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课堂学习效率范文

课堂学习效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课堂学习效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课堂学习效率

第1篇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动力,是加快教学节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基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我总结如下:

1.教学方法应灵活多变

古人云:“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不断地给予学生新的刺激,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其中,积极参与,主动体验。以问题为契机,激发学生探究意识,达到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想要解决问题的目的。

3.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单靠老师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收效甚微,而且不能持续长久,要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持续地继续下去,就要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角色,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其在课堂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积极动手、动眼、动脑、动耳、调动学生的所有感觉器官。

4.鼓励学生,注重赏识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赞赏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从成功中增强自信,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予鼓励式的肯定,尽量减少对学生思维的限制,要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在课堂上敢想会想,敢讲会讲。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5.尊重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学习习惯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思维规律和习惯,教师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使学生的学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优等的学生有发挥的余地,让后进的学生也有自由选择的机会。这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又从不同层面上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注重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方法的传授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且在课堂中适时指导学生运用方法,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有些教师经常对学生说:“课堂上我们是师生关系,课后可以是朋友关系。”我认为这句话可以反过来说,即“课堂上我们是朋友关系,课后我们是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师生平等,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关系上,学生才能畅所欲言。通过精彩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后最终赢得学生的一份尊重和信任。

四、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

第2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 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36-01

数学课堂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首要条件,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阵地,摆在老师们面前的一个永恒话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有很多,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用激情带动学生情绪,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都知道,情绪具有相融性,只有激情才能激发热情,因此,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实现情感上的共鸣。数学教学内容本身是严谨的,如果教师的言语生动、形象、赋予情趣,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声情并茂、妙语连珠、妙趣横生,试问这样的数学课哪个学生不爱听?

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纯净杂念,很快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得体的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与学生一道分享数学知识高尚的情趣。只有教师教得投入,学生才能学得专心,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顺利形成,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大增,使学生在课堂上兴趣大增,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用民主营造快乐课堂,提升学习效率。

“以学生为主体”这是现代教学的新理念。那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呢?

首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

其次,加强学生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互相辩论中突然闪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会把握时机,大胆放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比如,上习题课,我会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基础题组、深化题组等不同难度的题目组训练,以适应学生技能巩固和知识延伸等不同层次的需要。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先独立完成相关练习,再与小组里的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并对不同意见或方法的不同效果进行比较,总结方法和规律。让学生动起来,所采用的方式很多。可以是一人主讲,众人相帮,可以是四人分工合作学习,还可以是各自练习进行比赛。采取多样的方式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用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习效率。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可能发挥80%以上,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只能发挥20%”。因此培养学生们对于数学科目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我在讲课的过程中都在思考如何巧妙的设计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及好奇心,让学生们能够积极的投入到解答探究的过程中,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源于日常生活,我这里要强调的是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而生活实例是数学课堂教学创设问题的最好最新的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把生活材料演变成数学问题,把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例如一些概念可以从生活的情境中引发出来。鲜活的情境,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在教“绝对值”时,我这样引入新课:(1)从我校走200米到车站记作:+200米,那么从车站走到我校要记作___米。(-200米)(2)从我校乘出租车到车站5元,记作:+5元,那么从车站乘出租车到我校需5元,要记作_____。(学生讨论)第一题的正、负号是区分走的方向不同,第二题如果也用正、负号来区分的话,那么+5元表示乘客拿5元给司机,-5元就要表示司机拿5元给乘客,显然这是不符合生活实际,所以第二题的两个“5”就是同学们要学习的新概念“绝对值”。这样,同学们很自然地将生活中的“绝对值”与数学中的“绝对值”挂钩起来。又如在讲直角三角形时,我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测量我们学校操场上旗杆的高度?能不能不过河就测出河宽?不接近敌人阵地就能测出敌我之间的距离?……”要想做到这些,就得认真学习今天所要讲的课――解直角三角形。将生活实例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使许多数学问题在学生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的东西。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尝试这种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字头脑想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学习直观性,提升学习效率。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单一的教学手段很容易就会导致学生们出现视觉疲劳,注意力无法集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或者电化手段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同时运用多种感官,以强化对所学知识材料的感知,提高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九年级下《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中,两圆的半径R、r与圆心距d在不同位置情况下的关系,可以在《几何画板》中做成可拖动圆心使圆移动,并在旁边分别显示两圆的半径R、r与圆心距d的动态变化值的课件演示,一方面学生可以动态观察两圆由远到近的位置变化和公共点个数的多少,另一方面学生也能从显示的数值中得出不同位置下R、r与圆心距d的关系。这样通过演示动画,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思维。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更直观、更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这一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好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们,让他们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让同学们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以主人翁的姿态去享受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乐。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代海涛等.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个性的创建[J].教育探索,2006

第3篇

一、参与状态

参与状态是指课堂上学生是不是主动积极参加了探索、思考。教学中我们要重视两种不同的参与状态,即“有效参与”和“低效参与或无效参与”。“有效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是主动的、积极的,富有成效的,参与学习成了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这种状态是我们所期盼的。“低效参与或无效参与”是指学生没有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学习是低效的或无效的。教学中尤其要关心这些处于“低效参与或无效参与”状态的学生,要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和谐的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的有效度。

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让学生操作:把圆柱的侧面展开,看看是什么图形?大多数学生按书本要求沿高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而有几个同学却提出了质疑:“我的圆柱展开为什么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我的圆柱展开后为什么得到了一个正方形?”学生的不同剪法与书中结论产生了冲突。我及时抓住机会,引出另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哪样的圆柱展开后,侧面是一个正方形?”学生个个思维活跃,积极猜测、实践、探索、发现,一个新的知识难点就这样通过“引疑”提了出来。学生为自己的新发现而欢呼雀跃。

再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有一道例题:16-9=?,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求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用破十法,先算16-10,再算6+1;有的拆减数,把9拆成6和3,先算16-6,再算10-3;还有的利用学具小棒,一根一根去数来减,方法多样,人人参与。当学生得到各种不同的算法之后,我安排了学生间的交流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展示自我。

二、思维状态

思维状态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是否独立思考,思考的程度怎么样。有了参与的前提,交往的形式,那么学生的思维状态就是有基础的。教学中必须重视两点:第一,学生的思考是否独立。第二,学生的思考是深层次的,还是浅层次的。为此,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敢于提出有挑战性与独创性的问题与见解,不断产生新设想、新方法、新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

