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研成果转化范文

科研成果转化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研成果转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研成果转化

第1篇

[关键词]科研创新 转变 成果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以及医疗产权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机构正处于市场的转型期,传统的医院经营方式必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医院将直接参与残酷的市场竞争。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牢牢地占据一定的份额,必须在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上有过硬的本领,争取在这一行业处于领头羊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技术上必须不断追求发展与创新,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技术创新是医院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动力,对于加速医院发展、提高医院竞争力、实现医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充分发挥与利用高等医科院校科技资源的优势,多开展研究交流活动

高等院校作为科技创新发展的源头,其开展科学研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良好的科研人才队伍;2 完善的基础学科建设;3 齐全的研究实验室。因此,医院要想在技术上有所创新突破,就应该充分发挥与利用高等医科院校得无独厚的优势,组织集中校内多学科的人才、技术、条件优势,成立攻关联合体,共同探讨、深入研究。在现代医学大环境下,以医学遗传学为核心,组织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以肿瘤等重大疾病相关基因的研究、细胞因子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转基因实验动物体系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等为主攻方向,依靠学科的技术力量和设备条件,实施“兵团”作战,在某些疾病的基因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2]。

为加强与高等医科院校的交流与技术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在新的领域创造成果,目前,部分医院与高等医科院校均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并被纳入附属单位。高校向医院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持,医院向其提供临床实践基地。医院可以从高校里吸取新技术、接纳新项目,直接投入临床实践应用,而医学院校又可以根据医院临床实践结果不断更新和完善新技术继而再反馈给医院,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向前发展。我院作为苏州大学附属医院,每年都邀请苏大医学院的专家、教授共同开展学术交流,对我院广大医护人员进行业务技术讲座以及临床实践指导。此外,医院渐渐注重与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多渠道多方位合作,先后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建立院际协作交流关系。通过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加深,医院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取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

2增强创新意识,鼓励医院科研人员不断创新,并加强人才培养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能否实现可持续性向前发展,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牢牢站稳,并且不断成长壮大,关键在于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这就明确要求科研人员要有敏锐的创新意识和高度的创新压迫感,积极转变压力为动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如何进行创新?首先要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渴望,争取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创造,有所发现。通过常规的技术操作,不断积累经验,寻找新的理念和方法,运用新的成果技术去改善或完全取代现行的方法,继而使医院整体医疗技术水平步入更高、更新的台阶。在创新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敢于打破现状,追求新的突破,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现状,循蹈不前。其次,创新在人才。医院求创新、求发展,关键在于调动院内人才的积极性,最大化发挥他们的潜能。为了鼓励全院广大医务人员不断搞科研,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医、教、研的整体水平,医院出台了相应的奖励机制。设立了“遂园工程”科研奖励基金,其中主要包括科研成果奖励、科研立项奖励,医学新技术奖,设立医院新技术项目重点扶植基金等等。对于获得国家各级政府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除了国家给予的奖励外,医院另外给予奖励。对于承担国家各级纵向科研项目的人员,医院成立了科研项目奖励,并辅以科研项目的经费配套。此外,对于成绩显著的科技人员,积极推荐到各级各类社会学术团体中任职,破格评聘高级技术职务,并给予配备助手和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些激励措施更进一步体现了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对高科技成果的重视,体现了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分配原则,大大激发了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3]。

医院发展,人才为本。在发挥人尽其才的同时,医院还需要注重对人才的教育培养。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建立合理的学科梯队结构是医院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前提。我院根据个人自愿、科室推荐、考核评估、择优录取等方法确定各级各类培养对象,通过外出研修、脱产学习、攻读硕博学位等途径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对列为市级以上各类人才工程的培养对象和一年以上出国进修并按期回国的人员,医院专门设立了“人才培养基金”、“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3积极改善科研环境,方便科研人员开展创新活动

在鼓励科研人员不断创新的同时,医院应该从基本着手,积极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能让科研人员很舒适、很方便地研究新技术,开展新项目。医院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关键在于是否有良好的科研环境支持。搞科研创新,除了凝聚科研人员巨大的精力之外,还需要医院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要为科研人员提供开展研究项目需求的仪器,建造专门的研究实验室,不断改善研究学习条件。此外,科研经费的不断投入是技术创新的前提,也是研究活动能否坚持搞下去的关键所在。日本的一位企业家曾经说过,企业R&D经费在销售额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够维持;不足1%则企业难以生存。随着“科教兴国”口号的打响,国家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经费投入也在不断加大,但这仍满足不了科技界迅速兴起的科技创新热潮对经费的需求。因此,在尽量争取国家、省厅、地市级各类技术发展基金支持外,医院应尽可能开展多渠道地进行筹资以满足研究项目经费的需求。如与医药企业开展合作,医院以技术产权入股,按照合作协议规定提取税后分成。

4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步伐已经成为各大综合性医院亟待解决的一大重要问题。对于新的科研成果,在一切条件都成熟时,应该积极将其转化为临床应用,而不是无限等待。主要是因为科研成果具有严格的时效性,即科研成果的有限寿命特征。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新旧技术更替周期缩短,已有的科学技术作为商品的无形损耗加快,这就决定了作为商品的科技成果不能囤积,其价值随囤积的时间而减少。如果科技成果在一定时间内不能推广应用的话,就将被淘汰[4]。倘若科学研究不能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定的福利,那么研究就毫无价值,先前投入的人力、物力则是一种浪费。更为重要的是,创新性成果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独占性、垄断性、难以模仿性、甚至专利保护性等[5]。因此,将科研成果投入临床应用,将会给持有该项先进技术的医院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为医院带来创新性社会效益。对于医院以后病人的来源及知名度的提高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业务收入的增多,使医院有能力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形成科研工作的连锁效应,从而使医院达到一个良好的可持续性发展。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医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主要体现在:1 科研基金项目明显增加,共承担大小科研课题50余项,其中我院李晓忠主任承担的一项课题更是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实现了医院在此方面零的突破;2 科技成果奖数量大大增多,医院共获省部级、市厅级科研成果30余项;3 以医院作为主编单位专著、专利、增多,医院先后出版6部专著,专利一项,300多篇。

参考文献

1. 利华,徐群渊,李胜,等.医务人员创新意识的调查.中华

医院管理杂志,2001,(17):527-528.

2. 邢若齐,袁波.基金管理工作与科研发展.中国医院管理,

2001,(21):48.

3. 李堂林.强化创新意识,提高科研水平.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2,(19):306-307.

4. 林玲,孙朵国,祝元元等.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管理,

充分发挥高校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华医学科研

管理杂志,2002,(15):28.

第2篇

关键词:IT科技人员;成果转化;问题;对策

我国IT产业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IT产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现阶段我国IT科技人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薄弱。从转化率上看,IT应用技术成果应用率为80%,IT成果转化率仅为20%左右,形成产业的只有5%左右;从转化时间上看,IT成果转化从项目产生到资金落实一般需要1―2年时间,有的长达4―5年;从贡献率上看,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5%左右,而发达国家高达60%以上。

1 IT科技人才科研成果转化分析

(1)基于区域性分析。

根据对全国各地区IT科技人员科研成果研究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然后进行区域比较,分析区域性IT科技人才科研成果转化情况。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第一类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天津等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积聚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比较完善,反映出很强的科研竞争力。第二类地区为IT科技人员科研转化比较发达地区,包括了福建、四川、辽宁、湖南、河北、山西、河南、湖北,以上地区有一定的IT产业综合实力。第三类地区为IT科技人力资源相对欠发达地区,包括了陕西、安徽、吉林、黑龙江、重庆、贵州、云南、甘肃、新疆、内蒙古、江西。第四类地区为科技人力资源相对不发达地区,包括青海、宁夏、海南。就IT人力资源水平而言,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差。正是这种人才发展分布的不平衡不均衡,导致我国IT科技人才平均科研成果转化情况堪忧,而这种矛盾在短期内是难以消除的。

(2)基于企业规模差异性分析。

随着中国IT产业的迅猛发展,国内IT企业的数量也随之增多,尤其是中小型规模IT企业遍地开花。不同规模企业的科研实力存在较大差异。大规模IT企业较之中小规模IT企业科技在人力资源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大型IT企业科技人员数分别是中型、小型IT企业人员数的4倍和17倍;从科研产出上看,小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所拥有的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所占的比例也明显呈递增趋势,分别为10%、18%和22%,表明大中型企业比小企业在研发水平上占有优势;科研转化方面,大企业平均拥有成果数为4.9,分别是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2倍和5倍;大型企业成果转化率为25%,相比之下中小型IT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均不足10%。

(3)基于环境制约因素分析。

影响IT人才科研成果转化的环境制约因素仍以资金问题为主,同时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其中软件类成果未转化的资金因素所占比例为47%,其次是技术因素占21%,政策因素占17%,市场因素占11%,管理因素占4%:电子信息类成果耒转化的资金因素所占比例高达56%。技术因素占19%,市场因素占17%,政策因素占7%,管理因素占1%。

从东、中、西部地区来看,资金问题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影响因素,这是IT科技成果未转化的主要环境因素。中部地区资金因素导致成果未转化的比例最高,为50.19%;东部地区技术因素导致成果未转化的比例也比较突出,为31.43%西部地区市场因素导致成果未转化的比例最为严重,为12%。

2 加速IT科研成果转化的建议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多元人才培养机制。

首先,建立多元的IT人才培养基地和培养渠道。支持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人才培训基地,鼓励IT企业与高校建立硕士、博士学位点,扩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与高校联合创办产学研一体高新技术学院。

