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公司市场风险分析范文

公司市场风险分析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公司市场风险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公司市场风险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9日

一、引言

2009年10月23日,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推出创业板,这是一个重要的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创新,它的建设将会面临一些风险。因此,理性和全面的理解和评价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是创业板上市公司正常运行和稳步发展的重中之重。

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面世时间较短、数量较少,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控制研究还没有足够的关注。中小企业是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主要来源,它是市场经济体系中比较活跃的、发展前途较好的企业类型,在数量上有着绝对的优势,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提供就业的主要渠道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然而,中小企业一般规模不大,市场的竞争比较激烈,而且容易破产倒闭,其地位较弱且比大公司面临更多的财务风险。通过分析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控制问题,可以为创业板上市公司平稳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帮助。

本文将财务风险基本的理论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特点相结合,识别和分析了创业板上市公司主要的财务风险,通过一些具体的财务数据的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因此本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状况分析

虽然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已经开始重视财务风险的控制,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潜在风险。本论文选择创业板制造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原因是:创业板制造行业上市公司大多数是高技术、高成长型企业,可以体现创业板板块特征;创业板制造行业是创业板最大的一个行业,具有代表意义。本文选取11家创业板市场上市时间为2009年,上市时间较早,财务风险相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分析。数据来源均为国泰安数据库。

(一)偿债能力分析

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以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它反映企业偿付日常到期债务的能力。表1列举了2013年12月31日11家创业板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主要指标的统计数据。(表1)

流动比率是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比较重要的财务指标,这个比率越低,说明企业偿还短期负债的能力越弱,流动负债得到偿还的保障越小。然而,流动比率过高也并非好现象。由上表可以看出,超过60%的公司流动比率均不理想。根据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比率中流动比率的分析,不难看出创业板公司存在着一定的偿债风险。速动比率平均值为3.01,总体速动比率偏高,最高为9.22,最低仅为0.73。现金比率平均值为1.48,远高于正常水平。最高为7.09,最低仅为0.09。根据以上所列创业板上市公司指标情况,可见这些公司具有较大的经营风险,一旦经营失败,投入的资金有去无回,将导致公司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因此,以上大部分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不理想,即使这些企业经营上尚未出现问题,但有可能在未来发生偿付债务的困难,导致财务风险。

2、长期偿债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对债务的承担能力和对偿还债务的保障能力。表2列举了2013年12月31日11家创业板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主要指标的统计数据。(表2)

由表2看出,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为30.23%,说明大部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为合理,大禹节水最高为66.35%,超出标准数值。但大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率符合要求。利息保障倍数平均值为131.85,最高值为中元华电860.34,天龙光电为负值,其他公司水平均较低,远低于平均值。因此,长期偿债能力不理想。产权比率平均值为54.12%,大禹节水高于100%,只有一小部分公司的产权比率较低,其中中元华电最低为4.21%,较为理想。因此,大部分企业偿债能力有待提高的,否则可能在未来发生偿付债务的困难,导致财务风险。

(二)财务杠杆分析。从理论上讲,企业财务杠杆系数的高低可以反映财务风险的大小。,3列举了2013年12月31日11家创业板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杠杆主要指标的统计数据。(表3)

一般来说,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财务杠杆系数的高低。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资本收益率对于息税前利润率的弹性就越大,如果息税前利润率上升,资本收益率会以更快的速度上升;如果息税前利润率下降,资本利润率会以更快的速度下降,从而风险也越大。反之,财务风险就越小。由表3可知,财务杠杆系数平均值为1.31,整体水平较为合理,大禹节水最高为2.748222,财务杠杆系数较大,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相对偏大。大部分企业DFL接近于1,此时财务风险较小。

在同一产销量水平上,一般而言,经营杠杆系数越大,利润变动幅度越大,风险也就越大。通过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管理层对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进行管理,即为了控制总杠杆系数,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组合,以此降低财务风险。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对更多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在创业板防范财务风险并获得成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创业板公司必须充分认识到,防范财务风险不仅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财务风险管理处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需要经营者的高度重视,需要企业员工参与,全面系统的分析,找出企业财务风险的根本原因并进行有效防范,从而使企业在创业板市场发展和成长。

创业板市场企业财务风险涉及许多方面,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从自己开始,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消灭于萌芽状态,当业务难以避免财务风险,也应该及时做控制措施。因此,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预警和控制系统和内部审计的有效性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强有力支持。

由于有关创业板市场的理论还未形成一套有机的体系,因此在写这篇文章时所受到的最大限制是资料不足,同时由于目前本人能力水平以及时间的限制,论文中难免有论述不充分、考虑欠妥当的地方。正因如此,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分析难免出现不准确的地方,本文只是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状况进行了浅显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随着我国创业板市场的不断发展,将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修正。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坤,赵育萱.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实证研究.商业时代,2012.3.30.

[2]许言.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问题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11.5.1.

[3]张译超.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问题探讨.江西财经大学,2010.12.1.

第2篇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分析及管理现状

尽管目前各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防范方面已基本建立了信用评级系统,在评级对象、评级方法和评级程序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并将其作为加强信贷管理、防范风险的一项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但由于至今没有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评估、预警、监测、消化、防范机制和分析方法,商业银行的风险衡量、风险评级、技术手段、分析方法和监测预警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

(一)定量分析少,难以准确地反映评级对象的信用风险。目前贷款客户信用分析以信用等级分析为主,这种信用等级偏重于对受评对象过去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作为分析的基础,而对未来偿债能力的评估却明显滞后,同时,对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的依据,对影响信用的定量和定性的各种因素很难客观地确定每一个因素合理的权重,而且评级主要用于银行授信管理和授信业务的运作过程。

(二)指标设置不尽科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企业信用风险分析指标衡量体系中,主要使用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金利润率、成本利润率等财务指标。而对现金流量指标的预测和应用还不够广泛,难以反映评级对象未来的真实偿债能力。同时,各个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够紧密,难以从整体上做出准确判断,影响了评级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准确性。

(三)基础数据归集难,还没有形成长期的评级数据库。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为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但由于尚未建立完善的信用征信制度,或者信息数据元素标准不统一,数据库标准不一致,在充分利用交易数据融合风险控制的度量、数学建模的现代统计方法时,还显得相当困难。

(四)风险分析体系不健全,市场风险分析明显滞后。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快速转轨阶段,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变化相当大。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基础利率,银行内部的评级体制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分析又很缺乏,难以准确揭示经营中所面临的市场风险。

(五)操作风险分析刚刚起步,仍然停留在制度建设上。操作风险的防范制度散落于各个专业,并未真正形成操作风险分析系统。如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主动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内部控制措施零散、间断,监督检查环节不到位,缺乏对内部控制持续改进的驱动力等。

二、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风险分析的特点

近20年来,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商业银行对各类风险量化日益受到重视,并通常使用指标衡量和数学模型来分析评估风险。尤其是在信用风险分析方面,目前有影响力的就有信用度量术模型、KMV模型、信用风险附加模型和信用组合观点模型,并具有如下特点。

(一)信用风险评价管理比较成熟。在西方发达国家,信用风险评价管理比较成熟,在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了较完善的体系,尤其是在对信用风险分析的定量研究方面不断尝试采用新的技术方法,这些方法对信用风险的等级评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以数学模型和量化分析为基调。西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规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选取最适合的定量分析工具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对市场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对各种交易、投资等业务组合及其限额进行量化控制,运用经济资本金分配法控制非预期风险。

(三)与宏观经济变量联系密切。如信用组合观点模型将违约以及信用等级转移概率与利率、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等宏观经济变量联系在一起。它假设在经济衰退时期,违约和降级概率要高于相应的历史平均水平,而在繁荣期的结果正好相反。该模型基于经济状况和风险期的组合损失分布来生成违约(转移)概率分布。而信用度量术模型则严格依赖于由评级公司提供的信用评级、国家和特殊行业指数以及股票交易数据。

(四)风险预测敏感性较强。如KMV模型将违约与公司特征而不是公司的初始信用等级联系在一起,使其对债务人质量的变化更加敏感。它还通过股票价格来测算上市公司的预期违约概率,因而市场信息也能被反映在模型当中,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强。并且,由于该模型使用的变量都是市场驱动的,表现出更大的时变性。

(五)实施定期监测。银行最高层规定市场风险的承受度,并定期检测它与银行业务发展战略、资本结构及市场条件的匹配情况,使市场风险管理越来越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也使风险管理决策成为艺术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决策行为。

三、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我国20多年的金融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一直是薄弱环节,要达到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风险之目的,就需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风险分析的先进经验,借助风险量化模型结合定量分析对所面临的风险在量上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度量和判断,当风险指标发生较大变动时,能够自行报警并予以提示。

(一)风险分析建模的基本步骤

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虽然研究风险的角度不相同,也具有各自衡量、监测、分析的方法,但总体而言,其分析建模的基本步骤是可以相互借鉴的。以笔者之浅见,三类风险均可按以下五个基本步骤进行建模。

1、设定风险分析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的设立根据不同的风险而确定,总体原则是选择一组或多组具有关键性、稳定性、敏感性和可测性的指标作为预警指标,确定各指标的风险区间和临界值,通过观察指标的变动情况判断即时风

险程度和未来风险的变动趋势,在设立评价指标时应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分别考虑。在建立风险评价模型的过程中,需要采集大量相关数据和基本信息,经不断检验其有效性,筛选出若干个预测能力最强的变量信息来建立最终的评价模型。

2、分配指标体系各指标值的权重。风险评价指标确定后,对指标应在全面细致分析每一个指标性质、类型基础上,确认风险评估的重点方向和指标评分权重。然后根据相关模型对风险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进行综合评价,展示模型的适用对象、获得数据的难易程度、工作步骤的繁简程度,并对某类风险进行风险度分析,验证准确性和有效性。

3、划分风险等级。在各项指标设立和划分权重后,对各类型风险分别进行评分,按总分的高低设立不同的等级标准和区间,一般设定7到10个等级。

4、导入计算机系统。为保证风险评价广泛地得到应用,使风险评价做到全面、精确、便捷、客观,需要利用计算机系统依据一定的规则进行详细的、机械化、程式化来进行评价和描述,并连续跟踪风险变化趋势。对载入“系统”的客户信息做到认真核实、客观使用,把“系统”信息作为风险控制的主要参考。

5、制订规避风险措施。风险控制既要考察、识别、度量这种个别项目的风险,同时也最好有一体化的整体风险的考察、识别与度量。如当信用风险出现风险征兆或迹象后,应当积极采取包括调整偿还进度、签订追加抵押品的协议等措施加以纠正。

(二)风险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

1、信用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及基本思路

(1)信用风险指标评价体系。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一种主要风险,而信用风险分析也主要是对引起信贷风险的因素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计算,目的在于说明借款人违约的可能性,从而为贷款决策提供依据。信用风险分析应建立适应不同客户特点的评级体系,包括公司客户、个人客户等类型。如对公司客户可按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来设置评分指标,现实竞争力指标可包括:客户经营及财务等基本状况、贷款信用情况、客户关联关系等。

(2)信用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一是加大信贷监测分析的范围和深度。充分运用信贷管理系统的控制功能,建立全面监测与重点监测、具体监测与系统分析、事中事后监测与事前控制相结合的监控体系,全面监测信贷投向、资产质量以及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二是建立贷款大户信贷分析制度,强化对贷款大户的风险评价分析。及时掌握大户风险状况和变化态势,发现风险疑点及时跟踪检查。三是高度关注客户诚实守信情况、遵纪守法等其它信息的搜集。四是实施分层次管理。根据资产风险的分布情况,指定专人对重点分支机构实施重点监控,并实施预警、整改、停牌、责令组织力量集中清收等风险处罚。

2、市场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及基本思路

(1)市场指标评价体系。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等,通过选定一组影响交易组合价值的市场因素变量,从而得到交易组合市场价值的风险值。

(2)市场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一是将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与全行的战略规划、业务决策和财务预算等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并确保银行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以及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和技术水平来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二是采取包括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外汇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和运用内部模型计算风险价值等不同的方法或模型计量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中不同类别的市场风险。三是深入研究利率风险。按照造成利率风险来源的不同,进行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的分析和监测。四是强化汇率风险监测。充分了解并在业务决策中充分考虑所从事业务中包含的汇率风险,以实现风险调整的收益率的最大化。

3、操作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及基本思路

(1)操作风险指标体系。目标是将现行操作风险管理从零散的、静态的、被动的内部控制规章向建立系统的、动态的、主动的、量化的内部控制体系转变,使内部控制体系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更加清晰和有序。

(2)操作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操作风险大部分是可以从技术上控制的。一是对各项业务制定全面、系统的政策、制度和程序,保证内控制度覆盖所有风险点,并认真落实各项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二是进一步提高技术保障,将技术手段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在技术手段相对薄弱的地方加大突击检查力度。三是通过“打分法”评价风险程度后,结合实际建立规章制度的后评价制度,并及时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切实防范操作风险。本文出自:

(三)确保风险分析评价监测控制的保障性措施

1、建立完善、垂直的风险控制机构体系。一是实现风险管理的核心功能,建立相互独立、垂直的风险管理部门组织框架。二是逐步建立市场风险管理的决策系统、实施系统和监督系统,确保控制机制涵盖包括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等所有的风险。三是以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为主体,建立相应的市场风险识别、测量、监控、报告制度,确保各类风险能得到实时监控。

2、保持风险控制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既表现在风险控制既要独立于市场开拓,又要表现在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法律管理三个方面。从程序控制上看,应包括采用合适的会计政策,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等;从内部审计上看,应包括控制和管理政策的确立,控制程序完备性的测试等;从法律管理上看,包括银行活动符合法律要求,与监管部门保持联系,为业务活动提供警告违约风险等。

3、动态设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为确保风险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一般应以年度为周期,调整测评指标,降低和提高不同指标权重。并建立和实施

引进新模型、调整现有模型以及检验模型准确性的内部政策和程序。

4、建立健全各项风险控制的规章制度。商业银行应当逐步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体系,其中应包括建立健全以整体风险控制为目标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以局部风险控制为内涵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及岗位操作与责任约束制度,以风险控制和评估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制度和以风险转化为内容的保障制度。

第3篇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分析及管理现状

尽管目前各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防范方面已基本建立了信用评级系统,在评级对象、评级方法和评级程序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并将其作为加强信贷管理、防范风险的一项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但由于至今没有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评估、预警、监测、消化、防范机制和分析方法,商业银行的风险衡量、风险评级、技术手段、分析方法和监测预警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

(一)定量分析少,难以准确地反映评级对象的信用风险。目前贷款客户信用分析以信用等级分析为主,这种信用等级偏重于对受评对象过去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作为分析的基础,而对未来偿债能力的评估却明显滞后,同时,对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的依据,对影响信用的定量和定性的各种因素很难客观地确定每一个因素合理的权重,而且评级主要用于银行授信管理和授信业务的运作过程。

(二)指标设置不尽科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企业信用风险分析指标衡量体系中,主要使用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本文属=文秘站 =站原创文章,找文章还是到文秘站 ,更多原创]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金利润率、成本利润率等财务指标。而对现金流量指标的预测和应用还不够广泛,难以反映评级对象未来的真实偿债能力。同时,各个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够紧密,难以从整体上做出准确判断,影响了评级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准确性。

(三)基础数据归集难,还没有形成长期的评级数据库。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为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但由于尚未建立完善的信用征信制度,或者信息数据元素标准不统一,数据库标准不一致,在充分利用交易数据融合风险控制的度量、数学建模的现代统计方法时,还显得相当困难。

(四)风险分析体系不健全,市场风险分析明显滞后。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快速转轨阶段,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变化相当大。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基础利率,银行内部的评级体制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分析又很缺乏,难以准确揭示经营中所面临的市场风险。

