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课外文学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愈发稳固,成为各大高校要求学时最长、学生投入时间与精力最多的非专业必修课。然而随着其受瞩目的程度不断提升,大学英语教学中所暴露的问题也逐渐明显:教师教学过程中无法摆脱教学定式,过分注重学生基本语言能力的培养;学生群体主动“妖魔化”四六级,将大学英语教育与应试教育画等号,依然强调死记硬背,未学前便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在此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真正能学有所得成为近年来学界讨论的焦点,本文也试图加入这场具有积极意义的讨论,着重分析将外国文学知识引入大学英语课堂的可行性。
2外国文学知识引入大学英语课堂的必要性
国家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由此看出,大学英语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还应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求。这些要求都使将外国文学知识引入大学英语课堂成为必须。
2.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中载教授在2006英国文学学会举办的专题研讨会上曾指出:“英美文学课程在语言、文化学习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英语文学课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提高英语水平,人文素质,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2]将外国文学知识尤其是英美文学知识有意识地渗透进大学英语课堂中,将在极大程度上促进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其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了解色彩斑斓的世界文化。西方哲学家蒙田提出“,文学教育被定位为人文教育与审美教育”。[3]通过引入文学知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其审美能力、优化谈吐、修身养性,有助于未来将成为社会主流栋梁的高校学生在日渐浮躁的社会中沉淀心神、树立正确的三观、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反作用力。
2.2适应全球化发展、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要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频繁,为了更好适应全球化发展需要,培养国际化人才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掌握其语言以及熟悉相关风土人情和行为习惯等都是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外国文学知识,对“培养大学生对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内涵的感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4]学生通过对文学知识的吸收,能更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为今后在职业道路中与国际间可能发生的交流合作扫清障碍,拥有更为光明的职业前景。
2.3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知倾向,它是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考虑的问题。现阶段的大学英语课堂实践中,大部分教师依然习惯专注教材,机械地将课本中大量的知识点,包括单词、词组、语法、句型、写作等满堂灌给学生,使英语课堂索然无味,无法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而若能将丰富多彩的文学知识恰当地引入课堂讲解中,势必能为原本令人昏昏欲睡的课堂增添一抹亮色,使学生耳目一新,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提高其综合素养,还能拓宽知识面及词汇量,可谓是一举多得。
3外国文学知识引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方法与实践
3.1课文内容引申法
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材,尤其是每单元的精读课文多以议论文为主,这就为在讲授课文中引入文学知识增加了难度,但是只要教师留心,还是会发现不少切入点可供选择。如“21世纪大学英语”第三册Unit1-TextA“HowIGotSmart”中出现的一句“Cupidaimedhisarrowandstruckmerightintheheart.”教师可从罗马神话中手拿金弓金剑的小爱神Cupid出发,给学生介绍围绕他的一系列有趣的神话故事,生动形象地描绘一个调皮的孩子任性地射出金剑、铅剑却能主导世间一切人神的爱恨情仇,讲解其中最著名的受害者太阳神Apollo和月桂女神Daphne的故事:Apollo被Cupid的金剑射中疯狂地爱上了Daphne,而被铅剑射中的Daphne却对英明神武的太阳神的追求不厌其烦,宁可变成湖边的月桂树。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介绍中更清楚地明白原文所表达的含义,还能了解一些西方社会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教师也可以由此引发学生阅读西方文学的起源希腊罗马神话的兴趣。再比如“21世纪大学英语”第四册Unit1-TextA“WhoIsGreat?”中提到了美国传奇女诗人Emi-lyDickinson,教师可从这位现代诗歌先驱一生未婚的隐居生活入手,向学生介绍这位生前默默无闻,却由于去世后被亲友发现了藏于阁楼之上闺房中的1700余首细腻精湛的现代派诗歌而名声大噪,也可与学生分享记录了她隐秘感情生活的诗歌,由此激发学生通过试读其诗歌探索这位伟大女诗人神秘的内心世界的兴趣。
3.2单词引申法
除了从课文内容出发,从教材所涉及的课文、单词表、甚至是练习中出现的单词着手,引出文学知识都能达到很好地教学效果。例如课文中出现了“narcissus”水仙花一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抛出如“我们在中文表达中有时会将“水仙”名词形容词化来形容一个人,是形容他有何特质?”之类的问题引出我们用narcissus表示一个人很自恋是源于希腊神话中一个名为Narcissus的俊美少年:少年由于过于美貌而爱上了自己在湖中的倒影,而后因相思不得郁郁而终,变成了湖边的一株水仙。类似的故事经教师丰富的表达讲述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本来沉闷地课堂增添活力。再例如单词表中出现了“Feminism”一词,教师可向学生简单介绍何为女权主义,女权主义的发展及派别等文学常识,引出相关词汇如“Feministcriticism”、“genderdiscrimination”、“hierar-chy”以扩充学生词汇量,也可向学生介绍一些女权主义倾向明显的名家名篇供学生选读,以扩大学生阅读量、提高文学鉴赏水品。
3.3经典文学作品短剧编演
如果只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引申教学,无法真正调动学生学习文学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可为学生安排“groupwork”小组活动,以八到十人为一组,自选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片段,将其改编创造成为英语短剧小品在课堂上呈现。在笔者进行的实践中,学生对此活动积极性高,而经典童话、希腊罗马神话、莎士比亚戏剧、欧亨利短篇小说等文学作品都深受青睐,改编出的作品也往往剑走偏锋体现出改编者对作品的独特理解,也展现出现代年轻人思维的活跃与发散。此类活动不仅能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文本,学生自主改编剧本还可锻炼其英语写作能力,而由于要求学生全英演绎作品,还能通过学生课下的排练、课上的表演锻炼其口语听说表达能力,实践意义显著。
3.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技术及信息网络系统的逐步发展与完善使大学英语课堂上外国文学知识的引入不再必须依托教材,教师可以借鉴与引用的是互联网上丰富多彩的资源。多媒体技术可将文学作品以声音、影像的形式将以往文本中枯燥乏味的内容较为生动、形象的呈现给学生。教师可选择故事性强、内涵丰富的文学改编影视作品如《傲慢与偏见》、《悲惨世界》等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与学生进行鉴赏,通过对影视作品的赏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阅读原著的自觉性。此外教师还可从作品内容、电影版本间差异以及影视与文字表达手法的不同等方面设计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或是布置观后感、影评等作业旨在提高学生听、说、写等方面的能力。
4结语
关键词:学习习惯;读音规则;预习;错题本;作业
初中阶段的英语,处于入门和过渡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将使学习事半功倍。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精益求精,认真负责地备课,新颖且自然地导入,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配以精心制作的课件,耐心细致地讲解,可是学生的学习成效常常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课后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一门学问,是所有英语教师需要共同探讨和研究的课题,需要教师下苦工夫去摸索。
一、拼写、记忆单词
单词好比汉语里的汉字,若汉字没掌握,何以学好汉语,英语也是如此。单词绝不是由26个英文字母无序地组合而成,所以单词记忆当然不是枯燥无味地死记硬背字母组合。记忆单词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拆分法、联想记忆法等等,更有创意十足的根据想象和画面记忆的视频图书,但这仅适用于幼儿和小学阶段。对于初中生来说,最科学和长久的方法,就是根据读音规则记忆单词。
1.学好国际音标,标准发音,走好第一步
进入初中,词汇量增加,如果方法不对,学生就难以入门了。所有教师有必要认真细心地教会学生熟练使用国际音标。初一刚入学的时候,应该先从国际音标的教学抓起,可以把26个字母的学习和语音教学结合起来,根据音标来读字母,学生在学字母的同时,也掌握48个国际音标。这样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让每个学生认真地过拼读关和语音关,而后慢慢做到能自拼自读,直到给出音标就能正确地拼读单词。因此,掌握基本的语音规则,有助于今后的听、说、读能力的培养。
2.拼写、记忆单词从读音规则入手
在音标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一些单词,包括学生已经掌握的和一些不熟悉的。对于已经掌握的,列出几个,让他们总结其发音规律,对于不熟悉的单词,可以通过类似发音让学生大胆猜测试读,逐渐让学生熟记拼读规则,注意特殊发音,他们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单词记忆就像汉字拼写一样,有规律可循。这样,学生会在短时间内发现,原来自己已经轻松记住了不少单词。这时候,教师要记得给学生布置一些语音课的作业,以便得到巩固。同时,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渗透音标教学,强化单词的拼写和记忆,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
二、科学合理地课前预习
英语学习不是老师包办的事情,应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养成预习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之一。需要注意的是,预习要落实到每个学生,做到有布置有检查。表扬认真预习的学生,提醒预习不到位的学生。作为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合理设置课堂活动,比如,让学生点出本课知识点,包括新词用法、词组、句型或语法点等,然后为他们加分,对于解说详细到位的,加更多的分数,这样进行小组比赛,学生不仅体验到了预习的成就感,也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三、培养归纳错题的能力,“错题本”不离手
