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财务会计知识归纳笔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是高校财务会计教学的目标应该定位于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培养具有先进会计专业技能,能够胜任各部门财务会计工作、促进经济会计信息有效传递的复合型会计人才。“21 世纪中的高级会计人员应具有五种知识、六大能力。五种知识是指:会计专业知识、宏观经济背景知识、基础知识、资本市场和营销方面的知识、法律知识;六大功能是:账务处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与组织能力、筹划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会计人员只有具备上述知识和能力,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中乘风破浪游刃有余。因此,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会计技能促进社会经济中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在借鉴西方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民族特点,提出财务会计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会计专业人员。总的来说,高校财务会计教学的目标是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培养具有先进会计专业技能,能够胜任各部门财务会计工作、促进经济会计信息有效传递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二是高校财务会计教学内容应结合实务性与应用性较强的特点,以会计理论为基础,结合企业实际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及时调整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概括来说,财务会计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会计学基础,即初级财务会计,主要阐述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二是中级财务会计,主要包括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的一般财务会计问题,也是所有企业都会遇到的会计问题,如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财务报表的编制等;第三是高级财务会计,主要解决企业遇到的特殊会计问题,如企业合并、债务重组等。具体而言,对会计专业的财务会计教学内容一般包括3大部分,首先传授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即初级或基础会计学;其次根据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重点按要素类别对会计实务进行讲解;然后,根据财务报表编制的基本原理,教授学生按照标准的格式编制财务报表。
三是高校财务会计教学方法应以实践要求为指导,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引入案例教学法。近年来,诸多学者强调案例教学法在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案例教学法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思考,来解决案例中提供的问题,以达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有着明显的优点:(1)案例教学法结合案例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用于财务会计教学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再是以往的被动接受老师的教授,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所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主动寻找案例中企业的问题所在,探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同类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这样的学习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阔思维、开发潜力。(2)案例教学法结合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理论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而案例教学就是让学生将所学到的东西用于实践,主动思考,并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夯实理论的根基,真正做到学以致用。(3)案例教学法用于财务会计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案例教学法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组成各个小团体,分工合作,共同交流。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让学生在沟通的过程中提高表达能力和统一协调的能力。然而,在当前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推广,原因在于其本身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案例的选择比较困难,现成的可以用于教学的案例太少,教师往往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做相应的改变,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次,教师自己撰写案例,需与企业经营实际相结合,也就是应该具有实用性;撰写出来的案例要体现相关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这就要求案例具有针对性;案例还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在其中,这要求案例具有趣味性。
四是高校财务会计教学手段应该是针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媒体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近年来,高校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逐渐引入多媒体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然而,科技是把“双刃剑”,在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教师感受到了多媒体教学的弊端:(1)基于学生角度。首先,多媒体能形象直观的反映出教师教学的内容,带有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的多媒体教学也通常比传统教学中的数字以及枯燥的分析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无形之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记忆的质量。但现实课堂上往往出现的问题是,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教师的板书时间,一堂课下来可以讲解很多内容,其蕴含的信息量大,且变换快,让学生难以跟上教学的进度。这样的学习最终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达不到学习的效果,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老师讲解、板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灵感、思想、相互碰撞和形成的过程,而多媒体教学的“高效”往往让学生抓不住教学内容的重点,走马观花过后能把握的知识点很少;另外由于学生的笔记常常来不及记,这样一堂课结束后,学生能回忆起来的内容很少,课后的思考消化很难。财务会计的教学是一环扣一环的,前面的知识没掌握牢固,后面的知识学起来更加费劲,因此对学生而言,要想在课堂上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作课前准备。(2)基于教师角度。首先是教学课件的制作问题。课件本身是否生动有吸引力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在课件上的反映情况。有些老师过于依赖多媒体,也会为了节省时间而将课程的内容全部放在课件上,没有轻重主次之分。其次是课堂讲解的问题。财务会计相比于其他科目,其本身没有很多的趣味性,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老师,尤其是较少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老师,往往会只顾自己讲述,而忽视了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用于思考消化。教师一味地使用多媒体以致整堂课全是投影的教学效果不一定好,而针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或许更确切。
一、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云平台和大数据的广泛传播以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得到的信息知识越来越广泛,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信息分享渠道的重要途径。在这种技术支持下,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以下简称慕课)悄然兴起,例如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它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平台,通过下载APP软件,向社会公众使用者免费提供各种在线课程。这种新的学习模式得到了学生的好评,并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
中级财务会计作为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起着连接基础会计和高级财会的枢纽地位,知识结构也是整个教学体系的主干。并且目前在校大学生已经习惯使用网络移动设备进行查找知识。传统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这些离不开移动设备的90后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慕课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势在必行。
二、慕课特点以及对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的意义
(一)慕课特点
首先,慕课具有开放性。慕课中的教学资源和信息是全部对公众开放的,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有移动设备接收就可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其次,慕课具有自主性。慕课的开放性增强了学习者的自主选择性。慕课具有广阔的资源,学员可以自己通过了解判断决定使用哪种平台,选择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老师以及课程。慕课更加强调学员对课程的体验和互动。另外,慕课教学分为视频学习,作业和测试三部分,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必须进行相应的测试方可进入下一个阶段,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平台论坛或向老师请问得到答案,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这也大大增强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最后,慕课具有经济实用性。传统的教学要求必须有一定的学习场地和硬件设备,相比较而言,慕课执行起来更加简单,只要学生具有移动设备客户端就可以进行,对于学生人数也无任何的限制。并且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学生听课的人数对教学者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估,使得教学相长。
(二)慕课对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的意义
中级财务会计是财务会计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而且中级财务会计是一门实践操作较强、内容较多且专业度强、知识更新快的课程,该课程教学强调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和实务基础的财会人才,能够为企业培养一批一线初期会计人员,是一门典型的应用型课程,传达给学生的都是企业常见的资金使用流程。因此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对培养达到企业要求的人才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中级财务会计》传统教学模式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多工作量大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是财经类的基础和核心课程,对培养会计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课程内容既包括会计基本理论和核算方法,也包括六大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实务中涉及到的日常操作都会讲解。多数院校将这门课程安排在学习完基础会计之后,也就是第二学年,但教学内容多,知识点复杂,特别是对于一些较难的业务如长期股权投资、所得税等章节,想在短的时间内达到如此大量的教学工作,不仅教师的工作繁重,学生也反映想要完全掌握有很大难度。
(二)理论教学仍占大部分,实际操作少
会计本来就是一个注重实际操作的专业,虽然近些年来部分高校已经把实践教学提到较为重要的地步,但是理论课程的讲解仍然在专业课程中占据了大部分比例的时间,实际操作环节时间较短甚至缺少,这些都会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脱轨,缺少真正的实践体会,无法适应当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国家要求。
(三)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大部分院校的课程考核方式都是以期末考试试卷形式出现,综合成绩按照一定的百分比结合卷面和平时出勤作业等方式来评判考学生成绩,这种考核方式下实际仍然是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并不能了解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更看重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全面准确真实反映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仅仅是在总体把握学习效果。
四、借助慕课,推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改革
鉴于慕课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灵活性,结合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推进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改革,推进理论和实践更好的结合。
(一)传统教学基础上补充慕课,增强教学效果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导致自制力不足的学生听课效果较差,可以利用慕课课堂讲授和网络视频结合起来,利用动画效果和多媒体工具增加学生的课堂讨论和学习兴趣。例如货币资金和存货这些章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剪辑一些案例引入银行存款和支票汇票、存货等内容,引发学生的上课兴趣。还可以通过具体的视频演示一笔利用支票支付的业务,加强理论和实践操作的理解。并在限定时间内给学生布置作业,通过网络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巩固。
中级财务会计在学习中涉及税法以及财务管理等相关知识的运用,但由于较多学校这门课程是在第二学期或者第三学期进行开设,税法和财务管理课程并未开设,导致学生在学习购进存?业务时对相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业务处理不熟悉,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慕课让学生提前学习这些知识点,那么上课时候理解起来就会容易许多。
(二)利用慕课,分不同工作岗位完善业务流程,增强实践能力
目前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是教会学生站在工业企业会计的角度上对主要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处理,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熟悉企业的资金筹集,资金使用和资金退出的核算,但是只让学生学习了如何对这笔经济业务做账,并不能熟悉整个业务的流程究竟是怎么进行的,引入慕课平台之后,可以将重要知识点运用的知识做成微视频,将一系列经济业务做成一个或者几个案例放在平台上,让学生分不同岗位进行演练。例如,设计一笔支票采购业务,让学生站在出纳、会计、会计主管的岗位上分别进行演练,过程中会涉及到支票的申请,填制,审核环节;在填制单据过程中需要熟悉数字的大小写,以及企业的法人章和财务章。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的填写过程又不完全相同等等。采购入库牵扯到增值?专用发票,运输专用发票的联次如何应用,入库单的填写,运输费用的分配等。学生能够熟悉各个岗位的职责,明确业务的传递流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引入慕课,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传统中级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较少,大多数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传达的知识并死记硬背,并不能真正理解并把知识消化转为自己的。通过幕课平台,可以设置当前发生的和会计相关的经济事件案例作为课堂导入情景,例如袁隆平先生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股票简称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吸引其主动去学习接下来的课堂知识。
其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产生很好的互动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愿意主动提出问题,也不愿意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但是通过和学生私下接触会发现,他们在一些论坛里更愿意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是不好意思大庭广众之下回答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慕课平台,增加进去提问、讨论、回答、答疑环节。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点盲区进行归纳总结,重点解惑。也可以让学生去总结相关案例,进行拓展练习。
最后,通过这个平台,同学之间也可以形成互相评论,互相解惑、互相帮助解惑的学习氛围。大学生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很多同学上课后课本和笔记就束之高阁,但是手机不离手,通过建立微信群,讨论板块,在线直播等供学生课下学习使用,达到课后巩固的效果。
(四)利用慕课对课程和教学效果评价
(1)案例教学法结合案例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用于财务会计教学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再是以往的被动接受老师的教授,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所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主动寻找案例中企业的问题所在,探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同类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这样的学习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阔思维、开发潜力。
(2)案例教学法结合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理论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而案例教学就是让学生将所学到的东西用于实践,主动思考,并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夯实理论的根基,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案例教学法用于财务会计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案例教学法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组成各个小团体,分工合作,共同交流。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让学生在沟通的过程中提高表达能力和统一协调的能力。然而,在当前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推广,原因在于其本身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案例的选择比较困难,现成的可以用于教学的案例太少,教师往往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做相应的改变,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次,教师自己撰写案例,需与企业经营实际相结合,也就是应该具有实用性;撰写出来的案例要体现相关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这就要求案例具有针对性;案例还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在其中,这要求案例具有趣味性。
二是高校财务会计教学手段应该是针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媒体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近年来,高校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逐渐引入多媒体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然而,科技是把“双刃剑”,在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教师感受到了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1)基于学生角度。首先,多媒体能形象直观的反映出教师教学的内容,带有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的多媒体教学也通常比传统教学中的数字以及枯燥的分析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无形之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记忆的质量。但现实课堂上往往出现的问题是,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教师的板书时间,一堂课下来可以讲解很多内容,其蕴含的信息量大,且变换快,让学生难以跟上教学的进度。这样的学习最终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达不到学习的效果,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老师讲解、板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灵感、思想、相互碰撞和形成的过程,而多媒体教学的“高效”往往让学生抓不住教学内容的重点,走马观花过后能把握的知识点很少;另外由于学生的笔记常常来不及记,这样一堂课结束后,学生能回忆起来的内容很少,课后的思考消化很难。财务会计的教学是一环扣一环的,前面的知识没掌握牢固,后面的知识学起来更加费劲,因此对学生而言,要想在课堂上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作课前准备。
