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会化管理工作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我们光搞好农机指导工作还不行,我们还必须搞好农机和农机发展项目的引导工作,近几年来尽管我区农机保有量发展很快,但速度不平衡,机械的种类还很单一,有的地方空白多,像东半区徐古、潘塘、辛冲、旧街、三店的老和平乡,小型机械多,大型少,有的街基本是没有大中型,不是这些地方不能使用,不是他们不想用机械,而是我们引导少了,我们的现场会、示范区往往只限于发达地区、先进地区,就别人的架子(近年来我们在辛冲陈吕村搞油菜机械播种,有一位老农民说:“以前只听说涨渡湖机械播种,今天总算看到了,播得真好。”)这就说明了我们的引导工作还有欠缺,可以这么说:现在我国农业机械的技术性能都完全过关了(当然国外更先进、但价格太高),我们只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在示范方面扩大范围,多布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从工作中已经体会到,从机械收割开始,农民不接受,我们免费推广、试割,做工作,农民看了好,省工、省时、节约费用、少浪费,现在不推自广,机插通过这几年的示范推广农民基本接受,同人工移栽相比省工省时,少用肥、少打药,还能增产、增收、防倒伏,有利于机械收割,油菜机械免耕直播通过这几年的演示和推广也完全达到农艺的需要,油菜机械收割也过了关,这些工作在我区只是少量的实施,要想在全区大面积推广,就需要我们农机人,特别是农机管理人员花大力气采取各种方式方法,由少到多,由点带面加以引导,特别各种农机作业项目我们要有选择性地根据各自特点加以引导,这是中国人的习惯,新鲜事物难以接受,守旧的思想太浓,农机化工作迫在眉睫,再过5~10年农村基本没有劳动力,土地要种必须用农机来代替,所以我们必须做好有效的引导工作。
做好农机化管理的辅导(辅助)工作
多年以来我们在农机的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工作中基本上是以点带面,首先在人们不认识的时候我们首先办几个点,以政府或部门投入一定的资金加以试验,像水稻机械插秧,首先秧盘免费供应,插秧机械叠加补贴,技术免费培训,油菜播种、机收也同样出台了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原来的机收也是一样)这样才使我们的农业主导产业的机械耕作技术逐步推广开来。例如农业的其它项目像水产养殖等等,国家也出台了很多相应的扶持政策,因此我们不能局限于几种农机作业项目,我们应解放思想,扩大眼界,把视野放宽到农业的各个环节,使农机作业在农业的全过程中发挥作用,使农业机械在农业的方方面面都有用武之地。
关键词:中学后勤管理工作;社会化改革;新思路
一、中学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如今,很多地区政府对中学后勤管理的资金投入较少,根本无法满足后勤管理的资金需求。中学后勤管理正面临以下发展机遇:一是中学需要不断扩大发展规模;二是创建示范中学。教室和相应的教学设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但是偏远地区缺少教学设备,教学环境较差,要想改善教学环境,必定需要大量的资金。很多学校为了满足后勤管理的资金需求,主动向银行申请贷款,但是学校的基础设备不能作为抵押物,银行贷款无法审批。中学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实际上是从社会融资,社会资金成为后勤管理资金的主要来源,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改善学生的住宿和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中学后勤管理社会化的主要形式分析
1.教师集资
中学的规模相对较小,住宿生也比较少,经济条件差距较大。很多社会投资者也认为中学后勤管理的投资风险较大,回报率低,学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形式不足以吸引社会投资者。从中学后勤管理社会化现状可以看出,后勤管理社会化形式:学校教师和管理者共同集资。事实上,就是学校向教师和管理者筹集款项,然后按照银行的存款利率向教师支付利息。教师可以把自己闲置的资金存储到银行,定期收取利息,教师的积极性比较高。该方式的优势是:一是集资速度非常快,二是集资数量非常多,三是不需要签署集资合同,信任度较高。但是,该集资方式无法面向社会,否则会变成非法集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2.建筑企业垫资
学校会定期增添一些建筑物,建筑工程施工所需的资金学校会要求建筑企业垫付,并签订合同,定期向建筑企业支付利息和部分工程款项。该集资形式的优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操作简单,二是还款时间不受限制,三是学校压力较小。但是,学校必须聘请具有相关资质的建筑企业进行工程施工,并完善相关手续。企业垫资的集资形式主要用于修建学校宿舍、食堂等。
3.社会投资
社会投资的主体有以下几个:一是社会经济实体,二是经济暴发户,三是私营企业,四是国有企业。这些主体通过对中学后勤管理的投资来收取一定的回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社会投资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有偿租赁,也就是学校把食堂或者宿舍租赁给社会企业,社会企业从中收取利润,到达合同期限后,学校收回食堂或宿舍的管理权限。二是社会企业在学校周围建设服务设施,为学生提供后勤服务,学生需要向社会企业支付服务费。
三、中学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分析
1.满足企业的需求
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实际上就是采取措施向社会筹集资金。学校后勤管理不仅需要硬件设备的支持,也需要软件支持。后勤服务的社会化不仅可以满足学校后勤管理的资金需求,也可以提高社会企业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但是,社会企业是以应力为目的进行投资的,学校必须让社会企业获得相应的利润,才能实现学校和社会企业的长期合作。
2.保证基础设施的质量
目前,很多学校基础性设施都是社会企业投资修建的,为了保证基础设施的质量,学校必须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督管理,全面参与,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基础设施是教学活动开展的物质保障,是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如果学校基础设施存在质量问题,必定会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想改善教学环境,必定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国家对学校后勤管理的资金投入无法满足中学后勤管理的资金需求。中学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实际上是从社会融资,社会资金成为后勤管理资金的主要来源,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中学后勤管理社会化形式有三种:一是教师集资,二是建筑企业垫资,三是社会企业融资。无论哪种形式的集资,都希望可以从中获取利润,学校必须让企业获得相应的利润,才能实现学校和社会企业的长期合作。学校基础性设施都是社会企业投资修建的,为了保证基础设施的质量,学校必须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督管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作者:杨金萍 单位:松原市宁江区教育基建办公室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服务外包;税收服务;税收管理;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近年来,各级税务部门人少事多、工作量大、效率不高的问题不断显现出来,如何在现有条件下集中精力做好征管、服务两大核心业务工作,是当前各级税务部门广泛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企业服务外包的思路,对税务管理中的一些非涉税事物以服务外包的形式推向社会,通过社会化协作,整合内外资源来提高税务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改善部门形象。基于此,本文就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社会化做一探讨。
一、当前基层税务部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征管范围广,管理力量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所有制结构日益多元化,跨地域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加,税源管理与监控难度与日俱增,相对于基层税务部门而言,现有征管力量明显不足。
(二)工作事务杂,人员压力大。当前基层干部普遍感到工作任务重,思想压力大。税源管理、税收执法、业务学习、行风评比、维稳等各项工作纷繁复杂,应接不暇,且纳入考核与奖惩挂钩,使基层人员的思想始终处于紧张状态。
(三)人员素质低,专业人才紧缺。目前,基层税务人员综合素质不是很高,受教育程度低、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合理,各类专业人才奇缺,尤其是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计算机技术、文秘宣传等方面人才严重匮乏。
(四)经费来源少,管理成本高。目前各级税务部门普遍存在经费吃紧的问题,上级拨付经费除去人员工资、津贴和日常办公经费外已所剩无几,随着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政府补助逐渐减少,经费开支面临很大困难。与此同时,随着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税收管理成本不断提高。如何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服务外包的概念及意义
外包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营策略。即企业把内部业务的一部分承包给外部专门机构。其实质是企业重新定位,将资源集中于最能反映企业相对优势的领域,塑造和发挥企业自己的核心优势,构筑自己竞争优势,获得使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业务外包具有两大显著优势:第一,业务外包能够使企业专注核心业务。企业实施业务外包,可以将非核心业务转移出去,借助外部资源的优势来弥补和改善自己的弱势,从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核心业务上。根据自身特点,专门从事某一领域,某一专门业务,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第二,业务外包使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实施业务外包,企业将集中资源到核心业务上,而外包专业公司拥有比本企业更有效、更经济地完成某项业务的技术和知识。业务外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企业有限资源的作用,加速了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强化了组织的柔性和敏捷性,有效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了企业的竞争水平。
三、推进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社会化的现实意义
从目前看,税务部门在服务和管理社会化上还存在机制不够完善,服务内容比较单一、形式过于简单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因此,推进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社会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专业化水平。充分利用社会分工协助和市场资源,将税务系统自身管不了、管不好或管理成本高的工作项目,委托社会上比较有优势的专业机构管理,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有利于减轻基层负担。通过把一些不涉及执法责任的服务性工作推向社会,可以大大减轻税务部门自身的工作负担,吸引社会力量协税护税,同时也直接减轻了税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是他们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日常巡查、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专业性工作。
(三)有利于协调征纳关系。由于社会机构具有独立于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外的第三方身份,更具客观公正性,让他们在税务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既有利于形成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协调征纳关系,也有利于降低征纳风险,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征纳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有利于缓和内部矛盾。扩大税收服务外包,可以将一部分税务管理人员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员力量不足的实际困难。
(五)有利于降低税收成本。通过以招投标的方式引进专门机构协助税务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节约资金,大大减少系统内部的资源耗费,降低管理成本,确保税务部门将有限的人力、物力用在改善征管手段、强化税源管理和优化纳税服务上。
四、推进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社会化的建议
(一)逐步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做好机关后勤服务工作是各级税务机关正常运行的保障。后勤工作涉及面广、事情繁琐、工作量大,但离开哪一项都可能影响到机关的正常运行。而且,随着办公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推进,对后勤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对而言,国税部门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文化程度偏低,专业知识跟不上,节能意识、成本意识、效能意识欠强,管理盲目性大,服务成本高,专业化程度低,保障不够有力等问题。对此,可以尝试在物业管理、车辆维修、办公用品采购、公务接待等方面扩大外包范围,进一步降低机关运行成本,推进后勤服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二)逐步推进信息运维社会化。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税务部门已经形成了覆盖全系统的硬件网络架构。拒不完全统计,目前国税部门正在使用的系统软件多达28个,涵盖了税源管理、税收执法、行政管理等诸多环节,每一个应用系统都需要定期优化升级、权限设置、信息同步、数据备份等日常管理,众多的应用系统加大了信息维护人员的工作量。实际工作中,我们因专业人员少、后续培训少等种种原因,导致我们系统内部信息人员队伍不稳定、技术落后等,一些深层次的技术问题只能聘请专业人士来解决。因此,我们除了在计算机设备采购、网络服务等传统领域与专业公司加强合作外,还应把系统软件支持、应用软件及设备维护等全部纳入外包管理范围。进一步提高运维效率和质量,降低运维成本。
