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数字教育发展分析范文

数字教育发展分析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数字教育发展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数字教育发展分析

第1篇

关键词:融资约束;预算软约束;金融发展;企业投资效率

1.融资约束与预算软约束的含义

1.1 融资约束的含义

经典的财务理论认为,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中,由投资需求带来的资金需求,可以用内部资金或者外部融资来满足,这两种融资方式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但是在现代的财务理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成本等现象的客观存在,外部融资的成本往往是大于内部融资的,当企业进行外部融资时,往往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就产生了融资约束的问题。当企业受到融资约束问题的困扰时,可能会不得已放弃高投入的项目,最终可能会导致企业价值的降低。

1.2 预算软约束的含义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国有企业在发生财务困难时,政府往往会向发生财务困难的国有企业提供贷款、补助,甚至是追加投资,亚诺什・科尔奈 (1986)把这种现象称作是预算软约束。从预算软约束的定义中可以看出,预算软约束问题主要存在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由于预算软约束现象的存在,其真实的融资约束会被掩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很多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现象,与预算软约束相对应的是预算硬约束。所谓的预算硬约束就是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自负盈亏,政府对于由企业投资决策不当导致的亏损现象不负有救助责任。所以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实现国有企业的预算硬约束具有重要的意义。

2.从融资约束与预算软约束的视角探究金融发展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

国外对于金融发展与企业投资效率的关系研究,都遵循着这样一条思路:金融发展―企业融资约束是否得到缓解―企业投资效率是否得到提升。国外学者对于金融发展会使企业的融资约束得到缓解这一观点基本认同,并认为金融发展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途径和机制是多方面的。但是融资约束的缓解对于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国外学者还存在着分歧。例如Stulz(1990)认为企业持有的现金较多时,往往倾向于过度投资,持有现金不足时,而又过于保守,企业的价值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Denils和Sibilkov(2010)则认为持有较充足的现金,会让企业保留那些高投入的项目,会增加企业的价值。国外学者普遍认为金融发展能够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他们研究发现,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中,朝阳产业获得的投资较多,夕阳产业获得投资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达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另外,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降低成本,减少企业外部融资约束,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

国内学者借鉴了国外学者的研究思路,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得出了金融发展可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普遍结论。但是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从总量的角度去研究金融发展对于企业融资约束和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并且很少从微观的角度去研究金融发展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目前,还可以在以下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第一,细化金融市场,分析金融子市场的发展对于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第二,深入分析金融发展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而不是分析金融发展对企业投资规模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分为以下四点:

2.1 金融发展对不同性质企业的融资约束具有不同的缓解作用

根据现有的研究证明,金融的发展可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这是因为发达的金融市场往往加快资本的流动以及市场信息的传播,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降低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但是,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正处于金融约束的环境中。另外,我国政府部门不仅仅为金融和生产部门创造了租金的机会,相关的政府部门还参与到了租金的分配过程中去。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在租金的分配过程中出现偏向国有制企业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国有银行对于国有企业的资金支持,而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在向银行贷款时,往往会面临借款难的问题。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并未完全的市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影响巨大,所以我国金融的发展对于不同性质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是不一致的。根据翟淑萍(2014)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金融发展对于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缓解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对于非国有企业并不具有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另外,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缓解起到的作用大于股票市场。这一研究结论与上面的分析是一致的,这说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更加有利于缓解国有企业融资约束。

2.2不同金融子市场的发展对企业融资约束具有不同的缓解作用

一般来说,金融发展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途径有两条,第一,金融的发展会增加金融机构的数量、扩大金融机构的规模,金融市场上可以借入的资本量会增大,这都有助于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第二,金融的发展会让金融市场在资源的配置过程中更加高效,促进市场间资本与信息的流通,减少企业的成本,最终达到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但是我国幅员辽阔,金融发展不均衡,不同的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往往差距较大。另外,我国金融发展的结构也不是很均衡,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直接融资市场与企业的间接融资市场发展不均衡。我国的股票市场虽然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但仍然不是很成熟,企业在股票市场上进行融资受到的限制较多,企业的外部融资仍然是以向金融机构借贷为主。不同区域不同的金融机构数量和规模对于缓解当地企业的融资约束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例如翟淑萍(2014)对2006-2011年我国不同省份的金融发展程度的研究,结果发现,北京、上海、广州的金融发展程度最高,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也最大。这就说明我国不同金融子市场的发展对企业融资约束具有不同的缓解作用。

2.3 金融发展对于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

根据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市场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研究思路,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进而对企业的投资效率产生影响。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金融发展能够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但是对于不同性质的企业,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已经认识到金融发展对于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更强。由这一结论,我们可以推导出,相比于民营企业,金融发展更能够提高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有关学者根据我国股票市场以及金融机构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实证研究了金融发展通过融资约束机制对企业投资效率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但是国有企业投资效率提高的更为明显,民营企业投资效率提高的幅度很小。这就说明金融发展更有利于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另外,研究发现金融发展给国有企业带来的融资约束的缓解与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并不同步。这一现象表明金融发展对于提高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积极作用被其他一些因素弱化了。这些因素制约着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

2.4 预算软约束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与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不同步,表明了还存在其他因素影响着企业的投资效率。本节就从预算软约束的角度分析其对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预算软约束是指国有企业发生财务困难时,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进行的一系列救助行为。这样的救助行为往往会掩盖住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的真实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导致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低下。从另一方面来说,预算软约束的存在阻碍了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一般认为,当企业的负债率很高、财务杠杆很大时,企业的风险会增大,企业的投资会趋于保守,经理人盲目的投资行为会受到遏制。然而,根据田立辉(2005)的研究发现,当国有企业经营中存在预算软约束时,财务杠杆越大的国有企业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预期越强烈,最终会导致相关的公司治理机制失效。然而民营企业则很少存在这样的情况,当民营企业的财务杠杆变大,风险增加时,民营企业经理人员会减少盲目投资行为。这些都说明了在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中,预算软约束的现象的确存在,预算软约束掩盖了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的真实水平,弱化了金融市场发展对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积极作用。

3.结论

首先,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融资约束的问题,金融的发展对于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不同性质的企业得到的融资约束缓解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国有企业获得的缓解作用更强。国有银行偏向于国有企业。其次,我国的金融发展并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也导致了不同区域的企业获得的融资约束缓解程度不相同。另外,金融发展通过融资约束机制来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但是不同性质的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程度是不一致的,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幅度更大。最后,金融发展会促进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但是也受到预算软约束的限制。所以,应该在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硬化预算软约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袁卫秋.投资效率、现金持有与企业价值――基于融资约束视角的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2):103-111

第2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资源;种类;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资源也得到飞速发展,尤其是三件(硬件、软件、潜件)资源中的软件资源即CAI课件资源、网络资源、积件资源、数据通信等发展更快,在现代教育中它们的优越性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会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生重大变化,为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条件,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技术资源的种类

(一)硬件资源

硬件资源是指有形的、具体的信息转换的各种教学机器或设备。硬件资源在传播活动中本身不会改变受播者的认知结构,但却能促进传播活动的发生,加速或延缓受播者的认知结构的改变,实现促进功能。硬件资源通常是以实物的形态存在。硬件资源是开展教育技术的物质基础,没有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上存储的教育信息不能呈现,或不能完整地呈现出来。磁带、磁盘、光盘上的信息,学生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幻灯片、投影片、电影片上的信息,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效地观察。

(二)潜件资源

潜件资源主要是指与教育技术相关的理论体系与方法等。潜件资源与硬件资源相似,它也是一种外部性的支持条件,研究它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教育技术的应用特点,构建一系列理论体系,从而帮助受播者快速接受信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育技术有它的理论基础,也有自己的专门理论。潜件资源是无形的,潜在的教育、教学的心理、信息、传播、控制等的理论构想、研究成果和实施策略。潜件资源是抽象的,观念形态的东西,是在教师自身学习、师生的教学活动或认知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在师生的脑海里逐步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可以使部分学习者的学习经验被迁移到另一部分学习者身上,减少重复性的摸索活动。因此说潜件资源主要体现了资源的迁移功能。潜件资源是进行教育技术的关键,潜件资源决定着硬件资源的选择、软件资源的编制、媒体的优化组合、恰当运用、控制教育的进程、信息的反馈、协调学生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三)软件资源

软件资源是指由硬件实施而设计的教材,是教育信息及其载体。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真正能够引起受播者的认知结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发生变化的就是软件资源,在资源中实现了改变功能。通常我们把软件资源看成是与硬件资源相应的供其使用的教材。软件资源蕴含着教育的具体内容,是实施教育技术的必要条件,没有软件资源,硬件资源的工作就没有意义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传递任何教育信息。软件资源包括常规软件资源、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资源、网络资源等。

1、常规软件资源

常规软件资源主要是指记录有教育信息的“三片两带”,即幻灯片、投影片、电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

2、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主要是指校园网、地区网、国家网、国际网等多层次远距离网上资源库。

3、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资源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资源主要是指CAI课件资源、积件资源和智能学件资源。下面只讨论课件资源和积件资源。

(1)课件资源

课件(Courseware)资源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资源。基本模式有操练与练习型、指导型、咨询型、模拟型、游戏型、问题求解型、发现学习型。无论那种类型的课件,都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处理策略两大类信息的有机结合。即向学习者提示的各种教学信息;用于对学习过程进行诊断、评价、处方和学习引导的各种信息和信息处理;为了提高学习积极性,制造学习动机,用于强化刺激的学习评价信息;用于更新学习数据、实现学习过程控制的教学策略和学习过程的控制方法。在构成教学活动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中,人(教师、学生)是核心。课件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习理论密切相关,是编制者思想与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课件成品后不可修改,不能由教师和学生重组改造以适应自己当前的教学。适用于事先确定的特定的教学目标与具体的教学情境。有的课件完全与教科书配套,紧扣教学大纲,紧扣某版本中小学教材,按教科书章节安排课件内容。具有整体性、固定性、特定性和封闭性。课件的运用能够按照某种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中能起到很大作用。但由于课件是事先由教学设计确定的、有固定程序的、定型情节的、模式化的、封闭的、整体型的,决定了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范围,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发挥,不适应千变万化的现实课堂教学,受到很大的局限。

(2)积件资源

积件(Integradleware)资源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这个系统是由积件库与积件组合平台的有机结合。积件组合平台具有无需程序设计、方便地组合积件库中的各类教学资源,面向普通教师易学易用。积件库包括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网上环境资源库(网上多媒体教学资料库、网上微教学单元库、网上资料呈现方式库、网上教与学策略库)、资料呈现方式库、教与学策略库五个部分。又可分五个层次:核心层、平台层、实库层(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虚库层(资料呈现方式库、教与学策略库)、环境库。由此可见,“积件”资源是一个大系统,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从它的素材库中调用自己所需的素材,然后利用便于操作的工作平台加以组合,也可以随时增加和完善素材库。积件资源只求问题解决,不象课件资源要做好一堂课。积件资源为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因材施教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比如就海岛而言,有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下面嬉戏着鱼群,蠕动着的海参,披甲的大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种好看的贝壳和巨大的海龟;密林中各种海鸟和遍地的鸟蛋等,总之你所想象到的素材都尽在其中。教师可以调用教学单元库中的习题,还可以通过联网调用网上信息。这样,教师对信息的利用简直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就能以不变(积件)应万变(教学实际)。如果制作出这样的积件,一定会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个积件单元是以解决一个问题为单位,而不是以整堂课或整章内容为单位,这样,不但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可以通用一个系统,就这一个单元也可以说明多个问题。如一段下雨的素质(图片、动画、电视)这一单元,不但可用在语文课中讲散文、古诗或作文意境,同样也可用在物理课中讲物态变化和落体运动,还可用在生物课中讲生态和地理课中讲气候的相关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积件的通用性,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二、教育技术资源的关系

教育技术资源是由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潜件资源等构成,它们都是学习资源。

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互相依赖,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通常是一起运用的。优秀的软件资源,通过优质的硬件资源,正确的操作,适当的环境,科学、清晰、完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都有实体形态,潜件资源是抽象的、观念形态的东西。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加大力度进行硬件、软件、潜件三件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进行潜件资源建设,使潜件资源建设有一套理论,有一个系统,有一个体系,要使潜件资源建设上水平、正常化、系统化。在潜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关系中,潜件资源是占主导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提高、改善教师和学生的潜件素质,进行教师的电教意识、理论与实践的培训,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课件资源和积件资源都属软件系统。课件资源是一个封闭的软件系统,课件资源的个性化特点使得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它的形式和内容完全由课件设计者固定下来,一个人自制自用而效果良好的课件,别人用起来效果不一定好,因为他搞不清制作者的用意。要从别人的课件中摘取自己感到有用的部分,集合成一个新课件,往往技术手段不够,因此教师自己不能加以重组改造。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多么优秀的教育专家和高水平教师设计的课件,也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教学情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实际。因此,课件资源的通用性不强,更难以产业化。积件资源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软件资源系统,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可以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进行教学。积件资源是我国学校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新思维,它改变了教学软件资源的设计、开发与使用相互割裂的局面,使教师自己能方便地制作适合教学情境的CAI软件资源。积件资源是继第一代教学软件资源——课件资源之后的第二代教学软件资源,它不是教学资源库和多媒体著作工具的简单叠加,而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处理策略库与教学工作平台。积件库和积件组合平台是积件资源的“两翼”。积件库中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微教学单元库、网上积件资源库、资料呈现方式库和教与学策略库为师生利用积件组合平台制作教学软件资源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来源,灵活易用开放实用的积件组合平台则是充分发挥师生创造性、能动性的有力工具。

