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高血压 预防 危险因素 血压控制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350-02
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和健康,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成为全球范围内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病是多种脑血管病特别是脑卒中及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也是加剧心力衰竭[1]、肾损害的常见病因,全球大约54%的脑卒中,47%的缺血性心脏病都归因于高血压。随着对高血压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指南不断提出,使我国高血压防治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均有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介绍我结构对辖区内居民所进行的调查,总结高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7月~2010年3月对我辖区内1200名居民进行高血压筛查,其中男性780例,女性420例,年龄在23~81岁之间,平均(46.5±4.7)岁。
1.2 方法
在前期完成本机构高血压患者筛查及基线高血压调查的基础上,对高血压患者及健康人群的生活习惯、基础疾病、治疗措施,进行调查,总结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干预包括健康教育、饮食干预、行为干预、药物管理,随访1年,比较干预前后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及血压控制情况。
1.3 高血压入选标准
未服用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SBP)≥140mmHg和舒张压(DBP)≥90mmHg;既往有高血压,经抗高血压药物治疗,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也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控制达标标准: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并发症患者血压<140/90mmHg。年轻人(18~40周岁)、糖尿病、心血管病、稳定型冠心病、慢性肾病患者血压<130/90mmHg;老年患者(≥65周岁)血压控制<150/90mmHg。全部患者血压建议降至120/80mmHg以下[2]。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均数和率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
2 结果
2.1 在本次调查中,高血压病患者240例,男性157例,女性83例;健康人群960例,男性623例,女性337例。高血压病患者与健康人相关因素比较见表1。
表1 高血压病患者与健康人相关因素比较
高血压与家族遗传、环境、不良饮食生活习惯有明显相关性,与健康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干预前后比较 经过系统干预后血压控制达标189例,达标率78.7%。
3 讨论
3.1 高血压防治的意义
高血压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治疗的目的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导致的死亡,我国已经从单纯的控制血压发展到多种危险因素综合干预,使心血管预防发生了重大的战略性转移。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已经超过了很多发展中国家,因此要高度重视、积极做好高血压的预防工作,做到“三级预防”即:病因预防;强调早发现、早治疗,降低高血压读数及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对重度高危患者进行积极救治[3],减少病残率及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三级预防的基础上,是高血压患者高效、充分地利用医疗资源,为最大限度的康复获益。
3.2 高血压防治的相关措施
3.2.1 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造成肥胖的真正原因是能量过剩。蔬菜含水分多,能量低,可以提供微量营养素,蔬菜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淀粉、碳水化合物等,是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叶酸、钙、磷、钾、铁的良好来源。由多种食物组成的膳食,才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求,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控制食盐摄入量:每日每人钠盐摄入不超过6克,以三口之家为例,500克(1袋)食盐应吃30天左右,尽量控制每月只食1袋盐,少腌制咸菜,必要时将腌菜、咸菜清洗降盐后再加工食用;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即用餐荤素营养搭配,少荤多素。强调控制BMI在18.5-23.9kg/m2的正常范围内。通过合理体育锻炼控制体重增长或降低体重。重点控制能量平衡,使能量摄入≤能量消耗。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调节和放松心情。
3.2.2 健康教育 高血压健康教育是借助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使患者能自觉选择健康的行为及生活方式,降低影响健康的因素[4],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基础与前提。
3.2.3 药物管理 结合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合并症,进行用药指导,由专科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由社区医生负责具体实施,促进合理用药增加服药依从性。多数患者需要联合用药,仍不能达标时要加用第3种药物。
3.2.4 自我管理 高血压病自我管理是高血压综合管理的一部分,是在医务人员的支持下,个人承担血压控制的所必需的预防性及治疗性活动[5],这也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手段。
总之,高血压的防治要强调连续、综合、主动、预防的理念,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有效的综合干预,能使血压控制的整体水平提高,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赵学军,高俊岭,傅华.社区高血压群组于预对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4):1181.
[2] 高雷,颜骅.上海徐汇区华泾镇社区老年高血压的疾病特点与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4):1375.
[3] 王永幸,朱燕文,何佳.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的实践和探索[J].中华全科医学,2009,7(10):1097.
关键词 高血压 社区规范管理 效果分析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中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不仅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给家庭和国家造成沉重负担。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老龄化趋势的加快,近年来我国高血压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至今高血压患病率达20%,是社区患病率第一位的慢性疾病。依次推算,目前我国的高血压患者至少2亿。而且高血压具有“三高三低”的特点,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许多专家提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长期开展有效地社区干预活动,从社区做起,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管理。笔者通过对社区1246例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管理的比对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8年收治高血压患者共1246例,均符合我国采用的血压的定义和分类(WHO/ISH,1999)标准,其中男592例,女654例;年龄38~95岁,平均69.6岁。
方法:由社区卫生服务站团队医护人员采取入户调查,并为居民进行一般体检,包括测量血压、血糖、身高、体重等,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的13580例中,高血压1246例。1246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血压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均具有均衡性。
方法:首先对研究组依据患者的年龄、吸烟、饮酒、运动情况、家族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情况等一般情况和体检结果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评估,了解靶器官损害情况,结合血压水平,按照高血压危险分层标准,将高血压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组。研究组在常规药物治疗条件下,针对不同患者血压的具体情况及生活方式特点,制定以下高血压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规律随访,制定个人目标血压、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血压膳食、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指导患者控制体重、适当运动,进行用药指导、血压监测、健康教育。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
规律随访:低危高血压患者为一级管理、中危高血压为二级管理、高危、极高危为三级管理。按管理级别规定频率进行随访,一级管理每3个月至少1次,二级管理每2个月至少1次,三级管理每1个月至少1次,随访内容包括血压水平、用药情况、非药物治疗措施及下次随访预约时间。随访结果记入管理卡,如发现一级、二级患者病情突然恶化,出现血压升高或心脑血管疾病等高血压相关疾病时,应及时对患者病情进行临床评估,重新确定其危险层别,并从下个月起纳入三级高血压随访。与患者保持电话联系,接受患者的咨询,提醒和监督患者。
药物治疗:根据高血压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选用药物排序依次为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利尿剂,根据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及其他临床情况调整用药,直至血压达标,督促患者长期规律服药。
生活方式干预: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认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限盐、限酒、控制体重,有利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向研究组发放盐勺、油壶,为控制食盐及限油饮食提供依据,提倡每人每日食盐量
健康教育:每次随访时,医生对患者进行面对面的健康教育;每月举办一次高血压相关知识专题讲座(包括诊断标准、并发症以及引起高血压各种相关因素),使患者对其并发症的危害性有足够的认识。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科普书籍,健康处方。向患者开展热线电话咨询、解答问题。
评估指标:①饮酒:每日至少饮酒1次,饮酒量以酒精含量计算>50ml;干预成功为不饮酒或饮葡萄酒每天≤50~100ml,白酒每天≤30ml,啤酒每天≤300ml。②食盐过多:食盐摄入量以发放2g的盐勺为统一参考,≥10g/日为高盐;干预成功为食盐量≤6g/日。③不规则服药:未按照医嘱时间、剂量服药或自行加减药物;干预成功为按医嘱服药。④缺乏运动:体育锻炼<3次/周,或每月少于12次为缺乏运动;干预成功为体育锻炼≥3次/周,每次≥30分钟。
血压控制目标:<140/90mmHg,按全年监测随访血压情况分为优良(≥3/4达标),尚可(≥1/2达标)和不良(<1/2达标),优良加尚可即为达标人数。
结果
规范管理前后患者的行为变化: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研究组人群中过量食盐、饮酒、不规则服药及缺乏体力活动的比例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干预1年后,研究组的知晓率由42%提高到89%,规律治疗率由30%提高到79%,血压控制率由15%提高到54%,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病由11%降低到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讨论
高血压因其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1]。且高血压存在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特点。若想提高居民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病死率,单纯依靠医院门诊治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并加强开展社区人群防治和对患者的管理。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目标人群进行社区规范化管理后,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明显提高,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病的病死率明显下降,本组资料中,通过主动干预,研究组的体育锻炼、低盐饮食,规律服药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饮酒人数明显减少,这是因为通过实施社区干预,患者增强了自我约束能力,主动克服不良的饮食习惯,另外社区医生可以随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恰当处理和帮助,指导家属协助建立规律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发病危险因素。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管理,实施社区综合防治是控制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必由之路[2],也是改善目前高血压防治现状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积极推广对高血压患者的社区干预活动,充分发挥和应用社区卫生服务可及性、连续性、综合性的特点和优势,不断地为高血压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帮助,认真制定一个合理的、完善的、低成本的患者降压方案,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高血压的社区防治任重而道远,必须从以治疗为重点转向以预防保健为重点,以医院为中心转向以社区为中心。普及健康知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达到降低高血压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的目的,努力提高人群的三级预防,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冠心病预防可分为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
中国有句古话叫“防患于未然”,这就是一级预防。在还未发病的时候就注重防病,把多种危险因素控制在萌芽之中,能极大程度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具体的预防措施有:控制高血压;早期发现和治疗血质紊乱、糖尿病;合理调配饮食,预防肥胖;戒烟限酒、控制体重;放松情绪、劳逸结合;合理安排生活;中年以后不管是否有冠心病,可以适当地服用一些益气活血的中成药,比如养心氏片等。
二级预防
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是指对已患有冠心病的患者,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一步发展,针对再梗死和猝死的一些易患因素加以防范。二级预防的目的是控制冠心病的恶化和防止并发症,使患者更好地康复,并尽量延长生命,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二级预防包括非药物措施和药物措施两个方面。
非药物措施包括一级预防中的所有内容,但由于冠心病诊断已明确,因此在程度上要求更严格。
药物治疗措施冠心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长期服用一些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潘生丁等,或服用一些益气活血的中成药如养心氏片等。
三级预防
弥补社会保险的不足――国内商业健康保险存在的前提
最近有机会回国一趟,接触了不少健康领域的同行。可能因为我长期就职于美国的健康保险行业,于是话题常常涉及国内正在兴起的商业健康保险。目前有好几家国内的保险公司推出了一系列的健康保险项目,旨在弥补政府医保之不足,为民众的医疗保健提供更多的经济保障。政府的医保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资金来源于工作单位缴纳的医保费(职工个人也承担一部分)。
医保虽然给城市居民尤其从业人员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但其覆盖范围很有限。首先,不是所有的医药费全能报销。不在“药品目录”的药费不能报;不在“指定医疗机构”就诊的费用不能报;未经医保认可的检查和治疗自然也不能报。其次,不论是门诊还是住院,医保都有一个报销的范围。以北京市2011年的规定为例,患者必须先自费一千多元(门诊1800元,住院1300元)达到“起付线”,超出的部分才能按比例报账。报销的比例按医院级别不等,比如二级医院报销87%,三级医院报销85%。报销的年度总额也有上限,门诊费用全年最多2万元,住院报销总额由以前的十几万大幅度提高到30万元。
按说30万元不少了,但报销的范围仅限于住院的费用。其实很多大病和慢性病的经济负担不仅体现在住院期间,平常的就医、检查、药品费用累积起来也很可观,何况疾病会造成巨大的间接经济损失,比如就医过程的交通、住宿、营养费用,因休病假而失去的工资和奖金等。因此,大幅度提高住院费用的报销额度并不一定能大幅度减低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反而会导致更多的住院治疗,使一些门诊能处理的情况可能因为医保的原因变成了住院治疗。
买商业保险您需要注意什么?
