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建筑工程培训范文

建筑工程培训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建筑工程培训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建筑工程培训

第1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企业培训管理

1企业培训管理概述

1.1培训的概念

培训是实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重要环节之一,具体而言,培训就是企业根据其经营目标以及岗位要求,对员工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和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为了通过这种学习和教育让员工增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转变工作作风,以便胜任工作岗位的需要,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更加有效地达成企业经营目标。

1.2培训的作用

培训对企业和员工的益处是不言而喻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训可以让员工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很多在公司中工作时间较长的老员工往往容易形成固定的工作套路和模式,无法跟上企业的发展,培训可以有助于这方面的转变。有些新员工可能在工作技能上还有不足,培训可以让新员工快速的胜任岗位工作需要。第二,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特别是当公司引进了新的机器设备、新技术或者新的管理流程之后,只有对员工进行充分的培训,才能使员工掌握这些新设备、新技术或新流程,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第三,培训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平时在工作中,没有业务交叉的部门及员工之间是很少沟通的,利用培训可以促进相互之间的交往,有利于企业形成内部凝聚力,从而更好的促进团队合作。

2建筑工程企业培训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培训需求分析草率

很多建筑工程企业认为培训之前没有必要进行培训需求分析,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很多企业开展的培训之所以没有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培训的针对性不强,而这恰恰是因为培训需求分析没跟上。有些建筑工程企业虽然也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但是主要是针对各部门进行的分析,部门负责人往往凭借自己的管理经验或者主观的个人判断就决定了那些员工进行那些培训,虽然这比不进行需求分析要好,但是效果还是不太明显。实际上,对于工作业绩较差的员工有些是因为专业技能欠缺,而有些则是因为工作态度不认真,所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应该进行不同的培训,并不能一概而论。

2.2不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在建筑工程企业现行的培训管理中,真正有培训评估体系的并不多,很多建筑工程企业认为培训结束就完结了,至于培训的效果如何、培训的方法是否有效、培训是否还应该改进等问题根本就没有人去关心,健全培训评估体系对提高企业的培训效率非常重要。因为培训的效果有的时候很难衡量,哪些培训是有效的,哪些培训是无效的,只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才能为以后改进培训计划、完善培训方法、控制培训进程提供有益的参考,否则,企业的培训将无法跟上企业的发展,无法配合企业圆满的完成经营目标。

2.3员工没有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培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知识、技能和素质,如果员工没有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那么培训的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员工缺乏培训的积极性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培训课程本身枯燥无比,知识传统的授课方式,无法激发出员工吸收新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有些员工对培训有抵触情绪,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培训的东西根本不会;或者认为参加过培训以后工作任务就会相应增加,给培训是在给自己找麻烦。不论是哪原因,如果不解决,就无法提高培训的效率。

3提高建筑工程企业培训管理水平的对策

3.1加强培训需求分析

提高建筑企业培训管理水平的首要任务是认真加强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不能简单的仅参考部门负责人的意见,应该从多个层面和多个角度收集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制定出有效的培训计划。培训需求分析有很多种操作方法,具体有循环评估法、前瞻法以及任务—绩效法等,循环评估法主要是在员工和培训之间建立起一个信息反馈环,根据员工的培训反馈重新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改进培训计划和培训方式,然后再开始新的一轮循环。

在采用循环评估法的同时要培训需求进行三个层面的分析:第一,是企业层的分析,培训管理人员要在了解企业近期经营目标和远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制定出企业培训的整体目标和计划;第二,是部门层的分析,部门是具有特定作业功能的员工集合,在部门层的分析中,首先要明确部门在企业经营目标分解下所承担的责任,其次要根据部门工作的特性,明确各岗位的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第三,是员工层的分析。要将员工的工作业绩和个人能力与所对应的岗位职责及任职资格进行对照和比较,两者的差异就是员工需要培训来改进的地方。

3.2建立培训评估体系

培训评估是建筑工程企业在培训管理中最容易忽视的环节,实际上,做好培训评估对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率有着很大的作用。根据时间跨度来划分,培训评估可以分为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估两种类型。①事前评估。事前评估顾名思义就是在培训开始之前进行评估,事前评估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或访谈进行,培训管理人员要在培训之前将即将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与被培训者或被培训的主管进行沟通,以便了解对方对培训的真实态度,并将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从而在培训前就对培训方式和内容进行修订。这样有效避免了事后补救的无效。②事后评估。事后评估主要在培训结束之后进行。评估主要分为调查问卷、访谈、工作绩效评估等方式。调查问卷和访谈可以在培训已结束就进行,也可以在培训结束后的数月以后进行,后者的效果可能更好。这主要是因为在培训刚刚结束时,被培训者可能会对培训的表面形式记忆犹新,对培训的评价往往也是形式上的。在培训结束数月以后,培训是否能对被培训者的工作带来改善就慢慢的显现出来,这个时候进行调查更容易获得培训真实效果的评价。

第2篇

关键词;建筑;安全管理;

Abstract: Construction safety related to construction personnel and property safety, related to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reform,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of society. So security problems on the construction site of the careful analysis, to study and explore effective methods of safety management. The construction site to curb the occurrence of serious accidents, greatly reduce casualties and deaths, to improve production safety situ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Keywords: constr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

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各大型工程项目所涉及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风险所致损失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些都促使科研人员和实际管理人员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重视对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风险管理。

一、深刻理解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意义

做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实施为我国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对违背安全管理的行为提出了处罚措施。《建筑法》是规范我国建筑市场的第一个法律文件,其中,对建筑业企业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总承包企业承担起安全管理的责任,把所有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纳入到统一管理中,明确分包单位应服从总包单位的安全管理。

建筑行业是高风险、事故多发行业,习惯性违章屡禁不止,重复性事故时有发生。形势在发展,技术在进步,体制在变化,而企业安全管理模式仍延续着“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安全生产宏观管理体制,但是,该管理体制的概念和许多内容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势,为此,更新安全管理理念,树立企业安全文化,建立现代化安全管理体制以适应新的形势、新的技术、新的体制、新的生产者,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关键,也是共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完善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国家在进行工程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工作同时,企业自身也要积极完善相关建筑工程管理制度,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明确到人,将安全管理责任制贯穿到施工生产过程的每个阶段,每一个环节之中,通过责任制的落实和安全体系的建立,把各职能人员、经理等人联系在一起,使管理人员增强管理意识,真正为安全生产负责,使员工担负起应有的责任;施工现场要重视防止六大伤亡事故的发生,项目部必须配备专门安全员,作好安全管理工作,定期的安全检查监控制度,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性检验,确保万无一失。全面的完善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体制,提高我国管理水平,保证工程的零伤亡,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三、坚持“三级”安全培训制度,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是安全工作的基础

“三级”培训就是公司、项目部和施工班组的培训。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这三级培训才能使那些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安全意识相对淡薄的进场施工人员,了解或熟悉“入场须知”、安全管理规定和制度等,从而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防范技能,减少事故的发生。这“三级”培训应强制执行,否则不能进场施工作业。目前很多单位特别是个体小型承包队,很不情愿地接受安全教育和培训,一怕耽误施工(作业)时间,二还要付出一定的费用,常以各种借口和理由推托,得过且过。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强调必须采取强制措施落实“三级”教育,建筑企业有“企业必须对员工进行健康安全环境培训”的规定,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外部的施工现场都应这样做,以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为目的,这也是安全工作的基础。

