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创业板风险评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创业板毫无疑问是中国证券市场下半年的一件大事,自成思危提出要建立中国自己的创业板始,已经过去11个年头。创业板的横空出世将给蓬勃发展的中国民营企业提供一个新的舞台,也为中国投资者提供了新的选择。一直以来,大家给了创业板极高的关注度,更有不少投资者对于上市的创业公司开始跃跃欲试。对于投资者来说,有一定的投资机会,但风险也是不可小觑。
不可忽视的风险
“只要打新,不看风险。”股民老王在大厅告诉记者。“完全博傻。”这是广发证券一位营业部经理对大部分创业板开户散户的定性,“把创业板当中小板炒,这个也不是中国特色了,你看美国,德国、英国、香港,他们的创业板推出的时候不一样的爆炒么?无一例外,首批上市的股票最后都炒成了中石油”。
按照海外市场的经验,推出初期,创业板个股都大幅跑赢主板市场,且推出初期新股三个月涨幅为正。
“中签就意味着会有不错的收益。”国信证券某营业部经理告诉记者,“创业板推出初期极有可能受到市场追捧,而创业板块盘口小,股价波动很大,初期很可能获取较高的溢价。”
创业板上市的公司都处于创业期及成长期,规模较小,发展相对不成熟,资金,管理层都存在不可预期的风险,会使这种追捧迅速降温。记者在一些营业部发现,10页左右的协议,很多投资者几分钟就填完了。高风险使众多投资者和基金都对长期收益持观望态度:信息披露不充分,定价因流程缩短与国庆假期的影响,使创业板未来发展充满变数。所以“打新”具有了空前的积极性。
著名财经评论人皮海洲告诉记者,高价发行是创业板的主要风险。据说,像老王这样抱有只打新股,开盘就卖心态的投资者有将近七成,这样就极有可能造成买了股票无人接盘的局面。皮海州认为创业板的市盈率太高,也是创业板风险存在的原因之一。再就是经营风险,创业板都是中小企业,本身就存在着经营风险,所谓船小经不住大浪,投资者须注意其公司的经营状况。
股评人曹中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把创业板简单明了的总结几条:创业板的风险表现在,一是公司经营上的风险,二是发行价格高企的风险,三是信息披露不对称或造假上市的风险,四是二级市场炒作的风险。
自我评估风险承受的能力
选择进入创业板股票的投资者,首先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想想,自己适合不适合参与这种紧张而刺激的“心跳游戏”,要在尽可能多地了解创业板特点、投资风险,并客观评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之后,再审慎决定是否参与创业板股票投资。
如在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之后,依然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承受风险的意识和能力,那么在做好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可以作出适度参与。反之,如自认在承受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上“底气不足”,那就“安分守己”,继续守在主板市场为好,毕竟创业板是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而微软这样的奇迹总是少数。
假如,投资者在未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盲目跟风参与,就极有可能得不偿失、事与愿违,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这不仅是投资者自身所不希望出现的结果,也是有关部门反复强调要加强创业板投资者风险教育,规定在参与创业板投资前需按要求签署风险揭示书的原因之一。
2009年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开启为国内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融资渠道和成长平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研技术创新,且初步形成了一种新型资本市场服务机制。但由于创业板企业自身特点使得其在经营管理、技术、投资等方面承受着巨大风险。同时由于缺少严格的监管和健全的退市制度,创业板高增长、高科技、高附加值“三高”现象、炒壳投机等行为极为严重。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健全创业板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2012年4月20日,深交所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12年修订),明确了创业板退市的相关规定,使得创业板企业面临的退市风险凸显。2012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后,因遭受重大亏损和受到重大谴责,14家创业板企业或将面临退市警告。至此,创业板企业在退市风险下的风险管理问题再次引发人们热议。因此,有必要对创业板企业加强风险管理的方法路径进行分析,从而有效防范和降低风险。我国创业板企业不仅面临着严峻的生存环境和风险状况,同时其本身对风险管理认识不够、风险管理能力不足,在风险识别、风险应对等多方面均缺乏有效的管理活动。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密不可分,创业板企业可以通过实现二者有效融合来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并且能够在内部控制五要素的指导下,从具体操作层面有效防范各种风险。
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厘清
在企业的众多制度建设中,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联系最为紧密。企业内部控制是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内部控制一个很重要目的就是纠偏,而“偏”就是风险。虽然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对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具体关系的认识理论界和实务界却有不同,主要观点主要有:
第一种观点是认为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美国COSO委员会在2004年的概念全新的coso报告,即《企业风险管理一整合框架》(ERM),认为风险管理包含八个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环境、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显然,其认为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是实现风险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英国1999年的Turnball报告,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认为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是更广泛意义的风险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风险管理体系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我国学者杨雄胜(2005)也认为,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基础,而风险管理则包含内部控制。
第二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美国coso委员会1992年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采用的就是这种观点,它认为风险评估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之一。另外加拿大coco报告也认同风险评估或风险管理是控制的关键要素,coco报告在阐述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关系时指出,当企业在管理风险时,也正是在实施控制。
第三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相同的概念,二者的分离仅是人为的一种分离,在现实的商业活动中,它们其实是一体化的(Blackbum,1999)。2003年Spira等分析了内部控制向风险管理的转变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内部控制就是风险管理。Leitch(2006)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看待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得出从理论上讲,内部控制系统与风险管理系统没有差异,随着环境的变化,二者的外延更加宽泛,正在变为同一事物。
通过对以上观点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人们对风险管理及其涵盖的范围定义的不同,造成了目前的争议局面。全面风险管理不同于内部控制过程中所讲的风险评估,宏观意义上的风险管理体系不同于狭义的风险管理与评估。因此本文认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是一种双重包含的关系,即:广义的风险管理体系包含内部控制,而内部控制又包含狭义的风险管理。由于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风险管理则又是内部控制的发展和延续(朱荣恩,2010),所以实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发展无疑是可行的,并且是大势所趋。
三、退市风险下创业板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2012年修订的上市规则中丰富了退市的标准体系,更加严厉、明确表示不支持创业板公司借壳重新上市,创业板上市公司在净资产为负、股价低于面值、被连续谴责等多种情况下,都将触发直接退市,另外还提出要强化退市信息披露。通过退市新旧制度的对比(见表1),能够清晰了解创业板企业目前面临的退市风险。
制度的变化使得我国创业板市场遭受了极大的冲击。据统计全新上市规则一经,截至2012年4月创业板上市的308家公司中,288家股价下跌,占比高达93.5%,其中有33家跌停,股价上涨的仅有5家。而时至2013年,创业板企业“万福生科”或将成为该规则下的首个退市公司。可见,在全球经济没有完全复苏的情况下,创业板企业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宏观环境和风险状况。
通过对创业板上市公司风险管理情况研究发现,这类公司虽然深知面临着各种重大风险,但是风险管理水平明显不足。总体来看,创业板上市企业风险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风险管理认识不足,仅仅将风险管理视为一项增加负担的工作,而并未意识到风险管理对于企业整体管理的导向作用;第二,风险管理往往处于一种诸侯割据的状态,没有形成统筹划一的风险管理模式。例如,风险经理管理的是纯粹风险,资本运作经理管理的是财务风险,销售经理则负责承担市场风险。这种各自为政、缺乏合作的风险管理方式不是企业实际期望的,不利于企业整体利益的实现,也无法实现企业整体风险的降低;第三,没有形成一种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理念,企业内部认为关注风险、防范风险仅是公司管理层的工作。对于企业而言,要想实现在无风险的环境中运作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使企业在存在风险的环境中仍能游刃有余、稳健运行。鉴于创业板企业所面临的严峻的内外部环境,有必要对其加强风险管理的方法进行研究。
四、创业板企业实现有效风险管理的路径
在退市风险下,企业应该寻找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互融合的方式和路径,利用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抵御风险的能力。本文以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为指导,从五个方面具体阐述实现二者融合的方法路径,最大限度的控制和减少企业面临的风险。如图1所示:
第一,构建风险管理企业控制环境。首先,强化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意识。创业板上市企业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学习相关制度规则,使所有员工都能认识到当前形势下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并将风险管理理念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构建和传达。企业应当加强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提升员工识别风险因素的能力,在企业内部形成协调的、全面的、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模式。其次,要设置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组织体系。企业的内部控制组织结构设计应当能够充分满足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对于创业板企业,可以在董事会下设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且该委员会要独立于企业的其它部门,保持独立性和权威性,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抽调专人负责企业的经营风险、投资风险和筹资风险。
第二,全面识别与量化风险。创业板企业基本都是处于成长期的中小高科技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因此企业要充分收集来自市场、金融、技术等各方面的信息,并确保信息的可靠性,同时严密监测企业产品、财务等的发展动向,结合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经济效益、员工能力等,评估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的大小并监控关键风险。
普拉卡什A.希马皮曾提出了企业风险绘图技术,该技术能使企业对自己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编目和量化。该绘图技术从权衡、分类、确认、评估、分析五个过程对企业风险实行全面控制。在当前严峻的外部宏观环境下,创业板企业可以借鉴使用以在退市风险下全面识别和量化风险。
第三,实行源头控制与全程控制。企业在风险控制上要实行源头控制、全程控制,而不是结果控制。首先,将识别出的风险进行由大到小、由重到次的排序,确定关键控制环节和关键风险控制点。针对重大风险,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对不同风险采用不同的源头控制预案,并将预案提交风险管理会审核通过后实施。
具体而言,对于经营风险,创业板企业要对采购、生产、销售等业务流程和关键控制点予以高度关注。同时关注市场风险,对新老产品的市场反应进行调查和分析,以便及时对产品和技术进行改进;对于投资风险,企业要充分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和投资监管;对于筹资风险,企业应评估各种筹资方式的收益和风险,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降低资本使用成本。
第四,建立通畅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之间需要一条通常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创业板企业应该建立相应规章制度,保证风险信息的及时有效传递。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企业只有及时掌握了充分准确的市场信息,才能有效估计潜在风险,采取针对性处理策略,取得应对风险的主动权。
第五,重视风险管理活动监督。监督是保证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一种手段,各个组织都需要拥有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能适时评估其内部控制系统及风险状况的监督机制。创业板上市公司在风险管理的监督上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企业高层必须建立正确的监督基调,表达整个组织对监督人、监督作用的期望以及对风险和内部控制的重视。其次,对于所选择的监督者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即有适当的技术、知识以及对控制风险的专业理解。最后,企业要加强监督结果的交流。对已发现的控制弱点要报告给负责控制运行的人,并至少向高一级风险管理人员报告,从而使得相关人员能够及时对问题的严重性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新视野》,《会计研究》2005年第7期 。
[2]朱荣恩等:《关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用效果的问卷调查》,《会计研究》2004年第10期。
关键词:创业板;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一 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009年3月31日凌晨1点45分,中国证监会在其官方网站《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宣告酝酿近10年之久的中国创业板股票市场呱呱落地。2009年10月23日,中国创业板在深交所举行开板启动仪式。数据显示,首批上市的28家创业板公司,平均市盈率为56.7倍,而市盈率最高的宝德股份达到81.67倍,远高于全部A股市盈率以及中小板的市盈率。创业板市场的成功试水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方便的融资途径的同时也使得这些上市公司在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的内部控制中存在问题得以发现。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方面:
1 内部环境较为松散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任何一个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都必须存在于一定的内部环境中,这一环境反应了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由于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多从事于高科技业务,虽然有较高的成长性,但是成立时间短,公司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的态度有不同程度的偏差,往往出现对内部环境建设不够的情况。这一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创业板上市公司刚刚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统一,决策和经营管理的主观随意性较大。加之管理层对逃税这个违法行为抱有侥幸心理,于是默认了公司内部环境的缺失。
2 风险评估意识薄弱
随着中国创业板市场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这些在创业板上市的中小企业在提高自身行业竞争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外部投资环境变化的生产风险,诸如市场风险、信贷风险、营运风险、声誉风险等以及随着交易类型和工具的变化所面临的兼并收购、破产重组、电子商务等。这些都是创业板上市公司管理层之前所没有遇到的问题,创业板上市为公司获得了很好的融资机会使得公司降低了自身的技术风险,与此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公司整体投资决策的风险。其中原因要归结于大多创业板上市公司没有建立完备的风险评估体制,董事会下设的风险评估委员会形同虚设,使得管理层在缺少可行性论证的前提下盲目投资,使得股东利益遭受损失。
3 信息沟通存在障碍
