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数字思维能力训练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与数学概念紧密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强化注意概念的要点和关键性字词,从而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数形转换思维训练。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数形结
合千般好,数形分离万事休。”这说明,数离不开形,数形结合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极好的切入点。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若能结合几何图形,往往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在解数学题时,如果能构造出恰当的几何图形,常常能得出巧妙解法。
2.数理思维训练。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说:“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教简单的数学知识,还要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主题游戏,让学生建立基本的数学概念模型,系统地训练数理思维能力。
二、把思维能力培养贯穿在每一节数学课中
教学中,对学生不容易弄清的那些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体验,再让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正确的要领,并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归类,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本质区别,使概念系统化、规律化。例如小学一年级思维能力的要求有:
1.认识数字,掌握简单数字的读写,练习数字的排序,培养逻辑能力。
2.通过实例区分奇数和偶数,了解奇、偶数的概念,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3.通过比较长短、高低、大小、多少,了解数字与个数(量)的对应关系。进行基本的数数练习,训练学生的观察与数理能力。
4.能够根据颜色、外部特征等对物品进行分类。
5.能够按照某一规律对物品进行排序。
6.认识100以内的数字,了解数字的构成,并能比较数字大小。
7.学习一位、两位数的一步或者多步加减法运算,理解算理,建立加法与和的概念。
三、将操作、思维和言语表达结合起来进行训练
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通过游戏、观察,使学生在不断的动手、动脑过程中,将操作、思维和言语表达融为一体,自己总结出知识,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培养成高分低能的学生,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思维方式,促使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四、突出形象思维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充足、有趣的数和形的具体形象材料,让学生拓展知识,扩大眼界。同时,要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启发学生从未知到已知,从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营造思维能力训练的氛围。一是将课堂教学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具体的操作步骤:引导——创设情境、激发思维;探究——直观操作、深化思维;发现——分析归纳、强化思维;内化——巧设练习、扩展思维;拓宽——质疑问难、系统思维。二是将专业课程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结合数理思维训练等专业课程,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的兴趣点,诱发思维的活跃性。三是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每天早、午利用十分钟的时间进行手脑算等专业训练,强化学生数形转换的思维能力。四是将班级文化建设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班级建立“智慧吧”,专门摆放各种益智的玩具,如孔明锁、磁力迷宫等,一段时间更换新的,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体会动脑的乐趣。
2.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同一件事情看谁的解决方法多,同一道题看谁的解题方法巧,同一个孔明锁看谁用的时间最短就可以完成,或者以组为单位定期进行奥数比赛,使学生学有所用,有展示的机会,有成就感。
3.家校合一。建议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来,让每个家长都有对孩子进行思维能力训练的意识,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让孩子时时体会到多动脑的好处。
如何进行儿童思维训练?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儿童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开拓儿童的智慧极为重要。不过,如果仅靠自然形成,没有足够的刺激,儿童的智力发育就会相对缓慢很多。所以,我们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对儿童进行思维训练。下面小编为你整理提高儿童思维能力的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提高儿童思维能力的方法第一阶段:儿童注意力训练
1、吉米诺骨版
2、让儿童看画有线条的图,数出共有几条线。
3、让儿童在8—
30横排列的数字中,按顺序找出8、12、24这三个数,要求用手指出数字,并念出声来,越快越好。
4、让儿童在竖排的数字中顺序找出数字1—
10,要求用手指出数字,并念出声来,越快越好。
5、让儿童在放置衣架的衣柜中数出有几个衣服架。
(形象辨别训练法)
第二阶段:注意力、记忆力协同训练阶段
1、找不同训练法
通过让儿童寻找两种材料之间的不同之处,从而达到训练注意力和记忆力的目的。
2、找相同的训练法
找出两种材料(或两种以上材料)之间的相同之处,从而达到训练作童的注意力和记忆力的目的。
3、合成训练法
如:(1)父母与儿童一起数数,每人依顺序数3个数。如父亲:1,2,3,母亲:4,5,6儿童:7,8,9。
(2)父母拿出一些书,然后与儿童一起整齐地摆到书架上。要求父亲一次摆一本,儿童一次摆2本,母亲一次摆3本。
4、在围棋盘或象棋盘上,摆上7,8个棋子,让幼儿看1分钟,然后拿掉,再让幼儿照原样摆上。
第三阶段:记忆增强训练
1、信息减少训练法
(1)家长在桌子上摆出下列玩具,让儿童看一分钟,然后家长让儿童闭上眼睛,拿掉小刀,手表,水杯,小狗,让儿童说出减少了什么。
(2)家长先说了下面第一句话,然后再说第二句话,让儿童说出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少了什么字。
第一句:树上有5只小鸟,飞起了4只,还剩下1只,后来有1只非常大的鸟飞到树上来了。
第二句:树上有5只小鸟,飞起了4只,后来有1只飞到树上来了。
2、信息增加训练法
A.家长先念第一句话,然后再念第二句话,让儿童说出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多出了什么字。
第一句话:一辆大汽车装了很多东西,有2个西瓜,3张桌子,5包书和1台电视机。
第二句话:一辆大汽车装了很多东西,有2个西瓜,2个苹果,3张桌子,5包书和1台电视机。
3、信息增失训练法
家长把下列物品摆在桌子上,让儿童看1分钟,然后让儿童闭上眼睛,拿掉尺、水杯、钥匙、汽车;加上苹果、饼干、圆珠笔、夹子、火柴盒。
物品:橡皮书水杯眼镜钥匙积木汽车小刀磁带尺子硬币
4、动作训练法
(1)家长依次做下面4个手势,让儿童注意看,家长做完后让儿童按顺序重做出来。
第一个动作:双手握拳。
第二个动作:双手伸出大拇指。
第三个动作:双手伸出中指和食指。
第四个动作:双手伸出小拇指。
(2)家长依次做下面3个动作,让儿童注意看,家长做完后,让儿童按顺序重做出来。
第一个动作:把一块糖放到茶杯里,然后倒进一些凉水,再把杯盖盖上。
第二个动作:用4块积木任意组成一个图形。
第三个动作:用铅笔在杯子上敲一下,在积木上敲两下。
第四阶段:强化记忆训练阶段
1、对偶训练法
这种训练法的做法是:同时让儿童识记两种相互关联的材料,然后让儿童根据一种材料回忆相关联的另一种材料。
2、顺序训练法
这种训练法的做法是:让儿童按顺序识记一些材料,然后遮住材料并逐个把材料内容显露出来,每显露出一个材料,让儿童回忆出下面紧接着的内容。
3、插入训练法
