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城乡家庭教育范文

城乡家庭教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城乡家庭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城乡家庭教育

第1篇

城乡结合部社会形态既不同于现代意义的城市也不同于完全意义的农村,比较城乡各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极易在这一区域凸现。我所在的泉州十五中就处在这样一个城乡结合部,我校目前拥有2300多学生,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平分秋色,随着学校每年招收的生源群体结构渐变,学校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生源的复杂性和优质生源的流失。本地很多优秀学生小学毕业后就想方设法到市区就读,使优质生源流失严重。城乡结合部外地生源已经超过50%,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而各地教育发展又参差不齐,学习习惯良莠不齐,一些不良习惯容易波及全班。本文将从家庭教育因素探讨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因素。

一、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家庭教育因素探析

1.从学生家长的文化与职业来看。城乡结合部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家长们所受到的教育大部分在初中,由于他们的教育程度使他们很少与外界联系,为生活奔波,如何教育孩子更多的是延续他们父辈的做法,当然另有相当数量的当地农民依靠土地补偿费或住房租贷度日,不劳而获的收入方式容易形成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沉迷于电视、麻将,扭曲了对家庭教育功能的认识,对孩子影响极坏。而另一部分学生家长由于是外来务工人员,因工作时间长,经济收入不高,居无定所,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

2.从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来看。虽然家长也希望孩子能接受教育,但由于他们自身的素质及经历,他们更多的认为教育是孩子和学校的事,把孩子送进学校就等于送进了“保险箱”,培养和教育孩子是学校应尽之责,于是家长们“坐收其利”,作孩子学习的旁观者,甚至是阻挠者。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高,总认为读书好坏对未来影响不大,使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特别是“不读书同样有出息”等消极倾向,使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

3.从学生家长的教育方式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出息,能够出人头地,可又不知道怎样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平时教育孩子比较盲目,方法欠科学,但见孩子考试成绩不佳,便“一棍子打死”。而同时又有一部分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过少,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学生是个性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学习、生活上不免遇到各种问题,需要与家长沟通交流。但是父母亲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况,当孩子遇到心理和学习上的问题时,家长的态度要么不闻不问,要么简单粗暴。

4.从学生家长的教育投资来看。教育投资不仅来自于学校和社会,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投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又与家庭收入有关。从时间投资来看,由于大多数家长忙于工作,他们不可能象城里的家长从小给孩子讲故事、逛书城、读书等,相反他们更多的会希望孩子能帮他们做点家务。二是从教育资金投资方面,由于家长所受的教育以及他们的教育观念,他们不可能象城里的家长那样舍得让孩子在学业上投资,于是就无法实现孩子对学习的需求,或多或少制约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孩子的学业。笔者曾在所任教的班级做过调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在小时候没有享受过诸如听故事、陪孩子逛书城的经历,偶尔还有学生家长在三缺一的情况下要求子女凑上一角,这样两种不同的投资方式所教育出来的产品一目了然。

5.从学生家长的职能来看。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是对所有家长的基本要求,作为现代家长,由于家长本身的文化教育,对孩子的重视程度,对家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是父母也是保姆还是老师、知心朋友。而城乡结合部的家长一部分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他们要么过于放纵要么过于宠爱,使孩子从小少了份真正的关爱与引导,如果家长外出务工或离异等原因,教育的责任推到了祖辈身上,隔代教育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祖辈们只管孩子生活,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良好个性品质的本文由收集整理建立却无能为力,对孩子放任自流。

二、改善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家庭教育因素的对策

1.转变错误的家庭观念,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农村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错误的家庭错误观念,这些错误观念不转变,家庭教育将难有较大发展。“读书无用论”、“女子无才便是德”等错误观念不改变教育质量就难以提高。同时,家庭教育者应积极改善教育方式,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引导学生建立积极、乐观、独立的人格。

2.发挥期望效应,营造成功氛围。教师期望效应的实质就是“爱、期望、信任”效应,它要求教师对学生抱有爱心、理解和信任,达到情知统一,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城乡结合部学校,这里的学生所缺少的正是对他们的“爱、期望、理解和信任”。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当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积极正确地运用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充满成功的学习氛围。

3.适当增加家庭教育投资。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但相对于过去有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农村家庭收入甚至已经超过了城市的收入,仅仅是因为在思想上农村家庭教育者还没有城市家庭教育的投资意识。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家庭投资的意义,适当增加家庭教育投资。当然家庭教育投资不仅仅是从经济上加以支持,更应该在时间上陪伴孩子的同时,在情感上关心孩子。

4.成立家长学校。人们常说:“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父母怎样对待生活、工作、学习,怎样对待社会、同事、邻里,怎样为人处世,都会在孩子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他们的认识和行为。所以,希望孩子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修养,父母首先应该具备这些品质和修养。正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为了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素质,促进家长和学校的沟通和理解,使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工作,除了开好正常的家长会外,我们尝试成立“家长学校”。

学校组织举办各种科学教育系列讲座,邀请有关方面专家、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传授家庭教育知识,让家长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学习并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家长的素质。定期在家长学校中开展不同形式的家庭教育经验交流活动。学校要找一些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家长作为代表交流自己成功的教育经验,从另一个侧面来批判简单粗暴等错误的教育观,使家长树立科学的现代教育观。

5.建立一个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建立一个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家庭教育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现在的城乡结合部家长大多是处于自发的、随意的状态,还没有科学、规范化的引导机制,特别是社区环境还没有健全,也没有正确的舆论导向。我们应该积极动员、组织社区力量,有效配合学校教育工作,通过定期工作例会进行协调磋商,定期走访,及时通报学校重要工作情况及学生在校情况,明确具体共建责任。充分发挥社区的优势和特色,适时与学校共同组织开展符合未成年人特点、有益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集体活动,形成社区促进青少年培养,青少年服务社区的互动局面。

第2篇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 初中生 家庭教育 责任 转移 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家庭教育责任转移、家庭教育责任缺失导致学生成长的问题现象尤为严重。做好这一特殊地区的学生家庭教育责任转移的原因分析研究,有助于改变城乡结合部的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上的偏差,担负起家庭教育职责;有助于教师了解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现状,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健康、道德情感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助于学校开展指导家庭教育的实践,让家长积极支持和配合学校教育。

一、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庭及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以下的情况

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长的职业多为工人、农民,属于社会中下层;有部分家长因为婚姻受挫,导致家庭关系冷漠或紧张,不能很好地对孩子尽到管教义务;有部分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只好把孩子当做留守儿童,孩子的日常教养责任转移给自己的父母或一些亲戚长辈;甚至有的家长完全推脱责任,让孩子自己独立生活,任其放任自流。

更有大部分家长对学校有过度的期望值。对学校期望过高,就有可能弱化自己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所扮演的角色,自动削减了本应承担的责任。

二、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庭教育责任转移的原因分析

1.家庭经济利益与教育职责权重难分

(1)家庭经济压力过重、家长时间和精力不足

城乡结合部大多家长是工人和农民,如何增加经济收入是家庭的主要功能。家长忙于生计,每天回家后与孩子的交流只限于晚上回家的“抽空”时间,有的甚至在孩子睡梦中才能回到家。家长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少之又少,不能保证家庭教育的实施,造成孩子的日常教养责任过重地转移给了学校或亲戚长辈。

(2)家长观念的误区

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普遍还比较欠缺,大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的理解上出现偏差,把家庭教育单纯地理解为只是对孩子学习成绩和将来工作的关心,甚至有些家长直接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养育”,其它一切事情都是学校的事情,与己无关,甚至有部分家长认为家庭就是提供吃和穿,花钱让孩子到学校接受教育,因而出现了父母的家庭教育责任转嫁给学校、教师、保姆或祖辈的现象,造成孩子与父母之间亲子交流的空白,进而使家庭教育责任落空。

2.家长文化素养和教育素质低下、家长教育能力与子女教育需要之间相差甚远

城乡结合部的家长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大部分家长误以为自己的文化水平有限,不能够辅导子女的学习,因而放弃了对孩子其它方面的管理,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指导和心理支持作用。因此,在这样的家庭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越来越觉得无力承担教育孩子的任务,使得家长不得不放弃或把家庭教育责任转嫁他人。

3.社会环境与传统价值观的多重影响

(1)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城乡结合部普遍存在社区自然环境差、治安隐患多、部分村民无所事事甚至生活颓废等社会问题,城乡结合部家庭子女的行为受到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2)传统教育价值观约束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家长把孩子交给老师就意味着把孩子发展和进步的责任完全交给了老师,从学习到生活,从身体到心理,一切的一切都是教师的职责,教师是无所不能的人。把子女全权交给学校和教师是最放心的,自己只要提供物质经济支持就足够。家长的这种教育观念与我们传统的社会取向有关系,学校的专权与封闭、教师的权威与崇高,在人们的内心当中根深蒂固。

综上所述,虽然出现家庭教育责任转嫁现象的原因复杂,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但真正解决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而绝不是城乡结合部家庭自身的问题。今后我们将对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庭教育责任转移的状况、原因及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借鉴国内外的一些政策与实践经验,结合现状提出构建城乡结合部教育责任共同体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韦乡逢 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庭教育责任转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2]裴水凤 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及对策探析[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5),102-104。

