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效课堂练习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有效;课堂练习;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练习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知识的掌握、方法与技能的获得以及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课堂练习这一基本活动。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验,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扎实开展有效训练,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这是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下面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及研究,谈谈对课堂练习的几点看法。
一、课堂练习要有基础性
基础性练习是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并牢固掌握已学知识而设计的练习,这类习题可以是基本题或分散难点的单一题。基础性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新知,他们是拓展、深化知识的基础,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才能进一步深入学习,因此这类习题是练习中必不可少的。
二、课堂练习要有层次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指定习题,学生统一进行指令性书面练习,容易使学生的知识“窄化”、思维“僵化”、情绪“淡化”。因此,在作业设计上,我们要努力改变传统作业中“千人一面”的做法,要设计出难易不同、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的作业。练习有了层次,学生就有了选择,有了知识的过渡,教学也就有了针对性。这样,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练习重点,能有效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想学、会做、善创造。
三、课堂练习要有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练习的内容能涉及多门学科,包含多种知识,以利于学科之间的整合。综合性练习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能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综合练习是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之后,与原有知识的横向沟通、有机结合的练习。是对各种知识与能力的全面考察与深化提高,它是练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他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深挖其底蕴,把章节甚至全册教材的知识,有条理的予以归纳、概括。在综合练习中,教师要把握好难度,要及时获取信息,作必要的点拨,从而达到深化知识、提高能力、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目的。
四、课堂练习要有趣味性
“兴趣师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颖、有趣。如果结合教材的重难点,设计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并有一定趣味的练习,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不仅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而且让学生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这样不但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更可以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力。
五、课堂练习要有对比性
小学生学习数学,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势,今天学习乘法应用题,往往认为所有题目都用乘法做,明天学法应用题,又会认为题目都是除法题。因此,设计练习时,要设计一些有对比性的题目,做到新旧知识不断交替,让学生在辨别、比较、判断、分析中揭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加深认识,防止产生思维定势及干扰,使知识达到内化的程度。
六、课堂练习要有开放性
1.解题策略开放,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解决问题的知识长期以来对每一位数学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头痛的知识点,因为这里要求学生要有开阔的视野、灵活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所以我们平时的练习训练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多解的因素,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设计一些策略开放型的练习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和多式样的尝试,寻求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的解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2.题目答案开放,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传统的练习题多注重解题的结果,练习的答案是唯一的,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受到局限,缺乏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而结论开放型练习,给出一定的条件,而满足条件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解题时,慢慢诱“敌”深入、浅入深出,学生必须全面的分析思考,才能探索出不同的答案,使学生经历生动有趣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和思维的广阔性。
3.所求问题开放,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给出已知条件,让学生自主提问,并探求其结果的可能性。在教学中加强对习题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练习,可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认知习惯。
七、课堂练习要有探究性
[关键词]设计 高效 课堂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58
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有效教学理念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如何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打造高效课堂是教师面临的问题。随着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的开展,我们组织了教研活动、教学沙龙、听常态课、学生问卷等实践活动。随着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完成,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问题日益突显,归纳起来有以下四方面:(1)练习的设计没有目的,常常是重复单调,杂乱无章的;(2)多是“一刀切”,没有层次性的练习;(3)侧重书面练习,很少创造出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练习;(4)重视技能训练,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挖掘教材的潜在知识点,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打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精心设计简约的练习,让练习丰盈内涵
莎士比亚说:“精练是智慧的灵魂。”为了能够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他们能轻松愉悦地学习,不被题海所淹没,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出简约的课堂练习,即有针对性、递进性、综合性的题目,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用,一题多变,力求达到在简约中求多变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设计了一道题:
(1)小区内有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花圃,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2)求出边长为5m的这条边所对应的高。
(3)这道题的第(1)、第(2)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如果小区物业要给这块平行四边形的花圃重新铺上草坪,每平方米需要6元,铺这块地一共需要多少元?如果要在这个花圃里种月季花,每4平方米种一株,一共可以种多少株?
本节课的第一个学习目标是让 学生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的一组相对应的底和高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图所示,已知一组相对应的底和高,学生通过审题和思考,很快就能求出第(1)问。第二个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能根据已知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对于第(2)问,根据已知条件,能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通过题中给的另一底边的长,求出对应的高。第(3)问让学生反思:这道题的第(1)、第(2)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可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并将数学知识放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精心设计有趣的练习,让练习充满活力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由于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因此在结课阶段,学生的积极性减弱,注意力也不够集中。这时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并有一定趣味性的练习,才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把“要我学”的心态调整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2、3、5的倍数”时,我在课堂上设计这样的练习:放一把豆子在桌子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几分钟后,我问:“豆子数完了吗,说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数的。”生1:“老师,我认为2个2个地数又快又对。”“不对。”生2站起来说,“5个5个地数更快。”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2个2个地数更快”“5个5个地数更快”,两种声音此起彼伏。这时,我又抛出一个问题:“有没有人认为3个3个地数又快又对的?”生3说:“3个3个地数不好数,容易出错。”我趁机再问:“为什么会觉得2个2个或5个5个地数又对又快,而3个3个地数却不容易呢?”学生陷入了沉思,忽然生4站起来说:“2和5的倍数,个位上都有特征,我们好记、也好数,可3的倍数个位上没有特征,我们不容易数。”大家听完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在这里,数豆子的方法把枯燥的练习变得有趣,课堂变得特别活跃。
三、精心设计综合性的练习,让练习彰显成效
小学生学习数学,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所有的题目都用乘法做,学习了分数除法应用题,所有的题目就用除法做。然而当不同类型的问题综合在一起时,学生就手足无措了。因此,练习的设计要考虑与前后知识相互联系,瞻前顾后,做到新旧知识不断交替出现,使学生能把掌握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又能让旧知识得到巩固,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学习“分数除法”后,学生做题时往往不分析条件,就直接用数量除以分数得出总量。因此,我设计了两道题:
为了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找到分数乘法应用题与除法应用题的异同,加深理解,我运用画线段图和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给学生讲解,达到了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设计练习时,就要设计一些对比性强的练习,让学生辨别、分析、比较,找出异同点,加深认识,使知识达到内化的程度。
四、精心设计阶梯性的练习,让练习彰显时效
在设计练习题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而且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与生活实际。不但要有基础训练,还要设计综合型的、拓展型的题目。这样,后进生能巩固基础,中等生不断提高,优等生综合能力更强,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出练习的最佳效果。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一)判断。
