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范文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课堂教学教学实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

第1篇

生:高兴。(鼓掌)

师:大家是否还记得王安石描写江南春色的千古名句?

生:记得,(兴奋)齐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一个“绿”字,写活了春到江南绿满江南的绮丽景象。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虽然在秋天到江南,也描绘了一幅“奇异的醉人的”绿的图画,令人陶醉。今天,咱们就一块去领略一番。

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浏览课文,从中找出一个最能概括全文内容,表现作者感情的句子。

生甲: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生乙: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师:由此可见,梅雨潭的绿是课文描写的重点。那么,究竟梅雨潭怎样的绿使作者感到“惊诧”呢?请你从第三段中找出两个词加以说明。

生:(浏览课文后)奇异、醉人。

师:“奇异”和“醉人”正是文章内容的重心,可是,你看,作者在描写梅雨潭的绿之前还写了什么?请你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生:梅雨瀑。

师:既然主要写潭水的“奇异”“醉人”,那么,为什么还要写梅雨瀑呢?请你再一次浏览第二自然段,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作答。

生:(浏览课文后答)“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一句,交代了梅雨潭名字的由来。

师:其实,不光交代了名字的由来,作者也描绘了瀑布的美,请大家朗读“那瀑布从上面冲下”到“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生:朗读课文。

师:梅雨瀑虽然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却如小家碧玉般的可爱,可人。由此看来,作者写梅雨瀑还有另外一个目的,请你从第三段的前半部分找出一个句子来说明。

生: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经没有瀑布了……

师:为什么找这一句?

生:以瀑布的美衬托潭的美。瀑美,令人诧异;潭美,更令人惊诧,突出绿的“奇异”“醉人”。(鼓掌)

师:这位同学的概括很准确,表达很精练。这样,我们把这篇课文的中心和思路浓缩成一个句子,那就是……?

生:我惊诧于梅雨瀑下梅雨潭的“奇异”“醉人”的绿了。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请同学们朗读第三自然段的开头到“但你却看不透她”,要求边读边划出以下词句:

1.从亭边下到潭边,使用了哪些精彩的动词?

2.从整体上描写潭水的一个句子。

3.具体描绘水波、水色、水质的比喻句。

生:读,划。

师:好,哪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甲:“招引”、“追捉”、“揪”、“攀”。

生乙:还有“探身”和“鞠躬”。

师:我们把“招引”“追捉”换成“吸引”“追逐”,好不好?

生(又是刚才的那位同学):不好。“招引”我们,“追逐”她,都把潭水拟人化了,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真的像一位十二三岁的小姑娘,令人喜爱;“吸引”而不招手;“追逐”而不“捉”,缺少灵气。(掌声如潮)

师:这位同学的语言真是很精彩,让我们再次为他鼓掌。好了,这开头几句的内容,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追”。那后边的几个动词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态?

生:作者小心翼翼地探寻绿,急切见到的渴望之情溢于言外。

师:从整体上描绘潭水的一句是……?

生: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师:很准确。作者初到潭边有什么感受?

生甲: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生乙:“我想张开双臂抱住她……”

师:为什么说是“妄想”?“远”作何解?

生:幽深。

师:理解准确。我们看第三个问题,老师提示,大家齐读。

生:齐读“她松松的皱缬着……她滑滑的明亮着……她又不杂些儿尘滓……”

师:现在,把书合上。看着屏幕上的提示,老师说本体,同学们说喻体,能说准吗?

投影:她松松的皱缬着,……

她滑滑的明亮着,……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

师:(师生齐诵后)你能把这几句背下来吗?看谁背得快!

生:大声诵读(情绪激昂)

师:谁来试试?

生:(争先恐后)

师:咱们一块再齐背一遍。

师:现在请大家根据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想象一下,说说潭水的绿具体美在哪些方面?请注意打比方的三个角度。

生:轻柔、明亮、柔嫩、温润、清纯。

师:后两个方面概括得好,第一个方面不够味,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好的比喻句不仅能绘其形,还要能传其神,一两个词语可能概括不尽比喻句描绘出来的事物的神韵,这就需要我们从句外去体味。作者为什么不说“像少女的裙幅”呢?

多媒体放映:一、《小城旧事》中英子在皇城根跑跳的画面。

二、《茜茜公主》中,女主人公身穿深绿色长裙静坐的画面。

师:请大家把和少女的性格气质比较一下,然后用“少女…………”的对句回答,说说她们的不同。

生甲:少女天真活泼,温柔沉静

生乙:少女的裙子短,的裙幅长,所以要“拖”。

……

师:大家的想象很丰富,由此可见“像拖着的裙幅”一句,除了描绘了潭水波纹“轻柔”的形态之外,还蕴涵着一种特有的丰腴醇厚的神韵,甚至可以说,这“汪汪一碧”的“满是奇异的绿”的梅雨潭,幽深的仿佛就是温柔娴静的那双含情脉脉的眼睛。

师:现在,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再加入一些想象,我们一起再次领悟朱自清先生曼妙飘逸的文笔和细腻温婉的情怀。

师生共同低声悟读这一精彩的文段。

师:此时,作者已沉醉在眼前“绿”的美色中了。现在请大家默读“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到段尾,思考并讨论:(投影)

1.作者由梅雨潭的绿产生了哪些丰富的联想?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奇异”“醉人”的绿引发了作者哪些神奇的遐想?具体表现为哪些可爱的形象?

3.找出具有强烈感彩的句子,结合上下文人称的变化,谈谈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发展的?

生:默读课文后,分组讨论,准备发言。

师:好了,第一个问题,谁先说?

生:联想到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目的是要表现梅雨潭的“绿”浓淡相宜,明暗适度,恰到好处。(掌声)

师:这使我们不由想起了苏轼描写西湖的诗,是哪一首?名句是什么?一起说。

生: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齐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西湖如西施般美,可是比起梅雨潭来却逊色不少,这种写法叫……?

生:衬托,以美衬美。

师:第二个问题。

生:可爱的形象有、盲妹、小姑娘。

师:作者对这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特别钟爱,是怎样描写的?看哪位同学读得好?自己先准备一下。

生:读“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诵读,从语气、感情、节奏等方面不断加以矫正。

师:作者为什么这么钟爱这位十二三岁如女儿般的小姑娘呢?

生:因为小姑娘的身上凝聚了“绿”所蕴含的青春与活力。

师:是的,“十二三岁的小姑娘”这一艺术形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人物形象,而是绿的精灵,美的化身,是美神!

生:齐读“那醉人的绿呀!……好么?”

师:第三个问题呢?请注意一个关键句。

生:人称的变化是由“她”到“你”,感情的发展是由“赞叹”到“挚爱”。关键句子是:“可爱的,我将什么比拟你呢?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

师:这位同学能抓住上下文的联系,仔细揣摩,表达也非常简洁,让我们为她鼓掌。(掌声)现在我们再看开头句,能否将“惊诧”换成“惊讶”?

生:不能换,“惊讶”太轻了。

师:此时单是“惊诧”也轻了,而是……?

生:不禁惊诧!

师:这里“不禁惊诧”的内容恐怕已不再只是绿的色彩、绿的情状了,而是一种只可意会的东西……?

生:是绿的神韵,即青春的活力,蓬勃的生机。

师:板书学生的话:“青春的活力,蓬勃的生机。”

师:请同学们随着音乐的旋律,跟着录音,轻声地诵读课文,回味作者的温情和优美的语言。

生:听音乐,跟读,品味。

第2篇

看了三位优秀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自觉受益匪浅,收获颇多。下面分别谈谈对几节课的浅显看法。

第一节:教师组织课堂能力强,各个环节流畅自然,达到了相应的教学目的。课堂驾驭能力明显很强,对课堂中每一个环节落实相应教学目标的处理方法很得当,能够让学生在愉悦自然的状态下投入学习的氛围中,真正做到了潜移默化,而不是灌输、给予;对课堂中的细节处理很到位,善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位同学能够有足够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确保了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对教材的研究极其深透,能够把教材化为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积极的典范,既提升了学生的基础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内在素养。

第二节:教师的教学方法对讲授本科非常有效,特别是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很到位,能有效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够非常自然地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降低学习难度。教师能够结合教学内容使用恰当的教学工具对学生进行引导,推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加容易的接受教学内容理解教学重难点,提升课堂效益。教师对课堂的主体也就是对教材的解读似乎稍显薄弱,建议可以用更长的时间,做更加深刻的讲解和引导。

第三节:教师教学的课堂教学理念和基本思路方法非常先进,特别是对作为小学生的孩子们的思想教育的渗透和引导,能够更加积极有效,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以比较恰当的方式方法推动学生的素养和能力的形成,能够从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全面的展开自己的教学活动。自我感觉,美中不足的是教学方法的使用稍显单一,特别是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可以使用更多的方式加以突破。

总结三位老师的课堂,有以下几点非常值得学习。一是以学定教、以教带学,教师能够时时处处以学生的学习为导向,拟定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二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三是课堂教学驾驭能力极强,能够围绕学生的课堂反映,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展开教学。

第3篇

1.感受杜甫对诸葛亮的崇仰钦佩之情,体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2.抓住本诗的特点,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全诗,体会杜甫对诸葛亮其人的崇仰钦佩之情。

难点:深刻领悟诗人对诸葛亮深沉笃志的追寻与凭吊之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师: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自从汉朝的班固最早的《咏史》诗发出“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的喟叹,中国文学的历史长卷上就产生了无数的咏史怀古之作,而在不胜枚举的咏史怀古之作中老师尤为赞叹的莫过于中国伟大诗人杜甫的《蜀相》了。(板书:蜀相)

师:大家来看大屏幕,今天我们再次轻叩古典诗词的门扉,一起来学习这首流传千古、感人至深的经典之作《蜀相》。诗歌学习讲究诵读,首先同学们先来大声齐读一遍这首诗,整体感知一下这首诗。(生齐读)

师:《孟子・万章下》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这就是古人常讲的知人论世,诗人杜甫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那么谁来介绍一下杜甫?(生介绍)

师: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期所写。此时的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目睹国势衰微,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著名的一首。了解了以上这些以后,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这一次我想请一位男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节奏,揣摩感情基调,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韵味。(生读)

师:读罢全诗,这首诗给大家最初的感受是什么?