(三)逐步推进纳税服务社会化。一是办税受理社会化。近年来,税务部门在优化办税服务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加强办税厅建设,并将一大批业务骨干充实到办税服务岗位,好费力想打的行政和财力资源,为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办税服务上普遍还存在着质量低下、成本过高、形象不佳的问题。随着办税网络化、信息化的不断推广,办税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的落实,纳税人到办税服务厅办理“办证、咨询、申请、购票、抄税、报税”等涉税事项已经程式化、标准化,其实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完全可以从社会上聘任一些年纪较轻,文化水平较高的大学生,经系统培训后从事前台服务受理工作,既能改善服务形象,又能置换出部分税务干部,加强税源管理力量,拓展个性化服务,而我们只需配备少数人员负责日常跟踪管理和业务培训指导。二是服务评价社会化。充分了解和掌握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纳税服务工作的评价是做好纳税服务工作的前提。目前,我们在纳税满意度调查上通行的做法是发放调查问卷、走访纳税人、召开座谈会等,从反馈情况看,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国税工作评价良好,反映问题寥寥无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由于处于被管理者的角色导致纳税人不敢讲真话。税务部门可以委托统计部门或税务师事务所等具有公信力和专业资质的第三方进行组织和实施满意度调查,只有这样才能真实了解税务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服务指明方向。
(四)逐步推进税收管理社会化。一是依托社会力量强化涉税签证。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纳税事项的参与,在开展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审核的签证、企业税前弥补亏所和财产损失的签证方面发挥作用,降低征税成本,提高征管效率。二是依托社会力量深化执法检查。税收执法检查是强化执法监督的重要手段,对促进依法行政、文明执法、防范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工作运行中也日渐显露出各种矛盾与不足。为了避免业务尺度把握不一,内部监督不足等问题,必须委托专业审计部门进行外部检查。三是依托社会力量加强税务风险评估。税务部门对税收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而税收风险评估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是很难做出公正的评估判断,所以风险管理评估必须请专业机构和人员进行。
总之,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立即实现并全面推行,但这是大势所趋,我们应该从现在起有所准备,并积极探索,达到减负增效统筹兼顾的目的,推动税务工作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峭羽.完善我国服务外包税收政策的建议[J].税务研究,2013(07).
[2]张怀海.论社会化纳税服务[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5).
一、争取重视、出台政策,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主动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加强领导的建议。XX年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县委办、政府办、组织部、宣传部、劳动、民政、财政、文体、卫生、工、青、妇、老龄委等单位领导参加的“岳西县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社会保险局,具体负责全县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领导小组经常听取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方面的汇报,不定期的召开各种层次的会议,请离退休老同志座谈,了解离退休人员生活待遇的落实情况,帮助解决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中的实际困难,部署新的工作任务。二是争取出台政策,根据我局建议县政府及时研究出台了《岳西县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主要特点是:明确了目标,分清了职责,保障了经费,规范了管理。正是根据这个文件,自XX年以来,县财政共拨付退管服务费万元,有力保障了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加强退管服务机构建设。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积极支持下,由县编委批准成立了“岳西县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中心”。配置了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全县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并社区退管服务工作的指导。建立“离退休人员活动中心”。
二、积极探索、开拓创新,11年退管服务工作呈现新亮点。
目前我县企业退休人员 2248人,离休50人,遗属391人,合计2689人。其中居住县城城关 人,占总数的 %,居住本县乡镇的人,占总数的 %,省内115人,占总数的5%,省外40人,占总数的1.8%。如何将这些人员全部服务好、管理到位是一道难题,11年我们探索出一条新路。一是建立农村协管制度。对散居在县内农村的,建立了片区委托服务机构,确立了协管人员。并按管理服务人数拨付一定的退管费用,要求他们建立辖区内企业退休人员台帐,开展重大节日慰问、资格认证等工作;二是设立县外联系点,对居住在县外离退休人员,全面开展了走访慰问,建立联系站。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我们精心筹备,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单位主要负责人任组长领导小组和退休人员较多的原主管部门派人参加走访慰问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在庆祝祖国60华诞和重阳节期间,向离退休人员送上党和人民的关爱、祝福和温暖。并在上海、江苏、合肥、安庆、桐城、怀宁各组建一个联系站,确定联系站负责人。将区域内人员名册、通讯电话、详细住址打印发至各位老同志,同时告知联系人电话和详细地址。经常与联系站负责人保持联系,保证信息畅通,不断提高退管服务水平。三是人性化的开展资格认证工作。在已往的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过程中,常听到退休同志说:不就是问我死没死么,年年填表,烦!2011年,在进行资格认证时,我们精心筹备,准备了热情洋溢的致离退休人员一封信,从精神上给人以温暖,并发放一点小慰问品。变资格认证为生存状况调查工作。通过走访、信函等形式对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情况进行调查、核实。了解养老金领取情况,发放点是否有不规范的行动,离退休人员的满意程度和生活状况,有哪些困难需要我们帮助。努力将工作做实做细。赢得了离退休老同志的理解和配合。
三、档案建设,管理规范,为退管工作提供支撑
档案工作是社会保险工作的数据库和基础,是业务规范化的标尺。社会保险档案是一种专门档案,它对社保经办机构开展社保工作,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保事业的健康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推动社会保险工作上水平、上台阶,我们以抓档案,促业务规范工作为切入点,开展了档案达标升级活动。经过几年的努力和辛勤工作,档案管理工作机制、人员素质、档案管理设备、档案保密、保管及库房基础建设日益完善。于XX年11月经省档案部门严格考评验收晋升为省一级。在接收企业离退休人员同时,对其档案也进行了接收。11年在逐步对离退休人员人事档案进行整理归类的同时,加强了对离退休人员数据库的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退休前工作单位、养老金待遇、历次调待情况、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等,为离退休人员档案管理规范化奠定了基础,目前查阅一份档案,从目录索引到实现查阅,时间不超过3分钟。为退管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四、加强指导,分步实施,重点示范社区建设取得成果
1、认真落实《关于推进全省企业退休人员标准化管理服务社区建设的意见》(劳社[XX]7号)文件精神,XX年县劳动保障局颁发了《岳西县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示范社区实施方案》(岳劳社字[XX]66号,我局按硬件建设、组织建设、信息建设、所开展服务和活动、经费和设备管理五个方面拟订了《岳西县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标准社区创建评分标准》,为社区创建制定了实施细则。
2、对照标准,予以强化。为了使社区创建工作扎实见到成效,我们将创建标准细化、量化后,又根据社区创建工作的实际,进一步推动和强化基础建设,制定了《社区建立自然小组及活动情况专项检查内容及评分标准》,为社区创建提供指导。
3、严格验收标准。根据上级要求,我们决定建立一至二名标准化管理服务示范社区。我们在对示范社区验收中,决不降低标准,迁就达标。实际工作该得多少分,就是多少分;该项工作空白,就是零分。
4、以制度促进标准化创建。为了使社区通过创建来促进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规范,我们从实际出发,对创建标准进行了延伸和细化,认真制定了《自管小组活动制度》、《组长联系制度》、《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丧事服务制度》、《图书室管理制度》、《活动中心经费设备管理制度》六项制度,并由我局统一制作后发到社区。由于这些制度保证了退管工作重心的前置和下移,并填补了社会化管理服务制度中的空白,又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受到了社区的欢迎。
5、着力争取经费,保障创建顺利进行。XX年我们明确了创建示范社区实行“以奖代补”经费补助方式,量化补助标准,除正常经费外,示范社区通过验收挂牌后另补助1.5万元。
6、将“经费和设备管理使用”列入社区创建考核内容之一。我们提出两条要求:一是实行专款专用,单独建帐,二是确保退休人员活动器材,用品的提供使用,把经费的使用、监督落到实处。
全县六个社区,城北社区创建措施有力,成效显著,报经市局验收合格,11年挂牌成为我县第一个企业退休人员标准化示范社区。11年城西社区经验收合格,批准挂牌。
五、求真务实,创新载体,丰富离退休老同志精神文化生活。
离退休老同志是党和国家的财富,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根据兴趣、爱好、特长,引导他们投身到两个文明建设中来,支持和鼓励他们参加各项社会活动,使他们真正做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一是在抓好退休人员活动中心这一阵地建设的同时,在东南西北四个社区增设了4个企业离、退休人员活动中心,争取政府拨出专款为四个社区修缮了管理服务办公场所、阅览室及集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活动大厅,想方设法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为社区配备一些必要的设备和活动器材,给每个社区配备了数码器材,为他们开展走访慰问、文艺宣传等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充分发挥活动中心的“窗口”和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组织开展适合老同志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他们每天都到活动中心来,增强老同志的凝聚力。正是由于退管工作的出色,城北、城西两社区在全市率先通过省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重点示范社区验收。二是为更好地开展退管工作,我局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争取到省图书发行公司为我县城西社区企业离退休人员活动中心捐赠书籍200册,价值3000元,争取县图书馆为城北退管中心捐赠图书1500余册,价值XX0余元。争取文体局在城西离退休人员活动中心安装50000余元的体育活动器材。三是为适应兴趣不同的老同志的需求,广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依托社区平台,打造老同志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在城关陆续成立了老年人“腰鼓队”、“扇子舞队”、“棋类爱好组、书画组”等,还经常组织一些自娱自乐的演出,如城西社区每年重阳节都组织离、退休人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四是为进一步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我们把在离退休人员中建立“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组织作为退管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根据居住地,按照30—50人为一组的比例,建立自然小组,并选定素质高、身体好、乐于奉献、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的退休老同志担任组长,在自然小组之下按兴趣、爱好、特长、志愿组成各兴趣型、互助型、学习型的小组。小组建成后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组织志愿者开展互助帮扶,促进了与社区的信息沟通和联系,非常有效的推进了退管工作的开展。五是是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企业离退休职工和全县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经常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XX年隆重举办岳西县首届离退休人员书画展。精心组织,筹集资金布置好280平方米的优美展厅,历经2个月,共收到稿件180余幅,通过筛选展出140幅,其中书法78幅,美术52幅。今年我们又组织十余名老同志撰写作品参加市企业离退休人员书画展。
