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金融风险的特点范文

金融风险的特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金融风险的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金融风险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 风险特点 风险成因分析 风险防范 

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这是他职业生涯中所见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可能仍将持续相当长时间。为什么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能在全球金融市场引起这么大的连锁反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不断多样化的背景下,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和应用存在着巨大的风险。2008年1月16日,F,威廉,恩道儿在全球研究(Global Research)上撰文,把导致次贷危机的责任人直接锁定在美联储身上,他说在格林斯潘主政美联储期间,极大地放松了对华尔街的金融监管,以至于出现了各种金融衍生产品。而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也强调了金融衍生产品对危机的催化作用,“它使委托关系链条太长,或者扭曲了委托关系,以至于无人在乎交易的损失,时间久了问题就要酿成危机。”鉴于此,本文通过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特点的分析,并探讨对此类风险进行适时的防范和有效的监管。 

一、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特征 

金融衍生工具译自英文规范名词financial derivative instrument。汉语可译为金融衍生工具、金融派生品、衍生金融产品等。金融衍生工具由现货市场的标的资产(underlying cash assets)衍生出来,标的资产的交易方式如同股票或其他金融工具。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19号中的定义为“一项价值由名义规定的衍生于所依据的资产或指数的业务或合约”;在我国一般解释为由股票、债券、利率、汇率等基本金融工具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新的金融合约种类。金融衍生工具诞生的原动力就是风险管理。著名的巴林银行倒闭案以及住友商社在有色金属期货交易中亏损高达28亿美元等巨大金融风险大案等一系列金融风险事件的爆发都证明了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巨大的风险。近年来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却越来越从套期保值的避险功能向高投机、高风险转化,具有下述突出特征: 

(一)极大的流动性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种类繁多,可以根据客户所要求的时间、金额、杠杆比率、价格、风险级别等参数进行设计,让其达到充分保值避险等目的。但是,由此也造成这些金融衍生产品难以在市场上转让,流动性风险极大。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的法律及各国法律的协调赶不上金融衍生工具发展的步伐,因此,某些合约及其参与者的法律地位往往不明确,其合法性难以得到保证,而要承受很大的法律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的功能和风险是其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任何收益都伴随着一定的风险,衍生产品只是将风险和收益在不同偏好客户之间重新分配,并不能消除风险。金融衍生工具在为单个经济主体提供市场风险保护的同时,将风险转移到另一个经济主体身上。这样就使得金融风险更加集中、更加隐蔽、更加碎不及防,增强了金融风险对金融体系的破坏力。 

(二)风险发生的突然性和复杂性。一方面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是表外业务,不在资产负债表内体现;另一方面它具有极强的杠杆作用,这使其表面的资金流动与潜在的盈亏相差很远。同时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具有高度技术性、复杂性的特点,会计核算方法和监管一般不能对金融衍生工具潜在风险进行充分的反映和有效的管理,因此,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爆发具有突然性。金融衍生产品把基础商品、利率、汇率、期限、合约规格等予以各种组合、分解、复合出来的金融衍生产品,日趋艰涩、精致,不但使业外人士如堕云里雾中,就是专业人士也经常看不懂。近年来一系列金融衍生产品灾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特性缺乏深层了解,无法对交易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运作风险在所难免。 

(三)风险迅速蔓延的网络效应。由于投资者只需投入一定的保证金,便有可能获得数倍于保证金的相关资产的管理权,强大的杠杆效应诱使各种投机者参与投机。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既能在一夜之间使投资者获巨额收益,也能使投资者弹指间血本无归、倾家荡产。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会通过自身的特殊机制及现代通讯传播体系传播扩展,导致大范围甚至是全球性的反应,轻则引起金融市场大幅波动,重则酿成区域性或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网络传播效应加大了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 

二、金融衍生工具产生风险的原因 

(一)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上交易者、经纪机构与衍生交易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金融衍生市场是一个创新思想不断涌现的市场,新的衍生产品层出不穷,这些新的产品很多是为了规避现有的金融制度和管制安排,因此衍生市场的监管难度就更大。另外,交易者对自身的行为和信用状况的信息肯定多于监管者所拥有的信息。监管者要想使交易者吐露自己的私人信息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经纪机构对自身的交易设施、员工素质、资信水平及服务规程等方面的情况了解得更为全面,而交易者则无法低成本地得知上述各个方面的信息。交易者不能确切知道经纪机构真实的服务质量,只能凭借经验推知所有经纪机构的平均服务质量,并按这个平均服务质量支付佣金。最后经纪行业里只能剩下服务质量最差的经纪公司,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因此必须建立一个适当的控制系统,规定交易种类、交易量和本金限额。慎重选择使用金融衍生产品的类型。

(二)监管机构的监管缺失导致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拉大了金融交易链条,助长了投机。投资银行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将买来的不同信用级别、不同收益率的各种证券进行分割、打包、组合,然后再经过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最后保险公司为其提供担保,然后再在金融市场上出售买给对冲基金、养老保险基金、主权财富基金等其他金融机构。以CDS(信用违约掉期)为例,CDS是一种贷款违约保险,它的出现源自于银行转移信贷风险的需求。CDS合约并不是在公开市场公开交易,也没有特定的结算机构为其结算,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辅助进行交易的。在交易的过程中是不受任何机构监控,只是双方私下缔结的合同。CDS市场规模如此之大而没有监管机构进行管制,对其交易产品也不能进行风险评估,华尔街的银行家利用杠杆操作和金融衍生工具的放大功能进行大量套利交易。正是由于这种自由市场经济缺乏监管才造成了历史规模如此之大的金融危机,由此也就不难看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放大功能。 

第2篇

关键词:美国经济 次贷危机 金融系统风险 负债 证券化

美国的金融危机虽然起因于次贷,但也与其金融体系长期积累下来的合成风险有关。合成风险的内容比较宽泛,可以是机构风险与市场风险的合成,也可以是短期风险与长期风险的合成,等等。过度负债、过度证券化是形成美国金融系统风险两个重要的长期风险因素。本文通过对结构性风险和证券化风险的分析,重点探讨这两个问题。

一 美国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

金融风险按其承担主体的层次可分为两类,一是风险承担主体为金融活动的微观参与者(如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或证券投资人等),其风险可称为微观风险;二是风险承担主体以整个金融体系为主,相应风险称为系统风险(Systemic Risk)。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简称为金融系统风险。

金融系统风险应是由金融市场或金融机构的各种风险引发,通过链式传导或金融恐慌,对整个金融体系形成的风险。图1表示美国金融体系系统风险的两级简易结构树。图中联结关系既表示系统风险由上而下的层级构成,也表示形成系统风险自下而上的导因。

如图1所示,系统风险的一级风险要素至少包括机构风险、市场风险和合成风险。二级风险要素中,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机构风险主要来自倒闭风险、操作风险和资产风险。合成风险是美国金融体系的综合性风险,主要来自结构性风险和证券化风险。

金融系统风险与金融风险都是集合型概念,相互间的关系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首先,金融系统风险从属于金融风险,是金融风险中最综合、最宏观的一个类别;其次,金融系统风险是金融体系内所有能形成整体风险的各种风险,而金融风险是金融体系内所有风险的集合;再次,系统风险的承担主体是金融体系(也可以是金融市场或整体概念上的金融机构),但金融风险对风险承担主体并无特定要求;最后,系统风险是直接构成美国宏观经济风险的重要因素,而金融风险并不一定都与宏观经济风险有关。

因此,通常防范金融风险的真正含义并不是防范金融体系中的所有风险,而应特指防范金融系统风险。

二 美国金融体系的结构性风险分析

美国经济的过度负债问题众所周知,特别是由巨额财政赤字和外贸逆差导致的政府和对外部门过度负债更是尽人皆知。然而,金融部门的过度负债状况实际上要比政府和外对部门严重得多。非金融部门中,住房部门是过度负债最严重的部门,而造成其过度负债的主要原因是房贷和房产的证券化。

(一)美国债务的部门构成分析

按美联储对债务的部门分类,住房部门归在非金融部门,但房贷部门仍在金融部门。所以,次贷危机从本质上讲应视为一场金融危机。

如表1所示,1978~2008年,美国债务总额从3.8万亿美元扩大到52.6万亿美元,30年间扩大了近13倍;金融部门债务的扩充速度最快,30年扩大了40多倍;而同期非金融部门债务只扩大了不到10倍。在非金融部门中,居民部门债务扩张最快,规模扩大了11.5倍,工商部门最慢,债务规模仅扩大9.3倍。居民部门中的住房部门比居民部门更快,30年扩大近14倍;对外部门债务规模扩大了近11倍。由此可见,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金融部门的债务增长大大高于政府、非金融部门和对外部门,住房部门的债务增长也大大高于居民消费、公司和政府债务增长,但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

(二)美国证券市场的构成分析

如表2所示,1996~2008年,美国债市总规模从12.3万亿美元扩大到33.2万亿美元,规模扩大了1.71倍;其中证券化工具扩张最快,抵押相关证券(主要是抵押支持债券,即住房抵押贷款证券扩大了近3倍,抵押支持债券扩大了近6倍;国债最慢,12年间只扩大了50%多;公司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分别扩大了1.9倍和1.85倍。到2008年3季度末,在未偿债券总额中,证券化工具的比重最高,占到35,3%,其中抵押相关证券占26.9%,资产支持债券(ABS)占8.4%;政府债券占34.2%(其中国债占15.2%,联邦机构债券占9.5%,市政债券占8%);公司债券占18.5%;货币市场工具占12%。不难看出,近10多年来,抵押支持债券和资产支持债券等证券化工具扩张得最快,而其动力主要来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大规模证券化。一定程度上讲,次贷危机的爆发与证券化特别是抵押证券化的过度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

最近几年来,美国金融体系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典型表现是非银行金融部门的资产规模大幅度扩张,特别是货币和基金市场发展迅速。2007年初,在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管道(ABCP Conduit)、结构投资载体(SIV)、拍卖利率优先证券(Auc-tion-rate Preferred Securities)、招标期权债券(Tender Option Bonds)以及可变利率即期票据(Variable Rate Demand Notes)等方面的资产规模已达2.2万亿美元;三方回购(Triparty Repo)隔夜融资的资产规模约有2.5万亿美元;对冲基金资产约1.8万亿美元,五大投资银行的资产规模达4万亿美元。相对而言,同期美国最大的五家银行控股公司资产是6万多亿美元,整个银行部门的总资产也只有10万亿美元。所以,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对美国金融体系形成系统风险的影响越来越大。

(三)美国债券与权益构成的风险分析

金融体系的内部结构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经济的周期性发展而变动。从金融资产持有意向看,当经济降温时,美国人趋向购买债券等固定收益资产。2008年是个经济的降温年。根据当年美国证券业及金融市场协会的调查,美国人只持有权益资产(包括股票和各种股权基金)的占36%,只持有债券(包括债券共同基金)的占4%,同时持有股票和债券的占60%。意愿债券持有比例不超过30%的投资者占80%以上,其中65岁以下的投资者占90%左右。当经济升温时,人们更趋向持有权益资产,如股票、房地产等,所以股票持有比重会有所上升,而债券持有比重会有所下降。

从整个金融体系看,股市价值受经济热度变化的影响较大,而债市价值受经济热度变化的影响相应要小得多。美国经济在2007年底进入衰退后,股票市值特别是金

融类股票市值大幅收缩。如图2所示,到2008年10月初,标准普尔(S&P)500指数已在2007年1月基础上下降了22.5%,比次贷危机前下降了23.4%;而S&P金融指数和S&P地区银行指数分别下降了48.7%和45.2%,比次贷危机前下降了40.8%和37.3%。同期,美国S&P20城市的房价指数下降了21.8%,比次贷危机前下降了20.4%。

金融股指的下降意味着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权益资产缩水,而房价的下降造成银行收回的失赎房产价值下降。但是,已发行的各种债券价值并不会随股市和房产价值的收缩而下降。在金融体系已经过度负债的情况下,资产的持续缩水一方面导致金融机构杠杆率的上升,另一方面对发行新债形成制约,结果必然使系统风险加剧,使整个金融体系更加脆弱。