生:悲凉的、伤感的。

师:那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两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生:寻,泪。

师:好,我们今天就从“寻”和“泪”入手,来学习这首《蜀相》。老师首先想问,杜甫在《蜀相》这首诗中依次寻到了什么?大家思考一下,小组讨论一下。(生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都“寻”到了吗?哪位同学可以回答?

生:寻到了丞相祠堂的所在和外部的景象,而且一个“寻”字点出了诗人凭吊武侯祠的急切。

师:外部的景象是什么样的呢?

生:外部景象是“柏森森”,给人的景象就是茂密肃穆之感。

师:记得在中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里有首《甘棠》诗写到:“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诗意是说,老百姓出于对于召伯的爱戴,竟然连他曾经休息过的那棵甘棠树,都不忍砍伐,因而长得茂盛。而此时的柏森森给人的茂密肃穆之感,我们是否也不难想到这层涵义呀。

师:继而又寻到了什么?

生:映阶碧草,黄鹂好音。

师:王国维就曾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生:自和空。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本来展现的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是春意盎然的景象,但是,因为这两个字情感则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变得伤感和凄凉。

师:非常好。这时,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漂泊西南的杜甫此行,可绝不像我们的某些同学是去“旅游”啊,他是怀着一腔崇仰钦慕之情,问路寻途,寻到这里,在看完巍巍的殿宇和凛凛的塑像之后,百感交集,然后才觉察到满院的碧草春色,隔叶数声黄鹂鸣叫。本是一片春意盎然之景。但是正如同学所讲,满怀心事的老诗人一个人徘徊瞻于武侯祠堂之间。诗人用这一自一空,使再美好的草色莺声的春景,在这里都变得黯然失色。而且是春色越美,黄鹂鸣叫得越动听,诗人的心境也越凄凉了。

师:诗人触景生情,内心翻腾,开始追寻诸葛亮昔日的功绩。我想请同学细数一下颈联写了哪些武侯的主要功绩?

生:这一联主要写了四个功绩。“三顾”是指三顾茅庐,后边“天下计”是指“隆中对策”。诸葛亮通过分析天下形势提出联吴抗曹的道路,主要指诸葛亮对蜀国的规划。而“两朝”是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是将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稳定时局。“老臣心”是赞扬武侯尽忠蜀国,死而后已的精神。

师:同样是概括诸葛亮的一生功绩,还有后人这样的一幅对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师:对比二者,各自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生:对联主要侧重功业,从后人的角度满怀敬意,来展现武侯的智慧,基本是评述的口吻,而杜诗更看重老臣心。

师:杜甫通过言简意赅的语言把一个血肉饱满的武侯形象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到这一刻,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绝唱。心中情眼中泪奔涌而下沾满衣襟,从而也就将情感升华到了最高点。

师:那么老师就有问题要提给大家。“英雄”是谁?

生:是杜甫。

师:仅仅指杜甫吗?

生:不是,应该是一切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人。

师:杜甫这英雄的泪水包含着几层深情?给大家3分钟时间,小组讨论一下。(小组讨论)

生:惋惜之情,对诸葛亮功业未竟,壮志未酬的惋惜。哀叹之情,对自己身世漂浮,屡不得志,个人抱负无法实现的哀叹。希冀之情,他的深情不仅是对诸葛亮一人,而是通过表达对武侯的敬仰和怀念,表达出希望当世能有挽救大唐危局的良相之才。

师:杜甫的伟大之处也正在于此呀,直到此时还心系天下,挂怀社稷。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寻”和“泪”两个字梳理了这首诗。“寻”字入手,尽显钦慕崇仰之情,而直到最后泪流满襟,将自己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最后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一次齐声朗诵这首千古名篇《蜀相》,结束我们今天的课程。

作业:与课后链接《武侯祠》对比阅读,分析异同之处。

板书:

第4篇

[关键词]幼儿园 儿童 艺术教育 美术活动 洗照片

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和建立幼儿的艺术审美感受能力、情感体验和创造美、表现美的意识与能力。在以人文主题为主线,知识技能为隐线的艺术教育活动中,要培养儿童的尊重、关怀、合作、交流、反思、探索的品格,从而奠定塑造儿童完满人格的基础。因此,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全面综合的艺术底蕴,更应该具备人文精神和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担当起这个重任。

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应该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注重培养和发展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多种能力和幼儿在参与艺术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以下是一位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生进行的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课堂教学实录与作者的评价。

教师说课:今天,我上的是一节小班的美术活动《洗照片》。我的教学目标是:

1、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尝试用简练的语言,对玩具进行简单的描述。

2、鼓励幼儿通过大胆的尝试,掌握初步的涂刷方法,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和绘画成功的喜悦。希望各位老师课后给予指导和批评。

从现场摆放的教具(活动场地展台上摆有毛绒动物玩具若干,已用白色油画棒画好玩具造型的白色卡纸,小方桌、各色颜料、水粉笔等物品)和教师规范、条理的说课情况看,该教师实施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是正确的。教学活动目标明确,活动教具准备充分,语言逻辑叙述清晰,运用了“让孩子、尝试、鼓励、体验”等词汇,表现出了她乐业敬业的人生倾向和热爱艺术、尊重幼儿的人生态度。具备了幼儿艺术教师的基本素质。

老师:(教师带领小朋友按顺序进入教室的行进中)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这么多的客人,小朋友们!和客人老师打个招呼吧!

小朋友们:老师好!阿姨好!叔叔好!(纷纷打招呼并挥手示意)

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往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被教育对象,“和客人老师打个招呼吧!”一句话,产生的教育效果是深远的,既培养教育了幼儿懂礼貌、真诚自然和与人交往的沟通能力,又培养和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幼儿教师的言传身教,势必会培养出更高素质、更为优秀的下一代,文明呼唤、社会需要这样高素质的老师。

活动一:引导观看玩具展览

老师:(在安排好小朋友们入座后)今天刘老师要告诉小朋友一个好消息,我们幼儿园正在进行玩具展览,小朋友想不想去看一看呀?

小朋友:(稍作停顿在想)想去!

老师:好!让我们排成一个小火车去看玩具展览吧。(老师把小朋友们引领到玩具展台前)啊!看这么多的玩具宝宝,我们跟玩具宝宝问个好吧!

小朋友:(争先上前观看并打招呼)玩具宝宝好!

教师赋有想象力、创造力和稚气的语言,能够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新鲜感和探索的愿望。“让我们排成一个小火车去看玩具展览吧”,把一个普通的队形说成是“小火车”,“向玩具宝宝问好!”等话语,再次体现了教师的职业教育素养,教师能站在幼儿的角度看问题,蹲下来说话,以接纳、允许、欣赏、分享幼儿的观点、看法和表现手法,更能激发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热情。同时进一步体现出了其理解幼儿、尊重幼儿的教育理念。

活动二:语言表达能力

老师:小朋友们看一看,你们喜欢的是哪一个玩具宝宝?

小朋友:喜洋洋、天线宝宝、小狗、小熊等……(老师分别回应小朋友的回答)

老师:好!让我们用眼睛去仔细看一看,最喜欢哪一个。也听听其它小朋友喜欢哪一个。(引领小朋友们就坐后。小朋友逐个举手发言说出自已最喜欢的玩具,老师一一拿玩具回应孩子们的发言。引导幼儿说出喜欢玩具的理由以及玩具的颜色、形状、特征等。有个别小朋友举手,教师没有顾及到也没有及时回应。)

此时初步实现了本次艺术活动的第1个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尝试用简练的语言,对玩具进行简单的描述。活动环节环环相扣、导引自然、过渡顺利,说明该教师组织艺术活动的条理清晰,方法得当。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在儿童艺术活动中的教师应该尊重、关怀、接纳、欣赏每个孩子,关注儿童在艺术活动中的每一个表情和反应,倾听他们的点滴想法和感受,察觉他们的困难、问题和需要,适时给与必要的帮助,让每个孩子的能力在活动中得以发展。活动中有个别小朋友举手发言刘教师没有看到,有的小朋友说话也没有及时回应,今后应该注意。

活动三:给玩具拍照——巩固认识玩具的外形特征

老师:玩具展览完以后,玩具宝宝就要回家了,也要被带走了,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些玩具宝宝留下来,随时能看见它呢?(讨论)现在就让我们做一个小小摄影师,把最喜欢的玩具拍下来,然后把照片洗出来,这样我们就可以随时看见它们了。

老师:(老师领小朋友再次来到玩具展览台前,小朋友们纷纷做出照相的体态动作)小小摄影师们!赶快给你喜欢的玩具照相吧!(小朋友们纷纷做照相体态,并模仿照相机按快门时发出的“咔嚓、咔嚓”的声音)

活动四:动手能力培养——洗照片并感受油水分离画的乐趣

老师:小摄影师们都照好了吧,我也照好了我喜欢的照片。你们想知道我照了什么吗?

