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互联网金融细分市场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一、基于互联网金融的P2P网贷市场概况
(一)P2P简介及业务介绍
P2P是Peer to Peer的缩写,是互联网金融(ITFIN)的一种。P2P金融指个人与个人间的小额借贷交易,一般需要借助电子商务专业网络平台帮助借贷双方确立借贷关系并完成相关交易手续。P2P网络借贷模式起源于英国,2005年3月理查德、詹姆斯、萨拉和大卫4人共同创办了全球首家P2P网络借贷平台Zopa。2006年这种网络借贷模式传入美国,2007年传入中国,并在近年来开始快速发展扩张。目前,我国P2P网贷平台运营数量已超过2000家,P2P投资人突破百万。
简单地说,借款人通过在第三方中介提供的互联网平台上借款信息,包括金额、利息、还款方式、还款期限等,招标一个或多个资金借出者提供资金(见图1)。网络借贷平台(如万惠投融)的特点是可将社会中非常小的资金聚集起来,提高了社会闲散资金的利用率。
(二)P2P网贷市场主要产品
1.按照标的的实际用途可分为基础借款标、高级借款标和非常规借款标。
(三)国内主要的P2P网贷平台模式
P2P 1.0模式:类似拍拍贷这样提供P2P全流程服务,但不对出借人的收款提供保障的模式。
P2P 2.0模式:同样参与P2P全流程,但在“2”这端的交易平台上引入垫付机制,由平台的风险准备金或担保公司提供本金保障。目前国内P2P网贷平台95%以上是这种模式。
P2P 3.0模式:对借款业务及担保均来源于非关联的担保及小贷公司的,整个流程为P2N的(“N”是多家机构,不是直接个人对个人)称为P2P3.0模式
(四)国内部分P2P网贷平台的盈利来源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参考人人贷、陆金所、红岭创投等主流P2P平台官网资料,其盈利来源主要包括VIP会员费,面向借款人的账户管理费,面向投资者收取的投资收益金以及理财产品的利差收益。
在竞争的情况下,手续费的收取可能相对受限,利差收益是国内众多P2P主要的盈利来源,但这部分可能涉及的资金池问题,不排除有非法集资等政策风险。
二、P2P网贷市场经营模式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收益率高。据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7月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76%,其中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仅为3.12%左右,而投资理财的收益率在7%左右,也就是说近3.3%的收益被银行以管理费名义拿走。网贷P2P投资收益明码实价,普遍在10%以上。
2.P2P有抵押担保。银行理财实际是投资者借给银行的一种信用贷款,除了银行信用之外,没有任何风险抵补措施和手段,出现理财损失时投资者往往只能忍气吞声。网贷P2P普遍都有借款人足值资产或高质量债权作抵押,并履行抵押登记手续,同时引入第三方担保公司履行逾期代偿业务,可以说为理财资金安全加上了双保险。
3.P2P真实项目挂钩清楚。现实中大部分客户购买理财产品不清楚资金用途、收益与何挂钩、产品风险等。网贷P2P理财需要资金需求方面提供真实的借款用途和项目信息,投资者可自主甄别和选择借款项目。
4.资金门槛低。信托理财不为大多数投资者所熟悉,主要原因就在于高门槛,信托公司推出的各款信托产品的资金门槛大多在100万元以上,普通投资者就只能是望“槛”兴叹。网贷P2P通过互联网归集资金,成本小、效率高,并且普遍未设置资金门槛,是理想的投资理财渠道。
5.P2P流动性好。目前,市场上能够推出的信托产品投资期限以1-2年的居多,投资期间信托产品变现能力较差,若投资者信托自查配置较多,容易导致流动性紧张。网贷P2P有多种期限可供投资者选择,尤其是短期理财产品,流动性较好,可以满足投资者短期理财需求。
(二)劣势(Weaknesses)
1.存在信用风险。网贷平台固有资本较小无法承担大额的担保,一旦出现大额的担保问题很难得到解决。而且不乏一些借款者出于行骗的目的进行贷款,而有些贷款平台的创建者目的也不纯,携款逃跑的案例也屡有发生。
2.缺乏有效监管手段。由于网贷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手段,央行和银监会尚无明确的法律和法规指导网贷。对于网贷监管会持中性态度,不违规也不认可。
3.资金期限无法错配。银监会明确P2P机构不能建立资金池,客户的每一笔投资必须有相应的贷款需求,10%以上的沉淀资金成本P2P企业无法承担。P2P行业由于资金成本高无法实现期限错配,P2P的贷款只能停留在小额小贷上,因此P2P行业做大很难,并且运营成本更高。
4.坏账率高。P2P行业较高的坏账率众所周知,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借出去的贷款用于小微企业经营。最近几年宏观经济环境较差,小企业经营艰难,导致小微企业坏账率较高。大多数P2P企业不停地进行融资,其根本原因就是坏账准备率较高,不得不靠出售一些股份来进行经营。
(三)机会(Opportunities)
1.市场需求较大。P2P企业能快速发展,是由于无论资金的借入端还是借出端,都满足了普通老百姓的需求。比如资金的借出端有理财需求。如宁夏领先的P2P网贷塞上贷将门槛设置得很低,50元就可以起投。而信托对资金要求太高,存款则利息太低。对于借入端,比如小微企业,需要的资金也就在几十万元左右,去银行借款需要担保,无法满足银行要求。如此,市场就出现了传统金融体系没有覆盖到的空白地带,而监管又没有管到,P2P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满足这些人的需求,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金融行业的本质是资金投到更有效率的地方,P2P行业符合了这一发展本质。
2.有创新空间。一是目前的金融制度有待更多的创新。如渠道创新,比如第三方支付,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成本创新,在每个细分点上有自身特色;用户体验创新,怎么样让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便捷,越来越惬意。二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必然会是金融生态圈的爆发点。
(四)威胁(Threats)
1.组织结构存在天然缺陷。风控部门是P2P平台的核心部门,不同的风险理念会导致不同的风险意识。一些P2P平台只擅长营销,不擅长风险管理,会给投资人带来很大的风险。一些P2P平台员工职业素养良莠不齐,也是目前P2P平台的普遍现象。
2.IT系统存在漏洞。当前许多网贷平台都受到了黑客的攻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平台的技术存在不足。黑客攻击轻则导致网站瘫痪,平台的客户资料被窃取,重则危及投资人的投资安全。目前许多平台对于黑客的攻击还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
3.征信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的个人征信体系还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查询和审核系统,P2P网贷平台无法进入征信系统,这使得P2P平台的贷款质量和效率存在问题。比如借款人拿抵押物重复抵押,在不同平台申请贷款。
4.法律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P2P理财平台的法律法规,P2P行业的法律标准只能依据现有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若干意见》。
三、P2P网贷模式存在的风险分析
(一)操作风险
目前普遍的情况是P2P平台、专业放贷人账户、信用审核及评级机构、投资者(理财)服务机构都为同一控制人,具有极高关联性,难以保证公正性和对客户的利益负责。P2P平台通常不核实借款人提供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能反映不了借款人的信用可信度。由于P2P平台掌握的贷款历史数据有限,他们的信用评级系统可能无法正确预测贷款的实际损失。一旦借款人违约,放款人只能依靠P2P平台预先委托的第三方收款机构来取回款项,无法亲自追偿。P2P平台破产,收益权凭证的支付可能会被限制、暂停或终止。
(二)流动性风险
每个P2P平台都为其成员提供了交易收益权凭证,但是并不保证每个放款人都可以找到收益权凭证的买家。我国采取债权转让模式的P2P公司,借贷双方不直接签订债权债务合同,而采用第三方个人(专业放贷人)现行放款给需求者,再由该第三方个人将债权转让给投资者(P2P平台为该交易过程提供服务)形式。专业放贷人在经营过程中存在错配,相应存在流动性风险。如凭证无法流通,仅限于本平台上的放款人之间流转。
(三)信用风险
P2P信贷业务主要针对小微型客户的小额信贷,其中较大比例的业务是纯信用贷款,违约风险相对较高。为促进业务开展,很多P2P公司都承担了担保责任,但是,P2P所承担的部分信用风险可能无法覆盖P2P平台大量坏账的出现。
四、P2P网贷模式风险控制措施
(一)界定平台概念,明确平台规范
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形态,其内涵和外延尚不明确,不利于监管部门开展有效监管,也容易造成投资人对平台的误解,不利于平台的规范健康发展。应根据我国平台的运营模式和基本功能等,对平台进行明确界定,设定统计范围及信息采集标准,为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平台发展打好基础。
(二)建立协同监管机制
目前融资网络平台的监管涉及网监、工商、金融等多个部门,在分业监管体制下各监管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尚不完善,导致对平台的监管不力。同时,由于信息不透明,监管部门难以评估其风险状况,并实施有效监管。因此,一方面应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对平台制定相对统一的监管原则;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建立信息披露机制,明确平台披露标准,并将其纳入证信系统,降低信息不对称,让投资人充分了解平台运作及投资的具体内容,促进融资平台规范健康发展。
(三)引导平台支持实体经济和小企业的发展
融资平台是现阶段的一种金融创新,具有积极作用。应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使其相对于传统银行差异化发展,重点引导平台支持实体经济和小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寒.互联网理财投资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14(8).
[2]武小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P2P市场借贷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
[3]王会娟.P2P网络借贷中出借人的投资策略[J].金融论坛,2014(10).
汽车后市场发展到今天,从洗车、保养、美容,到二手车交易、维修……每个领域都涌现出了无数的O2O创业者,但大量创业者一股热血涌入市场,失败者甚众。当然,在这股“互联网+”东风的吹拂下,还是涌现了不少优秀的汽车后市场创业团队,并且不断有新的游戏参与者加入。
1 C2C综合服务平台模式
与很多二手车交易平台一样,汽车后市场的C2C平台模式因直指用户痛点而广受欢迎。前不久,估值过亿且完成A轮融资的C2C汽车综合服务平台“我是车主”就得到了投资人与很多用户的认可,并逐渐受到业内外人士的关注。8月,“我是车主”迎来A+轮融资。这种C2C平台的模式凭什么能取得如此成绩?
首先,作为汽车综合服务平台,“我是车主”链接了车主和汽车服务人员(如车险从业人员、汽修技术员等),打破了传统的车主与商家模式,从车主――商家(老板)――技术服务人员,到车主――技术人员,整个过程更加开放透明,同时能让车主和技术服务人员双双受益:前者获得价格优惠,服务加倍的享受,后者工作自由收入更多。而“我是车主”采取的是竞价机制,车主可以在心仪价格自助选择购买车险,省去了车险购买中介环节,并节省了一定成本,同时还能通过平台代办服务功能享受更多的快捷便利服务。毕竟,对于车主来说,车险理赔、车辆年审等业务太过繁琐,交由代办服务专职人员代办服务也是一个不错的考虑。
其次,“我是车主”提供了新的“索赔”解决方法,尤其是很多车主面对保险公司的种种刁难,总会被怀疑骗保,受到各种条款的限制,甚至要默认定损金额与当初承诺的金额相差甚远的结果。
最后,车主直面保险公司的最大缺陷,在于即便已经确定可以获得赔偿,赔款到账也将遥遥无期。当“我是车主”把车主和专业的技术服务人员链接在一起之后,面对保险公司的不再是非专业的车主本人,而是专业的技术服务人员。受雇于车主之后,他们不仅能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也不用兼顾保险公司的利益,而且在很多时候能利用自身丰富的从业经验,为车主争取合理、合法、合情的利益。
如此一来,“我是车主”将促进保险公司业务人员转型,把过去大量的展业时间和人力成本转化为为客户提供专职服务,彻底改变以往传统保险公司“重业务,轻服务”的经营方式,大大提升了客户满意度。且这些服务人员能够得到一份额外的收入,何乐而不为?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将诞生一大批专职为车主提供车险和车辆一体化服务的庞大服务群体。
不可否认,C2C的模式对于提升汽车保险业的服务水平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我是车主”作为第三方服务平台,其未来的发展道路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第一,服务的标准化问题。每个上门服务的保险人员所提供的服务水平不可避免地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给用户的体验也会千差万别,这其实也是很多上门服务平台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作为第三方,想要为用户提供统一标准化的服务的确是一项挑战。
第二,如何加强平台对服务人员的监控问题。“我是车主”未来必须要对提供车险服务的第三方人员有更合理的监控,而这不仅仅是通过客户对服务的评价就能做到的,只有对上门服务人员具备更合理的监管,才能更好地提升用户体验。C2C模式的优势和挑战如图1所示。
2 汽车电商模式
以汽车之家、易车网为代表的媒体汽车电商平台纷纷通过与汽车金融公司合作率先推出了各种金融服务。汽车之家推出了分期购车,易车网则推出了买新车贷款、汽车保险、理财产品等。与此同时,各类二手车交易平台也开始布局互联网金融,比如通过金融切入二手车电商的平安好车、优信;人人车、车猫网刚完成融资,很快就会推出金融服务。
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看,作为新车和二手车的交易平台,通过线上购车的用户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用户会有贷款的需求。尤其是一些经济实力并不是很强的年轻人,汽车贷款和分期付款对于他们来说需求性相当强。通过贷款、分期付,一方面能够拉动汽车的销售;另一方面也能够借此抢占整个汽车金融市场,推出各种汽车理财产品。此外,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汽车保险也是顺其自然,还能提升用户购车体验。
从流量入口的角度来看,易车网、汽车之家作为国内两大汽车媒体平台,聚集了大量的汽车爱好者,具有明显的入口优势。这些平台凭借着电商运营积累了大量忠实用户和有效数据,其中新车用户数据占比非常大,与他们合作的金融公司能够凭借专业的数据分析及线上风险评估工具,有效地将专车购车群体从平台庞大的数据库中筛选出来,为这类用户群体提供更便捷的购车服务。
从申请汽车贷款的速度和审核条件来看,这类平台往往都不会受到户籍限制,也无须不动产抵押,从申请到放款的速度会比较快,而且分期还款的时间也会比较长。过去,汽车金融在国内的发展速度一直比较缓慢,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汽车贷款的审核速度慢,而且获准的门槛比较低、银行办理时间长。而这类平台所推出的互联网汽车金融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但是汽车电商推出汽车金融服务同样存在一定的不足:
第一,汽车电商平台虽然是采取跟其他汽车金融公司合作的方式,但仍然是一种B2C的方式,消费者的选择余地较小。而且电商平台的立场仍然会更倾向于金融公司,而不是消费者,这免不了会造成用户服务体验的不足。
第二,汽车放贷的坏账率相对来说比较高,电商平台自身并不具备风险掌控能力,完全依赖于与其合作的公司,一旦坏账率过高,对于电商平台而言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汽车电商模式的优势和挑战可以用图2来简单归纳。
3 汽车厂商模式
其实汽车厂商推出金融服务由来已久,其目的和电商平台一致,意图通过金融房贷来吸引消费者购车,丰田、大众、上海通用等汽车厂商纷纷投推出了汽车贷款、分期付款、保险等,如今他们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推广自己的金融服务,汽车厂商直接进军互联网金融也是优势明显。
第一,对于汽车金融公司来说,消费者不仅可以通过4S店直接申请办理,在厂商的线上官网也能够办理申请。对于汽车厂商来说,最终消费者的交易是要到线下。通过4S店,消费者能够直接面对面接触到汽车销售人员,这时,选择保险、贷款服务往往会直接发生在店里,也就是说汽车厂家所推出的金融服务更容易人消费者认可和接受。
第二,相对银行贷款而言,汽车厂商推出的金融贷款对于户口、房产等硬性条件都没有过多要求,房贷方式也相对比较灵活,买车用户可以通过分期来付款。此外,汽车厂商的金融公司相对更容易申请到较长还款期,通常为3年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车主的还款压力。
第三,汽车厂家通过多年的运作,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忠实品牌客户,有了这个庞大的用户基础,他们进一步向这些用户推出各种金融理财服务也更容易被车主所接受。而汽车厂家推出分期付款、贷款等各种金融服务同样也能拉动厂家汽车的消费。
目前,汽车厂家所推出的金融服务在体量上仅次于传统银行,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下,他们却很难成为主流。
困难一:传统汽车厂商在线上的运作能力是他们比较薄弱的地方,目前他们大都采取与各大电商平台合作的方式来线上销售汽车。但是这些线上平台并不像4S店一样,汽车厂商具有直接掌控的能力,因此汽车厂商要想在线上推出各种金融服务难度相对比较大,只能通过自家的官网,但是却缺乏入口流量优势。
困难二:过去在线下从事汽车金融,汽车厂商们相比银行会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是如今线上众多互联网汽车金融平台的灵活性甚至更胜于汽车厂商金融,如何迎接这类平台带来的挑战是汽车厂家金融公司所面临的一大困难。汽车厂商模式的优势和挑战可以用图3来简单归纳。
4 汽车金融P2P模式
说到汽车金融的P2P模式,可谓热闹非凡。这类平台非常之多,有综合类的人人贷、陆金所、拍拍贷等,也有众多垂直于汽车金融的P2P平台,诸如微贷网、利聚网、理财范等。P2P汽车金融的兴起对于过去传统的汽车金融具有比较大的冲击力,尤其是对于传统银行。
其一,相比过去传统的银行汽车放款,互联网金融完全可以打破银行在制度上、市场推广上的障碍。眼下,P2P金融已经得到了央行的认可,洗牌虽然不可避免,但是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而言有着极大的规范作用。80后、90后正在成为汽车消费的主力大军,而这部分人脑海中往往都有着互联网金融概念,他们接受P2P的过程也会比较容易。
其二,无论是从贷款的申请、放款的周期还是还款的时间上来看,P2P平台相对更加灵活,尤其是对于一些金额不是特别大的汽车贷款来说,P2P理财充分的灵活性是其最大的优势,这对于很多崇尚简洁的年轻人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同时P2P的放贷方式也大大节省了消费者购车的时间成本。
其三,不仅仅是在汽车放贷上,P2P在汽车金融理财上也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进入门槛相对较低,门槛最低的甚至1元就可以购买汽车金融理财产品,而且收益率相对来说较高,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具有十足的吸引力。尤其是在股市不景气的态势下,很多人都把资金转移到了各种P2P理财平台上。
当然,P2P汽车金融理财也存在非常大的风险,过去就出现了不少平台跑路、倒闭的现象,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风险。
第一,高收益与高风险往往成正比。目前国内P2P平台所提供的产品收益率大都在8%~20%,如此高的收益率一旦出现大规模用户套现或者到期兑付的情况,平台就难以在短时间内支付大量的利息,导致用户流失,情况严重时平台很可能会支撑不下去。
风险二:很多P2P平台对于汽车贷款的用户没有任何抵押要求,为了吸引用户,他们的申请条件非常宽松,加上风控能力较差,这将导致平台的坏账率比较高。尽管一些平台设立了逾期坏账垫付资金的措施来保证投资人的资金安全与收益,但这并非长久之计,一旦坏账率超过风控能力范围,平台必将面临倒闭风险。汽车金融P2P模式的优势和挑战可以用图4来简单归纳。
5 巨头综合模式
对于汽车金融这个后市场最大的肥肉,互联网巨头们不可能会轻易放过。阿里通过与50多家汽车企业达成合作,为雪铁龙、日产、别克、力帆等车型提供贷款服务。百度则通过推出百度汽车平台,与各大银行、P2P理财平台等达成了贷款保险等业务方面的合作。而腾讯、京东入股易车网,也开始了汽车金融的布局,腾讯理财通此前就与一汽大众奥迪展开过品牌跨界合作,推出“奥迪A3,购车即理财”的活动。巨头们切入到整个汽车金融市场,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首先,从流量和入口的角度来看,阿里巴巴有天猫、淘宝、支付宝,百度PC端有百度搜索、移动端有手机百度,腾讯则利用微信这个强大入口,京东也有京东商城。不得不承认,巨头们的优势是其他任何平台都无法比拟的,一方面,巨头们布局新车和二手车交易;另一方面,巨头们也通过各种合作来推出相关汽车金融服务,相比其他平台而言,巨头更容易获取银行、汽车厂商的直接合作。
其次,不管是从品牌影响力,还是从资金实力上来说,巨头们都更容易获得用户的信任,他们的风控能力也更强。金融毕竟不同于其他理财产品,用户自然更愿意选择更加可靠信任的平台来为自己服务。随着监管细则的出台,央行对于金融理财平台的注册资金也会有一定的要求,未来很多实力较弱的平台将面临倒闭风险。
最后,巨头们在大数据挖掘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通过对用户的金融数据挖掘进而对该用户进行深入分析,能够很好地预估出该理财用户的资金实力、个人信用度,这个对于金融平台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对于资金和数据安全的保护能力,也是巨头们相对于传统企业和其他平台的优势。
但是对于巨头们来说,他们把自己的触角伸到任何一个角落,都会具有其他平台不具备的优势,但是并不是说巨头们就一定能够把这件事情做好,对于汽车金融也同样,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难点。
