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国际交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熟悉环境
来到酒店,我们受到了酒店经理以及服务人员的热情接待,还受到了校方的住宿安排,初步认识了我们的王主管,经过了解知道我们所在的饭店分为餐饮部和住宿部,我有幸被分到了餐饮部的二楼宴会大厅,接着我们参观了饭店的各个地方,有后厨,餐厅,宴会厅,包房,传菜间,库房,前台,客房等等,对整个饭店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接受培训
经过半天对酒店的初步熟悉,我们受到了纪老师的酒店技能培训,首先学习的是酒店的知识理论和日常安排;接着我们学习了一些基本的酒店用语和服务方面的常识;然后学习了一些口布折花,用于布置杯子碟子,例如:凌波仙子,双叶荷花,四尾鲤鱼,马蹄莲,祝寿蜡烛等等,让我们学的是眼花缭乱,瞠目接舌;随后我们又学习了桌布的铺法,例如:推拉式,撒网式;最后教我们餐盘,杯子,茶碗等物品的桌面摆法。
三,工作的开始
经过了一个上午的培训,下午我们穿着新拿来的工作服,开始进行真正的服务员生活,心情真是又兴奋又好奇,浑身充满了斗志与活力,我们接到了主管的通知,当晚就有一桌酒席,至少5桌,听到这个消息大家一阵兴奋,开始行动起来准备迎接我们的第一波客人的到来,按照上午纪老师的传授,大家把应用的一切都准备妥当,但是我们的动作明显比我们的主管要慢好多,而且实际当中有一些是和我们学的不一样的地方,让我们运用起来很不适应。当夜晚降临,我们几个人分成两列站在门口等待客人的来到,每当有客人到来我们都会热情的送上一句"您好,欢迎光临!"可能是新到来的关系我们的热情是那么的高涨,气氛也是相当的活跃,当客人到齐,我们又接到主管的通知客人增加要弄8桌,我们的任务也就更重了起来,经过一同简单的分配,我们分成两组,一组上菜,一组传菜,我负责两个桌子上菜工作,也是第一次干这种工作兴致很高,我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态度顺利的完成了任务,接着便是给客人拿酒等一些小事,看到客人们吃的高兴,再看看我们,满头是汗却依然保持着笑容守候在那里,我们觉得满足,等送走了客人,我们大家一起动手收拾起了桌子,看到满桌子垃圾,用过的酒杯餐具,心里感到一阵恶心,但看到大家都在干,也不顾这些,上手就干,当我第一次端起那装满盘子的大盆时,第一感觉就是"重",我一人根本抬不动,抬眼看看饭店的员工小明哥,个子虽小却抬起就走,让我心生敬意,等大家干完所有的工作已经累得是筋疲力尽,都坐在椅子上没人出声,剩下的只有了喘息之声。当我们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回寝室,大家都不在欢笑,而是躺床先休息,那晚睡的很熟,感到一个字"累"。
第二天起来浑身的酸痛,大家也是一脸的疲倦,经过了早上上班的点名之后,我们到酒店去吃员工餐,大家又是一脸的无奈,大白菜炖豆腐,据说以后经常是这个菜,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家吃惯大鱼大肉的孩子来说真是一种无奈,也让我们感到员工们的不易,我们都只是勉强的吃了一些,因为还有更严峻的考验呢,昨晚收拾下来的餐具还没有洗,屋子也没收拾呢,因为我是宴会厅的服务员,当走回宴会厅看到满地的狼藉真是…。经过指点我拿起了拖布开始拖地,各种污渍带着难闻的气味在屋里弥漫,心里暗自叫苦,经过两次拖洗终于弄完了,当把桌椅都察洗完了心想终于完事了,楼下又传来了叫喊声餐具洗完了,让我们去用口布察干摆好,我这时终于体会到干活的不易啊,经过这两次考验,我们一行人也都失去了笑脸,一脸的疲倦,心中都有所想…。
后来的几天客人不算那么多我们算是得到了一定的休息,大家对自己手里的活也算了解了,干起来效率高了,笑容在脸上又次扶起,我们又恢复了往日的活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接受了一次10桌聚会的考验,我们没有像上一次那么累,我们很顺利的完成了任务,就连主管也夸我们越来越能干了,我们大家也感到了一丝满足。
四,寝室生活
我们每天不仅要工作还得有人际关系的处理,每天都得辛苦,但离不开每天在一起的"战友",每天都会有活干,累得很是难受,正是有了室友的陪伴才不会那么的寂寞,一开始的我们相处的不算融洽,心理都有点担心大家不和谐,但渐渐地大家可以在一起吃喝玩乐,每天在下班之后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属于我们的快乐,大家相处的可以像一家人一样,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这也是在社会实践之中得到的意外的收获,让我能在体验生活之余找到一个缓解压力的地方,这也是让我感到很满足的地方。
五,工作心得
一开始怀着激动又好奇的心情去工作,满身的活力,但是当经受了第一次的考验之后感到是那么的累,感觉来到这很后悔,身体充满了疲倦,看到员工餐更感到来的不值,但是经过几天的锻炼让我感到了干活的不易,生活的艰辛,体味到父母的不容易,体会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随着工作的熟练觉得生活是有意义的,每天有许多的员工在一起辛勤劳动,大家在一起奋斗,突然觉得连阳光都是那么的灿烂,心里想到这些,看到结交的好友,觉得这次实践来的真是值得,工作也不再那么的乏味,每天充满了斗志。
整日呆在学校中的我,尝到了生活的现实和不易。或许,这种真切的体会,才是我最宝贵的收获。实习期间,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看到了社会真的是很残酷,很现实。我唯一庆幸的是我还是一名在校学生,实习生活并非学校生活那么的单纯,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之间的相亲相爱,都是那么的真诚,而现在只能加倍努力地学习以前所学不到的,以后来适应工作,适应以后的生活,实习,其实就是一个能够让我们更加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大舞台,所以为了在这个大舞台上更加地展现自我,抓紧每一分钟,给自己充充电,只有真正的把本领学好,才能在未来真正进入社会时不至于这样不知所措。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档案工作者越来越多地走出去,与外国同行交流。走出去参观、办展、查档、学习,不仅仅开了眼界,更重要的是借鉴、取经,用以提高我们的工作。同样,也有许多外国同行来中国参观访问,了解中国档案管理的经验。特别是中国成功举办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后,这种交往越来越多,形式也多种多样。
一年一度的国际档案会议和四年一届的ICA大会更是各国交流的好机会。今年9,8,来自全世界的档案工作者汇集到挪威奥斯陆对“信任”表达了各自的观点和建议,同行们就信息时代文件与档案管理所带来的挑战进行了集中交流。不管他或她说汉语、英语、俄语、日语、西班牙语还是其他语言,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语言:要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可用。中国呼吁,为了数字档案的保存,不仅从档案工作自身去考虑,而且从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这一更宽的角度、更大的视野、更高的使命去考虑。美国人说他们用ERA即数字档案馆来保存日益庞大的电子档案并提供利用,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局积极参与“电子俄罗斯”项目的实施,以使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具有同等效力。各国档案工作者把自己对电子档案管理的见解、做法拿来与同行们分享。
如果有机会参加国际性的档案会议,你会发现很多来过中国的熟面孔老外,你还会惊奇地听到他们当中有人能说谢谢这两个中文字,在奥斯陆,一位参会的挪威第二大城市卑尔根的档案馆馆长能说比较流利的汉语,一问他说是自学的。老外对来自中国的经验也越来越感兴趣,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档案事务,为维护人类的文化遗产,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随着交流的增多,这种参与度也随之提高。
关键词:国际合作;交流;特色;成效
中图分类号:G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132-02
1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渠道
1.1 高等教育与发展经济必须配套
任何经济发达国家都有配套的高等教育体系,质量且不谈,就高等教育规模而言,美国毛入学率达到80%,日本达到70%,而我国2007年刚刚达到22%。我国多种文件提到教育要超前发展,但其数量和质量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总结日本百年发展激荡史的成功经验时指出:多少年来,教育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发展之后发展起来的,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要超前发展,提前为经济发展准备好各种人才,这是现代国家发展的规律。在高等教育如何与经济发展配套,结构,质量,规模,效益等方面,发达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1.2加强交流与合作是提高办学水平的好办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之间高层次人才的交流活动日渐频繁,生源和师资的国际流动不断加速,教育领域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并受到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高等教育要在新世纪要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外开放,科学整合教育资源。因此,高等院校应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促进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必然途径,是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加速高校自身发展的必要措施。
作为一所应用型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依托学科优势,在国际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科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突出质量监控,经过多年的建设,我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涵盖国际商务、国际经济、涉外商务等多个系部和研究机构的国际化学院。围绕“建设应用性国际化精品学院”的发展战略,商务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并把国际合作成果引入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 明确思路,开展多渠道国际合作
2,1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元化培养模式
为了开拓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新领域,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办学经验,自2000年开始,我院先后同包括英国西苏格兰大学、诺森比亚大学在内的十余所院校合作并选派学生前往多所学校留学。从2000年至2008年的9年中,前往西苏格兰大学留学学生共计464名,近三年人数为192人,每年稳定在65人左右,学院每年都保证了团签的高通过率,2008年团签率又一次达到了100%。
在已有的合作项目基础上,学院继续拓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院校的合作交流,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境外院校的机会。2007年10月学院组织部分学生前往香港岭南大学进行短期的交流访问,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收效明显。另外我们又启动了与香港岭南大学的本科生交换项目,进一步增加了让学生接触不同教学体制的机会。此外,我院还已经与加拿大温尼伯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奥肯那根校区、新布伦瑞克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并同美国布赖恩特大学、埃奇伍德学院(Edgewood College)等多所高校建立起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
大批量的学生出国留学一方面为学院带来良好社会效应,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开辟了广阔的成才之路。我院学生从合作办学中获益匪浅,8年来以来,商务学院在国际合作办学中始终保持了10%~15%的高留学率和高读研率,出国留学生学士学位获取率接近100%,拿到学位后,有近85%的学生选择用一年的时间继续在英国或其他国家攻读硕士学位,首创了本硕连读国际直通车――5年获中外3个学位的培养模式。
2.2 加强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提高学院教学水平
人员的国际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中最活跃的方面。“除了学生的国际交流以外,教师的国际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核心部分”,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推动教学、科技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为了适应国际化办学的需要,学院每年都派出6位专任教师去英国西苏格兰大学等海外高校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建设全英语教学师资队伍。2005年以来先后有70名教职工出国、出境,对9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进行考察、访问或进修、攻读学位。这样一批专业教师在提高我院的整体科研能力上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他们能够把在国外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模式带回学院,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为学科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3 国际化特色与来华留学生工作相互促进
国际化的办学模式、商务类专业的学科优势给我院带来了良好的国际声誉,我院特色的教学、规范的管理和良好的服务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
从2006年起,学院加大了来华留学生工作的力度,院领导亲自抓,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全面负责,各系部全力配合,使我院的来华留学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06年,我院首次招收了7名短期留学生来我院进行专业学习;2007年,学院共招收了来自4个国家的22名长期留学生;2008年更上了一个新台阶,有来自14个国家的40名留学生,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继续发展学历留学生,扩大其规模,提高其层次,争取尽早完成留学生教育由数量型到质量型的转变。
除了长期留学生的培养,我院也积极开展暑期班、访问团等特色鲜明的短期交流项目,2008年6月初西苏格兰大学10名学生来到我院了进行为期两周的短期学习,收到很好的效果。此外,从2006年至2008年学院共接待来自英国、美国、丹麦的学生访问团75人次,我院良好的组织接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都给外国友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通过扩大短期留学生规模,我院和许多国外院校建立了良好的互访模式,从而促进了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3 促成特色,凸显国际交流成效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商务学院逐渐树立起了国际化的品牌,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学院不仅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推动者,而且也从中受益匪浅,从师资建设到教学改革,从引进教学经验到提升管理水平,都可以看到国际合作给我们带来的显著成效。
3.1 加快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培养,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目标最终要靠优秀的教师队伍来具体地落实和完成。几年以来,学院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每年都选派优
秀教师到英语国家院校进行语言和专业培训,骨干教师约一半都有出国考察进修的经历,这使教师们能及时了解专业领域在国际上的研究动向,从而保证了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总结多年来的国际合作经验的基础上,学院大胆突破,尝试在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全英文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为中国的学生提供了英语学习条件,保证了较高的英语四级通过率(全英文教学班一次性通过率高达91%),而且能接受国外留学生插班学习,为学历留学生的培养和校际学生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一模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3.2 全面引进国外教学经验,开展教学模式的试点改革
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作业形式的改变上,以往的课堂几乎全部由教师讲授,教学改革以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比例大大提高了。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解框架结构、重点难点,而比较微观的内容则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查资料自己消化,此外,学生每学期还要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定的项目作业。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与人沟通协作等能力十分重要。
在考核方法和成绩评定方面,我们开展了考试方法多样化的改革,期末成绩根据课程性质不同而设有多种形式。包括闭卷考试、课堂测验、项目论文、课堂讨论等等;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在期末成绩中通常占据20%至50%。在成绩评定上,教师的评分标准更加全面客观,考试并不规定标准答案,而是在参考平时成绩的基础上,看学生的论文及考试是否有创见、知识面是否广博,这种评定标准有利于鼓励学生阐述个人观点,从而发现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实践证明,我们的教学改革是成功的,而这些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理念来源于国际合作,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继续扩大教学改革,深化国际合作,优化培养模式,强化素质教育,努力探索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有特色的应用性本科教育教学模式。
