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财务支出分析范文

财务支出分析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财务支出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财务支出分析

第1篇

1.支出总量高速增长与财政支出结构失衡的矛盾

自实施“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以来,地方财政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份额不断提高。1983年,预算内支出、预算外支出中中央和地方所占份额分别为49.7%、50.3%;34.3%、65.7%。到1995年,上述指标分别变为29.2%、70.8%;15.1%、84.9%。(注:从1993年起,预算外收支中不含国有企业和主管部门收支。但是,这一变化并不影响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的总格局,相反,这更清楚地表明了中央和地方实际使用预算外资金的情况,即地方是主角,中央是配角。)它表明,地方财政支出已占整个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左右,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际上已形成“大地方、小中央”的格局。十余年来,地方财政支出迅猛增长,其增幅远远超过同期财政收入的增幅。1986年~1992年同口径比较,地方收支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1.6%和14.3%;从绝对量上看,1996年的财政支出是1985年的4.79倍。然而,在地方财政支出总量大幅增长的同进,财政资金所产生的效用并没有同步增长,且财政支出结构失衡,其基本表现是:

一是地方经常性财政支出在整个地方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及增长速度均高于建设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及增长速度,从而使地方财政具有明显的“吃饭”型财政特征。1992年~1996年地方本级财政支出的情况显示,地方财政建设性支出从未达到过本级财政支出的30%。这种状况似乎表明政府正逐步退出私人商品领域,但问题在于,我国财政建设性支出中绝大部分项目均属市场经济下政府应有所作为的领域。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国整个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

二是地方财政的经常性支出中,行政经费日益膨胀。1992年、1994年和1996年,全国地方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之和分别为388.36亿元、670.56亿元和969.36亿元,其占当年地方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9.89%、22.43%和22.14%。行政经费的膨胀,大量挤占了急需的地方公共支出项目,表明我国公共劳务提供的成本过高。

三是在各单项支出中,人头经费远远超过公用经费。以1994年为例,我国文教卫生事业支出、教育事业费支出、行政管理费类支出中人头经费均在80%左右。(注:人头经费包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离退休人员费用、人民助学金和主要副食品价格补贴。公用经费包括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其他费用和差额补助。)尤其是工资改革后,人头经费在大部分支出项目中更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进一步扩大了行政经费在整个地方财政支出中的份额,因此,支出总量的扩大,不仅未能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相反还导致了更为明显的不平衡与不合理。

2.越背越重的赤字“包袱”与日益增长的事业发展需要的矛盾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地方财政赤字“包袱”越背越重,资金调度空前困难,部分地方财政不能按期发放工资,不能及时足额报销差旅费、医药费,上级财政拨付的专款因被挪用而常常不能及时到位。因此,部分地方财政成为实实在在的“吃饭”财政,少数地方连“吃饭”财政都难以维持。资料表明,从1986年开始,预算内财政收支中,地方财政几乎年年出现为数不小的财政赤字。此点在少数民族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赤字额呈现扩大趋势的同时,赤字面也呈扩大趋势,使地方财政支出仅限于保工资和办公经费,而且这种“双保”又限于低水平,地方财政实际上是以欠帐“包袱”的加重来换取赤字的减少。而这种状况必然影响“九五”乃至更长时期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基础的稳固,也必然与日益增长的事业发展需要产生矛盾,从而使农业的“基础”地位,教育的“根本”地位,计划生育的“国策”地位,公检法的“重点”地位,无法从财政上得到保证,也使得缓解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变得极为困难。

3.预算内收入短缺与非规范性财政活动大量进行的矛盾

统计资料显示的地方财政收支情况几乎是年年赤字,这表明预算内收入短缺,无法满足正常的财政资金需要。但与此同时,有目共睹的事实是,由财政供给资金的单位,无论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干部和职工的生活条件却越来越上档次、上台阶。这显然是一种奇怪的不对称现象。其直接原因在于预算外资金的大量存在及非规范性创收活动的“合法化”。它起码带来如下三个后果:其一,预算内收入难以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其二,为非规范性财政活动的进行提供可能;其三,预算外收入成为地方财政平衡的“蓄水池”,有关机构与部门难以获得地方财政收支情况及其它真实信息。正因为如此,我们基本上只能从预算外收入这个侧面来考查预算内收入短缺而非规范性财政活动大量进行的直接原因。

从全国来看,同口径比较,1992年全国地方预算外收入总额是1984年的2.99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4.7%,而同期地方预算内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只有12.5%。1996年,地方预算外收入较之1993年的增幅更是高达171.78%。从积极的方面看,预算外资金的增长和政府对这部分资金流向的控制,对各级政府综合平衡社会财力,补充国家预算资金的不足,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也正是这部分资金的相当一部分被用于单位办公条件(包括办公楼和办公设施)的改善,交通、通讯工具的便捷,职工福利(包括职工住宅、补贴、津贴)等额外消费的增加,而这些支出基本上是个人、集团消费方面的非建设性支出。它进一步使整个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出现“一头沉”的不合理局面。

4.不同地区之间以及同一地区不同级次之间支出水平、支出结构失衡的矛盾

当前,我国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人均财政支出水平极为悬殊。从收入来看,1996年 省人均财政收入不到广东的2%;从支出来看,排序最末的 省,人均财政支出仅为 的11.93%。此种情况直接导致不同地区财政支出结构的差异。例如,仅从财政经费占支出的份额来看,1996年 、 、 行政管理费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55%、5.32%、5.55%,而 、 、分别为15.99%、14.86%、21.75%。因此,在经济发达地区,财政除满足政权建设和一般支出需要外,还有财力进行建设性支出,而不发达地区,其财政支出主要用于保工资和最低水平的公务支出。这种差别除导致地区之间财政支出结构的失衡外,还进一步拉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上述现象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级次之间也同样存在,它使得中央和地方出台的统一的支出标准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级次出现较大差异,从而带来地区内部不同级次之间的支出水平、支出结构的失衡。

二、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种现象的出现,都可以从某种或某几种现象上找到原因。当前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诸多问题,离不开以下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应十分明确,即市场能做且做得好的应尽量交给市场去做,只有市场做不好或不能做的才应由政府去做。但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的转轨变型期,政府、市场、企业的分工尚未相应转轨,因而在相当的程度上造成了当前财政支出的不合理和财政困难。例如,单纯从我国当前吃“皇粮”者众多,且增长过猛,从而导致财政支出大幅增长的情况就可以说明,当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与我国的改革尚未触及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大政府行政机构这一历史“遗产”相关。

第二,财政体制作为划分中央和地方分配关系的制度,是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基本法律规范。但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大部分年份实行的是五花八门的财政包干制,即使是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实行操作中也沿袭包干制下的陈旧做法,有其名而无其实。由于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未能从法律上规范,因此地方各级的分配关系也不可能规范,在各级财政普遍困难的情况下,财政支出地区结构的优化亦难以有效进行。

第三,由于历史、地缘、政策及其他主客观原因,我国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且这种不平衡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总量、人均占有量、城乡人民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等等。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例,沿海部分发达地区相当于低收入地区的15倍以上;以省份为例,1996年, 人均GDP与 相差26倍。不仅如此,在同一省区内部,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差距,例如,1992年广东最富的珠海市与最穷的河源市,人无GDP相差16.4倍。而地方财政状况作为一个地区经济水平的综合反映,本身就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财政收不抵支、财政巨额赤字、中央财政补助比重高,很大程度上即是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基本表现形式。而地区之间财政收支水平悬殊,财政收支状况迥异,则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反映。

第四,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致对地方性公共商品的需求增大。公共支出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范围项目与规模。其一般发展规律是:范围、项目由少到多,规模则由小到大。我国目前尚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在这个特殊时期里,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提供越来越多的带有明显地域性的公共商品,但是现行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制度不能适应这种客观要求。在有限的财政收入无法满足巨大的财政需求,而“创收”制度合法化的情况下,各种税外收费、摊派、罚款、赞助、集资等非规范性的收入形式大量衍生且鱼目混珠,从而导致大量非规范性财政活动的进行。

三、显然,目前地方财政收支状况及地方财政面临的困难,不是或主要不是财政本身的原因造成的,它是我国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在财政上的反映。因此,缓解地方财政困难,改善地方财政收支状况,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大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为使短期内收到较好的效果,当前,必须从财政内外部着手,改造现有环境,并重点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对政府作用进行正确定位,降低公共商品的供给成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政府与市场分工的基本思路与原体制截然不同,因此,列入地方财政支出的事项大多属于满足地方公共需要的层次,即主要为社会提供难以按市场原则提供的地方性公共商品。公共商品的提供需要成本,但不能带来任何直接收益,这在客观上需要政府通过必要的技术装置使公共商品的享用者为之付费。从这个意义上看,地方财政收入是公民为消费地方公共商品而付出的价格或费用。而从公共需要的决定到公共商品提供出来,中间还需要经过许多环节,需要政府设立相应的科层组织。而且,在公民付费一定的情况下,政府设立的科层组织越庞大,公共商品的供给成本越高,公共商品的供给数量越少,质量越差。因此,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应切切实实地按照市场经济原则的要求转换地方政府职能,对地方政府作用领域进行正确定位,借第七次机构改革的东风,下大力撤消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机构;因岗设人,降低公共商品的供给成本。

2.整顿分配秩序,建立规范化的地方财政收入体系

当前,非规范的、混乱的分配秩序是造成地方财政困难、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政府行为不规范的主要表现。因此,必须在规范政府行为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整顿分配秩序。首先,应将现行各种收费、基金中宜于采用税收形式的非规范收入纳入税收征收轨道;其次,应适应分税制改革,逐步下放税权,适当开征地方性税种,以使地方财政收入能随着地方公共商品需求增加而增长;第三,明确费权,并统一预算管理。费与税均属财政收入的必要形式,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客观的界限:一般来说,涉及面较广,延续时间较长,收入用于一般性公共支出,而受益的地域性和边界性相对模糊者应用用税收形式;而涉及面较窄,延续时间较短,收入用于专项支出,则受益的地域性、边界性相对明确者可采用收费形式。因此,在确保税收收入占整个地方财政收入主体地位的同进,可通过制定收费决策程序及相应的决策制衡机制,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包括乡一级政府取得一定收入的权力。这不仅有助于地方公共收入体系的建立,而且,对于我国分配秩序的改善及财政收支状况的好转也是大有裨益的。

3.配合市场化改革进程,认真清理财政供给范围及供给成本

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许多原来的差额预算单位已变为或逐渐变为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许多原统由财政供给资金的单位无偿供给的商品与劳务已变为有偿供给,并逐渐由低价位供给改为高价位供给,而且,许多单位的收入已进入相对稳定阶段,如自1997年起,大中专院校招生全面并轨,所有通过入学考试的学生都必须交费上学,学费收入已成为此类事业单位的固定收入。因此,在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变型中,应十分注意配合市场化的改革进程,适时清理财政供给范围,对已经或已具备条件按市场化原则提供商品和劳务的单位不再由财政供给资金。同时,重新调整财政供给标准,对提供纯公共商品的单位,应足额供应资金,同时采取措施防止经费的过快增长;对提供混合商品、有一定收入来源的单位,则可分别具体情况采用定额或定项补助的办法核拨经费,以使财政资金的使用真正限于公共需要的满足。

第2篇

关键词:社会保障;财务分析;绩效评价

中国

在现代公共管理中,基于结果的支出绩效管理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提高公共部门运行效率、增强公共部门责任意识的需要,又体现了提高信息透明度、加强公众监督和推进民主建设的时代要求。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国际组织和决策研究机构就致力于在公共管理中推行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也有不少相关研究,但具体反映中国政府社会保障绩效财务评价的研究则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较少,有关绩效评估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研究相对薄弱。鉴于此,本文试图构建一个基于财务分析指标的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对当前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绩效进行实证性分析。

一、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财务指标设计的必要性

设计评价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的财务指标体系,其主旨在于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指标来客观地反映政府社会保障决策效果、执法力度、管理和服务的质量。

第一,长期以来,我国各项财政支出是以规模而不是以效益为基本目标取向的。政府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制订发展计划的倾向,资金使用中不注重成本效益比较,浪费比较严重。建立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财务评价体系,实质上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政府行为约束机制(包括行政约束和舆论约束),使社会保障部门以可操作、可量化的形式注重成本—效益分析,是财政管理精细化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增强公共资金管理的科学性与公开性,提高政府理财的民主性与社会参与性。

第二,借助参照指标加以对比考察,分析社会保障工作的发展水平和速度,评价其是否起到了保障和安定社会的作用。通过科学、系统的社会保障绩效财务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对政府社会保障的决策、执行、管理、监督的效果进行综合评判,有助于实现社会保障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第三,通过评价指标实际值与既定目标值之间的对比分析,监测和评价社会保障发展规划的实施状况,监测和跟踪社会保障的运行过程。对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状况做出预测,揭示偏差指标,从中发现问题及其成因,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率性。

二、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

构建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价的财务分析指标,可以分为反映社会保障支出绩效总体概况的评价指标和反映社会保障制度各组成要素绩效的评价指标两部分。前者反映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的总体概况,后者则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内部结构上,具体反映各组成要素的绩效表现。

1.反映社会保障支出绩效总体概况的财务分析指标

鉴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优劣及其最终绩效,主要体现为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财务状况、国民收入分配结果以及社会就业状况等方面,因而,社会保障支出总体概况作为一级指标,其下可设置社会保障效应和社会保障财务状况两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再分别设置以下几个三级指标:

(1)全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x1):该指标反映社会保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力度。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通常为20%~35%,而发展中国家普遍在10%左右,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国家1996年的平均值是16%,因而可以初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6%。

(2)全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x2):该指标反映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的力度。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为40%~55%,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国家2006年的比例在30%左右,咽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30%。

(3)基尼系数(x3):该指标反映一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程度,国际上普遍认为一国基尼系数大于0.4时。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0.4。该指标是一个逆向指标,越小说明国民收入分配越均等,但并非是越小越好,基尼系数小于0.2时,表明国民收入分配过于平均,会影响一国效率的提升。

(4)失业率()(4):该指标反映一国失业状况,国际上普遍认为一国失业率不超过4%,属于正常失业率。因而可以将该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4%,该指标也是逆向指标。

