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老年精神病人的护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70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09-01
健康教育是护士针对住院病人进入医院以后各方面的适应能力而进行的一种活动。使病人明确自己特定疾病的护理过程,医患共同努力,提高生活质量,达到最佳的质量效果。尤其是老年精神病复杂多样,有的病人产生与脑组织退化相关联的症候群,出现意识障碍或痴呆状态。有的病人与身体功能相关,出现食欲下降,营养不良甚至全身衰竭导致死亡。老年精神病的症状极不稳定,有时变化无常。很多病人与身体疾病一起并发,特别是与心血管病、肺气肿、糖尿病、肾脏疾病、骨关节疾病等躯体疾病一起并发。因此,在对老年精神病进行治疗时,必须充分顾及这些并发疾病。老年精神病受环境的因素影响很大。住院、搬家等环境的突变,会引起痴呆症状的恶化,导致忧郁症状等。在护理过程中应用健康教育,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1 健康教育的对象
健康教育的对象不仅是患者本人而且涉及到患者家属,陪护等任何参与患者护理工作的人员。
2 健康教育方式
对健康教育对象可采取多种表达方式,如口头讲解,病区宣传栏。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知识水平的不同,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护理,缩短治疗时间,提前进入康复阶段。
3 老年精神病护理中健康教育实施
3.1 老年精神病人体质较差、抵抗疾病能力弱、生活自理能力欠缺,容易发生意外、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病情、性格改变、不易合作。对药物敏感且易产生药物副反应,常并发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疾病,给临床诊治和护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针对老年精神病人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护理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警惕性,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防患于未然,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3.2 老年精神疾病多由脑功能的退化引起,根据不同情况,组织必要的活动以丰富患者的生活内容,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安排一些文娱活动或体育活动,如欣赏音乐、看电视、听广播等,活跃充实病房生活。既可以激活大脑功能、防治脑功能退化,又有助于克服消极情绪滋长和驱散患者心头忧郁与烦闷。
3.3 老年精神病患者具情感脆弱、幼稚孤独、恐惧感、猜疑心等情况,对他们的称呼要保持尊敬之意,听他们说话时要专心,回答询问语速要慢,声音要大些,必要时多重复几次。护理人员对待老年患者要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多关爱他们,使他们感到温暖,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康复。
3.4 老年精神病人容易产生肺气肿、冠心病、偏瘫等严重的并发症,要注意加强躯体疾病护理。特别是病人吃饭时,严加管理,密切观察,防止呛咳吸入食物或水分,引起吸入性肺炎;长期卧床者要定时翻身,局部按摩,防止褥疮,多改变或增加户外活动,从而增强抗病能力。
3.5 老年精神病人由于年龄偏大,记忆减退,容易走失 护理人员对走失高危人员制定防范措施,同时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提高安全工作的预见性和防范性,护理人员对这类病人特别关注,多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的行为动向,禁止单独离开病区,如需离开必须有专人陪伴。
3.6 对老年精神病人要随时看管和照顾,并要关心、体贴,做好思想工作 不要在病人面前交头接耳,使病人产生猜疑,使精神受刺激而导致发病。要严密观察发病的诱因和先兆。一旦发现有发病可能,就要做好预防工作,可给予镇静药。对狂躁的病人要随时跟随保护,及时藏好各种危险物品,防止自伤和伤人。
3.7 老年精神病人服药时。应现场监督病人服药,防止病人将药物含在舌下及口腔的两颊部,过后将药吐掉。
3.8 加强老年精神病人的饮食管理,适当给以营养丰富的饮食。对拒食者要劝其进食,食欲旺盛者要适当限制,做到合理定量。食品要以质软易消化的为主,不要吃带骨刺的食物。同时,要防止患者吃得太快,以免产生误咽或呃逆。
3.9 搞好老年精神病人的个人卫生,有些病人生活不能自理,应耐心协助,定期为病人洗澡、更衣和理发,帮助病人洗脸、漱口、梳头等。注意防止病人受凉,随着天气的变化,给病人适时加衣、盖被。被子要经常晾晒,室内空气要流通。定时诱导病人大、小便,并观察便形,掌握次数。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人;肺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079-02
对于老年人易患的疾病,人们普遍担心的是肿瘤和心血管病,然而肺炎的病死率却依然很高。据北京医院的统计资料表明:80岁以上老人,肺炎为第一死因;90岁以上的死者中有一半死于肺炎。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收集老年肺炎2005年2月至2010年8月本院老年精神病房住院老年肺炎患者48例,年龄52~91岁(平均68岁),其中男39例(81.3%),女9例(18.7%)。病程6~25年。治疗时间最短14天,最长40天,平均治疗时间27天。所有的患者观察以下指标:①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诱因和吸烟史;②临床表现和检查:症状、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胸部X线或CT片;③治疗与转归:抗感染药物及综合治疗、疗程及转归、住院天数等。对以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无明显诱因25例;发热:高热7例,低热38例,无发热的3例;无呼吸道症状的11例;无肺部体征的24例;合并基础疾病的40例,同时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的29例;出现并发症的10例。
2.2 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①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36例,中性粒细胞分类增高38例;②胸部X线或CT片:大多呈支气管肺炎改变42例及间质性肺炎4例;合并胸腔积液的7例;双肺感染的18例。
2.3 住院抗生素的使用及转归抗生素平均使用天数2周左右,胸片2周内完全消散者10例,4周消散者24例,40天消散者8例有少数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血常规无异常,但肺部感染灶的影像学检查一直未吸收,并持续到出院。
3 讨论
精神病病人住院期间发生肺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作者认为老年精神病病人的特殊性及抗精神病治疗所产生的副作用是主要的诱发因素。
3.1 老年精神病病人的特殊性。
3.1.1呼吸系统老化:老年人随着身体的老化,纤毛逐渐受损,弹性变得较差,黏膜腺和支气管上皮细胞也有些退化,这些变化都会减低清除呼吸道的能力;有效咳嗽也变少,使呼吸道更易受到感染及其他问题的伤害。
3.1.2 老年精神病病人住院时间长,少则3个月,多则十几年,这些病人的特点是:社会功能损害明显,缺少应有的主诉,生活被动、懒散,自我保护能力差,故易引发感染。
3.1.3 老年人适应能力差,对气温变化极为敏感,室内外温差大,骤冷骤热使老年人难以适应。
3.1.4 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除咳嗽、咳痰等常见症状外,寒战、高热比较少见。
3.1.5 由于老年肺炎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再加上营养不良,免疫功能及各器官功能的衰退,明显削弱了抗生素的治疗效果。
3.2 治疗的副反应。在抗精神病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所产生的副作用是导致院内肺炎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抗精神病药物具有过度镇静作用(氯氮平、氯丙嗪),可抑制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使正常的呼吸道生理防御机能下降。[1]当长期大剂量用药后,产生不同程度的唾液增多(据报道氯氮平引起流涎者占64.3%)、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减弱等副作用。[1]当病人处于深睡眠状态或进食、饮水易发生呛咳而致口腔分泌物或胃返流物误吸入呼吸道,导致吸入性肺炎。[2]
4 护理
4.1 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搞好继续教育:精神科医护人员不仅要掌握本专科理论知识,还应拓宽知识面,掌握边缘学科的知识,准确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去除潜在感染因素,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①对精神症状重、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确切诉说病情的病人,加强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是预防自身感染发生及传播的重要措施。②掌握各种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重点观察、认真对待病人的每一个主诉,仔细分析观察到的每一个症状和体征,如服用氯氮平的病人因唾液分泌增加,加之药物作用病人睡眠深,应督促病人采用侧卧位,协助病人清除口内分泌物,以利分泌物及时排出,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4.2 切断感染途径,提高病人的抵抗力:在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的基础上改善卫生条件,保持病区内清洁,创造舒适、整洁的环境。定期进行卫生学监测,同时加强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切断各种感染途径,预防各类外源性感染的发生。
4.3 积极治疗精神疾病是减少精神病病人院内感染的关键:精神病病人因思维、情感、行为异常、缺少主诉、治疗不合作、管理困难,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尽快改善精神症状,使病人恢复正常理念,配合医疗护理,服从管理,则大大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4.4 吸入性肺炎排痰护理:老年吸入性肺炎的排痰护理与病人尤其重要。不恰当的可能增加误吸和反流的概率,导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与发展。睡眠时采取头稍高的右侧卧位或半侧卧位,以避免口腔分泌物倒流入气道内。
4.4.1 引流:护士将患者床头摇高30°~50°,床头垫软枕,且半卧位与卧位经常变换,检查皮肤受压情况,这样不仅可预防褥疮发生,而且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引流有时比应用抗生素更重要。
4.4.2 鼓励病人咳嗽、咳痰,对咳嗽无力的病人,协助拍背。拍背的方法是: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时,护士一手扶住肩膀,右手掌屈曲成杯状,手腕微屈呈150°角,由外向内,由下向上,有节奏的轻轻拍打背部或胸前壁,不可用掌心或掌根,拍打时用腕力或肘关节力,力度应均匀一致,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每次3~5min。通过拍背,使支气管、细支气管内痰液因振动而产生咳嗽反射,同时鼓励患者进行咳嗽及深呼吸,痰液由小气管到大气管,痰液随即咳出[3] 。
