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效养殖技术范文

高效养殖技术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效养殖技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效养殖技术

第1篇

【关键词】泥鳅;高产;高效养殖技术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 又名灰泥鳅、真泥鳅等,属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泥鳅属,是我国主要的经济淡水鱼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北至辽河以南,南到澜沧江以北的广大水域,几乎从南到北的河流、池塘、稻田等都有分布,尤以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最广、产量最大。泥鳅属于温水底栖小型淡水鱼类,其肉质细嫩松软,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无机盐,是一种滋补食品,具有补中益气、滋阴壮阳、清热利尿的等功效,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被誉为“水中人参”,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远销往香港、澳门、日本、韩国、越南等地,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近年来,由于受到水体严重污染、人为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农药、化肥大量使用,造成泥鳅的产卵繁殖环境及天然饵料遭到严重破坏,泥鳅野生资源日趋枯竭,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导致泥鳅价格不断攀升。由于泥鳅具有适应性强、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繁殖能力强、成活率高、抗逆性强、食性杂、易于养殖、运输方便等特性,适合于人工养殖,投资少,产量高,收益大,受到广大养殖户的青睐,发展泥鳅养殖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广大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好项目。笔者现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将泥鳅高产高效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以期为养殖户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1.养殖场地选择

泥鳅养殖既可采用池塘养殖方式,也可采用稻田养殖方式。池塘养殖泥鳅的养殖场地应尽可能选择阳光充足,交通便利,靠近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的池塘。池塘面积一般在1334m2左右,池深80~90cm,池塘四周高出水面20cm,池深池塘挖成后应把池壁夯实,用50×50cm水泥板做护坡,池底铺设腐殖泥土20cm左右,水深保持在30~50cm。池可投放浮萍,覆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4。进水口高出水面20cm,出水口设置在池塘底部,平时封住,进出水口均用铁丝网防逃。用于养殖泥鳅的稻田应选择阳光充足,靠近水源,保水性强,进排水方便,水质条件良好,土壤腐殖质丰富的田块,以利于泥鳅的天然饵料繁殖。沿田埂四周挖好养泥鳅沟,沟宽、深各1m左右,设置独立的进排水口,并高出水面25cm,进排水管用密眼网布包裹,防止泥鳅逃逸。无论是池塘养殖方式还是稻田养殖方式,其养殖环境都应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2001)、水质符合《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2.鳅种选用和放养

每667m2底施腐熟厩肥3000kg、生物有机肥料100kg,或豆粕100kg、熟石灰30kg。泥鳅的苗种来源一般为本地及周边地区收购的野生泥鳅苗种,将收购的泥鳅先放在网箱中培育5~7d,待其对环境适应后,再用鱼筛筛选入池,要求规格大体一致的鳅种,选择标准为:无病无伤,体质健壮,雌鳅腹部明显膨大且圆、卵巢轮廓明显,雄鳅个体稍小、腹部较扁平、胸鳍较长、末端尖而上翘。对于病、残、弱的泥鳅种苗应剔除,防止病菌的侵入而造成大量损失,影响养殖效益一般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当水温升高到15℃以上即开始放养,每667m2放养规格为300尾/kg左右的泥鳅苗种10~15kg,条件好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放养量,反之要适当减少放养量。放养前鳅种用3%食盐水浸泡3~5min后放养,以利于提高泥鳅成活率。

3.日常管理

泥鳅的适宜水温为10~30℃,最适水温为24~27℃,当水温低于10℃ 或高于30℃ 时,其活动明显减弱,当水温在6℃ 以下或是34℃ 以上时,即潜入泥中停止活动。因此,为了使得泥鳅养殖获得高产、高效,日常管理中应密切水温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控。水质的好坏对泥鳅的摄食、生长、健康均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至少每天早晚巡塘2次,观察水质情况,若发现水色变为茶褐色或黑褐色,水质过于浑浊时,应及时加注新水,使水体常处于“肥、活、爽、嫩”状态。及时捞出病死泥鳅,清除残饵和杂物,发现情况及时妥善处理。饵料选择严格执行《NY 5072—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饵料安全限量》和《饵料和添加剂管理条例》的规定,选择无公害环保型颗粒饵料,按照“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原则投喂,分别于早晨、午后、傍晚3次投喂,鱼种阶段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5%~8%,成鱼阶段为5%左右。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因此要注意做到植物性饵料与动物性饵料的搭配,确保饲料营养良好,植物性饲料主要是豆饼、米糠、麸皮、蔬菜、豆腐渣、瓜果等,动物性饲料主要是小杂鱼、螺蚌肉、蚯蚓、昆虫及其蚕蛹、幼体、血粉、鱼粉等。

4.病害防治

泥鳅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气泡病、白尾病、赤皮病、水霉病、赤鳍病、打印病、车轮虫病等,防治上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尽量做到无公害防治,以确保泥鳅的食用安全和品质。为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养殖用的水体在放养泥鳅种苗以前,要严格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参考文献】

[1]徐彩利,邢春英.泥鳅黄鳝健康养殖技术[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1.

[2]郭国军.强农惠农丛书·特种动物养殖系列:黄鳝、泥鳅养殖关键技术[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2,11.

[3]黄浦东.池塘泥鳅高效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272-275.

第2篇

关键词:藏羊;高效养殖;饲养管理;养殖技术

我国藏羊的主要产区为青海省高寒地区,长期以来该地区不仅自然草地生态资源丰富,而且具有高寒缺氧等独特的气候环境,为藏羊的养殖提供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且该地区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孕育藏羊资源数量最多、品质最好的产区。然而近些年,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以及耗牛、藏羊等畜牧养殖规模的扩大,造成该地区自然草地生态进一步恶劣,且多数牧区需经过长达9个月的枯草期,更加剧了藏羊等畜牧养殖的威胁和挑战。一旦草地资源供应不足,则会导致藏羊饲养物质缺乏,造成藏羊群体营养不良,进而引发幼畜生长缓慢、母畜繁殖衰退等问题,从而制约藏羊养殖业的正常、可持续发展。而藏羊养殖业作为青海高寒地区牧民重要经济来源,对于牧民而言至关重要。在面临自然草地生态逐步恶化的情况下,加强对藏羊高效养殖技术的探讨则显得尤为必要,且实践证明,藏羊养殖技术高低以及牧民掌握养殖技术是否到位,对藏羊养殖质量以及藏羊养殖死淘率高低等具有直接影响。因此,从养殖技术方面探究藏羊高效养殖的路径和方法十分必要,在保护藏羊产区自然草地生态的同时,也能促进藏羊养殖效益的提高。

1肉羊经济杂交技术

从藏羊养殖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来看,加强对藏羊与肉羊经济杂交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性和经济性意义。通过引进外地优良的肉羊父系品种,使其与本地优质母系藏羊进行杂交繁殖,一方面可以扩大地区杂种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能提升藏羊养殖的经济效益。例如,以陶赛特为例,其不仅能够良好地适应高寒地区气候环境,而且还具备较强的自行采食能力,且发育正常,增重快速,日均增重能达109.5g,同时抗病性也相对较强,因此在实际养殖中,具有较高的养殖效益。

2羔羊育肥技术

在藏羊养殖中,引入羔羊育肥技术具有明显的养殖优势,其中借鉴价值较高的育肥模式主要有2种,放牧加补饲或单一的放牧。一般情况下,在羔羊出生约30d时,其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期和关键期,在此阶段,需保障羔羊具有充足的营养供给。然而,该阶段母羊的泌乳量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为此需把握好时机,对羔羊进行开食工作。具体操作为:在羔羊出生2~3周时,选择胡萝卜等易于消化且营养价值全面的优质饲料进行饲喂;在羔羊约3周龄时,根据实际饲喂情况,及时增加混合饲料用量,通过及时、有效、到位的开食训练,刺激羔羊消化器官尽快、尽早地发育完全,为后续育肥阶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羔羊育肥技术所调配的饲料配方可具体参照以下配方:46%玉米、16%麸皮、14%小麦、10%菜粕、5%大豆、5%棉粕、4%预混料。

3暖棚保温技术

藏羊主要产区处于青海高寒缺氧地区,该区域每年约有5个月的寒冷时节,冬季漫长且极为严寒,最低气温能够达到零下-20℃,全年气温平均值也仅在-6℃左右,恶劣的环境使得该地区的枯草期一般需经过6~7个月之久。在此情况下,不仅草地资源供应不足导致藏羊营养物质摄入不够,而且严寒还会影响藏羊膘情,若保暖措施未做到位,还会造成藏羊养殖存活率低的后果。因此,在藏羊养殖中,需推广暖棚保温技术。在每年冬季来临之前的9-10月份左右着手搭建养殖棚舍,棚舍建设需充分考虑藏羊喜欢凉爽、干燥的生活习性,同时确保棚舍具有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使藏羊在棚舍养殖温度较高时,能够充分地进行通风换气,以保障藏羊处于最佳养殖状态,以降低羊体对环境、温度等不良应激反应,减低藏羊患病风险。

4优质饲料种植技术

第3篇

关键词高寒地区;藏羊;养殖技术

藏羊养殖不仅是提高牧民经济收益的重要途径,对于保证牧民生活的正常进行也有一定作用。青海高寒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如果养殖技术不科学,很容易造成藏羊大量死亡,给牧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开展高寒地区藏羊高效养殖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肉羊经济杂交技术

青海高寒地区藏羊养殖的规模化程度较小,仍然以牧民分散养殖为主,加上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藏羊养殖不仅生产周期较长,而且出栏率和出肉率都相对较低,不利于牧民养殖经济效益的提升[1]。肉羊经济杂交技术就是选取本地优质母羊作为母本,以外地良种公羊作为父本,充分发挥杂交优势,在杂交后代中选择环境适应性强、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的后代,进行选择性养殖,从而显著提高藏羊养殖的经济收益。例如,陶赛特及其杂交品种对高寒地区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可以在草场内自行游走、采食,正常饲养环境下,陶赛特羔羊平均每天增重可以达到110g,并且具有较强的抗寒和抗病能力,间接降低了青海高寒地区牧民的养殖成本。

2羔羊育肥技术

先进的养殖方法,不仅能够提高藏羊养殖效率,而且能够显著降低养殖成本。因此,对于本身经济条件不好的牧民来说,如何在保证藏羊养殖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省养殖成本,成为关系到养殖效益的关键。羔羊育肥技术具有效果显著、操作简便、实用性强等优势,可以作为藏羊高效养殖技术进行普及和推广。首先,在羔羊1.5月龄时断奶,并在断奶前2周开始进行隔栏养殖,白天将羔羊与母羊隔栏分开,让羔羊在单独的羊舍内活动;夜晚让羔羊与母羊同处。其次,隔栏养殖期间应当选好育肥饲料,通常情况下以玉米为宜,在条件允许下可以适当在饲料中添加豆饼、食盐、骨粉。最后,育肥期间要保证羊舍内环境整洁,定期清洗饮水、饮食槽,保持羊舍内干燥等[2]。通过养殖试验发现,羔羊在1.5月龄时平均体重10kg,育肥50d后,育肥羊平均体重在28kg左右,每天的增重量约为360g。

