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风险贸易业务范文

高风险贸易业务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风险贸易业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风险贸易业务

第1篇

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到新兴市场国家”、“长账期赊销出口”以及“远期信用证出口”三类业务风险较高,如果没有充分的保险保障的支持,企业往往会由于收汇风险过大,且难以获得融资支持而放弃这部分出口业务。2009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有效解决了出口企业“有单不敢接”、“有单无力接”等难题,直接帮助部分高风险业务实现了出口。

一是拉动了出口到新兴市场国家的业务。新兴市场国家市场波动大、收汇风险高,如果缺乏保障,企业大多会放弃这部分市场。2009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此类业务410亿美元,同比增长102%。

二是拉动了出口到发达国家的长账期赊销业务。这类业务是指企业以赊销方式出口到除新兴市场以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且放账期限在90天以上的业务。由于这类业务买家风险较高且资金占用期限长,如果没有保险支持,企业在风险和资金的双重压力下不得不放弃出口。2009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此类业务160亿美元,同比增长185%。

三是拉动了出口到发达国家的远期信用证业务。这类业务是指出口到新兴市场以外国家的期限在30天(含)以上的信用证业务。这类业务使企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期间,欧美等国家的银行大量倒闭,收汇风险急剧上升,企业往往会放弃这部分业务。2009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此类业务70亿美元,同比增长108%。

综上所述,2009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三类高风险业务达到640亿美元,占全年总保额的71%,高于历史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2001年至2008年平均占比为51%),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出口、稳定经营发挥了支持保障作用。

二、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在拉动我国出口增长和保障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9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在拉动我国出口增长、支持企业实现利润、帮助企业拓展市场以及保障就业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一是促进了出口增长,支持企业实现利润。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为12 016亿美元,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直接拉动了640亿美元的高风险业务,直接拉动出口增长5个百分点,拉动一般贸易出口增长9个百分点。2009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为902.7亿美元的出口贸易提供了保障。按我国出口企业平均3%左右毛利润率的惯例计算,可支持出口企业实现利润185亿元人民币。

二是帮助企业在金融危机期间巩固了传统市场,开拓了新市场。2009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老保户(指签单日期在2009年1月1日之前的保户)借助信用保险的支持,当年新开发海外买家3.4万多家,实现出口额156亿美元。同时,中国信保还通过更为灵活的结算方式和放账期限等手段,扩大了对4万多个海外老买家的赊销力度,对这些老买家的出口比上年增加88亿美元。通过信用保险的支持,2009年老保户新增出口244亿美元,占全国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5%左右。

2009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出口到传统意义上风险相对较低国家(发达经济体)的业务增幅近200%,充分发挥了帮助出口企业占领高端市场的作用。例如,中国信保根据对新能源产业长期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突破传统承保瓶颈,对光伏行业超过90天的非信用证类业务积极批限,取得了较好成效。2009年,中国信保累计批复光伏行业超过(含)90天的有效限额达到71.8亿美元,帮助企业战胜欧美等贸易强国的竞争对手,赢得了大量订单。通过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2009年我国对美国、澳大利亚、瑞典、瑞士、希腊等光伏市场的出口,实现了38%~177%的增长。

第2篇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防御措施相关问题的研究试析

1.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和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步伐,促进了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融资在方式上和市场组织形式上均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的变化。

1.1 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为了顺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新的发展趋势,一些国际大银行已不再只是对客户在国际贸易中的某个环节或阶段进行局部的融资,而是更加关注客户在整个贸易周期的需求,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追踪整个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走向。

1.2 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创新应收账款融资

国内贸易的特点和性质上与国际贸易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将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方式移植到国内贸易融资上,根据我国目前的信用环境和业务风险程度,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银行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大力开展保理、福费廷和出口商票等融资业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采用第三方买断、资产证券化、风险参与、再担保等方式来分担风险,提高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进而促进贸易融资和银行汇票的发展。

1.3 创新管理方式,实施贸易融资电子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银行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参与国际电子结算支付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既能为买方提供了货到付款交易的自由,又可为卖方提供支付的保护,为银行、保险公司、运输公司提供业务资源,为客户获得业务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贸易的风险。 2.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2.1 融资模式落后,融资对象集中

目前,国内各银行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仍是以传统方式为主,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70%,比如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而相对于保理、福费廷等较为复杂的业务则开展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2.2 缺少有效的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虽然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较为复杂,但也是可以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防范的。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和企业也都建立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但仍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粗放经营,没有针对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和风险进行周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因而使得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隐患较大。

2.3 缺乏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商业银行和企业内部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我国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国际结算、信贷、法律等知识水平不高,因而急需一大批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

2.4 融资市场秩序混乱,竞争不规范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虽然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市场秩序不规范,各家银行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增加国际结算业务量,竞相降低对企业的融资贷款要求,以吸引更多的客户,放松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加剧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 3. 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对策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为了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我国政府、银行、企业都必须探索出当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强化风险意识,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融资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

3.1 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金融危机使世界政治与经济环境更趋复杂,加大了国际信用风险,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融资提出了严峻考验,所以我国必须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密切跟踪国际形势的发展,收集各种风险信息,建立国别风险信息库和行业风险机制,及时公布不良买家信息,让银行和企业能够采取措施防范收汇风险进一步扩大,为外贸的平衡增长提供保证。

3.2 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加强监管

国际贸易融资属高风险业务,因此,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操作实施全过程监管至关重要。银行必须做好融资前的贷前调查,全面调查、了解申请企业的资信状况、企业的经营能力、履约能力以及该单业务的盈利情况,也要严格审查开证申请人的品行、开证行的资信及信用证条款,做好贸易融资贷前的把关。

3.3 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完善信贷资产的法律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在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无法满足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对现有的相关立法的研究,结合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出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和存在的漏洞,分析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法律之间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业务操作方案,依靠法律来为我们顺利开展贸易融资业务保驾护航,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和企业的利益,降低融资风险系数。

3.4 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尝试为贸易商、销售商、物流公司等搭建一个共享的信息技术平台,为客户提供详尽、及时的收付款信息,方便客户的管理工作。许多银行通过大力开发和完善网上银行功能,增加渠道服务项目及开发银行与企业间的直联等方法与客户之间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改进业务处理流程,通过单证集中处理实现标准化操作,从而提高单证业务处理的效率,让客户及时了解账户中的余额变动及重要讯息,帮助客户降低操作成本,及时规避融资风险。 结束语

第3篇

论文关键词 新形势 国际贸易融资 风险 问题 对策

1.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和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步伐,促进了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融资在方式上和市场组织形式上均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的变化。

1.1 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为了顺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新的发展趋势,一些国际大银行已不再只是对客户在国际贸易中的某个环节或阶段进行局部的融资,而是更加关注客户在整个贸易周期的需求,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追踪整个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走向。

1.2 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创新应收账款融资

国内贸易的特点和性质上与国际贸易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将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方式移植到国内贸易融资上,根据我国目前的信用环境和业务风险程度,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银行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大力开展保理、福费廷和出口商票等融资业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采用第三方买断、资产证券化、风险参与、再担保等方式来分担风险,提高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进而促进贸易融资和银行汇票的发展。

1.3 创新管理方式,实施贸易融资电子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银行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参与国际电子结算支付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既能为买方提供了货到付款交易的自由,又可为卖方提供支付的保护,为银行、保险公司、运输公司提供业务资源,为客户获得业务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贸易的风险。

2.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2.1 融资模式落后,融资对象集中

目前,国内各银行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仍是以传统方式为主,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70%,比如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而相对于保理、福费廷等较为复杂的业务则开展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2.2 缺少有效的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虽然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较为复杂,但也是可以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防范的。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和企业也都建立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但仍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粗放经营,没有针对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和风险进行周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因而使得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隐患较大。

2.3 缺乏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商业银行和企业内部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我国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国际结算、信贷、法律等知识水平不高,因而急需一大批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

2.4 融资市场秩序混乱,竞争不规范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虽然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市场秩序不规范,各家银行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增加国际结算业务量,竞相降低对企业的融资贷款要求,以吸引更多的客户,放松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加剧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

3. 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对策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为了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我国政府、银行、企业都必须探索出当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强化风险意识,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融资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

3.1 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金融危机使世界政治与经济环境更趋复杂,加大了国际信用风险,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融资提出了严峻考验,所以我国必须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密切跟踪国际形势的发展,收集各种风险信息,建立国别风险信息库和行业风险机制,及时公布不良买家信息,让银行和企业能够采取措施防范收汇风险进一步扩大,为外贸的平衡增长提供保证。

3.2 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加强监管

国际贸易融资属高风险业务,因此,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操作实施全过程监管至关重要。银行必须做好融资前的贷前调查,全面调查、了解申请企业的资信状况、企业的经营能力、履约能力以及该单业务的盈利情况,也要严格审查开证申请人的品行、开证行的资信及信用证条款,做好贸易融资贷前的把关。

3.3 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完善信贷资产的法律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在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无法满足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对现有的相关立法的研究,结合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出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和存在的漏洞,分析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法律之间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业务操作方案,依靠法律来为我们顺利开展贸易融资业务保驾护航,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和企业的利益,降低融资风险系数。

3.4 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尝试为贸易商、销售商、物流公司等搭建一个共享的信息技术平台,为客户提供详尽、及时的收付款信息,方便客户的管理工作。许多银行通过大力开发和完善网上银行功能,增加渠道服务项目及开发银行与企业间的直联等方法与客户之间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改进业务处理流程,通过单证集中处理实现标准化操作,从而提高单证业务处理的效率,让客户及时了解账户中的余额变动及重要讯息,帮助客户降低操作成本,及时规避融资风险。

第4篇

关键词:新形势;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问题;对策

0前言

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的发展,加剧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银行业的竞争,国际贸易融资因独特的优势而成为银行和企业重点发展的一项金融业务。但是银行和企业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其中存在的风险,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肆虐的环境下,更应树立起融资风险意识,努力探索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以有效规避风险,帮助我国银行和进出口企业获得资金支持,进而推动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发展,实现稳定外需的目标。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和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步伐,促进了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融资在方式上和市场组织形式上均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的变化