三 美国金融体系的证券化风险分析

次贷的证券化是美国所特有的,这种方式当然有助于信用风险的分散和转移,也因此刺激和推动了贷款发放,但并未真正降低金融市场的整体风险,特别是在信用评级放松的情况下,反而使次贷引发的抵押债券风险进一步放大。

(一)美国房贷的证券化链条

房贷证券化(Residential Mortgage Securitization),简言之,就是由大型金融机构收购房贷后将其集中打包分级,再以抵押债券形式发行到债券市场的过程。美国的证券化按其对象划分为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和抵押证券化(Mort-gage Securitization)两类,其产品分别为资产支持证券和抵押支持证券(MBS)。房贷证券化属于抵押证券化,又分为政府资助企业(GSES)和民间两种类型,产品分别为机构住房抵押支持债券(RMBS)和非机构住房抵押支持债券。

政府资助企业的房贷证券化过程比较简单,由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两家企业按放贷风险标准和国会规定的房贷收购上限收购民间房贷,经打包分级后以机构住房抵押支持债券的形式发行到债券市场。

民间的房贷证券化比上述过程复杂得多,涉及多家参与主体,主要包括特殊目的载体(SPV)、发起商(Originator)、证券承销商(Underwriter)、服务商(Servicer)、信用局(Credit Bureau)、信用评级机构(Credit Rating Agency)、抵押借款人(MortgageBorrower)、机构投资者、经纪人(Mortgage Broker)和保险公司。其殊目的载体(SPV)、发起商、证券承销商、评级机构和服务商是证券化的关键主体。发起商向美国抵押购房者提供房贷(债务),然后将房贷(债权)转售给由特殊目的载体(SPV)委托的包销商,通过抵押房贷的发放和出售,赚取利差和中间费用;证券承销商收购符合其风险条件的房贷,在打包分级后交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经评级后,以非机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或其他证券形式向外发行,并通过证券化过程赚取发行收益。服务商受托负责收取抵押购房者的月付、处理房贷的拖欠、违约通知、失赎房产拍卖等,向住房抵押贷款证券投资人提供债券本息的支付服务,并通过上述服务收取服务费以及赚取月初房贷月付与月末债息支出的月度利息。

经房贷证券化产生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划分为不同的段(Tranches),各段的信用等级由评级机构确定,一般分为优先级、中间级和股权级,三者比例约为8:1:1。养老金和保险公司通常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高段级的投资者,而对冲基金则投资高风险、高回报的低段级。中间段级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还可进行再证券化,以其基础发行分为优先段(Senior Tranche)、中间段(Mezzanine Tranche)和股权段(Equity或Junior Tranche)的债务担保权证(CDO)。收益按优先段、中间段、股权段的优先顺序支付给债务担保权证的投资者。债务担保权证还可继续证券化为债务担保权证平方、债务担保权证立方等。

如上所述,美国房贷的民间证券化链条大致包括房贷发放、房贷收购、住房抵押支持证券分级、住房抵押支持证券评级、住房抵押支持证券发行、债务担保权证发行等6个环节。这6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一条抵押借款人一房贷机构一证券化机构一抵押债券和衍生品投资机构,跨越房贷市场、债券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证券化链条。6个环节中,发起商和评级机构各负责1个,其余4个涉及证券承销商(主要是投资银行);而证券化链条的生存是靠服务商(主要是商业银行)来维系。所以,次贷危机扩散中,涉足次贷和近优质房贷(Alt-A)证券化的投资银行受到波及和打击较大。

(二)美国房贷证券化与抵押信贷风险的转移

美国住房金融中的证券化有房贷(Home Mortgage)与房产(Home Equity)之分。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其区别在于,房贷证券化的金融产品主要是住房抵押支持证券,而房产证券化的产品是资产支持证券。从两种产品的风险看,由于住房抵押支持证券以房屋贷款为抵押,而资产支持证券以房产权益为抵押,所以住房抵押支持证券的风险比资产支持证券的要大。其联系在于,房贷的还贷过程伴随着抵押借款人房贷本金的减少和房产权益的增加,所以住房抵押支持证券的风险在逐渐下降;而随着房产权益的增加,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规模也有望增大。

美国房贷和房产的证券化分别起步于1967年和1984年。20世纪80年代以前,房贷证券化产品规模不足千亿美元。1984年资产支持证券出现时,住房抵押支持证券的规模也不到3000亿美元。房贷的发放仍主要依靠专门从事房贷业务的储蓄信贷机构(简称储贷机构)。

如图3所示,1984年底美国抵押资产规模为2.1万亿美元,银行系统的抵押资产份额最大,占抵押资产规模的52.5%;其中储贷机构占34%,商业银行占18.2%。而抵押及资产证券(MBS&ABS)排在第二,占抵押资产的21.5%;其中机构和政府资助企业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资产占13.8%,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商的抵押资产只有0.5%。

到2007年6月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的抵押资产规模已扩至14万亿美元,较1984年扩大了5.7倍。这期间,抵押资产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证券化的推动下,抵押及资产证券的份额从21.5%升至54%,成为最大的抵押资产持有集团,而其他部门中,除金融公司和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的份额从2.3%升至5.2%外,其余部门的资产份额都是下降的。其中银行部门从52.5%降至34.8%,居民部门从9.2%降至1.9%,政府部门从5.5%降至1.7%,保险业从8.8%降至2.5%。

银行系统抵押资产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储贷机构的份额从34%大幅降至8%,下降了26个百分点;尽管商业银行的份额从18.2%升至24.8%,仍挡不住银行系统持有份额的下降。形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证券化的迅速发展。这期间,抵

押及资产证券从13.8%升至29.4%,上升15.6个百分点;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商的资产上升幅度更大,在0.5%的基础上提高了19.7个百分点,达到20.2%。

房贷证券化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转移和分散美国储贷机构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随着抵押及资产证券资产的迅速膨胀和储贷机构资产的收缩,本由储贷机构承担的金融风险逐渐转移到债券市场。然而,金融系统风险并末因证券化的风险转移而整体下降,相反,由于证券化过程缺乏透明性和信用评级机构的虚假评级,还造成了信用风险伴随证券化规模的扩张而增大。

(三)美国房贷证券化的风险传导

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主要表现在银行间因债务关系断裂而产生的连锁倒闭(Bank Run)。但本轮金融危机的特点是过度证券化,即通过降低房贷发放风险条件和降低信用评级标准来扩张房贷和房产的证券化规模。

引发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过度证券化推动了2004~2006年特别是2005年含有高信用风险次贷调息抵押(ARM)的大规模发放,经过2005年房贷高峰后,2006年下半年房贷需求收缩,导致房价开始下跌,而联邦基金利率在当年6月升至5,25%的最高点,导致次贷调息抵押借款人因初次利率重置而还贷负担加重。众多次贷调息抵押的借款人因初次利率重置压力和房价下跌的双重夹击而违约。进入2007年后,次贷违约日趋恶化,致使次贷机构接连破产、持有房贷和房产证券化相关产品的对冲基金陆续关闭,有关住房抵押支持证券和债务担保权证的信用等级大规模调降,到夏季出现金融市场的信用恐慌,导致次贷危机的爆发。所以,从风险角度看,引发次贷危机的主要风险因素是金融体系内部的利率风险和来自体系外部的房价风险所导致的次贷违约信用风险。

第3篇

【关键词】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金融化和资产证券化的加深和加速,金融衍生工具爆炸式增长,社会财富的存在形态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财富的物质形态日趋淡化,财富或资产的虚拟化倾向日趋明显。90年代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多起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导致的巨额亏损事件,均归咎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起步较晚,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对国债期货、汇率期货、股指期货、认股权证和可转换债券等交易做过一些试点工作,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这些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如今,我国经济金融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开发衍生金融工具的条件也日趋成熟。在此形势下,我国必须正确认识衍生金融工具的两面性,吸取试点工作中的教训,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全方位的构建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监管体系。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内涵

金融衍生工具由现货市场的标的资产(underlying cash assets)衍生出来,标的资产的交易方式如同股票或其他金融工具。 诸如期货、期权以及互换等衍生工具的价格及走势很大程度上受标的资产的表现影响。 但事实上,金融衍生工具常常反过来推动现货市场的走势,某些期货和期权的成交量较现货市场还要活跃。金融衍生工具可以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买卖,亦可通过场外交易(OTC)的方式买卖。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19号“金融工具和金融工具价值的揭示”将衍生金融工具定义为:价值由名义规定的衍生于所依附的资产或指数的业务或合约。我国一些学者认为,衍生金融工具是指价值派生于某些标的物价格的金融工具,即从传统的金融工具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行情走势,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签订远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商品等交易形式的新兴金融工具。这种派生交易合约是通过对传统金融工具的组合,并嵌入到其他的金融工具之中,演化出了各种复杂的金融工具。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特点

(一)市场的投机性造成风险巨大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价格变动具有明显的市场操纵、过度投机的特点,表现为市场价格的暴涨暴跌,超出了交易者或者市场的风险承受能力。价格信息不能反映实际的供求关系。主要表现为两类风险,一类是指由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造成的损失;另一类是指由于故意错误如交易员欺诈等而带来损失的风险。受损、倒闭的投资机构的资产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化为乌有。

(二)风险复杂

金融衍生工具种类繁多、特性比较复杂,以致导致其风险的复杂性。由于基础工具如股票指数、汇率、利率价格变动,而导致收益的不确定性,即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各种衍生金融产品最为普遍的风险,是导致信用风险和流动风险最为直接的因素。

(三)风险配置功能

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创新,它们在风险配置中的独特功能正日趋重要。它们使得投资者更快捷、高效而低成本地对投资组合进行调整成为可能。例如, 你想减少1 000万的股票投资并将其转为固定收益证券。你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完成。一种是在股票市场上一只一只地卖出投资组合中的股票,直到回笼1 000万资金。然后,再买成证券。这种方法速度慢、效率低和成本高。另外一种方法是,你只需卖出价值1 000万的500股期货合约即可,这个操作仅需要几秒钟时间,而且成本也非常低。

(四)流动性风险的制度性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流动风险突出表现为交割风险,它是现有制度安排下的必然结果,其中既包括合约的设置和交割制度,也包括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体制。主要表现为两类风险,一类是由于缺乏交易和约对手而无法变现或平仓的风险;另一类是因为流动资金不足,无法按合约要求履行义务而被迫平仓的风险。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和约牵涉的金额巨大,一旦出现亏损就将引起较大的震动。

三、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从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的特点来看,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标的资产价格的波动性

因为标的资产的未来价格不仅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还受到政治环境、经济政策、投资者或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以及人为操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另外,合约双力的信息披露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有关会计处理方法、衍生产品真实质量等重要信息通常未能在合约中得到充分披露,而合约双力在合约执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也极易引发信用风险。

(二)从宏观层面上看,金融衍生工具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在于制度根源,即金融体系的固有缺陷和金融衍生市场不完全

在现实中则往往表现为国内金融机构的投机失败和国际游资的肆意炒作引发。这些都会加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扭曲资本价格,再加上过度担保和疏于管理的金融中介机构,会导致经济的过度投资,最终促成泡沫经济的生成。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二是实体经济金融虚拟化。金融体系中的储蓄并非全部转化为投资,而是一部分进入实体部门,转化为实物投资,另一部分滞留在金融体系中,成为虚拟资本,并没有实物资本与之相对应。虚拟资本在追求价值增值运动过程中有脱离实体部门的趋势,在特定的条件下会走向泡沫经济。而金融衍生工具正是金融虚拟性最强的虚拟资本。随着全球金融自由化的快速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不断推陈出新,各种金融工具的类别区分越来越困难,同时全时区、全方位、一体化的国际金融市场极大地加速了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从而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和制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难度。许多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业务无法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得到真实、公允的披露,使得信息的透明度下降。这样就加大了有关当局的监控难度。并且金融衍生工具以小博大的特征使得参与者容易遭受巨大的损失,在信用链条日益延长和复杂化的今天增加了引发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

(三)从微观层面上看,风险的产生主要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偏好以及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与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否健全和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有关

管理层的风险偏好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风险爱好型管理层对于投机业务则跃跃欲试,很容易形成赌博心态,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从中航油(新加坡)事件分析的原因来看就在于其总裁陈久霖是一个典型的风险爱好者,他没有按照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控制的规则在发生亏损时及时止损,也没有对市场做出任何信息披露,侥幸和翻本心态反而使他不断增加保证金,暗中继续加大赌注,最终导致没有资金支持,一发不可收拾,亏损越来越大,不得不暴仓。因此必须建立一个适当的控制系统,规定交易种类、交易量和本金限额,慎重选择使用金融衍生产品的类型。

