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创业心理分析范文

大学生创业心理分析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创业心理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创业心理分析

第1篇

在华中师范大学有关本科生创新创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借鉴同行经验[8-9]并结合专业特色,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1.1立项学院每年的。9月对下一年度的计划项目进行宣传、培育和遴选。教师们填写《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简介》,介绍项目主要内容及完成目标,并备注对完成该项目学生的要求,由学院统一向学生。学生也可以与导师协商申请提出自己的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进入不同的研究室和指导教师,1~5人组成一个科研小组,成员可以跨年级。项目课题、导师和成员确定以后,学生填写《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学院在每年年底组织专家对项目实施立项评审并公示。立项项目分为A、B、C三个档次,学校划拨经费资助。对于通过立项答辩、学校未资助的项目,学院自筹经费予以资助。1.2项目建设。项目的执行期原则上为一年,必要时可延期一年。项目组在导师的指导下,按照《申报表》开展项目建设与研究工作。建立每个项目的进展档案,由学生和指导教师共同填写。要求项目组成员每周和指导教师见面一次,汇报研究进展,商谈下一步研究工作,并听取指导教师的指导意见。小组成员做好会谈记录,指导教师签字。研究组成员每两周到学院学生科研秘书处签字,检查、督促科研进展情况。项目负责人需协调项目组成员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安排好。项目进度和分工,做好项目组讨论纪要、项目进展和季度总结、项目经费使用登记等与项目有关的进展日志。项目导师需定期检查项目进展情况,提供书面指导意见。1.3中期检查项目运行半年后进行中期检查。由项目负责人提交《项目中期检查报告》,导师对项目的进展及经费使用情况等提供书面意见。中期检查的结果分为“合格,继续资助”“不合格,同意整改”和“不合格,项目终止”3种。对于“同意整改”的项目,整改期为一个月,整改期结束时学院应给出整改意见,确定项目为继续资助或终止。对于未通过中期检查(含整改未通过)的项目,由项目负责人提交《项目终止申请表》。1.4结题验收。学院组织专家开展项目的结题验收评审工作。项目负责人提交《项目结题报告》,参加结项答辩,同时要求提交项目成果原件、电子扫描件以及项目经费使用登记表,导师对项目的完成及经费使用情况等签署结项意见。结题验收的结果分为“优秀,同意结项”“合格,同意结项”和“不合格”3种。1.5奖励制度。学院设立经费用于评审和奖励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根据科研项目的结题审查结果,确定每届学生的获奖者名单及奖励等级,并颁发证书和奖金。在奖学金评定、推荐免试研究生等活动中,对参与项目的学生予以奖励加分。对于指导教师,根据结项结果年终认定工作量。

2现阶段手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自2002年学院内部开始推行本科生科研立项以来,一直是手工管理、纸质存档。初期由于项目少,管理起来难度不大。随着国家对本科生创新创业的推行,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导师开始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2018年学院创新创业项目立项达65项,参与人数184人,覆盖学院所有专业,学生参与率超过50%。大量学生的参加给项目的管理带来了挑战,也暴露出了手工管理的问题。2.1选题问题。在选题阶段,师生间缺乏足够了解。教师方无法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学生刚刚进入大二年级,很难深入、全面地了解项目的具体要求,比如课题研究对象的性质、开展课题研究的必备专业知识、软件工具、实验技能等。信息不畅通导致师生双向选择满意度不够高。2.2项目进行阶段存在的问题。在项目进行阶段,可能会出现师生交流不够充分和及时,甚至缺乏沟通和交流等问题[10-11]。有的原因在教师方,如指导教师因个人事务或其他原因,并未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未给学生明确的任务,不进行跟踪检查等。有的原因在学生方,如不主动和指导教师联系,不积极参与讨论,不提交进度材料等。学院对项目的中期过程管理缺乏有效手段,往往在项目终止或结项不合格时才发现问题。2.3归档阶段存在的问题。项目结项以后,每个项目将相关材料装入档案袋,贴上材料目录,存放于学院档案室保管。由于需存档的材料较多,包括项目申请书、经费使用记账本、研究记录手册、中期报告表、结项申请书、个人总结、成果等,后期查阅调档工作量较大。

3管理体系设计

为了建设本科生创新创业质量保障和管理体系,同时运用现代化和网络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系统的构建,使得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各个主体都通过该系统来完成本科生科研工作,从而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可监控的目的。3.1用户需求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系统用户包括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和评审专家4部分,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见表1。3.2功能要求分析。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的实际需求,我们概括出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要求。(1)教师管理功能。管理人员能够导入指导教师的个人基本信息,指导教师能够修改并完善个人信息以供学生选题参考。(2)学生管理功能。管理人员能够导入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学生能够修改并完善个人信息以供导师确定选题学生参考。(3)过程文档查看功能。所有用户均能对过程文档进行查看。(4)过程文档管理功能。管理人员能够对过程文档,如项目申报表、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和结项报告等进行添加、删除、修改操作,并规定格式。(5)在线填写功能。学生能够在线填写个人开题报告等过程文档,导师能在线填写修改意见等。(6)辅助功能。对学生、指导教师、项目等相关信息进行查阅和统计,并提供下载文档。3.3系统功能模块设计。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我们确定了这些主要功能分别由5个模块实现,如图1所示。(1)基本信息模块。该模块主要实现基本信息的设置,包括教师姓名、工号、学生姓名、学号等。教师还可选择性填入联系方式,供学生选题探讨等时联系。(2)项目过程管理模块。该模块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项目从选题到结项均在该模块中实现。各个过程文档由管理人员进行规范化设置,统一格式。(3)审核功能模块。审核功能包括中期审核和结项审核两部分。评审专家通过该模块可查看项目过程文档,判断其是否符合要求。不符合的材料将被退回修改,并通知学生。(4)答辩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对答辩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管理人员可录入答辩安排、答辩记录和答辩成绩,同时供学生查阅。(5)辅助功能模块。该模块包括查询和统计功能。管理人员可根据教师信息、学生信息、项目信息等进行相关查询、统计和下载。

4系统工作流程分析

4.1选题流程。大学生创新创业系统需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可由管理人员导入教师姓名、工号,学生姓名、学号,并设定初始密码,用户登录后自行修改,也可由校园网统一身份认证系统获取。项目选题管理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项目能够顺利完成的关键之一。为了保证项目选题的公平性,项目设置的选题流程如图2所示。课题来源分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教师出题。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课题,并对项目主要内容、达成目标进行说明。同时,教师还可备注对申请该项目学生的要求。另外一种是学生自行申报课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身需求等,提出自己的课题,指定或不指定指导教师。每组学生限选或申报一个课题。同一课题可被多组学生同时选择,避免因外界设备等原因造成的不公平。教师在指定的时间内确认选题学生,达成双选。若教师在指定时间内未确认选题学生,则均被视为未选上。未被选上的学生将被重新授权选题或申报课题。4.2项目过程管理流程。项目的过程管理流程如图3所示。学生提交项目开题报告,导师审核通过后项目开始进行。项目中期学院组织中期检查,学生提交中期报告,导师审核通过后统一交付学院审核。结项期间学生提交结项报告和相关材料,导师审核通过后学院统一预审,合格后方能参加结项答辩。导师和学院审核时,除选择“通过”或“不通过”外,还可填写或上传修改意见反馈给学生。同时,在学生开题后的整个过程中,师生均可上传指导记录,以供日后查阅。

5数据库设计

系统服务器平台采用AppSerV(Apache+PHP+MySQL)搭建,数据库系统使用其内置的MySQL数据库。MySQL是一种开放源代码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9],容易使用,运行速度快,使用最常用的数据库管理语言——结构化查询语言(SQL)——进行数据库管理,可方便地使用MySQL命令行或phpMyAdmin(MySQL数据库管理工具)进行操作,支持ODBC协议,可移植性好。MySQL支持大型数据库,可处理和拥有上千万条记录,并可运行于多种系统,安全性高,且支持多种编程语言。针对项目中的各模块进行数据库需求分析,分析数据对象之间的关系,画出系统项目模块图,如图4所示。4,该系统可建立两个数据表,分别存储用户信息和创新创业项目信息。结合学校的信息化管理,项目基本信息模块中的教师姓名、工号、学生姓名、学号等信息可从校园网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中获取并存入数据库,也可通过管理人员导入数据存入数据库。项目过程管理模块各种文档以文件模板的形式供学生下载填写,文档上传的信息存入数据库,项目的其他各种信息如:审核信息、反馈信息和答辩等以数据形式存储以便查询。

6结语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50-01

一、引言

无论从宏观上来看,还是从大学生自身出发,都应发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撑,因此,创新教育逐渐渗透到高校的教育教学中。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为我国企业输送创新型人才。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为大学生提供可靠的创业理论基础与有关实践经验。那么如何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就成为当前高校继续解决的问题。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

1.大学生自愿创业率低

据有关调查,大部分学生的创业意识较弱,他们多年来接受的教育似乎是为了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极大部分大学生不愿自主创业。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大学生甚至被迫去创业,而由于他们缺乏创业基本知识和理论,这些大学生在创业的路途中一路颠簸,创业结果不尽如人意。虽然很多大学生都认清创业的价值,对创业的人心生敬佩和仰慕之情,但是大部分大学生并未主动专门学习有关创业知识与理论,没有为创业做好真正的心理准备和行动准备。调查数据显示,自愿创业的大学生在其中仅占不到1%的比率,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自愿创业率非常低。

2.高校不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高校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高校仅把创新创业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没有将它纳入必修课的范畴,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内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没有深入学习创新创业课程,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因此,高校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阻碍了学生接受有关知识,限制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1.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希望自己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安稳、福利待遇好的工作,而不愿只身冒险,投身于风险大的创业中,因此,首先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理念,传授创新创业的新型教育理念给在校大学生,并逐步构建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体系。很多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存在偏差,他们认为创业成功后能给创业者带来丰厚的利润,同时也要承担巨大的创业风险,所以很多大学生都望而却步。因此,要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创业的价值就要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创业给创业者带来的不仅是一笔财富,同时也是一种责任,创业者要具备优秀的个人品质和承担风险的素质才有利于创业。

高校可通过以下实践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高校要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在校内设立有关创新创业的各种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以专业为背景,以团队合作为目的,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例如,高校可开创名为“挑战杯”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以学术性社团为平台,逐层推动创新创业活动的广泛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的巨大潜能。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沙龙、创建校友互动论坛,这样能使学生在特长与专业间找到切合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校内设立一个“创业基地”,用以摆放有关成功人士的点滴成长和励志故事,以供学生参观,通过宣扬自主创新创业的先进典型,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勇气,使更多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找到创业的真谛和价值。

2.加强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首先,高校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把创新创业课程列为某些专业的必修科目,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可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生动地展示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的过程、规律与方法,以树立创新创业观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和精神,因为一个创业者必须要具备非凡的素质和人格魅力或者过人的才智才能勇敢面对生活的各种考验;要把创新创业课程与本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本专业知识来拓展创新创业课程,例如,讲授《管理学》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便获得所需知识。由于我国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仍处于起步阶段,所以高校要在摸索中前进,吸取教学经验,在原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我国高校要积极应对挑战,努力发展创新创业课程,为国家输送创新型人才。高校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和创业精神,并努力构建完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以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唐瑶.刍议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6-01

第3篇

为深入了解现阶段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认知和创业意向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及计量分析,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认知和创业意向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可以发现:现阶段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在性别、创新能力、创业认知上均存在一定差异。大学生自身创新能力和创业认知的引入对预测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均有显著作用,能够在个体主客观条件以外较好地解释个体创业意向的变异。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能力 创业认知 创业意向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渐转变,我国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问题。鉴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加上愈发强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也成为新时代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那些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和行业的大学生们选择了创业作为自身职业,这成为了大学生传统就业以外的新现象。这种通过创业实现就业的新型就业模式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和鼓励,也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新道路。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家也把创业作为带动就业的主要措施,鼓励全民创业。大学生不仅仅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强烈的创新精神,还具有可以证明自身价值和追求理想的能力和信心,无疑是从事创业活动的巨大潜在群体,成为国家引导和鼓励创业的重点对象。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相继给大学生提供各种创业指导,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指向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开始研究大学生创业方面的意向、能力和认知情况,以配合政府的政策导向并给予科学的政策建议。由此可见,激发大大学生创业意向、学生创业意向、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创业认知,对高校的创业教育意义重大。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1.数据来源

