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古代汉语文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问题;解决方略
古代汉语课是我国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及语文教育等专业所开设的主干专业基础课之一,始终受到教学管理者的重视。然而,近年来我国高校古代汉语教学的成效不够明显,一些大学的古代汉语教学甚至出现了问题,其中既有大学生层面上的问题,也有教学层面上的问题。为了切实改变当前古代汉语所面临的各类问题,必须要对症下药地加以治疗,才能真正地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实现提升古代汉语教学成效之目的。
一、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一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古代汉语基础不佳,心中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学习的足够动力。大学生们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存在着畏难的情绪,大量高校学生甚至教师均觉得古代汉语课是高校中文专业所设置的各类课程之中最为难学和最为枯燥乏味的课程之一。古代汉语课程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多,所涉及到的知识面也相当广,其所涉及到的字、词、句以及修辞等知识和现代汉语差距相当大,因此,古代汉语学习起来十分枯燥乏味,读起来非常困难,有时甚至觉得是在读天书。即便是经过了十分刻苦的学习,其古汉语素养也难以在短期之中得到大幅提高。如此一来,大量学生肯定会产生畏难的情绪。二是古代汉语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多变,显得死板而单一。有一部分高校古代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因而只能敷衍应付,所以在教学中难以积极主动地去积极探索教学手段,无法主动地驾驭与主宰教材,难以依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去改进教学方法与调整教学的内容,只能在上课时照本宣科地讲授,一个萝卜一个坑,去条条框框地罗列各类知识。所以,也就难以激发出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积极性,而大学生们也就只能被迫接收枯燥无味的知识,而没有时间去进行思维与想象。如此一来,所导致的结果是大学生也变为了古代汉语教材的附属,学习起来显得力不从心,也就无法取得好的成绩。
二、解决古代汉语教学中常见问题的方略
(一)切实转变古代汉语教师的教学观念
鉴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与推崇,而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等各类成就均是由文言所写成的,若不懂得文言文也就难以理解我国古代的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现代汉语中很多难以进行解释的语言现象,若运用古代汉语知识进行深入理解,也能迎刃而解。所以,大学古代汉语教学的重要意义也要比以前更为突出,古汉语教师的教学观念也要与此接轨。教师们在课中采取的是什么态度,运用什么方式开展教学,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群体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效果,进而影响到大学生对于我国古代文化的理解。因此,大学古代汉语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古代汉语教学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制订出古代汉语教学的各项任务,从而改变以前那种消极化的教育教学态度,促使大学生们积极学习古代汉语。
(二)明确目标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生群体对于古代汉语常常会出现一种误解,觉得这一学科只能讲字、词、句等枯燥而乏味的知识,显得呆板而不灵活,缺乏足够的想象,显得了无生趣。这是学习者在初步接触古代汉语知识之后的一种正常心理表现。实际上,随着对古代汉语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多学习者均会觉得古代汉语之中的诸多知识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古人所具有的情感观、思维观以及文化心理,从而体现出中国古人的文化生活与修辞实践、民俗风情等。我国古人所具有的造字心理、词义派生等方面的思维特征,词类活用后的修辞效果反映出的审美追求等均需深入加以探究才能体会到的。一旦探究愈深入,所领会到的情趣与意味也就愈多。因而,在深入学习古代汉语知识之后,不仅不会感到乏味,而且还会觉得其乐无穷。所以,高等院校古代汉语教师在授课一开始就可运用目标激趣法来培养大学生对于古代汉语课程学习之兴趣,随后,在每次作业探究之前,还可引入目标激趣法或者情景导入法来引领大学生们更加明白其中的相应内容,并且激发出探究之欲望。
(三)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如果古代汉语教师无法将其讲得通俗易懂和妙趣横生,而只能是照本宣科,大学生们也只得匆匆忙忙地将古代汉语知识填入到脑中,时间一长,大学生们就会讨厌这一课程。所以,高校古代汉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形成十分和谐的古代汉语课堂气氛,从而想方设法地调动起大学生群体学习的主观性,让大学生从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就需要在古代汉语教育中切实改变以往那种陈旧和落后的教学方式,进行更加积极的探索和创新。为了解决古代汉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过于枯燥乏味的常见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应用各种教学手段,从而为大学生群体创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灵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比如,当今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应用与持续发展,运用于古代汉语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学手段之中的科技含量,进而改善现有的教学条件以及环境。所以,古汉语教学中,不仅可运用录像、幻灯片以及投影等设备,让教学的形式更为直观和活泼,而且还应当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编写和制作课件,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之成为广大师生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更加形象地展示出古代汉语的魅力,极大地调动起大学生群体的视觉与听觉器官,促进大学生们的积极思维,激发起其对于古代汉语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实施教学手段技术性改革的基础上,还应当追求对固有的教学模式加以更新。一般来说,古代汉语教学可运用开放性和互动性相结合的模式,从而实现教师学生的全面与多层次交流。在教学方式上,应当具有开放性,这不仅是指教育教学方式具有开放性,而且还指古代汉语教材具有开放性;不仅是指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而且又指教学观念具有开放性。因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意识相当强,其智力的发展、接收或者认识新事物能力具有了相当的高度,他们常常并不满足于完全照搬教材进行授课,所以,一定要切实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在上课时,应当依据教学的内容、大学生认识规律等提出相应问题,让大学生们自行加以研究,进而提升教学的效率与提升大学生们的能力。