四、加大安全管理人员队伍的培训和培养,以满足安全管理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和各省采取了各种措施和办法培训安全管理人员,使之队伍不断壮大,但还远远满足不了建筑市场的需要。就是这部分经过培训的人员,多数也是只有理论缺少现场实际管理经验,所以对这部分人的培养势在必行。建议采取传帮带或师傅带徒弟的做法,也可采取内部培训的做法,有理论指导也有现场实际经验介绍,这样只要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一般为2-3年时间)就会成长一批较合格的安全管理队伍。再就是采取层级管理机制,既由业主、监理、总包和施工单位共同管理,以弥补其薄弱的部分,这样也就大大缓解了单位安全管理队伍不足的状况,同时还能起到了相互监督的作用。

五、完善奖惩机制,激发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安全管理的热情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在各级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对各层次人员安全工作表现好的单位和个人实施表彰和奖励,以进一步激发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安全管理的热情。依据各级编制的《安全管理奖惩办法》,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实施。例如:完成一个施工阶段、实现一个节点或会战结束,也可以按安全人工时进行。费用从安全措施费中支出,总之这个机制一定要建立并实施。

六、扩大安全监督队伍,加强对监督队伍培训

在现有的监督体制下,对安监站的人员进行扩充,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每个监督人员监督工程不可以超过3个,以提高其办事效率。对从事监督工作的人员,进行安全再教育,不断灌输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同时通过对安全监管人员的增加和素质的提高,让监督人员定期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这样也可以改变施工现场,安全教育不进行或很少进行的现象。

七、加强管理方式创新

转变观念,实质是使主观认识符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式要有所创新。一是要实现从事后查处的被动型管理向事前预防的主动型管理转变。今后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重点应放在重特大事故隐患、重大危险源的预防控制、治理和整改上。简言之,就是防患于未然。二是要实现由经验型管理向技术型、专业化管理转变。过去,安全生产的管理更多的是凭借经验的积累,规章制度的约束等。诚然这种管理方式起到一定作用,但是随着当今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的迅速发展以及产业分工的日益技术化,这一传统管理方式,无疑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应更多地依靠先进技术和专业化、职业化队伍来实施有效的监管。三是管理客体应由单一所有制企业为主的“小安全”管理向全社会企业的“大安全”管理转变。一方面,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近年来发生的重特大事故大都集中在乡镇、私营企业。为此,安全生产管理方式必须适应经济市场化和所有制结构的新变化及事故多发的特点,即由过去只注重对国有企业的管理转向对各种所有制企业,尤其是要强化对非公有制中小和外资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八、结束语

安全管理是事关国家和人民生命和物质财产安全的大事,每个单位、每个从业人员对此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单是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其他相关单位和我们施工安全监督部门都须予以高度重视。从施工安全监督的角度讲,政府的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已从以往的现场监督为主转向行为监督为主。我们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尽职尽责,群防群治,施工生产事故一定会得到有效预防,使我国房屋建筑安全管理工作更快更好地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健康化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何强.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措施浅议[J].科技资讯,2007(12)

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企业培训管理

1企业培训管理概述

1.1培训的概念

培训是实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重要环节之一,具体而言,培训就是企业根据其经营目标以及岗位要求,对员工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和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为了通过这种学习和教育让员工增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转变工作作风,以便胜任工作岗位的需要,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更加有效地达成企业经营目标。

1.2培训的作用

培训对企业和员工的益处是不言而喻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训可以让员工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很多在公司中工作时间较长的老员工往往容易形成固定的工作套路和模式,无法跟上企业的发展,培训可以有助于这方面的转变。有些新员工可能在工作技能上还有不足,培训可以让新员工快速的胜任岗位工作需要。第二,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特别是当公司引进了新的机器设备、新技术或者新的管理流程之后,只有对员工进行充分的培训,才能使员工掌握这些新设备、新技术或新流程,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第三,培训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平时在工作中,没有业务交叉的部门及员工之间是很少沟通的,利用培训可以促进相互之间的交往,有利于企业形成内部凝聚力,从而更好的促进团队合作。

2建筑工程企业培训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培训需求分析草率

很多建筑工程企业认为培训之前没有必要进行培训需求分析,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很多企业开展的培训之所以没有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培训的针对性不强,而这恰恰是因为培训需求分析没跟上。有些建筑工程企业虽然也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但是主要是针对各部门进行的分析,部门负责人往往凭借自己的管理经验或者主观的个人判断就决定了那些员工进行那些培训,虽然这比不进行需求分析要好,但是效果还是不太明显。实际上,对于工作业绩较差的员工有些是因为专业技能欠缺,而有些则是因为工作态度不认真,所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应该进行不同的培训,并不能一概而论。

2.2不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在建筑工程企业现行的培训管理中,真正有培训评估体系的并不多,很多建筑工程企业认为培训结束就完结了,至于培训的效果如何、培训的方法是否有效、培训是否还应该改进等问题根本就没有人去关心,健全培训评估体系对提高企业的培训效率非常重要。因为培训的效果有的时候很难衡量,哪些培训是有效的,哪些培训是无效的,只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才能为以后改进培训计划、完善培训方法、控制培训进程提供有益的参考,否则,企业的培训将无法跟上企业的发展,无法配合企业圆满的完成经营目标。

2.3员工没有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培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知识、技能和素质,如果员工没有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那么培训的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员工缺乏培训的积极性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培训课程本身枯燥无比,知识传统的授课方式,无法激发出员工吸收新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有些员工对培训有抵触情绪,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培训的东西根本不会;或者认为参加过培训以后工作任务就会相应增加,给培训是在给自己找麻烦。不论是哪原因,如果不解决,就无法提高培训的效率。

3提高建筑工程企业培训管理水平的对策

3.1加强培训需求分析

提高建筑企业培训管理水平的首要任务是认真加强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不能简单的仅参考部门负责人的意见,应该从多个层面和多个角度收集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制定出有效的培训计划。培训需求分析有很多种操作方法,具体有循环评估法、前瞻法以及任务—绩效法等,循环评估法主要是在员工和培训之间建立起一个信息反馈环,根据员工的培训反馈重新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改进培训计划和培训方式,然后再开始新的一轮循环。

在采用循环评估法的同时要培训需求进行三个层面的分析:第一,是企业层的分析,培训管理人员要在了解企业近期经营目标和远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制定出企业培训的整体目标和计划;第二,是部门层的分析,部门是具有特定作业功能的员工集合,在部门层的分析中,首先要明确部门在企业经营目标分解下所承担的责任,其次要根据部门工作的特性,明确各岗位的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第三,是员工层的分析。要将员工的工作业绩和个人能力与所对应的岗位职责及任职资格进行对照和比较,两者的差异就是员工需要培训来改进的地方。

3.2建立培训评估体系

培训评估是建筑工程企业在培训管理中最容易忽视的环节,实际上,做好培训评估对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率有着很大的作用。根据时间跨度来划分,培训评估可以分为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估两种类型。①事前评估。事前评估顾名思义就是在培训开始之前进行评估,事前评估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或访谈进行,培训管理人员要在培训之前将即将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与被培训者或被培训的主管进行沟通,以便了解对方对培训的真实态度,并将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从而在培训前就对培训方式和内容进行修订。这样有效避免了事后补救的无效。②事后评估。事后评估主要在培训结束之后进行。评估主要分为调查问卷、访谈、工作绩效评估等方式。调查问卷和访谈可以在培训已结束就进行,也可以在培训结束后的数月以后进行,后者的效果可能更好。这主要是因为在培训刚刚结束时,被培训者可能会对培训的表面形式记忆犹新,对培训的评价往往也是形式上的。在培训结束数月以后,培训是否能对被培训者的工作带来改善就慢慢的显现出来,这个时候进行调查更容易获得培训真实效果的评价。

3.3提高员工参与的积极性

在很多建筑工程企业往往有这种情况:企业对培训很热衷,但是员工却没有积极性。很多培训管理人员把培训理解为单纯的授课,这实际上是不对的,因为对于成年人而言,单纯的授课是缺乏吸引力的,所以就造成了员工没有培训的积极性。实际上,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培训管理者可以培训内容的不同灵活的选择。比如“角色扮演”就是一个很好的培训方式。角色扮演对于管理培训非常有效,因为管理知识的特点是“听起来明白,用起来难”,所以,预期让被培训者在“听”中学,不如让大家在“用”中学。角色扮演实际上就是由被培训者扮演真实的管理角色,模拟处理相应的管理事务,比如组织召开工作计划会议、与下属进行绩效沟通、处理突发事件等,培训老师在旁边仔细的观察,并随时进行点评,及时纠正被培训者的错误,通过角色扮演,被培训者的管理能力会在短时间内有很大的提高,角色扮演提高了被培训者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将“被动培训”变成了“主动培训”,培训的效果自然得到了提升。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谢志强.浅谈企业培训工作的主要内容.《消费导刊》,2008年第3期.

