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互动课堂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创新的需要。
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严重,学生所领会的通常只有教师或课本编写者的观点,他们很少有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机会。这样,充当被动听讲角色的学生就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知识掌握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导致了能力培养速度的减慢,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迫在眉睫,而作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必将会打破僵硬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2.恢复学生自信心的需要。
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中失利的群体,他们对课本上的内容感到枯燥、厌烦,尤其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他们在学习中表现为怀疑自己的数学能力、捡轻怕重、逃避甚至是放弃数学。师生互动要求双方都参与课堂教学,它不是一方的投入或付出,有利于学生从收获中恢复学习的自信心。
二、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原则
要使师生互动真正得到实效,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平等的原则。
师生互动要求尊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权力,赋予课堂以生命的意义。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情感和看法,征求和倾听学生的意见,挖掘学生的潜能。
2.灵活变通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差异,教学内容要具有选择性、层次性、适应性。
3.教学互补的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要相互适应与配合,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时时有信息的交流,同时这种信息的交流应该是双向互动的。
三、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进行师生互动
1.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学生长期坚持预习,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为能达到课堂互动的效果,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有准备地进入课堂。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不仅需要一个科学的训练过程,而且要注意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保护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其学习兴趣。刚入学时学生对预习感到无从下手,因此,指导学生预习就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初期,教师可课前布置预习提纲,学生按提纲进行预习;中期,在学生掌握了一些预习方法后,教师可不再布置预习提纲,学生按自己的方式预习,教师可作适时的点拨;后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应用预习的知识。
2.教师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相互发问。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学习条件,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渴望参与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提出问题且能积极地解决问题。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也是唤起他们关注事物、质疑的起点。每个学生的大脑都是开采不尽的资源,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开发”。当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有了探索知识的愿望时,课堂便有了良好的开端。例如在学习“复数”一节开始要引入虚数时,笔者先列举了几个存在而未解决的问题。如:x2=-4这样的x存在吗?方程x2+2x+4=0的解能求出来吗?在学生明白这两个题目在实数范围内不能解答时,笔者进一步提出:“如何解呢?”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有目的地进行学习,这样自然地引入虚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在向学生抛出一个个问题的时候,也要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习惯了被动地接受,而缺少质疑,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到底学会了什么。笔者开始要求学生发问时,一个班只有几个基础好的学生提出问题。期间,笔者采用了随堂测验的方式,每次在黑板上出几道题让学生做,然后利用课间十分钟的时间批改。笔者采用大问题集体订正,小问题个别讲解的方式。虽然采用这种方式无形中增加了笔者的工作量,但是经过一个月的尝试,笔者体会较深:这种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了紧迫感;通过个别讲评,一一过关,笔者可以了解到每个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学生了解到老师是关心自己的,从而建立起师生间信赖的桥梁;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工作难度降低了,因为学生的学习状态得到了很好的调整。
3.换位上课,让学生也当老师。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正确地加以叙述、使听讲人能够理解是较高层次的学习结果。对于教材上的大部分例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到讲台前讲解,学生可设问、答疑、补充、纠错,最后由教师讲评,这种换位上课的方式有利于更好地教学。
例如:在讲解斜三角形的应用题时,笔者让一个学生上来读题、解释、画图,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然后笔者让这位学生停顿一下,其他同学思考:“根据已知条件用什么定理呢?”下面的学生踊跃地说出了答案。等该学生解答完后,此时台下又有学生提出了另一种解法与同学交流,这样,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你追我赶,形成了交流互动的氛围。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听课的学生兴趣大增,很自然地融入到了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通过听同学讲解、听教师讲评掌握了各知识点;参与讲解的学生对解题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换位上课的过程中,达到“师生”互动的良好效果。
4.联系生活,增强互动的实用性。
教师要让学生深入生活,联系课本上学到的数学知识,把实际问题数学化,把数学问题实际化。数学知识不是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师要让课堂活跃起来,使师生互动达到另一种境界。例如在学生学习了银行利息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为家长的购房贷款出谋划策;在学生学习了解三角形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测角仪等工具分组测量校园旗杆和教学楼的高度;在学习立体几何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制几何体。
身边的实际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既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能进一步加强师生互动。
5.有计划地导控,增进互动的效果。
成功的师生互动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前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任意支配,放任自流。其实,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并不能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而必须通过教师切实有效的诱导启发。
因此,教师必须有计划地导控,激发、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新性,从而在组织形式上保证师生互动的效果。
四、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启示
1.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普教如此,职教更是如此。教师只有热爱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平等地实施教学,才可能实现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人的潜力是无穷的。
在进行师生互动的尝试中,学生曾无数次让笔者惊喜:学生会不时地想出新的解题方法、制作出精美的几何体,对测量数据进行精确计算,等等。教师要想办法挖掘出职校学生的潜力,使其能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傅绍培.加强师生合作教学提高数学教学课堂效率[J].中等教育研究,2006.
[2]魏星,魏晓霞.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职业教育发展[J].科技教育,2008.02.
[3]谭金锋.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J].大学数学,2007.6.
通常来讲,课堂互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景设置、设问、分组讨论、引导阅读、热点讨论等。这些方法都是围绕一个中心点的,那就是课堂教学目标。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互动方法,都要考虑到实际情况,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决定采用的教学形式,同时还要考虑到所采取内容的形式和特点,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互动的方法,达到教学目标。
二、运用课堂互动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充分利用教材
在进行初中政治课堂互动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一般来讲,教材中间都会有阅读和思考这个栏目。利用这个栏目,是最基础的师生互动的方式。要知道,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和理解对于教材的延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对这个部分的利用,教学过程之中就会自然地掺杂有互动的理念还有做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重点,更好地和教师沟通。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设计一些小游戏、小互动,但这些内容,一定要立足于实际的教材内容之上。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从而提高政治成绩。
(二)创设情境进行课堂互动通过对情境的设置
可以营造更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情境设置的时候,教师一定要预先准备,即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情境的设置。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加深学生对某一个问题或者某一个知识点的认识。鉴于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进行服务,所以教学情境的设置,绝不能漫无目、随性而为,必须要突出实际的教学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拥有较高的素质,准确地对教学实际进行把握和切入。因为在时间上最好不要超过八分钟,且一节课的时间比较短,如果情境设置的时间较长,必然会喧宾夺主、得不偿失。所以,进行情境设置的时候,一定要细心慎重。
(三)运用设问法设问法
就是指教师将根据教学内容而设定的问题抛出,让学生进行回答。在抛出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积极的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答。通过对学生思维走向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这样,就可轻松达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教学目的。作为最传统的教学引导方法,设问法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通过设问,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将变得更加的具体直接和有效,且时间上也会获得很大的节约和自。但是,设问法也存在缺点,那就是比较抽象,形象性并不是很强,不利于学生之间进行有关的合作和交流。不过,设问法还是具有明显优势的。通过设问,可以简单、形象地讲述一些抽象性、逻辑性比较强的问题,而且设问这一方式可以连续使用,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板书等形式,弥补其抽象性特点所带来的问题,这样便可使课堂变得更加直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运用讨论法讨论法
山东省创新教育评价课题组潘永庆等同志曾提出如下的创新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构想:创新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它除了重视知识以外,更加重视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方法目标和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有效地实现“三维目标”的课堂就是好的课堂。并据此指导思想,提出六点评价指标:一是自主参与,二是有效互动,三是经验建构,四是情感体验,五是反思能力,六是条件保障。