总的来说,从大学生群体的实际出发,切实改革古代汉语的教学手段,能够更好地激发出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化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这是加强古代汉语教学的必然选择。所以,在高校古代汉语教学中,一定要通过改进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大学生理解、分析与应用古代汉语知识的能力,为其今后从事语文教学或者相关研究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振羽. 古代汉语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1).
[2]宿爱云,程树铭. 高校古代汉语的教学现状及新教学模式的探索[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3).
盗传必究
将下列古文译成现代汉语
1.
颜渊、季路侍。子日:“盍各言尔志?”子路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日:“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日:“愿闻子之志。”子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答:①颜渊、季路侍奉在孔子身边。②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愿望呢?”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同使用,④把它们用坏了也不遗憾。”⑤颜渊说:“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⑥不宣扬自己的功劳。”⑦子路说:“希望能听到您的愿望。”⑧孔子说:“使老人能享受安乐,⑨使朋友能够信任我,⑩使年轻人能够怀念我。”
2.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日:“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答:①齐景公向孔子问政。②孔子回答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③齐景公说:“说得好极了!如果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④即使粮食很多,我能吃得着吗?”
3.①子贡问政。②子日:“足食,足:兵,③民信之矣。”④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⑤日:“去兵。”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⑥日:“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答: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军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追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人都难逃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什么都谈不上了。
4.①孟子谓戴不胜日:“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②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看也,③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日:“使齐人傅之。”④日:“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⑤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⑥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手王所。⑦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⑧王谁与为不善?⑨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⑩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答:①孟子对宋国大夫戴不胜说:“你想要你的君王学好吗?我明白地告诉您:②这里有位楚国的官员,想要他的儿子学会说齐国话,③那么,是找齐国人来教他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他I呢?”戴不胜答道:“找齐国人来教。”④(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在干扰他,纵使每天鞭挞他,逼他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⑤假若带领他到齐国城市、农村走走,把他放在那样语言环境之中,再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挞他,逼他{兑楚国,也是做不到的,(因为他天天听到的是齐国话。)⑥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要他住在王宫中。⑦如果在王宫中年龄大的小的、地位低的高的,都是薛居州这样的好人,⑧那王会同谁干出坏事来呢?⑨如果在王宫中年龄大的小的、地位低的高的,都不是薛居州这样的好人,那王又同谁干出好事来呢?⑩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5.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日:“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日:“圣人之言也。”日:“圣人在乎?”公日:“已死矣。”日:“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日:“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日:“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庄子·天道》)
答:①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制作车轮,②扁轮放下锥子和凿子,走到堂上,向桓公问道:“请问,公所读的书中都是谁说的话呀?”③桓公回答说:“是圣人说的话。”又问:“圣人现在活着吗?”桓公回答说:“已经死了。”④轮扁说:“既然如此,那么你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⑤桓公说:“我在读书,你一个制作车轮的工匠怎么可以妄发议论呢!能够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说不出道理,我就要把你杀死。”⑥轮扁说:“我是拿我所做的事情看出这个道理的。⑦砍削车轮,动作慢了车轮做得就不牢固,动作快了就砍不进去,⑧不慢不快,手上的做法和心里的想法完全吻合,嘴里却说不出来,技艺就表现在这里。⑨这种技艺,我无法让我的儿子了解,我的儿子也无法从我这里接受这种技艺。⑩因此,我虽然是七十岁的老人了,还要做这种制作车轮的工作。@古时的人和他的那种无法传授的东西,都已经死去了。既然如此,那么你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6.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一心之奠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学记》)
答:①学生有四种过失,老师必定要知道。②一般人在学习的时候,有的过失在于贪多,有的过失在于求少,③有的过失在于看得太容易,有的过失在于半途而废。④这四种过失,思想情况是不同的;⑤要了解不同的思想情况,这以后才能去补救他们的过失。⑥所谓教育,就是要发展学生好的地方,补救他们的过失。⑦善于歌唱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动听的歌声;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远大的志向。
7.
