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数字信息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DIS 物理实验教学 基于传感器的实验仪器
回顾近半个世纪的物理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成就是逐步确立了现代物理教学观。教学过程从强调论证知识的结论向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转化,从强调单纯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方向转变。重视科学过程和重视能力培养,构成了现代物理教育的基本原则。而物理学中,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理论的建立,都有赖于实验。因此,强调重视实验、改进实验,成为新课改对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DIS的定义及其构成
DIS(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实验技术,又称“数字化信息系统”,是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实验软件包(教材专用软件、通用扩展软件)+计算机”构成的新型实验系统。该系统成功地克服了传统物理实验仪器的诸多弊端,有力地支持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全面整合。
传感器主要包括电流、电压、压强、温度、声波、位移、力、磁、光电门等多种传感器。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实时地动态地测量各种物理量并把他们统一转化成电信号送入数据采集器。并且,多种传感器可以组合使用。在复杂实验中,相比功能单一的传统仪器仪表,这种组合的优势更加明显―组合意味着进一步的创新。比如,光电门和力传感器的组合构成了“向心力实验仪”的基础;电流传感器和力传感器组合出了“安培力测量装置”;而磁感强度传感器与位移传感器的组合,则创造性地获得了“磁感强度一距离”关系图线。
数据采集器,与计算机之间以串行方式通信。它可以同时接入四路传感器、并行输入,它的主要功能是:将由各类传感器采集到的各种具有模拟特征的物理量转换成能被计算机可以接受的数字量。
DSI系统的软件主要包括教材专用软件和教材通用软件两种。教材专用软件主要是针对物理教材中的实验研发而成,它可以完成中学物理教材中几乎所有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简洁、易用,更贴近课堂教学;教材通用软件,可以自行设定许多功能,如组合、显示、分析计算、曲线拟合等扩展功能,因而更适于探索研究。
二、实验技术的技术特征
从以上对DIS组成结构和功能的介绍可以看出,DIS实验技术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可以方便、迅速地采集现实生活或实验室中各类物理量的信息,并通过计算机接口技术,将采集到的各类物理量信息传输给计算机进行多元化的分析处理。其中,DSI实验技术所具有的函数图像处理功能,能直观地揭示出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因而,有利于我们对研究对象进行定性和定量两个层面的探究。此外不难看出,多类型的信息传感器、多通道的数据采集器、多样化的自主操控平台、强大的函数图象处理等是DSI实验技术具有的主要技术特征。借助于这样的技术支撑,可以使我们对物理现象进行多角度的感知和多视角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因而DIS实验技术具有独特的教学功能。
三、DIS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学阶段是人生承上启下的重大时期,DIS实验将实验数据数字化,在真实实验的基础上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的整合,使用该系统能够完成力学、运动学、电磁学、光学、热学及原子物理实验数百个,这恰好很适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从而表现为强大的教育功能。DSI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有效方法,具有激励功能:实验能呈现物理学习所必须的感性资料,提供学习情景,具有情景功能;实验能点出问题的起点,拨动学生思维,能点出问题的关键,拨正思维方向,具有点拨功能;实验能揭示现象的本质,解释问题的原因,具有释疑功能;实验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观察、操作能力,具有能力训练功能;实验有助于体验、认识和运用科学方法,有助于开展科学态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具有教育功能;实验过程本身作为一种科学实践过程,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有效的渠道和宽广的空间,具有实践创新功能。
总之,DSI能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应用于教学,基于DSI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能实现“求知、应用、教育和发展”的教学功能,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强调物理规律形成的过程和探究方法,教学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基于DSI的物理实验教学是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手段。基于DSI的物理实验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使用信息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精神与求实创新的意识。
四、实验实例及分析
1.教学目标
(1)通过深入探索实验,培养学生设计、探究的能力。
(2)通过简谐运动规律的揭示和整合,培养学生自主意义建构的能力。
(3)通过操作DIS实验系统,使学生能够熟悉现代化的实验仪器,掌握新的信息采集和处理方式。
2.教学重点与难点
(l)简谐运动概念的理解。
(2)水平弹簧振子运动(水平)规律的探索。
3.实验过程
(1)实验目的:观察弹簧振子的振动图像。
(2)实验原理:将位移传感器发射器作为弹簧振子固定在弹簧振子实验器上并使之振动,获得的s-t曲线即为弹簧振子的振动图像。
(3)实验器材:DIS数字化实验系统(本文以朗威®DISLabV6.0为例)、计算机、弹簧振子实验器等。
(4)实验装置(如图1)。
(5)实验操作:①将位移传感器发射器作为弹簧振子使用,悬吊并可做水平振动。将位移传感器接收器固定在另一侧,使之与接收器处于同一平面且基本正对;②将实验窗口调整为“示波显示”方式;③打开位移传感器发射器的电源开关,使之水平振动,可以观察到弹簧振子振动图像(如图2所示)。
建议:①尝试改变弹簧振子的质量,探究质量对振动周期的影响;②利用位移传感器的特点,鼓励学生自行设计构造弹簧振子实验器。
4.教学策略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机械振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利用DSI系统提供的开放性探究性实验平台,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弹簧振子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索,独立建构意义。
5.整合与拓展
实验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性呢?是否具有推广的价值呢?对于别的情况也适用吗?如果是以下几种情况,结果是否还会一致吗?
