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简述财务会计的概念范文

简述财务会计的概念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简述财务会计的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简述财务会计的概念

第1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IASB ;FASB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趋同项目的产生

随着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各国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间的存在着重大的差异,而编制、评估会计准则的基础就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因此,这样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会计准则之间的可比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跨国经济交流。那么,各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到底有多大的差异呢?我们通过几个国家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内容进行阐述。

(一)各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简述

1.美国提出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1976年,美国FASB提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在《概念框架研究计划的范围与影响》中列为专业术语。FASB将概念框架描述为相互关联的目标与相关概念共同构成的逻辑一致的一种体系,通过这一体系,可以将财务会计的性质、局限性及作用进行规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内容包括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报表要素及其确认和计量等。

2. IASB提出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1989年4月,经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批准,IASB在当年7月《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IASB提出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主要内容包括财务报表的目标、构成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确认、计量、资本和资本保全概念、决定财务报表信息有用性的质量特征。该框架认为,财务报表可以运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如现行成本和历史成本等。

3.英国提出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1995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的征求意见稿中全面系统地描述了英国财务会计的概念。为了可以最大化地发挥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应当由其内容的相关性及可靠性、表达的可比性来进行规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内容包括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报表要素及其确认和计量。同时定义了报表的7项要素,即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损失、利得、派给业主款及业主投资。

4.澳大利亚提出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1987年,澳大利亚会计研究基金会相继公布了多份征求意见稿之后,最终确定了一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公告。框架认为,财务报告使用者在编制和评价稀有资源配置决策时所提供的有用的信息是财务报告的目标。该框架与其他国家框架描述的主要不同为,报告主体是其首先考虑的,而不是财务报告的目标。

(二)IASB与FASB开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趋同项目的缘由

1. 现有概念框架提出时间较早,已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

从各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了解来看,大多数提出的时间都比较早,基本为20年前所提出和制定的,其制定的依据及目的均按照当时的财务相关研究成果和准则编制者的基本思想进行。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制定依据和目的都已经发生了改变。IASB与FASB认为,现有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需要进行重新的审视和修订,以适应现今市场发展步伐。

2. 基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性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很重要的,是指引制定会计准则的依据。21世纪初发生的安然事件、世通事件等舞弊案例,促使FASB和IASB一致认同将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进行调整是必然的,即将以规则导向制定会计准则的模式向以原则导向制定会计准则的模式转变。

3. 会计国际化趋势明显

经济全球化提示我们需要对会计语言进行规范和统一,因此,会计的国际化也逐步产生。IASB的改组成功,进一步确定了会计国际化的方向。会计准则走向全球统一的必然结果和归宿是标准化,而建立标准化的全球会计准则的基础就是能够被广泛认知和接受的概念框架。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趋同的发展过程及成果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趋同项目的启动

从2002年IASB和FASB联合启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趋同项目开始,逐渐意识到,如果想真正意义上实现会计准则上的趋同,必须先要完成概念框架的一致。因此,IASB和FASB将联合制定概念框架的必要性以及该项目应能达到的目标作为重点进行了研究,并在2004年4月开始进行联合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讨论工作,并于10月,正式将其纳入到趋同项目。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趋同项目的初期发展及成果展示

2004年10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正式列入IASB和FASB联合研究项目,其主要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完整且内在一致的通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此框架是IASB和FASB达成以原则为基础建立准则的目的必要条件,也是发展未来准则的必要条件,可以引导财务报告向信贷、投资及类似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按照既定的目标,IASB和FASB通过分析,将建立联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内部初步讨论阶段、向外界初步讨论稿阶段、向外界征求意见稿阶段和最终定稿阶段。同时还根据主题分为了八个大项,即目标与质量特征、会计要素和确认、计量、报告主体、列报与披露、框架的目的和在GAAP中的层次和地位、在非营利组织中的应用、其它问题。

2010年9月,初步完成“目标与质量特征”的研究工作,正式了成果,即《财务报告的目标和决策有用的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特征》,这也是整个项目定稿最早的文件。对于“要素和确认”项目的研究工作,是在2008年7月29日完成的,在联合会议上,提出了资产和负债具体定义的暂时性结论。2008年11月,IASB提出了要素的广义分类方法,主要分为以流量为主导和以价值为主导两类要素。

2007年11月,通过会议对“计量”的讨论,最终将“历史投入价值、历史脱手价值、现时投入价值、经修正的历史价值、现时脱手价值、现时均衡价值、未来投入价值、使用价值、未来脱手价值”作为备选计量基础。

2010年2月,关于“报告主体”的研究成果以“报告主体征求意见稿”的形式。2008年10月,关于“列报与披露”的研究工作结束,并了《关于财务报表列报的初步观点》。

由于种种原因,该项目在2010年后期暂停,直至2012年,但前期概念框架所提出观点,对于实际操作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在IASB和FASB联合概念框架项目暂停两年后,IASB在2012年重新启动了该项目,但由IASB独立进行,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探讨,在2013年7月,正式《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复核》,主要将前期研究尚未涵盖的主题进行重点关注和研究。

2014年1月,FASB重新启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项目,并将已完成“披露框架”的成果计入。2014年3月,FASB 在“披露”讨论稿的基础上再次了“财务报表附注征求意见稿”,此文稿中,重点对报表附注披露的边界和目的进行了讨论,披露报表附注的最终目的是“细化和解释报表提供的文字和数字信息”,边界受到“相关性”、“成本”的制约。

(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趋同项目的最新发展及成果展示

2015年11月,IASB新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内容基本完成,IASB期望在2016年完成概念框架最终稿。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会计目标、会计主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债务与生效合同、会计计量、财务报表要素、损益表要素。

1.关于会计目标

IASB在第一章节中对一般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进行了描述,其主要内容涵盖财务报告的目标、有用性、局限性,报告主体的权益、经济资源的信息及变动。

2.会计主体

IASB在第三章节中对财务报告主体进行了描述,其主要内容涵盖报告主体的含义、财务报表的合并方法、决策人、信息使用人、投资者所必需的其他类型的财务报表。

3.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IASB在第二章节中对有用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进行了描述,其主要内容涵盖了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及其成本约束。

4.债务与生效合同

IASB在第四章节中对债务与生效合同进行了描述,其主要内容涵盖债务和履约合同在某一期间内可完成的相关确认标准,交易价格的计量标准,以及限制合同亏损数额的评估范围,亏损合同的认定等。

5. 会计计量

IASB在第六章节中对会计计量进行了描述,其主要内容涵盖明确的计量定义、计量与报告目标和质量特征间的关系;以历史成本、现值、公允价值为基础,以及计量基础的合理选择。

6. 财务报表要素

IASB在第五章节中对财务报表要素进行了描述,主要内容涵盖要素定义、资本保全、现金流量要素、所有者权益要素、财务报表要素、所有者权益变动等定义,而其中财务报表要素确认的内容包括确认定义、与成本约束、确认与相关性、后果及方法。

7. 损益表要素

IASB在第七章节中对损益表要素进行了描述,主要内容涵盖损益与其他综合收益、、收益和费用等,在“其他综合收益”项列入支出和收入以外的损失和利润,权益的定义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区分等。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趋同项目是一项意义深刻且重大的工程,可以为各国未来编制会计准则提供科学指导的工程,但整个概念框架构建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各国学者进行专业的理论讨论,这项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我们也应该关注并积极参与到构建过程中去,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提出必要的建议,为后续我国相关概念框架的构建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任永平,蔡宇欣,李伟. 试评IASB、FASB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趋同性[J].论坛,2016(19).

[2] 葛家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比较与综评[J].会计研究,2004(6).

[3] 任永平,王琴.论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J].会计之友,2013(3).

[4] 汪祥耀,史开瑕.从CI 到 OCI及分类列报:IASB 与 FASB财务业绩报告规范的改革进展与最新成果述评[J].财经论丛,2013(6).

[5] 汪祥耀,唐滢滢.IASB讨论稿 “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复核” 述评--概念框架最新进展[J].财会通讯,2013(12).

第2篇

一般来说,会计信息产生的基本程序是确认、记录、计量以及报告等。较早的财务活动,一般仅有记录环节,社会经济的发展,顺应企业需要,演化至后期以实账户为余额的资产平衡表。财务会计中的确认一般是为财务报表的生成而做基础准备。财务会计的披露是在财务报表之外,用附加信息对内容进行表述,其信息可以是财务环节的,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例如企业决断、形象代言、公司理念等。

2财务会计中确认概念的概述

2.1财务会计中确认的必要财务会计确认包括会计记录确认和编制会计报表确认。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中,确认(Recognition)是项目是否列入某财务报表的第一道关口,只有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正确的确认,才有科学有效的记录和报告,也能给企业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1953年8月,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把会计定义为“一种艺术”,把具有财务特点的交易进行归纳、分类和汇总,让其成为有意义的形态,同时用货币进行表示。在美国AICPA所属APB的第4号公告中提到,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资产、负债、权益和费用。财务会计的基本收益———经济资源、经济义务和剩余权益及其变动。另外还提出,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会计。值得我国关注的是FASB在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中明确说明,确认是将事项做出记录并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这是一个比较长甚至无限循环的过程,是企业财务会计发展的必然阶段。

2.2财务会计中确认的方式在企业的运行经营中,由于会计政策、经济政策、管理制度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影响现在和将来的预测,这种预期行为存在一定的阶段性,使财务会计出现了以下四种确认。(1)预期确认。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中,可以根据经济管理方案、环境条件和会计政策,对所有可能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评判认定,比如会计科目类型、会计科目设计、预期资产负债等。(2)初始确认。在预期确认后,对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对象性能和关系进行一定的处理,以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包括借记现金、贷记银行存款或者借记银行存款和投入货币资金等。(3)再次确认。在经济业务和预期的情况不符合,发生新的变化和要求时,对已经执行的确认进行再次处理,再次确认,确保财务会计记录和编制的报表更正式可靠。如资产的重新评估。(4)输出信息确认。对记录数据转化为会计报表指标的认定,称为输出信息确认。会计的重要性,在信息转化输出时,一定要对其内容进行再三的确认,进一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由于财务会计的重要性,在第5号文件中也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确认定义。

3财务会计中披露概念的分析

3.1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财务会计披露是企业对外相关信息的一个环节,披露其发展走向、财务状况、企业运行、经营体系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披露的财务会计人员通过对报表的附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济信息进行表述。披露和确认是不同的概念,披露的数据范围较广,不只是会计的工作报表与记录,披露的来源可以是多方面的,例如企业的决断、新闻事件、董事会议、人动、经济契约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财务会计的信息披露工作也不断的进化演变,呈现多种形态。

3.2财务会计披露工作的多元化(1)空间范围。财务会计的披露范围是十分开阔的,首先是企业内部的环境信息,如企业运转情况、企业发展脚步。其次是外部环境的信息,如市场的变动和改革、行业体系和相关政策等。在空间范围上,财务会计披露信息体现出了广阔性。(2)时间范围。在财务会计进行披露工作时,既可以进行过去历史信息档案的表述,也可以预测未来的发展脚步及进程,在时间范围上,有前有后,跨越性、自由性较大。(3)披露形式。既有定量信息,又有定性信息。形式多样化,不受过分拘束,有利于披露工作的大力展开。(4)计量方式。既有货币计量信息,又有非货币计量信息。(5)管制角度。既有强制性信息,又有自愿性信息。财务会计披露信息在内容上有广泛性,形式多样。

3.3财务会计披露工作的重要性综上所述,财务会计信息披露是一个不能小觑的环节,它对企业的治理和良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优劣程度和是否合理、真实都关系到企业运转的成败。一个企业的信息披露工作,能够影响到信息阅读者的思想和对企业文化的印象,同时,还会影响到公司管理层面对公司的决策和管理。信息披露不只是几张纸,几个字的组成,它集合了信息内容、表述形式、披露对象以及披露的传播媒介等,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体系,其中任何的一个因素发生改变都会带来对企业的影响。

3.4资源披露的弊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自发进行信息披露,但笔者认为披露不应该是过分自由的,在鼓励的基础上要有起到限制作用的规定,虽然这种自发形式的信息披露有利于宣传企业优秀的经营理念和模式,提高了企业的透明度,增加了企业的信息含量,促进企业良性发展。但因为信息披露环节的影响力,有些企业营造虚假的内容或是散播错误信息,进行违法欺诈行为,所以对于自愿披露,我们应该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监督,综合考量企业的信用评价、业界声誉、财务业绩等,避免利用信息披露的平台进行违法行为,影响公众。信息披露可以通过以下条件进行筛选。①在过去5年都处于盈利状态,或其产品在市场上占有率高,口碑较好。②在信用评级中长期属于A级。③在同行业中有较好的声誉,有一定的群众认可度,例如老字号、传统产物、在各级地区属于500强之列。④在会计上从来没有作假,财务上从未有欺诈的前科。

4深刻理解财务会计中确认和披露的概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

目前,我国的财务会计行业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工作中存在许多的弊端和不足。当下,我们应该重视信息确认和信息披露工作,要求财务会计人员严格遵守规定,并积极学习新的知识层面,为财务会计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加强对信息确认和信息披露的执行力,保证财务会计部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5结论

第3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区别;相互关系

1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概念

1.1管理会计的概念

管理会计又称作“内部会计”,管理会计是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在科学管理理念基础上,将管理理念和会计进行融合统一,通过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存储和利用等,为企业管理层提供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信息,帮助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经营情况做出预测[1]。管理会计是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体系在财务控制和决策方面的主要构成部分,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评价、计划、控制、确保资源有效利用和财务数据分析报告,企业管理层通过发挥这五项职能,为管理层进行管理和决策提供重要信息,帮助企业管理层更好的掌握各项经营动态信息,帮助企业管理层对经营规划、经营决策和控制措施做出合理调整,从而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内部管理的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2财务会计的概念

财务会计又称作“外部报告会计”,主要以报表的形式定期向企业外部与企业经济有利害关系的投资方、债权方、债务方、税务部门和政府部门等提供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以会计准则为依据,以货币形式,利用复式记账原理[2],采用相应的数据处理程序与会计方法,对企业已经产生的经营活动予以会计计量、会计确认和会计报告,并最终形成会计报表,为用户提供相关的财务信息,为会计信息用户进行决策提供帮助,在开展财务会计工作时,必须严格按照会计准则中相关规定进行财务信息编制,会计信息的形式必须规范,所呈现的财务信息必须保证信息使用者能够理解,通过财务会计工作所呈现的财务信息必须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

2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

2.1职能不同

管理会计主要发挥对内管理职能,主要是为企业内部职能部门提供相关数据和信息,目的在于监控企业的经营效率,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财务会计提供财务信息的对象不仅包括内部职能部门,也包括与企业经营经济状况有利害关系的外部对象,其职能不侧重于企业职能部门对数据分析和管理,而主要反映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益和财务状况,

2.2工作方法不同

管理会计工作方法比较灵活,不仅以现代数据方法处理信息,也以货币计量形成数据,并且形成的内部报告和核算表格不再局限于固定形式,财务会计则必须遵循严格的工作流程与方法,并严格按照会计循环和计算方法监督的原则,计算内容则以货币为主。

2.3遵循准则不同

管理会计属于企业内部活动,不受任何会计制度和准则的约束,凡是有利于企业提升效益和改进管理的方法都能作为管理会计的工作准则,财务会计则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必须严格遵照会计准则、会计法规和国家法律。