以互联网为平台将先前设计的问卷逐题制作好并,并通过网络媒介发放问卷。该问卷所在的网络地址由小组成员分别扩散至各大网络和手机社交平台,推广并欢迎广大在校大学生、研究生们进行来访与填写。由于网络问卷可以扩散至全网络,面对广大网民及对本研究有兴趣的在校大学生,所以调查的样本随机性比较好。

2.描述性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收集到了有效样本174个。在样本总体中,男性比例约为44%,女性比例约为56%。样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5年左右,现平均年级为大学本科三年级左右。就样本所在大学专业分布情况来看,以理工科约40%和管理类约35%居多,文体、农林、医学和其他专业的比较少。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情况。大学生普遍都对新事物抱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能驱使着大学生进行一些比较有创新性的日常行为活动,但也只有少数人能够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不知疲倦地去进行创新和探索;从受访者创新项目参与情况表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对创新项目根本没有兴趣的学生只是少数,同样热衷于各种创新项目的学生也是少数。关于大学生创业认知情况。大学生对宏观创业环境的认知比较缺乏,对于自我创业意识的评价却比较深刻,所以我们认为大学生并不是没有创业的意识,而是缺乏认知创业环境及外部市场行情正确且科学的渠道和方法,这也给我们后面的研究提供了些许线索。关于大学生创业意向情况。大学生总体有倾向于毕业后创业的意向,虽然选择非常符合的人不是很多,但是与之相比非常不符合的人还是更少的。

三、创新能力、创业认知及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

1.模型主要变量的描述

将调查数据简单统计就可以看出,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认知和创业意向均呈倒U型分布。从定性角度来看,不同特征的大学生有不同的创新能力、创业认知及创业意向,且对于特定的大学生而言,创新能力将与创业认知一起对其创业意向产生影响。参考前人研究,我们可以将个人特征、创新能力、创业认知作为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三大要素,其中个人特征包括学生性别、学生所在年级、学生所学专业等。表1.创新能力、创业认知、创业意向的分布差异从创新能力、创业认知、创业意向的分布情况(综合得分取值区间均在1~5之间)来看,男性普遍比女性在创业问题上有更高的兴趣和打算,可以假设男性的创业意向比女性要明显来得强烈。从各年级的情况来看,年级变化与创业能力、创业认知、创业意向没有明显的关系,不过因为样本数量有限,样本的年级分布并不是很均匀,所以仅仅从分布情况表来看还不能判断样本学生所在年级对各变量的影响。

2.创业意向分步回归

在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的模型中,应该包括的变量主要有性别、年级、专业虚拟变量、创新能力以及创业认知。考虑到问卷调查时提问的顺序以及计量分析在本研究中的意义,所以将个人特征、创新能力和创业认知依次加入模型,分步进行回归估计,并比较变量增加前后参数的变动情况及模型整体的拟合度。根据回归结果,可以发现随着主要变量的依次加入,模型整体的拟合度逐步上升,说明对于创业意向而言,创新能力和创业认知的作用非常显著。就性别差异来看,随着主要变量的加入,系数逐渐变小,但其系数一直显著为正,说明与女生相比男生有更为活跃的创业意向。就年级差异来看,随着主要变量的加入,系数始终稳定在-0.1左右,且最终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随着年级的提高,大学阅历的增加使得大学生们的创业意向逐渐消退,经过更多学校学业的体验及校外生活的历练,学生们越来越不愿意毕业后进行创业。就专业差异来看,相比其他专业而言,文体、理工科、农林、医学、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在创业意向上都没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在后面的实证分析中可以将专业这一虚拟变量从模型中省略。就创新能力差异来看,虽然其系数在创业认知变量加入后变小,但创新能力在1%的显著水平上始终为正,而且与前一步回归相比创新能力变量的加入使得模型整体的拟合度提高,说明创新能力对创业意向有正向的帮助。就创业认知差异来看,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且系数大于其他任何一个主要变量,并且使得模型整体的拟合度提高到了0.5以上,说明创业认知对于创业意向的正向作用比创新能力的影响要大。在整个创业意向影响因素回归模型中,性别、创新能力、创业认知的影响显著为正,年级的影响显著为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创业认知>创新能力>性别>年级。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1.主要研究结论

(1)创新教育普及率低,创新项目仍不火爆大学生创新能力作为学生未来创业活动的基础条件,在目前看来是非常缺乏的。作为在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来源,大学创新教育普及率较低,多数学校没有能令学生满足的创新实践硬件及综合平台。与此同时,创新科技项目也没有深入人心,一些大学生偶尔参加的此类创新实践项目也仅仅是受到学校某些政策优惠的吸引,并不是发自内心地充满兴趣地去进行创新活动,因此对于大多数在校大学生而言,创新科技项目参与率不是很高,校园创新活动仍未被大众所热衷。(2)创业认知需要指导,创业环境还未完善创业作为就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在高校教育的体制内并没有一席之地。通过询问在不同地方就读的大学生可以了解到,在各大综合院校中开设创业学等相关课程的高校少之又少。在综合大学中创业课程都只能勉强存活,那对于普通高校和专业型学校而言,留给学生们自主创新和自主创业的教学平台就更少了。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在没有成熟深刻的创业认知和科学正确的创业引导下,让大学毕业生们完全暴露在还未完善成型的创业环境中,存活机会可想而知。(3)创业意向依赖就业,创业人才亟待培养大学生创业意向强烈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创业与就业本身就具有替代性,即就业选择互斥的情形。如果找不到好的工作,那就考虑创业作为寻找理想工作失败的保险,这才是目前大学生们关于就业和创业所站的角度。有此想法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就业的人多了、创业的人少了,因此社会中的创业人才流失加剧,创新活动难以进一步发展。只有坚定不移地走鼓励创新之路,高校才能实在地培养创业人才,国家才能带领大学生们走出就业难的困境。

2.政策建议

(1)继续鼓励创新实践环节,深入强化创新思维理念各大高校在继续鼓励创新实践环节的同时,也应该改进创新实践的激励机制,使创新实践更有针对性,让真正有兴趣和潜力的同学更好更方便地参与此类活动,以提高创新项目的开展效率并增加项目成果。将创新思维引入日常教学活动,深入到教师和学生中去,加强创新思维的宣传,使得创新思维理念深入人心,创新思维成为习惯。(2)不断扩大高校创业课程,努力营造良性创业环境高校创业课程可以与学分绩点挂钩,以此激励大多数学生对此进行研究和学习;创业课程也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奖励来吸引不同类型学生的眼球。高校可以与各类企业合作,开展工作就业创业等内容的专题讨论,并通过一系列活动来与优质的就业创业平手,为本校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指导和就业渠道,力争与政府一道营造良性创业环境。(3)科学引导就业创业观念,坚持加大创业人才培养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就业创业观念的养成,并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引导学生关注就业形势;在步入社会之前,科学的就业和创业观对毕业生融入社会的成败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大学生群体也只有在科学的引导下形成科学的创业观念。从源头抓创业观念,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才能够真正扩大对社会急需的创业人才的输送。

【参考文献】

[1]简丹丹,段锦云,朱月龙.创业意向的构思测量、影响因素及理论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0(01):162-169.

[2]乐国安,张艺,陈浩.当代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2(02):146-152.

[3]刘敏,陆根书,彭正霞.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1(06):55-62.

[4]钱永红.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44-152.

[5]王汉清,况志华,王庆生,居里锴.大学生创新能力总体状况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9):88-93.

[6]辛雅丽.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3(5):926-927.

[7]徐小洲,叶映华.大学生创业认知影响因素与调整策略[J].教育研究,2010(6):83-88.

[8]叶映华.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09(4):73-77.

[9]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84-91.

第4篇

[论文摘要]文章提出从提升自信心,提供政策扶持,给予创业实践平台,营造创业氛围,获取创业知识等方面进行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利于推进大学生合理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困境;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引言

自1999年中国大学开始扩招以来,高校学生人数急剧攀升,除了对高校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高校软件硬件方面的直接冲击外,也带来了一个很重要、很迫切的民生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变革,大学生“包分配”的就业制度逐渐演变成“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光环逐渐散去,大学生同样要在人才市场中搏杀,才能谋得一份职业,而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却一直在低位徘徊,出现“生多岗少”的窘境。大学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用工荒”始终存在一种难以调和的矛盾状态。如果大学生就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那将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国家、政府、社会、高校一方面努力整合各方资源、开辟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推进大学生合理就业。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不仅解决了创业者自身的就业问题,并且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个人来说都是有利的。这与我国倡导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一致的。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各条战线上输送了大批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尽管政府、高职院校非常重视高职生的创业教育,也纷纷启动了创业行动教育计划,提供政策扶持,搭建创业平台,但是高职生真正参与创业的比例明显偏低,创业规模小,创业成功率低是高职生创业的一大窘境。高职生创业比例的高低将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产生重大影响。高职生进行创业活动是多方因素合力的结果,其中,创业心理素质是重要因素。创业心理素质引导高职生由潜在创业者变为现实创业者,并且帮助创业者在整个创业活动过程中调整状态、克服困难、坚定意志,直达创业成功的彼岸。因此,研究高职生的创业心理素质不仅必要,而且必需。

二、创业心理素质的基本内容

国外大量心理学家的系列研究成果表明,成功创业者一般具备下面几方面心理特质:成就需要、内控倾向、风险偏好、自信。创业心理素质对创业者进行创业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和促进作用,结合创业活动实践,创业心理素质可以提炼为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行为和创业意志。

1.创业意识。个体从事任何行动都受到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等个性特征的支配和推动。个体的创业行为也不例外,个体不可能无缘无故就产生创业行为,那是因为个体有了创业的兴趣和需要,进而产生了创业的动机,最终导致创业行为的发生。创业意识是创业活动的“启动器”“发动机”,推动、激励个体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维持、调整其创业行为,确保其顺利实现创业目标的积极心理因素。创业意识可以让创业者长期保持一种比较高昂的创业心理状态,最大限度地激发创业者的创业潜能,力助创业者取得创业事业上的成功。

2.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指创业者为顺利完成创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是保证创业活动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它是以创业者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为基础,经过分析、综合、总结、提炼、内化等心理过程的作用,并在创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心理功能。创业能力作为一种高度概括化、综合化的高级技能,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市场驾驭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等。创业能力对创业活动的成效产生了直接而显著的影响,决定着创业活动能否做大、做强。

3.创业行为。创业者拥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具备很强的创业能力,也有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扶持,如果没有创业行为的发生,整个创业活动将只是美好的“愿景”。可以这样说,创业行为是整个创业活动过程中最核心、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创业行为是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外界资源整合的创业过程。简而言之,就是选择创业方向、挑选公司名称、搭建组织结构、评估预算报告、租赁经营场所、募集创业资金、完成公司登记、进行市场营销、招聘和培训员工等一系列活动。

4.创业意志。创业意志是创业者自觉地确定创业目的,并根据创业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各种困难险阻,以实现预定创业目的的心理过程,具有自觉性、坚毅性、果断性、自制力等特征。创业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创业期间可能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重重困难和险阻,如人才欠缺、资金短缺、技术瓶颈等问题都会对创业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创业者没有坚韧的创业意志来面对和应对创业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困难,创业活动很可能功亏一篑。坚强的创业意志让创业者始终保持一颗坚强的心,引领其创业活动不断向前发展。

三、高职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策略

创业者的创业心理素质直接影响了其创业活动的有序开展和顺利推进,从根本上影响了创业活动的成败。为此,需要国家、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和个人多方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切实把高职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培养好、塑造好。

1.提升高职生自信心。客观来讲,高职生大多是高考的“失意者”,也是很多人眼中的“失败者”。正是由于他们在学业上的“失败”,让高职生内心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他们或多或少存在着自卑感。但是这种自卑感对高职生却是致命的伤害,很容易对学生产生迁移、泛化的作用,让学生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和不信任感。为此,学校要借助心理咨询中心、专业教师、辅导员、企业成功人士等各方有利资源,通过报告、讲座和谈话等方式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试,让学生逐渐明白和懂得高考的失利并不能完全把自己否定,很多时候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道挫折,一种磨难,世界为你关上一道门,也会你开启一扇窗,进入高职院校是人生履历上新的一页、新的开始、新的征程,利用在校的这几年把各种知识与技能学会、学懂、学通、学透,同样也可以闯出一番天地,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只有学生信心上来了,他们才有动力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随着新知识、新技能的不断积累和历练,反过来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创业意识、创业理念也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得到影响和灌输。让学生明白创业对他们并不遥远,也可以说很近。