[3]严由健 吴信学 对传统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变迁的社会学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6,(6),9-10。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城乡差异;调查分析;卡方检验

我国著名家庭教育学者骆风认为“国内最早从事家庭教育活动在3 600年前的夏末商初,国外可追溯到5 000年前的古埃及”①。在随后的历史长河中,家庭教育始终发挥重要作用。可见家庭教育历时已久,但目前学术界对其基本内涵仍无统一说法,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三种,一种认为“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里的长者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②;《教育大辞典》给出的解释为“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通常指父母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③;还有一种认为“家庭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概念,它是指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家庭构成人员之间的终生持续不断的教育和影响”④。可见家庭教育的概念从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父母对子女单方向的教育,后者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本文使用教育大辞典上的折中定义,认为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家长和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但主要是父母对大学生的教育。国内学者目前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婴幼儿和中小学生阶段。也有学者以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为对照,认为大学生家庭教育具有目的更多样、内容更复杂、途径跨时空、方法重互动等特征⑤。本文在调查基础上对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①的家庭教育内容②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有利于高校学生管理和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大学生更好成长。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选取南昌大学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南昌大学为省部共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覆盖11个学科门类,面向全国招生,在全国大学的综合排名在65位左右。发放问卷时间是2008年10月和11月。考虑到新生入校时间短,他们和家人交流的内容还未形成稳定特征,所以未从新生中取样。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6份,回收率95.3%,其中有效问卷262份,有效率91.6%。

采用分层抽样③的调查方法,将样本划分了性别、年级、专业类别几个层次。调查工具为课题组自编《大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文中主要用到问卷人口学资料中的一道客观题:“您的生源地为:①直辖市、省会城市、地方城市、县城;②乡镇、农村”。家庭教育内容部分是采用五级计分法④的13道客观题,包括学习、生活、就业等内容。

二、研究过程

(一)样本分布

城乡大学生分别为156人和106人,各占59.5%和40.5%,比例约为6∶4。由于存在抽样误差,只从样本数据还不能断定城乡大学生比例是6∶4,还需对样本数据进行二项分布检验,“就是根据收集到的样本数据,推断总体分布是否服从某个指定的二项分布”⑥。此处就是检验样本所在总体是否为符合城乡大学生比例为6∶4的二项分布。零假设:样本所在总体的城乡大学生比例为6∶4,备择假设:样本所在总体的城乡大学生比例不是6∶4。检测值为农村大学生在总样本中所占比例的假设值0.4。结果如表1所示,显著性值为0.465,大于0.05的显著水平,所以只能接受假设,认为样本所在总体的城乡大学生比例为6∶4。

2.家庭教育内容得分

从表2可以看出城乡大学生均值最高的前三个项目均为生活琐事、健康安全和就业择业,得分低的三个项目均为“性教育”“理财能力”和“专业知识”,在图1中,从得分均值看,城市大学生在每个项目上都高于农村大学生,说明总体上城市大学生和家人交流比农村大学生要多。从标准差看,城市大学生分值高的前两个项目为“社会责任”和“专业知识”,农村大学生的项目为“生活意义”和“健康安全”,即这几个变量的数据比较分散,距离平均值比较远,说明城乡大学生在这两个方面和家人交流程度的差异比较大。城乡大学生的标准差最低得分项目均为“性教育”,即该变量上的数据很集中,距离平均值比较近,结合该变量的均值发现,城乡大学生在“性教育”方面和家人的交流都非常少。

3.卡方检验

“曼-惠特尼U(Mann-Whitney U)检验方法用于对两个独立总体的分布进行比较判断,零假设是两组独立样本来自的两总体分布无显著差异”[⑦。表3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以“生源地”为分组变量将原样本分为城乡两个独立样本,样本所在的两个总体为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这样可以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方法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内容进行卡方检验,从第五列显著性值中可以看到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中,有关“生活琐事、专业知识、思想心理、健康安全、人际关系、性格个性、就业择业、风险意识、理财能力、生活意义”方面都存在城乡之间的显著差异,其中“健康安全”是0.05的显著水平,其他为0.01的极其显著水平。而在“性教育、吃苦精神、社会责任”几个方面的p值分别为0.73、0.09和0.80,均大于0.05,说明在这几个方面城乡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显著性值为0.01p0.05视为显著,p0.01视为极其显著。

三、结论与分析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有偏差

调查中“生活琐事”项目上选择“比较多”和“非常多”的达175人,占总人数的66.8%,健康安全项目上选择“比较多”和“非常多”的有147人,占总人数的56.1%;而“性教育”选择“比较少”和“非常少”的为134人,占总人数的51.1%,“专业知识”选择“比较少”和“非常少”的有167人,达到总人数的63.7%。所以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有偏差,过多注重生活琐事、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方面,而忽略了性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理财等方面的交流,这是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

产生偏差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很多大学生虽然远离家庭单独生活,但他们对家长的依赖性还很大,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生活中遇到问题,仍倾向于和家人沟通;第二,很多家长认为到了大学阶段孩子的专业发展就交给了学校,所以在专业方面过问的少;第三,有的家长因为自身文化水平的关系,特别是农村的大部分家长,无法和孩子在专业领域进行沟通;第四,性教育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文化层面的原因。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性的问题一贯不喜欢被公开讨论和交流,很多家长认为孩子长大自会明白,加上受开放社会思潮影响,家长和孩子在性观念、方面的认识存在很大分歧,交流自然就少。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的城乡差异明显

城市大学生在和家人交流的程度上明显高于农村大学生,调查显示家庭教育13个方面的内容,城市大学生得分的均值全部高于农村大学生。另外从卡方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内容除了“健康安全”“性教育”“吃苦精神”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外,其他方面都存在城乡之间的显著差异。

城市大学生得分高的原因有:第一,城市家庭中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⑤居多,家长的精力更容易集中到孩子身上,另外,独生子女对家长的依赖性更强,和家人的沟通比较多;第二,城市大学生家庭经济基础一般要好于农村大学生,因为沟通自然要花费一定的费用,这对农村学生来说可能是要考虑的因素;第三,城乡家庭文化水平上的差异。“专业知识”“风险挑战”“理财能力”等内容的沟通,都需要家长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而农村的家长大多不具有这方面的条件,所以在以上内容上的沟通自然城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而在“健康安全”“吃苦精神”“社会责任”和“性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受文化水平的直接影响较小,所以城乡之间差异不显著。

注释:

①按照大学生的生源地将来自直辖市、省会城市、地方城市和县城的称为城市大学生,来自乡镇和农村的称为农村大学生.

②本文使用教育内容广义上的含义,相对于学校教育中主要以课程形式表现出来的教育内容,可以作为广义课程来理解。因此将大学生和家人交流的内容作为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来使用.

③先把要研究的总体按某些性质分类,然后在各类中再随机抽取样本。吴喜之编著.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15.

④每道题目的选择项均为“非常多、比较多、不多不少、比较少和非常少”,分别计分为5、4、3、2、1.

⑤核心家庭是家庭结构中的一种,主要指由亲生父母和其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参见奚从清,沈赓方主编,《社会学原理》(第五版),154.

参考文献:

[1]骆风.家庭教育古今谈[J].百科知识,1995(2):42-43.

[2]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5.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667.

[4]杨宝忠.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86.

[5]罗良针,姜超.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2):23―24.

第4篇

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早已有之,“根据目前可考资料,国内最早从事家庭教育活动在3600年前的夏末商初,国外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古埃及”[1],但目前学术界对家庭教育基本内涵仍未形成统一认识,代表观点有三种:一种认为“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里的长者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2];《教育大辞典》给出的解释为:“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通常指父母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3];还有一种认为“家庭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概念,它是指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家庭构成人员之间的终生持续不断的教育和影响”[4]。可见家庭教育的概念从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父母对子女单方向的教育,后者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参考以上定义,将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概念界定为:家长和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但主要指家长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学者同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相比较,认为大学生家庭教育具有目的更多样、内容更丰富、途径跨时空、方法重互动等特征[5]。基于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教师的不足、现代家长素质的不断提高和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家庭教育向大学阶段延伸成为必然。在调查基础上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进行描述,有利于拓展家庭教育的研究领域,使之向大学阶段拓展,又可以促进家庭教育更好开展,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选择S大学作为研究对象,从该校大学生中抽取样本进行调查。选择该校理由如下:第一,从专业上考虑。S大学为省部共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面向全国招生,涵盖11大学科门类;第二,从区域性考虑。江西地处华东南腹地,东南临近浙闽粤沿海发达地区,西北和湘鄂皖相接;第三,从代表性考虑。S大学在全国高校综合排名处在65位左右,比较能代表全国地方综合性院校的水平。基于以上因素,S大学在校生具有生源地、专业类别等方面分布的“典型性”,因此选择了S大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抽样调查。

