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健康教育教案设计范文

高中健康教育教案设计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健康教育教案设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健康教育教案设计

第1篇

【关键词】结核病 知晓率 健康教育

结核病是一种传统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结核病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大幅度回升,世界卫生组织把结核病列为全球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近年来,由于城市流动人口增加,人群感染机会增多,导致肺结核在城镇的发病率明显增高。高校社区人口密度大、学生集体居住的特殊环境导致结核病的传播的可能性较大;学习紧张并缺乏锻炼,人群亚健康症状突出,更使得结核病人隐性增加,这些病例在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上无特征象,发现率低,极易导致漏诊、误诊,而这些病例的传染性极强,值得社区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卫生部、教育部曾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卫疾控发[2003]187号),要求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为了解大学新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探索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我院联合门诊内科、保健科、放射科等部门,连续三年在入学新生中进行抽样调查,旨在提高大学生对结核病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提高知晓率,降低结核病在高校社区的发病率。

1 调查资料

1.1 调查对象 为了解高校社区结核病知识的知晓情况以便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 ,我院连续三年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被调查人员年龄集中在17-21岁。发放有效问卷3600分,收回3600份,并对收回问卷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在每年新入学的大学生中抽取1200人进行问卷调查,连续三年进行。调查方法为填写开放式问卷。问卷由我院公共卫生科提供,内容主要包括结核病发病、传播途径、防治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1.3 问卷的回收与统计 问卷发放的时间集中在新生入学体检时进行,年级辅导员为问卷发放与回收人员。问卷由新生自己填写,问卷发放两天后收回。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

不同年度、不同性别新入学大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转贴于

1.4 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发放有效问卷3600份,收回3600份。男性1600人,女性2000人,(该校为师范院校,女生比例偏高,所以本次调查中女性所占比例亦偏高)。调查结果为男性知晓率平均为49.3% ,女性知晓率平均为53.6%.结核病防治知晓率逐年增高,但增高比例不大,2008年知晓率(平均值)为50.1%,2009年为51.5%。2010年为52.6%。

2 讨论

肺结核病是长期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也是备受世界关注的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结核病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大幅度回升,世界卫生组织把结核病列为全球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我国2000年第4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居民结核病感染率为44.5%,其中活动性肺结核病人450万,每年新发结核病100余万人,25万人死于结核病,其中75%的结核病人年龄为15-50岁。中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1]。由此可见结核病发病率高,危害大,已经不是单一概念上的疾病,而是全世界公认的公共卫生问题,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高校社区更是如此。

高校社区人居情况特殊,不同于一般的社区,其特点是人口密度大,居住相对集中,结核病易于传播,因此,在高校范围内开展有效的、针对结核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十分必要,这种教育活动重点在于提高广大师生的结核病防治知识水平和健康意识,从而提高结核病的发现率和治愈率,最终达到控制结核病的目的。付莉,田明等2008年报道成都市高校结核病知晓率的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地区大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仅为60.4%,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为50.1%;也认为当前大学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2]这也进一步说明结核病防治知识在高校社区的知晓率不高。我国政府早在2003年就印发了《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把健康教育作为控制结核病的措施之一,并明确提出到2005年全民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60%,2010年达到80%的目标。卫生部、教育部也曾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卫疾控发[2003]187号),要求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由此可见国家和有关部门对结核病的防治及健康教育十分重视。目前各级、各类学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健康教育,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我院开展了为期三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偏低,通过一定形式的健康教育,知晓率虽有提高,但幅度不大,2008年的知晓率(平均值)为50.1%,2009年为51.5%,2010年为52.6%,还达不到《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所要求的目标。因此,了解影响结核病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这次调查,我们总结了影响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几个主要因素:首先是社会动员和健康教育力度不够 ,健康教育没有受到重视并发挥其强大作用;其次为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单一、健康教育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被教育对象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等方面的情况对知晓率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上述情况,在开展结防教育活动中我们认为首先应该从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和专职医生对结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入手,,发挥医疗机构在健康教育中的优势,合理配置宣传教育资源,深入持久地开展易于普及的健康教育活动,采用多渠道、多方位、全面覆盖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根据高校社区特点,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网络、宣传版报、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开展结核病防治专题讲座等方法,有针对性的开展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逐年提高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广大师生的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增强师生的自我保健能力,从而提高结核病的发现率和治愈率,最终达到控制结核病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第2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德育教育;德育渗透