3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相互关系

3.1会计系统一致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是组成会计系统有机整体的两个分支,两者联系紧密,财务会计通过记录和整理已经发生的经济事件进行核算和监督,随着经济结构不断复杂,单一计量方式导致财务会计无法全面适应企业财务管理需要,管理会计能很好适应这种情况,管理会计能够满足企业管理层与各部门之间的各种需要,在决策规划和选择方面使得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和针对性更强,所以,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是会计体系发展的共同产物,两者相互依存并相互制约。

3.2最终目标一致

管理会计主要向企业内部人员提供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信息,并对原信息进行进一步分析,目的在于使企业管理层和各部门共同参与到企业的方案和决策制定中,通过对方案和决策的规划和控制,保证企业的经营效益最大化。财务会计主要向企业外部人员提供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等信息,目的在于反映企业的经营实力、资金实力和获利能力等,吸引企业外部人员进行决策,从而促进企业经营效益提升。

3.3基础信息来源一致

财务会计在对每一笔经营活动进行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等一系列会计程序时,都必须严格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连续不断的进行确认、计量、核算和报告。而管理会计则是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这些财务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后编制出相应的报表,为企业内部管理层和各部门提供相应的经营和财务信息,所以,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原始资料基本相同,都是企业发生的各种经营活动。

4结语

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是会计系统的两大分支,两者既有联系也有不同,在不断完善两者的同时关注两者的相互关系和区别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只有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和重视人才培养,才能满足不同群体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才能促进企业经营模式的完善,使得企业向着健康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公允价值;对比与借鉴

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的运用,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并能够为国家的财政收入的稳定性提供良好的保障。但是当前很多企业对公允价值的使用中,还存在一定的质疑,一些学者也针对这一问题,对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相关计算工作中的运用,也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深入探究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可借鉴性。

一、公允价值简述

公允价值又可以称为公允市价、价格等。主要是指在买卖双方秉持着公平自愿原则,且对实际市场状态十分了解的前提下,确定的交易价格。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在我国会计准则中,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充分考量,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在计算中引入公允价值,并严格遵照这一要求计算税额,从而确保纳税人能够合理纳税。虽然当前会计人员在会计实务中,都运用了公允价值,但是也应认识到其在财务会计、税务会计运用中的差异性,并找出能够借鉴的部分,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会计工作质量。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公允价值的对比

(一)适用范围对比

在适用范围上,公允价值在二者中的运用存在一定的差别。在财务会计方面,公允价值同时属于资产类、负债类,其计量属性也属于初期、后期计量两种。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主要是为了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及时了解企业实际财务情况,并未企业未来发展提供可借鉴依据,对企业未来情况进行准确预测,充分满足企业管理人员使用需求。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能够使无形资产在财务报表中得以体现,并进行合理估值,从而反映出当前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因而,在财务会计中,公允价值的使用主要运用与财务报告的制作、反映企业当前财务情况以及企业未来发展预测。在税务会计中,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既要考虑财务会计核算职能,也要考虑历史成本优势。也就是需要考量材料的真实性、公允价值的历史成本。若是历史成本不能核算,才会运用公允价值,但是这一情况下,公允价值的运用仅仅能够在资产方面的计算中进行应用,无法运用在负债方面。纳税人所获取收入的方式无论是产品还是非货币,在税务会计中,都需要采用公允价值,且其只涉及初期计量,与财务会计不同,对信息真实性的要求更高。因此,公允价值在税务会计中的应用范围相对较少,税务会计计算中,更多的还是运用历史成本。

(二)确定方法对比

在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上,财务会计以及税务会计也存在一定的差别。财务会计中,公允价值计量主要包含对债务清偿金额、资产等的计量,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会运用估值的方式进行公允价值确定。财务会计中公允价值的确定主要包括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市场报价法,就是以当前市场上存在的相同报价对公允价值进行估计。第二种是类似市场报价法,就是在无法找到相同资产、或是负债进行借鉴时,以类似的市场报价对公允价值进行估计。第三种是现值法,就是在当前市场上相同与类似的报价都无法找到的情况下,采用市场法、成本法等方法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明确,并运用适当的折现率对公允价值进行确定。税务会计方面,公允价值的确定有两种方式,但是确定方式的运用,需要结合税机关要求进行明确。例如税务机关以及货物出口,都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对公允价值进行明确。在视同销售中,若是没有获取销售额、不动产销售价格较低,且无正当理由,则应按照规定要求进行销售额核定。核定过程包含明确纳税人同类获取的当月平均售价、近期平均售价以及组成计税价格。若计税价格为同期消费税,则纳税人的成本利润率等,都需要依靠国家税务局来进行明确。

三、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公允价值的借鉴

在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上,双方能够进行一定的借鉴。税务会计在其运用中,主要将其运用在具体经济中。而财务会计则突破了这一局限性,并未将其运用在实体经济方面。因而,税务会计在公允价值的运用中,也应注重其在资本市场方面的运用,从而保证公平征纳税款。当前交易市场的整体情况较为活跃,很多财务人员在财务会计中也开始主动引入公允价值,但是由于一些企业还无法接受尚未上市交易的金融工具,例如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无法获取公允价值等情况,因而,税务会计也仅能够基于其净资产对实际纳税金额进行确定。在信息披露方面,双方也能够得以相互借鉴。财务会计中,可以借鉴公允价值确定方式的信息披露,采取税务会计中,近期信息披露方法,从而进一步凸显非市场因素。税务会计则应借鉴财务会计的披露制度,消除缺乏计算过程、披露信息透明度低等问题,增加披露信息数量,从而转变当前局限于基本纳税数据披露的局面。

四、结束语

以上只是对税务会计以及财务会计中公允价值的简单比较及借鉴分析,二者在表现形式、时间概念等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同时在确定技术、内外部监督以及操作指引上,都能够实现相互借鉴。因而,还需要相关人员能够加强对这一方面的深入探究,灵活运用,从而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以提升我国会计管理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梦宇.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计量属性的异同及协调机理研究[J].财政研究,2015,4(4):109-111

[2]杨剑霞.研究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公允价值比较分析[J].财会学习,2016,3(3):86-88

第5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 税务会计 公允价值 对比与借鉴

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的运用,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并能够为国家的财政收入的稳定性提供良好的保障。但是当前很多企业对公允价值的使用中,还存在一定的质疑,一些学者也针对这一问题,对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相关计算工作中的运用,也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深入探究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可借鉴性。

一、公允价值简述

公允价值又可以称为公允市价、价格等。主要是指在买卖双方秉持着公平自愿原则,且对实际市场状态十分了解的前提下,确定的交易价格。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在我国会计准则中,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充分考量,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在计算中引入公允价值,并严格遵照这一要求计算税额,从而确保纳税人能够合理纳税。虽然当前会计人员在会计实务中,都运用了公允价值,但是也应认识到其在财务会计、税务会计运用中的差异性,并找出能够借鉴的部分,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会计工作质量。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公允价值的对比

(一)适用范围对比

在适用范围上,公允价值在二者中的运用存在一定的差别。在财务会计方面,公允价值同时属于资产类、负债类,其计量属性也属于初期、后期计量两种。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主要是为了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及时了解企业实际财务情况,并未企业未来发展提供可借鉴依据,对企业未来情况进行准确预测,充分满足企业管理人员使用需求。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能够使无形资产在财务报表中得以体现,并进行合理估值,从而反映出当前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因而,在财务会计中,公允价值的使用主要运用与财务报告的制作、反映企业当前财务情况以及企业未来发展预测。

在税务会计中,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既要考虑财务会计核算职能,也要考虑历史成本优势。也就是需要考量材料的真实性、公允价值的历史成本。若是历史成本不能核算,才会运用公允价值,但是这一情况下,公允价值的运用仅仅能够在资产方面的计算中进行应用,无法运用在负债方面。纳税人所获取收入的方式无论是产品还是非货币,在税务会计中,都需要采用公允价值,且其只涉及初期计量,与财务会计不同,对信息真实性的要求更高。因此,公允价值在税务会计中的应用范围相对较少,税务会计计算中,更多的还是运用历史成本。

(二)确定方法对比

在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上,财务会计以及税务会计也存在一定的差别。财务会计中,公允价值计量主要包含对债务清偿金额、资产等的计量,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会运用估值的方式进行公允价值确定。财务会计中公允价值的确定主要包括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市场报价法,就是以当前市场上存在的相同报价对公允价值进行估计。第二种是类似市场报价法,就是在无法找到相同资产、或是负债进行借鉴时,以类似的市场报价对公允价值进行估计。第三种是现值法,就是在当前市场上相同与类似的报价都无法找到的情况下,采用市场法、成本法等方法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明确,并运用适当的折现率对公允价值进行确定。

税务会计方面,公允价值的确定有两种方式,但是确定方式的运用,需要结合税机关要求进行明确。例如税务机关以及货物出口,都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对公允价值进行明确。在视同销售中,若是没有获取销售额、不动产销售价格较低,且无正当理由,则应按照规定要求进行销售额核定。核定过程包含明确纳税人同类获取的当月平均售价、近期平均售价以及组成计税价格。若计税价格为同期消费税,则纳税人的成本利润率等,都需要依靠国家税务局来进行明确。

三、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公允价值的借鉴

在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上,双方能够进行一定的借鉴。税务会计在其运用中,主要将其运用在具体经济中。而财务会计则突破了这一局限性,并未将其运用在实体经济方面。因而,税务会计在公允价值的运用中,也应注重其在资本市场方面的运用,从而保证公平征纳税款。当前交易市场的整体情况较为活跃,很多财务人员在财务会计中也开始主动引入公允价值,但是由于一些企业还无法接受尚未上市交易的金融工具,例如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无法获取公允价值等情况,因而,税务会计也仅能够基于其净资产对实际纳税金额进行确定。

在信息披露方面,双方也能够得以相互借鉴。财务会计中,可以借鉴公允价值确定方式的信息披露,采取税务会计中,近期信息披露方法,从而进一步凸显非市场因素。税务会计则应借鉴财务会计的披露制度,消除缺乏计算过程、披露信息透明度低等问题,增加披露信息数量,从而转变当前局限于基本纳税数据披露的局面。

四、结束语

以上只是对税务会计以及财务会计中公允价值的简单比较及借鉴分析,二者在表现形式、时间概念等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同时在确定技术、内外部监督以及操作指引上,都能够实现相互借鉴。因而,还需要相关人员能够加强对这一方面的深入探究,灵活运用,从而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以提升我国会计管理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梦宇.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计量属性的异同及协调机理研究[J].财政研究,2015,4(4):109-111

第6篇

关键词:企业年金制度 财务管理 财务会计

一、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简述

所谓的企业年金指的是企业及企业职工在参与养老保险的前提下,自愿建立的一种养老保险的补充制度。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主要由如下三个阶段组成。即初步建立、试点以及全面推行阶段。具体来说,首先企业年金制度建立于一九九一年至二零零零年。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是在九一年的六月,为了进一步加快制度的建立步伐,国家劳动部通过对各地实际情况的了解,在结合国外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在九五年提出了相关建立意见,并依此初步构建了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基本框架。然后,试点阶段是零一年至零三年,于零零年十二月,国务院颁布了“试点方案”,并能于辽宁省范围内开始试点工作的开展。最后,全面推行阶段始于零四年,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基本建立的标志是零四年出台并实施的“试行办法”以及相关管理办法。之后,我国劳动部及社会保障部又陆续制定、出台了“管理运作程序”、“管理规范方法”以及“资质评审规则”等等。我国劳动部及社会保障部于零五年首次公开第一批经认定的管理机构,这意味着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正式进入市场化管理、运行阶段。

二、年金制度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年金计划对企业各项经营资金的影响

随着企业年金制度的逐渐完善,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管理机构以及企业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财务变化,从而促使年金基金方面财务管理的产生。对于企业而言,若是符合年金制度的相关制定条件,则应设立年金计划,就其费用来说,需要企业与职工共同承担,其中企业所缴纳费用的最大值为上季度企业职工工资总和的1/12,大概为8%。对于每年企业所缴纳的费用可以作为税前成本的一项进行扣除,然目前我国并未出台相关的政策标准。从各地区新颁布的政策法规来看,企业每年所缴纳费用列入成本的相关比例应保持在企业职工工资总和的3%-12%之内。其中规定比例在4%这一范围的企业近一半,其主要依据是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所得税”问题的相关通知。此外,企业年金制度的设立还可以根据各账户,包括企业及个人账户,每月小于等于5元的标准另外缴纳企业基金的账户管理费用。

对于各地区企业而言,企业年金制度中费用缴纳的列支途径主要可以分为如下两种情况,即:一,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一部分由企业进行成本列支;二,对于超出规定比例的那部分,应由企业通过福利费或者是自有资金进行列支。一般而言,企业年金缴费时间是分期或分年进行缴纳。

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上述制度规定的执行,将会导致设立年金计划的企业出现经营成本上涨、所得税降低、净利润减少以及现金支出增加等等情况,甚至还可能促使企业福利费用及自有资金减少。面对由于年金计划设立而产生的后果,就需要企业在财务管理的相关方面,如成本控制、利润目标等积极探索出创新性的对策及措施。

(二)年金基金对各机构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

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法律依据为劳动法、合同法及信托法等,而年金基金运营及管理具有市场化特征,所采用的管理模式为信托及分拆。而所谓的信托管理指的就是委托人与受托人通过签定信托合同,并由受托人按照既定的合同事项,对信托财产即企业年金基金实施受托的一种管理行为,并依此形成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一种信托法律关系。所谓的分拆管理指的是账户管理人、托管人与投资管理人等通过书面合同的签订,并再由三者根据既定的合同事项,对年金基金账户、年金基金财产以及投资运营实施专业性的一种管理行为,最后再一次形成三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在这种模式下,各管理当事人除了企业、职工这一委托人以及年金理事会这一受托人外,其他当事人均所属于相关专业机构,如证公司、商业保险公司、信用评估公司、律师事务所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等等,这些机构企业法人都具有盈利性质。

在企业年金基金的市场化运营中,相关专业机构在提供管理服务的过程中可以按照规定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其中,收取的管理费用最高值约为企业年金基金净利润的2.0%,账户管理人员收取的管理费用为每年每账户60元。此外,各类中介性质的服务类机构在为企业提供专业时,也可以根据规定收取一定费用。由此可知,企业年金制度的实施将会为各类专业机构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三)年金基金财务管理

现阶段,在我国财务管理中,企业年金基金财务管理已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类型。根据“信托法”以及相关法规显示,年金基金是信托财产的一部分,因此其存址应为企业年金专户,并在财会核算中,其应被当作一个独立性的会计主体。年金基金与委托人、受托人以及托管人等等之间皆存在极为紧密的关系,但是即便如此,在财产处理过程中,还是应该将当事人的固有财产与所管理的财产进行严格区分。根据年金管理相关制度的规定,年金基金中的部分环节如资金筹集、收益分配以及薪酬支付等等形成了一个独立性、完整性的财务活动体系,而对这一财务活动进行管理的便是我国财务管理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即年金基金财务管理。因为企业年金基金并属于企业法人,所以,从实质上而言,年金基金财务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存在很大的区别。

三、年金制度对企业财务会计的影响

作为信托财产的企业年金基金,由于其自身的法律特性就使得企业年金的会计出现了两个差异化明显的会计主体,即年金计划的企业财务会计以及年金基金会计。而所谓的企业年金会计实质上指的就是这两类主体的总和。以下是笔者的具体探讨。