大学教育的使命是文化的传授、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未来的科学研究人员(奥尔特加?加赛特,2001)。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需要推进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而研究性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学专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正所谓“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然而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专业培养方案雷同、课程体系设置相近问题。近几年来,随着会计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各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过多偏重于会计实务的教学,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来增加会计理论课程的开设。据笔者不完全统计,70%左右设有会计学专业的本科高校现在已经开设了会计理论课程,但课程名称并不统一,大致可归纳为三类名称:第一类称为会计理论,第二类称为会计理论专题,第三类称为会计理论基础。尽管名称不统一,但是其教学内容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涉及会计基本理论的讲授。根据笔者近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在开设会计理论课程的高校中,有些教师仍然像会计实务课程一样,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我们可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研究性课程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一)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性质
会计理论课程主要是面向高年级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生开设,重点介绍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理论、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理论、会计前沿理论、管理会计理论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探索研究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写作以及升学深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它一般设置为选修课,也有高校设置为必修课。通常一周安排2―3课时。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教学目标设置
对本科生而言,学习专业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习会计理论有助于其对会计实务的理解、分析,并对会计实务进行合理的预测,从而加深对会计实务的掌握,因此开设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不但能向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根据这一思路,可将本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几方面:
1.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巩固已学会计实务知识。学生前期所学的专业课程大多数是实务性课程,包括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通过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得学生学习到系统的会计基本理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先实务后理论,先简后难,不断拓展实务的范围,启发学生探究在其他可能情况下该如何处理类似问题,总结提升理论知识,使学生具有更高的应用会计基本知识的能力和处理现实会计实务的能力。亨德里克森(1992)指出,会计理论是一套逻辑严密的原则,能够使实务工作者、投资者和债务人、经理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前的会计实务,提供评估当前会计实务的概念框架,指导新的实务和程序的建立。可见会计理论对于提升学生专业理论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2.训练学生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会计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设计上,可以围绕某一理论专题进行课堂研讨。由教师布置研讨专题内容,再由学生搜集和整理文献资料,利用课堂时间由学生来展示其研究成果或观点并展开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献资料向学生介绍会计的主要研究方法,比如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使得学生在掌握文献资料搜集方法的同时了解会计研究方法,这为今后学生进一步深造或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一定的研究基础。
3.提升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和实务处理能力。会计理论课程的内容之间逻辑性是非常强的,比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就是一个理论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理论与实务之间有了一个联系的桥梁,据笔者多年观察发现,在学生学习会计理论课程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变得清晰了,特别是遇到较为新颖的业务,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理论来进行解答。学生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其专业课程成绩也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选取
(一)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
会计理论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会计理论主要是指财务会计理论,广义的会计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理论、审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作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可将会计理论按照内容划分为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和会计理论前沿三个部分。
1.会计基本理论。这部分主要是围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的内容,包括会计目标的内涵及主要观点、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内涵及国际比较。这部分内容是会计理论的主体内容,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
2.会计应用理论。这部分主要是有关会计准则理论的内容,包括会计准则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渊源、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会计准则的制定导向问题、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定标准问题。这部分内容与现在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协调密切相关,也是各国规范会计实务的主要依据,与当前实际联系紧密。
3.会计理论前沿研究。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涌现出的新的会计问题和热点问题,会计理论需要对其做出解释,比如会计行为理论、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碳会计等,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作一定灵活的安排,也可以学术报告的形式来开展教学与研究。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材选取
教材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参考,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必要的依据,尤其对本科生来讲,选择合适的教材对他们的专业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综观国内高校会计本科会计理论课程的教材,下面选择以下几本有影响力的著作:
1.《会计理论》,葛家澍、杜兴强著,复旦大学出版社。该著作较早地引进了西方会计理论,并且注重结合中国会计的实际和作者自身的观点来撰写,创新发展了我国的会计理论,是一本会计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主要内容如上页表1所示。
2.《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该著作引用、吸收了美国亨德里克森《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依照西方会计理论内容和结构撰写,侧重于财务会计理论,其主要内容如表2所示。
3.《会计理论》(第四版),魏明海、龚凯颂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该著作按照财务会计理论、成本控制理论和管理会计理论三部分进行撰写,其特点是内容由浅入深,教材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做到及时更新。其主要内容如表3所示。
根据对三部教材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会计理论相关著作既存在相同或相近的内容,也存在不同之处,作为研究性课程,我们在选择教材时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其中一部作为教材,其他相关著作作为教学参考,博采众长,使得学生既能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又能关注当前理论前沿的动态和中国特色会计理论的发展。
四、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方法
会计理论是对会计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会计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并不断发展。鉴于在讲授会计理论时,学生已经学习完了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实务性课程,因此在讲授会计理论课程时要突出其理论性与研究性,一方面要系统介绍会计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现有的会计实务,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综合运用以下几种研究性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一)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
在每一章节讲授理论之前,给出简短的案例来引导、启发学生。例如通过安然事件,引出高质量会计准则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以问题导向来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有更为广泛的知识面。
(二)合作互动式教学方式
现代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项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需要讨论的专题,由班级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研讨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凝练成为研讨小组的观点,到课堂上进行讲解、展示。例如在讲授会计准则国际比较这一专题内容时,笔者就把授课班级分成10个小组,每一小组负责某一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情况资料的搜集,然后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教师在他们讲解的基础上对不正确的地方给予纠正,接着再进行国际比较分析,这样使得学生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都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协调也会有更深的理解。合作互动式的教学达到了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共享学习成果的效果。
(三)名作名篇评析课堂
教师先向学生介绍精品力作或专业权威期刊最新的名作名篇,比如《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等杂志上发表的会计类论文,由学生事先进行仔细阅读,并且撰写读书笔记,教师再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进行一定的评析,主要围绕论文的选题、论点以及论证方法等几方面展开,这样使得学生对会计论文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了最新的理论前沿动态和创新观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今后学生的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高级财务会计;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3- 0090- 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本文以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高级财务会计为例,结合我国大力倡导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1 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型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敢于思考、善于探索和主动学习。笔者认为,案例教学应该贯穿于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每个专题,并且通过开篇案例和总结案例在教学中全方位运用。开篇案例即是由实际案例导入每章研究的专题,以引起学生探索的愿望和兴趣,避免直接接触高深理论所产生的抵触和厌烦情绪。开篇案例可以由教师作为主导,从解决这些问题的需要出发,一一讲授相关教学内容。而总结案例则是在该专题讲解完成时,由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来分析实际出现的问题。此时学生作为主体,自由分组加以讨论,并派代表总结发言,而教师只是发挥点评和引导的作用。
比如在讲企业合并专题时,教师可引入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案例,通过播放精心剪裁的视频资料,并且有意识地强调当时谈判的艰辛以及吉利公司支付的18亿美元代价等背景资料,可加深学生对非同一控制合并按照放弃对价的公允价值作为合并成本产生强烈的共鸣。而在该专题结束时,教师可布置优酷与土豆的合并案例。并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1)该合并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还是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2)合并为什么通过100%换股方式实现,而没有利用课本中所列举的支付资产、承担负债、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3)如果你是优酷和土豆的CFO,你将如何对该合并进行会计处理。这样学生不仅可以领会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锻炼文献检索的科研能力,尤其对于第(3)个问题,由于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借鉴,还可以锻炼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就使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使理论联系了实际,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2 启发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因素,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来促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比如所得税专题中教材中只列举了存货跌价准备在确定存货计税基础时不被认可,那就应该启发学生,还有哪些资产的减值准备也不会被认可。其次教材中只论述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在其计税基础中不被认可,也应该启发学生思考推广到其他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都不认可,进而可由学生自行归纳出“所得税两不认”的口诀,即“一不认减值,二不认公允”。这种由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会令学生印象深刻。
同时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时,教师应重在讲思路、讲重点和讲难点,对授课内容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事实上,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任何一个专题,真正本质的东西并不多,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能够深刻理解和把握,善于总结,也许简单的几句话,就能一针见血,直奔主题,使学生茅塞顿开,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合并报表的编制,整个过程其实可以压缩成4个字“两调一抵”。即对子公司的调整、对母公司的调整以及母子公司内部交易和事项的抵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时时提醒学生现在进行的是“两调一抵”中的哪个环节,对于学生从整体把握合并报表的编制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3 教材的选用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大学教师讲课很少有统一的教材,而大都以教授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为主。目前我国大学课堂的教学基本是围绕一本教科书展开,往往造成学生眼界窄,知识面不宽的现象。笔者认为大学的教学不应限定一本教材,任何一本教材都应只是参考书。当前国内主流的高级财务会计教材有十余个版本,但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进程中,因此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也处于不断更新与修订的动态环境之中。而教材的再版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因此会造成教材中的内容和最新的准则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甚至是矛盾的地方。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笔者认为选择每一年的《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会计》为主要参考书,可以缩小这种教学与实际脱节的距离。但是不可否认,《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的编写是以应试为主,对于大学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只涉及实务,淡化了理论。比如在外币折算中,只介绍了我国对于外币报表折算的方法,通篇甚至没有提及这种方法其实就是现行汇率法,更不用说介绍其他的折算方法,并将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笔者认为本科生的教学,只注重讲明白“应该怎么做”是稍欠火候的,一定还要辅助以“还可以怎么做”,即“以实务为导向,以理论为拓展”。因此教师此时必须引入主流的高级财务会计教材中相关理论部分的内容。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学习能力状况来实施教学。如对于努力考取注册会计师的学生,可以引导其在具体业务上多下功夫;而对于有志向考取研究生的同学,要格外强调理论学习的必要性,引导他们对每个专题所涉及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4 网络资源平台的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主题。这种新型教学方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大的生命力。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小莉讲会计”教学博客和新浪微博平台,课前上传每章讲义,避免学生上课时埋头记笔记而忽略讲课内容,使之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和教师进行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通过公布配套练习题及答案,方便学生及时查漏补缺,并且可供学生在认为方便的时间登录学习,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通过链接区,教师把辅助课堂教学的资料链接在博客上面,扩展了学习的视野。学生通过微博平台向教师提问,而教师的回复也可及时为学生扫清学习的障碍。对于喜欢新生事物的“90后”的大学生,这种新颖的沟通方式是很有吸引力的。“亲其师,信其道”,营造和谐、融洽、轻松的教学氛围也有利于学生对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产生热爱之情。
5 考核评价的创新
考核的目标应该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是单纯考核学生的记忆能力。现有课程考核评价的最主要方法是卷面考试,主要根据考试卷面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考核评价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业好坏,不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笔者认为应改变传统考试的出题思路和出题形式,除了期末的卷面成绩外,还应将学生平时的表现纳入评价系统。如果通过了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会计单科的考试,或者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交了高质量的论文等都可作为加分事项。笔者所在的青岛理工大学每年都会举行“双立项”活动,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申报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学生和教师自愿组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
6 结 语
高校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阵地,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高级财务会计的任课教师必须时刻关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将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及时更新授课内容。其次,教学中运用的案例,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准备和剪裁,并且还要引入最新发生的案例,保持案例的时效性。最后,教师在重视教学的同时,必须非常注重科研,在开展教学实践的同时,要开展同等水平的教学研究和教育研究。以教学启发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促进教学和科研的互相渗透,形成一个互动过程,以真正有效地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研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本科人才。
注:本文是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方法的探讨”最终研究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蒋德启,卫慧平. 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案例的撰写及运用[J]. 财会月刊:下旬刊,2011(1).