学生带7个橘子,3个盘子,师要求将7个橘子平均放在3个盘里,一学生从装有7个橘子的口袋里一个一个地分别放在3个盘里,放了两次后,再拿出第7个,放在第一盘里,觉得不妥,放第二、三盘亦觉不妥,干脆放回口袋,少顷,又觉不妥,便拿出来放在桌上。如果我们关注该生的学习状态,从他的动作就可清晰地看到他的思维状态。首先,他在积极地思考,思维在参与;其次,思维过程是有条理、清晰的;最后,在新知识的学习中确定遇到了困难,并将疑惑摆在了桌面上。此时可从放在桌上的一个橘子入手,探讨有关余数的知识了。这样学生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合作交流,思维不再停留于表面。

三、交往状态

交往状态是指课堂上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情况。《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学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等,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交往状态。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进行各种交往,保持良好的交往状态。

例如,学习“异分母的分数加减法”,学生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计算时,产生了问题: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怎么办?能将异分母转化成同分母吗?随着疑问的产生,学生自主合作尝试也就开始了,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对比,解决问题。不仅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融合,同时还获得了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自主发展。

在统计初步知识教学中,我让学生看录像,统计公路上通过的四种车辆数。学生各自统计,由于车速太快,汇报时答案各不相同。如何解决车速太快,难于统计的问题?学生纷纷发言:“可以四人组成一个合作小组,每人统计一种车!”不等教师说话,学生们便自找伙伴,分工合作,很快解决了问题。

四、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指从事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积极的情绪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它会提高学习效率。反之,它会降低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用知、情、新、趣、爱等方法引发和调节学生的积极情绪,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听不同老师上课,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感受迥然不同。有的老师上课像是在唱催眠曲,使人恹恹欲睡;有的老师的课环环相扣,悬念叠生,引人入胜,使人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受。两种课产生的教学效果大相径庭。可见,课堂教学中能否控制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语言必须做到风趣、幽默,是指教学语言的表达应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射线》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现象中有哪些是射线?有一位学生说:“老师,我的头发也是射线。”我风趣地说:“假如你的头发一直不剪,而且还要笔直笔直地朝一个方向生长,那就是射线。”同学们听了哗然而笑,在一片轻松的笑声中理解了射线的意义。

比如,在教学《直线和线段》时,针对要求学生理解直线是无限长的这个难点,我在设计时除了应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外,还进行了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这条直线可调皮了,它的两边延长至屏幕边,还不停下来呢,左边穿过黑板,穿过教室的门,穿过围墙,穿过熙春公园,穿过……右边也穿过黑板,穿过窗户,穿过……”随着悠扬的音乐,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使得理解直线是无限长的这一难点迎刃而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新知识。

第4篇

关键词:优化;课堂组织;提升;学习效率

唯物主义理论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内容发生变化,形式相应地也要发生变化。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学校教学形式应适应新的培养目标。作为学校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应进行适当改变。

一、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问题

何谓课堂组织形式?课堂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根据不同的标准,课堂组织形式有不同的划分。按照学生的组织标准,课堂组织可划分为:个别教学、群体教学、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开放教学。班级教学是当前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班级教学的优点:“第一,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第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三,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无法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二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班级教学与“三维”目标产生诸多的冲突,主要有:

(1)兼顾能力、情感等的培养目标与班级教学之间的冲突。学生全面发展指学生智力、能力和情感方面的发展,智力与能力占主要的地位。学生的智力,一般指的是学生的知识,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代表学生的智力水平。能力,一般指学生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等,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步入信息社会,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并且侧重能力的要求。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是重智力轻能力。目前,课堂教学主要是班级教学,班级教学主要是大班教学。大班教学适合于学生智力方面的教学目标,对于要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就相形见绌。因此,班级教学组织应改革。

(2)学生的自我发展与班级之间的冲突。教学的两大功能是: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功能、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的功能。长期以来,教学主要倾向于前者。现在人们意识到教育首先是人自身的需要,而这一点长期被忽视了。并且,社会的需要与人的需要两者并不相同。如,人有情感的需要、情趣的需要等。因此,教育把首先满足人的需要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选择,这种教育目标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与班级教学要求的整体划一的特征格格不入。因此,班级教学就应适应这种特点,建立体现个别差异、多方面需要的组织形式。

(3)不同的组织形式与班级教学的冲突。为了解决不同教育目标与不同的组织形式相适应的问题,教育家们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如,有利于个别教学的个别或群体教学形式,照顾学生差异的道尔顿制,兼顾学科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的文纳特卡制,按照学生能力差异进行的分组制,大班上课、小组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的特朗普制,现在又有注重学生发展的开放课堂。

以上的组织方式,都如天空中的流星一闪而逝,不能取代现代的班级教学。现代班级教学有诸多的缺陷,但是有两个优点却是其他组织形式不能取代的。①能有效地系统进行知识学习。学校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这一点,其他的组织形式不能保证。②班级教学有很高的效率。这是现代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因此,虽然有众多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是班级教学还是当前占主要地位的组织形式。

二、优化课堂组织策略

如何解决新培养目标与班级组织教学之间的矛盾?教育学者和教育实践者对班级教学的结构、排列方式、师生参与方式进行了调整,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合理搭配课堂教学形式。课堂教学的具体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全班上课,二是班内分组教学,三是班内个别教学。全班教学即常见的课堂教学形式。班内分组教学形式是指“根据教学或学习的各种需要,把全班学生再细分成若干的人数较少的小组,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共同特点分别与各小组接触,进行教学或布置他们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健康交往,学生相互了解就可以缓解和消除学生之间的恶性竞争、人际关系冷漠和学习压力以及优化学生的性格,还可以形成互助、互学、互进的良好班风。应避免按能力分组或成绩分组,这会产生教学问题:给学生贴上标签,造成心理压力。班内个别学习,主要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之间,有同有异。教学中应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使高智力的吃好,智力中等的吃饱,智力一般的基本掌握。