三、结束语

加快实现教育技术的教学应用研究,真正发挥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其工作的主要内容正如1994年教育技术的定义所描述的那样:“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因此,教育技术的丰富实践,资源内部的矛盾运动,是教育技术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现有教育资源的浪费,将促进教育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如果我们的教育改革有了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有了教育技术这样的教育资源的武装,就能胜利地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高性能;数字化交流稳压电源;设计开发

中图分类号:TM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48-01

一、高性能交流稳压电源的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与数字化

目前在研制高性能、高精度、多功能的仪器设备时,几乎没有不考虑采用微处理器的。以微处理器为主体取代传统仪器设备的常规电子线路,将计算机技术与控制技术结合在一起,组成新一代的所谓“智能化仪器设备”。智能仪器解决了许多传统仪器不能或不易解决的难题,同时还能简化系统电路,提高系统可靠性,加快产品的开发速度。交流稳压电源一方面为仪器设备提供电能量,是仪器设备的“动力源”,另一面它本身就是仪器设备,因此,它有可能而且应当智能化。

(二)模块化

电源的模块化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功率器件的模块化;其二是指电源单元的模块化。我们常见的功率器件模块含有一单元、两单元、六单元直至七单元,包括开关器件和与之反并联的续流二极管,实质上都属于“标准”功率模块(SPM)。近年,有些公司把开关器件的驱动保护电路也装到功率模块中去,构成了“智能化”功率模块(IPM),不但缩小了整机的体积,更方便了整机的设计制造。只要把控制软件写入该模块中的微处理器芯片,再把整个模块固定在相应的散热器上,就构成一台新型的电源装置。

由此可见,模块化的目的不仅在于使用方便,缩小整机体积,更重要的是取消传统连线,把寄生参数降到最小,从而把器件承受的电应力降至最低,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三)绿色化

电源系统的绿色化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显著节电,这意味着发电容量的节约,而发电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所以节电就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次这些电源不能(或少)对电网产生污染,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对此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如IEC555、IEC917、IECI000等。事实上,许多功率电子节电设备,往往会变成对电网的污染源:向电网注入严重的高次谐波电流,使电网电压耦合许多毛刺尖峰,甚至出现缺角和畸变。20世纪末,各种有源滤波器和有源补偿器的方案诞生,为21世纪批量生产各种绿色交流稳压电源产品奠定了基础。

二、高性能数字化交流稳压电源的设计与开发

(一)功能设定

功能设定是交流稳压电源进行设计与开发的基础与依据。首先交流稳压电源的设计应当满足最基本的电源功能要求,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个是供电功能―电源应当保证具有稳定的供电功能,另一个是保护功能:1.如果电路出现短路问题,可及时切断电源,当故障解决,可恢复原本工作状态;2.如果电路负载过大,应根据负载情况在一定的时间内自动关机(过载>>12o%,6oB后关机/过载大于lso%,2sB内关机;3.电压保护,电压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对电源本身以及设备运行造成影响,因此当电压在264V以上或者176V以下时应及时使稳压电源关闭;4.过热保护,当逆变器的温度达到安全值以上时,应使稳压电源关闭;5.直流母线电流负载超过规定的1s0%时,应当使稳压电源关闭。

(二)电路设计

电路设计采用拓扑结构,交流电在整流桥予以整流处理后变为直流信号,这一信号再经由滤波电路到达逆变电路,逆变电路又将这一信号整合为交流信号,反向输回滤波电路,然后在隔离变压器的作用下,交流信号成为精密且稳定的电压。变化电路由逆变开关的各种器件所组成,有隔离与非隔离两种、隔离式的变化电路应用较为广泛,逆变装置应用的功率变换电路有三相全桥、单项全桥、半桥以及推挽等。

(三)控制系统

整个控制系统由八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1.信号采集模块,对信息的采集有利于系统参数的设置,保证输出波形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系统需要采集的信息包括电网与稳定电源的电流幅值、电压幅值以及频率;2.通信模块,技术人员对设备的操控与管理都需要通过通信系统来完成,稳压电源的通信模块有两个接口,Ethernet与RS485;3.键盘控制与屏幕显示模块,键盘可以取代开关完成对稳压电源的远程控制,完成对逆变器的开关,可对其进行菜单设置,输入或取消指令,查询信息与设置密码等、屏幕则可以将电源运行的状态,功率、电流、电压等参数都可在屏幕上作以展示;4.驱动模块,主要是指对逆变电路的驱动,有两种方式:a.对PWM信号的功率予以放大;h.将主控电路与PWM信号以及逆变电路的电气进行隔离;5.DSP单元模块,DSP是逆变主控芯片,可对IGBT予以瞬时保护,能够保证输出电压的稳定性,使波形达到理想状态,另外还能够产生脉冲信号以驱动IG-BT}OARM模块,ARM有着通信功能,它能将DSP收集到的运行数据传送给系统,也可以将系统发出的命令传输给DSP,它是人机互动实现的技术支持与基础;6.实时时钟,保证操作系统与运行系统时间的一致性,另外也可对系统参数与故障数据进行必要记录;7.保护与报警模块,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也在进行自我检测与保护,故障发生时可进行自主诊断,如有较大故障则发出警报.以警示灯或蜂鸣器进行警示。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交流稳压电源有着较高的稳定性、精确度与可靠性,其设计与开发对自测设备的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交流稳压电源呈现出了数字化与高性能的特点,对其进行探究,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高校 数字媒体 艺术教育 现状 改革策略

由IT和CG技术当作中心的数字媒体行业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多个行业之间的相互融合以及快速发展,逐渐对于人们生活以及工作模式造成影响,已经成为了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的产业,有着极大的发展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我国数字媒体这个行业最近几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因此,下面将进一步分析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现状和改革策略。

一、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实际情况

(一)教学体系不健全。由于进入新的数字时代,以往教学方式明显无法满足教学方面提出的需要。部分高校在参考国外办学经验的过程中,在课程构造和设置以及教学形式这些方面实施了变革,获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因为数字媒体艺术属于一门新兴的艺术模式,当前还不具备相应的理论沉淀,我国针对这方面的教学明显不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这门课程属于文科和理科以及艺术和技术集一身的综合学科,必须要相关学科知识当作理论根据,实施艺术创作。而高校过度重视对于软件的学习,大部分高效设置的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其实包含很多软件操作类的课程,仅仅停留在技术方面,没有重视艺术方面的创作,数字媒体艺术没有对应的理论知识,完全成为了软件实践类的学科。

(二)师资力量不足。由于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这个专业,专业教师匮乏这一问题逐渐凸显。目前这个专业的教师,通常均是别的专业转型到这个领域当中,不管是理论还是技术方面均存在大量的问题。我国大部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条件还停滞在之前的基础上,不具备要求数量和质量的专业设计教师以及设施,促使大量的教师被一人多用,有些甚至超过自身擅长探索的艺术领域,这也是当前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方式以及设备不完善。数字媒体艺术这个专业属于艺术性和技术性融合极强的学科,这就对于教学内容和方式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必须要摒弃以往艺术教学的方式。另外,还要具备相应的新设施当作支持和保证。新的思想和创意以及技术不断加快发展,不断开发出新的软件,教学设施的持续更新换代直接引发一场数字艺术行业的变革。而高校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大量教学方式以及理念和技术设施问题,因为很多因素无法解决,导致其难以真正落实到教学当中。

二、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改革策略

(一)重视学科整合改进体系强化沟通。数字媒体艺术这门课程属于一门跨学科和多学科融合的综合型学科,培养出不仅懂得艺术设计特点,同时还掌握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并且能够操作有关应用以及后期制作软件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数字艺术设计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对于数字媒体设计人才方面的需求属于多样化的,要求其教育必须要走不一样学科和专业的交叉和整合这个发展道路,全面的专业课程,对于培养现代人才多种素养以及思维能力,还有组织和沟通以及实践能力等一系列的能力十分有利。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的新媒体艺术教育,一定要体现其总体观点以及全面思想。针对学科交叉结合的理念,击破同一个校园当中不一样院系之间的界限,以及高校之间的界限,每个学院和系部均能够相互合作和促进,进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设计艺术人才。

(二)强化专业师资力量。数字媒体设计课程教学实施改革,课程构造和师资团队的构建起到决定性的影响。第一个,作为新媒体艺术教育教师,必须要进一步扩展视野,更新理念和知识,特别是数字媒体艺术这门复合型新兴艺术学科,要求教育必须要不断充实自身的理论知识,及时的获取和掌握新媒体艺术发展情况,可以站在某个高度抓住最新和最尖端的信息。新媒体艺术属于一门综合性极强,并且发展速度极快的艺术模式,所以,必须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和信息,持续优化自身知识系统。并且,高校还要尽可能的完善当前教师培训制度,可以给大量年轻教师提供更加深入学习的机会,进而强化专业师资力量。

(三)提升实践环节。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当中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要求高校必须要给予社会实践高度的重视,由创新文化行业加快发展当作契机,加强产和学以及研的融合。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必须要给文化创新行业发展提供服务。在有关发展纲要当中明确表示,我国必须主要发展就中类型的文化行业。而苏子媒体艺术几乎大部门均和文化行业相关。经过具体项目的研究和开发以及制作,增强高校艺术教育和社会之间的衔接,提升学生实践设计和制作的能力,对于总体行业系统良好的循环十分有利。当前在我国开展艺术设计教育当中,不具备相应的设计时间,这也是影响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数字媒体教育专业的师生一定要主动寻求并且制造条件,把专业教学和实践联系在一起,进而确保学生能够拥有极强的社会适应以及竞争能力。并且还要最大限度发挥社会实践基地具有的桥梁功能,充分利用高校科技和教育以及人才资源,和企业以及地方发展要求结合,研究并建设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场地,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束语:通过本文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现状以及改革策略的进一步分析和阐述,使我们了解到当前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现状不是十分乐观,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限制了培养人才的水平。通过采取重视学科整合改进体系强化沟通,强化专业师资力量,提升实践环节等改革策略,能够有效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数字媒体艺术行业的发展。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进而给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加快该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东雨.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现状与思考初探[J].现代装饰(理论),2013,02:83-84.

[2]张文,殷俊.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改革创新研究[J].艺术教育,2016,06:130-131.

第5篇

[关键词]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智慧学习环境;系统理论;系统思维;系统复杂性;复杂性理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3)02-0021-08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也明确提出“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加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制订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基本标准”等,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学校教育信息化深度发展的需求下,很多高校和中小学纷纷加快了数字校园建设。

很多专家学者,如蒋东兴、程建钢、宓等认为,数字校园实践的最大困难不是来自于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中,关键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协调与合作”,各组织各部门的“协调与合作”严重制约着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功能效益的发挥。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学科、多视角进行研究。然而总体看来,从技术角度对数字校园进行的研究较多,以有关数字校园的硕士学位论文为例,67.6%以上是从技术角度对数字校园展开的研究,从管理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系统科学等视角对数字校园展开的研究很少。

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数字校园进行研究,有助于对数字校园研究的深化,更好地解决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实践问题。如:从管理学视角看,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实现依赖于数字校园领导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安全机制、管理机制、资源共享机制、评估机制和服务机制8种作用机制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协同理论的视角看,在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内外部阻力,保证数字校园发展影响因素的合力方向一致且正向向前,以实现数字校园的协同进化与协同发展: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数字校园建设之中,推动“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方向的升级发展。

系统科学(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作为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为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教育领域是一个复杂的领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要素非常多,系统科学在教育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就目前教育理论研究情况看,系统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应用仍多停留在一般系统论的初级阶段,对系统科学的新近研究成果显得不够重视。系统科学在教育领域中的深入应用,将会对教育研究产生较大的影响,如:将自组织理论引入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后,产生了协同学习、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创新、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的创新发展、人脑内部信息的自组织等。

系统思维fSvstematic Thinkingl就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系统思维被称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系统思维是一种对复杂的情况和问题获得系统见解的思考技术。邱昭良认为:“系统思维就是从整体上对影响系统行为的各种力量与相互关系进行思考,以培养人们对复杂性、相互依存关系、变化及影响力的理解与决策能力”。系统思维是处理复杂性问题的一种重要工具与方法,它集成了东方古老的哲学智慧,又是由现代系统动力学所生成的创新思维工具。东方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思维、辩证思维等,系统思维是古老智慧的集中体现。系统思维强调用全局、动态的观点分析事物,透过事物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看本质。