3暖棚保温技术

青藏高寒地区的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且每年10月至翌年3月气温较低,藏羊虽然具有一定的抗寒能力,但是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不仅会影响藏羊的正常生长,而且还会严重影响老、弱、病羊的存活率,给牧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应当在冬季到来之前,提前做好暖棚的搭建,为藏羊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如上文所说,青海高寒地区每年的10月至翌年3月为低温天气,为了尽可能降低低温影响,应当在9月着手进行暖棚建设,确保入冬后藏羊及时入棚。考虑到青藏地区太阳辐射较强,中午气温较高,因此可以在晴朗天气适当开棚通风。此外,还应考虑棚舍内外的温差,冬季准备放牧前30min,应提前打开排气孔,待棚内温度逐渐降下来,羊群很好过渡适应之后,可安排放牧。这样处理,就避免了因棚内外温湿度差异大而导致羊体遭受不良应激,可以降低感染病患的机率。

4优质饲料种植技术

优质的牧草和营养充分的饲料,是保证藏羊健康、快速生长的关键。青藏高寒地区以高山草甸草地、高山灌木草地以及高寒草原草地为主,如果在天然草地上进行放牧,很有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3]。因此,必须要推广优质饲料的种植技术,将人工草地与草地集约化经营相结合,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加工,提高饲草的质量和产量,以满足藏羊养殖需求。有了充足的草料作保障,能从根本上保证养殖业的优质、高产、高效,而且,藏羊养殖现代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向将更加明朗,藏羊养殖产业化、规模化的目标才能最终得以实现。例如箭答豌豆与高产燕麦混播技术,这种饲料种植技术可满足养殖户对饲料高质量高产量的要求,该技术的应用可使养殖户更加高效地养殖藏羊。

5结语

高寒地区的养殖业是当地养殖户的主要经济来源,所以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高寒地区养殖业的重视程度,并大力推广肉羊经济杂交技术,培训养殖户并使其熟悉羔羊育肥技术,指导高产饲料的种植技术并切实做好冬季棚舍的保暖工作,一方面能够提升藏羊的存活率,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肖海峰,王晶.我国绒毛用羊养殖规模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西部5省调研数据的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1):69-75.

[2]郭天龙,薛树媛,李长青,等.牧区肉羊传统养殖模式与现代化高效养殖技术示范模式成本收益对比分析[J].中国食草动物科学,2014(S1):363-366.

第4篇

关键词 蒙古;池塘;高效养殖;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 S965.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3-0311-01

蒙古(Erythroculter mongolicus),隶属鲤科(Cyprinidae)、亚科(Cultrinat)、属(Culter),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蒙古曾是长江中下游湖泊鱼类群落的优势种,天然常见个体500~1 000 g,最大个体可达4 kg以上,是渔业生产主要对象[1-2],同时也是上海淀山湖的土著鱼类。近年来,天然水域中蒙古资源严重衰退,市场上已成珍稀品种[3]。蒙古具有食性杂、适应能力强、生长快等特点,易养殖,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和增养殖前景,是一个优良的养殖品种[4]。2014年,笔者在上海全根水产品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蒙古池塘高效养殖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养殖效益明显,示范效果良好。为加强蒙古的养殖推广工作,现将蒙古池塘高效养殖技术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在上海全根水产品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7号、8号、12号池塘进行,试验池为东西向,长方形,池深2.5 m,面积均为0.3 hm2,池底平坦,底泥25~30 cm,塘埂坡度1.0∶(1.5~2.0);水源来自上海太浦河,试验池均配备功率为3 kW的增氧机1台。蒙古、花 、鲫鱼苗种均来自于上海全杰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苗种繁育场培育的1龄鱼种。

1.2 放养与管理

1.2.1 清塘消毒。鱼种放养前15~20 d,将池塘内留水10 cm深,然后全池泼洒生石灰2 250 kg/hm2清塘消毒。3 d后,将剩下的水抽干,充分曝晒,并加固塘埂、填补好池塘漏水处。鱼种下塘前7 d,保持池水深度1.3 m左右,施经过发酵的有机肥3 750 kg/hm2作基肥,以培育出足够的浮游动物供鱼种摄食。

1.2.2 鱼种放养。2014年1月初至3月下旬,分别投放蒙古、花 、鲫鱼鱼种,同时按4∶1比例搭配放养鲢鳙鱼种用以调节池塘水质,增加渔业产出,具体放养情况见表1。选择晴好天气在池塘上风处慢慢放苗。

1.2.3 投饲管理。鱼种放养后由于水温较低,一般不吃食,到开春后3月上旬,水温15 ℃以上时,即可进行饲料投喂,饲料品种以颗粒饲料为主。由于目前市场上没有针对蒙古的专用配合饲料,本次试验所用饵料为世海牌翘嘴浮性颗粒饵料(珠海市世海饲料有限公司生产;前期蛋品含量42%,后期38%),根据饲养鱼生长状态相应调整饲料粒径大小,饲料转换时,既要考虑到蒙古,又要照顾到花 ,以保证2种鱼的适口性为准。饲料投喂按照“四定”原则进行,每天投喂2次(即9:00及15:00)。日投喂量为鱼体重量的2%~3%,同时根据水质、天气、鱼类活动情况灵活掌握,随时调整[5]。

1.2.4 水质管理。试验期间,每周加(换)水1次,每次注水15~30 cm,高温季节每次换水量达30~50 cm;每月全池泼洒EM菌1次(高温季节每20 d进行1次);每月1次用浓度为20~25 g/m3的生石灰溶解后全池泼洒[6]。每周检测1次水质,高温季节每周2次,检测结果与渔业水质标准相对照。

1.2.5 日常管理。蒙古为肉食性鱼类,特别在夏季高温季节,要加强巡塘,监测水质的溶氧、氨氮的指标变化,合理使用增氧机。鱼病管理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每月1次内服2%大蒜素1个疗程(5~7 d)杀菌,每隔15 d用0.7 g/m3漂白粉泼洒消毒饵料台[7]。鱼药使用和休药期严格遵守《无公害食品与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在整个试验过程未发生鱼病。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经1年的养殖,共投喂饲料19 303 kg,饲料系数约1.47。2014年12月11日起捕,0.9 hm2养殖池塘共收获蒙古10 371 kg,平均规格550.7 g/尾,成活率93.0%;花 815 kg,鲫1 922 kg,鲢490 kg,鳙190 kg。主养蒙古池塘养殖收获情况见表2。

2.2 经济效益

产值:按收入统计的各鱼产值和均价为,蒙古收入186 678元,均价18元/kg;花鱼骨收入21 190元,均价26元/kg;鲫收入19 220元,均价10元/kg;鲢收入3 430元,均价7元/kg;鳙收入2 090元,11元/kg;养殖收入共232 608元。

成本:苗种费9 500元,饲料费154 426元,药物费2 100元,电费6 075元,塘租费12 150元,人工费6 750元,共计191 001元。

利润:2014年池塘养殖水产品销售收入232 608元,生产成本191 001元,利润41 607元,折合单位面积利润46 230元/hm2,整个养殖模式投入产出比为1.00∶1.22。

3 结论与讨论

3.1 养殖模式

蒙古和花 均喜欢在水草丛中栖息,属于同一生态类型。从食性看,蒙古为肉食性鱼类,花 、鲫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花 、鲫可起“清道夫”的作用,可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资源,从而大大提高了池塘的利用率。从栖居水层看,蒙古、鲢和鳙属中上层鱼类,花 、鲫鱼则为中下层鱼类。

3.2 生长性能

本次养殖试验发现,淀山湖原种蒙古子一代生长速度以2龄鱼最快。蒙古6―10月为生长旺季,其中以8―10月生长速度最快,这与冯晓宇等2007年研究结果相符。因此,在生长旺盛期要保证饲料的供应,在生长相对缓慢的季节可适当减少饲料投喂量。

3.3 推广前景

蒙古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长江和黑龙江水系,也是上海淀山湖水域的主要土著品种。近几年以来,翘嘴池塘养殖发展迅速,产品供应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全国主要消费市场仅仅局限于长三角地区,市场呈饱和状态,翘嘴塘边价格处于14~18元/kg的低位,蒙古塘边价格仅为18元/kg,相对名特优水产品价格明显偏低,单位面积利润为46 230元/hm2,仍高于传统四大家鱼池塘养殖。因此,有计划地推广开展蒙古池塘养殖,可丰富市场供应[8-11]。

4 参考文献

[1] 林明利,李钟杰,夏雨果.蒙古食性驯化及鱼种培育初步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13(9):974.

[2] 冯晓宇,郭水荣,李行先.蒙古红池塘高产养殖试验[J].科学养鱼,2007(3):30.

[3] 吴维新,谢春华,王晓艳.蒙古的生殖力研究[J].内陆水产,2004(11):32.

[4] 吴维新,谢春华,王晓艳.蒙古红生物学特性及其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08(10):22.

[5] 苏明,怀向军,李燕.蒙古与花鱼骨池塘混养模式初探[J].科学养鱼,2013(7):38.

[6] 李世华.蒙古红生物学特性及其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06(10):22-23.

[7] 张小立,杨品红,吴维新,等.蒙古的制种及增养殖技术[J].内陆水产,2005,30(11):42-43.

[8] 朱爱民,朱永祥,王建民,等.滩涂池塘养殖鳗鱼技术[J].淡水渔业,2000(11):8-9.

[9] 钱学林,季雪芳,吕勋治.鲟鱼的池塘养殖[J].科学养鱼,2001(5):40.

第5篇

关键词 商品鳜鱼;高效;池塘;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 S965.29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276-01

鳜鱼以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高蛋白含量等特点成为淡水名贵鱼类之一[1],发展人工鳜鱼养殖已势在必行[2],现将商品鳜鱼池塘高效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1 池塘准备

池塘是鳜鱼赖以生存的地方,池塘条件的优越性直接决定了鳜鱼品质的好坏,为鳜鱼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首先要求池塘有足够的水源,并且水质良好,清洁无污染;其次,要确保池塘坡度较大,且排灌系统方便,池塘内的淤泥少;最后,池塘的面积要适宜,对于没有饵料鱼的一般为1 300~2 000 m2,对于有饵料鱼的池塘面积在2 000~3 300 m2。另外,要对池塘进行清整和消毒。

2 饵料鱼准备与培育

鳜鱼的饵料鱼有很多种,一般为野生杂鱼,如团头鲂鱼、鲮鱼、鲢鱼、草鱼、麦穗鱼等。在投放饵料鱼苗前7 d左右,要保证池塘的水深约为60 cm,并根据池塘底泥的质量向池塘内施加适量腐熟的有机肥,一般情况是3 t/hm2 [3]。用来培育轮虫等枝角类浮游生物,为7 d后培育饵料鱼做好准备。接下来就是饵料鱼的投放养殖过程,在投放之前要在饵料鱼培育池内加入约10 cm深的清水,使水中清洁且富含养料,注意饵料鱼的投放密度要控制在450万尾/hm2。定时饲喂饵料鱼,在饵料鱼喂养过程中要不断观察饵料鱼的体质和大小以及水中红虫的数量。一般鳜鱼鱼苗的大小为8~10 cm,饵料鱼的大小要控制在3~4 cm。

3 鱼苗放养

鳜鱼鱼苗在投放池塘前7~14 d,池塘的水要用浓度为0.7 g/m3的CuSO4溶液与FeSO4溶液以5∶2的比例混合后泼洒全池[4],目的就是杀死池塘里的寄生菌,以提高鳜鱼鱼苗的成活率。在放养鳜鱼鱼苗时,一般提倡采用套养的养殖方式,适合鳜鱼套养的鱼种有白鲢、花鲢等。同时,在池塘里放养一些老泥鳅,让其在池塘里自由繁殖,其中小泥鳅是鳜鱼很喜欢吃的食物。在鳜鱼以及其他套养鱼种在投放池塘时,都要经过消毒处理,具体方法是把鱼浸在浓度为3 g/m3的CuSO4溶液或者是浓度为20 g/m3的KMnO4溶液中5~10 min即可。避免投放进入的鱼类把病原体带到池塘或者交叉传染。