4.4.3 湿化气道: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采用生理盐水中加入适量抗生素、化痰及抗支气管痉挛药。以上药液经过超声发生器薄膜的高频振荡,使液体成为细微雾滴,药液随患者吸气到达终末支气管及肺泡,起到抗菌、消炎、解痉、湿化气道黏膜、减轻呼吸道黏膜水肿、稀化痰液、促进排痰的作用。
4.4.4 不能排痰的老年人,可实施气道内吸痰,并注意痰液引出的量、颜色和性质的变化。定时评估肺部呼吸音,并根据胸部X线片和痰鸣音的部位,确定引流的方向,借重力因素,取患处在上的促进痰液引流。
4.5 吸氧: 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基础肺功能差,多数对缺氧不敏感,慢性缺氧易造成呼吸衰竭,呼吸困难、紫绀,曾患有肺心病病人吸氧,一般主张氧流量为2L/min,
4.6 舒适和安全护理:老年肺炎病人起病隐匿,急性期要保持卧床休息。安排清静的休息环境,保持情绪稳定,被子不宜过重,以免影响呼吸。护理人员做到“三轻”,限制探视。大量出汗时,及时更换内衣和被褥,定时擦浴,并注意预防感冒。及时清洁口腔,做好口腔护理,根据口腔状态选择漱口液,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清淡可口饮食,增加多种维生素摄入。高热伴烦躁不安者,应注意安全护理,防止摔伤,必要时应用束缚带。持续高热时,要密切观察病人意识、血压等变化,以防中毒性肺炎发生。
4.7 心理护理:经过看望病人,多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鼓励和安慰病人,让病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切忌紧张、焦虑和悲伤。
要求护士在护理操作时要做好到稳、准、轻,增加患者对我们的信赖感,以消除各种不利的心理因素。
4 8 健康教育。做好健康指导 老年性肺炎预防很关键,冬季是老年肺炎发病率最高的季节,所以老年人要注意防寒保暖,预防受凉感冒,如患者上呼吸道感染要及时彻底地进行抗感染治疗,以防发展成肺炎,患慢性病尤其是是合并呼吸道疾病的老年人,要积极治疗,还可以定期注射肺炎疫苗,另外老年人应适量合理地锻炼身体,使机体逐渐适应天气冷热变化,居室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平日多吃一些营养高,易于消化的食物,多饮水,以利痰液稀释排出,不吸烟、不酗酒,尽量少去人声嘈杂、空气污浊的公共场所介绍保持呼吸道通畅的要求,指导病人取患侧卧位、卧床时双手上举,置于床垫上,以利于胸部扩张。尽量避免仰卧位,以防误吸。讲解有利于排痰的方法和技巧,如有效咳嗽、咳痰、雾化吸入、引流等。有痰尽量咳出,观察痰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如有痰液突然变黄或痰量突然增加,要警惕病情变化。说明氧疗注意事项和要求,按医嘱要求确定吸氧流量,不得随意调整吸氧流量,宜采取低流量吸氧。鼓励病人卧床休息,保证足够睡眠,劝说家人尽量减少探视。要鼓励其自行漱口。
参考文献
[1] 沈渔 主编.精神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924~934,942
[2] 何礼贤主编.肺部感染性疾病.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229~232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服务措施;老年精神科;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441-01
人性化护理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医疗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普及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医院在提高服务质量方面任重而道远[1]。在老人精神科护理中,由于病人年龄大又对疾病缺乏自知力,自我控制能力和反省能力较差,思维、情感、行为异常,因此,为他们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有相当的难度。
1 临床实践
1.1 提高医院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人文关怀理论:我院护理部通过各种培训提高了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使之更娴熟有效地为老年精神病人服务。引导护理人员“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体现护理人文关怀的真正价值,用心服务,使老人们感受到人性的关怀,让他们在单纯的医疗治疗之外,获得额外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1.2 做好老人入院时的“安全检查”工作:老年精神科病房中的护理工作者,首要的任务就是保证老人们的人身安全。精神病人受其自身精神症状的控制和支配,经常会产生自伤和伤人的行为[2],因此老人入院时必须进行安全检查工作。认真查看其是否携带危险物品如玻璃器具、刀、剪等金属器械及绳带、首饰等,查到后应坚决收回并交给病人家属或代为保管。遇到病人和家属不理解时,护理人员应耐心向其解释携带这些危险物品存在的安全隐患,并表明病人需要的必要物品医院会及时提供。
1.3 为老人们营造温馨舒适的病区环境:根据老年精神病人身体素质低、心理脆弱等特点,将病区走廊安装了扶手,墙壁悬挂了小朋友的图画。病人卫生间安装了扶手。过节、老人生日时,适当装点病房,增加节日气氛,和社会团体合作为老人表演节目,为老人送上鲜花和蛋糕,让老人们感受到被呵护的氛围。每天播放老人们喜欢的音乐,为老人们准备喜欢看的书籍报刊和活动用具等。完善了医院的娱乐设施。
1.4 做好与老人的心理沟通: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密切观察老人们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行为,观察病情,掌握老人们的心理动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多和他们谈心,用乐观的语言和积极的行动引导他们。
1.5 加强与老人家属的联系与沟通: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空槽老人”的现象。子女们忙于奔波,忽视了对老人的关心和照顾,致使老人内心无比孤独和痛苦,从而出现精神疾病。医院制定了合理的探视制度,热情接待来访的老人家属。医护人员热心为老人家属讲解老人的各种症状,使家属更有效地和老人沟通,给予老人更多的心理支持。对于长期无人探视的老人,医护人员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如给予老人更多的关心和照顾、通过电话等与老人家属沟通交流,使其主动到医院探视老人等。
2 效果
2.1 维护了患者尊严,提高了患者服药治疗的依从性:老年精神科患者是社会中的弱视群体,疾病使他们更加渴望得到支持和理解。通过人性化护理的时间,不但使患者深切感受到尊重和关爱,同时也消除了自身的自卑感,从而为战胜疾病重添了信息,更加愿意主动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
2.2 提高了护理整体质量,同时展现了精神科护士的风采:通过人性化护理的不断实践,有效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了护士自身人文素养,同时也培养了护士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护士耐心的讲解、热情的微笑、娴熟的技术,使患者及家属更加信赖医院,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2.3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人性化护理的不断深入应用,为患者提供了超期望值的服务,同时也满足了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需求,使患者及家属倍感放心、温馨,因此对护士的服务形象及服务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大大降低了患者投诉现象,患者在接收护理过程中感受的关怀越深,对护理工作者的满意度也就越高。
人性化护理即:以人为本,提供充满人情味的就医环境和护理举措,让病人感受人文关怀,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为了一切病人。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工作中,注意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人文服务意识,把老年精神病人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积极为老人提供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加强与老人及其家属的沟通与交流,使老人在安乐无忧的环境中充实治疗生活。
通过在老人精神科病房中实行人性化护理的新举措,老年精神病人在完成常规治疗操作的同时,还体会到了周到、细致、体贴的服务,感受到了家的温馨和社会的关爱,因此对护士工作主动性的满意率、对护士落实分级护理的满意率和对护理综合服务的满意率均大幅度提升,从而对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和和谐的医院氛围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医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宝贵经验。这种做法很值得在临床中长期永久推广。
参考文献
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患者尤其是中老年下肢骨折及髋关节手术后面临的一个常见问题 [1] 。为有效预防老年下肢骨折病人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使病人早日康复,现将预防及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1年6月~2004年5月共收治老年下肢骨折病人38例,其中股骨颈骨折1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0例;男13例,女25例,年龄68岁~91岁,平均年龄76.5岁。手术方法行人工关节置换术15例,多枚加压螺钉固定18例,鹅头钉固定5例。主要伴随病:高血压病12例、冠心病8例、糖尿病5例,脑梗死2例。
2 预防及护理
临床上应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征、疾病特点及健康状况,进行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2.1 心理护理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器官不能正常有效地接受信息,而老年病人又常常存在神经精神功能异常。与老年病人有效交流可以理解老年人的感受和内心体验,是实施心理护理的重要前提 [2] 。根据老年病人的思维能力、文化修养和职业背景,耐心地介绍手术方法及预防并发症的训练方法,让病人全面了解治疗护理的全过程,以得到医患双方积极配合的最佳效果。
2.2 术前护理
评估病人的全身情况和凝血功能,控制伴随病,针对合并症分别行血压、血糖监测和心电监护,劝导吸烟者戒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畅通 [2] 。耐心指导股四头肌锻炼及背伸、跖屈的训练方法。
2.3 术后护理
2.3.1 :术后抬高双下肢高于心脏平面,可利于静脉回流,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处于外展中立位,但避免在小腿下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必要时下肢穿医用弹力长袜 [3] 。麻醉清醒后每2h至少翻身1次。引流液的量,防止发生出血性休克。
参考文献
[1] 殷 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2~86.
