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基层卫生存在问题及建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部门的职能分配随着社会高速发展日益趋于完善与合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部门是基层单位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基层单位救死扶伤的工作是财务管理部门不直接参与的,但其发展情况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疗机构的整体发展。社会大众服务的责任与义务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承担的,并且基层单位的长远发展需要基层单位内部提供的不竭动力进行支持。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部门应认真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不完善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财务内控制度不规范、不完善是许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内控制度缺失,他们甚至用单位内的管理制度将其替代,导致会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没有依据支持自身的行为,一些会计人员做事情的标准仅仅是个人经验或者口头不成文的规定,导致管理情况的不严谨,工作很随意。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力度,国家利用财政资金购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的设备,采取集中招标采购的形式,有效的控制基层医疗机构设备的购置工作,但是对医疗设备的使用管理方面,内部控制措施仍然缺乏。配备的固定资产登记入账、投入使用不及时,定期财产盘点制度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建立,没有明确固定资产的责任人等情况经常出现,以上种种都是造成资产账实不符以及资产流失的原因[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收入管理以及支出管理上都存在问题,如其收费时下没有医药发票的开出,入账的依据仅仅是收入日报表,因此漏洞百出。与此同时,关于各项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是很多单位没有详细制定的,很多支出的经费都采用实报实销的制度,即只要开销上面有单位负责人签字,那么会计人员就会对其进行报销,这样最终导致了财务监督与控制功能不能真正的发挥出来。
(2)有效的激励机制的缺乏
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身的财务管理条件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因此在机构中工作的财务人员的其晋升途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通常情况下,职务晋升和职称晋升是医院的财务人员晋升的两种主要方式。其中,职称晋升的实现需要经过国家的统一考试,但是因为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财务工作人员大都不对职称晋升抱有希望,由于相关的要求比较严格且考题的难度比较大,很多人通常都过不了规定的标准线。但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其他的工作人员,如卫生技术人员,他们在晋升职称时,如果他们达到了一定的年限,就可以参加统考(不是全国性的)获得晋升。由于此种晋升模式存在的局限性,导致长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财务管理人员具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对工作失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财务人员较差的业务素质
随着新形势的不断发展,由于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工作的财务管理人员普遍存在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因此其不能满足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同时新形势下推行的提升财会人员综合素质的需求也不能得到满足,特别一些乡镇卫生院里此种现象表现的尤为突出。现阶段,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里工作的财务工作人员存在较低的素质,代表了这些工作人员具有较低的财务理论水平,这些人员当中油盒大一部分并非专业的财经类专业毕业基本上都来自于单位中的非医疗人员,由于这些人员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因此在岗位上不能发挥"在其位,谋其政"的作用。由于他们对系统的专业性知识的缺乏,因此,一旦推行了新的会计制度,他们就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更有甚者有些人连现代化的电脑等辅助工具都不会操作。除此之外,因为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这些人没有接受正式的岗位培训,因而其不能将最好的状态发挥在工作中。
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建议
(1)新型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建立
财务管理改革方案制定的初衷是建立相应的财务运行机制,保证此机制可以实现明确的责权界限、可以实现有效的监管、进行适度的管放,已达到管而不死、放而不乱的目的[2]。因此,以现阶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情况为依据, 寻求突破财务管理的关键点。第一,坚持"三权"、"四责"不变的原则,将管理权限进行明确。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就是所谓的"三权",保持这三种权力的不变, 各个卫生院仍然拥有资金, 各个卫生院按规定程序审批、合理安排使用事权范围内的财务收支。资产管理责任、债权债务管理责任、财务收支平衡责任、会计主体责任是所谓的"四责",保持这四种责任的不变, 会计法律责任主体仍然是各个卫生院, 依法管理拥有的资产、债权、债务和年度收支盈余、亏损等工作。第二,严格遵守重点监管与直接支付的制度,对重大经济事项进行严格的监管。如果各卫生院的相关设施与区卫生局监管的金额起点保持一致,经过区卫生局的研究同意后,才能对其基本建设、医用设备及交通工具配置金额进行组织实施。第三,实行"票据统管制度"以保证收费行为的规范、透明。
(2)有效的激励机制的建立,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被激发
只有将激励机制建立起来并不断的推进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才有可能实现赏罚分明,将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热忱充分的调动起来。然而,当相关的激励机制被建立起来并得到完善时, 必须采取措施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进行加强,使其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得到提高[3]。因此,为了调动财会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需要带头学习并宣传相关的法律知识,将自身的主观随意性减少,特别是要严格以会计法为依据,将财会人员配备齐全,同时将监督机制进行完善,切实做到坚持原则、依法理财,以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完整性得到保证,同时财务监督工作也要严格实施。
(3)财务人员的培训学习要加强,坚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加强财务人员培训学习是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低下问题的有效手段。首先,财务人员培训学习需要引起单位领导的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单位领导只对临床业务人员的培训学习非常重视,而忽略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所以各单位要安排相应的资金,采取措施支持、鼓励财会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学习。其次,财政部门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财务人员的学习培训进行督促。不管是兼职的财务人员,还是专职的财务人员,不管有没有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各单位中的所有采取人员都要参加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每年卫生主管部门都要组织不少于一次的专门培训学习,学习的重点内容很多,以此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人员的理论水平与政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工作的地位与作用极其重要,由于现阶段财务管理工作出现很多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济效益的提高。若想在新形势下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必须采取措施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意识提高,保证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医院财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讲解[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34-35.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所在,是解决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举措。新医改以来,福建省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此进行总结,对“十三五”期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医改以来,在缓解基层人才薄弱问题上,福建省陆续实施了许多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如全科医生培训计划、千名医师帮扶乡镇卫生院、万名乡村医生规范培训等,取得了一定成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队伍数量和结构有了很大改变。根据福建省卫生统计提要显示,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9855 人,比2009年增长113.17%;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8001 人,比2009年增长 35.62%。基本医疗方面,2014年基层医疗机构共诊疗人次数10818.9万人次,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疗人次为1415.6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511.28万人次,增长56.54%,占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的6.7%;卫生院诊疗人次为2416.9万人次,比2009增加419.89万人次,增长21.23%,占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的11.4%。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人次数1368.9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了61.75%;乡镇卫生院门急诊人次数2356.1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了21.23%。[1]
可见,2009年以来,在新医改精神的指导下,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由于人才保障机制滞后,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现象依然严峻,全省普遍存在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和人员编制紧张等问题。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的问题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总量不足。 2013年福建省基
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床位数为0.86张,每千人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337人,每千人常住人口注册护士为0.312人。而2013年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床位数为0.99张,每千人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06人,每千人常住人口注册护士为2.05人。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与全国平均数相比,差距甚远。访谈中有的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表示,由于缺乏医技人员,有了医疗设备,也没有人懂得操作,造成资源浪费。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师每人每天担负诊疗人次14.01人次,比2013年增加0.41人次。卫生院医师每人每天担负诊疗10.03人次,比2013年增加0.71人次,卫技人员工作负荷量大。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面临着“招人难、留人更难”的困境,尽管每年都提供大量编制用于对外公开招聘卫技人员,实施“五个一批”措施,并放宽招聘条件,将招收人员学历要求从本科下降至大学专科,同时为稳定新录(聘)卫技人员队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制定了许多政策。如福州市要求“新录(聘)用人员在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最低服务年限为5年,自录(聘)用之日起计算,在最低服务年限内,原则不予办理辞职相关手续。如特殊情况,须经组织研究同意方可辞职或解除聘用合同。若未经同意,擅自离开工作岗位的,一律按照自动离职处理”。但每年实际招收数仍与计划招收数相距甚远。每年计划招收的卫技人员大部分为临床医生、影像医生(放射医生、超声医生)及检验医生等紧缺型卫生技术岗位,大多数医师岗位没有招到人员。紧缺岗位如临床医师和B超医师几乎无人报考。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称中高、中级岗位结构比例偏低。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待遇取决于各自的职称等级,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行的职称比例不合理,缺少高级职称人员,限制了医护人员发展空间。比如福州市事业单位一般的高、中、初级岗位总体结构比例为9:36:55,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高、中、初级岗位结构比例为5:28:67,比例少于其他事业单位编制。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的主体是近年来加入到基层医疗机构的大、中专毕业生,他们年龄相近,三、四年后都将取得中级职称资格,中级职数竞争激烈,且有限的中级职称职数用满后就无法聘任,更无法报考高级职称资格考试。据调查,目前福建省许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高、中级职称岗位已聘满。受高、中级岗位职数的限制,卫技人员考取高、中级资格后却难以评聘上岗。许多乡镇卫生院院长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都认为,现行规定的职称职数总数太少,而初、中、高职称比例也不合理。机构存在大量的中级、高级待聘人员,而副高级职称人员也觉得自己已到顶点,没什么奔头了,严重影响了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也无法安心在基层服务。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训机会少,卫技人员医疗技术水平提高慢。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技人员少,目前的医务人员工作任务重,服务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以来,门诊人次数逐年攀升,致使基层卫技人员的基本医疗业务量激增。医务人员除了为辖区居民提供日常诊疗服务外,还承担着为辖区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35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35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处理、卫生监督协管、65岁及以上和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等12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技人员所承担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是按户籍人口予以核编,即:每万人核编7-10名卫技人员。但福建省是人口流入大省,因此,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服务人口远远超出了核编的工作任务。
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无法安排医技人员去参加学习、进修或者培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技人员外出培训多数为短期或以会代训的形式,客观上影响了卫技人员的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无法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和锻炼。此外,基层医疗机构科室多数设置不够齐全,仪器设备相对落后,就医环境普遍简陋,到基层就诊病源数大大减少,且基本为常见病,导致基层单位卫技人员临床经验积累不足,在医疗服务水平方面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基层全科医生服务模式滞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福建省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通过医疗资源下沉,引导居民有病先到社区首诊,从而推动“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模式,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由于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全科医生总量严重不足,且现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多以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健康管理、 营养咨询等相关知识、技能则相对欠缺;全科医生多数为各科室的骨干医生,忙于开展日常业务工作,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的意识不强,没有真正成为居民的“家庭医生”,服务能力也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匮乏的原因分析
(1)基层医疗机构员工收入偏低,积极性受到影响。 在绩效总量限制下,与其他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院相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偏低,员工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在基层医疗机构,扣除个人所需缴交的社医保、住房公积金,高级职称医师实际工资为5572元/月,中级职称医师为4392元/月,初级职称为3382元/月。据了解,在同样有医保、社保、住房公积金保障的情况下,有B超资质医生市场月收入水平在10000元左右,省市医院的护理岗位平均工资均达7000-8000元,工资待遇的较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卫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全额拨付的机构绩效工资较平均,无法拉开骨干医生和一般医生收入差距,造成骨干医生收入下降,更是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调研的机构普遍认为,由于医患关系紧张,相比之前,很多病现在能看也不看了,建议病人去上级医院,无形中又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2)空编现象突出,临聘人员多。福建省基层医疗机构都面临着人员正式编制少和大量聘用临时人员问题。我们调研的基层医疗机构总编制人数 354人,其中在编在岗人数 221 人,占编制人数的 62.42%,实际在岗人数 329人,其中临时聘用人员
88人,占实际在岗人数的 26.74%。在调查的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除了两个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满编,其他均存在空编现象,其中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超编的原因是之前是企业的医院转型而来,人员太多,但其中许多不是医疗技术人员,而是辅助人员,更是增加机构的负担。临聘人员一般都面临工资待遇不高,没有医保、社保、养老保险等保障,因此,这些人员更不安心工作,流动性大。这更不利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3)乡村医生福利待遇低,卫生院难以对其进行管理。乡村医生没有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社保医保得不到保障。大多数村医不愿意纳入药品零差价管理,公共卫生实施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同时,乡村医生老龄化严重,影响了乡村一体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村医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处境。
此外,由于近年来卫技专业毕业生资源紧缺,而省市医疗机构的不断扩建吸引了大量的卫技专业毕业生,而每年为数不多的新进人员还需参加为期2年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才能参加中级资格考试,致使基层卫技人员极度短缺。
总之,由于基层硬件环境较差、工资待遇偏低、个人发展受限等不利因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普遍对工作不满意,鲜有安心在基层工作的,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不到、留不住”医疗人才。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工资待遇水平
北京大学李玲(医改方案主要设计者之一)教授说,在中国,只要激励机制正确,基层医务人员和院长就能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当然,激励机制的关键是方向和目标要准确[2]。因此,完善财政支付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对于发挥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在国外,医院的人员支出一般占总支出的60%以上,而在我国,这个比例还不足30%。[3]在当前事业单位绩效总量的情况下,应适当提高人员经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和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如江苏省徐州市就明确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控高线确定在本地区基准线的150%。[4]
(2)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分配政策。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医疗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纳入绩效工资总额作为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增量部分用于二次分配,允许基层医疗机构自主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和奖金分配办法,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体现多劳多得。
(3)赋予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及院长(主任)一定的自,实现绩效考核与经费分配权的对等行使,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强化其管理责任。
(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称比例
(1)增加基层正高职称和中、高级职称职数。根据工作量和实际需要,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标准,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需求。如果编制零增长,建议空编内专技临聘人员享受与在编在岗人员同工同酬待遇,工资福利均按在职同类人员职称每年的平均工资标准发放,基层财政根据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年平均工资标准计算,按空编内实际外聘人员数补助经费,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
(2)赋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较为灵活的用人政策。为了吸引和稳定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才队伍, 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本单位的岗位需求、个人表现等经考核通过后可以单位内聘的形式聘任高、中级职称,并享有相应职称的工资待遇,所需经费由财政专项补助予以下拨(解决)。同时规定,凡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医师和护师可提前一年参加中级资格考试和高级职称考试;而对于在基层评完职称服务未满5年的到二、三级医院就职给予降级使用。
(3)为了保障村卫生室网底建设,允许各地区为村医核定专门编制,用于引进医学生和招聘具备执业资格人员 。三是组织开展空编问题专题调研督查,督促空编地区对符合岗位要求的编外人员开展公开招聘工作,纳入编制管理。[5]
(三)加大基层卫技人员的培养、培训力度
(1)加大培养力度。一方面,鉴于现阶段医学本科生难以下沉到基层,可考虑定向培养大专“3+2”,补充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另一方面,建立医疗联合体。县(市)级医院招聘的本科医学生在县(市)级医院经过一年的锻炼后,再分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而其关系仍隶属于县(市)级医院,让他们安心在基层服务。
(2)加大培训力度。新医改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许多医务人员得到了培训机会,提高了工作能力,增强了自信心。但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数量少无法外出培训等原因,基层医务人员参加培训的机会还是偏少,他们反映护理人员及医技科室人员培训的机会更少。因此,今后政府政府要加强对基层卫技人员的培训,制定有效和长远的培训计划和各种类型的培训模式。一是盘活现有基层人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利用院镇(街)协作,邀请省市三甲医院专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举办讲座、传授医学新知识、解惑疑难病例,有针对性地安排基层医技、药剂、护理、公共卫生等人员专业特点,进行短期培训,有效促进现有卫技人员的知识更新,提升专业水平;二是加强对中、青年骨干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培训,输送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脱产进修深造,开展适用技术培训、转岗培训及医学学历教育等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基层卫技人员的诊疗水平。
(四)积极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
着力转变基层全科医生的服务观念,推广以人为本,树立“亦医亦友,亲情服务”的基层卫生服务人文理念。一是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和社区(乡村)医生组成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采取预约、主动上门服务等形式,开展基层签约服务,不断改进和提升全科医生居民健康管理、营养咨询等方面医疗技术水平,为居民提供全面、连续、及时且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全科医生“守门人”作用。二是制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完善和落实家庭医生基层签约方式、服务内容、绩效考核、医保支付等方面政策,加强对家庭医生的考核管理,完善家庭医生岗位的激励机制,鼓励家庭医生多劳多得。
(五)营造“尊医重卫”的社会环境,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访谈中,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和医务人员都表示,为了减少医患纠纷,他们都尽量把病人往上级医院转,造成了新的“看病难、看病贵”,这有背于新医改的精神。因此,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宣传,增加医疗透明度,使社会给予医务人员真诚的尊重和认可;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增进医患沟通,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关心卫生工作、支持卫生工作、参与卫生工作的良好风气。
总之,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才短缺等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多措并举的系统工程。只有重视并不断加强此项工作,才能真正让更多的医疗卫生人才热爱基层、奉献基层、服务基层,从而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更好地为群众提供连续协调、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动“分级诊疗”顺利实施,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根据福建省2014年卫生统计提要整理.
