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安全管理体系建议范文

安全管理体系建议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安全管理体系建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安全管理体系建议

第1篇

(1)在施工方案及安全措施编制方面,施工单位应投人更多的人力和时间,认真审查图纸和现场,编制符合工程实际、操作性强的施工方案,针对特殊施工过程编制专门的安全技术措施,提高施工方案和安全措施的编制质量。

(2)在施工安全技术交底方面,应提高安全技术交底人员的素质和交底内容的针对性。施工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应当注重提高安全技术交底人员的文化素质、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结合工程实际,分不同工种、不同施工对象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交底文件需经双方签字确认归档,增强安全技术人员及相应操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

(3)在危险源识别与消除方面,应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设立专门的危险源识别小组,危险源识别小组要针对本工程进行详细调查、分析,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采用系统的安全分析方法建立本项目的危险源清单,并根据工程进度及时进行危险源清单的更新;建立危险源日常排查制度。

(4)在施工安全措施落实方面,应加强对危险性较大项目的安全专项方案实施的监督,如:脚手架方案、深基坑支护方案、高大模板方案、施工用电方案、起重吊装方案等。加强“四口五临边”的安全防护措施。

2 针对投入保障子系统的建议

(1)在安全专项资金投人方面,应保证施工企业安全专项资金的投人。施工过程中由监理工程师负责监督安全费用的使用,建设单位批准支付,由施工单位编制安全专项资金使用计划,并逐月申请安全费用支付。对于将施工安全生产费用挪作他用的单位和个人,应加大惩罚力度,以保证安全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将安全投人项目列人安全检查的范围,确保安全投人项目齐全。

(2)在安全防护装备和设施管理方面,建筑行业的有关部门应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安全防护用品和设施的使用。同时,施工单位应设专人负责安全防护用品和设施的管理,对进场的安全防护用品和设施进行试验和鉴定,合格后才能投人使用,使用过程中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及时报废已破损的安全防护设施和用品。

(3)在大型机械与特种设备管理方面,大型机械和特种设备必须经过有资质的单位鉴定合格才能进场使用,且应将它们列人安全检查项目,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维修保养,对已超使用期限又无法检测的设备及时报废。建立健全大型机械和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确实做到定人、定机、定岗,机械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合格取得特种操作证书方可进行操作,进行机械安装和拆除作业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和安全技术交底,对违规操作人员进行严厉惩罚。

(4)在危险物资管理方面,危险品必须严格分类放置和标识,并由了解危险品性质和防护知识的人专门负责。只有经过危险品使用教育培训的人员才能接触和使用危险品。对于违反危险品管理和使用规定的人员应严肃处理。

3 针对教育培训子系统的建议

第2篇

在进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时,应对来自终端的威胁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有效的终端安全管理体系。本文分析了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应包含的内容,阐述了传统分散式终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经验,对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见解。

关键词:

终端安全;一体化;体系建设

随着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日益显露出来,在信息安全保护实践中,各单位往往对数据集中的后台服务器投入精力较多,对来自终端的威胁重视不足。信息安全事件调查经验表明,多数信息安全事件的突破口来自终端,因此在进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时,应对来自终端的威胁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有效的终端安全管理体系。

1典型的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应包括的内容

1.1防病毒及终端入侵

防护包括对全网病毒、木马、蠕虫、流氓软件、间谍软件等恶意代码的识别、查杀,对可疑行为的阻断和告警。此类功能主要是基于代码检测引擎和特征库实现。

1.2补丁状态检查及分发

包括检查是否已安装操作系统相应的补丁,各类防护特征库是否保持更新,能够自动推送安装补丁和特征库等。此类功能主要通过安全软件读取系统注册表及扫描特定位置文件系统,并自动执行后台脚本实现。

1.3移动存储管理

防止内部滥用移动介质,杜绝内外部移动介质在内外网交叉使用,并通过特殊加密技术保证移动介质在非授权环境下不能被读取。此类功能主要通过向操作系统底层驱动注入代码和数据加密技术实现。

1.4终端准入管理

实现对网络接入终端的安全准入管理与控制,确保接入网络终端已安装要求的防护系统,且符合安全策略要求,有效杜绝非法外来终端私自接入网络。此类功能可以基于交换机端口进行控制或使用安全网关进行控制。

1.5非法外联监控

用于发现和阻止内部网络用户非法建立通路连接互联网或非授权网络的行为,以此防止引入安全风险或导致信息泄密。此类功能通常做法是定期检查与某个互联网地址或非授权网络的连通性,若有连通便会触发监控报警。

1.6主机监控审计

对终端用户的操作行为进行管控与审计,对安装的软件实行黑白名单管理,当用户的操作违反安全策略时,能够自动禁止或记录违规日志。此类功能一般需在终端驻留程序,根据设定的操作策略和软件清单执行。

2传统分散式终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产生兼容性问题。不同的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均需要操作系统权限并向底层驱动注入代码实现检测,各产品之间的操作冲突、导致兼容性问题已是常见现象,即使能够和平共存也会造成增加系统资源开销,拖累系统变慢等一系列问题。

(2)缺乏统一管理。在终端上安装使用多种安全防护产品,缺乏全局性安全管控,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不利于开展诸如安全数据的收集、汇总、统计等关联分析工作,无法系统性展示终端安全全貌。

(3)防护效果打折扣。不同的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在功能上各有侧重,组合在一起并不一定能全面覆盖用户的安全需求,由于底层机制的类同和兼容性冲突等原因,经常出现安全防护的真空地带,产生1+1<2的现象,使防护效果大打折扣。

(4)运行维护成本高。多种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同时使用,需同时与多个厂商采购维保服务,周期长投入大,运行上需要维护多套不同的策略表,从不同的来源更新补丁包、特征库等,都给运维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

(5)难以满足自主可控的要求。出于国家安全战略的需要,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应尽可能满足自主可控的要求。分散部署不同的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大多是基于历史原因分批分步建设形成的,存在一定的不可控安全风险。

3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思路

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应遵循“功能集中、统一建设”的原则,结合单位已有的终端安全防护现状,采用“整合式替代、替代后实现一体化管理”的思路开展。替代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安全设备国产化的要求,既实现终端安全防护各项功能,又可在统一平台下管理终端资产、终端信息、终端安全防护系统等,实现终端一体化安全管理。终端一体化安全管理可极大地提高运维效率,增强终端类安全事件联动,提高终端安全事件预警发现和处置能力,最终提高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以“资源整合、统一管理、分级部署、基准策略、量体裁衣、人力集约”为主要工作目标,最大程度整合单位现有软硬件资源、技术人才资源,节约资源、资金、人力成本,集成各类终端管理功能,逻辑上实行统一管理,总部制定基准策略,各地分支机构针对自己的情况,定制适合本辖区情况的安全策略,预留一定扩展空间,供各级机构在统一终端管理平台下的本地化处理。建议分四个步骤进行:①率先落实国产化替代,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不再考虑国外产品,实现完全国产自主可控,这一点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市场上都已不存在问题。②整合现有终端安全防护系统的功能,在实现病毒防治、补丁分发、非法外联监控、准入控制、移动介质管控、安全策略管理等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各功能模块的数据整合与联动。③增加资产管理、操作审计等功能,并实现一体化关联和统一展现,进一步完善系统的管理功能,能够进行终端状态、终端信息、安全事件等信息的展示、分析和处理,实现对安全事件的及时发现、告警和处置,及时消除安全事件对终端的影响。④在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安全管理,通过对终端安全状态的统一定量评估,实现对各部门、各分支机构的终端安全态势评估,掌握终端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整改完善提供数据支撑。在功能方面: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应主要包括但不限于防病毒管理、终端入侵检测防护管理、补丁分发管理、移动介质管理、非法外联管理、终端准入管理、主机监控审计管理、终端信息管理、安全策略管理、终端运行状态统计管理、安全事件管理、运行报表管理、考核指标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实现终端安全防护系统的一体化管理和安全防护系统的资源整合,实现安全防护策略的统一管理,建立全面、集中、统一的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在管理方面:实现与终端安全管理制度相适应的安全管理要求,实现总部与各分支机构终端信息的统一集中管理,实现终端安全控制策略的统一配置、自动筛查、告警和展现,实现定期安全类报表的自动生成和展现,实现安全管理人员的统一工作平台。

4结语

要实现对信息安全闭环式管理,仅仅重视信息系统服务端的保护是不够的,必须重视对每个入网终端的安全管理。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从技术上采取了多种手段强化终端的安全防护和管理,为强化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不是说建好系统就万事大吉了,对一个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而言,永远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再好的技术手段,也只有和管理制度相结合,并加以强力执行,才能达到预定的安全目标。

参考文献:

[1]孟粉霞,王越,雷磊.统一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在内网中的分析及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3(8):70~71.

[2]田永飞.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应用初探[J].金融科技时代,2015(12):45~47.

[3]王义申.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在企事业单位内网应用的分析[J].计算机安全,2007(7):63~65.