(一)年金计划的财务会计

我国出台的关于职工薪酬的“准则9号”中明确规定,养老保险费属于职工薪酬的范畴。此外,这一准则在对养老保险费用所涵括的项目进行充分阐述的同时,也将企业年金计划纳入到职工薪酬中。这类主体所体现的年金行为主要有:企业年金的计量、企业年金的确认以及信息披露等。企业年金这一会计行为具有日常性、永续性的特点,但是前提必须是企业经营的持续性。企业年金确认及计量的内容主要指:根据年金计划方案,企业通过职工工资总和的规定比例,或者是各职工的金额,对年金缴纳费用进行计算,并将企业应付的年金列入到企业负债一项中,再根据受益对象将企业年金费用列入到企业运营成本、企业资产以及期间费用中。若是企业缴纳的年金费用总数超出了国家规定的比例范围,即3%-12%,那超出部分则应与企业此期间所支付的福利费进行冲减,或者是减少企业此期间内的自有资金。此外,部分省份在缴纳企业年金时,还可利用多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进行一定的冲抵。而信息披露则指的是企业在财务报表中应披露为职工缴纳的年金费用以及应付但还未付的年金金额等相关信息。

(二)年金基金财务会计

在我国,“准则10号”即企业年金基金属于特殊行业的一种具体性会计准则,其规定,企业年金基金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会计主体。在企业会计主体中,年金基金财务会计是其中一个极为特殊的类型,它应与相关企业法人,如委托人、受托人以及投资管理人等在形式、实质上保持独立。就严格意义上看,企业年金基金属于信托财产范畴,其本身并不具备法人资格,也不是法人所包含的一部分,因此将年金基金会计纳为企业会计准则范围内的这一做法属于较为特别的制度安排。

企业年金基金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及计量的具体内容包括资产、收入及负债等等。其中,资产投资是通过公允价值的采用进而确定的;其使用的会计准则是“准则22号”;年金基金财务报表中的内容包括资产负债表以及其他附注等等。其中,对于附注而言,其主要应披露企业年金计划中的重点内容及变化情况;年金基金投资类型、资金以及公允价值等的确定方法;企业各类投资在年金基金投资额中所占的比例等信息。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根据企业职工的绩效,通过差异化年金制度的制定,能在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的同时,形成企业内部公平、和谐的竞争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企业年金制度的制定不仅有利于对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还能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本文从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具体实际出发,从财务管理及财务会计这两个方面,简述了年金制度对其产生的影响,以促进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海峰.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对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的影响[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04)

[2]杨军.我国企业年金财务风险及监管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

第7篇

摘要本文通过简要分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理论及其重要性,阐述了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出现的效率不高、财务制度不完善、内控意识薄弱的缺陷所在。针对上述问题以及产生的具体原因的研究分析,本文从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体系出发构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框架,提出了建立完善财务会计制度、加强会计人员培训、实行有效激励机制和保护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有效措施。

关键字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研究

1.前言

首先,事业单位是政府设立的为服务社会大众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等公共福利而服务的非盈利的组织,大多数的事业单位活动经费是由政府财政拨款,其净资产也一般归国家所有,管理制度同样采用的现有上行下效的原则体制。内部控制制度于近年来经过营利组织和企业的试用成功与逐步成熟之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研究,在事业单位的推广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率,但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在事业单位的初步应用,领导层不重视、体制不健全等多方面原因,已经在事业单位的财政会计、人事等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本文就中国事业单位实施的内部控制机制出现的问题出发,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加以重申,并从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层提出相关建议,来完善事业单位整体效益。

2.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和

内部控制是由于大中小型企业营利组织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产生内部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并逐步发展的,为了提高社会生产率和促进社会管理,这些管理机制也就成了必然的发展趋势。在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运营方式已经在各方面向营利组织效仿,这对于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稳定社会、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是有重大意义的。

但是,就笔者进行社会公开调查和近年来事业单位已经成为重灾区这一不争的事实可以看出来的是,我们事业单位现行实施的内部控制机制无论是在系统性上还是监督执行力上,都存在了多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之处。下面,我们将从事业单位运营效率、经费管理、内控意识和自觉性、财务管理制度等社会大众关注热点和重点存在的缺陷加以简要分析。

2.1事业单位办事效率低下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很普遍和经常性的问题,就是一些事业单位的办事拖拉、延迟、甚至有时会出现一些相关单位对自己应有的职责不明确相互推诿现象。这些严重问题已经出现在了运行机制低效率的事业单位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事业单位现有内部管理和控制上,一般都是国家包办,普遍采用的是行政机关的管理模式,没有进行经济核算,运行过程中往往是缺乏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活力和必要的监督约束。长此以往,事业单位缺乏商业化资本运作和经营、经营管理落后,直接导致了许多事业单位尤其是小型事业单位上班就是喝茶看报等低效率现象的出现。

同时,我们看到在事业单位的职能分工不明确上也间接导致了事业单位运行效率的低下。分工和授权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但是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特别是在现金、银行存款、贵重物品的业务分工和授权中,缺乏必要而清晰明确的规章,导致了许多营私舞弊的部门主管在此集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亿元舞弊案的出现[1],就是由于出纳人员兼会计,资产保管人员兼记录而造成的,基金会在执行出纳和会计人员相分离的体制上并没有严格操作,分工不明确,导致了长达8年的舞弊案件,给社会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2.2经费管理混乱

经过事业单位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事业单位经费来源渠道多样化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通过收费、合法经营等方式, 取得活动成本。但是,在政府拨款和无需自负盈亏的传统意识下,现有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往往对投入和产出并没有很好的规划。许多事业单位不看效果,缺乏服务补偿观念和成本核算的内部控制管理手段,造成了事业单位经费的大量浪费,这些都在媒体的曝光下,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声誉和公益形象。作为国家政府机关的附属品和责任机关,活动使用的每一笔款项均是社会纳税人的公有资产,他的一举一动都代表了国家政策的落实和发展,必须谨慎管理和利用。

2.3事业单位领导层内控意识薄弱

事业单位领导层对内部控制的观念理解偏差,认为不需要或者是并无接触这些先进理念,导致了内控意识不足,内控制度弱化现象的出现。事业单位也很难形成类似于企业的多方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2],在与之配套的法律规范方面也出现了真空地带,对主管领导的管理权限缺乏必要的限制和监督,事业单位因为自身公共服务性的特点和经费来源特殊性更应该注重制度的透明和公开,加强公众的监督。在主管领导的工作思路、作风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内部监督管理控制体系进行改善,避免整个单位出现问题。

2.4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是多方面综合制度完善运行的结果,一方制度的缺陷就会导致整个内控体系问题的出现。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仍是事业单位业务体系的薄弱环节,近年来,许多事业单位的扩建,对社会闲散人员的吸纳,导致了事业单位从事会计财务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出现了许多职权不明、责任不清的问题。

例如,对一个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管理问题中,有些事业单位在购置决策上有时并没有经过民主集中制原则,擅自做主以谋取私利,中饱私囊,许多事业单位账务不明,国有资产出现亏空的现象屡见不鲜,必须加以重视。

3.从财务会计管理层面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议

笔者查阅文献可得,最先在事业单位提出内部控制概念的是在《会计法》中,出于对国有资产的保护,提供真实可靠完整的会计资料而实施的一系列程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事业单位也不例外,财务明朗,会计核算精准会提高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维持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正常运转,以及赢得社会大众对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因此,本文从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这一着眼点出发,提出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

3.1建立财务会计控制管理规范系统

我们进行工作时必需要有可以执行的可行性操作程序,建立起一整套富含逻辑性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这才能使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工作在组织和制度上得到强有力的保障。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应当涉及财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岗位,对财务人员具有约束力,任何人不能超越于内部控制的管理。对财务机构要做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岗位之间职权分明,相互监督,相互牵制。财务会计工作程序上得到强化和规范,业务流程得到合理科学的运行,明确岗位责任制度、支出审批制度、现金管理制度等等,对内部控制制度要灵活[3],不能控死也不能出现规范有等于无的混乱现象。对于国家的政策法规必须认真执行,使得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健康良好发展,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挥事业单位的效用。

3.2财务会计人员工作综合素质严格把关

事业单位在对从事财务会计人员的审核和任用方面必须采取持证上岗并且加以严格审核,注重日常工作的培训和监督管理工作,培养和加强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强烈责任感和道德感。此外,在业务能力上,我们必须要对财务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业务测试和考核,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真正发挥财务会计基础的预算控制、审计业务和监督作用,预防错误行为的出现和发生。遇见新问题,财务人员要结合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并在符合财政政策的情况下有创新精神。

3.3对事业单位拥有财产予以严格审计和保护

上述问题中,我们已经认识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和出现的问题,因此要有具有独立性的审计机构对财产进行定期清查【4】,相关部门采取财产登记、实务保管职责明确、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财产安全,未经授权的人员不能擅自挪用财产,从源头上防止财产流失、浪费。

4.结语

针对事业单位自身职能部门的特点和内部控制中出现的缺陷与不足之处,我们必须要对符合事业单位具体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研究和不断地完善,以促进自身的管理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颖珞.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策略.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8):15-20.

[2]林德琼.简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财经界(学术版).2010(04):30-32.

第8篇

关键词: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演变的简要回顾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与通常意义上的货币易相比,无论在会计确认、计量上,还是从报表列报与信息披露而言都有较大的区别。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披露加以规范。1996年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征求意见稿)》并于1998年开始草拟该准则草案。经过充分的调查、论证和多次修改,1999年6月,我国首部《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以下简称“1999年原准则”)颁发,并于2000年1月1日起在所有企业实施。由于当时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对换人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来操纵非货币易所产生的利润,财政部于2001年对1999年的准则进行了修订,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2001年修订)》(以下简称“2001年修订准则”),要求一律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价,且不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易不确认损益;在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易中,收到补价一方确认的损益,也仅以收到的补价所含的损益为限。2006年财政部又在2001年修订准则的基础上,了《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2006年新准则”)并自2007年1月1日起暂时在上市公司正式实施。与1999年原准则和2001年修订准则相比,2006年新准则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名称取代“非货币易”名称,引入“商业实质”概念,重新明确了公允价值的地位和作用,保留了账面价值计价模式,恢复并发展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规范研究述评

(一)2006年新准则颁发前研究述评 在2006年新准则颁发前,关于非货币易准则的研究文献主要分为以下类别:

(1)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易准则中运用研究简述。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非货币易准则中运用的合理性与可能性研究文献中,有学者认为,1999年原准则首次明确了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不但能够真实地反映非货币易的资产计价,而且也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具体体现。也有学者对于2001年修订准则有意回避公允价值存有异议,认为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中的运用是大势所趋,强调公允价值的适度使用。徐丽盈认为,鉴于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务中曾一度被严重滥用,成为企业操纵损益工具的原因,修订后的非货币易准则规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入账基础,其目的在于避开公允价值的使用,避免了公允价值的主观性,选择了账面价值的相对客观性,是基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但是这种做法违背了经济交易的实质和原则。

(2)非货币易准则比较研究简述。对于非货币易准则进行比较研究文献中,邵毅平主要从准则涵盖范围、非货币易分类标准、会计处理等方面对我国修订前后的非货币易准则与美国的非货币易准则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我国有关部门淡化公允价值在2001年修订准则中应用的理由提出质疑。邵文引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的成果,认为即使不存在活跃市场,同样可以使用公允价值。为此,我国要正确认识公允价值,积极倡导和引导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的正确使用,从而顺应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潮流。程克群等也作了大致相同的比较分析,认为我国非货币易准则与美国的准则基本是一致的。但由于两国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不一致,在非货币易范围上,我国准则远比美国准则界定的要小,使得那些避开该准则,通过资产重组、债务重组来操纵利润的现象依然存在,理论的严密性有所欠缺,有待进一步规范。周丽等则借用霍夫斯特德的文化价值观和葛雷的会计亚文化价值观,从中美文化环境差异这一独特视角解读中美非货币易准则差异形成的原因。2004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了并于2005年6月开始实施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3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FAS153)。贾博颖、付玉来分析了FAS153与我国2001年修订准则之间的差异,认为:由于我国市场还不健全,公允价值难以取得,故应谨慎运用。借鉴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建议可对我国非货币易准则的交易计价原则作如下改进,将一项非货币易区分为具有商业实质的交易和不具有商业实质的交易分别进行处理。商业实质的具体判断标准可借鉴FAS153有关规定。

(3)从经济学等其他学科视角研究非货币易准则理论问题简述。有些学者独辟蹊径,从经济学、财务学以及盈余管理等视角探寻非货币易准则相关理论问题,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或非货币易准则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胡志颖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1999年原准则计价原则的合理性,认为待售资产是处于接近变现的企业与市场的临界之点的资产;非待售资产则是处于远离变现点的生产领域内的资产,生产领域之内的交换无异于企业内部的资产形态的转换,相当于企业家在企业之内的生产调度,不可能产生损益,所以用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对换人资产进行计量是合理的计量标准;非待售资产和待售资产之间的交换,资产的变现能力发生了变化,资产价值的实现阶段发生了变化,这相当于将该项交易置于市场中,以市场价值对换人资产进行计量则是合理的。黄学敏则结合公司理财和财务会计理论的观点,重新反思公允价值在新形势下的定位,探讨了如何正确认识公允价值的定义、作用及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对比分析了传统计量属性的内在逻辑关系;并且对我国会计准则今后如何运用公允价值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建议增加一张全面收益表作为过渡,指出公允价值的表内确认与计量是大势所趋。

(二)2006年新准则颁发后研究述评由于2006年新准则实施时间较短,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研究文献基本上都属规范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通过解读2006年新准则主要内容,研究新准则与旧准则的差异及其对企业权益、损益及资产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基本上都是从准则框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和计量及其披露等方面对新旧准则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与2001年修订准则相比,2006年新准则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计量的条件下,2006年新准则不确认损益,而2001年修订准则规定收到补价一方应确认损益,且损益仅以收到的补价所含的损益为限。新旧准则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确认换人资产的成本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从而对企业权益、损益及资产结构等方面造成了很大影响。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上,有的学者从新旧准

则会计处理差异进行分析,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分为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处理和不具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处理两类并辅之以例解。同时,在介绍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变迁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图表和案例方式较为详细地解释了新旧准则的异同点,分析了新准则对企业会计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一方面,新准则对于确保我国会计准则顺应会计国际趋同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市场化和国际化等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会计准则的修改本身并不能完全消除企业的盈余管理。如新准则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且给予公司更大的自根据对公司经济预期的改变来调整会计政策,这可能会带来新的盈余管理手段。另外,新准则对企业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使用价值,增强上市公司业绩的可预测性,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新会计准则更强调公司的会计政策需要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并赋予企业很大的调整会计政策的权力,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投资者分析的难度。

(2)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2006年新准则的应用。王春雨、马娓娓认为新准则中公允价值的重新应用具有理论进步性和客观适用性,提高了财务信息的相关性,符合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刘泉军、张政伟对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重新使用,认为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更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作了审慎的改进。如在非货币交易中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新准则规定了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的两个前提条件,即该项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新准则还规定在确定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这些前提条件,将有效制约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方式操纵收益的行为。