2.提供创业政策扶持。深圳特区由贫穷落后的小渔村一跃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而针对深圳特区又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深圳特区的成功无疑是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政策扶持在教育领域同样适合。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台鼓励学生创业的政策,与资金雄厚、经验丰富、人脉广泛的社会创业精英相比较而言,进行创业活动的大学生是“弱势群体”,如果没有特别的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活动大多数将以失败而告终。正是由于大学生创业活动将遇到的种种困难,需要得到特别的关心与呵护,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国家层面的优惠政策主要有: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两年内自主创业,注册资金(本)可以分期到位;大学毕业生新办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经税务部门批准,免征企业所得税2年;各商业银行要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2~5万元的小额贷款;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免费为自主创业毕业生保管人事档案2年等。地方政府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也出台了更加灵活、更加细化,更贴近实际的优惠政策,如上海市政府规定,上海地区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可享受免费风险评估、免费政策培训、无偿贷款担保及部分税费减免四项优惠政策。

3.给予创业实践平台。光有创业理论,没有创业实践,一切都是空谈。学校应该想方设法鼓励、引导、支持大学生投身于创业实践,学校在已有条件的基础上,开辟创业园、创业街作为大学生投身于社会创业的“演练场”。在大学生创业园里,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和强项等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从开办一个饭店、奶茶店、精品店等最简单、低层次、低附加值的创业项目开始,逐渐向管理咨询、广告设计、软件开发等高端创业项目推进。只有大学生进行了创业实践活动,他们才能熟悉了解:查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开户注资(银行)验资(会计事务所)申请营业执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组织机构代码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税务登记证(税务机关)整个注册公司基本流程。营销策划,资金募集,广告宣传,财务预决算,员工招募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创业者去面对与解决。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可能会碰到很多挫折和困难,甚至于失败,他们只有经历过种种打击之后,才能成长、发展、成熟、壮大,等他们离开学校这棵大树的庇荫时,同样也能够适应,甚至可以说游刃有余,这样的创业实践活动才是有效,值得去尝试与努力。国内高校中温州大学城创业园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4.营造创业氛围。学校的氛围很重要,如果一所学校学术氛围很浓,那么学生更多的是投身于学习和科学研究当中;如果一所学校商业气息浓厚,那么学生更多的是投身于商业活动当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什么样的学校,就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不可否认,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学生个体,但是环境的影响同样非常重要,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富有激情,充满活力,很有冲劲,很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学校通过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和创业氛围,让大学生明白他们不仅可以成为岗位的竞争者,更可以成为岗位的创造者,大学生去创业并不是找不到工作,是“失意者”,而是能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是“成功者”。

5.获取创业知识。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天时、地利、人和之外,创业知识的储备必不可少,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创业者,他必须掌握丰富的创业知识,这就要求这些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大学图书馆、学生社团、媒体资讯、与商界成功人士交流等方式与渠道,获取经营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广告策划知识、人际交往的处事原则与方法、专业技术知识等各种创业知识,进而逐步提升自己的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

高职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更需要得到国家、政府、企业、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各方力量的关心与呵护。我们应该鼓励、引导和支持高职生投身于创业活动,让高职生不仅成为岗位的“竞争者”,还成为岗位的“创造者”,更能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者”。

第5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机械创新大赛;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6―0085―02

创新不但需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还应有创新精神。所谓创新精神就是强烈进取的思维。创新能力是学生就业、求职、创业乃至其一生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通用能力。一个人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进取精神、探索精神、首创精神、顽强精神、献身精神和科学精神(即求实精神)。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并对“环境太平凡不能新、生活太单调不能创新、年纪太小不能创新、我太无能不能创新”等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突出的创新精神、卓越的实践能力和高度的责任心,因而需要多方面、多途径地加以培养,学校和社会应共同担负起培育的重任。心理学家认为,创新能力可以看成是产生任何一种形式的、本质上是其本人事先不知道的思维结果的能力。

1目前机械专业创新能力现状

机械专业是我国工科院校的一个传统专业,基本上所有工科院校都开设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多年的实践也已经非常成熟和系统化,能够针对不同的培养方向而有所不同,目前很多高校非常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多具体的实施方案,比如有很多高校专门建立创新训练项目,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老师们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以赛促学的方式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参加过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同学的综合素质有了飞跃性的提高。但是目前本科院校机械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却并没有得到突破性的发展,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走访调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动手能力不足。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比较欠缺,在以理论学习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本科阶段,理论课程所占的比例要比实践课大很多,即便是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这种实践课程,注重的也是绘图和计算,因此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仍然缺乏锻炼,这一点在学生们参加机械创新比赛的准备过程中体现的非常明显。

二是遇到问题没有深入研究的精神和劲头。学生们从小接受应试教育,虽然在中学时期有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等实验课程,但大多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并没有太多的创造性实验来给学生们做深入研究。因此学生们习惯了按实验步骤来做实验,最终验证的也只是前人已经验证了千百遍的公式和数据,并没有激发学生们创新的潜能。因此学生们在遇到问题时没有深入研究学习的劲头,这是一种思维惯性。

三是发现问题后不知该如何解决。同学们普遍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发明和专利距离自己很远,自己是没有能力来实现发明和创造的。有些有潜力的学生有思维的火花出现时,也仅仅只是在脑海里闪了一下就破灭了,并没有想尽一切办法让想法变成现实,让这些灵感昙花一现的过去了。机械创新设计是指在充分发挥设计者创造性的前提下,利用人类已有的相关科技成果进行创新构思,从而设计出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及实用性机构或机械产品的一种实践活动。机械创新能力通常包括创新基础、创新才能和创新意识。

2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及对策

通过对学生的走访和了解,发现机械专业大学生具有很多优秀的特质,比如:勤奋好学,做事踏实认真,专业知识扎实、逻辑思维能力强等等,这是因为机械专业的专业课多且难,学生们需要用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功课,经过长期的、系统的专业课学习使同学们积累下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同时,也发现机械专业学生们创新能力不足,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其一,惯性思维。在学习《机械设计》、《机械原理》这些核心专业课时,老师都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同学们理解各种机构,了解机构的应用。比如在讲到连杆机构时,会提到缝纫机的结构,实例讲解确实能够帮助同学们理解抽象的机构,在初学时效果非常好,但这无形中给同学们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有时候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惯性思维是对创新活动非常有害的,常常会让学生们多走弯路。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在进行创新活动时努力克服思维定势,凌驾于所学过的专业知识之上来进行思考。其二,缺乏科学的创新方法的指导。对于学生来说,一开始接触创新设计时肯定是没有目的的,他们没有实际经验做支撑,只能在学过的专业知识和见过的机构的基础上做改进和升华,缺乏科学创新方法的指导。创新活动是一项艰苦的、长期的工作,需要一个教学体系作支撑,如果在实际操作时,缺乏科学创新方法的指导,最终会导致创新活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学生在进行创新活动时,大多是以题目出发,拟定各种方案,最终选择一种最可行的方案。这可称之为“试错法”,这种方法很常见,但是需要走很多弯路,很浪费时间,效率比较低。这就需要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多进行创新方法的学习,比如在进行创新活动之前先对之前经典的案例进行分析,并且可以进行理论性的指导,比如加入《现代设计方法》、《创新案例》等课程的讲授。其三,知识面不够宽。学生们虽然进行了专业课的学习,但在具体进行创新活动时,就出现了知识不够用的现象。比如在进行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时,就需要学生了解金属材料、加工工艺、热处理、装配等一系列的知识,还需要学生熟练掌握CAD、Pro/E等绘图软件,如果理论知识面不够宽,那么设计就只能停留在图纸上,无法成为真正的作品。其四,搜集资料和检索文献的能力不足。学生们有了创新的想法,这当然是好现象,但是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因为创新活动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需要大家集体来讨论,对比各种方案的可行性。在出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还需要查阅资料和文献,这时就反映出学生们这方面能力的严重不足了,没有搜集资料和检索文献的能力,就不能了解当今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也许大家冥思苦想的很久的方案,是前人很早就解决了的问题。

3指导机械创新大赛有感

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举办的一项全国大学生重要科技竞赛活动,也是由教育部和财政部资助的全国大学生九大赛事之一。

机械创新大赛能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机械创新大赛要经历选题、调研、提出方案确定技术途径、实物制作、总结、答辩等阶段,从中受到提出问题、检索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及关键要素、实验验证、撰写说明书,接受答辩等基本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思维品质,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这是其他教学环节不能替代的。本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本校也组织学生参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指导比赛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心得:一是学生普遍兴趣浓厚。学生们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大赛确定比赛题目之后,很多同学踊跃报名,也都提交了很多有意思的想法,这说明同学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很细致的在观察,并时刻在思考问题,这是好现象,因为很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生活。我们应该鼓励同学们的积极性,通过参加比赛的方式来促进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发展,而不是仅仅为了参加比赛而比赛。二是注意指导方法,多引导、激发学生思维。有了学生们的动力,还需要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多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是一项细致而系统的工作,并不是有一个想法就够了,因此,需要用科学的指导方法来引导学生,避免让学生走弯路。有时候因为考虑问题的不全面,所有方案需要从头再来,耗费精力不说,效率也非常低下。指导老师在整个过程中主要起到的作用是引导,也就是用引导的方式启发学生去思考,重点在“启发”,而不是“灌输”,大学生处在精力最旺盛的阶段,创新思维能力应该是最旺盛的时候,指导老师只需要通过引导激发出学生的灵感。那么科学的创新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指导老师经验丰富,从理论高度来指导学生创新的方法、技巧和策略,有时候能让学生有醍醐灌顶的感受,使得创新活动能够更有效率的顺利进行。三是需要良好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比赛中,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参赛前,需要撰写产品设计说明书,设计制作比赛讲解时的PPT,参赛中,需要对专家讲解作品并且回答专家所提出的技术性问题,这都是对学生的考验。有不少参赛队在比赛过程中由于答辩成绩不高而没有得到好的名次。这对学生是一次全面的考验,要求学生不仅要拿出好的作品,还需要用得体的语言将创新设计思路和创新点表达出来,另外,还要接受专家组的提问,完成答辩过程。在一个团队中,往往是同学们分工合作,由表达能力最好的同学来完成作品的讲解和答辩,但同时也对每一位同学都提出了要求,那就是作为一名设计人员,光是能设计出好的产品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完美的语言表达将它陈述出来,告诉大家你的设计思路以及作品的优点。这对同学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是有启示作用的,作为工科学生,将来留给社会大众的印象不再是一味埋头苦干,而是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四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在确定产品设计方案时,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太多,一个团队会出现很多想法,多个设计方案,比如有人选择用凸轮机构,有人习惯用连杆机构,这就可能会造成设计的混乱,因此需要提高同学们逻辑思维的能力,将各种方案进行全面的考虑和计算,最后将各种设计方案综合比较,选择最优方案。五是考虑要全面。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需要用到多方面的知识,比如在设计之初,要考虑使用什么材料,包括材料的精度、寿命等,在确定设计方案之后需要进行运动仿真,检验是否存在尺寸的干涉,然后在绘制图纸时要考虑到加工工艺的可行性,有些结构加工难度大,就必须要更换,并且在绘制图纸时要考虑加工精度,熟悉加工工艺,考虑加工的成本问题,最后还需要绘制装配图纸。参加过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学生,制图和识图水平明显提升,同时还涉及到力学、机械设计、金属材料、公差等课程,对学生专业课学习的效果是一次很好的检验,同时也提升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通过指导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发现了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有了今后教学改革的方向,今后在教学中需要多增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才能更加适应企业的需要,有更广大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平,刘德仿.机械创新设计教育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6).

[2]周亚焱,程友斌.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指导教师的“导”之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

[3]周海,王黛萍.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探索[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0,(10).

