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语言研究论文范文

语言研究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语言研究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语言研究论文

第1篇

“互文性”这一概念最初是由法国文论家J.Kristeva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她认为每个文本的外形都是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这样每一个文本都可以看作是“互文”。GeraldPrince在《叙事学词典》中给“互文性”的定义是“一个特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它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这种关系才可能理解这个文本。互文性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批评,它同样适用于非文学文本的研究如广告语篇等。

模因(meme)这一概念源于英国著名社会生物学家,动物学家RichardDawkins于1976年出版的TheSelfishGene《自私的基因》这本畅销书中。“模因”在《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为:文化的基木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Blackmore2002)。也就是说任何能够通过“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并得以传播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模因。模因作为人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人脑中的一个复制因子,模因可以是单个模因或者模因复合体。模因可以分为模因的基因型(genotype)和模因的表现型(phenotype)前者指信息内容的自我复制和传播,后者指信息的形式被赋予了不同内容而得到复制和传播。

由此可见,互文性与模因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个语篇通过引用、仿拟、拼贴等各种互文手段将外部语篇融入自身。互文性强调语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指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间自然离不开模因的相互拷贝和模仿。语篇生成过程中模因的相互模仿和传递,使当前语篇与之前的或其后的语篇相联系从而形成互文。因此有必要从模因论角度对包括广告在内的各种语篇中的互文关系进行分析。

2语篇分析

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篇,与语言系统和文化社会系统息息相关,互文性特征显而易见,而模因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传播途径主要可以分为引用、用典和仿拟。下面结合一些广告实例进行分析。

2.1引用

(1)金鸡独立。(金鸡牌鞋油)

这个鞋油的广告引用“金鸡独立”这一成语,用心可谓巧妙之极。一方面运用了成语的原意,说明改鞋油在同类产品中名列前茅,质量很好;另一方面,成语中的“金鸡”又正好与产品的名称相符,一语双关。又如:

(2)一毛不拔。(牙刷)

这个成语在这里并不是使用它的常用意义,即指人非常小气,而是契合产品的特性,表明牙刷的质量非常好,非常牢固,不会掉毛。

(3)每逢佳节倍思亲。(月饼广告)

唐代诗人王维写有《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后来一直成为怀念亲人的千古名句,商家在销售中秋月饼时,运用这句诗来招揽顾客,的确是很能打动人心。

2.2用典

运用典故就是在广告中复制源于历史故事、经典作品、民间传说、圣经、神话等等的人物、事件、情节等的模因。例如:

(1)有了BOL,取经不必上西天。(BOL网站)

这是BOL网站的宣传广告,它所引用的典故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唐僧师徒历尽千辛万苦,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本广告以唐僧取经的故事作为背景,来衬托通过访问BOL网站获取信息的方便。

(2)三碗不过岗。(酒)

这是山东井阳岗酒店的广告,出自另一部名著《水浒传》。该酒店以退为进,采用警告的方式,诱发人们的消费愿望,起到了很好的吸引作用。

2.3仿拟

(1)此时无霜胜有霜。(日本某电冰箱广告)

这是仿拟古诗,即对白居易《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诗句的仿拟,把“声”改为“霜”,虽一字之改,却赋予了新意,说明这种电冰箱比有霜的冰霜更好。仿拟后的句子,与原句形式一样,但语义却大不同。

(2)特别的美属于特别的你。(某化妆品广告)

这则广告是以流行歌曲《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为蓝本仿拟出来的。它把“爱”改为“美”,把“给”改为“属于”是相当确切而巧妙地,因为化妆品的美容效果从“美”字中得到突出体现,从而使广告文案主题得到了强调,并受到消费者关注。

(3)书山有路勤读为径,学海无涯报作舟。(中华读书报)

这是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仿拟。前后各改一个字,仍保持对仗形式。新句与原句在形式上紧密相连,但对新句句义的理解,只要同原句对照才见其幽默、风趣的格调。

(4)默默无“蚊”的奉献。(灭蚊器广告)

这是“华力”灭蚊器的广告词。灭蚊器当然要在“灭蚊”上做文章。“无蚊”谐音“无闻”,使人联想到“默默无闻”。既刻画了“华力”灭蚊器内在的品质和潜在的作用,又描绘了静态的功能和奉献谐音双关,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有些广告不仅是对词句的仿拟而是通过一种文体来传达主题,例如:

(5)没有甜言蜜语,没有浪漫。这个特别日子,期待他的表示。透心凉,感觉这样清爽。自信写在脸上,思绪完全晶亮。

这则广告是上海李奥·贝纳广告有限公司为可口可乐(中国)饮料有限公司制作的雪碧广告。本广告采用了歌曲的形式表达广告内容。这种类型广告容易引起消费者共鸣,还可以利用歌曲来增强记忆效果。国内外许多名牌产品,都巧妙地利用这种方式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广告语篇中的模因通过引用、用典、仿拟等途径与原有语篇构成互文本,说明应用模因论可对包括广告在内的各种语篇尤其是语篇互文性进行分析。广告制作者在设计广告语时借助或依附于成语、谚语、俗语、名言、诗词名句等创造出强势模因,将使广告语具有自我传播的效应能够大大增强广告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有献.广告文案写作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韩金龙.广告语篇互文性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1).

[3]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4]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5]宁人,张为力.广告妙语大观.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6]王斌.密母与翻译[J].外语研究,2004,(3).

第2篇

视唱练耳是音乐专业学生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这门课是学生获得敏锐音乐听觉的重要渠道,视唱作为视唱练耳课教学重要环节之一,在整个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它的学习达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目的。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听觉基础。

视唱蕴藏着丰富的音乐语言信息。

视唱训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之所以说它是系统工程是因为,视唱教材编排科学、内容广博、形式多样,音乐语言丰富,感性知识及音乐要素典籍全面的特点。视唱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发展音乐听觉的独特作用,视唱课堂是积淀音乐语言的重要场所,是获得音乐感性及理性知识的重要来源。

我们分析优秀的视唱教材就可以发现,它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和着巨大的音乐信息量。本人对我西安音乐学院(单声部视唱)上、下册和(多声部视唱)教材作过粗略的统计,这套教材共收集单声部视唱1345条,多声部视唱253条,涉及中外作曲家500多人,中外作品100多部,中外民歌400多首,涉及100多个国家。它们来源于中外著名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歌剧、舞剧的片段;中外民歌;声乐、器乐组曲、套曲片段等。从作品来看,几乎反映了所有音乐体裁,各种音乐形式、流派应有尽有。可以说将传统音乐所表现的音乐要素包罗无遗。其中包括以下内容:

调式、调性包括:无升降号的大调、小调;一个升号到七个升号、一个降号到七个降号的大调、小调;同宫系统的五声调式、七声调式、特种调式等。这些中外调式的民族性和地域性非常广泛,许多调式具有民族音乐的特有旋法,堪称调式、调性大全。

节奏包括:常见各种节奏型、节奏的特殊形式、各种连音、较复杂的节奏。

节拍包括:常用的各种单拍子、复拍子2/4、3/4、4/4、6/8不常用的各种拍子、较复杂的节拍2/2、2/3、4/2、6/4、4/8、1/4、9/8、9/16、12/8、5/4、5/8、7/4、7/8拍等。

变化音种类包括:变化助音、变化经过音、小调中的降,I级、变化邻音、变化半音阶、变化音模进等。

转调种类包括:近关系转调;转平行调;转上属系统调;转下属系统调;同主音转调;远关系转调,包括二度关系、三度关系、小二度及增减音程关系;等音转调、模进转调等。

各类C谱号:中音谱号、次中音谱号、女高音谱号、女中音谱号、上低音谱号、所有谱号的综合练习。

多声部:主调性、复调性二声部;含变音、含转调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

教材中把各种谱号、调式、调性、节奏、节拍、变化音、转调等各种技术性练习都做了非常详细的归纳和整理,每个环节都做了由浅入深的安排。与其他教材比较发现,如此之多的音乐要素集中反映在教材里,只有视唱教材才能做到这一点,而其他教材是不可能做到的。视唱内容的经典性和各种技术训练的典型性融于一体,为音乐听觉训练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知识空间,也为今后的音乐实践积累了非常丰富的音乐语言。不夸张地说,视唱具有浓缩音乐作品之大成,它是音乐语言宝库的一个缩影,是从古典到浪漫到近现代音响化的音乐史。

1、通过视唱建立和培养调式感。

在视唱练耳课整个的学程里,要唱一千多条视唱,每一条视唱训练无不与调式感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得天独厚的培养条件。“调式感的最简单最明显的表现之一是在主音上结束旋律的倾向,把终止于某一不稳定音上的旋律感知为未完结的。在更为深刻的意义上,调式感表现为旋律的全部声音是在它们对主音和对调式的其他稳定音的关系中被感知的,其中的每一个都有特殊的调式色彩,表明其稳定程度和其‘引力’性质。”①几乎绝大部分视唱的结束音都落在主音或其他稳定的音级,一个具有“完结感”和稳定性的调式群集中地显现在视唱里。因此,唱视唱的过程就是循序渐进地建立调式感的过程,也是对它进行记忆、编码、储存的过程,而且还是听觉对错误的调式感进行修正和重组的过程。

了解调式的稳定规律对建立调式感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必须从概念上搞清楚调式的稳定音级和不稳定音级之间的区别。如大小调式中I、III、V级是稳定的音级;II、IV、VI、V级不稳定的音级。而在五声调式中主音是最稳定的,其他音级分别以不同的性质、不同的程度倾向于主音。主音的稳定性与其他各音的不稳定性及其不同的倾向在曲调中的具体体现,与音乐内部的运动发展,音乐形象的塑造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主音上方的五度音和下方的四度音对主音形成有力的支持,一些论著把它们称之为正支柱音和副支柱音。“正支柱音直接从属于主音,对主音稳定性有最大的支持、巩固作用。在实践中,副支柱音一般是配合正支柱音共同起支柱的作用。有了支柱音,主音才能稳定。所以支柱音有明确的调式作用,可称为‘功能性音级’或‘调性音级’。”②以主音、支柱音、副支柱音为稳定框架的民族调式在视唱中具有广泛代表性,它是一种常见的调式旋法,对调式感培养和建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变化音体系与自然音体系的调式有很大的不同,变化音的出现使某些音向其他音进行的加剧和尖锐化,进行中产生导音的形成、导音的解决、导音的消失等情况。给建立和培养调式感增加了许多困难。变化音的种类很多,表现形式各有不同,在训练的时候,必须清楚其所有类型,如变化助音、变化经过音、小调中的降II级、变化邻音、变化半音阶、变化音模进等。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变化音的种类和概念是不清楚的,必须加以解决。在识谱过程中,不能被很多升降号、还原号搞的不知所措,只有明确了调式的自然音级,才能确定其他变化音级,唱准自然音级才能唱好变化音级。这是一个前提,也是唱好变化音视唱的关键所在。

在教学中,每一条视唱训练都是要涉及到调式问题。要使学生建立调式感,必须在调式理论引导下进行,同时指出,只有调式理论是不够的,调式感的建立往往是一种音响感觉的建立。因此,所有的判断必须通过听觉来完成。要对调式的变化进行反复甄别,以此来获得听觉体验。最终使视觉的东西真正感知为听觉上的习惯。既有理性认识,又有感性体验,有听觉的积淀和感知能力,这样才真正建立起调式感知能力。

听觉水平较差的学生,不能较好地建立调式感。表现在主音感知能力差,不能对稳定和不稳定音级做出正确的判断。甚至把音乐未完结或不稳定音级感知为稳定音级。视唱的早期教学,要特别重视调式感的培养,尽管调式感的培养是贯穿视唱教学始终的,但是无升降号的视唱则少一些其他调性的干扰,是培养的好时机,可以为以后的调式训练打下好的基础。

2、培养多声部音乐听觉水平、发展立体音乐思维能力。

在整个视唱教学中,多声部视唱教学占据重要的部分。它从始至终伴随着单声部视唱的进行而进行。多声部视唱是多声部音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一领域里不可多得的音乐语言环境,它对于增强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达能力,对培养复调、和声及其织体的感受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多声部视唱主要分和声性和复调性两大类,和声性视唱多表现为音乐的纵向组合,以主调和声音乐风格和声衬托主旋律声部为基本形式,音乐音响效果较单声部更丰满和更具有表现力。复调性视唱是复调音乐的一个缩影,它以立体的多层次和巧妙的织体结构形式出现,表现为节奏轻重缓急错落有致,旋律线条起伏跌宕,音乐、音响变化丰富。“复调音乐是人类在听觉上不断追求更新颖、更多样的美感,在艺术上不断追求更强、更丰富的表现力的产物。它是大干世界千姿百态的,多层次的各种事物、现象的反映,是各种人的不同形象、性格心态的反映,是每个人时不时会出现的复杂思绪、情感的反映,也是生活中相互对比、协调、交织着的各种声音的艺术的再现。”③

在演唱多声部视唱时,要使学生从听觉上真正感受到它的美。和声性的多声部视唱要注重音乐的纵向进行,感受其声部的纵向关系,协和与不协和搭配以及变换丰富的和声色彩,强调和声功能性,但同时也不应忽视它的旋律性。复调性多声部视唱注重音乐线条的横向发展、感受线条和层次感。缕清各相对独立的旋律声部和旋律线条。在训练时要使听觉和声音产生互动,不能只顾唱自己的声部,甚至只唱不听。培养学生学会倾听音乐,唱一个声部,倾听所有的声部,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声部,使之达到准确、协调、平衡、统一,把握整体表现,形成完美和谐的音乐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高水平的多声部音乐听觉能力。

3、培养音乐节拍、节奏感。

各种各样的音乐节拍、节奏拍没能像视唱教材里如此集中地反映出来。从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出,视唱教材里反映了几乎所有的节奏、节拍形式。音乐节奏变化多端,但再复杂也需有序,也就是说音乐节奏要服从于一定的节拍组织。在音乐的各要素中,时间是最重要的,音乐的时间是通过一个一个的节拍呈示出来,因此节拍就像每一首乐曲的细胞。

视唱教材里反映的拍子多种多样,但最常见的三种拍子构成拍子的基本形式,即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其他拍子都与这些拍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或者说是它们的变化组合而成。强弱交替是音乐节拍的基本特征,强弱显示了一种矛盾,也体现一种对称,一强一弱的二拍子是最基本的拍子,是一个完整的、平衡而和谐的节拍。三拍子由于它突破了二拍子时间和强弱关系上的对称,因而它富于动感,是活泼而有特性的节拍。四拍子是一种复拍子,这个“复”字实际上体现了一种重复,一小节有强和次强拍,由于它也有对称、平衡的特点,因此与二拍子有些相似,但同时又有区别。我认为,视唱教学应重点对这三种拍子加以训练。唱视唱时必须严格地用手划拍子,通过外在的动作来强化对节拍的理解,建立内心的感受。这三种拍子认识明确了,其他拍子感知也就较容易了。譬如五拍子是由3+2或2+3组合;六拍子是由3+3或4+2组合;七拍子是由4+3、3+4或5+2组合;八拍子是由4+4组合;九拍子是由3+3+3组合而成等等,总之,它们总离不开二、三、四拍子的基本律动规律。

在视唱中对节奏的感知,我认为最重要是节奏律动和节奏凸理的积累。视唱里反映的节奏形式非常多,从简单到复杂,认知也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潜移默化的过程。与其他节奏训练不同的是,视唱中的节奏形式都是通过视觉由声音再现的,当各种各样节奏承载着优美的旋律用声音表达出来的时候,人们的情绪随着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个时候,最能感受到各种节奏的表现特征,对节奏的理解也就更深刻,记忆更准确。

视唱中有很多民歌和民间音乐,它们中所反映出的节奏和节奏型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特有风格,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因此,理解一种节奏和节奏型往往能深刻感受到一个民族特有的音乐风格,这些节奏感知与单纯的节奏训练相比更显得重要。

学习视唱的意义是非常广泛,远非上述这些,本人的论述只是一些粗浅的看法,只能浅尝辄止。我认为,通过视唱的学习,真正感受视唱中的音乐语言环境,从这个环境中吸取其音乐的精华,以音乐要素感知为切入点,深刻理解调式的稳定性、倾向性,以及各类调式尤其是民族调式的旋法和特征,认识调式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风格特征,牢固地建立调式感。从音乐节拍、节奏中感受音乐脉搏、运动、呼吸、律动等等;从多声部视唱中去感知主调性多声音乐的纵向组合、和声衬托、协和搭配的静态感、舒适感和不协和搭配的紧张感、动态感,感知复调音乐的旋律线条、层次感,以及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音乐结构。使视唱课堂成为认识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重要窗口,最大限度地、多方位地积累、存储、记忆音乐语言信息,为音乐实践打下牢固的基础。

注释:

①《音乐能力心理学》P.85[苏]M.B.捷普洛夫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3篇

关键词:解构主义;汉语言文字学;结构主义

Abstract:Asacounteractiontosuchwesternphilosophictheoriesaslogicismandconstructivism,deconstructivismoffersanoveltheoreticalperspectivetotheacademicworldincurrentdays.AdeconstructivistviewofChinesegraphologicalstudiesshowthat,sinceChinesetraditionallinguisticshasestablishedasetoffinetraditionsofitsown,ChinesegraphologicalstudymustbreakawayfromtheshacklesofEuropecenteredideologyandsucceedourowntraditions.Meanwhile,weshouldfollowacreativeselfrelianceroadofChinesegraphologytodevelopinnovativetheoriesbasedonexistingfactsofChinesebyapluralistapproachbytakingadvantageofthetheoreticaladvantagesofwesternlinguistics.