1.圆的半径越长,圆的面积就越大。 ( )
2.周长相等的两个圆,面积也一定相等。( )
(二)只列式不计算。
1.半径是3分米,求圆的面积。
2.直径是8分米,求圆的面积。
3.周长是12.56米,求圆的面积。
(三)解决问题。
1.一个圆形旱冰场的直径是30米,扩建后,半径增加5米。扩建后的旱冰场的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2.在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里剪下一个最大的半圆,这个半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通过这几个类型不同、难度逐层递进的练习,学生加深了对圆面积的理解,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增加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对数学学习更有信心,更加积极主动。
五、精心设计实践性的练习,让练习凸显数学的价值
设计练习不应只停留在巩固知识上,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实践性作业主要有:(1)动手操作型。教学“圆的面积”一课后,我设计了一道练习题:一张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卡纸,用来剪裁直径是4厘米的圆形,最多能剪几个?我让学生先动手在本子上画一画,试试能画几个,再让学生拿出纸张来剪一剪。通过动手操作,避免了学生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圆的面积来解题的错误。(2)调查整理型。如调查家中的各项开支情况,或是调查一分钟内学校门口经过的车辆,再从调查得到的信息中进行整理与分析,想想从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3)研究记录型。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用写日记或手抄报的形式记下来。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数学教学中要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发挥小学生形象思维的优势,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六、精心设计留白练习,让练习彰显精彩
教师要适量地设计课堂练习,必要时可适当留白。留白是教师在某些环节留一定的悬念,让学生去探索、体验、思考和解答。巧妙的留白,能起到无声胜有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学生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能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后,我让学生听着音乐,感受不同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验证方法,并让学生再想想还有什么问题?这时一个学生问:“老师,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另一个学生很快答道:“长方形和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四个直角加起来是360°,长方形和正方形也是四边形,所以说四边形的内角和应该是360°。”于是我说:“你能用这种方法分析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真不错!还能在本子上画一些非特殊的四边形进一步验证吗?”学生经探究和讨论后得出:把一个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由于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所以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接下来学生在操作、分析、讨论中,还得出了五边形、六边形等内角和的特征,把整节课推向了。
虽然教师在备课时不能预见课堂上的所有细节,但是留有一定的“空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会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课堂教学也会充满活力并彰显别样的精彩。
一、练习的目的
1、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教学中我们应该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维的方法,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引导学生去分析,去推理,去解决问题。在不断进行思维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2、及时反馈调整教学。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数学知识,可能形成正确的数学认知结构,也可能形成错误的认知结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练习检查和了解学生所学的知识,获得反馈信息后达到对学习知识的全面了解,而教师此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更进一步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
3、积极巩固消化新知。“练习”就是指再次学习以求熟练。它直接目的就在于促使学生及时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使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技能、技巧与智力。
二、练习的设计
课堂练习,它是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的时候,要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排意图,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班级的不同、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别,对教材里的习题作适当调整、组合、补充,使之能有层次性、趣味性、开放性等,能从质、量两方面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学生对课堂练习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练习的内容是否新颖、有趣。
2、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为此,在练习设计时,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练习。在练习设计上,要努力改变传统练习中“千人一面”的做法,要设计出难易不同、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的练习。
3、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并概括出来的,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进而又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因此课堂练习设计中,应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人人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自己的身边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课堂练习不要局限于现成的教材,要拓展思路,扩大视野,将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现实素材改编成有新意的练习。如在教学四年级《认识角》时,把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经历圆柱的滚动的远近与斜面的角度有关,这样的练习设计来源于生活,实践性课堂练习强调亲身经历,在观察、操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
4、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致使同一道题目具有多种解答方法。教学时,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多解的条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和多式样的尝试,寻求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的解法。对同一道题目有多种答案的可能性,这样的课堂练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思路,避免思维的片面性、单一性,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中加强对习题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练习,克服考虑问题的单调性,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品质和良好习惯。设计突破教材的束缚,敢于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开放性的题目,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知识的空间,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方式。如在教学《面积》时,小华家新买住房,计划在客厅铺上地板。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呢?学生根据“分割法”和“添补法”,当堂出现了四种不同的解决办法。学生在探索新成果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创造的心理态势,以研究者的意识和态度去观察、分析、检测问题,体验到探索成功的愉快情感。虽然有些学生不能系统、完整地得出结论,但他们由此形成的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正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关注整体性
现代系统理论认为,解决问题时要力求体现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课堂练习的设计也应如此,其中犹以整体性最为重要.因此,数学课堂练习在设计上必须整体体现课程内容的核心,整体考虑知识之间的关联.
一堂数学课的练习一般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过渡性练习.这类练习出现在一堂课的新授知识之前,以练习的形式寻找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连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这类练习必须准确把握训练的主旨,宜少而精.
2.形成性练习.这是对新知的定向、专项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在设计练习前务必理清本课学习的知识点,以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3.巩固性练习.这是对新知的巩固训练,一方面检测学生本课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提高技巧,发展思维,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当然,由于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不尽相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具体的练习设计还应根据具体的情况有所区别.总之,要从数学课堂教学的总目标出发,从整册教材的总要求出发,从整节课的总任务出发,整体规划,通盘考虑,全方位设计练习的内容、题型、时间.
二、体现层递性
三道练习题紧扣教学内容,有坡度,有层次,让学生经历了由单项强化到综合运用,由形成知识到掌握技能技巧的过程.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练习的目的,学生的学习欲望更强了,学习兴趣更浓了.
三、力求开放性
开放性练习,即通过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探究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相较于封闭式练习,开放性练习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更有趣,更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练习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思维的求异性练习.这种练习主要用于让学生对教材中知识点的形成过程进行推导.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剪拼,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有剪拼成两个三角形的,有剪拼成一个长方形加两个三角形的,也有剪拼成一个长方形的.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2.方法的多样性练习.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方法多样性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以充分发展.例如,小张、小李、小丁三人同乘一辆的士同往B城方向,小张在全程的三分之一处下车,小李在全程的三分之二处下车,小丁坐完全程,车费共108元,问小张、小李、小丁应各付多少车资.车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很感兴趣,但对于怎样来处理车资的分配问题却没有统一的意见.经过小组讨论,同学们总结出了三种分配方案:第一种由小张、小李、小丁三人平均分,即每人付36元;第二种采取分段结算的方案,将全程分为前三分之一、中间三分之一、后三分之一,每段的车资为36元,那么在前三分之一行程中,小张、小李、小丁每人均分,各付12元,中间的三分之一行程,小李和小丁每人付18元,最后的三分之一处则由小丁一人付36元.这样计算,全程小张应付12元,小李应付30元,小丁付66元;第三种方案则按所乘的路程比1∶2∶3来分配,小张付18元,小李付36元,小丁付54元.