这种训练法的做法是:先让儿童识记一些材料,识记完后不马上让儿童回忆,而是接着让儿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然后再让儿童回忆前面识记过的内容。
4、数字训练法
这种训练法的目的是,通过让儿童记忆大量的数字,达到发展记忆能力的目的。前面谈到过数字是最难记忆的材料,因而也是一种最好的训练记忆能力的材料。
5、频度训练法
这种训练法的做法是:反复向儿童出示一些材料,其中有一部分材料出现多次,让儿童记住这些材料出现的次数。
第五阶段:多种能力协同训练阶段
1、找规律训练法
找规律训练法是一种训练儿童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并灵活运用这种规律的方法。具体做法是:让儿童观察一些材料,使儿童通过这些材料的前后顺序关系,找出其中的规律。
2、找关系训练法
找关系训练法是一种通过让儿童找出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训练儿童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能力的方法。
3、找同类训练法
找同类训练是一种通过让儿童寻找一些词之间的关系和理解它们的含义,从而达到训练儿童抽象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方法。
4、创造能力训练法
创造能力训练法是通过让儿童学习一些简单的创造技法,从而提高儿童创造能力,培养儿童创造意识的训练方法。
儿童进行思维训练的好处通过适当的思维训练,借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些材料,可以帮助儿童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例如:如何进行分析、分类,如何进行比较、判断,如何解决问题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如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儿童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1、科学研究表明后天的环境能够显著影响儿童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相互铰链,从而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
经过思维训练,儿童的思维能力有显著提升的空间。
2、“幼儿英语”、“音乐艺术”、“奥数”等知识技能型的训练不能替代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的重点是“全面”和“均衡”。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系统化的专门思维训练课程方可达到这个效果。
3、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儿童在学校的表现。
因此,投资思维能力这个“万能钥匙”,具有很高的回报率。
4、思维训练和知识技能灌输不同,思维训练存在一个短暂的“机会窗口”。
这个机会窗口对应于儿童大脑迅速的发育的2-7岁。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孩子的数学思维
香 燕
(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光后中心小学 广东 中山 528400)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它是数学教育的重心,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成功、成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思维能力;心理特征;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在小学阶段,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而数学的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它是数学教育的重心,对儿童一生的成长、成功、成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教学的经历告诉我们,许多孩子在低年级时数学成绩顶呱呱,到了中高年级就滑下来了。我们知道,运算能力是一种低级能力。强调记忆、熟练度,而思维能力是一种高级能力,强调借助抽象的数字符号、概念进行思考与推理。低年级主要强调运算能力,而数字又比较小,有些孩子可以用数数或列举的方法算出来;或者由于刚刚学过相关知识,依葫芦画瓢地蒙出答案。但这些都不是真实的数学思维能力,只要把数字变大了,比如到了几十、几百、几千的时候,孩子的列举法就不起作用了,这个时候思维能力不足的弱点就暴露了,而有一定数学思维的孩子,在他看来不过是把小数字换成了大数字,换汤不换药而已。由此可见,培养低年级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对孩子的数学发展是必要的。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就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一、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纵观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他们之所以某领域有所建树、成就辉煌,无一不是因为他们对这些方面特别感兴趣。在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培养他们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尤为重要的。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很严谨的科学,很少有人天生就想学数学,并能学好数学的。作为小学阶段的数学老师有一个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就是努力创设各种条件和情景,激发孩子学数学、爱数学的兴趣,真正为孩子一生的成功奠基。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作为教师要学会利用这一点,往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的方面引导学生。比如说,各种有趣的数字故事,立体几何图形的书,色彩鲜艳、五彩斑斓的小儿书......,这些都是儿童最感兴趣的,因为它们能充分提高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进而激发儿童丰富的想象力,而各种各样的情景中渗透着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多给孩子读一读,进而培养孩子的判断思维、逻辑推理等基本数理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材总是以丰富有趣的图画形式展出,包含丰富的想象力。如果孩子有过这方面的训练,他们会很容易接受教材知识,学起来也会是游刃有余,否则将很难入门,越学越无趣,最后厌学。
二、指导数学方法,启发孩子学会思考
由于小学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思维带有很大的盲动性,因此要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就要教会他们思维的方法。其中有条理、有顺序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教学中,教会学生思维的程序性、方向性,即从哪里算起,接着想什么,再想什么;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即如何分析数量关系,找出题中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并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利用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例如,买一个书包的价钱可以正好买两本故事书,而买一本故事书的价钱刚好买四本图画书,问买一个书包的价钱可以买几本图画书。要训练儿童一步一步有条理的思考,先想一本故事书相当于几本图书,再想一个书包相当于几本故事书,最后通过实物演示拿书包跟图画书兑换,这样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就发展了儿童的思维能力。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利用孩子经常做的游戏、经常接触到的事物,讲解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特别是在游戏时,顺便提及一些有趣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给孩子留下一些悬念,以引起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孩子日后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做些必要的准备.