第6篇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的迅猛到来,国务院和教育部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将大学生产业推到新的注意力高地。实际上在《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通过抽样调查26.4万大学毕业生时发现2014届毕业的大学生,约有21万选择创业。根据麦克思调查由2010~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变化趋势可知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但在上升的趋势下,仍然有部分学生不敢创业或不善于创业。正如我们了解到的,创业并不是无往不利的,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会历尽艰苦,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这些难题能否顺利解决决定创业者是否成功创业,而解决难题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创业者自身综合心理素质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说,创业者应该具备一定的胆识、魄力和规划人生、制订计划、管理团队的能力。在创业者具备自信、独立自主的心理的情况下更易于培养这些能力,而自信、独立自主的心理受到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环境的影响,下面我们主要就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心理影响进行分析。

2.大学生创业心理特征

大学生创业心理指大学生开创未来事业所应具备的心理[1]。我们将大学生创业心理特征主要分为“良好的创业心理”和“不良的创业心理”两个部分[2]。

良好的创业心理主要有:(1)自信果断的心理[3]。自信的心理是一个人做任何事情成功的基础,如果一个大学生勇于自主创业,说明他已经具备自信这一心理特征,在创业途中遇到任何问题,只要有自信做基础,相信创业者可以果断地处理问题,自信果断的心理在创业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2)团结合作的心理。大家都明白当一股股微小的力量合在一起形成厚重的凝聚力时是无坚不摧的,我们认为一位创业者更应该具有团结合作心理,我们结交的大学生有很多积极进取的人,作为一名创业者,如果你能团结好这些人,必定会为你的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4]。(3)开拓创新、竞争进取的心理。我们处于信息更新极快的互联网时代,在这个信息摸不着、看不见却轻而易举影响我们生活的时代,我们认为作为一名创业者应该把目光放长远,而不应该只看到眼前、固守老的思想,应该开拓创新,学会培养对事物的独到看法。现在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5],作为一名创业者,如果不具备竞争进取的心理,很容易在创业过程中被社会淘汰,相反创业者若具有竞争进取的心理便能时刻提醒自己只有时时充满竞争力,才能提高创业成功率,降低被社会淘汰的风险。(4)积极乐观的心理。创业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犹如钻山塞海,经历漫长曲折的过程,在这个极度焦躁的过程中创业者不仅会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还会受到自己内心的谴责,过多的压力可能会让创业者沮丧、心理崩溃,甚至创业者面对问题不断萌生想要放弃创业的想法,这时候,如果创业者能够用积极乐观的心理处理问题,应对各种不利的局面,创业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状况可能会因此大大减少,增强创业者的信心。

不良创业心理主要有:(1)容易气馁的心理。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长期享受着社会各界带来的关注,他们见多识广、博学多识,是有激情、有理想的群体,在步入社会,创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失败感会让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导致面对问题时容易气馁,产生自我挫败感。(2)信念淡漠、金钱至上的心理。现在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稍有成就便忘乎所以,忘记自己当初创业的初衷,一切均以金钱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创业的信念在金钱的影响下越来越淡漠,执行力在小有成就面前越来越差,这种心理会增加创业中途失败的可能性。(3)自负、狂妄的心理。自负狂妄自古以来被告诫是不能拥有的心理,对于一般人而言,若有自负和狂妄,想必也难成大器,更何况创业中的大学生,创业本身就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需要创业者对自身能力的限度有很清楚的了解,将自身能力发挥到极限,若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没有对自身的清楚认识,在自己的认识中将能力夸大很多倍,这对创业者来说是不值得认可的地方。(4)胆怯自卑、患得患失的心理。在日常生活中,胆怯自卑的人做事情往往是容易失败的。“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6],创业同样适用于这个道理。创业者如果胆小,则有可能失去创业过程中最宝贵的机会。创业者胆大心细、敢想敢做,会在无形中增加创业成功的概率。而患得患失的心理在创业道路上对创业者来说无疑是一道障碍,如果过于计较个人的得失会使自己痛苦不堪。对于患得患失的人,就如哲学家叔本华指出的,是在痛苦与无聊、欲望与失望之间摇晃的钟摆,永远没有真正满足、真正幸福的一天。创业过程中切不可有这种心理,只有团结好团队,才能在创业过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为创业发挥最大价值。

无论是良好的创业心理还是不良的创业心理的形成,都依赖于环境因素的培养。我们将环境因素主要分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大部分,下文将主要分析家庭环境对创业心理的影响。

3.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心理影响的分析

根据我们所做的调查报告,取样500人,其中90.2%的人支持大学生创业,69%的人表示条件合适时会创业,50.4%的人认为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心理影响所占比重为50%,30%的人表示由家庭接触到大学生创业知识,并且47.8%的表示如果家庭里有亲人创业成功,自己会在其影响下选择自主创业。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如果大学生选择创业而家庭成员不予支持,创业者此刻心中一定十分苦闷,在创业过程中一定会背负更大的压力,各种烦闷之苦无人诉说,久而久之,使创业者对自己丧失信心,在解决问题上患得患失,无形中使创业几率提高。相反如果大学生创业得到家人的支持,并且在创业过程中积极与家人沟通,有烦闷或者苦恼与家人诉说,会使自己的情绪得到控制,处于平稳的情绪中解决问题会更顺畅。此刻家庭在创业者心中就是一道无形的盾牌,为创业者提供心理上的保护,给创业者带来勇气,使其在创业道路上越走越远。在创业初期创业者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是再正常不过的,如果选择走成为“人上人”的道路,那么必须时刻准备处于“苦中苦”的环境中。

大学生创业的结果要么失败,要么成功。如果创业失败了,创业者会苦恼、烦躁甚至抑郁,极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走向堕落的深渊。但是如果创业得到家庭的认可与支持,在失败的情况下,创业者有家庭做后盾,在家人的安慰、支持与理解下,所有苦难极有可能大事化小事,失败带来的挫败感终会成为过眼云烟。家庭可以给创业者最温暖的保护,在这层保护下,创业者会打开心扉,诉说烦恼与苦闷,最终家人会帮助创业者走出创业失败的阴霾,使创业者重新点燃追求理想的火苗。如果创业成功,想必对创业者来说是最好的,付出得到回报,历经磨难之后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与家人分享成功的喜悦的那一刻,大概是人生中最欢喜的一瞬间,创业成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倘若没有家庭的支持,创业者可能连第一步也不敢迈出去,创业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面对失败时用平常心对待,才能成为创业这条路上真正的胜者[7]。

4.因家庭环境所引起大学生创业心理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由我们的分析可知,家庭环境对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8]。相反,如果我们不好好处理这个诱导环境,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很可能朝我们预想的反方向发展。

以下四点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1)由于家庭不好的原因,部分大学生过度自卑,畏首畏尾,不敢创业;(2)由于家庭环境太过于优越,部分大学生过于张扬,甚至追求不切实际的梦想,不肯脚踏实地做事,一味追求名利,在创业中迷失自我,最后创业以失败告终;(3)家里长辈经常告诫我们要学以致用,使得部分大学生担心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创业方向不对口,不能将所学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以至于大部分学生不肯抛弃这一顾虑勇敢地走上创业的道路;(4)部分学生在家庭的过分庇护下,丧失自己的追求,太过于依赖家庭这一诱导环境,导致心理适应能力太差,创业意志容易动摇。

第7篇

>> 国内信息素养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国内图像检索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SSCI的国内公共安全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国内口译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2007―2016) 产业集聚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国内在线学习主要模式演化的知识图谱分析 国内社会营销学科发展态势的计量统计与知识图谱分析 国内知识图谱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体育场馆的知识图谱分析 可视化教学生态化发展的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iteSpaceⅡ的电子商务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国际生态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分析 国外学术创业研究现状的知识图谱分析 CAJD电子文件研究高被引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古村落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iteSpace我国家庭农场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创客教育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马瑞敏,邱均平.基于CSSCI的论文同被引实证计量研究——以图书馆学、情报学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05(5):77-79.

[4]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5]曾湘泉,牛玲.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战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04):29-31.

[6]刘琨,胡新颖等.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化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河北省高校为例[J].科技信息,2011(13):123-124.

[7]杜毅,肖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多角度剖析及对策探讨——对重庆市1618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与分析[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04):33-36.

[8]郭开宇,马俊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09(06):49-50.

[9]郑晓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问题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S1):

161-163.

[10]黄敬宝.科研性学习——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法[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141-143.

[11]王莉.基于USEM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模型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31-34.

[12]郭万牛,杨蓉等.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2009(01):119-121.

[13]张霞.高校创业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及其实施方案[D].陕西师范大学,2006.

[14]贾少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获得——对浙江义乌创业者创业实践调查的启示和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07):74-76.

[15]田爱民.新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自我调控[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36-40.

[16]周艳萍.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分析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81-82.

[17]刘保平.无边界职业生涯与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4):84-84.

[18]冯绚,孙岑,高薇.女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结构及内涵[J].管理学刊,2010(02):96-98.

[19]陶柳清.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09):126-129.

[20]许红芝.贫困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影响因素初探[J].价值工程,2010(23):169-170.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省部级项目)“就业能力视角下的首都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失衡问题研究”(项目编号:SZ201211417030)。

作者简介: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心理;现状分析;培养方法

由于时代经济发展的影响,高校已成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和培养创业者的起源地。而大学生是创业的主力军,担负着国家的发展和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希望之泉。大力发展创业教育是各高校当前的重要任务。高校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的前提下,应该让大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未来的创业做好准备。让学生全面发展,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高素质人才。

一、创业心理的概念

创业心理指的是创业者在自己创业的实践活动中为调节自己行为时的心理特征。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促使我国各高校逐年扩招,相应的毕业人数逐年增多,我国面临着严重的就业问题。由此应运而生的便是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步入了创业的大浪潮中。然而,在人生路上总会经历风雨挫折,所以创业的道路也是很难走的。创业的道路是否顺畅,不仅在于自身的素质高低,还包括是否具有良好的创业心理。创业心理包括自信、自主、独立、理性等等,并且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环境的影响,其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心理特征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迅猛到来,我国鼓励和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为此还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比如帮助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条件和资源等,同时各高校还会因地制宜地举办一些创业计划比赛,部分家庭也非常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些都是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极大鼓励。不过,总的来说大多数的大学生仍然不敢创业或者不善于自主创业。根据调查研究,这既有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原因,也包含社会、学校、家庭等环境的影响。为此,对大学生关于创业的心理进行调查分析。

(一)大学生对自己是否创业的意愿调查。是否有创业的意愿决定了创业行为能否实施,也是创业者是否参与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态度。创业意愿的高低决定了创业行动的可能性,意愿高的话创业行为更加容易实施。所以,首先应该先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进行深入了解,以便能更加准确无误地对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的侧重程度进行分析。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大学生对创业很感兴趣。而兴趣一般是指一个人常常侧重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某项相关活动,还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浓厚而专一的兴趣对于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行为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过半的大学生对创业有热情和兴趣,在某种程度上也暗示了创业将成为大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探其原因是在于创业活动的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挑战性;国家和社会对于大学生创业行为的政策上有很大支持,提高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电视媒体等对创业成功者的大力宣传也增强了大学生对创业成果的预期;还有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让许多大学生走上了创业的道路。虽然有大多数的大学生对创业感兴趣,但被问到是否愿意毕业后自主创业时,还有过半的大学生表示毕业后不愿意创业,这一现象引人深思。为何大学生对创业的热情很高,但对毕业后创业的意愿却很一般。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分析得知,大学生创业意愿不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自身的社会经验不足;第二,缺乏创业资金,社会人际关系不足;第三,自身性格特点或者志向不在创业上;第四,大学生缺乏自信心,反映出大学生对当前的创业前景没有积极的预期,自信心不足。综上所得,目前大学生应该先理性思考然后再参与创业活动,创业不仅仅需要个人的热情和兴趣,还要认真充分了解大学生创业路上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对于大学生在创业前景方面的信心不足问题,学校应该进行积极引导和帮助,遇到合适的机遇,大学生应该充分发挥当代年轻人敢闯敢干的创业精神。

(二)大学生创业的动机。对创业动机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大学生想要创业的驱动力,还可以控制和猜测他们的创业行为,同时激发了大学生创业的意愿。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创业动机进行调查分析得知:一是大学生的创业动机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性的,由于社会的价值取向逐渐多元化,当代大学生的创业动机也变得越加复杂,包括理想、经济、个人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二是因为创业的最终目的是得到经济利益,所以经济利益是最大的驱动力。因为近些年我国的私有产权越来越受到法律的完善保护,社会上的有钱人的效应正在刺激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上创业的道路,而且现在的网络、电视等媒体对财富的广泛传播和渲染也对年轻人自主创业有影响。虽然经济利益是首要的驱动力,但是却不是唯一的。根据调查得知,大学生自主创业也是想为社会的发展出一份力,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贡献。当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驱动力还包括自我实现和兴趣。大学生创业很大一部分是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来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如果要自主创业就要掌握好控资源、风险取向、成就需求等,包括自主水平、精力水平、自主需要、成就前景、个人的自我控制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自我实现和价值体现是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根本动力,使得大学生在自主创业过程中更加稳定、更加持久、更加成功。除此之外,只有少数的大学生是为了减少就业压力而选择自主创业,因为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创业不仅仅是为了单一的就业,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面临的就业问题,这样的创业也得不到持久性的保障,自然创业的成功机率就比较小。不可否认,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部分原因是想要缓解就业压力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但却不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目标和宗旨,在当前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能清醒、客观地对创业有如此的认识值得赞赏,同时也说明我国大学生不是无奈之下选择创业,而是主动进行自主创业。