KeyWords:deconstructivism;Chinesegraphology;constructivism

1

20世纪初期的结构主义曾经以其完整的系统和功能为西方提供了思想资源,为语言、文学、哲学等领域提供了一套封闭的研究方法。自20世纪中叶开始,随着人们对社会和政治问题认识的深入,逻辑中心主义和结构主义等在人们的政治文化生活中不能发挥有效的功能,西方思想逐渐陷入迷惘、失望和忧愤之中。西方语境也出现了反形而上学传统的后现代思想。作为后现代思想之一的“解构主义”思潮,对政治、哲学、文学、语言以及人的思维方式等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思潮开启了西方政治和哲学思潮新的发展方向。

解构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尼采哲学。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要求重新评价一切价值,这种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叛逆思想对解构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次,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想。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探讨了西方哲学史上的存在与逻各斯问题。他要研究古代的逻各斯(Logos)是怎样变成近代的逻辑(Logic)的?它又是如何以理性的名义取得西方思想史上的统治地位?海德格尔通过对古希腊哲人巴门尼德残篇的研究发现,逻各斯与存在的原始意义是相通的。而自柏拉图后,西方人开始与存在发生对峙,越来越自信自己拥有支配存在的主体性与知识能力。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加以批评,德里达则直接继承了海氏的理论。再次,解构主义的出现与欧洲的左派批评理论密切相关。1968年,一场激进的学生运动席卷整个欧美资本主义世界,法国的运动被称为“五月风暴”。但革命后随之而来的是激进学者不得不把革命的激情转向学术思想深层的拆解工作。他们明明知道资本主义根深蒂固,难以撼动,却偏要去瓦解其存在的各种基础,包括语言、信仰、机构、制度和规范等。

解构主义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其代表人物德里达以《文字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三部书的出版宣告解构主义的确立,形成以德里达、罗兰•巴尔特、福柯、保尔•德•曼等理论家为核心并互相呼应的解构主义思潮。德里达为了达到反形而上学、反逻各斯中心的目的,选择从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角度入手,提出了自己一系列的消解策略。解构主义内容冗杂,缺乏统一的理论和解释。解构主义者也拒绝为自己的理论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它们主要的批判理论与策略包括:反逻各斯中心主义(anti-logocentrism)、延异(différance)、替补(supplementarity)、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反逻各斯中心主义是解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形而上学的思想传统发端于柏拉图对古希腊逻各斯的强行曲解,认为言语与意义(即真理,上帝的话)之间有内在、直接的关系。因此,逻各斯中心论也被称为“语音中心论”,强调言语优于文字,书面文字是第二位的。德里达对此说法进行了解构。他说,书写文字并不见得天生就低劣于语言发音,为了打破传统的“语音中心”偏见,他力图建立一种“文字学”,以便突出并确认书写文字的优越性。这种文字优越性,首先表现在它在符号学意义上的“可重复性”。其次是符号应该在不考虑讲话人意图的情况下,依然能被人们正常地加以理解和接受。符号上述的两个必备特征,即“可重复性”和“不考虑讲话人之意图性”,验证了德里达所说的文字优越。在更大的范围说,文字包括了整个语言学的符号系统,因而它也是狭义上的言语和文字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这便是德里达所谓的“元书写”(arch-writing)。元书写概念一经确立,必然打破逻各斯主义的语音中心说。

德里达从言语与文字的关系入手,成功地消解了传统的二元对立的价值观。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思想传统以人的理性和自我意识为中心,形成了在二元对立中的等级秩序观念。如在言语/?文字、男人/?女人、灵魂/?肉体、意识/?无意识、开明/?蒙昧、西方/?东方等的区别对立中,逻各斯中心论认为前者优于后者,具有鲜明的等级观念。德里达独辟蹊径,从语言学角度入手,通过对言语和文字的解构,瓦解了二元对立的观念,提出二元之间只有差异,而没有等级秩序区分。不仅如此,“对立”的两项之间还存在大量的相互渗透和包容等。

德里达还发明了“延异”概念,即延迟与差异。他直接利用索绪尔的符号任意性观念,打破语言是外在“真理”体现的神话。他说“延异(différance)”既非概念,也非一个单词,本身是一个杜撰的词。在法语中,difference和différance两者的发音相同。若要区分它们,我们必得借助文字拼写上的差异,这本身就是对言语优于文字逻各斯主义论点的一个极好讽刺。解构主义关于“替补”和“互文性”的策略主要为文学批评理论所借鉴,这里不再介绍。

通过以上提到的一系列的具体策略,尤其是从言语与文字关系入手,德里达批判了逻各斯中心论,打破了等级森严的二元对立观,提出了概念之间没有等级和中心而只有差异的思想。解构主义从语言学的角度入手,目的是解构西方的形而上学和逻各斯中心论,对现存的等级秩序提出挑战。强调通过对旧秩序的打破,建立新秩序,重新塑造新的价值体系,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这种批判与重建的双重姿态,德里达称为“双重约束”(doublebind)。他说:“事实上,我一直被两种必要性拉扯着,或者说我一直尝试公平对待两种可能看起来相互矛盾或不兼容的必要性:解构哲学,即思考哲学的某种关闭范围,但不放弃哲学。我承认这么做很困难,但无论在写作还是授课中,我重视始终尝试尽可能地同时采取两种姿态。”[1]

这一思想产生后在思想和文化界产生重大影响,其影响甚至波及到建筑理论领域。它在政治学上就是对西方中心论的瓦解,重视多元文化价值。而这恰恰是任何一个处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民族和国家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解构主义思想对民族价值和民族文化的重建,对世界多元化格局的确立起到积极作用。当然,解构主义思潮自产生后也受到很多批评。因为其理论本身漏洞很多,而且它所运用的逻辑、方法与理论,大多从形而上学传统中借用而来,这样说来有点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味道。而且解构主义发展下去也陷入了另外一种历史困境,即真理虚妄、意义不确定以及漫无边际的任意解释等。因此我们对这样一种影响巨大的理论思潮也应该抱一种批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利用解构主义审视我们传统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最主要的是承认语言多元性,承认每种语言与文字都有各自独立存在的价值与作用,而不可轻易否认自己的语言文字。现代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深受西方语言理论体系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语言学,中国古代谈不上语言研究,进而否定汉语和汉字研究的传统和成就。从汉语言文字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到对汉语和汉字的认识与评价都带上了西方学术思潮的烙印。如汉语的语法研究一直是跟在西方的语法理论后面的,如汉语的语义学研究一直没能好好继承自己的传统,没能发展出自己的理论体系,如对汉字的误解导致的汉字落后、汉字要改革等错误观念,如汉语目前的理论体系对很多汉语现象缺乏解释力等等。这都是西方逻辑中心主义的深层观念所导致的结果。

兴起于西方的解构主义思潮,是对西方中心主义传统思潮的反思。现在“解构”一词不再属于哪一个领域或地域,而是属于人类自身。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今天研究“解构主义”,吸取其精华,也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中国。

2解构主义思潮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在中国的影响也日益显示出来。在此视角下,我们反思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既要承认我们的成就,同时也要发现我们的问题。我们应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从汉语言文字的客观事实出发,破除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总结出汉语言文字的规律,开拓新世纪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道路。

中国的传统语言学形成了很多优良传统。在今天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我们首先应该继承自己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中国传统语言学最值得我们发扬的传统有以下三点。

(1)重视实证和归纳。

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实证法来自西洋。但是,作为学术研究的一般方法,实证法在中国本土有厚实的基础、悠久的历史和持续的传统。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从许慎开始就特别重视实证和归纳。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他考据文字“至于小大”,都“信而有证”,“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叙曰: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说凡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2]316仅仅这几个数字就无可争辩地说明了许慎重视实证的态度和做法。许慎之子许冲在《进〈说文解字〉表》里,称其父秉承了“圣人不空作,皆有依据”的问学传统。许慎以实事求是、信而有证的学术精神和态度成就的《说文解字》奠定了汉字学基础。着眼于汉代的这种实证态度,学术史上汉代古文学家的学术成就称为“汉学”。这种实证方法一直延续下来,到清代还有很多追随者。正是由于坚持了这种求实的态度和精神,清代的语言学研究达到了传统语言学的高峰。清代的实证表现为考据法的盛行,梁启超曾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给予考据法以高度评价。

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大量著作都是通过实证和归纳而成就的。如在《说文解字》研究上,清代乾嘉学派通过实证研究取得卓越成就。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乾嘉和传统实证方法一直处于被否定的地位,这是不尊重传统的表现。对此,王力先生曾强调:“能不能因为乾嘉学派太古老了我们就不要继承了呢?决不能。我们不能割断历史,乾嘉学派必须继承。特别是对古代汉语的研究,乾嘉学派的著作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段王之学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永放光辉。他们发明的科学方法,直到今天还是适用的。”[3]鲁国尧先生也认为,研究汉语史的最佳方法,或者最佳方法之一是“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的结合。[注:参阅鲁国尧《“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的结合——兼论汉语研究中的“犬马-鬼魅法则”》,《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3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可见重视实证是中国语言学的重要特色。

(2)重视书面语言及其意义研究。

中国传统语言学重视书面文献的研究,重视意义的独立研究价值。中国从先秦时代起就形成了一套汉语的书面语言——文言文,文言文一直是古代中国记录文献的语言,也是知识分子进阶应试所用的语言,故名“雅言”。文言文不仅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上起到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还是形成现代汉语的源头之一。当然,由于书面语和口语的脱节,从隋唐时期开始文言文和口语分离日渐严重。到近代,文言文就成为影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间接因素。白话取代文言,成为汉语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不能就此否认文言文在汉语发展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我们需要实事求是地评价文言文及其在历史上的功用。文言文是汉语的一个传统,一个与汉字的表意性质有关的传统。汉字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与西方拼音文字性质差异巨大。中国学者把意义作为独立的对象加以研究,形成了以汉字的形、音、义为研究对象的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说文解字》所包含的字在离开语言环境后,还可以见到它的本义,看到其本义如何引申出新的意义。古代学者一直把意义当作可以独立研究的对象看待,而不认为它从属于语法。在训诂学中,意义是可以分析的,它运用“义界”的训释方法,就是在意义内部进行结构分析。传统语言学还特别重视语音在词汇语义系统、词源系统、诗词韵律中的表现,古人很少做纯形式的运作,而是在务实的基础上以音证义,以义证音。这是传统语言学研究的又一特色。

(3)重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的语言研究中,一直有很浓厚、很自觉的人文传统,“离经辨志”、“随文释义”、“微言大义”等说法,都表明人们自觉不自觉地追寻语言背后的东西。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乱也。”[2]316他研究文字的根本目的是解经传道。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下来,并且形成了中国古代“小学”与经学融合的现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语言文字学著作即在经部。因此,传统的文字学、训诂学研究历来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如文字构成的理据、古代名物典章制度的训释,都直接牵涉到文化,或是直接为文化服务。这就是语言研究和文化研究相结合的学术传统。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如张世禄先生在《文字上的古代社会观》中写道:“居今日而欲知茫昧之古代社会,史策既无征考,则惟有求诸古来之余形遗迹,俾可想见其一斑而已。例如考化石而知生物之递嬗,察地层而识地壳之胎成,皆其类也。世界言象形文字者,必推吾国,则此文字者,诚有史以来,先民遗迹之所留,曷借之以窥其政俗之梗概,以补史策所未及者乎。”“世上言上古文化者,或且欲吐弃一切,并文字之不知谓何,吾又乌睹其可哉?”[4]他在这篇论文中从汉字的构造入手来看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物质生产和精神建构,体现了语言文字与文化相互参照研究的特点。20世纪50年代初,罗常培先生出版《语言与文化》一书,是自觉研究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划时代专著。

中国现代语言学由于受到西方语言学影响很大,在解释汉语现象时并不能完全适合,甚至常常碰壁。原因在于西方语言本身较重形式,而汉语和汉字则具有较浓厚的人文色彩。为了促进汉语研究,找到一种较为切合汉语实际的解释框架,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中国兴起了文化语言学。[注:新时期文化语言学的代表性著作有: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出版社2003年版;张公瑾、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等。]汉语中的很多语言现象都可以通过这方面的研究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结合文化来研究语言一直是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一个传统。

中国语言学的这三个传统都值得我们继续发扬。尤其是后两个传统恰恰是解构主义所重视和强调的。解构主义着力打破西方中心论的观念,客观而实际地认识其他语言文字的地位。解构主义非常重视书面语,这从德里达的《论文字学》、《书写与差异》等著作名称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德里达正是看到了逻辑中心主义、结构主义等存在的局限性,才利用语言的差异,强调书面语言和文字的重要意义。

汉语和汉字重意义的特点和现代语言学的从形式到意义的转向是非常吻合的,这本来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但却被以西方为中心的语言学者认为是落后和缺乏理性的表现。西方逻辑中心主义认为,语音和思想的本质、存在的意义之间有最直接、最接近的关系。从“语音中心主义”出发,言说和口语受到推崇,文字被贬低。而且他们责难对象不包括字母文字,而是针对非语音文字。不少西方哲学家都表达了类似的见解,黑格尔批评汉字说:“他们的文字对于科学的发展,便是一个大障碍。或者,相反地,因为中国人没有一种真正的科学兴趣,所以他们得不到一种较好的工具来表达和灌输思想。大家知道,中国除了一种‘口说的文字’以外,还有一种‘笔写的文字’,后者和我们的文字不同,它并不表示个别的声音——并不把口说的字眼记录下来,却用符号来表示那些观念的本身。”“中国因为语言和文字分了家,所以文字很不完善。”[5]黑格尔的这种见解代表了西方人看待汉字的普遍观念。西方人对汉字的偏见,还进而扩展到对汉语的认识。对汉语和汉字的偏见甚至一度成为西方人不自觉的思维习惯。

结构主义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力图创立一个具有普遍理性的语言学理论,将语言学变为一门科学。尽管索绪尔在心理上不愿意舍弃语言材料和语言现象的丰富多样性,但是为了建立一个具有整体性、普遍性以及独立性的全新理论体系,事实上他将理性的语言观和人文现象对立起来,舍弃了语言符号的人文性。他对人文现象的舍弃,根源就在西方近代哲学中根深蒂固的逻辑中心主义,他的语音中心论实则是逻辑中心主义的翻版。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逻辑中心主义和理性主义以及二元对抗的思维模式是建立在西方拼音文字基础上的,长期以来被西方学者认为是代表人类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这种观念与拼音文字血肉相连,互为因果。这严重影响到对人类语言文字的公正认识,导致弱势民族语言被边缘化以致面临失语的困境。

解构主义实际上是西方学者对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反思,它检讨和总结了西方世界因为自己的科技成就和物质丰富而产生的西方中心主义的错误思维,以及将文化系统建立在逻辑中心主义之上的缺点。解构主义承认东方非拼音文字和拼音文字所代表的文化一样,具有各自的价值。德里达从融合表音与表意的汉字中发现了在逻辑中心主义外发展出强有力文明的证据。德里达的理论阐释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历史上部分西方学者的汉语言文字观念曾对西方逻辑中心主义造成过威胁,“一次是与科学思想的结合,汉字通过一般语言,通过莱布尼兹使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历史产生了偏离。再一次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东方学家费诺洛萨(ErnestFenollosa)和现代派诗人庞德(EzraPound)那里,这次是与诗学的结盟”[6]。德里达认为,从文学和诗学方面,汉语言文字展现的魅力能打破逻辑中心主义。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无论莱布尼兹,还是费诺洛萨、庞德,乃至德里达本人对汉语言文字的揄扬都是建立在“误读”的基础上,他们都没有彻底了解汉语言文字。无论是相当多的西方学者对汉语和汉字的贬低,还是少数学者的褒扬,他们的观点和认识都没有建立在对汉语言文字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因此,还必须依靠我们自己,从汉语现象出发,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的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

3

从解构主义的立场看,汉语言文字学的发展,应当从汉语现象出发,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中国语言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优良传统,但是这个传统在中国近代向现代的转折时期遭到质疑,受到冷落。与之同时,西方语法理论却极大地影响了汉语言文字学研究。那么现代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道路应当如何走呢?答案很明确,只能走自主创新之路。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文化的发展更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寻找适合自己民族的发展道路。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也不例外。在这方面,前人和现代的语言学者已经导夫先路,提供给我们可资借鉴的探索。

马建忠最早借鉴西方的语法理论写出了《马氏文通》。该书并不是完全模仿西方语法写成,而是马建忠用“普世语法观”分析汉语语法的结果。对此许国璋先生的评价颇中肯綮:“(《马氏文通》)不象是模仿学习《拉丁文法》,也不象以法国《普世唯理语法》为范式。此书之成,我以为只是马建忠根据普世语法字别种、句司字的通理,凭个人的哲学自信(conviction),经过十四年的勤求深探,写成这部中国向所未有,在体系上又超过当时西方语法书的力作。”[7]马建忠利用“普世语法观”分析汉语语法现象是有道理的,因为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各种具体语言,必然会有很多共同的特征。《马氏文通》对汉语语法分析贡献很大,但总体上看,其中更多的是总结出汉语语法和西方语法的共同方面。因而汉语本身的特点还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王力先生说:“各种具体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当然具有共同性,因此世界上的各种语言的语法也是具有共同性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就一种具体语言的语法来说,世界语言的共同性是次要的,而特点是主要的,没有这种特点,就会丧失其为独立语言的资格,和另一语言同化了”[8]。可见,对一种具体的语言来说,人类语言的共性固然重要,但各自的特点是更值得关注。

王力先生说的世界各种语言的共同性,应更多体现在日常语言中。而对于某种语言来说,日常语言只是这种语言的表层部分,其深层部分应当是文学语言等,文学语言更容易展现一种语言的民族特点。科学语言的民族特点很不明显。自然科学的那些诸多概念、公式、定理与逻辑推理,很难说有什么民族特色。能代表一个民族语言特色的,必然是其文学语言。在结构主义思潮影响下,语言学十分重视口语,重视语音中心主义,重视共时描写,其最大的贡献就是促成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独立。但如果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甚至走到语言科学主义,则会导致很多意想不到的后果。如对书面语不重视,就容易使语言研究失去民族特色。我们以往的汉语研究由于过分借用西方语法理论来构建自己的体系,想利用这种体系来解决汉语的所有现象与问题,但结果并不遂人意。

合理的做法是从汉语的实际现象出发,扩大汉语的研究领域。我们过去的语言研究只管散文,而不管诗词骈文,只能分析形义相应的词语,不能分析形式压缩、内容积蕴的典故之类,这显示了汉语语言学的贫血现象。试问,如果汉语中去掉了“葛郎玛”(grammar)套不住的一些特点,那我们的汉语还是汉语吗?这些现象包括:第一,汉语中的对偶、平仄和骈文等;第二,汉语句法构造比较特殊,主语、谓语、宾语常有省略;第三,汉语的词难以确定词性等。

在这方面,启功先生的《汉语现象论丛》为我们开辟了道路,为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自主创新做出了贡献。启功先生摆脱了从语言理论出发到汉语中寻找汉语规律的模式,坚持从汉语语言现象的实际出发去研究总结汉语自身的结构规律。从对一些具体汉语现象的观察中,分析归纳出若干条汉语规律。如古代诗歌骈文的语法问题,修辞与语法的关系问题,语言环境对语法结构的影响问题,语气、语调跟语义、语法的关系问题等。启先生对“葛郎玛”不能包括的汉语特点都有一定探索和解释。[9]

关于汉语词性灵活的问题,19世纪英国汉学家威妥玛曾提出:“汉语词的多功能性(theversatility)——如果可以这样称呼的话,即汉语中对于这么多的词语(尤其是我们倾向于称之为名词和动词的词)有共通性,在有广泛差别的语法功能的可容性方面达到如此程度:任何把语言权威性地划分到像我们语言中词性的范畴里去的努力,都将枉费心机。而且,我们语言中的此类分析当然得有它们相对应的汉语语法,且不管能否对它们做词类分析;在所有的别的语言中用屈折变化生效而产生的大部分结果所需的那些方法,汉语自身也拥有,否则汉语就不成其为一种语言。”[10]对此,王宁先生也有精彩比喻:“象英语、俄语这些种语言,一个词象一根小铁钩,一边有环,一边带钩,这个钩钩进那个环,连成一条就是一句话。钩和环得对合适了,大钩穿不进小环,大环挂不牢小钩,词的自由结合度很小,错了一点就被判为语法错误。可汉语的词象一个多面体,每面抹的都是不干胶,面面都能接,而且用点心都可以接得严丝合缝。比如回文诗,干脆结成一个圈儿,从哪儿都能念。这虽是文字游戏,可难道不启发人去想汉语的特点吗?”[11]39-40

