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范文

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

第1篇

[关键词] 精神病人; 攻击行为; 临床特征;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007-01

Clinical features and nursing of Psychopath's attack behavior

Zhang Genfang, Huang ping

(Henan Kaifeng fifth people's hospital, Henan Kaifeng, 475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Psychopath's attack behavior and nursing of it. Method 86 hospitalized patients of our hospital during 2010.01.01-2010.09.30 were taken in random to be retrospective analyzed,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attack behavior were summarized and effective measures are proposed for nursing and prevention of attack behavior. Result 86 patients who are mentally ill, 42 patients of them have attack behavior (48.83%), in these 42 patients, 28 of them are p aranoid schizophrenia patients (66.67%), 10 of them are affective psychosis patients (23.81%), 4 are mentally disorder in epilepsy (9.52%).Conclusion Attack behavior of paranoid schizophrenia patients are most common, the analysis in Psychopath attack and development of nursing measures can decrease the patient hurt themselves and other ones, is helpful for their recover.

[Keywords]Psychopath; Attack behavior; Clinical features; Nursing

冲动攻击行为是精神病患者一种常见的病理,精神病人由于受到诱发因素或者精神症状的影响,突然发生伤害他人或物体的攻击,严重威胁着住院病人以及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1],其危害程度严重,难以预料,给医护人员及患者在心理上造成不安全因素。现就我院86例住院精神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临床特征,提出有效地护理及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自2010年1月1日~2010年9月30日住院治疗的精神病人86例,其中男32例,女54例,年龄19-46岁,平均年龄32.5±1.3岁,偏执型精神分裂症34例,神经症20例,情感性精神病10例,癫痫性精神障碍12例,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2例,人格障碍4例,精神发育迟滞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相关诊断标准。

1.2 攻击行为倾向的患者临床特征 患者攻击行为最易出现的精神症状是幻觉妄想,其发生与精神症状高度相关,占所有精神主导症状的39.5%,部分患者常常周密计划,有明确目标,并且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妄想内容,具有高度危险性,其次易激惹、思维障碍、敌对猜疑、情绪不稳定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另一高危因素,被强制入院、拒绝治疗及检查等而攻击行为发生时,约97%的患者缺乏自知力,入院时表现烦躁、兴奋、拒绝住院、易激怒、不合作、敌意、治疗依从性差、不承认自己有病及情绪不稳的病人易发生攻击行为。

1.3 攻击行为的临床特征 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受病理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攻击行为发生前常表现一些征兆,如常常表现情绪不稳,坐立不安,为怀疑一切,不信任他人,目光中露出敌意,挑剔,骂人,无理要求多,活动量较平时增加,拒绝住院和治疗,存在精神症状如妄想、幻觉、意识障碍等。由于精神科病房对危险物品管理较严格,病人很难得到施暴工具,所以病人攻击行为的方式主要有拳打脚踢,撕咬、卡勒颈部、啐口水 、企图及言语性攻击,病人攻击行为的对象多为与其有密切接触史的病友、家属或陪护、病房工勤人员以及医护人员等,尤其以医护人员受攻击的频率最高,居攻击者首位。

1.4 护理干预措施

1.4.1 评估病人的病情 全面地了解掌握入院病人的病情,包括病人的诊断、病情、治疗、护理及心理状况,并全面准确评估病史及症状变化情况,认真做好入院评估,全面掌握其治疗及存在的护理问题,根据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切实落实护理措施是防范攻击行为的基础,发现病人的攻击倾向,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及时有效进行医疗处理。

1.4.2 建立有利于疾病康复的休养环境 创建一个安静、舒适、美观、安全、整洁的休养环境,将患者安置于安静、宽敞的隔离室内,遵医嘱及时给予保护性约束,避免竞争性的工娱活动,患者的活动不脱离工作人员的视线范围,对具有攻击行为史或现有暴力行为征兆的病人给予加强攻击行为的防范措施。 1.4.3 完善的健康教育 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向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入院初期,向患者做好入院宣教,介绍病房的环境,安全制度以及有关检查内容及检查的注意事项;病情稳定期,向病人讲解有关患病的原因、疾病症状、有关治疗以及预后及预防知识,使其正确认识疾病,主动配合治疗安心住院,提高治疗效果。

1.4.4 加强病房的安全管理,防范于未然由于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突发性、危害性和不可预测性, 良好的组织管理工作不但是一项积极的预防措施,同时也是预防攻击行为的重要手段。值班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认真落实岗位职责,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技术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和完善安全管理,杜绝危险物品进入病房,是防范病人攻击行为的保证。

2 结果

精神病人86例,存在攻击行为42例,发生率为48.83%,其中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发生28例,占66.67%,其次情感性精神病10例,占23.81%,癫痫性精神障碍4例,占9.52%,经药物和心理治疗及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患者均达临床康复出院。

3 讨论

精神病人由于遭受精神症状或者诱发因素的影响,常发生突然攻击伤害他人或物体的行为,能够造成患者、周围环境以及他人各种损失,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对具有攻击行为的患者进行精心护理干预,对防范此类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2-4]。本组资料显示,患者的攻击行为常存在一定的诱发因素,如病人对医院环境陌生,作息制度不适应,过分拥挤,进出不自由,饮食不习惯,有被监禁的感觉,产生紧张恐惧被害情绪都会增加患者攻击行为。本组资料显示精神病人86例,存在攻击行为42例,发生率为48.83%,其中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居首位,为28例,占66.67%。据资料显示[5,6]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对象医护人员占41.66%-68.3%、家属、病人及其他人员占8.34%-31.7%,可见医护人员成为精神病人的主要攻击对象,与本组资料基本一致。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强制治疗手段例如保护性约束,也与病人的攻击行为有密切相关[7,8]。因此分析精神病患者的攻击行为临床特征,采取正确的护理干预及防范措施,采用恰当的沟通方式,减少病人攻击行为的诱发因素,精神科医务人员应当予以高度重视,以减少对自身、他人造成的伤害,减少医疗纠纷,维护良好的住院环境。

参考文献

[1] 于庆波.精神医学与相关问题[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6:155-158.

[2] 沈云梅,黄国秀,等.精神病人产生攻击行为的特点及其对策[J].四川精神卫生,2002,15(3):180.

[3] 钱志萍.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7,5(6):51-52.

[4] 黄月新,许贞琼.精神病人对护士进行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3,16(4):247.

[5] Davis.住院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2,19(1):35.

[6] 危雪芳,谢小青.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1):2675-2676.

第2篇

关键词:精神障碍 预见性护理 护理问题 老年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72-01

据国外文献报道,多达70%~90%的痴呆患者,在其病程的一定时间内曾出现行为方面的异常[1]。老年精神病患者常可因急性精神障碍合并躯体疾病等原因而住院治疗[2]。本文收集2011年1月~12月在我院老年精神科住院患者的资料,对老年精神病患者常见的护理问题以及其间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根据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生理特点,从生活、安全、心理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预见性护理,取得了较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937例患者,男416例,女521例,男患者比例约占43.34%,女患者比例占56.66%,发病年龄55-93岁,其中60-69岁529例,70岁以上308例。诊断:精神分裂症685例,双向障碍29例,抑郁症33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80例,血管性痴呆例32,身体疾患伴精神障碍51例,其他精神病27例。

1.2 护理不良事件统计,共上报不良事件5例,均为跌倒,该不良事件发生的患者年龄最大为86岁,最小为66岁,平均年龄为75岁。

1.3 方法。对本院2011年1月~12月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老年患者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主要包括:自身疾病、用药、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及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通过分析,制定预见性护理措施并积极实施。

2 结果

937例患者中712例(76.02%)患者自知力缺失,不承认自己有病,拒绝接受治疗和护理。254例患者(28.3%)因为沟通不良、护理制度的执行和规范的不健全等,可能导致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服务不到位。常见的护理问题:跌倒、坠床、激惹、不合作、不知避讳危险、服药依从性差、压疮、吞咽困难、噎食、便秘、睡眠障碍、性低血压等。

3 预见性护理

在医疗护理的各个环节中,以疾病的生理变化及各种疾病的发展规律和临床表现为依据,主动对患者进行评估。有预见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和应对方法,可有效地帮助病人解除痛苦,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3]

3.1 跌倒或坠床。①专人陪护。②使用床栏。③地面保持干燥、无积水,活动区域避免障碍物。④物品放置规范,便于患者拿到。[4]

3.2 保护性约束过程。专人负责,给予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及时更换。

3.3 服药依从性差。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引导患者认知和纠正错误认知。②向患者或家属告知有关药物治疗方面的知识。③对患者曾经出现或担心出现的问题给予解释,并及时给予对症处理,④在加以解释时半强迫喂服、鼻饲给药。

3.4 卧床及生活不能自理。①早晚进行翻身拍背,每次3~5分钟。②每2h给予翻身、变换。对身体条件允许的患者每日采取坐位或半坐卧位至少2小时。③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2000—2500ml。④肺部感染危险性加大时可采取雾化吸入。

3.5 便秘。①可饮用蜂蜜水,适当增加花生油、芝麻油等的食入量;避免过食辛辣、煎炸等刺激性食物。每天的饮水量2000~2500ml。②每日清晨饮水后30min及餐后30min做腹部按摩。每次10~15min。③必要时遵医嘱给药促进排泄。

