的国内外经典家教案例,而且发掘了身边更多的家教案例,通过案例揭示家庭教育的内涵、方法和规律,体现感动性,提高实效性。共计整理出20大类型、500多个家教案例,并出版《瓦房店市家庭教育经典案例选》。
我们把艺术教育融入家庭教育中,通过诗歌、歌曲、课本剧、小品等多种艺术形式感染着家长和学生。我们创作了许多作品,如“青春是什么”、“父母的心声”、“孩子的心声”、“单亲孩子的呼唤”、“不尽的母爱”、“父爱如天”等。我们采取不同的艺术教育形式,搭起了父母与孩子沟通、理解的桥梁,父母和孩子在感动中,拉近了距离,使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为培养中小学生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情感,我们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开展形式多样的孝心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孝心体验中学会感动、学会孝敬,丰富传统美德内涵。我们也要求家长每天至少有一次与孩子交流的机会。我们给孩子留道德家庭作业,每周为父母洗一次脚、做一次饭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每一个月给父母写封信,谈谈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和对父母的感受;父母的生日,献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生日礼物。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用心体验父母工作、生活的辛劳,唤起了学生的亲情,培养了学生尊重、感恩、孝敬亲人的情感,增加了家庭的亲和力,学生从关心最亲近的人开始,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每一次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的关于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讲座后,讲座者要求所有的孩子面对父母说一声感恩、感激的话,讲座者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异口同声、发自心底地喊出“妈妈、爸爸,我爱你!妈妈、爸爸,辛苦了!”孩子们和父母拥抱在一起,泪水交织在一起,场面十分感人;有的孩子十几岁,从没有说过“妈妈、爸爸我爱你”,当父母真切地感受到这份孩子从心底间流淌出的真情时,在座的所有父母都泪流满面;没有相邻而坐的孩子和父母,离开会场后,都情不自禁地手挽手、肩并肩地相拥而去……
三是实效性:家庭教育的最终归宿是体现在实效性上。培训和指导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更新家长家庭教育的理念,创新了家教思维,使家长系统掌握了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化为家长自觉的家教意识和家教行为,并付诸于实践。
我们利用重大事件和传统的节假日,在家庭教育中融进道德教育。2008年清明节,我们在家长和学生中,开展“了解家族历史,传承优良家风”主题教育活动。我们要求家长向孩子介绍家庭的变迁与发展的历史,从而再现了民族的复兴史。在家长的配合下,通过调查报告、主题班(队)会等形式,进行健康文明的民俗教育,倡导文明祭祀、环保祭祀,学生用文明健康的方式缅怀先烈和前辈。我们通过评选“十大孝星”和“优秀家长”活动,教育学生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指导父母要做合格的家长。这些做法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教育》、“人民城市网”和“民心网”纷纷刊发了我市的做法。
四是一致性:教育的一致性原则要求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目标一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统一。家长要了解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要理解、支持学校和老师的工作。学校和老师也要善于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家校协同,共同架起和谐亲子关系的桥梁。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座谈会、家长接待日、家长进课堂、开放班会、问卷调查、致家长一封信、老师校长家访、成立瓦房店市家长委员会、创编家教小报、家长讲坛等,促进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统一。
五是系统性:我们针对不同年级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系统地开展家庭教育。组织编写了家庭教育参考资料,主要有四部分内容,即做父母的修养、父母教育孩子的任务、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父母教育孩子的案例精选。
【中图分类号】 G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2―0025―01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重要性
1. 学校教育起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学校教育是一种针对许多孩子的共同点的“共性教育”,这种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标准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孩子在某一阶段都达到某一个标准,孩子在学校教育中可以感受到群体教育的氛围。
2. 家庭教育起基础地位和配合作用。家庭教育的教育目的明确,对孩子的各种情况更加了解,教育方法灵活,再加上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教育效果将会更加理想,更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现状
1. 父母对教育功能有着错误认识。一是只养不教或养教失调。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对孩子提供优越物质生活责无旁贷。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他们要么只注意对孩子物质生活的照顾,忽视孩子的学业品德,把教育的任务全部推给学校;要么是对孩子的事情不热心,只顾忙自己的事;二是教不得法。教不得法有四种表现类型:过分溺爱、过高期望、过度激励、过多干涉。造成错误认识的原因主要包括:认识不够,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亲情缺失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教育内容单一,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教育方式传统简单,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2. 学校对教育功能有着错误的认识。以应试为基本指导内容的教育,其形式往往是群体指导,而且具有学校单向输出信息的特征。与之形成的反差是,家访、与家长个别谈话等个别指导形式日趋减少。
3. 家校和谐发展缺乏换位思考,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非常有限。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很多,但据调查发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渠道还是非常单一的,仅仅是“家长会”、“接送孩子时和教师交流”、“家访”、“校访”等,而这些活动也是以教师和学校为中心,以通报学生情况为主,至于如何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则很少关注、很少沟通。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措施