(三)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特征。通过分析研究,将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良好的创业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自信果断的心理、团队合作的心理、开拓创新、竞争进取的心理、乐观的心理。自信是一个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基础和根本,假如一个大学生刚毕业就选择创业道路,那么实际上他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自信,且相信自己是能够成功创业的。因为自信和果断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自信的基础上,必须果断。在创业的大学生心中都会有自己的创业英雄,同时,他们心里也非常清楚所有的创业者在创业的初期都会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一起经历艰苦奋斗的日子。大学生创业是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创办自己的企业,做自己的事业。在当前这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作为创业新手,大学生自主创业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发展,就应该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在创业问题的认识上,大学生应该能够较为理性地去看待开拓进取在自主创业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创业是一个艰苦且道路漫长的过程,创业者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保持良好的状态,乐观开朗的态度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身处逆境、遇到困难时,习惯了在温室中成长的大学生创业者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许多负面情绪。此时,大学生创业者需要用乐观开朗的心态、冷静沉稳地应对各种各样的不利局面,并坚信风雨后终会有彩虹出现。二是不良的创业心理,不健康的创业心理对创业的发展十分不利。大学生松散自由的生活环境让一些大学生过于骄傲,对于从基层创业这件事看得太低,一直享受着被社会家庭宠爱的生活。然而,社会的发展导致招生就业制度有了很大改革,大学生被推向人才市场,导致他们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严重的会产生大量的失业现象。客观上说,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力供需严重失衡,并且就业机会不容易把握,从深层次说是由于大学生脆弱的心理不适应社会就业环境。甚至一些大学生创业过于高傲,没有基本功的同时还过于放纵自己,没有自制能力,稍有成功就不知所以,一遇挫折就悲观绝望;有些大学生胆小自卑、患得患失、没有作为;有的大学生自负、狂妄、嫉妒、庸俗。以上这些都阻碍了大学生的自我发展,破坏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时机。

三、大学生培养创业心理

创业的风险很高,压力很大。没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不适合自主创业。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想创业成功,就应该做好吃苦的准备。大学生要想创业成功就应该具有良好的创业心理。怎样才能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呢?一是大学生要对创业有正确的认识,明白创业的意义。二是大学生要明确自己的创业目标,在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实现自我价值,追求成就感。三是大学生应该有坚定创业的意志,不畏挫折困难,勇敢向前。四、结语创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措施,大学生是创业大潮的主力军。而良好的创业心理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根本。因此,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创业心理的分析,同时提出合理的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的途径。

作者:孙斐斐 单位:山东枣庄学院

参考文献:

[1]邓丽芳,刘祖良,慕丽伟.大学生创业心理胜任力的特征与培养模式研究[J].学术论坛,2012,9

[2]郭志芳,钟建安,段锦云.大学生创业心理特质与创业意向的关系: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J].应用心理学,2013,3

[3]刘素婷.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培育与开发策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2

[4]程海云,励骅.普通高校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开发的意义与策略[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2

[5]于跃进.高校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支持系统的策略研究[J].职业时空,2013,9

[6]艾军,李鑫.大学生创业心理分析及研究[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5

[7]吴颖.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学生网络创业[J].商场现代化,2011,1

[8]徐志良.大学生创业缘何遭遇“冷场”[N].工人日报,2007-08-28

第9篇

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加剧的今天,高校需要通过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来促进大学生创业行为的有效发生、顺利发展和圆满成功。有研究表明,在SCI和SSCI文献中,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研究远远落后于世界,加强和推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非常紧迫[1]。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实施途径,值得我们给予充分关注和开展深入研究。通过文献梳理,理清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研究概况,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心理学视角的理论支持,有助于培养出更多心理素质过硬的创业人才,更好地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一、国内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研究概况

1.基本脉络

目前,国内学术界尚缺乏对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开展的系统研究。在国内可查到的中文文献中,“创业心理教育”这一提法最早出现在江应中2003年发表的《大学生创业心理培养》一文中,文章指出“高等学校开展创业心理教育势在必行”[2],但这一提法并没有被之后的学者们广泛使用。其后,在学刊上明确使用这一提法的文章有5篇,作者分别是丁邦俊[3]、任丹阳[4]、沈文青和赵方强[5]、王瑞雪[6]、林磊和陶思亮[7]。与之相关的研究主题例如“大学生创业心理”、“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大学生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等,散见于一些学刊中,但是往往是自说自家,缺乏系统性和对照性。从研究方法上来看,理论探讨多于实证研究。近年来出现了从心理资本、心智、胜任力等理论视角探讨大学生创业心理的研究,特别是心理学专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中积极开展实证研究,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大大推进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国内高校在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实践方面几无建树。林磊和陶思亮认为,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心理教育严重失位,暂处于“打游击”的状况,还未正式起步[7]。沈红明认为,虽然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方面已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有益的经验,但是在整体上存在着实施范围狭小、失位、理论建设迟缓、模式较为封闭、培育方法单一等问题[8]。

2.研究热点

葛莉以CSSCI数据库中1998年至2011年间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在就业竞争力的视角下探讨了中国大学生创业的研究热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十个方面的研究热点中与创业心理教育关系紧密的达八个之多,分别是创业精神、市场意识、创业能力与绩效、创业素质与素质教育、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大学生与创造性人才、创业心理品质[9]。

3.主要成果

刘志等研究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心理接受机制,认为这是大学生出于自身需要,对创业教育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并内化为自身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外化为创业行为的过程;其内在工作机制体现为:“内化-外化”的双向建构、“价值-事实”的双维合成、“关系-过程”的双态共生[10]。

席升阳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提出了一种由创业心理、创业伦理、创业哲理三个层次构成的“创业教育的精神学范式”;其中,创业心理是创业伦理与哲理的“摇篮”,是创业精神的感性形式[11]。他致力于“中国创业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创新,以及全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保障研究。

江应中认为,在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志趣、创业人格、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2]。席升阳认为,主要是: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发展;创业者的心理素质与创业过程的心理分析;成功期与挫折期的心理学应对等[11]。任丹阳认为,主要包括:客观分析自我,正确认识创业,具备创业意识;明确创业目标,坚定创业意志,有效应对困难;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4]。

韩力争[12]、唐海波和王瑜萍[13]、车丽萍和李守成 [14]、严建雯[15]等众多的研究者探讨了创业心理素质的内容。

唐海波和李赛兰、席升阳探讨了创业心理障碍及其干预问题。唐海波和李赛兰认为,创业心理障碍主要有:创业认知偏差、心理适应能力差、创业意志缺乏、创业动机偏差;具体干预措施有: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宣传;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家庭的支持;创业心理品质的自我培养[16]。席升阳指出,创业过程中会出现过于依赖、自卑、畏缩等人格障碍和急于求成、目标多变等行为障碍,克服的办法就是以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等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为重点开展大学生创业心理的教育[11]。

丁邦俊[3]、沈红明[8]、任丹阳[4]、苏益南[17]、唐海波和王瑜萍[13]、王志峰[18]、车丽萍和李守成[14]、邓丽芳等[19]探讨了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多个途径。

车丽萍和李守成分析了创业情景模拟训练、消除或缓解心理障碍法、表象训练法、自我暗示法、自我反省法、认知活动情景法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14]。陈丽君认为,ERP沙盘模拟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20]。沈红明认为,创业实践中可以采用社会情景法、实践操作法、问题探究法三种方法[8]。

国内学者积极构建创业心理模型。比较有代表性有范巍和王重鸣的创业倾向模型[21]、贺丹的创业倾向模型[21]、倪坚和陆连国的“经心”创业模型[22]、曾照英和王重鸣的中国情境下创业者动机的二维模型[23]、高娜构建的七因素创业心理资本模型[24]、邓丽芳等构建的大学生创业心理胜任力模型[19]、张敏建立的基于典型创新行为的创业胜任力评价体系[25]、高日光等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创业动机四因素模型[26]、王沛和谌志亮构建的具有多层次多维度心理结构的创业心智模型[27]。

简丹丹等指出,创业意向是创业行为的最好预测指标;个人背景、人格特质(如“大五”因素和冒险倾向)、认知特征(如自我效能感)和外界环境等都会影响创业意向[28]。李海垒等总结了创业研究中的具体人格特质和一般人格特质,认为影响创业的具体人格特质包括自主性、成就需求、控制点、自我效能感、创新性和冒险性等[29]。段锦云等指出,影响创业动机的因素,主要包括大五人格特质、自我效能感、目标和环境因素等[23]。

近年来问世的代表性专著有:王沛等著的《大学生职业心理研究――基于职业决策困难与创业心智的视角》、严建雯著的《大学生创业心理研究》、席升阳等主编的《创业心理学》。

二、国际创业心理教育的研究概况

1.研究热点

葛莉通过Web of Science中的SCI-E、SSCI数据库研究了国际创业教育领域1945年至2010年间半个多世纪的研究文献,诠释出国际创业教育的13个热点知识群。其中与创业心理教育比较相关的约有7个,分别是:(1)创业教育预期、态度、模式与绩效;(2)创业教育与方法,职业选择与培训;(3)创业者的人格与健康;(4)青年创业者的支持与环境;(5)创业目的与成功;(6)职业干预、评估与决策;(7)职业选择与决策,创业自我评估[30]。葛莉和刘则渊对国际创业教育研究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后,得出近年来国际创业教育领域的九大研究前沿,其中与创业心理教育相关的有:(1)Holland理论;(2)创业自我效能和角色模型,初创企业绩效;(3)职业愿景与选择;(4)职业发展促进与成熟[1]。

2.主要成果

林磊和陶思亮认为,美国是率先实施创业教育和实施创业教育最成功的国家,其创业教育是一种整合性的模式,其中没有系统的创业心理教育的提法,但是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领导力、创新素质等创业心理品质的教育是美国创业教育的两大主要内容之一。在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涉及心理的内容主要为企业家精神的培育。美国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一般包括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创业知识的形成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等;其中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主要包括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合作性、缜密性等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7]。

国外典型的、有影响的创业学模型主要有Timmons、Gartner、Sahlman、Wickham、Christian和Julien、Zahra和 George、Haiyang Li以及Jain等构建的经典创业模型;台湾学者刘常勇也提出了一个创业模型[31]。

国外学者构建了许多创业心理模型。其中包括:Phan的创业倾向模型[21]、Shane等的创业动机与创业过程模型[21]、Luthje和Frank的创业意向结构模型[21]、Schmitt-Rodermund的创业职业期待预测模型[21]、Wagner和Sternberg的创业支持政策模型[21]、Carr等关于“先前的家庭从商经历的创业倾向”模型[21];计划行为理论 (简称TPB)、创业事件模型(简称SEE)、Bird的创业意向模型等创业意向模型[28];Rauch和Frese的创业者人格特征与成功模型[29];Kuratko等(1997)的创业动机四因素模型,以及Robichaud、McGraw和Roger的新创业动机四因素模型[23]。

经典的创业动机理论有拉动和推动理论、简单和复杂理论、解放理论等[23]。

与创业心理教育相关的代表性著作是(美)泰普林和孙威合著的《创业其实并不难――创业人员心理和技术辅导》。国外的经典创业图书有:(美)杰弗里・蒂蒙斯和小斯蒂芬・斯皮内利合著的《创业学》;(美)库洛特克和(美)霍志茨合著的《创业学:理论、流程与实践》。