(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余玉苗、龚长艳在分析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特征的基础上,从会计目标的演变出发,认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很好地融合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克服了两者的局限性;并运用“经济后果”学说对该准则制定的理论机理进行阐述,结合案例对如何合理地应用该准则进行了分析。刘朋从准则制定导向的角度观察,认为此次新准则的变化具有规则导向转向原则导向的特征。转向除了会计理论本身外,还包括国际上会计准则发展的趋势、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基本政策、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现状以及注册会计师的技术和职业道德水准。李琳、胡静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衡量标准方面对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变迁过程作了评价,认为在与国际惯例趋同的必然趋势下,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应以改善会计环境为切入点,在良好的会计环境中才能实现。魏舜芬从加强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建设,以避免出现准则和制度的不稳定性和理论基础的不一致性出发,对我国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美国非货币易准则在主要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实证研究述评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成为趋势 自2001年4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并宣称制定“全球会计准则”以来,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明显加快。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对会计国际协调的更恰当表述。然而,会计准则在体例和形式上的国际趋同并不等于会计准则在实质和实务上的国际趋同。趋同不是等同;趋同是进步和方向,是一种互动,更是一个过程。因此,无论从规范研究还是从实证研究视角来看,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乃至全球趋同是国内外会计界近年的热点问题。迄今为止,全世界已经有96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我国作为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基础制定本国会计准则的国家,会计改革的进程迫切需要借助来自市场的实验数据准确把握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具体效果。科学客观地回答这一问题,对我国会计理论的创新和会计实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非货币会计准则效果研究缺乏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准则制定及其效果进行的实证研究很少。有少许国内学者对非货币易制定及其效果进行过实证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只是一些大课题的“副产品”,是依附于会计准则国际化、协调化和趋同化及其效应研究而展开的,还没有形成气候。面对我国当前会计准则制定的困惑与矛盾,王建新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把准则制定与效果评价相结合,通过效果评价来反思和优化准则制定。首先,对基于国情准则修订的总体效果进行检验,然后以2001年修订的非货币易准则为例,从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角度进行定量研究,对其修订效果做出实证性的评价,藉此观察该准则修订的合理性。从总体情况和单项准则两个方面来寻找基于国情准则修订的经验证据。并认为,尽管大多数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团体,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等,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可靠性是相关性的基础,在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较普遍的环境条件下,研究会计信息可靠性更具有现实意义。学术界对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研究大多局限于如何规范会计行为,对会计管制的效果则缺乏定量研究,因此无法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结果提供证据,由此也难以给政府管理机构提供具有说服力的政策建议。

(三)会计准则差异分析郭永清、高伟在分析2002年度财务报告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间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分类,并对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间存在的每一个差异进行详细分析,考察其产生的深层次背景,思考其是实质性的差异还是技术性的差异,然后把存在的差异归入到不同的差异类别中并采用不同的国际趋同策略,毫无疑问是非常积极和有意义的做法。这将有助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了解我国会计改革所面临的特殊会计问题,进一步促使其在概念框架下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时考虑到我国的特殊会计问题并作出一些特别的规定,从而在降低我国会计制度的转换成本的情况下实现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的趋同。同时,两位学者以111家B股公司和7家金融类公司2003年度报告中的国内、国际两份财务报告为基础分析非货币易收益。研究表明:国内外会计标准对于非货币易(包括重大资产置换)差别很大,对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影响相当显著。该影响是长期的,在换入资产的使用年限内,由于初始计量依据不同,折旧、摊销费用和营业成本的差别也很大。

第9篇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会计假设与会计核算的基础。掌握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

二、会计的发展

三、会计的概念和职能

四、财务报告的目标

五、会计法规

第二节 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核算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

2.持续经营

3.会计分期

4.货币计量

二、会计核算基础――权责发生制

第三节 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一、可靠性

二、相关性

三、可理解性

四、可比性

五、实质重于形式

六、重要性

七、谨慎性

八、及时性

第四节 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一、会计对象

二、会计要素

第二章 会计核算方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复式记账的基本概念、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掌握会计凭证、账簿的概念、种类及运用;掌握错账的更正方法。了解账务处理程序。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记账方法

一、会计核算方法

二、会计科目与账户

三、复式记账

第二节 会计凭证

一、会计凭证的含义和种类

二、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第三节 会计账簿

一、账簿的意义和种类

二、日记账的设置和登记方法

三、分类账的设置和登记方法

四、登记账簿的规则

五、对账和结账

第四节 财务报告

一、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意义

二、会计报表的种类

二、财务报告的列报要求

第五节 账务处理程序

一、账务处理程序的意义和种类

二、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三、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四、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第三章 货币资金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现金管理制度和银行结算方式。掌握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方法。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库存现金

一、库存现金管理的有关规定

二、库存现金的核算

第二节 银行存款

一、银行结算方式的种类

二、银行存款的核算

第三节 其他货币资金

一、外埠存款的核算

二、银行汇票存款的核算

三、银行本票存款的核算

四、信用卡存款的核算

五、信用证保证金存款的核算

六、存出投资款的核算

第四章 应收款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应收款项的有关内容。理解应收票据的概念、种类及应收账款的确认。掌握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项的核算方法及应收款项的期末计量。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应收票据

一、应收票据的种类与计价

二、应收票据的核算

第二节 应收账款

一、应收账款的确认和计价

二、应收账款的核算

第三节 其他应收款项

一、预付账款的核算

二、其他应收款的核算

第四节 应收款项的期末计量

一、坏账损失的确认

二、坏账损失的核算

第五章 存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存货的概念和确认条件。理解存货的计价方法。掌握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和按计划成本核算的方法;掌握周转材料、库存商品的核算方法;掌握存货清查的核算及期末计量。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存货的分类和计量

一、存货的概念及确认条件

二、存货的分类

三、存货的计量

第二节 原材料

一、原材料的核算内容

(一) 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的核算

(二) 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的核算

第三节 周转材料

一、周转材料的内容

二、周转材料的核算

第四节 库存商品

一、工业企业库存商品的核算

二、商品流通企业库存商品的核算

第五节 存货清查

一、存货的清查

二、存货的期末计量

第六章 投资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对外投资包含的内容及理解它们的含义。掌握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概念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的确定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

第二节 持有至到期投资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概念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的确定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

四、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计价

第三节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概念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的确定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核算

第四节 长期股权投资

一、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确定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

第七章 固定资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固定资产的概念、分类和计量。掌握固定资产取得、折旧和处置的核算方法。理解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和租赁的核算方法。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固定资产的分类和计量

一、固定资产的概念及确认条件

二、固定资产的分类

三、固定资产的计量

第二节固定资产的取得

一、购入固定资产的核算

二、自建固定资产的核算

三、投资转入固定资产的核算

四、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的核算

五、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的核算

六、盘盈固定资产的核算

第三节 固定资产的折旧

一、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基本因素

二、固定资产折旧范围

三、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四、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

第四节 固定资产的租赁

一、经营租赁固定资产的核算

二、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核算

第五节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一、费用化的后续支出

二、资本化的后续支出

第六节 固定资产的处置

一、出售、报废、毁损固定资产的核算

二、投资转出固定资产的核算

三、捐赠转出固定资产的核算

第七节固定资产的清查与期末计量

一、固定资产清查的核算

二、固定资产期末计量

第八章 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无形资产的定义及确认条件。掌握无形资产的取得、摊销及转让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无形资产的分类和计量

一、无形资产的概念及确认条件

二、无形资产的分类

三、无形资产的研究与开发支出

四、无形资产的计量

第二节 无形资产的取得和处置

一、无形资产取得的核算

二、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

三、无形资产处置的核算

第三节 无形资产的期末计量

第九章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条件。掌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和计量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概念与确认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

第二节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核算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按账面价值计量的核算

第十章 负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负债的概念及包括的内容。掌握主要流动负债如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等核算;掌握长期负债如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的核算;掌握借款费用的核算;掌握债务重组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及预收账款

一、应付账款的核算

二、应付票据的核算

三、预收账款的核算

第二节 应付职工薪酬

一、应付职工薪酬的内容

二、应付职工薪酬的核算

第三节 应付债券

一、应付债券的概念及种类

二、应付债券的核算

第四节 其他负债

一、短期借款的核算

二、长期借款的核算

三、应交税费的核算

四、应付股利的核算

五、其他应付款的核算

六、预计负债的核算

七、长期应付款的核算

第五节 借款费用

一、借款费用的概念

二、借款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三、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

四、资本化金额的计算

五、资本化暂停和停止

第六节 债务重组

一、债务重组的概念及方式

二、债务重组确认与计量原则

三、债务重组的核算

第十一章 费用与成本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费用和成本的含义。了解费用的分类及划分费用的界限。理解成本计算的程序。掌握期间费用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费用与成本概述

一、费用与成本核算的内容

二、费用的分类

三、划分费用的界限

第二节 成本计算程序及账户设置

一、成本计算的程序

二、成本计算应设置的账户

第三节 期间费用

一、期间费用的概述

二、期间费用的核算

第十二章 所有者权益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所有者权益的含义及包括的内容。掌握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实收资本(股本)

一、实收资本(股本)的概念

二、实收资本(股本)的核算

三、企业资本(股本)增减的核算

四、库存股的核算

第二节 资本公积

一、资本公积的概念

二、资本公积的核算

第三节 留存收益

一、留存收益的概念

二、留存收益的核算

第十三章 收入与利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收入的含义及收入确认和计量。掌握所得税费用和利润的计算;掌握收入、利润及利润分配的核算方法。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收入

一、收入的概念

二、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三、收入的核算

第二节 利得和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一、利得和损失的核算

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核算

第三节 所得税费用

一、所得税会计概述

二、计税基础

三、暂时性差异

四、递延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

五、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第四节 利润

一、利润的核算

二、利润分配的核算

第十四章 财务报告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财务报告及包含的内容。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结构及其编制方法。了解现金流量表的有关内容;了解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有关内容。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负债表的概念和作用

二、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格式

三、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第二节 利润表

一、利润表的概念和作用

二、利润表的内容和格式

三、利润表的编制

第三节 现金流量表

一、现金流量表的概念和作用

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

三、现金流量表的基本格式

四、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第四节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一、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概念和作用

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内容和格式

三、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

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三、计算题

四、综合业务题

五、简述题

参考教材:

1.刘菁主编,《会计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2.赵敏主编,《财务会计》,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第10篇

一、高级会计的定义

高级会计学是以高级会计为研究对象的,要对高级会计学有一个清晰、总括的认识,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高级会计概念。那么什么是高级会计呢?它究竟高在哪里?与一般意义的财务会计有何区别?另外,高级会计指的只是高级财务会计,还是融管理会计为一体的广义高级会计?这些问题在研究高级会计学时已无法回避。下面我们先将我国学术界对高级会计的认识和理解进行列示与比较,然后再在探讨界定高级会计的重要意义之后,提出我们对高级会计的界定。

(一)我国理论界对高级会计的界定

从现在的情况看,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高级会计即为高级财务会计,也有的学者认为高级会计一词难以捉摸、不好解释,因而将其界定为"特种会计"或"特种业务会计"。我国现已出版的高级会计学教材中对高级会计进行的解释都比较含糊,如:

1.“本书(指《高级财务会计》承 接《中级财务会计》一书的,对一些专门的会计领域,也是比较深奥的会计课题展开论述”(见厦门大学会计系列教材《高级财务会计》前言)。该书简述的内容为公司会计(含股东权益会计、所得税会计、清算与重组会计)、合并财务报表、外币折算、物价变动会计和租赁会计。

2.“中级财务会计限于论述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即通用的课题;高级财务会计则是针对上述各种专题(指随着主义市场的建立而出现的股票上市、房地产开发、破产清算、集团公司、跨国经营等经济活动---本文作者加),对有关问题加以阐述”(见上海财经大学会计系列教材 《高级财务会计》前言)。该书阐述的内容为不同组织形式有特色的所有者权益会计、企业合并和合并报表、特殊的财务报告、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和一些特殊的财务会计专题 (包括寄售与分期收款销售、 租赁、房地产、退休金、所得税、期货交易、外币业务、外币报表换算以及公司的重整、改组与破产清算)。

3.“企业特种会计是指企业一般会计业务以外的特殊业务会计.本书所论述的企业特种会计问题可分为三类:(1)特殊的财务报告问题。如控股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分店经营时的汇编财务报表,有海外分支店和子公司时的外币报表折算,以及通货膨胀情形下对财务报表数据上的通货膨胀因素的消除和和调整。(2)企业会计中比较特殊而又比较复杂的问题。如分店经营,合伙会计,外币交易会计,分期收款,专营权及寄代销业务会计,租赁会计,所得税会计等。(3)企业处于非持续经营等特殊情况下的会计问题。如企业破产、解散和清算,以及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资产评估等”(见中南财经大学会计系列教材《企业特种会计》前言)。该书还认为,由于国外的高级会计还包括非企业会计的内容,因此将该书定名为高级会计学是不大恰当的。

4.“这种研究、和修正原有的财务会计理论和方法,以及创建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亦指高级会计学--本文作者加),用核算和监督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出现的‘特殊经济业务’,向外部与企业有利害关系者提供更为真实有用和相关经济信息的会计学科,我们称其为高级财务会计”(见首都经贸大学会计学系列教材《高级财务会计学》导论)。

此外,我们还参阅过由谢诗芬主编的《高级财务会计学》(湖南出版社1993年出版)和向泽生主编的《高级会计学》(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但他们均未明确地界定过高级会计,而只是说高级财务会计学是"系统讲授财务会计中的高尖理论与方法 "(谢诗芬主编),"我们就财务会计中最核心的问题和经济改革出现的新业务、新问题编写了这本《高级会计学》"(向泽生主编)。

从上述不同论点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高级会计的认识尚未形成共识,这不仅表现在高级会计的范围上,即高级会计应否包括管理会计、非盈利组织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内容,还表现在对 "特殊经济业务会计" 的认识方面,即高级会计与一般财务会计分野的标志是否就在于"一般"与"特殊",高级会计是否就是指特殊业务会计。

应当指出,高级会计一词源于的Advanced Accounting,在国外的会计教材体系中,有关这一概念的内容既有专门论著,也可散见于一般财务会计(即Financial Accounting)之中。但是,从我们见到的国外原文版教材中,很难找到对高级会计的定义性描述。我国港台地区的学者对高级会计的界定也很笼统,一般将其解释为特种会计,认为高级会计主要是将会计原理运用在非一般会计事项方面,是对会计原理所作若干更深入的讨论与运用(参见辅仁大学会计系高松教授所著《高等会计学》自序)。也有的学者更进一步说明,由于高级会计阐述的是一般财务会计不能包括的业务,所以其内容有的较难,有的则不难,不能将其全部归为复杂的业务事项(参见台湾大学郑丁旺教授所著《高级会计学》)。

由上述可以看出,对高级会计作出清晰、准确的界定,是会计理论研究中有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界定高级会计的重要意义

我们认为,通过深入的,从最基础的角度给高级会计下一个切合实际的定义是很有必要的。这种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1. 可以界定高级会计的外延,概括高级会计的本质特征、从概念这一基础环节奠定对高级会计进行研究的逻辑基础。

2. 可以在明确概念的前提下,将高级会计与其他会计学科,尤其是与一般财务会计进行比较,以期在比较的基础上对高级会计、广义财务会计乃至整个会计学进行深入探讨。

3. 可以用明确的高级会计概念及建立在其上的相关理论,更好地指导业务实践,在解决我国会计改革面临的难题方面发挥作用。

(三)我们对高级会计的界定

根据我国当前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到今后的发展,我们倾向于将高级会计定义为:高级会计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原有的财务会计内容进行补充、延伸和开拓的一种会计,即利用财务会计的固有方法,对现有财务会计未包括的业务、或者需要深入进行论述的业务以及随着客观经济环境变化而产生的一些特殊业务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会计。它与传统财务会计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财务会计的完整体系。

深入理解这一概念,还需要进行下列补充说明:

1.高级会计属于财务会计系列,因为: (1)它也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核算;(2)它也是以合法的会计凭证为记录经济业务的依据;(3)它也是依据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并编制对外报表;(4)从本质上看它也是以记录经济业务为手段而全面介入企业经营的一种管理活动。总之,它在会计方法上与一般财务会计完全一致,也符合财务会计的一般特征。