(五)操作风险分析刚刚起步,仍然停留在制度建设上。操作风险的防范制度散落于各个专业,并未真正形成操作风险分析系统。如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主动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内部控制措施零散、间断,监督检查环节不到位,缺乏对内部控制持续改进的驱动力等。

二、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风险分析的特点

近20年来,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商业银行对各类风险量化日益受到重视,并通常使用指标衡量和数学模型来分析评估风险。尤其是在信用风险分析方面,目前有影响力的就有信用度量术模型、KMV模型、信用风险附加模型和信用组合观点模型,并具有如下特点。

(一)信用风险评价管理比较成熟。在西方发达国家,信用风险评价管理比较成熟,在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了较完善的体系,尤其是在对信用风险分析的定量研究方面不断尝试采用新的技术方法,这些方法对信用风险的等级评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以数学模型和量化分析为基调。西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规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选取最适合的定量分析工具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对市场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对各种交易、投资等业务组合及其限额进行量化控制,运用经济资本金分配法控制非预期风险。

(三)与宏观经济变量联系密切。如信用组合观点模型将违约以及信用等级转移概率与利率、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等宏观经济变量联系在一起。它假设在经济衰退时期,违约和降级概率要高于相应的历史平均水平,而在繁荣期的结果正好相反。该模型基于经济状况和风险期的组合损失分布来生成违约(转移)概率分布。而信用度量术模型则严格依赖于由评级公司提供的信用评级、国家和特殊行业指数以及股票交易数据。

(四)风险预测敏感性较强。如KMV模型将违约与公司特征而不是公司的初始信用等级联系在一起,使其对债务人质量的变化更加敏感。它还通过股票价格来测算上市公司的预期违约概率,因而市场信息也能被反映在模型当中,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强。并且,由于该模型使用的变量都是市场驱动的,表现出更大的时变性。

(五)实施定期监测。银行最高层规定市场风险的承受度,并定期检测它与银行业务发展战略、资本结构及市场条件的匹配情况,使市场风险管理越来越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也使风险管理决策成为艺术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决策行为。

三、国内商业银行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我国20多年的金融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一直是薄弱环节,要达到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风险之目的,就需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风险分析的先进经验,借助风险量化模型结合定量分析对所面临的风险在量上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度量和判断,当风险指标发生较大变动时,能够自行报警并予以提示。

(一)风险分析建模的基本步骤

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虽然研究风险的角度不相同,也具有各自衡量、监测、分析的方法,但总体而言,其分析建模的基本步骤是可以相互借鉴的。以笔者之浅见,三类风险均可按以下五个基本步骤进行建模。

1、设定风险分析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的设立根据不同的风险而确定,总体原则是选择一组或多组具有关键性、稳定性、敏感性和可测性的指标作为预警指标,确定各指标的风险区间和临界值,通过观察指标的变动情况判断即时风险程度和未来风险的变动趋势,在设立评价指标时应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分别考虑。在建立风险评价模型的过程中,需要采集大量相关数据和基本信息,经不断检验其有效性,筛选出若干个预测能力最强的变量信息来建立最终的评价模型。

2、分配指标体系各指标值的权重。风险评价指标确定后,对指标应在全面细致分析每一个指标性质、类型基础上,确认风险评估的重点方向和指标评分权重。然后根据相关模型对风险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进行综合评价,展示模型的适

用对象、获得数据的难易程度、工作步骤的繁简程度,并对某类风险进行风险度分析,验证准确性和有效性。3、划分风险等级。在各项指标设立和划分权重后,对各类型风险分别进行评分,按总分的高低设立不同的等级标准和区间,一般设定7到10个等级。

4、导入计算机系统。为保证风险评价广泛地得到应用,使风险评价做到全面、精确、便捷、客观,需要利用计算机系统依据一定的规则进行详细的、机械化、程式化来进行评价和描述,并连续跟踪风险变化趋势。对载入“系统”的客户信息做到认真核实、客观使用,把“系统”信息作为风险控制的主要参考。

5、制订规避风险措施。风险控制既要考察、识别、度量这种个别项目的风险,同时也最好有一体化的整体风险的考察、识别与度量。如当信用风险出现风险征兆或迹象后,应当积极采取包括调整偿还进度、签订追加抵押品的协议等措施加以纠正。

(二)风险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

1、信用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及基本思路

(1)信用风险指标评价体系。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一种主要风险,而信用风险分析也主要是对引起信贷风险的因素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计算,目的在于说明借款人违约的可能性,从而为贷款决策提供依据。信用风险分析应建立适应不同客户特点的评级体系,包括公司客户、个人客户等类型。如对公司客户可按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来设置评分指标,现实竞争力指标可包括:客户经营及财务等基本状况、贷款信用情况、客户关联关系等。

(2)信用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一是加大信贷监测分析的范围和深度。充分运用信贷管理系统的控制功能,建立全面监测与重点监测、具体监测与系统分析、事中事后监测与事前控制相结合的监控体系,全面监测信贷投向、资产质量以及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二是建立贷款大户信贷分析制度,强化对贷款大户的风险评价分析。及时掌握大户风险状况和变化态势,发现风险疑点及时跟踪检查。三是高度关注客户诚实守信情况、遵纪守法等其它信息的搜集。四是实施分层次管理。根据资产风险的分布情况,指定专人对重点分支机构实施重点监控,并实施预警、整改、停牌、责令组织力量集中清收等风险处罚。

2、市场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及基本思路

(1)市场指标评价体系。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等,通过选定一组影响交易组合价值的市场因素变量,从而得到交易组合市场价值的风险值。

(2)市场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一是将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与全行的战略规划、业务决策和财务预算等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并确保银行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以及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和技术水平来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二是采取包括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外汇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和运用内部模型计算风险价值等不同的方法或模型计量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中不同类别的市场风险。三是深入研究利率风险。按照造成利率风险来源的不同,进行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的分析和监测。四是强化汇率风险监测。充分了解并在业务决策中充分考虑所从事业务中包含的汇率风险,以实现风险调整的收益率的最大化。

3、操作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及基本思路

(1)操作风险指标体系。目标是将现行操作风险管理从零散的、静态的、被动的内部控制规章向建立系统的、动态的、主动的、量化的内部控制体系转变,使内部控制体系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更加清晰和有序。

(2)操作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操作风险大部分是可以从技术上控制的。一是对各项业务制定全面、系统的政策、制度和程序,保证内控制度覆盖所有风险点,并认真落实各项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二是进一步提高技术保障,将技术手段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在技术手段相对薄弱的地方加大突击检查力度。三是通过“打分法”评价风险程度后,结合实际建立规章制度的后评价制度,并及时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切实防范操作风险。

(三)确保风险分析评价监测控制的保障性措施

1、建立完善、垂直的风险控制机构体系。一是实现风险管理的核心功能,建立相互独立、垂直的风险管理部门组织框架。二是逐步建立市场风险管理的决策系统、实施系统和监督系统,确保控制机制涵盖包括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等所有的风险。三是以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为主体,建立相应的市场风险识别、测量、监控、报告制度,确保各类风险能得到实时监控。

2、保持风险控制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既表现在风险控制既要独立于市场开拓,又要表现在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法律管理三个方面。从程序控制上看,应包括采用合适的会计政策,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等;从内部审计上看,应包括控制和管理政策的确立,控制程序完备性的测试等;从法律管理上看,包括银行活动符合法律要求,与监管部门保持联系,为业务活动提供警告违约风险等。

3、动态设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为确保风险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一般应以年度为周期,调整测评指标,降低和提高不同指标权重。并建立和实施引进新模型、调整现有模型以及检验模型准确性的内部政策和程序。

4、建立健全各项风险控制的规章制度。商业银行应当逐步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体系,其中应包括建立健全以整体风险控制为目标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以局部风险控制为内涵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及岗位操作与责任约束制度,以风险控制和评估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制度和以风险转化为内容的保障制度。

第4篇

(一)传统证券风险量化指标的理论源头

传统的证券风险分析当中必然会同一个与之如影随形的概念联系在一起,那就是收益,同时,在西方传统的经济学当中风险和报酬存在着这么一个函数关系,甚至在一些传统的经济学课本上作者为了简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两者简单的归结为一个完美的线性关系,即风险与收益之间是一对一的数学关系,并且存在着这样一个逻辑:风险越大,报酬或者收益也就越大,反之亦然。即使是稍微尊重事实一些的经济学教材也运用了高等数学当中线性回归的方法将两者的关系从非线性回归为一对一的线性关系。除了学界对于风险的分析是从报酬或者收益出发的以外,在国外或者国内的民间也有类似的对于两者关系的表达,例如我国有句老百姓口中经常说到的“富贵险中求”就是对两者的关系的简单认识。因此,传统证券风险分析的源头明显是来源于对于报酬的分析。

(二)传统证券风险量化指标的数学方法的应用

传统的证券风险理论认为证券的总风险=可分散的风险+不可分散的风险,其中可分散的风险主要指的是个别证券自身存在的风险,而不可分散的风险则是指市场风险,下面笔者介绍一下传统证券风险量化的两个重要的指标――标准差与贝塔值。

第一,标准差。传统证券风险理论认为个别证券的风险可以从单个证券的报酬率为起点进行分析。财务投资专家从高等数学当中引入了一个衡量证券报酬率的波动性量化分析的指标――标准差来进行对单项证券风险的判断,进而判断出相同期望报酬率和不同期望报酬率时对于不同投资的选择。测算的步骤如下:第一步,确定各种市场需求下各类需求发生的概率;第二步,计算出期望报酬率,其实质上是对于各类市场需求下的报酬率的加权平均数。第三步:根据标准差的数学公式计算出标准差,σ=[Σ(ri-?)2×Pi]1/2其中ri是第i只证券的报酬率,?是期望报酬率,Pi是第i只证券的报酬发生的概率。结论是在期望报酬率相同的时候,标准差越大证明该证券波动越大,风险也就越大,反之亦然。在期望报酬率不同时引入了另外一个概念即离差,由于基本原理也是根据标准差衍生而得,在此不再赘述。[1]

第二,代表市场风险的贝塔值。我们在第一点中提到的标准差主要衡量的是单项证券的风险,而贝塔值的引入主要是考虑到了证券组合的风险构成当中不可分散的风险即市场风险。而贝塔值的测算公式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实际上是利用了标准差的升级版公式即协方差,协方差主要是衡量了两组数据之间的相关程度,以此来判断证券组合的报酬率与市场报酬率之间的数理联系,进而判断出不可分散的风险。理论上贝塔值的计算是βi=(σi /σm)ρim,其中βi第i个证券组合的市场风险程度,σi,σm分别第i个证券组合的标准差与市场证券组合的标准差,ρim代表第i个证券组合的报酬与市场组合报酬的相关系数。实际当中β系数可以通过将股票报酬对市场报酬做回归得到,拟合得到的回归线的斜率就是证券的β系数,即β=Ri /Rm。[2]

二、价值投资理念下风险与报酬的关系

价值投资理念是华尔街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所创立,在其传世之作《证券分析》当中明确提出了有关投资与投机概念,其中论及投资界老生常谈的收益与风险的问题时结论与传统证券风险分析有着本质的不同,格雷厄姆明确指出收益与风险之间不存在着数学关系,并且认为证券的价格与收益并非取决于对于其风险的精确数学的计算,而是取决于该证券的受欢迎程度,而这种受欢迎程度本身包含了投资者对于风险的认识,但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如公众对公司和证券的熟悉程度,证券发行与购买的容易程度等。[3]并进一步指出,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际当中,对投资风险进行精确的计算都是不可能成功的,现实当中并没有所谓的期望报酬率的概率经验表,即使存在也是基于对于历史数据的分析得到了,而历史数据之于未来决策的有用性或相关性的大小还有待考证,其研究范围不同于保险公司对于保单的精确测算,例如人寿保险能够明确的了解年龄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是明确的。而证券的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则没有如此的确定。[4]

三、价值投资理念下传统证券风险量化分析的反思

以上笔者对于传统的证券风险理论与量化方法以及价值投资理念下关于风险与收益的关系进行了论述。笔者认为,价值投资理念下有关论述对于我们重新审视证券投资中风险因素的衡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笔者认为,标准差的计算过程本身就存在着无法避免的瑕疵,这一个公式至少有两个基本假设,第一,计算的人必须能够客观的预测出各种市场情况发生的需求概率,并且准确的在各种概率下发生的报酬率;第二,假定历史数据对于未来的投资决策具有确定的相关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是无法预测的,这种算法实质上是硬将自然科学当中的数学模型强加到社会问题的研究当中,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来说大量的社会问题是无法通过数学来量化的,因为证券的风险当中不仅仅只有报酬因素的影响,还有各种在不同市场条件下的因素决定的,而这些因素又相互的的影响和动态的变化。因此,标准差的方法受到了质疑,后续的离差率、β值的计算自然也就没有了根基。

其次,β值的测算除了上述由于标准差的非客观性导致的不确定性的缺陷以外,笔者也针对实操当中第二种公式进行分析,β的第二种公式是β=Ri /Rm,从公式上来看,存在着明显的逻辑上的可疑性,单个股票的收益率假如大于市场整体的收益率,则该只股票的风险就比市场风险大?这个观点在《证券分析》当中就已经被很好地反驳了,在此,笔者只需要举一个例子就足够反驳这一个观点,伯克希尔哈撒韦上市公司每股截至2017年6月5日是249660美元,每股收益率如果从上市之初可以用天文数字来形容,并且这家公司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依然以远远超过市场平均的业绩笑傲群雄,难道说他的风险要远远大于市场?这家公司是以价值投资的理念进行风险评估和投资的。因此,笔者认为中国的证券行业乃至我们有关的证券专家和学者们有必要从价值投资的理念来重新审视目前证券风险量化的指标在实际当中的效用。

第5篇

所谓风险,就是损失的不确定性(Fishchhof (1985》。而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如何控制风险,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意义重大。本文采用2010年至2013年《中国保险年鉴》的最新统计数据和保险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会计报表相关数据,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对财产保险公司所面临的保险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通过实证数据进行数理分析,确定风险因素与整体风险及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视角,对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提出相关参考意见。

二、保险公司风险分类及财险公司面临的风险分析

(一)财险公司面临的风险分析

1.保险风险

保险风险是指尚未发生的、能使保险对象遭受损害的危险或事故。保险风险的主要来源为承保风险,承保风险是在展业过程中缺乏健全的核保制度,对标的风险缺乏有效评估和风险选择引致的风险。诸多保险公司没有把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和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来作为提升公司声誉进而扩大市场份额的有效途径。而是以保费收入作为考核指标,忽视产品质量和服务优化,存在降低放宽投保条件,擅自扩大自留额,超权限承保等无序与恶意竞争现象。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如利率变动、股价变化、汇率波动、通货膨胀率及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影响引起资产价格波动从而导致金融商品发生损失的风险,兼具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的双重特征。人民币升值、资本市场波动、通胀压力和房地产市场泡沫隐忧等因素推高了保险公司的市场风险。

3.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受信方)拒绝履约或无法按时全额履约给贷款人(供信方)带来的损失,它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且存在间歇性,不过一旦发生会产生较大损失和持续恶劣影响甚至引发连锁效应事件,因而信用风险具有离散化、发生频率低、破坏性强的特点。但信用风险具有非系统性风险的特征,可以通过风险分散化方式进行风险管理,有效降低信用风险的影响。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与变量选择

1.数据选取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0年至2013年《中国保险年鉴》和各保险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财务会计报表相关数据。选择了25家财产保险公司的相关数据,这些财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比重占据全国总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95%以上,此外财务信息的全面性、有效性更高。

2.变量选择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根据相关监管准则、统计数据与参考文献,将财产保险公司的风险主要划分为四大类,即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这四类风险即为潜在变量,为衡量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四类风险,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本文选取了11个指标作为显变量。