教师教学中对于这个情形再熟悉不过了:同一个知识点,课本上作为重点笔记记过,课堂活动训练过,小测时测过,写错了订正过,平时书面练习也不止做过一次了,发现有人错教师也反复讲解过了,可最后再考一次还是有很多学生错得一塌糊涂,这简直让老师伤心至极。追其根源,平时没有及时归纳错题和有效使用错题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1.必要性
在错题问题上,学生的个体差异一直存在着,同一份练习或考试卷,学生的错误之处各有不同:有单词拼错,有语法混淆,有的完全出于粗心大意,有的则忽视了语境或者句意而导致错误。不仅学生的错误有差异,教师在讲解过程当中也无法保证每一位学生的每一处错误都点评到位。所以,建立错题本十分必要。及时归纳错题,在复习时对自己的错误就一目了然,大大降低了重复出错的概率。
2.简洁灵活地做错题本
那么,错题种种,如何做错题本呢?和预习一样,做错题本也需要教师指导。比如,一个常见的误区:学生将所有错题一字不差地抄在本子上,这就相当费时费力了,也误解了做错题归纳的初衷了。形式服务于内容,不同的错误应使用不同的记录方法。所以在实践中,应灵活使用各种方式,简单明了,一针见血。
3.整理要及时
对一个知识点的考查,一般在近期的题型里会重复出现,如若一直没引起重视,那么出错的可能性就高了。同样的,对于其他知识点都如此对待,那么就会错失很多分数。长此以往,没有及时对错题进行归纳,学习效率很难提上去,想取得好成绩就难了。所以,平日里要及时摘录,可以先随手记在小本子上,在复习小结的时候整理到错题本上。
四、合理有序地做作业
1.认真完成作业
英语是一门语言,需要听说读写能力的共同配合才能有所进步,所以做作业绝不是不分时间段把书面作业做完就是了。学生经常做作业只完成书面练习,尤其当面对好几科作业的时候,因为课业负担,学生往往忽视了复习,也忽视了教师布置英语作业除了任务清晰明确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合理地安排作业。以八年级上册为例,这里不妨列一个八年级上册的常规的作业,如下:
这样看来,前三项属于复习,并且涵盖了听、读和记忆,长期坚持,就能很好地训练语音和口语,增强语感。在此基础上完成第四项的书面练习,就相当于加深巩固了,练习的难度也降低了,节省了查阅原文和思考的时间,学生也从中获得了成就感。
2.好习惯贵在坚持
任何学习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尤其在初步养成阶段,教师的工作要勤、要细,一定要落实到每个学生,直到学生做作业的时候已经“本能”地按照这个步骤,这时教师检查监督的时间间隔可以稍微长一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和家长配合,必要时,可以让家长在听读部分签个字,以便教师了解情况。这样坚持一段时间,教与学就会更默契、更顺畅,学生学习起来也更轻松。
以上四点仅仅是课堂之外英语学习习惯养成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不断学习和摸索,善于反思总结,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成为真正的“良师”。
参考文献:
[1]郑苗良.浅谈初中英语错题集.学英语:初中教师版,2011(29).
[2]徐小萍.浅谈中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培养.2009-11.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摆在我们面前。
【关键词】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多年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经验积累,我做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做法如下: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儿童最喜欢图文并茂的注音读物。特别是童话,寓言或关于英雄人物的注音读物。他们不仅喜欢读,还喜欢讲给别人听。教师必须是此类课外书的积极读者,可选讲一个故事,有意识的在最有趣的地方停下来,让学生自己看书,把故事补充完整,以此激发兴趣,诱导自能读书。中、高年级则应将学生兴趣引至名人传记及科普读物上,结合语文课的学习,相机推荐适合“口味”的书目,鼓励他们课后去自由阅读
2.指导表演。
一年级的注音读物上有《滚南瓜》的故事,我先叙述开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帮小白兔出主意:“怎样才能将南瓜送回家?”接下去阅读原文后明白了:小白兔是看到了熊猫骑的三轮车后,想到把南瓜滚回家。“怎样才能将南瓜滚起来呢?”我又出示一个大南瓜,放在讲台上,让两个学生把南瓜竖起来演示滚来滚去的情景。学生兴趣盎然。“谁愿意表演这个童话故事?”学生们纷纷跃跃欲试。我请三个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这个童话故事。故事中“小白兔”滚着南瓜回家去的情节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滚南瓜》的故事也人人会讲了。
在低年级课外阅读中,这种“读、议、演”结合的做法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又能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示方法。
学生爱读书不等于会读书,还需加强指导。每节阅读指导课上精读一、两篇读物,教会学生从整体入手三步读书:初读,归纳主要内容;速读,质疑解疑;细读,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释词。告诉学生自由阅读时,不仅可以连读,略读,还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去跳读。二年级学生能把一本200多页的书在放学以后几小时就看完,有的学生就是挑最有趣的情节跳读的。如:有一次一学生在电视上看一部连续剧《红楼梦》,急于想了解黛玉和宝玉的命运结局,就找来一本《红楼梦》小说,不到半小时就找到了答案。家里人感到非常奇怪,他却笑着说:“我是跳着读的。”
4.明确要求。
让学生明确不同体裁的读物有不同的要求。童话、寓言重在明理;历史故事重在懂得故事梗概;诗歌重在通过朗读体会其意;科普读物应明白书中的科学道理。还要求学生对各类文章中精彩的重点段,要会理解、会背诵、会仿写。这样既为写作打下基础,又能提高理解能力。
5.培养习惯。
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每人备一本摘录本,教会分类摘词摘句。如佳句分类:按句型可分为比喻句,拟人句等;按内容可分为写人物外貌或写动物外形的。学生的摘录本,每周必查一次,每学期互阅两次,相互促进。
6.作业钩连。
把语文课的内容通过阅读挂钩,做到“根在课内,梢在课外”,如学了《吃虫的植物》后设计了这样一道填空题:“世界上吃虫的植物约有()种,在我国已发现有()种,除了猪笼草,茅膏菜外还有()。”这样的作业,学生是有趣完成的,于是乐于阅读有关书籍。课本中安排的重点项目,光凭基础训练中安排的练习还不够,围绕每组训练重点,读讲课文时,不仅要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课外结合与小学生相关的书类杂志读物上的文章进行练习,培养学生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的能力。不过练习的短文要注意有明确的典型性及反馈性,以利掌握规律、熟练技巧,发展智力,又促进了读书读报活动的正常开展。
7.开展活动。
一、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农村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效果不好,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条件,如没有阅读书籍等,但更为主要的是相当部分农村初中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
1.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阅读内容,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带有明显的兴趣性,他们喜欢那些带有插图的、故事情节生动的小说、神话,寓言等生动有趣的作品。在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中,老师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特点的阅读内容,帮助他们收集民间故事、民间谚语、俗语,并利用语文活动课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把自己收集到的谚语、俗语与大家分享,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班级逐渐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逐渐养成。
2.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保持着比较持久的兴趣。利用各种学生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更好地激发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读后感交流会、成语擂台赛等活动,还可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作品栏,展出学生读书笔记、手抄报等作品,评出优秀,给予奖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对课外阅读保持着比较持久的兴趣。
二、推荐有益读物
读书是一种享受,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当学生尝试到了成功的快乐,就会更加积极地阅读,从而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都喜欢读书,但不知道读什么书和怎样去读书。所以,在农村学生的语文阅读指导的过程中,老师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阅读内容,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重点。每学期开始,教师要利用给学生开具阅读读书目的机会,认真选择和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在语文教学与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我推荐给学生的阅读内容主要是与语文教学,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的书籍,也兼顾到学生的休闲性的阅读内容。要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阅读资源,可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借阅,把现有的书籍利用起来。
三、加强阅读方法指导
语文阅读主要是阅读与语文教学有关的阅读内容。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也应该是尽量选择与教学有关的阅读内容,并不是什么书都可以拿来阅读的。在选择适合的阅读内容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效果。有的内容需要朗读,有的内容需要默读。有的内容需要精读,有的书则需要泛度。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要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阅读效果。对那些教学内容相关的、有一定知识性和思想性的阅读内容,要指导学生去精读,还应做好阅读笔记。对那些趣味性的阅读内容,指导学生作为消闲性的阅读就可以。对于那些长篇小说,指导学生选读有关的内容,没有必要去通篇细读。对于那些有深刻内容的散文、诗歌,可以指导学生定期朗读,通过多次朗读去领会文章和诗歌的意境。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语文学习中的课外阅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和延伸了课内阅读,学生学习语文,仅靠语文课和语文教材是不够的,还要通过课外大量的阅读。对于提升学生智力水平来说,课外阅读也非常重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阅读能力的程度决定了学生的智力发展状况,补课不是能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力、再阅读。”
