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创新网页设计范文

创新网页设计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创新网页设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创新网页设计

第1篇

在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与更新的潮流中,高职高专院校推崇的产学结合,项目式教学的课程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核改革模式中的主流。本文将针对高职高专《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考核模式进行深讨。

【关键词】

产学结合;项目式教学;创新改革

随着现代化网络技术发展与更新,在全国高职院校中推崇的产学结合,项目式教学的课程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核改革模式中的主流。在我系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创新网页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是以职业实践教学为导向,在结合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征求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并进行论证,在职业核心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对职业所需岗位的技能、知识等进行调研,将这些核心职业能力充分融入到教学考核模式的体系中,来研究创新网页设计与制作的考核模式。

一、课程考核模式目标

(一)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特点。

《网页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是高职计算机专业或者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涵盖了HTML语言、fireworks、dreamweaver、flash等软件的相关内容,从各个方面介绍了WEB站点的开发、设计、制作及维护等技术。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课程与图形图像处理、FLASH动画等课程是相互衔接的,它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课程。

(二)《网页设计与制作》考核模式的实施。

传统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考试内容一般是以笔试为主,以考书本知识为主要内容,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这样就无意间缩小了学生的知识面,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学生对知识运用的能力以及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和企业的深入调研,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构建知识框架体系,可以对《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考核模式进行一些创新的改革,如可以进行项目制过程(作品)考核方式,也就是根据《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各个知识点采用项目制教学,模拟企业模式给出相应的项目,学生分组完成。学生分组模式参考企业项目制合作团队,每组选出相应的组长,分工合作调研自己所选主题,进行项目的策划与制作。考核模式先由老师进行项目成果打基础分,然后分组进行PPT汇报与演示,投票选出每个项目成果的名次,最后根据名次与基础分的比例得出最后的分数。

二、考核模式的创新改革

(一)整体教学的设计。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以课程项目的各个任务引导,通过项目制任务指导实践,充分采用项目导向的模块式教学,分析项目任务,选择几个典型的项目作为本课程的教学情境。根据课程内容的课程标准,对这个课程进行了一些创新型的改革,用一个创新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去挖掘学生个性发挥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每一个考核任务设计一个项目任务,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制作过程与完成成果情况进行考核。

(二)考核内容的过程设计。

对于这门课程,主要用平时制作过程的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上课期间制作过程考核占百分之七十的比例,主要包括平时出勤率、课堂表现、项目完成的综合情况。其中平时出勤率占百分之十五,课堂表现占百分之十五,项目完成情况占百分之四十。教学内容主要分为项目设计调研与实际操作两个部分,而整个课程的设计又分为以下几个任务:项目的策划与设计、市场调研、创建站点、基本的网页设计与制作、网页图形图像的处理、网页动画的制作及网页整体形象的设计等,每一部分的任务都要设计相应的考核作品。这门课程主要考核过程的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点及时操作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对网页设计与制作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创意思维能力。

(三)实施过程的体现。

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如:

1.这种“项目制过程考核”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同时也使学生有效地展现自我,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交互,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案例进行临摹学习,同时可以弥补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不足,教师在实际的操作示范中不断总结知识的运用、软件的操作、综合素质的提高等等,通过反馈信息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考核。

3.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这种方式的考核,不仅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也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创新意识,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作者:胡威 单位: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淑萍.过程性考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2010,(7):146.

[2]王书立,张立军.浅谈过程性考核在高职“企业会计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60-63.

[3]张洪星.Dreamweaver网页设计能力教程[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第2篇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网络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站向外界宣传个人或单位形象,推广公司产品或开展公关活动,已成为一种新的流行趋势。为此高职院校很早就开设了“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静态网站设计、制作的流程和技法,锻炼静态网站开发能力,既可以确定毕业设计的创作方向,也可以设计与制作个人网站来展示自己的优秀作品,有利于就业率的提高。

一、“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实用型课程,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往往会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对课程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难以提高;以期末考核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因过分强调结果而忽视过程,无法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热情,也无法全面了解学生技能掌握的真实情况。针对这种状况笔者认为,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才是根本出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改革。教学内容主要解决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教学方法主要解决如何实现“以人为本”,如何通过任务引入、启发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利用软件工作室,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人才培养方案对“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把课程学习划分成培养学生的基本设计制作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制作能力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主要针对没有任何设计经验的大一新生,重点介绍基本知识,包括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网页布局和css、Dreamweaver软件的使用和简单的JavaScript的使用。在第一阶段教学中,笔者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掌握代码的使用方法和艺术设计的美感。第一阶段学习结束的时候,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一个小的图文并茂并且布局合理的网站。第二阶段教学放在大一第二学期初,针对具备基础程序设计能力的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制作能力。在第二阶段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采用国家火炬计划河北省软件人才工程实训课程,使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目的。迄今为止,学生完成的项目包括“旅游网站”、“小游戏网站”和“化妆品网站”。教学实践证明,这种理论和实践技能并行的教学模式,更加有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设计技能,在技能学习中提高基础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创新

在授课期间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投影演示教学,将真实项目的设计与制作过程直观的演示给学生,传达给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利用课程网站辅助教学。建设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课后的学习。课程网站放置学习资源,并定期更新,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网站了解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利用课程qq群、博客等辅助教学。通过课程qq群、博客等现代化沟通方式和学生探讨学习中的疑点和难点。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课程每个章节内容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知识点:介绍本章需要掌握的知识或技术。

应用案例:介绍本章知识应用的案例。

创新训练:针对具体的问题,应用本章技术来完成知识点的应用。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教学。将实际工作任务引入教学体系,将每次课程中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知识与技能,精心设计并包含在工作任务中,使之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在实践教学中采取分组教学法来实施教学。首先进行分组时,兼顾学生任务实施过程中相互间的合作配合问题和学生的个体情况,采取互补的方式,按学生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搭配分组,利于学习的相互促进。每组人数控制在6人左右,同时设立组长一名,便于意见的集中统一。对各组员明确分工,防止个别组员出现依赖思想,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工作实践过程中。各个组员分工合作,独立完成工作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提升职业素养。

五、考试方式的创新

课程考核以学期末大作业形式实现。改变了以前闭卷笔试的考核形式,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独立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站,主题自拟并且积极向上,使用Dreamweaver,Photoshop和Flash等软件实现至少80%课上讲解的知识。对使用课外的工具和手段使得网站更加生动的学生可加分,即鼓励学生自己摸索和创新网站制作方法。最终成绩的评定依据网站的创意、美观性、内容、技术和工作量等多个方面来评分。同时也考核了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学习方法、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职业素养。本课程最后的综合成绩评定除了依据上述大作业完成情况,还依据平时上课情况和上机实训完成情况,其比例分别为60%,10%和30%。

总之,经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自己的设计作品更加满意,对自己更加充满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制作的美感,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锻炼了创新和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纪明明 浅谈“项目教学法”在网页制作与网站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4:239

第3篇

一、客观评价学生作品

在网页设计作品完成之后,很多学生都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认为这就是一个任务,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就结束了,不用再去理会自己的作品到底有没有要去改善的地方。这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学生的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让学生一起参与欣赏并且参与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既能让学生将自己的设计进行公开展示,把自己的新技巧、新方法与大家共享,也能让大家进行互相比较,吸取别人的优点,对比自己的不足,通过欣赏优秀作品,最终总结整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不断地提高自己。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对于评价的大概标准,在进行设计制作作品前学生就应该了解到,这样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就会有据可依。一般来说,评价的标准至少要有这几方面:

一是网站制作技术不能过于简单,应尽量把任务中的要求全部体现到网站中。

二是重视网页的布局,网页的布局类型很多,无论选用那种布局,都要安排好导航、正文和其他必要信息之间的位置。另外,所有页面的设计都应该保持一致,杂乱无章的页面会让人找不到想要的内容,也会影响整个网页的外观。

三是网站的内容要切合主题、丰富完整。内容是网站的主精神,如果一个网站的内容很空乏而且还不切合实际,那么即使该页面制作得再完美,也不会得到浏览者肯定的。

四是网页整体效果必须舒服、美观,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对美的追求不断深入,要增强网页的美感及大众的审美需要,就应该把网页做得更加精彩一些,使设计出来的网页能够具有吸引力。而对于评价学生作品时所用到的评语也应该尽可能地以多夸奖为主,比如:主题明确、结构设计合理、布局设计独到有新意、色彩运用得当、界面设计美观大方、内容丰富有感染力等等。采用多夸奖的方式,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去完善自己的所学。通过对学生成果的评价展示,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慢慢培养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考核模式的创新

在一般教学中,最后的环节就是考试,主要用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最终效果。但是过去的网页制作课程考核方式大多是采用笔试的方法,考核的重点是理论知识,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掌握的情况。这与我们这门课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相差甚远,单一地考核学生对简单知识的记忆能力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所以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动手丰富自己的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这样的考核方式,最终学生的期末总成绩由“平时成绩(操作型实验+设计型实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

1.操作型实验环节要求学生每次在完成上机实验操作之后,详细地填写实验报告,以此来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它会作为考查学生平时成绩的其中一项。此部分的考核占总成绩的20%。

2.对设计型实验的考核实际就是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的评价考核。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进行独立设计或协作性共同设计完成设计型实验,以此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设计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方案和具体的设计内容,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给予评价。此部分的考核也占总成绩的20%。在这个考核过程中,学生可以独立设计作品,也可以和其他同学自由组合共同协作完成设计作品。允许学生在这一环节协作性地完成设计任务,为的是能够使学生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受到多种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的熏陶。人多力量大,设计灵感也就较多,经过这样的协作互助过程来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去。这种考核方式,教师只需要通过课堂讲解、给出任务要求,再给予学生最大限度地自由思考、发挥和设计的时间和空间就可以了,再也不用去监督和管理整个考试过程了,将传统的灌输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共同协作、共同创造的过程。

第4篇

教学方法的改革

本课程采用计算机联网的授课方式,讲授与实践交替进行,老师讲解15-20分钟后,留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然后再进行讲解。在之前的授课中,主要针对软件的每一个工具进行详细讲解,学生对每个单一的工具掌握的都比较好。但是,所有内容都讲授之后,学生在制作完整网页的时候就不会应用。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进,采用案例教学法,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融入到一个网站设计案例中进行教学,按照网页开发制作流程进行讲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整个网站制作下来,既完成了我们所要讲授的软件知识,同时学生也掌握了整个网站的制作过程,印象比较深刻,达到学以致用。

项目实践方式及内容的改革

第5篇

扩张旅游产业技术创新网络组织内信任半径。信任半径(Radius of Trust)指组织成员企业自愿将其对其他成员企业的信任度扩张到的边界值。日本学者福山认为,网络组织的优势在于通过组织内分享其他组织创业企业的核心资产的方式来实现组织信任度提升,进而增强旅游企业通过构建网络组织的方式来促进旅游产业技术创新。但由于旅游产业组织内部的成员企业内部商业信息具有不透明性,由此导致该类企业的商业行为具有不可预测性。网络组织成员企业为了防范其他企业利用网络组织渠道来侵害本企业的合法利益,通常采取限制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核心资源交付旅游产业网络组织的规模和数量的方式来有效遏制网络组织成员企业的道德风险的蔓延。通常而言,扩大组织内部信任半径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对组织成员进行分级授信的方式来将不同的组织成员进行分级管理,并对不同的可信任等级的组织成员企业给予差异化的信任度和不同档次的技术创新知识分享权限。随着旅游产业组织成员企业间的持续性业务往来,组织成员间的信息交互水平日渐提升,之前的旅游技术知识共享行为会强化成员企业间的相互信任水平,由此扩大了旅游产业网络组织成员企业间的信任半径。   