其次,完善培训制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员工培训的投入,提高员工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适应能力。承认人才的价值,以价值为取向,大力挖掘人的潜质和创造性,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知识动力。

再次,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技术经营型复合人才。一方面要使实验室的IT科研人员具备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的知识和才能;另一方面要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能洞察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同时具有为科技产品打开市场的能力。

(2)树立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首先,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鼓励机制。实施技术资本化、资本人格化,对科研人员和转化人员的合法权益予以认定和保护,避免人才硬性流动。调整人才在区域中不合理的布局,引导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引才与开发相结合,引智与创业相结合,聚才与用才相结合,以优惠的政策和灵活便捷的做法引导人才向西部流动。

第3篇

技术转移平台和其他平台有着很重要的区别,据了解,交易中心的技术转移领域平台,更注重成果转化,关注企业的技术需求。

已需求近80项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技术转移领域平台在北京市科委领导下,充分利用交易中心的优势资源,发挥领域平台成员单位的优势和特长,以实现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为目标,以搭建供需渠道为手段,为建设科技北京提供有力支撑。主要服务内容为:挖掘技术需求、技术评估与筛选、成果推介与对接、投融资、研发实验服务等。

技术转移领域平台由牵头管理单位和成员单位共同组成。

交易中心担任技术转移领域平台的牵头工作,负责平台的组织建设和运行。交易中心直属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是北京地区促进技术转移环境建设和行业发展的专设机构,科技部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交易中心内部设立1个专职部门和8名专职人员负责技术转移领域平台工作,同时以中心良好的技术产业化渠道、资源为支撑。

目前,技术转移领域平台组织架构和运营服务体系已经建立起来。技术转移领域平台已发展了包括区县科委、企业集团、孵化器、协会和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在内的成员单位25家;初步建立了领域平台管理制度、联络员制度等相关制度,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内部和外部工作机制及利益分配机制,形成技术转移领域平台业务推进机制。收集需求近80项,并向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各领域平台、研发实验服务基地;举办了需求会1次;汇集、梳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2010年度新增仪器设备和第一批开放科研成果。

2010年技术转移领域平台将发展成员单位共计30家,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转移领域平台组织架构和运营服务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市场营销,促进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开放科研成果在京实现产业化。

促科研成果产业化

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是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北京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全国最大的技术市场,建立了一批具有技术转移功能的服务机构,营造了良好的技术产业化渠道。建设技术转移领域平台,将北京市科研成果纳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增加和丰富平台开放科技资源的种类,将为建设科技北京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技术转移领域平台是国家和北京市重要战略部署的落实。《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中指出,要建设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郭金龙市长也作出指示:发挥好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作用,尽快建成科技成果产业化综合服务平台;《北京市关于促进科技条件共享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提出建设科技基础条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条件、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的条件和科技人才条件。

通过建设技术转移领域平台,促进研发实验服务基地等科研成果在北京的转化,用有限的资金营造了良好的技术产业化渠道与氛围,实现政府科技经费的杠杆放大效应,成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重要支撑。

需求拉动技术转移

成果推动与需求拉动这两种技术转移方式相比,后者更有针对性,但难点在于如何找到需求。通过转变观念,改变过去的成果推动为导向的服务方式,建立技术转移领域平台体系,由领域平台成员单位形成需求供应网,从需求入手,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

在此基础上,通过机制创新,建立工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同时加强政府引导。

建立工作机制。

为让技术转移业务链转动起来,建立工作机制,一方面要通过与各基地、领域平台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合作中各方的权责,搭建供给渠道,另一方面要通过与本领域平台成员单位签署加盟协议,明确合作中各方的权责,搭建需求渠道,建立起推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工作机制。

建立利益分配机制。

通过签署合作协议,明确采用市场运作机制,遵循双赢原则进行利益分配,同时,通过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绩效考评机制,充分调动了各方的服务热情和积极性,使技术转移业务链条健康有序运转。

建立成果与需求对接的渠道。

通过开展广泛的合作,吸纳领域平台成员建立业务渠道,通过制度和机制建设,形成平台运行体系。

技术转移领域平台重点吸纳能带来企业需求的服务机构为领域平台成员单位,建立业务渠道,整合强大的买方市场,打造需求导向的技术转移中介服务团队,发展区县科委、企业集团负责技术引进的部门、孵化器、协会为成员单位,整合其丰富的需求资源。

形成领域平台运行体系和业务推进机制,主要通过以下手段:建立领域平台组织体系;建立沟通机制,设立联系制度、业务推进制度和奖励制度及领域平台绩效考评制度;机制创新,建立工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同时加强政府引导,让技术转移业务链转动起来。

挖掘企业需求。通过领域平台内部信息交流,获得企业需求信息。主要通过以下手段:

1.按领域不定期组织基地和企业的交流活动,为供需搭建渠道和桥梁。

2.联络员随时报送信息。各成员单位有义务定期采集需求,并及时报送领域平台牵头管理单位。

3.领域平台牵头中心加大市场拓展力度,根据企业意愿,深入企业调研,同时借助专家的帮助分析挖掘企业需求。

开展对接服务,抓住企业需求,依托领域平台成员单位针对需求开展专业化服务,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1.依托服务团队推动项目实施――以成员单位为抓手开展个性化服务。

2.建立个性化项目运行模式――针对具体项目组建实施团队,建立合作关系,明确信息提供方、项目实施方和促进对接的服务方。

3.领域平台加强督促和协调――定期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并提供项目实施所需的资源,根据项目需求进行协调。

第4篇

今天的中国,几乎平均每隔1小时就有1项科研成果问世,但是,大部分科研成果却无法实现商品化、产业化。据世界银行估算,中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平均只有15%,而最终实现产业化的也只有5%。大量的科研成果湮没于“死亡之谷”,成为“休眠状态”的社会财富。

当然并不是所有“休眠”的成果都没有价值。不能简单地把知识产权的概念狭隘化,在得出转化率的巨大“分母”中,大量的专利技术是为了给国家“知识产权布局”,用来防范国际技术壁垒。譬如,三星和苹果之战,两个跨国公司在技术上互相制约、相互设障,如果你踩到我的技术雷区,我就会制约你。

也就是说,最好的发明不一定是通过转移转化才有价值,更多的知识产权是在构筑国际范围内的专利技术防护网。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知识产权的总量远远“不够”。相反,中国公共知识论文的产出对世界的贡献却“足够了”。因为,按国际规则,一个国家的GDP总量与总量是1:1, 2012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总量10%,而在世界范围内数量占国际论文总量的12%。科研人员早已不必再拿着中国纳税人的钱,写文章给全世界看了。

恰恰应该转过身来,投入智力和精力,让这些成果变为“商品”。当然,这就不得不“跨越”基础研究与产品开发之间的一条“峡谷”!

通常,科技界把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简单分为三个阶段:实验室成果阶段、中间试验阶段、产品定型生产阶段。这个“中试阶段”就是所谓的“死亡之谷”。

打个比方,一项成果在实验室取得核心技术的突破,要把它转化成“产品”,还需要相关诸多领域的配套技术参与。一系列不确定的、不同方向的、通向实用成品的技术难题仍待解决。要想攻克这个技术难关,不仅存在人才问题,还有资金和研发仪器设备的问题。科研院所这个上家,在取得成果后就不想再管了。而企业作为成果需求的下家,更不愿承担其中的成本风险,他们要的是直接拿来就可以生产的“成品”。

这个中间阶段就是人们所熟知的科研成果“孵化”的过程,成果“孵化”需要中间技术市场、技术服务环节,需要产、学、研大力合作以及政府的支持,企业的配合。为难的是,组建高效的产学研机制需要时间,说服政府管理部门需要耐心,寻找愿意冒险参与中试的企业需要机缘。这些问题不能一 一解决,结果就是,产品原有的市场需求、技术优势逐渐丧失,新产品“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命运在劫难逃。

第5篇

关键词 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科研成果转化;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196-02

0引言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中国最根本的社会矛盾,历史经验表明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渐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最为正确的解决办法。纵观人类历史,每一次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升都与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因此科技研究和科技传播水平的提高对于发展生产力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传播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科技进步对国家和社会生产能力的显著性提高得到了广泛认同,科技传播和科学研究因此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

支持。

1 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的必要性论证

对于科技的进步,存在多方面的体现,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9月,中国发明专利受理量共计4910937件,较2013年同比增长12.2%,明显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同时表明中国在科技发展方面大有潜力可为。然而,当越来越多的新科技进入市场,科技投入借助科技传播将要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格局,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科技开发,只有从科技传播中寻求着陆点,才能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科技传播”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科学社会学奠基人J.D.贝尔纳于1939年提出,科技信息因为数量太多、传播无序而导致的严重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我们就会面临一种科技知识一经发明获得,就立刻陷入无用的尴尬局面。从科技传播的角度出发,中国在科技传播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建立良好的制度和科学的结构,运用市场化的管理机制和灵活机动的运营机制推动中国科技传播事业发展,从而提升中国科技的整体水平。

广义上来说,一切科技知识的交流、传播、传授都属于科技传播,其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应用,如发明创造、工艺流程、技术设备、技术管理、程序设计等。科技传播不能局限于科技知识的传播,还应包含其产生的社会功能,而且要注重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对于中国正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但绝大多数依然是“事业单位”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科技传播速度、形式、互动性不足明显。在这种体制下,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快速反应能力明显不足。《国富论》给我们以启示,市场,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社会资源配置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社会资源在市场的作用下会合理、有效地进行配置以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可以起到以下五点作用。

