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效课堂小组建设范文

高效课堂小组建设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效课堂小组建设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效课堂小组建设

第1篇

高效课堂教育模式中,学习小组建设是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小组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效课堂教育效益的高低,对教学成绩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大影响。一个高效学习小组的组建,班主任除了考虑学生性别和成绩因素之外,还有考虑组员性格的相似度,对组员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都要做出综合考虑。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团队,团队的融洽度、团队成员的向心性、团队荣誉感等,都是一个团队获得集体成长的重要内涵。由此可见,高效学习小组建设是高效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如何提高团队建设效益是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学习小组建设的实践思考

(一)注重模式创建,用制度和习惯为班级团队建设提供良好土壤

创建模式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单纯的模仿和照搬,而是为了搭建高效学习的模式。无数实践证明,行动改变了,思想也会逐渐发生转变。在高效学习模式构建完成之后,教师和学生从不能全部接受到运用熟练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在这个阶段中,教师首先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全面落实,在全面学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情和师生的具体特点,制定相应的制度,用制度指导高效学习模式的落实,在运行过程中,习惯会逐渐形成。合作学习习惯的形成就为班级团队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土壤,为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运行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加强班级管理团队建设,良好的团队运行离不开精良的领头羊队伍

班级团队的有效有序运行,离不开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引导与监督,在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模式之下,还要注重发挥团队负责人即小组长的作用。高效课堂学习模式的初衷是每一个学习小组作为一节火车车厢,而小组长就作为这节火车车厢的助推器和前进力。由此可见,小组长的能力有多高,这一节火车车厢就能跑多快,小组成员就能获得多大的进步。小组长的选任是十分重要的事。班主任教师要对小组成员的性格和行为习惯有一个较为深刻的了解,然后根据小组特性来选择适合本小组特点的学生来充任小组长。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从小组管理和课程管理两个方面对小组长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辅导,防止因为小组长的个人原因而导致小组团队的运行效率低下甚至运行不畅。

(三)营造丰富多彩的班级团队文化,用文化引导团队共进

团队的良好运行能力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同时,也要重视团队文化的作用。所谓团队文化,就是小组成员的共同意志、共同认识、共同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共同的目标和理想等组成的有机文化体制。每一位组员能够被自觉被这种文化体制所约束,从而表现出相似的行为和思想,最终达成共同的目标。班级团队建设中,同样要加强文化建设,首先教师在组建团队时要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教育背景,进行合理搭配,使团队文化具备一定升华基础;其次要在日常的小组管理中加强文化渗透,教师引导小组长用充满文化气息的方式管理组员,同时将班级文化打造成具有人性的、安全的和有归属感的;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学生自我文化素质的提高。再好的文化氛围都只能从外部发生作用,而良好的自我素养则可以让外部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教师在平时的作业布置、班团会、中队会等场合要积极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让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而让团队文化更加繁荣。

(四)教师对班级团队的准确把握和引导至关重要

事情的成败关键不仅在于付出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前进的方向,班级团队建设更是如此。学生作为心智还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在对未来的分析和对现在的掌握上都不够完善,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干预,引导学生朝着好的方面发展,及时更正不良苗头,杜绝反面事物的出现。教师要认真观察团队表现,对每一位组员都有一个恒动的评价,对每一个小组都有一个长期的跟踪评估和指导,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保证团队健康发展。

(五)科学的团队评价机制能够激励团队共进

第2篇

【关键词】小组学习 高效课堂

小组学习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中显得尤为重要。现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我在小组建设方面的几点看法和做法:

一、小组文化基本建设:

1.由组长组织成员讨论制定有特色的组名、组训、口号等,激励每一个组员。

2.根据班规制定组规,从自学、讨论、展示、作业的完成与收交、自主学习的纪律及学习的目标达成等方面制定出基本的规范要求,确保每个同学都能明确每个学习环节的具体做法。

二、小组长的选拔:

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选一名得力的组长很关键。所以组长要选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来担任,要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合作等工作。我安排了组长负责跟踪每天作业的完成情况,副组长负责管理本组的纪律情况。我还给每小组成员制定了编号,在每个小组展示时轮流主持,检查预习、质疑点评时,小组长可以适当地协调和限定每个环节中个人发言的次数。在课堂展示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抢答展示、同号展示、小组推荐展示等。这样不仅能避免每次都是那几个人,还可以增强小组成员“我很重要”,每个人都为小组建设贡献力量。

三、小组长的培训:

小组长的培训非常重要,我采取以下措施:

1.明确小组长的职责和作用。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了解他们在思想、学习和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

2.让小组长享有一定的权利。教师力所能及地为小组长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资源。

3.对小组长的工作要适时地给予肯定、表扬或激励。这是激发他们对小组更加尽心尽力工作的力量源泉。

四、小组展示:

第3篇

关键词:学习小组;划分;建设;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200-01

学习小组旨在促进不同程度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整体成绩为评价和激励依据,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个性和谐发展的学习创新型组织。它的内涵涉及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以激发全体学习者共同愿景的学习型组织;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异质学习小组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与学活动;三是一种同伴之间、小组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互学习活动,包含小组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四是以各小组在单位时间内实现共同目标过程中的总成绩为评价的依据;五是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合作学习活动;六是由教师事先设置问题、分配学习任务和预设教学流程的学习活动。

一、学习小组划分

1.划分原则: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同质结对,异质帮扶”的基本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划分。“组间同质”体现了小组学习的均衡发展,也为公平公正竞争奠定了基础。“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同质结对”是指在组内实行同层次学生结对,便于开展“对学”。“对子帮扶”体现了分层学习、梯度推进中学生个体间的有效合作和友好互助。

2.划分依据:既类似于分平行班一样,按照认知水平、智力水平、学生性别、性格特点、习惯爱好、家庭背景等将全班同学以6至8人划分为一组。

3.小组划分具体操作办法:

小组划分参考案例:六步分组法

首先是“荐”。可以采取自荐或他荐的形式,推荐出学候选人,候选人不少于小组数的二倍。第二步是“演”。候选人以“假如我是班干部、组长”作为主题,发表演讲。

第三步是“定”。确定的办法通常有两种。一是正副组长搭配式。二是正组长与学科组长搭配式。第四步是“分”,召集各组正副组长,对组员进行分配。根据划分的依据,将其余同学排序,按“S”型安排组员,然后均分到各个小组。这一点类似于学校里分平行班的做法。第五步是“调”,学生分配后往往要作适当微调。如男女生的比例,科目的平衡,学科的搭配,性格的差异,学生能力的差异。一段时间之后,老师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如组长是否与组员团结,组长的管理能力等,有时是组长与组长之间的互换。第六步是“排”。各小组把各组的组员召集起来进行小组内排位,组内每个同学的具置由正副组长来决定。

二、学习小组建设

(一)小组文化基本建设

1.由组长组织成员讨论制定有特色的组名、组训、组规、口号、组徽、组歌等,并制作成小组文化标识牌,激励每一个组员。

2.根据班规制定组规,从自学、讨论、展示、作业的完成与收交、自主学习的纪律及学习的目标达成等方面制定出基本的规范要求,确保每个同学都能明确每个学习环节的具体做法。

3.由组长负责组织每周一次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如:开组会、座谈、游戏等,和谐组员之间的关系,增强小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勤于钻研、积极进取的组风。

4.班组课程的建设。目前有校本课程之说,尚无“班本课程”和“组本课程”的开发,同校本课程的开发一样,随着班级文化和小组文化的建设,同样可以将班级文化特色和小组文化特色开发为课程,比如高效课堂下的班级管理、小组学习、合作交流、研究性学习(课程)、社会实践等等,学校可以借助班组学习建设,在这方面做有益的尝试。这将成为学校高效课堂文化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小组综合性培训

