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专业发展现状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作者简介:熊伟(1977-),男,湖北荆州人,三峡大学理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讲师;杜晓超(1976-),女,河北保定人,三峡大学理学院,讲师。(湖北 宜昌 44300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43-02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核电站在地震和海啸的连续洗礼之后发生氢气爆炸和放射性物质泄漏,核电的安全性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极大的关注,也使得各核电使用国开始重新审视核电的发展战略计划。目前中国是全球在建核电规模最大的国家。福岛核事故之后,国内暂停了核电项目的审批,并展开了一系列核电安全检查。2012年10月24日国务院总理主持讨论并通过《核电安全规划(2011-2020年)》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两个核电规划的公布意味着自日本福岛核事故以来,国内暂停的核电建设正式重启。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核电建设作出部署:稳妥恢复、正常建设——合理把握建设节奏,稳步有序推进;科学布局项目——“十二五”时期只在沿海安排少数经过充分论证的核电项目厂址,不安排内陆核电项目;提高准入门槛——按照全球最高安全要求新建核电项目。新建核电机组必须符合三代安全标准。
核能应用安全性及核电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核电专业的发展。2012年2月教育部公布《教育部关于公布2011年度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2012)2号),批准三峡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自2012年开始招生。自此,全国开设核类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达到了37所,开设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有28所。后福岛时代中国核电的发展何去何从,核电专业发展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这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发展核电的重要意义
从1954年前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至今,人类利用核能的历史还不足60年。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保持可持续发展,对发展核能的需求日益增加。与传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相比,核电无污染、碳排放几乎为零,有利于减排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实施,因此成为我国达成减排目标的必然选择。与传统能源相比,核电的另一优势是能耗少,1千克铀裂变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燃烧2500吨标准煤。核电有着传统能源无法比拟的巨大经济价值。一座100万千瓦的火电站每年耗煤300万~400万吨,而相同功率的核电站每年仅需铀燃料30~40吨,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交通紧张等问题。
二、国内外核电现状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统计,截至2010年10月底,全球共有441台核电机组运行,总装机容量约为3.7亿千瓦,核电发电量占全球总发电量的16%,其中法国核电占全国发电总量的75.2%,日本为29.2%,美国为20.2%,中国核电比例只有2.57%。全世界有18个国家和地区核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超过了20%。
在日本福岛发生核泄漏之后,日本关闭了所有的核电站,最近有两座重新启动;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宣布放弃发展核电。包括美国、英国、俄罗斯在内的更多国家并没有放弃核电的发展,印度、韩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纷纷规划自己的核电项目。近期捷克、白俄罗斯、阿联酋等无核国家也启动或开始建设一批核电站项目。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全球有60多个国家计划发展核能,包括30个无核国家,今后20年全球的核能发电量将会提高一倍。
中国目前已运行的核电机组有15台,总装机容量为1256万千瓦;在建机组26台,约占全球在建机组的40%,在建规模世界第一。目前中国核发电量占总发电量不足3%,这与核电占电力总量16%的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尚有很大差距。根据2010年修定的《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未来5~10年我国新建核电机组将以每年5~8台的速度递增。就在中国核电建设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2011年3月日本福岛发生核泄漏事故,出于安全考虑,中国国务院宣布暂停所有核电项目的审批,用了9个多月时间对全国41台运行和在建核电机组、3台待建核电机组以及所有民用研究堆和核燃料循环设施等进行综合安全检查,[3]并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努力提高核设施应对极端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核紧急响应能力,以确保核电站的安全运行。此次国务院审议通过核安全规划,已基本认定目前我国核电厂处于安全状态。
目前我国运行的核电站均是二代改进型反应堆。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在国务院四条指示下,我国对在运行核电站和在建核电站进行了安全检查,并按当前最先进核电规范进行核电规划和核电安全规划。通过核电站安全检查及核电设计中提高安全措施的实施,表明我国现有核电站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国际上对于核电安全的评估一般是两个参数:一个是“堆芯熔化概率”,另一个是出现放射性大规模释放的概率。日本福岛核电站在设计当初是考虑了地震和海啸的因素,其中福岛第一核电站设计的抗震能力是抗里氏8.2级地震,而且这次的9.0级大地震也在它的安全裕度之内;抵御海啸的预设高度是5米,而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却高达14米,这超出了设计预设。若是三代核电技术,能确保核电站的安全吗?在福岛核电站事故以后,美国的合作方专门进行过一次模拟计算,如果福岛采用了AP1000的三代技术是可以经受住此次考验的。