第一,巨头们的综合实力的确更强,但是他们的业务范畴较广,因此每个领域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资金相对有限,这就导致他们在某些垂直细分领域不一定能够战胜创业平台。
第二,巨头们布局汽车金融才刚刚开始,眼下对于整个汽车金融业务的冲击力并不大,最重要的是巨头们也面临着来自其他平台的竞争,这些平台在布局汽车金融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用户基础并建立起了自身的竞争壁垒,要打破这个壁垒对于巨头来说难度不小。巨头综合模式的优势和挑战可以用图5来简单归纳。
6 经销商模式
说到汽车经销商,可能很多人并不是非常理解。4S店都是汽车厂商的直接商,一般在一个城市只有一家4S店或者几家4S店,4S店往往由厂商直接掌控。而汽车经销商大多作为4S店的二级商,可以多个品牌,也可以销售二手车。一些实力比较强的连锁汽车经销商就会针对消费者推出自己的分期付款业务、保险业务等,有的也推出自己的线上电商金融平台。
第一,相比传统银行而言,汽车厂商推出的金融公司甚至还可以灵活地采取旧车置换抵首付款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于很多想要以旧换新的车主来说省了不少力气。二手车车主只需要把旧车置换给新车经销商,就可以冲抵首付款换取新车,免除了对二手车市场不能及时过户的一些担忧。
第二,尽管目前很多消费者都会选择线上交易平台进行预订车,但是最终的交易还是要通过线下来完成。在店里购车,从而选择在该店里直接选择保险、分期付款等汽车金融服务也是非常自然的,这一点和汽车厂家在4S店推出的金融服务具有同等的优势。
第三,相比银行的汽车贷款来说,汽车经销商的分期付款的申请条件相对比较简单,这对于前来购车的用户吸引力比较大。同时汽车经销商也会通过与其他汽车金融公司、保险公司达成合作来为消费者提供汽车金融服务,并进行分成,获取更多的利润来源。
但是经销商作为传统的线下汽车零售商,在未来的互联网时代要想在汽车金融领域有一番较大的作为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毕竟他们做汽车金融的劣势是比较明显的。
劣势一:从资金实力上来说,即便是实力比较大的汽车经销商在资金实力上也会相对比较弱小,更何况他们有相当大一部分资金要用于店面的资金周转,所以过去经销商在进行汽车金融运作时往往都需要借助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力量。
劣势二:在互联网时代下,缺乏足够线上入口和资本实力的汽车经销商,只能通过与其他互联网平台进行合作来销售汽车,而这类平台往往都会推出自己的汽车金融服务,这是这类平台最大的盈利来源,他们不可能将其交给汽车经销商。汽车经销商模式的优势和挑战可以用图6来简单归纳。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传统银行 机遇 挑战
1、互联网金融的概述
1.1、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特点
其中第一个特点,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客户基础。2013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较2012年增长0.7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提升2%。可以看出我国的网络金融发展存在客观基础,且该基础将不断稳固、发展。
第二个特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空便利。互联网金融突破了传统银行业务在时间上的限制,实行24小时全天候运营,使金融服务更加人性化,更贴近客户,更能满足客户需求。
第三个特点,是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创新。互联网金融以客户为中心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创新性特征。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金融,自从他们出生的哪一天起,就是通过不断创新、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而不断向前推进的。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业的新兴事物,互联网金融只有时刻记住客户的需求,才能使他在金融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
2、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2.1、美国的案例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式增长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不言而喻,作为金融市场主体的商业银行自然受到不小的冲击,那么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产生哪些影响呢。我们可以先从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情况来了解。
根据相关的研究著作,我们得到这么一条结论,从美国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来看,并没有对传统金融业务进行很大挑战。“从传统金融业务信息化看,整体而言,互联网金融在冲击传统金融业务的同时,也是在巩固传统金融的地位。美国移动信用卡、手机银行等发展较为快速,2012年增速分别达到24%和20%,但是这没有弱化信用卡、银行的金融功能,反而提高了传统业务的信息化水平。”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传统金融业在互联网络的支持下变得更加便捷,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
2.2、我国商行的案例分析
那么对于我国是不是影响也是一样呢?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各大商行的年报中窥探互联网金融对其业务发展状况的影响。
2.2.1、工商银行
在这里我们选取工商银行A股市场2013年年报进行摘录。
“电子银行渠道建设:以信息化银行建设为重点,紧跟移动化、个性化、智能化发展潮流,加强电子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应用,加快构建综合性、开放性的电子银行平台。2013年,本行个人网上银行客户突破1.6亿户,移动银行、个人电话银行客户相继突破1亿户。开电子银行交易额比上年增长14.8%,电子银行业务笔数占全行业务笔数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至80.2%。”
从财报中我们可以看到,“电子银行业务笔数占全行80.2%”,超过五分之四的业务是基于网络进行,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上升。可以发现工商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方向上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银行信息化建设在工商银行企业战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2.2.2、建设银行
同样选取建设银行在A股市场2013年年报进行解读:
“2013年,电子银行和自助渠道账务易量占比达85.40%,较上年提高3.68个百分点。”同样的,建设银行也把网上业务放在重点位置。
与此同时,建设银行的网络业务也有他自己的特点,“本行个人网银推出跨行资金归集、家庭现金管理、快捷转账、百易安、账户贵金属双向交易等功能;新增欢迎页及精准营销栏位;整合对公电子渠道,推出新企业网银;完成海外版企业网银二期优化和纽约、新加坡、法兰克福等5家海外分行上线推广;在支付宝、银联、铁路客运等领域的电子支付份额同业领先。”完成了海外市场业务的上线管理运营。
所以我们不难得到结论,我国商行从没有停止进军互联网金融,在重视程度上也没有像一些研究文章中说的“不足够重视”。
在各大商行进军互联网金融的前提情况下,互联网金融户无疑问的提高了我国传统金融业的服务水平,同时也提高了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但总的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潮从没有把任何一家银行拒之门外,商业银行又有着顶尖的人力、智力资源,至于能不能拿到互联网中的一张门票,则要看各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面对挑战,可能最大的风险就是墨守成规。”
3、建议与结论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其带来的新挑战,并由此重新调整自身的业务结构,加快渠道转型,并且取得了不菲的成效,商业银行已经在理念创新、业务创新等方面积极的面对新变化。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也使得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同样的,也使得两者的合作成为重大可能。
事实上,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中,拥有者最广泛的资源,拥有者优势的政策地位,最重要的是拥有者极为广泛的智力资源,这一切,在互联网日趋重要的今天,都给予了传统银行极大的先发优势,商业银行面对冲击和机遇,应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努力利用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先发优势,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也将朝着更深层次、更紧密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联盛.美国互联网金融为什么没有产生“颠覆性”[N].证券日报,pp.1-2,2712014.
[2]香曲尖措.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对比及启示[J].时代金融,2013.
[3]郭畅.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趋势与展望[J].产业与经济论坛,2013.
[4]李海霞.利用网络银行优势打造银行众筹平台[N].河北经济日报,pp.1-2,133201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数字鸿沟;年龄差异;城乡差异
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最初是传统金融业务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采用了互联网技术的传统金融,其业务中的信息传递、数据处理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改善。第二阶段是第三方支付迅速发展。在这个阶段,一些具备良好实力,具有信誉保障的第三方机构,参与到交易双方的支付当中。第三个阶段是金融业务进一步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的现阶段,数字技术参与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为银行业务发展和客户拓展开辟了全新的空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金融机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银行的服务对象———客户。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数字技术在金融业务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金融业务的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它在给客户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不便,造成了面对某些特定客户群体的“服务差异”问题。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银行客户群体中对于数字类金融产品的熟悉程度和利用程度的差异越来越明显。有的客户对于新技术十分熟悉,使用起来毫无障碍,也有的客户对于新技术、新工具既不熟悉,也不信任。这些客户的不同体验,造成了不同顾客间的三大差异:对银行服务体验的差异,个人金融管理能力的差异,以及对互联网金融平台认可的差异。相当一部分客户,对于接受银行数字化的金融平台,有获得工具、掌握使用技能和信任互联网金融三个方面的障碍。这些障碍的产生,与数字技术的运用密切相关。而互联网金融的服务障碍,影响了客户的服务体验,进而降低了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银行的不同客户群体之间,存在着“数字鸿沟”,带来客户接受服务的不平等。数字鸿沟的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数字鸿沟的概念被定义为能不能获得信息通信技术的差别,有的人容易得到电脑、手机等数据终端,也能够连接上互联网,能接触到数字信息服务,而有的人,因为经济技术等条件不足,难以得到数据服务。随着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仅仅取得信息技术已不足以造成差距。第二阶段,数字鸿沟体现在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上的差距上,人们都能获得数字信息服务,但是在使用这项服务上,不同的人,使用能力不同。具体地说,有四个维度上差距:人们使用信息技术的自主性、相关技能、社会支持以及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第三个阶段的数字鸿沟,体现在使用信息技术的结果上。不同的人使用信息技术产生了不同的结果,使用信息技术结果的不同,体现在获得的利益不同,数字信息为有的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挣了很多钱”,也有人感到数字信息“太复杂了,太不可靠了”,甚至经济损失惨重……数字鸿沟发展的三个阶段,从客户能不能使用互联网技术,到使用方式和效率的不同,再到使用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不同结果,数字鸿沟在一步步加深,所带来的不平等被越来越多地注意到。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完善,需要重视客户对互联网金融的态度,尤其重视因“数字鸿沟”而感到利益受损的客户的感受,弥补数字鸿沟,消除服务差异。党的报告提出要大力建设数字中国,在这一背景下填平数字鸿沟所带来的不平等、创造服务公平的重要性再次凸显。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消除“数字鸿沟”,让客户都能得到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服务价值,为客户创造价值,是银行的生存之本,是“数字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
1“互联网金融”应跨越基于年龄的数字鸿沟
2020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通知指出,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不少老年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无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在指出这些问题的同时,方案非常细致地列举了老人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日常交通出行、日常就医、日常消费、文体活动、办事服务、智能化产品和服务应用等七大应用场景,指出了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的重要任务。从银行的角度来说,重要的任务在于,第一,提供老人习惯的传统服务方式,以传统服务方式为老人高效率地完成金融服务内容。在这个方面,银行柜面员工的培训需要适应新的客户需求。第二,设计方便亲和的沟通方式,帮助老人掌握数字化服务。这方面要特别考虑老人们使用习惯,比如老人考虑时间长,希望有更多的犹豫机会,有的老人视力不方便看屏幕等,所以在设计面向老人的服务界面时就应该更多考虑老人使用习惯———这不仅是出于银行服务的方便,更是让老人能更高效地利用银行的金融服务,让老人真切感受到互联网金融的方便快捷。第三,提高老人规避风险的能力。在帮助老人规避金融风险的工作中,尤其要建立信息传递机制,及时、准确地把老人所不熟悉的,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的金融诈骗等犯罪行为告知老人,为老人建立预警机制。第四,建立家庭互助机制。在有条件、可信任的情况下,帮助建立老人及其子女亲属的服务互助平台,让老人的子女亲属线上参与到帮助老人利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工作中来,不仅有利于老人掌握互联网金融服务,更有利于银行扩展客户群体。在以老人为中心的养老服务金融系统中,银行与社会保障部门、企业、不动产登记等相关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在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和取得服务对象的认可的前提下,合法合规地建立信息共享和信息互证机制,以养老金融服务为中心,进行服务产品延伸和服务市场拓展,将业务从老人金融服务,向养老医疗服务、养老康养、养老产业等领域进行市场扩张。
2“互联网金融”应跨越基于城乡差别的数字鸿沟
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一直存在。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发展,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城乡之间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网络通信服务供给等方面存在差距,相较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不容易接触数字化设备,农民没有电脑,手机更新慢,很多农民没有智能手机,也难以得到互联网服务。第二阶段,城乡居民在接入互联网上的差距基本消失了,但因对互联网的认知和技能素养差异而形成的互联网使用行为差异显现出来,农民不会上网,不会网购,更不会网上卖货,农村居民的互联网知识和利用互联网的能力低于城市居民。第三阶段,随着数字技术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市场拓展能力都在迅速发展,城市居民有更多的、更快的资源去接触和利用数字技术,城乡数字鸿沟更多地体现在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整体发展的能力上,农村利用互联网发展经济的能力不足。而在农村金融这一块,农业风险大,能承担的利率低,金融服务的价值低,农村金融业务不确定性大,这些都造成了金融服务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间的数字金融鸿沟亟待弥合。互联网金融服务要跨越城乡差别的数字鸿沟,改善金融业务的城乡差距,应服从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规划,依托城乡流通网络一体化建设,利用城乡间农产品上行及工业品下行流通及网络一体化建设的契机,让更多农村客户接受互联网金融服务。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同等便利的金融服务,是党和国家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要实现城乡金融一体化,首先,要抓紧做好基层金融网点的数字化建设,这包括网点的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也包括网点工作人员信息化技术的掌握和信息化意识的建立。更要强化农村网点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其次,要适应农民的经济活动,从发展思路上,跟上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满足农村电商、农村养老、留守儿童、农村妇女等特定的金融需求,推出适应这些需求特征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找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创新农村信贷模式,为农民发展自身经济助力。最后,要适应农村生活场景,开发农民有不陌生、感兴趣、轻松掌握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方便农民无障碍使用。从服务营销的视角来看,互联网金融所面对的客户群体中存在的“数字鸿沟”,就是不同目标客户群体的差异。不同的细分市场,具有不同的细分特点,他们的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一些以前无法满足或因为市场太小难以成规模的需求市场,经过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能够被发现、能够被满足并且会形成新的增长点。那些对互联网金融服务使用有技术障碍、满意度不高的客户群体,他们的市场潜力不可小视,具有非常大的开发价值,市场前景向好。尤其是老年需求市场和农村需求市场,一直以来是开发不足、利润不高的市场。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下,已经能获得充足的数据,建立细分市场的大数据库,从消费习惯、服务人群特征、金融服务选择偏好等角度,进一步深入分析目标市场需求,利用细分市场大数据,银行能够更敏锐地发现客户新需求,设计新的金融产品,吸引更多的客户,开辟更大的市场,找到利润空间。数据鸿沟的产生,是技术进步的伴生问题,市场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也必须正视数据鸿沟,加强数据治理。2018年5月,银保监会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指出数据治理要求提高数据质量、加强数据应用、提升数据价值、监管机构要加强监管等。同时,互联网金融发展,还要求进一步加强个人、企业、政府之间的合作,进行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共治。加强服务营销,跨越数据鸿沟,规范数据治理,服务经济发展,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邓斌,汪维清,张乐柱,等.农村互联网金融体系整合与路径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4):107-111.