第4篇

 

由于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建筑企业的人才需求量往往供不应求,建筑工程这项课程也成为众多高职院校的核心课程。为了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开始创新教学模式,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改革。其中尤以项目主导的实训培养体系最为突出,强调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在毕业时既具备建筑工程企业所需要的工作能力。

 

1.实行项目主导的人才培养体系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建筑行业对于建筑方面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许多用人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要求较高,应届生必须具备快速适应施工环境并且能熟练操作相应设备的能力,做到一入职便可上岗,企业不需要再投人人力、物力、财力来培养新员工。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于实际工程的实践操作与应用缺乏足够的重视,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与施工能力不足,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能达到用人企业的要求。

 

为了能够满足现代用人企业的要求,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推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人才市场以及建筑行业的需求进行调查,并结合诸多用人企业对于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相关意见和建议,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必须转变人才培养方式,以社会需求与企业要求为培养重点,推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能够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项目为主导的新型实训人才培养体系逐步为各大高职院校所采纳。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通过对工程项目的具体学习,建立完整的知识学习体系,培养学生对施工现场的环境判断能力,对于施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够出色解决的事件处理能力。通过项目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毕业时既具备上岚工作的能力,又可以更好地满足用人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既能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以更好的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2.项目主导的实训培养体系概述

 

2.1项目主导的培养体系教学规划

 

由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其目的在于培养建筑施工的一线人才,同时用人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是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因此项目主导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主,将所学的建筑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施工项目相结合。在前期的教学工作中,老师主要负责传授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老师这应该主动引导学生参与后期的教学实践,让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有效运用,并且帮助学生陕速适应施工现场的环境。

 

2.2项目主导的培养体系教学项目

 

在项目主导的培养体系教学中,学生作为培养对象、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更多的是起引导和辅助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理论课程,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后期的工程项目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解决工程项目中的常见问题,积极完成工程任务。要尽量避免与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脱轨,使学生能够充分的将所学知识运用的工程项目的实践中去,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2.3项目主导的培养体系教学实施

 

依据项目教学的规划,安排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并根据具体任务的不同,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以及对学生了解。制定科学合理的分组计划以及小组学习目标,尽量保证小组的平衡性,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教师应当做好督导工作,对于小组项目中所遇到的施工问题以及小组成员实践操作等做好详细的记录,在实践项目完成后,对各个小组所遇到的施工问题以及各小组所采取的处理措施做出总结。对于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错误以及操作失误应当及时指正。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对于措施处理妥当的小组则应给予肯定。在总体教学结束后,教师们应集中讨论教学中常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整,使项目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2.4项目主导的培养体系教学考评

 

以往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的考评多来源于理论课程考试,这样的考核体系无法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考评过于片面化。为了满足建筑施工用人企业对于人才高素质、高能力、高规格的要求,项目教学体系也采用相应的考评方式。由教师负责制定实践项目以及考评标准,通过对学生的日常表现以及项目实践表现进行详细考核。考核应从日常的教学工作开始,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小组分工、项目实施以及最终结果等多方面作为参考要素,教师依据学生表现进行公平公正的考评,同时对于权重的分配,应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结束语

 

高职院校应当将人才培养作为教学任务的重点工作,充分了解社会和用人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完善和发展项目主导的实训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企业和社会培养符合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第5篇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建筑业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现已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在各行业中名列前茅,对各层次人才有着旺盛的需求。

建筑行业也是一个古老的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大多数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其中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奇缺。为提高各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急需培养大量技术和管理人才充实到生产一线。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及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为教育目标,其毕业生要求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手段,职业技能鉴定则是能公正、客观反映学生职业技术能力水平的最佳方式。根据《职业教育法》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职业技能培养,推行职业技能鉴定。

二、技能鉴定目的及鉴定科目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其办学特点应凸出职业技能培养。鲜明的就业导向性要求高职毕业生对某一岗位或职业岗位群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由于技能实训形式灵活,要求多样,指导教师应该是具有较高专业技能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并要求有配套的实训基地及实训设备。所以各学校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均感到困难很大,在编制教学计划及实施过程时,偏重于理论教学,有意无意减少实训学时甚至取消实训教学计划,导致学生职业技能降低,影响教学质量。

为更好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技能训练水平,国家现已推行统一标准的专业技能鉴定,通过鉴定客观地反映学生所具备的专业工作能力和水平,显示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通过推广技能鉴定,实行双证(毕业证加专业技能证书)制教育,采用统一的考核方法、统一的技能水平衡量标准,能极大地促进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改进实践性教学效果,凸出高职教育特色(见图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面对的工作岗位众多,从业工种各不相同,涉及面广泛,各岗位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各异。但详细分析其行业特点,对一线的技术及管理工作进行分类,其岗位群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如现场施工员、班组长、工长、现场监理员、施工队长及项目经理;第二类是各层次的技术管理人员,如技术员、技术主管、现场工程师、项目总工程师等;第三类是后勤技术支持人员,如资料员、档案员、实验员、预算员、材料员、安全员等。

由于建筑行业工作的复杂性,大多数岗位往往需要面对不同的工作对象,需要与众多部门或人员有工作联系,不同岗位之间的知识及技能要求常有交叉和重叠,要求作业人员具有较强技术能力和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为提高本专业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从职业技能的性质、与本专业的关系及技能的综合程度等方面进行细分,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细分为基础技能、专业操作技能及综合运用技能三大类。每一大类技能又可分解为数种技能或基本能力要求。学生可在学校的组织下,根据自身的特点及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有目的地选择一种或几种专业技能参加实训及鉴定。

三、技能实训的方法

根据各种技能的性质与要求的不同,联系相应的理论课程学习方式,可将技能实训的方法分为基础技能实训、各种单项专业技能实训、专业综合技能实训三类实训方法(见图2),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1.基础技能实训

课堂实验实训是基础技能及部分专业操作技能培养的主要手段,包括课程实验、专业认识实习、计算机考证实训、公共外语考证等形式。实验技能主要由实验课培养,通过增加实验课时,开放实验室,加强实验成绩考核,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实验能力。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由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习得,通过增加上机时间,使上机实作与理论教学时间相当,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认识实习一般可集中安排一周,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现场的参观,形成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初步轮廓的认识,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此外通过习题课、应用文写作实训、英语口语实训课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英语水平及其他基础技能水平。并在第一学年安排绘图、计算机操作等实训技能的考证。

