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就业会议范文

大学生就业会议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就业会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就业会议

第1篇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广西南宁建成,广西高校大学生有了更多发展机会,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就业难、就业能力有待提升等[1]。这给广西高校大学生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和选择。虽然如此,但也只有那些经历过激烈竞争、多重挑战后的人才能成功获取就业岗位。面对如此紧张的就业局面,大学生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更需要结合社会需求这一实际情况发展自身的就业能力。随着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毕业生感慨就业难,难于上青天,但对此也很无奈。高校该如何开展教育工作,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

自从改革了大学生就业体制和大规模扩招高校大学生后,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始进行了研究。郑晓明最早明确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个概念,他认为就业能力就是大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获得的能够选择满意的工作、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能施展自身能力、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文少保则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是在以学习能力为基础发展的与职业相关并嵌入在个体身心里的一种综合能力[2]。

而在国外,2004年国际劳工局在第92届会议上正式定义了就业能力,即指通过接受教育和学习知识以获得和维持体面劳动、在事业中不断进步和应对多种紧急局面的能力。同时,英国学者Peter T Knight & Mant z Yorke提出了就业能力理论并建立了模式。在该模式中,就业能力由学科理解力(Subject Understanding)、技能(Skills)、自我效能感(Efficacy)和元认知(Meta-cognition)四大项构成[3]。本文首先基于USEM模型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对广西区部分企业、高校教职员工、在校大学生以及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纸质和电子问卷共1250份,回收1044份(有效率为83.52%)。经分析回收的1044份问卷得出相应维度的数据,并且超过67%的人赞同大学生就业能力维度和其核心构成要素(见表1)。

3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距研究

3.1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总体情况 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情况,笔者开展了第二次调查,主要向广西多数高校在校大学生及毕业生发放纸质及电子问卷共计950份问卷,回收842份问卷(回收有效率88.63%)。

调查后发现:很多毕业生认为就业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往往注重其给单位带来利润的能力,对于面试者的素质、人际交往能力等无法在面试中直观考查出的能力重视度相对减少。这就导致了他们在提高自身实力中出现偏差。同时,随着我国教育普及政策让许多青年接受更多教育,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就业越来越难;所以他们认为赢得一次面试比拥有在日后工作中给自己升值的能力更加重要。根据用人单位反映,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眼高手低型又叫心高气傲型,他们缺乏奉献进取精神,自我主义强大,但并没有核心能力。近几年来,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总体水平成为就业单位考核的重要项目。许多招聘方会通过实践或兼职经历来评估大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以及具备的潜力[4]。

3.2 社会实际需求 为了了解广西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情况,笔者进行了第三次调查,对广西区主要城市各类企业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02份有效问卷。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实践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两大类,其中包括沟通交际能力、组织策划执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紧急事务处理能力、责任意识、职业素养等。就业单位不看重的是学历和各类证书,因为这代表不了大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水平。根据美国联邦政府“教育、科学和培训部”的调查,被众多公司公认为是最不可缺少的就业力同样属于个人技能和素质范畴,基本包括沟通能力、计划和组织能力、团队工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学习能力、主动心与事业心(进取心)、科技等八个方面[5]。由此可知,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并且有实践和经验。

3.3 两者差距的具体表现 大学生就业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该问题的出现源于市场人才类型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同时,这也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距的具体表现为:

首先,表现在实践能力方面。用人单位在甄选人才时,把该能力作为主要考核对象,因为在就业单位看来实践操作能力是就业能力的重要内容。调查显示超过64.5%的大学生对自身的实践能力评价并不理想,其中比例较高的是社交能力,但也只为51.4%,而沟通能力为47.5%、组织策划执行能力为40%、团队协作能力仅为31%,由此可知就业单位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需求未得到满足。

其次,表现在综合素质方面。用人单位更欣赏综合型人才(“竖”表示专业基础知识,而“横”则要求大学生通览各方面的知识)[6],这类人能突破专业知识层面,掌握其他方面其他领域的知识,这给就业单位带来极大价值,也给自身带来极大上升空间。根据调查的数据分析,62.5%的在校大学生希望以后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这就意味着,有多半以上的大学生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很少接触专业以外的各种知识,这说明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重视容易造成知识结构单一,难以满足就业单位需求。

4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距的原因分析

4.1 大学生认知欠缺 很多大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大多数出于高不成低不就的阶段。专业知识水平不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内容,但不容否认,许多就业单位对专业知识的要求比较严格,比如翻译类、医学类、艺术类以及技术工人等等。在本次调查问卷中发现这类岗位仅有约13%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与专业对口,这说明了大学生没有好好掌握自身重要的技能。