第3篇

在进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时,应对来自终端的威胁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有效的终端安全管理体系。本文分析了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应包含的内容,阐述了传统分散式终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经验,对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见解。

关键词:

终端安全;一体化;体系建设

随着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日益显露出来,在信息安全保护实践中,各单位往往对数据集中的后台服务器投入精力较多,对来自终端的威胁重视不足。信息安全事件调查经验表明,多数信息安全事件的突破口来自终端,因此在进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时,应对来自终端的威胁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有效的终端安全管理体系。

1典型的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应包括的内容

1.1防病毒及终端入侵防护

包括对全网病毒、木马、蠕虫、流氓软件、间谍软件等恶意代码的识别、查杀,对可疑行为的阻断和告警。此类功能主要是基于代码检测引擎和特征库实现。

1.2补丁状态检查及分发

包括检查是否已安装操作系统相应的补丁,各类防护特征库是否保持更新,能够自动推送安装补丁和特征库等。此类功能主要通过安全软件读取系统注册表及扫描特定位置文件系统,并自动执行后台脚本实现。

1.3移动存储管理

防止内部滥用移动介质,杜绝内外部移动介质在内外网交叉使用,并通过特殊加密技术保证移动介质在非授权环境下不能被读取。此类功能主要通过向操作系统底层驱动注入代码和数据加密技术实现。

1.4终端准入管理

实现对网络接入终端的安全准入管理与控制,确保接入网络终端已安装要求的防护系统,且符合安全策略要求,有效杜绝非法外来终端私自接入网络。此类功能可以基于交换机端口进行控制或使用安全网关进行控制。

1.5非法外联监控

用于发现和阻止内部网络用户非法建立通路连接互联网或非授权网络的行为,以此防止引入安全风险或导致信息泄密。此类功能通常做法是定期检查与某个互联网地址或非授权网络的连通性,若有连通便会触发监控报警。

1.6主机监控审计

对终端用户的操作行为进行管控与审计,对安装的软件实行黑白名单管理,当用户的操作违反安全策略时,能够自动禁止或记录违规日志。此类功能一般需在终端驻留程序,根据设定的操作策略和软件清单执行。

2传统分散式终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产生兼容性问题。不同的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均需要操作系统权限并向底层驱动注入代码实现检测,各产品之间的操作冲突、导致兼容性问题已是常见现象,即使能够和平共存也会造成增加系统资源开销,拖累系统变慢等一系列问题。

(2)缺乏统一管理。在终端上安装使用多种安全防护产品,缺乏全局性安全管控,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不利于开展诸如安全数据的收集、汇总、统计等关联分析工作,无法系统性展示终端安全全貌。

(3)防护效果打折扣。不同的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在功能上各有侧重,组合在一起并不一定能全面覆盖用户的安全需求,由于底层机制的类同和兼容性冲突等原因,经常出现安全防护的真空地带,产生1+1<2的现象,使防护效果大打折扣。

(4)运行维护成本高。多种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同时使用,需同时与多个厂商采购维保服务,周期长投入大,运行上需要维护多套不同的策略表,从不同的来源更新补丁包、特征库等,都给运维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

(5)难以满足自主可控的要求。出于国家安全战略的需要,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应尽可能满足自主可控的要求。分散部署不同的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大多是基于历史原因分批分步建设形成的,存在一定的不可控安全风险。

3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思路

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应遵循“功能集中、统一建设”的原则,结合单位已有的终端安全防护现状,采用“整合式替代、替代后实现一体化管理”的思路开展。替代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安全设备国产化的要求,既实现终端安全防护各项功能,又可在统一平台下管理终端资产、终端信息、终端安全防护系统等,实现终端一体化安全管理。终端一体化安全管理可极大地提高运维效率,增强终端类安全事件联动,提高终端安全事件预警发现和处置能力,最终提高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以“资源整合、统一管理、分级部署、基准策略、量体裁衣、人力集约”为主要工作目标,最大程度整合单位现有软硬件资源、技术人才资源,节约资源、资金、人力成本,集成各类终端管理功能,逻辑上实行统一管理,总部制定基准策略,各地分支机构针对自己的情况,定制适合本辖区情况的安全策略,预留一定扩展空间,供各级机构在统一终端管理平台下的本地化处理。建议分四个步骤进行:①率先落实国产化替代,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不再考虑国外产品,实现完全国产自主可控,这一点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市场上都已不存在问题。②整合现有终端安全防护系统的功能,在实现病毒防治、补丁分发、非法外联监控、准入控制、移动介质管控、安全策略管理等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各功能模块的数据整合与联动。③增加资产管理、操作审计等功能,并实现一体化关联和统一展现,进一步完善系统的管理功能,能够进行终端状态、终端信息、安全事件等信息的展示、分析和处理,实现对安全事件的及时发现、告警和处置,及时消除安全事件对终端的影响。④在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安全管理,通过对终端安全状态的统一定量评估,实现对各部门、各分支机构的终端安全态势评估,掌握终端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整改完善提供数据支撑。在功能方面: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应主要包括但不限于防病毒管理、终端入侵检测防护管理、补丁分发管理、移动介质管理、非法外联管理、终端准入管理、主机监控审计管理、终端信息管理、安全策略管理、终端运行状态统计管理、安全事件管理、运行报表管理、考核指标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实现终端安全防护系统的一体化管理和安全防护系统的资源整合,实现安全防护策略的统一管理,建立全面、集中、统一的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在管理方面:实现与终端安全管理制度相适应的安全管理要求,实现总部与各分支机构终端信息的统一集中管理,实现终端安全控制策略的统一配置、自动筛查、告警和展现,实现定期安全类报表的自动生成和展现,实现安全管理人员的统一工作平台。

4结语

要实现对信息安全闭环式管理,仅仅重视信息系统服务端的保护是不够的,必须重视对每个入网终端的安全管理。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从技术上采取了多种手段强化终端的安全防护和管理,为强化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不是说建好系统就万事大吉了,对一个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而言,永远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再好的技术手段,也只有和管理制度相结合,并加以强力执行,才能达到预定的安全目标。

参考文献:

[1]孟粉霞,王越,雷磊.统一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在内网中的分析及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3(8):70~71.

[2]田永飞.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应用初探[J].金融科技时代,2015(12):45~47.

[3]王义申.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在企事业单位内网应用的分析[J].计算机安全,2007(7):63~65.

第4篇

关键词:科学管理 人才激励 夯实安全

永华公司地处偃龙矿区,开采煤层为典型的“三软”煤层,矿井水、瓦斯、顶板等自然灾害对矿井安全生产的威胁很大。整合初期,由于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滞后,采煤工作面两巷压力大,不能保证正常的通风、行人断面;机电运输环节多、维修跟不上,生产时常中断;生产效率低下,安全难以保证。

为彻底改善矿井安全生产条件,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帮助下,永华公司以科学技术为先导,进一步规范安全管理,公司通过整章建制、健全机制,不断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步伐,用科技管理机制和体系推动了安全生产的健康发展,主要做法介绍如下:

1.健全科技管理体制,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科学技术是解决煤矿安全难题的金钥匙,是搞好安全生产的根本保障。为彻底解决自然条件差、安全管理难度大的问题,永华公司依靠科技力量,强化管理,加大投入,为矿井安全生产创造条件。

首先,公司按照专业分工,公司安全、生产、技术、机电等主要领导牵头,组织专业技术干部和基层管理人员成立了一通三防、防治水、顶板、机电运输和安全管理等五个专项管理工作组,具体负责各专业领域内重大隐患的排查与治理工作并履行以下安全管理职责:1、每月定期组织本专业系统的隐患排查,掌握系统存在重大隐患的数量、地点及现状;2、对重大隐患的治理方案进行审查和专业指导,并提出具体的批复意见;3、对重大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跟踪管理;4、对重大隐患的治理效果进行验收和评价。

其次,公司还针对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主要灾害治理,建立和完善各种激励机制,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和科研攻关工作:1、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公司针对瓦斯、顶板、矿井水等主要灾害治理,对技术干部和管理人员实行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2、对于在专业领域组织科研攻关活动,取得显著效果的,公司按照安全奖罚办法规定兑现特殊贡献奖;(3)对于科研活动所需,公司全力支持,重点项目由公司负责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研发;(4)定期组织技术骨干力量外出参观学习新技术、新工艺,增长技术人员的管理才干;(5)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提高技术岗位工资待遇,从事一线技术管理岗位满三年的技术人员经考核合格一律安排在中层干部管理岗位挂职锻炼;对在岗中专及以上学历的生产技术人员,实行技术岗位津贴制,由公司总工程师牵头,人力资源部负责每季度进行一次集中评审,并按照考核等级发放技术岗位津贴。

其三,为保障矿井主要灾害治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公司在人才缺乏的情况下,采取外部招聘和内部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在各矿建立了专业探放队伍,配置了专用设备、物资和必备的工器具,满足了矿井安全生产需求。

在科技管理机制上,充分体现了安全管理的三个原则:第一,安全管理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原则;第二,安全管理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第三,管理、装备、培训三并重的原则。规范化的尅及管理机制,为永华公司安全生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技术干部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公司安全生产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永华公司完成了集团公司科技计划任务,各类科技项目成果共136项,其中应用成果26项,推广成果21项,技术革新41项,五小成果48项。其中:“三软”低透气性高瓦斯极不稳定煤层瓦斯综合治理研究成果和“大段高台阶式双钻机注浆系统在一矿技术改造主、副井井筒工作面预注浆研究与应用”均被评为永煤公司2008年度科技成果一等奖;“黄土覆盖层滑坡区密集建筑群下煤层控制开采技术研究”成果被永煤公司2008年度科技成果二等奖。组织申报已受理专利四项:其中,巷道U型钢和工字钢支架顶棚与前探梁固定装置被指定在集团公司内部推广应用,三软煤层钻孔泄压技术和三软煤层瓦斯抽放技术研究在偃龙矿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发挥科技先导作用,夯实安全生产管理基础

