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人才的培养与输送始终离不开各阶段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在我国现有的教育发展体系中,农村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初中阶段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其今后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1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发展的现状及原因浅析

对于一些农村初中生而言,日常的教育教学受到学校教学硬件的制约,其接触和认知新鲜事物往往只能通过教师的教授和讲解,对许多新鲜事物的理解和认知相对片面和主观。一方面,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在接受教育教学时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加之学生面临家长、平时学业及升学考试的多方压力,内心的焦虑与压力无法合理化宣泄和表达,久而久之,形成了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缺乏充分的了解,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女学生,表现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在情绪和品格方面也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特征,如内敛性、封闭性、不稳定性、两极性、动荡性、敏感性以及情境化等等。第三个方面,教育主管部门没有重视对农村学生心理建康的教育,表现在学校没有开设心理建康课,学校也没有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从而导致学生出现消极、厌学、排斥、倦怠等心理亚健康。

2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重要性分析

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与成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就其发展程度而言,已经是一个有独立思想、有丰富情感表达的有机个体。初中生心理健康有着较广的内容范畴,落实为心理健康标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待:首先,有正常的心理活动、积极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知能力,对外界事物的变化和刺激有本能的趋利性、自我保护性和适应性;其次,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与身边的亲人、朋友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模式,形成自己的交际圈;最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待人处事有自己个性化的表达与合理化的处理方式,能自信面对困难与挫折。当下,初中女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其重要性和深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学生正确思想情感和观念认知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心理教育;其二,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观的根本要求及体现;其三,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未来与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关,农村教育是现阶段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全民教育工作最核心的部分。

3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践策略探究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重视学生心理发展状况: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有效渗透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应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切入点,关注并重视学生心理发展情况。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应做到以下三方面:第一,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坚持终身学习原则,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新的知识,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致力于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教学氛围;第二,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应学会与学生谈心、与学生成为交心的朋友,在学生面临一些情感或心理困惑时,及时了解并疏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因果归因观;第三,农村教师在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经验相对匮乏,学校领导可以为学生聘请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举办相关的讲座或主题活动,普及初中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认知水平。第四,教育主管部门应有长远规划,分期分批对一些年轻的骨干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方面的培训与考级。落实并督促各级学校开足课程,建立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岗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3.2注重日常教学实践,营造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

教学实践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运用,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不但牢固地掌握和内化了基础文化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合作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养。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思想导向性原则。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以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为主,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帮助和关切,潜移默化地增进师生情谊;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点拨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与教师形成共鸣;最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初中生对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容易失去兴趣,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找到教材与学生兴趣的契合点,巧妙地进行教学导入和预热,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培养最佳水平的学习动机。

3.3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形成多层次多角度教育合力:

现阶段的农村教育在学生思想引导和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实践、探索和反思,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反馈、相互制约,只有这样,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迈上新的台阶。首先,学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重中之重,学校领导及相关管理层,应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如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教育专项资金供给方面等,另外,学校教育还应该将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和谐、健康的校园大环境中感受到学校教育的美好;其次,家庭教育,主要指父母与教师的沟通和互助,“学生———教师———家长”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与家长应定期沟通,如可以以家长会、家访或家长沙龙等方式进行,尤其是初中女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如女学生出现早恋等情感问题;最后,社会力量主要指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制定更加详尽、全面的规范和条例,如针对教师制定更加严格的考评制度,加强教育教学的信息反馈,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和体系,落实相应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以及实施工资晋升等有效的激励手段。结语:农村教育对全民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现阶段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相对较差,学生的心理素养与综合能力也相对局限。鉴于此,助力于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和情感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谢静静,刘晓晨.家庭在少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

[2]沈景亭,贺峰,杨金友,娄荷清,丁昕,邵晓平,金英良,吴秀娟,张训保.沛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2016(10)

第2篇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新课标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1.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人们的心理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上的变换使得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中有积极的影响,更有负面消极的影响。由于初中学生的判断是非的能力还处于形成阶段,没有辨别力,这些负面影响会造成初中学生的困苦、迷茫、认识上的混乱,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教学实践的要求。初中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更处于青春反叛时期,将会面对很多的问题,然而他们会由于碍于各种因素不好意思向教师和家长请教,自己在迷茫中挣扎。如,初中生刚刚意识到男女有别,对男女之间的接触和交往非常敏感。如果有男女学生之间的交往密切一点,就会被其他同学传绯闻――早恋。这势必会造成当事人心理上的困惑。事实上,在初中阶段男女之间确实会存在着喜欢,但只是一种简单的好感,如果错误地引导学生,势必给学生的心理和学习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势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对他们进行适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教学目标的要求。初中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心理健康成长,学生才能够正确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避免各种消极的态度,顺利地度过初中阶段,更为以后的学习的生活奠定基础。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立足于中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初中教育目标,运用多种手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课堂教学法。课堂教学不仅是初中实施全面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而且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最经常和最实用的形式。教师在教学中会向学生传授各学科的科学知识,在这些知识中包含着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只要充分地挖掘教材本身的心理健康因素,才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实践锻炼法。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仅仅有认知是远远不够的,认知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阶段,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要实际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教师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活动,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心理实际,进行具体的心理训练,做出正确的心理判断,逐步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3.集体教学法。初中学生已经生活在班集体中,班级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教师要通过建立优秀、团结的班集体,在班集体中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气氛,利用集体的力量对每个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教师要同时注意把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结合起来,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个别问题,促进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

4.情感陶冶法。教师可以利用一定的情境,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感化和熏陶,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如,使用幻灯片、录像、电影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看有意义的录像和电影,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组织学生进行音乐、美术、舞蹈等的欣赏,陶冶学生的情操,以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5.“两难”教学法。著名教育学家和科尔伯格在论述如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提出“道德两难法”,这个方法也同样使用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心理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心理问题,从心理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心理判断能力,使得学生在日后面对各种问题时也能进行有效的自我心理调节。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关注全体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之一。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达到理想完善的目标就必须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注释:

①张立新.21世纪教师素质纲要[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2):205-207.

参考文献:

[1]林依定,洪俊.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素养.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1).

[2]丁志根.初中思想品德“问题探究”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2005,(2).

第3篇

【关键词】性心理问题 性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114-02

现今,初中学生早恋、沉迷于黄色书刊、影片、过早发生、性犯罪等现象日益突出,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该如何看待性,性心理健康教育该如何进行?从初中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看,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善人格、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基础;从稳定社会秩序来看,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提高民族素养的基石,它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初中生常见的性心理问题

1.性困惑

性困惑是指青少年对身体出现的生理变化缺乏思想准备而产生的心理上的不适应现象。初中学生身体外形将随自身不断的成熟而发生变化,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及其第二性征,或对青春期出现的第二性征感到害羞、不安和不理解等,这可能产生性心理困扰。

2.性压抑

性压抑是指人的望得不到满足,心理失去平衡而导致的一种性心理现象。初中学生的望是不能采用成人的方式来满足的,但他们可以寻求其它途径,如运动、参加集体活动等来宣泄过剩的精力。

3.性幻想

性幻想是指联想异性的形象、异性的性特征、性表现外露的部位及一些性情景产生,可以理解为性的白日梦,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初中生存在性幻想是正常的现象,但过度的性幻想可能对初中生的生活、学习造成影响。

4.性 梦

性梦是指在睡眠中出现的带有各种性内容色彩的景象。性梦可能很怪诞、不符合我们的道德标准,但它的出现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初中生不必对此而自责、内疚。当初中生出现性梦时,有的会一笑而置之;也有的会因此而产生心理问题,原因就在于初中生不能正确认识性梦,认为性梦的产生就意味着自己是一个思想不健康的人,他们心里会充满懊恼,整日折磨自己。

5.性即

就是用手或其它器具刺激性器官而引起,获得性满足。据有关调查显示,男生70%~90%,女生30%~60%有过这种体验。在青春期这个旺盛的时期,适度的具有自我调节的性质,有助于降低增强了的望,是无害的,但是一些初中生却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的错误认识所产生的心理压力,这严重的影响了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当然,虽无害,但切记不能过度,物极必反。