六、以人为本,优化服务,切实保障离退休老同志生活待遇
关键词:医院后勤管理 服务社会化 效果
在医院的众多管理中,后勤管理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经营管理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作为医院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后勤管理也要向社会化推进。医院的后勤对于医院这个大环境来说,也相当于一个社会的微缩型,后勤工作有很多的特性,像服务社会性、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后勤人员素质的差异性以及服务计划的多变性,这就要求在管理改革过程中要逐步去施行改革,不能急功近利,要稳扎稳打。
一、医院后勤管理的定义与现状
医院的后勤管理:对医院物资、总务、医疗设备、财务以及基础建设工作等的总称。医院后勤管理主要包括财经与总务两个管理方面。财经管理又分为财务管理与经济管理;总务管理包括设备、物资与生活服务等方面的管理。
医院后勤管理的工作,涉及部门繁多、工作复杂、内容范围广。随着市场经济与医学领域的各项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医院的发展。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是将行政命令作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模式,不能满足患者越来越高的要求,客观上要求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必须做出便更与改革。
二、服务社会化
(一)服务社会化的概念
通过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不但要利用“龙头”产业在资金、技术与管理方面的优势,还要建立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机构,对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进行全程服务,
(二)后勤管理中加强服务社会化的重要性
1、医院改革客观要求了加强服务社会化
目前我国医院的后勤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缺点与弊端,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下,医院的后勤工作中一般采用的是供给形式的物品供应形式,人们早已对这种“供”与“领”的服务型的关系形成了习惯。导致很多医院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体制的落后,严重浪费,反正不是自己出钱而是医院出,从而导致了后勤管理的服务项目变得越来越多,从而导致了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多,人浮于事。
因此,对于医院来说,要发展就要改革,其改革方向就是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就是大势所趋,医院要提高工作效益,就要减少开销成本,将闲置的人力资源进行精减,以解决资源的浪费。将服务社会化模式应用于医院的后勤管理的工作中,可以更有效紧密地结合各个要素。
2、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保障了医院建设
医院后勤社会化改变了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精简了医院闲置的后勤人员,大大节省了医院的成本开销,对于医院的建设与长久发展具有保障性。将一些必需的但是工作量又很小的工作进行委托外包,对于医院的建设有更明显的优势。
在医院后勤管理工作中,应用服务社会化模式,不但可以将后勤人员进行分流,将经济项目进行独立核算,减少医院的成本开销,更加能够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既保证了工作的质量,又减少了开销成本,为医院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了保障。
3、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另物业管理更具专业化
相对于其他行业的物业管理,医院的物业管理有它的特殊性,医院业务管理是将医院作为服务的对象,医院业务管理的特殊性制约了服务的提供要符合医院及医疗相关的规定,这就对服务的内容与质量的要求会更高、更严格、更高标准,从一定方面来讲,医院后勤管理中施行服务社会化,能够减轻医院的后勤负担。
三、服务社会化模式在医院后前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效果
服务社会化模式在后勤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实施有其必然性,尤其是对医院管理的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本部分笔者将对其应用与效果进行如下的分析与论述。
(一)管理制度的加强
1、应用
一套规范完整的后勤管理制度,是医院后勤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因此,这就要求医院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对后勤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明确各个工作的岗位职责,规范工作内容与操作流程,并要时时对后勤工作的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了解与掌握。建立规章制度之后,要紧抓落实与执行的情况。严格要求后勤人员对规章制度进行学习,以培养员工的制度执行的自觉性。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能够保证医院后后勤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任何工作的进行都要有制度进行约束,都要按照制度来完成,那么制度的完善与否对于工作的顺利进行就显得至关重要。
2、效果
管理制度的加强,使医院一切的工作得进行更加顺利有保证,使医院更好的全方面了解医院后勤工作的状况,增加了员工管理制度的执行自觉性,落实了员工的工作内容与岗位责任制,更加又能利于医院在当前竞争比较残酷的社会中更好更快发展。
(二)将信息化管理应用到后勤管理中
1、应用
在现代这个全球都已进入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管理已经不是新鲜的名词。管理的信息化,可以使管理更加方便、快捷,利用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对企业或者机关机构进行管理,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使医院在同行中的企业竞争力增强,实现医院价值的最大化。对医院的各个部门进行系统的考察,对能够施行信息化管理的部门施行改革,保证医院服务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医院工作流程。
2、效果
近几年我国在医院管理改革的进程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功引进先进的服务管理体系,加快发展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将信息化管理应用到医院的后勤管理中,使医院的后勤管理,跟上了时展的脚步,方便了后勤管理工作的进行与开展,使后勤管理更加快捷、方便化。
(三)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1、应用
医院要进行后勤管理的改革,这就对后勤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增强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为了确保医院工作的后勤保障,要为员工制定一个明确的服务标准与制度,并要求员工严格执行,要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监督,设立服务监督部门,以提供高质量服务为目标,增强后勤管理人员的整体服务意识。
2、效果
后勤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明显提高,见物不见人的思想几乎被杜绝,使后勤管理人员的思想能够与时俱进,适应了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一支高素质、高服务意识的医院后勤管理人员的队伍,保证了医院管理改革的进一步进行。
四、结束语
医院后勤管理,对于医院的整体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社会服务化的应用,推进了医院管理的改革。本文,作者通过对医院后勤管理及服务社会化的相关介绍,并对医院后勤管理中服务社会化的应用与效果进行了论述,我国医院后勤工作的管理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这就需要所有医学相关人士共同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蒋国彪,.医院后勤社会化管理工作的体会 [J]. 健康必读(中旬刊),2011(10)
[2]李建文.医院后勤社会化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J]. 齐齐哈尔医学院报,2010(24)
[3]李学文,徐冉,杨方民.实施后勤精细化管理,创新高效节约型医院 [J]. 中国医疗前沿. 2011(05)
[4]刘志连,王晓蓉,王育珊.医院后勤精细化管理的SWOT分析 [J]. 医院管理论坛. 2011(04)
关键词:职业中专 财务管理 后勤服务社会化 招标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教育普及,更多人实现了大学梦,因此各地职业中专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规模的扩大就会带来职业中专经济活动的增多,财务管理活动范围的扩大,给管理过程也增加了难度,在新的经济体制下,职业中专财务管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很多职业中专由于资金问题,不能实现硬件设备的升级,管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针对此种现状,职业中专需要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以提升财务管理的水平,使得职业中专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对于职业中专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异常复杂和艰巨的任务,它的改革直接影响到职业中专财务管理工作的稳定与发展。就目前而言,职业中专财务管理工作不光应该做到减缓财务对学校带来的压力,还要注意之后的工作要用力与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发展与生存。不光要考虑到学校与国家的利益,还要同时兼顾学校后勤职工的利益。
1.搞好财务的评估和界定工作,明确后勤公司和学校的的产权利益
学校财务,资产的评估是对后勤服务社会化剥离的开始,明确产权利益关系是根据现代公司制度将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规范的基础与前提。只有产权利益关系的明确,才能使后勤服务社会公司做到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这几点。财务资产的界定,第一个要合适的就是后勤部分的实际占用和管理资产数量与价值;然后依据学校的规定和具体情况,在资产性质明确之后使用适应的剥离方式进行剥离并且进行区别。等到资产界定和估价完成之后,对剥离的一部分资产应该进行相应的科学评估,明确资产相对于现在的价值,就算不收取任何的租赁费用,也应该确定免去租金的金额,一方面可以作为学校对于后勤服务公司的投资,用来表现学校对后勤服务公司的支持。另一个方面是作为其他费用的支出,算入后勤服务公司的成本进行核算,用来核算后勤服务公司这一时段的真实经营效益。如果以上的都能做到,那么学校和后勤服务公司的利益和承担的责任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落实,,后勤服务公司和学校的财务关系也可以得到一个正确的归算。
为了使剥离后的后勤服务公司得到更好的发展和生存,学校应该对后勤服务公司进行一个的资金投资,比如剥离的资金不够时,可以将现金直接投入增加对后勤服务公司的投资,以方便提供后勤服务公司的管理经营能力。
2.明确职业中专财务管理关系,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2.1财务管理人员对职业中专内部财务监督工作意识淡薄
财务管理人员作为财务管理的实施主体,对财务监督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财务管理人员不重视内部财务监督,财务监督就会成为空谈,监督工作无法落实。目前在很多职业中专中,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的监督意识都比较淡薄,意识不到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同时,由于财务管理人员监督意识的薄弱,职业中专监督机制的功能就逐渐减弱,增加了财务管理的风险。职业中专内的会计人员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两点,一是会计核算工作,帮助职业中专处理好财务问题;二是发挥监督作用,财务管理由会计人员操作,自然监督工作也需要由会计人员进行实时操作。但目前就我国各地的职业中专来说,会计人员只是一味的进行会计核算,根本没有将监督工作当做本身的工作内容,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导致了财务监督的缺失。
2.2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
一套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不仅有利于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将监督工作落实到实处。虽然在很多职业中专都已经建立一些监督机制,但是这些监督机制都不太完善,不仅无法保证财务监督的进行,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中专财务管理人员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甚至有的职业中专只是将监督机制当做摆设,没有真正地按照制度执行,从而使得职业中专的很多账目都能够随意更改,造成了、管理失控、违法乱纪的现象。
2.3监督形式不完善