2001年安然事件的发生,让“能源巨人”的金色形象轰然倒塌,也使美国国会于2002年正式通过了《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对上市公司提出披露内部信息的强制要求。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一直以来都是投资者多关注的信息,而内部信息的有效沟通也可以为公司和股东合理的规避风险。对于绝大多数我国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而言,对于内部信息的披露往往只是简单的一句“本公司已经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而没有对内部控制的具体制度,成果及不足做以详细阐述。由此可见,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通常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对公司治理层造成应有的压力。由此造成的信息不能有效沟通会加大投资者与公司内部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进而导致其投资决策的失败。
4 控制制度不健全
我国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内部控制的制定和执行应该由谁负责,目前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主要由监事会负责,只有不到10%的公司的董事会参与内部控制的制定和执行。而监事会并不是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他们发表意见仅仅是对董事会和经理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监督。建立并维持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是董事会和治理当局的责任。创业板上市公司这种责仟的剥离势必会导致内部监督体制存在漏洞。
5 内部监督运转不力
所谓内部监督,是指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在我国,大多数创业板公司的内部审计机制是由国家强制建立的。这些机制往往没有切实有力的得以执行,主要表现在,首先,创业板公司由于公司规模等方面原因大多聘请内部财务人员兼仟,这些人员大多缺乏必要的审计知识,特别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投融资业务不断复杂,他们往往难以应付导致漏洞,同时,聘请相关财务人员兼任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审计的客观独立性原则,有自我复核的嫌疑。其次,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还是停留在差错防弊的阶段,大多是在出现问题时才进行必要监督,没有做到事前的审查和事中的控制。再次,这些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实质上与管理层及其相关机构平行,因此造成了其独立性较差、权威性较差,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管理层。健全,得力的内部审计机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公司得以正常,高效运转的有力保障。
二、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措施
1 管理层提高风险意识
从管理层自身角度出发,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必须要提高风险意识。这也是提高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力的先决条件。由于创业板上市条件较之主板有一定宽限,政府势必加强监控。这就要求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危机意识,发挥风险评估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加以合理化评估,以规避内部控制体制缺陷或失灵对公司资产或业务造成的风险。
关键词:创业板 上市公司 信息披露 披露准则
一、目前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无形资产披露不全面、估价不准确。大多数创业板公司属高新技术企业,其发展有时并不依赖于实物资产,但对其拥有的无形资产及相关的核心技术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大量实证研究表明,高新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与其市场价值有着很强的相关性。但由于现行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体系的不完善,对无形资产的披露过于简单且未作详尽的分析与评估,大多数无形资产及关键技术在财务报告中得不到充分反映。而这些信息恰恰反映了企业未来的成长潜力、发展前景,是信息使用者作出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同时,由于无形资产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在缺少专业可靠的评估下,对其进行准确的估值具有很大的难度,不准确的定价也给信息使用者造成了困扰。
(二)非财务信息反映不充分。非财务信息虽然不能像财务信息那样可以量化,给人以直观的感受,但是在反映上市公司投资价值上却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上市公司自身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非财务信息包括上市公司的背景、管理及研发团队、已掌握的核心技术及对企业未来成长能力和获利能力的评估等关键内容。目前,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着重于披露其财务信息,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较少,相关的披露准则也缺少强制性的规范。目前尽管有少数创业板企业对非财务信息予以披露,但是披露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
(三)尚未建立专门的财务指标体系。投资者及监管部门非常关注创业板公司的可持续增长能力、未来的发展前景及隐藏的风险等因素,这些信息是可以通过一定方法量化纳入到现有财务指标体系中的,而遗憾的是目前证监会的披露准则对创业板公司财务指标的披露要求与主板没有显著的区别,同样以关注公司的常规财务指标为主,没有推出适应创业板公司的专门的财务指标。研究表明,常规财务指标并不能使一般的信息使用者通过定量分析了解到企业的成长性和自主创新能力。所以,缺少这些针对创业板公司特有信息的财务指标的披露,给信息使用者的理解带来了障碍。
(四)披露的信息内容虚假,存在操纵行为。目前我国部分创业板公司为了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吸引投资者,在信息披露时大多将利好消息作为披露的第一要务,甚至违背基本的会计准则,比如利用各种手段虚增利润、制造虚假文件、在招股说明书中虚假财务信息粉饰业绩,以此获得上市资格或配股增发资格。由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真实、不规范,导致了资本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减弱,股票价格无法准确反映上市公司真实价值。同时由于创业板市场成立时间较短,配套的监管法规还欠完善,这些都加剧了信息披露失真,严重影响了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体系框架的构建
在目前我国主板市场信息披露体系日趋成熟的情况下,如何完善补充创业板市场的信息披露体系是当前证券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12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和5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调研询问,题目为:您认为创业板上市公司必须披露的信息有哪些?本文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总结,尝试性地构建了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体系的框架,见图1。
(一)无形资产扩展信息。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最大特点是拥有诸多能为其带来巨大价值的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包含的信息则是判断创业板公司未来成长潜力和获利能力的重要依据。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仅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内容,这些都是可以量化的狭义的无形资产。由于现行准则和法规并没有针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出台特别的规定,所以目前创业板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深度和广度还存在局限性,远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想深入了解的需要。
本文认为,在现有的可以量化的狭义无形资产的基础上,还应该增加投资者比较关心的暂时无法量化的广义上的无形资产,以全面反映上市公司的获利能力和发展潜力,具体应该包括:(1)人力资源信息(企业管理团队、研发团队、组织培训能力等)。(2)核心技术信息(研发能力、外部技术支持等)。(3)客户资源信息(现有营销网络、电子商务平台等)。(4)组织资本信息(企业品牌影响力、企业文化等)。这些广义的无形资产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对企业影响深远,虽然暂时不可量化纳入会计报表,但是本文建议,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单独详细反映,并提醒财务报告使用者关注。同时,基于无形资产对创业板公司的重要性与特殊性,针对可以量化的狭义无形资产部分,本文还建议,在现有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应扩展建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的评价表并配以附注说明,用于全面揭示与评估无形资产对上市公司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尝试性的构建了无形资产的评价表,见表1。
(二)成长性信息。众所周知,高成长性是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显著特点,成长能力是创业板公司发展的核心目标导向,决定了其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命运,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如果创业板公司在财务报告中没有披露企业的成长性信息,将无法反映和预测该公司未来的发展潜力。成长性信息作为投资者渴望了解的重要决策信息,如果将其纳入到创业板公司的信息披露体系中,则能更准确地描述该公司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同时也更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本文认为,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具有高成长的能力,不能仅仅依赖于资产及营业收入增长率等财务指标,对于非财务指标也应予以更多的关注。由于目前这些非财务信息按照已有的会计准则难以确认和计量,所以我国至今也未要求主板上市公司强制披露其成长性信息,在现有披露体系中这些信息涉及较少,也不够全面和深入。但是为了突出创业板的特点,也为了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本文建议应进一步扩展成长性信息的详细程度,并在报表附注中单独披露。目前国内外多数学者主张使用复合指标合成评价体系,本文尝试性的构建了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信息披露框架,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一是财务评价信息;二是该公司所处的行业状况;三是该公司的市场占有能力;四是该公司团队管理能力及员工素质;五是该公司的创新能力。详见表2。
(三)人力资源与组织资本信息。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管理团队一般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较强的研发能力,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和无形资产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建议,针对创业板公司,应建立“人力资源评价表”并以辅助报表形式予以披露。“人力资源评价表”应反映企业管理团队和研发团队的成员构成、学历水平、已获成果、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分配利用状况以及企业对人力资源投入支出等情况。同时在评价表中可以采用一定方法(如综合评分法等)量化人力资源形成会计信息,尤其对于一些高成本引进的高端人才应单独分析其量化后的投入产出比、投资回报率等指标,最终形成的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将是评价创业板上市公司价值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企业的组织资本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所形成的品牌价值和企业文化,众所周知,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品牌逐渐成为竞争的主体,这对于拥有高成长性和高新技术的创业板公司来说尤为重要。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声誉,通常会涉及一些真正“无形”的资源。比如企业经营管理思想,高管人员的管理理念与模式,营业推广模式,员工和社会的认可程度等等,这些信息很难计量量化,现有的财务报表也无法反映,但是这些对信息需求者却十分重要。本文建议,上述企业品牌和企业文化等信息应该结合其他已有并已被量化的信息,全面、详实、客观、公正地以文字叙述的形式在财务报告中披露。
(四)核心技术信息。创业板公司拥有的核心技术是投资者和信息使用者最为感兴趣的内容。在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8号――创业板公司招股说明书》中专门对证券发行人的业务和技术的披露做出了相关要求:发行人应披露主营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及设立以来的变化情况、在行业中所处地位、主要技术优势、拥有的主要资产及核心技术等与企业竞争力密切相关的经营要素。可见,披露核心技术信息在28号准则中虽然有所体现,但是评价标准过于笼统,无法体现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由于这些评价标准缺乏量化方法,在实际披露过程中容易被上市公司操纵,通过夸大其词、美化包装的描述性语言掩盖其核心技术缺乏竞争力的事实。本文建议,应进一步规范和细化创业板上市公司核心技术的信息披露。首先,创业板上市公司应披露其主要产品或服务的核心技术,包括技术来源、技术水平、技术类别、成熟度以及核心技术产品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等内容。其次,要披露企业技术储备情况,主要包括正在从事的研发项目及进展情况、拟达到的目标,经费预算及支出情况等。与其他单位合作研发的,还需说明合作协议的具体内容、成果的产权归属及本企业所占比例等内容。第三,应披露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说明研发的具体流程、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等。第四,应披露本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概况,包括研发人员的构成情况,已取得专业资质及已获科研成果,最近两年核心技术人员的变动情况等。
(五)风险预测信息。由于创业板公司的自身特性,决定了其发展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上市公司在披露其高成长性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应向社会公众揭示其隐藏的风险。这些风险有可能是无形资产比重过高导致资产结构不合理造成的,也有可能是技术不成熟或知识产权被侵犯所导致的,还可能是外部市场的不确定导致其核心技术面临淘汰或被更新换代所造成的。为了提醒广大投资者对创业板公司隐藏的诸多风险予以足够的重视,本文建议,在现有的风险提示的基础上,应构建一个“风险预测表”,在该表中,应充分披露创业板公司正在运作的项目及相关的专业风险测评,以便投资者能够根据自身的承受能力客观地权衡风险与收益,进而使投资人的利益受到保护,同时也能使企业赢得市场的客观评价。
综上所述,无形资产扩展信息、成长性信息、人力资源与组织资本信息、核心技术信息、风险预测信息共同构成了披露框架,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框架内各种信息并非各自独立,而是有着诸多的内在联系,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了一个有机整体,笔者认为这个整体正是信息需求者最想了解也是最容易理解的。
三、完善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尽快推出适用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会计准则。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经营的特殊性,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较大,研究开发费用一般较高,如果按照现行准则规定的资本化条件,创业板公司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是亏损状态。同时,现有会计准则的历史成本入账与摊销计量模式虽能提供可靠、客观、可验证的数据,但由于无形资产市场价格的波动幅度较大及预期走势的不确定性,使得无形资产后续计量的账面价值可能会大幅度偏离其实际价值,进而干扰投资者的主观判断。因此,本文建议,首先,进一步放宽无形资产研发支出的资本化条件,推出专门针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支出资本化与费用化的划分标准。其次,针对现有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采取历史成本计量的单一性和滞后性,如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入权威机构评估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则将使创业板公司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更准确、更贴近实际。同时,本文还建议在现有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尽快推出上述提及的针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专用会计报表。
(二)强化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承诺与风险提示。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时,在展现其高成长性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应向社会公众揭示其蕴含的风险。前者,可由上市公司自己对披露内容进行斟酌,后者应由证券法规进行强制性的规范。本文建议,证监会、证交所在披露准则中应完善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创新性信息与风险提示信息同时强制披露。(2)董事会要对报告中的成长性信息和风险评估信息负责,并作出承诺说明。
(三)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首先,本文建议监管部门应尽快完善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准则,包括完善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格式、技术处理,减少信息披露的不确定性因素,使上市公司的披露行为有规可循。其次,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加大惩戒力度并落实监管责任。第三,应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师事务所等证券中介机构的规范和管理,提高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审计与资产评估质量,进一步保障广大投资者的合法利益。
参考文献:
1.赵淼.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信息披露研究[J].财会月刊,2010,(5).
