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风险管理与风险防控范文

风险管理与风险防控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风险管理与风险防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风险管理与风险防控

第1篇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是集勘察设计、施工安装、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金融信托和外经外贸等多行业为一体的特大型企业集团,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中铁企业的经营范围广,涉及财务工作内容和范围就更加复杂,在税务风险管理与防控上就更加需要提高质量与效率,才能减少或避免企业因发生税务风险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失。

1 税务风险管理的相关问题

1.1税务风险与企业运营的关系

对于中铁企业而言,每个行业的每个运营阶段都涉及到纳税问题,尤其是不同行业的纳税标准问题,一旦出现错误就形成税务风险,无论是由于工作人员的无意错误还是企业故意出现错误,都会对企业的名誉和形象造成破坏。因此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要明确各个行业的税费标准,要针对企业经营的项目进行纳税申报,明确企业相关税种和纳税依据,要求企业的管理层熟练掌握我国基本税制,树立依法纳税、科学管理税务、严格防控税务风险的管理管理。

1.2税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中铁企业经营范围广、员工数量多,如果企业内部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控制机制,那么在税务风险管理和防控中就会感到更加棘手,只有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才能有效避免税务风险发生,并能够正确引导企业积极纳税。内部控制机制可以起到防弊纠错的作用,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行和可靠性,为企业提供科学的纳税依据,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防控水平;内部控制机制可以起到保证企业经营效率的作用,做好内部控制工作能够促进税务风险管理与防控科学发展。

1.3税务风险管理与成本的关系

税务风险管理与防控都是需要经济成本的,是需要企?I从经营成本中抽出一部分用于制定税务风险管理与防控方案设计与实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与防控方案的设计要以减少企业经济损失为前提,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实事求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原则。

2 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组织框架

2.1组织框架

对于中铁企业而言,由于经营的项目种类多,因此对不同项目的税务风险管理程度要进行严格的划分,由企业管理层牵头,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受监事会监督,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税务风险管理部门,而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又被分为税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同时在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内部设置监控组和战略组,通过分工明确的工作分配,明确税务风险管理部门每个成员的职责和工作范围,实现有效控制税务风险的目的。

2.2税务风险管理流程

大型企业要想做好税务风险管理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第一、制定健全的税务风险管理计划,将参与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所有人员工作内容和职责明确提到书面上,提高每个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第二、税务风险管理人员要明确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环境和风险类型,要对企业税务风险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并将其进行分类,为风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第三、要对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程度进行评估,估算企业发生税务风险后可能遭受的损失大小和概率,将税务风险进行量化处理,才能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对税务风险防范的重视;第四、根据企业自身性质和经营特征,选择合理的税务风险管理方案,并结合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方案的效果进行评价[1]。

3 企业风险识别

3.1内部税务风险因素

中铁企业内部税务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策略、税务规划以及对税务风险的态度、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框架、企业经营模式或业务流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方案设计和实施、税务风险管理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与相互制衡机制、税务风险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企业自身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分析企业内部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有利于管理层人员对企业经营事务掌握更加清楚,对企业内部情况进行细分有利于从微观角度识别企业自身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

3.2外部税务风险因素

中铁企业外部税务风险因素有市场经济形势和国家制定的产业政策、市场竞争和融资环境、企业经营项目适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税收法规或地方性法规的完整性和适用性、上级或股东等人的越权或违规行为、灾害性因素等,对企业外部税务风险进行识别,有利于企业从宏观角度对市场经济形势、竞争环境等方面评估企业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

4 风险防控措施

4.1全面提高税务风险防控意识

中铁企业是一个大型国企公司,一旦发生税务风险,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形象的破坏影响很大,因此要全面提高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的风险防控意识,改变过去那种出事后寻找各种关系减少罚款的现象,将风险防控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个管理人员的身上。

4.2建立基础信息系统

企业现代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中铁企业应该积极利用信息化管理工具,建立和完善税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收集与更新,及时汇编成本企业适用的税法执行手册;建立并完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系统,让每个财会人员都能够接触到最新、最完善的国家法律法规,使得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能够有法可依;根据企业经营项目特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税务风险防控工作中,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的基本信息基础。[2]。

4.3对税务风险实行动态管理

企业在防控税务风险过程中应该对风险实行动态管理,在动态管理过程中能够做到及时发现风险及时处理,尤其是要将关注焦点放在企业重大事项上,包括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产品和市场战略规划等,在企业重大战略决策过程中也要注意规避税务风险。因此税务风险管理部门要在重大事项决策之前,对其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识别,并根据其具体要求制定风险防范措施,最大程度降低企业可能遭受的经济损失[3]。

4.4制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应该根据企业可能发生的税务风险,制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将企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分为避免、转移、小心管理和可接受等不同层次,对于可以避免的税务风险一定要制定完善得规避方案,对于可以转移的税务风险要考虑到转移的对象和需要对转移对象承担的补偿责任等,对于小心管理的税务风险要倾注更多管理精力,对于可接受的税务风险也要注意制定相应的承担策略。

第2篇

2009年5月5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国税发[2009]90号)(以下简称《指引》),旨在引导大企业合理控制税务风险,防范税务违法行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因未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笔者认为,《指引》虽然是对大企业而言,但所有企业都存在税务风险,都应正确识别、评估和防控,以尽可能地防范和规避。

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界定

企业税务风险是因涉税行为而引发的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企业的涉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责(判刑、罚金)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二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足用活有关税收政策,多缴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此次的《指引》针对的税务风险主要是前者,但作为纳税人,从自身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在进行税务风险管理时也应考虑后者。

根据《指引》中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说明,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为避免其因未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声誉损害和承担不必要的税收负担等风险而采取的风险识别、评估、防范、控制等行为的管理过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税务规划要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并符合税法规定;企业经营决策和日常经营活动应考虑税收因素的影响,符合税法规定;对企业涉税事项的会计处理要符合相关会计制度或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要符合税法规定;税务登记(变更、注销)、凭证账簿管理、税务档案管理以及税务资料的准备和报备等要符合税法规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重点突出税务行为的“合规性”,即涉税事宜均须符合税收法律规定。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建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其次,正确识别、评估税务风险;再次,提出税务风险应对措施,及时控制风险;最后,评估、反馈和改进税务风险管理机制(也可穿插于税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环节中)。为降低管理成本,实现协同效应,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可以融入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之中。

二、企业税务风险识别

1、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一是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要依法履行职责,形成高效运转、有效制衡的监督机制。董事会负责确定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总体目标、风险偏好、风险承受程度,批准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及税务风险管理监督评价审计报告。二是企业应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税务风险管理要求,设置税务管理机构和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税务管理岗位责任制。三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确保企业税务管理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2、识别企业内部税务风险因素。企业内部税务风险因素包括:企业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税务规划以及对待税务风险的态度;组织架构、经营模式或业务流程;税务风险管理机制的设计和执行;税务管理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和相互制衡机制;税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管理层的业绩考核指标;企业信息的基础管理状况;信息沟通情况;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其他内部风险因素。分析企业的内部税务风险因素,有利于企业从高管态度、员工素质、企业组织结构、技术投入与应用、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内部制度等微观方面识别企业自身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

3、识别企业外部税务风险因素。企业外部税务风险因素包括:经济形势和产业政策;市场竞争和融资环境;适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税收法规或地方性法规的完整性和适用性;上级或股东的越权或违规行为;行业惯例;灾害性因素;其他外部风险因素。对企业外部税务风险因素的分析和识别,有利于企业从宏观经济形势、市场竞争、产业政策、行业惯例、法律法规规定、意外灾害等方面分析企业所处大环境下可能遇到的税务风险。

4、将风险识别细化。企业应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内部和外部相关信息,查找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业务流程中的税务风险,并将风险识别任务细化,对于组织结构复杂的企业,可根据需要在分支机构设立税务部门或者税务管理岗位;对于集团型企业,可在地区性总部、产品事业部或下属企业内部分别设立税务部门或者税务管理岗位。组织结构复杂的企业和集团型企业,由于其经营业务多样,经营活动复杂,管理流程较长,不容易发现下属单位的个别风险,通过细化风险识别,可以使企业更好地识别实际经营存在的税务风险。

5、实行风险的动态识别,建立经验数据库。企业应建立系统、有效、动态的税务风险识别体系,时刻注意识别和评估原有风险的变化情况以及新产生的税务风险。该体系可由企业税务部门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实施,也可聘请具有相关资质和专业能力的中介机构协助实施。该体系的实施可以帮助企业决策者进行税务风险的比较与汇总,从而为以后的税务风险识别建立经验数据库。

6、利用流量图进行分析识别。企业应建立税务风险分析流量图,形象地描绘企业运营过程中涉及的税务问题,从一端的经济投入所涉及的税务业务开始,经历不同的过程和地点,到达另一端的产品或服务产出所涉及的税务业务,通过与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融合使用,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存在的税务风险。构建风险流量图需运用恰当的风险识别工具,常见的工具主要包括风险检索列表、pest问卷、swot问卷以及风险数据库等。

三、企业税务风险防控

1、建立基础信息系统。企业应及时汇编本企业适用的税法法规并及时更新;建立并完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收集和更新系统,确保企业财务会计系统的设置、更改与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步,保证会计信息的输出能够反映法律法规的最新变化;企业应根据业务特点和成本效益原则,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税务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的基础信息系统对风险管理的实施有很大影响,全面、有效的信息系统可以减少税务信息的产生、处理、传递和保存中存在的税务风险,防患于未然。

2、制定风险控制流程,设置风险控制点。《指引》着重于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有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规范的补充和发展,它没有拘泥于固有的风险要素框架,只是强调企业内部的税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岗位职责和授权、风险评估和重要业务流程内控、技术运用和信息沟通等与税务风险管理直接相关的内容,而其他要素则包含在《指引》各条文中,没有独立成章。企业应遵循风险管理的成本效益原则,在整体管理控制体系内,制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合理设计税务管理的流程及控制方法。设置税务风险控制点,采取人工控制机制或自动化控制机制,建立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机制。针对重大税务风险所涉及的管理职责与业务流程,制定覆盖各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对其他风险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合理设置关键控制环节,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协同相关职能部门,管理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税务风险。

3、重点关注企业重大事项,跟踪监控风险。企业重大事项包括企业战略规划、重大经营决策、重要经营活动等。企业战略规划包括全局性组织结构规划、产品和市场战略规划、竞争和发展战略规划等;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包括重大对外投资、重大并购或重组、经营模式的改变以及重要合同或协议的签订;重要经营活动指关联交易价格的制定,跨国经营业务的策略制定和执行。企业的战略规划、重大经营决策和重要经营活动关乎企业的存亡与兴衰,具有复杂的复合风险,其中也包括税务风险。这些事项因其重要性而不允许企业存在过高的风险,因此,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不但要在事前分析、识别、防范风险,更应着重跟踪监控税务风险。

第3篇

2009年5月5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国税发[2009]90号)(以下简称《指引》),旨在引导大企业合理控制税务风险,防范税务违法行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因未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笔者认为,《指引》虽然是对大企业而言,但所有企业都存在税务风险,都应正确识别、评估和防控,以尽可能地防范和规避。