1. 学校应当服务家庭。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论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时,有一个简洁而鲜明的观点就是“学校应当领导家庭”。学校还要关注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学习和共同成长。不仅要找到孩子发展的“最佳发展区”,而且还要找到家庭成长的“最佳发展区”,并走进家庭为家庭服务。
2. 家庭教育应注意养教结合,言传身教结合。家长要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相互了解,沟通情况,做到与学校教育相对同步。
3. 学校应本着教学时间上求活、教学内容上求新、教学效果上求实的宗旨,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搞好教学,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家教活动普及家教知识,诸如设置家教知识讲座、家教经验交流会、家长园地、家长开放日、悄悄话信箱、各种竞赛和论文研讨活动等。每学期还要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学校的中心工作,让家长了解学校要求,有的放矢地指导教育孩子,做到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
还要建立学生家庭教育信息袋,掌握学生家庭和家长的有关信息,如家中人数、每个人的姓名、出生年月、监护人或监护人工作单位或地址、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联系方式及学生的有关成长信息等,以便能及时对症下药地向学生家长或家庭人员了解和汇报学生的有关信息。
此外,还要建立家访制度,发挥家访的多向性作用。一是能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闪光点,让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二是能及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家长配合帮助学生清除身上的消极因素,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积极向上;三是能及时结合学生家庭教育的实际,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传播。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向协调。这种协调不仅包括学校要从家庭中获取有关学生和家庭教育的价值观、内容、方法等方面的信息,而且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学校按教育目的和具体培养目标,对家庭教育进行有效的指导。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承担着对子女的养育以及教育的功能。对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发展。自我意识不仅包括自我认识,同时也包括自我体验,而且还包括自我调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自我评价以及孩子的自信心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有着积极地作用。
1 家庭教育与小学生自我意识
1.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孩子教育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以及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都发挥着积极地作用,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家庭教育。
1.2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也是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发展,其发展的状态是由低到高的一个发展过程。小学阶段正处于一个人自我意识的萌芽于成长阶段,如果小学生不能够正确的树立自我意识,也不能够做到客观的评价自己,对其以后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能够提高其认知能力,而且还能够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同时还可以促进人的意识的发展,达到一个自省的目的。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也是想相当重要的,有利于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对孩子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也有着积极地作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具有一定的特点,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地作用,所以,家庭教育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培养。
2 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
2.1 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方面
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方面。自我控制能力指的是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与约束。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是有帮助的。同时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比较注重孩子的意愿以及尊重孩子的意愿,也会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反之,一个家庭里,父母总是为孩子做决定,就会剥夺孩子的自主性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不高。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也是发挥一定的作用的。
2.2 小学生评价能力方面