(二)调查工具与方法。使用课题组自编《大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先把要研究的总体按某些性质分类,然后在各类中分别抽取样本”[6],在抽样过程中划分了性别、年级和专业门类几个层次。问卷人口学资料部分包括性别、年级、专业门类和家乡所在地等共10道客观题;调查的主体部分包括大学生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与家人沟通的途径与方法和大学生在校期间和家人交流的内容。家庭教育内容①部分采用五级计分法,每道题目的选择项为“非常多、比较多、不多不少、比较少和非常少”,分别计分为5、4、3、2、1。涉及有生活琐事、专业知识与技能、思想情感、性教育、理财能力等13个方面内容。

二、研究过程

(一)样本基本情况。表1显示,女生样本略多于男生;非独生子女占大多数,达样本总数的68.7%;所在年级的分布,研究生样本较少,只有40人,其它年级相差不大;专业上,理工科的学生较多;生源上,农村和地方城市样本比较多,大城市样本较少,只占样本总数的6.9%;父母文化水平总的来看不高,大多为中小学文化水平。父亲接受高等教育的占18.4%,母亲接受高等教育的有13%。父亲的文化水平总体上高于母亲。

(二)大学生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对照,从教育责任、教育能力和教育作用三个方面要求大学生作答。结果如表2所示,认为教育大学生的责任“完全在学校”和“学校比较大”共有160人,占样本总数61.5%。选择“家长比较大”的只有2人,“完全在家长”项目频数为零。在问及“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能力”时,选择“学校大”的有208人,占81.7%;选择“家庭大”只有6人,占2.3%;选择“差不多”的为48人,占18.3%。询问大学生“家庭教育所发挥的功能”时,选择“是学校教育的辅助”的为157人,占59.9%;选“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的有89人,占34.0%;选择“比学校教育重要”的只有16人,占6.1%。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不足,大多数学生认为教育责任、教育能力和教育作用主要还在学校方面。

(三)时间特征描述。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时间维度特征用联系频率、回家时间间隔和家长是否经常来校探访三个因素来描述。结果如表3所示,每周一次的占59.2%;考察大学生的回家情况,76.3%的大学生每学期回家一次;另外,89.3%的家长不经常来校看望大学生②。

(四)沟通媒介和途径。表4显示,多数大学生使用移动电话和家人沟通,传统的书信和固定电话方式所占比例不大,互联网的沟通方式开始出现在大学生家庭教育中。另外,可以看出大学生家庭教育主要是家长和大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占到了样本总数的91.6%。

(五)家庭教育内容。

1.家庭教育内容得分。图1中横坐标为家庭教育内容,使用的项目名称是问卷中相应题目的抽象表达;纵坐标为各项目的得分均值。可以看出,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均值比较高的前三个项目为生活琐事、健康安全和就业择业,得分低的几个项目为性教育、专业知识、理财能力和风险挑战。可见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有偏颇,有的方面多,有的方面少。

2.性别维度的比较。“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是在总体分布未知的条件下,通过对两组分为两组独立样本,采用Mann-WhitneyU方法③,对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的13个方面进行推断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在思想情感、人际关系、性教育、性格个性、生活意义方面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它方面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3.生源地维度的比较。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是通过分析多组独立样本数据,推断样本来自的多个总体的中位数或分布是否存在显著差异[7]。表6是以生源地为分组变量,将样本分成独立三组,进行推断比较家乡所在地因素对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生活琐事、专业知识、人际关系、性教育、性格个性、就业择业、风险挑战、理财能力城乡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其它方面城乡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4.独生子女维度的比较。根据是否为独生子女大学生,将样本分为两组,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方法,对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内容进行推断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在思想情感、健康安全和性格个性三个方面独生和非独生子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其它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分页标题#e#

5.家长文化水平之间的比较。表8是分别以父、母亲文化水平为分组变量,采用KruskalWallisTest方法进行的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表中给出了卡方值、自由度和显著性值。左半部父亲文化水平与家庭教育内容的检验结果显示,在专业知识、思想情感、性格个性、风险挑战和理财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值小于0.05),说明在这些方面因为父亲文化水平不同而使家庭教育内容存在明显差异。表8右半部的结果显示,在专业知识、健康安全、性教育、性格个性、就业择业、劳动精神、风险挑战和理财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在这些方面因为母亲文化水平的不同而使家庭教育内容有显著差异。而在生活琐事、思想情感、人际关系、生活意义和社会责任方面,受父母文化水平的影响都不明显。调查发现:第一,父亲和母亲的文化水平对家庭教育内容的影响,有相同的方面,比如专业知识;也有不同方面,比如:性教育只在母亲文化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差异。第二,家庭教育内容只是某些方面受家长文化水平显著影响大。

三、结论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不足。大学生对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还不够,多数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学校方面,并且学校的教育能力强于家庭,家庭教育只是学校教育的辅助,在培养大学生方面只能发挥辅助功能。可见大学生没能正确认识到家庭教育所能发挥的特殊作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特别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尤其针对独生子女大学生而言,和家人联系更密切,受家长影响更大。因此,若想完善大学生素质,家庭教育不可缺失。

第5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教育负担;高中阶段;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周雪涵,北京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张羽,山东菏泽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

一、引言

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教育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所在。对教育发展的资源分配问题既能从一个侧面反映目前的教育现状,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切入点。教育资源的范畴比较广泛,既包括教育经费支出,也包括物质、人力、择校等方面的资源。而教育经费支出包括公共教育支出和家庭教育支出,这两大支出是实现社会与个人教育目标的经济基础。尽管近些年公共教育投资不断增加,但是家庭教育支出仍然是家庭支出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十年来,中国家庭教育支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为10.7%。1201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家庭的教育支出规模为8959.05亿元,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29.5%(其中公共教育支出为21405.67亿元),2城市家庭平均每年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家庭子女总支出的76.1%,占家庭总支出的35.1%,占家庭总收入的30.1%。3可见,教育支出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家庭的主要消费性支出之一,也是全国教育总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家庭教育支出的研究是理解我国教育支出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另外,在我国,高中是进入大学前的关键时期,也是非义务教育的开始,了解高中教育阶段学生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对国家制定高中阶段困难补助政策、制定学费标准、教育经费的分配以及家庭做出教育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必要环节。

此外,教育财政均衡一直是国内外关注和努力的重点问题,但鲜有研究分析家庭之间的私人教育支出的差异现象。对家庭教育支出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影响家庭教育支出的主要推动因素,为从根本上解除家庭教育支出的制约因素以及为缓解教育资源不公平问题提供现实和理论依据。

本文旨在通过微观调查数据,探讨目前我国高中生家庭的教育支出现状以及高中阶段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国内学者大多研究影响义务教育阶段子女的入学决策及支出的因素以及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支出的关系,分析高中阶段家庭教育支出的其他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从一定程度上对家庭教育研究的范围进行了拓展,对教育实践者的后续研究和政策制定者的政策设计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其次,现有的家庭教育支出研究多以宏观描述为主,使用微观计量经济学对家庭教育支出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高中学生个体数据,对其家庭教育支出做出计量分析,并对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程度做出较为准确的结论。

二、文献综述

私人教育成本是指家庭为满足其家庭成员的教育需求,付出劳动、支出货币以换取教育服务的全部代价。主要包括家庭为其子女求学的各项直接成本(诸如学杂费、课本及辅导材料等,交通、住宿在寄读学校中费用)以及私人教育间接成本(即机会成本:因求学而舍弃的经济收入)。1

国外对于私人教育成本的研究较早,通过对文献的总结,私人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家庭内部因素以及个体特征因素两个方面。在家庭内部因素方面,研究发现家庭收入对家庭的教育支出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2;研究还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家庭的教育支出呈正相关关系3;一些研究发现家庭中子女的数目对于家庭教育投入也有影响,对于是正向影响作用还是负向影响作用,学术界没有统一的结论4。在个体特征方面,很多研究均表明性别对于私人教育支出具有显著影响,在家庭教育投资中,家庭收入状况对家庭中女性的教育支出的影响高于男性5。

国内关于私人教育支出的实证研究为数不多,多聚焦于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支出的关系,子女入学决策的影响因素1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1996年北京大学高教所课题组探讨了中国大陆六省一市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与负担率,研究表明城市家庭收入与私人教育支出呈正向变动关系2。蒋乃华利用江苏省扬州市城市家庭数据,对家庭教育投资中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城市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水平正相关,家庭教育支出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3孙志军利用内蒙古和甘肃的数据,统计了20个县2000个家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均教育支出负担率,研究发现家庭负担的教育成本并没有因家庭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收入越低家庭的教育支出负担率越高。4涂瑞珍对上海城乡居民家庭教育支出及教育负担状况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家庭收入水平与家庭教育支出呈正比,与教育支出负担率呈反比,城市家庭教育支出高于农村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教育支出关系不大。5

以上研究是本文构建家庭年收入、性别、城乡、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兄弟姐妹数量等自变量的重要依据,由于本研究的样本是济南市部分高三学生,年龄以及公共教育支出两个变量在学生中的差异并不显著,故本文未对这两个变量进行分析。

根据已有文献,目前国内对于私人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的讨论尚不完善,在研究内容上,多聚焦于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支出的关系,子女入学决策的影响因素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系统分析高中阶段家庭教育支出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在研究方法上,多以宏观描述为主,很少使用微观计量经济学进行研究。本文将利用数据资料对高中阶段学生的家庭教育支出做出计量分析,对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程度做出较为准确的结论,从一定程度上对家庭教育研究的范围进行了拓展。随着家庭教育支出在总教育支出中的比例越来越大,我们有必要了解影响家庭教育支出的因素,这对教师以及教育政策制定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数据和计量模型