3.3 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立素质过硬的外事工作队伍
最近几年我院国际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特别是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长,这一方面给我院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对外事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创造良好工作氛围。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是发展留学生管理工作的保证,我院十分重视对外事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养,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他们全部具有硕士学历,熟练掌握相关政策、法规和原则,精通英语和计算机操作。不仅如此,我院也努力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外事处工作人员发扬团队精神,通力协作,以高效的管理、优质的服务赢得了校领导和广大留学生的好评。
关键词:国际交流;合作;对策;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23-01
科学的发展思路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先导。学校要根据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关系到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来抓,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重点建设与统筹发展相结合,构建有重点、有层次、全方位推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格局\[1\]。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心必须要下移
科学发展观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逐步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心下移,形成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科、为基础、教师、专家、学生为主角的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体系。学院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前沿阵地,学科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点,教师、专家、学生是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体.没有学院、学科以及教授、专家和学生的参与,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两层皮”的问题就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就无法实现\[2\]。因此,高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应该形成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科为基础、教师、专家、学生为主角的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立体格局。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改革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一)要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好、业务能力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队伍。1、外事工作要从基层单位着眼,鼓励和支持各学院、研究所,平台、基地等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设立专职外事工作岗位,具体负责本学科、学院、平台的对外交流合作事务;2、要切实加强海外合作与交流管理队伍的建设,通过实施各类海外培训项目,增强各学院、部门管理干部的国际交流能力\[3\];3、要整合包括海外校友在内的各种交流与合作的资源,聘任海外顾问,担任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桥头堡”,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海外合作与交流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二)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对国际交流与合作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从政策法规到具体实施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要有明确的规定或制度,使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的轨道。
(三)要明确职责。外事工作需要各部门及有关院系在学校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调作战,有效处理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
三、国际交流合作需要一定的留学生规模和层次
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是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提升学校的国际声誉、增强学校整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4\]。高质量的外国留学生教育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关键是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提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在学校优势学科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比例。为此,要遵循科学发展思路,依托学院这一基层组织,加强宣传。
四、国际交流合作需要广泛的学生国际交流
与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样,学生国际交流的开展同样需要充分发挥学院、学科的积极性,依靠处于教学、研究第一线、同时又有海外交流人脉的教师落实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国际交流项目。在学生国际交流中,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政策和措施应有所区别。在本科生层面上,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出国出境交流项目的支持力度,争取出国出境交流的学生比例有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要营造本校国际化教学氛围,引进国际化教育理念,建立国际化教育的制度环境。在研究生层面上,一方面,要实现研究生国际化,继续做好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生教学国际化,增强研究生的国际学术竞争力。并且要争取高水平访问学者、优质外国学生资源,以增强学科国际竞争力、扩大外国留学生教育规模、提高外国留学生教育质量、提升外国留学生办学层次。
五、结论
研究型大学位于高等教育系统的顶层,是国家创新系统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为社会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历史使命,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教进步和文化繁荣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研究型大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科技高速发展,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高等教育向国际开放,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性趋势。国际交流与合作使得研究型大学始终拥有新生力量的加入、新思想的冲击,对促进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必须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国际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庚宇,贾树江,邹小青.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3,(3):1-3.
\[2\]王培强,杜桂萍.关于完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5,(2):12-14.
此次会议内容共分为三部分:谈构想、广交流、促合作。会议第一阶段,北京和江苏两家“中心”主任分别介绍了此次“联席会”的成立背景、工作架构及设想。为加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间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各区域教育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和水平是今后教育国际交流发展的必然趋势。北京、天津和江苏三家“中心”经过多次协商,最终共同商定建立区域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并决定于2012年12月中旬由天津市国际教育交流服务中心承办主题为“分享国际交流资源,深化区域联动合作”的首次“区域教育国际交流中心主任联席会”。在谈到“联席会”工作架构及设想的时候,“中心”负责人表示,在教育领域,要做好国际交流,首先要做好国内交流,只有加深彼此理解,达成合作共识,才能增强整体国际竞争力。今后,合作平台将发挥其重要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开创崭新的发展途径。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交流会议和其他合作项目,“联席会”将最大程度地提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外事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孙志良和国际交流处处长张健青出席了会议。孙志良指出,“联席会”的成立体现了国内教育交流开放、包容、共享的胸怀。在分别从留学生规模、合作办学、汉语推广以及引智工作等不同方面介绍了天津教育外事工作的发展情况之后,孙志良提到:“虽然天津在教育对外开放领域始终不断进取,但较其他优秀省市依然有不足之处。我们现在面临着进一步扩大教育国际交流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这其中有国家的要求,有政府的要求,有老百姓的期待,还有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想要向其他兄弟省市学习、取长补短,与大家坦诚相待、相互包容、相互支持、平等互利。”
会议第二阶段的内容是广交流,由所有参会的“中心”代表介绍自己的优势项目和遇到的问题。通过这个环节,大家广集良思,不仅吸收了其他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更在大家的相互帮助下解决了不少问题。
关键词:高校 国际交流合作 问题 深化途径
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能够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还能让世界充分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理念和发展效果,对我国高等院校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也非常有帮助。但是,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要想实现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因此,本文以高校国际交流合作为重点,对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深化途径进行了深入分析,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存在的问题
1.国际化的发展理念比较滞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也成为了高等教育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但是,国际间迎来送往的接待性工作与国际化的高校交流合作不是特别相符,导致发展理念比较滞后,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开展有很大影响。
2.外事工作有所欠缺。对于目前的高校来说,外事工作部门中的人员比较少,很难满足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需求,而且外事工作部门的工作水平仍然停留在以前的层面上,在高校中不受重视,很难与当今国际化的交流合作形式相适应,这使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开展成为了一种空想。
3.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不高。在现阶段的高等院校发展中,大部分的教师对高等教育国际发展的趋势以及热点等很少关注,对教育国际化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更不用说做好高校国际交流工作,所以说,高等院校的教师只能担任单一的教师角色,不利于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深化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途径
1.创新教育国际化的思想观念。不断创新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是实现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和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一定要站在世界的角度,以国际化的视野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在分析和观察国际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思想观念,使其在世界上占据领头地位。如果不能从全球化、国际化的角度出发,肯定会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下被淘汰。高等院校的教育发展也面临着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只有转变教育观念、与时展齐头并进,才能创新教育国际化的思想观念,才能实现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顺利进行。
2.加强外事部门的管理工作。A.从思想认识的角度入手,高校一定要认识到外事工作部门的重要性,将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开展与外事工作部门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水平和效果。B.从人员配备的角度入手,高校一定要加强外事工作部门的人员配备管理。外事管理人员能力的高低,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高校一定要对外事工作部门的人员进行良好的教育和培训,使其能够在工作岗位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实现外事工作部门机制的改革。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外事工作部门都缺少一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存在等、靠的心理,所以,一定要实现外事工作部门机制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
4.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对于高校来说,要想促进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顺利进行,一定要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不断完善培养制度,
5.加大经费投入,优化国际教育的办学条件。高校国际交流合作一定要有足够的资金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所以,高校应该尽量增加资金的来源和渠道,多多引进经费投入,与社会机构实现良好的合作,这样能够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另外,国际交流合作以及留学生教育管理相应部门的成立,对高校国际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机构能够对高校国际化活动的组织和进行进行详细的研究,从而实现高校国际化活动的标准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对我国教育事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还能间接推动社会的统一发展。因此,我国各大高校应该从全局的角度进行思考,实现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效结合,对国际交流合作中遇到的问题重点关注,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从而提升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水平,实现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涛.深化新时期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几点思考[J].前沿,2012,01:160-161.