三、体验生活场景,引导孩子数学思维
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是有限,而家庭生活场景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重要素材,包涵丰富的数学知识,家长要重视利用生活这个大课堂,训练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要学会利用低年级孩子好动、好尝试的心理特点,利用实物场景进行培养,效果会更好。例如,到超市买东西如何付钱找钱的问题,坐公共汽车时,车要经过几站,每个站牌上多少人,下多少人,车上有多少座位,有多少或坐着或站着的人等等,生活之中处处皆学问,家长和教师切忌包办,而应该让孩子先想一想,再动手做一做,由于他们通过眼看、手摸、多种感官进行认识,通过自己动脑筋得出答案。这样不断培养了数学思维,又让他们训练了其他方面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四、通过有意识训练的多样化,发展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
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好奇心理,要运用练习设计的多样化,使他们具有新奇感,引发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跟学生做各种各样的数字游戏,在游戏中既要强化顺向思维训练,也要注意逆向思维训练,还要重视多向思维训练,诸如此类练习都对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五、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加强孩子的思维能力
一、用变式教学培养学生变式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习题训练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但不能用题海战术和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变式思维能力。变式思维是指能通过变式去解决变化了的问题,用变式思考去解决数学问题。变式思维是举一反三,要培养学生的变式思维能力,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变式思维的训练去学会变式思维的学习方式。在数学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数学问题去学会变式思考,加强数学教学中对变式思维的训练。
1.教学习题叙述方式的变式
小学数学中的变式思维主要体现在数学文字题的解题过程中,老师要培养学生学会变式思维,就要从文字题的训练着手,培养学生学会用变式练习中思维去理解文字题的已知条件,去变换解题思路。在数学习题练习中,要抓住一题多解和一题多练的训练。用变位思考的办法帮助学生学会变式思维。
在习题训练中,教师可以就同一题目变换不同的叙述方式,引导学生加以理解。例如:20-5这道算式,教师不要一下子就得出结果,而是引导学生对习题进行变式思考。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先让学生思考:20-1的差是多少呢,由于20比1大19,学生一下子就能知道,接着,老师再要求学生变式思考:20-1=19。那20-2就等于18,这样,连续减去5次,就是20-5=15。这样的变式训练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慢慢地多训练几次,学生就能够学会变式思考了。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学生习惯于概念的固定性,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都不会用变式思维去学习和理解概念。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对同一个数学概念要用不同的语言去描述概念,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的内涵和运用,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教学“直角三角形”时,对三角形概念的教学,可以不直接从三角形的概念入手,而是从三种三角形的比较开始,帮助学生认识到,根据三角形中三个角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三角形。在三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的那种三角形就应该是直角三角形。接着,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变式思考:三角形中会不会有两个以上的角是直角呢?什么样的图形可以分解成直角三角形?老师可以用正方形或长方形图片引导学生去思考,可以分析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所以在一个三角形中,不可能有两个以上的直角。一个角是直角,那另外两个角的和也应该是90度。所以,教师还可以这样说:“有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的三角形叫作直角三角形。”通过比较性的变式思考,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变式思维能力。
2.加大习题的变式训练
一题多解是习题变式训练的最好方法。对同一个习题,通过变式思考,找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变式思维能力。
数学习题的变式训练,就是在保持原命题要求不变的前提下,通过不断变换习题的已知条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去启发学生变位思考,探究习题的不同解答方法。例如,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有一个习题是认识女生在班级中的比例,基本的题型是:全班共有45名学生,女生有23人,那女生在班级中的比例是多少呢?学生对于直接运算的方法很容易掌握,马上能够知道用23除以45,得出分数。这里,可以通过变换已知条件的办法加强变式训练。如全班有45个学生,男生是22人,那女生占全班的比例是多少呢?这里只变换了一个已知条件,把知道女生人数变成了知道男生人数,这就要求学生去变式思考,首先算出女生人数,才能算出女生在班级中的比例,得出结果。
二、注重提供变式思维的合适条件
小学数学教学中变式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教学内容。
1.在适当的时候加强变式训练
数学教学中的变式训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确定,还要选择在适当的时候,主要是在习题训练中去加强变式训练,注意把握变式训练的最佳时机。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时,可以通过四边形到三角形的变式训练。在讲三角的内角和时,可以从四边形开始,要学生自己动手剪出一个正方形,要学生量出正方形的四个内角和是360度,接着,用剪刀沿对角线剪成两个三角形。启发学生思考,原来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现在剪成两个三角形,那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应该是多少度呢,学生很快就知道应该是180度。利用合适的时机去引导学生进行变式思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变式思维训练要要注重实效
变式思维训练要讲究实效,不能只图形式,应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把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例如,在“认识数字”的教学中,学习数字6时,学生对抽象的6没有具体的概念,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摆出6个实物来,有的学生摆出6根小棒,有的学生摆出了6个小球,还有的学生摆出了6张图片。学生摆出了6个实物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相互看看,别的同学摆的和你的相同吗?学生就会回答说不同。老师再启发学生思考,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就会回答是摆的东西不同。这时候,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变式思维:你们摆的东西不同,但结果对吗?学生就会异口同声说,对。老师启发学生回答:摆的东西不一样,可为什么都对呢?学生就可以知道,因为摆的都是6个东西。从事物到抽象的数字这个极为复杂的思考过程,通过学生的变式思维,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能帮助学生很好地认识数字的概念和含义。
Scratch让课堂更有活力
1.训练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通过自然语言,人与计算机之间是通过编程语言进行交流。在Scratch课堂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他们的创意、想法,学生则将自己脑子里的好的创意想法利用Scratch在计算机上表达出来,通过编写程序表达的过程,训练小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2.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Scratch以其图形化的编程方式,为孩子思维从具体走向抽象提供了支架。在Scratch中,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融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孩子在感性经验的支持下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推理方面发展,从而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成为数字时代的创作者
在Scratch课堂上,学生获得了设计和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数字化作品的机会和经验,通过有针对性地选取和处理大量的信息资料,进行自由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他们也习得了科学、艺术、工程和数学等领域的知识,完成作品后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也会让其学习兴趣得以提升。
Scratch让学生更自由
罗杰斯认为,在教学目标上,应该强调个性与创作力的发展,在内容选择上,强调直接经验,而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从而实现自我,即人的创造能力以及与此息息相关的应变能力的形成。创新能力是通过发散性思维而表现出流畅、变通与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Scratch的引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等方面是大有裨益的。
在Scratch课堂教学中,学生能专心致志地投入到自己最感兴趣的创作活动中去,学生的专注度和兴趣度都得到很好的发挥,Scratch以其形象、直观的积木式指令代替了枯燥的代码指令,操作简单、趣味性强,只需了解各指令名称其意义并将其拖动进行自我思维的自由表达。学生通过不断猜测、尝试、验证与调试,刺激了感官,体验到奇妙的效果。
运用Scratch开启创作之旅
将Scratch引入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在我国还是刚起步,在教学初期,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尝试学习,边分析Scratch自带的范例边尝试创编适合学习者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编程思想和作品创作,坚持为创作而教的教学方法。在整个过程中由于教师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结构高于学生,教师由学习伙伴成长为引导者,帮助学习者成长。
我们对课程的理解是,同样是作品创作,文学作品是通过文字的书写记录(纸和笔)来创作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作品,数字作品是通过程序编写表达思想和情感,教学中利用Scratch软件平台进行数字游戏、数字故事、数字动画和互动艺术等数字作品的创作(如下图),下面选择几个模块对课程进行说明。
1.数字游戏
我们基于Scratch平台,开发了一套自编的校本“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Scratch与创意设计》”,通过编码学习各种新技术。课程设置着力点在于将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信息技术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信息技术教学做到兴趣化、生活化,激发他们观察生活主动创新。
《趣味摇奖》一课是自编校本课程的第28课,课堂中将Scratch与数学学科中的随机数知识点紧密联系,教会学生应用随机数解决具有随机模拟现象的问题, 学生会去主动钻研数学知识、积累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在实践中有效提高计算分析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这些都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同时让学生了解和应用随机切换造型和给变量设定随机数两种算法产生摇奖号码,然后自行选择一个创作主题,设计一个趣味摇奖程序。学生作品集链接地址http://scratch.mit.edu/studios/244435/。