4 饵料投喂

在喂养过程中,对饵料鱼要求:一是确保饵料鱼鲜活;二是大小适中,一般情况下饵料鱼的大小为3~4 cm最为适中;三是保证饵料鱼没有硬刺,避免伤及鳜鱼身体;四是保证头尾工作要及时且规律。当然,在投放饵料鱼前,必须着实做好消毒工作,确保鳜鱼的食品安全。在鳜鱼放养的前期,最好多投放团头鲂鱼,而且饵料鱼将要被吃完时要及时添加。等到鳜鱼长到25 cm左右的时候就要根据鳜鱼的喜食性,多投放鲤鱼、鲫鱼等。到6―7月和11月,池塘的水质较好,而且水温适宜,是鳜鱼快速生长的时期,此时要加大饵料鱼的投放量,对鳜鱼超量供应食物,促进其快速生长;而在8―10月,池塘的水质较差,且水温较高,不适合鳜鱼的生长,饵料鱼的投放量应适当减少,但是要勤投放。

5 水质监控

在鳜鱼的养殖中,要注入新水,以保持池塘水质干净、肥沃、清爽,尽可能保持鳜鱼健康的生长环境。例如在夏季,即在6―9月要特别注意池塘水质。隔35~50 d要注入1次新水,每次注水深度为15~20 cm。天气如果过度干旱,此时要保证池塘内水位的高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控。保持鳜鱼池塘水质问题,那就是水中溶氧度的问题。由于历年来科学养殖技术的普及,在鳜鱼养殖中可以利用先进的增氧设备来为池塘水中注入氧气。具体实施方法为每天的21:00―22:00开启增氧设备,直至翌日日出后。夏季炎热时,也要加开2 h,以保持水中溶氧度的稳定,确保鳜鱼正常快速生长。

6 疾病防控

对池塘水体进行消毒,每20 d用浓度为30%的漂白粉泼撒整个池塘,或者用生石灰75 kg/hm2均匀投放至池中。交替使用该2种方法效果更佳。防止池塘中病毒寄生虫,用浓度为0.7 g/m3的CuSO4溶液泼洒全池。注意鳜鱼的饲料鱼类的安全卫生,用100 g/m3的福尔马林混合3 g/m3的呋喃唑酮溶液浸泡10~15 min。

为了增强鳜鱼体质,在鳜鱼饲料中要掺杂光合细菌、免疫多糖等物质,增加鳜鱼体内的自身免疫能力。同时可以通过调节水质,适当增加氧气来改善鳜鱼的生长环境;一旦当池塘中出现死鱼,即可断定池塘中有传染病。在治疗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用药,切记不可滥用药物。

7 参考文献

[1] 芮平禄,陈志平.优质大规格鳜鱼种培育技术[J].内陆水产,2007(5):29-30.

[2] 张英.鳜鱼种专池培育技术[J].齐鲁渔业,2010(12):38.

[3] 陈德权.河蟹池塘套养当年鳜鱼经验谈[J].渔业致富指南,2009(17):45.

[4] 周福元.商品鳜鱼生态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3(17):41-43.

第6篇

[关键词] 草鱼 养殖周期 轮捕 清塘

[中图分类号] S965.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211-01

引言

草鱼,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是我国四大家鱼之一。草鱼肉质肥厚,味道鲜美,骨刺较少,营养丰富,对促进血液循环、开胃、滋补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草鱼耐粗饲,饲料来源广,养殖成本低,是广大养殖生产者特别是经济基础较薄弱的边远山区养殖生产者的首选品种。

一、养殖周期

草鱼从夏花养至成鱼出塘,一般需要1-1.5周年,第一年夏季鱼种下塘,到第二年春季能长到0.2公斤左右,大的可达0.5公斤,从第二年春天到第二年冬季出塘,草鱼能长到2至4公斤。如果要求当年养成并出塘,必须投放0.2公斤以上的大规格鱼种。

二、养殖水域的选择及设施配置

养殖水域的总体要求是水源充足,避风向阳,交通便利,排灌体系完备。底质土壤中的金属、农药残留量应符合我国《土地环境质量标准》的规定。池塘以面积5-10亩,水深2-3m为好;水库或山塘要求水位稳定,避风向阳,周边无污染源。水源要求清洁无污染,水质感官标准、卫生指标符合我国《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PH值为7-8.5,即表现中性或略偏碱性。池塘或山塘每5亩配备3KW增氧机1台,每口池塘配备自动投饵机1台。

三、清塘消毒

清塘消毒是在鱼种下塘前对鱼塘进行清理和药物消毒,消除塘中的有害生物和病原体。池塘是草鱼生活栖息的场所,也是草鱼病原体的贮藏场所,池塘环境的清洁与否,直接影响到草鱼的健康,所以一定要重视池塘的清整工作,它是预防鱼病和提高鱼产量的重要环节和不可缺乏的措施之一。清塘消毒一般在秋冬季节进行,消毒药一般采用生石灰和二氧化氯,生石灰可以采用干法消毒或带水消毒,干法消毒按每亩75公斤的用量兑水全池泼洒,再暴晒3—5日后注入新水。带水消毒按每亩150公斤的用量兑水全池泼洒。

四、鱼种放养

根据池塘的具体情况、养殖计划、养成产量等具体确定放养量。池塘条件符合上述养殖水域选择及设施配置,计划鱼产量在500公斤以上的,若放养夏花鱼种,每亩可放养夏花草鱼3000尾-3500尾、团头鲂800尾-1000尾、鲤鱼800-1000尾,鲫鱼300-500尾、鲢鱼1000-1500尾,鳙鱼300-500尾。若放养0.2公斤以上的大规格鱼种,每亩可放养草鱼300-500尾、团头鲂(4寸以上)80尾-100尾、鲤鱼(4寸以上)80-100尾、鲫鱼(2寸以上)100-150尾、鲢鱼300-350尾、鳙鱼60-80尾。低于上述标准的要适当希放,根据饲养鱼苗的大小与池塘容量进行适当的移鱼换池驯养。

五、饲养管理

一是管吃。夏花下池时主要以枝角类和浮萍为食,也食人工饲料。当草鱼长至10厘米左右即可摄食鲜嫩水、旱草及颗粒饲料。夏花至15厘米阶段,不必控制草鱼吃食量,应做到吃完就投,但要注意高温、闷热、有雷阵雨时,鱼种极易浮头,食欲减退要适当控制投饵。当气候、水温正常时,应抓紧时间喂足饵料,以保证草鱼快速生长。当草鱼长至0.2公斤以后,由于草鱼生性贪食,常常因为摄食过多而导致肠炎病,特别是体重在0.2-1公斤阶段最易发生,要特别注意定量投喂,每次投喂以八层饱为准,精料以2小时内吃完,青料以4小时内吃完为度。颗粒饲料粒径要根据鱼的大小进行适当调整,以鱼能正常吞食为准。为了让草鱼长得更快更好,投喂饲料要精青结合。3-6月以精料为主,青料为辅,精料投喂次数由每天1-2次慢慢增加到3-4次。7-9月可减少精料投喂量,以青料为主,但要坚持每天捞出草料残渣,以免污染水质,引发鱼病。九月底以后要增投精饲料,利于鱼类储蓄体能,保持增重。投喂精饲料的次数,由一天3-4次慢慢减少到1-2次,直至鱼类停食为止。

二是管水。日常注意观察池水变化情况,主要看水色或气味。可通过定期加换新水和泼生石灰水进行调节水质,每半月加换新水一次,每次加换10-20cm,每月泼撒一次生石灰水,每亩用量20-25kg。水的透明度要保持在30-40cm,氨氮含量不超过0.3-0.5mg/l。草鱼快速生长对水体溶解氧要求是5mg/L以上。增氧机的使用方法,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

三是管病。鱼病的症状,根据鱼体颜色、游姿、集群、沉水、浮水等现象的观察,为难免造成损失,主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养殖过程中要重视“管水”工作,保证水质清爽,不污染、不变质。6-9月是鱼的活动和摄食高峰期,也是鱼病暴发高峰期,要注意作好药物预防,每月定期进行一次全池泼洒药物预防,药物一般采用生石灰(25g/m3)、漂白粉(1g/m3)、硫酸铜(0.7g/m3)与硫酸亚铁合济(5:2)等。 每半月进行一次投喂药饵预防,以“三黄粉”药饵或大蒜素药饵效果较好,50kg饲料用三黄粉(大黄50%、黄柏30%、黄芩20%,碾成碎粉后搅匀)0.3kg或大蒜素0.5kg混匀拌成糊状饲料投喂,连用3~5天。

六、轮捕

草鱼长到2~4kg,便可以捕捞上市。适时将大规体的载鱼量,促进后期池鱼快速生长。由于投放鱼种规格不同及生长速度的差异,至少要进行3~5次轮捕,把已达到商品规格的大鱼捕出上市,有效降低池塘鱼的密度,改善池内存鱼的生活环境。

第7篇

关键词:青海高寒地区;藏羊养殖;高效率养殖;技术探讨

高寒地区的气候环境条件对大规模藏羊养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当前高寒地区在藏羊养殖方面的难度仍然较高,例如养殖技术比较落后、冬季饲料问题比较突出,以及养殖中经常有藏羊病死和病虫害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养殖经济利润以及养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对此,探讨青海高寒地区藏羊高效养殖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推行杂交养殖方法

为了有效地强化藏羊的养殖效益,就必须重视品种改良,引入更多优良的藏羊父系品种与本地的白藏羊进行杂交培养[1]。因为藏羊培育以肉羊为主,杂交之后藏羊的后代会更加适应高寒地区的环境,同时也更有利于后续的养殖繁育。杂交后的藏羊并不需要直接饲喂饲料,而是依靠放牧的方式实现自主性觅食,并且发育成熟性也会有所提升。从目前的养殖现状来看,杂交后的藏羊,其体重增长速度相对于其他羔羊存在明显的优势,同时抵抗疾病的能力也比较强。

2羔羊的育肥方法

藏羊的养殖重点在于如何做好羔羊的育肥处理,育肥的难度较高,同时对实效性的要求也比较高。在放牧中适当添加饲料是保障羔羊育肥效果的关键。在羔羊生长到1月龄的时候,因为身体发育方面的需求,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也会提升,这时母羊的乳汁已经基本无法满足羔羊的生长要求,同时此时也是促使羔羊育肥的重点阶段,需要高度重视饲料的营养全价[2]。大多数养殖户会在20日龄左右为羔羊提供饲料,饲料通常以容易消化的蔬菜为主。25日龄左右为羔羊提供混合饲料,使羔羊的消化系统逐渐成熟并健康发育。混合饲料主要由蔬菜、小麦、大豆和棉粕等组成。

3暖棚管理方法

青海高寒地区的冬季低温时间一般会维持半年左右,枯草时间一般会超过半年。针对这一现状,必须在冬季对藏羊做好相应的管理保护措施,否则不仅会直接影响藏羊的体重,病死率和疾病发生率均会显著提升,对此要及时搭建或修缮棚舍。棚舍的搭建时间一般在10月份左右,最晚不能超过11月份。藏羊本身喜欢在凉爽、干燥的环境中生活,所以冬季不仅需要维持棚舍本身的温度,还需要对通风条件进行适当改进,使棚舍中的湿度和温度都能够满足藏羊的生活习性。在太阳照射比较强烈、温度有所提升的时候可以适当地放牧。放牧前需要先将棚舍的排气孔打开(一般在30分钟左右),使棚舍内部的温度和湿度与外界相近后才可以进行放牧,预防因为突然性的温差导致藏羊发病。