小学生评价能力方面,不仅表现在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还包括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在评价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客观公正的去评级孩子,不能够过分的溺爱孩子,同时也不能够进行高标准地批评孩子。家长对孩子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有助于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从中得到肯定以及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在进一步的努力中,去改善自己的缺点,从而促进孩子的进一步发展。再者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还应该是具体的评价,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把握一个良好的度,这样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并且为以后孩子客观地评价自己奠定一定的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评价的意识。这样可以使孩子即可以看到自己的优点与闪光点,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发现在记载一段时期内的不足与缺点,提高小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能力。因此说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积极地作用,由此看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2.3 小学生自信心方面
自信对于小学生的发展史相当重要的。也可以说,自信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种心理状态。家庭教育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对孩子才去的是鼓励性教育,在各个方面都比较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那么这个孩子的自信发展也会与别人有所不同,很明显,孩子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有自信的。因此,也可以说,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所采取的方式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与孩子自信心水平的提高以及孩子自信心的发展都相当的重要。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老师批评孩子,对孩子实行的不是温情教育,总是认为孩子有很多的毛病,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就会显得不自信,会影响到孩子自信心的提高以及孩子成就感的缺失。因此可以得出,父母在实行家庭教育的时候应该对孩子尽可能的鼓励,鼓励孩子独立地去完成一些事情,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孩子具有一定的较好的自我意识,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发展。
【关 键 词】家庭教育;傈僳族;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074-04
家庭教育不是家庭的唯一职能,却是家庭的重要职责。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用。”①同时,在血缘关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双向沟通的互动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正是以上述关于家庭教育论述为基础,结合武定县傈僳族家庭教育的实际,采用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的形式,总结了傈僳族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一步加深傈僳族家庭教育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认识,并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武定县傈僳族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
傈僳族是云南省武定县第二大少数民族,人口约13400万,占全县人口的4.2%。武定县傈僳族主要居住在东坡乡、环州乡、己衣乡、白路乡等4个乡镇。②为了能够较全面地了解武定傈僳族家庭教育的状况,笔者分别选取了己衣乡、东坡乡、白路乡为调查研究对象,力图从傈僳族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积极因素和不足之处对调查情况作分析总结,基本情况如下:
(一)傈僳族家庭教育中的积极因素
傈僳族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在家庭教育中,他有着自己特殊的教育方式,并在民族教育文化中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1. 家庭教育内容的民族性。从大的方面来说,民族性是对国家文化认同的基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傈僳族形成了包括民族习俗、节庆仪式、传统节日等特色的民族文化。如傈僳族节日众多,规模较大的有阔时节、火把节等节日。阔时节是傈僳族语音译,“岁首”新年之意,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节日期间,一般都要酿制水酒,杀鸡宰猪,舂粑粑,准备各种丰富的食品,还要采摘与全家男人人数相同的松树枝插在门口,寓寄祛除疾病,幸福吉祥。同时,武定傈僳族大多居住于金沙江两岸的高山上,以农业为主,因而傈僳族家庭从小注重对孩子进行劳动技能方面的教育。傈僳族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注意带着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庭劳动,如生火煮饭、清点牛羊数目、喂养家畜等等,逐渐培养傈僳族孩子的劳动技能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除此之外,武定傈僳族家庭教育中,不仅重视子女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劳动技能的教授,还注意培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熏陶。如武定傈僳族家长首先希望自己的孩子要学会做人,因而武定傈僳族家庭十分重视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傈僳族家庭从小对孩子进行尊老爱幼,互帮互助,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教育。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才能够在社会立足。
2. 家庭教育方式的通俗性。教育方式是实现教育内容的一种策略和方法。对于青少年来说,除了学校的课堂教育外,他们更多的时间接受的是家庭成员,包括父母、亲戚朋友等长辈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式的家庭教育。然而,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精神境界都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会随着各自所接触的对象的性格特点而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如在思想道德方面,武定傈僳族家庭十分重视长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在言行举止上经常会用“看得见,容易模仿的”方式坚持身体力行,从言传身教中帮助孩子成长成材,并在家庭中为孩子树立标杆和榜样。在武定傈僳族的生活方式中,家庭教育方式的通俗性,也是一大特色。如吃完晚饭后大家都喜欢围坐在火塘边,长辈们常常以此机会来讲述一些民间故事或真实的事情,通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孩子从故事中明辨是非,学会如何做人做事。