早在2000年,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就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症”概念,即英语教学过程中仅强化西方国家文化介绍,忽视中国本土文化以英语为载体的教学,使文化教育片面地成为“目标语文化教育”,作为交流一方的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处于“忽视状态”。
为缓解“中国文化失语症”,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研究者在相关研究乖教学中进行诸多尝试乖努力,然而学习者在日常实际交流中说得清圣诞节,却讲不来中国年的文化交流“单行道”现象依然存在.并且在新的发展环境下.随着我国参与国际事务程度的进一步加深,随着民间国际交往形式乖途径更加多元、便利,这种本土文化失语现象造成的交流低效性显得更加严重。这反映出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在其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以及教学内容的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以及考察测评标准和考核形式等诸多教学环节中,将本土文化内容纳入考量的系统性欠缺。
文化的“平等性”在我国外语课堂中应得到更加直接和有效的体现。“文化导入”理论原本就旨在使学习者掌握和运用目标语言,使之与本国本土文化相互作用而产生一种创新与互动能力,从而对人对己都有准确而清晰的了解,并能够用目标语言与他人交流分享,使学习者成为既非崇洋的民族虚无主义者,也非循规蹈矩的狭隘民族主义者。而多元文化间平等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便是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对本土文化教育的有意识强调,从而平衡目标语言文化学习与相对应的本土文化信息间的关系。学习者在外语教学的接受过程中应该得到对自身本土文化的学习和梳理,这里本土文化既可指本国文化,也可指地区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以目标语为媒介对本土文化信息进行有效的输入和输出,这样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才能有效的辨别和判断,能够准确和客观地传达信息,具备双向的交流能力,自信的交流态度和科学的交流技巧.从而我们的本土文化才能在日益频繁而深入的人与人之间的国际交往中得到最为直接、准确、公正和有效的表达与传递,我们的文化才能更好地“走出去”。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曾创造无数辉煌,也曾饱受闭关锁国、落后挨打之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在国际交往的舞台上我们本土文化的“声音”需要更加响亮。语言与文化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两者的传承都直接体现了母体国家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我们早已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渴望交流与分享。今天,一门语言课程既具备目标国语言和文化的内核,又应有本国特色的语素与文化信息交融其中,外语课程的设计也应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及时、全面地将我国文化以目标语言为载体纳入教学各环节,使我们的学习者在具备与世界沟通的能力的同时,亦具备准确、详实地表述自己文化的能力.使得跨文化交际的“双行道”彻底通车成为可能,使本国文化在国际交流中走出“失语”,实现文化平等、文明平等。
鉴赏评价
本文阐述了解决本土文化的“失语症”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并指出了具体的方法,语言严谨,逻辑清晰。
思考探究
一,熟悉环境
来到酒店,我们受到了酒店经理以及服务人员的热情接待,还受到了校方的住宿安排,初步认识了我们的王主管,经过了解知道我们所在的饭店分为餐饮部和住宿部,我有幸被分到了餐饮部的二楼宴会大厅,接着我们参观了饭店的各个地方,有后厨,餐厅,宴会厅,包房,传菜间,库房,前台,客房等等,对整个饭店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接受培训
经过半天对酒店的初步熟悉,我们受到了纪老师的酒店技能培训,首先学习的是酒店的知识理论和日常安排;接着我们学习了一些基本的酒店用语和服务方面的常识;然后学习了一些口布折花,用于布置杯子碟子,例如:凌波仙子,双叶荷花,四尾鲤鱼,马蹄莲,祝寿蜡烛等等,让我们学的是眼花缭乱,瞠目接舌;随后我们又学习了桌布的铺法,例如:推拉式,撒网式;最后教我们餐盘,杯子,茶碗等物品的桌面摆法.
三,工作的开始
经过了一个上午的培训,下午我们穿着新拿来的工作服,开始进行真正的服务员生活,心情真是又兴奋又好奇,浑身充满了斗志与活力,我们接到了主管的通知,当晚就有一桌酒席,至少5桌,听到这个消息大家一阵兴奋,开始行动起来准备迎接我们的第一波客人的到来,按照上午纪老师的传授,大家把应用的一切都准备妥当,但是我们的动作明显比我们的主管要慢好多,而且实际当中有一些是和我们学的不一样的地方,让我们运用起来很不适应.当夜晚降临,我们几个人分成两列站在门口等待客人的来到,每当有客人到来我们都会热情的送上一句"您好,欢迎光临!"可能是新到来的关系我们的热情是那么的高涨,气氛也是相当的活跃,当客人到齐,我们又接到主管的通知客人增加要弄8桌,我们的任务也就更重了起来,经过一同简单的分配,我们分成两组,一组上菜,一组传菜,我负责两个
桌子上菜工作,也是第一次干这种工作兴致很高,我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态度顺利的完成了任务,接着便是给客人拿酒等一些小事,看到客人们吃的高兴,再看看我们,满头是汗却依然保持着笑容守候在那里,我们觉得满足,等送走了客人,我们大家一起动手收拾起了桌子,看到满桌子垃圾,用过的酒杯餐具,心里感到一阵恶心,但看到大家都在干,也不顾这些,上手就干,当我第一次端起那装满盘子的大盆时,第一感觉就是"重",我一人根本抬不动,抬眼看看饭店的员工小明哥,个子虽小却抬起就走,让我心生敬意,等大家干完所有的工作已经累得是筋疲力尽,都坐在椅子上没人出声,剩下的只有了喘息之声.当我们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回寝室,大家都不在欢笑,而是躺床先休息,那晚睡的很熟,感到一个字"累".
第二天起来浑身的酸痛,大家也是一脸的疲倦,经过了早上上班的点名之后,我们到酒店去吃员工餐,大家又是一脸的无奈,大白菜炖豆腐,据说以后经常是这个菜,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家吃惯大鱼大肉的孩子来说真是一种无奈,也让我们感到员工们的不易,我们都只是勉强的吃了一些,因为还有更严峻的考验呢,昨晚收拾下来的餐具还没有洗,屋子也没收拾呢,因为我是宴会厅的服务员,当走回宴会厅看到满地的狼藉真是….经过指点我拿起了拖布开始拖地,各种污渍带着难闻的气味在屋里弥漫,心里暗自叫苦,经过两次拖洗终于弄完了,当把桌椅都察洗完了心想终于完事了,楼下又传来了叫喊声餐具洗完了,让我们去用口布察干摆好,我这时终于体会到干活的不易啊,经过这两次考验,我们一行人也都失去了笑脸,一脸的疲倦,心中都有所想….
后来的几天客人不算那么多我们算是得到了一定的休息,大家对自己手里的活也算了解了,干起来效率高了,笑容在脸上又次扶起,我们又恢复了往日的活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接受了一次10桌聚会的考验,我们没有像上一次那么累,我们很顺利的完成了任务,就连主管也夸我们越来越能干了,我们大家也感到了一丝满足.
四,寝室生活
我们每天不仅要工作还得有人际关系的处理,每天都得辛苦,但离不开每天在一起的"战友",每天都会有活干,累得很是难受,正是有了室友的陪伴才不会那么的寂寞,一开始的我们相处的不算融洽,心理都有点担心大家不和谐,但渐渐地大家可以在一起吃喝玩乐,每天在下班之后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属于我们的快乐,大家相处
的可以像一家人一样,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这也是在社会实践之中得到的意外的收获,让我能在体验生活之余找到一个缓解压力的地方,这也是让我感到很满足的地方.
五,工作心得
一开始怀着激动又好奇的心情去工作,满身的活力,但是当经受了第一次的考验之后感到是那么的累,感觉来到这很后悔,身体充满了疲倦,看到员工餐更感到来的不值,但是经过几天的锻炼让我感到了干活的不易,生活的艰辛,体味到父母的不容易,体会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随着工作的熟练觉得生活是有意义的,每天有许多的员工在一起辛勤劳动,大家在一起奋斗,突然觉得连阳光都是那么的灿烂,心里想到这些,看到结交的好友,觉得这次实践来的真是值得,工作也不再那么的乏味,每天充满了斗志.
整日呆在学校中的我,尝到了生活的现实和不易.或许,这种真切的体会,才是我最宝贵的收获.实习期间,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看到了社会真的是很残酷,很现实.我唯一庆幸的是我还是一名在校学生,实习生活并非学校生活那么的单纯,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之间的相亲相爱,都是那么的真诚,而现在只能加倍努力地学习以前所学不到的,以后来适应工作,适应以后的生活,实习,其实就是一个能够让我们更加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大舞台,所以为了在这个大舞台上更加地展现自我,抓紧每一分钟,给自己充充电,只有真正的把本领学好,才能在未来真正进入社会时不至于这样不知所措.
这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促使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人民群众,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社会实践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半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首先要对人诚恳,勤劳肯干,任劳任怨;其次要善于沟通,培养好人际关系;然后是有热情和信心,最后是要主动出击,讲究条理的干活这些东西让我终身受用.
音乐时空:举办巴洛克音乐节的主旨是什么?