1.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样本来自2010年山东省济南市9个区县的25所公立普通高中的学生个体数据,抽样策略是分层不等比聚类抽样。抽样覆盖15所城市学校,8所县级学校,2所农村学校。在每所高中内随机抽取3-5个班级,以保证收集到不同类型的班级(文科班、理科班、普通班、重点班),每个被抽取到的班级中的所有学生都参与调查(每班大约50-60人),本研究共发放问卷6474份,其中有效问卷584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0.21%。山东省是中国高考大省之一,并且是中国教育政策研究的代表性省份,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城市,其社会及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由于部分样本在不同变量存在数据缺失情况,如果简单将带有1个或多个缺失值的样本点剔除,会损失大量样本。为了更加充分地利用所有观察到的数据,避免现有数据与未观察到的数据间存在较大差异,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本文采用国际通用的多次估算(MultipleImputation,MI)方法对缺失数据进行填补。MI法是由Rubin在1987年首先提出的,该方法的推断原理如下:6(1)基于对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估算,为每个缺失值估算一个可能的填补值+随机扰动项,从而产生一个完整数据集;(2)多次重复步骤(1),从而产生多套完整的数据集;(3)在每一套填补完整的数据集上进行计量分析,并得出参数估计值、标准误以及相关统计量;(4)对来自各填补数据集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出最终的一组参数估计值,标准误以及相关统计量。

2.变量设定

影响高中生家庭教育支出的因素有很多,本文结合前人研究以及实际情况,从以下角度选取自变量:

(1)家庭年收入(Yearlyincome):问卷中为家庭月收入分类变量,分为12个等级:500元以下,500~1000元,1000~2000元,2000~3000元,3000~4000元,4000~5000元,5000~6000元,6000~7000元,7000~9000元,9000~11000元,11000~15000元,15000~20000元。本研究将其转换为连续变量,分别取每个等级的上限作为家庭收入的真实值。家庭年收入=家庭月收入×12。

(2)中考成绩(ZHSEESUM):中考成绩是中考总分标准化成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标准化分数。

(3)性别(Female):设定为虚拟变量,女性为1,男性为0。

(4)城乡生源(Rural):设定为虚拟变量,农村生源为1,城市生源为0。

(5)兄弟姐妹数(SibNo):设定为有序类属变量,分为0个、1个、2个、“3个及以上”四个等级。

(6)单亲家庭(SINGP):设定为虚拟变量,单亲家庭为1,非单亲家庭为0。

(7)社会经济地位(SES):连续变量,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把父母受教育程度、父亲/男监护人和母亲/女监护人的职业社会地位排序这四个变量合成为一个SES指标。

本研究对因变量“高三家庭教育成本”的衡量包括以下几个统计口径:“家庭教育支出”,“自报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教育净成本”,“学校相关的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教育负担”,“自报家庭教育负担”。各项统计指标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择校费是一次性付清三年的费用,因此高三当年的成本为其1/3。

3.实证模型

本研究的回归模型可以表达为:

其中exp是因变量,根据情况选取不同的因变量进行回归,即“家庭教育支出”,“自报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教育净成本”,“学校相关的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教育负担”,“自报家庭教育负担”,βiX是回归系数和自变量。

回归分析通过计量分析软件Stata13.0进行。相关数据描述和回归结果报告如下。

四、数据和描述统计

问卷调查了山东省济南市高中生的家庭收入以及家庭教育支出情况,并收集了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相关信息,对主要的自变量的描述统计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的家庭年收入平均为47428元,样本中男女比例较为平衡,其中女生占53.3%,来自农村的生源占比48.5%,被调查的学生中54.17%的学生没有兄弟姐妹,有1个,2个,3个兄弟姐妹的学生分别占比34.47%,8.40%,2.96%。有4.97%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

对于家庭年收入的描述统计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家庭平均年收入差距较大,年收入平均值为47428元,最低的家庭年收入为6000元,最高为240000元,其中72.79%的家庭的平均年收入低于48000元(平均值)。

表2对主要的因变量进行了描述统计,从表2中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学生的家庭教育支出的平均值为6843.037元,家庭教育净成本平均值为6730.378元,学校相关的家庭教育支出平均值为2966.584元,自报家庭教育负担率为22.3%,实际家庭教育负担率为16.9%。

本文对两种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教育支出”、“自报家庭教育支出”)进行了衡量,“家庭教育支出”由计算得出,数据相对准确,但可能漏掉一些支出条目;“自报家庭教育支出”是家长报告的支出总数,不涉及漏报,但可能存在由于家长个人开支印象的偏差以及对家庭教育支出理解的差异等因素造成的偏误。“家庭教育负担”以及“自报家庭教育负担”同理。

图2报告了不同收入层次家庭教育支出情况。从图2中可以看出,家庭年收入在120000以下的家庭,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年收入基本成正比,家庭年收入在120000以上的家庭的教育支出趋势趋于平缓。

表3报告了各项因变量的方差分析(ANOVA)结果。组内方差反映学校内部变量差异程度,组间方差反映学校之间的差异程度。从表3可知,尽管“家庭年收入”的组间方差较大(即在学校之间的差异较大),大部分家庭教育成本的组间方差都减小到10%以内(“学校相关的家庭教育支出”除外)。“学校相关的家庭教育支出”在不同学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所占比例达到48%。由此看出,学生家庭之间的收入、教育负担、教育支出及各项成本存在较大的差异。

五、实证分析结果

表4报告了家庭教育成本以及家庭教育负担率的回归结果。对于每个系数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如果某自变量系数为正,说明给定其他条件不变,随着该变量取值的增加,家庭教育支出增加。相反,如果某自变量为负,若给定其他条件不变,随着该变量值的增加,家庭教育支出会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自报家庭教育支出”与“自报家庭教育负担”是家长自我报告的对孩子的教育投入,由于农村多子女家庭容易把对多个孩子的教育投入当成对一个孩子的教育投入报告出来,因此回归结果可能存在较大误差。

由表4第1列和第6列可知,在家庭收入方面,“自报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成正比外,“自报家庭教育负担”与“家庭收入”成反比,这有两个可能的原因:(1)从父母的感知投入来看,家庭收入越高的父母感觉自己为孩子投入更多的教育支出,且家庭的教育支出负担越重;(2)家庭收入高的父母可能在学业以外的项目上为孩子花费较大,也一并算入教育支出中。而我们计算的单项教育支出和学业相关总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之间的关系均不显著,这说明在控制了其他主要背景变量后,不同家庭收入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支出都不考虑家庭经济情况。

在中考总成绩方面,“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教育净成本”、“学校相关的家庭教育支出”三个因变量均与中考总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原因可能在于,中考成绩低的学生在“择校费”、“课外辅导费”等方面的支出较多,从而增加了家庭教育支出,而成绩较低的学生的奖学金又相对较低,因此家庭教育净成本相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较高。在家庭教育负担方面,中考成绩对其影响并不显著。

在性别方面,男女生的“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教育净成本”存在显著差异,女性的家庭教育支出显著高于男性,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原因可能在于,现在的家庭越来越重视女性的教育,从而花费更多的教育支出在女性受教育者上。性别对其他几个因变量的影响并不显著。

在城乡生源方面,农村生源的“自报家庭教育支出”与“自报家庭教育负担”均显著高于城市生源,说明农村学生的父母认为家庭教育负担较重。与“家庭收入”变量相同,生源户口与其他因变量的关系并不显著,说明生源户口也是通过影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间接影响家庭教育支出、成本及教育负担率的。

六、结论与建议

第6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投资偏好 影响 成因

伴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升,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人才,其培养在新时期显得更为重要。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个体自身发展以及中华民族未来走向。众所周知,“经济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发展靠教育。”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紧密相关,其中,教育水平的提升需要大量的教育投入,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所接受的教育往往是免费,人们在接受免费教育的同时,片面的将政府看成是唯一的教育投资方。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满足于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后,对于教育的需要逐年攀升,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与日俱增,使得教育经费投入、供给与人人不断提升的高等教育新需要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免费的教育政策逐渐谈出历史舞台。

一、家庭教育投资主体理论意义与必要性

家庭教育作为目前我国教育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投资行为具有深层理论意义与必要性。目前,虽然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教育需要与日俱增,这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需要供给之间产生了较大的缺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结合当时对家庭教育投资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当时我国家庭、个人对教育成本的补充与投入明显提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家庭教育投资主体由单一国家、政府投资转为多元化投资主体,大大的缓解了我国教育需求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巨大矛盾,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投资来源。尤其是对那些国家财政投入相对滞后或不足的地区而言,更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家庭教育投资现状分析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水平对于个体收入水平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从人力资本来源看,教育无疑是获得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投资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形式,理论上应当从投资成本与未来预期收益之间比较,如果投资成本现值小于未来预期收益,家庭教育投资才是可取的。需要注意的是,笔者查阅相关材料后发现,我国家庭教育投资所占家庭收入比例过多。例如,根据国际统计年鉴(2003)来看,日本为11.9%,美国为11.4%,英国为13.8%。我国家庭教育投资所占比重为14.38%。由此可见,我国家庭教育投资处于相对不理性状态。通过加强对我国教育投资不理性状态分析,进而了解家庭教育投资的偏好,对于国家制定科学、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再如,从2004年相关数据来看,2000年教育投资比重大于城镇,而2004年起,农村比重持续低于城镇。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家庭教育投资更倾向于不断攀升趋势。通过大量的文献参阅后,笔者发现目前在我国相关教育政策影响下,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使得家庭教育投资大大降低。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非免费性以及高校学费的逐年攀升,使得家庭教育投资形式更为严峻。