日本核危机对全球核电业的影响终将过去,我国核电发展必将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只有最大限度地防范核安全风险,提高核电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我国核电产业才能实现持续、安全、高效发展。中国发展核电的政策就是要在极端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并且要着力于第三代核电站的设计和建设。目前世界上在建的压水堆三代核电主要有AP1000和EPR两种,共在建8台机组,中国占6台。其中美国西屋公司研发的AP1000三代核电代表了当今世界最先进最安全的核电水平,AP1000核电机组全球在建共4台,全部在中国;EPR核电机组在建工程共4台,2台在中国,1台在芬兰,1台在法国。
最新引进的三代核电技术在安全问题上具有更高的水准。发展核电不仅要掌握引进技术,还要开发自主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正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ACP1000和ACPR1000,以成熟可靠的技术为基础,借鉴吸收引进的三代核电先进设计理念,采用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的先进安全系统,考虑应对类似福岛核电站事故的相关改进和措施,具备完善的严重事故预防与缓解措施。
三、核专业人才培养
发展核电产业离不开核电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核电专业的发展,离不开核电专业人才的培养。2012年国家提出要安全高效发展核电,这意味着对核电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纵观核人才的培养,全国各大高校开设的专业有:核科学与核技术、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反应堆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等。近年来,开设核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部分高校还成立核工程与核技术学院。特别是清华大学专设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不仅是科研基地,也是人才培养基地。特别是福岛事故之后,核电科学研究的方向也发生着针对性转变。2011年清华大学工程物理专业开办能源实验班,所学内容涉及能源的长期利用和使用安全问题,这是人才培养专业方向上首次涉及核辐射与核安全。
再来看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2007年开设核专业的各高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以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为例,2007年全国招聘应届毕业生50人,到2009年校园招聘计划达到851人。虽然福岛事故发生后,核专业招生和就业稍显遇冷,但是应对核电的复苏,人才储备特别是高层次的人才将推动另一波就业。
根据国防科工局之前的统计数据,2020年核科技工业需要核专业本科以上人才约1.3万人,其中,“十一五”期间6000人左右。按照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需要400人计算,到2020年新增30座百万千瓦核电站,需要核电人才在1.2万人以上。另外还有核电科研类人才,2010年全国核电就业人员中在岗核电科研类人才为7124人,预计2015年全国在岗核电科研类人才将超过10000人。据此估计到2020年核电站共需要核工程方向技术人员16000人左右,平均每年需求2000人,特别是高质量核工程专业毕业生,人才需求缺口很大,将限制核电的发展。
各方面信息反馈,就业市场急需大量高质量核专业人才,这一现象造成全国各高校核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备受青睐。从2001年至今,高校新增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19个,目前拥有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招生资格的院校有28所。高素质、高层次的核人才培养倍受追捧。但人才培养不能只追求数量,还应关注质量。质量问题如何保证?要从最根本的问题出发提高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由教育部规划,清华大学负责,统一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教学规范的工作正在开展。规范教学的同时,2012年10月教育部也对专业设置和规范进行了统一,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见表1,其中针对福岛事故新增“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
表1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
专业代码 学科门类、专业名称 原专业代码 原专业门类、专业名称
0822 核工程类 0805 能源动力类
082201 核工程与核技术 080502 核工程与核技术
080508S 核技术
080511S 核反应堆工程
082202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081008S 核安全工程
080509S 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
082203 工程物理 080503W 工程物理
082204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080510S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四、核电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专业发展除了受到该学科对应的科学发展的影响之外,还受到社会发展需要的影响以及国家的学科政策和大学的学术管理体系制度等等一系列外在因素影响。鉴于核电的特殊性,专业方向除了包括设计、建设、设备制造、人员培训、电站管理、核燃料生产和制造,甚至乏燃料后处理等多方面问题外,还要考虑其经济性、安全性、防止核的扩散及环境保护等。
福岛事故之后,业界极为重视核安全。对严重事故的预防和解决将是核科研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严重事故是小概率事件,例如堆芯熔化事故,往往发生概率非常低。而福岛第一核电站堆芯熔化最后导致核泄漏事件的发生,更加明确低概率事故是可能发生的事件。而在福岛事故之前,包括国际上大部分核专家在内,认为低概率事故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件。以美国为例,据美国核能监管委员会2011年6月公布的审查结果,表明美国104个正在运行的核电反应堆中有超过一半的核反应堆没有制定严重事故处理计划;在所调查的核电厂中,只有42%的核电厂制定了严重事故处理计划。
从核电发展的历史看,从三里岛事故到切尔诺贝利事故,每一次重大的核事故都会带动核电技术的升级。日本福岛事故同样是发展更安全更先进核电技术的契机。“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的方针,同样指出了核电专业发展的方向,各类核电研发、制造、建设的专业人才和高端人才有赖于核学科或核专业人才的培养。核电专业走出去还有很长的路。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后福岛时代带给核电专业发展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参考文献:
[1]叶奇蓁.后福岛时代我国核电的发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2,32(11).