1.1 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对传播者起到激励作用

科技传播者负责制作和传播科技信息,其核心工作就是对科技成果信息进行搜集、过滤以及传播,但近年对于科技成果失真失实的报道屡见不鲜,归其原因主要由于科技传播从业者的专业水平和积极性的不足。科技传播市场化会对科技传播从业者做出激励,通过不断提高其知识水平、工作效率等方式传播真实、社会关注、应用价值高的科技成果。

1.2 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对传播内容起到过滤作用

科技传播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知识、科技成果、科技方法等,现阶段科技传播内容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落后,没有能够真实反映中国科技前沿现状,市场化会激励传播者发掘公众感兴趣、前沿的传播内容,此外还会在内容方面仔细审核从而避免错误。

1.3 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使媒介更加多元化

市场化会激励传播者运用尽可能多的渠道对科技进行传播,在过去的报刊、杂志、图书、广播等基础上,为尽快占据市场份额、扩大影响,其还会应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信息工具进行传播。

1.4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扩大受众范围

当科技传播市场化实现了传播信息准确、多元,满足各类型大众的兴趣后,大众会切身感到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好处,甚至会对科技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受众范围不断扩大。

1.5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提高传播效果

在市场作用下科技传播不论在从传播速度、形式还是在互动性等方面明显提高后,公众明显会更加关注科技领域的新信息,不断为科技发展提出新要求。

针对中国现阶段科技传播行业特点,笔者认为需要大力发展其市场化水平,并运用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机制和灵活机动的运营机制推动中国科技传播事业发展,从而提升中国科技的整体水平。

2 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相互作用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即将具有创造性的技术成果从科研单位转移到生产部门,使新产品增加,工艺改进,效益提高,最终经济得到进步,即科技成果到实际应用的过程。现阶段,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主要有如下几个类型:一是高校及科研机构是科技成果的供给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单位在“科教兴国”的战略指导下,科研能力不断提升,现已成为中国科技成果的供给主体;二是专门机构间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类型和活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归纳为高校设立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和科技咨询公司;三是科技人员自己创办企业的方式也频频出现。处于自主性、便利性考虑,体制内科技人员自己创办企业的现象频频出现,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现有文化体制亟需改善。

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中国大量的科研机构独立于企业之外,长期形成了科技与经济相分离的局面,存在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二是高校及科研机构市场推广能力有限。高校及科研机构人员由于主要精力用于科技理论的研究、科技的研发工作,推广其科技成果的精力有限,很难找到技术和经济结合的切入点;三是科技人员自己创办企业问题频出。一方面,虽然科技人员在本专业领域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但在企业的管理、客户的维护等方面相对薄弱,企业管理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研发往往具有周期长、成本高的特点,企业在运营方面压力巨大,从而会影响到研发人员的研发效率,起到恶性循环的结果。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产业内分工会越来越精细,对于科技传播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应该通过不断加深市场化的方式解决,即通过市场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使产业内组成部门各安其职,实现科技成果供给至需求的无缝对接产业链结构(见图1)。

其中,科技成果转化可以理解为科技成果从供给至需求的中间环节,是提高科技传播效率的关键,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市场化的管理机制和灵活机动的运营机制,在科技供求双方间起到纽带作用,是技术进入市场的推动力量,同时也是技术和经济结合的切入点。

图1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与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链

3 加快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对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的推动作用,结合科技成果转化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3.1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当前高校及科研机构是中国科技成果的供给主体,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给予科技研究人员更多的激励和保障研发出适合社会发展,提高生产力的科技成果。

3.2 推动科技传媒体制的变革和机制重建

通过市场化的大力发展,推动科技传媒体制的变革,通过机制的重建,是市场化新机制适用于中国特色的科技传播需要。

3.3 加快法律、政策的保障

科技传播市场化运作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存在很大的风险性,政府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引导制订有效的产业技术政策及产业结构政策能够促使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

3.4 鼓励资本市场参于科技成果转化

鼓励风投、创投参于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把适合民众需要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且可以分担研发风险,提高研发人员的研发效率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建明. 科技传播――人类智慧的繁衍[J]. 北京: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79-83.

[2]刘建明.科技传播研究:首届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第6篇

【关键词】科研管理部门 科研成果 转化 作用

在现代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创新科技成果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将科研成果积极有效的转化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各种新技术、新产品等,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强大的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后续的一系列实验、开发、推广等,使其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并能在一定的条件支持下发展新的产业活动[1]。

1 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科研领域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我们对科研成果的转化越来越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受到科研管理部门的统一管理,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的转化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成果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科技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但是科研成果向外推广的力度不大,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偏低,另外,受科研管理的内在机制影响,我国实现的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展力度相差甚远,科技投入资源被浪费。

2 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的因素

在科研成果进行有效转化的过程中,科研成果自身的价值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2]。目前,许多科研人员在选择科研的目的上出现偏差,他们单纯的为了完成工作、评奖、职称等进行科研,导致科研自身的价值不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特必然成为空谈。另外,还有一些科研人员缺乏对科研的认识,盲目申请项目,导致许多项目的学术性差,效益差,成果转化的操作性不强,严重制约科研成果的转化。

2.1 科研成果的质量价值不高,存在先天不足的现象

科研成果的质量价值不高是因为科研项目本身存在问题,例如一些科研项目在设定的时候就只要求进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没有要求进行后续的产品转化。另外,一些客体虽然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可以进行产业化的发展,把得到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使其拥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是针对性太强,成果转化的难度大,进行市场推广也相当困难。

2.2 缺少正确的引导,科研成果转化没有明确的方向

科研成果存在质量价值较低,与企业和市场的要求不相符合等问题。缺乏素质较高的科研管理人才,科研成果转化的方向和途径出现偏差,主要的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转化的认识不足,加上科研成果转化的方向模糊,没有具体的目标,使科学研究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浪费资源的同时严重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2.3 科研管理部门的制度不完善

在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要发挥其综合作用,因此,科研管理部门的各项制度必须为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服务[3]。但是,目前的科研管理部门没有相应完善的管理制度,对科研成果转化的要求也没有合理的标准,导致科研成果转化没有制度的保护,缺少一定的安全性。

3 科研管理部门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选择质量价值较高的科研项目,在科研成果转化中发挥科研管理部门的综合作用,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引领我国的科研工作不断发展。

3.1 积极引进科研管理人才,完善科研成果管理

在科研成果管理中要积极引进专业的科研管理人才,充实科研管理部门的力量,在给后续的管理工作中积极发挥管理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寻求科研成果转化的新途径,引导科研成果转化走上新的发展道路[4]。定期对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其及时获取科研管理中的新理论、新方法,并通过实践运用到具体的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中去,完善对科研成果的管理,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奠定基础。

3.2 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体制,引导科研人员进行有效的科学研究

在科研管理部门,管理人员要根据每一个科研部门的不同研究方向制定合理的政策,安排能力范围内的工作,使每一个科研人员都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可以安排不同的人进行企业调查,科研项目研究,进行后续的科研成果转化及科研产品的开发,建立一些实践基地,将科研与生产结合起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另外,科研管理部门应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其研发出具有较强转化能力的科研成果。

3.3 科研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科研方向,使其科研成果面向市场

在进行科研成果管理的过程中,将企业和科研机构有效的联系起来,促成它们之间的密切合作。引导科研人员积极从事研究,通过专利和技术转让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除此之外,科研管理部门要深入了解科研成果的成熟度及应用方向,分析科研成果转化的几率,进而引导科研的方向,还应该将市场需求的科研成果产品进行分析调查,进行有效的研究,建立科研部门与市场之间的沟通机制,把科研成果成功引入市场。

3.4 科研管理部门要做好科研成果的保密工作,建立相应的保密制度

科研管理部门的要将科研成果进行有效的保密,这样才能使科研成果的转化具有一定的神秘性,防止被其模仿和剽窃。建立有效的保密制度,保护本单位的科研秘密和成果转化秘密。在科研成果研发时如果要与其他单位进行技术上的合作,要事先与单位签订协议,切实维护本单位的利益。因此,对违反规定未能保守秘密的人员要进行相应的行政处罚,严重的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3.5 优化科研管理队伍,建立高水平的管理团队

不管在什么行业,管理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科研领域,有效的管理能促进科研成果的最大效力的转化,不仅能为社会提供服务,还能使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高水平的科研管理队伍要求每一个管理人员必须懂得科学研究,了解科研领域的基本知识及发展动态,新的理论概念和未来市场的前景[5]。另外,管理人员也应该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并且能合理运用到具体的科研管理中去,使科研管理的每一项工作顺利开展。当然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要逐渐提高,每一个科研管理人员要有明确的目标,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去统筹整个科研管理工作,要善于沟通交流,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

科研管理部门要引领科研成果走向市场,因此,科研管理部门的人员要具有一定的宣传公关能力,将科研成果及时推广出去,策划相关的推广活动,促进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

4结语

在我国经济社会寻求科技创新发展的背景下,科研成果的转化在科研经济领域显得尤为重要,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转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的具体因素,探究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转化的综合作用,能积极促进我国科研领域的不断发展,为经济创新社会的前进提供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正辉.浅析科研成果转化中科技管理部门的作用[J].低碳世界,2014,(11):323-324.

[2]张帆.科研成果转化中科技管理部门作用的探析[J].黑龙江科学,2013,(11):214.

[3]赵晶.科技管理部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综合作用[J].民营科技,2013,(12):95.

[4]杨佳.浅论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J].企业导报,2011,(19):77-77.