以上认识使我们看到,要想真正认识一种语言,就必须不带偏见,承认其独特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无论是西方学者还是中国学者对于汉语现象的认识都会有更多的一致,都会发现更多的汉语特点,并总结出相应的规则和理论,这也才是汉语言文字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4

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从汉语现象出发,借鉴解构主义思潮建立适合汉语特点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解决好下面问题。

(1)如何看待继承传统与借鉴西方的关系问题。

中国传统语言学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其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成果,形成了一些优良传统,这些是我们继续发展的最重要基础。但我们的传统研究也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如传统的语言学有注重实证和归纳的优点,也有不善于演绎和推理的不足。单独的归纳法,难以产生现代意义的语言学。训诂学中字、词不分的问题,还有语音研究上,由于受到音节的模糊性和笼统性限制,而没有细致精确的声音分析的习惯等。这些都是我们的弱点,反映出我们传统语言学理论的不足。

西方语言学在中国语言学走向科学的过程中,曾经起到很大的作用。现在我们使用的结构分析和描写方法等,都来自西方。西方语言学具有的科学精神和哲学的思辨精神以及逻辑的推理与表述,造就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基本方法。西方语言学的不少流派都对中国语言学研究给予了很多的启示和帮助,我们应当继续学习和关注。此外,西方学者关于汉语传播和研究的著作也很值得我们重视。这些著作的成果有利于我们看到汉语的特点。[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张卫东《威妥玛氏〈语言自迩集〉所记的北京音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试论近代南方官话的形成及其地位》,《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8年第3期;《北京音系何时成为汉语官话标准音》,《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8年第4期;《论十九世纪中外文化交往中的汉语教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等。张西平《传教士汉学研究》,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等。计翔翔《十七世纪中期汉学著作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等。]

当然有些西方学者对汉语言文字的偏见,我们必须加以抛弃。我们不反对学习西方,但反对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甚至重复别人遗弃的东西。西方语言学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如果我们盲目追从,把那些本身片面的东西用在汉语上,结果只能是削足适履。

(2)如何看待书面语言和口语的关系问题。

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曾对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起到了有益的作用。结构主义以来以语音为中心的重口语和共时的方法对当代语言学的独立具有重要贡献。但这种过分重视口语和语音、轻视书面语的情况也产生了一些弊端。很多汉语现象不是单纯的形式结构所能解释的。如启功先生所说,一个五言诗可以变换十种句式,只有一句不通。比如为什么汉语中那么多四节拍,多于四拍的压成四拍,少于四拍的加成四拍。虽然现代语言学重言轻文,是苦苦挣脱了因文废言的传统语文学发展起来的。但是如果把结构主义强调到极点,就会导致另一个极端,即限制了语言学研究的范围,影响了语言学研究的丰富性,导致汉语言文字学研究出现贫血现象。

而解构主义则给我们一种更广阔的视野。我们对于口语和书面语都不能偏废。(3)如何看待实用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关系问题。

在目前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对文学语言的研究是不足的。汉语有常用部分和非常用部分,常用部分即实用语言,非常用部分如古代汉语、现代文学语言等。文学语言与实用语言不同,实用语言以明白清楚为目标,因此逻辑、语法重于形象;文学语言则以有意味有情趣为目标,因此形象重于逻辑。“常用部分和非常用部分是一个整体。如果我们把母语比做一颗大树,树干、树枝、树叶、花朵,都属于表层的常用部分,根是深层的非常用部分。”[12]因此对汉语的研究,实用语言和文学语言是不可偏废的。(4)如何处理好汉语本体与应用研究的关系问题。

当前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还有重本体、轻应用的倾向,似乎只有本体研究才是真正的语言学。实际上任何本体研究如果脱离了应用就很难取得真正的成果。启功先生紧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了很多实际问题,然后考虑理论上如何解决。他在自己的研究中,立足于应用,注意古今汉语、文言白话的等值翻译,注意中文信息处理的“电脑传译”,注意辞书编纂的义项归纳与排列等等。这都给我们树立了极好的楷模。正是由于没有很好处理本体和应用的关系,目前语言文字学许多应用领域,如语言的规划和规范问题、汉语的国际传播和对外汉语教学问题、汉字规范和国际通用标准问题、辞书编纂问题等,都存在由于本体研究的滞后或游离而产生的诸多难题,影响了我国社会语言生活的健康发展,阻碍我国向高科技信息时代前进的步伐。因此,今后的汉语研究必须重视本体与应用的结合。

为了解决好上面的几个问题,我们必须坚持语言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多样化。“语言学的方法必须多样化,用一种方法排斥和否定另一种方法是不妥当的。这是因为,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都比认识自身容易,认识自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是某个单一的研究路线能够解决的。”[13]只有我们的汉语言文字学有了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和西方语言学界进行平等对话,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这就是解构主义给予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德里达.书写与差异[M].张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4-5.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王力.王力文集:第16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78.

[4]张世禄.张世禄语言学论文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1-6.

[5]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125.

[6]张国刚,等.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78.

[7]许国璋.《马氏文通》及其语言哲学[J].中国语文,1991(3).

[8]王力.语法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点[M]∥龙虫并雕斋文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0:493.

[9]启功.汉语现象论丛[M].北京:中华书局,1997.[10]威妥玛.语言自迩集[M].张卫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9.

[11]王宁.汉语现象和汉语语言学[M]∥汉语现象问题讨论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第4篇

摘要:21世纪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世纪,各国的集团开始慢慢地形成互助互利的相互紧密的关系。其中在这些关系中,文化,经济地位尤为突出,从而也显得语言的重要性。翻译工作也将成为一项大工程,做好翻译工作已是迫不及待……

---引言

在英汉互译中,由于地域文化不同的影响,常常会译不达意导致文化语言误差。其中语感与语言和文化是最主要的两个问题,本文首先从语感方面出发,阐述语感的重要性;然后再进一步说明语言与文化的重要性;再而从不同文化方面阐明导致翻译障碍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和我的看法。

一.语感的重要性

提到“语感”,许多人都会想到:那是一种对语言的感觉,是大脑迅速的反应。其实语感按其定义为:“语感是一种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文字的能力,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浓缩。就像我们做题时,一旦理解其语感,思路也就形成了,思维在突然间提升,这样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语感派”代表洪振学先生的报告会于2007年4月24落下帷幕。会上他郑重地阐述了语感的重要性。除外《新概念》也揭示了“语感”重要性的面纱……

由此可见,“语感”对教学中语言的理解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可以判断敏锐的语感对我们学习各种语言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会使我们的翻译工作事半功倍。

二.翻译中语言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传道的重要工具。自人类开始使用语言至今,语言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现代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共享,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语言。

除外语言又是被用来记录一个民族的变化的工具。因此,国内外许多研究语言和文化的专家都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文化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另一方面来说,语言和文化又是互相依存的关系;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的理解和使用都是以特定文化为背景,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会在其语言中得到体现,作为这种语言的学习者我们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对于我们更好的掌握这门语言极为必要。因此研究语言对我们研究,交流及翻译英汉语言都有着重要作用。

三.交流与翻译

文化,经济,政治是关系到全球发展的三大要素。其中文化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随之语言,交流,翻译也相应变得重要。做好交流翻译是学习语言提高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由于各国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不同,他们在翻译,交流之中自然有其特别之处。例如:I''''dliketoknowwhenhewillbehere(我想知道他什么时候到这儿)。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也有各式各样的说法,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各种不同的说法,便于我们日后的交流。现在推行的英语口语就是为提高演说能力,这样使我们更好地融入世界。但在交流中我们时不时的遇到很多问题,这都是由于各地文化的差异所导致我们对语言的认识的误差。例如:短语abridalshower表面可以理解为“新娘沐浴”,但了解西方背景文化的人就知道它是指apartygivenbyabride’sfriendsatwhichtheygivehersuitablegifts,意即为新娘举行的送礼派队。要想了解这种差异那就要看以下的分析。

四.文化的差异带来语言的障碍

人类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生活方式,地域的差异,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同……都会导致人们对认识和沟通带来一定的障碍。

(1).历史地理条件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无论是从历史传统还是从近代生活来看,中国与英美的文化都有较大的差异,现在中国加速发展可是说是拉近了与西方的距离。但是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除外由于英国地理位置靠近海,英国民族过着航海的生活,经常与海打交道,还有海上霸主之称。所以英语中带有大量关于航海的词语或航海的说法,而长期生活在大陆的中国很难找到相应的词语,因而对中国人来说理解起来相当吃力。例如:ableseaman(“一级水手”而不是“能干的水手”);give(sb.orsth.)awideberth(“让出一条宽宽的水域”,指“远远地躲开”,而不是“让其自有发挥”);belefthighanddry(“船高高地搁浅在沙滩上”,指“陷于困境”,而不是“高高在上”)。反之,由于汉语有许多关于山川,四季等方面的词语,在英语也很难找到相适应的词。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为诗,完全可以译为:Thehillsandstreamshavenoend,thereseemstobenoroadbeyond;Butdimwithwillows,brightwithflowers,anothervillageappears.但在一般杂文中,恐怕还是直接译出其涵义为好;一种可能的译法是:Onehasasuddenglimpseofhopeinthemidstofdespair。还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Aday''''sseparationseemsaslongasthreeyears(一般不用threeautumns).而在一般行文中往往干脆译为:misssb.verymuch。这种差异导致我们不能正确的理解语言要表达的意思。

(2)经济发展与现代化的进程对翻译的影响:

英国一百多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其语言有较大的影响。除外,随着全球一体化。有些词语也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被我们所了解和采用,如whitecollar(“白领”),CEO(首席执行官)等。但是,仍有一些反映这种生活的英语词语不被我们所理解。这或是因汉语一时还没有适当的对应词(如executives指高层管理人员,译为“总经理”、“董事”,还是什么?Individualism应译为“个人主义”?还是“个体主义”?),或因为我们对西方生活方式仍然了解不够,或因为这些词语容易与传统的意义混淆,往往会构成英译汉中的问题。还有一些WilliamFerraro,ofFerraro&Smith,livedinagreathouseinMontaguSquare.(用主要合伙人的姓如Ferraro&Smith做公司名字的英语习惯,在汉语中仍不常见:法拉罗•斯密斯公司的威廉•法拉罗住在蒙塔古广场的一栋大房子里。)这种文化的不同使得真确翻译语言更为困难。

(3).中国长期的文化沉淀导致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有着很长历史文化的国家。自古就有农耕文化的传统,汉语中Peopleregardfoodastheirprimarywant或Foodisthefirstnecessityofman)的传统,产生与此有关的大量习语。这些在英语中比较罕见,必须按照它们的实际涵义和上下文翻译。如见面时先问,“吃了没有?”(按岛国的传统,英语习惯多为谈论天气)只可译为Howdoyoudo或Hello。还有些“吃饱了撑的”(berestlessfromovereating–havesomuchsurplusenergyastodosth.senseless)、“吃不了,兜着走”(getmorethanonebargainedfor;landoneselfinserioustrouble;beleftholdingthebag)、“吃大锅饭”(eatfromthesamebigpot–getthesamepaywhetheroneworkshardordoesnotworkatall;practiseegalitarianismregardlessofwork)等等这些不同的文化习惯使得我们在与不同语言的人们有着很大的隔膜。

(4)宗教与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指由民族的、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它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像道教中"玉帝",佛教中"佛祖""菩萨",神话中的"老天爷""龙王"等,而这些概念在欧美人的脑海里是不存在的,他们信仰基督教,希腊神话与《圣经》是西方文化的源泉。他们的心目中只有God(上帝),表示痛苦、悲哀或愤怒时,就说God!或MyGod。祝福时会说Godblessyou.表示,惊讶时就说Godblessme.关于这方面的习语还有Godforbid!(苍天不容),Godforfend(绝无此事)。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以及HethatservesGodformoneywillservethedevilforbetterwages.(为金钱侍奉上帝的人,为了更多的报酬也会给魔鬼卖力)等等。这些习语都生动地反映了God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样深受佛教、道教等影响的中国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也无处不在地感受到本族宗教这方面的影响,当他们表示痛苦、悲哀、绝望时会说"哦,天啦!老天爷呀!",当他们发誓时会说"老天作证",当说某人软弱、无能时,就说"他是个阿弥陀佛的人",当他们表示祈祷或感谢时就说"阿弥陀佛",当他们表示愤怒时就说"的见鬼"。所以说,中西文化的文化差异从而导致我们对翻译产生一些误解。这是我们交流,学习上的障碍,为此我们要克服它。我们克服差异学好翻译的一些措施:

(4)翻译中的一些技巧和措施: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它涉及两种语言与多种知识,它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感情!风格等忠实地重新表现出来"王佐良先生说:“翻译里最大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要费很大力气加以理解"针对汉英方面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可以采用一下几种方式:

(1).直译法:所谓直译法即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语言的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的一种翻译方法。例如:所以李纨虽青春丧偶,但处于膏粱锦绣当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曹雪芹5红楼梦66)Sothisyoungwidowlivinginthelapofluxurywasnobetteroffthanwitheredwoodorcoldashes,Takingnointerestintheoutsideworld,,以上的翻译采用了直译法,既保存了原语的形象,又准确地传达了原意,不会引起读者的错误联想

(2).意译法: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一重要方面,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原意。例如:运涛好久不来信了,一家子盼了星星盼月亮"(梁斌5红旗谱6)

FormanymonthsnoletterfromYuntao,tillhiswholefamilyworriedoverhimdayandnight。“盼了星星盼月亮”只是通俗生动地表达“日夜盼望”,所以这里采用意译的方法"

(3).直译和意译兼用:在采用直译以保留原文意义的同时,又兼用意译,有时略作适当补充,使译文能更加清晰地传达原文含义。例如:王冕一路风餐露宿九十里大站,七十里小站,一径来到山东济南府地方"(吴敬梓(5)儒林外史6)Bravingthewindanddew,WangMiantraveleddayafterdaypastlargepostingstationsandsmalltillhecametothecityofJinan汉语“风餐露宿”中的“风”和“露”分别直译为wind和dew,而“餐”和“宿”则不能直译,只好根据其含义意译为braving。

(4).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差异特别大时,用直译无法使译文传达信息,译者就要仔细在译文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作出各种必要的转换,进行意译。

1)不同的文化的人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诸多不同,为使原文能够保持原文的意义,应做相应的等值转换。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打手大脚,英语是spendmoneylike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习语,如torestonone’soars(暂时歇一歇),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奋力图存),allatsea(不知所措)等等。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式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式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Thouart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

2)因受不同文化习俗的影响,各民族表达相同概念的说法是各不相同的,在不同语言的互译中,要注意转换表达方法以符合译文习惯。玉兔”这一商标在英国译成”“MoonRabbit''''''''而不泽成“JadeRabbit”。原因在于:“玉免”乃我国神话中陪伴吴刚生活在月宫挂花树下的兔子,因此,它又成为月的代称。将它译成MoonRabbit体现了我国方老文化的风来,读英文不易产生异解,不会误认为是玉做成的兔子。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进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arealucky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dogwillnotlearnnew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a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五.我的看法与翻译:

导致翻译差异的原因有许多,我认为如果想从根本上改善,首先要找出自己的问题出现在哪里,是因为不懂西方的个别词语还是不懂他们的特殊表达。然后就是多交流,多与外国人交流,渗透他们的文化,还要学会对方的生活方式和一些背景下的表达,如果可以,中外应该多加强交流,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文化上。加快全球化,一体化,融入百家思想。中国要加快步伐,拉近中西的距离。

思维模式上存在的差异,是每个民族所特有的,也是不可避免和更改的;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又势在必行。因此,就这一点而言,首先应摆正态度,各民族在进行文化交流的同时,应该本着的精神,学会尊重、认识和接纳他民族的思维模式,而不是将与本民族思维模式不同的其他思维模式视为异端;在与他民族的思维模式的对比中,要善于认识到自身思维模式的缺点和他民族思维模式的优点,善于取长补短。

针对语言方面的差异,译者应不断加强对所译语言的敏感性,从语音、词汇、语法、语义、修辞等各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要培养自己养成一种规律性阅读所译语言所写的各种文本的习惯,及时了解所译语言的各种发展动态。

为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翻译中的文化交流障碍,译者就要清楚地意识到:作为翻译工作者,不仅要成为精通双语言的人,更要成为精通“双文化”的人,要善于识别待译作品中的文化术语和其中隐含的文化内涵,不断培养自身的“文化意识”,同时要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知道如何处理文化差异。比如碰到原文中出现文化缺省而译文读者又不可能根据上下文感知到的情况时,译者就要在译作时善于抓住缺省的文化信息,并采用适当的手段将其补充完整,以避免造成文化信息传递失误的后果。另外,译作过程中,对待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要客观公正。再者,译者还要认识到文化具有兼容性;正是因为文化的这种兼容性,各国之间的个个层面的交流才可能继续;译者的工作就是不断促进文化的这种兼容。

最后,要在翻译过程中视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的翻译手段。要认识到异化与归化作为两种不同的处理翻译的手段,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异化强调“保留源语文化”以丰富目的语文化及其表达方式,从而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归化强调“交际第一”,译者不仅要设法克服语言的障碍,还要克服文化的障碍,从而避免因文化冲突而造成的各种形式的误解。从上述可以看出,二者都强调翻译的交际性,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侧重点不同罢了。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至关重要。要始终记住一个大前提: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

要善于将二者结合。如翻译“东施效颦”可采用音译加直译/异化翻译出其字面意思,意译/归化注释法对其字面翻译进行补充。这样既达到了信息交流,也达到了文化交流。

六.结语: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其核心问题是“异化”还是“归化”。从“文化传真”的目标来看,译文应是越“异化”越好;然而为了照顾读者的接受能力,又不得不容许一定程度的“归化”。这就要求译者既要对原语能尽窥其妙,又要对译语能运用自如,做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尤金•奈达说过:“就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译者的双文化功底甚至比双语言功底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起作用的文化语境中才富有意义。”可见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加强对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加强对语感的培养,还有加强交流是做好翻译工作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文献:

1.文教资料;2005年27期。

2.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景德镇高专学报;2005年01期。

5.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6

第5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常识推理,归纳逻辑,广义内涵逻辑,认知逻辑,自然语言逻辑