系统思维的工具主要有行为模式图(Behavior PattemsGraDh)、实体关系图、输入输出图(I/0图)、多重原因图、鱼刺图(又称“鱼骨图”或“石川图”)、系统循环图(又称因果回路图)、存量流量图(又称水管图)等。行为模式图用来表述问题或变量随时间发展的变化,或结构引起的行为变化。实体图反映系统中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和主体之间的反馈关系。输入输出图包含输入、过程、输出三个部分,其中“过程”通常被描述为黑箱(黑匣子)。多重原因图通常用来探讨因果关系之间的关系,它不能显示出影响因素的影响力相对强弱关系。鱼刺图常被视为特殊的“多重原因图”,它更方便表述关键的制约因素或障碍。系统循环图更便于深刻表示出系统结构。存量流量图更便于精细地表述系统内在结构及动态特性。

数字校园是一种典型的人造系统,其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非常有必要运用系统理论探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问题。在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中,往往由于忽视了数字校园建设的整体性,缺乏运用系统思维分析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问题,未能从整体上挖掘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中的本质问题,从而有效指导数字校园建设实践。运用系统思维对数字校园建设进行系统分析,有利于全面认识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问题,进一步了解数字校园的结构与功能。运用系统思维分析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制约因素,更有利于促进数字校园的协同发展。

二、数字校园建设中系统思维的缺失

对数字校园建设进行系统思考,有利于看清楚数字校园背后的结构及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剖析清楚制约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中的复杂因素。尤其是数字校园的规划与设计属于复杂的高难度决策,极其需要运用系统思维。在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中,往往缺乏运用系统思维,不能很好地处理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数字校园建设中系统思维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数字校园内涵理解的因人而异

不同工作背景、学科背景的人对数字校园内涵的理解因人而异,存在很大差异,有时会片面地理解数字校园。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侧面给出了数字校园的定义,强调了数字校园某些方面的特点。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中小学教师、教育管理人员、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等不同工作背景和学科背景的人对数字校园内涵的理解有很大区别。

存在很大区别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同人的知识结构存在很大差异,对数字校园认识的深度不同,此外还与大部分人重点关注了数字校园的局部特征,难以从整体的角度认识数字校园有较大关系。于是有了这样一个经典比喻“认识教育信息化(数字校园)像盲人摸象,摸到大象耳朵的人说像蒲扇,摸到大象躯干的人说像一面墙,摸到大象腿的人说像柱子”。只有把大象全摸一遍,从整体上认识大象,才能认识大象的本质。数字校园是一个复杂的新生事物,在认识数字校园时,往往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随着对数字校园认识的深入,人们会逐渐对数字校园达成一个基本的共识。

(二)数字校园的功能结构偏离核心业务

教育是一种服务,学生和教师是享受这种服务的主体,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核心。数字校园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与学校教育相互优化,共同促进提高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中小学数字校园的核心业务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知识与能力基础。高校数字校园的核心业务与中小学数字校园不同,它兼有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发展三方面的核心业务。

现有的数字校园在功能结构方面主要有以下四类典型表现:第一,数字校园建设中所采用的技术与使用的媒体很“眩”,其在支持教与学、提升教育管理质量与水平等方面的功能较弱:第二,数字校园对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效果较为明显,对支持教与学方面的效果较不明显:第三,数字校园的艺术性较强,能很好地体现学校的文化特色,但在支持教与学、提升管理质量和水平方面稍弱;第四,数字校园建设对学与教的支持力度很大,真正体现了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能较好地提升教育管理质量与水平,很好地满足了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等用户的需求,建设中采用合适的技术、使用恰当的媒体,并能较好地适应数字校园未来发展的需求。

上述四类数字校园,第四类数字校园是最佳数字校园,兼顾了数字校园的教育属性、艺术属性、文化属性和技术属性。其它三类数字校园要么重点关注了数字校园的技术属性,要么重点关注了数字校园的艺术属性或文化属性。

数字校园的功能结构与参与数字校园建设的主体有较大关系,不同背景的人主导数字校园建设,其功能结构存在差异。此外还与学校类型、学校文化等因素有关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教师等不同群体主导数字校园,其功能结构存在差异。技术人员主导的数字校园建设,经常比较注重新媒体与新技术在数字校园中的应用:管理人员主导的数字校园建设,经常比较注重数字校园对教育管理的支持功能:教研人员主导的数字校园建设,经常比较注重数字校园对学与教的支持。此外,如果学校公开招标企业参与数字校园建设,如果企业参与建设人员对学校教育的业务流程不熟悉,而需求调研做得又不充分,也容易使数字校园偏离核心业务。这主要是由于人们习惯从自身的角度思考问题,具有本位主义思想,容易将自己单方面的意愿放大并移植于数字校园建设之中,从而使数字校园更多具有了某一方面的属性。

(三)数字校园规划与设计中的顾此失彼

数字校园的规划与设计在数字校园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占有很重的份量,往往需要数字校园建设团队至少投入三分之一的时间和精力。由于系统思维的缺失,在制定数字校园发展规划与建设实施方案时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未能从整体上对数字校园建设进行把握。

在分析2009年9月北京市38所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方案和2009年11月北京市13所市属高校(8所普通本科高校、5所高职院校)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申请书时,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典型问题:(1)数字校园的发展目标不明确,未能与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特色,以及与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需求紧密结合。只关注数字校园的当前发展,未考虑数字校园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仅从本校的角度考虑数字校园建设,未考虑国家有关数字校园建设和教育未来发展的政策导向,也未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2)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不透彻,未能准确调研出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和社会公众等数字校园的实际需求,以致于数字校园重点建设内容定位不准确。(3)数字校园建设的应用系统,要么大而全,模仿其它学校的应用系统的建设方式,要么直接采用公司开发设计的应用系统,未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做本地化处理。(4)信息化领导力薄弱,建设队伍组建不合理,未能充分调动各个部门的人员积极参与数字校园建设。(5)建设经费分配不合理,存在硬件和软件经费投入较多,资源建设经费投入较少,有的甚至没有考虑运营维护费用。(6)绝大部分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方案未考虑建立激励机制,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很难推动数字校园的实际应用:(7)数字校园建设方案整体上存在以下三种倾向:第一,强调技术与媒体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对应用系统、资源建设关注较少。例如,有的中小学提出建设云服务平台,有的高校提出建设万兆校园网:第二,强调数字校园辅助教育管理的功能,对数字校园支持教与学的功能关注较少。例如,有的学校提出建立信息化的学校管理平台――“管理驾驶舱”,以实现数据支持的学校决策与系统分析:第三,强调数字校园对学与教的支持,兼顾利用数字校园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和水平,同时注重在数字校园建设中使用合适的媒体与技术。如果能够运用系统思维,整体上考虑数字校园的规划与设计,则能设计出更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数字校园建设方案。

(四)对数字校园认识的简单化

数字校园是一个复杂的事物,需要用系统思维分析数字校园的本质。人们在认识数字校园时,容易复杂问题简单化,只看其表面现象,未能洞悉其本质,进而探析现象背后的驱动因素。在分析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问题时,容易简单化归一,过分强调某种因素的作用:在处理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问题时,容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试图用某种方法解决数字校园发展中遇到的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数字校园建设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很难得到较好的预期效果。

此外,还有人期望数字校园建设能够一劳永逸,认为建好基础设施、各种应用系统和数字化资源,就只等数字校园发展功能和效益了。数字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进行持续性建设。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存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等不断发展,各种教学用媒体种类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齐全,使教育信息的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教育信息传播的效果逐步改善,这为数字校园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技术与媒体基础。而且数字校园用户的需求成动态性变化,且不断膨胀,例如: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数字校园功能的需求不同。数字校园需要持续性建设,以不断满足数字校园用户的新需求。

三、系统思维在数字校园建设应用方面的深度分析

系统思维是认识复杂系统的重要方法和工具,数字校园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有必要运用系统思维进行深入分析。以下对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群体利益博弈,数字校园系统的输入与输出,数字校园推进困难的多重原因,数字校园系统的实体关系,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系统循环进行了系统分析。

(一)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群体利益博弈

数字校园建设中涉及到的利益,既有经济方面的利益关系,也有无形的地位、权力、名誉等方面的利益关系。数字校园建设的过程是数字校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重组的过程,会触及到一些利益相关者的根本利益,对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群体利益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基本矛盾,从而更好地指导数字校园建设。

数字校园的利益相关者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f高校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为教育部、教育厅、市教委等;中小学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为市、区县教委,以及省、市、区县教育信息中心等)、数字校园建设参与主体、数字校园价值享受主体、数字校园专家、网络运营商、数字化教育资源供应商(提供期刊数据库、电子教材、素材、视频讲座等数字化教育资源)、产品供应商等组成,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如图1。

数字校园的建设经费来源主要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经费支持、企业或个人的捐款、学校自筹数字校园建设专项经费等。数字校园建设需要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家庭和社会也会为数字校园提供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主要为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进行政策引导,对数字校园的建设质量和建设水平进行评估,并在数字校园建设经费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利益关系主要是“引领与扶持”的关系,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期望通过重点支持的学校进行数字校园建设,能够改善学校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提升学校的教育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能够引领其它学校进行数字校园建设,增强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促进构建学习型社会,从而带动整个教育领域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目标。此外,通过建设数字校园,有利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时准确地了解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发展基本数据,以便更好地制定和完善教育发展政策。

数字校园专家在参与数字校园建设的过程中主要起到两个作用:第一,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数字校园发展规划、数字校园评估标准,把握数字校园的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决策支持;第二,为学校制定数字校园发展规划、数字校园建设方案等提供决策支持,帮助学校诊断并解决数字校园建设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并对学校领导、教师等人员的信息素养进行培训,帮助学校提升信息化领导力。数字校园专家在推动数字校园建设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获得的收益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通过参与数字校园建设,将数字校园理论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再进行理论研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循环实证”:通过参与数字校园建设,将理论研究转化为效益,实现了自身价值的提升:通过参与数字校园建设,强化了自身对数字校园的研究,提高了学术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提高了学术知名度。

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经济利益相当明显,一个数字校园建设投入的资金从几百万元到数千万元不等(按3年建设周期估算),数字校园建设的参与主体共同构成了利益共同体。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经济利益,主要体现在参与数字校园建设的企业、产品供应商、网络运营商与学校之间的利益博弈。企业想通过为学校开发数字校园,为学校提供技术或服务支持,从中获取经济效益。产品供应商想通过为学校提供数字化产品获得经济利益。网络运营商为学校提供移动无线网络和互联网接入服务,从中获取网络通讯费用。学校想花费较少的经费,获得适合学校特色的最优化数字校园解决方案,购置质优价廉的数字化产品,建设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的数字校园。数字校园研发企业、产品供应商、网络运营商等与学校共建数字校园的过程是经济利益博弈的过程,相互博弈的最佳结果是双方受益。企业或产品供应商一方面可以在学校推广技术或产品,以获取更多用户的支持,同时赚取经济利益。

在学校内部,一般以网络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机构为中心,教务处,院系、研究所、年级组,办公室,校医院、医务室,后勤等不同科室与部门的人员,在以校领导(校长、副校长)为核心组成的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共同参与数字校园建设,构成数字校园建设参与主体。教务处、各院系、办公室等提出各自的业务需求,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共同协商制定数字校园发展规划和建设实施方案,招标确定合适的合作企业(有研发实力的学校,也可自主建设数字校园)。网络信息中心的重点工作内容是建设与维护数字校园,在建设数字校园过程中起着组织与协调的作用。

数字校园价值享受的主体有学生、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社会公众等。数字校园价值享受主体,同时也是数字校园建设参与主体,他们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参与者,也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受益者。在数字校园建设之初,由于用户对数字校园各应用系统的操作不熟练、对数字校园的功能与作用不熟悉等原因,数字校园的应用效果难以很快发挥出来,往往是增加了用户的负担。但随着用户数字化行为与习惯的逐渐养成,会逐渐降低用户的负担。此外,在数字校园构成的数字化教育环境中,使教育信息传递手段多样化,学生在网络上获取的教育资源远远比从教师那里获得的多,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严重挑战。

数字校园改变了传统的业务流程,并给教育管理方式带来了变革。以高校报考研究生为例,以往需要邮寄报名材料和报名费,如今只需在网上提交报名材料,通过电子银行转账即可完成研究生的报考工作,同时也方便了招生单位对报考信息的查询与管理。数字校园给教育管理方式带来了变革,改变了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方式,使管理方式扁平化。以往领导了解基层情况,需要层层汇报或亲自去基层调研,如今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便捷、动态地了解基层的很多信息。由于有了大量数据的支持,也使得教育决策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数据支持的科学决策正在成为数字校园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二)数字校园系统的输入输出