四、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衍生金融工具是为了规避金融市场价格风险而产生的,但它同时又聚集了很多风险。在投资日益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如果不利用合理的金融工具对冲和规避外汇及利率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同时也应该认识到,金融工具本身具有“双刃剑”的特征,如果运用不善,将会导致新的风险。在实际业务中面对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风险,企业应积极地控制和规避这种风险。

(一)需要一个有序的市场机制

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首先必须深刻认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风险管理关系市场命运,是市场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欲求市场健康发展,根本大计是形成一个有序的市场机制,这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从失败到成功的基本经验,也是各国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实践的共同经验。国外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有序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

1. 市场制度的适应性。市场制度适应性是指市场制度不会因各种风险而受到威胁,甚至在发生严重危机时,也能采取应变措施补救。

2. 市场交易的公正性。所有衍生工具市场参与者在市场上交易是公平的,不受操纵,没有欺诈和不正当竞争,信息是公开的。

3. 市场运作的规范性。市场运作的规范性是指市场运作既要有效率,又是流通顺畅的。

4. 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性。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性是指市场对投资者的合法收益要给以法律上、市场运作上的保障,使投资者的收益能按时、按量进入帐户。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运行只有达到上述条件,才能赢得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衍生工具市场才能得以发展。

(二)健全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机制

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应当包括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识别机制、风险评估机制、风险分析机制和风险报告机制。进行风险管理时首先要计算风险敞口头寸,即市场价值。敞口头寸的大小决定需对该头寸可能遭受的潜在损失进行评估的次数。对于交易商来说,每天至少应评估一次。其次,建立分层次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使其能够科学、合理、系统地反映整个企业风险状况。最后,建立资本充足率和偿付能力的预警监控制度以及报告机制。

(三)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

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曾经说过意味深长的一句话:“人是靠不住的,只有制度才靠得住。”一个制度得以形成意味着各方博弈的行为得以统一或协调,是博弈的结果。制度一旦形成,任何人(包括制度的制定者在内)都不能超越制度的约束。内部控制制度是控制风险的第一道屏障,要求每一个衍生金融交易均应满足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必须接受来自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充分监督,保证相关的法规、原则和内部管理制度得到贯彻执行;要有严密的内控机制,按照相互制约的原则,严格控制交易程序,将操作权、结算权、监督权分开,有严格的层次分明的业务授权,对业务操作人员、交易管理人员和风险控制人员要进行明确分工,要为交易员或货币、商品种类设立金额限制、停损点及各种风险暴露限额等,交易操作不得以私人名义进行,每笔交易的确认与交割须有风险管理人员参与控制,并有完整准确的记录;要有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对风险管理程序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以及各有关部门工作的有效性要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评价,确保各项风险控制措施落到实处,加大对越权交易的处罚力度;要建立经理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四)加强对从事衍生金融产品交易的金融机构的监管

要规定从事交易的金融机构的最低资本额,确定风险承担限额,对金融机构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现场与非现场的检查,形成有效的控制与约束机制。同时要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严格区分银行业务与非银行业务,控制金融机构业务交叉的程度。同时,人民银行在某个金融机构因突发事件发生危机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挽救措施,迅速注入资金或进行暂时干预,以避免金融市场产生过度震荡。

(五)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

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的巨额亏损失败案已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设置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独立性,即被授权在监督、控制企业风险中可以不受干扰地依照制度办事。风险管理部门应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具体操作部门完全分开,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所从事的所有衍生金融工具业务。

(六)应当消除或减少隐含的政府担保和由此产生的道德行为

我国应逐步建立对金融机构的金融衍生市场业务退出机制。道德行为通常产生于封闭的金融体系或新兴市场中官方提供的金融安全网。一些金融机构就认为政策肯定会替它们承担损失,因而无所顾忌地涉足高风险衍生工具投资项目,使大量金融资产价值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隐含的政策担保会使人们对经济产生过于乐观的预期,会刺激过量的不可持续的资本流入金融衍生市场,产生过度投机行为。

(七)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披露

衍生金融工具大多是一种尚未履行的合约。在合约签订之时,合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便已确定,而交易却要在未来某个时候履行或完成,这就使得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和计量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如何在资产负债表上列报和披露相关信息已成为会计核算的难题。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披露,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要求:首先,实体的管理当局应将衍生金融工具按照IASC所披露信息的性质进行适当的分类;其次,实体应说明其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政策,包括对适用套期会计的各主要类型的预期交易进行套期的政策;最后,实体应披露每一类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范围和性质以及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并要求详细描述衍生金融工具的利率风险、信用风险以及公允价值的确认情况。因此企业要根据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改革传统会计记账方法和原则,制定统一的信息披露规则和程序,以便管理层和用户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风险暴露情况,制定相应对策,建立合理科学的风险控制系统,降低和防止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白钦先.对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J]. 经济评论,2005,(3) .

[2] 叶水刚,黄河.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演变及其动因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

第4篇

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行业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随着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金融业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并且因为金融业独特的特点,很多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并且和金融行业的发展具备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金融行业的成败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成败,对于我国的金融行业发展来说,虽然其发展时间并不是特别的长,但是其爆发出来的活力确实足够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了,但是和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行业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落后现象还比较明显,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必须切实提高当前我国的金融行业发展速度,并且在高速度之下,还应该规范其发展模式,保障其健康有序发展,总的来说,加强金融管理还是最为根本的内容所在。对于金融行业本身来说,金融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高风险性是一个最为主要的特点,也是区别于一些实业企业的最大特点,针对高风险性来说,金融企业必须针对企业发展过程中蕴含的金融风险进行准确的识别,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规避,最大限度上减少金融风险对于金融企业的影响,在保障金融企业自身健康发展的同时,促进整个金融行业的繁荣。

(一)金融风险及其类型

金融风险主要是指蕴含于金融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可能会影响到金融企业正常发展的危险因素,并且很可能导致金融企业的大量损失,金融风险在金融企业中是广泛存在的,高风险性也成为了金融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导致金融风险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金融企业自身的决策出现问题就会造成金融风险的出现,此外,外在市场环境的变化是当前我国金融风险存在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最为引人注意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环境还不算特别完善,所以其中所蕴含的风险就更多,更有可能导致企业面对金融风险。

针对当前我国金融行业中的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特点来看,具体分为以下几种基本金融风险类型:市场环境金融风险;决策风险;行业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股票投资风险等,明确把握金融风险的主要构成类型有助于帮助我们识别出具体的金融风险。

(二)金融管理中识别金融风险的重要意义

在金融管理中有效识别出金融风险的重要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具体来说,加强金融风险识别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金融管理中有效地识别金融风险对于整个的金融体系来说意义重大,我们都知道,对于金融行业来说,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我国尚不完善的市场环节更是增加了这种不确定性,而金融风险的存在就是这种不确定性的最主要表现,一旦出现金融风险,那么必然会对于整个金融行业和金融体系造成较大的冲击,如果金融风险较大的话甚至会导致整个金融市场的崩溃,不利于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而有效地识别金融风险就能够切实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针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地识别能够有助于规范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秩序,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中的竞争秩序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尤其是其中蕴含着的竞争风险是比较多的,这些竞争风险的存在就会对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造成较大危害,而有效识别这些金融风险就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保障金融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最后,加强对于金融风险的识别还能够有助于我们制定合理的金融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正是基于金融风险的准确识别,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才能够具备科学性和有效性,也才能更适合于当前的市场环境,否则,一旦政策和法规制定存在问题,那么必然会影响到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

(三)金融管理中有效识别金融风险的途径

基于当前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金融企业的管理来看,针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识别的主要途径和依据有以下几种:

首先,资产组成结构是我们进行金融风险识别的一个重要依据,资产是金融发展过程别重要的一个核心概念,对于金融风险来说也必须依据充足的资产来进行应对,因此,如果资产不充足的话就很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的出现,也就是说,判断资产是否充足成为我们进行金融风险评估的重要方式,而对于资产充足与否的评估又必须依据于资产的组成结构,当前的资金组成结构主要包括现金、贷款、固定资产、证券等,通过对于资产组成结构进行分析,能够明确资产的大体数量,进而判断是否会造成金融风险的出现,这也是我们判断金融风险的主要途径。

其次,针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加强对于银行信贷的了解,贷款风险是当前金融行业中较为普遍的一种风险类型,也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一种风险种类,尤其是对于银行来说更是如此,因为银行的主要收入就是来自于贷款的利息收入,所以,贷款对于银行来说至关重要,一旦银行贷款出现风险那么后果是极为严重的,正是基于这一重要性,自我们进行金融风险的识别时,必须把这种银行信贷风险角度作为一个重点来研究。

再次,加强对于金融风险识别的能力还必须针对银行的盈利状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在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很多人都把银行业的发展作为整个金融行业发展的风向标来进行研究,这一点对于金融风险的识别来说也不例外,针对银行业的盈利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就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把握当前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而对于其中可能蕴含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当然,这一点对于银行本身来说最为关键。

最后,资产储量的准确把握也是我们进行金融风险识别的主要途径,针对金融企业自身所具备的资产存储量进行准确清晰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把握自身是否能够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如果不能应对的话就会造成更大的金融风险,而如果能够具备充足的资产储量来应对各种问题的话就会有效解决各种风险的存在,因此,把握好资产存储量是我们进行金融风险识别的基本前提和有效途径。

第5篇

主要是指蕴含于金融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可能会影响到金融企业正常发展的危险因素,并且很可能导致金融企业的大量损失,金融风险在金融企业中是广泛存在的,高风险性也成为了金融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导致金融风险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金融企业自身的决策出现问题就会造成金融风险的出现,此外,外在市场环境的变化是当前我国金融风险存在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最为引人注意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环境还不算特别完善,所以其中所蕴含的风险就更多,更有可能导致企业面对金融风险。针对当前我国金融行业中的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特点来看,具体分为以下几种基本金融风险类型:市场环境金融风险;决策风险;行业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股票投资风险等,明确把握金融风险的主要构成类型有助于帮助我们识别出具体的金融风险。

(一)金融管理中识别金融风险的重要意义

在金融管理中有效识别出金融风险的重要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具体来说,加强金融风险识别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金融管理中有效地识别金融风险对于整个的金融体系来说意义重大,我们都知道,对于金融行业来说,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我国尚不完善的市场环节更是增加了这种不确定性,而金融风险的存在就是这种不确定性的最主要表现,一旦出现金融风险,那么必然会对于整个金融行业和金融体系造成较大的冲击,如果金融风险较大的话甚至会导致整个金融市场的崩溃,不利于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而有效地识别金融风险就能够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其次,针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地识别能够有助于规范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秩序,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中的竞争秩序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尤其是其中蕴含着的竞争风险是比较多的,这些竞争风险的存在就会对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造成较大危害,而有效识别这些金融风险就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保障金融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最后,加强对于金融风险的识别还能够有助于我们制定合理的金融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正是基于金融风险的准确识别,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才能够具备科学性和有效性,也才能更适合于当前的市场环境,否则,一旦政策和法规制定存在问题,那么必然会影响到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

(二)金融管理中有效识别金融风险的途径

基于当前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金融企业的管理来看,针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识别的主要途径和依据有以下几种:首先,资产组成结构是我们进行金融风险识别的一个重要依据,资产是金融发展过程别重要的一个核心概念,对于金融风险来说也必须依据充足的资产来进行应对,因此,如果资产不充足的话就很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的出现,也就是说,判断资产是否充足成为我们进行金融风险评估的重要方式,而对于资产充足与否的评估又必须依据于资产的组成结构,当前的资金组成结构主要包括现金、贷款、固定资产、证券等,通过对于资产组成结构进行分析,能够明确资产的大体数量,进而判断是否会造成金融风险的出现,这也是我们判断金融风险的主要途径。其次,针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加强对于银行信贷的了解,贷款风险是当前金融行业中较为普遍的一种风险类型,也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一种风险种类,尤其是对于银行来说更是如此,因为银行的主要收入就是来自于贷款的利息收入,所以,贷款对于银行来说至关重要,一旦银行贷款出现风险那么后果是极为严重的,正是基于这一重要性,自我们进行金融风险的识别时,必须把这种银行信贷风险角度作为一个重点来研究。再次,加强对于金融风险识别的能力还必须针对银行的盈利状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在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很多人都把银行业的发展作为整个金融行业发展的风向标来进行研究,这一点对于金融风险的识别来说也不例外,针对银行业的盈利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就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把握当前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而对于其中可能蕴含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当然,这一点对于银行本身来说最为关键。最后,资产储量的准确把握也是我们进行金融风险识别的主要途径,针对金融企业自身所具备的资产存储量进行准确清晰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把握自身是否能够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如果不能应对的话就会造成更大的金融风险,而如果能够具备充足的资产储量来应对各种问题的话就会有效解决各种风险的存在,因此,把握好资产存储量是我们进行金融风险识别的基本前提和有效途径。