4.2 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未能及时适应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动,造成人才类型不符合社会需求。绝大部分就业单位对人才的素质、创新、实践和适应等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各方面发展不均衡,总体能力不能符合就业单位的要求。

4.3 高校应做好用人单位的反馈工作 高校能否及时有效的获得社会人才需求信息是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关键,也是解决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矛盾的关键。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应建立与维持产业界的双向互动关系。而经调查发现广西不到一半的高校做到了收集就业单位和校友等的反馈工作。根据我们设计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的调查问卷数据显示,34%的大学生通过校园内招聘会上了解到招聘信息,36%是通过网络、中介等了解招聘信息,20%是通过人才市场了解招聘信息,而10%是通过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就业。数据表明,高校并未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落后市场需求一大截。

5 缓解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距的建议

5.1 大学生应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这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培养一体化。面对严峻就业压力,大学生自身应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激发自身的潜能。大学生应适时地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将目光放远些,动态把握就业机会扩大自己的就业面[7]。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更需要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发展自己的求知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等。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态 转变 荣辱观教育

一、现今高校大学生不良就业心态分析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具有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人”地位,表现为多重价值观、多重人格等。就业选择心理主要表现在从众心理、攀比心理、自负心理、自卑心理和依赖心理等等。学生的就业心理折射出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取向,成为就业选择中的障碍。[1]

1. 缺乏责任与诚信。责任,是每一个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人与生俱来的。无论何人,都对自身、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和社会负有一定的责任。我们强调责任,就是要人们逐渐认识自己在人生历程中的责任,形成深刻的责任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然而,一些大学生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安逸,在求职应聘过程中,非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不去,非高薪、高待遇不去,非工作轻松、环境舒适不去,非专业对口不去,出现“有岗不上、有业不就”的局面。什么“好男儿志在四方”,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形式上的口号,把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抛在脑后。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它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资源。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我们有的学生在求职择业中缺乏诚信,“这山望到那山高”,频繁签约,频繁毁约。据报道,某高校一位学生三个月内毁约六次。尽管现在的就业市场打破了一职定终身,然而频繁跳槽显然不是企业所希望的。企业希望它的员工能忠于职守、兢兢业业、脚踏实地。

2. 信仰真空与价值取向偏离。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信仰危机仍然是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他们的口头禅是:“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拜金主义极为严重,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我不为人人”。信仰危机是大学生成才的绊脚石。于此同时,随着传媒对社会精英,特别是“数字精英”、“管理精英”大加宣传,对“经济价值体现”衡量“个人价值”持过分积极评价时,容易导致大学生在评判人才的时候,往往以仕途的大小或财力的多寡论英雄。这种心理状态表现在职业选择上,就是职业取向过高、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如不愿从事生产一线,不愿在基层建功立业。据调查,我国18―32岁“啃老族”的队伍逐年飙升!因此,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不断调整自己原有的不切实际的就业取向,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择业目标要求相适应。纵观历史上有成就的人,都是从小事做起,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顶峰。大学生要有这种心理准备,才能使自己的求职愿望与社会需求及时对接。

3. 对社会和他人缺少关爱。团结互助,礼贤谦让是传统儒家思想道德中“仁”的精髓,也是传承了两千多年的美德。然而现在这块基石却在动摇,甚至有被挖空的危机。放眼社会和校园,有多少大学生还在追寻和传承这一传统美德?也许是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误解,也许是人们对个人利益的极力追捧,一些大学生在职场较量中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置优秀的传统道德于不顾。更令人伤心的是,他们根本没有感觉到这是一种道德的沦丧!

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仅需要经济的富足,更需要民族精神。良好的道德传承是中华文化之宝,是国家社稷之基,是民族精神之魂。我们的大学生只要真正树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民族的振兴为己任,不仅仅能够使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我们的社会也一定能够变得更加和谐,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散发出更为独特的迷人魅力。由此可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荣辱观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和伟大意义

“八荣八耻”是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同志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讨论会上首次提出来的。从此,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逐步形成并在社会主义社会道德评价体系和道德评价标准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关于“荣”、“辱”问题的道德评价体系和道德评价标准,总书记将其具体概括为“八荣八耻”,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这“八荣八耻”,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