2.高级会计与一般(中级)财务会计的分野主要表现在业务范围方面,即高级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有些是一般财务会计不包括,或者不经常发生的业务事项,主要是一些特殊经济业务和特殊经营方式企业的特殊会计事项。将这些业务单独归为一类,我们即可将企业单位经常、普遍存在的会计业务与不经常、不普遍存在的会计业务划分开来,将前者归为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而将后者归为高级会计的内容,并将二者描述为财务会计中的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这样划分一般财务会计和高级会计能够与国际会计惯例基本保持一致,也易于被广大会计界所接受。当然,在高级会计中还包括对一般财务会计内容需要深入论述的部分,但这些内容有一定深度,远非一般财务会计所能涉及。

3.高级会计与一般财务会计的区别还表现在对会计业务反映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方面 。高级会计反映的业务有些只发生于某一特定时期,且既可能发生于所有企业,也可能发生于部分企业,总之属于一般财务会计所不能完全包括的业务事项。将这样的业务归为高级会计的内容,可以给一般财务会计以完整的外延范围,使其有更为完整、清晰的体系,也使高级会计在核算范围、内容方面的特殊性得以明确体现。

高级会计学是专门研究上述高级会计业务的一门学科。它的形成与进一步发展是本世纪中期以后的事情。但从

现在的情况看,它的出现与发展,确实对一般财务会计学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其结果是以专门对一些特殊会计业务进行研究、表述的高级会计学弥补了一般财务会计学的不足,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财务会计学的完整体系。

二、高级会计学的理论基础

(一)高级会计学理论基础的特征

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提示,一般财务会计的理论首先应当是四项会计基本前提(或称会计假设、会计假定)和十二项一般原则;其次才是与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密切相关的会计要素及其确认、计量的基本要求。《企业会计准则》的其他内容和行业会计制度,是在会计假设划定的框架内,以会计原则作为指导思想而建立的指导会计业务实践的行为规范。因此,我们可以将四项基本假设和十二项一般原则视为财务会计学的核心理论。会计理论界在以此为核心进行理论研究时,都将会计假设视为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即认为它是建立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基础;同时,也都将会计原则视为会计理论的另一重要内容,即认为会计原则是在会计假设指导下控制会计实务、制定会计行为规范的信条。

众所周知的另一事实是:在本世纪中叶以后,美国会计界放弃了以会计假设为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研究方式,代之以财务会计目标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并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以财务会计目标、会计报表构成要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确认、会计计量、资本保全为核心的会计理论框架结构。按这种思维方式进行会计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效,已为国际会计界所认可。

现在的问题是,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在会计理论体系中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以会计假设为核心与以会计目标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是何种关系,这已成了人们需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我们的看法是:以会计假设为核心和以会计目标为核心的理论全系产生的背景和适用的范围是有区别的,两者的结构和包含的内容也不相同,但它们不是互相排斥的,两者具有互相结合和相互转化的关系。以会计假设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由于以一定的前提条件为支撑,其范围必然要受前提条件所制约,很难容纳超越其前提条件的内容;这样,当会计环境发生变化、一些新的经济业务超越了前提条件的限定后,以会计假设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就很难支撑下去了。而以会计目标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由于冲破了会计假设的限制,处于一种可以包括更加广阔范围的境地,因此,它也就能在变化了的会计环境中发挥作用。实际上,美国会计界走的就是这条路子,他们从研究会计假设起步,而在环境发生变化后随即建立了一套以会计目标为导向的会计理论体系。国际会计准则理论框架中只将权责发生制和持续经营作为基础性假定,在《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会计政策的说明》中也只承认继续经营、一致性、权责发生制三个基本会计假定,同样是使财务会计适应环境变化而对会计理论进行的必要修订。这也就是诸国际会计准则规范的业务事项中很少有一般财务会计业务而多数属于特殊会计业务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我们的看法是: 由于受假设限定范围的制约,以四项会计假设为基本前提的会计理论体系只适用于一般财务会计,应当是中级财务会计学的理论基础;而以财务会计目标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有了更大范围的适应性,可以容纳高级会计,因而可以被视为整体财务会计的理论基础。但是,从实践的结果看,以会计目标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并没有将以四项会计假设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全盘否定,它们都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究其原因,两套理论体系除存在外延大小的区别外,还有内涵丰富与否的差异,因此它们能够适应不同会计层次的要求而存在,并随着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而变换自身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会计原则方面,后有专门说明)。

我们认为,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承认并认真探讨以四项会计假设为基础的理论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使我们从会计理论的原始性,基础性环节上更为全面地认识会计理论,在完成会计工作的初步转轨、建立以会计准则为指导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发挥作用;但是,当客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各种超越会计基本前提的经济业务大量涌现以后,势必要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增添一些新的会计理论,以更好地指导会计实践。因此,我国会计界对高级会计业务的深入探讨,正是这种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由此而产生的结果,必然是会计理论研究更加深入,财务会计学体系更加完整、健全。有鉴于此,我们想从以四项会计假设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和以会计目标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之间相互结合、互相转化的角度来探讨高级会计学的理论基础。我们认为,介于两种理论体系之间的衔接部有着非常丰富的的内容,充分体现了高级会计学理论基础的特征,应成为进行高级会计学理论研究的基本线索,这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造成的会计假设松动,是高级会计学形成的基础

此处的"松动"有两层含义,一是原有的客观条件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难以用原有的方式限制和解释;二是原有的条件为客观形势所限,被彻底否定。会计假设的松动只是会计理论发生变化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是原有的会计前提条件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客观经济环境的表现。我们可将会计假设的松动与形成的高级会计的各项业务结合起来说明:

1. 会计主体假设的松动表现为实践中产生了多层次、多方位的会计主体,由此形成分支机构会计、合并会计报表、分部报告、基金会计等特有的会计事项。

会计主体假设主要是设定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即限定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但是,经济的发展和出现的会计业务已向这项假设提出了挑战。比如,已构成母、子公司关系的企业集团出现后,会计为之服务的主体已具有双重性,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已处于了一种模糊状态;如果企业集团的母公司本身也是一个大企业,下设若干个表现为独立会计主体的分支机构、若干个负责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事业部和若干子公司时,其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就更加难以掌握;还有,近期出现并快速发展的以基金为主体的单位和以各种基金为主体的会计核算(如西方的基金单位会计和非盈利组织会计)也很难用传统的会计主体理论予以清楚的说明。在此情况下,只是一般地说会计主体与企业法人主体不是同一概念、说会计主体会随情况的变化而有不同的层次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我们的看法是,在当前情况下,会计主体假设已随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有了新的更丰富的内容,实践促使会计这一假设有了松动,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超越该前提条件的分支机构会计、合并会计报表、分部报告(也可解释为分片报告)、基金会计等新的会计业务。我们应将这样的会计业务归为高级会计的内容。

2. 持续经营假设的松动表现为实践中有些企业难以持续经营而需要重组或解体,由此形成了企业清算、破产与重组的诸会计业务。

持续经营假设设定了企业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不会进行解体清算的前提条件,企业要在此基础上组织会计核算。但是,企业在未来的时期内能否持续经营取决于多种因素,也就是说,现代经济中的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可能随时导致企业解散、重组或者破产。显而易见,企业因各种原因而形成的这种情况,都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否定。综观国内外所有的高级会计学教材,都将企业解体、重组、破产作为必述的内容,其道理也在于此。我们的看法是,持续经营假设为一般财务会计业务设定了前提条件,而这一假设的松动,亦即非持续经营而形成的会计业务就理所当然地成了高级会计学的内容。

3. 会计分期假设的松动表现为实践中突破了以年度为核心的会计期间,由此形成了一些特殊的跨期摊配事项和损益确认事项。

会计分期假设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等距的会计期间,为分期确定企业经营损益设定了前提条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会计分斯都是重要的,它是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也是会计确认、计量的依据。但是,随着客观经济环境变化而出现的新的经济业务也波及到了这一假设,从而形成了依赖这一假设不能解决的一些会计事项。比如,由于企业有特殊的跨期摊配事项,由此而形成了所得税费用的跨期摊配;由于只以会计年度为对外报告的期间而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满足报表作用者的需要,由此而有了中期会计报告和以企业清算期为特殊报告期的特有报告事项;另外,期货业务、衍生工具的出现与发展,已使现行的定期财务报告制度难以及时提供有效的信息,这些业务都要求依据各类事项而确定出独特的损益确认期限,因此也就有了对期货、期汇等业务进行核算和报告的专门规定等。由此可知,超越常规,亦即等距期间前提条件的松动,也形成了一些一般财务会计难以容纳的会计业务,它们也是高级会计的内容。

4. 货币计量假设的松动表现为实践中由于存在不同货币而引发的外币业务、币值不稳而引发的物价变动由此形成了外币业务会计与物价变动会计。

众所周知,货币计量假设已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受到巨大震撼。会计要以货币为共同计量单位的含义已由同一企业拥有不同货币而转化为"记账本位币假设";货币的币值不变含义也由持续的物价变动而否定,陆续出现了物价变动会计的几种模式。在此情况下,记账本位币制度下的一种货币被另一种货币所计量的事实,已很难再用货币计量假设说明;而物价变动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又强烈地冲击着建立在货币计量假设基础之上的成本原则,使会计界在痛定思痛之时不得不寻求新的会计计量方式。很明显,货币计量假设的松动,使外币业务会计和物价变动会计成了现实的会计业务并由高级会计处理。

此外,还有一些与上述事项交错并生的会计业务。如会计主体、货币计量假变化而形成的外币报表折算;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假设变化而形成的企业合并;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假设变化而形成的以套期保值为核心的期货、期汇会计,等等。

有必要说明:对一般财务会计业务的解释还应依赖于四项会计假设,我们是在承认会计假设存在的前提下探讨高级会计学的理论基础的;由此而得出的结论是,划分一般财务会计与高级会计的最基本标志在于其是否在四项假设的限定范围内,在此范围之内的会计业务属于一般财务会计的内容,超过设定范围的则应将其视为高级会计的内容。

我们还可以从国际会计准则的某些规定中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会计政策的说明》第六条指出"编制财务报表要以某些会计假定为基础。因为承认和使用这些假定是不言而喻的,一般不再对它们作特别说明。但若不遵守这些假定,则必须予以揭示,并说明其理由"。国际会计准则《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第23条中指出:"财务报表的编制,通常是根据企业是一个经营中的实体并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继续经营的假定,从而,是在假定企业既不打算也没有必要实行清算或大大裁减经营规模。如果有这样的打算和必要,财务报表就可能必须按照不同的基础编制,然而要是那样做,就应当说明所采用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是否使用会计假设,使用哪些会计假设,是有条件的;如果全面承认四项会计假设,会计核算的范围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定,只能适用于一般财务会计;而由于高级会计脱离的四项假设全面限定的范围,因此也就需要单设学科,专门阐述了。

(三)会计原则的强化和延伸使新会计业务有了固定的处理地方式,从而促使高级会计学单独成科。

会计原则的强化,是指原有的、建立在会计假设基础之上的会计原则面临新的经济业务而更进一步发挥了它原有的作用,将其指导思想式的信条贯穿于新的经济业务之中;会计原则的延伸则是指面对新的经济环境,原有的,建立在会计假设基础之上的会计原则将其适用基础扩大范围,从而又在会计处理方面产生了新的效应。

在以会计假设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中,会计原则与会计假设是密不可分的.会计理论界曾为之作过探讨,诸如哪些原则与哪些假设相关,哪些假设的延伸形成了哪些原则,等等。现在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在原有会计假设发生变化后,与之相关的会计原则是否仍在发挥作用。我们的看法是: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会计假设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会计原则的作用不仅没有随之而削弱,而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它们的加强来自于弥补会计假设变动后出现的理论空缺的需要,同时也是促成高级会计业务真正成为财务会计处理惯例的理论依据。可以说,高级会计学的形成与会计原则的强化、延伸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

我们从国际会计准则的理论框架中可以看到,原有的会计准则(或指四项会计假设之外的会计信条)被归纳为财务报表质量特征的判别依据,即在会计假设发生变化的同时它们非但没有发生依附性的变化,反而在新的理论体系中得到了肯定与发展。这也应是对上述理论的证明。我们在此以国际会计准则理论框架的内容为基础,将与高级会计学理论基础有关的会计原则的强化、延伸情况分别说明如下:

1. 相关性原则。当会计资料对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时,会计资料就有了相关性,因此也就要求会计将有用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对外报出。我们认为,下面的会计信息对报表使用者来说是相关的:企业合并和破产清算方面的资料;新出现的期货业务、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带来的利益和风险;企业融资租入资产(未取得其实际产权)的实际利益与风险的转移;企业形成集团化经营后,非法人实体的经济实体的结合状况及其经营成果;企业在用两种以上货币进行业务经营时发生的外币业务,等等。所有这些业务必须按照相关性原则的要求予以会计处理并适时报出。可以说,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相关性原则的作用处于更为重要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也正因为如此,高级会计的形成有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2. 重要性原则。如果某种会计资料的省略或发生差错会影响报表使用者进行正确的决策,则该种会计资料就具有重要性。据此可知,企业集团的综合会计资料是重要的,期货、衍生金融工具等风险较大的业务信息也是重要的,租赁资产的特有利益、风险转移信息是重要的,披露企业年度报告以外的中期信息、分部信息也是重要的,等等。因此,对外报告出合并会计报表、中期报告、分部报告,报告有关期货、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对融资租赁事项采用特殊原则记录和报告,以及以特有的方式报告企业有关合并、解体清算的会计信息也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所有这些,都在促使会计在新的经济环境中采取积极措施、运用新的方法来处理并反映上述有用信息,这就使高级会计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有了内在动力。

3. 如实反映原则。如实反映原则要求会计如实反映理当反映的经济事项,它也要求在财务资料遇到不足以如实反映所拟反映情况的风险时采用两种方法处理:对有的事项可以不予反映(如企业内部产生的商誉);对一些事项则应予以确认但应揭示其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着差错的风险。这条原则要求企业即使面对确认、计量方面的风险,也必须反映一些新出现的经济业务,这就使高级会计需反映的业务事项有了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从而促使高级会计在处理方法和披露方式上不断创新。

4. 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不仅要求同一时期不同之间的报表可以相互比较,也要求不同时期的会计报表能够相互比较。为此,它要求企业之间、企业内部采用相对稳定的会计政策,并在会计政策变化时揭示出变化的原因和对当期会计资料的。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会计核算的相关性、重要性如实反映原则还要求企业在会计计量方面进行成本与市场价格的比较。我们认为,这应当是可比性原则在新的环境下延伸的突出表现。成本与市价比较不仅存在于对企业期末存货的计价方面,而且还是资产评估,企业合并、兼并等会计处理的基础。从高级会计的角度来看,物价变动会计的形成与,企业合并时商誉的确认与计量,外币业务汇总损益的确认与计量,期货、期汇交易的盈亏确认等,都和这一原则的延伸有关。从另一角度看,会计处理在不同企业、不同时期的一致性,要求会计界逐步统一已有的会计处理方法;而正是在这种要求和制约之下,才逐步形成了一些新的会计处理惯例,构成了高级会计学的基本和现有体系。我们还认为,可比性原则的延伸为由于物价、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的实际或潜在损益提供了上的依据,这也是高级会计学建立、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