小朋友:不知道!

老师:让我把照片洗出来给你们看吧。(老师把小朋友领回座位,拉过一面贴有白色相纸的黑板,并拿起颜料盘和刷笔,带领小朋友学习感受油水分离画显现过程的乐趣。老师一边做一边讲握笔的方法,沾颜料的方法,并从左向右至上而下一笔一笔将颜色均匀地涂在白色相纸上。每涂一部分会显现出熊猫的部分肢体,整张相纸被涂满水粉颜料后,出现了熊猫在竹林里吃竹子的画面。)

小朋友:耳朵、头、熊猫、竹子(小朋友们惊讶地发现,从色彩鲜艳的颜料中一步步显露出事先用油画棒画好的玩具宝宝熊猫图案,并跃跃欲试)

老师:小朋友们想不想把自己的相片洗出来?

小朋友们思考:(齐呼)想!

(此时,老师领小朋友来到已摆好颜料、刷子和相纸的矮方桌前,让小朋友们用刷子沾上不同的颜料,往白色的相纸上涂,开始洗自己的相片,老师做巡回指导)

老师:(巡回期间不断地表扬、鼓励):佳佳小朋友真棒!

(小朋友的相片很快洗出来了,交给老师贴在黑板上展示。)

教师用温和、朴实、充满稚气的语言,耐心引导幼儿在观看教师涂刷颜料步骤中学习涂刷方法,实现了活动目标2:鼓励幼儿通过大胆的尝试,掌握初步的涂刷方法,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和绘画成功的喜悦。特别让小朋友惊讶的是老师的绘画技巧,当形象逼真的熊猫吃竹子的画面出现在幼儿面前,幼儿的观察力、发现美的能力以及探索艺术创造的愿望和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幼儿在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的同时,获得了成就感。艺术活动的情感体验目标得以实现。

活动五:作品展示与欣赏

老师:洗好的照片贴在黑板上了,大家看一看,我们的照片有多漂亮呀!

(小朋友们围在黑板下,欣赏并评论自己和其它小朋友的相片。大家显得很兴奋,并很有成就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儿童艺术活动中,教师应该和善于担当多种角色,称职的教师应该是儿童艺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支持者、合作者、参与者,为最本质的更应该是儿童艺术活动的欣赏者。此时,一句“……看一看,我们的照片有多漂亮呀!”体现了教师积极的评价态度,以支持、接纳和陶醉般的赏识带给儿童一个宽松、和谐、愉悦、温暖的环境。让儿童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和莫大的成就感。

下课:

老师:现在我们有了这么多的玩具宝宝相片,把它们贴在教室里,我们就可以随时看见玩具宝宝了。(小朋友把自己的作品送到展台前,贴到黑板上。老师带领小朋友准备离开教室。)

老师:小朋友们和客人老师说再见吧!

小朋友:客人老师再见!(老师带领小朋友离开教室)

执教教师从说课到艺术教育活动的组织,各个环节完成的都比较顺利,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艺术活动课。虽然在活动中出现了一些没有兼顾到个别小朋友的感受、对小朋友的回答没有及时给与回应等现象,但从她的教学语言、教学态度、艺术活动环节的设计、教具的准备等方面,可以看出她对幼儿教育教学的理论和观念掌握还是比较牢固的;从鼓励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热情和课堂活跃的气氛,显示出通过本次艺术活动,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从艺术活动教具的准备可以看出她扎实的绘画功底,特别是让幼儿和听课教师记忆深刻的是,在刷水彩时油水分离的一瞬间展示出的逼真的动物造型,让幼儿体验到了绘画的乐趣和喜悦。可以说这是一节成功的艺术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艺术教育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美术教育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第5篇

师:写一个人很有学问都用哪些词呢? 

生1: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饱读诗书,学贯中西…… 

师:你说的这些词,都是你烂熟于心的,也是人们常会在形容一个人很有学问时想到的一些套语滥调,这种现象在课文中说近代文艺心理学家称它为…… 

生(齐):套版反应。 

师:作者对这种“反应”所持的态度是…… 

生(齐):反对。 

师:那么作者赞成什么呢? 

生(部分):咬文嚼字。 

师:有些同学好像有疑惑。你来说说你的困惑之处。 

生2:我查了工具书,咬文嚼字是一个贬义词,作者怎么会赞成呢? 

师:做学问得有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我们为他鼓掌。哪位同学能解除他的困惑? 

生3:从文章最后一段看,作者认为咬文嚼字是有道理的,并且说是运用文字应有的一种谨严精神,所以我想在这篇文章中“咬文嚼字”不是一个贬义词,作者赋予了它新的含义。 

师:你的分析很有见地!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是贬词褒用,“贬词褒用”虽不常见,但却更具表现力。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是如何咬文嚼字的。(PPT展示) 

阅读课文前五段,看看美学大师朱光潜是如何咬文嚼字的?具体要求:①找出文中所举的例子;②思考这些例子的作用(或说明了什么道理);③时间8分钟(独立思考4分钟,小组合作交流4分钟)。 

师:时间到。第一、第二小组展示一下你们“自主合作探究”的成果。(略) 

师:两个小组都概括得不错,可若是我们“咬文嚼字”一番,比一比高低呢? 

生4:我认为第二小组更胜出一筹。从实例的概括来看,第二小组更为简洁精炼,从说明的道理来看,“简繁”“字眼”与“字数”“用字”相比,更有语言的韵味。 

师:看来同学们也开始学着咬文嚼字了!(生笑)那好,学以致用嘛,现在就让我们也试着“咬一咬”“嚼一嚼”! 

二、选中教学延练点,提升能力 

师PPT展示: 

1轻风(摇/舞/扶)细柳,淡月(映/隐/失)梅花。 

你更喜欢用哪一个字?说说喜欢的理由。 

2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齐己《早梅》 

你认为填入哪个字能准确地体现诗题中的“早”字?(一、数) 

3(林冲)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 )。——施耐庵《水浒传》第10回 

你认为填入哪个字最好?(紧、大、急) 

具体要求:①每小组任选两例探究;②用时8分钟。 

师:时间到。各小组展示一下你们“合作探究”的成果。(略) 

师:同学们“咬”得很到位,“嚼”得也很精准。实际上,正如作者所言:“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诗人郑谷把齐己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深为叹服,便拜郑谷为“一字师”。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贾岛作为苦吟派诗人的代表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古人这般咬文嚼字,美学大师尚且如此,对于正处于求知阶段的我们,更应该具备这种精神品质,因为只有这般咬文嚼字,才能让文字更加精准地传递出我们内心的情感。 

三、选中教学拓展点,增加厚度 

生看《咬文嚼字》课后习题二。 

师:请同学们思考: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你是怎样看的? 

生5:做学问我觉得还是“咬文嚼字”“固执”一些好,只有这样,才能把学问做深做透。 

生6:我不赞同读书死抠字眼,因小失大,我觉得还是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才能使自己的知识面更广。 

第6篇

1.知识目标:

1)能听、说、读、写单词:tofu, eggplant , tomato , potato, green beans , fish .

2)能听说认读单词: pork ,cabbage , mutton

3)能灵活运用句型 :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 ? I ‘d like some …

2. 能力目标 :

1)在游戏中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际。

2)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反应能力。

3. 学习策略目标:

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积极与小组成员合作, 有效记忆所学的食物词汇, 探索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会运用已学的相关句型。

4.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歌谣活动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听说读写关于食物的词汇,训练学生记忆单词的能力和句型的运用。

2. 本课的难点是词汇:cabbage , green beans 和句型 I’ d like…的运用和表达。

三、教具准备

有关食物的图片,有关食物的单词卡片、菜单若干,餐厅服务员的服饰八套

四、教学过程

Step1: Greetings (通过师生的口语练习,复习第二单元的两组重点句型)

Step 2: Warming-up

(我收集了许多卡通人物的小卡片,我每节课选四个人物拿到教室里作为小组图标比赛时备用。这节课我设计了爬山比赛的图,这样很形象,学生对于每组的成绩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T: Before the new lesson, let’s play a game “Brainstorm”. We have learned many food words. Do you remember them? Who can say one word, your group will get one point. Are you ready?

S: Ready!

S: apple, pear, cake, bread, milk, fish…

(利用头脑风暴的游戏模式,最大限度的让学生说出学过的食物词汇,激发其英语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容易获得成就感。)

T: You’re so wonderful! (这是对这个环节的总体评价。比赛过程中,教师应给与回答的每位学生鼓励。)

2. Preview

Let’s start

T: I have a puzzle. Guess the food name.

I’m yummy to eat. I’m red and round. I grow on the ground. My name begins with the letter” t”. What am I? (Answer: tomato)

(通过出示谜语形式,让学生猜食物,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下文的学习打好基础。)

S: Tomato.