提升旅游产业网络组织成员间的核,资产分享力度。网络组织制度是维系旅游产业组织规范执行力的标准,是统一旅游产业组织成员企业行为的守则。若要在特定的旅游产业网络组织中提升组织信任机制建设水平,应当引导旅游物流网络组织成员企业积极将其核心旅游物流资源贡献到组织平台上,并强化旅游物流组织成员积极利用其他成员企业的核心资产来巩固本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升旅游物流企业集群核心资产的相互利用水平,使各物流企业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从而有利于各企业以共同利益为基础来建立新型旅游物流联盟,提升其联盟成员间的信任度。    

 (二)构建旅游物流产业网络运营平台   

第6篇

网页界面创新设计的思路与方法

1.基于视觉体验的网页界面设计网页界面结构的完整清晰、交互操作的简洁便利以及视觉设计的情感认同,基本上能够满足用户对网页的浏览需求。要使用户在网页浏览时始终保持兴趣盎然的愉悦感,网页界面所表现出的吸引力必须达到或超越用户的心理期望值。在符合用户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同时考虑更多视觉设计上的细节因素才能不断完善网页界面对浏览心理的迎合。在网页界面布局的版式规划上,要从整体上把握好视域之间的主次层级关系,将所需的各视觉要素统一协调安排、合理划分并充分利用有限的展示空间。或许是受到惯性定向思维模式的制约,通常访客在浏览网页时,视线往往趋向于从上到下,由左至右的移动路径,在这个感知过程中寻求视觉心理上的平衡感。因此,遵循用户习惯性的眼动规律,网页界面采用具有平衡感的版式设计更能满足人的心理感受。随着各种终端设备屏幕显示的日趋精细化,网页的基本构成要素如文字、图像、导航条、菜单栏、音频、视频、动画等,除了注重视觉交互效果的呈现,还要从符合视觉规范的层面上来精化设计,达到所谓的“像素级的完美度”。从根本上来讲,优秀的网页界面设计首先必须创建清晰直观的版式层次结构,还需要建立明确的视觉信息指示系统从而引导用户去完成浏览目标。与此同时,视觉体验设计上还要能在一瞬间抓住访客的目光。在网页界面设计中,显目的强化图形替代了标题文字的功能,用视觉隐喻来诠释晦涩的概念表达,设计细节上的微妙渐变强化了网页虚拟空间中的三维真实感,给予了用户畅快淋漓的浏览体验与视觉感受(见图2)

2.WEB新标准下的网页界面构建技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网页构建代码的进步和升级比之先前快了很多,新的网页规范与WEB标准也让网页界面的设计表现有了更大的渲染空间。HTML5与CSS3作为新一代WEB开发的标准,无论是针对内容结构还是媒体,都引入了更多新的元素,大多数的主流浏览器已经开始完美支持新的技术标准与新特性。在HTML5逐步完善的趋势下,网页界面设计技术也相应地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利用CSS3的属性优势,可以轻松创建以前需要图片处理才能达到的视觉效果,如圆角、边框背景透明化、渐变光晕效果,还有文本的渐变阴影、倒影,以及各种不同凡响的交互动画等动态视觉效果。随着网络接入环境的日渐宽松,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各种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时代呼之欲出。新一代开放的WEB标准使网页界面设计也表现出了优异的兼容性,能够跨越平台使每个细节都能得到完美的演绎。同时,触控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页面访问不再仅只依赖鼠标进行操作,故此,网页界面设计还必须考虑到适应触屏设备。如采用能够适应所有分辨率的响应式网页设计和非固定宽度的流体布局,都可以使用户获得与设备本身和谐的流畅体验。显示屏幕的精度也越来越高,比如视网膜(Retina)屏幕的高清分辨率使得用户从垂直到水平浏览网页都能获得清晰绚丽的视觉体验(见图3)。面对技术的发展,在网页界面设计中要使信息的浏览与交互操作更具易用性,同时容纳和展示出更多的内容。

3.与时俱进的网页界面设计风格网页界面作为视觉设计而言注重的不是单纯的形式美感,而更加注重的是功能上的实用,直观的版式设计、良好的交互性和快速的响应速度才能带给用户美好的浏览体验。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逐渐提升,网页界面设计也越来越重视用户体验,强调人性化设计。这就要求设计者不仅要强化构建技术,还要紧随时代的发展趋势进行设计风格的更新。如视差滚动就是现今网页界面设计中应用得比较成功的一个技巧②,新颖的视觉特效使其备受设计师与用户的青睐。作为计算机图形学中一个特殊的滑动特效技巧,视差滚动通过精确控制时间与计算合适的位置来展示出一种动态穿插效果,页面中的视觉元素因其显示速度、时间与位置上的差异性造成运动视差,从而形成深度错觉的多层运动图像。这一技术应用到网页界面设计中,可以在二维的平面上营造出极具动感与深度的视觉空间(见图4)。在繁杂冗长的互联网海量信息中,用户往往不愿意面对一个包含大量信息的复杂网页,而是希望页面更加简洁,以便能够快速获取到所需的资讯,简洁型的网页界面设计正好满足了用户这样的需求。别具一格的单页或多页式主题性网页界面设计,可以在有限的页面中呈现出必需的内容,通过导航条引导的方式使用户在同一页面的不同视域进行跳转,易于阅读。同时,在页面链接层次不深的情况下,固定导航条位置的布局设计不仅可以提高网站性能,也更易于将其融入整个页面的布局之中。在这种设计形式中,导航条不会随着页面的滚动、切换而改变位置或重新载入,始终悬停在页面中的一个固定位置,使用户能够快速通过导航链接访问目的区域或页面。在图形与图像的处理与应用上,网络环境的优化使得大幅尺寸图片的使用更具可行性。比如高分辨率的背景图像与高清图片能够产生极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瞬间吸引住用户的注意力。而对于网页中文本很难表达出的逻辑关系与比例数值,将其图形化、图像化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沟通方式,直观的图表和资讯图像能够表达更多复杂的信息。而简洁、清爽、明晰并略带透明感的图像所营造的独特视觉效果,使网页界面更为动人并且富有吸引力。还有类似于“Metro”风格的色块方格元素设计、明快直观的极简设计、强化视觉表现的超大LOGO图形、自定义艺术字体等,这些都可以让网页界面留给浏览者美好的视觉印象。网页界面设计本身并没有强制性的固定规则,不论是布局、色彩体系,还是格调与风格。在可用性和易用性得到充分体现的情况下,都应该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以创新的视觉设计给网页界面设计注入新的活力。

未来网页界面设计的多元化趋势

第7篇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信息化越来越受到高效的重视,本文将高等创新创业教育与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旨在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开辟出新思路。

关键词:创新创业;网络平台;艺术设计

一、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与原因分析

随着二十一世纪初全国各大高校的扩招,更多的学生有了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然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不乐观。就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在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之后,这些毕业生能成为比较高级的设计师的概率却是微乎其微,一部分进入比较小的工作室或企业,更多的人则陷入暂时失业的状态,其中的大部分人或改行或成为自由职业者。针对这一现状,各高校针对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一倡导开始不断地重视起来,各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对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开始重视起来并由此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但高校创新创业的全面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难题。首先,学生们社会经验的不足以及对自身能力与价值的认识是其创业最大的瓶颈。创业者的“想法多、实践少”,很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创业初期往往缺乏较为成熟的思考,对市场缺乏理智的分析,所以随着创业的深入,当问题一一浮出水面;其次,对市场规律和法则的理解、在经营与管理方面的能力、在处理事物以及沟通交流时的艺术,都是影响大学生将创业想法付诸实践的关键问题;其三,市场风险意识不够,艺术设计学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过于追求个性,希望得到更为自由的创作空间,而这恰恰与艺术设计的服务性以及商业性几乎背道而驰,艺术设计学生由于自身的特长使得创业之路比较广泛,却由于对设计类产品的服务性与商业性本质认识程度不够而忽视了创业的风险。

二、基于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分析

(一)网络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更具吸引力。

利用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引入信息上传的使用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定期对上传资源多、使用效率高的资源建设者给予奖励,尽可能调动各方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的良性循环发展。

(二)网络的普及为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辐射度与受益面创造了条件。

网络的应用可以实现将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创新创业实践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具体可将艺术设计专业内容通过网络资源整合并进行模块化分离,同时,高校艺术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开展教学互动与教学跟踪,将教学信息进行双向交流,改变单一的、传统的资源整合体系,将艺术设计专业的成果展现出来,进行共享,实现本专业创新创业优质教学资源跨学校、跨地区、在任意时间为学生、教师、企业提供无界化网络资源服务,全面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资源有效性。

(三)网络的应用为有效运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提供了便捷途径。

拓展网络平台技术服务,可以扩大学生、学校、企业间资源信息交流的畅通和安全性,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全面展开提供保障。让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自由进行艺术设计作品的上传,通过自由上传,将一些好的作品自动进行筛选与挑拣,与其他学校和社会之间进行相互置换,确保资源丰富;向社会各界与企业进行展示,与各界洽谈合作,确保学生的艺术设计作品与才能可以得到全面的展现和发挥。此外,网络平台也需要安全性保护,要设计一系列的防火墙软件与服务器安全保护插件,防止外界窃取资料,确保资源信息的畅通和安全性,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全面展开提供保障。

三、基于网络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构建

(一)构建完善的网络体系。首先,要建立覆盖全体学生的校园网络,让互联网深入教室、寝室,以此作为整个体系的基础。其次,以校园网为基础,在其中开设创业教育专栏。使学生有更加多元化的选择空间和机会。创业专栏以创业新闻及创业案例为主体,将创业知识及创业政策融入其中,同时利用网络媒体表现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特点,将创业专栏建设成内容丰富生动、形式灵活多样,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教育平台。

(二)构建网络课堂平台。网络课堂是网络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以网络和计算机为媒介,借助于已成功运行的校园网或专门的创业教育网,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网络教室,教师通过教学课件向虚拟网络教室提供教学资源,学生通过网络进入虚拟教室进行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并与教师或同学就学习及各方面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三)构建网络培训平台。如果说网络课堂平台是面向全校学生进行创业相关知识的学习,那么艺术类网络培训平台则是针对将要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艺术设计学生展开培训,对于已经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创业政策的学生,在进行创业活动前,一些创业策略的指导、一些创业技能的提升,尤其是对于市场对设计类产品的需求现状,这些东西都需要学生通过培训平台来获得。通过培训平台,由专门的创业培训机构、企业相关人员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培训,解决针对性培训的问题。

(四)构建模拟训练平台。模拟训练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升创业实践能力,在真正创业前进行网络上的模拟训练,不但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加入创业实践的练习中,避免了直接进行创业所需面对的风险,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

(五)构建在线交流平台。网络教育的一个主要优势就是互动性,在虚拟的空间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面对面时所表现出的那种隔阂将被极大削弱,而且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与创业导师、创业者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化教学具有覆盖面广、形象化和趣味性等特点,对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将网络化教学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协同互动研究,是将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与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以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旨在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艺术设计人才。网络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将弥补以往创新创业教育的受益面、辐射度不足等问题,使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可获得更广泛、便捷的创新创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切实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增强学生创业激情,进一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其创新创业教学水平及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宁静峰,姜妍.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作平台的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4(09)

[2]陈玉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2013(05)