一般情况下,职业中专内部财务监督机制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以及事后监督,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使得财务监督机制无法顺利展开。在实际的财务监督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监督时期来选择不同的监督形式,保证监督时期与监督机制的统一。然而在很多职业中专的财务监督中,更加注重的是事后财务监督,事前与事中的财务监督很少,因此财务监督机制出现断层,很多财务工作无法顺利展开,增加了资金流失的风险。
后勤服务社会化之后,后勤服务企业和学校的关系将会从原本的所属部门与主体的关系转变呈两个相对平等的主体,是按照契约或者是合同来规范双方具体的财务行为。然而职业中专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依然不会发生改变,将财务权和事务权统一形成二级财务关系,并且需要建立和完善二级财务管理体制。面对后勤服务市场时,学校应该实施准入制,赋予二级单位自主招人自主选择的权利,同时引进市场的竞争规则,让后勤服务公司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
3.加强对后勤服务费用支出的管理,提高后勤服务费用的使用效率
只要是服务的对象能确定到学校所属部,都应该由被服务对象直接结算所需要的费用,应该由相关部门依据规定控制相对应的费用。只要是为学校服务的,被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师生与教学科学组织的,其费用应该由所属管理部门在年初进行估算,并且负责结算,财务部门根据年初的估算,进行审核后给与结算,办理支出手续。职业中专还应该对后勤服务项目进行招标,让相关的后勤服务企业进行投标,加强整个项目协调力,加强对项目预算的审核。不论支付的对象是社会企业还是职业中专后勤服务企业,只要是纳入管理项目的经费支出的,都必须经过审核机构的审核,学校的财务部门才能进行付款,这样才能确保后勤服务费用的收支平衡。
4.加大对后勤服务管理力度,明确后勤服务的收费行为
职业中专后勤服务进行收费的情况一般可以分为四类:第一,学校事业性质的,事业收费转变成为后勤服务公司的经营收费的名目。比如说学校学生的住宿费用,这些都是由后勤服务公司依据相关的国家政策,按照科学的统计提出的具体收费标准,不光需要经过相有关部分的审核,还需要经过学校的同意才可以收费.(注:学校财务所提供的收费收据只可以在后勤服务企业完成注册前使用);第二,通过对市场进行严格的调查,后勤服务部门依据市场结合学生的现状对食堂的餐饮价格进行调整。但其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后勤改革期间,学校应该加强对此类价格的监督;第三,对于学校宿舍,教学设施的维修,对于此类的经常性维修项目,学校应该制定相对于的徽章制度,通过招标的形式进行选取最适合的后勤服务企业。选取之后应该与后勤服务公司签订相应的契约或者是协议,名列出服务的价格和内容,以及各个部门承担的相关责任。学校可以根据宿舍的面积,新旧程度等,将维修的费用具体到每个部门,经过规范的审核程序,根据规定的服务的内容和计费变准向后勤服务公司进行支付费用。如果遇到了金额较大的修缮项目,则应该进行招标并且通过此方式来确定承担此次项目的企业和费用,这样的话不光大量节省了费用,还可以给后勤服务企业一个激励和约束的动力;第四,在遇到学校校园的绿化和环保问题时,可以通过招标来确定后勤服务企业和经费。与此同时,要加强平时对服务质量的审核,选择优秀的后勤服务人员。
5.确定职业中专和后勤服务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
随着职业中专的后勤服务社会化,原本职业中专的后勤系统逐渐转变成了后勤服务公司,职业中专应该建立精明的后勤行政部门,代表职业中专与后勤服务公司形成甲乙关系,并且对后勤服务公司的服务和质量进行监控。就目前来说,职业中专的后勤服务公司的投资商一般为本职业中专自己,国家对职业中专后勤服务公司的运营暂时还没有明确的考核体制和方法,为了确保国有资产的稳定,在这期间,原来的职业中专可以委派原职业中专的财务主管进入后勤服务公司来规范后勤服务且的核算和管理,从客观的角度来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
6.结束语
加强职业中专内部财务监督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中涉及到很多管理问题,职业中专需要根据自身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财务监督机制的建立,以此来提高职业中专财务管理的水平,确保资金得到安全保障。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推出实现了很好的加强财务管理的水平。加大后勤服务化的力度对整个职业中专财务都是有益无害之举。
参考文献:
[1]肖付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财务问题的思考[J].事业财会.2002.(1):13-14
[2]王皓等.高校后勤产业成本核算的探讨[J].事业财会.2002.(6):55
[3]刘明辉等.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2002.(8):64
摘要:
高校食堂管理工作关系着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关系到高校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是高校后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高校不断地探索适合具有本校特色的高校食堂改革之路,管理模式与经营机制的差异使食堂管理工作成为了高校后勤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提高后勤社会化下食堂工作的管理水平、有效监督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是高校后勤工作者一直探索与实践的课题。本文对高校食堂管理模式、食堂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进一步有效监管、提升服务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校;后勤社会化;食堂管理
一、高校食堂管理模式的现状与分析
通过深入分析,目前各高校食堂管理模式基本分为三类,即:后勤集团管理模式;社会化经营管理模式;半社会化经营管理模式。
(一)后勤集团管理模式
各地区高校老牌大学大多采用此模式,由学校成立后勤集团,通过体制与机制改革,使高校后勤由行政事业单位向企事分离、政企分开的“一体两制”转变,并引入企业化管理,但后勤部门仍然是学校的一个行政单位。食堂开始时由学校全部投资,然后无偿交给后勤集团管理,食堂在以后的经营过程中涉及再次装修和设备投入由后勤集团负责。后勤集团是学校的一个直属机构,可以直接调控和干预食堂的直接运营,饭菜价格可以保持稳定;人员多为在编人员,相对稳定。但由于合并和体制等多方面原因,人员包袱较重;对食堂大件设备投入、人员成本等导致高成本、低效率,给学校带来一定的资金压力。
(二)社会化经营管理模式
新建本科院校和民办高校等比较普遍采用此模式,通过招标引进社会餐饮企业投资经营,食堂的装修及设备投入等全部由餐饮企业投资,后勤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学校在人事体制上没有障碍,不存在人员包袱;经营机制灵活;减少了学校资金投入压力。但企业为追求经营利润的最大化,常以变相方式提高菜肴食品价格,如采购低价原料、减少饭菜数量等;遇到物价上涨压力较大时,价格波动控制较难;卫生安全风险大,人员卫生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对于菜肴食品安全、燃气和设备使用安全方面重视程度不足;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相关服务和监管体系不健全。
(三)半社会化管理模式
部分高校采用了此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招标与资质评估,与具有法人资格的餐饮业经营者签订合作协议,对食堂实行共同经营。该模式以食堂社会化合作条件为基础实施,与完全社会化经营不同之处在于,后勤管理部门参与了该模式的部分监督与管理工作。双方各司其责,共同管理,师生就餐满意度高;但后勤部门与企业工作的职责存在划分不清;实施过程中不断存在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与食堂“公益性”经营的矛盾冲突。尽管高校食堂社会化经营管理模式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趋势,有利于节约办学资源、提高效率、打破垄断,形成竞争。但在社会化下明显存在学校突显公益与社会餐饮企业间追求效益的差别,使得高校食堂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后勤社会化下食堂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食堂管理中缺乏依法建章立制,责任模糊不清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特别是近十余年,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大多采用社会化经营管理模式,引进社会餐饮企业来经营食堂,在社会餐饮企业自行管理经营中,后勤部门在依法建章立制上往往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原材料的采购、储存环节;菜肴洗切加工、制作等操作规程;菜肴的售卖、剩余饭菜处理等,社会餐饮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往往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众多细节管理达不到学校要求的标准,食品卫生存在安全隐患,而很多学校未能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在监督管理上存在责任模糊不清。
(二)引进的社会餐饮企业资质不一,管理质量良莠不齐
优质的食堂餐饮企业经营者在食堂的管理执行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如今社会餐饮企业类型繁多,有家族式管理企业、挂靠经营式企业等,餐饮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管理经验等各不相同,而大多学校往往缺少严格统一性标准,致使引进的餐饮企业在管理质量与执行配合上存在较大差别,影响了食堂的有效管理。
(三)食堂管理中监管薄弱,存在管理漏洞
首先,社会餐饮企业在引进高校食堂后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在食堂内划分众多经营窗口,食堂餐饮经营者大多将窗口再向社会引进各种特色饮食,由其与引进的特色窗口另行签订合同,实行监管,众多的特色窗口在给师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饮食同时,也给学校监管带来很大的难度。其次,社会餐饮企业在食堂经营中未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所有原材料统一采购、餐具统一洗消、结算统一途径,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再次,目前大多数高校相关后勤人员,并非专业出身,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对食材品质、加工、制作流程、操作规程等了解不深,往往是外行看内行,无法做到有效监管。
(四)食堂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服务意识及安全意识薄弱
食堂社会餐饮企业经营者为了降低人员成本,大多聘请当地临时工或外来工,并且人员变动频繁,导致对员工的卫生安全知识教育流于形式,并能形成系统化、专业性的培训,现有的卫生管理制度存在未能严格执行的现象,服务意识及安全生产意识比较薄弱。
(五)饭菜价格控制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食堂饭菜价格是新旧体制下反映最快、最直接的,尤其在物价走高的情况下,食堂社会餐饮企业经营者与高校食堂“公益性”要求的饭菜价格相对稳定之间产生严重矛盾,餐饮企业经营者普遍存在私自或联合涨价现象,维持价格的稳定是食堂管理人员迫切需要思考研究的课题。
(六)食堂经营状况核算审计弱化
经济核算是确保伙食质量,提高食堂管理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对食堂的经营财务核算审计是了解食堂经营状况、成本分析、价格控制的关键一环。但食堂社会餐饮企业经营者往往未能将此相关信息与学校后勤部门共享,容易造成信息的不对称,餐饮企业经营者为能争取有利政策或其它因素,也未能如实上报经营收益状况,学校后勤部门无法全面了解食堂的经营实状。
三、提高食堂膳食工作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依法建章立制,明确责任
食堂规章制度是明确责任义务、规范操作流程、强化考核管理的基础。奖罚分明的监督管理考核制度、全面细致的食品安全操作规程方能确保食堂食品安全。协调高校法务部门给予指导审核,建立一套合法、完整的食堂监督管理机制,使食堂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阳光化。努力在当前的高校食堂管理中构建由政府主管部门、学校职能部门、学校师生对食堂实施监督管理,食堂内部自我监督管理的全方位、多层次监督体系。
(二)建立严格的食堂经营准入、退出机制,寻求长期合作伙伴
高校建立完善的招标规范、招标程序和严格的食堂经营准入制度,取得优质的长期合作伙伴在食堂膳食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原则,向社会实行公开招标,招标时在法人资格、公司规模、管理和人员配备、资质信誉、以往经营状况、业绩等方面设置准入条件,并对投标人进行严格审核。把资质过硬、经验丰富、管理规范、信誉良好的餐饮企业吸引到学校,为师生提供安全卫生的食品和良好的服务。
(三)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强化考评
如果缺乏考评,再好的规章制度也是流于形式,因此有效的监督管理是整个高校食堂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高校后勤部门要建立符合本校工作特点的考评办法,并形成制度持之以恒。为克服后勤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够的困难,可以设立食品检测实验室,聘请专职监管人员负责每日对食堂采购原材料进行抽样检测,定期公开检测结果,并把检测结果挂钩食堂考评,把关食堂食品安全。其次,建立专门的膳食监管部门,配备专职人员,建立岗位责任制,依据相关规章制度对食品原料、加工过程、销售与饭菜质量、价格、份量、卫生、服务等进行经常性监管,把对食堂的监管落实到日常每一个细节。成立食堂考评组,每月进行全面考评,考评项目包括管理制度、食堂安全、卫生、原材料采购、储存及加工、伙食价格与质量、服务要求与规范、配合整改情况、师生投诉等方面细化考评指标,考评成绩与奖惩制度挂钩,精细管理。加强民主监督,聘请学生安全管理员,让学生在灵活的时间段对食堂进行巡检;邀请校内师生、学校医务人员参与食堂考评,从不同角度监督食堂,收集良好建议,把关食品环境卫生,为师生提供更舒心的就餐需求。再次,积极配合地方食品卫生监督部门、卫生防疫检测部门、工商、物价、质检等政府职能部门的检查督导工作,对食堂进行“依法监管”,监督食堂“守法经营”,保护公平竞争。最后,为了便利了解食堂常态的经营状况,可以引入移动互联网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在食堂的仓库、加工、后厨、售卖、就餐场所安装监控系统,并在就餐场所设立“阳光厨房”,便于随时了解或重点观察食堂各项工作;通过手机微信等工具以文字描述、拍照、语音、视频等方式来描述食堂监督管理过程中反馈情况,大幅提高工作人员的办公效率,充分利用科学化、信息化技术管理的食堂。