对于整合矿井尤其是小煤矿,普遍存在安全管理基础薄弱,管理体制不健全,安全理念不能完全一致,安全管理行为不规范,安全效果不稳定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不良现状,最有力、最有效的措施就是科学技术,因为科学的作用是真实和直观的,比空泛的说教作用更直接。在科技管理手段上,永华公司非常注重在科技服务职能上下功夫,提升科技管理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科技管理的内容贴近矿井安全。永华公司针对每个矿井的自然灾害特点和安全管理重点,确定公司科技投入导向和科技力量的配置,为各矿开展科技管理工作提供人、财、物的支持,使矿井科技管理工作重点突出、成效显著。在“三软”煤层支护的研究上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创出了安全稳产的示范工作面;在瓦斯抽放管理上采用“水力冲孔”“一孔三用”“穿层抽放”等多种举措,取得了重大突破,保障了矿井安全生产;在矿井防治水管理上形成了成熟的经验,为公司培养了专业探放水力量。通过内部学习交流,使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在总体一盘棋的基础上,达到了互促并进的管理效果。

第5篇

关键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是一套系统化、程序化,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科学管理体系,为企业搞好职业健康安全工作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论文参考。一个有效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必然要涉及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有关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和职能分配,涉及按照管理程序所实施的管理过程控制,涉及实施管理所需的资源(人、财、物等)支持等。我从单位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几年的运行管理经验分析,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应注意几个问题。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应结合组织现有的管理基础

一般组织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上,都存在着原有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资源等。而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建立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际上是组织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改善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行为,达到持续改进目的的一种新的运行机制。它不能完全脱离组织的原有管理基础,而是在标准的框架内,充分结合组织的原有管理基础,进而形成了一个结构化的管理体系。

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改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是依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中要素所规定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及管理评审等环节实施,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法律、法规的完善,客观情况的变化以及人们职业健康安全意识的提高,自身会不断地改进、补充和完善并呈螺旋式上升。每经过一个循环过程,就需要制定新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并实施新的管理方案,挑战相关要素的功能,使原有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达到一个新的状态和水平。论文参考。

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应充分反映组织的特点

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结构的支持及建立和运行所需投入的资源,都会因组织的规模、性质等条件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组织要根据标准所提供的结构框架,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建立和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尤其对一些机构重组的企业,要做好前期初始评审工作,对各个分厂或单位的安全生产现状进行详细调研,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更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实施标准的要求,做到切实可行。即使规模、性质相类似的企业在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也不能相互机械照搬,否则会造成“两张皮”现象的发生。

4.与其他管理体系的结合

现在许多企业按照ISO9000标准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按照ISO14000标准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有些企业还建立了标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及标准体系遵循着共同的系统化管理原则。论文参考。特别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与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具有相同的运行结构模式。所以,在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可以借鉴其它体系建立的思路。此外,还要注意各个体系之间的接口,特别是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内容上有更多交叉,要注意二者的有机结合,避免出现相互矛盾和职责不清的现象。现在有的组织实行管理体系一体化,在建立企业综合管理体系时,不得将各类管理标准简单地整合或叠加,需要按照系统化的原则,结合行业管理要求和企业发展需求,做到相互统一和高度融合,避免条块分割、资源浪费和重复劳动。

5.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一批素过硬的队伍来维护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相比较,条款较少,但在实际运行中却相对较复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和审核的依据除了标准和单位的体系文件外,还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所以体系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还要熟悉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行业的一些职业健康安全规定和要求,才能在体系审核过程中、运行管理中更到位、更深入。因此,各单位在注重对内审员、贯标员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培训、学习的同时,应加强对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及法律法规的培训,应鼓励体系管理人员参加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的考试,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这个安全管理工具和系统方法,才能切实、有效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第6篇

关键词:医疗器械;安全管理;体系

随着医院医疗技术的发展,新的医疗器械不断在临床中应用,医疗器械品种不断增加,医疗器械已经发展成为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高新技术的系统性医疗设备。随着医院医疗器械数量和复杂性的增加,质量和风险问题也日益突出。

一、现代医院医疗器械安全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医疗器械安全使用管理意识不强。近年来虽然国家出台了多项医疗设备管理规范,目的是为了推进医疗器械管理能逐步向科学化发展,在等级医院的评价标准中所占的分值比例也是越来越高,要求也是越来越严,使医院在医疗器械的资产管理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在安全使用管理方面的意识很薄弱,对发生在身边的不良事件和安全事件认为不过是小事或存在偶然性,没有认识到是安全管理不到位造成的。

(二)医疗器械安全使用管理制度不健全。现代医院在临床、医技、药学等学科的质量管理方面已经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医学装备学科建设上还比较薄弱,尤其在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上还存在空白。医院每年都在采购大量的医疗器械,主要以高端的医疗设备及高精尖的医疗器械为主,目前许多医院存在重采购轻管理、轻安全使用的现象。医疗器械安全使用管理制度不健全,意识薄弱,管理手段较为落后。

(三)医疗器械安全使用内控不健全和监管不严。目前,医疗器械市场带有一定的垄断性和外部性,造成供应商和使用者信息不对称,医疗器械市场是市场失灵的典型市场,市场机制在该领域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资源配置未实现最优。现代医院在采购医疗设备时还存在许多不透明、不公开的行为,给医院和患者都带来了不好的影响,这也正是医院器械安全使用内控不完善、监管不严的问题。

(四)医学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和专业技能水平不高。目前,医院装备科的学科建设还比较落后,对医学工程人员的要求不高,只要具有简单设备的检修知识就可以了,忽视了工程人员的引进和培养,造成了技术好的工程师流失,而在院的工程师由于缺乏应有的培养和重视,专业知识水平不足,跟不上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对医疗设备的技术原理和性能了解甚少,以至当设备发生故障和损坏时,当医疗器械性能退化时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准确地判断问题,就会影响设备的安全使用,有可能会造成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

(五)医疗器械安全使用信息化建设滞后。现在医院在医疗器械管理方面信息化程度不高,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医疗器械的管理还存在手工操作,工作效率低、人员成本高,所有数据都分散在各个部门,没有整套可追溯的管理系统。随着医疗器械安全管理要求的日益严格,医疗器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被管理者提出,医疗器械从生产到使用、维修、报废进行全程管理,及时掌握医疗器械的使用动向和各方面数据。通过全过程管理,可以更早地发现采购和使用时的异动情况,及时进行风险的控制。

二、现代医院医疗器械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一)创建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组织架构。各级医疗机构要建立起包涵医疗器械采购、管理、使用、审计的医疗器械装备委员会,在组织架构中精确定位组织人员的职能,并制定相关的绩效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使医疗器械装备委员会能有效行使其职能,确保医疗器械的使用能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同时,在一级管理组织架构下建立二级安全管理员,协助一级组织进行精细化管理,确保管理到位。

(二)完善医院医疗器械安全管理机制。医疗器械安全管理是贯穿于医疗器械的全生命过程,是确保医疗器械安全使用的有力保证,具有标准化的管理程序。结合某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疗器械安全管理的应用实际,安全管理应贯穿于医疗器械在医院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即在其使用、维修维护以及回收报废的整个环节。对于医疗机构,首先,应提高对医疗器械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制度和操作层面去设计医疗器械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医疗器械安全管理的基本模式框架,积极开展风险评价,推进医疗器械淘汰机制的建立。其次,医务人员是医疗器械使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熟练掌握医疗器械的使用环境、程序、方法,知晓医疗器械的使用事项,了解医疗器械监管法规,及在医疗器械使用中承担的责任,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有着不可推卸的义务。再次,在使用医疗器械过程中,对医疗器械使用中的安全危害以及对病人造成的伤害情况,应及时、如实地向监管部门汇报,并积极协助他们开展调查工作。最后,医疗器械管理部门要依法记录并保存医疗器械安全信息。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保障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

(三)健全医疗器械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健全医疗器械采购管理机制将成为重中之重。因此,健全医疗器械从采购到使用到维修、报废的闭环管理机制,运用内部与外部监督力量加强内部控制评审,通过内部审计机构和纪委的监督,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同时,推进医疗器械管理的可视化、标准化、规范化,利用外部监督,增强采购和管理的透明度,减少和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四)提高医疗器械维修管理的规范化。制定包括“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制度”,“医疗器械淘汰、报废、降级管理规定”、“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制度”、“大型医疗设备运行巡查制度”、“医疗设备维修值班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在医疗设备安装验收合格后,正式投入使用前,医学装备科应将医疗设备的使用操作说明书、维修手册,明确基本的操作步骤和正确的使用方法交给使用人员,可以贴在机器旁边醒目的位置。操作人员经过培训,通过使用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操作。使用部门对医疗装备科的维修人员的工作进行实时监督,并和其绩效考核结合,使用科室要主动参与医疗器械管理的全过程,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到责任到人,记录全面,把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作为维修管理工作的重点。