这些评价思想指导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主动地悦纳自己并悦纳他人,要课堂交流中善于倾听,长于合作,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接受批评,正视错误,乐于竞争,喜欢接受挑战,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不断有创新的火花迸发,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在自己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的参与;关爱、激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采用多元互动的评价方式,能够实现有效互动。这些做法有得于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激感参与,实现有效互动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来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我在教学二年级语文时,深深体会到课文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我总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引导学生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多多换位思考,把自己想象成文章中的人或物去经历、去体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学生资源之间,实现有效互动。
例如: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自制与课文相关的头饰。
第二天,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戴着各种动物的头饰(小猴、狐狸、松鼠、小兔子)来到学校,准备学习17课《酸的和甜的》。虽然还没到上课的时间,但他们已经完全进入状态了。
“只有参与才能引起互动”一个小小的头饰,已经让学生参与到了要学的课文中,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他会细细的读读课文,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动物,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描绘剪裁,满怀喜悦地戴在头上,憧憬着怎样去表现这个动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在这之前,我还曾担忧他们做得出来吗?看来,我确实低估了学生,他们真的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小生命,拥有无限的潜力和智慧,正等待我们去发掘和启迪。
课堂上充满生机,我把画的几串葡萄贴在黑板上,学生们把课文中的四种动物制作成卡通画,贴在相应的位置。我们开始进入自己的角色了,我就像一个导演在帮助我的演员们更好地表现自己,孩子们认真地读着,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捕捉,努力地去表现自己塑造的“小猴子”、“小兔子”、“小松鼠”、“狐狸”,我启发孩子们用自己的声音、动作、表情去表现动物的特点,采用表演读、师生对读、男女对读、小组合作读等形式,并让学生互相评价。在阵阵读书声中,在句句评价声中,学生们有了进步和感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琅琅的读书声贯穿了四十分钟的课堂。“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的阅读能力绝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
让我们珍视“童心世界”的宝贵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去学习。
二、关爱、激励、培养自信,实现有效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自信心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可从罗森塔尔的实验中看出: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从18个班中随意抽取了一些名单,却以赞赏的口吻,煞有介事地将“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郑重交给校长和有关教师,并一再叮嘱:千万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八个月后进行复试,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个个成绩进步快,情绪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特别浓厚。为什么这些本来十分普通的孩子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原因就在于心理学家通过“权威性谎言”暗示老师,坚定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信心,激发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掩饰不住深情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唤醒了他们的信心,点燃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自爱自强,一股幸福、欢乐、奋发的激流在孩子们的心中荡漾!这种由于教师的期待和热爱而产生的影响,就是“罗森塔尔效应”。
自信心就像一个人的耐心、恒心、爱心一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同样需要唤醒与点燃、培养与锻炼、实践与坚持。在课堂上教师应运用多种激励方式点燃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让它成为一个人可终身受用的能力、品格、素养。
比如:在听客车厂子弟小学谢迎新老师执教的《坐井观天》一课时,对于学生的发言,谢老师总是用“OK”、“真棒!”或伸大姆指来响应,即使学生的回答很平常,谢老师也毫不吝啬地给学生以鼓励;当学生不敢表述时,全班学生会一起呼喊本班的奋斗口号:“掌声响起,鼓励自己,我能行,我最棒。”被鼓励的学生像汲取了信心和勇气,声音洪亮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最让人感动的是让学生评价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时,一位较差的学生这样评价自己:“老师,我觉得这节课的内容有点深,我比较笨,没学会。”谢老师马上提出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孩子回答出来了,谢老师高兴地说:“孩子,这就是你的收获,你又进步了,你一定会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我禁不住看了孩子一眼,他那懊丧的神情不见了,眼中流露出欣喜、自信、感激的神情。我的心被震撼了,这一时刻是孩子生命中的绿洲,这样的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
回来后,我也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关爱、激励每一个学生,不断地唤醒、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不但有言语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使课堂充满了“人情味”。学生变得乐于回答问题,敢于回答问题,思维开放,智慧互相碰撞,实现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激励方式可以灵活运用,诸如:眼神赞许、颔首、伸大拇指、微笑、抚摸学生的头等动作,也可用“你真行”、“真棒”、“好样的”等语言,还可以用评选“小能手”、“表现奖”、“创新奖”等。
三、采用多元互动的评价方式,实现有效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为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着力采用多元参与的互动评价,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
比如:在执教小学语文第三册《酸的和甜的》一课时,在指名初读后,让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你想怎样读。在范读、赛读时,师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来评价老师。在小组互读时,其他同学评价他们小组合作得怎样。在本课结束时,我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你认为这节课自己或别人的表现怎么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并让学生评出本课的“小能手”、“表现奖”、“创新奖”等。
在老师和同学一次次地评价中,他们互相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老师和同学的一次次鼓励中,他们互相有了进步和感悟。孩子们从自己情感的投入中,发现了自我,、找到了自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感悟故事中感悟了生活,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亲自去尝试,不能光听别人说的道理。
每一次评价,都是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呈现,使师生、生生在有效互动中增进了了解,形成了积极、友好的评价关系,同时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养成了良好的文明习惯。
互动式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够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最多的知识点,容易加强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与此同时,也十分有利于教师开展教育工作。在教育工作之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但教师在教育工作之中永远处于主导地位,即教师是知识的输出者,而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二者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够达到十分良好的教学目的。与此同时,互动式教学十分有利于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氛围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起到极大的影响。如果课堂氛围严肃古板,那么学生就会昏昏欲睡,如果课堂氛围和谐融洽,那么学生就会充满兴趣的学习。
二、针对高中语文课堂互动式教学的几点建议
1.以学生为本,把握互动的限度
我国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全体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育工作之时,都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即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工作行为,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着想的。在高中语文课堂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且对待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在高中,学生成绩有优劣之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面对不同成绩的学生,要平等的对待,不可带有色眼镜对待学生。通过互动式教学,教师应该合理把握问题的难度,不应该以过难的问题为难学生,应该积极鼓励学生的回答积极性,进而以兴趣来引导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此外,教师应该在课堂之中把握好互动的限度,课堂的时间是较为短暂的,如果耗费过多的时间用于互动提问,那么就会导致教师没有时间教授书本知识,这是不利于教师进一步开展教育工作的。因此,教师把握好互动的尺度,通常在上课25分钟之后,进行互动问答,能够起到最好的效果。
2.情境创设法与互动式教学相结合
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章相关的内容、只是、文化等融合在一起,通过图片、声音、文字、音像等多媒体播放功能,更直观地、更有效的将知识展现给学生,有利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选择,更好的清理学习障碍。老师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了解老师的用意,学生自然就会喜欢老师,喜欢老师使用的各种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学习《沁园春•雪》,这是的名篇,如果只是让学生进行朗读而去领悟文中意境的话,会显得十分枯燥,学生会逐渐失去兴趣,如果学生没有见到过北国冬天的风光,对北国的美景就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了创设情景,提高兴趣,实现互动,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以图像的形式直观的展现在同学们前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时学生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了,就会踊跃参与其中,再引导让他们通过北国的冬天的美景,走进的内心,感受他的伟大抱负。这样的课堂气氛,学生学的愉快,也更容易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也让学生肯定教师的价值。
二、创建思维环境,促进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敢于发言
教师担负着主导的责任,也是教学的活动主体,学生不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简单来说,当学生遇到学习阻碍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辅导,授之于渔,教会他们怎么去学;当学生思维受到阻碍时,教师要及时进行疏导;当学生在理解过程中过于钻死胡同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的进行引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自己受到尊重,自然会尊重老师,喜欢老师。在特定的环境下,可以使其他们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可以同教师同台交流,甚至指挥教学,教师要保持尊重真理和科学的态度,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从而使教学更有效、更有理。在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之中,可以更好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融入到课文的角色当中去。例如,学习《变色龙》时,为了让学生对文所描述的人物有个深刻的认识,根据文章的内容,让学生分别扮演奥楚蔑洛夫、巡警、赫留金、普洛诃尔、独眼鬼、叙述人、人群里的人的角色,让学生相互评价、自己评价,看谁扮演的最好。直观的表演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活动平台,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还一定程度的领悟人物的性格特征,感悟课文的最深层次涵义。
关键词:课堂互动;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重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去发现,在学生发现的要求下,促使教师去启发,师生或生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下实现教学的共振。而作为缺少充足的语言环境的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有限的、有效的师生交流便成为了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最好的途径。但是由于传统的传递中心教学的种种影响,很多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还存在着无效或者负效现象。下面是笔者近期听到的一节关于《牛津小学英语3A》第七单元第2课时的公开课的部分课堂实录:
片断1:
T:Classbegins.Howareyoutoday?