2.单项专业技能实训

单项专业技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于专业软件应用能力,采取讲授与上机编程实训相结合的形式,以上机为主进行应用软件实训;材料工实验实训结合《建筑材料》课程的实验,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一定时间的集中实训,通过国家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技能鉴定证书;建筑测量技能的学习在《建筑测量》课程的学习后,先进行阶段性的测量实习,然后集中进行建筑测量实训及技能鉴定考证,通过技能鉴定考试取得国家技能鉴定证书;专业课课程设计(大型作业)是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学习结束后,对本课程知识综合运用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地基基础课程、结构类课程(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构造类课程(房屋建筑学)、专业工程类(建筑施工技术、高层建筑等)课程设计,涉及面广泛,知识量大,要求学生独立查阅技术资料,以手工计算为主,结合计算机绘图技术完成实训任务;施工生产实习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重要实践性教学过程,一般可安排三至四周的时间。通过现场实习,融会贯通施工技术、施工管理、工程概预算、招投标及施工监理等相关课程的知识,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管理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初步训练。在第二学年安排公共外语等级、测量工等考证。新晨

3.综合运用能力实训

综合运用能力是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技能学习的最后阶段,是对理论知识、基础技能、专业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综合运用技能可通过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综合试验等途径习得,其中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及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内交叉进行。毕业实习在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的指导下,深入到建筑工程施工或管理过程中,直接参与处理工程实际问题,为毕业论文(设计)收集资料,做好准备;毕业论文(设计)应根据选定的题目结合工程实际,综合所学知识及技能,独立完成论文撰写或设计文件;顶岗实习是学生由在校学生变为技术管理人员的过渡阶段,是适应熟悉某一岗位的切入点。通过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综合运用能力。综合试验可结合顶岗现场工作或科研项目需要,穿插在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或毕业论文中进行。综合试验可以是工程研究试验,也可以是实际工程中的检测试验。通过综合实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研实验方法,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积累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经过相应的技能实训,在第三学年安排施工员、材料员、预算员的考证。

第6篇

由《建筑技艺》杂志社主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教授团队主讲的“养老建筑规划设计培训班”于2015年7月31日~8月1日在北京新北纬饭店成功举行。15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师、地产商和投资商参加了此次学习。此次养老培训分别从养老项目的开发模式、老年客户的需求分析、社区及机构养老项目的设计实例、老城区养老体系建设与发展趋势、养老服务设施的绿色策略和养老建筑的设计经验等方面对中国养老建筑的设计和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讲解。

7月31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教授进行了题为《养老项目的开发模式与老年客群需求分析》的报告。她介绍了我国老龄化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并对养老地产市场需求和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养老项目客群区位匹配关系和适老社区设计和规划的控制要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教授工作室研发部主任林婧怡博士针对最新老年建筑设计规范及标准图集进行了解读。她介绍了目前国内老年建筑设计中无障碍和消防疏散要求的理解误区及其原因,并对最新的养老规范的强制性条文和重点内容进行了解读,结合调研实例和具体设计对国家建筑标准图集《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进行了详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教授工作室设计总监唐大雾博士从“策划一设计一市场”的角度结合大量实际设计案例和项目,对养老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解读和分析。并对我国养老细分市场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将社区养老按照社区和城市层级进行了分类和解析。按“谁来打”、“往哪打”、“如何打”三步完成养老建筑设计,并结合大量项目实例对如何做好这三步进行论证和结合分析。

8月1日上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程晓青副教授主要以老城区内的养老建筑设计为例,介绍了此类特殊地区中养老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趋势。她分析了老城区内养老体系基础的优势和困境,提出了该区域内老年建筑设计的理念,分别就适老化改造、小型多功能养老照料中心、小型多功能综合养老院等不同性质和规模的老年建筑设计进行了案例分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英国诺丁汉大学博士贾敏以“养老服务设施的绿色策略及方法”为题,阐释了“绿色养老设施”的概念,指出养老设施中节能、节水等方面的常见错误理解和设计,总结了养老设施中遮阳及节能窗、太阳能热水器、空调制冷及新风系统、地暖系统、自然通风五大关键节能技术的应用。

8月1日下午,周燕珉教授用大量的设计案例分享了养老建筑的设计经验。针对八种不同类型的养老建筑,周教授对其性质进行了差异化分析,并总结了八种养老建筑在建筑形式上的差异性。周教授提出关爱老年群体是每位建筑师的责任,未来居住空间要全面应对老龄型社会的需求,并且需要人性化与精细化的设计。最后,主办方还设置了答疑环节,参加培训的学员踊跃提问,周燕珉教授对于每个问题都给予了耐心和专业的解答。

会议期间,主办方还进行了有奖问卷调查,共收到120多份有效问卷,无论是对主讲内容还是组织工作,学员都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并对今后的培训形式和关心内容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第7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工程综合训练模式

兰州理工大学作为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教学型大学,始终把本科教学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夯实学科基础,强化实践环节,保证了教学质量,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在实践教学中突出工程综合训练,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

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工程综合训练

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构建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我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原则是:统筹规划,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形成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校对实验教学、公共实践、基础训练、工程综合训练、社会实践等五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做了明确规定,构建了一个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教学要求明确、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两个模块构成:

第一模块为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公共实践、基础训练和工程综合训练。

实验教学是结合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初步设计能力、计算机和外语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实验、单独开设的实验课程、计算机强化训练、英语强化训练等,穿插在第1~7学期教学中分散进行;以学生军训、公益劳动等为主的公共实践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原则上集中安排在每学期末或假期进行;基础训练是各专业的必修环节,包括金工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学期论文、综合训练等;工程综合训练是有效培养学生的王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是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尽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的具体措施,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检查。

第二模块为课外实践教育环节。包括科技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和各类资格认证等。作为第二课堂,安排在课外进行,有相应的选修学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二、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1.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实验室功能

面对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趋势,为适应教育部专业目录的修订,学校对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室建制以及管理体制等进行了改革,重新构建了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实验室组织机构。建立大规模基础课实验中心,以满足各类基础课对人才的培养。贯彻“共建、合作、调整、合并”的方针,整合了原有的专业实验室、研究室等各自独立的组织模式,统一规划,组建了一批学科集成度高的工程综合训练中心和具有矩阵式学科结构和覆盖面宽的综合性多功能实验室,实现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实行实验室开放,不断扩大开放的范围、时间、内容;设立专项基金,安排跨校区、跨学院的专业实验课,极大地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学校建成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学术水平强的为本科教学服务的实验室。

学校按照“加强基础、整体优化、资源共享、显现特色”的思路,在对现有实验室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构建大实验平台。现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工程训练中心、2个技术基础实验中心、4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10个院级实验中心。

2.加大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

近三年来,学校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先后投入1.36亿元加强基础实验中心和专业实验室建设。学校以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项目专项资金为主重点建设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成了物理实验中心、力学实验中心、化学实验中心和电工与电子实验中心,主要解决了量大面广、覆盖面宽的基础实验教学。同时投入2150万元重点建设工程综合训练中心和新专业实验室。

3.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满足因材施教的要求

学校重视实习基地建设,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科性质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教学实习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学校还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保证实习教学工作和实习基地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工程训练模式(“三一一”工程综合训练模式)取得重大突破

1.“三一一”工程综合训练模式是“三条线”等训练的深化、拓展和延伸

自20世纪末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需要,努力培养“基础理论实、专业口径宽、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程序、线路、设计三条线”、“专业综合实验(训练)”和 “毕业设计(论文)综合训练”的研究和试点的基础上,对上述三个方面进行了有机地整合,并经过不断改革、完善并实施后,形成了“三一一”工程综合训练模式。2001年推广到工科及工科以外专业。

2.“三一一”工程综合训练模式的内涵

(1)“三”一一三次阶段工程训练

第一阶段为基础课程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内容为数学建模。在学完数学、物理、力学后,让学生自己对简单的实际工程建立数学、物理模型,并用计算机编程求解,

第二阶段为学科基础课程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内容为辅助设计与优化设计。在学完学科基础课后,将一般工程设计问题利用CAD完成。

第三阶段为专业课程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内容为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在学完部分专业课后,让学生自行完成一个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调试任务。

