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范文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课堂教学教学实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

第1篇

生:高兴。(鼓掌)

师:大家是否还记得王安石描写江南春色的千古名句?

生:记得,(兴奋)齐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一个“绿”字,写活了春到江南绿满江南的绮丽景象。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虽然在秋天到江南,也描绘了一幅“奇异的醉人的”绿的图画,令人陶醉。今天,咱们就一块去领略一番。

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浏览课文,从中找出一个最能概括全文内容,表现作者感情的句子。

生甲: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生乙: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师:由此可见,梅雨潭的绿是课文描写的重点。那么,究竟梅雨潭怎样的绿使作者感到“惊诧”呢?请你从第三段中找出两个词加以说明。

生:(浏览课文后)奇异、醉人。

师:“奇异”和“醉人”正是文章内容的重心,可是,你看,作者在描写梅雨潭的绿之前还写了什么?请你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生:梅雨瀑。

师:既然主要写潭水的“奇异”“醉人”,那么,为什么还要写梅雨瀑呢?请你再一次浏览第二自然段,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作答。

生:(浏览课文后答)“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一句,交代了梅雨潭名字的由来。

师:其实,不光交代了名字的由来,作者也描绘了瀑布的美,请大家朗读“那瀑布从上面冲下”到“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生:朗读课文。

师:梅雨瀑虽然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却如小家碧玉般的可爱,可人。由此看来,作者写梅雨瀑还有另外一个目的,请你从第三段的前半部分找出一个句子来说明。

生: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经没有瀑布了……

师:为什么找这一句?

生:以瀑布的美衬托潭的美。瀑美,令人诧异;潭美,更令人惊诧,突出绿的“奇异”“醉人”。(鼓掌)

师:这位同学的概括很准确,表达很精练。这样,我们把这篇课文的中心和思路浓缩成一个句子,那就是……?

生:我惊诧于梅雨瀑下梅雨潭的“奇异”“醉人”的绿了。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请同学们朗读第三自然段的开头到“但你却看不透她”,要求边读边划出以下词句:

1.从亭边下到潭边,使用了哪些精彩的动词?

2.从整体上描写潭水的一个句子。

3.具体描绘水波、水色、水质的比喻句。

生:读,划。

师:好,哪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甲:“招引”、“追捉”、“揪”、“攀”。

生乙:还有“探身”和“鞠躬”。

师:我们把“招引”“追捉”换成“吸引”“追逐”,好不好?

生(又是刚才的那位同学):不好。“招引”我们,“追逐”她,都把潭水拟人化了,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真的像一位十二三岁的小姑娘,令人喜爱;“吸引”而不招手;“追逐”而不“捉”,缺少灵气。(掌声如潮)

师:这位同学的语言真是很精彩,让我们再次为他鼓掌。好了,这开头几句的内容,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追”。那后边的几个动词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态?

生:作者小心翼翼地探寻绿,急切见到的渴望之情溢于言外。

师:从整体上描绘潭水的一句是……?

生: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师:很准确。作者初到潭边有什么感受?

生甲: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生乙:“我想张开双臂抱住她……”

师:为什么说是“妄想”?“远”作何解?

生:幽深。

师:理解准确。我们看第三个问题,老师提示,大家齐读。

生:齐读“她松松的皱缬着……她滑滑的明亮着……她又不杂些儿尘滓……”

师:现在,把书合上。看着屏幕上的提示,老师说本体,同学们说喻体,能说准吗?

投影:她松松的皱缬着,……

她滑滑的明亮着,……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

师:(师生齐诵后)你能把这几句背下来吗?看谁背得快!

生:大声诵读(情绪激昂)

师:谁来试试?

生:(争先恐后)

师:咱们一块再齐背一遍。

师:现在请大家根据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想象一下,说说潭水的绿具体美在哪些方面?请注意打比方的三个角度。

生:轻柔、明亮、柔嫩、温润、清纯。

师:后两个方面概括得好,第一个方面不够味,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好的比喻句不仅能绘其形,还要能传其神,一两个词语可能概括不尽比喻句描绘出来的事物的神韵,这就需要我们从句外去体味。作者为什么不说“像少女的裙幅”呢?