(五)重视医学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随着医院的快速发展,医院有必要建立医学装备科,建立学科发展理念。对医院的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做好巡视和与维保单位沟通的职能,同时还要具备医疗设备的管理、维修、维护、质量控制、使用培训以及评价等职能。第一,医院在录取的时候就要结合医院的需求择优录取;第二,工程技术人员要不断地完善自己,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要及时掌握医疗器械管理的国家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第三,工程技术人员要依法持证上岗,对于特殊急救设备要通过技能考核才能上岗;第四,医学装备科人员也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合理分工,做到术业有专攻,把工作做精做细。

第7篇

关键词:医院管理 信息系统 安全体系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医院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当中,极大的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对医院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网络系统的开放性等不确定性因素,一旦医院的信息系统遭到攻击导致信息泄露,系统瘫痪等问题,这样就会极大的影响医院的日常运营。因此,建立医院信息系统安全体系,保证医院信息管理的安全运行,对医院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

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医院的广泛应用,通过计算机对医院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等,对于医院科学高效的处理日常经营事务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特殊性,医院的信息系统安全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网络系统的风险性

当前大多医院的管理信息系统都与外联网络联系在一起,内外网之间缺乏明确的间隔和界定,因此在外联网络上缺乏安全防护。医院的信息系统登录一般是账户和密码的组合形式,所以一旦密码被盗用,就会产生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系统缺少有效而安全的认证手段。此外,随着医院网上挂号业务的开展,病人、医院的各种信息开始需要在网上得到共享,这会存在来自互联网的很多黑客的恶意攻击,从而使得信息泄露。

(二)系统操作人员的水平低下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指数跟使用计算机的工作人员也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很多工作人员缺乏基本的计算机系统操作知识和计算机安全知识,可能存在很多的违规操作,致使信息泄露,外部的恶意入侵等安全问题的出现。再者,对于工作人员访问权限的设置必须要有一定的等级规定,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三)各项规章制度及监控机制不够完善

医院对于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系统维护,系统操作流程,以及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缺乏明确的规定。而且即使有规定,很多工作人员也没有按照规定实施,这也可能导致很多人为的灾害等安全隐患的产生,医院缺少有效的监控和防范措施。

二、构建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对策

由于医院经营工作的特殊性,必须要保证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这就要求我们要从网络、系统、用户、数据、制度等各个方面来加强信息系统的维护,保障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和使用安全。通过改进各项技术和完善制度管理来加强安全管理,构建医院的信息系统安全体系。

(一)改进信息系统的各项技术,提高防护手段和水平

医院要及时更新系统的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并安装入侵检测系统进行实时检测,防范各种病毒以及黑客的不良攻击。为了防范自然损坏和不法入侵,应安装备份服务器,做好日常数据的备份和恢复。此外,还要保障系统的用电供应, 防止突然断电造成数据损失。因此,医院要不断地研究和发现信息系统存在的漏洞、缺陷以及面临的各种风险与威胁,并积极寻找相应的补救方法,防范于未然。

(二)加强账号和密码管理,保障用户登录安全

医院要对访问信息系统的不同工作人员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并且拥有不同的查看、编辑、修改等权限。并且对于用户登录的账号和密码进行有效的管理,一般密码应选择动态密码和安全口令等。医院并对用户进行身份及使用权限的认证,并进行分组管理。这有利于保障医院以及病人的信息安全。

(三)积极进行人员培训,组建专业人才队伍

医院要对信息系统操作的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安全意识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水平和积极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医院要积极引进相关技术人才进行各项系统软件的开发、测试、评估等工作。除此之外,要对系统的操作人员进行系统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以及常见故障等问题进行专门培训,这样有利于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和安全运行。

(四)制定紧急预案,保证医院工作顺利进行

医院的网络管理员平时要定期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检查,查看各项数据的备份安全。对于突发事件,要及时确认迅速定位,并做出全局预警。因此,医院要想不仅能够对已知事件进行迅速处理,而且能够对未知事件也可及时处理,就要求医院必须制定紧急预案,明确各项措施,将医院的损失减少至最少。

(五)加强和完善医院的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

医院要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国家有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政策法规,提高其自觉性和警惕性。并且要制定严格的信息系统操作流程,杜绝违规操作等的产生。要制定完善的系统维护制度,定期进行各项检查和考核。医院对于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建设要有一个长远而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并通过相关制度和组织管理来实现。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医疗服务的扩大化,要想提高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的医院的经济效益,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就必须加强和完善医院的管理信息系统安全体系。从技术、制度、管理等众多方面不断完善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从而保障医院医疗和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云军,陈坤,叶永斌.医院信息系统安全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医院管理论坛,2012

第8篇

【关键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关系;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A

对比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而言,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以及发展力量却是不可小觑的。我国自2004年以来开始大规模、大范围的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第一批试点行业包括机械制造行业、高位化学品生产行业、冶金行业、以及烟花爆竹生产企业等。经过6年的发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于2010年提出并颁布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p t9006),这一规范的颁布与实施意味着我国广大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通过制度标准的方式加以了规范。为了进一步推动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促进其良性发展,笔者认为:通过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其加以引导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本文主要针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推动措施展开详细阐述。

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关系分析

2011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了面向我国广大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28001),该要求自2012年2月1日其正式实施,主要作为对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要求与标准化规范。GB/T28001当中最大的特点在于:与质量体系以及环境管理体系等相关标准规范具有良好的兼容性;突出了健康在整个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价值;增设合规性评价。实质上,GB/T28001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这两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在运行原理、管理基础等多个方面存在极大的相似之处。这也正是以GB/T28001为标准,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为工具,助力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所在。现针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从相同点的角度上来说,GB/T28001下与安全生产标准化两者在运行原理、管理基础、管理理念、以及实施方式这几个方面均存在紧密联系:首先,同GB/T28001引导下的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一样,安全生产标准化也以PDCA戴明模型作为运行原理,且管理基础也是建立在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之上的。同时,GB/T28001当中所遵循的预防为主,事故防范的管理理念对于安全生产标准化而言同样适用,且两者的实施方式均是通过企业构建体系,申请外部评审的途径达成。

但,GB/T28001下与安全生产标准化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比如说,从要素层面上来说,GB/T28001是在框架限定范围内加以执行,而安全生产标准化则将规范划分为了人员、设备等多个要素,针对性更加突出;同时,GB/T28001当中的审核以自愿为基本原则,这对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并不适用,而需要体现国家的强制性达标。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GB/T28001下与安全生产标准化两者在体系建设以及审核过程方面基本一致,可以通过对以上经验的应用,助力于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同时,可以以对PDCA戴明模型的遵循为切入点,提高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整体质量与水平。

2 分析如何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对于现阶段绝大部分行业领域的企业而言,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还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安全管理方法,在建设方面,企业大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标准化的经验参照,也缺乏成功案例的规律可循。因此,为了促进企业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方面的质量与水平,笔者认为:现阶段已发展成熟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当中有很多值得借鉴与参考的地方。具体而言,值得企业采纳并应用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机构方面:结合GB/T28001下的相关经验来看,要求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相关建设工作的过程当中,以企业负责人以及分管领导、下属部门责任人为核心,构建工作小组,推动建设工作的开展。实际工作中,可以借鉴GB/T28001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模式,以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作为小组班底,以企业负责人为小组主任,以分管领导以及责任部门负责人为小组副主任,积极展开有关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工作。

(2)人力资源方面:在GB/T28001的要求下,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过程当中,多是通过培训考核内审员工作队伍的方式,为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人力支持与保障。这支工作队伍具有丰富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经验,同时在安全生产知识以及安全操作技能方面掌握度高,因此,可以通过对该工作队伍的再造与改编,形成能够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供动力支持的工作队伍。

(3)文件体系方面:企业在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过程当中,要求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能够在政策法规当中发挥支撑价值的文件体系。而同时,在GB/T28001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当中涵盖有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以及作业文件在内的文件要素,形成了可靠且稳固的文件体系,对企业安全生产反应的主要责任,各个工作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等内容进行了阐述。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当中,以上文件内容的合理提取,再适当补充与完善的基础之上,形成支撑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文件。

3 结束语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对于企业前期所构建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而言,在以GB/T28001为依据,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建设与规范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对于企业在展开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方面也是同样的。为了能够在尽量控制资源消耗的同时,提高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质量及其效率,就需要以发展成熟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为工具,借鉴其中的系统架构以及基础要素,参考成功的案例及实践操作经验,在提高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可靠性的同时,节约能源消耗,减轻企业负担,促使效益最大化发挥,以上也正是本文展开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及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相关问题分析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1] 赵慧,杨振宏,田彦清等.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调查及模式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07(12):163-167.

[2] 李传华,钟江平,秦杰等.大型环保企业“4全-3S-2E-1H”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探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3,39(8):90-92.

[3] 王凌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与安全文化建设结合实施模式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9(4):161-165.