[2] 殷晓红.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30~332.
[3] 赵勤俭,井坤娟,刘军红.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其护理[J].护理研究,2003,17(11):1311~1312.
2.3.2 肢体主动或被动活动:手术麻醉清醒后,可给予被动肌肉按摩和患肢活动,促进静脉回流。3d以后,在原有活动范围上使用下肢关节活动器(CPM机)。将病人置于CPM架上,力求位置正确、感觉舒适,加档时护士必须在旁观察数分钟,病人无不适方可离开。同时鼓励和协助病人在床上多翻身,逐渐由被动活动到主动活动。采用的方法:患肢股四头肌每次收缩和舒张为一个单元,每次15单元~30单元,3次/d~4次/d,做踝关节的背伸、屈跖运动时,要求以病人的最大耐力维持,不引起疼痛为原则。两种方法可交替采用,也可同时进行。
2.3.3 保持引流通畅:术后一般需放置引流管,护士要注意观察,保持有效引流。如引流液过少,病人主诉局部肿胀时,须及时查找原因,减少局部受压,以免影响静脉回流。
2.3.4 保持大便通畅:以免因用力排便而腹压增高,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病人一定要注意饮食调节,多吃新鲜蔬菜及含纤维素多的食物,保持每1d~2d大便1次,如果3d~4d未解大便,可给予缓泻药。
2.3.5 观察下肢血液循环:术后注意观察肢体的肿胀程度、肤色、温度、浅静脉充盈情况。由于老年人反应能力低下,护士需做好交接班记录,必要时测同一平面周径,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如出现肢体远端向近心端发展的凹陷性水肿并伴浅静脉充盈、皮肤青紫及潮红,多为静脉淤滞所至。1例伴高血压患者术后第3d出现小腿肿胀、肢体紧张感,经进一步超声检查后确诊为深静脉血栓,因发现及时,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未发生肺栓塞,痊愈出院。
【关键词】套餐式;护理;老年性精神障碍病人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912-02我国为发展中国家,60岁及60岁以上者为老年人[1]。国务院新闻办颁布2010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各地老年人健康普查表明[2]:无重要脏器疾病的所谓健康老年人仅占老年人的20%-25%。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中,老年人占16.98%。从广义上讲,老年性精神障碍是指老年期(60岁以上)可以见到的各类精神疾病的总称[3]。其特点是:①老年病人由于生理方面的改变,常存在老年人特有的一些疾病,如动脉硬化、肺气肿等,生活自理多有困难。②在精神疾病过程中,易并发与原发病无关的疾病,如泌尿系感染、骨折等。③老年病人多无积极求治的要求,更难同医护人员配合,且性格也多有改变,因此检查、治疗和护理工作比较困难。④老年病人的躯体疾病可使临床症状复杂化而掩盖精神症状。⑤老年病人在兴奋躁动后,易发生衰竭,情绪抑郁时常会自杀等,导致护理工作更为复杂,因此,老年患者已成为精神科病房的一大难点,为此,我们制定了全程个性化套餐式护理方案,现将实践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期精神障碍病人为入组对象,入组标准:①年龄在60岁以上;②符合CCMD-3精神障碍诊断标准;③自愿参加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意识障碍病人;②严重器质性疾病,如脑出血、脑血栓、严重的冠心病、肝肾功能损害严重等;③患者及家属不愿意合作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6例病人随机分为2个组,研究组54例,对照组52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婚姻、职业、文化程度、病程、住院次数、NOSIE量表评分、用药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采用对照研究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评估,确定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时间、内容、程序不做统一规定。
研究组按照老年性精神障碍全程个性化套餐式护理表进行护理,此表是依据个性化理论、护理问题及治疗方案设置全程套餐式计划表:以时间为横轴,以护理项目为纵轴,设定计划图表,表后附有各护理项目护理程序。纵轴护理项目包括:入院宣教及出院计划、护理检查、辅助检查护理、药物治疗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基本护理问题、个性化护理问题、变异记录、效果评价、首优护理问题。横轴为住院时间,预计为90天,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确诊阶段(住院第1-3天),第二阶段急性期系统治疗阶段(住院第4-14天),第三阶段缓解期系统治疗阶段(住院第15-40天),第四阶段,康复治疗阶段(住院第41-90天)。
1.2.2评定工具:①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采用30项版本,所有条目按0-4分的5级分法计分。量表共包含7个因子,分别为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激惹、精神病迟滞和抑郁,前3项相加为总积极因素分,后4项相加为总消极因素分,病情总估计;128+总积极因素分-总消极因素分。开始研究之前对评定人员进行统一学习和量表使用结果一致性测定,kappa系数为0.88。②自编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共有14个项目,每个项目分5个等级,分数从4到0,分别代表非常满意、较满意、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最后有一个开放性回答问题,请调查对象具体描述。20例病人7天后复测,重测信度系数为0.86,说明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1.2.3评定方法:全部病人于入组时、入组6周、入组12周用NOSIE量表测评,评价病人病情恢复程度。出院时,请病人或家属填写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表,调查病人满意度,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进行t检验。2.结果
2.1两组病人入组6周、12周评分结果,具体数据,(见表1)。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血栓类型,其大部分都发生于术后或者是长时间卧床的患者身上。老年髋部骨折病人由于其高龄,急性创伤且进食量少,依从性不好,运动少血流缓慢导致是下肢DVT发生的高危人群,有数据显示在骨科的围手术期当中有40%到70%患者会发生下肢DVT的情况,下肢DVT的形成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其大多会出现下肢疼痛或者是胀痛感,严重时能够使患者的下肢由于长时间的血液无法正常回流而出现坏死症状从而让患者面临截肢的威胁,不仅如此,血栓一旦脱落很可能会对身体内的脏器进行栓塞从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将对我科2013年1月到2017年1月共计21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分析和观察,其具体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选取了我科2013年1月到2017年1月共计21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这些患者当中男性患者为78例,女性患者为137例,其年龄从65岁到9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80.3岁。在这些患者当中有138例手术治疗,77例行保守治疗。在髋部骨折的患者当中有201例为股骨颈骨折,4例为股骨颈病理性骨折,5例主要诊断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例为合并脊柱及骨盆骨折。在所有的老年患者当中206例合并有心肺脑血管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5例患者形成了下肢深静脉血栓。
2.方法
2.1 研究方法
对我科2013年1月到2017年1月共计21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分析和观察,最后对215例患者的下肢DVT发生机率进行统计,从而得出对老年髋部骨折病人下肢DVT的预防和护理有效性进行分析。
2.2 护理方法
对于老年髋部骨折病人下肢DVT预防的护理主要通过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其一是对患者的身体进行护理,其二则是进行心理护理,其三药物护理,最后则是饮食护理。通过这四方面的护理干预使患者的身心状态得到一个较为合适的调整降低下肢DVT的发生机率。下面我们就对这四个方面的护理进行深入分析。
2.2.1 身体护理
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身体护理主要是观察与主被动活动,实施基础及物理二级预防。观察方面要对患者的双下肢进行观察,在患者围手术期以及卧床期间对双下肢的颜色、感觉、皮温以及胫后和足背的动脉搏动进行较为严密的观察,这主要是防治出现下肢深静脉的回流出现异常。除了基本的观察外,还需要对患者各项指标进行检查,如血脂和血糖,D2聚体及凝血六项等指标,由于长时间卧床而运动少的高龄患者,极易出现高血脂和高血糖的情况,血液粘稠度增高,增加风险。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主被动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干预措施,小腿按摩应从远端向近端,促进静脉回流;抬高患肢,鼓励病人尽早同步行足趾及踝部的主动及被动活动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运动;围手术期使用压力袜及抗血栓治疗仪干预,床上多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动作,使用呼吸功能锻炼器,借助骨科床特点行引体向上及抬臀运动;合并肺部疾病及感染的患者使用机械排痰辅助排痰,戒烟者劝其戒烟,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
2.2.2 心理护理