Ss:Fine,thankyou.Andyou?
T:I’mfinetoo.Sitdown,please.
S:Thankyou.
分析:这一片断是教师在开始上课时与学生的问候,师生间的互动变为了僵化的条件反射,句型的机械操练,一句“Thankyou”更是仿佛让我们回到了中文课堂。尽管学生声音整齐响亮,教师亲切热情,但远不如“Hello,boysandgirls”来的地道和真实。
片断2: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世界名模的时装秀。
T:Doyoulikeit?
S:(没有反应)
T:Doyoulikeit?Yesorno?
S:Yes.(声音较低)
T:(用手势提醒学生大声)Yesorno?
S:Yes.(大声且整齐)
分析:教师本想用多媒体创设这堂课的整体情境——时装秀。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的语言笼统,it指代的是时装秀还是衣服不能让人明白。从整体教学的理念来看,教师在这一环节里应该用语言结合情境给学生整体的感知,而本课涉及的词汇是服装类的,教师的语言变为了无效的输入。而当学生因为没有学过句型“Doyoulike…”,且对成人时装表演不感兴趣,未能与教师互动时,教师要求回答“YesorNo?”这种训练大于领悟的互动是“教师中心”的体现,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片断3:
在复习上一课所学内容“Lookatmy…”及回答“It’ssmart./It’spretty.”时,教师用服装的图片以及实物与学生展开了互动,并导入“Look,this’smy…”和“It’snice”的教学。
T:Lookatmydress.(图片)
S1:It’ssmart.(教师指向黑板上的板书提醒)
T:xxx,cometothefront.Whichonedoyoulike?
S2:Ilikedress.
T:(暗示学生)Lookatmy…
S2:Lookatmydress.
Sothers:It’spretty.(教师指向黑板上的板书提醒)
同样的方法再请其他三位学生练习jacket,shirt,coat。
T:(指向自己的外套)Look,this’smycoat.(竖起大拇指)
Ss:It’spretty.
T:(走到一名学生面前)Oh,yourcoatissopretty.Yousay“Look,thisismycoat.”
S3:Look,thisismycoat.
T:Oh,It’snice.
T:(走到另一名学生面前)Yourjacketisnice.Yousay“Look,thisismyjacket.”
S4:Look,thisismyjacket.
T:(竖起大拇指)
Sothers:It’spretty.
T:Oh,it’snice.
S:Oh,it’snice.
T:Showmeyourshirt,please.
S:(没有反应)
T:Who’dliketoshowmeyourshirtorcoat?
S:(不明白)
T:(进入下一环节)
分析: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生成意义,交流意义的场所,英语教学中并不否认机械操练,但机械操练是为有意义交际打基础的。且机械操练也要在尽量有意义的语境中进行。在这一环节里似乎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都在进行互动,但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对话都非常的单一,局限于所教句型和单词,教师控制较多,输入有限,学生有意义的输出较少。另外,学生参与面较窄,除了个别学生充当了老师示范的工具,大多数同学只要跟老师重复答句。对于表示赞美的“It’ssmart/pretty/nice.”学生并未领悟到它们的实际作用。导致当教师希望学生能用所学语言展示自己的服装时——“showmeyour…”,学生却不明所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片断4:
在教对话时,教师用多媒体把对话编成了一段卡通片呈现出来。
T:Lookatthescreen.Lookandlistencarefully.
(看完后)Who’dliketocomehere.?
S1&S2:Look,this’smycoat.
Oh,it’snice.
T:Verygood.Let’sgivethemapraise.Good,good,verygood.
分析:这一环节的对话教学本该是一个体现课堂实效性的亮点,但师生间的互动只停留在毫无意义的表层,看似效果显著,其实教师的身份和作用只剩下了发指令,而学生间的互动只局限于几名学生的有准备的没有生成的机械对话。而无缘无故的表扬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将是负效。
片断5:
教师在最后一环节设计了一个任务——时装秀,让6位同学到前面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衣服并穿上展示。
T:Let’senjoythefashionshow.(音乐起)
S:((六名同学一一展示)Look,thisismy…
Sothers:Oh,It’snice.
T:Doyoulikethiscoat.?
