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服务贸易重要性范文

服务贸易重要性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服务贸易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服务贸易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中国,对外贸易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参与到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过程中,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对中对外贸易的影响也随之加深,其在给中国带来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中国的对外贸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当前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1.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成崛起之势。20世纪90年代前后,美日欧以均衡的经济实力形成世界格局中的“三足鼎立”,但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而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经济就走入了低迷的状态中,欧洲经济增长稍有放缓的趋势。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呈崛起之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2013年世界各国的GDP总量排名中,中国的GDP总量为9.3万亿,巴西的GDP总量为2.5万亿,印度的GDP总量为2.2万亿,俄罗斯紧随其后,GDP总量为2.1万亿。据预计,未来10年金砖国家的经济总量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不相上下。

2.多边贸易体系谈判进程迟缓不前。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形式,是各国参与国际经济贸易、充分利用世界资源的最基本途径,但是无论在任何时期,贸易自由化都是相对的,是与贸易保护政策同时存在的。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纪经济不平衡趋势在逐步加强,由于美国的经济发展要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这就使世界各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竞争逐渐加剧。在进入21世纪以后,发达国家的经贸呈迟缓态势,从而使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再一次加剧,致使贸易冲突升级,新贸易保护政策随之诞生。但是,在新一轮的多边贸易体制谈判中,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自由贸易竞争的激烈化,致使谈判进程缓慢,并不断在寻求各国统一利益立场的解决办法。

3.区域自由贸易相对比较活跃,并得到蓬勃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转型国家的经济转轨使区域经济合作现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由于双边贸易谈判进程迟缓,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成为了世界各国家进行贸易合作的新途径,从而促使国际经济贸易自由化途径变得方便。目前,大多数国家都加入到了区域合作经济中,从而推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WTO成员国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贸易协定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区域自由贸易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二、基于国际经济发展的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制定

1.转变对外贸易的出口方式,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得到了蓬勃发展,从我国关于对外贸易的政策上分析,目前我国是以出口贸易为主要贸易战略。虽然我国的出口贸易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是,我国的出口贸易在结构与方式上都存在着局限性。首先,出口产品的结构大多数都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因此,有着世界加工厂的称号;其次,我国的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相对比较低,缺少市场竞争力。由此,我国应及时改变对外出口产品的结构和方式,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转变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的生产制造,并积极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以提升我国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2.强化我国对进口贸易重要性的认识,制定相应的进口贸易战略。进口贸易作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不仅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还关系到了我国的经济安全问题。因此,应强化我国对进口贸易重要性的认识;与此同时,国家还应制定相应的进口战略,以更好的引进并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并保障我国经济的安全。在战略制定的过程中,要着重突出进口贸易的重要性,并积极的扩大进口,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要注重对技术原料资源的引进,以保证我国资源进口的多元化,确保国家经济安全,更好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3.提高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面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形势,为了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实力,我国应全力提高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这就要求国家要鼓励服务贸易企业积极的引进先进的技术,提高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实力。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服务贸易的扶持力度,同时,要完善关于服务贸易的相关法律法规,净化服务贸易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商来中国投资。服务贸易企业也要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完善管理体系,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来武装自己,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

4.积极地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当中。在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要积极的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当中,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这就要求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积极的加强与港澳台之间的贸易合作,使我国的经济共同的繁荣发展并走向富强。其次,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世界格局中,寻找与自身利益需求互补并关系友好的合作对象。

总结: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是当下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最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的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并在经济转轨探索中,纵观全局的把握好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以完善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竞争实力,以更好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在哈召开[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0(06)

[2] 庞兴忠.《国际经济贸易知识》系列丛书即将问世[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1992(01)

第2篇

服务贸易附加值高、摩擦少、解决就业多,且有利于环保,能够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是我国商务工作新的重点和舞台。上海服务贸易发展工作从1997年提出至今,创造了很多个第1:在全国第1个提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并举”的外贸工作指导思想;在全国第1个设立服务贸易处,在全国第1个成立服务贸易协会;在全国第1个建立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在全国第1个服务贸易年度发展报告等,为全国服务贸易推进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与货物贸易相比,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时间尚短、规模尚小,管理体制方面还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迫切要求我们加紧研究,采取新的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上海服务贸易更好更快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一、近10年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速度快,对本市经济的贡献程度不断提升

2000~2008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由79.1亿美元增加到735.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32.1%,高于同期上海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长率,高于同期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也高于同期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率。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上海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比重由2000年的12.6%上升到2008年的18.6%。

(二)贸易规模全国占比不断提高,与亚洲主要市场的差距逐步缩小

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我国(内地)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11.2%上升到2008年的24.2%,连续8年高居内地各省市之首。如今上海服务贸易规模不仅大大领先内地诸多省市,而且与我国香港、新加坡等服务贸易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不断缩小。2000年,我国香港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是上海的8.2倍,新加坡是上海的7.2倍,而2008年已分别降至1.83倍和2.01倍。

(三)传统服务贸易规模大,新兴服务贸易增长快

《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划分的12个服务贸易门类,上海都已实现服务进出口实绩。其中,运输、旅游这两项传统服务贸易一直是上海最主要的服务贸易项目,但比重持续下降:2008年这两项服务出口合计占上海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4%,比2000年下降了7.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新兴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速明显快于传统服务贸易,2008年上海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25.4亿美元,同比增长53%,高出全市服务贸易出口平均增速23.9个百分点。

(四)市场格局和贸易主体高度集中

上海服务贸易的主要市场是香港、美国、日本和欧盟,这一格局与货物贸易基本相符。2007年上海服务贸易出口市场按占比排序依次为:美国(27.6%)、香港(25.2%)、日本(12.2%)等。外资企业占据上海服务贸易的主导地位。2007年在运输、旅游、咨询3个规模最大的项目中,外资企业出口占比分别达59%、68%和87%。

(五)“走出去”与“引进来”步伐加快,“商业存在”形式的服务贸易活跃

随着外资对上海服务业投入的增加和上海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商业存在”形式的服务贸易十分活跃。2000年上海FATS(服务贸易外国附属机构,Foreign Affiliates Trade in Services,简称FATS)统计的总收入为58亿美元;其中,内向FATS,即在上海的外国投资企业提供服务收入为46亿美元;外向FATS,即上海到境外投资的企业提供服务收入为12亿美元。2006年上海FATS总收入达216亿美元,是2000年的3.7倍;其中,内向FATS为179亿美元,外向FATS为37亿美元。

二、上海开展服务贸易工作的主要经验

(一)提高认识深入研究,把服务贸易工作摆上重要议程

1.认识服务贸易的重要性。上海1997年提出发展服务贸易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第一是中国入世应对挑战的需要,第二是上海产业结构、贸易结构调整的需要,第三是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需要。上海靠制造业、靠货物贸易再要快速增长后劲不大,一定要依靠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所以,当时市领导提出了“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并举”的思路。

2.认识服务贸易的现状。认识服务贸易现状就要从统计入手,没有统计数据就是雾里看花,看不清楚。所以市商务委与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和市统计局加强合作,逐步建立了上海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包括一个进出口BOP统计和一个商业存在FATS统计,从2000年开始,每年都有一份统计分析报告。建立了统计指标体系以后,可以对上海服务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包括进出口规模、增长情况、部门分析、结构分析、市场布局和所有的占比情况、增长情况等;同时也可以对服务贸易与经济的关系、与产业的关系、与贸易的关系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市商务委每年都出一本《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报告》(蓝皮书)。

3.认识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在统计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由市商务委牵头,联合相关部门每年开展一些行业调研和专题调研。近年来先后重点开展了上海服务外包发展研究、上海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研究、上海发展服务贸易战略研究等工作。2005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世界服务贸易论坛;2007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服务贸易大会,认真听取国内外专家对服务贸易发展的真知灼见。

(二)发展产业,扩大开放,为服务贸易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

货物贸易是以制造业为基础,服务贸易发展同样离不开服务业的发展。所以,上海遵循贸易与产业相互关系的规律,一是抓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二是抓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2008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7 350.4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1.3%,高于同期上海GDP增幅1.6个百分点;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为53.7%,比2007年提高1.1个百分点。从中可见,上海国际服务贸易的崛起,与长三角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上海加快“四个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发展以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上海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是得益于服务业的发展和开放,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拉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和服务业开放水平的提高。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开产业,也离不开产业的发展阶段。

(三)突出重点、分类推进,构建服务贸易发展的立体格局

过去抓货物贸易时,从目标预测到运行监测、一直到目标任务的落实,这一过程是通过分解来实现的,具体来讲是分解到了企业、行业和区域。如:机电产品、纺织品、电子产品等每年能出口多少,怎么落实,然后分到各个区县、各个开发区,最后落实到重点企业。服务贸易发展也要做到点、线、面的结合,点是指企业,线是指行业,面是指区域。

1.培育服务贸易龙头企业。主要是通过“四个抓”来形成一批重点跟踪和服务的企业:一是抓重点企业。市商务委会同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每年分行业排出服务贸易重点企业100强,逐步建立起重点企业的联系服务。二是抓品牌培育。三是抓市场开拓。四是抓平台建设,主要是网站和会展。

2.推进重点行业发展。结合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实际和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把物流、金融、信息、商贸、文化等作为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的重点领域,并且针对不同的行业采取不同的推进措施。

(1)促进服务外包发展。服务外包是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服务的加工贸易。这些年,上海在发展服务贸易的过程中把服务外包作为一个重要抓手。2006年市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上海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意见》(沪府发[2006]26号);2006年10月上海被认定为我国首批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之一。我们抓服务外包的主要工作包括:一是加强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制定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规划和年度工作实施方案;制定服务外包示范区和专业园区的认定和管理办法。二是确保国家和上海市促进服务外包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促进文化出口。我们和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局、文广局等部门单位联合起来:一是在市级层面成立了上海文化服务贸易促进委员会。二是根据商务部和文化部等部门的部署,共同推荐了一批上海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三是在外高桥保税区,建设了文化国际服务贸易平台,主要是搞文化展示、文化、文化交易的运作。四是联合开展上海扩大文化出口课题研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上海扩大文化出口的思路和政策措施。

(3)促进软件出口。市政府各委、办、局协调行动,通力合作,为本市软件企业走出去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每年一届的上海软件外包国际峰会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发展上海软件出口的重要举措,已经成为上海发展软件出口的品牌和特色之一。

(4)促进国际货代行业发展。近年来,我们推进上海国际货代行业发展的主要工作包括:一是进一步转变职能,顺利实行国际货代企业经营资格审批制转为备案登记制,探索建立上海国际货代行业新型政府监管体制。二是试点推行国际货代企业诚信评估体系。2005年开展首批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以来,共计有141家企业报名参评,共评出A级(含A级)以上企业56家。三是制订行业格式合同,规范国际货代企业经营行为。研究制订了上海国际航空货物运输格式合同。目前,在浦东机场从事空运业务的大部分新设货代企业均已接受了该合同,反映良好。四是积极开展国际货代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五是加强行业管理,及时协调出现的新问题。目前已经协调解决了外资企业设立同城异地分支机构、申请民用航空货物销售、到外省市设立分支机构等3大问题。六是成功举办了FIATA(国际货运协会联合会)2006上海年会,促进了上海国际货代行业的国际交流合作。

3.推进重点区域发展。依托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把它建设成上海服务贸易的核心示范区。依托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要形成一批服务贸易的特色区域。要加强长三角的区域合作。

(四)统一协调、分工合作,形成服务贸易发展的推进机制

服务贸易的覆盖面广,涉及部门多,协调起来很难,但是不协调肯定做不好工作。市商务委首先是勇于牵头,然后是建立合作网络,并在制度上推进合作机制。这个机制是两个层面:一个是政府层面,一个是协会层面。

1.政府层面。在推进本市服务贸易发展的工作过程中,市商务委已经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协调合作网络。接下来设想成立市级层面的服务贸易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委,从而进一步加强横向和纵向的协调和联络。

2.协会层面。协会非常重要,有许多工作必须依靠协会去做。我们现在已经建立了上海国际服务贸易协会、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上海市国际货运协会、上海软件对外贸易联盟,并在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下成立了服务外包专业委员会。

三、上海服务贸易发展前景分析

(一)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经过10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对服务贸易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上海已经成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示范城市。上海要紧紧抓住发展机遇,把推进服务贸易发展作为今后5~10年对外贸易发展工作的主要抓手,要把服务贸易发展与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结合起来,与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与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结合起来,与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结合起来。到2012年,预计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可达到1 200亿美元以上;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上海市国际贸易总量(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比重达到20%左右;上海服务贸易额占全国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25%左右。

(二)主要举措

1.逐步建立起有效的服务贸易管理模式。要逐步建立起点―线―面相结合的服务贸易综合管理体系。市级层面建立推进本市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办公室可设在市商务委),形成各部门、各区县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合力。依托统计数据和鼓励政策,与服务贸易重点企业建立制度化联系机制;依托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了解服务贸易重点行业发展情况和趋势变化;依托区县商务系统,将服务贸易管理工作延伸到第一线;形成便捷化、扁平化、网络化的服务贸易统计和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2.进一步深化完善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贯彻落实商务部《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进一步完善上海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开展抽样调查试点;开展区县统计试点;丰富各专项统计内容;拓展重点行业统计;统筹技术进出口、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的统计,建立全口径服务贸易统计分析体系。根据基本统计数据,建立上海服务贸易综合评估体系。

3.研究建立服务贸易政策体系。商务部、上海共同研究制订《上海服务贸易中长期发展规划》、《关于促进上海市服务贸易全面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促进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上海要把促进服务贸易发展作为全市经济建设的重点,纳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提供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措施;设立服务贸易发展专项资金,对服务贸易重点企业及项目予以支持。