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界定

企业税务风险是因涉税行为而引发的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企业的涉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责(判刑、罚金)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二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足用活有关税收政策,多缴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此次的《指引》针对的税务风险主要是前者,但作为纳税人,从自身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在进行税务风险管理时也应考虑后者。

根据《指引》中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说明,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为避免其因未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声誉损害和承担不必要的税收负担等风险而采取的风险识别、评估、防范、控制等行为的管理过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税务规划要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并符合税法规定;企业经营决策和日常经营活动应考虑税收因素的影响,符合税法规定;对企业涉税事项的会计处理要符合相关会计制度或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要符合税法规定;税务登记(变更、注销)、凭证账簿管理、税务档案管理以及税务资料的准备和报备等要符合税法规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重点突出税务行为的“合规性”,即涉税事宜均须符合税收法律规定。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建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其次,正确识别、评估税务风险;再次,提出税务风险应对措施,及时控制风险;最后,评估、反馈和改进税务风险管理机制(也可穿插于税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环节中)。为降低管理成本,实现协同效应,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可以融入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之中。

二、企业税务风险识别

1、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一是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要依法履行职责,形成高效运转、有效制衡的监督机制。董事会负责确定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总体目标、风险偏好、风险承受程度,批准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及税务风险管理监督评价审计报告。二是企业应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税务风险管理要求,设置税务管理机构和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税务管理岗位责任制。三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确保企业税务管理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2、识别企业内部税务风险因素。企业内部税务风险因素包括:企业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税务规划以及对待税务风险的态度;组织架构、经营模式或业务流程;税务风险管理机制的设计和执行;税务管理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和相互制衡机制;税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管理层的业绩考核指标;企业信息的基础管理状况;信息沟通情况;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其他内部风险因素。分析企业的内部税务风险因素,有利于企业从高管态度、员工素质、企业组织结构、技术投入与应用、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内部制度等微观方面识别企业自身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

3、识别企业外部税务风险因素。企业外部税务风险因素包括:经济形势和产业政策;市场竞争和融资环境;适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税收法规或地方性法规的完整性和适用性;上级或股东的越权或违规行为;行业惯例;灾害性因素;其他外部风险因素。对企业外部税务风险因素的分析和识别,有利于企业从宏观经济形势、市场竞争、产业政策、行业惯例、法律法规规定、意外灾害等方面分析企业所处大环境下可能遇到的税务风险。

4、将风险识别细化。企业应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内部和外部相关信息,查找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业务流程中的税务风险,并将风险识别任务细化,对于组织结构复杂的企业,可根据需要在分支机构设立税务部门或者税务管理岗位;对于集团型企业,可在地区性总部、产品事业部或下属企业内部分别设立税务部门或者税务管理岗位。组织结构复杂的企业和集团型企业,由于其经营业务多样,经营活动复杂,管理流程较长,不容易发现下属单位的个别风险,通过细化风险识别,可以使企业更好地识别实际经营存在的税务风险。

5、实行风险的动态识别,建立经验数据库。企业应建立系统、有效、动态的税务风险识别体系,时刻注意识别和评估原有风险的变化情况以及新产生的税务风险。该体系可由企业税务部门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实施,也可聘请具有相关资质和专业能力的中介机构协助实施。该体系的实施可以帮助企业决策者进行税务风险的比较与汇总,从而为以后的税务风险识别建立经验数据库。

6、利用流量图进行分析识别。企业应建立税务风险分析流量图,形象地描绘企业运营过程中涉及的税务问题,从一端的经济投入所涉及的税务业务开始,经历不同的过程和地点,到达另一端的产品或服务产出所涉及的税务业务,通过与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融合使用,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存在的税务风险。构建风险流量图需运用恰当的风险识别工具,常见的工具主要包括风险检索列表、PEST问卷、SWOT问卷以及风险数据库等。

三、企业税务风险防控

1、建立基础信息系统。企业应及时汇编本企业适用的税法法规并及时更新;建立并完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收集和更新系统,确保企业财务会计系统的设置、更改与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步,保证会计信息的输出能够反映法律法规的最新变化;企业应根据业务特点和成本效益原则,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税务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的基础信息系统对风险管理的实施有很大影响,全面、有效的信息系统可以减少税务信息的产生、处理、传递和保存中存在的税务风险,防患于未然。

2、制定风险控制流程,设置风险控制点。《指引》着重于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有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规范的补充和发展,它没有拘泥于固有的风险要素框架,只是强调企业内部的税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岗位职责和授权、风险评估和重要业务流程内控、技术运用和信息沟通等与税务风险管理直接相关的内容,而其他要素则包含在《指引》各条文中,没有独立成章。企业应遵循风险管理的成本效益原则,在整体管理控制体系内,制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合理设计税务管理的流程及控制方法。设置税务风险控制点,采取人工控制机制或自动化控制机制,建立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机制。针对重大税务风险所涉及的管理职责与业务流程,制定覆盖各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对其他风险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合理设置关键控制环节,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协同相关职能部门,管理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税务风险。

3、重点关注企业重大事项,跟踪监控风险。企业重大事项包括企业战略规划、重大经营决策、重要经营活动等。企业战略规划包括全局性组织结构规划、产品和市场战略规划、竞争和发展战略规划等;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包括重大对外投资、重大并购或重组、经营模式的改变以及重要合同或协议的签订;重要经营活动指关联交易价格的制定,跨国经营业务的策略制定和执行。企业的战略规划、重大经营决策和重要经营活动关乎企业的存亡与兴衰,具有复杂的复合风险,其中也包括税务风险。这些事项因其重要性而不允许企业存在过高的风险,因此,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不但要在事前分析、识别、防范风险,更应着重跟踪监控税务风险。

第4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管理;风险防控

中图分类号:U291.4+5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一方面作为供电企业,应通过坚持内强素质、提升业务水平、牢固树立供电服务意识以及建立完善的规范管理工作机制,努力使自身的管理风险降到最低;另一方面作为供电干部员工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无论是在执行供电政策、管理程序还是在公开办电、优化服务等方面,都要在法制、公平、文明、效率上下功夫,稍有不慎,就要承担相应的管理风险。

下面,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如何防范供电企业管理风险,供同仁们借鉴。

1管理风险产生的根源

1.1内部因素引起的管理风险

1.1.1供电企业一般都是国有性质的大企业,缺乏竞争,致使大部分供电企业管理人员养尊处优,对业务知识缺少钻研和后续的学习,在管理上存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

1.1.2供电企业管理人员不仅在有娴熟的职业技能,还在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一定的了解,在工作上要做到严谨、规范,在相关条文的制定方面要在相关法律条文基础上详细说明,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1.1.3供电企业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遵守相关制度,因人情关系等因素而忽视了管理的职责,从而留下了风险隐患。

1.1.4管理人员在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如供电线路检修方面的管理漏洞,或偷窃电的管理跟不上。

1.1.5供电企业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利用职权不收或少收费,损害了企业的利益等行为。

1.2外部环境导致的管理风险

1.2.1来自地方政府对基层供电企业工作的干涉。在当前各地都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大环境下,部分基层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搞活地方经济,私自出台各种供电优惠政策,干预供电企业管理,然而出现问题以后还要供电企业承担责任。

1.2.2我国电法自实施以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与其他法律体系之间衔接的不协调,在实际管理中会有许多法律的盲点,这就造成了相关部门对协电和用电的意识淡薄,在很大程度上为管理风险埋下了隐患。

1.2.3随着法律的逐步普及,公民、法人依法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使供电企业管理风险的变数更大。

2供电企业管理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研究管理风险的目的就是为了防范与化解管理风险,从而有效保护管理人员的管理安全,全面提高管理效率。要防范和化解供电企业管理风险,就必须围绕着建立平安供电、和谐供电、阳光供电、效能供电而展开,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思想上高度重视,提高防范意识,各级供电企业都要把防范管理风险、构建平安供电切实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努力为基层管理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确保供电人员的管理安全。

2.2要摒弃“权治”思想,克服“人治”意识,强化“法治”观念,供电企业要强化对供电人员的“法治”教育和“管理风险”的警示教育,不断强化供电企业管理人员的“法治”观念,提高依法管理意识,自觉地学法、遵法、守法,让“法”深入人心,克服管理上的侥幸和麻痹心理。

2.3要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质量

2.3.1要求供电企业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针对本系统的每一个岗位制定出相应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及追究实施办法,做到有章可循,理顺管理规程。

2.3.2要求供电人员在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自觉依法行事,努力克服管理随意性,尽力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从而提高管理质量,规避管理风险。

2.4要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目前电力企业内部监督机制还不健全,规章制度也不完善。而风险控制一直是供电行业作风建设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应增强风险的防范意识,这也成为了当前风险管理的重点。

2.5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要化解供电企业管理风险,供电企业管理人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够正确开展供电企业管理活动的综合素质。这些素质包括正确的思想观念,端正的工作态度,必要的法律知识,熟练的业务技能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协调能力等。因此,供电企业应统筹兼顾,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加强供电人员的政治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尽可能地提高供电人员的综合素质。

2.6突出三个重点,降低廉政风险

党员干部在执行公务或日常生活存在着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因此,通过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以降低廉政风险,是降低供电管理风险的重要环节。

2.6.1突出决策权的“民主”

进一步贯彻执行领导干部民主议事制度、民主决策制度,避免“一言堂”,把领导决策过程中潜在的廉政高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2.6.2突出供电企业管理的“法理”

对涉电审批、电价类别认定、用电比例核定、偷窃电处罚等行为,构建一条自由裁量权的“警戒线”,防止管理行为的随意执行。强化对日常供电管理权的监控,促进供电企业管理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2.6.3突出人、财、物、权的“公开”

当前,供电企业涉及的人、财、物管理是一个廉政高风险点。公开操作,透明运行,才能保障干部员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进而降低风险。

2.7积极应对风险

一是大家要强化风险防控意识,企业管理方方面面都存在着风险,我们要不断完善体制,把风险控制提高到企业管理的层面。

二是加强工作风险防控、风险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现在各企业处于激烈竞争阶段,一点点的经营风险和外界因素都关系到企业的存亡,所以企业要时刻警惕,做好风险防控。

三是风险管理是企业科学发展上水平的需要,我们要认真领会电力企业管理的意图,抓好风险防控体系的建设,逐步完善企业内部各部门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风险防控管理机制。

四是要把风险防控工作纳入到企业文化范畴,所以要不断的提高个人素质,加强服务意识,把企业风险时刻放在心中,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做好企业风险的防控,进入用方法促管理,用管理促发展,用发展促盈利的良性循环的局面。

2.8实行权力制约,强化内外监督

科学分权。供电企业内部建立严格的管理机制,严格规划出不同权利的管理和行使范围,通过优化权力流程,减少非法定的和不必要的审批环节,建立起职权明晰、责任明确,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权力制衡机制。

2.9加强信息管理,有效掌控风险。风险信息管理至关重要,关系到风险的控制与效果。建立风险信息报送管理办法,可与突出矛盾和问题排查整治工作同时进行,及时发现企业体制机制改革、经营管理、优质服务、电力供应、故障报修、员工思想动态、重要岗位、关键人员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突出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利于及早掌握信息、研究分析、果断决策、制定措施、强化疏导、降低风险。