5. 审慎原则。审慎原则的核心是财务报表的编制者必须考虑到许多事件和情况下必然会有的不确定因素在对外输出信息时,不抬高资产和收益,也不压低负债和费用。应当说,新的经济环境又对这条原则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是这条原则要与中立性和可靠性原则相结合,不仅要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还要按照谨慎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形成的利得和收益。这就要求会计面对一些高收益、高风险的经济业务,或者是另外一些重要的经济业务,采用特殊的确认、计量方法,即各种损益虽然没有最终形成,但却要进行提前确认的业务事项。比如:外币业务的汇兑损益,期货交易损益,物价变动时期的特殊报表,等等。事实上,国际会计界通行的以市价(而不是成本与市价孰低)作为外币项目的计价标准,及时确认外币交易的汇兑损益就是这条原则延伸和修正的体现。从理论上,除一般财务会计的加速折旧、提取坏账准备和存货变现损失准备、按成本法核算长期投资时价值永久性下跌等关于损失和费用的确定方式之外,有很多预先确认损益的事项已体现于高级会计之中,它构成了高级会计学理论基础的又一组成部分。

6. 配比原则。这一原则虽未列于国际会计准则理论框架的财务报表质量特征之中,但它在会计处理中,尤其是进行成本核算、确定损益时仍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所以,我国会计界将它作为会计核算中计量和确认的重要原则加以阐述。我们认为,这条原则在新的环境下又有所发展,比如,套期保值的期汇、期货事项与被套期保值事项的配比,所得税费用与应纳所得税额之间差额的跨期配比,以及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时数据的跨期配比,等等。可以说,上述难题的最终处理依据的是配比原则,各种新的处理方法的形成及其不断完善,则是配比原则的强化和发展。

7.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这条原则要求如果会计要想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的经济事项,就必须根据它们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是仅仅考虑它们的形式。也就是说,如果实质性的内容超过了外在形式的限制,那么会计应以实质性内容为依据进行记录和报告。从现行高级会计学的各个版本看,有很多内容与这条原则有关。比如,企业购受股权益后的各法人主体与企业集团合并会计报表的会计主体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会计报表内容的不一致;合并会计报表报出的销售收入额与法律上认可的集团各企业的销售收入汇总额不一致;融资租赁资产被承租方确认为资产核算有悖于资产所有权转移的要求;一般提及衍生工具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及其与其相近的期货合约价值,并不符合传统资产、负债的条件,却也要作为表内事项反映,等等。这些事项都是当前会计界最棘手的,而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原则则是实质重于形式,由此而形成的系列会计业务同样构成了高级会计的主要内容。

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上述诸会计原则的强化和延伸在高级会计各业务的形成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它们理应被视为高级会计学基础理论的构成内容;还应指出,现阶段的会计原则(指国际会计准则理论框架中的会计原则)已与早期的会计原则(会计理论框架建立之前的会计原则)有了极大的区别,这种区别是客观经济环境变化在会计原则方面的反映,而正是这种变化弥补了四项会计假设松动产生的理论空缺,形成了一种的新的理论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述的高级会计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延伸,高级会计学就是建立在这种理论之上的学问,它与一般财务会计学共同形成了财务会计学完整体系。

三、高级会计学的范围

根据前面所述高级会计的定义,我们认为高级会计学的研究的范围应是一些中级财务会计学一般不涉及或者需要深入论述的"特殊会计业务"。结合我国会计实务和会计的情况,我们倾向于将这些特殊会计业务按一定标准归为不同类别,分别作些说明,这样有助于人们对高级会计学研究范围的认识进一步具体化和对象化。

(一)跨越单一会计主体的会计业务

一般财务会计学多是只论述以一个企业为主体的会计业务,具有会计主体单一化的特点。而高级会计学则注重论述由于会计主体假设松动而产生的多层次、多系列的会计主体及其业务。这样的业务主要表现为大型企业的分支机构会计,企业集团或跨国公司的合并会计报表、分部报告、内部转移价格和外币报表折算会计,也可以包括国外非盈利组织会计中的基金会计。

这样归类首先说明的是,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有很多超越一般财务会计的特殊业务,需要高级会计予以处理与解释,例如总部、分部之间,母、子公司之间,各分部、各子公司之间的往来业务等;其次进一步提示的是,在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的会计业务中,单一会计主体的会计业务一般是在中级财务会计学中讲述的,而跨越单一会计主体的会计主体之间、法人与法人之间的会计业务,应当属于高级会计学的内容。我们认为,将高级会计的业务范围作如此划分,既有利于高级会计业务的具体实施,也有利于对高级会计学的深入研究。

还有必要指出,国外的高级会计学教材大都将非盈利组织会计纳入高级会计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但从我国的会计实务和会计教育现状来看,我们认为作为与盈利组织会计平行的另一大类会计--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还是单独设置、作为中级会计学中的一门独立课程较好,因为这样处理易于为我国会计界所接受,有利于指导我国预算会计的业务实践。

(二)仅在某类企业中存在的特殊会计业务

实践中有些业务,如期货、期汇、外币和租赁业务,仅在某些企业中发生,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按照中级、高级会计分开的原则,将此类超越一般财务会计内容的特殊业务归为高级会计学是顺理成章的。

我们认为,进行这样的划分,着眼点在于一般财务会计学主要是讲述所有企业普遍存在、且内容相对稳定的会计事项,这样可以使中级财务会计学的内容更加整齐、规范,易于深入论述,便于从具体业务中推导和归纳其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而对企业因经营上需要而从事的非一般会计业务,也就是较有特色的会计业务,就有必要另设课程,分开阐述了。

在国外的高级会计学教材中,有很多版本并未将这样的内容纳入高级会计学的体系之中,而是将其归为中级财务会计学(如租凭业务和一般外币业务),或者是归为国际会计学(如期汇会计)。

有的内容则在会计学教材中很少见到(如期货合约会计)。我们认为,我国的高级会计学教材首先要着眼于我国的现实需要。在我国,商品期货业务在一些大型企业中已经有所涉及,外币业务在大型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更是普遍存在,租赁业务在国内业务中发展也很快,所有这些都说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实践中已经或正在不断产生一些新的业务,对此类业务的会计处理完全由传统的财务会计来承担实在是“力不胜任”,很难满足客观需要,而将其列入我国的高级会计学教材之中,我们认为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尽管在我国现阶段有些业务还没有开展,如期汇业务,对各种衍生金融工具运用的会计处理也只处于探讨的阶段,但随着人民币经常性项目可兑换业务的开展和资本性项目可兑换业务的试行,对期汇会计进行深入的论述已显得非常有必要。因此,我们认为将这样的内容写在我国高级会计学教材之中也是非常适宜的。

(三)在某一特定时期发生的会计业务

此处所说的特定时期发生的会计业务,是专指诸如企业解体、破产清算时,企业合并和改组时,或者是发生较大的物价变动时产生的会计业务。这类业务的特征是,虽然企业清算只是个别企业的事情,但应将这种业务在会计期间上特殊看待,即将清算的起止日期专门作为一个特殊的会计期间处理;而物价变动虽涉及的企业多、范围广,但在会计处理上还有"反映价格变动影响的资料"和"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之分,因此也应紧紧抓住其在时期方面的特征,将其划分为特定时期发生的会计业务。总之,此类业务具有时间性的特点,处理此类业务"时期"概念特别重要。这也可以看成是会计环境在时间上的表现。

在国外的高级会计学教材中,一般都包括企业清算方面的内容,而通货膨胀会计则多见于国际会计学教材体系内。我们认为,国外高级会计学与国际会计学有很多相互穿插、重复阐述的内容,而我们在引进、吸收国外的有关内容时,应当作深入的分析研究,使之更好地适合我国的实际;根据我国会计教育的特点,对这样的内容进行再次归类,将通货膨胀会计的内容纳入高级会计学的体系之中比较妥当。

(四)与特种经营方式企业紧密相关的特有会计业务

这里讲的特种经营方式企业主要指股票上市公司,同时也包括合伙经营企业和合资经营企业,这类企业的特有会计业务主要指股票上市公司在组建和经营期间的信息披露和中期报告,也应包括合伙企业会计和合资企业会计在股东权益方面的特有内容。

在国外的高级会计学教材中,有关股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见诸于公司经营过程中的会计报表及其注释、与每股净收益相关的财务指标计算部分,也有一些内容由于与公司董事会报告中的财务问题有关,因而在财务报告中一并予以说明。但我们认为,为了更好地指导业务实践,我国的高级会计学应当把阐述的重点同时侧重于公司组建时的信息披露和经营过程中的信息披露,并要紧密结合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突出我国股票上市公司的特色。

(五)一些特殊经营行业的会计业务

这里讲的特殊经营行业并不是我国一般提及的、商业等,而是指诸如租赁公司、期货公司及与之相类似的经纪人公司等在业务经营上有独特之处的行业。对于这些行业,我国的会计制度尚未深入涉及,其业务处理也较为复杂。但由于这样的会计业务与承租企业、期货投资企业等的会计业务相对应而存在,双方有着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关系,因此我们也可将其纳入高级会计学的内容,分散在各对应事项的章节中加以阐述。

四、高级会计学的研究方法

由于按上述理论基础与研究范围建立的高级会计学涉及领域较广,而且难度很大,因此,确定或者选择的研究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此处不准备对研究方法做全面、系统的论述,只想就在研究高级会计、选用研究方法时应考虑的问题作些分析。

(一)以中级财务会计学为起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由于高级会计学是会计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或高层次的研讨班中开设的课程,因此,一定要处理好与中级财务会计学之间的关系,争取做到二者都有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而且能够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紧密衔接。

按上述要求,高级会计学所述内容既要与中级财务会计学相区别,又要对其进行补充深化,使两者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方法体系。这一点不仅要表现在各章节内容的安排设置上,也要体现于各章节的具体内容之中。比如,对每一章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更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并按不同于中级财务会计学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范围更为广泛的例题演示等。

(二)以各个有特色的会计业务为核心,进行专题研究

与中级财务会计学不同,高级会计学的体系是由一系列专题组成的。在对每一专题进行探讨时应遵循的原则是:问题一经提出,就要尽可能将其交待清楚,既不回避难点,又不故弄玄虚;如果所阐述的问题会涉及另外的会计业务,如期货投资企业与期货经纪公司、租赁业务的出租人与承租人,则尽量在说清一个方面问题的同时也把另一方面的相关内容介绍清楚;对一些内容相近但又有区别的会计业务,如期货业务与期汇业务、企业解散清算与破产清算、外币业务与外币报表折算等,则尽量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相同与相异两个方面说清理论、探讨实际业务处理中的特殊之处。

(三)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重视业务分析和实例演示

与中级财务会计学相比,高级会计学在理论阐述与业务举例之间的关系结合方面也有其特色。众所周知,中级财务会计的理论大都集中于会计假设与会计原则的解释,各会计要素的说明,以及对各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方面。由此也就形成了中级财务会计学理论部分相对集中(集中在教材的第一章和各章中的第一节),实务部分大都在以后各章、各节中说明,理论阐述与处理方法演示界限分明的结构体系。但是,高级会计学不仅有着不同于中级财务会计学的理论基础,各个专题中还有其各自的基础理论和与专各题事项相关的会计理论、特有处理方式等。可以说,高级会计学中各专题的内容在与之相关的确认,计量等方面都有理论上的独特之处,也有与其实际业务联系紧密的、各具特色的业务处理程序、方法等,这样各个专题就形成了一个个与共同理论大相径庭的专门系列。为此,恰当处理高级会计学各专题中理论阐述与业务处理之间关系非常重要,而以业务分析为中心,侧重于实例演示应是正确的选择。

(四)进行多方位比较,坚持"洋为中用",着重分析我国的实际问题

这里讲的"多方位比较",主要是进行国外经济法规、国际会计准则、国外的其他习惯性做法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准则、制度的比较,目的是通过比较认清各个专题的性和已取得共识问题的处理程序、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我国现行做法与国际通行做法的异同及其原因。"洋为中用"强调将国外的做法加以介绍,并在基础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尽可能吸收国外方法的优点,经过"嫁接"为我所用。按此要求,我国的高级会计学不应是国外教材的编译本,而是经过加工、处理后,适应人的习惯、基本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作品。

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的,我们应当在进行高级会计学的研究时注意以下几点:

(1) 国内国外都有,差异不大的业务,主要按我国的法规、制度要求解释;

(2) 国内国外都有,差异较大的业务,在阐述基本做法的同时进行国内国的比较说明;

(3) 尽量按我国现行财会法规的要求设置、使用各个会计科目;按我国会计人员的习惯使用会计术语,使内容易读易懂;

第11篇

【关键词】:“云计算”;会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187-0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企事业管理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信息技术对于会计的影响。近年来,“云计算”这个概念火热,已经渗透到普通人的生活,都因为“云计算”的到来和发展而产生着改变。如今,会计信息化正在取代会计电算化成为会计发展的方向。“云计算”的出现势必会对会计信息化的过渡带来深远影响。

一、“云计算”对会计信息化带来影响

1.成本优势“云计算”出现,会计系统可以以软件服务的方式提供,企事业使用者按照自己的需要购买,按照实际使用的账号和实际使用的时间付费。

2.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之后,企事业采用租赁的方式,不再需要专业的维护人员,从而不需要为了这些专业人员支付额外的费用,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企事业为了会计信息化所花费的开支。供应商提供的服务的专业化和规划化,使得企事业能够及时得到最新的技术应用,能够更好时满足企事业对会计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要求。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事业实现会计信息化的门槛和风险,企事业也能更加专注于会计工作本身,提高工作效率。

3.在“云计算”时代,企事业采用租赁的方式接受服务,只要会计工作者能够连接到网络,即使下班在家也可以进入系统,并及时处理会计工作,会计信鼠随时可用,从而更好地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实效性。并且由于网络互联和供应商的专业团队的保证,企事业可以及时得到最新的技术应用,会计工作可以更加的便捷、有效。

4.安全优势基于“云计算”的会计服务提供商所提与MSCS相关的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供的基础实施包括互联网连接使用的大量服务器、存放会计信息化软件和数据的大型数据库等等,他们集中于一处或分布多个地万,并由专业的团队来管理和保证数据中心的安全。

5.协同优势。会计工作的协同包括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云端不仅协同了企事业内部的资源,还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平台,将客户、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也纳入这个信息系统平台中,使得网上报税、银行对账、审计、交易、企事业与上下游企事业和用户之间的会计信息系统集成成为可能,从而提升了会计信息的附加价值,实现信息的高效共享。

二、“云计算”在企事业财务会计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1.云计算平台自主建设和应用方面

由于云计算平台建设的技术及资金起点较高,研发的风险较大,开发周期较长,国内自主研发财务会计信息化云计算平台尚处于起步阶段,不成熟且建设与应用推广力度均不够,知名的云计算平台几乎都来自美国,如谷歌、亚马逊和Facebook等美国互联网先行者,微软、IBM、富士通和SAP等IT成熟公司都建有自己的云计算平台。而国内企事业则仍处在努力进入云市场并树立信誉的初级阶段。对云计算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力度都不够。

2.云计算软件及服务方面

基于中国国情,目前国内云计算相关功能和服务主要集中于低端市场,以求以低成本创新切入市场,因此,国内的云计算服务运营商提供的基于云计算的企事业财务会计软件服务主要停留在一些较为基本的、单一的财务功能层面上,如国内知名的在线B2B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子公司阿里软件目前正在面向型企事业推广的“钱掌柜”会计和财务管理在线服务,就主要是围绕企事业日常基本财务会计工作需求提供云计算服务的。