三种不同的分配方式,每一种都有其存在合理性,不同分配方案的制订体现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思考.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懂得了如何处理生活实际问题.
一、掌握课堂练习设计的原则
首先,课堂练习要有层次性.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练习,使“不同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同的发展”.练习要求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要让差生“吃好”,又要让优等生“吃饱”,练习要有基础题,也要有发展题,还要有提高题,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学习的要求.练习设计要相互衔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其次,课堂练习要注重开放性.课堂练了要有基础练习,还必须要有拓展性习题,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学有余力的学生就会在解题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挑战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条件不完备、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灵活,应变能力越来越强,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式所束缚.
最后,课堂练习应具有生活实用性.学科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科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知识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学科融为一体.这样的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学科知识、热爱学科,让教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知识,学科知识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问题,运用学科知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你教的这门课程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本身更感兴趣.
二、用“好”、用“活”课本例题、习题
明确有效课堂练习设计的关键是用“好”、用“活”课本例题、习题.课本的例习题、题是教材编写者精选的,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即其对理解、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和解题策略形成都具有一定典型作用和潜在的价值.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充分发挥课本例题、习题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想、讨论、引申、拓广,由此及彼等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习题浩如烟海,如何从“题海”中解放出来,重要的一条就是挖掘例题、习题的潜在内容,引导学生向更广的范围、更深层次去联想,纵横引申,把所学知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归纳、演变,促进知识融会贯通,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解题方法和策略形成.其方法有:变式练习、一题多解、改变成开放题、探索题等.
例如,已知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M(2,-22),求它的标准方程.
不少教师认为该题太简单,只需设抛物线方程为y2=2px(p>0),再将点M代入即可,因而一带而过,甚至视而不见.其实在教学中若能积极加以引导,合理变式,学生将有很大的收获.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本题,给出变式练习.
深入变式1:如何改变上述问题中的条件,使得其解法分别是设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y2=-2px(p>0),x2=2py(p>0),x2=-2py(p>0)?
此问题并不难,但能激发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和概括,让学生也参与到变式教学的问题设计当中来.
拓展变式2:已知抛物线关于坐标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M(2,-22),求它的标准方程.有了上面的铺垫,学生应能想到用分类讨论手段解决.
变化变式3:已知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M(a,b)(ab≠0),求它的标准方程.此时学生仍可利用分类讨论解决,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照结果以及变式1中的情况,还是有可能概括出此时抛物线的方程可设为y2=2mx(m≠0),以避免分类讨论.
到此时学生完全可以自己类比出变式4及其解决方法:
延伸变式4:已知抛物线关于y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M(a,b)(ab≠0),求它的标准方程.解法是可设抛物线的方程为x2=2my(m≠0).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分析、概括,参与问题设计,使得对抛物线标准方程的理解将更透彻、更深入.
通过一题多变的练习和阶梯式的设问,不仅分散了难点,更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习兴趣高涨,便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与广阔性,从而发展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好课堂练习,加强设计“精品”习题的意识,以少胜多,以质为上.在知识和难易程度适宜的基础上设计有一定“坡度”“难度”“密度”的习题,练习时注意加大知识间的“跨度”,变换形式间的“角度”,求新、求活,让课堂练习不断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直接发源地.让学生身处“做题初,趣已生;做题时,趣愈浓;做题终,趣不尽”的学习情趣中,那么我们的课堂练习设计就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陈柏良.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6).
【关键词】课堂练习;学习效果;教学质量;精心设计;有效性
在数学教学中,不论是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为知识的迁移作准备,或引入新课,使学生理解新知识,掌握基本方法,培养思维能力,乃至系统梳理,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等,一般都是结合练习进行的。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突出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技能,反馈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课堂练习安排得当与否,也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然而课堂上的时间很有限,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个课堂练习,达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之目的。我认为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必须考虑到以下几方面。
一、目的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练习的目的性就是要求教师在设计、编排练习题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练习。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的练习意义,即通过该题的练习将促进学生深化理解哪些知识,形成掌握哪些技能,侧重发展哪些能力等等。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盲目多练,摒弃臃肿的“题库”,走出题海战术多劳少得的误区,真正实现练习的优化。
二、层次性和整体性相结合
练习设计的好坏,直接体现在练习的层次性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层次。内容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做到环环紧扣,逐步提高。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又要有一些变化式习题,以利于新旧知识的沟通,拓展学生思路,还要设计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思考性练习,以利于学生加强实践,促进知识向技能、智能方面转化。同时还应该根据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以利于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实践活动中,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练习的层次性还要和练习的整体性相结合。从学科教学任务的整体出发,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还要注意练习的整体性。数学知识结构本身逻辑性、连贯性比较强,我们还应该认真分析课题在本单元、本书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它们内部的相互联系、知识的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注意知识系统的整体性、连贯性。
那么具体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①设计好学习新课的准备练习;②重视基本题的练习;③逐步提高对练习的要求。
三、趣味性和开放性相结合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活动的倾向,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定向、保持和强化的作用。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在课堂练习中主动地、轻松地、持久地、集中地投入到练习中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的练习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正如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
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学生兴味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心向,完全符合新课程思想:“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习题更要富有思考性、操作性、灵活性、迷惑性……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充分体现在现代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要开放,课堂要开放,学生思维要开放。合理设计开放题进行开放式教学,能更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问题,把握知识点。
四、类比分化,形成系统
比较是人在大脑中把各种对象和现象的个别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征加以对比,区分和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点及其关系。通过比较,不仅可以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所学知识不断深化,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系统。
总之,练习是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安排要有坡度、有层次,训练方式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多样又注重实效,努力做到练习内容有序,由易到难;形式多变;情节有趣。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
[2]《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练习设计要注重趣味性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从新的练习形式、新的题型、新的要求出发,避免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的形式新颖,生动有趣。设计融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于一体的数学习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良好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设计如下练习:根据露出的一个角,猜测被挡住的图形是什么三角形。学生被这一游戏深深地吸引,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急切地寻求答案,课堂气氛显得异常活跃。当学生意见不一时,教师立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三角形至少具有两个锐角,露出的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露出的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露出的角是锐角的三角形不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各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设计儿歌、小故事、数学游戏等形式的练习,寓学于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学生是实践的成功者,练习设计要注重层次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表明在使所有学生获得共同的数学教育的同时,还要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或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所以我们的练习设计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要从教科书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考虑学生之间差异的存在,使练习具有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练习到综合练习的层次性,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
在一节课的练习设计上,尤其是常态课,不需要花哨的形式、热闹的场面,而主要是对练习层次的精心设计,一般包括基本练习、专项练习和综合练习等。有了合理的结构,再设计出适用于每一层次的习题,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练习,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五年级教学“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时,可以设计这样三个有梯度的习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层次的习题进行练习。
①2、5、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②判断下列各数分别是2、5、3的倍数吗?