多媒体放映:一、《小城旧事》中英子在皇城根跑跳的画面。

二、《茜茜公主》中,女主人公身穿深绿色长裙静坐的画面。

师:请大家把和少女的性格气质比较一下,然后用“少女…………”的对句回答,说说她们的不同。

生甲:少女天真活泼,温柔沉静

生乙:少女的裙子短,的裙幅长,所以要“拖”。

……

师:大家的想象很丰富,由此可见“像拖着的裙幅”一句,除了描绘了潭水波纹“轻柔”的形态之外,还蕴涵着一种特有的丰腴醇厚的神韵,甚至可以说,这“汪汪一碧”的“满是奇异的绿”的梅雨潭,幽深的仿佛就是温柔娴静的那双含情脉脉的眼睛。

师:现在,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再加入一些想象,我们一起再次领悟朱自清先生曼妙飘逸的文笔和细腻温婉的情怀。

师生共同低声悟读这一精彩的文段。

师:此时,作者已沉醉在眼前“绿”的美色中了。现在请大家默读“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到段尾,思考并讨论:(投影)

1.作者由梅雨潭的绿产生了哪些丰富的联想?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奇异”“醉人”的绿引发了作者哪些神奇的遐想?具体表现为哪些可爱的形象?

3.找出具有强烈感彩的句子,结合上下文人称的变化,谈谈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发展的?

生:默读课文后,分组讨论,准备发言。

师:好了,第一个问题,谁先说?

生:联想到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目的是要表现梅雨潭的“绿”浓淡相宜,明暗适度,恰到好处。(掌声)

师:这使我们不由想起了苏轼描写西湖的诗,是哪一首?名句是什么?一起说。

生: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齐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西湖如西施般美,可是比起梅雨潭来却逊色不少,这种写法叫……?

生:衬托,以美衬美。

师:第二个问题。

生:可爱的形象有、盲妹、小姑娘。

师:作者对这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特别钟爱,是怎样描写的?看哪位同学读得好?自己先准备一下。

生:读“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诵读,从语气、感情、节奏等方面不断加以矫正。

师:作者为什么这么钟爱这位十二三岁如女儿般的小姑娘呢?

生:因为小姑娘的身上凝聚了“绿”所蕴含的青春与活力。

师:是的,“十二三岁的小姑娘”这一艺术形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人物形象,而是绿的精灵,美的化身,是美神!

生:齐读“那醉人的绿呀!……好么?”

师:第三个问题呢?请注意一个关键句。

生:人称的变化是由“她”到“你”,感情的发展是由“赞叹”到“挚爱”。关键句子是:“可爱的,我将什么比拟你呢?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

师:这位同学能抓住上下文的联系,仔细揣摩,表达也非常简洁,让我们为她鼓掌。(掌声)现在我们再看开头句,能否将“惊诧”换成“惊讶”?

生:不能换,“惊讶”太轻了。

师:此时单是“惊诧”也轻了,而是……?

生:不禁惊诧!

师:这里“不禁惊诧”的内容恐怕已不再只是绿的色彩、绿的情状了,而是一种只可意会的东西……?

生:是绿的神韵,即青春的活力,蓬勃的生机。

师:板书学生的话:“青春的活力,蓬勃的生机。”

师:请同学们随着音乐的旋律,跟着录音,轻声地诵读课文,回味作者的温情和优美的语言。

生:听音乐,跟读,品味。

第2篇

看了三位优秀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自觉受益匪浅,收获颇多。下面分别谈谈对几节课的浅显看法。

第一节:教师组织课堂能力强,各个环节流畅自然,达到了相应的教学目的。课堂驾驭能力明显很强,对课堂中每一个环节落实相应教学目标的处理方法很得当,能够让学生在愉悦自然的状态下投入学习的氛围中,真正做到了潜移默化,而不是灌输、给予;对课堂中的细节处理很到位,善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位同学能够有足够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确保了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对教材的研究极其深透,能够把教材化为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积极的典范,既提升了学生的基础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内在素养。

第二节:教师的教学方法对讲授本科非常有效,特别是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很到位,能有效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够非常自然地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降低学习难度。教师能够结合教学内容使用恰当的教学工具对学生进行引导,推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加容易的接受教学内容理解教学重难点,提升课堂效益。教师对课堂的主体也就是对教材的解读似乎稍显薄弱,建议可以用更长的时间,做更加深刻的讲解和引导。

第三节:教师教学的课堂教学理念和基本思路方法非常先进,特别是对作为小学生的孩子们的思想教育的渗透和引导,能够更加积极有效,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以比较恰当的方式方法推动学生的素养和能力的形成,能够从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全面的展开自己的教学活动。自我感觉,美中不足的是教学方法的使用稍显单一,特别是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可以使用更多的方式加以突破。

总结三位老师的课堂,有以下几点非常值得学习。一是以学定教、以教带学,教师能够时时处处以学生的学习为导向,拟定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二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三是课堂教学驾驭能力极强,能够围绕学生的课堂反映,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展开教学。

第3篇

1.感受杜甫对诸葛亮的崇仰钦佩之情,体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2.抓住本诗的特点,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全诗,体会杜甫对诸葛亮其人的崇仰钦佩之情。

