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德育视角 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表现形式 策略
心理健康也可被称之为心理卫生,涉及了维护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的状态这两点,并且良好的心理是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建立的基础,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与此同时,受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目前在心理问题的种类上也具有多样性,进而引发了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如犯罪、自杀等,基于该方面,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迫切性,同时这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
1.人际关系差
基于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里都是千金和王子,这样就使得他们多以自我为中心,在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的时候存在障碍,并且平时都是学校和家里两点一线,与外界接触不多,使得他们不能很好的融入集体,也不能和他人很好的交流,进而产生寂寞、孤独感,长此以往就会变得焦虑不安。
2.早恋问题
目前中学生的生理发育较成熟,使得在中学阶段出现早恋问题已经屡见不鲜,进而就对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孤独、脆弱的封闭心理
目前很多学生家长为了让子女有一个更好的物质生活和学习环境,都忙于工作,进而忽视了子女的内心感受,逐渐使他们变得性格孤僻、心理封闭,不爱与外界接触,不爱和老师、学生、父母交流。还有就是一部分学生从小到大都依赖与父母,未吃过苦,使得他们遇到逆境的时候,就会产生抑郁和焦虑,有些甚至因承受不了压力和挫折选择轻生,或者是精神崩溃、惊慌失措。
4.逆反心理
基于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的阶段,无论是在自我意识,还是在自尊心上都较强,假如师长和家长在对其教育的过程中,不注重方式方法,将自身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身上,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还有就是不接受家长、老师的帮助和批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为之,进而将这种不良的偏执心态养成。
5.养成不良性格
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学生的嘲笑和歧视之后,就会变得孤僻抑郁、胆怯自卑、自私狭隘和嫉妒他人,进而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养成,不利于学习和成长。
二、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要想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一定程度的提升,就必须从学生自身、老师、家长和学生这几个方面着手,具体方法如下:
1.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构建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方式方法,对学生予以充分的尊重,将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女、朋友,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促进学生身心、人格和情绪状态的健康发展和改善。
2.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也就是在学校将心理健康课程作为教学的必修科目开展,使心理学知识不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不断丰富,使学生的人格素质培养不断增强,并且在课堂教学的引领下,使学生主动发展心理素质。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使学生积极参与,并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同时将健康意识树立,促进学生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增强,并能够对心理困惑科学有效调试。
3.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沟通
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合作来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动向及时的了解,进而对相关诱因进行查找,在此基础上将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开展,保证方式方法能够被学生接受,并逐渐将积极乐观的心态构建。
4.开展心理咨询
基于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转折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该时期必须加强正确的引导,同时指导学生合理的宣泄心理问题。而要想实现该目标,就必须将心理咨询开展,使学生提升心理危机认识和了解,并将挫折承受能力增强。除此之外,作为班主任还要将自身的感染作用和威信充分的发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了解,并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及时的疏导学生的困惑。
5.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也就是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将多样化的校园活动开展,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将人际关系不断拓展,将学习压力缓解,同时将多余精力释放,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6.加强学生自我情绪管理
也就是让学生在明确自身青春期特点的基础上,学会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并且能够积极、合适的和家长、老师沟通,尽早将压抑的心理消除和发泄,或者是以运动、唱歌的形式来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
三、结语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社会生存适应能力、民族综合素质、国际社会竞争力具有密切相关性,因此,必须高度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从老师、学生、家庭、学校这几多方面着手,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心态,并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鑫. 德育视角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6:208-209.
[2]刘彦军.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价值工程,2011,03:203.