3.6 睡眠障碍。组织患者参加工娱活动,白天小睡20~40分钟为宜。晚睡前热水洗脚,饮用热牛奶,避免刺激性娱乐,必要时使用睡眠药。

3.7 预防压疮。①进行压疮风险评定,1~2小时翻身一次。②保持床铺平整无渣屑。③对小便失禁者使用收集容器,男性用接尿器或一次性薄膜塑料袋;女性可用纸尿片或特制的接尿器以保护局部皮肤。④使用气垫床。[5]

3.8 吞咽困难。给予吞咽功能评估,少食多餐,进食流质饮食或软质饮食为宜。坐位或半卧位进食,出现药物副反应遵医嘱处理。采取集体进餐,严密观察病人进餐情况[6]。

3.9 性低血压。①患者离床时,让患者坐起来,适应几分钟。②当患者洗澡和活动时需严密观察其面色、脉搏,是否出冷汗。③治疗期间,一旦发生低血压,立即将患者平卧,下肢抬高,注意保暖,报告医生处理。

4 结论

预见性护理程序是通过科学手段提高护士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以症状护理为依据,对患者进行循环评估管理。提高护士独立思维与钻研的工作能力;激发学习新理论,新知识的热情,锻炼护士独立思考、分析病情的能力,使护士在工作中逐步建立起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层面去评估和照顾患者的思维和行为模式[3],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及时、最有效的护理。参考文献

[1]李玉兰.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风险分析.现代护理,2011NO.22,165

[2]邓蓉林.住院精神病患者躯体状况护理评估分析.现代临床医学,2008年10月第34卷第5期

[3]张颖.预见性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天津护理,2011年4月第19卷2期,122

[4]邓蓉林,江道群.68例住院精神病人跌倒原因调查分析,全科护理,2009年10月第7卷第10期下旬版(总第159期),2733

第3篇

[关键词] 精神障碍;综合科;潜在的法律问题;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2(a)-0148-03

精神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是人体在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大脑的功能活动紊乱,导致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的异常,有些可伴有生理功能障碍[1]。世界精神病协会调查表明,现阶段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为4.2%,中国达6.9%,且其发病率以每年113.0%的增长率递增,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显示,以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作为疾病负担指标,精神或神经性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第一位,其中抑郁症占精神神经性疾病的首位[2]。多数有心理问题的患者都是在非精神科诊治,有研究表明,2/3的抑郁症患者是在综合医院就诊,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妇产科的患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分别为21.61%、19.2%、14.27%和11.10%,平均达16.48%[3]。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精神障碍伴或不伴有躯体病的患者到综合科诊治,如分娩、剖宫产、普外、骨外等术后患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自2013年5月1日起实施,从而为精神病患者的求助、治疗及康复提供了法律保障。综合科的医务人员应如何接待这些特殊群体?这是一个值得沉思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可能存在的相关法律问题:

1 拒绝接收或推诿伴有精神障碍患者

诊治精神障碍患者利润低,护理工作量大,风险高不安全且容易引起纠纷,医患争议多,因此很多医院都不愿接收精神障碍患者。江苏省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是一家三级精神病大专科、小综合医院,过去有妇产科病房,曾接受过许多被其他医院拒之门外的患者,曾有1例极度不合作的孕足月精神病患者,经我院妇产科医生检查,发现胎儿情况非常不好,由于我院医疗条件及设备有限,建议其家属选择条件较好的综合医院诊治,然而却被市区内数家医院拒收,最后患者不得不再次回到我院,最终家属签字表示愿意承担一切手术风险并与我院无关。

精神障碍患者就诊于综合科存在很多问题:①给病房管理带来很大困扰。躯体疾患伴精神障碍患者,很容易被忽视,尤其在疾病的发作期,患者比较吵闹,不合作,且无自制力,很难与人沟通,很多患者没有交流能力,不能自己描述症状,只能依靠家属提供病史,这样就并不能保证病史的确切完整性,极易导致误诊漏诊[4],此外,患者的不配合也使治疗难度加大。所以精神障碍患者这些特点,给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对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精神障碍患者合并躯体病、传染病后,疾病叠加导致治疗过程更长、更复杂,费用也更高。此外,由于某些患者兴奋、吵闹,会影响其他正常患者的休息,因此兴奋、冲动、伤人的患者最好安排在单间,远离其他患者,但又不能离开医护人员的视线,以防发生意外,但由于综合性医院患者很多,病房床位紧张,给病房管理带来很大困扰。②医患关系紧张。精神障碍患者在综合医院就诊有意外发生的可能,如走失、坠床、跳窗自杀等,尽管有陪护,家属也签署了协议书,但院方仍然责任重大。住院期间,患者发生意外,不管是开放性还是封闭性病房,医院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去年我院在开放性病房发生2起意外事件,在有监护人陪护并签字的情况下,患者发生跳楼自杀,引起严重的医患纠纷事件,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容易忽视患者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诉严重但又无明显的躯体症状,而患者也会因心理行为问题频繁就诊,一方面可能会导致过度检查,致使费用增加,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医院的敷衍和推诿,容易使患者产生误解、失望,医患争议多。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医患纠纷数量明显增加,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患者伤害医务人员的行为也时有发生,2013年7月,北京发生了两起精神病患者持刀伤人事件。目前,精神疾病已演变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③惩罚、过度性约束保护,侵犯患者的人身自由权。精神障碍患者自身的特殊性,增加了医务人员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可能,过去护理人员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如当患者冲动、伤人、自行拔针、解除外固定材料、拆除伤口敷料及护理操作不合作时,如护理人员在未经患者或家属同意,没有医嘱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医嘱的有效执行,给患者实施强制性保护约束,以便尽快控制病情采取强制性干预措施,但不能排除惩罚、过度性约束保护的可能性。按精神卫生法第四十条规定,精神障碍患者在医疗机构内发生或将要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扰乱医疗秩序的行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没有其他可替代措施的情况下,可以实施约束、隔离等保护性医疗措施,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应当遵循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并在实施后告之患者的监护人,禁止借用约束、隔离等保护性医疗措施惩罚精神障碍患者。④医方知情权与患方隐私权之间的冲突问题。泄露患者隐私,侵犯患者隐私权,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将与患者病情有关的信息随意散播,透露给第三人,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就医等造成不必要的干扰。⑤侵犯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在实施特殊检查,治疗前、中、后时,不能因为患者的精神障碍,不配合,沟通有困难就不沟通,应将检查和治疗的目的、方法、结果、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客观告之患者及患者的监护人,并在医患沟通协议书上签字表示同意。⑥侵犯患者人格受尊重的权力。精神障碍患者在疾病发作期,可能会对奇装异服,行为表情怪异,情感表达异常等行为进行取笑、传播,也可能对部分因攻击医务人员及其他患者而受到强制性约束的患者进行戏弄、嘲笑、围观、打骂,实施惩罚性保护性约束。

2 解决对策

①组织大家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增强法律意识,依法行医。精神卫生法2013年5月1日正式实施,不仅精神专科相关医务人员要认真学习、培训,其他综合科相关医务人员也应该认真学习,了解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精神卫生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医疗机构不得因就诊者是精神障碍患者,推诿或者拒绝为其治疗属于本医疗机构范围的其他疾病。②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医疗行为。如知情同意制度、强制性约束保护制度等,严格按规章制度,以制度约束行为。《精神卫生法》规定,精神病患者检查和治疗都要遵从“自愿原则”,在病历资料中应如实记录患者的病情,治疗措施、用药情况、实施约束、隔离措施等内容,并如实告之患者或其监护人,患者或其监护人可以查阅、复制病历。对于伴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冲动、伤人、自伤行为,影响诊疗秩序,可以请精神专科医师会诊,联合处理,需实施强制性保护约束时,要严格遵守精神卫生法的规定,将实施约束的目的、方法、约束时间、注意事项,详细告之患者,取得患者同意,如果患者无自制力,不配合,必须取得患者监护人的同意,并取得书面同意。医生开医嘱,并在病程记录中和护理记录单中详细记录执行情况,设置约束保护观察记录单,详细记录约束保护执行时间、被约束肢体的血运、活动度、约束的效果、取消约束的时间、患者的情况等。医生没有医嘱,护理人员擅自执行就是违法的,保护性约束只能由有资质的医护人员参与而且只能短时间使用,患者情况好转后,要及时解除约束。③积极开展非精神卫生专业医务人员培训。学习常见的精神卫生知识,提高常见精神障碍和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国外有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准确评估精神病患者的压力和危机,以及对患者的观察、沟通来减少对患者的躯体约束[4]。④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服务。要积极为患者提供一个避免诱发和加重精神症状的环境,病室内设施力求简单,经常检查是否存在危险物品,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也是对医护人员自身的关爱[5]。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定期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普及家庭精神卫生知识,加深家属对患者的了解,提高家庭的亲密度与适应性,家庭的亲密度与适应性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及家庭体系随家庭环境和不同发展阶段而改变的能力[7],鼓励患者家属经常探视、陪伴患者。有报道发现,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差是患者产后抑郁的重要原因[6]。此外社会、医疗机构、媒体等也要加强对精神卫生的宣传力度,根据2009年初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可知,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0%,就诊率更低。另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重症精神病患者已超过1600万,每年由精神患者引发的刑事案件数以万计,而近年来精神病患发病率更是呈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当前精神病发病率已占我国所有疾病发病总数的20%,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多数人由于缺乏对精神病的了解而产生恐惧、歧视,本来应该当面说、大声说的一些看法、想法,却只能小心翼翼地私下说、小声说,结果导致本来就敏感多疑的患者更加敏感,甚至引发愤怒情绪。患有精神病或被送入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即相当于被贴上了一种标签[7],有研究发现,公众对待精神分裂症的负性和拒绝态度多年来改变甚微[8]。社会公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有刻板印象,只要听说是精神分裂症或是住过精神病院,就会产生排斥的心理[9],实际上精神病患者和其他人一样也需要别人的肯定和认可,所以在与之沟通的过程中,要多鼓励他们并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而不是过多地表达无奈、不屑,甚至反复提及“有病”、“不正常”等字眼。提高公众对精神障碍的认识程度,消除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让更多的人去关心和帮助一特殊人群。目前,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率将升至1/4。另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统计预测,到2030年单项抑郁障碍将成为仅次于艾滋病的全球第二大疾病负担[10]。⑤建立监督机制。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及时发现和提醒在诊疗过程中违法违规行为,尽量减少因医患沟通不当而引发的医疗纠纷的发生。

