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研课题研究措施范文

科研课题研究措施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研课题研究措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研课题研究措施

第1篇

一、教材分析

综合技能是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听、说、读、写等英语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它是英语学习的核心。通过该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学到英语语言知识,做到基本功扎实,并能培养运用语言知识的综合能力,同时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综合技能这一环节既是基础巩固又是能力拓展。因此它的另一个特点是:涉及知识面广。这就要求有较扎实较全面的英语知识和较高的英语水平,英语语音、语法、词汇和篇章结构等基础知识。

二、实现高效英语课堂的途径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营造“高效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对综合技能的教学方法与研究相信是当前我们英语教师所面临的一大挑战。为此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与尝试。经过实践,我们找到了一些基本的方法: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精确定位教学目标并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

在教牛津初中英语“Intergrated skills”时,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设计新颖的开头,努力让学生在上课开始就进入状态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果一开始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都调动起来,接下来就不可能存在任何纪律问题。上课开始尽量少用和不用默写单词、读课文,可以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英语课的状态。如:在课刚开始教师可以设计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话题进行简单的问答式操练的“free talk”,或者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英文音乐或视频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入当堂课所学课题。

2.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活动

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控制好教学环节,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运用学生的所学来实现轻松过渡,使学生明确所学内容。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示明确,预留学生提出疑问的时间、预想各个教学环节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进一步升华。在设计时,可以考虑把生活中的要素引入课堂,使英语课堂具有真实的语言交际性质,以便培养学生得体运用英语的能力。如:在教材听力的环节可以设计多种方式进行操练:提问、判断、表格填空、短文填空等,也可采取问答法:复述(retell),采访(interview),讨论与决策法:辩论法(debate),故事与场景法:表演(role play)、编写故事(write stories)等。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本着以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组织得当,明确目标任务,要使活动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培养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具有团结协作精神。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方式,而且还要在同一学习任务中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尝试机会。

(二)课堂教学规范化,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要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教学,也可以通过手势、眼神、动作、音调等辅助手段来组织教学。用英语组织教学能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创设英语氛围,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表达的习惯。且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水平,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水平。

(三)多角度了解学生,组织适合学生的教学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多角度了解学生,组织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构建高效英语课堂。

综合技能是对学生进行严格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听、说、读写这四项语言能力互相关系密切,应全面发展,不能偏重于某一个方面。但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可以有所侧重。因此,教学活动中进行对话教学时,先进行示范表演,可以有一定的拓展或联想。然后让学生表演对话,全班学生评出表演得比较好的同学,予以表扬,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完对话以后,为了进行有效的复习和巩固,有时也举行讲“同义句”比赛,同样的句子,看谁能用另外的句子结构表达出来。这两种方法用意在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总结所学内容或活动并能够进一步升华。设计相关主题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操练。要求学生就某一话题写一短文,然后抽取部分学生朗读他们的作文,教师做适当的点评。以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观点。经过“小步子、勤反馈”的教学实践,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同时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结论

第2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体育校本课程;课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5-0068-03

A Study on Strategy and Measurement of School-based Sports Curr iculum Development ofChina's Elementary EducationDONG Cui-xiang1, KONG Xiang2

(1.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Normal Uinversity, Xin xiang453007, Henan China;2.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Pingdingshan4670 00, Henan 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national, local and school three-level curriculummanagement system, this paper carries out a depth study on strategy and measure ment on school-based sport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China's elementary educat ion, which takes P.E. curriculum as the study object and , combines with the cha racteristics of school sport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t aims at providing theor 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sports teachers to develop sports school-based c urriculum.

Key words: elementary education; school-based sports curriculum; curric ulum management

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单一的国家课程管理体制,构建了国家 、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的出台,实现了课程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及课 程管理权力的再分配,给予学校在课程管理方面较大的自,学校有权对国家层面和地方 层面的课程如何在本校有效地实施进行决策,也可以开发本校的特色课程,这就给校本课程 开发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使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新生事物在我国得以应运而生。

就体育课程而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为学校制定本校的体育课程方案留下了 较大的空间,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使体育课程改革实践呈现出空前繁荣 的局面。然而,在少数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呈现出各具特色,并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不 少学校的校长和体育教师对如何开发体育校本课程还缺乏应有的了解,不知从何入手,这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效果,为此,近几年,作者深入体育课程改革第 一线,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取得显著成效的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和访问,总结其成功的经验, 并上升到理论,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采取的策略及措施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其目的再于 为体育教师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及实地考察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要采取的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次上都缺少经验。 在目前情况下,许多学校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热情,并且也取得了 显著的成效,而国家和地方层次上还没有出整的制度、政策及实施细则。但是由于这些 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必须以属于学校层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和出现的问 题为依据,所以在现行条件下,校本课程开发在学校层次上的策略选择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 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实践研究证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主要有:

2.1.1 借助课题研究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即在国家的课程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内,借助于课题申报,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来带动校本课程 开发活动的开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性研究。这种策略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已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河南省濮阳高新开发区实验中学的“以创新运动项目(三步球运动项目的开发)为特色” 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1],和郑州八中的以“拓展运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 发是借助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多元实践研究》 而完成的。

锡山高级中学的“以必修+选修项目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借助国家体育总局体 育社会科学软科学课题《兴趣体育实施研究》的立项而完成的[2]。

西安市第53中的“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借助全国教育科学“ 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经验欠发达地区(西部)学校体育管理体制、课程结构、资源开 发的实验研究》的课题而进行的[3]。

武汉市桥口区新合村小学的“以传统体育项目(足球)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借 助“十五”全国学校体育卫生科研课题《地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的课题而完成的 [4]。

2.1.2 借助外部力量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对于绝大多数学校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课题,学校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经验或 能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课题申报、规划制定、活动开 展、课程编制、课程实施乃至课程评价,都需要借助外部力量的帮助,特别是要借助高等学 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来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启动、维持和深化发展。锡山高级中学体育 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策略的重要性。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教育部在上海、江苏等地首先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方案,锡山高级中学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学校响应课程改革的号召,选定语文课和体育课作 为课程改革的重点研究课题,并列入江苏省“九五”教育规划课题,开始了校本课程开发研 究的实验。到1997年,随着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所校本课程研究专家的介入和“校本课程 开发”理念的确立,课程开发进入了规范时期。通过与课程专家的紧密合作,学校在体育校 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取得了突破。体育课由原来的“选修课和活动课”逐步走 向“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受到课程专家和体育 课程专家的高度赞同。

2.1.3 加强学校自身整体水平的提高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借鸡下蛋之策并不是长久之计,学校的长远发展还是必须依赖于学校内部发展能力的增强, 特别是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即要增加自我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实施这一策略时应做 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其对于学校工作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可以考虑采用先易 后难的方式来逐步推进。首先选择一些有条件的课程项目或者单项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积累经验后再扩大范围。如锡山高中,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典型性实验阶段,选择了语文阅读 和体育课两门作为重点研究课题。还如,上海市闸北区八中的校本课程开发就是经上级批准 从比较有条件的数学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入手的。这样做一是可以集中优势,使校本课程开发 工作与学校的课程资源相适应;二是可以为更大范围的校本课程开发积累经验,同时提高教 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为更大范围的校本课程开发创造师资条件。就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来讲,可以考虑从一个运动项目入手,如上海市北附中学的定向运动、武汉市新合村小学的 足球运动、镇江市八叉巷小学的乒乓球运动等。也可以从改造传统竞技运动项目入手,还可 以考虑改编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多角度地进行课程开发。

综上所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多种策略可以采用,具体到每所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本校的各 方面优势、挖掘各方面体育课程资源进行课程开发。这里所讲的主要是策略问题,具体到体 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还应采用相应的具体措施。

2.2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2.2.1 建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实施体系1) 建立组织领导体系。领导重视和支持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尤其 是在法制还未十分健全和长期受国家课程统一管理的教育环境影响下,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更加需要领导支持,只要领导出面制定一系列具体措施,才能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协调各方面 力量,并能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提供保证。为此,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组织领导 体系。

――成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全校体育课程开发工作,进行有关课程开发问题 的决策。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副校长)任组长,成员包括体育教研组组长、后勤总务、教务 、学生处的负责人组成。

――成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专家顾问小组,负责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整体设计的指导工 作,及时解决课程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对课程开发提供全面理论与技术方面的支持。成员主 要由科研部门或师范院校的课程专家、体育学院或体育系的学校体育理论专家、省市地教育 部门的体育教研员以及体育特级教师组成。

2) 建立组织实施体系。建立实施体系是落实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如果只有领导体 系,而没有强有力的实施体系,再好的课程设计方案也是纸空文,也是难付诸实施的。

――成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小组,负责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工作,即从学校情境分 析、课程目标拟定、课程方案的设计、课程组织,到课程实施和评价等所有工作的实施,这 是非常繁重的一项任务。成员主要由体育教研组长、体育教师、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及社区 人员代表共同组成。