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死天,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天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日:“福兮祸之所伏”。(《韩非子·解老》)
答:①人有福,富贵就来到;富贵来到,衣食就美好;衣食美好,骄心就产生;骄心产生,就会行为邪僻而举动悖理。②行为邪僻,自身就会早死;③举动悖理,就不会成就事业。④内有早死的灾难而外无成功的名声,也就成了大祸。而祸根源于有福。⑤所以说:“福啊,是祸所潜伏的地方。”
8.
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日:“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日:“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韩非子。说林上》)
答:①杨朱路过宋国东边的旅店。②店主有两个妾,其中丑的地位高,③漂亮的地位低。④杨朱问店主缘由,旅店的主人回答说:“⑤长得漂亮的自以为漂亮,我不觉得她漂亮;⑥长得丑的自以为丑,我不觉得她丑。”杨朱对他的弟子说:⑦“做了好事,要去掉自以为好事的想法,⑧到哪儿能不受到赞美呢?”
9.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皆衷其辛日服以戏于朝泄冶谏日公卿宣民无效焉且闻不令君其纳之公日吾能改矣公告二子二子请杀之公弗禁遂杀泄冶
注:1.陈灵公、孔宁、仪行父、夏姬:人物的名称。辛日服:内衣。
答:①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都同夏姬,②他们都贴身穿着夏姬的内衣在朝廷上嬉戏。③泄冶劝谏灵公说:“国君和大臣宣扬,④百姓没有好的榜样了。⑤而且自己的声誉也不好,⑥您还是把夏姬的内衣收起来吧。”⑦灵公说:“我能改的。”⑧灵公把泄冶劝谏的话告诉了孔宁、仪行父,孔宁、仪行父请求杀了泄冶。⑨灵公也不禁止,于是他们就杀了泄冶。
10.
师范院校在讲授古代汉语常识时,应尽量联系中学文言文的例子,这样,学生学起来觉得熟悉,既温习了旧知,又拓展了新知。在联系中学文言文知识的时候,应注意把中学相关文言知识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并以此作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例如中学课本《山海经•夸父逐日》对“夸父”的解释很简单:“夸父,古代神话人物”,但在《核舟记》中对“虞山叔远甫刻”的注释则为: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在学习古代汉语文选《夸父逐日》时,则应在此基础上把这些中学已有的知识串起来,进一步说明“父”的用法,既要说清“父”在古代是用在男子名称后面的美称,又要说明此用法又常写作“甫”[6]7。有的篇目中学课本有,而大学教材没有入选。这时教师在讲授古汉语课程相关知识点时,应联系中学学过的旧知。如《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学教材对“扑朔”的解释为:“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在讲授古代汉语课程知识点“古无轻唇音”时,就可以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列举其他几种观点,相互比较,从而深化认识。据刘成德先生概括,对于“扑朔”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1)兔走足缩之貌(张玉谷《古诗赏析》;(2)跳跃貌(余冠英《乐府诗选》);(3)扑腾,乱动的样子(北大中文系编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4)貌蓬松的样子(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尔雅》郝懿行义疏指出,“扑朔”与“扑、扶疏、朴簌”同一语源。树木丛生的样子为“扑”,枝叶丛生的样子叫“扶疏”,鸟兽的羽毛丛生的样子为“扑簌、扑朔”[7]11。对一个初中的学生来说,从语境出发,从易于理解的角度看,(3)更易于理解(这恐怕是中学教材采用这种解释的原因所在)。但从语源的角度看,显然,朱东润的解释是较妥当的。这样,在串起旧知的基础上拓展新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在讲授古汉语修辞方式时,也可以多联系中学文言文内容。上例“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一句的修辞也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作进一步讨论。例如有人认为句中“扑朔”与“迷离”互补为义,即雄兔与雌兔均有“脚扑朔”、“眼迷离”的习性,这才难以区分雄雌。这样的说法对不对?联系下文“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讨论,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理解。这样的讨论是在中学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又比如在讲授古代汉语中有关对仗的知识时,不妨联系高中语文第二册《滕王阁序》课后练习。