4.积极开展重点行业服务贸易促进工作。综合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国际市场需求前景、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潜力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等多种因素,以金融保险、运输、服务外包、文化教育等作为重点促进的行业,制定促进该行业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和专项规划,进行重点推动。

5.积极开展服务贸易出口促进工作。利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契机,以展会和协会等为依托,为企业搭建服务贸易发展平台;充分发挥服务贸易协会等中介机构的作用,积极在上海举办各类推介活动,了解企业最关心的信息,为企业提供服务;继续办好上海软件外包国际峰会等展会,提升办会规格和国际化水平;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展会;充实“服务贸易指南网”上海子站内容,加快信息更新,把上海子站办成上海服务贸易信息窗口。

6.为服务贸易重点企业做好服务。建立专人联系和服务制度,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服务贸易企业和集团。研究建立上海服务贸易重点企业名录和评估管理办法。

7.积极开展服务贸易人才建设工作。落实和完善各项吸引和培养服务贸易出口人才的政策,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人才信息库和人才服务机构,加强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利用上海服务贸易人才集中的优势,积极为国内其他地区培训管理人才,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8.探索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结合的途径。借助货物贸易的营销体系进行服务贸易的宣传和推广,带动服务贸易出口。组织制造业企业与服务贸易企业对接洽谈,合作共享现有货物对外销售渠道和网点,积极开发符合货物贸易企业需求的服务产品,鼓励货物贸易企业选择国内运输企业运输货物、选择中资保险公司投保,实现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3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4大模块和分阶段、渐进式教学安排构成。要在调研用人单位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需求变化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对现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以实现培养和提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目标。

一、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改革现状

在以前的学科教育模式中,由于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追求大而全,导致课程的设置上存在很多的问题。虽然我院的国际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贸专业”)在教学教育改革的促动下增加了案例教学,加强了第二课堂,改进了模拟实习,但有关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整合问题尚未有大动作,或者说,只是在原先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科”教学体系的痼疾,也体现不出专业教育的真正特色。其主要表现本文由收集整理在以下几点:第一,交叉学科内容重复。《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等国际惯例,在《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中都要重复介绍这些内容。第二,重要内容不突出,不相关的内容多。如《国际金融》中的“国际金融机构”这部分内容,书上用了较大篇幅讨论国际金融机构的职责、主要业务和组织机构等,对于一个基层外贸工作者而言,显然没有必要非常详尽地了解。相反,外汇风险和外汇保值等内容对于基层外贸工作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课程中这部分内容比较简略。第三,不够重视职业资格证。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学生,应该有国贸专业自身的职业(上岗)资格证,如报关员资格证、报检员资格证、跟单员证、外销员从业资格证等。第四,重理论轻实践。重视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其应用性。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了,但在实际操作和工作实践中对理论的应用却很生疏,对国际贸易的流程很陌生。

以上问题的出现,造成了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又浪费了教育资源,更影响了高职人才的技能培养。要想使我院的国际贸易专业真正办出高职特色,培养出真正的外贸战线的行家能手,就必须对以上的问题加以纠正,也就是打乱过去的学科体系,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课程整合。

二、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与具体措施

目前全国高校可划分为国家教育部所属重点院校、地方所属普通等高院校和专科院校三类不同层次。不同层次的高校,办学定位不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也不相同。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市场上各自切出/蛋糕0的一块,根据各自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培养出不同层次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这样就要求不同类型高校开设的同一专业,也应该体现出不同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同是国贸专业,有的高校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满足国家机关、高校及相关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有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满足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各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现实情况是,不论哪类层次高校开设的国贸专业,通识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几乎占理论教学80%左右,被牢牢锁定在规定范围之内,几乎没有太大的调整余地,唯有剩下的20%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可作适当调整。这必将影响和制约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改革与创新。要改变这种局面,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确定不同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设置,各类高校对各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以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和专业自身的需要为前提,尊重专业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应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提升能力素质为手段,以学校定位为特色,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为目的。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未来变化

进入新世纪,国际贸易方式、贸易内容及国际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发达国家消费市场的疲软,全球货物出现大幅度下降,新一轮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等。同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领域,也与以往有所不同,往往选择进入跨国公司、中小型进出口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甚至选择创业,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一)从贸易方式看,电子商务将成为国际贸易重要的方式

电子商务早在上世纪70年代,电子数据交换(edi)和电子资金传送(eft)作为企业间电子商务应用的系统雏形已经出现。由于edi大大减少了纸张票据,因此,人们也形象地称之为"无纸贸易"或"无纸交易"。据资料统计,一笔国际贸易业务中至少

有46种不同单据,连同副本共有360份以上的单证资料。edi则大大降低了双方的通讯费用,简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经营效率。未来,电子商务将成为国际贸易重要的方式,特别是对于中小型进出口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跨国电子商务贸易,使贸易更加便利化。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需要增加国际电子商务相关课程,以适应国际贸易新的变化。

(二)从服务贸易看,国际服务贸易外包日益活跃

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产业,许多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纷纷将低附加值的服务环节从企业中剥离,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离岸(国际)服务外包在国际贸易中日益活跃。国际服务外包是指外包转移方(外包商)与其外包承接方(供应商)来自不同的国家,外包工作跨国完成。中国政府提出到2013年,实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300亿美元,由此可以新增100万大学生就业。目前,我国已在20个城市进行国际外包服务业的试点,未来5-10年将是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高校为培养符合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所需要的人才,开始着眼于开设与国际服务外包相关的课程,国际服务外课程正在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第4篇

关键词:贸易战略调整 服务贸易 竞争优势

一、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瓶颈和贸易战略调整

近年来,中国出口的产品竞争力不强、倾销存在、知识产权侵权等问题使得出口贸易面临严峻挑战(顾卫平,邓雅勤,2007)。中国通过出口初级产品和发展加工制造业获得了贸易大国地位 ,但要从贸易大国发展为贸易强国,中国依然有很长的路需要走,而培育竞争优势则是必由之路。

但是,国内学者多是从如何培育加工贸易竞争优势的角度来研究培育贸易竞争优势的,裴长洪和彭磊(2006)认为要充分利用加工贸易方式进一步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上的差距,促进加工贸易的“落地生根”、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是当务之急。很少有学者从服务贸易的视角研究贸易战略的调整。

二、发展服务贸易与贸易战略调整的关系

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对促进一国国内服务产业面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有着重大作用(江小涓等,2001)。据世界银行公布的统计材料显示:1980年~1998年,全世界农业和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从7%和25%下降到5%和20%,而服务业却从56%上升到61%。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升到70%左右,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大多在70%以上。可见,越是发达的国家,它的服务贸易规模就越大,水平也越高,经济的发展程度是与服务贸易的水平相联系的(刘庆林,2004)。因此,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转变贸易结构不合理现状的突破口。

除此以外,服务贸易还有以下的特点使它和贸易战略调整息息相关:首先,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具有替代性,不仅能减少全球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有利于生态的良性、健康发展,而且对企业、对一国贸易增长方式也是有利的;其次,发展服务贸易,特别是进口服务贸易,能为经济运行提供充分而有效的服务供给和支持,促进经济的高效发展,从而促进货物贸易及整个对外贸易的高效发展。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2004年,中国贸易进出口额均位居世界排名第三,中国跻身世界贸易大国之列;但与此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却出现了近97亿美元的逆差。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9%的现有水平,远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

2006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超过1.7万亿美元,虽然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917.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2.1%,但服务贸易额仅有1928.3亿,只占货物贸易总额约11%,这个比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由此可见,我国的货物贸易发展迅速,但服务贸易发展缓慢,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同时,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也并不合理,服务贸易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海运、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旅游和运输服务的出口占中国服务出口一半以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专有权利和特许、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产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比重仍然很低。

最后,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管理方面仍有许多缺陷,如中央与地方在服务业国际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缺乏统一的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协调管理部门,服务业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甚至相互掣肘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容易产生责任不明确、交叉和条块分割、经营秩序混乱以及行业垄断等问题。服务业的统计也不规范,在行业划分标准、服务标准等方面有许多不符合国际惯例。

总之,中国服务贸易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和管理混乱的问题已经凸显,如果不尽早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会使服务贸易止步不前,更会拖延贸易战略结构调整的步伐。相反的,如果服务贸易能够快速地发展起来,那么贸易战略结构调整的步伐就能够加快。

四、发展服务贸易加快转变贸易结构的政策建议

首先,政府应高度重视发展服务贸易的必要性。虽然,至今为止,服务业还没有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服务业的比重势必逐步上升,并且将成为推动经济进步的重要支柱,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因此,中国政府有必要加大对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重视程度,在制定长期经济发展计划时,要考虑是否有利于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发展。

其次,政府可以在两个方面扩大服务贸易。一方面,政府要加强有关服务贸易的立法工作,以有效地规范外国服务提供者在中国的贸易活动。中国目前服务贸易的立法工作还很落后,服务业中许多部门都无专项法规。另一方面,政府对于暂时相对薄弱的服务行业在给予保护的同时,应对本国服务业提供一些政策和资金支持。

再次,加快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服务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要想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关键是要提高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要优先发展旅游服务、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行业。提高这些行业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增加贸易附加值。

最后,创新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企业战略管理。在管理服务企业时,我们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综合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尽量实现人力资本、生产价值和财务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裴长洪 彭 磊:对外贸易依存度与现阶段我国贸易战略调整[J].财贸经济,2006(4)

[2]顾卫平 邓雅勤: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的理论反思[J].上海经济研究,2007(4)

第5篇

2011年-2015年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一方面,国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金融危机重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诸国,使其经济发展一蹶不振,进口需求骤减并持续疲软。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步提升,美国试图通过构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控制亚太地区经贸秩序。遗憾的是,我国并未获邀加入TPP谈判。另一方面,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要素扭曲、地方政府债务飙升、全社会杠杆率偏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凸显。 加工贸易的兴起是我国低生产率企业融入国际分工的结果。而如今我国出口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逐步提高,促使了其从国际代工向自主出口的转变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位置的攀升。

面临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政府积极应对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上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依旧保持着年均7%以上的中高速增长水平,远高于世界同期平均水平(3.28%)。

经济总量持续增加至10万亿美元(美元现价)、并稳居世界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至7924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初步进展,第三产业附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十二五”期间我国积极参加多边自贸区建设,并在国内自主开放多个地方性自贸区试点。

“十三五”期间国内外发展环境将更加复杂,国内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改革要求将更加迫切。因而我国“十三五”规划将发展的重点锁定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这不仅是“十三五”期间我国总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方向,也是我国外贸发展的主要方向。“十三五”期间我国外贸发展战略将以“创新”为核心,并着力从“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个角度,“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率和质量提升”、“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四个方向继续深化经济结构改革,发掘经济增长新动力。 以创新为基点

“十三五”规划的发展战略以创新为基点,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则在于科技创新,并力图将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行有机结合。首先,这里所倡导的“科技创新”和“万众创新”既包括生产工序上的创新,又包括产品创新。如何创新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问题。“十三五”规划表明未来我国将主要从“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以及宏观政策支持三个方面提升国内的创新能力。

首先,以对内改革提升创新能力。“对内改革”旨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促进产品质量提升。产业环境的改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能力的提升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企业的研发行为。

其次,以对外开放增加创新收益。随着贸易自由化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出,我国的贸易市场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逐步扩大。潜在市场规模的扩大有利于缩小企业进行研发的单位产出成本,进而鼓励企业的创新行为。

最后,以政策支持促进创新。当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万众创新”和“科研创新”的政策。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方案》,力求为推动企业创新扫清障碍。同时,政府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取得诸多成效,为鼓励“万众创新”建立了良好环境。与此同时,高校和研究院所等科研机构的创新工作有序推进。一系列拥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和接近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发明陆续面世。 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我国“十三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从“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个角度展开。对内改革行业资源配置方式,旨在将资源从产能过剩行业向新兴和高附加值行业转移,从一些低效的国有企业、“僵尸企业”向活力更高、盈利能力更强的中小企业转移,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提质增效。对外开放则是进一步增加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的程度,加强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产业融合程度,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将一些不具备成本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转移,帮助我国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工厂向中高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基地转移。

以下将从“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率和质量提升”、“区域性自贸区建设”和“对外直接投资”四个方面详解“十三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一、产业结构调整

2016年-2020年,我国对内改革的重点在于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包括劳动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加工和一般贸易三个方面。

首先,劳动密集型行业将逐步缩小,资本密集型行业比重将提升。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一方面,导致我国的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使得我国原本占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转型压力;另一方面则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使得我国在一些资本密集行业上的比较优势逐步显现。一些企业开始逐步将劳动密集型工序外包给非洲和东南亚等工资相对较低的国家。2014年,我国对非洲和东盟四国(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直接投资存量达366.5亿美元。

国内企业在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生产优势逐渐增加。首先,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包行为使得部分劳动力得以流转到资本密集型行业。劳动投入的增加提高了这些行业资本的边际产出,而这又将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到资本密集型行业。其次,我国在经济腾飞期间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在资本禀赋上的比较优势增加,促使我国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转变。

其次,制造业逐步升级,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制造业并没有消失,而是逐步升级。2015年-2016年,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长期在50附近徘徊,部分时期甚至低于50(50以下表示恶化)。不少人开始担心我国将丧失世界工厂的地位。事实上,我国的制造业正在经历调整阵痛期,而并非彻底消失。在这个过程中,低效、落后的企业将逐步被淘汰,资源逐步向高效高质的企业转移。同时,制造业企业生产率两极分化现象也将增强。一方面依靠政府补贴存活的“僵尸企业”短期内仍然存在,另一方面诸如华为等一批具备国际影响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将迅速崛起,并在国际竞争中逐步胜出。