Sothers:(没有反应)
T:Pleaseputupyourhands.(做举手姿势)
Sothers:(有5人举手)
T:(在黑板上记下数字)
同样的方法去统计其他的服装,最后总结Whoisthewinner?并表扬。
分析: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保证学生通过学习有足量的语言输出,展现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是课堂中的互动仅仅变为了六名同学与全班同学的固定句型的对答。没有“Lookatmy…,没有其他的赞美的语言,也没有任何的异议,而教师的统计方式也变为了指令“putupyourhands”。可见学生并未能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同化知识,让学生从不知到知,从未知到已知。
结合这堂课,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互动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开展主题突出,真实的课堂互动教学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通过有目的的交流活动发展起来的,因此英语课堂教学能否为学生提供大量互动、交流的机会成为掌握英语语言的关键。而课堂情景创设逻辑性强不强,情景迁移自不自然是影响课堂互动效果的重要因素。比如上面的这位老师之所以在交流中与学生有很多障碍,原因就在于情景创设逻辑性不强,迁移跨度较大。如果在教学中教师的情景设计多运用真实互动,如自己的新衣服,学生的新的或者漂亮的物品(文具,服装等)甚至学生画的画,展开交流,那么师生间的互动将在情感上产生互动,达到语言真实交际目的。
2、指向流与辐射型交流有机结合
这里的“指向流”特指教师常用的“指名回答问题”,“分组讨论汇报”等以学生个体指向学生全体的交流方式;而“辐射型交流”特指“小组讨论、同位交流、竞赛“等生生互动,参与率高,信息覆盖面广的交流方式,两者的有机结合将能提高教学效度。小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还很弱,注意力也比较容易分散,当自己的想法不能流畅的用英语表达时,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教师的语言是有感染力的,因此必要的教师讲解领读反而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这种指名回答据调查用在课堂前15分钟是最有效的。当学生的参与数逐渐下降时,尽可能多采用集体互动的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率,如上面的那位老师在练句型时可以开展四人小组活动,学生自己交流,使点面有机结合,或者在学对话时,利用同位互编互练对话来巩固句型,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外一些强刺激物如录像,实物,竞赛或游戏都能激励和保持课堂互动的效率。
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的课堂互动话语研究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Frawley和Lantof首次提出从文化理论角度进行二语习得的研究[5],并引发西方二语习得研究者对社会文化理论的关注。Mercer认为社会文化理论为拓展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他认为“教育的成败并不简单的是个别学生或教师技能的体现,而是取决于师生互动的质量,互动的质量能够直接或间接提高学生语言习得的能力”[6]。有些研究学者认为,语言发展属于一种社会建构的过程,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就是一种社会交往,教师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发展基础,最终促进其全面发展。近几年国内研究者对二语习得课堂的话语研究多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所占比例较少。裴淼从社会文化学视角对英语浸入式的课堂互动行为进行理论分析[7]。2007年由外研社举办的主题为“浸入式教学与社会文化理论”的专题研讨会引发了更多学者对社会文化理论的关注。张东波在新加坡小学华文课堂进行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教师提问和师生互动的实证研究[8],虽然实证的结果是教师的提问话语及师生互动对小学生的推动作用比较有限,但是毕竟是在基础教育研究的一种尝试。文秋芳从语言观、学习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哲学倾向等五个方向论述了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两个派别的分歧。邹为诚、赵飞同期引用Long对两派研究传统的对比,指出两个学派促在根本性的冲突和差异[9]。而高瑛从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两方面对课堂互动话语研究进行综述和评价,认为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不是不可融合的,认为较理想的发展趋势是结合中国外语学习的社会文化环境,将两者相互融合[10]。赵晓军、马海容以全国2011年小学英语名师观摩研讨会上的一个视频资料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课堂话语,目的为了探讨课堂互动策略和模式。
二、社会文化理论教学观和课堂互动话语策略的有机结合
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包括:调节论、内化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活动理论。在社会文化理论大框架之下,笔者将这些核心理论逐一和二语课堂互动联系起来,目的找出两者的契合点。(一)调节论调节论是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中最核心的部分。其基本概念为,在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之下,人类从低级的心理技能发展到人类的独特的高级认知功能,语言在其中起到了最基本的调节作用。维的最初研究是儿童认知的发展历程,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从物理调控、他人调控到自我调控。随着这一发展历程,语言也从社会语言、自我中心语言、个体语言发展到内在语言。基于维的调节论,二语课堂中的教师作用由原来的课堂主体转变为中介者的身份,即不断调节使学生的信息呈现水平和支持水平,最终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依照调节论,二语课堂的教师提问如何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并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话语的主动性是研究二语课堂互动话语的重点。另外,根据西方学者的实证研究,他们认为二语习得的学习者通过师生的调节,还有同伴调节、自我调节来完成语言的内化,并确保课堂任务的顺利完成。(二)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关注的是个人认知水平的差距。学生的发展水平有两个层次: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为学生在没有外力的帮助下独立解决问题的智能水平;二是学生将来可能达到的潜在水平。在最近发展区内,当前能力和潜在能力并非是可以静态测量,而是动态地随学习者所参与的交际互动表现出来的。在二语课堂互动过程中,教师在学习者当前能力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学习者发展思维,适当的超越现有的水平。而学习者再不是过去传统的被动接受课堂知识,而是将自己对社会互动理论理解和实践相结合,构建自己的理论和批判性思维。另外,最近发展区内的教师指导以及同伴协助起到重要的“支架”作用。这又引出了社会文化理论的另一个关键词,那就是支架,即为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支持和帮助。(三)内化论内化是社会文化理论中解释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将模仿、自言自语和内部言语等看作是内化机制和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它认为学习者的发展过程应该是从社会互动的心智平台到个体的内在心智平台的质变的过程。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都是实现这一动态过程中的必要条件。二语课堂中教师通过调整提问和互动策略,启发和指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并逐级地提升他们的能力,达到最近发展区内相对独立的个人内在心智平台。(四)活动理论列昂节夫提出的活动理论强调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该理论经过相关领域专家的研究得到不断完善。他们认为活动体系主要包括主体、客体、工具、共同体、分工和规则等要素。基于社会文化理论,个体的认知和集体的认知都发生在由这些要素构成的活动系统中。二语课堂作为活动系统,任务型学习是研究的另一个视角。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活动系统,二语课堂应当为学生尽可能的提供真实的学习任务。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中,学习者是活动主体,通常以小组为单位,进入一个由真实目标驱动的活动系统。在教师的和同伴的帮助下,学习者在近乎真实的环境下利用语言进行协商和会话调整。另外,学习者同时经历一种“语言社会化”过程,即学习者不仅发展了自己的语言水平,而且他们的自我认同感也得到了提升。
三、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的二语课堂教师提问实证研究
(一)研究内容和方法
社会文化理论中的核心理论,如调节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内化论、和活动理论为二语课堂互动话语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互动话语研究涉及的内容宽泛,笔者从教师提问以及提问对师生互动产生影响的角度进行研究。具体内容是通过教师提问的类型、回答提问的方式、教师提问的策略以及反馈四个方面调研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6名教师的二语课堂提问策略,以及该策略对他们的356名学生二语学习的影响。该研究历时一个学期,实施的方式为课堂观察、录音,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本研究采用量化分析和质化分析的研究方法,跨学科分析法。其中,量化分析指的是采用数量的方法来对资料或信息进行研究。本研究的定量研究主要是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质化分析是一种在社会科学及教育学领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是研究者的课堂内的观察和记录,以及在课堂外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的访谈研究。跨学科分析主要以社会文化理论向导,结合语言学、文学、统计学等知识。
(二)研究焦点
1.对于展示性提问和参考性提问,哪一个在二语课堂提问中应用的频率高,哪一种更有利于学习者语言知识的内化?2.关于学生对提问的反馈方式,教师要求学生一起回答频率高还是要求学生单独回答频率高?哪种更有利与教师为学生提供支架式帮助?3.教师提问的哪种策略更能够为学生创造使用语言的机会?4.教师对学生正确回答和错误回答的反映。
(三)调研对象
本文所进行的实证研究的对象包括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语言学院的6名大学英语教师,他们均获得硕士学位或硕士研究生毕业,教授大学英语的时间从4年到17年不等,具有较丰富的授课经验。研究的对象还包括来自12个班(6个合班)的356名学生,他们的专业分布在自动化工程、计算机科学以及机械制造等理工科专业。在调研中,笔者对这六名教师的英语二语课堂提问以及师生互动进行了跟踪和记录。
(四)研究的步骤和工具
本研究采用四种研究工具:课堂观察、课堂录音、问卷调查、访谈。1.课堂观察和录音课堂观察属于自然调查过程,即在调查者不干扰受试者的情况下,真实地描述课堂教与学的情况。研究者带录音笔进入课堂旁听,在学生面前不亮明身份,这样不会干扰到教师和学生的真实互动,也不会对结果产生多大的影响。除了课堂录音外,研究者还会记录整个课堂的氛围、学生之间的讨论情况,教师提问的表情、眼神交流、肢体语言,这些都是录音材料的协资料。2.问卷调查作为支持课堂观察和录音的手段,问卷调查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实证研究的方式。问卷调查包括八个选项问题和两个开放性问题,内容覆盖了学生对教师提问的评价和期望要求。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进行正式的问卷调查之前进行初步实验,即在一小部分学生当中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学生的反馈对问卷中无效的题目进行修改,使其变得更加可靠。3.访谈访谈在六名讲师当中进行,主要围绕英语课堂提问策略和互动模式来进行。教师们各抒己见,分享了他们具有特色的提问方式和互动策略。六名教师的帮助使得实证研究更加完善和全面。4.研究结果1)教师的展示性提问的使用率比参考性提问使用率高,而参考性的提问显然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反馈。2)关于回答的提问的方式,教师要求学生一起回答的频率要高于学生单独回答。但单独回答更有利与教师为学生提供支架式帮助。无法最大化帮助学生提升合作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3)教师的提问策略为学生提供了使用语言的机会,但有些策略却阻碍了学生语言的发展。在二语课堂中,教师使用“自我解释法”的比例大于“启发式提问”,但效果正好相反。因为“自我解释”阻碍了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产出话语的机会。4)教师针对学生正确回答的反映是仅仅做简单表扬和适当重复,而对学生错误回答的反映是直接纠正。笔者认为对于学生正确回答,除了给予肯定之外,还要加上适当的评论;而对于学生的错误答案,引导学生自我修正是首选。