4疾病预防控制方法

为了更好地预防藏羊体外寄生虫的传播,可以适当强化藏羊对于病毒的抵抗能力,从而达到降低感染可能性的目的[4]。在饲养过程中,要给予充足的营养来提升藏羊群在抗病毒方面的能力。养殖场要实行封闭性的饲养方法,育肥藏羊要坚持“全进全出”的原则,藏羊出栏后对棚舍用百毒杀等消毒药进行消毒处理;其次,及时做好免疫工作。根据当地兽医部门提供的信息及建议,制定行之有效的免疫程序,同时妥善做好藏羊体外寄生虫驱杀与免疫方面的问题;最后,定期做好藏羊棚舍的清洁工作。在养殖场的入口处建一个消毒池,对所有进出车辆实行消毒。藏羊棚舍需要经常性地进行卫生处理,及时清除藏羊舍中的粪便和排泄物,并对藏羊舍做好通风处理。食槽与各种养殖用器材需要经常性地清理,并定期进行消毒处理。定期采取百毒杀和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对饲养场中所有与藏羊有接触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第8篇

(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动物卫生监督所463600)

1肉鸭的生活习性

鸭喜欢在水中洗浴、嬉戏、觅食和求偶。鸭的性情温和驯服,较少单独行动,少争斗,易管理。鸭具有浓密的绒羽及发达的尾脂腺,能有效的防水御寒,但其耐热性能较差,尤其是个体大、脂肪厚的个体。鸭的新陈代谢旺盛,生长速度快。鸭的采食消化特点就是无齿,唾液腺不发达,采食靠吞咽,一边采食、一边饮水,不喜欢采食粉料,消化能力强,对粗纤维有一定的消化能力。

肉鸭高效养殖主要有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处理好温度与通风的关系。控制日常应激,如转群、免疫接种、光照、噪音、有害气体、饮水温度及换料等,关注水质和肠道健康。

2水禽场的建造

选址及搭建:用于规模养鸭的大棚应建在背风向阳、排水良好、交通方便、靠近水源、地势较高且干燥的地方,为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其朝向最好沿东西方向。棚呈拱形,高度应在2m以上,长款应视养殖规模而定。选用直径25mm,壁厚1.35mm焊接管,弯曲呈半圆状作支架,每两根为一组,使用直径30mm、壁厚1.5mm的套管套牢,建棚时按规格要求将支架安装好后,用木棍或钢管将每根支架上的托架固定紧,再用竹竿和钢丝将支架网牢3~5行,每2~4m设立柱1个。棚架建成后先在上面铺设草帘,草帘上再覆盖塑料薄膜,塑料膜上再盖70%~80%防晒网。最好用缆绳顺棚封牢,便于卷起,接受阳光照射和通风。需要注意的是,大棚两端要设立活动门。

棚架饲养肉鸭,冬季向阳面自上午9时至下午4时,可卷起1/3草帘接受阳光照射,使棚内温度保持在18~20℃的适宜范围。早晚则将草帘盖好,达到提高舍温、节省燃料、节约饲料的目的。阴雪天则用草帘将大棚全部盖严,平常根据棚内温度、湿度及空气污浊度不定期开闭棚顶通风换气。由于棚内铺设棚架,既保持了适宜的生长温度,又实现了离地饲养,鸭群发病率显著减少。但需要注意的是,大棚搭建中必须做到牢固耐用,养殖中要严密观察温度高低及空气浊度,随时开启棚顶等方式进行调节,切忌长时间密闭而导致肉鸭死亡。

3饲养管理

雏鸭要掌握早饮水、早开食、先饮水、后开食的原则,开食时把饲料放在饲料盘活麻布上,自由采食,还要注重日常管理和疾病防治。

进雏前的准备:清理、打扫鸭舍,空舍7d以上;消毒:第一次用2%~3%的NaOH溶液按1.0~1.5L/m2喷雾;第二次用36mL福尔马林,每升18g高锰酸钾的比例进行熏蒸消毒;第三次用1∶600的菌毒杀溶液按1.0~1.5L/m2喷雾,消毒结束后立即封闭;清洗并消毒开食盘、饮水器、饲料桶等器具:用2%的NaOH溶液浸泡半小时以上,放在朝阳处晾晒备用;准备雏鸭饮用的药品、饲料等;在进雏前48h打开鸭舍,检查保温、密封、辅助设备情况。

雏鸭的挑选与运输:雏鸭要求毛色一致,羽毛整洁而富有光泽,大小相近,眼大有神,行动灵活,手抓挣扎有力,鸣叫响亮而清脆;剔除体重小、软弱无力、腹部大、脐部收缩不好的鸭苗;雏鸭运输工具和用药彻底清洗消毒后才能进场,雏鸭的运输夏季要注意通风,冬季要注意保暖,停车时要通风换气,长途运输可以在中转箱内放入少量谷物、豆芽等。

育雏期的饲养管理:地面育雏和网上育雏。网上育雏一般会有单层式、立体式、单层式指网离地面50~60cm,网眼1.25~1.30cm,每栏分割为1~2m2。立体式:在单层的基础上,采用金属或毛竹分为3~5层,保温性能更好,但要注意上下两层温度是否一致。雏鸡不与地面接触,感染疾病的机会减少,节省了大量的垫料,房舍的利用率提高,提高了生产利用率,一次性投资较大。地面育雏雏鸭容易感染病菌。

第9篇

一、选择适合本地市场的肉鸡品种

由于品种间相互杂交,因而鸡的羽毛色泽有黑、红、黄、白、麻等;脚的肤色也有黄、黑、灰色等。由于地理环境、个人喜好等差异,导致各个地方市场消费也不一样,因此要选择饲养适宜当地消费市场的品种。

二、育雏环节

育雏应该修建立体式网床育雏温室,进行专业化规范化育雏,提高雏鸡成活率,且风险小。

1.室温0~1周时为32~35℃;2~3周时为24~31℃;4周时为20~23℃;也可以在一周以后每天降0.5℃。

2.相对湿度室内的相对湿度保持在55%~65%,其中前10天为60%~65%,10天之后为55%~60%。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无刺鼻、熏眼的感觉。

3.补充光照育雏前5天可保持23小时光照,以后保持在17小时(包括自然光照在内)。

4.适时的饮水和开食应做到料水不断,自由的采食。在初次饮水中加入5%的葡萄糖,连用两天,第三天在饮水中加入0.02%~0.03%的高锰酸钾。

5.高密度育雏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保证鸡的正常的生长需要。饲喂过程中,应做到料水不断,确保鸡自由地采食。育雏密度越大,鸡的活动范围就越小,鸡的能量消耗就越少,增重速度就越快。

三、日粮搭配环节

日粮搭配应选择营养全面适口性好、易于消化的肉鸡全价颗粒饲料,再搭配其他的饲料养鸡,才能保证鸡的正常生长发育,加快增重速度,确保鸡肉质的风味不变,因此,要科学的搭配日粮。育雏期,应选择用肉鸡全价颗粒饲料,最初开食时要将饲料稍微浸泡软化一下,并用手搓揉碎一点;脱温鸡则选择用中鸡料,更换时应逐步替换,以免造成应激反应,同时应添加5%~10%的完整谷粒(或小麦),并给予10%~20%的青绿饲料。若全喂全价饲料,一来饲养成本高;二来鸡肉的肌间脂肪多,吃起来不爽口;三是无土鸡的独特风味,消费者不喜欢。

四、消毒免疫环节

第10篇

关键词蚯蚓;高效养殖;效益分析

蚯蚓养殖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养殖产业,用禽畜粪便、厨房垃圾等养殖蚯蚓,养出的蚯蚓是高蛋白产品,可作饲料,也可作钓饵;蚯蚓的粪便也是很好的有机肥料,还可直接饲喂鸡鸭,真正是变废为宝。可以说蚯蚓养殖非常符合现在的低碳、环保理念。和其他养殖种类一样,要做到科学、高效地养殖,首先要选好适养的蚯蚓种类,然后根据其习性进行养殖[1]。现对蚯蚓高效养殖技术及其养殖效益进行总结与分析。

1高效养殖技术

1.1蚯蚓种类选择

蚯蚓是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陆栖无脊椎动物。蚯蚓遍布世界各地,多达3 000多种,我国已发现和定名的蚯蚓有150种左右,但可供养殖的种类不多,主要养殖种类是正蚓科爱胜属的一些种类。爱胜属蚯蚓近20种,在我国各省区都有发现。目前世界上养殖最普遍的就是该属的赤子爱胜蚓和红色爱胜蚓。赤子爱胜蚓长60~130 mm,宽3~5 mm,成熟体重0.4~1.2 g,背面及侧面橙红或栗红色,外观有明显条纹,尾部两侧姜黄色,喜在烂草堆、污泥、垃圾场生活,具有趋肥性强、繁殖率高、定居性好、肉质肥厚及营养价值高等优点。

现在我国蚯蚓养殖种类多为太平2号蚯蚓(文中主要以此种为例介绍蚯蚓养殖),为日本引进种,是采用美国红蚓和日本爱胜蚓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一般成体体长不超过70 mm,成蚓1 200~4 000条/kg。这种蚯蚓适宜在我国多数地区养殖,喜吃垃圾和畜禽粪。一般引进成蚓作种,成蚓身上有环带(生殖带,产生蚓茧的部位),引种时要注意所购买成蚓的身长和肥壮程度,以便间接判断种群质量,因国内一般养殖场蚯蚓的种群退化都比较严重,退化的种群其繁殖能力和生长量都将受到严重限制。

我国常见的可供养殖的其他蚯蚓种类主要有:一是参环毛蚓。个体较大,长120~400 mm,宽6~12 mm,背面紫灰色,后部颜色较深,刚毛圈稍白,为中药材常用蚯蚓,又名广地龙,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较难定居,在优质土壤的草地和灌溉条件较好的果园和苗圃中养殖较好。二是白颈环毛蚓,长80~150 mm,宽2.5~5.0 mm,背面中灰色或栗色,后部淡绿色,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具有分布较广、定居性较好的特点,宜在菜地、红薯等作物地里养殖,松土、产粪,肥田效果较好。三是威廉环毛蚓。一般长90~250 mm,宽5~10 mm,背面青黄、灰绿或灰青色,背中线青灰色,喜在林、草、花圃地下生活,产粪肥田,目前在江苏、上海一带养殖较多。四是湖北环毛蚓,体长70~220 mm,宽3~6 mm,全身草绿色,背中线紫绿或深绿色,常见一红色的背血管,腹面灰色,尾部体腔液中常有宝蓝色莹光,环带3节,乳黄或棕黄色。是繁殖率较高和适应性较广的品种,宜在池塘、河边湿度较大的泥土中生活,在水中存活的时间长,可以作水产饵料。