第9篇

关键词:安全生产标准化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整合 一体化 达标

1 前言

国务院在2010年7月19日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上海市政府又下发了《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通知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10〕35号)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全面开展安全达标,深入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在此背景下,中海集团、上海海运(集团)公司提出了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工作要求,要求企业按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标准,积极组织开展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的建设活动,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企业。

2 以职业健康体系为构架,创建“标准化”达标企业

2.1标准化与职业健康体系的区别

*标准化采取强制建立的原则,而职业健康体系采取自愿原则,组织是否实施该标准,是否进行职业健康体系的认证,取决于组织自身的意愿。

*标准化有量化分级,而职业健康体系无量化分级。

*标准化有起点要求采用千分制考核,而职业健康体系并没有起点要求。

*标准化以隐患排查治理、预测预警为基础,而职业健康体系以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为基础。

*标准化强调现场管理,更注重硬件建设,而职业健康强调流程管理,偏重软件建设。

*标准化是以企业自评、外部评审和政府公告的形式由政府颁发证书,而职业健康体系是由社会中介机构咨询和第三方审核颁发证书。

2.2 标准化与职业健康体系的共性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采用PDCA动态循环。

*要素化管理。

*强调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第三方审核。

*经过评审颁发证书。

3 标准化与职业健康一体化体系建立

3.1 整合标准化和职业健康两种体系的原则,从要素和文件两个方面入手。

3.1.1整合要素。以职业健康体系要素为主线,将标准化和职业健康体系的要素整合在一起。

下表1为《职业健康体系 要求》与《标准化基本规范》要素对照表

3.1.2整合文件。文件的内容应涵盖所有的要素,文件的数量应分别满足职业健康体系认证和标准化验收复审的需要。整合时应坚持以下三项原则:

1)实效性。 整合是寻求一种“自我约束机制”,因此,在整合过程中务必要杜绝“写归写、做归做”的不良倾向,做到“标准不降、程序不减、内容不缺”。

2)融通性。 整合要坚持“求大同存小异”,先行建立的要保持,后建立的不能另起炉灶,要互为补充,相互利用。

3)可操作性。整合必须做到“两符合”、“一提高”——既要符合法律法规,符合企业实际,又要有利于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通过整合、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让标准更有效地指导操作和管理。

3.2 整合标准化和职业健康体系要注意什么

3.2.1 领导的作用非常关键

标准化与职业健康体系一体化整合是一项前瞻性、系统性、组织性很强的工作,领导层的积极领导、参与及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效果。

3.2.2 全员参与事关成败

体系的运行需要公司所有部门的参与,只有所有相关的员工都理解和掌握了有关的要求及实施的方法,体系的建设才能成功。

3.2.3 注重灵活性与操作性

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以结果为导向进行流程的设计或改造,简化运作流程,建立高效的、有效的、操作性强的覆盖所有活动的管理运作系统。

3.3 标准化是职业健康一体化体系的基础内容

标准化是建立职业健康一体化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它相当于体系运行中的作业指导书,可以为危险源的辨识、运行控制、绩效改进提供方法和手段,它的标准化的量化指标使体系的运行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有利于体系的有效运行。

综上所述,标准化与职业健康体系是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工作两种可以相辅相成的管理标准和手段。两者各有侧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职业健康体系一体化的有效运行,来实现企业的“标准化”,最终达到降低职业风险,提高本质安全的目的。将标准化要素和职业健康体系的要素融合起来,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坚持落实管理体系不走样、坚持标准不放松,使公司建立自我约束、不断完善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能多快好省地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的稳定运行。

3.4 整合标准化和职业健康两种体系的步骤

我公司采用了聘请咨询师进行指导培训,企业自我整合的方式进行,分为七个步骤进行:

3.4.1 成立由总经理任组长的“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标准化建设工作小组”由生产副总经理任组长。各生产业务部门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

3.4.2 制订推进计划。明确6个月完成整合,将整合思路、要求、实施方案,任务分解表下发到各部门,实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整合工作全覆盖。

3.4.3开展学习、培训。请咨询师进行专业辅导培训,重点学习、理解标准化和职业健康体系的要素。使工作组的所有人员掌握两种模式的共同之处和差异所在,熟知整合的方式和技巧。

3.4.4 进行现状调查摸清家底。重新梳理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员岗位、工种、人员技术状况、生产工艺、作业环境、设备状况、特种设备种类数量等。

3.4.5 开展整合设计。内容包括整合的模式、组织机构的调整、公共要素(见表1)和专业要素的确定、文件的名称及数量、记录表格的名称及数量、确定各项整合任务的责任人和职责。按13个一级要素、40个二级要素的核心要求,对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工艺流程、操作规程、安全设备设施等情况充分梳理,编制安全管理制度目录。

3.4.6 修改完善文件。编制文件修改大纲,按《文件控制程序》要求明确文件(表格)的编排格式、编号规则、起草人员等。文件的完善由安质部负责牵头,修订顺序“自上而下”进行。重点对照标准化要求修订各类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力求做到每一类设备有一操作规程,每一操作岗位有一操作规程,让职工了解危险源及控制办法。在整合过程中,我公司按标准化的要求先后修订了40余项安全规章制度和近百项操作规程。

3.4.7 新文件的运行。做好文件运行和配套措施,如文件和表格应发放到位,并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贯标学习、培训。使相关人员熟悉、掌握标准,提高按照安全规程作业的能力。

4 标准化与职业健康一体化体系运行

4.1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运行。我公司举办了多种层次的培训,重点是公司的安全目标、过程及PDCA循环、员工的意识培训和结合岗位进行文件培训。公司各部门按照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规定实施。

4.2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实施。通过培训,使每个员工认识到自己应做什么、怎样做以及自身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从而确保能胜任自己的岗位和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

4.3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自评。试运行3个月后,按《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标准化基本规范评分标准》进行自评。

4.4 自评结果

我公司根据《冶金企业安全标准化安全管理考评标准》自查自评,得分情况如下:

1)总评审分为1000分,因缺项31项,计138分,实际评审分为862分。

2)自评得分725分,扣分项61项,合计扣分137分。

3)自评总分为725/(1000-138)*100=84.1分。

5 申报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企业

5.1 我公司于2012年8月下旬向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交《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报告》申报安全标准化二级企业。

5.2 2012年11月12日,经上海市安全协会专家审核,我公司得分82.2分,达标率为86.9%。

5.3 2013年1月30日我公司被上海市安监局核准为“标准化二级达标企业” ,授予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企业(商贸)证书。目前我司已进入巩固达标成果和持续改进阶段。

6 效果

6.1 通过自评和整改工作,对车间场地、动火区域、安全通道按规范划出警示线,改造车间氧乙炔供气管线,对全部管线进行规范标识,张贴安全警示标志和职业危害告知书。改善了作业条件和作业环境,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热情,明显提高劳动效率。

6.2 明显提高了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有效防范风险,控制和避免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企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

6.3 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了企业的信誉和知名度。

6.4 推进了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理念的发展。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得到提升,由过去的“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从外部要企业安全,转为企业要安全,会管理;员工由“要我安全”转为“我要安全”。安全生产理念已深入人心,逐步形成了人人懂安全、人人会安全的局面。

7 结论

7.1 按照国家规定,所有企业在2015年底前均要标准化达标,所以标准化和职业健康体系整合是当前很多企业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两体系的整合既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选择适宜的整合方式,更要充分分析、理解和掌握两者的共同之处和区别,“求大同存小异”。只有坚持科学、务实的态度,不断持续改进,标准化和职业健康体系整合工作才能收到实效。

7.2 我认为以职业健康体系为核心架构,以标准化的要素为基础,将标准化的一级要素和二级要素贯穿始终,从而建立起职业健康体系和标准化为一体的管理体系,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整合”是一条思路,只有结合公司实际,因地制宜地建立体系文件,且通过一定时间的试运行进行磨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整合”需要领导支持、全员参与、符合公司和部门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实效性、融通性、可操作性,才能充分体现整合体系的优势。

7.3 我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企业的达标,充分说明了我公司利用职业健康体系为框架整合标准化,形成一体化管理体系是成功的、有效的。

参考文献

[1]侯茜,《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解读.cn.

[2]樊晶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实践与思考《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解读.cn.

第10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P6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危险是我们人类任何人在生活过程中不能预料的突发事件,人们不可能在平日的生活或者工作中能够预想到自己会出现什么样的危险。那么安全管理就是为了能够提前预料到这些危险事件,同时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危险采取各种方法手段来规避危险。

一、建筑施工中存在的几点安全问题

1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到人员素质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安全管理机构设置方面,根据对企业的访谈和实际观察,总承包单位总部基本上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规定设置,但一般的专业分包、劳务分包单位设置单独的安全管理机构的较少,普遍都是设置工程管理部,安全只是工程管理的一部分内容,且主要侧重于工程进度与质量的管理。即便是总承包单位,较大部分分公司、项目经理部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也不能到位,不能配备齐全各类安全管理人员。企业基本都只由专职或兼职的安全人员负责安全工作,其他人员既不了解安全管理,也不参与安全管理工作。 还有部分是以前的质量检查员等临时转行过来的,没有从事安全管理的经验,也没有得到系统的业务培训。 因此导致基层安全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不具备与所从事的施工生产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 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对施工现场缺乏应有的安全监管的作用。

2 安全责任不落实

虽然说企业建立了安全生产的责任制,但是主要领导以及部门安全生产责任没能够有效地落实,安全没有真正引起广大员工的高度重视。发生事故后,虽然对责任单位的处罚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对相关责任人、与事故密切相关的生产、技术、器材、经营等相关责任部门的处罚力度不够,也直接导致责任制落实不下去。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会议是项目安全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施工项目有小部分能够召开一周一次安全会议,主要是讨论上周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下周的计划,一般不会超过一小时,但是更多的项目并不召开专门的安全会议,而是纳入整个项目的项目会,一般而言,这种项目会会持续 2小时左右,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3 施工现场管理不严