(2)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座位排列就是将课堂中的座位根据教学任务进行适当的空间组合。常见的座位排列有:秧田式、马蹄形、圆形、双矩形、兴趣角、扇形、模块性等。不同座位排列可以实现不同的教学任务。与知识学习相配的秧田式,是常见的班级组织形式;可以使学生参与教学的马蹄形,有利于师生非言语交流,生生之间相互交往;圆形又称会议型,有利于学生讨论和相互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活动;模块性有利于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兼顾学生的个别情况。因此,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来选择适当的组织形式。

(3)班内分层递进教学。分层递进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可能性,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层次,制定不同学习目标实施教学的一种班级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就是将大班教学、班内分组和个别学习合理地结合起来。其基本要求是,“教学分合有致,动静结合,学生全员参与,各得其所”“解决共性问题采用大班教学,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采用小组教学,个别问题采用个别教学”。不同的学校,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形式。

参考文献:

[1]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第5篇

关键词:课堂教育;明确目标;团结协作;考评结合;课堂笔记

在当前我国教育体制中,职业学校学生的整体质量相比高中生来讲是比较差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尚需培养。学生在学校课堂的教学效果对老师来讲是一个比较复杂和头疼的事,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摆在我们每个职教老师面前的一个迫切命题。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家庭、老师越来越感觉到学生教育任务的艰巨和重要。

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课堂教育体系及内容也今非昔比。传统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也不可能满足当今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了,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手段,已成必然趋势。作为一个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既要完成好教学任务,又必须提高理论与实践的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既能静下心,又能好好学,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巩固他们的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他们的荣誉感、自豪感,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辅之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一、合理使用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材是老师课堂活动的一个蓝本,一本好的教材应该是集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究于一体的。如何根据一个班不同层次的学生,利用好这些内容,就值得我们每个教师深思。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对教学情境进行加工、精心布置,努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逐步提高他们的理解和操作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真正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做课堂的主人。

二、明确目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情境

要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备足功课,首先,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学生学什么?做什么?达到什么效果?这是课堂学习的主题,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学习,使之形成明确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在课堂上可以合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一个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团结协作,提高学习积极性

中职学生的课堂教学,是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教学,所以,团队协作至关重要,只有认真参与,才能更好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选重点、难点课题,采用小组合作,分组交流,共同完成各自的项目,对 同一课题的不同成绩,对学生进行分析解剖,还可以让学生来参与评议,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时间交给学生,使学生能真正参与课堂教育的环节。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中职学生课堂学习,大部分是同技能挂钩的,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理实一体化”,所以,课堂教学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不可少,多媒体、课件、实训台架、设备等缺一不可,我们培养的学生是注重动手能力的,所以,操作能力的要求要大于理论知识的运用,但是理论知识是操作的基础。如何调整好二者的关系是我们要处理好的事,我们在教学中应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枯燥的理论原理生动有趣地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使学生既能掌握理论知识,又能熟练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感性认知。

五、抓住重点、难点,合理展开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知识只要简单了解即可,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我们在教学中要加以突出和分析,要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来掌握判断。还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来反思、总结、整理。通过课堂训练、课堂操作,教师指导,提高学生对难、重点的理解掌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采用考评结合的手段,巩固所学知识

学习内容的掌握与否,学习效果的好与坏,只有通过检测才能知晓,通过检测,学生能知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检测,老师能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检测中引入考评机制,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在检测中我们可以分成三步。第一步,是对课堂内容、理论知识方面的测试,查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程度。第二步,是对课堂内容操作方面的测试,目的是了解学生在操作运用过程中能否正确合理使用各种工具、设备,操作步骤与规范是否正确合理。第三步,进行讲评总结,既有老师的点评,又更多地让学生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评打分,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七、做好课堂笔记,加强课后巩固

课堂结束后,学生一定要做课堂笔记,特别是操作的内容与规范一定要反映在手册上,这堂课的课题是什么?使用了哪些工具设备?进行了哪方面的操作训练,要求规范是什么?心得体会是什么?都应该写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提高学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的能力,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只要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良好的学习目标,教育学生脚踏实地掌握好一门技能,职业教育就会越走越远,职教的前景就越来越光明。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激活;英语课堂;学习效率

新课标对高中生应达到的英语水平要求更高,要掌握的词汇量更大,学习难度更大。因此,要让学生学好高中英语,教师必须要考虑如何给英语课堂加点催化剂,进而激活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根据本人几年来的不断学习和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浅薄的见解:

1. 进一步优化备课工作――编写导学案 一直以来,很多老师都在认真的备课,可是真正到课堂中实践之后才发现学生的学习效率依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很多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是自己单方面的在备课,而没有让学生也参与到备课工作中来。让学生“备课”?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其实也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预习。这就要求教师要事先按照大纲的要求,认真分析教材,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适当地调整课程难度,设计成为学习目标、课前预习、新知导学、新知检测几个板块,做成导学案,提前分发给学生预习。这样,有了导学案,很多不会预习的学生就可以轻松地做好预习工作了。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各班的实际人数、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差异等,分编学习小组,每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主持本小组的活动。让他们进行分组预习,这样便于学生们进行讨论和探讨,让学优生带动学困生共同进步。在导学案的指导下,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词典等各种资源做好预习工作。可以让各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让生生之间充分地互动起来。在师生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之后,学生就会更加自信,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课堂就会活跃起来。形成了这种良性循环之后,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随之大大地提高。

2. 设计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动力,要想激活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关键。很多学生学不好英语就是因为缺乏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就要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一堂成功的英语课就是要做到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语言知识以及应用语言的能力,要让学生主动地吸取知识并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要变被动为主动,首先要有生动有趣的,能激起学生学习欲望的课堂导入。

新授英语课的导入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要有趣味性、新颖性、针对性,要新奇(满足学生求新心理)、多变(不断更新和变化刺激形式)、多样(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导入方法多样)、热烈(创设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导入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就会显得冗长,从而影响整节课的进程。此外,英语新课导入还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即:集中注意――引发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主题。导语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既能吸引学生注意,诱导学生求知,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使旧知与新知联系紧密,进入课题自然合理。具体可以采取直观导入法、悬念导入法、复习导入法、预习导入法、实事导入法、背景知识导入法和游戏导入法。例如上“Film and Film Events”这一单元Reading课时,我事先在网上下载了一些电影以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片段和花絮,在新课一开始时播放给学生观看,电影这一主题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因此,一开始我就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进一步了解电影知识的兴趣,然后再设置几个简单的问题引入本课话题,轻松地把学生引进了知识学习的大门。阅读过程中通过分组讨论,情景对话,小组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展示自己,就能让整节课在轻松愉快、有张有弛的氛围中结束。

3. 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扮演课堂主角 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本身,同时通过语言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及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表达情感、认识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正确的指导方法,把教学的“中心”让给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英语,增加英语知识的吸收,提高英语学习的技能,以此来达到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并最终达到综合能力和自信心的提高,这是激活课堂、提高学习效率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4. 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五严禁令”的提出,只有激活英语课堂,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彦奇.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教学[J]. 祖国・建设版,2012(11).