首先,“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了中国当代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是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多我国公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其次,“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八荣八耻”涵盖了其中的各个方面,是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贯穿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对培养追求高尚、激励良好的社会风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再次,“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在中国的传统美德中,包含着丰富的爱国敬民、邻里互助、勤劳勇敢、清正廉洁、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务实创新等思想品质。[2]“八荣八耻”在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美德的同时,使其与时代需要相结合,为现实社会服务。这种结合,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找到了历史渊源,也给中国传统美德赋予了社会主义所特有的思想道德要素。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伟大意义,在于它是中国伦理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伦理学是以道德为研究客体的科学。从伦理学的研究角度发现,“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又是自身价值的说明。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当代社会什么是“荣”,什么是“耻”,提出了人们“应当”和“不应当”的道德规范标准。它是当代社会道德信念在新时期传承历史的一次新总结和新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们提倡并信守的新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在伦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理论,是我们党提出的关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需要构建能真正体现效率与公平、利与义、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发展相统一的社会道德体系,指导人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正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所在。可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极大丰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稳定的社会秩序。“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直观地告诉人们,在社会之中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应当怎样做,不应当怎样做等等,有助于帮助和指导人们自觉地在社会道德和法律框架之内表达和实施自己的言行,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共同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实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

三、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促成大学生就业心态健康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和世界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多种价值观、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冲击着每一个人的头脑。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大学生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为此,我们必须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1.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境,促使择业观从情绪化向理性化转变。良好的心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和灵魂,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就是要使学生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高尚的精神和文明的行为举止。所以,我们要重点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会学生做人,重视道德内化的积极作用,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自觉行为,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全心全意为社会、为他人服务,在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的作风,促使择业观从理想化向务实化转变。踏踏实实工作,处处为企业着想,崇尚节约的人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那种好逸恶劳、骄奢逸的人被人们所唾弃、所鄙视。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崇尚劳动,以劳动为荣,作好从基层干起、从一线做起的思想准备。克服好高骛远的思想,决不做眼高手低的庸才。学会在困难中求生存,在逆境中求发展,努力把自己打造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促使择业观从传统守旧型向现代开放型转变。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民族迈向成功、迈向辉煌的基石。大学生要成才,不仅要学习成绩好,还必须要有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要善于与他人合作,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所以,大学生应努力锻炼自己,积极参加校、系、班的各种集体活动,假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充分吸收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的精髓,促成自己的全面发展。

4.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使择业观从浮躁型向沉稳型转变。用人单位挑选人才始终把事业心、责任感放在重要位置。他们认为,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学生,会把精力和聪明才智放在工作上,这样就能更好地为企业出力,与企业共创业、共度难关,这样才能和企业同舟共济,为企业、公司走向辉煌贡献力量。这也就是为什么用人选人才的时候,会把学生干部、党员放在优先考虑的原因。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有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努力地为同学、为班级、为系、为学校多做实事,要培养吃苦在先、乐于奉献的精神,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件事,在实践中成才。

5.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促使择业观由功利型向诚信型转变。在利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一些大学生置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于脑后。为了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胜,在个人求职简历上编造各种子虚乌有的荣誉证、资格证和学习成绩,编造那些毫无根据的社会实践和学生干部履历;有的学生为了自己的利益,擅自撕毁就业协议,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给学生就业产生极大冲击。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准则,以真实的自我面对生活,是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负责。在今天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竞争年代,国家以诚信为本,才能兴国;个人诚实守信,才能在社会上受人尊敬。我们一定要注重诚信、崇尚文明,为人生发展打好坚固的基础。

6.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参与实践的品质,促使择业观从依赖型向自主型转变。大学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克服坐、等、靠等思想,学会主动出击、主动求职,为成功就业打下夯实的基础。

总之,教育工作者只有引导大学生在自觉实践的过程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变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方可在复杂就业环境中游刃有余,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促成自己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王素霞.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35-37.

第3篇

目前我国社会的各项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都在逐渐演变和发展中,因此大学生必须抓住社会转型期的机遇和适应社会变革的挑战。对于会计专业的大学生而言,更要了解社会的精神层次方面和社会意识存在的特点和程度,发挥自己的特点,来让自己在严峻的社会形势下突出自己的优势,把握好就业机会。

1 对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的简要分析

现在我国的经济在不断地发展,各个企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急需要财务处理技能熟练,可以进行财务管理和策划的会计人才。因此,对于会计专业大学生,正好符合了企业这方面的需求。正是由于这种缘故,各大高校相继出现了会计专业,这为想有一份稳定工作的人员提供了更好选择。现在除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专业的大学生,业余非会计专业自主通过考试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也有很多,从而加大了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目前,我国对会计专业的需求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对于高端会计人才需求方面才是各个单位的急需的,而对于简单的出纳会计基本是饱和的状态。因此,会计专业大学的就业压力还是比较大的。目前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会计专业的就业前景就是高就业兼具高失业并存的现象。但是就现在的情况看来,对大学生的各个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会计的就业还是比较看好的。因此,会计专业的大学生一定要明白现在的就业形式还是比较严峻,如果不提升自己,很可能就成了会计专业中高失业人群。