3 小结

精神障碍患者属于弱势群体,由于社会上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和自身的病耻感,使得很多精神病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不敢到医院接受治疗,更不敢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担心被别人知道病情后会给自己或家人的生活造成影响,所以千方百计地隐瞒生病的事实[11],因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耽误病情,精神病患者引发意外事件原因复杂,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及时诊治[12-13]。因此我们要为患者提供一个没有歧视、宽容的环境,以更加包容、理解、尊重的态度与他们相处,让他们放下各种担忧,积极就医,就会避免或减少这些隐患。精神疾病同其他疾病一样可防、可控,精神卫生法的实施,是让全社会都来关注这一群体,通过法律对其合法权益予以特别关注和切实的保障,规范医疗行为,依法行医。精神卫生法的学习与培训,不仅仅针对精神专科相关医务人员,还要对综合科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医务人员应注重自已的行为,善于运用沟通技巧,掌握对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少医患争议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吴建红,梅红彬,张春娇.现代精神障碍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1-2.

[2] 宋宇,徐菲,杨威,等.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3):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医务人员培训教材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医务人员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57.

[4] 胡萌,李臻,张顺英,等.抑郁症患者在综合医院误诊分析[J].中国医药,2010,5(2):184-185

[5] Jonikas JA,Cook JA,Rosen C. Brief reports:a program to reduce use of physical restraint in psychiatric inpatient facilities [J]. Psychiatr Serv,2004,55(7):818-820.

[6] 信春鹰.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16-17.

[7] 柯且琴,瞿雪燕.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产后抑郁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8):60-62.

[8] 肖惠敏,曹惠贞,郑建伟.应对方式、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乳腺癌患者自尊的关系[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9):901-902.

[9] 郭全芳,张云红.抑郁症患者情感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1):967.

[10] 郭全芳,张云红,卢世臣.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遭受歧视的体验与应对[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667.

[11] 斯蒂文·海斯.学会接受你自已-全新的接受与实现疗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55-57.

[12] 曾承.精神病患者求医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140-141.

[13] 陆沈艳.精神科常见意外事件的原因及护理安全管理[J].内科,2010,5(2):216-218.

第4篇

【关键词】 自我;本我;超我;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55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65-01

精神分裂是精神病患者之中的一种常见病,其中男女的发病几率几乎相同。根据研究表明,关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理总共有三种,一为生理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状产生大脑皮质慢性催眠基础上,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抑制过程可能导致不同的精神症状,当抑制情况波及皮下情感反射弧时,则出现情感淡漠和迟钝。二是免疫学假说,认为精神分裂是某种异常的免疫反应。三是心理学发病机制,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精神分裂是“力比多”(libido)退缩到依附自我的地步而使外界变得毫无意义,也不会产生移情。[1]

在第三种心理学发病机制中,所谓的“力比多”(libido)的中文含义为人的天生欲望,即人的本性。根据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依德的理论,人的身体之内存在着三种意识控制力量。一为“id”,即本我,其实在某种意思上而言就等同于“力比多”。二为“ego”,即本我,意思为一个人表现出来的状态。最后一种力量叫做“superego”,即超我,表现为外界的约束,比如社会习俗,法律道德标准等等。弗洛依德认为只有本我和超我的力量在一个此消彼长的相互制衡过程中,一个人才能表现出正常的自我。而如果本我和超我之间任何一种力量占据了绝对优势的话,都会导致一个人的自我失调。[2]如果精神分裂是因为个人的“力比多”退缩到依附自我的程度而造成的疾病的话,那我们就可以根据以上的理论认为精神分裂的发病原因是由于个体中本我的力量压制了超我的力量而表现出的心理失衡。

而在女性患者的身上,这种心理学发病机制显得尤为明显。在西方文化中,《圣经》中记载了上帝造人的故事,女性作为男性的一根肋骨的化生,从最开始就处于屈从于男性的附属地位。而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在明朝之后盛行的“程朱理学”,更是把妇女的地位降低到了社会的底层,出现了诸如“三从四德”等苛刻的女性必须遵守的道德及社会规则。如果把这些外界的文化及社会约束看做是“超我”力量的话,女性出现精神分裂症状完全可以说是由于自身“超我”力量长期过度压抑“本我”而最终导致的“本我”力量的大反弹。而女精神分裂病人的初期症状一般表现为少言寡欲,远离社会,沉浸于自我的世界和幻想之中,而急性发作时常表现为异样的狂悲或狂喜,具有对外界强烈的破坏欲。如果把语言和社会等因素视作是“超我”力量的话,女精神分裂病患的发病完全可以视作是过度压抑的“本我”力量对“超我”力量的病态逃避和反抗。

针对女精神病患的发病机理和特点,临床心理护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女性精神分裂的康复性心理护理中,应该设法取得病人相关病史及生活式。有研究表明,精神障碍的发病原因可以归于儿童或幼儿时期的不良事件或反复精神刺激。成人如果只表达儿童的情感或长期沉浸于儿童或幼儿时的反复创伤,就会表现为幼稚,无知,紊乱,失去现实的表达和认知能力,这是精神分裂的症状表现[3],也可以视作是对“超我”力量的逃避行为。因此在提供临床心理护理的过程之中,首先应该了解病人的病史以及家庭史,以期可以找出导致病人幼年时心理创伤的来源。而女患者由于社会地位和自身心理条件的限制,在童年时期遭受虐待或者接受来自于外界威胁的可能性要大于男性患者。例如四川省空分厂职工医院在1995年7月的一份精神病案例中,发病女患者30岁,因外界一般程度不良刺激而造成精神分裂。后来经调查,该患者幼年时期曾因为家庭中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而经常目睹父母吵架及厮打。因此在提供临床心理护理时,除了针对应激性事件提供心理护理辅导之外,还应该详细地了解导致病人发病的深层次原因,以建立符合病人自身特点的心理护理方案。

其次,在对精神分裂女病患的护理中,应做到多沟通和交流。语言在现代西方文论中被认为是“超我”力量的体现[2],患者能进行正常的语言沟通和交流,也是其“本我”和“超我”力量回归平衡的表现之一。护理人员一般为女性,因此在护理女性精神分裂患者时拥有一些比男性医务工作者更大的优势。较之男性精神病患而言,女性精神病患可能遇到的需要应对的心理问题更多。因为在中国社会,女性生育和养育子女的任务普遍多于男性,而在就业问题上,女性的优势并不明显。所以女性精神分裂病患在康复期可能会对自己以后的就业及婚恋生育等问题表示出担忧或不良情绪。另外,女性在特殊生理周期也会因为身体内分泌的变化和身体不适而表现出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心理护理工作中,应该随时密切观察病人出现的不良征兆,以提供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对于在婚恋生育及养育自己子女的情况上表现出担心的患者,要通过关心,疏导,安稳及分析,使其了解关于精神分裂的相关知识,预防复发和护理治疗重点,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便其日后能够正常承担女性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对于自己今后的就业和生存问题表现出担心的患者,护士应该以自己的职业经历来向患者表明女性职业的优势所在,并依据可靠的相关资料,让患者了解自己康复出院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对于因心理性周期而出现不适症状的患者,除了相应的言语疏导措施之外,还可以向医师说明,在其指导下使用一些可以缓解患者生理期不适的药物。另外在言语交流时,应尽量使用鼓励,安慰及治疗型语言,尽量杜绝指令型语言,还可以用一些轻微的身体接触,例如轻拍病人肩膀表示鼓励或安慰,以此来逐渐减轻病员对外界的过度防御和抵触心理。

最后,还可以在病情程度许可的情况下开展一些工娱疗活动。可以组织科室中的病员在病情许可的范围内进行诸如羽毛球,乒乓球,象棋,围棋等常见的体育活动。在参与的同时,可以给予自己的病员相应的心理指导,使其能逐步重新建立起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将来其回归社会打下基础。例如2000年四川省空分厂职工医院的跨年活动中,该院组织其精神科的女病人成立时装表演小组,由该院护士和女病员共同参与参加表演服装的设计、面料选取及彩排表演等活动,最后表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整个组织和参与比赛的过程中,无疑增加了女病患和外界社会以及病员之间的交流,有益于女性病员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渐重拾正确的自我意识和信心,大大地推进了患者的康复进程。

总之,精神分裂型患者尤其是女性精神分裂患者在致病机理上不同于其他的精神病种,护理人员在执行常规精神病心理护理措施的同时应该注意有的放矢,针对其特点提供有效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 张俊青“浅谈精神分裂症疾病的病因,症状,预防和治疗”,中外妇儿健康,2011年8月第19卷第8期

