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学术思想综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引言
旅游活动古已有之,然而旅游学的理论研究迄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先后经历了早期旅游时期、大众旅游时期、可持续旅游时期和体验旅游时期,并由单一学科到多学科、再到跨学科的研究过程。旅游学理论的研究先后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地理学、环境生态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形成了基于多学科的JR旅游学框架体系模型和基于跨学科的综合视角研究体系(地理学与经济学的旅游空间体系、经济学与营销学的旅游功能体系、社会学与生态学的社区生态模型、社会学与心理学的旅游凝视理论)。
二、旅游者方面
(一)旅游动机学说,是在精神分析论、行为论、人本论和认知论等相关动机理论的基础上,对旅游行为进行的研究,形成了旅游生涯理论、驱力理论、期待价值理论、唤醒理论和双因素理论。旅游动机产生的客观条件主要有经济条件和时间条件,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心理因素、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和支付能力。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动机的分类各不相同,诸如心理动机、精神动机、身体动机和经济动机等等,这是由于旅游动机的多源性和内隐性等诸多特征所导致的结果。
(二)旅游体验理论,旅游的本质就是一种体验活动。旅游体验理论主要有畅爽体验论、体验理论和剧场理论,主要的分析工具有体验价值理论模型、体验质量测量的理论模型(休憩体验偏好量表REPs和侧重情感体验的测量模型)、体验质量测量的定量方法(SERVQUAL)、体验质量满意度模型(卡诺模型、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和净服务质量模型)。
三、旅游目的地方面
(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起源于市场营销学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旅游地的特征、旅游地生命周期影响的因素和旅游地的复兴。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过质疑和修正,诸如对旅游阶段划分的质疑、对理论运用潜力的质疑。同时,对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生命周期的实用性、以及“产品周期理论”还是“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等问题进行了修正和探讨。
(二)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理论,最初来源于经济学思想,其核心思想主要有波特钻石模型、旅游目的地可持续竞争力模型、五要素结构模型等内容,评价方法主要有因子分析、聚类与判别分析、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资源类因素、管理类因素和辅助类因素。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理论目前尚无公认的评价体系和模型,但是其旅游潜力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三)地方与旅游空间学说,其研究涉及到地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和研究视角,包括地方感理论、旅游地引力模型、休憩机会谱理论和空间结构分区模型。地方感理论的研究主要体现了地理派地方理论、环境心理学派、社会学派社会哲学学派的观点。旅游地引力模型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旅游地的引力半径模型、游客旅行空间路线规律和O-D(客源地-目的地)引力模型的主要阶段,其中客源地-目的地引力模型又包括仿牛顿重力引力模型、Crampon模型、仿电荷吸引公式模型和干预机会理论模型。空间结构分区模型包括功能分区模型、圈层分区模型和点轴模型,其中圈层分区模型又包括核心-边缘理论、Forster三区结构模型、“社区-吸引物(CAC)综合体”模型和“双核原则”理论。
四、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的关系方面
(一)舞台化真实性理论,是从社会人类学的视角进行观察旅游者经验与旅游地之间的关系后,以“前台后台理论”为基础提出来的,其研究过程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客观性真实性、建构性真实性、自然生成真实性和存在性真实性。本理论为观光旅游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和内涵,同时也引发了对真实性的探讨,已经从“舞台”转移至“真实性”。
(二)旅游凝视理论,是在“医学凝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基本议题就是研究旅游、环境与“视觉消费”三者的关系。“旅游凝视”的性质主要有“反向的生活性”、支配性、变化性、符号性、社会性和不平等性,其类型主要有浪漫性的、集体性的、观望性的、环境性的、人类学性的。“旅游凝视”重视分析游客体验的视觉本质,以达到为游客的体验带来愉快及成就感的目的。
五、旅游业管理方面。
(一)旅游服务质量管理学说,是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随着标准化旅游服务的衰落形成的个性化旅游服务。旅游服务质量管理学说主要包括服务差距说和服务补救说,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体现了服务质量的形成过程,服务补救悖论探讨了服务失误带来的负面影响。其分析工具主要有定性和定量两种类型,最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服务质量测评工具就是SERVQUAL量表和服务蓝图,同时,这些分析工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和修正。
(二)节事旅游管理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有节事影响方面的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节事管理及规划的研究。国内外研究的领域主要有商务型节事活动与旅游活动、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节日和其他文化庆典。其研究的方法主要有社会学方法、影响研究方法(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抽样和统计方法、典型案例研究方法(网络资源方法、三角剖分方法和IPA方法)。
六、旅游影响与被影响方面。
(一)旅游影响学说,人类学、社会学和环境学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的最为广泛。旅游经济影响学说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旅游乘数效应理论、旅游卫星账户和旅游政策和预测模型(TPF)等方面的内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学说主要包括四个平台说、主客关系理论、涵化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前台后台理论”。旅游环境影响学说主要包括旅游环境承载力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研究。旅游影响的评估体系包括“愤怒指数”理论,居民态度“生命周期”理论和旅游影响评估尺度等内容。
(二)利益相关者社区参与学说。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旅游规划、管理与营销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旅游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社区旅游及协作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其代表性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利益博弈论、利益者相关图谱、权力-利益矩阵、综合法(访谈、问卷和圆桌会议)。社区参与学说是在“旅游飞地”、“旅游孤岛”和“新殖民主义”现象的基础上产生的,其核心思想主要有社区旅游产品观、社区增权理论、社会表象理论、社区旅游一体化,其社区参与模式主要有利社旅游企业(CBTI)模式、政府主导扶贫旅游(PPT)模式、社区主导发展(CDD)模式。
(三)旅游危机管理理论。国外旅游危机理论的研究主要有对特定危机事件的反应与管理的案例分析研究、对旅游业危机管理的理论基础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为“事后型研究”,诸如SARS、东南亚危机、金融危机对旅游的影响研究。旅游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模型主要有TDMF模型、扩展的危机管理模型、旅游目的地社区能力模型、旅游危机管理规划模型、旅游危机管理系统模型、旅游危机恢复管理系统模型等内容。其代表性的分析工具主要有交叉影响与脆弱性分析、旅游本底趋势线分析。
七、结语与评论
旅游学术思想流派,还有乡村旅游理论、城市旅游理论、遗产旅游理论、探险旅游理论、黑色旅游理论、可持续旅游与生态旅游理论等内容。
杨慎;哲学思想;综述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2)5-0042-02
明代的杨慎是一位多产的学者。历代学者对杨慎学术上的研究都比较多,但是就杨慎哲学思想方面研究甚少。直至20世纪80年代,四川召开杨升庵学术思想讨论会后,杨慎的哲学思想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陆复初1980年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杨慎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文章,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杨慎是哲学家。自此对杨慎哲学思想的研究才逐步走上轨道并迈向辉煌。
一、杨慎简介
杨慎(1488~1599),字用修,号升庵,明代著名直臣、学者、文学家。四川新都人,生于明弘治元年,正德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嘉靖时谪戍云南。投荒30年,卒于嘉靖三十八年,享年七十二岁。也被称为被流放终身的状元。明代著作最为丰富的大学者。其一生著述丰硕著作颇多,以文学见长,涉及经学、史学、哲学、语言学、音韵学、金石学、书法绘画、戏曲音乐和民俗文艺。据《明史》记载,“明代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是一位对明清学术思想影响较大的巴蜀文人,主要著作有《升庵集》。
二、杨慎哲学思想研究概况
对于杨慎哲学思想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30年来对杨慎哲学思想研究也取得了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已发表的学术论文有200多篇,出版专著10余部。在杨慎哲学思想的研究中比较重要的学者主要有:陆复初、林庆彰、丰家骅、张义德、陈德述、方陆等。
(一)杨慎哲学研究分期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第一阶段:80年代初以前,主要研究见于《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等著作。
第二阶段: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是杨慎哲学思想研究的起步阶段,其重要的学者及其重要论文、专著有:陆复初《杨慎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研究》(《光明日报》,1980年6月26日)、陆复初专著《被历史遗忘的一代哲人―论杨升庵及其思想》、张义德《杨慎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中国哲学史研究》,1982年第2期)、张义德《杨慎》(《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论续编(四),山东齐鲁书社1982年版》)、陈德述《试论杨慎的哲学思想》(《哲学研究》,1984年第1期)、葛荣晋《杨慎哲学思想初探》(《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1期)、贾顺先.方陆《独具新风的思想家―杨慎》(《中国哲学史研究》,1984年第2期)。由于这一阶段是起步阶段所以研究的比较少。