3. 家庭教育主体的多元化。从一般意义上讲,长辈与子女之间的互动都是家庭教育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笔者这里的主体主要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因为通过笔者走访调查发现,傈僳族长期以来都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家庭稳定,离婚率低,单亲家庭少。因此,傈僳族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孩子从小能够得到父母的关爱,父母成为家庭教育的主体。武定傈僳族家庭几代人居住在一起,爷爷奶奶也成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同时武定傈僳族地区还存在族长制,傈僳族族长的威望也对本族家庭教育起到震慑作用,因而使得傈僳族孩子得以在家庭教育中获得相对不同于其他家庭的教育。
(二)傈僳族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傈僳族的经济文化发展相比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在教育资源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改善,家庭教育也获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在家庭教育经费投入、教育的途径与教育内容等方面,相比于社会教育的整体发展,其进步性还是很有限的。
1. 家庭教育经费投入低。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家庭经济的好坏不是教育成功的必然保证,却是教育的基础。家庭对孩子教育上投入的多少往往也反映着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为此,笔者对武定县傈僳族家庭教育投入也作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看图1,义务教育实施以来,国家承担了孩子们受教育的大部分费用,而购置孩子的学习用具、课外书籍等费用则仍由家庭承担。但调查结果显示,武定县大部分农村傈僳族家庭都较少购置课外书籍,父母对孩子教育费用的投入占家庭收入比例较低,平均每年给每个孩子投入的教育费用仅115元。可见,课外知识量的摄取和教育经费的投入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知识面的拓展。
图1 武定县傈僳族家庭父母对子女教育投入的统计(%)
2. 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按照一般的意义上来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可分为四种类型:溺爱型:这类家长对子女百般娇宠,宠得多,约束得少,甚至对孩子的错误和缺点也加以庇护。③民主型:家长与孩子同志式相处,互相尊重、理解。④权威型:这类家长按照自己的阅历和意志严厉管教子女,他们相信棍棒下面出孝子,对子女出现的错误轻则批评,重则打骂,孩子凡事都要服从家长的管教。③放任型:这类家长一味注重以宽松放任的态度对待子女,对孩子不闻不问,任由其自由发展。④
一般认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家庭教育主要是溺爱型为主,更多的是对子女的疼爱和迁就。但调查显示,当前武定县傈僳族家庭教育中较少迁就溺爱孩子,略有权威倾向,其中溺爱型的占18.3%,权威型的占41.2%,但以民主型的方式相处的依旧很少,仅占20.7%。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一方面,傈僳族家庭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表现出一定的分化;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与傈僳族自身的风俗习惯息息相关。
3. 教育内容的不平衡性。教育内容是在家庭中长辈向子女教授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灌输的思想观点和培养的行为习惯的总和。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了解傈僳族家庭教育内容的实际情况,笔者对傈僳族家庭教育主要涉及的劳动技能、文化知识、思想品德等方面进行了访谈和调查。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有32.5%的人认为把教育内容的重点放在了“良好的品行、健康的个人品质”;还有29.8%和29.1%的人选择了教育内容应该是“日常的家务劳动或简单的劳动教育”和“传统道德规范与风俗习惯”方面。可见,大多数家长认为他们可以主动实施有效的教育内容:对孩子的教育、日常劳动的培养,身体和精神健康及文化知识更有价值。武定县傈僳族家庭重视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其次是注意日常的家务劳动,以及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但对现代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视相对缺乏。
图2 武定县傈僳族家长对孩子教育内容的统计(%)
二、武定县傈僳族家庭教育的现状、原因分析及对策
通过对现状的描述,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傈僳族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使我们的调查更加有效,有必要进一步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一)家庭教育经济环境相对较差
经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该地区的发展现状。武定傈僳族主要居住在金沙江两岸的峡谷中,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自己特殊的历史地位和较为稳定的经济文化生活。以经济作物为例,玉米、荞麦、高粱还有少量的水稻成为武定县傈僳族地区主要种植物,但长期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使得武定傈僳族地区生产社会化水平相对较低。虽然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傈僳族地区人民的自我发展意识,但是旧经济模式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束缚和半封闭状态的地域限制所产生的瓶颈效应依旧存在。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较快的今天,其副作用日益突出,致使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既面临着经济大发展的机遇又面临着一场严峻挑战。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少数民族地区与沿海内地经济差距有不断拉大的趋势。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武定傈僳族自身所处的地理、社会环境使得武定傈僳族地区经济发展依旧落后,投入教育的费用依旧不容乐观。可见,傈僳族家庭教育经费投入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方面是经济基础差,家庭贫困,第二个方面是家庭经费预算没有向教育倾斜。