该课后练习五指出:“课文中有很多对偶句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种‘当句对’的句式,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学习新知,与已有知识相联系,可以使得学生对对仗的基本类型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在新旧知识对比的基础上,使学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例如,中学课本对通假字一般以“通”来表明,如《勾践灭吴》“三年释其政”,课本的注释是“‘政’通‘征’,征税”。但有的古今字则也用“通”来说明,如《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古今字则有的加以说明,如《论语十则》“不亦说乎”课文的注释为“说,‘悦’的古字,愉快”。但更多的时候并不注明,例如高中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秦伯说,与郑人盟”———“说”同“悦”。《勾践灭吴》“令壮者无取老妇”———“取”同“娶”。师范院校古代汉语教学则要系统讲授相关知识,要求严格区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因此,在古汉语教学中一方面应该讲清古今字与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同时也应讲清中学课本这样处理的原因所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古代汉语相关知识,又可以使他们明白中学文言文教学因为教学对象、教学要求的不同,不能照搬大学古代汉语课程中的相关术语。中学文言文有不少词类活用的典型用例,但一般只是随文注释,并未明确说明是哪一种类型的词类活用。我们在讲授古汉语常识之词类的活用时,就可以举这些例子,并且要让学生知道中学文言文为什么这样注释。例如,中学《寓言两则》(《韩非子》、《淮南子•人间训》片段)对“智子疑邻”的解释是:智,聪明,这里的意思是“以……为聪明”。《狼》中对“犬坐于前”的解释: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大道之行也》对“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解释:亲,用如动词,以……为亲;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过秦论》“瓮牖绳枢”———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等等。中学教材并没有细致分析这些词原来是什么,又活用为哪类,更没有作进一步的理论概括(中学无此必要)。而大学古代汉语的学习则应使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以这样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并且加以理论概括,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还可以深化学生对中学教材的认识。又如《木兰诗》中的句子:“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以上句子课文并未注释,然而课文练“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其实已暗含“互文”的特点。虽然王力版、郭锡良版古汉语教材均未选入《木兰诗》,但我们在讲授古代汉语关于修辞方式的相关内容时,可以举这个例子,结合相关知识,使得学生深入理解“相互交错、补充”的内在含义。再如:中学课文《庄子•秋水》对“望洋向若”中“望洋”的解释是“仰视的样子”,而郭锡良《古代汉语》“望洋:叠韵连绵词,仰视的样子”;“少仲尼之闻”中学课文的解释“少,动词,小看”,而郭锡良《古代汉语》注释为“少,形容词用作意动,觉得……少”[6]624。通过这样的对比,结合系统性教学,就能使学生知其然且能知其所以然。
三、应明确高校古代汉语教材语法体系与中学语法体系的区别
古代汉语教学,少不了一些语法术语。然而,由于古代汉语教材语法体系与中学语法体系不同,这既给学生带来不小的困惑,也给古汉语教师带来难题。例如:高中课文《师说》的注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者,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判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这里的“者”、“之”的说明均不同于古代汉语课本。虽然王力、郭锡良两种版本均未选《师说》,但在通论及文选中郭锡良等把“者”看作代词,“者”在主语的后面复指,引出谓语;“之”郭本看作连词,王力则看作介词。对这类现象,在古汉语教学时不能回避,相反,应明确指出这是因为语法体系的不同造成的,告诉学生这是人们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认识。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语法体系的不同固然需要指出,且可以略加介绍,但不需要详谈,更不必深入研究,以免增加学生负担。此外,在对师范生讲授古代汉语语法知识时,除了尽量多举中学教材中出现的例子外,对中学教材中出现但没有讲明的语法术语,也应予以明确说明。这显然有助于学生系统深刻地掌握相关语法知识。例如:高中语文第二册《师说》的注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在古汉语教学时,除明确讲明古代汉语“所以”的两种主要用法外,还应指出:古汉语“所以”是代词加介词构成,而现代汉语的“所以”则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连词,不再是代词加介词。
四、讲授古代汉语知识时,既要注意其系统性也要注意补充教材之外的相关知识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