沈凡秀教授:创立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巴洛克音乐演奏的国际交流,促进国内巴洛克音乐教学,同时面向社会普及巴洛克音乐演奏。作为致力于巴洛克音乐演奏的教育工作者,通过在中央音乐学院的不懈努力,使一届又一届的同学了解了巴洛克音乐的演奏方法,在经常性地演出实践活动中,我们找到了知音。
近年来,在中国原汁原味地演绎巴洛克音乐的风气日渐浓厚,北京、上海、武汉以及深圳等地的音乐厅里,我们都可以看到来自欧洲纯正巴洛克古乐团演出的海报。他们的演出特点归结到一点,就是使用按照巴洛克时期制造工艺制造的乐器演奏同一时代的作品。
我们知道,巴洛克终结的时期,正是人类文明跨入工业革命的时代,随着制造技术,工艺水平的迅猛发展,提琴的羊肠弦被钢丝弦所取代,固定在羽管键琴木质音板的琴弦,演化到现代钢琴固定在铸铁钢架的钢弦,这一切为艺术的表现力提供了丰富的拓展空间,创造了无愧于时代的崭新艺术风格。
渐渐地,人们陶醉在日新月异的变革中,节奏加快了,频率升高了,我们获得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但艺术的传承,清晰的脉络,历史的丰碑仍不时地提醒我们,巴洛克音乐是一个不应忘却的阶段。为此,许多朋友热心致力于本真地诠释。
回顾前两届音乐节,法国古小提琴家Patrick Bismuth,德国古大提琴家Michael Brüssing,瑞士横笛演奏家Maria Goldschmidt,日本管风琴家椎名雄一郎和羽管键琴家椎名智子,由陈岚谷教授率领的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巴洛克古乐团,以及德国诠释巴赫作品的权威,管风琴家Kay Johannsen,俄罗斯管风琴家Vladimir Shlyapnikov,奥地利维奥尔琴演奏家Lorenz Duftschmid、法国假声男高音Sebastien Fournier等前来参加演出,进行学术交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在国内,巴洛克音乐还属于阳春白雪,需要不断地演出和讲解,创造机会让人们逐渐熟悉并从而喜欢,这是一个长期的艰苦工作。面向普通观众,循序渐进地安排演出节目,目的就是让广大音乐爱好者欣赏起来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水准,但又不能让人产生厌烦感,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会给热爱音乐的朋友们奉献上巴洛克饕餮大餐。
音乐时空:作为巴洛克音乐节的艺术总监,您与巴洛克音乐是如何结缘的?
沈凡秀教授:我的职业生涯起点是接受钢琴的启蒙教育。1987年我从首都师范大学毕业以后留校工作,担任了几年钢琴教师。之后我踏上西去的列车,开始了新里程。头一年在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我学的是钢琴。在琴房我听到羽管键琴如此美妙的音色,美轮美奂令我陶醉,预感到这是我终身的事业,于是放弃已经开始了的钢琴深造,跟随Gordon Murray教授一门心思专攻羽管键琴演奏。其实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的键盘系是由钢琴和羽管键琴以及管风琴三个专业组成的,所以不久我又跟随Rodulf Schulz(1933-2012)教授学习管风琴演奏。羽管键琴和管风琴在中国可以算“冷门”,但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几位大牌教授名下的学生可是排得满满当当,因为这是他们历史的一部分,从此我就与巴洛克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0年我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逐步开设了《古钢琴与乐队》巴洛克演奏风格,《羽管键琴演奏》和《管风琴演奏》这三门课程。巴洛克时期音乐作品风格决定了这三门课程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当时近百人的大建制交响乐团形式还没有出现,演奏的作品多以重奏协奏形式,而羽管键琴(当然也包括管风琴)则在乐队里起到数字低音的关键作用。在中国最高音乐学府开设这门课程说明了我们国家巴洛克音乐的教学水平。2010年秋天,欧洲古乐复兴教父霍格伍德来华时曾对媒体说中国还没有巴洛克音乐的系统教育,可当他来到中央音乐学院给我的《古钢琴与乐队》课程同学上大师课时,学生们演奏的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令他刮目相看。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十多年辛勤汗水浇灌的结晶。
音乐时空:前两届“巴洛克音乐节”对观众来说是领略巴洛克音乐风采的绝佳机会,对主办方来说积累下了哪些宝贵经验?
沈凡秀教授:国际交流,促进教学,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稳步提高,大力普及,雅俗共赏。
音乐时空:是否可以透露一下,这届音乐节有什么新的亮点?
沈凡秀教授:2014年是第三次举办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了,本届音乐节的亮点有三,其一是在波兰驻华大使馆的协助下,我们邀请了波兰克拉科夫音乐学院Krzysztof Latala教授前来举办管风琴大师课和音乐会,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地处欧洲东西文化交汇点的古都克拉科夫对管风琴文化的韵味。其二是在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的协助下,木笛演奏家Bolette Roed、巴洛克小提琴演奏家Aureliusz Glinski,古大提琴和维奥尔琴演奏家Susie Napper组成的独奏家合奏团,为我们献上纯古乐演奏巴洛克作品的机会。同时我将与他们合作,在演出中担任羽管键琴演奏。其三是我们再次邀请了中国爱乐中提琴首席张安祥、曹飞和大提琴首席赵云鹏与我和我的学生合作,演奏巴赫第六《勃兰登堡协奏曲》。
音乐时空:国家大剧院取代中山音乐堂成为了今年“巴洛克音乐节”的合作伙伴吗?
沈凡秀教授:2011和2013两届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我们都把重要的演出安排在中山音乐堂举行,这为提高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巴洛克音乐节声誉起到无可替代的重要作品。2014年的第三届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我们把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独奏家合作团的演出放在国家大剧院的艺术资料中心,目的是探索在不同演奏场合下所能达到的各自视听效果。我们知道,巴洛克时期的演奏风格都是相对较小规模的方式,在不加扩音设备情况下,相对较小的空间里欣赏效果最佳,所以本届音乐节我们选择国家大剧院的艺术资料中心举办纯古乐演奏巴洛克音乐,这只是一次尝试,今后我们还会不断探索与更多的演出场所合作,促使巴洛克音乐演奏炉火纯青。
音乐时空:本届巴洛克音乐节的大部分活动仍会免费对爱乐人士开放吗?
沈凡秀教授:作为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除了学术性以外,更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面向社会的公益性,这是作为国内音乐教学的最高学府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为此,秉承前两届音乐节的传统,在本届音乐节里除了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举行的《拉莫的典雅―古乐本真诠释巴洛克作品沙龙》为售票以外,其他5场校园内举行的音乐会全部为面向社会公益性质的演出,为京城古乐演奏之春注入一股清馨和风。
音乐时空:您是怎样邀请到外国的音乐专家、大师登台献艺的?
沈凡秀教授:我本人是在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学习钢琴的前身羽管键琴和一切键盘乐器的鼻祖管风琴,学习期间有机会接触当地的古乐演奏家合作演出。当然在欧洲,从事纯古乐演奏的圈子也不很广,师出同门,大家彼此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加上我回国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以后,有更多的机会与世界著名古乐演奏大师接触,当学校同意我举办巴洛克音乐节后,我向同行发出邀请,反应热烈,因为这些欧洲古乐演奏家十分重视到中国来展示他们的光荣传统,所以一拍即合,使我十分感动的是他们许多人都不计报酬,乐于奉献。
音乐时空:可以请您介绍一下这些应邀而来的专家吗?
沈凡秀教授:首先是波兰管风琴家Krzysztof Latala,1953年生于波兰克拉科夫,1978年毕业于克拉科夫音乐学院管风琴系,获奥地利政府授予奖学金,在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音乐学院学习音乐理论与早期音乐的相关知识。1985年他获得比利时佛莱芒音乐节“巴赫与韩德尔作品”组特别奖。1980年起任克拉科夫音乐学院管风琴教授。1999-2002年任波兰教会音乐研究所所长。从1967年至2000年成为克拉科夫著名教堂多米尼堪教堂的主管风琴师,以及克拉科夫爱乐的首席管风琴演奏家,举办各种管风琴独奏音乐会和管风琴大师班。曾经担任马斯特里赫特(荷兰)国际管风琴大赛评委,两次出任莱比锡(德国)国际大赛评委,并在2009年在波兰亚斯沃青年演奏家大赛中担任评委。足迹遍及波兰、加拿大、德国、比利时、英国、荷兰、乌克兰、奥地利、法国、捷克共和国、丹麦、俄罗斯和美国,录制出版许多演奏管风琴作品的CD。
其次是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独奏家合奏团的三位成员,丹麦木笛演奏家Bolette Roed,丹麦皇家音乐学院早期音乐系主任。作为木笛演奏家,她的足迹遍及欧美。2003年荣获Jacob Gade基金大奖,2011年荣获北极理事会音乐大奖。曾与丹麦国家交响乐团、丹麦皇家管弦乐团、丹麦国家室内乐团等合作,演奏巴洛克作品。此外,她还组建了阿尔法乐团,并带领乐团荣获了2006年丹麦国家广播电台室内乐比赛大奖。2009年由她在哥本哈根发起组织了规模庞大的丹麦仲夏巴洛克音乐节。与多位古乐演奏家合作出版多种木笛演奏巴洛克作品CD。
Aureliusz Golinski,波兰巴洛克小提琴演奏家,任教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1993年在波兰波兹南与Eva Golinski组建了Arte dei Suonatori乐团,从事17、18世纪作品演奏,很快乐团就成为波兰最著名的巴洛克古乐团,蜚声欧洲。他还出版过多部巴洛克小提琴演奏专辑CD。
Susie Napper,英国古大提琴和维奥尔琴演奏家,从事17、18世纪作品演奏,任教于McGill大学、蒙特利尔大学、哥本哈根丹麦皇家音乐学院。毕业于纽约朱丽叶音乐学院和巴黎音乐学院,组建费城巴洛克协奏团。与欧美众多古乐团合作,演出的足迹遍布中国、日本、新西兰,印度、中东和几乎全部的欧洲。2001年起发起蒙特利尔国际巴洛克音乐节。2002年荣获魁北克音协年度金奖,2011年荣获蒙特利尔杰出女艺术家荣誉。与著名出版商合作,出版巴洛克大提琴演奏专辑。
此外,还有德国巴洛克小提琴家Daniel Hauptmann和西班牙大提琴家Sergi Boadella,他们两位将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室内乐教研室的老师合作演奏科莱里和维瓦尔第两个不同版本的《拉?佛利亚变奏曲》。
音乐时空:除了各自的演出或讲座外,国外的专家与中央音乐学院师生在音乐节上有过哪些思想或技艺上的碰撞?