四、研究不足之处
正所谓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在互动中学生会暴露自己的不足,这样老师就能针对学生的不足讲解,这样才能达到“知己知彼百教百懂”。老师教学水平上升,学生分数上升,岂不双赢。
一节好的语文课就是在良好的师生互动中完成的。怎样进行师生互动呢?我认为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发挥个人魅力,采取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采取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策略,同孩子们一起畅游知识海洋。
1.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做他们的大朋友,是师生互动的前提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让孩子喜欢教师,亲近教师,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孩子在课堂中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我努力做孩子们的好朋友,课上、课下,平易近人,对学生的问题不厌其烦,耐心解答,有时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关心学生,嘘寒问暖;从不把任何情绪带到孩子面前,或带到语文课堂中。每天,孩子们见到的是一张充满亲和力的脸,快乐萦绕在师生周围,萦绕在每一节语文课上。
2.在课堂中实现师生情感的互动语文课堂就是语言的汇集,在师生语言的交流中,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学习目的。交流的前提就是学生的兴趣。如何让学生有兴趣交流,教师语言的情感魅力事关重要。
2.1 教师语言有技巧,不乏幽默。
2.2 恰到好处的激励性语言,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又一把钥匙。学生的年龄特点就是需要在不断的肯定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蓄势待发,奔向新目标。语文教师的激励性语言更应该睿智,时而夸大渲染,时而不着痕迹,润物无声。如,“看他说得多准,知识点记得多牢”,“你的回答我喜欢”,“老师也正想说呢”,“你是怎么想的,说说看,大家也来学一学”……很多、很多的激励性语言需要教师在具体的课堂中灵活运用,灵活“制造”。
2.3 师生互动,更需要语言生动。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要生动,甚至是声情并茂,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细胞,不自觉被吸引,实现师生情感互动,于不经意中深入文本。在这方面,就需要教师依据不同的文章内容,合理运用语言,适度把握情感基调,引导学生走进语文殿堂。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口语教学 互动教学
1. 课堂互动的重要性分析
互动学习是指在思维、想法和感知等方面两个人或者好几个人互相交流探讨以达到双赢的局面,大家是可以互惠互利的。对于一个英语教师来说,使用互动教学这样一种模式是非常值得推崇的。互动,实质上是心灵的交流。所以我建议,从学生一开始接触语言学习时就应该实行互动学习。通过互相交流,学生们可以通过聆听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对话来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参加小组讨论,将他们的所想表达给大家。通过互动交流,学生们可以充分地利用他们的所学,释放出他们在教师那里吸收到的有关这门语言的任何知识并在生活中使用。在经过几个学期的互动学习模式之后,互动交流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威力。互动以一种朴素的方式将你的所知所学,在课堂这个小小的舞台的表现出来,对学生而言这样的成就感会带给他激动人心的感觉。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多可以充分表现自己英语能力的机会。他们表达得越多,越受到其他人的尊重,并大大提升了自我价值。
2. 课堂上的提问技巧与类型
课堂提问让教师能窥见到学生的头脑内想的东西,不仅找出他们所知道的和不知道,还能找到他们之所以这样思考的原因。Kanchak Eggen早在1989就提到,从教学的功能上看,提问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教学技巧,以方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整合旧知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的提问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材料,建立一个知识库去吸取新的内容。同时课堂提问也具有激励功能,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互动,鼓励他们去深入地思考一个新问题。查尔斯和理查兹曾有过这样的总结,课堂互动中教师的提问应具备如下特征:(1)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2) 鼓励学生思考授课的内容和重点。(3) 给予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4) 利于教师引出特定的教学内容。(5) 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6)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教师提问的类型。教师的提问有许多不同的方式,但每个都有不同的重点或目的。从语义的角度看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一个问题提出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四个类型:(1) Yes/No型问题,如Do you like dogs? (2) 选择疑问句,如Do you like dogs or cats? (3) WH-问题(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如Where are you going? (4) 启发式问题(教师只给一个句子的第一部分),如Today is ____ (星期二).我们把前两种归类为“封闭式提问”而后两种为“开放性提问”,两者各有利弊。显而易见,封闭式问题有“短且固定”的答案,但开放式问题不能回答“是”或“否”,因此允许回答者不受限制,但往往因难度相对较大而无法形成有效反馈。从另一个角度看,开放性问题还能细分为“检测型提问”和“探究型提问”。对于前者,教师已经知道答案,其提问的目的是测试回答者的知识或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而对于后者,提问教师也不知道答案,他们是在向回答者寻求信息。
3. 课堂提问的等待时间与反馈分析
所谓课堂提问的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并要求具体某个学生回答完毕之前的时间差。在这一小段时间内,教师要充分阐释问题的内涵,指挥并调动学生思考,广义地讲甚至还包括学生给予答复后等待时间的长短。本人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教师适当延长课堂提问的等待时间是有好处的,然而学生虽然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但是过犹不及,这个度一定要把握好。本人在分析了900例关于教师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录像后得出结论: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等待3到5秒对学生们有10个积极的影响:(1) 学生对问题的回应增多; (2)学生发起的回答与主题的相关度增加; (3)学生语塞的现象减少; (4)学生能自信地回答问题,他们的语气表现得更为自信; (5)学生的答案明显具有经过仔细思索的痕迹; (6)学生间的互动作用加强而教师的主导性被削弱; (7)学生能引用各种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8)学生的答案数量增加,有时不只一种; (9)那些被教师认为反应较慢的学生,其积极性明显提高; (10)学生的回答方式更具多样性,有时能出现反问。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通常只能用简短的等待时间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但当学生被给予充足的等待时间后,学生参与的数量与质量都提高了。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有效互动;有效教学方法;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9-021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9.138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然而,笔者经过对所在教学区近几年的走访调查来看,目前英语教师师资状况不容乐观,英语教师专业素养偏低,教育理念缺乏,教学方法和手段滞后。大部分英语教师缺乏语言教学理念和与英语教育教学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透彻,对于英语学习的目标认识不够,依然采取陈旧的教学方法,同时英语课堂的师生互动存在互动模式单一、互动对象差异大、非言语互动未得到重视等弊病。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当前中学英语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适时提出几点建议。
一、当前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互动对象存在差异,比例不均衡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对优秀学生提问很多,对中等生提问较少,差生提问几乎没有。这样优等学生获得互动机会就多,教师往往会更多地关注他们,从而使少部分学生获得教育的优越感,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主动举手发言的人数寥寥无几,越来越不情愿参与到互动活动中来,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最后导致学生学习状况两极分化严重。
(二)互动形式单调
师个互动在目前中学英语课堂中占到很大的比例,这种互动形式常表现为提问与应答、评价与反馈,以及个别辅导等。师班互动在中学英语课堂上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种互动形式常见于组织教学、课堂讲授、课堂提问等环节中。同样师组互动在目前中学英语课堂中,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的形式所占课堂时间就少得可怜,这种针对学生小组进行讲解、辅导和评价的互动方式常常被教师忽略。由于现在各校的课堂上课时间都是40分钟,每节课的教学安排时间都很紧促,所以教师为了完成本节课任务,为了图自己省事方便,就把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生生互动这一互动形式给取消了。
(三)互动时师生之间存在不平等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表现在推动和鼓励学生学习,在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应该是平等且有交互性。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和学生不能平等地相待,教师永远都是互动的发起者,学生是执行者,在互动的过程中包含着极其强烈的不公平性。
(四)互动时参与面不广延伸度不够
在英语课堂教学互动中,我们往往听到教师“填鸭式”的一连串发问,学生只有被动的、机械式的回答,这样的互动方式,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和思考,缺乏必要的辩论和反驳,互动缺乏深度和广度。这样没有师生人格上的相互碰撞,教学就没有色彩,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无从谈起。
(五)互动时的非语言行为互动缺乏
在互动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言语表达的方式,而忽视了非语言行为,例如,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以及面部表情。教师应当将非言语行为融入言语表达中去。例如,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用赞许的眼神和他完成心灵的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完成情景对话后,给他们用一双大拇哥的手语投去实实在在的表扬。这样久而久之师生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少有的默契,英语学习的氛围就慢慢地浓厚起来,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二、改进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具体对策