三、评论与展望

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可以发现,虽然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总体上看显现出低水平、粗放、凌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研究内容和研究术语等还不统一,“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这一提法尚未被普遍采用;第二,大量的研究局限在思辨的层面上,属于低水平的重复,缺乏对照性,没有新意;第三,新近出现的实证研究,侧重点大多是停留心理学理论建设的层面上,其定位并未延伸到如何有效指导和开展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因此缺乏应用性和实践性;第四,虽然许多研究涉及到大学生创业和创业教育的一些相关的心理学问题,但是多数研究者并没有意识到应从学科发展的视角来定位和研究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而只是把创业心理教育看成是创业教育的一个辅助体系和很小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看作独立的学科或学科分支,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既不利于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研究领域,也不能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未来我国的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1)应确立其学科地位或者学科分支地位,对本学科或者分支的研究内容、学术术语、研究方法、学科地位等给予清晰的定位,力争进入国家的人才培养学科体系内;(2)应坚持科学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走向,避免空谈,应围绕“创业”,立足“心理”,突出“教育”;(3)应该充分立足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4)应更多地引入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例如实验法、问卷法等)来开展量化研究,增加研究结论的可对照性。在此基础上,将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有机结合起来;(5)定位应该避免精英化、功利化的取向;(6)应力争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7)应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研究;(8)应加强文化视角的研究和实践,从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人类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力争实现通过文化理解创业心理教育、借助文化促进创业心理教育;(9)研究应该更加侧重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成果;(10)研究应积极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创业心理教育成果,洋为中用。

参考文献

[1]葛莉,刘则渊. 国际创业教育研究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教育科学,2011,27(2):8-14

[2]江应中.大学生创业心理培养[J].人才开发,2003,7:30-31

[3]丁邦俊.创业心理教育: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67-69

[4]任丹阳.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4(2):156-158

[5]沈文青,赵方强.心理学视野中的创造性对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启示[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2):171-173

[6]王瑞雪.高职院校“四位一体”创业心理教育模式探索[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7:13-14

[7]林磊,陶思亮.中美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比较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17:70-74

[8]沈红明.论我国高校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9):88-90

[9]葛莉. 就业竞争力视角下中国大学生创业的研究热点[J].中国成人教育,2012,11:17-20

[10]刘志,张向葵,邹云龙.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心理接受机制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02-105

[11]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2]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与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6:88-91

[13]唐海波,王瑜萍.谈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途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1):56-58

[14]车丽萍,李守成.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路径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93-96

[15]严建雯. 大学生创业心理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唐海波,李赛兰.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及干预方法[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5):31-33

[17]苏益南.高校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模型构建及培育[J]. 企业经济,2010,1:63-65

[18]王志峰.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45-47

[19]邓丽芳,刘祖良,慕丽伟.大学生创业心理胜任力的特征与培养模式[J].研究学术论坛,2012,9 :204-208

[20]陈丽君.ERP沙盘模拟教学与大学生创业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1,6:112-127

[21]叶贤,严建雯.国内外创业心理模型述评[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11(1):43-47,59

[22]倪坚,陆连国.“经心”创业模型沙盘推演――指导大学生赢在创业[J].职业,2008,7:59-60

[23]段锦云,王朋,朱月龙. 创业动机研究:概念结构、影响因素和理论模型[J]. 心理科学进展,2012, 20(5):698-704

[24]高娜. 创业心理资本模型的构建及开发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5]张敏.基于ERP沙盘模拟的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1:65-67

[26]高日光,孙健敏,周备.中国大学生创业动机的模型建构与测量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9,1:69-75,112

[27]王沛,谌志亮. 创业心智研究进展及其模型构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1:83-90

[28]简丹丹,段锦云,朱月龙.创业意向的构思测量、影响因素及理论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192-199

[29]李海垒,宫燕明,张文新. 创业人格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2012, 20,(3):403-411

[30]葛莉.国际创业教育的热点知识群诠释[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4):70-76

[31]董保宝,葛宝山.经典创业模型回顾与比较[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 30(3):19-28

第10篇

>> 大学生节假日行为方式研究 上海市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与应对方式关系研究 新时期网络文化与大学生行为方式研究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与支付方式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与体育消费行为管理的研究 大学生学习拖延行为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个性化行为管理研究 大学生上网行为管理研究及对策 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研究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调查与研究 大学生性格与网络行为研究 大学生盗窃行为心理分析与研究 女大学生减肥心理与行为研究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阅读行为与阅读动机研究 大学生微媒体使用与互动行为研究 大学生“双屏行为”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大学生学习方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大学生创业教育方式与方法的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穷游网 http:///

[4]沙发客论坛 http:///

[5]朱兆瑞.3000美金,我周游了世界[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6]旅游圣经编辑部.大学生穷游指南[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3

[7]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司编.导游业务[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规划指导 高校毕业生 就业工作 重要作用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85-02

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中,开展科学的职业规划指导工作,能够科学全面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观,帮助大学生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规划。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在充分分析市场行情、紧密结合自身的优劣势的基础上,自主创业,科学创业。因此,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开展符合实际的、具有创新意识的职业规划指导,能够综合性地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服务水平。

一、职业规划指导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开展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指导,能够充分发挥职业指导的导向和引导功能,使得高校毕业生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地面对就业环境,认真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努力扭转传统的就业观念,不断提升就业水平及就业质量。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开展科学的全面的职业规划指导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相比于刚刚入校的大学生,高校毕业生对于社会的需求有了一定的认知,但由于他们还没有真正走入社会,这种认知是不全面、不科学的。通过开展科学的职业规划指导,能够帮助即将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引导高校毕业生全面分析社会形式,全面分析专业知识及专业背景,进而精准性地投递简历。不少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工作中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一是他们并没有认真地分析自身的优劣势;二是他们对自身的专业能力也存在一定的疑惑,这使得他们在就业的过程中,往往盲目地投递简历。这种“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做法,虽然有助于提升就业率,但却不利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长远发展。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工作,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在充分认知自身的兴趣爱好及专业擅长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提前规划好职业生涯,更加精准地投入社会工作中。

(二)帮助大学生做好创业准备。高校毕业生创业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大学生创业有助于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同时也能够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服务。但是,在当前大学生创业中,由于创业意识不高、创业能力不足、创业水平有限等创业准备不足,大学生创业的失败率颇高,这不仅容易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同时也会造成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通过开展职业规划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全面做好创业的准备工作。对于大学生所涉及的行业或领域,高校就业规划指导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经验来引导大学生做好市场调查工作,全面调研该领域的发展情况及发展方向,提升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成功率。同时,开展职业规划指导,还能够借助于一些实践性的创业项目,如创业园、创业沙盘分析等来引导大学生充分地做好创业准备工作。

(三)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面试技巧。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由于高校毕业生的社会经验不足,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就业信息时,很难做好精准化的定位和分析,这就容易使得大学生盲目相信企业所提供的各种福利待遇,而做出不利于自己的选择。开展职业规划指导课程,能够帮助大学生全面分析和筛选工作机会,在了解企业的背景、需求及岗位的相关职能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选择。同时高校毕业生在面试环节中,由于缺乏面试技巧,成功率不高。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加强对大学生的面试培训,通过一系列模拟面试、无主题面试等来提升大学生的面试技能,使得大学生以更加饱满的姿态来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此外,通过开展职业规划指导,还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和熟悉劳动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明确自身的权益,合理保护职业权益。

(四)有效缓解企业对大学生的偏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毕业生存在着先天的经验不足,这使得大学生在就业中容易受到企业的排斥和诟病。对于企业来讲,他们更加希望能够聘用“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富有经验的人才,但这些正好是大学生普遍缺失的。同时,一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任劳任怨的品质,对企业提供的岗位适应能力不够,这些都使得企业对高校毕业生存在着较深的偏见。在企业看来,大学生不仅适应能力低、岗位专业素养有待培训,同时大学生对于各类企业的福利、薪酬等看得比较重。鉴于此,开展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指导工作,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从追求眼前的高薪酬、高福利转变为追求自身的长远发展等方面,有效缓解用人单位对高校大学生的偏见,使得高校毕业生更好地适应企业,适应社会。

(五)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快速成长。大学校园本身就是学生进入社会的缓冲地带,大学生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逐步将自己朝着社会人的角色转变。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由于高校毕业生的心智尚没有真正地融入社会,不少毕业生迟迟无法转变自身的角色,迟迟无法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开展职业规划指导,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心智,使他们更加科学、更加快速地做好职业转变,以更好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中,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快速成长。在职业规划指导中,通过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的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社交课程,能够提升毕业生的社交能力,特别是能够提升毕业生与人交际、与领导交际的能力,使得毕业生更快地融入企业环境中。此外,职业规划指导还能够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合作共享意识。

二、职业规划指导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实施策略

(一)科学落实职业规划指导的社会化。职业规划指导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健康发展,能够有效地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意识。在开展就业指导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规划的社会化作用和社会化意义。所谓的社会化意义,主要是在指在开展就业指导规划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开展开放性的就业指导规划工作,使得高校毕业生通过职业规划指导,快速地接触社会,快速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快速地融入社会。对于即将毕业的高校毕业生而言,在开展职业规划指导的过程中,学校就业部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学校就业部门的范围有限,因此学校就业部门很难真正地提升职业规划指导的社会性。因此,在高校职业规划指导中,应该积极寻求企业、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对学生就业的引导和规划。高校应和社会结合,探索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此外,还需要积极调动政府、学校、企业、家庭和学生社团力量共同参与职业生涯辅导,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职业辅导体系,实现毕业生职业生涯辅导的社会化。

(二)有效提升职业规划指导的丰富性。高校毕业生即将走入社会,他们的专业能力即将得到社会的检验。在开展职业规划指导中,高校就业部门应该注重提升和整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注重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素养,使得高校毕业生符合企业的需求、符合社会的需求。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心理素质不高,应对挫折的能力有限,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不少学生一遇到困难就容易产生退缩心理,不少高校毕业生甚至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甚至轻生的念头,从否定自己到否定社会,进而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因此,在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中,高校就业部门应该注重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心理素养。全面分析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求职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矛盾,有针对性地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心理能力。同时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心理测写,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为他们提供符合实际的建议和意见,使高校毕业生能够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敢于面对求职路上的坎坷,始终保持乐观的积极的心态。另外,高校在开展就业规划指导中,还应该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分析与意见咨询。通过长期的跟踪、反馈、回访等机制来全面地分析某一个毕业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学生档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的就业部门还应会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做好个别问题学生的追踪。此外,在开展职业规划指导的过程中,高校就业部门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为毕业生打造符合他们的职业规划指导。

(三)不断提升职业规划指导导师的队伍建设。开展职业规划指导的过程中,应该努力构建一支专业素养高、社会实践能力高的师资队伍。高校就业指导就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相融合的课程,在开展职业规划指导的过程中,要求就业指导的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职业规划能力,同时也要求就业指导的教师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综合性地提升高校职业规划指导的教学水平,才能真正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良好的服务。同时,在开展职业规划指导的过程中,高校就业部门除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与教育外,还应该积极引入企业人力资源的专业人才来兼职,通过这些社会人才的传授来提升职业规划指导课程的实践性。

总之,职业规划指导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展职业规划指导能够积极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理念,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需求,快速适应企业的需求。在开展职业规划指导中,应该提升职业规划指导的社会化意义,不断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师资力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博澜.论职业规划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具有的重要作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3)

[2]吴琼.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J].学理论,2013(11)

第12篇

【关键词】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

大学生群体是走向自立,走向社会这一过渡时期的特殊群体,多重价值观、多重人格的再构成等特殊心理集于一身,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他们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就业心理,面对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变化,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是指大学生在毕业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状态与心理特征的总和。从1999年起,我国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大学生国家包分配制度被打破,“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大学生择业的主要方式,这种机制的转变一方面增加了大学生自主择业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就业的心理压力,再加上社会的残酷竞争、人才供求不平衡以及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无疑都会给大学生就业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是心理疾病。根据我们对兰州大学597名大学毕业生的抽样问卷调查以及几年来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践,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的优点

(1)择业价值观形成、自我意识完善

基于自编问卷数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理想职业主要在高中、大学期间形成,在此期间,多数人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了预期,其中在大学期间形成理想职业的占49.1%,高中期间的占17.6%,初中的占4.2%,小学5.2%,尚未形成占23.9%。而理想职业形成过程中,受外界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是家庭(33.50%),其次是社会舆论(20.94%),学校(18.59%),地区等因素影响较小。大学生普遍认为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兴趣都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明确程度却不太明了(41.88%)。