2.张婷.论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J].现代商贸工业,2011,(16).
3.张林,郭仑.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问题的探讨[J].商业经济,2011,(7).
4.葛欣.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建议[J].会计之友,2010,(4).
5.班婷,郝文波.浅析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J].企业导报,2010,(3).
一、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传播要素
根据信息传播原理,信息的传播过程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完成传播活动。内控自评报告的传播也存在这四个要素。
(一)传播者 根据财政部等五部委于2010年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以下简称《评价指引》),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利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因此,内控自评报告应该由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利机构做出。
(二)传播内容 《评价指引》第二十二条规定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至少应当披露的内容,包括董事会对内部控制报告真实性的声明等八个项目。同时《评价指引》第二十一条规定了报告应当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要素进行设计。因此,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应包括上述所有内容。
(三)传播媒介 证监会指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报纸有《证券时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等,指定信息披露网站有巨潮资讯网等。上市公司都能按照规定选择适当的传播媒介披露内控自我评价报告。
(四)受传者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是公开的,内控自评报告也不例外。所以,内控自评报告的受传者为社会公众。另一方面,传播媒介决定了公众可以以低成本获得公司对外披露的内控自评报告,这使所有需要公司内控自评报告的人都能成为受传者。
通过上述对内控自评报告传播的分析,可以看出内控信息是否顺利地从传播者传达到受传者的关键要素是传播者和传播内容。是否由适当的传播者制作内控自评报告关系到其可信度,由公司管理层做出的内控自评报告就如同球员兼裁判给出的得分一样不能令人信服。而传播内容则会影响内控自评报告传递信息的可利用度,泛泛而谈、没有任何本公司特有内容的报告对于投资者和监管机构而言都没有太多价值。
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现状分析
制造业是上市公司中数量最多、最有代表性的行业,笔者选择我国A股制造业进行分析并从巨潮资讯网下载内控自评报告和其他相关信息。在2012年1月1日之前上市的1430家公司中,有1112家对外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282家未披露,另外36家是已经退市的公司。从1430家公司中随机抽取200家,有158家对外披露了内控自评报告,35家未披露(全部来自沪市主板,其中32家单独披露了《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方案》说明公司的内部控制还在建设中,1家公司在年报中披露了其内控仍在建设中,2家未查到未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原因),7家已退市。针对上述对外披露了内控自评报告的158家公司,笔者首先分析内控自评报告的披露者和内容,其中内容分为《评价指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八个项目和内部控制五要素两方面;然后将样本按照上市板块进行分类,分为深市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沪市主板四组,进行横向比较分析。
(一)内控自评报告的披露者 内控自评报告的署名即是报告的披露者,需要对报告的真实性承担责任。通过对158份自评报告的署名进行统计(见表1),可知,审计部由于只是审计委员会下属的一个部门,级别较低,不能代表整个董事会对内控自我评价报告的认可;而署名为公司名称则没有指明由公司哪个机构出具内控自我评价报告;报告也不可能由董事长一个人负责。因此,署名为公司董事会、董事长签名和公司董事会以及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这三类署名符合《评价指引》的要求,占73.42%;而署名为审计部、董事长签名和公司名称、公司名称以及无署名这四类是不符合要求的,占26.58%。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上市公司都已明确由公司内哪个机构负责内部控制的评价工作并出具内控自我评价报告,而这对于报告的可信度是至关重要的。
(二)《评价指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八个项目 《评价指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内控自评报告中至少应当披露的八个项目分别为:董事会对内部控制报告真实性的声明;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总体情况;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内部控制缺陷及其认定情况;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情况及重大缺陷拟采取的整改措施;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通过对158家上市公司内控自评报告的内容进行统计,董事会声明、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范围、程序和方法以及有效性的结论比较明确,有披露的公司都会以单独列示的方式说明;而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总体情况、内部控制缺陷及其认定情况和整改情况则并非有所披露的公司都是单独列示的。在统计过程中,对有所提及后三项的都算作有披露,而不是仅针对单独列示才算披露。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在内控自评报告中,多数公司都披露了评价工作总体情况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而评价的依据、范围、程序和方法则较少有公司披露。因此,作为公司的外部信息需求者,要想仅凭内控自评报告全面地了解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如何开展是有难度的。另一方面,更加细化的数据同样值得关注。在上述87家提及内部控制缺陷及其认定情况的公司中,仅有40家说明了具体的内控缺陷;107家提及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情况及重大缺陷拟采取的整改措施的公司中,仅36家说明了当年的整改情况,还有94家写的是未来拟采取的整改措施。这说明愿意公开披露自身内控缺陷和为完善内控而采取的措施的公司仍是少数。
(三)内部控制五要素 内部控制五要素能全面地概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情况和执行情况,是内控自我评价具体化的对象。笔者对五要素的披露进行统计,统计的标准也是有所提及即算作进行了披露,而不是是否单独列示五要素的情况。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超过60%的公司对内部控制五要素都有所提及。但相对而言,提及控制活动的公司较多,达到了91.14%,而提及风险评估和信息与沟通的公司较少。公司对于不同要素的理解程度和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大部分公司会重点说明控制活动。同时,控制活动的内容较为统一,通常包括关联交易、对外担保、重大投资、信息披露等重大事项的内部控制和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会计系统、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预算控制等日常行为的内部控制。对于控制环境,不同的公司披露的详细程度不同。超过90%的公司提及了治理结构与内控制度,同时有89.87%的公司提到了内部审计部。但是能清楚地说明内控工作在不同的组织机构之间如何分工的较少:仅有59.49%的公司提及了内审部的独立性,说明内审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能详细说明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的则更少,约为42.41%。然而,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三个要素往往只是点到为止,不够具体和详细。这三个要素的内容也较为散乱。在风险评估中,既有公司说明如何进行风险评估,如采用定期评估还是不定期评估,由哪个机构执行风险评估等,也有公司直接在此部分列出了公司面临的风险,如产品风险、市场风险等。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两个要素也存在类似现象。散乱的内容降低了不同公司的内控自评报告之间的可比性,降低了报告的利用价值。
(四)按上市板块进行分类的横向比较 将158家公司分为深市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沪市主板四组进行上述三项统计,结果如表4、表5、表6所示。
从总体上看,表4、表5和表6并没有反映出在内控自评报告中披露的内容因上市板块的不同有明显区别:从《评价指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八个项目的披露上看,深市主板和沪市主板略好于中小板和创业板;但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披露上看,中小板和创业板又略好于深市主板和沪市主板。具体而言,分上市板块进行分析可发现以下几个问题:(1)沪市主板的公司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自愿性较差。被随机抽样抽中但没有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35家上市公司全部来自沪市主板,这能看出沪市主板披露报告的自愿性较差。而统计数据显示沪市主板中的公司在披露内控自评报告时多会写明董事会对内部控制报告真实性的声明。这可以作为解释其自愿性较差的一个原因,即沪市主板公司的董事会更深刻地认识到披露了报告就应该为其真实性作保证,为了自身承担更少的责任,那么在没有强制规定需要披露之时还是不披露为好。同时,在沪市主板公司的报告署名上,符合规定的比例也较另三个板块低,这也可能是上市公司董事会为减轻自身责任而采取的手段之一。(2)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公司在内控评价工作不合规范的可能性较主板更大。较少披露内控评价工作的依据、范围、程序和方法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从表5可以看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中披露这三个项目的比例明显低于主板。因此,外部信息需求者无从知晓中小板和创业板中的公司如何评价内部控制的可能性更大,更无法保证公司的内控评价全面、合理、有序地开展。(3)深市主板的公司对除控制活动以外的四个要素重视程度不够。从表6可以看出,深市主板对内部控制活动披露的比例高于90%,但对于其他四个要素的披露均低于50%,差距较大。但这种情况没有出现在其他三个板块中:披露控制活动的比例最高,但与其他要素的差距不是很大;没有任何一个要素的披露比例低于50%。通过横向比较可以看出深市主板公司对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四个要素的披露不足,反映出在实际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中对四个要素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建议
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重视内控自评报告披露 无论是内控自评报告的披露自愿性较差还是报告不符合规范的要求,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上市公司还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重要性。我国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发展多是在强制性规范的作用下形成的,而不是企业自发形成的。虽然目前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献很多,但在实践中,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合理和执行有效而使公司有良好发展的案例和反面案例并没有深入人心。部分公司对待内控自我评价报告的态度消极,将其看作是不得不提交的报告而不是落实内控自我评价之后形成的结果。只有通过案例教育等手段,让公司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内控的重要性,才能将公司对待内控自我评价的态度由消极转为积极,让自评报告从强制性披露转为监管下的自愿性披露。内控自评报告是一份反映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执行情况的报告。如果公司对内部控制知识有深刻的理解,那么无论是自评报告的署名还是是否应该披露某些内容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但不同公司内控自评报告的质量参差不齐,可见部分公司并没有掌握内控知识并认真执行相关规范,以至于撰写报告时无话可说或是只能“借鉴”其他公司的报告。
(二)加强政府监管 政府除了制定相关规范外,还要鼓励公司详细披露自身的内控及其评价情况:对内控及其评价工作做得到位的公司予以奖励,同时对应付了事的公司进行处罚。然而在现有的规定中,仍存在不合理之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办法(2011年修订)》第十八条规定:公司披露的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显示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其信息披露工作考核结果评为C。笔者认为作为监管机构的深交所不应把内控自评报告中是否披露重大缺陷作为考核标准。这样的规定只会让公司消极对待发现的重大缺陷,而不是披露它并完善自身内部控制,同时可能导致公司为了获得较好的信息披露工作考核评级而隐瞒已发现的内控重大缺陷。深交所应该将信息披露是否符合公司实际情况作为考核标准,如已发现重大缺陷却将其描述为一般缺陷的公司考评结果为C。
(三)规范内控自评报告内容 目前,上市公司较少有能将《评价指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八个项目和第二十一条规定的五要素同时清楚地披露在一份报告中的,更不用说在不同公司之间进行对比了。因此,统一内控自评报告的内容框架意义重大。笔者认为,《评价指引》第二十二条是针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的;而第二十一条是针对内部控制的基本情况的,是内控自评工作的对象,可以单独作为一个项目融入到自评报告中。因此,内控自评报告可以由以下九个部分组成:(1)董事会对内部控制报告真实性的声明:包括董事会对内控自评报告承担的责任等;(2)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总体情况:包括内控评价工作执行的时间、评价针对的期间、执行者、是否聘请中介机构等;(3)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包括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4)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5)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6)内部控制基本情况:包括内控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其中内控环境包括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等;控制活动包括重大事项的控制和日常事项的控制。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应说明公司如何保证面临的风险均被识别、内外部信息及时、准确地被传递到适当的人员和内控缺陷均及时被发现并采取适当的整改措施;(7)内部控制缺陷及其认定情况:包括公司内控缺陷认定标准和认定结果;(8)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情况及重大缺陷拟采取的整改措施:包括在评价期间已采取的措施和未来准备采取的措施;(9)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包括董事会对内控有效性的认定;如未单独披露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对内控有效性的意见,也应在此部分一同披露。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融资模式;风险控制
一、 企业融资模式下的风险控制
1.1企业的融资模式
企业的融资活动是企业更好的发展的必要环节,企业根据自身的资金状况、发展趋势、未来的市场定位等通过银行金融体系、证券、基金等进行的资金的筹集的活动。通过融资能帮助企业得到更多的市场机会和现金流量。是企业的融资配置的一个动态的过程。
1.2主要的融资模式及特点
1、 风险比较大。企业的融资根据自身情况和规模的不一样对外界的抵抗能力不同,企业本身的资金流量小,对外界的金融冲击力的抵抗力较小。在经济出现波动的情况下很难通过其他的途径来规避各种的风险,所以存在风险大的问题。
2、融资障碍多。复杂的融资渠道似的企业在寻则融资的途径时面临各种的阻碍,企业的规模决定着他们在抵押贷款能得到的资金的分量。融资的途径的选择、企业自身的问题、外界的压力、市场的波动情况都是企业面临的障碍。严重的影响着企业在融资方面的顺利的进行。
3、 政策的影响。大部分的企业都是通过各种的金融渠道融到资金的,贷款、发行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政策随时都在处于变换之中。而企业本身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无法阻挡金融政策方面带来的影响的。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扶持力度和政策都会对企业的融资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1.3企业融资模式的现状分析
据有关的数据显示企业中的65.7%融资是依靠各种的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的,而33.3%的是企业权益性融资。债券类融资占1.8%。而我国银行机构的简介融资的整体规模好似非常大的。这就显示了我国国民参与投资的比重在不断的上升。资金的分配逐渐的像企业和个人加强。整体上的企业融资状态受到很多的条件和政策的影响出现了各种的问题。整体的发展和状况不是太好。
设立创业板的计划早在2001年就已提出,2008年中国证监会《创业板上市发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上市企业资格标准规定:企业只要最近一年盈利即可申请上市,没有具体的数量考核,净资产的规定也由2000万元下降为1500万元,但要求企业必须是具有成长性的企业,具备科技部认定的创新型企业资格,考核指标是企业每年的销售收入增长。可见,创业板能够让更多拥有持续研发潜质,却不能立刻从盈利能力上显现出来的创新型企业摆脱苛刻繁杂的上市标准到创业板上市,满足融资需求。这体现出创业板更重视企业成长性和未来发展的特征,也符合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需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创业板的开设目前处于搁置状态。
2004年推出的中小企业板块在一定程度上是为设立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板积累经验,中小板上市资格如下: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大于3000万元:最近三个会计年度收入累计大于3亿元,或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现金流量净额累计大于5000万元;发行前总股本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根据深交所数据:截至2008年11月14日,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己有上市公司182家,IPO总发行规模达63亿股,融资总额为560亿元,平均每家公司融资3亿元,而融资额最高的公司达到了41.4亿元,最低的将近1亿元。 由此可见,中小板的上市门槛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过高,创业板又迟迟无法推出,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基本上被排斥在股权上市融资这道门槛之外。
1.4融资模式中的风险控制对企业的影响
融资规模中的风险控制能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的资金和债务的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但是对于风险控制的作用来看能更好的调节各种的资源的分配。建立强硬的控制体系,对于企业来说解决了资金流量和债务之间的平衡的关系、。而针对不用的融资模式的风险控制能正对不同的模式的特点和融资的规模和情况进行合理的分配企业的融资比例。让企业的融资不至于出现突然中断的情况。
二、 影响企业融资风险控制的因素
2.1宏观因素
影响企业融资风险控制的宏观因素很多,例如政府的经济金融政策和宏观调控的措施、金融融资风险评估系统、企业的融资规模和比例等。政府的经济宏观调控措施直接的影响着贷款和各种的债券、基金的价格的波动,对企业的融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而风险评估系统的建设目的是控制融资中的风险,让企业能更好的掌握住自己的融资的风险的大小。从而决定是否更好的给进自己的融资的比例和结构。充分调动企业的各种的资源进行安排配置。而其他的因素或多或少都对融资风险控制产生了影响。风险控制的制约因素是风险评估模型中的利率和资金流量的掌控。