2 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意识分析

2.1 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过于严格

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样的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能给企业带来高效益。现在的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比较高,要求要有高的学历,并且最好毕业生来到单位马上就可以投入使用,给企业带来效益。现在的企业在招收人才时,会根据学历来判断一个人的工作能力,认为高学历就是高能力,这样虽然看起来公司的员工的学历都是比较高的,但是实际的工作能力就不一定能如所愿了。一些企业在选用人才时,可能招聘的不是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去从事会计工作,原因仅仅是因为这个学生的高学历,而对于真正有会计能力的大学生不能获得这份会计工作。这样的做法只会让人力资源造成了浪费,无形中加大了人工成本。目前部分用人单位只根据获得的证书去判断一个学生是否被录用,因此在这种大形势的驱动下,学生会把精力放在考驾驶证、秘书证、公关员证、计算机等级证这些和自己专业没有关系的证上,就没有考虑是否和自己的专业相符合,这种方式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现在有的单位需要社会实践经历,但是应届生的工作经验是不容易获得的。基于用人单位的要求,就必须既要学习好课堂上的会计知识,又要在学校安排的实验课上,好好练习会计的实战演练。在假期或业余时间比较多时,也可以自主的进行会计方面的实习,这样才能保证让自己适应用人单位对会计大学生的要求。

2.2 对女性求职者的的歧视

在传统的观念中,一般都会认为男人的工作能力比女人强。这样就会导致女生在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产生了性别的歧视,从而导致工作非常难找的现象。在会计女生的就业上,用人单位一般会考虑到女性有生理上的劣势,比如工作承受力和体力支持没有男性好,同时女性会面临每个月的生理周期和关于产假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下,女生的就业就变得更加困难了。正是由于这种考虑,既要给女性员工安排很长的生育假期又要给她保留职位,同时在这段期间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的情况下,用人单位还要发放工资和福利给女性员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人工成本。这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是非常不被看好的一个选择。现在的大学中,学习会计的大学生中,男女比例失调,一个专业中绝大多数全是女生,只有极少的男生的存在。这种现象就导致了用人单位在性别歧视的趋势下去抢那些男生。这对于那些女性的会计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如果不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那么就业就变得很困难。

2.3 大学生普遍没有创业的想法

现在会计专业大学生毕业后,想到的就是找工作,并没有多少人想要开立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其他方面的创业的思考。根据传统的观点看来,学习一项技能,就去找相关对口的工作来从事。但是社会的形势在变,现在我国是非常鼓励创业的,尤其是在就业情形如此激烈的情况下。虽然社会是鼓励创业的,但是我国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还不是很成熟。如果想要创立一个有限责任公司,其注册的资金比较高,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是无力负担的,而一些金融机构也不会给予这笔巨大的贷款,从而让会计专业大学的创业变得更加困难。在近几年的社会的意识的不断变革之后,对公司的注册资金的降低和可以进行小额的贷款,这些优惠政策都给大学生毕业创业提高的机遇。在大学生的创业中,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冒险和探索的精神,更给自己一个展现实力的机会。对于大多数学生潜意识里,都是创业的风险性比较大,而找一份工作则相对安定许多,其承受的压力和风险也降低了不少。但是创业的好处还是很多的,所以高校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冒险精神,培养学生的自我发现和实践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学会创业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同时是给社会减轻了就业压力。

3 对目前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社会意识的应对方法

3.1 利用在校实践锻炼自己的能力

现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越来越高,对于会计专业的大学生的要求也一样会提高。那么高校在对会计专业大学生进行教育时,就必须要加大对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会计不是一个只靠理论知识就可以很好的进行工作的,必须要通过实践的训练,加强操作性。但是我们知道,每个企业的有些财务信息和数据是需要保密的,不能对外泄露,因此会计专业的大学生想要进入企业接触到内部账务信息和进行实战就会比较难。为了弥补这个缺憾,高校可以在校建立可以给学生进行会计实训的电算化实验室和手工模拟实验室,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和学习到更多的会计知识和能力。因此,会计专业的大学生一定要利用好学校里的实践机会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对于会计实验课上老师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的经济业务提出的问题,要学会积极主动的运动学习的会计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的经济业务。通过学生自主的思考,就能让自己的会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升能力。有时,高校也会组织去会计事务所和企业进行参观实践,大学生们更要利用好机会,与会计专业人士交流心得体会和咨询问题,同样还还可以锻炼人的交往能力。

3.2 加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意识的形势,就要求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在如此多的会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中,如何才能突出自己的优势,比别人要优秀,就要求大学生能够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突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现在社会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在发展,会计专业大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规划,进行多方位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加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是应对就业压力的一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