(1)用两根弹簧水平拴住振子;(2)竖直放置弹簧振子;(3)把弹簧振子放在光滑的倾斜的斜面上。提议课下再设计实验探究,继续探究。
6.提升
通过对简谐振动规律的由简单到复杂的一系列探究过程,要让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有更深入的理解,体会到方法的重要性。大胆的猜测,严密的求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误差进行分析,采取新的方法减小误差,培养学生对真理的不断追求。
7.体会与反思
(1)DIS实验与物理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应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以基础知识为本,将思想、方法融入过程之中,将学生体验融入活动之中,在活动中提升价值观。
(2)DSI实验与物理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整合,不是简单的重复传统的实验,而是应该有所创新,有所超越。这需要提供特定的情境,从中引出所需要探究的问题,利用DIS实验的强大功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DIS实验与物理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整合,不能仅仅是把DSI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教学的手段,重要的是改变传统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建构知识,获得技能,利用DIS去发现,体验,感悟,使学生学会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判断,选择,处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能力,团队精神。
8.案后语
(1)传统教材中,弹簧振子模型中的回复力与位移的关系,往往用胡克定律简单处理,易给学生留下突兀的感觉,还有的学生对此产生怀疑。针对这种情况,根据新课程理念,应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证明。但是,回复力和位移都在时刻变化,传统器材根本无法准确测量。利用DIS,进行实时测量,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及时采集数据,并且绘成图线,学生一眼看出是正比例函数,易于学生理解,对解除学生的怀疑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显示出DIS的优越性。
(2)利用DIS不仅可以探究回复力与位移的关系,还可以探究回复力与速度的关系,甚至回复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自主探究,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对物理学方法、思想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这些都是传统仪器无法做到,使用课件也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充分显示出DSI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从实验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使用DSI,重点要放在对探究问题的提炼上,放在探究实验的设计上,关注学生的讨论和生成资源,关注对学生的反思与评价,而不仅仅是关注探究的结果。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五、结束语
应用DIS,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提高,更是教育思想观念的进步。首先,传感器、计算机等等信息技术设备都是物理学发展和进步的成果,将其应用到物理实验教学当中,本身就是开阔视野、与时俱进的举措。同时也为科学方法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塑造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其次,工具的发展是脑的扩展、手的延伸,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有了飞机,人类领略到了天空的高远;有了宇宙飞船,人类体验到了太空的深邃;有了先进的实验手段,学生们必定能够收获足以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张民生.中学物理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胡炳元.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冯容士.DISLab与力学实验教学[J].物理教学,2004,11
[5]朗威数字化实验室系统用户手册
[6]朗威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DISLab)V6.0 物理实验实例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中学阶段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21世纪学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要手段。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数学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
数学学习心得1有效教学是一线教师普遍关注的战略性问题。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教材的实施,特别是有效教学的不断尝试和实践,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有效教学的质量。我的学习后的体会如下:
1、要清晰了解数学教材呈现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至少要对小学六年所有的数学知识以及每一年级学生要达到怎样的水平有清晰的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经常任教的那一个或几个年级,而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只有对所教的学科知识体系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设身处地地用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使自己的教学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2、要广泛地阅读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书刊。
读书是提高人素养的一个重要方法,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多搜集和阅读有关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刊。如“课程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教育论”、“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师”等广大教师会有很大帮助的。也许我们会觉得有的专业知识离我们太远,看不懂或听不懂。其实,看得多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所以,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未知的知识。
3、要研究一些“教学案例”。
案例是一种理论与实践,培养研究者反思案例是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研究方法,普通性重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的。案例具有典型性和具体意义。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可以提高了我的教学能力。所以请教师们要留意教学案例,研究教学案例。
4、要积极参加各科培训活动。
职前教育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重要基础,但我们要不断的学习,特别是参加培养学习。对于培训机构或者是学科开展的一些培训活动。如新课程培训、校本研究培训、网络研究培训、教材培训等,以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
数学学习心得2有人这样形容数学:“思维的体操,智慧的火花”。足以说明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于生活中学数学
有人说:“数学是深奥的,变化莫测的,让人搞不懂,猜不透。”但在我眼里,数学至多是一套打满结的绳索,你必须耐心地解开一个又一个的死结,终有一天你一定能解开所有的结。学数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思考。如果把数学比作一把锁的话,那思考就是一把开锁的金钥匙,为你打开这数学之锁。我们要学习蜜蜂那样的工作方法,既会采蜜,又会酿蜜。数学是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问题。学习数学要有毅力、有耐心、有恒心。正如一个挖井的人,挖了很深,就快接近水源时,却放弃了。先前做的就都白费了,功亏一篑。解答数学题时,细心也是很重要的。计算中只要有一丁点的疏忽,就可能整题错误。正如下棋,只要走错一步,可能导致全盘皆输。大意失荆州,不要等到做错了再后悔不已,世上从未有过后悔药。因此,我们在学习数学的同时,要注意培养自己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学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成绩。
于数学中学生活
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学数学就是为了学会应用,学会生活。只要我们细细感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比如说,购物会用到数的运算;小朋友搭积木时会用到空间几何;修房造屋会用到图形的整合;投票选举时会用统计知识……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由此可见,生活与数学形影相随,密不可分。而数的运算在生活中更是无处不在。理财、购物、比较大小等,无一不用到数的运算。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价值深远而非比寻常。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用正多边形拼成的各种图案,例如,平时在家里、在商店里、在中心广场、进入宾馆、饭店等等许多地方会看到瓷砖。他们通常都是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其实,这里面就有数学问题。在用瓷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上,相邻的地砖或瓷砖平整地贴合在一起,整个地面或墙面没有一点空隙。这些形状的地砖或瓷砖为什么能铺满地面而不留一点空隙呢?由此,我们得出了。n边形,可以分成(n-2)个三角形,内角和是(n-2).18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n-2).180÷2度,外角和是360度。若(n-2).180÷2能整除360,那么就能用它来铺满地面,若不能,则不能用其铺满地面。瓷砖,这样一种平常的东西里都存在了这么有趣的数学奥秘,更何况生活中的其它呢?
因此,于生活中准确地把握数的内涵,运用数的外延,能更好地服务我们的生活,丰富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也从中学会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总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数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题及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锻炼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分析判断力及创新能力,在以后的生活中,这些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把人生道路走得更好,使我们终生受益。
数学学习心得3《工程数学》矩阵论部分的课程已经结束,很高兴能够得到信息系主 任朱老师的悉心讲授与耐心指导。
应用矩阵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工程技术和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以越来越普遍,矩阵论已经成为最有实用价值的数学分支之一。作为一个工科学生来说,矩阵论变的尤为重要,许多线性或非线性的问题都要用到矩阵论的知识,象我们的专业基础课《弹性力学》、《有限元》。
此书第一章“线性代数基本知识”读起来还是蛮轻松的,因为大部分的内容已经在本科阶段的《线性代数》里面学过了,再加上考研的时认真复习过。也许觉得前面的轻松,学后面的内容的时候也就有些放松,结果是过了几节课后就感到书上的内容是越来越生僻了,有些东西太抽象,读起来枯燥,难以读懂;它比《线性代数》更深入,难度大多了。还好及时调整,勉强跟的上课,当我认真去学的时候,感到书上的东西还是蛮有意思的。把前后章节的逻辑关系,连贯关系搞清楚的时候,那是一种惬意;当你把书上一个看似很难的题目弄清楚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征服感、胜利感、甚至是一种虚荣心的满足。本人自认为第二章最有意思,也是学的最好的一个环节,从相似对角化到相似Jordan矩阵,再到Cayley-Hamilton定理、上三角矩阵、上Hessenberg矩阵,如果把它们的相承关系及应用条件都弄清楚了,那么这一章也就算学懂了。