一、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兴趣的培养是最关键的。由于小学生刚接触文字,还没在脑海中形成对阅读的概念,因此教师应该先从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起,介绍知识,使其向往。可设置阅读课,结合不同年级,选择童话故事或者一些经典的寓言等,进行形象生动的介绍,提高学生兴趣。如经常在晨会课上阅读一些经典文章,促使他们形成阅读期待,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同时对阅读课外读物的学生采取鼓励的方式,提高阅读信心。教师要以身作则,和学生在同样的环境中感受阅读的魅力,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小学生定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
二、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素材
有人说,中国的父母自己不读书,但异常重视孩子的读书。很多家长见书就买,却不懂得如何指导孩子读好书、读懂书,孩子的成长与读书是分不开的,那么怎样读书才是真正的会读书呢?我认为,要让学生选择性阅读。开卷有益,选择性、计划性地阅读往往会事半功倍,反之不仅事倍功半,还极有可能养成错误的阅读习惯与思维习惯,事实上,心理学上也提倡散漫式的、没有选择的阅读,使人形成散漫式的思维方式。社会上的一些课外读物内容不健康,没有教育意义,而小学生生活阅历少,缺乏辨别力,往往被花里胡哨的封面吸引,容易受到影响。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和家长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1.有思想教育意义的书籍,让学生在阅读中认识到真、善、美,从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近年来,中小学掀起了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潮,像《三字经》、《弟子规》、《二十四孝》。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给予了人们思想道德的启示。学习传统文化是一件大好事,国学的振兴说明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意识到要向民族的根基回归。哲学上强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基本命题,一个民族要文化复兴、大国崛起,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晓得自己要往哪里去。因为不失方向,这样的发展才有价值,才有意义。在作为人才培养起步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普及国学教育就显得更有意义。据媒体报道,国内外很多地方都为小学生专门办起了国学学习班,这足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不能忽视。
2.教师在推荐课外阅读书籍时,还要从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差异出发。如小学低年级阅读以童话、神话、故事为主,而高年级阅读以小说、传记、传奇为主,女生对有故事情节的书感兴趣,而男生对体育、科学、地理等方面感兴趣。教师了解了学生的情况,可以有的放矢地推荐科普类、童话类、人物传记、小说、散文、四大名著、寓言、诗歌等读物,如《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西游记》、《唐诗三百首》、《伊索寓言》等,满足学生不同的阅读需求。
三、适时指导,养成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指导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使语文课外阅读获得成果。(1)摘抄佳句阅读。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摘录出文章中的佳句。引导学生边读边画,通过对文章欣赏和体会,摘录出知识哲理、名言警句、妙词佳言、问题答案等。在对摘抄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问难质疑阅读。对文章内容进行质疑问难是学生从阅读中获得收获的体现。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开动脑筋,进行分析和思考,学会对阅读材料处处提问,在探索研究中解决疑问,强化阅读能力。(3)对比反复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对材料的重点段落和章节进行反复阅读,对相关材料进行对比阅读,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和文章的深刻含义,做到真正从阅读中学习。比如:对《魔法学校》和《嘻哈农场》,就可以进行对比阅读,对《明朝那些事》的《霸业的开始》章节,就可以进行反复阅读。(4)读写结合阅读。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写阅读提要,对文章的基本情节、主要内容及重点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写阅读感言,在阅读完材料时叙写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收获。
四、通过活动载体,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深度和实践能力
有了明确的阅读目的和科学的阅读方法,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搭建阅读交流的平台,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应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实践技巧。(1)定期开展好书推荐活动。要求学生在推荐好书时,客观介绍所推荐书目的具体内容和主要思想;介绍本书的作者和推荐此书的目的;介绍本书的题材和写作特点等,尤其要介绍本书对读者的影响、历史意义等。(2)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活动,提高学生的读书应用能力。每次读书交流会确定主题,有主持人,有具体时间和地点,每人交流时间有限,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提高写作质量,在有限的时间内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定期举办课外阅读成果展、阅读比赛、书评影评等活动,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各种课外阅读活动的积极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了课外阅读质量。
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是化解学生过重负担的重要手段。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发现,凡是读书多的学生,知识面较广,思维较敏捷,遣词造句等写作能力较强。课外阅读是小学生积淀人生智慧,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我们要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振奋并终生难忘的书,帮助学生甩掉沉重的学习包袱,“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是大势所趋,要充分重视课外阅读。
参考文献:
[1]张秀丽.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现代阅读,2012.12.
一、现状分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练地道出了关于阅读的要义――我想无论如何,在教书先生的学堂是破不了万卷书的,唯有在学堂外也即今天的课堂外才有可能去读成千上万卷的书,也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这是美国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通过对写作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进行长期调查和研究后在其《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与中国古人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然而我们既丢掉了优秀的传统,也没有借鉴外国学者的先进理念,却走进了讲课文讲作文 “ 唯讲是上” 的死胡同,在“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具体看来,对课外阅读的忽视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两大硬伤:无趣和贫乏。“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国正先生的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轻视课外阅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闭塞中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即抑制了学习的兴趣。在许多地方和学校,语文课成为学生最反感和最不受欢迎的课。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无疑为语文早早地判了死刑。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这正是我们长期以来不重视课外阅读所付出的最惨重的代价。
二、指导课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还要有方法指导,包括读物选择、阅读积累、阅读速度等等。
1. 精心选择读物,确保健康阅读。爱迪生的母亲给他推荐读物的方法我认为很值得我们借鉴。她针对爱迪生爱思考的特点,春天树木吐绿时,就给儿子讲大自然的奥秘;夏天乘凉,就讲罗马帝国的兴衰;落叶之秋,给儿子读小说;冬天在炉火旁就用物理、化学现象丰富儿子的知识。
2.指导速读、精读的方法。学生阅读时,特别是在课外阅读中,要能分清主次,属于扩大眼界、丰富知识的读物,要学会浏览;属于与当前课内学习有关的内容,就要学会精心研读。
3.指导质疑方法,提高解疑能力。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我特别强调要求学生不要迷信书本,要积极思考,敢于质疑。我在班级设立“征答角”,让学生把自己无法解答的问题公布在上面,又引导其他同学共同查找资料,帮助解答。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提高阅读能力,仅靠教师的愿望是不行的,也不仅仅是靠教师的串讲分析或简单的展示重点、目的之类的既定目标所能奏效,它涉及到教师、学生、客观环境等诸因素之间的综合作用。
建立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阅读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良好的老师。”目前,中学生的阅读正受到现代视听媒体的挑战,主要是电影、电视和流行音乐,“快餐型”读物也占据了不少学生的空间,读了就扔,读了就忘,休闲的目的是达到了,促进思维,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质这些中学生本无法回避的阅读任务与目的,都在快节奏中失落了,语文课文选有不少经典名著的片断,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能否让学生在“窥一斑”的基础上,激起“知全豹”的欲望呢?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引导,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查找资料,探究因果,进行交流,那么,学生怎会没有阅读的兴趣呢?