2.数字故事
自编校本课程的第30课《小导演》,要求学生综合应用Scratch指令模块进行自由创作,选择喜爱的短篇内容,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尽情表达和交流。在学习方法上,共提供创意思考、解决问题、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等四个方面。故事内容主题可以为成语、童话、寓言、科学模拟实验、课文和小说片段及生活中的事件,构思创作主题,进行二度创作。
学生在制作数字故事作品过程中担任“小导演”,对剧本中主题、情景、角色/背景、脚本、音效等元素进行逐个分析组织。这样做的目的重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意识,对学生综合应用Scratch软件表达思想的训练,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的组织与表达能力,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无条理和无关联的表达。学生作品集地址链接http://scratch.mit.edu/studios/193543/。
3.互动艺术
利用画笔模块,让学生创作各种有规律的图案。在编写图案设计程序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受不同程序玩出一种奇幻的图案效果,并希望学生给图案赋予作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发现美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喜欢自己的作品,喜欢上Scratch程序设计这门课,期望学生能够从玩的角度理解脚本设计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修改脚本,创作不同的效果图案,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程序设计水平。
总结
随着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对小学程序设计模块的学习重点不再是简单以代码编写训练为要义,而是期望通过编码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个人生活中表达思想和感情。Scratch创作课程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在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应力求做到以下三点。
1.鼓励观察生活,激发创意思维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与教学相关的问题,如各大商场门前摆放着抽奖大转盘,举办一些吸引顾客的促销摇奖活动,电子投票,打地鼠游戏,变脸,等等。这些实例,学生在生活中能感受到,我们要通过让学生创作数字作品,让他们把自己观察到的各种有趣现象,用数字作品表达出来,激发他们的创意思维。
2.加强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训练
Scratch创作课中作品的设计与呈现是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具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结合具体情景,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帮助学生理清要点,把握脉络,掌握方法,促使学生更准确、牢固地理解和掌握重点算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首先通过范例演示和学生试玩,引出问题,再通过演示和讲述,告知关键知识点,使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学习和把握更加清晰、明了,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再根据自己头脑中已有思维,结合活动内容,发挥想象,用代码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实现更多创意,在创作中训练学生创意思维。
3.通过编码习得更多知识
在创作数字作品时,学生在进行代码编写的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数学、科学、艺术以及工程学等领域的学科知识,这些知识的应用和学习是学生在一个一个的作品创作中可以具体领悟和感知的,因此,学习知识对他们来说变得更有趣和更有意义了。
关键词:激发兴趣;思维培养;解题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心理学研究表明:5~6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第三个飞跃期。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这个阶段,如果抓住此期进行训练,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解决问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于加强解题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学习解决问题的基础,对以后学习更复杂的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加强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呢?在这里就此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
一、结合身边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生的数学意识。如,一年级反映本班男女生人数的实际问题:
一年级有男生20人,女生人数比男生多2人,女生有多少?全班有多少人?
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认识到应用题就在身边,与自己周围的事物直接联系着,数学并不神秘,从而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欲望。
二、脑、口、手并用,充分利用线段图,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
儿童的认识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画线段图是帮助学生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抓住其本质特征的重要方法。
如:大鸡12只,比小鸡少4只,小鸡有多少只?
教学时,通过老师画图,学生说图,说出每条线段的数量关系,或老师说出数量关系,学生画图。
通过图示,使学生直观地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谁比谁,谁多谁少,求谁?克服了学生见“多”就用加法,见“少”就用减法的思维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脑、口、手并用,数形结合教学,为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架起了桥梁。
三、根据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抽象能力
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必须让学生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正确建立问题概念,弄清数量关系,根据什么条件可以求什么问题,或者要求什么问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这样,小学生通过认识数形的直观思维能力,必须过渡到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因此,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我认为主要可分两步进行。
1.只给条件,补充问题,编成实际问题
如: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早操,男同学有100人,女同学有50人,
?要求学生根据条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能补充多少问题编成应用题就补充多少?并计算出结果来。这类题目的训练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开阔了思路。学生思维活跃,争相补充:
①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做早操?(200+50=150人)
②做早操的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多少人?(150-100=50人)
③做早操的女同学比男同学少多少人?(100-50=50人)
④做早操的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几倍?(100÷50=2)
2.只给出数字和问题,编成完整的实际问题
如:根据20、10这两个数字, ,求一共种了多少棵
树?这类题目的训练,是使学生从问题出发进行发问,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再补充条件进行计算,是促进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和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想象,可以补充以下几个条件:
①同学们在山上种了20棵松树和10棵桃树。(20+10=30)
②同学们在山上种了20排树,每排10棵。(20×10=200棵)
③同学们在山上种了20棵松树,种桃树的棵数比松树多10
棵。(20+10+20=50棵)
④同学们在山上种了20棵松树,种桃树的棵数比松树少10棵。(20-10+20=30棵)
⑤同学们在上种了20棵松树,比桃树多(少)种10棵。
(20-10+20=30棵或20+10+20=50棵)
⑥同学们在山上种了20棵松树,种桃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0倍。(20+20×10=220棵)
通过以上练习,做到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儿童的思维能力得以逐步形成。儿童思维发展出现了一次飞跃。这是为以后学习解答更复杂实际问题作准备的重要环节,对解答实际问题也就不再感到特别困难了。
实践证明,按上述方法,解答实际问题必须力求做到激发兴趣,图文对照,数形结合,形象生动,方法灵活多样,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都会不断提高,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探索精神
勇于探索的精神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这种精神是不可能有什么创造性思维的。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本人在上《勾股定理》这一课时,先让学生欣赏由一个一个勾股图连接构成的奇妙美丽的勾股树,学生一下子“哇”的一声发出惊叹声,然后再让学生思考买电视机的尺寸问题:小丁妈妈买了29英寸(73.66厘米)的电视机,小丁回家量了一下电视机的长是59厘米、宽是44.2厘米,他认为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请你帮助小丁算一算是不是售货员搞错了。同学们马上动笔算了起来,突然有位同学说:“是搞错了,因为长度不对呀!”有几个同学马上反驳:“不对,29英寸指的是对角线。”我立即表示赞同,然后提出如何求对角线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用勾股定理!”我再问:“那大家知道勾股定理是怎么来的吗?”回答:“不知道!”这时我接上说:“今天我们先来探索勾股定理。”就这样,很自然地引入新课,而且学生在整堂课中配合默契,并大胆探索。
由此可见,教师平时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很重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动手操作,安排独立思考的时间,并为学生创设自由想像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启迪直觉思维,培养创造机智
直觉思维能力是以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据,以大量观察资料为基础,对研究的问题提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或突然领悟的思维过程。任何创造过程,都要经历由直觉思维得出猜想、假设,再由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实验,证明猜想、假设是正确的,这种思维的训练就是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思维训练。
课本里的定理都是从“正面”叙述和证明的,学生看到的是完美无缺的“成品”,他们往往不清楚其来龙去脉,特别是难以理解为什么要有这么多条件和前提,这一美妙的结果当初是如何找到的。因此,教学中,想办法让学生去探索目标,找出问题的关键之所在,一步一步地碰到困难,克服困难,再引导他们走向胜利的彼岸。学生自己“发现”的定理一定会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会应用得更自如、更普遍,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猜想和联想的能力。
如有这样一道练习题:观察算式34+43=77,51+15=66,26+62=88,你发现了什么?