潜变量为保险风险n1、市场风险n2、信用风险n3;显变量为y1保险暴露、y2保险杠杆、y3准备金/权益逆差、y4认可资产负债率、y5偿付能力充足率、y6赔付率、y7权益资产占比、y8融资缺口增长率、y9利率敏感性资产比率、y10债权资产比率、y11债权资产增长率。

(二)参数估计

由结构方程模型输出结果,模型参数估计值分别为:保险风险n1中,保险暴露y1的估计值为0.893(17.4591)、保险杠杆y2估计值为0.916(15.738)、准备金/权益逆差y3估计值为0.427 (6.214、)、认可资产负债率y4估计值为0.414(3.843)、偿付能力充足率y5估计值为0.397(1.275)、赔付率y6估计值为0.114(2.703);市场风险n2中,权益资产占比y7估计值为0.672 (5.794)、融资缺口增长率y8估计值为0.425(4.137)、利率敏感性资产比率y9估计值为0.551(6.371);信用风险n3中,债权资产比率y10估计值为0.392(3.592)、债权资产增长率y11估计值为0.424(4.017)。

保险暴露y1=0.893,保险杠杆y2=0.916,这两个指标反应了财产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与保险风险正相关。准备金/权益逆差y3=0.427,认可资产负债率y4=0.414,偿付能力充足率y5=0.397,这三个指标反应了财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风险。

权益资本占比y7=0.672,该指标反应了财产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权益资产占比越大,说明保险资金投资于金融市场的比例越大。融资缺口增长率y8=0.425,利率敏感性资产比率y9=0.551,这两个指标反应了财产保险公司的利率风险,融资缺口增长速度越快,利率敏感性资产比率越大。

债权资产比率y10=0.392,债权资产增长率y11=0.424,这两个指标反应了财产保险公司的债权资产风险,债权资产比率越大,财产保险公司债权资产比重越大,信用风险暴露增多。

在衡量风险之间的相关关系时,r12=-0.021、r13=-0.047、r23=-0.039,数据输出结果没有充分把握表明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间线性相关。

第6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风险预测;投资风险;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4-0019-03

一、企业市场风险的因素分析

导致市场风险、影响市场风险的主要因素纷繁复杂,企业对市场风险进行分析,不可能回避下面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消费者的需求变动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是一种选择行为,而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又直接受到其消费偏好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商品的价格以及不同商品的比价、商品的质量及不同商品之间的比较质量、广告宣传、流行趋势等。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使消费者对某企业的商品需求发生变化,因而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市场风险。如果企业希望通过开发新产品来占领新市场,则还将面临如何启动潜在市场需求的问题,企业将蒙受更大的市场风险,如果不能有效地将潜在市场需求转变为现实的市场需求,便会导致企业新产品开发活动的失败。除了实力雄厚的企业,一般企业要达到引导和控制市场需求的目的,具有很大的困难,消费者需求以及由消费者需求引发的市场风险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控性。

(二)竞争对手的行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市场竞争的程度日益加剧。企业不仅面临原有竞争对手的竞争压力,而且面临潜在竞争对手的威胁。目前市场竞争表现出一种趋势,由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并存。单纯的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相比,企业的价格竞争可以在市场中充分表现出来,易为其他企业察觉,而非价格竞争与价格竞争相比则较为隐蔽,如企业改进质量、开发新产品、降低成本则不易被其他企业察觉,使企业防不胜防。此外,当一家企业采取价格竞争手段参与市场竞争时,其他企业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价格反应来回击,而当一家企业采取非价格竞争手段时,其他企业若要有针对性地采取非价格竞争手段,则需要较长时间的孕育、准备和积累,其时效性较差,容易处于被动状态。因此,非价格竞争相对于价格竞争,对企业更具有风险性。

(三)政策、法规的变动

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动也是造成企业风险的主要因素。如政府通过产业政策来鼓励某些产业的发展,如通过优惠信贷、减免税、出口补贴、消费信贷等政策措施来扶植某些行业,而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政府的产业战略重点的转移,原来属于鼓励发展的行业可能会取消优惠而使这些行业的厂家遭遇风险。其次,政府采取措施限制某些行业(如高污染的行业、资源消耗过大的行业、不利于国家利益的行业)的发展,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再次,政府的反垄断、反价格歧视、反不正当竞争法规,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虽然是维护公平竞争的合理手段,但是给某些企业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此外,国家的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如关税的降低,将给国内企业带来价格竞争的风险。国家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需采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当经济发展过猛、需求过旺时,政府将提高税收、提高利率、减少补贴来抑制总需求,从而对企业的投资和销售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不确定与不对称的信息

信息在企业管理中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它与其他资源一样能够产生价值。信息的积累与传递可以通过作用于生产经营过程而使其他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以实现和扩大其他生产要素的价值。同时,充分准确的信息能够有利于企业减少市场风险。但是,信息的不足、不对称及信息的不准确将会导致企业的决策失误、市场中的失败。

二、企业市场风险的控制与规避策略

企业对市场风险的控制与规避,就是采取措施对市场风险进行预先控制并采取各种有效的风险防范

策略。

(一)风险回避

市场风险有些是属于可回避的,有些是无法回避的(如宏观经济处于不景气状态等给企业带来的系统风险)。对于可回避的风险,企业应采取风险回避的策略。当然,企业不可一味地回避市场风险,否则,会丧失许多机会。企业应在必要的时候以必要的办法回避不必要的风险。如当某一产品供给过剩,而本企业又同时生产销售多种产品时,可将过剩产品适当撤退。当众多企业集中于某些细分市场展开竞争时,本企业可在其他细分市场或市场空白处进行开拓。当企业有多种产品开发方案,而其中某些新产品的预期市场风险很大且企业无力克服或无力承受时,可舍弃或终止市场风险大的项目的研究开发与生产。

(二)风险分散

风险分散主要是通过投资组合来实现的,即结合企业的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要求,选择几种不同的投资项目或产品方向,从整体上加以调整优化,进行组合式投资,这样,即使在某个项目上遭到失败,但只要在其他项目上取得成功,企业仍可以获取较高的投资报酬,同时也可以弥补失败项目的市场损失,风险分散的具体实现方式主要有:

1.企业从事多种产业领域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可以分散行业性的市场风险。

2.在同一行业内从事多种产品的生产经营

活动。

3.同一种产品面向多个细分市场。但是,风险分散是有一定条件的,如:要求企业实力比较雄厚,具有从事多元化经营的能力。如果企业从事多种产品的生产,则应当从众多产品中选择和扶植几个重点产品,形成特色。

(三)风险分摊

风险分摊是指通过增加同一市场风险的承担主体数量,从而使风险得到分摊,每一风险承担者所承担的风险较单一主体有所减少。例如多个企业进行协作或联合,联合开发新产品、联合促销、主机厂与零部件厂之间的协作、技工贸一体化、产学研合作等等。多个主体进行横向联合时,还往往可以形成资源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市场成功率,使市场风险得到进一步降低。当然,通过横向联合实现风险分摊,需要联合的各方需拥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在风险分摊的同时必须实现利益的分享,并且风险分摊和利益分享应当是对称的。

(四)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预先对一些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预防和控制,使其不发生,或减少其发生的概率,或者减少其一旦发生后给企业带来的损害。采用风险控制的方法,应注意那些风险因素应当具有一定的可

控性。

(五)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通过改变风险承担的主体来防范市场风险。风险转移包括:

1.风险的财务转移,即风险发生的地点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风险发生后所产生损失的财务承担主体发生了变化。例如企业进行新产品质量责任保险,一旦风险发生,则风险的直接相关主体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企业为直接相关主体,但对消费者风险损失的赔偿主体发生了变化,在投保前风险损失的赔偿主体是企业,而在投保后风险损失便转由保险公司来负责赔偿。

2.风险的实质性转移,即风险的直接相关主体和风险损失的赔偿主体均发生了变化。例如一家新建的企业生产一种新产品,由于没有销售渠道,同时缺乏维修能力,因而该企业与另一企业签定协议,由后者承包产品的销售以及相关的售后服务工作,因此,一旦出现产品故障,则维修工作及其相关费用均由承包企业来承担,即风险的直接相关主体和损失承担主体由新建企业向承包企业进行了转移。

三、企业的投资风险分析

投资的含义十分广泛,在此我们主要讨论项目投资风险。企业财富的积累是依靠不断地进行各种投资活动来实现的,但由于资金有限,而同时往往又面临较多的项目,共项目预计收益的情况又各不相同,所以必须在对各项目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投资项目和投资规模,保证投资的效益。一般地,对每个投资项目的选择都有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一是投资利润率的大小,二是伴随而来的投资风险。因此,对于各种投资活动不仅要从收益方面选择,还必须对于影响各种投资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处理。投资风险,是指投资过程中或投资完成后投资者发生经济损失和不能收回投资和相应预期收益的可能。投资之所以有风险,是因为投资行为本身决定了投入资金和收回资金之间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差,在这段时间内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使应回收的资金在数量上与预期收益有一定的背离,也有可能完全收不回投入的资金。投资风险是由投资回收的不确定性所导致,时间越长,投资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大,投资风险也就越大。

进行投资风险分析、选择投资项目必须进行综合分析,其中包括风险收益分析和风险效用分析等。投资的风险效益分析,可以通过风险收益等价曲线来量化。所谓等价,就是说风险与预期收益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风险大的项目预期收益高,风险小的项目预期收益低。在投资者看来,不同的风险项目对应着相应的预期收益率。不同的投资者对于等价的认识不同,面对相同的风险,敢于冒险的投资者要求的预期收益要比保守型投资者要求的预期收益低得多。

风险收益曲线很清楚地表明了这些关系。我们一般用概率作为对风险的估计,代表风险的大小,收益用预期收益率表示,通过对不同的投资者对于风险的态度给出风险收益曲线。在这条曲线上任一点所对应的风险与预期收益,投资者认为是等价的。如风险度为0.3,取得预期收益率为15%,当风险度为0.4,取得的预期收益率为20%,投资者会感到同样的满足。投资的风险效益等价曲线分析在投资决策分析中是非常有用的,为投资者进行风险分析提供了一种量化的工具,投资者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容易作出冒风险是否值得的决策。

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对于方案选择一般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相同收益率的方案,选择风险较小的

方案。

第二,风险相同的方案,选择收益率大的方案。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在实际中,企业投资决策除了考虑投资方案的收益外,还有决策者对于风险的态度及其对后果的偏好程度,即可以进行效用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杨乃定,姜继娇,蔡建峰.基于项目的企业集成风险管理模式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2).

第7篇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保险业也获得了超常规发展,长期被抑制的保险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与此同时,保险业快速扩张的表面现象也掩盖了行业潜在风险,中国保险市场作为典型的新兴金融市场,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行业基础薄弱;内控风险较为突出;外部风险日益凸显;保险行业的环境建设与外部监管水平跟不上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了巩固我国保险业已有发展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发展规模扩张和行业发展安全的辩证统一,全面而深入探讨我国保险业运营风险状况势在必行。

一、保险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一)保险风险的分类研究

保险运营风险的分类是保险业运营风险分析的基础,但由于保险以经营风险为业务,因而与保险相关的风险非常庞杂,有关保险风险特别是保险风险分类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如,Babbel等(1997)从金融风险的角度将保险业风险分为精算风险、系统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6种;而Kuritzkes等(2002)认为,保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和承保风险。国内学者方面,赵瑾璐和张小霞(2003)认为我国保险业潜在的主要风险包括经营风险、投资风险、道德风险和政策风险等4种;赵宇龙(2005)认为保险业面临道德风险、偿付风险和市场风险等三大潜在系统性风险,因而保险监管应该将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偿付能力和市场行为作为监管重点。

(二)承保风险研究

承保环节的风险分析多集中于信息不对称风险。Roth.schild和stiditz(1976)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对保险市场效率的影响:由于保险人不了解投保人在投保之后的行为,投保人在投保后可能故意造成保险事故从而导致赔付率上升,因而存在道德风险;当保险人事前不知道投保人的风险状况,而高风险个体积极投保的结果会将低风险类型的消费者“驱逐”出保险市场,从而存在逆选择问题。2005年5月,中国保险学会和中国保险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保险业诚信建设高峰论坛,国内学者随后也掀起了有关保险诚信研究的热潮,如赵尚梅(2005)认为我国保险市场存在严重的诚信危机,信息不对称为其根源之一;由于我国保险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且面临国际同业竞争,倡导建立以政府主导的正规制度来实行约束。陈秉正(2005)利用“囚徒困境”模型分析了保险人、保险人和保险消费者存在不诚信的必然性,指出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如建立长期互利关系,加大不诚信的惩治力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等措施来加强诚信建设。

(三)投资风险研究

在投资风险研究方面,Kenney(1967)提出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和承保风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Daines等(1968)认为,随着承保风险的增加,应相应降低投资风险。国内学者方面,刘娜(2005)认为,保险资金的运用监管涉及保险资金运用的宽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可通过扩大保险资金运用范围、投连险和巨灾险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保险公司上市等途径加快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渗透与融合,在提高保险市场效率与偿付能力的同时为资本市场创新与繁荣产生积极影响。叶永刚等(2005)提出运用在险值(VaR)方法对投资风险进行度量,用成份在险值(CVaR)来揭示保险资金市场风险的主要构成和投资组合中每类资产的边际风险。

(四)偿付风险研究

有关偿付风险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研究方面,偿付能力即“保险人在各种合理的、可预见的环境下履行所有保险合同所规定义务的能力”(solvency)。有关偿付能力及其监管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偿付能力监管模型(方法)。陈兵(2006)介绍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评估的“经济资本”(EconomicCapital)方法及其在保险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孟生旺(2007)整合了VaR、TailVaR、破产概率和保单持有人预期亏空(EPD)等传统保险公司风险度量技术,提出了保险公司风险度量和控制的未偿率模型。

2.偿付能力监管额度。粟芳(2002)提出了一种计算偿付能力额度的模型,并实证比较了这种风险理论模型和比率法、破产理论法在计算偿付能力额度方面的适用性;赵宇龙(2006)指出了我国非寿险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设置的不足,并依据欧盟标准的理论基础与逻辑,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案并实证了其有效性。

3.基于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占梦雅(2005)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非寿险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指标体系(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封进(2003)用因子分析法实证认为1986年~2000年以来中国寿险经营的偿付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

4.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恶化预测。吕长江(2006)利用MDA模型和Logistic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方法对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恶化进行预测研究。

(五)文献述评与保险运营风险分析框架

从保险风险的分类来看,不同的研究基于不同的侧重与视角来展开,缺乏一套统一可行的标准,这一方面说明保险风险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保险风险的多维性。对承保风险的研究旨在减少信息不对称风险,在目前中国信用缺失和信用滥用的情况下,无论对于保险人、被保险人还是保险中介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保险公司特有的运营模式,保险资金的投资风险不同于基金,也不同于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保险投资风险与承保风险密切相关,更关系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是否充足;为了兼顾保险资金的安全与收益,保险资金投资组合的构建、运作与风险管理都具有特殊性与复杂性。保险的偿付是保险履行分散风险、均摊损失职能的保障,对理论与实务、特别是保险监管具有重要意义;从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研究来看,监管模式(模型)的选择、最低偿付额度的确定、偿付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偿付能力恶化的预警都应该适应保险业运营环境变化的需求。

本文基于保险公司经营的业务环节将保险风险简化为承保风险、投资风险和偿付风险,显而易见,这三个环节的风险因素都是保险经营的内生风险。本文有关保险风险的分类比较简明直观,但也疏漏了一些重要风险环节,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胀风险和市场风险等,笔者认为这些重要的风险因素相对保险运营而言,都是外生风险因素。