三、影响家庭教育投资的基本因素分析

影响家庭教育投资的基本因素有很多,基本涉及到农村家庭背景、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收入水平、社会大环境、国家法律法规等影响。

(一)家庭背景

所谓“家庭背景”是指“家长的民族、、受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数量等情况”。家庭背景对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相对较大。“家庭背景”对于家庭教育投资具有着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城市与农村家庭背景相差甚远。例如,一般农村家庭孩子数量相对较多,学生家长接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较低。部分农村家长片面的认为“知识无用”,进而对于儿童的教育投资相对较少。部分农村,尤其是那些地处偏远的农村,重男轻女思想严重。部分家长认为“女孩迟早是人家的”,进而对于女子教育强烈遏制、歧视。值得一提的是,家长文化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其对受教育的认可程度。例如,根据相关研究成果,例如《西北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作者通过调查发现,在所有的被调查者中,认为教育“很值得的”文盲占了59.8%,小学程度占了84.4%,初中占了89.5%,由于专科及其以上的人数很少,笔者把此类归入了高中或中专,他们占了92.3%。通过相关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程度直接影响到家庭投资的多寡。一般高学历的家长与其他层次家长相比,其更注重于对下一代教育,愿意为了下一代教育而投入更多的投资。

(二)家庭收入水平

家庭教育投资多寡,不仅仅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还受到家庭收入影响。家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行为,其投资偏好与家庭收入关系紧密。目前,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虽然已经初步达到小康水平,但是,部分家庭很难承担高昂的学费。高昂的学费占有了家庭可支配收入之中较大比重。尤其是农村地区,教育投资负担更为明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家庭收入水平并不起到决定作用。人力资本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之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家庭教育投资往往会被认为具有较大程度的产出,这直接刺激了人们对于教育的投资。尤其是当人力资本伴随着社会发展需要的快速增加而提升时,人们投资教育的欲望则会受到刺激。这直接导致了无论贫富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跳出农门,在家庭教育投资方面都显示了很大的热情。由此可见,家庭条件对于家庭教育投资具有一定影响,但并非绝对的。目前这种状况得到了一定的好转,家庭没有钱供孩子上学、上学使机会成本增加等在以前确实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投资有一定的影响。

(三)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也是影响中国家庭教育投资偏好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国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分隔现状, 城市与农村经济差距非常大, 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根据发展经济学的观点, 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必然导致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 但是中国传统的户籍制度, 制约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基本上不允许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但是对于大学生进入城市是不受限制的, 因为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知识人才。在这种户籍制度下, 农村青年要想进入城市只能通过考大学来实现, 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有了进入城市的通行证( 个别优秀的女孩也可以通过婚嫁的方式进入城市)。所以, 中国城乡分隔的格局不改变, 中国现在的人口流动制度不改变, 由这种制度引起的农村家庭居民教育投资偏好就不可能改变。

综上所述,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家庭居民对教育投资往往表现出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具有较强的偏好,非经济因素的偏好高于经济因素的偏好,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因素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这种强烈的教育投资偏好和欲望,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经济政策的执行效果。因此,需要我们在具体实践过程之中给予较高的关注,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家庭教育投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张俊浦,李燕琴.西北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影响因素分析―以甘肃农村为例[J].河西学院学报,2008,(03).

[2]胡芳日.我国家庭教育投资偏好形成及其影响[J].企业家天地,2006,(12).

[3]龚继红,钟涨宝.农村家庭收入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基于湖北省随州市农村家庭的调查[J].统计与决策,2005,(18).

[4]雷万鹏.家庭教育投资成因探析[J].学前教育研究,1995,(01).

第7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影响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属于终身教育,孩子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后,家庭教育就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关于家庭教育有许多定义,顺应时代的变化其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含义。在关于家庭教育的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家庭教育可以分为父母和孩子相互沟通学习,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主要从狭义角度来分析,而狭义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家庭道德教育,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主要包括对孩子爱心、自信心的培养,对孩子责任感的教育,对孩子诚信、正直等做人待人原则的培养。

一、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义利价值观的教育

义利观是我们的传统道德教育理念精髓,倡导轻外物,重追求内在的道德完善。在当今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横扫商品经济的大潮下,重义轻利现象时有发生,功利主义已演变成一种社会趋势,为唤起社会的道德感,有必要重新审视义利教育,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教育

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必须从小开始,是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的体现,其中包括三个主要内容:第一,以对国家利益的深刻认同和理解为基础;第二,以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为核心;第三,以忠诚奉献给祖国的坚定意志和信念为导向。它侧重于对祖国认同,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以及历史责任感的表现。

3.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荣辱观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是对荣誉和羞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集中体现了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引导和规范人的思维和行为。通过家庭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使其明辨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4.生命价值观的教育

生命教育为了培养未成年人的健全人格,实现生理,心理,伦理三个层次全面发展,它涵盖涉及生命教育的全部内容,并通过生命教育这条主线使未成年人“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

二、家庭教育背景下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是独生子女家庭存在的问题。在独生子女家庭的期望和压力下,由于教育方法知识的缺乏,很多独生子女存在自理能力差现象;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自私自利的特点;大多数独生子女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另外,父母太重视知识教育投资的同时,忽视孩子的价值观教育。造成孩子性格孤僻、注重享受、拜金主义等。

第二,是缺损家庭存在的问题。调查显示缺损家庭的孩子存在心理不正常的比例更高,尤其表现为:过敏、自责、学习焦虑、恐怖、孤独等倾向。特别是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普遍存在:情感障碍、学习困难等问题,最终会引起孩子的价值观的扭曲。

三、未成年人家庭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法

1.从家长自身做起,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不能没有父母和家庭参与,更不能忽视父母和家庭的影响。未成年人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是父母价值观的延续,父母必须正视自身价值观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养成的影响。首先,要重视父母的价值观对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其次,要为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再次,父母在家庭教养方式上要科学合理,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等。

2.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一体的联动机制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具有各自的优势,所以相互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互相合作。

首先,家长和学校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形成有重要作用,通过双向的交流,父母和学校能及时了解未成年人在家或学校的情况,使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双管齐下。

其次,动员社会力量来调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矛盾。对学校教育在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政府有责任去帮助解决。不仅需要行政支持更需要政府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资金的投入。与此同时,民间组织也可以以各种形式参与未成年人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促进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

总之,家庭教育从孩子出生之日开始,甚至可以说是始于胎儿期,对人的一生起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务必重视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的影响,使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曹红战.试析我国当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闵正威,李昊凤.文化差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中美家庭教育比较[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2

[3]史晓杰.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现实镜像――黑龙江五市(地)青少年家庭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9.06

第8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未成年人价值观影响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11-01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家庭价值观教育。

一、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教育可以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能够积极面对挫折和失败,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二是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适时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培养孩子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观念、良好的思想道德品德和行为习惯;三是家庭教育还可以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心理品质,提高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认知能力和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可以说,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能够促使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我们要对家庭教育进行不断探索和创新,找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学校教育一起,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未成年人以后的更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家庭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法

1.环境熏陶法

家庭熏陶法主要是家长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健康、和谐、优美的生活环境,并经常带孩子到社会大环境和自然环境中体会不同的生活,在各种环境中受到熏陶感染,在家长的引导下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是比较有效的一种家庭教育方法。小孩儿在刚生下来的时候,并没有好坏之分,之所以后来有的小孩儿变好,有的小孩儿变坏,和环境是有很大的关系,在良好的环境中小孩儿就容易学好,反之则容易学坏。也就是说,家庭环境对孩子有更直接、深刻和持久的影响。因为,家庭环境不但是孩子生活的地方,也是孩子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如果家庭成员关系比较密切,相处比较融洽,就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教育的效果。未成年人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可塑性较强,家长的生活方式及一言一行,甚至爱好和兴趣都会对他们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家庭教育一定要重视环境熏陶法,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规范的行为及生活习惯,对孩子的生长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主要是通过讲道理和摆事实,让未成年人能够正确辨别是非和善恶,提高认识和觉悟,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说服教育是家庭教育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育方法,说服教育的重点在于能够让受教育者思想上产生一定的触动,进而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可以采用说理教育,家长可以讲道理、摆事实,同时让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和孩子一起认真分析,让孩子明白事理;可以采取“不理睬”教育,不理睬并不是真的对孩子不理睬,而是在孩子产生执拗反应时,家庭成员短暂的沉默,使孩子有时间进行反思或反省,进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孩子有时可能会遇到一时想不通的情况,如果家长在这时进行说理教育,孩子很可能听不进去,甚至会和家长产生言语上的冲突。而如果家长暂时不言语,孩子就会自觉地审视自己,教育效果反而会好很多;家长还可以对孩子进行随机诱导。家长不规定每天对孩子的教育内容,而是根据身边或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事情,及时进行教育,这样既能提高教育效果,又能加深孩子的印象。