第8篇

【关键词】专业镇;协同计算;资源中心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出现了大批经济规模超过十亿、几十亿甚至百亿元的产业相对集中、产供销一体化、以镇级经济为单元的新型经济形态。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是指为了提高专业镇(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促进优势产业发展,以“官产学研中金”等组织的有机合作为主要模式,形成一个优势互补的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开展的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的支撑系统。

2.总体架构

技术创新资源中心网络平台是资源的聚合,是为公众、政府管理机构、专业镇及专家等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综合门户和管理平台。技术创新资源中心网络平台只涉及信息的聚合和流动、服务的协同,不涉及信息和服务的构建,技术创新资源中心网络平台制订各方单位信息和服务的接入和使用规范,和提供信息基础设施构架。

技术创新资源中心网络平台以门户的形式来对信息、服务、网络进行聚合和导航,各个子创新中心的相关服务,以服务空间的形式在技术创新资源中心网络平台上进行登记和,与此同时,技术创新资源中心网络平台门户还提供各个搜索引擎入口,搜索结果的筛选和集成,问答系统、推荐系统、专家系统等子模块入口。通过标准数据接口与特定的专业接口相结合的方法,整合我省各科研机构、高校的信息资源库资源,包括科技文献、期刊、专利、科技政策等成熟的专业数据库,在系统前端以技术创新资源中心网络平台作为综合展示与服务窗口,在系统后端通过强大的”云存储”和”云搜索”技术实现专业信息库的管理,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实现与专业镇特有的信息资源实现网状互联。具体功能主要包括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与开发、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信息服务、创新人才引进与培训、产品检测与认证、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等内容。

3.系统的技术路线

3.1 基于云计算的共享基础架构方法

云计算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旨在通过网络多种资源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系统,并借助SaaS、PaaS、IaaS、MSP等先进的商业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终端用户手中。

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硬件、平台、软件)。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这种特性经常被称为像水电一样使用IT基础设施。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使任意其他的服务。

云计算平台通过相关调度策略利用虚拟化技术,针对用户的不同需求,动态、透明的提供其所需的虚拟计算与存储资源,并在当前用户不使用时将其资源动态回收供给其他用户,就像发电厂供电一样为用户输送廉价的计算与存储资源,让普通用户实现大规模并行计算与海量数据操作成为可能,也为搭建统一开放的知识网格系统提供了底层支持。

云计算方式非常适合构建技术创新资源中心网络平台这种类型的系统,它适合对多种资源和计算能力进行无缝透明集成,并且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安全性、拓展性。在使用上,能够提供按需服务方式,并且用户也无需关心具体资源的存放位置。

3.2 基于PaaS模式的服务提供方式

PaaS是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的简称,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软件的成熟,而在21世纪开始兴起的一种创新的软件应用模式。它是“On-Demand Software”(按需软件),The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ASP,应用服务提供商),Hosted Software(托管软件)的发展,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服务的模式,软件提供者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Internet服务器上,用户根据自己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向软件提供者定购所需的应用软件服务,按定购的服务多少和时间长短向厂商支付费用,并通过互联网获得软件提供者提供的服务。软件提供者在向用户提供互联网应用服务的同时,也提供服务的离线操作和本地数据存储,让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其定购的软件和服务。对于许多中小型单位来说,PaaS是采用先进技术的最好途径,它消除了购买、构建和维护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的需要。在这种模式下,用户不再像传统模式那样花费大量投资用于硬件、软件、人员,而只需要支出一定的租赁服务费用,通过互联网便可以享受到相应的硬件、软件和维护服务,享有软件使用权和不断升级,这是网络应用最具效益的营运模式。

技术创新资源中心网络平台由于面向多种类型的用户,用户的IT应用和操作能力参差不齐,同时在地理位置上,遍布全省各个区域,在维护和培训上都存在一定困难。通过PaaS的模式,构建统一软件服务平台,将信息和服务以一致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使用,能够降低成本和加快系统应用推进过程。

3.3 基于协同计算的任务工作架构

协同计算是针对传统的软件和服务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进行的一场变革,社会逐步由个人工作时代迈入协同工作时代。先进的技术,如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群件技术共同构成了协同计算环境,可以使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协调一致地为某项任务而共同工作。传统的软件是单机、个人的应用形式,协同计算软件考虑的是如何让多个主体在一个平台上协调一致地进行协同工作,并提供相应的信息基础设施。

由于创新活动涉及多种信息和服务,多个活动参与单位和人员,环境非常复杂,更重要的是,创新工作中包含了多种多样的创新活动和流程,传统单纯的面向Web信息的网站方式已经不适合复杂的创新管理需求了,必须使用协同计算的一些方法和架构来设计灵活的基础服务平台。

3.4 基于SOA的服务集成方法

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即面向服务的架构,是一种新的IT体系结构,通过一组动态组合的可重用服务完成用户业务,并可在需要时通过网络访问这些服务。这个网络可以是本地网络、Intemet,也可以分散于各地且采用不同的技术。用户可以对这些服务进行组合,以完成特定的业务任务,从而使业务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条件和需求。SOA最初是由IBM提出的概念,随后得到了HP、ORACLE等企业的认同和推广。SOA的提出旨在使IT与用户的业务保持一致性,提高业务的灵活性,使IT资产得到最大重用。

面向服务的架构(SOA)首先涉及的最基本的概念是服务(Service)。服务(Service)是能够重复执行的业务任务,最简单的如检查客户的信用值,建立新账号。第二个概念面向服务(Service Oriented)是指组合己有服务用以实现业务功能的方法。而面向服务的架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是支持面向服务的IT架构模式。要使IT资产得到最大重用,就必须将原有IT资产中的相关服务在SOA架构基础上进行组合,构建业务流程,实现新的业务,这就是服务组合。服务组合应用是组合在一起真正运行的一组服务,它能够支持用户业务功能。SOA帮助用户更快,更容易地建立和完善此类应用。

3.5 集成信息检索和多种知识挖掘方法

信息检索是指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的信息的过程和技术。由于技术创新资源中心网络平台所涉及的创新中心、专业镇、科研院所、专家等等主体拥有大量的文档和信息,如新闻报告、科技文献,科学数据,仪器设施,科研成果、项目材料等等,如何在繁杂的资源中找到所需的信息,是用户面临的难题。信息检索使用搜索引擎,主题爬虫、智能检索等多种方法,对异构信息进行集成和梳理、同时提供多种存取检索手段供用户选择。

在信息索引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多种知识挖掘工作。在创新平台所涉及的多种数据中,蕴含了大量的隐藏信息,如何发现和提炼这些蕴含信息,需要用到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领域的多种方法。这些方法能够发现信息背后蕴藏的知识。

数据挖掘(Data Mining)是近十几年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它融合了数据库、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统计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技术,搭建了上述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间连接的桥梁。因其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众多、应用范围广泛,数据挖掘已成为最为研究人员和商业组织所关注的领域之一。当前数据挖掘的最大研究热点之一是WEB挖掘,来自INTERNET的各类数据和需求对数据挖掘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数据挖掘技术拓展了新的研究平台。网上智能(Web Intelligence)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它集成了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领域最新的成果,大大强调了智能手段在互联网上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在网上智能的研究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基于网络的智能系统研究是WEB挖掘和网上智能的重要研究方向,而智能推荐系统(Intelligent Recommendation System)又是网上智能系统的典型应用。随着互联网上信息的不断增长,人们不愿在信息的搜索和辨别上浪费时间而将自身迷失在数据的海洋当中,因此希望有一种友好而实用的方式帮助解决类似的问题,这为智能推荐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近年来,网络已广泛使用到各行各业,人们都希望在使用网络的同时,还能基于某类方便的媒介,用一种容易理解的形式,有效获取和处理所需信息。目前主要运用传统的文本分析技术来获得相关的语义信息。而通过用户使用WWW的模式发现新的隐含信息的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数据的规模呈指数性的增长状态。用户面对如此众多的资源,一方面为能获得丰富的信息而感到高兴,但另一方面又为如何从这些信息资源中快速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的东西而担忧,因此迫切需要一种高效快速的信息资源分析工具帮助用户快速浏览网络,并能从这些大量的信息中找出隐含的内容,减少用户的负担。面对这种需求,Web信息挖掘技术应运而生。信息挖掘源于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DataMining)可以用Fayyad等人的观点,定义为:从数据集中识别出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以及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有效性、新颖性、潜在有用性和最终可理解性综合在一起可称之为兴趣性。一般来说,数据挖掘则主要流行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界。根据面向Internet的分布式信息资源的特点,我们认为,信息挖掘是一种模式抽取过程,它不仅能查找到分布式信息资源中己存在的信息,还能识别出大量存在于数据中的隐含的、有效的规律。

4.主要特色

技术创新资源中心网络平台不仅仅是信息和服务的简单聚集,其更重要的角色,是各种创新信息的流动和创新活动的协同,因此提供网络及协同服务是技术创新资源中心网络平台的重要功能。对于创新活动所涉及的每一个实体,均可视为创新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如:专业镇、政府机构、科研院所、专家等等。各种信息在节点之间流动,节点之间可以相互协同工作。因此,技术创新资源中心网络平台提供创新网络和协作的基础服务,包括社会网络平台、消息传送平台,文档交换平台,内容平台等等一系列的信息基础设施,只要在技术创新资源中心网络平台中使用服务空间提供服务的主体,均可使用这些公共基础服务来构建适合自身的网络及协作系统、需求和服务的对接、信息流动及工作协同。

5.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建立专业镇技术创新资源网络平台的方法,叙述了平台的设计及主要技术。

参考文献

[1]陈康,郑纬民,云计算: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J].软件学报,2009,20(5):1338-1340.

[2]冯登国,张敏,张妍,徐震.云计算安全研究[J].软件学报,2011,22(1):72-74.

第9篇

关键词 就业 校企合作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发展潮流,其不仅可以缓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还能给当前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就业是大学生毕业之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就业形势一直十分严峻。“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一个才提出不久的概念,但是其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培养全民的创新能力,鼓励创业可以为当今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还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国经济改革已经步入了深水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带来的阵痛使得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如何解决当前社会就业难的问题,如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已经成为了一个持久的社会问题。正是在就业难、经济发展缓慢的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总理于2014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观点,该观点一提出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后续的落实过程中,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政策,中央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希望以创新创业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而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如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应该探讨的主要问题,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基于以上原因,沈阳师范大学网络工程专业不断完善自身教学体系,力求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通过直接引入企业实训课程、类企业工作室培养、构建符合创新创业理念的课程体系等手段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大学生技术创新、自主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当前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成效不足

当前很多高校对创业教育都不够重视,这一方面体现在对创业教育的教学投入上,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来自行政口和教育口,很多教师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相关经验,故往往只能是纸上谈兵,其不到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创业教育很难在短期之内收到很好的成效,故很多高校都不愿意在创业教育这方面投入过多的师资力量,而是更加注重一些能够快速带来经济效益的项目。目前有很多高校也在尝试应聘一些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和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客座教授的方式,为学生传授相关的创业经验,但是当前主要采用的还是讲座的形式,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故也没有取得出色的教学成果。

1.2过度重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遭到忽视

在很多高校当中都设有与创业相关的一些课程,并且绝大多数对这些课程还是相当重视的。很多学生在这些理论课程上也能学到一些与创新创业的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的环境,很多知识一直都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实践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其充分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并且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理解相关的知识,当其在真正的创业过程中要运用到这些理论知识时其就能更加运用自如,能够最大限度的规避创业中存在的种种风险。