1.1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为了顺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新的发展趋势,一些国际大银行已不再只是对客户在国际贸易中的某个环节或阶段进行局部的融资,而是更加关注客户在整个贸易周期的需求,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追踪整个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走向。例如jp摩根于先后收购了一家物流公司和一家票据管理公司,不仅打破了厂商、物流公司、银行独自参与的局面,而且完善了公司在供应链上的金融服务,真正为进出口商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务,有效地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

1.2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创新应收账款融资

国内贸易的特点和性质上与国际贸易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将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方式移植到国内贸易融资上,根据我国目前的信用环境和业务风险程度,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另外,银行也可以通过创新应收账款融资来提高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的竞争力。因为随着信用证结算方式的减少,客户对托收、货到付款、赊销等应收账款的融资需求将不断增加,银行应抓住这一机遇,创新业务,增加服务渠道,为客户提供便利。银行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大力开展保理、福费廷和出口商票等融资业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采用第三方买断、资产证券化、风险参与、再担保等方式来分担风险,提高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进而促进贸易融资和银行汇票的发展。

1.3创新管理方式。实施贸易融资电子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银行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参与国际电子结算支付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既能为买方提供了货到付款交易的自由,又可为卖方提供支付的保护,为银行、保险公司、运输公司提供业务资源,为客户获得业务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贸易的风险。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创新尝试。例如荷兰银行开发研究出maxtrad技术,通过max-trad技术,可以为客户提供24小时的在线服务,为买卖双方自动处理贸易交易及管理应收、应付账款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因此,它被评为最佳网上贸易服务提供者。

2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为我国银行业和企业的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加快了它的发展速度,但由于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方式和技术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制约了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

2.1融资模式落后,融资对象集中

目前,国内各银行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仍是以传统方式为主,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70%,比如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而相对于保理、福费廷等较为复杂的业务则开展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就以福费廷为例,这是一项无追偿权的贸易融资方式,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可确保应收账款的安全性,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提高企业对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能力,但目前我国各银行对该项业务开发力度不够,很难满足企业需要。而且我国银行的融资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型的外贸企业。这些企业资金雄厚,国际竞争能力强,业务发展稳定。而对于广大的中小型企业,则往往设定不利于中小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贷款的条件,从而缩小速效的范围,限制了融资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2.2缺少有效的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虽然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较为复杂,但也是可以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防范的。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和企业也都建立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但仍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粗放经营,没有针对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和风险进行周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因而使得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隐患较大。

2.3缺乏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

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银行和企业的服务质量、融资产品的创新以及融资风险的管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商业银行和企业内部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我国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国际结算、信贷、法律等知识水平不高,因而急需一大批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

2.4融资市场秩序混乱。竞争不规范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虽然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市场秩序不规范,各家银行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增加国际结算业务量,竞相降低对企业的融资贷款要求,以吸引更多的客户,放松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加剧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

3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对策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为了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我国政府、银行、企业都必须探索出当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强化风险意识,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融资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

     3.1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金融危机使世界政治与经济环境更趋复杂,加大了国际信用风险,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融资提出了严峻考验,所以我国必须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密切跟踪国际形势的发展,收集各种风险信息,建立国别风险信息库和行业风险机制,及时公布不良买家信息,让银行和企业能够采取措施防范收汇风险进一步扩大,为外贸的平衡增长提供保证。

3.2创新贸易融资方式。降低贸易融资风险

如今全球市场需求低迷,大多数企业的出口贸易不景气,贸易融资需求放缓,银行业务量下降。另外,伴随着银行竞争的加剧,我国当前贸易融资方式、业务量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因此,我国必须认真面对,重视融资风险,积极借鉴国际上的贸易融资方式,根据市场的需求,通过专业化的金融解决方案的设计,不断开发和拓展新业务,不断扩大保付、福费廷等新业务的覆盖面,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帮助进出口企业度过金融危机,也拓展了自身业务量,促进了贸易融资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降低贸易融资风险,推动贸易融资业务快速发展。

3.3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加强监管

国际贸易融资属高风险业务,因此,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操作实施全过程监管至关重要。银行必须做好融资前的贷前调查,全面调查、了解申请企业的资信状况、企业的经营能力、履约能力以及该单业务的盈利情况,也要严格审查开证申请人的品行、开证行的资信及信用证条款,做好贸易融资贷前的把关。做好贸易融资贷中的审核,把握好贷中的决策和管理,细化业务风险审核,严格关注资金使用去向,必要时可派人跟单操作。因为国际贸易是一种时效性极强的业务,只要有一点疏忽大意都可能导致交易的失败,所以要依据贷前的调查结果,加强监管,进行事后跟踪,以及时做出融资决策,降低风险。

3.4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完善信贷资产的法律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在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无法满足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对现有的相关立法的研究,结合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出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和存在的漏洞,分析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法律之间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立法提供依据,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通过有关途径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加快与国际惯例和通行的做法接轨,从而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业务操作方案,依靠法律来为我们顺利开展贸易融资业务保驾护航,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和企业的利益,降低融资风险系数。

3.5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贸易融资业务管理人员素质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开展的时间较短,相关人员的知识、管理水平和经验还不能满足这一业务发展的需求,目前急需一大批既懂国际惯例,又懂操作技术和精通信贷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银行和企业务必安排好人员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树立融资风险的意识和“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并且要明确权力与责任,贯彻落实到位,促使员工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工作之中。另外,银行和企业也可通过引进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从而全面提高贸易融资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员工的识伪和防伪能力,增强融资的风险防范能力。

3.6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高科技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我们在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时,建立并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平台,这是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尝试为贸易商、销售商、物流公司等搭建一个共享的信息技术平台,为客户提供详尽、及时的收付款信息,方便客户的管理工作。许多银行通过大力开发和完善网上银行功能,增加渠道服务项目及开发银行与企业间的直联等方法与客户之间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改进业务处理流程,通过单证集中处理实现标准化操作,从而提高单证业务处理的效率,让客户及时了解账户中的余额变动及重要讯息,帮助客户降低操作成本,及时规避融资风险。

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含义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指的是,银行为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资金融通或信用便利[1]。除了由银行向客户提供直接的资金融通,也能够为客户提供信用保证,以便于客户能够从贸易对方或第三方获取融资。以往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种类繁多,包括进出口押汇、提货担保、打包贷款以及票据贴现,等等。而随着近年来银行业务的发展,涌现出更多的业务种类,例如国际保理、有福费延、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以及出口商业发票贴现,等等。从狭义上来讲,国际贸易融资仅指银行提供与国际贸易结算相关的资金融通给进出口商,即资金支持。其含义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其是银行的资产业务,为银行向客户提供资金。另一方面指的是有关进出口贸易的业务,其中进出口为贷款对象。从广义上来讲,国际贸易融资指的是与进出口贸易相关商及其相关产业的企业的资金融通、信用便利以及金融服务的提供。与狭义上的国际贸易融资范围相比,这个定义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扩大化。一方面,银行提供的资金融通不再单一,还包括其他业务,例如信用便利、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银行融资和服务的对象范围被扩大,不再指进出口商双方,进出口商在一个“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也被包含在其中。

二、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与制度体系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难以实现风险的早期防范。例如贸易融资风险预警模型、快速预警防范制度等相关国内商业银行预警机制的建设并不理想,其中相关风险指标暴露出来的问题尤为突出。例如资本充足率、盈利能力、流动性水平,等等,风险预警系统的数据基础难以实现真实性与可靠性。其次,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一大问题。尤其是专门的中间机构缺失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进而难以明确风险管理的职责,无法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再者,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健全的风险分摊机制。现阶段,一些银行风险分摊机制的建设并不理想,缺乏一个包含总行、存款保险机以及同业的风险分摊体制,从而导致风险分摊体制无法有效处理单个银行存在的流动性清偿现象。

(二)缺乏对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正确认识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不断发展,一些中高级管理人员逐渐意识到融资贸易业务与资产质量的改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然而,他们仍然缺少对相关风险的准确识别,无法将具体风险管理方法落实到实处。有些人员还认为,贸易融资是只需要出具单据或开立信用证,就可以获得可观的手续费的银行业务,而忽略了在此期间实际资金的作用,认为这一产品完全没有风险存在。有的人则认为,贸易融资业务中的付款承诺具有刚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和操作难度,持保守的态度来面对贸易融资,进而使得业务的正常发展受到限制。

(三)业内缺乏竞争秩序、加大融资业务的风险

我国贸易融资业务起步相对较晚,所以其市场环境的建设方面有待完善,缺乏健全的约束体制。首先,各家银行急于参与到贸易融资业务市场中。其次,贸易融资产品种类比较单一,从而导致市场上存在严重的交叉业务相似产品现象,进而形成了愈发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在这一背景之下,各家银行不断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客户,实现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的目的,但却放松了对客户资信与财务状况的审查。比如一些银行进行授信开证时,未收取任何保证金,或者收取的保证金无法不足,而且办理的抵押担保手续不全,这些行为就使得行业管理准则受到严重的破坏,进而使融资业务的风险加剧。

(四)缺乏完善的法律环境而引发的问题

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环境,导致整个行业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例如质押、信托、货物抵押、担保等,需要依靠法律规范对其进行界定。然而,在我国银行贸易融资业务中相关的金融立法规范存在明显的滞后性,甚至部分业务经常使用不完善的法律规范进行界定,从而导致贸易融资业务风险不断提升,影响了该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加强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的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保证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数量与范围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新业务不断涌现,从而导致与之对应的贸易融资业务类型更加复杂与多样,其潜在风险呈现一个持续增长与变化的态势。现阶段,各家银行在国际业务的竞争中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从贸易融资风险管理能力这一方面的提升入手,如果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相对完善,那么,在竞争中必然处于优势地位。关于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方法,具体介绍如下。

(一)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散策略

商业银行根据其承担风险性质的不同,对不同风险进行了有效地风险组合,以使其达到最优化。即在最大程度降低总体风险的情况下,实现资产保值或盈利提高的目的,即风险分散策略。一方面,风险分散策略是对贸易融资授信期限的风险给予有效的分散,其一般是指以长短期资金作为参考,对授信业务的期限进行合理组合,确保来源与运用的期限具有对称性与一致性。另一方面,该策略是分散贸易融资产品种类的风险,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散一般是针对统一客户而言的,并为其提供不同贸易融资产组合方式,从而使风险得以有效的分散。