(二)父母文化水平有待提高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导,父母文化素质的高低对孩子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武定县傈僳族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尤其是母亲。这与当今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很不适应。从父母的职业类型来看,家长多在家务农,其他职业类型相对偏低。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文化水平低对家庭教育是十分不利的。
表1 武定傈僳族家庭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类型
孩子一生获得怎样的成长、发展与父母所受教育程度及素质的高低是密不可分的。调查显示,今天的傈僳族中小学家长,有90%出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受时代、环境的影响,且又在祖国最偏远并且贫困的傈僳族地区,使得他们所获得的教育是十分有限的。笔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只有35%左右的傈僳族家长具备最基本的教育知识,而大部分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方式上采用的往往是沿袭前辈对自己的教育方式。且传统的傈僳族家庭教育传授封建迷信思想,不利于青少年形成科学的思想观念。一方面,傈僳族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会不自觉地灌输一些封建思想,例如“男主外,女主内”;“女孩子读书就是帮夫家读”等等。另一方面,傈僳族家庭教育的教育者本身的知识面很窄,他们传授的一些知识是不科学的而且是毫无道理的,例如,“孕妇不能吃小兔肉”;“小孩不能吃鸡脚,吃了鸡脚以后写字不好”。再加上傈僳族人口中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弱势文化代代相传,绝大部分教育主体(父母)的综合素质与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有差距,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家长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绝对权威,命令主义、家长主义等陈旧落后的思想严重束缚家长教育思想的科学性。调查显示,傈僳族家庭教育中对孩子从小智育方面的教育相对缺乏,更多的父母关注的是子女的劳动,而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等内容,父母认为是学校的事,殊不知对孩子早期的智力开发非常重要。
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往往反映着一个人文化知识水平的高低。对家庭教育重视与否不仅仅受到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也受到生活经验、社会阅历的影响,但总的来说,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家庭教育起着关键的影响。据一项调查显示,初中文化水平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大学(包括大专),而对研究生不做高要求。而高中文化程度的母亲则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大学毕业后能够继续深造。由此可见,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尤其是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家庭教育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长辈的教育观念有待更新
教育观念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先进的教育观念对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而落后的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观念则起到相反的作用。影响教育观念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受到个人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影响。傈僳族人民由于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生活环境中,获取外界信息较少,使得在长期的发展中步伐缓慢,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相对落后。
家庭教育质量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但不可否认家长的教育观念在家庭教育这个小环境中仍然对家庭教育起着重要作用。教育目的的实现受家长教育观念的影响,绝大多数家长在家庭教育目的的出发点上都是好的,但教育观念的差异使得良好的教育目的不一定能如愿以偿地实现。同时,家长教育观念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效果,而且也对家庭教育方式产生影响。一般说来,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往往相伴随的也是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例如放任型家庭教育只注意发展孩子的个性,而忽视了一些错误言行的及时纠正,从而导致孩子不能明辨是非,养成不正确的行为习惯。
三、针对武定县傈僳族家庭教育问题所提出的对策
分析问题是为了查找原因和提出对策。通过现状描述和原因查找,我们对傈僳族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有了适当的了解,为此,我们需要优化家庭教育的经济环境和更新父母的文化素质来进一步提高傈僳族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一)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武定傈僳族多居住在高寒山区,经济落后,生活贫困。实施义务教育以来,依靠国家优惠政策,多数家庭基本能保证孩子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但课外书籍、学习用品依然是很难得到满足。教育的可行性在很大程度上依然由家庭经济基础决定。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把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放在第一位。例如可通过生产、种植、养殖等来增加收入,还可通过扶贫计划等方式促进傈僳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增加教育投入在家庭收入中的比例,让武定县傈僳族的孩子也能有好的条件学习。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摇篮,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长期的、终身的。⑤调查显示,武定傈僳族家庭文化环境较为贫乏,父母文化水平偏低。(下转9页)(上接76页)要丰富家庭文化环境,关键在于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我们要积极、充分的利用农村现有教育资源,开展各种活动。如,添置家庭文化传播媒介,家长外出接触社会,开办扫盲培训班等。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思想决定观念。在傈僳族的家庭教育中,首先需要树立正面教育与适当管束相结合的观念。