[2]耿晓梦,喻国明.数字鸿沟的新样态考察[J].新闻界,2020,(11):50-61.
[3]王力平,隋杰.我国养老服务金融的发展困境与突破[J].金融与经济,2020,(12):71-77.
[4]徐芳,马丽.国外数字鸿沟研究综述[J].情报学,2020,39(11):1232-1244.
为何今天这个时期互联网金融遭到如斯大的关注?
需求:在世界规模内,长尾金融的服务需求1直处于短板,比较小的、风险高的、需求不太不乱的所谓的长尾人群群体众多,患上不到相应的服务,这类情况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很普遍。
能力:有了市场需求还要有能力,传统金融以及互联网通过量年平行发展,累积法子的知识以及人力资源,巨大的资源可使患上累积大量的知识以及经验,笼盖各个金融服务的领域。从人材角度上来讲,互联网以及金融这两个体系已经经具备了完全的学科,据不完整统计,每年我国有超过一00万的学生毕业于以及IT有关的专业,有超过五0%的学生进入了非IT的行业,也就是说有着巨大行业违景知识的技术人材供给无比充沛。
基础架构:有了基础、技术能力,还需要有基础架构。技术领域的摩尔定律在延续有效的演绎,当前的信息贮备以及信息同享极为廉价,边际本钱接近于零。
强大的需求违景、足够的知识以及人材、优秀的软硬件基础、和1些导火索般的具体因素,增进金融立异的暴发点行将到来。
中国金融市场现状仍然处于中初期,市场机会众多
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包含第3方支付、P二P小额信贷、众筹融资、新型电子货泉和其他网络金融服务平台。跟着挪动通信装备的渗入率超过正规金融机构的网点或者自助装备,和挪动通信、互联网以及金融的结合,全世界挪动支付交易总金额二0一一年为一0五九亿美元,预计未来五年将以年均四二%的速度增长,二0一六年将到达六一六九亿美元。而因为正规金融机构1直未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而现代信息技术大幅降低了信息不对于称以及交易本钱,使P二P小额信贷在商业上成为可行。
截至二0一五年,仅北京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总计近五00家,其中第3方支付平台企业约五七家,占全国二六九家的二一.一九%;P二P网络借贷平台企业约二一九家,占全国二七二三家的八.0四%;股权众筹融资平台企业约三七家;网售理财产品平台企业约九二家。
因而,金融市场其实比想象中的还要大,在以往各种各样的垂直领域里,良多人都说要去找下1个千亿、万亿的市场,而在金融这个细分领域里,这个趋势无比显明。
目前中国的GDP已经经是突破了 一0 万亿美元的大关,到达美国GDP的六0%;而银行的总资产是一三五万亿,债券的存量是 三五 万亿,股票市场三七万亿。其实这已经经不止是万亿市场,而是10万亿、百万亿、千万亿。这也是目前诸多行业龙头如腾讯、阿里、京东,甚至1些做其他业务的公司都把金融放在第1战略梯队的缘由。
正犹如5年前挪动互联网开始发展,到现在挪动互联网深刻到人们糊口的各个方面,互联网金融目前也朝着这个趋势在发展,会成为大环境里不可或者缺的1环。同时,因为挪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于于互联网金融而言,也是1个最佳的时期。目前挪动互联网向金融业渗入率高,让互联网金融也凸显出了范围大、潜力深的特质。比如余额宝作为1个简单的投资理财产品,用两年的时间就做到了全球最大的1个货泉基金,整个盘子已经经超过七000亿。而P二P金融也从籍籍无名变患上连扫地大妈均可能听过,在短短的时间内做到了二五00亿的交易额,乃至良多网络保险、挪动支付、网络银行等业务,也是互联网金融当中的1员。要知道,目前挪动互联网已经经是接近六亿的网络用户,可见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成长空间是无比无比大的。
固然,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经营基本上处于无规则运行状况,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1是第3方支付平台“备付金”管理存在风险;2是P二P网络借贷平台倒闭以及跑路事件频繁;3是股权众筹融资平台缺少对于股东人数、投资标准、投资数额的具体规定,涉嫌“非法集资”;4是网售金融理财产品平台“飞单”问题严重。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来解决,所以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特别是互联网金融仍然处于中初期阶段,跟着监督管理机制的出台,市场将会进1步优化,机会也会更多。
中国的独特机会有机会比美国立异更多,跑患上更快
从目前美国的金融市场以及中国对照来看,目前中国1些P二P金融以及理财公司具有的客户群体、贷款余额都不比美国平等级别的公司小,而且美国在金融方面的立异其实不多。通一般人们都觉患上1些互联网或者挪动互联网项目都是中国在山寨美国,然而在互联网金融里,这个情况将会有着较大的不同,究其缘由是管理轨制的不同。
目前美国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管理轨制已经经较为规范,有良多的法律法规来束缚互联网金融公司。比如做网上理财是需要良多的资质以及相应牌照的,高门坎准入也就压制住了良多金融立异,而美国良多的互联网公司其实都是在做银行不屑做的事情,在细分市场寻觅自己的定位以及生存空间。这些条条框框都让美国的互联网金融没有咱们想象中发展的迅速。
而在中国,如前文所说,目前面临着以及美国完整不同的地步。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中,中国的法律法规尚无正式完美,乃至可以说框架跟条文都尚无搭建出来,同时中国的金融市场也没有美国成熟,银行及线下机构还没能够发掘出所有的潜力,互联网金融也就有了更多立异的可能,而且会比美国跑患上更快。 比如第3方支付、P二P金融以及财富管理等在美国能够做到的事情可能只是无比无比小的1个部份。而在中国将会由于互联网而取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不仅可以做1些美国想不出来的东西,同时还可以维持高速发展,这对于于创业者而言是1个很好的事情。固然,立异的条件是要为了终究的用户做增值,打着立异的幌子干坏事很容易打垮整个行业。比如近1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就遭受了行业阵痛。接连失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正在给这个行业带来持久的信誉伤害。比如P二P借贷业界的神话“e租宝”,已经
经查明,e租宝涉案金额近四00亿元,牵涉投资人近八0万人。 但是,资本市场对于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认可却又显示出这个行业正在加速分化。显然,作为互联网立异的最近几年来的风口,互联网金融仍然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行业内的3大独角兽企业巨头近期接连传出重磅融资,蚂蚁金服、陆金所、京东金融3家的市场估值接近三五00亿元人民币,而且前二者的上市日程将近,都有可能在二0一六年完成首次公然发行(IPO)。
在过去 三、四年的发展中,提到互联网金融良多人都会想到P二P,其实P二P也只是整个互联网金融里面的冰山1角。从二0一0年到二0一五年,P二P平台的数量从一0个发展到了二000个,交易量也从0变为了二五00亿,中国人对于于投资理财以及借贷的需求是远远超乎一般人想象的,跟着更多的资本进入,互联网金融市场不仅会变患上更大,也会有更多的公司呈现。
互联网金融的二0一六再立异机会在哪里?
正犹如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所言,任何正常行业的发展都会阅历快速成长到短暂调剂,再到成熟的进程。互联网金融已经经进入第2阶段,进入成熟期阶段后,互联网金融将会再次迎来快速增长。那末二0一六年,互联网金融的再立异机会在哪儿呢?更多的细分领域,全新的用户场景将为互联网金融带来新的渠道。用互联网卖产品,用互联网搜集数据,用互联网的方式做风控的模型,用互联网来去创建新的使用场景。
遍观目前行业内最大的3家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独角兽企业,1个共同的特色是对于于金融的风控能力以及互联网的技术能力的整合,其弥补的都是传统金融还仍没法完整笼盖的领域。
互联网、大数据等金融立异催生了传统金融立异,作为交叉领域的互联网金融,目前逐渐构成了3个方面的价值体现:1是去中介化,降低融资本钱,实现投资者与投资产品精确匹配;其次,打破信息不对于称,实现快速透明的信息交流,提高活动性以及金融交易效力;3是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更优的用户体验等。
而互联网金融的重点就是在于两块整合,1是金融的专业性,包含信誉风险判断能力、利用风险节制能力和操风格险的管理能力,而大部份互联网金融平台出问题恰是这块没做好。2是互联网的技术整合,其意义在于渠道优势以及数据优势。目前有良多互联网金融公司,尽管在宣扬里标榜本身是互联网金融,实际上仍是纯洁线下的公司。互联网金融要快速发展,要靠新兴的业务、新的弄法来做新的模型,否则就与存在了良多年的小贷公司区分不大。换言之,要做互联网金融,必定要把互联网、大数据两个信息结合起来。另外,现在的互联网金融也有着良多细分领域,在未来将有无比多的发展空间。消费信贷、借款只是今天金融表层的1部份,也是最大的1块。如何打造更多新的消费场景,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是无比首要的事情。
互联网金融此外1个被资本无比看好的1个种别是财富管理。EF可以确定地说,中国人其实比大家想象中更有钱。在表面上中国仍是1个第3世界国家,但中国人的个人财富可能比美国人都多。然而目前中国人的投资渠道无比小,从以前买房、炒股到现在进入P二P金融领域,另外便似乎没有了更多的投资渠道。
债券、基金、货泉等产品让消费者通过自己获守信息做出判断的本钱无比高。而富裕人群可以找专业人士来代为理财,在未来财富管理有着无比无比大的发展空间。
如何撬动新的市场,是互联网金融应当思考的最首要的问题。从用户体验来讲,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可以恰如其分智能地知足用户的任何金融需求。未来的金融将在交易的场景产生的时间以及地点以最量身订做的方案提供给用户,乃至会买通正向以及反向的金融服务机会,比如如果用户的帐户里面有过剩的额度,可能它会自动配1笔合适用户活动性以及收益的投资,如果用户额度不够,它会自动配给用户1个贷款。
未来金融将再也不有狭义的风险节制,在信息极度对于称情况下,介入者只是用不同的价格为自己购买不同的标签而已经,未来的金融应当不是个更赚钱的行业,反而必定是个可让客户省钱的行业,大家熟识的需求层次论里面没有金融需求,未来金融不仅能够降低运营本钱、降低风险本钱,乃至大言不惭的说可以能够降低金融危机的本钱 。
乃至有专业人士认为,未来金融将从交易时期迈入社交时期,有人投资,取得了回报;有人融资,支付利息;有人提供保障,取得收益,所谓「人人皆金融。所以未来金融应当是更合身、更安全、更廉价、更人道的时期。未来金融行业的资产将愈来愈优质,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金融资产将缺少延续性以及生命力。
为什么今天这个时代互联网金融受到如此大的关注?
需求:在世界范围内,长尾金融的服务需求一直处于短板,比较小的、风险高的、需求不太稳定的所谓的长尾人群群体众多,得不到相应的服务,这种情况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很普遍。
能力:有了市场需求还要有能力,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通过多年平行发展,积累方法的知识和人力资源,巨大的资源可以使得积累大量的知识和经验,覆盖各个金融服务的领域。从人才角度上来说,互联网和金融这两个体系已经具备了完整的学科,据不完全统计,每一年我国有超过100万的学生毕业于和IT有关的专业,有超过50%的学生进入了非IT的行业,也就是说有着巨大行业背景知识的技术人才供给非常充分。
基础架构:有了基础、技术能力,还需要有基础架构。技术领域的摩尔定律在持续有效的演绎,当前的信息储备和信息共享极其便宜,边际成本接近于零。
强大的需求背景、足够的知识和人才、优秀的软硬件基础、以及一些导火索般的具体因素,促进金融创新的爆发点即将到来。
中国金融市场现状依然处于中早期,市场机会众多
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包括第三方支付、P2P小额信贷、众筹融资、新型电子货币以及其他网络金融服务平台。随着移动通讯设备的渗透率超过正规金融机构的网点或自助设备,以及移动通讯、互联网和金融的结合,全球移动支付交易总金额2011年为1059亿美元,预计未来5年将以年均42%的速度增长,2016年将达到6169亿美元。而由于正规金融机构一直未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而现代信息技术大幅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使P2P小额信贷在商业上成为可行。
截至2015年,仅北京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共计近500家,其中第三方支付平台企业约57家,占全国269家的21.19%;P2P网络借贷平台企业约219家,占全国2723家的8.04%;股权众筹融资平台企业约37家;网售理财产品平台企业约92家。
因此,金融市场其实比想象中的还要大,在以往各种各样的垂直领域里,很多人都说要去找下一个千亿、万亿的市场,而在金融这个细分领域里,这个趋势非常明显。
目前中国的GDP已经是突破了 10 万亿美元的大关,达到美国GDP的60%;而银行的总资产是135万亿,债券的存量是 35 万亿,股票市场37万亿。其实这已经不止是万亿市场,而是十万亿、百万亿、千万亿。这也是目前诸多行业龙头如腾讯、阿里、京东,乃至一些做其他业务的公司都把金融放在第一战略梯队的原因。
正如同五年前移动互联网开始发展,到现在移动互联网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金融目前也朝着这个趋势在发展,会成为大环境里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由于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目前移动互联网向金融业渗透率高,让互联网金融也凸显出了规模大、潜力深的特质。比如余额宝作为一个简单的投资理财产品,用两年的时间就做到了全世界最大的一个货币基金,整个盘子已经超过7000亿。而P2P金融也从籍籍无名变得连扫地大妈都可能听过,在短短的时间内做到了2500亿的交易额,甚至很多网络保险、移动支付、网络银行等业务,也是互联网金融之中的一员。要知道,目前移动互联网已经是接近6亿的网络用户,可见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成长空间是非常非常大的。
当然,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经营基本上处于无规则运行状态,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一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备付金”管理存在风险;二是P2P网络借贷平台倒闭和跑路事件频繁;三是股权众筹融资平台缺乏对股东人数、投资标准、投资数额的具体规定,涉嫌“非法集资”;四是网售金融理财产品平台“飞单”问题严重。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来解决,所以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尤其是互联网金融依然处于中早期阶段,随着监督管理机制的出台,市场将会进一步优化,机会也会更多。
中国的独特机会有机会比美国创新更多,跑得更快
从目前美国的金融市场和中国对比来看,目前中国一些P2P金融和理财公司拥有的客户群体、贷款余额都不比美国同等级别的公司小,而且美国在金融方面的创新并不多。通常人们都觉得一些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项目都是中国在山寨美国,但是在互联网金融里,这个情况将会有着较大的不同,究其原因是管理制度的不同。
目前美国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管理制度已经较为规范,有很多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互联网金融公司。比如做网上理财是需要很多的资质和相应牌照的,高门槛准入也就压抑住了很多金融创新,而美国很多的互联网公司其实都是在做银行不屑做的事情,在细分市场寻找自己的定位和生存空间。这些条条框框都让美国的互联网金融没有我们想象中发展的迅速。
而在中国,如前文所说,目前面临着和美国完全不同的境地。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中,中国的法律法规还没有正式完善,甚至可以说框架跟条文都还没有搭建出来,同时中国的金融市场也没有美国成熟,银行及线下机构还没能够挖掘出所有的潜力,互联网金融也就有了更多创新的可能,而且会比美国跑得更快。
比如第三方支付、P2P金融和财富管理等在美国能够做到的事情可能只是非常非常小的一个部分。而在中国将会因为互联网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不但可以做一些美国想不出来的东西,同时还可以保持高速发展,这对于创业者而言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当然,创新的前提是要为了最终的用户做增值,打着创新的幌子干坏事很容易打垮整个行业。比如近一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就遭遇了行业阵痛。接连出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正在给这个行业带来持久的信用伤害。比如P2P借贷业界的神话“e租宝”,已经查明,e租宝涉案金额近400亿元,牵涉投资人近80万人。
然而,资本市场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认可却又显示出这个行业正在加速分化。显然,作为互联网创新的近年来的风口,互联网金融依然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行业内的三大独角兽企业巨头近期接连传出重磅融资,蚂蚁金服、陆金所、京东金融三家的市场估值接近3500亿元人民币,而且前两者的上市日程将近,都有可能在2016年完成首次公开发行(IPO)。
在过去 3、4年的发展中,提到互联网金融很多人都会想到P2P,其实P2P也只是整个互联网金融里面的冰山一角。从2010年到2015年,P2P平台的数量从10个发展到了2000个,交易量也从0变成了2500亿,中国人对于投资理财和借贷的需求是远远超乎常人想象的,随着更多的资本进入,互联网金融市场不但会变得更大,也会有更多的公司出现。
互联网金融的2016再创新机会在哪里?