数字校园建设的过程,可以被描述成各种特定输入,经过数字校园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协调与合作,转化成特定输出的一系列活动的组合,如图2。数字校园系统的输入,经过数字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协调与合作,会产生系列输出。数字校园系统的输入输出图,忽略了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具体细节,便于识别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的主要过程和相互关系。数字校园建设需要重点关注输入、过程和输出三部分内容。数字校园的输入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具体内容,数字校园的输出是数字校园功能效益的具体体现,能否得到预期的功能效益,取决于数字校园系统的输入,以及数字校园内部诸要素的相互协调与合作的程度。

如图2所示,数字校园系统的输入有:数字校园规划与设计;用户需求调研;用户需求的变更;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各种应用系统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信息化领导力建设、规章制度、激励措施建设;数字校园评估等。数字校园的输出有:确定数字校园发展目标;完善数字校园建设内容;集成硬件环境:整合应用系统,建立系统门户:提供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增强信息化领导力;规范建设行为,促进应用;改变用户数字化行为与习惯:有效支持教与学:提高教育管理质量与水平;促进知识创新,提高科研水平;提升学校内涵,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估数字校园发展水平,诊断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建议。数字校园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协调与合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黑箱。前端的一个输入项可以对应后端的一个输出项,也可以对应多个输出项。例如:用户需求的变更,则会引起需要进一步修改数字校园建设方案,完善数字校园建设内容:有效支持教与学不是某个输入项对应的输出结果,而是多个输入项协同作用的结果。

(三)数字校园推进困难的多重原因

在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中,很多学校反映数字校园建设推进相当困难,数字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推进比较容易,但是在资源建设和深化应用方面推进很困难。比较典型的表现是建设了很多应用系统和网络课程,但是应用系统的使用率相当低,网络课程的点击率很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很低。目前数字校园中应用比较好的是教育管理类应用系统、后期服务类应用系统、安全监控类应用系统,学生成长类应用系统、教师专业发展类应用系统、科学研究类应用系统等涉及学与教的业务的应用系统应用效果多数不理想。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成了当今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典型特征之一,也是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典型困难。例如:某市属高等职业学院的网络教学平台中,网络课程总数近3500门,但是单门课程被访问总数最高仅为1200余次,99%以上的网络课程的访问总数在500次以下:①某中学建成的教学应用系统,建成以后一个月内仅有一名教师使用:现有建成的很多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率相当低,很多中小学教师反映资源的可用性差。又如我国建设的学科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的重点工程“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建立了覆盖79个一级学科的12万条目的网络资源学科导航数据库,该导航数据库的资源利用率也很低,以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教育技术学为例,共有27页的导航,收录了270条信息,然而截至2011年1月2日23时总访问量只有123次,其中从第2至第27页的260条信息,访问量仅只有14次,即平均每条信息的访问量只有0.054次。

数字校园推进困难的原因来自多方面,主要表现为建设和应用方面的推进困难,建设和应用方面的困难又分别来自若干的原因,数字校园推进困难的多重原因分析如图3。

数字校园建设方面推进困难的主要原因有缺乏建设经费、信息化领导力薄弱、数字化规划与设计不合理等。缺乏建设经费的主要原因有缺乏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经费来源比较单一,硬件、软件、资源建设、人员培训等经费分配不合理。信息化领导力薄弱的主要原因有领导的统筹协调能力不强、对数字校园功能与作用认识不清、对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信息化队伍薄弱等,其中信息化队伍薄弱的表现有信息化队伍组建不合理、专职人员数量太少、维护管理能力和研发能力较弱等,数字校园规划与设计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有用户需求定位不准确、数字校园发展目标不明确、重点建设内容偏离学校主流业务等。用户需求定位不准确的原因有用户需求调研不充分、用户需求不断变更、未进行用户需求调研等。数字校园发展目标不明确主要表现为未结合学校办学目标、未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等。

数字校园应用方面推进困难的主要原因有应用系统不实用、数字化资源不符合用户需求、用户未养成数字化行为与习惯、缺乏激励措施等。只有认识清楚数字校园推进困难的根本原因,才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促进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应用系统不实用主要表现为增加了用户的负担、应用系统操作复杂、应用系统业务流程与实际业务流程不符等,数字化教育资源不符合用户需求主要表现为数字化资源数量不足、数字化资源质量较差、数字化资源非用户所需等。用户未养成数字化行为与习惯主要由于用户信息素养低、对新媒体与新技术的内心恐惧、缺乏应用培训等。缺乏应用培训表现为应用培训效果不佳、应用培训不具有针对性。缺乏激励措施主要是由于未意识到激励措施的作用、激励措施不起作用,激励措施不起作用主要是由于激励措施执行不利或设置不合理。

(四)数字校园系统的实体关系

学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实体涉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家庭、现实校园、数字校园和学校教育相关人群等,数字校园系统实体关系如图4。现实校园的实体可进一步分为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办公室、校医院或医务室等。数字校园的实体可进一步分为多媒体教室、数字实验室、数字图书馆、校园卡、数字化校医院或医务室、数字化办公室、校园广播台、校园电视台、校园门户网站、各种应用系统、笔记本、触摸屏、移动终端、服务器、交换机等。学校教育相关人群的实体可进一步分为学生、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社会公众(学生家长)等。

数字校园也可以理解为现实校园的数字化副本,现实校园数字化形成的数字化教育环境与现实校园构成的现实教育环境相互耦合。现实校园的数字化则成为数字校园,数字校园增加了现实校园中不存在的很多实体或者使现实校园中的实体数字化,数字校园中的实体与现实校园的实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数字校园中的实体与现实校园中的实体耦合程度越高,则预示着现实校园的数字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发挥数字校园的功能与效益。

(五)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系统循环

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存在很多系统循环,数字校园系统的各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每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另外一个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系统结构的变化。分析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系统循环,更有利于把握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种种困惑,从而有利于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实现数字校园建设目标的系统循环,如图5。图中的“+”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增强关系,图中的“一”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减弱关系。例如:用户的需求调研准确度越高,越有利于数字校园规划与设计,则用“+”表示:内外部阻力越大,越不利于实施数字校园建设方案,则用“一”表示。在建设数字校园时,首先需要确定数字校园的发展目标,分析数字校园建设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进而进行数字校园的规划与设计,实施数字校园建设方案,使数字校园建设达到预期目的。用户需求调研准确程度越高、数字校园系统诸要素的相互协调与合作越好、内外部阻力越小,越有利于数字校园的规划与设计。数字校园系统内诸要素的相互协调与合作越好、内外部阻力越小,越有利于实施数字校园建设。实现数字校园建设目标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采取相关系列措施并不见得立即见效,而是有一定的时间延滞现象存在。

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数字校园的马太效应(MatthewEffect)现象不容忽视。充分利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马太效应,可以使数字校园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存在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的两种调节回路,步入良性循环的数字校园建设会越来越好,步入恶性循环的数字校园建设会越来越差,直至采取有效的相关措施才会使恶性循环停滞,才有可能使数字校园脱离恶性循环进入良性循环。

数字校园马太效应的系统循环如图6。在通常情况下,数字校园的规划与设计存在好与差这两种倾向。较好的数字校园规划与设计,会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需求,用户会对建成的数字校园比较满意,数字校园也能较好地发挥功能与效益,也有利于数字校园未来的规划与设计。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往往会对数字校园建设比较满意,进而追加数字校园建设经费,从而使数字校园步入良性发展循环。较差的数字校园规划与设计,不能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需求,用户对建成的数字校园不满意,在应用中会存在很多问题,不能使数字校园发挥功能与效益,也不利于数字校园未来的规划与设计。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往往对数字校园建设很不满意,进而减少数字校园建设经费,使数字校园步入恶性发展循环:当然,也有可能领导反而会增加建设经费,采取系列相关补救措施,可能会使数字校园步入良性发展循环。

对于一个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来说会存在马太效应现象,对于整个市或区县的所有数字校园建设来说,也会存在马太效应现象。在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中,会发现有的区县的整体数字校园建设较好,而有的区县的整体数字校园建设较差。在这种情况下,经费支持、专家支持、政策支持等往往又会倾向数字校园建设较好的区县,以寻求产生数字校园建设的示范效应,从而带动其它区县的数字校园发展。追求数字校园的示范效应固然重要,但与此同时不容忽视数字校园的均衡发展问题,更应对数字校园建设水平较差或步入恶性循环的学校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四、数字校园的未来发展形态――智慧校园

数字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了突破“信息孤岛”的利器,被赋予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打破部门之间信息壁垒、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服务”的重任。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用户为中心、协同创新、开放创新为主要特点的用户参与的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正在悄然形成。“智慧地球”、“智慧国家”、“智慧岛”、“智慧城市”、“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智慧学习环境”等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带来一种智能化程度极高的用户体验,使人们最大限度地享用技术发展的成果。

技术对教育变革的影响极其漫长,但这次对教育的影响极其迅速,教育领域很快接纳了“智慧”这个词汇。在教育领域能否实现“智慧”还在争论的时候,意识超前的专家学者对“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智慧学习环境”进行了探索,教育中的“智慧”应用正在开展。如:黄荣怀教授等发表了系列论文对智慧学习环境的概念与内涵、构成要素和技术特征,支持智慧校园建设的五种关键技术、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情景识别,智慧教室的“SMART”(Showing,Manageable,Ac-cessible,Real-time Interactive,Testing)模型概念等进行了探讨。陈卫东博士等对未来课堂的特性、智慧性体现、智慧学习环境的实现技术等进行了探讨。

江南大学、厦门大学等已经将智慧校园建设付诸实践,典型智慧应用正在逐步开展,如手机开门、借书、考勤、消费,电子围篱,车牌自动识别,水电自动监控,移动智能卡,学习过程自动分析,学习情景自动识别等,随着人们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技术发展的依赖性正逐渐增强。尽管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刚开始,数字校园作为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必将趋向于智慧化,智慧校园将会成为数字校园未来发展的形态。

智慧学习环境、智慧校园、数字校园、现实校园之间的关系如图7。现实校园数字化为数字校园,数字校园智慧化为智慧校园,智慧校园是智慧学习环境的组成部分。现实校园、数字校园、智慧校园之间是“耦合”的关系,耦合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是现实校园的补充,不是取代现实校园,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智慧化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智慧校园的“智慧”主要表现在智慧环境、智慧管理、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科研、智慧生活等方面,具体表现如表1。

五、总结与展望

第6篇

关键词:数字素养;艺术教育;教育融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

一、数字素养介绍

(一)数字素养教育渠道

数字素养就是在学习、生活、工作、社会参与过程中,自主、自由的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和数字信息的一种能力。然在数字素渠道中,不但包含显性教育方式,同时还具隐怀教育方式,也就是数字素养的融合性教育,把数字素养中的一些内容科学性的融入在学科教育中。数字素养与学科教育的有效融合现正是教育领域全新的发展方向,而且还是各学科课程的全新延伸和扩展。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正大力研究数字素养和外语学科教育的融合。从数字素养层面来看,实施外语教学,能够在提升语言水平的同时,与数字素养进行有效融合[1]。

(二)数字素养特点

在各类学科当中,数字素养教育不但与语言学科具有紧密的相关性,确切的说,其同艺术学科也具有紧密的联系。首先,应用数字媒介可以促进图像实现中心化,由此可以透出当下的社会文化实际现象,由此可以为图像及影像的意思表达提供高效的舒展平台。其中视觉素养是指数字素养其内在组成,然艺术形象特征则与此正好稳合;其二,传统艺术其在构设数字文体的时候起到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数码摄影和传统性的绘画创作,及数字舞蹈和传统舞蹈,网络音乐和传统音乐,其各自在本质上,均都属于表述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而已;其三,媒介艺术长期以来都是媒介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为此数字素养包括了对数字媒介艺术的批判和理解。然对于数字媒介艺术的创作与研究,原本便是艺术学科教学的主要意图。最后,将媒介素养引进到以往艺术学科教育,是很多国家应用的一种教学方式。由此可以发现,在数字背景下,数字素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效融合是时展所必须实施的一项举措。除此之外,对于教育实现信息化这一战略目标,也需将数字素养同艺术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所以,需主动挖掘出数字素养教育同艺术教育两种教育的有效融合的优良途径,由此更高效的促使学生数字能力和艺术水平的共同发展与提升。

二、数字素养教育同艺术教育两种教育的相互融合

(一)教育内容上

在国外数字能力理念前提下,我国相关学者构建了数字能力的模型。其主要由三层及要素所组成,包含工具性知识和技能,高级知识与技能,使用态度。其中一层,属于功能性任务,二层是所用对策水平的相应技能,三层组织技能应用的思维和态度。这一模型为艺术学科教育过程中,可以灵活高效应用数字素养奠定的方向性基础[2]。