1.3缺乏配套的创业支持体系

创业是具有一定风险的,在校学生由于没有资金来源并且经验不足,在创业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各种问题。当前大多数高校中都出台了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例如在创业初期给予相关的项目资金支持。但是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这些资金往往是不足的,此外学生更需要的是技术支持和经验指导,而在目前的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这方面的工作几乎是没有的,有的学校即使成立了相关的技术支持部门,也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因为很多技术指导人员自身就缺乏相关的创业经验。

1.4学生的创业观念不强

很多在校大学生都以为创业是一件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他们觉得大学还是应该向高中那样学好相关的理论知识就可以了,大学毕业找个工作就行了。但是在当前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时代背景下,这种创业不关己的想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当前的就业形式如此艰难,谁都不敢保证自己毕业之后就能找到一个好工作。在校期间就积极的参与一些创业项目,可以积累相关的经验,锻炼各方面的能力,还能为自己的未来多提供一种选择。

1.5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待于提高

当前高校当中很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实在是不敢恭维,很多学校还停留在高中的应试教育阶段,只是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平时却不愿意多动脑多思考。创新源自于生活,很多学生缺乏创新的意识就是因为其不愿意留心于生活,不乐于去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高校创业人才培养一定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任何创业项目都是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了,才能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潜在商机,因此才有可能进行后续的创业。

2本文改革方案

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把企业实训课程直接引入到高校教学体系中,进行课程置换,提供更多的企业实践机会,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的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主动的进行教学改革,在创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学,还应该组织学生参加更多的企业实践,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运用理论知识的机会。只有如此,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才会牢牢的记在学生的心中,学生才能在实践教学中积累相关的经验,为今后的自主创业做好准备。

完善创业援助系统,通过类企业工作室的培养模式,及专职创业导师的指导,鼓励学生迈入社会。高校相对来说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学生还没有迈入社会,对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也不是相当了解。完善创业援助系统,不仅仅是要提高对学生创业的资金支持,还需完善对学生创业的技术指导,给他们介绍相关的政策。由于学生的认知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完善创业援助系统,鼓励学生迈入社会进行创业,能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与他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

构建符合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本保障。网络工程专业需要培养一支专兼结合、校企结合、内外结合的创业类课程教师队伍。网络工程专业采取了组织培训、挂职锻炼、专题考察等多项措施帮助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和实战指导能力,这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要学会批判继承,敢于标新立异,不断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运用启发式、研讨式和参与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智力觉醒,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根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及教学实践内容对教师及其能力的需求,建设专业教师、特聘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多元化的教师团队。如图1所示。

图1:教师组成

现任的专业教师通过调研、学术交流、参观、实践基地建设等途径获取专业实践知识,实践背景丰富。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全方面的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努力建设学习型团队,通过营造优良的教师学习氛围,建立教师研修一体的长效机制,提供丰富师资队伍学习的机会,来保障师资队伍的不断成长。

具体建设方法如下:

(1)学历提升:选派专业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2)人才引进:引进有国际背景的博士和博士后;

(3)企业培养:有计划的选派教师到企业、国外进修 (1-2人/年);

(4)学术交流: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各类技能培训;

(5)企业教师:引入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担任学院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

(6)专项经费:学院设立专项经费,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予津贴和奖励。

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传授学生具体的创业技能。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中。实践出真知,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搭建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是创新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条件。创办创业园、创业项目孵化基地是我国高校最典型的创新教育和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需要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寻找一个创业的支点,支撑起学生感性体验和理性把握创业的活动。鼓励学生加入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可以有效利用高校和科技园区的政策优势、科研优势、产业优势,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优良环境。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另外,有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活动机制还必须重视学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该积极建立学生科研产业化机制,建立成果孵化平台,引入多方资源参与学生科研项目的培育和转化。

改变传统学习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学习模式转变需要完善的学习平台作为基础支撑。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实训平台系统和在线学习服务管理系统。

强化校企合作,为学生争取更多创业机会。加强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也有利于学生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校企合作也可以给企业带来诸多好处,有利于其进行人才的选拔,也有利于企业自身改革创新,这也可以使企业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贡献一点微薄之力。强化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三方的互利共赢,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

3 结论

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难,提出了解决方案, 强化校企合作,改变传统学习模式,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符合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的师资队伍,完善创业援助系统。解决当前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冠峰,王红艺,普杰信.一种面向就业的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改革方案[J]. 计算机教育,2007(07):32-34+37.

[2] 王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基于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情况的调查分析[J].计算机教育,2007(04):76-80.

[3] 天津经济课题组,曲宁,娄雯,虞冬青,孟力,张丽恒,仲成春.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J].天津经济,2015(05):28-35.

[4] 杜刚,李亚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时代金融,2015(14):174-175.

第10篇

关键词:社会网络;联系强度;结构空洞;信任契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8-0061-04

一、引言

创新社会禀赋的柔性动态权变环境特征,使得创新被视为快速响应灵活复杂的市场需求,构建持续竞争势能的“竞合源体”。然而,传统的刚性层级组织更多依赖于创业个体自身的社会网络关系通径获取社会资本,限制了参与复杂知识性任务员工的自主决策权,不利于创新知识的萌生。因而,相较创业个体社会网络关系而言,以团队形式的创业模式因网络资源的异质性互补使得其成为生成创新构念的螺旋体孵化器[1]。团队的群体异质性网络表征,使得组织需要借助团队社会网络作为获取创新资本的中枢载体及传输介质,弱化个体社会网络资源获取途径的孤岛效应(Islanding effect),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什么是社会网络、创业团队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怎样的逻辑关系,成为当前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团队形式的创业过程需要创业团队不断的与外部环境进行资金、信息等资源的互惠交换,社会网络作为企业与市场资本交换的有效配置方式,对创业团队的创业过程具有重要作用。社会网络是指彼此相互联系的行为个体或组织,通过获取资源、信息及社会支持,实现甄别及利用机会的动态稳定结构[2]。团队社会网络则是基于个体网络的嵌入关联,由团队成员之间以及团队成员与外部实体间的正式或非正式关系所形成的网状结构[3],其细分为团队的内部社会网络和团队的外部社会网络。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基于团队内部社会网络视角,探究内部社会网络是如何影响团队内部成员间的知识共享及转移。如Granovetter(1985)提出团队成员间的凝聚力是内部资源流动的内核基础,良好的团队内部社会网络能够催生内部资源的合理流动及共享意愿[4]。不过,团队内部社会网络作为内部社会资本共享的桥接介质,其创新资源的流动速率受到社会资本存量的影响。而团队外部社会网络作为团队获取社会资本存量的路径媒介,却没有得到学者的足够重视。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社会网络理论为切入点,从团队外部社会网络角度,探讨团队外部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旨在丰富和拓宽团队外部社会网络理论分析的研究视角,检验社会网络理论对国内组织的普适性。

二、理论研究综述

(一)社会网络综述

社会网络的最初概念是由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R.布朗在1954年对乡村文化是如何影响部落的有界结构中提出来的。随着国内外学者将社会网络理论不断嵌入社会心理学、经济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社会网络理论得到长足的发展。其中,比较成熟的社会网络概念是由wellman(1988)提出来的,认为社会网络是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网络是联结行动者的一系列社会关系和社会联系,它们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会结构[4]。Granovetter(1985)基于经济学视角,将社会网络引入经济学分析领域,认为社会网络与企业的知识共享、资金积累、信息沟通等紧密相关,网络个体的异质性特征,使得网络行动者占据着不同的稀缺资源,关系的紧密度、数量、方向、网络位置等因素,影响资源的流动方式及利用效率。Ronald(1992)基于结构洞视角,认为结构空洞是研究网络结构的重要因素,网络成员通过占据结构空洞的优势位置,能够获得控制势能和信息势能,企业获取的信息资源数量的多寡,质量水平的高低不仅与拥有的强弱关系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企业的结构空洞嵌入匹配程度有关。Coleman(1990)认为,社会网络是企业获取社会资本的有效载体,关系的强度、对称性及规模对企业成员的行为过程具有较强的折射效应。

(二)团队社会网络综述

Adler & Know(2006)将团队社会网络界定为,是由团队成员之间以及团队成员与外部相关行为体间,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媒介而形成的稳定的网络结构。学术界对于团队社会网络的研究已经从静态的关系结构向动态的关系嵌入转变,认为团队社会网络结构、团队特质等团队属性对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Levin D Z(2006)基于内外联结视角,将团队社会网络界定为团队内部社会网络和团队外部社会网络,前者反映的是团队成员内部的联结关系,后者反映的是团队与团队间的动态权变联结关系。团队内部成员间的社会网络有效的驱动成员间的资源共享,促进资源的叠加价值流动。团队外部社会网络是团队获取外部社会资本的核心载体和运行渠道,外部网络更多的强调外部团队间的桥接观点(bridging view),处于外部社会网络内核的团队,通过网络的结构空洞嵌入程度、网络中心性等路径,有效的降低获取资源的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团队异质性资源的互补,进而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水平。

(三)创新能力综述

伴随着衡量企业竞争能力的传统绩效指标研究的日益成熟,诸如投资收益率、人力资本等,创新能力作为衡量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指标,逐渐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的主流分析范式。Birley(1985)、Aldrich & Zimmer(1986)最早关注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Birley(1985)最早提出社会网络对于创新过程的影响,认为创业者在网络的影响下进行的创新行为受到社会网络关系的制约,网络关系可以为创业者带来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5],不过该研究结论并没有剖析外部社会网络关系如何影响社会资本的获取。LarsonA(1991)将研究的重点聚焦到社会网络关系对创新过程的影响研究上,通过对创业者网络资源的定性分析,提出关系治理的契约机制,研究表明,组织创新能力与行为个体间的合作水平、信息交换与共同决策有关。国内学者杨俊(2005)基于创新绩效视角认为,成长与机会把握成为组织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对于创新绩效的衡量,要从盈利能力、成长绩效、机会把握及创新能力等维度进行测度,其中创新能力是衡量企业创新绩效的关键指标。

(四)综述述评

社会网络具有企业性与市场性的双重特征,是企业资源合理流动及灵活配置的有效方式,通过对过往关于社会网络的经济嵌入性研究的梳理发现,更多的研究是基于社会网络是如何成为企业资金、人力资源等传统资本获取的路径,诸如团队社会网络结构的动态关系对企业销售绩效的影响,已得到大量验证(Baldwin,1997;Nelson,1991;Rosenthal,1996)。然而较少关注社会网络是如何影响组织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又是企业任何阶段必须面临的核心议题。因而,本文的第三部分基于团队外部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以信任作为中介变量,探讨社会网络的衡量维度、联系强度、结构空洞与创新能力间的逻辑机理关系,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及理论模型。

三、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团队外部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主要分为全域网络分析和自我中心网络(ego-center)分析,全域网聚焦于网络的整体结构属性,自我中心网关注个体自我属性特征在团队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联结[5]。Hansen等(2005)基于社会网络测量子集,将团队社会网络分为团队内部社会网络,跨团队社会网络以及团队资源转移网络(团队外部网络)。内部网络的测量指标主要用网络的异质性及联系的强度进行测度,跨团队社会网络主要用关系黏度性及关系竞争进行测量,而外部社会网络的衡量指标主要是联系强度及关系结构空洞[6]。因此,本文选取联系强度与关系结构空洞作为团队外部社会网络的测量指标因子。