第5篇

氯氮平致剥脱性皮炎1例护理体会

碳酸锂治疗的护理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初探

人性化管理在戒毒科护理中的应用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家庭护理35例报告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例误诊分析

妇科急腹症38例误诊分析

绒癌误诊5例分析

失眠的原因与诊治

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疗的若干问题

老年人心脏性猝死的诊治

甘利欣与其他药物联用对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治疗效果

疼痛的心理干预

腹部术后肠内营养的护理进展

中药外敷涌泉穴在儿科疾病中的治疗作用

1530例中青年干部职工体检总结及建议

社区老年人健康体检的分析和社区健康管理

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合并症的预防

章丘市某中学学生体检结果分析

朝阳市第一高中结核病局部暴发流行调查

精神病院肺结核患者的管理

中学生氟斑牙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调查分析

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问题及排解的方法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住院心理问题的观察与分析

我院近五年收治三无精神病患者分析

对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与分析

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双源CT检查前健康教育价值的研究

高脂血症的合理预防和控制

中医特色理论在护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研究

我院门诊患者苯二氮类药物使用调查

奥美拉唑引发皮肤湿疹1例报告

加强拆零药品管理,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做好血沉测定的几点体会

影响血液检测质量的常见原因

免疫印迹法检测抗ENA抗体结果分析

血液分析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偏高原因分析

腹泻粪便标本菌群分析的临床应用

尿液分析前的检查与建议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壁内血肿中的应用

DWI与~1H-MRS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应用

GE Hispeed dual双排螺旋CT伪影故障分析与排除

新型肾病检测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经阴道超声对早期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

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诊断分析

基层儿童保健门诊坚持每个工作日开放的做法和体会

医疗纠纷应急处置的思索与探讨

提升护理质量以促进医疗安全的方法探讨

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开放病房管理对精神病患者治疗效果的观察

护理应急预案在精神科危机状态中的应用

精神科护理风险识别与防范

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

精神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

中心供应室防止院内感染的管理措施

浅谈检验服务与医患和谐关系

护士长晚间查房的做法与体会

精神科护士自我防护意识的调查分析

层流手术室的使用及物资管理

第6篇

【关键词】 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酒精;自杀

酒精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长期反复大量饮酒会导致病人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也会严重影响病人的社会功能 [1]。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的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常见的精神病[2]。据有关资料记载,精神病病人的自杀率高于一般人群的10倍~30倍[3],在精神科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准确观察或预防精神病病人的自杀行为是较为棘手的问题之一。本研究就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杀行为的原因、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以寻求有效的医疗、护理防范措施。

1 临床资料

2003年1月—2005年10月在我院住院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CCMD2)诊断标准,且此次住院前后伴有自杀行为的病人,其中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病人12例,在同期住院病人中无嗜酒史的精神分裂症病人13例。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组病人年龄20岁~56岁,平均30.12岁;病程为5年~38年,平均17.63年;小学及文盲6例,初中及以上6例。精神分裂症组病人年龄18岁~51岁,平均28.35岁;病程6个月至35年,平均16.37年;小学及文盲8例,初中及以上5例。

3 讨论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病人均属于重性精神病,在住院病人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通过对比分析,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组病人发生自杀行为10例,精神分裂症组发生8例,在临床上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组病人的视幻觉、易激惹、自杀行为出现的例次多于精神分裂症组,而听幻觉、被害妄想、嫉妒妄想、情绪低落、冲动行为出现例次少于精神分裂症组。无论是酒精所致精神障碍还是精神分裂症病人,其自杀行为各有其特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组病人的自杀方式以自缢和药物中毒多见,精神分裂症组病人所采取的自杀方式以绳带吊颈、刀割伤、过量服用药物多见。自杀是精神科常见的、严重的意外事故之一,给家庭、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分析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病人和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自杀原因,了解自杀临床特征,找出规律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防范措施,掌握自杀预防的要领和实施方法,将自杀行为控制在萌芽状态之中,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对入院前有自杀行为或企图的病人应提高警惕,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重点交班,做好安全护理;经常与病人交谈,耐心倾听病人主诉,运用各种沟通技巧,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到因人、因需施护,预防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因为本次调查分析样本少,年龄和病程没有进行更进一步的统计学分析,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进一步总结经验,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数据。

【参考文献】

[1] 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505.

第7篇

攻击是任何形式的有目的伤害另一生物体,而该生物体所不愿意接受的行为。攻击行为包括:躯体攻击、语言攻击、物体攻击和自身攻击[1]。攻击的极端形式称为暴力行为,可造成严重伤害或危及生命[2]。住院精神病人由于受其精神症状或其它诱发因素的影响,常常突然发生直接伤害他人或物体的攻击行为,对患者本身、他人及周围环境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对攻击行为的识别及处理,是精神科医护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分析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掌握其发生的规律、特点及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可减少对自身、他人造成的伤害,减少医疗纠纷,维护良好的住院环境。近年来精神医学界对攻击行为的分析和护理做多方面的探讨,现综述如下。

1患者特征

1.1精神疾病类型住院精神病人由于受其精神症状的影响或其它诱发因素的影响,常常发生攻击行为,目前较为一致的结论是精神分裂症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率最高,达49.38%-80%[1,3],其中尤以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分裂症更为常见(占75%)[4];其次情感性精神病,癫痫性精神障碍、分裂样精神病、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攻击行为发生报道。

1.2攻击行为病人临床特征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攻击行为的发生与精神症状高度相关[3,5],最易出现攻击行为的精神症状是幻觉妄想,占所有精神主导症状的35%-45%,这类病人高度危险,他们常常有明确目标,周密计划,并且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妄想内容;其次是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敌对猜疑、思维障碍、被强制入院、拒绝治疗及检查等是攻击行为产生的高危因素。而攻击行为发生时,97%的病人是缺乏自知力的[6],以上提示入院时表现兴奋、烦躁、情绪不稳、拒绝住院、易激怒、敌意、不合作、治疗医从性差、不承认自己有病及具有有关精神病性症状的病人易发生攻击行为。

2攻击方式

由于精神科病房对危险物品管理较严格,病人很难得到施暴工具,所以病人攻击行为的方式主要有徒手攻击(包括拳打脚踢,卡勒颈部、咬人、扯头发、啐口水、企图及言语性攻击,如:威胁性言语、辱骂、下流言语等)占62.01%-86.67%,其中以拳脚相加多见,言语性攻击常常早于人身攻击;其次为日常生活用品、危险物品攻击(如牙刷、口盅、痰盂、扫帚等)[3,5,7]。男病人的攻击行为多为伤人、自伤、毁物、威胁要打要杀、粗言谩骂、猥亵;女病人的攻击行为多为抓对方头发、咬人、踢人、辱骂、啐口水、摔盆碗、泼水等[8,9]。

3攻击主要对象

由于精神科病房具有相对封闭的特点,病人攻击行为的对象多为与其有密切接触史的医护人员、病友、家属或陪护、病房工勤人员等,尤其以医护人员受攻击的频率最高,居攻击者首位,资料显示:医护人员占攻击对象的41.66%-68.3%、病人或家属及其他人员占8.34%-31.7%,在病人的攻击对象中,工作人员占首位,,而护士所占比例又最高,可见医护人员成为精神病人的主要攻击对象[7,8,10]。

4发生攻击行为时间

据统计,住院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发生时间多在入院后的1个月内,发生率占90%,入院1周内发生者近半数,入院半个月以内占56.67%,0.5-1个月占41%;入院1个月以上占3.33%,发生攻击行为的具体时间:白班(30.73%-37.3%),中晚班(28%)>上夜班(21.4%~49.32%)>下夜班(16.43%-19.8%)[5,10,11]。

5诱导因素

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除受病理因素影响外,环境因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过度拥挤,缺少独处,闲散无事可能导致攻击行为[12]。刘克礼[13]报道过分拥挤增加攻击行为的可能性,精神分裂症尤其如此。精神病人多数不承认有病,被骗或强制住院,以及对医院环境陌生,作息制度不适应,饮食不习惯,进出不自由,有被监禁的感觉,因此产生紧张恐惧被害情绪而出现攻击行为[14]。此外医务人员的强制手段(如对病人进行保护性约束)与病人的攻击行为有密切相关[15]。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与沟通方式不恰当,如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说话态度生硬、粗暴或与病人争辩、有意等,环境存在可攻击他人的物品,如扫把、拖把、碗筷、椅子等均是造成病人攻击行为的因素,应引起精神科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因此提示,病房环境的布置及执行治疗护理时,尽可能宽松一些,需全面考虑安全管理,这样可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或至少使攻击行为的模式有所改变。

6攻击行为发生的征兆评估

病人在出现攻击行为前常常表现为不信任他人,怀疑一切,情绪不稳,目光中露出敌意,挑剔,骂人,无理要求多,坐立不安,活动量较平时增加,拒绝住院和治疗,存在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意识障碍等。

7防范措施

7.1加强病房的安全管理

良好的组织管理工作不但是一项积极的预防措施,同时也是预防攻击行为的重要手段[16]。由于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突发性、危害性和不可预测性,所以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岗位职责、应急预案和完善安全管理,杜绝危险物品进入病房,值班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认真落实岗位职责,是防范病人攻击行为的保证。