有一位同学猜想: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互换前后的两个两位数的和是个位数与十位数相同的一个两位数;所得的两位数能被11整除……
有同学马上帮他验证:74+47=121,说他的猜想成立。
有同学提出:“那不一定!”立即有同学说:“你能找出一个式子说明猜想不成立吗?”刚才那位同学脸一下子红了,他绞尽脑汁想的几个仍然是成立的。这时我问:“你们能不能证明结论是正确的吗?”一位同学马上想到用字母来表示数字,他设a、b表示一个两位数两个数位上的数字,则(a×10+b)+(b×10+a)=11a+11b=11×(a+b),于是刚才的猜想得到了证实。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直觉猜想不要随便扼杀,而应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说出由直觉得出的结论。应“还原”直觉思维的过程,从理论上给予证明,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机智。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任何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错误的。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寻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富于联想,思路宽阔,善于分解组合和引申推广,善于采用各种变通方法。发现思维具有三个特点: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对造就一代开拓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典型例题解题教学及解题训练,尤其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达到使学生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目的。
1、组织一题多解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思考。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发散思维,实现和提高思维的流畅性。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使不同的知识得以综合运用,并能从多种解法的对比中优选最佳解法,总结解题规律,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使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增强。
一、抓住基本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有方向的,教师把学生的思维领上路,有效方法就是语言引导和比较对照。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表达思维活动的结果,语言和思维相互联系,思维要借助语言来实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简明,学生要学会听懂教学的语言,听准教师的语言,明确教师问什么,怎样回答,不能所答非所问。因此我在叙述一种方式或一个运算过程时,总是运用第一部分如何,第二部分如何;或“先……再……最后……”,“因为……所以……”等关联词语。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例如,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已知皮球5个,足球3个,皮球比足球多几个?通过观察,首先我们找出题中已知条件是什么?所求问题是什么?再找出大数和小数,用大数减小数,就可以得出结果。经过这样的培养,循循善诱,养成学生广泛深究的良好习惯。
比较是找出被比较对象的异同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运用比较法,帮助学生分清易混淆的数字与概念。如教6和9的认识,由于刚刚接触数字,总有一部分学生混淆。我就将两个数字写在一起,引导学生找出这两个数的共同点,要先找异点,后找相同点,这样才会区别的更清楚。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基本能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去回答问题,思维基本“上路”了。
低年级学生从小就应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广阔性和机制性。除了讲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外,在课堂练习时也应注意增大训练。习题不局限于一种类型,力求形式多样。如在讲得数是11的加法时,让学生用卡片提出得数是11的加法试题之后,突然出现一道得数是10的,是9的,有的学生仍然顺势的得11,有的就说出正确结果。这时,表扬对的学生,帮助算错的学生及时纠正并找出原因,既加深了印象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以后算题过程中就减少了盲从现象。
在学生求知欲望强,兴趣浓时,多布置一些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总结规律的问题,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对智力慢点的给一定的时间思考,并且允许争论,引导争论不匆忙表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也为积极思维创造了条件,思维能力因此得到了发展。
二、重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恰当运用直观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知识,使学生勤动脑,在形象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
通过实物和课件,可以在学生的心理上给以鲜明生动的真实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多媒体教学很受学生的欢迎,原因在于其具体、生动,形象并富有感染力,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特征。
语言直观就是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述,增强教材的感染力。如在教10以内数字的时候,启发学生看看像什么。“2”像什么?(小鸭子),3像什么?(像耳朵)5像什么?(像称勾)7像什么?(像镰刀)。这不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际效果,并且能发展学的形象思维,展开充分的联想。感知是多种器官协同合作的结果,实际操作能动员学生多种器官的参与活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听听、看看、摸摸、画画、拆拆、剪剪、说说、算算。通过启发,让学生用小木棒摆出数的组成,以游戏的形式表示出数的组成。在教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让学生用学具摆出计算的步骤,用学具卡摆出算式。这样通过眼看手摆、脑想、口述等活动,对所学知识印象就会加深。但是直观教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有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通过积极思维活动,来形成数学概念和掌握运算规律。
在教学中,除了直观概念教学外,还要多提有启发性的问题,要想调动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就必须提出善于启发性的问题。在教学中理解“0”的实际意义时,在黑板上画出两个苹果,让学生用数字表示,学生写数字2,擦去一个,学生写数字1,又擦去一个苹果,让学生用数字表示,学生呆住了。他们都在积极思考,想办法,这时教师写出“0”,学生对“0”的认识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不仅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三、提升学生积极思考的有效性
学生的有效思考使学生提高思考效率。学生对新知识的产生存在一定的陌生感,教师在做好正确的引导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学生的思考过程是短暂的,需要教师有效的引导,使学生的积极思考形成有效的载体,记于心,体于行。在课堂反馈中了解学生的积极思考效果,强调优秀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过程,以榜样的方式带动差生进行积极思考,提高学生整体的积极性思考和有效思考的影响力。
四、关注学生有效思考的反馈
一、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要使学生懂得如何计算,还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这样计算。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实践、观察,让他们积极参与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主动地去探索。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理解得深刻,掌握得牢固。
在法则教学中,要重视训练学生口头叙述计算步骤及法则。用训练学生“说”来训练他们“想”,指导学生“讲清楚”,帮助他们“想清楚”。在训练中,教师要帮助和纠正学生语言中概念不清、术语不对、语法错误以及不系统、不完整之处,给学生用语言正确地表达思维过程的机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法则的教学效果。
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例:1/5+3/5。
①根据分数的意义得:1/5是1个1/5,3/5是3个1/5,“1/5+3/5”就是1个1/5加上3个1/5和是4个1/5,即4/5。
②从以上得出:1/5+3/5=4/5,和中的分子4刚好是两个加数的分子1与3相加得来的,分母5不变。
可见,同分母分数相加只是分数单位的个数相加,而分数单位不变。因此,同分母分数相加,只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归纳出两个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口算是笔算的基础,运算能力的提高又是依赖于口算的训练。口算时中间环节的计算短暂地保留在记忆中,它与笔算相比,需要更复杂的分析、综合以及全神贯注。因此,口算的训练对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更具有显著的作用。为了使口算训练收到应有的效果,必须做到:口算训练要扎实,经常地进行;口算训练要有一定的速度要求;口算训练要做到严格要求。
二、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计算效率