[2] 李玲.健康强国:李玲话医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24.
[3] 刘益兵,吴伟.江苏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卫生人才,2014(10).
关键词:基层医疗 卫生单位 统计工作
一、基层医疗机构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卫生统计工作的意义主要在以下几点:一是可以科学客观的反映医务工作者的技术水平,因为这种统计工作是一种全面的客观的统计,所有的统计结果都有真实的数据可考证,所以能够更加客观的反应医务工作者的技术水平;二是可以为医疗卫生行业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医疗卫生行业在做决策的时候往往都需要一定的依据,这种依据越准确越详细就越好,所以这样的统计工作是必要的;三是可以将医疗行业的服务和效益进行全方面的综合评价,某一个医疗单位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以及最终的效益如何都可以靠这些统计数据来说话。
二、基层医疗机构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合理的管理制度
现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在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存在比较大的随意,缺乏健全的制度进行规范,当然在统计工作方面也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没有系统的统计制度、缺乏健全的统计工作流程、档案管理不科学等。例如病人的登记工作,每天到医院看病的人会很多,登记工作会比较繁琐,对细节的要求很高,如果这项工作缺乏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制度和规划,就很容易出现混乱的情况。
(二)统计出来的数据存在严重的误差
由于一个医院会涉及到内科、外科、骨科、耳鼻喉科等很多科室,一般情况下这些科室对科室内部的数据都有一个自己的初始的统计,他们在统计的时间、周期、方法、标准都存在一定的出入,而且科室之间的沟通交流又缺乏,这种不一致和不协调,就导致了在最终归拢数据的时候会出现严重的误差。这些误差就加剧了最终分析数据的难度,也势必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客观性。
(三)对于统计和汇总数据的利用率低
医疗卫生单位的数据统计不是目的,我们统计这些数据的最终目的是分析数据,得出来能够反映客观情况的结果,以客观的呈现我们工作的优缺点,从而为我们进行下一步的计划和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所以数据统计出来以后的利用很重要,现在存在的问题就是对这些数据的利用率太低,很多医院只是把统计工作当成一项硬性任务,统计完了也就结束了,对其置之不理,这对下一步的工作是没有实质性的帮助的,统计工作也成了无用功。
(四)在基层医疗领域对于统计工作的监督落实有待完善
目前,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统计工作存在着监督落实不力的情况,虽然上级对于这项工作已经下达了严格的明确的执行标准和要求,但是很多医院还是不能够全面的彻底的贯彻执行,要么按照以前的标准我行我素,要么就是敷衍了事,缺乏认真执行的态度,态度决定行动,如果没有严格的执行态度,执行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就是监督落实工作没有做到位。
其实产生上面几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医疗从业人员职责不清晰,责任感差,对待问题不能够正确诚恳的面对;其二是基层医疗服务投入低、基础设施落后,受客观条件所限;其三是在基层医疗服务统计工作理论发展有所滞后。
三、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统计工作质量的改进意见
(一)健全制度,加强监控,确保统计数据来源真实可靠
医疗机构要明确统计人员工作职责,规范统计工作行为,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全面、及时。为确保数据的真实性,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监督核查,坚持定期查对,每月对统计数据进行综合评估,追踪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数据质量,真实反映医疗机构的医疗活动,为机构管理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采用各种方法提高从事基层医疗机构统计工作职工的全面的素质
上文也对现在这项工作中存在各种问题原因进行了一个简略的分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会在很多方面影响数据统计工作的质量,所以一定要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首先要严格准入制度,在人员的筛选工作上就好把好关,不能那些业务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的人进入到队伍中来;其次要做好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在现有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之上再次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再次要做好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培养他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
(三)加强卫生统计信息化建设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卫生统计领域的应用, 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意义重大。目前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缺少临床信息系统、决策和管理的支持系统,因此要加快医疗卫生统计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医疗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
(四)加强卫生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充分发挥卫生统计服务决策的功能
工作人员的任务不是数据统计完了就万事大吉了,更重要的工作再后面,对于数据进行全面合理的分析,得出客观的结论,并且指导今后的工作才是数据统计的重头戏。所以要加强对卫生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利用,提高这些数据的利用率。对于这些各阶段采集到的数据要定期的进行整理和分析,而且要做到能够脱离表面化和肤浅化,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深入分析问题和影响,提供好的线索,这才能够更好的发挥统计工作的意义。
(五)提高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很多工作成果的好坏都源于重视程度的高低,如果对这项工作很重视,肯定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确保该工作能够做好,所以基层医疗单位数据统计工作想到做好,归根结底还是要提高对它的重视。首先领导要重视,领导重视了,才能以一种更加强硬、更加严格的态度去要求属下做这项工作;其次各部门要重视,上文也提高,统计工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很重要,所以部门一定要重视,提高沟通协调的能力;再次职工要重视,只有每个参与到的个体能够充满能量,集体的力量才会显示出来。
总之,卫生统计工作对于医疗事业的助力主要体现在质量监督和管理决策方面提供依据。所以要做好提高统计工作的管理,提升统计结果的质量,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卫生工作质量。
一、当前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的基本现状
1、乡村医疗资源总体概况:就所到调研地区看,当前乡镇卫生院发展状况不平衡。目前保存下来的卫生院与原先相比,基本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些卫生院医疗队伍不断壮大,基本上由原来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每院10几人至20余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也正在逐步充实到这一队伍中。每个卫生院基本上设立了门诊、病房,美化了环境,增添了设备,如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等,并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保障了乡镇级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从村级看,少量村庄至今仍然没有诊所及村医,就地区而言,目前尚有200个村庄没有诊所及村医,约占村总数的10%,多数村庄均有一所一医(一个卫生所、一个村医),有的经济较发达、人口较多的大村甚至有两所两医或者更多,这些诊所虽然设备简陋,但基本上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担负着村级医疗和防疫工作。2、乡村医疗队伍人员编制情况: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各拥有10-20名人员,编制分为全民、集体、临时工。全民由大中专院校分配;集体人员由卫生系统招收而来;临时工由卫生院根据工作需要自行招收。村卫生所基本上每村设1-2名村医,相当部分由原赤医担任。
3、乡村医疗卫生队伍人员层次情况。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目前没有高级职称卫技人员,有少量中级职称医疗骨干,大部分是初级职称或者是无职称人员。据不完全统计,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中,大学本科或以上人员仅占3.6%,大专学历的为18.8%,中专毕业的占72.6%,还有4.9%的人员无学历。初级职称或中专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地方性卫校毕业生,有的甚至是国家不承认学历的中专生。而绝大部分村级老一辈卫生人员,是由原赤医培训而成,并非科班出生,基本上无职称、无学历,新一辈村医虽然大部分是科班出生,但基本上仅限于初级职称或中专生,属初级卫生人员,其中不少还是国家不承认学历的“中专生”。因此,乡村医卫队伍素质仍然有待提高。
4、乡村医疗队伍医疗设施配置情况。目前,每个乡镇卫生院基本上配备有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等设备,设有化验室、病房,能开展基本医疗业务。但这些设备普遍存在使用率较低、缺乏有关管理制度的现象,个别卫生院x光机无防护设施,还有个别卫生院因缺乏设备操作人员或缺乏业务用房,导致这些设备实际未投入使用,同时,由于很大部分乡镇医技人员对知识掌握较肤浅,因此,上述设备配置实际应用较少,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相当有限的。而村一级卫生所,基本上设备配备简陋、不齐,绝大多数只能做简单的物理诊断。
5、乡村医疗建设方面经费情况。乡镇卫生院经费来源主要靠国家财政补贴及医疗收费收入,由于其人员较多,医疗收入有限,所以很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经费运转困难,有的甚至是负债运营,不能或根本无力投入更多的资金发展卫生事业,且员工年收入基本上在1-1.5万元之间,与县市级大医院相比差距很大,造成员工心理落差较大,影响了乡镇医疗事业的正常发展。而村一级卫生所,由于资金大部分是个人投入,他们自己精打细算,开支小,且收入与乡镇卫生院人员相比相对较高,整体医疗运转情况是比较良好的。
6、乡村医疗队伍责任心情况。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中财政承担比例约为30%-50%,其余工资要靠医疗收费自给自足。由于现行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导致卫生院中的优秀人才容易被上级医院选调走,而水平低下、工作不积极、责任心不强的人员却无法让其离开,这大大制约了卫生院医疗收费的提高,从而影响了整体工资收入水平,造成在相对较为偏远的乡镇卫生院中,多数人员存在“人往高处走”思想,向往城市、向往更好的地方,根本“无心恋战”。反之,多数员工因为收入与县市级医院人员相比差距很大,造成员工心理不平衡,以至于不安心工作,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马虎随便,面对疾病时往往有力无心。而村一级卫生所,由于村医大部分是本乡本土人士,经费是个人投资,他们认真工作,责任心强,服务态度良好,与乡镇卫生院相比形成较为明显的反差,这无形中扩大了村一级卫生所的生存空间,但限于水平,村医面对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时,往往有心无力。
二、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匀。目前,我省医疗卫生资源分布情况与全国情况大体相同,约有80%集中在城市或经济较发达地区,广大乡镇尤其是偏远乡村的农民在当地得不到良好的医疗服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有发生。贫困和偏远乡镇的医院院长普遍反映说:农村医疗缺药、缺设备,但最缺的是人才、是技术,医科大学毕业生一般不会选择到贫困或偏远的乡村来。据了解,我省近年来开展了农村卫生三网规范化建设,设立了乡村医生的门坎,规定村医必须达到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但这基本上只是对新申请执业的村医,对有的老村医则按老办法延续。在个别偏远县城,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村医达不到新门坎的要求。
2、农村基层卫生机构设施装备落后,人才短缺,难以承担农民医疗保障载体的重任。据永安市卫生部门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摸底调查,农村医疗基础设施、设备配备和人员素质都十分低下。据不完全统计,我省乡镇卫生院中业务用房小于1000平方米约占30%;村卫生所业务用房属危房的约占3%。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的学历构成以中专毕业为主,占72.6%,大学本科以上人员仅占3.6%,大专学历为18.8%,还有4.9%的人员无学历。相当部分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由于人员不足,经常轮流值班,不分科室,内、外、妇、儿全拿,是全科医生。而说是全科医生,技术又都不精,职称也就难以晋升,因此,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很少有中高级职称的。相当数量的村医就更是连职称的门坎都迈不进,因为,这些村医基本上是从各县卫生学校毕业,有的仅参加一期短训班就挂牌行医,许多村医更是子承父业,在村里有些名气和地位,但医技水平只能居于中等或偏下。
3、经费方面的不足对乡镇医疗事业影响较大。目前,由于经费来源渠道相对较为单一,且数额不足,导致农村医疗经费很有限,特别是乡镇一级卫生院经费运转困难,有的甚至负债经营。因此,多数乡镇医院无力引进或留置人才,无力添置医疗设备,无力改善医院病房及员工住宿条件,无力安排更多的人员去参加学习、进修或者培训,无力提高员工收入水平,而所有这些因素,均会严重影响或阻碍乡镇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4、乡镇医务人员思想上存在不安心工作现象。目前,对于乡镇卫生从业人员,尤其是偏远乡镇的卫技人员来说,由于乡镇卫生院与县一级医院相比,在医技上和经济上存在很大差距,他们在医技上得不到很快提高,在经济上收入又较低,且工作、社交、生活等条件均较为艰苦,所以大多数非本土的医卫人员存在不安心工作现象,他们千方百计想往城里调,为人民服务、为患者解忧的观念较为淡薄,具有得过且过的心理倾向与行为表现,导致医疗质量与服务质量相对低下,影响了医患之间的关系,严重的还会导致患者对医生产生信任危机。
5、相当部分乡镇医院的医疗设备普遍存在使用率较低、缺乏有关管理制度的现象。如,个别卫生院x光机无防护设施,无专业操作和检验人员,设备使用效果欠佳,还有个别卫生院因缺乏设备操作人员或缺乏业务用房,这些设备根本未投入使用,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抑制了自身的生存空间。
三、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
目前,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包括县、乡、村三级,这个网络的现状是:县级力量较强;乡镇级比较薄弱,但能够承担一定的工作;村级相对最弱,基本不能负重。据调查分析,政府对农村医疗事业的投入不足,是产生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具体原因表现为:
1、城乡之间医卫人员生存环境差距巨大。据了解,由于相对较低的收入及相对艰难的生存环境,不要说好的医生不愿来卫生院,就是卫生院现有的技术好一点的医生也是千方百计往外调。卫生院不但承受着人才流失的痛苦,还面临着与乡村个体诊所的竞争,有的个体诊所的执业医生就是在卫生院工作几年,技术有了提高后,辞职出去自立门户的。农村医疗缺药、缺设备,但最缺的是人才、是技术,医科大学毕业生一般不会选择到贫困或偏远的乡镇来。可见,城乡之间医卫人员收入及生存环境差距巨大,是农村医疗水平跟不上的最本质的原因。
2、城乡之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差距巨大。目前,乡镇卫生院设施装备较差的约占一半。而且基层医卫人员学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普遍偏低。现有乡村医生中专学历的占70%以上,而且不少是从当年的赤脚医生转过来的,年龄多在50岁上下,接班的年轻人基本留不住。这样的现状使农民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缺乏信任,加之现在交通比过去方便,有病到县级和市级医院并不难。因而乡镇卫生院门前冷落,难以为继,不少是负债经营,无法发挥合作医疗载体的作用。目前,不管是乡镇卫生院或是村卫生所,在医技上与县一级医院有很大差距,很多医疗技术在农村还不能开始应用,使不应转院的往上一级医院转,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而且导致农民对乡村医院产生了一定的信任危机。
3、城乡之间医疗卫生财政转移支出差距巨大。由于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乡村医卫人员生活、工作环境差,收入相对低;条件差,收入低,留不住好医生;没有好医生,患者不愿来这里看病;患者少,收入少,医院条件改善不了。农村医疗条件太差,农民在当地得不到良好的医疗服务,一旦有个大病就得远离家乡到大城市,费用开支呈几何倍数增加,导致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有发生,这加剧了农民负担,反过来又压缩了乡镇卫生院的生存空间。如此这般,形成一条恶性循环链。总之,以政府目前的财政投入比例或扶持力度,必然会出现上述这样的基础设施状况和人才结构,使得乡镇卫生院处于基本维持状态,缺少资金、设备、人员,医生的治疗技术水平无法进一步提高,有的卫生院只能应付一般的病,难、重症就可能诊断不出来,甚至误诊误治,导致农民对其产生信任危机。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是,由于相当数量的农民收入不高,自身保健、防护意识不强,因此对不是特急的病,他们一般不会单独为看病跑一趟,一般都是等到乡镇圩日时赶圩、看病一起办,有的时候小病就耽成了大病,小钱不花,变成要花大钱。如此恶性循环,成了乡镇卫生院摆脱不了的困境。
四、改进我省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的意见或建议
回良玉在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施设备条件,加强医疗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卫生队伍建设。因此,加强农村医疗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各地必须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民盟课题调研组针对上述农村普遍存在的医疗卫生队伍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整体业务素质偏低等实际现状和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供政府有关部门参考:
1、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把卫生经费的扶持重点调整到支持农村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和人员培训等方面上来。要树立现代人才资源观念,把加快卫生人才培养作为保证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基础条件,认真落实培训专项经费,切实抓好现有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培训进修,不断提高他们的医疗技术水平。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对急救、传染病、妇幼重点进行培训,逐步建立起农村卫生人才的长效培训机制。要切实加强乡镇卫生院人才技术队伍建设,开展技术培训和再教育工程,提高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如,可逐步由省卫生厅与省教育厅联合启动乡村医生大学生深造计划,从现在开始在全省乡村医务人员中每年招收一定比例学员接受高等医学教育,五年内计划培养1000人或者更多,以提高其知识与业务水平;又如,要切实推行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倡导实施的“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从现在起就陆续从三级综合医院抽调相当比例的优秀医务人员到农村去,通过人力、技术、管理等多种支援形式,施行一年期满后对支援人员进行调整、轮换的办法,将城市卫生资源引向农村,以逐步改变农村卫生工作的薄弱现状。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村基层卫生单位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为农村居民就近提供质优、价廉、便捷的医疗服务,缓解农民“看病难”问题,而且有利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最终有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促进城乡医疗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级卫生部门要努力做到派出一支队伍、带好一所医院、服务一方群众、培训一批人才,在三年内,逐步形成城市医务人员对口支援农村医院制度。
2、多渠道提高农村医卫人员收入水平,改善其生存发展的软环境。要切实落实各市、县政府财政对卫生院的补偿政策和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的专项经费,同时,要提供财政支出、乡村补助、各界赞助等多种渠道,努力提高农村医卫人员收入水平,合理解决乡村医生的报酬问题,尽量缩小与县市大医院医生之间的差距,为乡村基层院所留人、招人、用人创造根本性条件。
3、大力筹措资金,加大对基层卫生建设的资金投入,改善农村医卫人员工作及患者就医的硬环境。在国家、省、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下,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来完成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设备的装备任务。按照卫生部要求的房屋、设备和人员进行配套建设,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医疗设备配置标准必须达到34件,逐步满足农村居民的防保和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并将乡镇卫生院建设资金列入各级政府年度的财政预算,使乡镇卫生院建设资金的拨付制度化,保障卫生院持续健康发展。要调整农村中心卫生院布局,加强农村医疗队伍建设,改造薄弱卫生院,巩固完善农村医疗保健网络。要落实市、县财政配套资金,力争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提高农民生病到院率,进而提高乡镇医院的医疗收入乃至员工收入。
4、加大农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多形式多渠道选拔录用人才,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生存发展注入活力之源。为此,要公开招聘医学院校毕业生,按编制配足卫生院、卫生所工作人员。要从全局的角度优化整合医疗卫生人才资源,合理布局和使用人才,确保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为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必须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严把准入关。要切实推行并落实城市医院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之前,必须到农村卫生机构累计工作一年的制度,从制度上帮助和带动农村卫生工作的发展。
5、加快改革步伐,科学布局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尝试多种市场化经营方式,合理有效利用医疗资源。目前,可在有条件的地区尝试走医院诊所之间合并、公私资本合作经营、城乡医院联营共建等道路。如,针对人口很少的山区乡村,施行对部分小所、村所进行合并的办法,扩大村卫所。这样既可增大村卫生所人员、资金,又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有利于卫生事业的发展。又如,为促进医疗机构间的公平、公开、有序竞争,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对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要一视同仁,创造公平、开放、有序、合理的竞争环境,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引导民间投资成为增加农村医疗投入的活水之源。
6、加强管理,提升服务,提高技术,努力扩大农村医疗机构的生存空间。为此,要加强农村医疗市场的清理整顿和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取缔不合准入标准的卫生机构和无证非法行医,加强农村卫生院(所)的规章制度管理,将医德教育纳入农村医卫人员年度考核之中,增强从业人员的责任心,从制度上、思想上要求他们全心全意为农村居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服务。要提升农村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切实加强卫生行风建设,整顿、规范医疗服务市场,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群众既少花钱又能看病。要严格执行药价标准,保护农民群众合法利益。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必须要有乡镇卫生所服务改善和人才培养相配套,否则难以支撑下去。所以今后应着重提高农村医疗人员理论及业务素质,切实提高服务意识,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卫生资源,发展乡镇及社区卫生事业,改进医疗卫生服务,才能适应今后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
7、加强医卫人员能力建设,提升医疗队伍人才素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认真落实省卫生厅“全省卫生系统高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全省卫生系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的培养、考核和管理措施,组织开展高层次人才、中青年技术骨干等优秀人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工作,认真落实省卫生厅选拔大学本科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各项任务,制定了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的政策、措施。加大卫生支农力度,组织专业技术骨干下基层帮扶,帮助基层开展人员、技术培训。并且对每个骨干均要下发一本下乡服务考核记录手册,以便督促、考核。规定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在晋升前必须在县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接受不少于一年的进修培训。对此类相关规定,要进一步加大落实力度,使其不流于形式。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财务管理 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计划经济时期单纯的社会公益性质结构开始向自负盈亏的经营机构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实现看病救人和盈利的双赢,财务管理是重要的一环,也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赖以生存的根本。但由于财务管理还存在众多历史遗留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如何解决,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市场竞争的关键,同时,也对其能否持续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产生重大影响。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在于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全额财政拨款,不需承担市场风险。还沿用旧时制度的财务管理无法有效应对市场经济挑战,从而拖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步伐。同时,岗位、人员安排不合理,观念上不重视财务管理、制度上存在缺陷等,都导致其财务管理出现问题。
(一)忽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中,预算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么重要的一步,却经常被卫生机构忽视,要么对资金的预算草率对待,要么干脆忽略对资金的预算。如此不严谨的预算管理,使卫生机构在资金实际使用过程中不能合理地分配资金流向,使财务管理变得混乱无章,出现超额支出等状况。另外预算资金的编制方法过于传统,无法与时俱进,不够科学,容易出现资金浪费的情况。比如在对财务的处理上,没有设置新会计制度中“累计折旧”的科目,而是使用过去的折旧和摊销方法。
(二)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如上所述,目前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制度还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制度,缺乏现代财务管理制度的引入。财务管理制度多数比较粗放,只负责维持收支平衡、缺乏资金支配的有效管理。制度僵化也导致财务人员无法真正参与监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流程,忽视成本控制和资金有效利用。同时,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比如没有真正落实药品核算制度,没有设置明细账、各部门之间衔接不良,原始凭证没有经财务人员审核等。
(三)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一方面, 长期的国家管控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人员工作清闲,缺乏主动和忧患意识。领导缺乏管理意识,没有起到积极的监督、支撑作用。因此导致财务工作只局限在核对账目,发放工资的表面工作,没有深入挖掘和肩负起财务管理的职责。另一方面,财务人员选拔制度也存在问题,论资排辈现象十分严重。导致真正有能力的人无法进入,不能得到重用,这严重制约了财务部门的发展。另外,分工不明确,上岗后缺乏培训机会和进修机会也是制约基层卫生机构财务人员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
(四)财务投资盲目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国家用于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助已经日趋减少。医疗市场激烈的竞争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通过药品差价、医疗服务等环节盈利。药品差价能够调控的空间十分有限,而如何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就成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盈利的重要途径。但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部门在投资资金问题上没有明确的预算机制和投资管理,盲目的投资容易导致资金周转不灵,如何向银行筹借贷款等问题也没有明确的制度监督,这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长远发展带来很大的隐患。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与控制对策
尽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企业还是有很大差别。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的运转,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社会福利是大有裨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愈发凸显了重要地位,下面就如何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提出一些简单的建议:
(一)加强对预算管理的重视水平
预算管理就像是建筑物的基底,是整个财务管理的基础,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科学客观,对财务预算树立正确的观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妨利用“零基预算法”,不仅能改善资金使用效率,还能增强财政资源配置。卫生机构不但要做好事前预算,更要控制好资金的实际使用,事后也应该对资金进行核对,这样不仅能控制好资金的流动,也能降低由于预算管理不当带来的财务风险。此外,在资金绩效方面,要设立一套完整的指标,比如分别设立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既能保证卫生机构的评价制度适用于所有财政支出,又能针对不同的项目特点作出公正评价。
(二)健全财务管理体制
财务部门毕竟只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属的一个分支,要使其有效运转,首先需要设定具体的运行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该制定财务规章制度,明确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形成积极有效有相互制约的良性互动机制。
制度完善之后也不能形同虚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建立有效地监督审计制度,切实做到各项收支都有章法可循,有记录可查,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的财政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三)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水平
一方面在人才招聘上,要实行凭能力说话,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这样才能调动其财务人员积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需要重视财务团队的建设。制定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定期监督,采取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并积极学习财务管理方法,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定期组织培训,使财务管理水平跟上时代的发展。在财务部门构建学习型小社会,推动统计人员和会计人员相互学习,统计人员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掌握专业会计记账方法。会计人员学习统计分析知识,提高统计分析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高效、高质完成财务管理工作,为卫生机构决策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和统计信息支持,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统计报告与会计报告之间的误差。
(四)科学稳健开展投资
通过预算的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提前了解到卫生机构各部门之间如何进行有效地资源分配,如何更好地在成本控制的前提下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可以通过历年的预算对比,分析市场环境、医疗行业发展趋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身问题,制定出更加合理的财务制度。
另一方面,在一些重要的医疗设备采购、医学技术培训、考察学习项目上,必要的投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也对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出了要求。要有专业人员分析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状况、资金市场的走向,综合评估后做出投资决策,有效规避财务风险,实现收益最大化。这也要求财务部门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结束语
从封闭走向开发,从粗放走向系统,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必经道路,也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环境,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部门需要充分重视财务管理改革,积极应对挑战,才能更好服务社会,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吴可嘉.浅析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会计与统计的结合[J].商情,2013(8):107,110
关键词:基层 医疗卫生机构 经济情况 探讨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263-02
一、江苏省东台市基层医疗机构主要经济流入的情况
1.基本药物制度综合补助。笔者所在的江苏省东台市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全面覆盖中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已近5年,财政部门对基层卫生机构药差等综合补助制度已日趋成熟。根据各机构中的对人员经费等经常性收支差额结合“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的原则进行核定,并按期预拨,年底或年后由财政及主管部门共同组织考核,按照“绩效考核”的原则确定年度补助额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零药差”医疗服务,“以药养医”现象根本消失,实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人口和提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数量、质量和单位综合服务成本,在全面考核评价的基础上,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核定补助经费,只要按质按量完成指定的公共卫生项目便可顺利取得相应的财政补助。基层医疗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使公共卫生服务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专职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人员已达职工总数的1/3,在服务过程中,一些任务集中、工作量大时,医疗人员增援补充也已惯例化,近几年实际完成的公卫工作量已占总工作量的1/2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基本完成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标任务,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也成为基层医疗机构不可或缺的主要经济流入项目之一,医防并重的业务开展模式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已经形成。