(四)食品原材料集中采购
食品原材料安全是食堂食品安全的根本,“安全责任重于泰山”食品原材料采购是重中之重,建立规范的集中采购机制非常有必要。可由学校牵头,建立集中采购组,对原材料集中采购实行“集体商定、招标定价、分批送货、统一结算”的办法,同时建立动态的供应商监督管理机制及高效的供货质量投诉处理机制,规范每一类原材料的安全供应,对供应商的供应质量、数量、及时性、发票、售后服务、投诉处理办法等进行严格要求。食堂派专人建立台账,规范原材料索证、索票制度,随时督查、验证,并在就餐大厅处设立主、副食、调味品等原材料样品摆设,公开食品原材料尤其是大宗原材料采购的供应商、采购单位、采购价格等,从各方面确保原材料采购质量安全。
(五)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培训学习
在日常监管中,学校后勤部门人员要注意收集食堂存在的共性问题、突出问题,用培训学习的方式加以解决;加强食堂人员消防安全操作培训、食品卫生操作流程培训等;对校方管理人员及食堂负责人要掌握和熟悉相关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结合实际情况加强高校食堂成本核算、烹饪技术与厨房管理、膳食营养知识等学习。
(六)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价格长效机制、突发事件处理与责任事故问责机制,在后勤社会化下非常有必要规范食堂价格调整应遵循的原则与流程并统一消费结算途径,便于全面地了解食堂每月的交易金额、笔数、平均消费水平等,掌握价格变化规律,采取相应措施;还可通过学生伙食价格平抑基金来建立价格长效机制,确保学校饭菜价格保持稳定。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突发的安全卫生事件正确对待,认真做好食物中毒的报告、处理工作,并对事件发生后的采取责任追究机制,明确校级领导、后勤部门、社会餐饮企业、消费者的责任界限,落实责任追究、赔偿、免责制度是明确责任的有效途径。
(七)强化食堂核算审计
食堂核算审计是校方对食堂经营实况全行全面监督、分析的重要环节,既可监督食堂餐饮企业,又可监督校方管理部门,在高校食堂管理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核算审计要做到校方管理部门与监督部门审计相结合,严格审计监督,维护学校经济利益。后勤部门要确定核算的内容,核算的依据要有科学性、合理性、同时便于操作,学校审计部门如力量薄弱,可借助校外专业机构进行核算审计,加强监督。
四、结语
总之,依法建章立制,严格食堂经营的准入、退出机制,强化食堂监管考评,实现食品原材料集中采购,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重视食堂核算审计,把控关键环节,可以有效提高高校后勤社会化下食堂工作的管理水平,激发高校食堂经营的活力并同时保持一定的社会“公益性”,以适应高校教育各项工作日益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丁晓丽、周静.新形势下高校伙食需“两手硬”[J].高校后勤研究,2015,(04):71-72.
[2]汤载荣、林秀华、陈远恩.浅议高等院校膳食工作的综合管理[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1994,(S1):81-83.
关键词:企业退休人员 服务工作 社会化管理 解决策略
所谓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指当企业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后,其管理服务工作与原来所在的企业相分离,由社会统一发放养老金,也就是将退休人员移交社区相关部门实行属地管理,再由社区服务组织提供相应的管理服务。因此,为了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必须大力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使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要求。所以,尽快建立起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确保养老资金来源多元化、规范化的同时,努力做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将直接影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大局。
一、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以来,明确规定了要求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一路走来虽然遇到不少困难,但是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服务体系。然而,目前仍然面临着不少的困难,严重制约着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发展,很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1、社区建设滞后,难以完全承担养老功能
(1)社区的服务满足不了退休人员的基本需求。一般情况下,社区退休人员的生活照顾往往是通过社区服务来实现,同时,社区服务的覆盖面是评价社区服务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相关数据表明,当前我国的社区服务覆盖面只有35%左右,同时,服务项目只满足了社会需求的20%~30%。最终产生许多在发展社区服务上由于社会力量参与力度不够等不利因素,从而影响到社区服务的正常发展。
(2)社区成员没有将所在社区看成归属。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日渐完善,退休人员不仅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得到了保障,精神方面的需求也不断得到满足。因此,企业养老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其能够满足了老年人对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需求。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是以政府力量为主来建设社区的,因而,这样往往会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社区设施等物质条件上,却忽视了对社区服务精神与退休人员心理需求的构建,从而使得社区成员对社区建设的参与热情不高,影响到社区服务发展的决策,无法将在同一空间下的退休人员真正凝聚在一起。这样一来,社区服务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仅仅满足退休人员衣食住行的场所,难以做到通过加强社区退休人员之间的交流来形成一个大家庭。此外,某些陈旧的传统观念以及单位情结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社会养老管理服务工作。
2、企业、政府以及社区的基础工作不够完善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在养老金发放、移交、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出现不协调的状况。此外,除了上海、深圳、北京等一些大城市,许多城市的退休人员真正纳入社区管理的还比较少。因为,有些地区是在社区尚未建设完善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启动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使其没有可以准确参照的工作规范,从而制约了政策推进的质量,并且各地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尤其在我国社区发展不平衡,不健全的情况下,需要企业、政府、社区都应深刻认识这一政策的重大现实意义,务必协调一致,各尽其职,想方设法履行应尽的工作责任。目前政策的推行,由中央到省、市再到基层街道社区,没有形成完整的操作链,各政策执行主体的义务、职责和要求落实不足。政府方面,主导、引导和扶持指导作用有待加强,而街道社区,更是没有充分准备好接受庞大的退休人员队伍,在人员编制、机构设置到社区硬件条件等都没有坚实的基础作为支撑。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目前大多数停留在平台建设上,而无法开展更多实质性的社会服务,从而使得许多地方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实际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3、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制约着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然而发展及其不平衡,许多地区的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仅有基本的保障,但是仍未得到满足。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非常重视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工作,千方百计维护退休人员生活稳定,安度晚年,政策比以往也透明多了,社保机构现在已经能确保养老金待遇的发放,基本上保证了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尤其是对重病、孤寡、工伤、劳模以及死亡人员供养遗属等特殊群体,劳动保障部门给予他们相应的补助、救济等。但是,由于历史上、政策上的种种原因,目前我国尚有绝大部分退休人员的奉献积累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经济上的积蓄仍寥寥无几。相比于我国当前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劳动收益,使得差距越拉越大,从而使得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跟不上时展的需要,无法真正、全面地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社会福利与服务工作。
二、如何有效地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企业退休人员从以前的企业养老模式过渡到社区管理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和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生活质量,同时,还要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体制,为实现养老模式由企业转向社区提供可靠的保障。
1、不断建立与完善退管机构制度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年化社会,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将要面临新的挑战。因此,退休人员分布广泛、人数众多、政策性强以及管理难度大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要有健全的工作规章制度。同时,对于退管机构各项工作的开展,待遇能否落实到位,都必须依靠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保证。此外,还要确保社会化管理服务做到统一业务流程、统一工作职责、统一管理服务、统一挂牌名称以及统一考核办法,还要将档案管理、人员移交、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保健医疗和走访慰问等各方面的工作严格按要求完成,从而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提供保障。
2、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信息库
相关企业应该及时建立和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信息库,并统一规范退管服务机构退休人员的档案资料,然后通过相关数据的加工、采集和处理,最终形成多种共享的信息。其中,要确保信息库内容涉及到退休人员的姓名、社会保障号码、职业及工种、参加工作时间、离退休类别、养老金存折账号以及退休居住地及通讯地址等详细内容。同时,待遇信息要明确包括缴费年限、历年缴费工资、截至缴费年月、个人账户储存额以及欠缴养老保险费时间等,甚至还需要退休人员本人的近期照片、指纹捺印等能识别其身份的基本信息。只有这样,建立起一个统一、完整和规范的养老保险信息数据库,才能有效地实现对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工作,从而为实现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3、相关从业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
调查显示,企业退休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效率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因为,企业退休人员一般都有几十年的工作生活经历,他们的思想与生活态度与我们也许存在一定的隔阂,我们在与他们交流沟通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如果我们的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就容易与他们产生矛盾,不利于社区服务工作的发展。所以,对于社区服务管理工作,必须要有一支业务精、政治强、工作实、肯奉献的从业人员队伍。招聘上岗时,要择优录用,着重录取协调能力强并有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的人员,同时,还要要求他们热心我国老年事业,并熟悉我国当前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从而使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
4、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由于企业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涉及面广、内容多并且落实难度大,因此必须要在相关政府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明确各方责任,共同做好相应工作:(1)社区退管机构应该努力做好退休人员档案接收工作,全面掌握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并协助当地社保机构做好养老金发放、护理和康复以及社保公益活动工作;(2)相关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及时出台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相关措施,并要结合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功能齐全的退管机构;(3)相关企业要积极配合社区退管的工作,例如做好档案移交等,必须由企业负责发放并反映实际情况,对于未参加医保人员的医疗费必须按原渠道进行支付,同时还要依法保证退休人员应有的福利待遇;(4)劳动保障部门应充分发挥其协调能力,主动强化与财政、卫生、民政、文体以及宣传等部门的协调工作,通过加强合作并形成整体合力,真正把社区退休人员的医疗保健、活动场地规划、管理工作经费以及家庭困难人员救济等事项落到实处,保证我国企业退休人员享有依法享有的权利。