结束语

企业在新的管理条件下,需要面对管理的诸多风险因素,所以在不断的修改和完善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控制风险的发生,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加强标准化建设,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企业应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举措,控制企业管理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财务风险;风险防控;风险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05. 004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010- 0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得到了迅猛发展,但随着社会主义改革进程的加快,企业经营面临着严重挑战。财务风险就是企业要面对的首要难题,建立有效的财务制度,掌握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规律,防范未知的财务风险,使企业在竞争的大环境中赢得先机,从而实现其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是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以下就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危害以及如何解决提出一些相关的方法和建议。

1 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1.1 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成因

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借助于企业内部的团队合作,一个优秀的企业团队会给企业带来高效的发展,获得巨大的效益。与之相反,一个内部结构不合理,人才体系结构失调,财务管理不规范,运作形式不符合市场发展形势的企业会被市场淘汰,而由企业内部团队结构不合理导致企业运行出现问题也是财务风险频发的原因之一,以上这些不利的因素如不能及时避免,发展下去就会造成企业的财务违约运营出现问题。所以企业财务风险也是企业发展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形势不断优化其运行机制,如果不能紧跟形势,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就会遇到困难,企业内部不能很好规划财政的分配,各部门运行机制不会相互协调,没有有效的控制资金走向的监督部门,没有合理的监督机制,造成资金的监管不严,审计不到位,企业资产流动性差,资本结构不合理,财务的规划不合理,权责不分最终使企业内部的运行机制混乱,资金流动不畅,这些都是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因素,也是防控企业财务风险的着力点。

1.2 企业财务风险外部成因

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在市场中拥有的竞争优势与市场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息息相关,但因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企业在运营时要随时把握市场动态,关注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运营也要符合客观市场经济形势与发展规律,企业在制订相关的发展规划和财务计划时要确认准备资金是否充足,是否能根据市场的诸多可变因素做出相应的准备,并能跟进政府部门的政策变化和导向,这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十分重要的,许多企业在发展初期都有比较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逐渐由于不能满足市场环境、政府政策、群众需求、经济规律的要求,不能合理地跟随市场步伐定位企业发展脚步,最终导致企业库存积压、销售受阻、资金链断裂,出现严重的经营危机和财务风险,最严重的甚至可能面临被收购和破产的命运。

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等原因,企业的财务风险还受汇率的影响,在有外汇收入和支出的企业的财务,会承担随着汇率的变动而带来的财务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扩大,汇率带来的财务风险可能会更多,这就要求企业认真关注时事动态对各国的金融政策的影响,做到随机应变。在一些地区,地区的通货膨胀等原因也会使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加大。

2 企业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危害

2.1 企业生产能力下降

企业财务风险是任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无法避免的,因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企业本身的生产链条,深化深加工技术,与其他企业进行融资,这些都会使企业本身面临财务风险。企业风险是在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客观存在的,在一个企业面临财务风险的初期,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和规划企业的财务运行情况,及时拯救企业财务所遇到问题,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链的断裂,可能造成原料供应无法满足正常成品的产出,导致其企业的生产能力下降。

2.2 企业运营出现危机

企业出现生产能力下降是经营危机的初期,在初期阶段如果企业没有控制财务危机,伴随其发展的下一阶段是其经营出现问题,当资金链条出现断裂时,企业自身的财务运作无法正常协调或者财务部门没有能力为企业生产补充更多的资金,企业就会面临财务风险。企业首先考虑的就是积极寻求外界帮助,其他一些合作伙伴也会对当前企业出现的问题予以评估,评估该企业是否在注资后就能转危为安,并使注资企业能从中谋取利益。如果发现继续提供资金或者原材料源也无法满足企业正常运营时,其企业的合作伙伴就会放弃与其继续合作,这时的企业就会出现经营危机。

2.3 企业面临破产威胁

面临经营危机的企业,在无法调集更多资金,调节生产模式,改革企业财务制度,以解决当前企业面临的窘境时,等待其的结果就是被收购或者破产的威胁。当企业被收购时企业就需要进一步整改,新的注资企业会重新调整企业生产方式,重新设立岗位和选择人员。一旦企业无法被收购,等待企业的命运就是破产,宣告破产的企业会有银行接受进行拍卖或者产业调整。这样,一个企业就会因为内部资金协调不力,不能很好地制订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划,不能够适应广阔的市场环境,使企业本身陷入财务风险的泥潭,最终被市场淘汰。

3 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控与管理

3.1 加强内部流动资金监控

对于企业来讲,真正有意义的并不是在深陷财务风险时扭转局势而是从源头上控制和预防财政风险,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时刻将财务风险防控这一理念深入在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时刻谨记制订合理的企业发展规划,综合考虑与企业发展机关的各方面的问题,关注企业产品的市场形势和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对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是否有影响,而根据市场和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生产或发展做适当的调整,预防企业财务风险。预防企业财务风险首先是确保企业有充足的后备资金,企业在面临财务风险时就有很长时间的缓冲,就可以重新进行企业的资产评估,对企业财政调整做出相关的规划,使企业摆脱财政风险的困境。

在企业有充足的后备资金的前提下,加强内部的流动资金监控,对于应用于各种项目的资金都要有明确的方向和一定的限额,做好项目策划书,预测项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同时当一个项目出现问题时,不要盲目地向该项目注入大量的资金,一定要对项目进行有效的评估,确定注入资金的必要性,同时要确保企业正常经营的资金不受干扰。这样就能很好地预测企业发展所遇到的财务风险,采取措施解决掉这些问题,使企业在竞争之中获得最大利润。

3.2 调整生产模式和资产管理

如何能确保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让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有良好的竞争优势,获得高效的经济效益。规范化的生产模式和正确的企业资产管理是其获得利润的重要途径。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机制,加强企业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使财务人员将预防财务风险的防控意识放到首位,加强资产管理的监督,监督财务在实际应用的效果,严格管控资金流动与应用,定期核算财务的流通,以保证企业财务体系的健康运行。

同时在企业进行经营时要落实一系列的优化调节措施,进行合理的产业调整重组,在进行产业拓展时一定要进行合理的计划评估与预测,以防止产业链条过长给企业带来压力。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将企业进行联合,构成大型企业集团,以提高对抗项目进行时其他不利条件带来的冲击的能力。制定详细的财务审核流程,加强对每一阶段的资金流向控制,总结经验。构建和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的适应能力,增强企业财政人员的防范意识,保证财务能够有序健康发展,确保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和预防财务资金在市场资本环境中流动可能面对的风险,使企业充分适应社会发展浪潮。

3.3 适应市场需求,积极迎接挑战

适应市场需求,积极迎接来自市场变化的诸多挑战,把握市场走向和人们对产品的需求量,了解竞争对手的生产动向,完善企业自身产业结构,防控企业财政危机,加快人才培养速度,完善企业产品销售网络,加强企业产业链条强度,不要一味追求企业发展的眼前利益和涉及范围的广阔。要确保在延伸企业链条时资金准备的充足,使企业产品更加多样化、丰富化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企业要充分加强在所要经营的项目前后所要面临的风险,并事先做好防范应急措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要追求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就要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发挥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紧跟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步伐。这样的企业才能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才能在竞争中收获利润。

4 结 语

对于如今市场浪潮中的众多企业,要在竞争之中取得优势就要不断地开拓创新,优化企业的产业结构,创新产业模式,创建自己的品牌,优化人才管理。对于企业的财务资金有合理的规划,建立良好的财务管理组织,强化财务预算,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只有一个有活力的企业才会在竞争之中占得优势,才能让企业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永满.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控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2).

[2] 林新梅.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与管理分析[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

(3).

[3] 关勇.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2).

[4] 马晓玲.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6).

[5] 周炼军,王璐.浅谈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防范[J].财会通讯,2011(8).

[6] 晏丽军.试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控[J]. 中国外资,2013(15).

[7] 吴晓峰,岳国庆,呼延文娟.浅析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探识与防控[J].经营

第6篇

    事业单位在对部门预算进行改革的时候,因为制度的不健全,事业单位在对部门预算进行改善时,主要是对预算经费支出结构进行完善,从而有效的缓解预算经费之间相互挤占的矛盾。随着预算财政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级财政部门加大了对预算执行的监管,这就使得有些事业单位一味的注重预算的执行进度,而忽视对各项支出细节的把关,发生违规资金,导致了违规支出风险的存在。

    (二)财务核算风险

    为 了不断的适合社会的发展变化,会计制度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是受各种原因的限制,不知道从何做起,往往在实际操作中出现错误,核算失误现象也时有发生,导致财务核算风险的产生。

    (三)人员道德风险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财务人员的道德素质如何,对其财务管理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但是就现在的情况看,事业单位在财务人员的选择上,还没有科学合理的选拔方法,对于财人员道德素质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因此在财务人员道德素质的培养上,存在很大的。

    二、造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的主要原因

    (一)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

    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事业单位是在政府的授权下成立的,政府对其帮助很大,导致事业单位的风险意识不强;另一个方面,事业单位又渴望获得更好的发展,不计后果的开展投资,导致各个财务风险的出现。

    (二)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的风险意识普遍不强,因此在风险的控制上也没有加以重视,无论是国家,还是事业单位内部,都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而且在工作绩效考核方面也做的不够好,使得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极为低下。除此之外,对于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以及归属问题,均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缺乏科学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就事业单位而言,虽制定了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制度未能根据工作实际进行修订完善,常与实际脱节,在财政风险防控方面存在盲点,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尤其在大额资金的使用上,将会助长个人独断现象的发生,导致资金的大量浪费,在加重事业单位的债务负担的同时,导致各种财务风险的出现,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极为重要。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培养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

    我们在对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进行培养的时候,可以将岗位责任、职业道德教育、自身综合素质结合起来进行。除此之外,对风险管理进行培训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让财务人员掌握财务风险知识的同时,更好的进行财务风险的管理工作。具体方法而言,主要如下:第一,加强风险识别能力的培养,是财务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够及时发现各种财务风险,将损失减到最小;第二,加强风险检测能力的培养,帮助财务人员更好的对风险进行检测;第三,加强风险控制能力的培养,风险一旦发生,财务人员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加以控制。

    (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于财务预算中的各个环节,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程序,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并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对预算执行比例指标进行规定,大大提升自己的使用效率,使财政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具有方法有:按年制定资金预算报表、按月制定资金执行报表;根据资金预算报表中的相关内容,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每年的资金都要进行合理的预算;在事业单位的内部建立一个资金管理中心,;对于资金的编制,一定要科学合理,充分发挥每一笔资金的作用,使财务资金在一个良性的环境中进行循环。

    (三)发挥内部审计的功能

    对于违规资金的使用,一定要有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管。在单位内部,挑选优秀的财务人员组建内部审计机构,其具体功用为:对事业单位中的各种财务活动进行审计;对于财务管理活动,也要加强监督管理力;在资金、资产等方面的建设以及制度,也要进行监督和管理。综上所述,内部审计机构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会计、管理、职能的监督和管理,防范各种财务风险的出现,提升事业单位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的能力。