二、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管理措施

当前很多企业集团为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实现集团的战略目标,在其内部设立集团财务公司,对企业财务资金进行全面集中管理。在集团财务公司实际运行过程中,金融风险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加强金融风险的识别、分析和控制是一项必要而关键的任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层应当在了解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特点基础上,通过有效控制措施加强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管理,从而保证集团财务公司健康发展,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1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特点分析

首先,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在服务对象上具有较高集中度。由于集团财务公司的特殊性质,政府相关法律及政策的限制因素,其主要服务对象是集团内部相关成员单位,其主要业务是内部信贷以及结算。就服务对象而言,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分布情况相对较集中。其次,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在业务层面上具有较高广泛性。对于集团财务公司而言,其业务范围相对比较广泛,不但能够办理企业之间相关的存款与贷款业务,并且还能够为集团内部单位提供证券投资、保险以及融资等相关金融服务。业务面分布比较广,存在资金短缺、财务欺诈和结算差错等各个方面,导致其金融风险也较广泛。第三,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表现出行业特点以及政策特点。在集团财务公司运行过程中,政府相关法律以及集团行业存在的环境均会对金融风险产生影响,其特点就是具有行业性和政策性。国家相关法律及相关金融政策会对集团财务公司整体经营过程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大政策性风险。同时,集团所在行业的经营盈亏情况也会对财务公司发展产生一定影响,若有行业危机等相关问题出现,比如钢铁行业大面积亏损且持续亏损,集团财务公司将会出现较严重的金融风险。

2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第一,缺乏健全风险管理机构体系。就目前情况而言,集团财务公司内部的董事会、股东会以及监事会成员大部分均来自于企业集团内部,对于一些重大决策管理层人员意见基本相同,因而差异性以及制衡机制比较缺乏。另外,在财务公司内部设立专门风险管理部门进行风险监督,但是信贷管理部门、内部稽核部门以及资金管理部门均缺乏权力和能力全面落实风管管理相关职责。第二,风险管理观念缺乏创新。在现代化金融管理理念中,风险管理已经成为金融机构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理念也从单一的几项逐渐发展成为全面风险管理。就当前集团财务公司实际情况而言,没有能够充分认识金融风险管理重要性,金融风险管理仍处于稽核检查层次,缺乏创新和发展。第三,风险控制缺乏力度。集团财务公司对风险控制主要集中在业务交易层面,对于公司层面管理相对比较缺乏,并且在交易方面的风险管理缺乏体系规范。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财务公司对盈利情况过于重视,长期将大量资金向银行转存或者向其它金融机构拆借套利,有些财务公司还存在违规金融活动。另外,当前财务公司的融资能力比较弱,所能够提供资金在企业集团资金总需求中占据较小比例。很多企业资金缺乏,未能够充分认识到财务公司资金短缺这一点,经常向财务公司提出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资金需求,财务公司为满足相关单位的需求,也为提高财务公司的盈利,最终造成财务公司内出现违规情况。

3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管理有效策略分析

3.1扩展业务范围、增加盈利,提高风险抵抗能力

在集团财务公司发展过程中,为能够较好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应当在不断巩固传统业务基础上,合理进行战略规划,战略目标要落实到位,新业务采取新的风险控制,信息系统建设与业务发展匹配等,根据集团企业所在行业特点及相关资源优势,对企业业务范围进行进一步扩展,增加财务公司盈利,并且使其风险抵抗能力得以有效提高。另外,财务公司与外部金融机构之间应当加强合作,从而使自身金融创新能力能够得以有效增强,积极研究适应企业集团发展的相关产品,以便在企业集团发展过程中能够提供充足资金及相关优质金融服务。此外,财务公司与证券公司以及基金之间也能够加强有效合作,有效发展投行及相关中间业务,进而为企业集团对外并购业务奠定良好基础。

3.2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在集团财务公司发展过程中,为能够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应当以集团整体战略目标为着手点,在集团整体风险管理体系中纳入财务公司金融风险。对于企业集团内部风险管理部门而言,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规划以及风险体系设计。首先,在企业集团内部应当将风险防控组织架构体系建立起来,为进一步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奠定较好组织基础。企业集团应当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对公司治理结构进行优化,对于外部投资及战略投资应当积极引进。集团还能够使董事会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在风险管理过程中使董事会能够发挥领导优势,保证风险管理能够科学民主地一贯执行。其次,企业应当建立并不断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在构建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规范,明确各级管理层的职责分工,同时建立相关激励约束机制,从而保证内部控制工作能够得以有效执行。此外,建立和完善企业集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财务公司将风险管理作为核心,完善管理信息系统,使其能够包含各个层次、各个部门及各个业务领域,利用先进信息系统平台收集、统计相关风险信息,对其进行整理及分析,从而使风险管理效率得以提高。

3.3培养良好风险管理文化

在集团财务公司运行过程中,金融风险管理与每个员工及每个工作环节之间均存在一定联系,企业集团应当使每个员工对金融风险管理重要性均能够充分认识,在企业内部对全员风险意识以及风险观念进行宣传,通过不断地教育及培养,使风险管理理念能够真正深入人心,由上及下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风险管理文化,使企业内员工能够形成共同价值观,这一点在风险管理方面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在内部控制方面具有明确标准、在业务层面具备合理系统流程、在操作方面具备详细手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动态监控、在事后进行严格考核,从而使企业员工能够对风险管理有切身体会,最终形成自觉意识,自觉进行风险防范。

3.4利用科学管理工具防控

集团金融风险在集团金融风险管理及防范过程中,使用几种科学风险管理工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财务公司职员可以将这些工具熟练掌握,能够合理运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以使用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将两者有效结合,分类管理财务公司内部相关资产,防范各类风险。另外,构建具体完善的客户评级体系,避免因审贷不严而产生的客户不能按期还本付息、担保责任增加等风险,从而使财务公司风险量化管理能力得以提高。在各种不同经营活动中财务公司可以对各种信用衍生工具进行有效应用,比如总收益互换及信用违约互换等,从而使企业集团整体金融风险管理水平得以有效提升,促进集团财务公司能够得以稳定发展,从而为企业集团整体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结束语

集团财务公司是企业集团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集团财务公司实际运行过程中,影响其运行稳定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管理在现代集团财务公司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必要任务。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有效风险控制策略进一步加强金融风险管理,通过扩展业务范围以增加盈利及风险抵抗能力,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培养良好风险管理文化,利用科学管理工具防控风险等措施使金融风险管理水平及质量得以提升,从而促进财务公司和集团公司得以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梅香.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管理浅析[J].财经界(学术版),2009(4).

[2]刘洋,吴豪.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模式研究综述[J].武汉金融,2011,09:36-39.

[3]叶霁.论集团财务公司的金融风险及其管理[J].中国商贸,2014(25).

[4]王建.企业集团在财务公司模式下财务风险管控重点[J].煤炭经济研究,2015(5).

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金融风险预警

一、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概述

所谓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融资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得到迅猛的发展,具体体现在用户数量和资金规模上。央行数据显示,电子支付业务增长较快,移动支付业务保持高位增长;2013年移动支付业务16.74亿笔,金额9.6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2.86%和317.56%。新华网的报道显示,互联网理财产品在近一年的时间内,发展已经超出人们的想象,例如互联网理财领域的“余额宝”,截止到2014年2月,其客户数已超过6 000万人,资金规模已超过2 500亿元。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和管理弱等特点,并在国家支持互联网创新的背景下,得到迅速的发展。

“高效共享”、“平等自由”、“信任尊重”的互联网精神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进而形成以点对点,网格化共享互联,信息交互,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金融体系。虽然成熟可靠的互联网技术为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但是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监管体系与传统金融的监管体系相比,在合法性、规范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尚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将会产生诸多不确定的金融风险,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会影响国家和社会的繁荣稳定。要控制金融风险,需有完善的金融预警机制作为保障。所谓金融预警机制主要是指各种反映金融风险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的组织形式,指标体系和预警方法等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并且以经济金融统计资料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是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判断和识别金融风险,是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核心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结合收集的历史数据,结合数学指标、统计模型、数据挖掘等模型、算法判断和识别金融风险,是当今金融风险预警机制中的研究热点。传统的金融风险预警方法主要有三大类:景气指数法、指标体系评分法和模型法。景气指数法,通过综合许多经济因素为一个或一组景气指数来经济动态走向;指标体系评分法,通过筛选指标、编制指标体系、给与指标赋分来给出金融安全状态的较为完整的评价;模型法,通过将与金融危机发生的相关因素纳入统计模型进行检验来预测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爆炸式增长的客户数据是一个亟待开发的资源,数据中所蕴藏的无限信息金矿若以先进的分析技术加以利用,将之转换为极其有价值的洞察力,能够帮助金融企业执行实时风险管理,成为金融企业的强大保护盾,保证金融企业的正常运营。数据是下一个“Intel Inside”,未来属于将数据转换成产品的公司和人们。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预警体系的建立,应根植于互联网中的大数据,结合传统的金融风险分析方法,利用统计、计算机、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手段,从数据的海洋中甄别、判断互联网金融中潜在的风险;并且还能通过数据掌握客户动态,企业经营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益。

二、 互联网金融中的数据及特点

1. 互联网金融的数据。与互联网电子商务一样,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信息化的形式,离不开参与互联网金融活动的企业、客户,以及相关的金融服务或产品。与传统金融活动相比,互联网金融活动更容易收集、整理、存储用户信息、用户交易数据、服务或产品信息,甚至还能存储用户在交易过程中对互联网平台的使用情况、操作行为,以及沟通、留言等信息。从互联网金融数据的构成形式来看,主要包括:用户数据、交易数据、用户操作及行为数据、金融服务或产品供给情况,以及文本数据(包括:电子邮件,即时聊天,以及留言等)。

(1)用户数据。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离不开用户的参与。为保障用户在交易过程中的金融安全,保证日常金融活动的顺利进行,金融企业针对用户信息的管理工作是十分严格的。通常情况下,用户的基本信息会被收录和存储到企业信息系统之中。作为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对象,用户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用户规模直接反映了企业的规模,还间接反映了企业的发展前景。

(2)交易数据。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向电子信息化方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活动离不开用户交易。互联网金融企业为用户交易提供了互联网平台媒介及相关金融服务。为保证交易安全,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便于回溯和取证,系统会记录用户通过互联网平台交易的过程。长期积累的交易数据不仅可以用来分析用户的交易偏好,也可用来侦测用户的异常交易行为,为防止交易风险提供依据。

(3)用户操作行为数据。互联网金融平台不仅是互联网交易的媒介,也承载着传递信息,宣传金融服务的作用。与传统金融不同,互联网金融平台无法通过面对面的交谈,感知客户的感受,发现客户的异常行为。因此,为了提升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服务质量,了解客户的操作行为习惯,通常会记录客户的操作行为。

(4)文本数据。作为信息传递的平台,互联网中存在大量的评价,留言,沟通交流信息,这些信息体现了民众的舆论动向。金融运行的基础为信用与预期,这种特征使其更容易受社会信用与预期舆情的影响。金融舆情能够通过一定的作用机理对互联网金融运行产生现实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关注和应对小的金融舆情,则有可能酿成大的金融危机事件。

(5)其他数据。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外部因素会影响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行,例如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物价水平,进出口、行业发展状况等都会对互联网金融产生影响。为保证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正常运行,应该全面,细致的整理和收集相关的数据。