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这一阶段可以说是杨慎哲学思想研究的辉煌时期。其重要学者及其重要论文、专著:贾顺先《杨慎反对“空谈”主张“求实”的思想与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贾顺先《杨慎的“求实”哲学》(《孔子研究》,1988年第4期)、张祖涌《论杨升庵哲学思想》(《杨升庵诞辰五百周年学术论文集》)、丰家骅《杨慎的哲学思想》(《杨慎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川丁《记杨升庵学术思想讨论会》、朱森薄《浅论杨慎与老庄》、俞润生《简评〈杨慎评传〉〉》(《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1月第16卷第1期)、陈居渊《论杨慎的经典诠释学思想》(《学术界》,2002年1月第92期)、雷磊《20世纪杨慎研究述评》(《求索》,2003年第3期)、高小慧《杨慎研究综述(上)》(《天中学刊》,2006年2月第21卷第1期)、白建忠,孙俊杰《百年来杨慎研究综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3月第36卷第2期)、杨钊《近三十年来杨慎研究述评》(《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3月第29卷第2期)。这一时期的学者对杨慎的哲学思想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是杨慎哲学思想研究的辉煌时期。
(二)杨慎哲学思想研究的主要方面及其著作
1.杨慎对理学的批判、对程朱陆王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扬弃以及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之后哲学思想的活跃、杨慎的“性情说”对王夫之“继善成性”说的启示等方面都做了详尽的分析与论述。其著作主要有:陆复初的《被历史遗忘的一代哲人―论杨升庵及其思想》(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一书中的《杨升庵哲学》一节。
2.对杨慎的哲学思想精华进行了综述。其主要成果有:张义德的《杨慎》(《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论续编(四),山东齐鲁书社1982年版》)。“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批判”、“论太极、道、理”、“变化之道无处可逃”、“合性情论”、“格致物知新解”等几个方面。
3.从宇宙观、辩证法、认识论、人性论等方面对杨慎哲学思想进行阐释分析。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陈德述《试论杨慎的哲学思想》(《哲学研究》,1984年第1期)、葛荣晋《杨慎哲学思想初探》(《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1期)、贾顺先.方陆《独具新风的思想家―杨慎》(《中国哲学史研究》,1984年第2期)、贾顺先《杨慎的“求实”哲学》(《孔子研究》,1988年第4期)、贾顺先《杨慎反对“空谈”主张“求实”的思想与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张祖涌《论杨升庵哲学思想》(《杨升庵诞辰五百周年学术论文集》)、丰家骅《杨慎的哲学思想》(《杨慎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4.对杨慎的经典诠释学思想进行了表述。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陈居渊在《论杨慎的经典诠释学思想》。主要分别从“杨慎的经典诠释学思想的主题―走出理学,倡导汉学”、“尚博崇实的诠释经典原则”等四个方面来阐述的。
5.关于杨慎学术思想和哲学思想的评价问题。嵇文甫在《王船山的学术渊源》(《王船山学术论丛》,三联书店1962年版)
6.究其水平,张义德《杨慎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中国哲学史研究》1982年第2期)一文则认为:“杨慎在自然观方面水平低于同时代的唯物主义者,那么在认识论方面,还是有高于其他唯物主义者的地方。”
7.对近年来杨慎哲学思想研究成果做研究综述。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雷磊《20世纪杨慎研究述评》、高小慧《杨慎研究综述(上)》、白建忠.孙俊杰《百年来杨慎研究综述》、杨钊《近三十年来杨慎研究述评》等。这些综述基本上大同小异。
三、杨慎哲学思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杨慎的哲学思想没有系统性
从研究中借鉴资料看,研究杨慎哲学思想可借鉴引证的材料相对而言还是比较欠缺。杨慎身前并没有一本完整的哲学思想著作。他的哲学思想大多分散于他的各种著选中。即使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本比较详细的、系统的、专门的记录杨慎哲学思想的专著。因此笔者认为,在不断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加以提炼进一步整理杨慎的哲学思想;要扩宽杨慎哲学思想研究的领域,继续发掘新的材料。使之能形成比较完整的一个系统。
(二)杨慎的哲学思想定位
现在对杨慎哲学思想研究过程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从现成的教科书体系框架出发,按照这种体系来建构杨慎哲学思想;第二,将杨慎哲学思想变成了现有理论范畴、概念的印证材料。因此如何从杨慎哲学思想理论来印证杨慎的哲学思想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对有些学者将某一个未经印证的观点定位为独创性的杨慎哲学思想,这样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只有在研究杨慎哲学思想是充分发挥求真务实的学风,做到实事求是,并从杨慎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和内容的高度来研究杨慎的哲学思想,才能正确定位杨慎哲学思想。
(三)杨慎哲学与哲学的关系
在研究杨慎哲学思想时,在用哲学角度研究杨慎哲学时,也应该注意杨慎哲学思想的本然性研究。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杨慎哲学思想的内涵。
[1]陆复初.被历史遗忘的一代哲人―论杨升庵及其思想[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2]张义德杨慎.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论续编(四)[M].山东齐鲁书社,1982.
[3]雷磊.20世纪杨慎研究述评[J].长沙:求索,2003.4.
[4]俞润生.简评〈杨慎评传〉[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0.1.16.(1).
(一)理念上的契合
从以上对罗杰?弗莱美学思想的概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主要强调形式对美的核心作用,认为美本质上来自形式。为了支撑他这种哲学观点,也为了发扬他心目中真正美的艺术,他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了后印象绘画,力图以后印象画作来阐明自己的美学观。因此他积极向英国引进法国的后印象画作,并力排众议举办了多次后印象主义画展,极大地促进了后印象主义绘画在英国以及整个欧洲大陆的传播,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丰富了美的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罗杰?弗莱对法国后印象派影响的扩大功不可没。而他对后印象绘画的强调和研究也在很大程度上佐证了自己的形式主义美学观,完成了理论建构和支撑的依据。后印象主义也称印象派之后或后期印象派,是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主义之后出现的美术主张。该词最早就是由罗杰?弗莱本人提出的,后来的英国和美国的艺术评论家都用这一词语来描述和研究梵高、高更和塞尚等画家的画作和画风。长期以来,法国和欧洲的艺术评论家并没有将塞尚等人的画作画风同莫奈等画家的印象主义加以严格区分,但是罗杰?弗莱却敏感地看到了塞尚等人的画作同以往典型的印象主义的区别,提出用“后印象主义”这一术语来描述和研究梵高、高更和塞尚这三位画家,而且指出了他们与以前的印象主义的区别。后印象主义画家的创作理念离不开印象主义,离不开对光与色彩的强调,但他们并不满足于这种强调瞬间性光色变化的印象式作品,力图使自己的创作能反映更广阔的内容和更深层的美,因此这些画家更注重绘画中的形式因素,注重探讨绘画中的精神价值。而罗杰?弗莱作为形式主义美学理论家和批评家,更看重反映在视觉艺术中形式方面的因素,强调形式和线条的相关性,逻辑性与和谐性等。他并不重视艺术作品本身所反映的主题事件与内容。在他看来,形式是艺术最具本质的因素,是美最根本的来源。而他的这一观点和后印象主义的美学理念基本上是契合的。因此他大力推进后印象主义在英美以及欧洲大陆的传播,推广他的形式主义美学观。
(二)《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
这是罗杰?弗莱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对后印象主义进行研究的典范之作。在此书中罗杰?弗莱对塞尚的画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并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这也成为形式主义美学的伟大理论着作之一。塞尚本人作为一名画家提出了很多具有革命性的艺术见解,如他主张在绘画中剔除情节性和文学性,转向发挥绘画语言本身的表现力,这给当时的欧洲带来了纯绘画观念的流行,也促进了形式主义绘画的发展。塞尚还强调把自然界存在的客观物象进行条理化、秩序化和抽象化,在处理客观物象时,要用球体、圆柱体以及锥体来进行,借此表达物象之中超越自然的理想概念。塞尚这些独特的艺术主张和创新精神,受到20世纪西方艺术家和评论家的普遍重视,塞尚本人也赢得了很高的荣誉。很多其他方面的艺术家也在他那里吸收了不少营养,他的某些艺术主张和见解,如否定绘画的文学性、情节性,注重绘画的形式等,也被20世纪欧美一些艺术家吸收并加以发展,以此丰富和改善了形式主义理论。塞尚的作品和艺术主张在当时虽然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但长期以来并未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甚至塞尚本人也把自己的画作同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放在一起公开展览,整个西方艺术界对塞尚的贡献都认识不足。但罗杰?弗莱改变了这种情况,他对塞尚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了他的独特价值,也确立了塞尚在西方艺术史上的地位。在当时对传统审美观进行挑战需要极大的勇气,而罗杰?弗莱避开了直接与其发生冲突,而是强调塞尚画作中的原创性,强调他在绘画中对小平面的运用,强调具有高度统一性和平衡型的结构之美,开辟了对塞尚画作研究的新方向。罗杰?弗莱据此提出的“造型的色彩”[2]的概念,对绘画本身的发展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这是其对现代美术发展的巨大贡献之一。《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一书是对塞尚艺术作品进行的经典性研究,也是西方美术史上的具有重要地位的杰作。由于罗杰?弗莱本人就是一名画家,所以他对塞尚作品的研究非常敏锐,看到了其中的独特之处,并加以褒扬。弗莱作为一名形式主义美学家对当时流行的自然主义美学理念并不赞成,在他看来形式才是艺术最本质的表达元素,是美的根源所在。而塞尚的创作理念是对自然的一切赋予形式方面的表达,这与弗莱的美学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在本书中,弗莱既对塞尚画风及艺术观念的发展进程作了探讨,同时又对个别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因此完成的对塞尚艺术风格的研究是非常全面的,这部作品也是研究塞尚的重要资料。
(三)罗杰?弗莱对后印象绘画的形式主义分析
在对塞尚进行研究的同时,罗杰?弗莱也时刻注意宣扬他的形式主义美学观。在这部书里,弗莱将塞尚对艺术形式的推崇运用于文学批评中,使形式主义批评广为人知,也标志着瓦萨里的批评方法论的终结。对自然科学的重视使罗杰?弗莱把自己的眼光从文化人类学的艺术态度转到了形式主义审美观念上,在他看来艺术与科学的共同点之一就在于艺术中最高级的愉快与科学中最高级的愉快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来源于形式。罗杰?弗莱推崇的是在艺术作品中发掘形式的美,通过抽象形式向自然主义美学观的对自然的逼真再现进行挑战,更对在绘画中体现的文学性和情节性进行反驳。后印象派的绘画创作忠实地实践着罗杰?弗莱的这种理论,因此被他拿来为自己的形式主义批评做依据。通过对塞尚及其他后印象派画作的研究,罗杰?弗莱找到了形式主义美学观及批评方法的支撑点,在此基础上他反复强调形式在美和艺术批评中的作用,使形式主义批评在欧美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因此他在现代艺术批评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文学批评的影响也是空前的。而且他通过研究塞尚的创作,发现了现代主义绘画的原则——即“视觉与设计”[3]的关系,对后来现代主义绘画及艺术发展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罗杰?弗莱既成为了后印象派绘画的早期研究者和命名者,也为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开辟了理论道路,同时他在研究后印象画作中反复强调的形式主义美学观也成为了现代美学史的主流思想之一。
关键词:福斯特;辩证的自然主义;生态学;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4 ― 0040 ― 03