3.债务化解等政策性补助。2012年对基层医疗单位中的基建设备投资等原因形成的债务进行一次性整体剥离,此次补助实质上是财政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历史陈账进行了补偿,切实减轻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行负担,确保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日常运转,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运转提供了保障。
4.作为第三方付费的医保基金。根据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服务量等因素分别采用按服务项目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按病种付费、按总额预付、门诊账户制度、限额报销制度等结算办法给予补偿。一般诊疗费等政策性补偿制度的建立加大了医保基金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付额度。实际医疗保障覆盖后,客观上减轻了群众看病贵问题,同时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的经济流入的可靠性提供了保障,全市各基层医疗机构鲜有欠费现象发生(不考虑“三无”病人)。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业务量的稳步增涨,近几年来,在基层医疗从业人员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业务量平均增涨率仍达7%。
5.医疗风险基金及医疗责任商业保险补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在经常性支出中按医疗收入的1%列支医疗风险费,建立风险基金,专项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购买医疗责任商业保险及医疗事故、纠纷赔偿,有效转移、减少医疗责任风险负担。
6.基建、设备财务投入机制正在形成。各级财政、主管部门采取扶持、标准化建设补助、重大项目补助等形式立体式、多渠道逐步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基建及设备投入,有力保障了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发展之需。
二、多渠道经济流入现状对基层医疗单位的积极影响
1.政府财政基本药物制度、公共卫生项目补助机制的建立,医疗保障为主体的第三方支付方式的形成,医保基金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给予合理补偿,彻底打破了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收入的单一的经济流入模式,多渠道经济流入保障机制逐步形成。
2.“一般诊疗费”等收费项目的确定,理顺了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不能充分反映医务人员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的问题,并由医保基金承担80%,减轻患方的负担,增加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收入,转变了过去着重于供方的投入机制,进一步扩大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济流入渠道,并增强了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利于调动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3.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变职能,适当定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担负着在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等责任。实现了趋利性的医疗服务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能转变。
(1)切实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生存问题初步解决后,一些“小马拉大车”似的大型手术、疑难重症救治、大处方、不合理检查等趋利性动机已不复存在,转而开展基本医疗,解决群众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并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增强医疗服务手段、延伸医疗服务内容,根据自身实际和业务发展需要,稳妥地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保障医疗安全,取得合理的业务收入。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开展,促进了基层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从事公共卫生服务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由于财政按服务项目及工作质量进行补助,防保工作经费有了保障,工作有了积极性。只要按质按量完成指定的公共卫生项目便可顺利取得相应的财政补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新配备人力、物力,加强防保工作,切实做好公共卫生服务。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专职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人员已达职工总数的1/3;在服务过程中,当一些任务集中、工作量大时,医疗人员增援补充也已惯例化;当前实际完成的公卫工作量已占总工作量的1/2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基本完成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标任务,自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开展形成了医防并重的运转现状。
(3)积极开展多样性的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随着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各级政府、部门组织的惠民体检、专项检查、特种病例筛查、特定人群优抚医疗等多种形式惠民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也逐渐增多,多数任务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近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这部分的工作约占总工作量的10%。
三、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济流入情况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财政补助投入仍然不足,阻碍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壮大。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以及死亡率的降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障制度的促进,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急速增加,医疗设施的更新、医疗环境的改善,医疗服务能力的提高已迫在眉睫。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等投入、更新改造能力受限,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执行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再提取修购基金,而财政补偿机制尚有待完善,房屋、设备更新、补充投入机制并未形成,其更新、补充难以及时进行,一些不得不进行的投入也影响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济业务正常的运行。
在基层医疗机构中,虽然基建投入逐年增加,但如果考虑消费物价指数上涨因素,基建投入并没有增加。近几年基建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基层医疗单位的需求。我市到目前为止,仍有很多基层医疗机构的房屋破败,设备陈旧,无法满足医疗服务需求,影响了其职能的发挥。
投入水平不足引发人才流失。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决定了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的命脉。由于历史条件以及人才培养和人员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影响,我市的基层医疗服务人才每年有超2%的成熟人才流失,影响了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且对人才的引进也起到了一定的阻碍和制约作用。
2.医疗保障补偿结算方式对医院医疗导向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医疗保险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现象仍然存在,职工医疗保险中,个人账户的制度必然导致个人账户资金的大量积淀,浪费同时并存,相对应的却是医保统筹基金严重不足。我市统筹基金的超支风险伴随着制度的建立始终存在,实践中统筹基金超支风险的问题并没有突出显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实行了风险转嫁,采取总额预算支付方式,将超支的基金转嫁给了各级医疗单位。近三年来,我市在总额预算支付方式下,各基层医疗机构均出现了超预算额度现象,无一幸免,不足现象,严重的超出率达65%。医保基金总体平衡的表现是以医疗机构的重大损失为代价的。
3.基层医疗机构扩大业务的能力受限。编制不足,人员流失,中医药业务萎缩,转诊制度缺失等基层医疗机构扩大业务能力不足的自身原因,同时在总额预算支付的医保支付方式下,医疗机构业务的增涨,不能增加医保统筹基金的流入,但业务支出确是真实地增加,也就是说,业务增量越大,医保超预算额度越严重,收支倒挂现象越明显,在生存压力下,基层医疗机构不得不背道而驰,控制业务总量。
四、针对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建议
1.根据“合理、必需、节约”的原则加大对基层医疗单位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基建、设备、人员等专项资金的投入。对各基层医疗单位从地理、功能等布局上对医疗卫生资源进行整合,合理规划,对闲置的仪器设备进行统筹调配,避免重复浪费。对已投入的资金定期考核和绩效评价,以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对基层医疗机构财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收入全额上缴专户、支出核定下拨、收支计划控制、集中核算与考核管理的模式。这样一来可以正确使用财政补助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提高数据质量;二来有利于卫生主管部门对医疗卫生资源的整合、统筹和调配;最后有利于基层医疗单位的负责人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医疗单位的管理,围绕以如何提升服务水平,改善医疗服务环境为中心,多展思路,多出谋划策,不再为了资金的运转而去追求医院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增加患者的负担。
3.进一步完善居民基本(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结算方式。首先,本着“重监督、多补偿”的原则,加强保险基金平时的不定期监督,对于同一病种不同病情的患者区别对待,增强基金结算的灵活性、多样性。居民基本(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加强对医疗服务费用支出的审核,对符合规定的医疗保险费用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足额结算、拨付,不得无故延迟或少拨。对不符合规定的医疗保险费用不予结算。
4.建立“三无”病人专项医疗求助基金。“三无”患者主要是无钱、无家属、无证件人员,许多“三无”患者是没有法定监护人和经济来源的精神病人和流浪乞讨人员。多年来,我市多家基层医疗单位本着人道主义和救死扶伤的精神收治了一些“三无”患者,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但这些病人欠下的大量医疗费,也让资金并不宽裕的基层医疗单位雪上加霜。为了进一步体现基层医疗单位的公益性,应设立“三无”患者专项医疗救助基金,由相关部门进行管理,政府财政在测算各医院往年“三无”患者欠费情况的基础上,每年注入一定基金,以用于对社会“三无”病人的救治。
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强自身建设,增加话语权。基层医疗机构应严格遵守医保等制度,合理用药,自主地节约医保基金。同时提供医疗服务中准确的收入、支出构成及收支情况以及医疗服务的合理性等指标,清晰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支状况,保证其医保基金请求权的合理性。通过提供真实可信的资料等详实数据,为相关部门制定医保政策提供帮助和依据,以便在医保定点协议内容、支付方式改革中,为基层医疗机构争取有利的条款,有益的支付环境,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再成为合理医疗费用的当然承担方。
随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等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坚信,只要紧紧围绕医改目标,在党和政府医改方针的指引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勤奋努力,主动转变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和建设一定会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的新局面,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参考文献:
[1] 宗禾.推进综合改革,实施多渠道补偿.中国财经报,2010.12.16
[2] 卢惠华.浅议医改、新财务会计等制度的实施对乡镇卫生院经济运行的影响.经济师,2012(3)
关键词:乡镇水利站;建设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乡镇水利站面临着多种问题和困难,其已经难以满足农村农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严重制约了水利事业的发展。下面本研究首先分析了乡镇水利站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了实现乡镇水利站建设和管理的策略。
1 当前乡镇水利站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资金投入不足
就当前形式来看,乡镇水利站建设资金投入依然存在不足,且方式较为单一,已经难以适应当前乡镇水利工程发展的需要,其建设速度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实现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并且由于当前水利站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要的经费,并没有列入财政预算中,而政府投资的重点多集中在一些大型骨干水利工程上,且很多情况下是根据国家、省、市配套资金进行投入,而对于乡镇水利站资金的投入和经费的安排少之又少,进而导致其难以履行职能。
1.2 乡镇水利站管理机制不完善
多年来,乡镇水利站一直承担着大量的基层水利建设的任务,如农田抗旱防汛水利基本建设、水利工程维护管理等,这些工作都是一些公益性的,但是相关部门又没有对乡镇水利站的公益性和经营性作出明确的规定,进而导致乡镇水利站职能混乱,很难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虽然有些乡镇水利站都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对于水利站人员工资的调级、职称的评定以及相关档案的管理都是有县级水利局负责,但是乡镇水利站中人员的管理和使用还存在一些矛盾问题。
1.3 人员素质下降,服务水平下降
由于水利站经济状况差,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比如一些年龄较大的管理者,虽然具有丰富经验,但多缺乏较高的理论水平,且对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慢,而且专业培训少之又少。而一些技术水平高,理论知识丰富的人员,由于乡镇水利站工作福利待遇较低,很多职工都将精力投入到维持生存上,严重影响自身职能的履行。
2 乡镇水利站建设和管理的策略
2.1 完善投入机制。
在乡镇水利站建设中,应当坚持“谁受益、谁负担”的基本思想,具体实行上采取国家辅助、群众投劳以及收益单位进行管理的措施。首先可以采取“竞争立项、招标建设”的措施,以此作为乡镇水利站建设组织的构成方式。主要优势在引入了竞争机制,从而能够实现群众的全过程参与,确保参与者的积极性。其次,为了促进水利站能够更好地服务三农工作,确保农民增产和农村生产稳定的发展,县级政府也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基层乡镇水利站服务体系的扶持力度,增加资金的投入,可以实施按照岗位的编排进行落实乡镇水利站管理人员工作和劳保以及医疗卫生服务,并按时足额发放。同时,根据乡镇水利站的规模和特点,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投入措施,积极争取省和市里的财政投入,同样由地方财政根据相应的比例进行配套的投入,另外,也可以实施民办公助或者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受益群众自己来投资,然后地方财政根据相应的比例采取补贴。
2.2 切实提高水利站管理体制
为了保障管理的顺利进行,首先应当安装有效的计量设施,当前我国不少地区乡镇水利站中并未使用用水计量工具,即使有也比较滞后或者老化,无法实现用水的准确计量,通常就直接采用计时或者根据面积来进行估算,未能够起到节水效用。而通过安装有效的计量设施,能够让群众真正意识到水的珍贵性,进而做到节约用水。其次,应当鼓励用水户参与到管理中来。为了实现群策群力的管理目标,提高用户的参与热情,应当采取用户代表来对于水分配以及水价各地进行管理的方式,确保能够自觉接受用户的监督,确保决策的民主性和透明度。
2.3 切实加强水利站队伍建设
新时期想要进一步做好乡镇水利站机构改革和服务工作,想要从单一性的人事组织管理向综合性的人才开发管理转变,首先应做好乡镇水利站职工人员培训工作,建立上岗任职和继续教育培训制度。为了能够吸引
秀技术人才,可以实施岗位责任制和全员聘用制,并将原有的身份管理转向为岗位管理,实施竞争上岗的方式,择优选择优秀的技术人才。另外,在水利站队伍管理中,为了能够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可以将职工的收入与工作责任和绩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编制控制上,实施开放状态,彻底打消“铁饭碗”的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基层水利队伍人员结构和整体素质,从而为乡镇水利站建立人才引进和流动的长效机制。
2.4 加强乡镇水利站改革发展
搞好乡镇水利站改革对促进农村水利事业发展,促进水利站自身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各级水利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加强乡镇水利站改革,以促进水利站的发展。想要实现乡镇水利站的改革,必须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应立足于水利站的长远发展,妥善进行制定人员安置问题;(2)坚持实事求是,因人制宜的原则,应根据乡镇水利站的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制定改革机制。(3)最后应坚持有利发展,促进发展的要求,将农村水利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作为改革的根本目标,从而促进乡镇水利站的改革发展,实现服务“三农”的最终目标。
3 结束语
乡镇水利建设与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项目,项目投入机制、建设过程的管理以及竣工后的日常管理和维护都是确保其作用能够充分发挥、有效发挥的重要方面,需要施工单位、受益群众、当地政府等多个主体的协同合作,才能进一步实现乡镇水利站建设的发展,使水利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耿少权.浅谈基层水利站的发展之路[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6):96-97.