1.结合学科学习目标来融入数字素养

结合艺术学科的具体学习目标,来实现引进数字素养中工具知识和技能层的教育。首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合理的数字工具和信息技术来处理艺术学科学习中相应问题的一种自觉意识;其次,旨化学生对辅助学习工具及其特点和功能,与使用方法进行了解和学习,让学生可以精准正常稳固的进行技术性操作。最后,栽培学生通过使用数字工具来创设或是再创数字艺术的能力,及选用适合媒介实施传播的相应能力。如,可在美术学科的教育过程中,结全色彩学习目标,让学生在网络中搜集并下载供学习使用的一些数字图像,这样学生便可通过图像处理的一些较件,或是数码式绘工具来对原来的图像进行色彩的加工和优化,同时将作品放到网络平台中供学生相互分享和鉴赏[3]。

2.以艺术学科学习任务为核心合理引进数字素养

以艺术学科的学习任务和课题为依据,引进数字素养中的高级知识与技能级层的教育。首先,从艺术学科问题角度来观察,可以看出,正确要求学生在数字环境当中实施沟通,由此可以实现资源的相到共享;除此之外,栽培学生积极参与数字协作能力,让学生学会选择最为适合的媒介结合技术实施合作。如,艺术教师需引导学生掌握利用视频会议和各网站工具,针对相应艺术问题来实施小组在线形式的讨论和交流;其次,栽培学生通过数字工具和信息技术的用来进行艺术学习活动的能力,让其熟练的应用数字媒介来访问网络资源,并从中获得知识,由此提升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艺术教育主题或是问题来引进数字素养

结合艺术学习的具体主题,和有针对性的艺术问题,来合理引用数字素养中的应用态度层次,由此激发出学生个体创新、批判和自主性的思维。首先,合理要求学生通过数字媒介和技术来实施艺术学科的创新。其次,栽培学生对于数字艺术的批判形式的解读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学会数字艺术文本的各种分析方法,如批判性分析法,多元化分析法和语境化分析法;最后栽培学生合理应用数字媒介来实施艺术学习自主性能力,让学生在大量信息和动态数学学习条件下,为自己合理定位。如,在现时期网络环境下的艺术资源具有多元化、丰富性和复杂性特点,如想栽培学生个体辨识媒介和信息合理实用性能力,让学生学会利用确定个人地位,来获取与应用个性化的教学资源,除此之外,还可结合实际学习任务来选择最为适合的数字媒介及数字技术和数字信息[4]。

(二)教学模式上

1.双向学习模式的迁移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内容在不断发生变化,媒介信息量因此变得非常庞大,如此情况下,便需要媒介素养教育不但需清楚其作用,还需要学会怎样使用,由此栽培学生在了解媒介的前提下,学会娴熟使用的能力。为此,学习迁移便成了媒介素养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种方法。确切的说,媒介教育主要目标便是为迁移而实施教育。就是利用媒介教育其系统化的训练模式,让学生可以把所学到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及认识与分析事物的方法及思维合理的应用于处理传播期间的各类问题,由此灵活多变的合理应用。学习迁移法,为数字素养教育与艺术教育间实现统一和有效融合,奠定了基础[5]。

2.双重创作的有效结合

媒介创作方式就是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现时期这一方法被国外很多国家应用。其属于一种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重点突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操作过程的体验,由此辅助学生独立参加媒介文本教育实践活动,其中包含录制影像、拍摄照片、制作幻灯片、网页设计制作等。在对媒介文本的分析和评判前提下,利用对媒体使用及创作活动的真实体验,来加深理解媒介和文本,由此有效提高学生媒介素养。除此之外,在艺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实践参与是最基础,最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所以在教学法上对两者路径进行有机融合,便属于双重创作融合,就是在艺术学科的教学中,对艺术文体的创作活动和数字媒介的文本创作活动进行高效的整合,由此达成两种创作的有效融合。

(三)教师层面

1.将数字素养当作艺术教师所必备的一项技能

让教师充分认清数字素养是艺术教师教育需具备的重要技能。阻碍数字素养和艺术教育相融合的重要原因有很多,其中教师自身数字素养水平便是众多原因中的一种。在艺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数字素养属于现时期艺术教师需正确面对的一项挑战。随着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对于网络的应用能力远远超过教师,然相对来说,一些教师正经历向数字化技术和理念不断迁移的过程,这对于数字媒介、智能信息技术、资讯技能、思维方式等仍需不断学习与适应。

2.艺术教师积极提升自我数字素

艺术学科的教师需积极的提升自身数字素养,由此对数字媒介和数字化环境与其文体特点进行全面并且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以期待能够有效解决由于数字移民身份而产生的不适性和阻碍性,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从中找出与学生实施高效对话沟通的能力和水平,由此更好的适应数字时代下师生关系,这一举措与新时期教学模式需求非常相适。艺术学科的教师在所实施的提高自身数字素养的众多途径中,除进行自我学习以外,还需固定时期的参与数字素养的相应学习,通过专业数字素养教育机构所实施的系统并且深入的学习,在培训人员的辅助及引导,充分学习数字理念知识,同时掌握相应的媒介技术,不断提高信息操作技能,及时创新教育理念,对教学方法进行完善。

(四)学生层面

首先,培养学生艺术学习中数字工具与技术使用意识。学生需在艺术学习中培养,合理应用数字工具及信息技术的积极意识,结合自己艺术学习的具体特点,积极通过相应新媒体及新技术来实施新形式的学习,如移动式学习、泛在式学习、定制在线学习、线上线下相结合学习,创作学习及探究式学习等。其次,学生尝试从不同资源环境下收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应试着在不同教学资源的环境下搜集艺术教学资源,如此操作不但会让学生得到较大成就感,让自己需要能够更好的与课程资源、学习方式、技术服务相适,由此实现自己的艺术个性化,不再仅限制在以往艺术教学的被动式学习。而且如此操作,还可锻炼自我通过数字化获得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信息化环境中准确为自己定位,不断提升信息获得和控制能力。

三、结语

第7篇

访谈嘉宾:

北京教育和网络信息中心 潘克明

重庆市电教馆 杨宏

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谢忠新

山东淄博电教馆 邵秀蔚

记 者:本地区在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方面进行了哪些创新性的措施与规划?

潘克明:我认为北京市在数字校园建设中,比较有特色的是这样两方面工作:

第一,2004年,市委、市政府在北京市教育大会上确立了2010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首都教育改革发展总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北京市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例如:在全面建设校园网的同时,为每一所中小学配发了“学籍管理系统”(即CMIS),该系统中存储了各学校师生的基本信息及数据;配合高中课改的相关要求,为每所高中学校配发了“高中课程管理系统”(主要完成模块学习及选修课程的设置、学业成绩管理、学分管理等)和“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主要完成对学生个性特长、身体素质、各方评价等方面的管理),涉及高中学校日常管理的若干方面。上述工作,使学校的数字校园实现了与CMIS系统的数据对接、共享,避免了地域性的重复采购或重复录入。

这样就从市级的层面,通过整体规划、设计、投资、建设、管理,为数字校园合理建设和有效利用奠定基础。

第二,北京市在2007年就启动了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的项目,为“十二五”首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做好准备,目的是组织一批有水平、有条件、有能力的学校先动起来,探索“十一五”后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的问题。对这批实验校,北京市从制定方案时就开始具体指导,各学校的方案历经近三年的论证、修改与完善,直到2011年春才得到基本批准。我觉得这样做也很好,脚踏实地、不搞群众运动、不搞领导工程,而是强调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杨 宏:2000年,重庆市就已经开始推进数字校园了,主要是按照在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课程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开展相关工作。重庆市教委在2002年将市信息技术示范校的标准与要求纳入了市级示范初中和市重点中学的建设要求。经过十年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示范校的达标结构虽然与数字校园的要求基本一致,但示范校的创建还是属于对部分学校的要求,并不是普遍的目标。

2009年,在市委和市政府支持下,由市教委、市经信委和市科委联合制定了重庆市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渝教科〔2009〕50号),其总体目标为:力争用五年时间,完善我市教育信息化“五大体系”建设,即建立覆盖全市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学校及社会的教育网络互通体系,建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相互融通的资源共享体系,建立面向现代化教育、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的各类应用服务体系,建立有利于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运行保障体系,建立加快IT产业发展的教育信息化人才支撑体系。我们从该目标可以看出,数字校园从原来的中小学扩展到中职、大学;从学校教育体系扩展到继续教育(社会教育);从学校课程实施发展到IT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邵秀蔚:山东淄博市自2003年开始,在部分学校开展了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为主线的数字校园建设项目,取得了良好成效。2005年,淄博市先后确立实施了基于博客的网络教研、信息技术助力英语教学创新、信息技术支持小学语文提前读写教学、技术促进课堂有效交互、自适应评测优化传统教学评价等一系列信息技术创新应用项目,突破传统教学的一些“瓶颈”,促进传统教学问题的解决,借助项目实施引领信息化发展。学校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宜的应用项目,以项目效益带动学校整体信息化水平的提升。2009年,淄博市提出实施数字校园创建工程,制定数字校园建设的推进规划、进程、激励机制,同时鼓励学校自主、创新发展。为了配合数字校园创建工作,我市同步启动中小学信息化领导力建设校长研修活动,通过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实践反思、定期会诊相结合的多种途径和方式,突出“做中学”。校长需要针对学校实际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信息化的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制定计划,借鉴先进经验,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同时,我们加大了对中小学网络管理教师的培训力度,落实网络管理教师持证上岗、定期培训制度,提高校园网络运行维护的技术保障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结合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课题研究、信息技术应用项目,加强一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研讨交流和培训,做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系列策略的实施产生了预期的成效,实践过程加深了中小学校对信息化的理解,培育了一批技术应用示范项目、示范校园,彰显了技术的教育价值,提升了整个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实力。

记 者:您认为推动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的核心是什么?

谢忠新: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受多种因素影响与制约的系统工程。用系统论的思想来思考数字校园建设,将有助于数字校园的推进。数字校园系统中包含应用层、基础支撑层和服务保障层,其中数字校园的具体应用是核心,应用层外面是基础支撑层,基础支撑层外面是服务保障层。教育信息化发展至今,数字校园的重点应该从硬件、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转向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数字校园的应用不仅包括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还应该包括信息技术在校本研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等方面的应用。数字校园的应用应该关注学校教师与学生在日常教与学中的普及应用情况,注重信息技术对学校核心业务的支撑,即有效支持教与学;还应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教学成效进行全面诊断,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指导与评价;还应该注重技术对学习的支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邵秀蔚:数字校园没有固定的标准模式,每所学校的发展状况与需求不同,数字校园建设的侧重点也应不同。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中,我们不断认识到,要以学校的需求为基点考虑数字校园建设,只有唤起学校对于信息化的应用需求,才能有效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也才能真正发挥信息化的最大效益。同时,也要注意用行政推动、评价机制等策略,在面上推广普及数字校园的成功经验和成果。

人的信息化是关键。信息技术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人,没有人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学校的信息化。数字校园建设的实践证明,一个学校信息化的发展取决于学校中的三个角色:校长、教育技术中心核心骨干、信息技术应用骨干教师。一个好校长是一所好学校,一个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水平也决定着一所学校的信息化发展程度,校长要带头用技术,或者明白并支持用技术促进学校发展。教育技术中心核心骨干要有学校信息化的规划设计、实施能力,要精通技术应用的相关要素。一线教师中要有信息技术应用的骨干,能够自觉自愿地尝试在教学中应用技术,并起到带领作用。

信息化环境是基础。信息化环境建设是实施数字校园的基础条件,根据学校应用需求,整体规划设计和分步实施,要考虑设备及网络架构的科学性、先进性、开放性,以够用、适用为前提,适度超前。环境应依据应用需求而建,只有基于学校教育教学需求的信息化建设才是有效的,唯有需求才能调动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才能有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教学信息化是核心。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革。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是最本质的两个变化。数字校园的核心就在于通过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学效益,减轻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拓展师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记 者:您认为数字校园应该如何实现区域的均衡发展,哪些措施更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与提升教育质量?