T: You’re wonderful!

3. Presentation

(学生猜出谜底后,就自然引出新单词tomato。教师出示西红柿的图片和单词卡片。教师领读单词,学生跟读,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T:(领读单词)tomato

S: tomato

T: Read “tomato “3 times with your partner, and recite it.

T : Who can spell “tomato “ ?

S: T-O-M-A-T-O.

(板书tomato)

(教师出示有多个西红柿的图片,并在tomato的后面加上红色的-es,借以区分和强调单数和复数的区别。)

T:Let’s count how many tomatoes here. 1 tomato, 2 tomatoes…

(教师出示超市的图片)

T:I will hold a party tonight. My friends come to my home. So I go to supermarket to buy some food .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they are ? (利用实物教学法能从感官上刺激学生的大脑细胞,加强对单词的记忆)

T: Let’s play another game. “ Touch and guess”

Who want to come here to “touch and guess “. If you are right, your group will get two points. Either English or Chinese .Who’s ready?

S: I’m ready.

(请八名学生上讲台摸食物并猜名称。这个环节特别有趣,学生们都很感兴趣。等学生全部猜完后,进行单词教学.。)

根据教学难度,我把这8个单词分成三类来教学。

第一类: potato ,fish

教学建议: 这两个单词以前学生学过,重点是辅导学生背会。最后板书在黑板四线格中。)

第二类: pork , tofu , mutton , eggplant 教学建议: 这几个单词以前学生没有接触过。我采取自然拼音教学法,学生对它们的发音很快就掌握了。其中tofu , eggplant 是四会单词,通过各种方法记忆,教师要把它们板书在黑板上)

第三类: cabbage , green beans

教学建议:我在这个环节采取领读,跟读, 小组读,男女读,看实物读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单词。

T:You’ re so wonderful ! For the prize, let’ play a game.

“I show you say”. (这个环节可以快速检测出学生对今天学的9个单词的掌握情况)

T:Let’s have a check. Listen to the chant. What can you hear?

(师生用这个句型对话做示范,然后让小组合作练习)

T: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lunch?

S: I‘d like some eggplant.

T: Work in groups. Ask and answer. ( 小组练习后,请两大组one by one 展示。)

T:You’re so excellent! I divide our class into 8 groups. The characters are one waiter and three or four customers .The conversation , the menu and the waiter’s clothes are here . Remember you are always best . Pracice it.

(每个小组都是面对面,这样更有利于全组合作。为了更好地创设订餐这个情境,我提前准备了八套服务员服饰。我把服饰发给每个小组,并询问Can I help you ?)

T : Who’s ready?

( 学生表演后。我们民主投票分别选出第一二三名,每个小组得到相应的分数。)

T: Who’s first?

T: Group 1.Congratulations! ( 全班拍手鼓掌)

Let‘s have a review! What have you learned this lesson?

S: ( 学生自告奋勇说出今天学到的单词和句型 )

第7篇

师(导入):前面我们已经进行预习,了解了写作背景,掌握了作者生平,熟悉了课文内容。我们知道,《边城》自1934年问世,距今穿越了八十年的悠悠岁月,那里有绵绵青山,沧桑古城,吊脚竹楼衬着白色孤塔。有人说,边城那里的山是归根山,那里的水是忘情水,那里的石是三生石,那里的人是有情人。这节课,就让我们紧跟着沈从文先生,去看看那山、那水、那人。

师: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已写在黑板上,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生齐读三个学习目标:1.品读重要情节,感受湘西的风俗之美;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人性之美;3.探讨小说主题,领悟悲剧的艺术魅力。

师: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我们再来有步骤地进行学习。今天这节课,是以大家的展示交流、合作学习为主。我看了大家完成的导学案,一组是做得最好的,给一组的整体预习加4分;其次是四、五、六组,各加3分;给三组加2分,二组加1分。二组有同学有部分题没有做完,请及时补上。除了奖励分数之外,还特别奖励一组两次答题机会。首先是把导学案上第一题的内容展示给同学们,请一组同学派代表。请大家看题目,第一题是关于小说情节的,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导学案,读一读自己写的内容。请注意课文是节选的部分内容。

一组同学代表迅速在黑板上板书:

第三章:庆端午 赛龙舟 第四章:看划船 遇二老

第五章:因躲雨 见大老 第六章:忆往事 谈未来(其它组同学看自己导学案)

师:下面请其它组的同学看看自己写的跟一组的答案有什么差距,(生看黑板片刻)其它组同学有意见吗?(学生表示没有)

师:看看他们写的,第四章“看划船,遇二老”省掉的主语是谁?

生(齐答):翠翠

师:因躲雨,见大老,又是谁?谁忆往事?

生(齐答):翠翠

师:实际上在这部作品当中,主人公就是翠翠,除了翠翠,还有与她相依为命的(生答:爷爷),也就是祖父。现在看看我们一组代表展示的预习成果。请大家评价一下,如果满分是2分的话,大家看一组能不能给满分?(生答:能)好的,给他们加2分。

师:因为一组的整体预习非常好,还有一个机分给他们,当然,这个机会给一组之后,其它组还可以质疑。那就是第二小题,小说情节结构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起到什么作用?请一小组派代表回答。

生:节选部分情节结构采用插叙。回环往复,衔接得当,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形式上的跌宕美,交待了翠翠爱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也充实了人性美的内容。

师:那你的关键词是什么?(生答:插叙)现在能不能告诉我,根据王佳思同学写的内容,哪些是去的内容?

生:第四章的端午节是两年前的端午节,第五章的端午节是一年前的端午节。这两部分是通过第三章写端午节去的部分。(师:对不对?生齐答:对)

师:大家肯定了一组的意见,还有没有新的意见?(生答:没有)那毫无疑问要给一组加上2分。

师:一组的同学总结了小说情节的特点。我们知道小说有三要素,是哪三要素?

生:人物、情节、环境……

(接下来采取站立交流的形式,分析人物形象;然后分组展示,质疑。老师笑容亲切,学生表现积极,对人物概括简洁明了,板书速度快,质疑气氛热烈,并伴有分角色朗读,课堂气氛很好。)

师:我们看到了,边城的人都是善良的人,那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

第8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初步学会画角。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验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生活实物中抽象出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

教学难点:在观察、比较中感觉角有大小,角的大小的相关因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找生活中的角,指角(初步感知)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不当老师,现在我就是这个“角”,你们愿意和我成为朋友吗?

生:愿意。

师:我呀,是一个小淘气,最愿意和你们玩捉迷藏的游戏。现在我就藏在教室里,你们的身边。你们能找到我吗?

师:请把你找到的角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同桌之间互相说找到的角)

师:谁想先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我找到的角是黑板的角。

师:上黑板前面指一指。

(生指的是角的顶点)

师:他这样指,同学们认为指的完整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角的样子完整的指出来?

生:指黑板角的顶点的同时,又指出了黑板的两条边。

师:对了。在指角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指出角的顶点,还要指出角向外的两条边。

师:谁还想用正确的指角方法指你找到的角?

生:边说边指数学书的角。

生:边说边指书桌的角。

师:同学们太厉害了,我藏在哪儿都能被你们找到。现在我换地方了,跑到电脑的图片上,你们还能找到我吗?

生:能。

2.折角(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师:你们真是火眼金睛,一眼就把角找到了。如果让你们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一个角,你们能折出来吗?(能)那就让我们动手折吧!

(生动手折角,折完后举起让大家看一看)

师:用手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觉得角是什么样子?

生:尖尖的,有点儿扎手。

生:角的两边是直直的。

师:你能说出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吗?

生:尖尖的点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边叫角的边。

(师把折的角贴在黑板上,标出顶点和边)

师:指着你自己折的角,跟你的同桌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谁能总结一下,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

生: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画角

师:很高兴我们已经成为朋友了,那你们想不想把我画下来?请你们在本子上试着画一画,并与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独立画角后,同桌交流)

生:我先画一个点,然后用格尺横着画一条线,斜着画一条线。

师:你画的角真漂亮。下面我们一起画一个角。

(师板书画角,归纳: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并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按照正确画法在本子上再画一个角,并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4.角的大小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短短的时间里就认识、了解了角。这儿有两个角,你认为谁大谁小?你是怎样想的?

(这两个角是大小一样的角,只是边长不一样长。)

生:我感觉边长的角大。

师:你想怎样验证?

生:我想把两个角放一起比一比。

(比角的方法:角的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

生:比完后,两个角的大小一样。看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师: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我们一起用手中的材料做一个活动角吧!(师生动手做活动角)

师:你们手中的活动角像什么?

生:像剪刀

生:角一动一动的像嘴吃东西。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那我们就把角当作河马的嘴,玩一个“河马吃苹果”的游戏。吃小苹果,嘴就张的小,角的开口就小。吃大苹果,嘴就张的大,角的开口就大。吃饱了,嘴就闭上了,角就合上了。

师生共同总结:角的大小和角的开口有关系:角的开口大,角就大;角的开口小,角就小。

二、拓展延伸训练

1.你们太棒了。现在就和我一起回家吧!今天我的角爷爷过生日,请角家庭成员吃饭。瞧,这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同学们快帮角爷爷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一个图形是一个家,你知道它们家有几个角吗?

3.角是一个大家庭,兄弟姐妹很多,它们站在一起,你能把他们都找出来吗?