[2]周刁婵,冯永军,姜海峰.天津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水利发展研究,2010(07):128-129.
[关键词] 医疗质量;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人的健康为目的,家庭为单位,需求为导向,合理和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和适宜技术,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为重点(包括外来人口),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基层的工作性质是实施全97135418科医疗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虽然是一种初级卫生保健,但并非是一种低水平的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同样需要高质量的服务。在现阶段,医疗质量更是医院参与市场竞争的生存之本,也是医院提高两个效益的前提。医疗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医院的命运:医疗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死存亡,新形势下医院的竞争,就是医疗质量水平的竞争。本文调查了某区基层医疗质量管理的现状,以此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我们的思考和建议。
1 医疗质量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1.1医疗质量管理的概念
狭义的医院质量管理概念:医院的传统质量管理即医疗质量管理,是以临床医疗科室作为主要的质量管理单位,主要由医生通过执行医疗制度、常规和自我评价进行医疗质量控制,以传统的医疗指标作为医疗终末质量统计评价指标;仅局限于医疗技术和医疗效果的质量管理,基本不涉及服务质量及医疗费用管理。广义的医院质量管理概念:广义的质量管理是包含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未质量,以及医疗技术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全方位系统化的质量管理概念。本文所讨论的是狭义的医疗质量管理。
1.2医疗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1.2.1戴明循环戴明博士最早提出了PDCA循环的概念,故又称”戴明环”。PDCA循环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P(Plan):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D(do):执行,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A(action):行动或处理,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或制定作业指导书,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1.2.2“结构-过程-结果”三维理论[1]由美国医疗系统质量研究领域最具权威的学者之一多那比地安医生创立。其著作《质量评估与监测研究》被公认为是医疗质量研究领域的圣经。结构描述的是医疗机构中各类资源的静态配置关系与效率,如床位数、设备与人力配置、服务项目及范围、服务量等;过程指的是医疗机构动态运行的质量与效率,如临床治疗和处理的路径、各项活动的检测与评鉴、员工的培训与教育等。结果是对医疗机构结构与运行最终质量的测定,包括病人满意度测定、再住院率、发病率、死亡率等。
1.2.3持续质量改进(2)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注重过程管理和环节质量控制的一种新的质量管理理论。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Shewhart就提出了CQI的概念。50年代,开始正式运用于工业,到了80年代初,才被应用于医疗服务质量管理。CQI要求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以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的需求为动力,改变传统事后管理的回顾性个案分析方式,而采用持续的针对具体过程问题的资料收集、质量评估方法进行质量改进,从而提高质量。同时,它强调医生、管理者、病人及其家属乃至社会均应共同参与质量控制活动。国内已开始了医疗质量管理的持续性改进探索。如将CQI应用于护理质量管理、科室质量管理。
1.2.4质量认证[1]ISO9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所制定和颁布的质量管理体系通用要求和指南。迄今为止,已有80多个国家采用了此标准,被视为是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通过引入企业的这种先进管理思想和方式,建立医疗质量保证体系,推动医院医疗行为以及医院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以更好地提高医疗质量,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目前,国内已有10余家医院相继通过了认证。有人预言,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已成为未来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
1.2.5循证医学[2]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ncine,EBM)是近年来国际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兴起的新趋势。其中心思想是负责、明确、明智的利用已有最好证据来决定每个病人的诊治,其目的是要把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它强调以国际公认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SR)结果作为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的最基本依据,促进了临床医疗决策的科学化,并成为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EBM对医疗质量管理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一方面可提供可靠的科学信息,促进决策科学化。另一方面,“循证”思想的应用也将促进循证管理的产生,加快医院管理的科学化进程。医院管理不能局限在局部的、现象的、经验的层面上,而应引入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在全面的调查研究、借鉴、总结、充分证明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的、可操作的、效果显著的方案。如建立科学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
1.2.6临床路径[4]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的医疗费用急速上涨,政府的医疗系统和国家财政面临相当大压力,临床路径的概念由此产生。为了降低失控的医疗费用的增长,美国政府实施了“预先支付系统”等多种策略和措施,历经了20多年的临床实践逐步完善,是医院为服务对象降低花费和有效保证医疗质量的一种科学方法。由于施行临床路径确实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及改善医疗品质,所以在最近5年中得到西方国家普及应用,在美国约有60%的医院已有应用。1998年以后,北京、天津、重庆、青岛、成都等国内一些城市的大医院相断开展了部分病种临床路径的研究和试点工作。北京协和医院于2001年开始实施临床路径,在保证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成本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1.2.7差距模型[5]差距模型是由美国服务学者V.A.zeithaml等三人在1985年提出,旨在细致分析服务质量,包括七种差距,即:认知差距、标准差距、执行差距、内部沟通差距、概念差距、理解差距以及服务差距。差距模型提供了服务质量管理的可控点和考核的量化标准,强调了服务提供者与接受者互动,要求医护人员提高人际沟通技巧,构建医患沟通的渠道。在建立技术标准的同时,还要有服务态度和行为的软标准,使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提升。
1.2.8全息理论[6]医疗质量全息管理就是对形成医疗质量的人(医务人员和病人)、财、物、时间、信息、过程等等因素,实施科学严密地全项监控全面管理。实施医疗质量全息管理可有效地防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因人为干扰、条件所限等因素造成的“管理不平”(部分项目、人员、岗位不被管理)、“不连”(时管时不管,有的环节管有的环节不管)、“不严”(不实行严密监控、严明奖惩)、“不规范”(管理组织不健全、措施不完善、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对医疗质量管理效果的负作用。医疗质量全息管理遵循“设计一实施一监控、评价一总结提高”的持续改进、螺旋上升原则。经过不间断地全面严格管理,实现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2现状
2.1管理网络
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卫生局、卫生工作者协会层面的管理,医疗质量由卫生局分管局长负责,医管科落实,卫协具体操作;一般一年两次病史质量检查,年终一次对医务科管理进行考核;二是医院内部的管理,医务科和各个科室按照区卫生局质量管理的考核要求,进行院科两级考核。
2.2管理内容
卫生局按照《基层医疗业务考核要求》内容展开。卫生局层面的考核内容包括医疗质量和医技质量的考核。医疗质量由两部分组成:终末质量考核和环节质量,医技质量涵盖各个医技科室,主要有检验,B超、心电图、放射等。
2.3考核方式
一年两次的检查方式是:出院病史10份和检查在床病史10份,卫协抽取各医院出院病史10份汇总后,请上级医院的专家根据病史质量要求进行检查和评分;各医院医务科科长对在床病史10份进行对口检查以及检查医院病房的环节质量包括三级查房率、疑难病例讨论率、死亡病人讨论率以及危重病人书面交班率等。年终的考核由医管科委托区卫协组织进行,内容针对医务科的管理工作包括基础质量管理终末质量管理,以及对科室的考核,门诊和病房病史的督察和反馈记录情况。检验质控已纳入全市临床检验中心的质控范围多年,今年我区成立了21个区质控中心,已对放射科开展了质控检查。但其他辅助医技质量考核尚未正式展开。
3存在问题
3.1规章制度较为滞后
严格、严密的医疗规章制度在医疗质量管理中起着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医疗质量、防止差错事故的重要作用;它对规范医疗行为具有严格的约束力,能促使广大医务人员有章必循,规范操作,保证医疗活动顺利进行。而目前基层仍沿用1997年医院上等达标期间的规章制度,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病人法制意识的逐步增强,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规范医疗活动提供管理依据。
3.2制度落实有待加强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附件“病史书写的规定”中明确规定了病房必须要实行三级查房制度,并按时间节点按时完成病历的书写,如病人入院后需在2小时内开出医嘱,6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录的书写,24小时内写完大病史,48小时主治医师进行查房,一周内主任医师进行查房。但在基层中因为医务人员人员相对较少,一般主治医师查房相互交叉进行,有些病历并未按时间节点完成,三级查房制度执行不严,总之在床病史的管理中制度落实不够。
3.3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强化
监管力度的薄弱体现在:一是卫生局卫协的检查次数较少,一年仅有两次,偶然性强,专家的检查仅限于抽取的10份出院病史,如果医院花些精力重点写好这10份病史,那么这个医院的医疗质量分数会很高。二是医院医管科的医疗质量管理流于形式比较多,如三基考核发下试卷自行答题,几天后上交,几乎是开卷完成。因而不能如实反映社区医师掌握基础知识的水平。
3.4质量管理存在盲区
医技科室的质控近年来有弱化趋势,目前除检验科的质量检查已纳入全市临检中心质控范畴内外,其他临床辅助科室如B超、心电图、放射等的质量管理均未纳入,成为管理盲区,对医院的医疗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今年区卫生局成立了20个质控中心,相信对区域内一级医疗机构的质量将会起到监管和促进作用。
3.5医疗质量管理的评价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目前的医疗质量管理模式、质量评价体系尚不能准确反映基层之间的差异,医院之间的分数差异很小,有时仅差零点几。考核评价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以期能准确、客观、公正、综合地反映基层医疗质量的水平。
4对策探讨
医疗质量管理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还应应用与管理实践中,众多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目的是为了促进医疗质量的不断持续改进与不断提高。医疗质量的超严标准和零缺陷管理是今后医疗质量管理的方向。以下试图从卫生局卫协以及基层两个层面分别进行探讨。
4.1卫生局卫协层面
4.1.1强化区域质控中心的功能区域质控中心已经启动。但对其如何管理和运作值得探讨。质控中心除了对区域范围的基层实施质量监控和督察外,还应进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使基层人员基础知识扎实、知识不断更新,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考核内容进行修正,以设定合格线取代原有的排序,考核结束后将结果进行公示,对不合格者进行警告,提出整改期限,甚至予以罚款。
4.1.2加大监管力度卫生局卫协加大考核监管力度,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建议增加检查次数,不定期的随机检查着重考核在床病史,真正关注环节质量。注重环节质量,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在床病史,根据《病例书写规范》开展检查,加大检查力度,平时的考核纳入总分,从而规范医师书写病例的行为,杜绝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4.1.3建立客观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合理客观的考核评价体系目的是为了促使基层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真实反映出医院之间的医疗质量差异,应兼顾平时和年终,理论和病史的考核,力求公正、客观评价和反映医院的质量,减少偶然性。建议增加理论考核的内容,因为基层面对着大量的社区慢性病病人,需要医师有较强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知识更新水平,所以很有必要对医师进行理论知识的测试和考核,以强化对慢性病知识的掌握和领会。可罗列考核项目,分配权重,结合平时和年终考核,得出相对公正的分数。
4.1.4大力宣传,使质量意识深入人心一级医疗机构作为基层,与医疗中心并列成为卫生改革后主体框架下的两个中心,实施以全科医疗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与医疗中心建立双向转诊关系,同样需要良好的医疗技术,医疗质量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效果和自身对社区居民的信誉度的大小。在区域范围营造讲质量,求信誉的氛围,使质量意识深入人心。
4.2基层内部
4.2.1实行标准化管理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如各级医师工作职责、值班医师工作职责,规范医院医务人员的行为,使他们的活动有章可循。制定病史质控要点,将病史书写的各项要求分解量化,实行标准化管理,使完整病史、病程录能按时间节点完成,真正将制度落实,改善环节质量。
4.2.2强化医务科二级考核医务科要加大考核监督的力度,细化考核方式,改变以往只抽查出院病史的做法,因为出院病史已装订成册,再则修改必定违反《条例》的规定,所以必须要对病史进行实时的督察,力求督察操作性强、反馈及时、效果明显,使医疗事故的隐患扼杀在萌芽中。
4.2.3配备必要的人员,实行主治医师[7]负责制病房管理中应配备必要的医务人员,实行主治医师负责制和真正内意义上的三级查房制度。要求主治医师以上有规范的查房,查房有分析、有讲解。不断提高主治医师的带教水平。同时进行查房效果评定,方法:建立三级医师查房登记册,查阅查房活动内容;检查病案核实查房质量;实地考察医师对病人病情、诊疗情况的了解、掌握程度;评价总体效果;调查病人对查房的意见。综合各项结果评分,确定查房效果。
4.2.4完善激励机制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需要有完善的激励机制作保证。激励有正激励和负激励。对那些优秀病史、处方应给予正激励,即表扬或物质奖励;对不合格的病史、不规范的处方应予批评或经济处罚。使每次好的行为能得到正面强化、巩固和肯定,每次不合规范的行为得到鞭策。
4.2.5加强医院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人的因素是决定医疗质量的关键。建议,一是卫生局制定政策“移花接木”,将上级医院高级职称和高年资主治医师定期到基层轮岗带教,输出技术,快速提高基层专业技术水平。二是及时补充专业技术人员,某些医技临床科室人员退休前,应预先及时定向进行招蓦培训,培养后备力量,保证质量的连续性。三是加强人员的培训,鼓励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四是引进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新分配人员的学历水平。
4.2.6建立病房托管机制鉴于基层目前医师的总体素质,建议建立病房托管机制。由区域二级综合性医院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到基层轮岗,一方面使二级医院的富余人员借此分流,同时能促使基层病房质量得到提高,使年轻医师不出院门能得到上级医师的指导,不断使业务水平得到提升。这样一来,既盘活了社会存量医疗资源,又能实现医院、病患双赢。”能进一步提高病的抢救成功率,也为基层危重病人向上级医院的转诊建立了更快捷、通畅的“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1]李岩.美国医疗质量管理之父多那比第安,中国医院,2003,7(5):26.