1.2环境要求

蚯蚓生活在土壤的间隙中,靠皮肤进行呼吸,其皮肤表面经常是湿润的,这样氧气溶解在皮肤表面的粘液中,渗进皮肤下的毛细血管内,毛细血管内的二氧化碳也能从皮肤中渗透出来。因此,当土壤湿润、透气,土壤间隙中充满空气时,蚯蚓在其中生活得很好[2]。下雨后,土壤如果透水性不好,土壤间隙中的水没有及时排出,其间的空气缺乏,蚯蚓就会感到呼吸困难而从土中爬出。如果下雨后又逢艳阳高照,土壤中积水温度上升很快,则蚯蚓会难以适应而导致死亡。在室内养殖蚯蚓,可使用有缝隙、孔洞的箱、桶之类的容器,或者直接在地上把料堆成像菜地里的畦样。使用箱、桶之类的容器,还可以搭架进行立体饲养。在室外养殖蚯蚓,可直接在地上堆畦,或者用砖块搭筑高约50 cm的围墙,在围墙内堆料。注意夏天要搭建遮荫棚(或者搭架种植藤蔓植物遮荫,或者覆盖以竹席,或者加高料堆至50~60 cm),冬天要覆盖稻草保温,雨天要检查料堆积水情况。利用蚯蚓不喜光照的习性,收获蚯蚓时可用铁丝网装钉1个筛子(用木片固定),然后将蚯蚓连土放在筛子上,放在光线明亮处,蚯蚓怕光即往下钻,筛子底下放1个盘子即可收集蚯蚓。因此,蚯蚓宜生活在阴暗、湿润、透气的泥土中,最适温度10~30 ℃,最适湿度60%~70%(用手握土,手指间见水珠但不滴下)。

1.3饲料准备与投喂

蚯蚓是杂食性动物,喜欢吃经过腐熟的东西,喜甜、酸味。在蚯蚓养殖过程中,蚯蚓饲料(家畜粪便、厨房垃圾等)的发酵处理是关键,如果饲料没有发酵或发酵不彻底,将会产生有害气体,酸碱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使蚯蚓逃逸、不产茧甚至死亡。养殖蚯蚓主要是用以处理家畜粪便、厨房垃圾,变废为宝。

为了使这些废料快速发酵成功,并且使其中一些有毒有害物质降解,提倡添加EM菌进行发酵:一是架堆。注意待发酵料堆应是5~6成干,太湿易引起腐败。如果家畜粪便、厨房垃圾水分过多,可以先晒至5~6成干,或者加干稻草或秸秆(最好裁成小段)、锯末等粗纤维料,采用1层粗纤维料、1层粪料/垃圾,喷洒1层EM菌液(1 t料用5 kg EM原液,1 kg EM原液对水100 kg)直至水渗出。架好料堆后,用黑色塑料薄膜盖严压实(厌氧发酵)。二是翻堆。在气温较高的季节,一般第2天堆内温度就会明显上升,4~5 d可升至60~70 ℃,以后逐渐下降,当堆内温度降到40 ℃时(大概需要12 d左右)则可进行翻堆。生产上一般10 d后进行翻堆,把上面翻到下面,两边翻到中间,边翻堆,边再洒上EM菌液,然后再盖上黑色塑料膜压实。冬天翻堆2~3次,夏天翻堆1次。如果每天收集的粪料/垃圾不多,可以先堆肥,但容易滋生蚊蝇等昆虫,尤其夏天。一般自己养猪的农户,家里积存有很多饲料袋,这种饲料袋内层是塑料膜,外层是编制袋,可将制好的料堆装入这种饲料袋内,将袋内料堆压实,袋口扎上并留有一定空隙(扎袋口时,可先在袋口上插上根木棍之类的硬物,扎好袋口后拔出硬物),袋口朝下倒立堆放(发酵过程中,会有液体流出,这种液体若不及时排出,会影响发酵效果)。发酵完成后,先把料堆耙开,让其透气1~2 d后,先放几条蚯蚓看其是否很温顺地钻入料堆中。若蚯蚓不钻入料堆,一个劲往边上爬,说明料堆发酵不合格,需放置几天后再用。

发酵成功后的料堆,散热后即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添加营养促食剂后使用,取100 kg水,加0.2 kg尿素,0.2 kg食醋或40 mL醋精,3 g糖精,4盖菠萝香精(约4 mL)制成营养促食剂,喷洒料堆,注意料堆的湿度。注意,以上所用到的“水”,是指清洁无污染的水,如果用消毒自来水,需要曝气2 d使其中的余氯散尽后才可以使用,或者1 t水用30~40颗米粒大小的大苏打(硫代硫酸钠)中和余氯后马上就可以使用。

1.4日常管理

种蚯蚓引进后,最好用箱养。木箱规格为60 cm×40 cm×25 cm,每箱可放养种蚯蚓1 500~3 000条。

种蚯蚓入箱后,每3~7 d浇1次营养促食水剂(促食、保湿,但注意不要把料土喷得太湿,保持料土湿度60%~70%)。20 d后,进行蚯蚓与蚓茧的分离。把木箱内的料连同蚯蚓一起倒在光线明亮的水泥地上,推成垄状,蚯蚓都钻到底面,拿掉上层的料土(料土里混有许多蚓茧),底下就是一堆堆的蚯蚓。将带有蚓茧的料土,做成垄状,20 d后蚓茧孵化,这时将1垄分成3垄以疏散密度,每3~7 d浇1次营养促食水剂,20 d后加1次料。40 d后,即生长至成蚓。成蚓预留部分做种(有意识地挑拣个体大、健壮的做种,可有效地防止蚯蚓种群的退化),其他的收获待用。以后可视蚯蚓大小、密度,以及蚯蚓的活动(有部分蚯蚓开始逃逸,极可能是料堆内蚯蚓密度过高),隔10 d、20 d收获1次,3~7 d喷1次营养促食水剂,20 d加1次料,料土中蚓茧数量多时单独分出孵化。

养殖过程中注意防害。因为蚯蚓繁殖速度快,考虑到成本原因,有时候敌害原因也可以忽略不计。家养的鸡、鸭、鹅、猪等都喜食蚯蚓,但需注意,除了鸭、蛙类可以直接喂以活蚯蚓,其他的如鸡、猪类不要喂以活蚯蚓,因为活蚯蚓是含多种寄生虫的中间寄主,可将蚯蚓用开水烫死后剁碎拌入饲料中喂食,用量一般为15%,或者烫死后晒干或烘干粉碎后拌食。蚯蚓粉也可以代替鱼粉,自制饵料喂食吃食性水产动物如黄鳝、泥鳅等。

2蚯蚓养殖效益分析

2.1饲料来源与市场需求

养殖蚯蚓,首先要考虑饲料来源是否容易[3]。蚯蚓好养,现在大量养殖的蚯蚓就是吃垃圾粪料的种类,但因其繁殖快,所需饲料量很大。因此,如果家中有一定的养猪、养牛等养殖规模,每天产粪很多,又有一定的空闲地可供养殖蚯蚓,那么养殖蚯蚓几乎是不需要什么成本的。注意一点,如果产的粪含水量比较多,比如饲料猪的粪,还要考虑是否容易获得稻草、秸秆、锯末等粗纤维料。如果打算用厨房垃圾、污泥等养蚯蚓,也要考虑垃圾、污泥是否容易获得。虽然现在垃圾处理仍然是政府头疼的一个问题,但有时候不一定能收到垃圾养蚯蚓,原因是采用填埋方式处理垃圾的成本比用蚯蚓处理低很多。

污泥处理也一般由企业运作自负盈亏,用蚯蚓处理费用为80~90元/t,企业也会选择其他的方式处理。如果需要联系政府,可咨询环保局。但要注意的是,使用重金属含量高的污泥养殖蚯蚓,养出的蚯蚓富集了大量的重金属,这种蚯蚓不能作饲料用,只能集中焚烧掉。蚯蚓好养,只要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马上养殖。如果自己有养家禽家畜、吃食性水产动物(草食性的除外),那么养出来的蚯蚓可以作为饲料蛋白添加在饲料中投喂,蚯蚓处理后的泥土里有大量的蚓粪,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可以自用,也可以出售给花卉苗木公司。如果只是利用他人提供的粪料、垃圾、污泥等养殖蚯蚓的,那么在选择蚯蚓养殖场所时就要注意,养出来的蚯蚓,最好能就近卖给养殖户作为饲料,或者卖给渔具鱼饵店作为钓饵。

2.2养殖效益计算

按料堆高度30 cm计算,1 m2面积需0.3 m3的料(可计为0.3 t)。料价20元/t,每1 t料需EM原液5 kg(约60元)。因此,所需料价格为6元,所需EM原液价格为18元。平均20 d添1次料。投种6 000~12 000条/m2,每条种蚯蚓1~2分钱。因此,种苗价格最多为240元/m2。若土地为租用的,按土地租金4 500元/hm2计算,1 m2土地租金为0.45元/m2。其他一些用具费用暂计为150元。年总成本828.45元/m2。如果料、土地均为自有,这部分成本减去,总成本即为718.5元/m2。蚯蚓种苗引种1次后即可自繁,EM原液购买一次后可以自制,一般1次购买10 kg花费约150元,以后可以用缸、桶等容器密封,自己培养EM菌液,这样成本又可以大大降低。从以上可以看出,除去料、土地成本,其他都是一次投资长期收益,也就是说,1 m2养殖面积,首期投入400~500元即可启动。

蚯蚓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性成熟的每条蚯蚓,约1周产卵1次,每次产1个蚓茧,每个蚓茧可孵化出3~5条蚯蚓。蚓茧孵化需15~20 d,孵化后到性成熟需40~50 d。这样计算,1条种蚯蚓3个月左右时间(从亲体蚯蚓到蚓茧到孵化出小蚯蚓到性成熟)可以繁殖10倍。按1 m2投种12 000条计算,3个月后可繁殖至12万条,每3个月收获1次,留12 000条作种,1年收3次,按成蚓2 400条/kg计算,1年总共可收135 kg/m2,按最低价格12元/kg计算,收入1 620元/m2(作种销售或者作钓饵销售,价格可达40~80元/kg)。1年下来至少可以产生1 t/m2的蚓粪,按最低价格0.15元/kg计算,收入150元/m2(花卉苗木公司再将蚓粪出售给家庭养花种草消费时,价格可达2~6元/kg)。

蚯蚓作为蛋白源添加到饲料中喂猪喂鸡,蚯蚓粪也可用以喂养鸡鸭,一个养殖周期下来,可以节约饲料成本30%~50%,并且养殖的动物生长速度加快,增重明显[4]。如果自己养猪、养牛、养鸡等,养出的蚯蚓自产自销,也是一种增产的措施。比如散养土鸡,原本需要7~8个月才能上市,但是若在喂料中添加蚯蚓饲喂,只需要3~4个月即可以上市。

3参考文献

[1] 姜阳.蚯蚓养殖高产管理技术[J].山东饲料,2002(6):24.

[2] 刘权,郑淑英,杨华,等.蚯蚓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9(24):23-24.