现代逻辑创始于19世纪末叶和20世纪早期,其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数学中的公理化运动。当时的数学家们试图即从少数公理根据明确给出的演绎规则推导出其他的数学定理,从而把整个数学构造成为一个严格的演绎大厦,然后用某种程序和方法一劳永逸地证明数学体系的可靠性。为此需要发明和锻造严格、精确、适用的逻辑工具。这是现代逻辑诞生的主要动力。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20世纪逻辑研究的严重数学化,其表现在于:一是逻辑专注于在数学的形式化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二是逻辑采纳了数学的方法论,从事逻辑研究就意味着象数学那样用严格的形式证明去解决问题。由此发展出来的逻辑被恰当地称为“数理逻辑”,它增强了逻辑研究的深度,使逻辑学的发展继古希腊逻辑、欧洲中世纪逻辑之后进入第三个高峰期,并且对整个现代科学特别是数学、哲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是:21世纪逻辑发展的主要动力将来自何处?大致说来将如何发展?我个人的看法是: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将至少是21世纪早期逻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并将由此决定21世纪逻辑学的另一幅面貌。由于人工智能要模拟人的智能,它的难点不在于人脑所进行的各种必然性推理(这一点在20世纪基本上已经做到了,如用计算机去进行高难度和高强度的数学证明,“深蓝”通过高速、大量的计算去与世界冠军下棋),而是最能体现人的智能特征的能动性、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活动中包括学习、抉择、尝试、修正、推理诸因素,例如选择性地搜集相关的经验证据,在不充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尝试性的判断或抉择,不断根据环境反馈调整、修正自己的行为,……由此达到实践的成功。于是,逻辑学将不得不比较全面地研究人的思维活动,并着重研究人的思维中最能体现其能动性特征的各种不确定性推理,由此发展出的逻辑理论也将具有更强的可应用性。

实际上,在20世纪中后期,就已经开始了现代逻辑与人工智能(记为AI)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例如,哲学逻辑所研究的许多课题在理论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AI从认知心理学、社会科学以及决策科学中获得了许多资源,但逻辑(包括哲学逻辑)在AI中发挥了特别突出的作用。某些原因促使哲学逻辑家去发展关于非数学推理

的理论;基于几乎同样的理由,AI研究者也在进行类似的探索,这两方面的研究正在相互接近、相互借鉴,甚至在逐渐融合在一起。例如,AI特别关心下述课题:

·效率和资源有限的推理;

·感知;

·做计划和计划再认;

·关于他人的知识和信念的推理;

·各认知主体之间相互的知识;

·自然语言理解;

·知识表示;

·常识的精确处理;

·对不确定性的处理,容错推理;

·关于时间和因果性的推理;

·解释或说明;

·对归纳概括以及概念的学习。[①]

21世纪的逻辑学也应该关注这些问题,并对之进行研究。为了做到这一点,逻辑学家们有必要熟悉AI的要求及其相关进展,使其研究成果在AI中具有可应用性。

我认为,至少是21世纪早期,逻辑学将会重点关注下述几个领域,并且有可能在这些领域出现具有重大意义的成果:(1)如何在逻辑中处理常识推理中的弗协调、非单调和容错性因素?(2)如何使机器人具有人的创造性智能,如从经验证据中建立用于指导以后行动的归纳判断?(3)如何进行知识表示和知识推理,特别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库以及各认知主体相互之间的知识而进行的推理?(4)如何结合各种语境因素进行自然语言理解和推理,使智能机器人能够用人的自然语言与人进行成功的交际?等等。

1.常识推理中的某些弗协调、非单调和容错性因素

AI研究的一个目标就是用机器智能模拟人的智能,它选择各种能反映人的智能特征的问题进行实践,希望能做出各种具有智能特征的软件系统。AI研究基于计算途径,因此要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符号模型。一般而言,AI关于智能系统的符号模型可描述为:由一个知识载体KB)和一组加载在KB上的足以产生智能行为的过程(称为问题求解器PS)构成。经过20世纪70年代包括专家系统的发展,AI研究者逐步取得共识,认识到知识在智能系统中力量,即一般的智能系统事实上是一种基于知识的系统,而知识包括专门性知识和常识性知识,前者亦可看做是某一领域内专家的常识。于是,常识问题就成为AI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常识表示和常识推理,即如何在人工智能中清晰地表示人类的常识,并运用这些常识去进行符合人类行为的推理。显然,如此建立的常识知识库可能包含矛盾,是不协调的,但这种矛盾或不协调应不至于影响到进行合理的推理行为;常识推理还是一种非单调推理,即人们基于不完全的信息推出某些结论,当人们得到更完全的信息后,可以改变甚至收回原来的结论;常识推理也是一种可能出错的不精确的推理模式,是在容许有错误知识的情况下进行的推理,简称容错推理。而经典逻辑拒斥任何矛盾,容许从矛盾推出一切命题;并且它是单调的,即承认如下的推理模式:如果p?r,则pùq?r;或者说,任一理论的定理属于该理论之任一扩张的定理集。因此,在处理常识表示和常识推理时,经典逻辑应该受到限制和修正,并发展出某些非经典的逻辑,如次协调逻辑、非单调逻辑、容错推理等。有人指出,常识推理的逻辑是次协调逻辑和非单调逻辑的某种结合物,而后者又可看做是对容错推理的简单且基本的情形的一种形式化。[②]

“次协调逻辑”(ParaconsistentLogic)是由普里斯特、达·科斯塔等人在对悖论的研究中发展出来的,其基本想法是:当在一个理论中发现难以克服的矛盾或悖论时,与其徒劳地想尽各种办法去排除或防范它们,不如干脆让它们留在理论体系内,但把它们“圈禁”起来,不让它们任意扩散,以免使我们所创立或研究的理论成为“不足道”的。于是,在次协调逻辑中,能够容纳有意义、有价值的“真矛盾”,但这些矛盾并不能使系统推出一切,导致自毁。因此,这一新逻辑具有一种次于经典逻辑但又远远高于完全不协调系统的协调性。次协调逻辑家们认为,如果在一理论T中,一语句A及其否定?A都是定理,则T是不协调的;否则,称T是协调的。如果T所使用的逻辑含有从互相否定的两公式可推出一切公式的规则或推理,则不协调的T也是不足道的(trivial)。因此,通常以经典逻辑为基础的理论,如果它是不协调的,那它一定也是不足道的。这一现象表明,经典逻辑虽可用于研究协调的理论,但不适用于研究不协调但又足道的理论。达·科斯塔在20世纪60年代构造了一系列次协调逻辑系统Cn(1≤n≤w),以用作不协调而又足道的理论的逻辑工具。对次协调逻辑系统Cn的特征性描述包括下述命题:(i)矛盾律?(A??A)不普遍有效;(ii)从两个相互否定的公式A和?A推不出任意公式;即是说,矛盾不会在系统中任意扩散,矛盾不等于灾难。(iii)应当容纳与(i)和(ii)相容的大多数经典逻辑的推理模式和规则。这里,(i)和(ii)表明了对矛盾的一种相对宽容的态度,(iii)则表明次协调逻辑对于经典逻辑仍有一定的继承性。

在任一次协调逻辑系统Cn(1≤n≤w)中,下述经典逻辑的定理或推理模式都不成立:

?(Aù?A)

Aù?AB

A(?AB)

(A??A)B

(A??A)?B

A??A

(?Aù(AúB))B

(AB)(?B?A)

若以C0为经典逻辑,则系列C0,C1,C2,…Cn,…Cw使得对任正整数i有Ci弱于Ci-1,Cw是这系列中最弱的演算。已经为Cn设计出了合适的语义学,并已经证明Cn相对于此种语义是可靠的和完全的,并且次协调命题逻辑系统Cn还是可判定的。现在,已经有人把次协调逻辑扩展到模态逻辑、时态逻辑、道义逻辑、多值逻辑、集合论等领域的研究中,发展了这些领域内的次协调理论。显然,次协调逻辑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③]

非单调逻辑是关于非单调推理的逻辑,它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0年,D·麦克多莫特和J·多伊尔初步尝试着系统发展一种关于非单调推理的逻辑。他们在经典谓词演算中引入一个算子M,表示某种“一致性”断言,并将其看做是模态概念,通过一定程序把模态逻辑系统T、S4和S5翻译成非单调逻辑。B·摩尔的论文《非单调逻辑的语义思考》(1983)据认为在非单调逻辑方面作出了令人注目的贡献。他在“缺省推理”和“自动认知推理”之间做了区分,并把前者看作是在没有任何相反信息和缺少证据的条件下进行推理的过程,这种推理的特征是试探性的:根据新信息,它们很可能会被撤消。自动认知推理则不是这种类型,它是与人们自身的信念或知识相关的推理,可用它模拟一个理想的具有信念的有理性的人的推理。对于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中获得成功的应用而言,非单调逻辑尚需进一步发展。

2.归纳以及其他不确定性推理

人类智能的本质特征和最高表现是创造。在人类创造的过程中,具有必然性的演绎推理固然起重要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具有某种不确定性的归纳、类比推理以及模糊推理等。因此,计算机要成功地模拟人的智能,真正体现出人的智能品质,就必须对各种具有不确定性的推理模式进行研究。

首先是对归纳推理和归纳逻辑的研究。这里所说的“归纳推理”是广义的,指一切扩展性推理,它们的结论所断定的超出了其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因而前提的真无法保证结论的真,整个推理因此缺乏必然性。具体说来,这种意义的“归纳”包括下述内容:简单枚举法;排除归纳法,指这样一些操作:预先通过观察或实验列出被研究现象的可能的原因,然后有选择地安排某些事例或实验,根据某些标准排除不相干假设,最后得到比较可靠的结论;统计概括:从关于有穷数目样本的构成的知识到关于未知总体分布构成的结论的推理;类比论证和假说演绎法,等等。尽管休谟提出著名的“归纳问题”,对归纳推理的合理性和归纳逻辑的可能性提出了深刻的质疑,但我认为,(1)归纳是在茫茫宇宙中生存的人类必须采取也只能采取的认知策略,对于人类来说具有实践的必然性。(2)人类有理由从经验的重复中建立某种确实性和规律性,其依据就是确信宇宙中存在某种类似于自然齐一律和客观因果律之类的东西。这一确信是合理的,而用纯逻辑的理由去怀疑一个关于世界的事实性断言则是不合理的,除非这个断言是逻辑矛盾。(3)人类有可能建立起局部合理的归纳逻辑和归纳方法。并且,归纳逻辑的这种可能性正在计算有人通过指责现有的归纳逻辑不成熟,得出“归纳逻辑不可能”的结论,他们的推理本身与归纳推理一样,不具有演绎的必然性。(4)人类实践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相应的经验知识的真理性,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归纳逻辑和归纳方法论的力量。毋庸否认,归纳逻辑目前还很不成熟。有的学者指出,为了在机器的智能模拟中克服对归纳模拟的困难而有所突破,应该将归纳逻辑等有关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机器学习、不确定推理和神经网络学习模型与归纳学习中已有的成果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已有的归纳学习成果上,在机器归纳和机器发现上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⑤]这是一个极有价值且极富挑战性的课题,无疑在21世纪将得到重视并取得进展。

再谈模糊逻辑。现实世界中充满了模糊现象,这些现象反映到人的思维中形成了模糊概念和模糊命题,如“矮个子”、“美人”、“甲地在乙地附近”、“他很年轻”等。研究模糊概念、模糊命题和模糊推理的逻辑理论叫做“模糊逻辑”。对它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其代表性人物是L·A·查德和P·N·马林诺斯。模糊逻辑为精确逻辑(二值逻辑)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供了解决的可能,它目前在医疗诊断、故障检测、气象预报、自动控制以及人工智能研究中获得重要应用。显然,它在21世纪将继续得到更大的发展。

3.广义内涵逻辑

经典逻辑只是对命题联结词、个体词、谓词、量词和等词进行了研究,但在自然语言中,除了这些语言成分之外,显然还存在许多其他的语言成分,如各种各样的副词,包括模态词“必然”、“可能”和“不可能”、时态词“过去”、“现在”和“未来”、道义词“应该”、“允许”、“禁止”等等,以及各种认知动词,如“思考”、“希望”、“相信”、“判断”、“猜测”、“考虑”、“怀疑”,这些认知动词在逻辑和哲学文献中被叫做“命题态度词”。对这些副词以及命题态度词的逻辑研究可以归类为“广义内涵逻辑”。

大多数副词以及几乎所有命题态度词都是内涵性的,造成内涵语境,后者与外延语境构成对照。外延语境又叫透明语境,是经典逻辑的组合性原则、等值置换规则、同一性替换规则在其中适用的语境;内涵语境又称晦暗语境,是上述规则在其中不适用的语境。相应于外延语境和内涵语境的区别,一切语言表达式(包括自然语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直至语句)都可以区分为外延性的和内涵性的,前者是提供外延语境的表达式,后者是提供内涵性语境的表达式。例如,杀死、见到、拥抱、吻、砍、踢、打、与…下棋等都是外延性表达式,而知道、相信、认识、必然、可能、允许、禁止、过去、现在、未来等都是内涵性表达式。

在内涵语境中会出现一些复杂的情况。首先,对于个体词项来说,关键性的东西是我们不仅必须考虑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外延,而且要考虑它们在其他可能世界中的外延。例如,由于“必然”是内涵性表达式,它提供内涵语境,因而下述推理是非有效的:

晨星必然是晨星,

晨星就是暮星,

所以,晨星必然是暮星。

这是因为:这个推理只考虑到“晨星”和“暮星”在现实世界中的外延,并没有考虑到它们在每一个可能世界中的外延,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个可能世界,在其中“晨星”的外延不同于“暮星”的外延。因此,我们就不能利用同一性替换规则,由该推理的前提得出它的结论:“晨星必然是暮星”。其次,在内涵语境中,语言表达式不再以通常是它们的外延的东西作为外延,而以通常是它们的内涵的东西作为外延。以“达尔文相信人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的”这个语句为例。这里,达尔文所相信的是“人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的”所表达的思想,而不是它所指称的真值,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人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的”所表达的思想(命题)就构成它的外延。再次,在内涵语境中,虽然适用于外延的函项性原则不再成立,但并不是非要抛弃不可,可以把它改述为新的形式:一复合表达式的外延是它出现于外延语境中的部分表达式的外延加上出现于内涵语境中的部分表达式的内涵的函项。这个新的组合性或函项性原则在内涵逻辑中成立。

一般而言,一个好的内涵逻辑至少应满足两个条件:(i)它必须能够处理外延逻辑所能处理的问题;(ii)它还必须能够处理外延逻辑所不能处理的难题。这就是说,它既不能与外延逻辑相矛盾,又要克服外延逻辑的局限。这样的内涵逻辑目前正在发展中,并且已有初步轮廓。从术语上说,内涵逻辑除需要真、假、语句真值的同一和不同、集合或类、谓词的同范围或不同范围等外延逻辑的术语之外,还需要同义、内涵的同一和差异、命题、属性或概念这样一些术语。广而言之,可以把内涵逻辑看作是关于象“必然”、“可能”、“知道”、“相信”,“允许”、“禁止”等提供内涵语境的语句算子的一般逻辑。在这种广义之下,模态逻辑、时态逻辑、道义逻辑、认知逻辑、问题逻辑等都是内涵逻辑。不过,还有一种狭义的内涵逻辑,它可以粗略定义如下:一个内涵逻辑是一个形式语言,其中包括(1)谓词逻辑的算子、量词和变元,这里的谓词逻辑不必局限于一阶谓词逻辑,也可以是高阶谓词逻辑;(2)合式的λ—表达式,例如(λx)A,这里A是任一类型的表达式,x是任一类型的变元,(λx)A本身是一函项,它把变元x在其中取值的那种类型的对象映射到A所属的那种类型上;(3)其他需要的模态的或内涵的算子,例如€,ù、ú。而一个内涵逻辑的解释,则由下列要素组成:(1)一个可能世界的非空集W;(2)一个可能个体的非空集D;(3)一个赋值,它给系统内的表达式指派它们在每w∈W中的外延。对于任一的解释Q和任一的世界w∈W,判定内涵逻辑系统中的任一表达式X相对于解释Q在w∈W中的外延总是可能的。这样的内涵逻辑系统有丘奇的LSD系统,R·蒙塔古的IL系统,以及E·N·扎尔塔的FIL系统等。[⑥]

在各种内涵逻辑中,认识论逻辑(epistemiclogic)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认识论逻辑研究与感知(perception)、知道、相信、断定、理解、怀疑、问题和回答等相关的逻辑问题,包括问题逻辑、知道逻辑、相信逻辑、断定逻辑等;狭义的认识论逻辑仅指知道和相信的逻辑,简称“认知逻辑”。冯·赖特在1951年提出了对“认知模态”的逻辑分析,这对建立认知逻辑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J·麦金西首先给出了一个关于“知道”的模态逻辑。A·帕普于1957年建立了一个基于6条规则的相信逻辑系统。J·亨迪卡于60年代出版的《知识和信念》一书是认知逻辑史上的重要著作,其中提出了一些认知逻辑的系统,并为其建立了基于“模型集”的语义学,后者是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先导之一。当今的认知逻辑纷繁复杂,既不成熟也面临许多难题。由于认知逻辑涉及认识论、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并且认知逻辑的应用技术,又称关于知识的推理技术,正在成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之一,因此认知逻辑在20世纪中后期成为国际逻辑学界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这一状况在21世纪将得到继续并进一步强化,在这方面有可能出现突破性的重要结果。

4.对自然语言的逻辑研究

对自然语言的逻辑研究有来自几个不同领域的推动力。首先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研究,人机对话和通讯、计算机的自然语言理解、知识表示和知识推理等课题,都需要对自然语言进行精细的逻辑分析,并且这种分析不能仅停留在句法层面,而且要深入到语义层面。其次是哲学特别是语言哲学,在20世纪哲学家们对语言表达式的意义问题倾注了异乎寻常的精力,发展了各种各样的意义理论,如观念论、指称论、使用论、言语行为理论、真值条件论等等,以致有人说,关注意义成了20世纪哲学家的职业病。再次是语言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例如在研究自然语言的意义问题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脱离语境的抽象研究上面,而要结合使用语言的特定环境去研究,这导致了语义学、语用学、新修辞学等等发展。各个方面发展的成果可以总称为“自然语言逻辑”,它力图综合后期维特根斯坦提倡的使用论,J·L·奥斯汀、J·L·塞尔等人发展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P·格赖斯所创立的会话含义学说等成果,透过自然语言的指谓性和交际性去研究自然语言中的推理。

自然语言具有表达和交际两种职能,其中交际职能是自然语言最重要的职能,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而言语交际总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简称语境)中进行的,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语境仅指一个语词、一个句子出现的上下文。广义的语境除了上下文之外,还包括该语词或语句出现的整个社会历史条件,如该语词或语句出现的时间、地点、条件、讲话的人(作者)、听话的人(读者)以及交际双方所共同具有的背景知识,这里的背景知识包括交际双方共同的信念和心理习惯,以及共同的知识和假定等等。这些语境因素对于自然语言的表达式(语词、语句)的意义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具体表现在:(i)语境具有消除自然语言语词的多义性、歧义性和模糊性的能力,具有严格规定语言表达式意义的能力。(ii)自然语言的句子常常包含指示代词、人称代词、时间副词等,要弄清楚这些句子的意义和内容,就要弄清楚这句话是谁说的、对谁说的、什么时候说的、什么地点说的、针对什么说的,等等,这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进行。依赖语境的其他类型的语句还有:包含着象“有些”和“每一个”这类量化表达式的句子的意义取决于依语境而定的论域,包含着象“大的”、“冷的”这类形容词的句子的意义?【鲇谝烙锞扯ǖ南啾冉系亩韵罄啵荒L锞浜吞跫锞涞囊庖迦【鲇谝蛴锞扯浠挠镆寰龆ㄒ蛩兀绱说鹊取#╥ii)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在语境中会出现一些重要的变化,以至偏离它通常所具有的意义(抽象意义),而产生一种新的意义即语用涵义。有人认为,一个语言表达式在它的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才是它的完全的真正的意义,一旦脱离开语境,它就只具有抽象的意义。语言的抽象意义和它的具体意义的关系,正象解剖了的死人肢体与活人肢体的关系一样。逻辑应该去研究、理解、把握自然语言的具体意义,当然不是去研究某一个(或一组)特定的语句在某个特定语境中唯一无二的意义,而是专门研究确定自然语言具体意义的普遍原则。[⑦]超级秘书网