教学方法不当是导致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合作,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习惯培养
Discussion on accounting occupation school curriculum teaching
Dong Wei
【Abstract】Teaching method in medium occupation schools improper accounting curriculum teaching quality is not high, the teaching effect is not ideal for a reason.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o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guide the students to form a good habit of learning, can fundamentally enhance the medium occupation school of accounting courses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Professional courses; teaching methods; practice training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笔者作为一位担任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在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对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性的探索。
1师生合作,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信心
学校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动态过程。教学活动要想真正取得成效,就必须设法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21世纪的教学应该是民主的教学、开放的教学和合作的教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会计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的教学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消除学生对会计专业课程的认识偏差,克服心理障碍,可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地请一些优秀教师,在校的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以及已经毕业的优秀学生作现身说法,深入班级讲清会计学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传授学好这些学科的好经验和好方法,使学生真正认识学好这些学科的重要性,并且付诸实际的行动。
2重视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采用了以下的一些做法:
2.1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会计专业课程属于文科类专业课程,其中许多的专业概念、基础理论知识都需要学生加强记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是靠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记忆基本概念和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需要编制的会计分录的,其结果往往功倍事半,基本概念出现前记后忘,会计分录在具体运用时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根本谈不上掌握并熟练进行账务处理了。于是越学越糊涂,越学越没信心。对于会计专业课程中的那些基本概念,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先注重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记忆的方法,其教学效果将会大大提高。例如在《基础会计》课程中,涉及到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这四个概念,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材上的说法读一遍或只是简单解释一下,直接后果是学生理解不透,记忆起来非常困难。我则将它们分成两组,第一组:收入和利得,“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第二组:费用和损失,“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我首先让学生寻找第一组概念的共同点,再引导学生寻找第一组概念的不同点,最后归纳得出如下结论:收入和利得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都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它们的区别是:收入来自企业的日常活动,而利得则来自企业的非日常活动。用同样的方法学生会从第二组概念中归纳得出:费用和损失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都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它们的区别是: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而损失则是企业在非日常活动中发生的。通过分析对比,学生理解了这四个基本概念的含义,记忆起来就方便了许多,而且在很长时间内都能牢记不忘。
对于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教师如果能教会学生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先进行分析,弄清楚其中的来龙去脉,再进一步思考该业务涉及到哪几个账户,应该登记在这些账户的借方还是贷方,其金额分别为多少,在此基础上再来编制会计分录,就完全能得出正确并且规范的答案。按照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通过日积月累,就能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2.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仅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加上教师的一张嘴”的传统落后手段是根本不可能的。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努力把抽象的原理和空洞的理论变成可视可感的形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基础会计》中会计凭证这一章的内容时,我把常见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格式以及它们的填制内容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象、声音等融为一体,在课堂上向学生一一演示。这样做既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缩短教学时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将各种会计实务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我认为我校进行的下列实践活动效果很好:在《基础会计》课程结束后,安排为期两周的基础会计大型作业;在《企业财务会计》课程结束后,进行为期四周的财务会计模拟实习;在学生走向社会毕业实习之前,再进行为期四周的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的会计知识,亲身经历从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到各种会计账簿的登记直到编制出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全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作为主,教师作适当的讲评和辅导。最后,将每位学生的作品按照会计资料的保管要求装订成册,让学生带回家向家长展示自己的成果,汇报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的体会,在得到家长的肯定后,许多学生非常有成就感,增强了进一步学好会计专业课程的信心,也为今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3注重学生好习惯的养成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主要培养学生以下习惯
3.1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般情况下,会计专业课程都有与教材相配套的习题集,这些习题集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的重要教学辅导资料。对于习题集上的题目,我的做法是在每一次课堂教学任务结束后,让学生在课后借助教材、课堂笔记、参考书等工具,自己去寻找每一个题目的答案,在习题课上评讲这些题目时,我要求每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要能说出得到这个答案的依据。刚开始执行时,有些学生比较拘谨,回答也不够完整,但我坚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对回答不够完整的学生鼓励他们再积极思考,可以选择与其他同学相互讨论,共同协商,得出答案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听老师补充讲解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们逐步感到老师在关注着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他们的任务完成后,会得到老师及时的肯定,于是就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3.2学生及时复习巩固的习惯。
教学过程的巩固性原则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原则之一,是古今中外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孔子指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捷克教育家跨美纽斯说:“所教的科目若不常有适当的反复与练习,教育便不能达到彻底的境地”。为了做到这一点,我要求学生对每天课上所学的内容,在课后利用自习课等时间,先看教材内容,结合课堂笔记,独立完成每次的作业,遇到问题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再采用分类、比较、相互联系等记忆方法,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我在每一次上新课之前,总要利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采用默写、个别提问、做小练习等方式,检查学生复习巩固的效果,成绩达到八十分以上才能过关。实践下来我发现:刚开始执行时,学生觉得上会计专业课程很麻烦,既要背又要默,有些学生甚至认为是老师在逼着他学习,但是时间久了等学生养成这种习惯后,情况就大大地得到了改善。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以前上会计课我很害怕,怕默写不过关要重默,现在就不同了,即使有时白天没有上会计课,到了晚上我也会抽出时间,将最近一段时间学的会计知识,认真地复习一遍,防止时间长了而有所遗忘。
3.3学生养成持之以恒,不断进取的习惯。
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由量变到质变不断发展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要打好基础,不可企求一蹴而就,也不能拔苗助长。每学期初,我要求任课班级的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自己给自己定一个本学期的目标,例如:《基础会计》期中考试八十分,期末考试八十五分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学期初写的学习计划还是挺好的,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却是说得到做不到;有些学生开始时能按计划执行,过了一段时间就不能坚持下去了。为此每隔一段时间,我会提醒一句:对照你期初制定的目标,你做得怎么样了?或者再加上一句:你距离自己制定的目标只有一步之遥了,再坚持一下,老师相信你能行。实践证明:一学期下来,那些持之以恒,意志坚定的学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从《基础会计》到《企业财务会计》再到《成本会计》…….三年时间一路学下来,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一直学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关键词:案例;教学;设计;组织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A
《会计学》课程是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由于授课对象为非财会专业学生,我校的《会计学》课程定位为:主要介绍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使学生了解会计信息生成的基本过程,认识会计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对会计形成清晰而完整的认识,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主动、有效地使用会计信息,或是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基础。
《会计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其内容繁杂、会计科目和账户多、学习难度大,尤其是所学知识不知如何运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运用所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我们有必要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角,教材为中心,学生忙着记笔记,被动接受各种理论”的授课方法,探索应用案例教学法,将经济生活中企业的财务活动生动地呈现给学生。
一、《会计学》课程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即具体事例教学,是MBA授课的一种主要方式,其教学重点从学习知识转向训练技能,强调对学生能力的综合培养,被广泛应用于管理、营销等课程当中,但是在会计学教学中并不普遍。《会计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法,是在《会计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设置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案例,解决案例中的各种问题,培养其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实现了教学主体由教师转为学生,学生视野由课本转向复杂的经济世界,课堂由教师的独角戏转为师生的充分互动。
尽管这种教学方法还处在尝试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笔者于2008~200年第二学期,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07级进行了《会计学》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经过实践,笔者认识到决定教学效果有两项基本要素:选择恰当的教学案例和充分设计组织课堂案例教学。
二、《会计学》课程教学案例设计
会计活动具有“规范性”和“艺术性”的特点,会计处理要符合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的规范,处理过程中又有赖于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判断。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握会计的这一特点,充分体现出科学、能力与技巧的结合。
(一)引入型会计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每个章节开始时设计引入型案例,引入新的内容。引入型案例可以设计成通俗易懂的故事或情节,但又必须与所学内容相关。如,第一章总论中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教材中列出的是年代和每个阶段会计的形式,文字相对枯燥。要在第一次课就抓住学生的心,案例的设计尤其重要。因此,笔者以“旧管新收几妆镜”的唐诗引入这个问题,刻板的内容立刻变得活泼。再如,开始介绍借贷记账法时,先设计了大学生记流水账的引入型案例,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说明会计问题,抽象、枯燥的概念具体生动起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学生把握和理解新内容。
(二)分析型会计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比较确定的理论,可以向学生布置问题,安排学生分析并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例如,讲到发出存货计价和制造费用分配的内容时,介绍了具体方法后,由学生讨论其适用的企业类型以及对期末利润的影响,最后教师以图表做出总结。在学习了专业理论后,通过对此类案例的剖析,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不同存货计价、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区别和具体操作,将所学会计知识熟练运用于实践中,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讨论型会计案例。当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学生掌握了相对完备的会计理论知识后,可以设计讨论型会计案例。此类案例通常没有唯一确定的结论,目的是培养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集思广益,做出最佳决策。例如,不同的会计核算程序在凭证、账簿和会计组织方面有什么区别,给出一个企业的实际业务案例,要求学生结组讨论,确定最适合的会计核算程序。
(四)操作型会计案例。在教学中,结合各个章节的内容,都可以设计操作型案例。操作型案例包括相关业务的会计处理和一个完整会计周期的综合案例。在期末结课前,还可以给出一个企业的基本情况介绍和业务资料,要求学生进行全部的日常处理、月末结账和编制财务报告,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会计学》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
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收集大量案例,并且筛选、修改和重新组织,使其适应授课要求和学生特点。在课堂上,学生成为主角,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主动学习和思考,积极参与互动;教师成为串起珍珠的丝线,设计案例、组织讨论、把握课堂气氛、进行点评,做出总结。
在《会计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前期以理论讲述为主,结合案例分析相关理论;后期增大案例的比重,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归纳理论。前面各章知识点讲授占到近50%,在最后两章,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核算程序中,知识点讲授所占比重不超过20%,以讨论型和操作型案例为主,并适当引入引导型、分析型案例。
四、《会计学》课程教学效果检查
传统的《会计学》课程的期末考试主要以闭卷考试成绩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实质是检查学生是否记住了书本知识,但是无法考查学生运用书本知识的能力。为了得到高分,部分学生会在考前突击背诵书上概念,对日常学习和灵活运用重视不足。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案例教学过程中加大考核力度,将分析、讨论和实际操作的表现作为平时成绩,并且在期末试卷中增加实际操作题目的比重,注重培养和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
引入了案例教学,2007级同学对《会计学》课程的学习产生了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经过对07级信管专业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分析,23%的同学考试成绩为优秀、26%为良好、35%为中等、16%为及格,及格率100%。
《会计学》课程案例教学目前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案例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还在进一步探索中。笔者将继续深入实践,努力提升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实践案例教学法,弥补现有教育手段的单调和不足。
(作者单位:1.河北大学研究生院;2.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维宾.对开发会计学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18.
[2]李连军.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浅探[J].财会月刊(理论),2006.12.