第11篇

关键词羊;高效养殖;寒冷地区

青海省河南县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境内的河曲草原是典型的高寒草句型草场,所产欧拉羊是河南县优势畜种。河南县传统养羊采用天然放牧方式,随着社会发展,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矛盾突出,传统养羊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代生产需要,高效养殖成为养羊业的发展方向。

1设施养殖

传统农户养羊大都采用露天放牧,要求具备良好的放牧场地,然而牧场越来越少,且1个人最多只能管理100多只羊。同时,放牧伺养受季节影响牧草质量不一,不能充分发挥羊的生长性能,常常是夏秋羊壮肥,冬春出现掉膘,养羊收益不高。要提高养羊效益,就要采用现代先进养殖方法,利用设施养殖,在羊舍搭建_卜布局合理,特别是寒冷地区养羊,在选址_卜要考虑距离伺料草地近、向阳背风的地方,交通便利,水源和水质要符合要求,电力供应稳定。其中要根据羊只数确定羊舍面积,平均每只羊占地面积为1m-,种羊占地稍大些,而育成羊和羔羊占地小一些。羊舍高度为2.5m,门宽度为1.6m左右,窗户距地面为1.5m,以保证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门窗以木料制作,跨度7}8m,羊舍长度蕊30m。冬季可搭成暖棚便于保温,棚顶要留排气孔,防止舍内空气污浊和i度过大。羊舍外设置运动场,方便羊活动,给羊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提高羊质量,降低疾病发生率,避免发生放养羊误食有毒植物的意外。而且圈养后羊群运动量减少,基础代谢下降,可加速增重生长,进一步提高了伺养户工作效率,推动了羊群规模化发展。

2人工授精、经济杂交

品种优良公羊的价格较高。可通过人工授精干预技术提高种羊利用率,无需伺养大量公羊,节约了购买和伺养良种公羊的费用。引进优良品种公羊和本地母羊进行经济杂交,生产出品种优良的杂交羔羊。杂交羔羊生长发育速度快、抗病能力强,并且肉质鲜美,产生的效益也高,避免了羊场内公羊与母羊配种出现的交叉感染疾病在羊场内散播蔓延、公羊染_卜疾病失去配种能力、母羊可能失去繁殖价值的现象。

3羔羊补饲和早期断奶

羔羊出生后要尽快吃_卜初乳,初乳中含有免疫物质,能增强体质和抵杭疾病并排出胎粪羔羊出生几周后只吃母羊奶已经无法满足生长需要,应开始训练其吃草料补伺。通常出生1530d的羔羊每日添食草料5070g,3060d的羔羊日进食草料100g左右,6090d的羔羊日食草料200g左右。这样可保证羔羊快速生长,为后期育肥和早期断奶打下基础。羔羊出生100120d后断奶为早期断奶,早断奶能增加母羊生殖年限内生殖次数。

4科学饲养

传统养羊一般是用整株植株喂食,这样易浪费伺料,喂食后会造成羊只消化不好、生长缓慢、伺养周期变长、出栏率不高。伺料和伺草是现代养羊的基础,养只靠吃草是不行的,还应充分利用当地各种农作物桔秆、非常规伺料资源,将其加工处理,以提高伺草利用率。此外,还需给羊补喂一定量的由豆粕和玉米组成、有适量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精伺料。伺料经过青贮、氨化、发酵等技术处理,少喂勤添,通常伺喂3次//d,每次间隔5}6h;喂食的伺草要先切短或粉碎,再混合精伺料喂养。这样既提高了伺料利用率,也有助于羊食后消化吸收,促进了羊的生长,缩短了伺养期,提高了养羊经济效益。如果有充足的牧场,可以每天收割新鲜青草伺P畏f=1。同时还要根据当地冬季长短贮备草料,采用方式有青贮、晒制干草、收集农副产品、调制颗粒料、种植伺草伺料等。为防止冬期延长,应贮备足够的草料。喂养期间注意合理伺喂饮用水和盐,一般每天喂3次,先喂盐后喂水。充足的饮用水可以保持羊良好的食欲,有助于羊只消化吸收伺料,尤其是冬季怀孕的母羊,一定要避免空腹饮水。羊舍内冬天温度应保持在5℃以_卜,冬季早晚温度低,要保证饮用水清洁,不能有冰渣,保证羊可以自由饮用,每日饮水3}5L;夏季应增加饮水次数,在羊刚活动完还在大口喘息时不要急于喂水,以免呛水而引起肺炎。

5精细管理

进行合理的分群伺养,按照羊的h}别、年龄、用途定期测定羊的生长情况来调整伺养管理工作。①注意修蹄。羊蹄壳是不断生长的,长期附着于地_卜会使得羊蹄磨损成畸型。如果不及时修剪羊蹄,羊的行走和放牧就会受到影响,而羊蹄还会出现腐蹄病、肢势变形等病症,严重时种公羊的种用价值会降低甚至丧失。因此,要定期修蹄,将羊蹄趾间脏物清理出来,用修蹄剪剪掉松动多余的蹄甲,保证蹄甲平行于蹄毛线蹄间赘生物也需要修剪掉,让蹄表面保持平整。通常选择在雨后修蹄,每年要修蹄2}3次。②公羊去势。公羊去势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初情期后对于性活动的不利影响,便于提高育肥效果。

6疫病防治

6.1做好卫生和消毒工作

做好羊舍的卫生工作,保持通风防潮,并定期消毒。必须保证伺料和饮用水清洁,不能喂食发霉变质的伺料,要经常清洗伺养用具。羊种尽可能从自己羊群中产生,尽量避免外地购羊,防止疫病传播。如果必须要从外地购羊,则需严格检疫,经过巧d左右隔离观察,经兽医确定无病后方可以混人羊群。定期给羊进行防疫注射,需注射羊痘、羊四防等疫苗,注意防止漏注。

6.2定期驱虫

每年春季和秋季要给羊喂食驱肝片吸虫各1次。如果羊群受到寄生虫感染比较严重,可在2-3月提前治疗驱虫1次或者人冬前驱虫1次。羊群在驱虫后,要转向新的草场放牧,以免再次受到感染。通常用于驱虫的药有驱虫净、丙硫咪p1、虫克星(阿维菌素)等。同时也要对羊体外寄生虫进行驱虫.以及预防疥癣等皮肤病在春季放牧前和秋季人羊舍伺养前进行药浴。主要用池浴、大锅、大缸和喷淋式药浴等方法。药浴需要进行2次,间隔时间1周左右,药浴前8h停止喂养,人浴前2小时要给羊喝足水,以免吞食药液。按照先洗健康羊、再洗有皮肤病羊的方法。药浴时羊头也要清洗,药浴后6}8h后再进行喂食。

6.3坚持健康检查

在日常喂养管理中,注意观察每只羊的精神、食欲、运动、呼吸、粪便等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如果发生疾病要进行治疗。当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时,应立即把病羊隔离开进行观察治疗,并根据疫情范围采取封锁、隔离、消毒等应急措施,对病死羊应妥善处理,进行掩埋或烧毁,及时宁卜灭控制疾病源。

7参考文献

[1]代氏云.肉羊高效养殖技术简介[[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10);82.

[2]华着.高寒牧区绵羊高效养殖技术J}}用效果分析[fJl.肯海畜牧兽医杂志,2012(6):18-19.

[3]赵娜.新疆肉羊不同养殖方式的成木效益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4.

第12篇

【关键词】职校 罗非鱼 高效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B-0165-02

我国罗非鱼养殖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部重点发展的优势水产品种,广西罗非鱼产业位列全国第三。罗非鱼产业高速发展,急需大量具有熟练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职校水产专业教学可以以此为契机,通过创新教学实训模式,引入先进养殖技术,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及其他教学资源,既做好养殖技术研究,又将先进技术融入教学,充分体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职业教育新要求。研究过程中注重采用高效健康养殖技术,提高罗非鱼品质,减少病害,提高养殖效益,保证学生全程参与,培养其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系统认知罗非鱼高效养殖技术,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池塘

试验池塘为校内实训池塘 1#、2#、3#、4#,面e均为 2 亩,共 8 亩,平均水深 2.5 米,通风向阳,光照充足;塘基为平坦泥底,无植物种植,底泥约 20 厘米;进排水方便,养殖用水采用地下深井水源,水源充足,水质清新,符合《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每个池塘配备 2 台 1.5 KW 叶轮式增氧机,6个纳米管增氧曝气盘,增氧能力充足。

(二)试验鱼种来源

试验鱼种主要来自产学研合作科研、事业单位,企业及市场采购。罗非鱼苗为海南正大集团吉富罗非鱼苗 7000 尾(10 朝);配养鲫鱼、鲢鱼、鳙鱼、斑点叉尾t,采自广西引育种中心良种场,数量规格依次为 2500 尾(10 朝)、300 尾(20-30 尾/斤)、200 尾(20-30 尾/斤)、300 尾(12 朝);土鲮、鲤鱼苗种采自市场,分别为 2000 尾(10 朝)、300 尾(10 朝)。鱼苗采购回来后要经过暂养、标粗、消毒、筛选后,按比例分塘放养。

(三)清塘消毒

年底干燥少雨季节,干塘清淤,堵漏修边,晒塘 20 天。3 月份开学后,每亩用150 公斤生石灰进行清塘,清除野杂鱼和敌害生物。3 天后进水,进水口用 60目的筛绢网过滤,水深控制在 1.2 米。放苗前一周,使用畜牧实训基地的有机肥肥塘,使轮虫生物量达到每毫升 20 个以上,水色呈黄褐色,透明度 30 厘米。

(四)鱼种投放

根据实训教学要求划分四个池塘的养殖项目,并配比鱼苗投放数量。1#、4#塘进行罗非鱼成鱼养殖实训,主养罗非鱼(70%),配养鲢鱼、鳙鱼、斑点叉尾t、土鲮。2#塘进行鱼鸭混养试验,主养罗非鱼(70%),配养鲢鱼、鳙鱼、斑点叉尾t、土鲮,并放养绿头鸭 300 羽。3#塘做竞技钓场,主养鲫鱼(50%)、鲤鱼(20%),配养罗非鱼、鲢鱼、鳙鱼、土鲮,并利用四个网箱进行罗非鱼网箱养殖模拟教学实训。选择气温、水温稳定时,上风处放苗。放苗前严格进行药浴消毒,可用 2%-4% 食盐溶液浸浴 10 分钟。

(五)养殖管理

1.投饵

投喂饲料时间、投饵量等,由实训指导老师按照不同鱼类生长阶段及食性统筹安排,以健康、节约、合理、高效为原则。具体操作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完成,指导教师定期检查。放苗初期,由于肥水后水中轮虫等浮游动物充足,鱼苗以这些饵料生物为食,基本可以满足营养需求。期间注意监控轮虫生物量。一周后开始投喂饲料,饲料蛋白质含量 30%-50%,投饵量为鱼体总重 3%-5%。罗非鱼长至 200 克左右时,投饵量调为 2%,蛋白质含量 27%-29%。罗非鱼体重达到 300 克时,开始进入快速生长期,日投饵量保持在 1%-2%,蛋白质含量 35% 以上。每天投喂两次,分别是 8:00 和 15:00,投喂时间 20 分钟,保证罗非鱼均匀摄食,并且维持在七至八成饱的量。饵料投喂要遵循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的“四定”原则。

2.建立养殖日志制度

实训指导老师预先制订表格,并在池塘位置显著处设置工作展板,用表格将工作要点、职责、责任人等工作信息展示出来。学生在实训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负责详细记录整个养殖周期的放苗时间、品种、数量、苗种状况;每天投喂饲料数量、天气等;定期检测水质情况并记录。如发生病害、天气异常等突发事件,需要详细记录。例如发生病害,应详细记录病害情况、用药情况、治疗结果。每天巡塘 3-4 次,并记录。清晨重点观察罗非鱼等的活动情况和有无浮头现象;中午主要检查摄食情况;黄昏时主要检查剩饵情况。天气剧烈变化时段,以及养殖后期根据需要可以适当增加巡塘次数,防止泛塘。每 10 天打样一次,抽样 50 尾罗非鱼取平均体重,估算总体重,以此作为调整投饵量依据。