[2] 黎妮. 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英语教学[J]. 当代教学论坛,2012(12).

第7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快乐教学;课堂效率

杜威先生说:“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的简单地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应该用心去经营我们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感悟人生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场所。然而,当前的思想品德课堂现状堪忧,学生厌学的情况严重,作为一名一线的思想品德教师,我认为应该把快乐还给学生,激发学习的欲望。

一、实施快乐教学的必要性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多为下午课,是学生最容易犯困的时候,上课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场景:趴桌子的学生一大片,坐着发呆的学生一多半,听课的学生寥寥无几,教师满堂灌得毫无乐趣。思想品德课被视为小学科,七八年级时被忽视,九年级时学生不重视,但思想品德科却又是中考的科目,而且要求达到满分为最佳,这样就使其成为“鸡肋”。在这样教学思想的指引下,思想品德课堂就成为一潭死水,不仅学生不喜欢,甚至教师自己都感觉味同嚼蜡。

二、实施快乐教学的方法

1.妙用导语激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能否扣人心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

大部分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师认为本来思想品德的课时就少,知识性较强,于是就忽视了导课环节,每节上课时直入主题,有时甚至连学生都没看一眼就直接讲课了,根本没有交流互动。新授课成为在书上划知识点,复习课成了做卷子对答案,上课伊始就陷入了沉寂,学生没有学习下去的兴趣。教师也说,在九年级待的时间长了,都不会上课了。实践证明,这样不但没有提高效率,反而抹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致出现了教师不解的后果:开卷考试怎么连书都懒得找。所以,上课时“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

2.活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享受快乐课堂

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讲授知识点和划书固然重要,但如果过分地强调这一内容,往往事与愿违,导致知识人为地被肢解,使本来流畅的知识链在教师的肢解下变成了难懂的不计其数的所谓应该掌握的知识点,结果出现了学生知识点掌握得很熟,但在做题的时候却不会应用。由于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了知识点,而没有让学生开阔视野形成能力,试卷上的材料题学生不懂或是不会审题。

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中充满快乐的因素很重要,我们可以采用辩论、抢答、小组竞赛、小组讨论、案例教学、历史故事等教学手段。我在思想品德的复习课时经常采用小组竞赛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下工夫。

三、实施快乐教学,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1.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要精准

开车最怕路不熟,教学最怕教材和课程标准不熟。有的教师对整个教材的体系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不能做到高屋建瓴,现买现卖,备一课讲一课,就课本讲课本,相当于把课本的知识复述了一遍,这样的课重复上着,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也摧残了学生的身体。一提到思想品德课那就是老师站在讲台上无休止的说教,讲一些所谓的大道理,真是一件想起来就让人心烦的事情。在思想品德课上除了能得到考试中的一点分数外,毫无乐趣可言,毫无意义所在。

2.研究课堂教学

全国模范教师窦桂梅曾说:“课堂是一个值得教师好好经营的地方,是教师人生修炼的道场。课堂就是一本人生的大书,自己写,大家读。”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脚踏实地地研究课堂,经常听课、研课,掌握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课堂充满快乐,让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有的规模小的学校只有一两个思想品德教师,总是一个人承担一个或两个年级的教学,如果不研究课堂,教学十年与教学一年的差别并不大,总是自己在闭门造车。

总之,把快乐还给学生,学习活动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的体验,学生就会主动学习,越学越想学、越爱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113-01

著名捷克斯洛伐克教学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下,在教学中如何激发调动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是学好生物的关键之一。兴趣也是认识事物的前奏,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如果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就不会产生“欲”和“求”。而他们一旦对所学的东西产生了兴趣,就会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地投入自主学习,认为学习是一种享受。那么,如何提高初中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呢?我在课堂上做了以下尝试。

一、将课堂教学与生物课外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生物教学理论要求我们坚持两个结合,即坚持课内外结合和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那么作为教师,就必须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课堂以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小组活动,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

在课外活动小组中,教师除了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生物活动以外,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内容可以包括生物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如组织培养、食用菌的栽培、动植物标本的制作等,用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课外小组应由学生自愿参加,教师不能为了组织活动而强行学生加入。课外活动小组要有自己完整的活动计划和活动方案,最好还要有相关的活动教材。教材应由教师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编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生活经验,并由学生选择阅读。通过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导入为主,设置悬念,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上课也是如此。第一堂生物课应象一出优秀的戏剧的序幕那样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上课开始,我们教师应富有激情地应用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激励语言开课,它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便于学生的大脑皮层迅速建立适宜的兴奋灶,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对绪论中的内容进行选择和补充,主要讲述当代生物学发展的热点问题,给予启迪。如器官移植,基因工程,“生物导弹”,试管婴儿,仿生学,转基因食品等等,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生命科学的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从而意识到生物学的重要性。接着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在生物学领域中取得的突出成绩,给予鼓励。如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合成 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1999年成功克隆大熊猫胚胎,超级杂交水稻的培育,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中1%的测序任务等等,说明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走在生物学研究的世界前列,我们后来人通过努力必须要而且也一定能学好生物这门学科。这样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这就为学生学好生物学知识夯实了基础。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许多学生正是因为爱实验才爱生物学的。实验除了真实、直观、形象、生动之外,还是一项目的性十分明确的操作活动。它对培养学生认识和理解生物学概念都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方法均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做实验,并力求使学生实验成功。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不仅满足他们的操作愿望,更重要的是,在操作过程中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获得实验成功之后,此时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能够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从而刺激学生更深入地探求。例如,讲血液凝固的原因时,补充了下列实验:用粗糙的竹条不断搅动刚刚从动物体内流出的新鲜血液,竹条就会缠上许多丝状物,其上粘有一些红色物质,是红细胞。洗去红细胞,丝状物呈现白色,这就是纤维蛋白,余下的血液不再凝固。学生一定感到很新奇,并想弄清是怎么一回事,那么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讲述血液凝固的原因,并就此讲清血浆和血清的区别。特别要说明血浆中有一种纤维蛋白原,它是小分子蛋白质,在血小板释放的某种物质的作用下,能转化为纤维蛋白。做上述实验的同时,让一部分新鲜血液凝固,将凝固的血块切开,让学生观察切面和外表面的红色有何不同,启发他们思考原因,学生们一定觉得很有意思,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好课堂演示实验,做好随堂实验,上好学生实验课。通过实验,可以体现活动情境,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了一种满足感,为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奠定基础。