5、加强管理,充分发挥企业退休人员的人力资源
(1)要充分发挥企业退休人员的劳动力资源。
相关数据表明,在我国企业退休人员中有一部分是由于原所在的企业不景气或者倒闭,从而使得他过早的退休。然而,这些人仍然年富力强,很有工作的能力,并且有些人员退休前是技术能手或生产骨干,仍是很强壮的劳动力。因此,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好此部分人员,推动我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发展。
(2)要发挥企业退休人员的智力资源
因为,有许多高级职称的老同志,由于其工作经验丰富,如能继续发挥他们的智力优势, 对企业、对国家和其本人都是有利的。例如,技术行业可以聘请他们当技术顾问,同时,对于人员紧缺,技术力量薄弱的部门,可以聘他们为临时合同工,让他们继续为企业作贡献。
6、加强经费管理,抓好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
调查显示,目前退管服务经费主要包括社会化管理必需的设施建设和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投入这两方面,例如办公场地、聘用人员和网络建设及专项活动经费等。而另一部分是从市场上购买服务,也就是经过选择委托社会机构进行管理服务。通过科学测算测定所需经费数额,报相应财政部门核拨,同时可摸索非政府资源的利用,如,老年学校、社会慈善机构捐资建设托老所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福利设施等。目前,乡镇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已基本到位,但工作人员对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还不够熟悉,应加强培训,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从根本上充实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力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企业退休人员不断增多,相关部门必须对我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只有努力做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才能有效的解决我国当前步入老龄化的种种社会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并且能够使国家更好、更有针对性地执行方针政策,同时为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史立峰.如何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
[2]贺德孝.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现状与对策[J]. 经济师,2007,(11)
[3]谢雪艳.关于社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03)
[4]万难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存在的难点及对策[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6)
[5]乔立军,赵武.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途径[J]. 发展,2008,(05)
[6]高灵芝.关于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社会学思考[J].东岳论丛,2004,(03)
一、强化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高效强化社会保险的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当前深化我国社会保险改革活动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社会改革活动的进一步加深,现有的单位人必定会转变成为社会人。相关社会保险部门不仅需要承担社会保障的相关责任,同时还需要担负相关离退休工作人员的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的相关工作职能。面对如此宏观的社会框架,若不具备十分完整精准的个人资料,即科学有效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我国的社会保险部门的工作就将陷入僵局,甚至会严重影响到社会保险改革活动的落实进程。
二、当前阶段我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实际发展现状
由于当前阶段的社会保险档案自身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在我国各个地区不同类别的社会保险档案,分别归属于不同性质的部门进行管理,进而造成了管理工作混杂不科学等问题。例如,不同性质的档案归属于不同类别的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信息沟通问题。一个人的社会保险资料分别留存于两个不同类别的管理机构中,其在进行所保理赔过程中手续会变得更为复杂繁琐。除此之外,现有大部分的社保经办机构并没有完全遵循个人档案集中管理的工作要求,只是综合性地将相关档案进行管理,并全部放置于相关的业务科室中。具体管理方法也存在诸多的差异,并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档案咨询服务平台,以便于可以随时随地的查询个人社会保障档案信息。
三、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策略
(一)全面健全与之相关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工作流程。当前阶段,依据我国现已颁布的《档案法》《保密法》等法律法规,我们可以得知制定社保档案的分类具体要求及保管时长。科学地对每一类别档案,制定与之匹配的管理制度。进而全方位地构建科学完整的制度机制,做到有法可依,遵照工作章程开展工作。工作人员需要对现有的各种类别的档案进行细致地收集,整理归纳、保管、记录存档等。在实际开展工作中,必须要做到符合相关的工作流程,有效地对档案进行管理。对于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文书材料、业务报表、图表等,需要及时地进行归纳整理并存档。严格遵循集中管理的工作原则,最大限度地避免社会各保障职能部门间由于复杂的连带关系进而造成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无辜浪费,全面实现社会保险档案的集中管理。
(二)制定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方法。我国相关部门需要将社会保险档案工作规范至管理活动中。管理工作则需要充分依据社会保险档案存储的现有内容及范围,依赖保险档案室所需要的器材配备等。档案室的具体管理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全部做出细致的制定,并以此来彻底解决我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无序问题,逐渐构成上下管理一致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机制。
(三)软件,硬件,双管齐下,全面落实社会保险。我国现有各层级社会保险部门组织,需要最大限度地克服资金短缺等相关问题,并建造眼下最为先进的微机设备装备档案室。在档案室机型方面,需要尽可能地做到整齐划一,以便为下一步的计算机终端网络及社会保险档案数据的全民共享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工作人员需要明确自身的工作重点,放置于档案管理的相关软件开发工作中。由各省级社会保险部门统一进行组织开发,其开发的软件,主要功能包含:档案编目及信息检索;对档案内现存资料进行综合统计。如对保险档案的分类统计、相关信息资料全局统计等;档案借阅的自动化管理,以便对信息需求者的情况、时间、归还时间等进行精准的把控;进而全面实现网上互联的工作状态。
(四)提高社保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业务能力。当前阶段,社会保险档案工作自身具备十分强烈的政治性、业务性。因此,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及业务知识, 并具备十分精湛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此,我国社保相关部门需要与档案管理部门取得友好的联系,并积极地组织开展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相关业务能力培训活动,以此来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地增强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综合素质、作风建设等活动,以此来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性,进而打造出一支业务精良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队伍。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1、明确局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由局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副书记任常务到副组长、副调研员任副组长,成员由局领导班子及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依托在局办公室。
2、建立健全局属单位综治工作机构。尚未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的单位,要立即建立;已建立综治工作机构,但有人员变动的,亦作相应调整。
二、明确责任主体,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
1、全面落实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明确目标管理责任,做到综治工作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
2、认真执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任务落实到具体人员、具体岗位。确保本单位不发生敌对分子滋事捣乱事件、不发生重大、不发生集体进京上访和其他进京滋事事件、不发生群死群伤等重大治安灾害和安全责任事故、不发生重大恶性刑事案件。各司其责、齐抓共管,促进本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目标的实现。
3、“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预防本单位干部、职工违纪、违法和犯罪;认真做好机关楼院和单位管理小区的安全保卫工作,确保无刑事案件、无治安案件、无、无“黄赌毒”问题、无组织活动。
三、健全应急体系,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1、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各单位要依据《市城管局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市城管局处置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工作预案》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任务和实际,进一步修订完善应急预案的内容,切实提高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和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
2、建立应急队伍。根据市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关于做好2012年防汛备汛工作的通知》(汛[2012]2号)精神,抓紧修订各类应急预案,全面落实主管、监督和行政的责任。进一步加强我局系统今年的防汛备汛工作,完善应急保障机制,增强应急管理、响应和处置能力,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全面开展重要部位和薄弱环节大检查,督促检查各部门落实抢险救灾预案,对可能发生灾情的区域、地段进行重点检查。
四、开展专项整治,全面提升市容环境水平
1、市容工作重点。一是“疏堵结合”,综合治理流动摊点。加强各类便民市场建设和规范管理工作,建立“严管街”制度,试点夜市排挡集中经营管理,疏导少数民族摊贩进市场和指定的地点规范经营;试点摊点经营登记许可制度,强化执法,杜绝重点部位、重点路段流动摊点的存在。二是推进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的落实,提高签订率和履约的自觉性,对违规行为加大劝导和处罚力度;三是开展“两车”停放专项整治;开展乱张贴清理工作;加强渣土运输管理;加大违法广告整治力度。
2、环卫工作重点。一是提升市区道路清扫保洁水平,加快三环路市场保洁市场化运作;二是改革垃圾收运方式,完善垃圾收运系统建设;三是强化内河保洁管理工作,加强科学调度生态补水,保持较佳的内河水质和防洪排涝效果;四是加强渣土执清管理,强化渣土运输公司的监管。
3、执法工作重点。一是加强队伍思想纪律作风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严格执法、依法执法、文明执法,共建和谐城管;二是开展制度完善和规范执法活动,建立有效的考评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努力提高队伍的业务素质与执法水平;三是建立精细化管理机制,完善执法勤务方式,建立健全差别化、精细化市容执法管理机制,着力提高城管执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做好工作,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1、进一步畅通渠道。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创新完善工作机制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畅通渠道,充分保障人民群众诉求的权利。
2、、认真做好、接访、走访工作。继续推行党政领导干部带案下访、定期接访制度,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排忧解难。