3.采用红糖培水、培菌

我们通过参考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根据水生动物微生态学原理,了解了杂食性的罗非鱼肠道细菌的种类特性及其对宿主的生理、营养及免疫能力产生的影响。针对目前罗非鱼养殖中出现的养殖密度过大、水环境恶化、滥用抗生素导致鱼类体表和肠道微生物生态平衡受到破坏而导致病害、甚至大范围传染和死亡的现状。结合红糖含有多种维生素,并含有酵母菌等有益的微生物,可以促进罗非鱼胃肠蠕动,能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消化,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功效。同时,将红糖水泼洒入池塘后,其有效成分能起到净化水体中有毒有害成分如氨氮、硫化氢、重金属元素等的作用,还可以促进水体益生菌生长、抑制致病菌生长,减少病害发生,降低罗非鱼致病和死亡几率。综上所述,我们决定在养殖过程中使用定期泼洒红糖水的技术来实现高效、生态、健康养殖的目标。

使用方法:放苗前两天开始,每天全池泼洒一次。每次用 1.25 公斤/亩,温水稀释,充分溶解后放凉泼洒,加速肥水培菌、培育饵料生物和提高饲料适口性,调理罗非鱼消化道微生态环境。

在采取了红糖水泼洒来改善水体环境各要素的措施后,池塘中能够快速培育浮游生物、益生菌,增加饵料生物量;调节鱼类消化系统,提高饲料消化率,减少饲料用量及养殖成本,增强鱼的体质和抗病能力。这样养出的罗非鱼体色自然、体质强健、肉质鲜美,受到市场的欢迎和好评。

二、养殖结果

各实训池塘 2015 年 9 月中旬开始陆续捕捞,至 2016 年 1 月中旬全部捕捞完毕。这一养殖周期共捕获吉富罗非鱼 5600 斤,鲫鱼 1260 斤,其他配养鱼 1300 斤,共计 8160 斤。罗非鱼平均体重 500 克以上,其中 600 克以上规格的占 87%,饵料系数 1.4。按照当时行情估算,总产值为 75000 元,总成本 46000元,经济效益显著。

三、讨论与分析

(一)充分发挥校内资源优势,节流增效

本次养殖实训,充分发挥了校内各种资源优势。硬件方面,有淡水养殖实训基地的场地、设备、池塘等完备的基础设施设备。软件方面,有本校多名资深水产高级讲师、水产养殖专家,以及学校在建设水产养殖专业的所有积累。本次养殖实训通过软硬件有机结合,精心设计养殖方案,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既保证了养殖实训教学的需求,也实现了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职业教育新要求,同时最大程度地节约了养殖成本。

另外,在实训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还可以与校内(畜牧专业、机电专业)、校外(水产科学研究院、良种场等科研企事业单位)单位联合共建,达到节流增效的目标。实训中的有机肥由畜牧基地提供,鱼鸭混养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合作,既节约了畜牧养殖废弃物排放费用和污染,也节约了水产养殖肥水费用;部分养殖机械如水泵、鼓风机等可以与机电专业共用;网箱也由水产专业设计、机电专业制作。与校外单位合作,主要是利用他们的科研项目优势、技术优势,从他们那里获得苗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许多时候他们还是给予成本价甚至免费服务。这些都起到了节流增效的作用。

(二)引入先进养殖技术,合理安排养殖实训

实训指导老师为双师型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水产养殖单位生产流程和要求,并与之保持长期密切联系,了解行业前沿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训项目的选择、内容、实施等各个环节做到与企业、岗位、职业标准、生产过程对接,做到合理安排。

在对罗非鱼高效健康养殖技术的引入上,实训指导老师事先做了充分研究,统筹把控养殖各个环节,结合养殖实训教学需求,合理安排各池塘主养、配养鱼类,形成以罗非鱼池塘养殖为主体,兼顾其他鱼种及养殖方式的实训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一个养殖周期,给学生提供一个方便、全面、专业的实践平台,全程观摩、学习、参与,使他们得以对罗非鱼高效、健康养殖有了一个系统化的实践认知,为将来的对应岗位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罗非鱼产业发展培养了“来之能战”的技术人才。

(三)师生角色明确,教学相长

在整个过程中实训指导老师扮演着总导演、总设计师的角色,需要充分准备,全程监控,并和有关各方及时沟通协调。而学生则是教学中的主体、主角,特别是兴趣小组成员,由于直接驻扎基地,更是被教师手把手指导全程操作,对养殖实训及相关课程实训的掌握程度最高,同时还起到了引路带头的作用,对其所在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专业、热爱专业的学风和树立专业自信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四)产学研结合,建立淡水养殖专业实训新模式

整个罗非鱼高效健康养殖技术研究项目,是参照生产单位对应工作具体要求,紧紧围绕水产养殖专业实训教学要求,依托科研机构提供的最新技术和优良种苗,三者有机结合,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同时也实现了符合产业高速发展需求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贺艳辉,袁永明,张红燕,龚,王红卫.高效生B罗非鱼养殖模式探讨[C]//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 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北京:中国水产学会,2011

[2]莫振明,林东年.吉富罗非鱼高效养殖试验[J].现代渔业信息,2011(4)

[3]管清华.罗非鱼节粮高效养殖的关键技术[J].内陆水产,2008(8)

第13篇

养殖鲤鱼首先准备放养工作、放养样方式、饲养管理等方面工作,为鲤鱼营造优良生存空间,减少鱼病的发生,促使鱼健康成长,达到增产增收目的。通过定期投喂中草药等,降低饵料成本,提高鲤鱼的抵抗能力,达到优产目标。

1. 选择养殖池塘

用于养殖鲤鱼的池塘最好是选在电力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其鱼池若是旧池塘,则需要清理淤泥,以使池塘具有较好的保水性。一般池塘面积约为0.27 hm2,水深为2 m左右;池底需平坦且樯叭劳磷詈茫恍枰拥有独立的进水排水系统。池塘的水质需达到《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其中池水透明度为25~30 mm,池水的溶氧量控制在6~7 mg/L,pH值为6.5~8.0。

2.放苗前准备

放苗前必须给鲤鱼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做好池塘的清整和水质调节工作。在冬季时抽干池塘中的水并曝晒,清除其中多余的淤泥,留有10-15cm高的淤泥,用生石灰化浆液泼洒全池,曝晒10-20d,这样既保证板结淤泥的疏松,同时又促进有害气体的扩散、挥发,杀灭池塘中的各种病菌、寄生虫、卵、野杂鱼等,为鲤鱼创造良好的池塘生存条件。饲养鲤鱼的池塘土质应以壤土最优,粘土次之,沙土最劣。粘土能起到良好的保水保肥效果,但很容易使得池水肥料过剩,必须经常换水。沙土保水保肥效果差,但其能使得水不容易变质,需要勤加水。壤土则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效果,具有一定的水交换能力。另外,在配套设施上,应为池塘开挖相应的进排水通道,并根据池塘规模大小设置发电装置,保证不间断供电。在放养前的一个星期,往池塘中注入1m高的水,然后往池塘中施入一定量发酵好的鸡粪,每亩池塘施入300kg鸡粪。另外,还应施加一定量的光合细菌和液体肥水型氨基酸,在水质变肥后施加芽孢杆菌,保持水色的稳定、干净。

3.放养鱼苗

选用鱼苗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养殖的效益。在选择鱼苗时,需尽量选择大小均匀、健壮活泼以及全身无病灶的优良鱼种;另外,所选鱼苗品种最好是当地养殖的品种。对放养量需要根据养殖池塘的容积、水质、养殖水平、计划产量以及当地渔市价格等因素来综合考量。而在放养前需要用3%食盐水对鱼苗进行6 min消毒,以防止将病菌带入池塘。按上述池塘条件,一般可放养10 cm长的鲤鱼种4.5万尾/hm2,另外还可放养15 cm长的鲢、鳙鱼7 500尾/hm2进行搭配养殖。

4.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是鲤鱼优质高产高效养殖技术的重点,必须做好日常饲养管理、病害防治、池塘日常管理等工作。

4.1饵料投喂

经过严格的对比验证,选择信誉好、产品质量有保证、技术力量雄厚的饵料生产厂家,选择优质饵料,根据鲤鱼的生长季节和规格选择合适颗粒大小和营养含量的饲料来喂养鲤鱼。在鲤鱼入池后的第三天开始投喂驯养,投料前先敲击饲料桶,给鲤鱼产生声音刺激,然后边敲击饲料桶边小把投料,通过这种方式使鲤鱼产生条件反射,当其听到敲击饲料桶的声音后就知道要上浮抢食了。一般来说,驯养一个星期左右就能使鲤鱼产生条件反射,至此之后就可以采用投饵机来投喂,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在每次投喂时,先敲击饲料桶,将鱼吸引过来后就用投饵机投喂,并合理设置投饵机的投料间隔时间。投喂次数应根据鲤鱼规格、池塘水温、季节、水质、鲤鱼健康状况等来灵活变动,确定每天的投喂次数以及每次的投喂量,保证鲤鱼的健康成长。一般来说,每天的最后一次投喂的饵料量应较前几次少一些。而每次投喂的时间则控制在1-1.5h范围内,使得所有的鱼都吃得八分饱,做到不浪费任何一颗饵料。每周进行一次打样,随机抽取50尾鱼,计算出平均每尾鱼的重量,然后再根据水温、水质天气等情况确定下一周的投喂次数、投喂量。

4.2调节池塘水质

在养殖过程中,池塘水质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与摄食。因此,需要对池塘的水质保持高度的重视。进入夏季,水温升高后需将水位增加至2.5 m。坚持每天早晚巡塘,主要观察鱼类生长与活动是否正常,清除池中杂草或者杂物,另外需定期向池中注入新水,以保持池水的水质。当进入高温季节时(8―10月),每天需要使用增氧机增氧,以防止泛塘;另外需注入新水,每次间隔8~12 d。池塘的水深保持在2.5 m为宜。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需要每间隔25 d向池内泼洒微生态制剂,以此净化池塘水质。

4.3常见病防治方法

4.3.1指环虫病

该病主要是由于指环虫寄生于鲤鱼的鳃丝上引起的。大量寄生时,病鱼鳃黏液增多,鳃瓣无血呈苍白色,鳃部明显浮肿,鳃盖张开,呼吸困难,病鱼游动缓慢。流行于6月下旬-7月上旬。适宜温度为20-25℃。 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百毒清”或“杀灭海因”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液”浸泡。(2)用“指环虫煞星”全池泼洒,内服“高稳维C”。

4.3.2 白皮病

第14篇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无公害;高效;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9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0-2377-03

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又称沟鲶(channel catfish),属于鲶形目(Silurformes)鮰科(Ictaluridae),原产于北美洲,是一种大型淡水鱼类,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肉质品位高等特点。1984年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将斑点叉尾鮰引入中国,并结合中国国情开展斑点叉尾鮰生物学、人工繁殖与池塘养殖等技术研究,逐渐形成了池塘饲养斑点叉尾鮰系列技术[1-4]。本研究论述了斑点叉尾鮰无公害高效养殖关键技术,以供参考。

1 斑点叉尾鮰人工繁殖技术

1.1 亲鱼的选择及培育

斑点叉尾鮰产卵用亲鱼的表观性状为:体长分别是头长的3.88~4.17倍、体高的4.59~5.26倍、尾柄长的5.73~6.73倍和尾柄高的11.05~11.95倍。斑点叉尾鮰亲鱼适宜的繁殖年龄为4~8岁,体重为2 kg以上,体长为50 cm以上。培育亲鱼的适宜池面积为0.33~0.66 hm2,池深2.5 m,池底淤泥厚度在10 cm以内或硬底、砂底,池底平坦无洞穴。池塘培育亲鱼水质为:pH 6.8~7.6、溶氧量大于6 mg/L、氨氮量小于0.3 mg/L、亚硝酸盐小于0.01 mg/L。雌雄放养比例为1.0∶0.8~1.0,放养密度为每公顷套养15 cm长左右鲢鳙鱼种1 500尾,以调控水质。亲鱼培育中,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时其饲料粗蛋白为36%~38%;投喂新鲜小杂鱼虾前应消毒,消毒方法是将切洗好的动物性饲料用5%NaCl浸泡消毒5~10 min,然后用清水漂洗干净。斑点叉尾鮰产卵用亲鱼池塘水质保持清新,溶氧量在6 mg/L以上,透明度在40~50 cm,定期(10~15 d)冲新水一次,以促进亲鱼性腺发育。