二、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在家庭中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1)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上,采用同性别教育模式即在家庭中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时父亲指导儿子、母亲指导女儿。性知识由同性别的父母来讲解,一方面可避免性别差异带来的尴尬,另一方面同性别的父母对相关的性知识也有更多的了解。

(2)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上,父母可向子女讲解以下知识:①在10岁左右,父母向孩子讲解性成熟在身体上的表现及男女之间的差异。②在11~12岁左右,母亲应向女儿讲解月经方面的知识;在12~13岁左右,父亲应向儿子讲解遗精方面的知识。让孩子了解与自身相关的变化,学会自我护理。③在15岁左右,父母应向孩子讲解怀孕、避孕、过早带来的伤害、性疾病预防等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和责任感等。

2.在学校中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传授系统地、科学地性知识。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或校医,利用生理卫生课或课外讲座等形式,系统地讲授性知识。讲述性知识时要注意让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起来,既要有人体解剖、生殖系统解剖等知识,也要有性心理、性伦理和性道德等知识,而且要以后者的讲授为主;在讲授性知识时一定要适时、适度、适当,要注意阶段性和连续性,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断断续续,要让学生在连续的教育中学到系统、合理地性知识。在教育中应注意启发、诱导,让学生们了解两性发育的知识,打破他们的性神秘感,使之具有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2)性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等宣传工具向学生系统介绍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实质和规律;利用班会、团体活动对初中学生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某些个别学生还可以进行个别谈心、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

(3)教师应教给学生两往的艺术。初中阶段的男女交往与同往不同,必须注意尺度。异性同学交往时,应相互学习,相互尊重,胸怀坦荡,保持广泛接触和群体式的交往,注意个别交往的分寸,少与异性单独接触,把握和控制性冲动,珍惜少男少女的纯洁,对于“性诱惑”敢于说“不”。在初中阶段教师有意识地加强男女同学间的异往,这有利于男女学生的相互理解,消除男女之间的神秘感,提高异性社会交往的能力,并可获得智力上的互偿、情感上的互慰、个性上的互补和活动中的互激。

(4)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与德育工作相结合,这体现了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原则”。德育工作是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落实性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有助于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所以我们必须对德育工作给予重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念。

(5)设置心理咨询中心。当初中生性生理的变化给他们带来困惑、担心、多疑时,或是对于一些生理和心理现象感到羞于启齿和无处求教时,他们可向心理咨询中心请教。心理咨询机构也要遵循保密原则,学生才能更放心的向老师了解性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和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第4篇

一、简要解读当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据2010年5月某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抽样调研结果显示:在全区1050名初中学生中,超过82%的比例人数感觉“学习上有思想压力”,54%的学生“思想压力较大”;而20%左右的初中生存在一些恐惧、焦虑、强迫、抑郁等不同程度的心理病症;近8%的学生厌学、惧学甚至有辍学的想法。其中为数不少的学生还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异常的学生还会不断增多。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种:一是来自于家庭的迫切心态和校园的强压因素,来自于学校、班级和同学之间的激烈竞争;来自于有增无减、变相减负(或转嫁负重)的压力。二是过于频繁的考试或变相考试,给一些“勤奋学习但难以进位”的学生造成智力方面的不足和怀疑。三是教学方法单一、学习内容枯燥,让学生失去学习上的兴趣、耐心、决心和恒心。四是“主课占据副科、理科占据文科、考试科目占据弹性学科”的现象比较严重,初中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自由空间越来越小,等等。而体育教学中单一的体能技能训练,更是加剧了初中生的身心疲劳程度。由是观之,当前初中生的心理活动普遍现象上处于令人担忧的“亚健康状态”。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二、对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要求的简析

在当今社会,由于教育途径多元化,人的思想成熟年龄普遍提早。一个人到了12—15岁之间的初中阶段,综合性的成熟化发展已经达到了初步程度,他们对于心理健康的教育要求也形成了一定的标准。比如一些初中女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越来越追求动作的形式美与柔和性,这就是“人皆爱美”的初始化体现。本文从体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初步表现为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注意力,有缜密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二是能够正常保持积极化情绪、良好反应力和乐观心态,主要反映在把热爱生活与克服学习困难能够区分开来。三是具有一定的精神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如即使对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训练感觉疲劳,但还是能够坚持到底,较好地完成学习要求和目标任务等。四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乐于联系和交流,表明初中生对和谐的人际关系交往有着强烈的需求。五是对外来的注视和敏感性,尤其注重来自老师的评价和同学们的反应,足以说明初中生已经具有比较健全的人格。六是能够较好地遵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自觉接受学校和老师的养成教育,从中表明初中生具有良好的正常行为习惯。以上六个方面,集中地反映出初中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比较直接的发展性要求。

三、简说体育教学对初中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培养

从实际现象和综合效果来讲,体育是一种德智体协调和谐、相互促进的健康型锻炼活动。因此,体育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身心综合素养:一是身体健康是生命之本。陶行知校长把“健康问题”放在著名的“每天四问”之首,足以彰显“生命在于运动”这一人所共知的社会生活道理。有人这样描述过:热爱体育的人最热爱生命,热爱生命的人最喜欢追求,而善于追求的人常常把“运动、生命和事业”当作“三位一体”的综合事业来努力发展。可见,体育对人生的极其重要性。二是体育教学能促进心智发展。如在田径训练中,短跑项目要求大脑反应迅速,身心协调性强;中长跑项目则要求具有较好的空间距离感和速度感觉。三是体育运动最易激发和培养人的竞技状态、协作意识、进取精神、意志品质。如激烈的篮球比赛、足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运动项目,不仅是训练学生的体能和技能,还要对队员之间的心灵感应、整体协作性、心理品质、耐性意志等作出极限性挑战。所以光有体能和技能的素养而缺乏综合性心理因素,那不是“逞匹夫之勇”就是“个人英雄主义”,终究摆脱不了竞争失败的结局。

第5篇

卫校学生大多数是初中毕业,正值青春期,她们来自不同的城市和农村,由于环境的原因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和行为,造成了人格的差异。为了深入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城乡青春期女性生理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掌握现时学生心理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青春期心理保健工作,培养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笔者对卫生学校护理专业1080名女学生进行调查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朝阳市卫校2008、2007、2006级来自县城、市以上的女性学生560人,平均年龄(17+0.51);抽取朝阳市卫生学校2008、2007、2006级来自乡镇的女性学生520人,平均年龄(18+0.62)。

2.方法。①制定调查问卷,调查抽样人群一年内的心理及行为状况;②由负责本调查的心理咨询老师对调查班级的班主任进行统一培训,然后由班主任发放调查问卷,不记名进行调查;③心理健康指标依据表1、表3进行判定。

二、结果

收回问卷后统一分析结果如表1、表2和表3所示。

三、讨论

第6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素质已经成为衡量现代人的重要指标。处于青春年华的初中生,在人生学习、成长的道路上又跨出了充满希望的一大步,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初中思想品德新课堂标准》强调:开设本学科的根本目的是要为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人格的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思想品德是一门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系统道德素质培养和心理素质培养双重任务的综合性的重要课程,在践行思想品德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合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良策。

一、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中强调,人的健康不仅是没有生理疾病,而且还包括心理和社会功能保持良好的状态。计划生育国策有效控制了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被动局面,但随之而来的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凸显出来,尤其是孩子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家长开始对自己的子女无计可施,不少教师也感叹现在的孩子不好教。

目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存在不少问题,他们往往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徘徊不前、不能正确面对学习过程中的挫折等。他们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和逃学,甚至出现自伤和伤人现象。

因此,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假如不能及时得到疏导、解决,那就有可能发展演变成各种变态心理和异常行为,后果也许会害人、害己、害家庭,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因此,在践行高效课堂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思想品德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动地适应教材规定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新课程改革的本质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正如《初中思想品德新课堂标准》明确地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与要求,特别强调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与能力的培养。