美国语言学家保罗·格赖斯把语言表达式在一定的交际语境中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字面意义的特殊涵义,叫做“语用涵义”、“会话涵义”或“隐涵”(implicature),并于1975年提出了一组“交际合作原则”,包括一个总则和四组准则。总则的内容是:在你参与会话时,你要依据你所参与的谈话交流的公认目的或方向,使你的会话贡献符合这种需要。仿照康德把范畴区分为量、质、关系和方式四类,格赖斯提出了如下四组准则:

(1)数量准则:在交际过程中给出的信息量要适中。

a.给出所要求的信息量;

b.给出的信息量不要多于所要求的信息量。

(2)质量准则:力求讲真话。

a.不说你认为假的东西,。

b.不说你缺少适当证据的东西。

(3)关联准则:说话要与已定的交际目的相关联。

(4)方式准则:说话要意思明确,表达清晰。

a.避免晦涩生僻的表达方式;

b.避免有歧义的表达方式;

c.说话要简洁;

d.说话要有顺序性。[⑧]

后来对这些原则提出了不和补充,例如有人还提出了交际过程中所要遵守的“礼貌原则”。只要把交际双方遵守交际合作原则之类的语用规则作为基本前提,这些原则就可以用来确定和把握自然语言的具体意义(语用涵义)。实际上,一个语句p的语用涵义,就是听话人在具体语境中根据语用规则由p得到的那个或那些语句。更具体地说,从说话人S说的话语p推出语用涵义q的一般过程是:

(i)S说了p;

(ii)没有理由认为S不遵守准则,或至少S会遵守总的合作原则;

(iii)S说了p而又要遵守准则或总的合作原则,S必定想表达q;

(iv)S必然知道,谈话双方都清楚:如果S是合作的,必须假设q;

(v)S无法阻止听话人H考虑q;

(vi)因此,S意图让H考虑q,并在说p时意味着q。

试举二例:

(1)a站在熄火的汽车旁,b向a走来。a说:“我没有汽油了。”b说:“前面拐角处有一个修车铺。”这里a与b谈话的目的是:a想得到汽油。根据关系准则,b说这句话是与a想得到汽油相关的,由此可知:b说这句话时隐涵着:“前面的修车铺还在营业并且卖汽油。”

第6篇

小学数学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教学语言素质呢?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素质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素质,它包括对数学知识掌握的深度,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可能有科学的教学语言,就不可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在谈教师的教育素养时写道:“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二是教师本身的素质,一名教师只有文化知识还远远不够,教师是一个综合能力比较强的职业。教师本身的素质包括:1.表达能力;2.教态;3.说好普通话的能力;还有最为重要的就是:必须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必须热爱学生。

一、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应科学、严密

数学是科学性和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数学是学好中学数、理、化的基础,也是今后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语言应该是科学和严密的。

有的教师教学语言不够科学,也不够严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当教师对三角形下定义时,说:“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这是不严密的,因为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可能是三条不相交的直线。这样说才是正确的:“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有的教师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节课中,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时,学生说,“相同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也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比较异同点的目的是什么呢?教师不清楚,学生也就不清楚了。接下来教师一定要问:“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呢?”可是教师没有问,学生也不知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也就是正方形包含在长方形中。接下来学平行四边形,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异同点,相同点是对边相等,不同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不是直角,而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最重要的是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教师没有问。为什么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认识,而不把长方形、三角形和圆放在一起认识呢?因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包含关系,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们又都是特殊的四边形,还可以画一个示意图。而这节课教师只讲了这三种图形都是四边形,它们各自的特点,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最重要的,教师没有问,也没有讲。教师只有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教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这样的知识才是完整的、科学的和严密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应准确、精炼

有些教师不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随意性很大,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节课中,复习一道判断四个角是不是直角的题,教师出示的题目是“判断出直角”,这话很不规范、很不准确。应该说,“判断下面每个角,哪个是直角?”

有些教师就比较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在课堂上语言比较精炼,没有多余的话。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教师问完好以后,接着说:“先拿三根小棒,围一个图形,谁愿意到前面来做?”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直入课题,没有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有的教师话就比较多,语言不够精炼。问完好以后,她说:“今天,我们要在这里上一节数学课。大家看一下,教室里来了很多领导和老师,还有校长,希望同学们就象在自己班级上课一样不要害怕,积极思考,主动发言,让领导和老师们看一看,好不好?”没用的话,与这堂课的知识内容没有关系的话,请不要说,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上课的时间多么宝贵,就40分钟啊!

三、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应形象生动、有启发性

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带有启发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例如:长春市第二实验小学鞠孟贤老师,在讲“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她把两步计算应用题中的间接条件,用一个非常形象的字“藏”来代替,她说:“这里还有一个条件,藏起来了,谁能把它找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这一生动的字调动起来了,他们都想自己找出来。

再如教师在讲“小数的性质”这节课中,教师上课的第一句话就说:“你们去过商店买过学习用品吗?”一句话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因为买学习用品和他们的生活太贴近了。教师接着说:“文具盒5元,圆珠笔1元6角,你们会不会写?”让学生动笔写,这样有两种不同的写法:5元,5.00元;1.6元,1.60元。教师又接着说:“同样的钱为什么用不同的形式表示?你们想不想知道?”这诱人的加之亲切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全班学生都盯着教师想知道为什么。

我们听过不少这样的课,课堂气氛沉闷,教师说的话很多,而且重复的话很多,多数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只有个别几个“好”学生才有发言的机会,全班学生没有动起来,所以课堂气氛沉闷。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让学生主动的学习,主动的获得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应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尤其是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让学生积极思考,如果大多数学生没有想出来,那么可以让学生前后桌讨论一下,让全体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这样课堂气氛绝不会沉闷了。

四、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应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经常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学习。例如,在讲“一位数除三位数”的教学中,教师出示题:428÷2,教师说:“根据这道题的特点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你有勇气独立完成这道题吗?”当全班学生都做对时,教师又说:“你们真聪明!”这样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大的鼓舞和推动,而且师生的情感得到发展。“老师对我们真好,我可喜欢学数学了。”“我非常愿意学数学。”

有很多教师愿意把学生分为好学生、中等学生和差学生,这是从学习成绩来分的。但是,我们最好不要这样分,这样会伤他们自尊心的。我们不妨这样分:对学习有兴趣的,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对学习兴趣不大,但比较听话,老师让我学,我就学,被动学习的学生;再就是对学习一点兴趣也没有,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和被动学习的学生,有时会对学习采取冷漠的态度,教师就要以满腔的热情去温暖这些冷漠的心,让他们逐渐解冻,恢复活力。

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当一名学生正确的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或一名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把问题回答正确,教师会说:“同学们,鼓励他!”全班同学会热烈的、带有节奏的鼓掌;有的老师还会用亲切的语调说:“回答得非常好!”“李聪,今天表现得真好!”我想:就这样一句话,会使这名同学全天都能愉快地学习,甚至,从此以后,他就非常喜欢数学了。

教育家赫洛克作了一个有名的实验,他把学生分成四个组,学习同一难度的内容,第一组为受表扬组,经常受到表扬,成绩扶摇直上。第二组为受谴责组,责备经常不断,这些责备,开始起点作用,后来就“疲”了,成绩就持续下降。第三组为被忽视组,只是在一旁静听前两组所受到的表扬与谴责,自己既得不到直接的表扬,也不遭受直接的谴责,学习成绩比前两组都差。第四组为控制组,既不给予任何表扬与谴责,也不让他们听到对前两组的表扬与谴责,学习成绩最差。由此赫洛克得出结论说:“奖惩都是必要的,不给予奖惩会引起学习下降,而奖励比惩罚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更大。

教师要善于表扬学生,尤其是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的老师会说,这样的学生没有优点,怎么表扬他呢?做一个细心的教师,只要发现学生有一点点进步,那怕是微不足道的,你也应该及时的表扬他,鼓励他,使他感到我也有优点,我也能进步。如上课时,当你提出比较简单的问题时,让他回答,及时表扬他、鼓励他,“他回答得非常正确,进步很大。”还有的学生上课举手发言,即使他回答错了,你也要鼓励他,“看他能大胆发言了,虽然问题回答得不完全正确,但是他已有了很大的进步,我相信下一次他一定能把问题回答正确。”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不爱发言的学生来说,老师能表扬他、鼓励他,他当然非常高兴,甚至非常自豪,由此他会对学习产生兴趣,会认真的听课,积极的发言,这样他的学习成绩会很快地提高。

五、教学语言要用标准的普通话,克服方言

有的教师一定要问:又不是语文课,数学课为什么还要用标准的普通话呢?我省有的地区普遍有地方口语,就是平翘舌分不清。如:14,他们发“十市”。我国很早以前就提倡说普通话,这里说的普通话是标准的普通话。我们到南方一些省市听课,老师和学生们说的都是普通话,而且都很标准。我省有几个地区有地方口语,要改变家乡的面貌,首先从教师做起。教师说的不是标准的普通话,这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教师发音是否准确,也标志着教师的业务水平。发音不够准确的教师,可以查字典,请教发音准确的教师,师生之间可以及时纠正;学生发言时,如果发音不准,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及时纠正。

六、教师自然得体的教态是无声的教学语言

教师的教态一般是指,教师的外表、说话的表情以及说话的语调等等。

教师的教态非常重要,我们一般要求教师表情亲切,语调适中。教师笑盈盈地面庞,亲切的目光,使学生感到老师可敬可亲。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就会主动、自觉地学习。辽源第一实验小学吴敏老师的教态就是非常自然的,她的声音也非常美,听她讲课就是一种享受。而且她和学生的感情也很好,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敢想敢说,他们不害怕老师,说错了,老师也不会批评他们,经常这样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还有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陈晓梅老师,她的教态也非常自然得体。

我们也听过一些这样的课,教师板着面孔,说什么话,都是一种语调。语言没有错误,复习、新课、练习,一步是一步,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好象学生都在听讲,其实学生的思维已不知飞向何方了。

第7篇

1、显性的情景化语言环境。既然是情景化的语言教学,就要创设一定的学习情景,我觉得为大班幼儿创设情景应重点将营造的教学环境尽量接近孩子的真实生活,它是现实社会中的真实情景再现,它不同于小孩子的语言化情境,应重点体现出氛围上的情景。这样让孩子在真实地情景中展开学习任务,从而使孩子们体验多种学习情景,保证他们能获得与真实生活相类似的经验,如:辩论会、讲故事大赛、采访、筹划剧目演出等。在自然的生活情景中,儿童往往能较真实地表现自己的语言实际水平,以及对语言表达的态度和行为习惯。根据这一认识,我在语言活动中为幼儿创设的模拟的情景,就是较快地帮助幼儿投入到一种氛围中,要给孩子确立一定的身份,如:小记者、报幕员等,特别是那些个性内向、腼腆、不爱讲话的孩子,在集体中,给她留有一定的任务,自然得和别人交流,渐渐地也就敢说了、爱说了。由此可见,幼儿在自然生活情景中的交往不仅有利于教师了解每个幼儿的语言发展中的真实情况,也有益于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提供更多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与表达的机会。

2、隐性的沟通共同体氛围。另外,我认为在情景语言活动中合作也很重要,对大班幼儿来说,合作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从他们个人经验来说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而通过有意义的共享和协调,则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在情景中孩子运用语言交流合作,在协商中、在运用中语言得到提升,应有效地把握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在日常生活和语言活动中应注意观察和倾听幼儿的语言,对幼儿语言发展的有关信息表现出高度的敏感,这不仅是教师创设良好支持性语言教育环境的基础,也是幼儿获得更合适的语言学习条件的重要保证,在具有支持性的语言环境中教师和幼儿构成了愉快学习和相互沟通交流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允许幼儿通过各种方式探索如何使用语言,并在幼儿有需求时给予帮助,适当的教师也要在幼儿中营造一个非竞争的学习共同体,如设置一定的障碍或矛盾,这样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便形成了一个相互分享和协作的学习共同体。

二、关注新旧语言经验之间的联系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与周围生活的接触已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丰富的经验,在以往的学习中,孩子并不是一无所知的感受事物,因此作为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前要认真考虑他们的先前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使幼儿在有经验的前提下充分地进行语言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幼儿有意义的吸收新的经验。让语言教育的内容作为新知的生长点,也就是说让孩子在有经验的前提下成为语言学习的主动者,打破传统的教与学,让孩子在自然流露中感受、接受、内化。和孩子讨论的内容应该是孩子经历过的,有一定印象的,在这个基础上深化幼儿的记忆,帮助幼儿提炼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新年的压岁钱》这个话题,孩子们本身对压岁钱的概念就是过年了大人给的钱可以买自己想买的东西,成人也没有对幼儿进行指导,所以孩子对此比较模糊,在这里,我先了解幼儿的想法与看法,家长的想法,找出问题的症结,引导幼儿理清概念。另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把支持幼儿挖掘问题作为活动的刺激物,使语言学习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如孩子在进行成语故事表演的语言活动中,孩子们自由结合,自由选材进行一系列的准备表演中遇到对个别成语不理解或找不到合适的代替品的时候,教师及时地出现,没有直接提供答案,而是提供启发、示范和咨询,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寻找和表演,在小组的反复推敲及协商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三、鼓励幼儿主动反省和思考

我认为在语言教学中教师不应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一个“协助者”帮助幼儿澄清心中的疑惑,因此,教师应适时地提供给幼儿机会,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在进行辩论赛的时候,辩论题目《该不该买高级文具》孩子自己提出的,在活动过程中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去组合,在相互的辩驳中去澄清概念,孩子们辩论得很激烈,甚至要吵起来,教师只是在关键的时候引导幼儿的论点要清楚,并且引导幼儿去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这里教师只是尊重者、支持者,并没有代替孩子去讲,或者把成人的意见强加给孩子,我认为在语言活动中教师的倾听要多于讲话。教师要重视孩子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孩子的想法,洞察孩子想法的由来,并依此对教学过程做出某些调整,制造一些认知上的冲突,以引起幼儿的反省和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8篇

论文提要教学语言反映出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能动把握和主动驾驭,深深打上了调控的烙印。教学语言的调控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灵活适应语言环境。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学语言反映出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能动把握和主动驾驭,深深打上了调控的烙印。这就要求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从学生、教材的实际出发,根据课堂上的各种变量因素,灵活调控教学语言,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围绕教学目标调控

教学语言调控必须绝对服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核心和灵魂,之所以需要语言调控,都是为了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圆满完成。

1.1繁简得当区别语言繁简的标准,主要是依据在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中,不同阶段语言量的大小。总目标必然分解成若干子目标。这些子目标,都与总目标相连,但所占地位不同,紧密程度不同,关联方式不同,解决的难易程度不同,因而教师投入的语言量应该也不相同。关键在于无论繁简,教师的语言都要做到切到精详。

小学语文《燕子》一课将春天里的美景写得非常精彩:“阳春三月,下过几阵蒙蒙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下面是特级教师李吉林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微风吹拂着柔柳”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柳枝好像在摆动。

师:微风吹拂着什么样的柔柳?

生:微风吹拂着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师: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好像柳树怎么样?

生:好像柳树刚刚从梦中醒来,睁开了眼睛。

生:好像柳树也长了眼睛和眉毛。

师(加重语气,边说边画,用简易画再现春天杨柳万千条的情境):不是一条两条,而是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这一片断内容是重点,老师的用语可谓繁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细致体验、感悟春天的美景。倘若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明白“舒展”、“柔”等字词意思、运用的手法,师生之间就很难有积极的情感交流,缺乏思维的过程,教学也就难以达到理想的目标。

1.2直曲结合“直”,就是平直、浅露;所谓“曲”,就是曲折、含蓄。教学语言不能没有平直、浅露。但是在许多场合下,教师的语言却不能一味直白浅露。为了明确,需要经历曲折;为了深刻,需要层层铺垫;为了完整,需要塑造残缺;为了探索,需要适当保留;为了体验,需要巧妙蕴蓄。无论选用直笔还是曲笔,都必须根据教学目的需要和达成的难易程度而定。

一位中学语文老师上《最后一课》,讨论韩麦尔先生在课的最后说的话“我——我——”,声音哽住了。经过热烈的讨论,教师作了归纳:“所以,我们讲‘我——我——’此时无声胜于有声了。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国土的爱;第二,对敌人的恨;第三,对祖国充满着信心,充满着希望。”这一结论性的概括平直而准确,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片面性观点作了纠正。像这种归纳、概括的结论性意见,通常教师应该运用平直、浅露语言表述。

有位讲授口才艺术的中学老师,对学生的口语表达经常作出这样的评价:“请擦去语言中的灰尘。”“表达缺乏层次,说明思维上的标点不清楚。”“微笑是最美的语言。”类似的评语,一句就点中要害,文采斐然,含蓄有味,富有哲理内涵。在口才艺术课上,教师用艺术的语言点评,本身就是种示范形式,更利于学生接受,提高自身的口才艺术。

2根据认知规律调控

调控艺术是在认知规律上面生长起来的。精当的教学语言调控,要求教师对授课内容理解透彻,但又不能将自己的理解过程和方法照搬给学生,而应该设身处地,从学生实际出发,最便捷、最有效地使学生深刻认知。

2.1设疑诱导教师常常不直接道出结论,而是根据学生认识的规律,不断设疑,逐步引导,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于能力、智力多方面得到提高。疑问句的运用在教学语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教师调控教学的主要语言手段之一。提问大体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类是直觉性问题,另外一类是思考性问题。前者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兴趣、提示重点、过渡衔接等。这类提问不可或缺,但随着年级的升高,数量上、质量上应该恰当控制。后者主要用于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理解难点。下面是特级教师钱梦龙执教《故乡》的片断:

师:好,我们现在可以小结一下了:这篇小说是为了写出农村经济日趋破产,那么写了闰土不就够了吗?为什么还要写杨二嫂呢?看谁的思维最敏捷。

生:要反映旧社会的妇女问题。(笑)

生:为了要写出各阶层的情况,杨二嫂是小市民的代表。

生:说明了当时社会的复杂。

生:从各个阶层来表现中国农村的萧条破产。

师:是啊,连开豆腐店的杨二嫂都破产了,更不用说当雇工的闰土了。而且,我们还可以联系其他

描写,如:卖掉家具收不起钱来,有的则来拿家具。这就给我们画出了一幅农村破产的图画……

引例中,教师的设疑诱导非常成功,质量很高。开头设置的问题具有很大的爆发力,既精当点拨了学生的思维方向,又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刻领悟文章的主题。

2.2有序推进安排教学的序列,实际上就是调控学生的思维方向,使之沿着虽然可能曲折却是符合认知规律的方向前进。调控序列通常有三种:阶梯式、平行式、发散式。阶梯式,是指教师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以由浅入深的语言铺设“台阶”。引导学生抓住要义,明白道理,领悟实质,把握规律,逐步走向事物现象的深处,认识和理解其各个侧面。平行式,是种横向调控语言艺术,或举例,或对比,或构筑比喻等。发散式,是指教师运用富有启发力的语言引导学生作多侧面思考、探究、想象,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下面是特级教师孙双金上《林冲棒打洪教头》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一起读一读这个词。

生(齐读):依草附木。

师:谁会解释?

