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金融资本的概念范文

金融资本的概念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金融资本的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金融资本的概念

第1篇

一、原典追寻:列宁金融资本理论的理论渊源

列宁是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通俗的论述)》中提到“金融资本”概念的。列宁之所以在标题后附加上“通俗的论述”是有他的想法的,正如列宁自己所说的那样,“实际上,近年来关于帝国主义问题的论述……恐怕都没有超出这两位作家所叙述的,确切些说,所总结的那些思想的范围”(这里两位作家指的是霍布森与希法亭——引者注),因此,不得不承认,列宁在这本小册子里对帝国主义的论述汲取了一些霍布森与希法亭的观点,并在其基础上更准确地把握住了帝国主义和金融资本的特点。霍布森虽然是资产阶级学者,但他于1902年发表的《帝国主义》,在研究帝国主义的浪潮中影响重大,尤其“对暴露帝国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拼命地争夺殖民地、大规模输出资本,依靠剥削附属国和殖民地为生的寄生性,以及奴役‘低等种族’的若干血腥手段和虚伪面貌等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事实和统计资料”。霍布森看到了工业的集中现象,“为坚强的组织关系联合起来,相互之间经常取得最密切和最迅速的联系,设置在各国的企业中心……它们在操纵各国的政策方面处于无比的地位”。工业和金融业的巨头们为了攫取更高更稳定的利润,逐渐走向了联合,金融资本产生的条件正在慢慢形成。此外,霍布森注意到这些金融大王的影响力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蔓延到了政治领域,进而导致帝国主义的最终决定都系于金融势力,“每一项重大的政治行动,包括有新资本的输出,或现有投资价值的巨大波动,都必须得到这一小撮金融大王的许可和实际的帮助”。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候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已经浮现出来。

遗憾的是,霍布森在这里还仅仅将帝国主义看成一种政策,认为是雇佣阶级和占有阶级的“过度储蓄”在国内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场所,因而转向国外市场获取殖民地、保护地。本文将霍布森的《帝国主义》列入列宁金融资本思想的理论渊源之一,不仅是因为在此书中,霍布森谈及了诸多金融资本相关的观点,更是因为列宁对于这些观点,给予了重视和应用。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序言中提及:“论帝国主义的一本主要英文著作,即约•阿•霍布森的那本著作,我还是利用了的,并且我认为已经给了它应有的注意。”列宁的确在这本小册子中多次引用霍布森的观点及原话。例如,列宁在“列强分割世界”的写作中,列举了霍布森关于欧洲主要国家加紧“扩张”时期的领土分割数据;在研究“食利者阶层”的时候,更是直接引用了霍布森的观点;在论及食利国是寄生的腐朽的资本主义国家时,列宁用了很大篇幅来引用霍布森的观点,因为列宁认为在关于食利国问题的理解上,霍布森的观点比较“可靠”。但与此同时,列宁也看到了霍布森观点的错误与不足之处。列宁指出,霍布森并没有看到反对机会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力量的存在,不敢承认帝国主义同托拉斯有密切的联系,也不敢赞同大资本主义及其发展所造成的力量。最重要的是,列宁认为霍布森没有从历史发展、经济根源方面揭示帝国主义新的经济现象,因此也没有注意到帝国主义的根本矛盾和根本问题所在。列宁同希法亭学术观点的渊源要从他在希法亭“金融资本”定义基础上重新界定“金融资本”概念说起。希法亭指出,“产业资本中那个不断增长的部分,并不属于使用他的产业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只能通过银行来支配这些资本,而银行是代表所有者的。另一方面,银行不得不把它不断增长的这一部分资本投资在产业上,并因此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把自己变成产业资本家。这一部分货币形式的银行资本,实际上已经由这种方式转化为了产业资本,我把这种银行资本称为金融资本”。