――制定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工作方案。确立具体的实施步骤、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时 间安排、主要负责人等。这是保证课程开发有效实施的措施,保证课程开发者有一定的责任 感和时间观念。

2.2.2 给体育教师赋权增能,使之成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模式下,教师处于权力结构的最低层,教师的课程职责就是执 行国家的体育教学大纲,遵循学科专家编写的体育教材及教学要求。其角色只不过是“教书 匠”和“教学机器”,从而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鉴于此,校本课程开发主张给教师赋权增 能,强调教师就是课程编制者,教师有权利也有责任对于现有的教学材料或课程内容进行合 理的调整、改编,甚至是完全的创新。所谓的赋权增能,主要是指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力和增 强课程开发的能力。包括:1) 增强教师参与课程的意识和能力。执行者的角色使得教 师习惯于服从,他们不但不习 惯于参与式的决策,而且也不知道如何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并在 参与过程中提高参与的能力。

马什在总结几个主要的英语国家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后发现,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在参 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上往往要经历五个发展阶段[5]。

2) 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履行“教书匠”的角色不需要有任何的研究意识,也不 需要有任何的研究能力。但是,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并倡导教师成为研究者。我国教育界近些 年来也提出,科研水平是衡量一所学校质量的重要标准,学校中的教师应该由“经验型”向 “科研型”转换。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参与科研的过程,它要求教师承担起“研 究者”的任务,对教师的研究能力提出要求。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和自己,还要研究 课程制度、课程理论、课程开发方法。

3) 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师职业的一个重大特点是“专业个人主义”[6] 。在 一般情况下,教师的工作具有“个体户”的性质,要靠他们自己去处理课堂教学中所有问题 ,孤单/孤立是大多数教师的日常工作状态。教师职业的这种特点很可能使教师相互之间采 取独来独往的态度,而不愿意互相合作。但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校长、家长、学生及校 外人士的广泛参与,因而必然要求教师与其他人员的相互合作,一起制作课程方案、一起对 课程设计进行评价等。因此,加强教师的合作意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

2.2.3 实施校本教师培训,让体育教师获得专业成长20世纪20年代以来,教育政策上奉行分权主义的国家在教师教育改革方面发生了重大的方向 性改变,那就是师资培训的重心开始下移,师资培训模式从以大学为基地走向以小校为基地 ,出现了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校本教师培训。其特点,一是以中小学为基地开展教师培训 ,关注中小学校的实际需要,教师缺什么补什么;二是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伙伴关 系,高校参与学校师资培训的全过程,对中小学进行现场指导;延长教学实习时间,突出教 师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校可聘请体育课程专家、学校体育专家或教育学、教学论、课程论 等方面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应围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育与 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体育教育展望、以及国外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等内容为主,以保 证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此外,校本课程开发对于我国体育教师来讲是一 个新生事物,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因而学校还可以组织体育教师开展“行动研究”,进行反 思性教学。

2.2.4 理论培训与实际考察相结合,发挥示范学校的作用 由于体育教师课程理论比较薄弱,课程开发意识不强,对他们进行课程理念及课程知识的培 训非常重要。因为,课程开发理论注重的是“学理”,属于务虚,务虚是必要的,过多的务 虚则导致虚幻,因此,还要注重课程开发的“技术”,即操作技术,属于务实。务虚是为了 更好的务实,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对于许多教师来讲,认为专家讲的东西与他们的 现实相距甚远,所面临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理论讲座效果甚微。如果能组织起来让他们 到到上海、江苏、武汉等地,开展体育校本课程效果较好的学校去考察,到前沿学校的现场 去亲身感受一下课程改革的热潮,将会起到较大的触动作用。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 教师到发达地区的示范校进行考察,以此来拓宽本校教师的视野,加快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 步伐。