可见,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以掌握道德知识、训练行为习惯为基础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培养学生认识能力、完善和发展学生人格因素的过程。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不断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首先要在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去摸索、发现问题,还要进行课题探究,捕捉头脑中出现的新思想、新问题及新经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在坚持“实际、实用和实效”的教学原则上,需具体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1.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是否能达成高效课堂的关键,在于他的教学是否受学生欢迎;能否践行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能否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如七年级上册第2课“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下册第12课“珍爱生命,创造生命价值,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以及第19课“做情绪的主人”;八、九年级有关合作与竞争,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的内容等。针对上述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千方百计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通过学习小组内讨论、班级内辩论以及讲述典型人物故事等渠道有的放矢地给学生进行心理指导,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产生愉快、满意、自信、宽容、乐于助人的积极态度和体验。

2.倾注真诚的师爱,以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指出,假如教育没有真挚情感与爱,那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缺乏情感与爱,也就没有成功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倾注爱的教育。

(1)尊重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坦言,学生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学生潜在的力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认知、情感、意志相统一的过程,学生则是其中的主角。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把自己视为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朋友,时时处处切实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以温和的表情与学生交流,扫除师生间的“心距”障碍。尤其对“学困生”,一定要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课堂探究中心情愉快,从而增强战胜挫折的勇气。

(2)宽容

宽容就是豁达和挚爱,它恰似一泓清泉可化干戈为玉帛;宽容就是深厚的涵养,是善待他人的崇高境界;宽容蕴藏着殷切的期望和潜在的教育动力。其实,犯错误是孩子的天性,当他们犯错误时,教师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用爱保护包容他们,绝对不能予以挖苦、讽刺,从而促进学生的良好的心理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3)信任

学生一般都具有创新的潜质。我们只有将培养富有创新性的学生作为首要目标,才能对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探究中充满信任和期待。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进步能得到同学的认可和老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具有不失时机地激励和鼓舞学生走向成功的教学艺术,要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努力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

例如,我在执教九年级第三课“笑对生活”时,要求学生讲述经历并战胜挫折的真实故事,许多学生都说出了感人的经历。其中,有一个女学生讲述了自己的爸爸面对下岗的煎熬,最后终于找到了规模养殖山羊发财致富的故事,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全体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个学生笑了,笑得很坦然,眼里含着激动的泪花。从此以后,她上课更加全神贯注,发言也更加踊跃,是她从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誉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自我。

3.灵活利用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教无定法,贵在巧妙。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利用教学手段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暗示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暗示是人类的普遍心理现象,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直接性和主动性是暗示的显著特点,一般通过直接感知和无意识作用渗透学生的心理。暗示是一把双刃剑,消极的暗示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积极的暗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

所谓暗示教学法就是运用暗示手段,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使他们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中获取新知识,明白新道理,开拓思维,增强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进一步促进学、思、行的有机转化,提高心理健康素质。

(2)案例法

教师在课堂上适度运用有趣案例,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道德情感的教育。例如,我在执教七年级上册第二课“天生我才必有用”时,选择了刘翔的案例,并用多媒体形式展现了刘翔在2004年8月举行的雅典奥运会上,击败欧美选手获得110米栏金牌的画面。刘翔在比赛结束后豪气万丈,一吐胸臆:“我不输给任何人,包括欧美选手。亚洲有我,中国有我!”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较为顺利地理解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深刻内涵,明确了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的内在联系。

(3)讨论法

第7篇

【关键词】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高中阶段是个体在身体、心理、知识各方面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也是个人成才、事业成就的准备时期和性格定型的关键时期。高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情绪不太稳定,同时又面临升学、择业等压力,故心理健康问题比较常见。为了解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笔者对我省北部高中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期对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所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选自豫北某重点中学894名高中学生,其中男生432名,女生462名;一年级学生383名,二年级278名,三年级233名;平均年龄(17.46±1.11) a。

1.2 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测查表(PHI)[1]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在学校教务处的协助下统一主试和指导语。测试前取得被试人知情同意,由主试介绍实施目的,宣布指导语,发卷开始作答,施测时强调测试结果的保密性,并要求被试认真如实填写。PHI量表包括10个分量表,其中3个效度表:Q(无法回答的题目数)、L(说谎)和F(伪装);7个临床量表:躯体化、抑郁、焦虑、病态人格、疑心、脱离现实和兴奋状态,共168个项目。判断标准:T分(标准分)>60分,表示受试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处于临界状态;T分>70分,说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将Q表原始分>10分,L和F表T分≥70分的学生资料淘汰,以保证统计资料具有一定的效度和信度,共894名高中学生的问卷参与统计。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χ2检验及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高中学生PHI不同分量表检出率比较,见图1。

由图1可知,PHI在不同分量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上的检出率不同,且不同分量表的检出率差异有极显著性(χ2=66.17,P<0.01)。

2.2 高中学生PHI检测结果与全国青少年常模比较,见表1。表1 PHI检测与全国青少年常模比较(略)

表1显示,高中学生PHI各分量表均分高于全国青少年常模(P<0.01)。

2.3 不同性别、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比较,见表2。表2 不同性别、独生与非独生子女PHI标准分比较(略)

表2显示,独生子女学生各量表标准分均低于非独生子女,且躯体化、抑郁、焦虑及脱离现实量表评分差异有极显著性(P

2.4 不同年级之间PHI标准分比较,见表3。表3 不同年级PHI标准分比较(略)

表3显示,不同年级高中学生PHI各量表标准分均值单因素方差分析,除躯体化量表外,其他量表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进一步进行多均值比较显示,抑郁量表二、三年级有显著性差异(均值差2.46,P<0.05),焦虑、疑心、脱离现实量表标准分比较三年级低于一、二年级(均值差2.93,2.57;3.10,2.80;3.86,2.18),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兴奋状态量表,一年级均值高于二、三年级(均值差2.64,2.35),差异有显著性(P<005)。

2.5 组间其他因素PHI标准分均值F检验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最明显(6个维度差异显著),其次为母亲职业、父亲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和学习成绩。表4 其他因素间PHI标准分均值方差分析(略)注:*P<0.05,**P<0.01。

3 讨论

本调查显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偏低,PHI各分量表分值显著高于全国青少年常模(P

参考文献

[1]宋维真,张建新.心理健康测查表(PHI)[Z].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93

[2]周伟国.高师应届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1,38,(5):62

[3]郭喜青.河南某地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1,(2):149

[4]杨昭宁.中师新生焦虑状况及性别差异研究[J].健康心理学,2000,(4):383

[5]魏霖,扬勇超.郑州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1,7(4):216

[6]段佳丽,车宏生,吕若然.北京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2004,18(4):302

第8篇

一、技工学校女生心理特点分析

一般来说,进入技工学校学习的女生一般为初中毕业,或者初中毕业后在社会工作一两年,就年龄上来说是16到20岁,正处于青春期。

1、青春期女生心理特点

总的讲,青春期的少女热情活泼、富有活力,乐于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在青春期,他们反应能力强,观察事物快而准确;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知识经验不足;情感容易波动,意志上容易动摇。女生的行为容易受环境或他人的暗示。

2、技校女生心理问题表现方面

(1)存在自卑心理。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技工学校学生中的大部分是在初中阶段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被老师和同学重视、关注,也常常受到家长的批评,导致其产生了自卑心理。这类学生易产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心里,像上课睡觉、玩手机等不良现象层出不穷。女性天性敏感,心思更为细腻,所以女学生的自卑心理更加普遍。

(2)人生观、世界观不端正,攀比心理重。部分女学生的人生目标不明确,自己根本不了解为什么来上学,也不知道上学毕业后能做些什么;不能正确认识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不能正确对待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万事 “无所谓” 的态度很普遍。部分女生比吃比穿,同宿舍之间同班之间攀比心理重。