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要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生态理论,特别是自然辩证法为指导思想,而辩证的自然主义是福斯特所阐释的生态学思想的核心,是其生态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福斯特在《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一书提出了辩证的自然主义这一思想。〔1〕他围绕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发展轴心,在批判传统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和批判西方社会与自然辩证关系基础上形成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即辩证的自然主义思想。笔者对福斯特著作的翻译及解读研究、福斯特与其他西方生态学者思想的比较研究、福斯特生态学思想主要理论研究、福斯特生态学思想的评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剖析,以期展示福斯特生态学思想研究的理论动态,为今后对福斯特辩证的自然主义思想系统化研究做出新的探讨,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镜鉴。
一、福斯特著作的翻译及解读方面的研究
《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脆弱的行星》、《生态革命:与地球和平相处》是福斯特主要的著作。其中《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对福斯特如何挖掘马克思唯物主义当中蕴含的生态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了马克思的生态唯物主义哲学做了介绍,提出了辩证的自然主义思想,为福斯特生态学思想奠定了哲学基础。在《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中,福斯特对造成当今生态危机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对主要因素做了讨论介绍。《生态革命:与地球和平相处》一书向人们道出了经济和h境的两种疾病,“如果环境遭到污染,经济出现疾病,那么,造成以上两者的疾病均可在生产制度中找到。”〔2〕目前国内对《脆弱的行星》一书专门研究的成果还较少见,该著作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的历程。
福斯特生态学哲学思想把理论中的自然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到了一起,经过福斯特重新构建成为哲学的新形态。〔3〕胡莹认为,福斯特为生态学的思想的哲学基础,即生态学唯物主义的确立做出了贡献。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社会与自然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福斯特正是在马克思这一有机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引下从生态学的维度重新构建了生态学唯物主义,建立起了生态学思想的哲学基础,为从生态学的角度认识提供了新的视野。〔4〕
目前,国内有关福斯特著作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原著内容的翻译和福斯特生态学思想内容和主要理论的阐述上,而对其思想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涉及到,特别是对其辩证的自然主义思想的研究还较少。
二、福斯特与其他西方生态学者思想的比较
福斯特生态学思想与其他西方生态学者思想比较的研究是国内研究的热点。施密特生态学思想与福斯特生态学思想比较研究方面,郭剑仁认为,在自然概念解释上施密特与福斯特都坚持了马克思自然概念或主题,同时二者也在自然哲学、唯物主义和物质变换这三个研究主题上的思想的不同。〔5〕在福斯特和奥康纳生态学思想比较方面,侯子峰指出二者在对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的阐述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辩证法的理解忽视了辩证法中存在的丰富内容及其作用,过于简单地追求自然解放。〔6〕
唐正东从生态维度的视角出发,对福斯特、奥康纳和利比兹的生态学思想进行了比较,从而指出三者在生态学思想学术路径上存在的差异。唐正东认为,福斯特辩证的自然主义思想与奥康纳和利比兹不同的是,他的生态学思想着重从道德的层面来理解生态危机,寻求消除生态危机的出路。〔7〕蔡丽丽认为,福斯特是通过理论中有关生态和生产方面的主要理论来解释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8〕田世锭对哈维和福斯特在生态学观点进行了比较分析,他认为哈维的生态学思想与福斯特生态学思想是相反的观点。〔9〕此外,还有学者认为福斯特和奥康纳生态学思想都是对构建理论新形态的探索,也是对解决当今生态环境问题探索。
三、福斯特生态学思想研究
福斯特生态学思想总体性研究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郭剑仁认为,福斯特生态学思想不同于以往西方生态学思想,特别是福斯特关于生态学思想中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阐释上,辩证的自然主义思想方面都反映出福斯特对自然辩证法的新认识、新思想。〔10〕福斯特生态学思想是生态学思想的重新构建,〔11〕是理论新的发展,是对理论在当今社会生态危机方面的应用,向人们有力说明没有过时。〔12〕
概括起来,以上这些研究仍然是对福斯特生态学思想进行梳理、论证和发掘,对福斯特辩证的自然主义思想的专门研究还很少提到,对福斯特生态学思想哲学基础的探讨还没有引起学术界重视,在福斯特生态学研究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四、福斯特生态学思想主要理论研究
福斯特在物质变换裂缝论基础上实现了对生态学的重建,以独特的视角将生态学延伸至理论与生态学理论之中,实现了生态学的新发展。福斯特生态学思想全部理论的核心就是物质变换裂缝理论,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为生态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3〕
曹立华认为,福斯特生态思想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反生态的批判和反思,是对的一种生态学解读,它丰富了马克思生态W思想,拓宽了生态帝国主义批判的领域。但是他又指出福斯特生态学思想中新陈代谢理论的不彻底性、生态社会主义目标的“乌托邦”性以及生态社会革命条件的欠缺性。〔14〕余金龙指出,福斯特生态学理论的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生态观,通过这种生态分析当代环境和生态问题进而将社会变革与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变革联系在一起。〔15〕
由以上对福斯特主要生态学思想理论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这些研究是对福斯特生态学思想相关内容和理论来源及其形成背景的研究,依然存在对福斯特生态学思想形成的哲学基础和贯穿其中的辩证的自然主义思想研究薄弱的问题,在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成果也较少。
五、福斯特生态学思想的评析
福斯特生态学思想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对其思想的评析也存在很大差异。在西方,福斯特被誉为“生态学复兴的主要建筑师之一。”〔16〕美国历史学家霍华德・津恩高度评价他说:“在这个生态危机不断增长的时代,福斯特的声音那样引人注目,无人能与之相比。”安伦・鲁帝认为,福斯特把生态学同“物质裂缝分析”等同起来,拒绝西方的传统是不对的。美国生态学者奥康纳否定了福斯特自然唯物主义生态学的观点,构建了文化唯物主义生态哲学。
在国内,郭剑仁认为,福斯特生态学思想是对理论从生态学视角地重新建构,〔17〕是马克思生态学理论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意义的再现。王雨辰认为,福斯特的生态学理论是对生态唯物主义哲学的重建,是一种生态政治学。〔18〕陈学明指出,福斯特对资本主义反生态的批判就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只要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不变革资本积累规则,就不能真正构建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19〕他从研究福斯特生态学思想出发,通过研究福斯特对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意蕴的阐释展示了福斯特生态学思想内容。〔20〕还有一些研究者分析了福斯特是如何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出发解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观的,得出了福斯特生态学思想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观,福斯特的生态学思想是一种生态文明思想。
综上所述,有关福斯特生态学思想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这些成果对福斯特生态思想进行研究的文本来源还比较少,研究领域还存在片面性,福斯特辩证的自然主义思想等领域还需要拓展。其次,研究框架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对福斯特生态思想的研究基本都是从其思想的某一方面进行的,而对福斯特生态思想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不同时期福斯特生态思想与社会实践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最后,福斯特生态学思想的真正含义及其当代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以形成统一认识。笔者认为,辩证的自然主义思想是福斯特生态学理论的哲学基础和核心内容,学术界应该增加对这一思想的研究,因为这有利于把握福斯特生态学思想的内在逻辑,有利于领会福斯特生态学思想的精髓,也有利于从哲学辩证法的角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进行探索。
〔参 考 文 献〕
〔1〕(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刘仁胜,肖锋,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57.
〔2〕Barry Commoner,Making Peace with the Planet.New York:The New Press,1992,page ix.
〔3〕何萍.自然唯物主义的复兴:美国生态学的哲学评析〔J〕.厦门大学学报,2004,
(02):14.
〔4〕胡营.生态唯物主义诠释中的自然、人与社会:论福斯特生态学的思想基础〔J〕.学术交流,2012,(09):25.
〔5〕郭剑仁.施密特对马克思的几个哲学概念的生态阐释――兼与J・B・福斯特的生态学思想的比较〔J〕.江汉论坛,2008,(01):55.
〔6〕侯子峰.论生态学的哲学功绩与不足――以福斯特和奥康纳为主要考察对象〔J〕.前沿,2011,(11):170.
〔7〕唐正东.基于生态维度的社会改造理论
――利比兹、奥康纳、福斯特的比较研究〔J〕.研究,2009,(01):116.
〔8〕蔡丽丽:奥康纳与福斯特生态学思想的比较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4.
〔9〕田世锭.生态危机还是社会危机?――戴维・哈维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的生态理论比较〔J〕.社会主义研究,2013,(04):130.
〔10〕郭剑仁.生态地批判―福斯特的生态学思想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
〔11〕康瑞华等.批判 构建 启思――福斯特生态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01.
〔12〕胡莹.福斯特生态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3.
〔13〕郑皓.福斯特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5.
〔14〕曹立华.约翰・福斯特对生态帝国主义的批判与反思 :对马克思思想的一种生态学解读〔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8.
〔15〕余锦龙.福斯特生态学理论的三个维度〔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08):56.
〔16〕康瑞华等.批判 构建 启思――福斯特生态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01.
〔17〕郭剑仁.评福斯特对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的建构及其当代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02):146.
〔18〕王雨辰.福斯特的生态学理论评析―生态唯物主义哲学的重建与生态政治学〔J〕.研究2006,(12):87.