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计算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而计算能力得到发展,又能促使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1.计算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计算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通过学生对计算题的观察和思考,正确地进行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分析、推理,确定是否简便计算,尽快地找到计算的捷径。算得合理、灵活,又是计算正确、迅速的保证。在计算过程中,能同时发展对数的观察力、注意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计算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如计算25×444这道题,有的同学不加思索,直接排竖式计算,有的同学选择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即25×444=25×(400+40+4),还有的同学则选择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即25×444=25×4×111,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种不同解法,从而选择最简捷的解法。经过类比分析,从而激励学生思维,使学生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地计算,开拓解题思路。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确保计算的正确性
学生要提高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除了正确的理解、掌握、应用法则外,还受到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影响。只有养成认真的计算态度和良好复查、验算习惯,才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因此,要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提倡“四对照”。学生作业粗心的现象普通又严重。如看错、抄错、写错、漏写等情况,贪快不求好,习以为常。因此,在教学中应教育学生养成“四对照”:即题次、数据、运算符号与课本对照,横式与竖式对照,作业与草稿本对照,递等式上下对照。要纠正学生见题就做、提笔就算、对错不管的习惯。
2.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在计算的时候,一定要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优良品质。碰到计算数字很大,步数稍多的时候,要做到不急不躁,耐心计算;遇到简单的也要慎重,切勿麻痹大意,草率从事。在训练中应严格要求,做到不管题目难易,都能认真对待。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方法;思维能力;逻辑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融入思维能力的培养。现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会对知识死记硬背,当遇到问题时能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其中的能力很低,数学在这方面表现的尤其突出。最近我们在某个小学做了这样的数学测试题,现在有两个塑料桶,一个能盛水5千克,另一个能盛水3千克,问:如何利用这两个桶测量出7千克的水,针对这个测试,我们在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各自选择一个班来解答,在最后的测试中,我们发现了在二年级的学生中,没有一个人做对,四年级有25%的学生做对,六年级有一半的学生解答出来,其实这道题是非常简单的,只需要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连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会。在这之后我们又出了一道题,现在有两个数字,3和5,(这两个数字可以重复使用)运用加减法怎么得出结果7,在换一种说法的情况下,四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全部都解答出来,这就是典型逻辑思维能力欠缺的表现。
一、通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在的学生能轻而易举的解答出数字题,但是若把这个数学题融入到应用题中,很多学生就不会解答,在测试中,很多学生在解答第一题的时候写的不会,但是在第二题的解答中,写着5-3+5=7或5+5-3=7,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这两个题其实都是一样的。这也是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习惯性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数学公式,在进行数学计算训练时,只片面的训练学生的解答数字能力,几乎没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没有注意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往往是先从背数开始,然后进行20以内的加减法,再到背诵九九乘法表,这让数学过于的符号化和高度化。让学生以为数学就是单纯的计算数字。所以在数学的教学中,要正确的认识数学教学的真正含义,并进行适当的计算技能训练,在进行计算技能训练时除了具体的答案背诵,还要引导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让学生思考问题,去理解问题,并主动去挖掘解决问题的方式。
二、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利用学生的特点进行独特的教学
老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特点就是自我约束能力差,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老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独特的数学教学。可以让他们自己去实践、思考,这样不仅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出新发现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老师可以在讲述正方形和长方形时开展“拼积木”的活动。让学生们把相同的正方体拼凑成不同的长方体,再把相同的长方体拼凑成不同的正方体,这样不断地转换不仅仅可以让孩子更加深刻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课题,对于一些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特点进行分析,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设计新颖、与众不同的例题,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的教学中,老师使用不同的进行教学方法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让学生保持一个最佳的状态去学习数学。比如,学生在学习分数的除法后,让学生对分数的加减乘除四则的运算进行比较。若就让学生按照平时的方法进行比较,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趣,我们可以采用实物来进行讲解,比如用水果糖的分发为例,总数是多少,有多少个学生,每个人可以分到多少颗糖,以及每个学生手上有多少颗糖总共就有多少颗糖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比如在学习了圆的面积后,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计算出家里钟面的面积;在学习了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让学生测量出自己家房子的面积;在学习了长方体的面积后。让学生计算出自己文具盒的体积。将数学学习引申到实际生活中,让孩子明白数学其实并不神秘,它随时都在我们身边围绕,引导学生自主去发现和思考。这样就能让那个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融入到生活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课堂上的有效教学,除了对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进行培养,准确把握教学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进行加强之外,还要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一、正确认识数学思维的基本内涵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生活中处处都包含着广泛的数学知识。而数学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定量描述与定性把握,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通过概括与抽象形成了基本的数学理论与方法。因此,数学的本质中带有明显的模式化特点。小学数学课堂所讲授的数学知识是数学语言在生成完整记录之后的数学,是数学实践模式化的一种成果。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接受有效的数学思维锻炼,首先就必须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数学,数学能做什么?数学是怎样被模式的?数学的公式是从哪里来的?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让学生了解数学模型的整体建立过程。教师可以举例如数字“7”是怎样得来的,教师可以为学生说一些常见的带与7有关的事物。如一个星期有7天时间,北斗7星,山下有7只小山羊,妈妈给了自己7颗糖果等。通过这些有关于7 的数量的列举,再通过抽象与概括后就建模成为了“7”这个数字。而学生要想真正地认识7,就必须分别认识什么是看得见、摸得着的7?什么是看不见却又存在的7?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对于数字的学习才算是真正地开始,数学思维也开始活跃起来。
二、充分把握数学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把握好数学模型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解决数学知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模型之间的连接和先后次序问题。举例来说,小明与爸爸一起摘果子,爸爸说:“我采了3筐,每筐12个”。小明说“我采了6个”。两人一共采了多少个?正确列式为12×3+6和6+12×3。两种算式是因为爸爸和小明有先说与后说之分。然而不管先后,他们所叙述的都是相同的事情,属于同一个层面。属于等价并列关系,均是对于数学逻辑关系的正确陈述。为什么不能列成12+3×6呢,因为3筐与6个没有关系;为什么也不能列成3×(12+6)呢,因为按综合法考虑,3筐只与12个有关系。没有同时和12个与6个产生关系。从分析法考虑,要求“二人一共采了多少个”,就必须先分别知道它们各自采了多少个,小明是6个很明确,爸爸是“3筐,每筐12个”,当然要先求出来。上述分析也证明了计算时为什么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的四则运算规则,“二人一共采了多少个”的问题同时也阐明了二人采的个数的联系。通过类似例子的列举,使学生进一步锻炼了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使数学解题思路更加清晰。