1.组长培训

小组长的培训非常重要,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⑴明确小组长的职责和作用。提高小组长在学习小组中有关在小组管理、指导、组织、协调、检查、评价等方面的能力;⑵定期召开学会议,洞悉他们在思想、学习和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⑶让小组长享有一定的权利。教师应力所能及地为小组长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资源;⑷对小组长的工作要适时地给予肯定、表扬或激励。小组长领导一个小组应得到应有的尊重,更好地体现其自我价值实现。这是激发他们对小组更加尽心尽力工作的力量源泉。

2.组员培训

⑴在全体学生中树立“帮助别人就是提高自己”的合作学习观念。研究也表明这是有科学道理的;⑵关注学困生的表现。在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培训指导;⑶采取捆绑式评价。由过去关注学生个体的评价转为关注小组整体性评价;⑷在班级和学校范围内,大力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和团队精神教育,优秀学习小组的评选可以扩展到全学校的范围,为班级工作营造更大的舆论空间。

三、学习小组评价

学习小组的评价涉及到评价的基本原则,以及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功能等整体的评价体系。无论哪种评价办法,都必须以能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

1.小组综合性评价。小组综合性评价是高效课堂上学生评价的主体性内容。从评价时间上来讲,可以体现堂堂评、日日评、周周评、月月评;从评价对象上来讲,可以体现对组员的评价、对小组的评价,当然也可以评价教师;从评价内容上来讲,可以评价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专项。从评价的主体来讲,可以是教师评价,可以是学生自评,可以是生生互评。

值得说明的是,课堂评价具有阶段性、针对性、层次性、灵活性等特征。不同阶段,评价的重心应有所不同,有所侧重。

2.激励性评价。

第4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小组建设;小组划分;事务分工;文化建设;培训;评价;奖励

一、如何划分学习小组

1.划分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2.具体做法

比如,把班级学生分为六组

第一步:单纯地按照成绩均衡分组,即按照成绩采用龙摆尾的方式分为六组。

第二步:在第一步已经初步分成的六个小组基础上,按照性别、性格、兴趣、学生间的关系、家庭状况等因素进行微调和重组。

二、小组长的选举及小组成员事务分工

1.小组长的选举

关于小组长大家都知道如何选举,在此我只强调一点,小组长一定要有责任心、进取心、凝聚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其他的就不做赘述了。

明确小组长的职责

(1)小组长要带领本组同学打造积极向上、优秀的小组团队;

(2)小组长要对组内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确保每个小组成员真正实现高效学习,最终实现小组团队的整体学习目标;

(3)小组长要督促学科组长及时检查小组成员课堂学习情况和每天学习内容的落实情况;

(4)小组长要全面负责本组同学的学习、纪律、卫生等。

2.小组成员事务分工

每一个小组都是班级的缩影。我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在小组内设立了学科组长、纪律组长、卫生组长、仪表组长、考评组长等。这不仅把小组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而且还增强了每个组员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让每个成员都感觉到自己在组内很重要,自觉自愿地为小组建设贡献力量。

三、小组文化建设

小组文化是一个小组的精髓,是组魂。它是一种信仰,是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就像军队中的“雷锋”班一样,你只要进了“雷锋”班,你就只能是“雷锋”班的精神风貌,而不可能是别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小组文化建设。

小组文化包括组名、祖训、组徽、口号、目标、公约等。

四、小组培训

1.小组长的培训

(1)对小组长进行学习辅导。

(2)对小组长进行工作指导。

(3)适时地肯定、表扬、鼓励。

2.组员的培训

(1)开展团队精神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2)进行合作形式的指导:独学要静,群学积极思考,展示时注倾听,展示完毕及时补充、质疑,严格遵守家庭公约等。

五、评价与奖励策略

小组评价是促进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评价原则:及时性、客观性、公正性、激励性、团体性。

评价内容:各班级应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而定,缺什么就评什么,评什么就有什么。例如,班级学生上课不爱展示,那就把上课积极展示次数纳入小组评比;班级学生爱展示但展示不规范,那就把规范展示纳入小组评比等。

评价做法:一天一小结、一周一总结、一月一评比、一学期一表彰。

第5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 小组建设 合作探究 担当 参与 评价

引言:

高效课堂是当今教育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往“师问生答”或“师讲生听”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逐步被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所替代,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那么小组建设对高效课堂的实施乃至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几年来高效课堂的探索和实践中,我对小组建设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一、小组建设的重大意义

它是高效课堂的两条支柱(即导学案和小组建设)之一。利用学习小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了小集体的团队精神,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力;分组合作创设了学生展示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后进生参与课堂展示的机会更多了;有利于落实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小对子帮扶工程;有利于实行分层次教学,教学中更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强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更有利于班主任的教学和年级管理。

二、小组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建设、培训好一个个小组,也就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灵魂。高效课堂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小组建设应遵循“同质结对,异质同组,组间平行”的基本编组原则。无论是老师编排还是学生自编都要遵循这一原则,这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异质同组”优于“同质同组”。应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性别、来历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一般以异质为主,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同时要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间的竞争。开始学生不熟悉,可由教师指编,熟悉后可由学生自由组合,教师整体控制。

三、小组内部,要细化分工,职责具体

首先,要选一名得力的组长。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是一组之魂。所以组长一定要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来担任,要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组长固然有任务、有责任,其他成员也不能闲着,各人应分担具体的任务。比如每个小组除一个组长外,还可以设立各学科课代表,学科课代表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或老师的挑选担任。每科板书、展示时轮流主持,检查预习、质疑点评时每个环节限定个人发言的次数。这样不仅能避免每次都是那几个人,还可以增强小组成员参与小组管理的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感觉到“我是主人、我很重要,为了小组的荣誉我要时时刻刻去努力”。

四、小组评价要公平、公正、多元化

任何制度,任何方案的实施,如果没有考核,没有评价,就等于一纸空文。如果没有一定的评估,就很难证实小组工作的完成情况。所以评估工作是课程的收尾工作,也是决定合作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客观准确的评价工作就是对分组学习的画龙点睛,对于学习小组的成员日后更好的开展合作学习,起着良好的反馈促进作用。

1.评价的原则 :1、及时性 2、客观性 3、公正性 4、激励性 5、团体性:当然,评价除了这种量化评比之外,还可以有精神评价。组长利用一日反思,对组员进行表扬与批评,这就是一种精神评价。另外,对于组员的典型表现可以及时反馈给班主任、乃至组员的家长,这也是精神评价的有力手段。

2.评价的内容:评价内容主要体现在协作过程和协作结果两方面。协作过程主要体现在小组是否有较强的内聚力;协作结果主要体现在是否达到了既定的学习目标。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1、小组成员关系2、与他人信息交流情况3、学习动机4、学习中的投入5、问题解决结果:个人贡献是否突出结果本身的价值6、学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3.评价的要求:合作学习的成绩评价应该注意点面结合,小组成绩不等同于个人成绩,两者应该分开评价并分开奖励。另外,还要注意结果与过程相结合,对合作小组的评价应着眼于过程,而对个人的评价应该比较偏重于结果。教师在具体操作时要灵活把握,在兼顾效益与公平的原则下,最大程度地调动每一个学习小组和个体成员的学习积极性是做好小组评价的关键。班级具体的评比要求如下: 1、每节课统计,每天评比,每周小结,每月、每学期总结等。一个月进行一次大的评比、表彰、奖励(建议奖励采取多种形式)。2、设定各种荣誉称号(优秀组长、、优秀课代表、展示高手、点评专家等等),全班每周评选一次,设立专栏,贴照片进行公示。同样累计参选每月的文明称号的评选。3、以组为单位,每个星期进行评比“高效课堂常规评比栏”的表格,规范好的项目就贴标签过关。每个月进行一次评比,规范到位的小组,组长可参加评选优秀小组长。4、建立优秀小组、优秀个人、待改进学生的专栏,每日进行公布。