正如同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所言,任何正常行业的发展都会经历快速成长到短暂调整,再到成熟的过程。互联网金融已经进入第二阶段,进入成熟期阶段后,互联网金融将会再次迎来快速增长。那么2016年,互联网金融的再创新机会在哪儿呢?更多的细分领域,全新的用户场景将为互联网金融带来新的渠道。用互联网卖产品,用互联网收集数据,用互联网的方式做风控的模型,用互联网来去创立新的使用场景。
遍观目前行业内最大的三家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独角兽企业,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对于金融的风控能力和互联网的技术能力的整合,其填补的都是传统金融还仍无法完全覆盖的领域。
互联网、大数据等金融创新催生了传统金融创新,作为交叉领域的互联网金融,目前逐步形成了三个方面的价值体现:一是去中介化,降低融资成本,实现投资者与投资产品精确匹配;其次,打破信息不对称,实现快速透明的信息交换,提高流动性和金融交易效率;三是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更优的用户体验等。
而互联网金融的重点就是在于两块整合,一是金融的专业性,包括信用风险判断能力、应用风险控制能力以及操作风险的管理能力,而大部分互联网金融平台出问题正是这块没做好。二是互联网的技术整合,其意义在于渠道优势和数据优势。目前有很多互联网金融公司,虽然在宣传里标榜自身是互联网金融,实际上还是纯粹线下的公司。互联网金融要快速发展,要靠新兴的业务、新的玩法来做新的模型,否则就与存在了很多年的小贷公司区别不大。换言之,要做互联网金融,一定要把互联网、大数据两个信息结合起来。此外,现在的互联网金融也有着很多细分领域,在未来将有非常多的发展空间。消费信贷、借款只是今天金融表层的一部分,也是最大的一块。如何打造更多新的消费场景,对互联网金融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互联网金融另外一个被资本非常看好的一个类别是财富管理。EF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人其实比大家想象中更有钱。在表面上中国还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但中国人的个人财富可能比美国人都多。但是目前中国人的投资渠道非常小,从之前买房、炒股到现在进入P2P金融领域,此外便似乎没有了更多的投资渠道。
债券、基金、货币等产品让消费者通过自己获取信息做出判断的成本非常高。而富裕人群可以找专业人士来代为理财,在未来财富管理有着非常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如何撬动新的市场,是互联网金融应该思考的最重要的问题。从用户体验来说,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可以恰如其分智能地满足用户的任何金融需求。未来的金融将在交易的场景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最量身订做的方案提供给用户,甚至会打通正向和反向的金融服务机会,比如如果用户的帐户里面有多余的额度,可能它会自动配一笔适合用户流动性和收益的投资,如果用户额度不够,它会自动配给用户一个贷款。
未来金融将不再有狭义的风险控制,在信息极度对称情况下,参与者只是用不同的价格为自己购买不同的标签而已,未来的金融应该不是个更赚钱的行业,反而一定是个可以让客户省钱的行业,大家熟悉的需求层次论里面没有金融需求,未来金融不但能够降低运营成本、降低风险成本,甚至大言不惭的说可以能够降低金融危机的成本 。
甚至有专业人士认为,未来金融将从交易时代迈入社交时代,有人投资,获得了回报;有人融资,支付利息;有人提供保障,获得收益,所谓「人人皆金融。所以未来金融应该是更合身、更安全、更便宜、更人性的时代。未来金融行业的资产将越来越优质,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金融资产将缺乏持续性和生命力。
【关键词】 云金融; 互联网金融; 商业风险; 预警管理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3-0103-06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以其自由、开放、免费、平等、交互以及合作等特点,依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进入了传统由少数精英控制的金融领域,降低了金融门槛,开辟了更加自由的资金融通渠道,促进了资金供给双方的信息交流。然而,在互联网金融企业迅猛发展的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监管体系不健全,引发了合法性、规范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互联网金融企业面临的三大风险为政策法律风险、商业风险和技术风险,笔者认为政策法律风险属于系统风险范畴,技术风险主要基于技术选择与安全性的考虑,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本文从云金融视阈出发,在对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详细解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的预警模式、预警指标体系构建、预警模型及预警结果分析,为实务中互联网商业风险的预警管理指明方向。
二、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解析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整体分析
依据《巴塞尔协议》关于全面风险管理的相关要求,借鉴国际有益经验,本文将互联网金融风险分为政策法律风险、商业风险和技术风险三大类,这三大类风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中,政策法律风险可细分为国家层面、行业层面和机构层面,商业风险可细分为市场风险、信誉风险和操作风险,技术风险可细分为安全风险和技术选择风险。如图1所示。
(二)基于业务平台层面的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解析
由上述分析可知,互联网金融分为三大平台,即业务平台、管理平台和协作平台。互联网金融资金需求的双方在业务平台上进行撮合成交;由国家层面的管理者、行业层面的管理者以及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的各个机构分别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实施不同层面的监管,他们构成了互联网金融的管理平台;软硬件开发维护者和网络服务商则负责协助业务平台和管理平台的有效运营,其构成了互联网金融融资类业务的协作平台。在业务平台层面,资金融通的双方面临的主要是商业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誉风险和操作风险。
1.市场风险
互联网金融中的市场风险主要由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两部分构成。互联网金融一方面受到诸如行业监管、行业竞争以及行业分化等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央行货币政策的刺激,两方面因素共同导致利率风险的加剧。
互联网金融机构往往发挥资金周转的作用,沉淀资金可能在第三方中介处滞留两天至数周不等,缺乏有效的担保和监管,容易造成资金挪用,如果缺乏流动性管理,一旦资金链条断裂,将引发支付危机。此外,层出不穷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平台上线,不具有用户优势的平台会借助提升利率、缩短投资期限等方式吸引投资者加盟,这无疑会引发平台的流动性风险,而且很多用户基于平台跑路消息的报道,对平台的投资只限于打新投资,无疑加剧了互联网金融的流动性风险。
2.信誉风险
信誉风险从发生信誉风险的主体来分类,主要分为自然人信贷风险和企业信贷风险两个部分。
(1)自然人信贷风险
自然人违约是由于自然人抗风险能力弱而引发的道德问题。自然人信贷风险产生于借款人经济情况的不确定性,特别是这种借贷用于生产经营上。互联网金融业务中很多涉及到自然人信贷范畴,由自然人承担相应的偿还义务,而自然人的消费习惯、经营情况、健康情况都可能引发还款风险。此外,自然人借款人的观念与道德问题,诸如主观上存在不良动机,没有还款规划而进行的借贷等。自然人借款人在满足自身利益的驱动下,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不遵守信用都会导致违约风险的产生。
(2)企业信贷风险
自然人借款人与企业借款人的借款动机以及偿债能力影响因素都有着不同。一般来说,企业借款人主观上恶意拒绝按时清偿债务的可能性较小,而相比之下,其由于经济实力、经营状况、行业发展等原因造成的资金短缺更容易导致其违约。因此在评价信誉风险时,自然人的信用风险更侧重于评估其偿还意愿,而企业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评估则更侧重于评估其偿还能力。
3.操作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操作风险是指在互联网金融活动中,由于人员缺陷、不当或失败的内部流程以及系统缺陷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当下,用户数据、交易数据、用户操作行为数据、文本数据等大数据系统交织于未经授权的访问、雇员欺诈、系统退化、服务提供商风险以及客户安全保护意识不足等交易行为中,操作风险正源于这些纷繁复杂的数据与行为的结合中。
按照操作风险的来源不同,可分为内部操作风险和外部操作风险两部分。内部操作风险是由于内部控制、绩效考评以及审计监管等多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因素引发的;外部操作风险是由于私人信息泄露、钓鱼网站盛行等外部因素而引发的。究其根本原因即大数据,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无法很好地管理用户注册、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另一方面能否合理保存各种数据也是当下互联网金融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特征分析
一是风险扩散速度快,破坏力强。传统银行业务往往是通过纸质或银行内部系统进行操作,出现差错有时间进行查找、拦截并进行损失追回。而包含用户数据、交易数据、用户操作行为数据以及文本数据等众多数据的以云金融为载体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一旦出现差错或问题,很难立即纠正,且互联网金融业务运作速度非常快,等到发现问题想要拦截或追讨损失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是风险交叉传染。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业务平台包含融资类业务、支付类业务以及理财类业务,业务互相之间存在着交叉性;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中的市场风险、信誉风险以及操作风险存在着多米诺骨牌效应,诸如市场风险会引发信誉风险进而从某种程度上影响操作风险。
三是风险的责任难以区分。互联网金融的办理过程常常会涉及到电信、电力、外包商等其他合作方,因此,一旦某一方出现服务中断、系统崩溃、客户信息泄密等情形,将直接给互联网金融企业造成损失,且很难区分责任。责任无法区分的直接后果是一旦出现损失,很难对相关方损失的赔付事宜进行确定。
三、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模式构建
(一)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思路设计
基于上述分析,在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的识别与评估过程中,并非所有的风险都能用定量的方法简单测评,对于定性的风险评估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将其定量化,以测度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包括的市场风险、信誉风险和操作风险)。根据选定的权重系数测度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的预警综合评分值,按照所设定的预警区域范围确定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的区域,进而选择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的应对策略。详见图2。
权重系数的选取就成为风险测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一方面是分别测度市场风险、信誉风险和操作风险过程中各具体指标的权重系数的确定问题;另一方面是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评分值测度过程中市场风险、信誉风险和操作风险分别的权重系数确定问题。
通过权重系数的确定来衡量各指标的重要程度,本文主要采用专家咨询和经验判断法,由个人经验决策转向专家集体决策。在数据处理时,采用算术平均值代表评委的集中意见,然后通过归一化处理以确定权重,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n为评委的数量;m为评价指标总数;aj为第j个指标的权数平均值;aji为第i个评委给第j个指标权数的评分值。
(二)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基于业务平台的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分为市场风险、信誉风险和操作风险三个维度,且各个维度的风险含义丰富,难以用单一的指标进行客观描述。为使评价指标更加准确,本文特采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对互联网金融三个维度的商业风险进行设计。
对于定量指标,笔者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银行体系的定量指标进行计算;对于定性指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结合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得出相应的评分值。具体的指标详见表1。
(三)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模型构建
通过假设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中各变量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构建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结构方程模型,以检验以上指标互相之间的关系,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三维关系假设如下:
H1:市场风险的防控对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的预警防控有直接的正影响。
H2:信誉风险的防控对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的预警防控有直接的正影响。
H3:操作风险的防控对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的预警防控有直接的正影响。
H4:市场风险的防控和信誉风险的防控之间有直接的双向的正关系。
H5:市场风险的防控和操作风险的防控之间有直接的双向的正关系。
H6:信誉风险的防控和操作的防控之间有直接的双向的正关系。
H7:市场风险的防控所依赖的各要素不受信誉风险和操作风险防控的影响。
H8:操作风险的防控所依赖的各要素不受市场风险和信誉风险防控的影响。
H9:市场风险的防控所依赖的各要素不受信誉风险和操作风险防控的影响。
H10:除市场风险、信誉风险、操作风险之外的其他影响因素均作为残差项。
将衡量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的指标分为三类,一是互联网金融机构个体指标,包括财务健康状况和机构规模;二是互联网金融机构整体指标,包括资产规模、信贷质量、资产和负债匹配数量;三是互联网金融机构间指标,包括业务发展模式、产品种类、风险度量等。详见表2。
根据模型函数形式和基本的假设,得出结构方程模型设计如图3。
在模型中市场风险、信誉风险和操作风险作为三个外生潜变量分别由其各自所属的显变量来测量,互联网金融风险系统各变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假定三个外生潜变量之间存在共变关系。互联网金融融资业务风险作为内生潜变量,由八个显变量y1,y2,…,y8来反映。全模型从图3可以反映出4个潜在变量、88个观测变量、89个误差项的相互影响关系。
四、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结果分析
(一)确定预警信号阈值
预警信号阈值是触发预警后续行动的临界值,阈值应综合数据模型、专家经验、历史数据经验以及同业信息来确定,同时需要考虑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自身的风险偏好、平台与客户的关系、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的检查评估以及监管要求等因素。一旦风险表征值超过了预警信号阀值,就会触发预警流程,进入风险预警系统,定位其风险级别。
(二)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级别定位
根据对应项目评估的风险大小,将互联网融资风险分为“正常状态”“关注状态”“次级状态”“可疑状态”和“损失状态”五个等级,分别以“绿灯”“蓝灯”“黄灯”“橙灯”和“红灯”来表示。详见表3。
(三)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预警结果分析
当处于绿色信号灯范围内的情形时,互联网金融平台应该考虑与其开展相应的业务活动,不仅如此,为了增强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效益,平台应该多吸收该类业务;当处于蓝色信号灯范围内的情形时,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考虑接受与其开展相应业务,而对那些已有的处于蓝灯状态的业务,可以考虑持有;当对于处于黄色信号灯范围内的情形时,互联网金融平台应根据自身公司战略以及客户征信水平,酌情考虑是否要与其开展业务,若存在已经发生的处于黄灯状况的业务,应及时作出调整和防范,或改变持有策略或考虑转出业务;当处于橙色信号灯范围内的情形时,互联网金融平台不应考虑为其借贷,若已发生的处于橙色信号灯状况的业务,应立即采取措施降低损失;当处于红色信号灯范围内的情形时,互联网金融平台应将其拉入黑名单,而对处于红灯状态的已有业务,则应采取强硬手段进行挽回,弥补损失,并进行不良征信评价。
【主要参考文献】
[1] 杨虎,易丹辉,肖宏伟,等.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4(4):3-5.
[2] 张淑安,齐美东.云金融融资模式:优势分析与绩效评价[J].经济研究导刊,2015(16):99-101,124.
大红大紫的行情背后,必然带来一些泡沫和浮躁,资本大鳄们的加入布局,无疑加剧了行业的竞争,获得风头后的P2P该如何制定进一步发展计划?P2P的未来发展究竟靠商业模式制胜还是靠资本实力制胜?行业最后会成为几家独大或者形成巨头和有地方特色的“小而美”并存?