读完《工程数学》矩阵论部分,感觉学的还不够,以后还的加强学习。最后要感谢朱老师的教导。
数学学习心得4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
“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通过一些学习,我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了思索,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在课改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首先,重视课前的备课
(1)认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重视课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如何提高教师高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呢?我认为:
(1)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2)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3)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倾听。我们经常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致力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其实,我们教师更需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要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师更应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在课堂中善于倾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问题时,要善于倾听、关注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推进教学过程。有了教师的倾听,才有师生、生生间有效的互动,才有学生新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高。
数学学习心得5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一点在我们的课堂上落实的不是很好,这里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我个人认为,了解教材应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道本学年要交给学生那些知识,并知道各个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同时要领会教材意图。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以快节奏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
我相信,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来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所以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练习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学生们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我们的课堂中应该以快节奏方式来维持一定的学生参与度,当我们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让学生们感到课在不断地推进,总觉得有事要做、有问题要思考。老师讲解、问题解释和学生练习、答写只要有约一半的学生明白、完成就尽快变化,哪怕对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能减慢速度去适应他们,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涨地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赶上教学的节奏。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1.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
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
学习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在他们原有的知
识基础上知识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前对学生摸摸底,针对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组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要想深入了解学生一定要与他们建立互动的关系。经过笔者实践:学生在课外活动的状态下谈话效果较好。因为学生认为老师在和他聊天,心情比较放松,容易畅所欲言,能顺利得到老师想要的答案。如果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还有所保留的话,那在家里肯定是赤露敞开的。因此,家访可以帮助老师更完整、全面的了解学生,建立起老师、孩子和家长的友好关系。
2.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
要实现高效课堂首先要转变“发言热闹的教室”为“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发言之前,要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倾听学生的发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作为教师要擅长接学生投过来的每一种球,特别是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这也是作为教师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驾驭课堂能力的最好表现。
3.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据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同时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白: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建立学生自信心的必备条件。实践也证明,当孩子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他们的自信心会较强,他们会有不怕失败的心理,有自由发挥、充分交流的机会,有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自信心是学生向新的目标、新的成绩前进的动力,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又会形成向更高目标进取的内驱力,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
二、设计有弹性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由学生完成,使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实施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不同水平的数学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运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成正比,成功越多,自信心越强;挫折越多,自信心越弱。针对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四、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于模仿和记忆,应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数学。在这些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强化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五、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方式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改革 创新 数学课程资源
新的教学理念拒绝“圣经式”的教材观,它要求教师确立课程资源的意识,认识到教材实质是一种文本性资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或范例,是可以选择、拓展、补充和增删的。毋宁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以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条件为基础的,是以更好的体现新课程标精神,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因此,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完全有空间和可能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内容的一种重要载体,是由教育管理部门、学科专家、教材审议专家等人员通过对学生和社会的研究,立足学生实践,根据学科的科学体系而编著的。它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对教学提供了基本的教学内容、方法、规范和要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平台。但是我们是不是就能够随心所欲地重组教材,抛弃教材,另起炉灶,另搞一套,靠自己的经验来教学,凌驾于教材之上呢?!,答案肯定是不能的。因此,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要整合数学课程资源,首先就要尊重教材,深层次地钻研教材。尤其是重点、难点、关键处,要钻深、钻透。要能立足于原教材的“精神”上来突出教材的趣味性与可用性,燃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利用教学内容的生活性,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紧扣教材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构筑学习数学的广阔空间;把握教材使用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教材编写意图的多元性,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此基础上,我们经历二年时间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一、 利用多媒体技术“改活”文本性资源,构筑情境型学习的平台。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尽管现行教材都竭尽全力地将数学学习生活化,但仍采用文本为叙述载体,这就使生活中的数学教材仍然蒙上了一层抽象的面纱,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立足教材,面向生活,找到数学问题的生活原型。利用多媒体技术“改活”文本性资源,创设愉悦性的生活情境数学课程资源,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就显得非常必要。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运用多媒体演示,先让学生看到画面中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的车轮都是圆的,接着将他们的轮子都换成三角形或正方形等形状,学生观察后议论纷纷,个个笑得前俯后仰……最后画面又把轮子换成椭圆,同学们看完后都说不行。此时,教师提出“为什么圆形得轮子就行,其他不行?”在教师的启发下,激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认识圆的特征就变的容易多了。这种借助具体的生活原型,搭建脚手架,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其实就是整合数学课程资源的过程。它不但能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启迪思维;还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索,解决遇到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构筑情境型学习平台是非常有效的整合思路。