2. 互联网金融数据的特点。与大数据一样,互联网金融数据具有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和高速性(Velocity)等三大特点。三大特点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当今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新局面。

(1)规模性。所谓规模性指的是,互联网金融数据的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无法通过当前主流的分析工具来及时处理。互联网金融数据的规模体现在用户规模增大、交易规模增大两方面。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的门槛较低,效率较高,互联网金融的参与者更具有广泛性、规模性,更加平民化导致互联网金融用户规模较大。另一方面,结合互联网的特点,加之互联网企业的平台、用户、以及大数据优势,互联网金融的用户规模、交易规模很容易迅速提升。

(2)多样性。所谓多样性指的是,互联网金融数据的数据类型,除了有结构化的数据以外,还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例如文本数据。此外,还体现为互联网金融活动的多样性,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在线支付、还贷借贷、理财、保险等服务,丰富了互联网金融的形式。常见的互联网金融活动包括:B2B电商金融、B2C电商金融、网销基金(网络理财)、网销保险、银行电商、P2P网贷、网络支付、众筹融资、虚拟货币等。

(3)高速性。所谓高速性指的是,互联网金融数据的到达与处理必须及时高效,不允许较长的延迟,不及时将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宣传,互联网用户的响应速度提高,加之用户规模较大,数据的增长速度呈指数增加。

可见,要从大数据中识别、发现互联网金融中潜在的风险,需要有处理大数据规模性、多样性、高速性的能力。要应对互联网金融中的大数据问题,需要建立完备科学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体系。目前大数据主要的处理模式可以分为流处理和批处理两种,其中批处理是先存储后处理,而流处理则是直接处理。不论以哪种方式处理数据,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都要从数据出发,识别、发现、预警、监控、预测互联网金融中潜在的风险。

三、 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1. 以数据为中心的体系设计原则。

(1)系统性原则。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体系是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测、预测、预警的系统,是一个大的体系,必须涵盖互联网金融活动的全过程。必须考虑到互联网金融活动中的每个参与者,包括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提供者,中介机构、用户,以及政府、监管机构等;还须考虑各种交易行为,甚至民众舆论动向。同时,还需兼顾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经济指标、行业发展情况等。

(2)时效性原则。由于互联网金融数据具有高速、变化的特点,说明实时处理分析的重要性,目的就是实时防范和减少金融风险,及时识别、判断金融风险,及时对风险进行预测和响应,在时间上要连续,在内容上要连贯和可比。

(3)可操作性原则。在数据的收集、管理时,要有利于风险的识别、判断、预测;在系统的构建时,要结合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简单、可靠、易行;在数据分析过程中,选取的指标、统计方法、相关判别准则要易于分析、有利于操作,不仅能快速的识别、判断、预测风险,做出预警,还能辨别风险的源头。

(4)科学性。设计过程中应尽量考虑采用可量化的指标,同时也要设置一定的定性指标,以进一步系统地反映定量指标所不能表征的金融风险。对于定性指标也要给出准确的判断标准,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的误导,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

(5)弹性原则。系统的设计应兼容既有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前提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系统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保证系统中功能、模块应能独立运行,功能各异,相互补充,避免冗余。

2. 以数据为中心的系统的层级。

(1)数据管理层。数据作为系统中的核心部分,是整个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企业在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互联网金融预警系统过程中,必须健全为企业服务的数据管理机制,建立与企业规模相匹配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的职责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存储,提供方便、可靠的数据操纵接口,以便其他层级用户的使用。数据中心管理数据时,应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安全性;并兼顾可靠性,保证数据中心正常运营,为风险的预警提供数据支持平台。

(2)数据整合层。要从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海洋中实现金融风险的预警,必须对金融风险有透彻的定义和认识。从金融风险的定义出发,确定分析需求,对数据进行重新整合,提取与之对应的分析数据。数据整合是保证分析结果可靠性、准确性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说数据是预警体系的基础,那么需求则是预警体系的灵魂。数据提取层的任务包括:风险的定义、分析需求的确定、数据的整合与提取。

(3)数据分析层。数据分析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控制的实施手段。全面的数据分析系统,应包括现行的指标体系、统计模型,及人工智能方法;同时兼顾与企业相适应的相关指标体系、统计模型等方法。数据分析层的功能应包括:风险识别、判断,风险预警,风险监控,自动上报、信号系统,风险预测,风险评级等功能。

(4)数据解释层。来自数据分析层中的每一次预警、每一个报告,都须结合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以及企业外部经济运行环境,行业背景来进行解读。目的是更系统的评估风险,评价风险的可靠性,风险的危害程度,产生的根源,可采取的控制手段,弥补数据分析层的不足,为企业决策管理者提供更完整的决策依据,从而减少企业为规避风险所产生的损益。数据解释层应健全风险响应机制,建立风险应急小组,为及时处理风险提供依据。

结合以“数据”为中心的体系设计原则,从系统性、时效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弹性来看,预警体系涵盖了以数据为中心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的各个环节,即数据的收集、数据提取、数据分析和数据解释;各层级紧紧相扣,又相互独立,为企业风险控制管理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数据中心的建设,有利于加快企业的信息化,提供企业管理水平,降低因企业管理缺陷导致的内部风险;统筹兼顾、持续改进,降低企业管理经验成本。

四、 结论与机制实施建议

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体系的目的是,预防或降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失误,客观情况变化或其他原因使资金、财产、信誉遭受损失。本文介绍了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入手,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数据及特点,说明了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原则和系统层级。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不仅能够帮助企业降低和减少金融风险带来的损失,也能帮助企业提高、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基于大数据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作为保障互联网金融正常运行的工具,在传统金融互联网化的时代背景下,将会得到快速的发展。在系统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科学、体系的考核评价机制。数据作为风险预警机制的核心,一旦离开操作数据的“人”,将毫无用处。因此在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应建立科学、体系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保证系统顺利实施。考核机制应从数据的角度出发,以建立全面、可靠、弹性、实时、安全的数据体系为目标,对参与者在体系建设中的效能进行评估,量化参与者任务完成情况考核,奖励为体系建设做出贡献的参与者。

(2)要注意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由易到难,逐步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不是简单地借用传统金融风险系统,或者新系统的重新开发,而是在传统金融风险系统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的特点,建立与大数据为中心的风险预警系统,本质是传统金融行业向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转变。实施的过程中,企业要做系统的评估,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稳步建设以数据为中心的金融风险体系。同时,要结合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实践,有条件的创新,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要求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3)制定科学规范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实施、操作程序。为保证系统实施、操作的规范性,应制定科学、规范的程序。在预警系统实施的过程中,应以数据为中心,制定明确的系统实施计划,包括确定系统实施的进度、参与者、目标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同时要制定系统使用的行为规范、操作流程,明确参与者的权责、业务范围、数据权限等;制定风险分析、上报、反馈和监测机制,保证及时发现风险,且得到及时响应。

此外,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支持,以及投资者,参与者的监督。监管部门应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保护互联网金融参与者的财产安全;加快相关政策的出台,明确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范围,建立有效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奖励金融创新,加大金融投机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政府监管水平,保障互联网金融市场有序健康的发展;加强舆论监督和舆论导向,弥补政府监管不足。企业应公开披露相关数据,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的投资者、参与者的外部监管作用,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萍.金融舆情监测分析运用及政府策略.中国国情国力,2012,(8):26-28.

2. 董小君.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3. 胡辉.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研究.江苏大学学位论文,2008.

4. 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50(1):146-169.

5. 李国杰.大数据研究的科学价值.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2,8(9):8-15.

6. 刘静如.大数据:金融企业的盾与金――浅谈风险管理与消费智能.中国金融电脑,2012,(9):83-83.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基于高维联合模型的重复测量与生存时间资料联合评价的扩展研究”(项目号:13XNH190)。

第8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防范;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029-02

河南省近年来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各类金融机构经营活力不断提升,支持了河南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但从宏观上看,目前河南省的金融业的发展状况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河南省整个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并且越来越成为制约整个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导致河南省金融风险的产生与逐渐积累的原因有许多,比如银行系统内部存在的脆弱性、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原因弊端和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遗留的制度风险等等。如何有效、准确地监控河南省内的金融风险以及如何防范省内金融风险已经成为整个河南省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目前新的货币政策的环境下,河南省金融体系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

与国内,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河南省金融业发展的差距仍很大,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河南省金融业的发展,成为导致河南省金融风险发生的重要因素。

1 河南省金融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资产供给总量相对缺乏,对金融危机的反应灵敏度较弱。

2 河南省金融业资本市场发育趋待完善,融资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

3 区域内金融资产质量较低,不良资产比例相对偏高。

4 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的增速较低,贷款投向集中度高,导致的风险监测和管理压力增大。

5 由于历史原因,河南省金融体系与地方政府之间一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异常薄弱。

一、河南省金融风险预警指标的选取

(一)指标选取原则

根据世界各国成功的经验和专家业已达成的共识,结合河南省金融业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高灵敏的金融风险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以下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原则:

1 全面性与重要性的结合

2 规范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3 灵敏性与强警戒性相结合

4 适应性与互补性相结合

5 及时性与动态性相结合

根据以上选取原则,我们将河南省金融风险预警体系指标的选取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与三级指标。

(二)三级指标定义

根据上述指标选取原则和各个金融行业机构自身的特点,文章选取银行业内部指标、证券业内部指标、保险业内部指标和外部经济环境指标作为一级指标,并进行拓展。

(三)金融风险基本态势区间和临界值的确定

文章将河南省金融风险预警首先划分为四个基本态势,金融安全,基本安全,风险前兆和金融危机。表2为四种基本态势的赋值,其中分值越高表示金融风险的概率越小,金融状况越稳定。

二、河南省金融风险预警指标权重的确定

1 层次分析法。我们需要选择一个适当的赋权方法对金融风险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评价,因为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包含众多指标,而每个指标对引起金融风险的作用力和重要程度又各不相同,所以需要每个指标的权重,否则就无法进行,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给金融风险各级指标赋权,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定量形式的决策依据,采取的计算评价指标权重步骤是:

(1)建立判断矩阵。

(2)指标层次中的排序及相关一致性检验。

(3)指标层次总排序。

(4)指标评价实施。

2 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具体建立过程

依据河南省金融体系的特点,来建立金融风险指标体系在确定权重的过程中得到了较大体现。这里综合参考四大体系在河南省金融体系中的承受风险的能力和重要性,考虑到河南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内部指标反映金融业内在风险,而银行业在河南省金融体系的主导地位及河南证券业存在的高风险,决定了一级指标的排序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外部经济环境指标。由此可得表2,一级指标的标度值所构成的判断矩阵。

同理,再依次确定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及外部金融环境的二级指标及其所占权重,综合分析,可得各指标相对于总体系的权重值,以银行业为例,计算后得表3,河南省银行业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各指标的具体权重。

三、河南省金融风险状况综合评价

(一)定性指标的判断

1 风险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可通过对管理人员的品质和业绩进行评价,对管理层识别、衡量和监控风险的能力进行评价,从而确定其管理水平。采用的方法一般是与董事会成员谈话,对公司的管理进行评价,检查内部制度及遵纪守法情况,尤其是各类资产运作程序或业务流程。但如果金融机构发生了重大金融案件,风险管理能力就为“很弱”。

2 企业信用状况。可通过分析企业以前的信用信息,例如之前的银行贷款状况、企业间的融资和交易等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评价。如果企业频繁发生违约事件,企业信用状况就为“很弱”。

(二)公式计算,实证分析

用以下公式对各指标反映的分数进行加权求和,可以得到各一级指标的稳定状况分值。

(∑Sij×Wij)/(∑Wij)

其中,i=1,2,3,4,表示四个一级指标;j代表每个一级指标下属的二三级指标;Si为每个具体指标的分值;Wij为每个具体指标的权重。

然后,再用所得到的Si加权求和,可得到区域金融稳定的综合得分:

S=(∑SiWj)/(∑Wi)

第9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金融创新;策略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055

1前言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及衍生品的丰富与发展,商业银行中的传统金融业务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的金融风险不断出现,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显著增强。有效规避和化解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是实现传统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和运营发展的根基,对于商业银行的服务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商业银行中的传统金融业务尽管面临着网络化、智能化的冲击和挑战,然而传统金融业务在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中,仍然具备基础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新形势下的金融业务变革,也是未来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变革的有效切入点和抓手。[1]