对保险企业来说,其业务主要包括三个环节:承保、投资和偿付,各个环节的主要业务和经营目标各不相同:承保主要是通过合理渠道和价格提供市场需要的保险产品,以追求规模有效扩张为目的;投资则是在规定的投资范围和额度前提下,通过投资组合构建与运用追求更高的投资收益;偿付环节则通过保证充足的偿付能力来保证可预见甚至是巨灾风险事件的偿付来保证保单持有人的利益。承保是资金运用的基础,自己承保和资金运用的结果共同决定偿付的有效性,三者相互影响和制约。保险业务的风险包括这三个环节经营的内生风险,同时受到外在风险因素,如通胀、利率和汇率变动,资本市场波动等外生风险因素的影响。

二、承保风险分析

(一)保险产品分析

1.产品同质化明显。从保险市场现存的产品结构来看,各家保险公司并无实质性差异,产品创新力度有待加强。各保险公司在推出新产品时,往往根据同业的销售情况来判断市场需求,进而模仿跟进,这势必造成严重的产品同质化,并进而造成市场的过度竞争。

2.产品结构不合理。《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报告(2008)》中有关保费收入的比例构成凸显了我国保险结构存在的问题:就财产险而言,2007年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997.74亿元,其中机动车辆保险原保险保费收人为1484.28亿元,同比增长33.98%,占财产险业务的比例为74.3%;而交强险原保险保费收入536.69亿元,占机动车辆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的比例为36.2%,同比增长145.3%。就寿险而言,2007年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948.97亿元,其中万能险原保险保费收入845.69亿元,同比增长113.44%,占寿险保费收入的17.09%,占比上升7.31个百分点;投连险原保险保费收入393.83亿元,同比增长558.37%,占寿险业务保费收入的7.96%,占比上升6.4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对财产险和寿险而言,业务增长与构成对交强险和投资型险种过于倚重,产品结构单一。

3.投连险蕴含投资风险。源于2007年资本市场的强劲表现,投连险销售形式火爆。前面数据显示连投险保费收入占寿险业务保费收入将近8%,在个别外资保险公司占比甚至达到80%以上。由于连投险的销售与收益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因而风险较大2002年爆发的“投连险风波”缘于资本市场急转直下,并引发了各地退保潮以及此后投连险市场数年的低迷。

4.农业险、巨灾险和责任险比例过低。2007年的“猪肉危机”表明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低下,据相关资料显示㈣,我国每年农险保费收入不到农业产值的2%。赔付不到农业灾害损失的5%;而在2008年春节期间的冰冻灾害中,尽管保险公司赔付近20亿元(多为车险赔付),但仍然不及1500亿元直接损失的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达到36%和5%);另据统计,2007年全国责任险保费收入只有66.6亿元,占财产险业务比重3.3%,而国际平均水平则高达16%。

(二)保险费率分析

1.寿险保险费率的管制使传统寿险产品得不到市场认可。寿险保单的平均久期是15年,1999年6月以前,寿险保单的定价利率普遍高达6%一8%,但随后央行逐步下调银行利率导致“利差损”产生。1999年6月以后,定价利率被保监会限制为最高不得超过2.5%,政策性管制使得“利差损”由此转变为“利差益”,整个中国寿险行业也扭亏为盈。但伴随着2007年以来银行利率的多次上调,传统保单和分红险等储蓄型寿险产品的实际收率甚至低于同期银行利率,这种产品自然会得不到市场认可,再加上资本市场2007年火爆,寿险公司主推连投险和万能险等具有投资功能的产品来迎合市场需求成为当然的选择。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这种寿险产品营销策略实为一种“两难”抉择,具有较大的风险。总体而言,寿险行业的定价风险源于银行利率和资本市场变动,受市场风险传导影响较大。

2.财产保险费率的相对放开与市场的过渡竞争。在贴产险市场的某些领域,由于保费费率相对开放,部分地区音分险种甚至出现了不计成本的过度竞争行为,如,某些竞每激烈地区的企财险和建安险费率降至万分之几,在国际市扬上已不能顺利分保,行业的财务风险逐年上升。经测算,我国2001年~2005年财产保险每万元风险单位对应的保受收入如下②:2001年~2005年财产保险每万元风险单位对应的保费收入

随着保费收入和保险金额的逐年上升,我国财产险每万元风险单位对应的保费收入逐年下降,蕴含着承保风险的逐年放大。

财产险某些险种的费率管制也蕴含着一定的监管风险,交强险作为财产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强制保险的特点,从一开始推出就颇受非议,就其费率而言,和德国等国家相比我国交强险费率相对较高。

(三)营销渠道分析

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2007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报告》中显示④,我国2007年的保险投诉为1767件,比2006年增长4.8%。其中,涉及保险产品误导销售即为保险投诉相对集中的问题之一。有关保险营销渠道风险的主要表现:

1.营销中介滥用渠道权力。就目前保险公司展业的途径而言,主要通过保险中介来实现。由于保险中介把持了保险营销渠道,在和保险公司的谈判中处于强势地位,因而少数不良中介往往抬高营销成本报价,从而加大保险公司的费用支出。

2.通过误导消费者来实现保险产品销售。由于投保人对保险产品知识缺乏,再加上保险合同往往具有繁杂的条款,因而投保人在投保时往往“不知所措”,而一些保险人会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来实施对消费者的误导,如将分红险称为理财产品,“疏漏”保险手续与证据导致保险理赔无法实现等。

3.银保合作存在一定的弊端。如由于银行具有渠道优势,因而抬高手续费报价,代销人员甚至还根据业绩收取额外手续费。

三、投资风险分析

(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宽度与深度的相关规定①

1.股权投资。根据保监会相关规定,保险公司上一年资产中不超过20%的资金可以投资于权益类产品,其中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上限均为10%,如果将因投连险带来的权益类投资资金一并计算,完全有可能超出20%上限;另据规定,保险资金入市的比例由原有的5%调至10%,同时取消“禁止投资于上年涨幅超过100%股票”的限制。

2.海外投资。2007年7月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打开了保险资金投资海外的大门,截至目前为止,共有21家保险公司获得了QDII资格,其投资限额为保险公司上年末总资产的15%②。

3.基础建设投资。平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牵头保险企业集体出资约160亿元,占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总股份的13.93%,成为仅次于铁道部的第二大股东;根据2008年两会相关议题,2008年将继续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同时要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和私人股权投资试点。

4.中小保险机构委托入市开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第三方理财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出台,中小保险公司通过委托投资方式进入股票市场成为可能,目前已有民安保险等18家中小型保险公司可“借道”资产管理公司投资股票。

(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实际情况

据《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报告(2008)》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26721.94亿元,较年初增长37.2%。从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来看:银行存款6516.26亿元,较年初增长5.38%,占资金运用余额的比例为24.39%,占比较年初下滑7.35%;债券11752.79亿元,较年初增长23.78%,占比43.98%,占比下滑4.76%;证券投资基金2530.46亿元,较年初增长85.35%,占比9.47%,占比上升2.46%;股票(股权)4715.63亿元,较年初增长140.23%,占比17.65%,占比上升7.57%。

(三)投资风险分析

保险公司的新增收入中80%左右与资本市场有关,但资本市场波动很大,蕴含着极大的投资风险;与国外保险公司投资渠道和比例相比,我国保险业投资债券比例偏小,股票、基金所占比例偏大④;海外投资蕴含着投资风险和汇率风险。

四、偿付风险分析

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2008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指出@,“目前占市场份额主体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均非常充足,长期困扰保险业的偿付能力不足和利差损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由于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受制于承保和投资环节,而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保险业承保风险和投资风险仍然存在且较为突出,因而偿付能力风险仍然存在。

偿付环节风险还源自保险诈骗的存在。有资料显示,欧美发达国家的保险赔付总额中有15%一30%为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以诈骗形式获得,个别的险种的诈骗赔付率甚至高达30%一50%。另据人保财险广东分公司估计,该公司2005年赔付总额中15%以上与保险诈骗有关;华安保险武汉分公司认为,因保险诈骗产生的赔付目前已占到赔付总额的30%⑨。据江苏保监局不完全统计,2006年江苏省发现涉嫌车险诈骗案件1900件,涉嫌诈骗金额1860万元,全省因机动车险诈骗损失高达2亿元㈣。

中国保监会于2003年3月24日颁布了“1号令”,即“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对财产保险公司和人身保险公司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和偿付能力监管指标做了规定。其中,有关最低偿付能力额度分别照搬欧盟1973年标准(财产险)和欧盟1979年的标准(人身险),即“偿付能力0”标准;而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则以NAIC的IRIS为基础构建。由前述文献综述可知,粟芳(2002)和赵宇龙(2006)等学者的研究均表明,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的最低额度与初始准备金的设置存在一定缺陷。

五、结论

保险业高速发展也掩盖了行业潜在的运营风险,我国保险业面临的运营风险可归结为三方面:

第8篇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保险业也获得了超常规发展,长期被抑制的保险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与此同时,保险业快速扩张的表面现象也掩盖了行业潜在风险,中国保险市场作为典型的新兴金融市场,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行业基础薄弱;内控风险较为突出;外部风险日益凸显;保险行业的环境建设与外部监管水平跟不上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了巩固我国保险业已有发展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发展规模扩张和行业发展安全的辩证统一,全面而深入探讨我国保险业运营风险状况势在必行。

一、保险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一)保险风险的分类研究

保险运营风险的分类是保险业运营风险分析的基础,但由于保险以经营风险为业务,因而与保险相关的风险非常庞杂,有关保险风险特别是保险风险分类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如,Babbel等(1997)从金融风险的角度将保险业风险分为精算风险、系统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6种;而Kuritzkes等(2002)认为,保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和承保风险。国内学者方面,赵瑾璐和张小霞(2003)认为我国保险业潜在的主要风险包括经营风险、投资风险、道德风险和政策风险等4种;赵宇龙(2005)认为保险业面临道德风险、偿付风险和市场风险等三大潜在系统性风险,因而保险监管应该将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偿付能力和市场行为作为监管重点。

(二)承保风险研究

承保环节的风险分析多集中于信息不对称风险。Roth.schild和stiditz(1976)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对保险市场效率的影响:由于保险人不了解投保人在投保之后的行为,投保人在投保后可能故意造成保险事故从而导致赔付率上升,因而存在道德风险;当保险人事前不知道投保人的风险状况,而高风险个体积极投保的结果会将低风险类型的消费者“驱逐”出保险市场,从而存在逆选择问题。2005年5月,中国保险学会和中国保险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保险业诚信建设高峰论坛,国内学者随后也掀起了有关保险诚信研究的热潮,如赵尚梅(2005)认为我国保险市场存在严重的诚信危机,信息不对称为其根源之一;由于我国保险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且面临国际同业竞争,倡导建立以政府主导的正规制度来实行约束。陈秉正(2005)利用“囚徒困境”模型分析了保险人、保险人和保险消费者存在不诚信的必然性,指出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如建立长期互利关系,加大不诚信的惩治力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等措施来加强诚信建设。

(三)投资风险研究

在投资风险研究方面,Kenney(1967)提出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和承保风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Daines等(1968)认为,随着承保风险的增加,应相应降低投资风险。国内学者方面,刘娜(2005)认为,保险资金的运用监管涉及保险资金运用的宽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可通过扩大保险资金运用范围、投连险和巨灾险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保险公司上市等途径加快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渗透与融合,在提高保险市场效率与偿付能力的同时为资本市场创新与繁荣产生积极影响。叶永刚等(2005)提出运用在险值(VaR)方法对投资风险进行度量,用成份在险值(CVaR)来揭示保险资金市场风险的主要构成和投资组合中每类资产的边际风险。

(四)偿付风险研究

有关偿付风险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研究方面,偿付能力即“保险人在各种合理的、可预见的环境下履行所有保险合同所规定义务的能力”(solvency)。有关偿付能力及其监管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偿付能力监管模型(方法)。陈兵(2006)介绍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评估的“经济资本”(EconomicCapital)方法及其在保险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孟生旺(2007)整合了VaR、TailVaR、破产概率和保单持有人预期亏空(EPD)等传统保险公司风险度量技术,提出了保险公司风险度量和控制的未偿率模型。

2.偿付能力监管额度。粟芳(2002)提出了一种计算偿付能力额度的模型,并实证比较了这种风险理论模型和比率法、破产理论法在计算偿付能力额度方面的适用性;赵宇龙(2006)指出了我国非寿险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设置的不足,并依据欧盟标准的理论基础与逻辑,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案并实证了其有效性。

3.基于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占梦雅(2005)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非寿险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指标体系(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封进(2003)用因子分析法实证认为1986年~2000年以来中国寿险经营的偿付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

4.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恶化预测。吕长江(2006)利用MDA模型和Logistic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方法对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恶化进行预测研究。

(五)文献述评与保险运营风险分析框架

从保险风险的分类来看,不同的研究基于不同的侧重与视角来展开,缺乏一套统一可行的标准,这一方面说明保险风险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保险风险的多维性。对承保风险的研究旨在减少信息不对称风险,在目前中国信用缺失和信用滥用的情况下,无论对于保险人、被保险人还是保险中介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保险公司特有的运营模式,保险资金的投资风险不同于基金,也不同于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保险投资风险与承保风险密切相关,更关系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是否充足;为了兼顾保险资金的安全与收益,保险资金投资组合的构建、运作与风险管理都具有特殊性与复杂性。保险的偿付是保险履行分散风险、均摊损失职能的保障,对理论与实务、特别是保险监管具有重要意义;从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研究来看,监管模式(模型)的选择、最低偿付额度的确定、偿付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偿付能力恶化的预警都应该适应保险业运营环境变化的需求。

本文基于保险公司经营的业务环节将保险风险简化为承保风险、投资风险和偿付风险,显而易见,这三个环节的风险因素都是保险经营的内生风险。本文有关保险风险的分类比较简明直观,但也疏漏了一些重要风险环节,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胀风险和市场风险等,笔者认为这些重要的风险因素相对保险运营而言,都是外生风险因素。

对保险企业来说,其业务主要包括三个环节:承保、投资和偿付,各个环节的主要业务和经营目标各不相同:承保主要是通过合理渠道和价格提供市场需要的保险产品,以追求规模有效扩张为目的;投资则是在规定的投资范围和额度前提下,通过投资组合构建与运用追求更高的投资收益;偿付环节则通过保证充足的偿付能力来保证可预见甚至是巨灾风险事件的偿付来保证保单持有人的利益。承保是资金运用的基础,自己承保和资金运用的结果共同决定偿付的有效性,三者相互影响和制约。保险业务的风险包括这三个环节经营的内生风险,同时受到外在风险因素,如通胀、利率和汇率变动,资本市场波动等外生风险因素的影响。

二、承保风险分析

(一)保险产品分析

1.产品同质化明显。从保险市场现存的产品结构来看,各家保险公司并无实质性差异,产品创新力度有待加强。各保险公司在推出新产品时,往往根据同业的销售情况来判断市场需求,进而模仿跟进,这势必造成严重的产品同质化,并进而造成市场的过度竞争。

2.产品结构不合理。《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报告(2008)》中有关保费收入的比例构成凸显了我国保险结构存在的问题:就财产险而言,2007年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997.74亿元,其中机动车辆保险原保险保费收人为1484.28亿元,同比增长33.98%,占财产险业务的比例为74.3%;而交强险原保险保费收入536.69亿元,占机动车辆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的比例为36.2%,同比增长145.3%。就寿险而言,2007年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948.97亿元,其中万能险原保险保费收入845.69亿元,同比增长113.44%,占寿险保费收入的17.09%,占比上升7.31个百分点;投连险原保险保费收入393.83亿元,同比增长558.37%,占寿险业务保费收入的7.96%,占比上升6.4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对财产险和寿险而言,业务增长与构成对交强险和投资型险种过于倚重,产品结构单一。