120、210、243、720、765、1962、183、4170
③以上各数哪些同时是2、5的倍数,2、3的倍数,3、5的倍数?说说它们在个位上各有什么特征?
④在下列各题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使它们同时是2、3、5的倍数。
9__、18__、6__40、__2150
这样的设计,既调动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吃得好,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学生是应用的创新者,练习设计要注重开放性
课堂练习设计应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和创新个性的形成。学生常常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因此,练习的设计要减少指令性成分,增强练习的开放性。设计练习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维的、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或者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完“比例”单元后,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两个仓库共存粮3900吨,从甲仓库调出1/6给乙仓库,则现在两仓库存粮吨数的比为7∶6,问原来甲仓库存粮多少吨?练习多种解法,沟通了除法、分数、比、比例之间的内在联系,几种知识技能综合,使知识在纵向得到延伸,在横向得到拓展。
练习是教学的必要环节,它对于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运用开放性的练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学会筛选、学会思考、学会整合。
四、学生是知识的实践者,练习设计要注重生活性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植根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练习才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自己的身边就可以发现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逐步成为一个应用知识的实践者。
如学习“圆柱的体积”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习题:张伯伯家有8立方米的小麦,想用一块长6.28米、宽1.57米的长方形竹席,在院子里围一个简易的粮囤装这些小麦,请你帮忙设计几种围法。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如围成方形、圆柱形、半圆柱形等。这样的练习,不仅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学生感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懂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能应用于生活;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而且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练习时间;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主导;评价
一、保证一定的练习时间
目前,不少学校已明确要求教师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在45分钟的时间内,课堂练习究竟占多大比例,很显然,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时间越长,效果就会越好,因此,“寓练于教”“寓练于学”可以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基础上适当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增加学生练习的时间。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不断获取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自学能力。比如,对新课的授课通常布置学生预习,在预习之前老师可以编制适当的学案,使学生养成不先预习不听课的自学习惯。针对预习检查的情况确定讲授的重点,这样就可以提高讲授的效率,增加学生练习的时间,进而提高课堂练习的实效性;对复习课的授课通常布置学生整理知识体系和适当的典型习题,使学生养成不复习知识不做题的自学习惯。针对作业的检查确定讲授的重点,这样也可以提高讲授的效率,增加复习课变式训练的时间,进而提高课堂练习的实效性。
二、课堂练习内容的选择要科学
新课标指出,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及练习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全面性。在讲授新课时,课堂练习题的选择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确定。可紧扣教材内容选择课堂练习,主要是问答题、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难度较低的练习,也可选择教材课后题,让全体学生夯实基础,达到巩固、概括知识,暴露学习不足等训练目标。在复习课时,先展示整理的知识体系,达到复习知识、形成知识之间的联系的目的。课堂练习时应层层递进,让每位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能够多少够多少”。可以先处理布置的精选典型习题,然后从课外练习中挖掘一些分析题、图像题、计算题等,设计一些变式训练。例如,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白化病孩子:①这对夫妇再生一个白化病孩子的几率是多少?②这对夫妇再生一个白化病男孩的几率是多少?③这对夫妇再生两个孩子一个是白化病和另一个是正常的几率是多少?通过这样的变式训练,达到训练学生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目标,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另外,新课程标准又增加了“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所以在习题内容的选择上也应注意生活中的生物学联系。比如,核辐射与癌变、基因工程与转基因食品、甲型H1N1与免疫调节等方面的习题都可以促进学生关注生物学、关注生活,有利于实现高中生物课程的最终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课堂练习的形式要合理
对于难度较低的题目可采用问答式或黑板书写式。教师采用“口头提问”的形式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提问,数量不宜多。比如,讲授完有氧呼吸的过程和图解后,要问:1.CO2是哪个阶段产生的?2.水是哪个阶段生成的,又是哪个阶段参加的反应?3.能量是哪个阶段释放的,大量能量是哪个阶段释放的?也可以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擦掉板书的关键部分,让学生板书填写,比如,有氧呼吸图解的回填或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测交实验的棋盘法遗传图解,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强化理解的目的;另一种是以书面形式进行,采用试卷或投影的形式,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可以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重要知识点填空,比如,学完减数分裂后针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等基本概念以及四分体和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染色单体及DNA数量关系等进行填空及时加以总结巩固,效果很好。也可以利用书本后面的练习题或练习册上面的练习题,尤其是难度较高的题目更需要以书面的形式出现,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各个时期图像和细胞中DNA(染色体)的数量变化曲线的比较以及图像和曲线的结合等习题都需要较多的时间去思考。
四、课堂练习效果的反馈要及时、有效
课堂练习的特点是学生练、教师导。在学生练习过中,教师必须巡回观察不同程度学生的解答过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缩小对问题的探索空间,减轻认知负荷,使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课堂练习中的思维质量和解题效果。避免学生“走马观花”或默不作声,如此则不能发现问题,也达不到启发思维的目的。高中生的自尊心比较强,他们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又不愿意直接被表扬。因此,学生能够正确回答问题、挑战难题,这些都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提高,也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高中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是认知内驱力(对知识的掌握有渴望而学习的动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为了自己的前途和能力提高而学习的动力)、附属内驱力(主要是受到师长的表扬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在课堂练习时,及时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评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总之,课堂练习可以安排在刚上课的复习巩固中,可以穿插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可以放在课堂教学完成后。练习到位、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有力保证。而教师及时、多角度、分层次的评价和鼓励,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被肯定的机会和展示的机会,对学生知识技能和品德情感的双重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和课堂练习的设计和灵活性上下工夫,以实现课堂练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生物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2004.