沈凡秀教授:举办巴洛克音乐节的重要目的,就是创造机会让国外的专家与中央音乐学院师生在音乐节上有过哪些思想或技艺上的碰撞。吸收以往两届音乐节的成功经验,今年举办的本届音乐节,继续安排管风琴、竖笛、巴洛克小提琴和维奥尔琴面对面,一对一的大师课,同时安排音乐学系同学撰写观后感和评论,把外国专家来学校讲学的成果最大化。
音乐时空:几场音乐会的侧重点有何不同?您是根据什么样的原则进行策划的?
沈凡秀教授:本届音乐节的管风琴音乐会演奏的全部为巴赫作品,这是因为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音乐厅的管风琴非常适合演奏德国乐派作品。早在音乐节筹划之初,我把我们的管风琴音栓配置发给Latala教授,他针对我们的管风琴选择了演出曲目。我们知道,管风琴与钢琴和拟声替代设备不同,每一座管风琴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具有各自无可替代的优势,比如国家大剧院的管风琴,同时兼备演奏管风琴德国风格作品和法国管风琴交响乐派作品的功能,而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管风琴则演奏纯粹巴洛克时期作品效果更佳。
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古乐演奏家合作团带来的作品主要是法国大库普兰、马林・马莱斯和泰勒曼的作品,由长笛的前身竖笛,巴洛克小提琴和维奥尔琴(Viola da Gamba)以及邀请我担任羽管键琴,原汁原味本真演奏巴洛克精髓,由于国内纯古乐演奏暂时欠气候,这份大礼弥足珍贵。
此外,在中央音乐学院师生音乐会上,我们邀请了中国爱乐的艺术家加盟演出,同时还有一位连续参加了三届我们的巴洛克音乐节的男童声来诠释巴洛克时期天使般唯美的声乐。
音乐时空:今年的巴洛克音乐节特意安排了巴洛克音乐大师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1683~1764)的作品专场音乐会,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这场《拉莫的典雅―古乐本真诠释巴洛克作品沙龙》?
沈凡秀教授:今年是巴洛克时期法国作曲家拉莫逝世25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在音乐发展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杰出音乐家,在2014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上特地安排演奏他的不朽作品。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举办的《拉莫的典雅―古乐本真诠释巴洛克作品沙龙》,我演奏拉莫的羽管键琴组曲,其中包括著名的阿莱曼德舞曲、库兰特舞曲、萨拉邦德舞曲和加沃特舞曲,以再现法国羽管键琴学派最高艺术成就的顶峰。
音乐时空:相比前两届“巴洛克音乐节”,本届讲座缩减到一场,这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沈凡秀教授: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每届都有各自的特色,追求各自的完美,所以在演出场次上显示出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这种选择多样性为我们的巴洛克音乐节注入光彩与玄机。
音乐时空:可喜的是,外国专家将带来多场古乐大师课,这是否与近年来国内音乐界对古乐复兴的重视有关?
沈凡秀教授:密切相关,而且相辅相成,遥相呼应,为国内音乐届复兴古乐起到摇旗呐喊,加油助威的促进作用。
音乐时空:据了解,您在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巴洛克风格演奏已经十年有余,现在这方面已经发展到什么水平?
沈凡秀教授:自2000年我从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开始我的巴洛克音乐、羽管键琴和管风琴演奏的教学工作,不知不觉地度过了平凡而难忘的十多年。回首往事,一届又一届学生在我开设的《古钢琴与乐队》巴洛克演奏风格课程中,熟悉了巴洛克音乐演奏风格,通过磨合,建立默契与协调,这些都是巴洛克音乐特有精髓与无穷魅力,也为同学们走上自己艺术人生之路,铺下了一段路基。许多当年跟随我学习的同学,现在都已成为在各大乐团挑大梁的的顶梁柱。作为辛勤的园丁,桃李满天下的自豪感不言而喻。
从2011年开始,创立了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即将要举办第三届。英国古乐复兴大师霍格伍德曾来学校,为我的学生讲解巴洛克风格演奏要领。日内瓦音乐学院的老师们携全套巴洛克古乐器来校进行交流。由于学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各位同事的通力合作,世界顶级水准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社会各界热心关注,这些都为学校开展巴洛克音乐教学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
起源于二战结束后的古乐复兴运动,让我们重新感悟已经逐渐遁逝的特定历史时期伟大作品的深邃内涵。岁月消磨,当年使用的许多珍贵乐器销声匿迹了,不为人知。感谢一批执着的人们,全力以赴地从事发掘复兴古乐运动,使我们能够原汁原味地欣赏到当年巴洛克时期作品的原貌。但是这种本真演奏受到诸多限制。所以采用少量依照当年制造工艺制作的巴洛克时期乐器,如钢琴的前身羽管键琴,遵循三百年前的演奏方法与现代乐器合作演奏巴洛克音乐,在某种场合下孕育而生,成为比较普遍的演出方式。目前,中央音乐学院的巴洛克音乐教学与演出基本上采用这一形式。
期待着在国外从事巴洛克提琴、维奥尔琴、木笛、木管号等巴洛克时期特有乐器的演奏人员,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加盟国内巴洛克音乐教学与演奏行列,这样才有机会进行纯古乐的本真巴洛克演奏。当前本真演奏巴洛克音乐仍然停留在羽管键琴与应邀来华的国外古乐演奏家合作演出范畴之内。
音乐时空:纵观三届巴洛克音乐节,管风琴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不论是讲座还是音乐会,您作为管风琴演奏家、教育家,怎样理解管风琴对于巴洛克音乐的重要性?
沈凡秀教授:我们知道,从公元前三世纪亚历山大城的古希腊工程师克特西维奥斯制造水压式管风琴算起,管风琴已经历了的2300年沧桑岁月,在乐器发展的漫长进程中,成为一切键盘乐器的鼻祖。在巴洛克时期,以及往前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和更早的中世纪,管风琴曾经长期为人们演奏的主要乐器,而居于不可撼动的统治地位。众所周知,管风琴体积很大,不能轻易移动,给演奏带来诸多不便,制琴的能工巧匠们就琢磨能否让键盘演奏家能够在自己家里就可使用建议替代键盘乐器进行练习和演奏?于是把管风琴的键盘原理与竖琴(Harp)的琴弦相结合,发明了相对灵巧的羽管键琴(Harpsichord英文,Cembalo 意大利文),从而极大地普及了键盘乐器的演奏。1710年左右,意大利梅蒂奇家族的制琴师克里斯托福里在羽管键琴(Cembalo)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微的改动,成为可以表现渐强渐弱的羽管键琴(Gravicembalo col Pianoforte),经过不断完善,从此钢琴(Piano)横空出世,成为乐器之王。但是在巴洛克时期,管风琴以及羽管键琴为必不可少的重要乐器,为此当时的作曲家留下了烟波浩渺的大量作品,所以举办巴洛克音乐节,用管风琴演奏当时作曲家为管风琴创作的作品,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音乐时空:您觉得向中国音乐爱好者传播巴洛克音乐的意义何在?主办方对此做出了哪些努力?
沈凡秀教授:在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巴洛克时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时期,孕育了巴赫、韩德尔、维瓦尔第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音乐巨匠,其风格潜移默化地影响至今,在我们熟知的现代音乐元素中蕴含着丰富的巴洛克精髓。举例来说,乐圣贝多芬著名的《第三交响曲(英雄)》,震撼人心的开始就有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的影子。温妮・休斯顿的歌声中,我们仍能感受到巴洛克音乐的和谐与唯美。认识巴洛克音乐,了解巴洛克音乐,这是热爱音乐的朋友走入音乐圣殿的必由之路。为了这一目的,本届巴洛克音乐节将举办6场公开音乐会,演出形式不管是纯古乐演奏,还是使用现代乐器与羽管键琴合作,都力求本真演绎巴洛克精髓,让热爱音乐的朋友们在5天6场音乐会中,细细品味原汁原味的巴洛克音乐。
音乐时空:您觉得举办巴洛克音乐节对中外的音乐文化交流起到什么作用?
沈凡秀教授:与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中山音乐堂和保利剧院这样的专业演出场所举办的巴洛克音乐演出相比较,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仍在摸索中蹒跚前行,但是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学术平台,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国际上逐渐形成一定的品牌效益,我们通过中央音乐学院的主渠道,邀请欧洲古乐演奏家前来进行教学示范演出,通过举办大师课,与同学们面对面地交流演奏古乐器的要领,给同学们以直观的感受,了解到从远古走来的现在乐器演化的历史进程,立体地深刻理解所演奏乐器的精髓。此外,我们还通过面向社会公益性质的演出,最大限度地扩展巴洛克音乐的认知度,同时也为热爱巴洛克音乐的朋友提供一套丰盛的听觉饕餮大餐。从往届热情的观众给予的热烈掌声,给参加演出的西方演奏家深刻印象,并把这一盛况带回到欧洲,吸引更多国外巴洛克音乐演奏家的注意,纷纷与我联系,希望安排他们参加我们主办的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说明音乐节的影响在逐步扩大。
音乐时空:您对本届巴洛克音乐节有何期许或展望?