(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抑制策略

对于信用授信、大额授信以及高风险客户而言,风险抑制策略可以有效的控制其风险发生。在审批贸易融资授信额度过程中,银行有其专门的管理规定:对于风险较高的客户,其管理措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对其授信一般选择减少或追加停止处理[3]。一旦客户出现信用下降、资金困难的情况,其新增授信就立即停止,并确保贸易融资款项得以及时收回,进而使得对该客户债权的最大损失得以减少。第二,在贸易融资业务中应实施资产抵押、担保金额或担保人的追加策略。对于货权业务无法控制的现象,则需要采取有效方法对被授信人的资产情况进行分析,如果发现紧急情况,此时银行需要委托律师来办理保全手续,以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保护。

(三)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转嫁方式

借助担保等手段,对可能出现的损失进行有效的转移,并委派第三方来承担,即风险转嫁。一旦商业银行出现不可避免的贸易融资损失的情况,那么,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实现风险的转嫁是非常必要的。从根本上来讲,风险转嫁并没有使风险得以缓解,只是将风险的承担者进行了改变,这是其最显著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特征。目前,担保人已经成为大部分商业银行转嫁风险的首选,但是部分商业银行也会通过质押或处置抵押的手段来使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抵消。而针对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市场风险,大部分商业银行采用的风险转嫁方法则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实现风险的转化。

四、中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策略

(一)加强贸易融资业务风险防范意识

目前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商业银行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风险的化解与防范,在金融危机中对主要客户所遭受的影响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给予关注。同时还要加强银行系统内的沟通与联系,降低风险排查的难度,并且要对新的业务种类进行挖掘。国际业务部门要加强与风险管理部门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保证各项风险管理要求得以充分落实,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得以加强。针对金融危机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对风险防范与业务增长的管理进行正确的处理。

(二)强化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评估、建立健全风险决策机制

商业银行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应遵循有关原则,实现对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并以此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各类风险的程度,其中包括经营风险、操作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等等。商业银行还需要做好贸易融资风险的评估工作,从而做到对贸易融资风险的定量与定性,有效预测与判断风险的可能性、影响性及其后果,进而实现对融资风险的有效控制,使得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得以及时弥补。

(三)强化贸易融资业务风险防范内控制度

目前,贸易融资风险内部控制问题日益突出,为了使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防范,商业银行要对其覆盖范围进行扩展,完善贸易融资业务风险控制制度,从根本上提高风险防范体系。首先,应加强内部稽核监督机制的建设,确保其具有独立性与权威性,以此实现内控制度的完善。其次,还要对信息与安全管理进行加强。商业银行应对现代化的通信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进行引进和利用,加强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反馈系统建设,确保其具有灵敏性与可靠性。同时,还要严格管理各种业务档案,加强资料保全制度建设,便于各项业务档案的检查与监督。

(四)加强业务人员队伍建设、培养风险风范意识与能力

作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主体,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业务水平。由于该业务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技术含量较高。因此,必须对相关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其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培养其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为业务水平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从计划型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各家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这一业务上得到了充足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在这一业务上起步较晚,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阻碍了我国银行以及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为此,我们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提出相应对策,采用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使风险得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为促进我国银行业与经济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林枢.商业银行贸易融资风险管理探讨[J].国际商务研究,2010(5):47—55.

[2]才金卉.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及对策[J].沈阳大学学报,2008(5):35—37.

第6篇

关键词:新形势;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问题;对策

0前言

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的发展,加剧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银行业的竞争,国际贸易融资因独特的优势而成为银行和企业重点发展的一项金融业务。但是银行和企业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其中存在的风险,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肆虐的环境下,更应树立起融资风险意识,努力探索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以有效规避风险,帮助我国银行和进出口企业获得资金支持,进而推动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发展,实现稳定外需的目标。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和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步伐,促进了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融资在方式上和市场组织形式上均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的变化

1.1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为了顺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新的发展趋势,一些国际大银行已不再只是对客户在国际贸易中的某个环节或阶段进行局部的融资,而是更加关注客户在整个贸易周期的需求,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追踪整个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走向。例如JP摩根于先后收购了一家物流公司和一家票据管理公司,不仅打破了厂商、物流公司、银行独自参与的局面,而且完善了公司在供应链上的金融服务,真正为进出口商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务,有效地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

1.2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创新应收账款融资

国内贸易的特点和性质上与国际贸易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将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方式移植到国内贸易融资上,根据我国目前的信用环境和业务风险程度,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另外,银行也可以通过创新应收账款融资来提高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的竞争力。因为随着信用证结算方式的减少,客户对托收、货到付款、赊销等应收账款的融资需求将不断增加,银行应抓住这一机遇,创新业务,增加服务渠道,为客户提供便利。银行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大力开展保理、福费廷和出口商票等融资业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采用第三方买断、资产证券化、风险参与、再担保等方式来分担风险,提高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进而促进贸易融资和银行汇票的发展。

1.3创新管理方式。实施贸易融资电子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银行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参与国际电子结算支付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既能为买方提供了货到付款交易的自由,又可为卖方提供支付的保护,为银行、保险公司、运输公司提供业务资源,为客户获得业务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贸易的风险。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创新尝试。例如荷兰银行开发研究出MaxTrad技术,通过Max-Trad技术,可以为客户提供24小时的在线服务,为买卖双方自动处理贸易交易及管理应收、应付账款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因此,它被评为最佳网上贸易服务提供者。

2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为我国银行业和企业的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加快了它的发展速度,但由于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方式和技术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制约了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

2.1融资模式落后,融资对象集中

目前,国内各银行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仍是以传统方式为主,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70%,比如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而相对于保理、福费廷等较为复杂的业务则开展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就以福费廷为例,这是一项无追偿权的贸易融资方式,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可确保应收账款的安全性,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提高企业对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能力,但目前我国各银行对该项业务开发力度不够,很难满足企业需要。而且我国银行的融资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型的外贸企业。这些企业资金雄厚,国际竞争能力强,业务发展稳定。而对于广大的中小型企业,则往往设定不利于中小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贷款的条件,从而缩小速效的范围,限制了融资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2.2缺少有效的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虽然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较为复杂,但也是可以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防范的。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和企业也都建立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但仍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粗放经营,没有针对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和风险进行周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因而使得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隐患较大。

2.3缺乏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

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银行和企业的服务质量、融资产品的创新以及融资风险的管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商业银行和企业内部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我国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国际结算、信贷、法律等知识水平不高,因而急需一大批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

2.4融资市场秩序混乱。竞争不规范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虽然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市场秩序不规范,各家银行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增加国际结算业务量,竞相降低对企业的融资贷款要求,以吸引更多的客户,放松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加剧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

3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对策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为了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我国政府、银行、企业都必须探索出当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强化风险意识,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融资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

3.1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金融危机使世界政治与经济环境更趋复杂,加大了国际信用风险,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融资提出了严峻考验,所以我国必须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密切跟踪国际形势的发展,收集各种风险信息,建立国别风险信息库和行业风险机制,及时公布不良买家信息,让银行和企业能够采取措施防范收汇风险进一步扩大,为外贸的平衡增长提供保证。

3.2创新贸易融资方式。降低贸易融资风险

如今全球市场需求低迷,大多数企业的出口贸易不景气,贸易融资需求放缓,银行业务量下降。另外,伴随着银行竞争的加剧,我国当前贸易融资方式、业务量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因此,我国必须认真面对,重视融资风险,积极借鉴国际上的贸易融资方式,根据市场的需求,通过专业化的金融解决方案的设计,不断开发和拓展新业务,不断扩大保付、福费廷等新业务的覆盖面,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帮助进出口企业度过金融危机,也拓展了自身业务量,促进了贸易融资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降低贸易融资风险,推动贸易融资业务快速发展。

3.3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加强监管

国际贸易融资属高风险业务,因此,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操作实施全过程监管至关重要。银行必须做好融资前的贷前调查,全面调查、了解申请企业的资信状况、企业的经营能力、履约能力以及该单业务的盈利情况,也要严格审查开证申请人的品行、开证行的资信及信用证条款,做好贸易融资贷前的把关。做好贸易融资贷中的审核,把握好贷中的决策和管理,细化业务风险审核,严格关注资金使用去向,必要时可派人跟单操作。因为国际贸易是一种时效性极强的业务,只要有一点疏忽大意都可能导致交易的失败,所以要依据贷前的调查结果,加强监管,进行事后跟踪,以及时做出融资决策,降低风险。

3.4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完善信贷资产的法律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在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无法满足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对现有的相关立法的研究,结合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出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和存在的漏洞,分析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法律之间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立法提供依据,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通过有关途径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加快与国际惯例和通行的做法接轨,从而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业务操作方案,依靠法律来为我们顺利开展贸易融资业务保驾护航,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和企业的利益,降低融资风险系数。

3.5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贸易融资业务管理人员素质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开展的时间较短,相关人员的知识、管理水平和经验还不能满足这一业务发展的需求,目前急需一大批既懂国际惯例,又懂操作技术和精通信贷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银行和企业务必安排好人员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树立融资风险的意识和“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并且要明确权力与责任,贯彻落实到位,促使员工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工作之中。另外,银行和企业也可通过引进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从而全面提高贸易融资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员工的识伪和防伪能力,增强融资的风险防范能力。

3.6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高科技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我们在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时,建立并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平台,这是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尝试为贸易商、销售商、物流公司等搭建一个共享的信息技术平台,为客户提供详尽、及时的收付款信息,方便客户的管理工作。许多银行通过大力开发和完善网上银行功能,增加渠道服务项目及开发银行与企业间的直联等方法与客户之间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改进业务处理流程,通过单证集中处理实现标准化操作,从而提高单证业务处理的效率,让客户及时了解账户中的余额变动及重要讯息,帮助客户降低操作成本,及时规避融资风险。

第7篇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和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步伐,促进了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融资在方式上和市场组织形式上均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的变化

1.1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为了顺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新的发展趋势,一些国际大银行已不再只是对客户在国际贸易中的某个环节或阶段进行局部的融资,而是更加关注客户在整个贸易周期的需求,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追踪整个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走向。例如JP摩根于先后收购了一家物流公司和一家票据管理公司,不仅打破了厂商、物流公司、银行独自参与的局面,而且完善了公司在供应链上的金融服务,真正为进出口商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务,有效地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