[3]郑晓蕙.生物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2003.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培训后的体会:
一、我认为“狠抓随堂练习”就是要多练
多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举措,是落实语文工具性的重要保证。多练,就是要练朗读水平、默读速度;多练,就是要扎实地进行识字写字训练;多练,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多练,就是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多练,就是要让学生感悟和运用语法修辞知识;多练,就是要训练学生布局谋篇、选材立意的本领;多练,就是要不断丰富知识,加强对知识的原始积累…… 唯如此,才能使学生做到“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形成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很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基础性。 “ 练”指巩固应用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练习、复习、实验、实习等等,在课堂上引导性的、半独立性的、独立性的练和课外作业都是练,课堂上的多练可减轻课外作业的负担并提高其效果。
二、要做到讲练结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我认为语文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要使学生形成一种运用语文的能力,那么,有些必要的训练是回避不了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必须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主要研究“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重点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聚焦于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从而揭示“教什么”(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怎么教”(教学策略)以及“教得如何”(教学评价与反思),通过解决课堂教学中各类教学问题,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我们必须承认,有些能力不指导、不训练是不能形成的。比如朗读和默读的能力、概括的能力等,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是必须通过训练才可较好形成的。抛开具体教学内容、具体的文章个性,一味地强调如古人式的读书“自悟”,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会降低。因此,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和必要的能力训练正是“教学”存在价值的体现。 一节语文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在这40分钟时间内既要讲清知识要点,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落实课堂教学“三讲三不讲”。所谓的“三讲”就是大家熟悉的重点、难点、疑点,这三个点我们必须在课堂上讲,而且教师的语言必须做到简明扼要,深入浅出,抓住要点。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很好地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三不讲”就是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永远也不会的不讲。这样才有可能安排时间进行讲练结合,否则就是一讲到底的课堂。学生练习的时间有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提高了。要确实做到保证课堂上的“三不讲”,空出时间来让学生练习这一点,就需要老师透彻了解学生特点,在课前进行有效的诊断检测,以检测结果为依据确证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经会的,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又有哪些知识在现阶段学生讲了也不理解。只有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才能落实“三不讲”。 总之,教师上课时要讲练结合,精讲精练,语言要锤炼,不讲废话,提高课堂效率,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切实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
三、要提高随堂练习的实效性
练习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决不是它的附庸。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储备知识,理解与巩固知识,从而构建知识体系;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训练思维,形成能力;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深化认识,升华素养。科学的、有效的练习,能在一定程度上破解20世纪语文教学“低效”的“百年难题”。需要明确的是,新课程理念下的练习应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练习。传统的练习仅是对教学的补充,对知识的机械的强化训练,方式陈旧、呆板以及大量无味的重复练习的因素,更多要求的是规范、统一,结果是学生缺少一种灵性、活泼、有趣的学习,倍感语文学习的枯燥,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而与新课程标准一致的课堂练习,不是为难学生,不是为了考学生的薄弱环节,而应重在面向全体学生,追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生成性、发展性训练。形式上,应从传统的“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转向多样化,如“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层次上,因人而异,体现差异,分层要求,尽量知识性、趣味性并重,力求人人都有信心“动”起来;内容上应从侧重“温故”转向“探究创新”,“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巩固知识,活用知识,培养能力,体现和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人生观。在诸因素中,练习内容的选择、确定与框架构建,直接决定了练习的含金量,是提高实效性的重要一环。
四、要积极创新语文课堂练习的预设策略
要完成语文课程积累的任务,基础性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其预设首先要体现针对性,这需要教师做大量的整理工作,从浩繁的材料中筛选出重点、难点、关键点,如从“读一读,写一写”和课文中筛选出重点生字、词,要求学生当堂练习注音,解释,完成识记,积累;在学习应背诵的经典名篇时,探讨或直接教给方法,要求学生练习背诵,当堂完成积累;有意识地选择易错、易混、易忘的知识点,或正面强化,或反面设陷,强化印象,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如形似字、同音字、同义词辨析、成语运用、朗读节奏划分等;其次,与教材紧扣的基础练习要力求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体现出多样性和趣味性,这样的练习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做好记。教师要处理好基础性练习的预设,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还需要博览群书,注重积累,掌握丰富的练习素材,这样才能优化组合,推陈出新。面,应注意涵盖语音、字形、词义、成语积累与运用、句子、朗读等。好的内容需要科学多样的形式来突破,如同样是语音练习,可以变换成三种形式: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选择注音正确或错误的项;如成语的积累,可以设计为明出处、讲故事、同义比较、接龙等;枯燥的知识还可以以猜谜、对联、编故事和编顺口溜等形式来完成,如标调口诀、字的用法与含义用故事的形式展示等。学生为能求“解”,愿意去讨论,去寻求答案,学习就非常主动、有效。
一、立足教材,有效使用
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备课、批改、辅导已经占据了许多的时间与精力,因而常态课的练习应精心研读课本安排的习题,理解编者意图,挖掘习题资源,用足用好教材,提高课堂练习效率。
(一)习题选择关注针对性
众所周知,新教材内容呈现的特点是“情境+问题串”形式,如有教师执教的一年级新教材“左右”一课(教材内容见下图),教师在深入研读每道习题编排意图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和设计了练习的次序和安排的时间,提供数量合适、层次合理、形式多样的习题练习程序。
将教材安排的习题1“说一说”和习题5“做一做”的内容合二为一,集中到新授部分的“我说你做”环节进行随课练习;将习题2“做一做”和习题3、4的“说一说,指一指”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都融合到新授部分第三环节“摆一摆,说一说”,最后安排“玩一玩,想一想”的挑战趣味练习。这样化整为零的习题安排,既避免了按部就班的呆板练习形式,又在逐层深入的说、做、玩中轻松、有效、“无痕”地完成数学学习任务。
(二)练习形式关注多样性
单调、呆板的练习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降低,使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师设计的练习形式应力求变化、多样,使学生的兴奋中枢受到不断刺激,活跃思维,提高练习效率。练习方式上力求游戏式、竞赛式、口头与笔头结合、纸上练习与操作实践结合。习题运用上体现灵活性,不拘泥于一题一解、一问一答,在“活”字上下功夫。一题多变,同一道题,叙述方法不同,所反映问题的深浅程度也不一样。可以设计顺向性和逆向性的习题,也可以是求同性和求异性的习题,还可以是同类习题的对比习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灵活性。如丁杭樱老师执教的“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她在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关系后,安排了如下练习题:
在学生独立完成各题后,教师组织反馈:能摆成三角形吗?选择一对一错两题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此举并无新意,一般教师也都会安排此种判断辨析练习,然而绝妙的在后面:想象第(5)题围成的是个怎样的三角形?想象第(6)题又会围成怎样的三角形?
这样的教学是“一石多鸟”之高效练习典范:(a)复习整单元的内容,系统整理知识;(b)引出等边三角形;(c)导出直角三角形以及渗透勾股定理,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基。
“在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数据中,怎样换一下其中一根小棒就能围成三角形?”