江苏省财会技能大赛已经举办了数届,从校级竞赛、市级竞赛到省级竞赛层层选拔、逐级竞赛,已经实现了规范化和制度化。2011年会计专业技能国赛除了点钞、传票翻打两个项目,会计电算化项目也被列入了国赛项目。会计技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职业学校而言,其培养目标指向性很具针对性,即培养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技能大赛就是要将技能内化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中,内化到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中,实现技能大赛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工作转变,由少数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转变,真正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新局面。但是,客观地分析,就会看到,当前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模式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何在技能大赛背景下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以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为例作一分析说明。
二、会计电算化技能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技能大赛项目之一的会计电算化教学重点之一,在于如何通过教学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相应应用能力,但现实中却存在不可小视的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定位并不明晰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区别于专业培养目标,然而很多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定位并不明晰,常常把会计信息系统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等内容混淆不清。此外,就笔者的调查了解,会计电算化课程一般学校开课一学期,包括实训上机的总课时从54课时到72课时不等,在这样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只能保证理论与上机课时比例为1∶1甚至1:2,并且在对整个财务软件的讲解时也只能选取重点环节进行介绍,学生只能学到一些最基本的原理和简单的操作。
(二)课程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手段陈旧
目前,仍有院校采用黑板加粉笔的手段来讲述电算化课程,将本应生动和形象的讲解变成了呆板的描述。而一些采用了财务软件结合教学的学校,教学方法与手段也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有的在课堂上满堂灌输有关会计的原理及方法,全盘讲述会计理论,很少甚至不安排手工和计算机模拟实训。而大多数院校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理论授课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理论课在教室进行,以教师讲授为主;上机课在机房进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按照上课的笔记或者例题机械化操作,由于没有给学生独自思考的时间,无法使学生形成比较系统性的认识,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课程教学考核评价模式不合理
传统的期末一次性考试考核方式并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大量的学生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目前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考核方面,各高校做法大相径庭,实验考核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待提高,有的高校要求学生按给定的业务资料通过运行会计软件完成会计核算,有的则利用现有的会计电算化初级或中级考试软件包进行考核。此外,教师评卷一般采用人工方式,教师评卷工作量大、效率极低。并且由于学生在实训过程误操作或者电脑问题,会计软件会出现异常情况或者数据无法保存,教师在阅卷时也可能由于这种情况而导致无法给分。
三、会计电算化技能课教学对策
会计电算化不是一门纯技能的课程,必须同时具备会计和计算机两方面的能力,包括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且它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的知识和手工做账流程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开始学习,是典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作为技能大赛重要项目之一(占国赛60%)的会计电算化,从哪些方面着重和突出课内和课外有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一)揣摩大赛内容和评分细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技能国赛内容运用记账凭证核算形式,使用畅捷通T3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作为核算工具,完成30~40笔经济业务处理。
账套初始设置占10%,会计凭证填制占60%,凭证审核、记账、期末处理、对账结账占20%,报表处理占10%。其中,占分比例最大的是会计凭证的填制,达到了60%。会计凭证的填制依托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理论知识和识别原始凭证的准确性、凭证录入的速度,这一方面作为任课老师可在账务处理这个模块的重点、难点反复强化,凭证录入的准确性是前提,速度是必要条件,两者都达到才能万无一失。如果没有识别凭证的准确性,比赛后的结果可能会令参赛队员、教练、参赛团队都会大失所望,因为按照会计工作流程,從建账开始、账套初始的设置、会计凭证的填制、凭证的审核、记账、期末处理、对账和结账,直至编制报表结束,报表的正确结果来源于凭证填制的准确性,这是一个多米诺骨牌的连锁效应。所以抓全局中的重点和难点,才能赛出令人满意的成绩。[1]
(二)有效地备课
传统的备课是一人备课,高耗低效,应充分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同课头一起备课,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网络资源,以学生为本,以教者为主,采教研组之所长,最终达到低耗高效。应做到以下6备。
1.备学生。即从各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因人施教,既要照顾全部又要考虑个体差异,使教学效果符合学生实际。
2.备标准。即按照院(校)课程标准或技能大赛所规定的目标和提出的原则、方法,达到课标所要求的水准。
3.备教材。即熟练掌握软件的全部内容和框架结构,包括双基(所需支撑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三性(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三点(重点、难点、疑点),创造性地使用、整合教学内容。
4.备活动。即要从实际出发,讲求有效,灵活运用设疑、自主或合作、探究、归纳等各种教学模式,形成适合本班学生、本节课的教学特色。
5.备板书。即要分析软件模块与子模块,理清脉络,抓住中心,用简洁的文字,把一节课的中心内容和重点展现于黑板上,让学生易于理解,便于掌握。
6.备资源。即应以某企业某月的业务为素材,结合软件的某模块或任务,来备出与该模块的学案密切联系的生活案例。[2]
(三)改善课堂教学
1.内化教学模式,增强课堂学习效果。设疑探究归纳模式让学生学得扎实。依据学生的特点、知识能力状况和教学规律,以问题为中心,在发现中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就能够在教师设置的特定情况下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分为五步:知识准备设疑思考讨论交流启发总结布置作业。因此,整堂课的教学流程清晰、流畅,有阶梯性,一环扣一环。
2.设置岗位模式,加强专业角色意识。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中必须设置电算化会计岗位,主要有会计主管、总账会计、出纳、购进、销售、仓储等岗位。每个学生按照岗位分工在模拟企业环境中担任一定角色,完成某个企业的账套后,再模拟另一个企业的账套时可进行岗位角色轮换,循环进行,使学生了解不同岗位的全部操作流程,实训也相对具有较强的仿真性。岗位模式就是创设会计业务情景,按照会计业务工作流程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教与学和师生互动的企业财务活动的仿真情景,产生一种行为理论的假设,从而形成有助于师生互动,特别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的情景。[3]
3.小组学习分工,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根据多元化智能理论,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这同样也表现在技能实训学习中。在经过了教师主训课(以教师演示为主的实训课)学习后,一个班级中总会有少数几个学生对于本实训项目技能掌握得较好,作为实训课教师应该很好地利用、发挥其积极作用,让这部分学生担任辅助实训教师,在助训课(以学生为主的实训课)中发挥作用,这样小组学习合作制就应运而生。学生可以在组长的带动下,共同提前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也可以在发现问题后,由组长带领查出原因、解决问题;如果组长没解决问题,也可由小组的其他成员来找到原因共同解决;如果這一组的问题该组没能解决,由老师协调或由其他小组来帮助解决。
关键词: 自主学习能力 案例教学法 中职会计教学
《财务会计》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课程,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传统讲授法已经激发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适当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而案例教学法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与传统讲授法正好相反,强调教师在精心选择案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经过多年《财务会计》教学实践,深感古语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的职责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乐学、善学,而在会计专业课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探索
案例教学法指在学生掌握有关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把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自我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那么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应该从以下方面做起。
1.如何设计教学案例。
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景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展开的课堂讨论。它一般在让学生理解这个情景之前,首先将之分解成若干成分,然后再将其整合在一起。可见案例选择的重要性,案例选取的首要标准是服务于教学目标,按教学目标组织案例,那么如何选择呢?遵循的原则如下。
(1)典型性。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可以用案例教学法进行,不同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笔者在讲银行结算方式时,将银行汇票结算方式作为一个案例对待,例如:如果某个企业的采购员去采购材料,采用银行汇票结算方式进行款项结算,那么这笔钱如何到达销售方的账户上呢?这个案例看似简单,其实包含很多内容,基本理论讲解完毕后,笔者为了讲清银行汇票结算流程,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分别扮演付款单位、收款单位、付款单位的开户行及收款单位的开户行的角色,给他们定好位,模拟银行汇票的整个结算过程。在模拟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变化角色,换位思考,熟悉各环节的具体操作程序,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各种结算方式的结算要点,还能触类旁通地掌握银行本票、商业汇票等结算方式,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调动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系统性。在整个案例教学中,设计案例时最好把学过的相关会计理论知识融入新授内容中,通过精心设计、选择有系统性的案例,运用“以旧引新”的新旧对比,既能巩固旧知识,又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这就是古书上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2.如何实施教学案例。
(1)课前准备。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应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进度选择合适的案例,课前把案例发给学生,学生应预习基础理论知识,以备课堂交流之用。
(2)课中讨论。例如,在学习了应收票据核算内容后,学习应付票据的核算,那么我们设计的案例可以利用应收票据核算业务,用不同会计主体如何对商业汇票进行核算,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很容易发现收到方用应收票据,那么签发方(付款方)就用应付票据,思考收款方的账务处理可以很自然地发现付款方的账务处理。对不同会计主体商业汇票的账务处理过程,学生就能很快理解并掌握了。将有联系的知识联系起来,激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唤起求知欲,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这种讨论式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使用得最多,它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3)课后总结。在学生对会计案例进行讨论,做出分析和评价结论后,学生要对案例分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归纳总结,对于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表扬,同时要求学生自我小结,查漏补缺,整理好笔记,让学生自主总结归纳课堂的得与失。
二、案例教学法的启示
1.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
会计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而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二者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因此,笔者认为,会计的案例教学并非抛弃理论讲解,而是为了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具体实践工作而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老师问,学生答的固有模式,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因为课堂才是他们的舞台。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而教师成了课堂的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才能让学生有时间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运用书本理论知识的能力。
3.处理好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进行分组讨论时,要兼顾学生认知程度上的差异,如果不考虑这个因素,小组之间完成任务时间差距就太大,这样不利于基础差的学生的学习,所以应该在每个组里安排成绩优秀的同学,在小组讨论中可以帮助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形成学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
1引言
“怎样才能促进教学质量不断发展”成为高校会计教学改革最为关注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三十三条提出,改进教育教学评价。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会计专业教学评价的作用是有组织地提供调节教学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通过反馈信息,可引起师生参与下一步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的变化,还可使师生获得反馈信息来调节各自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从而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终达到提高整个教学质量的目标。所以,教学评价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检验和激励的作用,成为实现培养人才、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和保证。
2现状分析
2.1未能实现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和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会计教学的评价机制是帮助认定评价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绩效。学生学习的效果通过单一的笔试手段,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考试内容多为记忆性的教材内容,难度较低并无法体现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其它扩展能力。平时成绩如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等虽以20%或30%的比例计入课程期评成绩,但成绩的评定一般较为随意,缺乏客观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作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2.2未能建立高效教学方法和建立处方式教学设计
教师担任评价的指挥官,在上课讲授、批改作业、实训考评的教学过程中普遍感觉工作量大而且没有实效。同时,学生个性、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等非智力素对学习的影响,都不能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看到个体差异,实现个性化教学。现行的评价机制无法真实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缺乏信度和效度,从而不能对课程学习产生良性的反拨作用。
3国内外研究现状
动态评价,是对一系列评价方式的统称。在动态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尤其是有经验的评价者通过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认知变化的特点,探索和发现学生潜在发展能力,提供适当教学和干预,促进学、生发展,动态评价以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中的“最近发展区思想为基础”,它强调教学和评价,而动态评价又称学习潜能评价,关注的是学习者未来的发展。
与动态评价有关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但大量专业化的研究在60至70年代才出现,Luria提出“动态评价”这一概念之后,90年代后期达到。近30年来,动态评价已成为西方心理学和教育测量研究与应用领域的一大热点,而将动态评价应用于西方语言教育中的相关研究近年来才开始,其主要代表人物有Feuerstein、Bufoff、Carlson等。
国内学者对课程评价模式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出现的课程评价模式进行分析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在其他专业,如外语、体育、特殊教育等专业进行了一些发展性探索。从“知网”中以“会计”+“教学评价”的主题进行搜索,结果显示只有205条,孙静怡(2013)提出基于学生角度通过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期末考试以主观题模式为主改进教学评价方法。张倩(2014)提出以财务会计(双语)教学为例,为实验对象设计相关评价任务,收集并分析实验数据,进一步对评价任务的效能进行测试。现有资料可以看出,研究中国高校会计教学评价的理论资料数量有限,比较关注考试的内容及其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并缺乏理论支撑。而且,从“动态评价”方面深入会计教学研究着实不多,从“知网”中以“会计”+“动态评价”的主题进行搜索,结果显示只有1条,是吴小明(2010)在《科教论坛》发表的《浅谈动态教学评价在会计教学中的渗透》,研究者寥寥。由此可见,“高校会计专业教学动态评价模式研究”在国内专门的学术研究课题还没有开展过,值得研究和探索。