〔19〕陈学明.布什政府强烈阻挠的实施说明了什么:评福斯特对生态危机根源的
论文摘要:通过对传统教育模式及教育理念滞后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分析,探究适应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新方法、新思路,从而论证大与小的教育统一、知与行的教育统一、理性与情感的教育统一、主攻与开放的教育统一,是适应全面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新方法。
近年来,大学生道德修养日益引起公众关注,而作为高校育人重要内容的道德教育,似乎面临一种无力与尴尬的困境.究其原因,根本问题出在学校道德教育模式的历史惯性及教育理念的某种滞后与时代道德精神存在着脱节,与大学生思维方式存在着脱节。本文着力从四个方面人手,探索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路,以期抛砖引玉。
一、从“小节”着手,探究大与小的教育统一
传统的道德素质教育,关注更多的是高尚的品质、崇高的理想,目标定位忽略了人的个体性差异。这对于从小学就开始接受道德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十年如一日的面孔早已不新鲜了,甚至于出现了“道德无用”的论调。其实,他们排斥的并非道德本身,而是其表现形式,我们的道德教育必须与时代接轨,突出德育内容的现实意义。如果过分强调“理想”和“超越”,用传统的道德标准教育要求当代大学生,就会脱离实际,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流于形式,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与其如此,何不放低姿态,“大题小作”,从“小节”着手,结合时代精神要求,从小事凡事做起,多渗透一些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具体的道德素质?比如:诚信教育、坦率教育、敬业教育,比如公平竞争、团队协作、以义求利等这些与时代精神要求一致的公共道德审美标准下的教育。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翁铁慧说,着眼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应该从实际出发,从前瞻性的工作思路、时代性的教育内容、导向性的育人机制、创新性的实践载体等方面人手展开,开拓新思路,探索新途径,不断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实现大与小的教育融合。
二、求真务实,探究知与行的教育统一
高校道德教育是一个向大学生施加精神影响,提高思想觉悟,从而自觉改变其行为的过程,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而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则是“师教生学”的单方主体模式,对学生道德评价最终落实在知道与不知道的标准上,而不是要解决做与不做的问题,出现了道德上的“高分低能”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把摆放在教育“圣堂”中的道德请出来,使其回归生活,让学生在亲近自然、融人社会和认识自我的体验中获得道德的发展。教育者要围绕育人这个根本,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道德教育当前最迫切的是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灌输式教育向渗透式教育转变。即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而是要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判断,从而受到启发,并产生自觉实践道德的一种愿望。二是由单一主体向双主体转变。即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客置推到主动实践道德的主置上来,由认知到践行。
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以及和谐的教育氛围,是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和前提。教育者要把教育变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大学生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并在教育中渗透民主思想、民主精神,培养民主参与能力,造就一代富于主体性的新人。另外,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着主体性,在活动中表现出主体性。所以,教育者要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载体教育活动,使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三、感情投入,探究理性与情感的教育统一
思想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是道德生活与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应当对具体的教育对象的实际有透彻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道德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和行动,所以单靠讲授与听讲是不能完成道德教育的全部任务的。道德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撞击的过程,是一种情感双向交流过程。目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还存在着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缺乏真诚交流,两者之间很难形成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上的共鸣。变说教式教育为情感式教育,成为新时期高校道德教育的必然趋势。
教育者要努力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学生的内部需要产生积极的动力,使学生把认识运用于实践,指导自己的行动,使道德规范内化成学生自己的品质。
第一,加强积极情感的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的基本条件,而实践是情感的源泉。教育者要高度尊重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直接体验,教师应放下长者的架子,多与大学生交流,关心、理解、尊重他们,通过举办各式各样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创造性地创设情境,使之对其产生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和熏陶,从而产生积极情感,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第二,培养高级情感.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这些高级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对学生良好行为和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者可通过树立形象生动的榜样、各种课外活动、创设思考探索的情境等,提高学生的是非观、意志力和鉴赏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完整的主体人格。
第三,德育与“心育”相交融。个体的意识倾向会影响个体道德判断与行为的发展,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道德行为的表现。许多道德问题往往是与心理问题尤其是个性及其发展的阶段性联系在一起的。教育者在教育工作中,把德育与“心育”紧密结合,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信箱,开设“心育”网站,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四、全员教育、开放教育、网络教育相统一
首先,要把道德教育和学校管理结合起来,让道德教育内容和方式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形成全面育人的大环境和小环境。比如教师队伍的管理建设、大学生品德纪律及生活管理、教学环节的管理、校园环境的整治和校园文化建设等,都和学生的道德素质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次是拓宽道德教育渠道,实现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一体化,形成教育的合力,提高德育的整体效能。教育者尤其是要以身作则,营造浓郁的道德教育氛围,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仿其行”。
教师对于学生有榜样的作用,教师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那么会对学生产生潜移畎化的作用,使他们以教师的价值观为标准衡量自己的言行举止,如教师价值观不正确,思想低俗,学生不仅会在教师身上学到不好的价值观,而且即便教师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学生也不会接受,所以教师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数学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要颖及到方方面面。例如,在教学中要具备职业使命感,对工作积极热情,对学生要有责任感,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善于欣赏学生的成功之处。另外,在教学中要具备挖捆思想道德资源的能力,课外要多看相关书籍,选择最恰当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加强学生合作交流
学生的合作穑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在数学学习中,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思维方式以及文化环境都是不一样的,在小组学习中能展开交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尊重他人、团结有好的道德意识。例如,在中位数、平均数、方差等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调查自家的水表,然后在课堂中以这些数据为依据,计算中位数、平均数和方差,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而且提高学生的团从合作精神。又如,在“相似三角形”讲解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对相似三角形的特点展开讨论,汇总后各组间进行比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加了学生之间友好关系。
三、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无论在任何学习中,学生对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都有浓厚的兴趣。在数学新教材中包含很多深刻的思想道德内容,作为教师,必须要将这些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对这些思想道德内容重点描绘,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些观点。例如,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教授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很多人要走到草坪对面会经常穿越草坪,从而引出知识点,同时让学生明白践踏草坪是只顾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不頋长远利益和集体利益的不良行为,接受思想上的教育。
四、结语
一、化学学习中的科学抽象方法
化学学习中的科学抽象就是通过思维,透过一类化学事物的表面现象、抽取其共同的主要的方面,把握其一般本质的认识过程和思维方法。为狭义的科学抽象,有化学概念、化学术语符号、化学思想模型等。广义的科学抽象还包括化学的判断、假说和理论等。
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人脑对化学事物的感性材料进行改造加工的过程,是科学抽象这种思维运动的过程。而思维运动(或称思维活动)在现代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中往往被叫做方法,化学物质种类繁多,化学变化纷纭复杂,人们要认识全部几乎不可能。借助于各种形式的化学概念,人们才得以概括地认识和反映大千世界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认识它们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因而,化学概念是人们认识化学事物的工具,形成科学的化学概念正是人们学习化学的一种常见的基本方法。
化学概念是实践发展的产物,是在化学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化学概念又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是经过反复的科学抽象而逐步形成的。这一抽象过程的程序是:1.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抽取事物的共同点;2.经过辩证分析,剔除共同点中表面的、次要的东西,着重把握主要的东西,深入抽取本质;3.对概念的要素进行辩证综合,或者进一步理想化,理想地复现对象,从而形成概念。
在形成化学概念以后,通常我们还要根据化学事物的本质属性给概念下定义,根据一定标准进行划分、确定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等,通过这些逻辑活动来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判断、推理等逻辑操作来揭示化学概念间的关系。
判断是概念的展开和联系,它以概念为基础和出发点,判断是思维的一种基本运动形式。通过思维的判断活动,可以对化学事物的属性和相互关系作出断定。因而判断活动,可以对化学事物进行辨别的一种方法和工具,作出判断是化学学习时经常进行的一种活动。判断可以回答对象“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什么关系”或“不是什么关系”,以及“既是什么又不是什么”的对立统一;可以反映化学事物的性质关系(同一或差异关系)、数量关系、位置关系、包含关系、作用关系、依存关系、排斥关系、因果关系、演化关系、必然关系,以及各种对立统一关系。判断是组成推理、假说和理论的要素,许多化学知识都是以判断的形式陈述的。
判断的真实性依赖于人们正确和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离不开人们的实践。判断的正确性要求用准确的语句来表述,选用合适的判断形成,遵守逻辑规律,等等。
二、化学学习中的逻辑方法
化学学习中的逻辑思维方法是在对化学事物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形式进行逻辑加工,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化学事物的活动过程。其结果不仅是制作出反映化学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而且要运用这些思维形式包含的知识,制作出指导化学实践的计划、方案等新的思维形式。也就是说,它不仅在实践和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解决化学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为化学实践解决“怎么做”或“不怎么做”的问题。
在化学学习中常用的基本逻辑方法有:
1.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把学习对象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来认识、学习的一种思维方法。定性分析、定量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组成分析、结构分析、性质官能分析和系统分析等分析方法在化学学习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事物进行分析,可以借助于抽象思维,也可以借助于实验方法。思维中的分析可以达到实验手段尚未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但是它依赖实验方法提供感性材料、客观依据,以至检验。
综合是在分析学习的基础上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与要素统一和联系成有机整体,来认识、学习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能把握事物本来的联系和中介,克服分析的局限,揭示事物在分割状态下不能显示的特性。分析形式决定着综合形式,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
分析和综合在化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化学概念、化学理论和元素化合无知识等内容的学习都离不开分析和综合。
2.比较。比较是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确定若干对象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逻辑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事物的本质特点和相互联系。比较可以是单项的或多项的、分析的或综合的、简单的或复杂的、纵向的或横向的。
正确地应用比较方法,首先要正确地确定比较什么。我们要选择对认识和实践有决定意义的方面进行比较。忽视实质方面,只比较非实质的表面方面,不仅达不到比较的目的,反而可能导致认识的失误,因此,我们要能从表面的差异中发现实质的相同,从表面的一致中发现实质的差异。其次要正确地进行比较。只有对象的同一方面相对应的属性才能加以比较,不是同一方面相对应的属性不具有可比性。
3.分类。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根据共同点把事物归纳并为一类、根据差异点把事物分为不同的类或者把同类事物划分为较小的类,从而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种类的逻辑方法。分类可以使大量繁杂的化学材料条理化、系统化,为有序地学习化学创造条件。科学的分类能反映事物内部的规律性联系,有利于学习者掌握有关的学习内容。
分类必须以对象本身的某种属性或关系作标准来进行。既可以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本质分类(自然分类),又可以根据事物的显著特征作辅助分类。在化学学习中我们常常根据认识或实践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标准对化学事物作不同的分类。
一、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不简单下定义
概念教学不应简单给出定义,应当引导学生感受或领悟隐含于概念形成之中的数学思想。
2.定理公式教学中不过早给结论
数学定理,公式,法则等结论都是具体的判断,而判断则可视为压缩了的知识链。教学中要恰当地拉长这一知识链,引导学生参与结论的探索,发现,推导的过程,弄清每个结论的因果关系,探讨它与其他知识的关系,领悟引导思维活动的数学思想。
二、在思维教学活动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充分暴露思维过程,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揭示其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下面以“n等分正n边形”活动课的课堂教学为例,简要说明。
[教学目标]掌握运用类比,归纳,猜想思想指导
思维,发现n等分正n边形的规律;学会用化归思想
指导探索论证途径,掌握化归方法;加强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1)假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蕴涵化归思想。
教师:(如图1),正方形玻璃片,如何裁两刀,把它分成面积相等的四块。(学生充分讨论,动手操作,
教师展示学生解决方案)。现有一师傅
师傅不小心,第一刀裁成如右图2所
示,请大家思考如何裁第二刀,使两刀
能裁成面积相等的四块?(点O为正方 图2
形的中心)(2)鼓励学生思维,指导发现方法,渗透转化,猜想,割补思想。
教师:第二刀的裁法应满足什么条件?为什么裁得的每一小块玻璃片面积是原正方形玻璃面积的四分之一?