此外,创建一个安静、安全、美观、舒适、整洁的休养环境。对有攻击行为史或现有暴力行为征兆的病人安置于安静、宽敞的隔离室内,不安排竞争性的工娱活动,遵医嘱及时给予保护性约束,病人的活动在工作人员的视线范围,均是攻击行为的防范措施。

7.2全面掌握病人的诊断、病情、治疗、护理及心理状况

要全面地了解掌握入院病人的病情,认真做好入院评估,全面准确评估病史及症状变化情况[17],对其治疗及存在的护理问题要全面掌握,根据具体情况切实落实各项护理措施是防范攻击行为的基础。及时把病人的攻击倾向告知医生,以便及时有效进行医疗处理,并认真落实交接班制度。

7.3健康教育

根据病人病情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向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如入院初期,向病人宣教住院须知、安全制度、有关检查内容及检查的注意事项;病情稳定期,向病人宣教患病的原因、症状、治疗、预后及预防,使其正确认识疾病、安心住院、配合治疗,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并指导其学会控制情绪,分散注意力,转移攻击行为的方法,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情绪[18]。出院前期,向患者宣教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坚持按医嘱服药及其目的,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定期复查的重要性等。7.4“以人为本”的人文护理

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中,传统的服务观念已不适应,张静怡等[19]所采用的整体护理干预方法,从社会、文化、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出发,考虑病人的健康问题,解决病人的实际需要,从而稳定病人的情绪,控制攻击行为的发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为病人创造与家属沟通的机会(电话联系,探望),为病人提供喜爱的食品,为病人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读书活动、演讲、谈心得、书法,手工制作、唱歌、跳舞、仪表整理、劳动等,并给予奖励),为病人创造节日的氛围(逢节日到来有问候声及祝福声,并召开公休座谈会议等),根据冬夏季节的变化,分别为病人提供防寒保暖措施及防暑降温工作。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正确对待精神病人的言行,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尊重病人的人格,文明服务。

7.5行为干预[20]

要重视引导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工娱疗活动及文体训练等。如下棋、打扑克、搞卫生、做操、书法、朗诵等,这样既丰富住院生活,又能分散注意力,对病人的努力和恰当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鼓励病人强化自我,使其改变行为方式,发挥最大的潜能,培养自己逐渐表达出社会能接受的态度,并给病人提供可模仿的角色榜样。对已发生攻击行为的病人,要尽快控制场面,疏散围观病人,转移被攻击的对象,应设法转移病人的注意力的同时称其不备多人快速对病人采取保护性约束,约束前病人告知保护的目的,并严格执行保护性约束制度,以减少因隔离约束引起病人消极的一面。

7.6注重岗前培训及在职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及防范措施

加强对各级各护理人员的培训及教育。培训内容有:职业道德规范,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接触病人的方式方法、各种相关防范措施、安全管理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学习等。经常开展各种安全意识教育和防范暴力行为知识学习,进行专业防护训练,掌握各种有效技术,包括言语、行为等综合有效措施,及时预防和制止病人暴力行为的发生[21]。

综上所述,作为精神科护理人员应牢固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全面了解分析攻击行为的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才能最大限度的防止或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新晨:

参考文献

[1]王小平.攻击行为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5,22(1):23-27.

[2]KaplanHIlComprehensiveTextbookofPsychiatry4thed.Vo1.1,1985.

[3]张有成,鹿存芝.60例男性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6,28(11)844-848.

[4]沈云梅,黄国秀,等.精神病人产生攻击行为的特点及其对策[J].四川精神卫生,2002,15(3):180.

[5]黄月新,许贞琼.精神病人对护士进行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3,16(4):247.

[6]钱志萍.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7,5(6):51-52.

[7]霍桂芹,党伟.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因素分析及防护[J].中国保健,2006,14(16):79.

[8]危雪芳,谢小青.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1):2675-2676.

[9]穆世铭,高光平.谢小青.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干预[J].现代医药卫生,2003,19(5):645.

[10]杨颖,刁俊荣.121例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5,17(12):741-742.

[11]王志英.住院精神病人发生危险行为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2):80-83.

[12]Davis.住院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2,19(1):35.

[13]刘克礼.精神病房内拥挤与攻击行为的关系[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2,19(2):115.

[14]武艳红,郭志芳,樊献丽.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3,17(7):848-849.

[15]卜永霞.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因素分析及护理[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2,23(3):298-299.

[16]于庆波.精神医学与相关问题[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6:155-158.

[17]陈常玉,郭丽,陈维香.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特点及护理干预[J].山东精神医学,2001,14(1):67.

[18]丁宝坤主编.护理心理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145—149.

[19]张静怡,冯风莲.整体护理对控制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防范效果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1999,21(9):573-574.

第8篇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8(b)-014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of psychotic relatives and provide optimizing theoretical guidance of nursing service for psychotic relatives. Methods From October 2012 to September 2013, 152 relatives of psychopath in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Huizhou City (“our hospital” for short)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who were given the normal nursing; while 160 relatives of psychopath from October 2013 to September 2014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group, who were treated with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normal nursing. The self-evaluating table of SCL-90 was used in the two groups,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 Before intervention, SCL-90 score in the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after intervention, SCL-90 score of somatization, obsessive-compulsive,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anxiety, hostility, horror, paranoid and other psychosis in research group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an not only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relatives, but also return their social functions, and provide better home nursing service for the psychopath, it is helpfull for patients' recover.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ntal disease; Effect

精神疾病是一类常见的慢性疾病,病程多反复迁延,患者家庭作为精神病社会关怀的主力军之一,长期背负着巨大的精神与经济压力,并且由于社会的歧视与偏见,患者家属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冷漠的对待,一些家属因长期郁积的压抑无法得到及时疏导,逐渐演变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1]。据调查显示,家庭支持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康复、就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因此,关注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极具有现实意义。笔者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后发现,心理健康教育用于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心理干预的案例较少[3]。故笔者设计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精神病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9月广东省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精神科精神病患者家属152例进行问卷调查,设为对照组,其中男48例,女104例;年龄40~71岁,平均(63.2±2.6)岁;大学学历16例,中学学历72例,小学学历64例;选取我院精神科2013年10月~2014年9月符合调查对象条件的精神病患者家属160例进行问卷调查,设为研究组,其中男60例,女100例;年龄44~72岁,平均(64.5±3.1)岁;大学学历24例,中学学历64例,小学学历72例。所有患者入院当天均由两名具有主治医师职称以上的医生联合诊断,确诊为精神疾病,诊断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本次研究每位患者均只测试一位家属。纳入标准:排除滥用精神药物者;无任何精神疾病;无重大脑器质性疾病。两组患者家属在年龄、文化层次、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家属均了解本次研究且自愿参与。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服务方案。主要涉及相关精神性疾病的健康宣教,包括疾病的发生机制、预后转归、治疗注意事宜及照护措施,另外,采取心理疏导的方式引导家属进行情绪放松。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为期15周的干预,每周至少2次,每次30 min。

1.2.1 认知干预 护理人员向研究组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有关精神病的病因、注意事项、常见类型等基础知识,帮助其构建有关精神病的知识体系;引导患者关注自身精神状况,了解精神药物的不良作用及针对不同类型的精神病应采取的措施。通过讲解成功案例使其了解社会支持对病情的作用,培养其的社交能力。

1.2.2 心理教育 患者的病态行为、对患者前途的担忧、社会的漠视、巨大的经济压力等原因均使研究组处于长期的应激状态,极易因此出现一系列的精神症状,如恐慌、心悸、抑郁等。护理人员应充分体谅患者家属的心境,进行“换位思考”,对其进行心理干预,鼓励他们倾诉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扮演好倾听者的角色,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若发现患者心理状况不乐观,应联系我院心理医生对其进行治疗。

1.2.3 团队支持 组织患者家属开展一些团队活动,如羽毛球友谊赛、书法练习、广场舞学习等。由于患者家属们经历同样的痛楚,存在共同语言与谈话基础,护理人员在组织活动时,可鼓励患者家属间多进行交流,帮助其建立信任的关系,做到彼此接纳并认同,可以相互吐露心声、宣泄不良情绪。

1.2.4 冥想训练 护理人员应选择安静的地方指导患者家属进行冥想训练。告知家属盘腿而坐,挺直脊背,用鼻子深呼吸,直至感觉肺部充满空气,腹部及胸腔均扩张,再用嘴缓缓吐气,在将要呼尽空气时收紧腹肌,排空腹部内的所有空气。指导家属默记呼气与吸气的次数,使其能专注于呼吸,从而在吸气与吐气之间进入冥想状态,心境得以处于平静状态。

1.3 观察项目

两组家属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15天末均接受症状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是世界上广为认可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该量表共90个条目,9个项目,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SCL-90的每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1分:自觉无该项症状;2分:自觉该项症状有问题,但无影响或影响极小;3分:该项症状对被测者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4分:该项症状对被测试有很大影响;5分:该项症状对被测者影响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干预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SCL-90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干预前各项SCL-9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 讨论

心理健康指心理活动及心理状态均正常,据调查显示,精神病患者家属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是由于患者家属长期身负监护精神病患者的重任,需要随时应对精神病患者的病态行为,投入大量的财力与物力[4-5]。而患者家属自身对该病的认识存在偏颇之处,加之极易受到社会不良评价的影响,使他们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中,缺乏不良情绪的表达通道与周围人的关爱,所以难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6-7]。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改进,精神病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课题,心理健康教育主张为患者提供宣泄不良情绪的支持性环境,鼓励患者吐露心声,借此改善患者心理状况[8]。精神病患者需要注意精神上的护理常识,很多精神病患者在经过医院的正规治疗后,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护理加上一些社会因素,反而出现复发甚至加重的现象[9-10]。精神病的护理,需要从心理与行为等方面做起[11-12],和患者交流一定要注意方式,避免患者受到过大的刺激[13]。精神病复发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在恢复期,这个时期患者和正常人的行为表现相似,所以一定要提高警觉以护理好患者。