总之,由于医保的局限,商业健康保险有了立足之地和发展空间。最常见的商业健康保险形式是重大疾病险。国家定义的重大疾病包括了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塞、脑中风后遗症、慢性肾功能衰竭等25种。商业保险涵盖的疾病种类、名称和定义因保险项目的不同而异,但基本上与国家的条目类似。如果参保人不幸罹患了其中一种疾病,保险公司会支付一笔较大数额的赔偿,通常是10万到30万元。当然,期望的赔偿数额越大,每月或每年需要交纳的保险费越高。
这种保险的好处是患者一次性得到一笔赔偿金,可以用来支付医疗费,也可以用来支付其他费用,弥补疾病造成的收入减少和其他经济损失。理赔过程也相对简单。只要按保险要求出示相关的诊断和治疗证明就可以,无须用一张张医疗费用收据逐项报销。
购买疾病险首先要弄清楚所保的疾病种类和名称。保险包括的疾病种类越多,费用越高。要避免花冤枉钱,就需要有的放矢,寻求疾病种类较少但针对性较强的项目。这需要判断自己属于哪些疾病的危险人群,患哪些病的可能性大。如何判断呢?最简单的办法是根据自己的性别、生活方式(习惯)、健康状况和家族病史,看自己是哪些疾病的高危人群。如果一位男性吃饭喜欢多盐、多脂肪,血压高却很少运动锻炼,那么他以后患心肌梗塞或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果一位女士的母亲或者姐妹患乳腺癌,她应该属于乳腺癌的高危人群。
另外,要考虑年龄因素。年龄越大,患病的可能性越大,保险费越高。大部分疾病险提供20年保障,适合于30~40岁的人。等到了50岁就太贵了,而且很难买到。因为大多数疾病险只面向18~49岁之间的成年人。要想买长期疾病险,最好趁年轻。也有的疾病险是短期的,只保障当年患的大病。对于二三十岁的人来说,在一年之内患病的可能性很小,但年轻人发生意外的可能性较大,所以看看这种保险是否包括意外伤害。否则,平常多注意饮食和交通安全比买这种保险更靠谱。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疾病诊断名称和治疗手段的“混搭”。在疾病保险的病种中,不论按照国家的定义还是商业保险的定义,既有疾病诊断名称也有某些治疗手段。比如冠心病是疾病的诊断名称,冠状动脉搭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手段。如果按照疾病诊断名称保的是冠心病,那么只要诊断为冠心病就能得到赔偿,无论病人接受了何种治疗。如果保的是搭桥术,患了冠心病还不算,必须要等做完搭桥术才行,而其他常用的治疗措施比如药物和冠状动脉介入并不能得到赔偿。这种要求很不合理,因为冠心病不一定非要做搭桥术。假定过几年有一种新药或者其他替代治疗能够有效控制冠心病的话,那么搭桥术永远派不上用场,患者也永远得不到赔偿。这大概就是保险公司宁愿保手术而不保疾病的初衷。因此,签保险合同时一定要搞清楚保险所保的是疾病诊断还是某种治疗措施。顺便提一下,把搭桥术和心脏瓣膜手术等治疗措施与肾病和心肌梗塞等疾病名称并列在一起混淆了“重大疾病”的概念。在美国的健康领域,要么按疾病诊断分类,要么按治疗措施分类,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狡猾”的中国式商业健康保险
让我费解的是,在国内看到的很多商业疾病险都没有包括高血压和糖尿病这两种最常见的慢性病。中国目前有二亿人患高血压,九千万人患糖尿病。两种病都需要长期、昂贵的检查和治疗。糖尿病每个月的药费和血糖试纸费就能超过1000元。为什么商业保险对此置若罔闻、不理不睬?为什么非要等到高血压发展成中风、糖尿病合并了心肾衰竭才去发挥保险的作用?难道不知道慢性病的早诊早治能节约大量医疗费用,也让患者少受痛苦?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诊疗;护理
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发病率高,并残症多,病死率高。特别是高血压晚期的靶器官损害及其合并的冠心病、脑卒中、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及引起死亡的重要疾病[1]。高血压属慢性疾病,多数患者需长期终生治疗。采用药物控制血压,尽管能产生持续、可靠的降压作用,减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但常因药物的副作用及长期服药的经济负担而影响对高血压的有效治疗。研究表明,非药物治疗措施(改善生活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控制高血压方法。
1临床资料
我科2009年6月~2010年8月,共收治高血压梗死患者70例,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男40例,女30例;平均年龄65岁。经过治疗和有效的治疗护理均好转出院。
2 护理体会
2.1心理护理 正确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人在长期精神紧张、压力、焦虑或长期环境噪声、视觉刺激下可引起高血压。焦虑、紧张、膀胱内充满尿液、室温过热或过冷、疼痛、昼夜变化都影响血压的变化。据研究,暴怒、激动时,人的血压可急升30mmHg左右。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行为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改善了治疗效果。将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应用到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中,通过影响患者的人格、应对方式、认知模式和情绪,增加患者对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本组有1男病例25岁,无高血压家族史,个人既往史无特殊,烦躁焦虑时血压可高200/120MMHG,用硝苯地平可缓解,平时血压正常,后来经过医学心理科会诊,确诊为焦虑证,经过1个月的心理治疗和抗焦虑药物治疗,患者的血压保持平稳。
2.2诊疗护理
2.2.1急症高血压的护理急症高血压包括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及恶性高血压,病情凶险、变化极快,如不及时有效的控制血压,常导致脑出血、脑梗塞、心衰、肺水肿甚至心肌梗塞等并发症。此类患者常需快速降压,如用硝普钠降压治疗,但此药若降压过快也会引起心血管并发症,因此,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是血压、意识状态的变化。加强治疗时护理:①用药期间注意药物浓度、滴注速度、持续血压监测,根据降压疗效调整硝普钠或其它降压药物的用药剂量。②观察尿量、尿液颜色、血压、意识状态、心率及心律的改变,做好记录,尽早发现可能的并发症,早期对症治疗。③注意硝普钠代谢物的蓄积中毒,静滴6h应更换,并避光,必要时监测硫氰酸盐浓度。本组患者挽救过程中,未发现药物中毒及其它并发症发生[2]。
2.2.2 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的护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血压病是一代谢疾病,多合并肥胖、高血脂、高尿酸、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其核心是胰岛素抵抗。对于高血压的诊治、护理有指导意义巧。因此,治疗上应该检测血尿酸、血胰岛素、血糖、血脂,评价胰岛素抵抗程度,选用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制剂,如ACEI,有高血糖者宜用二甲双胍,以上药物都有较好的降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护理上密切观察血糖变化,及时发现无症状的低血糖,指导患者血糖控制不宜过低过快。强调饮食指导,每日碳水化合物以半斤为宜,减轻体重,适量运动。
2.2.3降压药物合理给药的护理,正常人血压24h呈动态变化,清晨即刻升高,6~10点为第一高峰,之后渐下降,至下午17~20点出现第二高峰,午夜降至最低。部分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呈非杓形改变,因此降压药的选用应以长效、能24h稳定降压为宜。对于减轻靶器官损害至关重要。短效药物,药物半衰期短,降压幅度变化大,容易引起靶器官损害,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应尽量避免。护理上根据血压变化特点及药物降压的T/P比值(谷-峰比)或患者血压测定结果指导用药,说服患者充分合作,定时定量长期服药,更必须按医生定期检查并调整药物的药量。动态血压的应用,家庭电子血压计的广泛应用对于指导服药及给药时问十分重要,应指导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测量血压方法,每日定时测量血压及调整药物的药量。一般以清晨给药为宜,若清晨血压很高,下午及傍晚不高,则提倡晚上服长效药或者在原服长效制剂的基础上于清晨加服一次短效制剂。部分患者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有益的二、三级心脑血管病预防作用[3]。
总之,高血压是危害健康的常见疾病,应及早发现和治疗,护理上加强宣教力度,提高患者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及自护能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残率及死亡率。
参考文献:
[1]伏虎,刘国树.高血压病的诊断及治疗新观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9):1178-1179.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诊疗护理
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发病率高,并残症多,病死率高。特别是高血压晚期的靶器官损害及其合并的冠心病、脑卒中、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及引起死亡的重要疾病[1]。高血压属慢性疾病,多数病人需长期终生治疗。采用药物控制血压,尽管能产生持续、可靠的降压作用,减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但常因药物的副作用及长期服药的经济负担而影响对高血压的有效治疗。研究表明,非药物治疗措施(改善生活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控制高血压方法。
1一般资料
我科2008年06月~2009年08月间,共收治高血压梗死患者68例,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男38例,女30例;平均年龄62岁。经过治疗和有效的治疗护理均好转出院。
2护理体会
1.心理护理
正确的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人在长期精神紧张、压力、焦虑或长期环境噪声、视觉刺激下可引起高血压。焦虑、紧张、膀胱内充满尿液、室温过热或过冷、疼痛、昼夜变化都影响血压的变化。据研究,暴怒、激动时,人的血压可急升30mmHg左右。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行为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改善了治疗效果。将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应用到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中,通过影响患者的人格、应对方式、认知模式和情绪,增加患者对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2.诊疗护理
2.1急症高血压的护理急症高血压包括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及恶性高血压,病情凶险、变化极快,如不及时有效的控制血压,常导致脑出血、脑梗塞、心衰、肺水肿甚至心肌梗塞等并发症。此类患者常需快速降压,如用硝普钠降压治疗,但此药若降压过快也会引起心血管并发症,因此,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是血压、意识状态的变化。例如患者出现头痛加剧、恶心、呕吐、燥动不安、抽搐、意识障碍等,应立即报告医生,即予吸氧、镇静等。加强治疗时护理:①用药期间注意药物浓度、滴注速度、持续血压监测,根据降压疗效调整硝普钠或其它降压药物的用药剂量。②观察尿量、尿液颜色、血压、意识状态、心率及心律的改变,做好记录,尽早发现可能的并发症,早期对症治疗。③注意硝普钠代谢物的蓄积中毒,静滴6h应更换,并避光,必要时监测硫氰酸盐浓度。本组患者挽救过程中,未发现药物中毒及其它并发症发生[2]。
2.2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的护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血压病是一代谢疾病,多合并肥胖、高血脂、高尿酸、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其核心是胰岛素抵抗。对于高血压的诊治、护理有指导意义巧。因此治疗上应该检测血尿酸、血胰岛素、血糖、血脂,评价胰岛素抵抗程度,选用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制剂,如ACEI,有高血糖者宜用二甲双胍,以上药物都有较好的降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护理上密切观察血糖变化,及时发现无症状的低血糖,指导患者血糖控制不宜过低过快。强调饮食指导,每日碳水化合物以半斤为宜,减轻体重,适量运动。
2.3降压药物合理给药的护理,正常人血压24h呈动态变化,清晨即刻升高,6~10点为第一高峰,之后渐下降,至下午17~20点出现第二高峰,午夜降至最低。部分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呈非杓形改变,因此降压药的选用应以长效、能24h稳定降压为宜。对于减轻靶器官损害至关重要。短效药物,药物半衰期短,降压幅度变化大,容易引起靶器官损害,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应尽量避免。护理上根据血压变化特点及药物降压的T/P比值(谷-峰比)或患者血压测定结果指导用药,说服患者充分合作,定时定量长期服药,更必须按医生定期检查并调整药物的药量。动态血压的应用,家庭电子血压计的广泛应用对于指导服药及给药时问十分重要,应指导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测量血压方法,每日定时测量血压及调整药物的药量。一般以清晨给药为宜,若清晨血压很高,下午及傍晚不高,则提倡晚上服长效药或者在原服长效制剂的基础上于清晨加服一次短效制剂。部分患者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有益的二、三级心脑血管病预防作用[3]。
总之,高血压是危害健康的常见疾病,应及早发现和治疗,护理上加强宣教力度,提高患者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及自护能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残率及死亡率。
参考文献