联系强度映射出的是网络成员的关系特征,反映网络成员间联系的紧密性程度。Granovetter从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亲密程度以及互惠交换四个方面,对网络关系的强弱程度进行界定,互动频次多,情感依附性强,关系亲密、互惠交换频繁则为强联结关系,反之则为“弱联结关系”[7]。若社会网络节点(成员)间的关系黏度性强,通过团队社会网络通径获取的信息资源更多表现为冗余同质性特征,不利于创新团队知识资源的获取,阻碍创新。而弱联结关系更易于将两个相似性低、彼此孤立且拥有不同创新资本的网络节点联结起来,增强网络团队成员间的异质性资本,提高网络团队的创新水平[8]。Port(1998)认为,以社会网络为传输介质获取的关系黏度性越强,不利于团队异质性资本的获取,有碍于团队的创新与发展。Simonnin(1999)认为,弱联结关系的行为主体间的反馈较弱,使得网络节点需要获取大量的嵌入信息,萌生更多的新颖创意,提高创新水平。Adler&Kwon(2002)认为,网络行为主体间建立的信任契约程度越高,团队易形成刚性边界,不利于外界异质性知识的传播介入,从而抑制创新。基于此理论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

H1:联系强度对创新能力具有负效应作用。

Ronald(1992)认为,若干个体或群体,彼此间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的现象,称之为结构空洞;从网络整体视角,看似网络中出现了空洞,他将这种关系密集路径之间的疏松路径称为结构洞,将衔接结构洞的位置称为“桥”。结构空洞的位置势能优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控制优势。拥有结构空洞内核优势的行为基体,通过对关键路径的管辖或利用,控制知识资源的流向;(2)“信息盒”优势。处在“结构空洞”位置的节点,成为其他行为节点联系的“信息网络桥梁”,是信息的聚散中心,通过对信息的吸收、甄选及利用,实现知识的获取、共享及转移,进而提升团队的创新水平。

结构空洞的位置势能优势对跨团队知识转移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结构洞”位置势能优势,行为基体能够串联起不同兴趣及知识背景的节点,在企业内部架起信息网络桥,当企业需要资源时,只需通过社会网络,与控制“桥梁”位置的节点保持沟通,就可以获取大量关于创新方面的知识信息。Andrew(2004)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社会网络节点通过“结构空洞”嵌入,可以有效的实现知识情报的传递、吸收与共享。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网络结构空洞对创新能力具有正效应作用。

(二)信任契约行为的中介效应

对于社会网络创业团队而言,行为“节点”的创新知识信息的获取、吸收、共享及转移,具有高密度、高频率、高复杂性及高风险性特征。因而,信任可以作为新创企业社会网络“节点”间知识管理的契约机制,增强彼此间的情感依附,实现创新知识的传递转移。

信任会使创业团队依据免罪原则(benefit of doubt)假定社会网络其他节点的行为,降低其消极预期的可能性,从而促进知识信息的共享,当相互信任的知识团队交换信息和知识时,信任对创新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进而推动企业的不断创新[9]。知识的传递转移是网络节点间通过沟通及互惠交换,促使网络其他节点获取持续有效性动力的过程。创业团队以信任契约作为互惠交互机制,通过社会网络载体,将不同履历、行业背景、异质性结构的网络节点凝结起来,进而推动网络节点分享情感效能及心智模式(Mental model)的意愿,实现异质性知识流媒介畅通,是企业能否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创业团队的关系联结强度有利于团队成员彼此间交换、转移和传播知识,建立信任机制,进而促进创意的孵化,提高创新能力[10]。

由于弱联结关系能够涌现大量的非冗余及异质性信息,信任契约可以将彼此关系间断的团队连接起来,形成弱联结关系,实现团队成员间创意知识的获取、传递及转移,提升创业团队的创新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信任契约对联系强度与创新能力具有中介效应作用。

Burt(1992)认为,社会网络成员间的关系间断,抑制创新知识及信息资源在创业团队成员间的自由流动。处在结构空洞势能位置的网络节点,依据其占据的控制优势和信息优势,可以桥接资源的异质性网络嵌入。拥有结构空洞的网络节点,由于信息沟通的单向闭塞,使得其必须依靠信任契约作为网络信息流动的交换机制,实现网络节点间关系的弱联结,“结构空洞”嵌入更多折射出的是成员间的资源信息流动以及依赖共生关系,即使“结构空洞”嵌入程度高,也不能投射出穿越结构边界的创新能力就高,社会网络“结构空洞嵌入”需要孕育信任运行机制,使得网络节点间形成弱联结关系,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基于以上理论逻辑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信任契约对结构空洞与创新能力具有中介效应作用。

创业团队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模型如图1所示。

(三)理论述评

市场是由一系列受约束的社会网络关系构成,创业团队通过企业的外部社会网络载体,实现社会资本累积剩余,促进企业的孵化生成。而结构空洞的存在致使组织具有社会性和易变性特征,占据结构洞势能位置的创业团队通过结构洞路径媒介获取信息利益,而信息利益以三种形式存在:通路(access)、先机(timing)及举荐(referrals),通路是指信息在竞争场上匀质传播,主体运用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先机是网络资源信息转移传递的重要节点,网络行为主体对先机的把握程度与资源的合理流动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效应关系。举荐是行为关系人通过社会网络过滤,引导、汇聚及传递信息给予关系紧密的联系人[12]。社会网络的行为基体以结构空洞作为信息流通的介质,基于不同的权变环境,通路、先机及举荐随着异质性结构空洞数量的递增所获得的知识信息优势呈线性增长,有益于组织获取更多的关于创新方面的资源,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结构空洞的嵌入程度与创新能力正相关。但团队外部社会网络的异质性资源的获得需要信任机制的中介作用,信任度越高,行为主体拥有的异质性结构空洞数量越多,进而实现异质性创新资源的市场化流动,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

创业团队通过外部社会网络获取的最关键资本是孵化创新能力的异质性资源,而异质性资源的获取与创业团队间的弱联系紧密正相关。创业团队与外部社会网络节点(个体或组织)的联系强度受沟通频率与情感强度的制约,沟通频率越高,情感强度越深,对获取同质性资源具有积极的效应作用,但不利于异质性资源的吸收,抑制创新能力的提升。创业团队与外部社会网络成员间的联系强度与创新能力之间呈现负相关[11]。创业团队与外部竞合基体间的弱关系是基于信任作为互惠交换的契约机制,信任度越高,企业通过竞合机制获取的行业经验与技能以及通过弱关系传递的异质性信息资源就越丰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创业团队的创新水平。信任契约的中介效应假设模型如图2所示。

四、结语与展望

本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分析视角,探究创业团队外部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内在机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创业团队社会网络的衡量指标变量联系强度及结构空洞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其中联系强度与创新能力负相关,结构空洞与创新能力正相关,信任契约在创业团队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的机制模型中起中介效应作用,信任程度越高,机制效应模型作用越显著。

因此,作为创业企业,首先,需要引进市场人才,弱化原有团队的强联结关系情境,实现团队的弱联结关系,提升创业团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其次,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分享机制,强化企业的社会网络结构洞嵌入水平,使企业占据结构空洞的核心位置,控制资源及信息的流动,实现创业团队资源与创意的契合,提升创意能力。最后,需要构建企业外部社会网络创业团队间的信任机制,将信任作为资源信息互惠交换的契约,实现创业团队外部社会网络的动态管理,以团队外部社会网络作为资源获取载体,基于信任契约机制,提升创新能力。

本文主要从创业团队外部社会网络视角,分析创业团队外部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之间的效应机制关系,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能够很好的弥补当前国内对于外部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间的理论研究不足。于此同时,基于理论推导,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为未来的实证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当然未进行实证分析亦是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Lin H F.Knowledge sharing and firm innovation capability:An empirical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2007,28(3/4):315-332.

[2]Granovetter M.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M].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1360-1370.

[3]王端旭,国维潇,等.团队内部社会网络特征影响团队创造力过程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09,23(9):25-28.

[4]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l(3):481-510.

[5]Scott J.Social networks:Critical concepts in sociology[M].New York:Routledge,2002.

[6]Hansen M T.Knowledge networks:Explaining effective knowledge sharing in multiunit companie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3):232-248.

[7]Granovetter M.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M].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1370-1380.

[8]Hew K F,Hara N.Knowledge sharing in online environments:A qualitative case stud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58(14):2310-2324.

[9]张秀娥,周荣鑫等.创业团队成员信任对企业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3):105-111.

第11篇

创新社会禀赋的柔性动态权变环境特征,使得创新被视为快速响应灵活复杂的市场需求,构建持续竞争势能的“竞合源体”。然而,传统的刚性层级组织更多依赖于创业个体自身的社会网络关系通径获取社会资本,限制了参与复杂知识性任务员工的自主决策权,不利于创新知识的萌生。因而,相较创业个体社会网络关系而言,以团队形式的创业模式因网络资源的异质性互补使得其成为生成创新构念的螺旋体孵化器[1]。团队的群体异质性网络表征,使得组织需要借助团队社会网络作为获取创新资本的中枢载体及传输介质,弱化个体社会网络资源获取途径的孤岛效应(Islanding effect),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什么是社会网络、创业团队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怎样的逻辑关系,成为当前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团队形式的创业过程需要创业团队不断的与外部环境进行资金、信息等资源的互惠交换,社会网络作为企业与市场资本交换的有效配置方式,对创业团队的创业过程具有重要作用。社会网络是指彼此相互联系的行为个体或组织,通过获取资源、信息及社会支持,实现甄别及利用机会的动态稳定结构[2]。团队社会网络则是基于个体网络的嵌入关联,由团队成员之间以及团队成员与外部实体间的正式或非正式关系所形成的网状结构[3],其细分为团队的内部社会网络和团队的外部社会网络。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基于团队内部社会网络视角,探究内部社会网络是如何影响团队内部成员间的知识共享及转移。如Granovetter(1985)提出团队成员间的凝聚力是内部资源流动的内核基础,良好的团队内部社会网络能够催生内部资源的合理流动及共享意愿[4]。不过,团队内部社会网络作为内部社会资本共享的桥接介质,其创新资源的流动速率受到社会资本存量的影响。而团队外部社会网络作为团队获取社会资本存量的路径媒介,却没有得到学者的足够重视。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社会网络理论为切入点,从团队外部社会网络角度,探讨团队外部社会网络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旨在丰富和拓宽团队外部社会网络理论分析的研究视角,检验社会网络理论对国内组织的普适性。

二、理论研究综述

(一)社会网络综述

社会网络的最初概念是由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R.布朗在1954年对乡村文化是如何影响部落的有界结构中提出来的。随着国内外学者将社会网络理论不断嵌入社会心理学、经济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社会网络理论得到长足的发展。其中,比较成熟的社会网络概念是由wellman(1988)提出来的,认为社会网络是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网络是联结行动者的一系列社会关系和社会联系,它们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会结构[4]。Granovetter(1985)基于经济学视角,将社会网络引入经济学分析领域,认为社会网络与企业的知识共享、资金积累、信息沟通等紧密相关,网络个体的异质性特征,使得网络行动者占据着不同的稀缺资源,关系的紧密度、数量、方向、网络位置等因素,影响资源的流动方式及利用效率。Ronald(1992)基于结构洞视角,认为结构空洞是研究网络结构的重要因素,网络成员通过占据结构空洞的优势位置,能够获得控制势能和信息势能,企业获取的信息资源数量的多寡,质量水平的高低不仅与拥有的强弱关系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企业的结构空洞嵌入匹配程度有关。Coleman(1990)认为,社会网络是企业获取社会资本的有效载体,关系的强度、对称性及规模对企业成员的行为过程具有较强的折射效应。