(3)存在厌学心理。技校生厌学已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它严重影响到学校、班级的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有的学生上课不专心,心不在焉,消极应付;有的学生身在教室心在外,对学习没有信心,无明确的学习动机。技工部女生的课堂纪律较之男生确实是好一些,但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4)缺乏集体观念。因班级内女生数量少,占主导地位的是男生,所以部分女生在集体活动或集体劳动中表现不积极,有时甚至逃避劳动锻炼,敷衍应付,或者溜之大吉。在其他的有益活动中,遇到困难或挫折就相互埋怨,强调对方的责任,没有集体观念,没有集体荣誉感。

二、采取有力措施,搞好技工部女生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谈到心理健康时指出“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了解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意识到他们的优点和弱点、善和恶,而且容忍并认可它们。”作为技工院校的教师应该积极了解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采取有力措施,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一个良好的预防体系

第一,针对女生的特点,应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通过班会、运动会、性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宣传引导。

第二,建立学生家长、任课老师、学生干部、问题学生共同协作的多级预防机制,形成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机制。

第三,班级中应该建立特殊学生群体心理档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第四,应积极利用现代媒体搭建师生沟通联系的平台:如建立班级内的 QQ 群等信息交流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的同时,还能让学生们感受到源自学校和教师的温暖,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变成预警制,使教师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情况。

2、抓关键时段、典型个人,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辅导

关键的时间段就是学生学习和生活地过程中容易出现心理波动, 甚至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例如:新生入学刚入学、毕业生毕业离校前以及每个学期刚开学和放假前这一段时间都是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高峰期。在这几个关键的时间段,应该加强集体性的心理教育,经常性的以班会、晨会等形式进行疏导。

3、关注学生学习生活细节,拉近师生关系

只有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关键在于教师。

在日常管理中应该做到:一、放低身段,把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平等地友好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主动与学生打招呼。二、多与学生亲近,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关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关爱学生,让学生把老师当成亲人,知心的朋友,激起他们对老师的亲近感。三、注重观察学生的行为。观察学生思维是否合乎逻辑、行为反应是否与外界刺激相称、个性心理特征是否突然发生较大变化等。

4、在重体验的环境氛围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很多内容只有通过自身真正的体验才能感受到它的益处,最近两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做”相结合,这种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自主学习能力都有很大帮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训练、引导等,促进个体在交往中 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自助的过程。对团体的信任延伸到信任周围的其他人,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学校、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日常工作管理

(一)要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大部分技校生自觉低人一等,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加强思想教育还其自尊是使其自立、自信的基础。杜威说过: “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最深刻的冲动” 。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作为职教工作者,要积极地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予以精神鼓励,激发其心灵共鸣。利用成功效应,如本校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明白“职业无贵贱,行行出状元”“学校无优劣,关键在自己”的道理。使其逐步树立起做人的自尊。

(二)不要 “管” 而是要开导性的“理”

最好的管理方式 应该以人为本,以德治校。

(三)实施“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 实施“以人为本” 学生管理模式

虽然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均相对偏低,但是,其中也不乏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如班委组织、学生会、共青团、学生社团等都是学生自我管理的生力军,是一面旗帜,如果让他们参加到学生管理中来,管理效率将会显著提高,一方面锻炼他 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树立正气,弱化邪气。

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净化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用“文化”管理人是高层次的管理形式,与“制度管人”相比,更能体现管理的人性化。技工学校生源主要是初中毕 业生,学生综合素质低下已是不争的事实,经常性地给予学生普法教育、砺志教育以及开展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公益活动是有必要的,如专题班会、文化论坛、课外兴 趣小组、无偿献血、助困救灾等,通过这些先进文化的熏陶,以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培 养其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文化氛围浓厚了,管理的人情味也就更浓了。

第9篇

从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女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变化发展较快,往往超过男生,且生理、心理发展不同步性更为明显,再加上社会、文化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常常使她们更易出现心理困扰和障碍。就教育者来说,多数中学教师往往对女中学生重视不够,尤其是对她们心理上的种种困扰认识不足,导致教育不力。鉴于此,我们对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专门调查,探讨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特点及类型,以期帮助教育者更好地认识她们,有针对性地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开放性的问题为主,设计了“知心大姐姐信箱”:“假如我是你的知心大姐姐,你会向知心大姐姐提出哪些问题呢?你有哪些悄悄话向我诉说呢?”以如皋市部分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的初中和高中女学生为样本进行了调查,收回有效问卷668份,其中初中女生343人,高中女生325人。

三、调查结果

面对“知心大姐姐信箱”,大多数女生都认真而诚恳地说出了困扰她们的各种心理问题。她们提出的各种困扰、担忧甚至秘密,共计为1033个。经过归纳处理,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表现为她们不同程度地受如下六个方面的心理问题的困扰。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表明,女中学生提出的1033个问题中,人际关系问题为396个,占39.3%,是影响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位因素,随年龄增长、年级增高,人际关系困扰呈上升趋势(初中时占37.1%,高中时占43.2%);早恋问题为294个,占28.5%,是影响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第二位因素,随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早恋的困扰在逐渐下降(初中占29.1%,到高中则下降为25.8%);影响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三位因素是学习问题,194个,占21.2%,学习问题随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呈下降趋势(初中占22.4%,到高时只占16.4%)。这三类问题是目前女中学生中最为严重的心理困扰,约占总问题的90%。其它还有社会适应问题,占4.7%,性别及爱美问题,占3.5%,人生观问题,占3.6%。这些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困扰着女中学生。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困扰女中学生心理的这六类问题的具体情况,对每一类问题进行了分类统计,从中可以发现在每一类问题中,是哪些具体因素在影响着女中学生。

1.人际关系问题是困扰女中学生的首要问题

女中学生涉及的人际关系是同学关系、父母关系和教师关系,具体分析这三个方面,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在女中学生的人际困扰中,最为严重的是亲子关系问题,占53.2%。主要表现为与父母间缺乏理解和信任,父母管得太严、干涉太多。有的女生写到:我知道顶撞父母是不对的,但他们不理解我,不懂我的心……我很少真正开心过。

难以处理好同学关系是女中学生人际烦恼的第二大问题,占30.5%。从她们的回答中发现,女中学生内心有强烈的交友需要,但却不知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摩擦,或忌妒、歧视,或误解、猜疑等。

师生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不能公平地对待学生,对学生不够理解、不够真诚。这对教师的教育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早恋问题是困扰女中学生的普遍问题

早恋问题涉及面较广,既与学习有关,又与人际交往有关。我们把目前困扰女中学生的早恋问题分为“想涉足型”和“已涉足型”两类。具体困扰她们的原因如表3所示:

从表中可知,女中学生们有男女交往的需要,但真正涉足恋爱的比例并不大,并且她们都遇到难以处理好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方法,这严重地影响了她们的学习。正如她们所描述的:“我们喜欢和男生玩耍……和男生在一起就是和女生不一样,有朦胧异样的感觉……”

3.学习问题是困扰女中学生的第三大问题

从表4我们可知道,女中学生普遍表现为学习动力方面的困扰,占73.1%。学习的外界压力和干扰,学习无兴趣和学习负担过重等问题,是引起女中学生学习困扰的重要因素。此外,还表现为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适应等问题,占24.7%。教师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较小的。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可了解到,在人际关系、早恋、社会适应及性别和爱美等方面,女生都比男生表现得更为突出。女中学生感知细腻、情感脆弱、体验深刻,在性格上依赖性强,敏感、多疑;再加上社会对女性的不正确看法,均可能使女生在这些方面更易产生心理冲突。因此,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尤其要正确认识女中学生的心理困扰,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措施,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四、教育对策

1.加强学习指导,传授学习策略

要消除女中学生的学习困扰,教育者首先要改变观念,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一般女中学生在学习问题上都存在着不正确的归因:大多数认为学习成绩不好是由于自己能力不够或智力低下造成的,这就严重地挫伤其学习自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许多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较强的自信心往往能激发其智力活动,使其智力活动的水平达到最佳状态。所以教师或家长在对其进行学习辅导时,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得成功的机会。教学活动中,要多采用鼓励、赞扬、期待、肯定等评价方式以建立学习自信心,调动激发学生以积极情感参与学习活动。有实验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其教学效果比一般情绪状态要高得多。女中学生存在的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其实并非单纯是教学内容和要求偏高、偏多或偏难造成的,而往往与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活动中难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不高有直接关系,可以说女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往往是心理负担过重。只要加强学习辅导,注重学习信心的培养,传授恰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其负担过重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其次,训练或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十分重要的。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在学习活动中常常以不知不觉的方式表现出来,促进学习活动。态度是一种行为倾向,它既有认知、情感成分,又有行为成分,只要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学生对学习活动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正确的行为方式,从而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促进其学习活动。