    (四)加强财务风险的防控

第7篇

【关键词】企业 风险管理 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财务风险已成为我国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我国的企业起步晚、规模小,没有实现规范化管理。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随着现代管理体系逐渐走进企业的管理中,企业融入国际市场竞争中,传统的财务管理已远不能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要,会计电算化是未来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企业的会计电算受宏观政策调控和国际经济变动的影响,企业承受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完善财务经营管理机制,应对外部危机的根本保证。从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入手,健全和完善的财务管理,发挥财务风险管理职能,保证企业能够得到稳定的发展。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破产风险,资金运营及利润分配因各种因素而导致的对企业的盈利及发展等方面的重大影响。确立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企业管理者掌握企业财务状况,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企业开发经营过程具有长期性,加强对现金流量的管理。加大了汽车销售企业风险控制的难度。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健全规章制度,是加强财务管理的依据,也是抵抗经济危机的保障。汽车销售企业应当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一系列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并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以提高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同时,制订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建立充满活力的激励机制和行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为促进每一位财务人员的责任心,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也是做好财务基础工作的重要环节。

二是账套的备份。维护工作是会计电算化顺利进行的保证。由于会计数据的重要性,存储在硬盘里的数据必须进行备份2份,当会计数据丢失或会计数据遭到破坏时,能借助备份恢复到最近状态。同时根据备份的内容,分别存放在不同的地方,达到“双保险”。流于形式,增强其执行的刚性是十分必要的。

三是创新和调整财务管理的内容。确立明确确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多元化。改进和调整原有的管理指标,建立反映知识资本价值的财务考核指标,评估知识资本价值,定期编制知识资本报告,披露企业在人力资本等方面的变化和投资收益。

四是建立投资决策制度。汽车销售活动资金投入量大,而且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没有按照要求其作好投资决策分析,导致企业经营者投资信息不可靠,汽车销售财务审计工作强调过程控制和主动控制,做好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工作,重视风险管理,充分发挥内审的防范作用,及时消除不良隐患,发挥资产经营效益;同时由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工程项目预算评价生产力各要素的利用程度,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全面实现监督、控制、服务、评价职能。

三、加强财务管理中的风险防范和控制

一是强化预算管理。房地产企业应建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履行全面预算管理职责,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工作制度及流程,建立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办法,对做到奖惩分明。建立完善动态调整型的财务预算,掌控各开发项目可行性阶段的推进程度,实现开发项目资金风险承受与资源价值创造的最佳结合,有效规避资金管理的风险。

二是建立完整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会计运输管理等子系统。目前以业务为中心,根据销售的连续运动资料能够随时更新,不需要任何人工分析,系统自动实时生成资金管理模块;集成性: 即财务管理数据可靠性之保证。通过信息集成直接传入财务子系统,ERP系统其他子系统融合在一起,有利于财务会计对未来风险的分析与预测,体现了汽车销售会计控制的思想。

三是加强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在汽车销售企业管理中,财务风险包括资金成本风险、资金周转风险、债务清偿风险等。在开发企业风险防控体系的建设中,必完善财务管理中的业务授权制度。作为企业对发生的经济行为进行账务处理,对项目进行风险分析,对项目的预期收益进行合理的预测,判断项目投资方案是否合理可行。实现财务管理预算化需要以项目预算和资本预算为基础,把经济效益的回报项目作财务预算分析,对整个项目的资金制定可行性研究计划、提高项目开发投资决策时的准确性,要对经济行为进行定量约束,防止资金管理上盲目进行运作,控制汽车销售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是完善财务控制监督体系。在企业建立一种制衡机制,把内部审计与财务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使企业的风险业务处理上能很好地完成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监督。要把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种过关性审计,要求公司必须继续接受内部控制审计。除了进行会计核算外,还要参与监督经济合同的履行情况等。控制项目投资和费用支出,制定专项费用管理办法,完善核算办法和监督手段。

参考文献

[1]万婷婷.《战略财务管理对传统财务管理的挑战》.2008.审计与理财.

第8篇

关键词:廉政风险防控;利益冲突;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4—0024—04

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是指纪检监察机构针对反腐倡廉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公职人员用权履职的关键岗位存在的潜在腐败风险,进行辨别分类、排查评估、科学防控,以防止公职人员在权力行使中出现偏离,化解和降低腐败发生的潜在风险,维护公共利益的一项预防腐败新制度。它是近年来地方和基层在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中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一项重要探索和创新。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制度的实施,对于有效遏制腐败的滋生蔓延、建设廉洁政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目前实践探索的广度和理论研究的深度不对称、不协调,加之理论界和一些实际工作部门对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核心范畴以及运行和保障机制还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影响了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在预防腐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亟须在深入研究和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对其形成共识。

一、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内涵

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理论渊源是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发端于金融领域,历经传统风险管理、现代风险管理和全面风险管理三个阶段。风险管理最初是用来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的,并没有拓展到廉政建设领域。近些年来,国外风险管理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在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实践和研究中,被很多学者参考、借鉴。但国内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展开的,研究重点集中在风险识别的技术性问题和具体的防控措施方面,对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内涵的辨析、机制的构建以及如何发挥积极作用,还缺乏深入地研究。因此,厘清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内涵,是构建科学有效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的前提。

廉政风险并不等于腐败风险,它是指公职人员在用权履职中发生腐败的潜在风险。而对于腐败风险的涵义,学者们各自有自己的看法。有学者认为,腐败风险是由于教育失效、制度执行不力、监督不健全和干部从政不能廉洁自律等原因而可能产生的不廉洁行为,导致腐败的发生,因此,腐败风险是党员领导干部权力行使和日常生活中发生腐败的可能性。①也有学者认为,腐败风险是公职人员在用权履职中发生的腐败行为,使党和政府预期执政目标的实现发生一定偏差,从而有蒙受经济和政治等风险的可能性。②还有学者认为,腐败风险是各类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目前廉政风险防控的实践即是此意。为了辨析腐败风险和廉政风险的概念,该学者进一步指出,廉政风险是指廉政工作本身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以及腐败对廉政形象产生损害的可能性。③这显然与实践中的廉政风险的内涵和外延不相符合。对概念内涵认识不清,难免造成实际工作中的混乱。从近几年各地的实践情况看,在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运行中,理论界均将廉政风险明确界定为党员领导干部在用权履职和日常生活中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④这实质上是指发生腐败的风险。而腐败风险很显然既包括发生腐败的风险,也包括腐败导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险。

不难看出,廉政风险防控超越了对公职人员廉洁从政的道德假设。公职人员在用权履职过程中,如果缺少了监督制约,很容易在利益冲突中迷失方向。当公职人员偏离对其公职身份代表的公共利益的维护、采取非法手段攫取不正当个人私利时,便会导致利益冲突恶化。利益冲突恶化的直接后果是,公职人员的私人利益侵害了公共利益和其他人的私人利益,直接导致腐败的发生。利益冲突发生在公权与私利的交汇处,哪里有利益冲突,哪里就存在廉政风险。因此,防止利益冲突的关键,就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权力结构和权力运行机制,从制度和机制上避免和防止公职人员个人利益侵害公共利益和其他私人利益,这样廉政风险才不会转变为直接的腐败行为。

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是我国在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着力遏制腐败滋生蔓延过程中产生的一项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是借鉴风险防控理论和现代质量管理方法、运用“制度+科技”模式构筑的反腐败防火墙。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重点针对的是因思想道德、制度机制、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和外部环境不到位等原因产生的五类廉政风险。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主要是通过加强制度机制的约束来化解和降低风险,依靠制度机制的优化实现防止权力运行出现主观偏差,针对可能诱发腐败的各类廉政风险运用质量管理方法,通过计划、执行、评估和修正等环节,分析、评估风险,查找风险点,然后实施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最终形成对廉政风险防控实施过程和质量管理的预防腐败机制。

基于以上认识和判断,笔者认为,廉政风险的内涵是指公职人员在用权履职或日常生活中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即发生腐败的特定风险,并不是腐败行为对行政目标的负面影响。廉政风险具有客观性、隐蔽性、不确定性、高危害性和可预防性。廉政风险防控的目的就是预防腐败的发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无需在实践上和理论研究上将腐败风险和廉政风险作严格的区分。同时,廉政风险防控与防止利益冲突作为预防腐败的有效途径,目标都指向权力的运行和监督,制度运行机制相似,因此在实践中应该整合成为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单项制度,这样才符合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基本要求。

第9篇

关键词:内控管理;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一、引言

现代商业经济的高度繁荣在为社会和群众提供更多丰富、具有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在不断影响企业的生存方式和管理行为。企业经营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企业财务行为的多样性和内部治理行为的复杂性。融资、投资、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企业的财务活动充斥着各色各异的财务风险,而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控则为企业应对这些风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内控管理是对企业内部各种财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一种管理活动,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为目的,通过计划、协调、控制、分配、考核等多种手段合理调度企业资源,最终完成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有效的内控管理可以促进企业提升自身内部管理效益,增强风险抵御防范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基业长青。

二、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现状

(一)内控管理现状

1.内控意识不足

当前不少企业在内控管理和建设上存在实施效果不理想、人员荒芜、推进过程遭遇各部门抵制等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内控意识不足是导致企业内控建设和管理停滞不前甚至逐渐荒废的首要原因。许多企业领导者只重视看得见的“硬实力”,对市场开发、营销推广等业绩关心备至,却对为这些业绩完成创造条件的“软环境”建设视而不见,企业的人力和资源过多向外向性部门倾斜,内控建设经费和人手偏弱,难以跟上企业迅猛发展和高速扩张的步伐,成为企业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短板。

2.内控环境建设不到位

内控环境应由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的制度体系和卓越有效的执行力等构成,给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声的关怀和保障。然而在当前具体的企业实践中,不少企业的内控环境建设不尽人意,如组织机构不给力,或缺乏机构而无人领导,或依附于财务部门下难以一展拳脚,丧失应有的企业地位和尊重;内控机制不完善,企业的计划、设计、采购、生产、库存、销售等环节缺乏完备的制度覆盖,管理漏洞比比皆是,生产浪费、库件遗失等现象难以遏制;某些企业因缺乏有效的执行机制,导致上面的政策被下面念歪了经,适得其反。

3.信息沟通不畅

畅通的信息传递与反馈机制是企业各项指令正确下达并被贯彻执行的基本保证,也是企业获取内部信息、掌握生产经营状况的前提条件。然而,当前一些企业内部却存在信息拥堵、沟通不畅的现象,这一方面是因为信息社会下企业所应付和处理的信息量过大导致信息壅塞而产生沟通不畅,更多的却是企业内部沟通意识不足、上层自我意识浓厚、部门受利己主义驱动导致的自我封闭等内部因素,此外信息传递与处理手段的落后也是造成企业信息沟通不畅的一个重要因素。

4.内部监督缺位

内部监督是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的监督和检查,以评判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性,查找内部控制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内部控制建设和管理。内部监督是企业内部多重防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然而在企业实践中这重要的一环却经常被忽视和遗忘,不少企业缺乏健全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没有建立起明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无从发挥作用。一些企业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缺乏内省式的责任追究,致使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财务安全的风险因素和管理漏洞一再侵蚀企业本身,甚至酿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财务风险防范现状