(二)团队社会网络综述

Adler & Know(2006)将团队社会网络界定为,是由团队成员之间以及团队成员与外部相关行为体间,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媒介而形成的稳定的网络结构。学术界对于团队社会网络的研究已经从静态的关系结构向动态的关系嵌入转变,认为团队社会网络结构、团队特质等团队属性对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Levin D Z(2006)基于内外联结视角,将团队社会网络界定为团队内部社会网络和团队外部社会网络,前者反映的是团队成员内部的联结关系,后者反映的是团队与团队间的动态权变联结关系。团队内部成员间的社会网络有效的驱动成员间的资源共享,促进资源的叠加价值流动。团队外部社会网络是团队获取外部社会资本的核心载体和运行渠道,外部网络更多的强调外部团队间的桥接观点(bridging view),处于外部社会网络内核的团队,通过网络的结构空洞嵌入程度、网络中心性等路径,有效的降低获取资源的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团队异质性资源的互补,进而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水平。

(三)创新能力综述

伴随着衡量企业竞争能力的传统绩效指标研究的日益成熟,诸如投资收益率、人力资本等,创新能力作为衡量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指标,逐渐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的主流分析范式。Birley(1985)、Aldrich & Zimmer(1986)最早关注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Birley(1985)最早提出社会网络对于创新过程的影响,认为创业者在网络的影响下进行的创新行为受到社会网络关系的制约,网络关系可以为创业者带来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5],不过该研究结论并没有剖析外部社会网络关系如何影响社会资本的获取。LarsonA(1991)将研究的重点聚焦到社会网络关系对创新过程的影响研究上,通过对创业者网络资源的定性分析,提出关系治理的契约机制,研究表明,组织创新能力与行为个体间的合作水平、信息交换与共同决策有关。国内学者杨俊(2005)基于创新绩效视角认为,成长与机会把握成为组织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对于创新绩效的衡量,要从盈利能力、成长绩效、机会把握及创新能力等维度进行测度,其中创新能力是衡量企业创新绩效的关键指标。

(四)综述述评

社会网络具有企业性与市场性的双重特征,是企业资源合理流动及灵活配置的有效方式,通过对过往关于社会网络的经济嵌入性研究的梳理发现,更多的研究是基于社会网络是如何成为企业资金、人力资源等传统资本获取的路径,诸如团队社会网络结构的动态关系对企业销售绩效的影响,已得到大量验证(Baldwin,1997;Nelson,1991;Rosenthal,1996)。然而较少关注社会网络是如何影响组织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又是企业任何阶段必须面临的核心议题。因而 ,本文的第三部分基于团队外部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以信任作为中介变量,探讨社会网络的衡量维度、联系强度、结构空洞与创新能力间的逻辑机理关系,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及理论模型。

三、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团队外部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主要分为全域网络分析和自我中心网络(ego-center)分析,全域网聚焦于网络的整体结构属性,自我中心网关注个体自我属性特征在团队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联结[5]。Hansen等(2005)基于社会网络测量子集,将团队社会网络分为团队内部社会网络,跨团队社会网络以及团队资源转移网络(团队外部网络)。内部网络的测量指标主要用网络的异质性及联系的强度进行测度,跨团队社会网络主要用关系黏度性及关系竞争进行测量,而外部社会网络的衡量指标主要是联系强度及关系结构空洞[6]。因此,本文选取联系强度与关系结构空洞作为团队外部社会网络的测量指标因子。

联系强度映射出的是网络成员的关系特征,反映网络成员间联系的紧密性程度。Granovetter从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亲密程度以及互惠交换四个方面,对网络关系的强弱程度进行界定,互动频次多,情感依附性强,关系亲密、互惠交换频繁则为强联结关系,反之则为“弱联结关系”[7]。若社会网络节点(成员)间的关系黏度性强,通过团队社会网络通径获取的信息资源更多表现为冗余同质性特征,不利于创新团队知识资源的获取,阻碍创新。而弱联结关系更易于将两个相似性低、彼此孤立且拥有不同创新资本的网络节点联结起来,增强网络团队成员间的异质性资本,提高网络团队的创新水平[8]。Port(1998)认为,以社会网络为传输介质获取的关系黏度性越强,不利于团队异质性资本的获取,有碍于团队的创新与发展。Simonnin(1999)认为,弱联结关系的行为主体间的反馈较弱,使得网络节点需要获取大量的嵌入信息,萌生更多的新颖创意,提高创新水平。Adler&Kwon(2002)认为,网络行为主体间建立的信任契约程度越高,团队易形成刚性边界,不利于外界异质性知识的传播介入,从而抑制创新。基于此理论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

H1:联系强度对创新能力具有负效应作用。

Ronald(1992)认为,若干个体或群体,彼此间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的现象,称之为结构空洞;从网络整体视角,看似网络中出现了空洞,他将这种关系密集路径之间的疏松路径称为结构洞,将衔接结构洞的位置称为“桥”。结构空洞的位置势能优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控制优势。拥有结构空洞内核优势的行为基体,通过对关键路径的管辖或利用,控制知识资源的流向;(2)“信息盒”优势。处在“结构空洞”位置的节点,成为其他行为节点联系的“信息网络桥梁”,是信息的聚散中心,通过对信息的吸收、甄选及利用,实现知识的获取、共享及转移,进而提升团队的创新水平。

结构空洞的位置势能优势对跨团队知识转移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结构洞”位置势能优势,行为基体能够串联起不同兴趣及知识背景的节点,在企业内部架起信息网络桥,当企业需要资源时,只需通过社会网络,与控制“桥梁”位置的节点保持沟通,就可以获取大量关于创新方面的知识信息。Andrew(2004)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社会网络节点通过“结构空洞”嵌入,可以有效的实现知识情报的传递、吸收与共享。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网络结构空洞对创新能力具有正效应作用。

(二)信任契约行为的中介效应

对于社会网络创业团队而言,行为“节点”的创新知识信息的获取、吸收、共享及转移,具有高密度、高频率、高复杂性及高风险性特征。因而,信任可以作为新创企业社会网络“节点”间知识管理的契约机制,增强彼此间的情感依附,实现创新知识的传递转移。

信任会使创业团队依据免罪原则(benefit of doubt)假定社会网络其他节点的行为,降低其消极预期的可能性,从而促进知识信息的共享,当相互信任的知识团队交换信息和知识时,信任对创新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进而推动企业的不断创新[9]。知识的传递转移是网络节点间通过沟通及互惠交换,促使网络其他节点获取持续有效性动力的过程。创业团队以信任契约作为互惠交互机制,通过社会网络载体,将不同履历、行业背景、异质性结构的网络节点凝结起来,进而推动网络节点分享情感效能及心智模式(Mental model)的意愿,实现异质性知识流媒介畅通,是企业能否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创业团队的关系联结强度有利于团队成员彼此间交换、转移和传播知识,建立信任机制,进而促进创意的孵化,提高创新能力[10]。

由于弱联结关系能够涌现大量的非冗余及异质性信息,信任契约可以将彼此关系间断的团队连接起来,形成弱联结关系,实现团队成员间创意知识的获取、传递及转移,提升创业团队的创新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信任契约对联系强度与创新能力具有中介效应作用。

Burt(1992)认为,社会网络成员间的关系间断,抑制创新知识及信息资源在创业团队成员间的自由流动。处在结构空洞势能位置的网络节点,依据其占据的控制优势和信息优势,可以桥接资源的异质性网络嵌入。拥有结构空洞的网络节点,由于信息沟通的单向闭塞,使得其必须依靠信任契约作为网络信息流动的交换机制,实现网络节点间关系的弱联结,“结构空洞”嵌入更多折射出的是成员间的资源信息流动以及依赖共生关系,即使“结构空洞”嵌入程度高,也不能投射出穿越结构边界的创新能力就高,社会网络“结构空洞嵌入”需要孕育信任运行机制,使得网络节点间形成弱联结关系,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基于以上理论逻辑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信任契约对结构空洞与创新能力具有中介效应作用。

创业团队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模型如图1所示。

(三)理论述评

市场是由一系列受约束的社会网络关系构成,创业团队通过企业的外部社会网络载体,实现社会资本累积剩余,促进企业的孵化生成。而结构空洞的存在致使组织具有社会性和易变性特征,占据结构洞势能位置的创业团队通 过结构洞路径媒介获取信息利益,而信息利益以三种形式存在:通路(access)、先机(timing)及举荐(referrals),通路是指信息在竞争场上匀质传播,主体运用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先机是网络资源信息转移传递的重要节点,网络行为主体对先机的把握程度与资源的合理流动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效应关系。举荐是行为关系人通过社会网络过滤,引导、汇聚及传递信息给予关系紧密的联系人[12]。社会网络的行为基体以结构空洞作为信息流通的介质,基于不同的权变环境,通路、先机及举荐随着异质性结构空洞数量的递增所获得的知识信息优势呈线性增长,有益于组织获取更多的关于创新方面的资源,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结构空洞的嵌入程度与创新能力正相关。但团队外部社会网络的异质性资源的获得需要信任机制的中介作用,信任度越高,行为主体拥有的异质性结构空洞数量越多,进而实现异质性创新资源的市场化流动,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

创业团队通过外部社会网络获取的最关键资本是孵化创新能力的异质性资源,而异质性资源的获取与创业团队间的弱联系紧密正相关。创业团队与外部社会网络节点(个体或组织)的联系强度受沟通频率与情感强度的制约,沟通频率越高,情感强度越深,对获取同质性资源具有积极的效应作用,但不利于异质性资源的吸收,抑制创新能力的提升。创业团队与外部社会网络成员间的联系强度与创新能力之间呈现负相关[11]。创业团队与外部竞合基体间的弱关系是基于信任作为互惠交换的契约机制,信任度越高,企业通过竞合机制获取的行业经验与技能以及通过弱关系传递的异质性信息资源就越丰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创业团队的创新水平。信任契约的中介效应假设模型如图2所示。

四、结语与展望

本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分析视角,探究创业团队外部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内在机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创业团队社会网络的衡量指标变量联系强度及结构空洞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其中联系强度与创新能力负相关,结构空洞与创新能力正相关,信任契约在创业团队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的机制模型中起中介效应作用,信任程度越高,机制效应模型作用越显著。

因此,作为创业企业,首先,需要引进市场人才,弱化原有团队的强联结关系情境,实现团队的弱联结关系,提升创业团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其次,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分享机制,强化企业的社会网络结构洞嵌入水平,使企业占据结构空洞的核心位置,控制资源及信息的流动,实现创业团队资源与创意的契合,提升创意能力。最后,需要构建企业外部社会网络创业团队间的信任机制,将信任作为资源信息互惠交换的契约,实现创业团队外部社会网络的动态管理,以团队外部社会网络作为资源获取载体,基于信任契约机制,提升创新能力。

本文主要从创业团队外部社会网络视角,分析创业团队外部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之间的效应机制关系,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能够很好的弥补当前国内对于外部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间的理论研究不足。于此同时,基于理论推导,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为未来的实证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当然未进行实证分析亦是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2007,28(3/4):315-332.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1360-1370.

[3]王端旭,国维潇,等.团队内部社会网络特征影响团队创造力过程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09,23(9):25-28.

[4]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l(3):481-510.

.New York:Routledge,2002.

.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3):232-248.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1370-1380.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58(14):2310-2324.

[9]张秀娥,周荣鑫等.创业团队成员信任对企业社会网络与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3):105-111.