除了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身体护理外,心理干预不容忽视。老年骨折患者本身由于年g较大对其本身的恢复情况较为在意,很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对于其身体完全康复的希望不大,存在很强烈的悲观情绪,甚至有些老年患者会有焦虑情绪,而老年骨科患者大部分都存在高血压的情况,而这些心理应激[5]会使患者的血压增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指数,对病情的康复极为不利。护理人员应当尽可能地对患者进行安抚,鼓励患者配合医生的治疗工作和之后的康复训练,大部分患者是可以完全康复的,从而打消患者的忧虑,心理护理不仅可以让患者的负面情绪有所消除,还能够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用药依存度,鼓励家属配合,给予患者经济的支持及关爱,免除负担。
2.2.3 药物治疗
除了简单的身体护理和心理护理之外,进行药物抗凝三级干预是保证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减少DVT的主要方法之一。我科常规使用口服的利伐沙班片10mg,术后10小时口服第一片,术后口服利伐沙班片直至术后14天后,出院后改为阿司匹林片。术后使用疏通血管、营养神经的药物,对血脂、D2聚体及CRP等化验室指标进行观察,密切监测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对于基础疾病多、高血脂患者一般采用他丁类降血脂药物,以防止DVT的形成,而对于高血糖的患者给予胰岛素治疗稳定血糖,从而快速康复,最大程度降低并发症。
2.2.4 生活护理
很多老年患者有吸烟习惯,这给DVT的形成带来了便利条件,因此护理人员应当鼓励病人戒烟,避免尼古丁等刺激引起血管收缩和增加血液黏稠度。并且在卧床期间饮食应当较为清淡,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证大便通畅,多饮水,保证每日>2000ml,以利于稀释血液,促进血液循环,改变血液黏稠度。
3.结果
经过彩超检查后发现在215例老年髋部骨折病人的当中仅有5例被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并且经过一系列的护理和干预并无死亡病例。
4.结论
对老年髋部骨折病人采用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在爱最大程度上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对患者的恢复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患者本身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降低对住院的需求,减轻社会医疗负担。
参考文献:
[1]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护理学杂志,2002,17(5):399-401.
[2]吴洪波.下肢静脉滤过器植入加静脉溶栓术病人的护理.护理学杂志,2002,17(3):177.
[3]陈芳.护理干预对骨科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4(1):33-34.
[4]刘凤花.预见性护理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J].中国实用医刊,2016,43(4):110-112.
【摘要】本文全面阐述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出院后的家庭康复护理,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复发。
【关键词】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家庭;护理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比例不断增加,老年精神病患者也在不断的增加。老年精神病人的康复护理越来越受到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重视。随着“四二一”社会家庭模式的出现,老年精神病人在家中的管理较为困难,如何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复发,现将老年精神病人家庭康复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出院指导
1.1 饮食 保持每天进食适量蔬菜水果,不给病人吃易发生危险的食物,不给病人随意进补,不给病人食用刺激性食物,注意进食时的安全,防止噎食、窒息发生。
1.2 睡眠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病人睡的床铺要增加挡板,以防坠床,出现骨折。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白天尽可能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和社会活动,睡前禁饮咖啡、茶等刺激性食物。
1.3 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争取自己料理个人卫生,做到不吸烟,不喝酒。
1.4 观察病情 注意病人在家庭和工作中的各种表现,注意病人情绪变化,注意病情复发的早期迹象。如拒服药物,睡眠改变,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及出现某些精神症状,应及时就治,同时注意躯体疾病的变化。
1.5 心理自我调节 多与社会接触交往,保持正常乐观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6 维持用药
1.6.1 维持用药的时间 对首次治疗的痊愈出院病人,一般维持用药2~3年,反复发作疗效欠佳的病人,维持用药的时间更长,少数病人需终生用药[1]。
1.6.2 维持用药剂量 有效治疗量的1/4~1/2。
1.6.3 维持用药注意事项 用药期间不能随意减药或增药。防止病人大量一次性吞服,家庭应注意观察药物的副反应。如大便干结、锥体外系症状、肝功能变化和白细胞减少应及时就医。
2 定期对出院病人进行随访
对家属讲解有关老年精神障碍的知识及继续接受药物治疗的必要性,介绍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应对方法,并积极邀请家属参与病人康复教育,要求家属应妥善保存好药物及注意事项,降低疾病复发。
3 家庭护理干预
3.1 提供有关精神病的基本知识 结合病人的诊断,介绍病人可能出现的症状,帮助家属了解精神症状的特点,对病人的怪异言行正确地对待,消除家属对疾病的不正确认识,在病人由于精神症状出现的特殊情况时,能心中有数正确处理。
3.2 心理护理 与家属共同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变化。如悲观、抑郁、自暴自弃等,根据病人的具体问题对家属及病人进行深入的心里指导,以纠正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最大限度减少对病人的心理刺激,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3.3 积极调整病人与家庭人员之间的关系,介绍如何观察病人言行,同时进一步分析是否疾病所致,是家属能够理解和体谅病人的异常表现,减少由于病人病态言行导致家属的怨恨、愤怒和不满。改进同病人的应对技巧,更好的接触照顾病人,提高病人的照料水平,改善家庭氛围。
3.4 提高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常规 说明维持治疗的必要性、药物副反应及药物对身体的影响等知识,消除病人及家属对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顾虑,认真执行药物维持治疗方案。
3.5 躯体疾病的治疗和护理 老年精神病患者往往常伴发躯体疾患,在做好心理护理的同时应积极治疗躯体疾患,使患者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对精神疾患的恢复也有帮助。
[关键词] 老年精神科; 实施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268-01
随着我国老龄化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患上精神疾病。据统计我院老年精神科从2004年至2009年,由四十几个住院老年精神病人增加到一百四十多个病人,增长率达67%。而老年病人除了患有精神疾病外大多伴有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病情复杂变化快,很易发生意外。因此怎样抓好老年精神科的安全管理,是我们护理工作的核心,是减少差错和护理纠纷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摆在精神科管理者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现将在老年精神科从事护理管理工作,对老年精神病人实施安全管理,谈几点体会供探讨。
1 强化安全管理、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
1.1 安全是护理工作的核心,要想搞好老年精神科安全管理。首
先加强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培训,尤其是新分配的护士及年轻护士,工作时间短,缺乏临床经验。除了进行岗前安全意识培训外,平时注重对她们进行职业安全教育。结合科内发生的安全问题组织讨论、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减少不安全意外的发生。
1.2 安全意外的防范 我科收治的老年精神病人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大多病人思维混乱、记忆障碍、情绪激动、哭闹、打人、随地大小便,加上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出现药物副作用如步态不稳等,更易发生跌倒、摔伤。给护理带来的难度大,为了减少安全意外,加强巡视病房、严密观察病情,床旁挂醒目的防意外标示等设施,经过有效的管理,科室无重大安全意外发生。
2 建立建全各种安全管理制度
2.1 制度是我们护理工作的保障,违反或疏漏制度中的任何一项都有可能引发安全隐患,结合本科的特点制订具体的安全管理考核细则,并落实到每个人。每周对责任护士及护工进行安全检查,每月作一次安全评比,安全管理好的给与表扬,差者批评教育并与考核挂勾。
2.2 对科内护理人员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安全管理意识,使她们转变观念,由被动管理转为主动参与管理。