语文课教学本应承担着激起学生阅读欲望的主要责任,而反观我们的语文课堂阅读指导活动,的确存在许多不足:
传统语文阅读活动,一味讲究“读书百遍”,这种以大量时间投入为基础的读书方法,在“时间就是金钱”的现代社会,显然是难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现代学校语文阅读活动,则往往以“割裂为美”,把各类不同文章的阅读拘泥于“背景、段意、主题、特点”的肢解模式中,将多样化统一的文章的内容拆散并抽象成许多简单的概念。这种阅读活动的僵化模式,不仅破坏了文章血脉灌注的有机生命体,而且使用阅读活动陷入肤浅,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在的生命,实现阅读者与阅读对象的心灵对话。当今学校语文课堂无法激活学生阅读需要,这是所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事实,这也是社会所广泛诟病的语文教育的症结所在。如果忽视今天所处的时代特征,忽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阅读经验与阅读需求,如果我们不能从激发兴趣、主动拓展这一角度来改革我们的日常语文教学活动,则我们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前景,的确不容乐观。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学生并非缺少阅读时间,关键在于学生难以选择,没有足够的兴趣,因此看来,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导”字上多下功夫。指导学生选择多读有益的书,精读有价值的书。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有这样的要求:①、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②、学校要配备充足的工具书、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其他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等各类图书,配备必要的教学挂图和教学辅助资料,订有相当数量的报刊。③、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一定数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利用网络资源,还可装备视听教室、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
这些要求充分体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在我们这里,靠上靠下准备学具,可能性不大,但发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势在必行、大势所趋!那么,我们究竟是怎样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呢?多年来,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是一句口号,一句空话,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下面就是我在十几年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点滴经验,特期盼能抛砖引玉,引来各教育同行更多的争论性的权威论断。
一、 给学生指明阅读的基本途径
依照《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课文的教学实际出发,在课外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扩大阅读的活动。这项活动能大大增加学生的见识,具体操作如下:
1、由学习节选的课文,拓展到整部著作。如学习《狼》,去阅读《聊斋志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去阅读《水浒传》;学习《热爱生命》,去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由学习短篇课文,拓展到阅读文集。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去阅读散文集《朝花夕拾》;学习《纸船》,去阅读冰心的诗集;学习《皇帝的新装》,去阅读安徒生童话集。
3、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其他文章。如学习的《我的母亲》,去阅读的《回忆我的母亲》;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去阅读《谈骨气》;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去阅读《后出师表》、《三国演义》。
4、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的传记。如学习了鲁迅、朱自清、冰心等作家的作品,去阅读《中国现代作家传略》等。
5、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评论、鉴赏课文的文章。如学习了一些唐诗、宋词后,去读《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中的相关赏析文章。
6、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题材、写法同类的其他文章。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魏苏的《台阶》,去读《父亲的爱》、《奇迹的名字叫父亲》等表现亲情的文章。
二、告诉学生在阅读中要遵循一些原则
任何事都有一定的原则,阅读同样也不例外,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也告诉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
从整体上说,中学语文拓展阅读必须覆盖最新修订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对大纲推荐阅读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都应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找到相应的拓展点,并加以落实。从层次上说,开展拓展阅读,还必须注意初、高中阶段、每学年每学期课外阅读的不同内容和要求,把握阶段总体目标、学年阶段目标和学期具体目标的层次性、联系性,形成一个层层推进、逐步到位的完整体系。
2、循序渐进的原则
课外拓展阅读必须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地阅读。
3、课内外相互促进的原则
开展课内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也反映了语文课内与课外的辩证关系。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课内打好基础,带动课外;课外积累和发展,促进课内提高。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所以,学生要注意,不是说要扩大阅读量,要发展课外阅读,就是天天抱着课外书不释手。
4、 读写结合的原则
读与写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吸收与表达的角度看,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吸收为表达奠基、引路,表达对吸收起着加深、拓展的作用。因此,作为教者,还必须要求学生既是“君子”又是“小人”。否则,学生只管成天埋头苦读,结果一动笔便束手无策了。
三、我对拓展阅读的管理与指导
1、管理
(1)、制订计划。我和学生都要制定拓展阅读的计划,我先把指导计划拿出来,学生才好根据我的计划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我明确地告诉学生拓展阅读要以课文的学习为拓展点,以自己的独立阅读为基本形式。
(2)、介绍阅读材料。根据阅读需要,我也对选定的拓展阅读材料进行适当的介绍,或介绍全书内容,或介绍有关章节,或介绍写作特点。
(3)、检查督促。每次专题阅读后我都要及时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摘抄卡等,并作好统计,在班上公布,以促使学生更认真地进行阅读。
(4)、总结表彰。每学期或每次拓展阅读后,对阅读中的经验、体会以及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表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阅读的目的、意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巩固阅读成果。
2、指导
(1)、我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每次专题阅读或每读一本书,都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
为了明确课外的总体要求,调动学生参与、家长支持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我在初一学生入学后,就给学生宣讲课外阅读的意义和指导课外阅读的计划安排。这点要注意,如果你不给学生家长讲清楚,恐怕在分数教育的今天,不单是学生要挨骂,老师也躲不了批评、指责。说你成天就教学生看小说,不误正业!
(2)、给学生确定阅读的时间和方式。拓展阅读的材料选定后,还必须确定学生阅读的时间和方式。要在课内阅读的必须争取当堂完成,要在课外阅读的材料,则放宽尺度和要求。
(3)、指导阅读方法。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朗读法、背诵法、三步阅读法、文体结合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勾画圈点、摘录、评点、提要、质疑问难、归纳梳理等。
(4)、组织阅读活动。通过阅读笔记展、阅读心得交流、阅读讲座、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讨论会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拓展阅读也有要注意的问题
1、解决图书问题。开展课外阅读,必须解决图书问题,即保证有可供进行拓展阅读的相关材料。我是通过让学生传看自家的课外书或借读学校图书室的书来落实这一点的。
2、打好课内基础。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打好课内基础,即“得法于课内”――老师对精读课文的示范分析和自读课文的学法指导,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阅读训练,领会阅读的规律和方法。在这样的基础上,课外阅读才能有法可循、有路可走,才能真正做到“增益于课外”。如我在教学《心声》《孔乙己》等文章时,就教给学生分析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让学生在《骆驼祥子》《狂人日记》里去体会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养成有目的的阅读习惯。拓展阅读以大纲为纲,配合教材和课堂教学,指点阅读材料,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有目的的阅读习惯。
(2)、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在课外阅读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勾画圈点、批注点评、摘录提要、写阅读笔记、札记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养成勤问多思的习惯。课外阅读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读思结合、勤问多思的习惯,要让学生“站在书上读”,亦即以质疑和批判的眼光来阅读,力求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4)、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主要是培养学生会用字典、词典,会用参考资料,独立地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关键词:语文学习 课外知识 引导方法
传统语文观认为,语文的基本技能就是听说读写,而由听说读写这几项基本技能所引申出来的一些语文素养却被忽视,其实,语文素养所需的语文能力要传统语文观所界定内容丰富得多,比如创新思维能力、运用能力、审美能力、分析研究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获得,除了语文课学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标准化、正规化的训练外,学生的知识视野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尢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语文的基本技能,同时还应该走进生活,融入社会,用所学得的语文知识来引领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语文课以外的语文知识呢?
我想,首先应该明确课外学习的内容。语文本身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似乎很多学科都可能与语文联系起来,特别是社会学科,如历史、哲学、宗教、社会学、逻辑学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教育史其实就是一部语文的教育史。无论是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诸子百家时代,还是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还是后来的科举取士时代,语文似乎总以一个主要的面目出现在中国的教育内容中。但正是这种以语文为主的教育模式,却让中国文化传承几千年而不衰,让中华文明得以长期延续,应该说,语文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是功不可没的。
而如今,我们的语文教育的内容被紧缩,传统的东西丢得太多,现代的东西又无法以鲜明的特点占据在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中,特别是在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语文似乎成了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因为语文教育的缺失,我们今天也尝到了苦头,我们的社会道德每总愈下,真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因此,除了我们平时对语文教育中听说读写的特定要求外,语文课以外应该学什么,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了。
作为一名农村语文教师,我所思考的当然是农村的语文教育问题,农村的语文教育如何以当前农村生活的实际相结合,他们今天到底还要学习哪些语文知识,这就显得非常重要。我想,农村中学的学生除了课本要求我们的语文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以下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第一、具有现代生活理念和国际化视野
所谓现代生活理念,主要是针对农村学生的现实生活方式来说的。因为农村学生受到经济和地域观念的限制,他们的生活方式比较单一和落后,接受新东西的意识比较慢。一旦他们融入到某种生活圈子后,一下子就很难适应过来,这样就制约了他们今后的发展。这种现代生活理念和国际视野又恰是课本上学不到的,只有到课外去学习。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利用假期的时间去了解外面的生活情况,特别是利用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一些外出人员回家的机会,让他们向这些人了解外面的生活状况,一些在外生活的逸闻趣事,让他们把这些东西记下来,然后拿到同学之间去交流,这样,虽然他们还生活在农村,但已经了解了外面的生活。这为他们今后走入社会打下基础。