2.2微观因素
企业的融资风险控制微观影响因素主要有企业的资金流量、规模、未来的发展、市场的规模、产品的竞争力、企业中的竞争、金融体系的波动。微观的影响因素更多的是对融资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些的一怒视一般是用过其他的方面的表现来进行反应的,而不是直接的可以了解的。在评估的模型分析中也是很难加入评估的。所以想要控制微观的融资风险控制影响因素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
三、 改善不同融资模式下的风险控制策略
3.1加强金融体系的改革
金融体系的担保是保证企业进行融资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目前的金融担保体系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信用融资额度的增加相应的应该增加在担保方面的建设。而我国各信用担保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预算编列的资金,并应逐年增加,这将最大限度地保证信用担保机构有充足和稳定的担保资金。担保机构负责对企业的规模、资金状况、还债能力、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和统计,最后决定给企业的融资金额。其别企业进行贷款主要考虑的是企业的市场能力,例如收益、产品的竞争力、发展潜力等。各种的扶持政策可以帮助这些企业进行发展。
3.2改善企业的整体的融资环境
融资环境的建设是影响企业融资的重要的因素。近几年来,发达国家的银行创了多种信贷评估技术、多种金融服务产品以及多种信贷风险控制技术等,既比较有效地缓解了中小企业的“信贷缺口”,同时也在相当程度内保障了银行资金的安全。因此,在应对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导致的融资困难问题时,银行方面在保持贷款安全的前提下向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同时也需要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推出适应不同企业需求的融资工具,畅通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一是增强对中小企业业主的信用评级;二是开办保本理财业务;三是对一些中小企业试行商业性的信用风险;四是对中小企业的设备投资开办租赁融资业务。(作者单位: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唐湘娟.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根源探析.经营管理者.2010(07):23-27
[2]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9(01):10-18.
[3]张延芳.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管理浅析.河北金融.2011(10):21-24
[4]彭芳春.徐勇.论金融危机与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冲与应对.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07):15-18.
[5]陈艳,张明悦.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实证研究[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1(03)
关键词:创业板 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 盈利能力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105-02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舞弊案件的暴露也越来越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引起了公司高级管理层越来越多的注意。到2016年,国际资本市场对要被承认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中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和信息披露将更加严格的要求。研究发现,一个公司的内部控制能否有效实施,是由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理和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决定的。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如果公司的管理水平和规范程度越高,公司运营和盈利能力越能持续稳定,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是能够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积极作用的。
二、我创业板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的不足
(一)没有营造高度关注的内控环境
企业的内部环境是上市公司的基石,它为上市公司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和改善内部控件制提供方向。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都必须依靠内部环境。比如很多创业版上市公司从事的是高科技业务,虽具备成长潜力,但由于认知不一,内控意识薄弱,管理层对内控环境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公司内控整体环境的营造和关注度。很多上市公司都鲜于研究分析优质的内控环境与完善的内控制度之间建立的机理关系,因此在公司的内控方向上漫无目标,无法真正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现在许多上市公司缺乏良好的控制环境,例如,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上市公司管理者素质偏低、管理质量低下,忽视管理控制,组织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源政策及做法不完善等。
(二)没有详尽可靠的内控信息披露
在目前的上市公司中,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已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其内部控制信息。这也是在信息不对称性条件下,投资者了解公司经营状况的有效途径。但从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现状来看,很多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过于粗浅,泛泛而谈,没有提供对投资者真正有用的信息。其披露中没能对内部控制的权利制衡、成果成效、存在的不足、改善的方向等进行详尽分析与阐述。投资者几乎都不能从该披露信息中充分了解被投资公司的实际情况,因此,也间接地影响其投资决策的准确性。
(三)没有实现有效的内部审计
受公司规模或成本效益的限制,我国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大都没有单独设置的内审机构,有的虽然设内审机构,也配备了相关人员,但由于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内审的审计监督职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内审人员行使权利得不到保证,使得很多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我国创业板公司大多处于发展初期,很多公司缺乏与内部审计要求相匹配的专业人才,内部审计职能往往停留在浅层上,实行内审对公司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彰显不明显,从而弱化对内控的认知。况且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如果与其他监管机构平行,没将层级关系进行划分,其工作成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就无法体现。
(四)没有建立完备的风险防范机制
就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总体情况来看,许多公司没有建立完备的风险防范机制,应对风险能力较弱。尽管都有董事会下设的风险评估委员会,但风险评估委员会并没有起到应有的重要作用。风险防范,应该是整个公司自下而上的一套完整的、科学有效的机制,而不是某个部门或某几个部门的特定职责。仅仅凭借家族企业家们的经验来防范公司运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是不可靠、不稳定的,极大可能会损害公司股东和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五)没有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
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一个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的了解,往往是通过其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但就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而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往往流于形式,并没有实质性的具体详细的内容。公司内部管理层也没有给予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应有的重视,信息控制披露缺乏及时有效性。而信息沟通渠道的阻塞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的影响是灾难性的,甚至直接导致投资决策的失败。
三、完善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对策
针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为了完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在确定组织结构时,应当以公司自身的情况为依据,结合科学的内控方法,同时必须注意职责分离。此外,还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在加强储备人才的培养,使人才的成长和进步跟上公司业务的发展和企业的成长,所以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非常重要。
(二)实行明朗的信息披露
实行明朗的内部信息披露,不仅可以使投资者及时、准确地掌握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了解公司内部的控制。同时,也是创业板上市公司对投资者负责任的表现,增强了投资者对于公司发展的信心。另外,明朗的内部信息披露也有助于公司内部员工明确自己在整个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作用和职责,有助于公司更加健康良性的发展。
(三)发挥有效的审计监督
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就像一把标尺,可以检验出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不足,有助于创业板上市公司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也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实施的保障。注重事前、事中的内部审计,可以提高整个公司的运行效率,增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竞争力。
(四)提升整体的风险意识
相比主板市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上市条件较为宽泛,因此面临的风险情况也更为复杂。风险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所以,创业板上市公司必须结合自身所在行业的实际情况,加强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的整体风险意识,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五)强化中介的监管力度
除了公司增强公司内部的审计监督,强化公司外部第三方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也是十分必要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客观性,能够帮助创业板上市公司及时发现自己内部控制的不足,并及时完善,有利于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
(六)健全披露的法规体系
近些年,创业板上市公司也屡次出现在信息披露方面违规的现象,这是对投资者和公司自身发展极不负责任的,因此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法律规范十分迫切,只有建立健全信息披露的法律体系,创业板上市公司才能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健康发展。
(七)搭建通畅的沟通渠道
公司的运转依赖于内部不同部门的协作与沟通,阻塞的信息沟通渠道,不仅降低了组织的效率而且可能使公司偏离轨道。只有搭建通畅的沟通渠道,使公司内部保持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才能使各部门明确界定自己的职责,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宋绍清,张侠.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09(9):60-66
[2] 赵银芬.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改进的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1(16):7-15
【关键词】创业板公司;内部控制;研究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及其建设必要性
根据1994年美国COSO委员会的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运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管理体系,是企业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现代管理一种最重要的方式,其根本目的是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促进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和完整,提高管理效率。越来越多的公司实践表明,内部控制已经成为衡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关键性标志,因此,加快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健全,已成为目前我国企业亟需解决的重要任务。具体说来,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按照管理系统要求,积极建立一个自我调整、检查和制约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健全、灵活的内部控制系统。因为,这不仅是企业组织管理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企业生产经营顺利运行的重要前提。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自2009年10月23日上市以来,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在发展,直至目前,已有355家公司在创业板市场成功上市。在创业板公司取得不少瞩目成就的同时,其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诸多弊端也开始显露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者重视不够
创业板上市公司一般以家族企业居多,大部分管理者由于文化水平、职业经验等的限制,大多凭借个人的自我观察来评价整个企业经营成果,对于现代管理技术对企业生产营运活动的重要监督作用往往重视不够。且,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成立时间相对较短,公司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的态度存在一定的偏差,其内部控制意识往往较为淡薄,有些甚至仅仅停留在表面,很少真正付诸实践。这种管理层方面的不够重视,直接影响了企业其他员工对内部控制的态度,阻碍了企业内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的形成,也进一步导致了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管理混乱现象的产生。
(二)整体风险意识淡薄
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发展现状来看,大多数公司整体的风险意识较为淡薄,并未建立完备的风险抵御机制,董事会下设的风险评估委员会也几乎是形同虚设。因此,当公司面临一定的风险时,并不是依靠一套完整的防范体系,而是仅仅寄望于在公司具有一定实话权的家族人员。整个风险防范过程,并没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也没有有效的技术支撑,大多仅仅凭借家族实业家们多年的实干经验。于是,这就很可能导致公司管理层的某些投资决策缺乏一定的可行性,极大损害了公司股东的切身利益。
(三)内部审计监督力度不够
内部审计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道重要屏障,是内部控制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以对企业整个内部控制过程进行必要的监控,再完备、先进的管理制度也只会是流于形式。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由于公司规模或成本效益等的限制,大多没有单独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者虽有设置,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内审人员,但由于公司整体的内部审计制度尚不健全,内部审计人员并没有充分的发言权、处分权,从而使得不少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且,目前我国创业板公司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公司内具有财务专业背景的员工较为缺乏,不少内部审计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其整体业务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不少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均与其他管理层级机构平行,并没有明显的上下级关系,从而难免影响了其工作成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四)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过于模糊
自“安然事件”之后,美国国会便出台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强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披露其内部控制信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就成为了投资者们了解公司经营状况的有效途径。但查看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披露报告之后,不难发现,大多数公司关于其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过于笼统,大多是只言片语带过,并没有针对内部控制的具体开展、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叙述。因此,投资者们往往并不能从信息报告中完全了解投资公司生产运营的所有实际状况,也就间接影响了他们投资决策的正确性。
三、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在企业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众多缺陷,不难发现内部控制的弱化既有市场机制等原因,也有控制环境方面的影响,具体来说有:
(一)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局限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机制尚不够完善,许多法律、法规也有待健全,市场上交易不规范、生产经营混乱等现象此起彼伏。在这种大背景下,若企业如实向外披露其相关内部控制信息,可能会引起投资者的过度揣测和恐慌,从而影响公司的长期经营运作和发展前途。因此,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等,创业板上市公司不愿过多披露公司内部控制信息详情。另外,现在创业板上市公司正处于上市初期,且大多由家族企业过渡而来,其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并不规范,董事会这一关键机构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不少公司在生产经营中,机构职能重叠,常常出现有些事情重复负责,而其他事项则无人管理的现象。这种责权不分的公司治理结构,必然会导致内部控制被架空,形同虚设。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自身存在的弊端