行业洗牌已经到来
据相关数据,2015年以来,新增问题平台419家,是上年同期的7.5倍,已经超过上年全年的问题平台总量。截止到2015年6月底,网贷行业累计问题平台高达786家,仅6月份,就新增125家问题平台,而当月新平台增加量才80多家。
互联网金融最终逃脱不了金融本质,当旁氏骗局、黑天鹅事件粉墨登场时,也是P2P告别门槛低、起点低,谁都可以进来试试的时代,凭着一腔热血和胆识就可以创造一个神话在这行业越来越不被看好,反而是那种专业的、稳健的、透明的平台被广大投资者越来越认可。
另外,在监管层面,随着《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将会为互联网金融设立总体基调明确的各个业态监管部门。届时,部分不合规平台将被淘汰出局。
在有较长信贷历史和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P2P公司正在经历并购潮,最后会出现巨型P2P公司。随着国内监管的愈发严格,这个过程将随着大数据和其他专属信息的激烈竞争而发生。此外,大型P2P公司不得不在机构投资者和零售投资人之间做出选择,或至少明确他们的业务对象。
然而,小型P2P公司也会繁荣起来。致力于“基于紧密关系的借贷”的小型P2P平台会在大型P2P平台服务不到的市场繁荣起来。这种关系类似如今的P2P公司和银行的关系。
一些社会性的平台也会吸引到不同的投资人和借款人来推进相似的P2P业务,但这些社会性的P2P接待和慈善接待的规模不会太大。
团贷网创始人兼CEO唐军分析,2016年是P2P平台的监管年,同时也是P2P平台的上市年。这一年预计会有很多的平台踏入资本市场。P2P行业的门槛也将提高,所以,2016年是真正检验互联网金融创业平台的综合实力、运营能力、团队能力及凝聚力的一个年度。
爱钱进创始合伙人张辉称,2015年已经给了行业充分的时间去准备,让P2P平台按照监管趋势调整业务。2016年的P2P行业可能还将面临阵疼,但是一定不是政策监管造成的,而是平台自身造成的。符合监管要求、积极调整的平台将有可能做大做强, 而不符合监管的平台生存必然越来越困难,并面临淘汰。
短融网CEO王坤分析,从目前P2P的市场发展大环境来看,未来一两年内是行业的洗牌期,而监管细则的落地会加快行业的洗牌速度,同时也有利于行业的稳健、 有序发展。行业从野蛮生长、试错、洗牌到整合的过渡期,也会给各个平台保留出战略调整的窗口期,到时会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小平台会因营收覆盖 不了高昂的运营成本,逐步退出市场。
互联网金融监管细则一直属于“狼来了”的状态,但随着平台问题增多、指导意见的下发,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16年监管细则会陆续出台。对此,张辉预测,P2P平台符合监管一定是前提,但这只能保证生存。
行业问题频现,2016年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会不会因为政策的监管而生存越来越困难?九斗鱼CEO郭鹏认为,2016年将 成为P2P行业真正的监管元年,规范化、市场化、法制化将贯穿这一年的始终。
郭鹏对2016年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发展形势依旧看好,行业会不断走向完善与规范。 市场最在乎的是确定性,确定了方向就好。随着监管细则的尽快落地,不仅有利于增强消费者保护,也能够给P2P平台稳定经营预期。有了稳定预期,行业中各种 产品创新、流程创新、平台创新以及组织架构创新会加速。真正服务小微、服务长尾人群的P2P行业将会在2016年得到涌现,以更专业的产品为投资者提供新 的投资机遇,但是数量不会太多。当然,明年起行业会出现再次细分和两级分化,优胜劣汰的过程会加速。
细分领域深耕是平台趋势
在这个P2P行业竞争加剧、监管措施逐渐出台的阶段,很多P2P平台伺机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存活下去。“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竞争在于细分服务的质量,只要做好细分服务,平台就有机会。”这已是业内人士达成的共识。
消费金融针对的是一类特定行为的资金需求,所以基于消费场景都可以衍生出好的项目。围绕“衣食住行”可以衍生出的消费场景种类繁多,都可以成为新的挖掘 点。而且基于生活场景的业务均有实际的消费行为轨迹,可以更为准确地进行信用分析,给出更精确授信的结果。“从当前市场反应来看,汽车消费金融是互联网消费 金融中较为活跃的细分领域,随着各类汽车交易平台流量入口逐渐开放,未来基于信用模式的综合汽车消费金融将逐步普及。”张辉说。
每个行业都有其广阔的细分领域,除了消费金融,医疗、健康、物流、大学生分期贷款等各个细分领域都能给P2P平台的发展提供机会。“2016年,产品同质化和资产端竞争加剧的现象依然会存在,在这种局面下,P2P平台应把重心放到平台的资产质量、风控管理、产品创新和用户体验上。只有主动创新,开发优质融资 渠道,形成适合平台的一套可持续性的业务模式。并在细分领域寻求突破,不断做深、做精、做专,构建差异化优势,才能夯实平台的发展。”王坤说。
由于现在的传播介质、消费习惯的改变,金融会跟各种场景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多大程度上做到这一点,其实是新金融的标志,也才能真正做到服务实体和生活的目的。郭鹏强调说:“看好的细分项目有跟新场景结合的移动医疗、环保新能源、定制旅游等更细分的行业融资与消费金融。”
行业细分可以按照四个方向划分:第一类是按照担保方式细分,第二类是按照身份细分,第三类是按照行业细分,第四类是按照行为或者场景细分。针对中国即将到来的消费时代,根据消费行为和消费场景划分的P2P细分领域将会越来越走俏。例如融资易与文交所的合作和与物流交易中心的合作,都是锁定了某些小众群体,但是这个群体的市场空间又非常大,是平台摈弃同质化、可复制性强的一个有效途径,也利于平台突出自己的特色。
移动挑大梁
观察互联网巨头BAT,百度理财、支付宝钱包、微信支付无一不是在其互联网金融理财领域接入移动端。
移动端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各大平台其实都在寻求这块市场。在 P2P 行业有一个共识:移动 P2P 是未来的方向。因而怎样布局移动端就成为了每家平台的难题。
2015年被称为移动 P2P 的元年,而玖富、麦子金服、众人贷、团贷网等先后融资也说明了资本已经开始倾向这些率先布局移动端的 P2P 平台。另外,陆金所、投哪网、积木盒子、大麦理财、有利网、合盘贷等皆积极布局移动端,各显神通开展“圈地运动”。
P2P 网贷行业,凭借着低门槛、高收益、产品简单等优势,已经成为当下发展最迅猛的互联网金融细分产业,随着监管的逐渐明朗,大量资本和优秀人才已经从传统金融行业向P2P 网贷行业渗透,而移动端 P2P 更将开启互联网金融的新时代,随着各网贷平台纷纷布局移动金融,P2P 网贷行业进入移动互联网势在必行。
纵观过去这几十年可以看出,PC端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线下,引导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跟进、功能的不断强化,确切地说我们已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似乎更愿意通过手机完成日常的所有需求,但是,在日常移动客户端的使用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功能往往很难同步PC端。
在移动端颠覆PC端时期,P2P们的手机APP如何做?其实,不论是电商还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场景化都是未来趋势,不妨从三个方面改进:
富界面。富界面并非丰富网页色彩,而是在保持界面清爽性的基础上丰富界面功能,站在用户角度搭建投资场景。
碎片化。将不必要的综合拆分成明细功能,使用户可以按需进行功能索引,这样也利于数据抓取,以便分析其行为习惯。
门户化。多做接口,使用户无需下载其他软件便可满足日常的通信与工作需求,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一站式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区域化下沉
对于 P2P 来说,一直给人的印象都是“高大上”的形象,不仅在于其神秘性,而且还在于 P2P 平台基本都分布在北上广深等一线超级大都市,而三四线中小城市则少有涉足。
其实,这样格局的形成也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三四线城市经济比较落后,中小企业较少,借款端的资源不够丰富;同时,在理财端,投资者也没有较多的闲钱去进行理财,很难满足借款项目的资金筹集。
另 外, 对 于 新 型 的 金 融 方 式,三四线城市无论是借款人还是投资人都很难接受,市场培育存在较多掣肘,因而造成 P2P 主要布局在接受新鲜事物较容易的北上广深。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农村信用社;影响;启示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指互联网企业在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历史数据,并创新性地开展金融业务,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资本相结合并形成新的领域。从本质而言,互联网金融模式为一种直接融资模式,与传统的商业银行间接融资模式相区别,同时较一般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模式又具有信息较为对称、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领域,能够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融资、支付和交易中介的等金融活动。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1金融服务对象的普惠化。传统金融服务体系往往忽略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如农民、城镇贫困人口、小微企业等,虽然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与大型商业银行有所区别,但在筛选客户时,也会重点关注客户的经济收入、信用状况等条件,该类群体或因经济收入低、抵押资产匮乏、信用状况欠佳等原因,其金融服务被边缘化,该类群体多被排斥在金融服务之外。互联网金融凭借其丰富的历史客户交易数据、强大的数据检索与处理能力构建了普惠金融式的金融服务平台,通过P2P,即人人贷等替代传统贷款业务,实现资金供需双方以个人的投融资模式进行金融交易。
2交易信息的相对对称。传统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个人信用条件的调查成本较高、难度较大,因此造成了资金供需双方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互联网金融凭借交易网络、社交网络等搜集大量的交易数据,从而能够全面得知一个企业或个人的信用状况,即互联网的用户聚合和高速传播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
3金融服务的去中介化。传统金融服务体系下,由于资金供需双方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需要金融中介参与到金融交易过程中。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供需双方可凭借互联网的大数据搜集与处理平台,轻松获取交易对手的财力与信用状况,从而实现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的完全自动化,使得直接投、融资成为可靠、安全的投、融资方式。
二、互联网金融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对农村信用社市场地位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时代削弱了农村信用社的垄断地位。农村信用社作为根植广大农村地区的垄断性金融中介机构,信用社长期以来居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核心地位。然而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农村信用社的垄断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互联网金融符合利率市场化的要求,符合金融市场改革的趋势,将得到金融监管当局的肯定与认可。其次,互联网金融符合普惠金融的要求,其发展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互联网金融不断创新金融模式,可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同时,互联网金融推出的理财产品或货币基金如余额宝、现金宝等具有收益率高、流动性强等特点深得投资者的偏爱。再次,互联网金融企业支付业务的发展,使得农村信用社的支付业务处于边缘化。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展的支付业务、通融资业务等都与农村信用社形成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动摇了农村信用社的垄断地位。
(二)互联网金融对农村信用社负债业务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企业推出的货币基金等产品分流了传统银行活期存款。首先,以余额宝(货币市场基金)为例,在推出市场不到一个月内即实现突破百亿元的资金规模,呈现出强劲的市场需求动力。其引发的聚集效应和蝴蝶效应,使得诸如活期宝、现金宝、挖财APP理财和新浪微银行等各类理财产品如雨后春笋纷纷上线,形成与农村信用社活期存款的抢夺大战,动摇了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负债业务稳定增长的局面。其次互联网金融企业推出的货币基金等理财产品深得年轻人的认可,具有较高的忠诚度。以余额宝为例,余额宝能够实现客户的随时支取的同时,提供较高的收益率,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产品相对单一的农村信用社冲击力更大,影响更为深远。
(三)互联网金融对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的支付功能边缘化传统商业银行的支付业务。首先,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家与客户的支付由互联网企业完成,实现了支付的便捷、高效且成本更低,深得广大客户的喜好。其次,多元化的支付方式,实现客户的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电话支付等全方位的支付方案。这也与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产品少形成鲜明对比。
(四)互联网金融对农村信用社科技支撑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也是金融创新的过程。农村信用社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有赖于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金融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金融服务的便利化程度,影响到客户对金融机构机构、对服务渠道的选择。在互联网金融广泛发展的今天,各家银行也相继推出不同的存款产品设计类型和相关服务举措,以期在与互联网金融PK中,赢得市场主动,相比大银行,农村信用社这样的小银行在存款产品设计和差别化定价等金融创新的诸多方面存在明显劣势,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提升金融信息化水平,为客户提供更加快捷的服务和方便的结算渠道,这就应加大农村信用社科技建设投入。
三、互联网金融时代农村信用社的应对之策
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对农村信用社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蕴含前所未有的市场前景。互联网金融将对传统的金融秩序进行洗牌,农村信用社应牢固把握这一时机,一方面继续深耕市场,保持原有客户群的稳定,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快业务创新,探索性地开展金融电商业务员,综合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一)深耕市场,细分客户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信用社必须准确进行客户市场定位和结构调整。农商行在规模、产品、实力、人才、科技以及经验等诸多方面存在弱势,应尽量避开与互联网金融公司、大中型银行的正面交锋,实施错位竞争策略。农村信用社应发挥自身决策链短,立足县域的优势,深耕现有客户群,发挥自身特色,坚定小微企业和“三农”客户的市场定位,牢牢把握这一核心客户群,优化对这一目标客户群体的服务,进一步增强客户的黏性,把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切入到客户的各种生活场景中。
(二)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战略合作,实现双方利益的互赢
互联网金融企业与农村信用社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合作的可能。面对互联网金融时代,农村信用社应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的竞争优势,共同开发打造更加人性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首先,共享客户资源与客户信息。互联网金融企业经过多年经营,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和交易信息,而农村信用社则与社会各行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两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其次,联合打造中小企业融资网络平台。中小企业往往能够带来更高的收益,因此农村信用社应充分利用第三方支付商积累的大量信用数据,发挥自身的风险管理优势,积极开发新的客户群,提升信用社经营效益。
(三)加速信用社业务创新
重视活期存款管理,提升客户活期存款价值。活期存款作为银行存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面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明显竞争优势,倘若农村信用社固步自封必将失去16万亿的活期存款市场。农村信用社应做好如下工作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一是,打破传统的垄断思维,积极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升活期储户的回报率并附加个性化服务,比如推行活期余额理财业务等。二是,加强与业绩优秀、流动性管理好的基金公司合作,为活期储户量身定做活期余额理财产品等,并为活期储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信用社通过活期余额理财服务能够极大提高客户的粘性与忠诚度,同时还可以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三是加快业务产品的种类与服务。农村信用社面对的客户对互联网操作简便、交易成本低的产品十分感兴趣,因此,农村信用社应进一步加强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增加更多的业务与服务,满足客户的业务需求。如绿色农产品的在线销售、私人定制农场、社区金融商城等特色服务都是农村信用社可以探索的产品与服务。
(四)开展O2O模式的B2C、B2B供应链金融业务
首先,清醒地认识到在传统行业的O2O以及核心企业参与的B2B供应链金融领域,电商还处于空白阶段。虽然京东、淘宝等电商已处于电商市场的强势地位,然而目前电子商务只是在C2C、B2C领域发展较成熟。因此,农村信用社应把握好机会,建立适合农信社的电商业务模式。其次,开展O2O模式的B2C。该电商业务模式主要为乡村的农户、商户和城乡居民建立了一个互联网交易平台,从而全方位解决城乡居民的衣、食、住、行、娱乐、旅游的需求。最后,搭建B2B供应链金融平台。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提供理财、会计等综合金融服务,并获取核心企业的交易数据。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向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支付、结算、资金管理等多样化金融服务。信用社能够通过该金融模式积累大量中小企业客户,形成大量沉淀存款的同时,降低整个供应链的融资风险,降低信用社整体风险水平。
(五)加大科技投入,全面提升科技研发与应用水平
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要求农村信用社在产品设计、数据整理、业务操作以及管理决策等环节具备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科技研发与应用水平成为农信社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农信社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信息处理技术的革新,积极推进数据整合,搭建合理、人性化的客户管理和细分系统。其次,加大力度对积累的数据进行深层次挖掘,从而将数据优势转化为农信社的竞争优势。最后,加强信息安全的保障。进一步完善信息处理系统和金融信息保密机制。提升金融信息系统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保障金融业务的安全稳定进行。
参考文献:
[1] 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04:14-16
[2] 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05:86-88
[3] 梁璋,沈凡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J]新金融,2013,07:47-51
[4] 邱勋余额宝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启示[J]新金融,2013,09:50-54
在全面改革开放时代,作为一个新兴、年轻产业,我国互联网金融业近年来迅猛发展、成绩斐然,成为构建包括实体银行与影子银行的大金融体系的生力军,并将在经济新常态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2013 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余额宝诞生,并且在短短半年内突破一千亿元。据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统计,到2014 年底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规模已经突破10 万亿元。截至2014 年12 月底,P2P 网贷平台数量达到1 575 家,累计成交额超过3000 亿元,几乎是2013 年的3 倍。目前P2P 市场规模以月均12%的增幅跃居全球的前列,其中中国的宜信已经是美国最大的P2P 平台LendingClub规模的数倍。与此同时,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达到39 万人,服务的企业超过200 万家,带动的相关行业就业人数有6 000 万人。
但不可否认,当市场状况好、气势如虹时,互联网金融行业利润丰厚,掩盖了一系列问题。据《华夏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14 年全国累计已有119家P2P 平台倒闭或跑路,涉及资金共计约21亿元。今年P2P 平台倒闭或跑路的也不在少数。例如:今年3 月份,山东烟台理财公司老板非法集资涉案7 亿元,因兑付问题跑路。上述支付、网贷诈骗案件和兑付困难事件频发的现象说明:一是现行法律法规缺位、监管主体不明确与监管不力;二是业内法律定位不明,可能越界触碰法律底线三是资金的第三方存管制度缺失,存在安全隐患;四是内控制度不健全,可能引发经营风险;五是民间征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六是少部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由于上述风险的存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繁荣发展景象也难以掩盖行业内部的非理性行为。所以,在政府健全监管法律法规的同时,行业内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如何加强自律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本文拟在评述互联网金融监管与自律研究现状基础上分析中国互联网金融业态,阐述SCP 框架与行业自律的关系,展望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前景;进一步,基于风险控制视角,针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非理性行为,探讨互联网金融行业如何监管与自律,并提出相应风险控制体系构建思路,为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理性发展与有效监管提出建议。
二、互联网金融业监管与自律的研究现状
客观上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具有发展迅猛、扩散效应快但监管滞后等特征。国内学者从监管的角度对互联网金融业进行风险控制的研究还很有限,如我国较早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学者谢平等(2012)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的三种模式:移动支付、网络信贷和众筹式融资,并进行了案例分析。陈林(2013)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及特点,从金融消费方式、金融竞争模式、金融服务供给、货币政策、金融信息安全、反洗钱等六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的影响,并借鉴了欧美等国家互联网金融监管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对国内而言,发达国家或地区互联网金融行业起步较早,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监管的法律法规相对健全。
(1)第三方支付机构发展与监管。美国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主要包括:一是对机构性质认定上,将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其他类型的银行业存款机构区别对待,其本质仍是传统支付服务的延伸,无需获得银行业务许可证,二是对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发放牌照的方式管理和规范,三是第三方支付机构接受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共同监督等。