三次阶段工程训练的教学组织总体思路是:按照三个阶段,依次安排相关的理论课教学和必要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中包括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等。每个阶段的教学均以一次阶段工程训练作为结束的标志。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基础上,通过阶段工程训练分别达到学习一种方法、掌握一种手段、培养一种能力的目的。

(2)“一”――专业综合实验(训练)

专业综合实验(训练)是在学生进入专业理论课后,将多门相关专业课程的实验内容经过优化和严格筛选后,抽出来并重新设计组成专业系列实验,引入科研新成果,形成与专业理论课并行的专业综合实验环节。专业综合实验(训练)根据专业或专业方向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内容与方法,对于工艺型专业为综合实验,对于设计型专业为综合训练。

(3)“一”――毕业设计综合训练

毕业设计综合训练是在最后一个学期,让学生围绕一个较大的工程题目,从调查研究开始,历经设计方案确定、工程设计、工艺设计、实验调试、验收答辩等环节,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工程设计的一般方法,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学校强调毕业设计综合训练的管理。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对毕业设计管理工作进行全方位改革,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开放式、多样化指导工作,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个性发展,突出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毕业设计综合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注重市场意识的熏陶,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系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以上思路可概括为“模块教学,分步进行,三次阶段训练,一次综合实验,一次毕业设计综合训练”的强化实践的创新教育模式(简称“三一一”工程综合训练模式),其特点是在保证基本的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实验、实习的基础上,增加了综合性训练实践环节,确保学生在实践与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

第8篇

一、“双段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双段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应用,由专业基础到专业技能实行两个阶段循环。

第一阶段即初级阶段:人文学科、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有机地穿行。本阶段先进行专业初步实践,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工作类别,对建筑工程有一个感性认识。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以必须够用为度,主要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为后续专业技术课打基础,并通过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实现“理论-实践”的第一个辨证性循环。

第二阶段即高级阶段: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上实现高一级的结合循环,实现“再理论―再实践”的第二个辩证性循环。本阶段突出专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的进一步重点培养,有意识地突出专业课-顶岗实习的循环锻炼。

“双段双循环”教学模式以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有针对性地应用了当前生产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相对减少了理论教学时数,增加了实践教学时数。如2006级教学计划中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比调整为58.4:41.6。此教学模式成功做到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渗透与穿插。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生产、科研紧密结合,克服了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弊端,减弱了以往各学科各自强调的学科系统性。

二、“双段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其专业应用能力;明确了在培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主干课程;结合社会需求及工程实际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与之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工程实践环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建立密切的产学合作机制,拓宽产学合作人才培养途径;加强学生素质培养,促进全面发展,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三、改革课程设置,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适应“双段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积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1.专业基础课强调应用,即以“必需、够用为度”与应用密切结合。例如,将《高等数学与工程数学》分成《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课;《建筑制图》增设微机绘图知识,讲清投影变换、制图要求、标准,计算机辅助轴测投影和阴影透视等。

2.《建筑材料》和《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两门课的理论和试验分开,增加试验学时数,试验课单独考核和评定成绩。

3.加强针对性,变单纯授课为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重点讲“是什么”、“怎么用”以及独立运用和图释各种相关手册、图表(标准、规范、法规)等,注重专业应用。

4.针对毕业生岗位实际,将《建筑施工、组织管理与预算》分成《建筑施工技术》和《建筑施工组织管理与预算》两门课程,学时由90个增加到120个;同时增加《室内给排水》、《热工理论及基础与采暖工程》和《建筑电气》三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在施工企业第一线的专业能力。

5.适时开设选修课程。在增设了《建设监理概论》等选修课的同时,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资料整理能力,并介绍国内外在建设工程上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6.注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期间从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VB程序设计》、《结构计算与程序设计》等课程到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应用计算机进行结构设计、绘图、CAD应用等,确保其计算机的学习应用三年不断线。

四、改革实践应用,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习题课、课堂讨论、上机操作、实验、课程设计、顶岗实习等,占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1.6%。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突出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体系上形成了工程实践训练三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1.建筑材料实验课。适当增加学时,充实实验内容,减少演示性实验项目。实验均要结合生产实践、科研开设,以充分体现专科特色。实验课单独评定成绩。

2.专业初步实习。专业初步实习包括认识实习和工种实习,认识实习参观已建成和在建的各种典型建筑工程项目;工种实习进行钢筋、模板、砌筑等工种的操作能力的实际训练。

3.结合假期社会实践,增设4~6周的假期生产实习。尝试在2004级教学计划中去掉了毕业设计,在第六学期学生到建筑施工现场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并进行毕业答辩。这也是在毕业生实习、求职和就业等环节所作的一些有益而成功的探索。

第9篇

(1)培养市场化。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方式是一种新型模式,它有效打破了传统人才培养就业难的问题。在教学之中,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摆脱了“学非所用”局面。根据社会以及市场的需求,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真正做到将建筑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缩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2)教学资源整合化。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着较为先进的建筑工程技术理论知识,而这些理论知识是形成技术的前提保障,也是建筑工程企业最为缺少的。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方式让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实现教育资源的互补,以保证双方实现共赢。

(3)实习基地企业化。虽然高职院校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建筑工程理论知识,并且也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环节,但是实践时间相对较短,无法做到真正符合社会要求。而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方式,可进一步强化实训环节,为学生提供一线设备与场地,学生通过在企业的一线实习,更加有利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开展教学工作。

(4)实训车间化。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方式则有效改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流失状况,企业不但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同时企业也在考查学生与实习岗位的磨合情况,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1)强化岗位实习教学过程。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想要真正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方式,让学生获取真正的建筑工程职业能力,就需要不断强化实训基地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强化定岗实习环节的作用。学生的定岗实习要充分注重实训基地的作用,通过具有达标性的项目进行教学。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专业性目标。只有这样,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才能成为真正的“实训基地”。

第10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建筑工程管理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地位不可小视,既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本身质量的好坏,又严重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的造价。就如今的发展趋势来看,建筑工程行业间竞争愈来愈激烈,同时人们也愈关注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也不得不引起管理者人们的注意。就目前来看,很多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管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来自管理主体的自身素质,同时还包括建筑施工管理的各项客观条件。总而言之,社会经济发展浪潮推动了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建筑工程管理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与实际需求相比还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因此很有必要探讨当前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

一、当前建筑工程管理现状

目前在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很多不合理的建筑工程管理,粗放式经营模式、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对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不能很快适应是当前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另外,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严重缺陷的方面包括工程变更管理和隐蔽工程监理两方面。

(一) 建筑工程管理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明确规范了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尽管如此,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机制,缺乏对整个建筑施工过程的约束力。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与当前社会发展潮流不相符,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管理上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建筑工程管理只是形式上存在,并没有实现其真正含义,导致施工效率低下。在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变更施工计划非常普遍,整个工程造价也因此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一套完善的专业的机制约束着工程变更,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甚至避免工程变更影响到整个工程的造价。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并没有这样一项机制,文章将会对工程变更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分析讨论。

(二)施工队伍管理存在很多问题

按照行业性质分,建筑工程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来自世界各地的施工人员有着不同的背景,对这样一个人群必须实施有效的管理才能建立一个好的团队。然而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施工队伍混乱,缺乏有效管理,尤其是体现在资质的管理上,经常会在施工现场上发现很多没有资质的施工人员在进行作业;另外,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得不到合理调配,做不到人尽其才。只有在建筑工程中对施工队伍进行有效并合理分配才能实现建筑工程施工顺利并有效率地完成施工任务。但是实践考察发现,目前协调调配机制在各个建筑工程施工队伍之间并没有形成;施工人员不能根据自身优点得到合理分配任务,有的甚至是浪费施工人员;建筑工程开始之前不能对所有相关施工人员进行专业施工培训。根据我国建筑行业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开展建筑施工岗前培训和施工定期培训是整个建筑工程施工顺利完成的有力保障。然而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却得不到有效的执行,同时还有很多严重的问题存在于建筑施工队伍管理。