高中三年不仅是学生冲刺高考的长线跑道,同时也是其不断面对来自外界、自身各种压力和心理负担的重要过渡时期。只有拥有良好的思想和心态,其才有可能怀抱着一种较为轻松的态度面对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与各种挑战。而要想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保持思想的积极性,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加强政治德育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在政治教学中融入德育因素,让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渗透、共同产生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良性效果。

1高中政治课程当中的德育渗透表现

1.1教材资料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从德育的概念来说,所谓的德育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法律、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从当今高中政治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各类辅参考资料以及历年高考试题的命题趋势,都可以看出其与德育内容存在着一定的重合性。比如,政治教材当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部分、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及个人价值部分和有关哲学原理、方法论等内容,都直接或间接彰显出德育中的些许内容。而广大教师在展开政治教学时,也会经常性使用该类教学案例或相关概念,来辅助政治中相关理论或问题的解答和表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1.2教学目标的德育属性结构: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行,当前教师在展开有关政治课的课程模式与教案设计时,在教学目标的呈现上都严格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去解答和表述。比如在高中政治有关货币教学的部分,笔者在进行教案设计时,将这一章节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定位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货币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也要其充分认知到“货币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货币是万万不行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明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而这部分教学目标的呈现显然属于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再比如,在学习“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定位为:通过让学生感知小康社会中国建设发展中已经取得的成就,从而树立起强烈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观念———这部分内容显然是符合爱国主义教育定位的。由此可见,政治教学和德育教育在教学目标上存在着相互渗透与融合,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是从侧面提升学生情感意识和确立价值观的重要过程。

2论高中政治德育的重要性所在

通过对当前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有关德育渗透表现的阐释,可以看出,加强德育对于推动高中政治教学必然存在着重要意义,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培养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心态: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心理敏感发育的青春时期,其所面临的不仅有来自高考升学所赋予自身的未来前途前景的压力,也面临着家长、教师等殷切希望之下所转化的心理负担,同时还有各种人际、生活方面的压力。这些现实生活中极容易出现的状况,随时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轨迹,给其思想和精神上带来一定的挑战与“折磨”。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广大高中生需要良好的心态来促使自身在日常工作和学习过程中保持态度平稳、思想积极。因此,高中政治德育的第一个重要性,就是能够帮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态,使其在面对学习或者生活中所出现的苦难时,能够不骄不躁、勇敢面对,同时在不影响自身学习状态的情况下快速走出困境。高中政治德育教育就是对学生的心态进行培养和磨练的过程,从而促使学生在不断挑战自我、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始终前行、不断进步,最终打赢高考这场“持久战”。

2.2培养和磨练学生的意志:在中国传统应试思维的影响下,高中三年的学习演变为最终服务于高考的长途“马拉松”,这就使得学生在展开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良好、乐观的心态,更要有顽强的意志,拥有面对困难不退缩的精神与思想。笔者从事高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曾多次面对这样的学生,其从高一开始就一直拥有非常优异的成绩,但是一旦中途个别考试失误或者成绩不理想,其精神上马上就会陷入萎靡不振的状态,甚至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成绩一落千丈,再也难以恢复到当初的学习劲头和成绩。这是一种遗憾,但对于广大从事政治教学的教师而言,却也不得不引发关于如何培养和磨练学生意志的深思。笔者认为,加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着重对学生的思想意志品质进行教育,让其在面对个人成绩下滑、精神状态不佳时,不至于产生情绪崩溃的现象,反而能在顽强的意志当中,不断学习、不断挑战,在向高考冲刺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信仰和自信心。

3结论

总而言之,高中政治教学本身在教学素材和教学目标上与德育教育存在着诸多的重合性。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德育,加强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思想意志和心态能够产生的积极意义,将有助于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完成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并在高考当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对于广大教师而言,这种重要性的认知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需要教师不断与时俱进,充分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态和外在变化,从而让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产生更为良好的效果。

作者:赵丽萍 单位: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马永顺中学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必要性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改革深化、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加速转型,人们的工作方式与生活节奏发生了重大变化,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使很多人心理压力大,不堪重负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尤其是在当代青少年学生中,心理健康问题日趋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全体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政治教师更是责无旁贷。然而,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中小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实践证明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仅靠一两次讲座,几次心理辅导,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