1.防范意识不强,财务风险隐藏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

个性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到来,在为企业提供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得现代企业面临较以往企业更为严峻激烈的挑战和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企业生产面临着各种交织缠绕的风险因素,企业经营活动的风险水平显著上升。然而,在这本应谨慎经营、小心翼翼的环境中,仍有不少企业缺乏应有的风险防范意识,自我膨胀、自我迷信,罔顾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因素,将企业置于风险环伺的危险境地。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企业信用体系的缺失、自身管理的疏失等又加剧了这种风险变为现实损失的可能性,而高度激烈的竞争市场和被逐渐垄断的客户群则增加了企业失利后翻盘的难度,因此面对财务风险应谨慎而为。

2.风险机制形同虚设,难以抑制企业盲目性生产驱动

在市场竞争高度激化而财务风险无处不在的今天,没有建立风险机制的企业就如同没有安装杀毒软件的裸机,在病毒肆虐和黑客充斥的世界中危险前行。不少企业缺乏财务风险评估机制,在重大财务活动诸如投资、融资等上,没有经过必要的风险论证阶段,盲目上马各项投资项目,或不顾企业自身偿债能力肆意扩大融资规模,最终惨淡收场;对一些在建或在营项目没有进行风险监控,致使项目中途夭折;缺乏必要的风险应急和预警机制,在财务风险迫近时无法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处理手段而只能束手待毙或仓皇应对而致使损失扩大。

三、加强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对策措施

(一)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警醒性

确保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系健康有序运转,提供更为全面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不仅是企业自身应对财务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内在需求,也是会计规章制度对企业的硬性规定。企业领导者和管理层应从思想上惊醒起来,摒弃对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的错误认识,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认真看待和重视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提高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在企业的管理地位,自上而下推动内控建设和财务风险防范在企业内部的宣传和学习,通过构建共同的价值观体系营造出规范有序、安全可靠的企业财务运营管理氛围。

(二)健全内控管理,筑起坚实的内部屏障

首先,企业应筑起坚实的组织保障。建立独立于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外的组织机构,统一领导企业的内控管理工作,组织机构应以企业战略管理层为核心,吸纳各部门负责人和子公司负责人加入,提高内控建设的管理地位,减少实施阻力。其次,应健全内控管理机制。内控管理机制应从企业战略发展角度设计,在对企业进行认真研究和剖析的基础上,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和各部门的全覆盖,堵住管理漏洞,防范财务风险。畅通信息沟通渠道,提倡纵向、横向之间的平等沟通和交流;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降低信息处理的人力成本和失真率,提高信息传递效率。最后,加强审计监督。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创新审计方法,完善问询机制和追责机制,强化对企业内部的二次管理。

(三)构建多重安全的财务风险智能防御机制

首先,建立财务风险特征库。在对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风险识别和预判系统,筛选过滤企业财务行为和生态环境中的风险因素,依据评级标准进行风险定级,归入风险特征库加以管理,加强对核心财务风险的识别和判断能力。其次,强化财务风险扫描和监控能力。对企业生产进行中的财务行为,尤其是重大财务行为,及时进行风险扫描和评估,加强对后续行为的监控和防范。最后,提高风险应急处理能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通过引进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模拟企业遭遇财务风险时的行为状况,研究制订应急预案,提高风险应急处理能力。

(四)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高素质、高效率的人力资源团队是确保企业内控建设和财务风险防范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企业应加强对内控建设和财务风险防范的人力资源建设,选聘和吸收优秀的风险管理和内控管理人才,加强对企业内部骨干员工的重点、定向培养,建立人才梯队,充实人才储备。企业应重视对核心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内控管理和风险防控的专家库,严格控制专家库的选拔标准和管理标准。同时,做好人才培养的后勤管理工作,健全薪资福利、期权鼓励等人才激励措施,通过合理配置物质刺激与精神奖励,提高人才黏性和归属感。

四、结论

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控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管理层需做好长期建设的思想准备,提高意识,完善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不断改进和完善企业的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控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雪鹏.初探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及财务风险防范[J].中国外资,2013(05).

第10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 内部控制 风险 管理

作为与国民经济与金融安全息息相关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行业将其整体风险水平控制在合理区间内是保证其自身安全发展需要和维持整个经济稳定的必要举措。然而,房地产业相比其他行业,具有企业经营规模大、资本投入高度集中的特点,这使得本行业企业的经营情况经常受制于诸多影响因素,除企业本身的经营管理模式与战略决策水平外,还有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等,这加大了房地产企业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的难度。在房地产行业相对发展成熟的各国,对于房地产企业的个体和全行业的整体风险都有系统的研究和严格的控制规范,但我国房地产行业起步晚,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稀缺,房地产企业普遍风险控制水平有限,这引发了学界和业界的诸多担忧。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关系

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共同目标是保证企业的合理、健康发展,避免或最小化因为外部或内部因素的影响而使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然而,就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讨论在国内外都没有产生过明确一致的结论。国外的相关研究者对两者关系一般持三种观点:其一是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而后者是对前者的拓展应用;其二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包含了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工作内容之一;三是认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互融合,互为补充。而在理论文献和业界工作之中,两者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很多时候表示同样概念。

相较国外文献,国内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系的探讨起步相对晚,但近些年发展得较快。总结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大概观点与国外类似。另外结合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特有情况,国内学者提出:对风险暴露的指示工作比关注企业经营控制细节更重要,设计执行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比单纯关注于内部控制体制的建立更有意义。从《配套指引》中可见,企业的风险管理往往伴随着内部控制策略的实施,而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很多时候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很多房地产企业和其他企业经营失败的教训也告诉我们,企业所承受的财务风险很大一部分根源于良好内部控制的缺失,如企业没有实现内部职务的合理分离,或存在大量的寻租、舞弊等现象。所以,若企业不能根据自身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设置、建立并严格执行合理的内部控制框架和方案,则可以认为该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失效的,不但无法进行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还会使得企业处于不必要的风险暴露之中。

二、房地产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类别分析

在设计内部控制体系以实现风险管理目标之前,首先要分析影响房地产企业财务状况的主要风险因素,经总结包括以下几种:

(一)日常运营的财务风险

主要包括房地产公司日常运营中的事务性支出,不少房地产企业因为预算制度不完善,财务报表制度与会计、审计制度建设不成熟,导致运营过程中费用过高,效率低下,形成持久性的财务风险。

(二)债务风险与利率风险

此两类风险来自于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与利率的变动。房地产企业资金需求量大,我国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过度依赖债务融资现象,这使得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具有脆弱性与不稳定性,一旦银行信用窗口收紧或者出现利率的持续性上涨,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成本必将大幅度提升,资金来源缩小,财务风险激增。

(三)财务投资风险

房地产公司的特性决定其每一个项目的资金占用量是巨大的,则单个项目的成功与否有时候可能直接决定着房地产公司的财务安全,无论是选择错误的投资项目,或者从合作方或客户处承受高的信用风险,都可能给房地产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带来巨大的负担。

三、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实施风险管理的措施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见,为应对房地产企业所承受的不同类型的财务风险,在对这些风险进行分门别类之后,针对性地设计内部控制策略提示并解决来自各个方面的风险因素,最终形成一个相辅相成、全面应对各类风险的内部控制框架。基于这一思想,我们对我国房地产企业基于内部控制的财务风险监测与管理给出以下建议:

首先,应该加强对房地产企业财务资金的管理与控制。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应当同时保证资金使用的透明与资金调度的高效,同时建立定期的财务报告制、会计审计制与全面预算制度,监控资金状况。针对自身行业特性,房地产企业还应用本公司数据定期计算财务风险指标,如损失率,在险价值等;其次,房地产企业应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建立严格的成本核算体系,考虑利息率和原料采购成本价的变动;第三,房地产企业应该构建财务信息资料库并及时更新,对于合作银行、合作伙伴与客户的信用状况等因素都要考虑在内。通过建立稳健的财务决策系统。在新上马项目与研发过程中,使用合适的财务手段如对冲或分散投资的方式,防止大的政策风险为房地产企业招致难以承受的损失;最后,加强房地产公司财务人员的挑选与培训,以保持合理的治理结构和自上而下的高执行力,这可以帮助房地产企业避免由于财务人员任用不当和执行力不足、运行效率低下造成的财务风险。

四、结束语

有效地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是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而同时合理的内部控制框架也有利于房地产企业有效地监控财务风险与应对财务风险。本文通过分析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来源,从内部控制框架构建的角度,提出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应充分考虑企业的风险暴露,与风险控制科学地相结合,达到统一的目标,即保证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J].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2006

[2]德勤华永会计事务所有限公司.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调查分析报告. 2010

第11篇

摘要:本文从行政法律关系所导致的法律风险,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公共危机出发,通过风险识别确定了6大类(即专业管理类、经营活动监管类、安全生产服务类、安全环境保护类、安全劳动管理类和廉洁廉政管理类)主要风险,321项风险行为,涉及法律法规80多部,涉及法律条文500多条;并对各类风险按照风险可能性和风险影响程度进行评估诊断,进而进行风险控制,形成了具体风险应对方案,初步建成了电网企业应对行政法律风险和公共危机的风险管控体系,并有效防范了各类风险。

关键词法律 风险 防控 建设

一、实施法律风险防控的背景

在电网企业的民事、刑事、行政法律风险中,行政风险具有可预见性和可控性,对制约和影响电网企业公共安全会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电网企业因其行业的自然垄断性,面临着众多行政机关的监管,同时又面临着发展与改革的历史使命,稍有不慎就会受到各种行政处罚和社会各类非议;另一方面,承担了类似行政主体的部分职能,不容电网企业出现任何差错。这些行政法律风险和危机的存在,严重威胁着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旦爆发,将会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同时,由于信息传播方式特别是网络的飞速发展,这类负面信息极容易被广泛传播,直接引发公共危机,给企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二、主要做法

(一)法律风险体系建设前期调研

由于电网企业的行政法律风险要高于一般企业,相应的因行政风险引发公共危机的风险也高于其他企业。究其原因,是与电网企业自身的业务特点有关,在法律风险体系建设前期,必然要将法律风险形成原因和形成症结进行追踪调研,从而能够准确判断出各种风险点加以防控。在调研工作中,主要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梳理,识别出供电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中所被动制约的有关法律法规条文、面对的行政执法主体所涉及有关法律法规所制约的条文和企业主体义务行为条文,建立三级“法律法规条文库”,为法律风险的具体识别提供详实依据,并为制定应对措施提供法律依据。

(二)法律风险识别机制的建立

电网企业的公共危机,从某种角度来讲是企业行政法律风险爆发的后果之一,与行政法律风险管理密不可分。公司通过建立法律风险识别机制,将公共危机的应急处理机制中哪些行为、事件可能引发公共危机,公共危机中企业责任的根源是什么,具体是怎样规定的,公共危机大致有哪些等等这一系列更加深入和根本性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识别,从而形成了一套法律风险识别体系。