3.云计算安全性方面

安全问题是当前全球对云计算最大的质疑。这种担忧在中国尤为突出,这是导致云计算在国内企事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工作中应用缓陧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云计算模式有可能会导致一个云服务器上存储多家企事业数据的情况,相当多的企事业会担心企事业最为机密的核心财务会计数据遭黑客盗窃,或是被意外泄露给同一云供应商的其他用户或本企事业的非授权员工,而这对企事业无疑是致命的。因此实现企事业基于云计算的财务会计信息化必须解决其安全性问题。

4.云计算认同度方面

目前在我国众多的企事业中仅有不足10%的企事业应用云计算在线开展相关业务,其中应用云计算处理企事业财务会计数据的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的企事业由于政府对云计算政策不够明朗,国内尚未明确制定云计算的相关标准,尚未规范云计算产业等各种原因,对云计算技术及服务持谨慎态度,导致云计算应用认同度较低。

三、云计算在企事业财务会计中应用

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改进和完善:

1.加快国内云计算平台的自主建设

由于国内的一些IT厂商在资金、技术力量等方面较为薄弱,可以考虑通过由政府牵头,实现跨行业整合各相关企事业的资金资源、管理资源、技木资源、人力资源及上下游资源等,形成优势互补,集众家之所长联合开发云计算平台。以此间接降低云计算平台开发难度及开发风险,节约开发时间。另外,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还可以通过建立“云计算平台示范工程”。设立国内自主建设云计算平台的样板,供各IT厂商研发时参考借鉴。

2.完善云计算的财务会计软件功能与服务

丰富与完善,具体如下:①以企事业的财务会计工作需求为核心,打破现有的职能为企事业提供在线记账、代账、现金管理等功能的局限,将基于云计算的财务会计信息化软件功能与服务向更为深入、更为广泛的层次发展。②进一步增强云计算软件快速开发的功能,积极发展企事业私有云服务,即允许企事业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向云计算服务运营商付费租赁平台等方式,运用云计算服务运营商支持的编程语言和工具编写好自己的应用程序,然后放到云计算平台上运行。满足企事业个性化业务需求。③提供在线定制服务。使企事业能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变化随时调整基于云计算的财务会信息化软件功能与服务,以满足企事业的成长需求。

3.加强云计集应用的安全性建设

可从如下途径加强云计算应用安全:①通过身份认证,区分使用者权限,加强访问控制;②通过密钥管理技术,对企事业存放于云中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由企事业掌管密钥,防止云计算服务运营商及其他不相关的人看到数据。③利用虚拟机进行防护,由网络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对云计算服务运营商基于虚拟机的服务器提供黑客和恶意软件入侵检测和防御服务,构建虚拟化安全网关。

4.加快相关标准及法规的制定

政府态度的明朗化及云计算相关标准和法规的尽快出台将有利于提高云计算在企事业中的认同度。不妨借鉴美国政府的做法,由政府参与或主持制定云计算应用标准、云计算产业规范及云计算相关法规。可先对国内的云计算市场进行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尽快制定云计算相关标准。

5.加强对云计算服务运营商的监管力度

应用云计算处理企事业日常财务会计数据后,企事业的核心数据就都存放于云计算服务运营商的“云”中。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云计算服务运营商的监管。首先,应严格审核云计算服务运营商的资质,如谷歌(Google)公司在与美国联邦政府合作前就先通过了美国政府联邦信息安全管理法的审核,获得了相应的资质,才能有资格与政府合作云计算相关项目。

结束语

“云计算”对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云计算”能够减少企事业在会计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和使用等成本,降低了企事业实现会计信息化的门槛,从而越来越多的企事业会选择在”云”上实现会计信息化,使得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过度更加顷利。

参考文献

[1]叶晓勇.简述云计算[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8)

第12篇

关键词:会计权益理论;所有权理论;主体理论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会计观是对权益主体的范围及归属的认识,并由此涉及对企业性质的认识、对相关会计事项和会计信息进行最基本的记录、计量和报告的观点。会计权益理论不仅影响企业资产计价、权益内涵和财务报表,还决定谁是企业净收益的受益者。

复式记账理论是会计权益理论的的起源,西方对会计观已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认为其占有会计理论的重要地位。但在中国的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对会计权益理论的探讨却很少。然而,对有关会计实务问题若从权益理论的角度来解释和操作,则既可以对实务事项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又可以使相关会计实务处理更具严谨性和系统性,也便于对有关实务处理方法的掌握。

一、所有权理论

所有权理论即业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者与企业是一致的,企业所有者单独享有企业权益,会计活动是为了满足业主的需要而展开,会计是用来反应业益的增减变动的。所有权理论是最早的会计权益理论。

1.基本原理

所有权理论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业益。业理论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以现值为计量属性,资产是业主的私有财产,收入增加了业主的权益,费用减少了业益,业主的所有投资减去业主提取和分派的款项再加上企业累计净收入即为业益,业益实际上就等于企业净值。留存收益被认为是业益的一部分,发放的现金股利则是业主撤出的一部分投资。股票股利不是股东的收益,而是业益之间的转移。业主的费用包括债务利息和公司所得税,决定业主净收益之前应予以扣除。

2.评价

所有权理论对相关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了很大影响。总体来说,所有权理论在企业规模较小并以合伙或独资为主要企业组织形式的时期是可以适应相关会计理论与实务要求的,但随着现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现代企业制度逐渐取代了合伙或独资企业,业理论的局限性渐渐显露出来。从契约经济学角度看,业理论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

所有权理论从应用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FASB的概念框架及具体准则公告,随处可见体现业理论思想的踪迹,包括会计要素的表述、一些会计处理方法的规定等。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企业的发展,业理论的部分原理也面临创新。

二、主体理论

主体理论,又称实体理论,企业与其业主为两个独立的主体是其主要观点,业主是企业的权益持有人但不是唯一的,会计是为企业服务的,公正和平等地向债权人和股东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是会计的主要目的。

1.基本原理

主体理论的会计等式为:资产=权益。主体理论以利润表为中心,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资产代表企业自身收受特定物品和服务或其他利益的权利,负债是企业自身的特定义务。企业的经营成果被认为是企业的收入,企业以获得收入为目地而消耗的物品和服务被视为企业的费用,收入减费用代表公司收益,公司收益主要用来分给股东和再投资给企业。严格的主体理论认为利息和所得税也应作为收益的分配而不是费用。

2.评价

主体理论主要适用于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公司制组织形式,以法人财产权的企业为中心。但主体理论主体概念的不确定和抹杀不同利益主体的区别使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所有权理论不同的是,在主体理论中,债务利息和公司所得税被当做收益分配而不是作为费用,这体现了两者在企业中的利益关系和契约关系。然而,主体理论对企业经营者与资本提供者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主体理论为会计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不同以往的会计思路,即以企业为对象来构建会计的理论框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独立的法人地位日益被社会所接受,实体理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两种理论仍然共同影响着会计实务,会计实务并没有一贯地遵守业理论或实体理论。例如,利息是费用的一部分而不是被当作收益分配,体现了业理论;而合并报表的主体观将母子公司视为一个整体,权益除包括母公司股东权益外,还包括子公司的少数股东权益,为内部管理设置利润中心、成本中心及投资中心等,这些都是主体理论的体现。两种理论相互渗透、融合,并对我国当前权益理论的构建、完善和实务上的具体操作产生深远影响。

三、其他理论

基金理论下会计等式是:资产=资产的限制。在基金理论中,资产代表基金或经营单位在未来可以提供的服务,全部的权益就代表来自法律、合同、管理、财务因素等方面的限制。基金是具有不同目的的特定领域,是由企业的经济活动划分形成的。不同基金具有独立的会计系统,会计就是为这种不同的基金服务的,资金的流动信息是会计的核心。在政府和非盈利组织中引用了基金的基本原理。

剩余权益理论会计等式为:资产-特定权益=剩余权益。债权人权益和优先股股东权益是特定权益,剩余权益为普通股股东所持有,普通股股东只对公司剩余资产具有索取权,会计主要为普通股股东提供服务。该理论是对业理论和主体理论进行了折衷处理。现在会计报告中的每股收益和每股现金流量就体现了剩余权益理论的观点。

企业理论是以整个社会为背景,会计主要反映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各类个体的利益。该理论以增加值概念为基点,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市场价值减去从其他企业获取产品和服务而转移的价值即为企业的总增值。企业理论最适用于现代大公司,但是,在目前,企业理论尚不够成熟,增值的概念是以市场价值为导向的,而当今是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的,导致企业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因此其对会计理论的影响还不大。

指挥者理论认为会计应根据组织内部不同层次管理者的控制责任权限来确认收入和费用,或者说应当根据责任会计模式来设置会计报表,借以反映不同控制层次管理者对企业整体利润的贡献。由于企业内部政策是该理论的关注重点,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被全面的反映出来,因此该理论对实务的影响不大。从其应用看,该理论更适用于管理会计而非财务会计,只是应用时要将“指挥者”换位为投资者。

四、总结

以上几种权益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企业会计行为的基本问题,并对一系列会计概念和方法进行评价,但它们都强调了权益的持有者有哪些、会计信息主要为谁服务、净收益的受益者是谁等。这些理论多是为适应不同时期会计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各理论均对当代会计理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经济实体有着各自适应的理论基础,且同一经济实体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适用的理论基础也不同。在这些理论中,业理论和主体理论分别起源于复式记帐的实际业主和虚拟业主两种拟人化记帐理论;基金理论则主要面向政府机构和非盈利组织,侧重于资金运动的预算管理;剩余权益理论是为适应公司的产权特征而对业理论和主体理论的折衷处理;企业理论则着眼于企业的价值增值,在范围和应用上缺乏准确界定;指挥者理论致力于企业内部的政策,不能全面地说明企业的经营活动,它更适用于管理会计而不是财务会计。因此,两大传统权益理论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影响仍居于主导地位,但其他权益理论也对其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不论从理论界还是从实务界来看,会计权益理论必然是向着“多元利益相关者权益理论”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家澍.中级财务会计学(下)[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葛家澍.中级财务会计[M].第二版.沈阳:辽宁人民大出版社,2006.

[3]李艳.所有权理论与企业主体理论之比较[J].中国外资,2010(04).

[4]褚洪生,卜华.业益理论与企业主体理论的对比[J].财会月刊(会计),2008.

[5]刘华斌,申仕阳,孙文璐.会计中的权益理论[J].科技资讯,2006.

[6]谢诗芬,邹立.传统权益理论的特点、缺陷和发展方向[J].财会月刊(会计),2003.

[7]李艳.所有权理论与企业主体理论之比较[J].中国外资,2010(04).

第13篇

[考试形式:闭卷二小时]

函授站: 台州市育华文化教育培训学校 年级:2019 专业:电子商务  层次 高起本  

课程:   会计学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1.下列各项中,属于划分传统管理会计和现代管理会计两个阶段时间标志的是(      )。

A.19世纪90年代            B.20世纪2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2.在财务会计中,销售费用的正确归属是(      )。

A.制造费用                 B.主要成本     

C.加工成本                 D.非制造成本

3.某企业年如借得50000元贷款,10年期,年利率12%,每年末等额偿还。已知年金现值系数(P/A,12%,10)=5.6502,则每年应付金额为(      )元。

A.8849      B.5000        C.6000          D.28251

4.在普通年金终值系数的基础上,期数加1,系数减1所得结果,在数值上等于(      )。

A.普通年金现值系数          B.即付年金终值系数  

C.普通年金终值系数          D.即付年金现值系数

5. 在前后各期产量和成本水平均不变的条件下,若本期完全成本法计算下的利润小于变动成本法计算下的利润,则意味着(      )。

A.本期生产量大于本期销售量   B.本期生产量等于本期销售量  

C.期末存货量大于期初存货量   D.期末存货量小于期初存货量

6. 下列各项中,各类项目投资都会发生的现金流出是(      )。

A.建设投资                    B.固定资产投资    

C.无形资产投资                D.流动资金投资

7.下列有关贡献边际率与其它指标关系的表达式中,唯一正确的是(      )。

A.贡献边际率+保本作业率=1    B.贡献边际率+变动成本率=1  

C.贡献边际率+安全边际率=1    D.贡献边际率+危险率=1

8. 已知某企业的销售收入为10000元,固定成本为2200元,保本作业率为40%。在此情况下,该企业可实现利润是(      )。

A.1800元    B.2300元    C.3300元       D.3800元

9. 如果产品的单价与单位变动成本的变动率相同,其他因素不变,则保本量(      )。

A.不变       B.上升       C.下降         D.不确定

10.某投资项目原始投资额为100万元,使用寿命10年,已知该项目第10年的经营净现金流量为25万元,期满处置固定资产残值收入及回收流动资金共8万元,则该投资项目第10年的净现金流量为(      )万元。

A.8         B.25         C.33          D.43

11.现代管理会计的主体是(      )。

A.决策与计划会计、执行会计  B.成本计算、决策与计划会计

C.全面预算、成本计算        D.全面预算、执行会计

1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存在着显著区别,但二者之间仍具有一定的联系,主要体现在(      )。

A.工作具体目标              B.遵循公认会计原则  

C.资料来源                  D.工作程序

13.在平面直角坐标图上,单位产品固定成本是一条(      )。

A.以单位变动成本为斜率的直线    

B.反比例曲线

C.平行于X轴(横轴)的直线      

D.平行于Y轴(纵轴)的直线

14.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在于(      )。

A.决策       B.预测          C.规划         D.业绩考评

15.下列费用中属于约束性固定成本的是(      )。

A.折旧费(按直线法计提)     B.广告费  

C.职工教育培训费             D.业务招待费

16.在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下,引起分期损益产生差异的原因是(      )。

A.变动生产成本               B.固定性制造费用  

C.销售收入                   D.期间费用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安全边际越小,企业发生亏损的可能性也越小

B.变动成本法所确定的成本数据符合通用会计报表编制的要求

C.平均报酬率是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等于零的贴现率

D.在终值与计息期一定的情况下,贴现率越高,则确定的现值越小

18.某企业只生产加工一种产品,其盈亏临界点销售额为200,000元,企业正常开工的销售量为1,000件,销售收入为250,000元,固定成本为50,000元,则达到盈亏临界点的作业率为(      )。            

A.75%          B.66.67%       C.80%         D.60%

19.某企业年固定成本1,000,000元,产品单价10元,计划在产销为400,000件的水平上实现200,000元的利润,该产品单位变动成本为(      )。

A.4元         B.5元          C.6元         D.7元

20.当企业的生产经营处于盈亏临界状态时(      )。

A.固定成本同贡献毛益相等      B.总成本同贡献毛益相等

C.变动成本同贡献毛益相等      D.销售收入同贡献毛益相等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会计数据处理的一般流程包括(      )。

A.会计数据收集               B.会计数据存储

C.会计数据处理               D.会计信息报告

2.数据流是传递数据的通道, 它反映系统各部分之间的数据传递关系, 其流向大致有 (      )几种。

A.从“起点”流向“加工”

B.从“加工”流向“文件”或从“文件”流向“加工”

C.从“加工”流向“终点”

D.从“加工”流向“加工”

3.在所有余额装完之后,应该由计算机自动进行以下(      )试算平衡,只有平衡后,才能表示所装余额正确无误。

A.借方发生额之和 =贷方发生额之和

B.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

C.总账科目 =下属明细科目之和

D.期初借方余额之和 =期初贷方余额之和

4.获取银行对账单模块应该包括(      )功能。

A.录入银行对账单

B.从软盘获取对账单

C.从硬盘数据库获取对账单

D.从网络获取对账单模块

5.工资子系统中人动模块处理的内容主要有(      )。

A.人员变动                   B.固定津贴统一调整

C.代扣个人所得税             D.基本工资变动

6.设置会计科目编码要求是(      )。

A.不可以任意设置

B.必须按财政部统一规定

C.各级科目的编码长度可以不相同

D.一级科目编码应按财政部统一规定,明细科目按编码规则确定

7.固定资产子系统应该具备(      )主要功能。

A.管理固定资产卡片           B.处理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业务

C.计提折旧,计算净值         D.自动转账

8.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审计带来的影响有(      )。

A.审计准则                   B.审计线索

C.审计内容                   D.审计人员

9.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包括(      )。

A.预算目标的确定与下达       B.预算分解与上传

C.预算执行与控制             D.预算分析与考评

10.相对于其他子系统,工资子系统的特点有(      )。

A.涉及面广                   B.计算复杂

C.数据量大                   D.日常数据输入量少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在相关范围内,不论各期产量是否相等,只要销售量相等,其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各期营业利润都必然相等。(      )

2.本量利分析应用的前提条件与成本性态分析的假设完全相同。(      )

3.管理会计是一个用于概括管理会计工作与管理会计理论的概念。(      )

4.定期支付的广告费属于酌量性固定成本。(      )

5.变动成本法既有利于短期决策,也有利于长期决策。(      )

6.预测是为决策服务的,有时候也可以代替决策。(      )

7.在全投资假设条件下,从投资企业的立场看,企业取得借款应视为现金流入,而归还借款和支付利息则应视为现金流出。(      )

8.保本作业率能够反映企业在保本状态下生产经营能力的利用程度。(      )

9.成本性态是恒定不变的。(      )

10.趋势平均法对历史上各期资料同等对待,权数相同。(      )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 会计对象:

2.集中核算: 

3.会计准则: 

4.会计法规:  

5. 谨慎性: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简述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内容?