潘克明:从当前情况看,由于全国各地的经济、教育基础不同,数字校园建设可能仍然会存在一定的数字鸿沟。如果地域性的经济与教育的差距继续拉大,那么这个数字鸿沟也必然会越来越大。我想,这个问题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比例不断加大,政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投入不断增加,东西部的差距和数字鸿沟一定会逐渐缩小。

从技术层面上看,数字校园可以使数字技术的优势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人们可以利用数字校园,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这对缩小教育的差距,促进教育的均衡化发展,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是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的。

从人的认知规律的角度看,数字校园及其相关技术与设备,能够使人们的学习方式得到革命性的变革,例如:由依赖书本的学习转向利用资源的学习,由依赖教师的学习转向学会自主和合作学习,由接受式的学习转向探究性的学习,由缺乏个性的线性学习转向张扬个性的非线性学习,由局限于学校和教室的学习转向超越学校围墙的学习……这些转变,对人们学会学习和对人的终身发展肯定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谢忠新:一个区域中各学校数字校园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一般会有几所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做得好,如何把这些学校作为区域数字校园的领头学校,以领头学校带动其他学校发展,是区域推进数字校园时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围绕如何推进区域内中小学积极而有效开展数字校园建设这一目标,可以采用“领衔+参与”的模式开展校际联动,扩大资源共享,缩小学校间在数字校园水平上的差距,促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领衔+参与”模式包括了主体、共同愿景、具体做法等要素。区域以“领衔+参与”模式推进数字校园建设,需要明确这些要素的具体内容,围绕这些要素有效推进。

主体的确定。一种推进模式必须有相应的主体,数字校园建设的主体是学校,包括领衔学校和参与学校。领衔学校应该在数字校园的应用上已经形成一定的经验、做法和成绩。领衔学校和参与学校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即一个领衔学校与3个~5个参与学校组成联动的团队,一组“领衔+参与”联动团队中的参与学校有多个,便于参与学校教师间进行交流与讨论,同时参与学校之间要形成相互竞争。

共同愿景的制定。领衔学校与参与学校联动团队确定后,需要深入讨论联动工作的具体目标以及数字校园建设的具体方案,而这项工作应该由领衔与参与学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共同商讨决定,同时,也要邀请相关专家进行适当的指导。

具体推进的做法与要求。领衔学校在推进过程中,根据共同愿景和推进方案,为参与学校提供人力、智力、资源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定期与参与学校开展工作研讨。参与学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推进的工作计划,确定工作重点和任务,在领衔学校的引领、帮助下,按照工作计划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

杨 宏:近十年来,很多地方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但是,“翘翘板”现象比较突出,也就是一些信息化建设走在前面的学校与一些条件差的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学校)差距越来越大。2003年~2007年,国家实施的“农远工程”在区域均衡发展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公平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在“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暨2011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环境和创新动力,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关乎千家万户。因此,数字校园绝不应该再停留在示范校的概念上(虽然示范很重要),而应该成为一个基础的、普遍的建设要求。我们在外考察时发现,日本、韩国的公立中小学校,其信息化条件是按照学生人数来配置的,即按照一定的标准,有多少学生就给配备多少电脑;而我们不是,我们地区与地区之间、校与校之间的师机比和生机比差异之大令人惊讶:如果你从城市走到农村,你有一种从第一世界走到第三世界的感觉,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提升,是需要改变的。教育公平的问题其实还体现在很多微观现象上,比如课堂上,学生存在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上的差异,但是,很多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设计课程资源的过程中,都比较忽视差生的状况和理解能力。这说明,教育公平的真正落实者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人。因此,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不能忽视对教育者的教育。

记 者:如何通过数字校园的系统平台,实现本区域内信息与资源有效整合与共享?

潘克明:本地区的资源有效整合与共享是通过区域性系统平台来实现的。欲达此目的,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对各个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实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元数据标准,否则一个学校一个样,共享与整合谈何容易,更别说“有效”了。第二,应该将网络中心建设成为能够为各个学校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数据中心、资源中心、互动中心、管理中心和维护中心。第三,必须加强各地的网络建设,加大流量、加快流速,以保证各个用户能够随时随地地利用和共享资源。第四,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如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网络信息的审查制度等,并加强网络平台的运营机制建设,大力鼓励共建共享。第五,要获得政府财政的支持。

谢忠新:区域在指导学校开展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维护同时,更应该关注学校信息化人力资源的建设,关注各种系统平台的整合,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现象。随着信息化发展愈加深入,各类数字校园的信息系统规划、管理、应用与评估不再那么简单,学校需要一位全面负责数字校园规划与应用、给校长提供数字校园决策建议的信息主管。他们需要最终能领导数字校园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学校高层决策所需的信息支持,负责数字校园的宏观规划与管理,指导数字校园系统软件的各项应用与评估。数字校园系统平台的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整体规划,统一重新开发各种系统;二是在原有各种系统平台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合。无论是哪种方式,必须实现学校内各种系统的单点登录与数据交换,实现数据的互连互通。同时,区域在推进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还应该关注区级与校级不同学校之间同一类系统平台的互通,通过系统平台实现网络资源在区域内、学校间的共建共享,从而为区域内学校的均衡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撑,以数字校园带动教育均衡化发展。

记 者:对于当前各地如火如荼的数字校园建设热潮,如何建设完善的评价体系?

潘克明:数字校园的评估工作应当从一开始就抓住不放,评估的重点是实用性。我国某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在数字校园建设实验中有这样一个统计:

从这个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软件的平均预算占预算总数的69.2%。这说明,他们将数字校园建设的重点放在了软件上面,放在了提高应用效益上面。

因此我主张,对数字校园的评估要重视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更要注重它的实效性。对于原有的设备设施,能用的一定要用,不要盲目追求“朝前看”、“十年不落后”。在建设和评估数字校园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了对数字教室的建设与评估,教室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战场。我们“教书育人”的总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室实现的。

谢忠新:数字校园评估是指根据数字校园建设的目标,系统、科学和全面地采集与分析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过程中的有关信息,确定影响数字校园应用推进的因素,分析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推进的具体内容、过程和方法,制订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由此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建立评估活动的档案,为改进和优化数字建设与应用提供依据,为政府部门了解与分析区域数字校园应用推进情况提供支持,为政府部门制定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措施与方案提供决策的依据。区域在构建数字校园评估体系过程中,需要思考数字校园评估的维度,把握数字校园评估的导向。第一,基于系统视角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应该从三个维度开展有效评估:一是数字校园应用推进的过程与成果评估,重点应该关注数字校园在学校中应用的过程和应用的成果;二是数字校园的基础支撑因素评估,即对学校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和学校信息化人力资源进行评估;三是数字校园的服务保障因素评估。第二,数字校园评估的导向。对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推进的情况进行分析与诊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经验,并让学校明确应该改进的目标与方向,从而更有效地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第8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8-0000-01

Digitalization Campus Building under Education Information

Jiang Hongtao

(Chongqing Railway School,Chongqing 400037,China)

Abstract:In the current era,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and adv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ampus has been put on the agenda.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ampus has become in many schools,especiall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an important measure of information and fundamental goals.With the same time,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provides an important technical basis,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actual observations,analysis of the current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problems,and fro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perspective of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Keywords: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Digitalization;Construction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校园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上,实现中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中职院校发展的根本目标。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使得课堂教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获取知识资源,课堂环境平等自由,这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为了适应教育的信息化,中职院校也应该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解决问题。

一、数字化校园概述

所谓数字化校园指的是一个以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扩展性和技术性比较强的能够覆盖全学校的智能化的现代校园网络。数字化校园的河西是实现学校办公的自动化、实现网络化教学和建立现代的网络校园文化。

数字化校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具有教育技术和教育空间发生变化,朝着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第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发生变化,朝着数字化和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第三,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学方式的交互。第四,学生学习的自主化、合作化和教师教学的个性化。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中职院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比如校园网的日益完善、网络教学的实施等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学校的软件建设有待加强。当前很多中职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都存在着“重硬轻软”的问题,过于注重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的建设。比如很多部门配置了档次非常高的计算机,但是因为很多使用者素质不高而导致其使用率极低。如此一来,教师的信息素质就成为影响校园数字化建设的一大因素。除此之外,虽然学校具有较为完备的硬件设施,但是缺少与之对应的软件与资源,或者在建设过程中只注重软硬件的投入,忽视了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来提高资源的可用性,例如多数资源建设需要应用到数据库系统,通常在建设过程中各自为政,建立起每个资源专用的数据库系统平台,而忽视了统一数据库系统建设所带来的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的便利。很多学校数字化的教育资源比较贫乏。

(二)学校的教育理念存在问题。虽然很多中职院校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热情非常高涨,也非常注重设施的配置和技术的运用,但是其本身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发生变化。事实上,教育理念是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前提,对其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学校只重视技术的应用显然是不够的。

(三)数字化教学系统还不够完善。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是教学,所以数字化校园应该能够对教学过程有积极的支持作用,比如对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课堂教学、实验、成绩的考核等等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在实际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学校往往只关注建设学其管理系统,在建设教学系统方面则较为薄弱。

(四)对信息资源的运用不到位。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是网络时代的突出特点。所以,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应该重视对信息资源的运用。但是大部分中职院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系统的建设,而忽视了系统建设完成后的资源的推广,从而造成资源利用率不高,有些资源的建设是为了替换现有的工作方式,由于没有充分推广,造成资源建设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三、教育信息化视野下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措施

建设数字化校园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应该有一套具体的计划和实施方案。为解决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应该立足于教育信息化的背景,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改进学校的教育理念。数字化校园不仅包括软件和硬件设施,还应该包括树立正确的理念,即教育信息化理念。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就应该坚持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认识到数字化在校园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把握住校园数字化建设中规律和特征,实现教育体制、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的全面变革。

(二)加强校园的软件建设。学校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该多关注软件设施的建设与应用,建立起信息库、知识库等信息资源系统;增强计算机使用人员自身的信息意识,提高其信息的敏锐度和分析信息以及吸收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从而使其能够驾驭新的技术。学校在加强软件建设之时,要积极发挥本校的资源优势,同时还要积极借鉴其他院校的发展经验,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共用。

(三)集中全校力量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前面已经提到建设数字化校园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工程,所以应该几种全校的力量,重视教职工的参与和学生的支持。因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实施教育,所以师生数字化的运用水平会直接反映出学校数字化建设情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的数字化建设还存在缺乏正确理念、软件建设不足等很多问题,学校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培养有益于社会的高素质人才而进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数字艺术;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王林瑶(1981-),女,山东烟台人,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湖北 孝感 432100)罗大成(1981-),男,湖南新邵人,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理学院,讲师。(陕西 西安 71002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004-02

数字艺术以数字科技为基础,以互联网等为传播媒介,既具有传统艺术的人类理性思维,还具有远超传统艺术的视觉和听觉效果。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普及,数字产品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数字艺术逐渐发展成了21世纪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并将成为全球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数字艺术市场对人才的急需使数字艺术教育被史无前例地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因此分析数字艺术的特点、开展数字艺术教育改革的探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数字艺术的概念与特点

狭义的数字艺术[1]一般指的是用计算机处理或制作出和艺术有关的设计、影音、动画或其他艺术作品。相对于传统艺术作品,它在传播、存储、复制等各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广义的数字艺术[1]泛指一切由电脑技术制作的媒体文化。这些媒体文化通常对语音、文字、图像等加以数字化设计并整合运用,最终形成以网络媒体进行传播的、具有互动性和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包括数字音乐、数码影像、电脑插画、影视特效、网络游戏和虚拟现实等。

在数字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必须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全面或者部分使用数字手段。数字艺术作品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

1.原创性

数字艺术和所有的艺术创作一样,是以审美为主导的原创性活动。大凡艺术都要讲究原创,没有原创就没有艺术。并不是只要利用数字化工具随便地“发挥”一下就可以冠名为“数字艺术”作品的。

2.复制性

数字艺术作品的复制不同于传统艺术作品中的复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数字艺术作品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在复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进行大量、快速地复制,且复制品的质量基本不受人工因素的影响;数字艺术作品复制的群体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替换;通过数字艺术作品相应参数的修改,复制出来的物体既继承原物体的特性又可以有自身的变化。

3.互动性

数字艺术作品的许多种类完全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单向式的创作和欣赏过程,而是以互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要表现为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在相互交流的方式下进行,欣赏主体可以参与作品的创作,并成为数字艺术作品的一部分。

4.独特性

首先,数字艺术的视觉效果具有独特性。计算机为数字艺术的设计提供了很多特效,如数字艺术作品中的流动光效使得数字艺术作品的动态效果极具感染力。其次,数字艺术作品的显示形式具有独特性。很多数字艺术作品在电子显示器上观看,视觉效果非常完美,然而一旦打印或出版后视觉效果则明显变差,原本非常清晰、亮丽的作品可能会变得模糊、灰暗。

5.群体性

传统的艺术作品通常涉及到的专业较少,通常由单人独立创作完成。数字艺术作品则不同,一般涉及到音乐、美术、计算机程序技术等不同专业的技术和素养,因而往往需要多人的合作才能完成。换而言之,数字作品通常不是由某个人,而是由某个创作群体共同完成的,即具有群体性。

二、数字艺术市场前景及人才需求分析

数字艺术作品涵盖了绝大多数的数字产品,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数字音乐、电脑动画、影视广告、数字视频、网络游戏、虚拟现实和网络艺术等。数字艺术市场不仅包含以上所有的数字创意产业产品,还包含其衍生产品,如以动画形象为主题的儿童玩具、儿童文具、儿童服装以及儿童音像图书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互联网络的普及应用,数字艺术逐渐发展成了产业。该产业不仅有国家政策支持,还有各产业基地作为支撑,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下面以国产动画为例进行分析。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规定[3]从2006年9月l日开始,全国各级电视台所有频道在每天17点到20点之间均不得播出境外动画片和介绍境外动画片的信息节目或展示境外动画片的栏目,必须播出国产动画片或国产动画栏目。国产动画片与引进动画片播出比例不低于7比3。这项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同时,我国建立了大量数字艺术产业基地(如杭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长沙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共同构建中国完整的数字艺术产业链,形成一遍繁荣的市场前景。可见,就我国市场需求而言,国产动漫商机无限。