1.2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创新应收账款融资

国内贸易的特点和性质上与国际贸易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将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方式移植到国内贸易融资上,根据我国目前的信用环境和业务风险程度,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另外,银行也可以通过创新应收账款融资来提高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的竞争力。因为随着信用证结算方式的减少,客户对托收、货到付款、赊销等应收账款的融资需求将不断增加,银行应抓住这一机遇,创新业务,增加服务渠道,为客户提供便利。银行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大力开展保理、福费廷和出口商票等融资业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采用第三方买断、资产证券化、风险参与、再担保等方式来分担风险,提高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进而促进贸易融资和银行汇票的发展。

1.3创新管理方式。实施贸易融资电子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银行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参与国际电子结算支付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既能为买方提供了货到付款交易的自由,又可为卖方提供支付的保护,为银行、保险公司、运输公司提供业务资源,为客户获得业务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贸易的风险。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创新尝试。例如荷兰银行开发研究出MaxTrad技术,通过Max-Trad技术,可以为客户提供24小时的在线服务,为买卖双方自动处理贸易交易及管理应收、应付账款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因此,它被评为最佳网上贸易服务提供者。

2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为我国银行业和企业的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加快了它的发展速度,但由于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方式和技术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制约了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

2.1融资模式落后,融资对象集中

目前,国内各银行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仍是以传统方式为主,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70%,比如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而相对于保理、福费廷等较为复杂的业务则开展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就以福费廷为例,这是一项无追偿权的贸易融资方式,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可确保应收账款的安全性,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提高企业对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能力,但目前我国各银行对该项业务开发力度不够,很难满足企业需要。而且我国银行的融资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型的外贸企业。这些企业资金雄厚,国际竞争能力强,业务发展稳定。而对于广大的中小型企业,则往往设定不利于中小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贷款的条件,从而缩小速效的范围,限制了融资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2.2缺少有效的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虽然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较为复杂,但也是可以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防范的。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和企业也都建立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但仍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粗放经营,没有针对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和风险进行周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因而使得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隐患较大。

2.3缺乏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

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银行和企业的服务质量、融资产品的创新以及融资风险的管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商业银行和企业内部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我国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国际结算、信贷、法律等知识水平不高,因而急需一大批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

2.4融资市场秩序混乱。竞争不规范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虽然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市场秩序不规范,各家银行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增加国际结算业务量,竞相降低对企业的融资贷款要求,以吸引更多的客户,放松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加剧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

3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对策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为了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我国政府、银行、企业都必须探索出当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强化风险意识,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融资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

3.1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金融危机使世界政治与经济环境更趋复杂,加大了国际信用风险,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融资提出了严峻考验,所以我国必须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密切跟踪国际形势的发展,收集各种风险信息,建立国别风险信息库和行业风险机制,及时公布不良买家信息,让银行和企业能够采取措施防范收汇风险进一步扩大,为外贸的平衡增长提供保证。

3.2创新贸易融资方式。降低贸易融资风险

如今全球市场需求低迷,大多数企业的出口贸易不景气,贸易融资需求放缓,银行业务量下降。另外,伴随着银行竞争的加剧,我国当前贸易融资方式、业务量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因此,我国必须认真面对,重视融资风险,积极借鉴国际上的贸易融资方式,根据市场的需求,通过专业化的金融解决方案的设计,不断开发和拓展新业务,不断扩大保付、福费廷等新业务的覆盖面,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帮助进出口企业度过金融危机,也拓展了自身业务量,促进了贸易融资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降低贸易融资风险,推动贸易融资业务快速发展。

3.3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

加强监管国际贸易融资属高风险业务,因此,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操作实施全过程监管至关重要。银行必须做好融资前的贷前调查,全面调查、了解申请企业的资信状况、企业的经营能力、履约能力以及该单业务的盈利情况,也要严格审查开证申请人的品行、开证行的资信及信用证条款,做好贸易融资贷前的把关。做好贸易融资贷中的审核,把握好贷中的决策和管理,细化业务风险审核,严格关注资金使用去向,必要时可派人跟单操作。因为国际贸易是一种时效性极强的业务,只要有一点疏忽大意都可能导致交易的失败,所以要依据贷前的调查结果,加强监管,进行事后跟踪,以及时做出融资决策,降低风险。

3.4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完善信贷资产的法律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在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无法满足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对现有的相关立法的研究,结合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出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和存在的漏洞,分析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法律之间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立法提供依据,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通过有关途径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加快与国际惯例和通行的做法接轨,从而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业务操作方案,依靠法律来为我们顺利开展贸易融资业务保驾护航,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和企业的利益,降低融资风险系数。

3.5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贸易融资业务管理人员素质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开展的时间较短,相关人员的知识、管理水平和经验还不能满足这一业务发展的需求,目前急需一大批既懂国际惯例,又懂操作技术和精通信贷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银行和企业务必安排好人员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树立融资风险的意识和“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并且要明确权力与责任,贯彻落实到位,促使员工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工作之中。另外,银行和企业也可通过引进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从而全面提高贸易融资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员工的识伪和防伪能力,增强融资的风险防范能力。

3.6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高科技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我们在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时,建立并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平台,这是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尝试为贸易商、销售商、物流公司等搭建一个共享的信息技术平台,为客户提供详尽、及时的收付款信息,方便客户的管理工作。许多银行通过大力开发和完善网上银行功能,增加渠道服务项目及开发银行与企业间的直联等方法与客户之间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改进业务处理流程,通过单证集中处理实现标准化操作,从而提高单证业务处理的效率,让客户及时了解账户中的余额变动及重要讯息,帮助客户降低操作成本,及时规避融资风险。

第8篇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和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步伐,促进了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融资在方式上和市场组织形式上均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的变化

1.1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为了顺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新的发展趋势,一些国际大银行已不再只是对客户在国际贸易中的某个环节或阶段进行局部的融资,而是更加关注客户在整个贸易周期的需求,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追踪整个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走向。例如JP摩根于先后收购了一家物流公司和一家票据管理公司,不仅打破了厂商、物流公司、银行独自参与的局面,而且完善了公司在供应链上的金融服务,真正为进出口商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务,有效地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

1.2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创新应收账款融资

国内贸易的特点和性质上与国际贸易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将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方式移植到国内贸易融资上,根据我国目前的信用环境和业务风险程度,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另外,银行也可以通过创新应收账款融资来提高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的竞争力。因为随着信用证结算方式的减少,客户对托收、货到付款、赊销等应收账款的融资需求将不断增加,银行应抓住这一机遇,创新业务,增加服务渠道,为客户提供便利。银行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大力开展保理、福费廷和出口商票等融资业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采用第三方买断、资产证券化、风险参与、再担保等方式来分担风险,提高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进而促进贸易融资和银行汇票的发展。

1.3创新管理方式。实施贸易融资电子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银行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参与国际电子结算支付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既能为买方提供了货到付款交易的自由,又可为卖方提供支付的保护,为银行、保险公司、运输公司提供业务资源,为客户获得业务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贸易的风险。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创新尝试。例如荷兰银行开发研究出MaxTrad技术,通过Max-Trad技术,可以为客户提供24小时的在线服务,为买卖双方自动处理贸易交易及管理应收、应付账款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因此,它被评为最佳网上贸易服务提供者。

2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为我国银行业和企业的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加快了它的发展速度,但由于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方式和技术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制约了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

2.1融资模式落后,融资对象集中

目前,国内各银行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仍是以传统方式为主,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70%,比如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而相对于保理、福费廷等较为复杂的业务则开展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就以福费廷为例,这是一项无追偿权的贸易融资方式,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可确保应收账款的安全性,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提高企业对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能力,但目前我国各银行对该项业务开发力度不够,很难满足企业需要。而且我国银行的融资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型的外贸企业。这些企业资金雄厚,国际竞争能力强,业务发展稳定。而对于广大的中小型企业,则往往设定不利于中小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贷款的条件,从而缩小速效的范围,限制了融资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2.2缺少有效的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虽然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较为复杂,但也是可以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防范的。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和企业也都建立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但仍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粗放经营,没有针对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和风险进行周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因而使得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隐患较大。

2.3缺乏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

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银行和企业的服务质量、融资产品的创新以及融资风险的管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商业银行和企业内部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我国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国际结算、信贷、法律等知识水平不高,因而急需一大批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

2.4融资市场秩序混乱。竞争不规范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虽然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市场秩序不规范,各家银行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增加国际结算业务量,竞相降低对企业的融资贷款要求,以吸引更多的客户,放松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加剧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

3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对策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为了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我国政府、银行、企业都必须探索出当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强化风险意识,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融资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

3.1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金融危机使世界政治与经济环境更趋复杂,加大了国际信用风险,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融资提出了严峻考验,所以我国必须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密切跟踪国际形势的发展,收集各种风险信息,建立国别风险信息库和行业风险机制,及时公布不良买家信息,让银行和企业能够采取措施防范收汇风险进一步扩大,为外贸的平衡增长提供保证。

3.2创新贸易融资方式。降低贸易融资风险

如今全球市场需求低迷,大多数企业的出口贸易不景气,贸易融资需求放缓,银行业务量下降。另外,伴随着银行竞争的加剧,我国当前贸易融资方式、业务量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因此,我国必须认真面对,重视融资风险,积极借鉴国际上的贸易融资方式,根据市场的需求,通过专业化的金融解决方案的设计,不断开发和拓展新业务,不断扩大保付、福费廷等新业务的覆盖面,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帮助进出口企业度过金融危机,也拓展了自身业务量,促进了贸易融资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降低贸易融资风险,推动贸易融资业务快速发展。

3.3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加强监管

国际贸易融资属高风险业务,因此,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操作实施全过程监管至关重要。银行必须做好融资前的贷前调查,全面调查、了解申请企业的资信状况、企业的经营能力、履约能力以及该单业务的盈利情况,也要严格审查开证申请人的品行、开证行的资信及信用证条款,做好贸易融资贷前的把关。做好贸易融资贷中的审核,把握好贷中的决策和管理,细化业务风险审核,严格关注资金使用去向,必要时可派人跟单操作。因为国际贸易是一种时效性极强的业务,只要有一点疏忽大意都可能导致交易的失败,所以要依据贷前的调查结果,加强监管,进行事后跟踪,以及时做出融资决策,降低风险。