第12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职设计教育;文创产业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因此“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也决定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职业院校的重要历史职责。

本文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参与湖北省村镇建设协会成为“乡村合伙人”为例,研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院服务新农村建设文创产业的意义与参与对新农村建设实施智力输出的实践。湖北省村镇建设协会是和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共同建设的协会。该协会以湖北创新与发展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助推精准扶贫,建设美丽中国为宗旨。乡村文创产业只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如何以文创产业为抓手,将一、二、三产有效融合,充分整合资源,真正带动农民致富,产业增值,农村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们考虑的问题。回望过去,一些工商资本的直接入侵与主导,导致形成一些乡村发展的穿衣戴帽的追潮之举。[1]一些现代化的建筑放在农村山清水秀的地方显得格格不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职艺术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就具有以下的意义。

1 高职设计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文创产业的意义

第一,高职艺术教育服务新农村文创产业可以弥补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中,存在服务的片面性和服务的缺失。[2]具体为高职院校服务于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多,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少;服务于先进制造业的多,服务于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少。

第二,目前国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遭遇瓶颈。一是农村环境差,早期对农业建设的漠视导致其环境的脆弱。要么规划无序,要么粗暴开发,不可持续发展。二是由于农村教育及人口的空心化,导致其智力资源严重不足。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病的蔓延导致民众拥有大量对农村环境及物品的需求而真正新农村建设应该惠及所有农民,只有这种针对地方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实现该目标。农村教育水平和生活观念落后不利于农民掌握技能。而地方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为新农村发展输送实用型人才是其重要的职能。高职设计教育更是责无旁贷地可以对新农村进行智力输出,帮新农村“用情怀说话,替农民办事”。探索一条解决当今乡村社会秩序重建与乡村产业发展并进的路子。

第三,高职设计教育服务新农村文创产业可以引发高职学生创业的新天地。学生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可以进行产品包装,品牌建设和推广以及网络营销等项目。

2 高职设计教育服务新农村文创产业的实践

我们本着“四位一体”现代乡村可持续发展理念即群众为本、产业为用、生态为体、文化为魂服务新农村。具体思路和方法是: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合作,与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签订协议,以罗田县张家冲示范基地为支撑搭建二个服务平台:一是文创设计创意服务平台。学院以项目为依托,组建由专业负责人和专业骨干为核心的创意服务组织,成立若干个新农村建设项目团队,通过区域性文创服务,实施文创人员入户工程,开展创意服务。二是人才支撑服务平台。高职艺术教育要向新农村输送合格人才。所谓合格人才,是指“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建设人才。培养这些合格人才,必须创新机制体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切实提高毕业生质量。培养和造就出有创意、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学院在搭建新农村建设人才支撑服务平台过程中,在专业的建设和课程改造中下功夫。尤其是把部分项目课程的方向和触角伸向服务“三农”中去。比如项目课程《景观及乡舍建设》、《品牌策划与推广》、《淘宝网店运营与管理》等。让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走进新农村的建设。

2.1 《商业景观设计项目》实施大纲

《商业景观设计项目》课程是本课程是景观专业大三学生上学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程。此项目课程根据项目改革,主要上课内容是针对罗田张家冲乡村的改造设计进行。通过此项目要求学生学会了解和分析乡居环景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涉及的条件:区域文化、便利交通设施、构成人口、消费趋势、经营模式等,对乡居环景建设过程中的发展态势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分析。了解乡居建设中的功能形式及分类,掌握乡居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考虑农村环境的功能性和空间的特性;处理好农村、农民、农业产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完成本项目,应达到如下具体的要求:了解乡居设计的原则和面临的现状、乡居设计过程中对乡土元素的整理和运用。掌握设计分析能力和手绘表达能力、掌握用sketchup效果图制作、文本和展板的排版能力。对设计方案表现,总平面图、断面图分析及效果图能进行扩初细化,对景观设计的尺寸的感知及控制能力逐步加强,CAD的更加熟练掌握与应用等。

2.2 实施过程及最终效果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对湖北省重点建设的美丽乡村――张家冲,其中一个餐饮空间进行改造。在这个案例中,原有的场地建筑风格明显有自己的特色。室外景观规划自然,道路上没有太多设计,需对道路和景观结合自然条件进行功能划分和道路分级处理。建筑舍内比较破旧、物品堆放杂乱。拥有大量的乡土元素确没有通过设计达到应有的效果,需进行整理。

具体来说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风貌,秉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室内尽量少的拆除墙体,空间的分隔以农民家具、白天等软装进行空间区域的限定,以保证室内空间的灵活可变同时也能更好地留存原有结构,体现历史感。通过从周围场地的田间小径元素进行提炼而来的曲线元素结合乡土元素铺装和少硬质景观的做法,不仅能体现其与环境的联系,同时也可以体现包容的文化。

在农村结构简单的建筑和空旷庭院中加入设计,摒弃原来设计中的现代元素和偏离乡土的材质。在乡村,简单才是美学,留白也是一种美的设计,突出的形式感和设计感在这显得格外多余,自然的原生态的才具有亲和力。因此,回归原始,坚持“少即是多”的设计原理,深入乡土设计主题,从朴实出发,回归自然。

2.3 在“乡村合伙人”平台中,高职设计教育对新农村进行智力输出

一些见识过城市繁华,有一些文化知识和经商头脑、组织意识的中青年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真正主人,他们熟悉热爱农村。他们愿意将自己在城市中的原始积累带回家乡。他们的参与一定程度上成了乡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也要看见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缺陷,他们或眼界有限,或资金不足,或缺乏审美或缺乏运营头脑和经验。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就是要对他们进行智力输出。

在乡村文创产业的发展中,要注意发动群众和引入社会力量。一些建立好的民宿、餐饮要成立由村民组成的监管部门,同时高职艺术教育可以提供社会力量对村民做培训。因为村民要参与到民宿或者餐饮的经营和管理中来,必须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具体可以进行如下智力输出:对村民进行烹饪、茶道、服务礼仪、传统仪式、插花、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培训。让村民掌握民宿或餐饮的经营方法,让他们真正拥有一技之长可以真正成为新农村的主人。

在罗田张家冲,农民最擅长的还是农业生产,可是农民在农业销售、最大化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方面力量薄弱。高职艺术教育以《品牌文化建设与推广》《淘宝网店运营与管理》等项目课程为载体,用当地特色农产品比如板栗、红米、竹子、茶叶等为具体案例,教师带领学生做线上和线下运营,以文化创意为突破口进行品牌管理。让农民在有限的耕地条件下获取最大的利益。

总之,高职艺术教育通过选择若干适用性项目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探索和积累新农村建设适用人才培养的经验,同时不断加强对农村建设进行智力输出,加大地方高职艺术院校培养新农村建设文创人才的力度。在以上服务平台的搭建和工作的开展中,高职院校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会越来越有地位、有作为、有贡献。

参考文献:

第13篇

·国家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的迫切需要

教育部2010年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出总体要求。教育部最近提出“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实现‘创业政策比较完善、创业教育基本普及、创业平台较为健全、创业氛围更为浓厚、创业成果更加丰富’的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目标”要求。

·大学生创业状况的客观需要

国内一些高等院校已经组织实施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为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开辟了新途径。但目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比较低,原因主要有来自于投资资金、产品营销、各方面关系维护等方面的风险。

由于实物店铺创业的风险以及大学生创业园区覆盖面不广,高等院校建立网上创业中心成为比较好的选择。由于网络的高辐射性、高吸引性、高互动性、低风险性等特点,可以建立网上创业中心实现大学生创业的一条龙功能,从多方面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学院建设发展的现实需要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骨干高职院建设单位。作为骨干高职院重点建设项目就是健全大学生创业中心。大学生网上创业中心是其中一项内容,从创业教育、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信息直至网上创业店铺,而且低成本、低风险、高辐射性、高吸引性、高互动性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学习、参与实践。

学院以工科为主,相对于工科专业而言,营销商贸类专业更需要提高学生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素质、创业实践能力,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竞争力。几年来,学院致力于探索培养营销商贸类专业人才,开发和实践以职业为导向的营销商贸类专业课程体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在高职院校的同类专业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就市场营销专业而言,目前是江苏省高等学校“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专业获得省级课题资助6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资源建设、方案设计成果获得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等10多项省级及以上奖项,学生以创业为主题的毕业设计获得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30多个学生团队的营销创业作品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基于此,依托目前的优势,建立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实战、创业服务、社会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学生网上创业中心,在满足实践教学、学生训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网上创业中心的建设目标、结构与主要内容

·大学生网上创业中心的建设目标

大学生网上创业中心的建设目标是研究开发并设计大学生网上创业中心网站,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教育的资源库,提供创业实践的网上平台,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知识、创业信息、创业案例等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服务。

大学生网上创业中心前期主要是面向学院师生开放,教师提供专业资料浏览及下载,学生通过访问获得创业知识、创业信息和专业技能,同时经过方案制定、审查、批准后,学生可以在创业中心设立店铺、信息、投放广告,开展营销创业活动。中后期将面向兄弟院校和社会开放,引进校外企业及商家,为他们提供广告宣传、信息咨询等服务。

·大学生网上创业中心的结构与主要内容

大学生网上创业中心应该覆盖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着力建设创业资源、创业指导、创业店铺、二手物品交易、特产交易、公共服务等6个平台。

1.创业资源平台

创业资源平台侧重于创业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创业知识——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知识、新论、观点等。

创业案例——有关创业方面的案例。来自于社会的创业案例、身边学生的创业设计作品和竞赛获奖的创业类作品等。

政策法规——出自政府、有关部门的财务、税收、科技、资源、资格等各类与营销创业相关的政策,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与营销创业相关的法规等。

2.创业指导平台

创业指导平台侧重于创业全过程的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创业流程——大学生网上创业流程介绍和咨询。

创业方案——大学生网上创业方案撰写、指导及评审等。

创业管理——大学生网上创业中心管理制度体系。

3.创业店铺公司

提供特定的网页供大学生设立自己的店铺公司。可以经营学习用品、电器、电子产品、生活百货、时尚服饰类实物产品,或相关服务。

4.二手物品交易平台

建立公共的二手物品交易平台,提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体育用品、电子用品、考证类书籍等二手物品的交易。

5.特产交易平台

根据不同地区或不同类别的特产,设定相应风格的版块,通过格子店的形式,信息、展示产品、洽谈交易等。

6.公共服务平台

提供广告、论坛活动等服务项目。

建设大学生网上创业中心的意义

·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真正统一

知识是他人经验的积累,可以传授。设立创业知识、创业案例、创业信息等平台供学生创业学习。能力是自身经验的积累,不可传授,创业能力不是叫出来的,是练出来的。因此设立平台供学生设立店铺,同时设立二手物品交易平台、采用格子店形式的特产交易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供大学生进行营销创业实践。突破目前高职院仅仅是创业教育中心或电子商务中心的局限性,真正体现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结合。

·有利于形成营销创业资源共享中心

网上创业中心建成后,学生可进行网上市场调研、商品信息以及营销创业的实践训练,可以在中心完成相关的实训课程和实训项目任务,做、学、教可以在网站上实现统一。可以形成面向全院教师学生的营销创业知识普及、技能训练、信息服务、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广告策划、商务洽谈、货物交易的平台。网站的交流性、开放性必然推进教学内容、教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形成营销商贸类专业“做、学、教”资源共享中心。

·有利于辐射工科类专业的教师和学生

学院以工科专业为主,目前许多专业还没有开设营销与创业类课程。大学生网上创业中心面向全院师生开放,辐射工科专业教师和学生,让他们学习和实践营销创业的知识与技能。可以借助中心自我学习、自我训练、自我实践,也可以在中心平台上与专业教师和学生沟通,在目前工科院校创业类师资和实训条件欠缺的情况下,大学生网上创业中心可以有较大的空间。