第三,传授学习策略,掌握学习方法是关键。学习方法和策略多种多样,但每位女中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存在着认知和非认知的差异。所以传授学习策略必须加强针对性,一方面教师应针对女中学生的不同特点施教;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她们进行学习策略教育,教给她们学习方法、技巧。如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三动”,即教师启动,师生互动,

学生主动;教给她们识记材料、加工材料以及监控学习活动的策略等。她们一旦掌握了良好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就能自如地操作学习过程,其学习方面的心理困扰就会随之消失。

2.实施心理辅导,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女中学生产生这种心理困扰,既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女中学生自身生理发展有关。如学习竞争加剧、家庭不和带来的情感挫折,社会消极文化因素的诱导,尤其是女中学生青春期生理心理上的急剧动荡与变化造成的烦恼与忧虑,部分教师、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造成的心理压力等。这些都需要女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实施心理辅导,可以使她们增强认识自身的自觉性,增强自我激励、调控的心理机能,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3.强化交往教育,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是女中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问题。她们不能正确处理与父母、教师、同学的关系,尤其是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常令她们烦恼。处于青春期的女中学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她们有强烈的“成人感”,情感丰富却难于驾驭,渴望交往又有较强的闭锁性,这往往是她们产生人际关系困扰的主要原因。父母的不信任或过分关心,教师的不平等对待等常常使她们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产生消极、压抑的情感体验。因此,加强交往教育,鼓励女学生在交往活动中相互认知,相互沟通,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沟通情感、增进了解、反省自我是十分重要的。

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通过人际知觉而达到相互认同。当人们通过信息交流取得了相互了解,满足了交往的需要时,才能情感交融,行为协调。在对女中学生进行交往教育中,必须教育她们不要“以偏概全”、“以貌取人”、“固执己见”、“自命清高”,要努力寻求交往双方的共同点,发现人际知觉中的相似性,做到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同时认识交往双方对彼此的权利、义务、责任,正视差异,及时沟通。另一方面,作为父母、教师要充分认识女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理解她们在交往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引导,耐心细致地教育,以提高她们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父母与子女的交往应在和谐、平等、理解的气氛中进行。父母对孩子应给予充分的爱,对她们的思想、品行、交友、身体、学习等方面都要真诚关心和正确评价,并提供合理的帮助和适当的指导;尊重她们的意见,鼓励她们参与家庭事务。作为教师,在师生交往活动中,对她们应有良好的“期待”,形成尊重、信任、平等、鼓励的师生关系。同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还要多鼓励女学生经常参与交往活动,多与人交谈、讨论、交流。交往能力的提高只有在交往活动中才能实现。

4.重视早恋和性教育,引导情感健康发展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2-1115-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对比研究;学生,护理

卫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还关系到今后所服务患者的心理健康。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卫生学校招收的学生也由单一的初中中专向大专、初中高职、高中中专等多层次发展。为了解卫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笔者对安庆卫生学校2006级新生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安庆卫校2006级新生1 279名,其中大专生125名,初中5 a制高职生330名,高中中专82名,初中中专742名。

1.2 方法 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由90个条目组成,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制(1=无,2=轻度,3=中度,4=偏重,5=严重)。分值越高,表明某种心理症状越严重。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时间在新生进校1个月后进行。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教师担任,按统一指导语,由被测学生自行填写。共发放问卷1 279份,回收有效问卷893份,有效应答率为69.82%。其中男生100名,女生793名;大专生93名,初中5 a制高职生236名,高中中专49名,初中中专515名。年龄在14~24岁之间。

1.3 心理健康判定标准 SCL-90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为筛选阳性,提示有轻度以上心理问题,得分越高,表示越严重;因子分如达到3分,一般则认为严重程度已达到中度以上,提示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1]。

1.4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用SPSS 11.5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卫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见表1,2。

由表1可见,男、女学生各因子分≥2的均以强迫症状最高,分别为60.00%和62.30%;以躯体化为最少,分别为28.00%和31.65%。各因子分≥3的也均以强迫症状最高,分别为22.00%和23.96%;以躯体化为最少,分别为2.00%和5.42%。由表2可见,有438人(49.05%)因子分≥2分,其中男生36人(36.00%),女生402人(50.69%),女生的比例略高于男生,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128人(14.33%)因子分≥3分,其中男生13人(13.00%),女生115人(14.50%),女生的比例略高于男生,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层次学生中等以上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不同类别卫校新生SCL-90各因子分比较 由表3可见,不同类别卫校新生除了在恐怖因子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卫校新生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占63.38%,主要心理问题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检出率均超过10%,这一结果远高于张金国等[2]的研究结果。说明卫校学生相对于全国正常人群而言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这种状况与学生自身因素、外界环境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由于高校扩招,卫生学校属于录取分数线较低的学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地区,经济较为贫困,且他们正值青年时期,情绪变化快,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社会经验缺乏,适应能力差,加上激烈的竞争导致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较低,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使他们对未来迷茫,因此,易导致新生心理问题出现。

结果还显示:初中中专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初中高职学生,高中中专学生检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最低。说明初中中专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最多的,而引起问题的原因多是自卑因素。高中毕业生经过了3 a的高中生活后,解决自我问题的能力明显高于初中生,因此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初中生。目前,医学类专科教育的社会认同感较差,致使学生的成就感较差,感到前途渺茫,入学后难以安于现状,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角色,面对现实,常常感到自卑、沮丧、失落和压抑[3]。

由此可见,对卫校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4 参考文献

[1] 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0):260-263.

[2] 张金国,方益荣,管效武,等.3所卫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疾病控制杂志,2003,7(2):126-128.

[3] 胡建利,方益荣,张金国,等. 安徽省卫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43-44.

第11篇

问题的提出

从笔者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女中学生的早恋问题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关于中学生的焦虑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初中女生在对人不安、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等方面均显著高于男生,存在着比男生更为严重的焦虑。女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变化发展较快,往往超过男生,且生理、心理发展不同步更为明显。再加上社会、文化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十几岁的女中学生一般都喜欢看小说、电视、电影、上网聊微信,喜欢K歌,再加上有些地方对网吧和歌厅(KTV)的不规范管理,使得大批中学生涌入其中,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里接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刺激,有些歌词有关情爱的描写也对少女的性心理发展起到了催化作用。在文艺自由的今天,相当多的黄色作品流向社会,对青春期的少女影响极大。在学校里,有的女孩子同时与多名校内或校外的男孩保持交往的现象屡见不绝,美其名曰“竞争”。常常使她们更易出现心理困扰和障碍。

早恋类型及教育策略

早恋问题是女中学生心理困扰中较为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其涉及面较广,既与学习有关,又与人际交往有关。笔者把目前困扰女中学生的早恋问题分为“想涉足型”和“已涉足型”两类。“想涉足型”的困扰主要表现为:有需要,但缺乏正确的异往知识;男生或外界干扰;正常友谊被误解;单相思。“已涉足型”的困扰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对待已发生的两性感情,干扰了学习;师生恋;同性之间的爱慕。面对女中学生的早恋困扰,教育者必须全面诱导,及时疏导。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早恋,早恋一般是指人在性成熟后,思想还不成熟,心理尚不稳定,经济还不独立时发生的恋爱行为。尽管这种恋爱行为是不合时宜、过早发生的,可能造成她们学习不能集中精力,成绩下降,可能产生各种烦恼和忧伤,造成多疑、紧张等心理疾病,但它却是中学生的一种情感活动。中学生的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并带有文饰性,她们往往渴望友谊,尤其是喜欢与异往,要求亲密、信赖、愉快的内心体验。对于这些,教师或家长应持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帮助她们建立正确的友谊观。教育者不要虚张声势,要善于观察做出判断,即使出现早恋,要有科学态度,不能视为邪恶,更不能把其看成是“不良行为”或“下流行为”。