(2)P2P 网络信贷发展与监管。美国并未制定专门针对P2P 网络借贷行业监管的法律,主要是通过查找现有与P2P 相关的法律。《美国政府责任办公室(GAO)呈交给国会的P2P 行业发展与监管报告》为美国政府对P2P 行业发展与监管提供了两套可行的方案:第一种方案是维持现在多部门分头监管,州与联邦政府共同管理的监督架构;第二种方案是将各部门、联邦和州的职责集中在一个单独的部门,由该部门统一承担保护放款人与借款人的责任。英国是P2P 网络信贷的发源地,英国对网络借贷行业的监管主要包括:一是以《消费者信用贷款法》为依据,将P2P 网络借贷界定为消费信贷,具体划入债务管理类消费信贷业务,二是实行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
(3)众筹融资监管。2012 年4 月,美国通过《促进初创企业融资法案》,成为第一个改变相关监管章程而让公民自由参与众筹融资的国家,监管方案具体包括:一是适当开放众筹股权融资;二是保护投资者利益,出台相应的法案,从业务准入、行业自律、资金转移、风险揭示、预防诈骗、消费者保护等方面对融资平台进行约束。
另一方面,行业自律日益受到国家金融监管当局和国际金融学术界的关注。国外学者主要对行业自律的含义、作用进行了阐释,分析了体现行业自律原则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例如英国除了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现有监管框架内、补充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外,还设立行业自律组织承担监管职能。Lawrence et al(2009)为行业自律做出明确的定义,认为行业自律是某种产业性组织(如贸易协会或专业化社团),针对企业及个人行为而制定、实施并监督一定规范及标准规制化的过程。从公共政策角度,自律相比政府管制更加迅速、灵活而又有效率,自律可以利用行业内长期积累的经验和判断来解决那些政府难以用明确法律条文进行解决的问题,因此很多政府机构已经开始鼓励推动行业自律。在我国,行业自律的相关制度设计还不完善。巴曙松(2003)对市场自律原则的运行机理、不同金融产品持有者的市场自律作用、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的国际比较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倾志贵(2007)针对我国的市场环境、金融监管的特点,提出从自律原则方面建立符合我国金融监管实际的市场自律机制。黄泽民(2013)指出政府监管并不是维持金融市场规范的唯一办法,监管当局有可能因为谋求自身利益而无意中破坏了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因此,行业自律机制的引入有利于金融监管的效率和运行。
三、中国互联网金融业态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市场的静态分析
影响互联网金融市场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企业进入与退出壁垒;互联网金融理性行为包括价格策略、产品策略、排挤行为等,非理性行为涉及诱骗欺诈、非法集资、网络自融、刻意夸大投资回报回避风险、对借款人资信审核不严、伞形信托等;市场绩效主要包括资源配置效率、生产相对效率、销售费用和技术进步等;政府政策包括管制、反托拉斯、进入壁垒、税收补贴、投资鼓励、就业支持、宏观政策等。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影响市场绩效。
1. 市场结构。根据综合企业及专家访谈和艾瑞统计模型核算的数据(截至2014 年底),我们对影响互联网金融市场结构的决定性因素: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企业进入与退出壁垒进行了统计分析。
(1)市场集中度。按照P2P 企业数和2014 年度市场交易规模绘制的洛伦兹曲线,得出P2P 行业基尼系数为0.36;按照2014 年度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市场份额绘制的洛伦兹曲线,得出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基尼系数为0.816;按照2014 年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市场份额绘制的洛伦兹曲线,得出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基尼系数为0.917。
初步判断:从静态上,说明P2P 企业规模均匀分布程度最高,其产业集中度最低,其次是互联网支付企业,移动支付企业规模均匀分布程度最低;从动态上,说明P2P 企业、互联网支付企业和移动支付企业的产业集中度都有所上升。
(2)产品差异化。目前我国P2P 信贷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企业多以提供较高的收益率来吸引投资者,需求价格弹性较大,产品差异化较低,呈现产品同质性特征;然而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服务需求弹性较小,产品同质化较低,移动支付市场更甚。
(3)企业进入与退出壁垒。从进入P2P 信贷市场的壁垒源(规模经济、产品歧异、资本需求、转换成本、分销渠道及政府政策)来判断,企业进入壁垒很低;从退出P2P 信贷市场的壁垒源(专用性资产、退出固定成本、内部经营联系、政府及社会约束)来判断,企业退出壁垒也低。可见,目前中国P2P 信贷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
从进入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的壁垒源来判断,企业进入壁垒高;从退出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的壁垒源来判断,企业退出壁垒也高。因此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回报高且有风险。可见,目前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处于垄断竞争阶段。
从进入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壁垒源来判断,企业进入壁垒很高;从退出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壁垒源来判断,企业退出壁垒也高。因此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回报高且有风险。可见,目前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接近于寡头垄断。
2. 市场行为。互联网金融市场行为包括理性行为和非理性行为,其中理性行为包括价格策略、产品策略、排挤行为等;非理性行为涉及诱骗欺诈、非法集资、网络自融、刻意夸大投资回报回避风险、对借款人资信审核不严、伞形信托等。
从细分市场来看,由于P2P 信贷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企业会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决定是扩大规模还是缩小规模,是进入市场还是退出市场。我国P2P 平台倾向短期行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尚需培育,主要表现为以高利为目的迅速做大贷款规模,引入第三方担保降低投资人风险,出现融资大额化倾向,采用线下认证模式对借款人信息进行审核。虽然我国P2P 平台数量呈现出跨越式增长,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P2P 平台运营商业模式的可持续问题,目前,部分P2P 平台运营成本高昂,专业人士欠缺,风险管理经验不足,平台运营存在脆弱性,且少数平台已经完全背离P2P 平台信息中介本质,沦为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的代名词,社会负面影响广泛。在垄断第三方支付市场结构下,支付平台可以对消费者实行低于边际成本、甚至为负或零的定价,对商户、第三方支付服务定价与成交额呈负相关,如果商户交易次数增多到一定程度,支付平台可以对商户按照低注册费、高交易费的策略定价。如果支付平台匹配双方成功交易的概率提高,支付平台对商户可以按照低注册费、高交易费的策略定价。
3. 市场绩效。互联网金融平台绕过了传统的庞大实体营业网点费用和雇用众多员工的人力资源费用,减少了投资成本、营业费用和管理成本,依靠强大的信用积累和挖掘优势,以及互联网、移动支付、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突破了时空限制,减少了中间环节,便捷了支付方式,参与者通过互联网对金融活动有了更直接、更有效地接触,透明度高,减少了市场信息不对称,有效提高了资金融通效率。通过实时交互、大规模协作实现组织扁平化,客户群信息平台化,并可以提前发现潜在客户和潜在需求。
上述非理性行为反过来影响市场结构,两者的互动作用最终导致市场绩效的低下甚至无效率,使得国内市场呈现出混乱无序与低效的状态;政府在互联网市场失灵情况下会出台相应的政策加以规制。互联网企业需要从遵守法律法规、行业内交易规则的制定、风险管理、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等方面加强自律。
(二)动态展望互联网金融市场
借鉴国外互联网发展经验,结合我国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十大趋势。
1. 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规范化。随着金融体系改革的深化,互联网金融目前野蛮的发展趋势将或主动或被动地得到缓解。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传统金融行业带来的竞争压力以及国家规范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的决心和客观要求,都促使互联网金融朝着规范化运营的方向转变。
2. 互联网金融监管常态化。从国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验来看,国家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对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普遍存在的监管缺失或监管不到位的现象,将随着国家监管体系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而得到缓解,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将会实现常态化。
3. 互联网金融平台风控机制长效化。金融业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行业,加之互联网的安全和技术风险,互联网金融行业成为一个风险林立的行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风险控制和应对能力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存亡。为了有效化解互联网金融企业所面对的众多风险,实现自身健康长久的发展,建立一个长效的风控机制可谓是立身之命。
4. 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完备化。信用是金融行业的立身之本。相较传统金融行业高成本、低速度但有效性较高的资信审核方式,互联网金融对信贷用户的资信审核成本更低、速度更快,但是这种审核方式在数据不完备的背景下,效果较差,往往会造成信贷用户信用审核过高或过低的误差。因此互联网金融立足自身优势,吸收传统资信审核的长处,建立完备的征信体系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然要求。
5. 跨界融合深化。互联网金融起初就是一个金融与互联网跨界融合的产物,依托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互联网精神和便捷可达的互联网通道,来发挥金融在国计民生中的重大作用。两利融合很快显现了强大的增长能力,因此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互联网金融行业与传统金融行业会在更多的细分领域进行跨界融合。
6. 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移动化、个性化。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加速发展使我们正阔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金融服务正在从传统的柜台、电脑等交互终端走向消费者的手中,随时随地、便捷可得的金融服务需求将促使互联网金融企业走向移动化。目前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已经在往支付宝钱包和微信支付转移,在理财方面传统的理财页面也开始向APP 转化,如果不重视移动化趋势,互联网金融最终会被移动互联网金融推入危机。
在未来,客户的体验以及业务的便捷性和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重要,互联网金融的服务、产品、功能等个性化趋势会越来越明显。面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需求,将会开发出更多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服务来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为导向的服务理念会越来越突出。互联网金融服务长尾市场用户群的个性化需求的能力将会越来越强。
7. 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产业化。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对市场的拉动效应将超越以往的任何产业,随着互联网金融产业规模化、迅速化的发展,互联网金融能够提供的服务、产品也将更加丰富,从产品到产业化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产业化发展也会增强整个行业应对内部混乱发展和外来风险的能力。
8. 互联网金融产品定价市场化。近两年互联网金融成为全民关注的话题,互联网金融理财更是吸引了大批的投资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人们的投资渠道受限;另一方面是我国的利率仍由政府管控,尤其是存款利率的限制。中国改革开放30 年的经验已经证明,市场化越深入的领域透明度就越高,也更易于监管。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存款利率上限一旦去掉以后,传统金融行业凭借强大的资本优势以及安全性,对广大投资者的吸引力会大大增加,互联网金融热必然回归平静。互联网金融企业必定要顺应国家的发展趋势,实现自身产品定价的市场化。产品定价的市场化可以使得互联网金融市场更加规范成熟,消费者能够从竞争中受益,国家也能降低监管成本,事半功倍、可谓三赢。
9. 互联网金融业务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外一些优势的金融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这会对我国的金融企业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例如,近期国家要提出银行卡清算业务放开,国外卡组织可以进入中国结算领域,第三方支付也可以进入,这对第三方支付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把握这次机遇迎接挑战,对互联网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互联网金融应该放眼国际市场,发展壮大自己。所以走出去,实现国际化发展是互联网金融的必然之路。
10. 互联网金融模式多元化。从最初的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与P2P 信贷,到众筹、互联网理财,再到互联网保险、互联网证券。互联网的创新融合能力不断增强,互联网金融模式也越来越丰富,可为人们提供的服务、产品也越来越全面。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注重创新的行业,互联网金融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发掘更多的金融发展模式,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才能够实现自身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四、互联网金融业风险控制体系构建思路
近几年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市场规模急剧扩大,现已成为中国大金融体系里不可或缺的一员。但是伴随而来的各种问题已经成为阻碍自身发展,乃至影响中国金融系统健康运行的绊脚石。因此,需加强互联网金融业风险控制。本文试图构建我国互联网金融业风险控制体系:将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控制体系的参与主体与机构划分为监管体系、自律体系等两个子体系。具体来说,以互联网金融自律为核心,以监管来促进,涉及各个主体的全流程的风险控制架构。自律体系、监管体系在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中的参与方式和所发挥的功能与作用如下文所论述。
(一)以行业自律为核心的内控架构
1. 建立一个权威公正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性组织。该组织通过对行业的观察,严格审核成员的资质,对成员进行动态跟踪监管,并制定权威公正的奖惩措施。
2. 以行业交流沟通促进平台信息安全建设,保护平台信息数据安全,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3. 紧随互联网技术发展潮流,积极引进新技术,提升平台获取、利用数据的能力,并建立完整的信息存管保护机制。
4. 以一个金融体系新人的身份,积极主动吸取传统金融行业的风控经验,并与自身技术相结合,积极探索更加高质高效的风控机制,增强平台抵抗风险的能力。
(二) 以监管来促进的全流程风控体系
1. 主要监管机构的监管。第一,对已有平台的运营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核,对于存在违规风险的平台加强监管,对已存在违规行为的平台大力惩罚或予以取缔,另外还要制定严格的平台准入标准。第二,制定契合互联网金融特点的监管办法。第三,制定严格的信息披露机制,提高平台运营的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第四,联合工信部,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平台的信息监管。第五,维护互联网金融行业良性有序竞争,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2. 第三方机构的监管。一方面通过引入第三方托管机构来保障平台资金在打入借款人之前的安全,并对平台风险保证金进行单独账户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平台资金的管理来监督平台的运营。
一、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一)互联网金融在即将过去的2016年呈现出了强者恒强的趋势
业内人士明显感受到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落地后正在上演一场激烈的“生死战”,跑路的问题平台数量不断上升。同时,大量资本因为互联网金融的正名正不断的涌入这个行业,一些大型实力派平台脱颖而出,比如91金融等。
(二)“一站式理财”是趋势
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用户众多,而不同的用户往往需要的理财产品特点也不同,因此必须要提供多元化的理财产品才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互联网金融平台未来必然会向一站式综合理财模式发展。
(三)收益率趋于合理
随着类似“P2P监管细则”等细分领域政策在2016年的密集落地,在不久的将来借贷双方的利率都将下降到合理区间。
(四)“上市”将成为金融互联网行业热词
我国在2017年将大力改革和推行注册制,股票交易会相应的对上市企业放宽条件,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上市将会成为最热的词汇,上市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会越来越多。
(五)移动金融和众筹金融将会快速发展
作为一个独特的细分领域,众筹在2015年下半年备受市场青睐。众筹市场势必要淘汰以卖货为主的众筹模式,有望出现带有附加情感和文化气息的社交众筹。
二、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处于快速发展期,对于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调整应该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对于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捷和高效率等积极效应经过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对其蕴含的各种风险应该注意识别和防范,对互联网金融加强监管,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一)法律政策风险
互联网金融行业还是一种新生事物,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相比入门标准和门槛较低,且目前处于无监管状态。因此导致部分互联网金融产品处于合法与非法的交界边缘带,稍有不当就可能导致互联网金融产品成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非法集资”。
(二)业务操作风险
因为是新兴行业,大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处于初创快速发展期,造成了企业与员工之间在管理上缺乏磨合,甚者很多企业的员工都没有接受正式的培训。在工作中如果因为不规范的操作流程、操作程序而出现失误,从而影响到客户的利益和互联网金融的构造,同时也会在发展过程给互联网金融企业带来风险隐患。
(三)信息技术安全性风险
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一个重要区别,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信息技术大幅度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时,也给互联网金融增加了安全隐患。当网络系统受到攻击而瘫痪时就会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一个重要风险就是信息科技风险。
(四)市场竞争导致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行业同样要面对市场竞争带来的风险,如比较成功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余额宝,各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看到余额宝取得成功后纷纷效仿这种理财模式,使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余额宝和天弘基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示出来的优势越来越小,也因此产生了一定风险。
(五)信用违约造成的风险
信用违约风险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自资金需求方违约风险。互联网金融的交易双方的关系是通过网络确立的,因此在互联网金融?c国家征信系统进行对接前,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困难,比如客户身份的认证,征信信息的报送和查询等,网络平台需要评估借款人提交的材料来确定风险,用于评估风险的指标存在不规范情况,两位各大网络平台之间的信息数据不能互通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些都会影响到信息风险的防范。二是互联网金融中介平台违约风险。互联网金融企业经营不善,或者有虚假债权和虚假征信都会增加信用违约,如果出现大规模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倒闭还会造成系统性风险,这些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和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都将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监管
目前在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还行进一步完善,笔者就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提出以下建议:
(一)对互联网金融存在的潜在风险,相关监管机构必须要高度重视并加强监管
第一,监管互联网金融的思路应该遵循从自律到监管再到适度放松的节奏和过程。第二,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原则应该遵循兼顾鼓励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原则。第三,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标准应该分级分类实施监管。
(二)加强建设监管互联网行业的能力
首先,构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之间的“防火墙”,逐步建立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分级预警机制,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创新网络数字化非现场监管手段,使监管有效性不断提高。第二,构建以一行三会为主的联合监管主体体系,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和工商总局等作为辅助部门,利用多部门监管对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全面监管。第三,与国际加强合作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监管,促进跨国网络金融事件的协同处理,推动建立完善的互联网金融国际治理机制。
(三)加快互联网金融的立法进程,建立完善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明确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职责范围和责任归属