(5)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率(x5):该指标等于社会保障基金累计结存额÷(社会保障基金累计结存额+本期社会保障基金收入总额),该指标在财务上反映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状况。但需要说明的是,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不同,结余率也不同。理论界一般认为,社会保障基金至少要有三个月(占全年的1/4)的储备,以应对相应的支付需要,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25%。

(6)社会保障基金收益率(x6):该指标反映社会保障基金增值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当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方式,或者是存入银行,或者是购买国债。但在目前银行利率涨幅不及CPI涨幅的情况下,社保基金面临相当程度的“缩水”风险。与存入银行相比,购买国债既能保证资金安全又能实现保值增值。本文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同期国债平均利率。

2.反映社会保障制度各组成要素绩效的财务分析指标

从理论上说,社会保障制度包括三方面基本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因此,社会保障支出各组成要素的财务分析指标下设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三个绩效评估指标。其中,社会保险指标按照社会保险的体系构成下设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个二级指标;社会救济指标下设城镇救济状况和农村救济状况两个二级指标;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指标,下设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支出水平、居民生活质量两个二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下面再设置22个三级指标(参见表1),其中主要的三级指标含义及其标准值的判断依据如下:

(1)社会保险绩效财务分析指标

按照目前社会保险的险种覆盖情况,社会保险指标应由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指标构成,其主要评估指标应包括养老保险覆盖率(x7)、养老金替代率(x8)、养老保险基金结余率(x9)、失业保险覆盖率(x10)、失业保险基金结余率(x11)、医疗保险覆盖率(x12)、医疗保险支付率(x13)、医 疗保险基金结余率(x14)、工伤保险覆盖率(x15)、工伤保险基金结余率(x16)、生育保险覆盖率(x17)、生育保险基金结余率(x18)。其中各类保险的覆盖率反映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理论上覆盖率应为100%,因而可将指标评估标准值也确定为100%。各类保险的基金结余率与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率相似,标准值确定为25%。

(2)反映社会救济绩效的财务分析指标

①城镇贫困指数(X19)和农村贫困指数(X20):这两项指标分别是指全国城镇(农村)贫困人口数÷全国城镇(农村)人口数,反映全国城镇(农村)人口的贫困状况。国际上一般认为一国贫困率的正常值不应超过5%,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5%。该指标也是逆向指标,通常贫困率越低,表明一国居民收入状况越好。

②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x21)和农村贫困线标准(x22):这两项指标反映我国政府对各地城镇(农村)贫困人口的平均救助水平。按照2008年世界银行新规定的贫困救助标准为人均每日消费1.25美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的标准值折合人民币约为每月251元/人,农村贫困线标准值约为人民币每年3100元/人。

(3)反映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绩效的财务分析指标

社会福利既包括精神福利也包括物质福利,精神福利通常较难用具体评估指标来衡量,有些物质福利也难以用指标来衡量,本文分析的绩效评价指标仅考虑物质福利中的部分财务分析指标。

①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x23):该指标指每年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用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方面的财政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目前各国财政在这方面的开支数额都相当大,发达国家一般占政府总支出的一半左右,发展中国家也达到30%左右。因而该项指标的标准值可设为30%。

②义务教育入学率(x24):该指标反映国家提供的义务教育程度。理论上义务教育入学率应是100%,因而可以将该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③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x25):据建设部的相关资料,20世纪9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美国60平方米,英国和德国38平方米,法国37平方米,日本31平方米。低收入国家人均住房建筑面积8平方米,中低收入国家为17.6平方米,中等收入国家为20.1平方米,中高收入国家为29.3平方米,高收入国家则为46.6平方米。目前我国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再考虑到时间的因素,因而可以将当前该项指标的标准值定为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即29.3平方米)。

④农村人均住房面积(X26):参照上一个指标,将其标准值设为29.3平方米。

⑤每万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x27):该指标指每一万个人所拥有的医院和卫生院的治疗床位的数量。2000年该指标的世界水平为74张/万人,因而可将该指标的标准值设为74。

⑥每万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x28):该指标是指每一万人口中医师的数量,它是反映社会医疗水平的一项国际性的通用指标,其国际标准值为50人。

三、当前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的财务分析指标及其实证分析

1.指标实际值的采集

鉴于某些指标难以找到最新数据,为保证指标体系计算时间的统一,本文所有指标实际值均采集2008年的数据,数据来源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和2008年全国财政收支决算情况表。

2.指标权重的赋值

对各类、各项指标权重可采取依重要性及影响程度赋值,也可采取平均化的方法。在本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时遵循这样的原则:在各指标重要性差异不够明确时,尽量采取将同一级指标权重平均化的办法,以避免人为因素对各指标分值的影响;对于能够明确判断重要程度差别的指标,根据其重要程度赋予不同权重。由于社会保障总体概况是综合反映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现状的指标,其重要性超过其他一级指标,因而赋予0.3的权重。由于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因而也赋予0.3的权重。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两个一级指标赋予0.2的权重。为避免主观偏差影响指标最终得分,一级指标下设的各项三级指标,均遵照指标权重平均化的方法赋值。

3.各项指标分值的计算

所有指标均通过与标准值的比较得出分值。标准值确定采取三种方式:一是将国际上公认的标准作为标准值;二是采用国际上平均标准作为标准值;三是将某一指标理论上的理想值作为标准值。对于每个定量指标得分值则采用指数法来确定,将指标的标准值赋予10分,对于正向指标,指标分值=10×某指标的实际值÷该指标的标准值;对于逆向指标,指标分值=某指标的标准值÷该指标的实际值×10。

4.综合得分方法

对于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的总体评价值,采用综合评价方法。表1中的每个三级评估指标,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社会保障支出的财务绩效状况,但要反映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的总体状况,仍需对上述评估指标加以综合评价。可以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这一较为常用的综合评分法,其函数公式为:

Bj=∑(xi×Ri)

AL=∑(Bj×wj)

Y=∑(AL×QL)

上式中,Bj是某二级评估指标的评价值,xi是某三级指标的评价值,彤是某三级评估指标在层次下的权数;AL是某一级评估指标的评价值,wj是某二级评估指标在层次下的权数;Y是总评价指标的分值,QL是某一级评估指标在层次下的权数。

四、结论

第一,实证分析表明,2008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财务绩效的实证分析结果为8.17分,其中社会保障总体概况指标标准分3分,得分1.90分;社会保险指标标准分3分,得分3.49分;社会救济指标标准分2分,得分1.65分;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指标标准分2分,得分1.13分。

第二,得分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整体财务绩效表现良好,按百分制计算超过了80分。这说明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每年不断增加的社会保障支出总体上发挥了分担风险、互助互济、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第三,从得分的结构上看,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整体绩效之所以表现良好,主要依赖于社会保险各项指标的优秀表现,其得分超过了标准分,而社会保障效应指标、社会救济指标及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指标得分较低,与标准分相差较大,而且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保障基金收益率指标也呈偏低状态。

第3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费用支出;管理措施;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8-0145-02

1 现今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高校教育的蓬勃发展,使得高校教育市场产生了混乱,高校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对资金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或者不够重视,造成了高校内的不法分子挪用公款、非法贪污、侵占公共财产等犯罪行为,而且这些造成贪污案行为的人一般都是高校的高层管理者,如高校的财务负责人等,利用高校财务管理的漏洞或者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和学校内部管理控制不严格,来进行贪污、挪用公款非法私分学校资金,给高校经济利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给国家财产安全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使得社会秩序出现了不稳定情绪。

(1)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近年来,虽然高校在财政管理制度上和高校人员管理的问题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控制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往往都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只能是有一定的原则性,而操作起来却不尽人意,由于高校的蓬勃发展,使得现在的高校教育呈现了饱和现象,在另一方面也就反应了高校管理的许多问题,由于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造成高校内部人员贪污、挪用公款、非法侵占财产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人员往往没有自我规范的法律意识,人性贪婪,利用高校管理漏洞,财务管理的控制不全造成贪污案和挪用公款案的发生。如,武汉大学的副校长龙小乐、财务管理者陈昭方就因贪污受贿而被法律制裁,他们受贿的数额达到数百万元;同济大学原副校长吴世明因为受贿而被判10年等等,近几年间,高校屡次出现现象,高校应该是教书育人、培养国家栋梁的地方,在反腐败方面应该成为典范,可是现在却成了违法犯罪的有利场所,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2)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视财务管理制度为无物。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高校也随之蓬勃发展,高校的迅速发展连带着高校招聘的人员尤其是财务管理人员没有任何的管理经验,整体的素质较低,再加上新建高校的规章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控制制度不完善,在高校的整体管理上没有一定的经验,使得高校制定的内部财政制度得不到科学、合理的实施,这些财政制度只是停留在通知文件上或者口头上,很少有人把这些规章制度落实,有时即使在财务管理上出现了事情,也总是持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视高校内部的管理制度和财务控制形同虚设。还有那些高校内的财务监督,他们都是在财务问题出现的最后监督者,但是由于管理制度的不严谨,使得他们又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高校的管理制度和财务控制制度只是流于形式。

(3)高校财政部门对现金的管理制度不严谨。有些高校的高层在对学校经费进行报销的时候不按审批的正常程序进行,把学校收入不入账,甚至还自作主张设立账外帐,这些都对那些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贪污、挪用公款提供了可乘之机,还有就是高校和有关部门对高校的现金管理制度不完善、不严谨,造成一些人员对高校公款现金扩大了使用范围,使这些现金用在一些不正当的地方,致使造成高校的现金情况紧张,在关键时刻拿不出足够的现金,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防范的难度。

(4)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不严格。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是高校后勤集团目前最大的问题,因为后勤的工作太散乱了,现在很多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体制也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因为后勤涉及的范围很广,所以在管理的时候有的方面难免涉及不到,这就会造成了后勤财务管理的疏忽,使得后勤的财务大量的流出,后勤管理范围很广比如高校用的水电、校园绿化校园卫生、高校公共财产的维修等等,在这些方面的管理上难免有忽略的时候,这就造成了后勤财务管理的不严谨,造成了财务的大量损失,使得高校财务管理上出现漏洞,让个别不法分子容易钻空子,在财务上做假账等。

2 高校财务费用支出管理措施

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正常运行的关键,也是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方面,如果在财务管理上出现偏差,就会给高校整体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学校本来就是育人子弟、培养社会栋梁的地方,可是近几年却屡次出现了高校高层管理者贪污受贿的情况,使得社会风气一落千丈,使得广大市民变得人心惶惶,所以高校要加强对学校内部的管理措施,紧抓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财务管理规则制度,还要全面地从各个方面监督和控制高校财务的支出,使得高校能够按正常的秩序运转。

(1)制定严格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现在由于高校的蓬勃发展,使得许多高校在管理上出现了漏洞,让一些不法分子钻了空子造成法律犯罪,给高校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所以在财务管理上要加强制度控制与监督,要把这些规章制度落实到现实管理当中,不要只是文件报告或者口头通知,一定要安排专门的人员对平时接触到财务管理方面的高校人员进行监督,在这方面国家和相关部门可以对其进行监督,按照严格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考察,要全面的控制高校财务管理的整体效果,不要在财务管理上存在松懈和侥幸心理。

(2)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岗位分工,控制住财务支出的关键环节,实行定期的轮岗制度。在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配置上,不要只是配置一人就一成不变了,这样时间久了很容易出现问题,要在重要岗位上多配置几人,而且要配置一些合格的并且德才兼备的人员来进行高校财务的管理与支出,因此高校可以实行岗制度,让这些人竞争上岗,必须按照规定办理人员的交接手续,以免造成误差,如果工作人员发现问题要及时的向上面汇报情况,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资金问题的发展与扩散,最大化的减少资金的损失,以免给学校造成严重的影响。

(3)建立健全的资金业务管理制度,严格防止财务人员越岗工作。现在由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分工不清,才使得那些不法分子钻了空子,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等,给高校造成严重影响,所以为了防止在财务管理上出现贪污受贿或者挪用这样的问题,学校一定要严格的要求有关人员,做出纳的人员不得再兼任会计档案管理和资金的分类总账的管理,做审计的不得再做收入、现金支出等财务工作和债券业务类的明细分类账的记账工作等,否则的话,会增加出纳等工作人员进行犯罪的几率,造成出纳等人员的漏洞,会给出纳等人员增加掩盖犯罪事实的机会。高校要制定一系列的监督和审查制度,让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相互的监督和牵制,把那些在财务工作上不相容的岗位进行分离,增加各个岗位相互制约的因素,在高校财务工作岗位上不能出现一人办理一项资金业务全部过程的事情,否则就会容易出现问题。

(4)要加强每天的对账过程,实行定期进行银行对账工作。高校要做出明文规定,财务出纳人员每天都要进行对账工作,养成经常对账的习惯,要把每天的现金收入支出账单与现有的现金进行对账,保证每天的现金支出与收入都与账单相符,以免出现问题,给财务部门和内部管理部门造成影响。同时高校要不定时对现金业务账单和库存现金进行盘点,以确保现金业务的正常运行,还要相关的财务管理与负责人员进行季度账务盘点与审计,发现问题应该及时向高校领导进行汇报,然后以最短的时间找出问题根源,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免给高校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5)高校应加强对财务印章的管理和对空白财务凭证的监控。高校财务人员要加强对财务印章的管理,不要把不重要的财务印章随意的乱放或者随便的让人保管,要配置专门的人员来保管重要的财务印章,不能让那些手里有现金业务大量流通的人员保管这些重要的财务印章,那些手里握有大量现金业务的人员如果要进行财务盖章的时候,要找专门保管财务印章的人员,让他们对这些新进业务进行审核无误后才能盖章。还有就是高校对空白财务凭证要严格管理,不能在空白凭证上如现金支票或者转账支票进行无故盖章,严禁在财务管理内部有一人直接管理重要财务印章与空白财务凭证,要在空白资金凭证上盖章,必须有相关财务负责人的明文通知和授权才可以,还要必须对此凭证进行详细的登记进账,并让使用重要财务印章的人员进行登记签名。如果保管重要财务印章的人员或者财务空白凭证的人员岗位进行调动时,严格执行相关交接手续相关人员一定要把重要财务印章和空白凭证进行及时的收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6)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财务人员自身要做到严于律己。每个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都要严格的约束自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要有不健康的心理出现,要严于律己,严格的自我约束,严格的履行自己的责任,做好高校财务管理的每一份工作,把握好自己的底线与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不要越界和做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事情。高校要做到尊重和理解财务人员的工作,要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积极的鼓励,做到奖惩制度分明,并且定期的对财务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和财务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要充分的挖掘财务管理人员的才能,调动财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做到竞争上岗,要让财务工作人员在激烈的竞争而又和谐的相处模式下进行竞争上岗。