第6篇

一、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成功的命脉

学习小组是学生展开竞争学习、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的阵地,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组织形式。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旨在让每个成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的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具有生活性、开放性、生成性的课堂环境里,学得主动,形成深刻的体验;在蕴含着自主、合作、沟通、竞争、创造、自由、批判、挑战的环境中,生发思维的火花。教师可通过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学习评比活动,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使他们在积极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激励中感受集体智慧,获得心智的发展,绽放生命的活力。

二、有利于学生合作是小组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建设、培训好一个个小组,也就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灵魂。高效课堂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无论是老师编排还是学生自编都要遵循一个原则,要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同组异质”优于“同组同质”。应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性别、来历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一般以异质为主,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同时要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间的竞争。开始学生不熟悉,可由教师指编,熟悉后可由学生自由组合,教师整体控制。

三、小组内部,要细化分工,职责具体

首先,要选一名得力的组长。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是一组之魂。所以组长一定要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来担任,要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组长固然有任务、有责任,其他成员也不能闲着,各人应分担具体的任务。比如每个小组除一个组长外,还可以设立各个学科组长,学科组长每人根据自己的意愿或老师的挑选担任。每科板书、展示时轮流主持,检查预习、质疑点评时每个环节限定个人发言的次数。这样不仅能避免每次都是那几个人,还可以增强小组成员参与小组、管理小组的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感觉到“我很重要”,为小组建设贡献力量。 转贴于

四、小组评价要公平、公正、多元化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以往课堂评价教师是权威,而且多是评价单一,负面评价较多,多数学生难以找到自信。高效课堂中,学生是“太阳”,教师要绕着“太阳”转,课堂上主要看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内的评价和小组间的评价。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化,学生的评价从某种程度上更贴近学生,学生更看重能得到同龄人的评价。这种多元评价正在成为学生自主成长的催化剂。高效课堂上,既有课堂即时性、激励性评价,三言两语即可,亦可专题评论,针对某一点点评,长短不拘,从学案预习、黑板板书、展示质量、对抗质疑、学习检测等方面及时给予过程性评价。还可对日常行为进行评价,综合评价评选出优秀团队和个人。

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不应该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不应该偏重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不应该仅偏重于对学习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评价。

第7篇

小组建设包括小组成员结构、小组分工及职责、小组培训、小组管理、小组文化建设、小组评价六个方面。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 小组管理 小组评价 共同进步

一、小组成员结构

1.按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特征、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把全班分为A 、B 、C 三类(A 指特优生[好]、B 指优等生[中]、C 指待优生[差])。

2.全班按异质同组,异组同质,同质结对,异质帮扶的原则进行黄金搭档,以6 一8 人为一小组把全班分6 个学习小组,每组学生相对而坐,每个小组视为一个小班,这样等同于小班化教学。

3.同质结对、异质帮扶。

(1)同质结对一:在每一小组6 个人中,组成AA 、BB 、CC 三个结对小组模式(如果是8 人,组成AA 、BB 、BB 、CC 四个结对小组), 便于对学中的交流一讨论,使合作与交流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实现分层教学的目的。

(2)异质帮扶:按A 一B 、A 一C 、B―C的方式组成结对帮扶,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4、在搭配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

(1)男女生比例的均衡。

(2)优弱科目的互补。

(3)性格的互补。

建议:每个学期重建―次小组。

二、小组分工及职责

1.分工

为使小组每名成员都对小组的学习和成功负有责任,对小组内的成员进行多层面的分工。

(1)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汇报员、板书员等。

(2)根据学科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即每个小组根据学科的学习情况分别设立语文组长、数学组长、英语组长、政史组长、地生组长等。

(3)根据班组日常事务分工。如:发立纪律组长、卫生组长、作业组长、宣传组长等。

2.职责

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

(1)小组长要善于团结同学、帮助同学,带领全组成员打造积极向上的学习团队,勇敢担当起组内的学角色。

(2)负责本小组的日常管理,卫生、纪律等,并督促和帮助本组各项组员完成其本职工作。

(3)课前督促组员预习导学案,收集学习相关资料,了解组员的学情进行,通过独学、对学等形式,让组内50%以上组员基本学会导学案内容。同时,对组员在课中的小展示进行第一次分工,如:由几号学生展示哪个问题,由几号学生爬黑板,由几号学生去讨论修改,由几号学生去点评。只有这样才能让组员在课中全员参与,展示有序。

(4)在课中小展示环节,检查督促组员对课前分工的落实,组织组员群学,对组内进行第二次学情了解,合理、巧妙地安排组员在下一步大展示中,用什么形式、什么方法展示本组学习成果。

(5)在课中大展示环节上,对本组组员的展示进行补充、纠错、点评,还要引导小组成员认真倾听,并对其它组的展示提出质疑、对抗,让小组里优生拔高,待优生提高。

(6)在课中测评环节上,小组长督促组员独立完成测评题,对待优生不会的题目,要在小组里再次开展对学、群学。收齐组员的测试题,进行小组互批。再将所批的分数公示并就共性问题进行再展示,最后引导组员完成纠错作业,做到学习内容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7)根据课堂评价表,协助记录员对组员每堂课的表现(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进行打分,评价分每日公示在小组反思的黑板上,一日―公示,―周一总结,引导组员进行整改。

三、小组培训

小组培训包括学习小组长的培训与小组成员的培训。

1.学习小组长的培训

培训学习小组长至关重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第一、明确组长的责任和作用。

第二、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洞悉他们一周末在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让小组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温暖。

第三、给小组长加自助餐。小组长为同学们服务,很辛苦,学有余力,必须有所回报。

第四、帮助学习小组长培养各学科组长,在某些学科上让学科成绩优秀的同学担任学科组长,这样既能给小组长减负,又能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第五、适时地肯定、表扬、激励与指导。

2.小组成员培训

(1)让小组各成员明确课堂教学各环节应怎样进行,各个步骤怎样操作最好。

(2)加强对子之间和帮扶对象之间互助意识的培养。

①要求对子之间要乐于研讨、擅长沟通,及时把本人对问题的了解、领会与对子交流,在互相讨论中到达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目的。

②要让优秀学生明白,教会学困生学习,让学困生把知识也学得懂的过程,也是自己深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帮助学困生不但不会影响自己,反而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3)给学困生更多的学习、答题、汇报、展示的机会。对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与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即使答错了,也要肯定他们的精神,一点一点的培养他们的学习 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习和探讨中来。

(4)转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在学习的每个环节、学生日常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可以在班内开展优秀组长的评选,以此激发优等生帮扶差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开展学习小组竞赛活动,营造小组间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

(5)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对抗。当展示的同学对问题考虑不全、讲解不透、表述不清、描绘不准时,其他组的同学要及时给予补充、修正甚至是纠错。

(6)学会倾听:要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包括老师的点拨与同学的发言)。特别是在听同学的发言时,不能开小差,不能玩小动作,要集中注意力,听到同学的发言有不完善、错误或自己有另外的想法时,能马上补充。

四、小组管理

1.组长的管理

在开始时,小组长可以由教师指定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段时间后可由组内成员推选或竞选产生,轮流担任。每月定时召开一次组长交流会议,及时解决小组管理的疑难困惑,交流小组管理的优秀做法,并对其中的“金点子”表彰奖励,加以推广。

2.实行“一帮一”对子工程

为达到小组内成员之间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目的,首先要树立“人人教我,我教人人” 的思想,其次可以在小组中推行“帮扶对子”的办法。一般说来,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结成帮扶对子。还可以实行捆绑评价的办法,来促进帮扶对子之间的互帮互学。

3.制度管理

(1)职责轮换制。小组设立的学科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汇报员、板书员等等职务每月一轮换,推磨进行。