[1]伏虎,刘国树.高血压病的诊断及治疗新观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9):1178—1179.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影响因素;三级医院;社区医院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3-77-05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最常见的类型是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占比约为60%~80%,大部分患者伴有多种危险因素,是复发性脑卒中的高危人群,故而既往发生过IS的患者是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关键。通过积极执行二级预防措施,控制相应的危险因素,可达到降低复发和致残,提高生活质量[1]。
但研究证实由于受到性别、年龄、习惯、工作、收入等因素影响,相当多的IS患者二级预防药物的依从性不佳。在国外,Bushnel等[2]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随访发现,出院1年后用药依从性差者占34.1%。在国内,马锐华等[3]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出院90d后,59.4%未接受指南推荐的降压药治疗,52.6%未接受他汀类药物的治疗。
目前国内外对不同等级医院IS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的研究不多,也缺乏药物在此类患者中应用情况的现况调查以及对药物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查IS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同时对我院和社区医院IS患者药物依从性现况进行比较,为IS二级预防规范化措施的有效实施提供一定依据。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回顾性收集2010年9月~2012年10月期间,连续在北京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断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154例,其中男87例,女67例,年龄42~86岁,平均年龄(67.5±11.3)岁。既往有高血压107例(69.5%),糖尿病64例(41.5%),住院期间接受了IS二级预防用药治疗,即同时服用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药物(糖尿病患者和高血压患者增加降糖药和降压药)。同期收集1.5年前因IS住院,后在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处方16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95例,女72例,年龄47~88岁,平均年龄(70.2±9.1)岁。既往有高血压118例(70.6%),糖尿病59例(35.3%)。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行头CT或MRI检查,临床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除外脑出血、非缺血性神经系统疾病或可能增加出血危险性的大面积病灶;(3)上述诊断需经神经内科医生的医疗记录证实;(4)有一种以上可干预的脑卒中危险因素;(5)Barthel index(日常生活能力评分)>60分;(6)能定期随访的患者。排除标准:(1)静脉系统脑梗死;(2)脑外伤、脑肿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卒中及其他非缺血性卒中;(3)有任何严重或威胁生命的疾病(心、肺、肝或肾脏功能衰竭,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估计不能完成随访者;(4)拒绝参与调查者;(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进展性脑卒中或入院3周内病情进行性恶化的患者;(7)合并心房颤动患者。
1.2 方法
1.2.1 资料取得 本研究为现况调查研究,通过门诊处方、电话随访及上门等方式获取符合标准的患者资料。基本信息问卷包括性别、年龄、独居与否、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月经济收入和医疗付费方式、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病史,有无吸烟、饮酒史,家族史(包括脑卒中、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
1.2.2 患者依从性差原因分为两类 (1)患者因素,医生开出处方后患者拒绝、忘记服用、自己停药、不按规定服药等;(2)医生因素,主要是医生未予处方。依从性界定:用药依从性的好坏采用Morisky等[4]推荐的Moriky-Green测评表中的4个小问题并稍做改进来评价,内容包括:(1)你是否有忘记服药的经历?(2)你是否有时不注意服药?(3)当你自觉症状改善时,是否曾停药?(4)当你服药后自觉症状更坏时,是否曾停药?当4个问题的答案均为“否”时,即为依从性好;当4个问题只要有1个及以上的回答为“是”即为依从性差。
1.2.3 统计学处理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均数计算采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用药依从性比较
154例我院(三级医院)IS患者中,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药的依从性分别为72.7%、49.3%,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降压、降糖药依从性分别为77.6%、70.3%。167例社区(一级医院)IS患者中,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药的依从性分别为79.0%、29.9%,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降压、降糖药依从性分别为93.2%、96.6%。见表1。
对我院和社区医院IS患者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性分析,降脂药物的依从性最差,社区医院尤为明显(与我院对比,P=0.012);社区医院在降压、降糖用药方面优于我院(P=0.015;0.008),而两组IS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比较无明显差异(P=0.474)。见表1。
2.2 两组患者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
对我院和社区医院IS患者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医疗付费方式是影响我院IS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OR 0.278,95%CI 0.119~0.650)、降脂药(OR 0.314,95%CI 0.127~0.781)、降压药(OR 0.396,95%CI 0.171~0.917)依从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高脂血症(OR 0.276,95%CI 0.093~0.819)的IS患者应用降脂药依从性好。社区医院中年龄≥65岁(OR 0.403,95%CI 0.184~0.879)IS患者应用降脂药依从性好。见表2~5。
2.3 两组用药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分析
我院IS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为患者自身因素;社区医院IS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为医生未予处方。见表6。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发生了急性IS的患者采取防治措施,目的是改善症状、降低病死病残率,同时防止IS复发。二级预防措施可以归结为两方面,即优化药物治疗和改善生活质量。二级预防药物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药(主要是他汀类)以及必要的降压、降糖药物。药物控制卒中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卒中复发是十分有效的治疗措施,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患者的依从性起关键作用,如果没有患者的依从性做保障,任何正确有效的预防措施都无法实施。
国外Glader[5]、Johnson[6]研究IS患者出院一年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率分别为63.7%、87.1%。而我国类似研究发现[7],仅66%的患者能坚持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出院1年后抗血小板聚集药依从率分别为72.8%和78.2%。社区医院IS患者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依从性稍高于三级医院,但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74)。可见在本研究中,IS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情况与欧美研究结果相当,但高于国内同类研究。
目前国内外调查结果显示,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与降压药、降糖、抗血小板药相比,降脂药的依从性是最差的。宋波等[8]对IS出院后3个月的随访研究发现存活者中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率仅为38.3%。蒋立新等[9]研究表明仅有约20%的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IS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Wettermark[10]、Pittman[11]研究发现只有50%的脑卒中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本研究中三级医院患者应用降脂药物的依从性为49.3%,社区医院仅为29.9%,三级医院用药情况稍优于社区医院(P=0.012)。由此可见,目前我国IS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在三级医院当中的状况与西方国家无明显差距,但社区医院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严重不足。
由上可知,IS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不佳的问题在我国与国外均存在,虽水平各异,但实际情况和指南要求均有一定差距,总体堪忧。尽管有关依从性的研究繁多,但我国目前对IS患者,尤其是对IS患者二级预防比较全面的药物应用长期依从性影响因素研究不多。在影响三级医院IS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的依从性的因素中,家庭收入是重要的因素,OR为0.278(P=0.003)。而和本研究类似的是,国内一项横断面调查发现月均收入≥5000元以上、有医疗保险成为卒中患者接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促进因素。国内孟令海等[27]亦得出相应结论。与本研究有所不同的是,曹丽梅等[12]调查结果显示收入及医疗支付方式对抗栓药物长期服用的依从性无明显影响,可能和该研究中绝大多数患者服用了价格相对便宜的阿司匹林,而服用非阿司匹林药物患者例数过少有关。
社区医院促进IS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因素是合并心脏病。分析原因,合并心脏病史患者在就诊心内科门诊时,医生会给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指导,加强了患者对该药的关注度。Rudd等[13]研究发现存在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肌梗死病史等血管性共病多的患者易接受规范治疗。这可能和患者血管共病多,增加了就诊的次数,提高了重视程度有关,从而更易接受医生的建议使用规范治疗。
本研究中单因素分析提示影响两组患者使用降脂药物的因素较其他三类药物多,但相对固定。国外Pittman等[11]发现和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好相关的因素是有心脑血管病史、血脂异常、心脏病。与我们研究相一致。
社区医院IS患者当中,年龄>65岁为提高患者依从性的影响因素。Asberg等[14]对14 529例患者IS患者的研究表明,≥65岁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较年龄小者依从性差。Pittman等[11]研究发现和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好相关的因素是年轻。但Hohmann等[15]研究表明,依从性和年龄、性别与此无关。这与我们研究结果中年龄因素有所不同,考虑可能和患者所处区域、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卒中预防知识普及率不同有关。本研究中三级医院降脂药物单因素分析中年龄为影响因素,但未进入多因素回归方程,这可能和本研究样本量小有关。
本研究未得出影响三级医院和社区影响降糖药的因素,与国内外研究有所出入。Yelena等[16]发现年龄和并发症的增加与依从性的提高有关。Joan等[17]研究提示影响糖尿病患者依从性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女性。考虑原因有两个,第一糖尿病患者降糖药影响因素较少,未包括在内;第二,本研究中糖尿病患者人数偏低,未达到研究意义。
本研究从上述两方面入手对依从性差的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对于抗血小板聚集、降压、降糖药物依从性,医患因素在三级和社区医院当中无明显差异。社区医院IS患者降脂药物依从性差的主要因素是医生未予处方(P
综上所述,国内医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用药欠规范、依从性差的问题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需加强对医生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的教育和培训,以及继续普及医疗保险覆盖率,提高医疗保险报销率。但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为单中心资料,其代表性存在空间性和时间性的不足,病情重和死亡病例未参与依从性评价,缺少了部分患者的用药信息;通过电话随访获得用药信息,研究结果受患者信任度和一般医学知识的影响,可能存在信息偏倚。故有待于进一步多中心大样本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2] Bushnell CD,Olson DM,Zhao X,et al.Secondary preventive medication persistence and adherence 1 year after stroke[J].Neurology,2011,77(12):1182-1190.