3 做好高校财务的成本控制

现在高校办学要有成本控制的意识,高校要加强内部管理与资金控制的有效途径,做好资金方面的预算工作,科学合理的进行资金的控制使用。自从我国的高等学校实行扩招制度以后,我国高校的收支就大大的增加,虽然学校是非盈利的机构,但是要想学校正常的运转和正常的进行教育工作,必须要加强对高校成本支出的控制,以免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转工作。高校成本控制要分为很多方面,总的来说就是:高校财务资金的成本控制;在高校工作的人力资源的成本控制;高校投资的成本控制;高校管理和监督的成本控制还有高校在隐性方面的成本控制,只有做好这些方面的控制,才能使得高校的整体成本得到控制,使得高校有一个良性的运转过程。

(1)高校要做好财务资金的预算工作,科学合理的控制资金的使用。财务的预算工作是高校财务工作的基础工作,也是高校财务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所以高校在管理财务的工作上一定要做到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要本着量力而行、收支平衡的原则进行财务支出与成本控制。财务管理部门要做好资金的合理使用,在进行资金支出时,要优先考虑重要的需要资金的项目,其他的地方可以先放一放,要用科学的手段对每一项财务工作进行收支预算,争取做到财务工作的收支平衡和数据的真实准确,一定不要刻意地隐瞒真实的资金数据和预算结果,以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做好高校人力资源的改革与控制。高校的人力资源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编制,人力资源的聘用也要符合高校的实际发展需要,不要盲目进行对高校工作人员的招聘工作,使得高校的人力资源的安排出现混乱,高校的正常秩序出现不稳定因素,高校要实行竞争上岗的相关制度,要对教师实行定薪聘用制度,不要再运用传统的一用定终身的教师招用制度。要严格按照教育部的明文要求,科学合理地控制高校教学人员和行政人员的人数,以免造成高校人员成本的支出浪费,使得高校经济遭受损失。

(3)加强高校投资管理工作,控制隐性成本的发生。要健全高校管理规章制度,在高校的投资项目上要加强管理的工作,不要对高校投资项目进行放任自流,这样就会让人容易钻空子,造成有关人员的贪污受贿和铺张浪费的情况,给高校的经济造成严重损失,所以审计部门在高校投资项目进行时要自始至终的参与其中,做好相关工作的审计工作和预算工作,把握好成本支出的控制,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向上级汇报,以免造成严重影响。

4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高校的蓬勃发展,高校内部的问题也是随之出现,所以,要加强高校对内部的管理工作,尤其是财务部门的管理工作,因为财务部门是高校的经济命脉,一旦出现问题,高校的整个系统都不能正常的运转,所以要加强对高校财务的支出和高校成本的控制工作,以免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第4篇

摘 要 当前正处信息时代,这使得现代信息使用者的自身需求发生明显改变,从而越发凸显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这意味着现有财务分析指标的效用无法真正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实际需求。据此,本文对现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主要缺陷做出分析,然后按照医院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有针对性地论及医院财务分析指标的主要内容,以及需要注意的非财务指标。

关键词 医院 财务分析 分析指标 体系 改进

一、现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主要缺陷

(一)现金流量指标重视程度不够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核心是现金流量指标管理,现代医院管理也必须注重现金流量指标,医院财务管理对现金流量指标并不关注,不少医院未考虑医疗市场需求,扩张速度超出医疗服务需求,沉重的债务压力导致入不敷出,造成严重的财务危机。

(二)缺乏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

医院虽是独立法人实体,但对医院管理者经济责任考核并未落实,绩效考核并未重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很多医院并未在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进行奖金分配,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三)现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缺乏与非财务指标的有效结合

现行医院财务分析指标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只反映过去财务、经营状况,并不着眼未来,而非财务指标往往是面向未来的。过分注重财务分析指标,倾向对这些财务指标进行详细复杂的定量分析,而忽略了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没有很好地与非财务分析指标结合,往往只能得出单一的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结论,缺乏实际决策的利用价值。

二、现行医院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财务分析指标应考虑医院规模、管理等因素,按需要进行设置,真实准确反映医院财务状况及整体运行、业务经营成果等,设置时应考虑以下原则:

(一)可比性原则

(二)实用性原则

(三)动态性原则

(四)“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

如何结合医院的实际,针对存在的问题,追寻形成原因,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判断,满足医院管理和发展的需要,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选用恰当财务评价指标是关键之一。

三、医院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医院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应主要由财务健康状况、资产营运能力、资源利用能力、盈利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等几个方面组成:

(一)财务健康指标

1.现金流量分析指标。

现金流量指标应加入到现行医院财务分析评价分析体系中,医院获取现金及等价物与医院实现的会计利润比较,更具有客观性和稳健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指标分析:

结余现金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结余;业务收支现金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业务收支结余,它反映医院收益中现金支持比例有多大,判断收益的现金保障程度。

医疗业务收入现金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医疗和药品收入资产现金率=经营现金净流量÷资产总额,揭示医院正常经营活动带来的现金及等价物。

2.资产负债指标。

资产负债率是指负债总额和资产总额的比率,它表示在医院资产总额中,有多少资产是通过负债而取得。从经营的角度看,资产负债率过低,说明医院运用外部资金的能力差;而资产负债率过高,说明医院资金不足,依靠欠债维持,偿债风险太大,一般来说该比率在60%~70%比较合理、稳健。

3.变现能力指标。

该指标反映医院短期偿债能力,主要包括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用于评价医院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前,可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通常认为流动比率以2∶1为好。

(2)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用于衡量医院流动资产中可立即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其中“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溢”,通常情况下1∶1是较为正常的速动比率。

(二)医院资产运营能力指标

1.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药品材料支出÷平均存货额

2.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周转额÷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

3.应收医疗款周转率。

应收医疗款周转率=业务收入÷应收医疗款平均余额

(三)资源利用能力指标

1.百元卫生材料创造医疗收入率。

百元卫生材料创造医疗收入率=医疗业务收入÷卫生材料耗用额。反映医疗收入中耗用卫生材料情况,此指标可促使临床部门控制材料成本费用支出。

2.固定资产收益指标率。

医院固定资产创造价值能力指标,反映了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

(1)每百元固定资产业务收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平均净额(业务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其他收入,下同)。

(2)百元专业设备医疗收入=医疗收入÷专业设备平均额。此指标反映医疗设备利用效率和医疗设备获取收益能力。

3.设备使用率。

设备使用率=设备实际工作量÷设备额定工作量,此指标反映医院设备是否充分利用,是否闲置。

4.人均业务收入。

人均业务收入=业务收入÷平均职工数,此指标反映医院人均经济收入水平,是医院人力资源经济效率指标,是考核临床业务部门工作效率的重要指标。

5.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业务收入÷总资产平均占用额,该指标反映医院资产的利用水平,引导医院加强成本核算,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获得稳定经济增长。

(四)盈利能力指标

1.业务收入结余率。

业务收入结余率=(业务收入-业务支出)÷业务收入。反映医院总体盈利能力,还可计算医疗收支节余率、药品收支节余率和其他收支节余率。

2.总资产结余率。

总资产结余率=业务收支节余÷总资产平均余额。

3.经费自给率。

经费自给率=业务收入÷业务支出,此指标不包括财政专项补助支出,表示医院经常性的平衡能力。经费自给率大于1说明医院经常性收支能够自给;小于1说明医院如果没有政府补助将无法生存。

4.药品综合差价率。

指药品进销差价和药品零售价的比率,反映药品将会带给医院多少销售毛利,一般情况下,该指标值应为15%~30%,随着国家医药体制改革,医药分家是必经之路,该指标在医院效益分析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弱化。

5.医疗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重=医疗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其他收入)×100%。此指标反映医院医疗业务收入在整体收入中的比重,体现医疗业务创收能力。

6.业务收入预算完成率=已实现业务收入÷年度预算数,该指标按月、季进行分析,考核医院及各业务部门年度业务收入预算执行情况。

7.收入成本率。

此指标反映收入成本水平,也可计算医疗收入成本水平和药品收入成本水平,计算诊次或床日医疗收入成本水平,考核医院成本控制水平和资产盈利能力。

(五)持续发展能力指标

1.成本管理费用率=管理费用÷医院业务支出总额,该指标反映医院管理费用控制水平,是管理效率的重要体现,是降低成本费用,提高利润率的重要途径,引导医院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2.固定资产增长率。

它表明医院资产规模扩大及技术手段的更新程度,反映固定资产投入力度,考核医院长期发展能力。

3.净资产增长率。

反映医院净资产增长情况和医院盈利、发展能力。

4.收支节余增长率。

(本年业务收支节余-上年业务收支节余)÷上年业务收支节余。业务收支结余增长表明医院经营管理好,医院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能力强。

(六)病人费用评价指标

包括门诊人次费用水平、门诊人次药品费、床日费用水平和床日药品费等指标。这些指标既属于社会效益指标,又属于经济效益指标范畴,一般来说这些指标不宜过高,应相对合理,满足患者“少花钱,治好病”的愿望,从“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基本原则出发,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四、完善医院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所涉及非财务指标

1.平均住院床日数=出院病人实际占用床日数÷出院病人数 此指标是衡量医疗业务质量的重要指标,病人住院床日数越长,表明医疗业务质量不高,反之,表明医院业务质量较高。

2.床位使用率=实际占用床日数÷实际开放床日数 反映病床一般负荷情况和病床的利用效率,对评定医院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病床周转次数=出院病人数÷平均开放床位数 它从每张病床的有效利用程度方面说明病床的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

4.人均门诊人次=门急诊人次÷职工人数 此指标反映医院职工劳动生产率。

此外,群众满意率,学科建设及学科水平、科研创新能力等指标是医院在医疗市场中长期竞争力的体现。

总之,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财务分析指标进行分析、判断。在使用医院财务指标进行财务分析时,应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除利用财务指标比较外,还可以利用非财务指标进行综合、全面、动态的对比分析,以满足管理者的需要,使医院管理者明确定位,对医院经营决策及时进行调整,使医院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五、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医院信息化建设得以有效推进,医院动态化管理要求逐步明确,医院财务分析指标数据分析是医院年度决算后的具体要求,更是在医院管理及决策需要。对医院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做出动态比较、分析、反映与评价。在此基础上,便于管理者全面了解和掌握医院经济整体运行状况,并为医院经营管理者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因而,对医院而言,一套公正、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能够更加高效、有用地评估医院经济运行状况,则构建综合的、规范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之于现代医院管理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必然性。

参考文献:

[1]熊小英.医院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分析.财政监督.2009(14).

第5篇

[关键词] 科研单位;固定资产;会计处理;财务制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7. 015

[中图分类号] F8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7- 0022- 02

2013年1月,新《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开始正式实施。与1997年制定的原《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以下简称旧制度)相比,新制度在科技产品核算方式、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在建工程核算、细化事业支出科目设置、调整收入支出表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大幅改革。本文主要以固定资产为例,分析了新旧《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在会计处理的差异,并对新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1 新增质量保证金处理规定

事业单位在建造固定资产中为确保工程质量,经常会使用质量保证金政策。旧制度未对此业务做出规定,新制度则明确做出规定:如施工方按工程款全额开出发票,应当按照构成固定资产成本的全部支出金额,借记“科研支出”“经营支出”等科目,按照实际支付金额,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照扣留的质量保证金,贷记“其他应付款”或“长期应付款”。

[例1] 2014年5月,某科研单位自筹资金建造一栋科研大楼,工程造价5 000万元,已经支付4 500万元,其余作为质量保证金待工程验收合格后再支付给施工企业。施工企业已经按照全额开出发票。会计处理为(单位:万元,下同):

借:事业支出 5 000

贷:银行存款 4 500

其他应付款(扣留期1年内)/长期应付款(扣留期超1年)500

如果施工方按工程款开出发票金额不包括质量保证金,应当按照不包括质量保证金的支出金额,借记“科研支出”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质保期满支付质量保证金时,借记“科研支出”“经营支出”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假定例1中施工企业已经按照实收金额4 500万元开出发票,其他情况不变,则会计处理为:

借:事业支出 4 500

贷:银行存款(实际支付额) 4 500

保质期满,支付保证金时

借:事业支出 500 贷:银行存款 500

2 固定资产改扩建处理发生变化

旧制度规定: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应按改建、扩建发生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的变价收入后的净增加值,增记固定资产。新制度规定: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修缮后的固定资产,其成本按照原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固定资产”科目账面余额减去“累计折旧”科目账面余额后的净值)加上改建、扩建、修缮发生的支出,再扣除固定资产拆除部分的账面价值后的金额确定。会计处理为:

(1)注销固定资产的原价及累计折旧,停止计提折旧,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转入在建工程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2)发生改扩建支出时:

借:事业支出等 贷: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

[例2] 2014年5月,某科研单位自筹经费对本单位办公楼进行改造。该办公楼原值3 000万元,未提取折旧,发生改扩建支出500万元。会计处理为

借:事业支出 500 贷:银行存款 500

3 固定资产开始计提折旧

旧制度未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做出规定,新制度则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对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档案、以名义金额入账的固定资产以外的其他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一般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不考虑预计净残值,会计处理为: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贷:累计折旧

[例3] 2014年5月,某科研单位自筹经费50万元购入一台科研设备,预计使用年限10年,会计处理为:

借:固定资产 50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50

借:事业支出 50 贷:银行存款 50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5 贷:累计折旧 5

4 固定资产处置处理发生明显改变

旧制度规定:①因报废、毁损及盘亏等原因减少的固定资产,按减少固定资产的原值,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清理报废、毁损固定资产的残值变价收入和清理费用列入专用基金科目中的修购基金。②出售固定资产时,按实际收到的价款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同时按原价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本科目。③投资转出固定资产,按“对外投资”科目的有关规定处理。