生:依靠权势,就是依靠有权有势的人。

师:这是这个词语的比喻义,是结合上下文来理解的,我们看这个词在哪句话中,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生读句子)

师:但是,还没有解释这个词的本来意思。依草附木这个词的本来意思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解决它的本来意思。

生:它的比喻意思是——

师(打断学生):不是比喻意,本来意思。

生:本来意思是:草依靠着树木,在这一课也就比喻来往的犯人都来依靠柴进大官人。

师:我们中国的词语很有意思,你看,我把语词的位置调换一下。(师用箭头将“草”和“附”调换位置)可以变成什么——生(齐答):依附草木。

师:依靠着草和木,就叫依草附木。我们中国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比如(板书):惊天动地。

实际意思就是——惊动天地。这是解释中国词语、尤其是解释成语的很好的一种方法。

这一例中,教师先不设框框,让学生自己解释,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比喻义上,教师用“但是”转折,指出“还没有解释这个词的本来意思”,接着指出“首先”要明确它的本来意思,引向“依草附木这个词的本来意思是什么呢?”问题讨论。然后通过“我把语词的位置调换一下”,再转入词语结构的解析,使学生掌握解词析义基本方法的。这是以阶梯式序列进行语言调控的。

3适应语言环境灵活调控

学生的思想性格、文化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必然存在各种差异。每节课都有新的内容,新的要求。教学过程中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这就需要教师在牢牢把握教学目的的基础上,随机应变,灵活控制。下面是特级教师支玉恒上《晏子使楚》的一个因势利导的例子:

师:不紧张?好,那谁敢到黑板上写几个字?(学生无人举手)

师:你们不是说不紧张吗?(有一个学生举起手)

师:好,你过来。我就喜欢勇敢的孩子!请你把今天要学的课题写在黑板上。(学生写字,但“晏子使楚”四个字写得大小不匀,台下学生哄堂大笑)

师:你们别笑,也许他这样写是有所考虑的。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里主人公是谁?(生答“晏子”)

所以嘛,他把“晏子”两个字写得很大!(众笑)你讨厌不讨厌楚王这个人?(生答:讨厌)所以他把“楚”字写得最小!(众笑)

第9篇

关 键 词:视觉语言 符号元素 通感转译

“视觉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平面设计语言,是设计师传达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创作图形的过程中,设计师扮演着翻译的角色,将多样化的产品信息和感官体验迅速而准确地转译为各种视觉元素,并在由视觉语言引导的通感体验中把信息完整地传播给受众。

一、符号元素

1.符号元素与符号学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平面设计作品在日常生活中触目可及。而语言作为信息的载体,在平面设计过程中逐渐由单一的文字表达被转换成具有一定代表性意义的符号元素。符号正是利用一定的媒体来代表或者指示某一事物的东西。①意大利著名符号学家艾柯提出:将符号定义为任何这样一种东西,它根据既定的社会习惯,可被看作代表其他东西的某种东西——一个记号x代表并不在的y,成语“雁泥鸿爪”生动准确地表述了符号的概念,鸿雁在泥沼与雪地上留下的爪印,使人们得知曾有鸿雁经过这里的事实,并且可由此推断出鸿雁的大小多寡等信息。爪印,是记号x,而鸿雁是并不在的y。符号学,正是研究符号规律的科学,它涉及交际的全部,任何表意的东西都在符号学研究范围之内。因其看似简单却深刻的影响作用逐渐被引申到平面设计领域。也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使平面图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传达得更加科学准确,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WWW.133229.CoM

2.平面设计与符号学的运用

在平面设计中,符号学的运用,深刻地影响着设计作品的表形性思维的表诉。图形本身就是平面设计中的一种符号形象,是视觉语言传达给受众过程中直接准确的传达媒介,在沟通人类思维与文化、信息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视觉符号元素以其独特的创造性、想象力,是提高视觉注意力的重要素材。

平面设计是以传达信息为主要目的的,而人是通过符号来思维的,符号是思维的主体,这是一个由设计者开始,进而延续到受众心理活动的思维过程,而这种延续正是依赖于作为思维主体的符号。视觉语言通过符号表现并传达信息,为了把信息准确并有效地传达给受众,设计师设计需要的视觉语言,并将其转译成符号元素运用到设计作品中,以传达自我的设计理念和艺术主张。从另一方面,受众也正是通过观看设计者的作品,把对在设计作品中出现的符号元素的理解与自身积累的经验加以印证,最终了解设计者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达到与设计者产生情感共鸣的效果。

二、从视觉语言到符号元素

1.视觉语言

平面设计中的图形在不断的创造中表达着自己的语言,被称为“视觉语言”,这是从信息传达的功能角度对图形的描述。视觉语言的表达,从人类诞生起就始终与人类的思维密不可分。美国符号学家萨姆瓦(larry a. samovar)等人在其著作《跨文化传播》中提出:“由于语言是一种代表客观实在的非精确的符号系统,因而词语的含义受各种各样不同解释的影响和制约。实际上,词语的意义在于人而不在词语本身。”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因为文化、地域、种族、信仰等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使不同的人群对于相同语义的理解变得模糊和多样,面对同一词语也产生不同的感悟。但总的来说,由于人类的固有本质和先天性,同一物种的人类面对同一客观世界的原始的最初的感官体验则仍是相对普遍而稳定的。

在人类探索对世界的感知与认识过程中,主要依靠感觉。通过感官的体验,形成脑海中的印象,并不断地结合自我的思维方式,逐渐形成区别于不同个体的经验的积累。西方体验派美学指出知觉对象的三个特性,如下:

(1)客观对象的物理属性,如体积、数量等;

(2)对象依托人的感官而存在的性质,如色彩、声音、气味、质地等;

(3)对象的情感性质,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外在事物和人的内在心理之间存在“同形同构”和“异质同构”两种结构,当二者在大脑的思维立场中达到碰撞和融合后,物质与精神的界限变得模糊,客观事物因此具有了人的情感特征。

这三个特性中的不同属性所指代的物质名词都是设计中应用的最基本的要素,视觉语言的表达是对图形、文字、色彩这三大视觉元素的应用以及对这三大元素相互之间的美学性构成的创新。所以,以研究人类生理感受和心理联想的类型和特点为基本指导,用视觉形态为主要语言描述人类的各种感官体验及思维意识,是平面设计中视觉传播与交流沟通的有效途径。对于设计者来说,视觉元素的创造与选择是表现自己设计作品的功能性与独特性的重点。

2.表现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的符号元素

近年来,我国部分学者、科研专家对广告语言创意、设计中所使用的符号学方法以及符号的类型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如“符号学与广告语言”(王少琳,1994年)、“论符号学方法在广告语言创意设计中的运用”(苟志效,1994年)、“从符号学原理谈广告的创意特征”(黄鹂,1997年)等。由此可见,符号元素在平面视觉语言的表现中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而从符号本身与它所指涉对象(即其指向与涉及的事物或领域)的关联上,在符号理论研究领域得出的成果显示,可以将符号区分出以下三种不同的类型:

图像符号(icon);指示符号(index);象征符号(symbol)。

但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的符号元素和一般的数字符号、单位符号是有所区别的。视觉语言符号元素具有一般性符号所不具备的灵活性和可塑性等特征。这正是由设计者在设计的思维过程所决定的,设计者必须把握对图形符号的挑选、组合、转换、再生的准确有效程度,以达到科学的视觉传达功能目的,同时给人以审美及视觉心理的满足。所以象征符号(symbol)因其抽象性和联想性,在平面设计领域的应用中最具发展潜力。

3.符号元素的运用探索

格式塔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试验,将一些自然的图形在被试看过之后,过上几天再让他们根据记忆作画,结果发现所画的图形均比原来的图形要更加规则化、简单化。②由此可以认为,对艺术形式简洁性需求是人的视觉心理的天性。

古今中外的人类文化遗迹中,符号元素一直是表达图形语言的重点,图腾便是最早的一种表达。无数的艺术家和工匠将毕生精力投入其中,使其形式和内涵在数千年来的时间流逝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升华。从美洲的玛雅文化遗址中的那些断垣残壁上鲜艳的色彩和美丽的图案及城里记事的石柱,令玛雅人为之顶礼膜拜的水晶头骨到亚洲的佛教美术洞窟壁画及本身故事,从石器时代的彩陶装饰丰富多彩的纹样到今天的随着科技发展的计算机分形艺术,到处都闪现着图形符号元素的身影。

纵观这些历史存留下来的美妙图徽,我们不得不为前人的聪明智慧而叹服。在自然界中常见的、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被人类自然地美化、神化,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与寄托,元素化为各种各样富有寓意,充满情趣的图徽。

(1)太极图是容量极大的意象图,它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合而成,俗称阴阳鱼,意象造型的美学法则深藏在这两鱼追逐之中,它完美地、形象化地表达了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太极图的设计成功地运用了图底反转,对比强烈却又融汇合一。太极图纹(如图1)的简洁是对人们求简心理的完美阐释。

(2)“卐”字符,是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人们普遍认为它是出现在释迦牟尼胸前的瑞相,用作为“万德吉祥”的标志。关于其来源,上世纪60年代台湾重要作家冯冯居士认为:整个宇宙的黑暗无垠的空间,亦是在旋转移动之中,亦是「卍形的。在无穷无尽的更多的宇宙中,无边无垠的黑暗太虚中,还有无数的星云漩系,它们互相连接沟通,互相存在于当中。所谓银河系,不过是其中最小的一面而已。在宇宙中到处类似的星云漩系,不同的形状、位置、光华颜色,但都是像「卍形的(图2)。原来是银河系的旋转形状,象征着永恒、光明与莫测的高深伟大智慧。

但是,同样的一个字符,在近代的欧洲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1920年,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党魁希特勒将“卐”用作了纳粹党的党徽,“卐”遂成为了法西斯统治、暴力和血腥恐怖的象征。“卐”字符以其简单的外形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在英文中曾含有两种意思,即:“在”或“单价”。它的前一种意思是因其发音类似于英文at,于是常被作为“在”的代名词来使用。而它又有each的含义,所以“@”也常常用来表示商品的单价符号。如今,由“@” (图3)引申出了一个新名词“@一代”,是德国汉堡某休闲生活研究所提出的,泛指年龄在14—29岁之间伴随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新新人类。在现代科技进步中,它本身的含义渐渐被人们模糊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它已成为交流的标志,它的简洁精到,使其在运用中显得如此的便捷,并在人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这也使它同样反复地出现在相关主题的平面设计作品中,成为现代表达中一种新兴有力的元素。

综上所述,在思维过程或是符号表达式的平面设计中,所挑选、组合,加以运用的符号元素必需是具有明确指涉功能及内涵丰富的符号。艾柯甚至提出“人是符号的动物”,平面图形设计的目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共鸣,符号元素,无疑是必然的设计语言。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准确地把握和归纳将要表达的视觉语言,并考虑组成符号元素的相关特性,保证这些符号的当前值正是设计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所需值。

三、视觉语言元素化对设计文化的意义

经由视觉语言形成的符号元素系统,是元素化的视觉语言。按照雅科布逊(jakebson)所提出的关于语言功能的著名分类,信息可以拥有以下功能的一种或数种组合方式:指涉性;情感性;强制性;交流性;元语言性;诗性。所有这六种功能都可以并存于单个讯息之中,在更大规模的正常语言(以及审美讯息)之中,它们常常交织和重合着,尽管其中某种功能通常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决定讯息的特征。③

在平面设计中,通过把视觉语言转化为符号元素,又应用不同的设计形式把元素化后的视觉语言展示给受众,在受众脑海中又重新反映出视觉语言,并在此基础上促使受众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一个循环反馈的过程。这个过程更需要准确地表现出信息的六种功能,而要让视觉语言元素的某种功能占据主导,则是由设计者想要表达的讯息的特征所决定的。视觉语言的元素化后将带来一个新的视觉系统,为设计行业中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视觉感受,它将让设计行业更富活力和魅力。

元素化的视觉语言与设计、符号、沟通紧密相连,也可以说它是三者的化身。我国台湾杨裕富博士认为:设计、符号、沟通是设计的文化基础。那么,视觉语言元素也就是设计文化的基础。我们该强调它的文化身份,它的作用该受到更大范围的重视,并加大力度地去挖掘让它在设计中发挥潜质,形成具有本土性和现代性的设计元素系统,使它成为真正的“设计文化基础”。具有自省精神的设计者们应该身体力行,使自己的作品去唤起人们对于产品体验的情感共鸣,使人们在认知、购买和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延伸的设计含义和原创的本土艺术精神,满足人们对设计产品高情感、高技术平衡的需求,在追寻、探索、创造、形成视觉语言元素化系统的过程中,使设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力量。

注释:

①李幼燕著.理论符号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p2.

②王令中著.视觉艺术心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p58.

③乌蒙勃托·艾柯著,卢德平译.符号学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p300.

参考文献:

[1]李幼燕著.理论符号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2]乌蒙勃托·艾柯著,卢德平译.符号学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3]何烈炯著.语义学.语文出版社,1995年10月第2版.

第10篇

论文摘要:教学语言的风格美,就是不同个性的教师在教学的具体情境中,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语言要素进行别具一格的创新运用所表现出来的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的语言格调。它既是教师艺术性、创造性劳动的表现,又是教师艺术性、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教学语言的风格美,就是不同个性的教师在教学的具体情境中,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语言要素进行别具一格的创新运用所表现出来的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的语言格调。它既是教师艺术性、创造性劳动的表现,又是教师艺术性、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教师的勃勃生气所营造的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气氛,诱发着学生的美感共鸣。放眼当今政治课教学,形成有吸引力的教学语言风格,应当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

一、豪放的美

豪放就是气势浩瀚、激越高昂、豪壮刚健英武奔放的语言格调,即人们常说的阳刚之美。形成豪放的语言风格的要素,主要表现在对词语声音色彩的大量选用上,“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刘大槐:《论文偶记》)。博大高远、气势恢宏、色彩鲜明、胸襟开朗是豪放的主要特征。豪放的语言风格能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给学生一种豪壮英发的动感美。在讲初三《思想政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这一问题时,我是这样说的:“我国的宏伟目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宏伟目标,集中代表了全国人民振兴中华、强国富民的愿望,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二、柔婉的美

柔婉是与豪放相对应的语言风格。柔婉的特点是语句优美,情意缠绵,韵味深长。柔婉风格的语言,大多来自于使用语句的变幻多姿,短句急而促,长句舒而缓,偶句匀称凝重,奇句绮丽洒脱。这些句式错落而谐调地结合起来,造成一种情调婉转的艺术效果,使学生久久难忘。

如在讲上例“怎样才能实现宏伟目标”时,我进一步阐述:“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今天的奋斗。强国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虽然困难多,毕竟在克服;虽然路遥远,毕竟脚踏地;虽然是梦想,毕竟能实现。”

这一语句,通过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的抒情格调,反复强调和逐层烘托出实现宏伟目标的希望、决心和感情,用语言声调描绘出奋斗之歌的多层次旋律,使学生在逶逶迤迤的情绪意蕴中,加深并巩固教材内容的深刻意义。

三、灵秀的美

灵秀就是绮美绚丽的语言格调。它能给学生以错落有致、轻松谐趣、色彩斑斓的优美感受。灵秀风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如何使用形容词和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它的节奏既充满着强烈、深厚的情感,又回荡着起伏不停的音律,能增强对教学内容的形象描述和抒情感。

在讲授高二《思想政治》(下册)“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这一问题时,我引导学生说:“同学们还记得写的《松树的风格》一文吗?”(学生答,略)然后,我满怀激情地朗诵道:“我赞美你,松树,你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你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你照亮了人们前进的道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接着,我进一步引申道:“我赞美你,英雄模范人物,你们所追求的是无怨无悔的人生。从、英勇献身到焦裕禄、孔繁森甘做人民的好公仆,从徐洪刚、白雪洁见义勇为到徐虎、李素丽无私奉献、真情为人民……索取不属于我们,我们只有付出,绝不期待回报,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

在这一语段中,我用松树的顽强生命力和自我牺牲精神来比喻那些在革命战争年代不顾个人安危,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顾个人得失,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开拓进取的人们的崇高品质。这绮美娟秀的语言、深厚的情感,形成跌宕起伏的音律和景外有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画面,恰如其分地把各个段落要表达的意思衔接起来,一气呵成,使教学情景交融、丝丝入扣、灿烂可观。正所谓“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四、含蓄的美

语贵含蓄。含蓄就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正如坡所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其特点表现在把烈火般的感情蕴蓄在冰冷的语言里,必须在细细体会之后才感到炽热逼人;它不是直截了当地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人自去体味。

在讲授高二《思想政治》(下册)“生活理想”时,涉及到了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于是,我针对这个班学生中出现的“早恋”现象,讲起了这样一件事:“今年秋末冬初,我家阳台的花盆中,不知谁无意丢下一粒西瓜子。不几天,我惊奇地发现,花盆里竟然长出了嫩芽,而且一天一天地长高,变成了藤并开出了一簇簇小小的果花。过了不久,花谢了,居然也结出了苹果般大小的西瓜。可惜没过几天,霜冻就来了,叶落尽了,小西瓜也长不大了。我这才明白:不该开花的时候开花,不该结果的时候结果,是要受到自然生长规律的惩罚的。今天,发生在同学们中的一些事情又引起了我的思索,你们是否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迪呢?”同学们听后,颇有感触,早恋现象在这个班竟慢慢地消失了。

第11篇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通过感知、理解、抽象、运用几个环节完成的,这几个环节的进行都离不开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又是凭借语言来完成的。人们用语言对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并又以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可见对学生进行数学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下面我就从几方面来谈一谈。

一、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重述老师讲的算理等。

这种重述的方法尤其适合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因为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对一些知识不容易理解,但教师引导学生先表达出数量关系,加以规范,然后再让学生重述,从而达到使学生再分析类似的问题时会运用这种思维方法的目的。例如,一年级有关应用题的教学,如果教师等到讲求和求剩余应用题时,才对学生进行应用题结构的口头表达的训练就为时太晚。可如果能很好地利用教材内容及早对学生进行应用题结构的口头表达的训练,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数学第一册讲到"3"的认识时就出现了这样的插图:一个圆圈中有两个小朋友扫地,另一个圆圈中又跑来一个小朋友。教师可利用这幅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有两个小朋友在扫地,又跑来一个小朋友帮助扫地"。学生的这种表述其实就是说出了应用题的两个已知条件,但这不是完整的应用题结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提一个问题:"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扫地?"再让学生把条件和问题连起来重述几遍,即"有两个小朋友扫地,又跑来一个小朋友帮助扫地,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扫地?"这样,一个完整的应用题结构让学生认识了,再引导学生说出算式和口答。使学生把形象的图转化成口头的表达,进而抽象到用算式表示出来。如果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但提高了,而且学生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求和求剩余"的应用题。