3.4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完善信贷资产的法律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在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无法满足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对现有的相关立法的研究,结合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出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和存在的漏洞,分析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法律之间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立法提供依据,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通过有关途径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加快与国际惯例和通行的做法接轨,从而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业务操作方案,依靠法律来为我们顺利开展贸易融资业务保驾护航,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和企业的利益,降低融资风险系数。

3.5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贸易融资业务管理人员素质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开展的时间较短,相关人员的知识、管理水平和经验还不能满足这一业务发展的需求,目前急需一大批既懂国际惯例,又懂操作技术和精通信贷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银行和企业务必安排好人员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树立融资风险的意识和“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并且要明确权力与责任,贯彻落实到位,促使员工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工作之中。另外,银行和企业也可通过引进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从而全面提高贸易融资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员工的识伪和防伪能力,增强融资的风险防范能力。

3.6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高科技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我们在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时,建立并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平台,这是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尝试为贸易商、销售商、物流公司等搭建一个共享的信息技术平台,为客户提供详尽、及时的收付款信息,方便客户的管理工作。许多银行通过大力开发和完善网上银行功能,增加渠道服务项目及开发银行与企业间的直联等方法与客户之间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改进业务处理流程,通过单证集中处理实现标准化操作,从而提高单证业务处理的效率,让客户及时了解账户中的余额变动及重要讯息,帮助客户降低操作成本,及时规避融资风险。

第9篇

国际贸易融资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商业银行针对企业的国际贸易背景提供的表内外资金融通。这一多年来波澜不惊的传统业务骤然成为当今的热点,构成一个企业、政府和银行都既爱又恨的纠结话题。

原本小众的贸易融资正在发生“异变”

就在几年前,国际贸易融资还一直是小众的阳春白雪,但是这几年它为企业带来的超乎寻常的便利,也使企业滋生出超常规的冒进思想,最终使国际贸易融资成为众矢之的。金融业的兴盛和盈利高企,外贸竞争的加剧使得企业利润收窄,导致实体经济越来越虚拟化,越来越多的资金从实体经济体系抽血转入金融领域寻求较高收益。在我国境内对国际热钱以资本名义流入实施严控严堵的政策威慑下,大量热钱囤积在金融管制极其自由的香港地区,在两地人民币汇率走势预期存在较大偏差的情况下,借助国际贸易平台通过银行贸易融资的方式套取资金收益的行为变得日益猖獗,甚至使外贸数据发生出人意料的宏观逆转。这些异变五花八门,令人防不胜防。

虚构贸易背景。为了从银行获取低成本的资金,一些企业便不惜挖空心思,虚构出所谓的进出易。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在香港成立窗口公司,由境内公司与窗口公司签署贸易合同,货物通过运输工具(一般以陆路为主)在两地空转一圈,没有任何形态的变化或者进行最原始的加工包装,便完成了出口再进口的两笔交易,从而创造出两笔贸易背景,凭以向银行申请办理表内或表外贸易融资。

抽逃资金,加大银行融资风险。有些企业尽管具备真实的贸易背景,向银行申请融资的依据充分,然而其没有将申请的银行融资完全应用于正常的国际贸易发展,而是挪作他用,一是用于补充企业流动资金的不足,二是将贸易融资资金抽逃用于小贷公司、信托计划、银行理财等高收益项目,利用银行资金赚取可称暴利的差价,一旦其投资的项目发生风吹草动,企业便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银行融资也就有可能血本可归。

逃避监管。部分企业为了套取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资金,赚取境内外点差收入,公然违背国家政策规定,违规办理各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使政府监管部门的政策初衷得不到全面贯彻,扰乱了正常的对外贸易秩序。

投机交易泛滥。我国部分企业过分看重境内外利率和汇率的即时差别,无限制地做大境内外资金交易,而又没有及时进行必要的套期保值工具操作,从而使企业面临巨大的利率和汇率风险,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在国际上形成负面形象。由于企业对于衍生产品利润的过度追求,其风险度水平已引起当地监管部门的全面关注。这些逐利企业不仅在境内,同时在境外都已经成为过街老鼠,引起社会各界的口诛笔伐。尤其是在香港地区,金融监管当局已要求银行大幅度收紧对内地企业的贷款额度。

通过治理杜绝贸易融资的“异变”

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出现的变异现象以及造成的不良影响,政府、企业和银行都有责任采取行动,从根源上加以杜绝。

首先,外汇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对企业的评级考核。根据当前的外汇管理规定,外汇局在对企业经常项目外汇结算彻底放松管制的同时,对企业的等级评定也提出了更切实际的要求。A类企业可以直接到银行办理外汇结算,出口业务无需联网核查数据,B、C类企业则在单证审核、业务类型、结算方式等方面受到严格监管,其中B类企业由银行进行电子数据核查,C类企业则需逐笔取得外汇局的审批许可。对于屡次虚构贸易背景,从银行骗取贸易融资以套取不合理资金收益的企业,外汇局可以调降其评级,限制其办理相关外汇业务。

第10篇

关键词:外贸企业;贸易融资;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一、外贸企业运用银行贸易融资的现状

当前,在经济大发展的前提下,我国各大国有银行均开发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而且在开展了传统出具出口凭证等简单业务的基础之上更开设了复杂性更高的出口信用担保、保理、贷款等风险和收益更高的业务,为大中小型外贸企业扩大了融资渠道也即说明了我国外面融资形式具备多样性和复杂性,尤其是以国际间通行的贸易融资形式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对外贸易融资的便利性。而由于多数外贸企业规模较小,自身实力与信用度不足而且银行管理者对于外贸融资业务还不足的情况下,该项业务并未得到广泛的推广和运用,整体外贸融资业务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其一,资金短缺面较广,从我国主要的外贸区域的相关报道中可以发现,超过半数以上的企业在资金方面处于短缺状态,唯有不足5%的企业能够获取银行的贷款;其二,资金缺口大,50%的被调查企业的银行融资不足企业资金需求的25%,可见,有九成中小企业的银行融资只能满足其资金需求的一半;其三,贷款难,被调查企业普遍反映贷款难,52.8%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难。

二、外贸企业运用银行贸易融资障碍原因分析

(一)银行方面

1.银行对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缺乏深入的认识

首先,我国诸多国有银行管理者对于外贸融资业务的认识和印象停留着高风险层面上,即使意识到该业务对于提升银行利润的重要性但心有忌惮,不敢于广发推广此类业务;其次,从银行业务量上而言,其主营业务是本国货币业务,国际业务比重占比较小,不论是业务资源还是人力资源方面不具备优势,使之不愿意在此业务之中投入过多的经历;再次,在盈利方面,多数管理者并未认识到其盈利的空间,认识作用性不大。

2.操作环节复杂,审批程序较多

外贸企业不能需要面临国内竞争还需面对激烈的国外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盈利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自身产品价值、国外政治经济环境、企业规模等,致使外贸经济具备一定的风险性,而银行不仅认识到这一点而且势有将之扩大化的趋势,认为国际贸易不仅风险系数大而且难以掌控,因此在贷款方面层层审批,手续繁杂。

(二)企业方面

1.企业实力不足且信用意识谈薄

我国沿海城市发展外贸经济较多且大都是家族企业,不论是企业规模还是注册资金均较少,市场竞争力不足。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生产企业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流通企业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即可申请进出口权,进出口经营权门槛的降低使得大量中小企业得以进入外贸行业,由于自身规模限制,中小外贸企业进出口额往往较小,少则几万亦多达数百万美元。

2.外贸企业的担保条件难以达到银行要求

因对外贸易的风险性,银行对外贸企业的贷款业务管理极其严格,致使多数企业与该项业务之间的要求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以下方面:其一,在担保方面,中小型企业难以找到大企业作为担保,而其他担保又不符合银行规定的条件;其二,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方面,不论是银行方面还是国家层面并未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致使愿意为中小型外贸企业提供担保的资金极其缺乏。即使个别能够提供担保的企业,其担保费用亦是极其高昂。

3.对外贸易经营管理水平较偏低

对外贸易虽然具有一定的利润,甚至是高额利润但却是与高风险并存的,其经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仅考验着管理者的综合能力还考验着其承受能力。对外贸易融资业务是涉及到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经济法、银行信贷、外汇法规、外语等诸多知识的一项高技术业务,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面的人才缺乏及人才的知识结构单一,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建立,风险意识淡薄。

三、外贸企业运用银行贸易融资的策略

(一)改进审批决策机制以简化审批程序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性固然不可必然,但任何贷款业务均存在一定的风险性,银行管理者因抛弃片面的认识。通过全面审核该项业务,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减少对该项业务的审批手续,为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与帮助。

(二)贸易融资产品的整合、创新、包装和宣传

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日益兴盛的今天,银行现有的融资产品已经难以企业发展的需求,而且随着人民币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结算业务量日益增长且复杂性与形式更加多样,已非简单的资金的收付。因此,我国银行应当与国际银行保持同步发展,加强国际融资业务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不断推出符合企业发展求又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产品。

(三)企业方面

1.加强与银行沟通联系

沟通是促进企业与银行之间业务合作的有力桥梁,是双方增进了解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外贸企业欲获取银行的贷款,则必须积极主动的了解银行在国际贸易业务方面融资产品的资讯和规定并做好与之的沟通,严格按照银行规定的要求提交相应的文件等,使银行充分的了解、信任、支持企业。

3.强化管理树立风险成本意识

外贸企业决策者、财务人员和业务员都要转变传统的经营观念,在大力转变经营方式、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方式的同时,树立国际贸易的风险意识,将风险成本纳入财务核算的范畴,建立相应的财务会计制度,从而真正将贸易风险防范纳入外贸经营管理之中。

3.加强信用建设树立良好商业信誉

由于国内信任危机的加重,绝大多数银行仅向规模大且优质的企业提供国际业务贷款,而中小型企业几乎不可能获取贷款。因此,对于规模偏小的外贸企业而言,应当从自身管理出发,树立诚信意识,将财务管理指标已经盈利指标等因素纳入到经营管理之中,以实际行动获取银行的信任。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国际业务发展的战略调整

服务于大企业,抓大项目是国有银行经营战略上的重点。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国有企业出现了经营上的困难,形成了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同时由于各家银行提供的服务产品雷同,在争取大客户、大项目的激烈竞争中,无奈的价格战,导致业务量上去了,收益却不明显。