新制度规定:①出售、无偿调出、对外捐赠固定资产时,按照待处置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借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按照固定资产已计提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固定资产。实际出售、调出、捐出时,按照处置固定资产对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②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按照评估价值加上相关税费作为投资成本,借记“长期投资”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科目,按照发生的相关税费,借记“其他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缴税费”等科目;同时,按照投出固定资产对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按照投出固定资产已计提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照投出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固定资产。

[例4] 2014年5月,某科研单位将一台设备出售,所得价款为10万元,该设备原值30万元,已经计提折旧15万元,出售过程中支付相关费用1万元,会计处理为:

借:待处置资产损溢 15 累计折旧 15 贷:固定资产 30 借:银行存款 10 贷:待处置资产损溢 10

借:待处置资产损溢 1 贷:银行存款 1

借:其他支出 6 贷:待处置资产损溢 6

5 改进建议

(1)新制度开始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未考虑固定资产减值问题。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市场价格的不断波动,拥有大量科研设备的科学事业单位也与企业一样面临固定资产减值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应考虑这一问题,并在将来做出相关规定。

(2)新制度针对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毁损、盘亏设置了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该科目核算的内容过于复杂,建议增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用以核算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毁损,固定资产盘亏仍由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核算。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篇

摘 要 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与之相适应。全文首先分析了新会计准则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理念的变化,然后从资本运营指标、偿债指标、盈利指标、发展能力指标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新会计准则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财务分析 指标体系

我国已于2007年1月l日在上市公司实施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会计准则,这些准则在利润的确认与计量、资产的概念体系与计量属性、财务报告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必然会对以往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造成影响。因此在新会计准则下,构建新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有重大意义。

一、新会计准则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理念的变化

传统上财务分析指标有四项,即盈利能力、债务风险、经营增长、资产质量。在实施新会计准则后,由这四项构成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也必然受到一定得影响,这体现在:(一)更加注重资产、利润、负债等信息质量。传统上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表体系一直居于显要地位,也是最为重要的财务分析指标,这使得企业容易过分追求利润而放弃企业的长期利益。新会计准则突破了传统的单纯的利润考核概念,突出了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要求企业提升资产信息质量[1]。首先企业要如实反映资产未来经济利益,合理确认预计负债,不能继续使用不符合资产或负债定义的递延(待摊)或预提项目。其次在资产减值准则(CAS8)中规定了当企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再次,所得税准则(CAS18)中规定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即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认账面价值并按照税法规定确定计税基础。(二)在公允价值的计量上,更加注重现金流量信息。公允价值是新会计准则中变化最大的内容,它体现了在公平的交易市场上所达成的市场均衡价格,更能反映市场对企业资产或整体性价值的评价。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CAS3)、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准则(CAS7)、债务重组准则(CAS12)、企业合并准则(CAS20)等中对公允价值都做出详细规定。同时由于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要计入当期损益,而公允价值又没有发生相应的现金流量变动,这使得企业现金流量指标具有不易纵的特点,因此能更好的反映企业的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三)注重挖掘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信息。新准则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提升为核心报表,它绕过利润表而将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未确认的利得或损失”集中起来并通过适当分类,单独报告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这种做法使得上市公司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能有效遏制企业人为操纵利润。

二、新会计准则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建立

1.资本运营指标

资产营运是指企业资产的周转情况,反映企业占用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显然利用效率越高企业越有活力。反应资产周转率主要有以下几个指标:(一)总资产周转率,即营业收入与总资产平均总额的比值。根据新会计准则,企业所有资产在发生减值时,原则上都应当对所发生的减值损失及时加以确认和计量,因此总资产总额=本期总资产余额-资产减值损失,而总资产平均总额=(期末总资产总额+期初总资产总额)/2。总资产周转率是评价企业全部资产营运能力的最有代表性指标,通过营业收入与全部资产总额之间的比例可以确定总资产在这一时期内创造的营业收入或周转额。显然,比值越大,总资产周转率越高,说明公司的管理、科研、销售能力也越强。(二)存货周转率。即营业成本与存货平均总额的比值,其中:存货总额=存货余额+存货跌价准备。存货周转率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占用资金可周转的次数,显然周转次数越多,表明存货周期越短,资产利用价值越高。(三)应收账款周转率,即营业收入与应收账款平均总额的比值。应收账款总额=应收账款余额+坏账准备。如果营收账款平均总额越低,表明呆账坏账越少,此时周转率越高,企业可以利用的周转资金越多,企业活力越大。(四)资产现金回收率,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平均总资产的比值。如果该比值高于资产周转率,则说明销售收入的可利用度越高,被其他资产占用的比率越少。相反,如果资产现金回收率低于资产周转率,则说明现金流量有相当一部分被其他资产占用,资产利用出现了问题。

2.偿债指标

偿债能力是企业经济实力和财务状况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企业经营稳健性、财务风险性的重要尺度。企业如果存在资不抵债或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就可能因此破产。因此,必须重视企业偿债能力的评价。其中反映企业偿还长期债务能力的指标有:(一)资产负债率。新准则颁布前,资产负债率只能静态的反映某个点的状况。但在新会计准则下,由于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因此资产的价格变化情况将直接反应在资产负债表中,如在经济增长时期,资产价值随市场状况升高,资产负债率降低,反则反之。其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对于一般企业而言,资产负债率越低越好。但是在经营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资产负债率高,其收益可能也越大。如何评价资产负债率,还要结合企业的盈利指标、增长指标来分析。(二)利息保障倍数,即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支出的比率。其中:息税前利润=利润总额+利息支出。该指标综合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对债务尝付的保证程度以及一定盈利水平下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显然已获利息倍数越高,表示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2]。(三)其他可以利用的指标,如①现金流量到期的债务比,即经营现金净流量与本期到期的债务的比值,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对即将到期又不能延期的债务偿还能力加以衡量;②现金流量的负债比,即经营现金净流量与流动负债的比值,它充分体现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当期流动负债的偿还,一般而言其比值越高越好,但是过高则说明资金利用率不高;③现金债务总额比,即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债务总额的比值。该比值越高,说明企业的债务承担能力越强。它反映了企业对债务规模的维持的程度,是债权人做出贷款决策的基本依据和决定性条件。

3.盈利指标

盈利能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源动力,因此盈利指标应该是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在新会计准则下也如然[3]。但区别在于,新会计准则下,在公允价值、借款费用、债务重组、投资性房地产等方面都扩大了企业的利润操纵空间,这使得企业会根据市场状况做出维持长期利益还是争取短期利益的选择。反映盈利能力的主要有三个指标:(一)净资产收益率。该值是净利润与所有者权益的比值,反映了企业所有者权益的投资报酬率,是评价企业自有资本及其积累获取报酬水平的最具有综合性和代表性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显然净资产收益率越高,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说明企业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方面有良好效果,企业盈利能力强。需要注意的是,在新会计准则下所得税准则(CAS18)中,取消了应付税款法,所得税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为限,这会导致企业利润增加。另外由于增加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本期所得税费用减少,净利润增加,净资产收益率提高。(二)总资产报酬率。它是企业一定时期获得的报酬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它反映了企业运营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力和效率,其计算公式为:息税前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同理,因为所得税的原因,新准则的实施对利润总额和资产总额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总体上,该指标越高,表明资产利用的效率越高,投资盈利能力越强。

4.发展能力指标

发展能力关系到企业的持续发展。新会计准则引入了资产负债观,重要目的就是要求企业重视企业的长期发展。现行的企业发展能力状况分析与评判主要通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两个指标。(一)收入增长率,一般由与上一年同期的主营业务收入进行对比得出。它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占有能力、预测企业经营业务拓展趋势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企业增长增量和存量资本的重要前提。但新准则不再区分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而是直接列报营业收入,因此这对考量企业的综合发展方面比较有利。(二)资本保值增值率,即扣除客观因素后的年末所有者权益与年初所有者权益的比值。它是反映企业保值及资本积累情况的指标,是企业发展强盛的标志。该指标越高,说明所有者权益增长越快,资本积累越多。但新会计准则中放松了对固定资产弃用费用以及借款费用资本化的严格限制,这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大,从而使企业的资本保值增值率增大。(三)净利润增长率,它是本年净利润增长额与上年净利润的比率,该指标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增长情况,反映了企业长期的盈利能力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4).

第7篇

关键词:增值税;税制;会计期间;会计准则

一、我国当前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矛盾

(一)增值税与会计权责发生制的矛盾

我国自1994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增值税。但这一税制付诸实施后,作为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会计,在对增值税进行账务处理时,却与我国现有会计准则相悖。根据增值税会计处理的规定,企业应在“应交税金”科目下,设置“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在“应交增值税”明细账中,设置“进项税额”、“已交税额”“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等专栏。从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的设置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增值税会计处理,是按照收付实现制的原则进行的,即增值税的交纳,是在产品销售的基础上,计算出应交增值税的销项税额,并扣除已购入原材料所支付的进项税额后,再来核算本期应交纳的实际税额。由于当期购入的原材料并不一定全部被消耗在当期已销产品成本中去,因此,企业每期所交纳的增值税,并不是企业真正的增值部分。尽管从长期来看,通过递延,企业所交纳的增值税的总额,与其增值总额是一致的,但是,从具体的每个会计期间来看,两者并不一致,这正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差别。由于其他经济活动,如产品成本核算,收入费用核算等都是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进行的,而增值税的会计处理却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进行,这就使得会计信息资料却少可比性,从而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反映功能。因此,人们就不能像过去那样,从损益表中的销售收入或毛利的会计信息的逻辑关系上,判断出企业是否合理计算了应纳流转税。

(二)营业税与会计复式簿记的矛盾

1994年的税制改革,确定了具有高额利润的房地产业,在交易时应交纳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及房契税等。这一做法符合“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的税制改革的精神。然而,在确定资本权益交易时,考虑到我国证券市场尚处在发育阶段,还需要大力扶持。因此,就暂不对证券股票的买卖征收流转税。由于股票证券是资本权益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资本权益的交易,也就不计征任何税了。这一做法,表面上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环境的现状,但由于忽视了复式会计的特征,使得上述做法,带来了会计理论的矛盾。

根据会计复式簿记理论,任何经济活动的发生,都会有三种现象,要么是资产实物和债权形式的转化,要么是权益和负债形式的相互转化,要么是资产实物和权益同时发生变化。但是,我们在制定税法时,却不考虑复式会计的原理。如房地业务的交易,应征土地增值税、营业税及房契税,而资本权益的交易,却不征收税。这就忽视了企业的资产交易与资本权益的交易,在会计表现方式上,有时实际上是一致的原理。例如,一家中方房地产公司,以一幢楼房与一家外资企业合资。外商投入机器设备及流动资金,并同中方投入的房产通过注册,成立了一家新的中外合资企业。房产通过合资后,由资产变成了权益。然而,合资不到一年,中方以合资企业经营效益不佳为由,提出退股。根据中外合资企业经营法,如果合资一方提出退股,合资另一方有优先购买权,于是,外方顺理成章地以房产的市价,购买了中方的权益。由于是股权交易,按照我国现行税法,不需要交纳任何税金。这样,房屋的产权就合法地变成了外方独资企业所有。尽管上述交易的结果都是房产所有权的转移,但在形式上是将资产交易变成了资本交易,即不违反税法,又逃避了应交纳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及房契税等。可见,外方投资者正是根据我国现行税法的漏洞,通过会计手段,先将资产变成资本,然后再进行交易,从而逃避了纳税义务。这一漏洞的产生,正是由于我们忽视了复式会计的基本原理。因此,在制定税法时,认真研究会计原理与会计准则,是保证税制公平合理的必要前提。

(三)所得税与会计期间假设的矛盾

所得税是我国现行税收体制中的一项重要的税种。所得税的计征是根据某个会计主体,在一定期间内其所取得的所有收入,扣除税法允许的合理开支后,按其净所得的一定比例予以计征。因此,我们在计征所得税时,依据了两项会计假设:即会计主体假设与会计期间假设。应该说这是合理的。但是,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与完善过程中,在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起来之际,我们不得不依靠那些有一时功效的经营方式,如承包经营及租赁经营等。而这些经营方式,由于其不规范,在依据上述两个会计假设计征所得税时,会产生一系列问题。首先,会计主体是以企业法人为依据,而不确认具体的经营者个人,但承包经营却相反,只认承包经营者个人,而不确认法人。其次,在税务部门计征所得税时,是以假设的会计期间为纳税期,而承包经营者,却以承包经营期为其纳税义务期。因此,当纳税期与承包经营期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无法解决的矛盾。

(四)其他方面

1.税法规定商业企业购进货物,必须在购进的货款全部付清后,才能申报作为进项税款抵扣。

2.施工企业作为预收帐款入帐,部分地区税务部门规定,不论是备料款还是进度款,只要收到甲方的款项,均要先缴纳营业税等项税金。按会计法则,收到的备料款不确认收入,也无法计提税金,但税务部门规定视作收入的实现,必须缴纳税款。

3.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盘亏、毁损净损失,按照会计准则,将已发生的上述确认当期损益,能准确、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但税法规定,企业提供的清查盘存资料,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准予扣除,在未获准扣除前,列待处财产净损失,作为资产列帐。

4.坏帐准备的计提,会计法规定,企业坏帐准备的提取比例为3‰-5‰,但对那些帐龄已超过三年,收回可能性极小的应收帐款,可以加大提取比例,以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但税务规定,超过5‰以上的坏帐准备金,不允许扣除。

二、解决矛盾,完善税制的措施

(一)进一步改革增值税制度

现行增值税会计不能直接反映企业的增值税情况,这不能不说是增值税会计的缺陷。如果我国现行税法能够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将按销售收入计算的增值税销项税额,扣除当月已销产品所含的原材料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来计算当期应交纳的增值税,不仅合理,而且可使增值税的信息能够为税务部门的监督提供很大的帮助。因为,这样税务部门很容易从损益表的销售收入或毛利中,根据一定比例,很快推算出当期所交纳的增值税是否合理。因此根据这一方法来计算每期应交纳的增值税,也符合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与配比原则。