通过对电网企业面临的行政法律风险进行识别,共清理出6大类(即专业管理类、经营活动监管类、安全生产服务类、安全环境保护类、安全劳动管理类和廉洁廉政管理类)主要风险,321项风险行为,涉及法律法规80多部,涉及法律条文500多条,其中“专业管理类”与电网企业关系最为密切,该部分共包括11种法律风险、32项风险行为,将其最为重点进行研究分析;其余5大类289项风险行为作为一般性研究对象。

(三)法律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

法律风险识别是体系建设的基础,公司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电网企业的特点,对与电网企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管理类”的风险进行了重点评估。评估时,采取了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从风险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两个角度进行了评估。一是风险可能性评估,即风险行为的发生可能性是指在企业目前的管理水平下,风险行为发生概率的大小或者发生的频繁程度。二是风险影响程度评估,即风险行为的影响程度是指该风险行为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所产生影响的大小。风险影响程度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1分至5分,表示影响程度依次加强,得分越高意味风险影响程度越大。

(四)法律风险控制机制的建立

法律风险经过识别是一个风险点确定过程,法律风险评估是风险等级确定过程,而法律风险控制则是法律风险的集中管控过程,也是供电企业实施法律风险防控的最根本目的。在风险控制机制建设中对风险点按照“一般性”和“重点性”进行了分类控制,以便更好的将风险控制做到合理化配置。针对“重点性”控制机制一是深化供电企业的执法权,探索联合执法、外部协作,达到行政执法效果。二是利用技术手段、借助技术措施,达到行政执法的目的。三是利用民事手段,达到弥补行政手段的不足。

三、产生的效果

(一)提升了风险防范能力

通过各类培训,加强了全体员工风险防范意识,实现了人员安全、电网稳定、设备健康和队伍和谐,2014年公司未发生电力生产人身伤亡及电网事故;未发生交通和火灾事故;未发生企业负有同等以上责任的农村人身触电伤亡事故。

(二)提升了企业外部形象

通过与政府各部门的有效沟通,出台了小区配套费政策,避免了可能产生的各种纠纷产生,促进了工作有效开展。在各类行风热线、彩虹服务、市政重点项目中,遵循了“四一”“八不”的基本原则,避免了各类舆情风险的产生,进一步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第12篇

一、国有企业房地产开发项目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认识不足

当前,在国有企业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将主要精力都放在房地产商品的开发和销售上,认为内部控制不能产生直接经济价值,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够重视。加之对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深入的认识,这就导致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只停留在一些基本的内部控制操作上,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多侧重于事后控制,对事前的预防控制较为忽视,这就给内部控制的执行带来了较大影响。

2.对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处置力度较小

当前,国有企业房地产开发项目中风险管理活动没有专门人员和机构负责,在风险管理中,每个人及每个部门只针对自己的工作采取一定的措施,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部分企业自身对风险及风险管理缺乏认识,对风险管理工作缺乏积极性和系统性,不仅事前风险管理缺位,且在事中和事后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较强的随意性。对风险管理较为被动,不能主动识别、评估、管理和监控企业的主要业务风险,在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着瞬时性和间断性,且缺乏对风险的定期复核和评估,导致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对风险的规避能力缺乏,不能有效适应环境变化。

二、完善国有企业房地产开发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制度建设和风险管理要坚持相关原则

1.合法性原则

企业制度建设和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在制定时需要在法律法规框架内进行,因此,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制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需要遵循合法性原则,从而保障制度的有效性。

2.全面性原则

在符合内部控制要素要求的前提下,业务流程的设计必须能覆盖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将业务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等各环节,不得留有制度上的空白或遗漏。

3.审慎性原则

企业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能实现对各种风险的有效防范,因此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要保持审慎性的原则,确保能将各种风险控制在许可的范围内,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来减少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可能带来的损坏。

4.前瞻性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具有良好的前瞻性,不仅要满足企业风险管理的需求,且当企业内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内部控制制度能及时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确保与企业经营战略、方针及管理要求相适应。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对企业管理者讲,需要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给予充分重视,强化自身内部控制意识,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和执行,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作为企业的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同时要履行好监控、引导和监督责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并制定员工行为准则,认真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合法、公平、公正地处理企业与利益相关各方的关系。

(三)构筑严密的控防体系

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起重要的监控防线,明确相关人员的业务权限及应承担的责任。同时还要强化监督职能,在常规的会计核算基础上,需要加强对各岗位及各项业务的核查。另外,还要确保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通过对企业进行常规稽核、离任审计、监督审查企业的会计报表,还要对企业会计部门强化内部控制,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四)构建风险管理控制框架和流程

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系统,在组织上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岗位,并设计风险管理流程,流程范围覆盖项目相关的各个部门。在风险控制框架中,风险的等级要从成本、进度等指标上设置不同的组织等级进行处理。

三、结语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作为国有企业房地产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小林.有效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的控制措施分析[J].江西建材,2014(21).

[2]张锦.论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J].经营管理者,2011(8).

第13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风险预防与控制

引言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出现了内忧外患,据不完全统计:上市公司中存在财务管理漏洞的高达32%,年度出现财务危机的概率将近45%,每年因财务风险导致的额外支出额损失占净利润比例约为1.8%,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损失逐年呈2.3%上升趋势。因此,深入研究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风险预防与控制研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一、简述财务管理的风险预防与控制研究的内涵

(一)财务管理的风险预防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作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财务风险管理直接影响企业营运资金的周转和经济效益。而财务管理的风险预防就是要对上述所提及的风险做好各类管控工作。

(二)财务管理的控制研究

这里所谓的财务管理的控制研究是指,企业管理者们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从制度建设、人员管理、体系打造等方面,对现存风险及潜在风险进行的相关研究,目的是为了切实降低财务运营中的风险,同时,切实提升管控质量。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的常见风险分析

(一)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上市公司财务管理过程中最易发生的一类风险,很多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和经营状态不太好的公司都容易发生这类风险,它是指上市公司筹资过程中,出现不能按时足额的偿还借款的可能性以及股东权益的可变性。在部分上市公司中,由于借入的资金无法保证企业按时定额偿还利息,反而进一步加大了企业正常经营的难度,直接导致了企业的破产,除此之外,由于筹资风险的无形扩大化,也会造成潜在投资者对企业发展缺少信心,带动企业内部股东一起一并退出。

(二)投资风险

我国上市公司在财务管理中的投资风险是指,在上市公司在进行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出现的投资选择、投资项目、投资组合策略等方面出现问题而使得公司方卖弄无法取得期望的投资回报的风险。这类风险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公司对外进行的投资活动,单就企业活动本身来说,如果控制得当,不会出现深层次问题,但是,如果在投资过程中缺少科学的规划,缺少管理策略的保护,就容易出现预期和现实之间巨大差异的产生,造成决策失误,从而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

(三)收益分配风险

我国上市公司在财务管理中的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可能使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在现实中,部分上市企业在处理收益分配问题上有不同的考虑,有的是从企业快速发展的角度考虑的,有的是从股东权益最大化方面考虑的,但是,无论是如何考虑,都要充分顾忌收益分配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性,尽量避免在收益分配环节上出现大的偏差和不良影响。

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风险控制与控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验决策现象仍很普及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经验决策的现象其实并不少见,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企业的高层领导者们对财务管理的内部流程、风险管控制度、各项法律约束条件等不够了解,在涉及重大投资时,出现盲目情况而导致企业遭受重大财务风险和危机。举例来说,在上市公司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盲目相信自我主观判断,对相关项目信息掌握不充分,也没有经过严格的系统分析和风险评估,因此,容易导致出现投资决策失误,人为的扰乱了正常的经营管理过程,带来了较高的财务风险危机。

(二)制度方面存在诸多漏洞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的制度漏洞还是客观存在的,表现在很多方面:一是制度的套搬套用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外来的制度体系并不能完全符合本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二是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的漏洞,加上原先企业内部就存在财务关系的混乱,两者相加容易出现更大的财务管理漏洞;三是上市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制度衔接普遍也都存在问题,在资金的使用和分配环节上容易出现权责不清、管理紊乱等现象,导致出现资金走向混乱、安全性能较低、资金使用和周转效率较差等情形;四是上市公司内部的某型专项制度缺乏创新。比如说:企业内部的预算管理系统没有根据企业业务转型而发生必要的调整,企业的市场监测机制没有根据外部空间环境的变化而进行革新,企业成本控制制度没有积极参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而及时做出调整等等。

(三)风险防控机制还不健全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的风险防控机制从总体上来说还不够健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应对财务防线方面缺少必要的手段,一方面是由于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防范风险的意识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应对风险的经验较为匮乏;第二,不能合理利用财务杠杆,要么就是片面的追求大规模融资导致财务结构不合理,要么就是轻视财务杠杆的作用,过渡追求低负债率;第三,财务预警机制不够健全,突出的特点是几乎所有的财务模型都集中在寻找最佳的公开财务指标来预测财务危机,但是这个模型存在诸多缺陷,即稳定性不够,采用不同的样本得到的预警模型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且同一模型的适用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四、解决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风险预防与控制研究的几点举措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管理力度

这里所说的加强组织管理力度主要是指,财务管理部门并不是独立于其他部门之外运行的,在日常工作进程中,交织着很多业务往来,因此,作为上市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要做好相关工作,通过动员全员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组织横向和纵向的管理力度,形成管理的合力,从而真正提高管理的整体质量。实践中,大部分上市公司都非常重视定期培训机制的建立,通过培训,强化上下级的监管职能,磨合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工作,打造优质的财务人员队伍,树立牢固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二)完善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水平

上市公司通过完善财务管理相关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水平是可以切实提高防范财务管理风险的,笔者认为,公司高层管理者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落实推进:第一,建立健全较为完备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建立,提升资金使用的效率,强化资金流动的过程管理,加强财产控制即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第二,建立健全相关的资本预算制度,实现对上市公司的现金进行预算控制管理。通过这项制度,可以有效的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的各类方案,定期总结预期先进的收支状况,进一步实现动态管理;第三,建立健全公司内部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建立,对风险等级可以进行定级,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可以保持弹性;第四,建立健全问责制。应当逐步加大对财务管理的人的约束,问责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在问责机制下,还可以进一步明确领导负责制,从而可以进一步明确责任区间和责任等级,能有效杜绝人为不利因素。

(三)适度负债,确定最佳资金结构

适度负债,确定最佳资金结构是应对财务管理风险的重要有效手段之一,在实际运营的上市公司中,只有权益资本而不承担负债运营的企业基本没有。实践证明:规避筹资风险管控得当,能够有效助推企业受益的最大化,同时,也能保证企业长久可持续的发展,一般来说,总体资产负债规模不能超过70%。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如果上市公司负债资本的比例过大,一旦出现外部或者内部的突发事件,就会急剧扩大企业筹资风险,造成对企业发展的深层次伤害。因此,在负债比例和资金结构问题上,上市公司要有专业的技术团队进行认真的分析,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协调作用,同时,要根据外部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的方向,及时调整内部财务资本的结构比例,及时降低不可控制的潜在风险,实现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在通常定义中,所谓的最佳资金结构,是指在可以接受、可以控制的筹资风险内,总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上市公司更要深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资本结构的合理化,保证适度的负债,千万不能急功冒进。