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并在吸收就业上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在整体经济发展中,还是在对外贸易中,服务业的影响力都在逐步提升。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逐渐成长为举足轻重的国际消费市场,对各项服务――“海淘”、“全球购”、“境外游”等的需求也迅速膨胀。

最后,加工贸易比重下降,一般贸易重要性提升。加工贸易将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早期,加工贸易有效缓解国内幼稚产业受外国企业的冲击,有效吸收我国的剩余劳动力,为我国积累了大量的人力资本,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工贸易的弊端――人均工业增加值、资本劳动比及生产率较低、生产波动性更大等逐渐显露出来,并制约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

外贸环境的变化也促使了我国一般贸易企业重要性提升。一方面,我国加入WTO后,出口企业面临的贸易不确定性下降,缩小了加工和一般贸易企业的关税待遇差异。另一方面,加工贸易的兴起是我国低生产率企业融入国际分工的结果。而如今我国出口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逐步提高,促使了其从国际代工向自主出口的转变,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位置的攀升。 二、生产率和质量提升

我国“十三五”创新发展战略的另一个重点是――着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水平。随着我国进一步开放和逐步融入全球产品供应链,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出口企业面临的竞争都更为激烈。这一方面淘汰低效企业、促使国内企业的平均生成效率逐步提高;另一方面这使得我国出口的国内附加值不断攀升,出口产品质量也有望提升。

首先,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是我国经济提质增效的关键。

随着贸易壁垒的减少和国际分工的加快,一国的企业不仅面临本国竞争对手,还将面临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生产效率是关系一个企业能否屹立于国际市场的核心因素。要实现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首先,要继续扩大开放规模,引入竞争。其次,企业研发创新是促进其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来源。无论是智能机帝国苹果、搜索引擎老大谷歌,还是智能电动车新贵特斯拉,无一不是靠持续不断地创新才得以稳居行业领先地位。

其次,从低附加值企业向高附加值企业转变。

从来料加工向进料加工转变。加工贸易占我国外贸比重超过三分之一,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来料加工指我国企业从外国合作厂商进口原材料经过组装加工后再出口给原厂商的过程。而进口加工企业的进出口合作商则可以有所不同。通常来说,来料加工的附加值低,而进料加工的国内附加值相对较高。目前,我国来料加工贸易的份额不断下降。

从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转变。尽管加工贸易在我国发展初期作用巨大,但其生产效率和附加值通常较低,不符合我国提质增效的经济发展方向。通常而言,一般贸易企业的国内附加值比远高于加工贸易企业。因而,由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的转变将会促使我国出口的国内附加值提升。事实上,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出口的加工贸易比重持续下降,一般贸易重要性逐步提升。

最后,从低价竞争向高质量和高技术产品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品主要依靠价格低廉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胜出。然而,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价格优势逐步降低,这迫使我国未来将从依靠低价竞争向高质量和高技术产品转变。事实上,加入WTO以来,我国贸易品质量情况逐步改善。2000年-2011年我国燃料和剂行业的出口品质量显著提高,食品和饮料、工业供给品的出口质量也小幅增加。 三、区域性自贸区建设

过去15年中,我国的贸易自由化主要集中在融入世界性贸易组织,并通过与发达国家构建良好贸易往来,融入全球分工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而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突出。因而,未来五年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在于区域性自贸区以及与发展中国家自贸区建设上。我国将逐步建立多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如中国-东盟自贸区、中日韩自贸区和“东盟+中日韩”自贸区等。作为“东盟+中日韩”自贸区的升级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简称RCEP)谈判也在陆续推进,并有望在下一个十年内达成。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具有巨大的区域和国际影响。在区域方面,RCEP谈判有助于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产业整合。在国际影响方面,RCEP将成为构建亚太贸易新秩序的一股重要力量,并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组织(简称TPP)相抗衡。 四、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要突破点。其中,“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将是我国“十三五”期间对外投资策略的核心内容。2013年,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随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相继宣布成立,以支持和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建设。

“一带一路”战略连接43个亚洲国和其他19个中东欧国家,具有巨大的经济规模效应。首先,“一带一路”具有重要的产业效应,能够实现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双赢。其次,“一带一路”涉及铁路、公路、通讯、发电等基础设施行业,以及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等金融行业,能够有效扩大这些行业的出口市场规模。再次,“一带一路”从我国的西部、西南地区出发,有益于这些地区的发展和崛起。最后,“一带一路”提升了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有助于冲销我国未加入TPP的负面影响。

在过去的30年中,我国通过渐进地改革开放,逐步从低收入国家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紧密融入国际分工,并实现了工业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的产业链的逐步升级,最终成为世界制造业工厂。在过去的30年中,我国的对外贸易以不断深入的贸易自由化和产业整合为主要特征。2001年我国加入WTO,随后还主导并参与了多个双边、多边自贸区协定。在产业整合方面,我国充分发挥在劳动密集行业的比较优势,为海外企业代工劳动密集型部件,并学习和吸收了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机制。

第6篇

1.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的阴霾下,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国际生产网络遭到冲击,贸易融资形势恶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强,这一切都实质性地削弱了世界贸易的增长。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愈加频繁贸易、投资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快,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趋势日益显著。我国的GDP增长是靠外贸出口带动实现的

。中国对它国或地区震荡的反应敏感,对外依赖程度的较高,目前的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当前世界已进入贸易争端的高发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的地方贸易保护政策也愈演愈烈:今年1-4

月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针对中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38起,同比上升26.7%,中国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对象。

2.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等高级化知识经济贸易结构发展方兴未艾

国际贸易结构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互为依托,其变化趋势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伴随着各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知识经济贸易,全球知识服务型贸易发展迅猛。近20多年来,其规

模已经从1980年的3600亿美元扩大到目前的2.1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的19%。在行业结构上,知识服务贸易日益向金融、保险、电信、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倾斜,传统的运输业、旅游业所占份额持

续下降;在地区分布上,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所占份额继续扩大,东亚地区的增长尤其显著。二是高技术产品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尤以信息通讯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最快。近年来发展中国家

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

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对于我们科学决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把握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知识经济贸易必然对国际贸易有着巨大的影响

当前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和快速推进,全球将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更具有时代的特征。“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且极具活力的经济形态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型经

济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技术、专利、创意等软件产品成为重要的产品形式,知识消费成为社会的主导消费;高科技产业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创新是知识型经济的灵魂。

对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的影响。知识型经济贸易中,无形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它包括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知识是当前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直接资源,金融危机下需要走出一种新型的贸易发

展路线来保增长因此,以知识产品为交易对象的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将不断发展,日趋专业化、规模化,进而跨越国界走向世界市场,最终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

知识型的经济贸易时代,国际贸易方式将从传统方式逐步向网络贸易、电子商务等新兴的贸易方式转变,大大减少了一些沟通和交流的阻碍环节。网络贸易是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

交接,以及货款交付等,大都通过全球电信网络进行。其交易的产品主要是数字化产品,如金融服务、网上娱乐、售票服务、音像书刊、软件设计、咨询服务和信息传递等;也有实物产品交易,它的交易

磋商、签约、货款交付在网上进行,实物交付在具体地点进行。通过网络进行的知识型经济贸易迅速发展,给金融危机下的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如何通过知识经济型贸易来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

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知识型经济贸易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必须全面认识这种压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发挥知识资本在外贸中的作用,争取在未来的国际贸易格局中占据主动地位,促进国民

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1.知识型经济贸易是建立在我国工业经济的基础上,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当前应该从实际出发,提高整体份工业水平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有步骤有站绿的发展知识型经济贸易,为国

的外贸发展奠定基础,走出当前经济低迷的局势。

2.通过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并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我国产品的知识含量与技术含量,才能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及其附加值,推进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进一步

优化,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技术产品,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外贸的经济效益。

3.通过网络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在知识性经济贸易时代,网络贸易将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通过一下途径大力发展网络贸易:

加强对电子商务及网络贸易的宣传,提高人们对网络贸易重要性的认识,引导网络贸易的发展。是加快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络的建设步伐,使我国对外贸易的信息技术与国际间的企业贸易接轨。是政府

和相关企业加紧制定有关电子商务安全保障规范性法律条文,提高电子商务及网络贸易的法律地位,规范并促进网络贸易的发展。

第7篇

作为我国经济和对外开放的领军城市,北京和上海服务贸易总额长期稳居我国前两位,对我国服务贸易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基于此,了解北京和上海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剖析其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原因,对探究我国中心城市服务贸易的发展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特征

(一)进出口规模与速度并重

从BOP统计下居民与非居民间的服务贸易来看,2000-2007年北京服务贸易总额由114.1亿美元上升到503.06亿美元,8年间增长3.4倍,年均增长率为23.1%,高于同期北京货物贸易20.9%的进出口年均增长率。同期,北京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北京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和)的比重由2000年的18.7%上升到2007年的20.7%,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17.3%上升到2007年的20.1%,服务贸易依存度(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由2000年的38.1%上升到2007年的40.9%。其中,出口额由63.01亿美元上升到252.81亿美元,进口额由51.04亿美元上升到250.2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5%和24.9%,服务贸易顺差规模基本呈增加态势。

与此同时,2000-2007年上海服务贸易总额由79.1亿美元增加到559.1亿美元,8年间增长7倍,年均增长率为32.3%,高于同期上海货物贸易25.8%的进出口年均增长率。同期,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上海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12.6%上升到2007年的16.5%,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11.2%上升到2007年的21.9%,服务贸易依存度由2000年的14.4%上升到2007年的34.9%。其中,出口额由36.07亿美元增加到250.9亿美元,进口额由43.05亿美元增加到308.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1.2%和为31.7%,服务贸易一直保持逆差。

(二)“引进来”和“走出去”并行

从FATS统计下外商附属机构服务贸易来看,2007年,北京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40.8亿美元,占引资总额的80.6%。外商投资企业境内服务营业收入277.7亿美元,同比增长130%。其中,位居收入前三位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分别占57.2%、12%和10.9%;2007年,上海实际利用外资53.2亿美元,占利用外资总额的67.1%。外商投资企业服务贸易收入221.6亿美元,同比增长24.1%。其中,位居收入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依次占比26%、22.6%和21.7%。

从自然人移动服务贸易来看,2007年,北京和上海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对外设计咨询合同分别为317项和6185项,合同金额分别为23.7亿美元和73.5亿美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14倍和7倍;实际完成营业额分别为9.4亿美元和50.2亿美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4倍和5倍;派出劳务人员年末在外人数分别为1.13万和3万,同比分别增加64.4%和9.7%

(三)传统项目和新兴项目并进

从出口行业结构来看,2002-2007年,运输和旅游两项传统服务贸易项目一直是北京和上海服务贸易出口的优势项目,平均占比分别为39%和63%,但2004年之后均出现大幅下降。与此同时,新兴服务贸易项目出口发展迅速。2002-2007年,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以及宣传三类项目在北京和上海服务贸易出口中所占比重均较高。北京服务贸易出口增速前三位的行业是电影音像、咨询和计算机及信息服务,上海服务贸易出口增速前三位的行业是金融、咨询和广告宣传。

从进口行业结构来看,2002-2007年,运输和旅游两项传统项目在北京和上海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平均占比分别为48.8%和65.2%。此外,北京服务贸易进口中所占比重较高的行业是咨询、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建筑安装和劳务承包服务,进口增速较快的行业是保险、金融和运输服务,上海服务贸易进口中所占比重较高的行业是咨询、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增速居于前三位的行业是旅游、金融和运输服务。

从服务贸易差额行业结构来看,2002-2007年,北京服务贸易一直呈现顺差,且顺差幅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旅游、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和广告宣传是主要的顺差项目,而且建筑安装和承包工程、电影音像逐步由逆差转为顺差;只有保险和运输服务的逆差2007年分别比2002年增长15倍和14倍。而2002-2007年,上海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且逆差幅度大幅增加。其中,运输、专利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保险一直是主要的逆差项目,旅游服务则在2005年之后开始转为逆差且逆差大幅增加;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和广告宣传一直是主要的顺差项目,而金融服务和电影音像则开始出现由逆差转为顺差的迹象。

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原因

1.战略定位明确,服务贸易重要性认识逐步提高。随着服务贸易对城市发展重要性日益凸显,北京和上海纷纷提出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战略定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外经贸发展规划》先后明确了北京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战略定位和要求。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2009-2012年上海服务业发展规划》、《关于促进上海服务贸易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则为上海加快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行动纲要。

2.产业发展基础稳固,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日益形成。2008年北京和上海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0488亿元和13698.15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3.2%和53.7%,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分别为72.4%和55%,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3%和62.4%。2001-2008年,北京和上海GD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5%和15.7%,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4%和4.8%。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1%和15.5%,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8%和7.1%,2分别高于整体经济和就业增长的平均水平。由此可知,北京和上海已进入服务经济社会,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日益稳固,这将为两地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基础。

3.发展重点突出,服务贸易出口逐步扩大。围绕商务部服务贸易工作指导意见,北京和上海根据当地服务产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先后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支持重点行业服务贸易出口。北京市先后出台《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和《关于促进本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等政策,同时在融资、税收、知识产权保护、劳动人事管理等方面对金融、文化、软件、技术、服务外包等重要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给予优惠支持。而上海则结合建设“经济、贸易、金融和航运”四个中心的实际和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以金融保险、运输、服务外包、文化教育等作为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的重点行业,并通过制定促进该行业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和专项规划,进行重点推动。如《关于促进上海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上海软件外包国际峰会的召开以及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行业目录的确定极大地促进了上海服务外包产业、软件产业和文化产业服务产品的出口。