首先要进一步改革增值税制度,在指导思想上不要追求理想化的税制模式,在借鉴西方国家行之有效的经验的同时,更要充分地考虑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寻求建立一种理论上虽然是次优的,但在运行上更加适应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易于依法普遍征收,偷漏税得到高效控制,公平税负、节约征税成本的增值税模式。改革的要点是变目前生产型增值税为收入型增值税,变对部分交易推行的增值税为对所有交易推行的全面型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上由发票法转变为发票法和帐簿法相结合的实耗扣税制,由实际上的多档税率制变为接近单一税率制。

(二)进一步改革消费税为辅的流转税体系

在增值税诸类型中消费型增值税被公认为是最优的,在财政困难局面根本改变和提高税率没有可行性的情况下,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因会加剧财政困难难以被接受,收人型增值税是次优选择。实行收人型增值税将折旧纳入进项税额抵扣范围,可避免生产型增值税重复课税的弊端,又不会导致过大的财政压力。要推行收入型增值税,就不可能实行完全的凭发票抵扣进项税额的抵扣制度,因为固定资产折旧所含税额要依据帐簿记录分期抵扣,进项税额抵扣只能实行实耗扣税法,增值税的计税可与企业所得税或业主个人所得税的计税相连接,为了避免收人型增值税和实耗扣税法可能出现的计算复杂问题,相应地必须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逐步将一切交易活动纳入增值税的征税范围,第一步先将与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业、仓储业、租赁业、广告业、无形资产转让等纳人增值税征税范围,第二步将增值税推广到其它交易领域。扩大增值税征税范围再加上实行接近单一税率制,收人型和实耗法增值税就不会出现增值税引进初期所出现的计算复杂问题。扩大增值税征税范围也有利于解决增值税和营业税并立所造成的税负不公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阎达五等.高级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税法.CPA全国统一考试指定辅导教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第8篇

【关键词】 价值;财务报表分析;人力资源

一、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相结合是准确分析企业价值所必需的,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会计资料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经营业绩、识别企业的优劣、预测企业的未来。但是财务报表自身的局限性限制了它反映非财务信息的能力,同时分析指标体系中,也缺乏对评估企业价值必不可少的非财务指标。因此在以价值创造为视角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对企业未来前景进行预期,评估企业价值,进行相应的决策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现代企业价值与财务分析理论的概述

(一)企业价值分析的常用方法

企业价值分析的常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重置成本法。它是分析企业价值的假设前提,是企业的价值等于所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成本之和减去负债。在使用成本法评估企业价值时,主要是通过调整企业财务报表的所有资产和负债,得到的是企业的市场价值。

2. 市场分析法。市场法分析企业价值的假设前提是成熟和有效的股票市场。在使用市场法评估企业价值时,主要是挑选一个或几个与被评估企业相同或相似的参照物企业,分析、比较被评估企业和参照物企业的主要变数,在此基础上,修正、调整参照物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后确定被评估企业的市场价值。

3. 现金流折现法。这是目前评估企业价值的主流方法。现金流量折现法分析企业价值的假设前提是企业价值,是企业产生未来收益的现值。在使用现金流量折现法评估企业价值时,将企业未来的净现金流量,根据一定的折现率折现到现在,得到企业的经济价值 。

(二)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报表本身就是通过反映企业经营活动过程和结果来表述企业价值的报表,基于企业价值的财务报表分析框架,就是围绕企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的,具体分为对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以及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的变化趋势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现有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进行调整,最后结合分析结果估计企业价值。

首先,是长期竞争优势分析。如传统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能力和当前及未来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研究开发等能力的分析。

其次,是盈利能力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有收入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和净资产盈利能力三大类指标。收入盈利能力是盈利与收入之比,盈利和收入根据分析的具体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从而得到不同的收入盈利率。常见的收入盈利率有销售利润率、销售净利率等。

资产盈利能力是盈利与资产之比。盈利和资产可有多种表现形式,该类指标中最常用的是揭示企业资产真实盈利能力的指标。即:资产真实盈利率=(税后利润+税后利息)/资产平均余额。该指标有着广泛的用途。例如,用它与社会无风险期望收益率和同风险期望收益率相比,可以判断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高低,评价企业经营效率;用它与企业负债成本率相比,可以判断企业举债经营是否有利可图等。净资产盈利比率=税后利润/净资产。这个指标揭示的是企业所有者的实际获利能力,故是判断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

最后是风险水平分析。企业风险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大类。风险水平分析首先要揭示这两类风险的大小,反映这些风险大小的主要指标有经营杠杆、财务杠杆、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

在揭示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之后,还应对净资产盈利率的构成进行分析。净资产盈利率是由资产盈利率和因财务杠杆带来的风险盈利率两部分构成,即:净资产盈利率=资产盈利率+(负债/资本)×(资产盈利率一负债成本率)。该分析在评价企业财务风险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三、价值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体系的发展策略

(一)价值视角下企业财务评估体系的变化

传统的也是现行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是建立在传统工业经济环境下的,分析的主要资料来源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提供的财务信息;财务分析指标主要是关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分析方法主要是比率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四类。

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等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要素,现行的财务报表体系在人力资源的披露方面存在不足,需要从计量属性、财务报表结构、以及信息披露方面做出相应的改进。如美国1900年到1975年间,物质资产收入份额已由约45%下降到20%,而劳动力收入份额已由约55%上升到80%左右,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因此,经济环境发生了改变,非财务指标评估、人力资源评估等已经成为企业价值评估的必然趋势,企业价值评估的框架也发生了改变。

(二)价值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报表体系的发展策略

1. 关于财务报表中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改进

在传统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人力资源会计信息,能够使投资者和债权人更准确地分析“人、财、物”三大资源的投资比例和投资效果,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企业总资产中人力资源与财务资产的比例,更准确地把握企业的价值。因此,本文认为,人力资产是区别于现有会计体系中所有资产类型的新型资产,应将人力资源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为一项单独的资产“人力资产”。因此,当分析企业财务报表上的人力资源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1)财务报表中人力资源的计量

人力资源的货币计量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用职工未来工资报酬的现值作为人力资源的补偿价值。这种方法计算简便,数据可靠性强,可用于群体价值的计量。二是商誉评价法。商誉评价法是将企业商誉评价的方法应用于人力资源价值的评估,属于产出法中根据劳动者以前所创造的部分价值来计量人力资源价值的方法。三是经济增加值法。经济增加值法是“将企业或企业中的某一群体在未来特定时期内所实现的收益的预测值中按人力资源投资率计算出的属于人力资源投资部分的现值作为该企业或企业中的某一群体的人力资源的剩余价值”。这里所说的人力资源投资包括在未来特定时期内企业为了获得人力资源以及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所发生的投资(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也包括企业在运用人力资源使用权时所发生的费用支出(使用成本等)。

(2)财务报表中人力资源的会计核算

根据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要求,需增加如下几个账户:一是人力资产账户,会计主体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对本企业的人力资产科目设置明细账。二是劳动者权益类账户“人力资本”,用来核算劳动者投入到会计主体中的人力资源资本。三是在费用类账户中增加“人力费用”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成本中应于当期费用化的部分。四是在传统成本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增加“人力资源成本”账户及“人力投资”科目。“人力资源成本”账户的借方归集人力资源受雇佣后其成本应根据人力资源为会计主体服务的年限进行摊销的部分,包括会计主体取得、维护及开发人力资源的支出,贷方登记人力资源交给有关部门使用后,结转到“人力投资”科目。本账户期末一般无余额,如新员工正在接受会计主体的培训,则有借方余额。“人力投资”账户的借方归集由“人力资源成本”账户结转来的本会计体支出的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贷方登记每期转入损益类科目的金额。五是在利润分配科目再增加“人力资源未分配利润”和“人力资源分红”二级科目,分别核算本年度实现的应归属于人力资源的利润及分配给人力资源的利润。六是在负债类账户中增加“应付人力资源分红”科目,用来核算应付未付给人力资源的利润 。

2. 关于财务报表中非财务信息的改进

关于财务报表中非财务信息的改进,主要是通过增加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来实现的。非财务信息涉及面广,内容繁杂,除了对财务报表的基本解释性内容外,主要包括三类:一是企业经营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以及主要竞争对手、有关股东、主要管理者的信息;二是企业经营活动和资产的范围与内容;三是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企业通过对其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经营战略做出说明,以便于信息用户对这些战略是否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相适应做出恰当判断和评价。

此外,在价值视角下,企业还需要加强一下经营业绩指标的披露。主要包括:一是经营活动指标。如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数量和价格、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退货与积压情况;二是成本指标。如员工数量、平均工资、原材料消耗数量与价格 ;三是关键经营业务指标。如开发新产品或服务;四是关键资源数量与质量指标。如关键资产的平均使用期、人力资源的素质与结构;五是其它指标,如投入产出率、生产工艺改进与技术革新指标、与供货商的关系指标。

当然,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也可能泄露企业秘密。披露的越少,越有利于企业保密,但对投资者而言却起不到应有的投资参考作用,披露的越多,对投资者而言,越有利于其进行投资决策;而对企业而言,则可能会泄露其经营信息、投资项目等有关企业秘密。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非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监管部门应规定相应的反欺诈条款及必要的法律责任来保障企业非财务信息的披露。

四、结束语

财务报表本身就是以反映企业经营过程和结果的形式来反映企业的价值,财务报表分析就是将高度浓缩了的财务数据转化为直接评估企业价值的可用信息的过程。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其它问题的不断出现,财务报表的不断完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运用财务报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进行分析、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的方法体系也需要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以便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朱锡庆,黄权国.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综述[J].财经问题研究,2004.

[2] 杨小舟.管理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框架[J].财会通讯,2006.

第9篇

〔论文摘要文章着重研究了劳动价值论和现代财务学的价值范畴与价值决定,深入分析了两种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指出劳动价值论不仅构成我国传统财务学的理论基础,而且能够为我国现代财务学的发展提供养分。既研究了价值运动本身,又研究了财务关系是现代财务学的根本任务。

作为经济学重要分支的现代财务学,其管理目标和管理对象无不围绕价值范畴不断延展,呈现出显著的价值管理特征,价值增长、价值分配与价值评价构成现代财务学的基本框架。由此可以认为,研究财务学必须以价值概念为起点,构筑科学完整的价值管理体系。

一、劳动价值论的价值范畴与价值决定

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价值的滥脑可以追溯到1776年斯密的不朽著作《国富论》。他认为“价值”的涵义是双重的,包括“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斯密是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引出了交换价值,并进行深人研究的,他认为一个人的贫富是由他所享受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多少决定的。社会一旦确立了分工的秩序,那么每人所需要的物品,只有很小一部分是自己的劳动生产的,很大一部分要依靠与他人劳动生产物的交换。所以,商品之间的交换实际上是劳动之间的交换,商品的交换价值也自然由劳动来决定。所以“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普遍尺度,换言之,只有用劳动作标准,才能在一切时代和一切地方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但是,究竟是什么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斯密的回答是混乱的,他提出三种价值决定说,其一,价值由耗费的劳动决定。“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得这一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侧。这一点肯定了商品价值由劳动决定,按马克思的观点看是一个科学的结论。其二,价值由购买的劳动决定。斯密认为,“对于占有财富并愿用以交换一些所需产品的人来说,它的价值,恰恰等于它使他们能够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川。在这里,斯密把劳动和劳动产品等同起来,从而混淆了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与商品交换中所购买的劳动。其三,价值由收人决定。商品的价值从由生产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转化为由购买的劳动量决定,而购买的劳动量由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人决定。由此可见斯密未能彻底地坚持劳动价值论。

作为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李嘉图在批判斯密的价值决定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指出商品的价值构成不仅包括生产这种商品时直接耗费的劳动,而且包括生产这种商品时所使用工具中的间接耗费的劳动。通过对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不熟练劳动与熟练劳动的划分,得出了在相同时间内不同性质的劳动创造的价值不同的结论。这无疑是劳动价值论的重大发展和历史性飞跃。然而,由于把劳动和劳动力混同一谈未加区分,李嘉图学派始终未能走出导致其理论解体的两个难题,即(1)如何用价值规律说明资本与劳动的交换?和(2)如何解决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这两个难题直到马克思第一次将劳动和劳动力区别开来,指出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并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完全建立了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后,才最终得以成功地解决。

马克思在扬弃前人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逻辑严整而“纯粹”的劳动价值论。其要点如下:

1.深刻分析了商品二要素—使用价值和价值。马克思把交换价值和价值明确划分开来,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他说:“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困“物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接着,马克思指出“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共同的东西。’,川这里的“共同的东西”是什么呢?马克思分析说:“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马克思认为,一旦把使用价值撇开,就把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具体形态也抽去了,各种劳动也就不再有什么差别,都化为相同的抽象的人类劳动。“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基于此,我国《政治学》教科书上给出了一个众所周知价值定义:“所谓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而交换价值不过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所以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科学论证了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所谓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而不是劳动价值的理论。马克思认为,任何商品都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产物,商品的二重性取决于劳动二重性。他说:“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这便是“纯粹”的劳动价值论。

3.有力地回答了商品价值量的决定问题: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创造商品价值的是抽象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必须指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论不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市场供求关系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而绝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它可以制约着在什么条件下,商品价值是由什么样的劳动创造的。倘若市场交换呈现供过于求,商品的价值就不再由中等条件下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条件好的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倘若市场交换呈现求过于供,商品的价值量就由劣等生产条件商品生产者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只有在供求平衡的条件下,商品的价值量才由中等生产条件下的劳动时间来决定。这表明商品的价值虽然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创造的,但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却会受到市场供求状况的制约,必须联系具体的市场经济条件讨论商品价值的大小。

二、现代财务学的价值范畴与价值决定

现代财务学是一门研究微观经济主体价值管理和价值创造的应用科学。在计量手段上同会计学一样,它运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经营活动和经营结果进行合理地规划和控制,实现企业效益不断提升、企业价值不断增长的目的。从财务学的具体管理内容看,主要涵盖四个方面:(1)对资产负债表左方项目的管理,即资产管理;(2)对资产负债表右方项目的管理,即资本结构管理;(3)收益表项目的管理,即收益管理;(4)现金流量表项目的管理,即现金流量管理。与会计学主要立足于过去的经济事项不同,财务学着重于现在尤其是未来经济事项的规划和控制。财务学上述四项管理内容归结到一点,就是价值管理。而资产和资本结构反映着价值的静态形式;收益和现金流量反映着价值的动态形式。因此,财务管理实际上可以概括为价值的静态规划和动态控制。其目的是实现价值增殖,即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那么现代财务学上的“价值”涵义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既然现代财务管理的目标定位于价值增殖或价值创造,那么,财务学中“价值”范畴必然与企业的收益能力息息相关,否则“价值”无法“增殖”,价值增殖的直接表现是获取了“收益”。然而,由于企业的收益计量采用了权责发生制原则,在特定时点上与现金净流人不相一致,且易受主观操纵所左右,因此,价值增殖如果用获得的“现金流量”加以反映就更显得客观可信。