二、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思维性资源,构筑智慧型学习平台。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要看作是一个知识的累积过程,更需要看作是一个思维探究的过程。虽然我们强调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协作能力的培养,但最重要还是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我们把这些能力也看作是一种课程资源,因为“思维”不仅是数学学习的内容,也是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过程。民间有句俗语“知人知面,不知心”其实就是指一个人的思维具有极其的隐秘性,数学学习中的思维也具有这样的特性,如何才能将这种思维简洁而又准确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会学生思维呢?目前恐怕也只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最能胜任这个角色了。因此,我们在遇到抽象的数学思维而无法很好表达时,往往就运用这一法宝。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认识“年”、“月”、“日”的产生形成就是一个极其抽象思维过程,如果不动用多媒体演示,任凭教师伶牙俐齿也难以启迪学生思维而一筹莫展的;又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如果不用多媒体演示将圆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靠学生动手裁剪拼组或是凭空想像是很难完成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的。事实证明,借助多媒体不但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人”、老师的“面”,还能知道老师的“心”;数学课程资源中的抽象性、逻辑性思维也就被简洁而又准确展现出来了,在数学思维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也正是多媒体技术整合数学课程资源特有的优势,它为学生构筑了智慧型的学习平台。
三、 利用即时呈现展示技术“搜集”生成性资源,构筑辩证型学习平台。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掘、利用生成性资源。那什么是生成性资源呢?专家学者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认知数学知识,进行辩证思维,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形成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的,被称为“预设性生成资源”;但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许多老师在教学前没有预料到会出现的问题,这些则被称为“非预设性生成资源”。无论哪种生成性资源都是学生思想的火花,也是学生劳动的成果,老师都应该珍视并迅速地作出反映,充分加以利用,使数学课程资源的现实鲜活性得到充分展现,同时也将教学活动更好地引入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之中。然而,这种生成性资源往往稍纵即逝,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怎样才能快速地“搜集”这些现实性资源呢?为此,我们经常采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即时呈现功能,用摄像机,实物展示平台来“搜集”、“重现”这些生成的课程资源。如教学《角的度量》时,我们就利用多媒体教室的摄像系统对3个小组度量角的过程进行重现,学生通过这些生成性的资源不但正确地掌握了度量角的方法,而且找到了造成度量误差的原因。又如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利用实物展示平台将学生在巩固练习时“生成”的一些典型错误即时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这些问题交给学生进行互动式的辩证分析讨论,使这些处于萌芽状态下的“生成”问题立即得以解决,效果非常明显,被学生形象地称为“手术台”。长期以来,这种生成性的资源越来越引起了师生的重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即时“搜集”生成性资源,有利于构筑辩证型学习平台。
四、 利用人、机互动技术“提供”选择性资源,构筑个性型学习平台。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中,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多边互动,因材施教”问题。即优秀生可以快一点,差生可以慢一点。利用计算机的分组辅导、个别辅导、交互辅导功能,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因材施教,比较自由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个性。例如在四年级《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我们将长方形面积计算推导过程制作成可以在计算机上操作使用的“学具”,为学生准备了用小方格一个一个地量,用小方格一行一行地量等多种测量方法,由学生自主选择符合自己个性的推导过程。又如,在三年级《找规律》的教学中,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了普通、强化、拓展等四个不同等级的练习题,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能力的状况,根据自己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适当地选择不同层次的题目和不同的速度来进行解答。对于解答的结果,计算机可以及时进行评判,并进行鼓励和赞扬。如果学生遇到了一些疑难问题,还可以点按帮助按扭来答疑解惑。学习中,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没有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自身的潜能得到了应有的发挥,甚至会有超水平的表现。这种张扬学生个性,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保障不同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大众数学思想。这样一来数学教学课堂呈现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场面,每个学生都在自觉地寻找知识中发展自己。于是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由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介入融为了一体,学习效率和教学技能相应得到提高。可见这种“提供”选择性资源的整合方式,非常有利于构筑学生个性型的学习平台。采用基于网络教室的训练型软件进行操作时,
五、 利用网络互动技术“编写”交互性资源,构筑探究型学习平台。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具有视听合一与计算机交互功能,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大程度上依靠检测、考试、教师训导的外力,需要依靠教师对教材重要性、必要性的反复强调来推动。而在信息技术指导下,学生面对的是计算机友好的交互界面,生动逼真的实验模拟,饶有兴趣的游戏探索,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这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有利于他们迸发出奇特的思维火花。如我们在设计《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将长方体、正方体制作成可以在电脑上进行拼凑、拆解的动手游戏活动,游戏活动分为“棱长”、“顶点”和“面”的认识三道关,每道关包含了相应的认知操作过程,计算机会根据操作完成情况判断是否过关。在课堂上,我们设定了小组竞赛的学习情境,以小组成员全体过关为获胜标准。这样一来,不但解决了学生的学具问题,而且让学生亲历了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得到了升华。可见,这种教学软件既能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多媒体反馈信息,又能不断刺激学生对新信息的探究与提取,使学生始终处于兴致勃勃的创造活动中。因此,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编写”交互性资源,不仅帮助我们整合数学课程资源,还可以构筑探究型的学习平台。
在小学数学年月日的教学中,通常教师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会判断平年、闰年作为教学目标,多媒体课件只是发挥了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兴趣的作用。我在教学探究中,增加了能力和情感的目标,以年、月、日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提高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探究欲望。信息技术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且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一、巧借信息技术,设疑激趣
上课伊始,教师可设置一些与时间相关的生活小问题,由于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同学们知道的相关知识很多,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我知道1小时=60分、1分=60秒。”
“我知道1年有12月。”
“我知道1个月有30天。”
“不对,有的月有31天。”
“我还知道1年有365天。”
……
看到同学们知道的知识那么多,我一边赞赏,一边又追问,“你们有谁知道年、月、日的时间长短的规定是怎么来的吗?”
这是个有关天文学的知识,对于小朋友们而言,是一个新的领域,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一个个都睁大眼睛望着我。这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宇宙中三个星球运转的情景:年、月、日的时间长短是根据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运转规定的。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总是围绕着太阳旋转的,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大约定为一年,月亮绕地球旋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大约是一月,地球自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就是一日。
同学们被生动的宇宙情景深深吸引住了,一个个直点头。我趁机介绍了互联网的作用:“这个知识,老师是从网上查阅到的。互联网就像一个浩瀚的知识海洋。如果你掌握了快速、准确地获取资料的方法,你就可以轻松获取许许多多的知识。每个小朋友面前都有一台电脑,你们想不想试一试,从网上学到更多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同学们一个个都情绪激动,跃跃欲试。我先请有上网经验的小朋友来介绍一下从网络上快速获取知识的好方法。有个学生说:“我想用百度搜索年、月、日知识。先找到百度网站,然后输入想要搜索的信息的名称,就可以找到许多相关的网页。”另一个学生介绍说:“我以前是用360搜索的,因为它是中文搜索网站,很方便。”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相互介绍自己的上网经验。接着,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网上收集了许多的年、月、日的知识。
二、巧借信息技术,妙设悬念
判断平年、闰年是难点。教师可让学生在网上先收集1992年到2004年的各月的天数,并且整理成统计表。在整理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二月有时28天,有时29天,而且其中有规律。我便请同学们猜一猜:2004年后面的闰年是哪一年?并说出猜测的理由。在统计表的帮助下,每4年出现一个闰年的规律非常明显,大家很快都猜测出下一个闰年是2008年,并且得出了其中的规律。
接着,教师可让大家设计一个方法,怎样根据年份很快判断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同学们思维活跃,有的提议:“用加4、减4的方法来判断。先找一个闰年如2000年,那么2000+4,2000-4就可以判断2004年、1996年一定是闰年。”还有的说:“用年份除以4的方法来判断。如果正好除完,就是闰年。如果有余数的,就是平年。”……
对于这些方案,教师可不作任何表态。然后建议大家从统计表中选一些平年和闰年,实验验证一下,这些方法行不行。最终通过实验,得出了大家都认可的方法:用年份去除以4来判断平年、闰年这个方法比较好。
接着,同学们运用自己设计的方法来判断一些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教师在出题时,可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一些与该年份相应的大事,适时地融入思想教育。比如: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遭洗劫焚毁,今日仅留遗址公园。1900年这个惨痛的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学生根据计算,很快得出1900年是闰年,而课件却显示1900年是平年。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同学对课件的答案表示怀疑,说是老师的课件做错了。有个同学提议:上万年历网站查一查,1900年的二月到底有几天。在他的提议下,同学们纷纷上网查询,发现1900年二月有28天,1990年是平年。一位学生大胆地提问:“老师,刚才我算过,1900是4的倍数,为什么它不是闰年而是平年呢?”面对大家的困惑,我适时地用课件动态演示:闰年还有一个秘密你们没有发现啊!我们居住的地球饶太阳旋转一周实际上需要365天5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我们把一年定为365天。可是这样,每过4年大约就要多出24时,也就是一天了,所以每过4年会出现一个闰年,闰年为366天。但是因为5时48分46秒不够6时,多算了11分14秒,经过100年后,就会多算1100多分,差不多是1天左右的时间,还是有很大的误差。为了更精确计时,又规定百年不闰,4百年再闰。