外资企业是外资银行同我国银行竞争的主要目标客户。外资银行凭借其国际网络、资金、技术、产品方面的优势。令外商独资企业更倾向于同国际化的大银行进行一体化的合作。随着我国对外资银行开放步伐的加快,对外企客户的竞争将日趋白热化。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是南京爱立信熊猫倒戈事件,这一事件暴露出中国银行在同外资银行竞争当中的不足之处。

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构成了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工业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进出口权,进出口贸易得到很快的发展。这些劳动密集型工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它们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其得到的银行融资仅占整个融资比例的2%-3%。一方面国有银行在同国有企业的合作中,经济效益差强人意,同外资银行争夺外企客户又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却难以得到满足,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在面临入世的新形势下,应适时调整经营战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力度,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络优势,以及对市场和业务行情的熟悉和了解,发展大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客户作为服务对象,培养国际业务新的增长点。

二、加大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力度,促进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

贸易融资同具体的贸易紧密联系,每笔贷款都有还款来源,具有周期短,风险小的特点。目前在入世过渡期内,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展业务还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其渗透市场的重头戏。外资银行通过推介形式灵活多样的融资产品,打开了市场,带动了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取得良好的中间业务收益。据统计国有银行90%的收益来自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目前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在加快,据预测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后,贷款利率走势向低,存款利率走势向高,存贷利差的缩小会进一步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收益。相比之下,国外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则达到40%以上,提供结算咨询等中间业务成为其重要的收入来源。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着创新研发不足,产品单一,将贸易融资视同其他高风险贷款对待,审批经办手续繁琐,忽略了贸易融资风险较小,需要简便快捷的特点,使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我国主要城市,外资银行出口结算业务市场占比已达到40%以上。

南京爱立信倒戈事件起因是该公司在20__年加大了资金管理力度,需要提高现金收入,因此提出了要求银行提供“应收账款的无追索买入”这一产品,这是国际银行通行的贸易融资产品,银行无追索的买入公司的应收账款,并在保险公司对此项业务进行投保,银行可以向公司收取较高的费用。在我国保险公司还不了解也没有开展此项业务,这样中国的银行就要独自承担应收账款无法回收的风险。无法满足客户的这一需求,而花旗银行可以提供此项服务,国有银行丧失了高端客户。

因此,国有银行应加大贸易融资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大对企业客户的授信,简化贸易融资贷款审批程序,审核修改现有的贸易融资管理办法,在理顺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灵活多样的贸易融资产品,满足各种客户不同层次的需求。并以此带动国际结算等中间业务的发展,扩大中间业务收入。

三、加强结算业务管理,构建单据处理中心,加大人才培养培训的力度

第12篇

据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调查,入世后一年,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已有20%的优质客户流失到外资银行和中小型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作为来自外部冲击的最前沿阵地,应如何应对我国不断扩大的对外贸易和交流以及新的竞争格局,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完善发展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是金融界所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国有商业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的发展战略的调整、对外加强贸易融资的创新力度、进行国际业务操作模式的改革三个方面做一论述。

一、国际业务发展的战略调整

服务于大企业,抓大项目是国有银行经营战略上的重点。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国有企业出现了经营上的困难,形成了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同时由于各家银行提供的服务产品雷同,在争取大客户、大项目的激烈竞争中,无奈的价格战,导致业务量上去了,收益却不明显。

外资企业是外资银行同我国银行竞争的主要目标客户。外资银行凭借其国际网络、资金、技术、产品方面的优势。令外商独资企业更倾向于同国际化的大银行进行一体化的合作。随着我国对外资银行开放步伐的加快,对外企客户的竞争将日趋白热化。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是南京爱立信熊猫倒戈事件,这一事件暴露出中国银行在同外资银行竞争当中的不足之处。

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构成了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工业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进出口权,进出口贸易得到很快的发展。这些劳动密集型工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它们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其得到的银行融资仅占整个融资比例的2%-3%。一方面国有银行在同国有企业的合作中,经济效益差强人意,同外资银行争夺外企客户又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却难以得到满足,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在面临入世的新形势下,应适时调整经营战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力度,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络优势,以及对市场和业务行情的熟悉和了解,发展大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客户作为服务对象,培养国际业务新的增长点。

二、加大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力度,促进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

贸易融资同具体的贸易紧密联系,每笔贷款都有还款来源,具有周期短,风险小的特点。目前在入世过渡期内,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展业务还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其渗透市场的重头戏。外资银行通过推介形式灵活多样的融资产品,打开了市场,带动了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取得良好的中间业务收益。据统计国有银行90%的收益来自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目前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在加快,据预测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后,贷款利率走势向低,存款利率走势向高,存贷利差的缩小会进一步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收益。相比之下,国外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则达到40%以上,提供结算咨询等中间业务成为其重要的收入来源。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着创新研发不足,产品单一,将贸易融资视同其他高风险贷款对待,审批经办手续繁琐,忽略了贸易融资风险较小,需要简便快捷的特点,使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我国主要城市,外资银行出口结算业务市场占比已达到40%以上。

南京爱立信倒戈事件起因是该公司在2001年加大了资金管理力度,需要提高现金收入,因此提出了要求银行提供“应收账款的无追索买入”这一产品,这是国际银行通行的贸易融资产品,银行无追索的买入公司的应收账款,并在保险公司对此项业务进行投保,银行可以向公司收取较高的费用。在我国保险公司还不了解也没有开展此项业务,这样中国的银行就要独自承担应收账款无法回收的风险。无法满足客户的这一需求,而花旗银行可以提供此项服务,国有银行丧失了高端客户。

因此,国有银行应加大贸易融资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大对企业客户的授信,简化贸易融资贷款审批程序,审核修改现有的贸易融资管理办法,在理顺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灵活多样的贸易融资产品,满足各种客户不同层次的需求。并以此带动国际结算等中间业务的发展,扩大中间业务收入。

三、加强结算业务管理,构建单据处理中心,加大人才培养培训的力度

第13篇

钢贸行业以钢贸商为主体,钢贸商是从钢厂订货或者是从钢厂商那里订货,加工并销售给终端的贸易商,众多的贸易商就形成了一个行业,即钢贸行业。目前我国钢贸商的交易模式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种:一是钢厂,这是传统的钢贸商经营模式,主要方式为钢贸商在取得权后,向钢材生产商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并在约定的最低采购量之上进行购买或赊销。在钢材紧俏的时候,取得钢厂权商不仅是赚取利润的主要方式,而且是公司在市场中竞争力的体现,一般而言大的钢贸企业都是从钢厂发展起来的。二是绑定消费终端,部分钢贸企业专事服务大型终端消费企业,其与钢厂、终端企业签订三方协议,确保业务的稳定并锁定利润。三是套期保值,如果贸易商持有大量现货,并且持有的品种为期货交易标的,则若客户在现货市场上无法满足公司的销售要求,企业则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交易。四是投机交易,企业根据自身对钢材供销和价格的看法,大量买入,囤积起来,等待价格走高之后卖出,其主要来源为交易市场现货、钢厂现货与短期期货等。

二、钢贸企业财务与融资

钢贸行业的经营模式决定了其融资规模大,负债率高的行业特征。随着经济波动的加大,钢铁产能过剩、银行融资缩紧,对钢贸企业的影响进一步加深。根据上市公司相关财务报告统计,截至2014年一季度,我国30家主要的上市钢铁企业,流动负债合计约为7595亿元,同比增加近270亿元,而流动资产约为5305亿元。流动负债高于流动资产,这说明企业经营存在很大的问题,部分企业流动比率甚至低于0.3,最低的西宁特钢仅为0.28。多数钢贸企业在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已遭遇财务困境,高流动负债进一步加剧了企业资金压力。以河北钢铁为例,截至2014年1季度,其流动资产为534亿元,流动负债却高达990亿元,流动负债超过流动资产450多亿元。1季度,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380万元,同比降幅高达88%。河北钢铁的情况反映着当下钢企经营的普遍困局。另外,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的调查,2013年我国钢铁、水泥、玻璃、电解铝4个行业存在明显的产能过剩,其中粗钢产能利用率为76%。钢贸行业困境可见一斑。钢铁贸易是资金密集行业,通常企业自有资金较少,主要靠银行信用带动,企业融资成本较高。同时,考虑到工程拖期占用资金,交易保证金、预付款的占用,钢贸企业需要大量营运资金才能进行日常贸易和获取利润。时至今日,这种大量占用资金的行业模式让大量钢贸商面临进退两难的困境,支付银行利息等高企的财务费用,使得钢贸商为维系生存和发展,开始朝向高风险的房地产、炒期货、行业投资,钢贸行业风险逐步加剧。

1.目前钢贸行业授信主要风险

(一)钢价不断下滑,供需矛盾严峻,大部分企业亏损,少量企业破产,行业面临洗牌近年来,尽管各地均加大了钢铁行业整治环保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但钢铁产能过剩的格局并没有改变。官方数据预计,2014国内的粗钢产量将达到8亿吨,同比增长4%,而2014年我国钢材实际消费量约为7亿吨,供给依然远远大于需求。2014年的钢材市场竞争程度剧烈,钢贸商面临的经营形势十分严峻。2014年钢贸企业大部分实际亏损或微利,2014年7月,被业界誉为“钢贸大鳄”的金型重工及其4家关联公司申请破产重组,以乞消化40多亿巨额外债。整个钢贸行业正面临洗牌。

(二)部分企业进行多元化投资,不少企业资金链断裂钢贸企业发展的经典模式便是用建钢材市场的名义购买商业房地产,之后再将这些地产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用贷款买更多的房地产,进行抵押再贷款。近年来,卖钢材不如炒房炒股,成了市场上司空见惯的现象,不少钢贸企业开始涉足房地产、民间借贷等高风险领域,而这样的转型,存在诸多问题。2014年9月份中钢集团爆出不良贷款超过200亿,资产负债率达95%,早在2013年国家审计署对中钢集团的审计通报中已指出公司财务管理混乱,关联企业之间交易形成了高达40亿的欠款。钢企违规使用信贷资金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金型重工、中钢集团等典型钢企只是钢贸全行业危机的一个缩影。在经济持续衰退情况下,钢贸企业老板“跑路”现象层出不穷。从披露出来的情况看,均存在向银行大量借款、违规使用信贷资金、贸易背景不实等情况,贷款真是用途多为房地产投资、民间借贷等,企业自有资金很少,融资杠杆率高。