基于上述分析,根据货币时间价值原理,站在财务学的角度可以将“价值”定义为:企业未来收益或现金流量按适当折现率折现而得到的现值。由此可以演绎出财务学的两条重要定理:

定理1,资产的“价值”代表着法人资产未来收益的现值。如果该项资产失去了收益能力,如经销的商品已落令过时,拥有的设备无法投人使用,某项专有技术已为更先进的技术所替代,则该项资产也就自然失去其“价值”;如果该项资产的收益能力发生增减变化,其“价值”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定理2,资本的“价值”代表着出资人投人本金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包括债权资本和股权资本引起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在资本结构理论中,资本的价值等价于企业价值。即V=B+S,V表示企业价值,B表示债权资本现值,S表示股权资本的现值。

从财务学的“价值”涵义中不难看出,财务学的“价值决定”涉及如下因素:

1.资产的“量”与“质”。资产的“量”是指企业拥有各项资产的规模数量;资产的“质”是指企业拥有各项资产的比例关系、周转速度和盈利能力。

2.资本结构。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资本结构应有三重含义:(1)指股权资本或债权资本各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2)指股权资本总额和债权资本总额之间的比例关系;(3)指财务资本(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和人力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获得杠杆利益,提升企业价值。

3.收益水平或现金流量。是指现有资产或资本结构的未来收益能力。

4.风险。既然财务管理面向未来,就必然会或多或少遇到风险,要求得到相应的价值补偿。一般而言,风险的价值与承担风险的大小成正比例。

5.折现率。是指现有资本结构的加权资本成本或出资人要求的最低投资报酬率。

三、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1.劳动价值论构成我国传统财务学的理论基础。众所周知,企业财务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有关价值运动(资金收支)方面的事务。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而这种经济现象存在的基础依然是商品经济。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企业的经济活动一方面表现为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交换过程,即劳动者利用劳动手段作用于对象,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使用价值(商品或服务)并进行交换的过程,这一过程称为物资的实体运动过程;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价值形成和实现的过程,即通过生产活动,将消耗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者支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形成新的价值,并通过营销活动最终实现商品价值的过程,这一过程称为物资的价值运动过程。由于这种价值运动过程可以用货币表现出来,人们通常又把再生产过程中价值的货币表现称为资金,进而把物资的价值运动称为资金运动,当企业的资金运动构成其经济活动的一个独立方面时,便形成了企业的财务活动。这样一来,现代企业的经济活动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生产营销活动和财务活动,相应的管理职能分别称为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如图1)。

可见,劳动价值论是构成财务学的基础理论,抽象劳动凝结成商品价值的思想变迁与财务学自身的特征相结合,衍生出财务学关于(劳动创造的)未来收益之现值的“价值”特定概念,也就是说财务学上所讲的“价值”与劳动价值论是一脉相承的。

第10篇

论文摘要:义务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实现社会和谐与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公共品,政府的投入模式对义务教育的发展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但由于历史和制度的原因,当前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地区间不均衡的情形依然存在。 

 

一、义务教育财政支出不均衡发展的现实 

由近几年国家颁布和实施的政策上来看,政府越来越重视义务教育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并进行着一系列的努力。然而,由于一些制度原因和历史原因,这种地区间的不平衡将会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并影响着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而这种地区间财政支出不均衡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一)各省区间不均的表现 

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导致在教育经费投入上的情况也不相同。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各乡镇政府承担,所以各地的教育及教学条件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这种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对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构成了相当大的障碍。同时,由于这种不均衡是一种全局视野下的,必然会从相当广泛的层面来影响教育的公平性。 

(二)城乡地区间不均衡的表现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涌入城市,在这种失衡的结构下,城乡之间在义务教育财政经费支出上出现了巨大差异。人口数量占我国人口总数相当大比重的农村地区,其义务教育工作关系到我国未来是否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二、我国义务教育支出地区间不均衡的宏观因素分析 

我国财政义务教育支出在地区上的存较大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试图通过对义务教育面临的宏观环境来分析这一问题。 

(一)发达与不发达地区义务教育支出不均衡的宏观因素分析 

造成我国发达与不发达地区义务教育支出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平衡。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但是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仅占全国义务教育总经费投入比例的2%左右,这使得我国义务教育的费用主要靠地方政府来负担。我国各地区的义务教育经费主要来自该地区财政的收入,而该地区的财政收入的多少依赖于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这样一来,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我国东西部地区的财政收入的巨大悬殊,从而容易引起各地区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不均衡。 

(二)城乡义务教育支出不均衡的宏观因素分析 

造成我国城乡义务教育支出不平衡的宏观原因主要有两点,即我国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和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状况。 

1.我国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 

我国现行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在教育公平问题上仍存在问题。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市县级及其以下基层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负有主要管理责任。与此管理体制相对应,中国现行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亦以高度分散为特征,义务教育公共经费大部分由市县级及其以下基层地方政府负担。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国的义务教育经费87%由基层地方政府负责,尽管这种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县内的教育水平差别得以平衡,但仍无补于一个县财政的绝对匮乏,尤其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筹集仍然是个严峻的问题。 “以县为主”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扭转过去义务教育投资重心过低(乡级政府和农民负担太重)的局面,是一个不错的制度选择。然而,这一体制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免费性质,难于适应我国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的基本国情,更与我国现行的财力分配结构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多重困境。 

2.我国城乡的二元结构 

我国公共教育资源的显著失衡,教育不公平的现象集中体现在城乡的二元结构上。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共有的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我国也不例外。经济文化的不平衡发展是我国二元社会形成的根本的原因,长期以来的“城市中心”价值取向则是主要的原因。我国在长期以来的二元社会结构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一种以城市为主、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价值取向,国家的主要物力、财力以及优质人力都投向了城市,优先满足甚至只满足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的利益。城市人口获得了更多、更好的公共教育资源。虽然现在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倾斜,但是农村教育问题仍然突出。广大的农村地区和众多的农村学校获得的教育资源远远低于城市,甚至连最基本的教育资源都未备齐。 

三、对于义务教育教育财政支出不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平衡义务教育地区间差异的对策建议 

这种地区间义务教育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当前财政投入体制的不合理。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要调整当前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上的责任关系,将投入主体的重心上移。 

1.平衡省际间差异,强化中央政府的义务教育投入责任。在教育经费的分配上不应是平均分配,而应是在保证政府基本供给责任之后的转移支付。可在共同受益的基础上,建立起省与省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来有效地弥补纵向转移支付制度的不足,缓解中央财政的压力。 

2.平衡城乡间差异——强化省级政府的义务教育投入责任,县级政府继续承担一定比例的投入责任,负责义务教育的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教学管理、校舍建设、设备购置、环境治理、危房改造和经费管理等,将用于义务教育的各项资金落实到位。 

(二)平衡义务教育地区间差异的保障措施 

1.加强义务教育经费的监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建立有效的评估监督机制,保证教育投入落到实处。 

3.国家立法保障义务教育的投入。 

参考文献: 

第11篇

论文摘要:在当今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性制度创新是对人力资本实施有效的财务激励和约束。通过有效的财务激励和约束,才能在既定风险水平下,实现投资者收益的最大化。

0前言

风险投资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风险投资是指一切具有高失败风险和高潜在收益的投资。狭义上的风险投资是指为建立和发展专门从事某种高新技术生产的中小型企业而持有一定份额所形成的资本。按美国风险投资协会(mvcn)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人到新兴的,有巨大潜力的企业隋别是中小企业)中的一种股权资本。风险投资是一种将资本、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新型投资形式,是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相结合的产物。

在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有两种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可或缺:其一,风险资本家需要激励与约束去投资于成功的企业,减少对风险投资者利益的损害;其二,风险企业家需要激励与约束去努力把企业经营成功.降低风险投资的成本。只有在这两种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存在的情况下,风险资本才能高效率地运作。

1风险投资运作的3个阶段

风险投资运作的过程包括风险资本的筹集、投资和退出3个阶段,并由此形成一个风险投资周期。

(1)风险资本筹集阶段。作为风险资本循环起点的筹集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筹集足够数量的风险资本以满足投资之需。Gompers and Lerner等人认为,风险资本筹集的变化源于创业资本的供给和需求的变动。但就某个具体的风险基金而言,风险资本能够筹集到的数量也就是风险投资者供给资本的数量。这些数量主要取决于风险资本家以往的业绩和筹资能力。而风险资本家的业绩和筹资能力主要受风险资本家人力资本价值的影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风险投资者对风险基金的投资实质上是对风险资本家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资本家的人力资本价值是一种潜在的、主动性资本。需要某种激励才能激活,因此,风险投资者只有对风险资本家人力资本实施某种激励与约束,才能在既定风险水平下,使投资者收益最大化。

(2)风险资本投资阶段。风险资本投资阶段是风险资本循环的第二个阶段,并且是实现风险资本增值的关键阶段。风险资本大都以高科技风险企业为投资对象,风险投资周期长、高风险、高回报。它属于股权融资,它不是靠股份分红或派息,而是靠企业资产增值后的股权转让获得收益,投资周期长,不需要定期、固定的资本偿还,从而使资本的使用具有连续性、长期性。在美国有20% --30%的创业企业可能完全失败,60%以上的创业企业受到严重挫折,只有10%--20%获得了成功。一旦获得成功,收益是非常可观的。在美国,风险投资长期年回报率达20%,远高于9%-15%的股市长期年回报率和5%—6%的国债收益率。

风险投资是通过转让股权获得长期资本增值的典型性资本。风险投资投人的资本主体是非债务性资本或非借贷资本,它与以借贷资本为特征的间接融资有着截然不同的资本运作模式。风险投资是集融资、投资、资本运营和企业管理于一体的系统性金融工程。风险投资将资本投向有着巨大风险的高科技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上,因而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是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其次,非常在意风险企业资产的增值,以便将来通过上市或出售等退出机制来取得高额回报。风险资本家既拥有资本优势,又具有人事管理、市场开发与财务管理方面的经验,因此,风险投资不仅仅是一种投资行为,更是一种智能型、专家型金融管理行为。

(3)风险资本退出阶段。风险资本退出的方式很多,包括公开上市(IPO)、兼并与收购、出售和清算等。尽管退出是风险投资的最后一个阶段,但它对风险投资其他阶段的正常运行极其重要,不同的退出方式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回报、风险资本家后续阶段的筹资能力、风险企业家的货币收益和对企业控制权的掌握等。

2风险资本循环不同阶段人力资本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

(1)风险资本筹集阶段的人力资本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由于风险投资者对风险基金的投资实质上是对风险资本家人力资本的投资,而风险投资基金通常采用有限合伙制组织形式,在有限合伙制组织架构下,风险投资者对风险资本家人力资本实施财务激励与约束的方式主要有:

其一,控制权激励。在新经济环境中,人力资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物质资本(货币资本在企业营运过程中转换的形态)的比重越来越小。因此,现代企业的价值应为物质资本的价值与人力资本的价值之和。物质资本的价值一般保持相对稳定,其价值容易计量。然而,由于人力资本具有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离的产权特征,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激励效度不同,其表现出来的人力资本价值也有较大差异,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人力资本的激励效度决定着人力资本的价值,进而决定着整个企业的价值。在有限合伙制组织架构下,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以非对称形式在基金投资者与风险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形成对风险资本家人力资本的一种有效激励方式。作为企业剩余的主要索取者的投资者一般不被允许参与投资企业的直接管理,即拥有有限的剩余控制权。风险投资家拥有包括确定基金筹集的具体时间、选择具体投资对象、对被投资企业进行后续管理在内的主要剩余控制权。相对于外部风险投资者而言,风险资本家具有风险资本运作所要求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因此,剩余控制权向作为人力资本载体的风险资本家倾斜,有利于发挥其专有的人力资本优势。

其二服酬激励。陈爽英、韩传强((2003)提出了企业家人力资本收益权的计量模型,认为企业家人力资本收益权应包括固定合约收人海本工资、津贝旬和对企业剩余利润的分享—剩余索取权两部分。很显然,基本工资、津贴属于人力资本补偿价值,不属于产权收益范畴。在有限合伙制模式下,风险资本家的报酬结构也由固定报酬和可变报酬组成。其中固定部分也就是基本工资、津贴,占投资金额的2%}3%;可变报酬即剩余利润大约占投资利润的20% 。按照财务规定,风险资本家的利润留成只能在投资者得到投资回报之后,才能实现。上述以利润提成为主的报酬结构和收益分配顺序有利于在风险资本家的目标与基金增值的要求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励风险资本家释放其人力资本的潜在价值。

其三,声誉激励。经济学从追求利益最大化假设出发,认为人追求良好声誉是为了获得长期利益,是长期动态重复博弈的结果。经济学声誉模型表明,声誉影响人的决策行为。经理市场上的声誉可以作为显性激励合同的替代物。对于风险资本家而言,个人声誉是其人力资本要素组成部分之一,良好的声誉有利于提升其人力资本价值,相反,会毁损人力资本价值。风险资本的融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风险投资者对风险资本家声誉的一种正面评价,风险资本家的声誉是对投资者资金安全性的保障。所以,对于那些在风险资本市场拥有良好声誉的风险企业家而言,其筹集风险资本更容易,而声誉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风险资本家以往的业绩。风险基金运作效果好坏不仅影响现有的风险投资者利益,而且通过声誉激励机制的传播作用影响潜在的投资者对风险资本家的选择,进而对风险资本家形成有效的约束。

(2)风险资本投资阶段的人力资本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风险资本投资阶段是实现风险资本增值的关键阶段。风险资本家对风险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激励和约束对风险投资的成败尤为重要.其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包括:

第一,股票激励机制。在风险投资阶段,风险投资家是委托人,风险企业家是人。风险投资家为减少与风险企业家的冲突,广泛采用以股票赠与和股票期权为主要形式的报酬激励。在风险投资的高科技企业中,风险企业家或企业家团体的报酬是同企业业绩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企业家的工资收人通常低于其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大部分收人是以潜在价值大大高于现金工资收人的股票方式支付。通常情况下,风险投资家要求股票或期权持有达到一定期限。这样创业者在短期离开时,就不会得到股份,进而增大其离职成本。另外,企业家的股票只有在企业业绩达到预定目标时才能兑现。如果企业未能实现预定目标,风险资本家可以通过连续的融资来稀释风险企业家的权益,使风险资本家与企业家利益实现了高度趋同,降低了委托关系中的道德风险。此外,在风险投资实践中国外常采用诸如次级普通股、幻觉股票计划、补偿和奖金计划及利润分享计划等激励机制。

第二,阶段性投资激励机制。风险企业家的人力资本内容主要涉及3类要素:发现某种潜在的市场获利机会、拥有某种核心技术及整合资源的能力。与物质资本相比,风险企业家人力资本具有价值识别的困难性,不可让渡性及非从属性。此外,与风险资本家的效用函数不同,风险企业家除了追求货币收益以外,还追求在职消费、职业声望和其他非货币收益。企业家的非货币收益与企业规模密切相关,因而,风险资本家出于个人效用最大化动机的需要,有可能背离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要求,投资于报酬低于投资者预期甚至净现值为负的项目。分阶段投资赋予风险资本家一个有价期权,即风险资本家通过收集信息,监控企业进程,并保持定期退出低质投资项目的选择权。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和约束风险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机制,一旦风险投资家发现任何有关未来回报的负面信息,该项目自新一轮融资起就可能被终止。由此会导致风险企业家的人力资本价值无法实现,风险资本可能被套牢,而阶段性投资能缓解套牢的问题。

第三,投资者退出权激励机制。投资者退出权是指投资者能及时退出有问题企业的权利。最常见的退出权是在风险投资活动中的赎回权(redemption),即风险投资家在一定条件下直接从他所投资的企业中抽回投资而退出该企业的权利。赎回权实质上是一种看跌期权。当风险资本投资的企业业绩低于预期目标时,作为投资者的风险资本家为减少投资损失,以事先确定的价格将股权回售给被投资企业。当风险资本家行使赎回权时,一方面会使风险企业家实质运作资本的数量减少;另一方面通过资本市场的信息影响风险企业家后续阶段的资本筹集。

(3)风险资本退出阶段人力资本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

风险投资追逐高收益,这与其所承担的高风险相对应。当它所扶持的企业发育成长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必须寻求退出出路,其退出方式主要有:首次公开上市(IPO);企业兼并收购;清算。当投资的风险企业达到了风险投资的收益预期时,一般会进行上市或企业间的并购,但由于风险投资承担着管理风险、市场风险等,投资成功率较低。当投资的风险企业经营状况不好,难以扭转局面、无法达到风险投资收益的预期时,一般进行清算。解散和破产进行清算可能是较好的减少损失的办法。风险资本不同的退出方式对人力资本具有不同的激励效应。

第12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现状分析;优化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国有企业的发展态势异常迅猛,并逐渐向集团化的趋势发展。为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企业集团需要及时构建有效的财务管理体制与之配套,这样提高其财务监控能力,从而达到降低财务风险,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的目的。然而,由于内部体制和外在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上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由此引起产权不清、资本结构不合理、资金管理松散和财务信息失真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集团的健康发展。因此,探索适合我国国有企业集团发展的财务管理体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财务管理体制的一般模式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是明确企业各财务层级权限、责任和利益的制度,其核心问题是如何配置财务管理权限。根据企业财务决策权和管理权的下放程度,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一)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中,企业的财务管理决策权都集中在总部财务部门,下属财务部门执行总部的各项命令。这种将财务决策权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最大限度的利用了企业的各项资源,并有效地降低了资金成本和风险损失。但其却不易发挥各所属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决策程序易受财务主管的主观意识影响。

(二)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在该体制模式下,母公司只保留对子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或审批权,而将日常财务事项的决策权与管理权下放到子公司,子公司只需将决策结果提交母公司备案即可。这种体制模式有利于针对本单位的问题及时作出有效决策,分担经营风险,但却可能导致资金管理分散、成本增加、费用失控的问题。

(三)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财务管理体制。该模式的实质就是集权下的分权,企业对所属单位在所有重大问题上的决策与处理上实行高度集权,各所属单位则对其日常活动具有较大自。它吸收了集权型和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各自的优点。避免了其缺点,因此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三、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国家对企业集团实行“放权让利”以及“政策引导”改革之后,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构建更为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从而降低融资风险,提高资金管理水平。然而,现有的财务管理体制己明显表现出不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集团自身发展需要的一面,主要有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集团内部财权过度集权现象严重

我国企业集团大多数是由我国原有行政部门改制而来,一般采取集权式财务管理体系。对于整个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有重大影响的财务事项决策权,如资本变动权、重大投资权、重大筹资权等,均应集中于母公司,以实现对子公司的财务监控。企业集团包括各子公司被当作整体来管理,统一领导的财务原则绝对化。下属企业所拥有的权限过小,当临时发生的财务问题需要及时决策由于要层层上报审批,易贻误时机。

(二)资金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控制

下属公司内部缺乏一套合理的资金管理体制,经营资金过多依赖母公司支持,反过来集团很难掌握下属企业的财务资金变动情况,单纯的资产监管模式或报表利润指标考核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管理的需要。我国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大多局限于事后控制,事前缺乏预算,事中缺乏实时监控,这都将给集团财务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和风险。

(三)集团内部财务主体产权混乱,界限混淆

不少国有企业集团的形成都是以行政机构为基础改制而成的,在改制之初未及时对产权进行界定和归属分割,存在产权不明的问题。有的企业集团,将一些没有产权关系的企业“收编”或者“挂靠”在自己集团旗下,造成集团与下属企业产权关系模糊,企业成员间缺乏内在的产权纽带。

(四)财务信息系统不健全

真实、实时、完整的财务信息,是整个企业集团实施适时监控和科学决策的有利依据。如今,国有企业集团依靠单纯的资产监管模式或报表利润指标已经无法完全了解成员企业内部真实可靠的财务状况,更无法及时发现和化解集团已经存在或潜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集团的经营活动就会陷入盲目、无序状态。

四、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优化策略

针对现存的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上的弊端,本文试图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合理分配财权,寻求集权和分权的最佳平衡点

企业的财务特征决定了分权的必要性,而企业的规模效益、风险防范又要求企业要进行适当的放权。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需要考虑集权和分权“成本”与“效益”。对于整个集团战略的关键性决策如投资决策、对外筹资决策以及重要资产的处置等,应采取集权管理。随着企业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各个下属公司也逐步走向成熟、规范,为了调动子公司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使母公司的财务人员有足够的精力参与整个集团的战略管理,应考虑将权力逐步下放。

(二)加强资金监管机制,实行集中管理

企业集团应该加强对子公司资金的监控,对集团资金集中调度和管理,实现集团资金的整合管理。其监控手段不应仅局限于呈报的财务表,更应通过专业手段甄别其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同时可以设置专门的第三方监管机构,严格控制资金的流向,调剂余缺。企业应积极建立一整套事前预算、事中监控和事后控制的监管机制。通过建立资金结算中心,统一负责母子公司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和监督。同时也可借助网络技术,搭建财务信息平台。

(三)明细国有企业产权,理顺归属的关系

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要加强产权改革的制度建设还应加大非法侵权的成本。要有效解决管理层在产权改革中的不规范操作问题,应提高违法成本,给国企的管理层以足够的处罚,要加大对违反信息披露规定处罚力度,让高额的违法成本制约管理层的违规行为。只有明晰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才能使所有进入市场的各个经济主体通过自主经营、平等竞争的方式从事生产活动,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四)致力于建立高度集成、实时、动态的财务信息系统

对于集团公司来讲,财务管理本质是对财务信息流的管理,要搭建及时、准确的财务信息,强化对集团内部企业资金结算的动态管理必须要借助于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网上银行业务。借助于集团内部的信息平台,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各成员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统一调配资源,从而加速资金流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对集团内部横向和纵向业务的适时管理。

五、结束语

由于我国国有企业集团的特殊背景,在财务管理体制设计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正确认识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的功能,以确保企业集团持续、健康地运行。在此特别指出,就某一特定的企业集团而言,在财务管理体制的选择与设计上应充分考虑自身的现实情况,不应一律照搬他人的财务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郭玉德.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构建问题的探讨[J].商业经济,2010(9):62-64.

[2]陈峰.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第13篇

关键词 体育舞蹈 气质类型 运动选材

中图分类号:G834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n Temperament Types of Sports

Dance Athletes and Sports Selection

LIU Zhaoxia

(Graduate School of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psychology angel,draw lessons from psychology research result,Through to the sports dance player temperament types of preliminary analysis,discusses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 of sports dance's quality,and find different types of players that temperament competitive level tends to have a big difference. Now the temperament type and movement linked to select material, in order to prevent waste many talents happening.

Key words sports dance; temperament types; sports selection

1 问题的提出

体育舞蹈作为一门新兴体育学科于80年代末纳入我国高等教育体育教育教学体系。它是体育运动与舞蹈艺术相结合的综合性体育学科,是以抒情达意为特长,以鲜明的表现性为其特点,以健身、比赛为其目的的竞技性舞蹈艺术。舞蹈的十种不同风格代表了不同地域不同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在对该项目进行选材的过程中,我们不单单要考虑选手的身体素质,更应开阔视野,将气质类型纳入选材的重要指标。气质作为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生活实践,在后天的条件下形成的。它是人在认知、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的动力特征。这种动力特征,往往反映一个人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心理学上,通常将气质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粘液质。同时根据气质类型的共性,又将多血质和胆汁质的混合型称为外向质,粘液质和抑郁质的混合型称为内向质,多血质和粘液质的混合质称为稳定质,胆汁质和抑郁质的混合型称为不稳定质。不同气质类型的选手在竞技水平表现上往往参差不齐,因此在选材方面我们要将气质类型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提升体育舞蹈后备人才的综合实力。

2 调查对象与方法

体育舞蹈运动员的舞蹈展示有其个性化的特点,假设我们能够发现不同气质类型运动员的舞蹈特点,优势互补,从而适应体育舞蹈的项目特点。

本研究选取武汉体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选班4个组别的学生,共计96名,其中男生45名,女生44名。采用陈昌会编制的气质测验量表调查体育舞蹈选手的不同气质类型,明确气质类型与运动选材的关系。

2011年11月1日在专选班上对体育舞蹈选手进行集体量表测试。共发放问卷96份,收回92份,其中有效问卷89份,有效率96%。随后对问卷测试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整理。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1 气质类型特点及其行为表现

由表1说明,不同气质类型有着明确的划分界限。每一种气质类型从情绪、行为、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征。明确不同气质类型的个性差异,对于体育舞蹈选材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表1 气质类型特点及其行为表现

3.2 不同性别气质类型分布情况

由表2说明,横向比较来看,多血质、胆汁质、多血-胆汁质所占比例较粘液质、胆汁-抑郁质比例大。纵向比较来看,男生与女生的气质类型存在较大差异,男生以多血质,混合质中的多血-胆汁质为主,其中多血-粘液质所占比列最大(24.4%),其次为多血质(20.0%)。相对而言,女生气质类型的分布比例较为平均。

3.3 不同舞种气质类型分布情况

由表3说明,优秀拉丁舞者中多血质、胆汁质、多血-胆汁质所占比例较粘液质、胆汁-抑郁质比例大。而优秀摩登舞运动员多属于抑郁者、粘液质、粘液-抑郁质类型。

3.4 体育舞蹈项目对运动员气质类型的要求

3.4.1 体育舞蹈对运动员情绪特征的要求

随着体育舞蹈项目的推广,体育舞蹈的竞技性成为其迅速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赛场上如何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选手自身的表现力。表现力的强弱既有先天的气质因素也有后天的训练结果。相比较而已,先天的气质类型对选手自身的表现力影响更为显著。对于多血质的选手,其热情奔放的情绪特征在场上永远是醒目的,即便是在紧张的比赛中,他们的思维都是轻松灵活的。抑郁质的选手相比较而言则逊色的多,他们往往过多的追求动作规范,而忽略了展示自我的一面。

3.4.2 体育舞蹈对运动员行为特征的要求

体育舞蹈项目与对抗性项目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要求与对手针锋相对,而是要求舞伴间的密切配合,因此对动作稳定性的要求极高。多血质选手认知能力强,动作反应快,但动作稳定性较抑郁质、粘液质选手差,抑郁质、粘液质选手则恰恰相反,他们的心态平和,动作稳定性高,可以充分发挥平日里的训练效果。

3.4.3 体育舞蹈对运动员学习方式的要求

体育舞蹈成绩的取得依赖于平日的训练。粘液质、抑郁质运动员平日里训练认真、刻苦,动作细致到位。相对胆汁质、多血质选手,注意力集中不易分散。作为技术类项目的体育舞蹈,在平日训练时抑郁质、粘液质选手的基本功相比更为扎实。

3.4.4 体育舞蹈对不同性别运动员气质类型的要求

体育舞蹈区别于其他舞种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通过男女双方身体各部动作及其配合来展示其流动性及静态造型美,因此它是一项男女高度配合的特殊运动项目,其主要练习形式是男女双人和谐的配合。体育舞蹈一般要求男士潇洒绅士,女士妩媚妖娆。通过调查发现胆汁质、多血质气质类型的选手更符合体育舞蹈不同性别气质类型的要求。同时在实际挑选舞伴时,我们应将气质类型充分考虑在内。

3.4.5 体育舞蹈不同舞种对运动员气质类型的要求

体育舞蹈主要分为拉丁舞和摩登舞两大类。其中拉丁舞的特点是舞伴间可贴身、可分离。步法灵活多变,舞姿活泼热烈;摩登舞的特点是沿舞程线逆时针防线贴身绕场进行。步法规范严谨,舞姿端庄典雅。正是由于拉丁舞与摩登舞有着各自显著的舞种特征,不同气质类型的运动员在对舞蹈的把握上往往千差万别。多血质、胆汁质运动员有着天生灵活、奔放的特质,更适合诠释拉丁舞的深邃内涵;而抑郁质、粘液质运动员大多较为内敛,掌握动作时以规范为基准,因此更适合跳摩登舞。

4 结论

体育舞蹈作为一项集体育、音乐、舞蹈于一体的运动项目,具有双人性、竞技性、娱乐性等特点。不同气质类型的体育舞蹈运动员往往具有不同的个人技术风格。了解体育舞蹈运动员的气质类型,不仅有利于平日的训练工作,也有利于发挥运动员自身的个性优势,提高训练效果,避免人才的浪费。因此在挑选运动员时,应尽量挑选符合体育舞蹈运动项目要求的气质类型。当然,气质并无好坏之分,更不能决定一个人最终的竞技水平。毕竟每一种气质类型的运动员都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舞蹈选手。我们不能选择某单一气质类型作为恒定标准,而应有所借鉴,优势互补,取得最佳的组合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智勇,罗珊红.大学生SCL- 90 量表测查结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77-78.