[3] 马锐华,王拥军,王春雪,等.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住院患者二级预防依从性研究及90天随访[J].中华医学杂志,2008,88(37):2618-2622.
[4] Morisky DE,Green LW,Levine DM,et al.Concurrent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a self-reported measure of medication adherence[J].Med Care,1986,24(1):67-74.
[5] Glader EL,Sj?lander M,Eriksson M,et al.Persistent use of secondary preventive drugs declines rapidly during the first 2 years after stroke[J].Stroke,2010,41(2):397-401.
[6] Johnson C,Lane H,Barber PA,et al.Medication compliance in ischaemic stroke patients[J].Intern Med J,2012,42(4):47-52.
[7] Wei JW,Wang JG,Huang Y,et al.China QUEST Investigations.Secondary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 in urban China[J].Stroke,2010,41(5):967-974.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8] 宋波,杨光,高远,等.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中的应用现状及其依从性[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2):107-111.
[9] 蒋立新,李希,李静,等.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应用现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8):925-928.
[10] Wettermark B,Persson A,Euler MV,et al.Secondary prevention in large stroke population:a study of patients perchase of recommended drugs[J].Stroke,2008,39(11):2880-2885.
[11] Pittman DG,Fenton C,Chen W,et al.Relation of statin nonadherence and treatment intensification[J].Am J Cardiol,2012,110(10):1459-1463.
[12] 曹立梅,陈旭,董志强,等.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抗栓药物应用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9):823-825.
[13] Rudd AG,Lowe D,Hoffman A,et al.Secondary prevention for stroke in the United Kingdom: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sentinelaudit of Stroke[J].Age and Ageing,2004,33(12):280-286.
[14] Asberg S,Henriksson KM,Farahmand B,et al.Ischemic stroke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a cohort study of 14,529 patients in the swedish stroke Register[J].Stroke,2010,41(7):1338-1342.
[15] Hohmann C,Neumann-Haefelin T,Klotz JM,et al.Adherence to hospital discharge med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a prospective,interventional 2-phase study[J].Stroke,2013,44(13):522-524.
[16] Yelena R,Jacquelyn S,Craig P,et al.Oral antidiabetic medication adherence and glycemic control in managed care[J].Am J Manag Care,2008,14(2):71-75.
【关键词】
高血压并发症;预防;治疗
作者单位:21000373852部队
高血压是我国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居民健康的无形杀手,极大的影响了中老年的健康。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不仅患病率越来越高,而且趋向年轻化。同时,除高血压疾病本身对人健康的危害之外,高血压并发症引起身体健康的损坏更是严重的,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并发症主要有冠心病、视网膜相关疾病、脑卒中和肾病等[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度某医院健康体检的人群中选取有高血压的128人进行研究。收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基本的人口学资料和高血压相关疾病。
1.2 诊断标准
高血压诊断依据是 2005年11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收缩压≥140 mm Hg,舒张压≥90 mm Hg;冠心病诊断依据是以往体检有过心肌梗死史,或有典型的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人员;脑卒中的诊断依据是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经 CT或 MRI证实;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依据是眼底改变Ⅲ期以上者;肾病诊断依据是血肌酐≥132 μmol/L,血尿素氮≥7.1 mmol/L,尿蛋白定量> 300 mg/24 h。
1.3 统计学方法
收集的资料建立数据库,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共调查128名高血压疾病患者的资料,得到有效资料122份,有效率为95.31%。调查人群中男50人,占40.92%,女72人,占59.02%。
2.2 高血压并发症的分布情况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病率不同。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χ2=12.42,P0.05)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从发病情况分析,高血压并发症的前两位为冠心病和视网膜疾病,其次为脑卒中和肾病。
3 讨论
高血压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等基本的特征,而且持续的时间越久,可能受到影响的组织器官越多,因此要对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加强预防和治疗,达到最终控制高血压带来的危害的目的。
3.1 高血压并发症的预防
推行三级预防的策略,加强护理工作。对存在高危险性的人群要加强干预,排除其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改变其可能存在不良的行为和生活习惯。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比如太极、散步、体操等;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使人的大脑皮层得到有效的休息;控制性格,不能过于急躁,否则会导致血压升高;戒烟限酒,控制饮食,减少过多的脂肪的摄入,保持合理的体质量[2,3]。只有在控制好高血压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控制与其相关的并发症。针对其不同的并发症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的特点。 瞳孔的改变是颅内血肿清除术后重要的神经系统特征,一般可以通过观察瞳孔大小、形状看是否对称及光反应情况来判断病情,这对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术后24 h 内要密切观察病情。同时,坚持对血压的监测,避免血压降得过低,从而加重脑水肿而使颅内压更趋增高。
3.2 高血压并发症的治疗
从研究资料可以看出,高血压并发症主要有四大类,即有冠心病、视网膜相关疾病、脑卒中和肾病。针对不用的疾病需要采用不同治疗措施。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于它的处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鉴别患者类型和症状,若为稳定性的冠心病需要及时给予门诊给氧、口服硝酸脂类药物来改变冠状动脉。为了更好的预防血栓的形成,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等。若为不稳定通过以上措施处理后不能缓解,按心梗处理后转送患者到医院和专科医院进一步处理[4]。
高血压合并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5],要加强血糖控制,同时进行止血剂、血管扩张剂的服用。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治疗是高血压并发症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6]。可以用口服阿司匹林,防止脑卒中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为了防止脑血管疾病的再次发生,需要保存血压的稳定和平衡,防止过大的变化,可以口服阿司匹林或者丹参片等。
高血压合并肾病的患者治疗也是值得关注的,患者在早期可以用较大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晚期用袢利尿剂。也可用钙拮抗剂、α1阻滞剂、β阻滞剂不禁忌,避免保钾利尿剂和ACEI。如果在临床上,有些患者服用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后,达不到理想的降压效果,可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加用其他降压药物。如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和利尿剂等。
总之,要加强对高血压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采取不同的措施降低其带来的危害,才能促进家庭的和谐,促进全民的健康。
参 考 文 献
[1] 徐月丽.中青年和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36) :8859-8860.
[2] 周红梅.门诊高血压病患者药物治疗的健康指导.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8(26) :6373.
[3] 邱丽芹.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治疗的影响.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5) :1214.
[4] 那开宪.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用药.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5,33(7) :121.