难点:深刻领悟诗人对诸葛亮深沉笃志的追寻与凭吊之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师: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自从汉朝的班固最早的《咏史》诗发出“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的喟叹,中国文学的历史长卷上就产生了无数的咏史怀古之作,而在不胜枚举的咏史怀古之作中老师尤为赞叹的莫过于中国伟大诗人杜甫的《蜀相》了。(板书:蜀相)

师:大家来看大屏幕,今天我们再次轻叩古典诗词的门扉,一起来学习这首流传千古、感人至深的经典之作《蜀相》。诗歌学习讲究诵读,首先同学们先来大声齐读一遍这首诗,整体感知一下这首诗。(生齐读)

师:《孟子・万章下》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这就是古人常讲的知人论世,诗人杜甫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那么谁来介绍一下杜甫?(生介绍)

师: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期所写。此时的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目睹国势衰微,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著名的一首。了解了以上这些以后,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这一次我想请一位男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节奏,揣摩感情基调,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韵味。(生读)

师:读罢全诗,这首诗给大家最初的感受是什么?

生:悲凉的、伤感的。

师:那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两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生:寻,泪。

师:好,我们今天就从“寻”和“泪”入手,来学习这首《蜀相》。老师首先想问,杜甫在《蜀相》这首诗中依次寻到了什么?大家思考一下,小组讨论一下。(生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都“寻”到了吗?哪位同学可以回答?

生:寻到了丞相祠堂的所在和外部的景象,而且一个“寻”字点出了诗人凭吊武侯祠的急切。

师:外部的景象是什么样的呢?

生:外部景象是“柏森森”,给人的景象就是茂密肃穆之感。

师:记得在中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里有首《甘棠》诗写到:“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诗意是说,老百姓出于对于召伯的爱戴,竟然连他曾经休息过的那棵甘棠树,都不忍砍伐,因而长得茂盛。而此时的柏森森给人的茂密肃穆之感,我们是否也不难想到这层涵义呀。

师:继而又寻到了什么?

生:映阶碧草,黄鹂好音。

师:王国维就曾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生:自和空。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本来展现的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是春意盎然的景象,但是,因为这两个字情感则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变得伤感和凄凉。

师:非常好。这时,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漂泊西南的杜甫此行,可绝不像我们的某些同学是去“旅游”啊,他是怀着一腔崇仰钦慕之情,问路寻途,寻到这里,在看完巍巍的殿宇和凛凛的塑像之后,百感交集,然后才觉察到满院的碧草春色,隔叶数声黄鹂鸣叫。本是一片春意盎然之景。但是正如同学所讲,满怀心事的老诗人一个人徘徊瞻于武侯祠堂之间。诗人用这一自一空,使再美好的草色莺声的春景,在这里都变得黯然失色。而且是春色越美,黄鹂鸣叫得越动听,诗人的心境也越凄凉了。

师:诗人触景生情,内心翻腾,开始追寻诸葛亮昔日的功绩。我想请同学细数一下颈联写了哪些武侯的主要功绩?

生:这一联主要写了四个功绩。“三顾”是指三顾茅庐,后边“天下计”是指“隆中对策”。诸葛亮通过分析天下形势提出联吴抗曹的道路,主要指诸葛亮对蜀国的规划。而“两朝”是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是将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稳定时局。“老臣心”是赞扬武侯尽忠蜀国,死而后已的精神。

师:同样是概括诸葛亮的一生功绩,还有后人这样的一幅对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师:对比二者,各自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生:对联主要侧重功业,从后人的角度满怀敬意,来展现武侯的智慧,基本是评述的口吻,而杜诗更看重老臣心。

师:杜甫通过言简意赅的语言把一个血肉饱满的武侯形象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到这一刻,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绝唱。心中情眼中泪奔涌而下沾满衣襟,从而也就将情感升华到了最高点。

师:那么老师就有问题要提给大家。“英雄”是谁?

生:是杜甫。

师:仅仅指杜甫吗?

生:不是,应该是一切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人。

师:杜甫这英雄的泪水包含着几层深情?给大家3分钟时间,小组讨论一下。(小组讨论)

生:惋惜之情,对诸葛亮功业未竟,壮志未酬的惋惜。哀叹之情,对自己身世漂浮,屡不得志,个人抱负无法实现的哀叹。希冀之情,他的深情不仅是对诸葛亮一人,而是通过表达对武侯的敬仰和怀念,表达出希望当世能有挽救大唐危局的良相之才。

师:杜甫的伟大之处也正在于此呀,直到此时还心系天下,挂怀社稷。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寻”和“泪”两个字梳理了这首诗。“寻”字入手,尽显钦慕崇仰之情,而直到最后泪流满襟,将自己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最后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一次齐声朗诵这首千古名篇《蜀相》,结束我们今天的课程。

作业:与课后链接《武侯祠》对比阅读,分析异同之处。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