(三)施工管理不健全

建筑工程管理对于整个建筑工程施工来说非常重要,建筑施工管理的效率高低从某种含义上决定着建筑行业里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在建筑施工中,施工管理好坏对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人员人身安全有重要作用和影响。根据考察结果显示,有很多问题出现在建筑施工管理上,以施工人员的问题和施工机械的问题为主。其中施工人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施工现场的操作人员既缺乏职业道德素养,又没有过硬的施工操作技术能力;机械问题主要表现是在施工现场缺乏现代化机械设备,主要以人力为主,导致施工效率过低,对于现有机械设备又没有相应的保养和维护,因此操作过程中出现安全故障的频率非常高。同时高科技机械设备更是很少应用于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中缺乏规范性,擅自更改图纸以便减少施工工期和降低工程造价也时常出现在施工过程中。因此各个建筑工程施工团队和相关政府部门必须提高对施工中出现问题的认识。从整体来看,尽管当前我国建筑领域中工程管理这部分有一定的成绩,但是需要改善和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

二、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措施

在今后的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必须要采取各种措施来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具体而言就是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一是要完善建筑工程管理机制;二是要定期对施工人员展开技能培训;三是要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四是要实现施工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完善建筑工程管理机制

针对建筑工程管理,国家首先必须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完全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来办。其次是要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特点来制定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要采用先进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来进行专业化的管理,要使得当下的建筑工程管理更具专业性和技术性。

(二)定时对施工人员打开技能培训

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在修建工程办理中占有重要方位。修建工程施工的主体是人,修建工程办理水平底子上来说是由施工人员和办理人员的本身本质决议,因而实现定时对施工人员打开技能培训,提高施工人员和办理人员的本质就成了必要措施。对于施工人员的训练,在办理过程中重点是要做好技能培训和法律法规训练。对于修建工程本身的施工难点来进行专业的地技能培训,要经过训练来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本身本质,然后确保修建工程顺畅施工。对于修建工程办理人员的训练重点是要进行办理方式,办理制度等打开专业性训练。要确保修建工程办理人员可以运用领先的办理理念和专业的办理手法来进行高水平的办理。在办理过程中需求联系工程的实践特色定时开展训练。

(三)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建筑工程的质量主要是由施工质量控制决定。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质量控制,要完善各项监督检查制度,要重点加强对隐蔽工程的监督检查,在施工过程中要对工程变更保持高度重视。要完善工程变更管理机制,要逐步建立签证机制。工程管理人员要认真审核工程施工人员所提交的工程变更申请。对于那些符合具体要求的工程变更申请要及时签发,同时还要做好档案记录工作。对于那些不符合具体要求的工程变更申请,就不能草率签字。工程变更管理的实质就是要把工程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工程变更管理人员身上,草率签字不仅对自身不利,同时还会对整个建筑工程管理造成严重影响。在今后的建筑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加强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结束语

建筑工程管理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内容。科学高效的建筑工程管理有助于建筑工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顺利施工。文章详细分析了当前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和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措施。在今后的工程管理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文章提到的四个措施来办。

参考文献:

[1]贾冰,郗欣茹. 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与改进[J]. 现代企业教育,2014,(10).

[2]韩向明. 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J]. 建材技术与应用,2012,(03).

[3]熊霆. 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与发展分析[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8).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以及数量的不断扩大,国内的建筑行业也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然而,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却成为了影响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筑工程质量关系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质量,更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注重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结合当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希望能够对有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一、建筑工程中实行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安全管理的目的是保护广大劳动者人身安全,防止伤亡事故和设备事故危害,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不受到损失,保证建筑工程的正常进行,在建筑工程中实行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搞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是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根本对策 ;搞好安全管理是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基本保证 ;安全生产技术只有依靠有效的安全管理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搞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总之,对建筑工程进行安全管理,能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大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提高整个项目的经济效益,反之,如果建筑工程事故频

发,不但影响建筑工人的安全和健康,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还会造成设备财产的损失,严重的会影响整个施工项目的进度。由此可见,在建筑工程中进行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二、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

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多数是来自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其并没有建筑工程的施工经验,而且,相对的安全意识较为薄弱,以至于在施工过程中,常常缺乏基本的安全保护意识以及安全生产意识。并且,一旦出现了安全事故,很多建筑工人都没有意识到需要对自己的权利进行维护。施工队伍中,多数的施工人员都没有接受过安全生产的三级教育,建筑工程管理方也未对其进行严格的考核。

(二) 缺乏健全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机制

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要想真正地确保安全管理顺利进行,就必须事先建立起一套系统、完整的管理体制。但是,目前为止,国内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体系仍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且,相应的激励机制也是很不健全。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积极性并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另外,在市场机制的影响下,很多承包商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对施工的安全管理缺乏有效关注,相应的安全管理体系也是被其认为“可有可无”,很多防护措施以及防护培训工作都不到位。以至于严重地影响到我国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

(三) 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

政府部门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没做到位,政府对安全生产的监察也存在问题。目前,政府部门间的责权脱节、职能交叉等现象严重,政府各部门间的配合协调还不够顺畅。在实际监督管理过程中,行政干预的现象时有发生。安全监督执法人员的专业知识比较欠缺,总体素质还不是很高,在执法过程中,有时会执法不严,没能做到严格依法监督,这都会影响到监督管理工作效果。

三、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有效措施

(一) 注重安全培训,增强安全意识

加强建筑工人的安全培训与教育,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企业要明确各部门的安全职责,并增强其安全意识,使安全管理规范化和程序化,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方法和制度,并建立切实有效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如果相关部门都能参与到安全管理中来,相信我国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水平将会得到很大提升。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建筑工人安全培训的监管力度,针对性地引导建筑企业,使其加大对现场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与管理,制定并实施强制性的安全培训教育规定,真正把安全技能培训纳入建筑从业人员就业培训的重要内容,接受培训后经考核合格才可上岗。

(二) 建立并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及岗位责任制度,严格落实安全责任

完善安全机制,建立安全责任制,它是实现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保证。实行项目经理和各专业管理人员的负责制,建立权、责、利相结合的责任安全管理体系,与项目各级人

员都要签订安全责任合同,并落实项目各级人员安全责任与奖罚办法,制定奖罚分明的激励制度,完善考核制度,明确考核指标,分清管理层次,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和全过程的项目安全管理布局。依法落实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条例,加大安全监管力度,实施并落实行业监管指导与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三) 及时检查并更新安全设施是目前预防建筑安全事故的

重要措施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经验,引进国外先进的施工机械设备,积极采用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加大安全管理投入,及时更新安全设施,从而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施工前还要做好安全准备工作,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施工安全防范和控制。因此,要适当增加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

四、结论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关系到社会安定团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人员在执行的过程中,务必要认真对待,切实将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本文结合当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对有关管理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职能

在过去的几年里,为了避免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中质量问题的出现,我国建筑管理部门不断提高检查与监督的力度,却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追根溯源,就是因为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不足,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乃至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限制作用。在此前提条件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要对自身指导职能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楚地认识,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指导职能作用下,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以便让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保障。

1.分析当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指导职能现状

在过去,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指导职能大多都被其内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忽略了,在实际工作中,更多的是体现检查与监督的职能,并希望通过这些职能使建筑工程的质量得到保障。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因为施工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有限,使得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也不高,对施工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这样,即使有质量监督站内部监督人员的检查和监督,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的目的也很难得以实现。为此,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内部监督人员必须对自身指导职能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科学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理论指导下,使得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2.认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指导职能的重要性