4.统筹协调加强,服务贸易促进协调体系日益完善。为加强服务贸易各相关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北京和上海都采取措施不断提高服务贸易促进协调水平。一是重视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的作用。除成立专门的服务贸易处负责服务贸易工作外,两地还注重根据不同行业特点,联合有关部门建立更为紧密的重点部门工作机制。如上海于2005年率先在全国成立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二是重视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发挥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两地都成立服务贸易协会并成立专门委员会,同时注重官方网站建设,以方便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服务贸易信息支持;三是重视服务贸易调查研究工作,充分调动各层次力量加强对服务贸易发展领域的关键问题进行官、产、学、研的联合调研。除做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的年度编印和工作之外,在各层次的立项课题中突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选题。包括“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立项中加强对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重要问题的立项。

三、提升中心城市服务贸易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狠抓根本,重视服务贸易发展的服务产业基础。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服务产业的支撑,从北京和上海的经验看,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为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保障。然而,当前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比较低。2008年,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和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40.1%和33.2%,而其他主要中心地区天津、广东、浙江和江苏分别为38%和46.2%、42.9%和32.2%、41%和33.2%、38.1%和38.1%,3不仅低于OECD对服务经济社会60%的界定,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55%的水平。因此,各中心城市和地区应当结合当地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稳固的产业发展基础。

第二,瞄准重点,积极培育服务贸易发展的重点行业和企业。服务贸易的发展要紧密结合当地的具体产业基础和经济发展环境,利用优势,凸显特色。从北京和上海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看出,不同的城市功能定位、不同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地区优势对其服务贸易发展模式和特色的影响。我国其他中心城市和地区应认真落实商务部关于服务贸易工作的具体行业发展指导意见,借鉴北京和上海的经验,依托具体的服务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培育增长潜力大的重点服务行业和企业,努力打造凸显地方特色的重点服务品牌。

第三,立足全球,抓住服务贸易国际产业转移战略机遇期。未来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是,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将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中心城市要把握国际服务贸易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在继续挖掘运输和旅游服务等传统服务贸易新的增长点的同时,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和信息技术等现代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立足自身的城市功能定位和比较优势,力争在承接发达国家服务外包业务中占取有利地位,不断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

第8篇

内容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特征的逐渐显现,全球国际贸易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巨大挑战,抓住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无限机遇,我国必须调整对外贸易战略,加快贸易法律建设与国际经贸关系协调力度,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贸易,推行网络贸易,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对外经济良性循环。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形态。随着知识经济特征的逐渐显现,全球国际贸易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从知识经济的内涵和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现代经济增长更多的取决于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水平。为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我国必须加快创新外贸体制和对外贸易战略,强化技术创新力度,加速产业技术进步与产业机构升级,促进国际贸易健康、快速的发展。

本文首先分析了知识经济的内涵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从六个方面应对知识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即加大科技投入,实行科技兴贸;加快适应网络贸易,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发展服务贸易,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要素;营造环境,培育本土跨国企业;加快贸易法律建设,协调国际经贸关系;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以期对有关方面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知识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里茨•马克卢普根据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发展和产业机构调整的背景,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国际组织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这个新概念。如今,知识经济与国际贸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们之间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知识经济体现了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水平,决定了所在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国际贸易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上。知识经济已对国际贸易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作了界定;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资源近乎耗竭、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时代,它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

(二)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融合与发展,国际贸易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种新特点与发展趋势无不与知识经济的特征有着内在的互动关系。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纵观我国2005年以来的贸易额不难看出,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全球影响力的贸易大国,是继美国、德国后的第三大贸易国。但是,要真正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还需要很大一段路要走。产品附加值低、抵抗危机能力差、出口商品竞争力弱等问题无不显露出我国国际贸易缺乏竞争力的弊端。

贸易摩擦升级成为过去几年国际贸易出现的新特点。我国在过去几年里很好的履行了加入世贸的各项约定条款,按约定逐步开放各行业。但自我国加入WTO以来,贸易摩擦不但没有减低或减少,反而还有所增加或升级的态势。贸易结构单一化,主要出口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低,产品附加值低,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产品的技术门槛低,技术含量少,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许多进口国对我国的反倾销诉讼。反倾销诉讼实际上是目前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的最主要形式。同样,对于我国出口那些附加值高的电器类来说,由于缺乏必要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无法从中获得预期的高收益,这又从一方面暴露出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弱点。

知识产权的保护又成为知识时代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当然,这与我国实际国情息息相关。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开始建立并实行是在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当前,国内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屡见报端。因此,我国必须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体系,强化我国知识产权的行政审批、宣传培训及学术研究,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工作体系。除此之外,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将成为我国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事实上,科技创新的长足进步将会促进国家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与提升。

国际贸易应对知识经济的影响应采取的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除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之外,也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以促进国际贸易、国内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我们必须立足本国实际,认清我国国际贸易在知识经济发展中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并采取相应措施,努力发展本国的国际贸易,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

(一)加大科技投入,实行科技兴贸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同时,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又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在科技投入方面,我国目前的现状集中表现在科技投资严重不足,缺乏科技投入的长效机制,缺乏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政策导向力,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要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树立广大科技工作的创新意识,建立发掘、培养、保护高级人才的长效机制,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推动科研院校进入企业或实行企业合作经营。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成为决定竞争能力高低的根本性因素,也是我国外贸能否制胜的关键。我们必须牢牢树立起创新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培养高技术人才,加强校企合作框架下的“产、学、研”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培养和激发高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进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加快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加快适应网络贸易,大力拓展国际市场

网络贸易必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加强对电子商务及网络贸易的宣传,提高人们对网络贸易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是未来几年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同时也应加强对网络贸易的规划和管理,科学、合理、有序的引导网络贸易的转型。这需要各级政府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应加大投资,改善电信及网络设施等硬件环境,加速信息产业的建设力度,有序引导“产、学、研”向进出口企业的倾斜,促使基于网络贸易的信息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其次,应加快我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络的建设步伐及适应为网络时代的高技能人才的力度,加快我国对外贸易的信息技术与国际间的企业贸易接轨。最后,还应制定适合未来网络时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促使网络贸易科学、合理、有序的发展。

(三)发展服务贸易,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要素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于国家的未来繁荣具有战略性的地位,我们应认识到加快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能否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具有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及维护国际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地位。另外,发展服务贸易的同时,也应注重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这要求我们应从教育投入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两个方面入手。从本质上来说,决定一国服务贸易优势的根本性因素在于该国的人力资本状况。现代服务业属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服务业不仅能够吸纳大量闲散的剩余劳动力,创造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促使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从以上可以明显看出,人力资本和服务业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我们只有抓住服务业国际化所提供的历史机遇,进一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创造必要的环境来推进人力基础设施的完善。

(四)营造环境,培育本土跨国企业

我国目前的现状是跨国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国际地位偏低。我们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推动企业的重组和优化,培育和组建一批中国式的跨国公司,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进而实现分享国际分工利益,带动和实现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主要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并且随着国际市场分工与协作趋势的加剧,国际竞争也主要在跨国公司之间展开。因而,一国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低,实际主要体现在该国跨国公司的竞争力的强弱上。通过营造环境,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节能型跨国公司经营,组建中国式的跨国公司,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及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大环境。通过营造环境,鼓励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企业实行跨国经营直至成立跨国公司,也可通过采取合资、兼并等多种形式开展资源开发、即时经济合作及贸易加工等跨国经营。

(五)加快贸易法律建设,协调国际经贸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贸易竞争将日益激烈,由此而来的纠纷与矛盾也将随之增多。近年来,我国虽然已出台了一些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和法规,但面对国际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有些法律和法规也越来越凸显出落后、缺乏时效性、可操作性差甚至欠缺等弊端。加快外贸法律的建设速度,加大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的立法,强化现有贸易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应是当前当务之急。这些措施将会为我国对外贸易营造良好的环境,促使对外贸易健康稳定的发展。当然,在解决与纠纷过程中也要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关系的协调。如经济参与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参与和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进而促进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完善。

(六)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

科技是知识的内化,高素质人力资本是贸易发展的重要要素。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实际上是知识的竞争,而知识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以求得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根据资料显示,知识的扩展速度和影响领域已明显影响到国际贸易的速度和成败。发展中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度及资金投入力度方面都不如发达国家,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应该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深思熟虑的关键性问题。

第9篇

本文首先分析了知识经济的内涵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从六个方面应对知识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即加大科技投入,实行科技兴贸;加快适应网络贸易,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发展服务贸易,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要素;营造环境,培育本土跨国企业;加快贸易法律建设,协调国际经贸关系;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以期对有关方面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知识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里茨·马克卢普根据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发展和产业机构调整的背景,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国际组织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这个新概念。如今,知识经济与国际贸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们之间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知识经济体现了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水平,决定了所在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国际贸易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上。知识经济已对国际贸易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作了界定;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资源近乎耗竭、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时代,它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

(二)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融合与发展,国际贸易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种新特点与发展趋势无不与知识经济的特征有着内在的互动关系。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纵观我国2005年以来的贸易额不难看出,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全球影响力的贸易大国,是继美国、德国后的第三大贸易国。但是,要真正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还需要很大一段路要走。产品附加值低、抵抗危机能力差、出口商品竞争力弱等问题无不显露出我国国际贸易缺乏竞争力的弊端。

贸易摩擦升级成为过去几年国际贸易出现的新特点。我国在过去几年里很好的履行了加入世贸的各项约定条款,按约定逐步开放各行业。但自我国加入WTO以来,贸易摩擦不但没有减低或减少,反而还有所增加或升级的态势。贸易结构单一化,主要出口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低,产品附加值低,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产品的技术门槛低,技术含量少,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许多进口国对我国的反倾销诉讼。反倾销诉讼实际上是目前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的最主要形式。同样,对于我国出口那些附加值高的电器类来说,由于缺乏必要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无法从中获得预期的高收益,这又从一方面暴露出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弱点。

知识产权的保护又成为知识时代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当然,这与我国实际国情息息相关。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开始建立并实行是在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当前,国内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屡见报端。因此,我国必须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体系,强化我国知识产权的行政审批、宣传培训及学术研究,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工作体系。除此之外,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将成为我国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事实上,科技创新的长足进步将会促进国家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与提升。

国际贸易应对知识经济的影响应采取的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除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之外,也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以促进国际贸易、国内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我们必须立足本国实际,认清我国国际贸易在知识经济发展中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并采取相应措施,努力发展本国的国际贸易,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

(一)加大科技投入,实行科技兴贸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同时,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又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在科技投入方面,我国目前的现状集中表现在科技投资严重不足,缺乏科技投入的长效机制,缺乏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政策导向力,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要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树立广大科技工作的创新意识,建立发掘、培养、保护高级人才的长效机制,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推动科研院校进入企业或实行企业合作经营。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成为决定竞争能力高低的根本性因素,也是我国外贸能否制胜的关键。我们必须牢牢树立起创新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培养高技术人才,加强校企合作框架下的“产、学、研”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培养和激发高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进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加快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加快适应网络贸易,大力拓展国际市场

网络贸易必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加强对电子商务及网络贸易的宣传,提高人们对网络贸易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是未来几年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同时也应加强对网络贸易的规划和管理,科学、合理、有序的引导网络贸易的转型。这需要各级政府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应加大投资,改善电信及网络设施等硬件环境,加速信息产业的建设力度,有序引导“产、学、研”向进出口企业的倾斜,促使基于网络贸易的信息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其次,应加快我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络的建设步伐及适应为网络时代的高技能人才的力度,加快我国对外贸易的信息技术与国际间的企业贸易接轨。最后,还应制定适合未来网络时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促使网络贸易科学、合理、有序的发展。

(三)发展服务贸易,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要素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于国家的未来繁荣具有战略性的地位,我们应认识到加快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能否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具有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及维护国际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地位。另外,发展服务贸易的同时,也应注重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这要求我们应从教育投入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两个方面入手。从本质上来说,决定一国服务贸易优势的根本性因素在于该国的人力资本状况。现代服务业属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服务业不仅能够吸纳大量闲散的剩余劳动力,创造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促使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从以上可以明显看出,人力资本和服务业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我们只有抓住服务业国际化所提供的历史机遇,进一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创造必要的环境来推进人力基础设施的完善。

(四)营造环境,培育本土跨国企业

我国目前的现状是跨国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国际地位偏低。我们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推动企业的重组和优化,培育和组建一批中国式的跨国公司,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进而实现分享国际分工利益,带动和实现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主要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并且随着国际市场分工与协作趋势的加剧,国际竞争也主要在跨国公司之间展开。因而,一国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低,实际主要体现在该国跨国公司的竞争力的强弱上。通过营造环境,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节能型跨国公司经营,组建中国式的跨国公司,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及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大环境。通过营造环境,鼓励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企业实行跨国经营直至成立跨国公司,也可通过采取合资、兼并等多种形式开展资源开发、即时经济合作及贸易加工等跨国经营。

(五)加快贸易法律建设,协调国际经贸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贸易竞争将日益激烈,由此而来的纠纷与矛盾也将随之增多。近年来,我国虽然已出台了一些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和法规,但面对国际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有些法律和法规也越来越凸显出落后、缺乏时效性、可操作性差甚至欠缺等弊端。加快外贸法律的建设速度,加大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的立法,强化现有贸易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应是当前当务之急。这些措施将会为我国对外贸易营造良好的环境,促使对外贸易健康稳定的发展。当然,在解决与纠纷过程中也要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关系的协调。如经济参与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参与和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进而促进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完善。