沈凡秀教授: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巴洛克音乐节,最大的目标就是通过国际学术交流,给学生提供了解国外巴洛克音乐演奏的真谛,更重要的是创造机会,让我们的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与国外大师同台演出,演奏技术在锻炼中得到提高。同时,利用这一平台,面向社会,举行公益性质演出,把音乐节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推向社会,为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增砖添瓦。
德国包豪斯的主要设计理念是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统一,它影响了西方国家设计界若干年,不仅从工业产品上反映出其优势,从德国教师的知识结构上也可见一斑,两位来自德国哈勒艺术学院的教师一位本科专业是建筑学,另一位是理工科的机械设计学,他们硕士学历的专业都是工业设计,以这样的知识结构从事工业设计教学,真可谓得心应手。据了解,西方国家的大学鼓励具有各种学科背景的人才从事教学,这样多学科知识结构带给学生的知识内容丰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当然,我国多年来形成的教育体制,使得学生跨学科读研、读博的愿望比较难以实现,从事教学后教学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与国外交流的深入,提醒我们可以考虑逐步改变这种状况,无论是培养学生还是招聘教师,应重视知识结构的丰富化。从教学内容上,德国的教学对技术的重视也很突出,当一个选题被确定后,教师会先从技术方面进行讲解,由产品的内部讲到外部,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思路;而且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每一个设计课题都要求学生从草模型到展示模型一步步验证设计的合理性。我们的教学也很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课程是分别进行的,设计课并不硬性要求学生做模型;模型课程单独进行,主要讲授技法,这是教学内容上的不同。
二、重视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若干年前,我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并没有在授课过程中持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从学生对待德国教师带来的教学方式的态度中,反映出学生们感到受益匪浅,不同程度的讨论与研究使得学生不再仅仅限于自己个人的思路,而是从同学队友的思路中开拓出新的闪光点,相互受益。如图2,学生两人一组做模型,一边实践,一边研究,不断改进。当然,由于学生的素质不同,我们以往的尝试,因学生出现的诸多状况而难以坚持,直接关系到给学生评判成绩的公平度。另外,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情况是我们的部分学生进入大学所学专业的初衷并非出于个人意愿,以至于到毕业都不能很好地进入专业学习状态。西方国家的学生进入大学是个人选定的专业,是他们真正的兴趣所在,这样的学习态度更容易提高在校期间的设计水平。这是我国与西方国家很大的不同之处,无疑暴露出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制度形成的无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团队合作精神训练便不能尽如人意。然而,“取”与“舍”还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我们应该在教学大纲中取其对学生最有帮助的内容加强训练。
三、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的是不同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推进 国际交流 问题 对策
教育面向国际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分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而提高学生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当前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开展大学生国际交流活动,并将此项工作作为有效提升大学生国际素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高校有效加强自身的机制建设,建立学生开展对外交流项目的工作渠道,让更多的大学生从国际交流的项目中得到提升,以及科学规划高校众多的大学生国际交流项目,已成为当前国内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项目发展的焦点问题。本文就此问题探讨如下。
一、我国大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现状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越发明显。重点高校在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地位的过程中, 越来越把关注度聚焦到如何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上来。近些年来,大学生赴国外学习、考察、实习和科研的机会越来越多,学生可以参加文体交流、文化考察、语言学习、科学研究、课程修读等活动。据对大连理工大学在校本科生的抽样调查统计,高达71%的学生有意向参加各类交流活动。学校在与国外著名高校合作中,也有意识地加强两校之间学生的交流,通过交换学习、考察访问达到提升学生国际视野的目的。
二、 制约大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机制不健全制约了大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发展
大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实施与高校教务部门、外事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国内高校大都采取各分管部门分工合作的方法,但这种工作形式,极易导致各部门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和统一的管理,对国际交流项目的实施情况缺少必要的监督和管理。事实上,大学生的国际交流项目是一个较为复杂系统工程,它本身需要学校一个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制度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流程。而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缺乏这样的管理机制,没有形成较为全面的管理和工作流程。
(二)项目偏少和层次偏低降低了大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吸引力
国内许多高校近些年来开始注重大学生国际交流,积极选送优秀大学生出国交流,但目前国内高校与国际知名大学所开展的交流合作项目总体偏少,参与学生的总数相比目前国内大学生总数而言比例偏低,虽然参加学生的人数逐年呈增加趋势,但高校能够提供给大学生交流的机会远远没有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另外,当前与国内高校已经签署交流协议、并已经开展交流合作的国际知名大学并不多,开展交流的国外高校的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参加交流活动的成果与收获有限。
(三)解决经费问题是使大多数学生有机会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的关键
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所需承担的费用较大,交通费、学费、食宿费是一笔不少的开支,全部由学校来承担也只能解决少数学生的费用,并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到国际交流中来。但都由学生个人自行支付,对那些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学生家庭来说又难以承受。也就是说,经费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国际交流意向和制约国际交流活动开展的主要原因,在学校开展国际交流项目选拔时,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同学只有望而却步了。
三、推动大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的对策
(一)扩大交流的规模,提升交流的层次
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应该积极拓展工作渠道,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沟通,建立双方交流与合作的机制,吸引更多内容丰富并符合大学生意向的国外交流项目,让更多的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出国门,在国际著名的高等学府交流学习、考察研究,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同时,完善大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的管理制度和相关政策,用积极的政策鼓励和激发学生积极参加国际交流项目,提升在校大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比例,同时也推动高校国际化进程的步伐。
(二)开拓国际交流的内涵和形式,宣传展示交流成果
学校相关部门可以实施国际交流的“科研课题研究计划”,通过交流完成课题调查与研究,举办结题报告、成果汇报和专家评审等形式的课题成果评价,提升国际交流与“科研课题研究计划”的整体性、权威性和有效性。交流结束后通过举办论文及成果汇报会,向全校师生展示交流成果,深化交流的内涵。
(三)减轻学生负担,吸引学生参加国际交流
为了全面拓展大学生国际交流的渠道,有效提高大学生交流的主动性,高校应有必要的经费投入,大力支持已有项目的有效开展和新项目的不断开拓。高校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校际交流和合作,争取更多交换学习、减免学费、生活补助等形式的校际交流项目;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多方面、多渠道积极争取来自于社会支持、吸引企事业等团体资助学校的国际交流活动,通过校外单位的赞助和奖学金的资助等方式支持学生交流活动,降低学生的经济负担,使高校国际交流项目能够覆盖更多的在校大学生。
吴启迪在致辞中说,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扩大派遣留学生30周年。自改革开放至2006年,中国的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106.7万人,其中有27.5万人学成回国,自2002年以来,连续6年出国留学人数每年超过11万。留学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留学人员已经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中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过程中,提供着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数据显示,在中国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以及高校特聘教授中,留学人员或拥有留学经历者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一批留学回国人员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在内的多项大奖。可见,留学人员在促进改革开放,扩大中国同其他国家在科技、教育、文化、经贸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充分重视留学人才的培养,加强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加强对留学工作的引导和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3月1~2日,教育展在北京国贸展厅举行,1日开幕当天参观者超过3万人次。
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任方茂田介绍,本届教育展是历届教育展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参加本届教育展的共有英国、法国、荷兰、爱尔兰、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瑞士、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
展会上最为火爆的是设在2层的美国和加拿大展区,一上楼,满眼只是人,脚下都迈不开步子,只能随着人流慢慢移动。包括号称“华人上市公司CEO摇篮”的旧金山大学在内的近30所美国学校的展台前挤满了人。与之“同室对垒”的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组织的阵容强大的参展展团,共30多所院校,有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西蒙弗雷泽大学及维多利亚大学等知名学府。
位于1层的其他国家展团也毫不示弱。以绿色为标志的新西兰院校系列展台在黑压压的人群中格外醒目;英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处组织了60余所英国院校参展,还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式展览以及专门的出国金融信息咨询,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更是带来了具体的招生学院,宽大的展台,众多的工作人员在现场宣传、答疑,很是热闹。
法国教育服务中心,荷兰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合作办公室、爱尔兰贸易与科技局等也都纷纷携本国高等院校亮相教育展,推广本国的优质教育资源,推介种类丰富的奖学金项目以及最新的留学政策,吸引中国学生前往留学。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在教育展上专门设立展台,就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留学回国派遣落户、就业报到以及出国后档案的存放等实际问题提供现场咨询服务。留学服务中心和中国留学英才网还借展会之机,开展留学人才储备库信息采集、职业规划,人才测评、就业指导培训等系列活动。
关键词: 短期国际交流 发展趋势 发展策略
目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成为衡量高校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渠道。现阶段,跨国界、跨文化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形式有师生互换、学位等值、学者互访、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国际间教育资源的共享等。阿萨・S・诺尔斯(Asa・S・Knowles)[1]在《国际高等教育大百科全书》中指出:“国际教育交流,广义地说,就是跨越国界的为了某一教育目的的人员互动,特别是怀着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学者和专家的互动。”其中,师生互换、学者互访、教育资源的共享是最直接的交流合作的形式。
1.国际交流的重要性
教育的国际化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趋势,教育的发展应适应多元化、全球化的世界潮流。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多次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一批受过高等教育、掌握先进技术的劳动大军是加拿大在21世纪保持繁荣的唯一可靠保证。”
金泳三总统执政时期(1993.3―1998.2),韩国成立了教育改革委员会,此后三年多,通过五次总统报告提出了四个教育改革方案,金泳三提出21世纪的韩国人要具备的思想素质[2]:
很高的道德水准和共同意识的“与众共生存的人”;
创造新知识、新技术能力的“智慧的人”;
够主导国际化、世界化时代的“开放的人”;
得劳动价值,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的“实干的人”。