3 病区安全管理
3.1病区环境管理 病房地面随时保持清洁、干燥,厕所、洗手间应有防滑措施,门窗、电线及开关定期检查,有损坏及时维修处理。
3.2 危险物品的管理 新入病人要仔细检查,每天晨间护理对床垫及床头柜进行检查,发现危险物品及时收缴,床单元尽量简单化。
3.3 病人的安全管理
3.3.1 具有冲动伤人、激惹躁动的老年病人,防止伤及其他病员,争得家属同意给与保护性约束,并注意约束部位的观察和管理。
3.3.2 长期卧床病人,加强翻身、拍背、擦洗、更换、观察,防止压疮及坠床等意外。
4 护士长在科室应作好表帅作用,树立全局观念
护士长是科室的领导者,也是安全管理的执行者、督促者,病房的安全管理好与坏,与护士长的管理密切相关。因此对科室的安全管理要做到心中有数,随时加强检查、督促,严格把关,发现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协调解决,不留如何安全隐患。
5 作好节假日的探视管理
随着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老年精神病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年龄也逐渐呈上升趋势,这就要求临床护士所付出的越来越多,加剧了临床护士的工作压力,无论从病情的观察,还是日常生活的照顾,都需要双倍的付出。就我科两年来,对临床护士尤其是三班护士的调查来看,其压力主要有:
1 担心病人跌伤
目前,对病人跌伤的预防,我科已3进行了多次的讨论,如从用药方面病人的年龄,躯体活动等进行多方面的评估,但仍有跌伤事故的发生,且防不胜防,这种难预测性让三班护士,尤其是在执行夜班期间感到焦虑。目前,仍未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让病人跌伤的几率降到最低或为零。
2 病人病情变化快
老年精神病人是精神病患者中的特殊群体,是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的复合载体,由于各器官和各系统的功能下降,易衰竭和猝死,病情变化快,往往来不及抢救就死去,这是产生三班护士压力的主要原因。
3 技术要求高
在各项护理操作中,老年精神病人常需的护理操作让临床护士感到头痛的是:(1)穿刺难:表现在:①不易寻找静脉穿刺;②静脉细、脆,易致穿刺失败;③精神病人易动,难管理,导致输液难以进行。(2)导尿难:表现在:①尿道口不易寻找,虽不多见;②尿管入膀胱后尿液不畅。
4 事情多且繁琐
老年精病患者自我照顾能力差或就没有自我照顾能力,就完全需要护士负责,从衣食住行至病情观察,全由护理人员观察,且病房内病人多,各种治疗也多,让护士忙得晕头转向,还要保证各项护理操作的准确性、及时性。
5 病人家属难沟通
老年病人的家属是忽略工作常需要面对的人群,他们往往像疼爱孩子一样来保护家人,护理人员稍有差错,便会给以指责,甚至投诉。护理工作往往不被认可,家人难以管理,家人探视病人时,往往四、五个,成群结队,且易导致病人病情波动。
针对以上导致护士压力的因素,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加强护士责任心的培养,巡视病房,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夜班护士。
(2)加强老年精神病及躯体疾病的学习,合理准确的运用所学知识。
(3)不断总结积累请教,对老年精神患者的各项护理操作中应不断总结、积累,不同的老年病人,也许都应采取不同的操作方式,使得护理操作得以完成并产生预期效果,包括自己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能力的培养,应从失败中不断汲取教训及宝贵的经验。
(4)务必清楚的认识到:压力是产生动力和使自己得以发展的良好契机,每个老年科护士都应抓住这些失败得来的宝贵经验,使自己得以长足发展。
6 讨论
(1)压力是精神科护士常面对的问题,无论从日常生活的照顾,到基础护理,无论是从病人的病情观察,到病情观察失败,不同时期,不同病人,均会带来不同的压力,护士需对这些压力的到来有一个前期的预测,当压力来临时,所带来的影响会减少一些。
(2)压力来临时应积极面对,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同时,还需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提高自己应对工作的能力,这也许会带来新的压力,但是会使你感到高兴。
(3)面对压力,护士应给予自己进行疏导,尤其是当压力影响你工作、生活时,你务必清楚的认识到:“是什么导致压力的产生,该怎样解决”。
惠州市复员退伍军人医院精神科,广东惠州 516008
[摘要] 目的 调查惠城区、仲恺区2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精神病人用药管理模式,为社区精神病人用药管理的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 700例精神疾病的人员服药方式和药物管理情况进行调查。服药方式调查内容包括主动服药、被动服药、肌注药物;药物管理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管理、监护人管理、社区人员管理。调查结果采用例数和百分数的形式表达。 结果 口服用药为主的精神病人占98.51%(2 660/2 700),能主动服药的精神病人占35.55%;精神病人用药管理患者自己和家属共占99.7%(2 692/2 700);女性服药依从性高于男性(P<0.05)。结论 该社区精神病人主要以口服药物为主,用药管理主要依靠患者及其家属,女性服药依从性较好。
关键词 精神病人;用药管理;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4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8(a)-0161-03
[作者简介] 曾玉霞(1969-),女,广东丰顺县人,大专,主管护师,主要从事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
精神病人是指各种有害因素所致的大脑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为精神活动异常,具体表现为感知觉、思维、注意、记忆、情感、行为和意志以及意识等方面不同程度的障碍。如不积极治疗,可出现精神衰退和人格改变,不能适应社会生活,难以完成对家庭和社会应担负的责任。因此,精神病人的治疗非常重要。精神病人在疾病发作时需住院治疗,但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在出院后仍需在家规律服药以巩固其治疗效果,防止病情再次复发。而在家规律服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离开了医院医护人员的监护,对患者及其家属来说,用药管理显得尤为重要[1]。2012年7月—2013年7月期间对2 700例精神病人的用药情况进行了分析,为医护人员在精神病人出院后的用药说明和指导患者家属的用药提供一定的帮助。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惠城区、仲恺区2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的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员共2 700例,其中,男1 690例,女1 010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0±5)岁;病种主要有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及其他。所有纳入人员均为在医院明确确诊的患者,均出院进行治疗以巩固疗效,符合该研究所需。患者及家属均对调查内容了解并知情同意,愿意配合该次调查。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主要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主要调查患者本人及其重症者的监护人,关注患者的性别、年龄、医药支付方式、疾病种类及各分类所占的比例;咨询患者的服药方式——主动服药、被动服药、肌注药物;调查药物管理的方法——患者管理、监护人管理、社区人员管理。自制问卷上注明调查内容后,用打钩的方式进行填写。填写患者姓名及患者监护者姓名。共发放问卷2 7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00份,回收有效率为100%。
1.2.2干预方法该次调查参与人员共10名,21个调查点根据社区规模进行分组,每人负责1~3个社区,15 d调查1次,交于同一个人进行数据录入。
1.2.3质量控制在该次调查之前对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调查方法及调查对象如何填写调查问卷进行了规范化和统一性的培训,采用同一的调研语言,并同一着装。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到被调查对象所属社区进行说明,并入户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以谈话的方式了解患者及其监护人的相关情况,由患者及其监护人填写表格。调查人员不能误导问卷填写人员,并现场收回问卷,保证问卷数据的真实和可靠性。问卷收回后由同一人员录入EXCELL表进行统计分析。最终结果采用例数和百分数的表达形式。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所占比例见表1。在干预调查的过程中,调查对象均全部配合该调查,没有影响该次调查结果。
2.22 700例精神病人用药情况分析
服药方式:口服用药的精神病人共占98.51%(2 660/2 700),肌注用药患者占1.49%(40/2 700);35.55%的患者能主动服药。药物管理:精神病人用药管理主要依靠患者自己和家属,占99.7%(2 692/2 700);社区人员占0.3%(8/2 700)。见表2。
3讨论
随着社区精神卫生的发展,社会对精神病人的社区治疗逐渐受到重视,我国约90%以上的接受社区治疗的精神病人及其家属对精神疾病及其药物治疗有关的知识了解较少,而出院精神病人进行康复期治疗一般是在社区接受维持性治疗,因此对精神病人的药物管理十分重要。一项对因复发而再次住院的精神病人调查分析结果显示[2],81%复发的原因是拒绝服药、自行停药、减药或不按医嘱服药;19%复发是因婚姻、家庭、工作等的原因。药物管理方面,复发的患者中75%以上是自己保管,25%是家属保管。另有研究表明,精神病人如果在出院后6个月内停止用药疗,则复发率可高达80%[3]。因此,严格管理患者用药对降低患者复发率是十分有效的。但精神疾病本身具有特殊性,他们需要通过长期服药来巩固治疗,预防再次复发。而多数精神病人自己保管药物,常出现滥用药物、自杀、误服药物事件发生[4]。随着精神卫生工作在社区的广泛开展,精神病人的用药管理也趋于社区化管理[5]。社区化管理可加强社区人群对精神药物管理的重视,明显降低精神病人的复发率、自杀率及显著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所以,加强精神病人的用药社区管理具有积极意义,尤其是社区老年用药管理[6-7]。