其次,改变性教育观念,加强青春期性教育,现代教育者应用全新的恋爱观和观对女中学生进行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既要让她们正视其性意识的出现,又要教育学生懂得人类的不单是生理本能的冲动,而且要受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约束,是一种高尚的社会行为,个体从性成熟到性要求得到满意,其间必须通过合法的婚姻,有一相当长的成熟过程。在青春期由于性冲动引起的心理困扰,只有通过理智和自我来调节。如果发现学生早恋,就公开点名批评或暗示性地嘲讽,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宜导不宜堵,采用个别的谈话方式,真心实意地疏导和调理,不再简单地训斥责备,适宜采用“曲径通幽”的办法达到心理沟通的目的。一位老师和一位早恋的女学生谈心,为避免学生产生对抗心理,老师只字不提早恋之事:“你看,这棵桃树,春天到了,开始发芽了,多好的春天啊,给万物带来了生机!你看,一个芽,以后就是一朵桃花。再以后,就是一个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啊!”“怎么搞的,这里已开了一朵花,哎,开早了呀!现在还没到开花的季节,没到开花的时候开花,是一种不结果的花啊!”女学生听到这里,心里似乎被猛地推了一下。老师又说:“争春,不一定提前表露;早柳提前发芽,但春天刚到,就开始枯黄,飘落;竹笋,春日还把头埋在土里,吸收丰富的水分和营养,后来拔地而起,直冲云天……”老师的话刚讲完,女学生便望了一眼老师,继而低下了头……老师只字不提早恋之事,娓娓而谈,循循善诱,用个别谈心的方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爱情的真谛,明确早恋危害,努力把爱的萌芽转移到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学习活动中去。

最后,恰到好处的谈心和心理疏导,可以使紧张的师生关系得到缓解,使感情上对立的师生变成相互了解的知己,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便会极大地提高教育效果,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和谐发展并最终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勇.《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1999(7)

第12篇

1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及作用

1.1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这一心理研究理论兴起于20世纪末的美国,是一种新兴的心理学理论,它主要是通过实验和测量这两种方式来对人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积极心理学和传统心理学有着很大的区别,传统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人的心理疾病以及问题,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人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对于心理研究这一领域有着革命性意义,是对传统心理学理论的一次重要改革。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正式形成是在2000年1月,形成标志是Seligman《积极心理学导论》这一论文的发表。积极心理学主要是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幸福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培养人的积极心理,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1.2积极心理学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中包含了人文主义心理学以及科学主义心理学这两种心理研究理论的内容,并对这两种理论的不足之处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改进,与这两种理论的悲观人生观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对人的积极品质进行了研究。除了解决人的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外,心理学还应帮助人们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才是心理学的真正目的,因为不是每一个没有心理问题的人都能有积极向上的心态。1.2.1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研究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心理学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塑造人的积极心理而不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学应该对正常人的心理进行研究,而不是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人进行研究。心理学应该重点关注人性的优点,不能将过多的关注放在人性的缺点上。积极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进行了批判与继承,认为心理学应该将关注点放在人的积极品质上,它的出现填补了正常人心理研究这一领域的空白。1.2.2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重点关注心理疾病的预防问题,并且认为心理学之所以能够在心理疾病的预防方面取得成效是认为人本身所具备塑造能力。积极心理学这一理论认为人天生就具备抵御和克服心理疾病的能力,心理学要做的是将这种能力发挥出来,从而达到预防心理疾病的能力,而不是解决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可以通过挖掘人本身所具备的能力来对心理疾病进行预防,但如果心理学只关注人性的缺陷就无法达到预防心理疾病的目的。研究人的积极品质,并研究这些品质的形成原因,利用它来塑造人的积极心态,这才是心理学的真正目的所在。1.2.3兼顾个体和社会层面和传统的心理学理论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视野更为广阔,它突破了个体的局限,将心理学的探究视野拓展到了群体心理研究以及社会心理研究上。同时,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内在积极力量与外部环境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并且两者结合在一起会发生作用,外部环境包括群体以及社会文化等。尽管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个体的积极品质,它仍然关注社会文化环境对人心理状况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了政治、经济、教育等因素。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经验以及意识会在环境的作用下显现出来,同时,它们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所影响。从进化过程这一角度上来讲,环境会塑造以及影响人的心理,因此心理学在进行心理研究的时候要关注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

2当前中职生心理健康面临的问题

在对我校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之后,我们发现中职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并且他们大多在学校住宿,没有父母在身边进行照顾和引导,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这是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2.1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

在对学校的新生进行调查和研究之后,我们发现每年都会存在一定数量的学生无法融入集体,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困扰。分析这些学生的情况我们发现,这些学生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平时深受父母以及其他长辈的关爱,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很难适应中职学校的寄宿生活,同时,他们由于自小父母长辈的过度关爱,缺乏独立与人交往相处的能力,离开家庭后,他们一时难以适应,无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和初中学习不同的是中职学习更强调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老师对学生的看管大大减少,很多学生对此无法适应,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很没有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得过且过,这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方面的问题。

2.2人际关系处理问题

分析中职学生的家庭情况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中职学生来自离异家庭,我校离异家庭学生的比例甚至达到了50%。很多离异家庭的学生自小就离开了父母身边,由祖辈抚养长大,祖辈由于对孩子过度宠爱,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导致学生不具备独立沟通的能力。在进入学校后,学生离开了父母长辈的保护,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足也就暴露了出来,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发生矛盾,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紧张。事实上,有很多学生都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他们却不知道该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为此而感到苦恼,久而久之,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我校就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情况。有一名女学生由于无法和同学进行人际交往,无法融入集体,产生了心理方面的问题,最终决定从学校退学,由此可见,人际交往对学生的心理有着重要影响。

2.3情绪失控问题

在和中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中职教师发现由于中职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他们往往很容易就情绪激动,遇事无法保持冷静,无法进行思考,缺乏控制情绪的能力。在中职学校,由于一点小摩擦而导致打架事件的发生这种事情是比较常见的。我校也不例外,有两名男学生在过道上发生了碰撞,双方各不相让,最终导致了打架的发生。还有学生会由于教师对批评或者自己对教师的不满而与教师顶撞甚至和老师动手,完全忘记了顶撞老师的后果以及和老师动手的后果。中职学生的普遍年龄是14到18岁之间,这也是学生的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学生不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不够成熟,不能很好适应环境的变化,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容易与人发生矛盾,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3积极心理学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3.1增加关爱学生心理的活动

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心理状况。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很难拉近和教师的距离。因此,学校对教育模式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心理课的团体辅导活动中,在心理课堂上尽可能减少教师的灌输式教学,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多让学生参与体验式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到自己优势的同时认清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对此进行改进。和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相比,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自己,提升自信心。

3.2注重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

学校心理咨询室大多时候都在忙于解决和处理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忘记了心理教育的真正目的和功能。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学生积极心态的塑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如此,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应该关注学生积极心理的塑造,只有如此,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才能够自助,这比有教师帮助解决问题更为有效。和高中学习相比,中职学生学习相对比较轻松,学习压力相对较小,并且由于专业方面的要求,他们有很多机会接触人群和社会,这对于学生积极心理的塑造有着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心理。

3.3创造良好的班风形象

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和环境息息相关。由于中职学生普遍年龄较小,他们很容易受到班级环境的影响,班风、班级同学的言行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理。良好的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作用,他们能够在良好的班级塑造积极心态,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教师要积极努力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

4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兴的心理学理论,它为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看法,也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路和看法。但看到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积极心理学的局限性,它并不是解决心理问题的万能钥匙,它缺乏足够的实践研究和论证,还需要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苗元江,赵姗.积极心理教育本土化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

[2]班华.心理教育再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2.