2.2.5 建立校本研究共同体,确保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性 校本研究是在学校层面展开的,不是靠个人的力量所能解决的,往往涉及到不同成员的参与 。所以,校本研究常常体现为一种集体协作,是靠团体的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实践证明,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同样也需要组成一个研究共同体,彼此进行民主平等的合作。这一共同体 主要表现为体育学院或系的体育教师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合作、体育教研员与中小学体育教 师的合作、学校部分教师合作等三种类型。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证明,大学体育教师与中小学体育教师合作是必要的。大学体育教 师作为专业研究者不乏对体育教育问题的理论识见,但是如果闭门造车,在书斋里做学问, 不但理论本身没有验证的场所,而且由于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的认识与体悟的缺乏,理论 自身的针对性、现实土壤及意义也就越来越缺乏,最后有可能丧失理论的功用。而中小学体 育教师作为工作在体育教学第一线的人员,虽然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对体育教学也不乏感性 认识,但对于如何从事研究,如何通过反思来提升自己的认识,有时难免无从着手。这样, 双方就有了合作的愿望,而中小学改革的实际又为这种合作提供了可能和其他的必要条件。在中国教育研究体制中,各省、市、区的体育教研人员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与 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科研工作直接相关,指导着中小学体育教研活动的进行,是教育科研队 伍中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体育教研员和中小学体育教师合作将有利于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如湖北省、武汉市体育校本课程之所以能很好地开展,得益于省、市教研室的体育教研员 长期的指导和合作。另外,由学校内部部分教师组成的研究共同体也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起 到推动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历八个年头,八年间,从课程理论研究者、课程管理者到中小 学体育教师都为体育课程改革付出了较多的劳动,回顾体育课程改革走过的路程,尤其是在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既有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有存在问题的质疑,在这样的背景下,作 者通过对实地考察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进行总结,对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采用的策略 和措施,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建议广大教师在体育课程开发实践中,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参考,以期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金明,姬彦忠.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创新体育活动项目 三步球理论与实践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2] 董翠香.“必修+选修”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J]. 体育学刊,2007(6):83.

[3] 董翠香.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案例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 学报,2008(1):104.

[4] 董翠香.体育校本课程导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85.

第3篇

关键词:继电保护 可靠性 提高措施

引言

正确地设置继电保护装置,可以确保110kV及以下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城市电网 110kV 及以下配电系统由于其覆盖的地域极其辽阔、运行环境较为复杂的因素,导致电气故障的发生无法完全避免。当系统中的设备发生短路事故时,由于短路电流的热效应和电动力效应。往往造成电气线路的致命损坏,甚至可能严重到使系统的稳定运行遭到破坏。

1 .110kV及以下 供电系统对继电保护装置的要求

继电保护装置应满足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和速动性的要求,这四“性”之间紧密联系,既矛盾又统一。

1.1 可靠性是指保护装置的设计原理、整定计算、安装调试要正确无误,同时要求组成保护装置的各元件的质量要可靠、运行维护要得当、系统应尽可能的简化有效,以提高保护的可靠性。可靠性是对继电保护装置性能的最根本要求。

1.2 选择性是指首先由故障设备或线路本身的保护切除故障,当故障设备或线路本身的保护或断路器拒动时,才允许由相邻设备保护、线路保护或断路器失灵保护切除故障。

1.3 灵敏性是指在设备或线路的被保护范围内发生金属性短路时,保护装置应具有必要的灵敏系数,各类保护的最小灵敏系数在规程中有具体规定。选择性和灵敏性的要求,通过继电保护的整定实现。

1.4 速动性是指保护装置应尽快地切除短路故障,其目的是提高系统稳定性,减轻故障设备和线路的损坏程度,缩小故障波及范围,提高自动重合闸和备用电源或备用设备自动投入的效果等。

2 .110kV及以下 线路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

保护装置的可靠性是指在该保护装置规定的保护范围内发生了应该动作的故障时,它不应该拒绝动作,而在任何其它该保护不应该动作的情况下,则不能误动作。

2.1 供电系统正常运行时这种状况是指系统中各种设备或线路均在其额定状态下进行工作,各种信号、指示和仪表均工作在允许范围内的运行状况。此时,继电保护装置应能完整、安全地监视各种设备的运行状况,为值班人员提供可靠的运行依据。

2.2 供电系统发生故障时这种状况是指某些设备或线路出现了危及其本身或系统的安全运行。并有可能使事态进一步扩大的运行状况。此时,继电保护装置应能自动地、迅速地、有选择性地切除故障部分,保证非故障部分继续运行。

2.3 供电系统异常运行时这种状况是指系统的正常运行遭到了破坏,但尚未构成故障时的运行状况。此时,继电保护装置应能及时地、准确地发出信号或警报,通知值班人员尽快做出处理。

2.4 110kV 系统中应配置的继电保护按照变配电所 10kV 供电系统的设计规范要求,在 110kV 的供电线路、配电变压器上一般应设置以下保护装置:

1)10kV 线路应配置的继电保护 110kV 线路一般均应装设过电流保护。当过电流保护的时限不大于 0.5~0.7s,并没有保护配合上的要求时,可不装设电流速断保护,但自重要的变配电所引出的线路应装设瞬时电流速断保护。当瞬时电流速断保护不能满足选择性动作时,应装设略带时限的电流速断保护。