孩子处于成长阶段,尚未完全明辨是非,因而言行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错误。这就要求家长能够从孩子的身心特征出发,管束不能太过苛刻。不能过狠过严,而应该以正面教育和疏导为主。同时,孩子懂事以后,希望得到家长的赞美和表扬。适当的赞美和正面的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儿童的正能量,进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增强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孩子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以获取更大成功,这对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方面,树立面向未来的教育观念。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竞争的社会,家长应该破除传统的封闭式教育观念,树立面向未来的教育观念。家长应摒弃“教育只是学校责任的误区,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经常与子女谈心,进行情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指出他们的不良习惯,有意识地通过父母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处世态度等家庭教育方法影响子女,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未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三)注重家庭教育与傈僳族文化渗透
武定县傈僳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家庭教育要继承并发扬本民族优良传统。一方面武定傈僳族的祖辈们通过日常生活及言行举止,已经将民族文化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但仍然显得单调和枯燥,缺乏科学性。在傈僳族的家庭教育中,可以探索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结合起来,如武定县傈僳族中知识文化水平高的人能够带头将家庭教育和民族文化的传承结合起来,使教育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让傈僳族文化永远发扬优秀的一面,在社会中显示其独特的风格。另一方面,受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大潮的影响,一些家长的教育脱离本民族的实际,甚至一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干不干家务劳动都可以。应该清楚地看到,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要有意识地对后代进行传承。
家庭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场所,是我们学习与这世界上的人们相处永不闭户的学校。教育好下一代,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家庭幸福的需要。进行傈僳族家庭教育研究,目的在于总结傈僳族家庭教育的优势,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提高傈僳族家庭教育提供有效的参考。
注释:
①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7.
②网址:http://.
③温晓菱.家长的教育观念与家庭教育[J].心理与健康,1999.
关于家庭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探讨
对孝顺的新思考
家校联手引导孩子妥善处理“学生时代十大关系”
家庭教育与国际传播
实施“家文化”工程的思考——智慧家庭教育与企事业单位“一家人”文化
从实践案例中看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家庭教育策略
关于特殊儿童家长参与特殊教育的问题探讨
消除县域家长学校办学“高原现象”的实践研究
家校联动显实效 和谐育人促发展——吉林省梨树县沈洋镇中心小学家庭教育工作经验回眸
当前我国农村小学生与父亲沟通的现状研究——以内蒙古某地为例
对西部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及思考
论离异家庭对未成年子女心理的影响
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音乐之美在家庭教育中闪光——艺术教育融入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传播·激励·探索·指导——全国家庭教育现场会综述
2010“亲子阅读·书香中国”读书计划启动——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品格发展无可替代
新世纪大学生“直升机父母”现象的教育反思
提高家庭教育工作水平的出路在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家庭教育观的偏离
《周易·咸卦》之“感应”思想对家庭教育沟通中的启示
家长学校科学发展的五大办学机制
关于家长心理学校的探索及路径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调查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市开发区为例
以青岛市崂山区为例谈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养问题
家庭气氛对心理健康和学业戈就水平的影响及其营造
家庭环境对初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提高“80后”年轻妈妈育子素养的培训与研究
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综述
马卡连柯的儿童游戏思想及其对现代家庭游戏的启示
加拿大家庭学校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
两代父母协同教育幼儿的个案研究
3~6岁流动儿童问题行为成因及解决对策的研究
走向关怀与理解——基于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现状的思家庭教育地位要强化
我国家庭教育管理体制刍议
家庭职业指导略论
浅谈成人群体中的家长学习
幼儿教育中家长教育能力的提高
浅谈家庭教师的兴起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指导市场浅探
中小学课外教育需要创新思维
家园配合指导幼儿“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有效策略
变劣势为特势:在挫折中成长——基于“留守儿童”“留守”环境的思考
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广西宜州市怀远镇为例
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幼儿敏感期的教育及其训练——关于蒙台梭利的儿童敏感期思想的实践
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主要误区与指导的研究
试析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
重庆市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浅析家长学校的定位问题
依托社区,三方联动,构建“和谐育人”的理想教育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