四、激发学习兴趣而不能脱离教学内容

第9篇

一、引入含“活”——带着问题,激发兴趣

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学生才能迅速投入到学习中,才能产生好奇心,激起求知的兴趣,才能积极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自学中生“疑”,这样才能使学生听课有目的,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积极进行探究和深思,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要留给学生搜集信息资料的时空,让学生在社会和自然中感知,以利于培养学生善思好问的心理品质。社会和自然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大课堂,学生只有融入到社会大课堂中,才能发现源于生活的最本质的真实东西,使学生在感知感悟的基础上,明白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便于自发形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劳动的奋发向上的力量。贴近社会现实的东西,易于使人明白一定的“理”, 即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置之不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个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有心人,从小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豁达开朗的性格、勇于吃苦、开拓创新、务实求真、善思好学、沉着冷静的习惯和品格。这才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的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设计的问题要巧、要趣、要深、要广,要激趣,激活思维,易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辨习惯。教师要创设宽松愉悦的环境氛围,使学生能自主自觉地参与整个学习和活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多想、多说、多问。

教师应提出具有一定启发性和思维广阔性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的引领要活中求广,活中求奇,活中求趣,活中求思,目的是激活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引”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自己发现问题,然后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便会悟出事物的“理”,使学生的思维认识和社会、自然接轨,不会使学生对学习探究产生厌倦情绪。

二、形式求“活”——方法多样,手段灵活

在学习探究过程中,教师不要禁锢学生的思维,不能牵强附会,而应引导学生多方位、广角度去体会,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随后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教师只起引领作用,这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养成深思好问、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

课前,教师应给学生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质疑,从而主动地从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探讨。课中,教师要点拨引导学生大胆交流和质疑,从而使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这样不但增大了课堂的容量,而且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了搜集信息资料的方法,学会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反馈课内、课外所获得的信息,要做到不拘束,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要把捕获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全体学生,让学生共同分享,使师生在互动的过程中,达到情感的交融。在情感共鸣的环境氛围中,师生关系才会显得融洽,学生才能大胆地质疑,大胆地交流。这样,师生的心理距离近了,自然而然会使学习的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获得了广泛的知识信息,课堂容量比课前预设增大了,学习效率提高了。

三、气氛激“活”——反馈畅通,情感共鸣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信息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习惯。教师要留给让学生表达的时空,让学生自主去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这样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能大胆交流,还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感触人生、认识生活,使学生从中体味出对家、国和亲朋好友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升华学生爱家、爱国、爱亲人的情感,自觉参与到对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形成的活动中,努力锻炼自我,发展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疑”中发现问题,以便更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深度,最终解决问题,找到问题的答案。

四、探究引“活”——思维有难易,讲解有广度

在学生质疑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体验探究的快乐,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寻根问底的习惯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从易到难,逐步深入,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教师应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去感知感悟生活的“理”,最终使学生明白“凡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比较鉴别中,学生可以养成客观认识事物的良好思维品质,使学生能在探究中学会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灵活选择学习方式,可独立,可合作,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教育最大的缺憾就是禁锢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方位、广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教师还要适时点拨,科学引领,从而使学生真正弄明白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而应教会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识记,在识记的基础上反复应用,从而在应用中灵活自如地解决一定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合作交流,把零散的学生个人捕捉的信息拿出来共享,这样无疑增大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五、结论留“活”——留着悬念,留着激情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要留给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悬念,留给学生回味的空间,让学生养成深思好问的良好心理品质,最终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教师要留给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质疑和批判性接受的时间和空间,要引导学生多方位、广角度地去分析和认识,不断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自觉养成课后拓展反思的良好习惯。在探究的结果中,教师一定要留着悬念,只有这样,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无尽地思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还要留给学生探究的余地,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根问底,这样最终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思路也广了,方法也多了,从而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第10篇

一、如何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必须有精彩的课堂引入。好的课堂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带着对问题的浓厚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

(一)课堂引入要突出趣味性、针对性和新颖性以增强课堂气氛。

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其次,课堂引入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引入方式。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课堂教学的目的,为讲授新课作好铺垫。另外还要注意引入材料要新颖,现在的中学生,很容易吸收新事物和新信息,他们对新事物都有好奇感,并急切地想弄清楚。因此,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能更加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二)课堂引入要突出灵活多样以增强新颖性。

1、温故知新法。由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提问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一个或几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过渡到新课也十分自然。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地联系起来。

2、背景知识法。对于一些历史题材的课文,可采用以介绍作者、讨论课文背景为切入口,而对于一些科普题材的课文,则可采用介绍一些学生熟悉的事例为切入点,从而把学生引入到真实的语境中去。

3、视听调动法。中学生活泼好动,且善于接受新事物,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对英语课堂内容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播放一些学生喜欢的歌曲或影片,创设生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

4、关注时事法。利用近期发生在身边的事或国内外大事来引入课文,让课堂引人具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

5、文娱游戏法。文娱引入法即通过文化娱乐的形式,如游戏、谜语、诗歌等课堂引入。这种引课方法可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中学得知识,尝到学习的乐趣。

二、如何设计问题,突出学习目的

问题设计的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的欲望,培养他们表达的兴趣和习惯,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通过思考获取知识。问题的设计要从两方面把握:

(一)提问要有情趣性。

英语教学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的交际活动过程,教师要针对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把知识性和趣味性溶为一体,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我在上课时经常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设计各种擂台赛,设计抢答和必答。除开展课本中新提供的游戏外,还改编相似内容的游戏,不断反复让学生在愉快中掌握知识。这样既鼓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因此,在学习中哪怕学生有点滴进步,就立即进行表扬、鼓励。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之后,学习情绪持续高涨。

(二)提问设计要有度。

在英语教学中,提问设计的“度”越来越显出其重要作用,这样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提问有一定难度,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当然要注意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这要求我们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看准、要有眼光、要恰到好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我们尽量设计一些铺垫性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依据学生的水平,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

三、如何巧妙举例,增强学习印象

英语教学是一门对语言现象进行导入、解释并操练的学科。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地引入例句以辅助教学是一个必需而重要的部分。对例句精心进行设计、选取会对整个教学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如何恰当举例,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兴趣原则。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一些新颖有趣、一举多得的例句,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我们可以多引用格言、谚语。在教学过程中,格言、谚语和习语以它的精炼、对仗、寓意深刻且琅琅上口,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讲到地点状语从句时,很多同学都喜欢“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讲到定语从句,引用“All that glitters are not gold”(闪光的并非都是金子)等。讲动名词做主语、表语时,引用“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其他如“A bird in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 makes a man healthy,wealthy and wise”(早睡、早起使人健康、富裕、聪慧)等等,不胜枚举。

此外,我们还可以用一些祝福语作为例子,这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更加便于学生学以致用。比如学习定语从句时能用到的祝福语:You are the best mom that son ever had.(您是儿子心中最好的妈妈。)This is the day when we appreciate all the things that moms do for us.(在这个日子里,我们感谢妈妈为我们所作的一切。)这些祝福语的使用,不仅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勤作笔记,还培养了他们对亲人、对老师、对朋友的感恩之心,无形当中对他们进行了德育教育,起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横向、纵向联系原则。

在教授新词时,教师不应该只局限在新词本身,还应该由新词联系到这个词的词形变化、同义词、近义词、原来曾经学过的与之有联系的旧词等。比如,学习surprise,课本上是作动词呈现的。老师还应该同时补充它做名词的用法,以及它的形容词形式surprising、surprised,纵向还可以联系interest, puzzle等。在举例时,还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将前几课学过的词汇应用到新句型中,以达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三)结合情境原则。

教师举例时应尽量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在新异的学习氛围中激起思考、讨论的兴趣,使学生真切地感到英语与我们的生活很贴近。比如,在讲授初中七年级英语下册Unit 2如何描述方向及地点时,我就充分联系了我们学校的实际环境,描述如何从校门口走到教学楼、从食堂走到教学楼到图书馆等。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一话题非常感兴趣,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学到的英语原来离自己的生活这么近,不再像以前一样学了不能用。

四、如何强化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教师如何有效地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有效地进行练习,是英语教学中提高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两个方面加强课堂练习效果:

(一)突出针对性和趣味性。

通过课堂练习强化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针对学生自身条件差距较大,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学习过程中分化比较明显。教师布置练习要注意分层次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应降低练习的难度。对优秀的学生则相反,要从各方面挖掘他们的创造力。让每个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设计练习时必须注意趣味性,做到练习类型多样、新颖、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努力学习。同时尽量创造欢快的气氛,这样既有利于学习,又能符合寓教于乐的原则。

第11篇

一、构建心理安全区域,激发学生质疑热情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质疑的自信心

质疑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把金钥匙,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释放每一名学生的潜能和才干的好方法。因此,在教学中。理应造成一种宽容的环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例如,一学生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质疑:“为什么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a必须要满足a≠0呢?”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已经参与到学习中。教师不应泼冷水,应该鼓励他。并加以指导。教师只有善待学生的提问,学生才能提问,学生爱提问、敢提问了,才能逐渐地会提问。

(二)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增强学生质疑的自由度

在课堂中,教师首先要刻苦钻研教材,努力探讨教法,给学生留有质疑自问的空间。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产生。只有提供亲身体验的空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会深刻,才有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留出一定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想象、去探究、去探索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二、构建有效质疑情境,诱发学生质疑欲望

(一)激发问题意识,构建质疑情境

在课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情感因素、认知内需,为学生提供新颖有效的情境,激活探究欲望、唤起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如上“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时设计题目:如图,有一长方体形的房间。地面为边长4米的正方形,房间高3米。一只蜘蛛在A处,一只苍蝇在B处。试问:蜘蛛去捉苍蝇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很多学生提出了质疑,这时,通过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作图,教师辅助,加以引导,叩开学生疑问心扉。

(二)贴近现实生活,构建质疑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力求将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设置教学障碍,构建质疑情境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有兴趣和动机是不够的,必须磨炼意志,增强自制力,养成专心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置教学障碍。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由易到难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上课时教师应随时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灵活的调整教案。定准课堂教学的起点,变换教法,真正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如题目:设计三个直径相等的轧辊,使它们能够把直径为0. mm的滚轴轧紧,求轧辊直径(精确到0.01mm)。这是一道生活实践题,究其本质,它是一道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计算问题。对这道题进行适当的变式,我们可以进行有趣的“碟中游戏”。

三、精心设计质疑方法,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学生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他们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教材中有关因素去设计问题。这时,教师应当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善于质疑、乐于质疑,从质疑中享受到乐趣,而不是把它看作是苦差事。

(一)设问质疑,吸引学生兴趣

教无定法,教要有法,同样,“问”无定法,“问”要有法,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设问,成功的设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把握数学课堂设问的艺术,是教师展现课堂教学艺术的画龙点睛之笔。数学课堂的设问要和课堂具体环节的目的、时机、作用相结合。讲究设问的方式的科学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于设疑,启迪设想,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可以启动思维,活跃思维,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活动。

(二)讨论质疑,调动学生思维

讨论是学生学习新知的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来解决个人不易解决的问题,在论中展现自我,在议中获取知识。小组讨论是集体探究最基本的单位。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把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挖掘出来,让学生在不同的方面获得不同的发展。