整组“一题多问”“一题多用”练习,学生通过自我测试、自我检查、自我监控等活动,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知识的第一次建构、解构和重构过程作出相应的判断与反思,肯定与否定的交替出现,进一步加强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值得的一提的是,每一道习题背后离不开教师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独特理解和诠释,使习题变得分外有价值:从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关系的简洁判断方法到直角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勾勒,从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小棒的调换到三角形第三边范围的猜想,教师通过一种自然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把三角形三边关系知识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或片面的认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存在决定意识,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体现得越充分,也是该题成为习题运用的经典之例的理由。
一题多问。同一道题,从多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达到了“练一题,带一串”的教学效果。
二、尊重教材,适度加工
为了提高习题的应用价值,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加工”,采取“增补”“替换”“改编”等方法,使习题的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真正让练习为我所用,为课堂所用。
(一)加一加
依据教材内容,针对“有些知识比较重要,但教材中练习的题目不多或练习不够到位;有些教学内容学生初次接触,不易掌握,但教材中的习题轻描淡写,没有跟进练习”等情况,教师阅读相关教材,取长补短,针对本节课的关键点,或学生可能出错的地方增加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本质。如教学一年级新教材的“前后”一课后的练习2,教材原本安排的内容如下图:
在练习时考虑对此练习还可作些补充和拓展,于是教师在教学时作了以下内容的增加。
(1)先给每个小朋友加了名字(见下图)。
(2)除了提出教材上的问题“我前面有几个人”之外,增加了“小明、小东前面有几个人”的问题。
(3)增加了问题:“( )的后面有( )个人?”
(4)扩展问题:“( )的前面有( )个人,( )的后面有( )个人。”
(5)最后增加:“一共有( )人排队买票?你是怎么想的?”
经过如此补充拓展,习题所承载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的突破都迎刃而解,发挥习题价值的最大化。
(二)减一减
大胆删减重复模仿性质的习题,或移至其他时间完成。(慎重对待)
(三)改一改
虽然教材上的练习是经过诸多的专家几番的考量设计呈现的,但由于教师、学生的不同,练习内容也应有所不同,需要教师进行设计,比如教师可以添加一些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一些密切联系生活的练习。如教学“认位置”一课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回家和邻居的小朋友一起做左手、右手的游戏。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后,教师可让学生做一个认识物体的游戏:把一个同学的眼睛蒙起来,让他用手摸桌子上的东西说出是什么东西,并说出是根据什么性质辨认出来的。这样的练习学生非常乐意去完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课后游戏成为课堂教学的后续延伸活动。通过独具匠心的练习设计,使学习内容在练习中散发出它独有的魅力,让练习发挥最优化的效果。
(四)拆一拆
变静态为动态,将所学内容的难度降低。如教师在教学一年级“量铅笔长度”这一内容时(教学内容如下图),教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刚接触长短比较,会对五个对象的长短比较和排序感到困难,因此,改变教材的静态形式,进行步骤分解,采用“二度呈现”甚至多度呈现,给学生的学习“铺路架桥”。
当然这些都是应在充分读懂教材、理解每道习题的作用与编排意图的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实际与学生的需要作出的处理。
三、优化教材,有效整合
(一)与其他学科整合
教师在设计习题时,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比如和语文学科进行整合:学习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后,笔者出示这样一首古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问“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你还能用其他古诗来进行这样的数学练习吗?又如学习了二年级“7、8、9的乘法口诀”后,笔者安排这样的口诀填空练习:《西游记》一书中的孙悟空武艺非凡,有八九( )般变化,猪八戒也有( )三十六般变化,师徒四人经历九九( )难,取得真经。练习的初衷只是为了提高学生记忆口诀的兴趣,巩固对乘法口诀的掌握,意想不到的是学生不但很快记熟了口诀内容,课后还纷纷找来《西游记》读本,进行饶有兴致的阅读。当然数学练习也不缺与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整合的例子。
(二)与数学思想、德育因素整合
德育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审美教育。小学数学习题中渗透着大量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解决问题中蕴含大量的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所反映出的大量现实材料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息息相连,因此,数学练习同时也承载着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和德育教育的职责。
[关键词]高效数学课堂;课堂练习;有效设计
众所周知,平时的一节数学新授课,主要有两大部分例题教学和课堂练习。课堂练习是例题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提高,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练习就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练习的设计,不仅要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更要成为提高教学实效的一种有效工具。那么如何设计高效的课堂练习,才有利学生发展呢?
一、明确课堂练习的教育、巩固、反馈和发展“四大”功能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数学知识具有应用的广泛性,结合课堂练习可以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补充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现象与本质,可以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通过课堂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即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同时学生对课堂练习的态度、解题的策略、练习的效率等方面,通过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也会受到教育与启迪。
另外在数学课中,几乎没有一节课是只讲不练的,就是新授课,上新课前有为学习新知识服务的预备性练习。新课过程中结合有关内容作单项的、局部的反馈性练习,新课结束时巩固性基本练习、变式练习,还有提高性对比练习、综合练习等,总之新课后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律、性质进一步理解、巩固、掌握,以及各种技能形成。
再就是课堂练习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掌握、形成技能等各种信息,一节课常要安排多次反馈性练习,如前面所提的预备性练习、新课中的反馈练习、巩固练习以及课后练习等,以便得到强化,错误得到纠正,及时调控教学进程。因此教师及时把握各种练习的情况,学生完成练习后,他们最关心的是练习的结果是否正确,但这种关心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漠,因此教师要及时点评,给予肯定。如果是错误的,则要让学生明白错误原因。
通过课堂练习还可以使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得到提高,数学思想方法得到锻炼,思维品质得到培养,从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思维的条理化、概括化,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和数学才能。
二、掌握课堂练习设计的目的、层次、针对性、多样性 “四大”原则
首先课堂练习设计必须内容科学,必须符合教学内容所提出的教学要求,准确把握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客观规律,同时设计的练习要目的明确。
其次课堂练习设计要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复杂,由巩固性练习到发展性练习。因此在设计课堂练习中,教师必须考虑到练习的难度和层次性,必须适合学生现有水平并兼顾到学生的能力水平。既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又不至于因练习太易而失去认真练习的动力。
再次设计课堂练习一定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这两个方面去考虑,克服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求练习数量和难度,而应根据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关键、重点、难点去设计练习。
最后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注意题型的多样化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从题型上有填空、选择、解答等,从方式上有口述、动手操作、书面练习,有单项练习也有综合系统练习等。要将平淡乏味的数学问题置于有趣的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愉快而富有挑战性心态下完成知识的构建。
三、乐于对课本的例题补充思维过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由于篇幅的限制,教材编写都是十分精练,仅是完整的解题格式,省略了分析解决问题思维过程,如果一字不漏地抄上答案,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数学教学中最大的弊病。这种教学充其量学生只能获得一种模仿能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搞懂解题依据是什么知识,用的是什么方法,是怎样形成解题过程的。
例如,在完成课本例题:已知圆的方程 ,求经过圆上一点 的切线方程的解答后,为激活学生思维,寻求新的解法,可提示、点拨,由平面几何知识中的勾股定理,以及使用向量知识 ,对问题进行解决。在学生思维活跃时,改变题目条件,创设变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变式1】若圆的方程变为 ,求经过圆上一点 的切线方程。
【变式2】若圆的方程变为 ,求经过圆外一点 的切线方程。
【变式3】已知 为圆 内异于圆心的一点,判断直线 与圆的位置关系。
【变式4】已知 为圆 外的一点,过 作圆的切线,求切线方程。