因该社区工作人员及其他诸多其他问题,目前本社区精神药物的管理主要由患者、患者监护人及社区管理人员来管理。本文调查了社区2 700例精神病人的情况,结果显示,口服用药的精神病人共占98.6%,肌注用药患者占1.4%;35%的患者能主动服药。药物管理:99.7%的精神病人用药管理主要依靠患者自己和家属;社区人员仅占0.3%,与有关报道一致[8-9]。笔者通过对社区精神病人用药管理进行调查后认为,目前社区精神病人的巩固治疗主要依靠患者自己和家属,要想完全依靠社区工作人员还是不太现实的。因此,社区工作人员应通过多渠道让人们知道精神疾病治疗与其他治疗的不同之处,指导患者及家属全面了解坚持药物持续治疗的重要性,社区临床医生应告知如何服药,尽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依从性。但社区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也应该加强,应建立健全门诊、住院病历和患者取药登记,严格规范药品处方使用和管理制度,加强对社区患者的规范指导[8]。此外,社区人群对精神疾病及相关治疗药物缺乏了解,社区工作人员应做好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让更多的人以平常人心态对待精神疾病和精神病人,并辅助他们做好康复工作,增强病人的治疗决心。尤其对老年患者[6],因他们记忆力不好,如果家属实在不能每天都监督患者服药,则应让患者加强了解药品有关知识,主要包括这些内容:药品名称,用药剂量及药物服用方法,可能的一些不良反应、是否有特殊说明,用药疗程等。患者家属应将这些基本的信息书写出来放在患者能见到的地方,并电话进行监督,进行不定期的看望,上述这些措施对轻症精神病患者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综上,加强社区精神病人的用药管理至关重要,提高社区精神病人及其家属对精神药物的认识,可使患者用药依从性提高,降低疾病复发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云云,郭桂芳.社区老年人用药管理的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557-559.
[2]孙鸣洲,武军.浅谈院外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药物管理[J].山东精神医学,1999(1):39.
[3]白照庆.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的多因素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5,5(1):53.
[4]陈海支,钱敏才,钮富荣,等.精神疾病出院患者用药情况调查[J].2011, 30(6) :809-811.
[5]周玉英,张紫娟,王学庆,等.家庭-社区-医院康复管理模式对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的作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7):682-684.
[6]董春梅,许丽娟.老年病人用药的护理体会[J].长春医药,1999,4(12):40-41.
[7] 刘珊,倪贤雯,于春娥,等.住院病人自行服药与药品的管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5(1):18.
[8]李英秀.青海地区社区精神病药物管理调查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6):380.
【关键词】 精神病人; 糖尿病; 干预措施
【中国分类号】 R58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021-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to the psychopath patients with diabetes . [Methods] Self-make a examination-table to do recalled-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in the 39 Psychopaths also with diabetes as sample group whose course of illness exceed 2 months , also do the contrasted analysis and statistics in the 37 Psychopaths with diabetes disease as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2 months intervention. [Results] In the 406 Psychopaths , there are 42 in-patients with the diabetes , the suffering rate is 10.34% which is also 2.15 times of the rate to the result published in 2006 "the World Diabetes Day". In the sample group, there are 14 inpatients have full self-recognition, 13 inpatients have the part self-recognition, 12 inpatients lose the self-recognition about 97.43% inpatients don't know the symptoms and prevention methods of Diabetes . But after the systematic intervention , the 62.16%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an control the blood-sugar rate of limosis state in the normal scope , this proportion is 33.33% higher than sample group, through χ2 test (P< 0.05), have the obvious statistic meaning. [Conclusions] Take the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 measures for the Psychopaths with the Diabetes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blood -sugar rate in the normal scope.
【Key words】 Psychopath; Diabetes; Intervention Measures
精神病人由于长期服用抗精神失常药,加之意志行为减退,运动量减少,易伴发糖尿病,而部分老年精神病人丧失自知力,健康教育无法起到任何作用,为了更有效的控制住院老年精神病人合并糖尿病的血糖浓度,现将进行的实验研究进行报告。
1 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2010年5月11日攀枝花市精神病医院全部住院老年精神病人406例,其中合并糖尿病42例,精神病诊断符合CCMD-3,糖尿病诊断符合1997年WHO和美国糖尿病协会提出的诊断标准。将其中病程大于2月的39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回顾性调查,在抗精神失常药和降糖药物不变的情况下,实施干预措施2月后仍在院的37例病人作实验组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实验组均监测空腹血糖浓度,每周一次,各8次。统计资料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作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406例住院精神病人,男312人,女94人。合并糖尿病42例(10.34%);入选对照组39例,男29例,女10例。年龄:35-71岁,平均55.56±9.26岁。文化:文盲8人,小学15人,初中10人,高中及以上6人。婚姻:已婚14人,未婚9人,离婚12人,丧偶4人。患精神病病程:0.3-40年,平均20.94±11.36年。确诊为糖尿病的患病年龄:50-89岁,平均68.62±11.86岁。糖尿病病程:0.5-7年,平均2.72±4.63年。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构成:39例均为Ⅱ型糖尿病,精神分裂症29例(74.36%),情感性精神障碍6例(15.38%),器质性精神障碍4例(10.26%);1例糖尿病病程大于精神病病程,38例精神病病程大于糖尿病病程;本次住院前院外确诊3例(7.69%),入院检查时确诊6例(15.39%),住院后治疗过程中确诊30例(76.92%);显性发病11例(28.21%),隐性发病28例(71.79%)。抗精神失常药使用:单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14例,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联用12例,单用SRRI再摄取抑制剂3例,其它联用4例。降糖药的使用:单用一种18例,二种联用15例,三种联用6例;33例单用口服药,6例合用胰岛素。糖尿病并发症4例(10.26%),神经末梢病变3例,皮肤感染1例。
2.2 实验组对照组健康知识、空腹血糖比较见下表,实验组血糖正常23例
实验组与对照组健康知识与空腹血糖比
( 62.16% ),异常14例(37.84%,低血糖1例,正常与异常之间波动11例,高血糖2例);对照组血糖正常13例(33.33%),异常26例(66.67%,低血糖2例,正常与异常之间波动16例,高血糖8例)经χ2检验,χ2 =6.34(P
3 干预措施
3.1 每个病人建立降糖药使用卡 :时间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执行,并保证监督病人服药到胃。
3.2 饮食管理: 提供低脂、低糖、高纤维食物;量根据血糖浓度调整,每餐由专人负责集中病人严格按进食计划进食;家属带来的食物和现金集中管理,防止病人私自增加食量。
3.3 保证适量的运动: 每日上下午将各病区精神病人合并糖尿病者集中到行为矫正科,各行走1小时;非正常睡眠时间不充许病人静卧床上,患躯体疾病有禁忌除外。
3.4 重复进行卫生宣传: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有自知力的病人讲解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表现,降糖药使用的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使其发生异常时及时主动向医护人员讲述,得到有效处理。