对于目前用人单位招聘规范程度而言,有45.7%的大学生认为较为规范合理,同时有38.2%的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招聘不透明、不公开,不规范。大学毕业生多数认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择业最重要的要求是能力水平的要求,以及个人品质的要求,这是符合招聘方条件的,表明大学生对于自我、社会都有了清晰透彻的理解。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多数毕业生自我意识已经形成或正在完善,大学期间是大学生自我形成的重要阶段,对自己的个性特征逐渐了解的过程。

(2)择业信心强,积极调整心态

调查显示,有50.67%的大学生认为通过个人努力应该可以找到一份工作,面对就业难这一情况,可以先就业(37.70%),抱“车到山前必有路”心态的大学生占到21.40%,只有6.03%的大学生茫然失措、焦急;同时也有37.41%的大学生对就业市场不太乐观,认为现在就业困难重重,对就业形势比较担忧,只有8.90%的大学生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胸有成竹。被问及对选择理想职业的信心度时,多数同学还是有信心的,只有20.84%的大学生信心较低或没有信心。

考察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对人际关系把握程度,以及面试信心对就业的影响,结果如表1所示。

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对人际关系的把握程度、面试的信心对就业都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分别为F1=3.540,p1=0.015,F2=2.942,p2=0.033,F3=5.835,p3=0.001(p1,p2,p3

2、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的缺点

(1)就业期望值过高

过高的期望,为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在观念上造成了极大的阻碍。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味追求热门行业。在调查过程中,有81.07%的大学毕业生期望能够进入科教卫生等事业单位或国有单位;一味追求大城市。调查数据显示有46.6%的大学毕业期望能到北京、上海等东南沿海城市。在考察“您是否愿意到基层工作”时,有53.86%的同学愿意到基层工作,同时存在46.14%的同学不太愿意选择到基层工作,题目设置为多选题,因此可以综合考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而为何导致大学毕业生择业期望过高,不愿意到基层工和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环境待遇差(38.77%),怕影响个人以后的发展(47.96%)。

大学生对毕业后的收入期望普遍在2000-3000元(48.3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现有收入与毕业后的期望收入存在显著正相关,r=0.091,p=0.027(p

(2)择业主动性低

在大学生理想职业形成过程中,受外界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是家庭、社会舆论、学校等因素。在择业过程中,这些因素的影响有很大不同,首先,来自家庭方面的影响 (51.61%),受生活环境的影响程度是较高的(49.49%),受求稳定、保终身等观念的影响程度(50.08%)。还有超过23.9%的应届毕业生认为自己未明确今后想要从事何种职业。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自己的主观性较少,干扰因素太多。

当被问及实现就业的有效途径有哪些,大学毕业生眼中社会关系成为重要的因素(32.66%),其次是学校推荐(29.30%),然后是人才市场(22.6%),最后才是网上求职等其它手段,说明大学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间,仍缺乏一定的主动性,认为家庭或个人的社会关系是最重要的,或是依赖学校,而不是积极主动地自己寻找走出困境的方法,比如多数大学毕业生只参加过1-3次招聘会(43.72%),有25.79%的人连一次也没有参加过,只有30.49%的同学参加过三次以上的招聘会。三分之二的同学在择业时无法积极主动地寻找工作单位,这在就业过程中是极为不利的。

(3)焦虑心理存在

在调查过程中,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应对工作,超过半数坦然自若(58.79%),有28%的人感到担心与忧虑,如果在就业过程中遭遇挫折如,有10.45%的同学认为自己会感到很沮丧、情绪低落,害怕再找工作,同时有43.84%的同学认为能冷静面对挫折,准备再找新的工作,23.78%的同学认为能很快调整低落情绪,21.92%认为这是积累求职经验的好机会。

调查反映出大学生的焦虑心理问题存在,这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调查还反映出大学生就业期望普遍过高,尽管大学生在择业初期认为自己能够积极面对面对就业市场的残酷竞争,也认为自己能处理好面对的困难(74.20%)。但随着择业的不断积累,大学毕业生无可避免地要经历理想与现实的严重脱节,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压力面前,心理失衡,患得患失,他们的上述心理问题与不良情绪反应很容易扩大,小问题也会发展成为严重心理障碍,对正常学习与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二、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得优化建议

1、政府的管理功能

首先,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改革劳动人事制度,简化毕业生报到程序,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消除大学生去偏远地区工作的顾虑。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失业大学生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其次,要规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完善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法律法规。在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劳动力市场扶持力度的同时,要加强规范和管理。建立全国联网的毕业生供需信息系统,强化毕业生需求信息登记制度,统一规范的数据信息,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提高就业工作效率,降低大学生就业成本。最后,要深化体制改革,鼓励自主创业。改革人才流动体制,不仅要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而且要为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转换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改革企业用人机制,企业用人不能盲目攀高,一味追求高学历高文凭,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2、高校的指导功能

首先,以就业为导向,合理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高校要科学地做好各类人才需求的预测合理设置专业结构,提高办学层次,严格管理,加大高校内部改革力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管理干部的素质,使人才资源符合社会需要。其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高校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操作系统和管理系统。通过积极开展与大学生就业活动有关的心理测量、社会适应性测量等测试,帮助学生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以便进行合理的人职匹配和科学就业。再次,要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理想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教育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最后,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观念和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走创业之路。

3、家庭的沟通功能

首先,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和引导,共同促进毕业生就业。家长应及时与学校筑起沟通的桥梁,摆正位置,在学校的帮助下准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审时度势,一方面积极为子女寻找就业渠道和职位,另一方面要关心了解子女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引导和鼓励。其次,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引导子女端正就业心态。家长的观念直接影响毕业生对就业的定位,家长要鼓励子女充分利用好家庭的社会资源,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同时,要避免子女对家庭产生过度的依赖性,倡导学生通过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来实现就业。

4、自我的调节功能

首先,要正视社会现实永远充满自信。正视社会现实是大学生就业必备的健康心态之一。大学生要树立的自信心,更新就业观念,面对人才市场,要正确估量自己,鼓起勇气去迎接挑战。其次,要认清自我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大学生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神闲气定地找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谢冰洁,王作宝.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社会保障因素分析[J].安徽:科教文汇,2007,6:146.

[2]黄敬宝.社会保障发展不均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吉林:劳动保障世界,9.

[3]赵放辉.规范市场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J].北京: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18).

[4]徐伟东.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北京:中国高教研究,2007,(8):72-73.

[5]杜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索[J].山东: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1-4.

[6]尚利.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江苏:江苏高教出版社,2004,(4):127.

[7]况源.充分发挥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J].重庆: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6(3):148-150.

[8]从建伟.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促进择业成功的举措[D].哈尔滨:哈工大出版社.

第1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意向;择业态度;心理调适

2008年底,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冲击着许多行业,许多企业和工厂纷纷倒闭,部分大中型企业也大举裁员,下岗待业人数急剧上升,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对此,国家陆续下发了相关文件,以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2008年我国投入4万亿元扩大内需,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岗位。2009年1月7日,在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了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首位,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7项措施,但是整体形势不容乐观。面对这种就业环境,2010年毕业的大学生存在什么样的就业心理?高校在哪些方面可以为应届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做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

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调查和座谈等方法对800多名应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发放调查问卷850份,回收800份,有效率94%,其中男生513人,女生297人。涉及电子信息、机械设计、服装设计、信息科学、市场营销等21个专业,通过数据进行搜集和整理,从而分析出金融危机下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特征,同时对调研结果所反映出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一、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认知

在有效调查问卷的800名应届毕业生中,有65.3%的学生在大三之前就开始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14.7%的学生在大四才开始着手就业的相关事宜,还有10%的学生从来都没考虑过就业的问题。从被调查者的就业状况来看,67%的学生已经在开始投简历、找工作,还有31.3%的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打算先避开风头,今后再就业。

调查中有43.5%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困难”,其余33.3%的学生认为“形势还算正常”,有44.21%的2010届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与2009届毕业生相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看法上表现出了更多的不自信,而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的比例相应增加,这可能说明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预期更加不乐观。而表示“信心十足”的比例相应下降,与2009届毕业生(13.39%)相比,比例降为8.01%。外企仍是大学生最青睐的就业单位,与2009届毕业生(29.85%)相比,选择比例有了一定提高,达到35.82%。政府机关的选择比例(18.18%)超过了国企(15.69%),这预示着未来“公务员热”可能继续升温。

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听过学校组织的职业规划讲座,但有一成半的学生从未听过,近四成的学生没有对自己职业进行规划设计。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虽然日益理性化,对就业有了一定认知,但还是不够成熟,就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择业的态度

薪金是每一个毕业生就业中关注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薪金期望标准高低往往对成功就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对201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月薪期待的最低水平做了一项统计,28.8%的毕业生期望月薪底线在1500元以下,期望月薪在1500~2500元之间的占60.9%,而2500元以上的只占总人数的10.3%。与往年相比,2010届毕业生对薪金要求有所下降。

针对当前毕业生就业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我们也做了相关调查。调查显示,32.7%的学生认为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其次就是大学传统教育模式弊端太多,太注重理论而实践不足。接下来两个重要原因分别是大学生对自己定位不够准确、期望值过高和现在的企业需要的是更多的高级人才,对本科生需求量减少,持上述两种观点的人数分别占总数的16.9%和16.3%。

而当谈到应届毕业生正逢经济危机,毕业生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来解决时,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他们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四项分别是:先就业后择业、继续深造、考公务员和参加西部计划,分别为45.5%、25.4%、12.2%、11.2%,其他的加起来仅占5.7%。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选择继续深造、考公务员、参加西部计划的人数在逐年增加。

三、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的意向

调查了解到,毕业生对自己毕业后何去何从大多有较明确的计划。20%以上的毕业生做了“求职、升学两手准备”。32%的毕业生对未来就业形势感到乐观,12.7%的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感到悲观。如果就业不够理想,50%以上的毕业生准备“调整就业目标,先就业再做打算”,其次就是努力考研。

从毕业生的就业地域意向看,最具吸引力的是京、沪、粤等经济发达地区,37.9%的毕业生希望到这些地区就业,另外还有16.4%的毕业生选择去“其它城市”发展,10.2%的毕业生选择“回家乡”发展,有5.5%的毕业生选择去“西部”发展。同时在对“如果求职较为困难,是否会接受去小城镇以及乡镇单位”的调查中,仍有60.1%的毕业生选择“实在没有机会时就可以接受”,26.1%的毕业生认为“乐于接受”。由此可以反映,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以及社会舆论的宣传下,很多大学生愿意选择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应届毕业生在对“如果确实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是否会选择创业”做答时,47.3%的学生选择“会”,15.3%的学生选择“不会”,同时有37.3%的学生选择“说不定,看情况而定”。这说明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家政策的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潮流开始兴起。同时,他们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障碍是:缺乏启动资金、缺乏创业经验、缺乏创业基础知识、缺乏合适合作伙伴等。

四、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的心理问题

据调查,2010届毕业生认为在面试过程中,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焦虑、紧张、自卑、恐惧、抑郁的分别占51%、15.9%、10.8%、2.2%,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认同不高;(2)自愧不如人;(3)自我期望过高;(4)家庭压力(经济、期望值等)。有35%的学生不愿独自面试,一半的学生存在不安情绪。

在求职中,76%的毕业生会因为未录用而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其中60%以上的学生会通过不同方式化解心理问题,有15%的学生会因为多次被用人单位拒绝而对今后的择业产生重大影响。

应届毕业生在遭遇求职困惑时,31.7%的学生愿意求助的对象是“同学好友”,其次为“已工作的校友”、“家人亲戚”、“专业老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有43.7%的学生认为在就业过程中,就业观念、心理调适方面非常重要。

五、结论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看,2010届毕业生就业心理较平稳,很多应届毕业生都有两手准备,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创业或下社会基层工作,这样缓减了金融危机下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也为2010届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但是部分应届毕业生仍存在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才缺乏正确认识,热衷于政府机关及国有企业;对就业势态的认知不够、就业准备不充分;综合素质低,缺乏就业竞争能力;缺乏抗挫能力及心理调适能力,不能在求职中保持平稳心态;缺乏推销自己及把握就业机会的能力;缺乏求职的主动性,过多依赖学校和老师;缺乏职业规划及存在焦虑悲观情绪等各种问题。

从上述调查发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看,学校和个人尤其需要迅速行动起来,我们的建议是:创新教育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规划就业课程,建立指导体系;充分开拓资源,搜寻求职信息;确立合理目标,克服心理问题;不断完善自我,增强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1] 田爱民.新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自我调控[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2).