(四)优化决策,切实保障财务安全

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需要从不同程度加以优化,坚决避免出现主观臆断的现象,这就要求管理者们,特别是高层的决策管理者们要加强项目投资的评估机制,也要充分吸纳外部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要结合不同时期的投资政策导向和瞬息万变的市场运营动态,建议可以成立专业队伍或专业技术小组,制定多种方案,经过预审、整理、评估、再调整、表决、实施等一系列流程后,决定采用何种最佳的投资方案。这样一来,就可以减少企业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可能出现偏差的概率,从而切实保障财务安全。

(五)加强培训,提升整体安全意识

上市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的切实提高来不开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全员培训,离不开整体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虽然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但是,却来不得半点马虎。笔者结合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基础性规划建议:第一,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看,一定要对国家的政策有着清晰的研究,结合国家政策制定高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体系,要能使财务管理制度有生命力,能够不断依据外部变化的环境而不断变化;第二,从上市公司内部来说,一定要在关键和重要的岗位上配备适当的人,确保能力和岗位职能相匹配,同时,要把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第三,培训方式是提高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方式,上市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者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定期或不定期培训,此外,上市公司其它岗位的相关人员也要落实培训计划,一般的,培训经费投入应不少于年度支出的5%,培训时长保证在人均每年60小时。

结束语

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涉及到其他方面还有很多,而其防范的方法也会因为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而不同,所以本文可能对一些企业财务防范的方法分析不够全面或不够深入,这有待将来进一步研究。(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仪明金.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分析及实证[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2]兰碧霜.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成因与控制研究[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9辑)――第十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9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王之君.企业集团产融结合及风险防范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胥晓东.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短期预警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5]程守红.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6]江灏.融资环境对我国上市公司外部融资方式的影响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年.

第14篇

【关键词】银行转账支票集中处理审核管理风险防控

近年来,我国金融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商业银行间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网点数量以及结算产品的多少已不再是商业银行取得同业领先地位的唯一法宝,在这种行业背景下,尽快推行业务流程再造、打造银行一流业务集中处理平台,实现网点柜面业务的后台集中处理,将对银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所谓后台业务集中处理就是将集中提入票据通过清分、扫描进行图像采集形成票据影像,利用OCR识别技术对票据要素进行确认,对需要处理的票据进行人工补录、自动验印、要素审核等操作,最后实现账务自动化处理的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具体说就是中心运用票据自动清分机系统,利用计算机、清分机、电脑验印等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把目前各营业网点分散票据处理模式改进为集中票据批量处理模式,同时中心还将经过人行票据交换中心的跨行票据集中提入,然后中心将提入的系统内票据和人行提入的票据集中清分,同时生成磁码数据文件和票据影像文件。系统对合格的票据会自动记账,对有瑕疵的票据会转入人工审核。对于票面要素不全、印鉴不符、余额不足等的票据,若是本行票据则直接退回给相应营业网点;若是跨行票据,则经人行票据中心退回。

图1商业银行票据集中处理中心处理票据流程图

后台业务集中处理有利于商业银行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在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营运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后台业务处理中心的建设已经成为前台业务发展的坚实支撑。

转账支票作为银行票据的一种,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支付结算手段。因此加强对银行转账支票集中处理的审核和风险防控,保护客户和银行双方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部分银行通过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了转账支票业务的集中处理,取得了业务集约运营、风险集中控制、业务布局优化和网点功能转型等初步成效。

图2银行转账支票集中处理系统体系结构

该系统采用符合CORBA标准的InforBus分布式对象中间件平台作为系统运行基础,以“软总线+软插件”作为系统模型,引入电子影像替代纸质凭证作为帐务信息的载体,借助影像处理技术自动将支票影像信息转化为电子数据,实现了影像采集、票据审核、帐务管理、影像存储的全程自动化处理。

一、银行转账支票集中处理的必要性

银行转账支票集中处理实际上是将业务受理与业务处理相分离。集中处理,本质上是让柜面纯粹成为与客户沟通的渠道,同时通过建立专业的自动业务处理单元,实现业务处理环节的标准化、集约化。业务集中处理的原则,应优先将柜面处理复杂、专业化要求高的业务进行集中,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网点的业务处理的风险难度和专业性,提高业务处理效率,银行转账支票的集中处理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一)提升银行转账支票业务处理效率

目前,银行的前台业务操作复杂,交易代码众多,涉及到多种业务和多种产品,个别专业业务还存在相对孤立,造成柜员进行业务处理繁琐,面临的风险点多。转账支票作为银行票据的一种,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支付结算手段,日常业务量较大,网点常出现客户排长队等待办理业务的情况,不利于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银行转账支票集中处理模式下,银行转账支票业务经过网点前台人员的简单受理后,后续工作直接集中至后台业务处理中心进行流水线方式作业,前台处理环节得到简化,柜员工作强度降低。

(二)集中控制银行转账支票业务风险

在集中处理模式下,提高了审核的速度和质量,集中控制了审核的风险,规范了营业网点儿的工作流程,实现了银行转账支票的录入、复核和授权的规范处理,有效控制风险,减少了内外串通作案的可能。银行转账支票集中处理业务利用随机抽取票据的形式,随机分配人员进行处理,大大降低了主观犯罪的可能,能将银行转账支票的业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提升了营业网点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三)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在银行转账支票集中处理模式下,银行可设置综合柜员岗位,统一处理银行转账支票的集中处理业务,也就是说网点不需要配备全部岗位的雇员。在银行转账支票审核过程中的复杂业务由后台业务处理中心专业人员处理,从而优化网点人力资源配置和岗位设置。前台柜员只需对银行转账支票业务进行简单受理,审核其必备的要件,从而可以抽出更多精力挖掘客户资源与需求,实施针对性的理财产品营销,挖掘客户关系及其产品价值,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全方位提升网点的功能。

二、转账支票审核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源头风险控制体系

目前,对银行转账支票的原始单据和证件的审核不严,无法保证原始资料的真实性,无法从源头上堵住转账支票带来的风险。有些银行转账支票业务集中处理后,前后台分离,前台负责审核原始单据的各个要素并将之扫描上传至系统后台,原始单据则保留在前台,后台仅根据上传的单据影像进行审核和会计业务操作。如果有瑕疵的资料上传至系统后台,被审核出存在问题,则原始相关信息会重新退回前台,柜员需重新沟通客户提交资料,造成人力和时间的浪费,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如果伪造的原始资料通过后台审核,则该业务会给银行带来潜在的风险。

(二)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我们从银行转账支票发生的案件可以看出,导致案件的根本原因是不遵循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违章操作。部分银行已经制定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实践中没有落实到位,形同虚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手配置不够。目前银行的人力资源较为紧张,往往出现分支机构的人员被抽调,同时被抽调的岗位有没有及时配备合适的人员,导致业务处理时人员空缺。二是,检查流于形式。定期定时的检查被视为常例,在检查过程中走马观花,不严格执行检查程序,使得一些案件长期得以隐藏。三是,内部控制信息技术手段滞后。目前,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越来越信息化,而金融机构内部又没有相应的防范措施,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三)缺乏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主要表现在缺乏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面对各类专业繁杂的操作流程及繁忙的工作,柜员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入细致的业务学习,对安排的培训课程有些网点甚至没有办法挤出人员参加。同时由于会计主管、营业室经理等岗位设置,使得一些业务骨干陆续转入运行管理岗位,从而出现了业务量日益增多,新业务层出不穷,前、后台业务骨干却日趋减少,操作人员素质逐渐下降的状况。加快培训业务人员和充分挖掘业务骨干潜力是解决银行转账支票业务集中管理的基础。

(四)缺乏稳定的信息技术支持

由于银行转账支票的集中处理依赖于稳定的信息技术和安全的网络环境。现有的程序的开发设计和应用上的安全性、可靠性、适用性还需进一步改进。一是计算机安全管理操作职责不落实,软件开发和系统维护人员未与操作人员严格分离,会计核算系统操作人员违规越权操作,个人密码公开使用等现象大量存在。二是信息传输网络的安全性无法保证,缺乏必要的防护系统和认证系统,犯罪分子通过修改计算机程序、篡改记账信息、利用他人电脑操作代码虚假收付,盗用银行资金。三是缺乏应急体系的建立,没有建立异地备份中心,在数据系统发生瘫痪时无法及时恢复,造成数据的破坏和丢失,给银行的业务带来不良的影响。

三、银行转账支票风险防控对策

(一)严格管理控制源头风险

柜员收到持票人提交的转账支票及进账单时,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认真审查。一是,当事人是否具有主体资格。要核查银行转账支票是否具有票据能力,即票据权利能力和票据行为能力[2]。即是否本行出售的支票,是否真实,是否超过提示付款期限;支票正面记载“不得转让”字样的,是否背书转让;支票是否已办理挂失止付等。二是,是否具备规定的格式。我国颁布的《支付结算办法》第9条规定“单位、个人和银行办理支付结算,必须使用按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规定印制的票据凭证和统一规定的结算凭证。”如不使用银行统一印制的支票用纸,该支票即无效。三是,支票记载是否得当、完全。如对绝对应记载事项未记或缺记、记载了禁止性记载事项,该票据即无效。四是,印鉴是否真实有效。各国票据法均规定,支票必须由出票人签名方可生效。由于我国习惯使用图章,特别是企业、团体签发的支票,必须加盖财务专用章及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人的印章。如支票上的印章系伪造,支票无效。需要检查出票人的签章是否符合规定,是否与预留银行的签章相符;持票人递交的支票,支票背面是否作委托收款背书,签章是否符合规定。从以上四个方面加强对银行转账支票的审核,控制源头风险。

(二)完善内部控制体制机制

强化内部管理,使支票业务流程和操作达到规范化要求并落实到位,这是防范支票风险的屏障。各商业银行应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构建合理的支票业务内部组织体系,不断优化和整合业务操作流程,使办理支票业务的整个操作流程都有章可循,切实堵塞操作上的漏洞和消除隐患。各商业银行应本着对支票业务全系统、全方位、全过程实行监控的原则,严把机构人员市场准入关,将专业水平高、思想品质好、遵纪守法的人员充实到支票交换岗位,同时明确岗位职责,凡职责不到位,有章不循、有令不止,形成风险隐患的,要严肃追究当事人应负的责任。

一是建立必要的职责分离。明确不相容岗位及其控制要求,整合、梳理现有内部管理制度。统一业务标准和操作要求,完善并强化其风险管理作用,务求覆盖所有业务环节和风险点,包括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二是规范业务环节的内部控制。在内控制度层次上,改变将内部控制单纯视为对员工工作的一般要求的状况,将其上升为法律、法规、制度,建立严密完整的分级授权体系,对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在内控对象上,改变对员工控制制约较多,对管理层控制制约较少的现象,确保内控能够涵盖内部管理和经营活动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在内控岗位管理上,加强内部岗位责任制,力求岗位目标实施量化考核,重要岗位尽量单设,各岗位和部门相对独立,达到内控所需的双重控制和交叉检查,所有部门都应共同参与对操作风险的管理[3]。三是加强岗位职责和业务权限的制约、制衡。要建立强化相互制约的柜面业务岗位职责,加强授权、分权管理,通过科学合理地分配责权利,不相容岗位的业务人员岗位职责必须分离,防范经济案件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力度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人力资源队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强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通过集中培训,专项培养等方式,提高员工的理论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确保员工熟知业务流程和责任,减少由于业务不熟练导致的操作风险。还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员工进行法规制度、业务知识、操作技能和计算机知识的教育培训,通过政治学习、岗位练兵、业务比赛等形式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二是,要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在思想上筑起坚固的防腐墙,做到警钟长鸣。加强员工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及风险防范意识,稳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防止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同时,要根据业务发展和工作需要及时充实员工思想,这样才能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