3奖励与惩罚法

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实施奖励与惩罚法非常有效。家长对孩子所取得的进步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优点及时进行肯定和表扬,能够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和荣誉感,可以激励孩子不断进步,并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进一步巩固和发扬。同时,家长对孩子的不良思想品德和和行为要及时给予否定和批评,让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提高辨别是非和善恶的能力,进而控制和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并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批评方式一定不能太过严厉,让孩子产生反感,要特别注意批评的方式和批评的语气,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从内心愿意改正。如国内的一档亲子节目中,负责人召集大家集合的时候,儿子表现得不以为然,父亲虽然对儿子的表现非常不满意,但是却没有对儿子直接进行批评,而是在晚上回去以后,问儿子今天负责人召集大家集合的时候自己表现的怎么样,儿子立马露出了比较羞愧的表情,父亲又因势利导,让儿子扮演负责人,自己则扮演选手,当他们按照当时的情形表演之后,父亲问儿子有什么感受。然后他们又进行了一次表演,父子俩还是分别扮演刚才的两个角色,所不同的是,这次父亲扮演的选手在听到儿子所扮演的负责人的召集令时,表现得非常积极。儿子不但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且记忆深刻。

4.实践锻炼养成习惯法

实践锻炼养成习惯法,主要让家长带领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让孩子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养成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时候,家长通过言语说服教育让孩子认识到了正确的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但是孩子只是在思想上认识,很难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如很多孩子都知道过马路的时候要等到绿灯亮了才能过马路,但是由于受身边其他人的影响,往往是绿灯还没有亮,就和其他行人一起到了马路的中央,不但对自身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还有可能因此造成一定的交通拥堵。所以家长就需要在平时过马路的时候,有意识地让孩子养成绿灯亮了才能过马路的良好行为习惯。以后,再过马路的时候,孩子就会条件反射的在绿灯亮起的时候安全地通过马路。如果孩子在实际锻炼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想要放弃时,家长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对孩子已经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同时,鼓励孩子不断努力,让孩子认识到只有经受一定的挫折和失败,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样,孩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锻炼中会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总之,有效的家庭教育能够促使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除了以上几种家庭价值观教育方法,还有谈论法、谈话法、榜样示范法、毅力训练法等多种方法,家长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和接受能力,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使各种教育方法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提高家庭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钟丽红,敖晓华.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的作用及影响[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5).

第9篇

【摘 要】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民众的思想观念实现较为长足的转变,这种转变在家庭教育中就有着较为直观的体现,而考虑到家庭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的影响较为深远,本文就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展开了具体研究,希望这一研究能够为相关家长带来一定启发。

【关键词】家庭教育;未成年人;价值观

在笔者的实际调查中发现,我国当下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对未成年人个体独立尊重程度不够、重智力轻德育、家长自身素质较差等问题,而这些就对未常年人的价值观形成带来的较为负面的影响,而为了最大程度上消除这类影响,正是本文就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影响展开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带来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想要较高质量完成本文研究,我们首先就需要明晰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带来积极影响,而在笔者的实际调查中发现,和谐的家庭环境构造、言传身教、亲子间的沟通与交流、社会正面主流的宣传、加强智力开发等都属于我国当下较为常见的家庭教育手段,而这些手段就能够为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形成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

(二)消极影响

除了积极影响外,家庭教育同样能够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带来消极影响,对未成年人个体独立尊重程度不够、重智力轻德育、家长自身素质较差等具体家庭教育表现则属于这一消极影响的主要来源,这些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家庭教育影响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因素

简单了解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带来的影响后,我们还需要明晰这类影响形成的因素,而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自身实际调查,本文将这一因素概括为家庭教育观念、家长自身、家庭环境三方面。

1.家庭教育观念因素

对于家庭教育观念因素来说,家庭教育目标、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环境都属于这一因素的重要组成,而这些组成就会对未成年人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带来较为直接的影响。对于这其中的家庭教育环境来说,这里的家庭教育环境在未成年人的成长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调查显示89%吸烟的孩子父母吸烟,而如果父母按照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行事,未成年人就很容易养成讲究文明礼貌、求上进等积极价值观[1]。

2.家长自身因素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自身因素同样影响着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形成,这里的家长自身因素包括家长的教育责任感、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心理素质等内容。对于家长的教育责任感来说,在笔者的实际调查中发现我国当下很多家庭家长的教育责任感有所弱化,将手机、电脑当成孩子的“安抚机”就是这一责任感弱化的最直观体现,这一情况下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形成自然会受到较为负面的影响,只有家长拥有较强的教育责任感,未成年人的学业与健康成长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3.家庭环境因素

除了上述两方面外,家庭环境因素同样影响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这里的家庭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生活方式等内容。在家庭环境因素中,家庭成员关系往往会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形成带来较为深远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未成年人无法脱离父母生活,生活在家庭成员矛盾重重环境中的未成年人也因此较为容易出现心理扭曲、犯罪倾向,由此可见家庭成员关系对于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所带来的影响。

三、保证家庭教育下未成年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策略

结合上文内容我们对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的影响产生了较为直观的认知,而为了能够更为深入完成本文研究,笔者将在下文中就围绕未成年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策略展开详细论述。

1.塑造理想家长形象

言传身教本身属于最为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之一,为此笔者建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塑造理想形象,而这里的理想家长形象除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理想形象外,相关家长还必须紧跟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的步伐,塑造更具时代性家长形象,这样未成年人才能够真正将父母作为榜样,自身也才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2]。

2.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在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中带来的影响较为深远,为此笔者建议相关家长实现和谐的家庭环境营造,这里的和谐的家庭环境不单单包括情感环境,更包括教育环境,也只有@两类环境的真正提供,家庭才能够成为未成年人永不毕业的学校。

3.结合家庭实际

除了上述两方面策略外,结合家庭实际也是保证家庭教育下未成年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策略之一,这里的结合家庭实际指的是独生子女、流动人口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儿童子女采取不同的家庭教育手段,这样才能够保证未成年人在不同环境下都能够实现自身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四、结论

在本文就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影响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带来的影响、家庭教育影响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因素、保证家庭教育下未成年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策略,希望这一系列论述能够为相关家长带来一定启发。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孝文化;传承;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在思想领域外来文化的不断融合使得我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之下,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家庭教育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使得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的话题。

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和现象表明:在我国的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其带来的诸多难题影响家庭和谐的建设;家庭生活之中尊老不足的现象增多;各种利益的争夺冲淡浓浓的亲情关系;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偏移问题突出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最为基础的家庭教育入手。

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活动,也包括家庭中各成员间发生的各种互动。人的一生从生到死都离不开家庭生活,家是社会的最小最基本单位,而家庭教育在人生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它既是非正式的同时又是终身式的,从始至终不断地影响着教育着人的各方面。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文化的生生不息传承之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而丰富的历史文化,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优秀资源。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传承就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孝文化的传承。孔子曾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在中国的文化传承中,孝文化无疑是最传统的,最古老的也是最为根本的,几千年来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都把孝文化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为了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思想教育,孝文化是我们必须吸取和借鉴使用的根本内容,其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应当教给青少年孝文化的精髓内容,使孝的中国传统深埋于心。

何为孝文化?清代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提出:“百行孝为先”。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里将孝字从结构上分析开来,“孝”是由“老”与“子”组合成的,意思就是下面的“子”侍奉上面的“老”人。孝文化是指包括古今关于孝的所由概念、观念、法律、规范以及行孝的行为方式的社会内容存在的总结。在传统的孝文化中,其指孝道以及它所涉及的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家庭伦理关系的处理问题。孝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其内容大体分为几方面。首先,尊亲敬亲的思想。子女对父母的尊敬是天经地义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次,养亲的思想。对父母的侍奉,使父母在物质生活上满足的最基本的孝行要求。最后,贵生博爱的思想。珍惜生命,爱护身体,并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对孝文化加以取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孝文化加以弘扬和传承,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德育、道德、精神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孝文化的传承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第一,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形成感恩意识。孝文化的核心是有感于恩,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形成感恩意识。由感恩父母而推广至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由感恩小家而至感恩大家。孝文化的传承使得他们理解感恩、学会感恩、诚信感恩他人。

第二、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解决养老问题。作为世界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情况最严重最特殊的国家,人口老龄化提高到基本国策的问题高度。中国养老体制运行十多年,对深化改革开放,稳固社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积极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养老制度实施时间不长,不是很成熟,快速的老龄化又使我国的养老问题雪上加霜。孝文化的传承。基本要求善事父母,对父母的物质供养是基础,为父母提供生活帮助,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是子女应尽的义务,进而对父母的精神照顾是关键部分。尊亲、敬亲、养亲的孝文化使青少年心系父母,为父母做自己所能做的事情,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品质,有利于我国养老问题的解决。