(三)归类质疑,提高学生能力

第12篇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小学阶段的孩子学习的主要动力,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恰好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一个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的知觉就会清晰而明确,思维就会精细而敏锐,记忆就会深刻而持久。反之则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不利于课堂学习。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探求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爱学、爱操作,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信息技术课程从三年级开设,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处在萌芽之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对中年级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会针对这个阶段的学生特点,设计一些有动感、有故事情节和有强烈色彩的东西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在创设情境上,可将教学内容编制成动画故事,让学生欣赏、沉浸其中。通过铺垫创设,让学生产生动手操作的欲望,参与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通过讲解计算机的神奇功能,使学生产生最初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是门动手操作的课程,让学生爱学、乐学、想学是每一位老师努力的方向。现在的教学,光靠老师讲已经吸引不了学生。教学设计要创新,有趣味,多角度,才能让课堂变得生动,吸引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常用任务探究法进行教学,而如何让学生对任务充满兴趣也需要精心设计。比如给任务限定时间,加大练习量,会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了,那么先完成的同学角色转换,变为讲师,给本组未完成同学进行帮助,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放手让学生互相解决,最后老师来点拨讲解共性的问题,这样孩子们会听得更认真,更仔细,更有目的性,做到了有的放矢,提高了讲课效率,从而达到了资源共享和自己的预期目的。

二、良性竞争,学生做主

每个学生对计算机的熟悉程度不同,有些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上课时会有表现的欲望,希望老师能给他多展示的机会,而有些学生掌握比较慢,这样容易造成课堂进度不统一。解决不好这一情况会给优秀的学生造成学习兴趣上的挫伤。而作为一门操作性强的学科,完成任务的方法也往往不唯一,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演示,教师从旁协助,点拨引导,学生小组内讨论此方法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这样不仅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转化了不利因素,加大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量,而且使优秀的学生获得了成功感,增强了学习信心,并且还激发了听讲学生的求知欲,树立了他们赶超好学生的信心,三方互动,良性循环,高效省时。

三、加强练习,分层次设计任务

信息技术课每星期只有一节,很容易出现刚上这一节课的内容,下一节课就忘了的现象。所以要有必要的教学手段来巩固所学知识尤为重要。

1.足够的练习时间。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掌握了操作方法后,进行巩固练习。教师要留下足够的上机练习时间,达到巩固的效果,有效提高操作的熟练性。

2.有效利用游戏、益智类的软件,比如在教学指法时,可以利用金山打字通的游戏功能,在熟悉鼠标的教学中可以利用七巧板软件、金山打字通等。并且在课堂中开展小组比赛、个人比赛等。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劲头,提高认识水平和操作技能。

不同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不同,有的学生领悟能力高,操作能力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出现有的学生早已作完,有的学生还未完成操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可以有梯度地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力强操作快的学生可以继续完成拓展提升的任务,而能力稍弱的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完成基础部分即可,这样可以全面考虑学生的能力情况,因材施教,有效教学。

四、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因为它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分别进行教学评价。只有建立在科学评价基础之上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才能不断地向着更好、更全面的科学化高度迈进。

教学前教师通过询问、调研的方法,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情况,能够更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有效开展教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及时的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后,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明确学生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表扬、鼓励,有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

第13篇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发挥主导作用,在备课中从各个环节综合考虑,周密部署,实现对课堂气氛的优化调控。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必须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当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其主人翁地位后,才会积极主动地深入到课堂中来。只要营造出生动活泼的科学课堂环境,课堂就一定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促使他们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教师必须在情感教育研究上下工夫,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赞扬的话,都会使学生情绪振奋、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教师上课时精神抖擞,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一、激趣引入,留下悬念,制造积极思考、不断进取的课堂气氛

所谓万事开头难,一堂课的好坏,往往与教学环节中的新课引入关系密切。一个好的课堂引入,将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激趣引入、巧妙设疑、留下悬念不仅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心理需要,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热情。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学生对此往往具有浓厚的兴趣,都想解剖大自然蕴藏的一切秘密。所以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掘和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在课堂引入中创设情景,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例如,在八年级科学“重力”一课的教学中,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时,可以设问:地球不仅围绕太阳在转动,同时还不断地绕自己的地轴在转动,那么,为什么我们人能很安全地在地球表面生活而不被甩出去呢?装满货物的轮船从大西洋一端到另一端时,称重为何不同?是否被船员中途遗失了?如果没有重力,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联想,从而达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进行重力有关知识学习的目的。

二、教学中适当遗留“空白”,营造课内外积极探究的课堂气氛

皮亚杰的发展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学习中构筑自己的知识大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条件,适当地在教学中遗留一些“空白”,设下疑问,促使学生课后思考,对发展的新事物进行课外资料的查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在提问中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对自己课前精心准备的一些问题,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自己所预设的答案时,就会把学生的答案放在一边,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也会不由自主的左右学生的个人想法,草率地加入自己的评价,引导学生朝自己设定的答案上去思考、去回答。时间长了,学生就形成了思维麻木和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的习惯,上课就出现了回答问题不积极,甚至根本不会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整节课一直是自问自答的现象,这样,不但使课堂气氛沉闷,而且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他们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科学中蕴涵的一些科学思想和方法,学生学会的只是机械模仿,却没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摩擦力与那些因素有关”一节时,学生对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存在很多模糊认识,用实验让学生探索就容易理解得多。首先,留给学生在课前进行思考的问题,促使学生在课外活动积极地进行课外小实验以获取问题的正确答案;其次,回到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讨论,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最后,让学生动手来验证猜想。

三、采取讨论、比较、归纳、推理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热烈的课堂气氛

不同的知识应该通过不同的途径开展教学,例如在教学“不用密度计怎样测液体密度”时,笔者就让学生课外自由分组会去思考怎样用多种方法测液体密度。各小组自由分工,自己分配任务,自己汇总总结,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和交流。在这过程中,学生们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同时也分享了别人的思路和想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拓宽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新性思维十分有利。这样处理,比直接教给学生结论,效果要明显好得多,既增强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很好地解决了难度较大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通过互动开放式课堂发挥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如,在教学“密度计”一节中,有的学生认为密度计沉得越下面,说明排开的水越多,则浮力就越大。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就不用急于告诉学生密度计所受浮力是大是小,而是引导学生分析探讨,找出漏洞和错误,甚至矛盾之处,由学生得出正确结论。整节课堂就按照这样的方式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只是适时点拨,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了乐趣。课后检测,正确率居然达到96%。相反,在初二(2)班,我用了传统讲授模式学习本课做对比,课堂气氛明显降低,课后测验时,做题的正确率仅达到72%。然后我又进行学生调查,一班的一位同学深有感触地说,在接受知识方面,我们更喜欢这种新型的课堂学习方式,我们是通过自己思维主动获取了理论知识,而且又体会到抽象的理论知识就蕴涵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