(六)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

科技是知识的内化,高素质人力资本是贸易发展的重要要素。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实际上是知识的竞争,而知识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以求得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根据资料显示,知识的扩展速度和影响领域已明显影响到国际贸易的速度和成败。发展中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度及资金投入力度方面都不如发达国家,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应该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深思熟虑的关键性问题。

第10篇

一、承接服务业转移的内部条件

浙江省在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1年)的增长速度比全国大约快六个百分点;在1982~1990年的增长速度的波动性较大,如在1983和1989年低于全国增长速度,而在1987、1988和1990年的增长速度几乎与全国水平一致;1992年后的增长速度比全国大约快3个百分点,但2008年除外。通过比较可发现,2001―2008年间浙江的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引发了浙江经济将向何处去的思考。

按照经济发展阶段论,当人均GDP达到了3000美元,经济发展进入了起飞阶段,此时具备了实现产业转移的内在条件,即经济发展促使服务业存在向外扩张的动力。浙江省在1985年和2000年的人均GDP分别为363和1621美元,而2004年则接近3000美元,在2008年突破了6000美元。与此相对应的是,全国在2008年才突破了3000美元。从经济发展相对水平看,浙江人均GDP与全国人均GDP的比值由1985年的1.24逐步增加到2004年的1.97,并且在2004-2007年间基本不变,但在2008年下降为1.86,这从侧面也反映出浙江的经济增长在2008年出现了较大下降。

经济结构可在一定程度上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而不同产业从业人数的相对变化也是考察区域发展的重要指标。从产业结构看,浙江省的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要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如1985年的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接近全国水平,而2005年后则不到全国的1/2。但是,浙江省的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自1985年来就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表明浙江省的经济结构优化更多体现在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的优化相对不明显。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第三产业的转型或升级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浙江省第二产业的快速提升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随后为实现第三产业反哺第一和第二产业就要求通过第三产业的升级发展来提升区域经济的运行质量。从就业构成看,浙江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由1985年的54.9%下降到2008年的19.2%,而全国同期的该值仅从62.4%下降为39.6%,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浙江省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在1985~2007年间与全国平均水平差别不大。

考察浙江省的第三产业构成,可以发现,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浙江省的主要服务行业,占据着60%左右的第三产业增加值。通常可将服务业分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两类,而生产业由于具有经营性和可贸易性的特点,不仅为制造业提供中间投入服务,也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提供中间投入服务,因而有必要对此进行考察。对比《北京市生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京统发〔2009〕11号],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对应着流通服务,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应着信息服务,将金融业对应着金融服务,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应着商务服务,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对应着科技服务,据此可考察浙江省生产业的发展状况,将相关数据代入可以得到浙江省的生产业比重。在2004~2007年间,浙江省的生产业的比重分别为58.04%、57.82%、58.77%和59.27%,而北京在2005~2007年的该比重分别为56.81%、57.21%和59.39%,显示出浙江和北京的服务业总体构成差别较小。然而,北京在2005~2007年的三产比重分别达到了69.1%、70.9%和72.1%,比浙江省同期大约高30%,显示出两者在服务业发展水平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由上述分析可知,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总体上达到了相对较高的水平,基本可满足实现服务业升级的条件,但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与既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了鲜明反差。浙江省已经具备了用以实现第三产业升级与转型的条件,为与其他经济部门实现协调发展并促使国民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状态,此时就需通过外力来刺激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实施承接服务业转移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更进一步,浙江在2008年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下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视为是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引致的,这更凹陷了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的必要性。

二、承接服务业转移的外部条件

开放经济条件下发展服务业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并且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会对服务业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全球产业大转移对浙江服务业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为有助于实施赶超战略,而挑战则是会对本地相对较弱的服务业会产生较为强烈的冲击效应。作为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应通过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来强化核心竞争力。因此,从外向型经济发展要求吸引更多服务业、国际服务产业转移要求为相关产业寻求落脚点和长三角城市群的稳健发展促使聚集经济效应日益显现来考察浙江省承接服务业转移的外部条件。诚然,还有诸多外部因素会影响着产业转移,如经济发展形势、次贷金融危机,但在随后分析中不予考虑。

1.外向型经济发展要求吸引更多服务业

改革开放政策在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促使使外贸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加入WTO更为国际贸易的稳定推进铺平了道路。如果用货物贸易额和服务贸易额与GDP的百分比值分别表示货物贸易开放度(用表示)和服务贸易开放度(用表示),由相关数据可知我国在1997年的和分别为34.15和5.52,随后值增加很快且在2005~2008年间维持在65左右。与之相对应的值增加相对缓慢,如在2008年仅为7.78。从服务业来看,在2008年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40.1%的份额,但服务贸易并没有与之出现同步发展,这表明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从浙江的值看,在1998~2004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4个百分点,并且在2008年仍然低近3个百分点,由此可知浙江的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也是相对较低的。浙江经济发展的外向性相当明显,但其相对脆弱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很有可能会成为经济进一步稳健发展的瓶颈,因此有必要通过吸引更多的其他区域的服务业转移来破除这一困境。通过外来服务业引致的鲶鱼效应在刺激本地服务业的同时也会带来自身快速的提升,而浙江外向型经济的稳步发展则对此提出了更高要求。

2.国际服务产业转移要求为相关产业寻求落脚点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区域或国家为了实现比较优势而积极实施了相对开放的政策,由此引致要素和资源逐步在全球实现最优配置,即国际分工格局在稳步地形成。目前,全球各大产业在进行重新调整,而既有的各种便利条件逐步促使国际产业向我国漂移,主要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在承接国际产业进行转移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往往交互发生作用,通常是通过第二产业转移带动第三产业的结转。作为长三角的经济重镇,浙江如何承接国际产业就不仅仅是区域性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战略调整的重大事项。如浙江能有效吸收国际第二产业和服务产业,则通过“二小时经济圈”和杭州湾大桥就能有效地将浙江省内和上海乃至江苏有效衔接起来,在提升浙江省经济发展竞争力的同时增强长三角在全国的经济话语权。为承接国际服务产业转移,浙江省应该通过何种措施来实现推移?政策要发挥绩效的先决条件应该是区域内相关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因而为使浙江省能够有效承接国际服务产业转移,提升区域内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是根本。

3.长三角城市群稳健发展促使聚集经济效应日益显现

区域化和集团化是经济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形成区域发展的名片,而抱团发展则是重要的途径,其根本路径是通过产业集聚产生的外溢效应来推动本相关产业发展。一个区域的稳健发展除需要具有发展极外,亚中心区域的快速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为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应该将相关产业有效组织起来,通过累积效应产生更强的示范效应。该区域的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总体水平还相对较低,因此应该通过产业集聚来实现组团式发展。就长三角区域内部而言,浙江在全国的地位比上海要弱但比江苏要强,从国家各项相关战略来看也是如此,即处于承上启下的雁身位置。浙江服务业的发展既能为上海相关产业才发展提供支撑,也能为江苏服务业的进一步升级提供动力,而长三角服务业发展也能为全国相关产业的发展起着很好的拉动效应。

三、政府政策支持

在2008年末的人均GDP顺利达到6000美元后,浙江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水平,这会是经济发展的“新起点”还会是“天花板”?然而,伴随之而来的各种发展瓶颈也会逐步地制约着浙江的发展,如2008年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也许就是一个信号。为预防经济发展出现断代,浙江省各级政府出台了各种措施来提升经济发展的竞争力,通过经济转型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中服务业转型与升级是重点所在,即通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联动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稳健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浙江省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我国各地区的竞争,也逐步在由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尤其是在如何承接服务业转移层面。

第11篇

一国的对外贸易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个方面,而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货物贸易会产生各项服务需求,如运输、保险、金融服务等,从而带来服务贸易的增加;服务贸易的很多部门则是货物贸易的支撑产业。如果能够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效应,那么,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将出现相互促进的局面,即货物贸易会带动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会促进货物贸易的技术进步和结构优化,进而促进货物贸易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要滞后于货物贸易。以2007年为例,根据WTO的统计,当年我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为24246.34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额为21737.26亿美元,占到了总贸易额的89.65%;从与世界贸易的比较来看,当年我国货物贸易占世界货物贸易的比重为7.73%,而服务贸易仅为世界服务贸易的4.05%。那么,这种现象是不是意味着我国的货物贸易并未产生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将以传统贸易引力模型为基础,构建服务贸易引力模型,并采用中国与OECD国家双边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流量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得出相关结论和对策建议,以促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最早的贸易引力模型由Tinbergen(1962)和Pyhnen(1963)所提出,在他们的模型中,两国之间的贸易流量与其GDP正相关,而与其距离负相关。对于贸易引力模型最初的争议之一是该模型没有理论基础,而此后的研究发现,李嘉图模型、H-O模型、垄断竞争模型等都可以成为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因此,在现代的研究中,贸易引力模型可以说是各种贸易模型的核心,被广泛用来实证研究各种因素对于贸易流动的影响。并且,在实际的研究中,学者们还引入了各种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如外商直接投资、货物贸易、区域贸易协议、语言、文化差异等。在服务贸易领域,人们认为虽然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有很多不同的显著特征,但在分析贸易流动和它们对于资源分配和国民福利的影响时,却没有理由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区别开来。因此,原则上而言,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模型都可以适用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包括引力模型。

但目前,大多数的实证研究都是针对货物贸易而言,这主要是由于服务贸易分类数据的缺乏所造成的。直到2002年,OECD公布了26个成员国服务贸易的分类数据,相应的实证研究才渐渐出现。例如,Grun-feld和Moxnes(2003)采用引力模型来研究OECD国家双边服务出口和FDI流动之间的关系,发现货物贸易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也适用于服务贸易,两国之间的服务贸易与其GDP规模正相关,与距离和服务贸易壁垒负相关;FukunariKmiura和Hyun-HoonLee(2006)采用了10个OECD成员国和其他经济体(包括OECD成员国和非成员国)1999~2000年间的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数据用引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以评价不同因素对于双边服务贸易的影响,并与双边货物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从中得到了两个有意义的结论:一是与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更能够用引力模型来加以解释;二是在货物出口和服务进口方面存在互补关系。KeithWalsh(2008)则基于OECD统计数据库中服务总进口和旅游服务、运输服务、政府服务以及其他商业服务4个部门服务进口的数据,运用引力模型研究了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在总量层面还是部门层面,人均GDP和语言都是影响双边贸易的最主要因素,但两国距离上的接近并不能带来服务贸易的增长。随着服务贸易重要性的不断上升,国内学者对于我国服务贸易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关系上,大多数的研究成果都显示货物贸易可以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例如,陈宪和殷凤(2008)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货物贸易总额每增长1亿美元,服务贸易总额将增长439万美元;货物出口每增长1亿美元,服务出口将增长498万美元;货物进口每增长1亿美元,服务进口将增长347万美元。但相比较而言,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的带动作用要小于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FDI等因素。李杨和蔡春林(2008)的实证研究结果则表明,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影响甚至要大于服务业发展对服务贸易的影响,货物贸易每增加1个单位,服务贸易将增加0.065115个单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借鉴,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外少有针对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关系的研究,国内的学者则大多从总量层面的时间序列数据入手,探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近年来,中国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都呈现出上升的态势,从时间序列的角度来看,两者之间会存在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但这只能从一个方面说明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要更加准确地论证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的影响,还应当从双边贸易的角度入手进一步加以分析。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因此,我们会采用中国和贸易伙伴国双边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流量数据,建立服务贸易引力模型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三、实证分析

1.模型构建

在传统的贸易引力模型中,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与其经济总量成正比关系,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关系。如果用对数形式表示,贸易引力模型可以写成:ln(Tradeij)=β0+β1ln(YiYj)+β2ln(Distanceij)+eij(1)式中,Tradeij指国家i国与j之间的双边贸易额,Yi、Yj分别代表i国与j国的经济总量,Distanceij指i与j两国之间的距离,它是贸易流量的摩擦力因素。本文要研究的是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的影响,因此,因变量应当是中国和贸易伙伴国双边服务贸易的流量,自变量中则加入双边货物贸易流量,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对传统贸易引力模型(1)进行修正,得到本文所使用的实证分析模型:ln(Serjt)=α0+α1ln(Yjt)+α2ln(Comjt)+α3ln(Rdisjt)+εjt(2)ln(Serexjt)=α0+α1ln(Yjt)+α2ln(Comjt)+α3ln(Rdisjt)+εjt(3)ln(Serimjt)=α0+α1ln(Yjt)+α2ln(Comjt)+α3ln(Rdisjt)+εjt(4)可以看出,本文共建立了3个实证分析模型,分别用来研究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服务出口和服务进口的影响。模型中各变量的含义如下:Serjt表示中国在第t年与贸易伙伴国j之间的服务贸易额;Serexjt表示中国在第t年向贸易伙伴j国的服务出口额;Serimjt表示中国在第t年从贸易伙伴j国的服务进口额。Yjt表示贸易伙伴国j第t年的人均GDP值,一般而言,人均GDP值越大,服务贸易流量也越大,因此,α1的估计值应当为正。Comjt表示中国与贸易伙伴国j在第t年的货物贸易额,如果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具有促进作用,那么α2的估计值应当为正。Rdisjt表示第t年中国与贸易伙伴国j之间的相对距离。在传统的贸易引力模型中,两国之间的距离通常用绝对距离,即两国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来表示,并且距离对于货物贸易流量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绝对距离在服务贸易中的重要性大大下降,因为服务产品不必实际地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KeithWalsh,2008),而相对距离比绝对距离的影响更大(CHAN-HYUNSOHN,2005)。因此,本文中以相对距离来衡量服务贸易流量的摩擦力因素,其计算公式为:Rdisjt=Distancej×DPGDPjt,其中,Distancej为中国到贸易伙伴国j的绝对距离,DPGDPjt为第t年中国与贸易伙伴国j之间人均GDP的差。如果距离对于服务贸易流量具有负面影响,那么α3的估计值应当为负。εjt是扰动误差项,测度的是其他没有考虑进去的变量扰动。