(三)授信业务总量较大,多头授信情况较为普遍钢贸行业企业多、融资量大,各家银行为快速抢占市场,盲目扩张,对实质风险把控不足,不分良莠纷纷进入钢贸行业,导致行业整体授信庞大,多头授信情况普遍。部分授信企业资金需求测算的主要依据不充分甚至来源于企业造假的报表,这些情况并未引起银行足够重视。

(四)部分银行调整钢贸行业政策,对钢贸行业总体授信造较大影响,进一步限制了企业资金流根据2014年上半年公开的上市银行年报,大部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双升,其中钢贸贷款、小微企业是重灾区。为改变钢贸行业对银行利润的负面影响,近年来,以建行为首的国有银行及大批城商行纷纷出台调整钢贸行业授信政策,主要表现为限制授信额度,提高融资门槛,加强担保要求,这对已经举步维艰的钢贸行业无疑是雪上加霜,资金来源被进一步压缩。银行的限制和退出政策甚至直接导致了大量中小型钢贸行业接连而至的破产。随着银行授信政策调整,资金依赖性高的钢贸企业经营管理将进一步恶化。

2.加强钢贸行业授信业务风险防控的有关建议钢贸行业作作为一个企业数量众多,融资规模大的行业,对各家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资产质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对前期钢贸授信介入程度较深的银行机构,更是亟须加强风险防控。在办理相关授信业务过程中,可从以下方面加强管理:

(一)深入开展授信调查要在分析申请授信企业财务经营情况的基础上,严把业务受理关。银行应将已下几个方面作为重点调查内容:一是企业库存状况,二是现金流情况,三是应收账款情况,四是在其他银行同业授信情况,五是担保落实情况。这其别需要关注的担保风险,互保联保或者担保公司的担保通常是高风险的信号。

(二)加强贷款审批在审批过程中,关键是要看钢贸企业的性质和具体的融资用途:如果钢材是作为原材料作质押,且有固定的终端买家,企业的资质很好,可以给与支持;但如果钢材主要做为临时易甚至或为了资金周转而亏损交易的,则不予支持。

(三)严密监控资金用途贷后应严格限定授信资金流向,优先支持直接或抱团向钢厂采购,并监控授信资金按用途使用。在授信方案设计时,可优先考虑使用承兑,贷款资金原则上不得采用自主支付,尽量采用受托支付方式支付给贸易对手,优先支持直接或抱团向钢厂采购,同时要加强结算管理,监控好企业物流、资金流,保证授信资金按规定用途使用。

第1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宏观经济;信用风险

我国经济正逐步进入增速适宜、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的新常态。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在宏观经济经历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同时,企业生产经营面临新考验,信用违约风险呈现新特点、新趋势,对风险应对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当前信用风险的新特点

(一)系统性

宏观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加之世界经济还处于深度调整中,这种经济运行中的周期性、结构性和政策性因素交互作用,消费不足、投资周期、货币因素等将对企业的经营风险、投资风险和筹资风险造成区域性、系统性的冲击,进而导致商业银行将面临区域性、系统性的信用风险。

(二)突发性

随经济增速放缓,以及经历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阵痛,企业经营运行的难度增大,资金链面临紧张。加之前期高速扩张、盲目举债投资留下的后遗症,民间借贷危机的爆发,企业高管涉案、跑路失踪,企业“猝死”增多,信用风险突发性增强。在2014年爆发的一系列违约事件中,不乏一些大型集团企业,这些“光环”企业突发风险让商业银行防不胜防。

(三)传染性

一方面体现在信贷风险的传染。部分领域、行业、客户的信用风险通过契约连、担保链、贸易链和产业链蔓延渗透。这些链条上任一环节出现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另一方面体现在非信贷风险的传染。民间借贷、互联网金融、表外业务等非信贷业务风险,有向信贷风险传染之势。

二、当前信用风险的新趋势

(一)行业角度

1. 制造业贷款风险需引起关注,尤其是产能过剩和高污染行业。根据对上市银行2013年年报的统计,不良贷款余额共计3490.67亿元,其中制造业1341.42亿元、占比达38.4%,行业风险显现。一是经济下行、产业调整和产业链风险传导,致制造业整体疲软。如煤炭行业步入需求不足、价格持续下跌的长周期,风险沿产业链由煤炭采选业蔓延到煤化工、炼铁等领域;钢贸行业风险也沿产业链蔓延到金属制品领域。二是制造业贷款风险主要集中在造船、钢铁、水泥等严重产能过剩和纺织、造纸、化工等高污染领域。

2. 商贸类贷款风险需引起关注,尤其是大宗商品交易领域。根据对上市银行2013年年报的统计,批发零售业不良贷款余额826.4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23.7%,也存在较大的行业风险。一是钢贸、铜贸类客户互保、联保普遍,易造成单一客户风险通过担保圈蔓延传染,不良贷款集中暴露。2013年上海法院共受理涉钢贸案件约3700件,同比增长5.5倍,标的金额达230亿元,占金融商事纠纷案件标的总金额的51.4%。二是商贸类贷款风险向信用卡领域转移。不少钢贸商在银行贷款收紧、民间借贷等途径筹资也出现困难时,通过信用卡套现,偿还银行贷款和民间拆借的贷款本息。三是在银行收紧房地产贷款的情况下,部分企业利用商贸企业尤其是建筑、建材类贸易企业作为融资平台,为其提供担保,通过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等方式套取银行贷款,投入房地产领域,规避银行信贷政策和贷款准入门槛。

3. 房地产业贷款风险需引起关注,尤其是房价虚高地区。虽目前不良率低于同期全部贷款不良率,银监会已多次警示房地产贷款风险,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随着宏观经济下行和调控措施的作用,房地产市场由“过热”转而“冷却”,新建商品住宅环比价格下跌城市逐月增加,导致开发商资产缩水、资金回笼难度增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房地产贷款风险不仅局限于房地产开发贷款,还应关注占贷款总量14%的个人住房贷款,尤其是部分地区房价高峰时期发放的高档房、大户型个人住房贷款;以房地产抵押担保的其他贷款,由于房地产价格下跌、交易量减少导致贷款第二还款来源的保障度降低。

(二)区域角度

在前期经济刺激政策下信贷投放过大,以及经济较为活跃、发达的区域,贷款风险更需引起关注。2008年国务院出台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其中配套的银行贷款占了较大份额。前期信贷规模大量投放的“后遗症”已开始显现。一方面在经济运行层面,刺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产能过剩和经济失衡,信贷资金也并未全部用于实体经济、技术升级等。尤其是一些民营经济较为活跃的区域,在经济下行周期受到的冲击将更大。根据对上市银行2013年年报的统计,不良贷款余额共计3360.06亿元,包括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在内的东部沿海地区占比达63.18%,显著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占比25.99%,信用风险更大。另一方面在银行信贷管理层面,在信贷规模过快、过多投放的过程中,部分存在降低准入门槛、疏于风险管理的问题,进一步加大了现阶段信用风险防控压力。

(三)客户角度

1. 大型民营集团客户贷款风险需引起关注。部分大型民营集团客户通过化整为零、过度用信,在经济上行阶段偏离主营业务、过度扩张规模,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后,更易出现资金链断裂风险。同时,较国有企业而言,民营企业治理架构不完善,经营和财务管理欠规范;经营发展与其高管人员的个人素质、经营理念和人格魅力直接相关;信息披露相对不完整,银行难以掌握全面、真实的经营情况,民营企业贷款风险相对较大。

2. 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需引起关注。一方面,中小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受经济波动影响更为明显。同时,区域风险、行业风险、产品风险都更易在其身上产生叠加效应,进一步造成信用风险扩大。另一方面,信贷市场上的融资困难、民间借贷的高额成本等都成为加剧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因素。据浙江省经信委统计,2014年上半年小企业利息净支出增长45.5%,超规模以上企业11.1个百分点;56%的中小企业认为贷款困难程度超过去年;80%的小企业依靠民间借贷维持经营,年息最高达180%。

3. 涉案涉诉企业贷款风险需引起关注。随反腐倡廉力度加大,2015年以来,企业及其高管涉案涉诉信息频频曝光,甚至存在由于涉案涉诉直接导致贷款形成不良的情况。企业或高管涉案涉诉,目前已成为新发生法人不良贷款的主要风险问题之一。仅以四川为例,2014年上半年就先后多达20余户企业高管涉案,涉及贷款上百亿元。

4. 担保圈客户贷款风险需引起关注。2014年7月末,银监会下发《关于加强企业担保圈贷款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的通知》,明确风险防范的相关要求。担保圈使原本不相连的公司变得息息相关,且往往涉及银行众多、债权债务关系复杂,单体客户的风险将被放大并蔓延至整个担保圈,导致风险的集群式爆发。如河南长葛某担保圈涉及近百家企业、20家金融机构,圈内担保金额逾20亿元。目前,多个关键担保节点企业已形成不良,风险不断蔓延扩散。

(四)产品角度

1. 通过贸易融资业务套利风险需引起关注。套利空间的存在、操作的便利性以及国内融资环境的恶化催生部分企业通过贸易融资套利,其背后积聚的资金链风险爆发的可能增大。一是通过虚假贸易背景套利,且资金多流入高风险领域。部分企业通过与境外关联公司虚构贸易背景,套取银行资金及利差汇差,并将资金投入房地产开发、民间借贷等高风险、高收益领域。二是仓单重复质押,操作风险引发信用风险。进口商与仓储企业合谋,采取修改仓单编号、日期,同一货物辗转多家仓库等手段,重复开具仓单,而银行未对货物进行实地调查,导致贷款失去货权,丧失担保保障。

2. 通过信用卡套现风险需引起关注。近年来,部分信用卡客户滚动套现风险不断扩大,成为信用风险凸显的又一产品领域。一是部分信用卡客户以即还即透、卡中介代还代刷的方式,频繁在他行商户或第三方支付商户实施滚动套现,一方面,持卡人通过滚动套现长期高额占用银行资金;另一方面,卡中介与商户联手,协助持卡人代垫资金还款再套现,并视垫资时间长短收取手续费。二是银行内部放松管理,员工参与套现,加剧了信用卡套现风险。一方面,部分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办理和管理过程中,存在准入审核不严、未执行“三亲见”,授信管理存在漏洞,套现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另一方面,银行内部员工协助、参与套现,甚至套现用于资本市场投资或通过出借资金牟利,加剧了套现行为。