[2]杨金凤.中国核电安全“体检”备忘录[J].中国核工业,2011,(5).
关键词:通信工程;专业模式;发展状况;实践过程;改进举措
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发展脚步越来越快,智能信息网络技术也日渐发达,在给高科技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部动力时也满足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高等教育部门的重视,开始了深入改革的过程。通信工程专业属于理工科的项目之一,算是最具代表性的课程,了解通信工程专业的最终出发点是培养学生们的通信环境改造的技能,同时学会维护通信网络与内部的系统,成为通信工程基础建设中的支撑力量,随着知识的深入学习,能够在整个领域中完善创新项目的设计与更新,同时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出发,维持相关企业运营的实力水平。通信工程人员还可以被应用于国防工业中,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及时的赶超外国先进设备更新的步调,避免由于技术的传统与落后形成工作过程中的阻碍,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是巩固先进事业单位综合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该引起社会各界广泛重视。
一、通信工程专业简要概述
通信工程专业属于一项应用型的学科,它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息息相关。通信工程专业中的产生信号、传输信息以及交换处理是本专业着重研究的问题。通信工程获取信息的时效性极强,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面对不同的需求,通信工程专业人员就会寻找合适的途径设计出相应的通信工程。例如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还有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等都属于通信工程专业人员的工作领域,在我国属于较为前沿的技术。国家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就是技术,导向则是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出相应的技术型人才与工程人员,在不同的领域与专业实现存在的价值。当前通信系统与通信网络方面的基础理论与组成原理、设计方式等属于通信工程专业最主要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在实践方面更应该重视通信系统网站的开发与测试技术的培养。
二、通信工程应用技术的发展现状
通信工程专业是经过了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交替而提炼总结出的结果,从国家教育部门提出规范本科教育专业范围起,通信工程专业就开始了广阔的发展远景,改造的空间与实效潜力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它还涉及到一些相关联的体制结构,因为内部覆盖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很多设立了电子信息应用与工程开发课程的学校积攒了众多关于通信工程专业的经济实力与实践基础,它们共同见证了国家在这项应用活动中的能力与素质。特定的专业内容经过了多次变革,总体来说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姿态,但是就目前的办学模式分析,内容较为单一,在培养大批学生的过程中,仍有一部分毕业人员无法尽快适应现代通信产业的标准要求,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不强,可以完全胜任队伍趋势的人选比较有限,因此在产业中心的人才动力相对匮乏,给后期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施加了待业困境压力。
三、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
当前国家始终处于宏观经济良好的状态,通信工程产业的发展也会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良好的宏观经济基础为通信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电信体制改革活动逐渐渗透于通信制造企业的格局中,整个商业的契机局势十分明朗,特别是伴随着高增长领域的需求,如移动通信领域逐渐摆脱了垄断经营传统与行业间的控制,使得科学通信产业有了足够的发展空间,也为此种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国家大力提倡西部开发,设计通信制备企业的市场渗透力也逐渐增强,当前西部地区已然过渡到一个全新的投资热点角色,很多行业开始加大对本地区的投资力度,使得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也逐渐迈上新的台阶。
四、通信工程专业改革与发展的计划
国家倡导“信息化带动工业”的战略,因此为通信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同时在体制规模与核心竞争力上也梳理了明确的目标,例如在小康社会全面建设起动力与电信强国的标榜,通信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肩负着重担,这对于专业高等院校的改革与建设标准提出了更加深刻的要求,同时国家的通信产业逐渐迈向了新的时期,配合着网络世界的步步推进,移动网络已经成为当前最为重要的上网途径,同时国家也积极配合全新的网络试点开展相应的投入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光通信终端实力加以稳固,开辟出通信IT产业的发展新道路。
五、结语
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同时也应该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将专业人才培养作为发扬通信产业的基础,将人文素质培养与综合技术开发应用于通信工程发展中,可以对同类型行业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略.我国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与现状[J].信息化建设,2016,01:115.