3、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案件查办的效率和质量,坚持抓早、抓准、抓苗头,及时发现问题和矛盾,及时纠正问题、疏导矛盾,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六、进一步强化法制意识,加强内部管理
1、内部安全方面,注重对全体人员进行消防、交通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加强人员工作责任心,严格安全工作。平时坚持做到:每日安排人员值班,保持通讯联络畅通;管好机动车辆,防止人身伤害事故发生;落实防火防盗等安全措施,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加强联防工作,建立联防机制。各单位要积极、主动与辖区街道办、派出所建立治安联防,加强信息沟通,以借助外部力量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增强治安防范能力。
2、开展以社会治安为重点的专项整治行动。对易发案的重点区域和部位采取定期排查和集中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做到“早排查、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问题,切实做好社会治安工作。
3、加强出租房屋和聘用人员的管理。局属各单位要有兼职人员负责对本单位出租房屋的管理工作,严格按出租房屋的有关规定,签订租赁合同,不无照经营、不从事“黄、赌、毒”等活动。确保单位出租房屋不成为藏污纳垢之地。各单位要切实加强聘用人员的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底数清、情况明”的要求,做到管理有制度、流动有登记。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
留守儿童是指那些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地务工、留守在户籍所在的农村家乡的儿童,他们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快速流动催生出的一个新群体。这些儿童在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导,容易遭受各种问题的困扰,在发展中处于一种弱势地位,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特别的关注。留守儿童的构成主体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2008年2月召开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会上提到,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为3000多万。这些留守儿童特别需要来自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关爱和科学指导。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服务需求与学校的回应
留守儿童非正常化的家庭环境使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和社会化容易遭受到各种障碍的困扰。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困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①委托监护人对留守儿童难以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②留守儿童健康的课余生活难以得到保障;③学校和家庭之间缺乏理解和配合;④少数留守儿童出现了学习成绩下降;⑤父母文化素质较高的留守儿童失去学习辅导机会;⑥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失去很好的监督,其学习态度逐渐散漫、不端正,部分出现了迟到、逃课、不交作业等不良现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最大差异主要体现在精神方面,和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普遍感觉失落和孤单,同时也感觉缺少关爱[2];孤独感、委屈难过和敏感自卑是留守儿童的“代表性”情绪体验,忧虑情绪主要体现在初中留守儿童中[3]。在社会化方面,一项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实证研究[4]表明,“留守”经历在个别社会化指标上给儿童带来较大影响: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欠缺与同辈群体和亲戚间的交往;家庭结构观念松散,亲子关系淡化;孤独感较强;缺乏合群性,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尤其如此。另一项关于初中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研究[5]表明:留守儿童的违法和违纪行为高于非留守儿童,初中留守男生均比留守女生存在更多的危害健康的行为。要克服这些障碍健康发展,留守儿童需要特别的教育和社会化服务。
家庭和学校是儿童接受教育进行社会化的两个最重要的机构,父母是自然的社会化执行者,教育工作者是专业的社会化执行者。父母的外出削弱了留守儿童家庭的社会化功能,造成留守儿童发展服务的缺失。削弱的功能和缺失的服务被父母期望、社会期望由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来弥补。许多学校通过积极探索,采取了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提供寄宿服务、选派教师作留守儿童的家长等方式回应留守儿童的服务需求。但是,这些方式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①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地区本来就存在着教育经费紧张、教育水平落后、师资力量缺乏等障碍,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建立详细的留守儿童档案并对变动情况做及时的补充和修改;家长精力有限又缺乏解决儿童身心发展问题的知识技巧,无法提供足额的寄宿服务,即便已建立的寄宿学校也因为管理薄弱、资源有限、监护范围和监护质量达不到要求。②现有方式只能满足留守儿童基本的生活需求,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③现有方式忽略了留守儿童的自身力量和可能拥有的多种社会支持。现有的服务方式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对留守儿童服务需求的满足。为进一步保护、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开拓思路、跟随社会发展的节拍引入专业方法为留守儿童提供指导和服务。学校社会工作正是可以用来指导农村中小学的留守儿童工作的专业制度和方法。
二、学校社会工作的内涵、方法以及在我国的试点和推行
学校社会工作是20世纪初期在美国、英国、德国几乎同时发展起来的一项“结合教育和福利两种制度的社会事业”[6],是现代社会工作发展较早的一个分支和重要领域。学校社会工作即是把社会工作的助人原则、方法与技术运用到学校环境中,促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协调合作,协助学校形成“教”与“学”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寻求个别化和生活化的教育,建立社会化人格,习得适应现在与未来生活的能力。学校社会工作追求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崇高目标:(1)实现社会福利。学校社会工作为学习和生活适应失调的学生提供服务,协助他们处理困难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学会如何预防问题的出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2)保证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普及义务教育。学校社会工作为因经济、社会、心理等因素不能参与或不能充分运用教育机会的学生提供生活与学习的抚助和保障,使他们得以利用应受教育的机会,掌握知识本领,发挥潜能;(3)促进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协调,以配合学校的需要和增强教育功能。家庭、学校和社区是影响学生的心理、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三大因素,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社会化人格的三大力量,协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和职责所在;(4)学校社会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7]P316
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学校社会工作主要运用个案方法的传统工作模式和团体方法的学校变迁式工作模式,从事治疗性的服务工作,参与学校家长会及社区活动,并负有就学校不良环境提出建议和反映的责任。1960年以后,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和目标都发生了明显转变,形成社区学校式工作模式,学校社会工作开始扮演预防与矫治的角色,参与学校政策的制定,维护学生应有的权利。同时,学校社会工作者把社区活动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把教育、卫生、福利的结合看成为学校社会工作的趋势和理想。[7]P316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学校社会工作已成为学生辅导和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社会工作者与心理辅导人员以及其他服务人员一起为学生提供全面、优质的教育服务。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全面深入,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家庭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给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提出了严峻考验。为胜出这场考验,“在中小学中积极开展专业化的学校社会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势在必行”。[6]为回应现实的需求,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本世纪初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大陆地区得到积极的倡导和试点推行。2002年5月,由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牵头,在浦东38所学校开始试行学校社会工作,按照香港模式,推行“一校一社工”制度,拉开了大陆地区发展专业学校社会工作的序幕。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试点工作经过了学校确认、专业服务培训、资金和设施保障、政府监管部门成立等环节,标志着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制度正式介入学校体系。[8]P39随后,深圳、福州、济南等地区也学习上海经验开始推行学校社会工作的试点工作。
三、推行学校社会工作强化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服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相关决定使社会工作步入快速发展期,在学校社会工作领域,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加入以试点方式在中小学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行列。这些试点工作大多借鉴港台地区经验,又结合本地实际,发展了多种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模式。试点工作不仅为学校社会工作的普遍推广积累了丰富经验,更为重要的是,试点展示了学校社会工作的强大功能和重要意义,突显了广泛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但是,目前学校社会工作的试点均是安排在城市的中小学,这与社会工作的起源于城市的、成熟于城市的发展传统相一致,也与我国的资源分配方式相关――无论是在经济资源还是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中,农村均弱于城市,几十年的城市优先发展模式已使城乡差距扩大到危害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的程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改变顾此失彼的发展模式,要弥合农村被拉下的差距、解决农村发展的障碍,尽快形成城乡协调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在政策和资源方面向农村、农村社会发展合理倾斜成为必要的举措。
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政策和资源对农村的一个合理倾斜就是,政府应大力推动在农村中小学试点和推广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制度。运用学校社会工作的传统模式以个案工作方法为有特殊困难的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提供服务和咨询,减少或避免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现象;运用学校变迁式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学业和职业辅导;采用团体工作方法打破留守儿童自我封闭的防线,培养他们互助合作的精神和方法技巧;运用社区学校式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强化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学校与社区的沟通,启发、培养留守儿童的服务精神,鼓励他们参与社区建设、改善教育和生活环境,通过服务他人、服务社区促进自我训练,实现自我成长。从发展的角度看,抓住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契机在农村中小学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终将惠及整个农村教育,提升全体农村儿童的福利、提高农村社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龚成彬:从“全国打工第一镇”看“留守学生”教育[J].中小学管理,2005(9):38-39;叶敬忠等: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J].农村经济,2006(7):119-123.