(3)推广规律,揭示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教师:如何裁三刀,把正三角形玻璃分成面积相等的三块?正六边形呢?正n边形呢?
你能否找出每两条裁痕之间的夹角a的一般性规律呢?类比,归纳,猜想出一般性规律,反思探索过程,优化思维方法,激活化归思想,体现数形结合。教师:从上面的探索中,你主要运用了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但是,又是什么启发我们用这种思想指导解决问题呢?你能制作这种裁分工具吗?
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索定理的结论及证明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同时,他们也体验到“创造发明”的愉悦,数学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三、在问题解决方法的探究过程中激活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可以用言传口授的方法传递给学生,而数学思想则很难办到,数学教学在使学生初步领悟了某些最高思想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通过主体主动的数学活动激活知识形态的数学思想,逐步形成数学思想指导思维活动,探索数学问题的解决策略。数学思想也只有在需要该种思想的数学活动中才能形成。
比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这一问题,要获取解决方法,首先需要探索解决策略,而在探索解决策略的思想活动中,化归思想的指导将思维正确定向于转化成求已知的矩形面积(图3。其次,是如何实现转化,即化归方法的选择)。
数学建模思想就是把生活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分析与转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或方法。《新课标》强调: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把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渗透到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整个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并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分析、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就成为一线教师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我们在教学中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做有效的尝试和实践。
一、巧设情境,让学生感知建模思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创设一种活生生的生活情境,能极大地拉近课题与孩子的距离,自觉地唤起、激活儿童对已往生活经历的再现。这种再现的经历我们称之为生活经验,如果我们将这些经验过滤,抽取其中与数学有关的事例作为一种教学资源,通过教师的设计和整合,以情境的形式引入数学课堂,势必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心灵共鸣,激发学习兴趣。这种已有经验与数学教学的对接,克服了过去“为学数学而学数学”的教学单一性,使课堂因为情境而丰满、因为丰满而有趣、因为有趣而乐学,同时也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所强调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学科思想。在这种从经验到课堂、从生活到数学、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过程中,数学模型的种子就已经在学生脑海中种下了。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我创设了本学校三位同学投篮比赛的情境:首先出示了三位同学分别投篮的投中个数和投篮总数,让学生猜猜哪位同学投篮的水平高。学生的反应比较激烈,纷纷发表了自己的不同看法,不同的答案引发了学生内心的矛盾冲突,学生想到了要统一的比较方法,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命中率。命中率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但在学生的猜测、评判和矛盾冲突中,学生的大脑在不断解读和整理数据,慢慢形成了张弛有序的数学思考。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一次典型的数学建模的过程。
创设丰富的情境,不仅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还可以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在头脑中感知和建立数学建模的思想,让课堂与学生达到水融的效果。
二、巧设探究,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
放眼中外,世人都知道“1+1=2”,但陈景润为什么还要验证“1+1=2”?哥德巴赫猜想(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得到了很多人的证实,但他为什么还要试图证明自己的这个发现,甚至求助于欧拉的证明?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对数学教材中的原理、定律、公式,我们不仅要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道理,更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怎样一步一步提炼出来的。只有经历这样的探索过程,数学的思想、方法才能沉积、凝聚,从而使知识具有更大的智慧价值。
所以,数学教学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已知的结论,而在于对这些结论的推理、验证的过程,不在于各种定理定律的记忆,而在于运用这些定理定律观察、实验、计算的过程。于是,在教学中,教材仅是教学的基点,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教学的资源,我们要从这些资源中抽取与基点有关的部分,整合成教学情境,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通过讨论探究甚至动手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角色是主体的,行为是主动的,方式是多样的;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运用而得以熟练掌控,数学思维因训练而得以不断强化,数学兴趣因有成就感而得以持续保持。不知不觉中,简单易学的数学模型基本构建起来。
如教《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老师先请同学们回忆曾经学过什么图形的面积,学生根据所学立即能回答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接着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在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三角形的图形实例,并鼓励他们大胆猜测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怎样推导出来。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了找到结论,老师就让通过画一画、拼一拼等方法进行分组探究。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很快找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通过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就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经历猜测、探究和验证等的思维过程,进行了再创造学习。这一教学设计,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策略性知识,而且让学生在新知探索中充分体验了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这样的课堂是学生需要的,达到了共生共想的理想效果。
三、巧解问题,促学生应用数学模型
数学教学的实质是在解决问题这个主线的引导下,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认知结构,从而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构建出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的抽象、概括及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树立建模化的思想,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验证、推理等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数学模型的表象后,再让学生用数学模型的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就体验到了数学模型的应用价值。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学生体验到了实际应用带来的愉悦与满足。
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接着我设计了一组简单的单向练习,结束后就出示了一些变式题:1.4:5比的前项加上8,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该加上几?2.五(1)班人数在40-50人之间,已知男生与女生人数比为4∶5,则全班有( )人。学生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这一模型后,老师在出示一些变式练习,学生自然而然就能解答出来,课堂自然就充满着活力与魅力。两道题目虽然说法不一样,但都是要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这一数学模型进行解答。
一、一种趋势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课件进入了课堂,给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现代技术是时代性的反映与要求,将现代技术与物理实验整合是物理课程发展的一种趋势。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优化、增强实验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先做物理实验,再展示计算机动画,把主要现象尽可能清楚地表现出来,可谓锦上添花。
例如,电路中的电流流动、磁体周围的磁场等是物理教学的难点,原因是电流看不见,摸不着,一般的实验器材很难将现象演示清楚,另外,理论抽象,学生难以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形象地演示电流的流动情况,内燃机的工作过程,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等,这些难以观察、抽象的教学内容,用多媒体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两种素养
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人一生下来就有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在众人面前展示自我的欲望,即人人都有“求知欲”和“展示欲”,这是人的心理本能。但不可能一直保持和发展好奇心。教师如果对学生的“心理本能”不能理解、不够尊重,采用违背本能特点的错误教育行为,就会扼杀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求知欲,进而发展为对科学的兴趣。我们教育的任务就是利用孩子的本能让孩子自己去再利用、再延伸自己的本能,使学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能不断地迸发出来,成为学习的内驱力。物理实验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展示科学的客观真实性,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教学时,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操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实验现象。当实验现象与自己所学理论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培养一丝不苟的求实态度。
三、三种观点
1.强化探究不应忽视基础性实验。一般来说,基础性实验以及技能训练性的实验比较乏味,但是进行这些实验是必要的。因为这些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重要的物理定律,巩固和发展实验技能,同时也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主要过程和方法。在进行这些实验时,特别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实验动机。让学生理解实验方案的巧妙之处,是激发动机的强有力的措施之一。因此,刘炳昇说:“我们应当继承传统学生实验的优点,关注物理实验的基本思想和技能要求:包括使用基本仪器的规范要求;测量与间接测量的思路;控制变量的方法;等效替代的方法;黑箱方法;处理与评价数据的技能;偶然发现的追踪等。”