二、学生口头表达数量关系的语言要规范。

数学的特点要求我们在表达数学关系时,语言要简练,要准确,有逻辑性。可是由于学生年龄的限制,知识的浅薄,往往在表达数量关系时,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为了使学生逐步具有用数学语言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口头表达内容作以规范。比如,当学了"长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后,教师出示图形,问:这个图形是长方形吗?为什么?有的学生会这样回答:这个图形不是长方形,因为它有一个角不是直角。教师就在这个学生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得更完整更规范。教师提问:你怎么知道有一个角不是直角就不是长方形?学生说,因为长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并且四个角都是直角。这时,教师趁势引导,说得更完整更规范:因为这个图形虽然有四条边,四个角,但四个角不都是直角,所以这个图形不是长方形。然后让学生按规范好的语言进行理解性的叙述。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知道了该怎样思维、怎样表达更准确,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打下基础。

三、训练方式要灵活并持之以恒。

第12篇

关键词:视觉语言符号元素通感转译

“视觉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平面设计语言,是设计师传达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创作图形的过程中,设计师扮演着翻译的角色,将多样化的产品信息和感官体验迅速而准确地转译为各种视觉元素,并在由视觉语言引导的通感体验中把信息完整地传播给受众。

一、符号元素

1.符号元素与符号学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平面设计作品在日常生活中触目可及。而语言作为信息的载体,在平面设计过程中逐渐由单一的文字表达被转换成具有一定代表性意义的符号元素。符号正是利用一定的媒体来代表或者指示某一事物的东西。①意大利著名符号学家艾柯提出:将符号定义为任何这样一种东西,它根据既定的社会习惯,可被看作代表其他东西的某种东西——一个记号X代表并不在的Y,成语“雁泥鸿爪”生动准确地表述了符号的概念,鸿雁在泥沼与雪地上留下的爪印,使人们得知曾有鸿雁经过这里的事实,并且可由此推断出鸿雁的大小多寡等信息。爪印,是记号X,而鸿雁是并不在的Y。符号学,正是研究符号规律的科学,它涉及交际的全部,任何表意的东西都在符号学研究范围之内。因其看似简单却深刻的影响作用逐渐被引申到平面设计领域。也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使平面图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传达得更加科学准确,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

2.平面设计与符号学的运用

在平面设计中,符号学的运用,深刻地影响着设计作品的表形性思维的表诉。图形本身就是平面设计中的一种符号形象,是视觉语言传达给受众过程中直接准确的传达媒介,在沟通人类思维与文化、信息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视觉符号元素以其独特的创造性、想象力,是提高视觉注意力的重要素材。

平面设计是以传达信息为主要目的的,而人是通过符号来思维的,符号是思维的主体,这是一个由设计者开始,进而延续到受众心理活动的思维过程,而这种延续正是依赖于作为思维主体的符号。视觉语言通过符号表现并传达信息,为了把信息准确并有效地传达给受众,设计师设计需要的视觉语言,并将其转译成符号元素运用到设计作品中,以传达自我的设计理念和艺术主张。从另一方面,受众也正是通过观看设计者的作品,把对在设计作品中出现的符号元素的理解与自身积累的经验加以印证,最终了解设计者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达到与设计者产生情感共鸣的效果。

二、从视觉语言到符号元素

1.视觉语言

平面设计中的图形在不断的创造中表达着自己的语言,被称为“视觉语言”,这是从信息传达的功能角度对图形的描述。视觉语言的表达,从人类诞生起就始终与人类的思维密不可分。美国符号学家萨姆瓦(LarryA.Samovar)等人在其著作《跨文化传播》中提出:“由于语言是一种代表客观实在的非精确的符号系统,因而词语的含义受各种各样不同解释的影响和制约。实际上,词语的意义在于人而不在词语本身。”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因为文化、地域、种族、信仰等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使不同的人群对于相同语义的理解变得模糊和多样,面对同一词语也产生不同的感悟。但总的来说,由于人类的固有本质和先天性,同一物种的人类面对同一客观世界的原始的最初的感官体验则仍是相对普遍而稳定的。

在人类探索对世界的感知与认识过程中,主要依靠感觉。通过感官的体验,形成脑海中的印象,并不断地结合自我的思维方式,逐渐形成区别于不同个体的经验的积累。西方体验派美学指出知觉对象的三个特性,如下:

(1)客观对象的物理属性,如体积、数量等;

(2)对象依托人的感官而存在的性质,如色彩、声音、气味、质地等;

(3)对象的情感性质,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外在事物和人的内在心理之间存在“同形同构”和“异质同构”两种结构,当二者在大脑的思维立场中达到碰撞和融合后,物质与精神的界限变得模糊,客观事物因此具有了人的情感特征。

这三个特性中的不同属性所指代的物质名词都是设计中应用的最基本的要素,视觉语言的表达是对图形、文字、色彩这三大视觉元素的应用以及对这三大元素相互之间的美学性构成的创新。所以,以研究人类生理感受和心理联想的类型和特点为基本指导,用视觉形态为主要语言描述人类的各种感官体验及思维意识,是平面设计中视觉传播与交流沟通的有效途径。对于设计者来说,视觉元素的创造与选择是表现自己设计作品的功能性与独特性的重点。

2.表现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的符号元素

近年来,我国部分学者、科研专家对广告语言创意、设计中所使用的符号学方法以及符号的类型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如“符号学与广告语言”(王少琳,1994年)、“论符号学方法在广告语言创意设计中的运用”(苟志效,1994年)、“从符号学原理谈广告的创意特征”(黄鹂,1997年)等。由此可见,符号元素在平面视觉语言的表现中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而从符号本身与它所指涉对象(即其指向与涉及的事物或领域)的关联上,在符号理论研究领域得出的成果显示,可以将符号区分出以下三种不同的类型:

图像符号(ICON);指示符号(INDEX);象征符号(SYMBOL)。

但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的符号元素和一般的数字符号、单位符号是有所区别的。视觉语言符号元素具有一般性符号所不具备的灵活性和可塑性等特征。这正是由设计者在设计的思维过程所决定的,设计者必须把握对图形符号的挑选、组合、转换、再生的准确有效程度,以达到科学的视觉传达功能目的,同时给人以审美及视觉心理的满足。所以象征符号(SYMBOL)因其抽象性和联想性,在平面设计领域的应用中最具发展潜力。

3.符号元素的运用探索

格式塔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试验,将一些自然的图形在被试看过之后,过上几天再让他们根据记忆作画,结果发现所画的图形均比原来的图形要更加规则化、简单化。②由此可以认为,对艺术形式简洁性需求是人的视觉心理的天性。

古今中外的人类文化遗迹中,符号元素一直是表达图形语言的重点,图腾便是最早的一种表达。无数的艺术家和工匠将毕生精力投入其中,使其形式和内涵在数千年来的时间流逝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升华。从美洲的玛雅文化遗址中的那些断垣残壁上鲜艳的色彩和美丽的图案及城里记事的石柱,令玛雅人为之顶礼膜拜的水晶头骨到亚洲的佛教美术洞窟壁画及本身故事,从石器时代的彩陶装饰丰富多彩的纹样到今天的随着科技发展的计算机分形艺术,到处都闪现着图形符号元素的身影。

纵观这些历史存留下来的美妙图徽,我们不得不为前人的聪明智慧而叹服。在自然界中常见的、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被人类自然地美化、神化,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与寄托,元素化为各种各样富有寓意,充满情趣的图徽。

(1)太极图是容量极大的意象图,它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合而成,俗称阴阳鱼,意象造型的美学法则深藏在这两鱼追逐之中,它完美地、形象化地表达了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太极图的设计成功地运用了图底反转,对比强烈却又融汇合一。太极图纹(如图1)的简洁是对人们求简心理的完美阐释。

(2)“卐”字符,是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人们普遍认为它是出现在释迦牟尼胸前的瑞相,用作为“万德吉祥”的标志。关于其来源,上世纪60年代台湾重要作家冯冯居士认为:整个宇宙的黑暗无垠的空间,亦是在旋转移动之中,亦是「卍形的。在无穷无尽的更多的宇宙中,无边无垠的黑暗太虚中,还有无数的星云漩系,它们互相连接沟通,互相存在于当中。所谓银河系,不过是其中最小的一面而已。在宇宙中到处类似的星云漩系,不同的形状、位置、光华颜色,但都是像「卍形的(图2)。原来是银河系的旋转形状,象征着永恒、光明与莫测的高深伟大智慧。1920年,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党魁希特勒将“卐”用作了纳粹党的党徽,“卐”遂成为了法西斯统治、暴力和血腥恐怖的象征。“卐”字符以其简单的外形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在英文中曾含有两种意思,即:“在”或“单价”。它的前一种意思是因其发音类似于英文at,于是常被作为“在”的代名词来使用。而它又有each的含义,所以“@”也常常用来表示商品的单价符号。如今,由“@”(图3)引申出了一个新名词“@一代”,是德国汉堡某休闲生活研究所提出的,泛指年龄在14—29岁之间伴随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新新人类。在现代科技进步中,它本身的含义渐渐被人们模糊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它已成为交流的标志,它的简洁精到,使其在运用中显得如此的便捷,并在人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这也使它同样反复地出现在相关主题的平面设计作品中,成为现代表达中一种新兴有力的元素。

综上所述,在思维过程或是符号表达式的平面设计中,所挑选、组合,加以运用的符号元素必需是具有明确指涉功能及内涵丰富的符号。艾柯甚至提出“人是符号的动物”,平面图形设计的目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共鸣,符号元素,无疑是必然的设计语言。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准确地把握和归纳将要表达的视觉语言,并考虑组成符号元素的相关特性,保证这些符号的当前值正是设计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所需值。

三、视觉语言元素化对设计文化的意义

经由视觉语言形成的符号元素系统,是元素化的视觉语言。按照雅科布逊(Jakebson)所提出的关于语言功能的著名分类,信息可以拥有以下功能的一种或数种组合方式:指涉性;情感性;强制性;交流性;元语言性;诗性。所有这六种功能都可以并存于单个讯息之中,在更大规模的正常语言(以及审美讯息)之中,它们常常交织和重合着,尽管其中某种功能通常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决定讯息的特征。③

在平面设计中,通过把视觉语言转化为符号元素,又应用不同的设计形式把元素化后的视觉语言展示给受众,在受众脑海中又重新反映出视觉语言,并在此基础上促使受众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一个循环反馈的过程。这个过程更需要准确地表现出信息的六种功能,而要让视觉语言元素的某种功能占据主导,则是由设计者想要表达的讯息的特征所决定的。视觉语言的元素化后将带来一个新的视觉系统,为设计行业中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视觉感受,它将让设计行业更富活力和魅力。

元素化的视觉语言与设计、符号、沟通紧密相连,也可以说它是三者的化身。我国台湾杨裕富博士认为:设计、符号、沟通是设计的文化基础。那么,视觉语言元素也就是设计文化的基础。我们该强调它的文化身份,它的作用该受到更大范围的重视,并加大力度地去挖掘让它在设计中发挥潜质,形成具有本土性和现代性的设计元素系统,使它成为真正的“设计文化基础”。具有自省精神的设计者们应该身体力行,使自己的作品去唤起人们对于产品体验的情感共鸣,使人们在认知、购买和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延伸的设计含义和原创的本土艺术精神,满足人们对设计产品高情感、高技术平衡的需求,在追寻、探索、创造、形成视觉语言元素化系统的过程中,使设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力量。

注释:

①李幼燕著.理论符号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P2.

②王令中著.视觉艺术心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P58.

③乌蒙勃托·艾柯著,卢德平译.符号学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P300.

参考文献:

[1]李幼燕著.理论符号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2]乌蒙勃托·艾柯著,卢德平译.符号学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3]何烈炯著.语义学.语文出版社,1995年10月第2版.

第13篇

关键词:C语言;教学方法;思维转化;启发式教学;软件工程

一、前言

C语言是一种通用性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它兼有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的双重优点,运用它既能编写操作系统软件,又能开发各个领域的应用软件。C语言的实用性使之成为编程的首选语言。学好了C语言,再进一步深造C++/VC++,JAVA等言语,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但目前很多学生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后,感觉读程序还凑合,编程则“难于上青天”部分学生甚至毫无编程想法,仅仅是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完全背离了高职教育的初衷。因此,如何在C语言教学中启发并训练学生的编程思维,是每个教师应深思的问理。以下是笔者在C语言教学中的一些看法,愿和同行探讨。

二、上好第一堂课

如何上好第一堂《C语言程序设计》课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学生都是初次接触C语言,C语言对他们来说是神秘的,“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所以第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对这门课产生兴趣,所以我觉得第一堂课应为“趣味C语言导学课”。

(一)程序结果展示,激发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让大家知道C语言的强大功能,利用它我们能编写各种软件,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各种结果画面,例如从50年代玩的摇杆游戏到如今的电脑游戏。相信这时有些学生已经有些“蠢蠢欲动”了。恨不得立刻学好C语言。

(二)强调C语言的重要性

C语言是学生今后学好后继课程的基础,比如数据结构。C++,JAVA等。虽然程序设计语言更新很快,但如果真正掌握精了程序设计思想,具备了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言再更新可程序设计的本质不会变。

(三)传授C语言的学习方法

C语言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要理论结合实践,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方法上给以学生指导,告诉学生如何自学,如何听课,如何动手实践,明确一点:“C语言不是看会的,也不是听会的,而是亲自动手实践练会的”,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四)认识C语言的编译环境。

在visualstudio2005环境下,举出几个简单的小程序演示给他们看,并逐一讲解,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程序中存在的缺陷以及改进的方式。熟悉C语言源程序到可执行文件的整个操作流程。让他们仿照所列举的几个程序模仿着编一个小程序。

三、C语言教学方法

(一)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转化

让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有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所在,C语言本身是一门极其抽象难懂的学科,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本来枯燥无味的C语言变得魅力无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采用问题启发式授课,激发自主学习

针对C语言概念多,语法繁的现状,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可以将难理解、难记忆的概念和规则变成一系列时而醒目、时而深奥的问题呈现在课堂教学中,这样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教师自问自答为主,有问有答,互问互答,改变单调死板、照本宣科的牧师讲法。这种启发式、讨论式、交流式的教法,不仅改变原来的灌输式,而且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引申法”“框架法”和“求异法”相结合

所谓“引申法”是指是结合已经解决的问题,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解决相关联的问题。“引申法”可以培养学生在程序设计方面的发散思维。提高程序设计中的应变能力。问题是活的,但程序是有章可循的。最终使学生明白,语法是有限的,可解决的问题是无限的。只有在分析实际向题的基础上,以清晰的思路去设计算法,才能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

“框架法”可培养学生的全局思维和算法的整体设计能力。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学生有了一点编程基础后要利用伪代码或流程图,从算法设计的角度讲解编程思路,而不应拘泥于语法细节,不分主次、逐条语句的讲解代码。通过此框架,可使初学者对函数设计的关键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利于从统筹全局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现了程序设计逐步求精的思路。这样可以层次分明,突出算法设计的关键,利于培养学生的编程思路。二是在学习重点章函数时,由于新的算法已很少,主要是学习用函数调用的方法来重新编制以前所熟悉的程序,那么我们可以把着眼点放在函数的设计框架上,体现参数设计、返回值设计等关键问题,而无需细讲函数体的实现细节。

“求异法”:一个固定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可能不唯一,如果能启发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则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兴致。在C语言中一题多解的情况有很多,有意识地引导新思路,鼓励新方法,以培养学生在编程中的求异思维,而不是死记硬背,墨守成规。超级秘书网

(四)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相结合,提高程序调试能力

对程序设计课来说,理论学习和上机要两手抓,两手都要抓硬。实验课不能流于形式,让学生照抄照搬,甚至身在曹营心在汉。必须给学生思考、创新的启迪,训练其实践能力,实验课要生动活泼,使学生既掌握书中的重点算法,又有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顿悟和创造的乐趣。在进行每一部分的学习的时候,都应该配有相应的学生上机实践的机会。这样学生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应该让学生养成上机前分析题目,决定算法与数据结构,并编出程序源代码的好习惯,这样在上机时,学生就有的放矢,主要精力放在调式程序上需。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提示、讲解、演示以增加学生的印象。井及时检查总结学生上机实验的完成情况。

(五)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巧妙地引人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

计算机科学属工程技术科学,为使学生有良好的编程思维,应注重软件工程思想的渗透。对软件生存周期的几个阶段,即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调试、运行与维护,可以通过常规的C程序设计实例来体现,以培养学生编程中的工程思维。这样并没有费很大力气讲抽象的概念,却可培养学生在程序设计中从软件工程角度去系统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虽然问题小了些,但“窥一斑而知全局”,经反复强化问题求解中所蕴含的基本思想,将有效地训练学生程序设计中统筹全局的工程思维能力。

第14篇

【关键词】电子反馈;导师反馈;反馈焦点;反馈类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2-0089-05

一 引言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计算机在外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特别是在自动生成写作反馈与传递中的作用日渐凸显,学生们越来越习惯地阅读和使用计算机生成和传递的写作反馈,用来修改自己的文稿,提高外语写作水平。这种反馈除了用于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通过网络交流的同步写作(synchronous writing)外,还可以用于以滞后方式,如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流的非同步写作(asynchronous writing)中。以计算机为中介的反馈(computer-mediated feedback)在改变学习的社会范围上发挥着巨大作用。研究表明,这种交流有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导师对学位论文的反馈方式随之也发生了改变,过去是在学生打印出来的纸质稿上进行反馈批改,如今在学生发来的电子文稿上就可直接批注,把自己对论文的意见和要求反馈给学生,“这种由计算机传递的教师或同伴反馈,或者是计算机自动处理软件系统对学生作文提供的自动反馈和评估,我们称之为电子反馈(electronic feedback)”。这种计算机和网络辅助下的远程反馈方式,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应用,既快捷又便于保存,为反馈者和写作者省却了忘记或丢失纸本以及无法持久记忆口头反馈信息等带来的麻烦。

二 研究背景

学位论文写作是研究生学习期间最重要的事情,不仅反映了研究生在学习期间研究的成果和研究水平,也是他们最终能否获得学位的关键。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识功底、学术造诣、逻辑思维能力、文字修养水平和科学探索精神的综合反映。学位论文初稿的修改是论文写作的关键环节,是保证论文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论文修改是多次反复的、断续完成的再创造过程。在此过程中,导师常常是不断发现学生论文中的问题,并针对论文中的问题给予不同层面的反馈,学生会根据导师的反馈意见积极进行修改。要使学位论文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反复修改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必经之路。