以上变式问题多且有层次性,入手相对较易,坡度适中、排列有序,形成有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不仅使学生有成功感,而且体现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思维产生了质的飞跃。
四、勇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课本中的解法是科学正确的,但并非只有一种。教师要引导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积极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创新热情,如果学生有了自己新的问题思路,他会为自己的伟大发现而兴奋不已,产生对数学学习极大热情和愉快成功的体验。
例如,讲授椭圆的概念时,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画出了一个椭圆。然后提出问题思考讨论:
(1) 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
(2) 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
(3) 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
(4) 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最后教师再揭示本质,给出定义。
关键词:练习目标;练习形式;练习内容;练习评价
为了响应新课改理念的号召,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课堂练习来判断学生对本堂知识是否掌握和理解。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不同,教师要想提高教学实效,要想改革教学,关键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优化和强化课堂练习。
一、明确练习目标
在进行课堂练习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本堂课中要练习的内容是什么,练习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要求又是什么,学生在完成这些练习的过程中要掌握什么等。只有教师明确了练习目标,才能实现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而课堂练习一般可以分为三种:课前练习、课中练习和课后练习。课前练习是为了学生在复习旧知识时引入新知识;课中练习是为了让教师判断学生在本堂课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后练习则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前要明确练习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对课堂练习做到清晰有序。比如,在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练习:在教授新课时先让学生练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练习,再练习两位数和一位数相乘、整百数乘一位数,最后引入新课“三位数乘一位数”。这样授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有效提高课堂练习的质量,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新知识接受情况的程度。
二、创新练习形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练习可以利用做游戏的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采取比赛的方法来强化练习、巩固知识;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补缺、画图等练习。因为一节课只有40分钟的时间,所以教师要巧妙设计课堂练习,通过多种不同的练习形式来达到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和开拓思维的基本技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精选练习内容
数学教师要精心挑选一些比较典型的题目,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通过强化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选择合适的练习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巩固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周长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练习:(1)一个长方形长为10厘米,宽为7厘米,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2)我们学校的操场长60米,宽40米,王华沿着操场跑了两圈,一共跑了多少米?学生在完成这两个练习过程中,基本理解和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的公式及其求法,这样不仅使全班同学完成了教学目标,还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创新的能力。
四、注重练习评价
教师要想有效完成课堂教学,就需要强化和优化课堂练习,
而课堂练习是否成功,练习评价也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注重练习评价,注重练习评价就需要教师认真关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实际表现情况,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更要关注接受新知识慢的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练习中得出的正确信息,更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出现的错误。此外,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实际表现情况,对教学策略作出及时和灵活的调整,要在学生掌握和理解一些基础知识后,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抽象和复杂的数学知识。
教师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就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学习情况,为学生设计出更优秀的课堂练习,确保课堂练习的目标明确、形式创新、内容精彩、评价全面,帮助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既可以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热情,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志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24).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优化;构建;高效课堂
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兴趣,创设实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为此,本文以数学人教版教材为例,结合多年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经验,谈如何优化练习设计,构建自主高效数学课堂。
一、趣味练习巩旧知,享乐趣学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作业欲望,促进学生自主练习,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和高昂的学习情绪,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的巩固练习,可以设计“漫游知识宫”的趣味游戏练习。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有侧重于基础性知识题的“红花宫”,有侧重于竞赛题型类的“红旗宫”,有侧重于纠错类型的“啄木鸟宫”,有侧重于总结类的“团聚宫”。看到这些不同类型的练习,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高涨,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宫”里,积极开动脑筋,在玩中学,学得生动有趣,学有所得,在不知不觉中一道道数学题顺利地解答出来。这样的练习改变了原来的枯燥乏味,把一道道计算题融入在游戏情节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9加几”的计算,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兴趣。
二、设计孕伏性练习,引领感悟新知
数学练习不单单是指于学生探究完新知后的巩固训练,有时,如果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新知教学离不开旧知的铺垫的话,在新课伊始,练习还应承载着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未知领域进行的一种尝试性探索,是利用旧知逐步过渡到新知领域的一种探究、感悟,但它又不完全是一种新知探究,而是一种孕伏性的练习,旨在引领学生通过练习,迁移方法,延续到新知探究。例如,在教学“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最简分数”这三方面知识,于是,我设计了一组练习(如下),让学生在独立解决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练习体会。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母是10而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
2.将变完的分数与原分数对比一下,分子、分母各有什么变化?能将变化情况分类吗?
3.哪些分数已变成了最简分数?把变的方法说一说。
4.把还没有变成最简分数的分数继续变成最简分数。
借助这样的设计,将“约分”的含义蕴含于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边做练习边感悟、发现新知,进而通过分析对比,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自行归纳出“约分”的方法,获得对新知的体验。
三、设计层次性练习,帮助内化知识
练习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与教学内容相符。新课程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练习题的设计所涵盖的面要广,起点要低,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形成一定的梯度。
练习的层次性要注意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内容:理解知识,掌握概念,初步形成技能的层次;巩固知识技能,以旧带新,新旧联系,形成系统的层次;应用知识和技能,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层次;发展知识技能层次。
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长、正方形周长”新授课后,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①基础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米,宽4米,周长是多少米?②提高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9米,比宽多3米,周长是多少米?③实践操作题:量一量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然后算出它们的周长。④思考拓展题:一块长方形菜园长60米,宽比长少15米,除空1米做门外,其余四周围上篱笆,篱笆的长是多少米?