第7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赵圣文(1976-),男,山东临沂人,铜仁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科研管理、企业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4.7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60-02

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一直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2011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了这个问题,可见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科技成果价值和使用价值得以实现,才能发挥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既有助于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又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一、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具有大量的前瞻性、创新性的成果,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教育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由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我国高校科研成果整体转化率很低,只有10%左右,与美国等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既使如此,这些完成转化的项目其收益和规模也不尽人意。很多科研成果因种种原因没有得到转化,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停留在证书中, 因而产生不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这些问题也长期困扰我国高校科研发展。

二、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1、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转化不够重视

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师,搞科研就是为了发文章,发文章是为了晋职称,晋职称是为了个人能取得更大利益。他们关注的是科研经费的多少、项目影响的大小、能否出名,通常重视的是项目成果的学术性和新颖性,而忽视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经费稀缺,成果成熟度不高

科研经费的缺乏几乎是所有大学遇到的共同问题。尤其自然科学类项目,需要买设备、做实验等,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而且项目投入的时间也较长,能否取得回报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许多高校不愿承担风险,投入过多的资金,以至于成熟度高的研究成果较少,而成熟度和可靠性不高,处于实验室阶段的成果相对较多,这也是造成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3、风险投资体系不健全

成果转化属于高风险的活动,很难从商业渠道获得资金,而高校自有转化资金缺乏。目前我国风险资本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尚处于发展阶段。虽然以政府的资本为主体也建立过不少风险投资公司,但我国还没有建立起风险投资的回报体系,政府不愿把资金用于高风险的成果转化。资料显示,在美国,至少有5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过风险投资的资助;而我国,风险投资仅占23%。

4、知识产权流失较严重,缺少利益保障机制

很多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知识产权意识比较淡薄,有的不知道如何申请专利,很多科研成果无法获取专利保护,更不能合法地产业化。知识产权对创造的激励作用、配置资源的作用以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这对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有非常直接的负面影响。

5、企业的需求动力缺乏

高校大部分成果不是来自企业需求,而是来源于政府的纵向项目成果。大量的中小企业的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生产条件落后,喜欢投资小、见效快的项目,而不愿作先期投入,不想承担风险。不愿对市场潜力大的、技术先进的、但尚不成熟的项目资助作进一步开发研究,而宁可出高价引进成熟但已面临淘汰的技术成果,导致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

6、科研体制的改革相对滞后,政府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作用缺位

纵观国内外的实践经验,政府都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我国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缺乏一体化的整体发展规划和统一的组织协调,因此,政府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被严重弱化,并没有真正起到引导和协调的重要作用。同时,在科研机构内部的一系列改革也相对滞后,而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也不健全,严重制约了成果的转化工作。总之,科研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政府作用的缺位,使高校大量的成果游离在企业和市场之外。

7、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

技术转化中介服务是实现有效转化的重要环节。由于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使得高校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未能实现有效地转化,从而也影响了我国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三、提高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的对策

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涉及从国家到地方、从体制到机制、从方式到办法等方方面面,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作。

1、高校要充分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工作

在经济与科技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当今社会里,科研的核心已不在仅仅追求成果的先进性,更要追求成果的商业化,追求为经济建设服务。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体,面对经济社会变化以及高校成果转化的实际情况,高校领导层以及科研管理人员都要提高对成果转化的认识,抛弃那种“搞科研是为了,是为了评职称” 的错误理念。高校领导层应当把成果转化工作放到一个较高的战略高度去考虑,并为成果转化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8篇

关键词:高校;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研究

一、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高校是以传播科技知识、培养专门人才、开展科研活动为主要目的,是潜在的生产力孕育和发展场所。随着高校教育日趋职业化,高校服务企业、服务市场的意识不断增强。高校的智力资源越来越需要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高校与企业的融合中,知识产权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保护知识产权既可以明确权利的归属,亦可使权利主体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积极性得以维护,从而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能为学校与企业营造更好的合作环境。但近年来,由于高校和政府、企业间合作形式逐渐多样化,对流转中科技成果所有权的争夺日益激烈,而作为成果流转主要形式之一的知识产权所产生的纠纷也不断增多。因此,有针对性地探究科研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促进高校科研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纠纷的特点

1.纠纷类型多样化

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高校的知识产权类型众多,如:技术类知识产权,即以技术为表现形态的知识产权;标识类知识产权,即与科研成果转化有关的注册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和名称等标识类知识产权;著作类知识产权,即以作品形式表现的知识产权;信息类知识产权,即以信息为表现形式的知识产权。①因此,在成果流转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纠纷也呈现多样化态势,如:专利权与非专利权的技术成果纠纷;技术成果成熟与否的纠纷;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纠纷;专利成果让渡过程中的归属纠纷;信息类知识产权泄密造成的纠纷等等。

2.纠纷主体的固定性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多依托于企业,这也决定了此类纠纷主要以高校、企业为固定主体。纠纷或是发生在高校与企业之间,亦或是高校与高校、研究机构之间。这种相对固定的纠纷主体使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纠纷在纷繁的类型纠结之中能够根据不同的纠纷主体整理出纠纷形成的主要脉络,便于我们在分析纠纷成因的基础上,探求保护知识产权的新方法。

3.纠纷处理以行政途径居多,处罚力度不强

依据我国有关的法律规定,涉及高校知识产权纠纷时,具体的处理途径有三种。一是内部行政处理,如:在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创作以及成果的申报、评审、鉴定、产业化活动中,剽窃、窃取、篡改、非法占有、假冒或者以其他方式侵害由高等学校及其教职员工和学生依法享有或持有的知识产权的,应责令其改正,并对直接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处分,违反有关规定,泄露本校的技术秘密,或者擅自转让、变相转让以及许可使用高等学校的职务发明创造、职务技术成果、高等学校法人作品或职务作品的,或造成高校资产流失和损失的,由高校或其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二是行政处罚,某些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不仅损害了私人权益,而且也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侵害了国家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不但要承担民事责任,同时也要对自己违反行政法律义务所造成的后果承担行政责任。②三是司法途径,即享有知识产权的任何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时,均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讼,进行司法保护。

三、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几点建议

1.重视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近三十年来,我国高校已逐步构建、完善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但在观念意识的转变、管理制度的完善、法律知识的普及,实施监督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高校必须加强知识产权法律宣传及师资和管理人才培训工作,要把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纳入本单位的普法教育计划,要强化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将知识产权工作列入各项工作之中,充分灵活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学校的权益,为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奠定良好的基础。

2.明确科研管理机构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职责

高校应明确科研管理机构在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的职责,制定符合高校实际的知识产权管理规章;肩负起知识产权登记管理工作;对课题负责人申请专利的建议和相关资料进行审查,并对单位签订的各类知识产权合同进行审核和管理;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申请的非职务专利及进行非职务专利、非职务技术成果以及非职务作品转让和许可的,进行审核以及技术合作、技术入股等合同中的技术价值评估工作等。

3.完善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规章制度

其一,是在规章制度中明确职务成果与非职务成果。高校知识产权纠纷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职务成果缺乏明确界定,导致发生纠纷时,无法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因此高校应针对职务成果的特性,在管理制度中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防止因制度空白而引起的权利纠纷。其二,高校及其所属单位与国内外单位或者个人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对外进行知识产权转让或者许可使用,应当依法签订书面合同,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等内容并应当经学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审查,报学校批准。其三,针对因人才流动引起的知识产权纠纷,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重视人才流动中的知识产权管理。特别是在派遣出国访问、进修、留学及开展合作项目研究时,对所涉及人员在校已经开展的研究,而在国外可能完成的发明创造、获得的知识产权,应当与派遣的高等学校签订协议,确定其发明创造及其他知识产权的归属。其四,可以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科技人员保护知识产权有贡献者予以奖励;对给学校的知识产权造成损失者、对学校的知识产权直接侵害者要给予必要的处罚。

4.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高校应加强同科技、工商、出版、公安、法院等知识产权保护所涉及的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知识产权保护的最新动态,通报本校在知识产权保护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并和其他知识产权所有人组建协会或联合组织,使其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成员单位权利受到侵害时,协助调查取证,申请仲裁或提讼,使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形成合力,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还沿用原来的行政管理模式,知识产权管理分散于众多部门中,管理的各个环节脱节,缺乏有机联系,这样极容易造成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空白地带。③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及科技投入回报率,就应当厘清高校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产权纠纷的特殊性,结合高校科技成果的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制度,从而有理、有据、有力地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参考文献:

[1]史亚洲、周博.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6卷第6期;

第9篇

[关键词]学术期刊;科研成果;大学生

[DOI]10.13939/ki.zgsc.2016.31.269

我们处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并且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竞争异常激烈,如果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适应社会的变迁,就算昔日占领霸主地位的企业也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大学科研成果的转化中,学术期刊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1学术期刊的作用

正如潘志萍在《学术期刊在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方面的作用》中提到的,学术期刊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很好地利用了采集、传输、存储、处理、记载和交流等功能为科技创新服务。学术期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有利于缓解大学生枯燥的学习生活

大学生的生活由很多元素构成,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老师和同学,以及室友等,还包括学校的公共环境卫生以及在校学生的精神文明状况,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大学的学习氛围可以对在校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中,很多学术期刊正能够起到给大学的精神面貌增添活力的作用。也许很多人觉得,增添活力,丰富精神文化,就是需要多组织一些娱乐项目,比如组织一些体育比赛,或者春秋游,或者进行班级户外拓展等活动,然而,这种看法也许值得商榷。仅仅多举办文化或者体育等娱乐项目,并不能最好地改善校园的文化氛围,缓解学生枯燥单一的生活。试想一下,倘若人们在增加学校的课外活动的同时,也体现出学术期刊在丰富学校精神文明生活中的作用,这样不仅能够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所处校园的学术氛围,也能够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一些先进和热门的科学知识;进一步地接触这些科学知识,可能会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和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这样的话,学生们也许就觉得在大学中的学习并不像之前想象的那么无聊乏味,而变成了自己喜欢和乐意做的事情。