现场部分管理人员日常工作标准低,对现场作业中存在的习惯性违章和一些隐患问题不敏感、不制止、不分析、不研究,无动于衷、见怪不怪,甚至有的管理人员还带头盲目乱干,导致现场普遍存在下列安全隐患,主要变现为:脚手架搭设不够规范。横向扫地杆搭设错误或不全,脚手板未满铺或脚手板上杂物多,立杆基础不平、不实,且无排水措施,架体与建筑结构拉撑点受力不符合规范、且不牢固,架体内防护不到位或不规范,卸料平台未按要求独立搭设,违规不进行架体卸载或卸载结构不合理。 模板工程及基坑支护不够重视或疏于管理。 模板支撑系统不规范,支撑立杆顶部自由高度超标,水平杆连接不足,支撑垂直度差,整体稳定性差,违规拆模现象较为普遍,没等混凝土强度达到拆模要求就开始拆模,甚至存在违规大面积拆除支撑的现象,基坑周边防护措施不得力或不周全,且未按规定对基坑及基坑周边进行全面和连续的监测。 现场施工用电不规范。 线路架设不符合要求或架设于脚手架上,普遍存在专用保护零线未引至用电设备,还存在外电防护不到位现象。

二、加强建筑安全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

1 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

近些年来,建筑施工企业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都在不断地提高,但还有相当多的总包单位、分包单位、劳务分包单位对安全不够重视,尤其是安全与经济效益、安全与施工生产发生冲突时,牺牲安全来保进度和效益。另外要认识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企业要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是企业的生命线的观念,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就无法挽回,要认识到安全风险是企业面临的最高现实风险。 凡是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对企业来讲都被罚款、全市通报、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被限制招投标,甚至降低企业资质,这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是灾难性的后果。

当前全社会高度关注安全生产,不断出台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更严、更细的要求,安全工作不能只停留在过去的老观念、老经验上,要与时俱进,要用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措施来抓,这样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做好新形势下的安全工作。

2 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依法设置与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在企业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本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企业同时要建立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机构一安全生产委员会,负责统一领导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研究决策企业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 并应当在建设工程项目组建安全生产领导小组。 建设工程实行施工总承包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由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项目经理、 技术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组成。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要配备足够数量的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安全生产考核合格的专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从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是实施安全管理的基础,没有职责明确、权力对等、运行顺畅的安全管理机构和符合法规要求及具备安全管理能力的全管理人员就谈不上安全管理,更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3加强施工进行中的安全管理

由于建筑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作业面广并且涉及的工种较多,要想对施工中的每一个人都进行管理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而在施工过程往往是因为某一个人的操作失误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施工的企业应建立日常检查及安全交底的制度,施工前对施工人员做好交底工作,施工时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工作。负责监理工作的人员应进行日常检查并定期的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提前预防并及时的发现安全隐患,从而使工程的施工安全得到有效的保证。

4 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管理标准

安全生产制度主要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安全生产例会制度、安全生产定期检查整改制度、安全生产奖罚制度、安全生产培训制度、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以及应急预案与响应制度等。 以安全生产检查制度为例,通过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重点隐患治理检查、季节性检查等各类检查,认真查找安全隐患,深入分析,查出根源,对排查出的隐患要落实治理经费和专职负责人,限期进行整改,符合安全生产奖罚条件的立即进行奖罚。对重大事故隐患应建立排查整改工作档案,对事故隐患类别、事故隐患等级、影响范围及严重强度、隐患整改措施及效果等进行详细记录,并按要求上报。企业健全安全管理各项制度,能够做到安全生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就才能够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的真正落实。

三、结束语

第11篇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反映出我国食品安全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政治和经济生活中普遍关注的热点。而食品召回对于维护食品安全、提高食品质量有着积极作用。本文通过介绍国外的食品召回制度,总结了其成功做法,从中得出了促使我国食品召回制度尽快、有效实施的几点启示。并对我国食品安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利益分析。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召回;利益分析

随着红心鸭蛋、瘦肉精、三鹿奶粉、假羊肉、毒生姜等一系列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我国的食品安全受到来自各方的质疑。加速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迫在眉睫。召回制度对于迅速有效地去除流入市场的缺陷食品、打击生产商的利益邪念、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如何完善缺陷食品召回制度,成为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食品召回的内涵

食品召回是指食品的生产商、进口商或者经销商在获悉其生产、进口或经销的食品存在可能危害消费者健康、安全的缺陷时,及时向政府部门报告并通知消费者,从市场和消费者手中收回问题产品,予以更换、赔偿,消除危害风险。分为企业主动召回和政府责令企业召回两种类型。

二、我国食品召回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2002年上海市 在《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中首次对召回制度进行立法,2006年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缺陷食品召回管理规定(试行)》将进入上海市场或已向消费者销售的“缺陷食品”纳入实施召回的范围,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并正式实施《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及2009年制定的《食品安全法》第建立了我国食品召回制度。但由于我国没有建立完善的食品召回法规和监管体系,食品召回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目前,我国食品召回还停留在工商部门和生产、销售商之间关于禁止销售某种食品的浅表层面,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食品召回体系。

三、国外食品召回制度

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日本有完善的食品召回制度,有效保障了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

1. 食品召回实施机构

发达国家食品召回采用单一部门管理或多部门联合管理的方式。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相互协调来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均采用中央和地区二级监管的模式,即在国家层面设立食品召回主管部门,在地区设立召回办公室,配备召回协调员,以确保食品召回的决策和实施迅速、准确和有效。

2. 食品召回类型

各国食品召回类型上大致类似,主要分为强制召回和主动召回。以主动召回为主,强制召回为辅,在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动性的同时有效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从而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3. 召回程序

在召回程序方面,各国设置了严格的法律程序。发达国家的食品召回程序完备,保证从缺陷食品发现到消除过程中能够准确而快速地召回食品,最大限度保障消费者利益。美国、欧盟以及澳大利亚还建立了食品溯源体系 可溯源性是食品应具备的品质,它是通过溯源系统追踪食品或食品成分在生产过程和食物供应链中每个环节的信息来实现的。通过食品追溯系统,可以确保识别产品批次及其与原料批次、加工和分销记录的关系,能够迅速地确定污染和劣质成分的源头和终点,有助于监测和提高食品的质量。此外,发达国家和地区根据各自的国情建立了完善、有效的信息系统,以确保信息的及时和有效,从而采取食品召回行动。发达国家对不遵守食品召回规定的企业的惩罚力度较大,这保证了食品企业对保证食品安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四、我国如何发展和完善食品安全召回制度

我国食品召回制度尚不健全,应当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完善的食品召回制度。

1.制定完善食品召回法律法规

我国现行涉及食品卫生、安全的法律法规都没有对问题食品的召回作出明确规定。

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召回的规定也存在着条文分散、法条粗疏的缺点,因此我们应该首先完善食品召回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建立缺陷食品的召回制度,强化法律、行政主导的消费者权益救济机制。建议可以在国家层面对食品召回做出原则性的规定,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依据食品召回的原则,制定更加详细和具体的部门规章。另外,根据食品召回的关键环节、关键领域以及确保某一类高风险且重要的食品(如奶类、肉类、水产等)的安全需要,可专门制定单一的规定或细则。通过法律法规明确食品召回的主体、职责与权限。

2.构建食品召回管理机构体系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建议我国的食品召回采用“中央和省二级管理机构体系”。中央和省级监管部门的关系是监督和指导的关系。中央监管部门主管全国缺陷食品的召回,监督和指导省级监管部门的召回工作;省级监管部门应将缺陷食品召回状况以及采取的措施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中央监管部门报告。在具体分工上,中央主要负责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一级召回,以及其认为有必要负责的召回;其他召回由缺陷食品发现地所在省的监管部门负责。

质检总局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同时拥有各类食品检测机构和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有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和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是食品加工企业产品质量的主管部门,是各类食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审核和机构,是食品市场准入的审核机构,同时具有较为丰富的产品召回管理经验。因此,建议质检总局作为食品召回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食品召回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设立全国食品召回管理中心作为专门的食品召回执行机构,负责全国食品召回的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收集来自消费者、企业或者技术机构等相关方有关食品召回的信息,通过专家库等形式为食品召回提供技术支持,在食品召回中协调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对食品召回工作的评价,以及接受主管部门的委托发表新闻公告等。在全国食品召回办公室领导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食品召回办公室,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召回的监督管理工作。各地级市(直辖市的区)及其所辖的县、区和县级市设立食品召回协调员,协助地方食品召回机构进行食品召回工作,负责本辖区内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信息通报、为企业建立与实施食品召回体系提供帮助等。

3.设置切实可行的召回程序

食品召回制度应该对召回程序作出严格规定,可规定调查与听证程序以避免地方政府利用召回制度实施地方保护主义,损害外地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召回制度应包括监管部门对嫌疑食品的调查程序、公告程序、执行程序,等。

五、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利益分析

(一)问题分析

观察我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不禁又有这样的疑问:为何在当今监管比较严格的情况下还会出现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需要用召回等制度来解决?不难发现,个中缘由起于利益问题。