虽然导师对于学生论文写作中遇到何种困难有不同的认识,但已有的研究显示,这些困难大多集中在句子层面和段落层面中(Dong,1998)。近几年来,有些研究探究了学生论文写作中遇到的体裁和章节结构的困难(Casanave&Li,2008;Paltridge&Startield,2007),学生常常对论文的某些内容应放在那一章节里,应该如何将这些内容组织起来不太确定。学生遇到的另一困难或挑战是如何批判性评估别人的研究和自己的研究(Dong,1998;O'Connell&Jin,2001)。但至今为止,很少有研究探究这些困难多大程度上困扰着外语专业的研究生,影响他们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更少有研究探究导师反馈意见的特点、内容、类型和意义,本文的意义正在于此。

学生可以以各种方式获得知识。从事学位论文写作的学生一般可有一位(或几位)导师指导,导师对论文初稿的反馈是指导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从导师的每次评语和指导中受益和学习知识(Hyland,2005;Kumar&Stracke,2007),并获得修改论文的重要指南和信息,导师反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

反馈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Hyland指出,反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自己学科的标准和价值,促进学生适应本学科读写能力和认识论的要求,需要说明的是,英语语言学专业的研究生是用英语完成硕士论文写作的,与其他学科的学生用汉语完成学位论文写作,有着不同的认识论背景。会遇到很多别的学科学生不会遇到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导师与研究生之间一对一的指导和反馈模式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Sofoulis阐述了反馈的其他作用,如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观点或立场,让自己的工作获得认可,用自己的方式或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等,换言之,导师反馈在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研究者和学术作者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研究生获得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导师需要不断地给予指导和反馈,学生会将遇到的问题向导师请教,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协商,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1978)为培养研究生独立的科研能力提供了的理论依据。维果茨基认为,学习是一个与他人或自己的互动过程。最近发展区理论(Theory of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是社会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关注决定学生未来潜能的发展水平。该理论的实质揭示了在互动条件下个体认知能力的高级发展过程。最近发展区是“实际的发展水平”(level of actual development)与“潜在的发展水平”(level of potential development)之间的距离。前者是学生在没有成人或其他同伴的帮助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后者则是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帮助下,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代表了学习者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维果茨基指出,要特别关注第二种发展水平,即在教学、与成人(教师等)、与同伴的合作中形成的决定学生未来发展潜能的发展水平。从这个观点来看,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从开始时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可逐渐发展成“同伴与同伴”协作的关系,

其中导师为更有能力的同伴,帮助和支持学生(能力较弱的同伴),使学生渐渐达到更高水平,成为独立的研究者。导师的反馈和指导在培养学生成为独立研究者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研究方法

英语语言学学位论文指导教师Wanda是本文的研究对象,该教师是某985大学的英语专业教师,语言学博士,从事英语专业教学22年,指导硕士研究生11年。是一位有责任心、热爱教学科研、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

本研究的素材来源于该教师在2009~2011期间指导的10名研究生论文的反馈意见,共862条。这些反馈意见主要是该导师在学生通过电子邮件发来的Word文稿中以批注形式提供的。这些电子反馈评语具有可自动存储,方便日后检索查看的特点。学生根据导师的反馈对论文中的问题进行修改,该导师的批注意见被逐一收集。

处理反馈意见时根据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Glaser&Strauss 1967)进行了类属分析。该导师提供的每一条反馈批注都编号归类,将相同或相近的反馈类型合在一起,将相异的反馈类型区别开来,对不同反馈类型进行比较,进行粗略的熟悉资料、初步分析,根据收集来的反馈意见呈现的类型进行了类属分析,通过熟悉、分析、反复阅读收集的反馈意见,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反馈类别。继而对资料编码,通过归纳、诠释,将反馈意见的精髓以浓缩的方式提炼表现出来,突出了反馈意见之间的异同,更新个别类属、语码和得出的推论,力求探究导师反馈的特点、内容和类型。

四 结果与讨论

对该导师反馈意见的分析发现,

反馈意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与论文内容有关的反馈、与体裁相关的反馈、对论文组织结构的反馈以及与语言准确性与恰当有关的反馈。

1 涉及论文内容的反馈

我们从该导师对其10位研究生论文反馈意见中发现,她对每位研究生论文都提出了与论文内容有关的反馈,这说明该导师特别注意和关注毕业论文的内容。与论文内容有关的反馈有27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论文的某部分内容是否欠缺或未完全展开、论文文献是否新颖全面、论文某部分内容与选题是否紧密相关、研究意义是否明确表述、研究创新点是否表述清楚、理论框架与论文讨论是否结合的恰当等(见表1)。

我们把该导师的批注拷贝下来,用【反馈意见】的形式展示给大家,这样一目了然,便于讨论。

好的文献综述是对一个研究领域的探索,它可以为一项研究提供准确的定义和框架,更重要的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究(Dong,1998;O'Connell&Jin,2001)。下面这条反馈意见是在学生文献综述部分完成后给出的,例如,

“参考文献缺乏近5年的最新文献。建议增加五、六个最新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以反映本研究的最新研究状况”。

――【反馈意见1】(文献欠缺)

从【反馈意见1】可以看出,文献综述的欠缺或文献综述缺少了近5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无法反映本研究的最新研究状况,无法突出研究中的差距(gap):更无法说明该生的研究与以往研究之间的联系,亦无法说明该生研究与文献之间的整体关系。

学生经常在参考文献中遗漏或缺少论文正文中提到的某些研究,这是研究生常犯的一个错误。【反馈意见2】正好说明这一问题:

“论文中出现Holliday and Cooke 1982,而参考文献中没有,请添加”。――【反馈意见2】(文献欠缺)

撰写文献综述时还有一个经常易犯的错误,就是把文献综述部分写得跟论文的其他部分脱离开来。文献综述部分与紧随其后的研究问题部分和方法论部分的关系必须非常紧密的关联起来。在文献综述的结尾,需要指出已有文献或者研究成果的缺陷,这样才能确立文献综述和研究者自己的研究问题以及方法论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需要突出和明确指出研究者自己研究的独创性和意义。外语学生经常遇到这样的难题,需要批判性地评估自己的研究和别人的研究的异同(Dong,1998;O'Connell&Jin,2001),找出自己研究的意义,要做好这一点,一方面需要对文献读懂读透,另一方面需要归纳提炼,对于需要用外语表达的中国学生来说,确实是个挑战。这种挑战可能是因为学生缺少清楚的逻辑思维能力(O'Connell&Jin,2001),或许是因为不同方法论环境中的培训所致。

“把你研究的创新点或与别人研究的区别明确地表述清楚,你的论文缺少这方面的说明,没有这部分,你研究的意义何在?”。――【反馈意见3】(创新点需明确)

创新点是否表达清楚对于研究和论文的完成非常重要。创新点是学位论文的关键,无任何创新的硕士论文无法达到学位授予的要求。创新点包括理论上的新意,这在学位论文中比较难,但创新也不限于此。在学位论文中能提出新的研究视角或对问题进行了新的论证,也是一种创新,学生论文中出现的任一理论上、视角上的、方法上的创新都是难能可贵的,导师期许的,值得鼓励和肯定的。“或多或少有创新意义。前人可能已经作过这个人或问题,但还没有选取这样一个角度,运用这种方法,或分析如此全面和系统等,所以可以见出某种新意”。

论文的作者应该向读者说明清楚:你的研究问题是前人所没有研究到的,或者你的视角是全新的,或者你认为前人的研究支持你的某种假说,或者你将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全新的等。【反馈意见4】很好地阐述了这个观点:

“在讨论部分请结合自己研究的理论基础来讨论,并比较你的研究与别人的研究有何异同,否则已有这么多写作策略的研究,你的研究意义在哪里?”。――【反馈意见4】(研究意义不明确)

在得到研究数据和结果后,学生容易犯的另一错误是展开讨论时,经常忘了结合自己的理论基础或框架来讨论,而是就事论事地把研究结果报告出来便认为大功告成了,理论基础与讨论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使论文在整体高度和意义上大打折扣。有时学生得到数据后,把数据放在表格里,不做任何的说明和分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数据只是数据,数据自己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数据里面的意义需要研究者来挖掘和阐释,数据是用来说明问题的。

从以上反馈意见可以看出,该导师提供的与论文内容有关的反馈,涉及论文选题的意义、论文所反映的作者对本学科领域前沿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文献资料的掌握以及论文的新见解、新观点、新方法等关键问题,为研究生论文的顺利完成把好了脉。

2 涉及论文体裁/组织结构的反馈

我们从导师的反馈意见中发现,研究生经常混淆论文不同部分的作用,如把应该放在引言部分的内容放到文献综述中,所以,在指导论文写作时,导师需要就论文不同部分(引言、文献综述、方法论、结果与讨论、结论)的内容和作用进行反馈和指导,如Allison et al.(1998)在应用语言学论文中发现,引言与文献综述的内容有重叠,讨论和结论章节的内容有重叠。从收集的导师反馈意见中可以看出(见表2),很有必要让学生清楚论文每一部分或章节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特别是文献综述、方法论和讨论各部分应该包括的内容,某些内容应该放在哪一章里,如文献综述中的主题是否明确、是否与本研究有密切关系,方法论是否清楚翔实,研究结果是否放在合适的章节,讨论中是否提及自己研究的缺陷、结论中是否提及未来研究方向等等,导师需要提醒学生仔细思考论文每一部分的写作目的。特别是在文献综述和讨论部分中,学生有时容易忘记自己的写作重心。

下面反馈意见5~8很好地说明了这些问题。例如,

“将这章节中‘时态’和‘体’的定义和理论的内容与下一章节‘时’和‘体’研究综述合并起来,把这些内容放在一章里,现在这样过于凌乱”。――【反馈意见5】(内容的恰当性)

下面这条反馈意见是在学生文献综述部分完成后批注的:“你论文1.1部分有关写作策略的研究综述太少了。文献综述需要增加内容,好好写一下”。――【反馈意见6】(内容不足/单薄)

方法论部分是让学生头痛的部分,有些学生写1~2页就无话可说了,导师需要对这个问题特别提醒:

例如“方法论这章内容太过单薄,需增补添加,目前这章内容只有A4的3页,至少把这部分内容扩充成6~8页才可,你需要把你的研究问题、研究步骤、研究工具、数据收集和分析等说清楚”。――【反馈意见7】(内容不足/单薄)

学生有时认为自己已经做了足够的工作,并已经叙述清楚了。但是,在看完这段文字后,“According to the English scores of their National Entrance Examination for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their terminal intensive-reading examination of the first academic year,these subjects in the two classes had equivalent English proficiency and writing ability at the outset of the study”,导师给出了反馈意见,让学生思考并修改。

“凭什么你说受试的语言水平和写作能力都一样?起码应该有他们多次考试成绩的数据来表明两班的受试没有显著的差异,如期末考试成绩没有差异;托福考试没有差异;第一次作文成绩没有差异。所有这些最好能有数据予以支持”。――【反馈意见8】(内容的恰当性)

这些反馈意见让我们看到,研究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断接受导师的反馈意见,并不断对论出修改,完成论文的过程是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做科研、成为独立科研工作者的必经之路,对任何一位研究生来说都非常必要和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引导者、促进者、协调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性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使学习不断取得进步,在此情况下,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导师还同样需要对研究生论文的组织(organization)和结构(structure)给予反馈。有研究(Dong,1998)表明,在研究生阶段,导师仍然需要对论文每一章节内的讨论(或论证)给予指导,看看学生是否把论点讲透彻了,阐明观点立论是否得当等。

对学生的讨论部分给予反馈是涉及组织/结构反馈的一个特点,学生能否头脑清楚、有逻辑性地阐述或讨论问题也是导师特别重视的方面。该导师提到学生的论文缺少逻辑性,这类反馈在涉及体裁/组织结构的反馈中占1/3,说明需要培养学生能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另外,表达意思缺少联系,段落之间没有联系,没有过渡,缺少衔接和连贯。

学位论文属于以说理论证为特征的论说文。它重在逻辑推理,分析概括。因此与体裁/组织结构相关的反馈特别围绕整体组织、章节内组织、论据可靠,论证周密,句子之间需有清楚的衔接,表达的观点和意思要连贯。

3 涉及语言准确性和适宜性的反馈

导师不断给研究生有关论文内容、体裁和组织结构等方面指导和反馈,但是我们发现,该导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指出学生语言方面的问题,这正好反映出中国外语专业的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写作中,需要用目标语完成学位论文,这是用母语写作的其他专业的学生不会遇到的挑战和困难。

我们发现,针对语言方面的反馈占了整体反馈的89%,说明英语语言表达准确性和适宜性是硕士学位论文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论文中出现的语言错误大致可以分为:句型、时态、单复数、冠词、主谓一致、选词、动词、代词和技术性细节等9类(见表3),这验证了某些研究结果,研究生在论文写作中在句子层面上确实遇到语言表达的困难(Casanave&Li,2008;Dung,1998),说明导师有必要关注学生论文中出现的语言错误并对错误给予反馈。其中,句型、时态和选词是学生犯错较集中的方面,占语言类错误的47.6%,下面导师对学生语言表达的反馈意见可见一斑。

“However,vocabulary has not been given much importance until 1980s and 1990s,And vocabulary has often been considered as a reading or receptive problem”.――【学生错误1】

针对论文中这句英语表达,导师的反馈意见是“句中的importance是否合适?是atteation?另外,consider后面不用as,请查词典,注意动词搭配”。――【反馈意见9】(选词错误)

“As many studies explored verb-noun collocational errors in the writing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r postgraduates,this thesis aims to investigate verb-noun collocational errors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theses.”――【学生错误2】

“这句中的this thesis应改为the author of the thesis,thesis是无生命名词,做主语时要特别注意”。――【反馈意见10】(选词错误)

“Finally,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se errors will be conducted,and the possible causes of the errors will be explored”.――【学生错误3】

“这句中的时态需要注意,不要使用将来时,你的研究已经完成,用一般过去时较好”。――【教师反馈意见11】(时态的错误)

以上几个例子只是论文语言错误的冰山一角,但是足以说明,即使英语语言学研究生在毕业论文写作阶段,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仍然需要导师把关,需要导师对错误进行反馈,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准确性。

另外,学位论文写作中的学术规范也需导师指导,例如在学生的论文中出现“Besides,in this study,we try to find the distribution of each type of verb-noun collocational errors in these theses”,学生用了人称代词“we”,该导师提醒学生,学位论文是一种学术论文的写作,这里的研究者就是研究生自己,最好不要用“we”,而是用“the author of the thesis”。

我们发现,研究生接受了该导师的电子反馈的批注后,会对导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愿意对自己的论出更多、更频繁的修改,这些修改集中在选词、分句层面、句子层面和段落层面,涉及论文的内容、体裁、组织等整体方面。导师对学生修改过的论文(二稿)再次反馈,督促学生继续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论文,直至整个论文的完成。

第15篇

【关键词】油画色彩;装饰性

色彩的装饰性表现是油画创作中占有重要位置。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对油画装饰性色彩理论做详细深入的探讨,对学院绘画的色彩教学有着极大的作用。

装饰性色彩的表现,与一般绘画所常有的写实性色彩表现不同,它是按照美学的形式法则及作画者主观的认识和感觉,对描绘对象运用装饰手法进行创作的表现形式。在这里我将从纯艺术的角度深入细致地研究油画色彩的装饰性特征。

在艺术风格上,写实性绘画色彩具有真实感,色调表现丰富细腻、变化无穷,能再现自然。装饰性色彩具有简练、淳朴大方、浪漫、夸张等特点。因而它具有象征性、浪漫性和装饰性,是理想化了的色彩,如果说写实性绘画色彩具有直观性,那么装饰性色彩则偏重于理智的表现。

一、装饰性油画中的色彩造型特征

相对于一般油画,装饰性的油画无论是造型或用色都有其独特之处。理解它的特征是抓住实质、发挥其作用的前提。造型特征表现在:

(一)在创作过程中,应力求使形象构成因素排列组合有序。使之规则化、程式化、条理化。以求得在整体上具有装饰性特点。

(二)通过造型构思,用简洁朴素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复杂多样的精神内涵,以利于揭示本质,产生单纯的艺术效果。Www.lw881.com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在写实的同时含有奇妙的装饰效果。

(三)它是装饰性造型的重要基础,是以客观存在的立体物象转化为平面形象为特征。马蒂斯的《裸女与手鼓》平面化不仅是单线平涂,在线与色块的组合中,还保持着物体的体积与厚实性。

(四)主要在于凭借主观想象,不仅想到存在事物的夸张变形,而且可以想到世界上还没有的离奇形象。总之有想象力,才有创造力。

(五)在装饰性绘画中,夸张就是变形变色,出于激感,创造有意味的形式的需要。或为突出主题和生活本质以追求感染力为目的。

二、装饰性色彩的表现特征

(一)色彩形象固有色。也就是物体色的基本特征,依人的视觉经验对显示的色的概括和抽象。红就是红,绿就是绿,装饰色彩表现就带有表现色彩固有色本质的特征。

(二)色彩布局均衡性。这是形式美的客观要求。所谓均衡不是面积上的平均,而是色彩给人重量感的对称。如深色、浓色就感觉重,浅色、淡色就轻。重色、浅色相互均衡才能达到和谐。

(三)色彩表现高纯度。纯度就是鲜艳度,颜色鲜艳符合一般审美要求。马蒂斯的《有舞蹈的静物》通过大面积兰色来衬托红、橘红和绿,充分体现色彩本身的美感。

(四)色彩观察移动性。装饰性色彩在反映空间时采用散点透视,即移动观察,可避免远近左右遮挡重叠,可不受空间限制。

(五)色相象征性。在视觉艺术中,各种色彩都特有的给人联想和象征意味,以引起美的感觉。象征范围很广,涉及人对色彩的特定爱好,它与地域、习惯、文化、时代息息相关,更与人的审美观念,情感和素养直接相关。

(六)色彩对比。对比调和是形式美规律的具体表现。在绘画中对比是普遍存在的。只有把几种色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定的色彩关系,才能在对比中产生美感。对比与调和是色彩装饰构成的核心。

(七)色彩变色。装饰性绘画中不光有变形还要有变色。变色比变形更有普遍性,因为色彩的感受本身也是因人而异的。变色有常理变色和非常理性的变色。两者都是追求画面形式意味的主观需求。

对装饰性色彩语言表现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同时我们也要通过对中西方画家作品的研究与自己的理解相结合,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原理。

三、油画装饰性色彩研究的意义

当代中国许多画家在不断探索着具有装饰性色彩的油画。他们都曾对外来及本土艺术进行深入研究、借鉴并使之融合,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运用着他们的装饰性色彩语言,述说着他们的感受。我们要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油画结合起来,将大众需求和文化品位结合起来,去探索有自己风格的作品。

色彩装饰性的油画绝不能等同于装饰画,那样不利于装饰性油画的研究和发展。在油画创作中适当注入装饰性因素,对油画的表现形式与意境是一种开拓。油画装饰性的问题我们应进一步加以思考,装饰性色彩及造型的追求首先不能削弱或冲淡绘画性。我们既不能完全套用西方人的审美标准与评价尺度,也不能对传统艺术中的不足视而不见,要从传统中找到具有现代意义的闪光点。我们应不断以新的视角发现和挖掘新的油画语言,以自己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表现形式创造独特的色彩装饰性油画语言。

参考文献

[1]陆琦.从色彩走向设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