精神病患者存在严重的孤独感和恐惧感,他们既要承受自身疾病痛苦,还要饱受社会压力和精神创伤,因此需要家属及亲朋好友给予恰当的心理支持和关怀,态度诚恳,耐心倾听患者心理感受并给与正确解答[14-15]。帮助患者分析其长处和优点,使其勇敢面对困难,建立起积极的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斗志。精神病患者心理状态较为复杂,难以琢磨,家属应心平气和地对患者进行循循善诱的护理[16-18]。①对发病期间行为异常难以释怀,心理上有羞耻感者,应态度温和、语言诚恳地帮助患者分析病情,使他们正确认识病态行为并给予安慰,以解除思想顾虑及羞耻心理。②因个人生活受挫而忧心忡忡、消极悲观者,则应诱导其正确对待和处理生活中的事情,学会处理个人与家庭、社会关系的能力。③心理状态较稳定、无心理顾虑者,可引导他们总结发病规律,宣教精神疾病方面保健知识,自己制订预防小措施,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第9篇

护理干预指运用教育性等理论指导护理行为以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社会功能的综合护理措施。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的多发病、致残率较高,部分患者症状缓解后仍有残留症状,如:社会功能缺陷等,影响患者的恢复和回归社会。为此,我们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开展了早期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并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3年3月~2004年5月在南阳市精神病医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版)(ccmd2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精神病大体评定量表(gas)评定>51分。(3)年龄<50 a,病程<5 a。(4)排除脑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人格障碍、酒精及药物滥用。共入组80例,男60例,女20例。按患者就诊时间先后,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年龄、性别、抗精神病药物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心理行为干预。

    1.2.2 心理行为干预   (1)社会、生活技能的训练性活动:采用行为矫正,按照护理程序,依据标准行为矫正训练计划针对患者的具体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①自理能力训练:包括按时作息、穿衣铺床、料理个人卫生等内容。②就业行为技能训练:让患者参加各种手工训练劳动及集体劳动,采用任务指标结合奖励措施等方法激发患者的参与热情,为其回归社会做准备。③社会交往能力训练:包括娱疗、体疗及学习交流讨论活动,使患者逐步习惯并能主动参与,从而达到改善人际交往状况的目的。(2)家庭支持和教育:①精神病的基本概念,强调精神病是可以治疗和有效控制并能取得较好效果的。②精神病常见症状表现及自杀的预防,使家属懂得什么是幻觉、妄想等以及相应的对策。③抗精神病药物的正确应用,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处理原则和长期用药的重要性。④预防复发,及早发现前驱期症状,及时处理,防止进入症状的活跃期;恢复期和康复期患者应以药物维持治疗。⑤心理干预:知识讲座1次·w1。(3)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采用集体心理治疗与个别心理治疗,集体心理治疗1次·w1;个别心理治疗3次·w1。

    1.2.3 效果评定  于治疗前后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1]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评定患者的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激动、退缩、抑郁等,并进行对比分析。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nosie评分结果显示,治疗第2 w末起,干预组患者的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总积极因素和病情总估计因子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总消极因素及其相关因子分(激动、精神病表现和退缩)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

    3 讨论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对精神病患者既要治疗精神症状,更要注重患者社会功能的整体康复。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常出现明显的生理、心理、社会学方面的功能障碍,通过系统早期干预手段可以阻止患者生物学变化的进展,防止慢性症状的产生、减缓衰退、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其早日回归社会[2~4]。为此,综合护理干预的作用日益受到护理界的普遍重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精神科护士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根据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心理治疗、认知理论的领悟来帮助患者逐步修正其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不良行为,从而达到社会功能的康复。本结果显示,治疗第2 w末起,干预组患者的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总积极因素和病情总估计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总消极因素及其相关因子分(激动、精神病表现和退缩)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说明在有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开展心理、社会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日重建人际关系、树立生活信心、学习新的社会技能,从而提高社会适应水平,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46~219

[2] 陈淑清,王述彭,刘静芬.精神科护理学[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27~129

第10篇

患癔症的女性大多性格内向,多愁善感,感情丰富且脆弱,意志、情感不稳定,幻想多,虚荣心强,容易冲动,一旦受到精神刺激或不恰当的暗示,就会发病,有时在诱因不很明显的情况下也可发病,发作的症状可因暗示加剧或好转和消失,反复发作的症状往。农村女性癔症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已被流行病学调查。由于这类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程、预后都与患者的病前性格特征有关,所以在癔症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除对患者癔症发作时的躯体护理外,心理护理是主要的护理措施之一,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011年12月,我科共收治癔症患者50例。我们从职业、文化程度、年龄等方面进行了观察分析均为农村妇女,年龄16~51岁,平均36岁,按照CCMD-3癔症的诊疗标准进行了再诊断。通过体格检查、护理体检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疾患,经暗示治疗及个性化心理护理并针对情况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例近愈,45例治愈。症状加重17例,病情反复15例,出现新的表现如焦虑、抑郁等18例。

1.2 所有患者

发病前均有一定心理因素,家庭突发事件8例,家庭矛盾12夫妻关系紧张不和睦7例,劳累过度14例,邻里不和6例,挫折2例,,病因不明1例。

1.3 文化程度

初中文化10例,小学文化35例,文盲5例。

1.4 病前性格

具有急躁、好胜、易怒性格者8例,具有胆小孤僻、兴趣狭窄、内向、多思多虑且敏感者42例。

1.5 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状况好者7例,经济状况一般者10例,经济状况差者33例。

1.6 非经期表现

神魂附体18例,情感爆发10例,意识朦胧5例,片断幻觉或妄想8例,幼稚与混乱行为2例,表演性动作7例,其他2例。

1.7 经期表现

症状加重17例,病情反复15例,出现新的表现如焦虑、抑郁等18例

1.8 临床特征

属于癔症性精神障碍范畴的有20例,属于癔症性躯体障碍范畴的有18例,属于混合性12例,临床特征与文化程度高低密切相关,文化水平稍高者当遇到某些挫折时,以情感暴发的形式不顾场合地发泄,哭叫不休,捶胸顿足,撞头打滚。文化水平低或文盲者,当遇到心理应激时则期望神灵保佑,在自我暗示下,会出现附体症状。

2 护理对策

2.1 常规护理

常规护理方法包括:(1)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患者建立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谈话时,要态度和蔼,注意倾听,提问要扼要,着重当前问题,给予简明指导,鼓励患者回忆自己病情发作时的感受,接纳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感受[2]。适时给予解释、说服和安慰,并强调本病是一种心因性疾病,可以治愈,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2)每天定时接触患者,分析癔症症状和焦虑等恶劣心境的原因和危害,使患者认识到对自身病症的过度关心和忧虑无益于恢复健康。(3)应用支持性言语帮助患者渡过困境,辅助患者有效地应对困难,应反复强调患者的能力和优点,不注重其缺点和功能障碍。(4)掌握患者的病因及性格特点,采取个性化心理护理。针对患者不同的发病原因、家庭经济状况、夫妻关系、文化程度及性格特点制订出相应的护理措施,采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当前症状产生的原因。使患者充分认清自己的个性缺陷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帮助其宣泄和解脱,不断增强心理承受能力。(5)情感爆发是癔症性精神病患者常见的表现,患者情绪极为不稳容易激动,常为一件小事与人争吵,容易伤害别人,症状控制后又后悔,发作时又会出现哭闹、蹦跳等过激行为,在护理过程中应避免用过激的语言刺激患者或过分地关心患者,讲究语言的应用,使语言既有说服力,又不能对患者心理构成恶性刺激。必要时对极度兴奋,强烈情绪反应的患者严密监控,使用适当镇定剂及保护性措施,并将其安排在单人房间保持环境清洁,注意水分及能量的补充。(6)巧妙运用积极暗示,在实行暗示治疗时,应消除环境对患者的各种不良影响,在针对症状采取相应措施的同时,突出语言暗示,如给予注射用水肌注时,所用药物应对患者保密,可强调患者“种药物很贵,是目前治疗本病的特效药,可以药到病除”,以取得患者的心理安慰。有时采取直接暗示,使用一些技巧性的语言和表情诱导患者,让患者接受暗示而改变原有的病态感觉和不良反应达到治疗目的,同时由于患者富有暗示性,不能将其他症状丰富的患者安排在同一病室,避免增加新病状或使原有症状更加顽固。(7)女性月经周期可引起情绪行为,特别是女性癔症性精神病患者,以自我为中心,富于幻想,喜好文艺,并具有夸张或表演性等特点,同时应激生活事件等造成原有的症状的加重,如严重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幻觉、妄想,月经可诱发起病或使病情复发,促使月经期原有的精神症状加重[3]。护理人员应提供一些有关疾病的知识,如康复知识、科普知识、月经期的饮食、睡眠的知识等。同时机体抵抗力下降,护士应做好基础护理,协助料理个人卫生,保持会阴清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摄入足够的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多喝开水,并保证环境安静、安全、舒适。稳定患者情绪,将其安置在易观察的房间,避免刺激与干扰,室内陈设简单,排除一切危险物品,经常询问月经的量,满足患者的身心要求保证舒适安全,以防患者因身体虚弱而加重病情,增加治疗护理的难度。