同学们恍然大悟,并对古代人制定历法时的科学、严谨的精神表示钦佩,同时也激起强烈的探究欲望。
一、网络为创新性学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信息社会是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性学习是人的发展的内在要求。罗马俱乐部在著名的研究报告《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提出,要推进一种新的学习观──创新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维持性(接受性)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对知识整合、建构的过程,进行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过程,通过学习提高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创新信息的能力。
自主创新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预期性、参与性。(1)预期性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明确,能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善于有选择地学习,具有捕捉、理解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独立思考,多向思维,探索新问题等。(2)参与性强调社会化实践,善于人际交往、能主动适应群体生活,有责任感,善于协作。预期性和参与性的结合,体现了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反映在学习方式上,即是自主探索学习与互动协作学习的结合。
网络及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手段,为创新性学习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和理想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创新性学习有5个中介要素,它们都可以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找到实践支点。
(1)语言。这一中介要素历来受到重视。网络环境大大增添了语言的魅力。
(2)工具。工具是人的认识器官的延长,基于网络环境的工具具有其它一切传统学具无可比拟的优势。
(3)价值。价值是最重要的学习要素,是创新性学习的动力。重视这一因素,旨在使学生学会主动选择,网络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巨大的选择空间。
(4)人际关系。维持性学习中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垂直的、教师权威型的、不平等关系,成为学习的障碍。在网络作为工具的创新性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本人处于中心,是知识和信息的探索者,又是提供者和分享者。
(5)形象。形象引发直觉、联想和综合概括才能,在创新性学习中有不可缺少的独特作用。网络的多媒化、形象化特征,是非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难以企及的。
自主探索学习和互动协作学习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创新性学习的两种主要学习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是依据创新性学习原则,以建构主义学习论为支点。建构主义学习论强调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即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目标。同时,皮亚杰指出,协作学习在儿童的认知发展建构中也是一种主要的方式。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我们将创新性学学习观和建构主义思想,与网络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设计并实践了两种创新性学习模式:自主探索学习和互动协作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创新素质起到了良好作用。
二、自主探索学习
(一)学习设计
基本环节:自主探索学习设计以学为中心,以情境创设为前提,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引出学习主题,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查阅信息资料,进行逻辑推理,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构建。其基本环节如下:
情境创设问题导向查询信息探索思维意义建构
基本过程:(1)情境创设。必须创建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接近知识产生、使用的实际情境,能让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情感状态,提取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激发联想和想象。(2)问题导向。一是在情境中设置问题,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二是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后提出新问题、新想法。(3)查询信息。学习者围绕学习主题上网搜集信息,分析、辨别,加以归类、整理。(4)探索思维。学习者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批判,探寻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或然与必然等规律、关系。(5)意义建构。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图式”)去“同化”和索引(分析、检验、确认)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如果不能“同化”,则引起“顺应”,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基本原则:(1)学习主题的设计。主题的选取和设计非常重要,要遵循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原则,创设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有思考价值,有可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愿望,能完成任务驱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信息资源设计:确定学习当前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内容、每种资源在学习中的作用及相关的更多资源,教师可视情况指导部分学生获取资源的路径和分析利用资源的方法。
(二)实例:网络—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
我们在联入Internet的网络多媒体教室里,开展了多个学科的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室里,开展了多个学科的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其中,初二地理“森林资源”的整个教学过程如下:上课前教师运用教材,经过重组制成课件,教师从网上搜集下载了大量的森林资源内容,分三个专题放在网上,并制作添加了一些网页。
关键词:信管专业;数字化学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257-02
1信管专业的特点和能力要求
1.1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本科学生要具备现代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国家行政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IT产业和相关科研教学等部门承担信息管理工作和从事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以及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1.2信管专业的特点
信管专业的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本专业最大的特点。目前,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学科的交叉不但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拓展,更重要的是,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相关学科的交叉与拓展已经成为各学科发展的新的生长点,而社会发展的现实,也大量需求相关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在教育部学科目录中信管专业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本专业在管理方面更加注重以管理的基本原理作指导,大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由于学科就业和应用的多行业性,本专业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计算机科学知识无疑在信管专业中处于关键地位。但信管专业毕竟不等同计算机专业,它们在共同的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信管专业偏向计算机软件和管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信息等同于资本、原材料、人才等方面的资源,借助于经济学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研究如何高效地搜集、处理、传递和利用信息,也是本专业学生必修掌握的。
1.3信管专业的能力要求
信管专业的学生除了应具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外,特别强调应具有查阅文献获取信息,了解本专业相关技术动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的自学能力,同时,应具备掌握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管理和维护技能、掌握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及网页制作等实践技能。
2数字化学习及其特点
2.1数字化学习的含义
数字化学习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它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4年度报告则明确指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数字化学习的目标就是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理想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从而培养出21世纪所需的创新人才。
2.2数字化学习的特点
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的内容具有先进性。通过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通过互联网能够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并融入课程之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利用。这种以现实和实际应用为基础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应用知识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的内容具有多层次性。数字化资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把数字化资源作为课程内容的补充,相对于课本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难度水平的内容进行探索和继续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完全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不是很容易实现的。而事实上每个学生的原认知程度不同,感兴趣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我们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给每个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网络可以完全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通过数字化学习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为有能力的同学继续深入学习提供可行的途径。
数字化学习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前,互联网已十分普及,教师和学生都能很方便地在网上获得所需学习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通过电脑使用各种学习平台,获得高质量的相关课程信息,同时,也可以实现信息的任意传送、接收、共享、组织和储存。