第三、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社会和谐建设。孝文化中的平等、互敬、互爱原则,可以使自己与父母平等的交流沟通,使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历程,与孩子一同成长,彼此尊重;平日对父母的电话问候,节假日的探望,回家的真心交谈等,有利于代际间的隔阂疏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孝文化中将爱推及他人,教会青少年做人的基本准则,尊重自己,尊重父母,尊重他人,尊重生活,有利于解决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建设和谐健康的人际关机,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

第四、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形成责任意识。自古以来,孝与责任相辅相成,总是相伴而生。孝几乎被认为是华夏文明责任的发源点,孝的精髓既是培育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现在的青少年只关心玩乐享受,对父母对家庭淡漠,不对自己负责,不对家人负责,更不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孝文化中的贵生博爱思想,要求对自己的身体负责,爱惜自己的生命,热爱生活,守护自身的品质和节操;对父母家庭负责,承担起子女应尽的义务;对社会负责最后对国家负责,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领悟,以责任感激励自己不断进步,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

第五、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丰富精神世界。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有着许多优良传统,孝文化正是这些优良传统的集合体,孝文化以其巨大的影响力不断传播这华夏文明的精神世界。

家庭教育伴随一生一世,人离不开家庭教育,我国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内容应当是孝文化,孝文化以其尊亲、敬亲、养亲、谏亲、贵生博爱等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精华思想屹立于华夏几千年文明传承长河中,对于自身,家人,社会,国家都有莫大的有利影响。孝文化的精髓精华需要我们在家庭教育中不断传承和发展。(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缪建东:《家庭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第11篇

孩子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承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所处的家庭教育环境十分令人担忧,甚至有的让人痛心。有一次我到一位学生家去家访,她家的情况就让我大吃一惊。倒不是因为她家的经济条件,而是那位学生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和态度,实在让我震惊。该学生在校对学习没有一点兴趣,对学业基本上完全放弃了,几次提出想退学。我和班主任到她家里一了解才发现,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对立情绪几乎达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在父母看来,他们辛辛苦苦把孩子养这么大,孩子却不听话,把责任全推在孩子身上,怪孩子不争气,对孩子失望到极点,动不动就对孩子动粗。而在孩子看来,父母从来就不知道理解和关爱自己,无视自己的存在,甚至当众说“只当没有这个女儿了”。于是孩子便自暴自弃,放弃了人生追求,心中充满了对家庭甚至对社会的怨恨,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叛逆心理。这就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的结果。

我们所面对的孩子们所处的家庭环境千差万别,不可能要求每一位家长都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都成为培养孩子的专家。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从他呱呱坠地开始父母就要用心呵护他、关爱他,当他对这个世界开始认知的时候要时刻关注他、支持他、尊重他。因为孩子不仅是一个生命,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世界——一个他自己眼中的世界。一定要让孩子看到的时刻都是一个美好的世界,一个有希望的世界。还是上面那个例子,对于家长来说孩子是他自己的,说他不爱孩子是不可能的。当初孩子从出生到长成一位漂亮的小姑娘这个过程一定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不少欢乐和喜悦。然而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一点一点变成失望时,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就发生了改变,孩子的路也越走越窄,越走越弯。这种教育的结果大多是父母的不良心态造成的。教育的出发点不正确,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父母把自己没能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孩子完成,另一种是“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在作怪,父母认为自己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孩子就应该言听计从,听话的孩子长大后才孝顺,把孩子听话作为对自己付出的回报。这两种错误观念的共同之处在于教育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教育孩子必须以孩子为中心,围绕孩子成长的需要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孩子努力做了,成也是自己的孩子,败也是自己的孩子。孩子需要鼓励,需要支持,需要尊重。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家长和老师应该多从自己身上找找问题,尤其是在孩子刚刚开始认知这个世界的时候,这是最关键的。父母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影响着孩子的一生。所以说孩子是无辜的,孩子的错误往往和父母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不少家长常常抱怨说现在的孩子真是没法管教,严也不是,宽也不是,轻不得,重不得。这么好的生活条件,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一点也不知道珍惜。想当年我们这一代人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还要发奋读书。如今这代孩子忘本了,一点吃苦精神都没有。想尽一切办法希望孩子能继承吃苦耐劳的革命传统。记得有一本书上介绍一位母亲为了给女儿上一堂“忆苦思甜”课,花了四百元买了两张《白毛女》的舞蹈剧票陪女儿一起看,看完后母亲问女儿有何感想,女儿说:“没什么感想,就是觉得杨白劳太不像话了,欠黄世仁的钱老拖着不还,害得女儿去抵债。不过这喜儿也太傻了,既然黄世仁那么有钱,就嫁给他算了,何必要躲到山里去当白毛女?”听了女儿的话,母亲被噎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个事例就告诉我们,现在孩子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十几年前已经没法比了。现在的电视、网络等媒体那么发达,孩子们所接受的信息量,能跟十几年前比吗?现在的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早已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了。培养孩子千万不能停留在给他吃、给他穿、给他钱花这个层面上,必须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注重孩子心理的健康。在物质生活相对满足的今天,心理缺失是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今大学生犯罪率上升及那些不可思议的行为方式,主要原因就是孩子们的心理缺失,价值观扭曲。在这物欲横流的复杂社会里,孩子们所接受的电视、网络等媒体中金钱至上、权钱交易等不良思想充斥于孩子们的视界,如何做好孩子的心理教育确实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这绝对不是一天两天或三年五年的事情,必须从孩子刚开始认知这个世界开始,一直到走向社会,甚至贯穿孩子的一生。所以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对孩子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12篇

【关键词】教育;家庭教育;家风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我国的先贤们曾经提出许多有益的教诲。宋人普济说;“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骄。”明人方令孺说:“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清人冯梦龙说:“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些诗句归结起来,就是对子女进行必要的开导、批评和拒绝教育。由此可见,古往今来,家庭教育一直在整个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因此,我们在研究学校教育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孩子的家庭教育。

一、目前家庭教育的现状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联系密切,必须引起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高度重视。但是,在目前众多学生的家庭中,存在着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和提高,这就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近几年,在孩子身上发生了一种怪病,主要症状是:脾气暴躁,心情不顺时便大哭大闹。好吃懒做,生活能力差,目中无人老子天下第一,受不得半点委屈。学习成绩不佳,崇尚低级趣味,无视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等等。致使家长束手无策。面对如此状况,家长必须认清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二、无原则溺爱是当今社会家庭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

当今,独生子女的家长们,对于拒绝、批评已经十分陌生,人们误以为与父母之爱相悖,只有将孩子抱在怀里、含在嘴里、顶在头上甚至供在佛龛里,才是对孩子的爱。殊不知,这种无原则的溺爱而是害。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类的天性。高尔基老先生有一句名言,他说:“爱自己的孩子,连老母鸡都懂得。”那么,动物是否仅仅懂得爱而不懂得教育呢?当然不是。

记得好多年以前,曾经看过一部日本电影《狐狸的故事》它的情节很简单,主要表现一个母狐狸如何细心地哺育几只小狐狸。在孩子们稍稍长大以后,“狠心”地将小狐狸赶出家门。苦苦哀号不行,赖着不走不行,偷偷溜回来也不行。在“狠心”妈妈撕咬、驱赶之下,小狐狸们很快成长起来。连狐狸都懂得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们人类反倒不知教育为何物,这不是天大的笑话么?

俗语说,挨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学跳神。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未成年的孩子实在是太重要了。然而,有几人真正能认识到并身体力行呢?

三、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1.充分认识家庭的影响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父母就和孩子在一起,孩子的语言、心理、思想、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受到父母的熏陶和感染,其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成长的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家长应该学习相应的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意识,更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思想观念,提高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水平和能力,使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健康成长。

2.家庭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优良的品德、意志和性格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生品德、意志和性格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这样写到:“我想把我们开始教育和培养的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几个雕塑家带着自己的刀子同时来到它身边,要把它塑造成一座雕像,使它具有灵性,体现出人的理想。这些雕塑家就是: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教师个人。当代社会,价值是多元化的,家庭教育要培养孩子的是非价值判断能力,让他们能在物质化、多元化的复杂环境当中学会独立理性地选择价值目标。通过正能量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养成尊来爱幼、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

3.家庭教育要注重发挥孩子的个性潜能

以前家庭教育的思维是不管是谁,都要按照统一的模子去塑造,这种教育思维,抑制孩子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抹杀了孩子的各种能力。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天赋。有人曾说过,每一千个人当中,就会有一个天才。并不是学习成绩差就不能成天才。科学泰斗钱伟长以中文和历史两门满分,数理化外 25 分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我们的学生中不是没有天才,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当代家庭教育要注重把每个孩子都看成是独特的、有潜能的发展主体,使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给他们展现天才的环境和信心。

4.家庭教育应注重家风教育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在长期生活中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风格、作风和传统。部长刘奇葆曾指出,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孩子的心灵。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但却苦于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抓家风教育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今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家风”系列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共鸣和好评。广大家长要树立良好家风,注重自身修养,注意行为举止,传承家庭美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卓.家庭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建议[J].教育导刊,2010(11)

[2]陆士桢。家庭教育须回应时代的影响[J].中国教育报,2012

第13篇

论文摘要:本文提出研究家庭对未成年人犯罪影响的原因。提出家庭教育的缺失会成为促进和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客观因素,最后指出加强家庭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措施。 