【关键词】转变角色;取法教材;因材施教;情感教育;心理健康
心理学认为:受教育者的心理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又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坚韧的意志、良好的性格;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发展他们的主体性。
1.在教学中改变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角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不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而是注重从过程和方法入手,突出过程,而不是记忆科学的结论。提倡学生学习物理要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一言堂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的、以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为主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形成师生互动,有时安排学生自己到讲台前给面对全班学生讲解,分析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和看法 ;有时候我故意卖个破绽,结果学生争先恐后地得意洋洋地指出漏洞,或者问:老师有个问题想不明白,同学们能不能帮我解答一下?以此激起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主动积极的思考与探索问题。这样,一方面提高和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方面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的培养和建立。 我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气氛,并在教学中尊重、关心和解决困难学生的表现和行为,极大的舒缓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学成绩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在教学中利用教材中的心理素材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物理课本中涉及到不少物理规律,这些规律都凝聚着科学家的心血,闪耀着他们的高尚情操,这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源。初三物理《声学》部分就是对学生进行耐挫教育的良好教材。学生刚接触到物理这门新学科,对物理学习的思想和方法都处在一个新起点上,学习中会面对种种困难。为此,可以在《声音的传播》中着重给学生们讲了贝多芬的故事。他双耳失聪,却不屈服于命运,并创造了《命运交响曲》等不朽名著,告诉学生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要敢于向命运挑战,要不怕艰苦跋涉,才能到达理想境界。
运用教材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给学生们讲牛顿的几个小故事,使学生通过这些小故事感悟到人生应该积极、乐观、拼搏、进取;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要谦虚谨慎,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卓越的成就。
3.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关注学生的这些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才能更大程度的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每个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尽相同。在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有的学生物理学习能力强,采取鼓励激发的方法,以自学研讨,个别辅导为主;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在学习方法上予以帮助,在心理上消除她们自卑感和消极情绪。《电学》这部分内容,班上有不少女同学 ,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承受失败心理素质较差,对电路图的画法,串并联电路的连接方式一塌糊涂。在教学中,就应该耐心细致,各个击破。通过与女生的反复交流,不断鼓励,孩子们逐渐摆脱了不良的心理状态,慢慢的正确认识了自己,逐步在生活和学习上最合适的位置,让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获得学习的乐趣,也有效提高了成绩。
4.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埋藏爱的种子。
初中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一个心里健康的中学生,一般与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的关系处理得比较融洽,而很少发生冲突。我在教学当中不仅仅局限于讲授知识,还注重和学生的情感沟通,像妈妈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真诚地把爱倾注在他们身上,用爱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还要多赞扬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句关心鼓励的话,会让学生一节课都面带微笑,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即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点违纪行为,我也选择婉转的语言,尽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特别是成绩一般的学生,身上也有闪光的地方,教师一句鼓励的话,可以成为他学习的新动力,使他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用自己的勤奋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一、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青少年情绪具有易动性 ,意志情态上的独立性不断增强,因此,除了对他们进行科学文化、思想道德教育外,还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结合经济发展和素质教育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对他们进行分阶段的认知卫生的辅导以及情绪、个性、学习、人际交往的辅导,使他们树立理想、信念和信心,勇于面对挫折,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掌握学习方法,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可以说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差异,在初中更注重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如果学生仍然沿用小学的那一套学习方法,很可能会因方法不当而导致成绩下降,陷入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的恶性循环之中,他们感到非常困惑。
下课后,学生都喜欢到办公室来找我聊天。我发现他们都很想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也非常努力去学习,认真完成作业,但是都没有取到很好的效果,原因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都是漫无目的地学习。初中的课程比小学多很多,如果学生还按照以前的方法去学习,当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我认为教师应根据全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讲一些可以参考的学习方法,或者让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便其他学生借鉴。然后每个学生再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努力的方向就不会感到迷茫。
二、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发掘学生的潜能
青少年的适应有环境适应、人际适应和自我适应三种。环境适应包括生活环境适应和学习环境适应,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青少年的升学问题;人际适应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手足关系和亲戚关系的适应问题;自我适应包括对自己发育的适应和心理发展的适应。
可以说,小学到初中是一个坎,这个坎的产生主要源于两个原因,一是心理上的不适应;二是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小学生活和初中生活有很大的区别,教师可以从学习心理、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来帮助学生,使他们顺利地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过渡。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学生,他上课的注意力很不集中,经常开小差,所以他的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我了解到他的这些情况后,在开始讲课时就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叫他来回答。他回答不出来时,我并没有批评他;他能答对一点点,我就及时表扬他。经过这样一段时间后,他的注意力渐渐集中了,上课也精神多了。可见,教师应多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使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重新树立信心,从而发掘学习的潜能。
三、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