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的内容具有可再生性。尤其是网上大量的经过数字化处理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采用新颖熟练的数字化加工方法,进行知识的整合和再创造。数字化学习的可再生性,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
3信管专业的能力培养离不开数字化学习
3.1数字化学习可以提高信管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
信管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特点,都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比如,《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课本只是介绍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想完整做一个信息系统,只看课本是不可能完成的,而在互联网上就有很多网站,教你做具体的信息系统,甚至是网络版的信息系统。再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硬件设备更新很快,学生在学课本的时候课本上的内容就不可能是现实中最新的硬件配置介绍,只有通过互联网才能保证学习内容的先进性和现实性,通过互联网学习计算机维护经验和案例,更是可以利用别人的经验提高自己实践性的好的途径。
3.2数字化学习可以提高信管专业学生的信息能力
信管专业的学生要求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处理、控制和利用。这些能力的学习和实践离不开数字化学习,比如,信息检索,互联网不仅是信息的海洋,更是练习检索实践的开放式平台,在公平开放的互联网面前,信息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和充分的,但信息能力就会千差万别,信管专业的学生要求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有更高的信息能力,互联网不仅有大量的统计数据,也有大量的统计报告,通过学习借鉴,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信息加工和处理能力。而真实的数据和报告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实际的认识,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数字化学习的形式
协作式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流与合作,结成若干个协作学习小组,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更深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和以课程为基础的价值教育是通过科目内容来完成教学不一样,协作式教学则是通过“教学的过程”来实现。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一天的教学中,当把正常应当讲授的课程内容用协作式学习方法讲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传授了价值观。协作学习模式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协作、互助学习小组身份登录网络,参与协作学习;二是以个体身份登录网络,参与协作式学习。协作式学习,要求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大有裨益,而且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探究性学习,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可以看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学科领域内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趣,以问题为中心,自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创新能力和信息技能是信管专业学生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的数据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基于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究性学习。这种探究性学习是最能体现网络特性和最有利于信管专业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孙云晓老师的《向孩子学习》里“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相信孩子、赏识孩子、解放孩子”时时萦绕在脑际。近段时间在用心听一首歌:黎明的《向孩子学习》。是香港联合国儿童基金委员会主题曲?歌里唱道:“学会不加装饰的制造句子,学会不必兜圈的表达意思,学会不修篇幅的蕴酿构思,学会简简单单将快乐透支,学会欢欢喜喜的积善布施。“在书中,在歌里,孩子就是天使,就是老师,就是纯洁无暇的玉。
掩卷细思,才猛然发现回首古今中外似乎很多大家都和孙云晓老师的想法一样。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冰心、泰戈尔把一生的重要时光都献给孩子,孩子给了他们灵感,给了他们无穷的诗意激情。大家们如是,我们呢?我呢?作为一线上的教师,我一直都觉得孩子总是懵懂无知的、孩子总是调皮任性的,孩子总是要我们大人来调教、来指导、来教育的。曾几何时,我们成人都在以居高临下、自以为是地企图同化、统一孩子的思想。急功进利而又心甘情愿地将孩子送上“为了考大学而考大学”的独木桥,满怀焦急地希望孩子的身上结出自己想得到却未曾得到的果实。静下心来,仔细观察,耐心倾听,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就像那世上的树叶一样独一无二,他们个性十足,卓尔不群,思维活跃,举止大方。?在我们惊讶之时,家里的各种电器却在不知不觉地被孩子操纵自如。在我们茫然之际,时尚的色彩和风姿也早已于孩子间流行。因此,扪心自问,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在知识的快速掌握应用和创新方面不得不自愧弗如。应该加油的是成人——这群长大的孩子,值得我们学习的却是那群未长大的成人——孩子们。 “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 教师也许不再是做知识的传播者?因为孩子们有相当多的信息来源?甚至超过了教师。
教师应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和孩子成为一个平等的主体。这也是一个互相教育、互相感染的过程。是一个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过程。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看,教育不光是一种培养,更是一种保留。留住某些与生俱来的品质,而不是削弱和扼杀它们。当孩子突然有问题要问时,切不可随心所欲地回答。当孩子快乐得手舞足蹈时,切不可因自己心绪不佳而叱责,当孩子满足于游戏和点心时?切不可把他当作小宠物而轻视。当孩子要求你陪他玩耍,切不可推三阻四心不在焉„„
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将为他们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抬起头来走大路呢?我尝试从以下几点做起:
1.以心理氛围为沃土,呵护每一个学生自信的幼苗
心理氛围的创设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起点,是激活或唤醒学生心理活动的"起搏器",诱发学生积极行动的外在因素,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育人氛围,能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增强其自信心,从而逐步让每位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发展。
1.1 利用期望效应,培养学生自信心理。在日常教学和班集体管理中,我体会到要想发挥期望的积极效应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1、向其他任课老师收集学生的有关信息,经常让学生以随笔的形式来夸夸班级中的同伴,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充分相信学生的自我实现潜能,引导自己对每个学生持有正确的期望。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和发展计划,并鼓励每个学生对自己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帮助他们激发自己的高层次的成就动机。3、在课堂讨论和提问时,特别关注成绩较差的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时,尽量给予充分的时间和提示,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4、对学生的评定要公正,不以一次的好坏表现而轻易下结论。尤其对表现不好的学生,更应当关注他们的进步和变化而非现在的表现。
1.2 多元评价,赏识每一个学生。1983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首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生观与学习观。"绝对的差生"是不存在的,某一方面的差生可能恰恰是另一方面的优生,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某方面的特长生。记得有一次,科学老师赞赏地指着我们班那位男生说:"你们班那位男生太棒了,思维活跃,上课发言积极,动手能力强,知识面又广。"我惊异地看着这位老师,再一次地确认。没错,老师指的就是那个其他所有的任课老师的头痛学生。上课做小动作,作业不按时完成……他的不足似乎说都说不完。
1.3 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每个学生的环境和条件也存在很大的差别,除了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外,还对特殊学生辅之以个别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教育对象顾虑较少,可以基本无保留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倾吐心中的秘密,也有利于老师对之耐心、细致、深入地进行帮助。我主要通过"悄悄话"信箱、日记、作文来了解学生碰到的难题,开展个别辅导,进行个案分析。
2.以成功体验为雨露,滋润每一个学生自信的心田
2.1 创设成功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内在潜力。成功体验是促使学生增强信心的关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为这些学生创设更多的成功机会,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专长与潜能,教师要善于发现它,并且让学生的特长充分展示,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我班有一个学生主课成绩都差,但擅长美术,于是我就从发扬她画图特长入手,肯定、赞扬她的美术才能,让她担任班报的美编,鼓励她参加美术比赛……当她的设计的板报受到大家的好评,当她的美术作品频频获奖时,其自信心也渐渐修复了,开始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也能大声地说出"我能行"。
2.2 更新评语形式,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暗示。激励性的评语是教师走近学生的一条捷径,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暗示的契机。近几年来,我给学生写期末评语时,以"一个孩子一本书"为前提,把自己的热情和对学生的爱心融于评语之中,力求写"实"、写"活"、写"美"。
除了期末总结性评语外,我还尝试运用各种各样的评语形式如:别具一格的作业评语、画龙点睛的作文评语。句句评语似点点春雨,滋润着满园的花蕾。
3.化无尽师爱作春风,扬起每一个学生自信的风帆
学生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学校、班级环境以及老师的态度,往往左右着学生一生成长的方向。因此,作为老师应该给予每个学生包含真情的无私的爱,需要让学生知道你爱他、喜欢他。
3.1 你是班级里的一分子。对于学生来说,认为他是整个集体里的一员并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很重要,这将帮助学生在学校环境中确立自己的位置。学生们需要感觉到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牵扯着老师的视线,即使他们不在校的时候同样能够牵动老师的心。我努力地用各种方式让我的孩子们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运动会场上,我给那落在后头却坚持跑完5000米的孩子温暖的拥抱;期中考期末考前的班会课上,我想出各种点子陪着他们游戏,让学生放松考前的紧张心理……
3.2 用博爱之心,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对落后的学生,我总是细致入微地去体察他们,当某个同学作业没有认真完成时,我亲手为擦去潦草的字迹,告诉他优秀作业的标准,使他逐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当课堂上有人违反纪律的时候,我利用表扬他人的手段,用眼神提醒他要遵守课堂纪律;下了课,我总爱在班级里呆上一会儿,特意和他们聊一聊,说句:你今天在课堂上发言了,真棒,要继续努力喔!