然而,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规定进行预算,每年需播出国产动画节目约28万分钟,而国内实际动画制作能力才2万多分钟左右,每年国产动画的市场缺口达25万分钟之多。可见,以国产动画为代表的数字艺术人才极度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数字艺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

综上所述,我国数字艺术市场前景极其广阔,对数字艺术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我国数字艺术人才紧缺,急需相关院校培养大量人才以满足市场需要。

三、数字艺术人才内涵及培养现状分析

优秀的数字艺术人才应该对数字艺术的特征和本质有较好的理解与把握,除了具有基本的艺术创作能力外,还应该掌握数字化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及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拥有良好的项目管理和策划能力、设计与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近几年我国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速度和力度都在不断加强。1999年,全国只有2所高等院校开设动画专业。到了2006年,经过约7年的发展壮大,全国设置动画类专业的高校就超过200所。[4]可见数字艺术教育的办学规模大幅增加,发展非常迅速。然而数字艺术的办学规模虽然大幅扩大,但人才培养方向等重要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直接的后果是相应的基础理论研究、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缺乏对应用课程体系的研究,教学内容跟不上应用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的不明确

首先表现在教育的短期目的和长期目的不明确。数字艺术教育的一个短期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找到工作,而长期目标则是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应用人才或大艺术家。如果不能很好地区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数字艺术的教育就落不到实处。如果不能确保培养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找到工作,那么他们将来成为复合型应用人才或大艺术家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如果仅以毕业后找到工作为目标,那么培养的学生当中能成为大艺术家的可能也会少之又少。[5]

2.教学内容不明确

数字艺术作为一种新置的热门专业,许多院校对数字艺术的教育定位不明确,仅盲目地在已有计算机专业和传统美术的教学内容上做加法。如在计算机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上将计算机和艺术类等课程进行生硬地拼贴和叠加,导致学生课程学习的内容是割裂的,无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融会贯通。[5]这种简单化处理说明一些学院数字艺术的教学仅仅是为了满足数字艺术对人才的急需而盲目招生的做法,还没有深刻把握当前数字艺术设计的内涵。

3.片面夸大软件的作用[6,7]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绘画软件日新月异,且呈现出人性化、智能化和简单化的特点。数字艺术逐渐忽略了传统艺术理论及艺术规律,变成了一种依赖计算机技术与绘图工具的创作模式。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一些院校把软件操作技法当做专门的课程来设置,片面强调软件的作用。这种课程设置方法至少在专业教学体系上是不合适的。只有认真研究传统艺术理论,广泛汲取中外经典艺术的养料,将传统艺术实践经验与当代数字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才能使创作发挥到极致,得到好的数字艺术作品。

4.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

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一样,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然而一些学校在数字艺术的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培养,而忽略了与社会实际的结合。一些学校数字艺术教学的社会实践只是组织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公司进行考察参观,仅此而已。这种忽略社会实践的教育模式导致很多学生长期处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所学到的知识结构在进入社会后往往不能很快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

5.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有待提高

在传统的艺术教学当中,一般以个体的学习和创作展开,因此一些院校在数字艺术的教学中还是沿袭这一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与数字艺术的教育不相适应。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往往涉及到多个专业的知识,通常需要一个创作团队共同合作完成,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在创作中交叉、组合的能力,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团队合作等。

四、数字艺术教育改革初探

针对以上分析数字艺术教学当中存在的不足开展相应的教育改革探讨,为解决数字艺术人才短缺和市场需求极大的矛盾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字艺术教育改革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艺术教育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其次,要求教师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以往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最后,还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对象或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环境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作力,完美实现艺术教育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

以实践牵引教学,建设崭新的数字艺术课程体系。在数字艺术课程体系的建立中,首先要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学校可以有不同的课程定位、不同的培养方案。教师还应该深入生产实践的第一线,以得到第一手的工作经验选择课程教学内容,以岗位要求为相应课程的考核内容,实现教学和岗位的连接。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数字艺术课程仅为计算机和传统艺术简单相加的教育局面,建设崭新的数字艺术课程体系。

在艺术和技术上“两手都要硬”,不能忽视任何一方面。首先要注重数字技术的研究,只有数字艺术的设计人员具有专业的程序开发能力,有关图形设计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其次,在注重技术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数字作品的艺术性和内涵。要清醒地认识到计算机设计图是设计师的图形语言是用图像这种直观的形式表达设计师的意图和理念,它只是一种表现手段,离不开设计师的思维。

加强数字艺术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建立数字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加强学校和各数字艺术产业基地的联系和合作,让学生的创作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大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数字艺术教育中可以设置由团队合作进行某件数字艺术作品创作的实践课题。如一个动漫作品的创作可以让学生分工合作,分别参与到创意的构思和剧本创作、人物和环境设定以及美术风格设计、人物建模和造型动作、音乐音响和人物配音以及后期制作等等当中,整个创作过程需要团队成员交叉完成。这些实践课题的完成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

五、结束语

数字艺术是当今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我国数字艺术的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然而数字艺术的教育还并不成熟,教育的各个层面都有待于大胆革新,突破前进。广大数字艺术教育者应把握住数字艺术教育的时代主流,深入研究数字艺术的内涵和特征,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及时地调整数字艺术课程体系,建立完备的数字艺术学科,为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茂宁.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数字艺术课程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09.

[2]龙全.关于数字艺术教育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6,(4):10-11.

[3]纪涛,孙冬梅.我国数字艺术产业发展现状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1):21-23.

[4]高峰.浅谈数字艺术人才培养[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3

(4):110-112.

[5]黄丽民,刘锡冬.浅议高职高专数字艺术人才的培养[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4):49-50.

[6]纪涛,孙冬梅.数字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

第10篇

【关键词】ICT;图书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教育;内涵

一、引言

近年来数字图书馆改变了图书馆的形貌,然而数字图书馆的议题,经过十余年来的发展,大都还是注重在技术层面,而服务的面向,相对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不论图书馆的类型为何,其传统功能都在保存人类知识,教育社会大众,提供民众生活、工作和学习方面的信息,以及提供阅读休闲的功能(保存、教育、信息、休闲)。数字图书馆的议题,似乎不应该只停留在科技的层面,图书馆的功能应该借助新科技,加以发扬。和系统科技主导正好相反的另一个现实层面,就是读者服务的实施。目前的数字和虚拟环境,促使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现实,实际上已超越传统图书馆中面对面咨询服务。

目前虽有少数图书馆积极培育虚拟参考服务人才,然而多停留在单一的科技使用,例如使用录影、即时通讯,或电子邮件(e-mail)等,也还只是少数图书馆的尝试。以上的现象,不论数字图书馆课程,可能偏重系统科技面,而忽略服务管理面;或图书馆服务课程,可能忽略科技发展,仍守在传统的服务型态。这些问题攸关未来图书信息人才的专业竞争力,值得转型中的图书信息学课程规划者审慎观察研究。

二、基于ICT的数字图书馆教育内涵

(一)课程科目

Chu对美国图书信息学课程科目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数字图书馆是所谓网络时代之后,产生的“新课程”,在原来的核心课程清单中并没有。也有学者分析了图书信息学中的数字图书馆课程进度表,希望从指定阅读书单中,了解数字图书馆课程是否有所谓的核心知识。研究同样发现,数字图书馆课程的指定阅读书单中,没有核心书单,但有核心作者和核心期刊。这个现象,其中有一种解释是,教学者每学期经常更新指定阅读书单,所以很难从中发现共同的书单。从课程进度表来分析数字图书馆的教学内容来看,课程进度表包含的模块单元有:模块一:概览、模块二:馆藏发展、模块三:数字物件、模块四:信息/知识组织、模块五:系统架构、模块六:空间、模块七:服务、模块八:典藏和保存、模块九:专案管理、模块十:教育和研究。这十个单元,如同传统图书信息学导论课,将所有导论的议题包含于其中,类似学门的知识领域介绍。

(二)书单主题

从阅读书单的主题加以分析来看,包括的议题有:馆藏数字化、数字出版、多媒体、媒体格式、系统结构、系统应用等;从阅读书单内容的数量来看,书单中数量最多是计划和管理,其次依次是系统架构(architecture)、馆藏发展、信息/知识组织、概览(150-200)、服务、保存、数字物件,空间和数字图书馆教育与研究最少。这一分析结果所显现的各主题的书单数量,在符合数字图馆发展历史中,偏重科技和系统架构。书单的结构未来是否会有所改变,乃要视图书信息专业对于数字服务议题的重视,是否与时俱进。

(三)课程教学

有关数字图书馆课程的教学方面,跨校、跨学科、远程教学也是一种趋势,例如维琴尼亚科技学院(Virginia Tech)电脑科学系Edward Fox教授,就和北卡罗莱纳图书信息学院Wildemuth教授共同开发一套数字图书馆课程模块,希望该课程,无论从图书信息领域(LIS)或电脑科学(CS)毕业,都能够培训数字图书馆馆员,具备平衡的能力。该课程经过两个阶段审查测试,第一阶段为专家审查,第二阶段为实际营运测试、修正模块,并收集相关课程补充资料。而该跨学科领域的数字学习课程设计,是根据Fox教授领导的Virginia Tech数字图书馆研究实验室所发展的5S理论开发的数字课程。5S 包括串流(streams)、结构(structures)、空间(spaces)、情境(scenarios),和社群(societies)。串流是指各种媒体的整合表达;结构是指课程内容有目录、索引、超文件等组织;空间是指2D或3D的虚拟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等;另外要注意学习者了解的情境,以及学习社群的角色安排等。

数字图书馆课程的重要性是不容回避的,根据数字图书馆的定义,显然这门课不应该是一门技术的课程,有关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方法还在发展之中,需要进一步探讨和了解。换而言之,除了系统、馆藏、服务、典藏、组织等议题之外,服务和管理层面的知识也十分重要,应该要和实体的图书馆服务密切整合,例如版权协商、智财权管理、资料库、系统行政管理、人事和专案管理、可用和使用者服务、技术和结构后设资料等议题,也是数字图书馆教育课程之中需要涵盖的主题。由于数字图书馆同时受到不同学科领域的重视,有学者曾建议图书信息学领域(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LIS)有关数字图书馆课程内容方面,应进一步划出数字图书馆的范围和边界,研究了解图书信息学之外的数字图书馆其他的领域,例如电脑科学、医学信息学、数字人文学等的差异,以便进一步制订独特的课程内容。

(四)远程教学

至于远程图书馆服务会议方面,1982年开始,在密苏里州圣路易市举办“第一届远程校园图书馆服务”(First Off-Campus Library Services Conference,1982),以后陆续举办,平均每两年举办一次,早期有时隔三年,有时隔一年。这个会议的主要发起和参与者,大都是大学中的远程教育和图书馆员,早期的会议内容大都是如何提供服务,如何评价远程学习者的图书馆信息服务。近几年来,信息传播科技改变了教育和信息传递的方式,促进数字学习发展,图书馆也极力追求创新的信息服务,期盼能够提供与时俱进的数字信息服务,支援教育功能,因此近十年来该会议论文的议题及其分布状况,涉及远程离的图书信息服务项目,以及信息传播科技的需求和发展,便十分值得分析探究。

三、小结

目前对于图书馆各项借助ICT延伸的服务和管理面缺乏注重,事实上在虚拟参考服务方面,则需要ICT有关的技能,包括学习平台、信息分享平台、线上沟通等技能等。这些现象显示图书信息学课程设计,需要关注、加强科技和图书信息服务的融合。本研究建议在有关图书信息服务的相关课程方面,能够重视ICT的应用,加强ICT延伸服务教学;而数字图书馆课程,能够从ICT系统面的焦点转移,不仅注重科技和系统设计,且能够全面关注ICT延伸出来的图书信息服务面和管理面,以使未来图书信息学,包括数字图书馆课程,能落实ICT和信息服务之间的融合。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 键 词 :数字艺术 教育 市场

数字艺术教育体现在数字、艺术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蔡军.适应与转换——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设计教育.国际设计教育大会ICSID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1.

第12篇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内容摘要:文章紧扣数字艺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与解读,着重论述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是国内数字艺术设计教育者需不断探讨和提高的问题。

关键词:数字艺术教育市场

数字艺术教育体现在数字、艺术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蔡军.适应与转换——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设计教育.国际设计教育大会ICSID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1.