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上市时间较短,刚刚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发展还不够完善,企业管理者决策和经营管理的主管随意性较大,其对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的认知程度尚不够。且,管理层的认知决定着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因此,若管理层观念有误,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效果也会受到直接影响。此外,目前大多数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文化建设并没有对内部控制形成足够的重视。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建立积极、和谐的企业环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还处于发展初期,其组织文化与内部控制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未能充分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培养全体员工敬业奉献精神的积极作用,因此,无法形成浓郁、向上的公司文化环境,以促进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推行。
四、改善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提高管理者认识力度
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提高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力度十分必要。因为,在现代公司管理中,内部控制的主体主要是经营管理者,只有企业管理者真正重视、带头执行内部控制,才能在整个公司内部形成浓厚的内部控制氛围,从而带动公司所有员工认识、了解、执行内部控制活动。这就要求公司管理者积极强化自身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接受监督,切实遵守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以推动“上行下效”,促进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高效运行。
(二)强化整体风险意识
风险控制与应对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同公司、同一公司在不同时期都可能面临不同的风险,且,创业板公司上市条件较主板市场相对较为宽泛,因此,创业板上市公司必须加强对公司风险的控制,强化管理层和公司其他员工的风险意识。这就要求上市公司立足自身实际,推行公司内部控制文化制度,充分发挥董事会下设委员会的作用,积极进行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提高公司整体的内部控制水平,促进内部控制(下转第155页)(上接第153页)工作的顺畅开展。
(三)深化内部审计监督力度
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不仅是内部控制实施的有力保障,更是现代公司发展的内在需求,提高公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创业板上市公司应当加快设立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建立健全、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公司内部的职责划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另外,创业板上市公司还应该积极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由传统的查错防弊逐步向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的转变,强调注重事中、事前的内部审计,以提高整个公司的运行效率和核心竞争力。
(四)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明朗化
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不仅可以使投资者及时、全面掌握公司的真实运营情况,更直接影响着公司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因此,建立一个涵盖公司全部重要活动的信息系统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而言,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准备:首先,创业板上市公司应当严格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积极披露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为广大投资者了解公司实际经营状况提供真实、具体的资料。其次,上市公司可以引导相关内部控制信息在公司内部实现高效传递,使公司所有员工及时、迅速了解公司经营信息,明确各自在整个内部控制系统中的职责和作用。最后,创业板上市公司还应当积极建立横向信息传递机制和外部沟通机制,加强公司与董事会及其下属委员会、客户、股东、供应商和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的交流,促进信息在多个层面的有效沟通。
五、结束语
总之,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既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实现良性发展的必需帮手,在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企业生产的不同时期、不同环境背景下,内部控制的执行标准可能都会有所改变。目前,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生产规模、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都可能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因此,上市公司应当根据自身阶段发展的实况,积极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整与完善,促进内部控制功能的高效发挥,切实提高整个企业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杨洁宇.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吴榕花.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D].集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沙巍.浅析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J].中国经贸,2010(8).
[4]张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1(25).
[5]魏海英.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D].中国优秀硕士文库,2006.
[6]裴文君.如何改进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J].现代商业,2010(17).
[7]李阿勇.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文库,2008.
我国融资租赁业风险与监管研究
基于概率分析法的M2对CPI影响时滞研究
金融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问题与政策研究
人民币均衡汇率的测算研究
全球金融治理与金砖国家合作研究
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研究
金融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及中美两国比较
新资本协议在中国银行业的应用路径研究
印度场外衍生品交易报告库的发展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时变关系研究
货币竞争与人民币国际化
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适当性规则的立法研究
基于网络分析法的我国银行间风险传染效应研究
美国众筹监管立法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金融业营业税改增值税问题研究
关系型信贷与中小企业融资绩效
中国册市场问题与监管机制有效性研究
IPO首日超额收益率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小微企业信用担保现状及发展研究
贷款集中度监管与宏观调控协调配合研究
监管成本、资本成本与最优资本充足率监管
异质偏好对企业投资策略的影响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若干思考
金融脱媒背景下社会融资规模的工具选择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关于国内资产管理业务发展问题的思考
基于生产函数法的中国潜在产出及经济增长前景研究
对危机后银行业“行为监管”的再认识
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最新发展及其启示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
商业银行国别风险评估方法的演进及启示
银行监管框架构建与监管有效性评价
中资银行跨境并购的机遇、风险与策略
财务信息、特征信息与创业板有效监管
基于宏观金融稳定视角的资本监管有效性分析
中国创业板市场系统性风险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本质及其监管选择
人民币汇率制度与股价的关系研究
小微企业融资的制度约束及政策思考
商业银行交易业务审慎监管研究
信用担保领域的典型案例、行业发展与法律规范
风险准备、风险分担与金融风险防范及化解
中国商业银行转型的路径选择研究
P2P行业监管立法的国际经验
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目标的法经济学分析
信贷约束视角下的农地流转研究
Vasicek方向久期:一类新的利率风险免疫工具
针对财资管理更为繁复的集团化公司,如何在业务之外创造价值,在合理的构建财资管理的框架下使企业进入良性的有序经营并整合企业的金融资源等问题,2010年1月16日,我们特别邀请了京能集团副总兼CFO、京能集团财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国忱先生做开年第一讲,独家分享集团化财资管控之道。刘总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总结了资金管控的四大环节、四大源头与干渠、四项基础工程、四个端口、四大技术经济指标、企业集团化财资管控的“四要”等问题,给与会的财务经理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0年3月13日,比雅全球控股公司执行董事,投融资副总裁侯学理先生为大家带来了一次生动的“与资本共舞”的投融资讲座。就企业私募融资的目的与挑战、中国私募市场概况、如何成功私募融资等正在资本化进程中的企业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入浅出并极具实务价值的讲座。
联想集团,作为国内成功的并极具创新性的国际化科技公司,其成功的财务管理体系无疑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2010年3月20日,周末讲堂邀请了联想(中国)CFO吴辉先生,就高效的财务分析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实战解析和经验分享。吴总和与会的财务经理人们积极互动交流,Q&A环节场面异常热烈。
自去年年底创业板开闸以来,到现在已有共62家公司登陆创业板。然而更多的公司还在上市的漫漫征途上。2010年4月10日我们邀请了国内首批2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之一的探路者CFO张成先生,独家分享了创业板上市的过程、难点和重点。张总以翔实的资料数据和对创业板的深刻理解以及探路者不可复制的成功经验,为大家详细的梳理了一张如何在创业版上市的“前进路线图”,更是有京外的财务经理人千里迢迢的来京“取经”。
随着“TOP CFO周末讲堂”在财务专业领域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2010年4月27日北京民协中关村企业家天使投资联盟与《首席财务官》杂志社联合主办了“创业企业的融资决策”讲座。邀请了清华紫光的创始人张本正先生、投中集团投资总监成妙绮女士、《首席财务官》杂志出版人兼总编辑田茂永先生等专家与到场的中关村创业企业的高管和财务经理人分享创业型企业的融资策略以及政策支持。
作为中国最高端的高层管理教育机构之一的长江商学院,拥有国际水准的教授、专家和世界级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国际视野。《首席财务官》杂志与长江商学院在高级财务管理领域展开战略合作,并于2010年4月22日联合推出“长江・TOP CFO大讲堂”第一讲“从财务角度看企业战略”。本次讲座邀请到著名学者、长江商学院副院长兼会计系主任齐大庆教授和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汪迎春先生到场分享,引领高级财务经理人们如何从财务角度审视企业战略,找到企业快速成长的成功之径。
今年4月26日,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6月12日,我们特别邀请了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中国大陆首位高级国际注册内部控制师、ICI中国总部首席代表、中经安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玉女士,就企业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建立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建设一个高度集中、实时监控的有效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尤为重要。6月26日的周末讲堂,我们特别邀请了联想全球财务业务变革和流程控制总监程伟女士,以联想的财务信息化进程为例,与大家分享了公司财务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现场交流气氛热烈,互动积极。
1.1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促进技术创新的产品化
在此时中小企业的规模小,可抵押的资产不足,不能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而企业在此时引入风险投资能为企业提供稳定的资金,使技术研发能顺利进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支柱就是技术研发与创新,只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才能保证研发的顺利完成,促使科技创新转化为产品,适应市场的需求,开拓一定的市场份额。由于风险投资的投资特征使其更加青睐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从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使其能顺利的完成新技术向产业化的转化。
1.2完善企业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
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以民营企业为主,都是企业所有者自己进行管理,缺少专业管理人员进行正规的管理,使得中小企业在管理结构上存在很多问题,财务制度也不健全,很多财务资料没有经过外部专业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验证,这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是一个严重的阻碍。由于风险投资对企业进行投资是为了获得收益,与企业的发展是双赢的关系,所以风险投资对企业进行投资以后,也会为企业带入先进的专业管理技术,帮企业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使企业有序的发展。企业在迅速的膨胀阶段也同样会出现管理水平跟不上膨胀的步伐,会出现管理滞后的问题,使企业的扩张陷入困境,风险投资的先进管理水平能帮助企业解决扩张中的管理问题,使企业顺利进行扩张,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所以风险投资除了为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外,还利用自己管理团队的运作经验及专家顾问团队的技术支持,为被投资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从而实现与被投资企业的共同成长。
1.3增加企业业绩,推动企业上市
风险投资对企业进行投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利,但只有被投资企业取得优异的业绩,风险投资才能从中获得收益,而良好的业绩要以健康的管理体系为基础。风险投资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后,便主要帮助企业提高经营业绩,完善产品结构,适应市场的需求,扩大市场份额。所以风险投资对企业进行的投资项目要进行严格的管理,使企业投资有利可图的项目,而放弃那些只占资金不能获利的项目。风险投资从自身利益出发也要提高被投资企业的获利能力,提高公司经营业绩。风险投资帮企业增加业绩后的主要目的则是实现自己的投资增值,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帮助企业上市。被投资企业成功上市后,风险投资会选择合适的时机以股权转让、出售等方式退出企业,从而获得高额投资收益。而成功上市也是被投资企业获得全新的融资渠道,最终帮企业建立更加完善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2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分析
风险投资给科技型中小企业带来了其他融资渠道不能给的诸多好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够迅速发展的重要融资来源,但在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结合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以更好的发挥风险投资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2.1资本来源有限,结构单一
风险投资在我国从1985年开始发展,而真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是在1998年之后。在此之前,风险资金的投入仍是沿袭传统政府拨款式的投资机制,只是将财政“拨款”改为“投资”,从严格意义上说,与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还有一定差距。到1999年我国92家风险投资公司的资金规模达到74亿元人民币,其中政府出资占绝大部分。从中可以看出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结构比较单一,投资金额有限。随着创业板的开通,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需要的资金支持比较大,尽管风险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短缺的问题,但仍不能完全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需求,资金缺口仍然很大,显然,政府背景下的风险投资在资金规模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且投资不能很好的分散,这样既阻碍了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又使得一定数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因不能得到资金的支持而得不到发展。
2.2运作机制欠完善
风险投资在我国发展的较晚,各方面都不成熟,而且这些企业在成立之初都是采用的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没有建立恰当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这使得风险投资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大,没有严格的规范。很多情况下,风险投资所投资的领域严重偏离了风险投资企业的初衷,使投出的资金不能收回,导致投资的失败。再有,风险投资进行投资之前需要对投资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以合理的确定投资目标,然而我国至今尚未建立完善的项目风险评估体系,也没有完整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可依,这严重限制了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进而阻碍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此外,我国风险投资领域的投资专业人才缺乏,急需引进优秀的风险资本家,建立顶尖的专业人才队伍。
2.3缺乏退出机制
风险投资进行投资是为了获利,而只能顺利退出企业才能实现投资收益,但当下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不完善,严重限制了风险投资的发展。资本市场不完善是阻碍风险投资退出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的条件苛刻,在主板上市的难度很大,而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条件虽有所下降,但在上市资格、审批程序等方面仍没有什么变化,中小企业上市依然很困难。风险投资的顺利退出也有赖于完善且有效的中介组织机构,但我国全国性的风险投资行业协会、科技项目评估机构及风险投资的保险机构还没有发展起来,一般的中介机构还缺乏为风险投资服务的实际经验,而且一些中介机构服务的运作不规范,服务不到位,这些都严重阻碍了风险投资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4相关法律不健全