[2]朱士俊.医疗质量管理发展现状及展望,医院管理杂志,2003,10(3):204-206.
[3]王政,黄殿忠,崔亮,等.ISO90000族标准与医院管理,医院管理杂志,2003,10(6):545-546.
[4]陆栋定,连斌,吴雁鸣,等.临床路径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探讨,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3,11(2):17-20.
[5]徐洪斌,陈斌,杨松涛,等.运用差距模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中国医院管理,2004,24(7):50-51.
一、我县卫生工作的基本状况
目前,全县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04家,其中县直医疗卫生单位7家、企业医院5家、乡镇卫生院14家(包括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体诊所及村卫生室178家。全县卫生系统共有在编职工858名,其中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45名、主治医师职称143名;初级卫生技术人员383名。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共同组成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县农村,为广大农民提供了预防保健和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我县卫生改革和发展的主要进展有:
1、实行卫生体制改革。一是按照县委常委会议精神进行了县直单位的管理体制改革,县医院、中医院、县疾控中心、县新合办主要领导文秘杂烩网上划到组织部任命。二是为加强汪清县妇幼预防保健工作职能,月份将县妇幼保健院产科整合到县医院,进行卫生资源重组,提高了产科服务的质量,进一步加强了产科安全。三是为贯彻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推进我县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投入40万元对汪清镇医院、防保所进行改造,建设成为东城、西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开展相应的“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进行。年全县共有80641人参加合作医疗,参合率为71.69%;年全县参合农民79264人,参合率为73.23%。年受益农民达8344人,基金总支出556.16万元,其中住院补偿支出450.3万元,门诊慢性病支出25.66万元,家庭帐户支出80.20万元。县新合办克服困难,加强对定点医院、基金使用等各项工作的管理,降低医疗成本,多让利于广大农民,运行情况稳定良好。
3、抓好行业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卫生形象。以抓好反腐败惩防体系建设为重点,坚决打击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及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和“平安医院、和谐医院”的创建工作。严格规范工作行为,坚决执行双“八条禁令”,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我县卫生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县卫生工作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就发展方面来看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与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尚有一定的差距。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卫生发展资金不足,医疗仪器设备差。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短缺,大部分卫生院都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的“老三件”水平,医疗用房破旧,医疗卫生服务功能不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不平衡,难以有效正常开展农民健康体检工作和满足农村人群的一般医疗需求。
2、思想观念陈旧,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人才缺乏,管理能力不强。目前,我县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方式、服务模式、分配形式还相对落后,制度还不够完善,还有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热衷于吃“大锅饭”、端“铁饭碗”,不敢试、不敢闯,怕改革、怕下岗,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人事制度方面缺少有效的用人竞争机制,造成领导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普遍缺少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管理水平不高。在管理理念上落后,管理能力不强,表现在服务意识、服务质量、管理能力水平落后薄弱,缺乏现代医院服务和管理意识能力,没有真正达到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服务,影响着医院的进步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3、人才匮乏、医疗服务水平不高。近年来卫生事业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卫生事业并没有与社会经济得到同步的发展,我们的医疗服务水平与群众需求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1)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大专院校毕业生回来少,回来的又不愿到乡镇工作,导致我们后继乏人。(2)自我人才培养、提高发展意识能力有待加强。(3)我们吸引和留住人才能力薄弱,既没有引进人才能力,又没有留住人才能力,目前乡镇骨干人员流向县级医院,县级医院人员流向县外延吉医院等较发达地区的现象较多。
4、县直医院、尤其乡镇卫生院存在生存、发展的各种困难。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医疗设备较差等等因素,改变了病人的医院选择流向,乡镇病人流向县城医院,县城病人流向省州医院,这些都为医院的生存、发展带来困难。
2、思想观念陈旧,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人才缺乏,管理能力不强。目前,我县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方式、服务模式、分配形式还相对落后,制度还不够完善,还有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热衷于吃“大锅饭”、端“铁饭碗”,不敢试、不敢闯,怕改革、怕下岗,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人事制度方面缺少有效的用人竞争机制,造成领导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普遍缺少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管理水平不高。在管理理念上落后,管理能力不强,表现在服务意识、服务质量、管理能力水平落后薄弱,缺乏现代医院服务和管理意识能力,没有真正达到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服务,影响着医院的进步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3、人才匮乏、医疗服务水平不高。近年来卫生事业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卫生事业并没有与社会经济得到同步的发展,我们的医疗服务水平与群众需求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1)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大专院校毕业生回来少,回来的又不愿到乡镇工作,导致我们后继乏人。(2)自我人才培养、提高发展意识能力有待加强。(3)我们吸引和留住人才能力薄弱,既没有引进人才能力,又没有留住人才能力,目前乡镇骨干人员流向县级医院,县级医院人员流向县外延吉医院等较发达地区的现象较多。
4、县直医院、尤其乡镇卫生院存在生存、发展的各种困难。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医疗设备较差等等因素,改变了病人的医院选择流向,乡镇病人流向县城医院,县城病人流向省州医院,这些都为医院的生存、发展带来困难。
5、“重医轻防”问题。长期以来,乡镇卫生院的“重医轻防”现象非常严重。目前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不仅数量过少,而且质量低下,使得乡镇卫生院防保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本应是乡镇卫生院工作的重心,但是由于现行体制的原因,使得原本在功能上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逐渐转为全面竞争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公共卫生服务无法带来明显收益,故被逐渐弱化,导致乡镇卫生“重医轻防”现象愈演愈烈。
作为“夹心层”的乡镇卫生院,在医疗领域,其便利性和服务价格不及村卫生室(所),在服务质量上又难以与城区医院匹敌,在竞争中逐渐落入下风。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农村卫生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一些惠及乡镇卫生院的政策相继出台,改善了乡镇卫生院的硬件设施,“新农合”在报销方面向乡镇卫生院倾斜,为其带来了发展的契机。然而,这些政策仅仅只是“救活”乡镇卫生院,使他们能维持正常运转,没有在乡镇卫生院回归其本来定位上做出实质性贡献,大多数乡镇卫生院仍然行进在“重医轻防”的老路上。
三、加快我县卫生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当前,我县卫生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不顺,体制改革滞后。卫生工作直接关系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进步,关系农村生产力保护和经济的进一步协调发展,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切实做好我县的卫生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对下一步卫生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1、全面推行卫生体制改革,优化重组卫生资源。就我县现有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政府的经济实力还很有限,要让政府包办卫生事业一时难以做到。因此,借鉴发达地区卫生改革的成功经验,我县可借用社会力量,运用市场机制来兴办卫生事业。医疗卫生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置身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应当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卫生工作新机制。如果按原有体制发展卫生事业,很难摆脱困难,只有摒弃原有体制和发展模式,另辟蹊径,通过改革消除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障碍,才能实现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新医改 经济运行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财务制度
对于乡镇卫生院而言,深化对于卫生院经济运行模式的改革更有必要,这不仅在于乡镇卫生院的很多经济管理与运行模式都十分低效,这也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的经营绩效的根本。本文将深入剖析新医改背景下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济运行模式所提出的一些深度革新,并且解读这些变革在乡镇卫生院可以有的实施方式,进而让乡镇卫生院的财务会计制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与建设。
一、深化对于乡镇卫生院运营成本的控制
新医改对于乡镇卫生院的经济运行模式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财务会计制度的影响可以体现在很多具体的方面,首先,新医改背景下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营成本控制有了更好的管理,这对于提升乡镇卫生院的运营绩效,让卫生院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很有帮助。这种转变可以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透过对于运营成本深入而全面的分析,提出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并且尽可能的降低很多乡镇卫生院不必要的活动成本及医疗成本,这样才能够促进卫生院的高效运营,并且极大的提升乡镇卫生院的绩效;2)透过全成本核算的实行,这将会极大的为价格主管部门在各方面医疗服务价格的制定上提供参考依据,为单病种的医保方在付费时提供有效的成本参照,这也会为医改政策的制定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3)全成本核算的推行,能够促进乡镇卫生院各级部门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与高效化;4)实现全成本核算还能够很好的增强乡镇卫生院内部员工的成本意识,进而在卫生院上下形成良好的氛围,这会促进节约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并且能够实现乡镇卫生院内部人员、设备、资金等的优化配置,这样才能够充分提升乡镇卫生院现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新财务制度在乡镇卫生院成本管理上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要求与方向,这些指引将会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本核算朝着更为精确、规范、科学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提升乡镇卫生院运营成本的根基。
二、加强对于乡镇卫生院预算的管理
一直以来,乡镇卫生院在预算管理上都存在各种问题,新医改制度下对于卫生院的预算管理提出了很多全面而细致的要求,这些制度在乡镇卫生院预算管理中的有效执行将会极大的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经营绩效的提升。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在旧卫生院制度中涉及很少,新制度明确规定,对乡镇卫生院实行“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并规定地方可结合实际,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对乡镇卫生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在明确乡镇卫生院预算管理总体办法的基础上,与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相衔接,对卫生院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等各个环节所遵循的方法、原则、程序等作出了详细规定,并明确了主管部门(或举办单位)、财政部门以及卫生院等主体在预算管理各环节中的职责。这些都是很好的制度革新,极大的弥补了一直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预算管理上的各种漏洞。
三、渗透精细化管理的理念
新制度下让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财务会计以及经济运行的管理上都趋向于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趋势。过往的很多乡镇卫生院在财务管理上都不够清晰透明,很多管理上的细节做得比较马虎,这一点在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的经济管理与运行上体现的更为明显。这是一个很有必要改善的问题,新制度下在这个方面也有着极大的革新,财务管理的精细化能够很好的得以体现。首先,对于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提出了更为深入与具体的要求,对现有的固定资产进行了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这样有助于乡镇卫生院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的良好建设。新制度对于成本管理也更加清晰与细致,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也可以很好的得以体现。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中成本管理目标的确定、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成本分摊流程的制定、成本管理的范畴、成本分析与控制的基本模式等都做出了更为明晰的限定,这将会极大的细化乡镇卫生院的成本归集与核算体系,这样才能够为医疗成本的分摊及核算提供可供验证且口径一致的参照数据。这些变革不仅能够极大的提升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以及经济运行的效率,这也会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福利,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够慢慢缓解人民群众“看不起病”、“看病贵”的担忧,这也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革新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
四、标准化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体制
标准化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的体制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财务活动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领导下,由财务部门集中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根据工作需要,设置财务核算机构或人员;不具备设置条件的,可实行会计委托记账。有条件的地区,可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具体办法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确定。2)提升乡镇卫生院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与透明性,提高乡镇卫生院财务数据的规范性与可用性,深化对于卫生院财政支出的有效监管。新制度的运营将会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总资产规模、对于国家投入的利用效率等有更加清晰的呈现,对于收支分类会有更明确的界定,财务报表也会更加规范与透明,乡镇卫生院的财务信息也会更为精准。这些都是标准化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体制需要落实的范畴。此外,新制度下也会进一步促进乡镇卫生院完善自身的财务报告体系,这将会更好地满足多方面的财务信息需求。这些都会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报告体系更为规范与标准,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够更好的向各方公布相应的财务信息,进而实现乡镇卫生院财务数据的公开透明。
五、有效进行财务风险管控
新制度下为乡镇卫生院在财务风险管理上也提出了一些要求,这是过往被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忽视的一个环节,具体可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乡镇卫生院不得借入偿还期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长期借款;2)大型医疗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购建和租赁,要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经科学论证,并按规定报主管部门会同改革部门、财政部门批准;3)严格禁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外投资。4)在资产核算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应收及预付款项应当及时清理,不得长期挂账。对期限超3年以上,确认无法收回的,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按规定程序报经批准后核销。
六、转变乡镇卫生院经营管理的模式
一直以来,卫生院的经验管理模式都受到人民群众的诟病,卫生院过分注重盈利,以商业目的为首要考虑也是造成人民“看不起病”、“看病贵”的呼声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一点不仅在城市内的医院体现的尤为明显,在很多乡镇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也非常常见。新医改背景下重新设定了卫生院的经验管理模式,卫生院被设定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不允许以盈利为追求。这种转变非常可喜,也是一个很好的趋势所在,这将会极大的改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观念与服务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乡镇卫生院会更加注重对于患者的服务,会将效益的考虑放在次要位置,而是首先给患者解决他们的问题与担忧。很多人会认为,这种类似公益的行为会造成很多资源的浪费,这种理解并不深刻。在这样的背景下必然会进一步推动乡镇卫生院在财务管理以及经济运营模式上做出深度革新,会让乡镇卫生院进一步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且加强对于成本收支的核算,这些都会推进乡镇卫生院的经济运行与管理朝着更为高效的方向发展,并且有助于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乡镇卫生院要改变自身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与运转模式,要推进卫生院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革新,要透过专业人士的引导来为乡镇卫生院建立更加规范、标准、科学、有效的运营模式。这不仅能够极大的降低乡镇卫生院的运营成本,提升乡镇卫生院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也会给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对于改善医患关系,维护乡镇卫生院的社会公益性,促进和谐社会的营造都会起到极大的推动效用。
七、新医改对乡镇卫生院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的影响
新医改背景下对于乡镇卫生院的经济运行模式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会计制度建设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将会朝着更加规范、标准、透明的方向发展。这不仅能够解决乡镇卫生院经济运行效率低的实际问题,这也会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营模式的革新,进而让乡镇卫生院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群众。
新医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乡镇卫生院药品销售实现了零利润,作为替代,财政进行药差补助,药品价格及销售量均大幅降低,医疗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下降明显。由于有稳定的财政补助保障,生存问题可望解决,且不合理医疗行为已变得无利可图,乡镇卫生院开展“小马拉大车”似的大型手术、疑难重症救治、大处方、不合理检查等等趋利性动机已不复存在,转而开展基本医疗,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增强医疗服务手段、延伸医疗服务内容,根据自身实际和业务发展需要,稳妥地开展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保障医疗安全,获得合理的业务收入。
八、结语
新医改背景下对于乡镇卫生院的经济运行模式提出了很多革新方向,这些变革极大的推动了乡镇卫生院的整体经营绩效。新医改背景下首先极大的提升了乡镇卫生院的成本管控效率,并且深化了对于预算的有效管理。这些管理模式上的更新将会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济运行朝着更为精确、规范、科学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提升乡镇卫生院运营成本的根基。新医改背景下让乡镇卫生院的经营理念也有所更新,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很好的得以渗透,对于乡镇卫生院财务的标准化管理也在慢慢得到落实。这种变革不仅能够极大的提升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以及经济运行的效率,这也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革新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此外,乡镇卫生院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在慢慢发生转变,新医改背景下重新设定了乡镇卫生院的经验管理模式,卫生院被设定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这对于改善医患关系,维护乡镇卫生院的社会公益性,促进和谐社会的营造都会起到极大的推动效用。
参考文献
[1]王思芬.浅析卫生院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J].知识经济,2009(04).