1.2 采卵与孵化

亲鱼产卵受精需要产卵巢。产卵巢长60~70 cm、宽45~50 cm,亲鱼进出产卵巢口径25~30 cm,一般可用瓦罐、牛奶桶、木箱等。产卵巢一端开口,便于亲鱼自由进出;另一端用尼龙纱网布封底,防止漏卵。产卵巢平放于离池岸3~5 m的池底,开口端朝池塘中央且用绳子捆扎,间距8~10 m。当水温稳定在20 ℃左右时需要检查产卵巢,及时清理产卵巢内淤泥、杂物等并清洗干净。采卵时间宜在上午10时以后,产卵初期每2 d检查一次,高峰期需每天检查一次。采卵时先轻轻提起产卵巢,驱赶雄鱼,然后用薄竹片轻轻从产卵巢壁上刮下卵块,再用手轻轻取出卵块随水流入运输容器内,让卵块全部浸于水中,同时防止阳光直射,迅速运至人工孵化场孵化。生产上一般采用孵化槽孵化,孵化槽规格为(3.0~4.0)m×0.6 m×0.3 m,槽内放置12个孵化篓(0.4 m×0.3 m×0.3 m),每个孵化篓可放置卵粒10 000~15 000粒。槽内安装水车式搅水器,转速为28~30 r/min。孵化用水需经过65目纱布过滤,pH 7.0~8.0,溶氧量在6 mg/L以上,水温22~28 ℃,交换量在10 L/min以上。孵化槽必须放置在室内避光环境里,孵化中每天将卵块翻动3~5次,以便及时清除卵块上的附着物,剔除未受精、腐败、被真菌感染的卵粒。

2 斑点叉尾鮰苗种培育技术

将出膜后带卵黄的鱼苗(俗称卵黄苗、红苗)培育成鱼体全身灰褐色、体侧出现不规则灰黑色斑点的养殖过程即为苗种培育。苗种培育池应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清新、进排水分开、排灌方便、交通便利、远离污染源的地方。苗种培育用水需符合NY5051的规定,溶氧量应在5 mg/L以上,水温23~30 ℃,pH 6.8~8.0,透明度40~45 cm。生产中一般将苗种培育分为鱼苗培育与鱼种培育两个阶段。

2.1 鱼苗培育技术

采用面积为8~10 m2、深50~60 cm的长方形流水水泥池培育鱼苗,进排水口需用孔尺寸为0.4 mm的网布纱窗拦住。培育用水应用80目筛绢网过滤,水温20~30 ℃,孵化槽中的鱼苗放入培育池时温差不超过2 ℃。一般以放养出膜后第2天的卵黄苗为宜,放养密度为10 000尾/m2,生产上用内径为1.3 cm的塑料软管采用虹吸法将卵黄苗从孵化槽内吸出,放入流水培育池中。卵黄苗在流水培育池饲养3 d后,开始投喂活体浮游动物,随后用活体浮游动物与微型颗粒饲料混合投喂,每4 h投喂一次。流水池需保持不间断流水,适宜流量为16.7~25.0 L/min,保持溶氧量在6 mg/L以上,每天清理1次培育池底的有机物与污泥。鱼苗体长达到1.5 cm以上可出池进入下一阶段培育。

2.2 鱼种培育技术

一般采用土池和网箱培育鱼种。土池培育要求池形整齐、池底平坦,池深2.5 m,夏花鱼种培育池每口池面积0.20~0.27 hm2;大规格鱼种培育池每口池面积0.30~0.40 hm2;网箱培育大规格鱼种每口箱面积15~20 m2。鱼苗入池前,土池需要干池并用生石灰消毒,用量1 800~2 250 kg/hm2,然后每公顷施用发酵腐熟的有机肥1 000~1 500 kg,培育池进水时要用40目筛绢纱网过滤,初次进水使池水深度在0.8~1.0 m之间。在培育池出现浮游动物后,水体透明度40~45 cm之间时可投放体长大于1.5 cm的鱼苗。网箱应在放苗前7~10 d扎好浸泡在水中。池塘与网箱苗种放养密度与出池(箱)规格见表1、表2。

鱼种培育阶段一般投喂配合饲料和动物性饲料(如浮游动物、水蚯蚓、小鱼虾肉浆等)。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不低于38%,粒径应与不同规格鱼种的口径相适应;动物性饲料要求新鲜、无污染,使用前应消毒与清洗干净。饲料投喂量根据饲养水体中鱼体总重与水温确定,常用日饲率表示(表3)。鱼种培育阶段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有5项:一是及时分池分箱,做到分级饲养;二是及时增加池水深度。养殖过程中要根据鱼种摄食与生长的情况逐步加深池水,以不超过1.5 m为宜,加水时保持水体透明度在40~45 cm之间;三是定期(一般每15 d)检查鱼体规格,及时增加饲料投喂量;四是认真填写养殖生产记录;五是防治鱼病。优质鱼种一般体型肥满、规格整齐、游动活泼、体质健壮、体色一致,身体两侧有不规则灰黑色斑点、体表光滑、黏液丰富、无伤无病无畸形。

3 斑点叉尾鮰 食用鱼养殖技术

3.1 池塘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食用鱼的饲养池塘应首先进行清整和消毒。放养的鱼种应游动活泼、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病无伤无畸形,一般放养全长为18~20 cm规格的鱼种。每公顷放养斑点叉尾鮰鱼种15 000~18 000尾,同时放养15~20 cm的鲢鳙鱼种1 500尾左右。鱼种放养适宜的水温为16~18 ℃,鱼种放养时温差不得超过3 ℃。鱼种放养前(包括以后分级、测重等操作后)都应用2%~3% NaCl溶液浸泡消毒5~7 min。饲养斑点叉尾鮰 的人工配合饲料,其卫生安全要求除符合GB13078和NY5072的规定外,其粗蛋白含量应不低于32%,粒径应与不同规格鱼种的口径相适应。

3.2 网箱养殖技术

饲养食用鱼的网箱规格为5.0 m×4.0 m×3.0 m和6.0 m×5.0 m×3.0 m。放养的鱼种应游动活泼、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病无伤无畸形。鱼种放养前(包括以后分级、测重等操作后)必须用2%~3% NaCl溶液浸泡消毒5~7 min。鱼种放养密度依其规格而定,一般每平方米放养尾重50 g鱼种130尾;放养尾重100 g鱼种120尾;放养尾重150 g 鱼种110尾。网箱饲养斑点叉尾鮰食用鱼的饲料,其卫生、安全与营养指标要求与池塘养殖所用饲料相同。

4 斑点叉尾鮰鱼病防治

突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理念,把平时饲养管理纳入鱼病预防范围,工作做细、做到位,对入池或入箱的鱼种要严格进行检疫和消毒[5,6]。在网箱饲养期间,每个月用生石灰在箱内泼洒一次,每次用量为25~30 mg/L;每半个月在箱内泼洒(或挂袋)二氧化氯消毒剂使箱内水体药物浓度在0.3~0.5 mg/L,对在池塘或网箱内使用的所有工具要严格消毒。在斑点叉尾鮰养殖周期中,需注意预防的疾病主要有水霉病、小瓜虫病、出血性败血症、肠道败血症、柱形病等。

参考文献:

[1] DB42/T 658-2010,斑点叉尾鮰繁殖技术规范[S].

[2] DB42/T 660-2010,斑点叉尾鮰鱼苗鱼种培育技术规范[S].

[3] DB42/T 659-2010,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规范[S].

[4] 蔡焰值,雷晓中,杨德忠,等.斑点叉尾鮰受精卵水霉病中草药防治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5):1170-1172.

第15篇

1池塘条件

池塘选择环境安静,避风向阳,水面稍大一些的池塘,面积以0.27~0.4hm2为宜,有独立的供、排水系统,水源水质良好,无污染,符合渔业用水标准,且一定要能满足不定期的添注新水需求,排水充分,池塘岸坡比1∶2,塘底平整,少淤泥,水深保持1.5~2.5m。溶氧5mg/L以上。

2池塘管理

2.1晒塘消毒

冬季抽干池水,清除过多淤泥,使淤泥厚度在10~20cm之间。曝晒后,重新翻耕。2月底,用生石灰干法消毒,加水至80cm左右,水色培育至嫩绿色,水温在15℃左右时,可进行鱼种投放。

2.2池塘改造

对池塘向阳的一边进行整修,修建一土坡,坡度为30°,面积为池塘面积的1.5%~2%,细沙土层保持在30cm,供鳖晒背、栖息和产卵。池塘四周设防逃墙,防逃墙用石棉瓦建,墙高40~50cm,内壁光滑,防止鳖逃走和敌害侵入。池中放置饵料台,以30°角斜放,固定在池塘内。

3苗种放养

3.1放养规格

草鱼、鲤鱼规格为100~150g/尾;花、白鲢放养规格为50~100g/尾,鳖苗放养规格500~750g/只。各种苗种都要选择无病无伤、健壮活泼、规格整齐的苗种放养。

3.2混养密度

鲤鱼或草鱼18000~30000尾/hm2、鳖750~900只/hm2,花、白鲢(1∶4)15000~18000尾/hm2。

4鱼鳖虾混养方法

鱼种的放养密度及搭配比例。鱼类以草鱼、鲤鱼吃食性为主,约占80%,鲢鱼、鳙鱼占20%。3-4月依次放入大规格鱼种22500~30000尾/hm2。5-6月套养0.4kg以上的中华鳖750~900只/hm2。6月上中旬套养南美白对虾苗15~30万尾/hm2。

5饲养管理

在日常的养殖管理中,鱼饲料采用人工全价配合饲料,按照“四定”要求进行,投喂量按照放养品种、规格、数量及出塘规格数量进行人工控制,鳖主要在养殖中后期少量投喂鳖饲料,根据天气、水温和鱼鳖生长情况灵活掌握。

5.1饲料投喂

鱼鳖混养池中投喂重点是给鱼类投喂配合饲料,鳖可以直接利用鱼类残饵和病死鱼,也可以摄食一定量的有机碎屑,鳖的粪便可肥水,培养一定量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5.2水质管理

保持池水清新,适时换水,增加溶氧,池水pH保持在7~8,做好巡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3做好病害防治

做好池塘、工具、池水消毒及鱼鳖下塘前消毒,对发病的鱼鳖进行对症治疗。

6水质管理

投饲驯化时期,水位保持在80~100cm,每隔5~7d加注一次新水,保持水质清新,池水透明度在25~30cm之间,每15d泼洒生石灰,适时使用EM菌,保证水体溶氧在4mg/L以上,pH值7~8.5之间,氨氮不超5mg/L,同时配置增氧机,适时开机增氧,定期对池塘水质进行检测。

7病害防治

鱼鳖在下塘前消毒。池水消毒选择鱼、鳖可以共用的药物,例如:生石灰(60~70mg/L)、漂白粉(2~4mg/L)、强氯精(0.5~0.8mg/L)、硫酸铜(0.7mg/L)等药物进行全池泼洒。

8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