由于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比较晚,没有专门的法律对风险投资行业做出规定,而现有的《公司法》没有考虑到风险投资特有的投资特征,缺少风险投资股份流通与转让方面的规定。风险投资进行投资的目的是选择合适的时机退出企业以实现自己的高额投资收益,但《公司法》规定,发起人持有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3年内不得转让;同时还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的股票。这极大的抑制了风险投资的退出。
3结束语
近年来,安徽省围绕谋划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积极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同时加大高新技术企业政策扶持力度。截止2013年年底安徽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018家,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2053.1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实现增加值30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5.7%,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个百分点,其中,中小企业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主力军。
目前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新的融资渠道主要有互联网金融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融租赁融资、小额贷款融资等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金融创新的步伐加快,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产业的迅猛发展为企业融资难的发展困境带来了转机,与传统的商业银行间接融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融资模式相比,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更具有普惠性、便捷性、针对性等特点。
安徽省近年来专利数量、质量快速提升。据统计,从2008年到2012年的5年间,安徽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增长11倍,增速居全国首位。企业已成为安徽省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主体,2012年,安徽省2400多家企业提交了1.2万件发明专利申请,企业数量相比2011年增加了400余家,发明专利申请量增幅高达78%。截止2013年10月底,安徽省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0969件,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83件,较2012年同期增长54.6%。科技型中小企业虽然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且大部分企业已经拥有许多知识产权,却难以利用这种优势,仍旧面临着融资难困境。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努力对这些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以此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并为企业融得发展资金。
金融租赁融资是一种契约安排,允许一方(承租企业)以定期支付租金为条件使用租赁公司所购置的财产(设备)。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租赁公司的出租决定直接取决于承租企业的未来租金支付能力,不依靠评估承租企业的信用历史、财产和技术基础来做决定。这样,一般刚刚成立没有详细完备的财务报表与固定资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就受益良多。企业采用金融租赁融资方式有以下便利:企业申请租赁程序简洁方便;可迅速引进设备;促进企业自有资金利用率最大化;企业租金支付手段灵活。
小额贷款公司是中国金融制度的创新,对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短缺,推动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小额贷款独有的申请程序简单、放贷过程快、手续简便、还款方式灵活、贷款范围较广、营销模式灵活等特点,也给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便利。
随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量规模不断增长,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融资缺口也不断扩大,融资压力日趋加大,尤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发展独特的特点,在融资方面显得更加被动。因此,为了更好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深入的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深层次的原因,针对性提出解决的办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进程中,资金缺乏和融资难等问题阻碍其发展壮大。在企业成长的四个阶段――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成熟期中,尤以前两个为甚。种子期企业由于团队不完善,研究难度大,成果出现不确定等缺陷,资金投入风险大,因此难以吸引外部投资。创建期企业主要利用种子期的新发明新技术,完成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资金需求较大,投资面较分散,科技产品的研发面临不确定性,市场的波动和科技产品更新周期短暂,都对企业的融资产生较大的阻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企业获取银行信贷难
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和管理水平与大型企业差异较大,偿债能力面临更多的不稳定因素。由此,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心不足,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截至2013年10月末,安徽全省银行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也仅占全部贷款比例的30.94%,可见对中小企业来说,并不能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其融资难问题,而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成本、信息的采集成本以及后期的监控成本较高;二是基层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权有限,基层放贷受到约束;三是针对广大中小企业覆盖广、业务繁,银行经营成本上升。
(二)资本市场不完善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融资主要通过证券市场,证券市场分为主板(包括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和新四板。发展较为成熟,融资量大的是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而新三板和新四板都属于发展初期,尚未形成健全体系。由于在主板市场和创业板上市要求非常严苛,安徽省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达到上市要求,尤其在其需要融资的创业初期。至于新三板市场和新四板市场这两个融资平台,目前尚未发展健全,而且新四板目前只在几个地区进行区域型示范试验。因此,安徽省的中小企业也很难通过这两个渠道进行融资。
(三)政府扶持力度不足以及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
政府在扶持中小企业,尤其科技型中小企业上,政策多为指导性意见,在发放银行贷款,担保体系健全方面的影响力有限。颁布的相关政策繁多,条件较高,实施复杂,经费有限,在科技型企业创业初期,资金支持难以到位。
中介服务机构提供土地、房产、物品、无形资产等价格评估和企业资信评估服务,以及提供仲裁、检验、鉴定、认证、公证服务。但目前从担保公司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情况看,担保机构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专业人才少,风险防范的质量和技术跟不上,代偿率逐渐上升,特别是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担保机构的生存和发展也受到很大挑战。
(四)其他融资渠道存在的问题
被称为“地下金融”的民间融资,由于现阶段各种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加大了其行为的金融风险和金融欺诈的可能。至于典当融资,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基本没有实物资产用来抵押,因此,此渠道行不通。虽然不少银行当前都推出了“应收账款保理业务融资”,但实践证明由于目前社会、经济环境的制约,该方式可操作性不强,风险也较大。
(五)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综上所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科技型企业自身存在投入大,风险大的特点,因而缺乏足够的资金,另一方面则是现有市场针对这类企业的融资担保体制尚未发展成熟。企业的收益不确定,规模较小,致使许多融资渠道受阻,如银行贷款、担保贷款、风险投资方面较难得到有力支持。
此外,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面临税费较重、成本上升等问题,同时外部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也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了障碍,所以企业往往需要大量资金以帮助其渡过这些困境。
三、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融资渠道的对策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虽然面临复杂多变的融资困境,但目前安徽省在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创新方面也已经有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这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提供了多种有效的解决途径。
(一)互联网金融融资
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互联网金融融资有以下几个模式。
1. 通过点对点模式融资。点对点融资模式即中小企业通过第三方互联网中介平台寻求有相应贷款能力并能满足其融资需求的一个或多个贷款方,以达到借贷双方资金匹配的融资模式,其特点在于交易成本降低与风险防控,互联网传播快速、涉及面广、用户聚集等特点可增强中小企业与贷款方的信息透明度与对称性,中小企业通过此模式进行融资可自主择优选择利己的贷款利率,从而降低交易成本,而多个贷款方也可通过共同出借融资资金以降低所需承担的风险。
2. 基于大数据平台下,通过小额贷款融资。此模式主要是指由电子商务企业发起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为满足电子商务领域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经审核向其进行融资贷款。具体而言,贷前,小额贷款公司通过引入网络数据模型和在线视频资信调查的方式,交叉检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经营及第三方认证数据,考察中小企业的营业现状及财务的真实性,评估其还贷能力。贷后,监控中小企业的经营行为、现金流等财务情况与交易状况,将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网络上的行为数据换算为信用评价,以控制贷款风险。
3. 通过大众筹资模式融资。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和社会性网络服务平台,以合资资助或预购的形式,向公众募集融资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以其股权和创新项目的未来收益为基础,面向社会公众,进行在线筹资。
4. 通过电子金融机构―门户融资模式融资。首先,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选择互联网金融门户平台作为挑选信贷产品的前提;然后,对门户平台上所提供的金融机构信贷产品以垂直比价的方式进行比对,并确定为其提供匹配信贷产品融资的电子金融机构;最后,科技型中小企业运用由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构成的电子银行立体服务体系便捷地获得金融机构融资。
(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1. 安徽省政府应该积极推动相关专利权质押贷款政策措施的制定实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2. 借鉴引用发达地区的“银行+企业专利权/商标专用权质押”的直接质押融资模式和“银行+政府基金担保+专利权反担保”的间接质押模式以及 “银行+科技担保公司+专利权反担保”混合模式,解决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
3. 推动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基金的建立,通过基金的形式来面向社会广大投资人士融资,同时企业经营所产生的丰厚回报也将进一步回馈投资者,并且推动基金规模的建设与质量的提高,从而产生良性循环。
(三)金融租赁融资
促进金融租赁的良好发展,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1.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拓展租赁公司的资金来源。鼓励银行提供对于租赁公司的信贷支持,扩大投资税收的补给范围,改革设备折旧制度,增强融资灵活性。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融资租赁行业,开展现代租赁业。
2. 改革管理体制,促进租赁业健康发展。建立统一的租赁机构审批部门,减少多头管理,促进规范化运营,将包括资信评估,保险,,咨询,公证,通关,税收,仲裁等一揽子服务,提供交易平台。
3. 促进金融租赁业向中小企业倾斜。可以探索无形资产租赁,可开展软件,专利,商标,品牌,商务模式租赁,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进程。同时也可以探索商品在线租赁,建立在线平台可以通畅信息渠道,为中小企业取得租赁信息提供更好的选择,撮合交易。
(四)小额贷款融资
对于小额贷款(以下简称“小贷”)对企业融资的帮助,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 财税部门应对小额信贷信用放款的机构给予税收优惠。
(1)税收优惠,对于小额信用放款,由于它是对弱势群体和中小企业放贷,应该享有一定的税收优惠。
(2)设立政府批发资金和担保资金,对公益性小贷公司给予资金支持。财政部曾经拨给中和农信两亿的资金,对小贷公司是一种支持。还可以设立政策性的小额信贷,包括各种政府担保的小额信贷。
2. 监管当局应给予小贷公司非公众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小贷公司虽从事金融业务,但政府将其定位为普通的工商企业,因此小贷公司不能够提取呆坏帐准备金,也不能核销。但如果将其定位为一个金融机构,会计制度问题、税收问题、拨备核销的问题、同业拆借的利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3. 地方政府应该建立对小贷公司配套的监管体系,确保小贷公司健康发展。重点就是三条“红线”:(一)乱集资;(二)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三)诈骗。只要不触及这三条“红线”,小贷公司的发展的风险就可控。
(五)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目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并不健全,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 规范征信标准。目前各地区各部门均在进行相应的信用体系建设,但是由于涉及到不同的行业和地域,这些信用体系的标准因此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给评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带来了困难。规范各地区各行业的征信标准可以使得在评价企业信用风险时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使银行在搜集和整理企业信息时节约资金成本,从而有助于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
2. 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建设。可以考虑单独建设覆盖所有中小企业的“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凡是只要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都必须纳入这个“信用档案”中来。由于有了专门针对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数据,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对中小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时就有了更精确的信息来源,这不仅提高了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使用效率,也解决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3. 政府部门应加强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引导作用。由于中国信用体系建设起步比西方要晚,加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完善的信用体系的迫切要求,不可能像西方信用体系那样逐步发展而来。因此政府部门应该要加强引导功能,建立健全信用体系。
(六)利用创业板市场融资,考虑建立比创业板更低层次的市场融资
政府部门应该努力降低创业板市场的门槛,拓宽和优化融资渠道,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 完善创业板市场的进入退出机制。由于目前创业板股票数量少、交易不活跃,因而限制了创业板的融资能力,但未来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放松企业进入限制,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如此一来,既吸收了大量企业进入创业板,使创业板更具活力,强化了创业板的投融资能力,又通过加强事中和事后的监管,有效地防范了市场风险。此外,完善的退出机制也会使创业板更加健康有效。通过将不合规的企业或是自愿退出创业板的企业剔除出去,能够改善创业板市场的流动性。
2. 寻求其他股权融资渠道。目前中小企业进行股权融资除了创业板市场以外,还主要有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以及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即我们通常所称的“新三板”、“新四板”市场。但是,由于目前这两个融资渠道还处在初级阶段,它们融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2014年5月9日,国务院“新国九条”,里面就提到了“加快多层次股权市场建设”。 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抓住政策机遇,突破“融资难”的瓶颈,走出发展期间的资金困境。
3. 探索建立专门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市场。在现实情况下,创业板市场对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来说,依旧门槛太高,因此,在国内科技型中小企业迅猛发展的势头下,需要建立一个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新型市场,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
(七)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
1. 安徽省政府应鼓励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防范机制,并予以政策支持。其中在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经核准可向多家银行借款,可向其主要股东定向借款。同时鼓励探索成立小额再贷款公司,并建立融资性担保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间风险分担机制,以加强风险防控。