[3]闫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3):80-83.

[4]王静.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改革与开放,2011.

第13篇

如今学生的思想教育已不同于以往的教育,切忌简单的灌输。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沟通技巧,不仅可以从心理层面上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气质、性格等方面情况,还可以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沟通技巧说服教育学生,既体现思想教育的时代性,又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以下案例,就是将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运用学生思想教育中,并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案例分析与方法运用

现代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个性和情绪管理方面是弱者,由于他们存在认知偏差,缺乏识别能力,情感波动较大,很容易走极端。同时,她们具有极强逆反心理,一旦遇到问题和挫折,都会表现出幼稚和任性的一面,这是我们老师最难掌控和教育的,而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进行沟通和教育,既避免了学生的逆反和不理解,又能让他们认识事情的本质,思想教育问题也就迎韧而解。

案例一:有两名女生同在一个寝室,开始相处关系还好,无话不说,后期俩人发生矛盾,闹的很凶,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其中一名女生迟×是学生干部,学习一直优秀,她的家长打电话讲孩子最近总爱哭,不愿意上学。恰好那学期我给她们上心理学基础课,刚给学生们测试完气质类型,于是,我借助心理学的测试结果与她一起分析她与的性格特点,属于这种气质类型的两个人成为好朋友时,会相互细心体贴,一旦有矛盾激化,就特别容易受伤,不能接受对方对自己的不好。她听后,非常接受我的分析和意见,激动的情绪平稳下来,承认自己确实存在问题,之后她发短信说她很感谢我,是我帮她认识了她自己。

案例分析:学生之间发生矛盾都是日常生活中琐碎的事情,很难去判断谁对谁非?而且,两名学生情绪都很激动,不肯相让,如果老师这时去批评她们任何一人,都会激惹她们的情绪,达不到好的效果。但是,通过对气质类型分析,因为借助测试结果和她一起分析她的优缺点,同时也分析了另一名学生的性格特点,这样,迟×同学就容易接受自己存在的缺点,也理解对方对自己的不满,矛盾不攻自破,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思想教育避免了说教式的教育,学生容易接受,同时对其自身的个性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

案例二:女学生干部韩×,开学以来,发现该学生学习和工作明显松散,通过韩×的爸爸了解到:该学生与一男孩谈恋爱,妈妈不同意,相互之间发生冲突,韩×的爸爸讲:韩×春节假期在家上电脑每天都到很晚,妈妈把网线拔了,电脑也给摔了。从此,韩×和妈妈关系紧张,基本不讲话,讲话就吵。我运用了心理咨询中的尊重、真诚、倾听和共情等技术和她交谈,她敞开心扉地讲述了妈妈对她的“过分”及她内心的苦闷和矛盾。她告诉我说:她在公交车上看到一对母女,女儿和妈妈撒娇时,她流泪了;还告诉我,小时候她经常生病,妈妈很爱她,自从上初中后,妈妈在学习上对她要求很严,每次考试不理想时,就不给好脸色。通过和学生的沟通,了解到她内心对母爱的渴望,希望妈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之后,我又找到韩×的妈妈,妈妈在对孩子的问题上也很苦恼,我给她提了几条建议,并希望她改变过去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多采取关心、体贴的方式,哪怕是一次拥抱,让孩子感受到母爱。

案例分析:这是一例亲子关系问题的案例。由于韩×和母亲关系的问题,已影响学生的学习。影响子女心理卫生的家庭因素有:不美满家庭;父母不当的管教方式;家庭背景;代沟。在这个案例中,父母不当的管教方式是导致学生出现的对学习和追求的放弃。怎样才能让她理解母亲呢?我运用了行为治疗的一种技术(生命线),她通过走生命线,理解妈妈的辛苦和爱,她哭了,觉得不应该那样对待妈妈。同时,妈妈也改变先前的教育方式,母女关系和解。因此,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和行为治疗技术使用,对学生思想教育做到“对症治病”,可以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案例三:有五十多名学生参加六十年校庆演出排练,在排练快结束时,总导演更换了领舞的舞蹈演员,学生们觉得她们的领舞是文艺部部长,跳的很好,怎么练到最后让别人替换?学生们闹情绪,说什么也不练了,我们几个老师急忙赶到现场,学生都站在外面,有几名学生在哭,其他学生也比较激动,其中一个老师说:怎么随便就不练了呢?没人做任何反应。我知道此时的批评只能激怒学生,这时,我看到有一学生在抽泣,身上发抖(当时天还下着小雨,有些冷),我上前把衣服披在她身上、搂着她。这时,其他学生都围了上来哭了(她们假期一直在排练,并且离家住在新校园宿舍每天排练),一刹时,我觉得她们把我当成了亲人,哭过之后,我问她们:换上来的演员跳的好吗?她们说:是挺好的。我说,如果你们是导演,会选谁上呢?她们不讲话了,但态度平和了很多,最后接受了换演员的事实。

案例分析:集体闹情绪,这样的情况在学生中比较常见。有时可能是老师对事情处理和安排的不够周全、妥当,引发学生的不满,也有时是由于学生的偏见或个别学生的鼓动。遇到这种的情况,一定要冷静,即使学生的做法激进,不要直接批评、指责她们。首先,稳定她们的情绪,辅导员的工作要注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与学生做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互相信任和尊重,要循循善诱,讲究说话的方式和方法,多运用心理学中的沟通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削弱或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老师感召力和凝聚力,使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更赋有意义。

三、工作体会

1.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必要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品质,在心理过程中认识、情感、意志三个方面与人格中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两个方面都有较大差异。选用合适的心理测试问卷,如人格测试、症状自评(SCL-90)、心理健康测试等,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准确地分析学生个性特征,不断积累学生的个性资料,跟踪学生心理变化的轨迹,及时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做好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工作,不断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健康成长。

2.学习掌握心理学基础理论方法和沟通技巧

辅导员老师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将心理学的方法与技巧运用到与学生沟通和思想教育上会更容易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掌握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能及时、准确、有效的去指导、解决学生日常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果能转换我们辅导员老师的角色,以咨询师或朋友的角色和学生交谈,就容易获取他们的信息,更容易得到他们的信任,主要是学生本人能够接受和认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对那些问题学生,就不会产生无奈、束手无策,相反会探究他内在形成的原因,而理解他的行为方式,不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因此,心理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的演绎与运用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最有效武器。

3.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有机的整合与协调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但它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部分,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心理健康层面,还要把人的思想认识提升到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的高度。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的基础,而良好的政治信念会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在对待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时,不能简单地判断,既不能把思想政治问题心理化,也不能将心理健康问题思想政治化,而是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因此,学校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于学生工作,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关于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再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1(3).

第14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德育工作 问题 对策

1.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重视了对学生进行近代史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抓住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养成教育,开展了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工作都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普遍增强,要求上进,好人好事越来越多,法制观念和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认识事物的能力不断提高。同时,随着德育工作的加强,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对于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应充分肯定。但也要看到,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如下问题。

1.1 时代变化给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带来了严峻挑战。随着我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由计划向市场转型期的完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青少年面临多种观念的冲击,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一方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使得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青少年利用网络进行思想交流的结果造成道德情感冷漠,心理问题增多;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尤其是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败思想给青少年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就尤其显得任重而道远。

1.2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学生的德育。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其学历层次算不上高,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呢?用什么去和那些本科生、研究生一比高低呢?那就是技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娴熟,一到用人单位马上就能上岗,适应性很强,工作也很安心,颇得用人单位的好评。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十分看重学生技能等级的高低。因此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和在这种重技能的招聘标准的影响下,学校为了使学生在竞争中取胜,将技能等级的高低放在重要位置也就显得十分自然,这就难免出现“重技轻德”的弊端。即使进行德育,学校往往也是从个人前途、个人利害关系上对学生教育多,以国家前途、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为出发点进行的教育少,这就造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突出的心理和人格缺陷:自私、冷酷、内向、孤僻,以自我为中心、自尊心过分强烈、挫折承受能力低,遇到实际问题往往走极端。