至于国际化视野,我想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培养自己的学生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了解国际的事情,这些东西在语文课本上也基本上学不到,因为社会的发展是动态的,而我们的教材是一个静态的东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看新闻,读报纸的习惯,届时还可以针对国际上的某个问题组织一些讨论活动,让他们提前对社会的发展的方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事也让他们树立一种“人生无处不青山”的理念。
第二、培养他们的研究精神
提到研究,我们可能会想到那是大学里的事,其实,如果教师不作引导,就是读大学,也不见得有多少学生在搞研究。我们喜欢讲精神,说一个民族要有精神,其实,一个学生的成长依然要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从何而,应该从小培养,不是一定要等到读大学,读研究生后才开始搞研究。另外,很多人还有一种偏见,认为研究工作一般是自然科学的问题,作为为文学科的语文,我们似乎很难找到研究的方向。纵观今天的语文教育界,特别是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不要说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很多语文教师连自己都还没有研究的想法。那又如何能指导学生去研究呢?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研究精神,首先语文教师自己应该有研究的经验和方向。
其实语文知识的研究是比较广泛的,研究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只要指导得当,学生会很感兴趣。依然以农村中学为例,在农村,值得学生去了解和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如当地的民俗文化,民间传说,自然风光,家族史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去了解。而这些知识点又是相互联系的,比如我们指导学生去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学生在了解了当地婚丧嫁娶,各种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后,进而了解了这民俗的来历及相关的知识,学生又多了一项历史知识。
以民间的传说为例,我曾经组织学生去搜集他们所听到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绝大多数都没有文字记载,而是通过长辈口头传下来的,学生在搜集民间传说时首先得去请教长辈,这就锻炼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同时,他们还得听长辈口述,然后再把长辈的口述记录下来,这又锻炼了他们的听写能力。当我们对每个学生搜集的民间传说进行分析研究时会发现,这些传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宣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他所反映出的是农民一种朴素的道德观念和愿望。另外,对同一主题的民间传说,每个学生所听到的却不一样,这就得让学生自己去研究,究竟谁的更符合实际,同学们在研究的基础上还可以对一些民间传说进行改编,让他更符合现代人的道德愿望。
除此外,我们还可以就语文学习的本身来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如对鲁迅的研究,金庸武侠小说的研究,古代诗歌的研究等。可以给学生一个固定的研究内容和必要的研究指导,让他们自己去了解相关的知识。这样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又不断的丰富了语文知识的学习。
第三、社会现象的了解
一贯以来,我们总用单纯来形容我们的学生,认为他们不应该去了解社会现实,他们的任务就是好好读书,对社会了解太多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不利。于是我们的学生在成长的路上一直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当有一天一脚踏进行社会的深潭,他们并不知道深浅,吃了不少亏,走了不少弯路。其实,对大千世界的了解本身就是我们学习的一项主要内容,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隐居隆中却能有天下三分之知。因此,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的了解也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任务。了解社会就得让学生走入社会,如让他们去进行社会调查,让他们去采访当地的一些人物(我这里不说名人,是因为有些无名之人通过采访可能就会成为名人),让他们直接参与一些社会活动,甚至可以委托他们去处理一些社会事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方面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学到了不少社会知识,深入了解了社会现象,然后教师再通过正面引导,给他们一种道德上的目标追求,这样他们不仅不会受到负面影响,相反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更为重要。
第四、传统文化的学习
在今天的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东西比较少,以古诗文为例,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每学期只有几篇,初中语文课本后面还加了十首古诗词,名为课外古诗词。相对于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这点内容简直是九牛一毛。但我们又不可能在语文教材中设置过多的传统文化的东西,于是,课外就成了学习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教师可以与家长相联系,制定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任务,让学生、学生家长、教师形成一股合力,补学传统文化这一课。当然,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也不能过分盲目,特别是不能让他占据了真正的语文课堂的学习。当前一些学校把传统文化引进课堂,甚至强迫学生学习《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道德经》等。一些学校甚至把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这种片面的看法和盲目的做法是有害的。就像任何一种药物都不可能包治百病一样,任何一种文化也不可能会彻底改变现实。
关键词:冬季 室外体育课 体温过低 防治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293-01
进入冬季,许多学生仍不愿因寒冷的天气而停止体育锻炼,相反他们的积极性更高,兴趣更浓。这种良好的运动习惯有利于提高人体的运动机能和抗寒能力,同时对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磨练意志也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如果教学中安排不当或监管不到位,在冬季体育课中学生就会出现体温过低症。
我国民间有句谚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其实就是要求人们要经常锻炼,增强体质,与自然相适应。冬季在室外锻炼,对学生肌肉、骨骼、呼吸、循环系统的发育以及新陈代谢都有良好的作用。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冬季锻炼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如果在教学中不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不重视准备活动、运动量与运动密度的安排等,就极易造成学生身体内脏器官严重失温的现象,即体温过低症。
1、体温过低的症状
人体运动时,新陈代谢水平提高,体内产热加强,体温逐步上升。因此,一般情况下,并不会出现体温过低。但冬季运动时,由于产热和散热过程不平衡,热量散失过多,体温可能会下降到正常水平以下(约35℃),造成体温过低。轻度的体温过低表现为寒战,心理障碍(如判断力下降,记忆力减退)、运动失调等;中度者脉搏微弱、心输出量下降、随意运动能力丧失;严重者酸碱平衡紊乱,痛觉消失,脑血流量减少,心室震颤,直至心搏停止。
过往人们普遍认为,经常锻炼的运动员无论冬季或夏季,其体温调节能力都优于一般人,但近来的调查对这种理论提出异议。华盛顿大学的波茨博士认为,运动员的散热能力比保温能力强,他们在运动时体温下降比非运动员要明显。专业运动员尚且如此,更何况学生,所以冬季上室外体育课时,一定要加强监督,防止学生出现体温过低症。
2、体温过低的原因
(1)运动初期对冷环境的不适。人体刚进入冷环境时,对冷环境的变化不太适应。皮肤血液受外界冷环境影响,温度下降。皮肤中的低温血液流入身体内部,造成体温下降。这种情况出现在运动初期,由于持续时间短,对身体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2)运动过程中散热大于产热。运动过程中,能量消耗增多,体内产热增加,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散热,大大降低了身体对寒冷的绝缘能力。虽然运动时体内产热增加,但如果运动量与运动强度不适宜,就会造成散热大于产热。据美国急救医学教授丹斯尔研究发现,马拉松运动员在寒冷环境中运动后,体温可下降到32℃。
(3)运动时穿衣太多太厚、太臃肿。多穿衣服可增强身体的隔热能力,减小传导散热的过程。但衣服过多则会使人在冬季运动时变成“热带人”而大汗淋漓,运动后需要大量的热量才能将汗液“蒸发”,再加上运动后不注意及时更换衣物,极易造成运动后体温过低。体育课中学生在大运动量、大强度运动后往往出现这种情况。
3、体温过低的预防
(1)注意天气变化及气温骤降。这主要是由于天气突然变化,机体尚不适应的缘故。因此,冬季室外体育课,体育教师不仅要考虑绝对温度,还要注意温度的变化。在天气骤冷的情况要么暂停室外体育运动,要么组织学生在室内球馆或教室内游戏及锻炼等。
(2)注意观察学生身体的异常信号。波茨认为,体温过低时,机体本身会发出一定的信号,如手脚发冷、寒战、反应迟钝,其中最明显的是判断力下降等,应及时中止室外体育运动,加强保暖措施。
(3)注意学生运动时的呼吸方式。通常用鼻子呼吸,因为冷空气经过鼻子的过滤之后,不仅可以保持清洁和湿润,而且还可以增加温度,从而对呼吸系统起到保护作用。冬季体育课要教会学生采用鼻口呼吸的方法,即半开口腔,嘴唇微张,舌尖上提,让冷空气经牙缝吸入,再经舌尖加温度得暖和,以减轻对呼吸道的刺激。
(4)要充分重视准备活动。人受到寒冷的刺激后,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粘滞性增加,灵活性与协调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上体育课课,会引起肌肉拉伤或关节挫伤。因此,教学时一定要组织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一般时间为12——15分钟左右),使其机体内各器官、系统在中驱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与之逐步协调适应,以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5)注意运动量与强度要适宜。冬天锻炼,人体消耗的能量相应增多,疲劳程度也相应加大,因此,冬季上室外体育课要注意保持合理的运动量与运动密度,运动密度一般控制在35——40%,平均心率140——150/分左右较为科学。若运动过于剧烈,排汗增加,对保持体温也不利。
【关键词】语文;课外阅读;策略;指导
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丰富人的知识,开阔人的视野,而且可以开启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审美品质。在倡导学习型社会的今天,恰当有效的课外阅读对于小学高年级同学来说尤其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我们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以精读带泛读,以课内带课外,要讲究阅读效率,提高阅读速度。
一、运用迁移
阅读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阅读过程中如何操作所需要的一般程序、基本方法和有关技巧教给学生,使学生对阅读理解的操作过程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在掌握关键性操作要领的基础上,讲究操作的灵活性,使学生能根据不同的文章选用不同的方法,主动把握理解的契机。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把从课堂学到的理解词句,概括内容,归纳中心方法规律,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自己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迅速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如用朗读感悟,体会人物内心这个方法学习《印度洋上生死夜》一文后,教师就要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船长》《平分生命》等文章。
二、 尝试速读训练
(1)“遮盖速读法”。准备好一张白纸和书页差不多大小.放在书上端,读完一行就把纸往下拉,盖住读过的一行,使眼睛不能来回重复,同时减少眼睛的左右移动,增强眼的视觉广度。随着训练.把遮盖挡用的纸往下拉的速度加快,即可逐渐提高速度。
(2)“限量速读法”。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限定时间读完。学生可能一开始不行,但随着逐步训练,能渐渐提高阅读速度。
(3)教会学生做笔记。俗话说:好脑袋不如一支烂笔头。笔记是记忆的贮存器,资料的仓库,思考的激发器,创造的发源地。①眉批笔记。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②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③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④写心得体会,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
三、开设“课外阅读课”
把课程表中的一节“兴趣活动课” 设立为“课外阅读课” ,推荐读物、指导方法、欣赏评析。保证每周一课时,师生互动,逐步把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过渡。
四、展示阅读成果
把课程表中的另一节“兴趣活动课”作为学生阅读活动的交流舞台。
(1)每两周“两个一”交流 :一首古诗、一句名言警句。
(2)每月一次语文活动:成语接龙、读书笔记展评、讲童话故事、诵读古诗、说新闻、谈我最喜欢的书、“新书介绍”等。
(3)每学期一次“语文节”:诗歌朗诵、手抄报比赛。
“读书擂主”每月一评。为了刺激疏于阅读摘录的学生多读多记,沟通学生之间的联系,活跃学习气氛。经过评比,我把在阅读活动中涌现出的好的典型,给予“读书擂主”的光荣称号,让他们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告诉同学,把自己大量的优秀的读书笔记提供给同学,这时,所产生的效果就不仅仅是增长学生知识,更是一种重于言教的榜样的感召力和生生之间的融洽。