2.1提高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在检查和监督的过程中,施工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的发现,通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指导职能,可以不断提高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可以通过第三方视觉的方式更加客观、全面的分析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管理流程和体系,在总结研究其他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出现问题的基础上,将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出现的问题一一指明,然后,通过自身的监督职能让施工企业实现限期内的整改,进而不断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同时,作为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和监督的行政部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中的监督人员对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有着更加清晰的认识,单就这一点来说,其指导职能就能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施工企业可以从这里更加快速、方便的获得最新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利于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对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认识的提高,进而提高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2.2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保障

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受到施工技术水平高低的影响,质量监督站作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着重管理和监督施工企业的施工技术和技术水平,经常性地将设计单位和施工企业组织在一起进行讨论分析,让施工企业更加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工程所要用到的施工技术,同时,也可以让施工企业的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监督和指导职能作用下,建筑施工企业会更加重视施工技术的提高,有利于细化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技术管理流程,进而使建筑工程的质量得以保障。并且,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站会对本身指导职能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在日常工作中会不断加强指导与检查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文件,特别是现场记录和技术文件的管理情况,让企业知道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强化技术管理工作,进而不断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建筑施工技术水平,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2.3建筑施工企业的培训工作得到强化

建筑施工企业的培训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指导职能的影响,通过对建筑施工企业培训工作的加强指导,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会逐步加大力度开展相应培训工作,经过多次培训,会不断提高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技术水平,进而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水平也会随之得到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在日常的检查和监督过程中,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应该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培训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比如因质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等因素产生的质量问题,施工企业自身管理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相关人员专业水平的不足等等。另外,通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指导职能,还可以让建筑施工企业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更容易体现出培训的效果,也更有利于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质量。

3.认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指导职能的重要性,有利于推动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指导和监督水平的提高

经过前文的描述,我们已经认识到,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指导职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论中,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首先要对自身的指导职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再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和技术加强指导,在此技术上,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使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在“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引导下,将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作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最终目标,并在此技术上,让其质量监督工作机制得到不断完善,在注重其管理与监督职能实现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指导职能,使得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不断提高,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另外,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对自身的建筑施工质量和技术也要不断的加强培训和学习,使得其内部监督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其指导职能就会更有效、更明显的得以体现,有利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

4.结束语

根据前文内容可以明确,科学、广泛的应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指导职能,有利于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保障。在广泛开展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必须对自身的指导职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在日常工作中让其具有的指导职能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另外,还要不断加强培训其内部监督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让其在监督过程中的指导职能得到强化体现,让建筑施工企业在认识到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其自身的质量管理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进而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科]

【参考文献】

[1]川.建筑施工管理中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浅谈[J].科学之友,2012(04).

第13篇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由于质量安全引起的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有时甚至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于是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问题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一些高难度的建筑施工作业,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相关部门和单位必须提高对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的重视,通过加强管理,确保建筑施工的安全性,从而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由此可见,加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对于整个建筑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现代化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利益,关乎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运行。因此,建筑工程行业必须做到防患于未然,加强对建筑施工质量安全的管理,从而促进建筑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进而也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支持。

1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施工单位缺乏质量安全管理意识

我国很多建筑施工单位由于长时间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在现代制度的规定下并不能称之为有效的企业法人或市场主体,严重缺乏质量安全管理意识,因此在运营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建筑工程单位和其他部门、单位之间责任不明,这就很可能导致建筑工程在质量安全方面出现问题。比如,有些建筑施工单位为了控制成本,获取更高的单位利益或个人经济利益,而刻意压低工程造价、缩短工期,甚至偷工减料,导致建筑工程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并且给后期建筑的使用者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由此可见,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令人堪忧。

1.2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单位相关的营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表现在诸多方面。首先,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缺乏规范的转包和分包制度,甚至存在以包代管的经营管理行为。其次,建筑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缺乏质量安全管理意识,不能认识到加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在单位经营过程中缺少对单位工作人员进行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教育培训,施工人员质量安全管理意识薄弱,就导致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然后,不同单位、不同部门之间责任不明,管理人员没有尽到该尽的职责,责任落实不到位等现象很常见。可见,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就没有办法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从而就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1.3政府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在我国,建筑工程之所以频频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和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够有很大的关系。现阶段,我国政府部门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存在定位不准确的现象,也缺乏相关的监督管理规范来明确对建筑工程质量安全进行监管的目的和要求。此外,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只注重对建筑施工现场的监督,但是缺乏对建筑施工人员的监管,对于工作中出现的操作不规范、施工材料不合格等现象缺乏有效的监管,因此就容易由于政府监管不力出现的一系列建筑工程质量安全问题,所以在实际的质量安全管理中,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管,完善监管制度,扩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广度和深度,尽量做到从细节抓起。

2加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方法

2.1加强培训,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

我国的建筑行业存在这样的现象,大部分施工人员都是来自于偏远的农村,普遍知识水平不高,而且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因此容易出现不规范的操作行为,这就容易给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埋下隐患。针对这样的情况,建筑工程单位选择施工队伍时,一定要注重施工人员综合水平,对于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不高的施工人员要进行岗前专业培训,尤其要注重提高他们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意识,提高其技术水平,培训过后进行相应的考核,考核通过的人员才可以参与建筑工程施工工作,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系数。

2.2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十分复杂,施工工序繁多,管理难度较大,因此必须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才能确保质量安全。首先,抓好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建筑工程施工前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比如施工前的图纸会审、岗前教育培训,施工组织安排、施工方案、人员机械准备等。其次,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及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并按照质量管理程序进行质量检查,确保工程安全质量,以免埋下隐患。然后,应该做好质量验收工作。当一项工程施工完成后应该组织进行质量验收评定,以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

2.3完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如前文所述,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建筑工程单位也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因此,要想加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必须完善相关制度建设。首先,落实责任制。一定要明确相关单位、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对于出现违反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其责任主体一定要承担应有的责任。其次,加强政府的监管。要完善政府对于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管制度,完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监督保证体系。对于建筑企业施工的操作、施工材料等的标准要设置严格的要求,并且政府要按照标准对建筑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监管,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行为与安全隐患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并且对相关责任人员给予相应的处罚,从而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

3结语

第14篇

【关键词】 建筑工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改善措施

作为建筑工程企业发展动力的源泉,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建筑工程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是侧重于静态的“工资核算”的“档案管理”,而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和企业的快速发展,都要求建筑工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具有前瞻性和计划性,因此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就建筑工程企业如何强化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 人力资源管理的界定

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HRM)是依据组织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的综合。具体说来: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目标是使企业所有员工有效地工作和最大限度地发展,同时使他们的工作技能达到更高的效率;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中的每个成员、每个层级的人员都息息相关;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企业和员工根本利益的同时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管理系统,它由一系列管理活动构成,各种活动相互联系在一起,构成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2 人力资源管理在建筑工程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筑工程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就是力争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达到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必须依赖于人这一生产因素。

人力资源管理在建筑工程企业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恰当的员工招聘是建筑工程企业生存的基础。对于建筑工程企业而言,人是最活跃也是最不确定的因素,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制定合理的员工招聘计划,对应聘者进行包括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在内的各项考核,确保新进员工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并且认同企业的价值观,能够很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2)连续的员工培训是建筑工程企业发展的智力支持。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要求建筑工程企业在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市场的变化来采取更有效的整体化管理方法,对企业组织结构、生产系统和技术手段进行适时地调整和改变。建筑工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就必须进行全面创新,关键就在于为员工提供连续的教育和培训,确保员工能够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