2.2 心理护理

第11篇

>> 《精神卫生法》浅析 《精神卫生法》终结“被精神病” 中国《精神卫生法》难产幕后 精神卫生法进退之间 精神卫生法立法史 精神卫生法,在争议中前行 《精神卫生法》能否起效,关键在细节落实 《精神卫生法》的立法亮点及存在缺陷 《精神卫生法》:被误导的立法? 跛足的精神病学和精神卫生法 从“被精神病”角度谈《精神卫生法》 《精神卫生法》出台精神病患部分权益得保障 《精神卫生法》背景下的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对策 从精神卫生法的角度看待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未来前景 《精神卫生法》涉及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关注《精神卫生法》实施・给精神障碍患者一个家 精神卫生法颁布后精神科护理的改革和发展策略 《精神卫生法》于综合医疗机构之解 《精神卫生法》能否保障正常人的权益 黄雪涛:她推动了《精神卫生法》的出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姜红燕.《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卫生服务工作和精神卫生法》[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3] 杨鑫鑫.《精神病人强制医疗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

[4] 荆孟强.《我国精神病人强制医疗制度探析》[D].西北大学

[5] 李文婷.《强制医疗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

注解:

①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三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应当给予处罚。

第12篇

【关键词】精神科; 护理;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66-01

精神科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导致病人或工作人员不同程度伤害的可能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法制观念的加强,如何有效识别、规避精神科护理风险,减少医疗纠纷和突发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倡人文关怀等问题,已成为当代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1 发生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1患者因素:精神病患者大多数无自知力,受精神症状的支配,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自杀、自伤、冲动、外走等不良行为;恢复期病人遮盖内心所想使护士放松警惕;长住病人因年老体弱生理机能衰退,牙齿脱落;抗精神病药物副反应潜藏着噎食和摔伤的危机等。对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史(有无幻觉、妄想、自伤,冲动毁物史及出走史),通过交流沟通(注意患者语言和情感等方面信息)及行为观察等方面判断患者护理级别,同时对潜在和现存的护理风险信息进行统计,然后对危险患者密切监护,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要把患者精神症状可能导致的潜在风险告知家属,避免医疗纠纷。

1.2护士因素:护士缺乏专业知识,特别是新分配来的护士。因为精神病护理学在学校不作为重点学科,护士对精神病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因此在工作中对病情演变、精神药物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缺乏预见性和判断力,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患者自杀、自伤、冲动、外走等先兆,增加了病房安全隐患。由于精神病患者大多不承认自己有病,再加上其症状的影响,藏药,拒服、抢服等现象极为常见,甚至有的患者储存药物进行自杀。因此,在患者出现兴奋躁动、自杀等行为时,常采用保护性约束措施,但患者及其家属不易接受或存在误解,加上患者的不配合,常导致患者皮肤擦伤等,这样就容易产生医疗纠纷。

1.3管理因素:医院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约束力不够;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或落实不全面;安全管理意识不够;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部分精神病人是被动接受治疗的。少数护理人员存在工作不细心,护理操作不够规范,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交接制度。对护理文书的法律效力认识不够,导致护理记录不及时,特别是有病情变化时有补记、重抄现象,护理记录内容不客观真实。

1.4病区设施因素:地面湿滑容易引起患者跌倒摔伤;走廊、卫生间是否有扶手;居住环境是否安静、温馨,因为嘈杂的环境容易导致患者情绪不稳,引发其暴力、冲动行为;另外,患者病房的门窗不牢固和桌椅未固定以及重要的地方如办公室治疗室工作人员未及时落锁与忘记落锁或将钥匙遗留在锁眼上均易引起危险事件。

1.5危险物品的因素:危险物品是指精神病患者可用以自杀、伤人、毁物及外跑的工具,包括药品、器械、绳子、胶带等;另外,对于开放性病人及家属带出病人进入病区,可能带入刀具、酒类及有危险性的金属物品等。

1.6护患沟通因素:上班人员紧缺,护士只忙于应付日常事务,新护士缺乏专业知识,加上不安心工作,不愿与病人深入接触交流,病人得不到同情理解,对护士不信任,从而护士得不到第一手资料,缺乏对病人病情的了解,观察病情不仔细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7其他因素:药物配伍和给药途径不当;药品保管不当;护患沟通不当等。

2 对策

2.1提高护士护理管理风险意识: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推行护士风险管理的教育和强化风险管理的落实,提高护士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加强自觉学习和掌握风险处理方案的主动性,提高抗风险的技能,有效回避护理风险的发生。

2.2重视安全管理:护士长定期对科室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讨论,查明原因,吸取教训,强化风险管理的落实,提高应对能力。尽量做到每日对病房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设施完好,无危险物品。

2.3提高护士整体素质:护士长要关心护士,稳定护理队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护士爱岗敬业,将维护患者安全和健康当作天职,工作中改善服务态度,改变与患者接触交流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不要拒绝提供患者合理的需求服务,重视心理护理,加强护患沟通。把日常工作做精、做细、做到位。认真自觉履行各班职责,提高护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

2.4强化岗位责任制:加强病情观察当班者要全面掌握病人的病情,对有自杀、自伤、冲动、外走合并躯体疾忠的病人做到心中有数,加强查房,切实落实15分钟巡视病房1次并进行查房登记制度。

2.5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对新上岗护士进行岗前培训,制定带教计划,科学地安排人员,编配合理,保障护士不超负荷运转,做到闲时有人歇,忙时有人顶,根据工作强度及危险度灵活调配值班人员,降低护理意外事件发生。

2.6加强护士专业理论的学习及操作技能培训:安排好护士继续教育学习,并列出学习计划表,不定期地对护士进行专业理论及操作技能考核,使护士熟练掌握急救技术,一旦发生意外,应沉着、冷静、忙而不乱,积极迅速投入抢救,将护理意外事件的风险损失降至最低。

3 总结

一切影响患者康复的因素――管理因素,护理人员自身因素,患者因素,医院环境、设备因素等都可能成为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精神科护理的对象为精神疾病患者,往往表现自知力缺失、思维紊乱、行为异常,甚至丧失控制能力,各种意外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但通过有效的风险防范管理措施,护理风险事件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

护理风险是与护理安全相并存的概念,两者是因果关系,在护理风险系数较低的情况下护理安全系数就高,反之护理安全系数就降低。因此,要通过不断识别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存在和潜在的风险,建立健全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可降低医疗风险,保证医疗风险,保证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第13篇

近年来,各医院接受治疗的流浪精神疾病病人逐步增加,且感染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医院加强对精神科疾病病人的院内感染管理及控制十分关键,能够帮助该科室病房管理人员有效的预防、控制感染发生[1]。为了探究流浪精神病病人医院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文章选择100例住院乞讨病人进行研究,并作如下报道。

1.资料及方法

1.1资料

本次入选的100例病人均属于我院2010~2015年间接收治疗的住院乞讨病人,男性为73例,女性为28例,年龄在13岁-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6岁;患者住院的时间为2010年-2015年,平均住院的时间为365d。

1.2方法

按照我国卫生部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及回顾调查法,对精神疾病病人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借助我院自制的流浪精神病病人院内感染调查量表来登记病人感染时间、部位以及诊断等情况。

1.3统计学数据处理

本组研究的数据均借助统计软件来分析,其中,标准差( ±s)表示计量数据,(n)表示资料例数计数、百分比为(%),当P

2.结果

100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有20例,医院总感染率为20.0%;其中呼吸道感染为13例,感染率为65.0%;胃肠道感染为3例,感染率为15.0%;皮肤软组织2例,感染率为10.0%;眼耳喉咽口腔及泌尿道分别感染1例,感染率分别为5.0%,无血液感染现象;可见流浪精神病病人发生医院感染中,呼吸道、胃肠道、皮肤软组织、眼耳喉咽口腔、泌尿道等均属于常见的感染部位,其中感染率最高的部位是呼吸道。

3.讨论

3.1原因分析

医院流浪精神科室病人在住院期间出现医院感染的原因较多,主要与医院管理、病人流动量较大、自理能力较差以及躯体疾病、身体抵抗能力差等均有关系。本院收治的100例流浪精神疾病病人,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高达20.0%,这可能与病人入院之前,长期流浪无固定食物、乞讨、营养供给不足、易贫血等原因有关,使得病人自身的抵抗能力受到影响,进而入院后发生感染。在相关研究报道中,近年来流浪精神病人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可能与近年来医院加强院内感染管理措施;加强对医护人员防控感染培训;加强病房消毒、隔离、开展感染监测、强化病房通风、清洁等有关。

在20例医院感染病人中,呼吸道感染率最高,为65.0%,其次是胃肠道感染,为15.0%。这是由于病人生活及居住的环境比较集中且封闭,细菌、病毒等均通过病人喷嚏、咳嗽等方式进行传播,使得病人间出现了交叉感染的现象。流浪精神病人入院之前在外长期流浪,在入院之后个人卫生处理不当,加之暴饮暴食,使用抗胆碱能等,使得病人肠蠕动功能减弱,进而对消化功能造成影响,所以引发胃肠道感染。此外,女性病人的感染率比男性病人要高,尤其是泌尿感染,这可能与女性生理特征相关,加之女性深度抵抗能力比男性差,所以抗感染的能力就低于男性[2]。