对现有的金融法律体系进行完善,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准入和风险充分运用现有的传统金融法律规范进行监管。把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纳入统一金融规划中,因为互联网金融存在特殊性,因此需要制定新的法规,新设或整合相关机构形成监控体系来监管互联网金融行业。
(四)建设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第一,面向全社会构建征信系统,在企业和居民信用信息数据库的采集范围中添加互联网金融过程中产生的信用信息,作为准公共产品开放,使严格准入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商可以获得客户的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第二,加快征信立法进程,采用各种有利措施使全社会的信用评级技术不断增强,促进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良性竞争。
(五)针对互联网金融用户建立完善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加快推动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来保护互联网金融用户的消费权益。为保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制定和出台可行办法,对互联网金融的责任免除、交易保障、数据保护和风险承担等做出明确规定。为了保证消费者投诉受理渠道畅通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完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权益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由于是新生事物,各界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争论很多,最典型的声音来自于两个方面,即互联网业和金融业。在互联网企业看来,互联网金融是其将网上虚拟流量客户转换为金融业务收入的手段,因为互联网时代精神只有互联网企业最能理解;在金融企业看来,互联网金融无外乎就是传统金融行业增加了互联网渠道,是金融企业如何通过网络、更好发挥专业化投资和增值化服务能力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这两种声音和倾向都有道理,却都不完整,更小看了互联网金融的巨大潜力,在中国尤其如此。如果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改变了很多传统业态的生存法则,那么在中国,其与金融市场化改革周期融合的结果,也将是深刻而复杂的。
本文试图在新经济周期中国金融业改革的大背景下,预测中国互联网金融产业未来发展中要经历的三个阶段,目的是对现有金融机构的战略调整提供参考;其理论依据的主要来源,是国外成熟的混业金融业态,以及互联网技术在其他行业中相对成熟的应用,如电商领域等。 第一阶段:渠道为王
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时间短,真正的市场化改革不过短短二三十年时间。由于国际贸易红利、人口红利和城市化红利等因素,中国经济的爆炸式增长历程,本质是“增量资产货币化”过程,是以土地、住宅、矿产等资产增值和新发行货币的动态平衡过程。在金融领域,以“中农工建交”为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体系,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政府不仅是最大的股东,也成为金融信用体系的最终担保人。
在政府信用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和广大居民的理财需求,一直存在金融服务不足的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互联网金融从诞生伊始,就具备相当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
余额宝和人人贷的快速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传统的公募货币基金和中小企业私募信托,稍作创新、辅以互联网渠道优势,马上就募集到了在传统实体渠道看来是“天量”的资金。可见,在互联网金融的初级阶段,诸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掌握了网络客户、流量和平台的渠道优势公司,将是最大的赢家。
究其根本,互联网企业资源优势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是由于中国金融的非市场化大背景。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尚处在攻坚阶段,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尚未形成,各类型的理财机构鳞次栉比,诸多财富管理产品良莠不齐,资产管理专业化品牌没有建立,普通投资者对风险的认识远不成熟。在A股市场屡战屡败、风险偏好降低的非专业投资者,只能从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商业银行分支,购买低风险、低利率的理财产品,一旦网络能够提供收益率略高的其他选择,网站的低成本送达优势和品牌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
金融服务必须要“寄生”在信用链条上——门户网站的信用在这一阶段,弥补了市场信用的不足,这种现象也发生在电商的竞争演变中。
例如,淘宝初期类似于“夜市摆地摊”的模式下,零售职能的网店服务信用等级再高,如果没有淘宝品牌、基础客户数量的支持,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电商初期缺乏具有公众信用的平台渠道,而随着网上购物基本功能的门槛降低,各大电商吸引客户的关键,就变为货架上的商品的差异化了。拥有自己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持续更新自己的货架,普通的电商零售加盟者是做不到的,于是就有了高端化品牌的“天猫”平台! 第二阶段:产品为王
互联网金融进入第二阶段的代表事件,是“金融天猫”的出现,即专业的网络信用链条平台的出现——网络金融服务的品牌化。金融天猫绝不是简简单单地把诸如投顾咨询之类的金融服务产品化后,在现有“天猫”平台出售,而是金融业真正开始通过主动网络增信,践行互联网“分享、协作、普惠、选择自由和民主”的精神。
金融网络化的目的,就是金融中介形式更加简便,让金融服务的对象具有更自由的选择、享受更低廉的价格,最好能和金融服务的提供者直接勾兑。淘宝的成功就是把传统的、中心化的、集中式的购物商场,被更多的有各自特色的、分散的商家所替代——“大而标准”的服务,被“小而美且有特色”的服务所取代——互联网金融也会如此。
互联网金融也是金融,其深化阶段的发展离不开中国金融改革的大格局。总理上任后,所指引的金融业改革路线图,就是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环境下、通过“存量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实现利率市场化。作为表征的互联网金融领域,泛资管产品的品牌化后,服务对象不仅包括资产管理个人客户,也包括投融资需求的广大企业:融资企业、理财顾问、基金经理、高净值个人等客户诉求,都被扁平化了;成千上万“小而美”的金融服务,“量体裁衣”般摆放在潜在客户面前。
中国市场借助互联网科技,金融中介职能“王者归来”,金融服务的供需双方能进行直接的沟通和讨价还价。监管机构也能从品牌化的经营者入手,要求其在整体上控制风险信贷比例敞口,进而实现利率期限结构合理化。当今那些坐拥众多实体店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也许一夜间就会优势变劣势;那些自以为掌握着投资秘诀的高姿态基金公司,也许会被草根操盘手逼入死胡同。不信,看看那些萧条的购物中心和专卖店,就知道厉害了。
未来的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将更像品牌咖啡厅,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主流的、高净值客户能够在移动终端上完成绝大部分金融需求,极少数非要签字或者亲力亲为的金融需求,也会在一种惬意宽松的环境下完成。金融天猫逐渐成型后,银行家的货币掮客职能将消失,互联网渠道的话语权也会被淡化,这个阶段的互联网金融经营者业态,有些像城市SUV,既不是轿车也不是越野车,而是实用的功能结合体。
当下的中国很多金融服务提供者,如私募基金经理、理财咨询顾问、企业融资专家将以加盟合伙人的形式出现,金融天猫的货架上摆放的是一个个有创新能力的金融解决方案,合伙人收入水平是由投资者决定的。最大的挑战来自于风险控制,即对这些加盟合伙人的审查和跟踪。可想而知,金融天猫后台服务部门,将蜕变为大数据化的专业金融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非传统金融中介——金融天猫的出现,不仅会对现有的金融企业构成实质的威胁,也会压缩现有网络渠道的利润空间。这也符合金融作为服务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渠道利润会随着“市场饱和程度的提高、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而逐步变薄;取而代之的利润主要来源,必然是金融服务的差异化创新能力。总之,在存量资产证券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金融衍生品将为金融产品的多样化添砖加瓦,现在理财市场主流的商业银行“大而标准”的服务货架,将被互联网金融“小而美且有特色”的服务所取代。 第三阶段:寡头垄断
2013年9月24日,美国SEC(证券交易委员会)的JOBS法案(Jumpstart Our Business Startups Act)的Title II 条例正式生效,意味着美国的私人企业可以各种形式公开融资需求,向认证过的投资人筹集资金,即所谓的“大范围募资”(general solicitation)。
业界普遍认为,这种颠覆现有“企业公众融资市场被投资银行垄断”的新监管政策,将给互联网公募融资平台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但是在笔者看来,正是这种互联网技术革命带来的低门槛竞争,引领未来监管系统的互联网模式,其不可避免的成本负担,最终将把新兴的各种“金融天猫”投融资平台,整合成少数几个金融寡头。换言之,经过互联网的洗礼,金融市场将比没有互联网技术的时代,更加集中、垄断。
经过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第二阶段,用户的需求将被互联网精准的客户定位所充分挖掘,整个金融行业也进入到“O2O”(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品牌竞争阶段。要知道,金融本身也是一种虚拟化的信用链条服务,这和互联网在形式上是一致的。金融的“O2O”比起诸如物流、零售行业,信用数据模型的整合要更加流畅和方便。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扩张、保险集团的业务多元化、证券公司的批发业务逆袭,中国金融市场将被剩下的少数几个“全牌照、同一品牌、跨国经营、金融混业”的集团所垄断,其余的金融企业只能在其有优势的细分市场生存。参照先行发展的欧美,其经济总量与金融寡头数量的相对关系,即便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印记的混业集团数量最终将不会超过15家。
现有的金融市场参与者,要想成为笑到最后的15家金融混业集团之一,没有互联网精神中“对人的尊重”是不可想象的,毕竟彼时客户的需求已经大大升级了——很多商业银行口头喊了多年的“社区银行”,被互联网技术带到了现实,大的品牌金融社区实现了更高意义、虚拟化的、更人性化的“社交金融”。
在中国,这个过程长则需要二三十年,短则有个五年到八年也许就能够看到——在互联网金融的第三阶段,金融天猫们很难再以一个所谓创新的业态领域存在,其技术和精神已融入到金融行业发展的主流之中,金融服务的供需双方都依赖社区的规模效应,还有其管理者在监管机构的增信与背书。
寡头垄断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减小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金融天猫的差异化产品竞争会压缩通常意义的服务利润,以至于最后不排斥在同一金融品牌下和谐共生。更为重要的是,金融监管对大小机构一视同仁,应对监管的成本负担,使得一家一户的小金融作坊难以在薄利时代下独善其身,更大更紧密的合伙制企业应运而生——现代企业的分工协作机理,无外乎是在新技术下再次发挥作用。
因此,很难讲是传统金融企业互联网化,形成了最终的金融寡头,还是金融天猫的兼并重组,诞生了崭新的金融垄断品牌。当然,互联网的文化基因注入,使得金融寡头的垄断地位变得不稳固了,大品牌的兴起和没落也许就在一刹那间。“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混业经营竞争,给了“专注于细分市场”的第二梯队竞争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银行券商的互联网金融战略
面对喷薄而来的互联网金融大潮,中国现有的银行、券商决不能抱有侥幸心理,这场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混业革命是躲不掉的。那些志存高远拿到最后15张跨国混业竞争“入场券”的银行和券商,也许应抱着感恩的心态,正是互联网给了它们赶超传统领军者的超车弯道!那么,什么样的互联网金融战略,才是这些银行和券商的正确选择呢?
笔者建议不妨换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即从那些互联网企业的角度,来看待互联网金融的竞争格局。
正如上文所述,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那些手握网络话语权和客户流量的互联网企业并不需盲动,反而可以分到最大的蛋糕。例如,在余额宝中,淘宝拿到了产品利润的绝对大头。
随着市场逐渐饱和、规则逐渐清晰、利润率下降、监管机构介入,使得互联网企业竞争优势被淡化,那些繁冗的监管要求一定会让网络奇才们一筹莫展。于是,金融天猫“线下化”,需要专业投资能力和产品特色的传统金融合作伙伴,以图继续在中后期发力,占领金融蓝海版图。
可见,传统银行、券商赖以生存的专业投资能力,才是互联网金融的硬道理;在一定阶段,利用其对金融行业本身的理解优势,参股,甚至控股某个金融天猫,也许是一个双赢的最佳选择,因为自行开发很难走通——以国内现有的大中型商业银行为例,尽管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组织,但如果内生性地开发适合互联网时代客户导向的金融平台,显然在第二阶段无法与那些“纯正血缘”的天猫们竞争。
这种暂时把互联网金融部门隔离于传统银行、券商体系的做法,也符合儒家商业的文化特征。毕竟,互联网金融更多遵循的,是零碎的金融产品和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其企业文化与官僚化的总行机构必然会有巨大冲突。只有当互联网金融成为客户的一种生活习惯,互联网部门对传统机构的客户资源进行了大量分流,银行再将两个组织进行合并,才能顺利完成O2O整合。这就像过去几年间,证券公司网上下单只有成为大部分客户的选择时,实体营业部再推进“非现场客户”的改革,才能迎刃而解。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银行和券商一旦在体外建立了互联网金融营运实体,对已有客户的分流,必然在组织内带来巨大的阻力,这将是传统金融组织能否“蜕变成蝶”的关键。如果我们研究苏宁云商的互联网转型,其壮士断腕般地放弃以往创造辉煌的实体门店,所面临的巨大内部压力,局外人是无法想象的。
苏宁的阵痛感,不久即会轮到中国的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来体验。这些传统金融部门的既得利益格局更加顽固、更加复杂,分支机构和一线员工数量,远比家用电器专卖店多得多,企业行为网络化的成长疼痛当然会更大。到时候,也许目前仰仗零售店面规模的商业银行大佬们,真的要后悔当初快速低成本扩张了。
一、引言
作为金融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金融始于信息革命和大数据时代,自2013年以来发展非常迅速。凭借信息技术的优势,互联网金融显示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它的特殊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整个金融行业的创新。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的影响更加严重和直接。互联网金融甚至改变了商业银行的市场格局和发展模式。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到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营销被认为是互联网金融实践的主要内容。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营销成为经济管理,科学技术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指导商业银行提高市场效率。有了金融科技的帮助,借助大数据挖掘技术,商业银行可以分析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精确地定位客户的需求,并实现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的目的。所以说,精准营销为商业银行在市场环境下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 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分析和精确营销
(一)互联网金融
强调数据驱动的操作的互联网金融通常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融资的行为。它主要依靠数据挖掘,云计算,移动支付和其他互联网工具来实现融资,支付和信息中介。它的核心价值观是“开放,平等,合作和共享”;它还强调了“以客户为中心”和“客户体验”的经营理念。通过逐步重建市场,客户,产品和价值链,互联网金融正在全面改变传统银行业产业链的面貌。
(二)大数据分析
银行业务特征注定拥有大量数据。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进步,数据收集和使用已被上升到战略高度。如何收集、保存、维护、管理、分析和共享数据,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大数据的意义在于:人类可以大量增加对数据的分析和使用,通过交换,集成和分析这些数据,进而发现新知识并创造新价值。更重要的是,随着大数据的快速增长,人们正在尝试使用数据进行决策,使用数据进行管理以及使用数据进行创新。通过数据挖掘实现商业银行创新发展是大数据的意义之一。通过特定的算法自动分析大量数据,该算法可以揭示数据的隐藏历史规律和未来趋势,并为决策者提供政策参考。
(三)精准营销
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精确的营销概念。精准营销是建立在个性化客户定位基础上,依托数据分析信息系统的个性化客户沟通服务系统。精确营销的核心思想在于精确,即针对目标客户,采用更精确的营销方法以获得可衡量的营销结果。精准营销建立个性化营销通过精确评估营销链上的一系列因素以及精确定位和数据分析来制定计划。通过可以操纵和评估的精确度量,它努力准确反映营销过程并实现精确的客户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精确营销更加关注业务活动的有效成功率。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营销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受到了系统性和持续性的影响,其盈利能力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商业银行不仅需要面对科技进步带来的挑战,而且还需要分析自身情况,同时抓住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契机。商业银行应该引导客户更多地关注效率和成本,因为它具有独特的优势。最重要的是,商业银行应该更加重视客户体验,并为客户提供各种金融产品,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营销业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客户为中心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以客户为中心,其产品设计和业务实践均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处理。在同一时间,它可以关注单个消费者群体。互联网金融使市场结构升级到买方市场。商业银行作为卖方,需要在日常业务活动中进一步关注个人消费者。
(二)金融服务中介化
“脱中介”通常是指直接在供需双方之间发生的交易并跳过所有中介。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中,支付和结算必须通过商业银行来实现。但是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发展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金融服务中介化,这使得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商业银行必须改变传统的业务模式,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以最低的成本争取最大的价值。
(三)业务环境虚拟化
商业银行的传统营销主要是通过客户经理的线下宣传和促销以及媒体广告。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全面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打破了商业银行进入的壁垒,无需任何物理网络就可以完成网络营销。客户可以选择互联网金融企业平台提供的银行产品,并通过支付宝,微信支付,快速支付等便捷方式在家中完成支付,这有助于客户在体验过程中逐渐养成新的金融消费习惯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关注传统营销渠道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虚拟营销渠道的建设。
(四)基于数据的营销决策
科学决策需要一定数量的信息来支持,并且大多数信息来自数据或隐藏在数据中。整个营销过程无法与数据分开,正确使用数据通常会决定营销的实际效果。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银行资金中的中介功能将大大削弱,信息中介功能将继续增强,数据已成为银行的核心资产,数据利用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之一。商业银行应具有依靠数据决策的意识,通过直观的感受,经验判断来改变传统的实施管理方式,并通过数据分析来辅助管理决策。
四、 商业银行的精确营销策略
营销在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不断变化的营销环境中,深入了解消费者的行为并制定精确的营销策略已成为商业银行在营销过程中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对于商业银行,首先,应该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其次,应该对用户的需求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并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最后,通过实施精确的营销策略来提高商业银行的营销效率和竞争能力。
(一)精确的客户需求分析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有可能收集和存储大量数据。充分利用数据信息,建设能够满足数据存储,分析和检索要求的信息系统,是商业银行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可以从数据中恢复所有客户的信息,借助大数据,商业银行甚至可以比自己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商业银行产品的研究应从构思之初就考虑到客户的需求。只有金融产品有效地满足个性化客户的需求并迅速创新并推出产品服务,商业银行才能在长期竞争中保持优势。商业银行应建立大客户数据信息平台中心,以供各分支机构共享,每个分支机构还应从基层收集客户信息,并将其收集到大数据平台中心。大数据信息平台应该对客户数据信息和从各种渠道获取的主数据库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统计分析。商业银行应探索在互联网上捕获和过滤信息的有效方法,通过第三方数据服务提供商获得有效信息,并提高处理损坏数据的技术水平。基于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资源的集成,商业银行可以完整地描绘出客户的肖像,计算出客户的风险偏好,消费习惯,嗜好和其他个人信息,找到营销点,发现客户需求。如此,商业银行就有可能根据分析结果将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向客户,从而实现差异化营销。
(二)精确的市场细分和定位
精确的市场细分和定位是要使商业银行的产品或服务形象在客户心中占据重要位置。当客户有相关需求时,他们可以立即考虑产品和服务,并做出购买决定。在金融科技的背景下,精确营销要求商业银行使用大数据来完善市场细分。商业银行应通过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关联规则、对应关系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决策树和协作过滤进行市场细分。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的使用是为了实现客户细分,从而为客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通过使用这些技术,商业银行可以了解目标客户的特征,将目标客户群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判断消费者行为模型和目标群体的价值并进一步细分,并区分忠实客户和普通客户。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分析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并指导其随后的市场定位活动。商业银行应为客户建立服务档案,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客户提供适当的服务和产品组合方案。商业银行应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服务满意度来了解客户的需求。同时,还应收集消费习惯,投资理念和偏好行为,挖掘消费者需求。通过准确定位用户,商业银行业务将变得更有针对性,这有助于大大降低商业银行成本。
(三)精细的营销组合
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客户群的特点和喜好,建立精确的营销组合,综合运用个性化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组合策略,促销策略,实现精确的营销。