1.2有利于对生产实践进行指导和检验

社会进步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社会意识,这个产物对于社会的实践生活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作用。人类社会在进行经济生产活动时,一些科研人员在做科学研究的过程时,会分析和总结自己在做研究时所运用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从而总结出规律,而更加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在现代社会中,首先,对于学术期刊的翻阅,可以让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世界的各方面的知识,可以有助于实现这些知识在人群中的共享,有助于知识在更大范围的扩展;其次,在这些知识得到不断的传播时,这些知识也就能够更加有效地指导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就能够很有效地对社会经济生产实践进行检验。

1.3有利于合理把握科学发展方向

一般而言,与普通的非学术期刊相比,学术期刊自身除了具备高度的学术性,同时还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学术期刊的飞快进步同时也就表明在该领域的科研成果可能被飞快地分享和受到人们的认同。正因为如此,从总体上讲,学术期刊毋庸置疑地能够有利于指引科学进步的方向。科研人员通常会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能够展现自己科研成果的文章,这些文章在某些方面能够反映最新科学进步的潮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术期刊同科学领域的发展达到了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效果。

2制约大学科研成果转化进程的因素

2.1生产模式和科学研究模式之间缺少衔接

总体而言,大学一直秉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首先,由于我国几千年来的教育传统的制约,大学的科研成果在面对这个发展迅速,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时,显然不能满足人们追求越来越高品质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需求。很多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没有一定的远见,他们忽略了把学术和经济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出现这样的局面。虽然每年大学的科研成果得到鉴定的数量并不少,而且其中也不乏得到一些具有一定含金量的科研成果奖项的,但是在这些科研成果中,真正能够得到转化而投入生产,来满足人们需要的高校科研成果却少之又少。正因为在经济生产模式和科学研究模式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往往在一些大学里面,科研人员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能够得出一些确实具有学术理论价值的科研结果,但是因为这些研究人员平常专注于对科学理论知识的研究,缺少对市场的了解,以及一些新的市场政策和法规的认识,所做的科研课题可能会很难满足人们的需要和市场的要求。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因素的制约,大学里还存在这样的现象:有部分的科研人员过于注重自己发表的科研成果的得奖情况和受到的荣誉程度。正因为受到这种想法的不良影响,他们在确定科研题目时,忽略了对大众以及市场经济的真正需求,这样造成的结果可能就是难以很好地得到预期的回报,自然而然地难以让科研成果实现成功地转化。

2.2缺少科学研究的投入

很显然,大学对科学研究的投入也会制约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大学科研成果要做到成功转化,其中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把科研时期的成果做二次开发,这样的二次开发的主要内容是要对成果做适应性的适用,以及实验性的生产。这样的二次开发也称为中试阶段,这一阶段既不能定义为科研过程,也不能直接定义为生产过程,正是由于这样,在这个阶段的投入方面,不仅难以得到平常的科研资金,也难以获得生产方面的资金,也就是说,二次开发过程沦为大学中科研以及商业的企业的生产中,这两个群体都没有明显责任和义务负责的区域。另外,在二次开发过程的投资过程中,具有相对较大的投资风险,不仅包括固有的市场上的风险,而且还有科研开发的技术方面的一些风险,以及在资金和运营管理方面的种种风险。正是由于这样,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一些其他的机构等,都不很愿意和有勇气向科研机构投入一定的资金。

3增强学术期刊在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的措施

3.1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

基本上,决定学术期刊能否能够生存的因素就是期刊本身的质量,学术期刊的质量通常在很大程度上受稿源的影响。在合理有效地把控质量方面,首先,需要保证那些对稿件进行审理和监督等过程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为了稿件审核过程能够得到高效的实施,与之有关的部门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一套规章,工作流程中的每一步都要认真落实,认真把控,这样才能使被利用的稿件具备高度的学术性以及专业性。另外,除了对稿件的质量把控之外,还要注意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比如,在对学术期刊进行印刷时,需要使用最新的印刷技术,这样才能比较好地保留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让科研人员觉得自己受到了应有的尊重。

3.2增强科研成果与市场需要之间的联系

想要增强科研成果与市场需要之间的联系,需要创造新的运营模式,这样才能对科技期刊进行集约发展,同时也能改善自身的管理机制,然后完善广告宣传推广方面的工作,从源头利用一些知名的品牌,并对来自不同地方的资源做合理细致的归集和整合,这样就有利于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型的经营与管理模式。

4结语

通过这篇论文的分析与研究,可以看出学术期刊在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要通过完善学术期刊的质量,增强科研成果与市场需要之间的联系以及其他一些措施来增强学术期刊对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从而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真正能够满足人们需求。

参考文献:

[1]潘志萍.学术期刊在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方面的作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3).

[2]侯文,李秋菊.科技期刊在成果转化中的作用[J].科技传播,2014(12)

第10篇

【关键词】光电材料;创新;综合实验

根据《国家中长期新材料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改革开放以来,材料领域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我国材料领域工业增加值已占全国GDP总量的1/4左右,但该领域技能以上人才资源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还不到17%,人才资源总量与领域发展地位不符。根据《“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其中包括新材料和新一代显示技术。作为材料学科的本科生来说,实验教学是本科生日常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其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成旧材料学科教学内容,严重阻碍了新材料人才的培养。在我院雄厚的新材料研究背景下,将最新的光电研究成果转化为我院的本科生综合实验课程,通过小团队教学模式,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完成实验项目。通过该综合实验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该学科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模式,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和兴趣,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1-4]。

1 筛选合适的科研成果

在筛选合适的科研成果中,首先考虑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难易项目,太容易达不到教学目的,太难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考虑实验课程教学成本,如果涉及到太贵重的药品,实施成本过高,作为本科生实验教学不适合;第三考虑每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是否合适,时间太长,不适合作为课堂教学实验,但可以作为其他类的教学使用;第四考虑实验的绿色环保以及原子经济性。通过前期的对我院相关科研成果的梳理,我们选择将经典光电材料-芴类材料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综合实验课程[5-7]。以芴为原料经过傅克反应、碳碳偶联反应等多步反应得到1-3单元寡聚芴。根据实验的时间、实验的原子经济性和实验成本,我们把成果转化为一系列的实验项目组合成综合实验课程。考虑到面向授课对象是大四本科生,我们将相关的实验项目增加难度,加入无水无氧操作。考虑到实验的时间,我们把合成部分分成三类实验项目。我们将其中的芴的9-位烷基化和2,7-位的硼酸酯化这一步作为二个实验项目。芴的溴代物和硼酸酯在钯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碳碳偶联反应。此实验是一个典型的suzuki偶联反应,可作为一个实验项目。

通过前期的筛选,确定了将要转化的科研成果后,先根据科研成果来设计相关课程。课程名称:光电材料的设计和应用,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综合实验课程内容

2 实验方案的设计

课程名称:光电材料的设计和应用,其中那个包含以下4个实验部分:

2.1 三种光电材料的合成

该综合实验课程涉及到1-3单元的寡聚物的合成。根据文献,我们设计了三种光电材料,合成的原理和步骤如图2-图4。

图2 第一种光电材料实验原理及步骤

图3 第二种光电材料实验原理及步骤

图4 第三种光电材料实验原理及步骤

2.2 三种光电材料光电性质表征

分别对所合成的三种光电材料溶液态和薄膜态,进行紫外-可见和荧光光谱的测试。通过光谱的测试,让学生了解不同基团对有机光电性质的影响,了解影响光电材料光谱性质的主要因素。

2.3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制备

将所合成的材料作为发光层制备标准器件结构的有机发光二极管,通过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制备,让学生了解到科研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增强专业信心。同时也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2.4 有机发光二极管性质表征

利用keithley2400测试平台来测试所制备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通过对器件的表征,让学生了解衡量器件好坏标准,同时怎么来判断材料是否适合商业应用。

3 实验方案的实施和报告(论文)撰

将这些课题设计对应的实验方案,同时在实验室对实验方案的合理性进行验证。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成立小团队。以各团队为单位,分工协作来完成该课题。在团队成员查阅中文和英文文献基础上,搜集有关该成果的一些资料,阅读文献后设计各种实验方案来完成课题。各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口头汇报或者ppt形式汇报其完成课题的方案。通过各团队跟老师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修改、汇总全组成员的方案,教师当场提出方案中不合理的部分和应改进的地方,最后制定出最终的可行性的研究方案。通过前期的讨论,对)实验方案进行实施,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前期文献的调研来得出自己的结论。撰写相关的实验报告或论文,完成整个项目的实施。通过该项目的实施,真实模拟一个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科学创新性,还能给予学生科研自信心,为以后学生的科研创新打下一定基础。

4 结语

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对新材料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材料实验教学已经满足不了新材料专业的人才培养,怎样将新材料的最近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是个材料类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先进的科研成果开阔了学生的实验,让学生近距离的接触科研,了解科研的思路,为我国材料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跃强,刘晓东,李建.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之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5):144-181.

[2]常青,江国栋,唐和清,等.测定痕量过氧化氢的实验研究[J].实验室科学, 2014,17(2):27-29.

[3]龚新怀,吴以校,赵云,等.地方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项目的教学实践[J]. 宜春学院学报,2012,29(3):176-177.

[4]杨平,陈为键,何文绚,等.以科研为先导构建综合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3,16(3):134-136.