4理论基础
4.1动态评价理论
由于研究者所强调的理念和侧重点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动态评价模式。Lantolf和Poehner将动态评价模式分为两类:干预式和互动式。Thouesny将干预式评价和互动式评价的区别进行归纳,如表1所示。
名称干预式评价互动式评价内容定量分析定性分析范围大规模评估小规模评估方式预先确定干预内容根据学生反应,提供针对性的干预对象个体或小组个体形式口语或书面语口语介质计算机或纸质文档人性化评价4.2动态评价理论与会计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整合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指出会计人才,是能就业、就业质量高的人才,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的人才,为会计行业培养扎实技能的实务型人才。因此以偏重学习结果,以评价者为中心的静态评价方式显然急需改革。那么如何有效实现大纲规定的既培养知识技能又培养综合素质的教学改革目标呢?强调“互动和干预”的动态评价模式是制订、实现和检测目标的全过程评价模式,能解决这些问题:评价重分数和结果而不重学生的认知过程,评价更多地被运用于对学生进行分类和选拔,却很少为教学改进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应用动态评价理论对高校会计教学改革是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的有效工具。因此本课题尝试结合会计课程的具体特点和转型大环境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对该课程的评价模式进行探索,旨在改变目前会计课程所采用的单一、低效度、低信度的评价模式,使课程评价模式积极有效地贯穿于教学过程,成为能够如实具体地反应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机制。
5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动态评价为理论指导,结合该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借鉴被称为三明治式“单元学习的前测、学期学习的训练、学段学习后的后测”的动态评价程序,建构适合于会计教学的干预式和互动式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模式,将教学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课程每章节教学过程分成课前网络自主学习、课堂伙伴式互动内化,课后通过学习笔记评价反馈的三个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教学环境“以项目为驱动提炼升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长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为每个学生建立“课程学习档案袋”进行综合归纳。
5.1单元学习的前测:课前网络自主学习
教师在课程开课之前,通过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学生制定每章节的学习指南,将学习主题、学习目标、学习重点、相关精品课网站、慕课学习链接和课堂学习形式等内容制成时间为5-10分钟的小视频、文档或PPT加音频形式上传到学生的社交网络平台,如QQ空间和微信。学生可通过社交网络进行课前学习,学生碰到学习困难,可通过社交网络和老师进行互动式探讨。这一环节,老师通过设置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完成进度实施干预式评价,辅之以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交流式评价。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完成进度评价将作为课程学习档案袋的重要内容之一。
5.2学期学习的训练:课堂伙伴式互动内化
课堂开始时,老师首先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将一个实验班分成若干5人左右的小组。然后在课前网络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展示每个章节的知识结构图,通过运用情境设置法设立相应案例和具体问题,鼓励小组学生共同进行学习问题的探讨、商榷和研究,并详细记录个人自评、小组内学生互评、小组间互评的内容。如在个人自评环节,根据地方本科院校和会计学科的特点,在关注学生学习情绪、课堂交流以及学习目标达成等方面设置自评表《本节课我满意吗》,供学生在每节课后自评。小组内学生互评可以通过背诵新概念、小测互相批改、PPT讲授、角色扮演打分等方式进行。课堂伙伴式互动内化主张学生与学生互动、学生和老师互动,强调学生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潜能,学知识的同时调动积极性,培养思考能力,改变传统评价关注的“结果取向”转变为“过程取向”。个人自评、小组内学生互评、小组间互评将作为课程学习档案袋的重要内容之二。
5.3学段学习后的后测:课后通过学习笔记评价反馈
会计专业教学评价若没有后测,教学节奏快和教学压力大的情况下,将无法进一步掌握巩固知识,课后学习笔记是进行动态评价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学习笔记应包涵两方面:一是课堂网络学习和课堂互动学习的综合整理,二是对该课程学习的内容进行自我理解和知识迁移。在课后通过学习笔记评价中,老师通过三步进行评价:一“评”(给出评语)和二“改”(提出改进方法)和三“讲”(课堂集中讲解),完成新知识的纠正内化到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笔记评价将作为课程学习档案袋的重要内容之三。
5.4以项目为驱动提炼升华
以小组为单位、以项目为驱动作为会计教学动态评价模式的最后一步,既是对前三个教学环节“吸收内化”的实践检验,又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工作素养和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学术科技活动氛围。这种评价涵盖知识内容(使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正确程度)、资料搜集(资料的完整性、资料搜集的难易程度、资料的可用性)、分析能力(论述的合理性、严密性、创新性)以及综合内容。如笔者教授的会计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例,在课程期间,以5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建公司网站的设计和PPT展示,让学生理解和灵活运用课本的知识内容:“第7章的第3节输入输出设计”,从中甄选出较为优秀的网站设计作品,进行公司策划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的灌输和启发,鼓励学生积极参加“2016年湖南省电子商务大赛”和“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在学生参加项目时,老师给以指导并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表现和贡献,将其作为课程学习档案袋的重要内容之四。
【关键词】 会计; 复习方法; 例题解析
历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科目最让考生头痛,因为较其他科目,它的难度及实用性都很强,分析近几年CPA《会计》科目考试的情况,是考试分数最低的科目之一。所以,在复习中把握它的基本命题规律、熟悉会计考试各类题型的特点,掌握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及逐渐强化应试技巧成为非常必要的一环,想要提高复习方法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全面研读大纲和教材,把握教材之精髓
教材是应试复习的主要依据,通读指定教材,其目的是了解教材体系,找出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及疑点;逐章阅读指定教材,其目的是理解有关知识点,强化重点内容复习,突破难点。
考试大纲和教材是命题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考试大纲和教材包含了命题范围和标准答案,考生必须按考试大纲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回答试题中的问题,否则很难得到高分。会计考试的特点是覆盖面广、系统性强,因此考生要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学习,特别不能忽视基础知识。在看书时,要仔细做笔记,把重点、难点、疑点加以归纳总结,从而让厚书变薄,并理解其精华所在。对于考试必考的知识点,如收入、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会计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和合并会计报表等内容,考生一定要深刻把握,能够举一反三,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研读教材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考生应合理分配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强调对教材的研读,是真正理解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并不是要求考生把教材的全部内容逐字逐句地背下来,研读教材主要是掌握教材内容的本质及不同章节的内在联系,能够从整体上全面、系统地掌握教材的内容,做到知识融会贯通。研读教材时,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不放过每个环节,并认认真真地做好笔记。对每章节内容,哪些问题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只作为一般了解,哪些要点要熟练精通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一)教材基本结构
2009年度CPA考试《会计》科目,做了微调,主要调整内容为:1.“金融工具列报”的内容不再单列,而是将相关内容分别归入“所有者权益”和“财务报表列报”两部分中。2.在总论中增加“会计科目及其设置”的相关内容,目的是为各会计要素和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作好铺垫,并提高可操作性。3.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部分的内容移后,由原来放在资产类中转入特殊业务类。教材结构分析如下:
第一部分:总论(第1章),涉及的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增加了会计科目一节。
第二部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和收入、费用、利润会计要素(第2—12章),内容是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相关的会计准则包括: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职工薪酬、收入、建造合同。
第三部分: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与列报,包括第13、23、24、25、26、27章的个别报表、合并报表以及第23、24章等有关报表调整的相关内容。涉及的会计准则包括: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关联方披露、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每股收益、金融工具列报。
第四部分:特殊会计业务,包括第14—22章。涉及的会计准则包括:或有事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政府补助、借款费用、股份支付、所得税、外币折算、租赁。
(二)教材主要变化
1.第一章:增加了会计科目一节。由于这一节内容是新增加的,考生要特别关注,重点学习。
2.第五章长期股权投资:在权益法核算这部分内容中,增加了内部交易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包括顺流交易和逆流交易的抵销。这部分内容在旧教材中是没有的。考生要特别关注,重点掌握。
3.第二十章所得税:计税基础这部分内容变化较大,比如研发支出原来属于暂时性差异,在新教材中变为不属于暂时性差异。这一章的例题中,所得税税率由原来的33%变为25%,这是由国家相关政策变化而引起的变化。这一章还增加了存货等资产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中的处理方法。
新教材共有27章,与旧教材相比,在章数上减少了一章。旧教材中的最后一章内容,被拆散合并到新教材中的财务报告、负债等有关章节中了。除以上几点主要变化之外,新教材对旧版教材中错误的地方做了改正,增加或删减了一些字句,使得表述更为准确、精练。这些内容虽然不是实质性变化,也需考生在复习时注意。
二、选择复习方法
(一)分析近几年考题
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按章节和题型分析近几年考题。通过分析历年考题,了解考试命题的思路,把握《会计》考试的规律性,并确定2009年复习的重点。但切忌无根据地猜题和押题。
(二)订立学习计划
订立计划,就是订立复习时间表,每天学习什么内容,看多少页,复习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要求,自己心中要有数。没有计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次看书都只看前几页,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徒劳无获。
(三)讲究学习方法
要善于总结规律,掌握问题的关键点,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教材的很多章节都是根据准则、制度及相关法规编写的,其语言精练、严密、逻辑性强,提高了教材的档次。不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考生阅读教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考生在研读教材时应注意掌握教材中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关键点。
第一,结合2008年的教材,进行系统的、认真的学习。特别是2008年教材与新教材不一致的地方、新增变化内容要作为重点去学习。在学习时,对于教材中基本的概念、理论、账务处理、计算方法一定要彻底弄懂,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有基础知识答完了,才能做那些大题。
第二,要善于总结每章的知识点,每章的基本账务处理,然后,去做练习。考注册会计师必须是做大量的题才能熟练,考试时才能得心应手,主观题才能做完。
第三,在学习时,要注意看准则原文、财政部编定的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财政部编写的会计准则讲解。新教材拿到手以后,认真学习新教材时,你就能找出2007年和2008年教材的变化内容。
(四)加强练习
从某种意义上讲,考试就是做题。因此,在平时学习过程中,适当地做一些典型的习题是考试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会计》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仅仅依靠记忆和自身理解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做一些典型题目可以更好地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内容,逐渐总结出考试的重点与规律,发现自身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做习题的目的是更好地掌握教材上的内容,提高应试水平。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做一些典型的习题,如历年的考题。实事求是地说,历年考题最值得研究。当然,考生还应在市场上选择一本较好的习题集进行练习,但资料不宜过多,多了容易眼花,反而不利于学习。
三、避免复习误区
(一)“抓大放小”
《会计》考试考题覆盖面宽,考生要全面掌握书本内容,打牢基础,不要忽视任何一个细节问题,比如六大会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问题。考生在复习当中要全面理解会计处理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它包括了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全过程,不能仅仅注重记录的问题而忽视其他更重要的环节。
有的考生为了找捷径,只复习重点内容,对非重点内容和可能出小题的内容或不复习或下功夫不够。这样复习的结果,大大影响了考生考试成绩的提高。
“注重热点,突出重点,体现知识更新”,会计考试重点非常明确。投资问题、会计政策变更问题、会计差错更正问题、所得税会计问题和其他一些特殊业务的处理会成为会计考试的一些重点,在这些问题上要明确、熟练、融会贯通,同时与当年的新问题相结合。
(二)思维定式
有些会计工作经验丰富的考生,只习惯于从会计分录编制角度思考问题,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不强,影响复习效果。这些考生应注意从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期末计价、财务报告揭示和披露的全过程思考问题,提高应试能力。
有些考生很少接触会计实务,每天埋头于书本和练习题,而不注重周围经济业务实际,不注重企业会计事务当中的现实问题,这种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
会计是一种商业语言,它反映的一定是当前经济的现实内容,现实的经济业务事项如何真实展示和说明才是会计的重要问题。境内、境外上市公司的重大会计问题都很可能成为试题的考点。因此考生不能仅仅纸上谈兵,要注重实际问题,要参与会计实务的处理。
(三)盲目押题
有的考生凭侥幸心理,没有根据地推测当年考试命题范围,或者寄希望于辅导老师在串讲时押题。这样盲目押题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四、考前强化复习
在考前用几天的时间进行本科目的强化复习,目的是全面复习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及难点的复习和练习;强化有关知识点的记忆。
此外,在考试时,应保持良好的心态,战胜胆怯心理,认真填写答题卡,仔细阅读试卷,做题时,合理分配时间,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尽量做到会做的题一题不能错,该得的分一分不能丢。
笔者相信,考生只要树立信心,明确考试目标,按考试大纲的要求,全面复习、抓住重点,攻克难点,应试方法得当,就一定能够顺利通过《会计》考试。
五、综合题解析
本例题综合考核内容:前期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案例资料】盛发股份有限公司系上市公司(以下简称盛发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所得税税率为25%,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除特别说明外,不考虑除增值税、所得税以外的其他相关税费;所售资产均未计提减值准备。
销售商品均为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交易价格为公允价格;商品销售价格均不含增值税;商品销售成本在确认销售收入时逐笔结转。盛发公司按照实现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按5%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
盛发公司2008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于2009年2月28日完成。盛发公司2008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经董事会批准于2009年4月25日对外报出,实际对外公布日为2009年4月30日。
盛发公司财务负责人在对2008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复核时,对2008年度的以下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有疑问,其中,下述交易或事项中的(1)、(2)项于2009年2月26日发现,(3)、(4)、(5)项于2009年3月2日发现:
(1)1月1日,盛发公司与甲公司签订协议,采取以旧换新方式向甲公司销售一批A商品,同时从甲公司收回一批同类旧商品作为原材料入库。协议约定,A商品的销售价格为300万元,旧商品的回收价格为10万元(不考虑增值税),甲公司另向盛发公司支付341万元。
1月6日,盛发公司根据协议发出A商品,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商品价格为300万元,增值税额为51万元,并收到银行存款341万元;该批A商品的实际成本为150万元;旧商品已验收入库。盛发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 341
贷:主营业务收入29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
借:主营业务成本150
贷:库存商品150
(2)10月15日,盛发公司与乙公司签订合同,向乙公司销售一批B产品。合同约定:该批B产品的销售价格为400万元,包括增值税在内的B产品货款分两次等额收取;第一笔货款于合同签订当日收取,第二笔货款于交货时收取。
10月15日,盛发公司收到第一笔货款234万元,并存入银行;盛发公司尚未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该批B产品的成本估计为280万元。至12月31日,盛发公司已经开始生产B产品但尚未完工,也未收到第二笔货款。盛发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234
贷:主营业务收入 2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4
借:主营业务成本 140
贷:库存商品 140
(3)12月1日,盛发公司向丙公司销售一批C商品,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销售价格为100万元,增值税额为17万元。为及时收回货款,盛发公司给予丙公司的现金折扣条件为2/10,1/20,n/30(假定现金折扣按销售价格计算)。该批C商品的实际成本为80万元。至12月31日,盛发公司尚未收到销售给丙公司的C商品货款117万元。盛发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应收账款 117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