三、总结

角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它无时无刻地陪伴在我们的身边,只要你是一个细心的孩子,你就能发现它。

课堂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 这一节课,在教学时充分贯彻新课改的理念,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首先,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在导入教学时选用了校园早晨的图片,让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图中藏着的新图形——“角”。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接着,教师转变角色,由教师变成了一个淘气的角,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感到有趣的同时,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构建了一个平等、和谐、有趣的课堂学习氛围。

第9篇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教学重难点: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彩纸、活动角、直尺。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先引入角,板书“角”字,学生读。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字吗?在哪儿见过它?”学生们回答:“认识,人民币里有元、角、分;还有经常说的衣角、桌角。”教师接着说:“今天就要学习衣角、桌角中的角。”设计思路: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角,在身边找到角。能从指定的实物中找到角。

第二步: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老师问:“你对角有哪些印象?” 学生们回答:“这有角(指衣角)。”“这也是角(指桌角)。”“还有墙角。”接着,课件展示实物(剪刀、钟面、红领巾)。最后找一找实物中的角分别在哪儿,引导学生比划出来。(随着学生的发言,课件演示,抽象出角。并板书出三种类型的角)

第三步:实践感知,探究新知。一是折角。教师问:“我们能从实物中找到角,那我们能不能动手折一个角呢?”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彩纸,动手折角。二是探究角的特点。先摸一摸刚才折的角,有什么感觉?学生们回答:“尖尖的,扎手;平平的,滑滑的。”接着,让学生试着给角的各部分取名字;揭示角各部分的名称并板书,标到刚才板书的一个角上;让学生指出其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然后出示练习1: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最后启发学生:你能从周围找到角吗?(注意桌角和黑板的角,有弧度,不是角)设计思路:学生动手用纸随意折叠出一个角。学生动手折出来的角,说出触摸角有什么感受。引入角的边和顶点,并且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学会区分什么是角什么不是角。

三是角的画法。问学生:“我们认识了角,那你能把它画下来吗?”①指名说说觉得应该怎样画角?用什么工具?②视频演示角的画法。③学生一起在空中举起手,表示一下画角,教师观察画角步骤。④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画不同的角。交流一下,你是怎么画的。投影展示学生画的不同的角。设计思路: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角应该怎么画(先画什么,后画什么),然后多媒体演示画角的方法,学生认真看,和自己的想法比较。之后再让学生动手画角。在操作中加深对角的认识。

四是角的大小。教师课件出示两个边长不同、大小相同的角。学生汇报:多数学生都说边比较长的那个角大。教师多媒体上演示两个角完全重合。总结:两个角如果顶点和两条边能完全重合,这两个角就相等。教师问:“角的大小和边长没有关系,那究竟和什么有关系呢?”拿出活动角,指名找出活动角的顶点和边。用活动角摆出大小不同的角。学生看视频《红角和蓝角》。课件验证:揭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的张开有关。设计思路: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两个角一样大。

第四步:全课小结。教师总结了一首儿歌来描述角:“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后画边。”

第五步:练习。1.填空。①一个角有( )个顶点,有( )条边;②画角时先画( ),再画( );③三角形有( )个角,正方形有( )个角。2.判断。①一个角只有两条边,一个顶点。( )②边越长,角就越大。( )③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3.数一数,下面图形有几个角?填在( )里。4.拿一张长方形的纸,随便折一次,剪掉,然后看剩下的部分有几个角?

教学反思

角的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对集合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要从生活中的角来抽象出数学中的角。同时,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发展数学思路。

第10篇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不宣而战,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苏联人民奋起保卫祖国。《夜莺的歌声》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称为“夜莺”的小男孩巧妙地同敌人周旋,把德国官兵引入游击队的伏击圈,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赞扬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精神。文章以夜莺的歌声为主线,构思巧妙,段落分明,语言含蓄、幽默。掩卷沉思,那悦耳的歌声不绝于耳,一个危险中充满镇定,紧急中充满智慧机警、机智勇敢的小英雄形象便跃然纸上。

【课前准备】

1.收集苏联卫国战争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2.收集夜莺资料,了解夜莺。

3.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感悟文章拟人、排比、双关、前后照应等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从课题切入,抓歌声主线,抓关键语句。

2.选取重点语段,采取多形式朗读感悟,重视分角色朗读,体会小夜莺的勇敢机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勇敢机智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从课题切入课文

师: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夜莺的歌声》,齐读课题。

生:13.夜莺的歌声。

师:这里的“夜莺”,指的就是那种会唱歌的小鸟吗?

生:不是,指的是一位苏联小男孩。

师:对,那“夜莺的歌声”指的是什么呢?

生:指的是小男孩模仿夜莺的叫声吹的口哨声。

师:好。再读课题。

生:13.夜莺的歌声。

(从课题切入,直奔主题,为实践长文短教迅速拉开序幕。开篇提纲挈领,简洁明快,既让学生明了文中的夜莺指的是什么,又为第四环节深究课题,升华主题做了铺垫。)

教师过渡:写夜莺的歌声的句子,在文中多次出现,请你默读课文,勾画出有关语句。

二、以小夜莺的歌声,机智勇敢为主线,品析、朗读并感悟课文

抓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相机理解重点语句,感悟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师:“夜莺的歌声”到底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请用波浪线勾画,并用你喜欢的符号标注。勾画、标注时,请用铅笔。

生默读、勾画,师巡视。

师:“夜莺的歌声”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生1:三次。

生2:四次。

师:那你说说,你找到的到底是哪四次?

生2:第二自然段的,“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了起来。”是第一次。

师:找得非常准确!真是个细心的孩子,不仅回答正确、清楚、完整,还说出了句子所在的自然段,这样,再长的课文,听的人也会非常清楚。掌声送给她!那第二次呢?

生2:第十一自然段,“孩子学了几声杜鹃叫。接着又把哨子塞到嘴里吹起来。”

师:找得好!接着说。

生2:第三十七自然段,“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婉转的夜莺的歌声。”这是第三次。“这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有什么两样。”这是第四次。

师:这两个句子,在一处出现,应该算一次。不错,你找到了三次,都非常准确,再一次把掌声送给她!还有吗?

生3:第二十自然段,“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师:好,非常准确!掌声送给他!还有吗?仔细找找看。

生4:二十九自然段,“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师:找得好!

生5:第三十四自然段,“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但是对藏在寂静林中的人们来说,那歌声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了。”

师:很好,我们找出了六处出现“夜莺的歌声”,我们按照它们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标上序号吧。

生标注序号。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句。齐读句子。

生1: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了起来。

师:夜莺的歌声指的是什么?

生:小男孩学夜莺叫的声音。

教师引导: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突然进攻苏联,罪恶的战火烧跑了人民、烧焦了树林、烧毁了村子。满目疮痍的村子变得格外安静,一点儿声音也没有。这样的安静,静得让我们的心有种沉重的感觉,用课文里哪个词最能反映当时的这种情景?

生:沉寂!

师:能把它换成“宁静、寂静”吗?为什么?

生:不能。宁静的静,是安宁祥和的静;寂静的静,是没有一点儿人声,非常安静;沉寂,静的程度更深,让人感到压抑、沉闷。

师:说得多好啊!掌声送给她!是啊,“沉寂”静的程度比“寂静”静的程度更深。而且,我们还感受到,沉寂的静,让我们感到压抑、沉重,是我们所不喜欢的、不想要的静。

教师小结:文中战后的村庄的静,就是这种让人感到沉重、感到伤痛的静,因此不能换成寂静,更不能换成宁静。

【课后反思】

1.整体构建,践行了“删繁就简”,达到了长文短教的目的。教学中紧扣课题,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紧紧抓住课文文脉,线条清晰。通过品读重点段落、重点句子,抓住人物特点,层层推进,使学生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在反复朗读课题中总结,升华情感。

2.教学拓展:以宣读《儿童和平条约》结束本课,达到唤醒向往和平、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心声。

第11篇

生1:傅说原来是个瓦工,为人家砌墙,殷王武丁任用他做了丞相。

生2:胶鬲原来是贩卖鱼和盐的,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生3:孙叔敖在水利方面很有才能,但是他居住在偏僻的海滨,楚庄王任用他做了重臣。

生4:舜原来是个农夫,以孝出名,被尧重用后做了他的接班人。

生5:管仲被称为“天下奇才”。原来是齐国公子纠的大臣,公子纠和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后,管仲作为罪人却被齐桓公任用为丞相。

生6:百里奚原来是春秋时期虞国的大夫,虞亡后四处流亡,被卖为奴隶。秦穆公听说他很贤智,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任用为大夫。

师:通过六位同学的介绍,大家觉得这六个人有些什么共同之处?

生1:都很有才能。

生2:都具有高尚的人格力量。

生3:但是都是吃了很多的苦,或者说是历经坎坷和磨难。

生4:有的甚至差一点失去自己的生命。

生5:最后都成为国家的重臣,名垂青史。

师:你用词准确、凝练,真棒!

师:刚才同学们概括得很正确、全面。确实,课文第一段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这几位由落魄、潦倒到施展才华、被委以重任的贤人。联系这几个人的经历,咱们探究一下,这一段中的“发”和“举”这两个动词如何理解?有学者认为这是作者为了避免用词重复,意义相同。你们认为呢?