(一)关注情感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教学始终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培养,使学生“乐在其中”。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英语小游戏来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接龙游戏:这是一个适合在全班开展的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运用和操练他们所学的知识内容和语法结构,同时也让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随时关注和了解学生对该结构的掌握程度以及还存在的问题。在活动开始前,教师首先将全班分成四到五个小组,并明确告知学生该活动的规则:本次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以最终得分的高低判定输赢;教师提供第一个if从句,并由第一组的第一位学生将句子补充完整,计1分;任何一位学生若在五秒钟之内未能正确作出回应,应首先由该组学生负责“解救”,此后该学生必须正确、完整地将那个句子复述出来才能得1分;通过这些有利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被点燃,课堂师生互动的诸多问题就会很顺畅地加以解决。
(二)营造宽松、和谐、开放、有序的课堂氛围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积极设一种宽松、和谐、积极互动的语言活动真实情景,贴近学生英语学习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把学生的中枢神经调到兴奋状态,通过感知、实践和互动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在学中悟”的教学理念。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还不够全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对自我的评价能力较弱,但他评能力却较强。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性,教师可以运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来增强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使小学生自己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例如:在五年级小学生的数学课堂上,当学习到《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在学习完如何绘制统计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对自己所绘制的统计图进行点评,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仔细聆听学生之间的点评内容。有的学生会说:“我的统计图颜色鲜艳,区分起来一目了然。”有的学生说:“我的统计图格式正确,画得非常工整。”“我的统计图没有她画得漂亮,但是我发现她的统计图忘记写数量单位了。”“我的统计图跟大家的比起来画得不好,画歪了,等下重新画。”“我的统计图只画了一半,因为每一格代表的数据太小了,比例没有设计好,所以一张纸就不够画,要跟大家多学习。”……在进行完小组对各自所绘制的统计图进行评价之后,每个小组再评选出画得比较好的在班上进行展示,让全班同学共同进行评价,或者教师还可以选取一、两个画得有问题的统计图,让全班同学一起来找出问题,并帮助纠正。在这样一个课题氛围中,学生会以统计图画得好的学生为一面镜子,来跟自己所画的统计图进行对比,然后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课堂教学学习到了数学知识,还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了自我反思和自我判断、自我认识,增强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二、学生互评,激活课堂氛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小学生来说,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互评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亲自实践和体验学习的一个过程。通过互评,在思考、判断对方对错的过程中,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的一个过程,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例如:在学完四年级下学期《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容后,教师可以请出一名平时班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A和一名学习一般的学生B,让其在黑板上计算325×18并进行验算。当两位同学演示完后,教师先让全班学生对两位同学的计算做出整体的评价。“A同学的字写得太小了,看起来比较费力,B同学的字写得比较大方,容易辨认。”“A同学和B同学的整体格式都是正确的。”……当对两位学生的计算做出整体评价之后,再让学生对他们的验算作具体评价。“A同学的验算结果是正确的,B同学的验算结果有问题。”“B同学把数位对错了,所以计算的结果有问题。”当B同学再去黑板上进行第二次的验算时,学生有的在下面小声喊:“数字写错了”“再检查一遍,后面的错了。”根据台下同学的提醒,B同学终于计算正确。在互评活动中,不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热情,还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对容易犯的错误引起了足够的注意,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细心。
一、利用课堂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具有知识性和工具性结合的特点,语文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 教师要深入探究小学生的性格特征,从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开始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生性格活泼,喜欢表达,教师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促进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主动说出自己的理解。
在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真正有意义的课堂互动,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 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对语文知识深入理解。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具有主动探究意识,他们能积极地和教师、同学之间进行互动,提高对知识的领悟,正确把握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发展共鸣。
二、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提高互动的有效性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 教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记忆大量的语文知识。在被动的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激发,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仅仅限于死记硬背, 不能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用创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互动环节,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在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对教师不再畏惧,而是敢于和教师进行知识探讨, 激发思维的活跃性。在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并对他们遇到的思维障碍进行引导和点拨, 使学生获得顿悟的体验,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通过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交流,促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透彻,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来让他们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在进行互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还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的交流和探讨,让他们在合作过程中发挥集体智慧,树立团体意识,通过分享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面拓宽,能从多角度对语文知识进行深入理解,提高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获得发展。
三、课堂互动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互动教学中, 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使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在让学生探究知识时, 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从多个方面来深入分析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观点,关心学生,主动和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学生在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后,会对教师教学的学科感兴趣,从而把对教师的喜欢转化成对语文学科的喜欢。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在课堂上能和教师进行积极主动的交流,课堂氛围处于平等和谐的状态,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学习过程中,思维能积极地运转。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更深入地探究知识,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获得发展。
( 二)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提高创新能力
在学习和探究知识时,质疑能激发学生的深入探究,让他们通过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得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大胆质疑,并引导学生能对知识进行深入分析,最终解决这些疑问,使语文综合能力获得提高。在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考,通过分析语文知识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解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在互动教学中突出教师的激励作用
实验研究表明:人在受到激励时,工作效率远远大于没有受到激励时的工作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同样能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使学生能在语文课堂学习中保持持久的兴趣。语文教学要使学生个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必须要激励学生,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借助语文教学的吸引力, 和教师情感的推动力, 激发学生的自动力,切实做到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应该承认学生之间在知识和智力水平发展上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允许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的快慢不一。要特别关爱学困生,应该创设机会,让他们显示自己的优势。例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他们来回答,也可以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让他们有机会动手、动口。同时,教师应适时给予表扬,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信心增强了,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浓了。