·有利于提升服务兄弟单位、服务社会的能力

服务行业企业及社会是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而这又是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的薄落环节。借助于大学生网上创业中心为行业企业及社会服务,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学院和专业的知名度。还可以进一步为学院兄弟专业以及其他职业技术学院营销商贸类专业提供借鉴和服务。

第14篇

关键词:网络技术 高速公路建设 管理模式 创新

一、高速公路发展理念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作为马克思历史唯物论中的基本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一直以来都体现着党和政府在社会管理发展活动中秉承的思想,政府具体将这一思想贯彻和落实到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管理上,就是要求我们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高速公路科学化的管理模式,最终达到以人为本为原则,完成为人民服务的目的。

高速公路管理单位向社会及公众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畅通的通行条件是落实发展理念人本化的具体体现,其核心要求是养好公路,保证畅通。高速公路管理的重点问题在于公路养护,面对一条动辄上百公里的高速公路,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基于网络技术环境的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 Transportation来实现公路养护的现代化管理。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的优势在于可以完成将空间具体信息转换成可视化数字系统,将高速公路沿线的路况车辆信息空间的分析变得简洁明了,提高了数据管理效率,同时也为管理人员在高速公路运行养护工作的过程里提供了大量真实准确的数据,最终使得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有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二、高速公路管理项目分工专业化

社会分工的发展促进了很多行业领域在分工上越来越细化,应用的各项技术也不断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高速公路的建设管理也不例外。由于在高速公路管理项目中具备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困难变得逐渐增大,在此背景下,就需要基于网络技术的管理软件的应用设计与开发。而这些管理软件同样需要专业化的分工协作,这样高速公路的建设管理才会具备针对性。

网络分布式管理项目分工的附属系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网络自动化办公平台,它主要包括个人管理办公处理系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管理维护系统;第二,网络项目管理平台,主要涉及到一些具体公路建设项目的管理,如投资控制子系统、合同管理子系统、安全管理子系统、综合查询子系统等等;第三,网络业务数据采集,主要由质量控制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计量支付系统所构成。正是由于这些分工明细化的管理软件应用到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当中,才实现了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确保了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

三、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标准化

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标准化关系到高速公路工程的质量以及运营后通行高速公路车辆人员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在对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的监督过程中,管理部门要组织专门的质量管理人员,确保高速公路每一个工序的施工都按照所规定的程序进行。然而,人的精力毕竟有限,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仅仅靠人的监督还不能保证标准化施工的完善。因此,管理部门引进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施工的标准化操作很有必要。

例如,在某段山区高速公路修筑的工程中要开挖隧道,由于隧道施工的条件限制,质量管理人员不可能经常进入隧道里对具体的施工情况进行全方位跟踪监督。这时公路建设管理部门采用网络通信技术,在隧道内安装实时监控以及地质监测设备,隧道内施工的情况显示在外部的发光二极管显示屏上就会一目了然,以达到质量监控的目的,保障施工的质量安全。

四、高速公路管理信息化

高速公路建设管理要实现信息化管理模式,就必须将先进的工程技术、信息通信技术、控制传感技术等多种综合技术应用到高速公路的安全管理中来,这是一项基于网络环境下需要长时期发展的系统工程。其中,实现信息化管理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必须要尽快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全国交通联网传输系统。

该传输系统基于网络环境下,以中央信息管理中心为控制主体,一直辐射到下属的地方信息管理分中心、各运营公司管理中心,最后到具体的收费站网点,这样一个整体的信息化网络系统组建起来需要无数的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电线电缆、监控设备等网络传输方式。

五、高速公路日常管理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思想是追求管理效果的精益求精和尽善尽美,高速公路日常管理要做到精细化,提高执行力才是最为关键的要素,这主要依靠高速公路管理人员专业化素质的提高以及精细化管理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日常活动的精细化管理。当今计算机网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在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管理中,既懂得建设项目的日常化管理,又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新型管理人才少之又少。高速公路建设管理部门应该将网络技术知识普及到每一个管理人员身上,让他们掌握新型的网络科学技术,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网络技术在高速公路建设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创新式的管理模式给我国高速公路的管理水平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管理中只有做到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运用,交通运输部提出“五化”工作要求才能够得到彻底地贯彻。

参考文献:

[1]杜丽英,王万德.试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全程环境监理[J].建设监理,2010(09)

[2]王一平.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资金管理研究[J].交通财会,2009(04)

第15篇

关键词:社会网络;绿色食品企业;创新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5-0015-02

一、研究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起,经过20多年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显著增长,以及中国从“温饱”型社会向“小康”型社会的成功转型,人们对农产品和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要求。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也越来越高,绿色食品的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比较深厚的市场消费基础,因此,积极探索提高绿色食品的质量和创新绩效至关重要。2012年,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国内年销售额达到3 178亿元,出口额为28.4亿美元。2013年,我国共认证绿色食品企业3 229家,产品7 696个。全国累计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为7 696家,产品总数为19 076个。2013年,国内绿色食品年销售额达到3 625.2亿元,出口额达到26亿美元。显然,绿色食品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导食品,国内外对绿色食品青睐程度明显提高。据调查,77%的日本消费者只选择符合生产标准的产品;80%的加拿大消费者宁可多付10%的钱也愿意购买绿色食品;84%的荷兰消费者、89%的美国消费者和90%的德国消费者在购买食品都会考虑质量标准和环境标准。因此,绿色食品企业如何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创新绩效、保证绿色食品质量就变得非常重要。

二、理论基础

“社会网络”最早是由国外学者提出的,将其应用在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行为理论和社会学中的组织管理理论等领域。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外专家和学者才广泛认同社会网络理论,各种观点和理论层出不穷,并且已经完成许多有价值的成果。目前,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研究企业创新绩效是国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企业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Elizabeth Rosenthal (1997)[1]利用分层线性模型研究社会网络与团队绩效的关系、社会网络的异质性与团队绩效变动呈显著相关关系,指出企业可通过个人网络把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联系起来,对提高企业团队绩效具有重要作用。Bat&Batjargal(2007)[2]通过比较中国和俄罗斯企业家的社会资本,发现企业家的社会网络对企业的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中国国家农业部于1989年最早提出了“绿色食品”的概念,紧接着在1992年设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刘连馥(1998)出版了《绿色食品导论》一书,系统地论述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基本理论,包括绿色食品的概念、标准、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如何构建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体系和未来发展战略。李志纯(2014)[3]认为绿色食品产业是一项民生产业,从开发绿色农业、建立专业流通市场、创新绿色科技、实施流通全程监控以及建立企业联动机制5个角度提出了绿色食品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蔡镭(2004)[4]通过对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的实证研究,提出绿色食品企业要适应新形势、新发展阶段的要求,就应该创新思路,加强绿色食品企业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这是绿色食品企业开展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转变职能,改进工作方式,强化公共服务和管理的重要职责。赵大伟(2007)[5]认为,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已进入成长阶段的中期,客观上绿色食品企业要求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以促进其整体上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才能够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而在绿色食品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科研机构和政府政策的导向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社会网络对绿色食品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绿色食品企业社会网络是绿色食品企业获取创新资源和创新信息最直接的渠道。绿色食品企业构建的社会网络是指由具有社会关系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零售企业、批发企业等众多绿色食品企业构建的网络,这些网络成员拥有庞大的信息流和知识流,能为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提供巨大帮助。绿色食品企业社会网络是网络成员之间为了获取新资源和了解有关绿色食品创新发展的最新动态而自发组建的保持长期稳定联系的动态组织,其网络中存在多种社会关系,网络成员之间通过直接方式或间接方式建立的社会网络关系有利于企业间知识传播和技术扩散,从而能够强化企业的创新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通过企业之间联系构建的社会网络,能够促进企业之间相互分享经验,主动消化吸收知识及进行创新学习,使企业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尤其是在竞争非常激烈的绿色食品市场上,更需要绿色食品企业增强创新学习的动力,开拓创新思维,从而提升绿色食品企业的创新绩效。相对发达国家而言,虽然我国绿色食品产量较大,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缓慢、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流通效率低和创新能力薄弱。所以,我国绿色食品企业之间有必要联系起来共同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知识,从而利用积累的资源和经验使企业开展持续性创新及突破性创新,进而全面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笔者分析了绿色食品企业社会网络中的网络密度、网络关系强度及网络中心性作对绿色食品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一)网络密度对绿色食品企业创新绩效影响

绿色食品企业社会网络作为企业获取创新资源的重要途径,必然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影响作用。企业社会网络密度是网络中行动者与其有关系的行动者之间联系的频繁程度,绿色食品企业网络密度越大,表明企业成员之间的联系越频繁,就越容易分享和探讨信息。比如,企业之间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战略、制定企业管理创新机制、开展“公司+基地”的绿色食品运营模式等等。而企业网络密度恰好可以为企业提供创新合作的平台,这对于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和管理创新绩效具有积极影响作用。

(二)网络关系强度对绿色食品企业创新绩效影响

网络关系强度是衡量企业社会网络中网络成员之间关系紧密程度的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绿色食品企业获取知识和资源的质量和多少,进而影响企业组织学习能力。强网络关系代表着网络成员之间关系紧密,相互之间了解更透彻,比其他网络成员更熟知对方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方式,有利于企业之间分享新知识和新资源,从而开展合作进行共同学习和互助学习,缩短知识获取时间、增加共享知识广度及提高知识利用效率。再者,强网络关系意味着网络成员之间的信任度较高。企业之间的关系强度不仅仅是通过频繁联系建立起来的,更重要的是有彼此之间的信任才可以构建强网络关系,使知识、资源在网络中传递和分享,将其与本企业资源进行整合。高频率关系的社会网络提高了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速度,增强了网络成员之间的信任,是保证绿色食品企业市场地位和推动开展创新活动的主要动力。

(三)网络中心性对对绿色食品企业创新绩效影响

绿色食品企业社会网络中心性是指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通常用于评估行动者在网络的重要程度,这种重要程度一般指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信誉度、社会地位、影响力等。其绿色食品企业网络中心性越大,表明在网络中的信誉度、社会地位、影响力也就越大,所支配的资源和信息量就更大,自身就具有支配力量,掌握着先进的管理经验,借鉴和学习拥有较好的管理模式和较高管理水平的绿色食品企业的机会越大,对其自身的管理创新绩效和技术创新绩效提升就越有利。

四、结论

社会网络是企业获取有效资源和信息的关键路径。提升创新绩效已成为绿色食品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绿色食品企业仅凭自身资源和优势提升创新绩效是很难成功的,必须要与社会网络中的成员保持频繁的联系。绿色食品企业社会网络掌握着丰富的资源和知识,这些资源和知识在网络中流转,尤其是像管理经验及管理模式等显性信息,对提高绿色食品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影响作用。企业社会网络作为企业对外沟通的桥梁,要与其他网络成员分享本企业的资源,不仅可以获得网络中潜在信息,还可以得到隐含信息,其中,隐含信息及技术对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是最有价值的。企业社会网络为企业之间更好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平台,增进了企业之间的关系密度,无论是竞争关系还是合作关系都能给企业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带来机遇。

参考文献:

[1] Elizabeth Rosenthal.Social networks and team performance[J].Team Performance Management,1997,3(4):288-294.

[2] Bat,parative Social Capital:Networks of Entrepreneurs and Venture Capitalists in China and Russia[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7,3(3):400-413.

[3] 李志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创新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