2.赋予验证性实验以探索性内涵。验证性实验教学过程缺少探索性的问题引起了人们对验证性实验价值的怀疑。一些人认为因“验证性实验”不具有“科学探究”的功能,在大力倡导以“科学探究”为显着标志的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今天,验证性实验似乎已失去应有的生命力,于是,“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也就渐成时尚。其实,验证性实验不应受到责备,验证性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形式,无论在科学研究中还是在科学教育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其作用也是任何其他类型的实验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刘炳昇提出验证性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反对用探索性实验替代验证性实验,他不否定验证性实验,而是要赋予它探索的思想:培养创新性的人才,需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探索的思想和方法。
3.演示实验应精心设计。演示实验是教师为配合课堂教学而对学生所做的表演示范实验,演示实验具有趣味性、灵活性、直观性、简单性、时间性等特点。它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针对有些人提出的要尽量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的观点,刘炳昇认为,加强演示实验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矛盾。他说:演示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做好演示实验,需要考虑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这种主动性的发挥不是形式上的动手,而是把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
四、四种能力
1.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物理实验结果的表示方法有图解法和方程表示法。而这2种表示方法都需要有一定的数学知识。
(1)图形表示法。把实验结果用函数图形表示出来。图形能直观地反映出实验过程中变量之间的变化进程和连续变化的趋势。精确地描制图线,分析图线,能从图线中找出物理规律。这对学生的数学能力是一种培养。
(2)方程表示法。方程式是中学生应用较多的一种数学形式,利用方程式表示实验结果,不仅在形式上紧凑,而且也便于作数学上的进一步处理。
2.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物理实验教学和学生思维活动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接受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通过实验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与讨论,可以培养思维的独立性;通过实验教学中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可以提高思维的深刻性;通过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单向思维趋向多向思维,可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通过实验教学处理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的关系,可以提高思维的广泛性。
3.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只要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总有取之不尽的提问素材。教师通过有趣的演示和分组实验,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
4.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物理实验的重点和难点,是实验的关键所在。创新能力要求和谐的教学环境,牢固的知识基础和科学的创造性思维,要求以教师的创新示范为前提,学生的主动求新求异为根本。许多科学创造发明都源于科学实验,而个性发展的特征是标新立异,这是培养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在科学发明创造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猜想,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改进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五种重视
1.重视小实验、小制作。小实验、小制作是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是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具体体现。小实验、小制作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从而发展智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
2.重视自制教具。自制教具是教师和学生,利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的教具。自制教具不是简陋的教具,随手取材和自制教具的实验不是权宜之计。自制教具时,我们应考虑教育性、科学性、简易性、直观性、实用性、参与性等原则。自制教具不但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好处,而且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人的素质培养也有好处。这就要求我们从改革、创新、质量、素质培养的高度来看待自制教具的积极作用。
3.重视“非常规”物理实验。“非常规”物理实验是指有目的地选择和利用实验室之外的其他“存在物”及利用其创造新结构开展的一类体现自创性、体验性、趣味性、简易性、生活化的物理实验教学活动。“非常规”物理实验并不是“非科学”和“无目的”,恰恰相反,它追求科学本质、崇尚科学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追求丰富的教育内涵和课程目标的达成。“非常规”物理实验更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促进学生形成技能;有助于创设源于生活的真实的探究情境,为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创造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
一、先秦青铜纹饰的分类
工艺美术理论家张道一曾说过:“中国历代纹饰是一个蕴藏着无限财富的宝库。”青铜器的装饰纹样是我国古代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的纹饰分为以下几种:
1.动物纹
分为写意动物纹和幻想动物纹。幻想动物纹主要有饕餮纹、夔龙纹、凤鸟纹、蟠螭纹、蟠虺纹。写意动物纹主要有牛、虎、象、鸟、蝉、蛙、鱼纹等。
饕餮纹是幻想动物纹中最重要的代表,古书《山海经》介绍饕餮特点是: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夔龙,类似龙的怪物,其有巨口,卷尾向上。凤鸟纹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中居多,在民族装饰纹样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一般凤鸟纹分为三类:小鸟纹、长尾凤鸟纹和长尾高冠大鸟纹。蟠螭纹,《汉书·司马相如传》曰:“龙子为螭”,故螭为小龙,蟠螭纹是由小龙相互缠绕构成的纹饰。与其相似的蟠虺纹,“虺”指小蛇,是有两条以上的小蛇缠绕构成的几何图形重复出现。
2.几何纹
大多作为底纹和陪衬的纹饰,几何纹主要有云雷纹、涡纹、窃曲纹、重环纹、瓦纹、波带纹。
云雷纹是以连续回旋的线条构成几何图形,有圆形和方折连续构图,成“S”形或者漩涡状;涡纹又称火纹,有的俯瞰像个莲花座,有的沿边饰有数条旋转状弧线,中心为小圆圈,其形状如太阳;窃曲纹和云雷纹很相似,都呈现“S”形回旋线条,成长方状,但是一般其中间填以目纹;重环纹是由多个扁平呈椭圆形的环组成的纹带,但并非长形椭圆,因为两端的半圆都是同一个方向,其又与夔纹相似,保留了夔纹里龙的卷尾;波带纹又称“山纹”,形状如起伏的波浪,波峰间填满了内空外实的圆圈,如口、如眼;瓦纹由平行的一排排的凹槽组成;波带纹,又叫环带纹,状如一条波浪般起伏的宽带,波峰之间布有各种纹饰。
二、先秦青铜纹饰的时代特征
1.夏商周青铜器
夏代的青铜数量非常少,青铜纹饰是原始陶器纹饰的延续,纹饰简单古朴。殷商时期青铜符号在幻想中含有巨大的原始力量,是神秘、威严、恐惧的象征。最经典的纹饰属饕餮纹,兽人的面孔,满身布满云雷纹与其纠缠。整个纹饰造型呈现一种夸张、变形的状态,其为一种可想象式的图案,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找到原物。
商亡周兴,西周时期的纹饰已经开始简化,图案更富有趣味性。主要的纹饰在于腹部,主纹纹饰多采用轴对称、方形布局,纹饰有平花和凸花。此时期,青铜纹饰逐渐丰富,会在凸起的主纹上加上阴纹的装饰线,以云雷纹、涡纹等陪衬纹饰做底纹,使整个青铜器呈现丰富的层次变化。周末时期,青铜器的纹饰失去了前期威武雄壮的器质,主流纹饰饕餮纹日趋式微,写实的动物纹和几何纹饰取而代之。
2.春秋战国青铜器
东周时期,政治、经济不断的发展,青铜器逐渐已经从氏族身份的象征转换到了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纹饰已经俭省,从抽象到写实,开始体现装饰意味。纹饰的内容多为接近生活的写实题材,装饰艺术也比较自由地表现平常百姓的生活趣味。
战国时期,随着礼乐制度的衰落以及青铜工艺的成熟,有的纹饰已经非常精美、细致。素面的器物增多,呈现两极的装饰风格。此时器物主纹出现了较大的改变,青铜纹饰以蟠螭纹,以及一些几何和花卉的纹样为主,还有一些人物画像纹饰。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相比,其是华美、活泼和充满人性的。
三、先秦青铜纹饰的美学思想
先秦纹饰包含了古人造物的工艺技术和智慧,灌注了当时的时代思想。这些纹饰不是胡乱地堆砌,而是非常讲究反复与对称、平衡与稳重、节奏与韵律、线条与组合、空灵与充实等。通过对此时期纹饰的研究,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美学思想:
(一)“神”思想——器之凝神
1.鬼神思想
体现在“民”和“神”之间的关系中。《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记载:“国之大事,在于祀与戎”,祀即为祭祀。殷墟甲骨卜辞显示,对于农业、战争、治病、祭祀,事无巨细都要请示鬼神,来决定行动的吉凶可否,占卜根植与生活的方方面,就像信仰一样。Sarah Allan的《龟之谜——商代神话、祭祀、艺术和宇宙观研究》中提到商代的青铜艺术纹样是有含义的,“它们的装饰是用神灵世界的语言,通过它活人跟死人的界限就可以穿越”。此时,青铜器作为媒介承载着世间生物与神灵的沟通。
2.神权思想
集中体现在“平民”与“贵族”,贵族“上”与“下”的关系中。周朝开始,青铜礼器越来越成为维护氏族贵族的阶级利益工具。其中鼎是贵族统治权力的象征,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时必不可少的重要礼器。随着纹饰的意义增强,使其成了通天地的礼器,广大的百姓对其产生敬畏心理。
3.精神思想
体现在“艺术”与“情感”的关系中。春秋战国时期,纹饰的主题逐渐生活化,人的价值被认识,一些壶、鉴等器物上的出现了采桑的妇女、战争的士兵的形象,器物的创造者把对生活的感受和情感融入青铜器里。用作品来诠释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其能让你感受到现实。
以商代的兽面纹斝为例,斝有三足,且长而尖,顶部有两个饰有涡纹样的立柱。斝的口径比较大,颈部稍显修长。腹部凸起面部狰狞的兽头,线条粗犷而有骨力,复杂多变的涡纹布满整个兽脸,突起的眼睛使人感到一种慑人的凶狠。配合上部的顶与下部的足,一个奇异的兽形顿现眼前,充满了神秘诡异的艺术魅力。
(二)“中”思想——中庸与尚中
1.中庸思想
这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孔子认为凡事该求“中”,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标准,如礼、仁、善、贤、信、 智、直。礼的本质在于区别尊卑贵贱,人按一定的社会地位安身立命,使社会各阶层等级之间能保持井然有序。青铜礼器被归分为主要的一大类,成为物化的标准。
2.尚中思想
先秦的尚中思想是对正确的崇拜与追求。“中”并不是单指位置的中央,而是指流动着的正确的点。青铜纹饰中,总能找到正确的点,以此点为中心,由此延伸。这个点视具体情况而可以出于两端间的任何位置,可以在中央,也可以在两端之间。
以周末时期的伯簋为例。立体的动物装饰加于两边成为捉手,象鼻倒置充当器足部分,隆起的象纹图案面向式对称的置于圆腹和顶盖,以凸起的角为中轴,腹部鼓起的圆眼相互对称。腹部象纹为主,顶部象纹为辅,辅纹更显抽象,再加上以连续回旋的云雷纹做底纹,使得整个立面效果凹凸有致、阴阳协调。底托中间为云雷纹,两端为重环纹,并列对其的分列,让画面更加丰富,在富有变化之中达到稳重、平衡的效果。
(三)“和”思想——和实生物
先秦美学思想主题强调和谐美,追求人的意识、精神和事物内在发展规律的和谐,“乐而不,哀而不伤”作为孔子的一个审美标准被概括为“和”思想。
西周末时期史伯曾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只有不同的色、声、味的统一,才能实现美。简单的重复不能称为美。在每一系统内,都存在各种不同或者对立的矛盾和要素,正是这种相反相济、融合互渗,才构成和谐系统的本身,“和”是万事万物昌盛、生生不息的内在根本。
先秦青铜器上的纹饰不会单一的出现,而是由多种纹饰组成,在多元素的组合下,协同达成和谐之美。以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出土的尊盘为例,此时铸造技术可以把尊腹和尊足和尊体分开铸造,这样每个部份的纹饰可以被雕琢得非常之精细。其敞口成喇叭状,以数条形态各异的蟠虺组成,尊颈和腹部之间有四条豹身蛇头的怪兽,口吐细舌,舌型呈“S”状,躯体浮雕着各种蟠螭纹,层次分明。兽盘呈圆状,在其口沿上由四个方正布满蟠螭纹的方耳,与尊口的风格相似,形成上下呼应之势,四耳下各有两条扁形镂空夔龙,龙首下垂。整个尊盘成的纹饰为曲线状,给人生动精致之感。
先秦青铜器纹饰的魅力在于其时代性和艺术性,是一种艺术语言。对其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先秦文化的思想演变,也对我们艺术发展和现代设计如何汲取传统元素起到良好的启示作用。
注释:
①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参考文献:
[1]李福顺.中国艺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北京文物鉴赏》编委会.商周青铜器[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5.