在列宁看来,希法亭的观点存在着显著的缺陷。列宁认为希法亭对于“金融资本”概念的界定有不完全的地方,那就是希法亭没有指出“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就会造成垄断,而且已经造成垄断”。由此,在批判地吸收希法亭“金融资本”概念的基础上,列宁提出了科学的“金融资本”概念。实际上,希法亭的《金融资本》一书几乎谈及了所有后来学者提出的有关金融资本的论点,例如他提到:现代资本主义最典型的特征是集中过程;生产的集中、联合以及垄断组织都已出现;金融资本的概念;银行作用的改变及对产业的渗透;金融资本的经济政策;金融资本的发展趋势等,只不过他并没有把这些论点综合成系统的帝国主义理论或金融资本理论。列宁也认为希法亭的《金融资本》一书“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最新阶段’作了一个极有价值的理论分析”。但需要注意的是,列宁认为希法亭书中的合理部分不能掩盖他在货币论问题上犯的错误,而且在讲到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时,列宁更指出,希法亭这位曾经的“者”、现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策的代表人,比公开的和平主义者和改良主义者霍布森还后退了一步。由此可以看到,列宁对霍布森以及希法亭的观点并不是全盘否定也不是照搬全收,而是既有肯定的地方也有否定的部分。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文本描述来看,列宁的金融资本理论与霍布森、希法亭的学术思想有很大联系。笔者注意到,与列宁同时期的布哈林的学术观点,对列宁金融资本思想的创建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很少有学者去关注布哈林关于金融资本的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布哈林的《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一书主要是研究帝国主义及其经济特征、未来的趋势,他认为研究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要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世界经济内部结构可能发生的变化入手,其中涉及许多有关“金融资本”的观点,例如“垄断组织的发展”,“纵向的集中”,“银行的作用。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等。布哈林不仅注意到了经济生活中集中和垄断现象的出现,而且认为有必要先分清资本的积聚和集中是两个概念。他认为金融资本“既是银行资本,同时也是工业资本”。对于金融资本的趋利性,他把握得很到位。布哈林指出,在资本输出的同时,金融资本控制手段也在不断加强。“各个领域的集中过程与组织过程相互促进,产生了一个强有力的趋向,使整个国民经济成为一个在金融富豪与资本主义国家监护下的巨大的联合企业,这个联合企业垄断了全国市场,并且为更高的、非资本主义的有组织的生产准备了前提”。虽然布哈林的观点并不都是正确的,但其中正确的部分仍为列宁建立科学、系统的金融资本思想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当然,列宁金融资本理论的创立也与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资本思想息息相关,因篇幅有限,本文仅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文本出发,简单列举列宁金融资本思想与霍布森、希法亭以及布哈林学术思想的关系,而不是说列宁金融资本思想的理论渊源仅仅只与霍布森、希法亭和布哈林有关。

二、逻辑理路:列宁金融资本理论的理论构造

列宁创立了科学的金融资本理论,这一理论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列宁从金融资本产生的条件、金融资本的内涵、控制手段等角度入手,在更高的层次上把握住了金融资本的实质。第一,金融资本产生的必然性。列宁综合1911年察恩版《德意志帝国年鉴》发现,在德国工业中,生产集中于大企业的进程非常迅速,同样,“美国所有企业的全部产值,差不多有一半掌握在仅占企业总数百分之一的企业手里!”。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规模庞大的企业造成了竞争的困难,加之在大企业之间容易形成协定,因此,“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不论是受高额关税保护的德国,还是自由贸易的英国,集中的不断发展都会引起垄断,只是在时间、形式上有所差别。如果说,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垄断组织只是刚刚萌芽;1873年危机之后垄断组织也只是一种暂时现象;那么,19世纪末的高涨和1900~1903年危机,则使垄断组织成为经济生活的常态。至此,资本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垄断已经产生且已成为普遍的事实。在工业垄断现象背后,是由于货币资本和银行的作用,才使得极少数最大企业具有更加强大的名副其实的压倒优势。列宁指出了银行的新作用,看到银行不仅经营规模扩大了,其在工业中的影响力也空前变大。“他们支配着所有资本家和小业主的几乎全部的货币资本,以及本国和许多国家的大部分生产资料和原料来源。”随着资本的集中和银行周转额的增加,银行也变得集中起来,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同工商业及政府“联合”,银行已经从普通的中介企业变成了金融资本的垄断者。垄断要求企业在必要资本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和银行的联系日益密切,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也“自然地”融合起来。在列宁看来,金融资本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偶然现象。第二,列宁对金融资本概念的完整把握。希法亭认为金融资本等同于统治着工业的银行资本。然而列宁并不认同“金融资本=银行资本”这一等式,列宁认为诠释“金融资本”有三大重要因素:“大资本的发展和增长达到一定程度;银行的作用(集中和社会化);垄断资本(控制某工业部门相当大的一部分以致竞争被垄断所代替)。列宁从大量经济现象中抽象出“金融资本”概念,提出“帝国主义的特点,恰好不是工业资本而是金融资本”。