借:主营业务成本80
贷:库存商品 80
(4)12月1日,盛发公司与丁公司签订销售合同,向丁公司销售一批D商品。合同规定,D商品的销售价格为500万元(包括安装费用);盛发公司负责D商品的安装工作,且安装工作是销售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12月5日,盛发公司发出D商品,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D商品销售价格为500万元,增值税额为85万元,款项已收到并存入银行。该批D商品的实际成本为350万元。12月31日,盛发公司的安装工作尚未结束。盛发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 585
贷:主营业务收入5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5
借:主营业务成本350
贷:库存商品350
要求:
(1)逐项判断上述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分别注明其序号)。
(2)对于其会计处理判断为不正确的,编制相应的调整会计分录(涉及“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的调整会计分录可合并编制)。
(3)计算填列利润表相关项目的调整金额
(“应交税费”科目要求写出明细科目及专栏名称;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
【答案及解析】
(1)逐项判断上述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分别注明其序号)。
①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②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③的会计处理正确。
④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2)对于其会计处理判断为不正确的,编制相应的调整会计分录(合并编制涉及“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的调整会计分录)。
①借:库存商品1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0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5
②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
贷:预收账款234
借:库存商品14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40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5[(200-140)×2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5
④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500
贷:预收账款 500
借:发出商品35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350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37.5[(500-350)×2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37.5
将上述分录合并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5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50
借:盈余公积22.5
【关键词】 会计; 复习方法; 例题解析
历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科目最让考生头痛,因为较其他科目,它的难度及实用性都很强,分析近几年CPA《会计》科目考试的情况,是考试分数最低的科目之一。所以,在复习中把握它的基本命题规律、熟悉会计考试各类题型的特点,掌握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及逐渐强化应试技巧成为非常必要的一环,想要提高复习方法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全面研读大纲和教材,把握教材之精髓
教材是应试复习的主要依据,通读指定教材,其目的是了解教材体系,找出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及疑点;逐章阅读指定教材,其目的是理解有关知识点,强化重点内容复习,突破难点。
考试大纲和教材是命题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考试大纲和教材包含了命题范围和标准答案,考生必须按考试大纲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回答试题中的问题,否则很难得到高分。会计考试的特点是覆盖面广、系统性强,因此考生要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学习,特别不能忽视基础知识。在看书时,要仔细做笔记,把重点、难点、疑点加以归纳总结,从而让厚书变薄,并理解其精华所在。对于考试必考的知识点,如收入、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会计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和合并会计报表等内容,考生一定要深刻把握,能够举一反三,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研读教材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考生应合理分配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强调对教材的研读,是真正理解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并不是要求考生把教材的全部内容逐字逐句地背下来,研读教材主要是掌握教材内容的本质及不同章节的内在联系,能够从整体上全面、系统地掌握教材的内容,做到知识融会贯通。研读教材时,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不放过每个环节,并认认真真地做好笔记。对每章节内容,哪些问题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只作为一般了解,哪些要点要熟练精通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一)教材基本结构
2009年度CPA考试《会计》科目,做了微调,主要调整内容为:1.“金融工具列报”的内容不再单列,而是将相关内容分别归入“所有者权益”和“财务报表列报”两部分中。2.在总论中增加“会计科目及其设置”的相关内容,目的是为各会计要素和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作好铺垫,并提高可操作性。3.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部分的内容移后,由原来放在资产类中转入特殊业务类。教材结构分析如下:
第一部分:总论(第1章),涉及的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增加了会计科目一节。
第二部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和收入、费用、利润会计要素(第2―12章),内容是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相关的会计准则包括: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职工薪酬、收入、建造合同。
第三部分: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与列报,包括第13、23、24、25、26、27章的个别报表、合并报表以及第23、24章等有关报表调整的相关内容。涉及的会计准则包括: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关联方披露、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每股收益、金融工具列报。
第四部分:特殊会计业务,包括第14―22章。涉及的会计准则包括:或有事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政府补助、借款费用、股份支付、所得税、外币折算、租赁。
(二)教材主要变化
1.第一章:增加了会计科目一节。由于这一节内容是新增加的,考生要特别关注,重点学习。
2.第五章长期股权投资:在权益法核算这部分内容中,增加了内部交易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包括顺流交易和逆流交易的抵销。这部分内容在旧教材中是没有的。考生要特别关注,重点掌握。
3.第二十章所得税:计税基础这部分内容变化较大,比如研发支出原来属于暂时性差异,在新教材中变为不属于暂时性差异。这一章的例题中,所得税税率由原来的33%变为25%,这是由国家相关政策变化而引起的变化。这一章还增加了存货等资产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中的处理方法。
新教材共有27章,与旧教材相比,在章数上减少了一章。旧教材中的最后一章内容,被拆散合并到新教材中的财务报告、负债等有关章节中了。除以上几点主要变化之外,新教材对旧版教材中错误的地方做了改正,增加或删减了一些字句,使得表述更为准确、精练。这些内容虽然不是实质性变化,也需考生在复习时注意。
二、选择复习方法
(一)分析近几年考题
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按章节和题型分析近几年考题。通过分析历年考题,了解考试命题的思路,把握《会计》考试的规律性,并确定2009年复习的重点。但切忌无根据地猜题和押题。
(二)订立学习计划
订立计划,就是订立复习时间表,每天学习什么内容,看多少页,复习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要求,自己心中要有数。没有计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次看书都只看前几页,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徒劳无获。
(三)讲究学习方法
要善于总结规律,掌握问题的关键点,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教材的很多章节都是根据准则、制度及相关法规编写的,其语言精练、严密、逻辑性强,提高了教材的档次。不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考生阅读教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考生在研读教材时应注意掌握教材中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关键点。
第一,结合2008年的教材,进行系统的、认真的学习。特别是2008年教材与新教材不一致的地方、新增变化内容要作为重点去学习。在学习时,对于教材中基本的概念、理论、账务处理、计算方法一定要彻底弄懂,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有基础知识答完了,才能做那些大题。
第二,要善于总结每章的知识点,每章的基本账务处理,然后,去做练习。考注册会计师必须是做大量的题才能熟练,考试时才能得心应手,主观题才能做完。
第三,在学习时,要注意看准则原文、财政部编定的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财政部编写的会计准则讲解。新教材拿到手以后,认真学习新教材时,你就能找出2007年和2008年教材的变化内容。
(四)加强练习
从某种意义上讲,考试就是做题。因此,在平时学习过程中,适当地做一些典型的习题是考试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会计》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仅仅依靠记忆和自身理解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做一些典型题目可以更好地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内容,逐渐总结出考试的重点与规律,发现自身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做习题的目的是更好地掌握教材上的内容,提高应试水平。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做一些典型的习题,如历年的考题。实事求是地说,历年考题最值得研究。当然,考生还应在市场上选择一本较好的习题集进行练习,但资料不宜过多,多了容易眼花,反而不利于学习。
三、避免复习误区
(一)“抓大放小”
《会计》考试考题覆盖面宽,考生要全面掌握书本内容,打牢基础,不要忽视任何一个细节问题,比如六大会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问题。考生在复习当中要全面理解会计处理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它包括了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全过程,不能仅仅注重记录的问题而忽视其他更重要的环节。
有的考生为了找捷径,只复习重点内容,对非重点内容和可能出小题的内容或不复习或下功夫不够。这样复习的结果,大大影响了考生考试成绩的提高。
“注重热点,突出重点,体现知识更新”,会计考试重点非常明确。投资问题、会计政策变更问题、会计差错更正问题、所得税会计问题和其他一些特殊业务的处理会成为会计考试的一些重点,在这些问题上要明确、熟练、融会贯通,同时与当年的新问题相结合。
(二)思维定式
有些会计工作经验丰富的考生,只习惯于从会计分录编制角度思考问题,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不强,影响复习效果。这些考生应注意从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期末计价、财务报告揭示和披露的全过程思考问题,提高应试能力。
有些考生很少接触会计实务,每天埋头于书本和练习题,而不注重周围经济业务实际,不注重企业会计事务当中的现实问题,这种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
会计是一种商业语言,它反映的一定是当前经济的现实内容,现实的经济业务事项如何真实展示和说明才是会计的重要问题。境内、境外上市公司的重大会计问题都很可能成为试题的考点。因此考生不能仅仅纸上谈兵,要注重实际问题,要参与会计实务的处理。
(三)盲目押题
有的考生凭侥幸心理,没有根据地推测当年考试命题范围,或者寄希望于辅导老师在串讲时押题。这样盲目押题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四、考前强化复习
在考前用几天的时间进行本科目的强化复习,目的是全面复习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及难点的复习和练习;强化有关知识点的记忆。
此外,在考试时,应保持良好的心态,战胜胆怯心理,认真填写答题卡,仔细阅读试卷,做题时,合理分配时间,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尽量做到会做的题一题不能错,该得的分一分不能丢。
笔者相信,考生只要树立信心,明确考试目标,按考试大纲的要求,全面复习、抓住重点,攻克难点,应试方法得当,就一定能够顺利通过《会计》考试。
五、综合题解析
本例题综合考核内容:前期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案例资料】盛发股份有限公司系上市公司(以下简称盛发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所得税税率为25%,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除特别说明外,不考虑除增值税、所得税以外的其他相关税费;所售资产均未计提减值准备。
销售商品均为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交易价格为公允价格;商品销售价格均不含增值税;商品销售成本在确认销售收入时逐笔结转。盛发公司按照实现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按5%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
盛发公司2008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于2009年2月28日完成。盛发公司2008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经董事会批准于2009年4月25日对外报出,实际对外公布日为2009年4月30日。
盛发公司财务负责人在对2008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复核时,对2008年度的以下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有疑问,其中,下述交易或事项中的(1)、(2)项于2009年2月26日发现,(3)、(4)、(5)项于2009年3月2日发现:
(1)1月1日,盛发公司与甲公司签订协议,采取以旧换新方式向甲公司销售一批A商品,同时从甲公司收回一批同类旧商品作为原材料入库。协议约定,A商品的销售价格为300万元,旧商品的回收价格为10万元(不考虑增值税),甲公司另向盛发公司支付341万元。
1月6日,盛发公司根据协议发出A商品,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商品价格为300万元,增值税额为51万元,并收到银行存款341万元;该批A商品的实际成本为150万元;旧商品已验收入库。盛发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 341
贷:主营业务收入29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
借:主营业务成本150
贷:库存商品150
(2)10月15日,盛发公司与乙公司签订合同,向乙公司销售一批B产品。合同约定:该批B产品的销售价格为400万元,包括增值税在内的B产品货款分两次等额收取;第一笔货款于合同签订当日收取,第二笔货款于交货时收取。
10月15日,盛发公司收到第一笔货款234万元,并存入银行;盛发公司尚未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该批B产品的成本估计为280万元。至12月31日,盛发公司已经开始生产B产品但尚未完工,也未收到第二笔货款。盛发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234
贷:主营业务收入 2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4
借:主营业务成本 140
贷:库存商品 140
(3)12月1日,盛发公司向丙公司销售一批C商品,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销售价格为100万元,增值税额为17万元。为及时收回货款,盛发公司给予丙公司的现金折扣条件为2/10,1/20,n/30(假定现金折扣按销售价格计算)。该批C商品的实际成本为80万元。至12月31日,盛发公司尚未收到销售给丙公司的C商品货款117万元。盛发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应收账款 117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
借:主营业务成本80
贷:库存商品 80
(4)12月1日,盛发公司与丁公司签订销售合同,向丁公司销售一批D商品。合同规定,D商品的销售价格为500万元(包括安装费用);盛发公司负责D商品的安装工作,且安装工作是销售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12月5日,盛发公司发出D商品,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D商品销售价格为500万元,增值税额为85万元,款项已收到并存入银行。该批D商品的实际成本为350万元。12月31日,盛发公司的安装工作尚未结束。盛发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 585
贷:主营业务收入5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5
借:主营业务成本350
贷:库存商品350
要求:
(1)逐项判断上述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分别注明其序号)。
(2)对于其会计处理判断为不正确的,编制相应的调整会计分录(涉及“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的调整会计分录可合并编制)。
(3)计算填列利润表相关项目的调整金额
(“应交税费”科目要求写出明细科目及专栏名称;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
【答案及解析】
(1)逐项判断上述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分别注明其序号)。
①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②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③的会计处理正确。
④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2)对于其会计处理判断为不正确的,编制相应的调整会计分录(合并编制涉及“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的调整会计分录)。
①借:库存商品1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0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5
②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
贷:预收账款234
借:库存商品14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40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5[(200-140)×2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5
④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500