五、互动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观念里,上课只能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和抄,其实,适当地让学生上讲台做一名小老师,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会对语文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不服输的思想,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如果给他们一个上台当老师的机会,那么他们所做的准备工作一定是平时的好几倍。
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英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题目:classroom interaction and oral english teaching
二、研究现状:
对于课堂互动与英语口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构建主义模式 它是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互动模式,司洪海在《构建主义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中从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反思”入手,探讨将构建主义引入英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意义和作用。卢艳春和路雅琴在《构建主义与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则分别“从构建知识观”“构建学习观”“构建教学观”入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性、构建性。(2)角色扮演模式 徐志敏、王瑛在《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中角色扮演探究》中着重探讨了在角色扮演的互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对指导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黄玉兰在《角色扮演引入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从角色扮演是“多为互动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了角色扮演这一教学方法的目的、步骤和利弊等方面。(3)以学生为中心模式 这一模式被单独研究的较少,黄影秋在《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索中》通过对学生口语课堂学习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并提出阐述如何运用其他“教学策略提高口语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而刘蓉在《谈英语口语课堂互动》中则提出了互动可以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语课堂和整体小组作业模式”,提高口语交际能力。(4)合作性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的研究较为普遍和盛行,它兴起于美国,在后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黄艳在《合作性学习在大学英语课堂的应用》中提出了以下几种合作模式,从而的出该模式的优势所在。顾晓乐在《合作性学习与情景剧表演》中从情剧表演的角度来证明合作性学习的有效性。肖巧玲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中则通过合作学习在口语教学中的实践探究合作学习应注意的原则。而慕东文在《合作性学习的特点、目标、内容和实践策略》一文中,他用“人文精神和平等民主合作”原则,对待新的理念,指导英语口语教学。(5)情景设置模式 它主要是根据gillian brown & george yuled的语言情景对第二语言习得者的交际紧张、焦虑的研究表明口语情景设置不适当,会影响学生用目标语进行交流,进而强调进行口语教学情景设置的重要性。张舍茹、孙边旗在《英语口语教学的情景设置>>中就论述我们应注意“情景互动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及如何设置“英语口语教学中情景设置的形式”两个小方面局部性的探讨了情景设置这种互动模式。孙久荣在《论英语口语课的情景教学》中对情景设置这个模式从宏观上进行了分类,进而得出“开放式情景”和“封闭式情景”,为情景设置互动模式研究开辟了一个小领域。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翻转课堂;小慕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则明确,“重视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可见,尽快推进我国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改革,有效落实上述两项政策目标,这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一、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任课教师精力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普遍不及本科教学规范、严谨。任课教师通常是副教授、教授和一些院级领导,其本人的科研项目一般相对较多,因此忽视教学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甚至都不能保证课程所要求学时的完成,很多教师往往在完成了一部分学时以后就让学生查查资料写篇论文。因为教师本人的精力投入不足,考核的时候也就并不严格,进而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2、教学过程互动性不强,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目前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大多沿袭了本科教学方法,基本可以归入“老师讲,学生听”、“教案+粉笔或PPT”的传统讲授法,集体讨论、小组互动、调查研究等方法依然用得很少,缺乏课堂上的学生参与。这种单一的、缺乏互动的课堂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独创思维能力的发展。
3、考核方式多样化不足,严重制约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检验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考核主要包括传统的期末试卷考试和提交小论文两种形式。其中的期末试卷考试仍然以基础知识的考核为主,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可顺利应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检验。小论文考试形式难以避免学生抄袭论文,任课教师对论文复制比的检测也难以操作,论文答辩更难落实,因此往往是只对小论文的既有内容和论文形式进行评价,难以充分检验出学生的学识水平和学术水平。
二、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改革对策
1、通过设置教学咨询员以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近几年,很多欧美国家的研究型大学为了追求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质量,设置了一种教学咨询员职位,申请者为具有教学经验的高年级研究生或博士后,承担的主要工作是观察课堂,收集学生的反馈,为教师提供建议与指导,帮助提高教学技能,改进教学质量。[1]这样,每堂课都相当于配备了2名教师,一名教师负责课程的讲授,另一名教师则负责全程监控上课的过程和上课的效果,充当教学咨询员的角色。当讨论问题时,其往往也会参与其中,协助主讲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简单地说,除了从事传统的教学与科研的辅助工作之外,同行教学咨询员还充当课堂教学质量的监督者与评价者。
2、通过合作学习方式增强学生间的互动性
互动式开放教学在欧美是极为盛行的,也被公认为是欧美国家研究生教育的成功之所在。为此,建议在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中,适当采用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合作学习方式,[2]一般由2-4个人构成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由拥有同质能力或异质能力的学生构成,合作学习的任务是对信息的复述或者整合,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起到对学生进行协助的作用,可以参与记录互动过程,用以指正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这种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形成一种成员间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分享其他成员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在一定工具帮助下,成员间通过协作的方式共同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同时通过教师的全过程考核,也将大大促进学生课堂学习中主体地位的发挥。
3、将“翻转课堂”“小慕课”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学的主要组织模式是集体学习,而很多异地的在职研究生经常不能保证上课时间。基于此,可以考虑安排课程开设校区的学生到指定的教室上课,其他异地的学生到当地指定的教室或在家里,以远程教育的方式,通过网络实现与师生的实时交流。这种远程教育方式既保证了教学效果,又方便了学生就近上课。具体到教学方式,可以借鉴“翻转课堂”和“小慕课”这两种新型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彻底地颠覆了传统意义的教学模式,知识的传授不再发生在课堂上,而是通过网络技术辅助在课前便已经完成;而知识的主要内化过程则发生在课堂上,在同学间的团队协作以及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完成。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是自主学习者,教师是资源的提供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负责个别指导和答疑解惑。[3]这种模式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学习中的探究性、扩展问题探索的广度和深度、更加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都具有积极作用。
“小慕课”的主要课程类型是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目前,这种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已经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全球顶尖学府进行了探索与实验。这种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更加强调赋予学生系统化、个性化、深度化的学习体验,增强了教师、学生与同伴之间的高效交互,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效果。
“翻转课堂”“小慕课”无疑都带来了培养方式和教学模式上的巨大变革,但它们也都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研究生课堂改革不能简单套用照搬,而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传统学习方式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共同促进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进行,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吴慧平,杨春洪.同行教学咨询员:研究生助教的新角色――以密歇根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
[2] 李俊佐.基于研究生课堂的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以教育技术专业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4.