1 干预对象
笔者于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对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军山街黄陵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和分析。本调查以200例有明确诊断的高血压患者为干预对象。其中男112例,女88例。合并有2 种及以上并发症者位36例,占18%,平均血压160/96 mm Hg最高收缩压194 mm Hg,最高舒张压120 mm Hg。
2 干预方法
2.1 建立健康档案 由社区医生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室进行社区干预的第一步。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对干预人群进行登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史,病程症状,体征,降压用药情况,生活习惯,运动情况,并发症等,对预者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并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或者治疗依从性,对高血压病及危险因素的认知程度和生活方式,干预6个月后进行对照。随机地将自愿者分为干预组(接受高血压自我管理及医生定期随访)和对照组(日常的三级管理服务)。通过比较干预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来了解干预效果。所有调查结果均输入EpiData,并运用SPSS 11.5工具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2 开展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内容针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肥胖,不合理饮食过量饮酒,精神紧张,运动少等),临床表现及并发症,高血压的治疗及护理知识,用药,血压监测,预后等。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媒体和方式进行宣传,强化科学知识,普及实用技能。如通过举行医学知识讲座,定期作出宣传板报,赠送宣传画页或小册,组织看录像,在家访或诊疗过程中进行健康指导,组织高血压患者之家进行自我教育,通过成员之间的交流,相互支持来调整原有的不良生活方式,增进患者的相关知识。
2.3 进行行为和心理干预 通过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实现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控制。比如对患者进行安全用药指导:详细介绍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坚持用药的重要性,不要随意减药量或是停药,换药。告知用药期间的各项注意事项,注意观察疗效和用药的不良反应;帮助患者建立合理的膳食模式:选择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戒烟,限酒,适当饮用牛奶,补充钙及其他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生活起居指导:保持足够睡眠,劳逸结合,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心理干预:对长期存在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的患者,针对具体情况给予解释,安慰鼓励等方式进行心理干预,以减轻和消除其异常的心理反应和致病性的心理因素,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态,提高生活质量。
3 社区干预的效果评价
3.1 对高血压知识的知晓率提高 实现以高血压健康教育为主的社区干预后的患者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如高盐高脂饮食,吸烟,肥胖,饮酒和精神紧张等,血压的正常范围,高血压的症状,并发症,治疗措施等基本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60%的患者了解血压的正常范围;74%的患者知晓临床症状,82%的患者能说出所用药物的名称与用法。这说明社区干预有利于消除误解,使患者拥有正确的知识和观点。
3.2 行为的变化 通过社区干预,高血压患者采用限盐饮食的比例由原来的45%上升到76%,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由原来的54%上升到83%,戒烟的比例由原来的30%上升到54%,定期测量血压的比例由原来的34%上升到78%,服药的依从性也有显著提高,脑卒中,高血压心脏病等并发症的发病率,死亡率均下降。
4 讨论
【关键词】非高血压脑出血;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技术(DSA);临床对策
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其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地危胁人类的生命安全。其中,因高血压造成的脑出血占出血患者的大部分,此外,还包括各种非高血压脑出血疾病,如颅内动脉瘤等。临床对非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类型的判断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如何对患者进行治疗,影响患者预后情况。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技术在临床脑血管病诊断区分中有重要的作用[1]。笔者所在医院为更好地使用DSA技术,以及更好地对此类患者进行诊断治疗,现对520例非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非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20例,其中男271例,女249例,患者年龄在12~78岁之间,平均(35.67±18.92)岁。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的会议拟定的诊断标准。520例患者均结合临床症状与各种辅助手段,如CT、MRI等确诊为非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患者均行DSA检查,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413例。患者入院时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癫痫状态、意识障碍、肢体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和失语。排除脑梗死后导致脑出血、溶栓或抗凝治疗导致脑出血、外伤性脑出血、血液疾病导致脑出血、不能接受DSA检查者,如碘过敏、肺功能不全、尿毒症等。
1.2 DSA检查方法 患者采用仰卧位,采取Seldinger技术,经患者股动脉进行穿刺,插入5 F动脉鞘,将导管引入主动脉弓进行造影。在DSA透视进行双侧的颈总动脉造影、颈内动脉造影和椎动脉血管造影。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3~4 d内完成DSA检查。
1.3 治疗方法 对脑出血的患者,应尽早解除出血病因。在出血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采用各种止血剂,对头痛剧烈的患者,采用止痛、镇静剂等。保持患者大便通畅,并给予甘露醇进行脱水。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使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1.4 资料分析 分析患者经过DSA检查后的脑出血原因和类型。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
2 结果
2.1 非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DSA分析 520例患者经过DSA检查后,阳性者387例,占患者总数的74.42%,阴性者133例。阳性患者中,颅内动脉瘤301例,占阳性患者总数77.78%,其中,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27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30例。颅内和椎管内动静脉畸形86例,占阳性患者总数22.22%。其中,动脉畸形74例,海绵状血管畸形12例。脑底异常血管网(烟雾病)47例,占阳性患者总数9.04%。
2.2 临床表现 经笔者所在医院对520例患者的资料分析总结,得出主要三种非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
3 讨论
非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由于发病原因多样,临床表现不同,需要综合进行判断,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各种检查方法。主要的辅助检查包括:头部CT、MRI、腰椎穿刺和脑血管造影技术[2]。
DSA是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病因的主要手段,不但能明确患者的动脉瘤大小、部位、血管痉挛程度、单发或者多发[3],还能判断动静脉畸形的供应动脉、引流静脉、侧支循环情况等。这种方法的应用,为医生更明确地提供了患者脑部血管情况,为医生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可靠信息[4]。而随着医疗卫生设备的更新,这种技术也在逐渐被完善改进。在本组520例患者中,通过DSA均能很好地确定患者疾病的类型,明确患者病变部位等。通过此方法确诊后,为患者实施治疗,能有效防止患者再次发生脑出血情况,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非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应以挽救患者生命,减轻患者后遗症为首要任务。根据不同的病情类型,选择适合的手术方法。一般不提倡保守治疗。
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开颅夹闭血管瘤蒂。尤其是病情在一、二级的患者,应争取在入院后7 d内完成手术。三级以上患者,由于出血情况严重,可先予以保守治疗,病情稳定后进行手术。如果采用单纯保守治疗,患者多会出现再次动脉瘤出血,导致死亡。笔者所在医院对271例患者中246例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治愈率高,仅有4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63%。其余25例未采用手术治疗的患者,主要原因为有较严重的其他系统疾病,不能耐受手术治疗。
动静脉畸形的患者,手术切除是治疗的最根本方法,不仅能够防止病情再次发生,还能防止畸形的血管出现盗血情况,帮助患者改善脑部血供。对严重的出血患者,可先行开颅清理血肿,病情稳定后予以二期切除畸形血管。
异常血管网的患者,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手术等方法的治疗,如扩张血管、分流术、吻合术等。
此外,本组520例患者中的133例DSA阴性患者,经分析,多数为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在DAS中不能显影,如静脉血管畸形、毛细血管扩张等。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主要为止血和降低颅内压。
参 考 文 献
[1] 范新华,黄祥龙.DSA对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预测分析.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1):18-22.
[2] 李运军,魏群,李培建.MRA、CTA、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8,13(2):81-81.
我国社区高血压病管理从1996年起采用高血压三级管理模式,社区高血压病人管理的覆盖率非常低,如上海2002年社区高血压分级管理的覆盖率仅为8.20%[1]。2005年起结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推行以高血压危险分层为基础的分组管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点要求高血压建卡率达到40%以上。资料显示[2],由医务人员执行的“高血压三级管理”能使被管理的高血压病人血压控制率(全年1/2以上时间血压记录在140/90mmHg)达到88%,并有效降低社区居民脑卒中、冠心病死亡率[3,4]。但同时高血压分级管理[2]和高血压分组管理[6,7]都存在一些问题:它们属于医生-病人单向管理模式,缺乏病人的参与、社区医生相对不足,耗费大、效率低、任务重,使得医院无法长期坚持且流于形式,病人也不愿接受。
自我管理是指“在医务人员的协助下,病人承担一定的预防性或治疗性活动”。高血压自我管理是指通过健康教育课程来教会高血压病人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信心以及与医生交流的技巧等,来帮助病人依靠自己解决疾病给日常生活带来的问题。这种疾病管理模式非常强调医-患双方的共同参与、病人对自身健康的责任及潜能、病友互助、病人及家属参与,特别适合于高血压病这种需要终身管理、涉及生物-心理-社会多方面问题的疾病。国外已有7个研究项目证实,自我管理健康教育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水平[5,7]。2002年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始在上海探索本土化的高血压自我管理健康教育项目,证实了高血压自我管理健康教育项目的有效性、可行性[6,7]。2004年后在松江、闸北小范围推广,2007年在上海市爱卫会的推动下,上海市60个街道推广自我管理模式,2008年起在各区进一步扩大。
1 社区管理现状
目前大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患者管理工作由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25名户籍医务人员(包括全科医师、公卫医师、社区护士)承担。我们主要结合居民健康档案、组织社区居民测量血压和高血压患者就诊登记等方法进行建卡。截止2008年5月底,建卡3 247份,其中重点管理对象864份,一般管理对象2 383份(表1)。
本中心在分组管理的基础上采用自我管理模式,组建小组、俱乐部,改善目前高血压控制率低、人力不足、覆
盖面低、可持续性有限的局面。高血压自我管理模式包括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医生对高血压病人自我管理的支持两部分。
2 自我管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血压自我管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针对病人真正关注的问题及担心,结合慢性病自我管理的三大任务,通过定性调查后专门设计以帮助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在医生的指导下有效管理高血压病的一个病人健康教育课程。该课程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及让病人掌握管理高血压病所必需的技能为重点。一共6次课,每周上课1次,每课2~2.5 h,在连续6周内完成。授课内容参照《高血压自我管理指南》,该书人手一册。授课形式是先培训志愿授课小组长(非卫生专业人员),然后由志愿小组长两两配合在社区内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一个15~20名高血压患者参加的小组,根据《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长手册》指导组员如何进行高血压自我管理。
3 医生对高血压病人自我管理的支持
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每个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指定一名医务人员,支持高血压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提供联系电话,接受咨询。为提高社区医生对高血压自我管理的支持,社区医生接受了有关自我管理方法的培训。
4 高血压自我管理模式特点
① 强调社区共同参与,有利于调动各部门的优势。慢性病的管理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的参与,自我管理模式在管理的全过程强调社区动员。如大场镇政府、爱卫办、居委会等,特别是发挥社区志愿者、小组长的优势,联合各级政府部门、民众组织,加强患者间的交流,组建高血压俱乐部,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
② 充分发挥患者潜能,符合共同参与型医患模式。高血压分组管理中主要由医师或防保人员电话或上门进行随访,患者在随访过程中表现被动。开展高血压自我管理的教育,强调医患双方的共同参与,可以提高病人对自身健康的责任感,发挥患者潜能,增加病人自我管理的信心(提高自我效能)[7];并能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协同作用。
③ 非药物治疗措施得到充分重视。高血压病是一种身心疾病,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健康教育课程中包括减重、低盐膳食、戒烟限酒、放松技巧等方面知识。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和引导性想象,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
④ 节省人力、物力。健康教育课程主要由志愿者小组长授课负责,医生以小组形式对病人进行随访、指导,相对一对一电话或上门随访可节省更多时间,并有时间在随访病人时提供用药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⑤ 同伴效应(相互认同感)。成员有许多共同感受和经历,组员更愿意遵从组长的建议,并与同伴密切配合。俱乐部的成立增加了病人的集体观念,活动时更有组织性,组员也会相互关心照顾,一起活动,在疾病治疗的同时也增加了归属感。
⑥ 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具体、合理、操作性强、持久性好,这表现在目标设定/行动计划方面。计划的组成部分包括: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合理性;改变特定的行为;需回答以下问题(做什么?做多少?什么时候做?一周做几次?);自信心多少?这样病人通过健康教育课程制定的计划就具体、合理、周到和持久。
高血压病自我管理模式对社区高血压管理工作的创造性贡献,主要在于能更有效地提高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控制率及健康状况;同时通过利用社区资源及志愿者组建社区高血压俱乐部,可促使高血压病人更主动地参与自身的管理,节省医务人员的时间,提高高血压管理的覆盖率。该模式在目前社区高血压病管理工作中值得继续探索及推广。
5 参考文献
[1]吕宁,李新建. 上海市心脑血管病防治点社区高血压分级管理现状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3,15(7):315.