法治社会中,法律的正当性在于在保障公共利益优先的前提下,有效协调不同的利益冲突,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边界。然而,几乎所有的法律,都不可能在所有情况下满足所有人的利益需求。进而,在相关立法制定以后,执法者仍然面临一个如何平衡不同利益冲突的问题,食品安全监管中便涉及到政府、生产者、消费者三大利益主体。在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之间,存在着利益的一致和冲突。不论是食品消费者还是食品生产者都对食品的安全性有共同的利益需要,消费者希望得到安全的食品,生产者也希望提供安全的食品以换取收益,在这一点上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可是,更为重要的是双方的利益冲突。食品消费者的利益在于他们期望以有限的资源求取最大的满足,即食品消费者往往期望能以最小的代价换取尽可能多的利益,比如食品的绝对安全、食品具有较高的营养,甚至对食品的口味亦有苛刻的要求。而食品生产者总是以追求最大获利为目标,即用最小的成本生产出能够满足食品消费者要求的营养丰富、口感绝佳而又没有安全风险的食品。既然在食品安全领域内存在上述这种个人利益的冲突,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作为管理者的政府有没有权力去衡量这种利益冲突,从宏观角度而言,维护企业的利益还是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成为政府决策的一大难题。

(二)对策分析

面对食品安全领域中的不同利益之间的冲突,政府必须要在不同的利益之间进行衡量,并最终做出利益判断,进而制定相应的政策。笔者认为,政府在进行利益衡量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进行:

1.合法性原则

首先,利益衡量要符合法律的目的。这就要求,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要从消极性监管向积极性监管转变,监管的目的也更加全面、积极和长远。其次,利益衡量要符合法律的强制性条款。违反强制性条款的利益衡量不再是利益衡量,而是对法定利益的破坏。第三,利益衡量要符合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具体到食品安全领域的行政立法,要真正厘清食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确定理想的利益结构,既让公共利益得到最大的促进,又保证各方当事人获得最大的利益满足。

2.有限衡量原则

首先,要保证利益衡量的一致性。行政机关在对不同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评估时,应当保持一贯的标准,能够使行政机关在做利益衡量时保持评价标准的前后一致,避免作出自相矛盾的行政行为,从而有利于保障政府的公信力,同时也有利于行政机关在面对新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时,由于有统一的标准而能够及时做出处理,有利于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其次,要做到利益衡量的可行性。食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在追求各自利益的同时,都不可避免的使其自身和社会承受一定的成本。食品安全监管机关在进行利益衡量时必须承认这些成本是合理的、必要的,否则就会导致负面的社会效应,不利于社会公众对监管机关衡量结论的认可和接受。第三,要体现利益衡量的中立性。利益衡量要体现监管机构的独立性,避免对任何一方主体利益的偏向或偏见。食品领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从某种角度说都是食品市场的逐利者,监管机关要承认他们法定范围内利益的正当性,并给以同样的保护和规制。值得指出的是,监管机关在利益衡量时并没有任何自己的利益,亦不能把自己的价值取向理解为利益,惟其如此,才能保证利益衡量结果的公正性。

参考文献:

[1] 王虎. 三元改进:利益视角下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重构[J].《商场现代化》2008年10月(下旬刊)总第555期。

[2] 任峰,张婧飞.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利益衡量[J].前沿. 2011年第21期。

[3] 孙伟,张正竹.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9卷第2期2011年3月

[4] 凌芝. 从三鹿奶粉事件探讨我国的食品召回制度的现状和发展[J].商业环境.2008年第10期

[5] 修. 对建立和实施食品召回制度的探讨[J].肉类工业.2006年第3期总第299期

[6] 张利国,徐翔.美国食品召回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J].农村经济.2006年第6期

第1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建筑工程项目开展的非常迅速,建筑数量也日益增多,在这种形势下,国家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在一定意义上约束了施工行为,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基础的保障。在现阶段的工程建设中,施工安全管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威胁到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所以应该高度重视施工安全管理。通过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制定出解决的措施,为建筑工程的稳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1 建筑工程施工特点

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比较复杂,在施工过程中如在某个环节疏忽大意就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属于事故多发行业。因为建筑工程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建设周期比较长,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并且露天高空作业较多,在施工中,劳动强度高,机械设备的使用率高,并且具有一定的动态性,所以在安全管理方面具有很大的难度。通过对以往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调查分析,事故类型主要有高处坠落、施工坍塌、物体打击、触电、起重伤害等,称为建筑业“五大伤害”,严重的威胁到施工人员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所以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实现安全生产的管理目标。

2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主要问题的分析

2.1 建筑施工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不够

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建筑施工企业的思想意识不高,没有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对于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没有放到首要位置;对于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监督环节薄弱;对于很多的安全生产只是走形式,没有落到实处,安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致使安全事故频发。

2.2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并且真正懂得安全管理并且能够彻底执行的人员数量少,无法实现安全管理。此外,在建筑施工一线基本都是由农民工组成,人员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安全施工意识差,并且缺乏专业的安全施工技能,在思想意识上比较落后。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这种现状,注定了安全事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应该加强对施工企业人员的培训,提升安全意识。

2.3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体系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体系形同虚设,名存实亡,安全生产机构、消防机构、文明施工机构、卫生保卫机构的工作无从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未能认真落实,未能从施工企业-项目部-班组-施工人员逐级落实安全生产指标,未能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无从考核。

2.4 建筑施工环境恶劣

在建筑工程中,参与施工单位众多,交叉工种比较复杂,在有限的空间内,立体交叉作业给施工带来了众多的安全隐患。并且建筑工程基本都是在立体空间中进行的露天高空作业,施工环境比较恶劣,对于人员的安全存在极大的威胁,所以在客观环境上对安全施工存在许多不利的因素。

2.5 建筑施工技术不够规范

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操作管理是安全管理的关键,建筑施工现场对《安全生产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规范和标准不熟悉,从而导致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对施工技术操作监督管理不到位,现场存在大量事故隐患。

2.6 安全经费投入不足,安全设施、设备、用品、用具等配备不到位

安全设施是保证建筑安全的基础保障,是进行安全生产的基础要素。但是在现阶段的建筑工程施工中,工程分包转包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经费不足的小企业没有配备齐全的安全设施,对于工程的施工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3 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

3.1 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施工的法制观念

在管理工作中,应将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摆到首要位置,真正认识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重大,将国家有关建筑的法律、法规、规范等,及时传达贯彻和落实到每一个建筑施工工地,加强施工安全管理的力度。

3.2 加强对从业人员施工安全教育

施工企业应加强从业的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在上岗前进行必要的生产安全培训,从而强化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其在施工中时刻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严格遵守施工中的安全规范,保证施工中操作的安全性,同时施工企业还要做好从业人员所必备的安全防护设施,从而保证施工中人员的安全性。

3.3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要从讲政治、促发展、保稳定的高度,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层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安全管理人员及其职责,明确各有关单位,以及有关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的资料档案,安全生产与经济利益挂钩,实施规范化管理,保证施工生产的安全。

3.4 创造良好的建筑施工现场环境

良好的施工环境是安全生产的基础保障,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员要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容易形成疲劳作业。所以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一个轻松的施工氛围。在施工现场,应该合理的使用色彩,减少施工人员的疲劳度。减少噪声以及粉尘的污染,防止对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在良好的施工环境中,可以有效的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3.5 规范施工操作,加强安全生产监督

监理人员要在施工现场充分的发挥出监理的监督职责,做好监督检查工作,严格检查施工的中操作的规范性及是否依照操作规程来进行施工。同时还要对施工现场的各种不安全行为进行规范。监督好施工现场的各项防护工作的落实情况,确保做到文明施工。在监督检查中发现安全隐患问题,要责令施工单位进行限期整改,没进行整改的要立即停工进行整顿。

3.6 加大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投入

安全一直是施工企业长期不变的宗旨,在施工现场,施工企业要加强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力度,及时引进及使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对存在着较大缺陷及安全隐患的工艺和设备要进行淘汰,从而保证生产的安全。同时还要加强制度的完善,以严格的安全制度再加之先进的科技,势必会有效的提高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能力和水平。

4 结束语

由于建筑工程的施工具有自身的特点,在有限的空间进行高空露天作业,并且人员和机械设备众多,在安全施工方面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建筑业的发展需要安全稳定的环境,安全生产是建筑工程的生命线,只有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才能够保证人员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在现阶段的建筑工程施工中还存在诸多的安全问题,威胁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所以在文明施工、安全施工的形势下,应该加强安全管理的防范措施,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为建筑业的稳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方东平,黄新宇.工程建设安全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第13篇

关键词:农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 TP39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1.043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档案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此部分管理工作的落实和农业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鉴于农业档案的重要性,对其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促使农业档案能够与时俱进是非常必要的。

1农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1.1可以快速的提供农业信息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正逐渐被淘汰,农业发展也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而发生了改变。与此同时,因为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所以我国农业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种情况下,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要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对农业档案管理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档案信息化的实现可以促使档案管理部门更加快速的获取信息,然后管理部门可以将这些信息提供给需要的对象,这样各对象就可以根信息来对自己的农业行为进行调整,进而提高农业经济收益[1]。

1.2可以对农业市场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农业市场面临着很大的风险,而市场风险的出现是因为相关企业的滞后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农业档案实现信息化之后,相关企业就可以对档案信息进行充分地利用,这样企业就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风险。

1.3可以加快农业技术传播

在现代化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传统的农业技术正在逐渐被淘汰,新型的农业技术应运而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业技术的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做好农业技术传播工作,对农业档案进行信息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信息化的农业档案传播速度更快,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将农业技术传播出去,实现农业技术的价值,推动农业的发展。