[3]艾兰.龟之谜——商代神话、祭祀、艺术和宇宙观研究[M].王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4]张国庆.中和之美:普遍艺术和谐观与特定艺术观风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中图分类号:R2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1-0001-03
李永康教授是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教授,主任医师,云南省著名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家,云南省名中医,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导师出生于中医世家,师从于全国著名骨科专家方先之、尚天裕教授,从事骨伤科医、教、研工作45载,治学严谨,学贯中西,博采众长,擅长以中西医结合诊治骨伤科疾病,并形成较为完整的临证思维方法。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多年,受益匪浅,现将其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1 中西合璧,衷中参西
导师认为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的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体现了中医的整体全局观,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施治。西医以辨病为主,重视局部的器质和功能变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许多优势。因此,将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结合起来,就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总结,逐步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的经验理论思想体系。在云南省首先开展了骨伤科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倡导手法整复四肢骨折小夹板固定的原则和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大量运用中医中药治疗骨伤科的疑难杂症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弥补了西医骨科在治疗慢性劳损性疾病的不足。中医、西医是辨证统一的而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关键是要弄清楚中西医的产生和思维方式,中医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数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实践性科学,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而西医则是以现代科技发展为基础所形成的实验性科学,根据人体解剖和具体病种进行治疗的思维方式。治疗骨伤科疾病关键是掌握好适应症,找到治疗的结合点,选取两种方法的精华,针对性治疗,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学好中医骨伤科必须从古籍中吸取养分,总结经验并付之实践。要学好西医骨科就必须从解剖入手真正读懂X片,CT片和MRI片并明白其所代表的病情轻重,掌握各种先进的检查方法,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各种检查方法,而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真正掌握了各种疾病的临床诊查方法,加之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因此导师反复强调,现代的检查技术越来越先进,医生看病诊治也越来越依靠各种检查方法,但作为一名医师,首先应该掌握的仍然是最最基本的临床检查方法,不能根据X片就确定治疗方案,为了X片手术而手术。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仔细诊察,才能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更好的为患者服务。许多患者就是在导师认真细致的问诊下,详细熟练的体检中,明确了病情,避免了误诊。因此,导师认为“四诊”作为诊断疾病的主要手段,是辨证的基础,立法的前提,组方用药的依据,取得疗效的关键。骨科医生还需要加一个“摸”,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检查手段,才能识病知因,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给予正确的治疗方案。中医学是几千年来古今医家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拥有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有一整套完整的、独立的科学体系。历代医家皆对其理、法、方、药有过不断的研究及探索,但因历史条件的限制及其中医基础理论是以“阴阳学说”、“藏象学说”为核心,因此长期以来对中医学的认识采取分析、归纳和推理的方法,口传心授,虽说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总体看,研究进展缓慢,低水平重复劳动较多,不能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导师在肯定中医基础理论的同时,强调中医药要发展,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不能墨守成规,必须走中医药与现代自然科学及现代医学相结合的道路,即广泛应用现代科学的新方法、新技术,多学科、多侧面的综合研究中医药,发展中医药,走中医现代化的道路,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2 理法方药,贵在变通
导师临证谴方用药提倡“方从法立,以法统方”。选方用药必须以治法为依据,才能配伍组方,方剂从属于治法,治法是应用方剂和创造新方剂的根据;同时方剂又是治法的具体体现,用药治病,离不开方剂,若有法而无方,治法就无从体现,也就不能完成辨证论治的全过程。方剂必须以治法为纲,以此为前提来运用方剂。治法产生之后,又反过来指导临床的处方用药,才能拟定出大量有效的经验方,正是这些有效经验方的存在,治法才有了丰富的内涵。因此不论治疗任何疾病,都不能以方套病,而应以法统方。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极为密切,既不能有法无方,又不能有方无法,法立之后,才能选方,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缺一不可。导师临证选方用药充分考虑将原则性和灵活性在具体运用中结合起来,切实做到了“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师其方而不泥其药”。方剂的组成虽有严格的规矩准绳,又要视不同情况灵活变化。在临证选方时应根据病情的变化,视患者体质、年龄、四时气候,地域差异等灵活运用。只有将原则性和灵活性在具体运用中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达到治疗目的。导师遗方用药临床疗效甚佳,主要精华为“贵在变通”。其“变”主要表现有三:①药味加减的变化:指在君药不变的情况下,因病情需要,可以改变其臣、佐、使药的配伍,其一为随症加减即君药及主症不变,随次要症状或兼夹症,增减其次要药味以适应病情的需要;其二为药物配伍的变化,方剂在主要配伍药物变化时,直接影响该方剂的主要作用,虽然君药不变,但臣、佐药变了,同样会改变原方的性质和作用。②药量的变化:有些方剂,药物完全相同,但由于变化了药物的用量,因而改变了该方功用和主治证侯。③剂型更换的变化:是指同一方剂,由于剂型不同,在运用上也有区别。从这些变化方式可以看到,导师对方剂的运用,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这些变化方式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合并使用,很难截然分开。但通过这些变化,能充分体现出方剂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特点,只有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制裁随心,以应万变的病情,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3 手法复位,稳妥精准
导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骨折、脱位及各类创伤的经验,自成体系,同时运用现代的解剖生理学和病理学知识对其进行了规范整理。在保持疗效的基础上,简化精炼了手法,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正骨手法。手法复位稳妥、准确、轻巧而不增加损伤。对《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伤有轻重,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盖正骨者,须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复善用夫手法,然后治自多效……较之以器具从事于拘制者,相去甚远矣。是则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的理论及其在骨折脱位整复治疗中的重要意义有相同的认识。认为绝大多数骨折可用手法复位,且疗效好,费用低,患者所受痛苦少。
导师指出,“筋喜柔不喜刚”,在手法运用上尤其强调轻柔绵软、外柔内刚,稳妥轻巧。手法正骨突出一个“巧”字,主张巧妙利用患者心理,顺应解剖,因势利导,一气呵成,正确应用杠杆原理,在短时间内,甚至患者不知痛苦的情况下就能准确复位成功。导师这一学术思想,在其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 动静结合,内外兼治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正常生命活动依赖于气血、脏腑、筋骨、经络等正常运行维持,若机体遭受损伤,则正常活动必会受到影响,产生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正体类要•序》指出“机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合”。因此在骨伤科治疗原则中,导师认为应以辨证论治为基础,遵循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四大原则:固定与活动统一(动静结合),骨与软组织并重(筋骨并重),局部与整体兼顾(内外兼治),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医患合作)的治疗原则。导师认为“动”与“静”是骨折治疗中的主要矛盾,动静结合中的“动”是绝对的,也是治疗的最终目的,“静”是相对的。动与静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要辩证地对待,没有相对的静止状态,组织骨骼就无法修复;没有适当的运动,组织关节就无法恢复原有的功能活动,只有将动与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筋骨并重则是在治疗骨折的同时,注重软组织、血管、神经的损伤与修复。
导师认为机体局部的损伤,必然会影响机体全身的代谢。因此,肢体的骨折不能仅仅解决局部的问题,应该同时注重全身的调节。从机体的整体观念出发,才能取得好的疗效。伤科内外治法,从全身论治及分期辨证施治,均有独到之处,较西医单纯局部治疗优越。临床上将内伤证分为伤气、伤血和气血两伤,或根据伤势深浅分为伤表皮、伤经络、伤筋骨、伤脏腑等。由于气血循行于经络,且相辅相成,故伤气比伤血,伤血比伤气,不过两者所伤轻重不同而已。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气血兼顾各有偏重。由于经络内联脏腑,外络枝节,故除局部施以治疗,还要根据受伤部位、时间、经络、脏腑加以辨证施以内治,方能收到预期的疗效。
导师认为骨折早期,跌打损伤,必使血脉受损,恶血留滞,壅塞于经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素问•缪刺论》曰:“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胀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故受伤后有瘀血停积者采用攻下逐瘀法。损伤后有气滞血瘀者,采用行气活血法。对损伤引起的错经妄行、创伤感染、火毒内攻、热邪蕴结或壅聚成毒等证采用清热凉血法。
朱建新是我院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临证27年,治病视野开阔,思路清新。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顽症,用药精当,诊治准确,疗效显著。治疗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对内科急重症及疑难病例有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法。主要学术观点是:重元气、重脾胃,主运化。临证时以正为本,邪为标,治外感主张标本兼顾,祛邪而不伤症,内伤杂病倡用“运化”以复元益气。不轻用苦寒、酸涩、凉腻以伤阳气,治法以补元益气、运化脾胃为要旨。在临床工作中,善于总结临床经验,注重科研工作,