贷:预收账款 500
借:发出商品35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350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37.5[(500-350)×2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37.5
将上述分录合并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5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50
借:盈余公积22.5
【关键词】会计专业课程,传统教学模式,项目教学优势
一、传统教学模式在会计专业课程中运用的缺失
传统教学模式通常采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来传授知识。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会计课程来讲,传统教学模式通常会脱离实际的经济环境,它对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
1.传统会计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教学模式, 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重点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对学生如何学则少有注意,教师讲,学生听,信息传递往往是单方面的。造成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了一种不想提问题、提不出问题的麻木习惯, 并没有做到主动学习,忽略了对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和发挥。
2.传统教学模式的唯知性使教师在教学中清晰地划分学生的层次,教学集中于针对中间层次的学生, 从而忽视了优等生与后进生的教学, 实际教学的对象范围变得狭窄,不利于学生整体的发展。
3.教学目标的单一性,阻碍了教师与学生的人格精神的沟通,阻碍了学生丰富情感与个性的发展。围绕知识的教学和机械的步骤难以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教师以权威地位而控制的教学也无法使学生真正敞开心扉, 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
4 .在传统会计教学模式下,各科目相对独立,《基础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自成体系,在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条理性的同时却容易造成知识之间的分割,难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会计专业课程运用项目教学的优势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其核心不再是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 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 最终得到这个结果, 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 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 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项目教学法,使教学内容脱离了空洞的说教,而变成了实际的操作,学习的形式由教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1 .项目教学有利于提高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在会计专业课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使教师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自觉进入财务工作的仿真环境,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具有“真刀真枪”实践的经历,由于每一名同学都有项目在身,这使他们主动的去掌握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每一名同学都带着任务学习,这使他们平时更注意认真听课,这样就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举一反三,变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索、主动实践的过程,有助于训练学生有效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2 .项目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无法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导致很多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生普遍厌学。项目教学法把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以实际经验为中心,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地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任务驱动,先引导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主动要求学习。通过让学生实施一个个具体的项目进行学习, 学生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在项目教学中,从信息搜集、制定计划、选择方案,到反馈信息和评价成果,学生亲自参与每个环节,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充分激发,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
3 .项目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懂理论教学,又要精通实训教学;既要精通某一课程,还要掌握相关课程知识;既要了解书本,还要了解企业要求、市场变化。采用项目教学能促使教师深入到会计的实际工作中,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的工作过程和经营过程,对搜集的会计实务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整理,选择出适用于教学需要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职业工作任务作为教学项目,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不断得到提高。项目教学中的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有创新思想,在原有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要和项目教学需要,大胆创新,打破学科界限,刻苦进行再学习,在教改中适应新岗位。
4 .项目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项目教学中,完成项目的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将个人独立学习转化成为了团队集体学习,通过小组内及小组间的充分交流、讨论等, 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在项目学习中要共同学习、取长补短、交换意见,为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学习。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技能,体验合作过程中的快乐与艰辛,这都是取决于良好的合作能力。而良好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正是当今社会作为一名优秀的员工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5 .项目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往往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会计和财务问题。在项目教学中,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当中掌握了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进行归纳和总结。具有自学能力对学生来说将是终身受益的。很多学生为了使他们的项目完成更好,利用课后时间积极查阅资料,整理笔记,碰到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也能够积极向老师请教。对于一些课堂上没有涉及的问题学生是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的,通过到图书馆或者利用网络查资料,增强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教学策略
本论文为2015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提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通过率的教学策略研究》成果。
一、对该课程的定位与所用教材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我校中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会计职业素养和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专业实践能力。本课程知识点全面,涵盖了“四法一道德”,及会计、结算、税收、财政法律制度和会计职业道德。按照课程体系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知识掌握的特点,该课程应安排在会计基础和会计基本技能、企业环境认知等会计专业课程之后。因此我校这门课程一般开设在二年级,此时学生已经对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基本技能有了一定的掌握和认知,从而较容易切入到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学习中。在教材上使用上,针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政策性强的特点,我们采用的教材根据最新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编写的,于2015年10月修订的最新教材,重点突出,切合学生考证需求。此外,出版社还提供了会计从业资格各科的在线题库,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教学需求进行有选择的调用,让学生能了解出题方式、考试重点、题型和答题技巧。学生也能在课后进行在线练习,训练自己对相关考点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与教材配套的习题集也有助于学生开展强化训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税政策的调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也不断在调整,对学生的应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2016年两会结束后出台的全面营改增税收政策,教材不可能马上进行调整,当然不可能提供配套更新的习题资源,这要求教师要密搜罗整理或者自行编制习题册供学生练习。
二、教学方法探索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知识点繁杂、记忆量大的特点,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缺乏主动性,如果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内容,课堂教学就会陷入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要想改变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尴尬局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根本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等方法并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主要以案例为基础开展教学,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点分析案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案例中得到启发,从而达到运用知识解决和分析问题的效果。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中的法律法规条文较多,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和形象化,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参与和讨论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案例教学法,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选教学案例,在案例的选择上,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贴近实际,可以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行搜集案例。比如,讲授"会计职业道德"时,设计的案例是,会计人员A刚走上会计工作岗位,认为会计不过是“打打算盘数数钞,写写数字填填表”的琐碎工作,因此,工作中消极懒惰,不进行主动学习,也从不对单位的管理活动提供任何合理化建议。而会计人员B则认为会计是为单位服务的,对于前来办理会计业务的人员,“官大办得快,官小办得慢,无官拖着办”。公司因技术改造,需要向银行贷款1000万元。公司董事长指令会计人员C和D,将提供给银行的会计报表进行技术处理。C坚决反对编制虚假财务报告,董事长随命令人事部将C调离了会计工作岗位。D虽然不愿意,但担心自己被炒鱿鱼,因此,仍然编制了一份虚假的会计报告,使公司获得了银行贷款。针对此案例,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ABCDE和董事长,分析六个角色的会计行为是否违反了会计职业道德,违反了哪些会计职业道德。通过真实的案例教学和角色扮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会计职业道德观。学生的参与意识浓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可以通过视频播放、图片和文字展示等方式展示案例,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案例的内容。
(2)任务驱动法,需要确定明确的任务目标和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工作任务的驱动,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职业情境中带着任务进入课堂,让学生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工作经验,进而提高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比如在学习单位内部会计工作管理――会计人员的选拔任用教学内容时,设定的任务是:某单位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急需要设立独立的会计部门进行规范的会计核算,需要招聘两个会计岗位,其中一个是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即财务经理,一个是出纳岗位,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会计人员选拔任用方面的知识,为该公司起草一份招聘启事。首先让学生了解任务,认知任务的要求。其次,引导学生如何完成任务,确定完成任务的关键点,即两个会计岗位的任职资格是什么。最后通过认真思考和精心策划,撰写一份完整的招聘启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将班级40个人分成8组,每组5人,每组确定一名组长,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纸板、彩笔、剪刀等教具发放到各组,任务完成后由各组组长讲解任务执行和完成的情况,由其他组学生打分。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后通过看视频、听讲座、查阅需要的资料,或者在网络社区参加互动来学习,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开学之初,笔者鼓励教学班级建立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QQ群或微信群,每个学生都是群成员。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每个组选举出一名组长。教师在上课前提前布置下节课的任务,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团队自主学习。下次上课时,由组长向全班同学汇报和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成果可以视频或图片、文字报告的形式呈现,教师要对汇报结果进行点评,最后由其他组员和教师进行评比打分。
(4)《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作为考证科目,进行章节测试后的讲评答疑,以及教师平时面授给予重点、难点的讲解是十分必要的。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测试与提问,能起到复习和强化的效果,教师也可以根据他们反馈的问题,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三、学习方法建议
根据我校针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调查问卷中“你认为自己考证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的反馈来看,96%的学生将考证失败归因于没有制定学习计划或虽然制定了计划,并没有按照计划执行,基础知识不牢固,复习时间不充足。因此,在学法方面,我们建议学生排除畏难情绪,重视学习方法,将重难点、异同点进行归纳总结、对比学习,利用口诀法和联想法科学记忆,错题和难题重做,反复记忆、强化训练。
(1)利用归纳总结学习法,讲重难点及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归纳成表格,让这些知识点在同一个平面显示,异同点、重难点一目了然,便于有选择的记忆,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口诀法在数据记忆方面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会计档案的保管年限可以概括为永久+定期,其中定期分为3年、5年、10年、15年、25年,如此分散记忆很容易忘记,教师可以教学生编口诀:3X5=15+10=25。
(3)联想法。在学习消费税的十四个税目时,可以联想小方一家住在铺着实木地板的漂亮别墅里,周末度假,爸爸戴着高档手表开着进口汽车去打高尔夫球,通过联系,将十四个税目串联起来,轻松掌握。
(4)错题重做,反复记忆,强化训练。对于易错、反复错的题目,说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点难掌握、难理解,建议学生用专门的笔记本进行摘抄,反复翻看,重复训练,直至能透彻掌握为止,这样在下次考试中再出现类似的考题,便能迎刃而解。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知识点全面、考点范围广,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该科目通过率较低,鉴于此,教师要立足教学大纲,关注最新的财税政策,不断总结重点和难点、探索适合该科目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与学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扭转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周晶晶.中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应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探析[J].广西教育, 2015.2(19)
关键词: 《财务报表分析》 课程特征 “研究性”教学理念
《财务报表分析》是以会计报告及其他相关信息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等进行分析与评价,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者、经营者及其他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信息或依据的经济应用学科。《财务报表分析》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授课教师应针对该课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既能有效传授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熟练运用财务报表分析的相关方法对实际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知道如何阅读与分析企业财务报表,如何分析企业财务活动状况,如何评价企业财务绩效。笔者根据自身讲授《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实践,在分析《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特征的基础上,在“研究性”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一套教与学融合互动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特点