第14篇

【关键词】 小儿; 烧伤; 家属; 心理健康; 干预措施

由火焰、高温和强辐射热引起的损伤,称之为烧伤。其中小儿烧伤的高发年龄在1~4岁,烧伤因素以热水烫伤最为常见。烧伤这一特殊而常见的意外伤害,不仅给小儿患者带来躯体及精神上的伤害,同时也使患者家属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家属是患者最重要的照顾者和精神社会支持者,家属身心健康是为患儿提供良好心理支持的首要前提[1]。本研究对小儿烧伤患者家属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针对性提出小儿烧伤患者家属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使患儿家属身心健康,积极应对,给患儿很好的生活料理和精神支持,使患儿能够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1月-2010年3月小儿患者的家属,发放问卷32份,收回32份,有效率100%。其中男5例,女27例。年龄:30岁以下22例,30岁以上10例,平均26.35岁。与患者关系:父母26例,爷孙3例,其他3例;本地人15例,外地人17例;文化程度:文盲或小学5例,初中6例,高中或中专9例,大专或本科(以上)12例;职业:机关、企事业单位管理者1例,专业技术人员3例,个体工商户3例,军人1例,在城市务工18例,家务及失业3例,离退休3例;参保情况:患儿有参保21例,患儿无参保11例;家庭人均年收入情况:3000~6000元8例,6000~10000元16例,10000元以上8例;患儿住院天数:5例10 d以下,17例10~20 d,10例20~30 d。

1.2 研究方法 对32例患儿家属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分为两部分:小儿烧伤患者家属的一般资料,症状自评量表(SCL-90)[4]。让患儿家属了解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采取自愿原则,并承诺保护隐私,可中途退出。将问卷发给患儿家属,经访谈和讲解填写问卷要求后,要求接受调查的家属独立填写,当场收回问卷,检查填写是否完整,对漏选项目给予纠正。将患儿家属SCL-90评分与国内常模作比较;比较不同性别的患者家属SCL-90评分。

1.3 对小儿烧伤患者家属的护理干预措施 鉴于患者还是小儿(年龄小于5岁),烧伤后的自理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明显低于成人的自理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患儿家属能否及时正确的给予患儿生活、心理支持,对患儿的康复及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3]。因此,应当对小儿烧伤患者家属采取及时有效地干预措施。现根据调查结果提出5项(躯体化、强迫化、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相关的护理干预措施。

1.3.1 躯体化 主要反映身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等。在平时与患儿家属交流时,得知家属出现以上情况,作为护理人员,可以主动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告诉家属如何做可以减轻以上症状。特别对于女性家属,由于女性生理与心理特点,需及时给予她们正确的减缓不良躯体症状的方法,可避免严重的生理不适所引起的心理问题。

1.3.2 强迫化 主要指那些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还有一些比较一般的认知障碍行为征象。针对这一现象,护理人员可以在与家属交流时,直接告诉患儿家属,出现一些强迫现象是正常反应,能够理解,不要过于紧张,旨在舒缓家属紧张的情绪。

1.3.3 抑郁 苦闷的情感与心境为代表性症状。入院后向患儿和患儿家属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及护士。与患儿家属交流时,要有设身处地的态度:对于患儿家属表现的抑郁情绪予以理解(如家属在费用上存在疑惑,给予耐心的解释;向患者家属催款时注意态度);与患儿交流时要有爱心、耐心、亲切感。可以给患儿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让患儿的笑声减轻家属的抑郁情绪。

1.3.4 焦虑 一般指那些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征象。住院期间,向患儿家属说明患儿的病情、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情况,对于家属反复提出的问题要及时回答,耐心解释,对于家属遇到的实际困难及时解决,以减轻其焦虑心理。平时可以给患儿家属举一些烧伤患儿的成功治疗的资料、照片等,对家属采取多样的健康宣教,根据不同的阶段,对家属进行不同内容的健康教育。如恢复期的患儿,知道如何有效的减少瘢痕挛缩和增生。

1.3.5 精神病性 反映各式各样的急性症状和行为,即限定不严的精神病性过程的症状表现。可指导患儿家属进行调息训练(如腹式呼吸),强化和支持应对,积极适应当前的情况,使其正确面对患儿烧伤这一突发事件[4-5]。采取心理减压方式,为患儿家属提供一个适当的场所让其宣泄,达到心理减压的目的。

由于此次研究的样本量偏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待今后扩大样本量,发现与小儿烧伤患者家属心理健康问题有关的因素,为有效心理干预提供有帮的理论根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患儿家属SCL-90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 SCL-90评定结果显示,小儿烧伤患者家属SCL-90总分(174.65±35.74)、阳性项目(48.35±19.36)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129.96±38.76)、(24.92±18.41)(P

2.2 不同性别患者家属SCL-90评分比较 女性患者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等因子显著高于男性患者家属。详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患儿家属SCL-90评分(x±s)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小儿烧伤患者家属SCL-90总分及除人际关系、敌对外,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说明烧伤患儿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女性家属SCL-90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等因子显著高于男性患者家属,说明女性家属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心理健康状况差于男性家属,较男性家属易出现心理障碍[6-9]。此次研究,女性家属占84.38%,由于女性在家庭殊的角色,常常主动担任照顾患儿的责任,因此,重视女性家属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地心理疏导,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刘疏,马兵,朱世辉.特重度烧伤患者家属心理需求的调查[J].美中国际创伤杂志,2008,7(2):23.

[2] 掌秀霞.癌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干预的研究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2007,10(7):30-32.

[3] 王文茹,高睿,李小妹,等.ICU患者家属家庭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5):339-341.

[4] 刘辉,王丽姿.重危患者家属需求量表中文修订板的探讨[J].护理学报,2006,13(4):84-86.

[5] 陈由珠,张雪岚,何琼芳.急诊外伤患者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31-32.

[6] 邹红,付莹,孔海燕.重症监护患者家属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J].重庆医学杂志,2007,36(8):761-763.

[7] 祝家胜,孙全新,李朝华.颅脑损伤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2):230-231.

[8] 欧琳娜.烧伤儿童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10(2):951-952.

第15篇

关键词:跌倒;风险管理;精神科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9-166-01

精神科患者由于体质差、行动缓慢、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等原因而易发生意外跌倒,除此之外,患者较差的自我保护能力也加重其跌倒的风险及危害[1],所以对精神科住院病人进行必要的防跌倒风险管理是非常必要的。风险管理是指对客观存在或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并及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的过程,风险管理使可能出现的偏差在事前就得到避免,是一种能有效降低损失而带有预防性的管理模式[2]。保障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是精神科首要关注内容也是避免医疗纠纷的重要方面,近年来,风险管理被应用于护理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将结合我院100例精神科住院患者探讨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在精神科住院患者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针对此次研究,我们选取在2010年4月至2012年11月间于我院接受诊治的100例精神科住院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样本,将样本个体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为避免相互干扰而导致研究结果不准确,将两组患者分别置于两个相似环境的病区。所选患者病种均以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强迫症、酒精性精神障碍等为主。样本一般资料统计见表一。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安全护理措施,观察组除采用常规安全护理管理外还采用了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比较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总分、跌倒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及家属满意度。防跌倒风险护理具体方法为:①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及时评估患者潜在的跌倒风险,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及时调整护理计划,以使跌倒风险因素降为最低;②加强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使其明确危险因素、预防措施等③对有冲动攻击行为及有跌倒风险的患者,可使用护理袖带保护及限制上肢和(或)下肢,采取必要的保护性隔离,保护和隔离时间为1~3d,必要时重新给予保护和隔离[3]。④护理人员要提高护理风险意识,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及时告知患者和就家属需要注意的问题。⑤保护患者隐私,尊重知情权,告知其和家属治疗风险、药物不良反应等。

1.3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3个月的护理,评价指标为:①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4]评估病情,护理人员可通过观察与交谈相结合的方法,于护理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BPRS评定:无为0分、可疑为1分、轻度为2分、中度为3分、偏重度为4分、重度为5分,共六级进行评分。②统计3个月内患者意外跌倒发生情况。③家属及患者满意度。

1.4统计方法

本次研究中统计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当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2.结果

观察组跌倒事件发生率为零,低于对照组的10.0%(5/50);观察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为92.0%大于对照组的80.0%,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跌倒是住院患者常见的伤害事件,有报道称[5],精神病患者的跌倒率为9.5%,患者由于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出现冲动行为而意外跌倒经常发生,除此之外,一些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血压过低、头晕、视力模糊等症状,成为导致精神科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精神病患者常表现为思维、情感、感知、行为等异常,这给护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将发生意外跌倒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提前预知并处理导致精神科病人跌倒的因素,可有效地降低患者住院期间跌倒的发生率。精神科患者因其特殊性,更需要得到科学、严谨、人性化的护理管理,同时护理人员也要有危险意识,对危险因素做到先知道、先告知、先预防,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增强人性化服务,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跌倒发生率为零,明显低于对照组;采用风险管理还可以进行个性化的护理,使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观察组干预前后的BPRS评分改变明显且由于对照组。

综上可得,通过对精神科住院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可以确保了患者的安全,有效地降低院内跌倒发生率,对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顺利开展其他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翠娇,高镇松等.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在精神科住院患者的应用效果[J].临床护理杂志,2013年2月第12卷第1期:59-60

[2]钟海平,王意兰等.风险管理在精神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年7月第33卷第7期:818-820.

[3]蔡秀英.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在精神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年第19卷第11期:26-2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