2.简述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3.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4.简述确定现金流量的假设?

5.简述目标利润的预测步骤?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 已知:某企业原来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它们的变动成本率分别为80%,60%和50%;它们的年收入分别为20 000万元、30 000万元和40 000万元。

如果将生产甲产品的生产能力转移,可分别用于以下用途:(1)增产现有产品乙产品,可使其年收入达到45 000万元;(2)增产现有产品丙产品,使其年收入增加14 000万元;(3)开发变动成本率为40%的丁产品,每年可实现13 500万元收入。

要求:

(1)用贡献边际总额分析法作出是否转产其他产品的决策,并列出各备选方案优劣的排列顺序。

(2)说明如果企业决定转产,应当转产哪种产品,转产将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

第14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会计核算;会计报表体系

目前,事业单位在会计制度的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的事业单位不断发展,导致传统的会计制度难以适应会计核算体制的发展趋势。事业单位要想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就要将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改革当作工作的首要目标,力求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取得更大地突破,进而推动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一、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一)有效的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

目前,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没有将财务信息与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有效的整合,导致单位内部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各个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难度,对日后的工作开展及预算编制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在事业单位内部有效地规范会计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会计理论的全面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都缺乏对会计制度的完善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会计理论性较差,相关的权责发生制较不完善。因此,事业单位要全面实施会计制度的改革,从会计理论体系的全面性进行深入探究,从根本上保证会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

二、目前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中的缺陷

目前,事业单位在相关的会计控制过程中,会计核算的缺陷表现得最为明显。但随着全新的会计制度改革,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原则不断浮现出各种问题。因此,与以往的会计制度相比,改革后变化的内容较多,导致会计制度的改革没有真正落实到工作中,导致会计核算的规定与目标不够明确,事业单位在实际的会计改革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人员对新的会计制度没有做到足够的了解,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度不高,导致会计核算容易出现问题。

(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的要求不断提高,单位内部的资产及会计信息公示制度不断的实行,因此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务必要提出严格的要求,进而保证会计报表体系的完善,但就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的事业单位做得都不好,对于会计报表的完善程度需要不断地提升,大多数事业单位都存在会计信息存在不完整性,账务显示不够明确的现象。

(三)事业单位内部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目前,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主要就是因为单位内部没有有效的管理模式所导致,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不断地发展,导致相关的管理人员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没有意识到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会计数据缺乏真实性、准确性的现象,相关会计制度的执行力不高,导致会计体系的完善性仍然需要不断提高。

三、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改进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中的缺陷

事业单位进行全新的会计改革,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结合单位内部的实际情况,遵循基本的会计准则,逐步改善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中的缺陷。首先,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从对事业单位的实际经济状况与经营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对于经济信息的准确性有一定的保障。事业单位要有效地根据市场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逐步完善相关的会计改革框架,对基本原则及概念进行明确的规定,将完善会计制度作为工作的首要目标。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要意识到会计目标及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要以全新的会计改革制度为基本,进一步完善会计原则,保证单位的日常工作顺利开展,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二)完善财务报表体系的建设

在事业单位内部要想进一步完善财务报表体系的建设,就要对相关的会计体系建设设立明确的规章制度,事业单位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借鉴其他单位做的优秀的部分,并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加强对财务报表体系的建设。利用财务报表,对单位的实际经济状况与运营情况进行展现,不仅仅是对财务工作的总结,更可以作为事业单位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针对传统的财务报表无法满足新的会计制度改革的现象,事业单位内部应当构建有效的财务报告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确定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探索财务报表体系的重要作用,不但能够改善财务分析的指标体系,还能够对社会效益的内容进行展现,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的资产负债表。因此,进一步完善财务报表体系的建设,才能进一步实现会计制度改革,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的发生,有效地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

(三)构建完善的财务会计机构

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要想发挥有效的管控作用,就务必要从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机构入手,事业单位要本着发扬单位的特点为基础目标,在遵循国家基本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构建科学的财务会计机构,不但能够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起到约束的作用,还需要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将工作流程进一步规范化,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例如,在对财务部门员工的职责分配过程中,要保证岗位设置的科学性,不相容岗位相分离,保证工作人员能够互相监督,保证会计工作流程的透明、科学性,加强监督工作,对于违反会计制度的工作人员要给予严惩,将重要岗位实行定期轮换制,有效地避免风险的发生,不但能够构建完善的财务会计机构,还能够在事业单位内部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促进新会计制度的不断改革。

(四)利用信息化技术推进会计制度改革

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不断地发展,对于会计相关的工作有着特殊的优势,由于各个行业都逐渐应用了互联网技术,事业单位也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不但能够保证将事业单位内部的资源实行最合理的应用,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单位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推进会计制度的改革。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会计制度的改革,能够保证相关的财务工作人员充分地掌握相关的数据信息,对构建全新的财务管理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相关的工作人员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对事业单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财务数据进行统一的收集整合,将重要的数据进行备份存档,进一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有效地减少因人为核算造成的失误,从根本上规避财务风险的发生,进而保障会计数据信息的安全性,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技术推进会计制度改革。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制度都存在许多问题,还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我国的事业单位应当改变以往的会计管理模式,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逐步将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将会计制度改革的工作当成首要目标,加大控制力度与监督力度,有效地结合事业单位内部的实际情况,有效地通过相关的会计管理制度,构建科学的会计管理体系,不断规范财务管理,实现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庆梅.新会计制度下做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8(33).

[2]盛光新.浅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对会计工作的实际影响[J].财会学习,2018(28).

第15篇

关键词:云计算 中小企业 财务信息化

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化的浪潮已经席卷各行业领域,企业在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化、高效化的同时,也受到市场竞争的冲击。中小企业资金薄弱、管理水平不高、抵抗风险能力低,财务管理信息化步伐较慢。云计算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为中小企业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提供了途径。

一、云计算在财务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

(一)云计算与财务管理信息化

云算是以计算机为媒介,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虚拟化的资源。“云”是对互联网一种形象的说法,数据上传云端后,由云服务商储存管理,云计算就是云服务商利用网络计算机媒介,为服务需求者提供普通的或者特色的处理服务。云计算具有规模大、广泛的访问性、扩散性、自助按需提供服务等多种特点。云计算服务功能的实现包括服务平台、应用软件和计算基础设施三个方面。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财务管理信息化诞生。上世纪50年代,企业利用计算机为工人发工资,标志着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开始。大量财务管理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提升了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大型企业基本具备了自主开发财务软件的能力,在会计日常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财务决策系统等都引入了计算机处理技术。中小企业不具备自主研发软件、独立操作的技术和实力,推进财务会计信息化困难多,影响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提升。

(二)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中应用云计算的优势

1.改变传统的操作模式。中小企业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是趋势,云计算彻底改变企业财务管理的传统模式,促使日常会计核算管理、财务管理、财务决策在网络端进行,提高处理效率。同时,云计算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实时掌控会计数据,管理指令、审核审批,特别对跨国业务的项目,云计算可以极大提高引用效率。

2.降低中小企业费用成本压力。中小企业之所以推动财务管理信息化缓慢,最主要受到成本的限制。云计算改变服务提供模式,由企业自主研发、维护、管理转向由服务商提供,企业只需根据自身需求,一次性购买实施费用或者软件租赁费用,就可以享受云服务,无需承担开发、硬件设施建设、维护等费用。节约成本是中小企业选择云服务的最大吸引力。

3.促进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云计算是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截然不同的新模式,对中小企业会计工作是一次彻底的管理创新,对改变中小企业传统管理模式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可以促进中小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云计算是网络开放的系统,便于广大客户加强对服务提供商行为的监督,促进服务提供商行为规范。

二、云计算应用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模式

(一)软件即服务模式(SaaS)

软件即服务模式以软件为服务载体,向需求方提供软件附有的应用程序功能。SaaS提供商为企业提供所有的基础设施和软硬件平台,企业不需要购买软硬件及基础设施建设,就可以通过互联网使用信息系统。云计算下SaaS模式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提供解决方案,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实现云端操作,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以较小的成本使企业生命周期的价值达到最大化,根据企业需求购买,服务企业更灵活,同时培训和维护成本也降低了,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对于中小企业而言SaaS模式较经济实用,是比较好的实现财务信息化的途径。

(二)平台即服务模式(PaaS)

平台即服务模式是指将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以SaaS模式提交给用户来使用。所用的开发语言和工具开发的(或收购的)应用程序部署到供应商的云计算基础设施上去,用户不需要维护管理底层的基础设施,但可以控制其应用程序。它是业务定制的模式,是软件即模式的一种拓展,扩大了云计算在中小企业适用范围。平台即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基础的数据处理功能,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需求。PaaS采用企业定制的模式提供服务,企业业务专家成为服务功能的设计者,增强了服务功能的灵活性,促进云计算的长远发展。

(三)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

IaaS就是将云计算硬件基础设施资源和相关资源租赁给客户,包括处理器、存储、网络等基础资源,客户可以部署运行任意软件。云计算硬件设施资源价格昂贵,中小企业无力购买,但可根据短期内特殊需求,租赁基础设施资源。IaaS模式有两种服务供给模式,按需租赁和外包,按需租赁满足中小企业对IT资源需求不均衡的特点,外包在云计算平台上输入自身应用,降低企业基础设施投入成本。

三、云计算下中小企业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用户接受程度低

思想认识决定行动,中小企业“重业务、轻管理”的思想普遍存在,对如何发展业务保持热情,而对如何通过加强管理提高竞争力较为冷淡。试想,对企业内部管理都不够重视,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就更加忽视。没有认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作用,不愿意将更多的成本投入到短期内难以见效益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上,导致云计算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领域的普及难度增加。同时,在社会诚信体系缺失的条件下,诚信危机加剧,企业间信任感降低,云计算打破了会计信息存储的时间和空间界限,脱离“面对面”的线上交易,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模式,企业对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存在担忧,内心产生抵触情绪。

(二)云计算服务产品供应能力低

我国云计算模式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小企业用户的需求还未激发,服务商供给能力也比较低下。目前,我国云计算服务商的功能相对单一,比如现行的阿里巴巴开发的钱掌柜、在线管理软件伟库等,主要为用户提供财务管理中现金管理、在线记账、营销等基本功能,服务未纵深到企业会计核算、日常管理、财务决策分析、风险防范等领域,限制了云计算的发展。

(三)云计算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滞后

任何行业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规范。我国云计算行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活力还不足,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体系还未健全,还未对云计算的网络安全问题和技术标准进行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云计算发展混乱。作为新兴的行业,云计算的发展更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避免因标准不统一、监管不严格,导致一系列隐患和问题,阻碍云计算行业的发展。

(四)用户财务信息的隐私性和安全性存在隐患

云计算是以互联网为媒介连接用户和服务商。互联网在推进信息化的同时,必然Ю赐络安全问题,网络安全是网络发展的永恒话题,特别是云计算可能是众多用户共享一朵“云”,信息数据可能会紊乱。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最核心的信息资源,关系到企业的核心机密,企业对信息安全高度重视,在云计算存在黑客攻击、篡改数据、数据缺失等网络安全的问题下,不愿意将财务会计信息置于危险的地位。同时,服务提供商作为云端数据的搜集管理者,需通过加密的方式确保云端数据安全可靠,而云端数据量庞大,数据的加密和密钥保管极大地增加了服务商的工作量,容易造成泄密事件。

四、云计算推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一)引导中小企业转变认识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大环境下,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相对恶劣,苦于寻找出路。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引导力度,鼓励企业通过改变传统思想,引入先进理念和技术,重视企业内部管理等途径,提升自身竞争力。加强社会诚信建设,进一步加大对违法乱纪企业的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重塑社会诚信。促进服务商和用户之间的联系,规定云计算服务商向中小企业用户提供企业账号浏览情况,让用户参与到账户企业账户管理,减少信息不对称。规范云计算服务商管理,探索建立认证标准,由国家统一对云计算服务商资质进行评定,强化云计算数据安全监管,消除中小企业用户对服务供应商的担忧。

(二)提高云计算服务商产品设计、研发能力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云计算服务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金融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为云计算服务商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云计算服务商应加强产品设计、技术研发、产品推广,推出我国中小企业更加适用的软件、平台和设施,刺激中小企业用户实际需求。注重对会计管理功能的开发,ERP是云计算发展的一个趋势,应按照ERP的理念,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既注重云计算软件会计日常服务功能,也注重研发具有决策分析、风险防范等财务管理功能的软件,为中小企业提供在线财务分析、管理决策、财务风险预测等方面的服务。

(三)规范行业标准,加强政府监管

加快建立完善云计算服务行业网络安全管理标准和法律法规,依据法律规定加强对云计算服务商的监管和评价,从源头上把好安全和管理问题,维护中小企业的核心利益。加强优胜劣汰选择机制,严把行业准入关和淘汰关,对诚信度低、技术实力不过关的企业实施严厉的制裁措施,建立安全可靠的财务数据“云环境”。

(四)进一步加强数据信息安全防护

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安全问题会日益突出。服务商应加强日常安全防护,加大网络安全技术研发投入,不断创新安全防护方法,加强身份认证管理,身份认证密钥由企业指定专人负责,服务商不享有秘钥知情权,防止不相干人窃取信息,保障财务会计信息存储、传输、迁移安全。服务商应加强技术攻关,加强对恶意软件、黑客、病毒监测,建立虚拟防护网。加强数据管理,定期备份会计数据,防止发生意外情况。建立完善数据恢复检测体系,定期指派专人对云计算数据恢复性进行检测,保障数据恢复功能完好。

中小企业面临着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窘状,一方面需要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促进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又欠缺所需的资金和技术。因此,中小企业在财务信息化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选择经济实用的方式。另外中小企业应加快转变观念,寻求合作途径和解决办法,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Z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