对领导干部特别要加强职业道德和廉洁自律教育,提高领导干部职业道德水平、法律水平和反腐能力,让领导干部的行为示范作用带动和影响广大员工。

(四)充分发挥信息系统支撑作用,开拓支票业务新领域

银行转账支票业务集中处理后风险点的集中更有利于系统通过参数等进行强行控制,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风险。充分认识风险监控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对业务中的预警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充实风险监控系统的风险预警点,提高系统筛选数据能力,逐步增加实时监控点,使该系统在事中、事后监督中发挥重要作用[6]。业务处理中心在业务集中处理的基础上,实行岗位责任制,个人密码要定期更换,并依托统一的业务处理平台,进一步优化业务集中处理平台的各项功能,进一步增强OCR的识别能力,进一步提高支票自动化处理能力,减少系统报错次数。我们要以事前、事中的风险控制手段为主,进一步集中对风险的管理,通过将合规的审查渗透到业务处理的全过程中,降低风险管理的滞后性,防止系统瘫痪给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损失。

当前,各商业银行还应以银行网络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传输电子信息,加快发展电子银行支付的步伐,尤其是电子票据的发展,可以有效杜绝假票风险。其次,继续推进支票直通车这款新业务品种的普及。通过支票直通车,支票受理方可以迅速确认支票的真实性,并当场完成存款账户资金的扣除;支票使用者购物时再也不用费时等待,而是可以当场提货或消费,同时无须担心是否超过了商业银行的支票清算时间,给客户带来了便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开拓支票业务新领域,进行银企直接互联,减少纸质支票的使用频率。依托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和企业的财务软件系统或ERP系统进行无缝连接,企业直接通过财务系统的界面就可以享受银行账户信息查询、下载和转账支付三大功能,银企互联既方便快捷又安全可靠,例如中国工商银行的银企互联服务,除了采用与网上银行相同的安全机制外,还在转账交易中增加了“签名时间”字段,在所有交易中增加了“包序列ID”字段,增加多种先进技术手段,从而有效地防止黑客攻击、指令重复提交,有效维护了广大客户的切身经济利益。第四,依托银行信息系统,广泛推广使用支付密码器。这样可避免由于伪造印签、涂改支票内容给银行和客户带来资金风险。第五,推广“短信”通知服务。银行将付款支票信息以短信的方式及时通知客户,使客户及时了解自己账户上的资金走向,防止金融诈骗案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明勇,宋博.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流程的变革与展望[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 (09):19-21.

[2] 刘潇,周韬,缪学田,等.数据集中背景下商业银行内部会计监督体系研究[J].金融会计,2011 (06):22-24.

[3] 谢妍霏.对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集中处理操作风险管理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1 (27):15-17.

[4] 肖艺,李海文,李彦.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模式变迁的操作风险及其防范[J].金融论坛,2009(06):11-13.

[5] 姜兆.浅谈我国商业银行的柜面操作风险[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 (06):34-36.

第15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电费回收;风险防控

供电企业的主要经营收入是电费,电费回收的好坏直接影响供电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如何能够使电费回收“双结零”落到实处,是对供电企业当前电费回收工作面临的一大问题和考验。

一、县域供电企业电费管理现状

(一)供电企业商品的特殊性

就电能本身特点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不像一般的商品具有容易储存的特性,发电—输电—供电—配电—售电同时完成,再加上目前供电行业“先用电后缴费”的模式,给其自身电费回收工作带来较大压力,同时电费回收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也难以把控。

(二)供电企业销售的广泛性

电能销售范围极广,涉及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若再受到企业破产、客户用电后消失等恶意拖欠电费及其他外来因素的干扰和影响,都会给电费回收工作带来具大挑战和压力。

(三)加强电费回收工作的重要性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如果商品售出后无法及时回扰资金,将会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供电企业更是如此。电作为商品中的一种,如果无法做到电费的及时收回,将严重影响供电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因此,各地供电企业均对电费要求“双结零”,所谓“双结零”就是实现当年应收电费余额和陈欠电费余额均为零。

二、县域供电企业电费回收困难成因与风险

电费收缴工作是电力企业首要任务,但在持续经营过程中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导致电费不能如期收缴。一方面供电企业管理用户较多,监管不可能面面俱到,再加上人口流动性等因素,导致电费回收工作效果不佳,甚至有时出现用户用完电后长期外出务工,导致供电企业根本找不到用电主体去追缴电费。另一方面,供电企业本身在开展正常抄表算费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抄表质量问题。这主要是与当前管理和考核模式有关,一部分工作人员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各类指标而导致推加用户电量,引起用户拒缴电费。

(一)电力商品的特殊性是导致电费回收难的客观因素。电能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和一般商品相比,他具有不能储存的特性,作为供电企业而言,电力的发、输、配、供、用过程是同步完成。目前,县域供电企业仍遵循“先用电,后缴费”这一交易规则,即用户在使用了一段时间的电能后,再去缴纳电费。从商品的交换角度来看,这是明显的不平等交换,但由于电能商品的特殊性和延续收费政策决定了一时难以改变这种现状。一些用户在用电缴费时仍没有正视电能就是商品这一法则,或因为用户的经济能力不佳、信用度不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极不情愿的心理和抱有观望、侥幸的心态不愿缴纳电费的情况。正是这种不合理的惯例导致供电企业可能承担客户用电后不按期按约缴费、拒绝逃避缴费或丧失偿债能力等风险,于是电费回收困难在客观上无法避免。

(二)电力企业自身设限决定了电费回收工作必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困难。

用户先使用电力商品,用完后再缴纳电费,从商品交易本身来看,这就对商品供应方带来巨大交易风险,再加上供电企业目前承担着很多社会责任,为更好的履行供电企业的这种社会责任,近年来,供电企业一直在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和技能,如规定了业扩报装各环节时限、供电服务十项承诺等,尤其是对于停电的规定:“如果因欠电费要对用户实施停电,必须提前七天通知用户,停电前30分钟再电话告知用户”,这就形成用户用过电(一个月)后,如不及时缴费仍不能够立即对其实施停电措施,还需要按欠费停电规定逐步实施停电。对于正常用户来说还好,但是一旦遇到蓄意欠费用户,他们会拒绝签收供电企业寄发的各类欠费停电通知,欠费停电告知不到用户,供电企业就无法实施正常的欠费停电,导致催费工作特别被动。如果通过公证的话,操作起来复杂不说,且成本较高。对于那些用电大户来说,一个月的电费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先用电后再不及时缴费或者再有意拖欠电费,给供电企业带来的影响和潜在风险无法估量。

(三)县级供电企业相对较为单一的收费方式制约和影响了电费的及时回收。

电费的收缴方式相对较为单一,对于县级供电企业来说,管理户数多则几十万户,少则也有十几万户,仅靠供电企业仅有的十几个营业厅集中几天时间收缴电费,远远无法满足用户缴纳电费需求,经常出现偏远地区用户为了缴纳几元钱的电费要长途跋涉十几里路甚至更远,而供电企业考虑经营成本和管理等问题,又不可能设立很多的收费网点,导致用户缴费相对不便。特别是像我们所处地这样的农业大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人口随季度的变化流动性特别大,很多乡村人们居住情况相对不固定,供电企业就算上门收缴也经常找不到人。

(四)用户特殊性导致电费回收困难。

一是由于当前行政体制,供电企业虽是国有企业,但实际还没有和地方政府完全脱钩,还要受制于地方政府管理,特别是与供电公司有着密切关系的个别政府部门与相关执法单位等,由于自身经费问题,对电费回收工作干预较多,甚至其本身就是拖欠电费大户,而供电企业受制于政府等相关部门,不敢去清欠或收缴电费,主动性不够或者说“不敢”主动去追讨电费,同政府部门打交道时存有畏难情绪,害怕因得罪人影响其他工作的开展。

二是近几年来国家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举措的出台、各种投资主体以及新兴企业不断涌现,政府要求各部门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对欠电费停电的要求更严,而供电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有限,去评估市场和企业风险的能力不足,无法开展有效手段来应对特殊的服务群体。因此增加了供电企业服务对象的复杂性。

三是存在一些像艾滋病等特殊的用电群体,因艾滋病用户群体目前用电集体拒缴电费,给供电企业的电费回收和经营带来压力,无形中增加了电费回收的风险。就拿我们县来说,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以前因生活贫困去卖血导致传染艾滋病,目前共有艾滋病感染及携带者一千多人。在中央关怀弱势群体的政策指导下,各级政府每年对艾滋病患者投入一定的资金为其配置了洗衣机、电冰箱、电磁灶、电饭锅、电气取暖等设备,由于大量的电气设备投入使用,造成艾滋病患者的用电量逐年递增。艾滋病患者用电由个别拒缴电费到集体抗缴电费,从艾滋病用户角度来看,因用电不缴纳电费而导致电量的严重流失,虽多次向当地政府和上级部门反映,均没有明确的解决办法。

三、提高电费回收的几点建议

(一)推进电力市场改革。针对目前电力企业“先用电后缴费”的模式,加快推进电力市场改革,逐步实施预付费装置、IC卡电表等一些预购电设备的推广,改变用户“先用电后缴费”的习惯和运行模式,从根本上消除电费回收带来的诸多风险。

(二)加大电费回收宣传力度。一是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网络、电视、手机短信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宣传,让用户认识到电是商量,用电是用户的权利,缴费是用户的义务。让用户养成及时、足额缴纳电费的良好习惯。二是加大对电费收费网点的建设投资力度,按照用户分布情况,结合公司实际情况,逐步开展实施社会化收费网点建设,方便用户缴纳电费。三是加大优质服务力度,做好供电服务工作,让用户能够用上放心电,真正并真诚与用户“以心换心”,最大限度的取得用户的理解和信任,为电费回收工作打下基础。

(三)建立健全供电企业法律联运机制,对陈欠电费进行依法追讨。一是对经营状况较好,有偿债能力的欠费用户,中止履行《供用电合同》,停电催收电费和违约金,对停电催收电费仍不见效的,为避免供电企业损失进一步扩大,应通过诉讼途径及时回收陈欠电费。其次,对经营状况暂不好,但有发展前景的欠费用户,可签订分期还款协议,双方到公证机关办理公证,要求用户提供所欠电费的抵押或进行相应的担保,在扶持该企业的同时,能有效降低供电企业的电费风险。对于濒临破产的欠费用户,为避免债权进一步恶化,必须采取停电催收措施,并及时申请财产保全,最大限度减少电费回收风险。

参考文献

[1]舒文平,许新兰.电费回收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