充分的国际交流,有着极为重要的科研、经济和文化价值。首先,科学研究需要有高水平的交流。科研人员游离于国际学术界之外、闭门造车地做科研,往往导致重复别国研究人员早已做过的工作。这对一国的科学研究是极为不利的。通过教育与科研的国际合作,我国的研究人员迅速地掌握了当今科学发展的动向与最新的成果,这对提高我国的科学研究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国际学生给人才输出国和教育服务输出国均带来了丰厚经济回报。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师资源、教材设备、课程网络、科研能力、专业排名等都成为教育市场的稀有商品,学生成为教育市场的庞大消费者的同时,又因为教育的特殊性,也是教育市场的教育产品。全球化时代,教育国际交流成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我国国际学生回国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国际学生的高回国率为促进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进力。教育服务输出国以美国为例,其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也吸引了全世界大量优秀学生留在美国服务,为美国创造了大量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创造良好的教学与科研环境,打造优秀的国际交流氛围,将为国际学生来中国学习及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3]。
再次,国际学生的交流为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无论是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还是海外学生来华学习,都会将富有魅力的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传播海外,让国际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当今发展的同时,消除对中国的误解,增进与中国的感情,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海外人员来华学习。
2.国际交流现状
国际上一直非常重视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的培养,尤其是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国际学生的引进与输出。以中国在美留学生为例[4],2000年以后中国在美留学生数量呈稳步增长趋势。近年来日本留学人数稍有下滑。但以人口基数来看,中国和印度为人口大国,总人口量数倍于韩国与日本,而在美留学生人数相差不到两倍,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图1 中国在美留学人员统计
中国非常重视海外人才的输送,下图为近年来留学生基金委员会所资助的出国留学人员数量年度汇总[5-6]。可以得出,从2000年资助留学人数2000人左右规模至2007年的12000人左右规模,增加至近6倍。国内在国际学生的培养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图2 出国留学人数统计
图3 来华留学人员统计
3.短期国际交流的重要性
大学生短期国际学习交流是我国教育国际化中的一种新型模式,而且越来越受到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的普遍关注。目前,大学生短期国际学习交流通常是由高等院校的有关职能部门,如教务、学生管理、外事和相关院系挑选优秀学生利用假期去国外大学进行为期4~6周的学习。通过短期国际学习交流,学生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掌握了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拓宽了学术视野,加深了对学习重要性和学习精神的理解,提高了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同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国内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丰富了国内高等教育办学方法和教学方法,是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契机。
短期国际学习交流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时间短,循环快,见效快;
办班形式多样,教学内容丰富;
可以满足大学生、中学生或在职人员等不同层次的人利用假期来学习的需要;
学习与旅游相结合,既学习了语言,又了解了异国风俗等。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向往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开始走出国门,但由于工作、家庭、学业或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进行长期留学,这时候,短期留学则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4.短期国际交流的现状
目前,国家留学基金委对国外来华短期交流人员和出国短期交流人员的资助较少,下表为2010年国家支持出国人员比例,可以看出,短期交流、本科和硕士总和所占资助的出国人员比例仅10%[6]。
表1 2010年出国留学人员成分与比例
图4 出国留学人员成分与比例图
下图为2009年和2010年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留学人员比例,两年内所资助的短期来华交流人员比例也较小。
图5 2009年来华留学人员成分与比例
图6 2010年来华留学人员成分与比例
近年来,各高校对短期出国交流及短期来华交流支持力度较大,主要形式以暑期夏令营及国际班的形式组织,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各学院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夏令营,例如土木工程国际夏令营。另外,学校开设了多门国外专家课程,例如《钢筋混凝土设计》、《环境工程可持续发展基本概论》等。
5.短期国际交流建议
现阶段短期国际交流发展迅速,但毕竟是新生事物,在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实施策略是十分重要的。
5.1有目的和有重点地选择院校
目前,大学生短期国际学习交流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有些院校在选择国外学习交流大学时,不免有些不谨慎或盲目,比如选择去英美等国家的一流大学学习交流的比较多。却忽略了自身专业知识的特点,甚至造成有些所选择的英美大学的科研和教学水平还不如国内大学的专业水平,这样不能让学生和学校有更多的收获。因此,在选择交流对象时,我们应当根据自己院校的特点,尽量选择世界一流的大学或与自己院校专业对口的比较好的大学开展学习交流[1]。
5.2短期交流与学校及科研项目支持相结合
短期国际学习交流的学费和生活费多由参加的学生自己负担。有些优秀学生想参加,却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因此,要做到能够让更多学生加入到短期国际交流中,就必须对学生实施分层次的选拔,由学校提供一部分奖助学金资助成绩优秀的学生的交流经费,另外提供部分自费名额鼓励有经济实力的学生参加国际交流,这可以为他们提供很好的学习机会,也是对他们的认可和鼓励。研究生有短期交流需求的,可以结合有实力的导师科研项目中国际交流经费,鼓励学生做针对性的交流。学校应鼓励这样的交流,并与学校其他交流项目相结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专业研究中,同时培养专业兴趣,一举多得。
5.3选派德才兼备的领队教师
领队教师是影响短期国际学习交流成败的关键之一。现在,大多数短期国际学习交流是外语教师领队,间或还有分管学生工作的老师。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学生语言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但无助于学生的专业学科交流和发展。因此,院校职能部门在选派德才兼备的领队教师时,应当加派学科专业教师。这些教师精通专业知识并具有丰富的综合知识,与学生和外国任课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并经常交流,了解教与学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使教与学能有机地交融和适应,并能详细、深入地探讨合作教学和科研的可行性。
5.4短期与长期交流合作相结合
在有些院校,参加学习交流的学生回国后就意味着这项工作结束了。其实不然。职能部门应当利用激励机制鼓励参加短期国际学习交流的学生。短期交流毕竟有时间的局限性,鼓励机制除了能够实现对短期交流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的嘉奖外,也能够激发参加短期交流的学生的交流兴趣,为今后的长期交流打下一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盛跃东,张昀.关于大学生短期国际学习交流的理性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10):108-109.
[2]李敏.教育国际交流:挑战与应答[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190.
[3]伊莉曼・艾孜买提.影响新疆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综合因素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08(6):99-102.
[4]刘云.教育国际交流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所受冲击及转变[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9.43.
关键词:高校 交流 国际 合作 管理
目前,国家各产业经济迅速发展,受此市场竞争影响,高校对外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事务的开展也备受压力,且面临的严峻挑战更是不小。而高等院校本身更是一个人才输出、培养基地。如何将专业学术项目、办学讲学、人才塑造、社会服务等职能、价值发挥等熔于一炉对高校发展而言十分关键。基于此,本文研究的重点主要以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主的对外交流工作而言,分析了地方高校对外交流工作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并与之提出了必要发策略。
一、主要问题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办学水准显著提高,国际间对外的交流合作事务开展也取得了显著学术成果。但就目前不少地方高校而言,在国际交流对外合作事务开展还是存在着明显的滞后问题,面临的严峻问题十分突出。这主要包括:
(一)国际化开放理念滞后
在产业经济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时期下,高等院校教育改革问题炙手可热。特别是对高校国际交流工作而言,其工作任务不仅是拓展校内资源优势、加强留学师资队伍培养、参与学术项目研发等,更重要的是讲究国际化中外合作,吸纳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合作研讨成果等。因此,对于不少地方高校国际化开放理念滞后问题首要亟需解决,必须立足根本,将发展眼光、观念层次得以改善,否则必将阻碍高等院校国际化对外交流工作事务的建设进程。
(二)管理体系制度亟需更新
地方高校教育事业改革及实践办学等一直以来是沿用传统的管理体系制度以及管理模式,并由校级单位统一包揽,而没有健全院系、以及教务职能体现的明确职能划分,这就导致了校内各部门单位的工作负荷量加大,而在此影响下,沿用旧习管理体制的灵活性欠缺就凸显出来。而实际上,院系具体职能发挥,是保证专业科研项目能够实现国际化交流的关键,一旦院系职能发挥不力,学术研讨、交流合作脱离院系支持就很难取得实质性突出成果,进而也就无法促进国际化对外交流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强化
高校国际化交流工作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是建立在一支优秀师资队伍、专业教育工作团队的基础之上。因此,在目前高校面向国际化交流、专业研讨合作的基础背景下,涉外专业型、复合型、实践型人才的储备更是十分关键。对于目前地方高校涉外职能发挥的机构人才储备问题而言,必须要却确保人才的储备与专业学术技能等问题的协调发展,否则会影响对国际化对外合作等相关事务的开展,对交流与合作带来负面影响。
(四)建设经费投入需下放
高校教育事业任何项目的开展都需要财力经费、人力管理、物资支持等。但就当下而言,不少地方高校建设经费的来源渠道都非常单一,在投入程度上明显不足,特别是国际化学术项目的研发经费问题,很难做到及时反馈、及时下放,因此,资金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及现金设备的供给、完善问题就非常严峻,更别说加强国际化学术交流、合作等的对外交流工作的开展了。
二、对策研究
(一)正确衡量国际化和区域化的发展关系
区域化面向国际化的发展走向定位是我国地方高校教育发展改革过程中所要经历的一个重要转折,如何就现有区域化和国际化的关系进行正确定位、衡量才是明确国际化对外交流工作发展战略的首要问题。所谓区域化是指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满足高校社会教育职能而建立的学术、科研交流中心组织机构,这种机构性质是固有的、地方性质明显的;而国际化则是以区域化作为一个发展单位、一个单元而逐步形成的国际化学术交流中心,一般会系统指代不同国家的学术交流,跨国流性质尤为明显。因此,加强高等教育跨国流研讨与确保两者相辅相成的主要关系十分关键。
(二)改革管理体系制度
应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以学校为主导、以院系为主体、以项目为基础,具体到专业学科的统一归口管理模式,真正体现院系和专业教师在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加大支持力度,增强国际化意识,调动教师及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使其参与到全校。
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中来。
(三)强化管理队伍建设
学生交流、师资队伍交流、教务管理者相互交流是确保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环境、氛围得以保障的关键。因此,学生对外交流必须要确保到外校的积极融入,学习到生活经验及实践能力养成,以为今后学生在社会生存、立足提供充实资本;师资队伍交流必须明确派遣教务人员的进修、访学交流等基本对外交流的工作事务开展进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学术动态的及时更新,利于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准的提升;管理者交流在不少高校将其混淆为内部管理优秀队伍建设问题,而事实上,专业和非专业课程的进修与调研就是衡量其国际化交流与养成管理理念的关键。因此,为了充实国际化管理交流团队人才储备,必须要强化专业体系知识,或者尝试外聘管理支教等,吸纳先进管理经验及成果等,以保证校内管理建设自成一系,辅助对外交流事务工作的开展。
(四)下放、增加建设投入经费
地方政府支持获得建设经费是普遍经费下放的一个执行方式。而除此之外,地方高校可以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学术研讨、国际学术项目技术交流的组织机构,利用固有专业学术项目来获得对方的经费支持,同时还能实现与对方的资源互助与互补。
三、结语
高校对外国际化交流事务开展需要校内、校外资源的供给与支持。而除此之外,高等院校本身也应树立国际化理念、强化开放性意识,以保证吸纳适合自身教学改革的先进成果与经验,彰显自身发展特色,提高自身院校在教育组织机构中的国际化竞争地位。
参考文献:
[1]高玉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提高高校办学水平[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3)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mong undergraduates refers to a kind of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in which an exchange contract is signed betwee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universities.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act, domestic undergraduates are selected to get the opportunity to study in foreign university, and the credits or scores got abroad are also recognized by domestic university. Although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exchange,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which affect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Therefore, the related regulations and rules are suggested to establish by the advanced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Meanwhile,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epartments,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credit system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mong undergraduates.