[2]卢继青,杜文娟.卫生院会计制度弊端及其完善措施思考[J].财会通讯,2009(13).
[3]陈岳.卫生院会计制度改革探讨[J].经营管理者,2009(10).
[4]袁立坚.现行卫生院会计制度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08).
关键词:食品安全;影响因素;隐患;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3--0224--02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关系着人民的体质,关系社会的稳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食品种类越来越丰富,新产品如雨后春笋;与此同时,食品安全所受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各类事故频频出现,食品安全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武警部队人员众多、统一采购、集中就餐,易导致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影响部队战斗力和任务的完成。因此,正确分析部队食品安全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对于预防部队食品安全事故,保证官兵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食品安全主要影响因素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发表的《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性计划指南》中,对食品安全(food sMtey)定义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影响这种“担保”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按照食品链流程来看,可以从以下三个环节进行说明:
1.原料生产积累有害物质。食品的原料主要有粮食性农作物和渔牧产品等。有害物质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环境污染,工业废气、废水随意排放,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增加,形成大量的酸雨区;废水直接排放,污染了农作物和渔牧产品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水源,造成食品中铅、砷、镉等重金属严重超标。二是农药与兽药、激素残留。农药和兽药、激素是把双刃剑,在增加产量、调节生长、促进品质的同时,由于大量、不科学的使用,造成在农、畜产品中残留过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如:有机氯杀虫剂以及含砷、汞的农药,在环境中难于分解。属高残留农药;对动物违规使用抗生素、激素类可造成残留,最终被人体摄入。
2.食品加工过程中接触、产生有害物质。一是不合理的加工工艺使食品产生有害物质,如火烤、油炸食品直接与明火接触或与灼热的金属表面接触,易使蛋白质变性热解生成杂环胺具致癌性,熏肉类也在制作过程中产生大量致癌物质。二是食品添加剂滥用。超范围或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而且标识又不明确。超范围使用的品种主要是合成色素、防腐剂和甜味剂等品种,如葡萄酒中的合成色素、甜蜜素。超剂量使用的品种主要是面粉改良剂、防腐剂、甜味剂。过量食用添加剂虽在短期内一般不会使人体产生很明显的症状,但反复食用和长期累积,不仅影响人体健康,还会对下一代的健康产生危害,造成胎儿畸形和基因突变等。
3.食品储运过程中遭到损害。主要指包装中的有害物质渗出,或货物混装造成二次污染。食品保存不善腐烂变质等。
二、武警部队食品安全隐患
1.食品安全意识淡薄,人员素质较低。基层官兵绝大多数是青壮年,生活知识缺乏,接受食品安全教育少,食品安全意识相对淡薄。部队直接从事饮食保障的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匮乏,对安全问题防范技能差,认识不足,往往把食品安全同食品卫生等同起来,把吃不坏肚子当作健康,没有把食品安全提升到应有的高度,采购时重价轻质,制作时重口昧儿、轻营养,炊事人员辨别原料质量的能力较弱,不能对其进行有效辨别;饮食制作技艺有待提高。
2.食品采集不规范,食源安全没有保障。当前,部队食品原料采购,除军粮由军粮供应站供应,基本可保证质量安全外,其他肉、蛋、蔬菜等副食皆由炊事人员自行到市场中采购,武警部队大多驻地分散、人员较少,消费量也少,从而难以与副食供应单位签订长期供应协议,特别是一些小、散、远单位,受驻地环境所限,只能到附近农贸市场或摊贩处采购。食品来源不明,质量无法保证。
3.监管机制不健全,部门监督效果不明显。目前食品安全管理由军需、卫生、营房三部门负责。缺乏一个专门的食品安全领导机构,导致许多工作无法开展。由于现在负责食品安全工作的三个部门的其他工作量很大,加之各部门间对各自的职责分工不是很明确,互相又是平级单位,都想牵头但又都不好牵这个头,以至现在在食品安全标准、法规等多个体系上仍得不到统一和改进。
三、确保武警部队食品安全的对策
1.强化食品安全意识,提高防卫技能。在影响食品安全的诸因素中,人员素质和食品安全防范意识是第一位的。要利用各种手段,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在警营大力营造重视食品安全良好氛围,增强基层官兵食品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对伪劣食品的鉴别能力。一是利用广播、闭路电视、军网、军队报刊等媒体,为部队基层官兵普及食品安全常识;二是通过餐厅展板、演讲、小品、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宣传食品营养知识、科学的食品加工烹调方法、假冒伪劣食品识别技巧以及食品卫生、消费者权益等法律法规;三是坚持定期向部队食品安全信息,介绍食品安全典型案例,曝光不合格食品及其生产厂商、供应商,指导官兵安全消费。
2.稳定原料提供渠道,加强源头建设。一是选择具有良好社会信用度的食品供应商(如大型超市等)进行食品资格认证,与其签订协议,建立稳定的食品原料供应链,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信用机制确保食品来源安全;二是加强武警农副业基地建设,坚持采用科学的耕作畜养方式生产,按照安全食品基地的要求进行建设,确保生产出安全、绿色的食品供给部队官兵。
3.借助地方力量,警民结合共保安全。建立食品安全信息体系。武警部队高度分散,多数单位不具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发挥武警双重领导的体制优势,与地方进行信息互联,借助地方监管力量,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并接受警报;有条件的地方甚至可以将武警部队饮食采购、制做并入执勤单位,在保留自身机动保障能力的同时,实现与地方一体化保障,可以更好地实现警民结合共保安全。
参考文献:
[1]郑生富,杨文学,黄进,于德合,军队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及对策[J],军事经济研究,2006,(5).
为了解我县儿童及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现状,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问题,使得我县儿童及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2011年初,对我县儿童及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开展细致深入的调查,调查结果大致反映我县辖区儿童及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实际和现状。基本概况贵南县地处海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总面积6649.7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200米,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境内有4乡2镇,78个行政村,一个省属草业公司,总人口72538人(其中流动人口1372人),年平均出生率为15.11‰,全县共有医疗单位82所,其中县医院、县藏医院、县疾控中心、草业公司医院各1所,乡镇卫生院6所,村卫生室75所,能承担住院分娩的医疗单位共7所(县医院、县藏医院、草业公司医院、4个乡镇卫生院),县乡从事妇幼保健工作的专业人员10名,村保健员80名
1 调查结果
1.1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情况调查。
我县长期以来妇幼保健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目前妇幼保健工作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困难,三级保健网络作用不断薄弱,妇幼保健工作职能逐渐弱化,服务摸式转变导致妇幼保健工作滑坡,随着财政投入逐年减少,国家指导性工作计划(项目工程)的逐年取消,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不得不逐步向医疗来解决面临的生存问题。由于专业人员、医疗设备基础薄弱,遗失发展机,只能采取“小而长”策略应对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下处于下风使机构“妇幼” 专科优势消失尽,医疗业务和壮大的空间相对缩小。
对妇幼保健机构却只是“口号上的重视,会议上的支持”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在90年代之前基本平行发展的防疫,保健机构现在已是天壤之别,这一现象在我县尤为突出和严重。致使妇幼保健机构深陷与生存和发展的困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规定妇幼保健机构为育龄妇女和孕产妇提供保健服务,但各级计生部门设立的计生站同样开展以上业务。由于计生工作作为国策的重要性、政府高度重视,使本于妇幼保健机构的职能滑落、导致妇幼保健工作任务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如:计生部们在“三查 ”时开展妇女病普查普治,使卫生部门难以组织妇女病普查普治甚至行政干预,孕妇到指定的医疗机构分娩实行机构免费垫付接生,造成了妇幼保健机构只能流于形式、无法发挥保健工作职能。
原因分析
坚持妇幼卫生的公共卫生性质,坚持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实行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加强妇幼卫生工作基础,为保护和促进我县妇女儿童健康服务。
(一)加强县乡两级医疗保健机构产科服务能力建设。要重点采取措施,规范管理。改善产科工作条件,严格操作规程,提高产科的孕产妇急危重症综合抢救技术水平,使全县医疗保健机构的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最低水平。
(二)强化“两个系统”管理。把孕产妇和婴幼儿“两个系统”管理作为妇幼保健的核心工作来抓,做到建卡及时,管理规范,服务到位,质量保证,不断提高管理的及时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孕产妇保健管理率≥75%;孕产妇住院分娩率≥85%;0-3岁儿童系统管理率≥65%。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及时、准确收集并上报“新筛”的各项数据。认真做好“三网”监测工作,以降低孕产妇、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目标,规范信息管理,进一步提高“三网”监测质量。
(三)做好妇幼卫生“降消”项目工作。重点提高全县的孕产妇急危重症的抢救能力,落实“降消”项目的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工作,严格贫困救助资金的使用管理,逐步扩大贫困救助范围,完善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要加强项目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四)认真做好年度妇幼信息统计工作。完成妇幼信息年报统计、年度孕产妇死亡评审分析报告、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报告、出生缺陷监测报告、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网络直报等报表的年度报告,按时统计上报妇幼保健管理手册和绩效评价报告,提高统计监测质量,加强统计监测质量控制,推动妇幼卫生信息统计规范管理。
(五)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实施。认真查找重点和难点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实施计划,采取有效措施,认真组织落实。进一步推动“两纲”目标的实施,使“两纲”终期目标如期实现。
(六)开展业务技术培训。建立县、乡(镇)两级妇幼保健人员定期在岗培训制度,县疾控中心组织对乡级妇幼专干进行专题培训,乡级对村级保健员进行定期培训,内容主要以“妇幼保健常规适宜操作技能”为学习和培训,以不断提高基层妇幼人员专业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
对策建议
1 专干不得随意更换,新专干对业务不熟悉的,由原专干指导培训或送疾控中心学习。
2 个别乡(镇)卫生院领导对妇幼保健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日常给予专干充足的时间和经费,支持专干完成辖区内妇幼保健各项工作,此外还要随时督促专干开展工作。
3 重视高危孕产妇筛查、转诊工作,贫困救助登记及资金申请工作要随时开展。
4 按时上报各种相关报表,统计数据要规范真实,要求做到登记本、图表、报表数据一致。
5 加强相关知识宣传和村级保健员督导培训工作。
6 随时查看相关文件资料及目标责任书,逐项查对完成,确保妇幼保健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7 经常性进行自查自纠,随时补救和改正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一、多选精品旅游项目,助游客体验族风情。
景区的概念是全面的,它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在完善表演节目的同时,要加大开发夜游项目、自选项目、举办景区节庆活动等。让游客进的来,住得安心,玩得开心,购得满意,才能把游客的钱掏出来。
大均景区目前主要有族婚俗表演、大均漂流、水上乐园、晚会活动(包括夏季的洗井泼水节、山火神节、对歌节)、家大菜(餐馆)等。如:大均的表演厅就没有发挥正常的作用,建议实行定期的表演,白天上午9:00—10:00,下午2:30—3:30,晚上7:00—8:00作为定期表演。这样,即增加了表演项目又增加散客的观赏度。在景区要增设抢猪、花鼓戏等有一定文化底蕴的精品表演项目,让游客参与互动,提高游客的兴趣。同时,对景区工作人员,特别是表演人员要加强接待礼仪、表演基本功等方面的知识培训,逐步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景区内的每一位工作人员要学会常用语,教会每位游客记住1--3句语,增加游客的记忆度。
二、建立管理长效机制,使村景发展和谐共赢
景区管理的各种长效机制应当包括景区全方位立体管理机制,景区管理问题及各类突发事件协调组织和协调机制。
大均、两个景区都是村景合一,村景合一的特点是不便管理,易产生矛盾。如大均景区的入口处就是村民的正常通道,景村不分对景区的管理会增加很多的难度。避免景区游客“逃票”是景区入口管理的重点,设卡的主要目的也是要解决这个“逃票”问题。云中景区是由云中省级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负责管理,管委会一套人马二块牌子,既是乡党委、政府,又是景区的管理人,的风景与村庄是大体分开的,景区的入口和大门没有像大均那样尖锐的矛盾,但雪花漈的流水问题一直没有与水电站方面达成妥善协议,造成不少游客站在雪花漈只能看到雪花漈的眼泪!景区的服务设施不够足,人气不够旺,没有人气就没有未来。
所以运营和管理问题需要研究并得以解决。景区管理问题及各类突发事件协调与解决,应当是政府、行业管理部门、业主单位、景区、村民代表、农家乐经营户代表各有一定份额的人员组成。在协调机制上,政府牵头,行业管理部门主力,以景区的生存和发展为中心,全面协调各方利益,不偏不倚,完满和谐,如考量大均景区入口设计存在的不够合理成分,要考虑业主单位的利益、也要充分体现村民和农家乐的权利,恰当的设计景区停车场和游客中心以及游客入口处,是景区管理科学顺畅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的电站发电和游客观赏美景也如此。景区的管理机制无需多言,应该抓窗口,树形象,这是景区全面提升服务水平的工作重点。景区管理开发必须着力于“一切为了游客、为了游客的一切”的服务宗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责任到人。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要强化员工责任意识,培养员工优质服务意识,通过提高基层员工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管理上台阶。
三、树立人理念,为景区塑造一流环境
景区的文明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建设一个文明的、人性化的景区是每个景区都追求的目标。将“游客满意”作为景区发展的灵魂,为游客营造一个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和谐的场所。景区要把游客视为上帝,通过开设网站留言板和电子信箱、意见箱、热线电话、咨询台、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面向社会征求管理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调动广大游客的参与热情,邀请游客共同参与谋划景区发展的美好前景。为能够在第一时间收集游客对景区建设、服务、管理等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景区管理单位还可以特别设立公开接待日,实行随时接听和电话预约相结合的方式解答游客和群众的咨询和意见建议。在卫生环境方面,景区不仅要给游客提供一个体验、休闲、游览的功能平台,更要给游客提供优美的环境,让游客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享受大自然、体验乡独特的魅力。为此,在增加管理清扫人员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与有关村庄、学校建立卫生保洁联合机制,进行几方定期组织共同参与的卫生大清扫活动。激活共管机制,有效清除景区卫生管理中的“盲区”和“死角”。