[5]Jo J, Chi C, H?ger S,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onodisperse oligofluorenes[J]. ChemistryCA European Journal, 2004,10(11):2681-2688.

第11篇

>>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网络环境下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 网络环境下教育科研成果知识产权概述 艺术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策略研究 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现状的研究 浅析校企合作如何推动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 学术期刊在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科研创新,加快医院科研成果转化 基于产学研模式下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分析 谈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之机制创新 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几点思考 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途径分析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 技术转移领域平台促科研成果转化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研究 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探索与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教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的研究与探讨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教学转化机制与评价体系研究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参见戴中保.艺术学门类学科视野下科研成果分类初探[J].新视觉艺术,2013(04):92-93.

③刘春田.知识产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④赵敏祥,袁木棋,曹耀艳,等.盘点高校知识产权保护[N].科技日报,2005-6-7,(第3版).

⑤袁木棋,钱晓峰,袁莹,曹耀艳.关注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对浙江省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现状的调查问卷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12):39.

⑥李玉玲,韩宁.我国高校技术转移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84.

⑦成成.艺术院校知识产权管理问题初探[J].美术大观,2012(8):184.

⑧李文江.高校知识产权的流失与保护[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9):154.

⑨康建辉,王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1):117.

第12篇

关键词:科技成果;实践教学;成果转化;创新能力

21世纪是一个以创造、创新、创业为特征的时代,高等学校肩负着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任。科研成果作为科技创新的产出和结果,既是师资队伍素质的标志,也是体现学校水平的指标。虽然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还远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已经为人们所高度重视。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似乎也远没有受到重视和研究。在人才培养方面,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崭新课题。科研是教学的底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我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所在的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也是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防预研等一大批科研项目,因此,产生了众多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有相当数量的科研成果可以转化为教学实验内容,这为我们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例如,在现代集成制造与机械制造柔性自动化研究方向上,多年来承担了国家“863计划”CIMS主题、国家科技攻关、国防预研等研究项目,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在教授的带领下,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紧密配合,以取得的科研成果为基础,成功实施了“机电一体化开放实验”、“信息化制造综合实验”、“机械装备控制综合实验”等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首先遇到的一个难题是必须引入新的实验设备。而目前在科研中采用的仪器设备既先进又精密,价格也相当昂贵,少则数万元,多则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为了保证一定的受益面,如此高的投入,目前对于教学实验往往是难以达到的。因此,在将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寻求另外的途径来解决这一难题。例如,我们在建设“机电一体化综合实验”中,充分利用科研成果,发挥智力优势,争取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最佳的效果。首先,我们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科研过程中设备创新的经验,以投入少量的经费起步,通过自行开发实验设备和软件,完成实验设备的初步建设。然后,将实验成果和实验设备在其他的高校推广和应用,将所得的效益作为进一步的投入,完成高水平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例如,我们基于现代集成与柔性制造技术相关科研成果基础上自行开发的“机电一体化综合实验系统”,以10万元为启动费用,到目前已经建成了国内一流的拥有20台套设备的机电一体化开放实验室。开发的实验设备的功能已经超过了国际同类实验设备,其价格仅为它的30%,并已经推广到华南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计量学院等6家单位应用。同时,由于设备自行开发,为今后实验内容的进一步拓展和改进提供了方便。

一、构建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为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奠定基础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的关键是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只有在创新的模式下才能使实验效果有基本的保证。我国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中,验证型多于创新型,模拟型多于实战型,限制型多于自由型,单一型多于综合型。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围绕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这一主题,同时要促进目前实验教学模式的转变。我们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了一些努力和有益的尝试。这里简要介绍实验教学新模式的设计。

要创建一个全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研究成果其技术和研究方法先进的特点,在实验模式上以综合型取代单一型,以自由型取代限制型,创新型取代验证型,实战型取代模拟型。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次序性和连续性,突出先进技术、科研思维和研究方法的引入,为学生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创造了条件,不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验的主观能动性,又达到了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的目标。下面以“机电一体化综合实验”开发为例来说明具体的实施过程。

“机电一体化综合实验”是在现代集成和柔性制造技术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综合实验。该实验系统首先强调的是机、电、信息技术一体化,不但将机构学、传感器、驱动器、控制器四个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整合在一起,而且还可以同CAD、CAE、虚拟现实、信息化技术现代高新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实验系统包括机电一体化创意实验设备,设备包括驱动单元、变速机构、滑块机构、丝杠传动机构、传送带、行星减速机构、龙门式机械手、笛卡尔教学机械手、物料自动识别与自动化装配系统一套、自动化立体库实验系统、通用控制单元、网络视频系统、集成控制平台、专门的实验系统网站等。依据该实验系统开设了24小时的“机电一体化综合实验”课程。在实验开始安排4小时的课堂教学,其内容的重点并不是相关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实验技术路线的设计引导和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突出的是实验采用的先进技术和实验方法。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学生首先进行实验技术路线的设计,可根据自己的设计完成机械机构的创意组合,传感器元件、PLC、交直流伺服控制、变频器等控制元件的综合应用。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开展人机控制界面、计算机网络通讯、远程控制等提高实验。整个实验系统设计,在知识的融合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创新意识方面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1.在系统组织上可以将基本的零部件组成不同的模块,模块之间还可以方便组合,灵活方便。同时也可以进行分布式控制,由一台中央控制计算机控制多个单元,形成递阶式控制模式。克服了实验的单一性和验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强调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可充分体验机械设计、装配,电气设计与接线,控制系统设计与程序编写等实际操作过程。这无疑对提高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3.系统按照实验教学平台设计,在实验项目组织上可按照实验目的和时间的不同灵活组织,可伸缩性强,适应面广,不但可以应用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业余科研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还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间。

4.突出了先进技术和研究方法的引入,采用了基于Internet的远程控制和视频监控、无线网络、掌上电脑和基于OPC技术的集成控制等技术。

二、实践的效果

第13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科研成果;转化

说明:本课题是2011年秦皇岛市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论文,课题编号:qhd125kt2011242。

一、教科研课题在中职卫生学校转化的必要性

当前,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一大热点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据统计,至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4767所,招生规模达810万人,在校生达205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已大体相当。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质量也应相应提高,因此要利用各种教科研成果,在中职学校中实施成果转化,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从而使中职教育既有数量,又有质量。

二、转化过程

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教科研成果也是方方面面,类别较多。根据这种情况课题组确定以调查问卷形式找到影响学生学习质量提高的因素,并就具体影响因素找到相应科研成果,用科研成果干预制约影响学生学习质量提高的因素,进而达到提高教科研成果利用率、提升教学品质的目的。

(一)拟定调查问卷查找问题

1.影响中职学生学习质量提高的因素

影响中职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很多,有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课题组成员经过讨论与研究,从学生个人因素分析了影响中职生学习质量提高的一些因素:①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兴趣淡漠,没有学习动机,不能回答“我为什么要来这所学校学习这个专业?”的问题。中职生年龄结构偏小,知识结构水平较低,接受能力差,缺乏对所学专业和将来岗位的正确认识,普遍存在上课不听讲,课后不学习的现象。②不良媒体的诱导,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学生依靠网络媒体所获取的信息日益增多。网络的发展,对成长中的中职学生产生很多负面影响。③家庭教育的失衡,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缺乏母爱、父爱的情况。家庭教育严重失衡,逆反心理严重。

2.问卷调查是找到问题的好方法

针对影响中职学生学习质量的多种因素,课题组成员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学生的心理因素是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而找到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利用问卷发现问题,根据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课题组成员拟定了一份问卷,进行调查。

3.问卷结果分析

通过对我校中专二年级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进入中专前对他们影响最多的是家长,进入学校后遇到困难后首先找同学。这说明初中毕业后,学生的思想由家庭转入社会,逐渐转化成社会中的人,有问题找周围的人寻找答案,而不是父母。

4.筛选教科研成果

根据问卷分析结果,与我校现有科研成果共同分析,课题组成员决定选择校级课题成果《功能小组在中专班班级工作中作用的研究》解决问卷中总结出的问题。

5.转化对接

课题组经过研究,决定在二年级学生中开展教科研成果的转化实践。同时确定一个实验班,一个对照班,进行一个学期的研究。结果实验班的学生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学生个人获得的各项荣誉也较对照班多。

三、讨论

任何一个教科研成果都应具有普遍性,在任何适合的对象群体中都可以得到验证并收到一定的效果。有了科研成果,如何寻找到最适合的实践对象;学生中有了问题,如何寻找到对应的科研成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课题通过找问题-找答案-解决问题的思路,实践科研成果的转化研究,通过我们的实践发现找问题-找答案-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一个教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而课题组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制约教科研成果转化的因素,现总结如下。

(一)教育科研观念存在误区

目前,一些教师教育科研观念存在问题,认为教育科研课题只要在自己工作任务的范围内,具有理论上或实践上的突破和创新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研究结束获得成果证书就结束了整个研究过程。甚至有些教师是为了晋升职称加分而进行课题研究。这种教育科研观念的误区直接限制了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过程,必然会导致成果的转化率低。

(二)各方面成果转化意识淡薄

一些科研管理部门本身对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意识就很薄弱,管理过程只局限于课题立项到结项,忽视成果转化,缺乏成果转化机制。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的主体,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意识淡薄。教师是教育科研过程的参与者,也是教育科研成果的直接践行者,同时也应该是成果转化的实施者。教师缺乏对教育科研成果的理解、掌握,自然就会降低对成果的转化意识。

(三)没有完善的教科研成果转化制度

目前对于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保障制度并不完善。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没有转化的激励机制。很少有教师愿意花时间和精力从事成果转化工作,大多数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奖都以获奖情况、学术论文、课题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而教育科研成果是否转化为教学资源根本不予以考虑,而科研的管理部门也缺少转化的机制建设。②没有配套保障措施。首先,没有经费的投入。各学校对科研课题研究都给予支持,但经费不足是普遍存在问题。成果转化没有专项资金。缺少资金的支持自然会影响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积极性。③缺乏教育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平台。目前,很多学校与教科研管理部门忽视了成果转化应用场所的建设、应用环境的营造,使得教育科研成果无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许芳奎.构建基于人才培养过程管理的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天津卷)[C],2010.