3.投连险蕴含投资风险。源于2007年资本市场的强劲表现,投连险销售形式火爆。前面数据显示连投险保费收入占寿险业务保费收入将近8%,在个别外资保险公司占比甚至达到80%以上。由于连投险的销售与收益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因而风险较大2002年爆发的“投连险风波”缘于资本市场急转直下,并引发了各地退保潮以及此后投连险市场数年的低迷。

4.农业险、巨灾险和责任险比例过低。2007年的“猪肉危机”表明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低下,据相关资料显示㈣,我国每年农险保费收入不到农业产值的2%。赔付不到农业灾害损失的5%;而在2008年春节期间的冰冻灾害中,尽管保险公司赔付近20亿元(多为车险赔付),但仍然不及1500亿元直接损失的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达到36%和5%);另据统计,2007年全国责任险保费收入只有66.6亿元,占财产险业务比重3.3%,而国际平均水平则高达16%。

(二)保险费率分析

1.寿险保险费率的管制使传统寿险产品得不到市场认可。寿险保单的平均久期是15年,1999年6月以前,寿险保单的定价利率普遍高达6%一8%,但随后央行逐步下调银行利率导致“利差损”产生。1999年6月以后,定价利率被保监会限制为最高不得超过2.5%,政策性管制使得“利差损”由此转变为“利差益”,整个中国寿险行业也扭亏为盈。但伴随着2007年以来银行利率的多次上调,传统保单和分红险等储蓄型寿险产品的实际收率甚至低于同期银行利率,这种产品自然会得不到市场认可,再加上资本市场2007年火爆,寿险公司主推连投险和万能险等具有投资功能的产品来迎合市场需求成为当然的选择。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这种寿险产品营销策略实为一种“两难”抉择,具有较大的风险。总体而言,寿险行业的定价风险源于银行利率和资本市场变动,受市场风险传导影响较大。

2.财产保险费率的相对放开与市场的过渡竞争。在贴产险市场的某些领域,由于保费费率相对开放,部分地区音分险种甚至出现了不计成本的过度竞争行为,如,某些竞每激烈地区的企财险和建安险费率降至万分之几,在国际市扬上已不能顺利分保,行业的财务风险逐年上升。经测算,我国2001年~2005年财产保险每万元风险单位对应的保受收入如下②:2001年~2005年财产保险每万元风险单位对应的保费收入

随着保费收入和保险金额的逐年上升,我国财产险每万元风险单位对应的保费收入逐年下降,蕴含着承保风险的逐年放大。

财产险某些险种的费率管制也蕴含着一定的监管风险,交强险作为财产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强制保险的特点,从一开始推出就颇受非议,就其费率而言,和德国等国家相比我国交强险费率相对较高。

(三)营销渠道分析

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2007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报告》中显示④,我国2007年的保险投诉为1767件,比2006年增长4.8%。其中,涉及保险产品误导销售即为保险投诉相对集中的问题之一。有关保险营销渠道风险的主要表现:

1.营销中介滥用渠道权力。就目前保险公司展业的途径而言,主要通过保险中介来实现。由于保险中介把持了保险营销渠道,在和保险公司的谈判中处于强势地位,因而少数不良中介往往抬高营销成本报价,从而加大保险公司的费用支出。

2.通过误导消费者来实现保险产品销售。由于投保人对保险产品知识缺乏,再加上保险合同往往具有繁杂的条款,因而投保人在投保时往往“不知所措”,而一些保险人会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来实施对消费者的误导,如将分红险称为理财产品,“疏漏”保险手续与证据导致保险理赔无法实现等。

3.银保合作存在一定的弊端。如由于银行具有渠道优势,因而抬高手续费报价,代销人员甚至还根据业绩收取额外手续费。

三、投资风险分析

(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宽度与深度的相关规定①

1.股权投资。根据保监会相关规定,保险公司上一年资产中不超过20%的资金可以投资于权益类产品,其中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上限均为10%,如果将因投连险带来的权益类投资资金一并计算,完全有可能超出20%上限;另据规定,保险资金入市的比例由原有的5%调至10%,同时取消“禁止投资于上年涨幅超过100%股票”的限制。

2.海外投资。2007年7月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打开了保险资金投资海外的大门,截至目前为止,共有21家保险公司获得了QDII资格,其投资限额为保险公司上年末总资产的15%②。

3.基础建设投资。平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牵头保险企业集体出资约160亿元,占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总股份的13.93%,成为仅次于铁道部的第二大股东;根据2008年两会相关议题,2008年将继续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同时要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和私人股权投资试点。

4.中小保险机构委托入市开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第三方理财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出台,中小保险公司通过委托投资方式进入股票市场成为可能,目前已有民安保险等18家中小型保险公司可“借道”资产管理公司投资股票。

(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实际情况

据《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报告(2008)》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26721.94亿元,较年初增长37.2%。从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来看:银行存款6516.26亿元,较年初增长5.38%,占资金运用余额的比例为24.39%,占比较年初下滑7.35%;债券11752.79亿元,较年初增长23.78%,占比43.98%,占比下滑4.76%;证券投资基金2530.46亿元,较年初增长85.35%,占比9.47%,占比上升2.46%;股票(股权)4715.63亿元,较年初增长140.23%,占比17.65%,占比上升7.57%。

(三)投资风险分析

保险公司的新增收入中80%左右与资本市场有关,但资本市场波动很大,蕴含着极大的投资风险;与国外保险公司投资渠道和比例相比,我国保险业投资债券比例偏小,股票、基金所占比例偏大④;海外投资蕴含着投资风险和汇率风险。

四、偿付风险分析

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2008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指出@,“目前占市场份额主体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均非常充足,长期困扰保险业的偿付能力不足和利差损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由于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受制于承保和投资环节,而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保险业承保风险和投资风险仍然存在且较为突出,因而偿付能力风险仍然存在。

偿付环节风险还源自保险诈骗的存在。有资料显示,欧美发达国家的保险赔付总额中有15%一30%为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以诈骗形式获得,个别的险种的诈骗赔付率甚至高达30%一50%。另据人保财险广东分公司估计,该公司2005年赔付总额中15%以上与保险诈骗有关;华安保险武汉分公司认为,因保险诈骗产生的赔付目前已占到赔付总额的30%⑨。据江苏保监局不完全统计,2006年江苏省发现涉嫌车险诈骗案件1900件,涉嫌诈骗金额1860万元,全省因机动车险诈骗损失高达2亿元㈣。

中国保监会于2003年3月24日颁布了“1号令”,即“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对财产保险公司和人身保险公司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和偿付能力监管指标做了规定。其中,有关最低偿付能力额度分别照搬欧盟1973年标准(财产险)和欧盟1979年的标准(人身险),即“偿付能力0”标准;而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则以NAIC的IRIS为基础构建。由前述文献综述可知,粟芳(2002)和赵宇龙(2006)等学者的研究均表明,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的最低额度与初始准备金的设置存在一定缺陷。

五、结论

保险业高速发展也掩盖了行业潜在的运营风险,我国保险业面临的运营风险可归结为三方面:

第9篇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保险业也获得了超常规发展,长期被抑制的保险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与此同时,保险业快速扩张的表面现象也掩盖了行业潜在风险,中国保险市场作为典型的新兴金融市场,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行业基础薄弱;内控风险较为突出;外部风险日益凸显;保险行业的环境建设与外部监管水平跟不上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了巩固我国保险业已有发展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发展规模扩张和行业发展安全的辩证统一,全面而深入探讨我国保险业运营风险状况势在必行。

一、保险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一)保险风险的分类研究

保险运营风险的分类是保险业运营风险分析的基础,但由于保险以经营风险为业务,因而与保险相关的风险非常庞杂,有关保险风险特别是保险风险分类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如,Babbel等(1997)从金融风险的角度将保险业风险分为精算风险、系统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6种;而Kuritzkes等(2002)认为,保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和承保风险。国内学者方面,赵瑾璐和张小霞(2003)认为我国保险业潜在的主要风险包括经营风险、投资风险、道德风险和政策风险等4种;赵宇龙(2005)认为保险业面临道德风险、偿付风险和市场风险等三大潜在系统性风险,因而保险监管应该将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偿付能力和市场行为作为监管重点。

(二)承保风险研究

承保环节的风险分析多集中于信息不对称风险。Roth.schild和stiditz(1976)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对保险市场效率的影响:由于保险人不了解投保人在投保之后的行为,投保人在投保后可能故意造成保险事故从而导致赔付率上升,因而存在道德风险;当保险人事前不知道投保人的风险状况,而高风险个体积极投保的结果会将低风险类型的消费者“驱逐”出保险市场,从而存在逆选择问题。2005年5月,中国保险学会和中国保险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保险业诚信建设高峰论坛,国内学者随后也掀起了有关保险诚信研究的热潮,如赵尚梅(2005)认为我国保险市场存在严重的诚信危机,信息不对称为其根源之一;由于我国保险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且面临国际同业竞争,倡导建立以政府主导的正规制度来实行约束。陈秉正(2005)利用“囚徒困境”模型分析了保险人、保险人和保险消费者存在不诚信的必然性,指出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如建立长期互利关系,加大不诚信的惩治力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等措施来加强诚信建设。

(三)投资风险研究

在投资风险研究方面,Kenney(1967)提出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和承保风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Daines等(1968)认为,随着承保风险的增加,应相应降低投资风险。国内学者方面,刘娜(2005)认为,保险资金的运用监管涉及保险资金运用的宽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可通过扩大保险资金运用范围、投连险和巨灾险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保险公司上市等途径加快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渗透与融合,在提高保险市场效率与偿付能力的同时为资本市场创新与繁荣产生积极影响。叶永刚等(2005)提出运用在险值(VaR)方法对投资风险进行度量,用成份在险值(CVaR)来揭示保险资金市场风险的主要构成和投资组合中每类资产的边际风险。

(四)偿付风险研究

有关偿付风险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研究方面,偿付能力即“保险人在各种合理的、可预见的环境下履行所有保险合同所规定义务的能力”(solvency)。有关偿付能力及其监管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偿付能力监管模型(方法)。陈兵(2006)介绍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评估的“经济资本”(EconomicCapital)方法及其在保险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孟生旺(2007)整合了VaR、TailVaR、破产概率和保单持有人预期亏空(EPD)等传统保险公司风险度量技术,提出了保险公司风险度量和控制的未偿率模型。

2.偿付能力监管额度。粟芳(2002)提出了一种计算偿付能力额度的模型,并实证比较了这种风险理论模型和比率法、破产理论法在计算偿付能力额度方面的适用性;赵宇龙(2006)指出了我国非寿险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设置的不足,并依据欧盟标准的理论基础与逻辑,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案并实证了其有效性。

3.基于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占梦雅(2005)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非寿险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指标体系(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封进(2003)用因子分析法实证认为1986年~2000年以来中国寿险经营的偿付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

4.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恶化预测。吕长江(2006)利用MDA模型和Logistic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方法对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恶化进行预测研究。

(五)文献述评与保险运营风险分析框架

从保险风险的分类来看,不同的研究基于不同的侧重与视角来展开,缺乏一套统一可行的标准,这一方面说明保险风险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保险风险的多维性。对承保风险的研究旨在减少信息不对称风险,在目前中国信用缺失和信用滥用的情况下,无论对于保险人、被保险人还是保险中介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保险公司特有的运营模式,保险资金的投资风险不同于基金,也不同于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保险投资风险与承保风险密切相关,更关系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是否充足;为了兼顾保险资金的安全与收益,保险资金投资组合的构建、运作与风险管理都具有特殊性与复杂性。保险的偿付是保险履行分散风险、均摊损失职能的保障,对理论与实务、特别是保险监管具有重要意义;从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研究来看,监管模式(模型)的选择、最低偿付额度的确定、偿付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偿付能力恶化的预警都应该适应保险业运营环境变化的需求。

本文基于保险公司经营的业务环节将保险风险简化为承保风险、投资风险和偿付风险,显而易见,这三个环节的风险因素都是保险经营的内生风险。本文有关保险风险的分类比较简明直观,但也疏漏了一些重要风险环节,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胀风险和市场风险等,笔者认为这些重要的风险因素相对保险运营而言,都是外生风险因素。

对保险企业来说,其业务主要包括三个环节:承保、投资和偿付,各个环节的主要业务和经营目标各不相同:承保主要是通过合理渠道和价格提供市场需要的保险产品,以追求规模有效扩张为目的;投资则是在规定的投资范围和额度前提下,通过投资组合构建与运用追求更高的投资收益;偿付环节则通过保证充足的偿付能力来保证可预见甚至是巨灾风险事件的偿付来保证保单持有人的利益。承保是资金运用的基础,自己承保和资金运用的结果共同决定偿付的有效性,三者相互影响和制约。保险业务的风险包括这三个环节经营的内生风险,同时受到外在风险因素,如通胀、利率和汇率变动,资本市场波动等外生风险因素的影响。

二、承保风险分析

(一)保险产品分析

1.产品同质化明显。从保险市场现存的产品结构来看,各家保险公司并无实质性差异,产品创新力度有待加强。各保险公司在推出新产品时,往往根据同业的销售情况来判断市场需求,进而模仿跟进,这势必造成严重的产品同质化,并进而造成市场的过度竞争。

2.产品结构不合理。《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报告(2008)》中有关保费收入的比例构成凸显了我国保险结构存在的问题:就财产险而言,2007年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997.74亿元,其中机动车辆保险原保险保费收人为1484.28亿元,同比增长33.98%,占财产险业务的比例为74.3%;而交强险原保险保费收入536.69亿元,占机动车辆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的比例为36.2%,同比增长145.3%。就寿险而言,2007年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948.97亿元,其中万能险原保险保费收入845.69亿元,同比增长113.44%,占寿险保费收入的17.09%,占比上升7.31个百分点;投连险原保险保费收入393.83亿元,同比增长558.37%,占寿险业务保费收入的7.96%,占比上升6.4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对财产险和寿险而言,业务增长与构成对交强险和投资型险种过于倚重,产品结构单一。

3.投连险蕴含投资风险。源于2007年资本市场的强劲表现,投连险销售形式火爆。前面数据显示连投险保费收入占寿险业务保费收入将近8%,在个别外资保险公司占比甚至达到80%以上。由于连投险的销售与收益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因而风险较大2002年爆发的“投连险风波”缘于资本市场急转直下,并引发了各地退保潮以及此后投连险市场数年的低迷。

4.农业险、巨灾险和责任险比例过低。2007年的“猪肉危机”表明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低下,据相关资料显示㈣,我国每年农险保费收入不到农业产值的2%。赔付不到农业灾害损失的5%;而在2008年春节期间的冰冻灾害中,尽管保险公司赔付近20亿元(多为车险赔付),但仍然不及1500亿元直接损失的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达到36%和5%);另据统计,2007年全国责任险保费收入只有66.6亿元,占财产险业务比重3.3%,而国际平均水平则高达16%。

(二)保险费率分析

1.寿险保险费率的管制使传统寿险产品得不到市场认可。寿险保单的平均久期是15年,1999年6月以前,寿险保单的定价利率普遍高达6%一8%,但随后央行逐步下调银行利率导致“利差损”产生。1999年6月以后,定价利率被保监会限制为最高不得超过2.5%,政策性管制使得“利差损”由此转变为“利差益”,整个中国寿险行业也扭亏为盈。但伴随着2007年以来银行利率的多次上调,传统保单和分红险等储蓄型寿险产品的实际收率甚至低于同期银行利率,这种产品自然会得不到市场认可,再加上资本市场2007年火爆,寿险公司主推连投险和万能险等具有投资功能的产品来迎合市场需求成为当然的选择。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这种寿险产品营销策略实为一种“两难”抉择,具有较大的风险。总体而言,寿险行业的定价风险源于银行利率和资本市场变动,受市场风险传导影响较大。