[2]李立明,任涛. 原发性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研究干预模式的探讨[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1,9(1):32.
[3]董淑丽,戴克俊,沈国英,等.社区高血压人群系统管理三年效果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8(3):132.
[4]沈乐贤,熊建菁,徐敏钢.上海市闸北区一级医疗机构首诊测压及高血压三级管理情况调查[J].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3,15(4):179.
[5]Warsi A, Wang PS, Lavalley MP, et al.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Programs in Chronic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hodological Critique of the Literature[J].Arch Inter Med, 2004, 164(8): 1641.
[6]傅东波,杨柯君,王敬丽,等.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模式及血压控制效果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 2004,20(10): 869-872.
冠心病的发生机理
可能很多人对冠心病这个名词早已耳熟能详,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什么是冠状动脉呢?如果把心脏比作人体的汽车发动机,那么冠状动脉就是发动机的油路。油路如果不通畅,汽车便无法正常工作;如果油路堵塞,汽车可能会熄火。冠状动脉是供养心脏所需营养物质的血管,它直径稍粗,然后逐渐分支变细,成网状网络在心脏表面,因为形状的分布像一顶皇冠,因此得名冠状动脉。如果冠状动脉管腔内发生动脉硬化的斑块,并逐渐累积在冠状动脉的内壁,久而久之就会越积越多,使冠状动脉管腔严重狭窄甚至闭塞,就好比自来水管道内生锈,使得水流不畅。冠状动脉发生狭窄,会导致心脏的供血减少,心脏不能正常工作,产生一系列的缺血性表现。比如像心绞痛、心肌梗塞、甚至猝死。所以冠心病也叫 “缺血性心脏病”。
冠心病是最凶险的死因
据统计,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城镇居民疾病死因中位居榜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那么冠心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呢?
冠心病的表现多种多样,较常见的有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心绞痛是各类冠心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是指短时间内暂时性的心肌缺血造成的一系列症状,比如像胸部或胸部附近出现的一些不适症状;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完全堵塞,导致心肌坏死,是一种严重的心绞痛类型。表现为剧烈的胸痛,而且持续疼痛时间较长,一般长过半小时。
冠心病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猝死,这是冠心病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是指在心脏发病后一小时内,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导致病人死亡。猝死的病情十分凶险,让人防不胜防,往往来不及抢救,所以应警惕猝死的发生。
心脏病的年轻化
当冠心病不发作的时候,几乎没什么症状,一旦发作,病情十分凶险,对待冠心病不能掉以轻心。
当冠心病的病情严重时,患者的生活质量随之低下,任何轻微的体力劳动都无法进行。走路、吃饭、上厕所,甚至连说话、刷牙、漱口等简单的生活行为也会引起疼痛,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极大的不便。更可怕的是有些病人冠心病发作前没有任何先兆,突然发病就导致死亡,这种事件也屡见不鲜,并已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目前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1998年我国政府的统计,每年因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达260万,也可以说每12秒钟就有一个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数字相当惊人。有数据显示:2000~2002年因心肌梗死而死亡的人在所有死因中从第5位越升至第1位,称为名副其实的健康头号杀手。
如今,我国60岁以下患有冠心病的人群已越来越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科教授陈明哲形象地说:“心脏病在我国至少年轻了15岁。”
冠心病已经不仅仅是老年人得的病。近年来中青年人发病率也开始逐渐增多,甚至十几岁的中学生发生心肌梗塞、冠心病的也大有人在。其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早在18岁以前的青少年时期就出现了,在1953年美国的医学杂志曾有报道:在对300例朝鲜战场阵亡的平均年龄仅仅只有22岁的美国士兵的尸体解剖后发现,竟然有高达77%的人有动脉粥样硬化,而且40%的人已经发生比较严重的狭窄,这些士兵生前活蹦乱跳,没有任何症状,更没有心绞痛和心梗的症状。
看懂“易病”信号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抽烟、肥胖、缺乏运动、精神紧张、焦虑等都是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冠心病是可以有效预防、控制和治疗的。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抽烟这四个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1. 高血压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我国已有1.6亿高血压患者。很多患者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有误区。高血压是一种需要长期乃至终生服药的疾病,随着季节的变化血压会波动,偏低的时候,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的联合用药,调整服药量,但是不能停药。有的高血压患者可能血压已经很高了,因为没有头晕等症状,便不服药;或者有些病人已经开始吃药了,待血压正常以后擅自停药;另外,有些患者过于频繁的换药,觉得这种药没效果就自行换另外一种药,其实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起效时间,换药一定要经过医生同意,不能擅自频繁换药。
高血压还有一个非药物疗法,生活方式改变非常重要。一定程度上高血压的产生与摄入过多的盐有关。营养学家建议,我国每人每天盐摄入量不应该超过6g,形象的说就是盛满一个啤酒瓶瓶盖的食盐大约有2g,一天摄入盐的总量不要超过三盖。
2.高血脂的患者也一定要注意饮食习惯,避免高脂饮食(如动物内脏、鸡蛋黄都属于高脂食品),高血脂作为冠心病的高危因素之一,冠心病病人也应尽量少吃或者不吃。
3. 戒烟限酒非常重要。
4. 加强运动,适量运动。适量运动就是根据病人的病情轻重、年龄等量力而行的运动。让病人运动以后不至于心脏难受,有点累但不难受,医学上叫做有氧运动,所以病人根据自己情况来决定。
总而言之,用几个字来概括:“管住嘴、迈开腿、不抽烟、好心情”,将有助于提高非药物疗法的整体
效果。
治疗的三把利剑
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俗称“三把利剑”―― “药物、搭桥、介入”。
首先谈谈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最基本的治疗,通过药物来降低心肌的氧消耗量来减轻、缓解症状,然而单纯用药虽然有效,但不能使堵的血管疏通,对严重的心绞痛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第二种就是外科搭桥术。是指开胸之后,在狭窄的血管处用自身的血管搭桥,血流绕过狭窄从新搭的桥上流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缓解症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改善愈后。但是,做心外科手术需要开胸和全身麻醉,手术创伤比较大,病人的恢复时间也比较长,对其它一些脏器也有损伤,比如肺功能、脑功能、肾功能有损害的病人做搭桥手术会有相对的禁忌,所以外科搭桥术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三种疗法是介入疗法。介入治疗既不同于药物治疗,也不同于外科搭桥术,它是近年兴起的新型治疗方法。它是由从人体外周血管(比如桡动脉,或者大腿根部的股动脉)经皮穿刺,穿上一种带有特殊装置的导管,沿着血管到达心脏旁边的冠状动脉内进行气囊扩张,利用球囊扩张的机械性挤压作用将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扩开。如果扩开之后,有的病人出现塌陷而弹性回缩,我们还可以往里面放一个金属支架,把它撑起来,防止塌陷,所以,球囊扩张或是支架,都是为了疏通管腔,特别是放入支架后,治疗效果非常好。但是金属支架也有它的不足之处,比如放置金属支架后,有的患者的支架内还会发生内膜增生,发生再次狭窄,冠状动脉再次堵塞,冠心病复发。近年来发明了一种新的方法:在基础支架上面涂上一层防止血管增生的药,防止血管再堵塞。自药物支架问世以来,冠心病病人血管再堵的概率大大降低,临床效果令人满意。介入疗法和药物支架相比,疗效确切,和外科相比,创伤小,不需要开胸。所以,它已经成为目前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
作为冠心病病人到底该采取哪种方法治疗,我们会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全身情况,冠状动脉的造影结果综合考虑,为病人选择一个最佳的治疗方案。
健康的生活方式,早期发现和正规治疗是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那么冠心病的病人为什么要终生治疗呢?刚才提到,不论药物、外科搭桥手术、还是介入治疗,解决的只是血管病变的局部问题,对整个血管病变, 这三种方法无论哪一种都无法改变动脉硬化整体的病变和发展。所以,在术后要做好长期甚至是终生的预防,防止病变再次发作。我们应该积极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过早发生动脉硬化,或即使发生了动脉硬化,也要延缓它进展的速度。
已病防变,警惕“发病信号”
预防冠心病一定要有一定的投入,要做到投资血管就像投资养老金一样。对血管投资,使我们拥有一颗健康的心脏就相当于给自己投资了一大笔养老金,您投资的越早,时间越长,收益越大,您的心脏就越健康,就会长寿。
下面谈谈冠心病的三级预防:第一是还没得冠心病的时候;第二是已经得了冠心病的时候;第三是反复发作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时候。在这三个阶段采取强有力的治疗措施,就是冠心病的三级预防。冠心病的三级预防,就像垒起的三道强大的防御冠心病的防洪堤,可以有效控制冠心病,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因冠心病造成的死亡人数。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主要针对还未患冠心病的人,通过努力消除与冠心病发生有关的可控制的一些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抽烟等。未病先防,通过预防危险因素防止患病,叫做一级预防。由于冠状动脉硬化病变,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就有可能发生,所以预防应该从青少年甚至娃娃抓起。
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主要针对已经患有冠心病的病人,目的是使病人能早期诊断、早期合理治疗,预防病情加重或复发,避免心梗或猝死的发生。通过合理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冠心病加重,这叫做二级预防。
冠心病的三级预防:主要针对病情严重或反复发作的冠心病病人,通过手术等合理治疗,防止病情继续恶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如果把冠心病的预防比作一条河,河流的上游就好比还没有得冠心病,但已经受到各种危险因素的威胁的群体,而它的下游则是已经发生心肌梗死、心率衰竭、甚至死亡的病人。以往我们只重视下游治理,对上游忽略,对各种预防措施不够重视,认为冠心病离自己很远,这种错误的认识必须纠正。应该将预防重点从下游转移到上游,这就是指将预防冠心病的重点从二级、三级预防转移到一级预防,控制危险因素,有效避免动脉硬化的发生,从而避免心肌梗死,避免心衰、死亡的发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梗急救的黄金6个小时
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作为冠心病的两种常见类型,如果我们的家人冠心病发作,我们怎么办呢?