2. 安徽省政府应支持引导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员工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企业人力资本。如:相关部门可以制定政策,将民营企业人才纳入选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等优秀人才范围,与国有企业同等对待;支持职工技能培训,尤其支持技工院校面向中小企业开展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培训所需经费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3. 安徽省政府应进一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让利于民。安徽省政府可以在国家取消或免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取消一些行政性收费;可以对民营企业吸纳的就业困难人员,按规定享受最高三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对省内吸纳符合条件人员就业达到一定比例的民营企业,给予就业小额担保贷款资金扶持。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投资风险 控制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日臻成熟,应该承认,能够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的机制,是以向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进行风险资本投资并积极参与企业创业阶段运作,以追求风险资本增值收益为目的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
一、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存在问题
1.融资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主体相对单一。虽然近几年来,个人和外国风险资本资助强度增加,但以政府为主体的风险投资机构或直接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和银行科技开发贷款为主的机构,仍占风险资本的主导力量。另一方面,国家财政支出的资金规模小,风险资本的支持有限,风险资本运作不能提供长期的支持。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的融资渠道相对狭窄,风险资本的规模和抗风险的能力是有限的。
2.风险评估与控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起步较晚,风险投资机构的规模和实力有限。然具有国际影响力风险投资机构更是屈指可数,这使得大多数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规避意识过于敏感,对需要资金长线扶持且处于高新技术初创期项目的投资意愿趋于保守。大多将投资对象定位于处于成熟期的企业或项目。另一个问题是,实际上在我国缺乏大量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一些冠以高新技术的企业名称的企业,其实质是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而非研发生产。
3.支持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支持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内部组织机制和外部环境机制的问题。从内部组织机制上分析,以政府为背景的风险投资机构或直接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和银行科技开发贷款的机构,仍然是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的主导力量。许多这些风险投资机构尚未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从而导致管理和约束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使其陷入两难境地,进而导致风险投资的效率很低;从外部环境机制上分析,就目前的政策、法律、社会保障以及其他方面上看,支持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仍然是有限的。
4.退出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风险投资的高科技含量是非常有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我国的原创型高新技术企业版块甚是缺乏。相当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能力不强,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另一个问题是,高技术风险企业即使在创业板成功上市,但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在股权流通有着国有股不能自由流通的限制,因此政府对国有高新技术风险企业的背景支持尚不完善,不能以这种方式来实现转让股权资本。
二、加强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风险控制的策略
1.完善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的融资机制
1.1明确政府在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融资机制中的身份定位
毫无疑问,许多国家发展风险投资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融资阶段政府支撑了风险投资的发展。但由于风险投资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立在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融资机制的筛选功能上。这就需要对风险资本的融资机制的选择完全符合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需要。
1.2规范以私人风险资本为主体的市场化融资机制
一个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是建立一个公平的,以私人风险资本为主体的融资机制。其市场化程度较高是在融资机制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培养功能的前提下实现的。然而,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风险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我国的发展和融资渠道的选择,必须符合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发展的实际情况。
2.完善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的风险评估与控制机制
2.1对技术的风险评估与控制
2.1.1基于技术、使用周期、技术产业化和周围专业能力技术评估的支撑机构,为了达到设计要求,可配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形成机制很熟悉的专家评估小组。
2.1.2对于风险控制机制,首先,应根据相关技术,企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宏观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等相关的信息,设立相关的机制。也可以设立一个熟悉部分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以政府退休官员为主体的顾问专家团队。其次,在风险投资机构中,通过对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企业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技术,实现市场规则规范和相关信息交换以及信息资源共享。
2.2对市场风险的评估与控制
2.2.1对市场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可根据机构设计的要求,成立熟悉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和进入市场后的配合流程的专家评估小组。
2.2.2对市场风险控制机制的建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投资组合。面对不可预测的市场风险,在风险投资机构设立投资组合具有积极意义。
3.完善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的支持机制
3.1内部组织机制设计
在我国,这种一般的风险投资机构所涉及的高科技都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推出的,主要是为了支持风险投资的任务,所以这种风险投资机构属于政府性质的机构。我们应把我国的科技成果也列入国际重大科技成果当中,服从以需求为主要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投资。
3.2外部环境机制设计
3.2.1人员的支持机制
由于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运行的整体,所以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人才。
3.2.2宏观环境的支持机制
为了成立以服务为中心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企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企业应建立孵化器。
4.完善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主要通过股份公开上市(IPO),即将对风险投资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的股份公开上市,使其私人的资本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后,再将其售出以获取利益。
参考文献
[1]马宁,企业R&D能力的审计[J].科研管理.2012,(2):74-76
【关键词】 风险; 中小企业; 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23-0028-05
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为创造GDP、维持社会稳定、解决就业、支持创新的重要力量。现阶段中国经济处于发展的新常态,表现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结构深度调整、政策逐步消化的特点,在宏观发展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如何顺应发展趋势、如何在日趋复杂的风险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并且获得长远发展,是我们需要思考并探索的社会问题。其中,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必须在内部控制规范下进行,如果没有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中小企业的生存乃至发展就是空谈。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发展历程
我国的内部控制及其信息披露相关法规可以追溯至二十多年前。具体发展历程见图1。
二十多年的发展,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成熟的阶段。《会计法》1985年颁布,经历了1993年、1999年的两次修订,从国家法律的高度对企业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包括职责权限、监督范围、处理规则、内部审计等方面作了规定;2000年12月中国证监会对上市的金融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特殊要求,重点披露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2001年6月财政部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一系列具体规范,重点是内部的会计控制;2006年和2007年开始实施的证券交易所《内控指引》,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信息进入强制性披露阶段;2008年6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2010年4月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颁布说明我国的内部控制体系已经进入成熟发展阶段。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2007年12月深交所出台了《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从内控流程、风险评估、内控监督、评价标准等方面对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作了详细规定。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现状
我国的内部控制体系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阶段,在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流程、评估、效果等方面也有了相应规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发展不规范、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还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控制意识较差、信息披露不全面等问题,很多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如何建立、完善方面还是感到无所适从,因此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在这样的状况下,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较大较多的各类风险,研究内部控制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一)研究对象概况及代表性说明
自1994年内蒙古第一家上市公司内蒙华电在上交所上市以来,截至目前内蒙古辖区内共有24家上市公司,其中20家在沪、深两市上市,4家在深市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这4家分别为福瑞股份、东宝生物、金河生物、蒙草抗旱,直接融资达22.73亿元,计划进行中小企业私募债备案的公司有5家,预计融资11亿元。
截至2015年6月,国内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已达1 234家,总市值达19.67亿元,而内蒙古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仅有4家,占全国比例极小,差距较大。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内蒙古大约15万家左右的中小企业中,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约有4 127家,增加值占比64.9%,对内蒙古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7.6%(截至2014年6月底数据)。由于地区优势,涌现出一批新能源、新材料和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十分欢迎的选择对象,比如东升庙矿业2013年在深交所中小板借壳上市、银基矿业于2014年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等,这些企业为内蒙古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内蒙古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中,笔者选择了在深市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的四家中小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由于它们具备健康有活力的资产、优良的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良好的发展业绩等优势而走在了众多中小企业的前列,成为了内蒙古中小企业发展的榜样,因此,研究这四家中小企业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四家上市公司的上市时间在2010―2012年,因此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是2013―2015年。四家公司基本情况见表1。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分析
1.总体情况
本文选取的4家样本公司都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了披露(表2)。
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载体
(1)董事会报告
从2013―2015年,董事会报告是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要场地,从董事会报告中可以大体了解到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框架和基本设置。选取的四家样本公司在董事会报告中都会首先介绍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会计政策与原则等,继而对本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方式、内部控制的基本设置以及本公司未来内部控制的设想作进一步介绍。
(2)公司治理结构
内部控制在企业发挥作用的首要条件是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要载体是公司的治理结构,它是否高效、系统、先进,决定了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在2013―2015年研究期间,四家样本公司无一例外地从公司治理结构谈到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有助于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到实施的政策和程序,而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样本公司在财务报告中都介绍了公司治理机制,内容包括治理结构的层次、薪酬计划、股权激励机制等,这样就对外披露了内部控制的实施主体、实施流程、风险评估、收益分配等具体信息。
(3)监事会报告
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在监事会报告的“监事会就有关事项发表独立意见”中专门设置“内部控制制度情况”披露相关意见。在分析的四家样本公司中,监事会对公司的内控制度信息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和指导。
(4)附件、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和审计机构审核报告
通过对四家公司财务报告的研究,四家样本公司都在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中对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作了进一步披露(表3),这也是报告使用者了解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以东宝公司2014年度为例,该公司在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中介绍了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方向以及目标和基本原则,紧接着进一步披露了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以及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在这一部分披露中,详细介绍了公司运营过程中各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货币资金管理制度、采购资料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销售管理制度、筹资与投资管理制度以及关联交易制度等。这部分详细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为大家揭开公司运营的面纱,使大家了解到公司运营这趟列车向前行驶的制度根基所在。同样的,公司在自评报告中对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及下年度的工作计划作出概述。
附件以及审计机构的审核报告对公司的内部控制涉及较少,一方面,源于审计报告大多出具无保留意见,这意味着公司的内部控制比较完善;另一方面,审计机构的审核报告如果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给出意见,就说明这家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可能存在严重问题,才会使得审计机构单独质疑公司的内部控制。
3.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组成要素
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一个完整且全面的系统,作为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要求的一部分,企业应当记录、测试和评估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
(1)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确定了公司的总体态度,是内部控制所有其他组成要素的基础。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以下要素:公司治理结构、组织架构、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对胜任能力的重视、治理层的参与程度、管理层的理念及经营风格、职责和权限的分配等。
从表4可以看出,样本公司对内部控制环境的信息披露还是比较全面的,涉及内容较多,在公司治理结构、组织架构以及职责分配和管理层的理念及经营风格方面都进行了披露,并且都有详细而清晰的阐述。而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对胜任能力的重视、治理层的参与程度这三个方面都没有做到全部披露,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此外,按照基本规范的要求,内部控制环境中应该披露的还有人力资源政策及程序、社会责任等。实际上,内部控制环境并不局限于某几个方面,而是泛指能推动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和推广落实的所有方面,因此,样本公司虽然涉及内容较多,但是应该更加全面、完整地对控制环境进行披露。