2.财产保险费率的相对放开与市场的过渡竞争。在贴产险市场的某些领域,由于保费费率相对开放,部分地区音分险种甚至出现了不计成本的过度竞争行为,如,某些竞每激烈地区的企财险和建安险费率降至万分之几,在国际市扬上已不能顺利分保,行业的财务风险逐年上升。经测算,我国2001年~2005年财产保险每万元风险单位对应的保受收入如下:2001年~2005年财产保险每万元风险单位对应的保费收入

随着保费收入和保险金额的逐年上升,我国财产险每万元风险单位对应的保费收入逐年下降,蕴含着承保风险的逐年放大。

财产险某些险种的费率管制也蕴含着一定的监管风险,交强险作为财产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强制保险的特点,从一开始推出就颇受非议,就其费率而言,和德国等国家相比我国交强险费率相对较高。

(三)营销渠道分析

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2007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我国2007年的保险投诉为1767件,比2006年增长4.8%。其中,涉及保险产品误导销售即为保险投诉相对集中的问题之一。有关保险营销渠道风险的主要表现:

1.营销中介滥用渠道权力。就目前保险公司展业的途径而言,主要通过保险中介来实现。由于保险中介把持了保险营销渠道,在和保险公司的谈判中处于强势地位,因而少数不良中介往往抬高营销成本报价,从而加大保险公司的费用支出。

2.通过误导消费者来实现保险产品销售。由于投保人对保险产品知识缺乏,再加上保险合同往往具有繁杂的条款,因而投保人在投保时往往“不知所措”,而一些保险人会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来实施对消费者的误导,如将分红险称为理财产品,“疏漏”保险手续与证据导致保险理赔无法实现等。

3.银保合作存在一定的弊端。如由于银行具有渠道优势,因而抬高手续费报价,代销人员甚至还根据业绩收取额外手续费。

三、投资风险分析

(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宽度与深度的相关规定

1.股权投资。根据保监会相关规定,保险公司上一年资产中不超过20%的资金可以投资于权益类产品,其中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上限均为10%,如果将因投连险带来的权益类投资资金一并计算,完全有可能超出20%上限;另据规定,保险资金入市的比例由原有的5%调至10%,同时取消“禁止投资于上年涨幅超过100%股票”的限制。

2.海外投资。2007年7月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打开了保险资金投资海外的大门,截至目前为止,共有21家保险公司获得了QDII资格,其投资限额为保险公司上年末总资产的15%。

3.基础建设投资。平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牵头保险企业集体出资约160亿元,占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总股份的13.93%,成为仅次于铁道部的第二大股东;根据2008年两会相关议题,2008年将继续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同时要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和私人股权投资试点。

4.中小保险机构委托入市开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第三方理财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出台,中小保险公司通过委托投资方式进入股票市场成为可能,目前已有民安保险等18家中小型保险公司可“借道”资产管理公司投资股票。

(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实际情况

据《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报告(2008)》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26721.94亿元,较年初增长37.2%。从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来看:银行存款6516.26亿元,较年初增长5.38%,占资金运用余额的比例为24.39%,占比较年初下滑7.35%;债券11752.79亿元,较年初增长23.78%,占比43.98%,占比下滑4.76%;证券投资基金2530.46亿元,较年初增长85.35%,占比9.47%,占比上升2.46%;股票(股权)4715.63亿元,较年初增长140.23%,占比17.65%,占比上升7.57%。

(三)投资风险分析

保险公司的新增收入中80%左右与资本市场有关,但资本市场波动很大,蕴含着极大的投资风险;与国外保险公司投资渠道和比例相比,我国保险业投资债券比例偏小,股票、基金所占比例偏大;海外投资蕴含着投资风险和汇率风险。

四、偿付风险分析

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2008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指出,“目前占市场份额主体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均非常充足,长期困扰保险业的偿付能力不足和利差损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由于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受制于承保和投资环节,而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保险业承保风险和投资风险仍然存在且较为突出,因而偿付能力风险仍然存在。

偿付环节风险还源自保险诈骗的存在。有资料显示,欧美发达国家的保险赔付总额中有15%一30%为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以诈骗形式获得,个别的险种的诈骗赔付率甚至高达30%一50%。另据人保财险广东分公司估计,该公司2005年赔付总额中15%以上与保险诈骗有关;华安保险武汉分公司认为,因保险诈骗产生的赔付目前已占到赔付总额的30%。据江苏保监局不完全统计,2006年江苏省发现涉嫌车险诈骗案件1900件,涉嫌诈骗金额1860万元,全省因机动车险诈骗损失高达2亿元。

中国保监会于2003年3月24日颁布了“1号令”,即“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对财产保险公司和人身保险公司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和偿付能力监管指标做了规定。其中,有关最低偿付能力额度分别照搬欧盟1973年标准(财产险)和欧盟1979年的标准(人身险),即“偿付能力0”标准;而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则以NAIC的IRIS为基础构建。由前述文献综述可知,粟芳(2002)和赵宇龙(2006)等学者的研究均表明,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的最低额度与初始准备金的设置存在一定缺陷。

五、结论

保险业高速发展也掩盖了行业潜在的运营风险,我国保险业面临的运营风险可归结为三方面:

第10篇

洋河股份即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系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洋河集团作为主发起人,于2002年12月27日成立。公司成立后主要从事洋河系列白酒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业务。洋河股份以“洋河”这一驰名商标为基点,加快探索白酒与现代生活的切入点,成功推出“洋河蓝色经典”系列产品,进一步推动洋河品牌做大做强。为适应公司未来强劲发展需要,洋河股份先后通过几次大的改制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股权结构,搭建起了相对科学的公司管理平台。近年来洋河股份凭借“蓝色旋风”攻城略地,在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公司仍能逆市而上,以37.4亿元的销售业绩列入中国白酒行业第一方阵,实现连续四年50%以上的高增长。2009年上半年公司中高档白酒继续火爆,该类产品销售额达公司年白酒销售额的85.08%。同年7月29日,洋河股份首发股票申请审核通过,10月27日在深交所正式上市,上市后的洋河股份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二、洋河股份风险评估

作为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前提,企业应立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以使风险评估这一有序逻辑有效内化进企业内部控制的系统过程中。

第一,洋河股份目标设定。具体包括:一是战略目标与经营目标。二是报告目标与合规目标。公司对内报告必须保证真实可靠,对外报告应真实、完整、公允;同时公司的运营活动必须严格遵循有关市场、价格、税收、环保、人力、财务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第二,洋河股份风险识别。本文根据对洋河股份的实际调研,结合从中国名酒在线、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上收集到的有关信息,听取行业专家意见,概括总结出公司当前面临的五大风险。

经济风险。包括:危机影响风险。金融危机及经济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退,对公司近来年快速发展的中高档白酒可能不利;产业政策风险。白酒生产线被列入“限制类”,国家对此实行分类指导,允许企业一定期限内改造升级,但产业政策重大调整则会冲击公司生产经营; 税收政策风险。 目前“粮食类白酒广告费不得税前扣除”的规定尚未废止, 公司还面临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核定管理风险;项目投资风险。洋河股份发行股票所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名优酒的技改及营销网络建设等项目,但因投资项目实施周期长,可能会因政策、市场、物价等变化使得投资收益不确定。

市场风险。包括:需求下降风险。受累于经济低迷,中国高档白酒市场整体下滑,使高端白酒消费需求下降;品牌风险。洋河股份目前拥有“洋河”与“蓝色经典”两大驰名商标,若公司对这两大品牌维护不力,那将对公司产品销售带来不利影响;过度依赖单一市场风险。江苏市场是“洋河”酒最重要的市场,如果江苏市场对白酒需求下降或公司在该市场份额下降时不能有效拓展其他市场,将会对公司产生不利影响;假冒伪劣风险。目前假冒伪劣白酒的生产和销售已经对白酒行业产生不利影响,尽管公司加强防伪打假,但针对“洋河”的假冒伪劣及侵权产品仍可能存在。

运营及技术风险。包括:产销季节性风险。我国白酒消费节日效应明显,夏季气温高,白酒需求相对偏低;单一产品结构风险。公司目前主导产品为洋河蓝色经典系列,产品结构相对单一;技术革新风险。公司对名优基酒储存能力等技术改造若不能实现预期收益,新置固定资产折旧费增加将影响公司业绩;采购及成本风险。因粮食生产受自然气候等影响,粮食及食用酒精、调味酒等原材料价格受供求关系及国家政策影响呈上涨趋势,而酒瓶等包装物可能因供货方产能不足出现短缺或由此导致公司采购成本增加。

管理风险。包括:管理变革风险。如果管理层业务素质、管理水平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组织模式、管理制度未能及时调整或完善将给公司带来较大管理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因公司周边区域经济相对落后,吸引高素质人才有一定难度;关系协调风险。公司平时除了要跟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打交道外,还要协调与其控股的子公司以及参股的公司间的关系;管理伦理风险。公司目前管理伦理意识不强,不少经营管理人员认为重视管理伦理是在“务虚”,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束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行为。

自然与社会风险。包括:卫生质量风险。白酒质量、卫生状况直接影响消费者生命健康,将对其生产经营带来负面影响;自然生态环境风险。公司采用洋河镇特有深层地下水作为酿造用水,如果水资源出现问题,公司酒的质量将难以保证,将影响公司正常生产;安全风险。如果发生火灾等安全事故,将影响公司连续生产并可能造成经济损失;环保风险。白酒生产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水、废气及废渣,尽管公司已建立了环境保护制度,但环保风险仍难避免。

第三,洋河股份风险分析。本文选取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

erarchy Process)评价分析风险,并根据分析结果、结合专业判断确定公司应重点关注的风险。

建立风险阶梯层次结构。洋河股份风险层次结构具体标识如下:目标层――A(洋河股份整体风险);准则层――Ai(A1-经济风险、A2-市场风险、A3-运营及技术、A4-管理风险、A5-自然与社会风险);指标层――Aij(Al1、A12、A13、A14……A41、A42、A51、A52、A53),根据风险的层次性绘制洋河股份“风险递阶层次结构图”如下图1。考虑到风险防范时的成本效益原则,本文重点考虑各准则层与对应目标层的风险。

确定比较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从风险层次结构图的准则层开始,按表1中所示规则对各层次因素按重要性分别赋值以得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假设W为比较判断矩阵A的特征向量,则有AW=?姿maxW,本文选用方根法求解?姿max、W。在计算出?姿max后,接下来计算相容性指标CI和一致性指标CR,其中CI=(?姿max-n)/(n-1),CR=CI/C.R.(C.R.可由表2查出)。若计算出的CR

组织业内人士讨论后确定A~Ai的判断矩阵。

A~Ai153 4 61/5 1 1/31/4 21/3 311/2 41/4 42 1 51/6 1/21/41/5 1

针对A~Ai,解出?姿max=5.2298,Wi=[0.5004,0.0781,0.2444,0.1771,

0.0515]T,则CI=(?姿max-n)/(n-1)=(5.22985/(5-1)=0.0575,因A~Ai为5阶矩阵,由表2知C.R.=1.12,则CR=CI/C.R.=0.0575/1.12=0.05130.1满足一致性要求,通过检验。

确定Ai~Aij的比较判断矩阵。

A1~A1j127 51/2 14 31/71/411/21/51/62 1;A2~A2j163 51/6 1 1/4 11/3 41 31/5 1 1/3 1;

A3~A3j11/3 243 1 561/2 1/5 121/4 1/61/21;A4~A41 2 75 1/21 531/71/511/41/ 5 1/341;

A5~A5j1 2 3 4 6 1/21 2 3 51/31/21 2 41/41/31/21 21/61/51/41/21。

计算的各自最大特征值、经过归一化处理的特征向量及CI、CR值如下:

?姿max1=4.0215,W1j =[0.5329,0.2884,0.0674,0.1113]T;CI1=0.0072,CR1=0.0079

?姿max2= 4.0592,W2j=[0.5647,0.0828,0.2593,0.0932]T;CI2=0.0197,

CR2=0.0219

?姿max3=4.0487,W3j =[0.2364,0.5697,0.1237,0.0703]T;CI3=0.0162,CR3=0.0180

?姿max4=4.1385,W4j =[0.5255,0.2973,0.0523,0.1297]T;CI4=0.0467,CR4=0.0519

?姿max5=5.0683,W5j=[0.4206,0.2679,0.1651,0.095,0.0514]T;CI5=

0.0171,CR5=0.0152

计算指标层各因素对目标层的权重。计算出各层次要素对上一级目标要素的相对重要度后,可获得各层次要素对系统总体的权重,然后对所有风险要素进行优先排序。设二、三层评价的权重为Wi、Wij,则洋河股份综合评价权重可写为:W= Wi×Wij=[0.2667,0.1443,0.0334,0.0557,0.0441,0.0065,0.0203,0.0073,0.0404,0.1392,0.0302,0.0172,0.0931,0.0527,0.0093,0.0230,0.0217,0.0134,0.0085,0.0049,0.0026]

风险分析结论。根据前面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洋河股份准则层风险。针对由A~Ai构建的比较判断矩阵解出的向量Wi=[0.5004,0.0781,0.2444,0.1771,0.0515]T,据此对风险按重要性排序如下:A1-经济风险、A3-运营及技术、A4-管理风险、A2-市场风险、A5-自然与社会风险;洋河股份指标层风险。由指标层权重值的分布情况来看,公司应重点关注经济周期风险 (0.2667)、产业政策风险(0.1443)、单一产品结构风险 (0.1392)、管理变革风险(0.0931)、资金筹措风险(0.0557)、人力资源风险(0.0527)、需求下降风险(0.0441)等。

第四,洋河股份风险应对。在识别和分析相关风险的基础上,管理当局应合理选择风险应对措施。绘制风险坐标图的目的是要对多项风险进行直观比较以确定企业各种风险的次序和应对策略,本文在咨询业内专家、询问公司从业人员、查阅其2009年招股意向书的基础上,根据上面的风险识别与分析,按公司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高低及发生后对目标的影响程度绘制风险坐标图并将坐标图划分为A、B、C三个区域。

图2中内容带框线的为A区域,带下划线的为B区域,其它的为C区域。考虑到洋河股份的实际情况,在权衡成本效益的基础上,建议洋河股份承担A区域中的关系协调风险,对该风险可暂时不再增加控制措施;同时公司要努力降低B区域中的危机影响风险、产品结构单一风险、税收政策风险、依赖单一市场风险、项目投资风险等,并辅之以各项控制措施;而对C区域中的技术革新风险、需求下降风险、采购及成本风险等则应确保回避和转嫁,保证优先安排实施各项防范措施。

三、建立健全风险评估配套措施

洋河股份应按以下步骤建立健全风险评估配套措施:首先,要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在目前的企业风险管理实践中,风险管理活动一般由企业高层任职,目的是减少风险管理阻力、保持风险管理与企业战略一致性。基于洋河股份当前的组织架构,建议其在总经理下设立风险管理办公室,协助总经理进行风险把控。其次,要塑造企业风险文化。这要求洋河股份建立畅通的信息传递、反馈渠道,让员工了解公司的风险态度、风险管理目标和原则等;同时企业还应统一风险管理语言口径加强沟通和协调,制定详细的行为准则指导员工处理和防范风险。 最后,要建立风险信息管理与沟通系统。洋河股份要努力构建起一个较为全面的立体信息系统,既要建立内部信息收集机制,确保企业内部的风险信息及风险政策在内部沟通流畅。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外部信息收集、处理和发送系统,做好内外部信息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市场风险;风险价值法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7-0078-04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With the advance of interest rate and exchange rate reform, commercial banks are facing with interest rate risks and exchange rate risks realistically. In the limited transition period, commercial banks have made great efforts to enhance their risk management ability, such as adjusting management framework, selecting market risk management models, introducing advanced risk management system and pushing on internal rating method. Generally speaking, China’s main commercial banks’market risk management doesn’t fit with the market very well, such as lacking of risk transfer and hedging instruments, shortage of effective market risk management models and risk management system.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solidify the basis of data, develop market risk management models independently, introduce value at risks (VARs) methods, and participate in financial derivatives transaction actively to increase their management of market risk.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s; Market Risk; Value at Risks (VARs)