[2]叶敬忠等: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生活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06(4):19-24.
[3]刘霞,赵景欣:申继亮.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适应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7(6):6-8.
[4]肖富群:留守儿童社会化状况的实证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49-55.
[5]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3):98-102.
[6]文军:学校社会工作论略[J].社会,2003(1):27-29.
根据县委政法委开展“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西城”主题宣传活动的总体部署,作为政法部门之一的县司法局,将带领全系统干部职工积极踊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要全面贯彻落实全县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履行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三大职能,为全县“二次创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今年全县司法行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概括为三句话二十一个字即“法制宣传抓创新、法律服务抓优化、法律保障抓落实”,具体要着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着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县工作。今年是“六五”普法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要继续以法律“六进”为总抓手,不断创新法制宣传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自3月1日与县电视台共同打造的专业普法电视《大家说法》栏目开播以来,得到了全县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要与创建“全国平安县”结合起来,全面深化法治县创建活动,全力推进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第二、要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实施“强基固本”工程。要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创建“五好司法所”为载体,继续抓好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要精心实施县局业务用房建设,争取早日开工、提前竣工,确保建成优质、廉洁、领导和群众满意工程。
一、成立督察领导工作小组
督察长: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实施村居管理区域网格化。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要求,考虑村居居民的认同度和村居工作人员的状况,XX共设置了XX个二级网格网格长由XXX担任,下设各村居XX个三级网格网格长由各村居支书担任,成立了XX个四级网格网格长由各村居居民小组组长或党员担任,形成以办事处为中心、各村居支书为主要负责人、各居民小组组长或党员为通讯员,积极调动全办居民参与的网格化管理模式。
2、实现了基础档案规范化。以“娄底平安E通”为载体,能过对居民基础信息的采集,三级网格管理员按“娄底平安E通”内的信息保证每家每户信息采集的完整,同时全部输入APP,便于开展管理服务工作。
3、推进了管理人员责任化。在网格化管理中每位网格管理工作人员都将巡查作为日常工作,坚持每天巡查,实现人到格中去,在网格中察民情、访民意、解民忧、促和谐,成为发现、受理、处置、协调、报告第一人。对于网格工作中的任何问题都由该负责人第一时间接手处理,对于能够现场解决的问题现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再与网格长及其他网格负责人碰头,共同协商解决。
4、有效转变工作作风。实行网格化管理以后,每位网格管理人员都有了自己的一份“责任田”,促使他们经常深入群众,了解和听取居民的意见建议,使社区工作重心下移,居务信息的来源更多,情况掌握更全面,把工作的触角延伸到网格,延伸到一家一户,及时了解居民的需求,及时解决一些矛盾和问题,有效地避免了工作“盲区”和“真空”,实现了各村居管理服务全覆盖。
三、问题和不足
一是居民参与意识还需提高,由于各村居居民素质层次不同,往往无法采集到第一手资料。二是团队服务质量还需提升,每一个三级网格都承载着村居所有的工作,还需要熟练掌握各类政策法规,目前看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三是四级网格长的积极性还需调动,四级网格长作为网格内的重要成员,在居民小组管理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主动性还有待于提升,作用的发挥和调动尚需要一定的资金和物质支持。
一是健全平安建设宣传机制,营造平安创建的浓厚氛围,以四月份和九月份综治宣传月活动为契机,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摆放宣传板等形式,进一步普及“建设平安模范镇,创造和谐新家园”的理念,提高人民群众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不断推进“平安__”、“和谐__”建设;二是夯实平安建设基础。紧紧围绕平安乡镇创建的总体目标,完善工作制度,落实工作措施,健全工作队伍。重点组织开展“四个十佳”创建活动,积极培育先进典型,提升群众参与率达和公众满意率。三是继续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企业、平安边界、平安市场、平安文化娱乐场所、平安家庭等“平安十进”活动,使行业的治安防控能力、矛盾纠纷化解能力明显增强,刑事发案明显下降。
进一步落实排查化解工作制度。一是定期开展全面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逐案建立台账,落实包案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调处解决;二是分类开展专项排查。对劳动保障、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开展系统专项排查,分类造册、逐案登记、逐件落实领导包案责任,推进矛盾隐患有效化解。同时完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提高基层组织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村(社区)调解员、地方知名人士、调解专家的作用,增强人民调解在群众中的公信力,使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及时调处化解。
重大会事和重要节日期间,认真组织开展重点人员大走访、保稳控工作,把维稳工作延伸到最基层,重点稳控已发生的集体访、越级访、重复访、非正常访和潜在的重大群体和重点人员,对该类群体和人员进行逐一登记、落实“五包一”责任,要求联村队员及村干部密切关注此类人员情况,做到早发现,早稳控,并针对群众反映的诉求及时提出解决方案,确保不发生非法上访和。
继续将治安义务巡防作为全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重点工作之一,继续实行奖罚分明的考核机制,确保工作落实到位,镇综治办加大对巡防情况进行检查考核,纳入年度镇对村综治考核。继续增加巡防经费投入,配备好义务巡防队员的其他装备等,提高巡防队员的补助,适时组织全镇巡防队员培训,提升巡防能力,以保障队伍的正常运转。加大与__派出所和综治成员单位的密切配合,特殊时期由政法委员夏卫书、派出所所长辜远大亲自带队进行巡防,互联互动,形成严密的社会治安防范网络,特别是要加强重点高发区域的巡防工作。
进一步提升群众对辖区内治安状况以及全镇综治工作的满意度,提升民调的满意率。一是镇、村要深刻认识民调工作的重要性,一个地方民调成绩的高低,是辖区内治安状况和刑事、治安发案率的晴雨表,各村(社区)以及综治各成员单位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二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宣传,对巡防过程中发现的违法犯罪情况和违法犯罪人员予以公示,对巡防工作涌现的突出个人和单位予以公开宣传,要让违法犯罪人员无处遁形、无处藏身,要让见义勇为、弘扬正气成为社会的主旋律;要扎实开展干群连心活动,结合网格化管理模式,每位镇村干部都必须走访联系自己所在网格的群众,掌握当地治安状况、了解群众诉求、更及时的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三是要加大调解力度、扎实化解积案。镇综治办要组织全镇16个村(社区)调委会进行每月不少于两次的排查,主动下村(社区)排查矛盾纠纷,把民调工作的触角向下延伸,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重大疑难纠纷不出镇”。每月底,镇综治办将组织召集各村(社区)治调主任和综治成员单位负责人开会,认真分析治安形势,查找矛盾纠纷和社会乱源,听取治调主任每月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和巡防工作的情况汇报,了解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并相应部署安排工作。
1、加强重点地区、重点时段的治安环境整治;加强娱乐场所、学校周边等地区的治理工作,铲除“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打击各种制假、贩假、假冒伪劣现象,净化社会空气,创造良好环境。
2 、派出所对本地区、本单位的治安难点、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继续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暴力抢劫、入室盗窃等多发性犯罪,坚持对各类犯罪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提高破案率,提高群众的安全感,提高群众对打击犯罪的满意率。
3、适时组织开展对治安混乱地区的重点整治,继续把排查整治农村治安混乱地区作为专项整治工作的重点来抓。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黑恶势力线索的摸排工作力度,切实做到打早打小、除恶务尽。
4、加大基层治安防范力量,提高社会面的控制能力。加强乡综治维稳中心,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等基层政法综治机构建设,加强基层政法综治和治保会、调委会、义务巡逻队等群防群治组织建设,乡治安巡逻队在全乡范围内每晚不定期进行巡逻,村义务巡逻队每周保证2-3次义务巡逻,进一步加大内保工作力度,落实机关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治安安全防范措施。
1、加强“三调联动”工作。加大行政调解力度,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种调解手段相互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成立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人民法庭等部门组成的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设立调解庭,对矛盾纠纷实行“一结式”管理,“一条龙”调解。人民法庭、派出所设立人民调解室,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制度。
2、加强日常矛盾纠纷排查力度。严格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月排查、月例会、月报告制度,调查情况,明确责任,加强督促检查,提高调处的效率和效果,使矛盾纠纷在本村组、本单位得到化解处理。预防和减少“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3、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强化法制观念教育,为减少纠纷矛盾的发生提供法律基础。
1、积极开展“平安__”的创建活动,为全乡的平安建设奠定基础。继续做好“民主法治村”、“平安村”、“平安单位”、“平安企业”、“平安家庭”等平安创建工作,不断提高村民的平安建设观念和平安建设工作参与度和知晓率。重新对“平安家庭”进行评选和授牌。
2、扎实开展“社情民意”大走访活动。强化督导,明确责任,各村、各走访干部分别拿出2000元用于民调目标管理考核,全面提升全乡群众满意度,改变2014年民调排名落后局面,把民调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3、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吸毒人员、艾滋病患者、社会闲散人员、“__功”等人员、流浪乞讨人员等群体的服务和管理。强化高危人群管控,严格排查各类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明确管控责任,落实教育和防范措施。积极探索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新路子,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明确扶助就业任务,落实责任,加强教育管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好安置帮教工作,巩固改造成果。
4、强化安全生产工作,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治理,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道路交通、煤矿、烟花爆竹及其它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安全监管,确保道路交通、
消防、矿山和电力、电信、广播电视设施等安全。5、继续加大对群工站建设力度,以群众立场、群众心声、 群众利益为出发点,以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为切入点,以通过健全群众工作网络,完善群众工作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做到“找得到人、办得好事、解得了难、交得上心”工作目标。
6、继续完成全乡剩余15个村村民法制学校建设,全年授课不少于6次,提高群众学法、懂法意识。
7、创新探索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制定__乡重大事项、重点建设工程社会风险评估体系,减少决策失误,预防各类矛盾纠纷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