2农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体制构建的有效措施

2.1对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想要推动农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就应从制度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完善的管理体制可以为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的依据,同时还可以对管理工作的实施进行规范,在对管理体制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应该将为农民服务的理念贯彻其中,应该以这一服务理念为基础来开展服务工作,然后对档案管理体制进行完善。

首先,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在档案管理中,传统的管理模式正在逐渐被淘汰,新型的管理模式构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应契合社会发展要求来创新管理模式,对管理的职责等进行明确划分,让各部门能够明确自身职责,各部门协同合作,进而促使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地开展;应该对档案管理形式进行创新。在开展档案管理过程中,以往的形式是其他部门将档案资料送来,这样的管理方式就使管理部门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及时转变管理形式,走出档案管理部门,深入到其他部门中,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宣传,然后让其他部门能够认识到档案管理的法律、工作规范以及标准等,以此促使档案管理工作得到更多部门的支持;最后对部门协作机制进行创新。档案管理是开展管理工作的主体,但为了将管理工作更好地落到实处,还需要其他部门的协同合作,因此,管理部门应对协作机制进行创新,农业档案管理不仅应该在市馆中有效地开展,还应该由县、区档案部门及其他部门分级分散负责农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

2.2做好农业档案信息收集工作

在农业档案管理过程中,档案信息是基础部分,若想要对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做好档案信息收集工作,这样才能为信息化建设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各区域应该对自身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然后从内容、载体等方面入手对农业档案信息范围进行拓展,以此来促使收集到的农业档案信息更加全面;其次,将档案信息收集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档案管理信息的收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了将此项工作更好地落实到位,相关部门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领导小组,将这一项工作提上议程,然后对信息收集工作的相关内容进行规范,明确信息移交等工作的要求,以此促使信息收集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2.3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在农业档案管理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促进信息资源共享这一目标的实现。首先,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想要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配置,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必须采购更多的设备,然后对档案进行电子化构建,以此来为资源共享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2];其次,加强此方面的人才培养力度。农业档案管理在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培养此方面的人才,这样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才能有效地落到实处,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计算机技术、信息开发等方面的培养,促使档案管理人员能紧跟时展潮流;最后,应该构建农业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通过这一数据库的构建,新媒体的应用来促使农业档案和社会发展相融合,信息化的农业档案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3结语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档案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鉴于其重要性,应该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对农业档案进行信息化建设,相关部门应该对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建设措施,将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严格落在实处,只有这样农业发展才能更快、更稳,我国农业经济才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舒琦艳.论农业科研单位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创新[J].农业科技管理,2013,(06):52-54.

第14篇

答:2012年10月25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校车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2012年10月31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全区校车安全管理工作视频会议,《实施意见》在会上同时实施。

问:我区是如何定义校车的?是否接送学生的车辆就算校车?

答:《实施意见》没有明确校车的定义,但隐含了对校车的要求。国家出台的《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校车的界定为“依照本条例取得使用许可,用于接送义务教育的学生上下学的7座以上的载客汽车”。根据《条例》和《实施意见》可以得知,对校车的界定应当具备4个要素:第一,校车的用途,即接受学生集体上下学使用;第二,校车服务的对象,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也就是小学生和初中生;第三,校车的基本条件,即载客汽车,7座以上;第四,校车的法定要求,即依照相关条例取得使用许可。

具体来说,偶尔一两次接送学生集体外出活动的车辆,不一定非得是校车;接送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不在规定内的校车范畴;没有客运资质的车辆,或者7座以下的载客汽车,都不能当校车使用,农用车、货运车、拼装车、拖拉机、三轮车,绝对不允许接送学生;即使前面三点都符合条件,但如果未依照《条例》和《实施意见》取得使用许可,也不能当作校车来使用。

问:《实施意见》提出了怎样的校车监管要求?

答:《实施意见》要求,各级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校车安全管理制度;要做好校车使用许可审批和校车驾驶人驾驶资格审批工作;要指派照管人员随校车全程照管乘车学生;要加强校车的安全维护,定期对校车驾驶人进行安全教育;要按规定配备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实时监控校车运行和学生乘车安全等。

《实施意见》提出,有必要提供校车服务的地方,要以县为单位制定校车服务方案。鼓励大型公交、客运企业提供校车服务,提倡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成立专业运营单位或政府购买运营公司服务等方式,逐步实现校车运营管理的专业化和集约化。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要在2012年11月30日前将所辖县(市、区)校车服务方案上报。

另外,自治区建立了由教育厅、公安厅等20个部门组成的校车安全管理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统筹协调全区校车安全管理工作。

问:幼儿园为何不设校车?

答:《条例》和《实施意见》都没有将接送幼儿上学和放学纳入校车服务范畴,是考虑到让没有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的3—6岁幼儿集体乘坐校车的安全风险过大。《条例》规定了以保障幼儿就近入园和由家长接送为原则,同时将幼儿校车作为特殊情况在“附则”中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当合理规划幼儿园布局,方便幼儿就近入园。入园幼儿应由监护人或者其委托的成年人接送。对确因特殊情况不能由监护人或者其委托的成年人接送,需要使用车辆集中接送的,应当使用按照国家标准设计和制造的幼儿专用校车,遵守本条例校车安全管理的规定。

第15篇

【关键词】中国民航 安全管理 体系 要素

民用航空跟现有的其他交通出行方式相比,它的安全系数高、系统性强。安全的重要性,在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已经被所有行业视为基础和第一关键点。近年来我国的民航发展水平日趋成熟,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但是我国民航的安全管理模式和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缺陷,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跟国外的民航安全系统的发展水平相比,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何构建民航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体系、如何平衡企业和政府在运行上的分工和协同工作等都是民航当下应该着重探究的问题。

一、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特点

民用航空是包含了航空运输服务、机场服务系统、航空交通服务等部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包含了机务、地面保障、空中飞行等各个岗位的协力运作、操控,是地面和空中的多位的结合,在民用航空的系统里,安全管理体系是对系统正常运作的关键性下位保障系统。在空中运输过程中,把航空器在空中的运行风险最大限度的降低是航空安全的主要宗旨,航空器保证在安全性高的过程中运作是一个系统化的管理,这也是民航安全管理体系中最基本的组成关键点,民航安全管理是在企业管理者在运营时,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结合安全管理的规范,有目的的协调、指挥全企业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完成民航安全生产的过程。在民用航空运行过程中,控制决定整个民航企业安全运作的管理关键点是非常有必要的,各管理关键点之间相辅相成,互相支持,互相关联,形成有机的系统环境。这些关键点的控制需要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在各个工作部门之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调度和安排。这些都需要民航企业从专业的角度对管理体系的安全系数进行评估和预测将要产生的系统风险因素,在出现航空事故之前作出准确的预判和所有的预备动作,不断的完善、巩固已形成的安全管理体系,实现航空运输的高效、稳定的安全管理。构建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应该面向系统的功能指向,用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理论来进行辅助,在系统管理科学的指引下,开创一个可持续发展、灵活的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在民航管理体系中,系统内,各个部分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互相统一。根据系统的要求,安全管理系统应具备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和环境适应性等一些基本的特点这些因素关乎着整个系统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决定整个系统是否能够指向正确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结构

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组成结构和系统的功能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建立符合标准的民航安全管理体系,这需要在系统功能的要求下,参考国外民航发达国家的安全系统管理经验,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加强组织建设、规范操作制度、完善审查方案,真正使我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实现事前管理闭环管理、全局管理。健康建立我国民航安全管理系统需要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的共同努力,二者必须在系统构建方面统一意见、协同管理,做到信息及时准确的交换。政府需要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依法管理和要求航空企业应完成的义务和责任,企业要在自身的管理体系中建立一套完整的企业自我审查制度,来不断纠正和完善自我的目的,正确的把握和处理整个系统的管理脉络,从我国民航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体系的安全要求为立足点,重点去建设安全规章制度和企业标准等关键性的环节,利用不断更新的先进现代信息化设备和安全培训等手段来完成系统的全面化搭建,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中国民航全管理体系的功能实现。健全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和高效的监督检查方法手段,这些可以帮助解决在系统安全上部分安全法规标准造成的不稳定安全问题,安全形势在一定的环境里可以做到平稳、可靠,但是组织机构的法规标准和高效的审查技术也是在系统安全管理中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稳定的必不可少关键点,三者缺一不可。

三、中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核心要素

(一)组织体系

我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性建设就是构建合法、合理的组织体系,一组织体系为管理主体,完善各个部分的管理机构。在安全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上,政府和企业负有不同的责任,健全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应当有以下几点基本的要求:依靠协同学的基本理论和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的管理安全系统的需求,在每个安全体系的层次上科学的构建合理的功能结构;有明确的工作目标;要有优秀的管理团队,包括优秀的领导干部队伍和专业性强的管理人员;应重视后续教育培训。

(二)法规标准体系

安全管理法规是政府管理民航安全的法律依据,是企业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的行为规范和要求,法规标准规定了各个岗位的主要安全责任和行使的权利,用于规范从业人员。在民航生产过程中实施和接受管理的行为,以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安全管理法规可分为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工作制度个层次标准体系应按国际国家行业及企业等个层次全面建设。

(三)监督检查体系

企业安全运作的审查监督体系是企业保持高效率安全生产的命门,是有效的保障法规标准等切实落实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把控、监督安全生产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的最直接的办法。风险评估和安全审计在监督检查体系具有重要作用监督检查活动是系统中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实现过程,也是管理体系较好的按照协同理论执行的保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