(4)成果展示,让他们在阅读活动过程充分做主人,边做边评,边评边赏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发展读书、写作、动手、反思、评价等各方面的语文素养,体验学习的乐趣,受到心灵的震撼。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会在兴趣阅读活动中有话可说、可写,甚至可以把自己在阅读活动中积累的经验搬到课堂上来,以利于他们主动建构。“班级读书会”是一种很好的做法,是先引导孩子用一段时间去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好书,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同学和老师以及家长共同对作品进行自由的讨论,其间也可展出一些孩子的读后感或其他作品。
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做细心人,经常暗中提示指点,给他以“一鸣惊人”的机会,从而促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较好的发展。让课外阅读成为高年级同学的一种快乐。
五、体验读书之乐
对学生而言,能够体味到读书是一桩快乐的事情,在快乐阅读精彩故事的同时,感到句句实用、篇篇精彩,学到许多语文知识,陶醉于艺术,进一步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觉得读书是一件轻松而光荣的事情,而不是繁重的学习任务,从而终身享受书籍所带来的无穷乐趣。
青少年是一个正处在知识与身体成长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记忆力好,求知欲强,课本知识往往不能满足他们日益成长的心理所需,必须很好地吸引他们去广阔的课外吸收更多、更新的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量和写作水平,因此我们在课外阅读与作文教学方面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增强学生写作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加强了课外知识对作文的渗透作用。
首先是加强景语的渗透作用。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景语的描写主要出现在记叙文、小说中人物出场的那极其有限的一小部分,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我们在语文实验室指导学生广泛的收集、整理、体会、领悟它,最后形成自己的东西。如学生在《家乡的晚景》中收集到的:“晚风吹拂田野,日光洒下余辉……”就会产生相类似的想象语句:“晚风吹熟了原野,大地一片宁静,太阳悄悄地躲进了暮色”;在《山乡的炊烟》中收集到的:“山乡的炊烟,总是那么蓝蓝的,带着农家的几丝希望,几丝馨香,总是那么轻舒漫卷的像一个踏春归去的仙女,在微风的护送下,悄然隐入了蔚蓝的天空。”使学生意识到景语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从而产生共鸣。然而在文题近似的《家乡的雾》中就产生相似的意识:“家乡的雾总是那么沉沉,那么朦胧,它迷惘了多少人的眼;总是那么润湿,那么温柔,它滋润了多少人的心”。景语的大量收集、加工、及运用,大大的增添了文章的色彩,也增添了孩子们的自信心,所以鼓励他们广泛地收集,消化,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对激发他们的兴趣,燃起他们的写作欲望,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是加强哲语的渗透作用。哲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文章中,哲语起到增添文章色彩,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并且还能拓展学生思维。如学生收集到《鲇鱼跑了》一文的结尾:“拼搏中的生命具有不可遏止的力量!”后,然而在《仙人掌》一文中就写到“当生命面临消亡时,它的力量如爆发的火山”。学生在《门》一文中收集到:“关门是为了防盗、挡风沙、不让蚊子飞进来;开门是为了接纳、迎来一片清新,迎来五彩的人生,世界的光明,请把好大门。”引导学生理解所蕴含的哲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理解力,哲语颂扬了国门大开的新气象,改革开放给国人所带来的实惠,但也要把好大门。当学生在自己的文中写到“门是起点之美,是人生的起步,是走向人生的起跑线。”又如学生收集《朋友》中的哲语“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写到“朋友是人生的桥梁,朋友是闯荡江湖的指明灯,朋友是你哭泣时为你抹眼泪的天使”等等。这些哲语渗透在文章中提高了文章的含金量,达到了我们收集、整理、运用的目的,使学生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再次是加强音乐语言的渗透作用。
其一、善于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感悟音乐语言的美感。青少年正值豆蔻年华,面对多姿多彩的充满激情的音乐语句,往往产生渴慕之情,抓住学生这个心理特点,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摄入大量优美的音乐语言,使之领悟并产生感觉。如文题《假如我是老师》一文,引导学生欣赏宋祖英演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中的音乐语言:“小时候,我认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只粉笔画出的是彩虹,写下的是泪滴;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才知道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品味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生活的清贫,使学生从实际生活感受到教师的伟大所在,那么学生在作文运用时自然就会用相似的语言来盛赞教师。如在写《我的老师》就表现出:“老师像路灯,照亮了别人,冷落了自己;老师如一杯纯酒,越品味道越香甜;铁打的教师队伍,流水的‘兵’;老师是人生的航标”等等,从教师的奉献精神、知识水平、敬业爱岗精神、作用等来歌颂教师。学生只要在这方面有付出,在运用时才有收获。
其二、善于指导学生分类感受音乐语言的美感。欣赏董文华演唱的《春天的故事》中的:“那是一九九二年的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了座座城”;张也演唱的《走进新时代》中的:“让我告诉世界,中国正进行着接力赛,承前启后的引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等是歌颂党的英明领导的。使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后祖国的伟大变化,用音乐语言来描绘中国正是一条腾飞的巨龙。学生在写到祖国变化时的句子是“条条大道如彩虹,个个村庄像街市”。阎维文演唱的《当兵的人》中的:“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头枕着边关的明日,身披着雪雨风霜;都在渴望辉煌,都在迎着荣光。”深情抒写当兵的艰辛与真实的追求,使学生感受到了它的人生价值同时也领略音乐语言的魅力所在。在自己的作品中写到:“绿帽子,绿军装,带来绿色的希望,带来了绿色钢铁长城”祖海演唱的《为了谁》中的:“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为了春回大雁归;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望穿天涯不知战友何时归”等是颂扬当代军人的,使学生真正认识了当代军人,认识了当代最可爱的人,在作文中用音乐语言去歌颂当代军人的奉献精神。在作品中写到:“不论在惊涛骇浪南疆还是白雪皑皑北国,都有你深深的足迹,你是万里边疆的守护神,你是雪域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如周冰倩演唱的《真的好想你》中的:“我在黎明呼唤你,追月的云哟,也知我的心,默默地为我送温馨;月亮下面,轻轻地飘着我的一片情,你是我灿烂的明天;愿春色铺满你的心。”等这些优美的音乐语言真情抒写了内心真实的情感,使学生深情的领悟如何进行情感写真。在一文中写到:“你的心情现在还好吗﹗你的笑容还那么灿烂吗﹗你的步子还那样轻盈吗﹗”这样的运用就会得心应手。
其三、善于指导学生广泛的收集音乐语言。积累丰富的优美的音乐语言也是写作的一个基础,只有平时善于收集、整理、领会,才能在运用时胸有成竹。如演唱的《父老乡亲》中的:“胡子里长满故事,憨厚中埋着乡音,一声声喊我乳名,多少亲昵,多少疼爱,多少开心;小米饭把我养大,风雨中教我做人;临别时送我上路,几多叮咛,几多期待,几多情深。”这些优美的富有情感的音乐语言深深的表达了军队与广大劳动人民的鱼水之情。在《父亲》一文中写到“父亲是一杯陈年的酒,父亲是一面镜子,父亲是一首经典的民歌。”欣赏蒋大为演唱《在那桃红盛开的地方》中的:“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桃林环抱秀丽的村庄,桃园荡漾孩子们的笑声,桃花映红了姑娘们的脸庞。”描写了一幅人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风景画,真正让人享受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美,同时使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风光。然而在《秋天》一文中的结尾写到“秋雨绵绵的情思,秋风娓娓的细雨,秋云袅袅地游弋,一切都使你感慨,使你留连;秋天很温馨,仿佛是那少女腾起的情怀,放射出青春的瑰丽;走进秋天,就走进了充实。走进秋天,就走进了希望。走进秋天,就走进了成熟”。宋祖英演唱的《兵哥哥》中的“夜晚他是我枕上的梦,白天他是我嘴上的歌”情真意切的表达了姑娘们的爱恋之情。而后在自己的文章中写到:“你是我心中的月亮,你是我心中永恒的星,你是我人生路上的指明灯”。阎维文演唱的《想家的时候》中的:“想家的时候很甜蜜,家乡的月抚摸我的头,想家的时候很美好,家乡的柳就拉着我的手,想家的时候有泪水,泪水伴着那微笑流。”深情的表现了军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引导学生写想念的句子:“梦你,如飘浮在高空的风筝,梦你,似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梦你,像雨后的彩虹,绚丽多姿”。等等这些都是使抽象的东西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形象的概念,使学生善于用“换形”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语文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就是阅读。阅读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接受文字信息的、复杂的思维过程。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大脑进行想象、联想,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对于课外阅读来说,对一个人思维的发展,对一个人思想的形成等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外阅读本身对学生的学习,尤其对语文学科来说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教师应该理清课外阅读与考试的关系
阅读本身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阅读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又能增进学生的情感;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我国有句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只要书读得多了,写起文章来有如神助。“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同样是说阅读对于语言表达以及写作的重要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阅读对作品本身思想的理解作用。因此,合理的课外阅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必然有助于考试成绩的提高。况且,现代考试已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考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考察,阅读本来就是考试的重要内容,再加上写作,更是占据了语文考试的较大比重,而写作本身与阅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语文的课外阅读对于考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要认清阅读与考试之间的这种关系,不要因小失大。
二、强化学生的主题阅读意识
在高中语文的课外阅读教学中,要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主体意识,更要不断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以上都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主体阅读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阅读能力。
三、教师要正确选择课外阅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语文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阅读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于一些地区的学生来说,教材甚至是学生的唯一阅读来源。因此,语文课外阅读教材建设就显得极为关键。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教材的建设理应跟上时代的步伐,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要展现时代的气息。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师既保留传统的经典又能增添时代的色彩,达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然而,当前的语文教材却远远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这也是导致学生对语文阅读不满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高中语文教材建设是改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之一。高中语文阅读教材的选择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基本要求,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加大更新频率,缩短更新周期,并尝试开发使用多种教材,使教材多样化,尤其在阅读材料的选择和编排方面要紧随时代的潮流,尊重当前学生的年龄特点及阅读特点,适当安排学生喜爱的作品。教材的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自主性阅读的开展。
四、结语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与一般阅读所不同的是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实践活动。其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一种能力。它不仅应该包括上述阅读的内涵,而且还必须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培养学生作为现代人所需要的阅读技能为重要任务,以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理想。
【参考文献】
[1]朱文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如何以学生为本[J].新课程(教师版).2007,(06).