(2)学习规范制。自学阶段,要独立学习,不能打扰别人:交流阶段,轮流发言,一人发言时,其他小组成员注意倾听、记录,相互补充要等别人说完。展示阶段,不能推诿,轮流展示,一人展示完,其他人补充完善,要学会倾听。

(3)小组交流程序。不仅要讨论答案正确与错误,而且要搞清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出现错误的症结是什么。该题包含了哪些知识点,用到了哪些方法,体现了哪些思想等。

(4)限制机会制。对特别强势的学生进行发言限制,如1号每:节课发言不超过2次,5―8号每节课发言不少于1次,1―4号和5―8号同时起立时,1―4号应请5―8号同学优先回答,把机会让给更多的待优生。

(5)一帮一落实制。每小组结成强弱搭配的“一帮一”学习对子,对学习目标、课堂纪律实行互相帮助。

五、小组文化建设

1.要有组名、小组标志肿、组长寄语、小组吉祥物等。

2.通过小组建设的逐步正规化,小组文化建设可增设:组规、组训、组徽、组歌、组口号、组阵地、组目标等项内容,强化学习型小组的团队功能。(所有这些尽量让学生自己设计与制订)

六、小组评价

根据各种评价所起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我们在选择上要遵循这样一个评价原则,那就是缺什么就评价什么,评价什么就解决什么,解决什么就有什么。小组评价不是一个固化的、静态的过程,而是动态的,根据学习阶段随时调整过程。

常见的评价方法有:

1.次数式评价。次数式评价是根据学生的发言次数不制定标准的评价方法,由于它只关注学生的发言次数,不评价发言的质量,因此适用于课改初期,主耍用来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解决课改初期学生不愿意发言,不敢发言,不知道如何发言的问题。

2.人数式评价。按照人数评价可以解决学生参与面的问题。当小组内出现精英展示时,则不宜采用次数式评价,而应采用人数式评价,这样可以鼓励小组内更多的学生起来发言,因此这种评价方法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帮扶,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3.分值式评价。这种评价方法通常的做法是,按照学生水平差异分成几个等级,比如按学习能力由强到弱给组员编号:1、2、3、4、5、6,l号起来发言加1分,2号发言加2分,依次类推,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发言分值越大。这种评价方法主要针对弱势半生,激励他们起来发言。

4.综合式评价。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优点,也存在弊端。因此也可以采用综合式评价,糅合各个方法的长处,弥补其不足。通过各种评价方式的探索,我们现在采取以下综合式的评价方式:

(一)课堂

1、组内同学在组长的主持下讨论、分析、展示。在小组中的排序是几号,展示、质疑一次就得几分。展示错误的减半加分。

2、组内采用帮扶计划,每对进一步各得10分,后退一步减10分,每个组整体每进一步,每个同学加20分。

3、自己每进一步加4分。

4、组内的3号组员(可轮换记录)做好本组内当天得分记录并主动汇报给值日班长,与值日班长核对,不得徇私,否则扣5分,不及时上报扣2分。

5、组员要服从组长的安排,不服从者,每次扣2分。

6、小组内要对子之间督促预习作)J扛的完成情况,每次老师检查发现不认真、不充分者给当事人扣4分,对子每人扣2分,劝导已督促并举报的同学免于扣分。2号组员做好本组内作业的统计。(课代表要做好每天的统计并上报教师)

7、在课堂上,老师学生讲解、展示或回答问题时,应立即停止说话、讨论,否则,每人次给组内扣2分。

(二)课间

1、早读时:认真早读,声音洪亮、注意力集中的小组,每个同学加2分。

2、课间、午间:组内认真讨论所学知识及课间预习内容的,每个同学加2分。

3、以上表现不好者,违反的学生扣4分,组内同学扣2分。

(三)纪律

1、在教室内违反纪律每人扣2分,情节严重者,依情节扣分。

2、个人管理的卫生,没有认真完成每次扣2分。

3、值日生要认真值日,不认真者,每人扣2分。

4、平日积极参加劳动,为班级做出贡献者,视情节加分。

5、卫生检查、纪律检查小组认真行使职责,评出优秀卫生小组,每个同学加2分。

(四)评价管理

1、每周评两个优秀小组,优秀学生6名。优秀小组每个同学和优秀学生分别加4分;每组评一对帮扶黄金搭档,这两名同学每人加4分:每组每周评选一名最有价值的组员和一名廉价组员,集体表扬或谴责。对刁:优秀学生奖励本子、一次性笔、鲜花等。

2、每周对班内6个小组进行排名,排名最后者打扫下周的卫生区或擦黑板。

3、每次评先树优看平日检测成绩和素质展示分(各占一半)。

4、将学生个人、小组所得分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占一定的分数,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评定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小组划分的准则

力争公平合理。其一是双差生、学困生分散,优等生分散;其二是学生性格搭配要互补,活跃和内向的学生不能过于集中。

(二)具体分组的方法

课改之初,前两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10人,后两班分成4个小组,每组8人,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把学生分为4层,代号为A1A2——D1D2。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现A对A、B对B的分类合作交流,又有利于A帮B、B帮C、C帮D,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差异资源。

(三)小组内机构人员设置

由于组员人数较多,我们每小组设置两名组长。正组长主抓全面工作。副组长侧重于纪律、卫生等方面的工作。根据学生各科成绩的不同,设置组内科代表,负责作业收交和导学案的批改工作。

二、小组长的选拔与培训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长是小组活动的灵魂,既是活动的领导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同时又是教师的小助手。因此,小组长的选拔应具备以下条件:(1)学习成绩优秀;(2)责任心、组织管理能力强;(3)自身标准高。

组长选拔后,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明确小组长的职责和作用。

组长的职责主要有两条线索:(1)按时间顺序,早自习负责检查作业、导学案、学习档案和成长日记;课前要提醒、督促组员及时准备用品、就位、摆放好学习用品,清理好桌面,等待上课;上课过程中及时提示组员要专心,组织组员进行对学,组学时组织同学质疑——讲解——纠错;展示时推选展示者并组织组内展示。(2)按照内容的不同明确职责,自习时维持纪律——课堂上组织有效学习——管理上安排记分员,及时上报分数,检查督促作业。

小组长的培训方式由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定期培训(每班、每周至少召开一次小组长会议),科任老师的课前简短培训及班主任的个别随机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课堂的流程、组织管理的方式方法、导学案的检查批改等。

三、小组成员的培训

对组员的培训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学会重点发言,能清楚有条理地表达本组以及自己的观点;二是学会倾听,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听出与别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三是学会质疑、反驳,敢于提出不同看法,能以比较恰当的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四是自觉接受小组长分配的学习任务。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组员在对学、组学、课堂展示、质疑时要遵守课堂纪律,不要大声吵闹。

四、小组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有两种形式: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小组有形文化主要包括:组名、组训、组徽、组规。小组的无形文化是要通过长时间培养,认识的提高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如,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风气、组内人际关系、组长威信等。

五、小组的评价与考核

任何制度、任何方案的实施,如果没有考核、没有评价,就等于一纸空文,客观准确的评价就是为分组学习画龙点睛。评价的原则:及时性、客观性、公正性、团体性。

第9篇

【关 键 词】高效课堂;数学;学习小组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64-02

一、高效课堂下的学习小组作用

1. 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改善。进入高中的每个学生身上都带有从初中就存在的“自认为好的”、不好的学习习惯,但由于初中知识的简单性与浅显性,学生对这些不好的学习习惯自然而然地就习以为常。进入高中之后,面对骤然一紧的高中数学知识,无论在知识的逻辑性上,还是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学生发现用初中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已不能高效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在传统的课堂上,鉴于老师精力的有限性,学生除主动与老师沟通外,几乎没有任何机会接触好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而在高效课堂下,学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在以小组长为中心的组织下,小组成员不自觉地接触到其他成员好的学习方法、习惯和态度,从而可根据自身情况总结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2. 利于问题及时、有效的解决。由于知识传递本身的模糊性和短缺性,学生不可能对老师讲的每一个知识点、题目都能够理解的透彻、明白,并且甚至经常会出现学生理解的含义与老师所讲的含义大庭相径的情况。由于教师资源的稀缺现状和教师本身精力的有限性,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学生都理解、都会、都懂。而通过高效课堂下的学习小组建设,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教师培训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小组长再教组员的方法,让学生明白了该向谁问,如何问,问多少的问题,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并且在实际教与学中,学生先通过对学解决容易的问题,再通过组学解决较难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最优化。