一、背景

(一)国际背景

1.新资本协议的应运而生

随着国际银行业务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一些银行如巴林银行、大和银行等由于市场风险管理失当遭受到了重大损失。这一系列的风险事件使得巴塞尔委员会逐渐意识到应将市场风险纳入其资本监管要求范围内。2004年6月正式公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EL Ⅱ)从操作层面正式引入了全面风险监管的理念,提出了银行风险监管的最低资本金要求、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三大支柱的原则。新协议将风险的定义扩大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各种因素,基本涵盖了现阶段银行业经营所面临的风险,并力求把资本充足率与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西方银行加强了对市场风险的控制

巴黎银行成立了由首席运营官或相关顾问牵头,以风险管理部为基础的市场风险委员会,每月开会一次,决定相关重大事项。在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上,巴黎银行主要采用四种方式:市场风险限额(包括风险价值限额体系、普通限额体系);内部VaR模型系统(即MRX系统);压力测试限额管理、普通限额管理等。法国兴业银行则要求负责内控的团队与交易员一起工作,而全球支持团队主要负责风险确认模型、全球汇报机制、信息系统管理。

(二)国内背景

1.利率和汇率的改革步伐加快

我国早在1993年明确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并先后放开了对多种利率的管制,如: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银行间国债市场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的下限等。同时,汇率改革也逐步推进。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使我国建立起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从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币汇率又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人民币升值2%。利率调整的加快和汇率的持续升值,使对市场风险缺乏良好管理的中国各主要商业银行开始频繁地暴露于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之下。

2.与市场风险监管相关的规章制度相继出台

在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市场风险管理水平相对较弱、专业人才缺乏的现实情况下,银监会参照新巴塞尔协议的标准和要求,先后出台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和《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监管现场检查手册》等一系列与市场风险监管相关的规章制度,以提升我国银行业市场风险管理意识并督促商业银行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水平。

二、过渡期主要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管理的推进及其评价

(一)过渡期主要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管理的推进工作

1.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调整

一个独立、高效、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商业银行应建立一个由董事会、市场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以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以市场风险管理的支持部门为辅助,与承担市场风险的业务经营部门紧密联系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近年来,大多数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均对其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人员进行了调整和设置。中国工商银行从2006年6月开始大幅调整其组织机构。新组建的风险管理部负责全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授信业务部负责各类客户的评级、授信、项目评估;信贷管理部负责全行信用风险管理、信贷监督检查和行业区域分析。中国银行致力于建立科学的、符合集团实际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对所承担的市场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测量、监测和控制。集团市场风险管理以董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风险管理部在高级管理层直接领导下,负责制定集团统一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流程;向高级管理层提出集团市场风险限额并进行分配、调节和实施有效监控;对市场风险计量所使用的系统、模型和参数进行有效性审核和验证等。建设银行进行风险管理体制改革,在风险政策制度、计量分析、风险监控等方面,实行全行整体层次上的集中管理。设立风险官员也是该行实施改革的内容之一:总行设有首席风险官,一级分行设风险总监,二级分行设风险主管,同时向县级支行派出风险经理。中信银行将力争在未来3-5年内率先成为中国第一批与新资本协议全面接轨的商业银行。目前,中信银行已组建了市场风险专业委员会,设立了专业职能部门,组建了专业团队,以有效应对市场风险。

2.市场风险计量模型的选择

2007年2月28日,银监会公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对市场风险资本计量方法明确如下:商业银行应采取内部模型法计算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如果届时商业银行未达到采取内部模型法的要求,可以采取标准法,但应制定向内部模型法的过渡方案,以便在实施新资本协议3年内达到实施内部模型法的要求。可见,标准法只是计算市场风险的过渡方法,商业银行最终需采用内部模型法来衡量市场风险。《指导意见》关于市场风险内部模型的技术方法、假设前提和参数设置可以有多种选择,银行可以根据本行的发展战略、风险管理目标和业务复杂程度自行设定。实际上,各主要商业银行构建内部评级体系时,大多考虑采用较先进的内部模型。如工商银行2007年将完成主要市场风险计量模型的构建工作,力争2008年底正式使用风险价值VAR计量模型,达到巴塞尔市场风险补充协议要求的内部模型法项下相关参数计量以及应用的标准。

3.先进风险管理系统的引进

国外的金融风险管理解决方案①提供商则拥有大量的金融专家和懂行的IT专家,他们的解决方案功能十分强大,能提供较为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如全世界最先进的金融领域集成IT解决方案提供商SunGard提供的Panaroma和BancWare②、全球主要的金融系统软件供应商MISYS公司提供的MISYS银行系统和路透集团的Kondor+。国内提供成熟的金融风险管理系统的软件商还比较少,如上海安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③。

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大多引进了国外的管理系统。招商银行OPICS系统①二期早已成功上线运行。招行在前、中、后台均采用OPICS系统,实现了前、中、后台的无缝对接以及对资金交易业务风险的集中控管。OPICS系统二期的成功运行,扩大了银行风险监控的范围,提升了风险控制技术,开发的风险价值(VAR)模型量化了市场风险。路透集团的Kondor+是一种先进的系统,适用于所有资产级别、衍生性金融产品和结构产品的交易和风险管理,能够确保银行通过一个系统实时查看所有情况。相当一部分国内商业银行采用路透集团Kondor+系统,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实时交易和风险管理需求。这些银行包括:中国银行、宁波市商业银行、民生银行、交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上海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 广东发展银行采用的是路透Kondor+前台交易系统及KGL全球限额管理系统(Kondor Global Limits),可以通过路透Kondor+前台交易系统对交易行为进行实时监控。上海银行也与路透集团签署协议,采用路透集团实时位置跟踪和桌面分析系统。

4.内部评级法的推进

新资本协议增强了对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为加强包括市场风险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中国的商业银行正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加快内部评级体系建设。目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等主要商业银行均已循序渐进、有计划、分步骤地着手建立符合新资本协议要求的内部评级体系。按照银监会的估计,到2009年中国将有10家左右的大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

中国工商银行于2004年正式启动了内部评级法工程建设。通过与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合作,工商银行将按照内部评级法的基本要求,在评级组织、评级体系设计与运作、评级结果运用、风险量化以及数据收集与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造和完善,力争在2007年底过渡期结束前达到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初级法的要求。中国农业银行和一家国际知名咨询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正式启动内部评级体系建设。农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建设分三期实施,一期的目标是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我国银监会的要求,借鉴国际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构建符合新资本协议要求、切合农业银行实际的非零售敞口初级法体系,并实现内部评级结果在信贷管理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力争在2008年底前建成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初级法要求的内部评级体系。2007年6月29日,交通银行、奥纬咨询公司和埃森哲公司三方在上海共同举行交通银行零售业务内部评级项目签约仪式。此项目完成后,交通银行的零售业务内部评级水平将达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零售业务高级内部评级法标准,为该行个人贷款和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技术支持。目前,中信银行已具备成为国内第一批实施新资本协议银行的条件,并与穆迪KMV合作完成了中信银行公司客户信用风险评级系统的开发。

(二)对主要商业银行加强市场风险管理工作的评价

如上所述,主要商业银行在过渡期内,从市场风险管理组织柜架、市场风险管理模型和系统以及内部评级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和努力,来提升对市场风险的管理水平。但是,目前中国主要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的管理仍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风险日益增大的要求,具体表现为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定价能力还不高,风险转移和对冲手段还较少,大部分银行缺乏有效的市场风险管理模型和风险管理系统,具有现代金融工程知识的专门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其中,有效的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和系统缺乏,是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的突出问题。从目前情况看,国内商业银行在市场风险计量方法、系统开发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银行对利率风险计量尚停留在运用缺口管理等相对较为简单工具的水平上,对久期分析法主要是用于计量交易账户债券利率风险,尚未将整个资产负债表以及表外衍生工具纳入久期分析体系,特别是对表外衍生工具的风险计量更为薄弱。同时,大多数国内银行对国际主流的风险价值法(VAR法)的运用则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尚未能充分运用于市场风险管理的实践。

三、对主要商业银行加强市场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夯实数据基础

数据是市场风险管理系统的生命线,强化数据基础建设贯穿了系统设计、开发和应用的全过程。由于模型和系统建立过程中,涉及的数据量大、来源渠道不一、运算程序复杂,计算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础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数据储备严重不足,且数据缺乏规范性、数据质量不高,有些甚至是明显失真的或是无效的数据。这些问题如不及早解决,可能会导致计算结果发生偏离,导致市场风险管理的失败(如管理结果为风险损失)。为此,针对我国数据的现状,商业银行应加快数据处理工作,建立并实行完整、严格、一致的数据标准,制定数据质量管理规章,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二)重视风险管理系统的实施,防止出现“水土不服”

风险管理系统是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商业银行需要进行大量的市场风险分析、计量及监测,要求对业务数据和多种分析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及验证等,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是其顺利实施的基础和保障。所以,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完备、可靠的风险管理系统来支持市场风险的计量及其所实施的事后检验和压力测试,并时时监测市场风险限额的遵守情况并提供市场风险的相关报告。

上文已提及国内的主要商业银行,甚至城市商业银行,大多引进了国外软件提供商的风险管理系统。国内银行引进国外风险管理系统时,往往面临“水土不服”和“本土化”不成功的问题。这并非系统本身所致,而是实施的过程有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博士认为,要想把国外的产品拿到国内来实施,需要选择一个很好的国内实施商,并由金融专家指导。金融专家所起到的作用,是在前期咨询分析、系统引进直至二次开发、测试、运行维护整个过程中,通过一套成熟的系统研究和差异分析方法,确保先进技术和本地业务能够和谐地结合起来。

如果实施商既对国外系统有着较深的理解和认识,又具备国内银行传统系统的开发经验,同时其服务又非常贴近国内客户,才可能保证引进系统获得成功。国内银行在引进系统之前,还必须为配合核心业务系统改造而进行一系列重大变革,包括对业务流程、管理机制、企业内部各部门利益等方方面面的调整,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四)适时引进风险价值法(VAR方法),并加强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

从国际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实践来看,市场风险计量方法经历了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逐步建立了一个多层次、相互补充、涵盖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业务的全面市场风险计量体系。目前主要使用的市场风险计量方法包括:缺口分析法、久期分析法和风险价值法(VALUE AT RISK,简称VAR方法)。目前,国际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实践做法是:依托强大的市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运用利率缺口(外汇敞口)分析法计量利率(汇率)变动对银行账户当期收益的影响;运用久期分析法在整个资产负债表及表外衍生工具范围内全面计量利率变动对银行经济价值的影响;对交易账户表内及表外衍生工具头寸则运用VAR方法进行市场风险计量。从发展趋势看,将在整个资产负债表内、表外业务中采用统一的 VAR模型计量市场风险。

目前,国际上已有超过1 000家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使用VAR方法对金融衍生交易的市场风险进行量化管理,其中有信孚银行、曼哈顿银行、摩根银行、花旗银行等多家著名金融机构。这些国外金融机构不仅将VAR作为度量市场风险的工具,并由此开发了VAR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VAR市场风险管理体系。风险价值已成为计量市场风险的主要指标,也是银行运用内部模型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的主要依据。采用VAR方法计量和管理市场风险必然是大势所趋。但我国银行业在引进VAR方法,将面临数据问题和厚尾现象,所以,商业银行在使用VAR方法时,还应辅之以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并注重与其他风险管理方法的适当结合。

(五)积极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规避市场风险

金融衍生产品在我国出现时间不长,只有十多年的历史。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的主要金融衍生产品主要有远期外汇买卖、远期结售汇业务、可转换公司债、股票期权、买断式回购等。当前,我国相当多的商业银行均不同程度地开办了各种金融衍生品交易(分为自营和代客户交易)。中国银行自营交易的规模相对较大,其他银行主要是以客户外汇衍生交易为主,交易规模不是很大。综合分析,我国即将进入金融衍生品的快速发展阶段。商业银行应借此机会,一方面,争取向客户提供更多的衍生品业务,获取更多非利差收益;另一方面,在进行缺口管理、持续期管理的同时,积极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以规避利率、汇率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杜姝一.我国中长期外债市场风险分析及管理[J].金融经济,2007,(6) :39-41.

第12篇

关键词:证券市场;结构;风险

一、我国证券市场结构分析

证券市场的结构是指证券市场的构成及各部分之间的量比关系。按品种分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衍生产品市场;按交易场所结构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就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 市场结构层次存在缺陷

成熟的证券市场通常是由发行市场、交易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构成的多层次结构体系。这种多层次结构为投资者提供了不同回报和承担不同风险以及利用股票期权与股票现货等进行组合投资的机会。但这种多层次结构却使我国证券市场的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无法发挥风险转移等功能。

2 证券市场过度投机气氛严重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以中小散户为主要市场投资者,散户与机构投资者并存的初创阶段。由于个人投资者缺乏对市场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倾向于短线投机操作,使价格波动过大、市场起伏剧烈,这样本来就不稳定的证券市场进入混沌状态。

3 我国上市公司质量普遍太差,没有投资价值

我国证券市场现有的上市公司中有70%左右为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不灵活,社会负担又比较重,所以资产质量不够理想,因而上市公司的质量普遍欠佳。

4 我国上市公司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配情况:一是部分经营状况欠佳甚至现金流为零的上市公司也派现;二是不少公司虽然有派现,但是每股派现金额很少;三是很多公司在派现的同时推出配股和增发方案,部分公司的大股东享受了派现带来的利益,却在再融资时选择放弃或以固定资产折价入股。以此作为背景,上市公司的高派现分红方案所隐含的信息复杂,并不被一致看好,有的甚至还引起了股价的下跌。

二、证券市场风险分析

证券市场风险本质上是风险因素、风险事件、风险结果递进联系而呈现的可能性。风险因素是风险结果发生的必要条件,而风险事件则是它的充分条件。学者们一般将证券市场风险因素分为系统性风险因素与非系统性风险因素。系统性风险因素是指由政治、经济等因素造成的,对市场整体产生影响的风险因素。非系统性风险因素是指由于某种因素的变动而对证券市场上某一企业或某一行业的证券带来收益波动的可能性因素。这种风险因素主要来自上市公司本身,具体包括公司财务风险因素、企业的经营风险因素、违约风险因素、流通风险因素和偶然事件风险因素。一种非正常非合理变异了的风险因素在时间上的累积或多种变异了的风险因素聚集必将产生风险事件。

证券市场是一个涉及筹资者、证券商、证券专业服务机构、证券交易所、投资者等代表不同利益主体的复杂系统,而且系统内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筹资者通过证券商向投资者筹集资金,也可以在证券市场上通过实施配股方案筹集资金。投资者可以在一级市场上从证券商手中买人股票、债券,也可以直接进入二级市场买卖,以获取红利。证券商是连接筹资者和投资人的桥梁和纽带,证券商作为机构投资者又可直接进入市场进行操作。因此,筹资者、投资者、证券商是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和操纵者,任一主体行为的不规范,都会引发风险事故,同时,证券市场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对系统产生很大影响。所以,证券市场风险的形成原因有来自系统内部的也有来自系统外部,它是系统内部和系统外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如何规避市场风险