一、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突出问题
1、可读之书太少。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买书少。学校缺乏资金,藏书少,学生的阅读面较窄,达不到预期效果。
2、读书氛围不浓。农村学生受家庭影响,没有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很多学生不喜欢看书。虽说老师强调要多看课外书,但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的快乐。
3、读法不够科学。较多学生读书时未能根据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看。一味从头至尾地读的大有人在,而现实生活中,这显然滞于社会高速发展的潮流。
4、阅读难以持久。学校没有开展扎实有效的阅读活动,无阅读激励措施,无相关评价机制,不能很好调动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学生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缺少坚持阅读的内在动力。
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措施
(一)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促进学生阅读。
让阅读成为伴随孩子终生的生活方式,我们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经常性地“读”。
1、保证读物。“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要供给学生读物。
(1)结合我们的“晨诵、午读、暮省活动”,在开家长会时为学生讲解阅读的好处与重要性,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提议家长定期为学生购买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并倡导亲子阅读。
(2)作为班主任,根据学生的需要定期以班级为单位到图书馆借阅一定数量的图书,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归还,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也可以充实班级图书角,使图书角灵活增容,有了源源活水。
2、保证时间。“君子不可一日无书。”建立阅读制度,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
首先,我们学校每周有一节课外经典阅读课和每周日的晚间阅读大比拼活动课,有共同的阅读书目,为我们的课外阅读课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其次,有意识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尽量减少机械重复的作业,把课外阅读作为回家作业,每天阅读不少于30分钟,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规定阅读的量和要求。
第三,平时,学生随时可以到图书角借书,保证每天手中都有一本课外读物,随时可以阅读。
3、推荐读物,学会选择阅读。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但辨别力有限,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以实现阅读的有效性。为此根据学生的能力、思想、年龄和兴趣的不同,以及课堂教学需要的不同,认真帮助他们选择适当的读物。
(二)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教会学生阅读。
为克服学生阅读时的盲目随意性,帮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一些常用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时根据篇幅长短与精美程度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可着重在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1、阅读序文和目录指导
读书先看序文和目录,是一种好习惯。因为“序文的性质常常是全文的提要或批评,先看一遍,直少对全书有个概括的印象或衡量的标准,然后阅读全书,就不至于茫无头绪。”
2、阅读参考资料指导
阅读有些书籍、文章,如果想对它的内容作更深入的了解,就需要参读有关的资料。如学了一个单元后,对单元的主题或主旨,想深入的了解,感受,可阅读相关的主题丛书内容,读了名人,名作,想对某一人物或历史、某一文化深入了解,那么就指导学生参读有关的资料。
3、阅读方法指导
(1)浏览法。对于那些篇幅较长或内容不是很重要,但学生又必须了解的文章,可采用此法。一般只要求了解内容概况、文章主题、主要的写作方法即可。
(2)筛选法。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可按照“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所需知识。
(3)精读法。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篇幅又不长的文章,可以采用此法。这类文章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写作的特点,从而获得知识和受到情感的熏陶。
(4)读思结合法。阅读并不是仅仅把书看一遍,还必须要求学生对书中或文中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对文章的遣词用句、中心思想、写作方法、人生启迪等有比较细致的思考。因此,教师还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能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4、做“读书笔记”指导
在阅读中,学生见到特别欣赏的语言片断,有了临时触发的感想,都应记录下来,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效率。因而,从三年级开始,就为学生设计适应其年龄特征的读书笔记,并对学生作记读书笔记的指导,以便学生随时记录。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展示阅读成果。
1、读书笔记展评
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容易的,要形成习惯,提高效果,我们的做法就是:定期进行展评。
2、读书交流报告会
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在推荐的小主持人的主持下,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或讲或演、或出手抄报或故事会,或读一文说感想,这类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过程活跃,孩子们乐于参与。
3、开展读书竞赛
以各种生动有趣的竞赛方式开展各类阅读展示活动可产生强烈的读书刺激。可采用讲故事、朗诵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形式激励孩子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外书的阅读活动中。
4、组织节目表演或游戏
孩子是最喜欢游戏和表演的,我们可以借助相声、小品、童话表演或成语接龙等这些生动的载体加快课外阅读进程的推进。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巩固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
(四)完善阅读评价机制,巩固阅读效果。
——略论文学阅读在医学生沟通课程中的应用优势
周乔木 谷昕 车志远 吴海燕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项目基金:本文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2012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文学阅读在医学生沟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面对日益复杂紧张的医患关系,国内医药院校普遍加强了沟通课程的建设力度。然而,另一个倾向也值得警惕,即过分强
调沟通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文学阅读在这方面或许能发挥独到的优势。
关键词:文学阅读;沟通课程;医患沟通
近年来,社会上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促使国内许多医药院校
都开设了针对医学生的沟通课程,也陆续出版了结合临床实际的
沟通教材,其中多数偏于讲授具体的沟通技巧。比如,处理患者
投诉的技巧,应对媒体质询的技巧,与各类特殊病人的沟通技巧
等。 在近期卫生部批准的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 (本科) “十
二五”规划教材中,提到沟通,列出的题目仍然是《医患沟通技
巧》。但强调技巧就足够了吗?
一、教学中的挑战
自 2006 年至今,课题组教师在国内医药院校中较早地开出
了《沟通艺术》、《商务沟通》、《跨文化沟通》等公选课和专
业限选课。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和相关科研的深入,我们越来越
认识到片面强调沟通技巧的肤浅和局限性。沟通的本质是什么?