3. 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表达能力的提升。高效课堂下的学习小组提倡兵教兵、兵强兵的学习策略。其具体要求就是通过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成绩好的学生教成绩差的学生、小组长教组员、组员教组员的方法来最大限度地利用和提升学生资源。而学生相互教授的过程,对于施教的学生又是一个知识加深理解、深化的过程。一方面,既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又通过学生的语言传授而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更高、更广的范围来看,高效课堂下的小组建设也有利于班级学习氛围的培养和学生关系的和谐。

二、数学学科学习小组的初期建设

1. 数学学习小组的班级初期建设。数学学习小组的班级建设,应是在班级小组建设的基础之上开展的。具体就是指,在班主任对每个小组分组,确定班级口号、小组名称、组号、组会、组歌等小组文化的基础上,数学教师再根据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对班级的学习小组就数学学习本身再进行一定的培训。具体就是指让学生明确在高效课堂的前提下,学生应学好高中数学自己如何做,学习小组应如何做。具体方面则要涉及到课本的预习、导学案的使用、课堂的展示点评、质疑等要求。而且还要使学生明确学习小组是一个整体,要多问、多听、多讲,改变学生长期以来只听老师讲、只问老师的思想。要让学生明确:不止要听老师讲;还要听同学讲,听展示、点评的同学讲,并告诉他们听、讲的重点。不止要问老师,还可以问同学,问组长,问课代表。总之,就是要学生充分明白学习小组的作用和在高效课堂下的具体学习要求。

2. 数学小组长的初期建设。数学小组长的任命可由班主任直接任命,也可由代课教师任命自身学科的小组长。原则应以入学时的数学成绩和责任意识为主要标准。在小组长任命之后,应及时对小组长进行培训。首先让小组长明白各自在组内的地位与作用。明确在高效课堂初期小组合作探究、点评和质疑的开展应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如何做,怎样说,怎样评,怎样总结。其次,还要给予小组长一些特殊的职权。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所在职位给他带来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具体做法是老师提前为各个小组长就导学案问题进行答疑。一方面方便他们能够就自身学习的问题和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小组长来帮助小组成员解决一些基本的、容易的问题。在锻炼了小组长的同时,也帮助了同学。

三、数学小组初期建设的注意点

1. 班主任的引导至关重要。虽然班主任没有直接参与到数学学科学习小组,但班主任对各个小组长和数学课代表的任命,直接关乎到数学学习小组建设的成败。责任心强、效率高的小组长和课代表能够有效地协助数学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同时,班主任对班级学风的建设也对数学小组的建设有很大影响。如果班级学习风气好,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小组的开展将事半功倍。反之,则学习小组的活动将开展困难。

第10篇

一、学习小组的构建

科学、合理地组建学习小组是实现高效课堂的第一步。构建优质的学习小组将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课堂实效。

1.组建原则

我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同质结对、异质帮扶”等原则。根据学生各自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大致相当的学习小组,一般以“异质”为主,使小组成员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并且要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合作和组与组之间的良性竞争。

2.组建方式

(1)小组人数。学习小组一般以4~6人为主,分别由优、良、中、差四级学生搭配而成,学生的性格要互补,习惯要互补,男、女生的比例要协调,以便做到以“优”带“差”,以“优”补“劣”,引导学生向良性方面发展。

(2)人员设置。各组设小组长、副组长、监督员、记录员等。

(3)成立组中组。在各小组内或小组间,再成立“人与人”或“组与组”,开展“求助―助人”活动(即帮扶、结对)。这一活动主要是帮助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包括学困生),形成“求助―助人”的学习风气,从而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

(4)组建“草根”学习小组。由于地域因素,在校外时间,尤其是节假日,课内形成的学习小组难以发挥作用,因此,组建同村同片区(同年级或异年级)课外学习小组就显得很有必要。每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个别情况的可适当增加,最好按村角落组成。组员间的年级尽量相同或相近。

二、小组学习的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小组学习一般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独学阶段(即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先学);二是合作阶段(即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互教互学);三是总结阶段(即成果呈现、收获成功);四是巩固阶段(即当堂检测、提升自我)。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每个阶段该做什么、怎样做。其次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包括学的方法、听的方法、记的方法、展示的方法、评价的方法。最后要教会学生如何组织小组学习、展示、质疑、总结评价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重在提升小组学习的效率。

三、学习小组的文化

心理学中有一条这样的理论:“在班级中营造一种和谐的小组,使小组成员在来自内在动力和约束力以及小组之间的竞争合作中达到全体成员的协调发展,使每个学生在自己潜能的范围内得到最大的发展。”显然,建设自己的小组文化,设计小组的组名、组训、制度,能够起到凝聚人心、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能够触动学生那些积极的、和谐的、发展的内心情感,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1.营造学习氛围

学期初,通过召开“学习小组文化建设”讲座,就如何设计小组名称、口号、学习制度等,做一番指导,给学生指明方向。组名要求响亮、健康、向上;口号要有激励、促进作用。如,“奋斗组――积极向上,相互扶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加油!”“超越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超越自我,战胜自己!”“努力组――我们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是我们一定能更好!GO,加油!”这样,可以使小组成员有明确的目标和集体观念,增强组内的凝聚力和规范组员的行为。

2.规范小组制度

(1)岗位交流制度。每两周,针对组内的正副组长、监督员、记录员等岗位,实行交流制度。但组长须由这两周表现最好的学生担任,树立榜样,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内化组内规则。

(2)规范学习制度。首先,针对小组学习的四个阶段,提出明确要求。如,独学阶段要独立学习,不能打扰别人;合作阶段要让学困生先发言,其他成员再发言、交流(互教互学),最后由组长总结。又如,发言要有秩序,要注意倾听、记录、补充、质疑要等别人说完,要学会大胆展现自己的想法;小组展示时要注意分工与合作,体现团队精神。其次,针对班级现状,两极分化严重,实行“求助―助人”活动。先要求优生做到“三会”,即会做、会讲、会教。会做――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会讲――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教――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优生就更有信心去助人了。接着要求学困生多留心知识薄弱点,列出需要求助的问题,主动去求助。通过“求助―助人”活动,让优秀者更优秀,让平凡者不平凡。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又锻炼学生的能力,拉近学生间的距离,营造和谐的学习风气。

第11篇

随着我校课改的逐步推进和深入,一线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已经跨越理念走向行动;从盲目尝试到有序运作,从注重形式到讲求实效。如何真正让学生的行为、认知、情感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通过实践,我认为提高小组合作效率的策略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研究,包括小组构建、小组评价和小组奖励等策略的研究。

1.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成功的命脉

学习小组是学生展开竞争学习、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的阵地,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组织形式。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旨在让每个成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的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具有生活性、开放性、生成性的课堂环境里,学得主动,形成深刻的体验;在蕴含着自主、合作、沟通、竞争、创造、自由、批判、挑战的环境中,生发思维的火花。教师可通过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学习评比活动,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使他们在积极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激励中感受集体智慧,获得心智的发展,绽放生命的活力。