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风险管控与策略研究,是落实商业银行系统改革的重要举措,被认为能够有效推进与金融业务相关的后台业务及银行管理机制的系统变革。“十二五”以来,国内商业银行面向传统金融业务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尝试,且卓有成效。然而我们还应当看到,在商业银行目前的传统金融业务仍然存在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这些风险长期来看不仅影响到商业银行本身的发展与稳定,还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发展预期与战略决策。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这种系统性风险的出现是一个普遍问题,在西方商业银行业中也较为显著。另外,这种金融风险的凸显和加剧也囿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特有属性和管理机制。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内的股份制银行,在新时期的金融业务风险管控面临着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模式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也成为新形势下金融风险管理与变革的困难所在。

2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现状与问题

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是金融系统中重要的主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市场化改革,资本市场在金融体系的作用不断加强。资本市场一方面通过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策略,将管理者的收入与经营效益挂钩,有效分散了金融风险,提高金融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但是客观上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如市场信息不对称和盲目投资等行为。[2]然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讲,披露信息的成本较高,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相对有限。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特点显著,复杂性、隐蔽性、金融风险边界的模糊性以及信用与商业信用的风险观念错位,长期以来成为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控的难题。

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与创新有赖于商业银行的机制改革与创新。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并完善风险等级的量化评估机制,完备的风险评估机制和精准的量化交易系统能够对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进行理性评估,制度性地规避金融风险。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不仅能够为投资者带来相对成熟的市场信息,也能促使上市公司不断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对于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这在客观上为传统金融业务的创新提供了安全保障。

另一方面商I银行的风险管控创新,需要金融领域持续加强金融监管的审核机制,抑制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和资本投机现象。商业银行作为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主体,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创新从自身的经营目标出发,将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与金融市场本身的约束结合起来,致力于平衡自身的经营目标与金融市场的监管。然而金融风险的管控和监管并不意味着取代市场调节,相反强化了金融机构的微观经济基础,更能够促进市场竞争的有序和竞争层次的升级,金融风险监管的创新也能够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高效运行。

3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的创新策略与方法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对传统金融业务风险的有效管理,商业银行应当有针对性地推出金融风险管控的措施。如分散资金的来源和渠道,提高资产保值增值的能力,在资产变现的渠道上保持畅通。商业银行要准确评估资产负债,要能够精准度量长期贷出、短期借进的风险,能够为保持赢利和控制风险提前预备计划。作为商业银行还要能够及时注销不良资产与贷款的损失,能够通过有效的金融资产组合来缓冲风险。除此之外商业银行的大宗金融交易要能够有效控制在风险上限的框架内,以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商业银行也需要通过必要的资产公示和清算制度,保证投融资的透明,建立投资者对于商业银行的信任。

市场经济和金融环境本身具备外部性,对于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控制与管理要时刻保持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的洞察与潜在金融风险的敏锐。商业银行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资本的充足性,作为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与管理者,要时刻保证用于缓冲金融风险的资本储量是充足的。[3]商业银行为有效规避金融风险还要建立对金融资产质量进行有效的甄别的方法和机制,对于不良金融资产要及时通过金融手段进行改善或处置。

金融信息化可以有效降低金融交易的时空阻力和成本,同时也是金融机构发展的趋势,也能够催生金融创新的出现。金融风险的管控和创新需要切实的金融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政府应当致力于保护金融技术的创新与知识产权,商业银行作为市场主体也应该持续增加资金投入,用于金融科技的创新与研发。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未来金融风险的管控与纾解,需要遵循西方发达国家的惯例,建立金融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引起从业人员的警觉,化解金融风险。

在“十三五”期间,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需要面向“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进行海外投资,今天的国际战略投资应该从西方的丰富实践中汲取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业务需要,妥善保护国有资产,科学比较西方金融风险防范系统和机制,制定适合中国的独立、完备的金融风险防范系统和机制。

4金融创新与新金融风险的防范

金融创新(Financial Innovation)是指金融领域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是各种金融资产和要素进行重新组合的过程,包括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制度本身的创新,都在金融创新的范畴内。这也为金融风险的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金融创新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特别是面向传统金融业务的系统性风险。因为金融创新的增多实质上带来了金融实体和金融产品之间更密切的关联,这种强关联的出现容易诱发商业银行系统内部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当一种金融产品和银行分支出现问题后,泡沫膨胀和过度投机极易造成金融资产价格的失真,从而放大金融市场的风险,也往往诱发金融危机。

其次,金融创新冲破了金融机构对于传统金融业务的垄断,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日趋同质化,在金融市场中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样势必导致商业银行不断尝试涉足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这些无形中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4]

可见,金融创新在为商业银行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难题。因此在进行积极的金融创新的同时,要能够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作为商业银行和传统金融业务的主体,在面临金融创新带来的新的金融风险的同时,要能够有效跟进金融监管,同时建立属于商业银行内部的清算与账目检查机制,依照法律、法规和一定的程序,遵循国际惯例,从市场准入、市场运营、市场退出等环节入手,建立以存款保险制度为主体的金融业务风险保障制度,健全法规体系,在法律的框架内建立各项具体的监管机制。同时处在复杂国际金融环境中的商业银行,应该主动加强与世界上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金融主体的合作,与国外探索金融衍生品的商业银行签订市场信息互享的谅解备忘录,积极参与国际监管组织并且参照其达到对金融市场和金融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监管的目的。[5]

在商业银行内部还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内部防控风险的机制,组建由董事会与风险管理机构构成的风险管理系统,包括健全的组织结构和职责明晰的职能划分,对于业务开展和规划具备明确而严格的审批与授权制度,对于越权的行为予以严厉的处罚。同时要不断强化信息的公开透明,便于接受企业和投资者的监督,独立、安全的会计核算体系能够将所有业务活动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记录,对统计信息做到分层明晰,在商业银行信息安全的框架内进行最大限度的公开。

参考文献:

[1] 陈岱孙,厉以宁国际金融学说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2] 阳金融风险的性质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0(38):2-8

[3] 张晓琴,冯莉论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J].商业研究,2005(10).

第10篇

一、金融风险的概念与特征

(一)金融风险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金融风险的有关概念,首先,对风险本身的概念进行论述。所谓风险,就是指一定时期内或者一定条件下,由于各种不确定结果的发生,对行为主体产生负面影响或者损失的情况。而金融风险同样也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或者一定时期内,由于金融市场经济变量的不确定性或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导致行为主体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发生的概率。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形成,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内各行各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体制如此巨大的变革之下,我国金融业也大受冲击,在如此强大的冲击之下,金融业的风险也出现了更加频繁和更加复杂的迹象,不仅使金融业内对金融发展趋势的控制很难预测和把握,而且对金融资金流动和资金投入也很难控制,因此,在新的市场竞争形势和经济发展趋势下,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一直都是各国政府和金融行业所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电子金融市场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但正所谓是挑战也是机遇,可以有效利用这个机会,充分研发计算机技术如何在金融市场中防范其风险的发生,为防范金融风险开辟新的道路。

(二)金融风险的特点

掌握金融风险的特点对于控制好其发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不断深化发展的市场经济,金融风险的自身特点也随之产生,首先,金融风险具有历史性,并且在逐步扩大,对当前经济的影响仍然存在。其次,金融风险的发生也是具有一定条件的,金融风险的发生一般都在国家经济转型时期,而目前我国就处在这个关键时期,因此,对于金融风险的防控尤为重要。第三,金融风险是外部和内部并存的。另外,金融风险还具有普遍性、扩张性、可管理性等特点。总之,金融风险具有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防范其发生不仅是金融行业的必要任务,更是保证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之举。

二、利用计算机技术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的策略与途径

(一)加强软件系统的管理

安全可靠的软件是金融机构数据和客户资金安全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引进计算机安全控制软件时,必须将安全性放在首要位置,注重软件的安全性,适当采用加密技术,对所储存的数据严格保密,确保万无一失。另外,应设立分级保密制度,将进入系统所需要的口令和密码分人保管,只有当所有人输入正确的口令后,系统才能被启动,这就大大提高了金融机构数据的保密性,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的首要环节。

(二)配备符合标准的硬件环境

硬件环境的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对硬件环境进行屏蔽,尤其是要对电磁屏蔽,因为电磁波产生广泛,而其干扰对计算机系统的影响是很大的,可能不法人员会利用这个机会入侵计算机,对金融机构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窃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建议的具体做法可以是,首先铺设防止静电的地板,第二避开强磁场的位置安放计算机,第三,为了保证业务数据安全和运行顺畅,对于控制主要业务的机器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可以配备两台计算机,一旦其中一台出现问题,另一套设备能够及时补充,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行和数据安全。

(三)加大对病毒入侵的整治,防治黑客入侵

综合以前金融风险发生的案例,很大一部分都是黑客通过计算机网络入侵金融机构,窃取相关信息和数据,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因此,金融机构对于计算机病毒的防范也一定要给予相关的重视,防止此现象的发生。目前,无论对于金融机构还是普通企业来讲,黑客已经成为网络上最大的威胁,这些人员具有较高的网络技术,能够利用用户系统的漏洞入侵到用户的计算机,为了一己私利,窃取相关信息和数据,因此,加强对网络完全的监管,控制非金融机构人员登录,限制用户权限,加强系统对各类意外事件的跟踪和分析,对于金融风险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

三、利用计算机技术防范金融风险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转变传统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金融行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相对来讲发展缓慢,而且态度不够积极,很多金融机构还在持观望态度,观念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目前我国各方面事业的建设都在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金融行业作为时代前沿的行业之一,利用计算机技术来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是时展的潮流,也是大势所趋。进入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各方面事业都以迅猛的速度发展,而金融行业作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更应该将这种新型技术引进业内,利用计算机技术尽量避免金融风险发生。监管理念更新滞后也是实施计算机技术防范金融风险的阻碍之一。我国金融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险的发生也必将对我国整体经济状况产生影响,因此,国家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力度较大,使一些新技术无法引进,观念的落后导致了技术更新的滞后,这是不利于我国金融行业整体发展的。

(二)转变金融风险控制的法律观念

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各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从整体上看,我国基本已经形成了金融风险控制管理的机制,但实际上我国这方面法律还不是很健全,很多法律法规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很不适应,甚至存在自相矛盾的现象,例如时下流行的网络营销、利用数字签名代替传统印章,这些做法虽然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不可避免的法律纠纷和问题。因此,尽快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制度和法律法规是迫在眉睫的。

(三)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

第11篇

关键词: 金融风险;预警;模糊聚类;神经网络

一、引言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表明,构建金融体系风险预警机制是必要且可行的。相对于整体金融风险而言,区域性金融风险具有更强的外部传导性和可控性,且一般早于整体金融风险爆发,在某种程度上可被视为整体金融风险的预警信号,因此,作为金融监管的有效补充,研究区域性金融风险早期预警体系并进行预警分析将对金融风险管控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学者对于早期风险预警体系的研究较为系统和成熟,且已有一些金融监管部门建立了早期预警模型,如美联储的SEER评级模型、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SCOR模型、法国银行业委员会的预期损失模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宏观审慎评估模型等。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学者在早期金融风险预警和管理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由于预警指标选择、风险状态划分及临界值选择等均不尽相同,因此建立的预警模型也有所差异。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对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既有研究成果,综合运用模糊聚类分析、BP神经网络建模等计量分析方法,构建区域金融风险预警体系,以期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评估和防范提供客观性依据。

二、总体分析框架及模型构建

本文构建的区域金融风险早期预警体系由三部分组成:首先结合安徽区域特点,构建包括经济因素、财政因素、金融因素、房地产发展、企业经营状况等的区域性金融风险指标体系;其次利用模糊聚类分析对研究样本进行分类,确定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的分割点,为区域性金融风险水平的划分提供一种新思路;最后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来预测未来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一)区域性金融风险指标体系

区域性金融风险指标选择既要考虑金融风险因素的普遍性,更要体现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特点。指标选取原则:一是全面性,所选指标尽可能全面反映区域金融风险;二是可得性,所选数据要容易获得,且期间口径未作调整;三是匹配性,数据收集成本与模型预测的经济实用性相匹配。