其治疗肝病的学术思想有以下几点:
1.从燮理五脏的整体观立论,当重肝脾又不独主于肝脾。
对胸胁刺痛者,加大黄、红花、桃仁、三七、郁金、地鳖虫、泽兰等;对小便不利者,加猪苓、泽泻、车前子,重用益母草200g煎汤代水;对胃气上逆者,加姜半夏、姜竹茹、陈皮、生姜、枇杷叶、代赭石等。对五脏之阴阳不和者,其阳虚主在温补下元,加人参、附子、肉桂、沉香、干姜等或苁蓉、巴戟天、仙灵脾等;若阴虚则加生地、白芍、女贞子、甘杞子、山萸肉,重用山药。对肝脾肿大者,可合软坚散结之品,如牡蛎、昆布、海藻等。总之,辨治当把握全局,权衡五脏虚实,使亢者平,实者消,虚者复。当然,燮理五脏之中,尤应注重脾胃,土旺则四脏皆得其濡养,尤其对阴虚湿热相兼者,更当着眼于中州,以脾主湿又为生化之源,正邪俱关系于脾。
2.把握虚实
臌胀之病,乃水聚腹中,虽积水为实,而其本则多由虚所致,辨治大要在于评审虚实之轻重,不可轻投攻逐和滥用滋补。立法当把握虚实,通补兼施,对腹胀大较甚,难以忍受者,法取寓补于消,祛邪而不伤正。
3.平调气血,喜用衡法
气滞血瘀是臌胀的主要病机,调气理血是治疗本病的常法,由于本病常是本虚标实,虚实相兼,故调理之中当以平调为法,不宜峻烈,理气不可过用破气,以防耗气,对肝区胀痛、腹胀不适者宜选用佛手、陈皮、生麦芽、麸炒枳壳、川楝子等;调血宜活血不宜破血,以防伤正,宜选用三七、丹参、泽兰、益母草、当归等;若伴便秘者,可选桃仁、制大黄等。疏理之间,又当配合益气柔肝之品,理气之中宜伍活血,活血之中宜参理气,互为兼顾,生克有济。其把衡法应用于慢性肝病的治疗,通过调气活血之衡法能明显改善中医证候、改善肝功能等指标,特别是在患者后期的腹水复发、体重及腹围变化有较明显的疗效根据其瘀血发黄的特点,以“衡法”为主治疗慢性肝病黄疸103例,均取得一定疗效。
衡法就是顺应肝喜条达之特性,以通为法,通过疏通肝脏管道系统,清除肝内的瘀热痰毒,使肝脏恢复"通"的状态,即可达到恢复肝功能,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由此而肝气亦得畅通而无所窒碍,因而可改善慢性肝病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肝功能情况。所以治疗慢性肝病通过调气活血之衡法能明显改善中医证候、改善肝功能等指标,特别是在患者后期的腹水复发、体重及腹围变化有较明显的疗效,且临床使用安全无毒副作用,明显的缩短住院日,总有效率96%,适宜推广使用。
4.注重祛湿,尤重调脾
肝硬化腹水的病机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湿、虚、瘀,其中湿邪贯穿疾病的整个过程,影响疾病的发展和预后,同时三者又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邪盛正衰、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致使疾病缠绵难愈。基于上述发病机理,在临床诊治疾病的过程中,突出攻补兼施、调理脾胃的治疗原则,重用白术45-60g。这正体现了“脾胃为后天之本”、“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中医治疗大法;同时也是与其他应用大量苦寒之剂治疗肝硬化腹水方法的区别所在。
5.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医学的精髓所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医学对肝硬化腹水形成机理的认识不断深入,在临床实践中,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医学知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施治过程中加入既符合辨证又符合现代药理的药物,获得良好疗效。
6.重视四诊,强调合参
例如:首先要利用教材的课题、框题、条目,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标志,帮助或引导学生弄清逻辑层次。其次,课本中不同的字体,需要选择不同的学法。作为重要的概念、原理或结论,课本使用黑体字加以强调,这一类内容要指导学生字斟句酌潜心推敲;宋体字是课堂的重点内容,其中的概念、理论、原理等属于具体阐述,需要指导学生精读,弄清所以然;小楷体字是举例说明,作为辅的知识,可以让学生简要了解即可。另外一类是课堂学法指导中的重点,比如“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资料卡”“名言”“漫画”等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搭配使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层次的学法指导注重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和“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广泛收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有关的信息,在选取、创建、完善教育资源的同时,“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最大限度地激活教育资源的生命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有效掌握课本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指导实践获得真知
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课堂、课外“留白”的方法,留给学生充分的实践空间。比如在七年级上册《让生命之花绽放》这一课时,提前安排学生课外搜集整理了近年来未成年人死亡的案例在课前展示,一例例鲜活的事例,使学生个个惊诧不已并陷入了无声的沉思之中。紧接着我适时抛出了问题:“一个生命的逝去,会带来哪些后果?”学生们为这些逝去的生命感到伤心,为失去子女的家庭感到惋惜。接着又提出问题:“一个生命的到来,又会带来哪些快乐和幸福?如果长大后,他或她能够为家庭、社会、国家创造什么价值?”学生顿时一扫阴霾,热情高涨,讨论热烈,发言积极,深刻认识到要肯定生命、尊重生命,要延伸自己生命的价值。这时,留给学生的实践探究问题自然而然出现:和爸爸妈妈一起说说,如何才能延伸生命的价值?这种实践性的学法指导重在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强调对学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而又顺理成章的影响,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无边界的延伸,要求教师必须珍视学生生活世界,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
三、天生我材必有用———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1.以人为本。在此基础之上,更着重强调了人才选拔任用的重要性,而不是单一的个人主义。由“爱人”外延至“得人”和“用人”,再引申到现代企业管理之中,也是同样适用的。“爱人”并非指要对“爱”所有人,而是灵活而不冲突地通过人性化的手段进行企业管理。管理活动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并非是敌对阵营的角色,而是管理活动的参与者和协作者。许多企业通过人性化的措施使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得到缓解,也使管理更加轻松,企业内部和谐,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得人”和“用人”则是指管理者慷慨选拔任用可以满足企业要求,为企业做出贡献的人,并能够有效利用他们的能力,做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再者,许多企业的管理者都会有体会,企业不可能以一人之力运作,但得到的人的品质往往良莠不齐,并且除了稀缺型人才,辅助型人员也十分重要,“犁牛之子新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便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这也是为什么管理者对每一职务的人员安排并不是统一高标准,而是需要对不同种类的人员采取不同的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使其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集体的的行动力拥有1+1>2的效果。2.礼。儒学范畴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礼”。“礼”指一种规章制度,也可以理解成道一种德规范。孔子认为“礼”是修养的标准,也是治民的标志、治国的依据。从今天的视角看,“礼”可以是法律、社会道德。但是作为一种规范,“礼”在现代企业管理里拓展出了更为广阔和丰富的内涵。作为市场经济的有机体,每个企业都必须适合自身情况的公共准则,才可以作为企业对外行为的依据。对内部,用来规范员工行为的准则,也是“礼”的具体体现。不过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很多人忽略了一点。孔子在提倡礼的前提下,更提倡遵循“礼”的精神,而非形式。所以很多企业并不是缺少各种繁琐的条条框框,而是缺少适合企业情况的管理条例,更重要的是,企业员工缺少自觉遵守管理条例的意识,才会使得许多企业的规章制度知识“纸上谈兵”。3.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论语•子路》之中有一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一句就提醒了管理者自己的角色在企业管理中起到多么重要作用。儒家有“百姓有过,在予一人”的话,也是表明了管理者,也是领导者是管理的关键。管理者的自身素质是个人独有,管理者自身的品行、作风会对被管理者有重要影响,这也是很多企业管理者早早就认识到的一点。管理者,也可以称领导者的一些特质是天生的,但是提高自身素质、培养个人魅力、遵守诚信都是必须要做的功课。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中树立威信,得到员工、合作伙伴和消费者的信任,做到真正“取信于民”。这样一来,儒学之中的“信”的思想,也得到了延伸。然而把视线放在生活中,可以发现这“一人”有时候并不仅仅指职权最高的人,而是可以拓展为一批人。由企业领导者所挑选的骨干精英,也可以充当这“一人”的角色。这些人才不仅在才能贡献上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更是同企业领导者一起,对企业员工和社会公众,都起到了表率作用。
二、儒学管理思想的对现代管理的重要启发
1.开放兼容。站在历史、政治等多种角度来说,儒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样的开放性也是儒家文化能够有如此浩瀚内涵的原因。在对传统文化有强烈认同感的基础上,一些经营者发现,即便着智慧结晶的时代背景是千年以前,却仍可以与现代行为理论接轨。所以企业的管理,必须具有开放性、兼容性。管理者经可以有针对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也可以借鉴中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也可以通过对骨干人才的培养,协同提高管理能力。中国的企业只有找到能够承受住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共同考验的管理理念和体系,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2.可发展持续发展。儒学在数千年的历史中,能够推陈出新、海纳百川,不断发展至今,足以体现了其强大的可发展性,然而对企业来说,可持续发展也是长远的目标。企业的管理者在学习管理理念、进行管理实践的时候,必须以发展为目标,并以此为标准作出决定。在企业中,管理者个人的精神品质,以及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通过条例所体现的企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企业诚信、企业态度,坚持以仁爱为核心的企业精神、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和职业使命感等,都是企业管理可发展性的具体行为。西方管理思想集大成者彼得•德鲁克曾提出企业使命理论,也是与此不谋而合。3.和而不同。对于“和而不同”这个启发,个人认为有两种不同角度的启发。首先,是企业对于内部的管理。前面也提到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需要有的和谐性,这页是一个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和谐相处能够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拥有更多沟通,方便管理活动的进行,同时也可以增强企业凝聚力和企业归属感。但和谐并不意味着言听计从,只有不拘泥于职位限制,用于说出自己的“不同”才能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其次,从大的方面入手,商海茫茫,但企业管理的基础理念却是相差不远。儒学中“和而不同”的观点在此也可为经营管理者点一盏明灯。虽然基础理念相差不远,但是万千企业各自情况却不同。所以企业管理者应当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从平庸的“和”中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之路,找到自己的“不同”才能使企业不失生命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