2.有利于学生合作是小组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建设、培训好一个个小组,也就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灵魂。高效课堂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无论是老师编排还是学生自编都要遵循一个原则,要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同组异质"优于"同组同质"。应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性别、来历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一般以异质为主,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同时要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间的竞争。开始学生不熟悉,可由教师指编,熟悉后可由学生自由组合,教师整体控制。

3.小组内部,要细化分工,职责具体

首先,要选一名得力的组长。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是一组之魂。所以组长一定要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来担任,要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组长固然有任务、有责任,其他成员也不能闲着,各人应分担具体的任务。比如每个小组除一个组长外,还可以设立各个学科组长,学科组长每人根据自己的意愿或老师的挑选担任。每科板书、展示时轮流主持,检查预习、质疑点评时每个环节限定个人发言的次数。这样不仅能避免每次都是那几个人,还可以增强小组成员参与小组、管理小组的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感觉到"我很重要",为小组建设贡献力量。

4.小组评价要公平、公正、多元化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以往课堂评价教师是权威,而且多是评价单一,负面评价较多,多数学生难以找到自信。高效课堂中,学生是"太阳",教师要绕着"太阳"转,课堂上主要看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内的评价和小组间的评价。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化,学生的评价从某种程度上更贴近学生,学生更看重能得到同龄人的评价。这种多元评价正在成为学生自主成长的催化剂。高效课堂上,既有课堂即时性、激励性评价,三言两语即可,亦可专题评论,针对某一点点评,长短不拘,从学案预习、黑板板书、展示质量、对抗质疑、学习检测等方面及时给予过程性评价。还可对日常行为进行评价,综合评价评选出优秀团队和个人。

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不应该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不应该偏重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不应该仅偏重于对学习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评价。

第12篇

规则及成效方面加以探讨。

关键词 : 学习小组;构建;规则 ; 成效;

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和深入,一线教师对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认识已经跨越理念走向行动,从盲目尝试到有序运作,从注重形式到讲求实效。

如何真正让学生的行为、认知、情感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中来,使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具有实效,这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提高课堂有效的策略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学习小组的建设研究,包括小组构建、小组评价和小组奖励等策略的研究。可以说,高效课堂的高效,关键在于学习管理小组的高效,建设好了一个小组,也就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灵魂。

一、学习管理小组的构建

高效课堂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6名(或8名,最好6名)学生组成.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使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或截面:这样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才能“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所谓的“组内异质”指一个小组内有不同层面的成员组成,“组间同质”指各小组之间成员的构成水平是相同的)。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下面我以11动漫班(42人)的构建6人合作小组的操作程序为例,全班可以组成7个合作小组。

首先从全班挑选出7名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在同学中威信较高的学生担任每组的组长;然后按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分别选择编排每组的副组长(1人)与组员(4人),并从组长到组员依次编号(A1A2B1B2C1C2);最后由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统一协调,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与组之间的各科水平和综合水平基本平衡。小组内男女比例要适当,为什么呢?一般而言,女生书写认真,步骤规范,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而男生思路灵活,讨论积极,往往注重结果,步骤不规范,书写相对潦草,这样男女生可以取长补短;再者,从思维方式上看,男生侧重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而女生侧重形象思维,在学习中可以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组建好学习小组,并不等于学生就能合作、就会合作了。要使合作学习小组能够正常运行,合作富有成效,则必须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给小组做一个科学的分工

小组内设正组长一名、副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检查员(学习、综合表现等)二名、发言人一名。

正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进行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副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组长工作,将每日情况进行汇总,并将结果在班级上进行公布;记录员的职责是记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独立学习的认真程度、小组交流时的发言情况、纪律情况等;学习检查员的职责是检查、督促小组成员的预习作业、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检查员的职责是检查小组成员的值日、文明表现等情况;发言人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二)给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

让全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磋商,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如:光荣、必胜、无敌、勤奋、日进、翱翔、合力等,主要起激励作用。

(三)给小组编一个相应的代号

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好小组后,有必要按照学生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进行编号(但应特别注意策略,不要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代码,并且每组学业水平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代码相同。例如可以将小组成员划分为AA、BB、CC三个层次,每个同学的代码便是A1A2B1B2C1C2。这样既便于组长分工,小组内成员按一定的序号发言、交流、讨论,或者按一定的方式合作;又便于教师抽查——指定同一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并给予及时评价,使个人承担一定的小组责任,促使小组成员将焦点集中到互教互助上来。

(四)给小组做一次全面的培训

①加强学生互助意识的培养,要让优秀学生明白,教会学习困难的同学学习,让学习困难的同学把知识也学得懂的过程,也是自己深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不但不会影响自己,反而能提高自己的水平。②给学习困难的同学更多的学习、答题、汇报、展示的机会,对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与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即使答错了也要肯定他们的精神,一点一点的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习和探讨中来.这需要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心里时刻记着他们,关注他们。③转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在学习的每个环节、学生日常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个人的成绩不再凸现,而是以小组为单位评价优劣和好坏,包括课堂上的表现、班级纪律、学习成绩等等方面,让学生明白,个人的表现再好、成绩再优秀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只有小组的成绩才是自己的成绩,只有你的团队整体优秀了,你才是优秀的。以此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督促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互助,提高整个小组的水平。

二、学习管理小组的规则

(1)职责轮换制:小组设立的小组长、记录员、检查员、发言人等职务定期轮换,以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提高合作兴趣,促进全体学生的成长。

(2)学习规范制:自学阶段,要独立学习,不能打扰别人;交流阶段,轮流发言,一人发言时,其他小组成员注意倾听、记录,待发言后再补充;展示阶段,不能推诿,轮流展示,学会倾听,礼貌补充。

(3)一帮一落实制:每组强弱学生结对子,在学习中落实目标达成情况。

三、学习管理小组的成效

实施学习管理小组制度以来,班级面貌发生了较大改变,学生不仅学习上有了显著进步,而且在日常管理上也收获不小,班级综合素质竞赛位居前列,尤其是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

(一)突出了“学优生”。《学记》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优生在组内既是学生又是师傅,自己学好并兼容别人的优点,规避缺点,再帮助转化后进生,愉悦高效,乐中更优。

第13篇

关键词:导学案;生本教育;小组合作

课堂是学生的学堂,不应仅仅是教师的讲堂,“生本”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有学则教”“有疑则讲”,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于是我校开始实行以“导学案”为载体,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上课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接受新知识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下面本人就简单介绍一下我在根据化学式的计算第一课时教学中实施生本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一、前置作业模块

我考虑到在进行这一节课学习前学生已掌握化学式的意义、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以及两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绝对)质量之比。于是我就设置了以下前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前完成:1.二氧化碳的化学式“CO2”可以表示哪些意义;2.计算下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并说出这些物质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之比:①Fe2O3②CaCO3③C6H12O6④NH4NO3;3.已知A、B两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1:2,则求这两种原子的(绝对)质量之比,2个A原子与3个B原子的质量之比又为多少,而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即同种元素,所以我们不难得出A、B两种元素的质量之比(即绝对质量之比),由此,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之比如何计算呢。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按照小组进行交流前置作业,相互帮学,教师巡视,倾听,适时也参与小组交流,然后请小组成员上台展示,当学生在展示NH4NO3中各原子个数之比时说出1:4:1:3,然后其他小组成员站起来马上反驳说不对,应该是2:4:3,并讲明原因,学生们都一致认可。此时我追问学生还有没有问题,学生异口同声说没有,我就播放投影片联想与启示:三(10)班有男生16人,女生14人,请问根据这一信息你除了能计算三(10)班总人数外,还能计算什么?这时学生都抢着说可以计算男女生人数比;男(女)生人数百分比等等,此时我就顺便抛出问题:那么,你能说出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可以计算哪些东西呢?学生马上抢着回答:可以进行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物质中各元素原子的个数之比、各元素质量之比以及各元素的质量分数等等,这时我看时机已到,于是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根据化学式的计算。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一目了然。

二、课堂探究模块

接着,我就按导学案上的设计进入课堂探究模块,该模块分三部分: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之比的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计量分数的计算、一定质量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的计算,每一部分教师都布置每小组主动推出一人上小黑板板演,其他学生在下面做,板演结束,请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先由本小组其他同学对上小黑板板演学生做的题目进行批改,然后由小组交叉进行批改,经过两次批改,学生暴露的问题已都能解决,那么老师还要讲什么呢?我只要在一旁忙着记录小组得分。在这个环节中,小组内学生有分工有合作,都有事可干,为了要让小组得分高一些,大家都在积极地参与,课堂效率能不提高吗?