第14篇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complex factors, low rate of transformation, lack of a mature selection model of civil avi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ivil avi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and selection is established. Us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to empower, using the TOPSIS method, an improved selection model is constructed 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credibility and decision threshold, The model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civil aviation 5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project.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scientific sort and feasible project of evaluation items at a time. Throug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ombination, the influence of subjective factors in the evaluation process was reduced. To make the evaluation result more objective, the adjustment of credibility and decision threshold can also be adapted to different transformation entities, which makes the model more universal.

关键词: 科技成果转化;可信度;决策阈值;遴选评估;改进型TOPSIS

Key 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credibility;decision threshold;selection and evaluation;improved TOPSIS

中图分类号:G311;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073-04

0 引言

科技成果转化 (technology transfer)是使已取得的科研成果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重要过程。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普遍较低,据相关文献统计,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约10%,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仅为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1],主要由市场导向不足,政策激励机制欠缺,转化模式和保障体系不成熟,知识产权划分较为复杂等原因导致[2],但由于科研成果转化有各种风险,转化资金有限,对转化项目的遴选缺乏科学性论证和评价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民航属于技术高端、安全性强的行业,其科研成果的转化关系到民航高新技术装备能否实现国产化和建设民航强国目标的实现。因此,更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张勇[3]对民航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建议。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从检索的文献看,针对科研机构的转化能力或转化风险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较为普遍[4-7],而对转化项目的遴选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较少。禹慧明[8]通过4种视角定义了科技成果转化度的概念,通过转化度的大小分析转化项目顺序。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遴选的量化研究更深了一步,但其计算模式比较简单,颗粒度较大。

传统的成果转化项目遴选评价主要以主观评价为主,评价指标分值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得出的评价结论也不客观。当然,基于主观或客观赋权的比较成熟的排序模型也比较多,比如TOPSIS法、灰关联法和模糊数学法等,但这些方法的核心均是实现评价项目排序,不能解决评价指标分值的可信性问题,也不能解决最终结果确定问题,因此需要改进。TOPSIS方法是一种解决多属性决策问题的常用方法,其原理是确定正、负理想解,其中,正理想解是各个指标最大评分值构成的向量,负理想解是各个指标最小评分值构成的向量[9],通过计算各个评价方案与正、负理想解的欧式距离,获得各评价方案与正理想解的相对接近程度,作为评价优劣的依据进行排序。但该方法只是解决了评价对象的排序问题。本文尝试在使用TOPSIS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可信度和决策阈值的概念进行改进,建立民航科技转化项目遴选模型,解决评价指标分值可信度的问题,实现项目可行性遴选排序和项目确定。

1 定义及相关问题描述

定义1可信度(Credibility):用于做出正确和准确判断的数据、信息、依据的真实可信程度或基于该信息和依据做出的判断结论的可信程度。

定义2决策阈值(Decision threshold):通过分析判断数据、信息和依据,为得到科学的决策结论而设置的临界值。

定义3正理想解X+:各评价方案在某项评价指标的最优值所构成的向量。

定义4负理想解X-:各评价方案在某项评价指标的最劣值所构成的向量。

定义5相对贴近度指数C:某评价方案相对正理想解的贴近程度。

4 结语

本文在构建民航科技成果转化遴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AHP法对民航科研成果转化项目遴选的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创新性引入可信度和决策阈值的概念对TOPSIS方法进行了改进,构建了改进型的TOPSIS评价模型,对民航5个科研项目的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但解决了判断数据的可信度问题,对其进行优化排序,而且可以通过决策阈值的大小筛选掉劣等项目,克服了主观决策的缺陷,使评估结果更为客观,更有操作性,也为民航科研项目转化的遴选和确定提供了参考。该模型具有通用性,可以针对不同评价对象的特点,通过调整可信度赋值和决策阈值的大小实现排序优选决策。

致谢:感谢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科研基金(J2013-46和J2014-53)对本文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汪静,杨友文,李钢.基于AHP-FCE的高校国防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0):48-52.

[2]刘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及对策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1996(3):3-8.

[3]张勇.中国民航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对策浅析[J].中国民用航空,2011,12(6):18-21.

[4]柴国荣,许崇美,闵宗陶.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研究[J].软科学,2010,24(2):1-4.

[5]胡炎,周红,白振宇.科研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4):321-325.

[6]王立英,宋平,刘宗彬.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6(4):38-40.

[7]袁博,王瑛,汪送.基于改进TOPSIS方法的航空装备预研项目技术风险评估[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1):34-37.

[8]禹慧明.论科技成果的可转化度及其应用[J].科技管理,2014(6):19-23.

第15篇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2)06—0076—05

一、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1 先行研究概述

目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在世界各国都受到高度重视。其目的多种多样,主要是希望通过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来带动经济发展。正因如此,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关注度就越高。我国也不例外。这从近年来相关研究论文数量的持续增多就可以看出来。

目前学界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研究尚没有关注贵州省,但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其他省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研究已有很多。例如,王通武于2004年对山西的研究,谢梅等于2007年对四川的研究,徐琳于2008年对湖南的研究,吴大勇等于2009年对新疆的研究,申小刚于2010年对河南的研究,马铮于2011年对河南的研究,张根水于2011对江西的研究。刘志会于2011年对吉林的研究,梁多煦等于2012年对广西的研究。

这些研究虽然在观察的角度、依据的数据、分析的方法和得到的结论上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却高度一致,即研究普遍认为,我国中西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其根本原因是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存在弊端,不利于科研成果迅速转化。

2 分析的理论框架

上述研究有着共同的前提假设,即:我国高校科研成果大多为社会生产实际所需要,也能够顺利转化。既然如此,当高校科研成果不能够顺利转化时,就一定是转化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如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出了问题。

实际上,不是所有科研成果都能够转化;即使是能够转化的科研成果,也未必能够直接在生产中使用。为此,从实际生产的直接科研需求出发,倒过来看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就显得非常必要。遗憾的是,上述研究并没有从这个角度进行探讨。如果把生产企业的技术需求作为起点,那么,只有当企业需要某类科研成果,而高校又存在这类科研成果,二者却不能顺利匹配时,才意味着相关制度存在问题。这样一来,本文所关心的关键问题包括:第一,贵州省企业对科研成果的技术需求如何在高校科研人员中得到反映;第二,贵州省高校科研人员如何满足企业的技术需求;第三,如果科研人员没有能够满足企业的技术要求,原因何在。于是,企业与高校之间科技成果供求的互动过程就成了本研究的核心所在。

3 调查过程与方法

本研究以访谈为主,以官方统计收集为辅。研究参考的统计资料是《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201 1)和《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04-2010)。访谈把贵州省高校分为“21l”高校、一般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学校三类,从中各选一所。在所选高校里,选择机械制造与工程类、材料与冶金类、计算机信息技术与电子工程类以及生物工程类的学科各一个,作为访谈学科。访谈对象包括高校人事和科研负责人、相关学院与系科负责人以及科研人员等。对前两者的访谈主要涉及高校科研的宏观政策与外在环境等。对后者的访谈主要涉及科研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与效果。在所访谈的68位科研人员中,根据年龄与职称,可分为青年(初级)18位、中年(副高级)22位、老年(正高级,一般是团队带头人)28位。

二、贵州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基本现状

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的一般理解是:第一,高校科研人员研究出理论上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以发表的科技论文与出版的科技著作为指标。第二,科研成果的创新性与实用性得到社会认可。以专利的申请与获得批准为指标。第三,专利所有权转让或使用许可,并获得实际收入。以转让或许可件数以及由此获得的经济收入为指标。2010年与201 1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对我国高校科研成果及其转化的统计就体现了这种思路。

表1表明,两年来,贵州省理工农医类高校在科研成果及其转化的各项指标上均有斩获。由于2009年之前与之后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选用的指标变化很大,无法进行更多年份的比较,为了进一步弄清贵州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现实,本研究结合《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来分析。《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仅仅公布了各地区高校专利所有权转让与许可的件数及收入这两个核心指标。然而,从这两个指标来看,2004年至2009年,贵州高校的专利所有权转让与许可件数年年保持在1-5件左右。这说明,长期以来,贵州省高校在科研成果产出及其转化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形式。它有两种基本类型:专利技术转让与衍生公司。衍生公司是指科研人员依托高校,自己把科研成果市场化。这是一种较新型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形式,在高新科技领域,尤其是计算机软硬件和通信技术的相关领域特别多见。不过,这种公司的建立与破产都非常快,而且成功率非常小。迄今为止,我国官方对这种科技转化的类型没有做过统计。从科研成果实用化的过程与方向来看,这两种科研成果转化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科研人员预先产生了科技成果,等待企业来使用,而不是研究人员捕捉到企业的实际科技需求,然后进行相应的科研。其结果可能是,科研成果没有被任何一家企业使用,即转化不成功。贵州省高校的科研专利不少,而其专利转让与使用许可的件数却非常少,原因就在于此。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更有效、数量也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形式。本文称之为合作转化,指的是企业把生产技术的攻关研究委托给有相关研究基础的高校。在这种转化中,起点是企业的现实技术需求,企业的科研或生产人员与高校的科研人员往往共同研究,而生产技术改进实践与高校的科研实验也是合为一体的。从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来看,这种转化形式与上两种形式的转化方向完全相反。贵州省高校中,这种类型的科研成果转化竟然还不少。大部分科研人员都或多或少地参与了这种科研转化。其实,这类科研成果转化的特征更值得关注。