1.保持镇静,不要惊慌。情绪紧张会造成病人的耗氧量增加,加重心绞痛,心绞痛发生要保持镇静,不论在什么场合。
2.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原地休息,立即找出急救药。如果有硝酸甘油,一定要立即在舌下含1~2片,舌下含服起效迅速, 1~3分钟很快就会使症状得到缓解;如果还没有缓解,可以间隔5分钟以后再次含服1片,连服3次;如果连服3次都不见效,有可能心肌梗死发作,在立即去医院的同时需要用一些其它方法来缓解症状。比如家里如有氧气设备,可以给病人立即吸氧,有效缓解症状。另外,要提醒的是,如果病人当时在室内,一定要把室内的窗户打开通风透气,保持有足够的氧气供应,也可以有效缓解病人的症状。
随着医学的发展,目前对心肌梗死这样的疾病,我们已经有了较多研究。首先,在抢救心肌梗死的过程中,时间显得尤为重要,越早采取措施,病人的愈后就越好,反之越差,所以心肌梗死救治的关键时间在于发病后的6个小时以内。而6个小时以内的第一个小时,又是救命的黄金时间,时间就是生命也体现在此。因此,病人心肌梗死发作后,家属应尽快把病人送到就近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抢救。有的人认为得了心脏病了,应该就地抢救,不应该搬运病人。其实不然,如果舌下给药不缓解,我们应及时把病人送到医院,而不是在家延误抢救的最佳时间;有些患者恰巧正在开会时发病,为了不影响会场气氛,他坚持开会讲话,这都是不可取的;另外还有些病人往往在半夜发病或者发病了没有察觉到,误以为胃不舒服、颈椎不舒服、牙疼等,怕影响家人,自己硬忍着,而没有及时到医院,延误了治疗时间;还有的病人随意找到一家小诊所求治,其实有些医院是不具备心肌梗塞的抢救条件的,病人一定就近、就快到有条件的医院去救治,(这个条件指的是有条件进行溶栓或者能够做介入疏通的医院)。其次,要禁止病人走着去,病人绝不能有任何活动,要保持绝对卧床。
关键词:中医体质;防治;预后判断
体质是人体的一种客观生命现象,对个体疾病易患性以及疾病转归等具有决定性意义。不同体质人群对于同种疾病所具有的易患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其病后发展规律以及用药后反应也不相同[1]。因此,体质因素在疾病的防治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体质学在临床疾病防治中体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本文就中医体质学说在疾病预防以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作一综述,以飨读者。
1中医体质学说释义
中医体质学主要是以中医理论作为指导,通过研究不同体质的构成特点、分类标准、演变规律以及影响因素,以指导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并进行预后评价[2]。王琦[3]将中医体质学说定义为在个体的生命过程之中,在先天遗传以及后天获得等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综合性、稳定性形态结构、生理状态以及生理机能特质。这种特质主要体现于部分生理特征、形态特征、对于社会及自然环境所具有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所具有的抵御能力等多方面。郑燕飞[4]等人认为,体质实际上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生长发育以及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类功能结构以及代谢状态,这种状态通常处于相对稳定性,往往决定着机体的生理反应特殊性。目前,中医认为体质主要可分为正常质、特禀质、气郁质、湿热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气虚质以及淤血质9种类型。这种体质分型法主要是应用中医古籍体质分型原则,结合现代学者提出的气、血、阴、阳、津液的衰、盛、虚、实变化所制定的[2]。此后,又有学者采用模糊聚类法将体质分为偏热、偏寒、虚弱、强壮、瘀迟以及偏湿6型,在临床中亦有应用[1]。
2中医体质学说与疾病防治
陈新林[5]等人研究发现,中医体质与机体健康状态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平和质人群相比于其他体质人群机体健康状况更好,而淤血质、阳虚质、痰湿质人群更容易出现亚健康状态,气虚质以及其他体质人群则更容易患病。因体质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机体对于某种致病因子所具有的易感性。清代医学典籍《医理辑要·锦囊觉后编》中有云,易风为病者,多为表气素虚;易热为病者,多为阳气素衰;易寒为病者,多为阳气素弱;而易于伤食者,其脾胃必方。充分评估患者的体质,可在尚未发病之前,评估患病危险因素,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或者延缓病情。而在患病之后,根据患者的体质偏差,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治疗措施,能够预防疾病发生传变。因此,充分利用中医治未病理论以及现代医学中疾病的"三级预防"作为指导思想,根据不同体质类型针对性地调节体质或干预治疗,可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以及发展。
目前,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花粉症、变应性鼻炎以及过敏性哮喘等过敏性疾病与过敏体质密切相关,而糖尿病、肥胖、高血脂、脑卒中以及高血压等代谢障碍性疾病则与痰湿质体质密切相关,通过调节体质能够有效预防这类疾病的发生。痛风、糖尿病等均属于终身性疾病,目前尚无特异性疗法,通过调节体质,应用中医治未病的特色优势,能够有效预防发病或者延缓病程。在临床中,可通过辨识体质类型,针对性予以体质调理,以实现疾病的一级预防;对于理化指标异常、体质偏颇者,予以非药物体质干预,可实现对疾病的二级预防;对于已发病患者,则根据疾病的发生及发展特征,结合体质类型,采取方药干预疗法,可起到三级防治效果。
3中医体质类型以及临床预后
周少林等人认为,体质类型直接决定者疾病变化以及临床转归预后。在不同体质类型的人群中,疾病具有不同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倾向性,机体对于疾病因子具有化湿、化热、化寒以及化燥等方面的区别[5]。因此,认为体质对疾病预后具有决定性作用,应充分辨别体质类型,结合病情发生及发展规律,合理予以治疗措施以及体质调节,可有效改善临床预后。
综上所述,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方向等具有密切关系,充分掌握体质特征,应用中医体质学说以及治未病理论,可指导临床正确防治疾病。目前,临床尚缺乏统一的体质分型标准,无针对性、规范用药方案,还有待深入研究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志敏,黄鹂,杨小波,等.亚健康人群的中医体质特点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6(6):589-592.
[2]周少林,高红兰.从中医体质学说谈"治未病"理论[J].江苏中医药,2012,44(7):1-3.
[3]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2.