第14篇

关键词:传销;原因;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50—02

一、前言

国务院令第444号《禁止传销条例》中定义: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

近几年,各地高校学生因涉入非法传销,而荒废学业,被迫退学,甚至精神崩溃现象频频发生,不仅扰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也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国务院总理曾经批示:“要严厉打击非法传销活动。学校要采取措施防止学生受骗参与传销活动。”如何将大学生从传销漩涡中拯救出来,如何防止学生涉入传销组织被提上日程。但是防止在校大学生“被传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一两次教育和引导就能有成效的。大学生涉入非法传销主要是抑制能力差、法律意识不强、就业压力大等原因造成的。

二、案例背景及过程

乐乐,男,2008级中文系专业本科生,家住河南驻马店农村。从学生工作角度看,该学生被骗的过程如下:

2011年9月30日,国庆长假前乐乐的高中同学说在北京某酒店做经理,让他过去打短工,顺便玩玩。乐乐一心想要出去闯荡,毅然北上。到北京后他才发现他上当了,他的同学在一个传销组织里,正在发展下线。乐乐无奈地向家里骗钱,直到被老师和家长怀疑。经过一番周折,乐乐才从传销的窝点里逃了出来。

三、大学生涉足传销原因分析

事物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乐乐的这次“被传销”经历展现了当前大学生“被传销”的完整面貌,大学生参与非法传销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分析:

(一)主观原因分析

1、部分大学生对于非法传销自身抑制能力差。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受社会转型期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影响,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当前很多大学生都在梦想着能在一夜之间发财、成名,“有钱就是成功”的暴富心态左右了他们的价值观念。传销组织利用这部分大学生的这一弱点,以职业介绍、招聘兼职、网络营销等为幌子,不择手段地利诱高校学生加入传销组织,继而引发犯罪。

2、当前大学生独立欲望比较强烈,他们渴望经济独立,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以此回报家人。大学生社会接触面不广,往往急功近利,对生活的期望值过高,很容易被那些宣称能暴富的传销组织“洗脑”,上当受骗。同时,陷入传销组织的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较为贫困,一旦被骗,无法索回交出的钱,但又想挽回损失,于是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3、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意识是一种较为宽泛的社会意识形态表现形式,对于大学生来讲,法律意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对实际法律问题的观点、态度与解决方法。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了很大冲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加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处于思想形成阶段的大学生迷失自我,甚至做出违背法律,违背基本人伦道德的行为,这些都是法制教育缺失的结果,从当前一些大学生陷入和组织传销等违法犯罪事件来看,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教育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客观原因分析

1、学校对大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不到位是导致大学生涉足传销组织的重要原因。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专职辅导员比例失调的矛盾不断加深,主要表现在学生日常管理松弛、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工作相对滞后等方面。从而造成了一些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取向上出现歪曲,生活虚无化、自由化、法律意识淡薄,经不住外界的诱惑,轻易陷入传销组织的陷阱。

2、当前国内大学生就业难和传销组织的黑手频频伸向大学生也是大学生陷入传销组织不可忽视的原因。伴随着高校的扩招政策,人们受教育能力的提高,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大增加。“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就业出现“慌不择路”的现象,给传销组织“拦人”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同时,传销组织调整策略,它的活动欺作性,组织严密性,对成员控制力进一步增强,使得深陷其中的大学生不能自拔。

四、大学生涉足传销防范对策

(一)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和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防患于未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建设培养了大量各方面人才。但由于种种原因,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相脱节,相当数量的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出现扭曲,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使当代大学生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造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人才在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针对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切合实际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素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实际效果,扫除一些学生存在的价值误区,帮助学生筑牢道德防线,自发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各种错误思想思潮的影响。

(二)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

进入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以每年一百万的速度递增,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年来困扰我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对学生自主创业的培养,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培养大学生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大学生要把学校或政府部门组织的正规招聘会作为求职的主渠道,要提高对网络招聘信息的甄别能力,认真核对用人单位信息,增强防范意识和自我庇护意识。

(三)加强宣传,创设预警机制,加大对非法传销的打击力度

高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通过举办揭批非法传销的法律知识讲座让大学生认清传销的本质,增强防范意识,学会辨别传销,自觉抵制传销,使校园成为无传销的净土。同时,高校应该配合司法机关创设一条完善的预警——反馈渠道。如通过学生干部了解各班级学生动态,发现异常立即层层上报有关部门。而校方也应定期核对在校人员,规范学生管理。加强对宿舍管理人员的培训,避免社会闲杂人员进入学生生活区域,不给传销组织提供活动机会。

(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是过去教育中忽视的部分,也是当今教育中应该加强的地方。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由于学生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长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年人难以理解的苦恼与困惑,很容易走入误区。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应该时刻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坚持“抓小打早”,防微杜渐。如设立心理健康热线,针对贫困生的学生、性格孤僻的学生、进修和就业压力大、拜金主义等情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传销活动向高校的渗透,已经对高校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若不正确对待和采取果断措施,势必会对高校的教育和管理产生更大的冲击。要使传销远离大学生,需要社会、家庭和高等学校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高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大对传销组织的打击力度,使大学生远离传销。

参考文献:

[1]潘嘉浩,林力源.传销学[M].广州旅游出版社,1995.

[2]潘顺.反传销与大学生公共秩序意识的提高[J].科教文汇,2008.

[3]试析大学生参与非法传销的成因分析和防范处置对策[J].华南期刊网.2010,(11).

第15篇

关键词 高质量就业 理工科大学生 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84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graduat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ndex of evaluating the level of running a college, and employment core competitiveness directly affect high quality of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to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analysis,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employment and enterprise recruitment graduates investigation content related to the investigation, i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for example, analyze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core competence of employment, reflecting the form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discussed in the paper and enhanc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system model and 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of high quality provide reference.

Keywords high quality employment;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core competitiveness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热点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工科毕业生在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等限制下,跨专业就业、高质量就业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在大数据时代下如何在保证就业率的基础上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探索高质量就业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开拓有效的工作载体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是高校当前就业工作的当务之急。

1 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内涵

1.1 核心竞争力定义及理论概述

1990年,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是在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德(C. K. Prahalad)和加里・哈默尔(Gary.Hamel)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个体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①根据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FEE)对就业竞争力的理解是:个体获得并且有效保持工作的综合评价能力,即在求职市场内通过把握充分就业机会来实现个体的潜能自信。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如何具有战胜竞争对手、发现适合发挥才能和找到自身价值的合适工作岗位的能力。②

1.2 就业竞争力构成及现实意义

就业竞争力是个体通过智力、学历、专业背景、情商、综合素质,加之对行业认知、市场定位、工作经验程度、掌控市场机遇的能力力、就业的思路、求职的实战能力和面试表现情况等因素形成的合力。就业竞争力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综合能力的象征,也是大学生求职和发展的全面展示,能侧面反映出所在高校的大学生培养和教育质量。③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就业过程中能使大学毕业生保持长期稳定竞争优势的能力,是将个人综合能力和社会发展需求有机融合,不断自我完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④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高度综合化的概念,是大学生个体内在系统与外在环境互动作用的体现,是毕业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结合的结果。⑤从本质上来讲,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大学生获取、发现、把握就业市场、获得职位的内在能力和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在求职和发展的突出表现面。

2 影响工科大学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以东北大学2016届本科(理工科)毕业生、2016届(理工科)硕士毕业生500人,来校企业100家为调查对象,针对毕业生主要围绕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就业影响因素、就业渠道和就业指导服务等内容展开调研,针对来校企业开展关于“企业用人质量标准”方面内容进行调研。对数据进行统计,通过频数分析、比例分析等手段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学历和性别比例分布如图1所示,男生占数据比例的72%,女生占数据比例的28;硕士学历占占数据比例的24%,本科生占数据比例的76%。

2.1 专业设置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从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在各专业之间的差异比较大。以东北大学理工科为例,冶金、材料、机械、自动化等国家重点学科的专业就业情况良好,2016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6%以上;而新建专业就业则相对困难,2016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2%以上。学科地位、学科与社会市场的适应性、社会对学科人才的需求量是影响各学科相应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2.2 就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2.2.1 就业渠道

图2为理工科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分析得知,理工科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是学校招聘会、学校官网的就业信息、学校导师推荐、其他招聘网站等,比例分别为。学校的就业信息网等及时向毕业生传递各单位的招聘信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的平台和机会,信息渠道是毕业生就业的基本保障。

2.2.2 就业指导服务

理工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求职与就业市场需求的信息不对称、非理性就业、求职就业技巧缺乏等诸多问题,调研了解理工科毕业生需要在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服务需求情况如表1所示。因此,就业指导服务能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2.2.3 来校招聘企业和岗位质量

2014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经济发展不稳定,国内钢铁行业加速下行,钢材价格已跌回十年前的水平,导致来校招聘企业数量略有下降,冶金、矿业、材料、环境等专业企业需求量减少,供需不匹配,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

2.3 毕业生综合素质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通过对100家用人单位调研数据频数分析,用人单位看中的毕业生的个人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学习知识的能力、解决专业问题的素质、综合素质、沟通和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执行力、创造创新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等诸多方面,如图3所示。毕业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自接影响到求职的成败。此外,性别因素一直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尤其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就业单位的性质决定了男性更适合于从事。

2.4 就业心态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工科毕业生存在初次就业过程中存在求职定位不明、趋向较为集中、盲目考研、就业环境接受能力差、就业后稳定性不足等就业心态不理性问题。

毕业生初次就业首选就业城市分布如图4所示,64%的学生初次就业首选直辖市或省会城市,34%的学生初次就业选择地市级城市,仅有2%学生选择地市级以下城市就业。反映出工科毕业生就业心态有所偏颇,而就业心态是否理性将决定就业情况及就业后稳定情况。

3 提升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3.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就业指导系统”在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中的定位

(1)就业指导模式创新。随着招聘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期望值不断提升,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调查分析,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应以市场为导向、从本科入学前抓起,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对一年级开展目标教育,主要侧重于如何了解、适应所学专业;对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知道主要把握如何打好基础知识、建立合理和完备的知识结构,在塑造自我的同时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校、院可通过举办模拟竞聘会、简历设计大赛、挂职锻炼等活动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锻炼平台。对四年级学生则侧重加强如何引导学生理性就业、如何拓宽学生知识面等工作。

(2)就业指导方法和途径创新。在就业指导政策方面,高校要不断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和机制,创新设立就业指导工作室等,加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指导力度。在就业市场拓展方面,学校结合学科、学院、校友资源,要进一步扩宽学生就业市场,拓宽学生就业途径,保证来校企业和岗位数量及质量。在就业信息方面,要利用微信平台等新媒体就业信息畅通学生就业信息渠道,引导学生在校园招聘会基础上拓宽就业信息来源渠道。在就业心态引导方面,由于理工科毕业存在就业环境差、就业地偏远等问题,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应加强学生就业心态指导,引导学生理性就业,鼓励毕业生不怕艰苦,敢于到基层去、到一线企业实现自身价值。

3.2 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完善大学生职业选择与发展关键元素的整合,增强大学生核心竟增力

学校、学院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加大调研力度,专业课的开设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需要,利用教学改革等方式,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同时,在教学模式创新行动方面,应不断尝试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在强化通识教育教学的同时,通过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逐渐实现“通识教育+实践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专业学习能力”的研究型教学为出发点,兼顾拓宽大学生国际视野培养的多维教学模式等,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学毕业生,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第二课堂方面应培养、锻炼大学生的面对社会工作的执行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团队协调和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争通过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他们形成相对优化和完备的知识结构。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基础和专业课程知识外,还应通过辅修第二学位、参加知识讲座、阅读课外书籍和论文等方式不断拓展大学生的知识覆盖面。

3.3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拓展多元化就业模式

创业基础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以便于他们从事创业活动和实践的教育。创业基础教育可以创造性地带动就业活着创造出新就业岗位和机会。2016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随着学校对创业教育的研究、教育和实践的加大投入,创业基础教育的思维逐渐形成,而大学生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优势和社会对个体的需求,培养创业能力和思维,将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4 结语

要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除了做好就业指导服务等应急对策之外,也应改善影响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高校应针对各学科、各年级、各阶段学生特点,构建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在教育工作中认真总结、不断完善。要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需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更需要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支持。

注释

① 肖力玮,梁斐,陈溪.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② 余冠军,肖友平.略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8).

③ 徐涌金,高秋艳.试析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基本要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