3.5 每周监测体重,血压及空腹血糖浓度:发现异常变化时仔细查找原因,血糖异常时,增加餐后2小时血糖浓度监测,调整进食量。
4 讨论
4.1 本研究显示住院老年精神病人合并糖尿病的患病率10.34%高于普通人群 与赵宝龙报道的8.05%[1],林瑞明等报道的12.20%[2]相近,均高于2006年11月4日"世界糖尿病日"公布的城市糖尿病患病率4.8%,临床上更应加以关注。精神病人由于疾病转归和抗精神失常药的使用易伴发糖尿病[1],且对躯体的异常变化反应迟钝,不会表达,多隐性发病,影响疾病的早期发现。因此,在严密观察病人的言行的同时,应常规每月对所有住院老年精神病人监测空腹血糖一次,每周测量体重一次,有利于糖尿病的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2 精神病人自知力的差异与血糖浓度无显著差异,有自知力的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糖尿病的治疗需要病人对服药、饮食控制、运动锻炼有良好的依从性。有自知力的精神病人了解糖尿病的防治知识,但自控能力差,造成血糖控制不佳;而无自知力的病人也可能由于精神症状导致厌食、甚至拒食等情况发生,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因此,对住院老年精神病人合并糖尿病者单纯进行健康宣教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医护人员的严格监督检查,甚至强制执行治疗计划,使血糖尽可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抗精神失常药与降糖药不变的情况下,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使血糖较好地控制在正常范围,与沈成亚的研究相似[3]。
4.3 确诊糖尿病的病程短,并发症也可发生 精神病人院外家庭支持、社会支持较差,加之处于疾病症状期,也许已患糖尿病很长时间且较严重却未被发现。新入院病人及时检查空腹血糖、随机血糖及全身体格检查,及时发现治疗并发症。
4.4 糖尿病的健康知识应全面掌握 研究发现97.43%的病人不知道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及防治,与医护人员未作相关健康宣教有关,值得精神科管理人员重点关注。精神科医护人员长期知识单一,对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不全面。为了正确防治住院老年精神病人合并糖尿病高患病率现状,必须对医护人员进行全面培训,人人熟练掌握糖尿病的诊断、防治方法、并发症的表现、处理、干预管理、血糖监测、降糖药的正确使用等。
4.5 联合使用降糖药时,尽量选择使用时间相同者,以提高执行的准确率 各种降糖药的使用时间不同,有的餐前、有的餐中、有的餐后使用。精神病与糖尿病均为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药物治疗,抗精神失常药与降糖药的使用时间本来不一至,如果联用的降糖药使用时间再各不相同,病人每天要多次服药,治疗依从性将降低。
采取干预措施后病人血糖控制较好,但仍有一小部分病人血糖异常,有待于继续探索。 如调换或减小氯氮平,氯丙嗪等对血糖影响较大的抗精神失常药[4-5]。一例服优降糖者低血糖症未有效纠正,可能与磺酰脲类降糖药可引起持久性的低血糖症有关[5]。精神病人由于疾病的特殊性,病情常有反复,其合并糖尿病时治疗依从性差,仅仅依靠病人的自律与依从性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医护人员有高度责任心,对病人加强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的同时,认真监督病人执行饮食治疗、适当运动治疗、准确药物治疗,必要时强制执行,根据血糖浓度及时调整治疗计划,有效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宝龙,汤玉妹,施永斌,等.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的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2):92-93.
[2] 林瑞明,孙仕友,吉中孚,等.住院精神病人并发糖尿病的相关因素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4,17(4):15-17.
[3] 沈成亚.精神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 2004,11(11):23-24.
【关键词】精神科 医院感染 原因分析 护理对策
医院内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精神病人由于大脑功能紊乱,自我保护能力下降,使用抗精神药物对白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病人免疫力下降,同时精神病人病程迁延,住院时间长,病人长时间生存在人口密度高的环境中,是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之一。本文对本院2009年患者出院病历进行了回顾性调查,针对院内感染率高的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分析原因及提出预防管理。
1 临床资料
本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出院的精神科病人 1156例,按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确定院感诊断,发生院内感染共84例次。其中呼吸道57例(67.85%),胃肠道10例(11.90%),皮肤感染7例(8.33%),口腔感染6例(7.14%),其他4例(4.76%)。
2 易感因素及预防管理
2.1 上呼吸道感染
2.1.1易感因素 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病房为封闭式,病人群聚在一起,门窗关闭致使通风换气不良,室内空气混浊,成为呼吸道致病菌繁殖的有利条件。患者生活自理差,多数患者体质较差,因此一旦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极易造成院内交叉感染。另外抗精神病药物有过度的镇静作用,抑制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使吸入的灰尘微生物保留在呼吸道而发生感染,抗精神病药物易引起咽喉肌群共济失调而致吞咽困难[2],病人进水、进食过程中易发生呛咳而导致呼吸道感染。
2.1.2 预防管理 增加通风换气时间、减少空气中致病微生物是有效而简便的方法,每日晨晚间护理后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月一次做好病房空气质量监测,冬夏季使用空调后,护士要严格调节好空调温度并定期对空调清洗。
加强病人的卫生护理,特别是对病情不稳定生活不能自理的不知冷暖饥饱的患者要帮助病人随着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合理调配膳食加强营养,对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给予支持疗法,改善营养状况以增加机体抵抗力。组织病人到室外活动,平时多晒太阳,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加强用药护理,督促病人平时睡觉侧卧位,预防呛咳。同时饮食清淡易消化,尤其是老年人,可以多进软食,如蒸鸡蛋,肉糕等。饮食时给予足够的时间,细嚼慢咽,以免引起呛咳,甚至噎食等。
2.2 胃肠道感染
2.2.1易感因素 精神病人卫生观念差,生活懒散,用餐前不洗手,有些病人甚至洁污不分,常会捡垃圾吃[3]。同时精神病人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也是胃肠道感染的易感因素。另外精神病人饮食实施共食制也可能增加感染率。
2.2.2预防管理 做好卫生宣教,训练和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病人每次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捡脏东西吃,防止病从口入,对一些生活自理能力极度低下的病人采取一帮一结对并由相应的床位护士负责。做好饮食管理定时定量进餐,对家属送来的食品和水果一律统一存放,由保管员负责检查管理,定时定量分发以防止暴饮暴食,水果一律用84消毒液消毒后再发给病人。做好餐具的消毒工作,碗筷平时每日三次用84消毒液浸泡用流动水冲洗,每周一次送高压蒸汽消毒。对肝功能正常与异常的餐具要分开应用分别处置。病人饭菜凳椅每次饭前用泡腾片消毒液擦拭,水杯毛巾每周二次集中浸泡半小时后冲洗干净并固定专人专用。一旦出现肠道感染病人立即实施床边隔离,集中管理感染者以切断感染途径并对床单位做终末消毒。加强病情观察和护理,有的患者已发生感染但无明显体温升高,因此护理人员平时要掌握每一个病人的病情特点及表现,善于发现患者的细小变化协助医生早期诊断治疗。加强病房管理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做好住院环境的消毒工作,保持空气流通,保持温度、湿度适宜,另外工作人员要注重洗手的依从性,规范护理操作对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能起到积极作用。
3 讨论
由于精神病人的被动,懒散,自我保护能力差,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使人体正常免疫体制缺损,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同时长期处于封闭式环境中群居,活动减少,都增加了院内感染的因素。本文发现精神科院内感染主要为上呼吸道和胃肠道的感染,占总院内感染的79.76%,因此要减少精神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发生,必须重视消除易造成上呼吸道、胃肠道感染的易感因素。精神科护士只有加强工作责任性,培养良好的慎独精神,从细微处入手,抓好每一个环节,以热心、爱心、真心、诚心的服务态度,把精神病人当成亲人,无微不至关心、照顾,使医院感染率降至最低水平。
参 考 文 献