2.数据和计量方法

本实证分析的关键数据是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服务贸易流量,这些数据来源于OECD的数据库在OECD的数据库中,公布了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中国香港、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墨西哥、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葡萄牙、俄罗斯、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土耳其、英国、美国共3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其中,希腊、爱尔兰、墨西哥、新西兰、挪威、波兰、斯洛伐克、土耳其等8个国家无分类数据或数据不全。因此,本文采用的是中国和其他22个OECD国家和地区在2002~2006年间服务贸易的面板数据。这22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与其之间的服务贸易额占到了总服务贸易额的80%以上,因此,数据的选择可以说具有典型意义。货物贸易的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易数据库;贸易伙伴国人均GDP的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4月的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相对距离根据中国到贸易伙伴国的绝对距离和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人均GDP的差计算得到,其中,绝对距离来源于网站的距离计算器,人均GDP的差则根据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中的数据计算得到。在计量方法上,本文采用合成数据回归方法(pooledregression)。时间跨度为2002~2006年,横截面单元为22个贸易伙伴国和地区。由于各贸易伙伴国和地区在服务贸易流量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我们采用了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为了减少面板数据可能引起的异方差和序列自相关问题,我们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来进行回归分析。本文实证分析所采用的计量软件为Eviews5.0。

3.实证结果及分析

我们分别对模型(2)、(3)和(4)进行回归,得到的实证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模型(2)、(3)、(4)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各模型的拟合优度均为99%,3个回归方程通过了1%显著水平的F检验。各回归系数中,除了模型(3)中的不显著以外,模型(2)和模型(4)中的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其余均在1%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从各模型的具体结果来看,模型(2)的实证结果显示,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货物贸易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但相比较而言,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服务贸易流量主要取决于对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对于服务贸易额影响的弹性系数为7.56;而货物贸易虽然也带动了服务贸易的发展,但是作用比较有限,货物贸易额对于服务贸易额影响的弹性系数仅为0.19。相对距离则对服务贸易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模型(3)的实证结果显示,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了中国的服务出口,人均GDP对于服务出口额影响的弹性系数为8.84;相对距离阻碍了中国向贸易伙伴国的服务出口;货物贸易对于服务出口的影响则不显著。模型(4)的实证结果显示,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货物贸易促进了中国的服务进口,其中,人均GDP对于服务进口的促进作用要远远大于货物贸易,前者对于服务进口额影响的弹性系数为4.76,后者仅为0.32;相对距离也阻碍了中国从贸易伙伴国的服务进口。四、结论和对策建议综合模型(2)、(3)、(4)的回归结果,在中国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的影响问题上,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运输服务、金融保险服务、电信服务、计算机和信息咨询服务等服务贸易可以说是货物贸易的附属品,它们大多是伴随着货物贸易的产生而产生的。

第12篇

内容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特征的逐渐显现,全球国际贸易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巨大挑战,抓住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无限机遇,我国必须调整对外贸易战略,加快贸易法律建设与国际经贸关系协调力度,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贸易,推行网络贸易,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对外经济良性循环。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形态。随着知识经济特征的逐渐显现,全球国际贸易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从知识经济的内涵和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现代经济增长更多的取决于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水平。为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我国必须加快创新外贸体制和对外贸易战略,强化技术创新力度,加速产业技术进步与产业机构升级,促进国际贸易健康、快速的发展。

本文首先分析了知识经济的内涵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从六个方面应对知识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即加大科技投入,实行科技兴贸;加快适应网络贸易,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发展服务贸易,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要素;营造环境,培育本土跨国企业;加快贸易法律建设,协调国际经贸关系;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以期对有关方面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知识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里茨•马克卢普根据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发展和产业机构调整的背景,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国际组织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这个新概念。如今,知识经济与国际贸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们之间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知识经济体现了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水平,决定了所在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国际贸易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上。知识经济已对国际贸易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作了界定;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资源近乎耗竭、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时代,它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

(二)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融合与发展,国际贸易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种新特点与发展趋势无不与知识经济的特征有着内在的互动关系。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纵观我国2005年以来的贸易额不难看出,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全球影响力的贸易大国,是继美国、德国后的第三大贸易国。但是,要真正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还需要很大一段路要走。产品附加值低、抵抗危机能力差、出口商品竞争力弱等问题无不显露出我国国际贸易缺乏竞争力的弊端。

贸易摩擦升级成为过去几年国际贸易出现的新特点。我国在过去几年里很好的履行了加入世贸的各项约定条款,按约定逐步开放各行业。但自我国加入WTO以来,贸易摩擦不但没有减低或减少,反而还有所增加或升级的态势。贸易结构单一化,主要出口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低,产品附加值低,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产品的技术门槛低,技术含量少,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许多进口国对我国的反倾销诉讼。反倾销诉讼实际上是目前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的最主要形式。同样,对于我国出口那些附加值高的电器类来说,由于缺乏必要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无法从中获得预期的高收益,这又从一方面暴露出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弱点。

知识产权的保护又成为知识时代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当然,这与我国实际国情息息相关。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开始建立并实行是在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当前,国内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屡见报端。因此,我国必须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体系,强化我国知识产权的行政审批、宣传培训及学术研究,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工作体系。除此之外,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将成为我国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事实上,科技创新的长足进步将会促进国家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与提升。

国际贸易应对知识经济的影响应采取的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除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之外,也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以促进国际贸易、国内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我们必须立足本国实际,认清我国国际贸易在知识经济发展中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并采取相应措施,努力发展本国的国际贸易,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

(一)加大科技投入,实行科技兴贸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同时,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又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在科技投入方面,我国目前的现状集中表现在科技投资严重不足,缺乏科技投入的长效机制,缺乏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政策导向力,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要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树立广大科技工作的创新意识,建立发掘、培养、保护高级人才的长效机制,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推动科研院校进入企业或实行企业合作经营。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成为决定竞争能力高低的根本性因素,也是我国外贸能否制胜的关键。我们必须牢牢树立起创新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培养高技术人才,加强校企合作框架下的“产、学、研”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培养和激发高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进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加快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加快适应网络贸易,大力拓展国际市场

网络贸易必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加强对电子商务及网络贸易的宣传,提高人们对网络贸易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是未来几年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同时也应加强对网络贸易的规划和管理,科学、合理、有序的引导网络贸易的转型。这需要各级政府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应加大投资,改善电信及网络设施等硬件环境,加速信息产业的建设力度,有序引导“产、学、研”向进出口企业的倾斜,促使基于网络贸易的信息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其次,应加快我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络的建设步伐及适应为网络时代的高技能人才的力度,加快我国对外贸易的信息技术与国际间的企业贸易接轨。最后,还应制定适合未来网络时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促使网络贸易科学、合理、有序的发展。

(三)发展服务贸易,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要素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于国家的未来繁荣具有战略性的地位,我们应认识到加快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能否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具有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及维护国际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地位。另外,发展服务贸易的同时,也应注重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这要求我们应从教育投入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两个方面入手。从本质上来说,决定一国服务贸易优势的根本性因素在于该国的人力资本状况。现代服务业属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服务业不仅能够吸纳大量闲散的剩余劳动力,创造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促使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从以上可以明显看出,人力资本和服务业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我们只有抓住服务业国际化所提供的历史机遇,进一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创造必要的环境来推进人力基础设施的完善。

(四)营造环境,培育本土跨国企业

我国目前的现状是跨国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国际地位偏低。我们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推动企业的重组和优化,培育和组建一批中国式的跨国公司,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进而实现分享国际分工利益,带动和实现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主要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并且随着国际市场分工与协作趋势的加剧,国际竞争也主要在跨国公司之间展开。因而,一国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低,实际主要体现在该国跨国公司的竞争力的强弱上。通过营造环境,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节能型跨国公司经营,组建中国式的跨国公司,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及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大环境。通过营造环境,鼓励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企业实行跨国经营直至成立跨国公司,也可通过采取合资、兼并等多种形式开展资源开发、即时经济合作及贸易加工等跨国经营。

(五)加快贸易法律建设,协调国际经贸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贸易竞争将日益激烈,由此而来的纠纷与矛盾也将随之增多。近年来,我国虽然已出台了一些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和法规,但面对国际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有些法律和法规也越来越凸显出落后、缺乏时效性、可操作性差甚至欠缺等弊端。加快外贸法律的建设速度,加大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的立法,强化现有贸易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应是当前当务之急。这些措施将会为我国对外贸易营造良好的环境,促使对外贸易健康稳定的发展。当然,在解决与纠纷过程中也要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关系的协调。如经济参与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参与和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进而促进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完善。

(六)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

科技是知识的内化,高素质人力资本是贸易发展的重要要素。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实际上是知识的竞争,而知识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以求得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根据资料显示,知识的扩展速度和影响领域已明显影响到国际贸易的速度和成败。发展中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度及资金投入力度方面都不如发达国家,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应该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深思熟虑的关键性问题。

结论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国际贸易交易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交易对象趋于高技术化等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巨大挑战与无限机遇,我国必须调整对外贸易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贸易法律建设与国际经贸关系协调力度,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贸易,推行网络贸易,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对外经济良性循环,进而推动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南天文.知识经济与国际贸易[J].商业经济,2009(1)

2.粟珍.知识经济与我国国际贸易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3(12)

3.崔士民.知识经济与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新变化研究[J].理论探讨,2008(4)

第13篇

关键词:马克思;服务贸易;税收优惠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076-03

联合国贸发会议了2015年《贸易政策重要数据及趋势》报告,报告中指出越来越多的贸易协定不仅涵盖货物贸易,还涵盖了服务贸易,其规则也超越了相互关税减让。自开始记录以来,2015年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增长的比重首次超过商品。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对制定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

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包含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关税政策的内容。

(一)自由贸易政策

在《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中,马克思解释了资本主义自由贸易的定义: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自由贸易就是资本的自由。也明确指出了自由贸易对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那就是:“只有实行自由贸易,蒸汽机、电力、机器的巨大生产力才能够充分地发展。”[1]同时,他还指出,自由贸易可以促进消解保护关税制度,导致商品价格降低,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二)保护关税政策

关于保护关税政策,在《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中,马克思指出,保护关税制度是制造工厂主、剥削独立劳动者、使国民的生产资料变成资本、强行缩短从旧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一种人为的过渡的手段。可见,实行保护关税政策是资产阶级扩大资本积累、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升级,从而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途径。但同时,恩格斯说,在资本主义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保护关税政策“对于任何一个有希望获得成功而力求在世界市场取得独立地位的国家都会变成不能忍受的镣铐”[1]。可见,保护关税政策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可以发挥巩固其现有利益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其扩大经济利益,提升经济地位,开拓世界市场的枷锁。

随着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不断变革,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但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势下,必须不断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也意味着国家的税收政策制定也必须依据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更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根据形势及时做出调整和优化。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受到挑战,我国在推进贸易全球化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我国吸收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的精髓,提出了提升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水平,鼓励服务贸易发展,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升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目标。为此,我国特制定了服务贸易税收优惠政策,以便使我国服务贸易形成价格优势,力求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帮助服务贸易企业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并在公平的基础上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

二、我国服务贸易税收优惠政策

今年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了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决定,用两年时间,在哈尔滨等5个国家级新区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重点对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发展模式、便利化等八个方面的制度建设进行探索。要求试点地区不但要加大力度积极宣传、推广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并且要扩大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范围,即由服务外包扩大到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其他服务行业。目前已公布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两个税种。

(一)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

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工作后,我国已将部分服务业如信息技术服务、研发和技术服务等纳入了增值税征收范围,并实行跨境应税服务实行零税率或免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文件的附件《跨境应税行为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政策的规定》,采用列举的方式规定了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政策的出口应税服务范围。零税率是指对出口的应税服务除了在出口环节不征税外,还要对该应税服务在出口前已缴纳的增值进行退税,使该应税服务在出口时完全不含增值税,从而以无税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体现了国家提升服务贸易企业国际竞争力,助力服务贸易发展的目的。出口应税服务免税仅是指在出口环节不征收增值税,直接免除纳税人的纳税义务。

(二)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享受政策的企业范围由服务外包扩大到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其他服务行业,给予减按15%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并对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据实税前扣除。

三、哈尔滨市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服务贸易又称劳务贸易(trade in services),一般是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包括的行业类别较多,如运输、旅游、文化、技术贸易、金融等等。

(一)服务贸易企业总体情况

哈尔滨市服务贸易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吸纳大学生就业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是技术贸易、研发服务外包等业务表现突出。2015年研发服务外包的合同额,占全市服务外包合同总额的68%。二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初见成效。哈尔滨市部分重点税源企业由传统生产制造业向现代生产服务业转变,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有哈飞航空和哈飞空客、天狼星电站设备公司等。三是云计算服务发展迅速。2014年初借助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安全保证、能源保障、人力资源及成本等综合优势,哈尔滨市被发改委、工信部列为全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并成为国家重要的云计算产业基地和云计算示范城市核心基地。四是动漫设计等文化服务业特色鲜明。平房区的黑龙江动漫产业基地培育了品格文化、极光文化、英立科技等文化及科技类骨干企业,形成了从数字动漫、立体影像、新媒体基础网络运营、广告策划创意到食品加工、服装加工、玩具设计等衍生产品以及新媒体人才培训等多领域的聚合产业集群。五是对俄服务贸易有所突破。针对对俄贸易特点,以中俄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积极开拓对俄服务贸易市场,并取得一定成果。特别是黑龙江赛格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在俄罗斯、独联体国家及中亚拥有较完善稳定的销售网络和渠道,开发建设了国内唯一一家大型中俄双语B2C购物交易平台,实现了在线通关、国际交易支付、结汇、物流配送等跨境贸易“一站式”商务综合服务。