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就融洽了。我发现老师越是将情感充分地表露在语言、表情甚至举手投足等姿势上,就越能引起其情感上的共鸣。
3.3 严慈相济,鼓励优秀生更上一层楼。我认为,在教育过程中,不能过分溺爱优生,对优生的过错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这样就会使优生弱化自控能力,品德滑坡。所以,对优秀的学生,我经常给他们树立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他们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进。扬长避短,严慈相济,使优秀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坚定了对自己的信心,也使教师的教育日益显效。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每一个后进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让全体学生都一起高歌:"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这是新课程对我们的新要求。为了使每个学生从内心喊出"我能行",满怀信心的迎接明天,我愿我的爱,我的激励化作春风,扬起每一个学生自信的风帆,让他们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关键词】自信心 品尝 面向全体 增强 建立 培养 结论性 思维 想象
自信心是学生学好数学前提和基本动力,是学生掌握文化知识、走向成功的根本保证。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它不仅是对自己能力的信任,更是对自己所追求目标的坚定信念。有了它,才能驶向胜利彼岸。著名科学家门捷列夫说:“只有自信,才能让人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工作,而不被怀疑吞食你的想象力”。苏格拉底也说过:“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只要看他是否具备自尊与自信”。总之,自信是通向胜利的导航塔,是所向披靡的动力。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呢?下面谈几点做法。
一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前提。数学本身是比较抽象的,甚至是枯燥的。要让学生们爱上数学,并在数学学习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丰富的色彩和变化的画面刺激学生视觉,使他们有了新鲜感,进而产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欲望。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时要善于发挥各种媒体的长处,譬如对声音的运用,再巧妙的人工模拟也不能代替真实声音的效果,而视频图像所传达的那种真切、完整、丰富的信息,也不是一种动画效果所能实现的。因此,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尽可 能运用那些真实的媒体,减少对这些媒体的技术处理与修饰。课件出示,学生展开辩论,教师指导。通过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二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将知识传授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把自己平时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充分理解掌握知识,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是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先让学生画个任意三角形,然后我对学生说:“请大家把自己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量出来,只要你们把其中的两个内角的度数告诉我,我定能猜中第三个内角的度数。”教师这么一说,学生兴趣很浓,都想考考教师,看教师能不能猜中自己的,都认认真真的测量。许多学生把量出的两个内角的度数告诉教师,结果第三内角的度数很快被教师猜中了。学生感到教师真神,很想知道教师是怎样知道第三个内角度的。我在学生兴趣正浓之际,让学生把三角形剪下来,并指导学生把两个角撕下,拼在第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拼成了什么角?结果每个学生都拼成了一个平角。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得出:任何形状、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其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因为平角180度。这时,我又提出问题:“你们能解释为什么三角形最多只能有一个钝角或最多只能有一直角吗?”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三通过多种形式的游戏,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于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而是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于老师而言,没有去“填鸭子”,只是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自信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懂得树立自信能克服困难,增加勇气,获得成功,能帮助自己尽快地成长,从而树立自信心,这能为将来上社会,信心十足地参与社会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四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引导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浓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新颖的导语,会引发学生“猎新”的兴趣。如在教学“认识角”一课时,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在我们的图形王国中,有一群可爱的图形娃娃,它们幸福、快乐地生活着,经常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其中,要数‘角娃娃’最调皮了。这不,在图形娃娃们玩捉迷藏游戏的时候,角娃娃躲到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体上来了,你能把它找上来吗?”这样导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课的学习营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实践也证明,当孩子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他们的自信心就较强,他们就有不怕失败的心理,有自由发挥、充分交流的机会,有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自信心是学生向新的目标新的成绩前进的动力,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又会形成向更高目标进取的内驱力,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
二、利用生活经验,感受学习数学的兴趣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此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在教学“空间与图形”一课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球滚来滚去,有的甚至滚落到地上,他们有的跑到地上去追,还有的在桌底下钻来钻去,学生手忙脚乱。教师抓住这个契机,追问学生:“为什么球会滚到地上?而长方体、正方体却不滚来滚去呢?”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又追问:“为什么家具、包装箱都设计成长方体或圆柱体?”从问题中引出平面图形。
本课的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从生活中的平常物体引入,得到平面图形的学习活动,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学习数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这样的设计使数学活动生动活泼,学生更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运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针对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呈现: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后,让学生说说听后的感想。以这样的方式呈现,既生动有趣,又蕴含新知,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
四、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方式
关键词:数学学习;自信心;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272-01
自信心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品质或性格特征。而“数学学习自信心”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数学能力、认知、实践等方面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并愿意去尝试、努力、体验。它反映学生对自己学会新数学知识及在数学活动中顺利完成任务的确信程度。
“自信”是人们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自信”是学生学好数学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一个充满自信的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会找到快乐,看到光明的前途,他总是怀揣着梦想并为之而孜孜以求。现在农村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足够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毅力将是他们必备的心理特征。
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农村小学生中自信心不足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在数学学习中缺乏自信心的具体表现;胆小、孤僻、敏感,不愿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缺少主见,屈从别人,遇到一点困难寻求帮助;缺乏学习热情,课堂上不积极思考问题,不愿主动发言,回答问题胆子小、声音小;不敢接受挑战,把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往往归咎于自己天生能力差,智力水平低;见到老师采取回避、退缩的态度;目标不明确,意志力薄弱,缺乏进取心和应有的自制力。
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缺乏自信心,既是与生俱来的个性特点,更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家庭条件和教育等因素有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地域原因的影响
农村小学生地处偏僻地区,大多数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对待孩子的要求出现两种极端:一是望子成龙,对子女期望值过高,而他们又没有很好的掌握子女成才的规律和方法。常使孩子无所适从,导致自信心缺乏;二是读书无用论。认为自己没读多少书,照样过得好好的。所以对孩子要求不高,从而导致学习缺乏动力、信心不足。
二、学生自身的自卑心理原因
自卑心理是指由于不适当的评价和自我认识所引起的自我否定的心理状态。学生认为自己不如城里人,对自己评价过低;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听不懂的不敢问,不会做的题也不想跟同学讨论,更不和家长沟通,自暴自弃;不能正确地对待挫折和失败,于是产生悲观不良想法,以致自卑。
三、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原因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其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比如学生对数学概念与符号的理解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的不同,总有学生分辨不清正比例系、反比例关系。别人能弄清而自己不能,易产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外,由于农村小学生对社会信息了解相对滞后,接受新事物较慢,数学基础不牢,在课学习数学上遇到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缺乏自信心。
四、教师教育教学原因
农村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不是很高,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下面拟结合本人的数学教学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与大家探讨:
1、调整老师与学生间的关系
师、生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自信心程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应检查一下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是否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如果学生感到老师喜欢他,态度温和,学生的感觉就很好,往往就活泼愉快,积极热情,自信心强。相反,如果老师对学生训斥多,粗暴,态度冷淡,学生就情绪低沉,对周围的事物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倾注爱心,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维护农村小学生强烈的自尊心,以平等、赏识的态度,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敢说、敢想、敢做,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2、激发学习兴趣,激励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的基本心理因素。 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教得“有趣”、学生学得“有趣”。农村小学生在物质条件和认知能力等方面与城市小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他们更渴望丰富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把所教数学知识与农村特色密切地联系起来,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让农村小学生懂得他们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肩负着家乡建设的重任,只有积极进取,发愤学习,将来才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之人。要让他们知道,我们身边处处都有“数学”,任何事物都离不开数学;要介绍一些科学家特别是数学家的成才故事,学习他们远大志向和执着精神,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3、加强对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有些学生,智力并不差,学习也认真了,但是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他们所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学习方法不当所造成。所以教师要与学生一道挖根源,帮助学生寻到正确的学习数学方法,一有进步就立即给予肯定,其学习信心定会逐步加强!。