1.3 学校教育目标和内容脱离实际使德育缺乏实效性。现行德育不仅具有主观主义倾向,而且主要考虑社会价值和社会需求,目标过于高、大、空,过于政治化、成人化、工具化,内容也存在着脱离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比如:一是显性的教育多,隐性的教育少。口号式的宣传貌似轰轰烈烈,却无多大实效,校园里缺乏必要的文化气氛,学生课余生活单调乏味。二是限制性的教育多,引导型的教育少。一些学校校规、校纪满纸都是“不准”、“禁止”之类的字眼,违者便是罚款、处分,教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耐心和多种教育方法,动辄便训斥或以停课叫家长来相威胁,满足于学生表面上的驯服,很少想到以榜样的力量去引导学生奋发向上,通过剖析身边发生的实例对学生晓之以理。只会“堵”而不会“疏”,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三是“知”的教育多,“行”的教育少。关门读书的状况很普遍,只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对学生的管理和训练跟不上,很少组织学生参加较为艰苦的劳动锻炼。这种落后的教育理念不能很好地遵循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不能很好地回答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必然缺乏可信性和实效性。

1.4 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特点给德育带来了困难。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近几年来看是较差的,汇集了初中阶段的中下等学生,学生水平差异较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校后不思学习,对自己放松要求,轻则得过且过、自由散慢,重则打架闹事、违法乱纪,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更为突出的是,有一部分学生是学校协办单位、用人单位或上级主管单位干部、职工的子女,总认为自己的表现好坏无所谓,毕业后不愁分配不了,甚至还能分配到令人羡慕的好单位。学校为维持办学,对于这些学生在校表现较差却能首先就业的现象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他学生,特别是家庭条件差、处于弱势群体的子女学生,觉得自己表现再好也无望在毕业后分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也不思进取,学习没有劲头。

2.加强和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面对目前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状况,中等职业学校如

何重新认识思想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抓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是每一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紧迫问题。

2.1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改进思想道德格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存在的问题大体上是一致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理想信念,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极不端正,整天无所事事,无心向学,个别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旷课、逃学、早恋、打架斗殴、顶撞甚至辱骂老师。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低下,衣着打扮和行为举止怪异,是非不明,美丑不分。少数学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自私自利,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面对这一情况,如果仅仅通过开设德育课程,仅仅依靠学校管理部门和班主任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改进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格局,形成一个以书记校长为核心,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为骨干,科任老师和学校其他人员全员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群体;形成一个以德育学科教学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德育工作渠道;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法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的德育内容体系;形成以正面教育为主、各种活动潜移默化为辅的德育工作方法体系。通过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德育工作格局,使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2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特色,以专业社会实践为契机,深化职业道德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学习有着很强的专业特色,从他们一进入职校的大门起,就选定了某一“专业”,而这一“专业”又和学生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要以具体的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为切入口。一方面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及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在具体职业环境的氛围中,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使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15篇

关键词:初二学生 心理健康 SCL-90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变革,各行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日趋激烈,使人们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也日益增多。当今中学生更是面临着多样化、快节奏的外部成长环境,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而中学生承受的各种压力也随之增多、增大,以致产生了诸如学习生活紧张、同学交往、亲子关系、性的萌动等各种心理的困惑和矛盾,一旦处理不当,就可能引发心理问题。种种迹象表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阶段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在有关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中,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是研究者使用较多的测量工具既往研究结果表明,约10%~30%的中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各种心理问题和症状,因此通过专业心理问卷等手段,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有针对性地在中学生群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能够更好地推动学生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本文采用SCL一90症状自评量表对佛山市顺德区某初级中学初二中学生进行了整群抽样调查,现报告如下: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佛山市顺德区某农村初级中学抽取全体初二级学生,共发放问卷295份,回收295份,有效问卷287份(有效率97.29%)。其中男生166人,女生121人。

2.研究工具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在国外早已广泛应用,在国内也已较多应用于临床研究,近年来也为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普遍采用。量表采用5级评分,1-5分别表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被试的总分超过160分就应考虑筛查阳性,因子分≥2分提示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3分提示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3.施测过程

由主试按班级为单位统一组织现场笔测,测试前按统一指导语予以说明,以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正确解答被试的疑问。按规定操作方法以不记名方式让学生在30分钟内填涂心理测评答题卡。测试时间为2009年3月10日至3月11日。

4.统计分析

所有原始数据采用Epi Data 3.0软件包进行录入,数据结果采用SPSS FOR WINDOW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因子分析、t检验等。

三、结果

1.总体水平

从总分上看,样本中总分最大值为333分,最小值为89分,平均分为139.66(见表1)。总分大于160分的共有56人,应考虑筛查阳性;大于200分的共有32人,这表明约有11.15的学生可能存在很明显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表1.总分的频次分布

2.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从表2和表3中结果可见,在本研究中有35.54%的初二学生至少一个因子高于2分,即有各种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8.36%的初二学生至少有一个因子高于3分,即可能存在中度或中度之上的心理问题。

表2.scl-90量表因子分构成比

从表2和表3中还可看出,因子分≥2分者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其他、抑郁、恐怖、敌对、焦虑、精神病性、躯体化。因子分≥3分者依次为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抑郁、其他、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躯体化。初二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敌对,抑郁和偏执等症状。

检验显示,初二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比例明显高于初二男学生(P

表3.SCL-90量表因子分构成比

注:一个被试可能同时有一个以上因子≥2、≥3分。

3.样本SCL-90各因子分和性别差异

表4显示,除强迫症状、敌对和偏执这3个因子分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外,女生在其余7个因子分上均显著地高于男生的得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4.男女生各因子分对比

4.样本与常模的比较

表5中,本研究与金华等人在1986年测定的中国青年组常模进行比较:除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偏执没有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5个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5.本样本与常模比较

四、讨论

1.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从总分层面上分析,大于160分的占总体人数的19.51%,需要考虑进一步地深入调查了解,筛查阳性。从因子分层面上分析,因子分≥2分者占35.54%,表示存在有各种轻微的不良心理反应。因子分≥3分者占8.36%,显示可能存在中度或中度之上的明显心理问题。这一比例明显低于刘恒,胡胜利等人近年的研究结果。表现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个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敌对,抑郁和偏执,这一结果与国内大量的相关研究是大体一致的。

其次,本研究选取了常模当中18~29岁这一年龄组与本文的研究对象初二学生(多为13~14岁)进行比较,两组对象的年龄有比较大的差距。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突出,自我意识出现第二次飞跃式发展,情绪波动剧烈,还有性意识的萌动等等,这些错综复杂的生理、心理和情绪上的体验让中学生措手不及,一时无法很好地掌控自己。本研究中的强迫、焦虑、恐怖、敌对等因子得分较高反映了这一特殊时期的特点,这也可能是与常模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

2.男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本次研究的统计学分析发现:男女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和其他这5个因子上的平均得分都超过了1.5。女生scl-90的各因子分均高于男生,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等7项因子的检出率显著地高于男生(P

以上情况提示我们,在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积极探讨不同群体和不同性别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特点及类型,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有针对性地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中学生尤其是中学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得到广泛重视,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应加强沟通交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五、结论

1.因子分≥2分者占35.54%,表示有各种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因子分≥3分者占8.36%,显示可能存在中度或中度之上的心理问题。

2.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其他和精神病性这7个因子女生的均分显著高于男生(P

3.与国内scl-90+项因子的常模比较,强迫症状、焦虑、敌对、恐怖和精神病性这五个因子均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刘恒 张建新 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90。

[2]金华 吴文源 张明园 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3]胡胜利 中学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及其常模的建立[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2),114~119。

[4]王极盛 李焰 赫尔实 中学生SCL-90信度、效度检验及常模建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1),8~10。

[5]王锋 王莉 李 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5,18,(2),137~139。

[6]黄海燕 张勤勇 厦门集美中学学生SCL-90评定结果[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2),1077~1078。

[7]敖淑清 王杏英 徐济达 南京市中学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校医,2001,15,(6),42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