在这一认识下,列宁指出,“生产的集中;由集中而成长起来的垄断;银行和工业的融合或混合生长,——这就是金融资本产生的历史和这一概念的内容”。由此可见,列宁将生产的集中和垄断作为金融资本产生的条件,将金融资本的产生看成一个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集中和垄断的过程,而不仅仅当成一种事实来对待,因而他对金融资本的把握显然是高于希法亭的。列宁所谈到的金融资本是基于生产集中和垄断基础上的产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融合,它不同于单独的产业垄断资本,也不同于单纯的银行垄断资本,是一种高于二者的更高形态的资本。列宁对“金融资本”概念的界定,囊括了生产集中、垄断、银行新作用等社会经济现象,是将他对当时经济形势的观察以及对相关理论分析结果综合起来的概括。然而正如列宁自己所说的那样,“所有的定义都只有有条件的、相对的意义,永远也不能包括充分发展的现象的各方面联系”。二战之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新的经济情况的出现,金融资本的表现形式、组织结构及技术支撑都发生变化,因而“金融资本”的内涵和外延也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相应地发生变化。第三,工业资本、银行资本各自发展的新情况。要理解列宁关于“金融资本”定义里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融合,就必须先对二者当时的发展情况有一个了解。关于工业资本。生产的集中进行得非常迅猛,集中不仅在同一工业部门里进行,而且不同工业部门进行结合的现象也愈来愈多。生产的集中“已经不是小企业同大企业、技术落后的企业同先进的企业进行竞争了。现在已经是垄断者扼杀那些不屈服于垄断组织、不屈服于垄断组织的压迫和摆布的企业了”,大企业正在用一切方法来保证自己的巨额利润。工业一部分资金用于改良技术装备继续投入生产;一部分资金用来“垄断熟练劳动力;雇用最好的工程师;霸占交通的线路和工具”。大企业在进行横向、纵向的集中过程中需要的货币资本越来越多。