(3)健全的员工考核和激励机制是建筑工程企业壮大的组织保障。通过对员工进行全面且客观地考核,建筑工程企业能够判断员工是否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并提出改进对策,从而确保一系列改革的顺利实施。与此同时,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劳动报酬,建筑工程企业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工作热情,确保员工自觉地理解和履行职责,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 建筑工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3.1 构建完善的建筑工程企业招聘管理制度

(1) 规范企业招聘计划制定及执行流程。建筑工程企业应该根据分解的战略目标,对应各部门的人力资源需求及长期或者短期的实际工作需要,由各部门提出相应的人力资源需求情况,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准确地把握这些需求,确定人员招聘的种类和数量,明确对应聘人员的资格和要求标准。建筑工程企业要在招聘计划的指导下开展招聘工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其他方面的执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完善招聘渠道及招聘流程。通过什么渠道找到与建筑工程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如何保证能够准确地甄选出适合企业的人才,这要求建筑工程企业必须拓宽招聘渠道并且规定合理的招聘流程。除了原有的网络招聘、综合和行业招聘会以外,可以采用部分职位人力资源外包的形式,通过猎头公司或者咨询公司的帮助,选用适合公司发展的优秀高端人才。此外,建筑工程企业应该根据不同的部门及岗位需求确立不同的招聘流程。

(3) 试用期跟踪考核。员工进入试用期后,建筑工程企业应根据绩效考核制度和培训制度,对新员工的培训结果和工作情况进行考核,通过试用期考核的员工被正式录用,没有通过考核的员工予以辞退。

3.2 构建健全的建筑工程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制度

建筑工程企业应该将企业目标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相结合,有计划地组织员工进行学习,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提升员工的创新意识,使员工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具体说来:

(1) 明确企业培训计划。在培训前,建筑工程企业应该根据组织、工作和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在分析结果基础上制定培训计划,然后将培训需求和培训目标具体化,制定出培训的计划和具体方案,包括:确定具体培训项目的形式、课程方案、培训教材、选择任课讲师、培训考核及效果评估。

(2) 丰富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建筑工程企业应该对不同的员工采用差异性的培训方式,通过丰富的培训内容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为公司的战略和人才发展服务。此外,建筑工程企业应该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视听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并可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综合运用培训方式。

(3)加强培训控制与效果分析。建筑工程企业应明确规定培训考核与效果分析,在培训之后通过考试或者讨论的方法,对培训的内容进行考核,由此确定培训的效果如何。

3.3 构建合理的建筑工程企业绩效管理制度

(1)确定绩效管理制度的目标。建筑工程企业要将战略与绩效管理相结合,在分解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切实推进战略目标的实现;要将企业的整体战略与部门战略和员工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促进企业整体战略的实现和整体绩效的提升;提高员工现有的工作能力,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能力;确立公平、公正和客观的绩效考核原则,充分利用考核结果,将公司的发展与员工的个人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2)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计划。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工作的关键,建筑工程企业要将绩效计划分企业及部门绩效计划和员工绩效计划。

(3)绩效考评。建筑工程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绩效考评的周期,一般一个月执行一次,根据员工每个月的工作情况进行考评,有利于跟踪考评结果并及时做出评价及调整,也有利于与薪酬制度相配合。

3.4 构建科学的建筑工程企业薪酬管理制度

建筑工程企业在进行薪酬设计时,要秉承公平、竞争、基于公司战略、可操作和透明性原则,并且明确企业薪酬设计的目标(即设计合理的薪酬结构,与绩效管理挂钩,建立激励机制),并且完善自身的薪酬结构。此外,建筑工程企业薪酬制度确立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市场及企业战略的变化进行动态管理。动态管理包括当企业经营环境及经营战略发生变化时,企业的薪酬能随之予以调整;也包括薪酬体系自身的评估与调整,不断进行内化改善。

参考文献

[1] 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第1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重点

中图分类号:TU761.6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城市建设与改造过程中,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为了满足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发展需求、促进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健康成长,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从自身管理水平的强化入手,促进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在对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施工企业项目管理能力对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构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实现我国建筑行业的科学发展、实现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认识到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项目管理体系的完善入手实现科学的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促进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

1 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分析

在现代建筑工程行业发展研究与实践中,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影响施工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影响施工企业健康发展、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与投资成本控制的重要因素。在今年来我国建筑工程市场繁荣现状下,施工企业也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同时凸显了项目各管理工作对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对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性。针对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项目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提高对项目管理工作的认识。从管理体系的完善出发,以管理工作内容的强化为中心开展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以此促进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建筑工程设计目标的实现。

2 现代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各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1 提高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工作认识,促进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

针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提高对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认识。通过施工项目管理工作对施工质量、施工成本的影响分析入手,提高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者对项目管理工作的认识。同时,以项目工程参与人员的培训为基础,调动施工项目全员管理意识。以工程建设施工项目管理对企业发展、员工福利、工程质量的影响分析及培训使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全员了解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而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目标、促进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那。

2.2 科学分析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现状,促进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体系的完善

针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从自设管理体系的完善入手开展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以此促进施工项目各管理工作的开展、促进施工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首先,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对以往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进行评测。了解企业项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了解企业项目管理工作的缺陷。在此基础上,对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体系进行完善。通过针对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工作不足、针对企业实际情况、针对工程项目实际情况的项目管理体系建立与完善是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体系具有针对性与适用性。通过以针对企业项目施工管理不足进行完善,使企业的项目管理体系能够更加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符合工程建设需求、符合现代建筑工程施工成本与质量管理需求,促进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

2.3 明确工程施工中各部门、岗位的职责,促进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在完善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还要对施工过程中各部门与岗位的职责进行明确。通过项目施工管理职责的分析、分解,使醒目施工管理职责落实的到施工过程中的各个部门与岗位。以此使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各部门、岗位人员了解自身施工项目各管理内容与职责,进而促进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在这一工作开展中,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从工程项目管理实际工作出发,以项目管理工作目标为中心进行岗位职责的分解。并将岗位职责落实到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各部门的工作内容中。以这样的职责明确方式使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各岗位人员了解本岗位工作内容与职责、了解岗位工作需求与目标。同时,以绩效考核、岗位工作评价等调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各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3 强化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管理,促进项目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

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与管理是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在工程中标阶段即进行成本控制的分析。以标的价格为基础对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成本进行分析。同时对影响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制定科学的、符合工程实际情况的成本管理体系与目标,以促进项目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

首先,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针对材料管理对施工成本的影响进行强化控制。以采购管理、进场管理、使用过程管理为中心开展材料成本控制工作。通过招投标采购使建筑工程施工材料采购工作符合市场经济条件。同时以进场检验、存放管理等避免进场过程以及存放过程对建筑工程施工材料数量、质量的影响,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在建筑工程施工使用前对进场材料进行复核,以此保障建筑工程施工用材料符合设计需求,保障施工企业经济效益。

2.4 以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为中心开展项目管理工作

在现代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施工质量管理是项目管理工作的中心。只有保障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施工质量才能保障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保障工程建设施工目标的实现。针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加强自身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作为项目管理工作的中心开展施工管理工作,以此促进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通过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施工人员质量意识的树立、相关管理工作的开展,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保障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经济效益。以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保障工程建设施工质量、避免施工质量通病造成的施工成本增加。以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为中心促进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

3 加强人员培训工作,促进建筑功臣施工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

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中,人员培训工作的开展对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管理方式决定了工程建设施工中存在着诸多的临时人员以及一线农民工。这部分人员缺乏足够的安全培训、技术培训等工作。而人员安全意识与技术水平直接影响了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针对人员培训工作的重要性,现代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应在工程开始前以及施工过程中科学规划培训时间。根据施工进度对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安全意识以及成本意识的需求进行培训工作,实现项目管理目标。

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认识到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针对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各项工作的开展,以此促进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从人员综合素质的强化入手实现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目标、实现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