[2] 吴冬梅.关于血型与职业能力相关性的实证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1).

[3] 虞明蔚,黄超群.优秀体操运动员的气质类型与选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5(4).

[4] 刘凤歧等.简评运动心理中人格特质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0(1).

[5] 陈昊等.浅谈不同血型气质的人与体育运动能力的关系[J].体育科技信息,2001(4).

[6] 陈文斌.正确对待气质类型有的放失进行教育[J].成才之路,2008(4):81-82.

[7] 韩云焕.根据学生气质类型差异因材施教[J].云南教育,2004(17):32.

第14篇

关键词:集团公司 综合财务分析报告

综合财务分析报告是根据公司当前的各项财务指标以及另外的其他资料,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使企业的财务状况清晰透明,同时审核当前的经营成果是否符合计划内容,以便及时做出相应调整,避免造成大的损失。一份高质量的综合财务分析报告也能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进行预测,提高决策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集团公司,尤其是投资类的集团公司,产业链长,跨地区、跨行业、多元化的经营特点,子公司众多,做出一份高质量的综合财务分析报告就尤为重要,但是难度也相当大,因此需要在财务人员做好各项财务指标分析的基础上,管理层及时召开财务会议,全面深入地掌握公司的状况,使公司制定更加完善的制度,做出最优的决策,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一、编制财务分析报告的目的

在做财务分析报告之前,首先要清楚对其分析的目的。报告本身并不能带来直接的绩效提高,而是通过报告这一中介,为高层的决策选择提供帮助,对管理人员的行为有一定程度的调整或约束。一份好的综合财务分析报告也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具体可分为以下两点。

(一)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前提

财务分析报告要想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必须迎合阅读者的需求。在集团公司中,存在着性格各异、形形的领导者,他们对信息的采集点不同,关注的内容有差异。有的领导者喜欢简单扼要,有的倾向于面面俱到,因此撰写人员在撰写之前,要适当地对这些个性需求有大致了解,以使报告能创造出应有的价值,同时在编写报告时要注意报告内容的形式,是使用表格还是图形。总之,撰写人员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来满足读者的不时之需。

(二)报告既要保证质量,也要兼顾时效

一份报告即便再完美,如果不及时也是没有价值的。报告撰写要在最佳的时期,针对当时的情况及时做出充分分析,点明问题,为领导者下一步的工作提供具体的帮助。

二、集团财务分析报告的特点

财务分析报告总的来说就是对公司的财务报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等运用一定的科学分析方法形成的,能够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资金资源状况有全面、准确、系统的分析,并能够对将来有预测作用的书面报告。集团公司财务分析报告又与普通的报告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集团公司是由一集团总部和多个分公司组成,集团总部是最高层,行使决策权,主要负责资产投资,各个下属企业负责资产配置,进行具体的经营管理工作。因此集团并没有独立可使用的资产,其财务分析报告也是通过分析各分公司的财务情况来分析集团的财务状况。财务分析报告应该符合集团的战略,注重战略目标的达成,以提高集团的整体经济效益。

(2)由于集团是跨行业、跨地域经营,所涉及产业较多,管理链长,其财务分析报告内容的很大一部分需要由下而上逐层汇总,流程颇为复杂,并且各企业的财务侧重点不同,因此完成一份高质量的集团财务报告周期较长,影响了它的时效性。

(3)不同的集团公司关注的财务报告内容不同,比如,投资类的集团公司关注的是股东的股值是否保值增值,能否实现他们的利润最大化,这时在财务报告的内容中应该避免涉及太多的细节性分析。

三、集团财务分析常见的问题

(1)部分财务人员的素质不够高,不能满足集团财务分析工作的要求。一名合格的财务人员既要能熟练运用各种分析方法,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还要对公司的各业务有全面的了解。有的财务人员为了报告而报告,缺乏责任意识,不深入了解实际情况;有的财务人员写作功底较差,不能真实贴切地将公司的财务展现出来,写出的财务报告不严谨,甚至前后矛盾。

(2)财务分析的实用性不强,整体高度不够。编写财务报告的一般是专门从事财务分析的中层或基层的总部财务人员,不能参加公司的高层会议,在进行编写时往往只考虑财务方面的问题,最后分析得出的财务结果不够全面,即使看上去很全面,也往往只是大致的概述,不能突出重点,容易出现数据和经营实质脱节的现象。而阅读者主要是高层管理者,他们关注的是集团视角的财务,要求财务报告能够反映下属企业的经营状况,现金流通情况。

另外,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往往只对财务指标进行计算,然后做出判断,而不善于将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联系起来,整体分析判断,因此财务报告缺乏整体性。

(3)集团公司对财务分析报告的重视度不够,没有认识到财务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不善于通过财务分析的方法来进行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即使运用了财务分析,有时也只是为了满足集团的需要,其中多少含有应付的成分,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影响了财务分析这一重要分析作用的发挥。

(4)重视盈利率忽略现金流量。企业的盈利率是集团公司领导对下属企业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财务分析往往只重视盈利率,这样势必会影响到财务结果以及相关财务决策的正确性。盈利率代表的是企业当前的发展状况,并不能代表长久持续的盈利能力,而企业的创现能力才应该是财务分析的重点。通过对现金流量动态过程的分析,能够将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成本、利润等指标综合起来分析,这样的财务报告才能为企业内部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财务分析的重要依据是公司的财务报表,但是财务报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财务报表不能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有很好的预测,同时财务报表也未能反映出一些非财务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同样重要,如企业的员工素质、竞争优势、技术创新率,等等。

四、如何写出高质量的财务分析报告

(1)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以满足企业财务报告的要求。集团财务报告是对下属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加工、提炼得来的,如果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不高,势必会影响到集团财务报告的质量。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对财务分析人员进行培训,并建立考核绩效制度,或者是奖励惩罚机制,以此来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不仅要重视财务人员基本的财务分析能力,也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以不断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

(2)在编写财务报告之前,收集充分的资料。资料收集的完整程度直接影响到财务报告的质量,资料的收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经常性的收集。财务人员应该多多关注行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多了解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尽可能地把握企业发展的客观因素,尽可能多地去收集行业中其他企业的财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要注重横向和纵向的沟通,财务分析工作不仅仅是财务人员的任务,更需要集思广益,加强不同岗位之间的交流,以便对企业的经营情况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对企业当前的战略及未来的战略方向有透彻的分析;尽可能参加公司会议,做好会议记录,如果参加不了,就和其他部门的员工多多沟通,阅读会议纪要来获取公司的最新信息。二是突击性的收集。这些资料通常是用于周报告,报表出来之后就尽快去掌握经营状况,和财务部门领导做好沟通。

总之,资料收集得越全面,财务报告的内容越能反映企业状况,资料收集好后对其进行整理,对各类指标进行分析,搞清楚前因后果。综合统计资料,使之系统化,整体性强。

(3)财务人员要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善于利用数据来展现公司的经营状况。每一项数据都与企业的某一经营业务相关联,财务指标是各项经营活动的数据化体现。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和敏锐度,对于那些财务数据中作用性不大的信息迅速识别,并予以剔除,在最终的财务报告中,展现的都是与企业经营息息相关的重要数据。

在进行数据展现时,要灵活运用表现形式,对于重要指标可以用特殊符号标记,引起管理领导者的注意;对于经常出现的问题,可以进行简化,抓大放小,避免出现数据太多让人看不到重点的现象。

(4)加强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分析,要转变以盈利率作为财务分析中心的思想。企业的信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金的流通状况,综合分析运营资本投资前的现金流量,利息支付前的经营活动状况、企业的投融资状况等反映现金流量的活动,利用这些指标的变动情况来分析企业现金流量的稳定程度,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五、总结

第15篇

【关键词】血细胞分离机;肿瘤生物治疗;外周血采集;报警分析及处理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18-02

肿瘤生物治疗技术(又称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是指从机体自身外周血中分离的单核细胞,在经过体外激活和扩张后回输患者体内,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起到调节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防治肿瘤转移复发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运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外周血采集时常会遇上一些报警故障。为探讨各常见报警发生的原因,寻求其预防、处理的方法,本文对我院自2009年至今进行的2103例肿瘤生物治疗患者外周血采集进行研究。现将在采集过程中常见的报警原因分析及处理简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103例肿瘤生物治疗患者中:肺癌491例,肝癌432例,乳腺癌228例,黑色素瘤437例,肠道恶性肿瘤313例,其他恶性肿瘤202例。处理血量(1600~2500)ml;采集时间(50~90)min;每例采集次数1次。

1.2 外周血采集方法 应用COM.TEC血细胞分离机,选择程序8-干细胞采集程序进行采集。穿刺两条血管(一般为两条普通大静脉)作血管通路;血流量30ml/分~50 ml/分,总共处理3个~5个循环血量(成人一般为1600ml~25 00ml)。全程采用ACD-A抗凝剂抗凝,全血与抗凝剂的比例为8∶1~10∶1。采集过程常规口服或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3支~5支预防低钙血症,采集全程心电监护。

1.3 研究方法 观察每次血细胞采集出现的报警,并对其发生可能原因进行分析,作出预防、处理的方法。

2 结果

血细胞分离机在采集肿瘤生物治疗患者外周血中经常会出现报警,但绝大多数可由有经验的操作人员自行排除,不影响采集的效果。

3 讨论

血细胞分离机在采集中常见的报警有:进血管路压力太低、回输管路压力过高、抗凝剂太低、无置换液、空气探测器报警、离心机内渗液、溶血等,其中前5类报警最常见,与文献报道的相似[1]。各常见的报警发生的可能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简述如下。

3.1 进血管路压力过低(Alarm Inlet Pressure too low)

3.1.1 可能原因 患者本身的血管细小,尤其是长期化疗、血管破坏严重者;穿刺针刺破血管,引起穿刺部位血肿形成;患者情绪紧张、寒冷、疼痛的刺激或枸橼酸盐中毒引起血管痉挛;分离管道扭曲、折叠;静脉插管血栓形成造成管腔堵塞,或静脉插管位置改变致出血孔紧贴血管壁;盐水管路连接错误或夹子处关闭状态。

3.1.2 预防及处理 检查并去除原因。选择粗大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采集前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恐惧心理;注意保暖,盖好被子,寒冷季节可开放暖气等措施预防血管痉挛;采集中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管道有无扭曲、折叠等;采集前及采集过程定期予口服或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可预防及纠正枸橼酸盐中毒[2];让患者反复握紧松开压力球,并在上臂绑上弹力带。必要时可将出入路进行交换。

3.2 回输管路压力过高 (Alarm Reture Pressure too high)

3.2.1 可能原因 返血管路折叠、扭曲;返血管路侧穿刺针头堵塞;返血管路侧静脉渗漏引起局部血肿;回路阀关闭;管道安装不正确。

3.2.2 预防及处理 检查并去除原因。调整穿刺针位置或重新穿刺;检查管路和回路阀的位置,及时发现和纠正回血线路管道扭曲和回路阀关闭等原因造成的回血压力高报警。

3.3 抗凝剂太低(Alarm ACD too low)

3.3.1 可能原因 抗凝剂袋已空、抗凝泵管线从泵中脱出或未将滴壶放入滴数感应器中、抗凝泵管线在抗凝剂泵之前发生漏液、抗凝剂管路上的夹子关闭、抗凝剂液面过高、滴数感应器被遮住或太脏。

3.3.2 预防及处理 更换抗凝剂、检查抗凝剂针接头、装好滴壶、打开抗凝剂管路夹子及降低抗凝剂液面(1cm以下)。

3.4 无置换液(Alarm No-replacement-fluid)

3.4.1 可能原因 置换液探测器中是空管;探测器中有气泡或泡沫阻断信号。

3.4.2 预防及处理 更换置换液,先将管路从探测器中取出,按开始(START)键,待该管路重新充满后再放回探测器中;排除气泡,再将置换液管路重新装入到探测器中。

3.5 空气探测器报警(Alarm Air Detector)

3.5.1 可能原因 回流滴量腔中的液面水平下降过多,滴量腔管壁上有气泡或滴量腔与感应器的接触不良;空气探测仪功能不良。

3.5.2 预防及处理 检查并去除原因。按下排气键(Deaerate)将滴量腔彻底充满;敲打滴量腔除掉气泡;清洁感应器。重新安装进口空气探测室,确认它与传感器接触良好。

3.6 离心机内渗漏(Alarm Leakage in Centrifuge)

3.6.1 可能原因 离心机离心腔内的耗材发生泄漏;外面的液体流进离心室。

3.6.2 预防及处理 必须更换新的耗材,并将离心腔和分离盘充分擦干;确保没有液体从外面流进离心室中。

3.7 溶血(Alarm Hemolysis)

3.7.1 可能原因 血浆相对透明,不过其颜色已经变成橙色或红色(可能发生溶血);血浆管路中有较多的红细胞、气泡、泡沫。

3.7.2 预防及处理 再不能除外溶血的情况下应停止分离,更换耗材;将血浆管路从溶血监测器上移开,重新开始分离,待血浆中无气泡或清亮后立即重新安装血浆管路。

参考文献:

[1] 李爱萍;赵晓芳;白洁 血细胞分离机在机采血小板采集中常见报警故障[J];中国输血杂志;2011年11期

[2] 金慧玉 低体重患儿外周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