关于银行资本的新变化。事实上,银行资本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多,以德国“德意志银行”与“贴现公司”的资本增长情况作为参考。1870年,“德意志银行”的资本只有1500万马克;1908年,其资本变为两亿;1914年,其资本增加到2.5亿马克。而“贴现公司”的资本也分别从3000万马克(1870年)增加至1.7亿马克(1908年);到1914年,“贴现公司”的资本已经达到3亿。从两家银行的资本变动不难看出银行资本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如果只看到各大银行之间相对独立的银行资本增加的话,对理解银行资本的新发展来说还不够全面。因为除了经济增长带来的银行资本数量大幅增加之外,这与银行业的集中也不无关系。在德国,“小银行被大银行排挤,而大银行当中仅仅九家银行就差不多集中了所有存款的一半。这里还有情况没有注意到,例如有许多小银行,实际上成了大银行的分行等等”。大银行除了拥有数量众多的第一、二、三级“参与”或“依赖”于它的小银行外,还与其他银行成立协定,以办理对自己有利的金融业务。可见,货币资本的增多,银行的集中与集权为银行资本新作用的发挥打好了基础。第四,金融资本控制的手段增多和加强。随着资本主义集中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大企业(尤其是大银行),不再单纯地使用吞并这种最直接的方式来征服小企业,而是“通过‘参与’小企业资本、购买或交换股票,通过债务关系”等方式来吸引小企业。银行同大工商业企业之间的联合是通过互相占有股票,彼此的经理互任对方的监事(或董事)。如果认为金融资本的控制手段仅仅只是以上的表现方式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首先,金融资本的控制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银行与大工商企业同政府的联合则表现为两者把监事的位置让给很有声望的人物和过去的政府官吏,垄断“不可避免地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去,而不管政治制度或其他任何‘细节’如何”。其次,金融资本的控制已从国内向国外蔓延。资本输出逐渐取代了商品输出的统治地位就是最好的说明。“金融资本的密网,可以说是真正布满了世界各国。在这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的,是设在殖民地的银行及其分行。”由此,列宁认为“金融资本是一种在一切经济关系和一切国际关系中的巨大力量,可以说是起决定作用的力量,它甚至能够支配而且实际上已经支配了一些政治上完全独立的国家”,货币的占有同货币在生产中的运用不仅已经分离,而且这种分离达到了极大的程度,这种现象当然表明以货币资本的收入为生的食利者和金融寡头已经占了统治地位,但同时也将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和食利性暴露得一览无余。可贵的是,列宁透过金融资本控制力不断扩大的现象,认识到金融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帝国主义只是一个过渡阶段。当然,在列宁所处的时代,关于金融资本的发展环境有了新的变化,诸如储金局和邮政机关也开始同银行竞争,股份公司已经成了加强金融寡头实力的一种手段,食利者阶层和食利国的大大增加等现象也是有必要引起注意的。列宁指出的帝国主义的垄断性、腐朽性、过渡性特征同样也适用于金融资本。

三、启示借鉴:列宁金融资本理论的当代价值

从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列宁的金融资本思想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在当今仍没有过时。对列宁金融资本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理清其学术思想的理论渊源,在为我们继续探究金融资本提供新的方法论指导的同时,也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列宁金融资本理论的构建过程为我们继续研究金融资本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达到了很多其他理论无法达到的高度,是因为马克思掌握了辩证法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了对事物的否定理解,从运动中观察每一种既成形式,不崇拜任何东西,是“批判和革命的”。认为,批判从来都不是对批判之对象的单纯的否定。列宁很好地秉承了的方法论,在对金融资本和帝国主义的研究过程中,运用了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方法、矛盾分析法、科学的抽象法等方法,并对其他学者的观点批判地继承和创新。马克思、恩格斯、霍布森、希法亭、布哈林等学者的学术观点均在列宁的金融资本思想里有所体现。列宁的金融资本理论是与前人和同时代学者的学术观点密切联系的,不能割裂开来。可以说,如果否认其他学者的学术贡献,那么列宁的金融资本思想也就不再完整。我们必须正视马克思、霍布森、希法亭等人对列宁金融资本理论形成的铺垫和贡献。有学者以马克思没有提出过“金融资本”概念为由否认马克思已经具有了金融资本的思想,这种认识是不完全的。当然,学术界围绕金融资本问题所产生的种种争议,本身也是金融资本理论不断完善、发展过程的组成部分。其次,应把握金融资本实质,科学、理性地对待金融资本。金融资本的本质是资本,是金融与资本的结合。列宁对金融资本的解读没有脱离马克思资本理论的范畴。马克思指出资本的增殖主要是通过资本的运动来实现的,资本的积累和循环过程,实质上就是资本家不断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过程。价值的产生都是由劳动力创造的,而不是流通形式上的“钱能生钱”。即使金融资本已经是高度发展的资本形态,产生了虚拟资本等新的形态,但它的增殖仍是由劳动力创造剩余价值而产生的。我们要全面地认识金融资本的作用,发挥金融资本的积极作用,预防金融资本的负面作用,不能任由金融资本无限膨胀发展。在避免金融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过度积累的同时,对资本加以控制的利用。

第2篇

对于金融自由化,人们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议。事实上,金融资本与实业资本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和运作模式。金融资本的属性,决定了其投资行为实际上是在追寻高风险。次贷危机爆发的最主要原因,其实就是金融资本这种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偏好。对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来说,非常需要直接投资资本的流入,但是还没有应对高风险游戏的本钱。此时,如果金融投资资本过早地介入,多半会造成当地经济的大起大落。