生1:我比较舜和傅说的奋斗历程,感觉好像“发”带有一种被上级相中、选拔的意思,和我们所熟知的“禅让制”本身的操作过程相吻合;“举”带有一种被同事、朋友、下级举荐、推举的意思。感觉上,好像“发”是自上而下的多一些,“举”是自下而上的多一些。

生2:我赞同他的看法。尤其是舜。

师:你们的说法让我想起了“举孝廉”“举人”等词语。似乎有些道理。

生3:我不这么认为。这几个人都是在当时以贤明、博学、有才能著称,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名人,完全没有必要通过别人举荐才被任用。比如说管仲,他出身官宦世家,很早就做了公子纠的老师了。所以我认为这两个词作者用来表示同一种意思。

师: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这几个人的事例都是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齐声)逆境出人才!

生1: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生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生3: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众鼓掌)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正如文中所说,故天将~

生(齐):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师:所以――

生(接上):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孟子认为,上天要下大的任务给以上这类人,具体要经受哪些苦难呢?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呢!

生1:内心很痛苦,身体很劳累,肚子很饥饿,手上很紧,做事很不顺。(教师板书)

师:用了排比句,理解比较准确。看看有没有提请同学们特别注意的词。

生:我看了书下的解释,“苦”“劳”“饿”“空乏”“乱”,好像还有接下去的“动”“忍”,这儿都是使动用法,要注意。

师:这个同学学习特别认真、细致,找出了一个重要的语法点,值得夸奖。

师:经历了所有的磨难后,人的才能就会增加了。所以,我们不如把“逆境出人才”改成――

生:(齐声):“磨难造人才”(也有学生说“出”,“成”等词语)

师:那么,这段中的“不能”和我们现在的表述意义不同,应该是“没有的才能”。

师:我们把这几个组比较整齐的句子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师:请大家再齐读刚才那位同学翻译的也是比较整齐的一组句子。

生:(齐读)内心很痛苦,身体很劳累,肚子很饥饿,手上很紧,做事很不顺。

师:请同学们说说读了这两组句子后的感受。

生1:我觉得翻译后的文字通俗易懂,也好理解。

生2:我觉得翻译后的句子太直白,还是古文有种含蓄的美。

生3:应该是比较有内涵,意蕴深刻。(学生鼓掌)

生4:古文似乎还可以唱着读,很好听。(学生纷纷让他试一试)

生4:(模仿电视中古人吟唱的声调,摇头晃脑)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师:这位同学很有表演的天赋,那么就请你用刚才的音调把黑板上的译文也唱一下。

生4:(也模仿电视中古人吟唱的声调,摇头晃脑)内心很痛苦,身体很劳累,肚子很饥饿,手上很紧,做事很不顺。

(学生们都笑了起来)

生4:(有些不好意思)读后面这一段我觉得自己像周星驰,有点滑稽。

师:的确,我们的古文具有一种可贵的特性:音韵美。凝练、含蓄、音韵美是我们中国古代语言长盛不衰的原因,作为21世纪的现代中学生,我们为之自豪,应该热爱她,并且传承发扬光大。让我们再次朗读这段千古名句。

师、生:(齐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清明盛世,也会经受一些挫折,甚至是磨难。比如……

生1:考得不好。

生2: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

生3:被人莫名其妙地骂了一顿。

生4:我曾经骑车摔了下来,骨折了。

师:(伴随着《夜曲》,教师用幻灯片打出了几幅图片:非洲儿童乞讨图,山西某煤矿工人井下采煤图,西部山区老农蹲在干旱至裂的田头图,金融危机中一个美国人街头待聘图。接着播放两段报道:山东某集团年轻的董事长因为企业倒闭而跳楼自杀,四川民政部门最新统计出的地震后孤儿和孤老的令人惊心的数字)

师:面对这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我们遭受的痛苦显得那么渺小。但是,老师想问问,遭受不顺利的时候,你们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生1:痛哭了一场。

生2:心里郁闷了好几天。

生3:我也是。

生4:疼得我大喊大叫。

师:用课文中的四个三字短语来说就是: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

生1:太准确了,凝练、含蓄、音韵美。

生:(齐读)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

师:这组句中的“于”怎么理解?

生1:我觉得好像理解成“在”比较通顺。我来说说这组句子的意思,大家给我判断一下。在内心困惑,在思维上堵塞,在脸色上,在脸上表现,在声音中这种痛苦发出来。

生2:我赞同他的理解。就是最后一句可以说成“嘴里发出痛苦的声音”,这样才通顺。

师:非常好。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就是:信,达,雅。不但要准确,还要通顺、雅致。

师:根据这个要求,结合课文下的注释,我们来看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怎么翻译?

生1:国内没有有法度的和能辅佐君主的贤臣,国外没有势力相当的国家成为外部的危险,国家要灭亡。

生2:“恒”可以说成“经常”,我们好像以前学过的。

师:这位同学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迁移。课内外知识的迁移,前后所学相关知识的迁移,古今的迁移,比如说,我们现在的成语好多都保留着古汉语的意思,这对我们学习文言文很有帮助。希望同学们学会迁移。

师:这位同学还有一个词语没有说清楚,就是“则”在这儿怎么理解?

生1:我来迁移一下(学生笑),“则”一般理解为“那么,就”,但是放在这句里好像不通顺。放在最后一句里就说得通了,是不是课本印错了?(学生大笑)

生2:这三句说的只是一种假设的情况,并不是特指哪件事,哪个国家。这样的话,我觉得这个字在这儿说成“假如,如果”好像更贴切些。(学生纷纷表示赞同)

师:那么这三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1:贤臣和敌对国的重要性。

师:贤臣我们很好理解,可是有哪一个国家不希望自己和睦邻友好,和平共处呢?联合国总部花园内有一座雕塑,名字就叫“打结的手枪”。要和平,不要战争,这可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这又怎么理解呢?矛盾吗?

生2:我觉得不矛盾。站在这篇课文的角度延伸,磨难和不顺利对人有益,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有益。

生3:这样的例子实际上也很多。比如说清政府因为夜郎自大,以“天国”自称,以为全世界没有能够与之抗衡的国家,因而让西方国家用鸦片和大炮迅速敲开了国门。

生4:我说一个正面的。据我所知,唐朝很繁盛,但也是连年征战,边蕃少数民族总是想到富庶的中原捞点什么。所以据统计,唐朝也是发动战争最多的朝代之一。现在看看这三句话,唐朝的鼎盛是不是也和敌对国多有某种必然的联系。

生5:我说一个大自然中的现象,虽然不是讲国家的,但是道理是一样的。挪威人喜欢吃新鲜的沙丁鱼片,但是这种鱼捕捞后不易存活。有人在往船舱中的沙丁鱼群中扔了几条鲶鱼,结果沙丁鱼四处惊慌游动,存活率大大提高,人们就能如愿吃到新鲜的沙丁鱼片了。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渴望和平是人心所向,但是国与国之间必要的冲突更能增强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样才更具有发展力。这是矛盾的辩证统一性。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磨难造强国。

师:课文从个人讲到国家,深刻而透彻地论证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1:磨难、挫折造就人才和强国。

师: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哪一句?

生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刚才同学们列举的对比事例就是充分说明了这两句话。这儿的“于”理解为“因为”更好些。那结合全文,你们觉得这两句中的“生”和“死”有些什么内涵?

生1:活着,死去。

生2:因为课文中还提到了国家,所以还可以理解为:存在,灭亡

师:同学们怎么还忘记了自己了呢?

生3:对我们来说,可以理解为:进步,退步。

生4:应该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

师:短短8个字涵盖了这个世界上所有存活着的生物的生命法则,精辟而富有哲理,值得我们玩味。让我们记住这个法则。

师、生:(齐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当我们面临挫折时,当我们沉醉于安逸时,我们必须知道:

第12篇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光的传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联系实际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播放动画:一人走进一间漆黑的屋子,接着把灯打开,紧接着又进来一人将他的眼睛蒙上。)

师:如果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们能看见物体吗?为什么?

生:不能看见物体,因为夜晚没有光,我们什么也看不见。

师:站在明亮的屋子里,将眼睛蒙上,你能看见物体吗?为什么?

生:仍然什么也看不见,因为将眼睛蒙上就是看不见物体。

(其他同学在思考,教师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同学。)

师:想一想,谁能进一步解释一下?

生:是不是没有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里?

(同学们露出茅塞顿开的神色,教师露出满意的微笑,点点头。)

师:他说的对不对?

生齐答:对。

师:实际上我们的周围就是一个充满五颜六色的光的世界,阳光使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光使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同学们一定都想知道光的奥秘吧!从本章开始,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光的世界。

二、教学目标(投影显示)

1.知道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简单的现象。

3.知道光线是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

4.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三、预习指导(投影显示预习内容)

1.________________叫光源。光源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光在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传播的。

3.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光线。

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

5.解释影子、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

(通过图片的直观展示,说明光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劳动创造人类文明的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阅读课文并完成预习题,有问题请在书中作出标记。遇到问题同学们可以一起讨论。

(此时教师全场巡视,检查同学们的完成情况,将具体的问题记录下来。)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了哪些有关光的知识?

生:我们把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生:太阳、闪电、电灯、蜡烛、萤火虫……可以叫光源。

生:霓虹灯、篝火、手电筒、火把……也可以叫光源。

生:光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光源,一种是人造光源。

师:很好,可是,光是如何传播的呢?