2)110kV 配电变压器应配置的继电保护。当配电变压器容量小于 400kVA 时,一般采用高压熔断器保护。当配电变压器容量为 400~630kVA,高压侧采用断路器时,应装设过电流保护。当过流保护时限大于0.5s 时,还应装设电流速断保护。

3 .提高 110kV 及以下供电系统继电保护可靠性的措施

3.1 加强可靠性管理,提高可靠性管理水平。

3.1.1 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完善管理网络,把供电可靠性管理工作作为整个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可靠性管理力度,建立健全供电可靠性管理体系,成立供电可靠性管理领导小组、供电可靠性管理网络。定期召开指标分析会议,组织、指导、总结、分析可靠性管理工作,制订供电可靠性管理工作计划,保证供电可靠性管理有计划、有分析、有措施、有总结。

3.1.2 认真贯彻新规程,加强可靠性专业的培训,做好评价指标统计分析工作、可靠性专责的分析报告,既分析供电可靠性指标、计划检修、协调停电、故障停电和重复性停电情况,又分析故障原因、故障设备以及电网调度、运行操作、检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3 加强基础资料的积累和完善,为编制运行方式、检修计划和制定有关生产管理措施提供详实、准确的决策依据,同时也为电网可靠性评估提供计算依据。

3.1.4 强调专业间的配合,可靠性管理要广泛参与到配电管理、新增用户送电方案审批、停电计划会签与审核、计划外停电的批准、城网改造设计等各项工作中去。

3.1.5 加强停电计划的合理性、周密性。各基层单位在安排生产计划时,坚持计划停电“先算后停”,凡涉及供电可靠率指标的各种停电工作,均由设备运行单位统一申报月停电计划,组织有关单位召开检修计划会,进行协调、合并,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性停电、缩短计划停电时间。同时,对重复性停电、临修、超时检修等各项指标重复考核,使可靠性考核力度大大提高。

3.2 重视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设备装备水平根据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围绕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问题确定技术攻关项目,倡导有关部门与有关科研机构联合进行技术攻关。调度自动化、配网自动化、带电作业、状态检修、MIS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都将为供电可靠性提供较好的技术支持。

3.2.1 提高电网装备水平,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如真空断路器、SF6断路器、柱上真空开关、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硅橡胶绝缘子、交联电缆等,减少因设备质量问题、试验周期短造成的不必要停电。同时,对变电所进行无油化改造。

3.2.2 不断加大电网改造力度。改善城区 110kV 线路网络结构,逐步实现手拉手供电,线路供电半径要适中、供电负荷基本合理。并逐步进行配网自动化项目的试点。

3.2.3 依靠科技进步逐步实现输、变、配电设备的状态监测和状态检修,通过在线检测、盐密指导清扫、带电测温、油务监督等先进的测试手段和科学的分析评估方法,掌握设备的性能,指导设备的检修:变电设备涂刷RTV,延长清扫周期。

3.2.4 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开展带电作业。设立带电作业班。配备相应的带电作业车和带电作业工具。在符合安全条件的前提下。能够实行带电作业的,尽量实行带电作业,如带电断接火、处理缺陷等,以有效地减少线路停电时间。

3.3 采取有效措施,增强事故处理能力和处理效率:1)针对树线矛盾突出的地方,更换绝缘导线。2)在变电所装设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在线路上安装故障指示器,缩短故障查寻时间。3)积极进行职工技术素质培训,提高职工进行事故处理的水平。4)加强对用户的安全管理,指导用户进行安全用电,向用户推荐电力新技术、新设备,尽力减少因用户原因造成的系统故障。5)大力加强社会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电力设施的保护意识,减少因外力破坏造成停电事故的发生。

3.4继电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在整定计算中要增强责任心。计算时要从整个网络通盘考虑,认真分析,使各级保护整定值准确,上下级保护整定值匹配合理。

3.5 从保证电力系统动态稳定性方面考虑, 要求继电保护系统具备快速切除故障的能力。为此重要的输电线路或设备的主保护采用多重化设施, 需要有两套主保护并列运行。

3.6在设计上应简化二次回路;运行上加强维护和基础管理, 注重积累运行数据,尤其应注意对装置故障信息的统计、分析和处理, 使检修建立在科学的统计数据的基础上; 在基本建设上加强电网建设和继电保护的更新改造,注重设备选型,以提高继电保护系统的整体水平,为实行新策略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