三、为学生开辟数学思维训练的空间
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实践表明,数学思维训练必须有一个组织严密的“场”。在这个场里不仅要提供思维训练的材料,还要有思维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如上文所述学生对于数字“7”的认知过程,不仅始终进行着形象思维的训练,而且从认识到应用的过程也伴随着内在的逻辑思维,那就是“客观事物―建立模型―再认识客观事物”。对小学生的思维训练主要包括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高年级学生逐渐过渡到以逻辑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数学形象的借用来使数学逻辑关系更加清晰化,从而促使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的同时,促进智力的进一步发展。
四、促进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数学教学
幼儿
思维训练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重点是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体验物体简单的量的特征,感知图形,通过发现和比较感知物体的异同及发展变化,学会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和游戏中的某些简单问题。同时,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产生兴趣,并初步建立数的概念。而这一切,归根结底是要完成——“发展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幼儿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这一任务。近年来,我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
一、在形象思维中渗透抽象思维
在小班,主要是要培养幼儿孩子们从游戏和生活中感受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幼儿的思维特点,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由浅入深,由具体形象过渡到抽象逻辑,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健康发展。
我在教小朋友认识“1”和“许多”时,开始用事物或图片,让小朋友从周围环境中具体感知:1位老师、1本书、1块黑板、1朵花、1条鱼、1辆汽车……接着让小朋友说说与“1”相对应数量的物体,大家争先恐后地说出:1只球、1匹马、1头牛、1桶水、1间房子……然后老师指着图书角的书柜问 “那个柜子里的是什么?”大家回答:“那是书。”接着,我就会问:“那是几本书?”小朋友们茫然了。这时,我走过去,从书柜里拿出1本书,让小朋友告诉我是几本书?然后再拿出1本书,这时小朋友就知道又是1本书。那么,我就会在小朋友感知具体事物的基础上,在黑板上板书“1”指出这个“1”,告诉小朋友它既可以表示1本书、1朵花、1条鱼、1间房子,又可以表示1柜书,1蓝花、1筐鱼、1幢楼房。这样,幼儿就会慢慢明白“1”的概念,加深对“1”的认识,做到在形象思维中渗透抽象思维。
二、在定势思维中渗透变势思维
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幼儿园的教育任务都是在一个又一个活动中借助游戏形式完成的。而在每一个数学活动中,我都要安排一个重点设计的练习,其思维势态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如果经常设计相同的练习,容易使幼儿萌生思维的惰性,不利于孩子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的训练。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我在设计练习时,从内容到形式,注意在定势思维中渗透变势思维。
我在大班帮助孩子们学完“相邻数”的活动之后,对于已经能够唱数的孩子们来说,找出相邻数并不困难,说白了就是前一个和后一个。但是,相邻数的真正含义在于理解和掌握“多1”和“少1”的关系上。对相邻数要在对基数顺序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只要幼儿能够明白“前一个数字和后一个数字”是中间哪一个数字的相邻数。同时,要注意对相邻数的理解不仅仅局限在顺数或者倒数上,还要让幼儿学会改变数字的位置来找到相邻数。
为此,我专门设计了一组在花瓣上填数字的练习:给每个幼儿不同的卡片,每个卡片上面画有一个花朵,在花朵上把三个相邻的数字写出其中两个,要求幼儿根据相邻数之间的关系把数字卡填在上面。有的填前面一个,有的填中间一个,有的填后面一个,有的要倒数,有的要顺数,有的要改变数字。这样,每填一个数,幼儿都要经过认真思考,是倒数还是顺数?到底应该换成几,才能成为相邻数?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对相邻数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从而达到在定势思维中渗透变势思维的目的。
三、在单项思维中渗透多项思维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我们训练小朋友的思维,切忌只让幼儿从一个角度观察、从一个方向思考,而要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观察,多向思维,才能把问题看得全面,把思维训练得灵活。
我在组织小朋友复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一幅挂图:上面画了10朵花,其中红花6朵(大红花5朵,小红花1朵;带叶的红花1朵,不带叶的红花5朵),黄花4朵(大黄花2朵,小黄花2朵;带叶的黄花1朵,不带叶的黄花3朵)。老师出示挂图后让幼儿仔细观察,然后提问:“这幅图上有几朵花?”等孩子们回答正确后再提问:“把这10朵花分成两组,你怎么分?”孩子们热烈的讨论起来了,过了一会儿,有的说:“这10朵画里面有6朵红花,4朵黄花。”有的说:“这10多花里面有7朵大花,3朵小花。”有的说:“这10朵花里面带叶的花有2朵,不带叶的有8朵。”听了他们的话,我总结道:“小朋友们分得都很对,有的按大小分,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带叶不带叶来分。大家都很聪明,看得仔细,分得有理。”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分类概况能力,真可谓一举两得。
四、在一般思维中渗透创造思维
人的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为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在教完“认识三角形”以后,设计了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综合练习:
(1)请小朋友用三根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
(2)请小朋友想一想,摆两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摆3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请大家摆一摆,试一试。通过动手,小朋友得出了结论:有的说摆两个三角形需要6个小棒,摆3个三角形需要9根小棒。
(3)如果只有5根小棒,要摆两个三角形,怎么摆?
孩子们兴奋的在桌子上摆弄着,我在行间巡视、指导,发现有摆的正确的,就请他把自己的作品放在投影仪上,大屏幕上出现了两个摆好的三角形,借以发挥启发示范作用。
(4)如果只有9根小棒,要摆5个三角形,怎么摆?
一.校正学生对数字的读法和分类
双语班的学生,小学六年是母语授课,对于他们在小学学过的数的汉语读法,学生的对译转换能力相对较弱,为了不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开学的第一星期,对学生数的汉语读法,即数位名称,数的分类等进行重新学习。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经过这一星期的训练,我的学生已不会再出现将2/3(三分之二)读成三点二,将0.72(零点七二)读成零点七十二这样的口误。
二.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养成有意注意的习惯。
刚踏入初中的学生,心理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期,他们一方面好奇心强,爱说爱动,争强好胜。学习动力来自于兴趣、激情,收获来自“无意注意”;另一方面,他们的自觉性差,自控能力弱,情绪起伏较大,动手和动脑没持续性,浓厚的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学生不再出现读法错误之后,我就想办法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用实物进行演示(尤其是在有理数加减发的学习),实物多选择色彩绚丽的水果(如圣女果或砂糖橘等)或模具,回答对了就将水果当场奖给他们,让学生乐于做,乐于学;另外,我还利用多媒体教学去引导,启发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然后一起去探讨,并学会应用。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尝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乐趣,养成了有意注意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加强思维训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而计算教学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在教学中,首先,我给学生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比如学生学习完人教版七(上)数学第一章后,在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如“相反数结合法、同号结合法、同分母结合法、凑整法、同形结合法”等)。最后,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重视估算,准确判断。如:298×(-3)=?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准确判断符号的正负;其次,再算绝对值的积,因为298接近300,就用300×(-3)=-900,而298小于300,所以298×(-3)积一定是大于-900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要培养那些好习惯呢?