生:小学自然常识中曾经学过──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吗?能否举例说明?

生:见过,比如电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是直的……

生: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生:现在有的建筑物上打的光束也可以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既然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怎样才能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呢?

生: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带箭头的直线。

师:谁能上来示范画光线?

(生举手示意,生在黑板正确画出点光源发出的光线,师微笑着点头表示肯定。)

师:同学们注意,光是真实存在的,光线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的一种方法。因此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标明光的传播方向。

生:太阳发出的光也可以这样画吗?

师:太阳离我们很远,它发出的光可看成是平行光线;手电筒、探照灯射出的光线也可看成是平行光线。

(教师示范画出平行光线)

生:光在哪里是沿直线传播的?

生:光是否总是沿直线传播呢?

生:光沿直线传播需要什么条件?

师:好,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同学们就要注意观察、实验,深入探讨、自主探索和总结物理规律。要想确切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同学们必须自己去探究。

(各组学生选用已准备好的小激光、水、玻璃、蜡烛、手电筒、带孔的纸板、三球仪等器材进行实验。各组选择的不同,实验的步骤不同,探究的问题不同,遇到的问题也不同,气氛异常活跃。此时教师要适当地向学生指导和点拨。)

(教师把小组实验中探究的共同问题投影在屏幕上)

师:通过实验,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观点。

生1:光可以在空气、水、玻璃等介质中传播。

生2:光在这些介质中都是沿直线传播。

生3:光在透明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生4:这说明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还有其他观点吗?

生5:光必须在同种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师:(质疑)光在同种介质一定沿直线传播吗?

(同学们显示出疑惑、求知的神态。)

四、教师点拨

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它周围的大气并不均匀,请看从大气层外射向地面的阳光还是沿直线传播的吗?(利用微机动画演示早晨太阳光线的偏转)

生1:通过动画演示,我看到光在疏密不均匀的空气中,不能沿直线传播。

生2:早晨,当太阳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见了它。

生3:这是因为不均匀的大气使光线变弯了。

生4: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生5: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在同种且均匀的介质中。

生6:应该说,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同学们分析总结得很好,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这就是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你们是不是对光的直线传播有了新的理解?

全体生:是。

师:请同学们在书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下面用红色铅笔画线引起注意,并且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下画重点符号。

(教师微笑点头,师生鼓掌,教学难点突破,目标达到。)

(播放雷鸣闪电动画)

师:打雷时闪电和雷声实际是同时发生的,我们先听到雷声还是先看到闪电?

生:先看到闪电。

师:(质疑)这说明了什么?

生: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得多。

生:光的速度到底有多大呢?

师:(释疑)光的传播速度很大,测定光的传播速度是非常困难的。第一个测量光速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但遗憾的是他失败了。后来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测出的结果一次比一次精确,现在公认光在真空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生:这3×108m/s的速度能有多大呢?

师:光在1秒内传播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7周半;光从月球传播到地球只需1.3秒。

五、探究训练

(发掘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启发学生思维,在变化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去探索。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师:(演示手影)请看,这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光学现象,谁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生:光在均匀介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不能达到的区域便形成了影子。

师:同学们都在路灯下走过,(动画演示一个人在路灯下走过时的情形)请大家仔细观察,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看谁能发现。

生:人的影子会发生长短变化。

师:谁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为什么人的影子会发生长短变化呢?(学生回答,老师鼓励,微机辅助演示释疑。)

师:能否根据影子的形成,说明汽车的前灯为什么安装在车的下部?

(提示:夜间行车,灯光照射的路面一片光亮,表明路面是平坦的;如果有黑影,说明路面是坎坷不平的。)

生:(释疑)由作图可知,对于同样高的障碍物,如果光线从较高的地方射向障碍物,其影子比较短;光线从较低的地方射向障碍物,其影子长一些,这样有助于司机看清前面路面的凹凸情况,所以汽车的前灯要安装在车头的下部。

师:回答得非常好!老师还知道同学们最爱看动画片,请看《宝莲灯》片段中发生了什么自然现象。(播放)

生:月食。

师:(质疑)你相信月亮确实被天狗吃了吗?用微机动画模拟演示日食、月食的成因。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生1: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中间并成一直线时,太阳的光被月亮挡住,地球表面上某些地区短时间看不到太阳就出现日食。

生2:地球运行到月球与太阳的中间并成一直线时,太阳光被地球挡住,不能射到月球上,月球上出现阴影,就是月食。

师:光的直线传播在实际生活中还有什么应用?谁能再举例说明?

生:检查排直队,打靶瞄准时。

生:什么是激光准直?

(教师用微机模拟利用激光准直来凿隧道,并演示掘进机在激光束的引导下工作。)

师:激光的方向性好,而亮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弱得小。因此,用它能保证掘进方向不变。

生:小孔成像是怎么回事?能利用这节的知识解释吗?

师:你提的问题很好!请同学们观看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墨翟的介绍,并欣赏小孔成像的动画演示。

师:(启发)通过图片介绍和动画演示,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我们知道墨翟是世界上第一个论述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并最早进行小孔成像实验的科学家。

师:(引申)同学们在明确小孔成像的特点和原理后,还可用白炽灯和不透光的纸观察灯丝的像,根据小孔成像制作针孔照相机,这个“小实验”及“小制作”留给大家去研究。

六、总结点拨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生: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生: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带箭头的直线。────

生: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光现象: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

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00000000m/s。

第13篇

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观察,了解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感悟数学的美。

理解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角度);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并灵活运用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角度);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教学难点:会判断图形旋转的角度。

教学准备:课件、方格纸(每人两张,一张是方格,一张是方格上画有两个三角形),彩笔,三角形卡片2个,其他图形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图形会变魔术,你们相信吗?

生:不信。

师:接下来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变!

(课件播放动画)

师:这些图形是怎么变出漂亮图案的?

生:旋转。

师:按什么方向旋转的?

生:有的是顺时针方向,有的是逆时针方向。

(课件的画面停留在两个直角三角形旋转而成的两个图形上)

师:这两个图形都是由哪个基本图形旋转而成的?

生:三角形。

师:同样是三角形,为什么会得到不同的图案?

生:围绕的中心点不同。

师指中心点:这个中心点叫做旋转中心(板书:旋转中心)一个图形围绕一个旋转中心,按照一定的方向旋转,就会形成一个新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

二、新授

旋转指针,引出旋转三要素

师:课前,我们已经知道旋转有两种方向

生1:顺时针方向

生2:逆时针方向

师:看这个钟面,现在分针正好指向12

(课件演示分针顺时针旋转到数字3)

生:分针顺时针旋转了90度

师:你怎么知道是90度?

生:因为分针绕着钟面转一周是360度,整个钟面共分成12个大格,分针从12开始转1个大格是30度,转到数字3正好是3个大格,是90度。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

(动画演示分针又顺时针旋转在到数字6停下)。

师:分针刚才又是怎样旋转的?

师:如果时光倒流,分针从6又回到了12,谁能用一句话说清楚分针是怎样旋转的?

生:分针逆时针旋转了180度。

(动画演示分针逆时针旋转在数字12停下)

师:真棒!通过刚才的旋转,我们知道图形的旋转不仅有方向,还有一定的角度。

师:旋转中心、方向、角度是旋转的三要素。掌握好这三个要素就可以对图形进行旋转了。

实践操作,旋转三角形。

顺时针旋转直角三角形90度

师:现在,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旋转图形?

师:为了帮助同学们,老师给每一位同学准备了一个学具,它能让画在纸上的三角形动起来。拿出1号信封中的1号三角形,将它与方格图中的三角形重合,转一转,然后把旋转后的三角形在方格图上画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画图,教师巡视,收集正确和错误的画法。

师:画完的同学仔细观察,新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的各条相对应的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名同学的画法。

师:这位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把小卡片与原来的三角形重合,顺时针旋转90度,再画下新的三角形。

师:你们也是这样画的吗?谁有问题问她?你怎么知道旋转到这里是90度?

师:除了可以看着两条直角边,斜边呢?也形成90度夹角吗?

生:是!

生:不是!

师:看来大家有分歧,肉眼看不精确,我们用直角三角板量一量好不好?

(利用电子白板上的直角三角板,演示量斜边的夹角)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量、画,哪位同学发现了新图形和原三角形的各条相对应的边有什么关系?

生:都形成了90度的夹角

师:也就是说把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度,三角形的每一条边都相应的旋转90度,新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的相对应的边分别形成了90度的直角。

师:如果把这个三角形再顺时针旋转90度,会转到哪里呢?先想一想,再在方格图中画出来。

生独自画图,画完的同学用小卡片验证一下。

师:如果三角形又顺时针旋转90度,会形成什么图案?能想象出来吗?

生:小风车。

逆时针旋转直角三角形90度

师:我们再用这个三角形做一次旋转好不好?将三角形绕0点逆时针旋转90度。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收集正确和错误的画法。

请一名学生到台前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师: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教师引导:三角形长的直角边旋转90度后到了哪里?短的直角边旋转90度后到了哪里,确定了两条边,第三条边就好画了。

师:画对的同学举手。画错的同学不要灰心,我们帮他分析一下原因。

师:这位同学不仅知道哪儿错了,而且知道怎样改错,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师:现在如果没有小卡片的帮助,你能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吗?好!下面老师要考考你!