[中图分类号]R5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1(c)-151-02
高血压是当今高发的三大疾病之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根据其严重程度,可分为三级。高血压对于手术和麻醉的风险,一方面来自高血压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另一方面,在麻醉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并发症。对病人的生命安全构成直接威胁。麻醉应根据病情和手术要求,选择对循环影响最小,而病人又感到无痛、无心理负担的麻醉为主,一期高血压病人与一般病人无明显区别,二期尤其是三期高血压病人,往往合并其他脏器的病变,麻醉应慎重。
1 高血压病人麻醉用药与注意事项
1.1 围手术期注意事项
围术期防治高血压的目的在于降低心肌氧耗和减轻心脏负担,预防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和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麻醉原则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和手术需要,选择对循环影响轻微的麻醉方法与物,注意各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围手术期的整个过程中,尽可能将血压的波动范围控制在病人可耐受的程度,防止血压骤升与骤降。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各脏器的充分供氧。维持循环血容量和水、电解质的平衡。观察血液黏度的变化,尤其是老年高血压病人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多为低流量、高阻力型,应防止血压过度降低。
高血压病人容易激动,而情绪激动时血压易升高,故手术前应充分镇静。手术前访视时做好安慰和解释工作,消除顾虑,有助于防止激动。麻醉前用药对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焦虑状态,减轻因恐惧、紧张而导致的过度应激所引起的高血压、心动过速以及降低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高血压病人的麻醉前用药的关键在于明确指征,合理用药。既要达到充分的镇静,抗焦虑的作用,又要避免呼吸、循环的抑制。因此,在病人进入手术前就开始接受严密监测。
1.2 麻醉前用药
用药注意事项:①镇静药的用量应适当增加,以避免精神紧张引起术前血压波动。②抗胆碱药可选用东莨菪碱或长脱宁,以免心率增快。东莨菪碱与吗啡片类制剂合用,既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又很少引起心动过速,可选用。防止术中发生严重的心动过缓。③术前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或利血平类药者,可选用阿托品。
2 麻醉选择
2.1 局部麻醉
包括局部浸润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仅涉及体表、四肢浅在的手术范围)和椎管内麻醉(适于中下腹、下肢手术)。
局部麻醉可抑制伤害性刺激引起的高血压反应,高血压病人选择神经阻滞要慎重。首先阻滞要完全,并配合适当的镇静,避免因情绪紧张或镇痛不全引起的血压升高,尤其是颈丛阻滞法阻滞了迷走神经,使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增高,且往往伴有镇痛不全的现象,更易引发高血压及心率增快,因此中重度高血压病人不宜选择颈丛阻滞,轻度高血压病人选择颈丛时阻滞,可伍用芬太尼加咪唑安定辅助麻醉,芬太尼用量:0.02~0.04 mg/kg。咪唑安定用量:0.04~0.06 mg/kg。同时密切观察SpO2,给予吸氧,避免发生呼吸抑制。
椎管内麻醉易引起血压波动,尤其是珠网膜下腔阻滞更明显,下腹、下肢、会手术采用此方法时要注意容量补充避免血压过度下降,硬膜外阻滞时必须控制好平面,平面过高引起血压降低时,要加紧强容量管理,合理输注充足液体、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一般此类病人使用升血压药物,我们采用小剂量―微调方式,用药由弱到强,开始用最小的有效剂量,防止血压骤升,对老年病人来讲,骤升骤降的血压对他们循环影响是危险的。
2.2 全身麻醉
大多数高血压病人的手术,选择全身麻醉为安全,常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吸入异氟醚对心脏的抑制作用较轻,主要通过降低外周血管阴力,使动脉压下降,因此较适用高血压病人,同时,吸入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心脏抑制作用,伴有冠状动脉窃血现象的冠状动脉扩张,心肌细胞乳酸的增加和部分室壁运动异常而诱发心肌缺血,低浓度吸入复合静脉麻醉对病人较为安全,静脉异丙酚对心血管有一定抑制作用,是呈剂量依赖型血压下降和心排量减少,咪唑安定产生轻度全身血管扩张和心排量下将,异丙酚和咪唑对心律影响不明显,异丙酚单次注射大于20 mg/kg,咪唑安定大于0.1 mg/kg,也引起血压下将,诱导时使用芬太尼可降低机体对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肌松药阿屈库铵、维库溴铵对心血管无明显影响,因此,高血压病人麻醉选用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和肌松药复合吸入麻醉为适应,如木中出现血压上升可采用加深麻醉及药物控制、我们常用乌拉地尔0.2 mg/kg静脉注射,如伴有心率加快还可应用艾司络尔联合使用,血压下降多为麻醉过深或液体不足引起,应及时纠正,麻醉师还应根据手术操作刺激程度调节麻醉的深浅。
2.3 联合麻醉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适用于胸腹及下肢手术,此法采用了全麻,有容易控制呼吸,阻滞完全、硬膜外阻滞应激反应小、减少全麻药用量、便于术后镇痛等优点。硬膜外穿刺点选择相应于手术部位、并根据手术部位不同选择用药。如胸科手术应以全麻为主,硬膜外选用低浓度长效局麻药,目的是阻滞手术伤害性刺激的传入。在腹部手术时,硬膜外起主导作用,可按单纯硬膜外阻滞一样选用局麻药用量和浓度,同时硬膜外还可辅助降压、减少吸入用量,吸入过多对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有较大负面影响。此时,全麻只需很浅,保持病人能耐受导管、意识消失无术中知晓即可。手术结束前应及早停用全麻药。
3 注意事项
3.1 术前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高血压病人实施手术,无论手术大小,术前均应积极控制血压以及对高血压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和合并症进行治疗,减少术中、术后的风险性,切忌术前1~2 d对血压进行表面的控制,降压药物原则上应用至手术当日清晨,术前用药一般选择具有较强镇静效应的咪唑安定肌注,抗胆碱药选择对心率影响较小的选择性M1受体阻滞剂长托宁肌注,麻醉师术前应和患者进行沟通,减少患者的心理想惧感,全麻诱导时充分的咽喉气管内表面麻醉,术中应控制血压在平时正常血压的上下20%以内,值得警惕的是持续性低血压,术中出现的低于下限的顽固性低血压,表明病人可能进入危重状态,应及时发现和诊治,术后有效的镇痛可使高血压患者安全舒适地渡过围手术期。
3.2 重视并发症的治疗
对高血压病人施行麻醉,必须充分认识可能并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衰、一过性或永久性神经系统并发症等危险,对急诊手术患者尤其需要重视,麻醉前予以充分镇静,选用对循环系统影响小的和麻醉方法,术中一旦出现血压骤升,需要及时控制血压,结合良好的麻醉处理,手术麻醉危险性可显著降低,硬膜外麻醉可不致出现高血压,可首选下腹及下肢手术,局麻药不加升压药,全麻诱导药可予以乌拉地尔10~20 mg静脉注射,术中以不引起血压较大波动为准,同时注意不在麻醉过浅的情况下拔管,以免诱发高血压,心动过速,喉痉挛等并发症,此外,重视补充有效血容量,根据血气和血生化分析结果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都是决定病人安全和手术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盛卓人.实用临床麻醉[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 1996.60,630.
【关键词】中风病、《华佗中风胶囊》、疗效观察与统计分析
中风病具有“四高一多”的特点,目前是我国乃至全球医学关注的重点。因此对其进行早预防、早治疗尤为重要。近十年来,笔者使用本院制剂室生产的《华佗中风胶囊》治疗中风病110例,疗效满意,并设对照组50例,内服纯西药作比较,两组疗效统计差异明显。
1诊断依据
1.1中医诊断中风的诊断标准,参照《新编中医病证诊疗常规》为中风诊断依据。
1.2西医诊断脑血管意外的诊断标准,参照1999/07/30实施的《常见疾病诊断依据与疗效判断标准》。
1.2.1症状以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舌强语謇,偏身麻木,神志恍惚、迷蒙为主症。
1.2.2发病多急骤也有渐进发展,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好发年龄多为中年人或者在45岁以上居多。
1.2.3诱因多为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1.2.4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头颅CT、MRI、空腹血糖及血脂分析等检查明确诊断。
1.2.5鉴别与痫证、厥证、痉证等相鉴别。
2临床资料
2.1一般资料临床共观察治疗中风病160例,均属住院病例,经CT、MRI明确诊断后列入观察对象。
2.2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10例,对照组50例(中途退出未列入统计)。
2.3治疗组①性别,男62例,女48例;②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59.80岁;③病程,1-2年59例,3-5年者38例,6年以上者13例;④脑血栓形成32例,脑梗塞44例,脑溢血34例;伴高血压71例,糖尿病26例,高血脂86例,冠心病43例。
2.4对照组①性别,男29例,女21例;②年龄,42-84岁,平均年龄62.5岁;③病程,1-2年者27例,3-5年者20例,6年以上者3例;④脑血栓形成15例,脑梗塞26例,脑溢血9例;伴高血压16例,糖尿病7例,高血脂32例,冠心病17例。
2.5两组临床资料均随机抽样,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3治疗方法
3.1治疗组服用本院制剂室生产的《华佗中风胶囊》,每日3次,3-6克/次;重症6-9克/次,3-6次/日,30天一疗程;如血压、血糖过高,适当用西药控制,连服3个疗程。
3.2对照组采用纯西药治疗,预防睡前加服1次降压药或者降血脂药物,控制高血压和血脂,如有高血糖则采用西药常规治疗。
两组均嘱患者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增强躯体康复,注意情志因素及低脂、低盐、低糖饮食。两组均观察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4疗效标准
4.1中医治疗疗效标准中风的疗效评定标准,参照《新编中医病证诊疗常规》,中风的疗效评定标准。
4.2西医治疗疗效标准脑血管病的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常见疾病诊断依据与疗效判断标准》,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后遗症的疗效评定标准。
4.3临床治愈标准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
4.4临床好转标准临床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本能独立生活。
4.5临床未愈标准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5治疗结果(见表1)
6讨论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和高致残率这“四高”特点。它已经成为中国位居第一的致病死因。《华佗中风胶囊》有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润养神经、补脑强心等功效。笔者近十年用于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疾病及其中风瘫痪后遗症,在临床上获得了满意疗效。从表1中可以看出,其结果显示,两组间治疗后,疗效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华佗中风胶囊》对中风病的治疗和预防都强于对照组。从表2中可以看出,其结果显示,两组间治疗后,颅脑CT、颈动脉B超、TCD和血脂的改善比较分析有显著差异(P
从药物组方分析,《华佗中风胶囊》是根据《血证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经典理论指导下,由黄芪、天麻、川芎、水蛭、南星等药物组成。体现了风痰相搏、气血互用、心脑同治的病机及治疗原则,黄芪补益气血;水蛭、川芎行气活血;南星化痰开窍、醒脑养心安神,现代研究能穿透血脑屏障,提高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神经细胞机能,可促进神经细胞冲动在脊髓中的传导,并提高脊髓反射的兴奋性,使脊柱周围的肌肉、韧带紧张性增加,使其保持正常生理状态,利于脑组织的修复。
中风的预防,多采用西药阿斯匹林通过抗血小板聚集来预防中风,但长期服用诱发肠胃功紊乱,消道溃疡,增加了脑出血倾向,降血脂药、降压药等西药要求严格控制剂量,规范化用药,否则不能预防中风,反而诱发中风病发生。临床上如何选择安全有效预防中风的药,笔者近十年临床经验总结,从表2中也可以看出,选用《华佗中风胶囊》可以从包括抗血小板聚集在内的多方面、多靶点起作用来治疗中风及后遗症和预防中风。一种多元化的药物比选择多种药物控制各个因素更加安全、有效和便捷,因此《华佗中风胶囊》既可以治疗中风病及后遗症,同时也可以用于中风的三级预防及后遗症的康复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风急性期不宜单独应用《华佗中风胶囊》,应采用中西药综合及早抢救治疗措施,该手术治疗切莫错失良机,误了病情,影响中风疾病致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