三、课堂练习模块

随后进行课堂练习以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教师边巡回边可作适当指导,学生做完后进行交流,此时以学生评价为主,等到学生争得不可开交时教师再出手,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通过学生的思想火花碰撞,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四、课堂小结模块

需要注意的是该模块要能开展得有效,必须要有时间保障,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反思,尤其是要让学生说出本堂课学习中的疑惑,如果学生能说出有价值的疑惑,并能有其他学生来帮助解决的话,我认为这就是本堂课的升华。

以上是我在生本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的四个环节,我认为在实施以上四个模块教学时还要注意:

1.前置作业模块一定要做到根本、简单、开放。

2.教师要适时运用评价激励机制,遇到精彩的回答,给予真诚的表扬和掌声鼓励;对于学生错误的做法,绝不责怪,把学生的错误变成是一种课堂生成资源合理利用好。还可以采用评分制,定期予以奖励。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通过导学案教学模式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手段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时效性,同时又减轻了师生的负担,真正落实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实现了素质教育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从而能够真正打造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第14篇

一、科学设置学习小组,调动学生小组的最大潜能

高效课堂建设实施以来,最大限度地使每个孩子自觉主动地学习,在有限的40分钟内,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主动探索知识,这是我们每节课要实现的目标。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到位的小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孩子的兴趣,首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不是学习个体,而是学习小组的一员,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到小组的利益,人人都有为小组增光的意识,这样才能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农村孩子的学习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接受知识的渠道比较单一,课堂上一部分孩子一动不动,一言不发,这是我们老师最怕看到的结果。要想改变农村孩子学习的现状,引入小组竞争,形成小组之间的竞赛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起好组名,让竞争从此开始。首先,引导孩子们起好组名,制定好小组的组规、组训,是小组评价实施的先决条件。一开始让学生自由组合,之后教师要进行适当地调整,注意组内成员的优势互补。孩子们的智慧是无穷的,比如他们起的“必胜小组”“快乐永生小组”“勇往直前”等小组名称,这些组名无不体现着他们的决心和对快乐学习的追求。接着小组成员通过共同商议,制定好小组的组规,教师针对他们所制定的组规进行引导补充,和班规一致,以后落实再逐渐内化为学生自觉遵守的行为习惯。

设置好座位和组内分工学号,使评价处处存在。小组座位的设置也要充分体现评价。因为我们都是小班额,一个班30人左右,所以我们是四人一组,我们给座位设置1―4号,1号是每个小组的纪律组长,4号是学。纪律组长负责每天小组的学习用品摆放、卫生等常规的检查落实,学负责本组全盘工作。小组内的四个分工学号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毛遂自荐,根据同学们的阶段性表现及时调整。一般我们可以采取轮流组长制的方式,每个学生都有当组长的机会,给每个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

二、落实小组积分评比,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

我们实行小组积分评价方式,使评价更加公正、科学。采用小组积分评价方式,积分榜成了孩子们关注的热点,它直观显示了每个小组每节课每天的课堂表现情况。对学生实行课堂积分评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孩子们每节课都能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小组成员之间互相鼓励、互相促进,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表现和参与能为小组“积分”做出贡献。这种把个人得失与团队利益紧密挂钩的课堂评价方式,无疑对促进学习团队的建设是有好处的。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种“合作”体验到了成功和努力的价值,也学会了与人交往和相互理解支持。特别是小组长看到自己小组积分低时着急了,就利用课余时间为自己组的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辅导,或者更加努力地进行课前准备,以便课堂上有更出色的表现。小组的四个成员融为一体,积极努力想办法超越其他小组。而积分较高的小组更是学习主动,讨论交流热烈,出现了组与组的竞争、拼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小组积分时一定要注意分值,要体现层次。比如对简单问题,我指定每组2、3号同学回答,在语文课中一般将生字的听写固定为2号、3号必须展示的项目,同桌之间相互批阅,并进行评价,根据表现给各个小组加分。这样既给弱势群体展示的机会,又锻炼了小组长的能力。对于那些需要小组讨论探究的问题,各小组自己决定选派交流人员,2号、3号回答加10分,若组长回答则只加8分,以此激励后进生的学习,同时也有意识地激发了小组成员内“兵教兵”的潜力。

三、奖罚分明,公平评价,使学生永葆竞争的热情

激励与批评相结合,做好周小结、月总结、学期总评。小组积分是每个小组努力的结果。做好一周的小结,我们请每个小组的成员总结一周的表现,互相发现成员的进步,同时给积分高的小组发表扬信祝贺,得到表扬信最多的小组可以参加“优秀小组”的角逐,每月末选优秀小组,每一学期结束时对表现突出的小组颁发奖状和奖品。只要长期坚持使用,并不断完善讲评制度,相信每节课的小组积分榜必定成为孩子课堂表现的助推剂。

第15篇

【关键词】 问题;题组;设计;原则;课型;问题解决

1 问题的提出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一节优美律动的韵律操,要求每一个动作的设计健身、健美、健心,给人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的大气感和美感.数学课也应该像优美律动的韵律操一样:课堂活动流畅、舒心,思维进程活跃、高效.而这一切的决定因素在于课堂中一个个数学问题的设计(即题组的设计).“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堂中一个个问题就好比韵律操中一个个动作,要想课堂给人更多的回味与精彩,问题设计就需更深的思考与研究.课堂教学的深入总是伴随着一个个精彩问题的呈现,构建高效课堂,题组设计尤为重要.

2 设计和运用题组的目的和依据

设计和运用题组是一种教学策略,意图是要搭建一个平台,把学生推到解决问题的前台.通过题组中一个个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如果说题组是课堂教学的一条具有逻辑意义的明线的话,那么隐藏在这条明线后的知识链就是课堂教学的一条暗线.教师通过题组这个脚手架便于组织教学,并和学生形成互动,促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网状知识联结,题组的使用让教学组织有章可循,内容推进自然而不造作,体系构建完整而不破碎,课堂生成高效而不低能.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在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计问题:在数学知识产生形成的关键点;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关节点;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巧妙、灵活地设计富有启发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通过激趣、质疑、导引、点拨,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调动学生求知能动性,训练学生的思维.

3 设计和运用题组的原则

①题组设计不能太难,要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与身心发展规律,要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②题组设计要引领学生思考与活动,问题与问题之间应是层层递进的关系;③题组设计要围绕课题指向明确,通过问题解决学生能够构建数学概念与原理、展现数学方法与思想;④题组设计要自然,问题与问题间不能过于生硬,应呈现出一定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⑤题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同类问题学生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思考.

4 设计和运用题组的方法和策略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产生以来,设计和运用题组进行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题组设置来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达到对一些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成为数学有效教学的基本形态.国内著名的数学教育专家顾泠沅认为,题组(变式)教学是我国数学基础教育成功经验的精髓之一,中学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正是充分利用}组设置方式来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与效果的.下面就高中数学的几种常见课型,谈谈优化课堂中设计和运用题组的方法和策略.