[2]彭辉.探究高等院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与现状[J].电子测试,2016,13:152+147.
[3]何林波.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与现状[J].科技风,2014,20:226.
关键词:休闲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从当前休闲体育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情况来看,中国在此方面的发展较为滞后。西方国家百年之前便开始对休闲体育进行研究,且一些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中也设立了休闲体育这一专业,经过多年发展,这些国家的休闲体育专业学科体系建设已十分完备,教学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的此专业发展基础相对较弱,发展建设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1.基础理论研究不足
现阶段,我国对休闲体育专业有关人才基础理论的研究力度比较小,且关于休闲体育专业基础理论的研究严重不足。大多数对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基础理论的研究停留在对“休闲”的哲学思考上,缺乏对专业理论基础的研究,对专业基础理论的阐述很少,大多描述具体的现象。以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关于休闲体育方面的著述为例,只有《体育休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从理论方面阐述了休闲体育,其他著述均在介绍和评判具体项目。近些年来,《休闲体育本质的哲学思考》以及《论休闲体育与体育休闲》等同休闲体育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的发表,引起了对休闲体育基础理论的重视,但重视度还不够。
2.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不定性
目前休闲体育不断发展壮大,保持着良好的发展状态,涉及音乐舞蹈、生命救援、经营管理等相关领域,因而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出现了差异,有的定位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有的则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导致对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误解。
3.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科学化
休闲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休闲体育专业的发展,但是高校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1)教师资源的重新配置。为了适应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高校课程设置在体育学的基础上加入了休闲体育管理、休闲体育经营与休闲体育旅游等内容。但与此同时,需要重新配置休闲体育专业的教师,体育学教师不懂经营管理与旅游,懂管理、旅游的教师不懂体育学,两者无法很好地融合。
(2)课程体系漏洞多。休闲体育把实践课程设置视为重中之重,却忽略了与之对应的文化课程,造成实践与理论脱节。
(3)课程内容陈旧。课程内容的设置跟不上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步伐,无法为社会提供专业人才,一是由于休闲体育发展太快,二是由于高校课程的审核时间过长。
二、解决休闲体育专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1.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
高校必须加大对休闲体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力度,不仅要搞好教学实践,更要抓好理论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理论建设的关键就是要抓好教材的编写,尽管此专业开设时间短、缺乏理论支持,依然要做好教材编写。一方面集合国内专家学者的力量组成权威的教材编写委员会,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国外的休闲体育著述,加强对相应理论基础问题的研究,从理论出发切实落实休闲体育教学。
2.正确定位培养目标
尽管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迅速,但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可以看出,休闲体育产业更青睐熟知基础理论、擅长经营管理以及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的人才。因而,高校要以此为突破口,定好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目标作为教学的基本方向,指引着教育单位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3.科学设置课程
针对休闲体育专业面临的问题,高校课程设置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休闲体育特色建设。抓住休闲体育的特征,将休闲体育从传统的体育中分割出来,形成独具特色的一个专业,加强休闲体育的独立性。其次,合理安排休闲体育课程的学科分配。合理安排好各个课程的分配比例,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最后,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做好休闲体育实践的同时,加强理论建设,加大对理论建设的投入,高校要逐步做好对理论建设的研究。
总体来讲,目前我国各高校的休闲体育专业分布不合理,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休闲体育专业的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有待进一步发展。面对此种情况,我国相关部门一定要紧抓建设工作,促进休闲体育专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蕴中,贾文彤.休闲视野下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3):38-42.
[2]欧阳萍.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J].体育世界,200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