第13篇

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国家层面日趋重视,建设势头总体良好

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进行规划和指导,表明我国的教育资源建设已经开始逐渐受到国家层面的关注和重视。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不仅要积极“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资源”,同时还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则更细致地明确了“缩小基础教育资源鸿沟”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

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从整体层面给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大环境的便利。但是,这些政策并没有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细节进行要求和规定。近年来,国家层面实施的一些具体举措,标志着《规划纲要》和《规划》的逐步落实,其中就包括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的实施。国家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这代表了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呈现一种积极的发展趋势,也给资源建设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各级各类资源网众多,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从国家到省市,再到学校,各级教育资源网都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着。这些由政府牵头建设的教育资源库和资源网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除此之外,一些以企业为主体运营的资源网也逐渐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这些资源网的特征是受营利驱使,资源涉及的范围较广、类型也较多。而有些企业运营的资源网目的性也较强,如外语资源网站中仅提供和外语学习、外语考试相关的资源等,这种形式极大地减少了学习者搜索资源的时间。

目前,我国国内充斥着大量资源网站,但是总体来看水平参差不齐。政府牵头建设的各级资源网中资源重复率过高,资源海量但是质量问题堪忧。企业运营的资源又无法得到专业的审核和质量保证。尽管这些问题已经被提了很多年,但是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资源本身数量丰富,问题仍较多,对资源的内涵认识不足

海量的资源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过多的负荷,他们很容易在资源寻找中迷航,无法找到适合的资源,这也是很多教师认为目前建设的资源无法满足他们实际需求的关键原因。而资源本身存在的问题也很多,许多学者都已经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很多想法,如资源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类型不丰富、表现形式单调等。

笔者在研究了大量资源后发现,我国目前的资源从内涵上来说,也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很多人认为,资源就是像教案、学案、课件这样的学习和教学材料,实际上并非如此。在AECT关于资源的定义中明确指出,资源不仅仅是一些帮助学习者学习而设计的材料,同时还包括技术、工具、环境、人力等。目前我国资源建设中提供的大量资源都局限于学习和教学材料方面,缺少对学习工具、环境等资源的重视。

国外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新发展

国外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起步较早,发展也较快。近年来,国外教育资源建设也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其中的一些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和参考。

高度重视资源可获得性

教师和学生能否更快捷和方便地获取到想要的优质资源,是国外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一直关注的重点问题。国外在资源的可获取性方面一直做得较好,如我国学者一直关注和研究的美国Gateway教育门户网站,就是以教育资源的搜索和获取为重点进行开发和维护的。美国密苏里大学主题资源网站eThemes的开发也是类似于这种模式。虽然我国很多学者提出汲取这种经验已有多年,但是目前我国仍然没有着重于教育资源搜索的网站,大多还只是资源的简单堆积,很少关注到资源能否更容易地被学习者获取和使用。

资源评价机制完善

资源评价仍然是国外资源建设十分重视的关键环节。对资源进行评价有利于保证资源的质量,同时也可以增加用户对资源建设的参与程度。如Gateway网站就可以针对不同重点开展自我评价,用户也可以在资源页上直接进行评分;美国莱斯大学的开放课程资源平台Connexions则采用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这种对资源的评价同时也是资源“存活”和“再生”的指标,可以促进资源不断健康发展。

资源建设与其他服务创新整合

国外资源建设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资源的提供不再局限于资源的堆积和搜索,而是结合各种新技术、新理论、新思想创新资源建设模式。如美国的Thinkfinity网站,它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免费的优质资源,同时还为他们提供了讨论、分享、建立组织的平台,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的目的。同样,ReadWriteThink网站也在提供文学类资源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了阅读工具、互动交流等多种服务。这种资源建设与其他服务整合的方式,拓展了资源建设的范围,也使得资源与其他领域实现跨领域互通,不仅仅促进了资源的利用和再生,也有利于资源建设与其他领域的共赢发展。

通过对国内外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新发展的分析和研究,笔者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关于教育资源建设可能的未来趋势,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资源类别清晰化:建立细化的资源主题和分类原则,一方面是对资源本身进行分类和标识,另一方面也在技术层面便于搜索和获取。

动力机制多元化:未来的动力机制将是政府、高校、企业、社会、个体等多主体的多元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体系的均衡稳步发展。

建设模式多样化:单纯的资源堆积已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未来的建设模式将会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如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资源与其他服务创新整合模式等。

第14篇

数字校园建设是学校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并且其建设使用频率极高,是现代化学校建设和现代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校园的建设水平最能体现一个学校整体的办学水平以及一个学校的形象和地位。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对教育事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教育所处的环境、教育所采用的模式到教育所持有的理念、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都在这场变革中发生着变化。

随着北京市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从最初的铺设教育教学网络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普及,到相应的教育科研、网络办公、学生素质评价等综合系统的开发应用,完成了从规模普及向整合应用的转型。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大力促进二者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管理效能,服务和引领教育发展,将是非常迫切的任务。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建于1950年,1980年被认定为海淀区重点中学,2004年成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校,目前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首批试点实验校。学校的数字校园围绕“数字促进教学、数字服务校园”的建设思想,以应用为核心,通过数字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建成学校的信息标准及统一数据平台,高效集成学校原有系统及数据,构建满足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与服务要求的数字支撑环境,为校内外各类人员提供完善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支持。

一、我校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问题

经过不懈的努力,理工附中的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技术普及、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各部门相继应用了各类业务系统,如图书查询系统、VOD视频点播系统、照片管理系统、音像资料查询借阅系统、学生成绩分析系统、中小学信息管理系统、高中新课程管理系统、综合素质管理系统和FTP文件服务系统等。与此同时,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多年来也积累了很多问题,如现有系统的设计和技术架构不统一,数据标准不统一,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各系统独立运行,通过拷贝数据或业务系统直接建立接口,造成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实时性无法保证。师生进入不同的系统要记多个网址、用户名与密码,而且管理存储多套应用用户名、密码对安全也不利。信息管理流程不够顺畅,信息之间不能共享,影响了部门的协作效率。还有工作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急需建设新的应用系统去解决。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全面、系统的规划和协调,进一步巩固原有建设成果,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水平,建设具有我校特色并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数字校园。

针对这样的问题,学校积极贯彻北京市教委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下提出的《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实施方案》的指导意见,通过对学校的现状分析,结合当前中小学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从信息化的建设方面考虑,将数字校园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定位为:通过2~3年的建设,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构建数字化的教学环境、数字化的科研环境、数字化的管理环境、数字化的生活环境,提高办学效益和工作效率,突出学校现有优势,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最终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并在数字校园建设中体现出整体解决方案的特色、先进性、易用性及可扩展性。

二、我校数字校园整体规划设计

数字校园建设的实质就是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各种资源的有效集成、整合和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教育和校务管理过程的优化、协调,教师与学生实现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的优化,从而实现提高各种工作的效率和效果[3]。

图1是我校关于数字校园建设的整体方案设计,学校主要以统一数据和资源平台为基础,为教育、教学、管理提供服务为宗旨,对数字化校园进行长期规划和设计,从而达到数字校园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

1.基础平台的搭建

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的第一阶段,首先以三大平台为建设基础,搭建统一资源中心、统一数据中心、统一认证中心。将学校所有资源统一到一个平台中,将数据统一标准,支持单点登录,减少应用的烦琐程度。

2.服务平台的搭建

在三大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需求,进行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系统的建设,将包括校园办公系统、教育学管理系统、国际部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应用平台。

3.师生成长服务平台的建设

学校将要重点建设师生成长服务平台,教师发展平台为教师提供展示个人成果和个人风采的舞台,进一步为教师和管理者提供数字化的办公服务,将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档案系统、教师沙龙社区、班主任工作室等。学生成长服务平台着力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学校与家长委员会建立共进的网络社区,全面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4.门户网站的建设

学校将根据需求改建学校统一的门户网站,加强互动功能的应用,实现个性化门户,通过门户网站彰显学校特色。

三、我校数字校园建设的初步成果

通过对过去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分析,我校进行了数字校园建设第一阶段的初步探索,基本实现了基础平台的搭建、现有资源的整合、学校管理系统的应用及教学教务系统的初步建设,对学校的行政管理、教育教学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1.资源平台的优化

基础平台作为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服务性建设,在我校第一阶段的数字校园建设中已经开始,学校将现有资源进行了整合,学校教职工能够实现单点登录,通过电脑、移动终端进行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应用,为学校教师提供了方便,并且达到了及时、准确、实用的建设目标。同时通过基础平台的应用,使学校原有资源标准达到了统一,为下一步的管理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2.管理过程的优化

通过即时通讯系统、日程安排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下载审核系统、工资查询系统、网上评价系统等管理系统的搭建,解决了学校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减轻了教职工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学校管理进一步向高效、便捷、低碳的方向发展。

3.教学过程的优化

数字校园平台同时为教师提供学籍管理系统、智能排课系统、网上阅卷系统、成绩分析系统、考务管理系统,将排课、选课、阅卷、成绩分析等教学环节有效地整合为一体,加上后期网络教研、协同备课等系统的建设,将形成连贯易用的数字化教学管理体系,有效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总结与展望

数字校园的建设规划不是我们凭空想象出来的,是通过对学校各个学科和部门进行调研分析而进行的需求规划。任何平台的建设只有有需求才能有生命力,完全依靠行政命令强推的平台维持不了太长的时间。所以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对数字校园建设进行了长期的规划,在保证软件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兼顾提高工作效率,并且争取做到加强互动、寓教于乐,使该系统适用时代的要求。

学校通过对过去建设的问题和成果分析总结,对数字校园建设做出了进一步规划设计(如图2所示)。

学校规划通过下阶段的建设能够更加全面地将教师社区、家校互动、国际部服务平台等建设内容进一步完善,同时结合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人文奠基,理工见长”的学校特色,切实做到为教师提供工作方便,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为家长提供参与入口,使数字校园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实现教育的革命性变化,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永生. 数字化校园建设探讨[J].大众科技,2011(10):71-74.

第15篇

【关键词】数字艺术;包装设计;教育改革

引言

包装代表的是一个产品的外在形象,也是让人们了解不同品牌以及产品信息内容的重要体现。一个优秀的产品包装能够提升产品的吸引力,同时能够加强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激发消费者购买的欲望,使产品达到高效率的销售目的。在伴随我国包装设计教育进入改革阶段后,包装设计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产品的包装需求,这意味着包装设计教育需结合时展,将现代化设计理念及技术融入教学当中,并根据市场所需积极引进三维数字艺术教育,改变以往的平面式设计教学,从技术及教学方式进行着手改革,使包装设计教育能够成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三维数字艺术在包装设计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1)三维数字艺术在包装设计教育改革中的应用理念。三维数字艺术是一项以视觉效果为主的现代教学技术,该技术在经过不断应用及发展后,成为当前包装设计的关键媒介。在二十一世纪来临后,传统的社会文化开始因信息技术的融入步入多元化发展道路,科技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及学习,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便捷。以包装设计创作来说,包装设计创作在传统的创作方式及渠道上主以辅助工具来完成,但在现代化科技的影响与支持下,包装设计的呈现方式开始趋向于多元化,创作渠道也十分丰富,这使得包装设计教育开始面临新的改革挑战。传统的包装设计教育模式主以理论为主,实践过程较少,且教学内容缺乏与时俱进,这使得包装设计教育难以实现高效开展[1]。

对此,高校在开展包装设计教育时,首先需从教育方式及教育理念进行改革,结合时代所需,以职业道路为教学导向,将现代三维数字艺术设计理念融入包装设计教学当中,并充分融入现代化科技教学模式,有效改革传统包装设计教育模式[2]。

(2)三维数字艺术在包装设计教学模式中的应用。三维数字艺术与传统包装设计教育具有较大差别,因此,包装设计教育在融入三维数字艺术教育时,需从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并结合实际引入三维数字艺术案例进行分析,将软件设计实践作为课程主要内容,加强对实践课程的安排,开展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的教学模式。在包装设计的知识教育上,教师需着重将其与软件操作技能进行结合教学,并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动态教学模式,且根据市场需求引入市场设计作品,拓展学生的眼界及知识面,使学生通过这些作品案例激发想象力及创造力[3]。

(3)树立三维数字艺术设计理念。由于三维数字艺术设计属于一项新的设计模式,教师在实施包装设计教学时,需加强对三维数字艺术的运用理念及表现方式的教学,并根据当前市场对包装设计的需求来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应用三维数字艺术对包装设计作品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的思考,使学生能够摆脱对包装设计作品的传统设计理念,使其掌握包装设计的立体设计技能,将平面设计理念变为立体设计理念,并通过自身所学技能呈现出立体真实的包装效果,同时,教师在融入三维数字艺术教学时,需根据学生实际技能水平来实施教学,将其由简单的理论教学至技能教学分为多个阶段实施教学,从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三维数字艺术的应用给传统包装设计专业教育带来了革命性变化,颠覆了传统平面的包装设计教学模式,也有效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包装设计方式,为包装设计教育带来了新的设计理念,因此,高校在开展包装设计教育时,需结合市场发展方向及教学所需融入三维数字艺术模块,并根据三维数字艺术构建与时俱进的包装设计教育模式,为人才未来的发展道路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智铭.从“图案设计”到“视觉传达设计”――对中国平面设计学科转型的探讨,南京艺术学院.2011,(04):47-48.

[2]李梓源.形象包装设计在电视栏目整合推广中的应用研究――以综艺栏目为例[J].昆明理工大学,2014,(11):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