1.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要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他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字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再动手解题。
五.培养学生做计算题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我坚持利用初一第一学期每天下午的最后一节自习课,给学生出10道计算题,有简单到复杂,经过一学期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且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
六.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态度使用计算器。
关键词:数学;思维;发展
一、数学教学要遵循有理有据原则,揭示概念原理的内涵,发展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有理有据的教学原则,预设有训练价值的数学问题,组织学生展开教学活动,激励他们独立思考;同时,教师还要立足所学教学内容,并作出合理的引导、探究,这样就会促使意想不到的教学精彩生成。特别地,数学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重要载体之一,因为数学概念是来源生活实践的原始、基本的抽象,是人们具有多样性的思考的结果,因而最有生命力。这就是希望教师要给学生留给足够的思维空间,给学生创新的机会,不要否认与教师不一致的看法。
例如,教学完复数概念后,我出示例子:已知方程x2+(k+2i)x+2+ki=0有实根,则实数k的取值是多少。在实际教学中,有学生很快给出解法: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根,当且仅当判别式
二、数学教学遵循简单化原则,把复杂数学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数字、字母化,探求数学问题实质,培养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真理,其本身就是简洁优美的。数学的语言是抽象的,形式化、符号化是它的特点。一方面,我们要做到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另一方面,我们在处理数学问题时,把复杂的简单化,深入浅出,使学生明白了才能认识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发掘数学的简单美,逐渐理解数学形式化语言,把握数学的实质。一般问题特殊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不失为我们追求真理的一个有效方法。
关键词:作业疗法 智障学生 数学学习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培智学校主要招收中重度智障学生,他们在实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思维能力低下、学习困难、对数学活动不感兴趣、注意力极不稳定、学习效果差等特点。根据这一特点,专家指出:在实用数学教学中应当多提供运用其触觉、听觉、视觉以及肌肉感觉的活动或训练。将作业疗法应用到智障学生数学课堂中,既能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又能提高他们的兴趣度、参与度及教学效果,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精细动作能力。因此,作业疗法在智障学生的数学教学中也已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和应用。
一、作业疗法在智障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应用实践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由于中重度智障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极差,逻辑思维欠缺,对他们数学学习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但是一些与数学相关的知识又是智障学生生活所需要的。因此,如何提高智障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将作业疗法引入到数学课堂,可以增加智障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以调节他们的注意力分配;在有组织的活动中学,也可以让他们在抓、握、画、剪、叠等各种作业活动中再现思维训练的过程,这对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训练非常有益。
(一)作业疗法在数前概念学习中的应用
数前概念主要包括区分有没有、大小、多少、长短、胖瘦、上下等,这些知识的获得需要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学具进行比较。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适当应用作业疗法。
如“有没有”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应用作业疗法有意识地将学具(或实物)不断地递到智障学生的固定手中,由刚开始的“没有”到“有”,然后在连续不断地传递、接收过程中,深入感知了“有没有”的概念。又如“大小”的学习,将乒乓球和篮球分别往杯子里放,能放进去的乒乓球小、不能放进去的篮球大,通过组织多次诸如此类的活动,充分感知物体的大小,并能正确区分。
(二)作业疗法在初识数字和简单计算中的应用
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四则运算对中重度智障学生来说是既重要又困难的一个内容。在教学中,通过作业疗法可以初识数字,也可以帮助计算,为今后真正地更高难度的数学知识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如在初识数字中,我们安排了数数拿学具、数字拼图、拼数积木等练习。数数拿学具练习通过学具一个一个地拿,拿一个数一个的方式理解数与物的一一对应关系。数字拼图或拼数积木,可以让智障学生拼数字、拼积木中,加强数字的感知。
如在简单四则运算学习中,通过学具操作、扳手指、手指关节记数法等,再现计算的思维过程,逐步让他们掌握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三)作业疗法在几何初步知识学习中应用
以方形与圆形的认识、区分为例,在建立概念时,先可以是通过一一对应,先将整块形状积木放入相对应的模型中,逐步扩展到多块积木拼成方形或圆形放入相对应模型中。接着可以让智障学生仿画形状,先是沿着方形或圆形物体的边沿画,随后要求部分学生独立仿画。这样在认知教学中同样可以加深对两个形状的感知,同时也通过作业疗法训练了仿画能力以及控制笔的能力。在联系中还可以安排有针对性的作业疗法,以巩固两个形状的概念,如分形状串珠比赛、堆叠相同形状积木训练等。
(四)在注意力调节活动中应用作业疗法
智障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严重影响智障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鉴于此,在中重度智障学生的课堂上需要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休息与调节。我们一般应用作业疗法安排一些与课堂教学、训练内容相关的游戏活动来展开注意力的调节。如:课堂上给表现好、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拍拍手唱儿歌,并予以需要动手剥一剥、撕一撕的食品激励。这样的调节形式,不仅让智障学生尝到食品,激发学习主动参与度,而且还通过撕、剥包装纸等环节来训练智障学生的精细动作。
二、作业疗法在智障学生学习实用数学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作业疗法提高了智障学生实用数学学习的兴趣、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将作业疗法应用到智障学生学习实用数学中,一方面使得数学学习有了一个很好的载体,另一方面,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符合智障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发展年龄特点。再一方面,可以让大多数学生能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得到有效提高,学习变得更加主动了。
(二)作业疗法让学生经历了实用数学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苏联心理学家鲁滨斯坦认为:思维的结构就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将原来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过程通过对作业疗法将它形象化,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一个操作接着一个操作,最后得到正确结果。在经历“教——扶——放”等环节,通过多次循环和训练,形成数学知识,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三)作业疗法可以改善智障学生在实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精神心理状态
通过课间游戏、学具的操作等作业可以转移智障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有节奏的数学具训练等作业,可以稳定智障学生的情绪,防止过度兴奋;通过数数涂色等作业,增强智障学生的自信心与生活的乐趣。
(四)作业疗法让智障学生的各类障碍得到不同程度的矫治
通过作业疗法,可以改善了智障学生的关节活动功能,包括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活动功能,增强肌力、耐力,改善肢体协调性、灵活性动作,包括手眼协调、左右手协调等。
(五)作业疗法开发了智障学生的内在潜能
通过作业疗法,多让他们去动手摆一摆、剪一剪、插一插、叠一叠……在获得实用知识的同时,开发大脑的内在的潜力,并通过生活的学习与实践,让他们能够有一技之长,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减轻社会与家庭的负担。
实践证明,在智障学生实用数学学习中应用作业疗法,能有效激发智障学生学习实用数学的兴趣,使其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智障学生的数学知识将进一步增多,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智障学生的各种障碍得到矫治,潜能得到开发,这为他们离校后适应社会生活与自立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兑生,恽晓平.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肖非,刘全礼.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华夏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