(2)风险评估
为了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公司必须制定目标和了解实现目标所面临的风险,这个过程就是风险评估。在这四家样本公司中,关于风险评估这一方面的缺失与漏洞显而易见。在三年的考察期中,没有一家样本公司在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中进行风险评估内容的介绍。
(3)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一系列政策和程序,为了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到实施,它涉及整个企业的所有层面,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会计系统控制、授权审批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样本公司都采取了一般性的、常规的控制措施,例如专职部门的设立,采购、生产、销售、核算方面的控制以及绩效控制等。尤其对会计系统的控制,在四家样本公司中,每一家都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对会计核算手段、方法以及资金周转、企业经营等方面都进行了会计披露,都注明了核算方法以及资金流向等内部控制流程。事实上,目前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仍在以会计系统控制代替企业内部控制。可以说,会计系统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与核心。但是由于样本公司风险评估的缺失,而控制活动又具有一般普遍性,都是为了满足基本规范要求而设立的,因此使得控制活动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4)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要素是一系列信息确认、获取和交流的系统,它同时渗透在内部控制的其他组成要素中,样本公司都没有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也没有对包括保证信息安全的控制系统、授权交易的程序以及保管记录文件的系统等进行了解和关注,更没有对信息与沟通情况的评估。
(5)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用来评估公司内部控制工作质量以及内部控制有效性持续的过程。它包括持续监督、独立评估或定期监督、缺陷报告。样本公司对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以及有效性都有正面的描述和评价,而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没有涉及,也没有分析缺陷产生的性质和原因,更没有提出整改方案。
4.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
根据我国会计准则以及信息披露的有关政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内部控制实施情况;
(2)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内容、程序、方法等;
(3)内部控制责任主体的声明;
(4)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
(5)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及其认定情况;
(6)内部控制的“三性”,经济性、效果性、规范性。
从表5―表7看,样本公司对内部控制的框架进行了描述,对本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评价都是积极且正面的,极少涉及负面消息的评价;四家样本公司都对内部控制的“三性”进行了评价,但基本没有涉及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且四家样本公司都在财务报告中对下一年度公司内部控制提出了愿景和期许,但是没有一家公司制定下一年度具体的改进完善措施。
通过对四家内蒙古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年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2013―2015年这四家公司全部披露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说明随着我国市场环境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企业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意识不断增强,正在逐步改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状况,但是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不足。比如,对内部控制缺乏正确认识,信息披露自愿性较差;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全面,缺乏实质性内容;对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控制活动披露情况最好,而对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监事会的相关信息以及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缺陷等重要内容的披露却不完善,甚至没有。
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成因剖析
(一)中小企业整体发展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内部控制水平低
内蒙古具有明显的经济资源型特征,多数中小企业都是依托自然资源的优势,70%以上的中小企业还属于分散化经营,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缺乏专业化分工和协作;90%以上的中小企业都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有色金属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煤炭开采等,规模小,产品档次偏低,精深加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更加缺乏持续创新能力。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制约了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运行。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没有根据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发展需要,将内部控制的建设和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等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中小企业严重短缺内部控制人才,管理理念落后,风险意识差
目前,内蒙古中小企业主要缺乏三类人才:一是具备丰富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高级管理人才;二是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熟练工、中高级技师;三是国际贸易人才。企业的内部控制涉及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等因素,专业性较强,此类人才的缺乏必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制定与执行。中小企业规模小,尤其在初创时期,体现出明显的家族制管理模式,优点较明显,但是在随后的扩大规模及发展壮大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较多弊端,尤其是缺乏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难以将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和企业发展联系起来,导致企业的发展出现起伏。
(三)缺乏适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小企业规模和产权性质的内部控制模式
我国的内部控制发展较多借鉴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控制框架和模式,且基本上都是适应于上市公司的,而我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都不同于西方,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99%的企业又都是中小企业,这样就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内部控制模式,要将我国的国情特点和内部控制结合起来,考虑政府、文化、区域、市场等不同情况,才能制定出适合中小企业发展规模以及产权性质的内部控制模式。
四、基于风险管理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措施解析
通过对内蒙古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我国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及不足,如何推动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加强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有效性监督等是今后需要关注和努力的方向。近几年中小企业的发展,包括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等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国家、政府、社会公众都在关心并且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那么,中小企业怎样才能实现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呢?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要建立适合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内部控制模式,避免内部控制的形式化、全能化、空洞化。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适应外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是其他组成要素的基础,应该包含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是内外部环境的集合。在对中小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时,不仅要关注企业的内部环境,比如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否包含有授权和责任的关键领域以及建立适当的报告流程,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与管理者之间的独立性、行为的适当性,人力资源的政策及程序的合理性等,还要更加关注和重视企业的外部环境,特别是要重视政府和社会文化对企业内控的实际影响,将企业的内部控制嵌入到社会结构之中。只有这样,内部控制的制定与实施才能去掉形式化的外衣,才能与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相适应。
内部控制环境是中小企业能够控制并加以影响的,因此,中小企业应该遵循实用性和科学性原则,通过不断优化自己的内部控制环境,致力于提高企业的价值,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外部控制环境是相对较宏观的,各种环境因素和风险因素是不可控的,因此中小企业只能根据自身状况主动适应它,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强化风险评估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发展规模较小,内部控制水平较低,与之而来的就是抗风险能力弱,而它们又时时处在千变万化的风险当中,那么,如何在风险来临时具备抵御风险的能力,避免企业陷于不利境地呢?就是企业必须提高风险评估的能力,努力使自己所处的风险等级降低。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制定目标和了解实现目标所面临的风险,即设立目标、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只有先将目标确定下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目标确定的风险类别采取具体的措施管理风险。风险识别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包括对内外部环境中风险因素的识别,以及对重大风险的估计和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评估;在风险识别出来之后,根据重要程度确定应对风险的方法,进而实施风险控制。中小企业尤其要提高自身风险评估能力,建立常设的风险评估机构,提高其在企业中的地位,使它真正融入企业的管理之中。
(三)明确内控活动范围
内部控制活动是为了降低风险,有助于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到实施的政策和程序。它体现在整个企业的所有级别和职能部门中,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批准授权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业绩考核控制等。在企业的不同层面普遍执行控制活动,既确保了业务的贯彻执行,也使企业保持了实现目标的正确方向。中小企业在对内部控制活动进行设置时,应该明确“做什么”和“如何做”,将内部控制活动的范围进行细化,将整个企业都纳入内部控制的活动范畴,建立针对所有经营及财务活动的权限和权责分配以及报告关系和授权协议体系,争取做到问题的发现及解决在最快时间实现。
(四)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
在信息时代下,中小企业也在逐步实现经济活动的信息化。相关信息的识别、掌握、沟通能够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效率,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中小企业应该构建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与顺畅的信息沟通系统,信息的传递与反馈能够顺利完成,这样整个企业才能实现及时有效的沟通。这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降低风险等级、控制风险因素的重要途径。
(五)构造良好的内部牵制和监督机制
内部控制经历了从内部牵制到监督的过程,它们之间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内部牵制和监督是管理层采用的一种用来评估公司内部控制工作质量的持续过程。有效的内部控制实施离不开科学的牵制和监督机制,包括在公司日常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持续监督、管理层定期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的独立评估或定期监督以及向相关管理人员和董事会上报的内部控制缺陷报告。从中小企业自身角度来说,内部控制应以内部牵制和监督为核心,要将经营、财务领域设计和应用内部牵制和监督机制,尽可能落到实处,不能流于形式,同时还要借助外部监控主体的力量进行有效监督。此外,随着我国独立审计事业的快速发展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逐步规范,独立审计服务中小企业管理已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 李军训,秦静,李少莉.基于战略目标导向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财会研究,2010(7):59-61.
[2] 李心合.内部控制研究的困惑与思考[J].会计研究,2013(6):54-61.
[3] 赵丽芳,祁祖仪.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经济后果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2013(5):100-108.
[4] 王连英,闫龙,蒋鑫.内蒙古中小企业适应新常态转变方式谋发展[J/OL].正北方网http://northnews,2014.
[5] 孙文娟.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效果研究[J].会计之友,2012(29):88-93.
赚钱学美国,看钱找欧洲,花钱去亚洲――这是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曾分享“跟钱打交道”的体会。如何把流传下来的老钱看住,是欧洲每代人都关心的话题。欧洲现在主要靠“看钱”来挣钱,比如卢森堡和瑞士替全世界“看钱”,其“看钱”的技术十分了得。
总部位于瑞士的艾德维克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艾德维克”)是一家专注投资私募基金的母基金公司,英文简称“FOF”。艾德维克成立于1997年,旗下管理40亿美元资产。2008年进入中国,先后成立北京、上海两家分公司,负责投资及后续管理。艾德维克在国内的投资金额近3.5亿美元。这家来自欧洲的母基金公司的创始人兼CEO,布鲁诺・阿施勒在接受《首席财务官》杂志采访时,分享了其“看钱”之道。
风险评估术
“看钱”就是管理钱,艾德维克通过为投资者(如养老金、保险机构、富裕家族管理资金的公司)收取投资资本和管理费实现盈利。作为专业的基金投资管理公司,艾德维克在PE基金的筛选方面有一套完善的风险评估系统,每年会对全球400多只PE基金进行评估,同时对每一支具有投资潜力的基金作出精确的风险和回报分析。
布鲁诺・阿施勒介绍说,艾德维克主要通过“自下而上”结合“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在综合考虑全球背景后作出投资决策,并对每一项投资进行密切监测。这种资产管理模式提高了投资组合的稳定性,保护投资者免受不可控波动的影响。
具体而言,“自上而下”在过去更多用在公募基金投资里面,首先选择高回报的行业,然后从中挑选股票。“自下而上”则从最终的投资对象“企业”出发,了解公司的业务、市场机会与挑战,然后反过来选择基金。通过宏观到微观、微观到宏观这两种分析方法,做出最终投资决策。
基于这两套系统标准化的流程进行投资管理,即使在市场不好的情况下,艾德维克都能持续产生稳定的回报。“这也是为什么艾德维克一直可以保持40%的回报。同时回报率总是比公募市场高出5%到10%。”布鲁诺・阿施勒认为基于技术工具的投资组合更加可靠,投资回报更稳定。
挑选术
近年来,PE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今年三季度共有61支PE基金募集完成,披露金额的60支基金共募集到95.44亿美元。PE基金数量增多,退出渠道也不断受阻。对于艾德维克这样的母基金而言,选择优秀的PE基金难上加难。
对此布鲁诺・阿施勒主张进行技术性分析。他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最终投资就像两人结婚,在此之前一定会经过认识、恋爱、订婚几个阶段。“因此投资之前相互了解非常关键。”
通常的做法是,艾德维克先建立PE投资市场的数据库,了解各个PE的投资风格、历史业绩、风控措施等基本情况,综合风险、回报等多个标准筛选出候选投资对象。随后根据四项标准选出最终投资对象:第一,团队的投资眼界,如何预测未来的投资趋势和选择投资目标非常关键;第二,公司治理状况,公司治理的好坏关系着投资风险的高低;第三,决策能力,这与风险防范是缺一不可的;第四,团队执行能力,“事实上,很多GP的投资计划都很美好,但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就会执行不力,导致计划最终流产。”
“GP的盈利模式是最重要的。你要告诉我你怎么赚钱,你的模式是什么。只要GP有很好的赚钱模式和项目,我们就支持你。”布鲁诺・阿施勒强调。
另一方面,一个GP同时服务多家LP的情况在业界很常见。由于每个LP的投资偏好不一样,有的喜欢高风险、有的追求低风险,需求差异很大。对于强势的GP而言,遇到这种情况会选择“一意孤行”,按照自己的投资理念投资。相反弱势的GP则会不知所措,同时去满足每个LP的需求。“因此我们在选择GP时,不仅会注意GP是否优秀,同时还会关注已经投资的LP与我们是否有相似的投资理念。”布鲁诺・阿施勒直言,“GP选择LP,与LP选择GP是同等重要的,两者不能偏废其一。”
眼下,IPO项目一二级市场价差接近,PE的投资收益迅速下降,退出渠道受阻。PIPE及并购类投资成增长态势。同时很多企业不能成功上市,部分企业上市后表现欠佳。综合各种因素,艾德维克将全面提高挑选PE基金的门槛,更加关注PF的盈利能力及是否能带来持续稳定的回报。
FOF之道
对于在整个投资链中多出的“FOF”一环并不是所有投资人都能理解,布鲁诺・阿施勒对此强调这可以最大程度上分散投资风险。
首先,FOF可以通过对不同地区、行业、投资阶段和策略的PE基金进行投资,降低因受新技术、新团队、新市场等诸多因素的负面影响,使投资组合多样化,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其次,PE基金的筛选工作对LP而言存在专业门槛。PE行业的公开信息非常少,加之市场上的基金数量庞大,选择优秀的PE基金难度很大。而FOF的专业性可以更容易的找到优秀的PE基金。
在亚太地区,艾德维克主要投资风险投资、成长型和并购型基金。
VC基金投资阶段涉及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等多个阶段,各个阶段均有较高风险。艾德维克主要投资风险较小的种子期和第一轮VC基金。此外相比主要通过财务杠杆盈利的大型PE基金,其更偏好投资以成长、并购为主的中小型PE基金,募集资金规模在80亿美元以下。
自创业板设立以来,高市盈率一直为业界所诟病,而这也让藏身创业板公司背后的Vc/PE赚得盆满钵满。不过伴随今年形势的陡然直下,通过投资Pre-IPO企业实现丰厚利润的热潮正逐渐退散。
“过去有80%的VC通过企业IPO实现退出。事实上,投资Pre-IPO项目的风险比较大。企业上市后存在一段时间的封闭期,私募基金不能自由卖出持有的股票。但上市后资本市场波动非常厉害,投资机构将面临退出受限、回报缩水双重风险。”布鲁诺・阿施勒并不赞成VC跟风投资Pre-IPO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