1、产品策略
基于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以及与客户相关的数据分析,商业银行可以找出规律和潜在模型,结合客户的特征,专注于提高客户价值。客户细分后,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不同的客户标签设计属于客户群的不同产品。在对目标客户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后,使产品的属性尽可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客户组成最佳的产品搭配,并有效地刺激客户的购买欲望。一方面,客户可以体验个性化产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还可以有效地组合各种金融产品。
2、价格策略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不是盲目定价,它们需要充分收集消费者需求数据,衡量竞争对手的定价因素,然后根据对商业银行目标利润和成本的分析来进行差异定价。
3、渠道策略
科技的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网络渠道满足他们的需求,人们倾向于在互联网上购买需要的产品,而只把商店当作展览平台。银行的主要竞争策略是创造和转移客户价值。商业银行只有接近客户的价值需求时,才具有市场竞争力。建立实体渠道,成为客户咨询的平台,沟通与客户体验互动站点,加强自助智能渠道建设,促进业务联动处理,实现线上线下渠道的深度整合,形成良性互动。在大数据时代,客户越来越多地参与创造价值的过程,他们已成为核心价值创造。商业银行应根据客户的行为特点和个性偏好与客户进行沟通,通过客户的行为打动那些具有明显消费特征的客户。收集数据,分析消费者的个人需求。商业银行借助电子邮件,SNS,网络帐户和DSP的帮助,采用个性化推送技术,该技术基于方法、平台、内容以个性化推荐产品或服务,帮助客户避免浏览大量无用的信息,商业银行允许客户亲自参与产品的生产和指定,从而实现客户的全面定制需求。用户体验是客户购买或使用产品过程中所构建的主观感觉,它决定了客户是否将继续购买产品并成为商业银行的忠实客户。商业银行应找出客户最关注和关心的因素,为这些因素提供相应的改善和服务,并改善用户体验和客户满意度。
(四)准确的控制和评估
商业银行应建立精确的业务营销控制和评估系统,采用有效的监控手段和客户信息反馈机制,并及时调整策略。在客户购买产品或服务之前,商业银行应举行各种用户体验活动。在体验过程中,他们为选定的精确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体验服务,并培养客户的消费习惯和依赖路径。当客户选择商业银行的产品时,商业银行应帮助客户感受增值过程,从而使他们能够找到服务水平和所付价格之间的平衡点;商业银行为客户完成服务后,应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通过完善的售后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商业银行应及时回应客户的评价,通过实时互动对话,引导客户发送有关产品或服务的正面信息,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应利用声誉影响客户来引导公众舆论,不仅有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品牌形象,同时也增强了客户的存在感以及对品牌和服务的感知,从而成为了忠实的客户;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客户生命周期评估系统,分析相关客户信息,测试信息质量,整合系统数据,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并预测客户行为。
五,总结
本文以金融科技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创新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着眼于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营销发展策略,主要结果如下: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居民财富的增长,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手机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的生活“伴侣”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壮大,尤其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和P2P平台发展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重要的原因也就是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从2010年至2015年之间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及网民的数量都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从而互联网金融业务也在稳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客户投身于互联网金融,下表反映了近几年网民的发展趋势。据相关资料显示,2016年底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7.8万亿元,而且在未来几年内将以24.67%的年增率持续增长。如何有效的监管互联网金融,规避目前的问题和风险,让其健康有序的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问题和风险
1.盲目扩大客户
诸多互联网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资金,寻求很多方式方法拉拢客户资金,有的渠道透明度不高,信息不对称,客户对其一无所知,有的渠道“借用”媒体和大型商业银行广告“虚吹”自身产品以做到吸引大量抗风险能力低甚至不具备抗风险能力的投资者进入,一些理财产品并不适合金融知识匮乏的老年人群体甚至违背了很多人理财的初心,长期以往这些客户自然流失。
2.扰乱金融秩序
一些平台或者实体理财门户店游走在政策边缘,甚者更是卷款潜逃,置监管法律法规于不顾,不仅给投资者或者储户带来巨大的损失和心灵创伤,而且也破坏了正常的金融交易秩序,扰乱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3.投资者权益受损进而带来的社会问题
随着各种负面事件的不断出现,互联网金融的形象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许多投资者心理恐慌,纷纷撤出资金。并且互联网金融机构金融项目一旦出现问题往往涉及金额大、人员多、范围广,很容易引发大规模,甚至通过过激的行为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互联网金融快速的发展和诸多问题的出现,可能出的风险
1.“跑路”和被查封而引发的信用和欺诈风险
拿“e租宝”和“易乾财富”来说,他们都是从不同的客户手里集资不同期限的资金,当他们被查处或者非法集资携款私逃就会造成资金链断裂,出现了违约现象从而也就产生了信用和欺诈风险。
2.权益受损风险
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和产品买卖等信息是通过互联网来传输,而往往在此过程中很多信息容易泄露从而被盗取,消费者却一无所知,一旦交易成功就会发生消费者资金被盗权益受损等情况。
3.“反洗钱”风险
互联网金融中资金的筹集或者个人资金的往来都是通过虚拟的网络平台进行,资金流动和去向不像传统银行渠道一样易于监控,并且手机用户登录第三方平台可以用虚假账户进行交易流转资金,这样可以绕开各方的监管,不利于人民银行的反洗钱工作展开。
4.法律法规缺失的风险
尽管从2015年开展加强了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和法律规定,但互联网金融业的倒闭和“跑路”,P2P等互联网理财涉及非法集资的状况,第三方支付诈骗数量依旧很大。
四、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监管思路
一是完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些基础性法律法规,对互联网金融经营的业务范围、性质做出相关规定,并做到细分,明确资金的流动和退出的相关规定,建立健全准入准出制度,对不符合规定的互联网企业进行关闭,对于符合政策规定的互联网企业应建立互联网金融业的自律机制,制定内部的行业规则,强化自身建设,提高抗风险和盈利能力。二是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出台风险预警机制和监管措施。加强业务分类监管,归类合并,进行区分对待针对性的监督,严格控制高风险领域,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与传统金融业信息交流平台,促进相关部门的交流和资源共享,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透明度和监管效率,防范互联网金融平台发生风险隐患。
2.加强管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环境
一是加强互联网平台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信用评估和集资者的征信调查,发展信用评级服务市场,提高客户资信审核的准确性。二是加大对非法集资、“跑路”现象的处理力度。三是加大对互联网科技的创新。四是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教育,普及相关知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3.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
关键词:金融;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客户细分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移动互联技术不断创新,在不同行业和领域都出现了突破性的应用与发展。近一年来关注度较高的就是移动互联技术在金融领域创新发展过程中的应用,催生了多种多样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资金筹集、资金融通、支付结算、货币发行等。以银行、电商、互联网企业等为发起主体的各类互联网金融业务方兴未艾,掀起了金融互联网化的发展潮流。
然而,在轰轰烈烈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浪潮中,精准的目标客户定位是不可或缺的。作为服务业的典型代表,传统金融业务已经经历了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的定位变迁,以客户为中心也早已成为线下金融领域竞争的核心要义。当传统金融业务转而通过互联网介质谋求发展,不同名称、各具代表性的创新性互联网产品不断出现,并由最初的“新”逐渐转为“乱”,究其根源,未能准确定位发展中心、一味追求快速出新是造成混乱局面的根本原因。因此,在互联网金融热度高涨之际,思考其定位与发展问题,未尝不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捷径。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然是金融,只是介质发生了变化。因此,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无需白手起家、从头做起,而应充分参考与借鉴传统金融业历经上百年发展所积累的经验。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传统金融业务的发展重心经历了从“产品”到“客户”的变革,互联网金融则应在此基础上谋求创新发展,进一步践行“以客户为中心”,通过互联网这一现代化高科技介质,更好地为客户提品与服务。“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与服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依托对客户需求的全面收集与深入挖掘,形成精准的、基于需求的客户细分,从而为产品的研发与设计、服务的配套与跟进等提供可靠依据,进而成为吸引客户的有效手段。随着互联网金融领域竞争的日趋激烈,率先精准定位细分客户,将赢得指向明确的发展先机。
在互联网金融当前的发展态势下,涉足其中的各类客户也处于不断摸索与适应的过程中,正在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习惯与方式,一些企业已经通过对细分客户和细分市场的分析与挖掘,不断拓展市场份额,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核心竞争力。
一、相关研究综述
随着互联网金融在全球范围内的兴盛与发展,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领域,都已经展开了面向客户的研究与分析,以支撑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探讨与研究。
国外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已经出现了较为典型的围绕客户要素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主要围绕客户使用互联网金融渠道及产品时的行为意图(Laran和Lin,2005)、客户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渠道的接受度及影响因素(Barati和Mohammadi,2009)、客户接受度技术检测模型(Viehland,2007)、客户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及服务时的体验(Valcourt、Robert和Beaulieu,2005)等方面展开。多数此类研究都支持了互联网金融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创新性意义(Riivari,2005),且应从客户需求的视角人手进行产品及服务的设计与提升的观点。
随着国内互联网金融的跨越式发展,学者们也分别基于不同视角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客户要素展开研究。巴曙松等从客户细分的视角出发,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研发与营销等环节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互动与融合的精准客户匹配的思路。吴晓灵提出以客户细分视角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思路,认为在与传统金融业务竞争的过程中,互联网金融业务存在单笔金额小、整体数量多等特点,应从较为熟悉的客户群体人手,定位熟悉的细分客户市场,从而增强竞争力。刘峰等将客户行为分析融入互联网金融发展对策研究中,通过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客户行为及其特征进行分析,进而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商业银行发展的对策。来继泽在其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研究中引入了客户数据挖掘的理念,运用对通过互联网积累的大量客户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与偏好的思路,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类似的研究揭示并引领了互联网金融的深入化、精细化与体系化的研究趋势,也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借鉴。
二、基于需求的客户细分基本思路
随着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推广与普及,数据挖掘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企业的管理实践中。互联网金融存在着与生俱来的数据优势,具有支持数据挖掘技术的良好应用基础。同时,因互联网金融的介质独特,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因此,近年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主要侧重于信用风险评价等方面,在客户细分方面的应用探索还比较少。
基于需求的客户细分(如图1所示),是围绕互联网金融客户在不同层面上(如产品、营销、流程、渠道、售后、结算、金融与非金融等方面的需求)的诉求而展开的深入分析、分类与挖掘,基于需求的异同界定不同客群的边界,针对不同客户群的无差异化需求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旨在通过指向精准的产品与服务实现不同客户全方位需求的满足,实现对客户的吸引、粘合与持续性保留;同时,结合盈利性分析,定位能够带来更多价值的目标客户群,围绕这些客户群的实际需求研发、配套对应的产品与服务,实现客户细分与需求挖掘的交互提升,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离不开一定规模的数据基础,基于需求的互联网金融客户细分所需的数据一方面来自于线上交易数据、线上行为数据的收集,日常数据的充分积累能够为数据挖掘提供良好的支持,此类数据主要来源于存量客户的日常交易行为,对存量客户的细分与差异化维护能够提供很好的支持。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不会仅仅停留在存量客户的维护上,更多的还是要不断拓展客户、吸引新的客户。因此,产品与服务的研发设计还需定位于大量潜在客户。日常线上交易所积累的存量客户数据就难以满足需要,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的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得数据挖掘所需的数据。此外,还可以通过第三方数据购买等形式获得所需数据。后面两种数据来源往往指向性较为明确,对数据挖掘结果的精准性大有裨益。
基于需求的互联网金融客户细分主要可以从两个思路入手,即强制性细分和探索性细分。通过这两个思路的分析与研究,在得到不同的客户细分维度体系的同时,还可以获得不同细分维度下客户的属性特征和需求特征集合。基于需求的探索性客户细分方法与强制性客户细分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在收集客户需求时,细分维度是不确定的,是面向样本客户收集需求后再分析其属性特征;而强制性客户细分方法中,在收集客户需求时,细分维度是已经确定的,是面向特定属性的客户收集需求。在实际业务应用中,需要两种方式配合,建立较为全面的、体系化的客户细分体系。客户细分体系可以直接作为业务部门制定客户差异化维护策略的依据,如业务部门可结合整体发展战略,锁定特定细分客户群体,并结合该群体客户的需求特征进行产品的研发与设计以及服务方案的制定等。
三、基于需求的强制性客户细分
基于需求的强制性客户细分的主要思路(如图2所示),即通过对典型客户维度指标进行收集、归类及汇总,选取标志性区分维度(如客户个人属性、行业属性、经营与财务属性、金融消费属性等)作为分析基础,同时对目标客户在产品、营销、流程、渠道、售后、结算、金融与非金融等方面的需求进行定位与收集。通过对同一区分维度下的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进行比较,找出需求差异化较为明显的区分维度,并作为典型单一维度抽取出来。
例如,通过对处于不同区域的客户在上述诸方面的需求进行收集、汇总与比较,若发现处于不同区域的客户在产品、营销、结算等一项或几项需求方面的差异化明显,那么区域维度就可以作为典型的单一维度被抽取出来;反之,若不同区域客户在任何需求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化,说明区域维度并非典型细分维度,可不予抽取。
在实际业务应用中,不会仅仅用单一维度指标对客户进行细分,往往会采用多维度指标对客户进行分片、划块,甚至更复杂维度的切分。因此,在单一维度需求分析的同时,还需要进行交叉维度的需求分析。结合具体业务需要选取要进行交叉的维度,通过对可行交叉维度进行需求差异化分析测试,找到具有明显需求差异化的交叉维度,并作为典型交叉维度抽取出来。通过将抽取出的典型单一维度与典型交叉维度整理汇总,同时对上述维度划分下客户的需求差异进行分析与记录,形成强制性客户细分体系,并通过建立常态化体系优化机制,对强制性客户细分维度体系不断进行完善。
具体业务实践中,客户细分维度是多种多样的,且在不断变化中。由于篇幅限制,本文选取典型资产类客户细分维度为例,对强制性客户细分的思路进行分析。
在实际差异化比较过程中,分布趋势是分析的主要侧重点,如图3所示。两个区域的客户对还款方式的需求除在随借随还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外,在其他方式上的需求分布基本类似,则区域因素在分析产品的还款方式因素时为非典型维度。但因两区域客户在随借随还方式上存在非常明显的需求差异,则应将区域维度作为分析随借随还方式时的典型维度,在实际业务分析过程中,很多时候会存在此类单一指向维度,也应将其纳入强制性客户细分维度体系中,此类维度往往对客户细分及其应用更具现实意义。在实际操作中所选择的城市类型会更为复杂,但分析方式和结果类似。通过研究发现,区域、行业、资产规模、年销售额、持有产品等因素在基于需求的强制性客户细分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典型性;在区域与行业、行业、资产规模与持有产品等交叉维度方面也具有非常明显的典型性。
然而,一经建立的强制性客户细分维度体系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因客户的消费习惯等行为要素是不断变化的,随时间等外部条件的变化,原本不是典型细分标准的维度,也可能会变成典型维度;原本属于典型细分标准的维度,也可能会变成非典型维度,这也说明客户细分工作需要不断地优化与调整,通常调整周期为6-12个月。
四、基于需求的探索性客户细分
基于需求的探索性客户细分的主要思路是首先选取一定的样本客户,样本客户不应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属性特征,而需能够代表客户全体(如图4所示)。通过问卷等形式收集客户在产品、营销、流程、渠道、售后、结算、金融与非金融等方面的需求,同时在问卷中通过客户属性问题的设置实现对客户属性的多方面描述。基于样本客户在上述需求方面的偏好进行聚类分析,获得具有相似需求特征的多个客户群体,在对不同客户群体需求特征进行分析与总结的同时,分析不同客户群体在客户属性特征方面的共性特征,并结合属性特征与需求特征对不同客户群体进行界定,从而构建探索性客户细分体系。而探索性客户细分体系也会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也需要不断地进行优化与完善。
本研究以某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依托,抽取800名目标客户,以互联网金融客户对资产类业务的相关需求为例,对互联网金融客户细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通过聚类分析的相关指标发现,样本客户可以被分为五类,结合其属性特征及需求特征将其分别命名为:结算型客户、基础型客户、发展型客户、竞争型客户和综合型客户。
通过分析,各类客户中所占比重最高的就是基础型客户(322人,占比40.25%),其次是发展型客户(254人,占比31.75%),综合型客户(103人,占比12.88%)、竞争型客户(68人,占比8.50%)和结算型客户(53人,占比6.63%)。
通过对五类客户在贷款需求、产品定价需求、产品额度需求、产品还款方式需求、产品期限需求、渠道需求、结算需求和综合需求这八个方面特征的分析(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①结算型客户的贷款需求较弱,因此其在产品额度、还款方式等方面的敏感性不高,但其结算需求非常强,因此其在渠道方面的需求也偏强,但其综合需求较弱;②基础型客户具有很强的贷款需求,对产品定价和产品期限敏感性较强,但对贷款额度和还款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不高,同时,此类客户的结算需求很低,综合需求也较低;③发展型客户整体需求较为均衡,具有一定的贷款需求和结算需求,在产品具体要素需求和渠道需求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敏感性,综合需求较前两类客户有所增加;④竞争型客户具有明显的贷款需求和结算需求,但与发展型客户的最大区别在于对产品定价敏感性不高、对产品期限要求较短,同时还具有明显的综合需求,属于典型的优质客户;⑤综合型客户具有中等偏低的贷款需求和中等偏高的结算需求,对产品额度和还款方式要求较高,对产品定价和期限的要求较低,同时具有较高的综合需求。
上述客户的需求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属性特征相关,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偏好多数可以通过对其属性特征的分析来解释。在对五类客户需求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五类客户在成立年限、资产规模、年销售额、风险水平、互联网金融习惯五个方面的属性特征进行定位与分析,分析结果显示:①结算型客户成立年限一般在三年以上,资产规模、年销售额较低,风险水平也较低,此类客户尚不适应互联网金融方式;②基础型客户成立年限相对较短,一般在三年左右,资产规模中等偏低,年销售额处于中等水平,但此类客户的风险水平较高,少量此类客户对互联网金融方式有所涉足;③发展型客户的成立年限一般是三到五年,资产规模、年销售和风险水平均处于中等偏高水平,此类客户对互联网金融方式有一定的接触;④竞争型客户的成立年限一般也都在三年以上,资产规模居中,却具有较高的年销售额和相对较低的风险水平,同时对互联网金融方式的接触程度在五类客户中居于首位;⑤综合型客户成立年限较久,一般在七年以上,经营相对稳定,具有相当的资产规模和年销售额,风险水平较低,对互联网金融方式也具有相对较高的接受度。
五、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在五类客户中,竞争型客户具有明显的贷款和结算需求、对利率敏感性不高、风险水平适中,属于典型的优质客户;且其对互联网金融接受度较高,占客户构成比例却又较低,因此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属于互联网金融应积极拓展的战略性客户类型。
其次,应重点发展综合型客户,此类客户经营年限长、整体风险低、持有一定数量的闲置资金,有利于结算与理财业务的拓展。同时,此类客户对互联网金融也有较高的接受度,在总体客户构成中占比也相对较低,适合加以拓展。
锁定具体细分客户群体后,应结合目标客户群体的需求特征进行差异化维护策略的制定,如产品方案的研发设计、渠道方案的拓展设计、营销策略的匹配设计、增值服务的提升设计、投资理财等金融与非金融服务配套设计等,生成指向明确的业务提升方案,形成以客户为中心、对客户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核心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