这样,学生都能在新授课后的课堂练习中,夯实基础,灵活掌握新知,尝到成功的快乐。作业有了层次,学生就有了选择,有了知识的坡度,教学也就有了针对性,因材施教也就可以落在实处。
四、设计开放性练习,拓思维实梦想
【关键词】数学 课堂练习 有效设计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中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练习应是优质、高效的,应该是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那么怎样才能设计优质、高效的课堂练习呢?
一、重视数学课堂练习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课堂练习的设计如果不具有多样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学生很难保持持久的兴趣。因此设计课堂练习不仅在题型上力求多样性,填空、选择、解答、证明分别运用,而且应注重实践、创造性,同时要将平淡乏味的数学问题置于有趣的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愉快而富有挑战性心态下完成知识的构建。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把良好的学习方法有意识的融进教学方法中,把自己的学习体会融进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从而使学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高超的教学技巧,流畅且幽默的语言表达,机智且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以及对教材独到的理解都能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习气氛,使教师和学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
二、引导学生学会练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内化为其认知结构中。传统的课堂设计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学生只能机械被动地学习,不能平等对话、沟通、交流。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教师的课堂练习设计应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就会激发出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 计算 、数字,从思想上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
三、“活”用课本例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习题浩如烟海,如何从“题海”中解放出来,重要的一条就是挖掘例习题的潜在内容,引导学生向更广的范围,更深层次去联想,纵横引伸,把所学知识去更大范围内进行归纳、演变,促进知识融会贯通,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解题方法和策略形成。其方法有:变式练习、一题多解、改变成开放题等。例如:已知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求它的标准方程。
不少教师认为该题太简单,只需设抛物线方程为y=2px(p>0),再将点M代入即可,因而一带而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本题,给出变式练习。
变式1:如何改变上述问题中的条件,使得其解法分别是设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y2=-2px(p>0)、x2=2py(p>0)、x2=-2py(p>0)。此问题并不难,但能激发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和概括,让学生也参与到变式教学的问题设计当中来。
变式2:已知抛物线关于坐标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求它的标准方程.有了上面的铺垫,学生应能想到用分类讨论手段解决。
变式3:已知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M(a,b)(ab≠0),求它的标准方程。此时学生仍可利用分类讨论解决,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照结果以及变式1中的情况,还是有可能概括出此时抛物线的方程可设为y2=2mx(m≠0),以避免分类讨论。到此时学生完全可以自己类比出变式4及其解决方法。
变式4:已知抛物线关于y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M(a,b)(ab≠0),求它的标准方程。解法是可设抛物线的方程y2=2mx(m≠0)。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分析、概括,参与问题设计,使得对抛物线标准方程的理解将更深入。通过一题多变的练习和阶梯式的设问,不仅分散了难点,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与广阔性,从而发展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例题练习生活化,凸显“做”数学的价值
关键词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优化;构建;高效课堂
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兴趣,创设实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为此,本文以数学人教版教材为例,结合多年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经验,谈如何优化练习设计,构建自主高效数学课堂。
一、趣味练习巩旧知,享乐趣学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作业欲望,促进学生自主练习,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和高昂的学习情绪,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的巩固练习,可以设计“漫游知识宫”的趣味游戏练习。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有侧重于基础性知识题的“红花宫”,有侧重于竞赛题型类的“红旗宫”,有侧重于纠错类型的“啄木鸟宫”,有侧重于总结类的“团聚宫”。看到这些不同类型的练习,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高涨,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宫”里,积极开动脑筋,在玩中学,学得生动有趣,学有所得,在不知不觉中一道道数学题顺利地解答出来。这样的练习改变了原来的枯燥乏味,把一道道计算题融入在游戏情节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9加几”的计算,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兴趣。
二、设计孕伏性练习,引领感悟新知
数学练习不单单是指于学生探究完新知后的巩固训练,有时,如果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新知教学离不开旧知的铺垫的话,在新课伊始,练习还应承载着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未知领域进行的一种尝试性探索,是利用旧知逐步过渡到新知领域的一种探究、感悟,但它又不完全是一种新知探究,而是一种孕伏性的练习,旨在引领学生通过练习,迁移方法,延续到新知探究。例如,在教学“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最简分数”这三方面知识,于是,我设计了一组练习(如下),让学生在独立解决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练习体会。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母是10而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
2.将变完的分数与原分数对比一下,分子、分母各有什么变化?能将变化情况分类吗?
3.哪些分数已变成了最简分数?把变的方法说一说。
4.把还没有变成最简分数的分数继续变成最简分数。
借助这样的设计,将“约分”的含义蕴含于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边做练习边感悟、发现新知,进而通过分析对比,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自行归纳出“约分”的方法,获得对新知的体验。
三、设计层次性练习,帮助内化知识
练习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与教学内容相符。新课程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练习题的设计所涵盖的面要广,起点要低,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形成一定的梯度。
练习的层次性要注意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内容:理解知识,掌握概念,初步形成技能的层次;巩固知识技能,以旧带新,新旧联系,形成系统的层次;应用知识和技能,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层次;发展知识技能层次。
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长、正方形周长”新授课后,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①基础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米,宽4米,周长是多少米?②提高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9米,比宽多3米,周长是多少米?③实践操作题:量一量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然后算出它们的周长。④思考拓展题:一块长方形菜园长60米,宽比长少15米,除空1米做门外,其余四周围上篱笆,篱笆的长是多少米?
这样,学生都能在新授课后的课堂练习中,夯实基础,灵活掌握新知,尝到成功的快乐。作业有了层次,学生就有了选择,有了知识的坡度,教学也就有了针对性,因材施教也就可以落在实处。
四、设计开放性练习,拓思维实梦想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练习,学生不仅要系统地掌握知识,还要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内化知识、体验思想的过程中形成内在的数学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为此,教师要设计开放性练习,让学生多角度思考,拓宽思维,彰显个性,提升思维含量。如:在“约分” 教学完之后,我设计了一道习题:■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同样的数,约分后会等于■加上的数是()。刚开始,学生都是通过举例子硬推的办法去试,费时又找不到答案。我就提示:“想一想分子与分母之间的关系!”。好一阵子静默思考后,有学生想到了利用的分子与分母相差1份是(31-16)的道理,运用方程解的方法进行尝试:16+X=15×3或31+X=15×4得出最终答案是29。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样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减去同样的数,约分后也会等于■?进而总结方法。通过本题的练习,笔者认识到,只要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平台,给予一定的指引,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