三、贵州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从当前贵州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效果来看,只有五种比较明确的科研成果转化过程。其中,三种比较成功,另外两种尚未成功。

1 较为成功的科研成果转化过程

成功的科研成果转化过程因研究者类型的不同而出现了一定差异。

28位资深研究者都有科研成果转化的不俗成绩,每人年均科研成果转化数量在1件以上。他们不管处于哪一种类型的高等学校,都能取得较为可观的科研成果转化实绩。就学科而言,科研成果转化多见于机械、冶金等较为传统的学科领域之中,食品行业中的这类转化也比较多,其它新兴学科中则不多见。转化形式既有专利转让与许可,也有衍生公司,更多的是合作研究,三者的比例大致为3.5:0.5:6。研究者长期与固定的生产企业有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他们的科研团队就是企业生产技术改进过程的直接参与者,研究人员与生产人员的联系非常密切。高校科研人员对生产企业的技术需求的捕捉与反应是即时的,即高校研发与企业技术改进呈现出完全一体化的状态。这与国外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过程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在22位中年研究者中,16位研究者有较多的科研成果转化。其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与资深研究者基本相同。不过,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具体类型。数量较多的类型有12位。他们一般是上述资深研究者的研究团队的骨干力量,承担着科研成果转化的实际研发工作,也是资深研究者未来的合理继承人。高校的学术水平越高,学科的历史传统越悠久,这种类型也越容易出现。拥有专利的研究者也不少,开公司的则没有。数量较少的类型有4位。这种类型出现在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和新兴学科中。中年研究者自己就是研发团队的负责人。也有研究者拥有自己的公司,但公司经营与发展状况一般。拥有专利的研究者不多。

青年研究者共计18位,其中只有4位获得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成功。成功的科研成果转化多出现于新建的_-一般本科院校中,“211”高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没有相关成果。同时,成功的科研成果转化多发生于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中。拥有专利或开公司的青年研究者很少。他们成功的核心在于能够主动捕捉企业的技术需求。

2 尚未成功的科研成果转化过程

整体上,科研成果转化成功与未成功的比例是l:9。即便是上述较为成功的研究者也不乏不成功的科研成果转化经历,这说明科研成果转化存在很大的失败风险。科研成果与实际生产的科技需求之间的关系如何是转化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大多数未成功转化的科研成果要么是超前的,要么是事前未对企业科技需求做过认真调查的。其中,因为超前于企业实际科技需要而未能转化的类型约占20%。普遍存在的情况是,科研人员获得的专利无法转让。这种情况占比为60%。学校层次越高,这类例子也就越多。这说明,专利申请与获得远远不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最终结果。未能转化成功的大多是传统意义上的“从高校到企业”的科研成果,即研究者先在实验室获得科研成果,然后等待企业来使用。当然,科研成果转化目前没有成功并不意味着永远没有成功的可能。同时,即使研究者准确地抓到了企业的科技需求,科研成果转化也有失败的风险,只不过失败的风险要小得多。

四、贵州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如前所述,贵州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如果参照全国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就会发现还存在明显的问题。表2表明,与全国水平相比,贵州省高校发表科技论文与出版科技著作的数量仅是全国各地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专利申请数、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专利所有权转让与许可收入等指标更是低得微不足道,不足全国各地平均水平的10%。与西部十二省区相比,二者的比例在数字上稍微好看一些,但是各项指标上的比例依然都很低。这说明,贵州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水平确实较低。

对诸多科研成果成功转化过程的研究发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企业生产科技改进一体化是保证成功的重要因素。从这个观点出发,不难看出,贵州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整体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如下:企业生产的科技需求不明确,明确的企业科技需求得不到满足,以及高校的应用性科研成果供给不足等。

1 企业生产的科技需求不明确

贵州省有相当多的核心企业对生产改进的科技需求并不明确。主要原因如下:首先,贵州省当地的主要企业多为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一般没有提高生产率的强烈意识与生产技术升级改造的内在动力。当然,这个问题是企业体制造成的,单靠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无法根本解决。其次,企业缺乏高素质技术人员与完善的研发部门,无法对技术问题进行合理诊断。第三,由于缺乏技术交流的信息网络平台,企业根本不知道自己当前的生产技术与工艺在同类企业中的地位。第四。企业对我国高校科研的实际水平与实用性程度存在高度怀疑。本来,企业生产技术含量低,自身又没有完善的研发机构,应该多依靠外部科研机构(比如高校)才对,但企业对高校科研的强烈不信任使得他们没有科研力量可以依靠。

2 明确的企业技术需求得不到满足

当然,也有不少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能够认识到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并明确了提高生产率所需要的关键技术。然而,企业的这些技术需求却不能够得到满足。主要原因如下:首先,企业的科技需要不能及时向外部反映。企业既不知向谁反映,也不知如何反映。其次,及时反映到企业外部的科技需求却得不到相应的科研成果,因为社会上没有人或机构能够提供相应的科技成果。第三,高校所提供的科研成果未必与企业对科研成果的需求真正一致。

3 高校的应用性科研成果供给不足

虽然满足企业的技术需求不是高校科研的唯一目的,但从世界趋势来看,这已经成为高校科研越来越重要的目的。而且,由于我国现阶段其他类型的研究结构较少,高校有责任为企业科研需求服务。然而,贵州高校提供的应用性研究成果长期不足。主要原因如下:第一,高校科研长期与企业需求相脱节。传统上,高校科研多是教授个人兴趣驱动下的基础理论探索。后来,随着国家科技政策影响的增强,一些与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相关的科技研究进入了高校科研的范围。然而,这些课题未必能解决企业生产的具体的实用技术问题,其目标是科研成果得到科研基金部门的结题认可。最近,国家要求高校加强应用性科学技术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却多以获得专利作为结束。专利要转变为实际应用,还有很多科研过程需要进行。而且,专利未必就是企业当前所特别需要的实用技术。贵州省专利转让率很低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第二,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科研创新的认识存在误区。一提起以科研带动经济发展,人们往往推崇比尔·盖茨与史蒂夫·乔布斯式的科技成果转化。这两人的成功固然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典范,但是,很多科技成果转化实际上就是利用高校积累起来的科技知识解决企业生产中看似非常小但又十分关键的技术难题。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高校在科技人才引进和队伍配置上追求高层次与名人效应,不能踏实地从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出发开展研究工作。

五、今后的改进对策

要推进贵州省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需要当地企业、高校以及政府三方共同努力,建立产学官有机结合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在这个转化机制中,企业是先导,高校是主体,政府则是主导。三方共同努力的核心是,让众多企业的科技需求及时反映到高校的科研工作中去,让高校的科研成果及时应用到企业生产中去,实现企业科技研发与高校科研创新的一体化。这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1 明确企业的技术需求

对企业的科技需求进行系统分析需要高校与政府的大力支持,还应该做到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并重。从内容而言,高校在相关技术上提供支持,以保证企业科技需求分析的技术可行性。政府在资金与政策上提供支持:资金支持保证企业与高校进行相关活动的经济可行性,政策支持有利于产生激励企业与高校进行相关活动的外部环境。政府与高校的支持不能仅仅局限于当前目标的完成,即分析企业当前生产中的科技需求,更要重视长远目标,即有计划地帮助企业逐步建立起有一定水平的研发队伍与机构。

2 强化高校科研,尤其是应用型科研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社会已经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学者们称之为知识经济社会、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等。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在这个社会里,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高校科研创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与此同时,社会强烈要求高校多进行应用性研究与开发。对于高校来说,这既是机会,又是挑战。然而,贵州省高校的科研现状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目前,贵州省各类高校人均科研成果产出率较低,年均低于1件。应用型科研成果占全部科研成果的比例低于20%。应用型科研成果能够实现实际转化的比例不高,仅在1%左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当然,我国高校的平均水平较国外同行也低很多。今后,这些指标应该至少达到以下标准:高校每年人均科研成果为1-3件,应用型科研成果占比在50%-70%之间,应用型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不低于20%。这就要求高校科研人员多关注企业的实际科技需求,从中选择相应的科研课题。

3 营造适宜于产学合作科研的外部环境

如前所述,贵州省相当多的生产企业缺乏技术改进动力,同时,高校的不少科研人员也缺乏科研以及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的动力。但是,不能简单地把责任推给企业与高校。对此现象,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企业等组织及组织内人员的行为与变化都是对外部环境资源变化反映的结果。而且,研究者根据资源依赖理论,对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调查研究表明,事实的确如此。我们的实地调查结果也表明,贵州省高校教师缺乏科研与成果转化的动力也与相应的外部环境条件的匮乏密切相关。

与其他省份不同,贵州高校没有专职科研人员编制,只有教师编制。在以上课工作量为标准的绩效工资制度下,高校与教师自然忽视科研。同时,评定职称的科研绩效标准仅仅是科研论文、专利与纵向课题,科研成果转化的效果不在其中。难怪教师缺乏积极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动力了。这些制度标准都是政府部门制定的,高校没有权力作任何实质性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