《心理健康教育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教育的全过程中,无论在德育工作还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都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通过集体教育和分类辅导相结合的形式,采用以事说理、现身说法等有效方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解决学生大大小小的心理障碍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这是现代思想政治科教育理论和社会发展对每一位政治教师提出的要求。

1.遵循教育性原则,充分发掘教材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思想政治课蕴含很多与个人心理品质相关的事例与知识,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宝贵资源,应当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起来。如《经济生活》中的市场经济道德观念、法制意识、合作意识的教育;《政治生活》中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教育;《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塑造人生教育、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生活与哲学》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科学的思维方式教育,等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在备课与授课过程中应充分挖掘这一重要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

2.遵循主体性原则,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民主气息的教育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必须高度重视心理教育,围绕课程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渗透点、渗透方法、渗透过程。

(1)联系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

思想政治课上,创设情境,营造宽松、恬静、优雅的学习气氛,可以大大缩短教学中人与人、人与教材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放心灵空间,让学生多一分活力,增一分灵气,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课堂上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根据内心世界的波动感悟人生,实现道德教育方式和观念的根本改变。例如:教学《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时,针对学生考试失利、家庭纠纷等挫折之后往往会产生紧张、消极、伤心、气愤等消极情绪的实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一个钢琴家的故事:一位钢琴家到一个城市举办独奏音乐会,谁知首场演出,观众不足三成。这对钢琴家来说,实在是很丢面子的事,也很容易影响情绪,使演出质量大打折扣。但那位钢琴家并没有因此而难堪,他在演奏前对观众说:“你们城市的人很有钱,每个人都订了3个座位。”观众一愣,随后便会心地微笑起来,并长时间地为钢琴家的乐观幽默鼓掌。幽默的故事,打破了课堂的沉闷,缓解了紧张的情绪,融洽了师生感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

(2)在课堂的交往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社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们都有民主、平等的需要,中学生尤其如此。在课堂教学的主体环节中,教师采用看书提问、分组讨论、辩论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不同形式,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同时,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回答问题机会,不仅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还让学生在与同学、老师的合作探究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充分认识自身价值,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教师还可以就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惑点开展辩论赛、师生对话等形式构建各种学生能够发挥主体作用的平台,促进师生互动,挥洒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创造力,张扬生命活力,实现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目标。

现代教育倡导“学生中心论”,学生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心理教育与普通知识的传授不同,它不仅是一个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学生感悟和内化的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学融入心理教育的过程,更是学生提高认识水平,健全心理品格的过程。这就要求政治教师无论是教案设计,还是课堂管理,心中始终都要装着学生,围绕学生展开教育、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创设能够让学生广泛参与的教学情境,创新教学方式,比如:组织学生通过个案评述、小品表演、讨论、辩论等形式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主人公精神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体验合作学习的友情与乐趣,感受自我发现的成就感,增强自主意识和融入群体的能力,从而提高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3.遵循和谐原则,在课堂内外,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氛围,塑造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现代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轻松的心情,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巨大潜能。亲其师,信其道。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应保持主动,善于控制自身情绪,做到热爱、理解、尊重学生,善于沟通,勇于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自身的和善宽容、豁达大度来理解、信任和赞赏学生;善于以轻松的表情、诙谐的语言、民主的心态营造出轻松的课堂心理环境,让学生放松心情,以平等的姿态、开放的心胸投入学习。多与学生交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把爱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乐于接受你、接近你,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只有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生正确处理好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才有助于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塑造。

4.遵循差异性原则,构建激励性评价机制,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心理暗示。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和社会的承认,这是人类正常的心理需求。恰如其分的评价可使其潜能得到有效挖掘。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三四倍。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激励手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乐于夸奖,勤于肯定,学会表扬、奖励学生。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课堂提问、讨论问题和课后的作业批改中,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坚持以积极的鼓励性评价为主。如:“你很棒!你做得很好!非常认真!再接再厉!加油哦!”“进步很大!”“期待你下次更精彩的表现!”等肯定与期待的话语。对于学习态度懒散成习、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更应在学生积极完成与其学习层次相适应的学习任务时及时给予适当鼓励,在其心里激起浪花。可见发自内心地赞扬、激励学生,能促进他们积极向上、勇于进取,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