4.1 概念课型中的题组设计和运用

概念课是数学中最常见最基本的课型.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系统的基本元素,是构成数学理论的基础,概念的学习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首要环节,概念教学也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关键.在概念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地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设计富有过程探索性的问题,揭示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为认识和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形成一个思维链,让学生在探索、辨析、感悟、运用、强化、归纳、升华、落实中真正掌握数学概念,理解数学的本质.概念课中的探索性题组的设计对于避免数学概念教学“掐两头烧中段”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函数周期性概念的教学,一位老师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

(1)在单位圆中,对给出的角α,如何作出角α的正弦线?

(2)当角α的终边绕原点逆时针旋转时,角α的正弦线如何变化,有何规律?

(3)观察正弦函数图象是如何呈现这种“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的,你能用自然语言描述这一规律吗?

(4)哪条公式能反映问题(3)中的正弦值的变化规律?

(5)若函数f(x)的函数值具有“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如何用代数形式描述这一规律?

(6)因为当x=7π6时,sin(x+2π3)=sinx,所以2π3是函数y=sinx的周期.这话对吗?

(7)如果T是函数f(x)的周期,那么除T之外还有其他周期吗?

(8)函数y=a(a是常数)是周期函数吗?是不是任何周期函数都有最小正周期?

(9)求函数y=cos2x、y=Asin(ωx+),x∈R(A、ω、为常数,A≠0,ω>0)的周期.

题组设计从学生已有的正弦线、正弦函数图象及诱导公式出发,通过图象的特点、函数解析式特点的描述,让学生建立比较牢固的理解周期性的认识基础,最后再引导学生了解“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的代数刻画,让学生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维过程.问题(7)到问题(10)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落实对周期函数的概念的理解,使学生真正掌握周期函数的本质及周期函数的周期的求法.

概念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概念、巩固并运用概念.因此概念课的题组设计要求是:此题组的设计使学生明了①概念是如何产生形成的?②概念中有哪些规定和限制条件?③概念的名称、表述的语言有何特点?与自然语言比较、与其他概念比较,有没有容易混淆的地方?应当如何加以区别?④此概念有没有等价的叙述?为什么等价?应当如何处理和应用?⑤由此概念中的条件和规定,能够归纳出哪些基本性质?各个性质是由概念中的哪些条件所决定的?这些性质在具体应用中有何意义?能派生出某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吗?等等.

4.2 命题课型中的题组设计和运用

命题课是指有关中学数学公理、定理、法则、公式的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型.数学命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抽象性,在本质上描述了相关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数学思维、推理、运算的基石.命题课的关键在公式、定理推导证明的全过程上,让学生记住某一个公式、某一定理并非命题课的最终目的.

本组问题的设计,从数、形两个方面,结合几何意义,通过代数证明,变式拓展,揭示基本不等式的“一正、二定、三相等”的条件, 题组设计充分考虑了基本不等式中包含的数学思想、思维方法和典型的数学技能技巧等,题组中问题的解决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多层次、广角度、全方位地认识基本不等式.

命题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是:揭示公理、定理、法则、公式的来龙去脉,揭示其推导、论证中所用的有代表性的数学思想、思维方法和典型的数学技能技巧,交待清楚公式、定理适应的范围及成立的特定条件,理解由某一条件所得出的必然结论.因此命题课的题组设计要求是:此题组的设计使学生明了①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②概念与概念之间的演绎规律是什么?③几个概念之间存在哪些定律或联系法则?应当如何加以区别?④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有什么关系?论证中用了哪些有代表性的数学思想、思维方法和典型的数学技能技巧?⑤公式、定理可解决哪些问题?公式变形有哪些形式?公式、定理适应的范围及成立的特定条件是什么?

4.3 复习课型中的题组设计和运用

复习课也是数学中最常见最基本的课型.复习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过去学过的知识,其主要目的是使知识系统化,也就是把各种不同的概念、法则、规律引向合乎逻辑的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所有成分相互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没有这种类型的课,教学过程将是不完整的,而学生的知识也将是片面的和杂乱的.

此题组的设计综合了向量与三角的知识,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变,较好地把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整合梳理,将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周期性、奇偶性、对称性、最值、零点、三角函数的图像的变换结合起来,完善了知识体系,提升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时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每一个知识单元结束后,对它进行回顾与概括是必需的,复习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是:巩固本单元的知识、技能,加深对知识、方法及应用的认识, 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课中的题组设计要求是:①题组的设计要突出对知识和方法的梳理,对已经学过的知识,以问题串的形式进行梳理综合,结构重组,通^题组的解答去构建知识框架,形成自我知识体系;②题组设计应明确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以“内化学习”为主要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及主动性,问题似曾相识但绝非是原题;③题组设计要根据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状况及遗忘缺漏情况,确定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要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④题组设计要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实质,完善和深化已有的知识结构,加深对复习内容的知识和方法的再认识,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4.4 习题课型中的题组设计和运用

所谓习题课,就是以讲解习题为主要内容的课堂.一般说来,教师讲授一段时期的课程或一个知识单元之后,即会开设一节习题课.习题课的授课过程一般包括:整理前阶段课程的知识要点;分析作业题中的错误;讲解习题;学生练习提高.习题课中要弥补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上的缺失,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开始,从探究最核心的问题开始,设计系列问题.

例如学生在解答问题:已知抛物线y=-x2+mx-1,两点M(0,3),N(3,0),若抛物线与线段MN有两个不同的交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尽管是经典的问题,学生做这道题总是错得很多,学生除了对这类问题在方法上掌握不到位,思维习惯上有缺失外,在学习方式、方法和认知上也有问题,缺乏运用数学思想的意识.在习题课上为此错题设计了如下系列问题:

(1)若方程x2-(m+1)x+4=0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若方程x2-(m+1)x+4=0在[0,3]上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3)若函数y=x+4x(x∈(0,3])的图像与直线y=m+1有两个交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4)若方程m+1=x+4x在x∈(0,3]上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5)抛物线y=-x2+mx-1,两点M(0,3),N(3,0),若抛物线与线段MN有两个不同的交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6)若不等式x2-(m+1)x+4>0在x∈[0,3]上恒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7)若不等式x2-(m+1)x+4>0在m∈[0,3]上恒成立,求实数x的取值范围.

以上问题有基本、有变式、有拓展、有延伸,形成了一个问题串,构成了思维的整体性,体现了思维的层次性和探究性,在问题串的引领下,学生进行系列的连续的思维活动,不断攀升思维的新高度,这样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飞跃,加深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同时经历问题的形成和解决过程,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课要求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进行“解决问题学习”,也就是把已经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的公式、法则、定理,迁移到不同情境下加以应用,找出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并加以比较择优.因此习题课中的题组设计要求是:①题组要注意对解题策略、解题技巧等进行问题设计,要在知识缺陷和逻辑推理缺陷处设计问题;②题组设计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直觉、抽象以及寻找论证的方法,展现解题思维的过程;③要注意问题间的层次关系,运用类比、联想、特殊化和一般化,探索问题的变化及本质;④还要考虑设计恰当的“发散性思维”问题,克服思维定势,变中求进,进中求通,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以及创造性.

4.5 讲评课型中的题组设计和运用

讲评课帮助学生分析前一阶段的学习或测试情况,查漏补缺、纠正错误、巩固双基,并且在此基础上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从中吸取失败的教训(包括听课、审题和做题的方法与习惯等等),总结成功的经验,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习题讲评还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自己教学方面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以上题组的设计,变更问题中的条件,转换问题的形式和内容,以暴露此类问题的本质特征或内在联系.突出了任意、存在量词的意义,围绕常量与变量,从函数的角度出发,解决了三类问题――恒成立、不等式有解、方程有解问题;领悟了四种主要的思想方法――转化与化归、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心理学理论认为,“变化”是认识的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变化”与“对照”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其中的不变因素,也即概念或问题的本质,这是讲评课能否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