(二)风险评估的模糊聚类分析

在分析一个时间序列的区域金融风险时,我们可以把指标相似程度高的样本聚集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以达到简化的效果。传统的聚类分析是一种“硬划分”,即把每个待识别的对象严格划分到某类中,具有“非此即彼”的性质,这种分类的类别界限也是分明的。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风险类别可能并没有严格的界定,其类属性方面存在中介性,适合进行“软划分”。模糊集理论为这种划分提供了强有力且有效的分析工具,采用相应的模糊聚类模型,可以取得较好的分类效果。“模糊聚类”概念最早由Ruspini提出,之后人们利用这一概念提出了多种模糊聚类算法。本文运用神经网络来进行模糊聚类,其优势在于神经网络的并行处理结构。

(三)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早期预警体系

人工神经网络ANN)是一种在生物神经网络启示下建立的数据处理模型,其具有强大的模式识别和数据拟合能力,最为可贵的是神经网络还有自学习和自适应性。自适应性是指一个系统能够改变自身的性能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相当于给神经网络输入新的训练样本,网络能够自动调整结构参数,改变映射关系,从而对特定的输入产生相应的期望输出。人工神经网络包括很多种,不同类型的神经网络适用于解决不同的问题,其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就是BP神经网络,它是一种多层前向神经网络,其权值调整采用反向传播学习算法。而自组织竞争神经网络则使用了与前向神经网络完全不同的思路,采取竞争学习的思想,网络的输出神经元之间相互竞争,同一时刻只有一个输出神经元获胜,因此自组织神经网络主要用于解决分类、聚类问题。鉴于此,本文在进行区域金融风险评估时,运用自组织竞争神经网络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得出各样本的风险类别;而在构建区域风险早期预警体系时,采用BP神经网络进行分析和预测。

三、区域性金融风险早期预警的实证分析

(一)区域性金融风险监测指标的选取与标准化

金融风险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概念,单纯选用个别指标不足以反映其真实水平。因此,根据客观性、完备性、科学性、实用性、重要性原则,同时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本文选取了经济、财政、金融、房地产、企业经营等方面的17个金融风险评价指标,样本区间为2009年至2014年一季度的安徽省季度数据,并根据指标与金融风险的正负相关性对其进行标准化。

第12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 防范 体系构建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风险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化的特点,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起的温州民间借贷风波,以及当前5大商业银行28万亿贷款带来的隐形风险,都说明了我国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存在漏洞,金融风险管理存在严重的不足。金融经营的是货币,存在不可避免的风险,如何构建健全的风险防范体系是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前提,对于当下金融市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金融风险管理现状

(一)不良贷款数额持续增大

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随着宏观经济的下滑,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国家银监会对于5大商业银行的28万亿贷款做出了自查的要求。当前银行贷款呈现出的典型特点是数额大,且五级分类模糊。通过相关数据可以发现,大多数省市的金融市场中,贷款数额较之去年都有明显增加,这种攀升趋势将很有可能带来风险。金融危机一般爆发于企业,集中显现在民间,然后就会引燃银行内部存在的潜在风险,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高层管理提高了重视程度

如何防范金融风险成为中央经济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国家银监会在数次经济形势通报会上都有明确表态,未来几年银监会将会以规范和健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主要任务,做好金融风险管控工作,强化贷款风险控制,做好房地产部门的信托风险管理。另外还就如何树立金融防范的意识,把守风险底线,分析当前金融形势,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等工作做出了明确指示。

(三)贷款种类越来越广泛,风险防范的难度越来越大

2011年底我国的金融业总资产约为119万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几乎3倍,但是银行业的金融资产总额呈现下降趋势,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资产呈现上升趋势。目前我国主要服务于“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约有800多家,用于农业和中小企业的贷款金额也成逐年上升,逐渐增多的贷款种类对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金融机构数量多

目前我国村镇银行越有800家,总资产额超过2600亿,存贷款相当,主要服务于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在这些金融机构中,民营资本持股率达74.3%。可见我国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涉农和中小企业的贷款逐年上升,这为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金融风险防范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贷款五级分类存在偏差

主要表现为不能严格执行分类标准,金融机构的分类制度不完善,对分类结果的审批不及时,分类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

(二)贷款去向的专业性预测团队欠缺

目前金融机构的操作方式多为只管把钱贷出去,而不问贷款用于何处,这样就导致对贷款的去向考察不足,难以做出专业性的判断,无法准确分析贷款去向和形势,容易引起风险。

(三)没有合理利用互联网

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在金融风险防范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很多贷款单位向金融机构提供的财务报表都是有问题的,和提交给税务局的有很大差别。所以金融易购应该与税务局联网,加强风险管理。

(四)人才缺失

金融风险管理师是从事金融管理的资格证书,具有国际权威性,但是目前中国取得这一证书的不过1200人左右,相比较于中国庞大的金融市场很明显是远远不够的。

(五)担保制度不健全

担保登记分散,不利于查阅;当前的动产抵押制度有漏洞,导致担保工作效率低下等都是目前金融风险防范中存在的不足。

三、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构建策略

(一)加强对互联网的应用

在信息化时代,先进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具体实现方式是开发风险防范管理系统,通过将地市部门和主管部门联网,使得主管部门可以随时掌握金融机构的贷款情况。管理系统最好可以与金融风险防范控制合作部门联网,比如税务局和担保登记中心等。

(二)风险防范体系的设计要精细

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内容必须全面而真实,从用户名到风险等级等都应该齐全。本着科学性的理念,体系的制定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要实现体系的长期可用性,这样可大大控制和减少管理成本。要及时更新贷款等级,优化防范体系,建立责任制,真正做好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制定工作。

(三)健全金融风险防范组织机构

目前国家金融机构众多,遍布范围广,贷款金额越来越大,与之匹配的金融风险防范组织机构也应该具有多层次性和广泛覆盖性。组织机构的设立必须有明确的职责和管理目标,避免职责重复浪费资源。首先要完善风险管理框架,建立督查机构,实现现场考察,实现金融风险的快速识别和防范。其次要建立必要的风险处理机构。当风险出现之后,要对其进行集中处理,严格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最后要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组织。从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到各个股东,以及督查、处理部门,一起组成风险管理委员会,在随时变动的市场经济之下,多总结经验,创新防范途径,做到金融风险的专业化内部控制。

综上所述,金融风险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如何做好对其的防范对于国家金融经济市场的健康运转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关机构和部门应该从加强对互联网的应用、精细化风险防范体系的设计、健全金融风险防范组织机构等方面来做好防范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王春青.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J].开发研究,2012(05).

第13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 监管 建议

一、金融风险管理概述

(一)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是指在金融领域内的经济参与者因为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的范围广泛,包括技术、操作、信用、市场等多种风险。不同领域都存在不同的风险,然而由于金融风险独特的影响性,使金融风险监管备受社会各层的关注。

金融风险具有以下特点:

1.两面性。金融风险可能会导致经济参与者遭受损失,也可能会为其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

2.伴随性。金融风险伴随着资金借贷与经营的全过程。

3.直观性。货币资本的变动是金融风险的体现形式,可直接观察货币的变动情况判断风险的影响。

(二)金融风险管理

所谓金融风险管理,是我国从事金融学研究的学者通过运用多种学科理论对金融风险做出评估与监管,以达到规避风险、利用风险创造更多价值的目的。高风险伴随着高回报,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可以创造更多收益。如何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是从事金融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般来说,金融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三个步骤:

1.风险识别的目的在于对潜在或已存在的风险进行分类管理,研究其可能带来的后果。

2.风险评估是对已识别的金融风险的发生几率以及影响程度做出评估,以便于风险控制中控制工具的选择与成本控制。

3.风险控制是在上述两项步骤完成的前提下,选择风险控制工具对金融风险做出最有效的控制。

二、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

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从1986年开始进入起步阶段,本文对1986年到1993年的金融风险管理不做阐述。1994年,我国投资规模急速扩大,物价上涨与货币的大量发行成为我国当时面临的最大的金融风险。国家通过控制货币的发行量、控制投资,降低了贷款规模,最终有效规避了金融风险。此时我国已颁布相关金融法律,为金融风险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同时我国建立了一套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对于经营与贷款施行责任制。

1998年后,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强化了风险管理意识。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人民银行具有对金融机构的不良行为进行监管的权利。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银行管理机构,非商业机构,不可参与商业活动。此外,银行减少了对不良贷款的资金输出,扩大了自身资金的供给渠道。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各金融结构的债务与损失提出相应的承担与补偿的措施。另外通过增加商业银行的外汇储备来加快其股份制改造速度,都是我国继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采取的一系列金融风险管理措施。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影响。由于社会性质与经济结构的不同,我国受到的经济打击相对要小很多。在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应对中,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控制措施。

首先是政策上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稳定经济增长速度。其次通过国家财政投资,为群众的住房和医疗困难的解决给予支持。通过建设大型设施,如三峡工程等众多国家设施的建设,增加就业岗位,缓解群众就业压力。然后,国家通过颁布一系列政策,降低了税率,加大了对企业的贷款支持,刺激消费,增加市场活力,提高了企业活力。最后,及时调整货币政策,提高了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为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雄实的货币保障。

然而我国各阶段实施的金融风险管理方法却造成了金融领域的道德风险与新的金融风险。并且在我国不断的金融风险管理与完善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参考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出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二是经营者的风险控制积极性不高。三是缺乏健全的风险管理法制。

本文对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建议做叙述,此外还存在的其他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不做论述。

对于以上提出的问题,先给出自己的几点看法与建议。

第一,对于加大风险管理教育,强化风险管理意识。被教育对象包括人民银行、国家金融机构以及企业与个人等全部资本活动参与者。强化人民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可以提高对国家金融机构的监督力度;提高企业与个人的风险管理意识可以促进企业与个人在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同时提高对其他经济参与者的监督。第二,施行经营者岗位责任制。对包括经营者在内的一些重要企业内部人员实时监督、责任到人,刺激经营者金融风险管理意识的提高。第三,健全法律法规。参考国外金融风险管理措施发现,我国颁布的金融法律不足,现有的法律法规也有待完善。国家通过颁布新的金融风险管理政策法规,完善现有法律,为各经济单位提供法律约束和依靠,让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有法可依,实现有序发展。

四、结束语

无论经济发展到何种阶段,金融风险将一直存在。及时有效的规避风险,利用风险制造收益将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对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将产生新的挑战,只有不断发现与自我完善,才能在面对经济打击时迅速应对,国民经济才能得到持久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宗远.国家金融风险的形成及防范[J].经济问题,2005(02).