同时,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方式,对全市180户从事服务贸易的企业进行了参与服务贸易意向性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享受税收优惠情况、对哈尔滨新区服务贸易税收优惠政策的了解程度等。

首先,受访企业特点。其一,总体规模不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国有企业占比较大,占53%;其二,技术贸易企业比重不大,仅占13%;其三,目前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服务贸易企业比例不高,占30%;其四,受访企业实际平均税负较为适中,为3%,但41%受访企业主观认为税负较重或非常重。

其次,受访企业面临的困难。一是人工成本急剧上升、资金压力十分紧张;二是对服务贸易政策适用行业、区域范围以及申报程序比较模糊;三是对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服务贸易企业经营发展的预期并不十分乐观,51%受访企业认为未来无明显影响。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部分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情况分析,总结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缺乏统一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和信息共享平台。从本次调查看,国税系统信息获取渠道单一,过度依赖其他政府部门信息。统计数据不完整、不精准、不全面,不能互相印证,只能得出较为粗略的分析结果,难以通过数据分析帮助企业解决涉税难题。

第二,缺乏先进型服务贸易企业认定标准。目前国家尚无下发统一的先进型服务贸易企业认定标准,导致部分具备一定研发能力、能够进行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相对突出的企业无法进一步享受税收优惠。

第三,支持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配套措施没有形成合力。目前哈尔滨新区规划重点发展的服务贸易行业分别归属不同政府部门管理,国税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业务沟通极其有限,相互之间的信息了解较少,各部门的优惠政策相对独立,没有形成有机的合力。

第四,税收优惠政策宣传工作有待加强。根据调查结果,部分服务贸易企业的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对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不了解,对税收优惠的备案及审批流程并不熟悉,对税务行政审批认知还停留在过去。

四、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建议

第一,积极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协作,共建服务贸易信息共享平台。国务院提出重点发展的“6+1”服务贸易的管理部门包括财政局、商务局、工信委、旅游局、文化新闻出版局、卫计委等多个部门。建议尽快建立跨部门的管理组织,形成容纳多项数据的电子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特别需要税务部门的积极参与,开展有深度的经济数据及税收收入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税收方面的建议。

第二,积极落实创新发展服务贸易认定标准,用足用好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在国家出台统一的先进型服务贸易企业认定标准前,参照服务贸易发展较快城市的认定标准,制定哈尔滨市先进型服务贸易企业标准。积极促成服务贸易企业所得优惠政策尽快落地,并及时通过有效渠道开展宣传工作,争取企业及时尽快掌握,并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特别要建立税收绿色通道,为服务贸易企业办理退免税手续。

第三,积极宣讲服务贸易税收优惠政策,打通税收优惠“最后一公里”。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型网络媒介,重点宣传服务贸易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并全面认真梳理服务贸易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编制操作性强的服务贸易企业税收指南手册。举办税收政策宣讲会、服务贸易企业专题税收论坛,提高纳税人对相关税收政策认知度,对重点企业上门辅导,打通纳税人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最后一公里”。

第四,尽快出台适用于服务贸易的税收鼓励政策,促进企业积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借鉴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研究适用于服务贸易的税收鼓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入服务贸易行业,同时提升企业研发高附加值服务产品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国家鼓励发展的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内的投资项目的纳税人,在规定范围内,给予免征进口自用设备及其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备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优惠。

第14篇

一、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现状与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及开放度的提高,我国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出口呈现迅猛增长态势,资金和技术密集型新兴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国家外汇管理局《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显示,2005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582亿美元,增长18%。其中,出口744亿美元,同比增长19%;进口838亿美元,增长16%;由于旅游项目顺差扩大,服务贸易逆差自1999年以来首次下降到94亿美元,下降3%。据世贸组织《贸易发展报告》统计,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5的第8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7位。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呈现以下特点:

(一)出口增速高于全球服务贸易出口平均增速

过去二十多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15.9%,其中2001-2005年,年均增速为19.8%,约为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

(二)在全球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逐年提高

1982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24.8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0.7%;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744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1%。二十三年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增长近29倍,在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提高了2.4个百分点。

(三)传统服务贸易出口保持增长势头

过去二十五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中传统运输类服务贸易比重明显下降,旅游类比重保持稳定,而其他商业类服务持续上升。与全球服务贸易结构发展趋势相反,近年来,由于货物贸易快速发展,中国运输服务出口占比呈逐步上升势头,旅游服务出口比重略有下降。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中运输服务占比上升到20.7%,比1997年增加了8.3个百分点;旅游服务出口占比为39.4%,比1997年下降了9.7个百分点;其他商业服务出口占比为39.9%,与1997年基本持平。

(四)部分新兴服务贸易部门的出口增速超过发达国家

1997-2005年,随着全球新兴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咨询、电影和音像等新兴服务贸易部门的增速加快,超过了其他部门,也超过了OECD国家相应部门的增长速度。其中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从8400万美元提高到18.4亿美元,增长了21倍,在全国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从1997年的0.3%增长到2.5%。

(五)中国对主要市场服务贸易出口增长迅速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市场多元化分布,进口主要集中在香港、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2005年对美国服务出口99.6亿美元,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13.4%;对欧盟出口74.32亿美元,增长45.3%;对香港特区出口84.5亿美元(不含金融服务)。

(六)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面临的问题

我国服务贸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中国服务贸易出口规模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2005年美国服务贸易出口3533亿美元, 英国为1834亿美元,德国1429亿美元,分别是中国的4.7倍、2.5倍和2倍。其次,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与货物贸易出口的比例较低,仅占约10%,全球的平均水平为 25%,而英国和美国分别占48.5%和39%。第三,自1994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长期存在巨额逆差,且差额呈现增大趋势,2005年比上年有所减少,但依然逆差94亿美元,而美国2005年顺差646亿美元。

二、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产业竞争力

当今国际服务贸易中,旅游和运输服务继续保持了最大部门的地位,但由于增速减缓,所占市场份额呈下降趋势;计算机与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文化娱乐服务以及专利许可等现代服务部门尽管所占市场份额较小,但增长速度惊人,在全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产业政策对本国乃至全球服务贸易的产业导向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部门构成总体上与全球服务贸易存在共性:旅游、运输和建筑服务等传统产业出口占据主导地位,份额高于全球水平;在新兴行业的发展趋势上与全球服务贸易相比存在差异性,特许和专利权使用占比比全球低6个百分点;金融服务出口低于全球占比5.1个百分点,且现代服务贸易部门的增长速度低于世界水平。

(一) 按RCA指数衡量的部门竞争力

国际学术界通常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分析一国某产品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RCA指一国总出口中某类产品所占份额相对于该产品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其公式为:

RCA=Xe/X/We/W

其中, Xe为一国某类产品的出口额;X为一国所有产品的出口额;We为该类产品的世界出口总额;W为所有产品的世界出口总额。

一般认为,若RCA≥2.5,则具有强的竞争力;若1.25≤RCA

用RCA衡量我国服务贸易总出口中各部门相对于世界服务贸易的部门竞争力,结果显示,建筑、旅游和其他商务服务有较强竞争力;运输服务有一般竞争力;其余部门竞争力较弱(见表1)。

(二) 按增长速度排序的部门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主要是计算机信息、咨询、影视、金融、运输、公告和建筑服务,年均增长率超过20%,其中前三各部门超过35%。

(三)用波士顿矩阵分析的部门增长潜力

以1997-2005年间年均增长率近似等于15%(全部服务的年均增长率为14.8%)、以2005年出口规模20亿美元为基准,用波士顿矩阵(由于缺少全球行业统计,我们用出口绝对数替代了市场份额)表示的中国服务贸易各部门增长潜力情况是:处于第一象限的属于基础规模大、增长速度快的部门,需要重点支持其发展,这样的部门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现实的和预期的贡献率都大;处于第二象限的属于基础规模较小、但增长速度较快的部门,这样的部门在促进政策得力的情况下,会有超高速增长,对整个服务贸易出口的贡献比较大;处于第三象限的属于基础规模小、增长速度缓慢的部门,近期内促进意义不大;处于第四象限的属于基础规模较大、但增长速度较低的部门,这些部门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贡献大,需要长期持续的支持。

用波士顿矩阵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规模大、增长快、有很大发展潜力的部门:运输、咨询、建筑和计算机信息服务;

――规模小、增长快、有发展潜力的部门:金融、保险、广告和音像服务;

――规模大、增长慢、需继续维持的部门:旅游和其他服务;

――规模小、增长慢、近期内发展潜力较小的部门:通讯、特许和专利权使用。

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行业选择来说,有无发展潜力,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基础,而顺应全球服务贸易行业发展趋势则只是说明部门发展有更大的市场空间,但需要中国具备一定的竞争实力,否则不可以成为近期实现的目标。

综合全球服务贸易的产业发展趋势、国际市场需求前景、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部门发展潜力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等多种因素,我们认为,近期内我国政府促进服务贸易出口的部门选择应该按照“深度挖掘”和“重点培育”和“特别关注”三个层次进行。“深度挖掘” 类的部门包括运输、旅游和建筑服务,这些部门的出口基数大,在现有基础上每提高1个百分点的增长率,对出口总额的扩大就会产生巨大影响,在当前和今后都是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骨干部门。“重点培育”类的部门包括计算机和信息、金融保险和特许专利使用,这些部门属于增长潜力大、发展速度快的部门,只要政策得当,会对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产生重大影响。“特别关注”类的部门包括文化教育、分销和咨询服务等,是我国具有一定特色优势的部门,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56个民族的文化荟萃更增添了中华文明的吸引力。应该借鉴美国的做法,把拥有我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如武术等)、营养保健、中医、教育、哲学、戏剧、影视等分支部门全方位地推向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中华文明在世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总之,选择重点服务行业部门进行出口促进,是中国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调整的需要,是适应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格局、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期、提升中国综合竞争力的需要,意义重大而深远。

三、扩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政策措施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扩大服务贸易出口,不断提高服务贸易在全国外贸总额中的比重,兼顾服务贸易总量增长与收支平衡。为力争实现进出口平衡,服务贸易出口要实现超常增长。到2010年,服务贸易额(国际收支口径)达到4000亿美元,年均增长20%。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完善的促进服务贸易出口的政策体系和服务网络,要发挥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后发优势,就应当抓紧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推进服务贸易出口。

(一) 推进重点部门的发展。

积极推进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新兴的资金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出口与继续扩大旅游、运输等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改善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促进中国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

稳妥扩大中国服务业开放与积极开拓国际服务业市场相结合,对内以开放促竞争,以开放促发展,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外大力实施服务业“走出去”战略,促进中国企业在外分支机构在当地提供商业服务,提高其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

服务贸易的全面发展与优势区域和企业的重点突破相结合,积极建设服务贸易示范区和服务业外包基地,优先支持中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增长潜力的企业出口。

(二)完善服务贸易出口的管理。

成立由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共同组成的“服务贸易发展协调小组”,全面协调,发挥合力。同时进一步明确商务部在服务贸易管理中的职能,加大商务部对服务贸易进出口政策的协调、出口促进、多双边谈判的力度。

(三)加大发展服务贸易的资金投入。

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出口信贷条件和额度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国家出口信用保险政策范围内,积极为服务贸易出口项目提供保险支持。放松服务企业境外投资的用汇限制,简化其境外投资外汇审核程序,适当提高用汇额度。根据不同服务贸易部门的具体情况,对服务贸易出口业务和企业予以税收优惠。例如,对服务型企业的人员工资在税前列支,避免两次纳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对服务出口所得减免营业税。

设立服务贸易发展资金。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作用越来越大,需要从中央外贸发展基金划出部分资金专门用于促进服务贸易发展。资金主要用于:资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出国参加展览、研讨会、境内外推介活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国际/重点国家资质认证、重大出口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支持建设服务贸易示范区和服务业外包基地。

(四)尽快建立中国服务贸易统计制度。

制定服务贸易统计法规,以跨境贸易和附属机构两条主线采集我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并逐步开展自然人流动统计。一方面要对现有的跨境服务收支数据进行完善。在现有BOP统计数据基础上,通过调查等方式完善运保费、旅游等项目数据,同时逐步采集扩展的国际收支分类(EBOPS)数据。另一方面,建立内向和外向FATS统计。在数据采集方法上要立足中国国情,保证“方向正确且操作可行”。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服务贸易进出口的运行分析,实时掌握进出口的产业动态和国别市场格局。

(五)稳步推进对外开放。

在新一轮的WTO谈判中,根据中国国内市场的承受能力和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实力,争取在自然人流动和海运领域的自由化方面取得成果,在其他领域采取审慎渐进的态度;积极推动服务贸易“紧急保障措施”谈判,为中国尚未发育成熟的服务业提供保障机制;积极参与“国内规章”谈判,通过谈判减少或消除海外贸易壁垒。

在区域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中,积极发挥中国拥有的比较优势,在具有较强国内市场承受能力的服务贸易领域,协商推动互相放开市场准入限制。

(六)培育服务贸易出口主体。

根据中国不同地区服务贸易的特点和行业优势,建设国家级服务贸易示范区,为示范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以服务贸易示范区为主,在服务贸易重点部门确定一批重点企业或企业集团,予以重点支持。根据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和中国的比较优势与增长潜力,对重点企业(集团)实行动态调整。力争到2010年,重点企业(集团)达到500家。