由于次贷危机恶化,日前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接管“两房”,华尔街继续为自己制造的危机付出惨重的代价。占美国抵押贷款证券半壁江山的“两房”的国有化,释放了华尔街次贷危机最大的风险。虽然次贷危机有望在2008年底或者2009年初得以最充分释放,但是这一过程是很痛苦的。更痛苦的是,全球或许还要准备面对长达几年的经济低迷以及对国际金融市场多年来一直被推崇的某些价值观的痛苦否定。

当国有化成为拯救金融自由化所带来危机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对于一贯以最市场化,特别是在金融领域,一直不遗余力将金融自由化的华尔街模式推举为全球典范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对于无故受伤而成为次贷危机埋单者的新兴市场国家来说,则非常有必要在次贷危机中悟出一些什么来,否则学费就白交了。这里,我们暂就金融自由化的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重新思考。

金融自由化的认识误区

事实上,对于金融自由化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议。但是这些争议有一个误区。

支持方在推动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时候, 比较多的说法是用国际贸易理论中关于资本的自由流动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结论,强调金融自由化推动资本更大程度的自由流动带来的正面效应,特别是强调对资本流入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正外部效应。这里的似是而非之处在于,国际贸易理论支持的资本自由流动带来多赢的结论,是基于实业投资资本,也就是“直接投资”资本,不是指任意类型的资本,而金融自由化推动的应该是金融资本的全球自由流动。笼统地用“资本”流动的概念,或者借用直接投资概念作为抽象的资本全球流动的理论支持,而没有十分清楚地区别直接投资资本和金融资本以及它们带来的不同的影响,有偷换概念之嫌。

而反对派确实看到金融资本全球流动的负面外部效应,但这些不同观点往往被扭曲成反对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非主流的声音,而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读和更广泛的讨论。

金融资本与实业资本完全不同

实际上,金融资本与实业资本不是同一个概念,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和运作模式。因为金融资本流动不能达到实业资本流动的结果,所以国际贸易理论论证的,资本自由流动有利于全球各国经济发展的各种结论,对金融资本的自由流动不能完全成立,至少还有待进一步理论和实践的论证。金融自由化意义下的金融资本自由流动,更不能混同于实业资本的自由流动。

在我看来,实业资本(或者说直接投资资本)与金融资本(或者说证券投资资本)在全球流动时在投资目标、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最后引发的结果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不同。

从直接投资资本的基本属性出发,直接投资资本流入与低工资劳动力结合,将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当地经济的成长。直接投资资本的流入对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不论在任何发展阶段,应该都有积极的意义。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得到论证。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许多跨国公司和港台企业到中国内地来建合资、独资公司,虽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汽车、家电、复印机、重型机械等一些行业如技术换市场的初衷没有完全实现,但是这些直接投资资本伴随而来或多或少的技术,对推动中国的经济成长是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的。这其中,在全球产业大规模转移浪潮中,来到中国的加工制造业,更是推动中国成为服装、鞋帽、玩具等一般消费品的全球生产基地,使中国变成了全球贸易大国。虽然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而且现在出口企业还面对产业升级换代结构调整的阵痛,但是这些实业直接投资资本的贡献应该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金融资本是追求所谓高风险高收益的,它不是通过投资实业、通过创造实业财富的增长来获取资本的社会的平均收益的,这是金融资本与直接投资的实业资本的最根本区别。金融资本的属性,决定了其投资行为实际上是在追寻高风险,因为只有高风险才有高收益,找到了高风险才有可能去“赌”高收益。次贷危机爆发的最主要原因,其实就是金融资本这种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偏好。

警惕金融资本过早流入

对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来说,非常需要直接投资资本的流入,但是还没有能够拥有应对高风险游戏的本钱。此时,如果金融投资资本过早地介入,多半会成事不足而败事有余,造成当地经济的大起大落。

第3篇

关键词:科技资源;金融资本;科技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29102

1引言

在当今社会中,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本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如何做好科技金融的结合现今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科技金融概念的辨析