1、把三角形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度。

出示题目:将三角形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度。

师:先想好旋转后的三角形的样子,再把每次旋转后的三角形在方格纸上画出来,最后用你手中的小卡片验证一下。

师找一生到台前画出旋转后的图形的样子。

2、将三角形③绕O点逆时针旋转2次,每次90度。

师:如果我要得到一个小风车图案,应该怎样旋转?

生:顺时针旋转三次,每次90度后者逆时针旋转三次,每次90度。

师结:这个三角形绕同一个中心点,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3次,每次90度,竟然得到了同一个图形,好神奇啊!(播放Flash课件演示)

实践体验,拓展应用

师:现在,你们已想不想做一个小设计师,设计一个图案?从老师发的2号信封中,选一个基本图形,用旋转的方法设计一个漂亮的图案,好吗?

学生动手设计。

师:欣赏着同学们设计的美丽的图案,谁来说说,做图形旋转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生1:旋转中心保持不变

生2:旋转过程中,图形的大小和形状不能变。

拓展延伸,深化内涵

图 A怎样旋转到图B

师:这是老师设计的小风车,不小心掉了两片叶子,想一想,由图 A 怎样旋转到图B?

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展示旋转的过程。

(2)由图C 怎样旋转到图 D。

生:顺时针旋转180度或者逆时针旋转180度,(课件展示旋转的过程。)

四、欣赏图片,培养情趣

师:老师非常佩服同学们的想象能力,!美丽离不开旋转,荷兰著名的版画大师埃舍尔就利用旋转等数学知识制作了许多漂亮的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

第1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46-02

【课堂实录】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是一则――

生(齐):寓言。

师:以前我们也学过一些寓言,谁说一说?

生1:《狐假虎威》。

生2:《自相矛盾》。

生3:《亡羊补牢》。

生4:《守株待兔》。

……

(出示课件:寓言故事)

师:今天老师又要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则寓言,请同学们说说,学习寓言要注意掌握什么?

生1:熟读课文。

生2:掌握课文的生字新词。

生3:知道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4:从中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生5:把弄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

师:现在让我们进入学习课文的第一步――

生:熟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我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你能说说课文的生字新词有哪些,以及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1:寓、则、宋、焦、疲、勃、闷、枯等是本课的生字。

生2:焦急、纳闷、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等是需要我们理解的词语。

生3:这则寓言讲了一个宋国农夫,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师出示生字、新词,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细读课文,领悟道理

师:你们都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了吗?(出示词语)

生1:“焦急”的意思是非常着急。

生2:“筋疲力尽”的意思是很累,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生3:“巴望”的意思是非常渴望。

生4:“纳闷”的意思是弄不明白。

师:这些词语在文中都是形容谁的?

生:农夫。

师:你觉得农夫是个怎样的人?(课件出示农夫拔禾苗的画面)

生:太笨了。

师:农夫笨在哪里?

生1:他自作聪明。

生2:禾苗拔了会死的。

生3:禾苗会自己长,为什么要拔啊?

生4:他怎么那么急啊。

……

师:禾苗生长需要一个过程,这是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我们可以违背这个规律吗?

生1:不可以。

生2:老师,我知道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出示句子:“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学生齐读)

三、质疑问难,勇于探索

师:同学们,学完课文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1:这个农夫真的有那么笨吗?

生2:他在拔禾苗的时候,旁边没有人看到吗?

生3:他为什么不事先跟他儿子商量呢?

师:同学们谁能解答这些问题?(教师巡视,生答)

生4:老师,文中说禾苗第二天就全部枯死了,禾苗不应该死得那么快啊。有一次,我家的花被连根拔起,第三天才枯,但也还没有死呢。(许多学生纷纷赞同)

生5:这篇文章有点夸张了。

生6:课文只是说拔高了一大截,没有说全部拔起来。

生7:不相信能那么快就枯死了。

生8:写文章的作者没有种过地吧?

四、提炼方法,总结延伸

师:假如农夫的儿子看到禾苗没有全部枯死,回家后会对他父亲说些什么?同学们可展开想象分角色说一说。

生1(父亲):儿啊,你看这招挺灵吧,禾苗都长那么高了。

生2(儿子):爹,你去看看禾苗吧,它们都快枯死了!

生1:不可能,你骗我。

生2:你真笨,禾苗会自己长的,以后我来教你怎样种地。

生1:要你教吗?我都那么老了!

师:这段对话太精彩了!同学们再想一想,故事的结局会怎样?这对父子今年、明年或者以后会怎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另外,利用课余时间去学校图书室或上网多搜查几则寓言,然后把主要内容写出来,摘抄在好词好句的本子上,还可以与同学交流心得体会。

【教学评析】

这堂课摒弃以往的教学形式,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把握住了新课标理念的精髓,落实了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理念。

1.贯穿“先学后教,顺而导学”的教学理念

在本课教学中,无论是“整体感知”还是让学生“汇报”“质疑”“练习说话”,教师都采取了先让学生自学,边学边说,边画边批注,再根据具体学情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的策略。教师不断点拨、归纳、提炼、总结,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习得方法,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长。

2.强化口语训练,丰富学生情感

教学中,教师多次引导学生贴近课文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强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从自己汇报学习所得、对文本的质疑,到“父亲”与“儿子”的深情对话,学生的情感之门被一层一层打开,直到激情喷涌,出口成章。短短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把课文的基础知识扎实地学到手,还能对质疑之处进行合理地延伸,这无疑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不断地提高。

3.技艺精湛,智趣横生

第15篇

1 设计情景,直接感知噪声和乐音

录制一首学生喜爱的歌曲《听妈妈的话》,录制一段建筑工地上拖拉机工作时的声音。

2 通过问题串展开课堂教学

问题的设计的原则是要同学回答的问题不能不需要思考就脱口而出,也不能无论怎样想都想不出来,而是想一想就能想出来。问题的设计更要有目的,通过问题引起学生主体思维的活动,通过适当的启发主导学生的交流合作、探究创新的活动。播放《听妈妈的话》,还没等我开口问,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发言。“我爱周杰伦”,“爽!”……有的学生甚至开始摇头晃脑地动起来。中断《听妈妈的话》的播放,开始播放拖拉机发出的声音。

“真要命”、“难受死了”……中断播放。

问:能听出来是什么声音吗?

答:拖―拉―机。

问:你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征判定这是拖拉机的声音呢?

答:音色。

问:听到这个声音你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

答1:烦!

答2:影响学习!

答3:睡不着觉!……

总结并板书:

1乐音通常是指那些动听和令人愉悦的声音。2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和令人厌烦的声音。

问:这是乐音和噪声的本质区别吗?

答1:是。

答2:不是。(都不是很确定)

问:认为“不是”的同学你有什么根据吗?

答:歌声应该是乐音,但如果在睡觉的时候听到歌声好象应该感到不舒服。

叙述:刚才这位同学给了我们更大的疑问,下面先请大家来观察、比较一下歌声和拖拉机发出的声音的波形图。

用midia player播放器分别播放两组声音,同时显示波形。

问:声音的波形会因为你的心情而改变吗?

答:不会。

问:那么你能比较出来两组声音的波形图有什么不同吗?

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重复播放。

答1:歌声的波形具有一定的重复性,而拖拉机发出的声音的波形好象一直在不停地变化。

答2:歌声的波形过一段时间总有相同的形状出现,拖拉机发出的声音的波形没有出现相同的形状。

问:谁能总结一下这两位同学的说法?

这时有同学悄悄打开了课本,开始浏览课本上的“信息快递”,他们都找到了一个词:规律。顿时恍然大悟,于是作出了集体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补充已有的板书。

问:歌声的波形不会因为我们的心情而改变,但歌声却会改变我们的心情,这是为什么?

正在看书的学生又一次作了集体回答。

叙述:既然周杰伦的歌声也还会成为噪声,那么我们就要注意了,不要在别人不需要的时候发出噪声噢!

问:在你生活的环境里,你受到过哪些噪声的骚扰?

答1: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楼道里的吵闹声等。

答2:装修时电锯发出的声音、旧冰箱、旧空调工作时发出的声音。

答3:飞机起降时的声音。……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分类(按噪声的来源:工业、交通、建筑装修、生活等)板书(彩笔1)。

问: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人会产生什危害?

答1:听力下降。

答2:影响学习、影响休息。……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分类板书(彩笔2)。

问:当你受到这些噪声的骚扰时,你采取过什么措施吗?

答1:听到鞭炮声时,捂紧耳朵。

答2:在家学习时,关紧门窗。

答3:因为对面楼上舞厅巨大的噪声,我们几家和他们打过官司,我们赢了,舞厅关了。……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分类板书(彩笔3)。(按控制噪声声源、阻断噪声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分类,为下面的学生活动作准备。)

问:在这些措施中,你能从“控制的途径”这个角度对它们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看书.我到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旁边,引导他们思考,确定分类的标准,并给他们一些具体的例子。

学生活动:学生到黑板上对彩笔3所对应板书部分进行分类并解释他分类的标准。下面的同学质疑、修正、补充。

总结并板书:(对照板书)其实我们刚才研究的这些都属于“噪声的控制”。

问:能不能请大家总结一下,给这两部分内容也写一个标题?

……噪声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