[3] 李燕,陈文,刘京诚.“翻转课堂”、“反慕课”影响下的研究生文检课改革探索与实践[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1.
关键词:生物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71-03
生物专业毕业生要求在毕业前提交一份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水平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最初尝试,也是检验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一份综合考卷。《毕业设计指导》课是生物专业一门重要的限定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讲解,主要是让学生对毕业论文整个过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为毕业生规范地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目前国内开设《毕业设计指导》课的高校不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探索。
一、课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业性、实用性强的教材指导
目前生物专业没有配套的《毕业设计指导》课教材,现有的教材多数偏重于对一些概念和标准的讲解,同时有大量空泛的理论内容。学生拿到教材后,普遍感觉对自身专业适用性不强,缺乏实际的指导作用,为此在主观上降低了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课程设置学期不合理、课堂到课率较低
据调查,开设有《毕业设计指导》课的高校,基本将该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而第七学期恰好是学生找工作的关键时期,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学生经常请假去参加就业招聘会,课堂到课率较低,学生无心学习,学习氛围较差,《毕业设计指导》课的教学质量自然难以保证。
3.限定选修课开课的局限性致使学生群体学习积极性不高
作为一门限定选修课,只有学生选课并且符合相关规定才可以开课。由于开课学期晚,少部分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基本上是因前几学期自己的限定选修课未通过而差一个学分才选修的,为此选修《毕业设计指导》课的学生群体学习积极性本身就不高。
4.《毕业设计指导》课堂重理论标准灌输,轻实践教学环节
《毕业设计指导》课课堂注重理论标准灌输,教学内容空乏,传统的“一言堂”灌输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学生课后未将课堂所授的理论标准与实验实际有效结合。
5.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和方法
作为一门公共课,因为研究的领域和方向不同,《毕业设计指导》课堂教学在学科、专业之间存在差异。对毕业设计指导课的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和方法以供参考。为此,《毕业设计指导》课课堂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课程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评价体系和方法不够健全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明确和规范。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1.结合生物专业特点完善课程教学大纲
浙江中医药大学生物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大纲指出,《毕业设计指导》为讲座类课程,从本科毕业设计的工作程序、毕业论文写作和毕业设计实现等方面介绍毕业设计的具体要求和完成的方法。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毕业设计选题,文献检索方法,撰写综述、开题报告、外文翻译,完成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等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和技能。通过科学规范训练,掌握完成设计的全过程,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根据生物专业培养方案中对毕业论文写作的相关要求,选取几本理科类《毕业设计指导》规划教材作为参考,结合生物专业特点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增加毕业设计案例分析课时数的安排,合理精简理工科类毕业论文写作章节的理论教学内容,提炼本科毕业设计基本程序和工作内容要点,理清各章节之间的优先顺序,优化各章节的教学课时。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课程性质,由限定选修课调整为必修课。因生物专业学生要求在毕业前提交一份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水平的毕业论文,只有作为一门必修课,才能对所有毕业生提供有效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同时,必修课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要求上相对较高,学生会从思想意识上比较重视,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开课学期,由第七学期调整至第六学期。第六学期是专业课开课的重要阶段,在第六学期安排毕业设计指导课,可将课堂所授的理论标准与实验实际有效结合。因为该学期安排有大量的专业实验实践课,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师可与专业课教师进行沟通,通过专业课教师向学生讲解如何撰写综述、如何进行课题设计和开展科学研究,等等,从专业角度丰富毕业设计指导课的教学内容。毕业设计指导课安排在第六学期,也可以暂时错开与就业工作的冲突,让学生安心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学时数,《毕业设计指导》课学时数由原先17学时(1学分)调整为26学时(1.5学分)。利用这增加的8学时,可以适当合理拓宽教学互动内容,增加毕业设计案例分析环节,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指导毕业设计的实际开展。
(4)穿插实践教学环节,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到毕业设计指导课中。根据教学目标,在毕业设计指导整个过程中,本阶段直接穿插一些实践环节,让课堂所学内容融入到实际课题开展当中。例如,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直接到各实验室找指导教师,参与到教师科研课题或自选研究课题,选择指导教师完成毕业设计。此过程中,毕业设计指导课授课教师可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介绍毕业论文整个进程安排和一些规范化要求等。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则应向毕业设计指导课授课教师介绍毕业生基本情况和对课题的有关要求。更重要地是,能通过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向学生宣传并教育他们按照规范要求和计划进程完成毕业设计。
2.成立“生物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优化教学进程,完善教学方法
成立“生物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对“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和方法等进行研究探索和实践。
(1)优化教学进程。由每周2课时、共9周的授课模式调整为每周3课时、共9周的授课模式。在合理精简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以专题形式展开,每周主攻一个专题,每周3课时的安排主要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具体教学进程安排如下:第一节课安排理论教学,第二节课安排案例分析、师生互动,第三节课安排合作探究、个案研究,这种互为衔接、科学有序的教学进程安排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由传统的标准灌输调整为启发式、师生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研究性教学,不是将已有的结论分析给学生听,让学生听懂记住,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经过逐层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是以“探究”为本,而不是以“学会”为本。这种教学方式强调过程,强调逻辑的推理和展开。《毕业设计指导》课课堂注重启
发式、师生互动式教学环节,除了适当地向学生讲解和强调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各项内容标准外,重点探讨历届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剖析历届不合格毕业论文在各项环节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分享历届优秀毕业论文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本届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典型课题开展合作探究和个案研究。每次课结束后,布置下节课的专题任务,以学生所在开展毕业课题的各分实验室为单位成立毕业生研究小组,让各研究小组针对下次课堂专题开展调研和实践,形成调研总结报告,并于下次课堂专题中开展讨论。通过这样的启发式、师生互动式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
(3)在评价体系和方法上实行考试改革,开展形成性评价,分为阶段式测验,注重平时参与。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开展形成性评价,分为阶段式测验,注重平时参与。具体做法是:采用“平时成绩结合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考试模式,强调考试的过程化,将考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其中,平时成绩主要根据课堂提问、调研总结报告、修改论文情况核定。在开课期间,将已毕业生物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初稿发给授课学生,要求授课学生根据《毕业设计指导》课课堂所学内容,修改已毕业生物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格式等相关内容,由修改结果给予相应的分数,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期末成绩则以撰写论文的形式完成。实行这种考试的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毕业论文相关理论标准、毕业论文写作技能和要求,为后续毕业论文的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生物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要进一步与其它高校生物专业合作,在参照理科类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安排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特色,探索出一条符合生物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毕业设计指导》课课程教学模式。
三、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本次教学改革以2008级生物科学专业为实验对象,以2008级生物技术专业为对照组,分别统计论文的选新率和选优率,经X2检验显示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具体结果见下表。
可以看出,2008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选新率和选优率明显高于2008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X2检验显示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