 

未成年人犯罪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全世界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长期复杂的社会问题。 

研究表明,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大多与家庭不良环境有关,家庭教育缺失可能成为促使和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客观因素。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影响未成年人犯罪诸多因素中,家庭教育是各种因素最为重要的,是配合社会和学校教育,做好未成年人犯罪早期预防工作的重要一环。 

一、家庭教育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首要因素 

家庭就其实质而言,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家庭关系就是社会的缩影,它能集中而有力地影响孩子的成长。家庭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家长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形成民主和平等的和谐氛围。但是,很多家长都忽视了家庭教育,有的甚至出现“真空”现象。家长更多的时候,只在乎自己的工作或事业,很少关心自己的子女,缺乏情感沟通和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育。 

(一)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所谓的家庭教育,就是说子女在父母的影响下的成长,这种影响体现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家庭是未成年人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以及家庭为孩子成长提供的环境,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无疑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但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都会极大地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甚至成为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二)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深远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庭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具有学校、社会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家庭、学校、社会同为青少年的生活环境,从优化青少年生活环境来考虑,三者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都有必不可少,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即使学校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来说有着不同于家庭的特殊意义,家庭对青少年的意义也远非学校和社会的环境所能比拟。 

二、发挥家庭教育职能防止未成年人犯罪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项责任重大、意义深远的工作,从社会各职能部门到每一位公民,都要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道德环境、心理环境和生存环境,用道德和法制观念去引导未成年人,用爱心、用真诚去抚育他们的心灵,真正为未成年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积极的作用。从家庭角度讲,教育违法初犯孩子应着重把握好以下方面: 

(一)注重教育方法,提高家教质量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很大部分是缺乏家庭教育,特别是教育失当的情况下造成的。错误的教育管理不仅没成效,反而会使被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从小养成其对立、反抗社会的情绪。为改进家庭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笔者建议:1.突出心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地位。青少年犯罪的多发期,易发期集中体现了青少年心智的不成熟,易冲动,不能冷静的分析处理问题,而且这个时期又是青少年性格、人格快速形成发展变化时期,如果在此阶段家庭不能给予孩子有效而又正确的规范和引导很容易形成青少年的叛逆心理,从而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未成年人在成长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在家庭生活中比较容易暴露,相对于家长而言要对此进行行之有效的规避,积极向上的要说明其存在的道理,消极落后的也要让孩子懂得其中的缘由,争取不要让孩子由于心理上的偏差走向歧途。2.加强社会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比重。心理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对家庭教育进行疏通和引导,二者不可缺失,未成年的成长既离不开自身的心理发展,同时外部的环境因素也对其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减少或消除不健康的社会风气对未成年的不良影响,一旦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或倾向,要及时制止和教育。 

(二)在家庭教育中体现和谐的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父子关系,母子关系,而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当属夫妻关系,和谐美满幸福的夫妻关系能感染孩子,让孩子感觉到温暖,而不是片面的孤立孩子,从而形成畸形的父子同盟或母子同盟,要让孩子在和谐的家庭关系中健康快乐的成长,在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基础上让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如何去爱,而不是单纯考虑夫妻二人的关系,要给孩子以生活的幸福感,笔者认为,以家庭教育为基点,完善原有的社会体制机制,着力于解决现有家庭教育中的突出矛盾,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和保护。是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有效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有力保障,要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从而能够让子女健康快乐的成长。当然和谐家庭关系的建立更需要国家的制度法规和社会的道德规范,进而有效的控制未成年人犯罪。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 单亲家庭 教育 幼儿成长 影响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家庭是人成长的港湾,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而且是主导的教育,家庭教育的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代替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单亲家庭作为特殊的家庭结构出现于社会之中,单亲家庭对幼儿的成长有如下影响:

1.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单亲家庭的幼儿往往生活在消极的家庭中,气氛压抑,缺少父亲或母亲的疼爱,容易形成性格孤僻、偏激、焦虑等性格特点,会使其形成对人很冷淡。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幼儿无法接受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生活境地。特别是看到其他小朋友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幼儿就会想到以前自己也这么快乐过,现在的生活很痛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感。长期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子女性格会像父亲,长期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子女的性格会像母亲,这对以后的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对幼儿身体心理的影响

对幼儿的教育是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与义务,幼儿与父母要多接触、多沟通,对其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单亲家庭的经济收入会减少,生活水平会逐渐降低,父亲或母亲会很忙,营养会比正常家庭的幼儿吸收得少,影响其健康发育。由于父母离异,幼儿不得不被迫放弃以往的习惯和态度去适应新的生活,只能选择双亲中的一个,从此组成单亲家庭,这种由内到外的改变,会使幼儿对父母情感上的依恋造成伤害,所以单亲家庭往往会对幼儿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单亲家庭的儿童由于经历父母的争吵,家里压抑,气氛不和谐,长期以来幼儿对父母的依赖感降低,开始怀疑自己的父母,认为自己的父母没有其他小朋友的父母好,使幼儿开始困惑、迷茫,当这种不良心理得不到及时的缓解时,幼儿可能会出现不健康的个性特点。

3.对幼儿群体交往的影响

单亲家庭使幼儿的心理受到创伤,对父亲或母亲态度蛮横,不亲切,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也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尤其是在中国,很多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不准离婚后的一方探视,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幼儿看见其他小朋友在父母面前玩耍,他们会更加伤心,加之其他小朋友的耻笑,会让他们的心里更加恐惧与别人交流,与小朋友的关系处得不好,有的会讨厌父母,并会认为社会不公平,对自己太残忍,严重影响其与人交往的态度。

4.对幼儿学习的影响

第15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学生成长;管教模式

首先是家庭结构,我国的家庭结构有正常的三口或者四口之家,也有几代同堂的大家庭,更有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还有父母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长辈的留守儿童,甚至还有丧失父母的孤儿。所以说家庭结构的种类还是非常繁多的,正常的家庭结构可以使中学生良好地成长,保持一种和谐的氛围,不仅有着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还有活跃的思维。相反如果是在单亲家庭,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心理问题,比如过分自闭,冷漠,害怕,经常情绪波动很大。这对于中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是很不利的。但是在正常家庭对孩子情绪的影响是趋于平均值的,不会有过大的情绪起伏。而留守儿童从小就缺少和父母相处的机会,那种依赖没有得到承担,在爷爷辈的培养下慢慢成长,这样的孩子思维并不活跃也会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并且从内心中缺少爱,缺乏安全感,很可能会对同学排斥,不合群。所以正常的家庭结构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其次家庭氛围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如果父母文化水平都较高,那相对于文化层次较低的父母,他们会更加懂得如何科学的去教育孩子。并且在家庭中也是对孩子有影响的,比如父母的爱好,在中学生成长前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爱唱歌跳舞的妈妈的女儿很可能也擅长,因为在孩子幼时就会经常接触这些东西。比如父母如果都是经商的商人,那么孩子从小就会有商业头脑。而如果父母双方都是教师,孩子在家庭成长中也会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有的父母文化层次并不高,他们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如何去和孩子沟通。甚至对孩子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引导,致使孩子心理上发生一些变化。所以家庭的氛围对中学生的成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家庭的管教模式对中学生成长也有一定的影响。现在的中中学生都希望老师具有民主、和谐、平等、宽容、关爱、机智、幽默等特征,而不是粗暴、专制、放任型的。那么中学生对家长的期望也是这样的,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和家长做朋友,而不是家长以自己的方式处处控制着自己,有种压迫感,非常容易造成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所以家长在对中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多倾听中学生的心声,站在中学生的角度加以正确的引导,必要时应该和学校的老师经常保持联系,听听老师的建议合理地去教育中学生。专制型粗暴型的家长使中学生富有攻击性和畏缩自卑感。由于受封建家长制,等级制观念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子女不能有犯上之嫌,若出现错误,则采取威压手段,讽刺挖苦,大吼、罚跪、罚站或扇耳光吃棒子等,直到子女害怕为止,这样即使他口服了,可内心还是忿忿不平的,没有达到教育效果,反而增加了中学生的对抗性,形成逆反心理,其次,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父母在物质方面尽量满足子女要求,可谓是有求必应;另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为适应竞争,对子女学习要求越来越严,请家教开小灶,或家庭题海战术等,造成巨大压力,因此这部分家长是在物质享受百般造就,在学习及行为方面,百般苛刻,物质和精神享受不平,容易形成了溺爱型或保护型。作为家长应该正确的去教育中学生做到管教引导,不放任自流,又尊重子女的个性,循循善诱,耐心说服,最好的模式就是既有家长的威严又可以孩子保持一种良好的朋友关系,这样孩子才会将心声吐露,家长才能进行正确的引导。

中学生正是孩子成长的青春叛逆期,家庭教育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家长应该多和老师沟通,创造出良好的共同教育的模式。只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完全不够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往往被忽视,但是确实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学生家庭生活并不幸福,那么他也无心学习,甚至出现一些不好的习惯,不会听老师的管教,也不会理会老师的谆谆教导。呼吁家长真正地关心孩子,良好地去引导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