关键词: 国际交流;课程互认;学分转换;学分制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exchange;mutual recognition of the courses;exchange of credits;credit 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5-0230-03
0 引言
本科生国际交流是指通过签订校际交流协议,中外高校之间选派本校本科生到国外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对于学生所修课程成绩和学分彼此相互认可。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生到国外合作大学进行学习。学生到国外大学修读后,学校会出具该生所修课程的成绩单。学生回国归校后,根据国外大学出具的成绩单,派出学校对其课程内容和本校开设课程的相似度进行对比,同时参考学生国外课业负荷量,根据交流院校信息、课程信息等予以综合量化评估,进行课程认定及学分转换。学分转换成为交流院校专业培养之间的桥梁,直接关系到学生归国后修业能否顺利完成。[1]
1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世界上不少国家对学分互认和转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其中较为成功并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有美国学分衔接和转移政策、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系统、澳大利亚资格框架、韩国“学分银行”体系、加拿大的学分转移制度等。随着学分制建设的深入,我国目前大部分普通高校学分转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在起步阶段。首先,我国还没有全国统一的,学分转换的系统和标准,作为高校,也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本科生国际交流的顺利发展。
1.1 高校内部机制不健全 对于学生国际交流项目来说,通常情况下涉及外事、教务、学生工作等部门的工作。目前,各分管部门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项目的运作这是国内高校较为通行的做法。但是,这种运作方式,使得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管理,项目信息沟通不顺畅,不能有效监管项目运行的情况。首先,外事处只管派出学生,没有与教务处进行沟通,对于学生何时出国交换、交换项目和交换时间等教务处并没有掌握,在交换期间,造成交换生在校内课程学习安排和考试管理安排等教学管理成为真空状态,交换学生名字出现在教师选课名单上,而在平时上课时学生从未出现过,导致老师及相关部门无法进行有效管理。[2]再有,在选择学校时,一般由外事处完成,并负责报名,在此过程中教务处并未参与,教务处对合作院校的教学质量、培养方案、课程信息(包括课程难度、授课方式、课程类别等)以及教学管理制度等并不了解,所以在学分转换时无法根据交流院校信息和课程信息进行综合量化评估,在学分互认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事实上,学生的国际交流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学生选拔开始,到学生准备与办理出国手续,学生出国交流,再到学生交流回来之后换算与认定学分,评定交流成果等,需要学校具有一整套管理流程,进行专门的规范化管理,这样的内部机制对于大多数国内高校来说都是比较缺乏的。[3]学生出国后,遇到相关问题必须进行处理时,往往特事特办,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
1.2 中外高校管理模式的差异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还不能像西发达国家的高校那样,实行“完全学分制”。如果学生整学期出国,对于部分学年学分制的学校来说,通常采用整个学期进行替换,而不采用单门课程转换。转换后,学生毕业根本不用教务系统进行审核,对于其它几个学期的教学计划通过手动进行单独的审核,毕业成绩分为国内成绩和国外成绩两种,只需考虑其它几个学期平均成绩和绩点。其优点是不用单独转换学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利于学生毕业利用国外学习经历找工作。[4]但是,这样简单地将国内高校的前两年课程和合作方后两年课程拼凑叠加的不足是难以保证本校的培养计划的实施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大部分高校采用课程转换,大量回国学生的学分转换,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对于国外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和国内学年学分制的管理模式来说,学期学分与总学分的数量是学年学分制的侧重点,对于完全学分制来说,其侧重点主要集中在总学分的数量和学生的素质学分方面,这样增加了学分转换的难度。
1.3 中外高校间课程设置的差异 由于我国与国外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有许多方面不一致,使得我国高校只是将合作双方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简单的拼凑,造成课程之间不能进行很好的衔接,没有调整优化课程体系。给本科生高校校际交流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力,造成参加国外高校校际交流变得较难实施。从设置课程的模式来看,国外大学以知识点为基础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对于每一个模块通常是由多门课程组成的课程群,强调的是分段式、模块化的知识点传授。相比较而言,在课程划分方面,国内高校比较细,使得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过于偏窄的现象,同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重复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从设置课程的理念来看,国外学校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思维方面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快速引进新知识和新技术,重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系统性和理论性比较缺乏的情况下,通常情况下课堂授课学时较少,反之增加了实验学时。在国内,课程教学的侧重中主要集中在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进一步使得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与实践环节结合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在教学过程中,侧重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往往具有较高的工科基础教育的起点,但是较多的课程往往都与实际相脱节,设置的课程只有一部分能够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课程也比较缺乏。[5]从学分转换的时间上来说,通常情况下主要结合学生出国学习的时间,在课程设置的先后关系以及课程设置的逻辑方面,国内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转换中结果使得相应学期对应的课程少,课程缺乏相关性,进一步导致一些大四本科生去国外交流学习回本校后,因交流而遗漏的课程和学分还得补修,甚至无法如期毕业。
1.4 中外高校间评价体系的差异 评价学生学习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依据就是学习成绩。目前,我国高校对本科生学习成绩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评价体系,与国外许多高校的评价体系相比,我们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对于国内大部分高校来说,普遍实行百分制或五级制,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百分制以100分为满分,60分为及格线。五级制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美国大多数院校的成绩等级制分为:A―优秀,B―好,C―合格,D―差,F―不通过,I―未完成。其中F和I均为不合格成绩。法国成绩等级制度分为:A―优秀,表现出色,仅存在微小错误,B―很好,在平均水平之上,存在一些错误,C―好,满意,通常存在一些明显错误,D―合格,但存在明显缺陷,E―通过,在补考之后取得学分,F―不及格,要求补学的东西很多,允许再次补考。其中F为不合格成绩。瑞典成绩等级为:VG―出色通过,G―通过。[1]国内外高校之间评价体系的不同,如何换算成绩,目前没有统一的转换标准,在本科生国际交流中,增加了学分转换的难度。
1.5 教学管理人员国际视野不够 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顺应人才国际化培养趋势,但现在教学管理人员整体的国际视野还不够,再加上外语水平受限,在了解国外大学课程设置和介绍、学分制度、成绩等级规定方面,教学管理人员面临许多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亟待研究的新课题。[1]
1.6 缺乏信息化管理 目前,国际交换生的课程学分互认主要通过纸质文件实现,而缺乏学分互认系统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实现方法。
2 对策研究
2.1 加强部门的沟通,规范管理流程 从教学管理角度看,本科生国际交流,涉及学籍管理、课程互认、学分互认等诸多方面,主要涉及外事处、教务处、二级学院。学校要根据本校的管理程序,明确职责和流程。首先,选择学校时,要全面考虑合作院校的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制度、课程设置、学生水平等,并将交流协议一式三份留存外事处、教务处和二级学院。其次,外事处确定出国学生名单后,要分别给教务处和二级学院备案,使教务处和二级学院明确学生出国和回国的具体时间。第三,学院要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帮助本学院出国学生选择所学课程、拟换科目以及回国应补修课程,便于学生回国后的学分转换并填写计划表交教务处备案。第四,学生回国归校后,提供合作学校成绩单(可由外事处负责翻译)并填写学分转换申请表,学院初审,教务处二次审核,将转换的课程成绩导入本校教务系统,并协助学生办理补修手续。
2.2 加快完全学分制建设 顺应国际化形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行学分制管理制度。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选课、选教师、选上课时间和地点的自由,在国际化交流中拥有自主选课权。这种培养模式与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相吻合,不论对于国外学习的学生,还是来我校学习的学生来说,所修课程不再受专业的限制,选择面更大,所学即有所得,不必转换学分。[4]这是21 世纪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2.3 明确课程认定及学分、成绩的转换原则
2.3.1 课程认定的原则 课程作为培养目标的直接体现,人才培养的类型和知识结构受到课程的内容及结构的影响和制约。双方高校在合作之处,充分的交流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大纲、授课时数、难度水平和考评机制等。认定中除思政课必须在国内修读外,对于学生在国外大学修读的课程,根据其课程内容、难易程度以及学时数等,派出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进行认定。与国内专业培养方案相比,如果国外所修课程的内容、难易程度以及学时数均相同,则应予直接认定,如果课程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派出学校需要进行审核、讨论,能否将该课程转换为本校课程,由学术委员会解决出现的争议。其他无关课程可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对待,并通过新设课程直接进入教务系统登记成绩。
2.3.2 学分的转换原则 在学分体系方面,由于世界各地大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对学分进行折合的过程中,难以达到对等。目前,学时数对等折合是一种有效的转换方式,进一步转换成派出学校学分的方式,也就是所谓的学时对应原则。例如,国外修读课程的课内学时数为48学时,派出学校培养方案中学时与学分的对应关系为16学时对应1学分,在这种情况下,国外修读课程学分需要转换成派出学校3学分。
2.3.3 成绩转换的原则 鉴于国内外大学成绩评价体系的多样性,交流生回国后成绩的转换工作应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①根据国外大学成绩标准和学生获取成绩等级的规定比例,对比本校给予各成绩等级的规定比例进行转换;②根据学分绩点不变的原则进行转换。
2.4 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 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外语水平,进一步更好地发挥教学管理和服务作用。[1]再有,高校应当对教学管理人员加强培训,进而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满足学生校际交流工作发展的需要。
2.5 采用信息化的学分转换管理系统 随着国际交流学生数的增大,咨询和转换课程量不断加大,除了进行新的流程改革外,高校应建立一套学分转换系统,或者在学校的教务系统开发交换生的管理模块,具体包括交流生的选课、课程评价和成绩评定标准体系等,构建学分转换互联网信息服务系统。将对我们的学分转换工作起推动作用,帮助各高校之间完成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
综上,作为高校要充分认识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在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当中的重要作用,将学分转换作为高等学校本科生校际交流的工具不断完善。同时,也建议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尽快制定和完善高校学生校际交流的相关法规制度,以保障本科生国际交流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沈少博.大学生国际交流学分转换制度研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2):28-29.
[2]冯祖琴.基于弹性学分制的学分互认互换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5-56.
[3]蒋剑锋,柴可夫.加强内部机制建设促进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J].中医药管理,2011(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