关键词 乡镇卫生院;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3-0038-02
目前,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仍然比较薄弱,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群众的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依然存在。积极推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把乡镇卫生院建设成为合格的社区卫生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努力开展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连续、有效、上门的社区卫生服务,是我们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
1 目前乡镇卫生院存在问题
1.1 功能定位不准,作用难以发挥
长期把卫生院当作一个纯医疗服务机构对待,认为可以通过医疗服务收入进行补偿,有自我生存能力。定位不准弱化了卫生院的农村基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特殊功能及作用的发挥。
由于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经费、医疗设备没有得到及时提升等问题,制约了卫生院的建设和发展,弱化了卫生院的功能作用,特别是农村的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区域内的人员健康档案不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知识普及率低。有的卫生院甚至连基本的农民健康体检工作都难以完成。
1.2 经费投入总体不足,相对不平衡
我国的医疗机构自50年代起,就形成了一个“以药养医”的运行机制,实质上是实行自负盈亏的运行机制。由于历史运行机制的原因,政府在基层卫生院的建设投入上明显不足。《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表明:城市医疗保障(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覆盖的城镇人口2003年为43.0%。农村社会保障(即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率2003年为3.1%。城乡之间利用卫生服务差异明显[1]。近年来温州市对卫生事业投入有所增长,但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却逐年下降。调查显示温州市乡镇卫生院差额拨款单位有105家,占35%,自收自支的为165家,占65%。公共卫生人员的人员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实行包干式的年薪制,乡镇卫生院的其他卫技人员实行自收自支,但公共卫生人员的收入远低于后者[2]。据统计,温州市近年来对卫生事业投入增长比例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比例,卫生经费支出结构也不合理。从县级卫生事业费的支出情况看,低的县(市、区)卫生事业费的支出占同级财政支出比例的2%,高得县市约占3%,这与《浙江省农村卫生事业补助政策实施意见》(浙财社字[2003]85文件)规定,卫生事业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有条件的市县要逐步达到占同级财政支出比例的5%以上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管理制度不规范,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思想不强,直接影响到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基本医疗场所简陋,有相当一部分卫生院的基本用房小而破,温州市262个乡镇卫生院中还有31所卫生院是危房,而且多数卫生院的用房面积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有的不足100m2;二是配套设施简陋,少数卫生院连最基本的诊疗床和观察床位都没有设置。三是财政投入不足,影响新六件作用的发挥。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政府是按照统一标准拨付资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卫生院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发达地区由于群众对医疗水平要求较高,而政府给乡镇卫生院购买新六件的资金仅为22万,许多乡镇卫生院为满足当地群众的需求而筹措资金购置较好的设备。而欠发达地区,即使配备了新六件,但由于病人少,运作成本大,新六件设备利用率低。
1.3 缺乏公共卫生医技人员,医疗服务水平低。
我国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基础设施条件差,村卫生室高职称、高学历医务人员极少,部分地区的行政村难以找到合格人员当村医。据调查显示,村医队伍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3.01%,中专学历者占34.87%[3]。
虽然目前温州市已经解决了乡镇卫生院的单位性质、人员编制问题,但部分欠发达地区依旧留不住人。由于业务不景气,在岗人员不安心工作,少数骨干力量随着自己的“知名度”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在取得了职称而待遇又与技术水平不相匹配时,也纷纷“另谋高就”。
缺乏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医疗服务技术水平不高。由于先天发育不足,卫技人员缺乏正规系统的专业培训,加之后天的培训机制不完善,卫技人员的医疗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导致卫生院总体诊疗技术水平低,全科医生少,医技人员持有上岗证的少。
1.4 农村公共卫生的基础性工作亟待加强。
根据有关规定,乡镇卫生院按照服务人口1 000~2 000名农村居民(或1~3个村居)的标准,确定一名责任医生,建立与服务对象的密切联系。目前,温州市共有4 253名责任医生,除聘任的责任医生之外,全市还有乡镇公共卫生管理员242人、村级联络员3 751人。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底,温州市共建立农民健康档案245.36万份,建档率79.26%。一名责任医生根本无力负责这么多的居民,因此这项工作也往往流于形式。又如健康体检,由于标准低,项目少,设备差,许多农民不愿参加。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中的一些基础性工作亟待完善加强。
2 对策及建议
针对乡镇卫生院存在的问题,理顺管理体制,改革运行机制已是势在必行,要与当前现实情况相结合,特别是要与当前上级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卫生的一系列政策精神相一致。通过调研,对现行卫生院管理体制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及建议。
2.1 明确乡镇卫生院功能定位,加强中心镇卫生院建设
建议整合现有乡镇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功能定位,努力在每个建制乡镇办好一所由政府举办、财政保障的公立卫生院。根据中央和省有关乡镇卫生院建设政策规定和发展方向,乡镇卫生院要转变服务模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以从事公共卫生为主,主要承担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工作任务。同时,加强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建设,以弥补周边经济欠发达、人口稀少、交通不便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力量不足,发挥中心集镇卫生院的辐射作用。
2.2 完善财政保障机制,规范经费保障渠道
农村公共卫生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乡镇卫生院开展公共卫生工作需要的人员和业务经费,业务经费按照开展项目工作必需的材料、仪器、药品、交通、水电消耗等成本因素核定,不能冲抵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的更新购置和人才培养等项目支出,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建设发展规划,采取逐年安排,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2.3 深化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全面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水平
一是推行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即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实行多种选拔任用方法,择优选聘乡镇卫生院院长,建立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扩大院长人事、分配、业务等经营自。改革分配制度,对职工的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和劳动贡献等进行综合考核,合理拉开分配档次。改革用人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推行人事制。积极探索乡镇卫生院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以激活其运行机制。改革医疗服务模式,提高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做到小病不出村镇、大病及时救治;二是改革城乡医疗机构人才、技术配置不合理的现象。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向农村卫生院合理流动;三是建立考评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考评管理机制。考评要看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医疗纠纷、医德医风以及群众的评价等内容,用这些指标考核,在县级财政核定的医疗工资总额内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打破大锅饭,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要杜绝劳务报酬与医疗服务收入直接挂钩的现象,不能收得多就分得多。同时,实行绩效考评要与加大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力度相结合,确保考评机制的实效性。
2.4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素质
严格准入条件,在全行业内择优聘用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强化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教育,不断提高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的从业比例。加强在职医务人员全科医学知识转型教育和乡村医生全科医学知识培训。继续落实城市支援农村卫生的相关规定,开展对口支援、医疗扶贫、医疗下乡、巡回医疗等活动。认真实施国家“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严格执行城市医生到农村服务的制度。
2.5进一步明确职责,共同抓好乡镇卫生院的全面建设
抓好农村卫生工作,做好乡镇卫生院建设,是建立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要求,是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乡镇政府的共同责任。乡镇卫生院既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下属事业单位,又是服务于乡镇的卫生服务机构。既要落实乡镇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等划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管理,又要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现昆.论公共伦理决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 (4):22-24.
护士继续教育是指在经过学校规范化专业培训毕业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性的护理学教育方式[1]。护士继续教育是护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疾病谱的变化;人们的健康需求日益增长,这些都赋予了护理工作新的内涵,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当前医疗卫生改革的背景之下,如何加强在职护士、特别是合同制护士的继续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每位护理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就近年来一些基层医院合同制护士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1 合同制护士继续教育存在问题
1.1 工作流动性大、学习目的不明确 部分合同制护士认为自己等同于“临时工”,随时都有跳槽的可能,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人的歧视和偏见使合同制护士认为自己与正式护士有身份差别,看不到前途,因此对继续教育认识不足,只是将其作为应付上级检查,职称晋升,变换工作岗位的辅助条件,因而学习被动,积极性不高。
1.2 管理层重视不够、护士待遇偏低 一些单位管理者只重视对医生的培养和在职教育,认为他们是医院主要创收人员和技术支柱,在酬金分配上多向医生倾斜,而将护士作为配角和次要创收人员,对护士继续教育工作支持力度不够,而一些医院对合同制护士未做到同工同酬。事实上、合同护士的工作性质和强度与正式护士一样,但付出往往得不到重视和认可,物质与精神回报均低于期望值[2] ,致使合同制护士时常感到压抑和无奈。
1.3 培训形式单调、缺乏吸引力 一些医院护士在职教育形式较为单一,一般为讲授式,照本宣科,内容刻板,缺少新意,忽视对人文科学、伦理学、管理学等边缘学科知识 的学习,有些继续教育还局限于基础知识的普及,未能体现护理教育的“四新”原则,也无法满足临床护理人员急于解答工作中所遇到实际问题的需要,培训对护士缺乏吸引。
1.4 护士外出学习机会少、激励机制缺乏 分析原因可能是合同制护士带有“临时性、流动性”等特征,用人单位担心对合同制护士职业发展培训投资太多,一旦护士跳槽将得不偿失,因而合同制护士很难享受到与正式在编护士同等的深造和进修机会。再有、一些医院对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护理人才梯队建设,护理新技术,新业务的引进、科研工作的开展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合同制护士看不到希望,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她们继续学习的积极性,留不住人才。
2 管理对策
2.1 想尽办法稳定护理队伍 建议医院管理者严格执行《护士条例》,切实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打破护士身份歧视,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激发护士继续学习深造的积极性,提高护理队伍是整体素质,留住人才。
2.2 护理人员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医院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护理管理者要学会适时地开发医院领导层,重视合同制护士的培养和使用,把《护士条例》落到实处,制定相应的政策,改变合同制护士待遇偏低的现状,尽快实现同工同酬,给护士继续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2.3 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合医院实际的护士继续教育计划,除了面授、函授、学术讲座之外,还可以院内会诊、护理查房、操作演示等形式对护士进行培训,还可以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不单可以解决护士在工作中产生的疑惑,还可以帮助其明确学习目的[3],调动护士学习的积极性。
2.4 医院要打破身份歧视,创造机会支持合同制护士外出进修学习,健全护理人才管理机制,对那些通过在职教育获得文凭和在护理质控、护理科研、教学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合同制护士给予适应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并在评优、评先、晋升和转正定级上给予优先考虑,使优秀的护理人才脱颖而出。
笔者认为,人才资源是医院的第一资源,在医院的各项管理中处于重要地位和起到主导作用,新时期的护理工作者,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只有通过在职继续教育培训及时“充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超越自我,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代具有良好医学基础,全面发展的护理新人。
参考文献
[1]郑修霞. 当代教育学理论与护理教育.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342-343.
[2]向艳君,马伟光,赛冬梅等.医院合同护士压力源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3):2455.
[3]王雪莹,王鹏.问题式教学与护士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中国现代护理杂志 2008,14(19):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