科技金融这一概念最早的雏形形成于卡萝塔·佩蕾丝的《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其中描述了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结合的基本范式。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进步,每次爆发式的经济发展都伴随着金融资本与技术创新的高度结合,对利润天生的敏锐促使金融资本一次次将技术创新成功地财富化,因此每次技术创新的繁荣都伴生着金融创新的出现[1]。

国内对于“科技金融”的论述,往往是将其看做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产物,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系列工具、制度、服务等的系统体系[2],同时也是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在国内高新技术产业亟待发展的今天,对科技金融的研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科技金融”的研究不应该总是被看做科技的外生变量,也不应该是金融的外生变量。科技金融不仅仅是科技和金融的简单结合,甚至不仅仅是一种创新,更应该是属于技术经济的范畴,其本身是一个科技创新资本化的过程,或者说是无差异的资本经过科技创新这一异化配置手段,获得高于传统金融附加值的投资回报过程[3]。

3科技金融的运作模式

3.1全产业运作模式

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本作为当前经济发展最活跃的两个因素,其结合程度和结合方式直接影响着两种资源的配置效果。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并没有产生预想中的良好效应,使我们对这两类资源的结合产生了怀疑。本文认为,究其原因,在于配置机理的模糊导致了配置方式的不合理,故而产生了1+1<2的怀疑和失望。

从全产业链价值体系的角度出发,科技金融需要一个完整体系和框架去被培育和发展。在培育一个市场的时候,需要回避的是市场失灵,科技金融正是如此。具体地说,我们现在需要的科技金融,不是一种片段性的创新,而是整个体系的创新。如创业投资、科技担保、科技保险、信用融资、科技债券等,基本都是各自孤立地发展起来的。虽然这对于国内科技金融创新时间的发展起了莫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却也和科技金融整体发展缓慢的事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长此以往,这种既缺乏理论上的建构,也缺乏链条上的衔接的发展模式,必然会导致片断性创新的过度投资,同时也伴随着产业链上其他环节不发育的情况出现,从而导致了科技金融全产业链的投资失败。以信用融资为例,信用市场的快速发展,促生了更多信用评估机构,但是由于信用产品应用市场的不完善,又使得信用服务相对过度,必然会产生市场的不均衡和资源的浪费,从而产生逆向竞争,信用产品被搁置,服务质量下降,信用市场萎缩,往往使得信用融资这一片断性创新方式夭折,导致整个信用服务产业链的投资失败。这便是典型的产业发育断裂。

3.2政府对市场培育

从培育的角度讲,科技金融不仅仅是一般的市场行为,同时应该具有强烈的政策性[4],也就是说,科技金融应该同时具备金融属性和财政属性。因为对一种战略性市场的培育,科技金融市场失灵的环节更应该是政策性最应该关注的环节。比如,在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中,由于科技创新越前端风险越大,因而其科技创新的融资问题更需要政府提供大力的支持;科技创新活动进入稳定和成熟期后,往往有与之匹配的金融市场,因而科技金融对其的支持会越来越少。从这个角度讲,科技金融工作更需要的是体制上的创新,而不仅仅是金融工具的创新。科技金融体制的建立是科技金融体系最上层的创新,是最需要政府关注也最能体现创新性的环节。

4结语

针对科技金融整体发展缓慢的现状,我们不能仅仅只将科技生于金融之外,期待科技能得到金融的帮助和支持。因为这样的思路和模式不够系统,违背了科技与金融的内在关系。应该认清金融资本作为一种市场资源的逐利性,培养一个让金融资本有利可逐的投资渠道是现阶段科技金融最应该创新的环节。科技金融

的实质是科技资源借助金融资源实现风险的分散和价值发现,金融资源通过科技创新产生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取得高额的回报。只有是这样一个存在相互反馈的体系,才能保证科技金融作为一个整体而形成动态的平衡,实现两大资源的互利互动,体系发展。

参考文献:

[1]卡萝塔·佩蕾丝.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赵昌文.科技金融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