第14篇

一、新时期金融创新活动的特点

(一)理财业务特点明显。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样人们的理财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倾向于寻找高收益的理财方式,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样导致商业银行也逐渐开始推出了各种新型的理财产品,以此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使其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二)金融机构同质化。

现今,对于我国国内的一些金融机构来说,其中很多机构原本都存在一些业务界限,但是近年来在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下,各个金融机构所推出的金融产品的界限都逐渐开始淡化,很多行业之间的业务都出现了重叠的状况,这使得各种业务都向着综合化方向发展,也增加了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性。

(三)金融创新要具有独特性。

目前我国的金融创新比较活跃,但是由于金融机构纷繁复杂,金融产品复杂多样,各个机构之间的产品大同小异,导致在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同质化产品。各个金融产品缺乏深度和广度的发展,所以各个金融机构要研发具有独特特点的金融产品,增加金融产品的竞争力。

二、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

(一)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风险。

1.金融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资产证券化,加剧金融风险。对于新时期,我国的金融发生了很大程度上的创新,证券化有效提升了资产的流动性。并且提升了金融产品的标准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金融风险。但是目前来看,对于资产证券化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其证券化主要是一些比较好的资产,能够通过时间差来进行不良资产的置换。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信誉受损的风险,若是出现证券化那么将会导致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控制力,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执行效力。

2.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行业的经营风险。对于金融创新来说,将会导致金融产品的同质化,这样将会提升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能力,缩小存贷利差,激烈的竞争使得各个金融机构之间不得不从事高风险的金融业务,使得金融机构信用等级下降,增加金融机构经营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外资的大量涌入影响一国的汇率和银行的流动性。金融创新也导致一些金融风险甚至会影响全球的资本市场,这不仅影响着全球经济的稳定性,也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3.金融创新影响投机市场,加大了风险的破坏性。金融创新为金融市场提供了安全的工具,但是也存在大量的投机行为。避险者可以通过投机者将风险转移,高流动性的衍生产品市场具有一定的杠杆作用,对金融市场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和波动性。因为如果出现投机失败的情况,不仅不能避险,还能严重冲击和破坏金融市场。

(二)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

1.金融创新带来新的金融风险。在金融市场中,为了消除或是预防各种风险,往往需要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分析引发风险的因素,评价风险的大小以及可能性。金融行业本来就是高风险行业,人们为了获得高收益往往愿意冒很大的风险。在金融市场中,有的能获益,有的就会损失,各种损失和收益在总量上并没有变化。不断的金融创新不仅降低了金融产品微观方面的风险,也将风险转移到风险偏好者身上。

2.风险管理和风险创新不断博弈。风险管理和风险创新之间不断相互促进,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增加了各种风险的因素,这就需要借助风险管理来维护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目前来看,很多的金融机构都不断推出了新的金融产品,以此来规避监管,同时金融监管也在不断随着金融的创新不断完善,这样也促使金融机构不断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

三、提高金融风险管理水平推进金融创新的对策

(一)加强金融创新的内部自我管理。

金融创新衍生工具对整个金融市场影响是巨大的,金融主体难以估计在危机爆发时产生的影响。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着金融创新,在实施金融创新的时候,必须要做好对金融风险的有效预估,从而来将风险意识直接融入到相关的金融创新中,并且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要结合实际的情况,从而来充分制定出一个可续合理的措施做好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以及预测。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金融风险加以控制和防范。金融机构在业务以及金融产品创新时,要充分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严格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促进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

(二)规范金融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约束。

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的发展,必须要由政府来进行相应的监管,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以及完善的过程中,政府必须要对各个参与者来进行监督,现今各个市场主体逐渐开始意识到了约束性。对于金融市场,必须要规范自身的市场顺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加强对金融债券的管理,以此来做好市场信息的披露,并且提升市场主体的风险意识、市场信用以及一些信用意识,从而来充分发挥市场的监管作用。做好金融市场的管理以及监控,这样能够在根本上做好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同时也能够对各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改善金融监管,增强监管力度。

在新时期金融监管也要有新的发展,进行必要的创新,改变传统的理念、方式和措施。随着证券、保险和信托等金融主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市场,并且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在新时期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不仅要改善管理理念,还要改善管理方式和措施。金融监管不仅要保护金融机构的运行,同时还要做好对金融机构运行的合法维护,做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有效监管,最终要为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做好金融创新管理工作。

四、结语

第15篇

摘 要 金融是影响一国经济稳定与安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风险又是金融活动的基本属性,当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安全造成重大破坏,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与破坏,再次引起人们对金融危机的警觉和思考,也引发了人们对金融风险预警问题的深入研究。在金融活动中,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央行本身的独特职能优势,因此应当由央行来承担金融风险预警制度的职能主体。

关键词 金融风险 金融危机 风险预警

事物的不确定性会带来风险,即一种损失或获益的机会。所谓金融风险就是指在货币经营和使用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随机变化的影响,导致的金融机构或投资者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不确定性及其财产蒙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与金融活动天生就有密切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本属性,其存在具有普遍性。中国目前的经济正处于急速发展的时期,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中枢神经系统,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我国正式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为金融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但在这个过程中积聚了不少问题,金融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金融风险,金融基础的薄弱使得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风险预警与金融监管的概念辨析

当要建立一个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时候,人们通常会想起金融监管,认为金融监管包含了金融风险预警,那么要分析金融监管能否代替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承担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功能,就首先必须厘清金融风险预警和金融监管的关系。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其目的在于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保障金融体系的运行安全,保护资产所有者的利益。而所谓金融风险预警,主要是对金融运行过程中的可能性进行分析、预报,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对策和建议①。它是对金融风险苗头的信号捕捉,分析等一系列环节。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是更偏向于经济学领域的知识,是一系列指标的观测和分析,主要是指各种反映金融风险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的形式,指标体系和预测方法等所构成的有机整体②。金融风险的预警机制,是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的首要前提,是金融企业与金融监管当局一系列风险控制政策和程序中首要的基本程序。由此可见,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为金融监管提供方向,金融风险预警制度当然也是金融监管制度的必要的基石。

二、金融风险预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虽然我国持续进行金融体制改革促进了我国金融业的稳健运行,使得我国金融安全的环境良好,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有忧患意思,清醒的看到存在于我国金融领域的潜伏的风险。由于我国的体制、观念、机制、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并且存在着传统的合规性监管,金融管制过严,消极监管,事后监管等问题,这些已经严重扼制了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的有效空间,直接影响金融业整体效率的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的提升迫在眉睫,应当要让金融监管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习惯同时符合我国国情。作为金融监管重要一环的金融风险预警更是刻不容缓。在金融活动中,风险不可避免,一般情况下,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是没办法保证自己的盈利或亏损的,我们称这种受到损失的不确定性为金融风险。但金融风险毕竟只是一种可能性的损失,只有当金融风险不断累积到一定程度,才会爆发金融危机,从而使得这些可能性的损失转化为实际性损失。本文在这里所要阐述的金融风险是指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因为一家小单位的金融风险可能造成某家金融机构的破产,但却不会严重影响到全球金融,也不是本文所关注的问题。而系统性金融危险一旦爆发,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因此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预警与防范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金融危机的爆发,不可能是毫无预兆的,它总是会先表现为一系列指标的恶化。系统性金融风险虽然具有传染性强、破坏能量巨大的特点,但其爆发却也有一个风险积累的过程,一般具有比较明显的征兆,如经济持续不景气、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恶化、出现流动性困难而发生信用危机、储蓄有提前支取的倾向等,这些在数据上就表现为一系列指标的恶化,因此通过对这一系列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就为我们进行金融风险预警提供了可能性。我们可以通过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对一系列经济、金融、社会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对金融风险进行预警,达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目的。

三、对我国金融风险预警制度构建的思考

金融风险预警制度是金融监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为完善金融风险预警理念、更新风险预警的方式、提高预警的效率,应当建立由“央行监管”、“自我约束”、“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构成的四位一体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一)人民银行的职能优势

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肩负着维护国家金融稳定的任务,而人民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决定了其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中的核心地位,因此也奠定了其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的优势地位。另外,我国分业监管的格局在提高我国监管金融机构的专业水平的同时,也必然导致了专职监管部门只能对其监管下的各类别金融机构的风险进行监管,无法顾及金融业的整体风险,也无法对金融市场的风险进行有效监管,抑或者产生重复监管的问题。而人民银行关注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风险视野开阔的特点,决定了其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优势。如果为金融风险预警制度寻找第三方主体,如由社会机构来承担这个职能,是有欠妥当的。首先,如何赋予社会机构这个职权,又如何保障社会机构能够顺利的履行其职责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其次,在社会机构出现谋私利等情况后,责任的追究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使社会机构能够获得相对完整的指标信息,但由此会引发的问题却是不容忽视,因此应当选择由央行来承担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职能。

一般而言,维护金融稳定有三道防线:一是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的审慎性监管;二是存款准备金制度;三是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③。中央银行承担金融体系稳定的最终责任,换言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但并不因为它是最后一道防线而使其成为一种事后的补救或者被动补救,人民银行应当提前参与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以避免造成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减少风险处置成本。因此,人民银行的风险分析监测工作应当具有超前性。

(二)中央人民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

1.建立及时有效的分析监测机制

掌握全面及时的风险信息有效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础,因此建立相应的风险分析监测机制就十分必要。分析监测机制首先应当“及时”,例如中央人民银行应当建立定期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分析例会制度,苗头性问题进行深入的专题调研,全面了解风险发展动态;其次应当“有效”,即中央人民银行应当建立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专业风险监测分析。再次,中央人民银行应当建立与监管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信息交流与共享了解金融机构运行状况和我国的金融生态,形成良好的信息基础。

2.建立灵敏快捷的预警通报机制

中央人民银行通过对金融风险及时有效的监测分析,就会形成预警信号并向有关方面传递,促使有关方面及时采取有效化解可能扩大的风险。根据风险预警信号的不同级别,可以将预警信号的通报分为三个级别,若是金融机构自身能够防范和化解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信号,就向该金融机构通报预警信号;若是需要由多个金融机构共同协商才能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信号则向行业协会通报预警信号;若是需要金融监管部门参与则将该金融风险预警信号通报金融监管部门。这就是根据不同等级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反应机制。

3.建立科学的处置机制

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旦爆发,不仅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还会引发金融危机以及经济动荡和社会不安,并且为此所付出的处置代价也是非常高昂的,因此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重在未雨绸缪。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种类是多样化的,对于不同的风险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目前看来,由于我国金融业长期积累的金融风险和历史包袱,以致金融机构的重组和市场退出是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隐患,因此,金融机构的支付风险是中央人民银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时的重中之重,以保证支付体系的有效运行,维护金融稳定。中央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支付风险的处置方式主要有中央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现场检查。根据修改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当银行业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困难,可能引发金融风险时,为了维护金融稳定,中国人民银行经国务院批准,有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检查监督。”此外,中央人民银行在运用其最后贷款人职能时应当避免金融机构产生逆向选择而引发的“道德风险”,中央人民银行慎用最后贷款人的手段才能为实现金融稳定提供保证。因此,正确认识中央人民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建立科学理念是十分必要的,中央人民银行只有在可能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时才对金融机构给与救助,反之,对待非系统性金融风险则可以不给与流动性支持,而由金融监管部门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中央银行不应再包揽一切,只要金融机构的倒闭不会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允许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发挥作用。

4.建立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宏观调控机制

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是有效银行监管的基础和前提。宏观经济不稳,是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最大隐患之一。人民银行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确保经济金融稳健运行是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保证。国际经验表明,宽松的货币政策容易产生泡沫经济,引发金融动荡。因此,人民银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职责与其强化宏观调控的职责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民银行在实施金融宏观调控职能的过程中,必须关注系统性金融风险,要对金融运行适时适度地进行调控,提高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通过确保经济金融稳健运行来有效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5.建立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金融基础设施保障机制

从全世界的经验教训看,一国金融体系维持安全运行有赖于四个基本条件:货币当局要有制定和操作金融政策的自,它不得承担为政府提供膨胀性融资的义务;金融基础设施必须健全,这里所说的基础设施包括先进的支付清算技术、法律法规、信息提供、会计审计、市场体系等;强有力的金融监管机构及现代化的监管手段;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好配合④。因此,人民银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除了有效的宏观调控外,还必须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如支付清算体系的现代化建设、银行卡网络体系的健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方面。

四、结语

对于金融风险预警制度的构建,还应当理顺四个关系:中央人民银行与政府、金融监管机构、内部职能部门、国际金融机构的关系。首先,社会稳定是政府的责任,而经济安全是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我国是政府主导型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的行政资源在来平稳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有着重大的作用。此外,我国现行的“一行三会”的监管体制,处理好中央人民银行与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关系是中央人民银行实行其职能的根本,建立起“一行三会”之间的顺畅、高效协调合作机制是促进我国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再次,人民银行每个部门之间不同职责和工作任务的相互联系与配合,影响着防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成效,因此,各部门工作的配合协调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最后,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闭门造车是无法躲过危机的侵袭的,应该对各国央行的做法和经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使我国维护金融稳定的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注释:

①曾,安稳.论我国金融风险预警制度的构建.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

②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金融稳定课题组.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若干构想.南方金融.2005(2).

③白世春.人民银行如何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观察思考.2004(8).

④白世春.人民银行如何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观察思考.2004(8).

参考文献:

[1]王君.金融机构内部稽核应具有风险预警机制.内审专线.2002(12).

[2]李健宇.健全预警机制 防范金融风险.云南民族学院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3]吴景杰,吴瑕.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强化对内控机制的监管.金融研究.2001(1).

[4]谢庆健.对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健职能的思考.观察思考.2004(9).

[5]常静,姚兵,姚宗均.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体系研究.金融财经.2008(8).

[6]王永贵.建立我国证券业风险预警制度的构想.金融市场.1996(7).

[7]白世春.人民银行如何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观察思考.2004(8).

[8]穆林.我国中央银行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制度安排.财经视线.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