自信心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扮着及其重要的角色,自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成绩的优劣.所以要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成绩,首先要建立他们的自信心。
1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信
数学知识,内容多,需要掌握的公式、定理、公理虽然多,但是他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认真的研究、总结、不断地寻找规律是可以把数学学好,学通,学精的。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学数学也是一样。开始时觉得枯燥无味,但是只要他们认真学习,不断地总结出数学规律,体会公式定理的应用方法,慢慢的就会感觉到数学也没有什么神秘的。例如:在学习公式的应用时,学生对的计算不知道如何应用公式而是硬算,这样就觉得很麻烦而且很容易出错。如果应用公式进行计算就会很容易。
原式。
如果老师这样讲学生就会觉得简单,但是怎样变成二数和乘以二数差的形式呢,学生会觉得很难找不到方法。这时老师就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本题的特点,两个因式都是三项,而且对应项都相同,只是有的项符号不同。我们把符号没变的分为一组,符号变了的分为一组,这样就组成了二数和乘以二数差的形式,就可以直接应用公式进行计算。学生掌握了这种规律,解题时就会觉得得心应手了。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注意分析题目的特点,找出解题的规律,不断地总结解题经验,再用以掌握的解题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就不会觉得困难了,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 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使学生增强自信
学生都是想学好知识的,他们都希望自己能有好成绩。并进入高一级的学校深造。因此每一个学生都有内在的动力,只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同学在困难面前能够不畏艰难坚持下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而有的同学则刚好相反,在困难面前表现得很软弱无力,不能迎刃而上,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就是比别人差,永远也赶不上别人,选择了放弃。这时如果有老师给予鼓励,关心和帮助的话,情况就不一样了。
学生在开始下决心学习时总是遇到很多困难,如对公式的理解不是很透彻,运用时总是觉得不那么的顺畅,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大脑里总是朦朦胧胧的做对做错不知道,这时他就更需要帮助。如果老师在这个时候对他加以指导的话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这个时候若是没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受到很大的打击,学习信心也就随之而消失。因此我们必须抓住这个关键时期,给予学生关心、鼓励,告诉他再奋斗一下就会看到成效。同时要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学好数学的。
我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曾遇到过这样一位女生,身体条件特别好,体育场上是一个好的运动员尤其是长跑,但学习成绩就是不大理想。在一次田径运动会上她得了第一名很高兴。正当她沉浸在喜悦中的时候,我找她谈话说:“祝贺你得了一个第一,但是你如果在数学成绩上得个第一的话就更好了。你有那么好的身体条件,头脑又是那么的聪明,只要你能吃苦,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努力刻苦下决心那一定就能学好数学”。殊不知我和她的谈话真的对她起到了作用。从此她便认真学习不懂就问,上课听讲时真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听得很认真,特别是将知识的关键时刻她怕听漏掉一个字。她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自信心不断增强,结果在期末考试时数学成绩进入了优秀的行业。后来初中毕业后考入了我县的重点高中,高中毕业后考入了重点大学。
3 家访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一种有效途径
与家长联系的方式很多,比如家长到学校与老师谈,家长与老师之间的电话联系等等,而这些联系方式往往都是学生在学校出了问题――学生不遵守学校纪律或是不认真学习等问题通知家长到学校商谈如何教育学生。其实这些都是学生反感的,不愿意的。对教育学生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起不到什么作用,反而使学生更加产生厌学的情绪。而老师亲自到学生家里走访,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老师到学生家里走访,不是去处理问题,更不是去告状,而是到学生家里了解情况。如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支持,支持又做了哪些事情,在哪些方面还做得不够,家长有没有能力支持学生的学习,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物质条件等等。总之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和家长联系,学生也会感到老师是在关心和爱护他们,并不是和家长一道教训他们。这样的家访学生是很乐意的。是学生知道老师的家访实际上是到他们家里做客的。这样学生会认为老师是重视他、关心她。因而学生的信心就会产生和增强,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我曾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班上有这样一位学生。刚进初中时他个子比较小,很瘦弱,学习上默默无闻,学习成绩在班上排中上。在初一的下学期,有一次课外活动时,我作为数学老师主动找他谈话。谈话的内容是:你对数学学习感觉怎样?“没什么感觉,做作业时照例题做,有时正确有时不正确。上课有时认真有时不认真” 她回答说。你想学好吗?“当然想学好啊!”她又回答。然后我就和他谈了一些学数学的方法,让他按照我说的去做。果然后来在上课中他比以前认真很多,我也经常关心他。但他总认为数学太难了,可能自己不行。这说明他的自信心太差了,不相信自己。于是在一个双休日我和另一位老师对他进行了家访。到学生家后我们受到了他父母的热情接待。在与其家长交谈时,我说:“王琪这个孩子在校很听话,也很遵守纪律,人也很聪明,一定能把学习成绩提高的。但要求家长支持学习尽量满足学习要求(如学习用具等)”。而我们的谈话学生也在场,他听老师说他很聪明时很高兴,并在当时暗暗下决心要提高学习成绩。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据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同时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白: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建立学生自信心的必备条件。实践也证明,当孩子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他们的自信心就较强,他们就有不怕失败的心理,有自由发挥、充分交流的机会,有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自信心是学生向新的目标新的成绩前进的动力,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又会形成向更高目标进取的内驱力,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如果学生遇到了困难,教师不应面露焦虑,应恰到好处地运用形态动作,以富有“会说话”的脸部表情和“信任”的眼神来激励学生深入思考,并可用“别急,慢慢想,一定能想出来”等关心的话语来鼓励他们。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优秀生的力量来帮助学困生学习,学生之间的互相探讨不仅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而且通过学生帮学生,避免了学困生辅导时的紧张情绪,有时会收到比老师辅导更理想的效果。通过创设这样的课堂氛围,从而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心,同时,也帮助每个孩子获得成功奠定了基础。这样,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一定会孕育出自信与创新的种子。
二、设计有弹性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由学生完成,使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实施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不同水平的数学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在学习了乘法计算之后,可以安排如下的活动:某花店有若干种标明价格的鲜花,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题目,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如5枝百合需要多少钱?20元钱可以配哪些花?三八节到了,你打算用30元钱给妈妈买怎样的一束花?等等。这样的设计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并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发展,也进一步表现了他们各自的创造力,同时,自信心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运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成正比,成功越多,自信心越强;挫折越多,自信心越弱。针对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呈现: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后,让学生说说听后的感想。以这样的方式呈现,既生动有趣,又蕴含新知,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再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把7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几个,还余几个?”这时,可以采用实物演示,指名一个学生分苹果给其他两个同学,然后请全班说说分的方法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呈现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分苹果这一活动对学生来说非常简单,他们都愿意来表现自己,当他们在大家的鼓励下获得成功时,学习的自信心就更足了
四、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于模仿和记忆,应该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数学。在这些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强化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还可以适当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拓展探索的空间。五、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方式
一、转变观念,热爱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局限于优等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更要厚爱学困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走路。亲其师,信其道,心理相融,情感相通,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育发生作用。逻森塔尔效应充分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期待,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对学生发展具有推动和引导作用。
二、寄予期望,增强自信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学生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都是有害的。期望过高,学生老是达不到目的,自然有损其自信心的树立与巩固;期望过低,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即能达到,自然谈不上树立自信心;只有期望适中,使学生经过一定努力才能达到,才有助于树立与巩固其自信心。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目标,让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以增强其自信心。
三、激发兴趣,吸引学生
兴趣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把数学教得“有趣”。我在开始的第一节课,首先让学生知道数学学些什么,学了数学有什么用。只要第一步开头开得好,就会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精神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心理环境,树立了要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给方法,获得成功
有些学生,智商并不低,学习也认真,但是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他们所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学习的方法不当造成。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科学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包括预习、听课、练习、作业、小结等环节。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这几个环节上往往做不好。如:他们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上课思想容易开小差,平时不重视及时复习,总是考试前才匆匆忙忙地复习,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等等。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