(七)加强培养服务贸易人才。

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由商务部牵头组织协调高校、服务贸易示范区、服务贸易发达地区开展服务贸易人才培训。培训内容既包括服务贸易的国际国内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又包括软件、技术等中国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

(八)建立中介组织,加强对发展服务贸易的宣传和协调促进工作。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服务贸易行业协会,整合企业力量,树立统一形象,加强对外宣传,提高企业声誉,培育企业信誉,积极为中国服务贸易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规范市场行为,充当中国政府和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企业参与国际合作的纽带。

充分发挥驻外经商机构的优势,积极对驻在国(地区、国际组织)服务贸易的管理机制、政策法规、商业机会的调研工作,帮助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建立服务贸易预警应急机制,做好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

(九)搭建服务贸易出口促进平台。

建立全国服务贸易公共信息网站,介绍世界服务贸易总体情况,以及中国和其他主要国家服务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关主管部门、中介机构、行业发展情况和市场需求情况,方便企业获取国内外信息。

举办国际服务贸易论坛,支持在国内外举办若干服务贸易相关的会议、论坛、培训和展览,为企业创造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十)放宽对服务贸易企业人员的出入境管理。

第15篇

分析服务贸易发展与财税政策运用的关系,应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对服务贸易特性的把握;二是对财税政策作用于服务贸易特点的分析;三是要考虑财税政策作用于服务贸易时特定国家的国情特点。

(一)服务贸易的特性

一是服务业发展促进了服务贸易繁荣。各国经济服务化不断深化推动了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业在各国经济中比重不断提高,世界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比重已发生重大变化,服务贸易已成为连接各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开放水平的重要纽带。

二是服务贸易具有不同于货物贸易的特性。例如,服务的无形性决定了服务贸易形式的多样性,服务的生产与出口往往与服务的消费与进口同步,服务贸易更多地依赖于要素的国际流动与服务机构的跨国设置,等等。

三是经济全球化对服务贸易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服务贸易已成为国际信息、技术、资本流动的重要渠道.世界贸易组织及服务贸易协定(WTO/GATS)的实施更对服务贸易多边自由化趋势具有重大作用。服务贸易已全面涉及经济全球化四阶段(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投资自由化与要素流动全球化),特别是涉及要素流动的国际服务贸易(如金融服务贸易)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对于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要求。

(二)财税政策对服务贸易发展的可能作用

一是对财税政策支持产业发展共性的把握。就共性而言,在现代世界市场经济体系下,财税政策已经成为一国政府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包括对特定产业的支持。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运用财税政策支持产业发展时,要考虑利用产业群的嵌入性(要素集聚或流动的关联程度)特点,重点支持嵌入性强的产业,以提高产业群竞争力。这对发展服务业进而促进服务贸易也是适用的。

二是要对开放经济条件下财税政策的运用有所理解。例如,现代开放宏观理论指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要注重财税政策、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在调控内外均衡中的协同效应.尤其是在各种资本流动与相对固定汇率制条件下,财税政策支持涉外领域与产业发展要比货币政策相对更加有效。再如,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有助于我们分析财税政策与服务贸易的关系。该理论主张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一国政府通过出口支持和保护国内市场等措施,对现有或潜在的战略性产业进行资助,谋取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收益。而服务的无形性、生产消费同步性、异质性和易损耗性决定了服务业具有比制造业更为突出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特点和规模经济效应,世界经济服务化的趋势也决定了现代服务业日益成为各国经济的战略性产业。因此,运用战略性关税、优惠税收、非关税壁垒等战略性贸易与财税政策有助于提升一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

三是如何在WTO/GATS规则框架中考虑财税政策对服务贸易的作用。WTO作为贸易自由化的主要交流平台,其规则对于各国政策运用具有制衡作用。GATS作为WTO规范国际多边服务贸易往来的行为准则,基于服务贸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互惠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公平竞争原则、例外和保障原则以及透明度和通知原则六方面体现出有别于货物贸易的特殊安排。WTO/GATS的这些安排,一方面,对各国财税政策的运用有所限制,另一方面,还是留下了一定的政策空间和灵活维度。

(三)各国运用财税政策支持服务贸易发展时要考虑国情特点

近年来,各国普遍加强了包括财税政策在内的各种政策作用力度,针对服务贸易的特性制定了特殊的财税政策,全力支持本国服务业的发展,以努力提升本国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国情特点决定了政策的特点。我国服务业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促进服务贸易发展需要一条独特之路。在我国还不完全具备全面参与国际多边服务贸易竞争的条件下,作为次优选择,可以重点运用财税政策来参与服务贸易区域自由化,在双边和区域层次开展服务贸易优惠安排。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与财税政策支持的现状

加入WTO七年多来.我国国民经济与外经贸发展成绩显著,服务贸易也取得了喜人成就。但从运用财税政策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角度看,目前还存在着两点不足:

(一)、我国服务业发展与经济服务化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两个结构失衡方面

一是货物贸易的巨额顺差与服务贸易长期逆差之间的不平衡。结构失衡表象的背后是实际经济的失衡:经济结构及其转换受制于资源与生产要素禀赋、科技水平和国民收入高低等众多因素,其中也包括政策作用这一重要变量。我国长期以来优先发展工业.相对忽视了服务业发展,促成了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发展失衡。因此.我们应加快发展服务贸易.鼓励服务贸易出口,以承接服务外包作为重要方式,有效缓解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境况。二是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吸引外资方面的地位不平衡。中国主要依靠成本优势成为位列全球第二的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从外国直接投资在我国的产业分布看,制造业是主导力量.服务业的比重较低.这一结构恰好与全球资本的产业流向形成“倒挂”。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出发,从提升国内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角度考虑,这种不对称的地位亟待改善。我国应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服务产业,特别是现代生产业,扩大外资的技术外溢效应,这对于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学习借鉴国外服务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要鼓励我国优势服务部门中的优势服务企业“走出去”,进行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促进服务贸易出口。

(二)现行财税政策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还远不够

现阶段我国税收制度和地方财政已对服务业给予了一定的政策优惠和财政支持,例如对于能源、交通、邮电、科教文卫、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其他第三产业给予了涉及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众多税种的优惠政策:许多省市的地方财政对于现代生产业如金融、物流、信息技术、会展等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和资助。然而,追踪到服务的进出口贸易环节,现阶段我国财税政策在这方面基本处于缺位状态。这与针对货物进出口贸易较为系统的税收优惠规定形成显著对比,服务进出口贸易仅有少数税收优惠规定(如境内保险机构为出口货物提供保险取得的业务收入可免征营业税),并且享受税收优惠的服务标的是针对货物贸易的追加成分,实质仍体现为对货物贸易的支持和倾斜。此外,由于我国目前还缺乏将特定服务业视为产业集群来加以发展的视野,因此在相关财税政策对服务贸易的支持上,没有特别体现出鼓励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远不及现行政策对一般产业群发展及其对应的货物贸易的支持。事实上,不仅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在信贷、土地、价格等其他政策支持方面也同样存在着对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不对称问题,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两点:一是长期以来对发展服务贸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由于服务贸易涉及多种提供方式和多个门类的复杂性以及国际服务贸易多边规则的特殊性导致的。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可以认为,我国目前运用财税政策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力度还不够,这种支持程度与当前我国要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从经济全球化的贸易、金融、投资和要素流动这四大自由化发展进程来看,目前我国主要只是直接参与了贸易自由化与投资自由化.我们应该利用服务贸易的发展来逐步参与金融自由化和要素流动自由化。通过探索渐进、对等、互利与分部门的服务贸易开放之路,大力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实现“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总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构建一个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

三、构建有效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体系

(一)关注WTO/GATS原则体系与财税政策支持的相容性

要认真研究WTO/GATS原则体系与我国财税政策支持的相容性.尽量减少可能引致的贸易摩擦,特别要关注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相适应性。GATS规定了一整套有关约束服务贸易的原则、规则与范围,其中最惠国待遇为普遍义务但允许例外,市场准入与国民待遇属于具体承诺义务.由成员选择适用。经过多层肯定式的筛选和否定式的排除,GATS实际适用的服务部门与服务提供方式异常复杂,协定适用上具有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复杂性与灵活性。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议定书的附件9中详细列明了对于GATS的具体承诺,覆盖范围涉及服务贸易12大门类155个项目中的10大门类82项,属于承诺数量较多的发展中成员。遵循与WTO/GATS原则体系特点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相适应的指导方向,~方面.我们应充分利用GATS给予发展中成员的灵活性和政策空间,另一方面,应恰当地履行我国做出的具体承诺。所谓的“恰当”具体表现为:对不在承诺范畴的部门内给予财税政策保护和支持.而对于有市场准入承诺但没有相应国民待遇承诺的部门(或提供方式)仍可实施内外差别政策。

(二)财税支持政策要与国家产业与贸易政策相结合

产业是源.贸易是流。财税政策应坚持并加大对服务业倾斜的产业导向,同时重点地向高新科技产业和生产部门提供支持。要从培育服务的产业竞争力入手,努力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特别要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相联系,利用财税政策来支持服务产业走集群发展的道

路,提高服务产业中的嵌入性,提高生产要素相互依存的联系程度。国家应站在发展服务业集群的高度来认识财税政策作用.特别是要注重对服务产业集群的培育。

(三)与全面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目标相衔接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意味着将过去单纯侧重“出口贸易”与“引进外资”的理念转化为“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引进来”与“走出去”的适度结合。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正充分体现了这一转变方向:对服务贸易出口的积极引导与有效激励,特别是商业存在提供方式下的“走出去”,是弥合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结构性失衡的校正器;同时.对服务贸易进口(包括商业存在方式下的引进来)的有所选择和适度保护又能获取服务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与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目标相衔接,服务贸易财税支持政策在服务贸易进出口涉及的商品、人员、技术和资本流动上应注意差别待遇的搭配使用:对于出口涉及的要素流动尽可能给予普遍性的优惠和支持,而对与进口相关联的要素流动给予选择性优惠。

(四)就具体政策运作而言,当前财税政策在服务贸易领域的直接作用应在国民待遇方面

市场准入难以直接形成有效限制,但可通过国民待遇影响外国服务或服务提供者的价格竞争力,继而间接影响市场准入。据此,应研究我国在GATS国民待遇方面的具体承诺,结合“服务贸易提供方式”和“服务贸易部门”两条主线进行政策设计。

一是在“服务贸易提供方式”方面的财税政策设计。根据现有服务贸易统计,全球服务贸易流量在四种提供方式之间的分配比例分别是:跨境交付41%、境外消费19.8%、商业存在37.8%、自然人流动1.4%。据此,在财税促进政策设计上,在出口方面应结合不同提供方式的重要性权重和我国对应的比较优势.而在进口方面应注意与我国关于GATS具体承诺中对四种提供方式的区别态度保持一致。具体而言,应积极引导我国服务企业利用现代通讯手段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实现跨境交付方式下的服务贸易出口,对于承接服务外包获得的营业收入免征营业税,就所得来源地已缴的所得税予以抵免,发生的研发投入若涉及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也可考虑免税j大力支持服务企业通过商业存在方式“走出去”开拓国际服务市场,前期市场调研阶段政府应发挥窗口指导、信息服务和公共培训职能,进入运营阶段后对于企业境外常设机构已纳境外所得税实行全额抵免,继而可以考虑引入无条件的税收饶让抵免:自然人流动方式下的服务贸易出口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劳务输出,对境外提供劳务获得的薪酬免征个人所得税.并对必需的语言培训提供财政资金支持;境外消费方式下,外籍游客的境内购物涉及的增值税与消费税,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在出境时予以退税。进口开放方面我国对境外消费方式管制相对宽松,对跨境交付、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的谨慎程度依序递进。跨境交付和商业存在方式下的进口保护效果对政策运用技巧提出较高要求.为此,一方面应利用政府采购这一政策工具的便利与灵活性。另一方面应号召鼓励国内企业优先购置民族服务产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境外服务提供者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对自然人流动的高度限制主要是出于对社会管理难度的考虑,但对于我国服务贸易部门急需的外籍技术专家或专业人才应放宽管制,并可就其中国境内的劳务所得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二是在“服务贸易部门”方面的财税政策设计。这里重点要研究对不同服务贸易部门的财税促进政策.首先应以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为基础,其次应与我国在GATs上的具体承诺相吻合:未出现在我国肯定式清单中的部门与项目,以及位于肯定式清单具体承诺表中但通过水平或具体承诺的未绑定(即不作承诺)处理而无须承担具体义务的部门与项目,可以自由裁定财政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除此之外,都应严格遵守我国在服务贸易上关于国民待遇的具体承诺:没有限制的应实行内外一视同仁的国民待遇,有限制的则应严格对应实施所列的限制措施(多为业务、时间和地域限制,而非价格方面影响),不能任意增加或修改。

进而,我们还可以将服务贸易的12大类部门,按照传统优势部门、现代新兴服务部门和特色优势部门三大类型进行不同的政策设计。

建筑、旅游和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是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骨干部门,我国对建筑和旅游行业关于国民待遇的承诺水平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财税政策运用的空间,因此,应主要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公共服务网络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强调服务企业要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提高出口效益和附加值。现承诺对于运输部门给予了较高程度的保护.为此,财税政策可以考虑通过增加对国有大型运输企业的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提升企业的价格竞争力,适当调整有关的税收政策,加大运输设施折旧的速度与力度,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条件与财务状况.选择有利于设施更新换代的折旧法.与该行业的国际趋势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