一是要掌握趋势。对每种股票价位变动的历史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从中了解其循环变动的规律,或收益的持续增长能力。二是搭配周期股。有的企业受其自身的经营限制,一年里总有那么一段时间停工停产,其股价在这个时间里太多会下跌,为了避免因股价下跌而造成的损失,可策略性地购入另一些开工、停工刚好相反的股票进行组合,互相弥补股价可能下跌所造成的损失。三是选择买卖时机。以股价变化的历史数据为基础,算出标准误差,并以此为选择买卖时机的一般标准。四是注意投资期。企业的经营状况往往呈一定的周期性,经济气候好时。股市交易活跃,经济气候不好时,股市交易必然凋零。

第13篇

关键词 石油钻井 风险评估 经济指标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由于实施“走出去”战略,国内许多石油钻井企业的域外项目规模逐步攀升,工作量与产值占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甚至成为各钻井企业重要利润增长点之一。但近年来,由于施工区域地质条件呈复杂化、高难度井比重在增加,市场竞争愈呈激烈,项目风险越来越大。一旦出现井下复杂情况,直接导致亏损的概率很大。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风险分析和系统控制,加强有效管理,确保项目安全运营。

一、构建风险控制模式理论依据

实施内部控制是强企业之路,而全员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理念。钻井企业域外项目由于其地域环境、管理条件的特殊性和高风险、高投入固有特征的存在,使风险理念秉承以及风险控制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更显必要。本风险评估模式,从有效实现全员风险管理出发,对项目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实现系统、规范地运作一个钻井生产企业域外项目,,控制风险,减少损失,提高项目安全与效益。

二、组织工作与制度健全

1、高度重视风险管控工作,加强组织领导。由于机构精简致监督机制不建全,外部项目风险防范能力相对较弱。为便于统一实施风险管理策略,切实提高风险管理的地位和实效,应成立以公司领导为组长、各部门专家、权威人士组成的项目风险管控小组,组织开展项目风险评估与管控工作。

2、健全细化管理制度,保证风险管控工作有效开展。(1)完善会议制度,实现全员控制和重大问题集体决策。(2)实行财务委派制,以强化财务监督,确保会计信息真实。(3)完善商务谈判程序制度。(4)加大对域外项目内控和审计例行检查力度和密度。

三、风险分析及评估指标的选择

钻井企业域外项目面临的主要风险为资源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和技术风险。前两项风险应于项目调研阶段重点关注。管理风险控制涉及人员的管理,内控观念、经营意识和成本观念的树立,制度、机制完善,管理信息的通畅,以及财务管理规范等;钻井技术风险可以是由地质、工程设计和地层情况形成的固有风险,也可以是由于自身技术水平和设备、关键材料质量不能满足需要而产生的风险;还可以大致为软风险和硬风险,软风险即钻井液系统处理地层复杂情况的能力和可靠性,硬风险指钻头钻具组合和设备性能的可靠性等。此外,风险控制是否有力,运营效果是否理想,还综合体现在关键经济指标(如应收帐款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的好坏上。

故,本文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在兼顾综合性和重要性基础上,以上述四种风险评估状况及两个关键经济指标实现情况为基础,构建风险评估简易模式(表格),为实施全员全方位精细管理和有效措施管控风险明确方向。

四、钻井域外项目风险评估模式

(一)指标比重。

1、资源风险及市场风险。除在项目调研阶段重点关注外,在项目运营周期内,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该两项目风险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也将之纳入日常风险评估范围内,前者占比重10%,后者占比重15%。

2、管理风险和技术风险。两者是运营风险,对项目整体安全、有效运行异常关键,故风险权重高,均定为20%。技术风险看似独立,但从宏观看,亦属管理问题。好管理能促进技术的综合应用,反之,技术问题的解决也能切实减少管理之烦恼,所以将技术问题纳入管理范畴来谈,也很有现实意义。

3、关键经济指标完成的风险。钻井工程成本高、资金需要量大,故应关注资金回收速度(用应收帐款周转率来评价,比重10%),防范资金链断裂;要综合判断项目风险和项目存在意义,效益本身是最有说服力的综合体,所以将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引入风险评估体系内,比重30%。

综上所述,纳入本文风险评估范围的六个指标及其比重分别为:资源风险(10%),市场风险(15%),管理风险(20%),技术风险(20%),应收帐款周转率(10%),净资产收益率(30%)。

(二)评估模式。

根据前述, 我们建立了以六个重要指标为内容的风险评估模式(表格)。其中,资源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四项风险的评分,是在定性判断的基础上,通过风险管控小组的调研和专家打分计算得来;应收帐款周转率及净资产收益率两项关键经济指标的原始值,来源于实际报表数据与自身行业标准的对比(为方便数据采集,我们用集团公司石油石化行业综合数字来代表行业标准。也可采用近三年实际平均数);各风险指标的加权评估指标,由各原始值及其各自权重乘积得出;综合风险评价值,由某钻井域外项目六个加权评估指标加总得出。

五、模拟实践

(一)模拟风险评估。

针对某公司四个钻井域外项目在特定时点或时段上存在的主要风险,按上述模式进行反套评估,得出综合风险评估结果分别为:2007年的项目一61.22分,2010年的项目二72.29分,2011的年项目三32.5分,2011年的项目四71.55分。综合风险较高的项目二及项目四将作为风险管控的重点。附表二所反映了模拟的风险评估过程(由于涉及商密, 某些经济指标不完全按实际反映)。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情况变化, 风险及其对应措施也在变化,故风险评估和风险管控也应在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持续进行。

附表二所反映的风险分析与评估,确立了重要风险控制点,就可以合理地运用管理、技术、细节上各种手段和措施,将项目各种主要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提高项目安全和效益。因篇幅有限,不作细述。

六、结束语

钻井域外项目风险评估,需要严密的组织领导、大量的调查研究、科学量化的指标评估、民主开放的管理制度,还需要全员风险管理理念、精细管理理念的灌输。唯如此,才能有效提升风险管理实效,实现项目运营安全和内涵发展。

(作者单位:中石化江苏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

第14篇

1.0 项目概要

1.1 项目要点

1.2 项目背景

1.3 项目核心竞争力

1.4 项目内容与特点

1.4.1 体系架构

1.4.2 技术或资源特点

1.4.3 商业经营模式特点

1.5 市场机遇

1.6 项目投资价值

1.7 成功关键

1.8 盈利目标

2.0 项目公司介绍

2.1 发起人介绍

2.2 股权结构和核心团队

2.3 公司组织结构

2.4 [历史]财务经营状况(新建项目与公司没有本章节)

3.0 产品和服务

3.1 项目内容与目标

3.2 项目开发思路

3.3 项目创新与差异化

3.4 项目核心竞争力或特点

3.5 项目开发(条件)资源状况

3.6 项目地理位置与背景

3.7 项目设备与设施

3.8 项目建设基本方案与内容

3.9 经营模式与盈利模式

3.10 项目进展

4.0 市场和行业分析

4.1 行业市场分析

4.2 行业准入与政策环境分析

4.3 市场容量分析

4.4 供需现状与预测

4.5 目标市场分析

4.6 销售渠道分析

4.7 竞争对手分析

5.0 项目SWOT综合分析

5.1 优势分析

5.2 弱势分析

5.3 机会分析

5.4 威胁分析

5.5 SWOT综合分析

6.0 项目发展战略与实施计划

6.1 执行战略

6.2 竞争策略

6.3 市场营销策略

6.3.1 目标市场定位

6.3.2 定价策略

6.3.3 渠道策略

6.3.4 宣传促销策略

6.3.5 整合传播策略与措施

6.3.6 网络营销策略

6.3.7 客户关系管理策略

6.4 经销商培训与销售网络建设

6.5 公共关系与战略结盟

6.6 售后服务策略

6.7 战略合作伙伴

7.0 项目管理与人员计划

7.1 项目公司组织结构

7.2 项目公司管理团队(管理层人员介绍或团队组建)

7.3 管理团队建设与完善

7.4 人员招聘与培训计划

7.5 人员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

7.6 项目质量控制系统

7.7 项目成本控制管理

7.8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8.0 风险分析与规避对策

8.1 项目风险分析

8.2 项目风险规避

8.2.1 政策规避方法

8.2.2 市场风险规避方法

8.2.3 经营管理风险规避方法

8.2.4 人才风险规避方法

8.2.5 融资风险规避方法

9.0 投入估算与资金筹措

9.1 项目融资需求与贷款方式

9.2 项目资金使用计划

9.3 融资资金使用计划

9.4 资金合作方式及与资金偿还保障

9.5 退出机制

10.0 项目投资效益分析

10.1 财务分析基本假设

10.2 收入估算

10.3 成本与税金估算

10.3.1 采购与水、电、燃料等费用

10.3.2 工资及福利费用

10.3.3 折旧费

10.3.4 维修费

10.3.5 管理费用

10.3.6 销售税金等费用

10.3.7 税率

10.4 成本估算

10.4.1 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估算表

10.4.2 销售成本估算表

10.4.3 付现经营成本估算表

10.4.4 运营费用估算表

10.5 损益表与现金流量表估算

10.6 重要财务指标

10.7 财务敏感性分析

10.8 盈亏平衡分析

10.8.1 盈亏平衡点

10.8.2 盈亏平衡分析图

10.8.3 盈亏平衡分析结论

10.9 投资效益分析结论

11.0 项目投资价值分析

11.1 分析方法的选择

11.2 收益年限的确定

11.3 基本数据

11.4 投资价值分析结果

12.0 附录

(1) 基本报表

(2) 辅助报表

(3) 敏感分析报表

(4) 营业执照

(5) 法人代码证书

第15篇

关键词:投资项目;风险;分析;对策

一、投资项目风险的概念

(1)项目风险。投资项目本身就存在的特有风险称之为项目风险,风险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人们无法准确的评估出风险所带来的损失程度。面对项目的特定风险,人们通常采用概率的方法来估测风险有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用项目标准差来进行衡量,从而分析出是否能够有效规避风险。每一个投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都存在不同的风险,也可以理解为投资本身就是一项存在风险性的经济活动。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会由于外部和内部的因素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实施结果,所以投资项目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项目风险。对于风险的发生,如果人们不能准确的评估和防止风险发生,那么就会对投资方造成无法预测的经济损失。造成风险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比如在投资初期由于对项目的一些因素分析错误引起的误差所带来的风险,或是筹资过程中的风险,以及项目收益风险和市场风险等。(2)公司风险。公司风险指的是不考虑投资中的其他风险因素,而单纯站在公司的立场上来分析出的投资风险。通常衡量公司风险的标准是以公司收益额为衡量标准,构成公司风险的因素也是各方面的,主要包括:资产所占比重所产生的风险;以及公司在投资初期由于缺乏投资方面的经验,所以对即将面临的风险评估不准确从而带来的经济风险;还有的公司在面临投资风险时由于处理方式不当,从而引发了对风险规避不力的问题,这样也会引起一定的公司风险。(3)市场风险。影响投资项目的因素所导致的投资项目预期收益的变化能够引起市场风险,除此之外,政策、经济、通货膨胀等市场波动和影响都会引发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与项目风险和公司风险不同,市场风险无法通过有效的方式完全规避,只能通过投资者和企业及时进行预测并加以预防。另外,由于市场风险是与市场的经济发展与市场活动变化相联系的,所以规避市场风险的有效方式就是分散投资资金来减轻市场对投资项目的影响。

二、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

(1)投资风险控制能力较弱。目前,我国在项目投资方面的规模总体来说有了明显的飞跃,但主要存在的问题仍然是规模偏小且投资风险控制能力较弱。首先,投资规模较小就意味着投资资金少,不利于其进行投资风险控制。投资机构所进行的投资资金少,那么在利用资金来分散投资风险时就意味着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分散风险,也就等于控制风险能力较弱,所以对有关投资项目进行后续资金投入时也比较困难。另外,风险投资机构管理资金规模较小也不利于对发展潜力较大的项目进行投资活动,这样也容易引起支配资金困难、抗风险能力较差等一系列的问题。(2)融资渠道不通畅。目前,我国缺乏成熟的机构投资者,投资的融资渠道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以银行贷款为主,融资渠道单一,风险投资的主体来源主要集中于政府和金融机构贷款,因此,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行为很容易受到政府的决策影响。我国在项目投资方面起步较晚,目前也正处于风险投资业的初期,对风险投资各方面始终坚持创新的原则,以政府为主体进行项目投资虽然对于我国正处于风险投资初期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但随着我国的投资产业发展,能够明显意识到这种融资渠道单一化以及投资模式的不合理性所带来的问题。(3)缺乏优秀的风险投资从事人才。目前我国从事风险投资的人才大多是金融专业,或多为技术干部专业的人员,虽然他们懂得一定的技术专业知识,但缺乏对风险投资的实践和了解,也缺乏经营管理和开拓市场的实践经验。如今,虽然有现代科技设备能够帮助金融人员快速的了解现代科技知识和投资知识,但由于这些人员对风险投资没有实战经验,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与发展也没有实践经验,在投资过程中往往凭自己的感觉或是以一般项目投资理论来进行风险投资,这样很容易因为自身的判断错误为投资方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4)缺乏适宜的文化环境。我国的风险投资能够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其投资对象主要决定着风险投资的风险性,因此对于风险性越高的投资对象,就要求投资者能够在投资时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风险越大,收益越大。但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体制使得投资人在投资方面已形成惯性思维,在面对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时很容易选择放弃,害怕承担经济风险,也是由于长期以来的经济体制阻碍了我国适合发展风险投资文化环境的形成。这些不适宜性成为了影响投资者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一是企业若缺乏传统观念,或缺乏道德性那么就会对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影响,导致市场的严重失序,这样的思维使得投资者认为投资资金较大是一种盲目投资的行为,因此不敢尝试;第二是由于长期的计划与安排,使得很多投资者产生了安于现状的生存态度,在面对规模较大的投资项目时,缺乏一定的冒险与创业精神,只想固守着自己的本钱,不敢放手一搏;最后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无论是办什么事都存在着讲人情讲关系的现象,没有真正的形成“公平合理”、“以人为本”的文化气氛,这对于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也容易走关系。

三、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对策

(1)把握政策环境变化及取得政府支持。目前,我国国内的经济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投资项目方面还不够成熟,政策环境的变化以及政府对投资项目的干预导致在投资过程中产生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和风险。因此,对于风险投资企业要懂得如何把握政策环境变化,取得政府支持,这样才能够避免投资过程中由于一些不确定因素而引发的风险。(2)优化投融资机构。在金融危机过后,私募基金领域国际化的趋势明显,但是由于国内相关规则的差异及认知程度、信任度的不同,国内风投整体的水平还很低。从投资主体和资金来源看,我国还需继续优化投资主体结构,拓宽资金来源,加快建设多层次的风险投资市场,培育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主体。应进一步增强国内风险投资机构的实力,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的流入。逐步使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成为风险投资的主体。我国应进一步更新投融资理念,充分认识和了解风险投资,并树立积极利用风险投资发展经济产业的意识。(3)开放市场,引进外资基金和风投人才。风险投资对人才的要求很高,只有懂得金融知识和开拓市场的高科技人才才能够有效的评估到项目风险,并做到规避风险。外国的风险投资业之所以比中国发展的更先进更科学,主要是因为国外的金融视野比国内要宽广,还因为国外对金融多年的研究与发展为风险投资积累了众多的经验,这些都造就了国外的投资家能够在面临激烈竞争的经济市场时依然做出正确的风险判断,对此中国还应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必须掌握相关的金融理论知识,吸取国外的经验与成果。(4)优化风险投资环境。首先要建立规范风险投资运营机制的法律法规,通过发达国家风险投资业发展的成功结果表明,建立风险投资方面的法律法规能够有效监督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保证风险投资行业的健康发展就等于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严格规范风险投资的运营机制,优化风险投资环境,是保障我国风险投资业顺利发展的必要之路。

结语:总之,随着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与壮大,风险投资业也将会变得越来越成熟,我们应该在风险投资业发展过程中借鉴外国的投资经验,吸取教训,并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培养投资方面的人才,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的蓬勃发展,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