三、当前信用风险的新对策

商业银行应结合新形势下信用风险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提高风险应对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树立稳健经营理念,夯实风险管理基础

部分信用风险的发生,与银行在经营管理中重发展轻风控、重眼前轻长远、重形式轻规范,甚至为完成指标任务不惜违规违纪有关。商业银行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业绩观,正确认识发展效率和风险防范的辩证关系,杜绝以违规换业务增长、以风险换短期利益。提高全面风险管理和整体合规意识,夯实业务发展基础,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动态调整信贷策略

1. 前瞻预判,调整行业信贷结构。商业银行要主动适应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新形势,通过前瞻分析和预判,把握信贷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将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作为支持的重点,如高端装备制造、旅游、文化产业、生态环保等。

2. 综合分析,实施差异化区域政策。主动对接当前的区域发展政策,结合信用风险现状,采取差异化的区域信贷政策。防范信用风险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蔓延,以及前期信贷投放过大区域信用风险的集中爆发。同时,围绕国家重点区域规划,积极支持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的重大项目和自贸区离岸业务、金融市场等业务。

(三)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强化重点领域治理

1. 提高识别能力,摸清风险底数。要改进调查、审查的技术和方法,提高风险识别的主动性和技术能力,重点围绕客户生产经营、担保有效性、信贷资金用途以及还款来源,及时识别风险信号。同时,加大风险排查力度,摸清客户经营、财务、对外投资和担保的全貌,真正做到“早发现、早反映、早处置”。

2. 做好应对预案,科学治理风险。要在准确识别风险领域、风险程度和风险效应的基础上,针对重点风险行业、区域、客户和产品领域,提前制定应对预案,做到信用风险的提前防控、及时发现和快速响应。同时,要讲究治理措施的科学性、渐进性,避免“一刀切”式的抽贷、停贷、压贷,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

(四)切断风险传递链条,化解风险叠加隐患

1. 整体把握、严防传染,切断风险传递链条。商业银行要从产业上下游、关联关系、担保圈/链等角度全面分析,判断单一风险的传导途径,及时采取措施切断风险传递链条。一方面严防已经暴露的信用风险蔓延扩张,另一方面阻断来自信托融资、民间借贷、表外业务等非信贷风险的传染。对于已成为风险集中爆发导火线的担保圈/链,必须找准关键点,开展解构工作。

第15篇

应该说,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日益重视,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对操作风险防范的手段和工具日趋先进,随着业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改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特别是在国际贸易融资领域的管理能力,确实有了显著的提高,如建立了结构清晰的贸易融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以风险关键指标检测为基础加强了操作风险实时性监督、强化和落实了操作风险事故报告制度、集中进行了操作、管理、监督三条防线的建设、建立了针对业务流程的事后监督机制、构建了系统瘫痪和软硬件故障的应急系统。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随着国际金融市场和贸易市场的发展不断呈现新的内容和形式,其对银行内部业务管理,特别是操作风险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同时现存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还远未成熟,因而现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存在诸多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

1.操作风险的标准化管理不能完全反映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特征目前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和标准化内部控制机制,实际是针对银行所有业务而设计的,因而更多的提炼了各业务种类的共性环节施加风险管理,其虽然易于推广和统一,但也存在对具体业务特征反映不足,进而无法对实际业务特殊和具体的操作隐患实现有效监督的问题,具有具体业务特征的操作风险的识别与控制能力还显不足。例如,操作风险指标监测中,国际结算差错率、单证相符率与储蓄环节的补打储蓄凭证交易数量、异地通存通兑冲正交易数量等指标等权重纳入到各分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评估中,而实际上,相对后者而言,国际贸易融资领域的监测指标可能具有更高的隐性损失和资金风险可能,且从性质上看,其错误也往往难以有效修正和弥补。此外,相对一般信贷业务而言,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具有更高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资信审核、担保和质押及第二还款源管理难度较高,因而容易出现较高的差错率和违约风险,将之与一般信贷业务在相同标准上进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比较,也不利于相关业务人员的管理和激励。

2.国际贸易融资操作事故的责任追究机制有待健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作为多部门、多流程的业务门类,较易出现操作风险和事责后移的情况。这往往使得一旦出现操作事故或者操作风险暴露,难以清晰的进行责任倒究,使得事后惩戒流于形式,又或者仅依据操作规范是否被违背而处罚当前经办人员,形成了责任认定不清,最终影响到银行内部团结和管理效率。例如,融资业务由于伴生着丰厚的结算收益,且风险较小,贷前授信部门往往倾向于过度宽松授信,进而将风险转移到贷后管理环节,在风险转移的同时也伴随了责任的转移,最终影响业务流程的有效衔接。虽然银行业为克服前后台推诿和权责不清,普遍采取了责任上移即上级审批制,但依然难以克服在国际贸易融资领域的责任认定和操作风险管理难度。

3.缺乏高效和分工明确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目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架构虽已表现出较好的管理效应,但在部门间风险信息传递、风险管理协作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部门及机构间操作风险管理职责分散,虽然有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统筹管理,但其仅仅局限在重大事件处理和基础的管理措施及方针确定,大量的微小或日常风险管理内容仍主要集中在各业务部门和支行,缺乏负责统一协调。操作风险有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等四类因素引起,几乎涉及到银行的各个职能部门。从目前管理来看,不同类型的操作风险由不同的部门负责,比如安全保卫部门负责安全保卫方面和外部人欺诈的操作风险,内控部门负责常规业务操作性风险和内部人管理,科技部门负责系统及软硬件方面的风险管理。但在实际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管理中,有时又需要依照业务流程而非风险因子来进行风险管理职能划分,像贷前和贷中风险归入信贷部门,结算环节风险隐患属于国际业务部和结算中心,贷后管理又更多的应纳入到会计部门,这种条块分割的业务管理需求造成了部门间职能重叠或者空白,也导致不同职能部门之间难以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和有效的沟通,进而产生致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混乱管理局面,使操作风险管理制度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

二、国际贸易融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的对策和建议

以下对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一些建议,期望能够对提高商业银行融资业务风险管理水平,保证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和有价值的启示。

1.构建业务导向的国际贸易融资操作风险专有管理架构目前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结构,虽然可以发挥管理成本低、信息传递通畅、管理体系成熟的优势,但在涉及多部门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领域,也突出暴露了其职能边界不清、管理存在空当、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针对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的部门,打破目前层级管理结构,构筑垂直的、报告线路清晰的操作风险监控组织结构。其要独立于当前的风险管理部门结构,并独立的领导及控制涉及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全部风险管理及审计活动。这种独立性具体应体现在对人员的垂直管理和资源的统一配置上,同时体现在报告线路的通畅无阻上。可考虑由总会计师或审计总监任融资业务风险管理主席,在现有职权范围内能够越过实际业务部门领导直接实现融资业务的操作风险管理与监控。下辖的专职风险管理人员有权进驻主要业务领域与客户经理“双向作业”,体现风险管理对业务过程的“全程渗透”及跟进,这样可有利于决策层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经营真实信息的获取,并能够及时制定和调整对重大风险隐患的控制措施。

2.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的相关考核机制科学合理的业绩考核和风险管理机制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支撑。为此,融资业务部门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在对部门员工的考核上,结合融资业务的具体特征,积极推进使用经过风险调整后的利润或收益指标,处理好适度压力与科学有效的规则设定的关系,科学设置规范合规与操作风险考核内容在业绩考核体系中的权重,正确处理业务拓展、业务熟练、业务量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寻找发展与风险的平衡点,消除因绩效考核办法的不合理和扭曲的激励机制所产生的风险隐患。积极推行融资风险管理、合规业务行为与员工绩效考核挂钩的激励方案,对发现重大操作隐患或重大违规行为、成功堵截案件以及对完善案件防控机制建设有重要贡献的员工,应在考核中予以体现。通过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各级员工克服重业务、轻管理的思想束缚,从思想上端正经营考核与风险防控的辩证关系,在行动上推动制度从墙上或手册中走出来,变为岗位强制性的约束力。

3.进一步加强操作风险监测管理进一步完善操作风险监测指标体系,集中资源进行操作风险指标监测的上传下达传递渠道建设,简化上报手续,优化报送效率,努力做到基层业务单位出现操作违规和操作风险指标异常,可以在一个工作日内,报告到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最高管理层面上,同时努力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报告质量,做到不隐瞒、不夸大,在分行内部成立专门的操作风险量化指标监测部门,加强对操作风险的自我监测预警和量化分析,密切关注行内操作风险管理动态,注重执行层面的风险识别、评估、分析和上报汇总。做到对相关风险点进行全面评估,识别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识别每一重要业务活动目标所面临的风险,估计风险的概率、频率、重要性、可能性及风险所造成的危害。力争实现能够在业务开展前,就测定出预期和隐性风险指标,并能够在业务发生后对风险进行监测。进而以此为基础强化控制措施,有效防控各类操作风险及案件事故的发生。

4.努力实现后台集中化处理按照“机构扁平化、业务垂直化”的管理思路,针对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和风险管理特征,将有条件的业务和流程管理剥离和集中到中后台处理。以实现“两个集中”,即远程集中监控,后台集中对账。①远程集中监控。包括集中业务授权、集中录像监控、重点风险指标的集中监控。集中业务授权是以分行为单位设立一个统一的业务授权中心,负责重点业务和高风险度业务的集中授权和集中管理;集中录像监控是对一些重点部位和一些重点时段,通过监控录像实施监控,力争实现对前台经办业务“日常随机,定期覆盖”抽查;重点风险指标的集中监控是指运用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KeyRiskIndicatorKRI)方法,设立关键风险指标(例如:业务差错率、单证相符率等)。由分行集中进行定性或定量持续跟踪监测和早期预警,加强事前预防。②后台集中对账。主要指银行与外部公司客户对账(银企对账)。后台集中对账是在大连分行下设立一个外部客户对账中心,实现授信、账务核算、金融交易与对账相分离,上门对账与所经办业务相分离,对未达账和账款差错的查核工作不返原岗处理。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