在学习过程当中,教师也不宜参与过多。不过在充分放权的前提下,教师也要平衡小组学习过程中发表观点的权利,教师的参与在于引导和平衡学生参与讨论的差异,真正让小组学习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而不仅仅是一部分优秀学生的权利。

五、利用好多媒体和演示实验,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控制和活跃课堂气氛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概念、规律是借助于实验得到的,因此做好实验是科学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我们不仅要做好大纲规定的演示实验,还要精心设计出更多的物理小实验,以此烘托课堂气氛。如在介绍“力的分解”时,为了增加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感性认识,可以引导学生做如下小实验:在笔的一头系两个细绳套,将笔尖正对手心,一个绳套套于中指上,竖直向下拉另一个细绳套。

提问:当F向下拉时,有何感觉?

这样,无须过多的解释,力F的两个作用效果(沿笔杆方向压手、沿绳的方向拉中指)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已经非常明确了。

通过真实、生动、形象、直观的小实验,在赋予学生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同时,烘托出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也唤起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热情。

当然采用电教多媒体,借助幻灯、录像及电脑技术,以生动、形象、鲜明的视听效果,创设科学情境,同样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气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运用:

(1)有些科学实验不能做,却可以通过多媒体仿真实验来实现

学生通过观察生动形象、直观逼真的模拟实验,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教学“植物的生长素”一节时,有的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胚芽在单侧光的刺激下会产生向光生长?为什么切除胚芽尖端之后胚芽不再生长?锡箔罩住胚芽尖端和基部为什么会让胚芽的生长情况不同?通过让学生观察动画模拟实验,呈现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实验现象,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积极分析实验现象,猜想、推理结论。

(2)利用多媒体技术放大、调控实验现象

通常有些科学实验过程太快,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一闪而过,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就很难把握。而模拟实验可以通过控制播放速度,让学生看清楚实验的全过程。例如,在讲“扩散和温度关系”时,可引入喷洒农药的时间选择,若是熏杀类农药应选在中午喷洒效果较好的原因,若是触杀类农药应选择在傍晚喷洒效果较好的原因。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平抛运动一步一步地呈现出来,并结合中午喷洒和傍晚喷洒的情况加以比较,可以使每个学生看得清清楚楚。

(3)利用实验来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可以很好地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探究物理规律

例如,义务教育物理教材增添了众多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有趣,可读性启发性很强的插图,引导学生借助插图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以及物理实验和实验仪器的使用,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掌握和理解物理知识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学会自己看图,自己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达到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科学变为“会学”科学的飞跃。

第14篇

关键词:数学;学习效率;反思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也就是一些知识明明是我们经常重点说明、反复强调的知识内容,学生仍然不能有效掌握。有时一节课下来老师使尽浑身解数,想让学生把新授内容全部掌握,但往往事与愿违,除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得不够牢靠、理解能力比较薄弱、学习态度敷衍等原因之外,教师也应进行一定的反思。

如,在教学三角形这一内容时,有这样三个概念。我一一在课堂列举,我说:“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学生答:“是”。我说:“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学生答“是”。我又说:“那是不是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就是锐角三角形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此过程中我特意强调了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而且加重了语气,学生也都大声回答“记住了。”但是在考试中出现这样一题判断题“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时,竟然有60%的学生都打对,我十分不解,后来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原因有三。第一,我把高水平的认知活动降到模仿和记忆的学习上了,当学生轻松地答对了前两道题时,我没有追问判断的依据,不及时加以引导,就进入了到下一个环节,使学生产生了机械套用、不爱深思的思维惰性。教师的教学设计也给学生带来了思维的负面影响。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也不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的一气呵成,或机械地按照所备的教案来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不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学生听完之后也就只能形成概念简单化,知识表象化的效果,所以会导致出现以上的情况。第二,教学时没有把教学行为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把自己认定的最简思路和最优答案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却不能激活学生在相关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沟通,导致了学生有意学习机会的丧失。学生习得的只是一些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第三,教学重点不能偏离了意义、概念的理解的深化。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认知活动只是与问题建立了表面的联系,而未能理解其实际意义,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只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次上。所以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自然,课堂学习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试卷发下来后,我认真进行了反思。我把三种三角形重新整合了一下,找出了三种三角形的特点,把前两种三角形的概念放在一起重新讲解,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可以定义为只要在一个三角形当中有这样的一个角就可以根据角的名称来判断三角形的名称。另外,我把锐角三角形单独拿出来做深入讲解,重点和前两种三角形加以区别,并且用判断题、填空题等加以强化训练。这样一来,学生恍然大悟,激起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不仅让学生在这个知识点中牢固掌握概念,而且也让学生在今后学习其他知识的时候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第15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课堂效率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学习高中课程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要想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开始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概念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能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滴体会。

有趣,是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也是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最好方式。生动活泼的绪言揭开学习化学学习的序幕,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很重要。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总还想着下次上化学课。怎样提高化学课的趣味性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学习与生活结合

学习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课堂教学是开放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学习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比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下载了一段视频。大概意思是:发生在菜窖里的悲惨事件,造成一家四口人的死亡。一个初中生去菜窖取菜时,由于未做灯火实验,也未进行任何安全保护措施,一个人下菜窖后就再也没上来,奶奶下去救人又没上来,一个接一个,爷爷,妈妈又都下去了,也都是死亡。可以想象,当学生们看到这段视频后,心中的震撼是多么大,也可以想到,学生们必然会对这个知识点记忆深刻,这比教师强调十遍、百遍效果好的多。当学生遇到如此题目时,也能自己解决了。 如果教师经常收集与学生生活实践联系紧密的视频、事件等,并作为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展示出来,学生就会在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受到启发,记忆深刻,在做题也能联想到课上学的知识点,这是构建有效课堂的一个必然要求。

2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以其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能自然地去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了,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另外我还根据初中学生喜欢自己动手的特点,成立了课外化学兴趣小组,目的是为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从而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有助于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这样学生在课下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了。

3发挥韵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