[1]卫生部医政司医院内感染监控协调组.医院内感染的诊断[J].中华医院杂志,1991,7(2):28.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6-0140-02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增大,老年性疾病也逐渐增多。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预计老年住院精神病患者更加增多[1]。老年精神病人的饮食问题直接关系到老年期精神病人的健康和安全,因此,饮食护理是老年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的重中之重。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0年创办老年精神科以来,共收治老年精神病患者1765例,其中男性1080例,年龄60-85岁;女性685例,年龄60-75岁。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老年精神病患者的饮食护理探讨如下:
2 特点
2.1 老年期是个体进入衰老退化的过程,首先是生理功能的退化,如牙齿松动脱落[2],咀嚼功能下降。
2.2 精神科药物副作用引起吞咽困难,便秘等。
2.3精神症状引起的拒食、厌食、暴饮暴食甚至噎食。
2.4 老年精神患者常存在着老年人特有的一些疾病,如骨质疏松、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各地老年人健康普查表明:无重要脏器疾病的所谓健康老年人仅占20-25%[3]。82.0%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病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关节炎[4],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是的认知功能受损,抑郁症加重,自尊评价下降,56.0%老人有心理障碍[4]。
3 饮食护理
3.1选择松、软、无骨刺、足够的优质蛋白质、高维生素和含适量钙、铁易消化食物。
3.2吞咽障碍者应选择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喂食时应取半卧位,有便秘者选择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燕皮、玉米等。
3.3对于因受精神症状支配而拒食者,应分别采取措施,使其进食。(1)受幻听影响而拒食者,将食物放在患者面前给以解释性和保护性语言,使其主动进食,必要时强迫进食。(2)对有被害妄想疑饭中有毒而拒食者,让其亲自参加分发饭菜,任其自挑一份,以解除疑虑。(3)对因自责自罪而拒食者,将饭菜、汤混在一起,让其误以为是残羹剩饭而进食。(4)对木僵、违拗拒食者,将饭菜放在单独房间,工作人员走开,过后患者会自行饮食,必要时鼻饲。(5)对兴奋躁动病人,将其与其他病人分开,尽量避免环境的干扰,予劝慰并协助其进食,对入量不足者予鼻饲或输液补充营养。(6)对于暴饮暴食者,应限制其饭量,劝其细爵慢咽,并安排其单独进食,以防抢夺他人食物;对狼吞虎咽者应将干的食物如馒头、花卷、油条浸泡在汤里,防止噎食的发生。
3.4对于伴有糖尿病的老年精神病患者,合理控制饮食,每日摄入的总量以患者个人饮食习惯为基础,结合病情、年龄、升高、身高、实际体重、活动强度、季节等情况来控制。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定时定量定餐[5]。对于伴有高血压、冠心病者,予低脂、低盐、低糖、低胆固醇,富含蛋白质、纤维素的食物,如海带、紫菜、黑木耳、豆浆、豆腐、芭乐、柚子等。
参考文献
[1] 年礼军,郑紫芬,等.10年间老年精神病患者住院概况分析[J].华西医学,1997,12(1):20.
[2] 陈淑清,王述彭,刘静芬.精神科护理[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65.
[3] 赵婉丽.人口老龄化与社区护理的发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4):235-236.
造成精神病人违法犯罪的因素较多,归纳起来大致有四个方面。
一是忙于生计,无暇来顾。虽然我镇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人人都要靠劳动吃饭,平时人们大多外出工作,为生计奔波,很少有时间照顾病人。二是经济贫困,无钱来医。精神病人的治疗费用比较昂贵,治疗周期较长,没有国家和慈善机构的援助,一个家庭的负担是沉重的。原来有点经济基础的可能会倾家荡产,不富裕的家庭根本无钱为精神病人治疗,导致精神病人病情日益加重。在桐乡乌镇等市级精神病院治疗的费用负担就更加重。三是知识贫乏,无力来做。精神病人违法犯罪人员的文化层次普遍较低,不少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也较低,很少有人了解病人和病因,很少有人知道如何防治和照顾。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给子女不断加压,酿成苦果;很少有人学会预防精神病人违法犯罪,甚至有的家庭对病人产生歧视。精神病人得不到关心和护理,病情只有更加严重。
对于精神病的防治工作,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于20__年12月制定了《浙江省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__—20__)》,降低精神疾病发病率和复发率,提高精神疾病就医率,减轻精神疾病的负担,促进全民身心健康。嘉善县作为精神病防治试点县,此项工作党政领导十分重视,给我们做好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镇作为城关镇,人口多,地域广,工作任务重。在县残联、卫生、公安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我镇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精神卫生总体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差距较大,与我镇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精神卫生工作面临众多的问题和艰巨的任务。为此,我们建议: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310
精神病人有多种治疗方法,其中口服给药是精神病人最重要的治疗方法而多数精神病人缺乏自知力,否认有病,拒绝住院治疗。因此,精神病人藏药又是最常见的现象,给治疗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保证病人按时按量服药,现将精神病人藏药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归纳如下。
病人藏药的原因
精神病人大多数无自知力,否认自己有病,拒绝治疗,不肯服药,病人受病态支配(如妄想、幻听等)认为服药是害自己,或听见有人命令他不许服药,有自杀观念的病人,藏药是为了达到自杀的目的。
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服药后产生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植物神经系统如内分泌紊乱,如肌张力增强,吞咽困难量坐卧不安,眩晕乏力、鼻塞、便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病人难以忍受。为了逃避而私自藏药。
长期给药而疗效不显著,病人对治疗失去信心,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不遵守常规和不执行岗位责任制给病人造成藏药的机会。
病人藏药的危害性及危险性
由于病人不能按时按量服药,达不到治疗目的,影响治疗效果延长病程,浪费药品,病情不能控制,病人之间互相干扰影响病房管理,影响其他病人休息(如兴奋躁动、哭闹不安,抑郁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等)给日常工作带来妨碍。
病人多次藏药未发现,医生继续加大药量,当发现后强迫病人服下,药量过大,易造成直立性虚脱和意外。
有自杀观念的病人1次口服大量藏药,可造成死亡事故,病人藏药过多,有可能被有自杀观念的病人窃取吞服或误服,易造成药物中毒或死亡。
防止藏药的措施及护理
使用正确给药途径与方法,说服、劝导病人接受治疗,发药到床并看着病人服下,必要时检查病人的口腔,保证病人的服用。对劝说无效者不可强行灌药,可采取肌注、静注或鼻饲等途径。加强责任心,发药时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不得与他人交谈,或做其他工作,坚持执行各项常规制度,加强岗位责任制,发药必须认真检查,不给病人留有藏药机会。
提高病人服药的依从性(遵医嘱服药):护理人员要以和缓的方式表达真诚的关怀;帮助病人认识到接受治疗的必要性,以平静、沉着的方式对待病人,除给药时间外,增加与病人的接触时间,对过度用药的病人给予用药限制。同时加强对病人与家属的健康指导,让病人和家属理解用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各种治疗措施的目的是治病而不是惩罚。在用药之前详细地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所用药物的药名、作用与不良反映,这样可以减轻病人的焦虑,同时也是保护病人的知情权,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同时指导病人主动服药,培养病人用药的主动性,建立对自己医疗行为的责任感。详细观察,了解每个病人病情,掌握病人的动机,集体发药与单独发药相结合,按病房发药,病人可互相监督,工作人员便于观察。发药时不能求快,要有秩序,对藏药者,应单独给药,详细检查,耐心说服解释,态度要和蔼,取得病人的信任,对病人讲清接受治疗的好处,拒绝治疗的害处,使病人自觉配合治疗。服药后认真检查病人口腔,并注意病人服药动作,表情如不自然,神色慌张等,检查服药杯内及手指间有无藏药,对新入院病人要加倍注意,重点检查并给足够的水待病人将药全部吞咽后,认真在病室由专人看管半小时后方可让其单独行动。
加强药物治疗中的基础护理: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常常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因此要加强药物治疗期间的基础护理。如抗精神病药可引起咽喉肌群共济失调而出现吞咽困难,轻者进食进水发生呛咳,重者可出现噎食甚至误入气管而窒息。因此进食时不宜催促患者,不宜让患者进食有骨头或过分干燥的食物,对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宜进软食,必要时可用鼻饲或静脉补充营养。便秘、尿潴留也是精神药物治疗中的常见不良反应,尤见于卧床少动及老年患者。它们不但使患者焦虑不安、影响睡眠、进食等日常生活,还可能导致其他并发症。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基础护理,如训练病人的定期排便的习惯,鼓励患者多活动,多进食含纤维丰富的水果、蔬菜,出现便秘、尿潴留的早期症状,应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