(一)《财务报表分析》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目前国内《财务报表分析》教材体系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报表分析和相关财务能力分析分作两部分。这一类教材一般包含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论部分,具体包括财务报表分析的内涵、目的、作用、内容、原则和方法;第二部分是会计分析,具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四张主要报表的全面分析,以及表中各个项目的分析要点和应注意的事项;第三部分是财务分析,具体包括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四大财务能力的分析。第二类是将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能力分析相融合,这一类教材一般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论,具体包括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作用、方法和主要信息源,第二部分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分析,具体包括各报表的全面分析、各项目分析、质量分析、结构分析、指标分析等内容。从教材体系可以看出,《财务报表分析》不属于会计学或财务学的延续和拓展,而是有自己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该体系是在综合会计学、财务学等学科基础上创建的一门新学科。同时《财务报表分析》又是借助会计学、财务学的成果,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为解决经济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而产生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二)《财务报表分析》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财务报表分析》是在《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后开设的一门课程,在这几门课程中都不同程度地涉及财务报表,但研究领域、目的不同。会计学中主要以会计报表的生成、编制方法、分析方法为线索介绍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仅限于比率分析法,分析内容主要是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增长能力等相关指标的计算、分析、解释。财务学则从财务预测、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评价与激励等管理职能角度介绍财务报表分析,目的是为企业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分配活动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会计学提供的企业财务信息要满足多类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以标准形式进行披露,《财务报表分析》就是一座架在会计信息供给者(会计学)与会计信息需求者(财务学、经济学、管理学)之间的桥梁,它将会计学提供的标准信息转换成相关学科决策所需的信息,这种转换越全面、客观,说明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越好。由于各企业财务情况千差万别,报表分析人对相关会计理论、财务理论的理解程度不同,财务实践经验丰富程度不同,会产生不同报表分析人对同一报表的认识、结论不同的情况,因此,该课程是一门学生应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大量实践、丰富自己财务经验的课程。
(三)《财务报表分析》的知识系统性较强。
从财务报表分析的定义和《财务报表分析》的教材体系可以看出,该课程是在对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其相关附表、附注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中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所做的分析和评价,整个体系前后相互联系,无法分割,而且由于会计报表之间的钩稽关系,报表和报表之间,各种财务能力之间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学生除应具有一定的会计学、财务学基础外,还应具有一定的系统观念。例如:企业的经济活动从筹资活动开始,它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资本运用的起点,筹资活动结果体现在资产负债表的权益项目上,形成不同的资本结构,不同的资本结构又直接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大小;投资活动是企业进行的以盈利为目的的资本性支出活动,既包括对内投资又包括对外投资,投资的最终结果形成企业的各种资产,形成不同的资产结构,不同的资产结构既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大小,又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大小,而企业的经济活动还包括经营活动和分配活动,其所涉及的信息资料还有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经营活动和分配活动又会影响企业下一个营业周期的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任何认为进行局部分析即可获知公司全局信息的想法如同瞎子摸象一样,会导致对公司真实状况做出错误认识,对公司未来发展做出错误估计,只有从动态、系统的角度才能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财务情况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二、如何以“研究性”教学理念改造《财务报表分析》课堂教学
由《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特点可知,该课程的讲授与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讲授应该有所不同。笔者认为《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讲授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资料,以及相关其他资料的分析,全面把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重点在于教会学生以系统的、全面的、多角度的思维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而不仅对学生进行财务分析方法和财务分析工具的知识讲解。此外,笔者还认为学生要学好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不仅要做到课堂上认真聆听教师的知识讲解和分析,而且要积极参与实际公司案例分析,只有自己动手,才会系统思考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研究性教学”是19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并践行的大学教学理念,20世纪80年代,“研究性教学”开始在美国乃至欧亚教育实践中悄然流行,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国内诸多高校以此意见为指导纷纷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改革中。“研究性”教学具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主题的问题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的过程性和体验性、评价结果的综合性等特征,是培养具有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有效途径,笔者就以自己在《财务报表分析》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加以介绍。
(一)传统课堂讲授,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传统课堂讲授是在教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传授式的、注入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效率较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信息输出,但弊端表现在: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比较被动,学习体验较浅,最终导致对知识的理解不深,接受程度不强。虽然在《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中都对报表的编制及分析,财务能力主要指标的计算都有介绍,但这一部分内容毕竟不是该课程的重点,授课教师所用课时有限,所以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快速将这些知识点逐一回顾,帮助学生重新回忆原来学习的内容并加深理解,形成一个新的、系统的知识框架体系,以服务于课堂案例分析和小组案例分析。
(二)课堂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自主不懈的探究,进而得出结论,并有所创造。因此,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中按部就班的表演,通过自己的表演将现有知识与结果直接呈现给学生的教学模式,而是有针对性地选择探究主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让他们自主地分析、解决问题,激发不懈探索的激情与动力,促进学生在过程之中的体验、感受与发展。在现有的《财务报表分析》教材中,比较注重理论内容体系的系统完整,忽略案例的系统完整,各章节往往通过单独举例说明有关问题,不能做到对一家企业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所以,笔者在《财务报表分析》教学组织过程中,有意选择新疆本地的某家上市公司三年的年报资料,在对该公司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进行全面阅读,进行简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计算该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等各指标,并做简单分析,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从该上市公司的外部市场环境、战略选择和实施、资产质量、盈利质量、现金流质量和未来发展前景等方面,全面研究、分析这家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并通过小组制作PPT,公开答辩的方式汇报小组意见。通过分析研究,往往教师的结论与各小组的研究结论有相同之处,也有意见相左的地方,教师在点评时应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说明各自的论点、论据,这种师生平等、自由交流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深层次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对本地企业的认识。
(三)小组案例分析,综合塑造学生多种能力。
课堂案例分析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案例分析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培养。在教学初期,笔者就以五六人为一小组的方式,将授课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从新疆上市公司中任选一家,通过小组协作,模仿课堂案例的分析方法和模式,对该公司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并撰写该公司的财务分析报告。选择新疆上市公司是为了使学生对分析对象产生一种真实、亲切感,从而提高案例分析的热情。在讲授完一章或几章的知识内容并进行课堂案例研究分析后,专门安排课堂时间选择若干小组上讲台汇报自己研究公司的分析情况,要求学生采用团队合作,制作幻灯片的方式进行本小组的案例汇报,课后教师将各小组的研究分析报告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中,供其他小组学生阅读、交流,小组案例分析方式的实施,使得学生不仅可以学习教师的案例分析方法,而且可以全面地学习了解其他组的案例研究结果,使学生更多、更好地接触和了解新疆上市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组案例分析中,小组每位成员都有一定的分析任务,小组组长负责整个研究报告的总撰稿和协调工作,对于积极上讲台汇报案例研究的同学给予优秀的平时成绩,最后根据研究报告的质量和每个人在报告中贡献的大小,评定每个人的平时成绩。
小组案例分析能够塑造学生的多种能力。首先,提高每个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案例中,每一个人都有研究任务,案例的高仿真性,使每一位学生在特定环境和氛围里,充分感受自己面临的实际问题,不得不独立地分析案例,独立判断,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力。其次,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由于小组案例是对上市公司几年度的全面系统分析,工作量较大,信息系统性又较强,前面学生的分析质量和进度会影响后面同学的分析质量和进度,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学习如何在团队中与他人进行沟通协调,如何与人相处、合作,取长补短。最后,小组案例是对学生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小组讨论中学生之间的讨论、辩论,课堂案例汇报交流,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使课堂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中充满活力和灵气。小组案例分析报告,则要在突出本小组分析观点的基础上,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文字精练,这实际上就是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这种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与他人沟通协调的良好口头、书面表达能力,都是对未来工作情景的一种模拟,对学生毕业后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有巨大的意义。
(四)开列课外阅读书单,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研究性”教学是广延性教学,其空间不局限于课堂,内容不局限于教材、作业,外部社会经济生活中与本课程、本学科相关的现实问题,更应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和审计学、证券分析实务联系非常紧密,教科书的内容与实务相比,过于理论、教条,缺乏可操作性,为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学习能力,用经典之作补充教材的不足,笔者向学生推荐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和《证券分析》,沃伦・巴菲特的《巴菲特教你读财报》和《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等经典书目,向学生推荐夏草的《远离财务骗术》等热点书目,通过让学生提交读书笔记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借鉴投资大师的报表阅读、分析方法,以及投资大师的投资之道,使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对于优秀的读书笔记,笔者还将其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中,以供其他学生阅读、交流。
三、授课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以“研究性”教学理念改造后的《财务报表分析》课堂气氛愉快、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合作,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得到学生的肯定。学生的报表阅读、分析能力得到较大提高,相关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得到较快提高,经过这种锻炼后,许多学生在大学、院的创业计划大赛、证券投资大赛等相关比赛中都获得优异的表现。在以“研究性”教学理念改造的《财务报表分析》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心态上,要放下权威思想,与学生共建自由、平等交流的课堂气氛。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智者、是知识的权威、是教学的中心和关键,教师独霸课堂,学生从属于教师,是知识的被传授和灌输者。在“研究性”教学课堂中,老师要把一部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是课堂内容的组织者,是讨论、辩论的引导者,其主要职责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研究和主动探索的情境,鼓励、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投入到研究与探索中。二是具体的课堂内容组织技巧上,首先是案例的选择。无论是课堂案例还是小组案例,在案例选择上要把握信息全面、准确的原则。选择的案例是在权威网站上下载的完整的财务报告,以有利于对案例进行详细的、全方位的分析,而且应该搜集目标公司最近三年的财务报告,以便进行财务报表的趋势分析。其次,授课教师要根据课堂知识点要求,充分做好课堂案例分析的准备工作,与其他课程的案例讨论不同,此部分的案例分析研究主要是授课教师应用所讲知识点对课堂案例进行开发性分析,授课教师要对案例进行更深入、全面的研究,要揭示报表隐含的深层问题,要有独到、客观的认识,在讲解时还应注意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向系统看待目标企业财务问题。最后,要组织好小组案例的课堂汇报。在某一小组对自己的案例分析研究进行汇报的过程中,要认真聆听小组代表发言,积极启发和引导其他组的学生对汇报小组的案例分析情况进行提问,鼓励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及时肯定小组案例分析研究中好的分析意见及见解,指出他们案例分析中的优点和不足,在对案例讨论的发言进行评述时,进一步引申和提出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三是评价方法的创造性、激励和引导性,传统教学中仅仅评价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通过“一张试卷分高低”。“研究性”教学理念下,要通过设计合理的评价方法,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探究欲、学习热情、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学生“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展示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进行量化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不仅记忆力好就能取得高分,创新性的大脑,实践性的双手,也是人才的核心要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同样重要,成功不仅是个人的单打独斗,更需要团队的合作奉献。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评分办法中,笔者将期末成绩分成四大部分,期末闭卷笔试成绩占50%,课堂案例占20%,小组案例占20%,读书笔记占10%,在课堂案例和小组案例成绩评定中又分别按照案例分析的全面性、创新性、贡献性、规范美观性等方面分别给予成绩评定,评分内容既包括对小组的综合评价,又有对个人的单独评价,在成绩评定中又分别按照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各占50%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
参考文献:
[1]张先治.财务分析[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
[2]荆新.财务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4.
[3]张新民.企业财务报表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
[4]樊行健.财务报表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
[5]闻新燕.构建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财务报表分析[J].会计之友,2008.11.
[6]王晓莹.导向式教学在财务分析课程中的应用[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6.
[7]何云峰.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发展路向及模式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
[8]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
[9]李宏祥,姚利民等.大学研究性教学内涵、特征和过程[J].湖南社会科学,2008.5.
[10]任家华.财务报表分析的理论研究与课程建设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