显然,稍有人生阅历的人都知道,沟通是我们与他人共同经历的
过程,其关键在于人际之间的相互信任。而比起一般强调技巧,
尊重而主动的态度更有利于建立信任的关系。如果我们只是教会
学生熟练地运用一些伦理原则和法律条款来进行自我保护,或者
仅仅实现了“对病人和颜悦色”,那是远远不够的。另外,具体
的技巧总是有局限的,而临床的工作情境又往往是复杂而多变
的。在此情况下,就可能出现实际操作中的各种问题。从黑龙江
“哈医大一院血案”到浙江“温岭杀医案”,每一幕惨剧的发生
过程中,都暗藏着种种医患沟通的深层次问题,绝非简单的“技
巧”二字能够涵盖的。因此,我们认为,医学生的沟通课程还是
应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基本要义。这就是要切实培养学生
“换位思考”的能力:真正地理解病人的处境和痛苦,尊重病人
(及家属)在生命的重要时刻所作出的决定。
在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挑战是:多数年轻健康、没有经历过
巨大的病痛折磨、更没有经受人生重大挫折、乃至至亲好友死亡
的医学生,如何能体会这些人类原始而神秘的感情和身体经历
呢?在对未来职业生涯尚处于朦胧想象的过程中,他们如何能体
会做医生的艰难险阻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发现:借助优
秀的涉医题材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可以达到学习一般沟通技巧
所难以企及的深度。
二、文学阅读的优势
当我们从简单地在课堂上举一些像《扁鹊见蔡桓公》这样的
小案例,到指定学生课下阅读部分文学作品来讨论“性别与沟
通”、“语言与沟通”等议题时,发现许多学生逐步有了对沟通
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人生、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从中不同程
度地获得了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以及移情的能力。
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曾被国外医学院校列
入医学伦理学参考书目,也是最受学生们欢迎的一部纪实文学作
品。一位学生在上交的读书报告中写道“死神并没有停下凶残的
脚步,妞妞终于还是死了。我仍记得她死前挣扎那一瞬,自己仿
佛也感同身受。那是生命最后的谢幕,永远没有所谓的完美,也
没有所谓的遗憾,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样的,在尽头,你只能认
输。于是,我不禁开始叹惋每一个人,每一个终会成为‘妞妞’
的人。
活在当下,每个人都不得不随波逐流,然而,我们的一生究
竟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呱呱坠地开始,就背负了莫名的责任,踏
上了莫名的人生旅程。我们在父母的催促下学习,在不断的竞争
中渡过漫漫岁月,而到头来呢?唯有面对同一归宿。或许你可能
会说诸如实现人生目标之类的话,但请看一看妞妞,这个可怜的
小女孩,在她的生命中最快乐的事就是有爸爸妈妈陪在身边。她
的一生都在与病魔斗争,抒写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而我们呢?是
否在父母、学校亦或是社会的鼓励下丢掉了快乐,反倒背上了不
必要的负担。若是那样,到头来只会两手空空,也许还不如妞妞,
在临终前,或许会后悔,而不是像妞妞一样毫无牵挂地走完这一
生。”
美国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则教给医学生们关于
“宽容”的一课。一位女生在讨论课上反思说“我时常陷入到沟
通苦恼的陷阱。原因很简单,因为性格问题,制造出许多烦恼。
内向的秉性,长此以往的纠缠在身边,最终形成一种特殊标志,
融入到自我意识当中。我不知道该去关心别人还是该关心自己的
内心世界。所以当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的时候,我只能去对着一台
冷冰冰的电脑发泄情绪。生活中应该有许多的拥抱、交谈、欢笑
和道别, 可我们的话语却越来越少, 整天面对着一堆堆的书发呆。
因此,我记下来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一些话:
“‘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学生问。与生命讲和。一个平
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
并去接受爱。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产生一种爱的关系是十分
重要的,因为我们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并没有给予你这种东西。
要有同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
就会美好得多。’”
而陈蔚文的报告文学《阴性之痛》,则引发了医学生们对妇
科诊疗环境和来自医患双方不同立场的争论。多数学生表示了对
女性患者弱势处境的同情,特别是一些女生认为“文章揭示的真
相让人不堪忍受”、“医生的冷漠刺的人难受”,确应改善妇科
的就诊环境和加强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但一些参加了学校教学实
习的学生也怀疑文章的表述有所夸张,个别同学甚至认为,病人
是过分敏感了,来医院治病不应计较过多其他的东西。
应该说,在沟通课堂上听到这些热烈的讨论是令人欣慰的,
因为正是阅读的过程,使学生们受到了文学作品“熏、浸、刺、
提”不同审美功能刺激,才自然而然地超越了“技巧”层面,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而我们相信,这些源自主动思考和积
极感悟获得的、对病人和医者自身真诚的人文关怀的种子,会被
他们带到将来长久的临床实践中,在合适的时机下,会萌芽、生
根、生长、开花和结果。
三、文学教育之补充
将文学阅读引入医学生的沟通课程,实际上是文学教育在医
学院校课程建设中的一种具体应用。“文学与医学”结缘在国外
并不是一件新鲜事,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美国的学者就开始
多方面探讨文学与医学的关系。国内学者郭丽萍在《美国医学院
的“文学与医学课程”》 一文中介绍说:“通过文学作品的阅
读,可以培养医学生的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以及移情
能力;通过阅读病人叙事,可以增加对病人的理解,理解病人感
受的‘illness’(对疾病的主观感受)和医生所认识的‘disease’
(作为独立客体存在的疾病)是不一样的。病人对疾病的感受与
其经历有关,受其文化、经济、宗教和种族背景影响。未来的医
生因此可以对医疗界、病人的态度、疾病的治疗等进行反思;文
学和文学技巧可以让医生学会对医学中的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如
关于医生辅助死亡、使用医学技术延长生命、稀缺医疗资源的分
配等伦理问题。使这些未来的医生在面对真实的病人、需要做决
定时,能够做出人道的、尊重病人价值观的决定,能够把病人看
作一个完整的人,而非仅对疾病或患病部位进行治疗。”
在西方,文学越来越被认为是医学生职业教育中一门重要的
学科。有学者指出,目前美国有超过 1/3 的医学院开设了文学课,
主要用来深度研究医患关系、女性、艾滋病、衰老、死亡和濒死
等内容。在我国,尽管一些学者已开始关注文学与医学的密切关
系,但当前医学院校对学生所进行的文学教育主要局限在部分专
业之中。如医古文、大学语文等课程主要针对语言文字等方面,
在医学课程中加入文学艺术知识仍仅限于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赋
予授课以“优雅的气息”的功用。国内医药院校尚未形成对“文
学与医学”这个医学人文学科群中非常有特点的学科的广泛关注
与深入研究。
在医学生的沟通课程中适度引入文学阅读,是我们试图超越
传统“技巧”讲授的一种尝试,而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尚需每位
从业教师深入思考、精心设计和积极实践,本文不过是抛砖引玉
之论了。
参考文献:
[1]郭丽萍.美国医学院的“文学与医学课程”[A].见:张大庆.
中国医学人文评论(第二卷)[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80-86.
[2][美]罗纳德•阿德勒, 拉塞尔•普罗克特.沟通的艺术[M].北
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
[3]申逸彬.医学院校中的文学教育[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
册),1996.
作者简介:
关键词:发掘;语文资源;尝试
很多偏远农村初级中学,长期以来,学生学习语文基本上是“课本+课堂”模式。尽管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地位不可否认,但绝不是唯一途径!语文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所谓“三中心”的旧教育观念,早就被人们从理论上予以否定。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孝纯先生提出的“大语文教育”观,提倡语文教育要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我们认为,这是让语文教师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把语文学活的指导性理论。更何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又从“法规”意义上对语文教育提出了要求。
为此,我们以《农村初中语文课外学习资源的发掘与利用》课题研究为契机,从学生的生活中发掘语文学习的各种因素,把学生在生活中的许多不自觉地运用语文工具的机会,变成自觉的、有意识的语文能力训练;并设法为学生设置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处处做有心人,主动寻找语文学习的各种时机(包括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德育活动时),积极地把语文课堂教学中学到的东西在生活中进行有意识的实践。
2012年下半年,课题研究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现将我们这一阶段所做的一些尝试性工作做个梳理,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指导。
一、利用网络等媒体开发学生的语文课外资源
1.利用多媒体诱发课外阅读兴趣
我们利用网络资源做成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做听书场节目,在其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文学名著的认识由“听”而来,对这些名著产生“读”的欲望也就因此而起。
2.让网络阅读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新途径
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以网络为代表的语文课程资源,拓宽学习空间,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目的地搜集和整理所需信息。而大容量、快节奏、多元化正是网络文献的最大特点。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免费图书馆”,阅读了不少文学名著,使学生在自主选择的阅读内容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得到了熏陶。
3.利用网络影视(还有非网络的电影电视)语言让学生掌握文学语言
既让学生从电视、电影中收集使用成语或者精妙简短韵味无穷的广告词,并能活学活用,丰富作文语言;又从电视电影里收集经典台词,通过仿写的方式积累语言素材,还通过观看电影电视,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4.组织学生参加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网络“世纪金榜全国校园文化活动之学会感恩书信大赛活动”
此项活动,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参与率高,我们这个仅有四五百学生的初级中学就有48人分别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12人。还有多篇学生书信入选由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感恩的心》系列丛书。
5.组织学生参加教育部语用司开展的“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2012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初中组)
引导学生在学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感受中华经典的独特魅力,领悟中华文化的思维智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二、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报纸杂志活动
阅读报纸杂志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新学年以来,我们在征得家长支持的前提下,动员学生利用自己积攒的零花钱,订阅报纸杂志,如《语文报》《语文学习报》《初中生之友》《英语辅导报》《数学辅导报》等,要求学生安排好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十月初还举办了“读报刊征文竞赛”。通过此类活动,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逐步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三、举办主题演讲征文比赛
结合德育活动,举行了“我的安全我做主”主题演讲和征文比赛,并推荐学生参加全县比赛,分别获得一等奖、三等奖。
四、成立吴城中学学生文学社
为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发掘学生的语文课外学习资源,推进本课题研究,9月中旬,我们成立了学生文学社。之后,通过举办文学知识讲座、开办写作培训班、开展学生作品征集评比活动、创办社刊《芦笋》等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社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